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7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台北榮總
共找到
726
筆 文章
-
-
2022-01-05 癌症.肝癌
體重減輕、腹痛、黃疸、長期疲倦 醫提醒當心肝癌警訊
●肝癌警訊:體重減輕、腹痛、黃疸、倦怠●B、C肝及脂肪肝患者,應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中期肝癌嚴重患者,應採用免疫、標靶藥物治療肝癌是無聲的殺手。依衛福部最新統計,去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肝癌排名第二。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說,罹患B肝、C肝及脂肪肝等患者,為肝癌高風險族群,應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隨時掌握肝臟健康狀況。平時若出現體重減輕、腹痛、黃疸等症狀,或是長達一至兩個月容易累,「這是一個警訊,應速就醫檢查。」大於11不適合栓塞療法台北榮總肝癌研究團隊統整該院過去10年臨床資料,提出「7-11」標準,定義中期肝癌嚴重度,並發表新治療策略。以患者單一最大顆肝腫瘤公分數和腫瘤總數相加,大於11就不適合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小於等於7,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療效佳,若加總介於7和11,表示病人預後介於兩者間。此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Liver Cancer」。肝癌治療需依患者病情輕重程度,給予不同治療,當肝腫瘤小於5公分,屬於早期肝癌,往往沒症狀,此時可採用射頻電燒、微波及手術等方式治療;若出現症狀,腫瘤大於5公分以上,屬於中期肝癌或晚期肝癌,需採手術、肝動脈栓塞、免疫或標靶等治療方式。早期5年存活率可達8成黃怡翔說,不論是早期、中期、晚期肝癌患者,若能好好接受治療,早期肝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0%至90%,中期、晚期肝癌患者的五年存活中位數時間分別為30個月及20個月,呼籲患者務必遵守醫囑進行治療。提醒飲食應少油膩、少喝酒、多運動、生活保持規律,避免罹患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進而遠離肝癌。85歲王先生罹患多發性肝腫瘤為中期肝癌,最大肝腫瘤達9公分,初次肝動脈化學栓塞效果不佳,考慮到栓塞恐造成肝功能下降,而選擇免疫合併標靶藥物治療;治療後腫瘤成功縮小至4公分,體能維持良好。「若肝癌單顆腫瘤超過5公分,或腫瘤顆數達3顆以上、最小腫瘤大小為3公分以上的多發性腫瘤,屬於中期肝癌。」黃怡翔說,中期肝癌無法經手術切除,標準治療為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但約二成至二成五患者腫瘤較大且顆數較多,不利栓塞療法。中期肝癌者復發率較高中期肝癌患者存活期和腫瘤控制率較差,腫瘤復發率也較高。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洪雅文說,近年肝癌免疫、標靶治療都有不錯的腫瘤反應率,副作用也不高,不用擔心肝衰竭風險,當腫瘤經治療縮小後,若有需要也可以再進行栓塞手術治療。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說,無法經手術治療的嚴重中期肝癌病患,可尋求免疫療法等藥物治療,不僅減少肝臟傷害,腫瘤控制也可達到更好效果。
-
2022-0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氣變化大心臟亂跳勿輕忽 心房顫動電燒治療技術再升級
看到心儀的人心臟蹦蹦跳,這種「小鹿亂撞」戀愛的感覺,若太頻繁及不規則的出現,恐怕就不是心動而是心律不整,而其中又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 ● 心臟蹦蹦跳非心動的感覺,恐是心律不整● 電燒治療再升級 北榮引新技術助提升治療精準度● 邁入高齡化應注意心律不整 及早治療提升老年生活品質台灣約有35萬人有心房顫動,其中約有兩成因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不僅長久下來可能會造成心臟衰竭,中風風險更是常人的5倍,死亡風險則為2倍。而究竟要怎麼發現是否有心房顫動呢?台北榮總心律不整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羅力瑋表示心房顫動最初可能會出現不規則的心跳。不規則的心跳有些人會在喝咖啡或飲酒時更明顯,或是在天氣變化或睡眠不足也容易出現,但卻並非所有人都會因此感到不適,有些人會因為喘及胸悶就診,但也有部分症狀不明顯的患者得經由健檢或常規的心電圖檢查才發現,卻早已成了慢性心房顫動患者。羅力瑋主任表示過去就曾遇到一名症狀不明顯的心房顫動患者,過去以為自己心跳很正常,直到接受電燒療法治療後才跟醫師說,「原來這才是正常心跳」,原來患者一直把不規則心跳當成是正常狀況。心房顫動是心房細胞老化造成不正常放電,在左心房與肺靜脈交接處有四個放電點,在治療上用高溫的能量來燒灼放電處,就是電燒療法,其中台北榮總團隊電燒療法於陳適安教授帶領下,已累計5,000例病例,經驗極為豐富,並和國際接軌,隨時交流電燒治療上的最新科技與治療方式。羅力瑋解釋,早年國際上一直認為左心房與肺靜脈交接處只有四個放電點,但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教授認為,東方人還有非肺靜脈的不正常放電病灶,後來證實台灣人約有四成患者還有其他的放電點,因此,十餘年前在電燒時,就會在手術當中再尋找其他放電區域,不僅使電燒治療更進一步,更因此被國際稱為「台北方法」。於這十餘年來,陳適安教授更在台北榮總打造目前這個堅強的電生理團隊,為台灣心律不整的患者提供國際性的優質治療。而近年電燒手術的輔助系統也持續升級,使成功率再提高1成,羅力瑋指出,傳統的電燒,在將電燒導管放入心臟中異常放電病灶燒灼時,會搭配X光照射及3D定位系統,現在則將心臟內超音波探頭搭配電燒導管進到心房病灶處,再搭配3D定位系統及高密度診斷導管,使醫師可以更快更精準的執行電燒,也能減少X光的輻射線照射,不僅使成功率已達8到9成,更降低民眾對輻射的擔憂。最後,羅力瑋表示由於心房顫動平均發病年紀為70歲,且隨著年紀發生率愈高,80歲長者約有2成的機會,尤其台灣邁入老人國,未來患者將愈來愈多,也提醒民眾近期醫療科技進步,也有越來越多的穿戴裝置,若是發現心跳不規律或出現異常,應提高警覺盡早就診,在疾病更嚴重前及早燒除後患,讓自己有個品質良好的老年生活。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下的生離死別 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恒:一幕幕都是醫護最難忘的場景
「從全球觀點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一波又一波,遠遠超過原先的預期。」許惠恒擔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近一年,帶領醫護人員防疫有成,保持零院內感染,但看到確診病人病逝前,家屬不能見到最後一面,仍感慨萬千。隨國人疫苗施打率提高、遵守防疫新生活,面對今年疫情發展,他保持樂觀態度,「相信一切會愈來愈好。」新變異株致病嚴重度下降,但高齡、免疫不全者仍應慎防。許惠恒回想前年(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家原本期待可能像SARS一樣,疫情很快消失不見,但經歷兩年,國內目前仍受Omicron變異株威脅,「病毒變異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估計還會不斷有新變異株出現。」疫情至今,北榮收治260名確診患者,高達半數是重症,卻始終保持零院內感染。為做好防疫管理,許惠恒每天上午八時準時舉行晨會,掌握國內外疫情趨勢及變化。他觀察,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致病嚴重度較原始株下降,但與流感病毒相比,對高齡、免疫不全等病人的致病率仍高,醫療量能負擔仍大。不過,即使國內再有一波本土疫情,許惠恒有信心可以安然度過。他說,去年五月北部爆發本土疫情,各醫院量能緊繃,但也累積許多SOP,北榮對防疫物資準備、醫護人員調配等都有經驗,也超前部署,將思源樓部分病房改為負壓隔離病房,未來更著手規畫重症負壓隔離病房。外界憂心春節防疫專案可能有破口,許惠恒說,「擔心難免,但醫院已做好萬全準備。」疫情下的生離死別,一幕幕都是醫護最難忘的場景。雖然樂觀看待疫情,但談起疫情下的生離死別,許惠恒難掩感傷。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重症插管病患,臨終前因昏迷無法和家人視訊道別,家人見不到最後一面,希望留下病患手掌印作為紀念,最後護理人員排除萬難達成家屬心願。「疫情期間,所有醫護人員都是一路學習和感恩。」許惠恒還記得,有一名確診者過世後,遺體送往電梯要移至往生室,所有曾照顧過患者的醫護人員比照安寧病房模式,站在電梯兩側向遺體90度鞠躬,慎重的態度讓家屬寫信表達感謝。許惠恒說,今年疫情能否終結,還要更長時間觀察。他呼籲國人盡速完整接種疫苗,去年12月中旬,他已追加第三劑,但隨病毒不斷變異,往後可能要打第四劑疫苗。院長養生計畫執行168斷食謹守2原則 減掉10公斤、血壓很聽話疫情期間工作繁重,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恒不忘照顧個人健康。身為糖尿病專家,他為控制血壓,一年半來進行168間歇性斷食法,16小時不吃東西,讓胰臟多休息,降低分泌胰島素的機會,成功減重8至10公斤,也維持血壓穩定。許惠恒血壓偏高,他了解多吃澱粉、含糖食物,容易刺激胰島素分泌,長期下來,胰島素分泌過多,不僅促進脂肪囤積,也將使胰臟功能衰退,進而引發糖尿病,若能減少胰島素分泌,不僅可以控制血糖,也控制體重及血壓。他每天不吃早餐,直到中午十二時才吃中餐,並於晚上八時前吃完晚餐。「168間歇性斷食法,一定要遵守兩個小原則。」許惠恒說,第一是每日熱量攝取要減少,雖不是完全減少成只有兩餐,但絕不能把三餐熱量灌到兩餐,每天熱量是兩餐多一點即可。其次,晚餐澱粉攝取要減半。如平時吃一碗飯,晚餐就改吃半碗,因晚餐離睡覺時間不遠,如果吃太多,澱粉食物的葡萄糖會轉為脂肪,長期下來還是會囤積,這樣對身體不好,但晚餐的蛋白質、脂肪還是照常吃。許惠恒提醒,正在服用降血糖藥物患者不建議168斷食法,以防服藥後又不進食,引發低血糖;另有胃炎、胃潰瘍病史者,長時間不進食,病情也可能惡化,同樣不建議。外界多討論吃水果到底應在飯前吃或飯後吃,哪一種比較健康。許惠恆說,有研究指出,飯前吃水果讓胃容量變小,且纖維質有飽足感,正餐會少吃一點,可以控制體重;但也有研究認為,飯前吃水果,血糖容易上升,且水果糖分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脂肪囤積。因飯前吃水果的好處證據仍不足,他還是每天飯後吃兩份水果。面對防疫壓力,許惠恒每天走一萬步,讓自己多思考,並隨時看醫學雜誌了解疫情變化,他還增加洗手次數和時間,以防病毒感染。今年春節假期,許惠恒會在家與家人團聚、休息,準備好春節後再出發。許惠恒小檔案年齡:64歲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經歷: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世界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區主席、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
2021-12-30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免疫疾病易共病 一旦確診侵犯肺
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是一場長期抗戰,而且許多患者除了原本的疾病外,還會共病其他免疫疾病,一旦患者確診一種以上的免疫疾病,更容易因免疫系統侵犯形成肺纖維化,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常錯失早期治療的先機。近年醫界已逐漸建立跨科合作的醫療模式,「每位醫師都要像偵探一樣」,全力搶救患者肺部健康。目前確認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的自體免疫疾病,以硬皮病為首,肺纖維化進展也是最快的,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與紅斑性狼瘡。多科團隊合作 辨識病因為及早發現並治療肺纖維化,現在各大醫院風濕免疫科和胸腔科、病理科等科別多半都已建立團隊,合作辨識病因並討論治療模式,進而有效延緩肺纖維化。以皮肌炎為例,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蘇勤方表示,某些抗體引發的皮肌炎,會特別攻擊肺部,之後惡化到肺纖維化,甚至有些皮肌炎病人的皮膚和肌肉還沒出現變化,卻已先出現肺部症狀。恩主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醫師郭孝齡說,紅斑性狼瘡的病患來到診間時,會先抽血檢查血液和免疫學檢查,還要注意病患有沒有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等共病,以及免疫系統是否已開始攻擊身體器官。一至二成乾燥症 侵害肺部台北榮總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曹彥博也說,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系統出了問題,產生對抗自己的抗體,例如乾燥症的自體抗體以侵犯腺體為主,常見的兩大臨床症狀是口水和淚腺分泌不足。乾燥症也會表現在多重器官上,如肺部、心臟,統計上顯示,約一成至兩成的乾燥症可能侵害肺部併發肺纖維化。肺纖維化 先從喘咳累開始肺纖維化的症狀,會先從喘、咳、累開始。蘇勤方提醒自體免疫患者多留意生活中的具體表徵;例如以前從自家走到超市要多久?現在要多久?是不是因為會喘會累而變慢?又或以前爬樓梯到五樓才喘,但如今到二樓便喘個不停,經由這些具體的生活情境來向醫師說明,以便提早察覺肺部被侵犯的可能性。建立病識感 定期就醫追蹤曹彥博說,現在風免科醫師的警覺性也很高,會定期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做肺部檢測,每3到6個月做一次X光與肺活量測試,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則是每6至12個月做一次。同時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要建立很強的病識感和警覺性,更要定期就醫、積極追蹤,畢竟愈早發現,就能愈早有效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19 癌症.乳癌
末期乳癌別放棄 延長存活等新藥未來希望多
雖無法治癒 但可望長期存活「貝西是很勇敢的病人!」貝西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外科部部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說,像貝西這樣的乳癌病患,雖然可能無法治癒,但只要配合醫療團隊,仍可望長期存活。曾令民強調,早期乳癌追求治癒,但末期癌患追求的是解除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盡可能延長存活,癌細胞雖然無法徹底根除,但可以和平共存,呼籲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曾令民說,HER2陽性乳癌患者約佔全部乳癌的兩成至兩成五,自從標靶藥物問世後,治療成績大幅進步,早期癌患使用雙標靶藥物,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晚期癌患五年存活率也有五成,不過HER2陽性在晚期乳癌當中佔比稍高,台灣乳癌病患有7%發現時已經是第四期,其中三成以上都是HER2陽性乳癌,「HER2陽性算是比較難纏、比較凶猛的乳癌」。目前針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第一線是以化療搭配「雙標靶」、二線則是「標靶結合化療」、三線搭配「小分子標靶」等藥物。曾令民表示,國際間有些新藥陸續發表試驗結果,治療效果很好,甚至有望取代現有第二線藥物,等新藥引進台灣,貝西的病情將可獲得不錯的控制,不過因藥價高昂,健保給付也沒那麼快,經濟負擔往往是癌患另一大問題。對第一線醫師來說,要不要告知癌患有新的藥物選擇?曾令民強調,患者有知的權利,一定要告知,但是也不要造成患者心理負擔,「若經濟真的有困難,就不要每次都提,這是很殘酷的現實。」他認為,健保給付標準都是以臨床試驗當基礎,例如雙標靶藥物只給付復發患者18個月,但有些人超過18個月還是有效,還有些藥物設限、有條件給付,如果放寬這些限制,乳癌治療成績將會更好。乳癌高危險群 可做MRI早期發現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超音波、乳房攝影和MRI(磁振造影)都是良好的篩檢工具。50歲以上婦女可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40~50歲或乳腺緻密者可一年做超音波、一年乳攝,至於高危險群可搭配MRI,達到早期發現的效果;而乳癌新藥推陳出新、療效令人振奮,就算乳癌晚期或復發也不必擔心,醫師都會評估最好的治療方案。黃俊升表示,有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晚婚、晚生育、飲食西化等,都是乳癌危險因子,初經早的人危險性提高一到兩倍,家族裡若多人乳癌且都在停經前發生,可能就帶有BRCA1/2基因,這基因和乳癌、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有關,帶因的猶太人罹癌機率甚至高達七到八成,知名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就是因此切除雙側乳房和卵巢,以預防癌症。因此,若已知帶有此基因,或家族中多人罹患相關癌症,就應加強篩檢。他強調,超音波沒輻射線可每年都做,高危險群若擔心輻射危害,可兩年一次乳房攝影並搭配MRI,至於40~50歲女性可以一年乳攝、一年超音波,這是因為乳攝對於乳腺緻密者靈敏度較差,且年輕乳癌進展快,透過超音波補強有利早期發現。過去認為癌症超過五年就算過關,但乳癌因藥物效果佳,原本可能三年復發,延長到五年、甚至30年才復發,因此不管哪種類型的乳癌都要注意復發風險。以荷爾蒙陽性乳癌為例,淋巴轉移或腫瘤過大者,建議抗荷爾蒙藥物要持續使用七到十年;HER2陽性乳癌則可先化療,若腫瘤完全消失,復發機率相對低,若沒完全消失,則使用「標靶結合化療」藥物。黃俊升說「以前沒藥只能用腫瘤有無消失來算命,現在有藥可以進一步改命。」更令人振奮的是,標靶結合化療藥物已有新藥問世,不但在後線使用療效顯著,甚至可望取代現有二線藥物,「治療成績是以前從沒見過的好,但給付可能還要一段時間」。黃俊升呼籲,末期或復發的癌友不要擔心,也不要怕化療,醫師會依不同型態的乳癌給予最好的治療建議。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工時長、壓力大,40歲時就高血壓!做6件事紓壓
兒科醫師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還好我很喜歡與小朋友相處,診間小病患很純真、可愛,一張小貼紙就很容易滿足,很紓壓,但我沒想到的是,「我40歲時,高血壓竟悄然而至。」「詹主任,你的臉怎麼那麼紅?」察覺我有異樣的是門診跟診的護理師,她發現我看診時整個臉漲紅,連忙提醒。連3次量血壓都超標量測血壓發現,血壓值150/100mmHg,超過標準140/90mmHg,單次血壓高以為是勞累所致,但經過休息30分鐘再量測,連3次量測都超過140/90mmHg,已是高血壓第一期,需要好好控制血壓。面對高血壓,我做六件事:一、接受治療並回診追蹤:很多人罹患高血壓已達需要吃藥控制,如選擇飲食、運動控制,但效果不彰,且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我常衛教病人,愈早控制好,預後愈好,合併症如血管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愈少,存活愈久。確診高血壓後,我吃藥控制,每天一顆降血壓藥,固定回診追蹤,醫師也會依照病況調整藥量,如今控制得宜,調整為一天吃半顆藥。二、自我檢查:愈年輕罹患高血壓,愈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病變,我有高血壓、癌症家族病史,年輕時就固定每年自費全身健檢,在確診高血壓後,也及早發現患有高尿酸血症。我的飲食清淡,沒有攝取過多高普林食物,但研究顯示,過高尿酸與代謝疾病有共病的關係,高尿酸除了痛風外,也會傷害腎臟、增加洗腎風險,因此我及早服藥治療,控制尿酸。三、飲食上力行「得舒飲食」:少鹽、少油,多堅果,少吃紅肉,多吃蔬菜水果,居家常備小包裝的原味堅果。四、規律運動與作息:符合運動357原則,也就是每次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5次、達每次最大心跳的七成,即(220─年齡)×70%;平時下班後,我和太太走路當運動,從住處快走到餐廳約半小時,達到中度運動程度,講話會有點喘,吃完晚餐再散步返家,晚上10時就寢,隔天早起;假日和家人到溪頭、杉林溪等景點,走步道兼森林浴。五、量測血壓:我的床頭擺放血壓計,每天早起、睡前量測,並且記錄。六、給生活找點樂子:高血壓患者要懂得紓壓,除了診間喜歡與小朋友互動,很多患者也是看著他們長大,變成好朋友,很有成就感。每天與太太共進早餐,共飲我手沖的咖啡,相當紓壓,開啟美好的一天。醫學辭典/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疾病,高血壓平時症狀並不明顯,有些病人即使血壓異常升高,身體不會有不適感,常被忽略,因此有隱形殺手之稱。 國中以上就可以自我量測血壓,年輕人若連三次血壓超過120/80mmHg(量測之間需休息30分鐘),40歲以上連三次血壓超過140/90mmHg,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詹聖霖小檔案現職:●台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心臟科主任●陽明交大、高醫大醫學系兼任副教授●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兒童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兒童心臟醫學會監事學歷: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中山醫大醫學系專長:●微創心導管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心臟病及川崎病診治●兒童急重症加護醫療●兒童腸病毒重症醫療經歷:台北榮總兒童心臟專科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紐約兒童醫院進修、台中榮總兒童加護中心主任興趣:健走、旅遊、欣賞音樂、品嘗咖啡
-
2021-12-12 新聞.元氣新聞
北榮前院長李良雄辭世 任內逢SARS創院內零感染紀錄
台北榮總前院長李良雄今天驚傳病逝,享壽82歲。一名台北榮總醫師表示,李良雄約8、9年前中風,但恢復的不錯,隨年齡慢慢增長,又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近2、3年來,心臟、腎臟功能衰退較常進出醫院,特別是今年4月以來,進出醫院次數更為頻繁,且這次住院時間長,約從8月至今,最後因器官退化,今天凌晨3時病逝北榮,走的時候非常安詳。「面對李良雄病逝,家屬、醫師、好友等都已有充分心裡準備。」此名醫師表示,對於李良雄的病情、器官能用多久,醫療成員都已估算好,而李良雄住院期間,許多受過李良雄訓練的北榮醫師都到病榻前探視見最後一面。李良雄出生於1940年,是北醫醫學系第一屆畢業,曾於2003年5月至2009年1月擔任台北榮總院長。自北榮總院長缷任後,擔任台北醫學大學校務總顧問。他在北榮院長任內遭逢SARS,締造院內零感染、無封院紀錄,帶領團隊穩定疫情。李良雄是國內神經醫學界龍頭與推手,專長是腦瘤、腦動脈瘤手術、顱內動靜脈畸形手術。在台北榮總首創國內神經醫學中心,設立神經外科加護病房(NICU),院最早的專科加護病房。另外,更建立「醫師向病人及家屬術前說明模式」、醫護協調會,解決醫病、醫護溝通不良的問題。台北榮總最早在國內成立「高齡醫學中心」,也是在他任內,提供老人全方位的照護並結合生活社區輔助,使台北榮總成為國內高齡研究重鎮。
-
2021-12-1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接觸石綿引發職業性肺病 醫師:未來10年患者逐步增加
台灣早年多利用石綿製成各類產品,民眾可能因工作關係長期曝露,經過30、40年潛伏期,恐出現惡性間皮瘤、肺癌、石綿肺症等疾病。醫師表示,台灣於2018年1月禁用石綿,但現有老舊屋瓦、隔離絕緣物質等可能還含有石綿,預估未來10年受到石綿侵犯的職業性肺病患者仍會逐步增加,希望民眾多重視石綿可能帶來的危害。台北榮總今天舉辦「職業性肺部疾病診斷原則與個案討論」研習會。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醫師吳明玲說,職業性肺病是有職業疾病歷史以來,較常見的職業疾病之一,職業性肺病包含塵肺症、職業性氣喘、間質性肺病、過敏性肺泡炎、肺部感染症、中毒吸入性肺傷害及肺癌等。北榮長期爲民眾進行職業病診斷,如石綿引起的肺病,主要是惡性間皮瘤、肺癌、石綿肺症、胸膜斑與瀰漫性胸膜增厚等,疾病潛伏期長達10年,甚至達30至40多年,因不容易診斷疾病與石綿暴露的相關性,必須透過病理切片診斷、詢問過去職業史等。吳明玲說,台灣於1980年代製造含石綿的產品數量很高,但當世界知道石綿有長期危害後,開始推動禁用,台灣2018年1月禁用石綿,包括製造、販賣及產品等,雖然民眾石綿暴露多發生在早期,可是現在環境還是有石綿物質存在,如老舊屋瓦、隔離絕緣物質等,因此工人拆除房屋時,還是有可能接觸到石綿,預估未來10年受到石綿侵犯的職業病患者仍會增加。台北榮總至今共服務9名受到石綿侵害患者,其中4人病逝。吳明玲說,這不是因爲醫療技術不佳,而是患者確診時年齡多為60歲以上,且病情快速惡化,往往確診1年後病逝。甚至有病人家屬認為台灣應多加強診斷技術,還捐款20萬元給予職業環境醫學會,希望救助更多石綿肺病患者。此外,吳明玲說,職業性氣喘患者症狀與一般氣喘患者類似,如咳嗽、喘鳴聲等,但職業性氣喘患者是開始特定工作後,才發生氣喘或明顯惡化,以及工作環境暴露特定致敏原等,並合理排除非工作環境引起的氣喘。吳明玲提醒,如果曾經接觸過石綿,而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的症狀,或是開始特定工作後,發生氣喘或症狀明顯惡化,應提高警覺是否與職業病有關,建議應就醫診斷。政府對勞工安全議題逐年重視,「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於今年4月30日公布,預定明年5月1日實施。此法將推動有害作業工作者離職後預防職業病健康追蹤檢查服務,期望透過健檢追蹤,早期診斷出職業性病症,如塵肺症、職業性癌症、職業性肝病等,以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與職業病補償,並加強推動職業病預防工作。
-
2021-12-10 失智.照顧喘息
雙老家庭加失智浪潮…有你相伴的旅程,道盡失智家庭悲喜故事
繼「被遺忘的時光」後,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推出今年冬天最溫暖的失智症紀錄片「有你相伴的旅程」,少見地由兒子作為主要照顧者的敘事者視角,在淚光笑語中,述說著愈來愈常見的雙老家庭加失智浪潮下,許多家庭的悲喜故事。從照顧中 重新認識父母 有人說「有你相伴的旅程」一片,很近似日本由樹木希林主演的「我的母親手記」,同樣催淚,同樣是在父母老邁和疾病交錯時,子女從照顧老父母的過程中才得以重新認識父母,並檢視自己的生活。片中的男主角岳大哥因為一通警察通知繼父走失的電話,長年在外獨自生活的他才發現繼父和母親不僅好像突然在一天之內變老了,還雙雙罹患了失智症,母親甚至不良於行。身為長子,他只得返家承擔同時照顧兩位失智者的沉重壓力。但他這時才發現,自己只會煮白稀飯,還要失智的繼父提醒,才發現沒有配菜如肉鬆,生活因之陷入混戰中。善用資源 參加照顧者課程單打獨鬥三個月後,岳大哥是靠著尋找資源,才找到出路。他將繼父送到屏東榮民之家,並透過網路的資訊找尋,他帶著母親(戊妹)來參加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辦理的「這樣活不失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課程,才讓生活安穩下來。身為保險業務員的岳大哥也感謝公司的支持,讓他能帶著老母去上班,不必把失智的媽媽留在車上。在一切看似平穩時,沒想到在屏東的繼父卻傳來病情惡化的消息。在影片中,強忍著男人淚的岳大哥,最後仍難忍淚奔,他說,照顧者一定要會求助、善用資源,回首來時路,才能「喜極而泣」。愛心對待 別放棄快樂希望本片的導演劉臣恩說,他的母親中風四年了,讓他變成一個更有耐心對待長輩的人。但他坦言,作為一個兒子,常會感到挫折和懊悔。他希望這部片子能幫助更多的照顧者,能像片中岳大哥一樣,細膩有愛心地對待家中的長輩;再艱難也不要放棄快樂的希望。幫助員工 期待友善職場 根據最新的調查,台灣的失智長者已達30萬。國內失智症權威、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秀枝看完「有你相伴的旅程」紀錄片後說,真的很期待有更多的公司職場能體會失智友善的重要性,讓有照顧責任的員工能帶著失智家人去上班,並協助善待。劉秀枝也提醒,所有的中年子女一定要預為因應和規畫,即使眼前看到家中長輩健康活躍,但也要預為因應安排。否則突如其來的疾病或變故,不僅會影響長輩,也會帶來不小的照顧壓力,甚至影響就業。
-
2021-12-07 新聞.元氣新聞
全國前廿「科學家」臨床醫師榜行榜出爐 台大無愧龍頭
近日史丹佛大學專家透過「Scopus」論文影響力數據,發布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台灣共1479位科學家上榜,大多數屬於工程、資訊與通訊技術專家,但臨床醫學也有不錯的表現,共241位。元氣網取得資料後,扣除從事基礎研究者,列出一般人可能較關切的,前廿位臨床醫師榜行榜,發現研究領域以肝病及精神科居多,高齡醫學也占有一席之地。國內前廿位排名的臨床醫師,主要依照史丹佛大學公布檔案中「rank(all citations, based on composite score)」,發布論文時間為1960年到2020年間,把所有生醫與臨床醫學領域專家排名,去除從事做基礎研究、未有臨床看診的專家,主要針對臨床醫師的排名。排名第一的是台大醫師薛博仁,主要領域是感染症醫學,全球排名第5620,最近退休後到中國醫藥大學,擔任檢驗醫學中心副院長,近一兩年參與指揮中心防疫研究;排名第二是高齡醫學專家、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前主任、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全球排名第8336;第三名是台大新陳代謝科專家曾慶孝,全球名第8878。前廿名以台大醫師上榜最多,還有台大癌醫中心,其次是台北榮總、長庚、花蓮慈濟、高醫大與中醫大、高雄榮總皆有醫師榜上有名。排名第五為國內肝炎權威、台大教授高嘉宏表示,台大入榜醫師較多,關鍵在該院研究根基深厚、院方大力支持,加上門診及住院患者眾多,有助於研究計畫收案;多年來,在感染重症、肺癌、肝病、腫瘤、精神等疾病研究領域深耕,細水長流,才能有如此傑出的表現,在論文發表上,質量並重,被眾多國際學者認可、引用。排名評分方式依照論文數、作者序與引用狀況等綜合評分。以研究領域來看,台灣的腸胃科肝病研究跟精神科較強,其他除了高齡醫學,還有腫瘤科,如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台大授鄭安理;骨科則有長庚體系教授王清貞、花蓮慈濟則是泌尿科教授專家郭漢崇。排名高居台灣第二的陳亮恭表示,很高興過去的努力被看見,但排名高低與評分方式有很大關係,不會特別在意,排名只是研究生涯的一個過程,比較在意台灣的高齡研究能持續開展,吸引更多人來從事這相對冷門但極為重要的研究。根據史丹佛大學發布,台灣最具影響力排名前2%研究人員,在全球排名20個主學科中,我入榜學科共17個,來自工程與資通訊、臨床醫學、致能與策略技術共1042位,占入榜人數七成;社會科學、經濟與商管領域上榜學者共44位。在全球排名中,台灣名列44。最有影響力的前2%科學家中最多來自美國,其次是英國,接下來是德國,日本排名第五,韓國排名第十七台灣排名第十九。但若以國家人口數來看,韓國人口數約為台灣兩倍,日本人口則約台灣五倍,校正人口數後,台灣表現優於韓國,與日本相當。這項排名,由史丹佛大學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Kevin W. Boyack與Elsevier研究資料分析總監Jeroen Baas合作發布,第一版於2019年8月發布於國際期刊,隔年2020年10月發布第二版,本次發布2021年版本,資料來源與擷取時間為Scopus資料庫2021年8月,統計數據時間範圍為1960至2020年。榜單數據以總引用次數、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單獨作者、單獨或者第一作者,以及單獨、第一或者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等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分析團隊從近800萬名科學家中,遴選出世界排名前2%,涵蓋應用科學、健康科學、自然科學、經濟與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五大面向,排名分為20個主學科和176個子領域,不同於過去較常見的全球18萬名高被引用學者榜。
-
2021-12-03 醫聲.慢病防治
艾成墜樓/憂鬱症與憂鬱情緒不同 需要專業治療介入支持
40歲藝人艾成今(17日)於新北市蘆洲捷運站墜樓身亡,根據噓星聞報導,艾成生前遭憂鬱症纏身,並與藝人妻子王瞳分分合合,也曾遭遇事業失利等狀況。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曾舉辦「揮別憂鬱陰霾,相伴治療旅程」憂鬱症專家會議,針對憂鬱症身心理症狀與成因,以及如何降低自殺意念進行討論。世界衛生組織(WHO)二○二一年的報告已公布憂鬱症是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一大疾病,但在台灣,很多人仍只把「憂鬱」當成一種情緒,總是安慰患者「要加油」「要振作」,其實憂鬱症與憂鬱情緒大不同,它是一種精神疾病,需要專業醫師的精準醫療。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暨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從腦神經科學與臨床表徵來看,憂鬱症是一種症候群,情緒低落並伴隨與憂鬱相關的認知問題及生理症狀,持續超過一段時間,例如兩周以上,同時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障礙或苦惱,即界定為符合憂鬱症標準。至於憂鬱症的成因,是患者生理、心理和壓力多重元素的綜合。因此,精神科治療憂鬱症除了用藥,也會提供支持性心理治療及其他必要的身心治療。在治療方面,精神醫學科面對憂鬱症有幾大關鍵,李明濱說,憂鬱症有其異質性與光譜,包括不同性別、年齡、背景,都會造成憂鬱症的不同表現。高醫大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陳正生舉例,青少年憂鬱症較常以反叛和暴怒來表現,成年女性受經期影響,表現也不一定,老年人有時看起來失智,但本質卻是憂鬱症。在憂鬱症的光譜中,也常有共病現象,和其他身體疾病有因果或共存的關係。陳正生表示,例如中風或甲狀腺異常可能是憂鬱症的生理成因,疾病導致的失能是憂鬱症的心理成因,憂鬱症光譜會伴隨其他疾病變化,有時也合併不同的精神疾病,例如酒癮者的憂鬱症樣貌就不大一樣。在憂鬱症的光譜中,有一群人是藥物療效不佳的憂鬱症(TRD),約占憂鬱人口的三分之一。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社區復健精神科教授李正達指出,每個TRD的原因不同,治療上有不同策略,醫師要給予對的判斷和對的藥物,更一定要把患者視為獨特的個體,以人為本進行診治,明白他們有各自的問題,一一突破和改善,憂鬱症才有機會根治。李正達說明,從生物醫學來看,憂鬱症是暫時腦部迴路功能異常,但如果不治療,異常會變成持續功能顯著低下,甚至輕度的結構萎縮,治療憂鬱症是「和時間賽跑」,醫療愈早介入,愈能讓病人穩定,降低自殺意念,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愈小。他也強調,重度憂鬱症雖然比較複雜,治療雖不容易,但仍有希望治癒,但TRD會慢性化,尤其高齡患者若未治療,可能誘發失智。李明濱提醒,面對憂鬱症患者,須多維思考才能提供適切治療,政府也要提早因應,為憂鬱症提供社區、家庭、健保等更多方面的支持。★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1-11-2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預估尚未被診斷的失智者將近13萬人。專家呼籲,避免發展成失智症,除了應及早診斷、治療,預防失智更重要,民眾應遠離三高、菸酒、頭部外傷、憂鬱、聽力障礙、空氣汙染等危險因子。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失智症危險因子共有五大項,分別為三高、頭部外傷、抽菸、憂鬱及聽力障礙。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顯示,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下,有三分之一的失智症可預防。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更發現,控制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及老年後避免空氣汙染等三項危險因子下,預防失智症更提升至四成。三高未控制 失智風險高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王培寧說,三高若沒有控制好,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容易出現記憶、認知衰退,尤其血壓超標,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空汙影響 認知功能差近年研究觀察,「空氣汙染」成為新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空汙引發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也發現,民眾認知退化速度也較快。聽力受損 憂鬱機率增不只中老年人需要預防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全球11億的年輕人頻繁使用耳機,未來將面臨「聽力受損」,聽力不好會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老年憂鬰 不處理會失智有些老年人因「憂鬰症」影響認知功能,出現類似「失智」情況,造成「假性失智」,若沒有好好治療,假性失智也可能會退化成真的失智,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罹新冠肺炎 恐提早失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王培寧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王培寧說,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新藥問世 治療輕度失智王培寧提醒,預防失智症,早期診斷、治療很重要,但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時,除了觀察認知功能,也可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美國FDA今年通過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試驗中受試者在高劑量、連續14個月使用才有顯著效果,但高劑量恐有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副作用。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醫院No.1高雄榮總/前庭復健治療 專為暈眩病患開設台北榮總利用一滴血、一滴唾液的基因檢測方式快速篩出先天性聽損新生兒;高雄榮總耳科團隊在南台灣的表現也不遑多讓。據健保署統計,高榮109年治療聽損人數達8,406人,全國第一,其中治療暈眩的前庭復健更是獨到,獲許多求診病患信任。高榮耳鼻喉部下設內視鏡室、超音波檢查室、聽力檢查室、語言治療室、前庭功能檢查室等,2012年引進達文西機器手臂等先進設備,每月門診量近3,500人。其中耳科近十年來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及先天性聽損兒人工電子耳的植入領域,有長足進步。耳科主任林明毅表示,耳科分耳內科及耳外科,耳內科處理聽力、暈眩等問題,耳外科則對耳膜破損或膽脂瘤等進行手術。針對日益增多的暈眩病患開設「暈眩門診」,執行耳內平衡檢查,前庭復健是專為暈眩病人開發的特殊治療,是高榮特色治療之一。目前高榮內耳暈眩檢查儀器與世界同步,領先國內醫學中心。因應高齡化,高榮耳科對於老年聽損及職業性聽損的病患也十分關注,早先一步發展成人電子耳植入術,林明毅說,政府只針對小兒先天性聽障病患補助裝設人工電子耳,其實在國外,老人聽損病患的需求反而是大宗。全國醫院No.2台中榮總/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 大大提升治療成效根據健保數據,台中榮民總醫院去年治療聽損人數全國第二,共8,196人。台中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郭隸德表示,該院聽力檢查流程線上化、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不斷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建立一條龍治療模式,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雙重把關,並與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郭隸德說,台中榮總近年將聽力流程線上化,縮短病人等候時間,也讓檢查流程更有效率,大幅提升醫療管理及病人滿意度。耳用顯微鏡一般是在手術房才有的配備,為提升治療成效,在每個門診配置耳用顯微鏡,縮短治療時間並提高成功率及滿意度。郭隸德說明,耳科手術近年來不斷追求傷口更小及治療更加便利,在3D耳內視鏡手術輔助下,讓耳科手術相對傳統方式,傷口更小、時間更短、住院比率更低。在小兒先天聽損方面,從出生開始由婦幼團隊初篩,針對可能有問題的嬰兒到耳科門診做複篩,雙重把關。對於先天性聽損的嬰幼兒,和台大基因分子診斷實驗室合作,針對國人常見的30個聽損基因作檢測。另外,也協助需執行人工電子耳的患者申請社會資源補助,並可專案申請院內惠康基金會補助。全國醫院No.3光田綜合醫院/理學檢查加同理問診 才能找出聽損原因健保署109年資料顯示,光田綜合醫院聽損治療人數6,705人,居全國第三、區域醫院第一。該院開辦「耳鳴特別門診」20多年來,在國內外頗負盛名,甚至有遠從德國、丹麥跨海就醫的患者。「別輕易判耳朵死刑!」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說,許多病患在外院被診斷無法手術治療,一輩子只能戴助聽器,因而感到絕望,到該院仔細檢查後,才發現並非不治之症。除了完整的理學檢查和病史詢問,患者最需要的是「有同理心的解釋」。賴仁淙說,聽力損失原因很多,除了聆聽患者症狀主訴,還要用心了解生活型態、情緒及病史,才能找出病因。他舉例,由於暈眩症狀相似,只要民眾看診主訴頭暈,許多醫師即認定是梅尼爾氏症。但根據光田醫院調查,求診病人中只有十分之一是真正的梅尼爾氏症,必須經由聽力檢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才可判定。2008年光田領先引進鈦金屬材質人工聽小骨,具有質地輕巧、堅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性,能為病患量身訂做最適合的人工聽小骨,目前累積成功案例領先醫學中心。其中置換鐙骨手術是最精密的手術之一,精通此項手術的耳外科醫師在國內屈指可數。全國醫院No.4台北榮總/治療聽神經瘤 側顱底手術 全台唯一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9年台北榮民總醫院聽損治療人數為全國第四,5,422人。北榮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與北榮神經外科主任許秉權,自2011年起聯手進行側顱底手術,為患者切除聽神經瘤治療聽損,10年來已完成300多例手術。現在北榮已有許多年輕醫師願意投入耳科困難手術。王懋哲指出,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若患者聽力未受腫瘤影響、腫瘤小於3公分,或經評估患者有生之年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不見得要手術。據統計,約6成腫瘤不太會長大,但若腫瘤達3公分以上,恐壓迫腦幹,才須手術治療。北榮為全台唯一採用側顱底手術治療聽神經瘤,近年來全台相關患者都會到北榮治療。王懋哲說,目前該院每年治療超過50名患者,幾乎每個月都會進行相關手術。其餘慢性中耳炎引起的耳膜破損、聽小骨修補等手術,仍為耳科最常見的手術項目。王懋哲說,聽神經瘤不分男女也不分年齡,曾收治20多歲患者的聽神經瘤已長到近5公分,並出現腫瘤壓迫腦幹的走路不穩症狀,才被確診,手術切除腫瘤。提醒出現單側耳鳴、聽力變差,應懷疑可能罹患聽神經瘤,必須盡速就醫檢查。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損治療方式/幼兒嚴重聽損須在5歲前 植入人工電子耳
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因素引起的聽力損失,除了配戴助聽器,還有其他治療方式嗎?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治醫師王懋哲說,聲音是種能量,首先傳到耳朵骨膜引起震動,並經過聽小骨傳到中耳,再由耳蝸絨毛細胞感應震動,把聲音動量轉為電能,最後為神經訊號透過聽神經,傳遞至腦幹聽覺皮質。骨膜或聽小骨缺損引發的聽力損失,稱為傳導性聽損;而耳蝸絨毛細胞、聽神經、腦幹聽覺皮質缺損,或是聽神經瘤、腦膜瘤壓迫聽神經或腦幹造成的聽損,則為感覺神經性聽損。目前手術治療聽損方式,包括骨膜修補手術、聽小骨置換手術、鐙骨置換手術、側顱底手術及人工電子耳,術前須經醫師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1. 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國內最常見手術。王懋哲說,骨膜修補手術常用於慢性中耳炎患者,此類患者上呼吸道反覆感染後,細菌會隨著耳咽管進入耳內,並導致耳膜破洞。此時需使用耳朵前方側臉或耳朵後方頭皮的筋膜,以取代骨膜進行修補。此為目前國內最常見的手術方式。2. 聽小骨重建術若缺損程度大,需置換人工聽小骨。主要是治療慢性中耳炎、先天聽小骨鏈異常或不明原因引起的聽小骨缺損。手術依缺損程度,可採用自己的聽小骨一部分或是耳朵軟骨,雕磨成需要修補的形狀後,重新接回受損聽小骨的位置,但如果缺損程度大,則要直接置換成鈦金屬材質的人工聽小骨。3. 鐙骨置換術耳硬化症亞洲患者很少,手術台灣少見。為針對聽小骨硬化症,又稱耳硬化症患者,因鐙骨底板硬化無法傳導聲音,手術會在硬化的鐙骨足板上鑽小洞,置入人工聽小骨取代硬化的鐙骨功能,再把硬化的鐙骨取出。因耳硬化症好發於白種人,亞洲人患者很少,目前這類手術已越來越少,台灣耳科醫師一生手術患者約八十至一百人已是最多,但在歐洲可能一年患者就有這麼多。4. 側顱底手術用於處理過大的聽神經瘤、腦膜瘤。王懋哲說,聽神經瘤、腦膜瘤患者常有耳鳴、聽不到症狀,一旦腫瘤大於三公分可能會壓破腦幹,引起走路不穩症狀,嚴重時更會危及生命。手術是切開患側耳朵後方的腦殼,如此手術空間比較大,可以看清楚位在小腦與腦幹間的病灶位置,以利直接摘除腫瘤,又可避免在手術過程傷害到顏面神經及周遭血管。5. 人工電子耳嚴重聽損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並搭配語言治療。國內新生兒好發雙耳全聾的重度聽損比率約為千分之一至三,新生兒出生後會進行聽力篩檢,一旦發現嚴重聽損,須在六個月內確診,以利幼兒長到一歲後、體重達十公斤時植入人工電子耳。王懋哲說,人類大腦必須在五歲前接收到聲音的刺激,否則無法發展語言,因此患有嚴重聽損的幼兒須在五歲前植入人工電子耳,並搭配語言治療,往後才能說話。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說,人工電子耳手術方式是於耳後腦殼經微創手術打開約2.5公分傷口,將電極順著耳蝸的形狀植入耳蝸,並利用耳朵外的聲音處理器接收聲音,再以電訊號方式經聽神經傳至腦幹,重新建立傳導途徑。因手術傷口小,可讓人工電子耳於24小時開機,加快聽損幼兒語言復健的時間。力博宏說,植入人工電子耳後,該院會加入人工智慧概念,以降低環境噪音對人工電子耳的影響,隨後進行聽語復健時,還會加入音樂治療課程,讓聽損兒的聽語復健更加順利。目前健保給付未滿18歲單側電子耳,力博宏說,「雙耳聆聽,天賦人權」是從醫以來的信念,仍呼籲健保署對於雙耳嚴重聽損的聽損兒,可以同時給付雙耳人工電子耳,以利提升聽損兒的生活品質。除了幼兒,成人也可能因耳蝸絨毛細胞受噪音傷害造成聽損;服用抗生素、癌症化療藥物及治療肺結核等耳毒性藥物,或是暴露於有害重金屬等,都可能造成雙耳全聾,必須植入人工電子耳。不過目前健保特材並未提供成人人工電子耳給付,單側自費就需花費近百萬元。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環境太吵千萬別戴耳機 耳科醫: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1小時
「你說什麼?我聽不清楚!」聽損的原因很多,有先天也有後天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先天耳道閉鎖等,較難預防;但後天成人聽損則可依照聽損類型和原因加以預防。傳導性聽損台北榮總耳科主任黃啟原表示,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傳導性聽損通常發生在外耳、中耳,例如聽小骨沾黏、耳膜破損、中耳積水等。成因:慢性中耳炎佔半數以上。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系系主任林鴻清表示,慢性中耳炎是常見導致後天聽損的原因,尤其傳導性聽損病例中,中耳炎就佔一半以上。若未改善不良衛生習慣,且未好好治療,可能導致耳膜感染、破洞,而長期反覆感染流膿,也可能進一步使得聽小骨沾黏,造成聽力下降。黃啟原解釋,小朋友因為耳鼻喉的距離較短,容易因為感冒而引發急性中耳炎,但現在醫療發達,急性中耳炎90%不會造成聽損後遺症,然而若因為耳咽管結構、體質因素,造成容易反覆發炎,就會成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除了造成傳導性聽損外,細菌跑進內耳也會造成感音神經細胞受損,成為混合型聽損。預防:減少感冒、有耳朵悶塞感即刻就醫。要預防慢性中耳炎造成的聽損,除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減少感冒外,若有鼻竇炎或鼻炎等容易造成慢性中耳炎的疾病,應特別注意,鼻子過敏一周以上、耳朵有悶塞的感覺時,一定要到耳鼻喉科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感音性神經聽損成因:多因老化或長期暴露噪音環境,藥物也會影響。感音性神經聽損主要是內耳的感音神經受損,例如因老化神經細胞減少,或是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下而造成神經損傷等。由於感音性聽損常見因噪音、老化和藥物對神經細胞傷害造成。林鴻清表示,有些癌症用藥如Cisplatin,或是抗生素如鏈黴素具有內耳毒性,因此治療過程中應監控聽力。預防1:避免長時間或在嘈雜環境使用耳機。關於職場的噪音傷害,黃啟原表示,現在工廠等工作場域已訂有規範,包括工作場域的噪音監測、噪音時間暴露和配戴合適的降噪裝備如耳罩等。但最令人擔心的,是民眾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玩遊戲,音量過大不自覺而造成聽力逐漸下降。他提醒,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且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使用,避免將音量調太大聲;若是環境較嘈雜,可選用降噪耳機。預防2:老化聽損難預防,但可及早介入延緩退化速度。老化是自然現象,較難預防聽損的發生。但老年聽損若未能及早介入,神經刺激愈少,罹患失智症風險愈大,若能及早配戴助聽器,有助於延緩聽覺神經細胞凋零,延緩失智的發生。黃啟源表示,聽力老化是緩慢的過程,並非「一夕之間」忽然聽不見。通常聽力老化會先從高音頻、小分貝聲音開始,因此50歲以上成人最好一年做一次聽力檢查;若發現長輩聽不到燒開水的「嗶嗶聲」,也要注意可能有聽力退化的現象。林鴻清表示,若發現家中長輩在溝通上需要重複說明兩、三次,可能或多或少已有聽損,造成溝通障礙,應至醫療院所檢查聽力,並選配合適的助聽器。但林鴻清也認為,目前聽力檢查多集中在醫學中心,診所無法做精密的檢查,政府應透過補助或是支付標準的改變,讓聽力檢查更為普及,以減少聽損的發生。混合型聽損混合型聽損可能中耳構造和內耳神經皆造成傷害,而造成聽損。例如中耳炎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同時又因長期處於噪音環境中、或細菌入侵內耳,而引起感音神經細胞受損。不要亂挖耳朵耳垢塞住聽不清 找醫師幫你清臨床上也常見因為耳垢塞住造成聽不清楚的個案,通常只要將耳垢挖除即可。黃啟原提醒,耳垢通常會隨著新陳代謝自行排出,有些人習於挖耳朵,反而又將耳垢往回塞,造成堵塞。如果因耳垢造成聽力下降,最好到耳鼻喉科由醫師以專業器具清除。
-
2021-11-26 養生.人生智慧
林芳郁不開名車、穿破內衣,台大紅包文化從他終結!兒子林之晨:老爸靦腆害羞,卻會對妻兒說愛
擔任亞東醫院6年院長的心臟外科名醫林芳郁於7月29日卸下重擔,交棒給同為心臟外科專家的邱冠明。林芳郁曾任衛生署長、台大醫院與台北榮總院長,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致詞時特別將林芳郁對後輩的提拔形容為「走在巨人的肩膀上」,林芳郁卸任院長一職後,將轉任董事長特別顧問。林芳郁的兒子,同時也是創投經營者、現任台灣大哥大集團總經理的林之晨之前也在臉書上有感而發地寫下他眼中的父親。 面對林芳郁終於卸下重擔,兒子林之晨在臉書上透露父親私底下的一面,他說父親在羅東出生長大,高中才來台北念建中,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順利成為畢生嚮往的心臟外科醫生,即使在台北定居、當了醫生,他一直維持著羅東人簡樸的生活。 林芳郁在家時總是穿著破內衣,皮夾、皮帶一用就是幾10年,不開名車,一台Toyota Premio開了10幾年,直到無法維修才勉強換掉,林之晨這麼說著。 林之晨提及,父親非常好學,在家時手上永遠拿著書與筆,一邊研讀、一邊畫重點。而且,「他非常愛國,1995年潤八月時,許多醫生忙著帶家人移民,母親問他我們家要不要考慮,他說我們身為台灣人,死為台灣鬼。」 林之晨形容,林芳郁本身沒有物質慾望,但對於貢獻國家、人類、社會極度熱忱。 在心臟外科醫生任內做出全球領先的不整脈研究,推動相關領域的進展;在台大急診主任任內,更開創救護車 EMT(緊急救護技術員)體系,如今遍佈全台,造福無數患者。 林芳郁有多愛國?林之晨表示,他前後擔任台大、榮總、亞東三家醫學中心院長,帶領團隊做出許多巨大突破。 更重要的是,林芳郁做這些事,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收穫,唯一在想的就是解決病人、醫院,乃至於社會、國家、人類的問題。林芳郁的妻子總是說他很傻,自己過得那麼辛苦,但成天想著家國社會。 林芳郁一生從未收過紅包 一路當上院長杜絕「紅包文化」 林芳郁有著羅東人的耿直,堅持做對的事。 他加入台大醫院時,當時「紅包文化」正盛行。林芳郁認為這麼做對弱勢病人不公,堅持不收紅包。許多病人於是送到家裡來,林之晨表示,家人還要幫忙拒絕。最後他一路當到院長,從此台大不再有此文化。 話鋒一轉,談到對兒女的教育,林之晨說,父親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周末上午6點就要他們起床,叮嚀兒女「一日之計在於晨」。 倘若做出不孝、不道德的事,一定會被父親賞巴掌「打完耳朵還會嗡嗡響」,加上罰跪、關禁閉。儘管是位嚴格的父親,但他對孩子的想法非常包容,無論想做什麼一定全力支持,甚至省吃儉用將儲蓄存下,全部幫助孩子也在所不惜。 林之晨更透露,父親非常靦腆害羞,但唯獨不會吝嗇對妻子,對孩子表達他的愛。 「即使到現在,看到我時,還是會跟我說爸比愛你。」林之晨感念道,雖然自己的父親不是完美的,但是他見過最接近的完人。 林芳郁的親身示範,深深影響林之晨的價值觀、人生選擇。 「我爸媽在大學時,我爸會從台大走到永康街去接我媽,他們兩個再一起走中山北路到兒童樂園,他們那時候沒什麼零用錢,就只能走路約會。而他們現在最幸福的,也就是兩個人常常一起走路。」 林芳郁結束了忙碌的醫師職涯,來到人生新階段,林之晨也期待父親退休後的歲月,能卸下壓力,享受人生。 「爸比,我也愛你。謝謝你對我的教養、支持,更謝謝你為醫界、為台灣做出的所有貢獻。」 「希望你退休後,能稍微享受一下人生,you earned it, dad!」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萬能媽媽突倒下,精彩老後頓成黑白…姊妹兩地連線找解方:讓我們來當「支柱的支柱」.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1-21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友善、打造不老城市 爺奶顛覆老年想像
老化是人生必經過程,每個人都希望能走得慢一點、順一點,不斷「進化」激發生命的熱情。目前國內人口老化呈現加速現象,台北市衛生局每年舉辦活躍老化競賽,鼓勵社區中阿公阿嬤參加社區活動,用不一樣的態度活出精彩!受到疫情影響,長輩減少了外出學習、運動的機會,許多服務據點實體課程取消,改為線上課程即時互動。疫情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帶來運動新生活,防疫與運動成了健康促進的新議題,唯有身體強健、抵抗力佳才能有充足的防護力遠離病毒。台北市衛生局配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政策,鼓勵民眾共同營造高齡友善環境,十二行政區充分發揮巧思,實踐「活躍老化」的理念,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和生活熱情。防疫結合表演,南港區超高齡爺奶團隊拚創意。成立五年的台北市後山埤文化發展協會,因地址位於東新街91號,故取名「東新91健康樂活心聚點」,91又有joy歡樂之意,協會理事長李翠華希望促進長輩快樂又健康。李翠華表示,據點一周服務六天、共餐三天,有80%為80歲以上的長者,其中90歲以上多達6位。協會創立迄今,營造和諧溫馨的社區關懷環境,就近照顧長輩在地安老,每年參加台北市活躍老化競賽,增進手腳協調的舞蹈功力。「我們從南港區活力秀競賽晉升至台北市代表隊,征戰全國北區競賽、全國總決賽,爺爺奶奶愈跳愈有勁,展現不老的精神活力。」李翠華分享贏得評審青睞的原因,不靠舞藝靠創意!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余羅平設計好記又好上手的動作,鼓勵長輩重拾自信、肯定自我,今年又贏得台北市「樂齡巨星秀」創新特色團隊。幾位90多歲的奶奶熱衷活躍老化競賽,用不老魅力征服表演殿堂,享受學習和運動的快樂。帶動社區健走,促進健康、聯繫厝邊好感情。每週二、五晚上,在成美河濱公園及玉東公園可以看見里民揮汗健走,透過有氧運動強化下半身肌群,同時消耗卡路里遠離肥胖。一群人保持戶外防疫社交距離,互相督促又可聯絡感情,有效舒緩一天工作疲累。台北市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積極推動社區健走隊,並在去年成立「南港區健走運動聯盟」,目前由玉成里里長黃聰智擔任盟主,身體力行帶動風氣,即使是在艱困的疫情期間,仍維持良好運動習慣。黃聰智表示,健走能增強心肺功能、流汗排毒以及預防失智、慢性病等,改善各項身體機能;健走不受時間和場地限制,是很親民的入門運動。防疫期間,聯盟中的隊員最好防疫措施,定時定點於社區公園、人行道、開放的學校操場活動,將走路融入日常生活。黃聰智希望能營造規律運動氛圍,同時凝聚社區的向心力,尤其是促進高齡者的身心健康,藉由運動達到活躍老化、樂活老化真諦。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動」起來可以很簡單,健走是生活中最簡單、也最不受外在環境限制的運動,每週身體活動150分鐘由健走開始,走出活力,走出健康,迎接後疫情新生活。
-
2021-1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首日碰周末!僅長庚、台大醫院開診「完打上千人」
國內今日為第14輪疫苗加開混打的首日,由於正值周六及周日,多數醫院並沒有開放門診施打,指揮中心宣布施打日延後下周三。其中假日可提供混打的醫院包含台北長庚醫院、台大醫院及各地衛生所,另有部分則預計在第15輪開放混打。台北長庚今天於台北田徑場設置混打注射站,依北市提供的疫苗,僅協助混打莫德納,沒有混打BNT疫苗。上午場以及下午場各協助接600人,總計1200人。上午場600人全數都有到場接種,目前為止接種順利,並未出現不適狀況。台北長庚協助混打疫苗首日,到場接種的民眾年紀以30歲到50歲為最大宗,18歲到20歲僅有零星幾位,占不到整體的10%,不過上午場有一位90歲的阿公,由家人陪同混打莫德納疫苗,阿公向醫護人員表示「等混打等很久了」。台北長庚首日協助接種1200人,下周一則協助接種999劑、下周二至下周三則改為僅協助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或混打BNT疫苗。台北榮總表示,第14輪沒有安排混打,但因指揮中心今下午已將混打民眾列入,從第15期開始會安排混打。台大醫院表示,今上午混打共35人,下午預計會完成30人,目前現場沒有民眾出現不適狀況。新光醫院表示,由於混打開放時間較突然,先前院方就14期施打已排滿時段,無法多開其他量能來混打,因此這期並未參與混打,可能等15期才會加入。台安醫院則表示,周六、周日並無提供混打,將於下周開始實施。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何忠祐提醒,AZ混打mRNA疫苗的副作用較兩劑AZ高,施打後有較多機會發生發熱感、發燒、冷顫、肌肉痠痛、頭痛、虛弱等副作用,接種前後務必留意身體狀態或與醫師討論諮詢。
-
2021-11-17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拼搏一生卻罹癌 車行頭家:錢若花光,當如何?
從事機車修理業近二十年,在台南經營車行,還拿到全台僅約千人取得的乙級機車修護技術士執照,四十五歲的阿煌哥猜想,一生投入的事業,可能是令他罹患肺癌的原因。如今,他因確診肺癌四期,每隔三週就必須南北往返,赴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治療。化療、免疫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能做的治療阿煌哥都努力嘗試,各項治療中,僅有化療獲健保給付。每月高達十七萬的治療費用,正啃噬著他辛苦打拼而來的積蓄。他感嘆,初罹癌時,積極接受治療之外,他也坦然接受,跟著朋友遊山玩水;誰知抗癌兩年,治療與生活費幾乎花光他的積蓄,他現已轉念:「既然上天留我,要趁還能工作,多存點錢,留給之後治療用。」然而,看著漸漸縮水的存款、逐步逼近的商業保險給付上限,阿煌哥眼裡隱約透露著迷茫,「要是有一天,錢都花光了,我該怎麼辦?」為了減輕經濟壓力,他和主治醫師討論,藉由減低血管新生抑制劑劑量,降低每月需支付的藥費。「沒想過會罹癌」 為空汙把關卻罹肺癌二〇一九年,阿煌哥因頭痛急診住院,竟被檢出腦瘤。腦中遍佈8顆腫瘤,最大者達3.8公分,他苦笑:「當時想說,哪顆如果破掉,我大概也完蛋了。」幸好,阿煌哥自費於台北榮總接受加馬刀治療,腦瘤已萎縮消失,只剩一顆約一公分的腫瘤。然而,進一步檢查卻發現,腦中的腫瘤是肺部轉移而來,左側肺部靠近心臟處,有一顆近五公分的腫瘤,醫師告知,已是肺癌四期。「之前都想說,自己不會得癌症。」阿煌哥苦笑著說,因為車行協助執行機車排氣定期檢驗,台南市政府也補助機車行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他卻因為覺得不會罹癌,而未赴檢查。阿煌哥說,家族中無人罹癌,反倒是機車修理的同行中,他不是唯一罹患肺癌者,不少機車行老闆、老闆娘,皆被發現罹患肺癌。他想,比起基因致癌,所處環境可能才是造成他罹癌的主要原因。未檢出致癌驅動基因 新型藥物皆需自費然而,因未檢出肺癌致癌驅動基因,阿煌哥的治療幾乎都須自費。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藥物以及化療中,僅化療可以有健保給付。阿煌哥感嘆,當時治療腦瘤的加馬刀,健保給付上限為三顆腦瘤,他腦中有八顆,故需全額自費,花了近十七萬,「那時很難理解,為什麼不能健保幫我出三顆(腦瘤治療費用),其他五顆我可以自己出?」事實上,其他藥物亦是如此,面對健保「非全有、即全無」的給付機制,阿煌哥語氣中透露著無奈。除了加馬刀,癌症新藥價格更是高昂,他認為,若能部分負擔,健保出一點、自己再出一點,「一定能減輕我們(病友)的壓力。」阿煌哥靠著工作累積的存款,加上年輕時為支持保險業朋友而投保的商業保險,支付龐大藥費。然而,他仍擔心,這樣會不會「坐吃山空」?為付可觀藥費 重回崗位工作初罹癌那一年,阿煌哥專注於治療,將台南的機車行的業務交給妹婿及另一位師傅。阿煌哥透露,或許是他的手藝較好,也可能是老客戶在店裡看不見他的身影,誤以為店家易主,一年內收入僅剩原先的三分之一。營業額從原先近二、三十萬,下滑至不到十萬。為穩定收入來源,阿煌哥今年開始,重新回到店裡工作,生意也才開始有了起色。不少老客戶間接得知他罹癌,看著他每天仍在店內忙進忙出,心生不忍,「他們都跟我說,都已經生病了,如果能不要做,就不要做了。」阿煌哥感激客戶的體貼,但他也說,他們不知道我的治療細節,為了支付高額藥費,甚至預先存下一些「救命基金」,很需要經濟來源,不可能放下車行不管。他說,在店裡,已不敢拿下口罩,深怕再次吸入致癌物質。近年來,吸菸造成的肺癌已逐漸下降,肺癌發生率卻不減反增,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空汙環境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說,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是頭髮直徑的28分之1,可以輕易經肺泡組織穿入微血管而進入人體;和阿煌哥一樣,長期暴露於空汙環境中的工作者、民眾,屬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打破全有全無疆界 病團提癌藥部分負擔新藥新科技不斷創新突破,醫師有許多更好的治療武器,然而,肺癌新藥如阿煌哥使用的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治療等,價格極高,且給付門檻高,患者常須面對若健保沒有給付,就需全額自費,此種「非全有,即全無」之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直言:「在全有、全無之間,應研議一個以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之基金,從政府、癌友、藥廠之多元參與形式,同時兼顧照顧經濟弱勢病友,並確保健保永續發展。」為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納入癌友共同負擔機制,並推動多元參與,讓病友、健保、藥廠三方共同支付藥費,在救急、救命的同時,減輕病友經濟負擔。【延伸閱讀】>>肺癌病友群像/年少有為驟罹癌 病友:若再抗藥下一步是什麼
-
2021-11-17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老年防憂鬱失智 做好身動、腦動、互動
據統計,全球有7%及5%老年人口深受憂鬱症及失智症所苦,憂鬱和失智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罹患憂鬱症的長者自殺率高,失智症則讓長者喪失活動能力,增加對照顧者的依賴。董氏基金會呼籲,透過「三力」、「三空」、「三好」照顧自己身心。總統府資政、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目前國人平均年齡81.2歲,因科學進步、醫學發展,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但年齡增長不代表每個人都活得快樂。國健署統計,八成65歲以上長者有一種以上慢性病,近期北榮、國衛院及陽明交大合作研究發現,九成65歲以上長者有一種慢性病。張博雅說,根據基金會調查,台灣71至80歲老年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占12.4%,因此基金會開始推動老年憂鬱防治宣導,提升民眾對「老年憂鬱非老化」的認知,及早發現及早尋求協助。前衛生署副長賴進祥表示,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390萬人,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2015年資料,老人人口罹患憂鬱症比率約7%,推估台灣約有27萬名長者罹患程度不一的老人憂鬱症。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一人患有憂鬱症,失智症則是每12至13人就有一人,憂鬱和失智患者常見的共同症狀,包含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情緒不佳,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三面向來觀察。蔡佳芬指出,日常包括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不洗澡、穿衣功能改變;情緒包括情緒低落、常常想哭、多疑、焦躁跟以往不同;認知包括時常有負面想法、強烈罪惡感、找錯錢、搭錯車。年長者罹患憂鬱或失智症,除了影響自身的生活品質和內在幸福感、加速身體其他疾病的惡化,也會對身邊的照顧者帶來巨大的身心壓力。蔡佳芬提醒,照顧是漫長的過程,不要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要勇於對外求助,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避免成為下一個罹病者。蔡佳芬說,可透過身動、腦動、互動「三動」,來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身動是活動身體維持體能與肌耐力,腦動是轉動大腦維持腦力並轉換情緒,互動則是與人維持連結互動避免孤獨,可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也有助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延緩失智程度。董氏基金會推動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計畫,強調「三好」箴言,包括有錢真好、有閒真好、有健康才是寶;「三空」自處之道,包括腦子空、肚子空、屋子空,常外出走動;建立「三力」腦力、體力、社會力,培養施比受更有福、珍惜當下、自得其樂能力,讓老年生活更自得。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照護/慢性病 科技結合醫療
台灣將於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距今不到四年,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表示,科技與產業發展,再生醫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科技將大幅度改變醫療照護模式, 陽明交大將致力培育未來所需人才。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指出,照護模式必須以「終」為始,從個人觀點提供高齡者應對的方法。林奇宏表示,醫療照護需求改變,重點將由急性醫療逐步趨向慢性疾病管理,民眾健康與保障弱勢將成為政策重心。有民眾提問,是否將打造陽明交大為第二座護國神山,林奇宏表示,期待陽明交大成為打造護國神山的推手,培育具多元創新與整合的人才,生醫與資通訊科技跨域人才是一大重點。林明憲表示,高齡者因多重疾病而多重用藥,媒體曾報導,有人一次要吃十八種藥物,「光吃藥就吃飽了」。為了提升高齡者整合醫療,北榮於二○○六年開設高齡醫學門診,解決多重共病、多重用藥問題;同時建立高齡友善病房,提供個人化復健服務等。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整合照護 北榮落實健康長壽
「長命百歲」過去是祝福,如今大家知道長命不等於健康,應追求「健康長壽」。要在人生中不失能、不失智、不需被人照顧,除了及早緞鍊肌力與腦力,生活環境的調整更有助提升健康,關渡醫院將以台灣本土研究為基礎,創立「關渡學(Gandaulogy)」,打造關渡為宜居社區,成為實踐健康長壽的最佳場域。由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健康長壽次世代大未來」論壇於十三日舉行,包括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及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陽明交通大學人社中心助理教授張立鴻、桂冠實業副總經理王振宇等專家,共同分享健康長壽的最新研究與實證經驗。台灣人 不健康生存逾八年 侯明志表示,台灣高齡化速度位居世界前段班,到了二○五○年,三分之一是高齡者,高齡醫學如何落實「健康長壽」,非常重要。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則表示,台灣人不健康生存年數達八點四一年,如何透過有效方法以「日」取代「年」,聯合報將持續關注,陪伴大家營造健康人生。陳亮恭表示,社區醫院提供醫療、長照及社區健康促進,是推動社區化「健康長壽」的最佳場域,而全球每年票選「宜居城市」,除自然環境、人文等條件,健康醫療也是重要因素。陳亮恭與法國、日本等專家合作,在國衛院經費支持下,展開「次世代健康長壽宜居新關渡」計畫,盼「關渡」成為健康長壽代名詞,進而再推廣到國內外社區 。落實慢性病與失能預防「次世代健康長壽,宜居新關渡」計畫的基礎,是台北榮總過去十餘年的高齡醫學研究實證,加上新近的「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英文縮寫為TIGER),這項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的研究發現,只要落實慢性病與失能預防的全人整合照護,以全人觀點推動加強體力、腦力及改變生活習慣,即可讓高齡者衰弱情形改善、失能與失智風險降低。陳亮恭新創「關渡學」一詞,更將 「TIGER」研究成果擴大為五大精神,落實於社區,包括「強化Training」、「智慧Intelligence」、「連結Gathering」、「快樂Enjoyment」、「回春Rejuvenation」,並成立關渡學苑,讓長者學習多元課程、強化體適能,提供遊戲化認知訓練,十二月預計招募第一批學員啟動。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多元介入高齡照護 健保擬加碼
我國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近九成罹患至少一種慢性病,六成三為高血壓,其中五成甚至患有三種慢性病,健保資料顯示,每年門診次數接近卅次,多重醫療照護已成健保財務沉重負擔。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聯合研究指出,多元介入多重慢性病長輩生活,有助維持老化期間的生活品質;健保署也允諾研擬調整給付方式,獎勵各醫院設置照護門診。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聯合發表「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報告顯示,如能多元介入多重慢性病長輩生活,除了門診,另輔以運動、認知訓練及營養諮詢,將有效提升體能與認知功能,該研究榮登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健康長壽」。該研究選定新北市衛生所與基層診所、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陽大附設醫院,以及花蓮慈濟醫院門診部等醫療院所,參與醫師須接受多重慢性病管理、多重用藥、失能與失智預防等高齡醫學訓練,除了提供門診醫療服務,還須設有活動空間,讓受試者於看診後接受體適能及認知訓練等。隨機分配試驗為期一年,受試者為三九八位平均年齡七十二點三歲、合併三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其中一九六人接受「多元介入」,內容包含有氧與無氧運動、認知訓練、營養諮詢等,在專人輔導下,調整生活習慣;至於對照組,則維持現行做法。經過一年研究,受試長輩接受生活品質指標、國際臨床照顧結果量測聯盟(ICHOM)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等評估,結果證實,相較未經訓練的高齡者,實驗組改善衰弱情形,走路有力、握力變好,認知功能進步,失能、失智風險降低,且憂鬱情緒減少一成、中度疼痛感降低四成。研究主持人、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許多老年人罹患多重疾病,若一個人患有三種疾病,通常會在三個以上科別看診,但醫院治療疾病應以全人為考量,找出「聰明的照顧方式」,而不是被動等老年患者上門,才能展現「全人照護」精神。他建議,健保署可開展多重疾病整合照護模式,讓民眾在治病時還能降低失能與失智的風險,期盼健保也能給付「預防保健」。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高齡、新冠肺炎均為整合醫療的重點,最近將著手研擬調整給付,以提高照會費用作為誘因,獎勵設置高齡整合照護門診。
-
2021-11-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新冠肺炎4周仍有症狀 北市6醫院設特別門診
我國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新冠肺炎確診者在急性期康復後,約仍有10%在罹病後3個月有相關症狀,北市衛生局協調北市6家醫院,開設「新冠肺炎急性後徵候群特別門診」,提供新冠肺炎整合照護服務,協助個案盡快從急性後期恢復身心健康。衛生局指出,個案A女感染新冠肺炎後,怕傳染給職場同事而自行離職,康復後卻面臨求職四處碰壁,內心壓力也與日俱增,在相關人員轉介下至新冠特別門診就診,由醫師及心理師評估身心問題,同時社工師進行關懷及協助,門診團隊定時追蹤關懷,A女才逐漸改善身心問題,走出染疫後低潮。根據衛福部「新冠肺炎染疫康復者指引」,新冠肺炎確診者在急性期康復後,約有10%在罹病後3個月仍持續有相關症狀,包含疲勞、呼吸困難、失眠、嗅覺異常、焦慮、久咳、味覺異常及憂鬱等,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稱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衛生局表示,新冠肺炎個案在染疫4周內為急性期,大多數個案在經過4周後會逐漸好轉,但部分個案在康復後可能會因新冠病毒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急性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及重症相關後遺症,造成呼吸、心血管、神經、精神、腎臟、皮膚等系統出現症狀。北市協調北市聯醫中興、仁愛、和平、忠孝、陽明等5院區、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三總、馬偕醫院、萬芳醫院等6家醫院開設新冠肺炎急性後徵候群特別門診,整合感染、胸腔、精神、復健等科別,提供身、心、靈、社會的全人照護。該門診會由醫師評估生理狀況、心理師進行情緒壓力評估及心理介入,社工師評估社會心理需求及提供其他社會資源連結,給予即時減壓支持及提升心理健康識能,並視個案狀況轉介至身心科接受評估及治療。衛生局呼籲,確診新冠肺炎感染4周仍有相關症狀者,可至醫院特別門診尋求協助,心理諮詢則可電洽安心專線1925。
-
2021-11-15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整合照護模式實證有效 健保署研擬調整給付
人口高齡化衝擊醫療與長照體系,如何找出最適合台灣本土的高齡照護最佳模式,至關重要。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結合醫學中心、社區醫院門診、基層診所與衛生所,進行大規模隨機分配試驗,驗證全人照護的全方位成效。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除高齡化外包括新冠肺炎等的整合醫療都是重要議題,將研擬調整給付方式,提高照會費用以獎勵設置整合門診。陳亮恭表示,我國65歲以上的長者樣貌,六成高血壓、三成糖尿病;近九成有一種慢性病、五成有三種慢性病;一成五失能、百分之五有失智症狀。但過去這些長者就醫習慣皆是以專科角度思考,高齡民眾每年門診次數接近30次,多重照護需求者耗費醫療的資源甚鉅。陳亮恭表示,針對這些長者不是不把資源投入,而是應該找出「聰明」地照顧方式。因此陳亮恭團隊結合醫學中心、社區醫院門診、基層診所與衛生所,在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花蓮縣展開為期一年的隨機分配試驗。將平均年齡72.3歲合併三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共398位納入研究,並讓門診醫師接受多重慢性病管理、多重用藥、失能與失智預防等高齡醫學訓練。經過一年試驗,研究團隊發現接受全人整合照護加上多元生活介入的長者,顯著提升體能與認知功能,更能維持老化期間的生活品質;該研究也登上醫學期刊《刺胳針•健康長壽》(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陳亮恭表示,下一步計畫是希望將研究在社區中落實、推展,因此將推動五年得計畫,以關渡地區五萬人口為目標,結合關渡醫院、基層院所提供整合式醫療服務窗口,布點社區活動中心以及透過虛擬醫院等線上線下同步整合,推動社區化的整合照顧。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恆表示,這篇研究對台灣的高齡照顧方式指出正確方向,關渡醫院也將在北投、士林地區建立社區高齡長照模範,希望未來能推展至全台北市甚至更多地方,做到「活躍老化、老化活躍」。李伯璋則表示,民眾常常一個人看很多科別,除高齡長者的醫療照護外,包括腎臟病、糖尿病甚至現在的新冠肺炎康復者,整合醫療都是目前重要的課題。因此,未來健保署也會研擬調整給付方式,考慮提高照會費用等作為誘因,並從有三種或兩種以上慢性病的民眾下手,推動整合醫療。
-
2021-11-15 新聞.長期照護
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 陳亮恭:新創照護模式引領全球
長者常有多重疾病,但在疾病控制之餘卻依然可能走向失能或失智,這些問題能夠逆轉嗎?由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主導的「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英文簡稱TIGER),以「人」為中心,讓多重慢性病長輩就醫後不只得到完整的門診治療,還包括運動、認知訓練及營養諮詢並具體落實於生活,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知名「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期刊。這項前瞻性研究由陳亮恭帶領,整合台北榮總、國衛院、陽明交通大學三方資源發表。陳亮恭表示,過去大家認為台灣的醫療狀況對全球影響不大,通常藥物臨床試驗才有機會登上全球頂尖期刊,但此研究沒有抽血報告、基因檢測,也沒有高端影像,只針對照護模式對高齡者的影響,代表高齡者的全人照護極受國際重視,只要有夠好的研究創意與設計,「就有機會在高齡照護模式發展上帶領全世界」。陳亮恭說明,研究選定新北市衛生所與基層診所、位於宜蘭的台北榮總員山分院、陽大附設醫院,還有花蓮慈濟醫院門診部共六處,除了提供門診,還必須有活動空間讓患者看診後接受體適能及認知訓練等,直接實作,不再讓衛教諮詢停留在門診「講完就結束」,參與醫師也必須接受全人照顧及整合醫學課程教育,針對高齡病患全人照護與多重藥物處理接受訓練。研究募集社區民眾398名,平均73.2歲,每人有三種以上慢性病,屬多重就醫、病情複雜個案,其中196人接受「多元介入」,內容包含有氧與無氧運動,還有認知訓練、營養諮詢等,真正落實慢性病整合管理,並調整生活習慣;對照組則由醫師给予口頭衛教。經過一年,參加計畫的長輩並非以醫師習慣的生物指標評量結果,而以生活品質指標,及國際臨床照顧結果量測聯盟(ICHOM)的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接受評估,以全人的整體性觀點進行評估。研究發現,高齡者衰弱情形改善,走路有力、握力變好,認知功能進步,失能、失智風險降低,相較未經訓練的高齡者,憂鬱情緒減少一成、中度疼痛感降低四成。陳亮恭說,過去研究者通常採用自己有把握的指標進行檢測與分析,例如血壓、血糖控制程度等,本研究是全球首見以生活品質與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進行評估,尤其價值導向醫療服務指標,指醫療服務對長者長期健康狀況的價值,而非只看單一疾病、單一藥物、手術治療的成果,內容甚至包括病患及家屬對於疾病治療、復原中的感受與照顧負荷,過去很少如此著墨。國內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27.8%有糖尿病、63.5%有高血壓、37.9%高膽固醇,許多人有多重共病,但若一個人有三種病,通常在三個以上科別看診,但患者應被視為獨立而完整的個人,治療疾病應該以全人為考量,讓「全人照護」不只是一句口號。另外,國內的高齡者全人照顧,相關事務涉及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長照司等,目前各自有負責的重點與任務,建議應以使用者為中心,進行制度、服務與支付整合。建議健保署參考研究成果,開展多重疾病整合照護模式,以價值導向的服務支付方式,預防國人在疾病治療之餘還走向失能與失智的風險,期盼預防保健支付在未來可與健保結合。「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是Lancet 最新開展的子期刊,表示全球學界對於老化科學及健康長壽的重視。透過PubMed 搜尋,台灣共有402篇論文在 Lancet 所有系列期刊發表,屬於科學證據最高級別隨機分配試驗有126篇,扣除國際合作的藥品臨床試驗,僅六篇由台灣本土設計與執行,本研究是第七篇,並且是榮總陽明交大體系第一篇,更難得的是以跳脫單一疾病的健康照護模式成效的思維而發表。本研究以前瞻設計的健康照護模式隨機分配試驗獲得青睞,期刊主編還特意邀請專家撰寫評論,過去認為台灣較小,只能參考或引進國外的健康照顧模式,但這項收集近四百人的研究成果獲得全球專家高度肯定,不僅和知名的 FINGER研究相互比較,更證明台灣發展的健康照護模式有機會引領全球。
-
2021-11-14 新聞.元氣新聞
健康長壽論壇/顛覆觀念!肌少症攝取蛋白質這個量剛好
台灣人口高齡化速度於世界數一數二,預估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本報系今舉辦「次世代大未來論壇」,從長壽、健康兩方面探討,人口高齡化可能帶來的衝擊及應如何因應。專家表示,為遠離肌少症,已形成運動打底及營養介入的亞洲共識,為增加肌肉量攝取蛋白質不是越多越好,健康長者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不低於1.2克最佳。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今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包括教導民眾如何吃蛋白質增加肌肉量,另有關渡醫院長陳亮恭的重要研究,將在醫院實踐結合AI技術及社區參與,打造宜居、宜住的新環境,以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台北榮總從國際研究及臨床門診分享經驗,與從加強社會連結提高腦力、智力,降低失智症風險等議題,本報會持續關注及推廣健康議題,促進國人健康。與會的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說,人體若要健康,肌肉健康格外重要,主要建立在肌肉量、肌力及活動力,一旦肌肉量不足又合併肌力、活動力不足,就是肌少症。依統計,65歲以上長者約1成有肌少症,75歲以上即高達3成,影響因素有年齡、營養不良、活動量不足、肥胖等,進而出現走路沒力、容易跌倒、骨折及失能風險高,並容易導致死亡風險增加。彭莉甯表示,人體肌肉量於30歲到達高峰,往後以每10年平均下降6%,但60歲後肌肉量流失速度,卻加速為每年平均下降1.4%至2.5%,因此70歲時約有近4成肌肉量流失,因此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感覺追公車、追捷運會追不上,這就是肌肉流失的結果。此外,不論男女握力在30歲後開始下降,而男性於50至60歲下降更快。因此,要遠離肌少症、增加肌肉量,現已形成藉由運動打底及營養介入的亞洲共識。首運動方面應包括無氧運動,如利用舉啞鈴、水瓶或彈力帶等阻抗力運動,達到刺激肌肉幹細胞促進生長、對抗肌肉老化,還可以穩定血糖、血壓,提升免疫力。彭莉甯說。此外,營養也不可或缺,其中以蛋白質最重要,其用途為增加肌肉量,如需攝取動物、植物蛋白質,但攝取蛋白質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攝取適量蛋白質,也就是健康長者每天每公斤體重不低於1.2克,且蛋白質攝取量則不超過每天總熱量20%。至於,長者如要測試肌肉健康可採用下列方式,首先可用雙手拇指對拇指、食指對食指圍成一個圈,測量小腿最粗的部位,如果留有空隙,代表肌肉流失量高,或是用皮尺測量高齡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要特別小心。活動力測量部分為坐在椅子上,起身坐下5次,不論男女如果時間大於12秒,或是走路速度每秒小於1公尺,即代表活動力差需要提高警覺。彭莉甯參與研究發現,補充營養補充品也可增加肌肉量,如以白胺酸為基礎的營養補充品研究發現,白胺酸為負責肌肉生長的氨基酸,於人體試驗可看到增加肌肉量的情形。而長者也可透過奶、蛋、魚肉、豆類、優格、蘑菇等食物或營養補品補充維生素D,有助增加大腿肌肉量,降低跌倒風險。彭莉甯指出,抗氧化物質對肌肉有好的影響,因年長者肌肉流失可能與體內發炎有關,如抗氧化物質-寡酚具抗氧化、抗發炎功效,可以阻止肌肉流失,增加肌肉生長及肌耐力,同時也可使肌肉脂肪降低。與會的桂冠實業副總經理王振宇表示,民眾吃的營養多從食物或營養保健品獲得,而如何攝取好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為全球食品趨勢,且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攝取的營養素多有不同。因此,如何從餐食中獲得營養,讓民眾健康長壽十分關鍵。王振宇說,桂冠因此研發許多湯品,如今年旗下健力湯產品將搭配運動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也為進行湯品GI值(升糖指數)進行研究,同時從醫學、營養等方面進行產品設計,為民眾健康長壽把關。
-
2021-11-13 新聞.長期照護
健康長壽論壇/「光吃藥就吃飽了」 高齡醫療照護正夯
台灣人口高齡化速度於世界數一數二,預估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聯合報系今舉辦「次世代大未來論壇」,從長壽、健康兩方面探討,人可高齡化可能帶來的衝擊及應如何因應。專家表示,為促進高齡者健康,應藉由醫院開設的高齡醫學門診照顧身體健康、延緩失能,。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現代人健康、長壽是兩個重要關鍵詞,許多民眾會祝福長輩長命百歲,但長壽、健康應要連在一起,尤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以長壽來說,國人年齡越來越高,於2020年平均餘命達81.3歲,女性更高達84.7歲。雖然國人往長壽方向邁進,但健康卻無法與長壽同步。據統計,國人不健康身體年數於2019年創下新高已達8.5年,且趨勢還會持續往上。游美月說,如何透過有效方法縮短不健康年數非常重要,本報會持續關注及推廣健康議題,促進國人健康。今參與論壇的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說,台灣高齡化速度在全球數一數二,若依65歲以上人口比率逾總人口7%,稱為高齡化社會,當增加至14%時則為高齡社會,而歐洲從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花費近百年時間,鄰國日本花費了26年,但台灣卻僅花費25年,因此對社會文化產生巨大挑戰。林明憲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餘命增加,高齡者面臨醫療費用上升、失智風險增加等影響,甚至在用藥方面,高齡者因常有多重疾病,曾有報導指出,有高齡者每天吃18顆藥物,「光吃藥就吃飽了」,因此該院推動以「終」為始的照護模式,從預防醫學、急性醫療、長照體系,從個人觀點及醫療服務提供高齡者醫療應對方法。林明憲說,2006年起北榮開設高齡醫學門診,收治患有任何疾病的80歲以上長者,以及65歲以上有多重複雜性疾病、急性功能衰退等患者,多年來患者逐步增加,2016年至2020年每年平均1.5萬多人次就醫,解決多重共病、多重用藥問題。其次,北榮建立高齡友善病房,提供個人化復健服務等,每年收治患者有800多人次,平均年齡87.5歲,住院時間平均為兩周,經對虛弱年老患者持續追蹤照顧,均改善行走及疼痛、憂鬱等症狀。北榮更整合長照資源、日照中心,延緩高齡者失能。與會民眾關心,新聞報導有年長者每天吃18種藥物,多元體系照顧是否可以介入。林明憲說,高齡者每天吃18顆藥物,原因是高齡者與很多種疾病共存,如高血壓、氣喘等,因此可透過高齡醫學門診檢視用藥,並重新整合,減少重複用藥問題。
-
2021-11-13 癌症.其他癌症
壺腹癌預後不佳 北榮副院長侯明志提醒這個症狀別輕忽
駐泰國前代表李應元11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68歲,之前傳出他罹患胰臟癌,但後來證實為「壺腹癌」。國內消化醫學權威、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指出,壺腹癌是壺腹周圍癌,是指壺腹及其周圍產生的癌,由於不容易發現和治療,通常患者就醫時已屬晚期,一般來說,最常見的症狀是黃疸。侯明志說明,壺腹位於膽道和胰管交會之處,附近還有十二指腸,腫瘤長在壺腹, 若早期發現,還是有機會可以手術治療,可惜通常較難被早期發現。不過,一般來說,胰臟腫瘤若長在胰頭位置的胰頭癌,通常不太會有症狀,相較之下,壺腹癌患者比較容易出現黃疸,主要是這個部位發生腫瘤,很容易擋住膽道出口,引起黃疸。除了黃疸,壺腹癌的其他症狀包括體重減輕、上腹疼痛、厭食、倦怠等。侯明志家中即有長輩罹患壺腹癌,這位長輩原以為自己有血尿,但侯明志認為不能輕忽,緊急請長輩立刻就醫。他一看到長輩,就發現長輩已經出現黃疸現象,他立即為長輩做腹部超音波,竟是壺腹癌,後續緊急為長輩安排相關治療。壺腹癌的發生機率相對其他癌症低,但預後不佳,侯明志指出,主要是通常發現已是晚期,其實治療方式與一般的癌症相同,若早期發現,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若無法手術,則接受化療等全身性治療。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舉辦「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侯明志參與論壇指出,高齡化是全球重要議題,隨著年齡增長,生理及心理等逐漸衰退,不能只有長壽,更重要的是如何過得健康,高齡醫學如何落實「健康長壽」,進而推廣到全國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