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2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搜尋
廖靜清
共找到
583
筆 文章
-
-
2022-06-11 養生.人生智慧
前氣象主播李富城想念愛妻,過馬路恍神警覺生病! 憂鬱助長失智,透過運動交友走出失落與悲傷情緒
擁有超過30年氣象播報經驗的李富城,預測功力被譽為「氣象神算」,顛覆傳統的播報方式更讓人印象深刻。卸下主播職務後仍用心經營生活,與結褵55載的另一半享受退休時光,但2019年愛妻病逝,他封閉了二年多,孤獨與茫然感湧上,直到記憶力大減才驚覺事態嚴重,擔心失智症上身。退休後努力經營生活 一夕生變故自空軍官校氣象正科系畢業的李富城,熱愛研究氣象,以上校官階申請退役後,進到電視台擔任氣象撰稿員,當時已經54歲。七年後,為了爭取上螢光幕的機會,他毛遂自薦表示願意創新氣象新聞播報,灰髮模樣在年輕主播群中格外引人注目,憑著多年在軍中的「追風」經驗,脫穎而出如願站上台前。多次精準預測颱風走向,再加上生動的「說氣象」功力、活潑解說氣象諺語,甚至還開啟了氣象call-in浪潮,親切的「李伯伯」形象深植人心。李富城受到觀眾愛戴,即使自電視台離職,仍以自由氣象人的身分受邀在颱風期間播報分析走向;82歲,正式告別螢光幕後,他在臉書發布自製影片《李富城說氣象》,延續氣象專業。除了學習3C科技、電腦軟體應用,李富城與太太張至妹享受沒有工作壓力的兩人世界,保持爬山、旅遊等興趣,人生下半場自在安好。然而這一切都在一瞬間戛然而止。想念愛妻 過馬路恍神警覺生病「2018年10月8日,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一天,至妹腹痛難耐就醫,就診後宣告大腸癌三期。」李富城忘不了當時的驚恐害怕,平日都有健身習慣,也很注意養生的人怎會罹癌呢?痛哭之後,決定接受手術和化療,但治療狀況並不佳,隔年7月,抵不過癌細胞的侵襲,摯愛在家中走了。這段時間,李富城陪伴進出醫院、求主聆聽禱告,盡力滿足愛妻的願望,最後依然天人永隔。陪病治療期間,李富城每天擔心病情,夜裡,死亡的恐懼如陰影般揮之不去,不時崩潰痛哭:「為什麼是我們?」隨著妻子的身體每下愈況,意志也跟著消沉,在生命畫下終點的那一刻,心已死去大半。結髮55載的愛妻離世,李富城精神渙散猶如冷灰,對所有事情都意興闌珊,把自己封閉起來,緊接著新冠肺炎來襲,幾乎到了足不出戶的地步,慢慢出現肩頸痠痛症狀。只是,身體的痛苦比不上心裡的糾結,喪妻之痛如此折磨,生活漸漸沒了目標,每天都過得空虛,長達二年的閉關狀態,直到某天出門到郵局辦事,過馬路時卻被自己的行為嚇到。「我怎會走到這裡?」他說,熟悉的路程變得陌生,甚至忘了原本要做什麼,猛然一回神,發現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腦中閃過「失智症」,擔心罹患不可逆的大腦退化病變。運動交友 走出失落與悲傷情緒回想過去學習力佳、記憶力好,播報過的颱風在哪一年都能記得,這二年卻時常健忘失神。李富城正視問題,就醫做核磁共振以及認知功能檢查,初步結果是嚴重憂鬱引起的功能障礙,「我不想得失智症。失去太太已經很痛苦,我不想再忘記家人、不想迷糊離世。」李富城說,母親在晚年時也有失智症狀,擅長的毛衣針線常打錯,也會懷疑有人要偷她的錢,應該是「被害妄想」的關係。李富城打起精神,做運動、出去走走,包括經營臉書與網友互動交流,許多人鼓勵他重拾長才,於是「李伯伯」又在臉書上談論氣象,偶爾也分享做菜心得,回憶母親的廚藝。再次找回生活節奏,每天早起查看氣象資料,回覆朋友或網友的提問,原本不定期舉辦的網友會,又恢復偶爾相聚,療癒彼此的心,跟朋友出遊,鬱悶的心都打開了,雖然傷痛仍在,但他希望好好活下去,告慰妻子在天之靈。憂鬱助長失智風險 走出社交孤立「失智什麼時候會來不知道,我能控制的是延緩惡化速度。」李富城努力讓自己放開心態、走出社交孤立,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尤其是數位科技。他聽從醫師的建議:設定人生目標、常運動、多與人互動、生活作息規律,後三項已經達標,接下來是規畫家人環島行程,以及繼續經營最愛的氣象。李富城以過來人的身分發聲,暮年喪偶怎能不悲痛,但長期憂鬱會助長失智風險,只能靠自己、靠家人、朋友拉一把,回到生活軌道,期許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老年憂鬱與失智症失去活力並不是正常老化,很可能是老年憂鬱症的警訊,家人要多注意長輩精神狀況,包括性格與作息改變。心理師黃珮雯說,老年憂鬱症常伴隨著身體疾病,較難察覺,不要以為「上了年紀都會這樣」,憂鬱情緒長久累積會引發失智症,屆時只能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改善症狀,無法治癒。
-
2022-06-06 失智.大腦健康
強化心肺、肌力與訓練認知 治療師教你棍子伸展操延緩失智
●失智症是腦神經退化,運動助延緩惡化●棍子伸展操強化心肺與肌力,訓練認知●復健療法可提升失智患者、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隨著人口老化嚴重,疾病照護需求也日益增加,好發於65歲之後的失智症,患者腦部神經細胞退化,出現各種認知功能障礙,對患者和照顧者來說,日常生活大受影響。體智運動 愈動愈聰明失智症不可逆,但早期發現與介入,可有效延緩退化速度,除了藥物,運動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加上從事刺激大腦的心智活動,雙管齊下可改善症狀。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表示,運動對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病程有很大助益,尤其是改善記憶與認知功能。運動可分為三種:體能運動、動作運動、組合運動,還有結合認知的體智運動,同時鍛鍊體能、動腦學習,增強手眼腳的協調能力。鍾孟修說,運動加上遊戲發展出來的體智活動,具有延緩失智的效果,玩法非常多元,例如一邊念數字、一邊搭配認知指令要求,隨時保持注意力及反應速度。根據醫學研究,運動能促進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運動後學習效果更佳,增強大腦「愈動愈聰明」。做棍子操 更易練肌力運動是最天然的大腦良藥,失智患者進行哪些運動比較有幫助呢?鍾孟修建議,會流汗的有氧運動、加強下肢肌力的阻抗運動以及維持身體活力的柔軟伸展,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長輩常有肌力不足、容易跌倒的問題,「棍子伸展操」能輔助訓練,提升運動意願及體適能,效用比一般拉筋更多元。鍾孟修強調,棍子伸展操主要的好處,是增加長輩運動意願,因為手持物品多了儀式感,兼具趣味性與健身效果,而且運用槓桿原理可鍛鍊全身、將力度傳送到更深層的肌肉。另外,棍子提供平衡保護的穩定性,可以做更多角度的延展,左右手互換伸展肩頸關節,對腦部是很好的刺激。●棍子伸展操的好處1.輔助訓練:增加運動意願,經由儀式感增加「動」力,邊運動邊玩。2.伸展效果:伸展更深層的肌肉,帶動全身並提升關節幅度和力量。3.平衡保護:調整身體平衡位置,各動作不因重心過度移動而受傷。●注意事項1.運動過程中,身體挺直不聳肩,四肢盡量伸展。2.棍子底部要有軟墊,加強支撐力與防滑力,例如登山杖。3.循序漸進增加時間與強度,動作由簡入繁。4.照顧者陪伴運動,互動聊天達到體智運動效果。-------------------------元氣網推出【免費Live線上課程】,由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設計規畫市面上少有的「全方位失智症運動課程」,融入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手腦協調、口腔吞嚥練習等系列課程,以及獨家的「棍子健身操」,改善失智者的生活品質問題,課程內容請上https://pse.is/46vcrd報名參加。
-
2022-05-3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中過風的人再次中風風險高?留意心房顫動高風險因素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已連續六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平均每年奪走一萬多條人命;除了死亡,腦中風最令人害怕的是失能後遺症,如果落入長照,歷程平均將近10年,肢體癱瘓、認知障礙、失語,甚至臥床等,對於病人與家屬無疑是一沈重照顧負擔。台灣腦中風醫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遠距健康平台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線上課程,特別邀請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主任蔡力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科專科副教授蘇峻弘授課,吸引上千位長照人員報名參與,內容包含認識中風現況、中風與危險因子、中風徵兆辨識及處置、如何預防再次或反覆中風等。腦中風一般分為兩大類:缺血性中風(梗塞)、出血性中風,約有75%的患者為缺血性中風。蔡力凱說,急性腦中風的預後好壞,常決定於是否能即時正確送醫處置,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已可透過靜脈血栓溶解劑或是動脈血栓移除術搶救尚未壞死的腦細胞,在黃金搶救時間內完成治療,可降低肢體偏癱及認知障礙等後遺症。注射靜脈血栓溶劑的治療成效顯著,國際研究顯示,原本的黃金3小時已延長至4.5小時甚至9小時;而若有顱內大血管阻塞,另可進行動脈血栓移除術,能以導管方式直接將血栓取出以打通血管,但最好在8小時內進行(最多24小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蔡力凱表示,多數腦中風患者會面臨不同失能程度的後遺症,若狀況嚴重,家屬會依家庭及經濟狀況選擇送往長照機構、聘請看護、在家自行照顧或使用長照2.0資源,但所謂的「出院」並非痊癒、休養,而是面臨龐大的醫療支出與精神壓力,因此,預防腦中風與及時就醫處置將有助於提高中風病人康復機率,避免後續沉重的照顧負擔。蘇峻弘提到,臨床研究顯示,每六位腦中風個案,就有一位是因罹患心房顫動造成的。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中造成腦中風機制是因心房產生不規律跳動,血液無法正常流動、容易堆積血塊,流到腦部就會阻塞腦部血管。為預防腦中風發生,應積極注意心房顫動問題。中風後更需要做心率監測、定期量測三高,並與醫師討論予以口服抗凝血藥物治療,預防再度或反覆中風。蘇峻弘補充,以預防中風來說,常透過抗凝血藥物來抑制凝血功能,只是如果碰到緊急狀況需要進行手術時,如果來不及恢復凝血功能,可能會造成失血過多、休克死亡的情形,錯失治療最佳時機。現在藥物進步,已有專屬反轉劑能幫助凝血功能快速恢復,大幅改善以往傳統抗凝血藥物治療的限制,對病人更多一層保障。照服員和照顧者應提醒患者按時用藥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等),並隨時記錄復健及用藥狀況,更重要的是提醒個案定期至醫院回診追蹤慢性病是否被控制,以及是否有新的中風危險因子出現,才能降低腦中風再次發生機會。「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入門課從認識腦中風開始,透過線上直播課程即時向專家提問,深化長照人員的專業。課後照服員、照顧者提出許多問題,包括腦中風從預防、急救到照護,以及如何避免再次中風等,上千位報名參與的民眾課後於LINE群組接收測驗連結完成測驗交卷,完成積分資格。更多腦中風線上積分課程資訊可上元氣網查詢,建立基礎照顧技能。為了讓照服員、照顧者能夠了解更多腦中風大小事,元氣網彙整線上課程後Q&A:Q: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腦中風的高風險族群?A:國民健康署的「腦中風紅色警報」評估表列出8大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史、心房顫動、抽菸習慣、肥胖、運動習慣、家族史,只要中3項就有中風的潛在危險。Q:如何及早發現中風、正確送醫?牢記「舉手、微笑、說你好、快打119」口訣。A:Face:微笑,觀察兩邊臉是否對稱。Arm:舉手,檢查是否會有一隻手無力下垂。Speech:說你好,口齒是否清晰且語意完整。Time:記下病發時間。若有上述任一徵兆,務必快打119就醫,把握黃金救治時間,降低中風後遺症。 Q:心房顫動與心悸有何不同?A:心悸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病,心悸的原因非常多,搞不好是害怕,不見得是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心悸只是心房顫動的一種症狀表現,要確定是否為心房顫動,必須到醫院做心電圖確診。Q:腦中風有可能復發嗎?怎麼預防?A:因腦血管已經受到損害,患者再次中風的機率比未曾中風過的人高出9倍!許多患者因康復程度佳,忘記自己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醫師提醒,一定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戒菸、運動,服用抗血栓藥物千萬不能停。Q:若發生腦中風的時間是睡醒後,該怎麼判斷發病時間?A:牢記「起床時間」以及「就寢時間」,告知所有發病細節,醫生會按病人情況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透過影像結果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千萬不要慌亂。想了解如何降低中風失能風險避免中風、反覆中風?6月28日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健康平台針對「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開設進階課程,邀請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部主任周中興、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協同部主任巫錫霖、彰化基督教醫院疾病管理整合中心督導蕭碧如線上授課,提供專業、實用的照護知識,歡迎家庭照顧者、照顧服務員等踴躍免費報名。報名連結:https://reurl.cc/6Zb9lk 延伸閱讀:國內調查,10%的中風患者,一年內會二度中風
-
2022-05-30 癌症.乳癌
乳癌術後運動 3種訓練增免疫力、降副作用
● 運動是癌症術前術後保持健康重要的一環● 乳癌術後的淋巴水腫、傷口沾黏要特別注意● 經過醫師評估,掌握體能狀況即可運動訓練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有年輕化趨勢。患者不只要面對療程,還有切除腫瘤後的乳房重建,諸多挑戰容易讓人陷入憂鬱、沮喪的情緒中,心理壓力極大。癌症體適能訓練專家何宏胤表示,藉由長期運動可打造體內抗癌環境,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術後疼痛、傷口沾黏等問題,只要患者體能狀況許可,經醫師評估後,應該重啟運動生活。癌症治療期間 也應該運動癌友常因為身體疼痛、術後傷口、化療副作用與癌疲勞(癌因性疲憊症)等因素,擔心無法負荷運動。何宏胤說,適度運動很重要,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癌後保健有很大助益,尤其是可以減緩治療副作用的不適,降低疲勞、鬱悶,但須經由專業人員指導訓練下,採正確姿勢才能讓效果加乘,並且預防運動傷害。針對乳癌患者的運動訓練,何宏胤建議,宜循序漸進提升運動強度、次數,每周3至5次有氧運動與拉筋伸展,可提升心肺功能、柔軟度及功能性;每周2至3次重訓鍛鍊大肌群,強化肌肉組織與身體機能。每項運動都要注意節奏不要太快、動作不要太大。術後肌肉無力 多動減疼痛乳癌術後,及早介入運動,可幫助維持關節活動度、消除腫脹症狀、增強肌力和心肺功能。何宏胤說,愈早開始進行運動愈好,術後最常見肌肉無力、手難舉起,建議多做有氧運動、阻力運動,來緩解關節疼痛和肌肉緊縮,進而提升身體自癒力。乳癌病友運動有哪些禁忌及注意事項?何宏胤強調,乳房重建手術後,可能有上肢及肩膀不穩定等肌肉失衡,因此要避免胸部的推舉動作;藥物副作用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導致平衡感失調,適合做太極拳、慢跑等低強度的運動。骨轉移的病人,則以瑜伽、散步、伸展操等低衝擊性的運動為主。●有氧運動每周3至5天做中等強度的大肌肉群有氧運動,如走路、單車等,對於整體健康生活品質、情緒及功能性均有顯著改善。●阻力運動每周2至3天做重訓和深蹲,或扶著椅子反覆由坐到站、再由站到坐,建議做至少一組,每組做8至12下,增加大肌群的強度,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強度。●柔軟度每周2至3天做伸展運動,如瑜伽或拉筋伸展操,對所有大肌群做靜態伸展或活動度訓練。可處理荷爾蒙治療、放療或手術後關節或肌肉的限制區域,藉由伸展運動有助傷口復原。乳癌患者術後運動注意事項1.選擇適合的運動類型,勿造成過度負擔。2.採循序漸進方式,視身體及運動狀況調整強度、次數。3.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應避免高強度運動;有傷口或人工血管要避開游泳,以免感染。4.患側有緊繃感、麻、痛等異常現象,回診時告知醫師並調整運動方式。
-
2022-05-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手腳、脖子、胸口痛竟是糖尿病引起 淡馬社區服務站揪疾病前兆
「最近胸口會痛,還有脖子跟左邊手腳也是,我是老了還是有什麼問題啊?」64歲阿春(化名)因為疼痛症狀困擾不已,甚至影響生活作息,就醫檢查後發現,竟是長年糖尿病使血管壁發炎,引發全身循環不順、周邊神經病變,才會有身體部位疼痛的症狀出現,經醫師治療後逐漸改善。除了「3多1少」,反覆感染、視力變模糊等也是糖尿病前兆。淡水馬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家醫科主任詹欣隆指出,近三年來,糖尿病是淡水居民最常向社區健康服務站諮詢的疾病種類之一。糖尿病的徵兆除了典型常聽見的「3多1少」,吃多、喝多、尿多以及體重減少之外,還有一些一般民眾意想不到,但卻有跡可循的症狀,例如身體若有疲倦、反覆感染、視力變模糊或傷口不容易癒合、身體部位疼痛等,都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透過定期健康服務站,及早發現糖尿病患者。為及早發現糖尿病前兆,詹欣隆表示,淡水馬偕社區中心定期透過服務站協助民眾揪出危險因子,從淡水馬偕在新北市淡水、五股、蘆洲、三芝、八里等5個行政區設置共76個健康服務站的統計資料發現,近1/4的民眾有肥胖問題(BMI超過27),此外第一期高血壓的民眾也有18%、符合第二期高血壓則超過3%,肥胖、體重過重或內臟脂肪過多的族群,在淡水社區非常普遍,同時有多項數值異常者也不在少數。詹欣隆進一步說明,因糖友常有血糖管控問題,若血管長期糖分過高,可能引起血管壁發炎或動脈硬化等問題,造成周邊神經病變或循環不良,進而產生身體部位的疼痛,更可能合併其他嚴重心血管疾病。若有以上症狀,應盡早就醫。與醫師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藥物,規律用藥、定期回診。他提醒,初確診的糖友除了配合醫囑規律服藥,可從慢性病史、飲食和藥物等面向了解自己的疾病,若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等),建議就醫時主動提出與醫師討論用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藥物。目前有些新型的口服糖尿病藥物,對於心臟或腎臟等器官也有一定的保護效果,能降低腎病變、低血糖、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風險,千萬不能擅自停藥或減藥,以免造成更大傷害。詹欣隆指出,根據國健署的調查統計,75歲以上國人有七成同時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疾病,對於慢性病友,定期回診、配合醫師診治是最重要的;此外,除了睡眠充足與均衡營養兩項基本原則,更鼓勵大家參與社區活動,促進在地民眾的體能與社交關係。利用馬偕醫生到我家App,發展遠距照護模式。面對新冠肺炎,淡水馬偕醫院積極推動後疫情時期的防疫新生活運動,強化「馬偕醫生到我家App」發展遠距照護模式,同步將馬偕社區健康服務站轉型為雲端健康服務站。詹欣隆鼓勵民眾下載,每日記錄血糖、血壓、總膽固醇等數值,確診的病友更可輸入每次用藥的時間與筆記,回診時與醫師討論,隨時追蹤疾病。詹欣隆說,與病毒共存的時代下,慢性病友若因擔心外出感染而延誤就醫,反而可能使病情加重,應積極與醫師溝通,從個人的慢性疾病病史等面向做整體評估,選擇適當的藥物,配合飲食和運動,主動擊退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的危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5-27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名家觀點/疫情升溫 避免醫療排擠 林口長庚院長程文俊:落實分級醫療是關鍵
本土疫情爆發至今,再次衝擊國內醫療量能,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暨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呼籲,醫學中心平常負責重症,居家隔離的病患可先透過視訊診療,有急迫性才到院治療,以防醫療量能超載,同時因應照護需求。更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自我照護,減少感染重症風險。自2020年初全球傳出新冠肺炎疫情,林口長庚隨即成立防疫中心,超前部署醫療職場安全,包括做好外部防護與內部管理、調配人力避免醫護人員過度辛勞、儲備充足醫療物資等,提升整體運作。智慧醫療 助前線防疫有成2014年,林口長庚即獲得台灣首家「智慧醫院標章」,將推動智慧醫療視為目標,在這次疫情中發揮成效,確保醫療團隊安全、提升防疫效能。程文俊表示,疫情帶動遠距醫療發展,居家隔離者在遠端就能視訊診療請醫師開處方,或是慢性病患者傳遞健康數據開立連續處方箋,減少出入醫院的群聚風險。鼓勵民眾多加運用,除了減少病毒傳染的機會,並節省交通及時間。「運用數位科技防疫,有助於醫護團隊掌握最新資訊,不僅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也能隨疫情變化調節醫療量能,守護民眾及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程文俊說,有賴於兩年多來珍貴的抗疫經驗,林口長庚投入科技化及效率化的防疫措施,加速轉型智慧醫院。超前部署 為醫護病患減壓疫情變化速度太快,林口長庚除了院內分艙分流照護、開設防疫門診,更加速智慧發展,透過數據資訊整合將所有流程全部透明化,提升民眾就醫的品質,也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連日染疫人數攀升,民眾一定會很焦慮,尤其是確診患者,程文俊呼籲,醫療量能要靠民眾合作來穩固,目前各級醫療場所配合緊密,輕症者應先前往中小型醫院或診所診治,醫學中心資源就能留給重症患者。程文俊指出,早在2020年1月3日,林口長庚就已經成立自己的指揮中心,協調院內各部門合作防疫,超前部署以對抗全新的病毒。因為SARS經驗及對新冠疫情發展未知的警覺性,他帶領團隊啟動備戰狀態,擬定嚴謹的感染管制策略,隨時調整檢疫、藉由數據掌握病情變化,例如「感染管制智能監測儀表板」,偌大院區哪層病房有人發燒、比例是否過高、患者的X光報告與新冠肺炎是否有關等,醫護人員都能在第一時間知道,馬上通報並安排人力調度,聚焦在最高風險的病患。視訊看診 守護心血管患者程文俊是國內心臟科權威,他指出,國際間已有共識,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斷藥才能預防重症,也是避免疫情期間醫療排擠的關鍵。由於心血管疾病患者染疫後易增加重症風險,千萬不能隨便停藥,疫情期間更應注意血壓、心跳等生理數據,慢性病患者也要當心,有異狀隨時跟醫護人員聯絡。若擅自停藥或調整藥量,生理數據就會出現不穩定,將使病情加重,對於治療病程產生不良影響。衛福部示警,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族群確診後,病程轉變為重症或死亡的風險高出一般人二至三倍。疫情帶動遠距醫療發展,居家隔離者能視訊診療請醫師開處方,慢性病患者可傳遞健康數據開立連續處方箋,減少出入醫院。程文俊提醒,不要因為擔心染疫而未回診,出現服藥空窗期,多加利用遠距醫療,視訊請醫師開處方,建立防疫健康生活。
-
2022-05-24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你照顧累了嗎?難以察覺的心病,小心「侍病憂鬱」找上門
一大清早,48歲的林小姐已經起床協助媽媽如廁,順便檢查前一晚的紙尿褲是否溢漏。接著忙早餐、帶去失智據點、請其他家人接手,再趕著上班、回家做晚餐;若晚上媽媽黃昏症候群發作,要緊急安撫情緒......日復一日,林小姐也隨著罹病者的病情而起伏,身心壓力不堪負荷。注意失眠、想哭的隱形憂鬱警訊隨著醫療水準提升,現代人平均壽命愈來愈長,但晚年若不是健康活著,對家人的照顧負擔極大。根據統計,每個人一生平均長照需求約7-9年,每位家庭照顧者平均每天花上11.06個小時照顧家屬,還不包括其他突發狀況。有時候明明已經盡心盡力,卻因為患者病情不穩定而沮喪自責,或被其他家人指責,長期處在壓力下,容易成為「隱形第二患者」,若未紓解煩躁不安的情緒,小心身心失衡引發「侍病憂鬱」。什麼是「侍病憂鬱」呢?心理師李汶軒解釋,長時間照顧失智老人,卻沒有先妥善照顧自己,久而久之累積生理性疲累和精神性疲勞,產生了失落、無助、挫折、焦慮等負面想法,最後可能情緒憂鬱、甚至演變成憂鬱症。李汶軒說,情緒憂鬱不是憂鬱症!情緒憂鬱像是一片烏雲,生活偶爾都會出現不開心的事,想辦法調節散去。但若累積到一個程度而無法逆轉,極度悲觀讓生理機能失序,身體狀況也開始惡化,最擔心的就是自殺問題。小心侍病憂鬱的5大症狀●過程逐漸沒耐性:厭惡人際社交,對於陪伴家人也提不起勁。●對休閒活動失去興趣:對日常活動、原本喜好的興趣都提不起勁。●身體常出現痠痛不適:因神經緊繃而引起頭痛、失眠、肌肉痠痛。●因財務問題引發焦慮:一人失智,全家都會陷入身心與財務危機。●容易沒來由悲傷哭泣:突然流淚、覺得自己沒用,無法控制情緒。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力氣長期抗戰照顧家人,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時時要求自己做到盡善盡美,最終會累出病來,也困在負面情緒裡。要如何避免「侍病憂鬱」?李汶軒建議,首先就是把自己照顧好,才能更好地去照顧別人。※要注意上述侍病憂鬱5大症狀,若持續出現2周以上就要小心;另外可參考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照顧者壓力自我測驗」,當壓力過度沉重,影響睡眠、食欲、情緒等,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如何紓解負面情緒●保持正面樂觀態度:允許心情低潮、不完美,自我肯定照顧家人的工作很有價值,記得每天稱讚自己:我很重要!●別一個人扛下全責:善用身邊的家人、後援,別全部攬在身上,或找幾個家屬支持團體,一起解決照顧上的難題。●善用喘息服務資源:不管多忙,都要給自己喘息的空間,轉換心情和環境做些喜歡的事,看場電影、運動或放空。●注意攝取均衡營養:補充富含色胺酸的食物,能擺脫憂鬱情緒!色胺酸可以促進血清素的合成,改善睡眠的狀態。●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可在家簡易伸展四肢,或是參加線上運動課程;也可帶著失智長輩一起互動,重溫親子時光。快樂飲食健康吃,遠離憂鬱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魚油、深海魚油: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對抗憂鬱及焦慮症,對於憂鬱症高風險者也可作為預防。●褪黑激素:褪黑激素與睡眠相關,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保持好心情的重要元素。●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又稱快樂荷爾蒙)的重要原料,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食物中取得,有助睡眠品質及穩定情緒避免焦躁。色胺酸食物並不少見,如:雞肉、雞蛋、鮭魚、香蕉、堅果類、乳製品、大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維生素B群: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並參與人體的代謝與合成,足夠的維生素B攝取則有助於安定情緒、消除焦慮及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有助於人體的神經傳導,具有放鬆及鎮定功效的營養素。李汶軒強調,隨時注意自我壓力警訊,而非到了身心理出現異狀才尋求治療,檢視是否常睡不好、容易生氣或陷入沮喪,不時觀照自己:哪裡不舒服了?千萬不要忽視情緒健康。照顧者一定要先看到自己的價值,而非建立在付出與犧牲上,過度的付出容易疲勞,尤其是超出個人能負荷的量,當不斷自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還不夠好」時,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照顧者也成了潛在疾病的受害者。心理師提醒,每個人都會成為照顧者,都應為未來的照顧工作預做準備,事先了解長照2.0提供的四包錢: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補助。多留點時間給自己,定時清理情緒、養成規律運動、找到宣洩管道,把照顧好自己列為身心安頓的首要任務!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5-23 養生.運動健身
只要1張椅子也能在家做運動 專家教心肺有氧訓練讓你抗疫又紓壓
● 運動促進多巴胺分泌,改善情緒和睡眠● 每周固定運動,降憂鬱、提升免疫力● 混合低中高強度訓練,運動效果顯著疫情期間,不論是居家上班或隔離,多數人心情不美麗,不自覺焦慮。想要感受快樂的正向情緒,不妨透過運動來改善不安、煩躁,同時增強免疫力。WaCare專家、運動管理師許貴婷表示,運動前後做好暖身、拉筋,可以避免運動傷害發生,讓運動效果事半功倍。許多人認為,在家運動比到健身房訓練強度低,其實只要動作對了,注意運動次數(頻率)和時間,都能強健體能。每周至少規律運動3次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成年人欲改善心肺耐力,應以使用大肌群、具節律性的有氧運動為主,每周至少規律運動三次、每次至少20分鐘。若要增進肌力與肌耐力,建議從事重量訓練或肌肉用力性的運動,每周至少二次、每次訓練8至10個身體部位。運動不但對體能有幫助,因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對心理調適也有莫大助益。血清素是釋放壓力、穩定情緒的重要元素,亦稱為「快樂荷爾蒙」,同樣也受運動影響。一張椅子加強全身肌群許貴婷說,在家運動只要清出一個足夠的空間,不需要任何設備,準備一張堅固的椅子,就能變換出各種動作姿勢,加強訓練手臂、大腿、臀部等全身肌群。邊運動邊保持呼吸順暢,可放鬆肌肉和神經,減輕身體的緊繃疼痛感。更多元氣一日課程元氣網的「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課程,鼓勵民眾線上學習。除了居家心肺有氧運動,另規畫活力晨操、醒腦運動、三高飲食預防、口腔健康檢查、睡眠問題等內容,每日制定規律飲食與運動計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法。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健康聚樂部https://pse.is/47762j
-
2022-05-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Q:75歲的阿珠家住台東縣長濱鄉,兒女白天在外務農,家裡只有她跟外籍看護,某日突然覺得半邊身體特別累、想走路腳也沒力,喊看護過來卻連話也說不清楚,這時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廖昱翔/台東縣消防局台東救護隊小隊長廖昱翔分享,台東近三年通報急性中風一年大約160件到170件,高於心肌梗塞和重大創傷,屬於三大急症頻率發生最高的疾病。要在急性中風治療的黃金三小時內將中風病人送醫,對全台最狹長的台東縣是一大挑戰。以最遠的長濱鄉為例,送至市區台東馬偕醫院至少一個半小時,然而腦中風通報常見情況是,病友或照顧者把急性中風症狀當成身體太累,不料休息後病情惡化,進而影響後續送醫與急救的時間。廖昱翔曾遇過,患者臥倒家中,臉部偏癱、肢體異常,子女回家發現後以為只是長輩虛弱的正常表徵,隔幾小時才警覺需要送醫,這種情況在台東時有所見。他說,腦中風救治的關鍵來自民眾提早警覺、了解自己或家屬的病史及用藥情形。腦中風病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居多,長輩若獨居或只有外籍看護陪伴,更容易忘記服藥,增加中風或再次中風的可能,尤其心房顫動患者要特別注意,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五倍,更要規律服藥。家中長輩一定要特別注意定期服用慢性病藥物,一旦發生異常可用「舉手、微笑、說你好」三口訣辨識症狀,只要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症狀,就應立刻打119送醫,避免憾事發生。「去年一名綠島老翁因急性腦中風,動員黑鷹直升機跨海馳援,及時挽救了一條生命;一名住在長濱的老婦疑似急性中風,救護車駕駛油門踩到底直奔台東馬偕,就是為了搶在治療時限內到院。」台東縣政府消防局於四月中旬舉辦「緊急救護員教育繼續訓練」,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洪國華分享急性腦中風治療實務經驗。洪國華表示,台東縣地域有兩特色,一是海岸線狹長達176公里,二是離島醫療需即刻救援。急性腦中風屬於急重症,救護一刻也不能拖延,但全台東縣只有一間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若發生要命的急症,更需仰賴第一線緊急救護員的專業經驗辨識,才有機會挽救一條生命、一個家庭。(文/蔡乙寧)腦中風引發失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洪國華說,腦中風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其造成失能的風險:即使度過急性期危急狀態,不可逆的永久傷害常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對家庭也造成沉重負擔。腦中風有多可怕?患者在中風一個月後,每五人有三人失能,過了半年則是每兩人有一人失能,包含肢體癱瘓、影響語言功能、精神和認知出現改變等。洪國華說,腦中風分為出血型和缺血型,針對頭頸部血管急性阻塞造成的中風,若可以在黃金治療時限內接受血管再通治療(中風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8小時內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至少增加三分之一的病人在三個月後恢復良好的機會,甚至能獨立步行離院。台東地域狹長,因地制宜調整治療時限。但也因為台東縣境狹長,急性中風患者若要在健保給付的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並非簡單的事。扣除偏遠地區的交通和一般人對腦中風症狀認識判別,送醫急救通常要半小時以上,東海岸的長濱鄉、縱谷線的海端鄉、南迴線的達仁鄉甚至需要耗時1小時以上。若病人被送到無法施行血管再通治療的醫院,屆時轉院又會再次耽擱。洪國華強調,民眾發生急性腦中風被送到急診後,還得接受腦部影像、抽血檢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須耗時約1小時,若沒有119送醫,真的很難搶在時限內接受治療。因此台東馬偕因地區性調整,盡力為中風3.5小時內抵院的病人啟動急性中風治療團隊,以增加病人存活復原的機會。中風打119,勿自行就醫,盡量讓可決策者同行。洪國華表示,台東在急性腦中風到院有一個普遍現象,患者做完腦部影像檢查後,準備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時,卻要再聯絡可以簽署同意書的家屬,常延誤了治療時間。他呼籲,通報119送醫時,一定要盡量讓可以簽屬醫療同意書的親屬隨行,讓醫院有機會及早施行治療。根據台東縣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統計,台東於108至110年間,腦中風的通報案平均一年160至170件,但是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的數據為一年約400件,顯示還是有六成民眾是自行到院治療。洪國華分析,腦中風的緊急救護通報案和醫院收治的個案數有一半以上落差,主要是民眾容易忽略疾病徵兆,以為頭痛、頭暈、半側偏癱等症狀只是一般不舒服或其他疾病,缺乏到院前的處置,因此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台東縣消防局台東救護隊小隊長林煜雄亦分享,在地民情也可能影響送醫時限,例如:偏鄉部落鄰里號碼無規則、難找尋位置,以及語言隔閡等,民眾應加強治療的正確觀念。洪國華強調,腦中風病人的存活復原關鍵就是及時辨識症狀和通報送醫,透過119加速就醫流程,讓醫院提早做好準備,到院後立刻開始搶救,逆轉中風。
-
2022-05-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頸疼痛懷疑確診?確診簡單2招拉筋 舒緩肩頸不求人
● 長期姿勢不良、壓力大,易導致肩頸痠痛● 有肩頸問題,勿強力轉動脖子,避免拉傷● 按摩、姿勢矯正、肌力訓練,找回順暢感新冠疫情大爆發,許多人出現肌肉痠痛現象,甚至因肩頸疼痛而緊張擔心「我是不是確診了?」隨著年紀增長,肌力逐漸退化,肩膀和脖子特別容易痠痛,加上久坐、低頭滑手機,長期姿勢不良下,就會讓身體處於緊繃狀態。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林立峯說,透過按摩、姿勢矯正、復健運動可調節改善肩頸力,告別肩頸的痠、痛、麻。忽略身體警訊 恐釀功能性損傷現代人壓力大,肩頸痠痛的患者愈來愈多,林立峯表示,頸部及上背部疼痛有許多原因,包括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頸椎椎間盤突出、上背部筋肌膜發炎、長期姿勢不良以及不當施力引起的外傷等,稱為「肩頸症候群」。可透過自我鍛鍊緩解症狀,若仍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症狀及疼痛不減,建議就醫對症治療,才能恢復日常生活功能。肩頸痠痛是很常見的慢性疼痛,不適感可能會持續3至6個月以上,若置之不理,長久累積下來,會造成功能性的損傷,若壓迫到神經,則會出現麻痛感,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林立峯強調,平常應注意坐姿、使用3C產品的姿勢,建議多做肌力訓練,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受力,同時保護肌肉不受到傷害。調整睡姿坐姿 拉筋重訓能改善改善肩頸痠痛的日常保養,林立峯說,可先從矯正姿勢著手。首先是睡姿調整,睡眠占了每日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建議可使用記憶枕或毛巾捲條協助頸部的支撐,讓頸部和脊椎自然放鬆,但不宜趴睡,趴睡容易增加腰椎的弧度,更易導致肩頸痠痛與手臂發麻。其次是坐姿調整,上班時適度調整椅子高度,坐下時,小腿垂直、腳掌與小腿成90度最佳。舒緩肩頸不求人!林立峯指出,伸展拉筋、肌力訓練等復健運動,能幫助緩解肩頸的痠痛,做簡易的肌肉放鬆操,可以強化軀幹核心力量;伸展拉筋時,幅度盡量拉到最大,以不痛為原則,最方便的招式是利用靠牆後仰伸展、上半身轉體、肩胛骨收緊及伸展等動作,活動上背部的表層肌肉,配合呼吸慢慢調節身心。肩頸放鬆2運動【肩膀拉筋伸展式】1.將右手舉起,左手抓住右手肘往下壓。2.讓肩膀感到拉緊,有緊繃感即可,停留10秒。3.換邊,將左手舉起,右手抓住左手肘往下壓。【上背部表層肌肉伸展運動】1.坐在椅子上,左手固定於椅邊,右手將頭壓向左前方,停留10秒放鬆。2.換邊,右手固定於椅邊,左手將頭壓向右前方,停留10秒。3.連續左右交換5次,伸展肌肉。
-
2022-05-09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改善三高問題?營養師傳授心法教三餐這樣吃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易引起各種慢性病●三高不是中老年人專利,年輕人也要留意●健康飲食型態和體重管理,有助改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對身體的傷害極大,且互有加乘作用。根據衛福部統計,三高是國人十大死因的主要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會引起心血管疾病、高血脂易造成動脈硬化、高血糖則是糖尿病最困擾的問題之一。掌握好每種食物的分量三高數值出現赤字,是健康一大隱憂。WaCare專家、營養師張雁雲表示,要預防與改善三高,必須從飲食習慣著手。一般人的飲食模式,可遵循衛生署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魚豆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與堅果種子類。有三高民眾,應以「每日飲食指南」為標準調整分量,並注意少用煎、炸、勾芡的烹調方式。高血壓飲食原則,首要避免吃入過多調味料,可利用醋或水果增加風味,控制使用鹽、味精、醬油,更要減少食用加工產品及烘焙食品。張雁雲建議,可進行「得舒飲食」控制血壓,多攝取富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重點放在全穀雜糧類和豐富蔬果量。腎功能不佳、腸胃道功能障礙者,不宜攝取過多礦物質及纖維量高的飲食,請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食物原形入菜更健康控制高血脂,要避免肥肉及所有油炸食品,攝取過多熱量就會造成肥胖、轉換成不好的膽固醇,進而影響血管健康。飲食要掌握多蔬果、多喝水,清除體內廢物並促進腸胃蠕動、降低血膽固醇。張雁雲強調,選擇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好油,像是橄欖油、芥花油或苦茶油等,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葵花籽油、大豆油,都有益控制血脂肪。高血糖該怎麼辦?張雁雲說,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可能導致血糖過高,所以要減少糖分及精緻澱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穀物,可以延緩醣類吸收。要穩定血糖,三餐要正常、定時定量,少吃加工食品,多以食物原形入菜。飲食是預防及改善三高的不二法門,若發現健檢紅字,可嘗試少鹽、少油、少糖飲食要點,加上運動,就能遠離疾病的威脅。得舒飲食多食用豐富蔬果以及穀類、堅果和好油,以不飽和脂肪為主,肉類以魚肉、雞肉為主,減少紅肉攝取。強調天天蔬菜5份、水果5份,平均分配在三餐;烹煮以清淡口味為主,藉此降低血壓。
-
2022-05-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對抗病毒最好方式 營養師曝輕症居隔5個飲食關鍵
● 增強免疫力是對抗病毒最好方式● 確診者首重營養照護,三餐定時定量● 彩虹飲食、多蔬果,可抵抗細菌及病毒感染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不斷攀升,九成以上是輕症或無症狀,指揮中心於4月下旬正式啟動確診個案居家照顧管理措施,透過輕重症分流提升醫療應變量能。民眾若被通知居家隔離,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常備日用品、環境消毒指南,以及三餐飲食注意事項、服用藥物原則等。增強免疫力是對抗病毒最好的方式。WaCare專家、營養師徐佳靖表示,新冠肺炎確診者首重營養照護,掌握均衡的「彩虹飲食」原則,搭配居家健身運動、多喝水和充足睡眠,可幫助恢復健康生活。待在家中隔離「3+4」天的期間,確診飲食必須遵循五關鍵:足夠蛋白質、水分補給、豐富蔬果、定時定量以及適量補充營養品,讓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吃天然 讓益生菌長得更好人體有7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各類新鮮蔬果的膳食纖維稱為「益生素」,可以讓體內的益生菌長得更好。徐佳靖建議,多攝取全穀類、根莖類、堅果、豆類、蔬菜水果等,有益腸道健康、增強免疫力。另外,蔬菜、水果、豆類所含的植化素具抗氧化作用,蔬果種類依顏色大致區分為黃、綠、紅、白、紫五大類,能激發體內解毒酵素的活性,抵抗細菌及病毒感染。除了飲食注意事項,該怎麼解決三餐呢?徐佳靖建議,先列好清單請親友幫忙或透過網路購物,多選購可室溫保存的食材,以備不時之需。採買物資優先選擇麥片、保久乳、根莖類蔬菜以及蘋果、芭樂、香蕉等保存期較長的食物,再利用外送平台選購生鮮雜貨。食物的烹調方式和日常無異,徐佳靖強調,口味宜清淡,少油、少盬、少糖,避開油炸、高糖及甜食等易致發炎性的食物。不想下廚的話,選擇外送平台餐點仍要注意均衡飲食,點選主餐後,不妨再多一道燙青菜或蔬菜沙拉,促進腸道消化和正常代謝。食欲差 三餐仍要定時定量輕症染疫者的治療,徐佳靖表示,通常針對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不適症狀,給予緩解藥物,但提醒記得要多補充水分。這個時期,食欲可能會變差,但三餐仍要定時定量,可添加一些辛香料刺激嗅味覺。什麼是彩虹飲食?以蔬果為優先,讓餐桌上的食物有多彩呈現。可參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我的餐盤」: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蛋魚豆肉一掌心、全榖雜糧飯。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影片精彩回顧: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隔離者?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5-02 養生.運動健身
緩解腰痠背痛 專家授10分鐘毛巾操讓肩頸不卡卡
● 毛巾操簡單易上手,擺脫肌肉痠痛● 雙手緊握毛巾,配合呼吸伸展全身● 每天練毛巾操,有益增肌、遠離骨鬆疫情升溫,許多企業啟動分流居家上班,但是在家長時間久坐、盯著電腦辦公,身體也拉警報。疫情期間,民眾若出現肩頸痠痛、腰痠背痛等的症狀,不妨試試簡易的毛巾操,伸展緊繃的肌肉。WaCare專家、運動教練陳怡汝說,毛巾操適合各種年齡族群,尤其幫助熟齡族增強肌力,遠離骨鬆威脅。熱愛運動養生的台塑辦人王永慶,長壽祕笈就是每天練毛巾操。這項運動不受空間限制,運用超過肩膀長度的毛巾伸展脊椎、刺激末梢神經,正確的練習可以消除身體痠痛不適,包括五十肩、肩關節沾黏等。陳怡汝表示,毛巾操最大特色,就是「伸展」和「呼吸」,使用雙手抓著毛巾兩端取適當距離,緩慢且用力往前、往上、向後、向下,延伸至每一個部位,慢慢釋放壓力。伸展拉扯 深層筋肉呼吸陳怡汝指出,做毛巾操,應循序漸進從上半身、下半身到肩頸放鬆,過程盡量抬高手臂,讓動作延展到最大。有五十肩的患者,不要擔心疼痛而動作變小,愈不敢抬肩或伸長手臂,肌肉反而會愈僵硬。毛巾操可訓練不同部位的肌肉,對於上班族常見的電腦手或是家庭主婦頭痛的五十肩,都有不錯的改善效果。毛巾操的原理,是利用雙手抓持毛巾拉扯,產生與自身肌肉的阻抗力量,藉由「反向伸展肌肉」舒緩痠痛部位,男女老少都適用。針對熟齡族的膝蓋關節退化、四肢無力,毛巾操亦能達到增強肌力、活化關節效果,天天操作拉一拉,每次做10分鐘左右,配合腹式呼吸運動更能發揮療效。運用毛巾操,可以訓練手部拉和扯的伸展,盡量打開身體伸展到最大,慢慢上下來回運動,可依照伸展部位狀況自行調整動作次數。氣血通暢 睡得好又紓壓疫情期間,不論是避免外出群聚或輕症居家隔離,毛巾操可以說是最方便、有效的運動方式。若是睡前做毛巾操,舒緩筋骨後,可幫助深層代謝、全身氣血通暢,睡得更好又紓壓。毛巾操怎麼做?1.準備一條長度超過肩膀的毛巾,80至100公分尤佳。2.雙手握緊毛巾兩端,將毛巾拉直,向左、向右慢慢伸展,再從另一側繞回旋轉一圈。3.毛巾一定要拉直,盡量打開身體伸展到最大。4.配合呼吸放鬆側部肌肉,吸氣慢慢延伸雙手。5.下肢無力的長輩,可先坐在椅子上練習;另將毛巾放在腳底,練習抬腿動作。
-
2022-05-01 失智.大腦健康
存腦本許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 調整12個生活形態,維護大腦功能!
想像你年輕時買了一棟房子,地段很好、樓層很好、生活機能很好、建材也很好。你家隔壁的老王也是,你們都有一棟屋齡30多年的老房子。差別是,你住進去之後,每周都打掃、定期更換燈泡、清洗門窗牆面、維護管線、抓漏、除濕、驅蟲,5年前還做過梁柱防震結構補強跟外牆拉皮;而老王什麼也沒做,於是他家裡滿是壁癌、天花板漏水、燈泡閃爍,廚房跟廁所的磁磚因老化而崩碎,客廳牆上還有一道延伸至大門的大裂縫,感覺就像在等都更的危樓。於是你感慨:「看來房子能不能讓人舒適安全地住下去,關鍵不在新舊,而是有沒有好好打理維護啊!」是的,我們的大腦也是。神經再生 人可以重塑大腦大腦每天會新長出700個神經細胞,即所謂「神經再生」,可以重塑大腦。當大腦進行思考、認知活動時,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便會建立良好連結,使我們擁有記憶能力;認知活動的刺激強度越高、神經連結就越強,如同收訊穩定的行動網路或WIFI,讓你傳訊時不會斷斷續續或漏接。若把大腦比喻成老屋,這些新生神經細胞就好比「居家維護預算」,幫大腦翻修、補強與拉皮,維持良好的「屋況」,即使老化,仍能繼續提供正常的認知功能,換句話說,你每天都有700個神經細胞的新機會,可以重塑大腦。調整生活形態 維護大腦功能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包含的介入預防方式有: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2021年最新的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文獻回顧整理指出,在降低失智症風險因子方面,所有機構一致推薦最有效的行動是─經常保持運動習慣,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管理;其他支持度同樣很高的有:認知刺激活動、心血管健康相關飲食法、戒菸、控制三高和肥胖,以及經常參與社交活動、少飲酒、壓力管理、充足睡眠、避免使用抗膽鹼藥物、降低感官缺損、避免受到物理性或有毒性傷害。這些文獻帶來的正向資訊,以白話文來說就是: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WHO指出,預防失智最有效的方式是「從生活形態介入」,因為在失智相關風險因子中,有四成是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形態」來降低的;英國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20年公布的失智研究也有類似的見解。由此可見,隨著年紀增長,大腦的功能果然像在整理房子一樣,方方面面都要顧到!健腦工程 防失智12招透過《健腦工程》一書設計的12堂實作課程,在生活中提供大腦刺激、保持活動,就能為大腦存腦本退休金,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購書資訊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數量)洽詢專線:02-8692-5588轉2698、2974平日09:00-21:00 假日09:00-17:00
-
2022-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居家隔離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專家教你必備5物品
Omicron病毒傳播力強,國內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昨日破6000例,居家隔離人數也急速上升,政府發布確診「居家照護」防疫指引。若自己或家人是輕症確診者該怎麼辦?居家隔離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又該如何準備輕症隔離的物品?提升免疫力 避免負面情緒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邀請各領域專家,為可能面臨的輕症隔離預作準備,第一堂Live課程由專精於急重症照護的護理師周珈汶分享「隔離必備五物品」,以及居家環境清潔須知,直至解除隔離治療條件,並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輕症居家照護儼然已成為一種常態,除了保持平常心,仍要提升自我免疫力,避免被負面情緒淹沒。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居家照護措施,應事先準備好居家防疫包,以因應不時之需,每天要量測體溫、觀察身體狀況,共同平安度過防疫時期。周珈汶建議,備妥防疫包物品:包括體溫計、血氧機、拋棄式手套、漂白水及藥品等五物品,確診者應每天測量血氧、早晚量體溫,一般正常血氧濃度約為95%到100%,低於94%即要注意血氧偏低,可能有隱形缺氧問題。可備好各部位相對應用藥輕症患者會出現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上呼吸道症狀,以及全身痠痛、腹瀉、發燒、頭痛等,周珈汶說,可先準備各部位的相對應用藥,例如,含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藥,可緩解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炎、發燒;具止瀉功能的腸胃藥、止鼻水的抗組織胺。居家照護時,每天補足2000cc水分,促進身體代謝,可添加含維生素C的發泡錠,增加抵抗力。輕症居家隔離以「一人一室」(含單獨房間及衛浴)為原則,若有同住家人且無法隔出單人空間,則要隨時清潔環境衛生。周珈汶說,同住者要隨時戴口罩、勤洗手;居家空間以漂白水消毒,尤其是使用完衛浴設備後,應穿戴拋棄式手套仔細擦過門把、水龍頭、蓮蓬頭和馬桶等,室內一定要保持通風。周珈汶提醒,手部消毒使用75%酒精,環境消毒使用漂白水,漂白水以1cc加50cc冷水稀釋,用來拖地板、擦拭桌椅、家具。透過「健康益友App」看診針對「居家照護」防疫指引,周珈汶表示,各縣市政府已提供確診者所需的生活照顧支持,也啟動藥局地圖和藥師送藥服務,透過「健康益友App」看診、拿到處方後,利用藥局地圖選擇藥局並打電話聯絡藥師送藥到府,過程不會直接和確診者接觸。另外,也可持紙本處方箋或其他電子處方箋,查詢住家附近提供送藥到府服務的藥局,電話聯絡並委由親友或藥師送藥到府。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每天30分鐘強化心肺!專家教居家能做的有氧運動增強免疫力
●心肺有氧運動,加強肌力、心肺耐力●中等強度運動,微流汗效果佳●運動注意通風、適時補充水分疫情又起,每日確診病例不斷上升,除了確實做好清潔消毒、勤洗手、戴口罩外,增強免疫力是防疫關鍵!對抗新冠病毒的侵襲,必須飲食均衡、作息規律,更要有適量運動,建議做中等強度的運動,例如四肢做拉筋伸展,能讓身體獲得舒緩,在緊繃的疫情氛圍中稍微放鬆心情。新冠肺炎的感染,以咳嗽、喘等下呼吸道為主,對患者最大的威脅是併發症。研究顯示,不論輕中重症都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要避免染疫引發重症,日常應多進行心肺訓練。WaCare專家、運動教練謝光中建議,居家防疫期間,每天可以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體能活動,加強肌力、心肺耐力與身體柔軟度。謝光中說,居家做中等強度心肺有氧運動,包含暖身、主運動、肌力訓練及伸展動作,應循序漸進,運動完之後還能「說話」,就是最適當的強度,微流汗運動效果最佳。維持運動習慣好處多,一張椅子輔助可變化多種動作,利用零碎時間就能進行簡單的運動。謝光中提醒,運動時必須注意室內空間通風、適時補充水分,若有任何不適,應放慢速度或休息。保持適當的呼吸節奏,活絡血液循環、擴張肺活量,可以更輕鬆的持續運動。居家心肺有氧運動●暖身運動1.身體挺直,雙手放在肩膀上繞圈轉動,往前繞10圈後可增加繞圈幅度,再換方向往後繞。2.接著雙手伸直向前,往後繞圈;繞10圈後換方向往後繞,過程中打開胸腔,使呼吸順暢。●心肺運動1.坐在椅子上以前勾腳的方式往前踏,左右腳交換,雙手先往兩側推;再換單手單腳,保持勾腳踏步動作。2.再將雙手往上舉,依舊保持勾腳踏步動作;接著腳步變化,單腳往旁邊跨出,配合手部繞圈動作,左右交換。●肌力運動1.雙手抱住右腳,右腳小腿往前慢慢伸直,伸到最直、不要有彎曲的動作,再輕輕放下。共做10下,最後一下保持腳伸直狀態10秒,感覺有點微痠。2.換左腳做,這個動作在訓練大腿前側的肌肉。●收操拉筋1.雙手往上畫圓,配合吸氣,雙手放下時吐氣,來回約5回。2.掌心保持在向前的方向,注意禁止駝背、維持正常的呼吸。居家有氧運動提醒1. 有任何不適,先放慢速度,深呼吸調整成自己的節奏。2. 坐在椅子上,保持腰背挺直,保持平衡度。更多「元氣一日課」歡迎加入元氣網的「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課程,鼓勵民眾線上學習。除了中醫健身的八段錦,另規畫熟齡減重、預防大腦退化、血糖控制、舒眠瑜伽等內容,每日制定規律飲食與運動計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法。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健康聚樂部」歡迎加入了解更多:https://pse.is/45ylyc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元氣網陪居隔 處方包上線
疫情持續延燒,去年全台三級警戒,著重在預防把病毒帶回家,今年陸續調整防疫作為,走向減災,與病毒共存,居家隔離人數已破六萬人。為了幫助大家平安度過居隔時光,「元氣網」提供免費居家處方包,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邀請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開設Live課程,協助大家做好萬全準備。第一堂課於四月廿五日下午三時,由護理師周珈汶主講「我應該為可能的隔離做什麼準備嗎?」第二堂課於四月廿七下午三時,由營養師徐佳靖談「高熱量、蛋白可助輕症者快康復?營養師揭五飲食關鍵」;第三堂於四月廿九日下午三時,由心理師蘇子喬教導七步驟調適隔離壓力及焦慮。課程免費,歡迎參與。為提供大家更多實用知識,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社群,除了集結各領域專家分享內容,為居家隔離預作準備,另整理「輕症居家隔離大補帖」,協助大家度過疫情。歡迎參與課程,請至活動網址。
-
2022-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如何照護 專家線上開課
輕症確診者愈來愈多,許多縣市已啟動居家照護,確診者及同住家人在符合條件下,即可在家隔離。但隔離在家需要那些準備?居家隔離產生的垃圾照平常方式處理嗎?臨時不舒服要就醫怎麼辦?「udn元氣網」為大家整理「輕症居家隔離大補帖」,幫你做好萬全準備。如果真的不幸染疫,需要在家隔離怎麼辦?「元氣網」也提供免費居家處方包,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邀請護理師、營養師、心理師開設Live課程,從環境、用藥、飲食、壓力下手,分享最佳照護方法,推出線上課程。輕症隔離怎麼辦Live課程第一堂 4/25 15:00講師:周珈汶護理師我應該為可能的隔離做什麼準備嗎?專家曝必備5物品第二堂 4/27 15:00講師:徐佳靖營養師高熱量、蛋白可助輕症者快康復?營養師揭5飲食關鍵第三堂 4/29 15:00講師:蘇子喬心理師輕症隔離壓力大、焦慮不安?7步驟教你如何調適為了提供大家更多支持與實用知識,udn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社群,內有最新疫情資訊,並有最新課程。
-
2022-04-20 失智.失智資源
照護資源╱失智症資源地圖 減輕照顧壓力
台灣失智症人口逾31萬人,65歲以上老人約每13人即有一人是失智者。根據「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指出,失智者獲得診斷及服務比率為54.1%,約超過13萬人尚未被確診,而無法得到妥善照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因此進行「台灣失智症資源地圖」問卷調查,期望能幫助失智症家庭獲得更多使用資源及服務。認識社區失智症窗口失智症平均病程約8至10年,甚至超過15年,對家屬來說,照顧之路艱辛且漫長。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我國自2017年推動「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全國有超過95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逾494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協助民眾取得社區中的長照資源。未來「台灣失智症資源地圖」可凸顯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的角色,引導民眾認識社區裡失智症的第一個窗口,並銜接後續長照資源。周道君指出,當有失智疑慮或疑似確診階段,應先找到住家附近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做進一步諮詢與安排轉介;家中有失智患者,則可利用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參加多元課程減緩症狀。藉問卷認知失智症 高齡化社會帶來長照相關需求與挑戰,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面對這一波失智海嘯,政府設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凝聚各地安老能量。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進一步舉辦「台灣失智症資源地圖」問卷調查,蒐集失智症資源使用現況,包括失智症是否為正常老化現象、十大警訊、預防方法,藉由基礎題了解失智症識能的提升與友善認知。問卷也針對資源使用調查,包括目前布建的資源與實際使用狀況有沒有落差?資源夠用嗎?好用嗎?長輩行為異常應求診周道君提到,部分民眾對失智症仍有癡呆、無能等刻板印象,政府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期以打破迷思與歧視。例如有些個案走失未在第一時間被民眾發現,若能了解失智症況、及時伸出援手,就能防止迷路及誤闖國道等憾事。衛福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胡朝榮說,民眾應加強失智症識能及敏感度,若家中長輩出現行為異常、經常遺忘事情,一定要求診神經內科或老年精神科。若是確診,院方可以協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若是正常老化,日常生活則要降低失智症危險因子。各縣市政府正努力提升這部分,包括舉辦標準化課程、訓練師資,判斷社區的失智者進而轉介共照尋求資源協助。年底公布調查結果失智症對家庭、社會衝擊非常大,「台灣失智症資源地圖」問卷調查結果,預計於今年底公布,希望能針對失智症照顧提供許多解決方案,提高民眾對失智的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協助連結資源延緩失智退化。
-
2022-04-18 該看哪科.中醫
擔心染疫睡不好?中醫師教穴道按摩3重點,身體放鬆改善失眠
新冠疫情又起,單日確診案例破千,你是否擔心染疫而憂慮?害怕自己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而煩惱到睡不好?新冠肺炎嚴重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節奏,包括睡眠障礙,因而陷入免疫力變差的惡性循環。WaCare專家、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說,穴位按摩有助身體放鬆、緩和情緒,改善失眠或睡不好。注重經絡養生 預防疾病高羿宸表示,穴位按摩是傳統醫學獨特治療方法之一,刺激人體穴位達到疏通經絡、消除疲勞、促進血氣循環,適用的病症廣泛。人體主要分成五大經絡:心經、腎經、脾經、膽經、肝經,與字面意思不同,心經指大腦、腎經為全身筋骨、脾經主管消化系統、膽經為排毒、肝經則是氣血,平時注重經絡養生,可以預防各種疾病發生。每條經絡都有相對應的穴位,若要緩解頭痛、舒緩疲勞、紓壓、安神、助眠,高羿宸建議,可以在睡前,配合呼吸,常按壓太陽穴、百會穴、頭維穴、太衝穴等四大穴位,時間不宜過長,按壓3至5分鐘,有輕微痠脹感即可。太陽穴太陽穴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上方。配合深呼吸,以雙手中食指按揉太陽穴和眼周,可以緩解偏頭痛和眼睛疲勞,放鬆壓力。百會穴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處。百會穴是全身氣流交匯之處,又稱為「萬能穴位」。按摩百會穴,有助舒緩疲勞、促進新陳代謝。頭維穴頭維穴位於頭側部,額角髮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處。頭維穴是維護頭部健康的穴位,以食指指腹揉按左右側頭維穴,可緩解因壓力或睡眠不足所致的頭痛。太衝穴太衝穴位於雙腳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交接的凹陷處。因應新冠肺炎帶來的緊張焦慮,可按壓左右腳的太衝穴,各按壓3至5分鐘,能解除壓力、安定焦躁的情緒。TIPS.小提點高羿宸提醒,穴道按壓講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勿用力過多造成手指頭關節處的疼痛,變成反效果。
-
2022-04-11 養生.運動健身
八段錦健身提升免疫力 八動作口訣在家做
● 類似氣功,各年齡族群都適合練● 配合呼吸吐納,可健身祛病● 很好的有氧運動,不受場地限制疫情又起,不僅要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清潔消毒,更重要的是增強自身免疫力。可以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營養素,加上規律運動,打造健康好體質,對於防疫有很大的幫助。從中醫觀點來看,類似氣功的「八段錦」,具有舒緩身體僵硬疼痛、穩定身心狀態,達到健身祛病功效,非常適合在家自學。可促進血液循環新冠病毒主要是從口鼻入侵、侵犯肺部,影響整個呼吸系統。WaCare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傷科總醫師林宏恩表示,八段錦以「呼吸調息」導引全身肢體,根據動作的開、合、提、落、屈、伸、升、降、旋、收,配合各種呼吸吐納,每天抽空練習,可以提升身體各項機能,掌握好呼吸節奏,還能達到理想的運動效果,幫助減脂。林宏恩說,各年齡族群都適合練八段錦,初學者應先講求動作平穩,熟練之後再結合呼吸技巧,一次練習30至40分鐘左右為宜,長期累積所展現出來的功效是身體自然放鬆、促進血液循環。八段錦是其他運動的基本功,也是很好的有氧運動,不受場地限制,疫情期間在家適度鍛鍊,可以循序漸進貫通全身的氣場。記住八動作口訣練八段錦之前宜先暖身,林宏恩提醒,剛開始動作用力不需要太大,運用八個簡單動作伸展身體不同部位,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掌握「吸氣時腹肌收緊、呼氣時腹肌舒張」原則。只要經常練習,整套動作連貫相隨、柔和緩慢,有利於肺部的擴張、調節心率和血壓,甚至是改善失眠症狀。熟記八段錦的八種動作口訣,能更加熟練招式!其中,第一式的「兩手托天理三焦」與第四式的「五勞七傷往後瞧」有助於防疫。所謂三焦為胸腔、腹腔與骨盆腔,將雙手高舉過頭用力向上推,眼睛向上注視自己的雙手,再慢慢將手放下。五勞是指心、肝、脾、肺、腎五臟勞損,七傷為各種情緒傷害,動作隨著轉頭後瞧時,兩臂外旋、兩肩後張,於體側伸拉拔長。八段錦八招七言口訣1.兩手托天理三焦2.左右開弓似射鵰3.調理脾胃單臂舉4.五勞七傷往後瞧5.搖頭擺尾去心火6.兩手攀足固腎腰7.攢拳怒目增氣力8.背後七顛百病消更多元氣一日課 歡迎加入元氣網的「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課程,鼓勵民眾線上學習。除了中醫健身的八段錦,另規畫熟齡減重、預防大腦退化、血糖控制、舒眠瑜伽等內容,每日制定規律飲食與運動計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法,歡迎加入:https://pse.is/44nr7e
-
2022-04-09 養生.人生智慧
活在當下 把女兒刻在心底 楊淑姿療傷4方法
楊淑姿回想女兒俐蓉的一生,短暫卻充實,小時候學過珠心算、花式溜冰、跆拳道、書法、游泳;就讀武陵高中時加入管樂團;在彰師大擔任幹部、女排校隊隊長,生活充滿了笑聲和掌聲。楊淑姿轉念,人的一生要歷經生老病死還有各種不順遂,女兒沒有嘗過人生百態即在眾人悼念中離去,何嘗不是一種福報。楊淑姿決定用一輩子的思念來療傷,她把俐蓉的名字刻在大拇指和手臂,爸爸則是把俐蓉的畫像刻在靠近心臟的位置,落為永恆。談起心愛的女兒,盡是驕傲與感謝,「俐蓉這孩子很開朗活潑,也很愛玩,我們常一起旅行,有時逛完夜市還續攤看午夜場電影,真的很瘋狂!」楊淑姿與家人重拾過往的生活模式,把握當下、盡力實現夢想,不在「早知道」的悔恨中度過。喪女之痛是永遠的,楊淑姿接受這個事實,「逝者已矣,來者可追」,人生何其短暫,時間一分一秒地前進,別再回頭空悲傷。楊淑姿的療傷方法1不忌諱談女兒的死亡,了解愛與失去是生命的一部分。2原諒與放下,若走不出去,負面情緒反而拖垮整個家庭。3多留時間愛自己、陪家人,不要忽略其他人的感受。4參加公益活動、安排自己喜愛的旅行和休閒,排解哀傷。
-
2022-04-09 養生.人生智慧
19歲花樣年華遇致命車禍…楊淑姿為愛女選擇器捐,為女兒活出雙倍精采
失去至親摯愛,最難的是什麼?除了揮之不去的想念,還有感傷的心境:從今以後,你不在我身邊。正值花樣年華的大學生陳俐蓉,在19歲那年因車禍去世,家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器捐圓滿大愛,用另一種形式為俐蓉延續生命,也給自己時間慢慢走出來。「俐蓉如果還安在,她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剛過50歲生日的楊淑姿不時會浮現這個念頭,心愛的二女兒驟然離世,難捨之情溢於言表。2018年11月2日半夜,一通電話改變了陳家人的生活:您的女兒正在醫院搶救。起初還以為是詐騙,後來陸續接到其他親友告知,忐忑不安從桃園趕到彰化基督教醫院,聽到院方解說病情後,心情更是沉到谷底。椎心之痛 仍為孩子圓善念楊淑姿說,陳俐蓉與同學雙載發生車禍,雖然沒有明顯外傷,但因撞擊力過大,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但變成植物人的機率極高。楊淑姿當下十分痛恨肇事者,心裡也不斷自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老天爺要把我女兒帶走?為什麼會半夜跑出去吃消夜……」太多疑問讓思緒變得紛亂,大兒子陳彥霖提到,平時兄妹聊天曾談到器官捐贈,俐蓉表達過樂於助人的意願,是不是要幫俐蓉完成最後心願?聽到這番話,楊淑姿猛然感到一陣焦慮,也很驚訝兄妹曾彼此討論若發生意外,要幫對方捐出能用的器官。「原來孩子們對生命的態度如此坦然豁達,希望不留遺憾離開人世。」她說,欣慰孩子們的善念,但若簽下器捐同意書,是不是就真正宣判女兒的死亡。但無效醫療只是徒增痛苦拖磨,「俐蓉一定不希望我們罣礙,更不願意靠插管、氣切活著。」最後放下執念做出取捨,讓女兒安詳離開。楊淑姿感嘆世事無常,意外發生前,日子平淡幸福,意外發生後,她的世界天崩地裂,頓時失去了重心,就像心頭肉被割走一塊,再也無法被填滿。從事發到告別式,和意外後的頭一年,她常莫名掉淚,偶爾把自己隔離起來,不想面對殘酷的事實。捨得放手 從沮喪中站起來2019年,楊淑姿因腎臟發炎動手術,警覺到心理狀況影響生理健康,認真思考未來的日子該怎麼走下去。「我一直處於悲傷狀態,對大兒子和小女兒其實很不公平,他們仍需要完整的母愛和父愛。」楊淑姿心疼先生靠工作來轉移注意力,一對兒女則避而不談俐蓉的離去,她覺得自己應該要振作起來,重新擔起聯繫家人感情的重要角色。楊淑姿不再將內心的挫折、憤怒投射到他人身上,體悟人生無常,不需要一直把自己困在悲傷裡。楊淑姿學著放下、重建生活,而且要幫離去的女兒活出雙倍精采。2020年,受邀到俐蓉就讀的彰化師範大學講述生命教育,在通識課程「生命探索發展與實踐」分享女兒的真實案例。楊淑姿苦笑,面對、接受、放下是唯一能再往前邁進的方法,一直困在沮喪中,或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只會把身旁的人拉進哀傷的漩渦。走進校園,楊淑姿感受到年輕生命的光采,一方面感嘆女兒不再是人群之一,一方面也希望她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精采。「很慶幸能為她做器捐,讓我有機會演講分享經驗,撒下更多大愛的種子。」藉由器官捐贈,楊淑姿學到了重要的一課:「放手與捨得」,女兒的生命只是以不同樣貌存在,而她的小愛化為無私大愛,圓滿了數個家庭。這幾年陸續都會收到受贈者的感謝信函,知道他們過得很好,代表俐蓉仍好好地活在這個世上。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外出旅遊/掌握出遊要點,帶失智長輩出門旅遊不再是難事
有多久沒帶爸媽出遊了呢?世界上最艱難的旅程,莫過於帶家人去旅行,被從頭嫌到尾心好累!其實只要掌握「主角是爸媽」,加入他們的喜好就搞定一大半。帶長輩出遊大不易,帶患有失智症的長輩,更要考慮身體狀況、精神行為、飲食安排以及順應各種需求與情緒,行前列好教戰守則才能玩得更盡興。規劃孝親小旅行 有哪些讓人頭痛的問題回憶小時候去過的遊樂園、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等景點,都是父母親悉心規劃、在一旁照顧陪伴,長大後想反饋帶爸媽出遊,為什麼變得好難?衛福部桃園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分享經驗,成年人的想法主觀強烈,也因抱持著「美好幻想」忽略現實狀況,孝親之旅成了一路吵架的鬧劇。而爸媽若患有失智症,一起出遊須注意更多食衣住行要點,減少不適當的脫序行為。【帶失智長輩出遊的5大注意事項】・把握「慢」及「用心」原則,不趕行程、事先探勘・選擇高齡友善的景點,方便規劃串起無障礙行程・依天氣狀況準備出遊物品,因應雨天和氣溫變化・善加利用穿戴裝置,監測身體狀況並掌握行蹤・跟醫師討論用藥問題,開安神藥物幫助睡眠掌握出遊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古語有云,想成功完成一件事,要天時、地利、人和 才可發揮最大加乘作用,江俊宜說帶失智長輩出遊也是!首先是天氣佳,陰雨溼滑影響行動不便,灰濛濛的天色也容易讓人心情鬱悶,天一暗就開始焦躁不安、吵著要回家。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能力逐漸退化,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變化而情緒躁動,當天色昏暗或室內燈光不足,常出現「黃昏症候群」,增加照顧難度 。出遊若遇天氣不好,可考慮改換室內景點,例如博物館、美術館、觀光工廠等,寬敞動線和多元展品帶來溫馨感受,同時緩解照顧者的壓力。地利則是考慮長輩的體力和行動力 ,以「失智友善旅遊」為主軸,安排無障礙車輛、無障礙飯店,包括餐廳也要先查詢適合長輩牙口的菜色。面對豐盛的美食,長輩若是「看得到,吃不到」,心情也會受到影響;江俊宜提醒注意均衡飲食與充足水分,要定時引導上廁所,降低「因為忘記上廁所,不小心漏尿」的窘境。在人和方面,帶失智長輩出門要「輪流陪伴出遊」 ,家人相互支援、隨時有一人陪著,讓長輩感覺到關懷有愛,照顧者也不用獨自承擔情緒壓力而疲憊崩潰。如何更省事帶失智長輩出遊同行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江俊宜強調從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面向規畫旅遊注意事項,大多數失智長者平日生活作息規律,外出要控制好「環境變動」因素,防止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因緊張而情緒暴走或跌倒受傷。◎食:先預訂餐廳,詢問是否有適合熟齡長輩咀嚼吞嚥的料理,避免讓失智者自己吃糊食的孤獨感。◎衣:選擇穿脫方便的衣褲鞋襪,多準備一套衣服替換;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攜帶外套禦寒保暖。◎住:可搜尋符合「高齡友善旅館認證」的旅宿,提供防滑、防跌的貼心設備,多了安全防護。◎行:除了攜帶日常行動輔具,可租借電動輪椅讓長者保留體力玩樂,行程先從短程規劃開始。◎育:適度安排爸媽去過的景點或經典遊樂區,用懷舊治療幫助失智長輩的認知刺激,喚醒記憶。◎樂:安排景點宜少不宜多,縮短拉車時間多定點停留;4至6月、10至12月氣候宜人,最適合出遊。◎其他:記得多補充水分,同時要定時引導上廁所,江俊宜建議2小時一次,減少依賴尿布的羞恥心。「出門的意義比玩樂還要大!」江俊宜觀察經常走出戶外的失智長輩,精神症狀明顯降低,尤其家人陪伴出門曬太陽,有助於穩定情緒,也增加了與人交際的刺激,有機會減緩惡化。如何讓失智長輩玩得安心又開心,是照護一大課題,行前可和主治醫師討論,是否調整用藥或增加安定藥物,另做好旅途中的注意事項,一圓全家外出走走的美夢。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4-08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十幾年前被診斷出罹患「年輕型巴金森病」時,我才38歲,兩個孩子都還在讀幼稚園,人生正要展開卻深受疾病所苦。確診前的某天,發現自己寫字愈來愈小,開朗的我常被朋友抱怨板著一張撲克臉,且走路開始經常拖著腳時,擔任校護、有相關醫學專業背景的我,直覺應該是腦部出了問題,便掛了神經內科求助,沒想到竟確診巴金森病。早期發現 減慢病程發展「我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得到巴金森病!」被第一位醫師判斷罹病時,醫師開了藥我卻不肯吃,改尋求第二位醫師的治療,也得到相同的答案,抱持著「吃看看」的心態,手抖、小碎步、表情僵硬等症狀雖有明顯改善,但還是不相信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退化性疾病,直到透過第三位醫師的檢查,在影像中看見自己的大腦左側明顯萎縮,才開始接受追蹤治療。當時的醫師說我還年輕,有很長的路要走,治療方式建議採取漸進式調整用藥劑量,以免異動症、藥效波動等副作用太早出現,會嚴重影響往後生活。規律吃藥十多年,除了延緩巴金森病的惡化,我也還在職場上努力打拚。及早就醫 緩解經濟壓力一路治療的經驗讓我了解,巴金森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許多民眾不清楚初期症狀而造成延誤就醫,甚至抱持「晚吃藥,總比早吃藥好」的觀念,其實都是錯誤的。我的護理師背景,讓我相較其他病友,更多了病識感,也更樂觀接受藥物治療,僵硬、行動緩慢、平衡不穩等症狀改善後,與巴金森病和平相處了十多年,雖然隨病況起伏,心情難免會憂鬱,但都能順利穩定下來,也以自身經驗在臉書分享自己與病共處的日常,鼓勵其他病友積極接受治療。許多早發型病友確診後斷斷續續接受治療,反而沒有穩定控制病情而無法繼續工作,在就醫與就職的巨大經濟壓力下,使病程加速惡化。我很慶幸自己的家庭較無沉重的經濟壓力,可以接受完善治療且保留原先的工作。我認為早期發現服藥控制、持續工作不與社會脫節,都是穩定病情的關鍵因素,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治療、回診追蹤,積極復健運動,巴金森病患者也能重回職場、找回生活品質。專業觀點/不同藥物組合 助穩定病程 降失能機率【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整理/記者廖靜清】金曲歌后詹雅雯罹患巴金森病,讓巴金森病備受關注。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於中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與自然老化極為相似,病徵表現除運動功能障礙,也可能出現如憂鬱、便祕與睡眠困難等非動作障礙。若正值人生顛峰的中壯年時期罹病,身體、心理衝擊可想而知,但如果巴金森病好好接受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有助於維持生活品質。巴金森病雖然無法治癒,但若能及早發現,可用藥物控制,以改善生活品質為目標。治療會以「漸進方式」調整劑量,透過不同藥物種類組合來達到減緩病程惡化、降低失能機會。巴金森病的病程長達15至20年左右,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是一場持久戰,鼓勵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每個病人發病症狀及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應把握「早期發現、早期對症下藥」原則,病情就能延緩控制,減輕因疾病惡化造成的失能所衍生的家庭經濟衝擊與長照護負擔。【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4-04 該看哪科.皮膚
早晚溫差大讓皮膚癢?專家教吃5大食物助皮膚保健
●皮膚癢別過度搓洗,以免破皮出血●注意疾病引起的皮膚搔癢●均衡飲食、遠離地雷食物季節更迭之際,常發生季節性皮膚癢,近日早晚氣溫變化大,許多民眾因皮膚紅腫發癢就診,不少患者還抓到破皮流血感染蜂窩性組織炎。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表示,季節性皮膚癢又稱為「缺脂性濕疹」,當氣溫變低時,人體分泌的油脂變少,皮膚容易失去水分而變得乾燥、發癢、脫屑,若過度清潔、沖洗熱水,症狀會更嚴重。NG行為 讓皮膚失去油脂周珈汶說,當身體出現白色細小皮屑,表示油脂分泌不足,有些人誤以為洗不乾淨而加重搓澡力道,皮膚反而更乾裂、乾癢。常見的NG行為包括洗澡時水溫過高、過度清潔、不斷沖洗、去角質等,會把皮膚表面的天然水脂層洗掉,失去水分及油脂的保護。哪些人容易有皮膚搔癢的問題?周珈汶說,老年人、小孩、腎臟功能不好者、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化學治療患者等,他們的皮膚油脂分泌會隨著身體功能變化而減少,應加強保護肌膚、調整生活作息,出現傷口時務必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避免細菌感染出現併發症。改善生活習慣 穿棉質衣服周珈汶建議,可從日常生活習慣下手改善,避免或舒緩皮膚發癢症狀。首先是注意沐浴及泡澡次數不宜太多,水溫避免過高;選擇中性或質地溫和的清潔用品,洗完澡後立刻塗抹保濕乳液;穿著寬鬆舒適的棉質衣服;平常要多喝水、做好防曬。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因接觸面多、過度摩擦的搔癢問題也多。周珈汶提醒,皮膚有異常症狀時,不要自行購買外用藥膏,應先就診找出根本問題對症下藥,有些皮膚癢可能是內臟疾病所引起,千萬別忽視搔癢帶來的警訊,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機。注意飲食忌口 補充營養素皮膚發癢、紅腫有哪些飲食禁忌?周珈汶強調,發病時忌吃羊肉爐、薑母鴨、麻辣火鍋等辛辣及含酒精成分的食物,也要少吃重口味油炸食品,這些都會讓身體釋放組織胺,易產生搔癢感。在預防保養飲食上,建議可多吃富含鋅、維生素A、B、C及必需脂肪酸等五大營養素食物,減少身體發炎反應。當皮膚搔癢難耐時,周珈汶建議,可用冰敷緩解,或拍打取代抓癢,若無法改善症狀,一定要就醫治療,勿信偏方,避免造成皮膚二度傷害。皮膚保健5大營養素食物鋅:牡蠣、牛肉、豬肉、南瓜子、堅果維生素A:豬肝、腰子、紅蘿蔔、南瓜、深綠色蔬菜維生素B:糙米、燕麥、豬肉、牛奶、綠葉蔬菜維生素C:花椰菜、甜椒、芥菜、苦瓜、芭樂必需脂肪酸:鮭魚、鯖魚、酪梨、核桃、芝麻
-
2022-04-03 癌症.癌友加油站
走過抗癌歷程 在人生叉路看見新風景
「如果生命沒有明天,我要帶著回憶還是夢想離開呢?當醫師告知確診消息後,立馬回去寫下100個願望清單,就算無法全部完成,也一定要留下最美的回憶。」(抗癌鬥士張秀芳)抗癌,是一段艱辛且漫長的旅程,亟需勇氣與陪伴,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藉由53則生命故事,將溫暖、陽光傳遞至抗癌家庭及社會大眾,觸及超過7萬人,社群宣傳總曝光數超過十萬次。真實經驗共橫跨抗癌六個歷程,包含乳癌、大腸直腸癌、肝癌、肺腺癌、卵巢癌、淋巴癌、下咽癌、膽管癌等,甚至有投稿癌友同時罹患兩種癌症。長期投入藥物研究開發的中美醫藥集團表示,2015年成立「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其初衷是關懷弱勢家庭與教育發展,傳達知識教育並以之回饋社會。此次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六系列徵文,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持續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謝董╱大腸癌1年「要記得回來給我們看。」這一句話,支持著我度過20天加護病房,熬過兩次敗血症、肺坍塌、肺積水及打到上限的升壓劑,最終在元宵節前平安出院。這是我術前最後一次到注射室報到,護理師們給的鼓勵,打完術前最後一針抗過敏針劑,啟程前往改變我人生的道路,成為抗癌一族。Ann Jan╱淋巴癌8年台大蔡璧名教授的一句話:「人要鬼門關走一回,才會真正明白你在追求什麼。」我覺得最是受用!慶幸即將邁入第八個年頭了,家族所有人從我罹癌起,都非常關注他們自身的飲食、情緒與健康狀況,這又何嘗不是因禍得福?Lisa Lin╱卵巢癌8年罹癌,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重要的,剩餘的生命我要怎麼過?放下變質的感情婚姻,重新愛自己,為自己而活!學習去做我想做的。現在的我可以跑全馬、超馬,也騎單車環島和登山,那是罹癌前從未看過的風景,超美的!芬達╱乳癌近1年罹癌快一年,所有的幸運在我身上都發生,一直告訴自己:只要努力改變自己,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改變。老天給我的功課很幸運了,早發現早治療,我在一切的幸運裡沒有理由不改變,唯有改變才能更有機會走下去,讓自己保持最好的能量。
-
2022-03-28 養生.聰明飲食
元氣一日課/吃對食材戰勝失眠!睡前四小時別吃東西,營養師開好眠晚餐菜單
●台灣人慢性失眠症盛行率11%●攝取富含色胺酸食物如牛奶、雞蛋、香蕉等,幫助入眠●適量補鈣和鎂,提升睡眠品質半夜兩點,怎麼躺就是睡不著,好不容易有點入眠的感覺,過沒多久鬧鐘聲就響起,無奈地準備上班,但因為精神不繼,工作效率受到影響。睡眠障礙問題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接受殘酷事實:「真的失眠了!」專家表示,除了靠運動或藥物改善,還可以透過均衡飲食補充助眠營養素,調養出好睡體質。用天然食療戰勝失眠現代人壓力大、生活作息紊亂,全台民眾的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達11%,許多人為睡眠障礙所苦。WaCare專家、營養師徐佳靖指出,可從最基本的日常飲食調理進行改善,多攝取富含「色胺酸」的食材,幫助身體分泌褪黑激素有助睡眠。徐佳靖表示,睡得好不生病,前提是如何吃對食物,獲得營養強化生理機能運作,不妨用天然有效的食療戰勝失眠。色胺酸為必需胺基酸,主要的功用是褪黑激素的前驅物,先轉換為血清素,再合成為褪黑激素,因人體不能自行合成,必須藉由飲食攝取得到。常見富含色胺酸食物,包括牛奶、雞蛋、大豆、肉類、堅果、全穀雜糧、香蕉、蜂蜜等,搭配碳水化合物一起食用,更能有效提升色胺酸合成血清素、褪黑激素。B群扮演重要輔酶角色維生素B群也和睡眠息息相關,徐佳靖說,許多人聽到B群都以為是提神營養品,事實上,B群扮演重要輔酶角色,若攝取不足則無法將色胺酸順利轉換,建議白天多吃肉類、乳製品、豆類、綠葉蔬菜等含維生素B群食物,可協助合成褪黑激素。鈣和鎂可穩定情緒、放鬆肌肉,亦是助眠的好幫手,徐佳靖建議,身體缺鈣容易出現肌肉痠痛症狀,可多食用深綠色蔬菜、芝麻、豆類、小魚乾等含鈣和鎂食物,多曬太陽促進鈣質吸收。服用褪黑激素、肌肉鬆弛劑是否也能幫助入睡?徐佳靖提醒,這些都是屬於藥品,除了用藥安全,更要注意服用劑量;有嚴重的失眠問題,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開立相對應的適當藥品。睡前四小時別吃東西有睡眠障礙的人,一定要建立規律作息,徐佳靖說,三餐定時定量,尤其晚餐是睡眠品質的關鍵,最好在睡前四小時完成所有進食,把握「清淡好消化」原則。睡前喝杯溫牛奶,可安定神經幫助入眠,大約200㏄左右為宜,避免夜尿產生反效果。營養師好眠晚餐菜單1.全榖雜糧飯2.小魚乾加日式胡麻醬豆腐3.深綠色蔬菜4.香菇雞湯5.香蕉牛奶失眠問題怎麼辦?元氣一日課程找解答元氣網「會員專屬一日課程服務」,推出自主運動、生活技巧、健腦活動、健康知識等課程,鼓勵民眾線上學習。每日制定規律飲食與運動計畫,跟著醫師、營養師、健身教練、職能治療師養成日常好習慣,找出適合自己的健康養生法。看更多元氣一日課:https://pse.is/446lv8
-
2022-03-21 該看哪科.眼部
眼睛很乾,吃葉黃素能改善嗎?專家授護眼6祕訣
● 白內障、黃斑部病變已有年輕化趨勢● 營養品非藥品,只能輔助調養,非絕對療效● 過了40歲,定期眼睛檢查,守護靈魂之窗台劇《華燈初上》第三季終於上線,不少人緊盯3C產品追劇,希望揪出凶手身分,導致用眼過度,眼睛乾澀疲勞。WaCare專家、社區藥局藥師游佩雯常被詢問:「眼睛很乾,是不是要吃葉黃素改善?」她解釋,營養品並非藥品,只能作為輔助調養,不能宣稱療效。要舒緩眼睛疲勞或預防病變,建議可從食療下手,均衡飲食、攝取多種營養素來源,眼睛更應適度休息、避免強光照射、指壓按摩,養成護眼好習慣。人工淚液 緩解乾眼症游佩雯說,眼睛出現乾澀不舒服症狀,最常見是因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造成角膜水分流失;其次是使用3C產品時間過長,眨眼次數減少,眼睛無法獲得充足的保護,久了就有可能引發「乾眼症」,建議可使用人工淚液來緩解不適,同時要盡量減少看螢幕的時間,保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有空多按摩或熱敷,刺激淚液分泌。隨著年紀增長和用眼不當,黃斑部病變、白內障是熟齡視力殺手。50歲以上是好發族群,若看東西出現線條扭曲、有暗影和黑點,或是看東西很模糊,就要小心黃斑部病變或白內障上身。游佩雯強調,年輕人習慣睡前滑手機,或在黑暗中上網、看影片,完全忽略3C藍光對眼睛的傷害,近年來黃斑部病變、白內障已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吃菠菜、鮭魚 有助護眼眼睛所需要的營養素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葉黃素,游佩雯建議,每日可攝取6至30毫克葉黃素,像菠菜、羽衣甘藍、青花菜等深綠色蔬菜,就富含葉黃素。此外,抗氧化的藻紅素、蝦紅素,可以增加眼部毛細血管的循環,多吃鮭魚、蝦蟹等即可攝取;藍莓、黑醋栗、山桑子具有抗氧化功能,含有豐富的花青素,能幫助清除自由基,保護視力。用眼30分鐘 休息10分鐘常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不妨泡杯枸杞菊花茶、決明子茶等中藥茶飲護眼,枸杞、菊花、決明子有「清肝明目」的保健作用,抓一把枸杞和幾朵乾燥菊花,注入熱水泡開即可。游佩雯提醒,食補要配合生活習慣調整,謹記「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原則;避開藍光之外,也要注意眼睛防曬,過量的紫外線,會造成白內障與黃斑部病變提早報到,累積出眼疾。.「全銀運動」線上課程:https://bit.ly/3wG2XZU.加入LINE社群獲得最新課程訊息:https://reurl.cc/vq7x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