2021-02-2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搜尋
復健
共找到
1926
筆 文章
-
-
2021-02-2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藥藥效比西藥慢?只能養身不能治病?中醫師說分明
人常等到病痛出現時,才驚覺身體不堪負荷,第一時間至西醫看診,因為藥效快能快速將病菌壓制下來,但有另一派想法則認為,西藥副作用多較傷身體,還是看中醫慢慢治療才好,可是中藥的藥效真的比西藥慢嗎? 中、西藥藥理、目標大不同 大家會有這樣的想法跟感覺,其實是中、西藥的藥理及目標不太一樣,西藥是針對症狀改善、短期可達到效果,但中藥是針對體質改善、長期可達到效果,例如腳扭傷時,吃下普拿疼止痛,效果能在十分鐘、二十分鐘內見效;反之中醫則是會利用活血化瘀的方式達到止痛效果。 中醫養身西醫治病 刻板印象難改變 感冒可以吃中藥嗎? 相信最近大家在路上的中醫診所,常看到診所外掛著紅布條寫著「原來感冒可以看中醫」,而感冒是真的可以看中醫的,只要有「對症下藥」藥效也非常快速,所以中藥的藥性雖較溫和,但藥效不一定比西藥慢。 中醫絕對不是只有養生也能治病,像是針灸治中風的成效,也以獲得國際認證,雖還是得視中風嚴重程度,但刺激穴道真能讓恢復的速度更快、縮短復健的時間。 現今也有許多人採用中西合併的治療,就看大家如何選擇、與較喜愛哪種治療方式囉。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2-26 科別.腦部.神經
腦幹被壓迫手麻沒感覺!2利器輔助手術後…下床活動了
53歲陳姓室內設計師近半年出現右手無力、步態不穩,就醫發現是水瘤壓迫腦幹,經台中榮總腦功能手術團隊評估,上周五接受手術,以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定位,加上術中影像導引輔助摘除水瘤,術後腦功能保留良好,如今術後6天,可下床活動、步行需人扶,他今天在妻子陪同下,感謝醫療團隊救治,他也體悟健康、家庭的重要,「專業就交給醫療團隊,時間就交給家人」,遵循醫囑、配合復健,並把時間留給家人。陳姓病患說,他去年11月底因右側無力跌倒,肋骨斷二根,過年前發現右手沒有知覺,連忙就醫,發現是水瘤壓迫致腦幹病變,在上周五手術,術後發現手麻情況解除,當下放心了,現在已可以正常下床活動。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沈炯棋說,開腦手術現在相當精密,除了導航系統以外,現在更要求神經功能監測,以前只有監測到手腳,如今監測語言、空間概念等,讓手術更安全。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師潘思延說,陳姓病患功能腦區手術,術前經跨科團隊討論,評估陳姓病患因腦幹受壓迫影響感覺、運動神經,透過全麻手術,搭配術中腦功能神經生理監測定位,加上術中影像導引,達到最大範圍的病灶切除及良好的神經功能保留。沈炯棋說明,台中榮總神經外科2013年購入新一代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儀器後,積極發展團隊能力並赴國外學習,近年積極組建腦功能手術團隊,包含專精神經監測和清醒手術的神經內外科醫師技術員團隊,深度麻醉到無痛喚醒轉換得宜的神經麻醉團隊,負責腦圖譜功能成像神經放射科醫師和精神科醫師,負責術前、中、後的語言及認知評估的語言治療師及心理師。
-
2021-02-25 科別.皮膚
1歲半童95%燙傷「皮膚都掉到地上」經歷50次手術仍笑口常開
英國29歲女子柯絲(Jessica-Leigh Cox)的兒子史密斯(Jenson Smith),在他去年1歲半時不慎自行爬進滾燙的熱水裡,造成身上94%皮膚3到4度灼傷「皮膚還脫落到地板上」,史密斯至今歷經50次手術「仍笑口常開」。英國媒體《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柯絲當時以為浴室門關起來,跟伴侶聽到浴室水聲時,飛快跑去從浴缸拉出史密斯,無奈史密斯大部分皮膚已嚴重燙傷,出現皮肉分離的脫襪創傷(degloving injury)。史密斯被緊急空運到兒童醫院,外科醫生發現他的腸因「休克」壞死得切除一半,且宣告他存活機率只有3%。然而在史密斯住院6個月,並接受皮膚移植等多項手術後,於去年7月回到家。柯絲很驚訝熱水會對人造成這麼大的傷害:「史密斯在醫院時,他的小腳趾和手指末端都是黑色的,就像被火燒到一樣。」柯絲說他們總是很關注樓梯、門窗安全,「但總會有事情遺漏,好比浴室的水溫。」養育3個孩子的柯絲期待「奇蹟發生」,希望史密斯的腸子會在幾年內恢復健康。史密斯的皮膚已慢慢恢復,但每天仍需要清洗3次並「從頭到腳」塗上乳霜,他也須持續伸展維持身體行動力。柯絲說人們聽到史密斯的遭遇以為他會看起來很悲慘,「但是他總是笑容滿面,神采奕奕。」柯絲未來希望幫助有相同經歷的家庭,他們的朋友目前籌組了一個募款頁面,希望3個孩子經歷「如地獄般的一年」後,能前往迪士尼樂園共享天倫樂。
-
2021-02-23 癌症.攝護腺癌
大腿骨痠痛 竟是攝護腺癌4期
彰化70歲張姓男子右大腿骨與髖臼痠痛不已,以為骨刺復發,復健無效才求治,竟是攝護腺癌4期,已擴散到骨頭;醫師表示,1/3攝護腺病人第一次就診已是末期,8成轉移骨頭,年長男性對骨頭異常疼痛不可掉以輕心。家住員林市的張男8年多前復健治療骨刺,大腿骨及髖臼不再痠痛,半年前再度痠痛,一直以為骨刺復發,復健拉腰2個月卻越來越痛,服用藥物無法止痛;經到醫院求診,照X光顯示骨頭有異狀,轉介泌尿科診斷發現攝護腺腫瘤,切片化驗確診為攝護腺癌。衛福部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醫師吳俊玠表示,癌細胞已從攝護腺擴散到右大腿骨,必須接受攝護腺與骨頭放射線治療,2個月後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從31降到0.1,顯示癌細胞被控制,但需定期追蹤。吳俊玠指出, 攝護腺癌在男性十大癌症高居第5名,20年內增加3倍,60歲至85歲為好發年齡;初期症狀不明顯,常因癌細胞擴散到骨頭疼痛才發現,建議有家族史的40歲以上,或50歲以上一般男性每年都要抽血做PSA檢查。另研究顯示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嗜吃紅肉和高油脂食物、肥胖等狀況,都是攝護腺癌高風險因子。
-
2021-02-23 科別.消化系統
腹痛就吃止痛藥,小心變慢性腸胃病!醫提醒:腸胃不好這7種食物少吃
16歲的陳同學(化名),近2個月以來,早晨醒來都有腹痛問題,直到吃過早餐後,疼痛才緩解。經胃鏡檢查後發現,有十二指腸潰瘍、胃發炎、胃食道逆流,幽門桿菌呈現陽性,經治療後症狀痊癒。17歲的黃同學(化名),出現噁心、嘔吐,合併打嗝等腸胃不適症狀已有3週,晚上睡覺鼻水倒流、咳嗽厲害。起初以為是鼻炎導致,轉診至腸胃科檢查發現有胃食道逆流、食道疝氣及巴瑞特氏黏膜,無幽門桿菌。 沉重課業壓力帶來腸胃疾病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青少年正值青春期身體發育改變,面對沉重的課業壓力,腸胃疾病發生機率逐漸增加,常出現如便祕、腸躁症及胃絞痛等問題。 邱展賢提醒,倘若症狀超過2週以上時,則要考慮是否為長期慢性腸胃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幽門桿菌、胃食道逆流等問題,務必進一步尋求專科醫師檢查及診斷。 消化性潰瘍發生原因多與幽門桿菌有關!據統計,台灣幽門桿菌感染率,15~18歲為21.5%、青年21.1%、成人54.4%。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症狀為上腹部痛,肚臍以上位置感到絞痛或灼痛,較常在飢餓、飯後或晚上時發生,容易有噁心、嘔吐、打嗝或感到胃脹,體重無故下降的症狀。 胃食道逆流也是青少年常見的腸胃問題之一。會出現飯後上腹不適、吞咽困難、進食疼痛、吐胃酸感覺、胸口灼熱或胸骨下方疼痛等症狀,患者常會以「火燒心」來形容它,值得注意的是,如慢性咳嗽、聲音沙啞、夜間氣喘等症狀,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造成。 邱展賢進一步說明,青少年的腸胃道問題,發生原因多與生活壓力、緊張、飲食不規律、個人胃酸分泌較高的體質、幽門桿菌及消炎止痛藥物服用等因素息息相關。 胃痛不是吃止痛藥就好 小心慢性腸胃疾病上身門診觀察,許多青少年只要面臨大考壓力,課後多會至補習班補習,飲食相對也會變得不規律,但只要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就選擇吃止痛藥短暫止痛,長期下來,可能引起慢性腸胃疾病症狀加重,甚至產生藥物性潰瘍的問題。 邱展賢提醒,當家中青少年出現不明腹痛、腹脹、腹瀉,合併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慢性貧血、夜咳、慢性鼻炎、鼻竇炎、慢性氣喘或聲音沙啞等症狀,就要小心,建議尋求醫師了解病情,對症下藥,避免惡化。治療上,會依病患症狀給予藥物治療,若合併有幽門桿菌感染,則進行殺菌治療。此外,生活型態改善也相當重要,如避免暴飲暴食、睡前2小時不能進食、趴睡要墊高、避免壓迫腹部、減輕體重、穿著寬鬆衣物、規律運動、調節身心及交感神經,避免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食物如咖啡、茶、氣泡飲料、巧克力、甜品、辛辣、高脂肪食物等,才能徹底根治,恢復健康。
-
2021-02-20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陳自諒為打籃球練重訓 也愛畫畫紓壓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不僅是籃球迷,也是球評,平常休閒就是每周打籃球。陳自諒國小畢業即赴美定居,高中畢業後在祖父及父親要求下,返台學醫。「高中還是籃球校隊,年輕時差一點也跑去打籃球,所以很了解健康對球隊的重要性。」陳自諒說,籃球是他一生最愛,是他「最愛的女朋友」。在他的創意下,醫院與新竹攻城獅籃球隊簽署合作備忘錄,他整合了骨科、復健、急診、中醫、營養、心理師以及其他專科醫師組成醫療服務團隊,提供該隊20名球員完善的醫療資源及服務。為了能繼續打最愛的籃球,陳自諒也接受體能訓練,透過上健身房舉重等重訓,改善原本腰痠背痛問題,讓身體健康狀況變得更好,可以回球場上再次享受打球的滋味。陳自諒有時也會透過畫畫來紓壓,高中就參加素描比賽獲獎,當時愛打籃球,所以經常以籃球為繪畫主題,當了醫師後,則會將手術過程以素描方式呈現。他笑說,「中醫大藝廊開幕,改天可以展出他的手術風雲畫展。」
-
2021-02-19 科別.指甲.足部
足底筋膜炎痛到不能走? 4個「超傷行為」一定要避開
40歲陳先生熱愛跑馬拉松,某次賽事因準備不足,中途跑姿走樣,但仍堅持完賽,導致隔天起床一踩地就感到足跟內側一陣刺痛,雖然緩步行走後逐漸舒緩,但久站工作後又即復發,就醫確診為足底筋膜炎,透過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中西醫合療,症狀大幅改善,又恢復日常訓練,期待疫情過後大展身手。足底筋膜炎 穿著鞋底堅硬最常發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表示,足底筋膜炎通常是因為足跟內側筋膜反覆的微小撕裂傷造成,以往常見於工作時需久站,或是反覆行走,尤其穿著鞋底堅硬不適的工作鞋時,更容易發生;近年來長跑賽事風行,跑者常因過度訓練或追求紀錄,縱使身體已經發出警訊,仍勉強練跑,在反覆受傷下,成為足底筋膜炎的受害者。治療足底筋膜炎 檢視步態不能忽略治療足底筋膜炎除了針對疼痛部位給予藥物和復健治療外,徐瑋璟醫師強調,尚需檢視患者的步態是否異常,足踝、膝蓋、髖關節等有無其他疾患;若有扁平足或高弓足,則可搭配適當鞋墊穿著,假設症狀持續難治,會透過超音波導引下的增生療法治療、體外震波治療以修復組織。中醫治療足底筋膜炎 傷科手法+針灸為主中醫治療方法是以傷科手法及針灸為主。脊椎及疼痛治療中心中醫師吳俊昌說明,傷科手法主要調整上述足部及骨盆區結構的失衡,使力線回正,以解除足底筋膜的張力;針灸治療則依中醫辨證取穴施針,以調節及平衡經絡氣血,而使結構得以維持,療效可以長久。9成保守治療能緩解 避免久站、選擇適合鞋子能預防通常九成以上的患者經過保守治療都能好轉。徐瑋璟醫師提醒,若要預防足底筋膜炎,應避免長時間行走和站立、過度拉扯足底筋膜,可自行多做肌力和伸展訓練,並選擇適合的鞋子,才能達到保護足底筋膜之效。
-
2021-02-18 科別.心臟血管
20歲女致命心包填塞休克 手術搶救住院24天出院
一名20歲女子騎機車被大貨車追撞,重傷昏迷,被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時已出現OHCA(心肺功能停止)情形,急診室外傷總值醫師郭家孝立刻啟動外傷團隊搶救,檢查發現女子「心包填塞」,急診團隊緊急心包膜穿刺,抽取出心包膜間積滯的液體,病人的脈搏回復跳動,再轉由心臟外科醫師修補心包膜,骨科復位,住院24天出院後回家休養,從鬼門關成功搶人。20歲的林女騎機車被大貨車追撞,她當場被撞彈飛,台中市消防局救護車到現場,發現女子意識紊亂躁動、臉部及四肢都有擦挫傷、右大腿明顯變形、脈搏微弱;119緊急救護技術員立即給予氧氣支持、頸圈固定,並將傷者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搶救。林女被送達急診室時人已經失去意識,血壓也量不到,急診室立刻啟動外傷急救團隊,先為她完成插管以保護呼吸道,加上大量輸液、輸血以維持血壓,同時也迅速執行超音波檢查尋找休克原因;她被送入急診室後不到5分鐘,脈搏突然停止,急救團隊除了立即執行高級心臟救命術,急診室總醫師徐翊庭同時也在床邊超音波中發現病人快速惡化的原因是非常棘手的「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急症中的最急症,心包膜原本是包覆在心臟外膜狀組織,心包腔平時含有約20到30c.c.的心包膜液,用來緩衝心臟跳動時的摩擦力,但當心包填塞發生時,大量的血液或體聚積在心包腔內,造成腔室壓力上升、向內壓迫心臟,造成心臟無法正常跳動,很快就引起休克或死亡;心包填塞的緊急治療方式是「心包膜穿刺」,將長針從胸口或劍突處謹慎的刺入心包腔膜間,將積滯的液體抽出以降低壓力。當時急診團隊在發現心包填塞後,判斷需要進行緊急心包膜穿刺,當場抽出近100ml 暗紅色的心包膜液,很快的傷者的脈搏也回復跳動,血壓隨著積液的抽出也上升。從傷者送抵急診到完成心包膜穿刺恢復血壓,花不到10分鐘的時間。急診急救團隊清楚外傷後的心包填塞通常代表心臟或大動脈有嚴重創傷,需要由心臟外科醫師緊急進行開胸手術探查,急診團隊搶救同時也緊急聯絡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立即安排開胸;探查手術中發現,病人心包填塞導致休克的原因是因右心房因劇烈衝擊而破裂,所以修補心臟,不到兩小時順利修補好破裂的右心房。術後恢復良好,術後不到二小時林女即恢復清醒、血壓也趨於平穩,在加護病房團隊的悉心照護下,慢慢移除身上所有的引流管和氣管內管。林女病情趨於穩定後再由意外當天外傷總值醫師,也是骨科專科的郭家孝醫師進行右股骨幹併膝蓋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運用鈦合金骨板、骨釘進行斷骨固定,手術順利且復原良好,住院24天即出院返家休養並定期回診與復健。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今天表示,大多數「創傷性心臟破裂」的傷者在意外發生當下都難以存活,這次個案可以救回一命,就是展現出童綜合醫院急重症、心臟外科與骨科等醫療團隊在急救、臨床判斷、團隊合作及緊急手術整合的優異能力,成功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一條年輕寶貴的生命。
-
2021-02-17 科別.骨科.復健
過年打麻將玩通宵 物理治療師教2動作舒緩下背痛
過年期間許多人都會聚在麻將牌桌上摸個幾圈玩通宵,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吳政哲表示,熬夜不但傷身、睡眠不足,在春節過後常見門診有許多病人因為久坐未變化姿勢、出現肩膀與腰部疼痛、下背痛復發,甚至痠麻及引發肌肉筋膜發炎。物理治療師施竣元說明,許多因為坐骨神經疼痛的復健病人是長期穿戴腰部護具,只有在洗澡或睡覺時才會脫下,但是因為沒有一定的肌肉訓練及神經放鬆,經過長期穿戴,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施竣元建議,平常避免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並善用家中一把構造簡單、有靠背的四腳椅,就能進行自我坐骨神經放鬆、維持神經的正常循環、減少坐骨神經壓力。施竣元說,要做自我坐骨神經放鬆運動時,先坐在椅子上,雙手放於臀後,將上背與頭彎曲到最底,下背則維持筆直。接下來將雙腳伸直,並且腳背交替做勾起、放鬆的動作。另外一個臥鴿式放鬆運動則是臥姿下,雙膝抱胸,並將左腳踝放在左大腿上方,雙手緊扣在右大腿後方以加強拉力。保持呼吸,一分鐘後換邊施做。
-
2021-02-17 科別.骨科.復健
足底筋膜炎,光休息不會好!居家做3種運動緩解
50多歲黃先生長期慢跑,最近腳跟痛,休息好久沒跑步也不見好轉,經檢查確診罹患了「足底筋膜炎」。經過藥物、儀器、徒手及運動等綜合治療,黃先生的腳痛問題才逐漸改善。足底筋膜炎是成年人腳跟疼痛常見原因之一,典型症狀是早晨下床第一步最痛,之後會緩解,主要症狀就是腳後跟前方的腳底深處出現劇烈疼痛,有時坐太久起身後也會痛。足底筋膜是在腳底深層一條類似肌腱的組織,經常因不當或是過度運動引起慢性損傷,病理上除了發炎之外,還跟骨內側結節的足底筋膜起源的膠原蛋白變性有關,使得一般急性炎症治療方法效果不佳。「休息或許能避免惡化,但不見得能解除累積性傷害造成的發炎。」5大好發族群:1.高衝擊性的運動員,如跑步、爬山、球類等運動。2.先天體型異常者,如扁平足、高弓足或X型、O型腿。3. 長時間站立工作者。4.鞋子不合腳或缺乏避震緩衝效果設計。5. 身體自然老化,包括肥胖。透過理學檢查,由壓下腳後跟的特定區域,或向上彎曲腳掌(拉伸筋膜)是否引起疼痛進行確診。必要時安排X光檢查、軟組織超音波掃描或磁振造影(MRI),來確認傷病嚴重程度及其他可能原因,例如應力性骨折等問題。足底筋膜炎的治療,一般採口服、注射消炎止痛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並搭配熱療、電療、伸展等物理治療。臨床上也常採行局部注射葡萄糖水、PRP等增生療法,或震波療法等。如果保守治療均無反應,可考慮手術治療,釋放足底筋膜。大多數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可以透過居家生活方式調整獲得改善,通常在幾周內即有效果。
-
2021-02-16 養生.運動天地
爬樓梯膝蓋痛?上下樓梯的痛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
我治療的許多人說,他們站立或走路沒問題,但幾乎無法上下樓梯。限制他們的甚至可能不是疼痛,他們可能只是沒辦法在一腳踏向下一個階梯的時候,用另一腳支撐。痛的地方是膝蓋時,患者自然會去看醫生,而醫生常告訴你,你需要換膝關節。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說這是胡說八道。首先,X光無法判斷你是否真的是骨頭磨骨頭(也就是,是否真的沒有關節空間)。關節只要有一點點空間,就能完美運作了。第二,活動範圍是判斷有沒有骨頭磨骨頭的決定性因素,要確認活動範圍,就必須由另一人拉著你,讓關節被動地在活動範圍中移動,看看是否能做到完整的活動範圍。疼痛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唯一的因素是,是否能達到完整的活動範圍,如果可以,那就毫無疑問──關節痛不可能是骨頭磨骨頭的問題。上下樓梯時,你的體重會讓關節承受很大的力量。如果肌肉不足,就可能導致關節面對位不良,引發關節疼痛。而這和關節的活動範圍完全無關。無法爬樓梯,幾乎是明白告訴我們有肌肉不足的情況。我們來看兩個不同的例子,它們各有各的成因。第一種是,膝蓋痛阻礙了你上下階梯:第二種則是支撐身體的能力有問題,所以爬樓梯的時候,膝蓋會發軟內倒。如果膝蓋痛是讓人無法爬樓梯的主因,那麼上樓梯的痛和下樓梯的痛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上樓梯時,膝蓋不需要彎曲超過九十度,股四頭肌(大腿前側)會收縮,讓你能伸直膝蓋,爬到下一階。上樓梯會痛的兩大原因是,股四頭肌群比腿後肌群強壯太多,或股四頭肌群拉傷。如果是股四頭肌群比腿後肌群強壯,股四頭肌群會縮短,而肌肉失衡加上股四頭肌群以肌腱連接膝蓋骨,會對膝蓋骨產生一股過大的上提力量。這種上提力量會使膝蓋骨在膝關節中受到過度擠壓。股四頭肌收縮,將你的體重抬向下一階時,這樣過度擠壓的情形可能導致膝關節疼痛。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是,伸展股四頭肌群和鍛鍊腿後肌群,來拉長股四頭肌群。對應的運動包括股四頭肌伸展、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如果上樓梯會痛的原因是第二種:股四頭肌拉傷了,那麼,膝蓋骨滑動時就容易偏向膝關節側面,甚至會接觸到膝關節的外側邊緣。當股四頭肌收縮,撐起你,把你送向下一階時,膝蓋骨碰到膝關節外側邊緣導致的刺激可能引發膝蓋痛,甚至有劈啪或斷裂的感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是鍛鍊股四頭肌群,讓股四頭肌群以正確的方式跨越膝關節。對應的運動是膝伸直、深蹲、腿後肌伸展和小腿肚伸展。不論哪種情況,平衡都是因素之一,所以一律建議鍛鍊臀中肌。對應的運動是髖外展。下樓梯引發膝蓋痛的情況,原因有點不同。我們在下樓梯時,是站在一階樓梯,腳向下踩到下面那一階,所以站立那條腿的膝蓋必須做出超過九十度的動作,比較接近一一五度。如果你的股四頭肌群和腿後肌群有肌肉失衡的問題,導致股四頭肌群縮短,那麼膝蓋骨壓向膝關節的力量可能就會過大,所以膝蓋愈彎,膝蓋骨就會被壓迫得愈用力。由於下樓梯時需要這麼大的膝關節活動範圍,因此股四頭肌縮短、壓迫到膝蓋骨的程度可能大到導致膝蓋痛,讓你下不了樓梯。有些人甚至會側身下樓梯來彌補這種困難。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做股四頭肌伸展、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這也是一種單腿站立的情況,所以我也建議做髖外展來鍛鍊臀中肌,加強平衡和穩定。最後,我想談談一個狀況──膝關節向內倒而無法下樓梯。這個狀況和膝蓋能維持在臀部正下方的狀況很不一樣。雖然膝蓋看起來向內倒,甚至膝關節疼痛,但原因其實還是出在臀部。說實在,我沒想到居然那麼多人落入這種處境。有些人的狀況比較輕微,他們只是從坐姿要站起來會有困難,原因也是膝蓋沒在臀部下方。如果膝蓋因為臀中肌無力而內倒,那麼,股四頭肌群就無法產生力量來把你抬起來。唯有大腿骨在臀部下方、小腿骨在大腿骨下方,才能形成穩定的姿勢。少了臀中肌的收縮力將大腿向外拉,讓膝關節維持在髖關節下方,你就幾乎無法從椅子站起來。現在想像一下你是怎麼把身體抬上一個個階梯的:你是一腿踩住階梯,然後使力撐起另一條腿。如果用雙腿從椅子站起來都有困難了,當然會覺得輪流用單腿爬樓梯幾乎不可能。上樓梯時,膝蓋之所以會向內倒,就是因為只有一小部分的膝關節能夠支撐你。這會使肌肉必須更努力工作,可能導致拉傷、膝蓋骨與膝關節之間的關節面對位不良。由於痛的是膝關節,患者可能很自然覺得疼痛是起因於膝關節結構問題。如果看的醫生是受診斷關節結構變異的訓練,即使關節的結構變異沒造成疼痛,你很可能就診一次就跑去換關節了,但換關節不只沒必要,反而帶來更多麻煩。如果我在診斷膝蓋痛的原因時,發現患者站起或走路時有膝蓋向內倒的現象,甚至兩邊膝蓋幾乎碰在一起,我就會問患者,他們有沒有發現自己膝蓋向內倒得多嚴重,沒想到他們都說沒發現。如果我請他們單腳站立,他們只要一試著抬起另一腳,站立那腿的膝蓋就會立刻垮掉。其他醫療人員只因為患者膝蓋痛,就讓患者相信都是膝蓋的問題,我一想到這件事就覺得很糟糕。身體出現的症狀總是會告訴我們,是哪個組織該為這些症狀負責。膝蓋向內倒,是因為臀中肌(位在髖關節上方,連接到骨盆側面)嚴重拉傷,無法在起立時讓膝蓋保持在髖部下方。這前因後果非常明顯,但卻很少被辨識出來,因為醫療人員沒學過如何評估身體症狀。要解決爬樓梯時膝蓋向內倒的情況,應該鍛鍊臀中肌。股四頭肌群也要鍛鍊,因為你上下階梯時,是這些肌肉抬起或放下你。而股四頭肌群要想正確運作,膝蓋就必須保持在髖關節下方。因此,做深蹲時,關節活動範圍必須使膝蓋一直維持在髖下方。鍛鍊臀大肌也很重要,因為臀大肌是關鍵的髖伸肌群,有助於維持軀幹挺直,這樣一來,爬樓梯時肩膀才會在臀部上方。對應的運動是髖外展、深蹲和髖後伸。這可能要稍微比較久時間,才能看出鍛鍊肌肉確實改善了你爬樓梯的能力。最先會在起立、坐下時看到改善。別忘了,爬樓梯時主要的力學障礙是膝蓋沒維持在髖部下方,沒能為股四頭肌群提供理想的支撐,容許它們順利完成將你抬高或放下的任務。結合臀中肌鍛鍊,並且在動作中刻意讓膝蓋維持在髖部下方,能幫你重拾無痛爬樓梯的能力。※ 本文摘自《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米契爾‧亞斯譯者:周沛郁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0/26
-
2021-02-16 科別.骨科.復健
初五收心操 找回你的工作狀態
春節假期進入尾聲,將告別吃飽睡、睡飽吃的日子,回歸工作崗位,不少人的心情低落,出現「收假症候群」,建議最好提早一天收假,調整生活型態,並透過收心操活絡筋骨,有助迎接年後新生活。年假期間多數民眾習慣晚睡晚起,睜眼後餐餐大魚大肉,各種零食不離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趨緩,減少出外旅遊的活動後,便改為宅在家狂追劇,連續日夜顛倒、飲食無節制的結果,容易造成體重直線飆升、頭痛、腹瀉、無精打采、胃口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異常焦慮等症狀。過年期間看電視、追劇、滑手機、打麻將等久坐行為,容易產生腰痠背痛、肩頸緊繃、胸口有壓悶感等情形,加上睡眠不足,往往使得假期好心情嚴重受到影響,為了不影響開工後的工作效率,建議晚上睡覺前可以先洗個熱水澡,並提早30分鐘進入被窩,藉由聆聽輕音樂等方式幫助入眠。過年期間多數人習慣久坐打麻將,或是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滑手機,長時間下來髖關節容易變僵硬,進而累積臀部和雙腿脂肪,使下半身循環變差,出現腰痠背痛,打麻將則易使胸肌變僵硬,導致肩頸痛。建議年假結束1至2天,透過適度運動、清淡飲食,除了促進新陳代謝,幫助身體放鬆,也可稍稍找回原本的體重,擁有一個清明的腦袋。民眾不妨透過2招收心操,學習讓自己收心,也能有效緩解過年常見的筋骨痠痛,並可消耗累積的熱量,改善肌力和血液循環,讓自己及早回歸工作狀態。2招收心操1.髖屈曲肌伸展:雙腳併攏站立,將右腳抬起,往前跨一大步,呈現弓箭步姿勢,此時感覺左後腿拉伸,伸展時身體稍微往右側傾,維持10秒,做完後換伸展右腳,早中晚各做15次。2.胸肌牽拉:面對牆角或開著的門站立,左手靠著牆角,手肘抬至肩關節高度,前臂向上,使肩膀及手肘分別呈90度,並將身體稍微向右側轉,此時感覺左側胸肌有拉伸感,停留10秒,作完後換右側,早中晚各做15次。
-
2021-02-14 新聞.長期照護
醫師:適當重訓有助老人減緩疼痛 降低跌倒風險
老年人常有身體疼痛,一旦跌倒即便康復,往往更不願意運動。不過復健科醫師指出,適當重訓能改善下背、膝蓋、肩膀疼痛,更可降低跌倒機會;但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病,建議先詢問運動醫囑,並由專業訓練者陪伴。卓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卓彥廷受訪表示,文獻統計老年人最常見身體疼痛是下背痛,其次是髖關節、肩頸和膝蓋;疼痛問題源自身體退化、不當使用,或是肌肉流失。卓彥廷指出,適當運動、重訓,能有效改善身體病痛,他在門診時常給予病患「運動處方」。他舉例,如患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老人,透過阻力訓練提升臀部、大腿肌群力量後,也會改善疼痛。雖然如慢跑、登山等有氧運動也有益老人心肺功能,不過卓彥廷說,若沒有增加足夠肌肉支撐,反而會加速關節磨損,建議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柔軟度運動、神經肌肉控制運動及平衡運動都併行。近年因肌少症被廣泛討論,越來越多老年人願意走入健身房開始重訓。卓彥廷說,這是很好的現象,但老年人可能自身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這都會導致運動限制甚至是傷害;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老年人運動處方,重訓應著重循序漸進提高強度,而非組數與次數,新手應從可負荷最大重量的40%開始。他強調,銀髮族在重訓前最好先尋求醫師醫囑,若無任何重訓經驗,建議由專業的健身教練或物理治療師循序漸進指導。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指出,人類肌肉會隨著年紀增加流失,若不運動或重訓,40歲以後開始逐漸流失,65歲後可能會面臨肌少症,甚至走路困難。他回憶,曾收治70歲的肌少症患者,無法從椅子上靠自己力量站起來,甚至坐馬桶後無法起身,由於當時沒人幫忙,病患就在馬桶上坐了一整天。此外,台灣人10大死因排名第6名為「事故傷害」,而老年人事故傷害除了車禍,跌倒也是其中一項,不少老人更視跌倒為畏途。王思恒解釋,老年人跌倒因素除了視覺、平衡感變差外,肌肉量不足也是主因;即使耳聰目明,平衡感很好,若肌力不足,仍無法將快跌倒的身體「拉回來」;老年人因為骨質疏鬆,跌倒可能導致腦出血和髖關節骨折,即便身體撐過開刀,也易因長期臥床導致壓瘡、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因此死亡率較高。不過王思恒說,研究顯示運動與重訓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以他曾收治患者的經驗為例,70歲的奶奶因長年有運動習慣,雖然浴室濕滑跌倒造成壓迫性骨折,但開刀術後恢復良好,沒有骨折患者的病態。王思恒比喻,即便長輩有運動習慣,但依然有可能受傷,「不可能是無敵鐵金剛」,不過遇到意外,身體恢復速度仍比沒運動的長者更快。
-
2021-02-14 科別.骨科.復健
過年打牌發財 這樣動不賠健康
過年囉!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今年許多人的新春假期可能都在牌桌上度過,發個小財,但如果一連打個幾天麻將,長時間坐著不動,易引發全身筋骨緊繃不舒服。過年宅在家打上幾圈麻將,往往一坐就是2至3小時,牌桌坐太久,腿部沒活動,常會出現肩頸疼痛、腰痠背痛、臀部痠麻、膝蓋痠痛、手麻腳麻等症狀。由於打麻將時,背部大多懸空,導致肌肉會緊繃及過度使用,容易腰痠背痛,建議每半小時起來活動一下,對筋骨肌肉的伸展、增加身體手腳末梢循環是有效又簡易的。為此,特別為牌友們設計了一套「舒緩筋骨麻將操」,空閒時可做頸部、腰部及膝蓋的伸展運動,可以舒緩筋骨的不適,動作以肌肉有感覺到痠緊但不產生疼痛即可。頸部肌肉舒緩運動(每個動作1至4次)1.低頭角度以舒適的角度為主,不可太勉強。2.頭以舒適的角度往後仰,可以手稍作支撐。3.頭以水平的角度分別左右交替慢轉。4.左手抓住椅子下沿,頭頸往右側伸展維持5秒。換邊做。腰部肌肉舒緩運動(每個動作1至4次)1. 身體以舒適的角度往前彎,不可太勉強。2. 身體以舒適的角度往後仰,不可太勉強。膝蓋運動坐著時隨時做,膝蓋緩慢伸直,維持5至20秒。
-
2021-02-13 科別.骨科.復健
春節猛滑手機 小心板機指
新冠肺炎持續肆虐全球,年節期間許多人為了防疫,選擇宅在家追劇、玩手遊,多日下來除了感到腰痠背痛外,大拇指和中指更痛到無法伸直,手掌遠端也因疼痛導致無法握東西,春節假期就此泡湯。提醒使用手機30至50分鐘應休息3至5分鐘,並且適時做手指屈指肌腱伸展運動,以防板機指上身。根據往年經驗,每逢春節假期結束後,門診因板機指求診的民眾增加2成,今年過年疫情威脅未減,民眾待在家的時間會更長,除了吃飯、洗澡、睡覺外,為了打發時間,春節期間肯定手機不離身,無形中增加罹患板機指的機率。板機指正式學名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正常狀況下當手指彎曲時,屈指肌腱會於滑車韌帶內平順滑動,但當手指過度使用,使得屈指肌腱與滑車韌帶過度摩擦,就會產生腫脹、發炎及狹窄現象,當彎曲的指頭伸直時會發出「喀」聲響,出現猶如扣板機的動作,故名為板機指。板機指好發位置為大拇指、中指和無名指,通常早上症狀最嚴重,如手指僵硬難以活動、手指腫脹彎曲、手指掌面根部隆起壓了會痛,需要靠另一隻手將患側手指扳直,進而產生疼痛彈跳聲響等。患者多半為製造業工人、手作工藝者、長期使用電腦、家庭主婦等族群,但近年來因年輕人花許多時間追劇、玩手遊,使得板機指也常見於長期使用手機的年輕人。由於年節期間醫療院所營業時間不定,建議當手指明顯出現發炎、腫脹時,可以先冷敷消炎,或服用消炎止痛藥,適度休息後在非急性期配合熱敷,避免從事會造成疼痛的動作。也可透過2種手部運動,來舒緩手指疼痛。若春節假期結束後,民眾仍為板機指所苦,可以到醫院復健科門診就醫,透過傳統的物理因子(超音波、雷射、經皮電刺激等)治療,或醫師會依照病況於手指掌面的滑車韌帶處,注射局部類固醇或超音波導引注射低濃度葡萄糖水減壓消炎消腫改善沾黏,若仍無法改善,亦可考慮接受乾針或浮針治療,或接受手術治療。
-
2021-02-12 養生.運動天地
登山更需要訓練下半身 專家教你如何強化腿部肌肉
健行是很棒的休閒活動,能挑戰身體和頭腦。健行可能緩和,可能辛苦,取決於地形的難度。即使看起來不大困難,也不該等閒視之。登山健行時,路況本來就不會太平順,健行的地方可能是多岩、泥濘或是其他不穩定的地形。希望你一想到不穩定,就立刻想到和提供穩定、平衡有關的肌肉,也就是臀中肌群。這些肌肉是人體的無名英雄,人體維持平衡穩定的能力,幾乎完全仰賴它們。以下是臀中肌的運作方式,假設你在走路或踩在一小塊平面上時,必須用右腿單腳站立,你會發現體重大部分都落在右腿的左側。也就是,當左腿抬離地,只用右腳站立時,身體會倒向左邊。如果你把右腿想成蹺蹺板的基座,蹺蹺板左側是你的體重,把你的體重想成壓向地上的一股力量,那麼蹺蹺板右側就必須有東西產生和你體重抗衡的力量,才能讓蹺蹺板維持水平。負責產生力量的就是臀中肌。臀中肌連接到骨盆外側和髖關節,當它向右腿外側產生一股等同你體重的力量時,你的骨盆就會維持水平,讓你能在左腿抬離地面時,靠右腿保持平衡。如果回頭來看在不穩定、不平坦的地形健行的情況,你就可以想像臀中肌為了支撐你,需要額外花費多少力量。如果臀中肌不夠強壯,無法滿足額外的需求,就可能拉傷,導致骨盆側面、髖關節上方疼痛。也可能因為無法處理這時必須產生的力量,使得其他肌肉試圖代償。梨狀肌可能因而拉傷,導致臀部疼痛;髂脛束拉傷導致大腿、膝蓋外側疼痛,縫匠肌拉傷而導致鼠蹊部到膝蓋內側疼痛,或股四頭肌群拉傷而導致大腿前側或膝蓋疼痛。所以如果你打算去登山健行,就應該做髖外展來強化臀中肌,做好準備。健行的地形可能包括斜坡,所以務必為增加的負擔做好準備。和爬坡相關的肌肉是股四頭肌群,位在大腿前側。鍛鍊股四頭肌群的運動是膝伸直、弓步蹲和深蹲。我比較喜歡弓步蹲和深蹲,因為你做這些運動時有負重,所以膝關節穩定度比較高,較不容易受傷。鍛鍊股四頭肌群的時候,請你務必體認到:這些肌肉普遍比它們的拮抗肌(腿後肌群)強壯。鍛鍊股四頭肌群時,我一向建議也同時鍛鍊腿後肌群,以免讓肌肉失衡的狀況惡化,使得股四頭肌群嚴重縮短,導致股四頭肌群拉傷或下背過度凹陷,進而拉傷下背肌肉、導致背痛;或過度用力將膝蓋骨拉向膝關節,導致膝蓋骨受壓迫、膝關節疼痛。維持股四頭肌群和腿後肌群的平衡,才能預防那一連串的問題。鍛鍊腿後肌群和股四頭肌群要做的運動是,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你能健行,都是腿部肌肉的功勞,為了腿部肌肉發揮最大效益,軀幹務必維持在臀部上方,讓骨架來支撐軀幹,這樣既不需要消耗力氣,又能提高力量的使用效率,因為用在支撐軀幹的力氣比較少,表示你可以投入更多力氣來前進。如果軀幹維持在髖屈曲的姿勢,髖關節前側就會產生一個必須由肌肉來支撐的負擔,承受這個負擔的通常是下背部的肌肉。如果下背部肌肉被迫過勞,就可能拉傷而造成下背痛。要想維持肩膀在臀部上方、軀幹垂直的姿勢,就必須強化髖伸肌群。這些肌肉包括臀大肌和腿後肌群,它們在身體背側從大腿延伸到骨盆,造成直立的姿勢。對應的運動包括髖後伸、腿後彎舉和直腿硬舉。由於可能遇到不穩定的地形,你要確保腳踝肌肉夠強壯,才能預防腳踝扭傷,並且擁有穩固的立足點。如果你的腳踝強壯而穩定,腳踝上方的一切都會比較穩定,而且由於比較穩定的關係,需要用的力也比較小。和穩定腳踝最有關的肌肉包括脛前肌和脛後肌。對應的運動包括踝關節背屈和足內翻。關於鞋子,還有個小重點。健行時顯然應該穿鞋底堅固、側邊支撐良好的鞋子。但是光穿這樣的鞋,無法讓你應付健行時增加的作用力。就像其他活動一樣,健行時,也必須由恰當肌肉的力量輸出來充分滿足力量需求,才能預防拉傷與疼痛。※ 本文摘自《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疼痛、復健與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米契爾‧亞斯譯者:周沛郁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0/26
-
2021-02-12 科別.精神.身心
「我很想吃,但吃了就會想不開…」從厭食到暴食,被卡路里控制的人生
那時,張沁文已經兩年多沒有正常進食了,像掉入一個巨大的黑洞,食物在她的眼中是魔鬼。「我很想吃,但吃了就會想不開,就想死。因為心裡有個聲音在說,那是魔鬼。」剛剛20出頭的年齡,張沁文掉髮、脫皮、長出老年斑,月經也不來了,就連上臺階都很困難。張沁文的父母每天盯著她吃東西,僅僅為兩小塊餅乾和半杯脫脂牛奶,她也會哭一下午,最後邊哭邊吃進去。一到吃飯時間,家裡氣氛就緊張起來…張沁文覺得那段日子是一場無聲的、昏暗的沙塵暴,主觀上知道爸爸媽媽是對的,但她就是無法接受食物,互相矛盾的想法撕扯著她。張沁文所說的病是進食障礙,屬於精神疾病,是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暴食障礙等一組疾病的總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陳珏對記者說:「進食障礙在精神科裡屬於小病種,而其中的厭食症卻是精神障礙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致死率高達5%~20%。」瘦到28公斤時,張沁文住進了重症監護室。檢查結果顯示,各臟器衰竭,醫院下了病危通知。在那之後的治療過程中,張沁文用網名記錄下自己面對厭食症的狀態以及漸漸康復的過程,並開始和其他病友一起組成互助小組,在網上為其他患者講解病情,為公眾普及相關知識。到底得了什麼病進食障礙本身並不致死,患者死因主要是嚴重營養不良導致的多器官衰竭或是併發抑鬱導致的自殺。就在兩三個月前,陳珏在門診見到一個患嚴重厭食症的年輕女性,將近1.7米的身高,體重只有25公斤,連蹲下去再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陳珏趕快聯繫華東醫院消化內科,安排病人先進行內科治療和營養治療,但不到一周,病人身體機能突然崩塌,猝死。「太遲了,來不及了。」陳珏感慨。進食障礙有就診率低的特點。《柳葉刀》雜誌2020年3月刊發的論文《進食障礙:急需創新和進步》中指出,只有約20%的進食障礙患者尋求治療,且往往是在病情發展的晚期,經年累月的症狀未得到及時治療,導致病情惡化迅速,更難控制。進食障礙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產物,最早的醫學描述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從1970年開始,西方醫學對神經性厭食症有了較多記錄,神經性貪食症的病例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急劇上升。2017年,據估計,全球有1600萬人受到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的影響。中國目前尚未有關於進食障礙的全國性流行病學調查,大眾對進食障礙的瞭解也相對匱乏,相當長時間內,國內僅有兩家醫院設有進食障礙專科: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張沁文從18歲開始減肥,身高1.62米不到50公斤的她只是「為了讓腿更細一點」。她給自己制訂了嚴格的食譜,用手機上的軟體計算卡路里,每天攝入熱量不超過800卡,如果能控制在500卡更好。每吃一口都要計算,哪怕多吃了幾顆青豆,她也要計算進去。節食是會上癮的,今天少吃了一點,明天覺得也許可以更少一點。漸漸地,張沁文早餐只吃1/4個紅薯,午餐僅有一小碗青菜,還要在清水中反覆涮過,沒有晚餐。同學提醒她已經太瘦了,不要再節食,她就偷偷把食物藏在袖子裡、口袋裡、餐盤後面。到了大二後半學期,她的體重已經不到40公斤。但她停不下來,對「吃」非常反感,眼中的世界也變了,再沒有任何事情能讓她開心起來,每一天都「盼著今天趕快過去,但又不想讓明天到來」。張沁文的父母意識到她病了,帶著她四處求醫。進食有問題就去看消化科,月經不來去婦科,心臟不舒服去心臟內科,父母還猜測她會不會是因為之前拔牙出了問題,四處查閱文獻,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再去神經外科、臨床營養科、骨科、內分泌科,甚至做了腦電圖和全身CT,還是不知道她究竟得了什麼病。直到有醫生提醒:「會不會是厭食症?」父親到網上四處查找,才終於找到對症的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張沁文被確診為「厭食症,伴隨雙相情感障礙」。進食障礙導致情緒失調迄今為止,進食障礙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就目前已知的研究成果,其發病主要涉及遺傳素質基礎及一系列環境因素,包括生物、心理、家庭、社會文化4個方面。根據西方的流行病學調查,進食障礙患者中90%~95%是女性,發病年齡在12歲~35歲。據陳珏在臨床上的觀察,中國厭食症患者的發病年齡集中在13歲~14歲和17歲~18歲,中考和高考後的假期會是部分學生極端節食減肥的時間段。陳珏解釋說,進食障礙會導致抑鬱、焦慮等情緒失調,尤其是厭食症患者,多數有與抑鬱症共病的情況。2014年,一項由比利時根特大學研究人員發表於學術期刊《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的研究顯示,自殺是進食障礙患者尤其是神經性厭食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進食障礙患者中,11.8%有自殺未遂史,43.3%有自殺意向。美國自殺預防資源中心於2020年2月公布的數據稱,在有厭食症病史的人群中,自殺的發生率為24.9%。儘管確切病因不詳,但陳珏在臨床中發現,進食障礙患者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往往出自生活條件較優渥、層次較高的中產家庭;父母對他們自小寄予厚望,要求嚴格,過度保護,很多患者的母親對自己身材的要求就很高;患者本人通常性格敏感、自卑,過度追求完美,即便自身已經很優秀。一部分厭食症患者會在治療後轉向貪食甚至暴食。張沁文就是如此。出院後,她的體重長了10公斤,還拿到了海外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長期過度節食後,張沁文的身體出現報復性補償,彷彿是體內放出了一匹脫韁的野馬,她開始了難以控制的暴食,到了國外後變本加厲。開始只是吃6個冰淇淋、十幾份盒飯,後來她連課也不去上了,待在房間裡什麼都不做,不停地吃,無論手邊的食物是什麼,都必須馬上塞進嘴巴。半生不熟的雞肉,她也吃過。「實在等不到它熱好,那時候,我感覺自己不是人。」張沁文說。好幾次,她都吃到呼吸困難。後來,張沁文才知道,她當時的情況屬於「再餵食症候群」,很容易休克,發生危險。情況太嚴重,張沁文只能回國。父母怕她半夜偷偷點外賣,換上了聲控鎖,只要開門就會報警,冰箱也安了鈴鐺。在父母的陪伴下,張沁文再次開始接受治療。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綜合三科病房主任李雪霓接觸過的患者中,像張沁文這樣由厭食轉為暴食的比比皆是。這像厭食在恢復道路上的一段彎路,但沒有清除行為(催吐、服用瀉藥等)的暴食,在經過持續的治療和引導後,身體能夠逐漸恢復健康。在李雪霓眼中,治療中最困難的情況,是限制型厭食轉為暴食清除型厭食,這不但增加了危害性行為,還使營養不良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最小的患者只有7歲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全球衛生與社會醫學系教授安妮‧貝克爾曾在斐濟做了一項文化人類學研究。結果表明,西方「以瘦為美」的觀念影響了人們的審美,從而進一步使人們對飲食的態度和行為發生變化。在陳珏的印象中,30年前自己就讀醫學院時,進食障礙還是一種很罕見的疾病。2002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開始使用電腦進行資料統計,那時全年門診就診進食障礙者僅8人次。2005年後就診人數逐年增加,由兩位數增加到三位數,2012年後更是顯著攀升,2016年進食障礙的就診人數超過1100人次,2019年已超過2700人次。李雪霓在一篇論文中提到,2001年至2005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收治進食障礙住院患者104例,是1993年至2004年總和的3倍。2011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成立了以收治進食障礙為主的專科病房。在陳珏看來,進食障礙的發病率增加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們的精神追求越來越高密切相關。近些年,「A4腰」「鎖骨放硬幣」「比基尼橋」在社交網路的盛行更催化了輿論風向,「瘦」不但意味著美,還與自律、成功甚至社會階層掛上了。1996年的一次世界範圍內的進食障礙流行病調查顯示,減肥是進食障礙發病機制中主要的危險因素,有30%~60%的青春期少女試圖通過節食來減輕體重,有7%~12%是極端節食者。2019年,中國心理學學者任芬和王燕學抽取285名中國女大學生進行研究。他們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的進食障礙與外觀焦慮和抑鬱均呈顯著正相關。在臨床觀察中,李雪霓發現社會文化對「瘦」的肯定還是很多病人康復的重大障礙,醫生不得不花大力氣去扭轉病人的思想。有個病人體重恢復到42.5公斤後,說什麼都不肯再治療,她無法接受42.5公斤以上的體重,因為「××明星就是42.5公斤」。隨著患者數量的增加,進食障礙在中國的發病正朝年輕化和低齡化,並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地區發展。門診中,李雪霓和陳珏都接診過只有7歲的患者。進食障礙也引起了國內醫療界的更多關注,2016年,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成立了進食障礙專科病房,長春第六醫院、南京腦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也加大了對進食障礙的研究。但由於科普和預防不足,多數人不瞭解這種疾病,甚至存在誤解,這使得很多進食障礙患者具有強烈的「病恥感」。張沁文在網上為普通人普及這種疾病的知識,同時鼓勵和幫助病友,而她自己也從陌生的網友那裡獲得了很多溫暖和關懷。她發現了海面下沉默的冰山─很多進食障礙患者認為自己的行為難以啟齒,無處傾訴,也不敢尋求幫助,身邊親人的誤解使他們更加無法接受自己,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很多深陷痛苦的女孩給張沁文發來長長的私信。2020年夏天,張沁文在微博上成立了行動小組,短短幾個月,就突破1000人。一些擅長營養學、心理學、醫學的志願者也慢慢加入,定期為組內的患者做科普和諮詢,讓患者知道,自己不是「怪物」,在康復的道路上並不孤獨。許多人從無數個崩潰、自責、絕望、無助的黑夜裡走了出來,在這條與食物戰鬥的道路上前進。「我們一定會好的。」張沁文很有信心。(米若/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43期,本刊節選)
-
2021-02-10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單手廚房:家事這三招 風友過年輕鬆做復健
過年在家裡做這三種家務事,居然讓中風患者手腳變靈活?中風病友的最大困擾往往是「手腳不靈活」,做任何事都變得極為不便,需要家人協助,甚至請外籍看護照顧。中風病友通常會尋求復健治療,在醫院努力運動,回到家卻又懶惰病發作,這樣真的會進步嗎? 時常聽到家屬和病友向治療師抱怨:「我家又不像醫院有這些復健器材,在家怎麼運動?」不花一毛錢的運動,而且效果不輸醫院的昂貴的器材,就是做家事! 只要依照病友的能力程度,挑選能夠勝任的家務事來做,每天花個半小時鍛鍊,不僅手腳變靈活,不知不覺家中也變乾淨了,根本是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過年要到了,不妨邀請風友一起動手打掃環境,一起來挑戰家事三招!第一招、擦桌子難度:一顆星目標能力:坐姿平衡、站姿平衡、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手部肌力怎麼做:1. 坐姿或站姿皆可,依照能力選擇姿勢2. 將抹布捲在患側手上,重複上下、上下……把桌子擦乾淨,單手或雙手都可以小提醒:能力好的病友可以試試看左右擦、繞圈擦、S型擦,可以訓練到不同的肌肉群喔! 第二招、洗碗難度:兩顆星目標能力: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站姿平衡、雙腳肌耐力怎麼做:1. 站在流理檯前,雙腳微開保持身體穩定,身體可靠著流理台比較安全 2. 單手或雙手洗碗皆可,依照能力選擇不同模式,使用有厚度海綿菜瓜布會更好抓握小提醒:依照能力慢慢增加碗盤的數量,怕摔破的話試試看塑膠碗盤和不鏽鋼碗盤 第三招、下廚小提醒難度:2~5顆星不等,可從較簡單的步驟開始挑戰(如洗菜、攪拌)目標能力:手部動作控制與協調、認知能力(記憶力、專注力、邏輯思考等)、雙腳肌耐力1. 坐姿或站姿皆可,依照能力選擇 2. 選擇符合能力的任務:如洗菜、揀菜、打開包裝、切菜、炒菜等3. 過程中可以適時協助,鼓勵病患盡量自己完成其他的家事如:掃地、拖地、摺衣服、洗水果、餵寵物、澆花…都可以考慮納入生活復健的一部份! 醫院復健的目標終究是希望中風病友可以重新回歸日常生活、減少他人的協助,因此鼓勵病友千萬別單單執著於器材類型的運動,而忽略了生活的應用能力。 如果能夠適時安排符合病友能力的任務在生活中,不僅直接訓練自理的能力,獨立性肯定與日俱進,更可以訓練肢體的靈活度、平衡、協調、認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家人也變得輕鬆,同時病友也能有自信心的說:「我也有能力照顧自己、照顧家人」,這些好處可是走跑步機、踩腳踏車練習不到的喔! 想知道更多生活自理的技巧,可以諮詢你的職能治療師,或是搜尋FB與instagram「單手廚房」【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2-10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兩次罹癌,復發又骨轉移 歷經四次生死的奇蹟人生!
原以為只是一般健康檢查,沒想到卻一發不可收拾……。當年三十七歲的我,發現乳房超音波有異狀,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醫院做了詳細檢查,確診乳癌第一期。兩次的罹癌經驗,讓我因禍得福?聽聞噩耗時,腦袋一片空白,沒有力氣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做,滿腦子掛心的是還在就讀國小的女兒。「我會為了兩個女兒努力治療!」抱持活著就有希望的信念,我要親眼看著她們步入禮堂。為了根除癌細胞,將右乳局部切除、腋下淋巴清除的手術;八次化療、三十五次放療、五年的荷爾蒙治療,原以為抗癌歷程到此告一段落,生活可以回歸正軌,卻沒想到老天又對我開了一次玩笑。「在妳的身體發現一顆一.二公分的腫瘤……。」二○○七年,我罹患第二個癌症――肺腺癌第一期。當醫師說要切除右肺中葉,我才驚覺是不是過去不規律的生活作息,成為壓垮自己的原因。右肺中葉切除後,說話會喘、走路緩慢,經常忍痛咳嗽,心想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因此,開始每天練習吹氣與爬樓梯,訓練肺活量。每個週末先生會陪我去爬山,持續一段時間,體力甚至比手術前更好,也算是因禍得福吧!命運再給一巴掌,肺癌復發、骨轉移治療結束後,於二○一○年回醫院定期追蹤肺部情況時,發現右肺下葉再次冒出三顆惡性腫瘤。「從來沒有菸酒的不良嗜好,也很努力治療,為什麼癌症一直找上我?」我的心跌落至谷底,成天鬱鬱寡歡,不斷責怪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恐懼與不安吞噬了我。「之前的治療,右肺中葉已經全部切除,如果這次再把右肺下葉切除,會嚴重影響生活,可能往後走路都會喘。」醫生語重心長地表示。「切除之後,腫瘤要是再長出來怎麼辦?」我下定決心徹底改變生活習慣與心態,每天早起運動,認真對待每一口放進嘴裡的食物,學習與癌和平共處。我的抗癌之路異常艱辛,以為歷經三次罹癌後,一切能重新開始,萬萬沒想到二○一七年會再次經歷生死。炎炎夏日,一如往常的我到公園拉筋,聽到骨頭「喀擦」一聲,大腿開始疼痛,檢查後發現是脊椎滑脫,後續接受復健、喬骨、原始點治療,都不見好轉,反而日漸嚴重,彷彿有電鑽不停地往骨頭裡面鑽,在這期間體重掉了七公斤。檢查後,肺腺癌轉移到髖關節,當天緊急安排住院,進行左腿髖關節置換手術。怎麼也沒想到這是我經歷過最嚴峻的一次,住院治療二十五天中,引流管裝了三星期才拆除,前後輸血數次,還因為酒精導致全身過敏……。在腳疼與全身過敏雙重夾擊下,光是抬腳復健都會痛到掉淚,剛出院的那陣子只能依靠輪椅行動,失去了行走的能力,甚至連如廁洗澡都要旁人攙扶,最難過的是平時熱愛的爬山、瑜珈以及跑步等運動,從今往後都要避免。直到我失去這些後,才驚覺看似平凡的日常有多麼珍貴。還好,身旁有親愛家人的關懷與支持,細心照護我的生活起居,不斷陪伴復健,慢慢不依賴助行器與枴杖,恢復自行走路。人生終極考驗,喪偶、癌症雙重打擊當我日漸復原時,一向身強體壯的先生,因咳嗽就醫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家中頓時失去依靠,這種椎心之痛遠遠超過治療過程中承受的痛苦,整顆心瞬間被掏空,日子過得渾渾噩噩,天天以淚洗面。當心情沮喪得無以復加時,我的腳再次痛到幾乎無法行走,肺部的癌細胞也加速長大。「我會照顧好自己,你放心離開吧!」想起曾經對先生應下的承諾,再多麼心痛難耐,我還是打起精神繼續治療。還好有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陪伴,努力克服所有副作用,時間漸漸帶走傷痛,病況也趨於穩定。罹癌迄今已邁入第十六年,仔細想想,老天其實對我很好,給了我四次機會,讓我能檢視自己過往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人生觀念,不再把工作和金錢擺在第一順位。生病之後,開始學習陶笛、竹笛、烏克麗麗、薩克斯風、合唱等,考取桃園市街頭藝人的證照,為我音樂志工的道路揭開序幕,經常前往各地的養老機構、關懷服務協會、公益單位表演,透過輕快的陶笛樂聲,療癒更多為疾病所苦的朋友。我們不能決定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決定它的寬度。當有困難來臨時,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每一天都要開心地活著,帶著這份信念,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我也曾經不勇敢:解密精準醫療,個人化抗癌新趨勢》)書籍簡介本書特別安排專家學者於專欄中介紹「精準醫療」,以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醫界與科技結合在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讀者接軌最新癌症治療參考的依據。節錄抗癌鬥士的心情故事、抗癌的心路歷程,希望能激發癌友自助力,正面迎向生命的陽光。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
2021-02-08 科別.骨科.復健
當心年假久坐不動招來痠痛 物理治療師教你三招緩解
農曆年假假期多加上防疫減少外出,當心久坐不動變成「沙發馬鈴薯」。一名40歲男子因近日休年假,在家長時間久坐不動,竟覺得下背肌肉僵硬、痠痛。專業物理治療師陳慧瑩即建議長假期間可以多做的三招運動,透過在家就可以進行背部及下肢伸展,達到舒緩筋骨效果,開心放年假。「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陳慧瑩物理治療師指出,長時間久坐不動,很容易引起背部肌肉僵硬、痠痛,若不好好處理,有可能會導致慢性疼痛,將使得肌肉發炎。此外,還容易引起肩頸肌肉僵硬痠痛、眼睛不適、肌膜疼痛症及落枕等。嚴重者,更可能會引發下肢深部靜脈血栓,不可輕忽。隨著年假即將來臨,陳慧瑩物理治療師建議,每隔30分鐘或1小時就應起身活動至少5分鐘,做做簡單的伸展運動,活動筋骨,並應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此外,每天也可以做一些舒緩的運動,舒緩肩頸及下背的肌肉。為緩解上述身體不適,陳慧瑩物理治療師並示範三招可以做的規律運動,以伸展肌肉,達到放鬆的目的,每招動作可維持15秒,重覆20次。第一招【牽拉股四頭肌運動】:在站立下,一脚往身後彎曲,同側的手抓住脚,將脚盡量往臀部方向拉,直到大腿前側覺得緊綳。過程中可一手扶著牆壁以維持平衡,且身體應保持直立。可達到伸展股四頭肌的效果。第二招【膝抱胸運動】:平躺在床上,屈膝抱胸,雙手抱腳盡量往胸前靠近。可達到伸展下肢肌肉的效果。第三招【貓與駱駝運動】:採四點著地,當下背放鬆時,把頭和尾椎抬高,將肚臍靠近地板;維持15秒後,接著往反方向動,把頭和尾椎往地板方向,肚臍往天花板方向動作。可達到伸展背部肌肉的效果。
-
2021-02-08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羊膜萃取物注射 背痛新療法
35歲劉姓男子多年前車禍受傷,治療後下背部仍不時感覺疼痛,前陣子在家跌倒,新傷加舊疾引發劇痛,看過許多中西醫和復健及推拿,都未見效。經聯新國際醫院疼痛控制科主治醫師黃鈺涵評估為椎間孔椎間盤的一個小小突出壓迫到神經作怪,施作全桃園第一例「脊椎羊膜萃取物注射治療」,兩周後回診,劉先生疼痛感已明顯改善。黃鈺涵在脊椎第4、5節椎間盤外緣纖維環撕裂部位注射羊膜萃取物,藉由強力的再生因子,修補椎間盤受損區域。劉先生治療2周後回診,疼痛指數僅剩1分,不再坐立難安。黃鈺涵表示,羊膜萃取物在美國用於疼痛治療已10多年,去年才引進台灣,多用於膝關節部位,主要是脊椎注射治療具有高難度。注射時以7至8公分長的特殊針頭,深入背部直達腰椎椎間盤,搭配高階影像電腦斷層的掃描導引,避開血管、神經及敏感組織,將羊膜萃取物溶液,精準注射到患部僅0.2公分的微小區域,如偏差或稍有不慎,輕者短時間麻痺無力,重則神經受損。羊膜萃取物是人體的胎盤組織成分之一,可幫助患部細胞的活化再生。羊膜萃取物皆從國外進口,而且不會造成施打後的排斥反應,國外用於疼痛治療相當普遍。
-
2021-02-07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桌遊動作變化多 中風復健不無聊
腦中風需要長期的復健訓練過程,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讓動作更進步。在醫院復健治療室中,最常拿來訓練的器材就是套疊杯跟積木,透過重複性的大量練習,訓練重新使用患側手,但練久了難免覺得枯燥乏味,讓人失去復健的動機。手部動作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很多,例如拿杯子、倒水、放東西等,每一種動作用到的手部肌肉與技巧都不太一樣,因此治療師除了在醫院復健室中教導個案練習,也十分鼓勵個案在家使用各種生活常見的物品來訓練。玩桌遊的過程不但有趣,也可以增加動作的變化性,避免枯燥乏味的單一重複性訓練,讓個案在進行練習的過程,隨時督促自己時刻調整動作,才能順利完成遊戲任務,讓個案可以適應生活中更多的動作應用。畢竟,在日常生活中,杯子、碗、湯匙不太可能每次都放在同一個位置讓你去拿,讓訓練多一點變化與挑戰,也會提升復健的效果。EASY不搖平衡疊疊樂遊戲【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社區健康前哨站降低疾病機率 遠離長照風險
嚼食檳榔二十多年的59歲郭大哥很想戒檳,卻總是脫不了癮。某日他無意間來到「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馬偕健康日」,才知道醫院提供一系列健康促進活動,於是報名參加淡水社區醫學中心辦的社區戒檳班,終於順利脫癮,擺脫口腔癌威脅。他和太太相當感激,決定一起應徵醫院的社區志工,奉獻一己之力也獲得衛福部優良志工表揚,協助院方幫更多民眾的健康把關。淡水馬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成立13年,深入社區做身心靈健康衛教。類似郭大哥找回健康的故事,13年來經常在北海岸的淡水、三芝、五股、蘆洲、八里等地發生,讓淡水社區醫學中心能有說故事的機會。淡水社區醫學中心於2007年成立,一開始由專業醫事人員進入社區提供民眾身心靈全人的健康促進活動、諮詢與檢測。之後有感於健康識能深植社區的重要性,開始逐步打造「在地人服務在地人」賦權永續的服務模式,至今共招募超過540位在地志工,不僅協助民眾追蹤三高、BMI與腰圍,也活絡了整個在地社區民眾健康營造的熱情。其成果不只獲得多項國內外大獎,這個社區健康營造網絡組織也得到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洪大川說,這是馬偕博士的醫療傳道精神,而淡水是大台北地區相對老舊的城鎮,交通與就醫不便,成立社區醫學中心的目的是希望能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促進服務,提高民眾健康自主管理的能力。但想結合社區力量並深入社區非易事。「幸好,當時淡水鎮正準備申請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聯盟會員認證。」洪大川說,他們透過時任鎮長的蔡葉偉幫忙,加上院方的支持與奔走,獲得地方領袖及社團組織的認可,帶頭率領社區民眾加入志工團隊。志工皆須通過基礎訓練及特殊訓練兩道試煉,院方也貼心地幫每一位志工保險並舉辦志工年終旅遊、餐會等感恩活動。歷經五年,淡水社區醫學中心做出口碑。「這效應像是滾雪球,愈來愈多社區主動找我們合作。」洪大川強調,這服務沒有營利性質,感謝志工幫助馬偕把服務送進社區、回饋社區。民眾到健康服務站接受服務次數愈多,血壓自我控制愈好。這套由淡水馬偕醫院與地方志工攜手拉起的社區健康網絡,如何促進民眾健康?馬偕紀念醫院淡水社區醫學中心主任詹欣隆說,淡水社區醫學中心已在淡水、三芝、八里、蘆洲、五股五個行政區內,打造73個健康服務站,其中包含25個雲端型服務站,未來也會逐步將健康服務站全面雲端化,民眾可透過服務站提供的量測裝置或自身穿戴式裝置,以App連結手機,透過藍牙傳輸健康數據回到醫院,提供及時監測。根據社區醫學中心蒐集的資料,統計分析顯示,民眾到健康服務站接受服務次數愈多,血壓的自我控制愈好;若民眾有下載App隨時追蹤血壓值及醫護人員的衛教諮詢資料,血壓控制率也比未下載App者來得高。「可見定期量血壓能有好的血壓控制。有研究證實,血壓控制得當,中風機會也降五成。」洪大川說,假如發現民眾已達到中度高血壓以上,志工會協助轉介民眾至醫療院所治療。醫師、藥師、營養師走進社區,未來增加雲端服務。健康服務站也固定時間利用遠距心電圖偵測民眾是否有心房顫動,一旦發現,也會建議民眾掛號治療,預防栓塞性中風。此外,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及癌症篩檢師等多職類專業人員也會走進社區,提供疾病症狀、藥物及飲食衛教。「這些都有助社區民眾降低疾病發生,延緩落入長照風險。」據統計,每年由健康服務站轉介至淡水馬偕醫院就診的病人,一年超過350名,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心律不整等慢性病人,院方更提供便利就醫的綠色通道;此外針對一般輕症病人,服務站也會就近轉介至基層醫療院所,方便民眾就醫。自2013年開始,社區健康服務站每年服務的人數,從五萬多人增加至2019年的十萬多人,總服務量逾79萬人次。每一位民眾每年平均的量測次數,也從一年的8.4次增加到23.8次,成長快速,讓民眾養成健康日常化的習慣,扮演著社區健康前哨站的角色。淡水社區醫學中心的執行成果豐碩,不只發表論文及演講,也吸引許多國內外機構前來觀摩分享學習。洪大川說,未來會持續增加健康服務站的心理衛生及運動復健等服務,同時讓服務雲端化,增加服務的深度、形式與範圍,精益求精,落實「預防勝於治療、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理念,串起社區民眾健康意識達到醫院、社區民眾、國家政府三贏的成果,以因應未來人口快速老化帶來的更大挑戰。
-
2021-02-0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0.5公分之差長短腳造成膝蓋痠痛,拜師日名醫造福自己也造福病人
我的左腳比右腳短了0.5公分,差不多是一支原子筆的寬度,卻足足讓我左大腿外側及膝蓋反覆痛了三年多,要不是阿部勳老師,到老我可能都不會知道自己有長短腳問題。十年前,臨床及研究兩頭忙,左大腿外側及膝蓋常莫名痠痛,熱敷、電療、針灸都做了,沒多久又復發,心想是不是缺乏運動,便開始跑步,但每次運動完左膝更疼痛,嚴重時還會吃止痛藥。這樣好好壞壞的狀況長達三年多,直到2014年,榮總邀請日本新潟醫療福祉大學義肢裝具自立支援學系暨人體運動機能研究所系主任阿部勳教授來院上課,開啟了我重新認識自己一雙腳的序幕。兩腳負重不同 單側痠痛阿部勳教授在日本義肢輔具界具有相當學術地位與臨床經驗。上完課,我第一次意識到結構性長短腳的重要,因為遺傳造成兩腳的骨頭長度不同,一站起來兩腳負重就不同,所以容易單側痠痛,在沒有矯正的情況下,走越多或跑越多,症狀會更明顯。從阿部勳教授的課堂學到,雙腳長度差距要到二公分以上,大腦才會明顯察覺,所以,輕微差別的長短腳,過去在醫學上鮮少人注意。我特意去查看文獻,全球人口有四至七成有結構性長短腳問題,兩隻腳落差在5.2公厘加減4.1公厘之間,因為布尺量測有嚴重誤差,建議採用更精密的三連片X光。量身訂做鞋墊 矯正足弓有長短腳的人,若要雙腳站在同一水平面上,短腳被迫要往下遷就,長腳被迫要往上,如此雙腳的足弓也被迫扭曲,因為人體是鏈狀結構,環環相扣,所以也會牽動小腿、大腿、骨盆跟著旋轉,脊椎也會呈代償S型,肩膀也變一高一低,而大腦自動會挑選一隻腳當全身的支柱,被挑選到的腳負擔大,年輕時雖不會感到異狀,但隨著年紀漸增,肌肉韌帶彈性逐漸減少,無法吸收因長短腳帶來的左右不均力量的衝擊,支柱腳便單邊痠痛,雖然可熱敷電療,但其實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要開模量身訂做一雙鞋墊,把足弓矯正並把長短腳的差距補上,配合對的鞋子與襪子,再加上骨盆回復運動,我這樣做了三個月,痠痛明顯改善,原本第二蹠骨容易長繭,速度也逐漸減慢。在此之前,雖然穿過幾種鞋墊,卻因為沒有量身訂做,長短腳問題並沒有解決。「穿而優則學」,自己覺得受用後,40幾歲的我,決定重拾書本跨洋拜師阿部勳教授,開啟了長達四年的日本博士之旅,記得有次飛去上課,匆忙上飛機忘了穿鞋墊,行李也沒準備第二雙,一周後回台,全身痠痛不已,好像「身體護照」沒帶在身上,大意又後悔。台灣首位獲日優秀論文獎2018年3月,我不但順利取得博士學位,還以長短腳的論文拿到優秀論文獎,是台灣學生第一位拿到此獎項,在此,要特別謝謝家人與老公的支持跟陪伴,更要謝謝阿部勳教授讓我進入長短腳研究,造福了自己,也造福病人。醫學辭典/長短腳長短腳分二種,真性長短腳,又稱結構性長短腳,兩下肢的骨骼左右不等長,多半來自遺傳、先天疾病或下肢骨頭術後;假性長短腳,又稱功能性長短腳,兩下肢骨骼左右等長,但常因其他因素導致身體活動時兩隻腳不對稱,多半來自脊椎側彎、單側肌肉過度緊繃或是腳型異常所導致。李思慧小檔案現職: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學歷:●台灣大學復健醫學系●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日本新潟醫療福祉大學醫療福祉學研究所博士專長:●肌肉骨骼復健●智慧醫療復健●高齡復健●能力回復復健經歷:●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臨床研究員●英國Guy's and St. Thomas' Hospital高齡復健進修興趣:跑步、賞櫻、賞楓、學習新事物
-
2021-02-04 科別.腦部.神經
菲移工罹致命腦瘤視力模糊 雇主、醫齊力「拆彈」成功
菲律賓移工吉拉去年底因視力模糊、頭暈,查出罹患高度致命的「蝶骨嵴內側型腦膜瘤」,病況危急,但他擔心手術費用大,一度心情絕望。他的雇主不捨員工受苦,主動替他負擔6萬餘元醫材費用,後來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許永信執刀8小時替吉拉「拆彈」成功。菲律賓駐台副代表留文克昨特別到亞大醫院表示感謝,直呼:「有台灣真好,謝謝台灣」。亞大醫院今指出,為讓吉拉能夠手術後順利且安心完成復健,許永信積極透過管道聯繫菲律賓駐台代表處,安排吉拉妻子以最速件來台,經過14天居家檢疫及7天自主健康管理,順利到院陪同後續治療,也經由院內社工師協助下,爭取社會資源補助。許永信說,蝶骨嵴內側型腦膜瘤生長於蝶骨嵴內側,常見症狀為視力減退、頭痛、癲癇等,嚴重時可能造成失明,雖是良性腫瘤,但因生長位置極為罕見,且鄰近腦部重要大血管、視神經、腦下垂體等,周邊有許多關鍵的神經血管結構,手術難度相當高。經過8小時手術,終於順利以特殊顱底手術完全切除腫瘤,不僅有效避免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破壞出血,更完整保存第三條腦神經功能,術後無肢體功能損、失語等併發症。吉拉昨天出院,院方安排醫護團隊歡送,他的妻子聲淚俱下感謝各方援助,覺得自己和先生很幸運,能在疫情嚴峻之際,在台灣獲得完善的醫療照護,讓他們看到希望,也希望把這分愛傳承下去。吉拉的雇主廖福山說,吉拉與他們共事9年,上班 認真負責,感情如同家人一般,吉拉原本預計去年11月合約到期後,就回菲律賓定居,不再續約,豈料10月底發現視力模糊,確診為「蝶骨嵴內側型腦膜瘤」且此病治癒率不到50%,因此安排續約,並請亞大醫院積極治療。
-
2021-02-04 醫療.腦部.神經
頭部一陣劇烈抽痛!醫生提醒:這種頭痛千萬別按摩
許多人都有手麻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手麻,是因為頸椎退化所造成。其實,手麻的成因有很多種。這其中有的是因為生病,身體給我們帶來的警訊。而在這些疾病中,有些需要通過藥物或復健治療,有些甚至要通過開刀才得以改善。手麻主觀上分為:「感覺遲鈍」及「感覺過敏」我們日常所說的手麻,主觀上可以略分為兩種。第一種狀況,民眾會覺得手的感覺變得遲鈍。遇到冰的或熱的東西時,感覺不像身體其他的部位那麼敏銳,這種麻木感,醫學上稱之為「感覺遲鈍」(Hypoesthesia)。第二種狀況,民眾會覺得手的感覺變得非常敏銳,一碰到就會有被電到一樣的刺痛感。這種感覺過於敏銳的手麻,醫學上稱之為「感覺過敏」(Hyperesthesia)。哪些病患容易會比較有手部及腳部感覺遲鈍的問題◎糖尿病糖尿病的患者常常會有手部及腳部感覺遲鈍的問題。病患會覺得手掌、腳掌好像穿了手套和襪子一樣,接觸東西時感覺不如以往敏銳。糖尿病病患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長期的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周邊神經病變。出現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病患,生活起居要相當注意。因為手腳的感覺遲鈍問題,病患往往會沒注意到腳部的擦傷、泡腳時被燙傷,引起後續傷口嚴重感染的問題。◎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造成的手麻,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手部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或重複同樣動作的工作者,為高風險群。家庭主婦、廚師、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之民眾,常會因手腕的過度使用而面臨這樣的問題。手腕的橫腕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在手腕過度使用的情況之下會慢慢增厚,造成正中神經的壓迫、引起手麻的問題。症狀較輕微的患者,通過適當的休息及復健,急性症狀即可獲得緩解。一些症狀較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出現手無力、肌肉萎縮的情況。這些問題往往需要通過正中神經減壓手術,才得以改善,此類手術可局部麻醉下執行,亦可於鎮靜下進行。◎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也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長時間需要低頭、固定同一姿勢、缺少適當頸部休息的民眾,其頸椎退化的速度會比一般人來得快,這類型的民眾,也更早面臨頸椎狹窄所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的患者,除了會有上肢感覺遲鈍的問題,也常常伴有頸部痠痛的情況。出現以上的狀況,患者可以通過神經外科醫師的診斷、評估,安排後續的治療療程:病況輕微的患者,可以通過休息、復健或藥物,使症狀得以改善、退化得以減緩;病況較嚴重的患者,若已出現肢體無力、肌肉萎縮的情況,應該考慮儘早手術。最後叮嚀民眾遇到手麻的問題,可以通過醫師的看診,診斷出是否為病理性的原因。這些原因中,有些只要通過簡單的藥物治療、復健,即可得到改善。其中一部分較嚴重的患者,甚至需要通過手術治療。呼籲民眾若出現以上問題,可以及早就醫,才不至於延誤治療。
-
2021-02-03 名人.精華區
黃美涓╱不能出國度假 沒有年貨大街 今年的新年怎麼過?
●過年除舊布新,可對一年來的對錯得失,做回顧與檢討●過年擬定新年新計畫,深入自我認識,找到新的目標●如果無法回到原生家庭過節,網路世界也能天涯若比鄰2020年真像鼠疫年,彷彿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一群肉眼看不到的魔鬼──新冠病毒呼嘯而來,飄散全球。它們雖然只是一群被脂質保護層覆蓋的蛋白質(RNA),卻不似活生生的細菌,人體感染了可以找到對症下藥的抗生素把它們殺掉。新冠病毒入侵後不僅是感冒症狀,更可能造成嚴重的肺炎、神智不清,甚至死亡。而我們罹病後束手無策,只能靠免疫系統及症狀療法應戰。台灣攜手奮戰守住這一年許多地區,包括某些先進國家都瀕臨醫療系統癱瘓、經濟萎縮,甚至為了遏止病毒快速傳播而戒嚴、封城、封國。人類數千年來建立起來的家庭、社會、工作、娛樂、社交、活動、習俗體系,就這樣硬生生地被迫要中止或大幅改變。台灣政府、醫界、民間攜手奮戰而守住了這一年,成效是世界上的佼佼者。但面對最近入侵的英式、南非新病毒株,社區感染也許難以倖免,我們寄予厚望的疫苗卻又尚未獲得,這是許多人的憂慮。春節將至,這是全台一年中大家最重視、最熱閙,放得最長的假期。今年不能出國度假,沒有了年貨大街、尾牙、旺年會、大團圓的圍爐、搶頭香,整整一周年假,難道只剩「春睏」?難得可以家人、親友團聚其實,春節累積了逾千載的文化底蘊,若只重視吃、喝、玩、樂、博奕,就真的太可惜了。這是難得一大家子的團聚,親朋好友拜年,彼此交換心得,讓晚輩學習及體會,美好人生建立在與家人、親友良好互動的好機會。過年第一件事就是要除舊布新,不僅是家中環境整頓,最重要是對個人這一年來的對錯得失,好好做一番回顧與檢討。尤其對於自己負面情緒的理解、接受與表達。沒有失去過的,對「獲得的喜悅」就不會那麼珍惜。心中的雜亂思緒經過撫平整理,放下它,心就安了,這也是「忘年會」很重要的部分。擬定新計畫刺激多巴胺第二件事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擬定新年新計畫,更深入自我認識,瞭解自己個性、専長及興趣,容易找到新的目標,充滿自信與熱忱,並快樂啟程,衝刺達成。醫學研究,刻意營造「期待感」,可刺激多巴胺分泌,人就會覺得興奮、開心。所以,很多春節的禮儀及食物都讓人對來年充滿期待感。如團圓年夜飯的圍爐愈燒,明年大伙都會更興旺。其他的討吉利的寓意,例如食雞起家,菜頭糕(蘿蔔)好彩頭,發糕(人發財又步步高升),甜年糕(吃個甜,賺大錢),火鍋要吃肉丸、魚丸、蝦丸(三元及第,逢試必中),拜拜要有三春草是韭菜(長久)、芹菜(勤奮)及蔥(聰明)。除了拜天祭祖,慎終追遠,還要學說吉祥話拜年,讚美別人,語貴吉祥,投人所好,還要得體圓融。每個人心底都渴望被尊重、獲得真心的讚美,能夠讀懂得別人的心意,知道別人需要,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重要的關鍵。天涯若比鄰網路上守歲面對嚴峻疫情,也許有人今年無法像以往回到原生家庭過春節,但請別抱怨,顧影自憐。以現代資訊科技的發達,天涯若比鄰,在網路世界面對面交流,互道誠摰的祝福,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透過網路在異地同檯,各吃美食,但看著對方共享溫馨的團圓飯,一同守歳;網路上的遊戲競賽、運動電競、共搓麻將、相互交流,也是很容易達成的。要過新年了,鼠去牛來,台灣水牛是勤勞忠實,努力耕耘的代表。希望新的一年是牛(扭)轉乾坤的金牛年,疫情終結,大家收穫滿滿。
-
2021-02-03 科別.新陳代謝
暴飲暴食熬通宵成三高患者未爆地雷!8招促進血液循環
年節聚餐免不了暴飲暴食,出遊塞車或通宵打麻將久坐容易造成血液不循環,這些都是「三高」患者的未爆地雷。新高醫院醫師陳柏年表示,一名有糖尿病病史的病患,腳趾轉黑還伴隨間斷性抽痛,緊急送醫發現竟是糖尿病足血管病變前兆,如未及時治療恐造成截肢。醫師建議做5分鐘簡易運動操,只要8招就可避免久坐造成的血液不循環。陳柏年說,這名患者因為不常活動又久坐看電視,飲食沒節制,所以血糖控制不佳,家屬察覺患者腳趾竟然轉紫黑,同時伴隨間斷性抽痛,而緊急送往醫院檢查, 發現竟是糖尿病足血管病變前兆,趕快治療才沒有到截肢程度。也提醒民眾要做簡易運動操,避免久坐而造成的血液不循環,除了能促進新陳代謝外,也能活動筋骨維持血液流通。復健醫師教大家8招簡單的動作,每個動作15至30秒即可,只要活動個 5 分鐘,就可以舒緩僵硬的肌肉群,促進血液循環。第1招「胸大肌伸展」,將身體抬頭挺胸,雙手交疊向後上方伸展;第2招「二頭肌伸展」,掌心朝上往前伸直,接著用另一隻手將手掌向下壓,使手臂約呈現90度,左右邊交替;第3招是「斜方肌伸展」,手抓著對側耳邊往手的方向牽拉,身體保持直立,左右邊交替;第4招「三角肌伸展」,先將手往身體對側伸直,約位於胸部位置,接著用對側手勾住手並往身體方向壓,左右邊交替。第5招是「斜方肌伸展」,單手舉高後 往頭後側下壓,讓手肘朝上,另一手輕扶肘部再往內加一點壓力;第 6招「股四頭肌伸展」,一手扶椅背,用另一手抓住同側屈膝腳的腳踝,並往後往上做伸展;第7招「腿後側肌群伸展」,一腳踩穩,另一腳前伸且腳板翹起,雙手壓住膝蓋,用身體力量直背下壓;第8招「臀肌伸展」,坐姿翹腳,雙手壓住膝蓋,身體直背前傾下壓。新高醫院副院長朱益仁表示,過去在新年期間有不少急性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案例,很多病患都是因為長時間久坐打麻將,或吃得過於油膩,加上熬夜及情緒較為亢奮,導致身體負擔大,在突然站立或天冷從被窩起身時,血管因為熱漲冷縮血壓上升,引發心肌梗塞與中風。提醒民眾不管在塞車、打麻將或其他娛樂同時,都要隨時補充水分,並起身動一動,且控制飲食,避免疾病找上門。
-
2021-02-02 科別.骨科.復健
一張圖讓你春節打掃別犯下背痛 這情況最好看醫生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到醫院就診的「春節痛痛症候群」患者也隨之增加,醫師表示,無論是春節前的大掃除,或者是年節期間戰方城、打遊戲追劇等,都可能造成下背疼痛,嚴重的可能會讓你動彈不得,預防的方法除了姿勢要正確,加強核心肌群的鍛鍊,也能避免傷害。安南醫院復健科醫師洪啟堯表示,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高達8成5的成年人一輩子至少經歷過一次嚴重下背痛,常見危險因子包含抽菸、肥胖、年紀、女性、身心上吃重的工作、長時間久坐不動及身心症、焦慮、憂鬱症等心理因素。洪啟堯指出,超過8或下背痛病人屬非特異性下背痛,亦即疼痛本身並非特定疾病或結構異常所引起,許多人彎腰搬重後「閃到腰」就是這類型,通常是肌肉韌帶拉傷所造成,所幸疼痛來去都快,大多幾周內即可緩解,可使用熱敷、止痛藥來減緩不舒服,如疼痛減緩至可忍受程度可多走動幫助放鬆痙攣肌肉及加速復原,切忌勿長時間臥床。洪啟堯表示,下輩痛預防重於治療,不論是促進心肺耐力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游泳等,或針對軀幹之核心運動都可有效預防下背痛,重點是保持身體活動。另外,需搬重時避免直接彎腰而是彎髖及膝關節,要不憋氣挺直軀幹緊縮腹部肌群,讓負荷盡可能靠近身體中心。假若工作上須長時間坐或站,記得要時常變換姿勢如久站時前方可放置小矮凳讓雙腳可短暫輪流踩踏,而久坐時可頻繁變換坐姿或每25分鐘時就起身伸展走動。甚麼情況需要看醫生呢? 洪啟堯說,雖下背痛大多為良性,但有時也可能潛藏一些嚴重情形包含感染、腫瘤、骨折、脊髓壓迫或馬尾症候群。要注意地是如70歲以上長者如有新背痛發生、躺著甚至晚上休息時會痛醒、不明原因發燒或體重減輕、曾得過癌症、免疫功能異常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老年人背痛前有跌倒或意外撞擊過、疼痛牽引至下肢或痠麻無力、伴隨大小便控制或性功能問題、疼痛超過4周沒好等以上狀況者,建議最好尋求復健科醫師診療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