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23歲男子右側鼻經常流鼻血 醫一查已是鼻咽癌第四期…曝早期症狀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照顧老人的守護者 長照裡的「新家人」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有關台灣急速「老化」的社會,不能忽視的老人照顧問題。蔡哲雄教授以醫師的立場呼籲,我們需要一套規劃維護身心機能衰退的老人,希望社會各界人共同努力訂出一套更完整的保護措施。曾道雄教授以本身童年時代照顧年邁祖母的感人回憶,期盼政府盡速制定出完善的長照政策。長照政策學者郭慈安教授則提出一些數據支持這種長照計畫的必要性,同時介紹這幾年快速老化與長照政策的同時推動下,其實身旁多了各種「新家人」參加老人的守護,給大家帶來一些遠景。

相較於西方社會,我們來自於一個以「家」為中心、群體議和的社會。而傳統的台灣社會,有大家庭、三代同堂,四合院、同住一村互助合作的組合,但是這樣的景象隨著快速的社會變遷與人口結構的改變,每個家戶人口都開始變少,世代共住的情況也起了變化。舉例來說,以2013年與2017年的「老人狀況調查」比較分析,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三代同堂的家庭從38.4%下降到33.6%;兩代的家庭從25.8% 上升到32.8%。另外在同樣年份的比較下,65歲以上人口期待與子女同住的比例,從65.7%下降到 54.3%,而僅與配偶同住的比例從16.0%提升到 26.2%。這些數據顯示,台灣有許多家庭是處於「家人」不同住的狀態,相對的,傳統上子女在身旁的景象與時常心理上認為兒孫滿堂在家含飴弄孫的期待,目前已不存在。

因此,每當我到社區與長者互動,或是在醫院的臨床工作,都會聽到看到長者心口矛盾的說到,一方面期待家人多多來訪,又一方面體恤家人忙碌不想成為負擔。於是,當老化的過程產生了變化時,健康的狀況(如患病或疾病控制變得不理想)、住家需求的改變(如修繕或搬遷)、生活關係的改變(如社會參與或親友離異),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家人」,但突然間又發現「家人」不在身邊一種常態,期待「家人同在」的心情卻依然存在。久了之後,對生活造成的身、心以及社會層面的影響,隨著時光的消逝並沒被大家所注意。

於是這幾年快速老化與長照政策同時推動下,其實身旁多了很多的「新家人」,他們默默在守護著我們。第一類的「新家人」是入家協助維持基本生活的照顧服務人員,例如協助把家裡打理乾淨、確保每天需要的飲食、行動、清潔都顧好顧到。這些「新家人」可說是第一線直接與家人互動,他們的存在直接影響生活的品質與安全維護。第二類的「新家人」負責顧「心」與顧「關係」,他們可能到宅關心聊天,也可能帶家人到附近社區參與活動。家人可以參加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巷弄長照站、樂齡學習、長青學苑、延緩失能的各項活動與課程。不僅如此,中午時間有時還可共食,偶爾相揪出遊,維持了心理與社會互動。第三類的「新家人」是在家戶之外照顧家人的醫療與長照體系,有著醫事人員、長照專業、個管與資源提供者。他們以自己的專業跨域連結,形成一個照顧守護網絡。第四類的「新家人」來自遠方,往往需要飄洋過海來到家人身邊。這些移工看護在台灣已經快要30萬人了,他們擔負起許多家人無法在身旁陪伴安全看護的工作。第五類的「新家人」是另一種靠情感溝通的毛小孩、陪伴機器人。雖然他們和人類有不同的基因組合或組裝配件,但是當家人落入孤寂、憂鬱、認知障礙或是需要肢體復健時,這些「家人」會給予非常重要的非語言溝通與神奇力量!

為什麼需要重新定義「家人」與認識「新家人」呢?因為台灣已經快要進入超級老人國(2025年)。當每個家庭都會有家人面對衰老,可能也會面對無預警的狀況,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的家庭繼續增加時,每個人都應該開始思考:當社會變遷與人口結構導致家人無法顧及時,平常與「新家人」們建立良好關係並接納他們成為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那整個長照佈建才能進入一個連續並「守護不漏接」的真正功能。

長照 老化 配偶 看護 三代同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