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後疫情時代
共找到
177
筆 文章
-
-
2022-06-11 醫療.感染科
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冬天前都該打
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壞細菌就會伺機而動,新冠肺炎確診者可能同時感染肺炎鏈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等病菌。李慶雲文教基金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在後疫情時代,民眾除了預防新冠肺炎,更要當心肺炎鏈球菌的威脅,建議冬天前應施打所有呼吸道相關的疫苗,才能獲得完整保護。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日前針對1089位50歲以上成人進行「2022疫苗認知問卷調查」,發現已接種新冠疫苗的受訪者中,66%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52%未接種流感疫苗,許多人認為已接種新冠疫苗後,便無需再接種其他疫苗。黃立民表示,人體對所有冠狀病毒免疫力都很短暫、最多二年,對新冠肺炎的免疫力更少,約六個月,且新的變異株不斷出現,建議民眾在冬天前,除了接種新冠疫苗,還要施打完所有呼吸道的疫苗,包括流感、肺炎鏈球菌及百日咳疫苗,才能有完整防護。一項針對新冠肺炎合併細菌感染患者的研究分析發現,近六成感染源來自於肺炎鏈球菌。黃立民說,若民眾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建議先接種一劑13價結合型疫苗,可獲得75%保護力,隔年再接種一劑23價多醣體疫苗,保護力可以維持約五年,降低三成發病、住院率。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葉德輝指出,鼻腔是上呼吸道的重要器官,是防疫最前線,一旦人體感染疾病、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經由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多種侵襲性疾病。因此,預防肺炎首要鞏固鼻腔健康,搭配疫苗接種,降低病毒與細菌對人體的侵襲。
-
2022-06-10 醫療.感染科
只打新冠疫苗還不夠! 專家建議冬天前這些疫苗都該打
鼻腔是病菌躲藏的大本營,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壞細菌就會伺機而動,造成新冠肺炎確診者可能同時感染肺炎鏈球菌、克雷伯式肺炎菌、嗜血桿菌等。感染科權威、李慶雲文教基金會理事長黃立民說,在後疫情時代,民眾除了預防新冠肺炎,更要當心肺炎鏈球菌的威脅,建議施打所有呼吸道相關的疫苗,獲得完整保護。財團法人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日前針對1089位50歲以上成人進行《2022疫苗認知問卷調查》發現,近期已接種新冠疫苗的受訪者中,高達66%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52%未接種流感疫苗,民眾皆認為已接種新冠疫苗後,便無需再接種其他疫苗,但這觀念其實有很大的錯誤。黃立民今天出席《神秘鼻腔透視巡迴展》記者會表示,人體對所有冠狀病毒免疫力都是短暫的、最多2年,而對新冠肺炎的免疫力更少,僅約6個月左右,新的變異株會不斷出來,建議民眾在冬天前除了新冠疫苗,還要施打完所有呼吸道的疫苗,包括流感、肺炎鏈球菌及百日咳疫苗,才能有完整防護,至於原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患者也都要將身體狀況控制好,避免惡化。有研究發現,針對新冠肺炎合併細菌感染患者進行分析,有近6成感染源來自於肺炎鏈球菌,黃立民說,若民眾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建議先接種一劑13價結合型疫苗,獲得75%保護力,隔年再接種一劑23價多醣體疫苗,保護力就可以維持約5年,並降低3成發病、住院率。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葉德輝指出,鼻腔是上呼吸道的重要器官,也是防疫最前線,一旦人體感染其他疾病、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經由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多種侵襲性疾病。因此,預防肺炎首先要鞏固鼻腔健康,更要搭配疫苗接種,降低病毒與細菌對人體的侵襲。
-
2022-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慢性病遠距用藥諮詢新趨勢,台北榮總藥學部主任張豫立:病患改善生活習慣是關鍵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兩年多,後疫情時代,新醫療環境及發展成為全球焦點。台北榮民總醫院藥學部主任張豫立表示,隨著醫療發展與科技不斷進步,未來民眾應可以輕鬆在家經由物流方式送藥到家,配合透過視訊系統進行用藥諮詢,像北榮即推出「愛家小藥師」、「行動就醫服務」App,這些新式藥事服務模式前景可期,藥界應做好準備,因應未來趨勢。控制病情 自我照顧更重要國外研究發現,用藥引發副作用一年可造成約10萬人死亡,平均一天死亡約274人,等同每天有一架滿載的客機失事墜毀。張豫立說,藥物治療過程從醫師開立處方、藥師複核處方、調劑到護理師給藥或民眾服藥,其中各環節都有出錯的可能及風險,現代醫院需透過建置各種系統性的用藥安全機制,保障民眾用藥的療效與安全。張豫立指出,除透過用藥控制病情外,民眾應有正確的觀念,致力做好自我照顧。他特別提到日本厚生省將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定義為「生活習慣病」,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慢性病」都是生活習慣所致,但民眾常有錯誤觀念,認為找到最好的醫師,使用最新最好的藥,疾病問題就已經解決,其實是世間沒有魔術子彈,可以瞬間解決日積月累造成的慢性疾病,民眾還是要透過調整飲食、養成規律作息、培養運動習慣等,才能真正遠離疾病。藥物可郵寄 也可就近領取疫情期間,民眾仍有用藥需求,但醫院受疫情影響須嚴格管制進出,民眾擔心染疫,不敢到醫院領藥,因此各醫院紛紛設置「藥來速」,以減少病人停留醫院的時間。張豫立說,北榮由於門診空間寬敞,藥品調劑效率高,可控制病人門診候藥時間僅10分鐘,所以沒有另外設置戶外「藥來速」;北榮視訊門診病人的處方箋則可以透過郵寄到家,讓病人就近在住家附近的社區藥局領藥,提供病人方便的選擇。此外,北榮也利用「愛家小藥師」與「行動就醫服務」App與整合大量藥物及影像資料,協助病人記錄用藥狀況、提醒看診、用藥、辨識藥品與進行疾病管理,與病人一起合作做好疾病照顧。防新冠重症 更應規律用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不僅可能導致肺炎,且對心血管系統也有重大影響;但有不少病人因為疫情不敢回診就醫。張豫立表示,疫情期間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擅自改變治療方式,仍應維持治療常規用藥;如果對用藥有疑問,例如需要調整心房顫動或抗凝血劑等藥物,可在看診時主動詢問醫師或透過藥師門診進行諮詢。根據南韓最新研究,持續服用抗血糖藥物患者,染疫後進展至重症及死亡比率均有下降趨勢。張豫立說,該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若病情控制較佳,染疫後的恢復狀況會比較好,藉此提醒糖尿病等慢性患者於疫情期間,仍應規律治療以控制病情。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營養師教「飲食+保健法」緩解確診4大症狀,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而這些確診者雖然大多會是輕症,但發病時仍感不適。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建議,即使確診了也要好好照顧緩解症狀,可以透過各式食物的補充,攝取足夠營養素,才能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緩解「確診4大症狀」 對症下藥這樣吃 高敏敏營養師在臉書分享,新冠確診者常見症狀有虛弱、咳嗽沙啞、腹瀉、全身痠痛,可以多吃以下食物緩解不適症狀:症狀1:有氣無力建議攝取維生素B群,食物可以以非精緻全穀類為主,像是糙米飯、南瓜、玉米、地瓜、馬鈴薯等;至於保健品可以補充維他命B群補充錠 來讓自己獲得足夠營養。症狀2:咳嗽、聲音沙啞建議攝取維生素C,像是芭樂、奇異果、小番茄等都是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保健品則可以補充維他命C片或是發泡錠。症狀3:腹瀉建議補充電解質,除每日喝水量要達到2000ml以上,多補充電解質以避免身體缺水讓症狀加劇、電解質失衡,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購買藥局的專用電解質補充液。症狀4:全身痠痛、發炎建議攝取蛋白質、魚油,可以選擇天然優質蛋白質,幫助修復組織、降發炎,像是雞肉、蛋、豆製品、鮭魚等。而鮭魚富含omega-3有助於減緩發炎症狀,若想補充更完整的魚油也可以購買綜合魚油、純EPA魚油。想多攝取蛋白質則可以購買高蛋白飲品。高敏敏呼籲,不小心確診陽性也不要緊張,請謹記以上緩解輕症飲食的營養原則,並搭配多休息,幫助更快恢復健康生活。平時也請大家確實將口罩戴好、少出門、勤消毒,把自己跟周遭人事物都當成感染源、感染者,時刻提高警覺,與病毒共存,一起加油渡過難關。
-
2022-06-04 養生.抗老養生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調整作息,未病先防、調養身體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會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自己身體的健康呢?《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後疫情時與病毒共存 跟天地陰陽學習的養生學《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則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人生於天地之間,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形成天地人的和諧整體。活得簡單、過得輕鬆,談何容易?天地之間,有陰陽、日夜、寒熱、季候的更迭與變化,才有萬物的生長,萬物感受這樣的能量,配合作息,與天地陰陽同生。人在其中,當然也會受到這樣的磁場、頻率影響。因此,上古的人洞悉養生之道,並且身體力行,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過能力所及的生活,做能力所及的事,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共榮條件,讓自己活得簡單,過得輕鬆。凡事中規中矩,與陰陽天地同頻,與四季五行共振,做正確的事、走對的道路,就是健康之道的基礎,也能產生好的量子糾纏,吸引更多正向的萬物與智慧,來到我們身旁。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然而真正能夠落實執行的人,從古至今仍然有限。因此,才會有許多人仍然困在生活的煩、忙、亂,致使自己離健康越來越遠。舉例來說,服役是我身體最健康的時期,那時的職務是排長、連長,雖然帶部隊的壓力大,但三餐正常、作息正常,每日還有30 分鐘的午休時間,自己也不參加額外的應酬,像是同事間的邀約餐敘及飲酒。因此,每年體檢報告都沒有紅字,身材也維持得相當標準(BMI在24 以下)。後來,卸下領導職務,開始擔任行政參謀,主要做計劃及負責督導業務,雖然可以下班,卻因為計劃多、報告多,老是有種事情做不完的感覺,每每需要加班到深夜。工作結束,跟著同事們聚餐同樂,作為紓壓的方式,一路到了年度體檢時竟然發現胖了不少,三高也隨之而來。「工作忙不完,要如何正常休息呢?畢竟還得賺錢養家糊口,只好繼續撐下去啊!」這是我個人活生生的例子,可能也是一般人會遇到的狀況。再看看現在的學生、上班族,如果想要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談何容易呢?釋放壓力,調理體質,恢復身體平和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還有聯考機制,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回家後還要讀書到三更半夜,隔天早上6 點迷迷糊糊中起床,上學。周而復始的日子,一路到國三那年,因為成績尚未達到可以安全考上理想學校的標準,內心壓力過大、精神緊繃,導致腸胃不適,還曾經因為胃痙攣發作而緊急送醫。後來,沒有考上好的學校,只好白天在輪胎行當學徒、晚上讀夜校,此時已經沒有太大的課業壓力,晚上回到家,洗澡後就能好好地睡覺,無形中啟動身體的自癒機制,重新回到健康狀態。最近我的一名個案也是個學生,朋友的孩子正讀高二,因為有學測及自我期許的壓力,近期開始有胃痙攣、腸胃不適、焦慮和失眠狀況,看過醫生、吃了藥也沒有好轉,於是詢問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個孩子之前有介紹到朋友的中醫診所調理身體,屬於陰虛陽盛體質,容易出現熱證、體燥及相關症狀。我便讓孩子做了花波情緒測試後,結果顯示他的現況「具有恐懼、害怕、焦慮,及想逃避的潛在因素」,於是請朋友多跟孩子聊一聊,瞭解為何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多給孩子一點空間,不要因為過度期望孩子未來能上什麼學校,而讓孩子有莫大壓力。同時理解到,如果孩子的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同意讓孩子多加休息,有健康身體才有一切,並建議持續調理體質,讓身體恢復平和、不燥。壓力,真的是導致身體生病的主因之一。陰陽與健康,真的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是古人根據宇宙的變化、發展規律、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所提出來的簡單樸素的思想,並推論天地之間原本是處於沒有任何物質的混沌狀態,因為有了陰陽,才開始有了互相作用、因而相生、互為相總,並不斷運行,產生變化。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陰陽在天地之間,日夜與四季,有「氣」的存在,並且不斷運作,這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有的氣,因日夜、季節、地理環境不同,傳遞出不同的頻率節奏,牽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就像量子糾纏一樣,天地人相互影響,相互變化與感應。現代養生學如果可以落實在日常,學習古人因應日夜的更替作息,調整春夏秋冬變換及寒熱來選擇當令飲食,並穿搭合適衣物,這就是堅守正確的養生之道。若是我們能夠順應大自然的時序變化,依循「順之天理」、「應之自然」的養生原則,身體就能與天地同頻而長養正氣,讓自己維持健康狀態。《黃帝內經》12 時辰與經絡,排毒、養生與自癒《黃帝內經》中的「子午流注」,將一天分成12 個時辰,同時與人體12 條主要經絡相互對應,每個時辰都會有主要運行的經絡,作為連結臟腑、運行氣血的通道。若是能夠依循「子午流注」的辨證循經,關照身體各處,自能輕鬆養護元氣。以下分述12 個時辰養生法,一窺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時間醫學:◎ 23 點∼ 1 點(子時):足少陽膽經「膽為少陽春生之氣」,此時天地磁場最強,正是膽經排毒的最佳時機,此時應該要進入睡眠期。中醫也說:「膽有多清,脈有多清。」這個時間不建議再吃東西,讓身體開始有充分的休養,完成代謝與循環。◎ 1 點∼ 3 點(丑時):足厥陰肝經「人臥則血歸於肝」,肝藏血,主疏泄,此時也是重要的排毒階段,在深睡眠中修護肝臟。因為肝膽互為表裡,延續23 點的身體淨化程序,就能蓄養明日的精、氣、神。◎ 3 點∼ 5 點(寅時):手太陰肺經此時身體進入陽盛陰衰之時,體溫、脈搏和呼吸都呈現低穩的狀態,完成「肺朝百脈」運行,排出濁氣、吸入清氣,進而使氣血充足。◎ 5 點∼ 7 點(卯時):手陽明大腸經「開天門,開地戶。」此時氣血注入大腸經,也是開啟一日的清晨時分,適合清熱滑腸,許多人都是在這個時間點順利排便。大腸主津,可以喝上一杯溫開水,幫助疏泄。◎ 7 點∼ 9 點(辰時):足陽明胃經一日之計在於晨,健康的人都需要享受一份美味營養的早點,幫助腸胃營養的吸收,令自己活力充沛,元氣滿滿。◎ 9 點∼ 11 點(巳時):足太陰脾經脾經當令,脾是後天之本,負責轉化食物與生血,應避免燥熱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此時,也是專注力最佳的黃金期,適合學習或工作。◎ 11 點∼ 13 點(午時):手少陰心經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午飯後避免劇烈運動,適合小睡小歇,有助於養心,同時能維持氣血運行的和諧。◎ 13 點∼ 15 點(未時):手太陽小腸經小腸主液,同時掌管大腦運作,可以多喝水提升血液運行,有助進行清濁與吸收的完成。◎ 15 點∼ 17 點(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這是一天中第二個黃金階段,適合專注工作與學習。此時,人體會透過膀胱排泄身體的毒素與廢物,可以多飲水幫助疏泄,促進代謝。◎ 17 點∼ 19 點(酉時):足少陰腎經腎乃先天之本,此時不宜過度勞累,中醫說腎藏精,主宰生殖與發育,可透過呼息調頻,進而調節陰陽能量。◎ 19 點∼ 21 點(戌時):手厥陰心包經心包又稱「膻中」,大致是心臟的空間,此時晚餐不宜過度豐盛,飯後稍作休息,適當地散步,為美好的睡眠預做準備。◎ 21 點至23 點(亥時):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是上半身的空間指涉,包含上焦心肺、中焦脾肝、下焦肝腎,正所謂三焦通百脈,此時要安五臟,讓百脈能夠充分休養,也不要再喝太多的水分,以利睡眠。基本上,在治未病、預防保健的情況下,日常起居若能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未病先防、調養身體,將有助臟腑排毒、心理調頻,找回自癒力。如果發現身體已有嚴重症狀或明顯病兆,仍應趕緊尋求專科醫生的協助,才能給予立即性的治療,進一步找回健康。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確診康復竟失眠 醫:3招可改善
罹患新冠肺炎一般常見引發呼吸系統問題,一名竹科工程師確診後,卻出現焦慮與失眠症狀,原以為會自行痊癒,但經數月仍未改善。求診身心科醫師診治後,發現他有明顯焦慮症合併失眠症狀,給予抗焦慮藥物治療,並搭配放鬆練習與「電刺激」輔助治療,患者的失眠與身體不適明顯緩解。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指出,雖然新冠病毒主要是一種攻擊呼吸系統的病毒。但根據國際期刊的研究,新冠肺炎仍有損傷人體中樞神經的可能。即使是輕症的新冠肺炎患者仍可能出現焦慮、失眠、記憶變差、嗅覺喪失等輕症;嚴重如記憶障礙、認知功能退化、失語症、中風、癲癇等,都可能是新冠肺炎的中樞神經後遺症。確診者同時需面臨長時間隔離壓力、無法工作的經濟壓力,以及擔心傳染給親友的心理壓力等,這些都是造成病患更容易出現如失眠焦慮等身心症狀的原因。鄭映芝指出,根據研究顯示,約有3分之1的新冠肺炎患者,確診康復後,出現所謂的新冠失眠(Coronasomnia / Covid-somnia)。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發現,疫情後全台有5分之1的民眾對睡眠感到不滿意,較疫期前增加近1成7。有失眠症狀的比例,則從疫情前的 42.9%上升至 59.7%。鄭映芝指出,失眠治療有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通常建議從足夠的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 開始,一般建議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減少房間的噪音光線,睡前避免抽煙、吃太飽或喝太多飲料等。另外,民眾也需練習矯正睡眠的習慣與信念,破除一定需睡滿8小時才夠這類的想法,進而改善失眠症狀。其他如放鬆治療,也可以有效的幫助減少失眠。在藥物部分,最常使用鎮靜類藥物。民眾常誤認只要開始服用安眠藥後就必須一直吃?其實不然。臨床上有相當多個案在經過生活方式調整,以及短期藥物治療後,當睡眠恢復正常,有很高的比例可以停藥。雖然染疫後的失眠症狀,不一定能區分是新冠肺炎的中樞神經後遺症,或為染疫後的身心壓力所致,但只要及早接受治療都可以大幅緩解失眠症狀。在後疫情時代,民眾應該更該注重睡眠,因為擁有優質睡眠才能有健康的身體,也才能防範病毒上身。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當確診成常態…日常生活該做哪些準備?環境防疫6建議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自我檢測家中常備快篩試劑,如有疑似症狀時,可先自我篩檢,再視情況就醫。【延伸閱讀】>>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 診療就醫健保署與衛福部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只要掛一次號,就能由跨科別醫師看診。就醫流程就診醫院名單及科別全台現有104家醫院參與健保署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包括臺北區26間、北區18間、中區26間、南區14間、高屏區13間、東區7間。>>參與醫院名單及科別常備品與藥物家庭一般備藥.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止瀉藥、電解質補充劑、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體溫計、血氧計.維生素B、C等【注意】綜合感冒藥多為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的複方,需注意不要再重覆服用單一項目藥品。【延伸閱讀】>>確診用藥QA/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輕中重症適用藥品詳細看 兒童備藥止痛退燒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或是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ammatory Drg,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藥物。.發燒超過38.5度時: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發燒超過39度時: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肛門塞劑,劑量為(體重/12.5)顆,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普拿疼:Paramol、Depyretin、Acetal、ARAN)劑量為體重/40顆,每四到六小時一次(例如 20公斤,就20/40吃半顆),單次最大劑量為一顆,一天不多於五顆。鼻塞、流鼻水症狀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包括:1.Cypromin soln希普利敏液: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一天3至4次。2. Peace鼻福:第一抗組織胺+交感神經奮劑,對鼻塞很有效,建議短期用,不要超過七天,避免停藥後產生彈鼻炎。劑量為體重x0.25cc ,一天3次。3. Cetirizine Soln 勝克敏液: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最多不超過10c.c,一天1至2次。30公斤以上大小孩方面:1. Xyzal驅異樂:6到11歲,睡前0.5顆,12歲以上睡前1顆。2.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6到11歲,一次0.5顆,一天兩次;12歲以上,一次一顆,一天兩次。咳嗽化痰咳嗽藥部分,許書華提醒必須小心使用,小孩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含Butamirate Citrate成分的Mirate 米瑞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5c.c,一天三次。化痰可使用含Ambroxol HCI(氨溴索)成分的Soltan liquid 舒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c.c,一天三次。 【注意1】許書華醫師強調不鼓勵自己拿藥不看醫師,但非常時間以上症狀輔助藥物僅供參考,請記得在有藥師諮詢的藥局購買。【注意2】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劑量需依照體重或年齡精算,且應優先使用易於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的「兒童專用製劑」。購買藥物注意事項1、必須到藥局購買,且有藥師詢2、有些藥物需要醫師處方箋,可以詢問藥師3、有症狀的時候依照症狀投藥4、以上所列藥名為熟悉的藥物,可以選擇相似藥物(記得選大廠牌)5、有危險徵兆別等待,立刻聯络就醫(可參考之前貼文)6、成人處方小朋友不適用(>18歲可,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長新冠就是新冠後遺症嗎?哪些人容易會有後遺症?染疫後會再次感染嗎?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截自五月三十一日的資料顯示,今年全台本土確定病例數累積已正式超過兩百萬人。隨著越來越多人染疫,後遺症問題也將陸續浮現,《元氣網》為大家整理新冠後遺症相關疑問,包括什麼是長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哪些人更容易出現後遺症、是否會再次感染,以及不同變異株是否影響後遺症發生,以期在後疫情時代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什麼是長新冠?和新冠後遺症有何分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大多數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會完全康復,但有證據表明大約10%至20%的人,在從最初的疾病中恢復後會經歷各種中長期影響。這些中長期影響統稱為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或長期新冠(long COVID)。此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定義,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急性新冠後症狀、SARS CoV-2急性感染後遺症 (PASC) 、新冠長期影響和慢性新冠也都是指稱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五月二十四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從新冠肺炎康復的成年人(18至64歲)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會出現新冠後遺症,若是65歲以上的成年人,則每四人就有一人會出現後遺症。上述兩者間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呼吸道症狀以及肌肉骨骼的痠痛。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WHO在2021年10月發表臨床病例定義,表明新冠後遺症通常在初次病發後三個月出現,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其他症狀,通常會對日常功能產生影響。症狀可能是從急性新冠發作中恢復後新出現的,也可能是從最初的疾病中持續存在的。症狀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或複發。簡言之,新冠後遺症可能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時間也可能會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根據美國CDC資料顯示,患有新冠後遺症的人最常回報的症狀包括:一般症狀•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體力或腦力勞動後症狀惡化(也稱為「勞動後倦怠」)•發燒呼吸和心臟症狀•呼吸困難或呼吸短促•咳嗽•胸部疼痛•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為心悸)神經系統症狀•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有時稱為「腦霧」)•頭疼•睡眠問題•站起時頭暈(頭昏眼花)•身體發麻•嗅覺或味覺變化•憂鬱或焦慮消化系統症狀•腹瀉•腹痛其他症狀•關節或肌肉疼痛•皮疹•月經週期的變化另外有些人,尤其是新冠重症患者,在患病後會出現多器官影響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狀持續數周或數月。多器官影響可能涉及許多身體系統,包括心臟、肺臟、腎臟、皮膚和大腦。由於這些影響,與未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相比,感染過新冠的人更有可能出現新的健康狀況,例如糖尿病、心臟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哪些人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資料指出,研究人員尚在努力瞭解哪些人或人群更有可能患上新冠後遺症及其原因。研究表明,某些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影響。以下是一些範例,而不是可能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新冠後遺症的個人或群體的完整列表:•新冠重症患者,尤其是曾住院或需要重症監護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之前有已有慢性疾病的人。•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期間或之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症候群 (MIS) 的人。•一些受到健康不平等影響的人,包括來自種族或少數族裔群體的人和失能者。即便新冠重症患者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但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甚至新冠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如此。另外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五月二十五日的研究顯示,即便是接種過疫苗的人仍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在初步診斷為感染新冠病毒六個月後,研究中接種疫苗的人出現新冠後遺症的風險僅略有降低15%。最大的好處似乎是減少血液凝固和肺部併發症。但就神經系統問題、腸胃道症狀、腎衰竭和其他疾病的長期風險而言,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人並沒有區別。感染新冠後會再次感染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新冠病毒目前帶來的最大隱憂在於,病毒傳染力越來越強,更容易讓人被感染。統計顯示,第一波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期間曾被感染的民眾,如今因為在美國流傳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或BA2.12.1,以及在南非流傳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紛紛出現二度感染。研究人員指出,二度感染的患者在今年當中,可能會有三度感染或四度感染,少數染疫患者症狀恐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也就是變成新冠後遺症。《紐時》報導,如此狀況並非科學家原先所預期。專家學者之前的看法是,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或曾經染疫之後獲得的抵抗力,將足以避免遭到病毒再次感染。然而,Omicron的出現,讓專家原本對抵抗力抱持的希望因此破滅。與之前幾種變種病毒不同的是,Omicron與後續衍生的下一代變種病毒,已經演進成能夠穿透人體抵抗力。就算已經打了好幾劑新冠疫苗的民眾,同樣都可以多次遭到病毒感染。如同《新科學人》分析所示,丹麥的一項研究表明,初次感染後的90天內可能會再次感染。研究人員對再感染問題如此感興趣的一個原因是擔心反覆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不斷累積的傷害。不過研究表明,隨後的冠狀病毒發作不如第一次嚴重。例如卡達的研究發現,與初次感染相比,第二次感染與住院或死亡的機率降低90%有關。不同變異株會影響新冠後遺症的發生嗎?根據《healthline》報導,美國總統首席醫療顧問安東尼·佛奇(Anthony Fauci)在一次專訪中指出,無論發生什麼變種病毒,都可能發生新冠後遺症。沒有證據表明Delta或Beta或現在的Omicron之間有任何區別。至於不同變異株是否會產生不同後遺症?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而根據國內臨床資料顯示,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後遺症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
-
2022-05-29 養生.營養食譜
鴻時代/白斬雞的真功夫
台灣人超愛吃雞肉!根據農委會統計,從去年開始,台灣人愛吃雞肉勝過豬肉,因為飲食習慣改變,再加上健身風氣興起,雞肉部位的首選從雞腿變成雞胸肉。我來自台灣傳統家庭,除了祭祀必要的三牲,還有重要的家宴聚會,總少不了白斬雞,正所謂「無雞不成席」。小時候祖母特別疼我,在大家庭的年代,她會把棒棒雞腿優先給年紀最小的我。長大後,吃過不少雞肉料理,從宮保雞丁到左宗棠雞,食不厭精、燴不厭細,但我仍鍾愛原味的白斬雞。不須像海南雞或文東雞使用很多辛香料去腥提味增加口感,白斬雞才最是考驗功夫,因為越簡單、越有味道的極致。烏來老街山珍飯店,難忘九旬阿嬤手藝。在台北吃過最好吃的雞肉,是25年前烏來老街上的「山珍飯店」,當時「阿鴻上菜」節目巧遇超過半世紀的山珍飯店,高齡九十歲的阿嬤廖黃金女士,仍在案上操辦料理,遊刃有餘。日治時期,年輕的山珍阿嬤隨著任職於林務局的夫婿調派烏來,舉家定居烏來老街。一直到夫婿早逝,一個女人帶著五個孩子跟公婆,開啟了她「山珍飯店」的新人生,傳奇的一生媲美電視劇「大長今」。山珍飯店傳承至第三代,是阿嬤從37歲到105歲打下的根基。從第一家在烏來老街上的飲食店,到如今成為養生休閒景點;從當年爭取福山消防系統以防山林大火,到今日可以協調假日爆增流量的立體停車場,都是山珍阿嬤在擔任副主席時推動的方案。在保守的年代,一位身段柔軟、態度堅定的嬌小女性,巾幗不讓鬚眉,穿梭縱橫為少數民族爭取權益,也是泰雅族心目中無私的漢人阿嬤。阿嬤在世時,我時不時就會去討令人回味再三的雞肉吃。阿嬤監控品管的白斬雞肉,堅持慢生活的料理手法,小火悶煮浸泡後熟,再將雞隻吊掛懸空,讓外皮經冷空氣自然降温,使雞皮更有彈性,同時皮下會產生一層像玫瑰晶凍的膠原蛋白,雞骨頭呈現粉紅,連皮帶肉直接送入口中,好吃到連骨頭都不想放棄。往後只要來到烏來吃到好吃的雞肉,就會有一種幸福的感覺,喚起我對山珍阿嬤永遠直挺挺地站在店門口跟大家打招呼的印象。山內雞肉日理萬「雞」,夜市裡的年輕潮牌。後疫情時代改變大家到公眾場合用餐的習慣,除了選擇包間避免感染,要不就是到郊外用餐,順便曬曬太陽增強抵抗力。大台北地區要吃雞肉可以考慮陽明山竹子湖、觀音山或三峽及深坑,還是可以找到農家樂跟土雞城的傳統阿嬤古早味。至於想在都市內吃到美味雞肉,也有不用高消費就吃得到的年輕潮牌「山內雞肉」。蟬聯四年米其林餐盤推薦,位於南機場夜市的山內雞肉,為什麼能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脫穎而出、聲名大噪,每天大排長龍,成為年輕人也喜歡的潮牌小吃?除了高CP值,還有藏在細節裡的講究。雞肉要好,雞隻挑選烹調都是學問,一早從特約雞場供應的新鮮仿仔雞(有運動過),必需在短時間內熟成,每天在高溫環境下,將一整隻雞完整現煮的流水線,非常考驗體能訓練,老闆日理萬「雞」訓練下來的胸肌跟手臂肌肉線條,分明不輸給網紅館長。佐香菜、辣椒醬油,讓白斬雞美味升天。沈老闆是典型處女座,對自家產品要求甚高,每個細節、口味、衛生都很到位,雖不強調是放山雞或桂丁雞,那熟度剛好的白斬雞,不用太多佐料加持,香菜及醬油就足以襯托雞肉的美味。雞腿的部分,特別把腿骨完整拆卸再組合,方便食用不沾手。彈牙的雞皮帶著誘人的油香,不太結實的雞肉軟嫩好吃,肉味十足且無異味,肉質Q彈軟嫩、膠質豐富,連我家「歪嘴雞」外甥都被征服。除了雞肉,祕密武器之一是辣椒,香辣的辣椒醬油不死鹹,隨取淋在雞肉上,咀嚼時參雜在雞肉裡的辣椒香氣,畫龍點睛,最後再喝點用雞湯煮的金針湯,就是完美的ENDING。另一樣祕密武器是黃澄澄的雞油,是居家常備的萬用醬,也是拌飯的靈魂。可以用新鮮桂竹筍做滬式油悶筍或炒青菜,或用來跟雞蛋一起拌飯。我不喜歡大魚大肉,但鍾情好吃的台灣土雞肉,兒時記憶中的雞摸ke-bong(我們家對雞腿這個部位的稱呼),是永難忘懷的滋味。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染疫後無症狀、輕症,還需擔心後遺症嗎?中醫觀點:5成患者會出現這種病
自2019年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已進入第四年,從一開始的武漢病毒株到最新變異病毒株Omicron成為全球主流,病毒株不斷變身,傳染力更強,但在疫苗施打與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強、治療藥物與照護方式進步下,重症與死亡率已明顯降低;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增多。不過,隨之而來的疑問是:染疫後可能出現的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嗎?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有必要接受治療或追蹤觀察嗎?染疫後,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挑戰根據世界醫學權威雜誌《刺胳針》(LANCET)曾於2021年8月28日報導指出,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而於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所公佈的臨床定義,long COVID通常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且通常會在染疫後三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這些症狀中,又以極度疲倦、胸悶、記憶力衰退等症狀最為常見,但個人的症狀與嚴重程度會和個人疾病史有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副教授就提醒,若染疫後三個月出現有稍微喘的現象,可以找中西醫治療,但也無須過度緊張、不用急著擠到急診求診,中醫或西醫(胸腔內科、心臟科、或家醫科等)都會依照病情的輕重程度,給予最適宜的治療。中醫觀點:染疫後對健康的影響程度不一中醫將流行性傳染疾病稱為「外感時疫」,陳麒方說,隨著新冠疫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流行與轉變,會有不同的病理特性。「若依據毒性強弱與人體正氣(免疫)反應,一旦染疫無論是從輕症到中、重症,會有不同程度的病理表現。」通常,輕症會出現疲憊、低熱(稍微發燒);中症會有咽喉乾痛、鼻塞、流鼻涕、喘促其他下呼吸道症狀;重症則是呼吸衰竭甚至到嚴重感染的敗血症症狀。他進一步解釋,Omicron病毒株因為多數狀況發生在上呼吸道,所以醫學上稱為輕症,但這波輕症會很不舒服,有時會伴有腸胃道症狀。等到轉變成下呼吸道感染時就變成肺炎,「中症若出現喘的症狀,會需要戴氧氣罩,現行治療為施打瑞德西韋;若演變到呼吸衰竭需要插管的重症,即需由醫院專責照顧。」至於染疫後無症狀者,從目前國際上的研究顯示,染疫卻無症狀者(意指身上存有病毒者)中,約有一半的人會出現long COVID,也就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後遺症,如有明顯的肺活量變差、易喘、肺部組織輕微纖維化、心臟瓣膜損傷等等,因此,所有除了任何可能的症狀治療外,也需要密切追蹤觀察,以預防後遺症的產生。陳麒方表示,從今本《內經》生理模型上來看,女性約莫21至42歲、男性約莫24至48歲,這群人因為正氣(免疫力較好)旺,若沒有慢性病,即使是染疫若無症狀,事實上是可以不用特別治療的,「但是除了這族群之外的染疫者,若染疫當下屬於無症狀感染者,再過約兩、三個月左右,出現有疲憊、喘等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了。」 清冠一號如何用才正確?目前國內對於新冠染疫後的治療,除了政府採購的兩種口服藥物(輝瑞的 Paxlovid 、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與針劑藥物(瑞德西韋)外,還有國內自行研發的清冠一號,是目前討論度最高的四種藥物。大家或許都知道前三種藥物是屬於處方藥,必須經過醫師診斷後才可使用,唯獨對中藥清冠一號的服用方式存有疑慮,甚至坊間還有不少民眾以團購清冠當作預防保養使用的族群。對此,陳麒方慎重澄清:「清冠一號並非預防保健使用。」他指出,中醫診療是「生了病的人」、西醫是處理「人所生的病」,兩者鎖定的目標不同,臨床模式也不大一樣。「在國內目前衛生福利部所公告的輕症確診,於中醫診斷發病當下是屬於熱性病體質的人,是可以使用當作參考藥品(衛部中字第1111860617號函說明清冠一號非預防藥)。」在臨床門診治療上,無論是大人、小孩,處方劑量、品項也會有所不同,實在不能輕率自行服用。其實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是從《傷寒論》、《千金方》、《溫疫論》所記載的古方來化解疫毒,針對疾病證候(Syndromes)來對症下藥,可使用的藥方很多,還包括柴胡解毒湯、敗毒散、銀翹散、麻杏石甘湯、麥門冬湯、白虎湯或青龍湯系列等都有可能。對於清冠一號的使用時機,陳麒方說,一般必須等到醫師看診確認後再使用最好,不過臨床上有遇過特殊情況,像是有個病友在快篩陽性、在等待預約PCR檢測前,就先由中醫師介入視訊看診,「在中醫師及時給予適合當下證候的處方後,隔天PCR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他解釋,中醫可以在發病前針對體質給予保健用藥,尤其在症狀還沒有很嚴重的情況下,是有機會在第一時間給予治療並紓緩不適症狀的。染疫後的保健之道在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染病人數超過五億,在未知染疫後可能對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之際,仍應該小心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倘若不幸染疫,也要尋找合格的醫療院所開立適合的處方。陳麒方建議,從中醫觀點看養生,要謹守少食、多喝水、多運動、少憂慮、睡好、適度放鬆等。「病毒不可怕,過度的恐懼反而糟糕。」他提醒,網路流傳常喝清冠或某些飲品可以提升抵抗力,但從學理來說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否則若偏性太過(太寒或太熱),喝了容易腹瀉反而讓氣更虛弱、自身免疫變差,病毒更容易找上門。若民眾擔心疫情嚴重不想出門,也可以透過視訊遠距醫療的方式,請醫師幫忙判斷適合用什麼藥物,簡單又方便。此外,平日則要注重清潔,選擇合適的醫療模式,切勿亂服保健品,反而阻礙身體氣血運行,勞財又傷身,就不是你我所樂見的了!延伸閱讀: 。買不到清冠一號沒關係!亞東醫院中醫師教你對5症狀來下藥,有效縮短病程 。兒童染疫恐留後遺症! 美兒科協會列「長新冠11症狀」: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都在內
-
2022-04-30 新聞.科普好健康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
疫情險峻,但打了疫苗兩劑甚至三劑仍然無法阻擋病毒傳播,根本原因在新冠病毒大小約100個奈米,經由空氣傳染及環境傳播,才是疫情難以控制的主因。針對密閉空間的氣膠傳染來阻隔病毒傳染,才有辦法阻擋病毒繼續擴散,控制疫情。空汙影響免疫功能 易感染環境傳播因素,包括室內通風換氣不足、空汙影響、廁所及下水道系統及氣候因素等。目前學界發現新冠隔離病房的空氣採樣中出現病毒蹤跡,也發現氣膠中的病毒可存活及保有感染力一段時間。氣膠懸浮停滯時間會在通風排氣不佳的空間中10倍增加,因此必須注重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在實證上,二氧化氮(NO2,為交通空汙指標)和PM2.5濃度,與新冠病毒基礎再生數(R0)、發生率、重症率、死亡率等都呈正相關。其次,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需經「ACE-2受體」,研究顯示空汙可能增加ACE-2受體表現,並影響免疫功能,讓感染機率增加、使感染者病情更嚴重。上完廁所 蓋上馬桶蓋再沖當感染者帶有病毒的糞便由馬桶進入下水道系統,在汙水被排放時,也會製造帶有病毒的氣膠或微小水滴,並可能從久未使用或功能不佳而乾涸的U型存水彎(U-trap)傳播至樓上公寓,或在打開浴室抽風扇時,由氣流帶進樓上公寓及其他鄰近建築。建議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再沖水。原木材質 取代不鏽鋼、塑膠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光滑的不鏽鋼和塑膠固體表面能穩定存活最久,如能以原木材質的物品取代,會有較好的防疫功效。另外,溫濕度提高,包含日光曝曬,也可能會破壞病毒及減少其存活的穩定性。如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建議如下:1.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要有效對抗空氣傳播,就必須帶動有方向性的空氣流動。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通風排氣專家的規畫下,使用排風扇將室內空氣引出,並監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2.室內環境勤加打掃整理:減少室內懸浮微粒,減少生物性氣膠賴以存留的室內環境,所謂「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就是後疫情時代最簡易的室內抗病毒清潔法則。3.減少室內塑膠椅及不鏽鋼用品,建構芬多精的室內木質環境:建議使用含抑制微生物的芬多精原木來做室內建材,不要加熱處理,不要用化學品塗裝,而是用天然植物油塗裝。4.種植可抑制病毒的植栽及樹木:例如室外植栽薄荷,種植榕樹或樟樹等;室內盆栽可以放置蘭花、窗台則可以有薄荷或菊花,除了居家變得美觀又清香外,這些植物已被證明有抗病毒、細菌能力。5.善用空氣清淨機:使用具有HEPA及能夠殺病毒的分子微粒功能,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尤其是密閉空間中,存活三個小時以上,可藉由此產生負離子功能的空氣清淨機,減少密閉空間當中的病毒量。6.抗病毒的飲食習慣:多攝取含單寧酸的水果跟蔬菜,還有唇形科香草植物,如薄荷、紫蘇、九層塔等。7.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保護及增加森林覆蓋率,建構防疫健康宅及健康社區:台大實驗林及台大醫院、日本學者皆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或旅遊可增加自然殺手細胞,進而增加抗癌能力。義大利研究也發現,義大利森林地區新冠死亡率低,可能是與地中海沿岸植物的免疫保護力有關。跟著節氣 食補抗疫1.穀雨剛過,天氣變得又濕又熱,適合農作物生長,但也適合昆蟲,細菌及黴菌滋長。建議除攝取適當的肉類及蛋白質,瓜藤類及綠色蔬菜有助清涼解熱抗發炎。2.蔥薑蒜辣是華人常用主菜配料,建議將辣椒、大蔥、香菜、小黃瓜切絲,用白醋、香油、糖、鹽調味,做成「老虎菜」,有助抑菌及胃口大開。3.清涼湯品可考膚冬瓜茶、青草茶,以及綠豆蓮子、石花菜、白木耳湯,可自己搭配,注意不要太甜。4.疫精期間,預防及輕症患者可每天泡一杯薄荷或薄荷紫蘇茶。家裡也可以準備一些薄荷醇,清涼解熱抗發炎,又可提升血氧量及抗病毒。
-
2022-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後疫時代藥師陪跑,台大藥學專業學院院長沈麗娟:慢性病患者用藥不能停
新冠肺炎肆虐兩年多,對全球帶來影響,除了民眾日常就醫行為改變,慢性疾病患者領藥的習慣也受衝擊。面對將來臨的後疫時代,除讓遠距醫療、智慧藥局有更自由的發展空間之外,藥師更應回到初心,建立起「陪跑」文化,透過病人提出問題,讓藥師和病人一起為用藥負責,使「醫」「藥」之間的合作協調更順暢。遠距醫療 智慧藥局 法規須及早因應因疫情帶動了遠距醫療發展,台大藥學院院長沈麗娟認為,未來智慧藥局、電子處方箋等技術,要做到確實安全地開出處方,送到正確的病人手上,而且從處方的確認、藥品的調劑、交付及衛教,乃至用藥後的療效和副作用監測,以及透過APP等遠距工具來評估,都是台灣目前的醫藥法規必須正視的議題。然而藥師的角色,在疫情下只能賣口罩、看處方配藥嗎?沈麗娟強調,WHO界衛生組織和FIP世界藥學會已提早因應這些改變,訂出計畫,從未來的藥學教育訓練和技術端著手,台灣也應有更開放的空間,去討論法規調整和醫界和藥界的合作協調。當未來醫療科技大幅往前時,法規要有更自由的空間,讓醫、藥人員的角色有更多元化的可能。回歸以病人為中心 藥師要擔起衛教之責沈麗娟表示,疫情發生以來,許多病人不願去醫院和藥局,因此藥師便扮演提供衛教的重要角色,應讓病人了解「即使有疫情,也要能拿到藥品且正確用藥」,而且藥品只是溝通工具,藥師應聚焦在病人身上,藥師真正的目標是向病人說明為何要吃藥,以及提供正確用藥的建議與服務。沈麗娟指出,藥師是在第一線面對病人的專業人員,不論是在社區或醫院藥局的藥師,都應了解病人的用藥狀況,但受限於現今就醫環境和時間緊縮,藥師和病人互動較少。故目前全台九所大學的藥學系,目前已有七校的就學年限從四年延長至六年,沈麗娟說,這正是對藥學生增加訓練,教育他們如何面對病人、評估病人的臨床治療需求,這也是分級醫療的第一線,而病人可以透過多留意社區藥師的服務品質,在自家社區選擇信任的藥師,做為家庭藥師。高齡化社會 慢性病患用藥不能停歇另外,台灣進入高齡社會,慢性病已是普遍的健康問題,應教育患者「每天只要多做一件事」,即是遵醫囑規律服藥,就能落實預防醫學,避免晚年因中風、心肌阻塞等突發問題而長期臥床,享有健康愉快的老年生活。沈麗娟指出,後疫情時代更要慎防病人不願就醫及擅自停止領藥和用藥等狀況。尤其疫情期間抗疫藥物資訊複雜混亂,未來病人接受到的資訊恐將更多元,如何讓病人獲得正確且臨床可用的資訊,也是藥學領域研究者要努力的重點。【專家疫後小叮嚀】慢性病病人一定要與藥師的充分溝通和衛教,為自己的健康負起長期責任,理解疾病、為何要用藥和自身服用藥物的效用以及治療不中斷的重要性,建立自我照護的觀念。
-
2022-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黃立民籲加打呼吸道疫苗 可減重症
國內新冠病例每日以千增長,台灣漸漸走向後疫情時代,與新冠病毒共存第一步,就是把疫苗打好打滿,尤其六十歲以上民眾接種第三劑疫苗的接種率是指標。感染科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指出,六十歲以上民眾是重症高危險族群,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或是流感疫苗,有研究證實,可減少二到三成新冠重症的機會。由於新冠病毒不斷變異,新冠疫苗的效力大概只能維持半年,因此,黃立民說,若是未來建議民眾接種第四劑,他也都建議民眾該去接種;有些民眾會認為,既然現在多是無症狀或是輕症,自然感染病毒後產生抗體是不是也不錯。黃立民說,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約有一成的機會恐傷及腦細胞,痊癒後出現腦霧、記憶力變差、脾氣變壞等後遺症,因此,避免感染還是最佳策略。與病毒共存第二步就是輕症居家隔離,黃立民提醒,高危險群更要注意身體變化;另一個高危險族群就是沒有疫苗保護的五歲以下兒童,染疫後多屬輕症,不過仍不可掉以輕心,居隔時若持續發燒三十八度以上超過兩天、呼吸變喘、活力變差、病程拖比久,出現其中一項症狀,就需要緊急送醫,以免延誤病情。有民眾擔心疫苗打太多是否會造成什麼未知的後遺症,黃立民強調,疫苗發展已近百年,安全性已被證實,打多種疫苗後,目前科學上沒有證實會導致不可預期的副作用。
-
2022-04-13 癌症.大腸直腸癌
為何大腸鏡檢查容易「被退貨」?醫曝原因:清腸不徹底
大腸癌及胃癌名列國內十大癌症,過去做大腸鏡檢查許多人容易「被退貨」,原因是未確實喝大腸清腸劑,導致大腸殘留糞便過多無法精準判讀;也有不少人因藥劑難下嚥、喝到吐掛急診,產生陰影不敢再做大腸鏡,更有人因此造成原本一公分左右的腺瘤,過幾年竟惡化成腺癌,引發癌症。男性長息肉比率 高於女性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表示,大腸直腸癌於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居第三名,發生率則是第二名。以國際排名,台灣大腸癌發生率竟高居世界第一,每10萬人中45.1人得大腸癌。尤其50歲以上的民眾,終身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為7%。昕新智慧診所成立半年,完成三千例無痛腸胃鏡檢查,昨發表統計資料,當中740人檢查出有大腸息肉,檢出率為24.6%,大腸癌檢出率為1.9%。檢出大腸癌最年輕患者僅25歲,且長有三顆息肉。三千例健檢個案中,檢出28例癌症,其中大腸癌14例,當中有六例屬於原位癌(第〇期)。根據統計發現,大腸息肉有年輕化趨勢,小於50歲者有四分之一長有息肉,而男性發生息肉比率高於女性。息肉只怕惡化 建議切除朱光恩指出,大腸腺瘤性息肉起初可能是良性,但時間一久腺瘤恐變腺癌,只要及早發現,一律建議切除。但要做大腸鏡檢查前,受檢民眾須嚥下口感不佳的清腸劑,常發生忘記喝、吞不下或喝到吐掛急診,只要沒把腸清乾淨,檢查醫師仍無法看清楚,都會被「退貨」改天再檢查。朱光恩指出,大腸鏡檢查對民眾來說很辛苦,需要克服不適感,但又相當重要,即使只有一公分的腺瘤,無論管狀腺瘤、毛狀腺瘤都要切除,否則放著不理它,過五年、十年就會演變成腺癌,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惡化只是時間問題。50歲以上 免費大腸癌篩檢 國民健康署提供50歲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若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需進一步做大腸鏡追蹤。朱光恩建議,民眾符合四種情況需做大腸鏡檢查,包括50歲以上、有大腸癌家族史、出現血便等症狀及不明原因貧血,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近日國內疫情再起,許多人因此不敢出門餐敘,並自我設限不敢行動。但現在台灣的疫情跟去年五月完全不同,去年台灣遭遇的是Alpha病毒,且國人沒有打疫苗;而現在多數國人已打了二至三劑疫苗,已經有防護力,且現在台灣遭遇的是Omicron病毒,到目前為止,感染的人中,99.76%是無症狀或輕症。定期健檢 防疫也要防癌 洪子仁呼籲,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耽擱病情,防疫也要防癌,在後疫情時代的個人健檢策略,一般健檢項目可赴基層診所進行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查,而電腦斷層掃描(CT)、正子斷層造影(PET)等需要重儀器的健康檢查,可前往醫學中心,進行健檢分流。昕新智慧診所設立住宿型腸胃鏡健康檢查,搭配新型清腸藥,口感酸甜,凌晨四點提醒服用,可增加清腸潔淨率從88.4%提升到95.1%,有助正確診斷。
-
2022-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無法完全對抗傳染病,阻斷密閉空間傳染才是關鍵!專家提7點建立抗病毒環境
面對西方國家新冠病毒第五波第六波,甚至第七波疫情,只能說疫情險峻,然而大傳播的最主要的原因仍然被忽略。打了疫苗兩劑甚至三劑,仍然無法阻擋病毒的大傳播,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在這次病毒是空氣傳播,新冠病毒大小約100個奈米,空氣傳染及環境的傳播,才是這次新冠病毒難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最近很多國家已經改變防制策略,嘗試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那麼我們就來思考如何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何防堵病毒。如果我們只想以傳統的疫苗來對抗傳染病,而忽略環境傳播,控制病毒的效果是十分有限。這次以色列、美國、英國、法國,應該是疫苗打得最早而且打得最完整的國家,但仍然繼續發生第五或六波的大傳播,而且現在新增的確診案例,有相當一大部分是突破性傳染。這個事實指出,密閉空間中的空氣傳染仍然是大傳播最主要的因素。目前已有許多國際上的研究,一再地證實氣膠的空氣傳染,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應針對密閉空間的空氣傳染來阻隔病毒傳染,才有辦法阻擋病毒繼續擴散。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讓病毒不在密閉空間逗留或生存,才有辦法控制疫情。環境的傳播因素主要有哪些:1.室內通風換氣不足:目前學界不僅發現COVID-19隔離病房的空氣採樣中出現SARS-CoV-2的蹤跡,也發現氣膠中的病毒可持續存活及保有感染力一段時間。多起出現在大眾運輸、公寓、商場、餐廳、合唱團等地的感染事件,元兇均直指為空氣傳播。研究顯示,氣膠懸浮停滯時間會在通風排氣不佳的空間中10倍增加,也因此,必須注重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2. 空氣汙染:在實證上,二氧化氮(NO2,為交通空汙指標)和PM2.5濃度,與COVID-19的基礎再生數(R0)、發生率、重症率、死亡率等指標,都呈現正相關。病毒可能隨PM2.5粒子在高空進行長程傳播,在禽流感病毒已經得到證實。其次,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需經過「ACE-2受體」,研究顯示空氣汙染可能增加ACE-2受體表現。再者,空汙可能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讓未感染者COVID-19感染機率增加、讓罹患COVID-19者病情更嚴重。因此,防制空汙也有助於遏止COVID-19傳播,而空汙較嚴重區域則可考慮列為高度警戒疫情爆發和再爆發的地區。3. 廁所及下水道:當感染者帶有病毒的糞便由馬桶進入下水道系統,在汙水被排放的同時,也會製造帶有病毒的氣膠或微小水滴,並可能從因久未使用或功能不佳而乾涸的U型存水彎(U-trap)傳播至樓上公寓,或在打開浴室抽風扇時,由氣流帶進樓上公寓及其他鄰近建築。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的SARS大傳染,就已經證實與汙水共管的傳播方式有關。所以建議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再沖水。4. 物體表面:現代社會中,工作和生活的空間充斥過多人造物。研究顯示,COVID-19病毒在光滑的不鏽鋼和塑膠固體表面,能穩定存活最久。如能以原木材質的物品取代,會有較好的防疫功效。5. 氣候因素:研究顯示,溫濕度提高,包含日光曝曬,可能會破壞病毒及減少其存活的穩定性,從而減少疫情的傳播。然而,這些研究較少考慮到熱帶/亞熱帶氣候與中緯度國家夏季溫濕度的差異,不同研究也還有不一致的發現,可能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如何建構抗病毒環境了解了環境的傳播因素,我們該採取怎樣的策略對抗病毒?如何建構一個抗病毒的環境?1. 改善密閉空間的通風換氣:通風換氣是將有新鮮的空氣引入、汙濁的空氣排出的過程。要有效對抗空氣傳播,就必須帶動有方向性的空氣流動,將空氣從乾淨之處引到不乾淨之處。打開房間兩側的門窗,可以讓空氣有進有出,但仍受限於風向的自然變化。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通風排氣專家的規畫下,使用排風扇將室內空氣引出。此外,建議可藉由監控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去評估房間內通風排氣的狀況是否符合防疫標準。2. 室內環境必須勤加打掃整理,減少室內灰塵,讓病毒不在室內逗留:減少室內懸浮微粒(例如PM2.5等),減少生物性氣膠(含有病毒)賴以存留的室內環境,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所謂的「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就是後疫情時代最簡易的抗病毒室內清潔法則。3. 減少室內塑膠椅及不鏽鋼用品,建構芬多精的室內木質環境:因為塑膠及不鏽鋼的固體表面,病毒可以存活最久。建構室內環境成為防疫且抑制病毒細菌的建材,例如含有抑制微生物的芬多精原木,例如柳杉、台灣杉及杉木、香杉,以及檜木、肖楠等樹種來做室內建材。不要加熱處理,而且不要用化學品塗裝,而是用天然植物油塗裝。以從空氣防疫的思考,用天然木材的芬多精讓病毒細菌無法在室內環境生存。4. 種植可以抑制病毒的植栽及樹木,阻擋病毒在環境生存。例如室外植栽薄荷,種植榕樹或樟樹等,可以抑制病毒的植物;室內盆栽則可以放置蘭花、窗台則可以有薄荷或菊花,這些植物已被證明有抗病毒、細菌能力。5. 善用空氣清淨機,尤其具有HEPA及能夠殺病毒的分子微粒功能,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尤其是密閉空間中,存活三個小時以上,可藉由此產生負離子功能的空氣清淨機,可減少密閉空間當中的病毒量。6. 多攝取含有抗病毒成分的食物,包括含有單寧酸的水果跟蔬菜,另外許多唇形科香草植物,包括薄荷、紫蘇等含有抗病毒成分的植物。7. 提倡森林浴及森林旅遊,保護森林再造森林,並鼓勵都市的森林再造。台大實驗林及台大醫院研究發現,長期在森林環境工作可以增加自然殺手細胞,而做短期森林旅遊,則可活化自然殺手細胞,提升免疫功能。日本學者發現3天2夜的森林旅遊,可以明顯提升自然殺手細胞,而且可以增加抗癌能力。森林環境可以改善空氣汙染,也提供富含各項植物芬多精協助淨化空氣品質,並且可以抑制細菌、黴菌及病毒。2020年義大利南部的一項有趣研究發現,義大利森林地區COVID-19死亡率低,可能是地中海沿岸植物的免疫保護力。今年同樣的研究團隊發現,義大利南部半島臨海的地中海沿岸COVID-19死亡率特別低,很可能的解釋主要是氣候溫和、沿海地區、地中海飲食、以及充滿常綠喬木,屬於可以釋放免疫調節及抗病毒化合物的不落葉地中海植物環境。對抗COVID-19病毒傳播上,實際上的應用是:1. 建議從事森林浴。2. 設計由鼻吸入含有植物芬多精物質。3. 保護及增加森林覆蓋率。4. 建構防疫健康宅及健康社區。總之,減少室內密閉空間中的病毒傳播,建構一個抗病毒的室內環境,建構每個居家及個人獨立的水、汙水,及空氣交換系統,良好的通風換氣系統,建造一個防疫健康宅的基本設計,讓病毒在我們工作以及居住的環境當中,都不易和人們接觸。充分的環境防疫,建構防疫健康宅及社區及大樓,人類才有辦法與病毒和平共存。 飲食也必須要注意,多攝食抗病毒食物,健康的運動習慣,生活起居正常,提升免疫力。從生物個體的內在以及外在環境,都能夠做到防疫以及促進健康,那麼加上疫苗注射,如此一來才有辦法與病毒共存。(作者為台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森林醫學組教授)
-
2022-03-16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別讓疫情影響病情,健檢場域應分流 洪子仁建議6大重點規劃個人健檢
國健署提供免費成人預防保健及四癌篩檢,民眾自費健檢愈趨興盛,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公費癌篩對象應持續擴大,而自費健檢的規劃上,民眾應依據年齡、性別及家族史選擇,並與健康管理師討論訂定三年健檢計畫,並非愈貴的健檢就是最好。受疫情衝擊而未受檢的民眾,他也呼籲,勿因疫情影響病情,而後疫情時代的健檢場域也應分流。國健署補助四大癌症篩檢包含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及口腔黏膜檢查。洪子仁建議,國人的生活型態與癌症好發年齡已改變,四癌篩檢政策需因應調整,四癌篩檢年齡目前多以四十五歲以上的民眾為受檢對象,顯已不合時宜,建議應調降受檢年齡,並調整可受檢的標準。以新光醫院為例,已擴大為40歲的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在癌症篩檢項目上,洪子仁建議,肺癌是新國病,但是在國家癌症篩檢策略上,並沒有肺癌相應的公費篩檢,建議適度增加癌症篩檢的項目,例如將LDCT納入第五癌篩檢,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高病患存活率與降低後續醫療費用。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去年五到七月之間的健檢人潮幾乎停擺,洪子仁呼籲,民眾不要因疫情而耽誤病情,國內的癌症篩檢人數更減少數萬人,估算其中至少有上千名的癌症患者因此沒有被及早發現,今年疫情緩和後,健檢人數雖已回籠,但他仍非常憂心,還是有許多民眾沒有接受健康檢查。洪子仁建議,在後疫情時代的個人健檢策略,一般健檢項目可赴基層進行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查,而需要重儀器的CT、PET的健康檢查,則可前往醫學中心,進行健檢分流。在規劃個人健檢上,他建議,六大重點為:沒有症狀就能找出疾病、專業醫護團隊依個人需求量身打造、完整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可以預防死亡及殘障、健檢深層意義在瞭解「如何生活」、定期複檢追蹤健康管理掌握健康趨勢。他強調,健康檢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健檢只是讓人理解自身的潛在風險,真正重要的是,健檢完後,必須通過飲食、運動或藥物進行治療,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2-26 該看哪科.牙科
牙齒太黃怎麼辦?牙醫:造成牙黃原因有8種,4個美白方法助改善
後疫情時代,我們有越來越多可以拿下口罩和家人朋友聚會的場合。你準備好展現久違的耀眼亮白笑容了嗎?疫情時期,因為大家都戴著口罩,常常忽略了自己牙齒的健康與美觀。在國人努力防堵疫情加上年關將近,有許多朋友聚餐或與家人一同外出遊玩的機會,勢必得拿下口罩。這時候疏於照顧的黃板牙是不是讓你不敢開心的露齒微笑呢?首先來了解,讓你牙齒不再亮白如新的成因1.食物染色(例如:喝茶、咖啡、可樂、紅酒、咖哩)2.抽菸、吃檳榔3.長期使用含氯己定(chlorhexidine) 的漱口水4.年齡增長,牙齒變黃5.先天或後天疾病導致牙齒發育不良或變色6.牙齒發育過程中,使用藥物到一定量後,而造成牙齒變色(如四環黴素)7.牙齒外傷、蛀牙或牙髓壞死8.某些金屬材質的填補物、柱心、假牙牙齒美白的種類1.噴砂美白2.居家美白3.冷光美白4.全瓷貼片/ 全瓷冠(牙套)◎噴砂美白噴砂美白是「檳榔垢、菸垢、茶漬、咖啡漬」的剋星,以「物理性」方式還原牙齒的顏色。使用碳酸氫鈉配合牙科噴砂機的強力氣體與水柱,將覆蓋在牙齒外表面上的染色斑塊、污垢清除乾淨,還原既有的牙齒顏色,但無法將牙齒底色變白。噴砂美白可以移除牙齒「外表面染色」,例如:菸垢、檳榔垢、咖啡漬、茶漬等。但內部染色就無法使用噴砂美白去除,需要選擇用其他美白牙齒的方式來改善。「由裡白到外」的兩種美白方式:冷光美白與居家美白:◎冷光美白冷光美白為「化學性」方式還原牙齒顏色。使用較高濃度的美白藥劑,在診間由醫師操作下,經過控制的光源讓美白藥劑產生催化反應,可於「短時間」內達到「立即見效」的牙齒美白效果。因此對於短期內有拍照或出席重要場合的民眾,是非常適合的美白方式。◎居家美白經由醫師印模與指導後,讓病人將牙托和美白藥劑帶回家,在家輕鬆地完成牙齒美白療程。居家美白也是利用「化學性」方式美白牙齒。會先由醫師在診間印模製作客製化牙托,使之密貼牙齒表面,讓美白藥劑更加服貼在牙齒表面上,使藥劑發揮較好的美白功效。家中將美白藥劑放在牙托上,再自行戴上即可。居家美白因使用相對冷光美白濃度較低的藥劑,造成牙齒敏感副作用的機會與程度較低,但相對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每天需配戴美白牙托約6-8 小時,並須持續約4週左右。居家美白亦可做為冷光美白術後的維持與保養。故對於牙齒較敏感但又想美白牙齒的病人,居家美白可是一大福音。◎全瓷貼片/ 全瓷冠(牙套)全瓷貼片/ 全瓷冠屬於「覆蓋式」的美白方法,是假牙範疇。製作這一類假牙需要將「牙齒表面磨掉一層」後,再將全瓷貼片或全瓷冠以高強度的黏劑將其黏著在牙齒表面上。此方法可同時改善牙齒形狀及顏色。牙齒美白的注意事項我適不適合美白呢?牙齒美白前,務必要先讓專業牙醫師檢查是否有齲齒、牙周病或其他牙齒疾病,以及牙齒染色的狀況、原因、個人預算與時間,以評估對於每個人最適合的牙齒美白方式。並先將有疾病的牙齒妥善處理完成,以確保牙齒美白能在最安全有效率的方式下完成。切勿使用來路不明的牙齒美白產品、使用未經過衛福部認證的牙齒美白藥劑及至沒有合法牙醫師操作的牙齒美白沙龍,以免對牙齒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而求助無門。美白牙齒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針對使用「化學性方式」美白牙齒(如冷光美白或居家美白)的病人,有可能於術後產生牙齒酸、或對冷熱敏感的情形。正確操作下而產生的牙齒敏感是暫時性的,約2-3天就會恢復。如果屬於牙齒特別敏感的病人,可在美白前一、兩週開始使用去敏感牙膏,美白期間也持續使用去敏感牙膏,較能預防及改善牙齒敏感的問題。牙齒美白的維持與限制牙齒美白非一勞永逸,牙齒顏色一段時間後會些許回復。減少食用深色食物、三餐飯後確實潔牙、且定期回診檢查,也可搭配使用美白牙膏,讓牙齒的美白效果維持較久。牙齒美白亦非萬能,針對極嚴重的蛀牙、四環黴素、氟化物染色的牙齒,現行的冷光與居家美白效果有限,仍需依賴假牙類型的贋復物幫忙,才能達到良好的外觀。
-
2022-02-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時勢所逼」 陳時中:商務客入境全面開放
許多國家決定解封,與病毒共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昨天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為了不讓台灣經濟與其他開放邊境的國家相差太多,勢必開放邊境」,首波開放商務客入境,採「全面開放」;未來入境檢疫天數可能再縮短,「下半年起國門非開不可,以免經濟競爭能力差人一大截」,陳時中形容,這是「時勢所逼」。赴日隔離縮至三天 台暫不跟進日本宣布三月重啟國門,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在今天舉行記者會說明。台灣民眾入境日本只需隔離三天,但日旅客來台仍比照入境檢疫十天,陳時中說,「感謝日方對台灣有信心,但台灣很難比照應對。」目前日本單日新增八萬至十萬確診者,而國內本土確診每天不到百人,整體保護力仍弱,無法縮短日本旅客來台後的檢疫天數。考量台灣競爭力 逐步放寬邊境「台灣終結疫情之路,必然更加辛苦。」陳時中說,許多國家防疫策略為「與病毒共存」,這是時勢所逼,因為已有兩、三成人口染疫,甚至一半以上民眾染疫,開放邊境就沒有安全及安心等問題。但台灣染疫率低,眼前雖然不必「與病毒共存」,「但下半年起國門非開不可,以免經濟競爭能力差人一大截」,這是另一種「時勢所逼」。陳時中強調,台灣於疫情終結或後疫情時代,必須展現商業實力,把經濟基礎打得更好,為不影響台灣競爭力,必須開放邊境,重啟國門,走向世界,但過程勢必辛苦,且需謹慎小心,一步一步來,不採取一次性全面放寬方式,才能避免疫情失控。商務客縮居檢期 一個月可判斷陳時中表示,將從商務旅客開始,不限制入境人數,期間觀察國內防疫及醫療量能,目前將輕症患者送到集中檢疫所及防疫旅館,日後入境人數增加,必須確保醫療量能不受影響,「需把醫院顧好」。開放後,若本土疫情控制良好,現階段規畫十天居家檢疫天數將再縮短,已朝這方向思考,「預估一個月可判斷出來」。至於國人何時可以出國旅遊?陳時中說,「危邦不入,疫情高的不去,謀定後動,看清楚國際情勢及當地情況才考慮」。指揮中心昨公布新增十四例本土病例及五十三例境外移入個案,無人死亡。陳時中說,昨增加高雄鳳山群聚延伸至煉油廠個案四例及新店設計師案延伸四例等,全國累計十條不明傳播鏈。本土個案十四例中有一半是居家隔離陰轉陽患者,高雄煉油廠案共篩檢二千三百人,列為高度關切。
-
2022-02-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商務客入境無人數限制 陳時中:疫情穩再減居檢期
隨著全球Omicron疫情蔓延、擴散,許多國家宣布「與病毒共存」紛紛解封,為了不讓台灣經濟與其他開放邊境國家相差太多,勢必要開放邊境。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接受「聯合報」專訪表示,開放邊境要一步、一步來,不讓疫情失控,首先開放商務客入境,將採「全面開放」,不限制入境人數,若疫情控制良好,目前規劃10天的居家檢疫天數,將會再減。「台灣終結疫情之路,必然更加辛苦。」陳時中說,其他染疫率高的國家,開放邊境沒有「安全」問題,因絕大多數的人都感染了,也沒有「安心」的問題,因大家都不怕Omicron了。但台灣是染疫率低的國家,其他國家的人要進來,須兼顧防疫安全。如今開放邊境規畫 ,就是優先開放商務客,這部分會開的比較廣泛,「不會限制入境人數」,同時控制好入境者的分流作業,以承受一定的人數,同時觀察國內防疫承擔的量能,如今第一步已經踏出去,就是將輕症者送到集中檢疫所及防疫旅館,因應往後入境的人更多,若出現中重度症狀患者時,確保醫療量能不要受到影響,「把醫院顧好」。其次,才會開放旅遊,這都是一步、一步的規劃。若疫情控制良好,目前10天的居家檢疫天數將會再減,但這要先取得經濟部的簽證,而非落地簽證。陳時中說,全球許多國家喊出「與病毒共存」,但這些國家人口的染疫率,目前均為20%以上,更預估今年5、6月時,將高達50%人口均曾染疫,因Omicron傳播速度快,各國「與病毒共存」是「時勢所逼」。雖然,台灣控制Omicron疫情得宜,國內染疫率低,不須馬上「與病毒共存」,但受到全球各國開放後的經濟復甦壓力,這是另一種「時勢所逼」,一定要開放邊境。不同於過去疫情嚴重時,各國都未開放邊境,台灣不開邊境,不會有影響,但未來就不一樣了。陳時中說,如果台灣仍不開放邊境,與其他開放邊境的國家經濟,就會相差一大截。陳時中舉例,當國外的有意投資台灣時,一定會要來台灣考察,了解人才、選地、設廠、政府相關管理法規等,如果台灣不開放邊境,這樣的機會就會跑到其他開放邊境的國家。雖然,台灣IC產業蓬勃發展,不受邊境管制影響,但不能只靠IC產業,必須要走向多元產業發展,並走向全世界。「世界各國現在非常需要台灣。」陳時中說,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平緩,許多進口商朋友對他說,以往國外貿易商與台灣做生意時,最在意的就是產品價格,「只要產品品質不輸同品項產品,但價格一定要便宜的,其他免談」。可是,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台灣防疫有成,讓世界各國看到台灣,國外貿易商與台灣做生意時,價格低廉已不是唯一考量,而是正在意台灣產品的創新、品質等。陳時中說,於疫情終結或後疫情時代,台灣防疫形象不錯,一定要順勢把商業實力展現出來,將經濟基礎打的更好,為讓台灣競爭力站在於世界各國相同的起跑線,邊境管制勢必要開放。「但開放邊境如此謹慎,就是擔心疫情失控。」陳時中說,他不希望是在疫情失控的狀況下,開放邊境。因此,他從Omicron疫情中看到好的訊息,除患者多為輕症外,於入境者監測發現,許多入境者都曾感染過新冠病毒,Ct值非常高,因此對入境者引發社區疫情的擔心「沒有那麼大了」。陳時中說,如案19763是一名桃機航警,經調查他在2月12日值班時,執行當天落地採檢的有7名陽性,其中4人送至集中檢疫所後二採均為陰性,另外3人Ct值為33、33、34點多。指揮中心再往前查一班班機,落地採檢的有6名陽性,其中4人送至集中檢疫所後二採均為陰性,另兩人Ct值為37、21,將針對Ct值21的進行病毒基因定序檢驗,但目前許多國家針對Ct值30以上的入境者都已經放行了。陳時中說,目前入境者染疫率約為2%,雖然比率非常高,可是絕大多數入境者不具有傳染性,再向外傳播機會少,對於社區防疫壓力也會相對降低。
-
2022-02-15 新聞.新聞
高齡化時代來臨!健康宅實現理想退休生活
根據行政院經建會預估,台灣老年人口將於2025年達20%,實質進入「超高齡社會」。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指出,有更多銀髮族希望追求更好、更安全及更有尊嚴的生活,高端度假飯店型照護宅應運而生。「健康地產的世紀來了。」彭培業表示,當65歲以上人口上看500萬人,銀髮族激增的爆發力將擴大「健康地產」相關需求,形成一股強大拉力,因他們正處於人生中最在乎健康的階段,透過實現理想退休生活,盡情享受「第三人生」。健康地產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日本社區醫療專家山內美奈認為,台灣經歷五波住宅演進,從第一波一層樓平房、第二波五層樓公寓、第三波華夏、第四波豪宅到第五波高端渡假飯店型照護宅,「健康」將成為第五波住宅的核心概念,凸顯擁有度假氛圍的環境、飯店式管理、醫療照護及著重功能整合的住宅成為趨勢。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與知名建築師聶玉璞觀摩了上百個頂級健康養生中心,更走訪北台灣無數塊土地,從基地規模、空氣環境和景觀視野,都用最嚴格的標準檢視,最後選定「關西」打造「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山內美奈說,藍區調查(Blue Zone)是一項針對全球百歲人瑞的普查,他們發現長壽的秘訣具備地理環境優勢,都擁有好山、好水、好空氣。設立於2008年的歐洲綠色之都獎,倡導更好、更健康的城市環境。關西擁有得天獨厚的陽光與空氣,素有「長壽之鄉」美譽,全年平均氣溫約22到23度,PM2.5均值僅為台灣的一半,是一處絕佳的養生好所在。「後疫情時代,人們更渴望擁有健康的空氣與環境。」彭培業強調,台灣房屋集團歷時七年打造的「亞洲健康智慧園區」全區共388戶,距離交流道僅兩分鐘車程,交通便捷,六千坪基地正對南山景致,園區比照日本頂級健康宅規劃。彭培業坦言,台灣房屋從房仲業轉型為開發商,比起設計規劃軟硬體和營運模式,土地取得是整個開發案最艱鉅的過程。「亞洲健康智慧園區」進一步整合軟硬體、生活醫療照護、AI智慧、療癒園林、有機餐飲與多元豐富活動,從內到外,每個小細節都不馬虎。未來園區將配置200人專責投入,包括以自營有機農場生產的餐飲食材,及導入園藝療癒、養生保健關懷課程,提供抗衰老預防中心及預防失智訓練,也特別成立「樂齡事業中心」、護理之家等管理與服務,為因應高齡化時代做足準備,成為台灣的驕傲。
-
2022-01-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為什麼混打比較好?一張圖看懂應該打AZ或莫德納還是BNT
近日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全球各地疫情不斷升溫,台灣也無法自身事外,面對此情勢,近日第三劑疫苗討論度也相當高,和前兩劑「有什麼打什麼」稍有不同的是,這次也要注意「混著打」,美國毒物理學教授招名威在社群分享觀點,並提出3種組合建議供民眾參考。 Omicron高傳染、低重症,一樣不可輕忽! 招名威教授受訪指出,這次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和前一代的Delta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於有如可抓住人體細胞的觸手S刺突蛋白,大幅增加了約2~3倍之多,傳染力也飆升了約4~5倍,演變成一個傳染力更強更快的病毒,為的就是讓自己更有利生存。不過也為了讓自己得以生存下來,這次的進化也降低的殺傷力,重症、死亡率明顯下降,以輕症居多。此情況在病毒演化是相當合理且常見的趨勢,但不代表疫情結束。 第三劑疫苗為何要混著打?要怎麼打? 招名威教授在社群表示,「Omicron是不會致死的流感性病毒,所以大家不必擔心。」,不過防範病毒的入侵和擴散仍然重要,面對Omicron病毒的威脅,施打第三劑是必要的,且勢在必行。 第三劑會建議施打不同的品牌,主要是因為病毒具有適應生存的特性,很容易隨著環境變化存活下來,若只打同一個品牌的疫苗,防範的作用方式都一樣,病毒有機可乘的機會也就比較高,突破性感染的機會便可能大增。要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便是讓自己的防護更多樣性,增加病毒感染的困難度,如此才更有利對抗更適合生存的Omicron病毒。教授也舉例,以色列是唯一施打BNT四劑的國家,但卻確診數卻也是全球前幾名,由此可見第三劑施打不同品牌的重要性。 那麼民眾接種第三劑疫苗,實際建議應該要打哪支好?招名威教授提出三種組合供參考。第一種,若是前兩劑接種的都是AZ疫苗,第三劑可混打莫德納、BNT、高端疫苗。相反的,若是前兩劑打的是莫德納、BNT這類的mRNA疫苗,第三劑則可選高端及AZ疫苗。而若是前兩劑接種的都是高端疫苗的話,第三劑則建議可施打莫德納、BNT疫苗。 提醒民眾,雖然一樣是有什麼盡早接種,不過這次建議混著打,從醫學、健康合理的評估,避免對任何品牌的執著,包括前兩劑聽說某品牌比較好、或是一定要支持三支打一樣的鐵粉。 防範Omicron威脅,持續做好防疫不鬆懈! 最後也持續提醒民眾,在疫情真正解除警戒、恢復到原本正常生活之前,各項個人防疫措施都應持續遵守,在防疫及生活中取得平衡,除了追加第三劑疫苗,也包括保持勤洗手、戴好口罩、盡可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的好習慣,萬不可因為目前為二級警戒就完全放鬆,又或是認為Omicron不會重症、死亡就完全輕忽。持續做好防疫,才更有利度過後疫情時代。《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Omicron變種病毒!重症醫:不可輕忽。 .Omicron會和Delta合體?流感化、過年返鄉潮安全嗎?重症醫詳解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二):談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
【編者按】本週登出的三篇文章是來自一位醫學院教授,與我們分享有關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的心得。他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的整理,分別由「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以及「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三方面詳細討論在全球籠罩在這「21世紀的黑死病」時,我們可以如何減少傷亡,維持健康。非常感謝作者對全民呼籲生活保健的重要。【延伸閱讀: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一):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體重與新冠肺炎COVID-19期間的警戒、封城策略,對防疫有其必要性和效果,但大多數商業行和文化活動停歇,戶外運動設施被限制,例如戶外籃球場的籃球框都被取下、籃球網打結或被蓋上木板,讓民眾無法從事籃球運動,單槓、雙槓、和其他場所也有圍上隔離封條(圖);全國的健身運動中心禁止營運,許多平時利用夜間或週末去運動中心的機會也消失,民眾只能從事步行、騎單車或一些簡單的體操,因此可想而知身體活動量都會減少,加上民眾飲食行為改變,可想而知,體能和體重會直接受到影響。本文簡要討論警戒、封城策略對體重和運動的影響,以及因應之道。一、COVID-19警戒、封城策略對體重的影響許多探討COVID-19警戒、封城期間的研究報告內容不一,但趨勢相似,多達30-50%民眾的體重會增加。2021年4月,希臘和德國學者採用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研究方式,探討第一波2020年3月至5月COVID-19封城期間,16歲以上民眾的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變化,該研究取自PubMed®, Scopus®, Web of Science®和EMBASE®等資料庫,加上36個觀察型研究,結果發現11.1-72.4%研究報告民眾體重顯著增高,平均體重增高約1.57%(95% CI 1.01 to 2.14),BMI增加0.31 (95% CI, 0.17 to 0.45),但同時另有7.2-51.4% 民眾報告體重減輕。2021年5月,波蘭學者探討COVID-19第一波大流行期間共183位問卷,平均年紀33 ± 11歲,結果體重增加者約49.18%,平均增加0.63 ± 3.7公斤,挑出體重未減的民眾次族群分析時,體重平均增加2.25 ± 2.5 kg,可能起因於運動量減少和飲食量和飲酒量增加,值得重視。2021年6月,美國、法國、伊朗、羅馬尼亞、英國和中國等多國學者合作,分析167個國家世代資料,探討第一波COVID-19封城期間的身體活動量和BMI變化,共收案10 121位參與者的網路問卷,去除不完整的問卷後,共有457位體重過輕(低於18.5 kg/ m²),492位為體重過重和肥胖(25-29.9 kg/m²; 30-39.9 kg/ m²),6151位為正常體重(18.5-24.9 kg/m²)。在COVID-19封城期間之前,BMI平均值為24.71 ± 5.04 kg/m²,在COVID-19封城期間,則顯著增加為24.78 ± 5.03 kg/m²(P < 0.001),這些受試者的體重都在健康範圍內。COVID-19封城期間前和封城期間,女性的平均BMI分別為為24.32 ± 5.27 kg/m²和24.39 ± 5.26 kg/m²(P < 0.001),男性分別為25.54 ± 4.39 kg/m²和25.60 ± 4.38 kg/m² (P =0.04),顯示男性體重為略微過重。此外,體重過輕者(低於18.5 kg/ m²),平均BMI從18.06 ± 0.71 kg/ m²,增至18.16 ± 0.87 kg/m² (P 35 kg/m²病患為< 25 kg/m²的7.36倍;其他相關研究結果類似,值得重視。2021年2月,台灣學者發表一篇討論肥胖COVID-19病患和死亡率的系統性回顧文獻和統合分析;論文資料來自2020年1月1日至8月30日的PubMed, EMBASE, Google Scholar, Web of Science和Scopus等資料庫,共得17篇文獻,543,399位病患,結果發現肥胖者,死亡率較高(相對風險為1.42,95%CI: 1.24-1.63, p < 0.001)。根據WHO的肥胖分級,BMI 30.0-35.0 kg/m²為第一級;35.0-40.0 kg/m²為第二級,大於40.0 kg/m²為第三級;第一級、第二級和第三級肥胖的死亡率相對風險值分別提高1.27 (95%CI: 1.05-1.54, p = 0.01), 1.56 (95%CI: 1.11-2.19, p < 0.01)和1.92 (95%CI: 1.50-2.47, p < 0.001);年紀大於65歲的肥胖病患,死亡率更高(相對風險2.54; 95%CI: 1.62-3.67, p < 0.001),應多加注意。2021年6月,韓國學者發表韓國流行病學統計研究,在2020年4月30之前罹病後被解隔離或死亡病例,共4,141位,其中3.04%病例死亡。根據BMI分為五組,(A)< 18.5 kg/m²,(B)18.5-22.9 kg/m²,(C)23.0-24.9 kg/m²,(D)25.0-29.9 kg/m²和(E)≥ 30 kg/m²。結果發現,年紀、男性、BMI< 18.5 kg/m²(A)、≥ 25 kg/m²(D和E)、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癌症和失智症等,都是引起死亡的獨立風險因子。以(C)BMI 23.0-24.9 kg/m²做為參考基準來比較,(A)BMI< 18.5 kg/m²死亡率增為3.97倍,(D)25.0-29.9 kg/m²增為2.43倍,而(E)≥ 30 kg/m²增為4.32倍,但(B)18.5-22.9 kg/m²則無統計差異,顯示BMI與COVID-19死亡率的關係呈U字型曲線,< 18.5 kg m²和≥ 25 kg/m²病患死亡率較高。因此在疫情期間,應呼籲民眾從事合適的家居運動和營養攝取,具有良好的肌肉功能、心血管健全、免疫功能和整體健康,保持BMI在正常範圍,不但有利於防範心血管代謝疾病,也有利於改善COVID-19的預後。警戒期間的運動各國依其疫情嚴重程度,對封城的限制程度各有不同,這些安全規範基本上包括居家隔離,禁止文化和社交活動,遠距工作,網路上學,限制移動,保持社交距離,關閉社交場所、學校、宗教場所、管控市場、商店、餐廳等,限制戶外和體育場所的群聚活動等。封城期間,雖然明白從事活動的益處,才可維持正常體能,健康平安。要克服運動量減少的情況,先要考量其潛在原因,才能一一突破。一、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不易在短時間從事運動,尤其是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商家店員、藍領族等,平時即很少從事運動,即使因警戒期間休息時間突然增加,但也沒有用來運動的規劃,需要有更多更廣層面的提醒,並指導相關策略,才能改善觀念並落實。二、平時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也會因為運動中心和戶外運動設施的禁止使用,因而減少運動量,這在年輕人較為常見,他們平時從事的運動較需用到特殊設備者,例如重訓、游泳等,或需團隊運動的項目,例如籃球、排球等,即使路跑也受到限制,此時因為公共衛生的防疫需求,受到警戒限制而未能從事該類運動,有些民眾對從事其他代用運動沒有興趣,會減少運動的機會。三、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在警戒期間,八大行業社交場所、學校、宗教場所、管控市場、商店、夜市、餐廳等、運動中心等都禁止營運,直接造成失業人員增加,即使餐廳改用外帶方式來度小月,但其營運量也大量減少,許多商店都直接關門,沒有經濟收入造成許多人的生活拮据,心理壓力增大,根本沒有從事運動的想法。四、對應壓力的模式,有些人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會選擇增加飲食量和睡覺來應付,結果體重直線上升,一旦食量變大之後,會造成惡性循環;另外有些人則會失眠,結果白天昏昏欲睡,沒有力氣來運動。五、若因防疫關係而居家限制時,在斗室內更難有運動的機會,此時只能做伏地挺身或仰臥起坐,實在很難引起民眾的興趣。使用SWITCH也需要設備,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可見,警戒期間的種種限制,雖可減少肺炎的傳播,但也應考慮防範潛在增高損害健康風險,例如減少身體活動量,加上增加攝食不健康食品的機會,因而使民眾的體重增加,不但會合併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且引起各式各樣的慢性疾病,且更進一步增加感染COVID-19的風險,且罹病時較為嚴重,死亡風險較高。其實從事運動是個人平時應重視的習慣,此時可利用一些代用方式,來維持運動量,此外,善用媒體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目前電視及網路媒體無時不刻提醒民眾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安全距離、減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注意症狀及配合快篩等,效果相當良好,若可增加運動和飲食的指導策略,且提出並示範一些代用運動的方式,從事體操或相關運動,效果會更好。有些節目也會播放帶動運動體操等的項目,可以從基本上增加運動的想法,目前較多的是販賣廣告、歌唱、綜藝節目等,都是觀眾群很多的節目,可善加利用,必可收效恢宏。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台灣已重新開放公共場所、公園、校園和運動中心,並且取消先前限制器材的禁制,讓民眾得以恢復原先的運動,筆者有從事晨運的習慣,在三級警戒期間,只能戴著口罩,小心翼翼地行走,以步行來維持運動量,十月中旬起逐漸開放運動場所之後,一些晨運的銀髮族團體已消失,如何讓這些老年人重拾運動樂趣,是另一個後疫情時代的重大課題。結語當COVID-19疫情嚴峻時,防疫規定會越來越嚴格,三級警戒、封城的策略,居家隔離、限制外出,讓許多病患無法維持充足活動量,身體活動量顯著減少,一旦長久下來,必然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至巨,有關當局需要審慎考量防範策略,呼籲民眾在此期間,應多注意從事居家身體活動,維持體能和體重,尤其許多衰弱的年老慢性病人,或本來體重已在肥胖邊界值的民眾,更應多加注意。目前已可在公開場所進行運動,但如何振與運動風氣,重要性並不亞於經濟的振興。
-
2022-01-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停辦春節大型活動? 柯文哲:採「線上、線下」新戰略
桃園爆發群聚感染,確診病例數持續增加,台南市長黃偉哲上午指出如果疫情再升溫,或是台南發生重大疫情,將停辦接下來的大型活動,尤其農曆過年將至,人流南來北往、春節活動多,市府會戒慎恐懼以因應疫情。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指出,台北燈節一個月後要登台,今年採用新戰略,一開始就準備「線上、線下」,依疫情需要調整配比。對於台南市開第一槍,視疫情停辦接下來的大型活動,柯文哲上午參加北市後疫情時代產業數位轉型政策白皮書2.0活動,被問到北市春節活動是否有可能暫停?柯文哲說,這是新常態問題,今早還在討論,台北市自己有一大堆活動,台北燈節一個月後要登台,怎麼辦?到底辦還是不辦?但從去年經驗,今年採用新戰略,一開始就準備線上、線下。柯說,也就是有現場布置、也透過線上方式做實況轉播,如果疫情嚴重,就限縮線下人數,鼓勵大家到線上,如果 狀況就好歡迎大家來現場看,從去年的白晝之夜,台北市已經建立後疫情時代大型活動線上線下的整合方法,依疫情需要調整配比,這大概是後疫情時代大型活動的原則。
-
2021-12-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抱石攀岩手指受傷怎麼辦?醫:一周內先不動、做好這些事助康復
後疫情時代不少民眾開始外出爬山、攀岩或挑戰室內抱石,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手指受傷、肌肉拉傷、摔傷等意外。醫師指出,台灣有近五成民眾瘋抱石運動,但初學者在一年內會不停受傷,務必留意受傷徵兆並適時保養,避免受傷造成手指變形、甚至停止生長等後遺症。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部主治醫師蘇昱仲指出,據統計,做抱石運動後,有六成民眾會發生上肢受傷,常見手指、手掌、拇指、肩膀和鎖骨受傷;二成是下肢受傷,常發生腳趾、腳踝扭傷等急性傷害。上肢受傷以手指受傷占多數,尤其一根手指的三指節中,「中間指節」和「近端靠手掌指節」最容易受傷;五指中,中指、無名指最長、最容易施力,也最容易超出使用力道而受傷。特別是初學者不知道自身極限,當兩手需要負擔全身重量之下,肌肉核心又沒建立好,很多壓力會加諸在手指上,等同於將身體逼近邊緣,一旦意外發生,會導致反射性用力、扭轉、摔跤,造成意外傷害。蘇昱仲提醒,一旦「吊車系統」斷裂,會感覺到掌側疼痛、還有「啪」一聲斷裂聲,手指會突然無法施力,且會疼痛、腫脹,手指無法開合、難以操作使用。若診斷為韌帶扭傷、韌帶發炎、關節囊腫脹發炎等,可採保守及功能型復健改善。蘇昱仲建議,抱石攀岩受傷後,一周內先不動,暫停以手指扭轉及出力的動作,例如扭瓶蓋、扭毛巾等,接下來可進行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例如將手掌撐開、指關節蜷曲及伸展,但切勿出力握緊,之後循序漸進恢復到可以運動。平常完成一整天攀岩跟抱石結束後,務必要好好保養手指。蘇昱仲建議,晚上睡覺前要冰敷10至15分鐘,緩解手指組織,不要那麼快腫脹,並降低發炎反應,隔日開始進行熱敷,再搭配精油、乳液擦拭即可。蘇昱仲提醒,在進行抱石和攀岩前,一定要熱身,手指蜷曲鬆開、拉筋,進行10至15次,讓關節液和韌帶組織溫熱後均勻散布,能讓攀岩能力更好。蘇昱仲表示,國際近10年攀岩抱石者的年齡下降,很多青少年開始從事這項活動,但如果因肌力不足、準備不當而受傷,反而造成骨折、生長板提早關閉,會影響長高發育,甚至手指變形。
-
2021-12-27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產後6個月抗疤黃金期 傷口照護把握3重點
COVID-19疫情打亂所有準媽媽的生產規畫,進入醫院要PCR核酸採檢,陪病限一人也要PCR,生產方式及產後傷口照護等問題多多。元氣周報與安美得特別合辦「後疫情時代的好孕二三事」健康講座,邀請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副部長蔡慶璋醫師,分享產婦因應疫情的技巧及產後傷口照護,藝人黃小柔也來現場參與座談,分享她生三胎的實際經驗,讓準媽媽聽了健康平安好孕跟著來。孕婦建議滿13周後再施打疫苗。蔡慶璋醫師說,產婦住院前3天內需進行PCR核酸篩檢,確保沒有染疫才能住院,若逾三天,則需重新檢測;且為減少人流進出,目前僅限一位陪病者,同樣要接受PCR檢測,檢測費都由政府補助。他建議,疫情期間,懷孕38~40周已足月,可與婦產科預約待產,自然產改成計畫性生產,並安排PCR檢測;計畫性自然產則建議催生引產,以避免急產。他強調,為提高生育率,國健署今年七月起,提高產檢補助及項目,產檢次數增到14次,超音波檢查增加2次;並新增妊娠糖尿篩檢、貧血檢查,未納健保的新住民懷孕婦女也享有同樣服務。疫苗施打部份,各國指示任何周數皆可,但為減少第一孕期易產生的併發症做區隔,國內大部分醫師建議延至第二孕期後,再施打疫苗。另,考量AZ疫苗的血栓風險,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苖;接種前不需驗孕,接種後不需避孕。保持傷口濕潤均衡環境,修復速度快2倍。藝人黃小柔參與座談時分享其三次剖腹產及產後傷口照護的經驗。她說,生第一胎時,跟著大家一樣在傷口上貼專用膠帶,貼的時間很長,因體質等原故有點不適,後來才發現發炎了,緊急處置後還是留下疤痕。她強調,要多問、多聽、多看,諮詢專家。蔡慶璋指出,傳統上產後採用乾燥癒合法已被推翻了,因為易有過敏、癢、檢視傷口不易等問題,而且貼的時間太長,撕掉時很痛又不能淋浴碰水。新研究發現濕潤均衡環境,傷口修復速度快2倍,並能更好觀察傷口進程。下刀方式,關係到產後疤痕癒合。蔡慶璋進一步說明,傷口癒合分為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三個時期,最初6個月是抗疤黃金期。照護產後疤痕有三步驟:1.下刀方式很重要剖腹產分為直切與橫切,直切就是從肚臍往下切10-15公分,因為與內部肌肉走向一致,剖腹後可以迅速取出孩子,縮短剖腹時間。相較起來,橫切的傷口張力小得多,不像直切的傷口,需要更多時間癒合,疤痕組織也會增生較多,容易形成疤痕。2.傷口護理是關鍵在醫師細心縫好傷口後,傷口護理非常重要。定期清潔、使用濕潤均衡的敷料和傷口修復液,都有助於傷口癒合,降低疤痕的生成。3.淡化疤痕好選擇非侵入式的疤痕照護方式,疤痕貼片或矽膠凝膠是很好的選擇,有助於減少張力、抑制纖維細胞活性、活化膠原蛋白酶,改善色素沉澱和血管增生的情形,使疤痕更柔軟、減少疼痛及和搔癢。建議最少使用三個月,持續六個月更好,持之以恆是戰勝疤痕的不二法門,產婦可找一個讓自己最適合舒服的方式進行。準爸爸如何當好神隊友?準媽媽的辛苦不言而喻,準爸爸要怎麼做一個神隊友呢?醫師建議五大點:聆聽支持、陪同產檢、陪伴運動、分擔家務、參與準備。以鼓勵、耐心、同理,陪同產檢可降低孕媽咪的產前憂鬱症,參與產檢更是跟胎兒建立感情的重要第一步,平常陪伴散步、適度運動,協助體重控制,讓胎兒控制在適當的體重,使生產更順利,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
2021-12-26 新聞.元氣新聞
醫院長期經營講求績效 陳時中:5月疫情就嚐到苦果
公立醫院協會今舉行「新冠肺炎未來趨勢」研討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致詞表示,台灣醫療體系長期財團法人化,講求「績效」和「獨立經營效率」,因為「大家用最少的人力和病房服務更多的病人」,5月面臨疫情,要挪出一部分做防疫時,就吃到苦頭。既然已經嚐到苦果,就要思考如何建立更強大的防疫體系。陳時中表示,後疫情時代的預算分配和財政思考都要一起改變,重新思考醫療體系的任務,也包括要留餘裕培育更多人才,遇到國家有難才能義無反顧發揮最大效果,新冠疫情2019年底爆發以來,即將邁入第三年,陳時中表示,鑑往知來,可說去年是有驚無險的一年,今年是驚濤駭浪的一年,明年希望是否極泰來的一年。「新冠病毒唯一不變的,是他一直在變」,導致人們對於疫情走向的預測、疫苗的發展、疫苗的打氣、疫苗接種策略,也跟著一變再變。「記者每天都問我,第三劑間隔要不要縮短?我開玩笑說,距離你前兩天問我,已經縮短兩天了。」陳時中表示,時局一直在變,原本AZ研究團隊提出的報告說,兩劑AZ加上一劑mRNA疫苗效果很好,他很敬佩AZ研發團隊放棄專利、做出便宜疫苗,也不掩飾其他廠牌疫苗的好處。沒想到最近更新的報告又說,打三劑AZ疫苗的效果也不錯,所以只好交給專家委員來判斷該怎麼做。
-
2021-12-22 養生.家庭婚姻
孩子黏上手機怎麼辦?從小培養其他興趣
父母的壓力程度,與孩子使用螢幕時間長度有關。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增三倍,從每日2小時增加到6小時,尤其壓力較高的父母,孩子使用螢幕時間也比較長。專家建議,邁入後疫情時代,父母可培養孩子興趣,透過覺察壓力現況、創造親子共處時間、規畫螢幕使用同時可做的身體活動等3個步驟,促進身心健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學者10月發表於《情感疾患報告期刊》的研究調查,發現新冠病毒學校關閉期間,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有些孩子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甚至高達13小時。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呈現中度到高度,高壓力水平的父母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疫情剝奪實體互動,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因此增加。台灣也有相同現象,疫情發生後,許多事情轉為數位化,包括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建議父母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休息活動,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家長可透過3個步驟促進自己與孩子的身心健康。1.「覺察」自身壓力現況,釐清壓力源,例如工作是否超負荷、經濟問題,或空間問題如房內即教室、工作場所,制定改善方法或適應接受。2.「創造」親子共處,以正向態度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3.「規畫」身體活動,因後疫情時代很難限縮螢幕使用,但可以避免久坐,例如看電視時邀請孩子一起甩手、抬腿、深蹲,有助於緩解壓力維持健康身心。
-
2021-12-2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最新研究:新冠期間兒童使用3C時間變3倍 父母壓力大也有關
父母的壓力程度,與孩子使用螢幕時間長度有關。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變3倍,從建議值的每日2小時增加到6小時,尤其壓力較高的父母,孩子使用螢幕時間也有顯著相關。專家建議,邁入後疫情時代,父母可培養孩子興趣,並透過3步驟,包括覺察壓力現況、創造親子共處時間、規畫螢幕使用同時可做的身體活動,促進身心健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學者今年10月發表於《情感疾患報告期刊》的研究,以104名6至12歲孩子的父母為對象,其中有73名父母完成網路調查與一份評估其壓力水平和參與孩子活動的問卷,了解孩子在新冠期間,看電視、用電腦、智慧型手機或打電玩等使用螢幕的時間,來對比日常活動,發現新冠病毒學校關閉期間,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研究中有些孩子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甚至高達13小時。整體來說,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呈現中度到高度;相較於壓力為低、中等水平的父母,高水平的父母壓力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疫情剝奪實體互動、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增加是可以預期的。台灣臨床上也有相同現象,相較過去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疫情發生,許多事情轉為數位化,包括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吳佑佑建議,父母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休息活動,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避免因限制幾分鐘關掉電腦、電視,或沒收手機、平板方式與孩子產生摩擦。吳佑佑提醒,實質的社會互動跟學習對兒童發展很重要,6至12歲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找樂子,特別需要被陪伴,若父母處於壓力狀態下,很難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父母不用因為孩子使用螢幕時間增加而感到自責,建議除了陪伴孩子讀書,可盡量抽時間與孩子互動,像是玩撲克牌、下棋、玩桌遊等,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自己稍微喘口氣、紓緩壓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家長可透過3個步驟促進自己與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一「覺察」自身壓力現況,釐清壓力源,例如工作是否超負荷、經濟問題,或是空間問題如房內即教室、工作場所,並制定改善方法或適應接受。第二「創造」親子共處,以正向態度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第三「規畫」身體活動,因後疫情時代很難限縮螢幕使用,但可以避免久坐,例如看電視時邀請孩子一起甩手、抬腿、深蹲,有助於緩解壓力維持健康身心。
-
2021-12-1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克服疫後焦慮 先辨識心理健康
新冠疫情重創全球,許多人出現憂鬱、焦慮、慌亂症狀,面對後疫情時代來臨,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如何「辨識心理健康」相當重要,民眾應具備四大心理能力,包括自我適應、適應環境、釋放壓力及穿越險境等。在職場中,主管或基層同仁需具備「如何辨識身心失常」能力,適時伸援手給予協助,維持健康身心靈。常見的心理健康諮詢議題,包括工作表現失常、認知功能下降、身心耗竭產生、精神方面疾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林萃芬指出,疫情影響下,國外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患者數增加,台灣人則多認為遇到衝擊時要「堅強」挺過,可能導致PTSD潛伏,不會立刻顯現,久而久之會壓迫到潛意識,造成人格扭曲、不對勁。林萃芬說,若職場中發現同仁行為反應異常,包括不斷抱怨、與他人發生爭執、過度挑剔、責備、哭泣,或出現暴力、跺方步,生活作息混亂、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或飲食過量、體重暴增、酒精或藥物濫用,工作中坐立難安、逃避工作、工作績效與生產力降低,或出現危險行為及攻擊行為、人際關係不良、企圖自我傷害等,就要注意身心失衡問題。職場壓力大常見「身心耗竭」,林萃芬指出,常見職場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數量大增,其中焦慮症包括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特定畏懼症、特定場所畏懼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等,尤其未來是變動年代,只要「不確定」就會讓人「身心焦慮」。林萃芬表示,主管若聽到員工表達有壓力,應協助同仁「釋放焦慮」,「壓力,不需要抗,釋放就好了」。每個人面對危機與困難的心理狀態不同,應鍛鍊心理肌力,心理肌力愈強的人,愈容易為自己找到出口,心理肌力愈弱的人則容易陷入固著退縮中。林萃芬建議,後疫情時代,民眾不僅需具備四大項心理能力,並應培養及增加改變的勇氣、接納「現在的自己」、增加正向解讀、感受自己的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