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3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後疫情時代
共找到
175
筆 文章
-
-
2024-05-31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王明媛:最懂您「藥」的安全,回想起疫情期間的付出和努力,我不後悔
藥師小檔案姓名:王明媛年齡:45歲執業地點:予志藥局(台北市松山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藥師最懂您「藥」的安全 藥師送藥到宅 全程參與堅守到最後一刻「我對藥師工作充滿熱誠,就像一隻活力十足的兔子。」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兼發言人、開業藥師王明媛個性開朗,充滿活力,疫情期間,不論發放口罩、酒精或送藥到宅,無役不與,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疫情後期,送藥到宅已可自由參加,她仍全程參與,堅守到最後一刻,「回想起疫情期間的付出和努力,我不後悔。」王明媛高中時喜歡化學,但沒有打算走純科學,考量醫藥分業實施,甄試進入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就學期間曾到醫院實習,經歷住院藥局、門診藥局及癌症藥局,因從小喜歡與人接觸、互動溝通,特別喜歡在門診藥局被病人諮詢,關心病人,讓病人心滿意足地離開。因此,她走入人群,到社區藥局執業。2020年國內爆發新冠疫情,王明媛記得,當時是農曆年前,隨著疫情升溫,指揮中心推動「口罩實名制」政策,社區藥師為發放口罩,每天沒日沒夜。那時與同樣是藥師的先生,在藥局關門後繼續分工包裝口罩,每天要多花3、4個小時處理口罩進貨、檢查、分包,忙到深夜12點。隔天一早,還不到藥局開門時間,門外已人聲鼎沸,大排長龍,等著領口罩。「看著這麼多人排隊,壓力真的不小。」王明媛身處第一線,發放口罩時穿隔離衣、戴面罩,仍擔心自己被感染,提心吊膽。同時還得承擔民眾對政府防疫不滿的負面情緒等。還記得北市南港某家藥局,藥師只因給錯健保卡,竟被逼著「下跪道歉」,讓人不忍。王明媛表示,每天發口罩前,一定清點數量,如發現瑕疵、損壞,就會告知排隊民眾,再清點人數,降低民眾無法領到口罩的怨氣。每天至少要發口罩給200人,兩周後,健保卡讀卡機就插壞兩台。但王明媛的細心貼心,贏得許多民眾稱讚,疫情時期做到「零客訴」,民眾也認為到王明媛的藥局領口罩,「很有品質」、「很安心」。擔任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 天天開會挑燈夜戰疫情期間,王明媛擔任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需與許多單位開會,協調基層藥局服務、注意事項及調配人力;2022年5、6月時,社區爆發嚴重疫情時,連續開了一個多月線上會議,幾乎每天視訊會議結束後已是凌晨一、二點,但她不感疲累, 「天天挑燈夜戰,真的很精彩。」為患者送藥到宅,辛苦卻很有意義。王明媛曾幫一名獨居長者送抗病毒藥物,這位長者在疫情期間幾乎無人照顧,而她除了送藥,還幫忙買晚餐、生活必需品,聽到長者一聲「謝謝」,她覺得窩心並值得了。王明媛送藥到宅最高紀錄為一天18個人,時間近5個小時,有時半夜與凌晨,人還在外面送藥,她說,「這是責任感,更是使命感。」面對挑戰,遇強則強,扛下所有應負責任,與有榮焉,「如果疫情再來,還是會義無反顧再次投入防疫的行列。」新冠肺炎改變大家的生活型態,許多人足不出戶,透過網路對外通訊,王明媛在疫情時曾遇到,一天深夜十一點,一位民眾在臉書粉專留下訊息,原來他家中八十多歲長輩確診,居家隔離中,但長輩突然呼吸急促,想尋求醫療專業意見。依民眾口述症狀判斷,王明媛研判為染疫後的嚴重缺氧,要求民眾立即將長輩送醫,所幸及時搶救,該名長輩於加護病房治療後,病情好轉,最後順利出院。長輩出院後,還特地至藥局,當面謝謝她,讓她印象深刻。後疫情時代,藥局在疫情期間販售口罩、酒精等防疫產品,或維他命等保健食品等紅利已經退去,人潮、錢潮不再,藥師回歸生活面的基本功,必須深化、強化讓民眾有感的藥事服務,王明媛表示,將持續在藥師崗位打拼,把關民眾的用藥安全及藥品衛教。王明媛感慨,若疫情再來一次,請政府重視社區藥局人力支援問題,因為許多藥局僅有一名藥師,疫情嚴峻時,幾乎分身乏術,忙不過來,這時醫院藥師應可支援社區藥局,共同為民眾健康,一起努力。
-
2024-05-29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鄭文柏:當您需「藥」我們都在
藥師小檔案姓名:鄭文柏年齡:36歲執業地點:柏愛藥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當您需「藥」我們都在。指揮中心去年五月正式解編,台灣走進後疫情時代,與新冠病毒持續共存,經歷疫情的三個年頭,社區藥局藥師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面對未知的病毒傳播速率與明確方式時,肩負起發放口罩、調度酒精、送藥等責任,時至今日,最後一道強制佩戴的口罩令已於五月十九日起解除,回憶這段過往,柏愛藥局執行長、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鄭文柏說:「辛苦,但為了國人的健康很值得」。與民眾的距離從關係密切到被迫拉遠疫情爆發初期,國人瘋搶口罩,各通路的貨源幾乎被搶光,無力搶口罩的民眾,在這場疫情之下儼然是「防疫弱勢」,政府在2020年2月6日宣布口罩實名制上路,藥師公會全聯會一聲令下,串連全台8000多家藥局,承攬起發放口罩的重責大任。鄭文柏說,一開始全聯會替社區藥局攬下這個業務時,很多社區藥師不滿,一是擔心疫情傳染、二是發放口罩時得處理民眾複雜的情緒,甚至多次發生插隊引起的衝突事件,回憶起疫情前幾年,發放口罩不只身體感到勞累,承受極高的情緒勞務。社區藥局過去與民眾關係密切,但疫情期間「人與人的距離」被迫拉遠,特別Omicon疫情爆發時,無論是調劑處方箋或販售口罩實名制,藥局對外僅剩一塊不到30乘以30公分的窗口,其餘都用玻璃遮蔽,曾有藥局周邊的居民說「沒辦法多聊兩句的藥局,不會再來光顧了」。不過科技的力量則稍稍改善距離限制,甚至現在也幫助了調劑慢箋的便利性。鄭文柏說,與社區民眾建立LINE群組,大概是疫情期間最重要的產物,為了降低接觸,民眾看完病,拿到慢箋會立刻透過LINE傳送內容,告知醫師開立的藥物,讓藥局提早準備,久而久之藥局還延伸出「提醒功能」,幫助提醒健忘的民眾,記得準時領藥。疫情之前,柏愛藥局就有「送藥服務」,鄭文柏記得,某次幫90多歲且視力僅剩三分之一的奶奶送藥時,順道問「奶奶,妳有打疫苗嗎?」奶奶搖頭,無奈地說長照陪伴服務額度用完了,沒人帶她去打。他當天馬上抓了空檔,聯繫醫療院所,開車載奶奶打完疫苗才完成送藥程序。鄭文柏說,還好當天有帶奶奶去打,因為過幾周奶奶就確診了,如果當時沒打疫苗,可能淪為重症案例。鄭文柏:後疫情時代藥師的專業重新被看見鄭文柏說,藥局提供送藥服務幅員廣大,最遠送到貢寮,送藥之後,需花費時間與長輩說明用藥方法,有時候長輩雖然有聽,但沒有懂。但也因為疫情建立起群組,以及提供視訊或電話諮詢,可以再和長輩確認用藥方式,也讓服藥遵從性變高,很多慢性病患也懂得用LINE問藥師問題,關係變得更親近。走過為期三年的疫情,鄭文柏一度是「天選之人」,但工作繁忙使免疫力變差,前年自天選之人名單被除名,呼吸道嚴重不適,喉嚨如同刀割,休息大約二周之後,症狀才轉好。他後續重回職場開始送藥時,更能理解罹病的不舒服,解釋藥物使用時更有耐心也更仔細告訴長輩,用藥的必要性。如今已是後疫情時代,鄭文柏說,疫情前會來藥局聊天,投資自身健康的民眾不僅回籠,還帶了更多人來,不少是口罩實名制時建立的好交情,還有更多以前鮮少看見的年輕人面孔。他最高興的是以前年輕人一踏進藥局,都會稱藥師為「老闆」,把藥師當作商人,疫情之後,紛紛都改口稱「藥師」,他很高與,這是藥師專業受到肯定。
-
2024-05-08 失智.大腦健康
轉頭就忘,該怎麼辦?生醫教授王惠民推4大補腦營養素
「啊!怎麼又忘記了!」明明上一秒還記得,轉個身就腦袋空空?明明還不到熟齡年紀,健忘怎麼越來越頻繁?後疫情時代恢復繁忙生活腳步,排山倒海般的壓力加上長新冠腦霧狀況,注意力、記憶力明顯下降,思緒不再像以往精明靈活,國立中興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王惠民教授,以生醫工程概論與分子生物學見長,建議除了檢視自己的生活作息,也可以從飲食開始調整。提升思緒清晰的關鍵營養素,王惠民教授首推這4種思考不靈敏令人沮喪?王惠民教授挑選四大關鍵營養素,,給予大腦正向健康支持,思緒清晰、精明靈活:1、蕈菇(含有麥角硫因):過去有相關文獻提到游離型的蝦紅素具備延緩老化,在自然界中蘑菇、酵母和某些類型的細菌中,含有麥角硫因 (L-Ergothioneine,EGT)。麥角硫因有助於提升語言學習能力,是一種稀有含硫的氨基酸天然抗氧化物,但人體只能由外部攝取,無法自行合成,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含量會越來越低。麥角硫因具有保護DNA及蛋白質,避免受氧化作用的傷害,進而有延緩老化並能改善認知。2、綠色蔬果 – 花椰菜、菠菜: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有助於提供腦部良好的養分。花椰菜可以說是好助手,可是常駐健康排行榜的超級食物,富含多種營養素,能幫助提升抗氧化力;菠菜有「蔬菜之王」的稱號,除了鐵質含量高,更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E、葉酸等,減少氧化壓力。3、綠茶:綠茶含有茶多酚和咖啡因,對腦部健康有益。茶多酚可保護神經細胞,預防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咖啡因刺激神經元,提高警覺性和認知功能。這些成分使綠茶成為維護腦部健康的理想選擇,有助於提升思考能力和記憶力,並降低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4、黑巧克力: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和類黃酮,這些成分有助於避免神經細胞受氧化損傷。此外,深色巧克力中的咖啡因和生物鹼能夠提高警覺性和注意力。可可中的鎂則有助於促進神經傳導,有利於維持正常的腦部功能。四大族群趁早準備,維持思緒清晰、精明專注力1、上班族:朝九晚五,工作壓力堆積,身為上班族的你是不是有時會感到專注力渙散、身體昏沉疲勞?壓力、過勞都會加速大腦老化,提早開始保養自己的大腦,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保持思緒清晰成為職場菁英!2、學生:每次學習完一部份,就又忘記剛剛學習了甚麼內容嗎?明明很認真,學習成效仍然不理想?面對龐大的課業壓力以及升學壓力,學生族群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大腦的學習力以及增強記憶力,學齡時期開始保養大腦,有助於維持學習讀書時的靈光思緒。3、長期使用電腦的人:長期使用電腦也是讓大腦退化的危險因子之一,如果你是工程師、電競玩家……等等,需要敏捷的反應力以及清晰邏輯的人,大腦健康對你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強化大腦健康有助於降低工作帶來的風險。4、銀髮族:隨著年紀增長,避免不了的是記憶力和反應力開始衰退,健忘、反應遲鈍的情況越來越常出現,因此銀髮族更應該開始保養大腦,延緩老化,讓大腦變年輕。強化大腦健康是現代人高壓生活的必需,我們可以透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上保健食品的輔助,讓身體的機能日益年輕。
-
2024-05-06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智慧醫療聯盟 組AI國家隊
AI蓬勃發展,後疫情時代更加速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掀起新一波數位革命。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吳政忠主委於110年提出「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Taiwan Smart Healthcare Alliance, TSHA)」,歷經三年研究發展,台中榮民總醫院、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推動辦公室於5月5日舉辦「2024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成果發表會」,聚焦產品實際落地,以及未來醫療AI商品化模式。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暨台灣智慧醫療聯盟計畫總主持人陳適安表示,人工智慧可以為醫療服務帶來創新,完善精準健康生態體系。TSHA聯盟成立自今,陸續與多家科技大廠、學術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目前正進行23項合作開發案,另與國內各醫學中心合作,組成AI國家隊,實際落地進入臨床場域,把研究產學化,並進入國際市場。陳適安說,TSHA團隊建構跨機構的人工智慧應用落地驗證合作模式,目前,第一年執行5個專案皆已獲得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部分智慧軟體醫材產品也正在進行國際FDA認證,以及產品的跨國輸出應用。另外,第二年與第三年所進行的18個專案持續進行AI模型跨院驗證及申請TFDA認證中。陳適安期待,將智慧醫療打造成台灣的第二座護國神山,建立醫療領域創新研發應用典範。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灣發展智慧醫療成果豐碩,可說是遍地開花,吸引許多科技大廠搶進,與各家醫療機構共同研發創新的智慧醫療,以影像辨識判讀的應用為例,現在技術發展已可匯入所有資料、數據,從眼睛疾病就可以看到全身疾病,甚至分析中風機率,突破「分科限制的想像」,從數據掌握病情發展。吳明賢強調,智慧醫療要邁至產業模式,除了運用在國內醫院,更需將研究成果跨域落地驗證,例如,打團體戰創造可以輸出國外的產業模式,推進智慧醫療產業發展。
-
2024-04-0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友感染死亡風險高 專家:注意「這幾種」預防方法
癌症治療期間若因免疫低下導致感染,不僅造成治療計畫延後,也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在後疫情時代,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平常應注重食品安全、個人衛生、環境控制,降低感染風險,為了減少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造成的重症風險,應該接種疫苗。若發現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必須就醫。研究發現,癌友感染新冠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演變為重症的風險更高出一般人1.56到2.32倍,又以血液腫瘤、肺癌最為危險;死亡風險更是一般人的1.66到2.97倍,一樣是血液腫瘤與肺癌最為危險。除了直接影響外,陳宜君擔心,癌友感染後,導致免疫力下降,只能延後治療期程,癌細胞有可趁之機,當全身治療每延後4周,死亡風險就增加28%。部分癌友疑慮是否應接種疫苗,感染後又該如何治療,陳宜君說,癌友是疫苗的優先接種保護對象,應積極接種疫苗,尤其是新冠疫苗等;而癌友也是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是新冠藥物的公費使用對象,發生感染便可用藥,但多數病友不知道。她分享,「一位女性接受骨髓移植,且她的白血球、血小板長期不足,遠距看診時卻沒有明確告知病史,沒有使用抗病毒藥物,幸好她曾接種過疫苗,至少有一層保護力。」癌友日常防護上,陳宜君以食品安全為例,癌症患者若食用不潔的食物,特別容易因腸胃黏膜受損而感染沙門氏菌;而對一般人有益的酵母菌,對於免疫力特別低的癌友卻可能造成感染。陳宜君呼籲,癌友謹防「吃、吸、摸」,注意飲食衛生、配戴口罩、手部清潔,以降低感染機會;並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若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就需尋求醫療評估。「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若癌友了解身體狀況和感染風險,做好預防措施,就能降低感染病菌的機會,也減少健保支出,讓資源花在刀口上。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13 焦點.元氣新聞
虐童案輿論怒火燒!孩子一定得請保母照顧怎麼辦?察覺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
北市1歲男童「剴剴」遭兒福聯盟安排的保母凌虐致死的案件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許多名人及網紅都出來講述自己所知道的虐童事例。嘉南療養院藥癮核心醫院主任李俊宏感嘆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分析虐童者背後心理模式。朱芯儀氣喊:友人借20萬給保母小孩還被虐《聯合報》報導,有3個孩子的藝人朱芯儀分享好友請保母的恐怖經驗。一位雙寶單親媽,先請了保母A照顧孩子,後來又請了鐘點的保母B一起支援,原本都沒有異狀,直到有天幼兒園老師擔心透露,孩子出現捏人的狀況,她也沒有懷疑到保母身上。後來孩子大了一點,她先辭退保母B,結果對方透露:「媽媽我可以離開,但是請你多注意一下女兒的狀況,因為之前我有看到另外一個保母A,對姐姐有不正當管教。」之前沒有說也是怕雇主覺得自己嚼舌根。後來問了孩子們,驚覺不當管教不只一次,讓這位媽媽非常自責。朱芯儀文中透露,保母A並沒有保母執照,但在朋友最需要時出現,彷彿一道曙光,朋友也對保母非常好,知道她需要用錢,立刻領了20萬給她,沒想到A還對B說:「誰叫她自己有錢願意給我的,我有什麼錯嗎?」此外,A本身是被家暴長大的,「她覺得她沒有像小時候用到酒瓶砸小孩都不算是打,捏跟用棍子管教都對她而言再正常不過」。讓朱芯儀氣喊:「這什麼偏差觀念?」李俊宏: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近期社會輿論很多在檢討派案的兒福聯盟。對於大家的憤怒,嘉南療養院藥癮核心醫院主任李俊宏在臉書指出,出征到兒福關門也是一種做法,但是找尋安置或照護資源相當不易,之後誰接手?「是不是我們應該要透過法制的調整,扶植更多的公益團體產生良性競爭,再透過對於非政府組織與社會企業的管理,讓漏接的孩子都能被接住,恐怕是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呂秋遠:寧願社工是因為某些疏忽沒發現怒火也延燒到了負責該案的兒福聯盟陳姓社工身上,昨日檢方也將負責此案的社工帶回偵訊。知名律師呂秋遠於臉書發文表示,依照目前揭露的事實來看,除非社工明知且有意讓凌虐的情況發生,否則過失致死的罪名加諸在她身上並不是很適當。呂秋遠說,最讓人擔心的是「偽造文書」的罪刑如果成立的話,代表陳社工在業務上文書登載不實,沒去訪視,卻在文書上謊稱自己有去。同時身為社工系老師的呂秋遠說,寧願社工是因為某些疏忽沒發現,也不願意看到社工故意記載不實的事項,那太讓人失望與難過了。虐童者可能的4種心理模式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則分析了虐童者背後的心理模式,黃軒在臉書指出,其實虐童案件背後的成年人心理分析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涉及多種心理和社會因素。專家們提出了幾個可能的因素:1.發洩壓力教師或看護人,因工作和生活壓力(例如失業、家庭不和階)過大,可能會將自己的壓力,發洩到幼兒身上2.情緒勒索有些成年人可能因為無法有效處理和管控自己的情緒慾望,而對周圍進行情緒,失控的勒索,這些包括虐待兒童,造成了重大危害3.扭曲成就一些虐童成年人,可能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較低,面對弱小的兒童時,就會感到自己強大,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慰藉。4.滿足變態由於經濟貧困、生活變更、社會壓力等原因,一些人可能會出現人格障礙或性變態等心理問題,而虐待兒童,可能是他們試圖滿足這些變態心理的方式。黃軒認為,預防虐童案件的措施應是多方面的,涉及家庭、學校、社區和政府層面。不是只有一個方面或方向弄好就可以。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其實多數的保母都是好的,但哪怕只有很少數的惡劣保母,萬一自己的孩子遇上了,如果父母、家人能及時察覺保母的問題,或許能阻止最糟的情況發生。《BabyCenter》網站列舉了10個可能是壞保母的10個跡象,如果感覺保母不適合你的孩子,或無法與父母協力照顧孩子,甚至覺得保母有任何一點問題,不要猶豫了,趕快換個保母。1. 孩子總是看起來很焦慮或孤僻2. 保母不談日常照顧細節3. 孩子在保母照顧時遭遇過太多本來可以避免的事故4. 保母不願聽從你的要求5.保母對你的教養方式持批評態度6.保母常常遲到7.孩子經常看起來髒兮兮的8.孩子回家後常表現的很餓或很累9. 你不信任你的保母10.你只是有一種不好的預感根據林口長庚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辛宜臻所做的研究指出,兒虐發生頻率失業率相關,且國內外皆然,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團隊因此提出警示,當失業率攀升時,不僅是對經濟的衝擊,也要注意伴隨而來的兒虐發生,大家除了要關心失業的家人外,在後疫情時代振興產業的同時,也應及早設置相關防範措施。【參考資料】.《長庚醫訊》後疫情時代失業增加 慎防兒少不當對待.《BabyCenter》.李俊宏臉書.呂秋遠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噓新聞》友人借20萬給保母小孩還被虐!朱芯儀氣喊:怎好意思?【相關資源】.托育媒合平台.衛福部居家式托育服務登記制度常見問答集
-
2023-12-05 醫聲.醫聲
不只有黴漿菌 65歲、慢病高風險族群更需要注意「這個」疾病
秋冬呼吸道病毒襲來,雖然新冠疫情目前處在低點,但是疾管署預估明年一月中下旬將迎來第五波高峰,預估屆時每日約有2萬人恐感染。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目前抗病毒藥物存量充足,同時提醒民眾儘速接種疫苗提高自身保護力。根據疾管署監測,上周(11月21至27日)新增248例新冠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周上升;近期國內疫情處低點上下波動,且國際部分國家疫情處高點或回升,未來仍須密切監測。亞太呼吸學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新冠肺炎高風險受訪者中,高達 83%不確定自己是否為高風險,不自知占比高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等國家。高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或是具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以及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或吸菸;孕婦、產婦(產後6周內)等。羅一鈞表示,目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處在低點,死亡人數也在相對低點,加上在後疫情時代,民眾普遍對於新冠肺炎的看法已認為接近流感化、常態化。他舉例,以疫苗接種量來看,XBB新冠疫苗的接種量跟以前相比已經下降不少,但打流感疫苗的人卻變多,顯示民眾對於新冠的風險意識偏低。目前XBB新冠疫苗累積接種58.7萬劑,仍有110多萬劑庫存。然而因為大陸呼吸道疾病近日盛行,引發我國民眾憂心,卻催出新冠疫苗接種量。羅一鈞說,11月29日當日XBB新冠疫苗接種量達9920人,寫下過去三周新高,直逼11月高點1.1萬人紀錄。但是,冬季預計仍會有一波新冠流行,會持續透過多元管道向民眾宣導,特別是高風險民眾,不只應儘速接種疫苗,一旦感染更要及時就醫、投藥。疾管署預估在明年一月中下旬恐會出現第五波新冠感染高峰期,屆時每日恐有2萬人感染。羅一鈞表示,目前抗病毒藥物存量充足,目前瑞德西韋庫存14.6萬劑,依照每日平均用量,還可以使用兩年;倍拉維則尚有30.6萬人份,推估仍可使用兩年;莫納皮拉維韋亦有庫存5.5萬人份,預估仍有未來500天存量。另一方面,基層醫界反映基層診所承擔第一線防疫重責大任,擔憂第五波新冠疫情來襲,民眾就診量增加,希望政府能編列重啟防疫補助津貼。羅一鈞表示,過往有防疫津貼是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法源依據,讓實際從事防疫工作的人員有補助,但現在新冠肺炎不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該條例已經落日,指揮中心也解散,目前並沒有法源依據編列預算、給予津貼。
-
2023-12-04 醫聲.慢病防治
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 免疫力低下的人該怎麼辦?三大醫學會給意見
自從3月20日新冠疫情解封後,本土併發症每週仍有近300名個案,近來各類病毒大爆發,對免疫力低下者威脅最大,三大醫學會的專家們提醒,對於即將到來的嚴峻疫情,抵抗力弱的人必須接種流感疫苗,也應補打次世代新冠疫苗。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腎移植病人得小心CMV病毒的感染,而2030年要消除愛滋病,擴大篩檢將是最後一哩路。面對後疫情時代 三大醫學會針對免疫力低族群提解方疫情解封後各式病毒大爆發,對醫病而言今年要過好冬,需要周全準備才有辦法面對。10月28日台灣三大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移植醫學學會及台灣愛滋病學會共同舉辦第一屆「免疫力低下患者感染控制論壇」,這是國內首見的跨領域、跨科別論壇,不只有三大科別醫師進行專題演講,還有兩大醫療團隊與病人座談討論。會議中聚焦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輩多重慢病者、腎移植者及愛滋病患者,面對未來感染症的威脅,要如何護體不讓自己受攻擊,各領域的專家紛紛提出解方。感染症醫學:疫情大解封 次世代疫苗接種要跟上依疾管署從2022年至2023年3月的統計台灣至少有1,000萬人確診,確診率達4成以上,其中16%為65以上的長者,解封後每週的本土併發症人數至今仍維持在2、300人左右,其中併發症中65歲以上約佔78%,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很多人認為現在是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代,但若依統計數字來看,解封後重症及死亡個案仍然存在,而免疫低下族群仍是被攻擊的族群,流感的重症患者也8至9成都沒有打流感疫苗,因此,民眾必需認知我們有條件跟能力可以與新冠共存嗎?專家會這麼認為不是沒道理,由於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變異非常快,免疫逃脫的能力很強,疫苗研發的速度有點趕不及病毒變異,王復德認為,「醫界對新冠病毒仍不太了解,目前變異株雖然容易造成輕症,但感染的機會仍大,未來疫情是否重來很難預測。」人與微生物是永無止盡的戰爭,面對狡猾多變的微生物,感染科醫師得站上第一線,王復德指出,在疫情期間疾管署光治療指引就更新了20多個版本,並與臨床醫師及官方溝通,至今都開了百餘場的會議,面對後疫情時代來臨也與開業醫進行密切合作。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王復德認為,最好的方式除了做好個人衛生及戴口罩,另外就接種疫苗,而打疫苗也需要更新,目前提供的XBB.1.5新冠疫苗,對付目前的流行病毒株具保護力,高危險群的患者更需要再補打。移植醫學學會:腎移植者CMV感染威脅 可預防性投藥3至6個月免疫低下的族群還包括接受器官移植者,移植患者可能會面臨術後感染的情形。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移植患者在術後一到六個月內,為了避免產生排斥反應,使用免疫抑制的劑量會比較高,有些特殊的感染就趁虛而入,尤其是一般人不會感染的病菌,這時候對移植者就是威脅。需要特別留意就是巨細胞病毒(CMV),它是皰疹病毒的一種,依健保署的十年數據資料分析,發現移植感染的比為一般人高9倍。吳麥斯解釋,台灣有95%的一般民眾感染過CMV病毒,感染痊癒後就會潛伏在人體細胞內,當免疫力下降時就增加感染的機會。台中榮總遇過一名18歲未受CMV感染的腎移植患者,接受CMV陽性父親的腎臟,原本術後病情控制穩定,沒想到1個月後患者肝功能異常,經檢查發現受贈者確定感染CMV,還好經過治療後已痊癒。實際上經過台中榮總統計,捐腎者若是陽性器官捐贈給陰性受贈者,術後有一成的感染機會;若陽性捐贈者給陽性受贈者,那麼CMV感染的比例達二成五到三成五。而感染的時機有可能會延到移植後2到5年,原因在於受贈者開始不規則服藥,造成體內潛藏的CMV病毒蠢蠢欲動。由於CMV會活化免疫系統,可能危害到移植的器官,而現在治療的藥物愈來愈好,台灣移植醫學學會也即將針對腎移植患者,建立CMV的照護共識準則,從診斷、預防到治療的最新資訊,吳麥斯指出,目前專家的共識建議,腎移植患者可以採取預防性3到6個月的治療,可以降低CMV對病人危害。愛滋病學會:愛滋治療後已不具傳染力 應列常規健檢項目減歧視聯合國愛滋規劃署宣示於「2030 年消除愛滋」,即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三零計畫,希望可以達到95-95-95目標。即是提高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狀態之比率達 95%、感染者有服藥比率達95%及服藥之感染者病毒量檢測不到之比率 95%。而台灣2021年防治成效已達90-94-95,在第一個目標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的比例上仍需努力。台灣如何達成最後一哩路,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洪健清指出,擴大篩檢就是一種方式,很多人認為自己並非是高風險族群,但實際上,有一些愛滋病患只有一位性伴侶,但他還是被感染了,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愛滋病毒的篩檢列入健康檢查的選項,這不只可以減少歧視問題,也能找出潛在病人達到第一個95。洪健清解釋,這就像當年在推動BC肝篩檢時,最後納入成人健檢中,大家覺得這是正常的事,那麼為何檢測愛滋病毒需要被「懷疑」呢?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健檢將愛滋病毒選項納入,希望未來可以更普及,我們只要將它當成健康維護的一部份,就是減少歧視的開始。而愛滋病患在維護健康上,除了固定回診治療外,因為屬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接種必要的疫苗非常重要,可以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因此,洪健清會建議,患者可依疾管署建議施打的疫苗都去接種,因此包括covid-19、季節性流感、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而B肝疫苗則需要補打雙倍劑量,才能讓抗體至少可維持2-3年,但若是活的減毒疫苗就不建議施打,例如卡介苗、口服小兒麻痺、黄熱病等。愛滋病已成慢性病,台灣的治療指引都跟上國際,台灣愛滋病學會除了提供專業的衛教講座,與疾管署及民間的病友團體相互合作,已形成默契。洪健清指出,像最近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就針對愛滋病患牙科治療的就醫權利,與學會及相關團體進行討論,希望幫愛滋病人爭取權益。
-
2023-11-29 焦點.元氣新聞
疫苗猶豫威脅口罩世代幼兒!專家揭住院主因:半數驗出感染RSV
近兩年出生的寶寶被喻為口罩世代,受新冠疫情影響,出生後幾乎口罩不離身,這也承受「免疫負債」之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公布「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分析發現,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除了常規疫苗、新冠與流感疫苗,僅八點三八%的家長讓寶寶接種其他種類疫苗,「疫苗猶豫」比率偏高,讓孩子身陷感染危機。該網路調查於九月廿六日至十月廿二日進行,有效樣本二一六七份,受訪者居住地遍布全國廿二縣市,其中口罩幼兒世代家庭(育有二歲以下嬰幼兒)一七二一份,占七十九%。分析幼兒家長對於預防接種的態度,結果顯示,七成五對於預防接種的種類或接種時程、方式感到疑惑。五成一認為,預防接種的地點太遠,造成阻礙。三成六表示,接種前需要預約,無法隨到即打,影響接種意願。二成一則是擔心副作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 不到一成家長讓寶寶接種常規、新冠、流感以外的疫苗調查另發現,在一一八二位曾自費打疫苗的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只有不到一成的家庭,會為家中嬰幼兒施打常規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外的其他種類疫苗提升保護力。如有新的預防接種方式,願自掏腰包五千元以下預防接種者占所有家庭的八成。「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已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一九年將其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這項調查發現,九成六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認同,自身施打疫苗意願,會影響家中嬰幼兒、長輩的接種與否。RSV難預期 連兩年高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從各大健康網站觀察,疫後民眾對疫情、疫情等新聞感到疲乏,從調查中也看出,在健康決策上,國人也和其他國家一樣,出現「疫苗猶豫」。近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仍潛伏於社區,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腺病毒、腸病毒則蠢蠢欲動,趁虛而入,身處「免疫負債」、感染風險極高的口罩幼兒世代原已危機四伏,現又面臨「疫苗猶豫」,更易陷入多種感染風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台中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伯彥發表「嬰幼兒多重呼吸道感染急重症防治以RSV為例」專題演說,他表示,台灣連續兩年都出現一波RSV感染高峰,感染對象不再侷限兩歲以下幼兒,擴及三、四歲幼兒,這群大孩子們出生後幾乎與口罩為伍,保護得太好,對於RSV等呼吸道病毒,幾無抵禦能力,而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RSV疾病負擔重 專家籲建監測通報系統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提醒近期觀察到嬰幼兒的疾病負擔,九月起兒科診間患者明顯增加,實驗室分析,病童感染病毒種類眾多,包括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其中感染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因,會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併發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等,該院實驗室檢驗五三五個檢體,超過一半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延伸閱讀: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新生兒RSV感染目前只有支持療法,但是可以預防,國際已針對新生兒、老人等脆弱族群積極開發預防方式。兒科、感染科醫師呼籲政府將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方式納入公費,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我國疫苗政策係由專家主導,必須精算接種成本效益,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為「建議接種名單」的前兩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委員於上半年討論多種嬰幼兒預防接種納入公費的可能性,建議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比照辦理,提出申請,交由專家審議。中榮、彰基等醫院監測系統警示,RSV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已於社區流行,且愈來愈不可預期,專家建議,擴大監測、通報系統,提高第一線醫師與民眾警戒。延伸閱讀: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中部預防接種意識高 逾6成盼公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發現,中部地區縣市在預防接種、公衛宣導上表現優異,在縣市官方衛教宣導平台上,台中市「智慧育兒小幫手」官方LINE優於全台平均。南投縣則有九成七受訪者願意接種流感疫苗,而彰化縣民相當仰賴當地衛生單位所提供的衛教訊息。該調查報告顯示,醫院、診所等醫療服務機構為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最重要的衛教訊息來源,比率達七成五,其次是從衛生局、衛生所等地方衛生單位,比率為三成四。在預防接種政策上,六成三受訪者希望公費支持疫苗政策,六成二受訪者期待預防保健宣導更完善,兩成七希望預防接種服務據點愈多愈好,以提高疫苗可近性。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表示,安全有效的疫苗被視為預防疾病的關鍵,但重點還在於經費,因為資源有限,必須做最好的分配。擬定施打優先順序,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施打。因財政狀況不同,各縣市疫苗接種政策不一,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局長陳南松建議衛福部可事先徵詢地方採購某些疫苗意願,透過中央合作降低採購成本。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表示,這項報告調查了家庭願意為自費疫苗付出的費用,可作為成本效益分析的參考。與會專家則一致認為,中央、地方、媒體、藥廠之間應建立機制,創造合作模式。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經疫情洗禮,口罩幼兒世代的父母在看待預防接種時,重視「為何要打」、「為誰而打」,且多做比較,因此需要更充足的訊息。
-
2023-11-23 活動.活動最前線
長期腰痠背痛、體重降不下來怎麼辦?醫療科技展百名醫師現場開講
長期久坐工作缺乏運動,導致身體多處痠痛,體重也直線上升,都是忙碌的現代上班族常面臨的健康問題。本月底即將舉行的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中,來自全台的百位醫師專家,將於四天展期中每日現場開講,帶來精彩衛教講座,深入淺出探討民眾關心的健康議題。王凱平:改善慢性疼痛需持之以恆 APP助力居家訓練如果你有持續三個月以上的肌肉疼痛問題,當心是慢性疼痛在作祟。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王凱平表示,肩頸、腰部及背部,都是現代上班族好發慢性疼痛的部位。 王凱平說明,慢性疼痛的治療方式,包括針對肌筋膜炎患部激痛點,以按摩、針灸、局部注射等方式處置,然而這些並非一勞永逸的作法,若仍維持相同生活習慣,有時慢性疼痛仍會反覆找上門。這時改善自身身體條件,例如強化肌耐力、提升核心肌群穩定性、矯正姿勢等,才是治標治本之道。 王凱平舉美國一項2021年的研究為例,患有慢性疼痛的員工,請假天數平均比無慢性疼痛的員工還要多上三倍。而根據與企業合作的調查結果,估計企業中約20至25%員工有慢性疼痛情形,顯示員工的慢性疼痛是企業應重視的課題。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與企業合作推動健康促進團體課程,目前已有逾十間公司行號參與,包括台達電、仁寶、友達等,於每次一小時、連續五周課程中,在物理治療師及運動傷害防護員指導下,進行肌群強化與動作訓練。學員回到家並能自我訓練,透過手機APP「JoiiSports」紀錄每日訓練成效,其由手機鏡頭動態捕捉技術,可回饋動作正確性。王凱平說,大多數學員自第三周起,便能感受到慢性疼痛有效舒緩。莊海華:肥胖基因檢測有助精準減重事半功倍肥胖也是許多人深受所苦的健康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已攀升至50.3%,可說是「胖的人比不胖的還多」,且中小學學生過重及肥胖率也都有升高情形,是國人健康一大警訊。林口長庚醫院代謝暨體重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莊海華醫師分享對肥胖的趨勢變化觀察,在先前疫情三年中,整體而言人們變得更胖了,原因是居家隔離的焦慮及憂鬱,讓人容易透過進食來緩解,加上不能出門也讓許多人疏於運動。然而到了後疫情時代,肥胖問題依然未見明顯好轉,因為人們的社交活動及飯局也變多了。莊海華認為,民眾對於肥胖問題常有四大迷思,包括「肥胖只是外觀問題與健康無關」、「肥胖都是自己造成的」、「一種減重方法可適用於所有人」、「體重達標後減重就結束了」。針對肥胖與健康的關聯,一般人多會聯想到三高,但實際並不止於此。莊海華說,醫學證據顯示肥胖與超過兩百種以上疾病有關,除了常見的糖尿病及高血壓,也包括失智、中風、心臟衰竭、不孕及多種癌症等。其中格外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也深受基因影響。莊海華指出,與肥胖問題相關的基因,包括食慾調節、能量利用及儲存等,讓每個人變胖的原因不同、對肥胖的耐受性也不同,進而適合的治療方式也不同。透過基因資訊的檢測解讀,有助於精準減重治療,得以為病患量身打造更有效的體重管理策略,讓減重更加事半功倍。醫療科技展「醫師聊健康」講座內容,涵蓋骨頭關節、耳鼻咽肺、腸胃健康、癌症治療、預防保健、代謝健康、兒童健康、腦與心血管、醫療新科技等九大主題,不僅可掌握醫療新知趨勢、釐清保健迷思,也能了解到各種新科技應用,如何讓健康變得更簡單。●展會名稱: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展覽期間:11月30日至12月3日●展覽場地: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攤位數:約2500個●展覽特色:全球首創以醫院為主角的展會,預計有70多家醫療機構參展,參展商並有許多國內外科技大廠,將展出醫療科技應用佈局,不論產業人士或一般民眾皆適合參加點我免費索票,現場聽名醫健康大開講!
-
2023-09-27 活動.精彩回顧
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
口罩解封、放飛出國的同時,流感、新冠肺炎、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病毒,入秋後已蠢蠢欲動,根據統計,超過九成的嬰兒曾在兩歲以前感染過RSV病毒。也許你認為 「打這麼多劑,還是會生病,幹嘛要打?」也許你害怕 「疫苗所伴隨的副作用」,但,當家中有嬰幼兒、長輩、孕婦等需要被保護的族群,恐讓心愛的家人陷入呼吸道疾病的危險中。家中有嬰幼兒嗎?你對預防接種資訊了解嗎?問卷連結👉點此前往▶活動時間已截止🎁活動贈品麗寶樂園「雙人樂園摩天輪套票」,共兩組中獎名單:cha**********gmail.comIvy************vnet.com雙人套票使用相關資格請見麗寶樂園度假區官網公告注意事項1.本活動寄送地區僅限台、澎、金、馬地區,海外地區恕無法配送。2.填問卷抽獎期間截至112年10月22日,以主辦單位電腦系統時間為主。3.抽獎及公佈日期由系統程式自動隨機抽獎預定於112年10月31日公開此問卷首頁,得獎名單預計112年11月1日起陸續通知。4.兌獎通知中獎者請於接獲通知後1個月內回覆主辦單位相關兌獎資料,未在時間內兌換商品,將視同放棄且喪失中獎資格,將不再進行通知。5.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
-
2023-09-23 醫聲.醫聲要聞
三年疫情促成公衛師法,陳秀熙盼公私合作留著人才
三年多的Covid-19疫情,萬物被病毒囚禁,卻喚起了民眾對公共衛生的意識,在這場百年大疫裡,造成1千多萬國人染疫、19多萬國人死亡,這也間接促成了台灣討論20年的公衛師法於通過,日前更成立的台北公共衛生師公會,成了亞洲先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認為,公衛師扮演著政府、醫界、民眾間的橋樑,未來期許透過公私夥伴合作關係,投入AI大數據朝智能健康照護邁進,留住台灣公衛人才也守住全民健康。對於公衛師這份新興職業,外界或許仍有些陌生,陳秀熙介紹,專業概括了出生到死亡,成人健檢、預防保健到慢性疾病照護等,各領域展現出對公衛師的需求。他舉例,長照機構配置醫療人員、社工師,缺少了串接協調雙方的公衛師角色,長輩的運動健康、飲食營養、口腔衛生,甚至是慢性病或癌症的處方籤用藥及醫療轉介等工作,「繁忙的健保業務中,彌補人口老化的市場。」再到近年講求的職場健康,陳秀熙也說,現有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師之外,需要公衛師穿梭各個部門之間,相輔相成,得以綜觀職場整體員工的健康,像是健康檢查、身心靈壓力及職場憂鬱等預防醫學角度,進一步擴大到環境保護等面向。不僅如此,婦幼保護、校園衛生、食安等領域也得插旗防守。陳秀熙說,特別是在新興傳染病期間,公衛師兼負健康促進、流行病學分析、衛教管理等專業,面對疫情時,能協助基層醫療院所、各層級醫院進行公共衛生傳染病調查,透過大數據分析後的報告,提供醫療政策管理者、政府部門制定政策的指引;而後疫情時代,則是因應大流行之前,提出緊急應變的重要指南。公衛師的觸角必需天羅地網涵蓋各方,舉辦二年的公共衛生師證照國考,誕生出197位的公衛師,不過,陳秀熙認為,以台灣人口而論,應該要達到350人,然而,公衛缺乏的是專業人力需求,「相較於政策管理、全民健保,對於公衛的投資過少,光從疫苗的投資就能看出與國外差異。」他建議,政府應該攜手民間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善用跨領域投資衛生健康,也創造出公衛師的人力需求,藉此也能吸引公衛專業背景的年輕人走入AI技術的晶片,好比台積電投資健康產業,研發出基因檢測、早期篩檢等前端預防的服務,「政府要因應時事配合智慧健康產業,便能創造雙贏。」也得以留住流向歐美市場的公衛人才。談到對於台灣公衛師的願景,陳秀熙直言就是結合AI智慧健康,台灣擁有AI大數據優勢,如果公私部門、民意代表及醫療端和公衛師伸出合作的手,追上起步20多年的歐美國家不嫌太晚,他認為,「我們花了20年對話、溝通,促成了公衛師法,現在是要真正實現民眾、政府、醫療端跨接,公衛師願意努力,守住國內並與國際衛生接軌。」
-
2023-07-26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元氣保視力,讓你好眼力!讓眼睛不再「睛」疲力竭!
你是否經常在搭乘交通運輸時滑手機?或是在泳池、海邊戲水時,總是戴著隱形眼鏡?又或是3C設備總是調成「黑屏模式」?如果你有以上這些行為,當心把你的靈魂之窗搞壞!▼快來看看你的視力健康嗎?1分鐘快速檢測▼多數人的用眼錯誤習慣其實已經直接反映在我們眼睛健康狀況上,眼睛總是忙、茫、盲,卻又不知道休息,再加上光線不足、姿勢不良和行車晃動間使用等不良習慣,最終成了破壞視力的大殺手,甚至可能導致眼疾提早發生!錯誤習慣1.乘坐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由於我們的身體處於晃動中,眼睛必須花費更多精力平衡對焦距離,容易產生疲勞,再加上車內光線不足,更大幅加重眼睛的負擔。2.出門遊玩時,游泳池、海邊及溫泉中,普遍存在腺病毒、阿米巴原蟲等,佩戴隱形眼鏡會降低眼睛抵抗力,減少淚液刷洗的能力,微生物易黏附在鏡片上,導致感染風險增加。3.無論是黑屏模式、夜間模式等設計,實際上是透過降低螢幕亮度,以減少亮光的刺激,或許可減少長期使用所造成的傷害;若持續注視光色太暗的螢幕可能反而讓眼睛更費力。台灣被稱為「近視王國」之一,2018年近視率為 63.3%,比1986年 的26.5%增長2.4倍,超過 1300 萬人都是近視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開發中國家的近視人口比例也在逐年提高,顯示全球近視的普及率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尤其在 COVID-19 後疫情時代更為嚴重。*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近視普及率提升+用眼錯誤行為+年紀增長,非常容易產生眼部疾病!你的眼睛很重要!帶你了解常見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 降眼壓治療青光眼,卻導致視神經仍惡化!8種青光眼替代療法改善● 一次了解黃斑部病變的症狀、原因● 40歲注意!白內障年輕化嚴重恐失明 營養師授「6類食物+4撇步」可預防元氣網健康聚樂部還整理了從飲食、運動到紓壓按摩的眼部保養相關資訊,希望大家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還你好眼力!護眼食物可以幫助我們的減輕眼睛日常累積的疲勞、維持健康。因此認識護眼營養素非常重要!介紹日常可見護眼食材,以及護眼保健食品推薦,讓你維持眼睛的晶亮健康。護眼飲食★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使用3C產品一天不超過1小時。★每天2到3小時戶外活動,陽光可以讓眼睛分泌多巴胺,幫助預防近視度數增加。★多食用顏色鮮豔的蔬菜等,或選擇蝦紅素、魚油等保健食品,幫助眼睛健康。● 7大好處被譽「最強水果」!抗流感、肺炎就靠奇異果● 雞蛋、胡蘿蔔、菠菜...營養師揭密:想吃葉黃素護眼,第一名食物是它!● 研究揭葡萄護眼效果遠勝葉黃素 營養師曝最佳吃法現代人不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都離不開電腦與手機。專家教你如何透過運動消除眼部壓力,讓你注意力更集中,工作與學習都事半功倍!【遠離視力無感陷阱】糖尿病毀視力 原來我離失明這麼近?【全身肌力燃脂】5分鐘核心毛巾操 幫你遠離3C,增肌超有感!中醫師表示,眼睛周圍有許多經絡匯集,每天按摩眼睛四周,不但可以消除眼睛的疲累,同時也可以預防一些眼部的疾病,快跟我們一起徹底地來個眼睛SPA吧!● 中醫穴位按摩防眼疾!中醫:減少3C才是保養關鍵● 呵護靈魂之窗 天天一綠一紅+熱敷按摩養成護眼好習慣● 10大眼部按摩穴道,消除酸澀疲勞有一套💡了解更多視力相關問題👉點此前往▶
-
2023-07-22 活動.精彩回顧
後疫情健康管理 三總謝嘉娟高院開講
鑑於有許多法官推薦三總汀州院區醫療副院長謝嘉娟醫師的專業與學養,台灣高等法院特於7月21日,邀請謝嘉娟以「後疫情時代的健康管理」為題,舉辦健康講座。謝嘉娟從全人照護的角度出發,分別以健康促進、疾病篩檢、慢性照護等面向,進一步論述「預防醫學」與「精準醫療」的重要性。謝嘉娟認為,真正的醫療首重預防,若等到疾病發生,才施以治療,病患所承受的辛苦與時間耗費,絕對比平時重視養生保健與健康檢查的民眾,要來得更久且漫長。法官的工作多是超額負擔,很容易忽略定期檢查的重要性,對此,謝嘉娟提供豐富的預防醫學觀念,讓法官參考安排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預防模式。此外,謝嘉娟對於老年醫學有長期深入的研究,面對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趨勢,她也提出許多有關對於資深公民的照護觀點,內容深入淺出,實用性高,獲得在場聆聽法官的熱烈回響。謝嘉娟醫師小檔案:1.三總汀州院區醫療副院長2.三總思源護理之家主任3.三總日間照顧中心主任4.臺大生物機電工程博士班5.臺大法學碩士6.國防醫學院醫學士7.醫事法律學會理事8.家庭醫學專科醫師、肥胖醫學專科醫師、老年醫學專科醫師、醫用超音波專科醫師。
-
2023-07-14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樂來越健康─腦中風病友慈善音樂會
台灣每年有1萬多人因腦中風過世,往年的10大死因當中,腦中風長久以來排在第2至第4名。為讓國人更了解腦中風的防治要點,由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主辦、曹仲植基金會及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協辦的「樂來越健康─腦中風病友慈善音樂會」,將在112年7月15日週六晚間6點30分於台北市松菸誠品表演廳登場,結合音樂演奏與中風衛教及病友分享,提供藝文享受,與腦中風急性處理及預防方法等健康訊息。想聽音樂會不要錯過!點擊購票兩大不二法則:一人不二次中風、一家不二人中風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成立於2006年12月,宗旨就是呼籲「一人不二次中風、一家不二人中風」的「兩大不二法則」,透過團體的力量持續將促進健康的宗旨延續並擴及全國。病友協會平時提供醫療諮詢,協助病患在地就醫接受治療及安養照護、爭取社會福利,輔導病患及其家庭,協助身心之調適,每年舉辦活動促進病友間聯誼,並由曹仲植基金會捐助需要輪椅且符合條件的中風病友。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表示,協會除定期發行刊物,促進病友間訊息交換外,透過舉辦醫療專題演講,分享醫療資訊給病友。周中興說,「全家心動別超重、遠離三高不吸菸」就是評估腦中風八大危險因子的口訣,作法是:關心全家人、有無腦中風病史、是否有心房顫動、正確有效的運動、目標別超重、遠離三高是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絕對不吸菸。記得『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是辨識急性腦中風病徵的口訣!周中興指出,若發現面部表情不對稱、單側手臂變得無力、咬字不清楚,就是中風的病徵,應立刻打119叫救護車,發病3小時內是治療的黃金時間,可為中風患者注射血栓溶解劑,拖得越久死亡率越高,部份合適的腦中風病人可於發病4.5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部份病人則需要評估腦動脈取栓手術的可行性。周中興表示,透過戒菸、適當運動、改善飲食習慣,配合檢查和治療慢性病,就能有效預防腦中風,在後疫情時代,人人越來越健康。活動資訊●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LINE群組:加入群組▶●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入會表單:立即入會▶● 演奏曲目:前往觀看▶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非新冠超額死亡提高 專家:可能與疫後醫護出走潮有關
新冠疫情降級解封,但國內超額死亡卻未隨之下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表示,超額死亡未如預期降至低點,且以非新冠超額死亡佔比較高,已達到七成,也觀察到地域性差異,凸顯健康不平等的現況,未來半年是控制超額死亡的關鍵,但疫後醫療環境面臨人力不足現況,加上近期醫護人員忙於醫學中心評鑑,都是可能造成非新冠超額死亡原因,執政者應擔負起照顧人民健康義務。陳秀熙表示,3月疫情解封後,超額死亡明顯上升,原先預期會在端午前後要降至低點,但近期觀察到超額死亡持續上升,五、六月超額死亡,都維持在15%上下,「這是XBB時代『非新冠超額死亡』帶來的挑戰。」尤其7到12月間,非新冠超額死亡預期將持續增加,包括慢性病、癌症等,都是造成非新冠超額死亡的可能原因。陳秀熙說,觀察病毒發展軌跡,從BA.2、BA.5、BA.2.75到XBB病毒變異株,非新冠超額死亡不斷增加,目前已經達到七成,往後半年是降低超額死亡的關鍵。超額死亡進入XBB時代後逐漸明顯,BA.2流行時超額死亡地理異質性低,到了BA.2.75變異株流行期間,超額死亡開始出現地理差異,觀察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超額死亡較高。進入XBB時代後,雖然新冠肺炎引起中重症不如過去嚴重,但超額死亡卻出現上升,並觀察到桃竹苗地區,因醫療資源不夠充分,而造成地理差異,且多數都是非新冠超額死亡。「具地域性差異的非新冠死亡凸顯國內健康不平等現況。」陳秀熙表示,要讓超額死亡數字恢復到疫情前時代,需要時間、醫療人力的投入,但後疫情時代醫療人力不足,加上目前醫學中心都還在評鑑,「大家忙於很多事情,可能是非新冠肺炎超額死亡高的原因。」此外,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日前指出,如果一切順利,今年9、10月有望引進「XBB疫苗」讓國人接種。陳秀熙表示,由於BA系列的病毒株已非主流病毒株,若再以該系列病毒作為疫苗則可能減弱疫苗效用,WHO也建議疫苗製作應以 XBB.1.5 單價疫苗為主,提高疫苗對新亞變種的效果,並對其他 XBB 亞變種提供保護,也預期可對SARS-CoV-2株和BA.4、BA.5等Omicron亞變種提供保護力。陳秀熙建議,應讓75 歲以上、免疫脆弱族群、孕婦優先接種 XBB 單價疫苗,且為避免入秋之後可能到來的新一波疫情流行,建議今年入秋時讓60 歲以上族群接種 XBB 單價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可能流行流感疫苗,以避免後續的重症或死亡風險。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後疫情時代新威脅!抗藥菌風暴 恐年奪逾3萬人命
新冠走入後疫情時代,兩大感染醫學會憂心「抗生素抗藥性疫情」風暴隱然成形。專家指出,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二至三倍,若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包括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療等都可能受到衝擊。國外研究發現,近三成醫師認為五年內癌症治療選擇就可能因抗藥性而受限。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都重視議題,不只造成病程延長也衝擊經濟,預估全球GDP將減少2%至3%;2050年推算台灣每年有3萬3千人死於抗藥性病菌感染,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六大致命癌症造成的死亡總和,經濟損失達5千2百億元,醫療支出9百億元。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兩倍。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對比2013年與2022年,我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百分比持續上升,以克雷伯氏肺炎菌CRKP(KP菌)為例,醫學中心從14.8%上升到38.4%,區域醫院則從12%上升到48.9%。邱政洵先前收治一名51歲婦女,因感染新冠雙側肺浸潤住院,卻又先後感染綠膿桿菌及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所幸使用後線抗生素才脫險。社區中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邱政洵指出,日前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就醫,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經一個月藥物及手術治療才出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以棒球賽譬喻抗生素與抗藥性的關係。他說,投手相當於「抗生素」,打擊者就像「細菌」,野手是「免疫系統」。如果比賽一直使用同一個投手,投手習性會被打者摸熟、能力就會變弱;而免疫力不好的人就是防守能力差,一但被打擊出去免疫系統就會受到威脅。王復德說,造成抗藥性疫情升溫的原因,包括民眾未依照醫囑使用,醫療院所未落實感染管制、抗生素未合理使用,研發速度趕不上細菌變異,再加上政策不利抗生素取得、給付不利感染專業人力充實,都讓抗生素抗藥性更加嚴重。邱政洵也說,美國傳染病學會2004年也公布「六大逃脫菌」分別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與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取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台灣僅3種抗生素獲藥證 感染管制學會:現有藥物已捉襟見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引用美國商會《2023台灣白皮書》建議,我國增加創新且可負擔抗生素藥物投資。他也說,新冠疫情下感染科醫師短缺,十年來報考人數減半,建議提供合理報酬,並且呼籲專科醫師的付出可以給予合理健保給付。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現有抗生素藥物已經捉襟見肘,自2017年以來,全球只有12種抗生素獲得批准,更只有3種在台灣獲得藥證。她說,抗生素使用應該把握對症下藥、究因解決、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四大原則;對抗同一種細菌也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同一種抗生素。門診中常遇到病人同時懷孕、患有肝腎疾病或過敏,使用既有藥物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家屬上網搜尋發現國外有更好的新藥,詢問醫師卻獲得「國內沒有引進」的無奈回覆。陳宜君也說,期盼食藥署加速抗生素新藥引進且以合理價格納健保,讓感染專科醫師有更多種類的抗生素選項。另一方面,兩大感染醫學會共同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品質改善計畫」,透過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三面向評估,包含攬才、留才制度等,希望帶來病人、醫院、社會三贏。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說,目前已經有國家抗生素抗藥性的管理計畫,以及醫療照護感染管制計畫。由醫學中心帶動區域醫院跟診所,執行勤洗手或是抗生素管理等計,因為診所等地的感染人員除了要照顧病人之外,較沒有能力做指引 。另外,莊人祥表示,疾管署也跟農委會合作一起針對人類、動物如何減少不適當抗生素使用,並且也利用也世界手部衛生日、世界抗生素周等機會讓民眾了解抗生素抗藥性的重要;而衛福部亦有跨司署的推動,如,食藥署縮短新上市抗生素時間以及健保署透過計畫讓專業人員納入健保給付。(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5-18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總額成長率降、部分負擔力道弱 醫界:災難的開始
衛福部正式預告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最快於7月1日上路,往後醫療費用勢必增加,民眾的荷包又要失血了。隨著高齡化社會醫療支出愈來愈高,以及昂貴的新藥、新醫材問世,健保財務已面臨嚴峻挑戰。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必須從提高健保總額成長率,並加大部分負擔範圍、力度,才能確保國人醫療服務、品質受到保障。「不提高健保總額成長率,將會是醫界的災難。」洪子仁說,衛福部正式預告部分負擔新制,並壓抑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這兩件事情直指健保改革問題,後疫情時代,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提醒各國政府應增加醫療投資,也就是所謂的健保總額,以建構完善的公共衛生及醫療體制,如今台灣卻要壓低健保總額成長率,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洪子仁指出,健保總額成長率不足,影響醫療院所醫療設備更新速度,醫護人員無法加薪,造成人力流失,均影響民眾醫療品質,且新冠疫情平緩後,民眾就醫大幅增加,過去國人一年平均就醫次數為16.9次,預期往後會再向上增加,直接使健保點值被稀釋。據了解,台北地區去年第四季一點值為0.78元,今年第一季降至0.75元,並恐持續下探。至於,部分負擔原規劃是門診藥品、急診及檢驗檢查費用一併調整,現僅調整門診藥品、急診。洪子仁表示,目前看來部分負擔調整範圍縮小、力道不足,若爲台灣整體醫療發展,部分負擔範圍、力度都須加大,並將健保支付點值納入健保會討論。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說,過往健保給付範圍是針對治療疾病、外傷及生產生育等醫療,但現在健保包山包海,像是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等預防保健等,均納入健保獎勵範圍,可說健保已成為公共衛生的提款機,因此健保給付項目等應須從新審視。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說,健保財務嚴峻問題,應從「開源」、「節流」思考,開源方面,依健保法規定,目前健保費率上限為6%,應要打開天花板,衛福部長薛瑞元日前也曾表示,可能會往修法方向研議,但如今政府壓低健保總額成長率,開源受到影響。另節流部分,受限健保財務,許多昂貴的新藥、新醫材無法納入給付,建議採使用者付費,可以擬定差額負擔,或由政府統一採購、壓低價格,加快引進新藥、新醫材速度,保障民眾治療不受影響。
-
2023-05-03 醫聲.醫聲要聞
後疫情時代多元病毒來襲 陳秀熙:三大提前部署待加強
新冠疫情趨緩,其他呼吸道疾病卻陸續崛起。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說,隨著新冠病毒進展,其正尋找與其他呼吸道病毒共存機會,如民眾疫情期間缺乏對其他病毒的免疫防火牆,以致解封後,包括懷孕婦女、5至12歲幼童、65歲以上長者,容易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甚至還有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威脅,也就是說,人類須面對多元病毒的威脅及負擔增加。陳秀熙今天於「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節目,特別談到新冠病毒與其他呼吸道病毒從競爭到共存的模式。陳秀熙說,病毒間有同儕競爭情形,如2020年新冠病毒大流行時,當時在未完全採取嚴格防疫措施下,其他病毒流行即開始有下降趨勢,有如2009年H1N1大流行時,鼻病毒流行下降,主因是人體受到新冠病毒感染時,將啟動體內免疫反應,而抑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此外,WHO也於2019至2022年統計發現,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從2020年開始,已無觀察到B型流感病毒山形株的流行。不過,陳秀熙說,隨著新冠病毒的進展,目前觀察到新冠病毒正在尋找與其他呼吸道病毒共存,也就是說,人類現在須面對新冠病毒XBB.1.5、XBB.1.16(大角星)與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威脅。因此,人類受疾病負擔會愈來愈重,在新冠病毒及其他感染症的保護力必須平衡。陳秀熙指出,目前國際間主要流行的的新冠病毒株為XBB.1.5,而於國內流行的BA.2.75病毒株已有下降趨勢,慢慢的隨著邊境的開放XBB.1.5的病例數則有上升趨勢。另新興大角星病毒株,正以3倍的速率快速成長,非常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主流病毒株。陳秀熙提醒,雖然新冠疫情趨緩,但住院率仍維持在低檔並未消失,但流感患者住院率則開始上升,顯見在雙重病毒感染下,醫療量能將會受到挑戰。有如國際專家提出警告,新冠疫情大流行時,忽略了其他呼吸道疾病,且目前估計約有2成醫護人員因疫情而離開醫療單位,另有3成1在會未來2至3年離開。因此,在新冠病毒與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共存時代,必須提前部署。但陳秀熙說,包括保護脆弱族群,應對於呼吸道疾病加強防疫監視,以及擬定特定場所的防疫措施,同時注意戴口罩、社交距離等精準防疫,最後是關注醫療量能配置等提早部署仍有待加強。
-
2023-04-28 養生.聰明飲食
「彩虹選食法」多顏色、多樣化…營養師教這樣吃出免疫力兼抗癌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口罩鬆綁,為避免染疫,「提升免疫力」成為後疫情時代重要關鍵。輔大醫院營養師陳怡文建議,不妨透過攝取天然食物、搭配「彩虹選食法」來增強免疫力,同時具有抗癌效果。陳怡文表示,蔬果富含「植化素」,能減低罹癌風險、促進心血管保健、提升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調節荷爾蒙等作用。彩虹選食 多顏色、多樣化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為基礎,搭配彩虹選食方法,於料理中加入多顏色、多樣化的新鮮食材,能增加天然植化素的攝取,吃出免疫力。彩虹選食多蔬果 糖友、腎臟病友小心攝取彩虹選食強調多蔬果,陳怡文提醒,糖友、腎臟病友們需小心攝取。有血糖問題者,每日水果攝取量大約控制在2碗內(每次1碗,一天2次),於餐間當點心;腎臟病友需注意鉀離子的攝取,忌食生菜、菜湯及高鉀水果。蛋白質、維生素、益生菌也應攝取要提升免疫力,除了採取彩虹選食法外,還應搭配攝取其他營養。陳怡文指出,蛋白質是構成細胞不可或缺的原料,因此每天仍需吃足「優質蛋白質」;維生素A、B、C、D、E多與免疫調節及抗氧化有關,豐富的維生素可以強化免疫系統;Omega-3脂肪酸中的EPA,能降低慢性發炎反應,每周可攝取兩次深海魚。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陳怡文建議,可以補充含有益生菌、膳食纖維的食物,促進腸道健康、調節免疫功能,達到全方位的免疫力提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8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12大危險因子,空汙榜上有名!居家做這幾件事改善空品
受到大陸沙塵暴影響,中國十餘個省市的天空呈現橘紅色,也波及鄰近國家,空氣汙染物順著季風移入,台灣中部沿海縣市的空氣品質持續惡化。沙塵暴由微小的懸浮顆粒組成,其中夾雜著細懸浮微粒(PM2.5),這些極微小粒子可深入人體、滲入血液,導致血管內側細胞的功能衰竭,慢慢讓血液循環變差。根據研究,空氣汙染不只會誘發呼吸道疾病,長期處在不良空氣品質中,還會加劇過敏、引發身體發炎反應,甚至損害腦神經,增加罹患失智症、巴金森病的風險。失智症大腦功能漸失 大部分後天環境造成人人聞之色變的失智症,並不是正常老化,而是大腦功能漸漸喪失的腦部疾病,部分是天生因素,但大部分是後天環境造成。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失智12大危險因子」,空汙就列入其中,值得關注與預防。許多研究團隊的資料顯示,受PM2.5影響的汙染大城,民眾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斑塊增加,「β類澱粉蛋白」是失智症發病、惡化的主因,遠離空汙傷害是自我防護要點。失智12大危險因子1.早年教育水準不足2.聽力退化3.腦外傷4.高血壓5.缺乏運動6.糖尿病7.心血管風險8.過度飲酒9.肥胖10.抽菸11.憂鬱症12.空氣汙染改善空品也能改善認知功能 居家保持通風研究證實,改善空氣品質也能改善認知功能!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台大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教授蘇大成表示,「有毒空氣」易導致呼吸道、高血壓、高血糖、肥胖、神經病變、眼睛疾病等問題,應改善居家通風問題。首先是裝設對外的抽風扇,讓空氣保持流通;外出時可以關窗,回到家中開窗再搭配電風扇或空氣清淨機。種植盆栽也是不錯的方式,綠化居家環境,同時過濾室內不良的空氣分子。在外出方面,雖然口罩禁令規定已經鬆綁,室內、戶外、大眾交通都免戴口罩,但是戶外戴口罩可以防空汙,減少吸入空氣中的有害物質。自我防護要點還包括強個人衛生觀念,進入室內多個洗手、洗臉、清潔鼻腔的步驟,清除附著在身上的PM2.5。長輩外出運動或到據點參加健康促進活動時,叮囑後疫情時代仍要做好防疫保護自己,在人潮稀少或空曠處才脫下口罩通風。空汙傷害身心健康1.呼吸道:容易誘發咳嗽、氣喘、呼吸道感染等,影響肺部功能,甚至造成肺癌。2.心血管:PM2.5使血液循環變差,氧氣無法順利輸送全身,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3.糖尿病:髒空氣會傷害細胞、器官,造成身體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性增加。4.腦部病變:空氣汙染物會引發神經發炎、神經損害,增加罹患巴金森病、失智症風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時代新冠疫苗怎麼打?清冠一號和防疫茶飲怎麼喝?
【本文重點】台灣繼續推廣新冠疫苗接種,尤其針對未完成基礎劑或未接種過疫苗的民眾。目前,全國仍有105.8萬名50歲以上未打疫苗的長者,疾管署推出「疫苗加一」活動,希望至少讓這些民眾接種一劑。疫苗接種可減少中重症和死亡風險,但無法百分百預防感染,民眾仍須做好個人防護和衛生習慣。未來可能每年需接種一次新冠疫苗,如同流感疫苗一樣。--by ChatGPT新冠疫苗還要打嗎?輕症免隔離新制上路,生活更自由,但每個人都可能無意間接觸到有傳染力的確診者,享受自由的同時也要做好防護,其中最重要就是接種疫苗。還有多少人沒打過新冠疫苗?打過疫苗或確診過的人,下一劑該怎麼打?打疫苗的效果在哪?除了新冠疫苗之外,還有哪些疫苗該考慮?本篇提供公衛專家、感染症專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第一手建議。「疫苗加一」哪些人符合標準?疾管署疫苗接種統計資料顯示,截至3月中旬,仍有105.8萬名50歲以上長者一劑疫苗都沒打,其中最鐵齒的是50到64歲,52.4萬人沒打過疫苗,其次是65到74歲(27.5萬人)、75歲以上(25.9萬人)。疾管署為了催打新冠疫苗,3月6日起推動「疫苗加一」活動,全國各縣市政府都祭出好康給下列三種人,希望這些人今年至少要挽袖打個一劑,才能跟上全國的解封腳步。「疫苗加一」重點對象的基本條件:●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尚未完成基礎劑●6歲以上,且今年1月1日起還沒接種莫德納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截至三月中旬,莫德納雙價BA.4/5次世代疫苗還有174萬劑,BNT疫苗各劑型加總約237萬劑,Novavax也還有15萬劑。決定接種間隔的基本原則:●如果曾經確診,下一劑疫苗的接種時間,必須要與確診日期間隔3個月(84天)以上。●如果已打過至少2劑疫苗,今年要打追加劑,接種疫苗時間也要和前一劑間隔3個月(84天)以上。今年才要打基礎劑的疫苗選項:●莫德納╱滿6個月至未滿6歲、滿6歲至未滿12歲。●BNT╱滿6個月至未滿5歲、滿5歲至未滿12歲、滿12歲至未滿18歲、18歲以上。●NOVAVAX╱滿12歲至未滿18歲、18歲以上。基礎劑的接種間隔:●青少年2劑接種間隔是12周以上。●幼兒、兒童、成年人2劑間隔4周以上。●BNT幼兒劑型比較複雜,基礎劑要打3劑,前2劑間隔4周以上,最後一劑間隔8周以上。新冠疫苗打不停,有什麼效果?新冠疫苗一劑接著一劑打,到底有什麼效果呢?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根據本土資料分析,發現不論流行哪一個Omicron變異株,發生中重症或致死的機率都差不多,接種疫苗都能降低六到七成的中重症和死亡風險;有其他共病的人接種疫苗,也可以降低共病伴隨新冠造成的死亡。疾管署表示,接種疫苗能降低重症死亡風險,因此對於容易發生重症或死亡的年長者、多重慢性病等族群,必須加強宣導接種疫苗的重要性。接種疫苗也能減少感染,只是無法百分百預防感染,還是要靠民眾做好個人防護和衛生習慣。陳秀熙提醒,在不同風險族群,也要強調不同的解封策略。針對未施打疫苗的高風險群、免疫脆弱的中風險群,例如年長者、免疫低下者、長期服用類固醇患者,應盡速施打雙價疫苗;其餘民眾是低風險群,則應做好自主防疫。未來新冠疫苗 一年要打幾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目前初步規畫未來每年要打一次新冠疫苗,就像流感疫苗那樣,但是否能如規畫進行,還要視病毒變異情況而定。未來若成功研發出新冠、流感的二合一疫苗,每年就能少打一針。疾管署建議,流感疫苗每年要打一次,是因為流感病毒極易變異,幾乎每年流行株都稍有不同,即使病毒沒變,接種4到6個月後保護效果也可能下降,保護力一般不超過一年。所以每年10月流感季之初,就是公費流感疫苗開打時機,公費對象與新冠肺炎高風險群非常類似,不在公費範圍內的人也可自費接種流感疫苗。中醫防疫怎麼喝?新冠肺炎輕症免通報、免隔離政策上路,但仍有許多民眾染疫後症狀不適或擔心出現後遺症,求助於中醫看診,甚至透過管道自行購買中藥,如「清冠一號」或是其替代藥方服用。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表示,不論是清冠一號或是其他替代藥方,都必須由中醫師看診評估後再服用,出現後遺症也不可自行找中藥來吃,否則可能反吃出病來。清冠一號非人人適用,用錯小心「輕症掛急診」。陳麒方表示,從中醫觀點來看,疫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流行與轉變不同,就算是新冠肺炎,在每個人的身上也會不同的表現,因此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服用清冠一號。他以自己臨床診療為例,一對分別為40多歲和30多歲的兄弟染疫,透過管道拿到清冠一號服用;沒想到弟弟吃完症狀減輕,哥哥不但吃了沒好,症狀拖了一個多禮拜,還容易喘。還有些病患吃了清冠一號不停腹瀉,輕症到最後變成掛急診。防疫茶飲藥效不如清冠一號強、寒,症狀輕微可試試。而除了「清冠一號」外,許多研究單位、醫院也都推出防疫茶,例如花蓮慈濟醫院的「淨斯本草飲」、北市聯醫和陽交大合作的「淨冠方」和長庚醫院的「長庚益氣飲」,民眾以為未染疫者想增強免疫,或是出現新冠後遺症就可以拿這些藥方當茶飲。陳麒方表示,未染疫的人最重要的還是先以非藥物性介入的公衛手段,如戴口罩、勤洗手來預防。如果覺得稍有點症狀,確實可以服用淨冠方或是靜斯本草飲等藥物,試著舒緩上呼吸道症狀。這些藥物和清冠一號的差別在於部分藥方的變化,「藥性沒有那麼強、也沒那麼寒」,因此可以治療輕微的病況。但他提醒,使用這些藥物的前提,都是出現熱性發炎者才可服用,且這些藥方和清冠一號可以想像成是「處方藥」和「成藥」;成藥可以備著當身體出現狀況時救急,不代表沒病就可以當作茶飲或是一般保健品食用。未染疫者想補氣,可飲參棗茶或參耆茶,劑量勿超過三錢。長庚大學中醫學系主任、長庚醫院主任級主治醫師楊賢鴻表示,長庚推出的「長庚益氣飲」,不建議民眾隨意購買,最好經醫師處方。沒有染疫但自覺免疫力差的人,如果真的想要服用茶飲,可以喝補氣、溫補脾胃的參棗茶或參耆茶,劑量不超過三錢,以開水煮開當茶喝。但如果出現口乾舌燥的情形,不要天天喝且應降低劑量;若已有感冒或慢性炎症就不可再喝。新冠肺炎後遺症最常見的是持續咳嗽和出現白色黏稠的痰液。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感染新冠肺炎後啟動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支氣管分泌增多;二是新冠肺炎不論中西醫治療時的藥物都屬苦寒藥,容易傷到脾胃,因此後續出現輕微胃食道逆流,容易卡痰、喉嚨有異物感。這時候比較適合給予健脾益氣的溫藥,如小青龍湯、香砂六君子湯等。出現新冠後遺症,先看醫師處理病灶,別急著「吃補」。楊賢鴻說,如果出現後遺症最好先看醫師,如果病灶未處理妥善就「吃補」,反而會更不舒服。因此不一定要吃藥膳,只要三餐補充均衡營養,就是最好的處置。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師吳建東也表示,不論是染疫當下或是出現後遺症,中醫講求「適症、適方」,一定要透過把脈,脈證相符才可開立藥方,沒症狀不要隨便用藥。他表示,染疫後要切記四點,「冰的別吃、甜的別吃、多喝水、多運動」。另外,「八段錦」被稱為「無藥之藥」也可多練習,例如第二式「左右開弓似射鵰」可強健肺部;無症狀患者可練第七式「攢拳怒目增氣力」,強健體力作為日常保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確診不強制隔離後.....要不要請假休息?快篩陰卻咳不停怎麼辦?快篩、清冠一號怎麼處理?
【本文重點】隨著新冠肺炎規範逐漸解除,民眾如何因應?雖然不再需要隔離,但低免疫力人群仍有潛在威脅,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而疫苗施打也讓許多人感到頭痛。專家建議,建立類似感冒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並留意重症和後遺症的警示症狀,如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需及時就醫。確診者可請病假,並在快篩陰性後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少接觸人群。至於後遺症患者,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by ChatGPT新冠規範解除如何因應?民眾慢慢脫掉口罩,人與人恢復正常的交流。經歷整整三年的新冠疫情洗禮後,病毒並未完全消失,對免疫力低下的人來說,仍有潛在威脅;曾經炙手可熱的防疫物資,可能成了家中堆置的障礙物;沒完沒了的疫苗施打,也令許多人頭痛。在逐漸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此刻,民眾如何開啟新生活?我們請專家提供最實用的建議。從上周一開始,新冠肺炎輕症的患者就不再需要隔離、通報,但現在才確診的民眾,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在家休息還是去上班?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雖然新制為「0+n」,但新冠肺炎仍是高傳染性的疾病,站在公衛保護的角度,還是建議先在家休息,待快篩陰性再到公共場合、人多密集的地方。確診了,假怎麼請?→可請病假,0日及次日起5日內,學生不列出缺席紀錄,勞工雇主不可扣全勤獎金。針對新制上路,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日前表示,軍人、公務人員、教師、學生與勞工等族群,皆可請「病假」,學生持快篩陽性證明,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的病假不列入出缺席紀錄,家長可請防疫照顧假。快篩陽性的勞工如有症狀,身體不適無法出勤,可持「快篩陽性證明的照片」,向雇主請未住院的普通傷病假。另外,請病假者自篩檢陽性日及次日起5日內,雇主不得扣發全勤奬金。要請假休息嗎?→盡量改成線上工作,出門戴好口罩,避免與人接觸。柳朋馳表示,雖然還是看確診者自身的狀況決定是否出勤,但建議盡量改成線上工作,降低傳染機會;如果有外出工作的需求,還是要將口罩戴好、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英國一年前就已實施輕症不用隔離,當作流感看待,身體不舒服就在家休息、還可上班就去上班。但以台灣民情來看,不太能接受新冠肺炎確診者「在外面亂竄」,因此建議還是快篩陰性再出門。不過林應然也表示,環境中到處是病毒、細菌,不可能不接觸。台灣民眾多數接種過疫苗以及感染過新冠肺炎,多少都有抗體,即使被感染,多為輕症。民眾對一般感冒不會恐懼,主要也是因為多是輕症,因此應該建立類似的心態看待新冠肺炎。留意哪些重症警訊?→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迅速就醫。即使輕症不用隔離,許多確診者還是有轉為重症的風險,或是持續有後遺症。指揮中心日前提醒民眾,如出現喘、呼吸困難或是意識不清、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重症警示症狀,就要趕快就醫。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有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更要注意。快篩陰,咳不停怎麼辦?→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過敏或黴漿菌感染,需就醫對症下藥。至於後遺症,林應然表示,臨床上最常見許多已快篩陰性的確診者仍持續咳嗽,甚至長達幾個月,如果影響生活,一定要就醫。林應然說,持續咳嗽有些是因為感染新冠後免疫力降低,誘發氣喘或是導致黴漿菌感染;有些人是因為感染後的過敏反應引起久咳,因此必須就醫、對症下藥,例如開立氣管擴張劑治療氣喘或是紅黴素抗生素治療黴漿菌等。另外,民眾也可多喝熱開水並「小口小口喝」,以保持喉嚨濕潤,紓緩症狀。長新冠掛什麼科?→可針對個別症狀就醫,若症狀多元可至整合門診看診。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後遺症出現超過三個月以上才算,否則只能算是「新冠後遺症」。新冠肺炎急性期的症狀大部分會在7至14天內緩解,如果和前14天相比,症狀有較為減輕,或許可以等待症狀自行好轉;但如果症狀持續甚至加劇,就建議回診讓醫師判斷。他表示,後遺症如出現呼吸道症狀,可選擇看耳鼻喉科;容易胸悶、喘,則可考慮至胸腔科看診;若有各種症狀,則可選擇家醫科先做評估,或至整合門診看診。針對出現「長新冠」的確診者,健保署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除連江縣目前暫無醫院參與外,其餘各縣市都有醫院參與,合計130家。健保署表示,這項計畫會持續到指揮中心解散後6個月。截至3月13日,計畫共收案8388人,以31至40歲和41至50歲最多,分別佔21.03%及20.3%。柳朋馳提醒,出現新冠後遺症,不管中醫或西醫,都有治療基礎和方向,特別提醒孕婦、有慢性病史等特殊族群,就醫時一定要把藥備齊,給醫師做為用藥評估,並且向兩方的醫師說明正在看哪些門診,留意藥物服用間隔。新冠防疫物資何去何從?新冠疫情趨緩,只剩大眾運輸和醫療院所還強制戴口罩,確診輕症也不用隔離。家裡還有大量醫用口罩、快篩、酒精、退燒藥、維他命,甚至是處方藥、清冠一號,有些都快過期了,該如何是好?專家提醒,凡是分裝過的藥,沒吃完就要丟掉,抗生素、抗病毒藥得交到藥局,不可任意丟棄。另外,清冠一號不能當保健食品吃,過期快篩可能失準,避免口罩浪費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常戴口罩,也是幫助自己減少感染。口罩→繼續自主戴口罩,期限內用完沒問題。保持乾淨勿蒙塵,存放在乾燥陰涼處。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口罩的主要功能是過濾空氣,因此要保持乾淨,不能讓口罩蒙塵弄髒,也要避免高溫或潮濕讓材質變質。如果口罩沒拆封,存放在乾燥陰涼處,保存期限內使用都沒問題。一般醫用口罩的保存期限大約是2、3年,疫情3年來,民眾已了解到口罩在防感冒、減少過敏的卓越成效,如果能繼續保持自主防疫戴口罩的好習慣,一般家庭庫存的口罩應該都能在2、3年內用完。防疫酒精→未開封不會變質,稀釋過或分裝要盡快用掉。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使用。大罐裝的防疫酒精也很令人傷腦筋。張文靜說,濃度高的防疫酒精如果沒開封,基本上不會變質,所以沒有過期問題,所以罐子上也不會寫保存期限。稀釋或分裝到小容器使用,就要注意時效,因為蓋子開開關關,酒精一定會揮發流失,影響消毒效果。建議要在容器註明分裝日期,盡量分裝小罐並在一周內用完。真的用不完、沒開封過的防疫酒精,可捐給用量大的單位,例如商家、幼兒園、醫療機構等。快篩→變質會讓檢驗失真,過期就丟棄別再用。過期的快篩還能用嗎?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表示,每一組快篩裡面都有卡匣、採檢棒、緩衝液,緩衝液必須有效地把採檢棒上的細胞溶掉、將抗原分離出來,讓卡匣中的試紙吸附抗原的緩衝液,就會顯示檢驗結果。如果緩衝液或卡匣變質,都有可能讓檢驗結果失真,建議過期就丟掉,不能再用。退燒止痛藥與處方藥→排裝藥保存期限內仍可用,分裝、磨粉藥,沒吃完就要丟掉。疫情期間在藥局搶購的退燒止痛藥,平時大小病就醫沒吃完的處方藥,該怎麼處理?張文靜說,如果是排裝的藥,只要還在保存期限內,都還可以用,但已經被分裝成小袋、磨成粉的藥,只要該吃完的期間沒吃完,就要丟掉。張文靜表示,分裝或磨粉會讓藥品大面積接觸空氣,很容易受潮變質,沒人能確保它的品質,要是暗藏有害物質,肝臟首當其衝,肝臟又是沉默的器官,就算被錯誤用藥習慣傷害也沒有感覺,等到發現肝臟受損時,通常都已經事態嚴重。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把藥水冰進冰箱,就能放久一點,其實恰恰相反。張文靜提醒,除非藥師有交代要冰,否則都應該放常溫。如果把不該冰的藥水放冰箱,導致水分揮發或異常結晶,藥水的劑量就不對了。要丟棄過期藥物和藥水,也不能直接倒進水槽或馬桶,可以用把藥水加入不要的茶葉、咖啡渣、廚房紙巾,再與一般垃圾一起丟棄;如果是抗生素、抗病毒藥、抗腫瘤藥,因為會汙染環境,應拿到藥局檢收,民眾可上各地方藥師公會網站查詢「居家廢棄藥物檢收藥局名單」。清冠一號→有感冒症狀可服用,但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花大錢買「清冠一號」卻沒吃完,可以當成保健食品嗎?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祕書長陳博淵表示,清冠一號是治療性的用藥,不應該用「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觀念看待,不能當作保健食品吃。但如果有上呼吸道症狀、發燒等類似感冒的身體發炎徵兆、不確定是否再次感染,這時候要服用手邊的清冠一號,就比較沒有問題。目前也有研究在探討清冠一號對於其他病毒感染,是否也有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保健食品→注意與其他服用藥品的交互作用,可請藥師協助。疫情期間買了許多維他命或保健食品,但若同時服用其他藥物,記得先請藥師幫忙看一看。張文靜說,有些藥品會與保健食品交互作用,用藥愈多,情況愈複雜,建議可將家裡維生素或保健食品的「成分標籤」拍照,然後帶著健保卡到社區藥局,簽署同意書授權藥師查詢健保雲端藥歷,比較不會掛一漏萬。民眾也要給藥師一點時間釐清,如果是多重慢性病、多重用藥的年長者,可能至少得花上一兩個小時,才有辦法精準給予個別化的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9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高雄美食散策
在高雄,年輕人喜歡去人擠人的瑞豐夜市,但我更偏愛在地人愛去的人文夜市—自強夜市,也有人稱作苓雅夜市,以老客人居多,很有人情味 。從早吃到晚,高雄老司機的「小吃7-11」。這裡從早熱鬧到晚,早上是市場,晚上轉身為夜市。早上有很多煎餃等小點心,都是銅板價格、親民小吃,中午到晚上也有很多美食、老字號小吃,可以想像這裡是高雄老司機的「小吃7-11」,一整天不消停都可以尋覓到美食。自強夜市在規畫上不像六合夜市整條街封路,或像瑞豐專門用一塊空地來做,自強夜市的攤位是沿著馬路兩旁店家延伸,人車都在同一條馬路上。就是一個將店面和攤販散亂在街上,充滿違規亂象的典型夜市,很像30年前的台北舊圓環到重慶北路一帶,宛如不夜城,三五成群喝啤酒配煮炒的打邊爐文化。有許多老攤店面,也有路邊的海產攤,在馬路上辦起桌來的畫面很有情味。街邊小食閒嗑牙,消磨時間的好地方。除了眾所皆知的南明魯肉飯、老牌白糖糕、阿亮雞排、台灣第一家鹹酥雞、大腸包小腸等大同小異的小吃之外,還有非常多的手作料理。把日式屋台結合居酒屋,隨著季節變化的旬味料理,都是傳承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台式日料」,以古法製作的口味冷筍沙拉、魚蛋沙拉、煎魚肚、豆醬炒箭筍、鱔魚意麵、花枝炒麵,料豐味美,考驗老師傅炒功的梅納反應。「度小月切仔担」的功夫小菜、三杯田雞或蒜蒸田雞,是喜歡喝兩杯的長者消磨時間的好地方;超過六十年的「老螃蟹海產」,是老行家尋找舊味的新天堂樂園;還有很久沒看過的60塊錢海產粥,虱目魚皮加生蠔,下料一點都沒在客氣。其中有一家賣蚵仔煎的店,點了一份綜合煎,看外觀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撕開外皮,底下包著滿滿的料,包括花枝、蝦仁和蚵仔,還加了豆芽和白菜兩種青菜,一份70元雖然不便宜,但卻有錢花在刀口上的價值感。愛吃粽子的,這裡有傳承三代、超過76年的「菜粽李粽店」,榮登高雄必比登美食代表。如果在白天造訪,別錯過幸福早餐「洪記煎餅果子」,使用綠豆、小米製成的麵糊,現點製作麵皮,還加入了土雞蛋,搭配手工薄脆餅、芝麻、香菜、蔥、辣椒及祕製甜麵醬,口味正宗是大陸北方人的粗糧早餐。記得一定要加特製辣醬,提味不嗆辣。南北老味道在此傳承,猶如小吃界的清明上河圖。除了中式、台式美食,這裡也有越南新娘奉獻給寶島的異國風情。「阿蓮河粉」是高雄很早開發的越南料理專賣店,河粉的內容可以客製化,酸辣海鮮搭配牛雜,看起來相當澎派。喜歡藥膳口味的人,也有美味的當歸鴨麵線,無限量主動到桌服務免費續湯,很適合愛喝湯的湯王。飯後想來個甜點,媲美銅鑼燒的萬丹紅豆餅,滿滿的豆沙內餡傳遞溫暖的在地人情味,一個才十元實在佛心。高雄這麼熱的天氣,一定也要來杯涼的搭配!「四季逗木瓜牛奶」專做果汁和水果冰沙,堅持選擇以綠色無添加在夜市走出一條康莊大道,是靠口碑行銷30年的鮮果Bar,無論木瓜牛奶或是酪梨牛奶布丁,都是人氣招牌飲品。有感台灣小吃越來越講究速成,越來越走鐘,在自強夜市看見很多南北老味道能被記住、傳承到現在,令人驚喜感動,這裡堪稱是台灣小吃界的清明上河圖。如果逛完夜市,想感受不同的風情,不妨逛逛鳳山文山特區一帶,有點像在東京的澀谷鬧區。這裡的美食走低調奢華路線,咖啡、餐廳、火鍋、日式料理都有。「貓頭鷹鍋物」就位在文安街公園對面,店家提供黑羽雞飼養熟成的老母雞原湯,完全不加味精,還有正宗北海道日高頂級昆布特熬的上湯湯底,後疫情時代來臨,大家都知道吃出健康的重要性。店裡陳列滿滿的「貓頭鷹」,日本人認為貓頭鷹具有祈福、福氣等象徵,走進店內,就可以感受到滿滿的福氣與安康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4 醫聲.醫聲要聞
專家:疫後資源整合 應維持監控機制
後疫情時代來臨,未來輕症及無症狀個案將不用通報,使民眾回歸日常生活。立法院13日舉辦「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與會專家學者建議,應重視資源整合,成立多科別照護團隊治療「長新冠」患者,並加強院內感染管控。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感染科主任陳宜君指出,過去三年來,台灣防疫採高規格,成效顯著,但後疫情時代,防疫趨緩,加上人力流失,對醫院及長照機構不見得有利,未來人力分配相對重要。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指出,區域及地區醫院的感染科醫師正在減少中,後疫情時代院內感染的管控需要整合加強。陳宜君認為,輕症不通報,可能產生很多問題,政府需要重新思考藥物、疫苗的規畫,全民仍應維持警覺,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另外,防疫期間疾病監測系統與醫院端緊密連結,未來系統如何走下去,也是一大考驗。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認為,台灣疫情統計數據應該更公開透明,台灣「非常幸福」,疫情走在全世界最後面,超額死亡應算非常低,但看不到資料證明,沒有建立機制是很危險的,將無法確保下一個新興傳染病不會出現。對於專家建議,疾管署署長莊人祥指出,將著手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例定義,新增併發生的通報項目;另整合呼吸道監測機制,進行社區輕症流行趨勢監測及抽樣進行SARS-COV-2變異株監測,串連衛福部死亡檔資料,讓未來重症死亡率更為準確。台大醫學院醫學系主任盛望徽認為,約一成確診者出現「長新冠」症狀,肺功能下降、慢性病加遽,需多科團隊提供醫療服務。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祕書長羅源彰指出,確診者居家照護系統可跨縣市收案,讓病人即時得到治療。健保署已啟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成大醫院藥劑部主任鄭靜蘭建議,政府部門建立專責人力,提供相關資訊給醫事人員,並建立藥物流行病學研究。
-
2023-03-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戴久人都憂鬱了 3方法恢復正常生活
校園口罩令鬆綁昨上路,戴超過800多天的口罩不必再硬性規定,專家表示,新冠疫情期間許多兒童因為隔離政策、停課等,增加憂鬱症狀,在後疫情時代,更應該關切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可透過重建規律生活、鼓勵開展社交、從事共同活動,協助孩子遠離憂鬱。疫情種種限制 兒童青少年憂鬱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圖書館網站2022年12月發布一項最新研究,針對歐洲各國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相關限制及學校停課政策對憂鬱症的影響。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狀有所增加,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就是因應疫情嚴峻時期的停課相關防疫限制。該研究研究19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在一般憂鬱症、以及臨床相關憂鬱症的發病率,在7422項沒有重複紀錄中,青少年在一般憂鬱症增加較多,青少女則是在臨床相關憂鬱症發生率較高,而當疫情限制政策更加嚴格、或學校停課時,影響效果顯著提高。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表示,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已指出,新冠肺炎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與憂鬱症的盛行率就增加了25%。在後疫情時代,能重新檢視潛在需求者、兒童青少年進入心理健康服務系統的機會,以及面對緊急公共衛生事件的韌性。董氏基金會日前拍攝「防疫不防心-說出來,鬆口氣」影片,訪問青少年因防疫措施居家線上學習的心情。受訪的青少年們分享,因為疫情不能與朋友見面,覺得疏遠;在家學習、課業壓力還是很重;上網時間增加,生活作息日夜顛倒等。後疫情時代 3方法恢復正常生活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提醒,後疫情時代逐步回歸正常生活,更需關切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孩子陷入憂鬱情緒,建議父母可從三個方式著手:一、重建規律生活:幫助孩子恢復正常生活節奏,可減輕不確定感。二、鼓勵開展社交:鼓勵孩子參與社團、運動等,增加人際連結從中建立信心。三、從事共同活動:增加與孩子互動時間,不論是一起做家事,例如烹飪、清掃,或是戶外運動、踏青、看電影等,都有助於幫助孩子紓緩壓力,增進親子關係與信任。董氏基金會為協助民眾了解如何協助兒童青少年掙脫憂鬱和焦慮情緒,同時獲得安穩自己身心的力量,今年推出《成為他的好隊友-當孩子憂鬱和焦慮》書籍,採訪多位輔導諮商與醫療專業人員,分享陪伴身陷憂鬱與焦慮情緒青少年的經驗,提供求助資訊與幫助他們建立心理韌性的作法,詳情請洽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https://www.etmh.org/)。(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1 養生.抗老養生
5個「藍色地區」盛產百歲人瑞!類似地中海飲食的「藍區飲食」怎麼吃?
地球上5個「藍色地區」(Blue Zones)包括義大利薩丁尼亞、日本沖繩等地,靠著植物性飲食、維持充足活動量、維持身心健康等生活方式,屢創長壽紀錄。美國藍區(Blue Zones)機構創辦人丹布特納(Dan Buettner)表示:「直到1975年,沖繩人的膳食攝入量都來自紫藷,我認為它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長壽的人口數。」 「藍色地區」盛產百歲人瑞 據《CNN》報導,全球5個最長壽的地區,包括義大利的薩丁尼亞島、希臘的伊卡里亞島、日本沖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美國加州羅馬琳達等地,當地居民相當長壽,甚至壽命可達100歲甚至超過100歲,這些地區被稱為「藍色地區」。 專家分析,這裡的居民擁有共同的環境和生活方式,有助於他們長壽,包括經常步行、喜愛園藝、外出騎自行車,他們與親友關係密切,有人生目標,而且通常是某個社會或宗教團體的成員,抗壓性好。他們以植物性飲食為主,而且在吃飽之前就停止進食,不會吃過頭。 美國藍區(Blue Zones)機構旨在幫助民眾活得更長壽、更健康,創辦人丹布特納(Dan Buettner)表示,「藍色地區」的人不單靠飲食吃的健康,而是以整體生活方式達到長壽,地球上任何人都可以參考這種生活方式,無論在哪裡生活和吃飯,即使是在美國這樣高度加工、痴迷食物的文化中,只要掌握原則也能活得健康。 攝取98%植物性食物 「藍色地區的飲食模式是98%的植物性食物——攝取全食物(天然完整且沒有加工精製過的食物)和高碳水化合物。而不是零食、糖果和汽水等簡單的碳水化合物。一說到碳水化合物,人們都很害怕,但我們的食物系統中,最健康的食物就是複合碳水化合物。」 美國心臟協會資料指出,複合碳水化合物包括豆類、蔬菜和全穀類,可提供加工精製食品缺少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此外,複合碳水化合物消化速度較慢,纖維可以讓人長時間感到飽足。 「藍區飲食」類似地中海飲食 丹布特納說明,長壽飲食五大支柱是全穀物、當季蔬菜、根莖類、堅果和豆類。尤其以豆類最為重要。 藍區飲食類似於近年健康飲食冠軍「地中海飲食」,只差在魚吃的比較少,藍區居民每周只吃3次於,而且只吃3盎司(約85公克),1個月平均只吃5次肉,「直到1975年,沖繩人的膳食攝入量都來自紫甘藷,我認為它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長壽的人口。」此外,藍色地區的人不太喝牛奶,通常是喝羊奶或吃羊奶酪。 原文出處:Live longer with these dishes from ‘blue zones’ in America 【延伸閱讀】後疫情時代增強免疫力 6種營養這樣吃「吃XX減肥法」沒用? 小心用錯減肥法易復胖!【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784】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室內口罩解禁別太高興 專家:死亡個案逾6成沒打疫苗
室內口罩令將於2月20日實施,後續只剩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等指定場所強制配戴口罩。公衛專家表示,近期感染者「年齡上移」,隨著室內口罩令解禁,民眾在後疫情時代仍應養成良好公衛習慣,當有發燒、呼吸道症狀時,或是接觸長者或5歲以下幼童等脆弱族群,應配戴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從2月20日起實施室內口罩放寬規定,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等指定場所「應戴」口罩、人潮擁擠等特殊情境則「建議」戴口罩、其餘場所「自主」戴口罩。若有特殊情形指揮中心「建議」戴口罩,包括:第一「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之民眾,建議室內外都要配戴口罩」;第二「家中有長者或5歲以下小朋友同住,建議室內外也應自主戴上口罩,保護家中脆弱族群,尤其是年長者未施打三劑完整疫苗」。指揮中心評估疫情趨緩、自然感染及疫苗覆蓋率足夠等情況下,進行口罩令解封,但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提醒,近來發現「感染對象年齡層逐漸上移」的現象,儘管每日確診人數都落在2萬多例,但過去都是青壯族群感染,確診後變成中重症的病人較少,現在感染族群年齡層提高,長者風險程度大為增加。洪子仁表示,近期死亡個案中,三分之二都是「完全沒有施打過疫苗者」,推測應是過去3年保持高度警覺、防守嚴密,因而能夠規避本土疫情,但近來逐漸放鬆防疫強度,即使很小心的長者在此波也可能被感染,風險相較青壯族群來得高,因此口罩令的放寬,絕對不是代表民眾一定要放棄口罩防疫,只要自己覺得不安心,不放心還是應該戴上。洪子仁提醒,第二階段口罩令鬆綁分三個等級,包括「強制」、「自主」及「建議」,其中最需要強烈呼籲的是「建議」等級的落實,透過這次新冠疫情,民眾養成、建立起良好的公衛習慣,在後疫情生活中應持續落實「戴口罩時機點」,當發現自身不舒服、家中有脆弱族群,應戴上口罩,不管是否在新冠疫情期間,或是往後呼吸道傳染病上也同樣適用。
-
2023-01-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過年出國如何保護自我?醫師點出「出國前、旅途中、返台後」的14個注意事項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武漢市爆發不明原因肺炎,隔年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所引起的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國逐漸蔓延,不久後,新冠疫情便進入全球大流行。因應各國疫情升溫,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陸續將許多高度感染風險國家列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警告,非必要不建議出國。由國外入境的旅客必須完成檢疫後,才能進到社區。隨著每天新增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各國陸續進行邊境管制,提出封城、鎖國等政策,試圖延緩疫情擴散,「什麼時候能再出國?」成了許多人心中最深的疑問。提升自我保護力,與病毒共存經歷了二年多的抗疫生活,勤洗手、戴口罩、入境強制檢疫、疫苗接種等,全球疫情逐漸趨緩,「與病毒共存」是後疫情時代大家的防疫共識。為了與經濟生活間達成平衡,讓生活可以逐步恢復正常,世界各國也陸續重新開啟國門,放寬邊境管制措施,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旅遊熱潮。除了商務旅客,許多人也迫不急待再次踏出國門,紛紛開始規劃出國旅遊。歲末年終再加上農曆新年將至,出國旅遊觀光、探親的人數勢必顯著增加。即使全球疫情漸緩,傳播力較強的BA.5變異株目前仍流行於全球各地,且可能會持續有新的變異株出現,COVID-19疫情仍會繼續。除了COVID-19疫情,其他跨境傳染疾病,如:猴痘、登革熱、屈公病等,其傳染風險也不容小覷。因此,了解全球疫情現況,做好自身的防護,提升自我保護力,是每個人出國前需知道並做好相關的準備。出國前需備妥5事項1.建議檢視個人新冠疫苗接種是否完整,免疫力低下者,建議接種第三劑基礎追加劑,增加保護力。2.查詢該國家是否需要提供病毒檢測陰性證明、疫苗接種證明等相關文件。如有需要申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黃皮書),可以到旅遊醫學門診開立。3.上疾病管制署網站,了解欲前往旅遊之國家目前旅遊建議等級,當地是否有現行的傳染病,是否需要接種特定疫苗,或服用瘧疾預防藥品。4.若本身有長期服用之慢性病藥物,建議準備二份,一份放在隨身行李,一份放行李箱,並附上英文藥名,以備不時之需。5.若有健康相關疑問,可於出國前二至四週至各大醫療院所的「旅遊醫學門診」尋求醫師專業諮詢協助。旅途中6注意事項至各國旅遊期間,應加強個人防護措施,將介紹下列注意事項:1.勤洗手,落實手部衛生。不亂摸眼口鼻,接觸外界物品後,務必使用洗手乳進行手部清潔。2.佩戴口罩,尤其是室內、大眾運輸或密閉空間,減少進出人多擁擠或高感染傳播風險的場所。3.維持安全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避免長時間待在密閉或人多的空間。4.準備足夠數量的口罩。口罩需每天更換,外出流汗用濕就需要替換。5.吃熟食,喝瓶裝水,來路不明的水及食物切勿食用。6.避免接觸禽鳥、犬貓及野生動物。返台後注意自身身體狀況1.個人應密切注意自身健康狀況。若抵達台灣前14天有出現發燒、咳嗽、腹瀉、紅疹、關節痛、肌肉痠痛等疑似傳染病症狀,入境時,請務必主動告知疾管署檢疫人員,必要情況才能安排相關檢測與評估,給予適當的處置。2.遵守台灣各項防疫措施,自主防疫期間也應配合COVID-19相關防疫指引所訂之規範。3.如果身體有任何不舒服應儘快就醫,且務必於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最近相關旅遊史、接觸史,協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並給予適切的治療。後疫情時代能再次出國旅遊是大家引頸期盼的。即使全球疫情逐漸趨緩,我們仍應採取必要的防疫措施,持續關注疫情的最新情況,做好安全旅遊的準備,如此一來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