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
尿道炎是指細菌感染尿道,造成尿道發炎。
- 症狀: 排尿疼痛 灼熱感 分泌物增多 頻尿 血尿 下腹漲痛 發燒 尿液混濁 尿液惡臭
- 併發症: 膀胱炎 腎盂炎 子宮頸炎 骨盆腔炎 攝護腺炎 睪丸炎 不孕症 輸卵管阻塞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尿道炎是指細菌感染尿道,造成尿道發炎。
尿道感染是指泌尿系統的任何一組織器官受到細菌感染,尿液中出現細菌反應,並有發炎情形,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尿道感染是幼兒常見疾病,常會反覆發生,嚴重時會對腎臟造成傷害,須終生洗腎。
尿失禁是指無法以意識控制排尿動作,產生漏尿的現象。平均產後婦女會有1/3出現的尿失禁問題。症狀輕微者,可同時合併藥物或凱格爾運動輔助治療,嚴重時可以手術治療。
尿路結石是尿液中的結晶物質集結成的塊狀物,依位置的不同可分為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及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道疾病。好發30~50歲的族群,常發生於夏季。
睪丸通常合併副睪同時發炎,正常情況下,睪丸與血液之間有一道屏障,使細菌不易進入副睪及睪丸。當泌尿道發生反覆感染,病患抵抗力下降,尿道內壓增加時,細菌會由尿道進入輸精管到副睪,造成感染發炎。睪丸炎患者中有部份的人,因睪丸變小、變軟,無法製造精子引起不孕症
淋病與梅毒一樣屬於皮膚性病的其中一種,淋病感染的病原菌全名為奈瑟氏淋病雙球菌(N.Gonorrhoeae,簡稱淋菌),主要是藉由性接觸傳染,潛伏期長短不定,通常臨床症狀會在感染的三天後開始發生,不過如果性生活過度、身體虛弱、加上酗酒抽菸等惡習因素,可能使潛伏期縮短,加速發病。淋病主要影響人類的生殖器官,無論男女,皆會受苦於泌尿系統及生殖系統的發炎、腫痛、化膿、滲出體液等,最後嚴重的還可能蔓延至心臟、肝臟、腎臟或其他臟器,損壞原本的運作功能。淋病也會影響新生胎兒,致使他們併發眼疾失明。 目前淋病仍是全球流行的傳染性病,過去二十年來染病人數還有直線上升的趨勢。在台灣,淋病被衛生署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應於診斷後一週內通報。
德國醫師漢斯・萊特最先於1961年發現這種於下痢後,合併結膜炎、關節炎及尿道炎出現的疾病,因此將其稱為萊特氏或雷德氏症候群。因為萊特醫師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罪行,目前醫界已將將雷德氏症候群,改名為反應性關節炎。患者在泌尿道或腸胃道感染一至四星期後,出現非對稱性關節炎,關節會出現關節紅腫熱等症狀。
腎盂腎炎是指腎臟因細菌、病毒、原蟲侵犯產生發炎,在人體抵抗力較弱時,可能會造成器官衰竭,重則危及生命,是最常見的腎炎。腎盂腎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腎盂腎炎若未治癒,可能會變成慢性腎盂腎炎。
陰道是女性外生殖器和子宮之間的通道,陰道炎是指陰道發炎,90%是因病菌感染引起,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常見的陰道炎類型主要有三種: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陰道炎、滴蟲感染陰道炎。陰道炎在診斷上,通常是根據陰道分泌物,俗稱白帶來判斷,包括分泌量是否增加、分泌物濃稠度變化、呈現的顏色、氣味,以及是否伴隨陰部搔癢或疼痛、尿道刺激等症狀。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官。男性年紀漸長之後可能由體內荷爾蒙變化而造成攝護腺肥大,為男性常見的泌尿道疾病,不適症狀嚴重時,可考慮以手術治療。
腎積水是指腎盂及下方連結的輸尿管發生阻塞,導致不正常擴大的情形。患者若發現腎積水,應趕緊就醫診治,若延誤病情,會嚴重損害腎功能。
腎臟是主管體內代謝濾過排出廢物的器官,並可促進新陳代謝、調節水份及電解質平衡。不管是哪種因素引起腎臟發炎反應,損害腎臟功能與結構,就稱為腎炎。較常見的腎炎有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腎絲球腎炎、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及慢性腎炎。
陰道痙攣95%是由心理因素所造成。患者會對性行為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出現心慌、心悸、噁心、全身出汗等生理反應,症狀輕微者能勉強進行性行為,但男女雙方都會有不適感,尤其女方會因陰道肌肉收縮感到疼痛不堪。症狀嚴重者,男性陰莖不能順利進入陰道,導致性行為無法進行。此種性功能障礙常造成患者性生活不順且難以孕育下一代,亦可能造成另一半心因性陽痿。除了透過藥物治療外,須合併從心理方面積極治療。
痛風是一種尿酸代謝出現異常,導致尿酸在體內堆積所引起的慢性病,急性痛風發作是因為尿酸結晶被白血球吞噬引起的,造成急性的關節疼痛,嚴重時有可能在關節周邊發現痛風石的沉積。痛風發作的疼痛程度可排入20大嚴重疼痛的疾病之一,劇烈疼痛會讓人覺得連風吹過關節都無法忍耐,因此稱為「痛風」。 痛風病人因尿酸偏高,併發腎結石、腎臟病變的機會也較常人高出好幾倍,這是因為腎臟是人體排除尿酸的重要器官,若血中的尿酸過高,尿酸鹽結晶容易沈積在腎臟的間質組織中,導致其中的腎小管的破壞和腎絲球的硬化,最終導致痛風腎病變與腎結石。這段過程也會受到其他共病的影響,而加速腎病變的發生,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等。 「尿酸過高」是造成痛風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當血中尿酸值高於7.0mg/dl就稱為「高尿酸血症」,此時高機率會引起痛風。如果男性大於13 mg/dl,女性大於10 mg/dl,則會有引起腎功能損害的危險。
攝護腺炎是常見的男性泌尿系統疾病,好發於成年男性,盛行率約5~8%,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攝護腺炎病情發展迅速,慢性攝護腺炎的症狀會反覆發生,不易治癒。攝護腺炎最常見的感染途徑為尿液逆流進入攝護腺,引起發炎。
子宮頸息肉是婦科的常見疾病,為慢性子宮頸炎的表現之一,好發於已婚女性。子宮頸息肉為多發性,即患者可能不只會生長一個息肉。息肉多屬良性腫瘤,息肉較小時,患者通常無症狀;息肉較大時,可能引起不正常的陰道出血、白帶夾雜血絲、性行為和排便後異常出血等症狀,若已影響正常生活,可考慮手術切除。另外,息肉發生在超過45歲或更年期前後的婦女身上,癌症病變的風險較高,亦可考慮切除。但息肉復發機率高,患者必須定期追蹤。
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腔上皮組織的黏膜細胞,異常增生所導致的良性腫瘤,附著於子宮腔內壁,以30~60歲的女性為好發族群。若息肉過大,會造成女性經期不正常出血、月經不規則、經血量增加等症狀,嚴重則可能導致流產或不孕。子宮內膜息肉通常是在超音波檢查時被發現的,治療方式大多採子宮內膜刮搔術,或使用子宮腔內視鏡切除。雖然息肉多屬良性,但因與子宮內膜癌的病情相似,所以需要做切片檢查確認,以排除病變的可能。
子宮頸糜爛是婦科常見的診斷之一,可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二類,大多數生理性的子宮頸糜爛沒有症狀,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變化,不需治療。若是慢性子宮頸炎所造成的子宮頸糜爛,陰道會出現黃色或黃綠色的分泌物,且常伴隨異味,應該用藥治療。 子宮頸糜爛並不是指真的潰爛,而是子宮頸口連接陰道的部位,如破皮般呈現出粗糙、充血發紅的表皮,故以糜爛來形容。實際上,子宮頸糜爛大多是因為子宮頸外翻造成,用「子宮內頸外翻」來稱呼此疾病可能更為恰當。女性服用避孕藥、懷孕、生產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子宮頸有類似糜爛的現象。
敗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人體,進到血液循環內大量增生繁殖,產生的毒素循環到身體各組織器官,所造成的急性全身性發炎反應。隨著病程發展,器官功能會逐漸受到損害無法維持,演變成嚴重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敗血症的死亡率約為20%,嚴重敗血症死亡率則提高至30~50%,若為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時,死亡率更高達80~90%。敗血症死亡率高的主因在於,感染病原菌後引起體內激烈的免疫反應,使身體組織損壞、器官功能失調。
出血性膀胱炎為藥物、化療或放射治療所引起的常見併發症,發生率約5% - 40%,嚴重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主要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A.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a.停經後婦女:>50歲婦女,蝕骨細胞活性上升,骨質疏鬆比例超過35% b.老年後:>50 歲老年人,造骨細胞活性下降,骨質疏鬆比例超過30% B.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a.長期服用藥物: b.生活習慣不良: c.內分泌失調: d.骨折高危險者: 症狀: (1) 髖骨骨折:台灣髖骨骨折盛行率全球第一, 因為骨折後長期臥床會增加肺部及泌尿道感染率, 須小心以對。 (2) 脊椎骨折:伴隨駝背, 背痛等, 須作椎體成型或是內固定減壓手術,不然可能會有心肺功能的影響及相伴的神經症狀。 (3) 手腕骨折:僅影響日常生活。 骨質疏鬆症為無聲疾病,早期沒有症狀如果疼痛發生,建議儘早就醫接受檢查。
包莖是指包皮口過小,包皮向後拉時,仍不能露出陰莖頭(龜頭)的情形。正常男性在18歲左右,包莖情形會自動消失,但部分男性在成年後,陰莖頭仍被包皮包覆住,但因衛生習慣不佳造成包皮、龜頭發炎,如未能及時治療,會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須以手術治療。
腎結石是指尿液中的礦物質結晶物累積在腎臟內形成結石,是腎臟常見的疾病。治癒後5年內,患者復發機率約50%,患者應定期回醫院追蹤。
肝衰竭是肝細胞受到損害,導致肝臟功能大量喪失的疾病,其主要症狀為黃疸及凝血功能異常,若肝臟無法代謝的毒素蔓延至腦部,則會出現肝性腦病變;因免疫力下降則可能造成細菌感染等。 肝衰竭最嚴重時,可能合併腎臟衰竭、肝肺衰竭、多重器官衰竭。肝衰竭又分為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一般又被稱為「猛爆性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B型肝炎、C型肝炎、D型肝炎與藥物、酒精毒性、脂肪肝炎、自體免疫肝炎等,是引發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膀胱癌是指各種發生在膀胱的惡性腫瘤,也就是膀胱內有異常細胞大量增殖而不受控制。膀胱癌的種類:90%是「移形性細胞癌」,6%是「上皮細胞癌」,另有少部分是「腺癌」。 症狀方面,約85%病人有無痛血尿,20%病人有頻尿症狀,如病情嚴重會導致排尿困難。
陰道是女性外生殖器通往子宮頸的通道,陰道癌是指發生在陰道部位的惡性腫瘤。陰道癌好發於陰道上三分之一段,也就是接近子宮頸的部份, 通常是繼發性的。原發性陰道惡性腫瘤很罕見,約占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的1%。
膀胱過動症是指在膀胱儲尿過程中,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膀胱內壓過高,產生急迫性的排尿需求,但在如廁前就有尿失禁的情形,嚴重時會影響生活品質。
髖關節骨折是老年人跌倒最常見的骨折類型,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傷者會感覺患部劇痛無法動彈、不良於行、無法負重等症狀。因疼痛無法行動、長期臥床,容易發生嚴重併發症致死,因此醫師在治療上一般會希望患者儘早接受手術。但手術應考量骨折型態、患者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如果年紀較輕,可考慮施以鋼釘內固定手術,年紀較大可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以降低骨折不癒合及股骨頭壞死的可能性。 由於多數髖關節骨折的患者年齡都很大,本身常合併有其他慢性疾病,接受手術前一定要全面評估,不但手術中的麻醉風險高、術後的復健和護理更是關鍵,最好在手術後就讓病人盡早下床多活動,減少長期臥床所引發的嚴重併發症,如泌尿道感染、肺炎、褥瘡或死亡,這些是造成髖關節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十的主要原因。另外,可以多補充鈣片與維生素D,攝食高蛋白食品如奶、蛋、肉類,幫助修復斷骨,期間也要遠離菸、酒,減緩骨質流失速度。
腎絲球腎炎是以腎絲球損害為主的發炎反應。依病程可分為急性腎炎與慢性腎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發病急迫、病程短。「慢性腎絲球腎炎」15%~20%是從急性腎絲球腎炎轉變。腎絲球腎炎,是最常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
子宮肌瘤是婦科疾病中相當常見的一種,大部分是良性腫瘤,好發於30歲以上的育齡婦女,發生率約為20~30%,意即每四人就會有一人長子宮肌瘤。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但過了更年期後發病率又會下降。子宮肌瘤的成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遺傳、荷爾蒙、內分泌和環境因素等有關。 子宮肌瘤的症狀及嚴重程度,視其生長的位置及大小而定。多數的子宮肌瘤無明顯症狀,發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亦不高,可以不用立即治療,只要定期追蹤。有症狀的子宮肌瘤通常會以不正常的子宮出血、壓迫症狀、腹痛、不孕及流產等方式表現。如果肌瘤不是很大,症狀不太嚴重,可先藥物治療;症狀特別嚴重再考慮動手術,如還想懷孕者可選擇僅切除肌瘤,如沒有生育需求又擔心復發的女性,再考慮摘除子宮。
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腦中風兩類。出血性腦中風是指血管硬化引起腦部血管破裂,導致顱內出血。依出血原因又可分為兩大類:腦內出血和蜘蛛膜下腔出血。雖然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較缺血性腦中風低,但起病急、病程發展迅速,故死亡率和致殘率相當高。好發於中老年人,也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吸菸有密切關係,又以長期控制不良之高血壓,為該病發生最主要的原因。症狀包括突然出現頭痛欲裂、眼歪嘴斜、單側身體無力、與人交談時失語等病徵。一旦中風發作,要把握3小時的黃金時間,盡速將病患送醫治療。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小兒麻痹病毒、克沙奇病毒A、B 型、伊科病毒、腸病毒等共六十餘種,近年又陸續發現許多種。此類病毒的特性可耐酸,感染人體後會在腸道內繁殖,存活時間長達5~6週之久,故稱之為腸病毒,以夏季及初秋為主要的流行季節。依據病毒種類的不同,其侵犯身體的部位和嚴重程度也不同,有些很輕微甚至沒什麼症狀,但一般最典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較嚴重也可能引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等。腸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症狀是全身性和多重器官性的,非僅侷限於腸胃道。
心臟靠著收縮及舒張,使血液依序流過各心房、心室,流往全身各部位。而心臟中共有四個瓣膜,分別為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以及肺動脈瓣。這些瓣膜的功用,是避免血液回流,使血液順暢的流動。任何一個瓣膜因為先天疾病或感染的因素,而產生狹窄或閉鎖不全的情況,會使血液流動不順,造成心臟負擔,甚至引發心臟衰竭,稱為瓣膜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屬於不可逆的疾病,且由於瓣膜狹窄是慢性形成的,因此剛發病時不會有明顯症狀,當症狀發生時已很嚴重。
譫妄症是一種突發性的大腦認知障礙,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住院病患身上,不分內外科,尤有藥物、酒精重度使用者,或有腦傷、腦疾病如失智症患者更易發生。但這並非老年人的專利,有些癌症病患、重症臨終病患、接受大型手術及住加護病房者,也容易出現譫妄。臨床表徵為短時間內(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急性意識混亂狀態,並伴隨諸多精神異常的現象,例如突然對人時地產生混亂,失憶、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與他人正常交談,白天昏睡不起,日夜不分,甚至出現幻覺及妄想等,情緒極度不穩定,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病情常到了晚間益發嚴重,所以又稱「日落症候群」。 譫妄通常是短暫的現象,治療上會先判定其生理的致病因子,譬如泌尿道感染只要對症下藥,藥物濫用只要停藥,症狀就會解除,唯有少數生理病況無法徹底解決的病患,譫妄可能反覆發作。 特別要與老人常見的另一種疾病失智症做區分,失智症的意識與注意力都是正常的,精神狀態屬漸進性的退化,而譫妄症的意識反覆波動,注意力持續缺損,病程起伏變化大,精神狀態時好時壞。
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腦中風兩類。缺血性腦中風是國人最常見的中風,意指因血管阻塞,造成腦血液流量不足,使腦部組織缺血壞死和功能喪失,引起原因又以腦栓塞和腦血栓最為多見。缺血性腦中風發作之前,病患可能會有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的症狀,包括突發性單邊手腳發麻無力、語言障礙、視野模糊、平衡感喪失等,發生時間短暫很快就恢復,卻是腦中風的重要前兆。腦頸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狹窄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因素,故除了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病患及長期吸菸者,也都是好發族群。 >>【延伸閱讀】缺血性、出血性…腦中風症狀與危險性比較!劇烈頭痛恐是最嚴重的腦動脈瘤破裂
褥瘡即俗稱的壓瘡,指的是皮膚或皮下組織同一患部長時間受到壓迫或摩擦,血液循環受阻而產生的壞死現象。全身各處只要會與外物產生接觸面的,長期下來都可能引發褥瘡,一開始局部組織往往會先傳達一些異常警訊,像是某部位的皮膚經壓迫過久發紅,而這塊紅斑印過了三十分鐘也還沒消,即可能就是第一期的褥瘡。此時如果不馬上改變施壓點,如翻身、按摩等,以改善血液循環問題,皮膚患部就會開始出現水泡、表皮破損,不長毛髮,真皮裸露,潰爛的周圍會滲出組織液,此進入第二期。到第三期,皮膚的潰瘍會逐漸深入侵犯皮下組織,產生大量的化膿漿液。第四期的褥瘡,潰瘍會更深及肌肉和骨頭處,甚至形成廔管,同時有壞死組織的滲液出現,發黑發臭。 整個病程發展極快,等到最嚴重的褥瘡傷口形成,短期內要想治癒也很難,還容易併發敗血症、截肢、甚至致死,所以最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病情惡化。
自 2020年4月左右,世界各國專家紛紛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之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 MIS-C是感染COVID-19後的一種免疫反應,與確診輕症或中重症無關。確診者康復後雖然病毒已清除,卻有可能出現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研究致死率約1%到2%。 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報告指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會在身體的多個器官觀察到嚴重發炎,包含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 有新冠病毒感染證據(PCR或快篩陽性)、發燒 3 天或以上,且合併兩項以上系統症狀: 皮膚黏膜和淋巴症狀,例如皮膚出疹、結膜炎(紅眼)、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脹 腸胃道不適,例如腹痛、嘔吐、腹瀉、盲腸炎 精神不佳、活力減低、倦怠 尿量減少,半天以上沒有尿尿 抽筋 嘴巴黏膜明顯乾燥 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 除上述可觀察症狀,感染過新冠肺炎的兒童出現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包含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凝血功能異常,還有發炎指數上升等臨床症狀,就可能是 MIS-C。 MIS-C跟兒童的另外一種心臟相關的疾病「川崎氏症」類似,但川崎氏症好發在5歲以下兒童,MIS-C則是6-12歲,且引發MIS-C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 另外,成人也可能受到「成人多發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威脅,MIS-A的主要症狀包含心肌炎、心包膜炎等,或出疹子加上眼睛紅腫;其次會有新的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患者以前沒有癲癇,現在卻出現癲癇症狀,還有低血壓、腹痛、嘔吐或腹瀉,以及血小板減少等。MIS-A判斷比兒童MIS-C更困難,因成年人受到慢性病等影響的變因更多。 根據美國CDC的MIS-A病例定義,年齡超過21歲且住院24小時以上或因疾病而死亡,臨床標準為住院前24小時或更長時間、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超過38度),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且至少1項必須是主要臨床標準。
陰道分泌物俗稱白帶,正常的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青春期後分泌物會隨月經周期變化,一般在排卵前後量會變多,也變得較清澈且富有延展性,有潤滑功用以助精子通過,之後變得較濃較混濁。停經後則稍微減少。正常的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 當分泌物有以下特徵時,建議就醫治療: .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 .顏色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 .樣態呈現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 .下體紅腫、疼痛、搔癢難耐。 .小便時或性行為時有灼熱剌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