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5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張聲肇
共找到
73
筆 文章
-
-
2023-05-07 養生.聰明飲食
50歲以後你不能缺少的3種維生素 美國國衛院建議你該怎麼補充
【本文重點】隨著年齡漸長,人體需要的營養補充品也會隨之改變。50歲以上需要的營養補充品包括鈣、維生素D和維他命B12。缺乏這三種營養素會對骨質、免疫系統、神經等產生負面影響。國衛院建議51歲以上女性每天攝取1200毫克鈣、男性每天攝取1000毫克鈣,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維生素D和維生素B12的攝取量。含脂肪的食物有助於維生素D的吸收,而維生素B12可從魚、肉、蛋、牛奶等食物中獲得。--by ChatGPT50歲後,你可能需要的營養補充品只有三種:鈣、維生素D和維他命B12。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藥學院藥學詹教授(Lingtak-Neander Chan)說,因為這三種營養素很重要。如果缺鈣,很容易因為骨質疏鬆而骨折或斷裂,甚至跌倒。如果從奶品、綠葉蔬菜等鈣質豐富的食品吸收不夠,身體就會從骨骼「調用」,進一步弱化骨骼。不常做阻力運動的人,骨質流失會更嚴重。美國國衛院建議,51歲以上的女性,每天攝取1200毫克(mg)鈣,51-70歲的男性每天1000毫克,71歲以上1200毫克。維生素D和鈣一起服用,有助吸收,也有助骨質健康。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甚至心臟,都有好處。肥胖和日曬不夠是缺乏維生素D的主因。隔著玻璃窗戶曬太陽,無助維生素D的吸收。國衛院建議的維生素D吸收量:19-70歲成年人每天15微克(mcg)/600國際單位(IU),71歲以上每天20mcg/800IU。如果服用維生素D補充品,最好跟含脂肪的食物一起吃,最容易吸收。維生素B12對血液、神經和基因健康都很重要,但也會隨著年齡漸長,漸難吸收,素食者、服用糖尿病藥metformin及胃酸藥的人,更容易缺維生素B12。維生素B12不足,較易貧血、手腳麻木、失衡、情緒低落、混亂、記憶力衰退。美國國衛院建議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取2.4mcg,魚、肉、蛋、牛奶、蚌、牛肝以及麥片添加,都是維生素B12的來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7 養生.生活智慧王
番茄、蘋果、咖啡豆該不該放冰箱?常見食物冷藏儲存指南
酪梨、番茄等如何保鮮?不少人方法錯誤,物價高漲買來的食物,未能充分利用,甚為可惜。哪些食物該放冰箱?酪梨:幾天內還不吃的先放冰箱市面上買不到剛好熟的酪梨,買到的通常不能馬上吃。放在櫃檯上,等幾天輕捏一下,皮軟了,就表示熟了。幾天內還不吃,先放進冰箱。皮硬的放兩週就熟;已熟的還可保存一週,要吃前一兩天拿出來。番茄:不可番茄不宜置入冰箱,為什麼?因為番茄含一種酶(酵素),低溫反而會啟動,讓番茄變得粉粉的、爛爛的。放在室溫環境,它會自然熟;若買來就很熟了,最好兩三天內就吃掉。蘋果:需「單獨」放冰箱蘋果含乙烯(ethylene ),這是催熟激素,不能和別種水果放一起,否則會加速同籃水果成熟。放冰箱外1─3天沒問題;要放冰箱,最好放到隔離盒內,才不會變得粉粉的。馬鈴薯:不可馬鈴薯不能存放在50℉(10℃)以下的地方,冷藏在冰箱,會把裡面的澱粉轉化成糖分,改變味道和顏色,最好放在涼爽黑暗的房間或櫥櫃裡。若整袋儲存,戳幾個洞,讓它「呼吸」。若保存得當,好幾個月都沒問題。洋蔥:不可洋蔥特別怕濕氣和光線,所以放冰箱不是理想的辦法。各類洋蔥在乾燥涼爽處如櫃子或容器裡,放一整個月都能保鮮。核果(杏仁、核桃等):可核果(杏仁、核桃等)富含植物油,存放不妥,容易腐臭走味。多數核果類室溫保存兩個禮拜沒問題,最好放冰箱或凍箱,可保鮮好幾個月。包裝袋開過後,冷藏或冷凍前,要封緊,或放到密閉的容器或夾鍊(保鮮)袋裡。全麥麵粉:可全麥麵粉和白麵粉的差別弄清楚後,就知道存放的方法。麥子含麥麩、胚乳和胚芽三部分,全麥麵粉就是這三大成分都保留的麥子磨成,而白麵粉剩下胚乳成分。麥麩和麥芽都富含油脂,容易腐臭,全麥麵粉最好封緊、冷凍,這樣可以保鮮好幾個月。咖啡豆:不可咖啡豆最好用不透明的容器密封存放在室溫環境,這是全國咖啡協會的建議。透明容器會讓光線透進,破壞咖啡的味道。不建議冷凍或冷藏的原因有二:會吸到濕氣,也會吸到四周食物的味道。(本文出處《世界新聞網》,原文見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1-02 醫療.感染科
36歲馬拉松女跑者流感病逝 醫稱非常罕見:機率百萬分之一
一名年僅36歲的馬拉松賽女跑者,卻因感染流行性感冒而在兩天內去世,打破許多人以為流感只威脅老人、小孩或身體有宿疾者的說法;醫生說這種病例非常罕見,百萬人當中僅有一例。家住麻州波士頓郊區衛斯理(Wellesley)的普萊斯‧麥瑪洪(Price Meropol McMahon)去年12月20日逝世前兩天身體還好好的,前一天突然病情急轉直下,藥石罔效。麥瑪洪曾任職美國運通銀行和精品名牌Burberry擔任主管,最近還積極鍛練,準備參加4月的波士頓馬拉松。她12月18日回到娘家,和家人一起觀看足球決賽,同時慶祝猶太新年。19日傍晚開始覺得人不舒服,沒想到病情急速轉壞,竟於次日下午病逝。醫院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併發症,或任何特殊因素,導致她死亡。麥瑪洪的家人說,她身體一向很健康,打網球、滑雪,還參加過紐約馬拉松。她弟弟伊安(Ian Meropol)說她聰明、勤奮、向上,「大家都知道,會是很成功的人。」流感病毒被新冠病毒「壓抑」了兩年,今年再度肆虐,公衛界說,最近的感冒蔓延,是2009年豬流感流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疾病防治中心(CDC)指出,每年死於有多達3萬5000人死於流感,大多數是65歲以上和5歲以下的群族。專家認為新冠病疫期間,大家習慣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把免疫系統保護得太好,解封後反而經不起病毒肆虐。不過,連心肺健康良好的馬拉松跑者都被擊倒,是極為罕見的病例。疾病防治中心自從入秋之後,便一再提醒國人小心預防新冠、流感和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三重威脅。但這波流行已逐漸進入尾聲。疾病防治中心資料顯示,12月17日為止的一周,感染流感病毒的病例為3萬3041例,比前一周減少26%,是連續第二周下降,顯示病毒流行已趨緩。
-
2021-10-17 養生.聰明飲食
限鹽比禁反式脂肪更有意義!美FDA:鹽是高血壓禍首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根據鹽分乃高血壓禍首的科學研究,日前宣布包括披薩、炸薯條等163種食品中含鹽量的新指南,目標是兩年半內減量12%。這個新指南目前是勸導期,希望食品商、消費者主動減量;數周前,食藥局也針對嬰兒食品,發布了限制重金屬含量的新指南;不過公衛界人士認為,限鹽指南比2015年禁「反式脂肪」(Trans fat)的規定更有意義,因為鹽分幾乎沒一樣食品不含,而其中的鈉成分,已被批為肥胖問題的主要原因。保健社團呼籲政府進一步實施將柔性勸導政策改為強制執行,規定所有食品包裝標誌含鈉超標警訊。一般食鹽的化學成分是氯化鈉,攝取過多會導致血壓上升,而高血壓是心臟病和中風的主要因子。四成美國人有高血壓,少數族裔的比率更高。根據食藥署研究,美國人攝取的鈉,約70%來自加工處理與包裝的食物和餐廳廚房提供的餐點,而不是自家廚房或餐桌上和胡椒瓶並列的鹽瓶。一般人很難確知自己每天吃進多少鹽到肚子裡。食藥局曾提出每人每天一茶匙或2300毫克以內的建議,但是民眾不是不在意,就是無法確認每項食物當中的鹽含量,不但超過,還超倍。速食連鎖店奎茲諾(Quiznos)的標準義大利潛艇三明治,一個就含3760毫克鈉,必勝客(Pizza Hut)的九吋「滿盤」肉類比薩,一塊就含3670毫克鈉。食藥局盯上成百上千種加工、包裝和餐館炒煮的食品,希望把美國人每日鈉的攝取量縮小到3000毫克以下,比美國心臟協會等組織的建議要「寬容」多了。但是,要根據這項新指南調整產品的含鹽量,對所有業者都是一大挑戰。
-
2021-10-1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每天吃阿斯匹靈防心臟病?美專家小組推翻一般認知:60歲以上長者恐現致命出血風險
美國醫學界多年來建議,中年以上民眾日服低劑量阿斯匹靈,來以預防首次心臟病發作或中風;但最新研究發現,日服阿斯匹靈好處恐不抵風險;美國預防醫學專案小組(USPSTF)12日建議60歲以上長者,不要為了預防首次心臟病或中風,在沒有醫師指示下,自行日服阿斯匹靈,因為此舉並無好處。這項用藥新建議恐影響全國數百萬人;美國預防醫學專案小組(USPSTF)專家曾建文(Chien-Wen Tseng,音譯)說,沒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的人,無須因到了特定年紀就開始服用阿斯匹靈。但這項建議不適用於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且日服阿斯匹靈的人,另外就算無這兩項病史但已開始服用阿斯匹靈者,也勿貿然停用,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根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心臟病是美國人的頭號殺手,每年約65萬9000人死於心臟病;中風則是第五大死因,每年奪走15萬條人命。出血風險 對老年人尤致命曾建文說:「全美每年約120萬人首次心臟病發或中風,此事需慎重以對。」根據該小組12日公布的建議草案,最新科學證據發現,40到59歲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日服81到100毫克阿斯匹靈,對預防心臟病或中風的「淨效益」(好處減去壞處)非常小,最好和醫師商量後再決定是否服用。阿斯匹靈能稀釋血液濃度,防止硬塊在血管內生成,預防心臟或腦部血管堵塞;但曾建文說,阿斯匹靈一大風險是造成大出血,這對老年人尤其致命;因此,小組不建議60歲以上長者為了預防心臟病或中風而每天服用阿斯匹靈。應有醫囑 別逕自到藥房買曾建文表示,本建議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大家開始和醫師討論,不要逕自到藥房買阿斯匹靈。這項建議草案接受公評至11月8日,這是該小組2016年建議服用少量阿斯匹靈以預防直腸癌以來,首度大幅更改用藥建議;USPSTF有關心血管疾病的建議若定案,內容將與美國心臟醫學院(ACC)和美國心臟協會(AHA)2019年更新的指南相符。對於有心臟病和中風風險的人而言,日服阿司匹靈仍有效益,但好處比預期更少。服用阿司匹靈以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建議源自1980和1990年代的實驗;AHA會長洛伊德-瓊斯(Donald Lloyd-Jones)解釋:「當時我們不太注重或不太會控制血壓和膽固醇,所以阿司匹靈有更多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空間。」近年來民眾越來越能管控風險因子,也強調健康生活;新研究顯示,把服用阿司匹靈當作主要預防策略的效益有限。
-
2021-03-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新冠疫苗「腋下腫脹」 她以為自己罹癌
打完新冠疫苗後,如果接著要篩檢癌症或掃描乳房等,最好先告訴醫師,以免誤導醫師的研判。癌症醫師和放射科專家說,接種疫苗後,淋巴腺--尤其是腋下的淋巴腺—有時候會腫脹,這是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但可能也顯現在乳房等癌症掃瞄檢查圖上,引起誤判或恐慌。「這點,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休士頓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放射線專家Melissa Chen說,因為最近有個病人打完疫苗,淋巴腫脹,緊張兮兮找她檢查癌症,她費了不少功夫才勸慰住。她強調,已有癌症或疑有癌症的人,不應因為疫苗會引發淋巴反應而不打疫苗。白血球聚集對抗病毒感染時,免疫系統如淋巴腺會有反應,通常聚集點太小,不易感知;但病情嚴重或接種某些疫苗後,淋巴腺會腫脹,最新一期美國放射科學院期刊也建議醫師,心理要有準備。Melissa Chen說,通常會出現腫大的是腋下,或注射疫苗手臂同側的鎖骨附近。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已把這現象列入輝瑞和默德納疫苗反應的研究報告,但未列在嬌生疫苗報告中。食藥局說,16%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的人,出現腋下腫脹現象,如果只是稍微腫脹,即使硬塊沒被注意到,也會出現在體檢掃描圖上。專家因此建議,最近才打完新冠疫苗的人,癌症篩檢前,要告訴醫師,好讓醫師判斷,腫大只是疫苗反應,還是需進一步切片檢測。放射科學院則建議,不影響接種疫苗排序時間的話,在接種前就去做放射檢測。至於已有癌症的人,最好選擇沒有癌細胞的那一面身體,接種疫苗,比較不會造成混亂。放射科專家認為,該篩檢還是要篩檢,不要拖延,但放射科學院的論文小組建議,非急性的癌症篩檢,可排到疫苗接種完六周之後。麻州總醫院則建議不必延後,跟醫師溝通好接種副作用即可。
-
2020-06-13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患者染新冠肺炎 死亡風險高1倍
國際合作的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死亡風險比其他新冠病患者高一倍。高血壓會讓嚴重的病情惡化,這是廣為人知的常識,4日刊載於歐洲心臟期刊的這項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死亡風險更加升高。由中國西安西京醫院心臟科醫師李飛和陶鈴(均譯音)領銜的國際研究小組,分析武漢2866名在醫院接受新冠肺炎治療的病患資料,其中約30%有高血壓。陶醫師說:「2月初我們在武漢開始治療新冠肺炎患者,就注意到死亡病患將近一半有高血壓,百分比遠高於新冠症狀輕微的患者。」小組發現,高血壓患者死亡率為4%,血壓正常的新冠病患死亡率為1.1%。把患者各項差異列入比較統計後,高血壓新冠病患的死亡率比非高血壓病高出一倍,「停止服用高血壓藥的患者,死亡率更達7.9%。」研究小組進一步把另外2300名新冠病患的病歷拿出來研究比較,看看是否和他們服用的高血壓藥的藥性有關。醫療人員本來擔心ACE-2抑制劑和ARB降血壓藥進入身體發生作用的途徑,跟新冠病毒進入細胞的路徑類似,會讓體內的病毒,更容易擴散到其他細胞。但研究小組發現,沒有證據足以證明這點。陶醫師說:「研究結果不支持我們當初的假設,讓我們相當驚訝,事實還相反,服用ACE抑制劑和ARB降血壓藥的人,情況較好。因此,我們建議病患,除非醫師特別勸阻,不要停止或改變平常已在服用的抗血壓藥。」李醫師說,本來就有高血壓的人要明白,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死亡風險較高,因此,病疫流行期間要好好照顧自己,萬一不幸感染,家人和醫療人員需更加注意。
-
2020-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疫情心情低落? 5食物助提振精神
疫情讓你心情低落?專家說,提振精神可借助「吃」,但要吃對東西,因為可幫助身體的食物,也可改善腦袋的世界觀,而且營養有助提升免疫力,而你心情差,可能就是免疫力低落所致。如下五種食物,專家說有助提振精神:一、鮭魚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這是人體不會製造,但卻是緩解情緒低落的必要養分。我們全身的細胞,特別是腦細胞,外層的薄膜構成成分,就有omega-3脂肪酸,後者可減緩憂鬱症。鮭魚肉也是抗發炎食品。研究指出,身體發炎嚴重,可導致憂鬱症。二、黑巧克力研究發現,黑巧克力不但「補」腦、提振免疫系統,還「補」眼力。不過,也要吃成分對的黑巧克力,才有前述功效。專家發現,可可含量占70%的黑巧克力--最苦的那種--最有效,糖和牛奶成分只佔30%,吃起來可能苦大於甜。三、漿果水果屬均衡飲食不可或缺,其中,漿果對腦部特別有益。藍莓等漿果所含類黃酮(flavanoid)有調節心情、改善記憶、抗發炎等效用。四、波菜和羽衣甘藍 (kale)波菜和羽衣甘藍等深綠葉菜也富含omega-3脂肪酸,有抗炎作用,此外,綠葉菜裡面的鎂,對腦部運作以及心情調節,都功不可沒。五、杏仁杏仁的油脂是健康的油,能促進我們腦部的健康。最近的研究發現,杏仁也富含酪胺酸(tyrosine),能延緩認知能力的衰退。研究顯示,酪氨酸對高度緊張、嚴寒、疲憊、悲傷(親人去世、離婚)、長時間工作、缺乏睡眠的人有幫助,能把造成緊張的激素產量降低,減輕高度緊張導致的體重下降,也能增強體力和認知能力。
-
2020-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天氣熱口罩戴不住 醫師建議可改用面罩
新冠病毒可能飛沫傳染,甚至在空氣中漂浮,此一特性在眾多人感到口罩不方便之際,是不是應改用面罩?有些醫師建議,經濟重開後,戴上透明的塑膠面罩效果不輸給口罩,甚至更佳,連眼睛都受到保護。愛阿華大學暨該市榮民健保中心傳染病醫師裴任瑟維奇(Eli Perencevich)說,他到商店、大樓去的時候,都戴上面罩。他和兩位同事投書美國醫學會期刊,指出面罩和檢測、追蹤、社交距離、勤洗手等一樣重要,都可減低感染風險。新加坡政府已經規定,學校重開時,幼稚園師生都要戴面罩;賓州公衛專家建議學校開學後師生都戴;加州Palo Alto教師工會也同樣要求。目前,最嚴格執行戴面罩規定的是診療新冠肺炎病患的醫護人員,手術時也須戴,以防被血液、骨屑噴到。波士頓Brigham婦女醫院住院醫師雪莉余(Sherry Yu)說,眼睛的保護很重要,而面罩很容易消毒,用酒精擦拭或熱水與肥皂沖洗,又可重複使用,直到出現破裂才須換新。裴任瑟維奇認為疫情未明朗之前,普通人應和醫護人員一樣戴上面罩,防護自己。他說,面罩可以讓人摸不到臉,這又可增加一分安全保障,何樂不為?再說,面罩比口罩還容易戴,就像戴眼鏡、戴帽子一樣,只遮住額頭一部分,不會讓人有奇癢欲搔的衝動。有些人戴口罩的方法不對,只遮住嘴巴,或讓鼻孔露出,這樣達不到防護效果。也有人經常調整口罩的位置,跟人說話時還拿開來,裴任瑟維奇說,這樣對人對己都不好。此外他提醒大家,布口罩只能防止戴的人不把病菌傳染給別人,防止別人把病菌傳給你的效用不大。
-
2020-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久待在家會削弱免疫力?醫師給答案
新冠疫情期間長久待在家裡,許多人擔心免疫力會不會變弱?專家說安啦!困在家裡不會減低你的免疫力而使你更易受到病毒感染。在凡事都令人戒慎恐懼的避疫期間,家庭醫師卜燕(Natasha Bhuyan)的說法應該讓你放心:「沒有證據顯示,長期待在家裡會讓你的免疫力變弱。我們的免疫力是經年累月,由好幾個因素組成的,再說待在家裡也會接觸到屋內不同的病原體。」總之,沒和外人互動,不會減弱你的抗病能力。話雖這麼說,有幾點還是要注意。首先,太陽曬得不夠,不是保持免疫力的好方法,因為人體本來就需要陽光提供維生素D,才能正常運作。因此,散散步、騎腳踏車、到公園去,記得保持六呎社交距離,曬曬太陽,不失為吸收維他命D的好方法。如果你家庭院、陽台、頂樓夠大,那更應善加運用。2010年國家醫學圖書館期刊曾刊載研究報告說,每周曬幾次太陽,每次10到30分鐘就能吸收「保持健康」所需的維生素D了。其次,舉家避疫本身不是問題,擔心如何度過疫情,自找的心理壓力才是問題。心理學家希斯曼(Jared Heathman)說,壓力會讓血液裡面的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量上升,降低我們的免疫力。皮質醇荷爾蒙不平衡,會讓血糖上升,打亂免疫系統,病毒入侵時,免疫反應就會慢下來。免疫系統應戰能力遲緩,對身體的不良效應百端,例如,佛羅里達州頭髮與頭皮雷射治療診所的主任山提諾(John Santino)指出,過去幾周,就有不少病患說他們頭髮掉得厲害。毛囊受損,出現假性斑禿(alopecia areata),可能就是過度緊張與壓力造成的。如何平衡心緒呢?卜燕建議正常起居、多吃新鮮食物、經常運動、每晚睡足8小時。寫日記、打坐也無妨,曬曬太陽更好!
-
2020-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想要自製布口罩 陸軍揭曉效果最佳材質
想自製布口罩抵抗新冠病毒?陸軍化學生物中心經過多次試驗,終於找到一個最佳材質。若一時找不到這個上選材料,也有不錯的第二選擇。隸屬作戰能力發展指揮部的化學生物中心,在4月5日國防部准許現役軍人自製口罩,自我防護之後就開始測試不同材質。國防部此一宣布,引發網路上熱烈討論。該中心是少數有能力根據國家職業安全與衛生研究中心標準,針對嚴格的材質滲透度,做試驗與測試的單位之一。該中心化學生物保護及去除感染組負責這項測試。測試小組領導人卡瑞提(David Caretti)說,「我們最大的挑戰是挑選一樣可以有效防堵病毒滲入,又不妨礙呼吸的質材。如果防阻密度太高,空氣自然會越過(口罩)表面,從邊緣隙縫進來,」他說。這樣,就達不到防護口罩的效果了。」他的小組經過300次測試,發現通常拿來清洗東西、擦亮表面的四層超細纖維布(four-ply microfiber cloth),最適合用來自製防病毒口罩。卡瑞提說,這種超細纖維布料做成的口罩可以濾掉75%的微塵粒,相較之下,醫護人員戴的N95口罩,可以濾掉95%以上。這個陸軍測試小組說,聚酯纖維布多疊幾層,也相當有效,可以濾掉40%懸浮粒子。
-
2020-05-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戴口罩惱人問題 專家教你如何避免眼鏡起霧
新冠病毒持續肆虐全美,紐約州、新澤西州、康州、賓州等地規定,民眾出入公眾場合必須戴口罩;如果你戴眼鏡又戴口罩,有個惱人的問題,就是如何避免眼鏡起霧?多虧英國皇家外科醫師學院學報2011年一份研究報告,讓大家知道方法並不難:戴上口罩前,用肥皂水把鏡片沖洗一下即可。報告作者說,先把多餘的水分甩乾,讓眼鏡片自然風乾或用柔軟手紙擦乾,「這樣戴上口罩後,眼鏡就不會起霧了。」道理何在?英國研究人員解釋說,口罩會讓嘴巴呼出的熱氣往上跑,熱氣接觸眼鏡片,鏡片就會起霧。更確切地說,「溫熱的水蒸氣碰到溫度較低的鏡片表面,就凝結成霧,形成小水滴,這些微小的水滴會分散光線,降低鏡片的反差度。小水滴得以形成,則因水分子之間本具有表面張力。」報告說,戴眼鏡前用肥皂水將鏡片沖洗過,會在鏡片表面留下一層薄膜,減低水分子之間的表面張力,讓水分子均勻地變成透明層,這種「縮小表層張力」的防霧效應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當然,這不是唯一的防止眼鏡片起霧的辦法。你也可以在口罩上緣墊一層乾淨的衛生紙,吸收呼出的熱氣裡所含的細微水滴,這樣你的鏡片也可保持清晰。選用上緣有「順鼻樑」小鐵絲的口罩也是辦法:戴上去之前,用手指順著鼻樑捏捏鐵絲,讓口罩緊密縫合眼下部位,也可以防止熱氣或水蒸氣接觸到眼鏡片。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