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4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公共衛生
共找到
881
筆 文章
-
-
2023-11-03 失智.名人專家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了解失智症 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逆轉
確診失智症後,無論是自己或家人,必然會走向一段可能充滿迷惘、害怕的歷程,旁觀者可能不解失智者的各種迷惑行為,但其實他只是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希望家屬或照顧者能走進他的世界,透過靈性關懷給予愛、陪伴與指引。以平均存活8至12年的病程來計算,失智症除了疾病本身,還可能帶來沉重的照護費用及家庭關係、日常生活問題。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政府及民眾要及早做好準備,幫助家屬減輕照顧負擔,也維持患者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失智新藥 僅適用初期患者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完全治癒失智症,健保署通過的幾種藥物,主要為「膽鹼酯酶抑制劑」與「非競爭性NMDA接受體阻斷劑」,可以改善認知功能、延緩退化速度。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今年7月批准第一款可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其作用為清除大腦內的β類澱粉蛋白,可減緩惡化速度,被視為治療曙光。失智新藥有望於2025年在台核發,徐文俊說,其適應症限於阿茲海默症初期的病患,一年治療費用高達26500美元,整個療程為18個月。後續還有許多醫療量能、健保財務、公共識能等問題待解決,並非「失智有藥醫」這麼簡單。據健保署去年就醫統計,有1.2萬名患者是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他們的問題更為困難,新藥對於他們或許更有意義。注意警訊 日常生活要三動失智症新藥僅適用於「早期」及輕度認知障礙,民眾應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徐文俊強調,輕度認知障礙進展到輕度阿茲海默症,大約5至10年時間,55歲就要注意十大警訊,若是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即接受治療,有機會恢復正常的認知能力。日常生活要維持三動(運動、腦動、互動),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避免失智危險因子。如果真的失智了,該怎麼辦?徐文俊建議,經由專業醫師診斷開立藥物搭配非藥物治療,並規畫未來不同病程的照護計畫,以及盡早進行財產與信託保護財務。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過程,預立醫療計畫、靈性照顧也是重要議題,鼓勵民眾盡早採取防範措施,尤其是失智者認知功能狀況尚良好時,依需要和意願合理分配資源。【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 (12月8日舉辦)失智症已成為公共衛生首要議題,聯合報將於台北市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包含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將分享失智照護知識與技巧。失智症年輕化是一大隱憂,對家庭及社會衝擊極大,該如何預防及控制,聽聽專家怎麼說。●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0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全民健保改革何去何從?
【編者按】:這星期三位老一輩的醫師,與社會大眾分享他們所關心的台灣醫學教育與醫療環境的問題。一位醫學院院長,在教師節寫出他與一位願意以自己的疾病幫忙醫學生學習的病人及家屬的互動,醫師讓醫學生學習到如何使用聽診器傾聽病人的心音,同時也見證醫病的互動,可以透過關懷、溫馨的對話,建立彼此的尊重與信任。→想看本文剛從6年8個月健保署署長的崗位退休下來的醫學院教授語重心長地道出:「我認為台灣醫療改革一定要落實『分級醫療』、『醫藥分業』,要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做配套,如此才有機會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也才能有效減少醫療體系人力的負荷。」一位曾經當過醫學院院長、參與教育部醫學教育與醫學院評鑑多年的老醫師,分享兩篇美國關心醫學教育的社論,《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指出過度企業化的管理凌駕醫療專業,造成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另一篇《社會對醫師的觀感:騎士、騙徒或士兵?》,激發醫界、教育界以及社會大眾集思廣益,如何營造理想的行醫環境。在「教師節」(9/28)與「醫師節」(11/12)的期間,在「醫病平台」討論醫師的培育,我們希望能聽到更多的關心台灣醫療環境的醫療團隊成員、醫學院師生以及病人團體的心聲。現在年輕世代的醫療人員對職業的價值解讀都有自己的看法,人生就是那麼現實,一定要到一個年齡,或者面對生命即將離去才會頓悟生命。結婚才會感受單身的自由與家庭的幸福感,養小孩才會感受到孩子怎麼那麼麻煩與孩子成長帶來的歡笑。我依然記得大一的外籍英文老師教我們的一首詩「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我們都有很多機會做生命的抉擇,結果也不一定有好壞的對錯,就只能說是自己生命的修行!每位醫療人員投入職場的成長背景不同,會有不同感受。民國68年我當第一年住院醫師,就被指派專責照顧啟蒙老師李俊仁教授與哥哥李伯皇教授手術的腎臟移植病人。當年免疫抑制劑沒那麼好,病人常會有急性排斥或感染現象,真的很累、很無奈,可是看到病人「重生」的感恩,令人開心的成就感只有自己能體會,我也將推動台灣器官捐贈與移植當成自己的醫療志業。在目前商業社會中,很多行為抉擇的第一考量是值不值得?事實上,沒有一個職業像醫療工作者那麼幸運,每天從上班到下班都可以不斷地幫忙病人解除生命上的痛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善事。這是一種修行,也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感受到所謂當醫者的成就感!醫療同業在臉書埋怨工作環境惡化,也到街頭抗議,我覺得政府官員不要期待醫療工作者用「做功德」的心態來活每一天。我也明白當工作不快樂的時候,必然會有情緒的反應,真正受傷害的是醫療品質下降。過去我們常都希望說醫療體系同仁需要有「醫德」,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必須要很誠實的面對人性。七年前我有機會由臨床外科醫師、院長、教授進入健保署擔任政府官員,當時內心就是希望能夠藉由自己的實務經驗,把醫療環境做務實改善,讓每位醫療體系的人都很能夠快樂的工作,真正受益的還是我們的民眾,可以得到最好的健康照顧。我明白健保體系是台灣醫療的最重要的基石,在教學門診,我會問年輕醫師為什麼會覺得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他們也無法全方位論述健保到底是哪裡做得不好。其實台灣的健保改革真的不是那麼困難,27年前公衛前輩們規劃這「單一保險人」與「總額預算制度」的確創造台灣醫療奇蹟,傲視全世界。臨床醫療人員卻咬牙切齒覺得被壓榨,醫院管理者的主流論述是強調醫療投資要越多錢才會有好的醫療品質,這個簡單「有錢有享受」的道理是很容易明白。問題是錢從哪裡來?醫界沒有人敢誠實檢討現在的總額有沒有務實使用。改革的精髓是民眾一定要承擔責任,我們以往只會要求醫院、醫師承擔所有醫療品質的壓力。我的朋友跟我分享一個故事:某公司的一名員工,工作認真,每天自願加班到很晚。原以為等待他的是升職加薪,然而他卻被公司開除了。公司解釋,鼓勵員工提高工作效率按時下班,而不是用加班來證明自己工作認真。許多人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他沒有選對前進的目標和方向。我認為台灣醫療改革一定要落實「分級醫療」、「醫藥分業」,要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做配套,如此才有機會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也才能有效減少醫療體系人力的負荷。國內病人每年平均就醫次數有14次,國外約5次,每位病人門診都需要醫護人力,做檢驗、檢查都需要檢驗師與放射師的接手,點點滴滴都是現實醫療生態的無奈。我覺得當政治家、醫者、企業家的邏輯思維都是以人的福祉爲根本,每一個政黨都需要編織一套故事,來彰顯自己跟其他政黨的差異,保證會為選民大眾帶來更多的益處。每一個政治人物都希望爭取更多的選票,所以候選人可能傾向選擇能夠讓他獲得最高總票數的立場。然而美國甘迺迪總統有時候選擇喪失選票,但是更能建立一致形象的立場。政治領導人和政客之間的差異在於政客願意採取任何立場,只要能夠得到更多選票。這也是我們醫界無法看清的根本問題,太多不必要醫療行為的資源耗費讓我們無法獲得合理對待,一直在總額需增加多少的泥沼打轉。唯有務實去面對每一個醫療行為的醫療資源使用,用心積極的做健保改革才不會累死我們很多大醫院裡面的醫療同仁!我知道要傾聽外界聲音、力求務實的溝通,很多人就舉例說我們在心臟按摩比腳底按摩還便宜、健保插管急救病人比工人通廁所馬桶更便宜、一顆藥價格比糖果還便宜。怎樣讓健保的資源能夠妥善運用是很有藝術的,我們一年有3億2千多萬件的健保申報件數,健保署只能信任醫療體系都誠實申報。人性就是很微妙,若是大家的醫療行為多加一個症狀的敘述就可讓申報點數更高,可能就會多申報。大家有聽過的「囚犯理論」,當大家不斷地在衝業務量的時候,那結果就是醫療點數超過總額,點值下降;當大家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的時候,那時候總額高於醫療點數,點值就上升。如此,我們不必做那麼累,我們還是可以得到一樣多的錢。當民眾需要「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時,醫師就要善盡告知說明、做好醫病共享決策,醫療品質一定會更好!這關鍵點就是民眾要從自己口袋掏出錢時,他自然會省思判斷他所要求的醫療行為是否真的有需要?醫界主流是想要得到更多總額的錢,在收支平衡下必須提高健保費費率,政府施政要考量整個財政,像工商界老闆是否願意承受負擔健保費增加的成本問題,不是只有我們醫界在同溫層中討論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民眾端是否溝通到位需要更多論述。今年7月1日藥品部分負擔上路,民眾幾乎都可接受這合理的政策,沒有反彈抗議的聲音,表示民眾聽得下去應該是政府官員施政能力的基本要求!當年我們為了落實分級醫療,建立所謂Medicloud的醫療資訊雲端分享,讓醫學中心、診所、民眾都可在診間、藉由健康存摺分享資訊,很成功的減少「重複」檢驗檢查與「重複」開藥,只是「不必要」檢驗檢查在還沒有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之前,還有再努力的空間!兩年前有一位診所醫師的居家醫療照顧申報,那個病人已經死亡了,醫師還繼續申報居家醫療的費用。健保署同仁在資料裡面發現異常,清查結果就發現他虛報的費用是808萬元,他未開慢性病連續處方籤卻也申報診察費,沒有病歷而申報費用、無居家訪視無病歷、沒有藥師期間申報藥師費用等等,我們請他「自清」就繳回來5410萬元,檢察官與法官對這件違法事情相當有意見,覺得健保申報不應該這樣子,採取羈押手段訊問,最後判決這位醫師要捐贈愛心專戶1600萬元、繳公庫2400萬元,全部9988萬元。當時有位醫界前輩攻擊健保署不該如此對待醫師,事實上同仁們根本沒能力干涉檢調依法行政的辦案程序,我非常心疼盡責的健保署同仁受到委屈,不過同仁們倒是很正向的人生態度,說他們挨罵也算是上班領薪水的部分工作!我一直覺得合理的醫療支付必須明確的規範和與時俱進,照顧弱勢也是在健保支付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則。該怎麼做呢?記得當時我們的規劃是將過時的資料做彙整,不同科一定有不同的想法,透過各個分科的討論,然後跨科的討論,到最後再共擬會議討論,這樣互相比較的時候才有機會得到一個好的結論,也讓大家覺得比較公平。分享「公地悲劇」(Tragedy of Commons)的故事,那是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Howard Hiatt說醫療保健與任何其他稀缺資源沒有不同,醫生負責照顧面前的病人,如果每位醫生都只為自己的患者利益行事,最終結果就不一定是公平的。正義是一種保護「公地」的努力,以確保未來醫療保健系統的資源可以永續經營。我知道台灣的健保需要面對人性、相互信任,健保的改革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沒有開始就沒有改變的機會!一位政界好朋友告訴我每個時代都會有結束的時候,有時候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金剛經示:有生有滅是自然的循環。最近更能感受到每個人都有自己天上一片雲,做到真心尊重與祝福彼此都能得到快樂,自然能放下內心深處的糾結,追求海闊天空的生命,平常心面對生命的安排,互勉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30 焦點.健康知識+
雞蛋買回家該不該先洗?吃下洗過的變質蛋致肝癌?專家詳解雞蛋正確保存法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影片標題與內容不符,內容並未提及標題所說的「早上千萬別和它一起吃」到底是什麼東西。 (2)影片並未說明雞蛋是洗選蛋、還是散裝蛋,以及「每次都沖洗雞蛋」的時點,若是散裝蛋應該在買回家後先用乾布擦淨、下鍋烹調前沖洗才是正確做法。網傳「39 歲就肝癌去世!早上千萬別和它一起吃,比煙酒還傷肝 50 倍」影片,4 個月內觀看次數 30 萬,但全片內容並未真正提及是哪樣東西,下方留言多人反映「也沒有說雞蛋不能和啥同吃」、「根本不是標題所說的」。專家表示,片中所說的清洗雞蛋的問題,散裝蛋的正確清潔做法應該是買回家後用乾布擦淨,放進冰箱儲存後於下鍋烹調前沖洗,但提早沖洗而變質的雞蛋與肝癌的關聯缺乏科學證據,提醒民眾喜歡吃不熟蛋的人,最好選用符合 CAS 標準的洗選蛋較有保障。 吃下洗過的變質雞蛋致肝癌? 原始謠傳版本: 才39歲就肝癌去世!早上雞蛋千萬別和它一起吃,比煙酒還傷肝50倍!僅一口就能讓肝臟爬滿癌細胞,醫生一口都不敢碰,很多人卻天天吃|三味書屋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影片內容描述:35歲老師每天吃一個雞蛋當早餐,沒想到竟肝癌過世,為他治療醫生痛心表示這樣吃雞蛋就是在吃砒霜,難怪肝病癌找上門。(00:44)中學老師前段時間覺得自己沒有休息好、沒有力氣,站起來就頭暈,沒過多久他就在講台上暈倒了,後來被學校同事送到醫院檢查,結果出來後讓他無法接受,他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沒有不良嗜好,怎麼會患上肝癌,原來是因為他很喜歡吃雞蛋,但是有潔癖,每次都要沖洗雞蛋,沖洗過的雞蛋保護膜受到的破壞,容易發生變異,他長期食用這種雞蛋,增加了肝臟解毒的負擔,有些毒素就發肝臟病變。 查證解釋: 傳言提到「醫師說這樣吃雞蛋就是在吃砒霜,難怪肝病癌找上門」,指病例每次都會沖洗雞蛋所致,MyGoPen 查詢網路資料,臺灣蛋品市場中洗選蛋市佔率約 3 到 4成,MyGoPen 查核記者致電臺安醫院營養師陳俞均,她表示,根據食藥署公布的「生鮮蛋品洗選作業指引」,洗選蛋是指「禽蛋收集後,經洗淨、風乾、檢查、包裝後貯運」,該官網新聞資料指出,「生鮮蛋品經過洗選後,有助於降低沙門氏菌污染,蛋品經過洗選的過程,會將蛋品表層的細菌、附著物去除,但也會將蛋殼外的保護層洗除,處理不當,有可能使蛋品再遭受洗潔劑或微生物污染,所以洗選過程應有良好管控」。 洗選蛋管控很重要 買了最好馬上放冰箱 陳俞均強調,由此可見,清洗雞蛋有其專業及標準,且根據過去的研究報告,台灣約 5 顆散裝蛋就有 1 顆遭沙門氏菌污染,因此她建議還是儘量購買洗選蛋,衛生安全比較有保障,只要根據官方建議的方式保存就能安心,因為根據 CAS 台灣優良蛋品標準,蛋雞場的軟硬體設備及飼料,都必須經過檢驗合格、且符合動物用藥標準,CAS 生鮮蛋品在 25℃ 以下可保存 14 天,但還是建議民眾購買後立即存放在冰箱冷藏,保存期限可達 4 周以上。 陳俞均表示,根據影片的畫面及旁白口音推測應是來自中國,由於無法確知當地雞蛋衛生管理的相關規定,且傳言只提到「每次都要沖洗雞蛋」,無法得知洗蛋的時機是買蛋回家後、還是下鍋烹調前,但根據臺灣農業部的建議,散裝蛋買回家以後,應該以乾淨的乾布、或是廚房紙巾將雞蛋表面的髒污擦乾淨,因為這時候如果就直接清洗的話,確實有可能將蛋殼的保護層洗掉、反而容易造成雞蛋變質,所以只能以乾擦的方式清潔、放入冰箱,直到下鍋烹調前才用清水沖洗表面,避免打蛋、烹調過程中發生交叉污染。 散裝蛋用乾布擦 下鍋前才沖洗 至於傳言還提到該病例吃了洗淨後反而變質的雞蛋而罹患肝癌,陳俞均強調,變質的雞蛋容易引發腸胃炎或上吐下瀉,很難想像這樣的雞蛋在導致慢性肝癌之前,卻沒有引發過急性食物中毒、而使病患有所警覺,而且根據臺灣的資料,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肝硬化、抽煙、喝酒、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黃麴毒素等等,並沒有不新鮮的雞蛋這一項,傳言的說法並沒有提出科學實證、證明該病例的肝癌與變質雞蛋之間的因果關係。 此外,陳俞均也提醒民眾,如果喜歡吃不熟蛋,例如蛋蜜汁、生蛋黃沙茶醬、提拉米蘇等,就一定要選擇 CAS 的蛋品較有保障,才能健康安心吃雞蛋。 結論 傳言影片提到「每次都要沖洗雞蛋」,無法得知洗蛋的時機是買蛋回家後、還是下鍋烹調前,雖然買蛋回家後就沖洗是錯誤作法、恐導致雞蛋變質,但變質的雞蛋容易引起上吐下瀉等急性食物中毒症狀,難以長期導致慢性病肝癌而未被警覺,此為傳言說法錯誤的部分,且肝癌危險因子並沒有不新鮮雞蛋這一項。 資料來源: .中興大學獸醫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 《中部地區產蛋雞與帶殼蛋之沙門氏菌監測調查》 .中央社 - 雞蛋買回家勿急著洗 專家:下鍋前洗才正確 .自由時報 - 雞蛋買回家「先擦」就好! 「洗過再冰」恐滋生細菌 諮詢專家: 臺安醫院營養師 - 陳俞均 延伸閱讀: 【易誤解】雞蛋浮水中判斷雞蛋是否新鮮?專家詳解檢視方式與保鮮要點(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9/eggs.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4 活動.精彩回顧
【公益講座】修身齊家 健康與否的終極關鍵密碼
一、活動目的古人的智慧用在今天剛剛好世界動盪不安,因為有太多人想要【治國 平天下】但是忘了【修身 齊家】才是根本,才是萬病之因痛過,才知道自己陷在什麼錯誤之中哭過,才明白家的情緒風暴有多可怕如果還想不明白,那就是心還不清楚家中不和諧,大家情緒不好,跟別人相處無法融洽,關係不好就不快樂會不會容易生病?甚至出現憂鬱症,往下想…..很可怕的!我們不一定要追求完全的健康,但是一定要開心快樂二、活動特色「建同文教基金會」特別邀請到韓柏檉教授、吳映蓉營養學博士分別由不同角度出發,告訴您不只從飲食滿足所需的營養還傳授健康飲食如何從家庭餐桌帶到心靈紓壓、慢活由外而內實現美好生活,擁有健康樂活的豁達人生!期待跨世代對談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嗎?講座名額有限,報名從速,額滿為止。三、活動資訊🕰️時間:112/11/05(日) 14:00 - 16:30 (13:45起入場)📌地點: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10F會議廳(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 ⭐對談講師:韓柏檉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吳映蓉 博士 (台灣大學營養學博士)👉報名方式(擇一報名)線上報名 : https://reurl.cc/A0bb0d報名專線 : 02-8758-0353●主辦單位 : 建同文教基金會●協辦單位 : 聯合報元氣網、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台北市龍圖敦親睦鄰社區發展協會●贊助單位 : 克麗緹娜 – 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搜尋、追蹤按讚、分享下列平台~【建同文教基金會】FB【建同文教基金會】You tube 【韓教授觀點】Podcast《Apple Podcasts》《Spotify》 《KKBOX》 《Firstory》 《Pocket Casts》
-
2023-10-18 養生.聰明飲食
得舒飲食是什麼?得舒飲食怎麼吃?不該吃什麼?對哪些人特別有益?
什麼是得舒飲食?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簡稱DASH)的研發,旨在用日常食物降低血壓,而無須靠藥物治療。與同樣有科學支持的地中海飲食非常類似。得舒飲食強調魚、家禽、全穀物、富含纖維的蔬菜和水果、低脂或脫脂乳製品、豆類、堅果、植物油和種子的攝取,並避免吃含糖飲料、糖果和飽和脂肪,如肥肉、全脂乳製品。【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歸納,得舒飲食模式可被歸納為以下5原則:1.選擇全穀及未精製雜糧。2.大量蔬菜,適量水果。3.選用低脂奶。4.蛋白質以白肉為主。5.每天記得吃堅果,烹調換成植物油。得舒飲食怎麼吃?得舒飲食對心臟有益,因為它限制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同時增加鉀、鎂、鈣、蛋白質和纖維的攝取量,這些營養素被認為有助於控制血壓。.全穀物:未經加工的全穀粒,如糙米、藜麥、全麥麵包、全麥麥片、鋼切燕麥片等。.水果:蘋果、柑橘類、梨、香蕉、葡萄、葡萄柚、漿果類如藍莓、草莓等。.蔬菜:番茄、南瓜、綠花椰菜、菠菜、番薯、青豆、胡蘿蔔、羽衣甘藍等。.低脂或脫脂乳製品:脫脂或低脂牛奶、乳酪、優格、大豆飲料等。.瘦肉、魚和家禽:去皮雞肉或火雞、鮭魚、鮪魚、鱒魚、牛、豬和羊肉的瘦肉塊,一定要去除皮和脂肪。選擇烘烤、燒烤、蒸或煎,而不是油炸。(蛋黃每周不超過4個,2個蛋清相當於 28克肉的蛋白質).豆類及堅果種子等健康脂肪:扁豆、鷹嘴豆、杏仁、核桃、花生、葵花籽、特級初榨橄欖油、酪梨。根據美國國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提供的範例,若是以每日攝取2000卡路里的熱量來計算,這意味著大約6-8份穀物或穀物產品(建議全穀物)、4-5份蔬菜、4-5種水果、2-3種低脂乳製品、2份或更少的每份3盎司(約85克)的肉、家禽或魚,2-3份脂肪和油,以及4-5份堅果、種子或豆類。它建議將甜食和添加糖的攝取量限制在每週5份或更少。得舒飲食不該吃什麼?.含鹽量高的食物,如加工食品或餐廳餐點。.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如肥肉、全脂乳製品、椰子油和棕櫚油。.糖(包括人工甜味劑、含糖飲料和無糖糖果)。.過量飲酒。得舒飲食有什麼好處?特別適合哪些患者?高血壓患者:得舒飲食特別適合高血壓患者的原因在於,它的鈉含量攝取上限為每天2,300毫克,能降低到每天 1,500毫克更佳——這符合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美國國家心肺與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發現,得舒飲食顯著降低血壓,並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心血管疾病患者:多項研究一次又一次證實得舒飲食的好處。2020年發表在《營養學進展》期刊上的一項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得舒飲食顯著改善高血壓和非高血壓成年人的血壓數值。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4,000多名參與者進行了13年的追蹤,以比較他們的飲食和心臟衰竭狀況,結果發現,得舒飲食有助預防75歲以下參與者的心臟衰竭。痛風患者:另外,得舒飲食還可以降低高尿酸血症的人體內尿酸濃度,這使他們容易罹患痛風。由於痛風患者通常也患有高血壓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得舒飲食是改善所有這些疾病的最佳選擇。甚至有一些研究指出,得舒飲食是一種預防癌症風險的素食選擇。2019年發表在《流行病學年鑑》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飲食能降低患高侵襲性攝護腺癌的風險。糖尿病及腎臟病患者:遵循得舒飲食也可預防糖尿病的發展,這一點在2017年發表在《營養學期刊》的薈萃分析中得到證實,同時也可以預防腎臟病的發展。整體而言,得舒飲食作為一種健康飲食模式,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和痛風的風險。得舒飲食有什麼缺點?嘗試得舒飲食並沒有什麼缺點,唯一比較麻煩的是,需要花更多時間自行備餐,畢竟市售現成餐點不易達到得舒飲食的要求。制定每天三餐的飲食目標、準備食材、烹飪確實要花上一些時間。另外,得舒飲食因為富含礦物質,腎功能有問題的病人,須與醫師討論是否適用。除非是流汗過多的運動員、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的工人,或醫師建議不要減少鈉攝取的人,否則不必擔心鈉攝取量太少。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說法,身體每天只需要少量的鈉來運作(約500毫克)。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差異在哪?根據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衛生營養》(Public Health Nutrition)期刊,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均富含水果和蔬菜、穀物、豆類和堅果,其飲食攝取量的特點是低血糖負荷和豐富的抗氧化劑含量。地中海飲食的脂肪含量高於得舒飲食,而得舒飲食的脂肪含量較低。一方面地中海飲食與許多健康益處相關,包括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降低全因死亡率。地中海飲食的特定成分,例如富含油酸(Omega-9)和多酚的橄欖油,以及體力活動、適量的能量攝取和最佳體重,阻止與心血管疾病發病和進展有關的生物途徑,例如血管變性(vascular degeneration)。地中海飲食的抗氧化、抗發炎和抗血栓特性主要歸功於其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及橄欖油等。另一方面,得舒飲食主要由瘦肉、低脂乳製品和全穀物以及豐富的水果和蔬菜組成。適度的能量攝取和最佳體重,阻止與心血管疾病發病和進展有關的生物途徑,例如血管變性。因此,它需要攝取低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飲食,同時也攝取富含纖維和微量營養素,如鈣、鎂和鉀,這些對於維持正常血壓水平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至關重要。【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開始進行得舒飲食前該做什麼?在開始新的飲食計畫之前,請諮詢醫師,評估血壓、體重和心臟病風險因素,以確定適合自己的飲食計畫。請務必與醫師討論正在服用的任何藥物,以及飲食計畫會否有影響。切勿在沒有醫師同意的情況下,自行停止服用任何控制高血壓或膽固醇的藥物。【資料來源】.Why the DASH Diet Is One of the Best Eating Plans for Your Entire Body.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Diet Review: DASH.DASH Diet: What Is It, Meal Plans and Recipes
-
2023-10-14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走出校園的部落校護!賴春美守護部落族人健康 照顧中風失智90歲母和癱瘓哥哥獲「孝行獎」
今年51歲的賴春美來自萬榮鄉太魯閣族,小時候體育很好,學業成績普普。因為大姊是護理師,就跟著讀護理,專科畢業後,到門諾醫院任職,擔任臨床、專科護理師。醫院的工作從早忙到晚,可怪的是她越來越喜歡進修,先後就讀慈濟大學的護理系在職專班和公共衛生研究所。接觸公衛領域,啟發了她改變部落族人健康的理想,決定捨棄16年的醫院護理師職位,轉換跑道到明利國小擔任校護。從預防醫學到部落文化 把校護角色最大化賴春美是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的學校護理師,她不止步於校護,而是一再走出校園,到有頭蝨的學生家裡打掃;到雜貨店裡勸人少抽菸少喝酒;深入部落教導減重、帶領長者做運動;甚至幫忙原住民技藝師開班傳授編織文化,還陪同去市集銷售。有當地人士讚美她改變了部落風氣,賴春美則說,這裡是她的家鄉,她希望「小小校護」也可以成為大家的健康守護天使。視力、口腔、體重列重點項目,讓預防走在疾病的前端原先父親擔心會不會「大材小用」,賴春美也認為在醫院才能救更多人。但是「預防勝於治療」,校護角色正可以做更多「預防」的工作。回顧校護生涯,賴春美舉了幾個認為成果不錯的例子。她發現學生有頭蝨、手上長疥瘡,不是「盡校護本分」的塗抹藥膏就算了,而是帶學生就醫,也幫學生洗頭,再擦藥,還邀請慈濟大學公衛研究所的師生幫學生義剪。她又考慮到學生的家裡如果不做好環境衛生,頭蝨、疥瘡有機會再犯,乾脆邀請老師一起到學生家裡打掃,教導家人要保持清潔。治本的計畫執行1個月後,有頭蝨的學生從占半數減為五分之一,短時間即改善頭蝨問題。賴春美將視力保健、口腔健康、體重管理,列為校護的重點項目。老師們也會主動發掘學生的健康問題,像是視力不好的學生,賴春美會請老師輔導追蹤;體力不佳的學生,體育強項的賴春美在每個上學日利用半小時下課時間,帶他們做運動。學校位於偏鄉,牙科醫療資源明顯不足,有些孩子有齲齒(蛀牙)問題。賴春美請來陽明交通大學口腔衛生服務隊,固定到學校做口腔檢查與教育宣導;也從校外找資源,拿免費的牙刷牙膏給小朋友用。2017年,賴春美針對學童的睡前潔牙、定期檢查,進行口腔保健行動研究;2018年代表花蓮縣的校護,參加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2021年再製作學童潔牙微電影,榮獲全國第二名佳績。著眼部落肥胖問題,申請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賴春美還建立孩子的體重觀念,要求體重過重的學生少吃多動。有個國小三年級學生,從104公斤減到71公斤,孩子變得健康,她也很有成就感。部落族人也有肥胖問題。賴春美自認對部落健康有責任,於是請教慈濟大學教授學著寫計畫書,申請到10萬元經費辦活動。為了節省講師費,她先學會健康操,再邀過胖的族人按時聚集學校操場,由她帶領做運動。加上大家互相認識後會彼此提醒少吃多動,成效很好。10餘名肥胖者共甩肉205公斤。賴春美的觸角伸向社區後,寫了更多計畫書,申請更多經費。因為她注意到部落有許多獨居長者,老人家孤單坐在門口沒有活力。她以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在周末邀請45歲以上居民,到社區多功能中心學習健康促進課程,也安排長者與孩子牽手登山健走。有位48歲居民雙腿受傷需用輔助器行走,參與活動後,只需要拐杖即能走到教室上課,賴春美非常感動。部落居民多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肝硬化與痛風等慢性病,賴春美已經在思考如何寫申請書,推動慢性病防治計畫。擔心傳統技藝失傳,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在眾多計畫中,最令賴春美印象深刻的反而不與健康相關。她說,部落有傳統技藝師,作品卻沒有人看見也賣不出去,更有隨時失傳的危機。五、六年前,她向花蓮縣文化局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拿到10萬元經費,利用寒暑假期間在部落文化健康站開編織班,供有興趣的人來上課。成品在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展售,也與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合作協助銷售,各方蒙受其益。「讓部落活躍起來」一直是賴春美心中的夢。她想吸引年輕人回部落,進一步培訓年輕人成為部落導覽員,與旅行社合作,將遊客帶進部落,認識原住民太魯閣族文化之美。賴春美銘記父親「有多少能力就要做多少事」的訓示,下班後會跑去圖書館,希望吸收更多知識把事情做好。她得過許多獎項,包括全國視力保健優良獎、菸酒檳防治網紅優良獎、擔任教育部菸害防制編撰委員,還獲得「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賴春美運用通訊軟體,讓學童與家長得知要配合的防疫事項,也規畫學校及社區的防疫宣導、消毒、諮詢,製作學童、教職員及訪客體溫記錄表,隨時補充防疫物資,也對未到校學童及老師追蹤原因。座右銘「不要侷限自己」,有餘力就致力謀福利賴春美以「不要侷限自己」為座右銘,期許自己「只要有餘力就去做對的事」。她特別感謝明利國小校長熊湘屏的信任。熊校長讓她「對於學童、居民有益的事,直接去做,不用特別問校長」。熊校長的放手給了她很大空間。她說,也感謝慈濟大學副教授謝婉華的鼓勵,還有高雄左營國中校護黃芝萍,猶如職場上的心靈導師,都是一路上的貴人。在父親過世後,賴春美負責照顧中風失智的90歲母親和多年前受傷癱瘓的哥哥。儘管辛苦,不過她仍保持樂觀的心,今年獲得花蓮縣「孝行獎」,哥哥也對妹妹讚譽有加。因為媽媽失智,賴春美想要進修老人相關的健康照護,5年前考取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學習最新的照護知識。賴春美說,教授曾問自己退休後要做什麼,為了繼續為大家謀福利,想做萬榮鄉鄉民代表,這是心中對自己的期許與夢想,希望有天能實現。個人獎:賴春美年 齡:51歲出生地:花蓮縣學 歷: 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肄業、慈濟大學護理系經 歷: 門諾醫院內外科病房、加護病房臨床、專科護理師、護理長花蓮縣卓溪鄉太平國小學校護理師現 職: 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學校護理師主要事蹟:●代表花蓮縣學校護理師,參與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全國性國小學童潔牙微電影觀摩獲全國第二名●榮獲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榮獲花蓮縣孝行獎【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0 活動.精彩回顧
韓教授的的無框架料理台中場
課程時間:112年10月14日(周六)14:00-16:30(13:30起入場)課程地點:BOSCH台中體驗中心(台中市西屯區龍富路五段370號)韓柏檉教授為北醫公共衛生學系名譽教授、建同文教基金會營運長、韓養品牌創始人。此次課程採邀約制,僅開放13位線上報名名額 (請勿攜伴參加、謝絕現場報名),需完成下列步驟可完成報名。1. 追蹤加入【建同文教基金會】粉絲團2. 貼文下方留言想參加料理課原因。3. 點選留言處的報名連結填寫資訊。報名開放至額滿為止,報名成功者將於10月11日(周三)公告於【建同文教基金會】FB及個別通知。延伸閱讀:「抗癌心靈導師」韓柏檉從抗癌體悟人生,圓妻心願出版食譜書!教你料理美味白麻薑汁杏芝飯
-
2023-10-08 焦點.元氣新聞
2023「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公布 台灣最強醫師名單一次看
連續四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發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2023年最新排名已於10月4日發布。今年全球約有21萬名科學家入選,我國入選1419人,臨床醫學領域336人入榜,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蟬聯國內第一,第2名是台大癌醫中心榮譽院長鄭安理,第3名為現任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陳亮恭連續第三年蟬聯全國臨床醫學第一,且全球排名上升,今年一口氣躍升至第4513名,較去年的6529年,前進了2千多名,穩居全國領先。鄭安理與楊志新分別為台大癌醫前後任院長,位居全國第2與第3,顯見台大癌症研究表現倍受國際肯定。台灣今年共有1419名科學家上榜,高於去年的1372人,與前年的1479人相仿。但臨床醫學領域上榜人數持續增加,從前年241人、去年324人,今年增加到336人。臨床醫師排行前20名中,人數以台大最多,有8人,雖較前一年減少1名,仍穩居國內龍頭地位;長庚體系4名、北榮3名、高醫2名、中醫大2名,花蓮慈濟1名,各大醫療體系人數略有消長,但顯示國內頂尖醫學領域研究者近3年均保持穩定的研究產出。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前20名臨床醫師.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鄭安理(台大/腫瘤醫學).楊志新(台大/腫瘤醫學).曾慶孝(台大/新陳代謝).高嘉宏(台大/肝膽腸胃).蔡世仁(北榮/精神醫學).楊泮池(台大/腫瘤醫學).柯志鴻(高醫/精神醫學).廖運範(長庚 /肝膽腸胃).王署君(北榮/神經醫學).王清貞(長庚 /骨科).郭漢崇(慈濟/泌尿).張美惠(台大/兒童醫學).高淑芬(台大/精神醫學).顏正芳(高醫/精神醫學).高嘉鴻(中醫大/核子醫學).蘇冠賓(中醫大/精神醫學).楊智偉(長庚 /腎臟醫學).郭昶甫(長庚/免疫風濕).劉俊人(台大/肝膽腸胃)註:1.上述排名針對原始資料中主要學門為「臨床醫學」的名單。2.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未納入,2020年辭世的陳定信教授未列入。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臨床醫師前20人.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鄭安理(台大/腫瘤醫學).楊志新(台大/腫瘤醫學).曾慶孝(台大/新陳代謝).高嘉宏(台大/肝膽腸胃).蔡世仁(北榮/精神醫學).楊泮池(台大/腫瘤醫學).柯志鴻(高醫/精神醫學).廖運範(長庚 /肝膽腸胃).王署君(北榮/神經醫學).王清貞(長庚 /骨科).郭漢崇(慈濟/泌尿).張美惠(台大/兒童醫學).高淑芬(台大/精神醫學).顏正芳(高醫/精神醫學).高嘉鴻(中醫大/核子醫學).蘇冠賓(中醫大/精神醫學).楊智偉(長庚 /腎臟醫學).郭昶甫(長庚/免疫風濕).劉俊人(台大/肝膽腸胃)註:1.在臨床執業醫師以外,也加入研究者。2.標註星號者為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藥學或其他領域研究者,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陳定信教授已於2020年辭世)3.學門領域依原始資料註記,為評估該年度所發表論文領域而歸類。雖然連續3年在國內臨床醫學第一,全球排名還上升2千多名,但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在國際間如此競爭的學術環境中,要能每年維持高檔的研究產出真的很辛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名,評估每年論文數、作者序、引用數等,都是硬指標,論文必須兼顧質與量,還必須是主要作者。對於蟬聯第一,陳亮恭表示,完成上述硬指標實屬不易,是團隊同仁支持與一同努力,讓台灣的高齡醫學被國際看見且獲得肯定。不過,陳亮恭去年在全球高齡醫學領域排名也高居世界第一,今年卻是全球第8。對於排名下降,陳亮恭說,「這個排名比較正常」,大數據分析常因資料歸類的不同而有差異,「今年看起來大老的名字該出現都有出現,感覺今年的學門分類比較符合認知。」陳亮恭將排名解釋為大數據分析的邏輯,更換演算法就出現不同的排名,但陳亮恭今年「正式」成為全國醫界第一,因為今年全球排名4513名,是全國不分學門領域排名的醫界第一人。對此,陳亮恭表示,驚訝且惶恐、不敢置信,因為近3年遭逢肺炎疫情,感染科研究受到全球關注與重視,感染領域相關研究或許會有顯著提升。對於高齡醫學的發展,陳亮恭表示,最近美國醫學雜誌出版一篇專文,引起全球高齡醫學界震盪,美國在面對人口高齡化過程中,國家對於高齡研究投入極高,但過去35年來老年醫學專科醫師數量卻逐年減少,因為照顧複雜的高齡病患不僅辛苦,收入也低於一般專科,若依市場需求取捨,高齡醫學顯然不是多數醫師的選項,因此需要政府的重視。他表示,台灣人口高齡化程度與速度都較美國嚴峻,目前實際真正專責從事高齡醫學的專科醫師屈指可數,政府雖透過醫院評鑑及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希望強化高齡照護,但許多醫院實際上的投入仍相當有限。高齡議題無可迴避,政府必須有更直接且明確有力道的作法,及早因應。陳亮恭說,人口高齡化的相關挑戰,正是現在醫療體系變革的核心,需要更具人口結構變化思維來研議策略,不能再以疾病思維尋求醫療體系的解方。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由史丹佛大學專家透過 Scopus 的論文影響力數據計算得出,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今年是連續第四年發表,使用以下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1.總引用次數2.Hirsch h-index3.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4.單獨作者、5.單獨或第一作者6.單獨/第一或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資料來源】「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榜單
-
2023-10-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急性中毒易診斷,慢性中毒難發覺!醫分享「恐怖生活五毒」, 十大排毒習慣養起來
現代人罹患癌症、慢性病等愈來愈多,生活環境的傷害可能是原因之一。有醫師分享,常有些找不到病因的懸案,很可能都是慢性中毒,醫師列舉生活中的五大毒,不自覺的錯誤習慣,導致每天一直接觸而慢性中毒。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其臉書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指出,常發現很多病人跟醫師找不到病因的懸案,很可能都是慢性中毒,中了生活的五大毒。而急性中毒症狀凶猛診斷容易,比較恐怖的是生活中的毒,往往是沒有自覺的錯誤習慣,導致每天接觸不知不覺慢性中毒。年輕時可能肝腎功能排毒強,症狀還不明顯,但隨著經年累月累積毒素,輕者傷肝傷腎傷心傷大腦傷骨髓傷免疫,嚴重者就是癌症。《元氣網》以下整理來自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成大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俊璋的提醒,讓大家知道生活毒素無所不在。生活第一毒:吸入毒包括二手煙、三手煙、廚房油煙、燒金紙、汽車香水、臥室香氛、煮沸的開水蒸氣、電子煙、傳統蚊香電蚊香、裝潢的甲醛等。短期暴露於可能會造成咳嗽、頭痛、眼睛不適、喉嚨痛、打噴嚏、噁心、呼吸不順和心律不整等症狀。長期暴露將會造成更嚴重的胸腔問題和過敏症,例如氣喘、支氣管炎和肺氣腫,肝腎衰竭、還會增加心臟病和肺癌的罹患率。電線、冷氣濾網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也曾談過生活中潛藏毒素的問題,例如打掃生活環境時,我們經常會忽略電線的清潔。曾有人將電線上的灰塵化驗,發現上面有許多有毒物質,因此常常的清潔非常必要。還有冷氣的濾網,過去有研究發現,冷氣的濾網沒有清,冷氣開啟後室內的細菌病毒量會上升四成左右,所以很多人一開冷氣便會打噴嚏就是這個原因。生活第二毒:黴菌毒浴廁黴斑、寵物皮屑霉菌、香港腳的襪子、潮濕劣質咖啡豆、開封很久的堅果花生、黴斑的枕頭被單床套與床墊。造成發霉現象的黴菌,不但會釋放出過敏物質,引發過敏、氣喘,有些毒性強的黴菌,更會引起嚴重的肺部病變,甚至死亡。生活第三毒:清潔化學毒洗衣精、洗衣香氛球、洗碗劑、化學海綿、浴廁芳香劑、漂白水、除黴劑有研究指出,洗衣劑與衣物柔軟除靜電紙洗衣,烘乾加熱時,散發出25種有機溶劑,包含了致癌物苯和乙醛,其他含有香味的洗衣產品,也揮發出有毒化學物質。百滅寧是殺蟲劑,殺塵蹣洗衣精若含百滅寧易殘留在衣服上,皮膚敏感者接觸後恐有紅疹等過敏反應,兒童長期接觸也可能注意力不集中長期接觸百滅寧恐造成肺癌及肝癌。科技海綿拿來洗碗要小心甲醛與三聚氰胺中毒,三聚氰胺對於腎臟及膀胱健康危害甚大,長期暴露下,甚至可能罹患膀胱癌或腎臟癌,甲醛則是一級致癌物,恐增加罹患鼻咽癌、白血病的風險。漂白水浴廁清潔劑是一種強氧化劑,對黏膜、皮膚及呼吸道具刺激性。一般家庭用漂白水,主要含次氯酸鈉,會刺激並腐蝕暴露的部位。皮膚或眼睛暴露時,造成刺激可能導致發炎、角膜損傷及皮膚的灼傷,若不甚吸入,則會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甚至肺水腫、呼吸衰竭。生活第四毒:加熱與容器毒塑膠袋裝熱湯、使用不對的微波容器、燒烤油炸食物到焦黑使用塑膠袋或不合格的容器裝熱食或微波如美耐皿,是以甲醛和三聚氰胺為原料縮合而成的塑膠,使用該類塑膠容器盛裝食品時,容易產生塑化劑,導致生殖系統損傷與不孕外,更是有致癌風險。另外燒烤烤焦食物含丙烯醯胺、異環胺、多環芳香氫等滿滿致癌物。含雙酚A熱感紙成大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李俊璋曾受訪指出,日常購物拿的發票、ATM領錢的收據等熱感紙,都含有致癌物質雙酚A,我們用手拿了這些東西後,如不洗手就吃東西,便會直接把毒物吃下肚。雙酚A也會對生殖系統會造成異常。生活第五毒:經皮毒洗髮精、乳液、面膜、保養品、化妝品、酸痛貼布藥膏、提神精油、髮膠、染髮劑所謂經皮毒,是透過皮膚進入體內,再經由血液和淋巴擴散、累積的化學毒素。「經皮毒和透過口腔進入的毒素完全不同!」,由於肝臟具有排毒功能,因此經由嘴巴吃進肚子裡的毒素,90%以上都能被代謝分解;但經皮毒若要排出體外,卻只有10%能排出體外。「螢光劑」、「界面活性劑」、「塑化劑」重金屬、香水或髮膠中的「香精」和「定香劑」、以及家具、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中可能暗藏的「甲醛」等,這些化學物質雖然少量不足危害,但一旦接觸過量,輕則過敏、肝腎衰竭、不孕,重則致癌。改變個人習慣才能避免生活毒害生活從起床到睡覺,毒性物質可說是無所不在。那我們該怎麼辦?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李俊璋曾受訪指出,小心仔細看懂怎麼吃、怎麼用,了解「安全容許量」,與生活中的化學物質和平相處,其實「可以不用太擔心」,因為身體對毒物還是有一定的排除和淨化的能力。重點是要改變個人生活習慣,例如吃東西前先洗手、不要喝塑膠杯飲料、避免微波食物…等,減少毒物累積。如果不節制、不改變,等到肝臟等無法負荷時就會生病。十大排毒習慣1.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及餐盒、紙杯、美耐皿餐具、保鮮膜等,不用塑膠袋裝熱食。盡量使用陶瓷、玻璃或不鏽鋼器皿。2.盡量減少使用香氛、化學清潔劑,若有使用一定要注意環境通風。3.化妝品、洗髮精等,選擇使用天然成分的購買。4.不要常吃罐頭食品,因罐頭內部塗層的成分多含有雙酚A。5.注重均衡飲食,吃鮮新的食物、有營養的食物,少吃速食等垃圾食物,以提升肝臟代謝功能。6.選擇有品質保證的食物,不過量購買,買回來也要妥善儲藏,以避免吃到發黴食物。7.多喝水、保持腸道健康,避免便秘,讓毒素排出體內。8.多運動、常流汗,可以提高代謝能力,同時降低脂肪囤積。9.避免熬夜,注重睡眠品質,睡眠也是護肝之道。10.適當使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空氣偵測器等,幫助室內空氣清潔。寢具要勤換洗,發黴寢具直接更換。【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
-
2023-09-28 醫療.呼吸胸腔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如何治療?藥師詳解肺阻塞的藥物治療,降低急性惡化率及嚴重度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肺阻塞,是一種異質性的肺部疾病,其特徵是由氣道異常,例如:支氣管炎、支氣管細支氣管炎,或肺泡異常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症狀,導致持續且通常是進展性的氣流阻塞。此疾病現在已成為全球前三大死因之一,被視為重要的公共衛生挑戰,其中90%的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2012年有超過300萬人因慢性阻塞性肺病而死亡,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6%。確診為肺阻塞後的藥物治療介紹一旦診斷為COPD後,會進一步執行肺阻塞綜合評估,以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作為治療的依據。以往將綜合評估的結果分為ABCD四個組別,2023年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發表的治療指引(GOLD 2023)將評估結果中的CD組整合為E組,即為ABE三種評估結果。對於急性惡化的病人不再做區分,只要在一年內大於兩次中度惡化或大於一次導致入院的惡化即歸類為E組,如此可以更方便醫師評估急性惡化的病人,快速擬訂治療方針。GOLD 2023治療指引也因應新的評估結果分組給予COPD藥物治療的建議,依給藥途徑可分為吸入劑及口服藥物,並以吸入型藥物為主要的治療選擇。吸入型藥物可以分為支氣管擴張劑和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依其藥理作用分類可再分為: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β2 agonists)和抗膽鹼藥物(antimuscarinics)。醫師會依據疾病嚴重程度及惡化風險等個人狀況,處方單一成分或是合併不同成分一起使用。COPD藥物治療-口服藥物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β2 agonists)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刺激β2受體,放鬆呼吸道平滑肌,對支氣管收縮產生拮抗作用。此類藥物分為短效(SABA)和長效(LABA)。短效劑型的作用通常持續4至6小時,可以做為急性發作時的用藥。長效劑型的作用持續時間為12小時或更長,可以顯著改善肺功能、急性惡化和生活品質。抗膽鹼藥物(antimuscarinics)抗膽鹼藥物的作用是阻斷呼吸道表面上M3受體,以阻斷支氣管收縮作用達到支氣管擴張的效果。此類藥物也有短效(SAMA)和長效(LAMA)之分。短效抗膽鹼藥物可以做為急性發作時的用藥,長效劑型則可以改善病人的肺功能,減輕症狀及急性惡化,改善生活品質以及降低死亡率。吸入型類固醇(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吸入型類固醇直接局部作用在呼吸道平滑肌上,降低發炎反應,減少呼吸道的黏液分泌及上皮組織腫脹,相較於口服藥物,較少全身副作用且方便長期使用。吸入型類固醇通常會搭配支氣管擴張劑合併使用,可以減少急性惡化發生、改善病人肺功能及生活品質。需特別注意,使用含有類固醇的吸入劑,在使用完畢時應漱口。COPD藥物治療-吸入劑治療COPD的藥物以吸入劑為主,因此正確的使用吸入劑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吸入劑的裝置類型可以分為:乾粉吸入劑(DPI)、定量噴霧吸入劑(MDI)、緩釋型氣霧吸入劑(SMI)、吸入用膠囊劑。乾粉吸入劑(DPI)和吸入用膠囊劑(不可吞服,須依指示放入裝置中刺破)無須按壓裝置,而是靠自身肺部吸力把粉狀藥物吸入,適合可以執行有力且深吸的病人,但需要注意不可儲存在潮濕處。本院現有的乾粉吸入劑(DPI)有:Anoro Ellipta(安肺樂易利達)、Relvar Ellipta(潤娃易利達)、Symbicort Turbuhaler(吸必擴都保)、Trelegy Ellipta(肺樂喜易利達);吸入用膠囊劑則有Seebri Breezhaler(吸補力吸入膠囊)。定量噴霧吸入劑(MDI)、緩釋型氣霧吸入劑(SMI)需要在按壓裝置的同時吸入藥品,病人需要進行緩慢且深度的吸氣,適合手口可以同時進行的人。此類藥品可以搭配吸藥輔助器(如愛治喘吸藥輔助器. AeroChamber)以減少手口不協調的影響,提升藥品進入肺部的比例。本院的定量噴霧吸入劑(MDI)現有: Berotec N(備勞喘)、BeroDual N(備喘全)、Bevespi(必肺宜)、Foster(肺舒坦)、Seretide(使肺泰)、Trimbow(喘寶);緩釋型氣霧吸入劑(SMI)則有:Spiolto Respimat(適倍樂舒沛噴)、Striverdi Respimat(適維樂舒沛噴)、Spiriva Respimat(適喘樂舒沛噴)。使用吸入劑治療的目的除了可以減輕症狀,減緩肺部功能下降速率,也能降低急性惡化的頻率及嚴重程度,從而改善生活品質、降低死亡率。因此,規律使用藥品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切勿等到症狀出現時才使用短效藥品舒緩,也須依從醫師指示服藥,不得自行停藥。若是醫師替您更換了藥品,特別是吸入劑裝置不同時,應當熟知使用方法。每一種吸入劑類型的注意事項皆有差異,若是有相關的用藥及操作問題,皆可向藥師詢問。除了藥物治療外,COPD尚有許多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措施。導致COPD主要是暴露在吸菸的環境和吸入空氣污染的有毒顆粒和氣體,因此戒菸十分重要,可諮詢家庭醫學部尋求戒菸服務。定期疫苗注射也有助於穩定COPD,例如:流感疫苗、新冠肺炎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以上均與穩定期肺阻塞的病程進展和生活品質息息相關,慢性阻塞性肺病既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期望大家都能遠離疾病,呼吸無阻。延伸閱讀:.肺功能檢測到底在測什麼?醫: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就該測.為何慢性阻塞性肺病更該運動?COPD患者應避免哪些運動?.「咳、喘、痰」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吃什麼?6飲食原則補足營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仍大 專家建議新型疫苗和單株抗體延續保護!
隨著新變種新冠病毒株的出現,公衛專家憂心未來可能會有新一波疫情。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亞變異株仍不斷變種,導致病毒傳播力、免疫逃脫漸強,高齡、免疫低下、具慢性病史等脆弱族群仍在犧牲,而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為增強該族群的保護力三大支柱。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也認為,面對新冠疫情可能捲土重來,免疫低下族群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將比一般人更容易面臨重症、死亡威脅,其嚴重性不容小覷。Q:面對新冠病毒,哪些「脆弱族群」需要額外保護力?新冠病毒的威脅下,仍有三個族群免疫力差,面臨著較高風險:1) 高齡族群2) 免疫低下族群(惡性腫瘤、血液疾病患者,或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HIV等免疫不全者)3) 有慢性病史族群陳秀熙提醒,外界多認為新冠疫情已經結束,但事實是「超額死亡」截至八月國內超額死亡率仍達百分之十五。呼籲針對脆弱族群,防疫措施至少應維持至年底。Q:如何增加「脆弱族群」對抗新冠病毒的保護力?脆弱族群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進行以下措施,並參照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保護方式:1) 接種新冠疫苗 👉9/26疾管署開放疫苗接種2) 接種單株抗體3) 使用抗病毒藥物陳秀熙表示, XBB次世代疫苗將引進台灣,各國也有新型單株抗體、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發,但引進這些新工具台灣還需一段時間,且因財務有限,政府應評估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三者效益,找尋科學實證據來做出決策。盛望徽指出,隨著雙價次世代疫苗或新型疫苗的問世,免疫低下族群或符合注射標準的民眾應盡早施打疫苗。此外,對免疫低下族群來說,注射單株抗體,也是個人防護重要一環。研究指出,對於部分免疫低下族群,疫苗的保護效果不見得可以完全發揮,有些免疫低下族群注射疫苗後,甚至只有三成產生抗體保護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單株抗體確實可針對免疫低下族群提供更多保護,且效果達六個月。儘管新變種病毒株的出現,單株抗體的預防效果可能下降,但單株抗體還是可以產生交叉保護力,對免疫低下族群,還是具有一些保護效果。兩位專家皆認為,對於脆弱族群的防護,應該要以科學實證證據做依據,從疫苗、單株抗體到抗病毒藥物等,依國家財務考量,進行整體性、永續性規劃,這樣才能真正對民眾、脆弱族群帶來保護。Q:免疫低下族群面對新冠病毒的威脅,需要那些延續保護??隨著疫情解封,大眾對新冠病毒的威脅越來越輕忽,癌症病友、曾接受骨髓移植等免疫低下族群,正擔心疫苗沒效,防護力不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免疫低下族群同樣也希望和其他人一樣回歸正常生活、擁有正常社交的機會!」對多數人來說,疫情已解封,但不少免疫低下病友仍不敢脫下口罩,盡量減少去公共場所活動,去醫院更是繃緊神經。他認為,政府應思考如何幫助這群病患恢復正常生活,無論是疫苗或單株抗體的提供,都應該要足夠,給予免疫低下病友延續性的保護。Q:為什麼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如此巨大?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新冠病毒很容易突變。儘管多數人已建立免疫防護力,但對於免疫低下族群來說,這意味著「更容易受感染」、「感染後易演變成重症」,且潛伏期可能更長,因此更有可能傳染給其他人。賴基銘指出,正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可能惡化,癌症治療還可能被迫中斷。如果醫師評估有必要,建議病患事先施打疫苗再加上單株抗體保護,避免兩難局面。儘管新冠疫苗對免疫低下族群有幫助,不過許多臨床研究顯示,這群病患需要額外追加單株抗體提升防護力。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認為,未來,不管疫苗或單株抗體,只要是醫學證據證明對病患有保護效果,都應該盡力納入常規政策讓病患有選擇權。保護免疫低下族群免受新冠病毒威脅:XBB.1.5變異株疫苗和單株抗體的延續保護新冠疫情的變異和威脅令免疫低下族群倍感不安。他們擔心現有的防護措施可能無法抵禦新冠病毒的超強突變和感染力。針對這個族群,疾管署給予回應:1.接種XBB.1.5變異株疫苗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今年冬天鼓勵民眾接種一劑XBB.1.5變異株疫苗,建議免疫低下、高危險族群都要接種疫苗。2.單株抗體的準備據疾管署統計,至今年九月九日為止,總共採購一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已用六五三三劑,庫存三四六七劑。目前正在整理及盤整所有臨床使用的效果,評估效益。只要在Evusheld仍有庫存、未屆效且有效等前提下,均由政府公費支應,供患者使用。政府確保民眾獲得妥善治療曾淑慧表示,為確保民眾獲得妥善的治療,政府將在有限財源下,持續參依疾病流行趨勢、藥物最新臨床實證、公共衛生及社會成本效益、專家建議及國際作法等因素,評估用藥的可能性。若未來有新的單株抗體問世,將參考疫情變化、國際情形,並確認其效力,並召開專家會議,才會採購,若有必要,報請行政院使用相關經費支應。
-
2023-09-23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南投縣】改變醫療不均問題 陳南松:整合資源深入社區
南投縣是全台地理面積第二大的縣市,卻是全台唯一沒有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的縣市,醫療資源不均且不足,南投縣政府近年透過遠距醫療、尋求民間資源等方式,深入社區,推動慢性病防治等公衛政策,更因應不同族群使用不同語言宣導衛教。城市健康1:遠距衛教半年服務3萬人 南投全縣有13個鄉鎮市,幅員遼闊,且境內六七成面積是山地高原,陳南松兩年前上任局長後,衛生局即與台灣遠距智慧之愛公益聯盟平台合作,在各鄉鎮進行遠距醫療、遠距照護與遠距衛教,遠距衛教自2023年3月1日開辦至今,已服務3萬8千多人次衛生局並透過民間團體,募集20台五合一量測儀器,在社區據點為老人檢測血壓、血糖、血氧、體重、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數據資料上傳到雲端(醫師馬上看APP),一發現不正常數值,立刻通知公衛護理師及受測長者的家人,盡快展開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這項遠距照護已服務3萬人次。陳南松強調,衛生局沒花一毛錢,靠著民間資源的協助,做到遠端照護和遠端衛教,也讓衛生局在偏鄉順利發展智慧醫療,可充分運用系統取得的數據資料,打造南投的「智慧健康雲」。城市健康2:腦中風 綠色通道計畫陳南松坦言,相較於其他縣市,南投縣「很貧窮」,衛生局必須設法尋求民間資源,2022年初與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合作,啟動「30秒即時心電圖量測心房顫動快速就醫(綠色通道)醫療服務」,就是由扶輪社等民間團體捐助14台、每台單價逾10萬元的「30秒即時心電圖測量儀」,配置到局本部及13個鄉鎮市衛生所,開辦免費的心房顫動篩檢,讓50歲以上成年人免費量測,透過心房顫動檢查,提早防治腦中風。30秒即時心電圖測量儀測出的數據,上傳雲端由臺中榮總心臟內科支援判讀,一旦發現發現數字異常,衛生所的公衛護理師如同醫院的個管師,馬上對心律不整的民眾進行衛教與追蹤,並轉介至南投六家醫院(綠色通道)提供快速就醫治療。陳南松說,綠色通道「心房顫動快速就醫醫療資源整合計畫」,有如一條龍式的快速服務,可及早發現心血管問題的高危群,減少因腦中風產生的後遺症及家庭負擔。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打造健康城市3:慢性病防治 健康吃快樂動在慢性病防治上,陳南松指出,NCD(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是導致全球死亡及失能的最主要原因,一年造成四千多萬人死亡,占人類死因七成以上,而且四大NCD(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呼吸道疾病)死亡人口中,四成都是過早(70歲之前)死亡,2011年全球世界衛生大會(WHA)提出NCDs是人類公共衛生的緊急事件,人類必須重視慢性病的預防和管理而不論是何種慢性病,罹病源頭來自不適當的飲食、吸菸、 酗酒和缺乏運動,因此南投縣全力推動健康飲食與運動。陳南松表示,簡單來說,就是教育大眾「健康吃 快樂動」,尤其縣內高齡人口多,衛生局前進社區開設銀髮健身俱樂部與銀髮動動班,讓長者持續運動,針對飲食則推出「健康餐盤」,設計四五十種餐盤內容,教育長者吃得營養健康。陳南松指出,由於南投縣2023年已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全縣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0.52%,建立友善高齡社會,更是南投縣的目標。他強調,讓老人培養數位能力,透過二度就業或擔任志工來融入社會,是所有公部門的責任,縣府希望讓老人享有快樂老年,讓不健康餘命(不健康之存活年數,包括失能、臥床、慢性病纏身等年數)降至最低。打造健康城市4:針對不同族群 客製化衛教南投境內有多元遼闊的原鄉部落,南投縣衛生局特別與弘光科技大學營養系合作,在信義鄉的原民部落執行「營造健康新風貌」系列課程,提升當地照服員的健康知識,並編撰布農族語的健康書,讓照服員用族語為長者講解慢性病、營養、運動、口腔保健等知識,配上圖文解說,讓原民感受這是他們專屬的書。陳南松同時介紹,部分量販賣場平時會捐贈食物到原鄉部落,衛生局也與其合作,一方面請廠商提供較健康的食品,另一方面製作營養飲食的車身宣導廣告,再由原民局協助翻譯成原民族語,沿路向部落民眾宣導健康飲食的重要性。針對新住民人口快速增加,衛生局近年也在衛生所培訓志工,訓練通譯員,透過新住民社群協助宣導公衛政策,例如疫苗接種,腸病毒預防等,讓每一個族群都被照顧到。 【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9-23 醫聲.醫聲要聞
三年疫情促成公衛師法,陳秀熙盼公私合作留著人才
三年多的Covid-19疫情,萬物被病毒囚禁,卻喚起了民眾對公共衛生的意識,在這場百年大疫裡,造成1千多萬國人染疫、19多萬國人死亡,這也間接促成了台灣討論20年的公衛師法於通過,日前更成立的台北公共衛生師公會,成了亞洲先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認為,公衛師扮演著政府、醫界、民眾間的橋樑,未來期許透過公私夥伴合作關係,投入AI大數據朝智能健康照護邁進,留住台灣公衛人才也守住全民健康。對於公衛師這份新興職業,外界或許仍有些陌生,陳秀熙介紹,專業概括了出生到死亡,成人健檢、預防保健到慢性疾病照護等,各領域展現出對公衛師的需求。他舉例,長照機構配置醫療人員、社工師,缺少了串接協調雙方的公衛師角色,長輩的運動健康、飲食營養、口腔衛生,甚至是慢性病或癌症的處方籤用藥及醫療轉介等工作,「繁忙的健保業務中,彌補人口老化的市場。」再到近年講求的職場健康,陳秀熙也說,現有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師之外,需要公衛師穿梭各個部門之間,相輔相成,得以綜觀職場整體員工的健康,像是健康檢查、身心靈壓力及職場憂鬱等預防醫學角度,進一步擴大到環境保護等面向。不僅如此,婦幼保護、校園衛生、食安等領域也得插旗防守。陳秀熙說,特別是在新興傳染病期間,公衛師兼負健康促進、流行病學分析、衛教管理等專業,面對疫情時,能協助基層醫療院所、各層級醫院進行公共衛生傳染病調查,透過大數據分析後的報告,提供醫療政策管理者、政府部門制定政策的指引;而後疫情時代,則是因應大流行之前,提出緊急應變的重要指南。公衛師的觸角必需天羅地網涵蓋各方,舉辦二年的公共衛生師證照國考,誕生出197位的公衛師,不過,陳秀熙認為,以台灣人口而論,應該要達到350人,然而,公衛缺乏的是專業人力需求,「相較於政策管理、全民健保,對於公衛的投資過少,光從疫苗的投資就能看出與國外差異。」他建議,政府應該攜手民間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善用跨領域投資衛生健康,也創造出公衛師的人力需求,藉此也能吸引公衛專業背景的年輕人走入AI技術的晶片,好比台積電投資健康產業,研發出基因檢測、早期篩檢等前端預防的服務,「政府要因應時事配合智慧健康產業,便能創造雙贏。」也得以留住流向歐美市場的公衛人才。談到對於台灣公衛師的願景,陳秀熙直言就是結合AI智慧健康,台灣擁有AI大數據優勢,如果公私部門、民意代表及醫療端和公衛師伸出合作的手,追上起步20多年的歐美國家不嫌太晚,他認為,「我們花了20年對話、溝通,促成了公衛師法,現在是要真正實現民眾、政府、醫療端跨接,公衛師願意努力,守住國內並與國際衛生接軌。」
-
2023-09-18 養生.保健食品瘋
如何辨識健康產品資訊真實與否?紐約時報教你3招分辨偽科學
我在2023-8-29發表薑黃保健品造成肝損傷 – 法國與澳洲政府警告,沒多久讀者Arthur就留言:「市面上有販售加了薑黃粉的飯(養生便當很常見),看起來很高級,這就是商機,保健食品都在靠話術和行銷製造商機。有家餐飲業大肆宣傳料理來自失傳百年,傳說中日本無老婆婆的技藝料理…日本真的有無老婆婆嗎?無老婆婆做的保證養生嗎?現在人很養生,吃什麼都要有根有據,就形成了教授說的偽科學,消費者要科學理論支撐,我就餵給你偽科學。我在家族群組裡也一直在對長輩們分享的網路養生謠言提供正確(反駁)資訊,有些謠言的嚴重性令人懷疑是故意傷害人的,但是為了不傷和氣,況且我也是長輩之一,後來也只好默默不語了。」也算是很巧,其實早在一個月前我就翻譯了一篇紐約時報在2023-7-26發表的的文章How Fake Science Sells Wellness(偽科學如何推銷健康):逛雜貨店或藥房時,你不可能不看到宣揚健康益處的華而不實的標籤。例如,在飲料貨架上,您可能會發現據稱支持「腸道健康」的「益生元」蘇打水。在美容部,您會看到「醫用級」精華液、「益生菌」面霜和「皮膚排毒」護理。前往補充劑部門,您會看到「免疫支持」、「荷爾蒙平衡」和「增強能量」等承諾。幾個世紀以來,營銷人員一直在使用聽起來科學的流行語來銷售產品。但這種情況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衛生法和政策研究主席蒂莫西·考爾菲爾德 (Timothy Caulfield) 創造了scienceploitation (科學剝削)一詞來描述品牌如何借用新興科學領域的語言來營銷未經證實的產品。【註:scienceploitation是science (科學)和exploitation(剝削、利用、佔便宜)的組合字】考菲爾德先生說,如今scienceploitation (科學剝削)出現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得多,包括搜索結果、社交媒體平台和有影響力的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將自己定位為健康,消費者常常被令人困惑的選擇淹沒。趨勢預測公司 WSGN 的分析師兼美容主管西耶娜·皮喬尼 (Sienna Piccioni) 表示,購物者優先考慮的是科學證據,但他們並不是總是能夠將事實與虛構區分開來:2021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相信科學的人比較可能會分享含有科學參考資料的虛假聲稱(相較於不含科學參考資料的虛假聲稱)。【註:2021 年的論文是Misplaced trust: When trust in science fosters belief in pseudoscience and the benefits of critical evaluation(錯置的信任:當對科學的信任培養了對偽科學和批判性評估的好處的信念時)】去年 12 月,聯邦貿易委員會修訂了與健康相關的產品指南,強調公司應「通過高質量、隨機、對照人體臨床試驗」來支持健康聲明。但專家表示,該委員會不太可能會密切監控公司如何營銷其產品,至少在預算沒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品牌太多了」,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營養科學和毒理學系助理研究科學家凱文·克拉特 (Kevin Klatt) 說。所以,現在我們只能靠自己了。但你仍然可以武裝自己。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營銷策略:塞爆的成分表公司經常試圖利用適應原(adaptogen)和活性炭等時尚產品獲利,您可以在餅乾包裝和牙膏等商品上找到它們。即使是已知有效的成分也可能被操縱:例如,美容和護膚品牌可能會在保濕霜中使用0.2% 的維他命C,儘管有證據表明維他命C 的含量需要更高才能產生效果。這就是為什麼搜索看似科學的成分表不一定有幫助。大多數成分表並沒有說明每種成分的質量或數量,也沒有提及它們會如何與其他成分相互作用或其穩定性——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功效。「促進」和「支持」等模糊術語製造商使用沒有明確和具體定義的詞語,如「幫助」、「促進」、「支持」、「刺激」、「加強」和「優化」來暗示積極的健康作用。但事實上沒有可量化的方法可以衡量這類聲稱。保健品公司無需向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證明產品的有效性,因此經常依賴上述術語。但瓶子上經常會有一個小小的免責聲明,稱該產品「無意用來診斷、治療、治愈或預防任何疾病」。他們會先暗示該產品有效,然後會在一個較不明顯的地方說沒有證據表明它有效。不過,當人們看到「支持」這樣的字眼,就可能會認為該產品可以治療他們的疾病。其他術語,如「臨床測試」、「研究支持」、「醫生推薦」和「基於證據」,出現在美容或個人護理領域,但往往缺乏需要驗證的背景。當您看到這些術語時,您應該要問的是:測試的結果是什麼?研究的質量是如何?由誰進行?研究人員或認可者是該領域的合法權威嗎?值得懷疑的研究標榜健康的品牌可能會在其網站上添加研究連結,但其實這些研究往往只是針對新興數據的總結,而根本就沒有提及相關產品。許多公司都會列舉與聲明無關的研究。公司引用的證據可能是設計不當的研究,也可能是精挑細選的(cherry-picking,摘櫻桃)。你想要看到的是對產品本身進行實際嚴格研究的結果,表明它有效,但情況幾乎從來都不是這樣。您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評估聲稱如果您想了解產品的合法性,聯邦貿易委員會建議進行搜索產品名稱,加上「評論」、「投訴」或「詐騙」等字樣。您還可以查看信譽卓著的專業協會和主要公共衛生組織,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或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例如,如果一種草藥補充劑聲稱可以治療高血壓,您可以搜索美國心臟協會或美國心臟病學會的網站,因為這些組織經常有相關的文章、立場聲明和薈萃分析。考爾菲爾德說,在考慮流行的成分或產品時,請記住「一項令人興奮的研究」並沒有多大意義。儘管微生物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康普茶瓶上經常會說它們具有「微生物組友好」的好處。因此,他說,在花錢之前,請更加信任包含有關某個主題的大量證據的來源。請記住,沒有任何一種成分可以在一夜之間改變您的健康。克拉特博士說,如果一種產品確實包治百病,那麼每個醫療組織都會爭先恐後地認可它。「任何聽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都可能是好得令人難以置信」,他補充道。原文:紐約時報教你「偽科學如何推銷健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2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雲林縣】全力推動健康城市 曾春美籲中央:職場健康檢查應與時俱進
雲林縣2023年上半年人口出現十年來首度正成長,除了因為招商成功,部分關鍵也來自縣府全力推動多元化的健康政策,從高齡者安心養老、婦癌篩檢、酒癮戒治、肺功能檢查到職場健康,同時更朝著推動「與疾病共存」心理健康方向努力,要教育民眾正向看待疾病,才能享有優質的預後人生。呼籲中央職場健康應與時俱進 以保障勞工安全健康肺癌防治是雲林縣的公衛施政重點。雲林縣衛生局局長曾春美表示,衛生局民國 105 年與肺病防治基金會及企業合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檢測的專案計畫,對象包括雲林縣環保局稽查員、各鄉鎮市公所清潔隊員及警察局各分局員警,一共做了244人,107年再針對中小學教師檢測了500人。她說,一開始國健署並不支持LDCT,因為一來擔心有輻射問題,二來認為檢測會出現偽陽性,易造成民眾恐慌,雲林縣這兩年的檢測分別檢出16%及20%的「有異常」及「明顯異常或疑似惡性腫瘤」,109至110年衛生局與扶輪社合作,繼續推動LDCT檢測,而國健署也動了起來,111年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雲林縣有五家醫院配合辦理,分別是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安生醫院、彰基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及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為高風險族群提供檢測。另外,針對職場的肺部健康,現有的職業安全衛生法對勞工的健康檢測內容已不足,曾春美表示,雲林縣將向中央反映,建議勞動部把肺功能檢查列入勞工一般體格檢查項目,以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曾春美更強調,提供安全健康的職場是企業主的責任,雲林縣衛生局希望能擴大與企業合作,鼓勵企業主增加勞工檢查項目,例如X光等,讓企業主了解員工健康是企業的資產,一旦員工生病, 反而是企業的損失。健康城市一:前進社區 一站式篩檢曾春美表示,雲林縣老化程度居全國前四名,偏鄉多,多數老人集中在偏鄉地區,但縣府在推動各種疾病篩檢時,最大難題是有一些老人「永遠邀不到他們出來」。 她說,會出來參與篩檢的老人占比約百分之五十幾,「但其他的不出來就是不出來」,衛生單位用盡所有方法也沒用,進一步探究原因發現,第一是這些老人沒有健康識能,自覺認為「現在又沒怎樣,何必檢查」;第二是怕自己一旦檢出陽性後,在地沒有醫療院所,要赴其他鄉鎮市就醫又無人接送,交通困難,最後延誤就醫。因此,衛生局近年積極發展外展醫療,以衛生所為根據地,主動前進社區。曾春美說,民國111年起,雲林縣縣長張麗善要求各地衛生所做到一站式篩檢,在各地衛生所每月提供一次各種癌症的篩檢,民眾可到站進行癌症癌檢。衛生局也積極邀請符合資格的醫療院所參與社區外展篩檢服務。針對婦癌篩檢,雲林縣也發展出在地特色,結合美容美髮業,從民國109年起招募有意願的業者擔任素人說客,在社區婦女美容美髮的閒聊之間宣導婦癌篩檢,提高民眾的健康認知,迄今已邀約 234 位女性完成婦癌篩檢。健康城市二:建立個案管理系統由於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曾春美強調, 雲林縣對公共衛生的推動,以前端的預防保健為主,衛生局近年與長庚集團合作「銀躍雲林‧健康 e 把罩」個案管理系統,針對中高齡以上民眾,提供完整性的健康照護服務,健檢異常者的資訊會進入系統資料庫,系統針對疾病異常進行前期追蹤,也會對這些民眾展開疾病衛教及營養、運動宣導介入,減少慢病惡化及共病的發生。曾春美說,這套系統由各地衛生所負責,因為這群健檢異常者都是社區裡的慢性病高風險族群,為免以後失智失能,衛生單位要提早接觸這些可能的個案,提早防治。健康城市三:醫消聯手 搶救腦中風為打造健康城市,雲林縣致力降低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意指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救護車緊急載送的患者到院存活率已從之前的7%,提升到21.74%,超過三倍。曾春美指出,為了增強到院前的救護能力,雲林加強醫消聯手。以腦中風來說,消防單位一線隊員第一時間會做腦中風辨識,將高度疑似的腦中風病人送往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斗六分院、若瑟醫院、彰基雲林醫院、中國醫大北港分院),消防局配置的護理人員會在勤務指揮中心做線上指導,衛生局輔導急救責任醫院參與衛福部的「提升急重症及加護病房轉診品質計畫」,都已建立急救快速通道。曾春美也說, 雲林縣每季舉行縣內各大醫院的院長會議,協調各醫院之間的轉診等合作分工事項,這樣的定期會議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動和機制,讓各醫院溝通無礙,資源分享,相互合作而非競爭。另一方面,為強化急救量能,雲林縣消防局也與台大醫院合作。曾春美說,雲林的A1死亡(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人數多,縣長張麗善日前指示要擬訂政策為消防隊員增能,目前全縣TP(高級救護技術員)有29位,仍屬不夠,未來每個消防分隊要再增加一位。健康城市四:遠距醫療 山海大計畫COVID疫情也帶動了雲林醫界的合作與遠距醫療的發展。疫情期間,衛生局啟動「六星共照」計畫, 針對小兒急診重症病例,輔導設有24小時急診兒科看(會)診的台大雲林分院、若瑟醫院建立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分流兒科診急診病人,並由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台大雲林分院提供急診兒科遠距會診服務,讓雲林各醫院與台大雲林分院連線,就由遠距專科會診先在原醫院急診處置兒科病人,減少輕症轉診、強化重症轉診,以免造成兒科急診綠色通道塞車。曾春美說,今年「六星共照 」將從小兒急診推展到全面的各科急診,衛生局要請台大提出計畫,爭取中央補助擴大辦理。她表示, 遠距醫療可彌補雲林各鄉鎮醫療資源的不均衡,衛生局正規劃推出遠距醫療的「山海大計畫」,先在山區的古坑鄉、林內鄉衛生所,海邊的水林鄉、四湖鄉衛生所開辦遠距醫療,未來會再加入崙背衛生所,第一步先推出眼科和皮膚科, 目前已開始布署。健康城市五:酒癮戒治 解決健康和社會問題雲林縣的肝癌死亡率偏高,是縣府公衛政策的重點。 曾春美表示,目前雲林的癌症死亡率中,肝癌排名二,近年衛生局積極推動BC肝篩檢,同時考量喝酒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又易引發家暴等社會問題,因此把酒癮治療做為重點目標。她說,雲林縣創先例,將酒癮治療化被動為主動,採取策略,廣佈據點,位在北港的諸元內科醫院為雲林縣酒癮治療機構之一,一方面針對患者提供肝臟疾病治療,同時媒合其他院所精神科醫師進駐諸元醫院執行酒癮治療,讓患者治標也治本。衛生局也從各管道推動跨科別轉介,訂定飲酒問題個案轉介與醫療服務流程,例如肝膽腸胃科發現酗酒者,可轉介到酒癮治療機構接受諮詢或治療酒癮。【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9-10 失智.大腦健康
哈佛大學最新研究:每天半匙這款橄欖油 失智死亡風險降28%
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5500萬人罹患失智症,沒有什麼比目睹摯愛的親人與失智症奮鬥更讓人揪心。近日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經常食用橄欖油可使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28%時,讓許多人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失智症有多種不同形式,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及額顳葉型失智症,但無論對患者或他們的家人、朋友來說,處理失憶都是一種折磨。這項大型的研究對參與測試者展開長達30年的追蹤調查。參與者每四年都會收到一份問卷,評估他們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無論受測者的飲食品質如何,如果每天攝取半湯匙以上的橄欖油,他們死於失智症的風險比很少或從未攝取橄欖油的人減少了28%。此外,如果用橄欖油取代一茶匙的沙拉醬或人造奶油,也能降低失智症風險8%-14%。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泰西爾(Anne-Julie Tessier)表示,該項研究強化了推薦使用橄欖油等植物油的膳食指南,並證實這些建議不僅對心臟健康有益,且有助於大腦健康。她說,以橄欖油這種天然食材來代替人造奶油和市售沙拉醬等油脂,是種安全的選擇,可降低罹患失智症而致命的風險。大家可能認為所有的橄欖油都有益健康,實際上只有一種橄欖油對健康具有最大效益。關鍵在於「特級初榨」(extra-virgin)這幾個字。另外,選擇經認證的有機產品,更有加分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諮商爆棚1/心理諮商爆滿另類現象 有人坦言為兩個字來
為降低年輕人自殺死亡率,衛福部八月起實施「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至50歲族群免費3次心理諮商,但有精神科醫師發現,部分前來諮商的人為失戀、課業壓力,心情不好,就申請諮商,甚至有人坦言只想「嘗鮮」。但也有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認為,心理諮商有其必要性,但需清楚說明諮商對象應是曾自殺或有自殺意念高風險族群。據了解,衛福部心健司本周將公布最新方案,不排除調整適用對象、補助方式等。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研究顯示,年輕族群憂鬱症發生率10年來大約增加20%,依2016至2021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15歲至30歲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從22.1萬人成長至29.2萬人,健保就醫人數占率由4.8%成長至7%,成長率為47%。「心理諮商方案大受歡迎,卻也發現另類現象。」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有些人失戀,心情不好,有些是功課變差、人際關係不好前來諮商,也有人坦承從沒做過心理諮商,想要嚐鮮。就他來看,這些人還不到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地步。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說,衛福部推廣年輕人心理諮商,給予外界感覺是希望民眾靠近、了解、多使用諮商,但真正用意應是讓有自殺高風險的年輕人利用諮商降低自殺風險,「如果沒有限定對象,一定會出現濫用、浪費的情形」。羅惠群說,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精神醫療屬不同層次,若心理問題未達疾病診斷,可由心理諮商協助,當心理問題危害到生活功能則進入心理治療,再嚴重引起焦慮症、憂鬱症等,才需精神醫療。諮商心理師不希望國人心理問題走向精神疾病,重視預防端才能省下健保資源。衛福部推動年輕人心理諮商,關鍵在於篩選出自殺高風險的人轉介至精神醫療,「把想自殺的人救起來」。「不否認可能有少數人如此,但大部分應該不是。」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張家銘說,台灣多數人內心是壓抑的,擔心被人貼標籤或歧視,不容易走進診間諮商說出自己心事,尤其青少年常有課業、感情、生涯等心理困擾,時常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造成自殺率上升,如果可以讓個人、醫療機構一起來面對,這都是開始,願意接受諮商的人,應該都是有需要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心理諮商十分有意義,最近有名女大生利用衛福部方案前來諮商,到診間時還沒有說任何話先哭了30分鐘,哭完後心理師詢問了解,女大生因男友劈腿苦不堪言,哭完、聊完後,心情放鬆不少,避免心情持續憂鬱,諮商是很值得的一件事。衛福部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提供醫事人員免費6次心理諮商,每次補助6000元,但15至30歲諮商方案僅3次,每次補助1600元,許多心理師認為諮商次數、補助金額應比照疫情時的模式。羅惠群說,全聯會已向衛福部心健司反應,且心健司於9月上路的第二階段方案,會更清楚說明降低自殺率的政策動機。楊聰財指出,不能因為少數人影響多數人的諮商權益,心理諮商、心理治療都需要療程,就像寫篇文章,要有「起、承、轉、合」,一般至少要4次,建議政府增加預算支援,避免「不完全」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療程,對個案及醫病關係反而造成傷害。★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9-02 焦點.健康知識+
你穿鞋進家門嗎?專家曝噁心實驗結果!警告:永遠不應該穿鞋進屋
是不是經常糾結,到底鞋子要不要穿進家門,現在,這位清潔專家實驗告訴你,為了孩子真的要顏色對待這個問題了!到底可不可以把鞋子穿進門?想必,這個問題毫無疑問地對很多家庭來說,答案是不行,但是也有不少人覺得,這件事情其實沒甚麼大不了,只要生活方便就好。但是,真的是這樣子嗎?或許看過清潔專家Dena O'Neill的實驗,你就會改變想法了。可以穿鞋進家門嗎?Dena O'Neill是一位清潔專家,近期她就透過使用棉花棒和培養皿進行了一項簡單的實驗,目的就是為了證明,其實將穿出入公共場合的鞋帶進家中,其實是不妥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先利用棉花棒擦拭了剛從外面跑步回來的運動鞋底部,並且塗抹到培養皿中,緊接著她到實驗組的玄關處地板再度取樣,「這是我們家裡唯一真正穿過鞋子的地板。」她邊做邊說到,「雖然我不是化學老師,但你會發現結果非常有趣。」實驗結果揭曉,令人震驚緊接著 , Dena將兩個棉花棒分別擦拭到兩個單獨的培養皿後,一個標記為「鞋底」,另一個標記為「玄關地板」,然後將它們放在「黑暗的壁櫥」中「不受干擾」一周。一周後,結果果然非常讓人梀目驚心。黃色、灰色還有白色的細菌,似乎在培養皿上生長著。看過結果的Dena說到,「實驗結果讓我覺得震驚,」「在進行培養皿實驗之前,我們在家裡本來就沒有穿鞋入門的習慣,而在看過之後,我更堅持我的決定。」她接著解釋說,「公園、公共衛生間等公共場所,本來就充滿很多噁心的細菌。」科學專家們紛紛表示贊同為了徹底執行她的決定,她也是有所準備的!當客人來訪時,她會準備鞋套提供他們使用,並建議穿上舒適的室內拖鞋。簡單的脫掉鞋子的這步驟,其實能夠減少「更頻繁地」清潔地板的時間!除了這個實驗外,本身就研究環境對健康危害議題的《Test My Home》創始人Ryan Blazer,他也加入討論說,在家裡真的不要穿鞋,甚至不要穿鞋進家門。「這真的是件不可忽視的大事。想想我們白天走在路上,或是去公共廁所,這些地方恐怕都充斥著各種大腸桿菌,還有刺激性的清潔化學品。」「除此之外,我們去公園散步,那裡還有殺蟲劑和除草劑。如果我們就這樣走進我們的房子,你的小寶寶用手爬過地板,然後接觸鞋子吃進嘴裡...」這樣的情況真的不用想都知道結果,我們讓最安心的家不小心就充滿細菌與病毒!另外,科學家Mark Patrick Taylor和加Gabriel Filippelli也認為,出於健康考慮,在室內穿鞋是健康大忌。為什麼呢?他們觀察說,鞋子和地板上存在的一些微生物是耐藥病原體,包括非常難以治療的細菌,可能是從醫院相關傳染源途徑傳染的;而且馬路上瀝青的殘留物具有致癌毒素 ,以及爸媽經常帶孩子去的公園裡草坪上 ,都殘留侵襲內分泌的化學物質,都可能隱藏在看不見的鞋子污垢上,不得不防 。影片請看下方延伸閱讀:.行李箱有8000萬細菌!專家分析行李箱常見細菌及污染物.毛巾多久洗一次?美研究:一週沒洗恐孳生上億細菌.你的內褲有滿滿細菌!這樣洗會越洗越髒,專家授清潔方法※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8-28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健保變革 從建立總額不足共識開始
今年以來,新聞版面充斥醫護離職潮、缺藥危機、急診壅塞等現象,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健保總額成長率過低,總額不足。健保總額成長率 我落後日韓為什麼得出這個結論?通常國際間評比醫療支出是否足夠,會從醫療經費投入與健康指標產出兩個面向探討,投入面是指健保總額成長率及經常性醫藥衛生支出(CHE)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比,台灣2021年CHE僅占GDP6.6%,相比南韓的8.4%、日本的11.2%均大幅落後。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8月初公布「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顯示台灣整體醫療支出不足,相較先進國家成長數據敬陪末座,反映政府挹注醫療保健及公共衛生經費長期停滯。健康產出面採國際間常用健康指標(Health indicators)作為比較標準,依衛福部公布2021年死因統計,台灣惡性腫瘤標準化死亡率從2011年至2019年下降8.2%,但韓國降幅達20.4%;心臟病標準化死亡率台灣下降9%、韓國降16.3%;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台灣下降14.9%、韓國降40.1%,短短8年,韓國健康指標表現亮眼,大幅超前台灣。而台灣在其他國民健康指標,如國人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同樣在日韓等先進國家排名中落後。學界推論醫療保健支出與國民健康指標沒有因果關係,但具相關性,也就是醫療支出占GDP愈高,健康指標愈好,透過國際間健康數據比較,台灣明顯與先進國家間差距拉大,這是政府急需正視的重大警訊。近日出現30年來最大缺藥潮、急診雍塞滿到醫院大廳及走廊、疫後醫護缺工造成關床、醫事人員離職潮、一劑4900萬的SMA罕病用藥首例通過健保給付、新藥與癌藥納入健保較日本慢1.5至2年,乃至健保署宣布明年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給付,但已落後日本7年等,指向台灣健保總額成長率過低及總額不足。我新藥納健保 得耗時729天以新藥納入健保為例,2016年新藥等候納入健保耗時452天,2023年延長至729天;癌症用藥方面,日本經美國FDA核准後僅61天即可納入給付,台灣平均卻需耗時560天,冗長的等待時間忽視病患權益,政府是否將民眾生命價值及醫療健康投資放在最優先順位?健保總額增 才能顧急難病人政府應將健康支出視為投資而非成本,正視台灣各項健康指標已落後韓國等OECD國家警訊,透過國際間健康數據比較與民眾溝通,凝聚健保成長率不足、總額不足的共識。大家先有總額不的共識,再來尋求財務來源。健保法第一條寫明:「為增進全體國民健康,辦理全民健康保險以提供醫療服務。」莫忘初衷,健保總額增加才能照顧急難重罕病人,加速新藥癌藥納入健保,優化醫事人員薪資及執業環境,健康數據拉近與韓國等先進國家的距離,最終受惠者是台灣2300萬位民眾。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6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秘訣!40歲起養成「8長壽習慣」讓你多活24年,愈早開始培養效果愈好
你想要多活幾年嗎?根據最新70萬人觀察研究,培養以下八種健康習慣,就能幫你多活24年。養成8個「長壽習慣」美國營養學會(ASN)24日在年會上,發表這項觀察研究報告;該報告分析70萬退伍軍人數據,以及他們的預期壽命,是如何根據健康習慣數量而改變;結果發現,到中年時養成以下八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可以比沒有這些習慣的人多活幾年。這八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1.保持身體活動2.無類鴉片藥物成癮3.不吸菸4.管理壓力5.保持良好飲食習慣6.不經常酗酒7.保持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8.擁有積極的社交關係好的生活習慣 讓你多活24年這些雖然都是老生常談,但養成這些習慣對預期壽命所帶來的好處,卻是令人印象深刻。研究結果顯示,在40歲養成這八種習慣的男性,比沒有這八種習慣的男性,平均壽命多了24歲;養成這八種習慣的女性則估計可多活21歲。「我們很訝異,光是養成一到三種或全部的習慣,竟能帶來這麼大的好處,」退伍軍人事務部健康科學專家阮宣邁(Xuan-Mai T. Nguyen)在記者會上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對公共衛生和個人健康都很重要。」根據新聞稿,少動、使用類鴉片藥物和吸菸對壽命影響最大,在研究期間觀察發現,死亡風險會因此增加30%到45%;壓力、酗酒、不良飲食和不良睡眠衛生,則會增加死亡風險約20%;而缺乏良好社交關係,則會讓死亡風險上升約5%。阮宣邁說,這些習慣愈早開始培養愈好:「但即使你只是在40歲、50歲或60歲時做出微小的習慣改變,也仍是有好處的。」因為研究發現,雖然能增加的壽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縮短,但在老年時養成健康習慣,仍可幫助延長壽命。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5 醫聲.Podcast
🎧|醫療服務為根本!無國界醫生挺進第三世界 替流離失所的民眾發聲和解決醫療問題
裹著深色伊斯蘭布卡,懷裡抱著幼兒,無止盡地朝著泥濘而黯淡的前景走著,無國界醫生在2017年記錄下遭緬甸政府「種族清洗」的羅興亞人逃難場景,時至今日已過了6年,生活仍囚禁於孟加拉一塊難民營地。台灣首位非醫療專業人員的鄭巧鈺曾跟著組織到訪當地,協助改善公共衛生,「做的不只是醫療援助,還要替流離失所的人們發聲,哪怕聲嘶力竭,也要向世界吶喊我們還在這。」🎧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羅興亞難民營:環境衛生差、醫療援助難,提醒自己把眼前任務做好!「剛建置完成的羅興亞難民營,周遭毫無水源,團隊得用卡車載運水,後期才鑿了水井,考量衛生環境,組織也有規定蓋廁所的SOP避免污水感染,陸續又蓋了10間診所,提供民眾看診、手術及接生。」鄭巧鈺用語言描繪出2018年世上最大的孟加拉羅興亞人難民營場景。信仰伊斯蘭的羅興亞人有著獨有文化、語言,不料這竟成了原罪,即使居於緬甸國境也被視為異邦,兩方長期不斷衝突下,緬甸於2017年大舉派軍清鄉,演變為種族屠殺,迫使羅興亞人逃難到孟加拉,然而,遠赴孟加拉也只是換了地點集中管理的難民營。無國界醫生不間斷地到訪當地提供醫療援助,對於現況,鄭巧鈺難掩無奈,但並不喪志,「我們就是把眼前的任務做好!」疫苗運送在奈及利亞不簡單!運輸過程每階段都有考驗所謂的任務,不僅止於外科手術、疾病治療,基礎的水電接管、疫苗接種等也一手包辦。鄭巧鈺將場景拉到了西非奈及利亞,台灣顯少聽到的麻疹疫情,在當地前仆後繼地肆虐,在缺乏疫苗接種下,麻疹死亡率高達5到10%,為此,無國界醫生展開了疫苗接種行動。一批麻疹疫苗運抵了奈及利亞港口。貨運疫苗看似稀鬆平常,鄭巧鈺點出不為人知的運作流程,會計師出身的她,運用專業,盤點著每趟任務的花費,當中,藥品和疫苗採購到收取,都需要經手,事前得和奈及利亞政府溝通,才能避免疫苗送抵後被海關扣押。以為疫苗拿到手,馬上替民眾進行施打?那可就錯了,她說,接種地點距離港口約500公里遠,麻疹疫苗的保存得維持在攝氏2到8度,試想,當地氣溫落在30、40度上下,冷鏈保存系統又是一道關卡,需要安排司機、運送人員,就緒後才能出發。無懼強權發聲!譴責塔利班、爭取當地女性工作「發聲」更是無國界醫生另一項重責。鄭巧鈺把視角帶到了2021年8月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權說起。女性首當其衝,社交、生活、工作都被限制,更別提到非營利組織工作,「這直接影響到無國界醫生運作,我們組織裡面有900多位當地女性工作者,這佔了團隊一半人數,如果婦科醫院少了她們,當地婦女不敢前來看診,甚至生產都只能在家,影響層面非常大。」於是,無國界醫生率先公開譴責塔利班,更要求恢復女性工作,鄭巧鈺說,雖然爭取成功也不再限制,但誰也無法保證未來會不會推翻承諾,所以組織持續關注,必要時也會挺身。不向強權低頭,「不能因為政治、經濟等因素,剝奪每一個人的醫療需求,我們中立地站穩這項原則。」同住在一個地球 拉近第三世界流離失所人們與台灣距離馳援於孟加拉、阿富汗、奈及利亞等國,距離台灣遠在天邊的水旱天災、戰亂人禍,鄭巧鈺一句台灣最近是不是很熱又會下暴雨,極端氣候頓時拉近到我們眼前。氣候劇變,地球迎來種種天災,都市碰到強降雨都措手不及,更別說這群脆弱的人民,還面臨著季節性爆發的霍亂、瘧疾、麻疹。季節亂序,衝擊農糧作物產量,而戰爭人禍,使得原先能安穩耕農、收割的人民被迫離開家園。鄭巧鈺說,1996年奈及利亞政權不穩及衝突,2百萬人口流離失所;烏俄戰爭尚未停火,燒掉了烏克蘭這座歐洲糧倉。糧食危機這把死神鐮刀,扣在了第三世界兒童的頸部,近半的五歲以下兒童死因與營養不良密切相關。「現在全球有2.32億名兒童處於營養不良狀態,無國界醫生在奈及利亞北部治療超過50萬營養不良兒童,人數是2021年的兩倍,住院收案量成長50%。」鄭巧鈺說。可見這項危機越發嚴重,儼然已成全球公衛議題。落地才能穩健生根,1971年由一群醫生、記者在法國巴黎組成的無國界醫生,在2016年到台灣成立辦事處,2019年申請為基金會,不外乎希望台灣民眾了解當前世界所處的狀況,也招募更多志士,一同加入前線團隊。現任台灣無國界醫生公民社會互動與聯繫經理的鄭巧鈺認為,台灣也有許多人道醫療服務,和無國界醫生宗旨相似,同為關注一群被缺乏醫療,被邊緣化的人們,彼此交流和分享經驗,讓醫療服務走得更長遠。這也將台灣助人精神與世界牽上了線。延伸閱讀:🎧|台灣無國界醫師前線非醫療第一人!鄭巧鈺分享任務經驗與正向改變的成就感鄭巧鈺小檔案學歷: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會計系現職:台灣無國界醫生公民社會互動與聯繫經理經歷:無國界醫生組織台北辦事處經理台灣路竹會國際志工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駐史瓦帝尼的醫療團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健康事業部特別感謝:台灣無國界醫生
-
2023-08-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全民健保何去何從?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的全民健保」,這議題是來自於幾星期前「病人的不滿」而引發有關健保的檢討,我們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醫師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長年關心醫療品質的區域醫院院長認為在現行的健保制度下,許多醫療院所「衝量」導致醫療品質的偏差是難辭其咎的。→想看本文一位對健保政策頗有研究的全國醫師公會理事發表他對政府政策的建議。→想看本文我們也邀請健保署任期最久、被譽為「對醫界最友好的署長」,在他甫功成身退之際,與我們分享他的看法。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提高台灣醫界以及社會賢達對健保政策的了解,我們也期待這議題可以在「醫病平台」繼續討論,讓醫病雙方更了解如何努力,維護這「不能倒」的台灣健保繼續改進、永續經營。「醫病平台」邀約我以過去身為第一線的臨床外科醫師與現在的公共衛生教授,以及剛卸任的健保署署長的立場,回應林逸民醫師,對台灣健保制度所表達的意見。讓讀者(包括醫界以及社會人士)能更深入了解這困擾大家很久的健保癥結何在。說真的,台灣健保是大部分民眾滿意,醫界是很不滿意,民眾對少數醫界的看病態度也是很有意見。公衛學者與醫界同儕最喜歡說健保制度要翻修,來個三代健保、論人計酬、論質計酬,好像有一帖處方就可改革健保。但是,我真的覺得前輩規劃的單一保險人與總額預算概念,是台灣全民健保運作的神來之筆!在我生命過程中,當腎臟移植外科醫師時,面對自我要求給病人百分百成功手術與好的移植存活率是壓力最大;擔任醫院院長時,要有盈餘發獎勵金的經營壓力是其次。感恩自己的醫療生涯能有機會在健保署服務六年八個月,追求自己對健保改革理念的落實。面對人性,秉持努力與健保署同仁們、醫界同儕們溝通很多信念,如何在政府公衛體系照顧民眾健康的責任與醫療體系經營的實務間取得平衡點是改革核心。我老家在雲林縣虎尾鎮,是公務員家庭,高中就上台北念書,爸媽每個月給我固定總額的生活費,我必須學習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別讓家鄉的爸媽操心。政府投資健保、健康照護的資源不夠?我們又該怎麼改善呢?醫療保健支出占 GDP比最高的國家是美國的18.8%,大家可能有住在美國的親友,不妨打聽他們對美國的醫療制度滿意嗎?高昂的醫療支出,若沒有效率務實管理,並無法對價呈現於高醫療品質。台灣健保每年醫療費用支出是所謂總額,今年有新台幣8,300多億元,健保對醫療體系的醫療服務的給付是給點數。所以,當整體醫療服務點數大於實際總額時,醫療服務的點值就是一點小於一元。醫界若大家都有「衝量」的心態,必然會不滿做同樣醫療行為,拿到的回饋卻反而更少。大家也都知道投資健康要成本,都只會說這是政府的責任,然而,我們應該提醒醫療資源的務實使用也該是民眾的責任,羊毛出在羊身上啦!否則我們全體人民都必須共同承擔調高繳交健保費用來獲得好的醫療照護。台灣健保目前是單一保險人制度,在考量病人最大利益下,運用其管理優勢,將目前的醫療資源最大化利用,給予醫療人員合理給付是務實的努力方向。在台灣若要投入更多的醫療資源,當然涉及健保費率的調整,則是執政黨政府莫大的壓力,那是政治議題!健保已開辦28年,對於各項醫療給付的規定,均需要與時俱進予以精進,舉例而言:健保署以往原規定同一位醫師每月執行若超過40例白內障手術時,需向健保署申請事前審查,通過審查後才可施行手術。當年、此類限制有其時空背景考量,主要是希望各專科間的服務量與健保資源申報的衡平。然而,隨著人口高齡化和3C產品的方便性,白內障手術治療需求病人數逐年增加,有些眼科診所因收治病人數較多,為規避行政程序,以其他醫師名義申報手術致衍生糾紛。對於此類健保規範的爭議,並非由健保單方面即可修訂的,尚需經由醫界的共擬會議研議。共擬會議係由各專科籌組,面對健保總額上限的現實考量,每一項提案均需考量病人最大利益與與專科別間的競合。在與醫界溝通逾兩年,終於獲得共識,於100年12月9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決議刪除「醫師執行白內障手術每月40例以上須送事前審查」規範。回歸醫療專業判斷,以管理取代特定手術量須事前審查規範,期望以合理化的健保管理措施,與醫界合作,共同照護病人。落實分級醫療,推動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才是健保永續發展的核心管理,這個策略能體現臺灣醫療系統的價值、持續導入對患者有價值的創新藥與醫材、強化政府施政穩定的基礎。投資健保就是投資健康,而健康的民眾就是政府施政穩定的基礎。否則、讓健保資源點點滴滴地持續流失,健保困境一定一直在泥沼打轉!個人相信唯有提供醫療體系有快樂工作環境,民眾自然能獲得優質醫療照護。期許能夠改善健保署、病人與醫療提供者的夥伴關係,身為醫師的背景,我一向以病人最大利益為考量,在健保預算有限之下,將不必要浪費節省下來,才能有健保資源讓醫界得到合理報酬,醫界得到合理利潤,民眾也才有機會享受真正社會福利感的全民健康保險!互勉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22 養生.聰明飲食
在超級食物榜中名列前茅 專家揭苺果類水果營養價值及其益處
「食用莓果的人似乎能夠活得稍微更長一些」哈佛大學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和營養學教授埃里克·瑞姆(Eric Rimm)曾經這樣表示,瑞姆教授長期研究莓果,所以他特別建議每天可以食用一杯份的莓果以獲得多種健康益處。而以健康聞名的北歐飲食法,其中的特色也是加入許多莓果於飲食中。莓果可以說是水果中特別營養的一群,所以眾多莓果被列入超級食物可說是當之無愧,莓果通常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豐富的植化素,連莓果種子裡都含有珍貴的植物性omega -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除此之外還有紫蘇籽油),所以莓果可說是對人體的多種系統有全面性的幫助,特別能夠幫助降低幾種的退化性疾病的風險。然而,由於莓類水果很難保存,台灣種植不易,所以價格通常較高,但是莓果的多種健康益處絕對是物有所值。莓果的特色莓果通常是灌木長出的小型果實,小小一顆卻充滿了所有為了孕育下一代所必需的營養成分,所以可以說是營養的濃縮體。莓果具有以下特色,所以對人體的營養價值極高,熱量又較低,營養密度很高。所以在超級食物的榜單上,許多莓果都是名列前茅。豐富的植化素莓果外觀上通常帶有鮮豔的色彩,這些色彩來自於位於表皮的天然色素,如賦予藍色、紅色、紫色的花青素、或是紅橙色的類胡蘿蔔素、以及多樣顏色的多酚類,這些天然色素除了給予莓果鮮豔的顏色,也是保護莓果不受細菌等侵害的保護物質,因此這些都是對人體具有多樣機能的植化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幫助血液循環等功效。像是2013年刊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每週食用富含花青素的藍莓可以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而在一項於2016年刊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中,追蹤了長達24年的受試者,發現經常食用富含花青素的食物(主要是藍莓和草莓)的人體重增加較少,相較於食用頻率較低的人。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莓果貯藏了大量維生素與礦物質,可以說是營養的銀行,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K、維生素B群以及鉀、鎂、鈣、鐵等。有益腸道菌相的纖維莓果相對來說比較不甜,而且含有豐富的纖維,所以對腸道菌相有益。而莓果豐富的多酚也算是一種益生質,研究指出多酚在腸道可以被代謝為許多具有活性的機能成分。所以莓果也常被視為減重降脂的好菌飲食法的一環。莓果種子含有omega -3 脂肪酸omega -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是珍貴的營養,像亞麻籽中的ALA 也是一種omega -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是一種必需脂肪酸,而且omega -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功效,所以對於人體的心血管健康、對抗過敏、健全免疫、預防老人失智都有幫助。魚油是大眾最孰悉的omega -3 脂肪酸來源,植物性的omega -3脂肪酸來源較少,莓果的種子裡含有許多omega -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不像其他植物油普遍含有omega -6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所以莓果籽油近年來也成為新興的食物油。台灣推薦的莓果台灣傳統上生產的莓果較少,所以食用莓果的機會不多,拜近日冷藏運輸的發達以及台灣本地農業技術的改進,不管是進口或是本地生產的莓果種類越來愈多,價格也越來越親民,所以吃莓果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因此推薦一些台灣消費者也可以吃到的營養莓果推薦:藍莓藍莓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根據研究,花青素對抗自由基的能力比維生素E強50倍,比維生素C強20倍。豐富的花青素使藍莓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抗發炎能力,因此藍莓曾被美國糖尿病協會譽為「對抗糖尿病的超級水果」,而近年來還有很多研究更指出,藍莓對預防老人失智深具潛力。花青素對事裡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此一說,英國皇家空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在夜間擊落入侵的德軍戰鬥機的戰績非常優異,讓德軍聞之喪膽,打聽之下,才知道是英軍在空軍的日常飲食中,特別有配發藍莓(另有一說是歐洲藍莓-山桑子)給飛行員吃。本來藍莓原產自北美洲,屬於溫帶植物,台灣不太適合種,所以多半是仰賴進口,而2023年1月山丘藍農場與台大團隊宣布在阿里山腳下大規模種出藍莓,現在已經鋪貨到許多超市,所以台灣也可以吃到新鮮藍莓了。蔓越莓蔓越莓富含前花青素、多酚、維生素(C、E、K、B群)、纖維、有機酸、鉀、磷、鈣、鐵等多種機能成分,因此對人體有多種益處,包含最為人熟知的對女性私密處保健、預防泌尿道感染(UTI)有幫助之外,還能抗氧化、抗發炎、因此可以預防三高、幫助消化、甚至可以預防蛀牙等等,所以被美稱為「美洲的紅寶石」。蔓越莓最特別的是它含有豐富「前花青素」,尤其是A型的前花青素。前花青素特別能抑制細菌附著在泌尿道的黏膜細胞上,這是蔓越莓特別能預防泌尿道感染(UTI)的原因。蔓越莓常被冷凍或做成果醬、果汁,所以應用廣泛,讓台灣也能輕鬆享用到蔓越莓。草莓草莓含有特別高的維生素C,讓草莓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波士頓塔夫茨大學Jean Mayer USDA人類營養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芭芭拉·舒基特-哈爾(Barbara Shukitt-Hale)表示,根據哈佛大學對70歲及以上婦女進行的20年研究,每週至少食用一次藍莓或每週至少食用兩次草莓,可以將認知老化的延遲時間延長至多兩年半。而在舒基特-哈爾的研究中,每天食用相當於一杯新鮮藍莓的老年男性和女性,在學習和記憶測試中表現比接受安慰劑的人更好。持續進行的研究表明,草莓和覆盆子可能也具有類似的益處。草莓台灣就有種植,在產季採草莓也是很有趣的食農教育活動。草莓嚴格來說其實不算莓果,我們吃的草莓果肉其實是花托生長而成的,草莓真正的果實是表面像芝麻粒的小點點,但這不改草莓具有的營養價值。桑葚桑葚是台灣本地可以生產的莓果,也是西方最近很熱門的一種超級食物。桑葚不但含有豐富的花青素,還含有較其他莓果都更高的鐵,所以難怪傳統被認為可以補血。此外,桑葚也被研究出含有一種特別的植化素1-deoxynojirimycin (DNJ),可以抑制澱粉酵素的活性,因此對於血糖控制、對抗糖尿病展現很大的潛力。枸杞枸杞西方稱為Goji berry,也是近年來很熱門的一種莓果。枸杞對於台灣人來說是很常見的藥膳食材,傳統說法可以養腎潤肺、補肝明目。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枸杞富含β胡蘿蔔素與葉黃素、玉米黃素,確實是對護眼很有幫助的營養成分。這些成分也聚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對於保護心血管與大腦也都很有幫助。台灣枸杞種植數量雖然很少,多半都是以進口的乾貨為主,但是這仍不太減損枸杞的營養價值。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惠明吃蔬果養生,靠太極拳找到身心密碼!轉戰急診讓猝死的存活率提升10倍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馬惠明從小就好動,自嘲無法專注一件事情很久,多工創新的腦袋,讓他拚命往前衝。從推動台灣緊急醫療救護、公共場所裝設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再到雲林推動遠距醫療、區域聯防,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窘境,他不曾停下腳步,卻在遇見太極拳後,找到了控制自己身心的密碼。馬惠明小時候的志願是當太空人,但當時的科學並不先進,理所當然地當太空人夢碎,他的數學、文學表現都不突出,卻很喜歡生物科學,媽媽買了顯微鏡給他,得空就到田裡、水溝抓昆蟲,在家裡做實驗,培養出當醫師的志趣。愛吃蔬果 也愛運動旅遊馬惠明愛吃蔬菜水果,喜歡到處旅遊,最喜歡到歐洲一覽人文歷史;熱愛運動的他,會去健身房,也喜歡衝浪、滑雪跟游泳,最近開始接觸太極拳,他形容太極拳的一動一靜一呼吸,讓他「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自己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態,要怎麼控制它。」猶如找到身心的密碼。當工作壓力大時,他會彈鋼琴紓壓,其實在工作之餘,他花很多時間練習鋼琴,有時傍晚到台大雲林分院,就會看見他練鋼琴的身影,他不僅是喜歡音樂,更因為彈鋼琴有很多精細的動作,可以增進自己的控制力,與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2022年8月馬惠明接任院長後,對雲林分院有更多期許,希望這裡是醫療的燈塔、夢想的搖籃,希望所有的醫院在這邊沒有競爭,只有合作,更希望雲林分院成為創新的基地,就像遠距醫療就是一種創新,透過組織文化建立,讓所有的醫師、職員覺得可以安全地天馬行空講出自己的點子,透過投資年輕人的計畫,為雲林找到任何可能。了解自己 毅然轉戰急診他自覺很機靈,在內科受訓時,選了次專科心臟科,後來台灣開始發展急診醫學,是完全不一樣的醫療領域,他並未因為可能因此沒有固定患者而猶豫,毅然決然轉到急診醫學領域發展。「我很好動,我的腦袋很多工,無法固定時間專注一件事情很久,不能開刀四、五個小時。」馬惠明說,雖然急診環境不友善,也不是一個專科,但覺得滿適合他,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知道要去什麼樣的地方。就這樣一邊接受心臟科的訓練,一邊在急診最前線努力,馬惠明成為台大第一位專攻急診醫學的總醫師,又獲得教育部公費留學,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醫療政策和管理博士學位。「過動讓我很有想像力跟創造力,很喜歡嘗試新的事情,喜歡做一個從無到有的事情。」馬惠明學成歸國後,即致力發展台灣急診醫療,當時猝死是救不回來的,他從無到有說服許多人,先在台北市推動「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畫」,進而擴及全台,後又推動公共場所裝設AED,這些到醫院前的制度,讓猝死的存活率從不到1%提升到以前的10倍。打造雲林 遠距醫療標竿2016年在時任台大雲林分院長黃瑞仁的邀約下,馬惠明選擇放下熱鬧喧嘩的都市生活,來到大家口中的偏鄉「雲林」。因為恩師點醒了他,「你把急診做得很好,是因為台北有這個環境?還是你真的做得很好?」於是他決定到雲林分院服務。馬惠明來到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做了很多想做卻一直沒機會做的事情,他把雲林打造成遠距醫療的標竿,透過區域聯防,彌補醫療資源不足,也嘗試做國際醫療。「人生做了不同的選擇,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提及生活哲學,或許是過去在急診的經驗影響,他說,過日子跟做財報一樣,該做的事情一段時間就要結清,不是等退休或是等以後,有效率、開心地完成工作,幫助別人可帶來快樂。馬惠明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心臟內科、緊急醫療系統、重症醫學、醫療政策、智慧醫療、遠距醫療. 現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學歷:台大管理學院EMB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亞洲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是一種福氣,也是自己的責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4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最重要健康照護者 不是醫護是自己
美國每人每年醫療支出達1萬1172美元,是台灣人均的6.38倍,但不論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平均餘命,均不如台灣。被美國長期禁運的古巴,國民各項健康指標均與美國相當,平均餘命甚至高於美國。從許多數據顯示,中、高收入國家的醫療支出及科技,未必與民眾健康水準成正比。何以致之?簡單的說,就是衛生醫療資源配置的問題。健康醫療資源配置可分成多個層次,從個別醫師而言,據其專業可給予病患何種檢驗、檢查及治療,花多少時間,給予病患多少自我照顧資訊,常不可避免的因個人與病患親疏遠近而有不同。再來是醫療機構管理者,為追求永續經營,常須配置科別設備、人力等,讓營收最大化。或為了讓病患民眾健康最大化,設置社區醫學部或社區健康中心,辦理各種健康講座,設立社區健康促進據點與關懷網等。再者是社區與國家層次,舉例說明,1970至80年初期,台灣近半鄉、鎮、區是無醫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陳拱北教授嘗試推動基層醫療保健,選擇貢寮鄉澳底村為試點。計畫尚未啟動,陳教授不幸仙逝,靠著陳師母創立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加上獲得亞洲基金會的財力支持,順利設立澳底健保站。解決無醫鄉問題 健保成功的基礎澳底健保站制度設計委由本人負責,家庭醫師培訓則由台大醫院家醫科陳慶餘教授等負責。調查發現,當地醫療需求並不比都會民眾少,且赴鄉外就醫需交通費用及家人陪伴的機會成本,總支出至少可供養一名家庭醫師及二名護理師。調查發表後,新任衛生署長許子秋由陳拱北基金會董事長魏火曜邀請,開始發展為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計畫。該計畫經過多次完善,財務由公務預算改為具彈性的基金預算,多服務、多收入,七成盈餘做為醫事人員獎勵金,醫護收入直比醫學中心,吸引人才紛紛下鄉,一、二年內便解決了無醫鄉問題。1976年行政院長蔣經國參觀長庚醫院後,撥款百億建設台大、榮總、三總為國家醫學中心。本人提議以預算的10%,亦即30億,加強基層醫療網,許署長及其團隊提出醫療網計畫,設百億發展基金,醫療包括急診、復健等醫療網,醫療資源配置得以完善,此為台灣全民健保得以成功實施的重要基礎。多魚少肉勤運動 培養國民健康力台灣的健康照護體系如何精進,醫療衛生體系只是其中一環。社會的健康,也影響人們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首先也最重要的是,誰是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者?答案不是醫師、護理師或任何醫事人員,而是民眾自己。如何健康飲食、適切運動、休息睡眠、清潔保暖,自覺身體不適時尋求專業人員協助,達到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完全及安寧狀態,都要靠自己。另外,個人也需要與家人、朋友、職場及社區人士,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相互扶持,如何培養個人的健康才能(empowerment health capability),是國民健康的首要任務。如西班牙、日本、北歐國家,多採地中海飲食,多魚少肉,多公共交通、走路、騎單車、運動,又注重家庭生活、社會和諧,這些均值得參考。
-
2023-08-1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張文瀚以身為「急診人」為榮!與死神拔河搶救每一條寶貴的生命
台灣急診醫學科的發展短短30年,是一個很「年輕」的科,投入急診醫學領域者,得具備高度熱誠與追求高效率的救援行動,在沉著冷靜中做出立即且正確的判斷,馬偕紀念醫院新任院長張文瀚就是很標準的「急診人」。從小看著家裡親友從事醫療相關產業,讓張文瀚自小就認為,人的一生除了自救外,更多時候救人才會更顯珍貴。立定志向且順利踏上行醫之路後,張文瀚在接受完整的外科專科訓練與外傷訓練後,選了當時十分新興的科別「急診醫學科」。從住院醫師開始,每天在急診室追趕跑跳碰,每個病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急性病症、衰老或複雜性外傷,甚至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病人,每天都在急診室出現。急診室就像是人生走馬燈般,看盡人生百態,當然也與死神拔河,搶救每一條寶貴的生命。儘管急診起步晚,但發展非常快,近年台灣急診銜接到院前緊急救護的品質與成效都在世界前驅之列。重視協調 急診是團體戰張文瀚說,「專業、冷靜、經驗、快速」,是急診醫學科醫師具備的必要條件,專業是基本能力,冷靜是性格使然,經驗是時間累積,快速則是急診的日常。高居全台前三大急診量的馬偕紀念醫院,一直是同業的指標,要能在高張力與高壓力的情況下工作,還要能夠表現出色,搶救生命,光憑一己之力是不可能辦到的。張文瀚表示,急診醫學重視的是打團體戰,如何掌握急診室的人流,並進行分流,若有人流溢流現象時如何做到暢流,在在考驗著掌舵者的能力與協調力,團隊的合作默契更是關鍵,才能發揮良好的緊急救護品質。在急診拚搏多年的張文瀚,帶領急診團隊拯救的生命不計其數,而每一位病人背後都是一個家庭,這些因緊急救護奏效而從鬼門關成功搶救回來的病人,全都是社會上展現生命力的種子。然而在健保制度下,全台急診近年飽受壅塞、輕症病人充斥等問題,不僅嚴重影響急診醫療品質,也凸顯民眾就醫習慣仍需再教育,儘管急診與其他科別不同,醫師較難有長期照顧且可以培養情感的「老病人」,但張文瀚至今深深以做為急診醫師為榮。10多年前 投入智能醫療有著醫務管理背景的張文瀚,對醫療趨勢有著獨特的見解與眼光,很早就嗅出智能化醫療的趨勢與必要性,醫療與科技的跨領域合作,勢必可以改變急診甚至醫療業的整體發展,成為劃時代醫院管理的新里程,因此,張文瀚10多年前就投入智能醫療的研究,未來也將帶領馬偕團隊在數位發展與科技整合上,展現傲人成果。面對台灣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張文瀚也率先投入老人急重症醫療,在老人的急症、難症及重症上鑽研與努力,同時也針對到院前緊急醫療投入甚深,都是他在急診醫療上矢志的目標。比鬧鐘先醒 小跑或做操張文瀚每天早上在鬧鐘還未響起就會自然醒,多年來養成晨間運動的習慣,以小跑步或做體操來活絡筋骨。在思緒清楚脈絡分明的情況下,想到的事情直接寫下來,以便到了醫院直接與單位進行討論,在他的時間表裡分秒必爭,會議不拖延,快速且有效率將議案形成共識與有具體結論,都是讓團隊執行更顯效率的好方法。節奏感十足、擅於走動式管理的張文瀚,上班時間每日步數7000步絕非難事,而且同仁還得跟上他「快走」的腳步。張文瀚說,健康是一切的根基,未來還要在醫院內推動健康促進,在各類會議之前先起身做健康操,再從會議推動到單位,讓醫院的職場氛圍在健康的運動中更加和諧。張文瀚小檔案.年齡:60歲.專長:急診醫學科、外科、外傷科、長照醫學科、重症醫學科、老人急重症醫學科.現職:馬偕醫院總院院長、健康智能醫療科技發展學會理事長、國際安全醫院學會理事長、台灣精準健康聯盟主席.學歷:美國聖路易大學公共衛生暨醫院行政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工程科技暨應用醫學學會理事長、大型活動救護協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願主賜您喜樂,讓您的心靈平安,並且您的身體健康得以保守。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0 醫聲.醫聲要聞
安寧醫療2/無指引易生糾紛 台大跨國研究尋醫療實證
安寧緩和醫療能減輕末期病患生理、心理痛苦,幫助病患善終。但安寧緩和醫療行為並無明確的醫療指引,若醫師與家屬照護意見不同,容易造成糾紛。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邵儀表示,台大醫院近年與日本、韓國進行臨終病人跨國研究,目標是找出臨床證據、訂定指引。「安寧緩和醫療不是照自己的想法,醫師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臨床依據。」程邵儀說,過去安寧緩和醫療並未訂有相關指引,透過跨國研究,了解亞洲末期病人的症狀表現、死亡品質,是希望能有更可靠的臨床證據,據以訂定指引,提升安寧緩和醫療品質。台大醫院與國際合作 研究華人文化特色程邵儀表示,台大醫院與國際合作,台日韓三國共同發表針對超過2000位臨終病人的前瞻性資料庫追蹤,這也是亞洲安寧緩和醫療重要的里程碑,已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她舉例,華人文化使然,家屬很在意病人「能不能吃」,若病人無法進食,看在家屬眼裡相當痛苦,醫師也會被要求給予點滴,「但到底給點滴有沒有好處,過去沒有做過研究。」台大醫院發表在國際期刊「Cancer」的論文就發現,每天給予適量點滴,能改善病人死亡品質。安寧醫療愈早介入 死亡品質愈好此外,程邵儀說,安寧緩和醫療未必要到疾病末期才介入,應將其視為「預防醫學」,愈早介入愈好,能避免憾事發生,對病人來說愈早介入,死亡品質愈好,且應隨病程演進加重安寧緩和醫療介入的強度。自己從業初期,見過不少病患「搞不清楚狀況就走了」,安寧緩和醫療可幫助患者把握所剩時間、完成心願。以公共衛生觀點來說,安寧緩和醫療是人性化、無法被人工智慧(AI)取代的服務。她表示,癌症病人在診斷初期常會驚慌失措,尤其愈年輕的患者壓力愈大,此時緩和醫療、心理師的介入,能幫助緩者減緩焦慮;治療期間,因施打化療藥物副作用多,此時醫師可開要紓緩、復健師給予建議;若患者不幸進入第四期,則緩和醫療全面介入,幫助患者改善症狀,提供心理治療資源,幫助患者臨終交代。
-
2023-08-05 醫聲.Podcast
🎧|才爆醫護缺工、急診壅塞 洪子仁:病床數仍在增加
疫後醫護缺工潮爆發,民眾紛紛回報急診壅塞、等不到病床的現象。新光醫院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急診壅塞是醫學中心常態,但今年因疫後醫護離職潮、護理系所註冊率下降等原因,人力缺口擴大。台灣醫護留任時間約為6.5年,落後美、日2倍以上,甚至有護理師看上自由度高、工時短的特性,轉做美甲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疫情降級急診室更壅塞?原因竟然是這個洪子仁表示,疫情降級後有民眾發現醫學中心急診壅塞情況比過去嚴重,醫學中心急診壅塞不是新議題,5月起流感等疾病雖造成急診就醫人數微量增加3%到5%,但今年急診壅塞原因不是就醫數量增加,而是醫護缺工潮導致醫院收治病患量能降低,被迫降載、關床,病人等床時間延長,出現滯留急診室的情況。他指出,原先台灣醫護人員呈現供需平衡狀況,但醫事人員歷經三年壓抑,在國門解封後不少人提出離職申請,欲完成因疫情被迫推延的出國進修、旅遊規劃,這是世界趨勢,今年離職醫護人員增加、新進人員減少,就導致缺工現象。台灣護理人員留職僅6.5年 轉做美甲師還較好?「疫情間許多父母看到年輕人投入醫療體系,承受高風險待遇卻不成比例,不希望孩子從事醫療行業。」洪子仁表示,疫情前台灣29所大專院校護理學系的註冊率、報到率約落在90%至95%間,去年報到率卻只剩8成,「畢業生減少、進入職場者也變少,離職比例高,一來一往就造成護理人力缺口擴大。」洪子仁表示,台灣護理人員平均留在職場的時間約為6.5年,是先進國家中的後段班,日本15年、美國20年,英國則長達30年。醫事人員難以留才的原因包括薪資結構、班別問題,加上社會多元,工作選擇多,不少護理師轉行當空姐、保險業務員,或在擔任職場護理師、照服員督導等。他也說,某醫院院長轉述,有護理人員看上工時短、自由度高的職業特性,轉行當美甲師,「賺的錢雖然少一點,但生活品質好太多。」護理人員斜槓領域愈來愈多,若醫療領域薪資待遇無法成為拉力,缺工問題會更嚴重,且入冬後流行傳染病、心肌梗塞等疾病好發,若病床無法全開,急診壅塞的問題將雪上加霜。醫院增加恐分散資源 看看新加坡怎麼做「進入職場的護理人員減少,台灣病床數卻不斷增加。」洪子仁表示,台灣民意優先、決策者屈從民意,每位地方首長都希望自身選區要有醫院、醫學中心。2017年台灣總病床數為16萬張,到2021年總病床數已達17萬2千床,且還在增加。洪子仁表示,設置醫院雖是民眾期待、首長政績,但已造成資源分散,政府對醫療體系應有完整計畫,管控醫院設置的規格與家數,才能讓醫療資源集中、健保資源用在刀口上。他表示,自己近期到新加坡考察醫療保險制度。新加坡經常性醫療衛生支出GDP占比低於台灣,但不論平均餘命、癌症五年存活率、孕產婦死亡率等健康指標均優於台灣。原因是新加坡GDP數值較高,加上他們有「醫療儲蓄制度」,民眾看病是花自己的錢,且分級醫療體系完整,醫療浪費獲得控制。洪子仁說,門診花費是健保總額中占比最高的項目之一。台灣民眾每年平均看病次數從健保開辦前的12次,上升至近幾年15.9次,相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8到9次,幾乎為兩倍。「難道台灣人身體比較差?」追根究底,原因是民眾逛醫院心態、缺乏分級診療觀念,導致醫療資源消耗。新加坡、日本如何強化分級醫療?「新加坡若沒有基層醫師介紹信,到大醫院看病就要全額自費。」洪子仁說,即使民眾持新加坡基層醫師轉診信,到醫院也不能指定醫師,若要指定「名醫看診」就須全額自費。日本也有類似制度,民眾要持轉診信才能到大醫院看病,否則必須先付一萬日幣。透過「守門員」制度,強化分級醫療。洪子仁表示,台灣健保滿意度超過9成,係公共政策中民眾最滿意的一項,反觀醫療從業人員調查,滿意度不到3成,「民眾的高滿意度是建立在醫護人員做功德、貢獻心力來滿足醫療需求。」雖對民眾有較高的醫療可近性樂見其成,但希望民眾理解醫療資源珍貴,應嚴肅看待。延伸閱讀:🎧|專訪張鴻仁:當健保保護力漸衰、重症患者有藥用不起,誰來避免國人因病而貧?洪子仁小檔案學歷: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現職: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台灣新光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經歷: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際醫療衛生諮議會委員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召集)委員衛生福利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委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邱書昱特別感謝: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
2023-07-27 養生.抗老養生
越早施行效益越高!研究曝8個健康習慣最多可以讓你長壽24年
養成良好生習慣對健康生活確實有助益!一項在美國營養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Nutrition, ASN)年會上發表的觀察性研究顯示,如果在中年時養成生活習慣,可能會延長個人的壽命長達20多年。以下為研究表明可能會顯著延長壽命的習慣:.保持身體活躍.不吸菸.管理壓力.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不經常過量飲酒.保持良好的睡眠.擁有積極的社會關係.沒有鴉片類藥物成癮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百萬退伍軍人計畫超過70萬名參與者的醫療紀錄和問卷調查數據,這是一個以超過100萬美國退伍軍人為中心的健康研究計畫,旨在幫助研究人員研究基因、生活方式、軍事經歷和暴露對健康和福祉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與沒有這些習慣的人相比,在40歲之前養成所有八種習慣將使男性平均壽命延長24年,女性平均壽命延長21年。退伍軍人事務部健康科學專家Xuan-Mai T. Nguyen表示,該研究結果指出,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公共衛生和個人健康都很重要。越早越好,但即使你只在40多歲、50多歲或60多歲時做出微小的改變,它仍然是有益的。總體而言,體力活動不足、鴉片類藥物使用和吸菸對壽命的影響最大,與死亡風險增加約30之45%相關。其次為壓力、酗酒、不良飲食和不良睡眠等因素,均與死亡風險增加約20%相關。缺乏積極的社會關係是八種習慣最小的因素。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強調了生活方式因素在導致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中的作用,這些疾病會導致過早殘疾和死亡。研究結果還有助於量化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人們降低患此類疾病的風險並延長壽命。因此,研究人員強調,隨著年齡的增長,採用八種健康生活方式因素所帶來的預期壽命預期增長略有減少,但仍然顯著,這意味著在老年時採取更健康的習慣仍然可以幫助你延長壽命。Nguyen表示,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永遠不會太晚。儘管該研究並未明確證明這些習慣可以延長壽命,但其研究結果與越來越多的研究相一致,這些研究強調生活方式因素在慢性病和過早死亡中的作用。例如2022年一項研究表明,包含更多豆類、全穀物和堅果的健康飲食可以延長壽命13年,而地中海飲食和低脂飲食被認為對改善心臟健康和預防過早死亡最有效。另外有證據顯示,規律運動可以降低患心臟病、肥胖、癌症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資料來源】.These Eight Habits Could Lengthen Your Life by Decades.These 8 habits could add up to 24 years to your life, study says.8 Healthy Habits for a Longe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