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5 名人.楊定一
搜尋
壓力
共找到
5791
筆 文章
-
-
2022-09-25 醫療.耳鼻喉
南韓歌手IU患耳疾長達一年 醫揭耳咽管開放症病因:快速減重是關鍵
●講話有回音、耳朵悶悶的,恐罹耳咽管開放症●飽受耳咽管開放症困擾者,身心壓力大●治療以改善生活習慣為主,避免過度減重南韓知名女歌手IU,日前舉辦出道14年演唱會時透露自己罹患「耳咽管開放症」長達一年,不僅聽力受到影響,耳朵時常悶悶的,讓她在準備演唱會期間「痛苦如置身地獄」,生心理飽受煎熬,讓粉絲們相當心疼。● 造成耳咽管開放症關鍵原因「體重快速減輕」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表示,耳咽管是一條連結鼻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具有調節中耳壓力的功能,也能避免鼻涕口水逆流至中耳腔,或是具有排出中耳腔粘膜分泌物的功能;耳咽管功能異常分為兩種,一種是耳咽管開放、另一種為耳咽管閉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廷碩表示,引發耳咽管開放症最常見原因就是「過度減重」或「體重快速下降」,耳咽管周邊脂肪不足,導致耳咽管不正常開放,其他造成耳咽管開放的原因還有癌症、營養不良、脫水、神經肌肉疾病等。耳咽管開放症多與後天不良生活因素有關,鮮少是先天結構問題引起。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粗估耳咽管功能異常盛行率,成人約為1%到2%、小兒約為25%。力博宏表示,臨床上常見耳咽管閉鎖症,耳咽管開放症較為少見。● 耳咽管開放症典型症狀 耳悶、腦中出現講話回音張廷碩表示,耳咽管開放症顧名思義為耳咽管太鬆,無法正常作用,時常處於開放狀態。耳咽管多數時間處於「關閉」狀態,當吃東西吞嚥、吞口水時,耳咽管為了要調節耳朵壓力,就會打開平衡中耳壓力,耳咽管如果時常關不上,鼻咽與中耳腔會形成一大空腔,放大共鳴。張廷碩形容,耳咽管開放症患者如同頭被罩上一個水桶,耳朵嗡嗡叫,自己講話時會出現回音,晚上睡覺時自己呼吸的聲音也會回繞在腦中,如同有一層壓力如影隨形,無法擺脫,其他人的聲音也聽不太清楚。力博宏說,患者彎腰低頭後,講話出現回音的症狀會緩解,幾乎不用檢查就能下診斷。張廷碩表示,耳咽管開放症多發生20歲到30歲女性,通常是因為減重過度或體重快速減輕,如戴牙套無法正常飲食,體重快速減輕後,出現耳咽管開放症。體重太過快速減輕,臨床定義為三個月內體重減少5%,或是半年內減少10%。患者初期常會被誤認是耳鳴或聽力受損,可能認為過幾天就好,後續卻未改善,耳朵長期不適,部分患者於是開始焦慮、躁鬱。耳咽管開放症治療多以改善生活習慣為主,對於體重快速減輕者,建議讓體重逐步恢復,不過,通常以減重為目的的女性,希望他們恢復原本體重,多數會拒絕。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恢復體重,或癌症患者因疾病快速體重減輕,也沒辦法透過飲食恢復體重,會先使用鼻噴劑類固醇改善症狀。如果鼻噴劑類固醇效果不佳,可透過手術在耳咽管打一個小洞,擺放小管子改善耳咽管壓力,手術後不需取出,一年後會自行掉落;其餘方式包括在耳咽管開口施打玻尿酸或自體脂肪,有時候會採取擺放小管子與注射玻尿酸雙管齊下,同步改善。耳咽管開放症患者若接受手術治療,同時也要改善生活習慣,避免喝有刺激性咖啡因的飲品,如少喝咖啡,少吃辛辣食物,水分補充足夠,一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重點是「體重不能再降低」,至少要維持現在的體重,否則治療效果不會理想。● 耳咽管閉鎖症: 耳咽管功能異常分為耳咽管開放症和耳咽管閉鎖症,耳咽管閉鎖症的患者較多,常見症狀是耳鳴、耳悶,很多患者覺得聽不清楚。力博宏表示,造成耳咽管閉鎖症的原因,多為過敏性鼻炎,導致耳咽管周邊血管充血而閉鎖,另外則是胃食道逆流,胃酸逆流最遠可達耳咽管。由於鼻咽癌也可能引起耳咽管閉鎖,因腫瘤壓迫而造成耳咽管堵塞,必須特別注意。治療上得先解決鼻炎或胃食道逆流,初步可先給予鼻噴劑或制酸劑。力博宏表示,如果改善了過敏性鼻炎或胃食道逆流,症狀依舊,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有兩種方法,一是擺放空氣管,二是進行耳咽管氣球擴張術。力博宏表示,許多民眾認為耳鳴僅是短暫問題,但多數耳鳴不是正常現象,長時間耳鳴是耳悶應就醫。耳咽管功能異常,除了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也應調整生活作息、避開過敏原、減少喝咖啡,多喝水等。
-
2022-09-24 退休力.自在獨立
離開待20年公司,一年內歷經罹癌與母親離世!鄒開蓮退休4點建議:擁抱生活,超前部署40歲就開始
幾年前的跨國會議上,與會者因意見不同爭得面紅耳赤,主持會議的CEO拍桌:「嘿,各位不用這麼激動,這裡沒有人喪命好嗎?我們只不過是要買廣告。」世界展望會董事長鄒開蓮笑著憶起當年還在雅虎奇摩時的一場會議。她這兩年帶著展望會做數位轉型,朋友不解:「又沒有業績壓力,妳幹嘛那麼認真?」她總是想起那場會議,因為現在做的就真的「攸關人命」—「我們每增加一個資助人就多幫助一個生命,改變一個孩子一生。」她相信孩子應該被保護、被賦能,每個孩子值得擁有更豐盛的生命,她用過去的專業,協助展望會更有效率、有效能從事服務。距離那場跨國會議也才幾年光景,物換星移,曾經戰功彪炳、一年國外出差20趟的鄒開蓮,這兩年過著完全不同生活。罹癌母逝 親子關係緊繃2020年,55歲的鄒開蓮離開待了20年的雅虎公司,那年,是鄒開蓮生命的關鍵轉折—她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母親離世、和青少年兒子關係緊繃;同時,疫情使她哪裡都去不了,日夜和家人待在家,終於有時間與空間好好和孩子過生活。更早之前,轉速快、日夜顛倒的跨國、跨時區工作,讓她隨時處於工作狀態、沒有下班、無法安靜、不會放鬆,她白天疲憊、晚上失眠,與青少年兒女相處時,也沒耐心聽孩子說話,只想解決問題,忘了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有人傾聽。工作給她成就感與人生舞台,也致使她生命其他面向的匱乏與缺席。那幾年,她常常懷念天性裡快樂、愛笑、開朗的自己,「我感覺自己緊繃太久,生活其他的東西都褪色了。」那時候的她有許多人生角色:人母、人妻、人子、跨國企業主管,每個角色都是壓力,都無法享受其中。2019年的她已萌生退休念頭,加上2020年一連串事情,她視為上天給她的訊息:「鄒開蓮,妳該改變了!」斜槓思維 做出專業效率離開職場之後的鄒開蓮忙碌依然,她從只做一件事,變成做許多不一樣的事—她出任許多公司董事,也作為某些新創公司的顧問,還演講分享數位轉型,錄製給經理人的線上課程,目前正在寫書。其中著力很深的展望會數位轉型,這兩年因科技更新,提升效能效力,也善用數據展開更多的機會。例如捐款人從刷卡、入帳到確認,過去需要一周,而數位化後只要一天的時間,成本也下降了。又例如透過數位通路,今年「飢餓三十」共有1.7萬人參與,參與人數和募款金額是過去的好幾倍,而且帶來很多新面孔、年輕資助人。擁抱生活 修補家庭關係事情雖然不少,但鄒開蓮開始有餘裕放慢腳步過生活,可以和青少年兒子聊天、與已在上班的女兒分享職場經驗、和家人在每個周末夜晚共享家庭時光一起禱告,她也常常早晨起床發現天氣正好,便將原訂行程取消,跟先生一起去打高爾夫球;這些都是過去的她未曾享受過的生活。這兩年,周一到周五的早上9點,鄒開蓮都準時到線上禱告報到,線上禱告群組來自還在雅虎工作時的辦公室團契,疫情起、鄒開蓮離職,禱告改為線上,這兩年成員幾乎全勤參與,讓每一天有力量的、嶄新的開始,變成開啟每日的重要儀式。「我們在上班的人很容易不小心就把工作當神來拜、把金錢當神來拜,」鄒開蓮回想這兩年離開工作之後,她真正擁有了生活:「但是身心靈是分不開的,靈好了,我們會用不同的態度愛自己。」過去叱吒台灣網路產業的鄒開蓮,現在每日的滿足來自於和家人的親密感、能夠有耐性面對生活裡的小事,可以感官全開看見綠樹、聽見鳥鳴、感受到白雲微風好天氣,這些許多人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她曾經失落而今拾回的珍寶,「我覺得我很幸福,自從離開全職的工作,上帝給我超乎我所求所想。」而她相信,還能更好。鄒開蓮4點建議:退休超前部署,40歲就要開始中年必須及早為退休準備,要意識到「退休不是停止」,但需要「不停」預備,退休前才預備是來不及的,鄒開蓮建議,趁著40幾歲精力旺盛時先部署以下4件事。1.理財:鄒開蓮和先生仍在工作時,每3個月會盤點家中財務總表,離開公司前也計算出全家未來數年所需的費用。尤其退休後不再有固定薪水入帳,更需要評估資產現況。2.人脈:目前鄒開蓮除了世界展望會董事長,還任中磊電子、基富通、香港PCCW、台達電等董事,也在教會服事,貢獻所長,這些機會都是她在工作之外的人脈累積。她建議平時就要建立不同領域的朋友關係,無論是做顧問、志工、參加社團,或是兼職工作,擴張生活圈交朋友,幫自己預備好。3.健康:從40歲開始,鄒開蓮每年做完整健康檢查。退休之後,開始跑步、打高爾夫球,找到喜歡的運動身心滿足。4.夫妻關係:鄒開蓮和先生有共同信仰、相仿的價值觀,即便如此,她仍坦承要學的還很多,夫妻倆不久前還一起去教會「夫妻營」上課。
-
2022-09-24 退休力.理財準備
家有啃老族,怕太早分財產會被孩子置之不理怎麼辦?律師:防範不孝,贈與子女先簽契約
我家兒子今年40歲,因為是獨生子所以比較寵愛,都已經40歲了,不娶妻、常換工作。雖然不想說自己的兒子是「啃老族」,但還是很擔心他未來該怎麼辦;又怕太早分財產,我和先生會被兒子置之不理,來自心軟媽媽的煩惱。(嘉義張太太)「賴家王老五」 相同煩惱的父母不少美國愛情喜劇「賴家王老五」中,父母為了將35歲還賴在家的兒子「請」出去,雇用一名美女色誘兒子,希望兒子陷入熱戀會願意獨立門戶。其實現實生活中,有相同煩惱的父母還不少,成年還靠父母養的啃老族愈來愈多;或是,不顧父母、惡意棄養的案例也層出不窮,遇到這些狀況該怎麼辦呢?防範不孝 贈與子女先簽契約美國中情局日前發表一份全球總合生育率預測報告,其中台灣的生育率竟然名列全世界227個國家和地區生育率倒數第一。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台灣少子化現象嚴重,獨生子女個個是寶,生長在過度優渥的環境中,久了就無法承擔壓力,自然成了「啃老族」。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林隆鑫表示,啃老族拋棄撫養父母的案例時有所聞,因此,建議父母在贈與房產或金錢給子女前,可先簽訂「贈與契約」,清楚寫下有附帶條件的贈與,防範子女不孝。林隆鑫分享一個實際案例,一對父母為兒子付了800萬的房子頭期款,協助買下一棟大房子,不料房子購買後,兒子卻對父母態度大轉變,六親不認甚至不願讓父母同住,也不願盡撫養義務,讓爸媽傷心欲絕。以這個案例來看,林隆鑫表示,若父母有簽訂贈與契約,可在契約中清楚寫下,當完成贈與後,兒子需履行扶養義務,或房產權狀由父母保管,以確保父母居住權,若兒子反悔沒做到,父母可撤銷贈與,為自己晚年生活留點保障。保障老後 金援也要防範棄養林隆鑫指出,雖然根據民法第1118條之1規定,年邁父母固然享有成年子女扶養的權利,但如果子女幼時有故意虐待、重大侮辱或其他身體、精神不法侵害(例如常常毆打謾罵),或落跑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法院認為負擔扶養義務顯失公平時,可以減輕扶養義務;情節重大的話,還可免除扶養義務。如果父母從小就對子女呵護備至,但孩子成年卻沒有盡到扶養義務,父母是可以告遺棄罪。按刑法第294條規定:「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林隆鑫解釋,如果父母身體硬朗又有錢,縱使孩子不給生活費,父母也不會有生存危險的話,遺棄罪是不會成立的;但假使父母體弱多病,不被撫養可能餓死或病死時,則父母就是無自救力之人,這時候遺棄罪即會成立。面對少子化,父母溺愛造就不少啃老族,成年後不願自力更生、靠父母養,或是享受父母的金援後卻棄養,若遇到類似狀況,不妨採用以上律師建議的方法,來保障自己的老後生活。
-
2022-09-2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烏龜頸」上身?治療師教你三招調正姿勢!
現代人長期低頭玩手機、在電腦桌前久坐又姿勢不良,因而造成肩頸僵硬、上背部肌肉變厚,頭頸部往前傾,側面看起來就像烏龜頸,形成不好看的姿勢。尤其是上班族,長久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跟著各種肩頸手腳痠麻的毛病就會上身。根據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的物理治療師JJ林炳騰、職能治療師林啟平指出,頸部往前偏移一公分,我們的頸椎將會承受1.8公斤的壓力,想要拉回來我們的肌肉必須出更多的力量,長久下來當然會出現肩頸酸痛、肌肉緊繃,更甚而脊椎長骨刺。怎樣才能改善烏龜頸?兩位治療師要教大家簡單的三招調回姿勢,趕緊點開影片來學學!第一招是RAIN擴胸式,這個動作會在胸椎前挺時帶動下巴後縮,讓頸椎復位。第二招WTI夾背,利用游泳的動作,吸氣雙臂向上打開,吐氣向下向後夾背。第三招小鷄啄米式,雙手插腰前後搧動,並記得要擴胸、縮下巴。這招不僅可以伸展手臂,還能調整脊椎,連同骨盆部位也會調整到。這三個動作簡單又輕鬆,平時在辦公室就能做,趕快動起來吧!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保持良好姿勢不再當縮頭烏龜!原始影片米蔚YT米蔚官方網站米蔚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久坐不動髖部疼痛?利用簡單的馬克操減緩不適感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與教學、病人與安全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三位實習醫學生各寫出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提出自己在臨床實習所遭逢的困難,而透過師生的討論所得到的心得。醫學生遭逢「被病人拒絕」的情境,包含問診、身體診察以及進入開刀房學習等,而更學會如何與病人溝通,以贏得病人與家屬了解醫學生參與病人照護在培育好醫師的重要性。醫學生透過一位接近生命末期的病人,慢慢地瞭解到病人以前到現在生病後生活的調整,學會適當地表達同理心,一句出自內心的「你真的辛苦了」更加能夠讓病人及家屬得到安慰。在疫情壓力之下,醫學生見證到在開刀房、隔離病房的環境下臨床教育的困難,非常感謝老師與病人願意給自己機會學習,也提醒自己,好好記住由病人身上所學到的知識技巧,在未來行醫時,能夠真的幫助到病人。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為何抗拒醫學生?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與家屬的苦痛引起的人文省思剪不斷、理還亂,輾轉反側、細思極恐,是我上完這堂醫學人文課後最深的感受。我躺在宿舍床上,看著天花板,宿舍的靜、落針可聞,雜亂的思緒與強烈的衝突撕扯著夜的寧,儘管已然是凌晨時分,我毅然決然下床泡了杯咖啡,記錄下此刻的心情。咖啡的香似乎能讓我稍稍冷靜,回想起這件事情的始末,病人車禍受傷後,因為家人在和信工作的關係,輾轉前來醫院求診,在診間評估需要進行清創手術,後來因為PCR檢測出陽性而引發出後續一系列的醫學人文議題……COVID-19疫情衝擊著各行各業,人人自危,擔心的不一定是自己成為確診者,有許多人,更多的,是擔心自己是否會成為無形的傳播者,傷害到親人、朋友,甚至不認識的陌生人。對於醫療工作人員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義無反顧的衝上火線救火,卻不得不思量,是否間接的讓身邊的親朋好友暴露在風險之中。今天病人來到一家「癌症治療中心」處理「車禍」的傷口,對於病人及醫院來說,都並非最適切的選擇,但因為家人在醫院工作的關係,相信醫院的醫療品質,又能就近照顧,對病人而言,反而成為了最好的選擇。問題就出在,病人不幸染疫,如果要開刀,因為是全麻刀,必須要住院,對於刀房、隔離病房及醫療照顧者都會是不小的負擔,如果不開刀,是否就能直接放病人回家,即使明知病人可能因為壞死性組織殘留在傷口,有壞死性筋膜炎的風險?對於醫學人文,我原本是有點嗤之以鼻的,事理的爭辯、正反的論述,對於醫學生而言,再熟悉不過了,我們可以站在正方的立場論的頭頭是道,更可以站在反方的立場義正辭嚴,玩轉醫學人文的議題後,丟出「no answer」的答案,畢竟正方無法完全駁斥反方,而反方也無法完全推翻正方。然而,細思極恐,一直以來對於醫學人文問題,我都回以「no answer」,一個看似中庸圓融的回答,我卻忘了「No answer is also an answer.」,事情已然發生,即使我們爭辯不出個所以然,時間在流逝、傷口在變化,所謂的no answer不過是包裝後的未爆彈,給出no answer的答案,不過是逃避、不負責的表現。回到原本的問題,和信是否應該要收治該名病人呢?想必我們不能再給出「no answer」的答案了。以經濟學的賽局理論來看,最佳的納許均衡點或許會落在「請病人去別家醫院求診」,癌症治療中心的醫護人員沒有額外的負擔與風險,病人也能在其他專責醫院得到不錯的治療。然而,老師卻選擇了「go the extra mile」,在聯絡了刀房及隔離病房,確認資源充備的情況下,讓病人收治入院,透過密切觀察、反覆換藥的方式清創,如果病人的情況惡化,也隨時備有刀房幫病人做更進一步的處理。收治病人住院,對老師來說,需要承擔的是這個病人的安全,還要顧慮醫護人員的負荷程度及染疫風險,即使損己利人,依舊毅然決然、捨我其誰,心中所信奉的,不過是「以病人安全為第一」的處事原則。「如果病人沒有小心照顧,他的傷口可能會變壞。」老師語帶擔心的說道。不過老師也說道,如果我們醫院沒有能力負擔這個病人,就要趕快轉院,否則就是害了這個病人!「無德不貴,無能不官」,想來也就是這個道理。綜觀整個過程,我認為能夠讓納許均衡解更進一步「go the extra mile」的關鍵,在於「溝通與信任」,透過溝通的方式,建立醫護人員間的信任關係,彼此都能夠有共同的目標,為了病人而努力,即使勞力上會有額外的負擔,但心靈上的滿足與收穫卻是不可估量的。在整個事件當中,也有一點值得討論,是否醫學生能夠進入隔離病房照顧病人?另一位老師分享了之前SARS與台灣醫學教育訓練的經驗。SARS期間,一位醫學生的父親跑到醫學院院長的前面痛訴醫院將醫學生暴露在風險之下,和現今的情況似乎不謀而合。醫學教育的理念為何?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暴露在染疫的風險下學習?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練習摸腹股溝淋巴結?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練習乳房觸診?又或者,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練習肛門指診?以上種種,之所以兩難,不外乎,我們是「醫學生」,而非「醫生」,而這些行為,也確實會增加醫療的負擔或病人的尷尬不適。就我的觀點而言,我認為,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幫助病人」,沒有摸過腫大淋巴結、觸診乳房或是肛門指診的經驗,對於醫學生而言,實則無傷大雅,我們依舊能考過國考、依舊能在模型上練習N百遍、依舊能順利的通過醫學臨床技能測驗(OSCE),然後,成為一名「合格」的住院醫師。然而,我們卻從不知道模型跟真人的差距有多大,更可能的是,我們在未來行醫的過程中得過且過,未能及早轉介病人求醫。台北榮總陳威明院長曾說過:「病人是最好的老師!」我深以為然,沒有病人願意讓我學習,我就永遠不可能會進步,每每有病人願意耐心的讓我問診,有病人願意將身體交給我做身體診察,我都會覺得很感動,非常非常感謝他們願意讓我這個菜鳥學習!我也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記住每一個病灶的模樣,在未來行醫時,能夠真的幫助到病人! 反覆思量此事,我欲將「go the extra mile」的心念擴大討論,或許多做一些、設想更遠的堅持,不僅止於個人的行為選擇,更可延伸至醫療體系如何看待對未來的投資、如何解讀醫學教育。 可以理解在這樣緊繃繁雜的時局,減少風險再增、避免醫療資源的消耗,固有其必要性。但身為醫學生的我不禁省思,我所受的醫學教育,是否必須建立於一定程度的風險與成本之上?又我如何面對醫學其實必經失誤、浪費、造成他人困擾、受監督指導的歷程,才能具有資格真正獨當一面、不愧對患者?醫療現場是否也願意為醫學教育「go the extra mile」?即使可能讓團隊業務暫不便、即使有必然承擔的風險成本,也願意對未來進行必須的投資,鞏固醫學的可靠與專業。很感激老師們願意藉此機會,爭取讓我們「在監督下」,實際學習疫情現場的醫療應如何保護自己、照護病人,當我們步入未來、立於我的病人面前,我才能是個不貳過的醫者,以不顫抖的雙手提供無愧於心的服務。 醫學人文的基石是溝通,除了醫病溝通,業務上的相互磨合、求取平衡,更是在尊重彼此專業的前提下坦誠溝通才可達成。在此事件中我有幸參與了醫師與刀房、隔離病房專責醫師及隔離病房護理師的溝通,溝通的過程以工作的角色出發,坦誠所屬專業立場下的見解,未由自我或情緒主導,不將溝通淪為征服,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橋樑,在艱險的環境下,也能肩並肩的為病人奮不顧身,彼此都是彼此最堅強的後盾,屬實令人感動!
-
2022-09-23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失敗3大原因 醫分析:過度壓抑想吃的欲望反而容易復胖
據國健署統計,18歲以上國人50.3%過重,相當於全台「千萬成年人」有體重危機。世界肥胖聯盟昨公布最新調查發現,台灣30到49歲的民眾,超過7成為了「保有完美體態」減肥,近8成民眾只靠飲食、運動來減重,但結果不理想;調查也顯示,減重失敗3大原因,分別為缺乏意志力、無法克制食欲、太忙碌而影響減重。世界肥胖聯盟指出,10年後台灣BMI超過30的人口將突破10%,約231萬人。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燦宏表示,國際上肥胖治療趨勢,是認知增強、行為改變、藥物輔助多管齊下,但國內有減重需求的民眾,多半只靠飲食、運動,即使再有毅力,靠飲食最多只能減重10%,若沒有做好心理建設情況下,很容易減重失敗、復胖率高,因此減重計畫必須更全面。最新「肥胖世代-百人減重行為調查」顯示,有7成以上的受訪者為了「保持勻稱體型而減重」,並沒有意識到肥胖是疾病;近8成受訪者採取飲食調整、運動來減肥,但滿意度不盡人意;近6成民眾不曾諮詢專業人士;受訪者平均減重期間為5.2個月,未見成效、復胖就放棄。減重失敗者中,多因為缺乏意志力、無法克制食欲、太過忙碌而減重失敗。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表示,減重主要跟3種機轉有關,包括抑制食欲、減少吸收、促進代謝。但從調查結果發現,減重難成功原因,與食欲最相關,除了生理飢餓感外,也會因壓力、情緒讓人想吃東西,若過度壓抑想吃的欲望,食欲會慢慢膨脹,最終變成「食欲怪獸」,導致復胖、減重失敗。台灣現已有合法減重藥物,透過抑制食欲及減少油脂代謝二種機轉,可協助減重者抑制食欲而減輕體重。
-
2022-09-23 醫療.心臟血管
親人接連過世她險猝死!「心碎症候群」停經婦女高風險 常見症狀一次看
我們常說「心碎了」,在醫療上確實有「心碎症候群」,甚至差點猝死!一名64歲的邱姓婦女被消防隊送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室,已無呼吸及心跳,經過急救才恢復心跳,進一步檢查她的病因不是常見的心肌梗塞,而是「心碎症候群」,起因於有憂鬱症的她在近日內接連遭逢兒子及父母去世,讓她心臟無法負荷。 左心室收縮像章魚壺 診斷章魚壺心肌症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室副主任郭書顯表示,在心導管檢查中,心臟冠狀動脈攝影並沒有看到阻塞的血管,也就是說,不是心肌梗塞,但是在左心室攝影圖 (Left Ventriculography) 下,左心室收縮時的形狀看起來像是日本漁夫在捕捉章魚時用的章魚壺陷阱,當下的診斷為章魚壺心肌症 (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俗稱為「心碎症候群」,患者在住院過程恢復良好,於10天後康復出院。 極端情緒和壓力變化 導致心臟無法負荷 郭書顯指出,「心碎症候群」乍聽之下有種淒美之感,在醫學上稱之為章魚壺心肌症,患者的心臟左心室收縮時沒有往內縮,而是呈現章魚壺的形狀,這類患者往往是經歷了極端的情緒和壓力變化,可能是生理或是心理壓力,體內突然產生大量的兒茶酚胺,造成心臟無法負荷快速增加的壓力而導致心臟出現病變,左心室沒有正常收縮,堵住了血流的出路。 停經後婦女高風險 常見症狀一次看 郭書顯提及,在臨床上,「心碎症候群」約9成是婦女,尤其是停經後婦女最常見,症狀通常為胸痛(75%),其次為呼吸喘 (50%)和頭暈(25%),也可能會全身無力或昏倒,很少會像此個案以突然中止呼吸及心跳的猝死形態來表現。 郭書顯強調,壓力突然加大的民眾若無法自行減輕壓力,最好是找精神科醫師協助。目前「心碎症候群」的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持續治療到左心室功能恢復為止,大部分在症狀發生3週內左心室收縮功能會慢慢恢復。 【延伸閱讀】三高患者常情緒波動 恐讓心碎症候群找上門「心碎了」是真的! 太高興、太悲傷都對心臟不好【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9-23 養生.運動健身
別再說沒時間,每天15分鐘就有成效!這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及失智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媒體中心」於2021年9月的報導文章指出,憂鬱症是常見的疾病,預估全球約有3.8%的人們受到憂鬱症的影響。在全世界約有2.8億的人口罹患憂鬱症,其中,成年人約有5%、60歲以上的成年人則約有5.7%罹患憂鬱症。憂鬱症不同於「日常情緒波動」或「生活之中短暫的情緒反應」,當憂鬱症反覆發作且發作強度漸增時,憂鬱症將會嚴重地影響健康狀況。憂鬱症會導致患者在工作、學業及家庭上表現不佳,致使蒙受巨大的打擊。在最糟的情況下,憂鬱症更可能導致自殺的發生;自殺是15至29歲族群中的第四大死因,在全世界每年有超過七十萬人死於自殺。儘管目前對精神疾病有已知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在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仍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沒有獲得適當的治療。阻礙有效的精神疾病照護原因包括:缺乏資源、缺少訓練有素的醫療衛生醫事人員與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汙名化等;此外,在不同收入水平的所有國家之中,憂鬱症患者常常沒有獲得正確診斷,而那些沒有憂鬱症的人卻經常被誤診且開具抗憂鬱藥物。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能降低憂鬱風險近年來台灣都市發展為高密精巧的混合使用型態,生活便利性造成身體活動減少。根據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James教授的研究指出,都市化導致每日熱量減少300至400大卡的消耗。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亦造成身體活動減少,研究指出以車代步導致每日熱量減少200大卡的消耗。台灣的非都會地區由於交通不方便,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更為普遍,交通方式改變以及城市化是導致身體活動日益減少的原因。根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雜誌上的一份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 SR)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MA)研究指出,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也可顯著降低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研究指出與沒有身體活動的成年人相比,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相當於每週快走2.5小時)的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低。如果活動力較差的成年人達到了身體活動建議量,則可以預防11.5%的憂鬱症病例發生;至於更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對於降低憂鬱症的風險僅有非常小的額外好處。這項對身體活動與憂鬱症之間關聯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即使是低於公共衛生建議指標的身體活動,仍對心理健康有著明顯的益處。研究作者寫到,醫生可以鼓勵患者增加身體運動,因為儘管只是少量的運動,也能有助於降低他們憂鬱症的風險[5]。「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新冠疫情改變了人的生活型態,不外乎減少外出運動或因害怕疫情感到內心不安。靜態的生活習慣可能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與憂鬱症的風險,研究顯示,運動對於緩解壓力有正向的回饋。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日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建議民眾把走路融入生活中。研究發現,每日走路15分鐘可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使心情愉快,提升專注力及記憶力,緩解壓力並增強免疫力[6]。運動一刻值千金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温啟邦名譽研究員曾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Lancet》發表[7]每天少量運動可延壽三年的研究論文,該篇文章迄今被論文引用次數已超過二千次,是台灣文獻中最有重要性的指標文章。一般正規運動的建議為每日運動30分鐘,每週150分鐘,但很多人總有許多理由藉口沒時間運動!研究論文提出「每日運動15分鐘、每週90分運動」就能治百病,減少憂鬱,就不能再繼續使用沒時間作為不運動的藉口了! 如温博士提供圖片所示,開始的第一個15分鐘運動效果最好,斜度最大,比第二個15分鐘好,而第二又比第三好(斜率漸減),依此類推。蘇軾的《春宵》詩中有云:「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刻鐘」為15分鐘,指出時光的寶貴,同樣重要的是,運動一刻值千金,每日保持15分鐘運動,不但值千金,也值萬金。運動是萬靈藥美國運動醫學會給醫師箴言「Exercise is medicine(運動是萬靈藥,是良師良藥)。」很多人半信半疑,其實運動賽過萬靈藥!最好的高血壓藥,只能治高血壓,糖尿病藥只能治糖尿病,哪有像運動,什麼病都好,消除百病,包括憂鬱症,有病治病、沒病強身,而且沒有副作用。在長照患者當中,憂鬱症、失智病症是較難照顧的疾病,曾有新聞報導關於長期照顧者面對長期照護的巨大壓力,動手了結自己親人生命的憾事。對付憂鬱和失智症要靠積極預防,不是等病入膏肓才依靠藥物脫身。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有一千萬人罹患憂鬱症、失智症,依此比例,台灣至少應有七十萬的患者。華爾街日報指出,當今沒有藥物治失智[7],最重要是靠運動,尤其在年輕時期就要養成運動習慣。台灣教育從小一到高三,每週只有二節體育課,是製造憂鬱症、失智症的遠因。沒有天天運動,就沒有運動習慣,沒有體育課,就沒有運動技巧。球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症、失智症,因為球賽時,與隊友有親密的協調合作,而要打敗對方,比賽時要機智、要瞬間反應、要思考制敵先機、要能聲東擊西,為了輸贏而興奮緊張,一掃憂鬱於腦後。很多憂鬱患者就是靠運動走出憂鬱,例如:名運動家歐陽靖,戰勝重度憂鬱,成功她的人生。所以年輕時就要養成天天運動的習慣,15分鐘不算少,一小時不算多,未雨綢繆、儲糧備戰。參考文獻:1.(WHO)Depress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2.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白皮書》3.James WP. The fundamental drivers of the obesity epidemic. Obes Rev 2008; 9( Suppl 1): 6-1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307693/4.Pearce M, Garcia L, Abbas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2022;79(6):550–559.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2.06095.(JAMA) Even Low Amou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 Depression Risk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從「心」出發,走進安心的健康生活7.Wen CP, Wai JP, Tsai MK, et al. Minimum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ed mortality and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1;378(9798):1244-1253. doi:10.1016/S0140-6736(11)60749-68.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s://www.wsj.com/articles/alzheimers-disease-cure-funding-pharmaceutical-research-foundation-judy-fund-congress-part-the-cloud-drug-11656261539 (本文轉載自:國衛院論壇科普新知)
-
2022-09-22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旅人守護者/許淑華助醫療端整合 及早揪出失智確診黑數
台灣人口持續老化,2022年1月底,台北市正式成為六都中第一個超高齡直轄市,65歲以上的長者已超過20%。伴隨而來的,是醫療與長照體系的衝擊效應,尤其是高齡共伴產生的失智症。台北市議員許淑華長期關注高齡議題,2015起,開始呼籲推動醫院設置指紋系統,從前端就能統計失智人口數,失智症認知功能退化、行為問題、失能等,都可能成為家人的照顧負擔,家屬最擔心受怕的,莫過於失智家人走失,每一個失蹤協尋個案的背後,都是無盡的焦慮擔心。許淑華經常走訪社區據點、公園,注意失能、失智長輩及其家屬的需求,她觀察到長輩身旁的照顧者大多是外籍移工,受限於語言、生活習慣、文化差異等,無法真正貼近失智症患者。回到照顧面,「居家照顧品質」更顯重要,政府應該增加長照預算,以及建置好的照護機構,讓家屬無後顧之憂。 改善照服員待遇提升投入能量許淑華說,高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嚴重,全台照護壓力也隨之遽增,政府應協助民眾減輕居家照護費用,但是這筆預算怎麼來?「年金制度改革」就是解方之一,其中300多億退休俸經過妥善資院分配,用來增加老人和小孩福利措施。為了提升照顧能量,許淑華認為應改善照服員的待遇,照顧人力愈來愈難找,要吸引或留住更多人投入居家服務,首重提升照服員的薪資水準。另外,應優化照顧服務員制度,除了薪資保障,也要增加獎勵措施、發展升遷機制,持續注入長照活水。助失智老人應從醫療端整合失智問題令人擔憂,許多人對這種大腦功能損傷的疾病不了解,仍停留在「老人痴呆」的錯誤觀念,甚至發現初期徵兆時,也不願意就醫接受完整評估。許淑華表示,失智症患者的後續完善照顧,關係著病程惡化速度,當醫院端發現個案時,應立即資料建檔、持續追蹤管理。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2萬名以上的失蹤人口,其中,65歲以上長者就將近四分之一,而每2名失蹤長者就有一人可能患有失智症。家屬最常使用走失手鍊(愛心手鍊),但怕被貼上標籤惹來異樣眼光,或長輩會自行脫掉;衛星定位器(GPS)是另一種選擇,但也會有手機遺失、沒帶或沒電的狀況。一判定失智就應建檔預防黑數許淑華說,為防止失智長輩走失,2015年即開始呼籲醫院設置指紋系統,讓失智者在醫院確診時,馬上建檔統計失智人口,不用再多跑一趟警局捺印指紋。2019年,警察局才動支預備金採購指紋捺印設備;2020年移撥至衛生局配發至醫院,但光是為了完善指紋捺印系統,家屬還得跑到警察局建檔。指紋捺印設備放置於北市的7處醫院(市聯醫5院區、三總、馬偕),目前累計990人次捺印,而警察局的行動辦公室執行77場次、累計1065人次捺印,迄今總共僅累計2055人次。許淑華認為成果不彰,主要是捺印指紋容易聯想到「犯罪者」,是嫌犯才會做的事,除了透過全民衛教,從第一線的醫療端著手可加快建檔速度。 增加更多據點促進人際互動1945到196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已經陸續步入退休生活,許淑華觀察,退休族群若沒有及早做好生活規劃,很容易突然斷鏈,包括人際社交互動、社會參與等,相對的也會提高罹患失智風險。失智照顧是社會福利的一環,目前台北市的安養機構缺乏,應全面檢視國土計畫、增加社福用地,避免老老照護的悲劇。衛福部訂定2020年應達到「失智友善555」(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知識),許淑華說,台北市有做到但沒有做好,要找出黑數,一定要串聯醫院、12區的衛生所、當地里長,點線面整合創造友善失智環境,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接受治療,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
-
2022-09-22 焦點.健康知識+
國外研究:睡眠不足、太早醒來影響健康!心血管病及糖尿病也跟著來
你昨晚睡得好嗎?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夜晚失眠狀況很頻繁,不管是難以入睡、睡眠品質不佳,或是睡覺時頻頻做夢、睡沒多久就清醒並無法再度入睡…等狀況,都屬於失眠。晚上睡不好、失眠,長時間下來,健康狀況就會出問題,包括血壓、血糖都會不穩定,白天也會沒精神、沒體力;國外更有研究發現,缺乏足夠的睡眠和沒有節制的飲食,還會加速身體熱量消耗,進而導致反饋機制,也就是脂肪堆積而變胖。睡不好導致腹部脂肪增加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王羚表示,發表在《Mayo Clinic》的研究表示,在這隨機控制/對照組的交叉研究中發現:「缺乏良好的睡眠,會導致腹部脂肪9%增加、腹部臟器脂肪11%增加;而臟器脂肪堆積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和糖尿病發生率成正比。簡單來說,缺乏足夠睡眠和沒有節制飲食,皆會加速身體熱量消耗,導致反饋讓脂肪堆積更多。研究還發現,不管是年輕族群,苗條或健康的人,只要減少睡眠時間一段時間下來,每天攝取的熱量、體重、腹部脂肪都會增加,而且大多堆積內臟周圍,而不適過去所認為會堆積在皮下組織。更重要的是,即使改變睡眠習慣,把睡眠時間補回來,加上降低熱量攝取,體重雖然有下降,但內臟脂肪依然持續增加。睡眠不足恐引發慢性病王羚近一步說明,這項研究說明了睡眠不足會觸發內臟脂肪堆積,也就是說睡眠不足儼然是肥胖、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等好發的危險因子,而且即便把睡眠補回來,腹部脂肪還是在,甚至還持續增加。這項研究結果讓人不得不正視睡眠不足,對新陳代謝疾病的潛在影響力,而長時間睡眠不足會導致內臟脂肪逐漸積累和擴張。所以,如果有睡眠障礙問題,一定要盡早處理,如果自己沒有辦法解決,可以就醫尋求幫助,才不會讓睡眠障礙影響身體健康。最後王羚呼籲,睡眠不足與體重及脂肪堆積影響相當大,對於無法改變睡眠的長度和模式的族群,竭盡所能地節制的飲食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以維持身體健康的新陳代謝,減少臟器脂肪堆積、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好發率。延伸閱讀: 。壓力大睡不著,該睡了還一直煩惱,睡著了卻不斷做夢,失眠不一定藥吃藥,透過「3做法」提升自我覺察力 。不安、失眠、身體痠痛是壓力or焦慮? 美國家衛生研究院揭「兩者差異」:7招舒壓
-
2022-09-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瘦瘦針恐釀急性胰臟炎?食藥署提醒:這些降血糖新藥有風險
國內超過220萬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藥物發展快速,近年2款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除了不易出現低血糖副作用,還有心血管保護及減重效果。不過食藥署提醒,新一代降血糖藥物近年有接獲疑似藥物引起急性胰臟炎的個案,建議民眾服藥前應諮詢專業人員,並配合醫囑按時服藥。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中以第二型糖尿病較多,且男性發生率較女性高。而有糖尿病患者,同時也可能有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共病存在。近年糖尿病初次發病更有年輕化趨勢。食藥署指出,新一代降血糖藥品「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s)」和「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s)」,除不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還額外提供心血管保護及減重的效果。雖副作用較低,但近年接獲疑似因GLP-1受體促效劑導致急性胰臟炎之藥害救濟申請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患者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伴隨腸胃道不適,像是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若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的患者,因禁用GLP-1受體促效劑類之抗糖尿病藥物。且服藥期間,若有胰臟炎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使用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雖然可以達到降低血糖及控制體重的效果,但SGLT2抑制劑可能會提高生殖器和泌尿道感染、骨折和酮酸中毒的風險。王治元提醒,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痛及不尋常的疲倦、嗜睡或昏迷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若使用SGLT2抑制劑後,出現呼吸急促、全身倦怠、痠痛等,也要告知臨床醫師,求證是否為藥物副作用。SGLT-2抑制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讓糖分經由小便排除人體外,進而達到降血糖的效果。SGLT-2抑制劑除了可以降血糖之外,還會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直接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不過用藥後血中的糖類濃度降低,會增加食慾,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患者使用藥物2年後食慾增加,體重反而回升。GLP-1受體促效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又稱為「瘦瘦針」,透過2種機轉方式達到減重效果,包括「讓胃排空時間延長,不覺得飢餓」,另一則是「抑制下視丘食慾中樞,降低吃東西慾望」。不過一但停藥,體重可能因「溜溜球效應」反彈回來。控制糖尿病要多管齊下,不只靠藥品,仍須配合規律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王治元建議從睡眠、運動及飲食3面向改善生活型態,晚上9、10點即可就寢,每日要睡7到8小時,根據過去研究,中午稍作10到30分鐘午休,也是良好生活型態之一;根據研究,每天運動累計20到30分鐘,即可預防身體退化及慢性病,像是走操場、公車捷運站提早一站下車,簡單走路10分鐘都是很好的運動。飲食習慣也是控制血糖重要因素。王治元說,現在營養控制與過往不同,不再用規範「吃幾碗飯」、「吃什麼菜」,而是依照個人愛吃、常吃的食物類型,從中抓取適合分量來控制血糖,達到健康生活型態。食藥署呼籲,凡藥品必有其風險,需透過合法管道取得,不可為達到快速效果而私下購買、自行併用藥品。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皆屬於醫師處方用藥,使用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了解用藥的風險與效益並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所有服用的藥品、藥品過敏史、病史,配合醫囑按時服藥,才是確保用藥安全之道。食藥署提醒用藥安全五重點:1.正確且安全地使用合法藥品2.凡藥品必有其風險3.發生藥品過敏或不良反應時立即回診就醫4.用藥期間注意身體反應5.藥害救濟有保障提醒民眾在合法正當情況下使用藥品,若導致副作用或住院、死亡,可申請藥害救濟。藥害救濟諮詢專線:02-2358-4097或上藥害救濟基金會(www.tdrf.org.tw)官網。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是否含有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根據食藥署提供資訊,SGLT2 抑制劑常見藥物成分名包括Canagliflozin、Dapagliflozin、Empagliflozin與Ertugliflozin。如果您或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若想查詢服用藥品是否含有SGLT2 抑制劑,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例如:‧查詢含「Can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Da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m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rtugliflozin」成分藥物GLP-1受體促效劑藥物成分包括:Dulaglutide、Exenatide、Semaglutide和LIRAGLUTIDE。透過元氣網藥物百科查詢:‧查詢含「Dul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Sem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Liraglutide」成分藥物若您或家人有使用藥品問題,想查詢服用藥品成分,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
-
2022-09-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與家屬的苦痛引起的人文省思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三位實習醫學生各寫出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提出自己在臨床實習所遭逢的困難,而透過師生的討論所得到的心得。醫學生遭逢「被病人拒絕」的情境,包含問診、身體診察以及進入開刀房學習等,而更學會如何與病人溝通,以贏得病人與家屬了解醫學生參與病人照護在培育好醫師的重要性。醫學生透過一位接近生命末期的病人,慢慢地瞭解到病人以前到現在生病後生活的調整,學會適當地表達同理心,一句出自內心的「你真的辛苦了」更加能夠讓病人及家屬得到安慰。在疫情壓力之下,醫學生見證到在開刀房、隔離病房的環境下臨床教育的困難,非常感謝老師與病人願意給自己機會學習,也提醒自己,好好記住由病人身上所學到的知識技巧,在未來行醫時,能夠真的幫助到病人。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為何抗拒醫學生?以前在學校上課的時候都會被訓練從病人的症狀、臨床表現去判斷該做什麼檢查,再通過檢查的結果去決定後續的治療及處置。同時間我們也被教育需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權,病人有權利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擅自幫病人做任何決定。進臨床之後,不管是在病房抑或是門診,看到的病人或是家屬大多都有很強的求生意志,有人會因為病情的反反覆覆而感到焦慮;有人會因為病情好轉,不停地向醫療團隊鞠躬道謝;也有人因為被告知只剩下幾個月或是幾年的生命,抱在一起啜泣禱告甚至是大哭。這些場景在白色巨塔裡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而對於剛進入臨床還未滿一年的我,遇到這些病人及家屬,心裡總是在想,身為菜鳥的我又該怎麼幫助他們?直到遇到了蔣阿姨這對夫妻,我才意識到自己好像忘記了有那麼一群病人或許不如我們想像的會想一直帶著疾病沒有希望地活下去。 還記得那一天是我從外科換到內科的第一天。當時候被交班要照顧一位72歲的蔣阿姨,主要是因為尿道感染導致的高燒、休克而住院。在入院的第一天除了給予點滴補充電解質,每天也固定在使用抗生素作爲感染的控制。但因爲抗生素的使用,在入院的第三天開始有拉肚子的現象。通過病歷系統大致瞭解了病人狀況後,我帶著忐忑的心情進入她的病房,打開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先生坐在窗邊的沙發上看著報紙,而太太,也就是蔣阿姨本人則坐在病床上瞪著大眼珠子看著我。在我印象中,蔣阿姨是一個瘦骨嶙峋的老太太,臉上帶著一個銀框眼鏡,看起來有些虛弱但精神也不至於太差。向他們兩老自我介紹之後,我簡單地幫她做些身體診察。掀開被子和病服就如病例所記載的,阿姨右手有一個靜脈留置針,右下腹有一個腸造口,身下還有一個尿管。這時候蔣阿姨也開始抱怨抗生素導致她不停地拉肚子,擔心自己會因此脫水等。稍微向她解釋病情及安撫之後,我就如往常回到工作室去處理其他事情。到了第二天下午,本來想説在下班之前再去看看蔣阿姨的狀況。打開病房的門,蔣阿姨剛好從厠所走出來。左手推著點滴架,右手被先生攙扶著,緩慢地走向病床。大致地詢問她的狀況,她突然問了我一句:「你覺得我這樣活著還有什麽意義嗎?台灣爲什麽沒有安樂死?」看著蔣阿姨一臉認真地發問,當下的我頓時語塞了。這個問題雖然以前上醫學人文的課的時候偶爾也會被提出來做討論,但直接被病人問的時候,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麽回答才不會讓病人難過。「你看看我身上都是什麽?我的大腸幾乎都被切掉了,吃也吃不下,還要依靠這個腸造口;現在這個尿管又不能拔掉,這樣還有什麽生活品質?」傾聽完蔣阿姨的抱怨後,我努力地在腦中尋找各種適當地詞彙去安慰她,試圖想要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並且婉轉地解釋之所以要有這些處置的背後原因。但這僅僅只是開始,到了第三、第四天,幾乎每一次去找蔣阿姨,她幾乎都會强烈地表達她求死的心,若不是因爲不敢自殺或許早就已經自我了斷。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某個下午的一段對話,「我從34歲開始因爲大腸癌就一直在動手術,前前後後因爲各種原因動了六次大手術。你知道我到後來每次術前都在想什麽嗎?」 我搖了搖頭。「我每次都希望自己麻醉之後就再也不要醒過來了,但每一次結果都讓我失望,睜開眼睛我又在病房了。這根本就是人間鍊獄。」聽完這番話,心裏還是蠻震驚的,但我更擔心身邊的先生聽了這些話會不會覺得受傷難過,但先生也只是臉上露出愁容沒有多説什麽。這句話到如今還在我腦海縈繞著。對啊,這些事情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又是否能夠承受得住。因爲多次的大腸切除手術而有的腸造口本來就給生活帶來許多的不便,今年又因爲被診斷有神經性膀胱而需要長期放尿管,拔除尿管會因爲長期尿滯留而導致尿道感染,但不拔也會有感染的風險,甚至還會造成出門的不便。聽著蔣阿姨一一訴説著她的苦,我在旁邊卻只能給予言語上的安慰,其實心裏多少有些挫折及無力。同樣的安慰話語我大概重複了不下十遍,口罩下的臉龐也只能苦笑,因爲彼此都知道要徹底解決這些困擾實在有點困難。一直到出院前幾天,蔣阿姨又開始出現新的多喝多尿症狀,懷疑是中樞性尿崩症引起的。因此在出院當天,我們建議她可以回門診做個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查明是否為腦部有異常才導致突然有那些症狀。但他們兩個接下來的反應卻出乎意料地敏感,尤其先生的反應更是當頭棒喝狠狠地給我上了一課。蔣小姐大聲地嘶喊著:「我可以不要做檢查嗎?我真的崩潰了!崩潰了懂嗎?每天在醫院當白老鼠被抽血,現在還要做腦部檢查!」「那個我們可以先不要做這個檢查嗎?她已經很勇敢了。動了六次手術,每次都是因爲一個檢查,醫師看了報告臉色一變,我們就知道大事不妙了。她做這個檢查對她有什麽幫助嗎?」「主要還是想查明原因,畢竟她前幾天因爲有跌倒撞到頭,但即使找到原因了我們也不會建議動手術……」「那可以先不做嗎?我們真的不想要再發現一個新問題了。我們就兩個老人家相依爲命。我也70幾了照顧她也不容易,我們後面幾次會答應動手術也不是期望什麽,只是希望她可以在麻醉的情況下舒服地離開,但每次都不成功。」這排山倒海的負面情緒就這樣淹沒了整個病房。那沉重的氛圍確實讓人有些窒息,面對兩位老人家突然崩潰的情緒,我和學長顯得有點手足無措。畢竟很多時候,我都會條件反射地覺得有發現新問題就應該安排檢查找出原因,但他們的每一句話卻提醒了我不是每個檢查、每個結果都有意義。如果一個檢查的開立只是爲了要給我們一個答案,但改變不了後續的處置,那做或不做需要謹慎地考慮,畢竟對於醫療端,執行一個檢查説不上很難,但這可能會給病人帶來心靈上的陰影。因爲對於那一天在病房發生的每一幕還是耿耿於懷,我也因此詢問了多方的意見,面對這種因爲長期的慢性疾病而活得生不如死的病人,我們該如何去安慰,去給予他們需要的幫助。雖然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但就像在醫學人文大家所討論的,我們或許可以多瞭解病人在生病前的生活,慢慢地去瞭解他們以前到現在生病後生活的調整,從中和病人多聊一些他們開心的事,而不是一直讓病人深陷在難過的情緒裏。除了在適當的時機找社工和身心科介入,我們也可以適當地表達我們的同理心,與其説「我可以理解你」,我們不妨可以試試看說「你真的辛苦了」,或許比起前者,後者更加能夠讓病人及家屬得到些許安慰。而至於要怎麽更加從容地去安慰病人,或許也只能靠經驗的纍積了。曾經我在老師分享的一篇文章裡讀到作者對「生、老、病、死」的願望就是「生得健康、老得快樂、病得短暫、死得乾脆」。這看起來簡單,但能夠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尤其這種長期被疾病困擾著,但又不至於在短時間内走上死亡之路,只能每天痛苦地過著沒什麽品質的生活,被疾病折磨的病人,我們醫療端又能夠給予什麽幫助,確實也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之一。
-
2022-09-21 養生.運動健身
改善三高、慢性病 醫師教你如何超慢跑不傷膝:跑步勿低頭
●超慢跑以慢速度跑步,較高步頻、較短步長●屬中低強度運動,接觸地板時間短、更省力●改善慢性病、減肥及紓壓的好管道從日本紅到台灣的「超慢跑」,近年廣受熟齡族喜愛,因以較慢速度跑步,可降低對膝蓋的傷害,只需要穿著輕鬆運動服,隨時隨地都可以跑。新冠疫情期間,不少民眾在家原地邊看劇、邊慢跑,一次達到運動、減肥、改善三高慢性病等多重效果,對於不擅長運動的年長者、肥胖族,是很好入門的有氧運動。小碎步速度 長距離慢跑復健專科醫師蔡育霖表示,超慢跑是以較高步頻、較短步長,類似「小碎步」速度完成長距離慢跑,平均時數為每小時5到6公里,心率建議每分鐘100到120下,看起來雖然速度慢,實際上腳步快速,屬於有氧運動的中等強度,但不會過度疲累,對長者來說相當適合,也比較不會抗拒。國人熟知的「運動333」原則,指的是每周運動3天、每次30分鐘、運動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蔡育霖說,心肺功能不佳的長者較難完成中高強度運動,建議採分段累積方式,以每10分鐘為單位,循序漸進增加。超慢跑在自覺強度量表(RPE)中介於10至12級,屬於輕鬆到中等的中低強度運動。蔡育霖表示,相較於快走,超慢跑熱量消耗更高、安全性也高,肌耐力不好的長者可搭配一分鐘超慢跑、一分鐘快走,漸進完成30分鐘運動。跑步勿低頭 以免受傷害超慢跑時,前腳掌先著地,再後腳跟落地,避免踮腳或踢地板,腰桿打直、肩膀放鬆、手臂自然擺動,呼吸頻率穩定不急促,下巴要微微抬高,眼睛望向遠方,切記跑步時不要低頭,否則後頸部張力過大,加上跑步時身體晃動,就容易受傷。體適能教練徐棟英指出,超慢跑不僅能減肥,還能降低慢性病危害。建議跑步步頻每分鐘180步,接觸地板時間短、更省力,身體感受舒適,不會喘、心跳也不快。一位竹科高階主管,過去內臟脂肪指數17,遠超過正常值1到9,2年前開始超慢跑,搭配每分鐘180步節拍器頻率,內臟脂肪指數恢復到7,減肥成功。每天超慢跑 2周瘦3公斤另一位49歲男性上班族,原本體重105公斤,三酸甘油脂數值724mg/dl、糖化血色素6.5%、空腹血糖116mg/dl,為罹患糖尿病高風險群,經每日飯後超慢跑,一天累積運動70分鐘,2周就瘦3公斤,三酸甘油脂更降到75mg/dl,恢復正常值。室內外都可 赤腳更健康超慢跑在室外或室內都可進行,徐棟英建議,在室內赤腳跑更健康,因為足底有許多穴道,赤腳跑可直接刺激穴道,且肌肉與地板接觸更完整,有助於穩定髖關節及膝關節。但沒有跑步習慣的人,嘗試赤腳跑時,足踝、小腿肌肉會有些微不適,建議可先穿鞋跑,漸進地改踩在瑜伽墊上,再進階到赤腳跑。蔡育霖指出,超慢跑的特色是小步伐、高步頻,可大幅降低對膝蓋的負荷,適合年長者、肥胖族群。此外,有氧運動能改善慢性病、增加心肺耐力,以及幫助腸胃蠕動、改善便祕、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肩頸痠痛、手腳冰冷,對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而言,超慢跑也是很好的紓壓管道。
-
2022-09-20 養生.運動健身
拉丁舞好處多,能練核心肌群跟促進大腦健康!常見7種運動傷害要當心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開幕,國標拉丁舞「飆舞士林」舞劇造成轟動。 因應全民運動的風氣盛行,連 50 + 的熟男熟女也開始熱衷這項休閒運動,這幾年來跳拉丁舞成時髦熱情的象徵,社區大學、運動中心、學校社團等,紛紛開設拉丁舞課程。「我可以跳拉丁嗎?」門診常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拉丁舞是一個泛稱,指源自拉丁美洲的所有交誼舞或者民間舞蹈。台灣風行的國際拉丁舞分為五種,包括倫巴舞、恰恰舞、森巴舞、捷舞、鬥牛舞,屬國際競技舞蹈比賽。過去對拉丁舞有錯誤的刻板印象以為只是扭腰擺臀,但其實它是訓練儀態及核心肌肉的好方法。要了解拉丁舞的優缺點,我們必須從了解拉丁舞的動作開始。拉丁舞蹈當中,需注意的姿勢與動作拉丁舞的舞步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相同的基本動作和原則。頭部需輕鬆的在頸椎正上方不可駝背。縮小腹像把肚臍往脊椎收集,此時已經啟動深層的腹橫肌,抬頭挺胸之外必須收肋骨避免突出(rib flare),雙側腹斜肌須同時作用。收臀並維持骨盆底部肌肉的張力。感覺脊椎向上長高。整體來說脊椎的位置是在中立位(neutral position),切忌骨盆前傾,而要維持這樣的姿勢,其實你必須啟動整個核心肌群,包括上方的呼吸橫隔肌、前方的腹橫肌與腹斜肌、下方的骨盆底肌和後方的多裂肌,全部都需要被喚醒。拉丁舞略微外八的站姿,不同於芭蕾接近90度的外八,拉丁舞大約只需要22.5度左右。這是髖關節略為外旋,並非來自膝關節或是足部的扭轉。如果沒有正確的使用髖部外旋肌肉,容易造成膝蓋及足部的壓力。行進時的路線要感覺腿部內側輕輕接觸,但不需要交叉,髖內收肌必須持續作用。令人銷魂的拉丁舞骨盆畫8動作拉丁舞的臀部動作如果以單側骨盆一個定點來看。它的位移方向是斜前、旁邊、斜後,然後換成對側同樣的動作。經由啟動腹直肌、腹斜肌、腰方肌、豎脊肌等,一側骨盆斜前上提,橫移再向後旋轉,背闊肌收縮,將重心完成在同側支撐腳上。此時肩到臀有壓縮的感覺但是肩膀不能下降。之後由臀肌協同將骨盆往對側斜前方向鐘擺式擺盪,再重複對側骨盆動作。這就是拉丁舞最知名的骨盆畫8運動(Cucarachas )。這個動作將核心肌群、臀部、腿部肌肉幾乎全部訓練到了。轉換重心也是拉丁舞的重點,感知自己的重心位於足部前後比例細微的改變。這樣雙人舞的雙方才能有較好的連結。前進時先使重心前移直到超過支撐腳前方,快要失衡時用另一隻腳落地承接重心,必須使用腿臀肌肉和核心穩定肌肉。足部要如同獸足行走,著地順序是足尖、足掌到足跟,推進離地時反向的順序。過程中足踝及足部肌肉作為緩降器,須如輪子輾過般流暢。這使足部肌肉有細緻的訓練,特別要注意支撐腳的重心是在內側三趾,並非只用大拇趾作為支撐或推進的點。錯誤使用會造成大拇趾的傷害。手部的動作強調肩部與軀幹的連動,啟動背部才帶動肩肘,強調背闊肌的運用,進一步維持穩定的平衡。常見的拉丁舞運動傷害有那些呢?1.拇趾外翻,這在拉丁舞者很常見,使用楦頭偏小的鞋子或重心過度集中在大拇趾內側容易造成拇指外翻。2.蹠(前腳掌)疼痛,主要是由於長時間使用高跟鞋練舞,疼痛時須避免穿著高跟鞋,並且就醫治療。3.腳破皮及水泡,由於不合適或較硬的新鞋造成。可以使用潤滑劑或是事先磨擦鞋子較緊的部位使其柔軟來避免。4.膝部韌帶受傷或膝關節磨損,過度外八腳姿勢或者沒使用髖外旋肌群,而使用膝部旋轉,會造成膝內側韌帶受傷。錯誤的過度伸直膝關節或用力向後卡緊(lock)關節可能造成膝關節的磨損。少數彈跳動作過度練習,造成髕骨韌帶發炎。5.下背疼痛主要是未充分熱身或骨盆在前傾的角度做舞蹈動作造成。6.肩部拉傷,雙人舞失誤拉扯導致。7.其他還有過度追求特技表現,例如甩頭、下腰、劈腿等造成頸部拉傷、背部拉傷、大腿拉傷等及意外受傷:跌倒。腳踝扭傷等。受傷後除了就醫治療之外,更需要與醫師及教練討論正確的肌肉動作來預防傷害。拉丁舞提昇各項能力,好處多多國外研究發現拉丁舞是有效的有氧運動,持續練習對中老年認知功能及記憶力有正向的影響,搭配音樂的舞蹈對於情緒及社交生活也有助益。針對巴金森氏症患者,拉丁舞練習可改善轉身時軀幹的協調性。振興醫院復健部與台大機械所的研究則發現拉丁舞者相較於同齡從事其他運動的對照組行走時有較佳的步態對稱性,閉眼或張眼單腳站立時身體平衡也優於對照組。拉丁舞蹈除了作為一種特殊的身體運動方式外,在舞蹈中,還可利用不同的外在刺激例如雙人舞的配合、音樂等等提供聽覺、視覺、前庭覺、體覺等多感官刺激。拉丁舞具有有氧運動的優點,可雕塑腰臀的線條,改善儀態。要避免運動傷害應該慎選認證教練,學習正確的姿勢動作。例如﹕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評審及教練、國際證照有ISTD(皇家舞蹈教師協會)教師資格、IDTA(國際舞蹈家協會)教師資格、WDC教師評審。準備好,就可以開心拉丁了!運動前需要充分熱身,選擇合適的鞋子及地板,由於競技舞蹈為了美感,女舞者會穿著高跟鞋,單純為了健康考量的學員,盡可能選擇低跟練習鞋開始,減少對膝蓋及足部的壓力,也不要過度用力過度卡直膝蓋(lock),使用核心肌肉維持正確框架,不要骨盆前傾(翹屁股) 。有脊椎問題的病人,應與醫師及教練討論動作調整,適度核心的訓練在復健期有助減輕症狀,但是急性期疼痛時仍以就醫治療為主。增進肌肉量,運用核心肌肉的能力,心肺功能、平衡能力,體脂率,身體曲線是現代人運動的目標。只要不過度追求極限動作,正確的姿勢及技巧運用,那麼熱情、浪漫的拉丁舞,不失為多元運動選項的好選擇。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你今天拉丁了嗎?)
-
2022-09-20 醫療.精神.身心
震不停心慌慌 身心安定5字訣
近日地震頻傳,許多人產生焦慮症狀,加上餘震不斷,恐引發緊張、害怕、感到疲憊、失眠等,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黃裕達建議,可透過腹式呼吸、慢跑、快走等運動習慣,或攝取溫鮮奶、香蕉、堅果等食品,有助舒緩焦慮,但若焦慮情形持續一至兩周未緩解,即應尋求醫師協助。黃裕達說,地震頻繁,民眾心裡難免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的情緒可能持續一陣子,在壓力源未能快速解除的情況下,心理調適是相當重要的,呼籲民眾可以依照心理安定五字訣「安、靜、能、繫、望」舒緩情緒。1. 安:促進安全確保環境的安全,營造內心的安全感,降低因地震帶來的創傷壓力反應。2. 靜:促進平靜與鎮定為了平衡身心狀態,應盡可能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感到平靜或安定的活動,尤其是平常就在從事的休閒活動,有助平定心情。3. 能:提升自我效能維持正常生活,確認自己飲食、睡眠、作息是否規律正常。4. 繫:保持聯繫利用網路或電話維持與他人的聯繫,互相表達內心感受與想法,使地震創傷經驗帶來的情緒能夠被瞭解、接納。5. 望:心存希望對於已發生的災難,避免不必要的自責,專注在可以達成目標的資源與力量,找到未來的希望感。
-
2022-09-19 醫療.心臟血管
被診斷高血壓但不想吃藥可行嗎?醫曝為何血壓升高後就回不去
高血壓在台灣是盛行率相當高的慢性疾病,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值得注意。衛福部曾於2017年及2021年分別進行「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之調查,在取樣「2013-2016年」的調查中,20至39歲的高血壓患者之中男性、女性、總比例分別為8.14%、3.30%、5.75%;但到了2021年的相同調查,高血壓患者中的男性、女性、總比例皆有所提升,已經來到9.57%、3.40%、6.52%。也就是說在這個年齡層,大約每10個男生、30個女生當中,就有一個已經罹患高血壓;也可以說路上的青壯年中,每16個人就有一位是高血壓患者。相對的,在40至64歲這個年齡層,這三個數據則從2013-2016年的36.37%、23.08%、29.66%,微幅下降至2017-2020年的34.11%、23.88%、28.93%,比例並沒有太大改變。血壓比標準高,就是一種病?!高血壓可分為原發型及次發型,「原發型」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了解,但最可能是在各種基因、環境因素影響之下,共同對心臟、血管、腎臟系統的構造與功能產生影響而導致。舉例而言,年齡較大、體型肥胖、具有家族史、黑人、腎元(一腎臟內結構)較少、高鈉飲食、飲酒量多、運動量少的人,儘管以上風險因子都沒有證據顯示與高血壓直接相關,但具有上述風險因子的人獲得高血壓的比率,就是比沒有的人來得高。「次發型」高血壓則與上述的「原發型」高血壓不同。「次發型」高血壓具有明確關聯的病因,包括藥物、腎臟病、內分泌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臟結構疾病等。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以上原因多數可以治療,不過具有這些病因的人,常常同時具有前述所提及之風險因子。因此要妥善地控制血壓,需要病人、醫生、乃至家屬之間的配合,除了終身服藥與監測之外,行有餘力也可在生活中輔以SABCDE原則,幫助血壓的穩定。詳情請見:高血壓Out 淺談高血壓與治療。探討完「高血壓」的成因之後,我們還想知道控制血壓究竟有什麼好處呢?畢竟「血壓」本身,只是把壓脈帶套住手之後,血壓計上面看到的一個數字而已呀?這個數字就算很高,但人沒有什麼不舒服,這樣會對身體帶來什麼影響嗎?又甚至,如果都已經比正常值高了,那再高一點有什麼差別嗎?有,控制血壓當然有許多好處、高血壓當然有許多負面的影響、比正常值「高」跟比正常值「高很多」也當然有許多差別。已經有相當多研究證實,無論一個人年齡、性別如何,被檢查出高血壓之後,罹患心臟疾病(如心臟肥大、心臟衰竭等)、血管疾病(如腦中風)、腎臟疾病的風險,硬生生比血壓正常的人高出許多。幸好在心臟疾病的部分,與糖尿病、高血脂、吸菸等其餘三高疾病比起來,透過定期服藥及回診,血壓就能獲得相對良好的控制,比起控制血脂、血糖、或是戒菸,顯然是最簡單的控制項目。不過一旦沒有好好控制的話,血壓越高的人,罹患這些疾病並產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也會相對應提高。舉例來說,在一個約100萬人參與的研究當中發現,不管是任何年齡層,以正常人的收縮壓115mmHg,舒張壓75mmHg為基準,收縮壓每增加20mmHg、及舒張壓每增加10mmHg,因心臟疾病或中風死亡的機率,就會增加為2倍,相當驚人!這些疾病除了發作時會導致嚴重不適(如心臟衰竭導致的呼吸困難、水腫,腎臟疾病至後期導致的洗腎等)之外,更重要的特性是,出現症狀時,儘管多數能以醫療介入減緩,但病程往往已經不可逆轉,病人必須一輩子試圖與其和平相處。套句電視劇的台詞就是,「可是健康的身體,我回不去了。」為什麼血壓升高之後就回不去了呢?首先來解釋一個貫串全文的概念,血壓。講到壓力,我們可能會聯想到水壺「由上往下」壓在桌子上的畫面。一般而言水壺給桌子的壓力值,是在「水壺跟桌子的接觸面積」之上,「水壺的重量」所施加的數值;但學過物理之後,我們知道只要兩個物品有接觸、有地心引力帶來的垂直作用力存在,就算是「有壓力」。因此「血壓」的數字很大,其實並不是血液把血管「壓得很扁」,比較像一群血液分子被關在血管裡面,一方面彼此擠壓、一方面又要往前流動,無可避免地對旁邊的血管壁施加了向外的、很大的壓力。所以高血壓造成的後果,是血管側壁受到向外的壓力太大,以致最後超過負載。就像下大雨的時候馬路淹水,是地下水系統過載的後果,差別在於人體的血管系統有彈性,所以過多的血液一開始不會漏出來,而是留在血管內,對側壁產生更大的壓力,直到有一天不堪負荷而破裂。高血壓症狀持續會怎麼樣?接著是與病名的對照,如果血管破裂位置在主動脈,稱之為主動脈剝離;如果破裂在腦部,稱之為中風。發生在負責意識的區域,就會失去意識;發生在負責運動的區域,就會手腳癱瘓;發生在負責語言的區域,就突然不會講話了。發生在腎臟時,長期忍受高壓的腎臟血管會硬化而失去功能,無法提供腎臟組織氧氣與養分,造成其過濾功能喪失,病程進展至後期,就可能會進展到需要洗腎的程度。說了這麼多,從致病原因、控制血壓的好處、一路說到高血壓影響身體器官的機制,無非是希望在高血壓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下,大家能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提早預防嚴重疾病的產生。同時,也能更加重視自己身體傳來的訊息,尤其其中可能藏著求救訊號。換句話說,即使真正診斷了高血壓,雖然要提高警戒,但也不是世界末日,不但不要「放棄治療」,甚至要慶幸自己有遠見,已經提早預見之後的風險,並獲得了提早控制的機會。而提高警戒的方法,除了繼續改變生活型態之外,定期量測血壓、用藥及回診也是缺一不可,若以上都達成的話,各位讀者身上的心臟、腎臟、血管們想必也會相當欣慰。參考資料:1.衛生福利部健康署>健康主題 >疾病防治 >慢性病防治 >三高防治專區(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病盛行率2.UpToDate: Overview of hypertension in adults3.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Peto R, Collins R; 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2002 Dec 14;360(9349):1903-13. doi: 10.1016/s0140-6736(02)11911-8. Erratum in: Lancet. 2003 Mar 22;361(9362):1060. PMID: 12493255.【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被診斷為高血壓怎麼辦?我就是不想吃藥】
-
2022-09-19 醫療.血液.淋巴
血友病患隨時都在出血?為何好發男性?醫師帶你認識血友病
血友病 凝血因子缺乏造成人體的凝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包含血小板和各種凝血因子的交互作用,甚至白血球、紅血球還有一些免疫相關的因子也牽涉其中。凝血因子依照歷史上發現的順序來編號,到目前已經到第十三凝血因子。不過歷史上的第三因子後來發現是組織因子,不存在人體血漿中而是附著在細胞上,第四因子就是天然的鈣離子,不是人體製造產生的,還有第六因子被發現其實只是活化狀態的第五因子,所以這三個就跳過變成空號了。因此雖然編號到第十三,其實總共只有十個。另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凝血因子,跟其他凝血因子很不一樣,是以多單元聚合體的方式存在。而且它通常跟血小板一起作用,不影響傳統凝血時間的檢查,所以當年也沒有跟其他的凝血因子一起被編號。這個因子稱為von Willebrand factor,是以當時相關疾病的發現者:芬蘭醫師Erik von Willebrand 來命名,有時音譯為「溫偉伯氏因子」,但一般習慣翻譯為「類血友病因子」,因為這個因子缺乏的疾病在台灣翻譯為「類血友病」,取其有點類似血友病,卻又有所不同之意。除了眾多凝血因子,體內也有數個抗凝血因子,顧名思義其功能就是拮抗凝血因子,產生平衡效應來阻止凝血過度作用,避免血栓的發生。凝血因子缺乏,依照其重要性和缺乏程度不同,可能產生嚴重度不同的出血現象;反之,抗凝血因子的缺乏,則有可能會產生過度凝血,進而造成血栓的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血友病性聯遺傳 血友病嚴重病人幾乎是男性血友病的出血症狀是因為缺乏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所致。缺乏第八凝血因子者稱為A型血友病,缺乏第九凝血因子則是B型血友病,兩種血友病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不做進一步的檢驗難以區分。缺乏的原因是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缺陷所造成,可能是遺傳得到,也有可能是病友們自己產生新的突變而沒有家族史。第八和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恰好都位於X染色體上,所以血友病的遺傳模式是性聯遺傳,如同色盲、蠶豆症一般,嚴重的病人幾乎都是男性,而女性帶有基因缺陷者,絕大多數沒有症狀或症狀相對輕微。A型血友病在男性中的盛行率約是一萬分之一,台灣兩千多萬人口,估算大約有一千名左右A型血友病患;B型血友病比較少見,盛行率大概是A型血友病的五分之一,由此大概推估大約有兩百位左右。實際健保登錄的病患人數比推估的數字少,可能是有些輕度的病友症狀不明顯,可能沒有被診斷出來,或因為不常需要治療而沒有相關紀錄。歷史上最有名的血友病帶因者,是十九世紀統治英國多年的維多利雅女王。根據相關研究,維多利雅女王應是整個家族中,第一個發生突變者,因此往上追溯王室族譜,沒有任何血友病患者,她自己也沒有明顯的出血症狀。不過當年的歐洲皇室非常流行互相通婚,所以眾多的血友病患者就在整個歐洲皇室成員當中出現了。維多利雅女王其中一位外孫女,嫁給了當時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所生下的小王子Alexii,原本應是預計要繼承沙皇的王儲,卻不幸恰好遺傳到外曾祖母的缺陷基因,得到重度血友病。當時距今一百多年前,根本沒有人知道血友病是怎麼回事,也沒有任何治療。據稱沙皇和皇后因小王子的無人能解的病情而無心國政,且誤信妖僧拉斯普欽的讒言,終至俄國革命及帝俄時代的終結。有趣的是,這一百多年前的歷史事件,直至最近十多年前,才經由新的考古學技術,證實維多利雅女王乃至於Alexii小王子所得的,其實是比較少見的B型血友病,而不是比較常見的A型。再次說明了從歷史文獻的症狀紀錄,完全無法分辨A型和B型兩種血友病,必須進一步檢驗才能確認。另外,歷史上曾經把第十一因子缺乏者,稱為C型血友病,但是第十一因子在凝血功能中所扮演的角色比較弱,縱使嚴重缺乏,所造成的出血也大多相當輕微,與A/B型血友病的出血表現與嚴重度完全不同,所以現代醫學已經幾乎不再使用這樣的稱呼。第十一因子缺乏者大多不需治療,也極少見嚴重出血現象。避免不可逆關節損壞 治療目標「零出血」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要低到幾乎正常人平均的1%以下,幾乎是完全沒有的狀態,才會有自發性出血的現象,稱之為重度的血友病;體內若有1-5%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自發性出血的機率就大幅下降,稱為中度的血友病;若是體內的凝血因子6%到40%之間,雖然還是比正常人低很多,但只有受傷或手術時才會比較嚴重出血,定義為輕度的血友病。凝血因子在40%以上,雖然還是比平均低,但就不稱為「血友病」。如同每個人高矮胖瘦不同,凝血因子的高低也因人而異,凝血因子大於40%,就不會有太明顯的易出血現象了。血友病是先天性的疾病,意即病友們打從娘胎裡就是這樣的狀態。不過,他們並不是隨時隨地一直都在出血。血友病所造成的是出血傾向,概念上可以說是出血的風險比一般人高的狀態。少數血友病友在出生時,因為經過產道擠壓,產生了嚴重的腦出血,甚至導致嚴重的後遺症,不過大多數血友病友,大約是在學會爬行和走路時,才開始被發現到有異常的關節或肌肉出血現象,進而就醫後診斷。因為科學上還無法完全解釋的理由,血友病和其他出血性疾病不同,特別容易在關節內出血。出血時除了關節腫脹、疼痛與無法活動等不適之外,還會讓關節本身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包含軟骨磨損、關節滑膜充血增生、硬骨骨質流失及骨刺等等。隨著反覆出血,各個關節的逐漸損壞也讓病友們活動受限甚至不良於行,生活品質大打折扣。關節損壞之後,再追加更多凝血因子也無法復原。因此,目前國際上對於重度血友病的治療指引與專家共識,都建議需要從小就開始,預防性地定期施打凝血因子,目的在於維持血中一定的凝血因子濃度,讓關節出血的機會降到最低,來避免不可逆的關節損壞。因此「零關節出血」或是簡言之「零出血」成為了血友病治療所努力達到的終極目標。長效凝血因子 延長注射間隔天數在很早以前的年代,血友病友們只能養賴捐血者的血液或血漿來治療,所需要的輸注時間很長、效果不佳,且有過敏和感染等許多輸血相關的副作用,治療起來非常辛苦。大約三十多年前,開始有了從血漿分離純化出凝血因子的製成藥物的技術,但是當時技術尚未成熟,血漿的來源若遭受病毒的污染,就會感染使用這些藥物的血友病患者,當年堪稱血友病治療的黑暗年代。現今,血漿分離與純化的技術已可以移除所有已知,甚至未知的病原體,從血漿分離出的凝血因子製劑已經安全無虞。其後更有基因工程凝血因子的問世,也就是將凝血因子基因植入細胞,再大量培養這些細胞來產生凝血因子,不再需要收集血漿來純化凝血因子,如此一來更是完全沒有感染的問題了。不過,縱使有了安全又有效的凝血因子製劑,血友病的治療要達到「零出血」仍是非常困難。首先,凝血因子的結構特性,讓它只能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再者,天然的第八因子半衰期約只有8到12小時,第九因子則只有18到24小時,要維持體內有保護力的凝血因子濃度,第八因子製劑必須每兩、三天注射一次(或每週三次),第九因子必須每三、四天注射一次(或每週兩次),而且如此頻繁的靜脈注射,得從病友們兩歲甚至更小就開始,才能在任何關節出血前預防它發生。在如此年幼的病童,進行如此頻繁的靜脈注射,而且這個治療需要終生持續執行,對於病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都是非常沈重的壓力與負擔。因為科技的進步,大約十年前開始有長效凝血因子的發明,經由各種技術將天然的凝血因子加以「改裝」,在不影響凝血功能的前提之下,讓它能在體內的半衰期拉長。目前多數的病友們已經在臨床上使用這種長效的凝血因子。拉長半衰期之後,讓A型血友病患原本每兩到三天一次的預防性注射,延長到每三到五天一次,B型血友病則從原本每週兩次,延長到每週一次甚至少數可以每兩週一次。因為各種加長半衰期的技術仍有其限制,目前的長效凝血因子製劑的半衰期長度,已經到了某種程度的極限,難以再更延長了。血友病友們使用長效的凝血因子藥物來進行預防性注射,雖然已經遠比數十年前進步,仍然只有大約三到四成的血友病友們,能夠達到零出血目標。A型血友病易產生抗體危機 ITI治療成功率7成 血友病還有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危機,因為病友體內幾乎沒有第八或第九因子,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會誤把補充進來的凝血因子,視為是外來的病原,對它產生抗體。這個現象在重度A型血友病比較常見,約一到三成的病友會產生;重度B型血友病患則大約5%會發生。一旦產生抗體,將削弱甚至完全消除補充凝血因子的效果,因此無法再使用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製劑治療出血,更沒有辦法進行預防性的補充來預防出血。早年這些抗體病友們,僅能使用繞徑藥物(bypassing agent),就是繞過第八或第九因子的凝血路徑的藥物,來達到止血的效果。目前臨床上使用的繞徑藥物只有NovoSeven®和 FEIBA® 兩種,皆可以用來治療抗體血友病患的出血。但是因為繞了遠路來達成凝血,所以止血效果遠不如直接補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縱使不惜成本的進行預防性注射這些藥物,也無法發揮好的保護效果。因此,有抗體的血友病患出血頻率更高,關節更容易損壞,生活品質也更差。多年前有些醫師無意間發現,對於產生抗體的血友病友,刻意頻繁且大量的給予凝血因子注射,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部分病友的抗體可以被消除,恢復到沒有抗體的狀態。這種治療模式被稱為免疫耐受引導治療(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 ITI)。ITI在A型血友病的成功率大約七成,B型血友病則比較困難,約只有三成成功率。ITI執行起來相當辛苦,也會耗費非常大量的凝血因子藥物。依據成功率較高的作法,凝血因子必須每天注射一般劑量的兩倍以上,持續期間有時可能超過一年以上才能成功。而且最好是抗體剛剛發生時,就要盡快開始執行ITI,才會有高的成功率。抗體常常發生在病友們兩三歲的時候,其執行難度可想而知是更上層樓。但若是等到抗體病友們青少年或成人時期再執行ITI,雖然靜脈注射容易許多,但ITI成功率會低很多,對比其執行的辛苦程度及大量的凝血因子耗用,相當不划算。血友病是先天性的,但有一種很罕見的狀況,稱為「後天性血友病」。這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莫名其妙對自己的凝血因子產生抗體(絕大多數是對抗第八凝血因子),造成突發性且暫時地讓體內第八凝血因子失去功能,臨床上很像A型血友病具有抗體的病友,但是出血現象是成人甚至老年才突然發生,而且不分男女都有機會得到。後天性血友病的發生率,大約每年百萬分之一左右,所以整個台灣一年大概最多發生幾十個,可以說是比先天性血友病還更要稀少。後天性血友病患,止血的處置比照A型血友病的抗體病患,使用繞徑藥物來止血。不同的是,後天性血友病的發生起因是免疫的失調,所以根本解決方法是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來消除莫名產生的第八凝血因子抗體。平均治療數個月,多數病患抗體可以消除而恢復健康,少數病患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但在抗體完全消除之前,仍如同先天性血友病且具有抗體者一樣有出血風險。2種突破困境的現代治療 血友病目前已有安全且有效的凝血因子可以使用,但為了達到零關節出血而避免關節損傷的目標,仍有兩大難題需要解決,一是凝血因子製劑,縱使是長效型,仍需要從小頻繁靜脈注射直至終生,而且保護力仍不完美,只有四成病友可以達到零出血;二是產生抗體的病友,預防注射凝血因子完全無效,免疫耐受引導治療(ITI)執行起來相當辛苦且漫長,也不見得完全成功。不過,血友病治療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產生了「非凝血因子療法」和「基因治療」兩者非常有潛力突破目前治療困境的療法。非凝血因子療法非凝血因子療法,目前有兩類:1.第八因子模擬藥物在凝血系統的功能當中,第九因子是活化第十因子的酵素,第八因子則是催化上述作用的催化劑,兩者同樣重要,但所負責的工作不同。日本奈良大學Shima教授靈機一動,認為可以使用非凝血因子的藥物,來取代第八凝血因子的催化功能。經過多年的努力,做出了一個可以同時接合第九因子和第十因子的雙特異性抗體,可以有效地取代第八因子的功能,而且不受病患體內抗體的影響。目前已經在多國包括台灣核准上市,在台灣也被健保核准使用在A型血友病已經產生抗體的病人。這類藥物以皮下注射的給予,與凝血因子比較起來方便許多,而且半衰期相當長,可以每一到四週施打一次。經過臨床試驗證實,A型血友病患不論有無抗體,使用這樣的藥物都能達到良好的預防性效果,約有八到九成病患能夠達成零出血的目標。不過,仍有極少數病友可能會對這個藥物產生抗體,或是因為不明原因止血效果不佳,需要回到原本凝血因子治療方式。然而,目前這一類藥物僅有一個上市,許多藥廠陸續在研發應用相同概念,但功能更強的類似藥物,未來應該會有多個更新一代的藥物上市,有機會克服對特定藥物產生抗體或療效不佳的問題。2.血凝再平衡藥物血凝再平衡藥物的概念,來自於人體內血凝系統中,原先就有凝血因子與抗凝血因子的平衡,讓體內不至於過度出血或血栓。血友病患因為凝血因子缺乏變得容易出血。然而,補充凝血因子的治療方式有其極限。於是科學家們反向思考,設計出能夠拮抗或消除「抗凝血因子」的藥物,負負得正讓整個血凝系統「再恢復平衡」,來達到止血的目的,因此稱為血凝再平衡藥物。此類藥物目前都尚未被核准上市,仍在進行臨床試驗中。給藥方式以皮下注射為主,半衰期各個藥物不同,用法從每天一次到每兩個月一次不等。除了不需要靜脈注射之外,其最大的特色是,藥效並不針對特定的凝血功能異常。所以不論A型或B型血友病,也不管有沒有抗體,都可以適用,效果也沒有差異。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少數藥物產生了血栓的副作用,甚至有因危及病人生命而終止研發者。然而,血凝再平衡藥物經過持續的努力,已經逐漸找出恰當拿捏劑量的方式,有一個藥物目前第三期臨床試驗已接近完成。其後還有許多藥物努力研發當中,未來前景依然值得期待,也非常有機會帶給血友病友們更多治療選擇及更好的生活品質。血友病的基因治療自從美國St Jude 兒童醫院與倫敦大學醫院合作,在2011年底發表了第一個成功的血友病基因治療的人體試驗成果之後,血友病的基因治療終於出現了一線曙光。經過了十多年的研究與反覆的臨床試驗,血友病的基因治療逐漸發展成型。2022年8月,歐盟核准了第一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上市,自此基因治療已經正式成為血友病治療的選項之一。期待不久的將來也能成為國內血友病治療的可能選擇。基因治療的原理,是把正常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基因,放進血友病病人的身體中的特定細胞裡,讓凝血因子的製造部分恢復甚至回到接近正常。換言之,基因治療並沒有把血友們的基因完全修好,還是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但是成功的基因治療,可以讓重度血友們體內的凝血因子濃度達到輕度血友甚至正常人的範圍,不再需要預防注射凝血因子,有可能甚至連接受手術也沒問題。理論上要把基因送進人體,可行的做法有很多種,目前已經在人體試驗成功的方式,是利用一種對人類不會致病的病毒: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簡稱AAV,把正確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基因,借用AAV外殼帶進病人的肝細胞中。目前不論在A型或B型血友病都有相當好的成果,除了安全性上並沒有發現太大的問題之外,也都能成功提升血友的凝血因子濃度,達到不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且零自發性出血的程度。也正是因為安全及療效都能過關,首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才會被歐盟核准上市。然而,目前的基因治療的成果,到真正能夠治癒血友病仍有一段距離,因為還有以下幾項限制與問題存在,尚待研究與克服:1.使用族群限制於成人、無AAV抗體及肝臟健康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只在成人進行,因為安全性的考量,目前還不適用青少年、兒童甚至嬰兒。AAV是個不會致病的病毒,所以有不少人可能曾被AAV感染過而不自知。感染過AAV就會在體內產生對抗AAV的抗體,於是就無法接受以AAV為載體的基因治療。基因治療針對肝臟細胞投入基因,所以肝臟已經不好的血友們被臨床試驗以安全為由排除,可能也不適合使用。最後,已經對凝血因子有抗體的病友,不確定療效可能有多少,目前也還不適合。但是已有動物實驗證明,基因治療有可能可以發揮類似ITI的效應,所以針對已有凝血因子抗體的病友,也已經有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未來有可能不是個基因治療的限制。2.療效在個體間的差異與不可預期性:雖然目前的基因治療達成零出血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會產生到多高的凝血因子,則因某些還不甚了解的理由,個體差異非常大。接受同一個基因治療,使用相同劑量,結果可以相差許多倍。有人僅到輕度血友病的程度,產生大約10-20%左右的凝血因子,雖然不需要預防性注射,但仍要小心創傷出血;同時卻有人凝血因子可以表現超過100%,不只開刀創傷都沒問題,甚至高到臨床上擔心可能引發血栓的程度,目前還沒有任何方式,可以預測個體之間基因治療效果的差異。3.免疫動員與免疫抑制劑使用以AAV為載體的基因治療,存在一個問題,在於身體的免疫細胞可能會動員,破壞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因為對身體而言,基因治療就像是被AAV病毒感染一樣。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比例很低,只佔不到所有肝細胞的1-2%,這些肝細胞破壞對身體健康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卻會讓基因治療的效果付諸流水。要阻止這樣的免疫動員反應,必須在基因治療後的半年到一年內,非常密集地抽血監測肝臟指數及凝血因子濃度(一般需要至少每週一次)。才能精準的在免疫有動員跡象時,給予免疫抑制藥物,來避免基因治療的成果被免疫破壞。除了密集監測對病友來說,得時常到醫院抽血,相當麻煩之外,免疫抑制藥物本身也有副作用,在臨床試驗中也有極少數,因使用免疫抑制藥物而產生嚴重感染的案例,等於間接也可以算是基因治療所造成的問題。4.可能無法終生有效這大概是所有基因治療的問題中,最令人沮喪的一點了。以現行眾多的血友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成果來看,雖然各個都能夠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但有些效果在第二年後就會開始逐漸下降,推測是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自然代謝凋亡的結果。以凝血因子濃度下降的速度估算,有可能基因治療的效果只能維持五到十餘年左右,似乎無法維持終生有效。這也讓原本預期可以「治癒」血友病的基因治療,失去其最吸引人之處。雖然能夠持五到十年,不需要任何其他血友病治療,也是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們可能要等到未來的技術再次突破躍進,才有機會發展出能夠真正「治癒」血友病的療法。筆者身為中生代的血友病治療醫師,見證從血友病以血漿製劑治療,逐漸發展到長效基因工程合成凝血因子,到目前百家爭鳴,蓬勃發展中的非凝血因子藥物以及基因治療藥物。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一步步減輕這個病對血友們人生的磨難,逐漸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解開一個又一個由疾病加諸於他們身上的枷鎖。當然,也承蒙健保署能夠給付各種血友病治療藥物,讓病友們接受治療時,不用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與負擔。雖然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治療都仍未臻完美,但此才是更需要我輩持續努力之時。期待未來每位血友病友們都能與所有人一樣健康成長,享受人生,並能夠無所顧忌的自由追逐自己的夢想。唯有達成如此目標,才是血友病真正治癒之日。
-
2022-09-19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充維他命D和Omega-3能預防虛弱嗎?專家建議2件事更有效
美國醫學會期刊前天(2022-9-13)發表兩篇關於維他命D的文章:研究論文:Effect of Vitamin D3 and Omega-3 Fatty Acid Supplementation on Risk of Frailty(補充維他命D3和 Omega-3 脂肪酸對虛弱風險的影響)專家評論:There Is No Magic Pill to Prevent Frailty—You Still Have to Eat Your Vegetables(沒有預防虛弱的靈丹——你仍然必須吃蔬菜)。研究論文共有11位作者,都是在哈佛大學或其相關機構任職的醫生、教授、學者。第一作者是老人醫學助理教授Ariela Orkaby醫生。研究動機:全球老齡化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確定針對虛弱的潛在預防策略的緊迫性增加。虛弱是一種在面對外部壓力源時生理儲備減少的綜合徵,這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風險增加有關。雖然虛弱與年齡無關,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據估計,在 85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多達一半的人患有虛弱。慢性炎症是導致虛弱的主要假設機制。具有抗炎特性的藥物和補充劑是否可以降低虛弱的風險仍然不確定。低血清 25-羥基維他命 D (25[OH]D) 水平與虛弱有關,可能作為營養不良的標誌或通過對肌肉和骨骼健康的直接影響,這兩者都與虛弱密切相關。然而,觀察性研究受到反向因果關係的限制。對小鼠的研究表明,補充維他命 D3 可能會減緩虛弱的發展,但人類的觀察數據參差不齊,研究數據有限。Omega-3 脂肪酸可能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發揮作用,心血管疾病與虛弱有雙向關聯。此外,一些證據表明補充 omega-3 脂肪酸可以改善肌肉減少症或與年齡相關的肌肉損失,這與虛弱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試圖驗證補充維他命D3和 omega-3 脂肪酸會降低虛弱風險的假設。研究對象:從 2011 年 11 月到 2014 年 3 月,在美國所有 50 個州招募了總共 25871 人(男性年齡≥50 歲,女性年齡≥55 歲,整體平均年齡67歲)。他們沒有癌症或心血管疾病,但有虛弱指數的數據。他們被隨機分配成四組:第一組共6463人,每天吃2000單位維他命D和840毫克omega-3,第二組共6464人,每天吃2000單位維他命D和omega-3安慰劑,第三組共6470人,每天吃維他命D安慰劑和840毫克omega-3,第四組共6474人,每天吃維他命D安慰劑和omega-3安慰劑。這四組人被隨訪至2017 年 12 月 31 日。研究方法:這項研究主要是探討隨時間變化的虛弱指數。儘管可以使用多種工具來衡量虛弱,但在本實驗中,虛弱主要是根據 Rockwood 及其同事開發的經過充分驗證的累積缺陷模型來定義的。 Rockwood 虛弱指數 (FI) 已用於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前瞻性和回顧性研究,是臨床試驗中表徵老年人群的特別有用的工具。這種虛弱理論認為,健康缺陷會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累積。可以計算這些缺陷以生成 FI 並確定個人的虛弱狀態。研究結果:在實驗開始的時候,所有實驗對象的平均虛弱指數是 0.109。在平均5 年的隨訪期間,平均虛弱指數增加到 0.121,但四組人之間的虛弱指數沒有差別。結論:在這項 VITAL 隨機臨床試驗的研究中,與安慰劑相比,維他命 D3 或 omega-3 脂肪酸補充劑治療不會影響隨時間推移的虛弱變化率或發病率。這些結果不支持常規使用維他命 D3 或 omega-3補充劑來預防一般老年人的虛弱。那篇專家評論的第一作者是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老人醫學教授Elizabeth Eckstrom。它的最後一段是:「正如 Orkaby 等人所指出的,常規運動和地中海飲食可能對所有老年人都有用。目前的研究不支持為老年人補充維他命 D3 和 omega-3 脂肪酸,但將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積極、投入的生活方式和地中海飲食可能會延長壽命,減少心臟病、失智症和糖尿病;也許對老年人最重要的是,減少虛弱和失去獨立性。」原文:補充維他命D和 Omega-3對虛弱風險的影響
-
2022-09-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為何抗拒醫學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三位實習醫學生各寫出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提出自己在臨床實習所遭逢的困難,而透過師生的討論所得到的心得。醫學生遭逢「被病人拒絕」的情境,包含問診、身體診察以及進入開刀房學習等,而更學會如何與病人溝通,以贏得病人與家屬了解醫學生參與病人照護在培育好醫師的重要性。醫學生透過一位接近生命末期的病人,慢慢地瞭解到病人以前到現在生病後生活的調整,學會適當地表達同理心,一句出自內心的「你真的辛苦了」更加能夠讓病人及家屬得到安慰。在疫情壓力之下,醫學生見證到在開刀房、隔離病房的環境下臨床教育的困難,非常感謝老師與病人願意給自己機會學習,也提醒自己,好好記住由病人身上所學到的知識技巧,在未來行醫時,能夠真的幫助到病人。「什麼!你們會跟著去手術室噢?可以不要嗎?我覺得很不安全欸!」病人一反上一秒的和顏悅色,神情開始緊繃起來。「我們只是在旁見習,並不會做什麼處置啦,主要都是站在旁邊看老師開刀而已。」我試圖緩頰。然而,病人無法接受這樣的解釋,臉色越來越鐵青。「開刀還旁邊一堆人,感覺就很不舒服啊!」病人越來越生氣地說。「這裡是教學醫院,所以都會有學生在旁見習,之前有人跟您提過嗎?」我試著用另一種方式詢問。「都沒有人跟我說會有學生的這件事情啊!」病人氣憤地說道,「要開刀都已經很緊張、很不舒服了,然後今天又叫兩個學生來這裡給我問東問西,做有的沒的檢查!」「很抱歉造成您困擾……」「現在才跟我說開刀是這樣開的,你們醫院怎麼這樣?」病人十分激動地說。「我懂您的疑慮。不過其實從學生立場來看,會覺得開刀時,老師願意讓學生在旁見習的話,表示整台手術應該是十分安全、有把握的……」我保持冷靜的語氣,希望病人能夠理解。「請叫主治醫師來說明,不要跟我說這些有的沒的,讓我清靜一下!」病人呈現快抓狂的狀態,並發出怒吼,「馬上去找你們老師(主治醫師)過來!」進入外科見習的第二天,我和同學兩人一起去探望明天要手術的病人,並進行簡單問診與身體診察。就在身體診察快要結束時,病人突然問起:「明天該不會是你們開刀吧?」我們提及只會在旁跟刀,卻就此引發了上述的對話衝突。醫學人文討論會上,我將「被病人拒絕」的情境,包含問診、身體診察乃至於跟刀、上刀等,提出來與同學、老師們進行討論。病人為何抗拒醫學生?就每天主治醫師查房前,醫學生先去問診、身體診察的情境來說,我們討論到病人拒絕醫學生的原因可能有:同樣的問題被問過太多次;認為醫學生不夠專業、容易犯錯;當下狀況不舒服或是沒有動機進行身體診察,例如:聽肺音時,原本躺著的病人還必須特別坐起來接受檢查。有同學提及,如果病人僅是表現出不耐,而沒有明言拒絕的話,便會硬著頭皮,保持平和的態度將該做的事情完成,即便有些熱臉貼冷屁股的排斥感。如果真的遭到拒絕,再去找住院醫師幫忙。背後抱持的心態是:「既然受過醫學教育,應該是有能力可以幫到病人。」我們討論到一些方法,包含:避免冗長的問診,除了確認重要問題外,將詳細的問診著重在可能遺漏的細節上;一開始接觸病人時,就可以表明自己雖然還只是學生,不過很願意花時間,聽病人訴說各種問題,也能夠幫忙傳達問題、尋找解決辦法;多做幾項身體診察,也能夠幫助病人達到更完善的照護。另外,不必執著於一次就要求所有資訊、檢查都完備,反而可以透過多次拜訪病人逐步達成,同時也能建立雙方的熟悉感。至於醫學生跟刀、上刀這件事情,確實很少主動向病人說明細節。僅提到「醫學生會參與團隊照護」,會不會病人在知道實際狀況後,反而會傾向拒絕醫學生的參與呢?「沒有人喜歡被當學習的材料」「你們認為醫學生是來向病人學習的嗎?」極富教學熱忱的陳醫師,向我們提問道。陳醫師開始說起,以前帶過的學生,也面臨過相似被病人拒絕的情形而不知所措。陳醫師在之後查房,都會當著病人的面,將該做的事情交代給學生,所有病人提出的問題,都請學生先向病人回答。學生也確實努力地去完成這些任務,並且花費很多時間與病人相處。直到後來快出院了,病人說話時已不看向陳醫師,目光反而都落在那位學生,想問的問題、想做的決定都先與那位學生訴說。「所以重點在於主治醫師願不願意放手讓學生做囉?」「只說對了一點點,」陳醫師炯炯有神地說道,「重點在於,病人能否感覺到你是來幫忙的。」「如果你的心態只是來學習,那麼病人看到你就討厭,因為沒有人喜歡被當學習的材料!」「遇到病人的問題,你也就只會想著要回去念書,對病人感到虧欠,同時又覺得自己像路障。」提到「路障」一詞,陳醫師簡直說出了醫學生當clerk的心聲啊。「自己都覺得像路障,表現起來就會是路障的樣子,病人自然也不想接受你。」陳醫師順勢說下去,「然而,如果你的心態是『幫忙』,就算被病人拒絕,依然不會感到氣餒與愧疚!」至於跟刀上刀的部分,會放手讓學生參與許多醫療處置的陳醫師,則分享到病人常問他:「陳醫師,開刀是你自己開嗎?」 「重要的事都由我來做,剩下會交給學生,但我從頭到尾會都在旁邊保護您的安全。」另外,讓學生第一次執行某些處置時,陳醫師也會向病人說明:「這是學生第一次做這件事。」不僅是對病人誠實,也是給予學生做事要一次到位的壓力。凡事都有第一次,但要怎麼樣才有資格在病人身上做事呢?與同學們討論出兩個條件:看過別人做很多次、私下練習過很多次。實際執行時,並非把病人當做練習對象,而是在嘗試幫助病人。雖然有失誤的時候,但至少問心無愧,同時也敦促自己下次一定要更進步。當然,病人絕對有權利要求醫學生不要參與。不過,以陳醫師的經驗來看,只要說明清楚,給予病人足夠的安全感,幾乎沒有病人最後會拒絕學生的幫忙。主動幫忙,像小王子接近狐狸那樣回想那次衝突,我們即刻讓老師(主治醫師)與病人通上電話。我們並未聽到詳細的對話內容,只依稀知道老師為先前沒有說明清楚而向病人道歉,病人後來也同意讓我們繼續參與手術以及後續照護。雖然如此,在手術後照顧這位病人時,我總感覺有疙瘩在,隱約感覺病人仍然不太情願由我們照顧。原本我心想,既然病人不想要我們醫學生來,那我們就別太勉強,保持距離即可。我也不禁回想起家人住院的經驗,負責照顧長輩的爸爸,見到醫學生、住院醫師等每天三番兩次前來探視,又常提問重複的問題,爸爸感到疑惑,也十分困擾。「有必要這樣一直問嗎?感覺沒什麼幫助,反而讓病人不得安寧啊!」面對爸爸的質疑,當時尚未進醫院見習的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經過這次討論,我才發覺自己可以試著改變心態,從原本的「主動學習」,轉變為願意「主動幫忙」。過往容易感到退卻,常源自於懷疑自己的能力,怕自己學得不夠,怕叨擾到病人。如今,若是秉持想要幫助病人的心態,就算還有許多不會的事物,依然可以找到自己能夠幫助病人的地方。不會因為病人一時的拒絕而退縮,因為認知到可以試著花費更多時間,慢慢與病人建立起關係。小王子的故事中,狐狸教導小王子透過每天一點點地靠近,讓小王子馴養牠,與牠建立關係。最終,小王子了解要對馴養的對象負責任,投注的心力使這份關係顯得獨特而珍貴。即使病人想要拒絕還未成為醫師的我們,透過不同的途徑,逐漸盤旋接近,讓病人感受到我們始終在旁,是願意關心與幫忙的。
-
2022-09-19 醫療.精神.身心
花蓮玉里地震不停 震後陰霾揮之不去?醫師給5個字助心安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18日)14:44台東池上發生規模6.8地震,深度7.0公里,花蓮玉里更傳出有房屋倒塌災情。強震後許多民眾惶惶不安,醫師表示,一般人遭受地震這種具生命威脅的事件後,會出現不安、擔心、緊張、恐懼、害怕等情緒,情緒加深甚至會反覆想起地震時的畫面,甚至情緒過度興奮,出現失眠、恐懼,逃避等焦慮性症狀,有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果影響到正常生活便要趕快找專業醫師診治。奇美醫院精神科主任林健禾曾受訪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是人們親身經歷或目睹可怕事件,身心受到嚴重刺激,出現的焦慮性疾病,PTSD患者會在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內,腦海中不自主持續浮現過去的創傷畫面,導致創傷事件時的想法與情緒不斷出現,因而產生失眠、惡夢、恍神、失憶、易怒、情感麻痺、極度警覺、易受驚嚇、或是刻意迴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等症狀。林健禾表示,有些民眾在地震後會變得過度敏感,時常都感到有地震,而極度不安,尤其是曾經經歷過大地震的患者,更容易有PTSD的狀況,這時會建議關掉電視,不要看相關的畫面,或是透過心理醫生的輔導與對談,學習克服這些症狀,消除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黃裕達也曾受訪表示,歷經震災或恐怖景象的災民因擔心再次發生災難,對任何聲響、晃動與地震訊息易繃緊神經、過度焦慮,因此靜不下來,無法集中注意力,而感到疲憊、肌肉痠痛,甚至失眠等,其實都是正常狀態。只不過,地震頻繁,民眾內心的恐懼、不安、焦慮的情緒恐拉長,而在壓力源未能快速解除的情況下,就該學著自我心理調適,因此黃裕達呼籲民眾要依照國際災難創傷專家史蒂芬霍布福爾的心理安定五字訣「安、靜、能、繫、望」舒緩情緒。「安」促進安全,在確保自身安全的環境下,避免過度接觸會引發不適的資訊,藉此增加安全感,降低因地震帶來的創傷壓力反應;「靜」促進平靜,若發現情緒焦慮不穩,可從事讓自己感到平靜或安定的活動,來平衡身心狀態。「能」促進效能,面對未知常會產生失控感,此時最重要就是增加自我效能感,在能力範圍內完成任務或挑戰,建立信心,重拾自我效能感;「繫」促進聯繫,可利用網路或電話尋求親友的陪伴與支持;「望」灌輸希望,避免部必要的自責,專注在可以達成目標的資源與力量,找到未來的希望感。
-
2022-09-18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醫病關係的最大寬容
同事有個病人,在住院期間發生非預期死亡,經過病情與治療過程說明後,家屬可以接受這個結果。但是幾天後病房收到投訴:抱怨病房的整潔不佳、有人偷抽煙、伙食難吃、住院期間照護人員態度不佳……回覆了幾次投訴內容,家屬還是有諸多不滿,同事跟我抱怨:「來醫院看病,又不是住飯店,怎麼會有這麼多抱怨?」「根本的原因是對醫療結果不滿意。」我表達了我的看法。「會嗎?之前病情說明會的時候,家屬都接受了這個結果。」「接受歸接受,但畢竟跟自己預期的結果不一樣。會有這些附加在醫療的抱怨,就是對結果不滿。可能是不好意思跟主治醫師鬧翻,或者講道理他說不過你,知道醫療面沒有錯,但就是不滿意!」對於病人用拐彎抹角地表達不滿,我聽過太多也自己遇到過,找不到醫療上可以挑惕的點,就在其他地方上找麻煩。有些疾病的治療,其實是須要時間,或許醫師提供了手術、提供了藥物,但未必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等待恢復的過程中,病人很難熬,醫師也很難熬。病人的煎熬當然來自於身體的病痛,與對是否能夠痊癒的不安全感;醫師的煎熬來自於病人的壓力,治療不如預期(甚至更糟)的質疑或責難。無獨有偶,類似的事也發生在我身上。照理說,出院代表疾病治療告一段落,可以開始下一階段的復原與復健,醫病雙方是樂於見到這個結果的。然而前陣子我有個病人,經過治療後仍然恢復得不如預期,在我還在替他想辦法的時候,他就要求出院。我雖然沒有說破,但心裡清楚他對治療的結果不滿意。不同於一般病患出院時的寒暄,在提醒了出院後該注意的事項,也告知可以去其他醫療院所尋求其他意見後,醫病雙方都沒有其他話可以說。或許,保持著好聚好散的最後一份平和,已是這份醫病關係最大的寬容。巡房後住院醫師問我意見,「其實,我們應該感謝病患,他沒跟我們翻臉,應該已經是最好的修養了。」我這麼告訴住院醫師,這些年來我看過太多跟醫護人員惡言相向的場面。「為什麼?醫療上該做的都有做,我們又沒有做錯什麼?也沒有對不起病人!」住院醫師有點不解。「就是因為我們『該做的都有做』,也都有『持續的溝通與說明』,所以病人雖然不滿意,但也沒有明確可以發脾氣的地方,這也是到目前可以維持表面和平的原因。不過確實病人的恢復不如預期,對這個結果不滿意也是人之常情,等待恢復的過程常會失去耐心與對醫療團隊的信任,所以不能怪病人有這樣的反應。」病人還是出院了,雖然幫他預約回診,不過想當然耳他沒有再回來。不論他接下來在哪邊接受治療,我都希望病人能夠慢慢恢復,若有其他醫者能解決病人的問題,我也覺得是很棒的事。同事都告訴我,只要問心無愧就不必放在心上,更不用擔心後續問題。雖不至於擔心,但對於醫病關係走到這一步,心情不會太好。醫師常必須揹負著病人對健康與生命的期待,然而當期待落空之時,醫師是否也必須揹負「辜負期待」的罪惡感?
-
2022-09-18 養生.健康瘦身
胖這裡中風、癌症威脅增 一張圖看懂脂肪囤積部位健康風險
過多的體脂肪會危害健康,眾所周知,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不同部位的脂肪對健康的危害程度並不相同。被女性視為大敵、影響美觀的「橘皮組織」,其實是較無害的皮下脂肪;至於男性常見圓滾滾的啤酒肚,則是對健康危害甚大的內臟脂肪,可能引起各種慢性病,如心臟病與脂肪肝。皮下脂肪是一種不穩定的脂肪,位於皮膚下方,導致脂肪團形成擠壓到真皮,多數囤積在大腿和臀部,形成所謂「梨形身材」,雖然有礙美觀,但實際的危害最小。內臟脂肪通常是啤酒肚的成因,也就是所謂「蘋果形身材」,這種脂肪在肌肉與腹部器官之間形成堅硬內層,一般認為它會將化學物質和激素釋放入血液而導致炎症。最近有一項研究總結了兩者的風險差異,相較於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含量多的人,罹患心衰竭的風險多出三分之一。德克薩斯大學研究人員針對2399名70至79歲的人,進行12年的追蹤,結果顯示肌肉內的脂肪具有發炎性。臀腿脂肪/對健康的威脅★這是女性最討厭的脂肪囤積部位,但事實上是危害最小的皮下脂肪。除了其位置遠離重要器官,研究顯示,與腹部脂肪相比,儲存在腿部的脂肪有超過100個基因差異,因而使其危害較小。2010年一項研究指出,下半身體重增加,會導致體內製造更多脂肪細胞;而腹部肥胖則會造成脂肪細胞膨脹,當脂肪細胞變得太大,會開始將脂肪酸洩漏到血液中,對身體造成毒害。胸部脂肪/對健康的威脅★★★大胸圍可能是肥胖的象徵,而肥胖本身就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但哈佛大學在2008年,針對9萬多名20多歲女性進行的研究發現,D罩杯女性在中年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是同齡A罩杯女性的三倍,即使她們的BMI在正常範圍。2012年另一項研究指出,較大的乳房可能代表這些女性更傾向於出現危險的內臟脂肪。頸部脂肪/對健康的威脅★★★★研究顯示,頸圍愈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愈高。頸部脂肪多,代表上半身的脂肪也多,而使游離脂肪酸進入血液,增加罹患心臟病風險。頸部肥胖也容易阻塞呼吸道,影響睡眠,妨礙器官休息和再生,增加心臟壓力。《美國心臟健康雜誌》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與BMI等傳統指數相比,女性頸圍超過14英寸(35.56公分),男性頸圍超過17英寸(48.18)公分,有較高的心臟病風險。腹部周圍脂肪/對健康的威脅★★★★★這是最危險的脂肪類型,會增加心臟病、中風、癌症、第二型糖尿病和失智症風險,因為此處的脂肪圍繞著體內重要器官。2019年針對160萬名女性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BMI(身體質量指數)正常但腹部凸出(腰臀比高於0.85)的女性,相較於腰部較細的同齡女性,死亡機率高出44%。而他們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機率,甚至高於那些BMI值界定為肥胖、但腹部相對較小的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現腹部脂肪(啤酒肚),一般認為,女性雌激素可以保護她們遠離腹部肥胖,雌激素會將脂肪儲存在臀部和大腿中。如何降低危險脂肪堆積?一旦脂肪囤積在體內,就無法針對內臟脂肪或皮下脂肪來瘦身。但進行整體減重、減少體脂肪,有助於降低上述疾病風險。1. 研究指出,體內更多的鈣和維生素D含量,與較少的內臟脂肪相關。建議多吃綠葉蔬菜、豆腐、魚、優格和牛奶等乳製品。2. 將飽和脂肪(多存在肥厚的紅肉中)換成橄欖油、花生、菜籽油、酪梨和堅果等單元不飽和脂肪,可以預防肌肉內的脂肪堆積。3. 一項研究指出,每周進行兩到四次中度運動,一次至少30分鐘,能讓內臟脂肪的堆積率下降7%,包括快走、騎單車、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09-18 醫療.精神.身心
很累還是捨不得睡,當心是主動失眠者! 醫授3招讓腦力心力休息,擺脫失眠找回健康身心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種,但你知道有種失眠是自找的嗎?今天陳炯瑜醫師來和大家聊聊「主動失眠」。明明該睡了,卻花了更多時間在床上醒著,掛著黑眼圈,追劇、漫無目的的滑著手機,就是捨不得睡,是現代人的通病,甚至有人說這是一種「睡前的儀式感」。為什麼會主動失眠?現代人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坐在辦公室,處理各式各樣的訊息,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溝通,主要耗損的是腦力和心力。看社群平台、追劇,都有助於腦力和心力恢復,而體力則需要靠睡眠恢復,因此就變成在睡前短短幾個小時內,為了想要同時為腦力、心力還有體力補充能量,導致主動失眠的情況。讓腦力心力休息的方法「每天」花30分鐘做一些小活動像是聽音樂、或看喜歡的書,都是可以幫助白天工作時腦力轉換的方式。「每週」保留三個小時給自己放個假趁放假的時候,盡情的放空、和朋友聚餐聊天,都能讓身心獲得能量。「每季」替自己安排休假這裡指的不是國定假日的那種連假,而是屬於自己的假期,放鬆的投入喜愛事物,緩解身心緊繃。無論你有哪種睡眠困擾,都可以先嘗試遠離社群、接近興趣、放鬆身心,如果沒有明顯改善,可以透過療程進行全面檢測揪出壓力來源,讓我們幫助你,慢慢培養好眠體質。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9-17 醫療.眼部
關燈看手機更傷眼,易黃斑部病變!醫傳授7個好習慣對抗3C眼
科技的日新月異,讓我們生活離不開3C產品,卻也因此造成不少對眼睛的傷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門診中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年輕族群是因為用眼過度而出現眼睛痠澀、紅腫,且視力模糊的現象,「而中高年齡長者因為眼睛老化,不適情況會更嚴重。」3C眼主要形成原因,是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造成睫狀肌過度收縮導致痙攣,陳瑩山說:「當我們看向遠方時,睫狀肌並不費力,但是看近時必須仰賴其收縮;而接觸3C產品時,因距離更近、用眼時間長,有時還會因為少眨眼而讓眼睛受到壓力。」當然,眼睛同時也是接受光源的主要器官,3C產品的光線對於眼睛也會造成傷害。3C光線太強 易黃斑部病變陳瑩山進一步指出,過量光線對眼睛造成的傷害不小,像是直視手機時若光線照射太強,而且眨眼次數明顯減少就容易造成乾眼症;其次因為智慧型手機使用時必須靠得很近,時間一久,睫狀肌僵硬無法放鬆,也會導致假性近視增加。再者,當光線進入眼睛後,能量較高的藍光會由水晶體吸收,但長期累積就會造成蛋白質變性,令水晶體混濁,患者會覺得變暗,視力模糊,久而久之,近視度數就會增加。「更令人擔心的是,當強光經過瞳孔射入眼底,經年累月光線刺激,還會造成黃斑部的水腫發炎,進而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陳瑩山提醒,「關燈看手機,就像一直用眼睛盯著太陽日出或日蝕,光線長驅直入黃斑部,更危險。」而且如果是在睡覺前用手機,又不開燈,當身體處於準備休息的狀態下,抵禦光線的能力會下降,光傷害也就相對增加。7個好習慣 對抗3C眼3C世代已經是趨勢,要完全不用幾乎不可能,最重要的還是要提前預防,加上養成保護眼睛的好習慣,陳瑩山提供幾個好方法,可降低3C眼的過度傷害。1.適度休息、偶爾熱敷每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平日可以偶爾搭配熱敷眼罩或直接用熱毛巾熱敷讓眼睛紓壓,但要避免使用時間過久或過熱。2.保持乾淨、定期檢查要經常保持眼部的乾爽清潔,最好不要常揉眼睛以避免感染;此外,也要定期接受視力檢查,若需矯正或配戴眼鏡時,要找合格的專業眼科醫師提供建議。3.生活規律、睡眠充足不要熬夜、作息要有規律,用眼過度除會造成雙眼痠腫麻痛外,連帶地也會影響頭痛,只有大腦跟眼睛同時放鬆,才能真正得到休息。4.光線充足、姿勢端正無論是看手機或電腦、電視等,光源都要充足,姿勢也得注意;距離最好也要掌握好,不要靠得太近、也不要彎腰駝背。5.多走出戶外、眼睛也要防曬假日可多安排戶外活動、多看遠方綠樹草地,可減少眼睛肌肉緊張;此外眼睛也要注意防曬,陽光強烈可配戴太陽眼鏡,或戴藍光眼鏡替眼睛防曬。6.多喝水、人工淚液非萬能若必須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也容易造成眼睛乾澀,建議除了多喝水,也可在室內放一杯水增加環境濕度;要提醒的是,許多人會定時點人工淚液讓眼睛維持濕潤,但無法完全取代眼淚,而且市面上的人工淚液多數含有防腐劑,不建議一天多次點用。7.營養蔬果不能少三餐營養均衡、多吃綠色蔬菜及黃色水果、每天一顆蛋等,都是最基本的護眼之道;平日也可多補充葉黃素,若是過度使用3C,則可偶爾使用蝦紅素來增強保護作用,兩者能達到互補合作與協同加強的效果。
-
2022-09-17 退休力.活躍好學
部落客「嫺人」49歲被迫離職!鑽研理財考導遊、寫作演講,人生下半場找到新方向
你理想的退休年齡是幾歲?以退休理財被認識的部落客「嫺人」還在職場時,認為55歲是理想退休年齡,到了這個年紀,她的孩子從研究所畢業,自己累積了一些積蓄,體力也還不錯,適合開啟人生下半場。沒想到49歲那年,任外商保險公司副總的嫺人意外離開職場。退休生活舉白旗 狠哭兩周改變現況想熬到55歲再退休的嫺人曾試著找工作,「但是49歲時要再去爭取工作,情況和30幾歲時大不同。」嫺人苦笑,離職後第一個應徵的工作,面試她的是位階相仿的同業,她要極力說服對方,她會乖乖聽話,即便是小工作也會安分地做,而非年輕轉職時談理想抱負、談如何幫公司獲利。另一個工作則是獵人頭公司來詢問,開出相較以前三分之一的薪資,做與本業無關的工作。被迫成為「中年退休族」後,嫺人嘗試過「想像中的退休生活」,睡到飽、唱歌、追劇、做家事、陪長輩看醫生,但是一個月就舉旗投降。她非但不享受退休生活,反而迷思了自己的定位與價值。更慘的是,退休後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緊繃,長輩時時關心讓她有莫名的壓力,她每天在家也成了兒子和先生的壓力。狠狠哭了兩周,她決定改變現況—不回組織工作,並不表示不再工作。寫作演講 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嫺人從架設部落格開始,分享退休後心路歷程,並自學SEO(搜尋引擎優化),讓自己的文章可以更容易被搜尋到。一年後,嫺人架設的部落格領到廣告第一筆收入,雖然不到500元,和投入的時間不成正比,但是寫文抒發心情,研究SEO寫作後見效,都帶給她成就感。寫部落格的同時,她也去考日文檢定,一路從日檢N3考到N1(最高階),也考了領隊和導遊的證照。後來疫情開始,嫺人想去日本打工換宿,或是想成為帶外籍遊客認識台灣風土的導遊夢想後來沒能實踐,但卻在過程裡認識了很多年齡相仿卻一直還在學習作夢、遊玩的朋友。她也研究理財。突然退休後,嫺人才回頭盤點錢夠不夠下半生支用,那時候發現台灣很多投資訊息,卻很少退休理財的資訊,她於是研究國外談退休理財資訊,重新整理資產配置,透過存股領息、指數化投資為自己創造被動收入,還常常受邀分享自己的退休理財心法。離開職場5年,明年就要抵達當初自己設下的理想退休年齡55歲,嫺人心中對於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不久前,她閱讀著某個40幾歲離職斜槓創業者的書想著:「人生為什麼要那麼努力?」才發現曾經在職場非常努力的她,人生已經走到了另一個階段;她的人生下半場,在49歲被迫退休那年就已開啟。部落格同溫層:中年人取暖 分享職場的難嫺人的部落格漸漸成為中年人遭遇職涯困境、中年危機時,取經和取暖的地方,問嫺人中年的職涯處境,她分享的故事裡有各種的難。50歲上下的中年人,多半因為在公司待得久,捲入辦公室政治角力,也因為職位夠高,靠近決策圈,終而發現公司決策過程的荒謬,偏偏中年人累積的經驗讓他已非當年那個願意接任務辦事、專注培養能力就好的職場新鮮人。對老闆來說,一個年資久、薪資高、意見多的員工也不好用。當組織轉型、公司轉賣、人力精簡時,很多中年員工不是被資遣就是被冷凍。這樣的難處不限於企業,也有任教職或是公務員粉絲來詢問意見,老師招架不住這個世代的學生家長、多變政策,也有公務員因為壓力罹患憂鬱症,決定捨棄退休金直接離職。當有人問要不要離職,嫺人還是會建議先盤點財務,「退休後會花到的錢比你想像得多。」例如用了一輩子的牙齒需要植牙、父母和親人的照顧支出,甚至日本、歐美都有已經獨立離家工作的孩子,因為在外生活不易或是短暫失業,搬回家同住的例子。她建議,若真的離職,也要保持學習力與人際連結,很多生命的轉機會出現在新學習與新朋友中。若有收入需求,找工作找久一點都會找到,而且離開後再尋尋覓覓重回職場,許多期待會不同、標準也會比較低。退休理財心法 穩健投資 不相信專家關於退休理財,嫺人的原則是「不追求暴利、穩健投資」,做法是「不要相信專家,相信市場」,她是這樣做的:1.贖回工作時買的基金,既省下手續費,也不用擔心操盤者判斷錯誤,改定期定額投入被動的指數化投資,像全球股票型ETF VT、台灣的0050/006208,也有債券ETF BND。2.買台灣市值前50大公司中配息穩定的個股存股,創造被動收入。3.做好資產配置比例,控制投資的風險,目前是股5債1定存4。
-
2022-09-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康復後又失眠,該怎麼辦?中醫師教3招克服長新冠失眠後遺症
隨著確診者相繼解隔離,中醫門診出現因為「新冠後遺症」求診的患者,睡不著的確佔了很大一部分。根據經驗,新冠後遺症的失眠可分為三型。 新冠失眠3類型 第一型是累到睡不著,通常合併疲勞及食慾下降。以中醫來看屬於「氣虛」範疇,代表生病之後身體的能量不足,累到連睡覺的力氣都沒有。此時中醫會用「補」的方式來處理,臨床上常用補中益氣湯、酸棗仁湯來處理,效果很好,治療後我們身體會充滿能量,白天精神好,晚上睡得好。 第二型是緊張到睡不著,通常合併胸悶心悸及肩頸僵硬;這個在中醫來講屬於「心陽不足」,簡單來說就是被這個病嚇到了,擔心會傳染給家人、擔心後遺症、擔心朋友同事鄰居的異樣眼光,焦慮到睡不著或是壓力大到睡不著。這一型跟自律神經失調最相近,中醫會用四逆湯、真武湯、吳茱萸湯來處理,讓我們可以對抗壓力,不再焦慮,正向思考,自然就會好睡。 第三型是身體有一般人常說的「虛火」,通常會發生在確診時有發燒高熱的患者身上,虛火引發的失眠會容易睡睡醒醒,睡不安穩,身體在下午晚上還會覺得發熱,手心腳心也會發熱,但明明體溫怎麼量都是正常的。這一型的我會用引火湯、防己地黃湯來處理,一方面補虛,一方面降火,吃藥後我們就可以一覺到天亮。 改善後遺症3方向1.生活作息 多出門活動,輕量的有氧運動像散步、快走、腳踏車可以幫助睡眠。睡前避免使用3C產品,也要減少睡眠時受到外界噪音及光源的影響,營造舒服的睡覺環境。 2.飲食 減少攝取,油炸、燒烤、咖啡因、酒精這些刺激性的食品;多攝取香蕉、藍莓、燕麥、雞肉,這些食物能夠幫助產生更多的快樂因子「血清素」,血清素會讓我們的身體有愉悅的感覺,有放鬆的效果,可以助眠、抗焦慮。 3.中醫茶飲 • 材料:浮小麥30克,甘草8克,大棗5枚 • 煮法:用600cc的水煮成300cc,可以幫助我們穩定情緒,平衡自律神經。
-
2022-09-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真心相待,有愛無礙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長期照護」。一位脊髓受傷導致四肢癱瘓的病人女兒寫出對長照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感恩,同時也由衷感激外籍看護「侍病如親」,並呼籲台灣社會對後者給予他們應得的感激與對待。一位負責國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長照學者呼籲社會對長照資源的重視以及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的重要性。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顧問提出同理心、全人全程關懷照護、團隊到家好照顧、醫病關係有愛相隨的美麗新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視病如親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遇到不會有感覺,遇到時有時會措手不及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人猝不及防,文中提及的脊髓損傷即是如此,意外導致了病人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在青壯年時期更帶來巨大的影響,對於本人及家庭而言,嚴重的生理及心理衝擊及調適,是一段艱鉅的漫漫長路。我們共同企盼在這段路途不是踽踽獨行,而能有良好的團隊支持與協助,在過程中彼此以互相同理體諒的真心相待,成為寒冬夜裡溫暖的一盞明燈,讓愛共同克服障礙。個案無助感,同理是良方文中所述的個案在40年前發生也正是青壯年階段,無論在醫療、照護或復健方面,勢必面對極大的困境,面對受傷後下半身癱瘓及活動受限制,打亂原有的生活步調,甚至擊碎人生美好的理想及夢想。看著個案本身的情緒低落、心理的無助和無望感,家屬常是心焦、心痛不捨,卻也愛莫能助地一同陷入困境;此時更需要專業醫療團隊成員以同理陪伴傾聽,引導個案及家屬共同抒發情緒,面對其下半身癱瘓的事實,學習與他共存,鼓勵參與自我照顧的活動等,給予支持及鼓勵,協助個案能盡早重返社會及家庭。文中個案不僅在急性期得到當下最好的手術醫療,後續也獲得連續性完整的復健及居家照護,家屬對醫護團隊「視病如親」的真情感謝,彼此的真心相待,顯現醫病和諧關係的正面效果。全人全程關懷照護,重拾信心活出意義從護理的角度,我們以全人護理(Holistic Nursing)的理念,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各方面需要的醫療照護;從心理層面,予以病人甚至主要照顧者(家屬)心理情緒上的支持。如:以正向支持的態度,用手拍拍肩膀緩和情緒,並協助個案覺察自己有進步的部分,如你的手可以拿水喝,進步了,很棒!讓個案感到希望,給予正向回饋,使他感到受尊重,建立信任關係。某醫學中心的脊髓損傷復健病房,一組醫護人員利用休假時間,帶領及陪伴能坐輪椅的一群病人,到淡水一日遊,可說是工程浩大,挑戰不可能但卻是自我期許的任務,只為讓病人調劑身心,增進重回社會的信心,做好全程照護的萬全準備,如:事先勘查路線、捷運站無障礙廁所,備妥導尿包,為需定時單次導尿的病人使用,他們內心散發的愛,付諸行動的堅持令病人及家屬感動不已。接著,關懷追蹤治療成功回到社會角色的五位個案,分布在台灣五個縣市,一一到府訪問拍攝其回首來時路,剪輯製作衛教影片,特別讓新病人了解疾病治療有如披荊斬莿,艱辛漫長,但終有成功的一天,激發病人勇往直前,鬥志昂揚。關懷和照護密不可分,關懷照護是一種人性的本質,為感情自然表達的方式,經互動深入了解個案的需求,提供全人整體性的照護。個案家屬提到復健醫師、家醫科醫師及護理師,提供「貼心的照護,照護跟互動真的猶如親人般的相處」,我相信他們擁有對人類受苦的敏感性,在他們的血脈中流動著愛心關懷的元素,才能持之以恆,獲得家屬的感佩。翻轉醫療新模式,團隊到家好照顧對長照個案需要持續性醫療及資源的支持,更需要仰賴完善的政策。如文中所述,健保醫療給付及長照2.0的服務給予居家照護的新契機,個案不須舟車勞頓到醫院看病,也緩解費用的負擔。衛生福利部於105年2月起實施全民健保提供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由醫護人員組成居家整合照護團隊,主動走入長者或是行動不方便患者家中,提供完整且持續的醫療照護。亦即醫療團隊到你家!協助開藥、抽血、更換導尿管、鼻胃管或氣切管路等,讓不便出門的民眾也能接受醫療的持續照護。繼於107年起開始推行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提供了「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項服務,病人可在住院期間即透過出院準備服務團隊,超前部署做好後續照護需求的評估,讓主要照顧者及家庭成員,都能完善地做好出院後照護的準備。對於主要照顧者長期照顧的身心壓力及情緒負荷,社會也有了資源及團體樂予陪同走過,如: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供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隊、照顧技巧訓練及照顧咖啡館……等資源,期盼給予家庭照顧者一個紓壓、交流及尋求支持協助的管道。將心比心,真心換真心目前因高齡化及少子化,家庭成員常因照護人力不足,或是工作繁忙及無法兼顧照顧者的角色,而選擇聘僱外籍照顧者協助。文中個案受到外籍照顧「侍病如親」的照護,有感於有些外籍照顧者沒有受到應有的感激與尊重,家屬呼籲我們社會應該要有改善。今日住院病人的陪伴者,多數已從昔日的家屬轉換為外籍照顧者,況且近年來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 19)疫情,更突顯外籍照顧者勞動力的稀缺,其角色彌足珍貴。臨床上常看到雇主與外籍照顧者之間的格格不入,波及病人的照顧,為此,護理師從辦理家屬團體座談會,彼此分享雇用外籍照顧者的甘苦談,相互學習,都有正向的回響:有家屬覺得外勞反應遲鈍、怎麼教都不會,尤其是第一次到台灣的外籍看護工,建議雇主親自示範一次,善用肢體語言帶著一起做,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我們知道外籍看護,在來台前,雖有接受短期的照顧訓練及語言訓練,但來台立即進入工作時,照顧技巧未必純熟,還有身處異鄉,語言、生活習慣和文化要適應,也要體諒他們有很大的壓力。因此,縣市政府也提供了外籍家庭看護工到宅訓練及指導的課程,提升外籍看護的照顧技巧及能力。有一位病人子女旅居國外,太太無力照護,夫妻對印尼看護視如孫女般的對待,尊重其不吃豬肉的飲食習慣,特別為她多買牛肉、喜歡的辣椒及咖啡;女兒回國探親期間,帶禮物感激她也為她準備一份寄回給媽媽;平日晚上或週末接手照顧幾小時或半天,讓外籍看護短暫休息紓解壓力。有家屬讓外籍看護同桌吃飯,看護還沒坐定,不會開動;幫她過生日,為她拍照寄給家人;鼓勵帶家人到公園散步同時和其他外籍同伴互動等等。我們把她當家人看待,她感受得到,將心比心她們也渴望家人的關愛,你給她一分愛,她回給你十分情。這是一份人照顧人的工作,有緣千里才相遇,可以透過尊重和善待建立深厚的感情。醫病關係,有愛相隨有一種東西妳給了別人,自己卻不會少,那就是「愛」,文中個案長達40年的照顧,有堅強家庭支持系統,給予「愛」的陪伴及鼓勵,讓其活出人生的意義及價值;家屬在艱困情境下,能對於人事物持續保有正能量及感恩之情,以「愛」表達對醫療制度、醫護團隊及外籍照顧者的感謝,發揮大愛的精神,拋磚引玉,難能可貴。更希望我們的醫療團隊及社會氛圍,持續保有愛與溫暖。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治療利器!長效針劑專款使用少 醫界提3重點
健保署今年一月宣布編列廿七億元長效針劑獨立預算專款,鼓勵臨床醫師對思覺失調患者優先使用長效針劑,截至六月底,全台申報藥費只達八億八百萬元。醫界認為,主因是以往申請健保給付常被加強審查與核刪,再加上基層診所使用會增加稅賦負擔,導致醫界對使用長效針劑信心不足,充滿疑慮。【延伸閱讀】:27億長效針劑專款 助思覺失調患者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表示,長效針劑藥價較高,一針藥費近萬元,在健保對藥費的高度管控下,長效針劑申報易被核刪,精神醫療處置費超過共識標準時也會被加強審查,因此醫師寧願不用長效針劑,以免影響績效和醫院盈餘。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蔡長哲也分析認為,醫療端「過去申請健保時有太多不好的經驗」,即使健保署公布了廿七億元專款,但醫界疑慮仍深,多數醫師心存觀望。醫院管理也是長效針劑使用的阻力。蔡長哲說,多數綜合型醫院對處方箋藥物的管制很多,長效針劑的費用動輒七、八千元,遠高於口服藥物,也造成部分醫院管理層認為使用口服藥就好,並不鼓勵精神科醫師用長效針劑,這都需要衛福部向醫院管理者加強宣導說明。健保統計資料顯示,上半年度精神科長效針劑申報藥費,診所占比僅為百分之一,總使用人數有三萬七四五人,僅有九○九人在診所接受治療。蔡長哲解釋,稅負申報是另一個關鍵,基層院所申報所得稅時,長效針劑只有八成的藥費可以提列為成本,另外二成被財稅單位列為醫師收入,視為個人所得計稅,也造成基層醫師卻步。他強調,過去C肝藥物也曾有相同限制,但前幾年已取消,醫學會呼籲財政部能比照C肝放寬對基層精神醫師的限制,就連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說,衛福部曾發文至財政部,希望能夠比照C肝藥物減輕診所負擔,不過,財政部則認為不宜針對成本較高項目,制訂不同費用率,他感嘆,「政府是一體的,想要彌補社會安全網缺口,各部會必須齊心協力。」【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社區支持 照顧者減壓面對醫界的抱怨,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坦言,長效針劑在許多國家的使用率已達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但二○一九年的健保資料顯示,台灣使用比率僅百分之十四點六。心健司已與健保署會商,將再進一步與醫界溝通,並與醫學會合作加強宣導,希望增強醫師使用長效針劑的信心。蔡長哲認為,只要相關難題能夠解決,醫界絕對支持使用長效針劑。他分析,健保署每投資一元於長效針劑,即可減少思覺失調患者二點四元的住院支出,對整體醫療體資源有很大助益。醫界臨床使用經驗也證實長效針劑效益,楊斯年說,如果病人對口服藥能定時定量按醫囑服用,效用不比長效針劑差,但能配合服藥的思覺失調患者非常少,加上出院後在社區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外在刺激,以致最後口服藥在患者體內的濃度會有差異,效果不佳。而長效針劑在體內的波動性較低,可以維持患者長時間的穩定,這是長效針劑最大的意義。他舉例說,以前他在國軍桃園總醫院收治一位情感性思覺失調症的女性患者,為她看診18年,但2017年他轉調至至三總北投分院後,這位病人找不到他持續看診,病情變得極不穩定,總是懷疑別人要對她性騷擾而吵鬧不休,以致反覆住院,與家人的關係也很緊張。直到三年前這位病患再度住院,出院後透過社區心理衛生中公衛護士的訪視和協助,重新回到楊斯年的門診,隨即接受長效針劑治療,病情明顯改善,迄今已一年多不曾發病住院,日常生活也可以正常的出門買菜、運動,融入社區,家人給藥和照顧的壓力更大大減輕,整個家庭重見陽光。【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
-
2022-09-16 醫療.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照護不孤單!3個管道成為照護者的一大助力
精神病患的治療不只在醫院,更需要長期的社區資源,支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衛福部二○二一年展開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增列六千萬元預算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讓醫療端的專業與社區照護結合,提供病患出院後的整合及持續性服務,並舒緩病患家人與醫院的照護壓力。【延伸閱讀】:27億長效針劑專款 助思覺失調患者衛福部預計四年內在全國設置七十一所心衛中心,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各中心編制有專職的關懷訪視員、社工、護理人員、心理師與職能療師,成為社區的「心理衛生所」,採用個案管理方式,協助每位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台灣成癮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楊斯年認為,心衛中心加上PAC,是對出院病人照護的延伸,而且病患出院後的第三至六個月是再住院、出現自傷和暴力行為風險最高的時期,若能從社區端加強照護,對臨床醫療是很大助力。社區資源投入照護,也能讓家屬獲得喘息。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桃竹苗區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資源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兼任教授呂淑貞觀察發現,思覺失調患者家屬普遍會感到無助、沮喪,甚至羞恥,認為「家醜不可外揚」,想把生病的家人藏起來,還有人會自我孤立,斷絕與外界的社交,身心俱疲,非常需要社區支持系統就近幫家屬一把。【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業 找回手足情諶立中也說,思覺失調患者的照顧責任多半在家屬身上,非常沈重,政府資源的協助格外重要,必須布建社區的長期支援系統,給家屬強大的支持,更衍伸到未來的長照。衛福部2020年已展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為精神病人建構長照服務模式,由地方政府結合轄區內的長照服務資源或據點,成立10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和20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服務據點」。另外,衛福部社家署推動「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已補助地方政府設置35處據點,以「家庭照顧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個案管理、支持團體、紓壓活動、專業支持服務、臨時性照顧及關懷支持服務等支持服務。呂淑貞說,精神病人和家屬都會老去,從長遠來看,應讓70%的患者回歸社區,而非長期隔離在醫護機構,現在有了長照和精神醫療的跨部門合作平台,就能對精障個案提供長照服務,也可提供家屬輔導諮商和照顧課程。【延伸閱讀】:思覺失調症/治療利器使用少 醫界提3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