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搜尋
公共衛生
共找到
881
筆 文章
-
-
2024-07-05 醫聲.Podcast
🎧|三明治中年人是自殺最大族群!精神科醫分享3步驟拆彈
「職場上,不只要承擔來自高層的壓力、領導下屬的衝突。在家中,面對照顧長輩、青春期兒女的叛逆、妻子的抱怨,中年人是典型三明治族。」專家表示,中年男性通常都到最後一刻,或是老後才求助心理資源,建議透過覺察壓力源、紓壓、向外求助三步驟,儘早解除未爆彈。🎧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表示,自殺是國人第11位死因,去年每10萬人就有16.7人自殺,根據衛福部最新112年死因統計,自殺人數也創14年新高,達到3898人。「疫情是雙面刃,居家隔離讓家庭關係更緊密,具保護作用,但也是危險因子。」民眾因失去家人、染疫後遺症、經濟受困等,加劇憂鬱、焦慮等疾病,或發生家暴,惡化原先有問題的關係、身心狀態。其中45至64歲中壯年自殺人數1345人、佔35%,位居第一,再者是25至44歲青壯年1139人、29.2%。王仁邦說,青壯年、中壯年屬於勞動、經濟生產年紀,須面對職場、家庭的壓力,疫情導致通膨也加重負擔,男性又更不擅於傾訴、求助,且傾向採取致死率高的手段,因此男性自殺死亡率較女性高出1.9倍。老人則常因生理機能衰退、親朋好友去世、孤獨等,產生寂寞、悲哀、焦慮、緊張等情緒,是自殺死亡高危險群,但最新統計指出,老年人自殺人數不升反降,自殺率較去年減少近4%,是唯一下降的年齡層。王仁邦表示,主要歸功於長照資源完整、申請外籍看護資格放寬,疫情使子女回家、居家上班,減緩老人孤獨感,「研究顯示,日照中心、失智據點等地的團體活動有助於輕度憂鬱症,這也是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暫不納入老人的原因。」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上路至今已近一年,王仁邦表示,日前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搜集各學協會建議,擬定新一期方案,其中的討論包括了建議擴增年齡至經濟尚不穩定的44歲,另外也期盼能增加高危險群補助次數,盡量滿足民眾需求。至於如何自助?王仁邦說,民眾首先要覺察壓力,辨別各類情緒來源,並透過運動、旅遊、吃美食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舒壓,若情況嚴重,也建議向信任的親友傾訴,甚至向專業人員求助,最重要的是放寬心,接受生命本就有起有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需太過嚴肅看待低潮。王仁邦小檔案現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兼任主治醫師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主治醫師學歷: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碩士與訪問醫師英國塔維史塔克家庭治療與精神分析訓練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博士、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7-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對偏鄉醫療的想法
【編者按】:本週只有兩篇文章,主題是「偏鄉醫療」,因有感於兩個月前三位醫師分享他們對這方面的奉獻而做出回應。一位本身已經全職在台東照顧病人十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稱讚這三位來往奔波於都市大醫院與偏鄉小醫院的「候鳥醫師」,並分享一位生前來往奔波於美加與台東的宣教士安芳蓮醫師 (Dr. Florence On) 的感人故事。→想看本文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回憶二十幾年前見證一個新成立醫學院的醫學生對偏鄉醫療所表現的愛心,並分享自己對公費醫學生教育與偏鄉醫療的看法。在我的行醫生涯裡最大的遺憾是未能在台灣為「偏鄉醫療」做過什麼貢獻。我記得回國的最初三年(1998-2001)我在慈濟醫學院服務,當時我們曾經帶領一些醫學系學生隨著慈濟人醫會的醫師們到尖石鄉做「醫療服務」。因為當時慈濟醫學系還沒有畢業生,最高年級是五年級學生,我們隨團參加活動的有一年級到五年級醫學生,我沿路一直在思考我能夠在這趟到偏鄉的機會,讓這些還沒有真正照顧過病人的醫學生學到些什麼。記得當天我們到達尖石鄉時,許多民眾都還在教堂裡做禮拜,所以我們幾個人就到教堂裡參加他們的活動,而後我們才開始義診。我帶著幾位五年級學生看門診,想不到我看到的第一個病人就是剛剛在教堂裡唱聖歌時,紅光滿面歌聲宏亮的中年女性的原住民。但當她來看病時卻說了一大堆的症狀,嘴乾、舌燥、疲累、嗜睡、便祕,而一看她每天服用好幾種藥,都是抗憂鬱、焦慮、失眠的藥,但身體診察卻看不出有什麼器官有問題。我費了很多時間,對她解釋她目前所提到的許多症狀很可能都是他所服用的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我認為她其實還蠻健康的,不需要吃這些藥。她說,她過去看過的定期來這裡看診的內科醫師也都認為她沒有病,過去抽血也檢查不出有什麼器官出問題。於是我勸她把這些她不需要吃的藥停掉,也許她剛剛所告訴我的症狀就會慢慢消失。但這種藥不能一下子都停掉,所以我就由哪一種藥先慢慢減少,而後再減少第二種,而後再減少第三種。與我一起參加「義診」的五年級醫學生也幫忙我把這些減藥的方式寫得一清二楚給她做參考。想不到她最後問我的話竟然是:「那你今天要給我開什麼藥?」言下之意,我看了半天竟然沒有幫她看出是什麼病,要吃什麼藥。我一時為之氣結,而這位五年級學生也很感慨地説,我們要如何改變病人的就醫態度實在是太困難了。接著我帶著幾位低年級醫學生去做家庭訪視,我們去看了一位摩托車車禍造成脊髓受傷而雙腿癱瘓的年輕男性病人。他告訴我們他如何與傷殘奮鬥的故事以及心內對家人感到的歉疚令人同情。他對我們勸他所做的復健工作,也以非常正向的態度接受自己的傷殘,讓我們深受感動。在回程的車上幾位低年級的醫學生都十分興奮地說我們這種醫療服務很有意義,想不到幾位五年級的學長竟然冒出一句話:「老師我們這種稱之為『醫療服務』的訪視,對這種在偏鄉的病人,我們一群人一年來看他們一、兩次,真的有幫忙嗎?與其說是『服務』,我倒認為這是『擾民』!」我覺得這幾位學長姐的話不無道理,看著一群學弟妹的失望眼神,我也一時不知如何以對。我告訴這些學生,只要看到這些鄉民對這些醫師群的熱烈歡迎,我深信慈濟人醫會行之有年的醫療服務絕不是我們今天要求讓醫學生隨隊參加的「一年一度」。但我希望這些高年級的同學可以認真地想想,真的要幫忙「偏鄉醫療」,我們醫學生可以怎麼做。想不到幾個月之後,有三位當天參加尖石鄉醫療服務的醫學系五年級學生前來與我分享他們想幫忙偏鄉的計畫。他們說他們想要「認養」一個村,事實上他們已經選好了離花蓮市不是太遠的「水璉鄉」。這地方的人民大多數為原住民,他們沒有醫院或診所,都是等到生了大病,才往花蓮送。他們說,如果我們醫學生能與這裡的村民商量,週末讓我們高年級已經接受臨床訓練的四、五年級的學長週末來對社區老年人做一些身體診察的工作,量血壓、脈搏、聽診,發現有問題的可以幫忙他們安排到花蓮市慈濟醫院看門診,而低年級的學弟妹可以幫忙當地學童補習功課,以及陪伴村里的的獨居老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就這樣子他們成立了一個「社區健康服務隊」簡稱之「社健隊」(笑稱之「射箭隊」)。記得當時任教於慈濟醫學院公共衛生的內人就做了這社團的指導老師,而我們有時也在週末到水璉鄉看他們。透過學生們的愛心與熱情,我們才領悟到偏鄉的問題,不是只有生病給藥而已,更重要的是真心關懷各年齡層的全方位照顧,我們從醫學生學到了只要你有心,關心偏鄉並不是只局限於醫藥,各個年齡層的生活教育都很重要,培養社區正確的衛生習慣、了解醫學常識以及早期診斷治療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回國後有機會在教育部醫教會服務了十年,參與多項醫學教育政策與執行,但卻因為公費醫學生的問題最主要都是衛福部醫事司掌管,醫教會都無從介入。記得我曾經在一次衛福部(當時還稱之「衛生署」)與教育部對公費生的偏鄉醫療服務辦法的會議裡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將公費醫學生的教育有個全國性的整合,不管在哪個醫學院就讀,這些公費醫學生每年暑假期間都能有一段時間在不同的山明水秀的山地偏鄉舉辦共識營,邀請一些可敬的長年貢獻於偏鄉的「醫療奉獻獎得主」來與學員分享他們所做的工作與他們對偏鄉醫療的看法,並且他們也可以邀請開會地點的當地偏鄉居民與醫學生分享他們的文化以及他們對醫療的需要與看法。我相信偏鄉醫療需要進一步瞭解居民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樣的幫忙,他們對於西方醫療、中藥或他們祖傳秘方的看法。同時這種讓全國各校公費醫學生的定期聚會,讓他們有機會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鼓勵切磋,培育愛心,也會促進各校公費生的醫學教育更加融會貫通,幫忙全面提升偏鄉醫療的品質。記得我當時談這些想法時,還收到讓我感到鼓勵的回應,然而我卻始終沒有看到這建議的落實。非常高興最近三位有心人在「醫病平台」分享他們對「偏鄉醫療」所做的努力,以及邀請到在台東服務多年的劉漢鼎醫師的好文章。劉醫師文中所提到的「安芳蓮醫師」,更使我追憶過去透過同事方麗華藥師的介紹,直接從安醫師所得到的諸多人生啟示,使我熱淚盈眶、不能自已。延伸閱讀:2024/7/1 守護偏鄉醫療的候鳥醫師2024/4/27 我的偏鄉醫療嘗試2024/4/25 守護洄瀾山海間青少年的醫師2024/4/23 人生注定的一段邂逅——「與病人為友活動」的前世今生
-
2024-06-28 醫療.精神.身心
不只是一種內心感受 哈佛研究稱長期孤獨可能會增加中風風險
對於許多人來說,孤獨可能只是一種心態,不過一項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旗下期刊《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的研究表明,孤獨可能是攸關生死的問題。在該報告中,哈佛研究團隊檢查了2006年至2018年間超過12000名50歲以上人群的孤獨評定量表結果,顯示自稱長期孤獨的年長者比那些在孤獨感量表上一直得分較低的年長者中風的風險高出56%。換言之,長期孤獨可能會顯著增加年長者中風的風險。為何孤獨感有害健康?孤獨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過往的研究已將孤獨和孤立與年輕人的睡眠問題、發炎和其他症狀聯繫起來,並與年長者的壽命縮短、失眠、憂鬱和其他症狀聯繫起來。對於所有年齡層的人來說,孤獨和社會孤立可能與心臟病、失智症、糖尿病、成癮、自殘和自殺的較高風險有關。該研究主要作者Yenee Soh博士在新聞稿中指出,「孤獨越來越被認為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凸顯了其中的原因。特別是當長期經歷時,我們的研究表明孤獨可能在中風發病率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中風已經是全世界長期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你是獨處還是覺得孤獨?獨處並不一定意味著你會感到孤單。獨處是指身邊沒有很多人,而孤單則是一種無論周圍有多少人,都可能感受到的孤獨感。研究發現的中風風險增加與後者有關。未參與研究的專家指出,鑑於孤獨是一種高度主觀的經歷,尋求幫助來解決並干預個人特定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因為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或不願意承認感到孤獨,自行填寫評估孤獨感的問卷可能有助於在照護環境中識別並承認自己感到孤獨。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是觀察性的,這意味著它不能說孤獨感是中風的直接原因,而只是它們之間存在相關性。可能的解釋是,感到孤獨的人可能有共同的人口統計因素或健康特徵,這也使他們更容易中風。另外,研究結果僅限於中老年人,可能無法推廣到年輕人。【資料來源】.Chronic loneliness may increase stroke risk among older adults.Loneliness After 50 Tied to Higher Stroke Risk.This non-medical intervention may reduce your stroke risk
-
2024-06-1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不吃肉就是健康?研究指這類食品恐帶來更高的心血管風險
想降低慢性病風險並延長壽命?通常你會接收到吃植物性飲食的建議,不過一項刊登在《柳葉刀區域健康-歐洲》(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期刊的研究表明,與加工程度較低的植物性食品相比,高度加工的植物性食品可能會帶來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儘管不含肉類,你吃的植物性食品種類仍須慎選。植物性和動物性超加工食品有何區別?植物性超加工食品完全或主要由植物來源組成,例如水果、蔬菜、穀物、麵包、蛋糕和糖果、含糖飲料,動物性超加工食品包括所有肉類(魚、家禽、紅肉等)、乳製品和雞蛋。在該項報告中,研究人員使用超過11萬8千名年齡在40歲至69歲之間的成年人回答有關飲食問題的數據,這項資訊後來與心血管危險因子發展的醫院和死亡紀錄聯繫起來。【延伸閱讀:精緻穀物、加工肉類及含糖飲料,哪個是你最需要避免的超加工食品?】該報告指出,由植物製成的超加工食品會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5%,同時使過早死亡的風險增加13%。研究人員還發現,每替換10%的植物性超加工食品為新鮮、冷凍或最少加工的植物性食品,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7%,同時還能減少因心臟病而死亡的風險13%。研究作者之一、倫敦帝國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Eszter Vamos博士表示,「眾所周知,水果和蔬菜、全穀物和豆類等新鮮植物性食品具有重要的健康和環境效益。雖然超加工食品通常被作為健康食品銷售,但這項大型研究表明,植物性超加工食品似乎沒有保護健康的作用,並且與不良的健康結果有關。」植物性超加工食品如何影響心臟健康? 專家指出,植物性超加工食品的鹽和游離糖含量高,這可能導致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它們還可能富含飽和脂肪或含有反式脂肪,這可能對血液膽固醇濃度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加工程度會剝奪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另一方面,植物性超加工食品生產中使用的加工和烹飪方法可能會導致終端糖化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的形成。終端糖化產物是有害化合物,是糖在高溫烹飪過程中與蛋白質反應時形成的,過量攝取終端糖化產物與發炎、氧化壓力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專家建議,植物性食品並不總是等於健康,尤其當這些食物經過超加工時。因此,無論你是否吃植物性食品,都要謹慎對待包裝上的健康聲明和行銷流行語,因為它們可能並不總是反映產品的真實營養品質。重點在於關注食品中的成分清單和營養標籤,以便做出明智的選擇。【資料來源】.Plant-based UPFs linked with high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Plant-based ultraprocessed foods linked to heart disease, early death, study says.Plant-Based Ultra-Processed Foods May Raise Your Risk of Heart Disease and Early Death
-
2024-06-10 醫療.新陳代謝
身體圓潤指數BRI是新的BMI?它能更準確測量身體健康狀況?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昨天(2024-6-5)發表Body Roundne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美國成年人的身體圓度指數與全因死亡率)。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研究動機肥胖是一種全球流行病,發病率很高,導致死亡率上升。全球有超過 10 億人肥胖。作為死亡的5 大風險因素之一,肥胖與2019 年全球約500 萬人死亡有關。因此,更了解肥胖與死亡率的關聯可以優化風險評估、制定抗肥胖策略並優先合理規劃醫療保健資源。一般來說,肥胖是根據體重指數(BMI;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大量研究表明,與參考範圍內的 BMI 相比,BMI 定義的肥胖與全因死亡的高風險有顯著相關。一般認為身體脂肪含量不能用BMI來表徵。例如,在體重指數相同的個體中,脂肪分佈和身體組成差異很大。Lee等人針對3,6656名參與者進行的一項健康檢查隊列研究發現,與BMI反映的整體肥胖程度相比,內臟與皮下脂肪面積比反映的身體脂肪分佈與全因死亡率的相關性更一致。此外,BMI 超出參考範圍的預後能力被發現取決於人體測量和臨床條件。為了更好地體現脂肪分佈的重要性,Thomas等人提出了一種較新的人體測量指標——身體圓度指數(BRI),他們根據人體形狀開發了橢圓模型來計算身體圓度,並利用偏心率來估計內臟脂肪和全身脂肪百分比。然而,據我們所知,關於身體圓度指數與死亡率之間關係的國家數據很少,也沒有在美國普通人群中進行過研究。為了填補這一空白,我們旨在研究 1999 年至 2018 年具有全國代表性的美國人口樣本中 20 歲及以上成年人 BRI 的時間趨勢,並研究 BRI 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研究方法使用的數據來自 NHANES,這是一系列具有全國代表性的隊列調查,旨在監測美國人口的公共衛生狀況。自1999 年以來,NHANES 以2 年為一個週期進行,收集來自家庭訪談和在行動檢查中心進行的研究訪問的資料。我們納入了 1999 年至 2018 年 10 個 NHANES 週期的參與者,他們是 20 歲或以上的非懷孕成年人,並加權代表美國非機構化的平民居民。在59064 名具有完整死亡率分析資格的受訪者中,6134 名因BRI 數據不完整而被排除,1385 名因懷孕而被排除,11518 名因報告心肌梗塞、中風、充血性心臟衰竭或癌症病史而被排除,7032 名因數據不全而被排除。最終樣本量為 32995 名成年人。根據 Thomas 等人所發展的公式,BRI 計算為 364.2 − 365.5 × √(1 − [腰圍,以公分為單位 / 2π]2 / [0.5 × 身高,以米為單位]2)。BRI依第20、40、60和80分位數分為5組,以探討與全因死亡率的關聯。研究結果在 32995 名美國成年人中,平均年齡為 46.74 歲,其中 16529 名為女性。從1999 年到2018 年,平均BRI 從4.80逐漸增加到5.62,每兩年增加0.95%,這種成長趨勢在女性、老年人和墨西哥裔美國人中更為明顯。經過平均10年的追蹤後,發生了 3452 例死亡(佔參與者的 10.46%)。 BRI 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存在 U 型關聯。與BRI 為4.5 至5.5 的人相比,BRI 小於 3.4 的成人的全因死亡風險增加 25%,BRI 為6.9 或更高的人的全因死亡風險則增加 49%。結論這項全國隊列研究發現,近 20 年來美國成年人的 BRI 呈上升趨勢,重要的是,BRI 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存在 U 型關聯。這些發現為提議 BRI 作為死亡風險評估的非侵入性篩檢工具提供了證據,這是一個創新概念,可以納入公共衛生實踐,等待其他獨立隊列的一致驗證。原文:身體圓度與全因死亡率呈U 型關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0 活動.活動最前線
著色繪圖、學習單線上免費下載!《臺南400-健康福祉展》暑假第一檔親子共樂的展覽活動
《Long Life TAINAN Forever Young 臺南400-健康福祉展》即將在暑假登場,展覽內容以年代串聯展區,利用沉浸式場景佈置及互動科技體驗,帶你穿梭於公共衛生醫療的過去與未來!展覽內容豐富多元,展前連續推出著色繪圖抽獎活動及展覽學習單,讓大小朋友都能夠在展覽中找到樂趣。《臺南400-健康福祉展》正式登場前,率先推出第一波著色繪圖抽獎活動,即日起至8月4日下午6時前完成抽獎步驟就有機會獲得超商禮券或展覽限定紀念商品。此次著色繪圖的線稿選用展覽主視覺設計,圖稿檔案以PDF格式放在雲端供民眾下載著色,完成上色後可以將自己的創作分享到活動貼文的留言區,且在留言區標註一位朋友,即完成抽獎步驟,獲獎名單將於8月5日公布於活動貼文留言區,歡迎民眾一起發揮創意。另外,此次也規劃兩個版本的學習單提供民眾免費下載使用,學習單題目結合展覽內容,初階版以健康餐盤為主軸,請民眾前往展區二樓體驗健康餐盤遊戲,將遊戲中所選擇的食物畫進學習單,並且寫下遊戲顯示的卡路里,作為展區遊戲體驗的活動紀錄,初階版也結合展區紀念章,期待透過集章的魅力,讓民眾前往體驗展覽;而進階版則以開放式問答的題目呈現,配合展覽主題,將題目扣緊時間軸,讓民眾回到過去,在觀賞完一樓展區後,選出一位展區醫界名人來對話,以及穿越未來,讓民眾發揮想像力,在體驗完二樓展區後,寫下未來的自己最需要的照護設備,期待透過學習單的設計可以讓觀展體驗更完整。 《Long Life TAINAN Forever Young 臺南400-健康福祉展》將於6月30日正式登場,展至8月4日(除7月1日正常開展,其餘週一為休館時間)。更多活動相關資訊,請上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官網的臺南400活動專區公告(https://health.tainan.gov.tw/list.asp?orcaid=02E83A0B-C0F2-41DB-8D39-1C22127E372B)。(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下載專區著色圖:https://reurl.cc/kOnWnb學習單:https://bit.ly/3UZdr4H著色繪圖抽獎活動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udn.info/posts/pfbid02bpSfa7Lkuc2jtJXCmkxbyjY3A7HngyPWF9Q4omS173Ws1fgpBReUSecBVnLGYdwbl展覽資訊Long Life TAINAN Forever Young臺南400-健康福祉展展覽時間|113/06/30-08/04 10:00-18:00(休館日:7/8、7/15、7/22、7/29)展覽地點|耘非凡美術館(臺南市東區林森路一段370號)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協辦單位|耘非凡美術館入場方式|免費入場
-
2024-06-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蟑螂除了討厭,更怕影響環境衛生!家事達人教你DIY天然殺蟑劑,讓小強不敢去你家
蟑螂除了樣子不討喜之外,最討厭的是牠帶來的髒亂和害處,更是令人厭惡,由於蟑螂在取食過程中,經常因其糞粒、排泄物、臭腺分泌物及取食回流液等,造成污染食品、廚具、衣物或其他用品,影響環境的衛生,而蟑螂的獨特味道更是令人不舒服。根據行政院環保署資料顯示,蟑螂是過敏原(allergen)攜帶者,對體質敏感的人而言,吸入或攝入帶有過敏原的蟑螂屍體碎片時,就會產生過敏反應;加上蟑螂的身體常攜帶病原菌,爬過髒亂環境之後,若又沾到人類食物、用品等,等於間接影響人類健康,因此,列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害蟲之一。天然抗蟑,人人有責除了三不原則阻絕蟑螂進入家中之外,但隱身在看不見角落的小強們,又該如何有效滅絕呢?家事達人胡雅美老師表示,想要有效除蟑真的是要做到「預防勝於治療」,但如果今天家中開始出現小強蹤跡了,也別覺得灰心,先檢視自家廚房、浴室、臥室環境是否髒亂,食物來源的廚房最為重要,除了每次烹飪之後的清潔外,使用的油罐、糖罐瓶身外要擦拭乾淨,桌面、桌下、流理台表面、廚餘桶等,每次使用完或用餐完畢都要仔細擦拭,最簡單方便又少化學藥物的方式,就是使用肥皂沾水擦過之後,再用濕毛巾清除泡沫,也可利用抹布沾取小蘇打粉濕擦。胡雅美說明,用鹼性的肥皂、小蘇打粉來克制屬於酸性的昆蟲最為有效。DIY天然殺蟑劑作法:1.柑橘類果皮浸泡酒精1週,或直接把柑橘果皮熬煮出水,變成天然橘子水清潔液,可用來擦拭家具或櫥櫃。2.大蒜、辣椒浸泡酒精1~2週後使用,有趨蟲效果。使用方法:噴霧劑型的天然橘子水酒精,可以噴灑在蟑螂出沒處上下,噴灑約10公分的帶狀處,或於牆角裂縫、角落、縫隙灑上小蘇打粉,地板、家具,可用天然橘子水清潔液來擦拭,利用柑橘皮的味道,讓蟑螂不敢靠近,如果再搭配加強居家環境整頓,讓蟑螂沒有食物來源,提高防治效果,維護居家環境品質,家裡蟑螂就會越來越少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31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許有杉: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
藥師小檔案姓名:許有杉年齡:61歲執業地點:美康藥局(新北市新莊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每個人都需要一位社區藥師朋友來守護健康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價值被看見新冠疫情期間,社區藥師無役不與,全台8千多家藥局,其中健保特約藥局6千多家,一萬多名藥師為這場新興傳染病戰役中的幕後防疫英雄。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許有杉說,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的價值被看見,藥師守護百姓健康的奉獻被肯定,社會地位、被信賴感也提升了,台灣的社區藥局、藥師是防疫尖兵。新北市藥師公會有4800多名會員,公會人數規模僅次於台北市,但新北社區藥局開業數達1300多家,家數是各縣市之最。疫情一開始,民眾搶購止痛藥、感冒藥物、退燒藥物,口罩,口罩實名制上路後,每天開門營業,就必須面對排隊人龍,此外,販售快篩試劑,部分藥師更在「視訊看診」時擔起送藥到府的重責大任。許有杉說,防疫視同作戰,在凝聚共識前,組織內難免有雜音,但全聯會頭人很有魄力推動,藥師們也願意發揮使命感,為百姓健康付出,各地都有令人感動的藥師扮演防疫英雄的故事,有人顧不得有孕在身、正在抗癌,仍挺在第一線幫忙包口罩、送抗病毒藥。許有杉回顧說,他身旁至少有三位新北藥師在工作過程遭感染,有一名公會前幹部、資深藥師染重症身故,當時公會也介入幫忙,協助幫忙移轉處方箋、管制藥品等,公會會員間充分互助,展現大家庭的情感和凝聚力。站在第一線面對眾多疑似確診者,是否擔心自己被感染?許有杉說,他不曾確診,但也可能是曾確診而未察覺,他雖然是公會理事長,但他很樂於幫忙在第一線補位,曾在颱風天、雨天等天候惡劣時刻,幫忙送藥到淡水、雙溪及瑞芳等地,照顧偏鄉、獨老長輩,他樂於帶頭做,和會員們共患難、榮辱與共。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而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許有杉指出,藥師訓練需5至6年,剛畢業藥師的月薪可達6至7萬元,有些北部醫院找不到藥師,月薪加碼開到7萬左右;若已有處方、調劑2年以上經驗,月薪8萬起跳、年薪破百不是問題,因此雖然大環境醫護人力不足,但仍有7成藥學系畢業生從事藥師,學以致用。如今疫情結束,回歸正常生活,許有杉說,經歷疫情考驗,各行各業充分體會到全島一命,他觀察,社區藥師的社會地位在疫情後提升了,還有民眾感動地說,社區藥師守護我們健康,對社區藥局認同感增加,社區藥局有賣的商品就會在藥局買,以行動支持社區藥局。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家庭醫師及家庭藥師許有杉說,醫院、醫學中心的藥師訓練會更細膩、注重學術專業,而社區藥局較像是家醫科醫師,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一是家庭醫師,二則是家庭藥師。尤其疫後社區藥師有更多臨床經驗,把關用藥安全,民眾會更願意把小病留在社區藥局,用小錢自我照顧,別去佔用健保資源,省下的健保資源用在長照,才能改善並追趕上歐美長照標準。台灣社區藥局密度高,堪稱是民眾的好鄰居。許說,從疫情便可看出,台灣社區藥局文化是很願意犧牲奉獻,且藥師被更多民眾肯定後,藥師服務需求增加,尤其高齡化社會來臨,銀髮族需求暴增,藥局應提供多元化服務,除健保處方調劑外,也可有居家長照、遠距醫療、慢性病管理、公共衛生、用藥安全宣導等,成為社區健康中心。不過在藥師供給有限,銷售商品種類又提高情況下,許認為,藥局急需整合產業,包括導入經營管理系統、處方簽調劑系統,雲端藥歷APP等,由大數據分析提高醫藥產業價值,提升用戶便利性。許也提到,台灣用藥量大,台灣人平均用藥量是美國人的7.2倍,主因是健保「吃到飽」,因此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部分負擔,透過部分負擔制度減少藥物浪費。而藥師對民眾用藥把關能發揮一定力量,執行公衛任務可以承擔更大責任,面對高齡化、少子化挑戰,社區藥師能展現更大能量,將照顧心力擴及到每個角落。「大家一起投入才有話語權!」許有杉投入藥師公會領域近30年,擔任理事長邁入第4年,他希望帶領各個世代會員一起努力,讓社會大眾對藥師這一行有更多認同及理解,擦亮藥師的光。
-
2024-05-30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沈采穎:謝謝體諒與支持,你們的一句謝謝,社區藥師就心滿意足
藥師小檔案姓名:沈采穎執業地點:鼎泰藥局(北市信義區)年齡:63歲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謝謝民眾3年疫情期間的體諒與支持,你們的一句謝謝,社區藥師就心滿意足,再怎麼辛苦,都不覺得是苦差事。疫情期間,社區藥局撐起防疫第一線新冠疫情期間,社區藥局撐起防疫第一線,過去民眾較少接觸的開業藥師,成為確診時的一線生機。在台北市基隆路經營藥局的藥師沈采穎表示,從疫情之初,民眾瘋搶感冒藥、退燒藥,到後來口罩實名制,每天面對大排長龍等著領口罩的民眾,再加上送藥到府藥師紛紛染疫,挺過三年疫情對社區藥師來說很不容易,希望藉此機會讓各界看到基層藥師在公共衛生、預防醫學扮演的角色。台灣疫情延燒沒有多久,就開始有民眾瘋搶政府發放口罩,目前擔任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的沈采穎回憶,有民眾一人到十多間超商收購口罩,自己於2020年2月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口罩實名制的建議,希望杜絕亂象,政府2月13日實施,藉由口罩實名制,年長移動不便的民眾,也能透過公平的機制取得口罩。沈采穎表示,疫情期間,為了讓領取口罩實名制的民眾不必等候太久,藥局提早半小時,9時30分即開始營業,並且發放號碼牌,計算當天能夠釋出的口罩數量,免得民眾撲空、操勞,「社區藥局站在第一線,最了解民眾的需求與辛苦。」實名制口罩必須由藥局分裝沈采穎說,當時有位病人,因為公司就在藥局附近,疫情期間業績不如往常,該名病人體諒藥師辛勞,自發性請公司員工在午飯後至藥局協助分裝口罩;雖有少數民眾怪罪藥師動作太慢,等太久才領到口罩,但多數民眾都是心懷感謝,不少人寫了感謝小卡,讓自己覺得在疫情前線工作別具意義。三級警戒開始後,視訊看診後的送藥到府,由社區藥師一肩扛起。沈采穎也投入,某天一位媽媽致電藥局,表示醫師處方藥物,找了好幾家藥局都缺藥,但小朋友確診症狀嚴重,亟需用藥。沈采穎當即在藥師群組詢問,得知內湖某家藥局還有存貨,便立即趕赴內湖取藥後,送至民眾家裡,緩解孩童症狀。許多民眾因確診無法外出,除醫師處方藥以外,有額外需求,藥師樂於協助,卻也陷入染疫風險中。沈采穎表示,有些民眾除了處方箋內容,希望藥局多送一些維他命C等保健食品,站在服務民眾立場,藥師當仁不讓,卻容易在交付費用時接觸民眾,不慎染疫,粗估疫情期間超過半數第一線藥師曾因此確診。沈采穎說,自己送藥到府時做了許多防疫措施,結束後都會清潔雙手,藥局內也設置噴霧消毒器,但防不勝防,仍在送藥過程中不慎染疫,出現喉嚨嚴重腫痛症狀,幾乎夜夜都要含著喉片才睡得著覺,非常不適。即使如此,自己和多數藥師一樣,在7天隔離期滿後,雖體力尚未恢復,仍回到崗位繼續服務。民眾瘋搶感冒藥備用,加上供應、調度問題,疫情期間一度出現缺藥困境。沈采穎表示,當時綜合感冒藥、乙醯氨酚成分退燒藥、喉片等,幾乎一掃而空,對於需要用藥的民眾來說,藥局愛莫能助,只能盡量調度滿足民眾需求。因進口治療藥物不足,沈采穎在2022年4月初提出,政府既然給予本土研發的中藥清冠一號緊急授權(EUA),應讓確診者公費使用,衛福部在4月底宣布實施。缺藥問題延續至今,雖然新冠疫情已經平息,但國內缺藥問題仍然嚴峻。擔任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的沈采穎難掩憂心,期盼政府正視問題、積極處理。藥師的角色是彌補醫師在疫情大流行期間的工作負荷「走過3年疫情,目前雖然仍陸續有人確診,但症狀不像過去嚴重,疫情趨緩後,樂見社區藥局回歸正常服務型態,不再像疫情期間一樣需要發口罩、快篩及協助民眾疫苗登記等。」沈采穎表示,疫情期間藥師在社區扮演輔助醫師的重任,民眾也藉此機會認識藥師工作內容,沒有人希望未來再有大規模傳染病疫情爆發,但政府應該正視社區藥局在疫病爆發時,對民眾健康的貢獻,積極發展公衛藥師制度。沈采穎表示,疫情期間看見民眾對藥師的依賴與信任,醫師雖然重要,但問診需要較長時間,藥師的角色是彌補醫師在疫情大流行期間的工作負荷,尤其社區藥局扮演重任,政府應該統籌規劃,讓社區藥局備足應對大規模傳染病的戰備品項,「預防總是勝於一切,面對疫情雖然辛苦,但社區藥師一定會陪著民眾一起度過。」
-
2024-05-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傾聽疼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疼痛控制藥物的濫用」,由三位國內在這方面的權威分享他們的看法。非常難得的是這三位學者是在同一所大學醫學院七年的「同窗」,又是進入同一所大學附設醫院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的「同門」,而後各自走入不同的學術領域、不同性質的單位服務,但他們相約對他們所共同關切的,也是目前醫學、社會、各國政府所重視的主題,在「醫病平台」由不同角度分享他們的看法,希望他們的用心可以使醫界與社會大眾對這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想看第一篇 那些不舒坦的事情十幾年前,國內曾經引進一部醫療情境影集「怪醫豪斯」(House M.D.,第一季首播於2004年)。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向來對於這類題材,難免吹毛求疵。然而,這部影集卻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主角怪醫的角色塑造──一位擅長診治疑難雜症的醫生,但同時也是跛行而拄著手杖的疼痛病人。劇情推展的過程中,怪醫一方面以匪夷所思的手段診斷各類怪病,卻也為自身的疼痛掙扎。時不時就看他掏出標示著「Vicodin」(學名Hydrocodone,半合成的鴉片類止痛藥)的藥盒,可能將兩片藥錠倒在手心,再遞入口中;也可能直接將藥盒就著嘴巴,率性來上一口。在隨之而來的如釋重負之後,一個只有出現在教科書冷僻角落的病名診斷,可能就閃現怪醫腦海,也讓身為觀眾的我嘖嘖稱奇。但是,更多時候,任何可以找得到的止痛藥盒早就空空如也。這時候的怪醫,時而恐慌沮喪,時而不安憤怒,偶而還會全身抽搐,甚至打滾哀求同仁施捨藥物,簡直是主角演員的演技大爆發。終於來到某一季的主要劇情,怪醫本身也難以迴避的疼痛,以及伴隨而來的止痛藥成癮,也成為醫療團隊束手無策的難題了。當時追劇的我,一方面為著主角的身分設定與演員的精采演技而覺得新奇有趣,卻也不免忖度,如此鬆散的鴉片類止痛藥物管制與使用,會不會太誇張了。殊不知,幾年後的美國疾病管制局發出警示,起自1990年代的天然與半合成鴉片類止痛藥物濫用,以及繼之而來的海洛因與合成鴉片類藥物濫用,迄今已經累積超過60萬名美國人過量致死,並進而導致川普總統在2017年下令宣布全國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我這才驚覺,二十年前的熱門影集竟是今日這場席捲美國的悲劇預告。在這場還看不到盡頭的鴉片類藥物濫用危機當中,有太多值得探討之處:從止痛藥物的安全性與成癮性評估、止痛藥物的製造與管理規範、藥廠的市場開發與行銷手段、成癮性止痛藥物處方人員對於使用者的需求與風險評估,到鴉片類藥物成癮防治宣導與治療策略等等。甚至,這場危機對於不同種族、性別與社會地位的人口,所造成的衝擊差異;以及,在當前日益緊張的國際關係當中,如何阻絕非法的吩坦尼(fentanyl,口服合成鴉片類止痛藥,效力比海洛因強50倍),跨越國境的流通與犯罪等,都成為各國在談判桌上角力的重要議題。身處台灣的我們,在倖免於這場危機之際,似乎有另外一番光景。根據個人的精神醫療實務經驗,因為止痛藥使用過量或成癮而求醫的個案,少之又少;但由於未妥適處理的疼痛,衍生身心不適,經由親友建議或他科醫師轉介的個案,卻多不勝數。前者的現象反映了部分的慢性疼痛病人,寧可反覆到醫療機構(特別是急診處),尋求注射短效型鴉片類止痛藥如哌替啶(meperidine,商品名為配西汀)暫時止痛,導致出現醫源性藥物依賴,卻不願正視處理成癮行為可能加重疼痛、乃至身心失調的惡性循環。而後者則多半存在著各類疼痛、止痛迷思:服用止痛藥是意志力的軟弱;使用止痛藥會成癮,會洗腎,非常可怕;名人或親朋友人以親身經驗推薦的祕方,沒有西藥成分,不會有副作用等等。這些抗拒止痛治療的個案反映的是另一個極端,卻同樣為疼痛受苦。從醫療現場觀察到的疼痛,有各式各樣的表現;國內面對的疼痛處理議題,也迥異於歐美國家的情勢。然而,正是這些分歧的現象,反映了生而為人,難免疼痛的複雜與現實。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不只受到生理性因素的影響,更與每個人的成長經驗與心理狀態息息相關。甚至,所處的環境文化氛圍,也會形塑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表達與應對。因此,當我們─包括苦於疼痛的個案,關心支持疼痛者的親友、治療照護疼痛者的專業人員─主張人人都有免除疼痛的權利,享有免除疼痛自由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傾聽疼痛。對於來自他人或自己的疼痛感受或經驗,透過口說、隱喻、表情、情緒或衍生的適應與求助行為等表達過程,建立更細膩的理解與尊重,這或許是我們在面對疼痛帶來的巨大衝擊時,最重要的準備。延伸閱讀:5/27 那些不舒坦的事情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3 醫聲.領袖開講
太陽花曾入立院探學生 前陽明校長梁賡義出書回憶:學生有事就是學校有事
立法院的國會改革法案,場外聚集眾多民間團體抗議,在滂沱雨勢中,聚集人數超過萬人,入夜仍有學生湧現現場,並預計將於本周五將再度原地集結,以抗議立院違反程序。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時任陽明大學校長的梁賡義,在太陽花運動期間,是三所大學校長進入立院看學生的校長之一,對於學生參加政治運動,梁賡義說,「學生有事就是學校有事,學生的問題就是學校的問題。」學生間已開始分享參與活動安全守則,包括:「現場以和平陳抗為主,如果有人煽動你衝立法院,不要衝。」「臨時任務-濟南教會需要志工協助物資傳送,請盡速前往。」「看到保警趕快跑。」「現在狀況與太陽花不同,⋯⋯現在的國會擴權法案還在法條審查階段,現在衝進去的話會有正當性不足的爭議。」梁賡義近日發表新書「取捨之間-從公共衛生到全人教育,梁賡義的人生探索」,也分享他在陽明大學推動全人教育與心理諮商,鍥而不捨,當仁不讓,也是擔任中研院院士的梁賡義為年輕學子們立下的精神典範。心繫高等教育 梁賡義曾舉辦座談與學生面對面書中紀錄,梁賡義在擔任陽明校長任內期間,爆發太陽花運動,許多大學生因反服貿而佔據立法院,其中也包含陽明的學生。當時馬英九總統與大學校長座談後,不願學生們可能誤會校長被「摸頭」的情勢下,東華校長吳茂昆、陽明校長梁賡義與交大校長吳妍華直接進入立院議場,與學生溝通,並表達對學生的關懷。梁賡義可能是第一位在學校與同學們舉行座談的校長,「我願意聆聽學生對服貿的看法,彼此交換意見。」在當時對立嚴重的氛圍中想要化解衝突,必須放下成見,「我聽著學生的表達,並在互動中,也了解他們跟家長的矛盾與對立,精神上承受的壓力與痛苦;也勸慰家長們,好好跟孩子們溝通,這不是跟孩子示弱或低頭,而是聆聽他們的心聲。」他說,「達到目的的方式不止一種,唯有藉著不斷交流與溝通,讓對方明白我們之間或許不同,但沒有對立,理性、尊重的處理方式,一樣可以解決問題。」始終關心國內的高等教育,關心學生的梁賡義說,教育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建立,一點一滴的關心,不能總想著要立竿見影。
-
2024-05-14 醫療.呼吸胸腔
避免室外空汙仍未減少危害 研究揭使用瓦斯爐會吸入更多二氧化氮
開火煮飯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大多數家庭使用瓦斯爐來下廚,但你知道瓦斯爐可能會讓人吸入不健康濃度的有害汙染物嗎?一項由美國史丹佛大學團隊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研究發現,瓦斯爐和丙烷爐會顯著增加整個家庭房間內二氧化氮的暴露量,而這超出公共衛生建議的濃度。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在瓦斯爐使用之前、期間和之後測量了100多個家庭的二氧化氮濃度,發現汙染物在瓦斯爐打開後一小時內飄散到臥室,並在使用後數小時內保持在危險濃度以上。研究指出,瓦斯爐和丙烷設備將室內二氧化氮的平均濃度提高到世界衛生組織暴露指南的75%。換言之,即便一個人避免接觸交通廢氣、發電廠或其他來源的二氧化氮,僅透過使用瓦斯爐和丙烷爐做飯,他們也已經吸入了安全限度的四分之三。由於呼吸含有高濃度二氧化氮的空氣會刺激呼吸系統,短期的暴露會加劇呼吸道疾病,而長期暴露則會導致氣喘等疾病的發展,並增加對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該研究作者之一、史丹佛大學Rob Jackson教授表示,瓦斯爐和丙烷爐產生的空氣汙染不僅僅是廚師或廚房裡的人面臨的問題,這是整個家庭的問題。除此之外,房屋的大小和格局、通風和行為(像是烹飪模式)可能會影響燃氣爐二氧化氮的暴露濃度,這使許多較為弱勢的族群面臨更大的負面健康影響風險。例如,居住在面積小於800平方英尺(約為74平方公尺)的住宅中的人從瓦斯爐中接觸到的二氧化氮是居住在面積大於3000平方英尺(約為278平方公尺)的住宅中的四倍。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在較大的家庭空間中,在有使用抽油煙機並與室外通風的條件下,二氧化氮的濃度在烹飪期間和烹飪後通常也會飆升至不健康的濃度。因此研究人員建議,盡可能減少使用瓦斯爐做飯非常重要。由於空氣汙染來自火焰產生的方式,較短的烹飪時間和較低的熱量有助於減少排放。又或者,使用電磁爐煮水或執行其他一些烹飪任務可能會有所幫助。保持烹飪空間和家庭通風良好,每隔幾個小時流通一次新鮮空氣也很重要。【資料來源】.People with gas and propane stoves breathe more unhealthy nitrogen dioxide.Gas stoves expose millions in the US to unsafe limits of nitrogen dioxide, and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face higher risk.Gas stoves increase nitrogen dioxide exposure above WHO standards – study
-
2024-05-10 醫聲.高齡社會
熟齡返校3/62歲前中醫藥司長挑戰考美術系 鼓勵長輩重返大學
「只要有心,任何人都可以讀大學!」前中醫藥司長、衛福部基隆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林煌說道。今年他已62歲,憑著高中懷揣至今的藝術夢,重新考學測申請北藝大美術系,雖僅通過一階筆試,但不後悔做自己,希望能讓退休生活更精彩。攤開黃林煌的學經歷,可看見他自學士後中醫系畢業後,陸續得到杜蘭大學熱帶醫學與公共衛生碩士、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學博士學位,也曾到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修,擔任過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及駐史瓦帝尼大使館參事。黃林煌自然組的生涯看似與藝術八竿子打不著,藝術種子卻是從他高中就埋下。某次翹課時他偶然被美展感動到,「原來美是會影響感覺。」加上老師經常公開展示其作品,稱讚漂亮、極富細節,並鼓勵他往藝術精進,但當時父母以為未來會擔任遺體美容師而勸阻,最終黃林煌走上中醫之路,將藝術夢擱置於心中。他花甲年後轉換跑道 籲政策鼓勵長輩終身學習然而,藝術種子終究迸出嫩芽,只要黃林煌一得空,便到國內外欣賞美展,同時不追隨主流,培養自己對藝術的一套標準。走過千山萬水,任職不同工作,讓黃林煌對事物來去相當坦然,他引用作家蔣勳的文章〈致 郭熙〉,暗喻世道變化「都只是遠遠山下的傳言,既然上山,就與國家興亡無關⋯⋯」既已不受世俗限制,且待在中醫領域許久,黃林煌決定一圓藝術夢,以62歲之姿報考學測,申請北藝大美術系理論組;他表示,報考大學一來是因沒有要做研究,二來是可跟具創意、活力的大學生互相學習,且大學最長可念6年,「我不在乎有沒有那個文憑,只希望能盡情享受過程的樂趣。」他也坦言,自己備考只買考古題臨時抱佛腳,緊急報名畫室學幾招繪畫技巧,在連兒子都不看好的情況下,黃林煌竟有驚無險通過一階考試,「我都能通過一階考試,包含年輕人在內的大家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回答、解決問題,不要慌。」雖最終沒有通過二階面試,黃林煌仍非常支持屆退、已退休的人持續學習,甚至重返大學,「不僅避免老人癡呆,也可多與社會互動,才能走更遠的路,看更大的世界。」而面對少子化帶來的大學倒閉潮,他也認為,政策端可繼續補助樂齡大學計畫,或另外增額錄取中高齡學生,以鼓勵長輩持續學習,推動世代交流。
-
2024-05-10 養生.聰明飲食
精緻穀物、加工肉類及含糖飲料,哪個是你最需要避免的超加工食品?美國30年研究解答
有多項研究指出高度加工的食物與多種健康狀況,像是癌症和心臟疾病等之間存在聯繫,也有科學家提出,食用超加工食品可能與失智症的發生有關。但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真的會導致早逝嗎?一項為期 30年、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表明,食用超加工食品與早期死亡風險有關,然而不同的食物有不同影響。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超過10萬名沒有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病史的健康專業人員的數據。參與者每兩年提供一次有關其健康和生活習慣的資訊,並且每四年他們完成一份詳細的食物調查問卷。研究人員發現,大量攝取超加工食品的確可能會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除此之外,超加工食品攝取量與死亡之間的關聯因特定食品類別而異,其中以肉類、家禽和海鮮為基礎的即食產品、加糖和人工甜味劑飲料、乳製品甜點和超加工早餐食品與死亡率結果有更強的關聯。不過研究人員也補充,在考慮整體飲食品質後,這種關聯就不那麼明顯了,這表明飲食品質對長期健康的影響比吃超加工食品更大。另外,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得出確切的因果關係。所有超加工食品都不健康嗎?超加工食品包括包裝烘焙食品和點心、碳酸飲料、含糖穀物以及即食或加熱產品。它們通常含有色素、乳化劑、香料和其他添加劑,通常熱量含量高、添加糖、飽和脂肪和鹽,但缺乏維生素和纖維。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臨床流行病學和營養學副教授Mingyang Song博士告訴《CNN》,不一定要完全拒絕所有超加工食品,因為它是一個多樣化的類別。Song指出,例如精緻穀物、全麥麵包,它們也被認為是超加工食品,但它們含有各種有益的營養素,像是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但他也建議,人們應該盡量避免或限制某些超加工食品的消費,例如加工肉類、含糖飲料以及可能的人工甜味劑飲料。Song表示,降低死亡風險的最重要因素是一個人的整體飲食品質。如果人們保持整體健康的飲食習慣,他們不需要因為吃了超加工食品而感到害怕或驚慌。換言之,整體飲食模式仍然是決定健康結果的主要因素。為何穀物和麵包是超加工食品?根據「NOVA食品分類(Nova food classification)」,早餐麥片和大量生產或包裝麵包等日常用品可以被視為超加工食品,這是因為它們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添加額外的成分,例如乳化劑、甜味劑、人工色素和香料。此類食品雖然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但卻與營養價值較低的超加工食品並列,這也是NOVA食品分類方法遭受批評的原因之一。NOVA的食物分類法將食品和飲料依照加工性質、程度和目的,分成四級:(1)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品,例如肉類、雞蛋、飲用水、蔬菜和果實。(2)經過加工的烹飪原料,包括油、鹽、糖,加工目的為了與(1)組合菜餚。(3)加工食品,如蔬菜罐頭、魚罐頭和水果罐頭,通常是(1)+(2)組合成(3)。(4)超加工食品,包括各式各樣含糖飲料和碳酸飲料、包裝餅乾、加工肉品和魚排、超商量產的包裝麵包、泡麵、冷凍食品(如饅頭、包子等)、微波即食食品(義大利麵、炒飯等)。【資料來源】.30-year US study links ultra-processed food to higher risk of early death.Here are the ultraprocessed foods you most need to avoid, according to a 30-year study.Ultra-Processed Foods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Premature Death.Ultra-processed foods: how bad are they for your health?.國泰醫訊:超加工食品和肥胖
-
2024-05-08 醫聲.疫苗世代
全國家長代表憂:國中男HPV疫苗施打中央反應慢、落後國際!
台北市政府7日送給國中男生一項大禮,9月入學的台北市112 年度入學國中男生都可以接種HPV疫苗,首開六都之先,也超車國健署政策。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張哲維直言,「中央政府都後知後覺,都要事情比較嚴重,才有反應!」他憂心地說,雖然台北市領先六都,率先將公費施打HPV 疫苗政策擴大至台北市 112 年度入學國中男生,但相較之下,中央政府的政策腳步過於緩慢、後知後覺,與國際趨勢相比,嚴重落後,對於未來醫療成本、社會成本,極可能造成龐大、嚴重負擔。台北市政府7日舉辦的「台北市領先六都開打!贈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禮,HPV 疫苗沒有性別差異,兩性共同預防 6 癌 1 病」記者會,台北市長蔣萬安宣布自 113 年 9 月 1 日起,除持續提供國中女生公費 HPV 疫苗接種,為有效降低青少年未來罹癌病的健康風險,將擴大提供設籍或就學於台北市 112 年度入學國中男生免費接種 HPV 疫苗,鼓勵台北市青少年接種疫苗,預估約有一萬多名國中男生受惠。另外,台北市政府、八大醫學會、台北市國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與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共同呼籲台北市國中學生家長一起鼓勵家中適齡孩子接種疫苗,奠定健康基礎與優質免疫力,降低 HPV 感染與癌症威脅。全世界超過4成國家,鼓勵男女施打HPV疫苗HPV為人類乳突病毒,相關醫學研究指出,不分性別,每個人一生被HPV 感染機率高達 80%,由於HPV感染易增加「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與口腔癌」與生殖器疣(俗稱菜花)等「6癌1病」風險,而許多研究指出,注射HPV疫苗,可降低「6癌1病」風險,因此HPV防治已成全球公衛界焦點議題。目前,已有超過130國有HPV疫苗施打相關建議、政策,其中超過 4 成國家積極鼓勵男女皆施打HPV疫苗,台灣的HPV疫苗施打政策與HPV防治衛教對象,還是以女性為主,並沒有將男性納入。對此,張哲維直言,中央政府常說,對於疾病要「超前佈署」,而對於HPV防治,卻沒有超前佈署,將男性納入保護,當男性、女性感染HPV,甚至罹患癌症,不僅對於個人,整個家庭、社會、國家也都要承擔這樣的惡果。國中男女皆受保護,才能落實兩性健康平權!張哲維認為,國中女學生施打公費HPV疫苗政策,已上路多年,國中男生卻一直沒有受到保護,十分不公平,因此中央若要推行相關政策,對象應該回推,國、高中男生都應納入,讓男女接受平等保護,如此才能真正落實兩性健康平權。「中央政府目前說需要籌措財源,這是藉口!」張哲維表示,事實上,若將青少年國中男生納入HPV公費疫苗施打對象,這筆費用約新台幣兩億元左右,相較於這兩年來政府所超收的稅收經費,可說是「九牛一毛」,期待政府可以對這項議題「有所感」,讓更多年輕人納入保護,對癌症、HPV感染,擁有更好防護力。青少年男女公費施打疫苗,更具成本效益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台北市所推行的政策,約有一萬多名學生可以受惠,這也代表有一萬多個家庭可免於疾病威脅的風險。根據台癌調查發現,許多家長不了解HPV不只會對女性健康造成威脅,男性也一樣可能受害,且清除病毒的能力比女性更差,顯示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的走向,會連帶影響民眾的認知;故基金會今年著手辦理多場HPV國中家長衛教演講,其中近九成家長連署期盼政府提供國中男公費施打HPV疫苗,這也是推動「男女健康平權」重要一環。研究也發現,在青少年階段,也就是還沒有性行為之前,讓男、女學生注射HPV疫苗,只要注射兩劑即可,成年人則須注射三劑,這樣的政策推行,將更具成本效益。蔡麗娟期待中央聽到爸媽心聲,防癌政策不該分男女,讓國中男納HPV公費疫苗能全國一體適用。
-
2024-04-29 名人.精華區
羅盛典/第2層「補位健康險」 醫療更有保障
個人化精準治療已成癌症治療顯學,提升癌症病人存活希望,但伴隨令人詫異的高價,健保資源有限,近幾年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速度是一般新藥的一倍。根據立委陳昭姿今年3月最新統計,健保給付癌症新藥的中位數約為555天、平均數782天,即便苦等納入健保,也被限縮給付條件。三箭齊發促進癌症治療少子化、老齡化社會來臨,預期將來健保費基萎縮、醫療使用增加,健保財務不會太樂觀。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7年即不斷倡議,促進癌症治療可近性必須三箭齊發,分別是「健保改革、資源合理分配」、「創設新(癌)藥基金」、「商保補位健保」,其中商保補位健保,在2023年下半年開始有些令人期待的展望。台灣商業保險蓬勃發展,但成本居高不下,原因何在?台灣民眾並不缺乏以商業保險轉嫁醫療自費風險的概念,平均每人擁有健康險保單三到四張、保險滲透率長年位居世界前三名。健康險跟不上醫療發展但台灣商業保險多為長年期保單,常見須以壽險為主約,才能添購健康險附約,導致長年期保單理賠無法跟上醫療科技發展,又主、附約讓保費疊加、保障卻破碎。癌症希望基金會調查中,有近一半的癌友認為商業保險轉嫁醫療自費風險的量能不足。商業保險在自由市場運作,與社會保險本質截然不同,有些商業保險蓬勃發展的國家,常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政策介入市場,以達到保護消費者、促進公平性、可負擔性、獲得醫療服務的公共衛生目標。澳洲、香港,為了疏解公立醫院壅塞人潮,以政策鼓勵民眾購買商業保險來轉嫁私立醫院費用;新加坡在其健保(Medishield Life)的基礎上外推IP計畫(Integrated Shield Plans),民眾可額外選購私人綜合健保計畫,以覆蓋健保以外的範圍。商保補位健保政策可期商保補位健保年底政策經過癌症希望基金會七年多來的倡議,在各界響應、立委協助問政下,終促使健保署正式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發動研究論壇,以「強化醫療保障─探討全民健保協同商保的可行性」,展開為期一年研究,以期梳理出最適合台灣的商保補位健保模式,預定在2024年底發表政策建言書,說明相關政策建議。政策建言若發表後,如何執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即將於五二○上任的準金管會主委彭金隆,長期指導癌症希望基金會討論商保健保協作議題,期盼彭教授以其金融與保險的學識與經驗,帶領金管會積極與外部溝通。更期待行政院成立專責辦公室或委員,並責成衛福部健保署與金管會保險局進行跨部門協作,透過政策介入,加速規畫建置「第二層補位健康險」,讓商保補位健保不再只是理想口號,能夠具體實現。倘若該政策能夠付諸實現,相信能帶給台灣民眾更周全的醫療保障,朝「健康台灣」邁進。
-
2024-04-23 癌症.卵巢.子宮
有子宮肌瘤可以喝咖啡或豆漿嗎?肌瘤多大需要手術?子宮肌瘤QA一次看
子宮肌瘤,是一種長在子宮內的平滑肌瘤,也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婦產部的調查資料,子宮肌瘤發生率可高達20~50%,相當於每2~5位女性就有1人有子宮肌瘤問題。子宮肌瘤屬於常見的良性腫瘤,成因跟女性賀爾蒙失衡有關,也可能由營養、遺傳、環境等因素所造成,好發年齡約35~45歲之間。不少名人都曾受子宮肌瘤之苦,像是女星陳亞蘭、陳珮騏、何嘉文、王宇婕等,其中王宇婕甚至是連左邊卵巢都一併切除。也由於子宮肌瘤成因可能和賀爾蒙有關,因此患者常會問「有子宮肌瘤可以喝豆漿嗎?」、「有子宮肌瘤可以吃保健食品嗎?」,或是與子宮肌瘤手術、費用相關等問題。關於子宮肌瘤的疑問專家一次解答!子宮肌瘤形成原因?子宮肌瘤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大部分是推測可能與體內女性荷爾蒙失去平衡、子宮肌肉組織不正常過度吸收女性荷爾蒙、遺傳或環境有關。而依照肌瘤的生長位置,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1.子宮肌肉層肌瘤:肌瘤生長於肌肉層中。2.黏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腔並常出現經血量增加的病症,有時會塞住子宮頸,甚至陰道口。3.漿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最外層往腹腔內生長,有時會壓迫到其他器官。子宮肌瘤有哪些症狀?新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暨婦產科主治醫師李毅評表示,一般子宮肌瘤越大,出現的不適會越多,但並沒有什麼子宮肌瘤前兆能注意,甚至大多數人連症狀沒有,只有約35~50%患者會出現異常症狀。以下為可能會出現的子宮肌瘤8症狀:1.經血量多、經期拉長2.腹部硬塊(患者常誤以為自己變胖)3.性行為疼痛4.不正常出血5.腹痛(當子宮肌瘤變性、壞死或大到壓迫神經,可能造成疼痛)6.經痛、骨盆腔疼痛7.不孕或流產(子宮內膜下肌瘤可能導至內膜不穩定,影響胎兒著床)8.頻尿、排尿或排便不順(肌瘤大小已足以壓迫膀胱時)子宮肌瘤會自行排出嗎?如何縮小?「子宮肌瘤自行排出,這是天方夜譚。」李毅評醫師表示,雖然肌瘤的確可能因為更年期荷爾蒙減少而縮小,但並不會發生子宮肌瘤自行排出這樣的狀況,頂多只是沒有症狀,不會造成日常困擾,但還是建議每年要定期追蹤,若情況發生變化,則需要進一步用藥物或手術治療。李毅評醫師也說,以西醫的角度,目前沒有靠飲食縮小子宮肌瘤,也沒有特別有益於子宮肌瘤的保健食品,即使某些食物中富含可能影響肌瘤的荷爾蒙或維生素,其中的「量」也是微乎其微,不至於影響到肌瘤;不過若是含有雌激素的「保健食品」,則確實可能有單位劑量較高的疑慮,患者需謹慎攝取,或先諮詢專業醫師。至於從中醫觀點來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子宮肌瘤在中醫認為屬於「血瘀」,又叫做「癥瘕」、石瘕」、「積聚」「等名稱,治療上基本會分經期以及非經期用藥。經期治療以止血祛瘀為主,避免經血量過多或是經來天數過長;非經期則是軟堅化瘀,以縮小肌瘤為主要目標。此外,中藥的「桂枝茯苓丸」是以活血化瘀來消除子宮肌瘤,此方能幫助擴張血管,促進子宮血液循環,所以不只能有助代謝肌瘤,也能幫助子宮內膜重新建立,但是必須在醫師的建議下服用,才能安全及有效。有子宮肌瘤可以喝咖啡或豆漿嗎?會不會養大肌瘤?李毅評醫師表示,子宮肌瘤的飲食原則其實和一般的飲食原則沒兩樣,只要保持著「健康飲食,適量不過量」的原則,就是好的飲食模式,因此不論是咖啡、芝麻、豆漿、黑豆水等食物,只要不過量,都可以正常食用。國外甚至有研究發現,某些體質的人攝取大豆類食物,反而有助抑制子宮肌瘤的增長。柏飛營養諮詢中心院長蘇妍臣營養師也表示,目前並沒有大型的人體臨床證明,豆製品、山藥、蜂王乳、甲魚、蝦卵、蟹黃等含有雌激素的食物對子宮肌瘤有影響,國外甚至有研究發現,某些體質的人攝取大豆類食物,反而有助抑制子宮肌瘤的增長。不過咖啡部分,蘇妍臣營養師則建議仍要限制咖啡飲用量,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斯隆流行病學中心研究曾發現,每日攝取超過500毫克咖啡因的成年女性(一般建議為300毫克/日),罹患子宮肌瘤風險可能會增加,建議一天不要喝超過1杯半至2杯大美式咖啡。有子宮肌瘤可以吃保健食品嗎?蘇妍臣營養師表示,像是銀杏葉、葡萄籽、魚油等,這些具有抑制血液凝結的保健食品,主要作用是防止體內形成血栓,但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補充上述補充品會造成肌瘤出血。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因為屬於高濃度濃縮物,美國FDA建議,魚油一天攝取量不應超過2克,銀杏葉的攝取上限為120~240毫克,而葡萄籽的安全劑量為200~400mg。若高劑量服用,可能有延長凝血時間的風險,要謹慎使用。子宮肌瘤多大要手術?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林秉瑤表示,醫學上子宮肌瘤5公分以下且無症狀、想保留生育功能者可定期追蹤,或用藥物、海扶刀治療;超過5公分以上的肌瘤,只要沒有壓迫器官、大量出血、不孕症等,也不一定需要開刀。除非有不正常子宮出血、肌瘤生長快速(約有0.5%可能為惡性腫瘤)、肌瘤大小超過6公分(約孕期12周大小),就需思考手術與否。林醫師也說,子宮肌瘤平均一年成長0.5公分~1公分,但如果患者的子宮肌瘤一年內長大3~5公分,或是幾個月就從2公分長到4公分還持續生長,就須經醫師評估判斷,是否要進行更近一步的檢查和決定是否手術開刀。子宮肌瘤手術方法有哪些?費用多少?李毅評醫師指出,目前子宮頸肌瘤手術主要分成兩種1.子宮肌瘤切除術:只切除一顆顆的肌瘤,雖然日後仍有復發可能,但能保留子宮生育功能。2.子宮切除術:針對已無生育需求女性,可考量切除子宮,杜絕日後復發的機率。依照手術方式不同,又可以分為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和最新的海扶刀(HIFU),因此手術費用也差距甚遠。4種子宮肌瘤手術方法 傳統開腹手術 適合:比較大的子宮肌瘤和多發性子宮肌瘤 優點:能夠一次盡量把肌瘤清除乾淨 缺點:傷口較大、疼痛感較強、復原時間較長,剖腹手術的後遺症風險也較高一點 純手術費用:有健保補助,只需自費1.8萬~4.5萬 腹腔鏡手術 適合:肌瘤大小約7~8公分以下,並且肌瘤數量比較少的患者 優點:傷口小、恢復快、比較不會痛 缺點:腹腔鏡是透過絞碎肌瘤再取出,因此若肌瘤為惡性,手術過程容易造成腹腔感染,當術前惡性風險高時,不一定適合腹腔鏡;此外,腹腔鏡無法藉由手指觸摸找出深層肌瘤,難免有肌瘤遺漏 純手術費用:有健保補助,只需自費5~6萬 達文西手術 優點:達文西手術相當於腹腔鏡手術的升級版,一樣具有傷口小、恢復快的優點,醫師透過機械臂操作能更靈活、精準、穩定的完成手術 缺點:達文西機器手臂價錢昂貴,保險不一定有支付,且開刀時間通常比傳統剖腹更長 純手術費用:無健保補助,需自費15~20萬 海扶刀 優點:海扶刀又稱超音波聚焦刀,將超音波聚焦在肌瘤上,使其產生高溫讓子宮肌瘤組織壞死,被其他正常組織吸收、變小,達到不用切開皮膚就可以消除子宮肌瘤的目的,又稱為無創手術。 缺點:海扶刀後遺症是有些人可能產生腹痛、灼熱感。 純手術費用:無健保補助,需自費16~18萬 延伸閱讀: 肥胖、糖尿病、失智症...可能是「皮質醇」惹禍!哈佛醫師:這2種東西不要碰
-
2024-04-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么妹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家屬時」,由三位醫師分別寫出自己的家人生病時的心路歷程。一位醫師正在為病人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父親急電告知心臟不適,但他卻無法即時回家照顧、事後陪父親看病,發現自己以家屬立場對一些「司空見慣」的醫療作業,如不同醫療的選擇以及簽同意書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對自己的醫療行為產生深刻的反思。→想看本文一位老人醫學的專家由祖父被發現倒地、骨折、臥床、意識混淆、到最後死亡的親身經歷,聯想到正在照顧的老病人面臨的生命末期,而感慨在高齡病房裡,照顧這些失能老病人的人生最後一段路,就如他所希望阿公能獲得的醫療照顧一樣,能走得「無病無痛」,走得有尊嚴。→想看本文一位退休的老醫師,寫出自己正面臨摯愛的胞妹罹患失智症的不捨。他深知,到目前為止,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病程是一條走下坡的不歸路,不論做得好不好,盡量鼓勵失智者去做她還能做的。同時家人也要學會欣賞失智者仍保有的部分,不要為其失去的能力嘆氣、婉惜。2021年3月初,么妹的大女兒從加拿大寄來電郵,她覺得她媽媽這一年多來容易忘記事情。此外,她回想起她媽媽其實更早就曾斷續出現一種不太合理的政治方面的多疑。2019年秋天,么妹在加拿大機場國內線要轉機離境飛台灣時,因機場人員多問了一些問題,讓她覺得加拿大政府配合中國在跟蹤刁難她。雖然家人跟她解釋加拿大政府不可能因她過去長期關心台灣而幫中國調查她,但她仍不能釋懷。另外,家人也覺得她操作一些過去熟練的動作有困難,而且變得退縮,不願參加各種活動。家人擔心她是不是開始有失智的問題,建議她去看醫師,卻被她以各種說詞拒絕。因此他們希望我能勸么妹就醫。聽到么妹的身心狀況變化,我雖心裡有數,卻仍然想否認。寧願她只是一時的焦慮反應或憂鬱症引發的認知障礙。經過精神科與神經科的門診與腦掃描檢查,么妹開始接受失智症的藥物治療。么妹是我家九個兄弟姊妹中最小的,卻是最貼心,最會關懷她上面八個大姊姊、大哥哥的一位。雖然我們都已各自成家立業,為了凝聚家人之間的感情,每年農曆新年,我們都會選個地方相聚。么妹和排行老八的小弟是最主要的策劃者。他們兩位會用心安排吃住的問題,么妹還會準備土產送給每一家。後來,一方面因為么妹和小弟年紀也大了,對籌劃團聚是有點吃力,另一方面也覺得春節期間交通往返的辛苦,所以決定2018年家族新春團聚後就不再續辦。現在回想起來,么妹在2019年秋出現不合理的疑心之前,應該已經有一段時間開始腦力有變化。以么妹對兄弟姊妹關懷的熱誠,我猜想她會同意不再續辦,很可能在2018年她已意識到自己腦力不再能參與承擔籌劃工作。我父親過世時,我念小學六年級,么妹還沒上小學。母親為張羅給九個未成年孩子的日用飲食,忙得日夜無休、天昏地暗。好在么妹還蠻獨立自強,小小年紀就會照顧自己。她求學過程一路順利,而我則經歷了一些波折。後來我學醫,她念護理,所以我們兩人在台大醫學院有過四年同學時間。么妹念完護理後,先做了幾年公共衛生護理師,然後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院擔任臨床護理工作。婚後與夫婿回台灣。除了照顧家庭,她也做一些翻譯工作。偶而她會代表教會出國參加國際會議。等子女離家去念大學後,么妹也去念神學院。這是我兩兄妹的另一共同點,但她在神學教育的資歷比我完整,畢業後當過傳道師,我只修了宗教文學碩士,沒資格當傳道師。么妹擁有台灣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等兩個女兒定居加拿大後,她每年春夏去加拿大與女兒住一起,秋冬則為避寒而回來住在台灣。台灣戒嚴時期,因一位哥哥留美期間曾擔任台灣人權會會長,另一位哥哥曾涉入高雄美麗島事件,加上么妹自己非常關心台灣,所以相信她每年台灣、加拿大來回都受到跟監。我想這個經驗是導致她失智後,錯誤解讀加拿大機場官員的例行詢問為跟蹤刁難。么妹除了關心家人,也熱愛台灣、關心弱勢族群。她的兩個女兒也學他們父母親的樣式,從中學生時代就開始會利用寒暑假,進入原住民社區參與一些服務工作,會節省零用錢資助台灣原住民學生求學。女兒成家立業後,仍曾從職場休業一年,到貧窮國家當義工。么妹做事細心、設想周到,是我引以為傲的好妹妹。但此個性可能也使她腦功能開始退化時受苦。她的習性傾向用文字或口頭詳細說明她的意見、看法。可是偏偏她一開始就出現失語症。日常生活對話中常用的語詞常常想不出來,使她變得更拘謹、不講話。每次與她對話時,她多數時間是以尷尬的微笑回應而不說話。雖然有此困難,她的先生仍盡量帶她參加親人、老朋友們的聚會活動。小弟也常開車去她家陪她玩她還能玩的撲克牌遊戲。隨著病情的進展,么妹的個人生活自我照顧能力也逐漸變差,也曾多次走失。幾個星期前我去參加一位老朋友的追思告別禮拜,沒想到她先生也特地從南部帶她來參加。追思禮拜後我們一起午餐。這次的相聚,我覺得么妹有比以前放鬆。偶而會用簡單的幾個字回應。也許她比較適應接受實況吧。我從不甘、不捨看到那麼乖巧的么妹因病退化的失落心情,領悟到我常用來安慰人的一句話:「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到目前為止,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病程是一條走下坡的不歸路,抱持傳統醫學的「矯治」心態,只會讓人愈來愈失望、沮喪。周遭的人要配合失智症者僅存能力與其共舞。不論做得好不好,盡量鼓勵失智者去做其還能做的。欣賞失智者還保有的部分,不要為其失去的能力嘆氣、婉惜。感謝上帝讓我曾經擁有這位么妹!也感謝上帝使么妹有一位以愛心和耐心陪伴的夫婿和持續關懷母親的兩個女兒。延伸閱讀:4/1 角色易位的體驗——由醫師身份轉變為病人家屬4/3 骨折之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林三齊爬玉山躲過死劫!帶著感恩的在醫院心服務助人
衛福部基隆醫院院長林三齊,1年多前回到故鄉基隆接掌部基,視為公職最後職務。62年前,林三齊在基隆醫院出生,因此他對醫院、對鄉親有許多期許。去年成功帶領同仁提升績效,獲得病人和家屬認同,未來將持續守護鄉親的健康。兒時高燒傷聽力 改攻腎臟科林三齊年幼時體弱多病。1、2歲時常生病,曾長達2個月發燒超過40℃,醫師還說:「長大後,不是智能障礙就是耳聾。」家人後來花了不少心力,西醫治療搭配中醫中藥材輔助,才退燒保住性命。但因為使用太多抗生素,小學時他的眼睛和嘴巴周圍都黑一圈,青春期才消退。成年後發現左上肺有部分纖維化,猜想是小時候感染所致。讀醫學院時在馬偕醫院實習,林三齊原本想走心臟科,但發現聽不到教授所說的心臟雜音,才知聽力受年幼發燒用藥影響,因而改走腎臟科,並攻讀職業醫學取得碩士學位。林三齊在台北醫院行醫30年,腎臟病人來自士農工商各領域,分析洗腎病人70%是慢性病引起,40%起因於糖尿病、30%高血壓,單純腎臟問題才30%。他認為,台灣早年地下電台「賣藥」猖獗,是引發腎臟疾病的原因,因此提醒民眾不要擅自買藥,也不要亂吃補藥,大原則是沒有食藥署證字號都不要吃。不斷協調各單位 抗疫打勝仗林三齊醫療經驗豐富,曾任部北副院長,之後擔任醫福會副執行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成立集中檢疫所,在國門把關成為重中之重。林三齊的角色承上啟下,不斷溝通協調各單位,設法排除問題,調度資源,成功執行一次又一次的特殊任務。回到故鄉接任部基院長,林三齊奉行佛光山的「三好、四給」精神。他說,雖然自己不是佛教徒,但「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肯定是對的。有次去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看到牆面「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事後不斷琢磨含意,慢慢體會出四個「給」的意境,並運用在醫院管理。「給人信心」就是傾聽跟支持,給同仁動力。「給人歡喜」是讚美與鼓勵,大家用歡喜心做事情。「給人希望」是跟同仁有共同夢想,建立目標後擬定策略,追求共好。「給人方便」是體諒和關懷,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在下一道指示前,他通常會先想同仁會遇到什麼困難,並幫忙解決。爬玉山躲過死劫 要繼續服務多年來林三齊的早餐,都是蒸煮燕麥,加一點堅果;閒睱時會去爬山,帶著可愛呆萌的柴犬出門,是一大樂事。但2016年間,他與朋友攀登玉山,一行人為穿越坐在小徑休息的山友,紛紛跨越人群,林三齊選擇向右避開,卻不慎走入看似草地的邊坡山崖,失足墜落險喪命。林三齊回憶,他掉下去時,雙手拚命拉能拉的箭竹,一度有止住,但3、4秒後又往下掉,所幸落到山路下方約3層樓高位置停下來。跌落山崖的林三齊,造成左膝內側韌帶斷裂,獲救後仍忍痛勉強走了2公里,到排雲山莊待援。因為天氣不好,雖然聽到黑鷹直升機飛抵的聲音,但被烏雲阻擋看不見,當時被告知若10分鐘烏雲沒散開,就得放棄救援任務。結果烏雲突然散開藍天重現,他得以成功吊掛上直升機。同行夥伴都知道林三齊是孝子,說是剛過世的媽媽抱住他躲過死劫。林三齊領悟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帶著感恩的心,繼續在醫療體系貢獻及助人。林三齊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環境職業醫學現職:衛福部基隆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衛福部醫福會副執行長、衛福部台北醫院副院長、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評鑑委員、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76屆「台灣醫療典範獎」、衛福部所屬醫院第2屆優良暨資深醫師「資深典範醫師獎」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篩檢、治療都要及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9 焦點.食安拉警報
米酵菌酸有多毒?全面性細胞死亡,最快一天內發病致死!衛福部關鍵4大QA教你自保
寶林茶室中毒案,衛福部證實,經法醫解剖,2位死者血液驗出「米酵菌酸」,此為國內首見。米酵菌酸毒性強烈,致死率高,也因中毒的食物來源是大家經常會吃到的米食類,引起國人恐慌。不過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呼籲民眾不用過度恐慌,「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米酵菌酸為唐菖浦伯克氏菌感染產生所致衛福部提出米酵菌酸這種毒素的特性,這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一種強烈呼吸毒素,患者會有嘔吐、腹瀉、盜汗等症狀,嚴重會造成肝、腎等重要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它另一個特色是「加熱殺不死」,不會因為洗滌或烹飪而破壞毒性,預防方式只有一個: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澱粉發酵食品。馬偕醫院急診毒物科主任蘇昱彰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種喜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一種植物病原菌,可以與植物和真菌共生,也可存在於土壤、水、植物根莖及多種動物體內。蘇昱彰說,此類細菌在食品發酵過程中產生,但中毒案例罕見。中國大陸廣東有發生過類似事情,全世界相關研究顯少。中毒的最初症狀包括疲勞、頭暈無力、胃痛、嘔吐、嚴重腹瀉和出汗,意識改變,可能有低血糖,嚴重者可能導致肝衰竭、腎損傷和昏迷;出現最初徵兆和症狀後一天內可能就會因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指出,米酵菌酸是在pH值中性的溫暖環境(攝氏廿二至卅度)中產生,台灣曾經在腐敗的杏鮑菇和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鑑識到此病菌。米酵菌酸關鍵4大QA姜至剛:米酵菌酸可在一天內造成發病死亡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米酵菌酸造成最嚴重後果就是所有的「身體細胞瞬間失去能量」,細胞無法運作下,每個病患都出現嚴重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等,導致全身癱瘓。姜至剛指出,細胞運作要有適當能量,身體內粒線體就像是「發電廠」,本身相當複雜,酸化過程產生必要能量三磷酸腺苷(ATP),簡單來說就是能量交換的硬幣,身體需要靠這個能量運作。一旦「米酵菌酸」出現,ATP受損,將造成嚴重後果,讓所有身體細胞瞬間失去能量,耗氧強大的細胞受到損傷,細胞無法運作下,出現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全身腦部及心臟肌肉癱瘓。姜至剛說,患者的腸胃道無法運作時,會讓黏膜受損導致血便、血壓下降、衰竭等,可以看到病患送到急診時出現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狀態。基本上全身能量ATP受損,因此可以在數小時、一天內造成發病死亡。過去相關文獻的死亡率介於30%至100%,相當嚴重。米酵菌酸的半衰期為102小時,解剖患者的檢體,代表每經過4天左右會減少一半,所以在病患身上還可以測得到。米酵菌酸有多毒?王介立:全面性的細胞死亡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表示,米酵菌酸是粒線體毒素,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人體、國家比喻成細胞,粒線體就是國家的發電廠。米酵菌酸的作用,就是對全地球的所有發電廠發起無差別攻擊,等於就是讓全球直接陷入停電狀態。王介立表示,換到人體,就是細胞無法進行呼吸作用,無法產生能量,因此就是全面性的細胞死亡。最耳熟能詳的粒線體毒素,就是氰化物。他表示,目前已知這種毒素只由一種細菌產生,細菌名稱叫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B. cocovenenans),不是一個常見的人類致病菌,「意思是,這隻細菌不會入侵人體造成疾病」,但細菌是廣泛存在於環境之中。關於米酵菌酸在過去造成的案例,王介立表示,最早是在印尼,來自一種叫Tempe bongkrek的食品,使用椰肉副產品製成,發酵過程中使用Rhizopus oligosporum黴菌。首次報告於1895年,特別是在爪哇島。而主要事件在1951年至1975年間有7216人受影響,850人死亡。1988年後,雖然印尼官方禁止生產tempe bongkrek,但偶爾仍有中毒事件發生。整體的死亡率平均為60%。而隨後的報告在中國,王介立表示,主要來自於發酵玉米製品,用於製作麵包、麵條和餃子。南方地區的掛糖糕和半數可能受土壤汙染的白木耳也與中毒事件有關。從1953年至1974年在黑龍江省報告665人受影響,288人死亡。1990年至2006年在廣西報告121人受影響,76人死亡。王介立表示,而在2015年,非洲莫三比克報告了首次非亞洲地區的中毒事件,影響了飲用自製發酵玉米粉飲料的人群,造成75人死亡。王介立表示,具體讓細菌產生毒素的有利條件,包括溫度,溫暖的環境下較為活躍,理想溫度範圍為攝氏22至30度,與天貝的製作條件相似。第二是pH值,較為中性至微鹼性的pH值(6.5至8.0)有利於毒素產生。第三是NaCl濃度,低於1.5至2%的鹽濃度更適合BA的產生。第四是脂肪酸類型,當脂肪酸濃度在20至50%時,尤其是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棕櫚酸,有利於毒素產生。只要條件適當,2天的培養就可產生2至4 mg/g的毒素量。目前關於此毒素的毒物動力學性質仍然報告不多,但王介立表示,因為它是高度脂溶性,因此推測其在人體內的分布體積很大,「而這通常也代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移除毒素的效果是很差的」。楊振昌籲不用過度恐慌「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中央社/ 台北28日電】國內首例驗出米酵菌酸,過往則在中國、印尼、莫三比克等地有過中毒案例。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推測,應是因台灣一向注意食品製程,過去發生中毒案例,多是在生活水準較低、環境較差的地方,且多與自製或發酵食品有關,若是正規生產、經過適當滅菌,應較不會發生。但楊振昌也指出,這次事件發生在百貨公司內,不是環境那麼髒亂的地方,且還影響後續責任歸屬,因此一定要搞清楚到底什麼過程遭到污染。楊振昌也提醒,若確定為米酵菌酸造成中毒,代表要警惕「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過往國內因沒有發生過,不會進行常規檢驗,後續可能要參考其他曾發生案例國家的規範,考慮是否要像黃麴毒素一樣,對玉米、穀類等高風險食品做常規檢驗,並訂定檢驗標準,且對於相關食材製程到餐桌等環節,都應有規範。這次事件引起不少民眾擔心、不敢食用米製品。楊振昌呼籲民眾不用過度恐慌,雖然米酵菌酸致死率高達3成以上,但就算在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以2010年到2020年統計共19起事件、140人受影響來看,「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楊振昌說明,就算有唐蒼蒲伯克氏菌存在於環境中,也要符合合適氣溫、鹽較少、中性環境等適合生長的條件,且產生大量毒素也需要時間;只要食物製程各環節有注意、適當滅菌、妥當存放,生產後盡快食用,不認為會頻繁發生,民眾不用過度擔心。【參考資料】.王介立醫師臉書.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中央社新聞資料
-
2024-03-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護理臨床教育反思護理專業與自我成長
【編者按】:本週是由三位護理系畢業有一段時間,經歷過不同的臨床職場訓練,走入不同的生涯規劃,分享他們對護理工作的心得。一位護理師以本身在產房待產的親身經歷,與先生深深受到,護理師以一件毯子緩解生產的緊張與不舒適,見證了身受痛苦的病人可以透過護理師溫柔的陪伴與照護,緩解疼痛與焦慮,而護理師也能從病人和家屬的感謝和笑容中獲得成就感。→想看本文一位目前已離開每天面對為病痛所苦的癌末病人的護理師,回想過去由不同的病人與家屬帶給她的心得:「生命的選擇沒有對錯,極限之外,不一定會有奇蹟,但一定會有愛」、「人生有很多種態度,『承認』這種態度需要的是勇氣」、「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把握當下」、「在護理工作中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想看本文一位經歷國內臨床護理工作、公共衛生研究團隊,而今在國外又回到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理師,一方面感謝國內臨床過往的同儕上司形塑了注重專業判斷、批判思考、視病如親的單位風氣,但更珍惜國外同儕彼此教育、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才能相互琢磨、一起成長。希望透過「醫病平台」,台灣社會可以更了解護理師在醫療團隊的重要。「滴!」走在前頭的臨床教師將手在感應器前一揮,米灰色的雙門「唰~嗄~~~」地往不同方向敞開,映入眼簾的是一間燈光與色調都不算太明亮的內科病房。矩形的護理站在正中坐鎮,側邊一面碩大的白板記錄著病房動態:床位、白夜班主責護士、各班護佐、各床活動功能與注意事項;護理站的兩側,長長的廊道向遠處延伸;廊道的左右,敞開的房門是一間間的病室。四年前,決定離開醫院病房、走進公衛領域的我,甚至處理掉所有的聽診器、筆燈、教科書、護理小物和護腰,絕對沒想到那一次的離開只是暫別,更沒想到自己再回到護理臨床會是在一個不同的國度。「Hello, I am K, nursing instructor from Langara College. Nice to see you again. This is my new group of students. Next week we will formally start our placement in the unit.」老師走在前頭,和病房主管打著招呼,在實習的第一天,帶我們簡單參觀了未來 16 週要實習的病房,說明了大致格局、主要設施。然而,再蜂擁而至的新資訊,怎樣都蓋不過瀰漫在週身的聲音與氣味,那是起起落落的呼叫鈴聲,那是人們或低語或高昂的交談聲,那是病人稀里呼嚕的排便與芳香劑、消毒水交織著的濃烈氣味。這些聽覺與嗅覺並不是什麼自然令人愉悅的感知,但當我的五官再次感受到這些,浮現的並不是厭惡、排斥的情緒,而是牽動了內心深處自己在最初決定投身護理以及暫離後卻又重返的一份熱情。決定轉而來到加拿大執業,是一份衝動、一份幸運、更是一份好奇,而與其他來自各個國家的同學比較不同的是,我少了一份對家鄉醫療環境的絕對失望。這並不是說台灣護理職場有多健全、照護負荷有多友善、社會對護理專業有多尊重,因為事實剛好全部相反;而是在說,或許是因為我在台灣幸運地經歷過對護理專業相對友善的職場文化,或許是因為我過往的同儕上司形塑了注重專業判斷、批判思考、視病如親的單位風氣,我對於台灣的護理專業,是具有一份很飽滿的驕傲的!記憶猶新,歷歷在目。我記得,在台灣,一名護理師和一名護理助理經常各執一側、默契無間地,一面溫柔安撫病人、與其說明流程,一面在手上進行著舒適照護,完以清潔平成的床鋪、筆直的翻身枕、病人舒適的臥姿,揉合了生理上的壓瘡預防、舒適擺位,以及心理上的安寧與平靜;這種程度的、人為的細緻與用心,是目前在的這個實習場域尚未被我觀察到的。不過同時間,我也在加拿大的這間急性病房觀察到較為充分的物質輔助資源與額外的復健專業人力配置,比如幾乎每個臥床、需要器械輔助來位移的病人都可以被配置在裝置有天花板升降機(ceiling lift)的病室,讓病人可以較安全、舒適地從病床移動至推床或是輪椅,同時也保護了照顧者的肌肉骨骼(特別是在北美常見身型、體重較巨大的病人)。比如為了讓病人可以即早康復出院、減少其受行動力下降併發症的風險,這間配有近 30 床的高齡急性病房,週間的每天會有兩名物理治療師搭配兩名物理治療助理在病房穿梭,評估、協助、計劃病人的復健活動計劃。這些都是以往在台灣沒有見識、聽聞過的。我也記得,在台灣,過往每天的安寧晨會裡,不同職類的專業人員比肩而坐,分享彼此不同視角的觀察、評估、判斷與建議,讓所有照護提供者可以處在同個平面上、提供對病人家屬來說最專業、適宜、個別化的照護。而護理端的發現、為病人的發聲,往往因為最貼近、即時、親密而被深入討論、採納,凸顯出我最珍視、受感動的護理專業特質:「在一個人最為脆弱、無助時在旁伴行」。或者是,在許多寂靜的深夜或是人聲鼎沸的清晨,我們需要發覺病人問題、搜集評估資料、並將結果彙整給值班或負責的醫師與專科護理師;以往,只記得打電話給夜班專師前自己不由自主加速的心跳,因為需要面臨專師學姊犀利的「質詢」:「病人有出現__、__(症狀)嗎?剛剛有評估到嗎?去確認完再跟我說」、「醫囑裡沒有__嗎?先給看看怎麼樣再跟我回報」、「你認為這個狀況為什麼緊急?要馬上處理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不能等到白天比較熟悉病人的主責團隊來再處理?」這些回憶片段看似是讓人心理壓力上升的惡夢素材,但現在回頭去看才知道都是可貴的磨練、養份,也是護理專業中「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體現。其實台灣有很多的護理師會讓人與他們工作時驚呼:「天啊對欸思考得好全面」、「學長/姊這樣做也太聰明、對病人來說也太好了」,而我個人認為最崇高的盛讚則是:「如果以後我生病了,我要給__這樣的護理師照顧!」但是,為什麼那些成長、吸取養份的部份過程在我的記憶中會是像「惡夢」般、讓我心跳加速的存在呢?為什麼我近期在一位特別優秀的臨床教師的帶領下、在與同儕的比較下才逐漸發現原來自己具備那樣的能力、特質、才懂得珍視呢?為什麼以前就讀大學護理系會對「批判性思考」這個詞彙嗤之以鼻,現在卻能坦然且頗為自信地說出口?當然我的個人經驗不足以代表台灣與加拿大的護理教育、執業環境的全貌,一定有偏頗與偏激之處,我也不敢說什麼哪裡就該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台灣一定要向什麼國家文化學習才對,不是,不是這樣的!如同前述,台灣的護理有許多不可取代、他國無法看齊比擬的特質與價值,甚至直至現在仍讓我懷念、驕傲不已。但如果要說,以我目前在加拿大這裡接受到的銜接課程教育、醫院護理師的指導,與過去在台灣大學受到的基礎教育、醫院護理師學長姊的教學相比,我會想到「教學相長」。在這裡,你有什麼問題就是「問」,我從一開始懷疑、擔心自己問的問題會不會太蠢,到現在我都可以不緊張地開口提問。原因是,我從來沒有從老師、醫院護士、主管口中聽到一句:「你確定?學校沒有教嗎?」 「這個你也不知道?」反之,在我確認他們當下有時間可以被打擾並提問後,一貫的回應都是很乾脆的:「喔,那個__在哪裡!」甚至,有時候還很坦然地說:「喔,這我也不知道欸,我們一起去問__(主管)吧!」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你問這什麼蠢問題、你問我這個是不是想找碴、挑戰我?看我怎麼電爆你!」的權威感,而是「這真的不容易欸,還好你問了,我們一起學習吧!」的同儕感。同時,我們實習小組的老師也是很謙虛,她不覺得自己是在當我們的老師想帶領我們,反之,是當我們的助手,想要幫助我們鋪平成為註冊護理師的道路、幫助我們成為一個能安全執業的護士!她當然對於我們的進步會有計劃、有要求,但當我們的表現不如預期或是當我們犯錯時,她也不曾將表現或錯誤也算在自己頭上而有情緒,而是透過她從旁的觀察給出很具體的改善建議。現在就開始練習給彼此教育、提供同儕有建設性的建議這一點也是現在經歷的教育中特別的一點,我想這是過往的教育中我比較沒有體驗過的,也是現在對我來說仍有困難的,但我相信如果逐次練習,未來是可以在專業角色的範疇中理性給予同儕、同事有建設性、有幫助的建議,才能相互琢磨、一起成長。然而,或許我的台灣經驗與加拿大經驗有太多條件的不同,比如當時剛畢業的我才 22 歲、還沒有任何護理工作經驗、沒有對臨床想像的,醫院學長姊就是把你當菜雞在電(我也真的還是菜雞);而在這裡的銜接課程,雖然有來自許多不同國家、文化的同學,需要許多交流、磨合、當然也有摩擦,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篤定要緊臨床工作,一大部份也有數年到數十年的工作經驗,人生經歷當然也有所不同。於是,面對這樣如此不同群體的教育者當然會有不同挑戰、應對,我在兩個階段的感受、體驗也是完全無法相比較的。但是,我仍然期盼未來自己能一直保持這樣的心態來體察不同國家、制度、文化下的護理教育、職場特質,並有機會可以回饋、分享回台灣,讓台灣的護理專業人員們能夠以更健康的方式相互切磋、成長,也更能看得見自己的價值所在,於是就可以非常有自信、驕傲地向社會說:「我們是護理師,我們有我們的專業價值,請給我們更健全的護理職場!請給我們更友善的照護負荷!請社會給護理專業應有的尊重!」延伸閱讀3/18 有護理師在,真的讓我們很安心3/20 感謝護理職涯中的你/妳,成為我持續在護理工作努力的養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便宜、無害、殺菌…白醋居家清潔好幫手,4類用品千萬別碰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以及成本考量,含有醋酸的白醋被愈來愈多民眾視為居家不可或缺的清潔用品,非常受到歡迎,不過有專家指出,白醋並非萬能清潔劑,例出四類材質的居家物品,千萬不可使用白醋清潔,否則得不償失。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化學工程名譽教授貝克曼(Eric Beckman)指出:「白醋最大賣點就是價格便宜且無害,可以殺死部分細菌。」並補充道:「白醋並非萬能而且味道難聞,有四種材質的物品千萬不可使用白醋清潔。」大理石、花崗岩等天然石材賓州穆倫堡學院(Muhlenberg College)公共衛生系主任兼副教授克羅寧(Chrysan Cronin)表示:「白醋的酸性會侵蝕石材、進而損傷石材,而且時間愈久,石材表面的防護塗層會逐漸腐蝕,導致石材外表看起來暗淡無光。 」並建議瓷磚也千萬不要碰白醋。木質地板與家具克羅寧表示,即使經過稀釋的白醋仍具有酸性,用來清潔木製地板,經年累月下來,保護木材並增加光澤的耐磨塗層也會受到腐蝕,地板表面一旦受損,地板色澤會變得暗淡,就連木製家具也不可使用白醋清潔。鑄鐵鍋與平底鍋白醋的酸性對於鑄鐵鍋和平底鍋的表面,會帶來永久性損害,最終導致鍋具無法使用,同時華府的美國清潔研究所(American Cleaning Institute)發言人桑索尼(Brian Sansoni)也建議切勿使用白醋清潔刀具、他說:「白醋的酸性可能會損壞或腐蝕金屬的邊緣。」3C產品電子螢幕電視、電腦和手機等3C產品的電子螢幕表面都有一層保護膜,貝克曼表示,白醋酸性可能會損壞保護膜,建議消費者千萬不可使用白醋清潔。
-
2024-03-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感謝護理職涯中的你/妳,成為我持續在護理工作努力的養分
【編者按】:本週是由三位護理系畢業有一段時間,經歷過不同的臨床職場訓練,走入不同的生涯規劃,分享他們對護理工作的心得。一位護理師以本身在產房待產的親身經歷,與先生深深感受到,護理師以一件毯子緩解生產的緊張與不舒適,見證了身受痛苦的病人可以透過護理師溫柔的陪伴與照護,緩解疼痛與焦慮,而護理師也能從病人和家屬的感謝和笑容中獲得成就感。→想看本文一位目前已離開每天面對為病痛所苦的癌末病人的護理師,回想過去由不同的病人與家屬帶給她的心得:「生命的選擇沒有對錯,極限之外,不一定會有奇蹟,但一定會有愛」、「人生有很多種態度,『承認』這種態度需要的是勇氣」、「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把握當下」、「在護理工作中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一位經歷國內臨床護理工作、公共衛生研究團隊,而今在國外又回到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理師,一方面感謝國內臨床過往的同儕上司形塑了注重專業判斷、批判思考、視病如親的單位風氣,但更珍惜國外同儕彼此教育、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才能相互琢磨、一起成長。希望透過「醫病平台」,台灣社會可以更了解護理師在醫療團隊的重要。唸書的時候,學校裡一位我很欣賞的老師,她在課堂上告訴我們,她曾是某間醫院的護理師,她告訴我們那是一個癌症護理專科訓練很棒的地方,於是學校畢業後,我選擇到該醫院擔任護理人員。現在回想起來,在那裡擔任護理人員五年多,成為我的生命中很重要的養分,我很珍惜每一段寶貴經歷。當時我所屬的單位是血液腫瘤科與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也是人人稱為腫瘤界的魔王病房,初入病房時花了蠻多時間及心力去適應,尤其台語說的不流利的自己,在幫病人進行護理評估及照護措施時,曾讓病人糾正我台語發音或措辭不佳的狀況。幫病人放置周邊靜脈留置針時,因為無法一次就放置成功,而被病人拒絕再讓我放針的經驗,當下的我確實很挫折,後來向號稱「一針就上」的學姐和護理長討教放置靜脈留置針的技巧,經過不斷練習後,我逐漸克服這類問題。感謝且珍惜身邊願意幫忙及教導自己的同事和長官,以及臨床上各種的內在及外在支援,讓我克服初入臨床時的種種不適應。透過累積更多照顧病人的經驗,我逐漸可以與護理長、同事、主治醫師等醫療團隊互相討論學習,一起為病人的病並肩作戰,一起參加病人的告別式,一起為病人的離開大哭,一起為好起來的病人開心,許多病人的生命故事成就如今在護理職場上持續努力的自己。生命的選擇沒有對錯,極限之外,不一定會有奇蹟,但一定會有愛 工作第二年我認識了莊阿姨,她因乳癌治療後引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我們病房順利完成治療後,後續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莊阿姨是一位西點烘焙師,先生在她移植期間與她離婚,後續她靠自己的能力養育兩個兒子,後來兩個兒子也順利陸續到美國念書。長久的疾病治療與移植過程,讓阿姨與醫療團隊建立起彼此互相信任、尊重及同理的醫病關係。後來阿姨的白血病復發了,主治醫師告知阿姨及家人疾病惡化的壞消息,當時阿姨及她的父親及哥哥雖能理解疾病的治療極限,但仍希望醫師和團隊幫忙創造奇蹟。化學治療卻未能控制疾病,後續阿姨反而因免疫功能低下導致肺部黴菌感染,雖然醫療團隊已給相應的抗生素治療,但病人病情仍不見起色,氧氣需求不斷提升,阿姨過世前的週末,我為她換上Non-Rebreathing Mask,她費力地以微弱的聲音問我:「薪雯,如果這個氧氣面罩也無效,接下來會發生的狀況是什麼?可以告訴我嗎?」我一邊協助她維持呼吸道暢通的姿勢,一邊告訴阿姨必要時會插管以呼吸器協助肺部通氣。莊阿姨接著問我:「那我還會在你們病房嗎?」我回應病人因為呼吸器在病房沒有設置,所以插管後會由加護病房團隊接手照顧她,莊阿姨說:「如果我不想去加護病房,不想要插管和電擊,但最後我自己也無法決定時,誰能幫我決定?」我告知她:「阿姨你可以在意識清醒時自己親自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若您的病程進展到失去意識無法自己決定時,醫療團隊會和您的家人討論,可能是由已年滿20歲的大兒子為您簽屬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或其它的醫療決策。」當我說完這段話時,我看見阿姨的眼淚慢慢從臉頰上滑落,其實當時的我也好想哭,因為阿姨和我的媽媽年紀差不多,我一邊幫阿姨擦眼淚,盡我全力陪著她及維持她的舒適度。莊阿姨緩緩抬起頭開口說:「阿姨想請妳幫一個忙,可以請妳拿不急救同意書給我簽嗎?雖然我一直期待奇蹟讓看我的孩子大學畢業結婚生子,但我不希望他有幫媽媽簽不急救同意書的記憶,我不想要他有這樣的負擔及壓力,我想要自己做決定。」當年22歲的我,在我和阿姨的眼淚中,陪著莊阿姨簽完不急救同意書。等我休假回到單位上班時,學姊和護理長告訴我,莊阿姨走的很平靜,家屬很謝謝醫療團隊對莊阿姨的照顧。阿姨雖然離開了,卻一直住在我的心中,她讓我學習到醫療是有極限的,但愛沒有極限,在莊阿姨的身上我看見並感受到愛超越了極限,阿姨不在了,但對兒子的祝福永遠都在。2017年3月有機會參與另一間醫院的乳癌多專科團隊,透過擔任癌症病人扶持計畫專案諮詢師,提供乳癌個案癌症治療相關資訊以及評估社會資源,並進一步協助病人進行資源諮詢整合及轉介,並持續追蹤關懷個案。這三年多的工作遇到許多個案跟我傾訴他們私密的心事或想法,每一次聽完病人的故事都讓我好心疼,故事裡有擔心無法看著孩子長大的母親;害怕自己回不到過去的女生;對自己過去種種感到後悔卻不知道怎麼跟病人道歉的丈夫;當然也有知道治療效果預後不佳,想要放棄治療的個案。接下來我想要分享兩個印象深刻的故事。人生有很多種態度,有一種態度叫承認,「承認」這種態度需要的是勇氣四年前芊芊就已經診斷為乳癌,當時的她覺得自己沒有生病,選擇俗稱自然療法的方式與疾病共存。2018年初她因為乳房的腫塊明顯變大,開始有組織液滲出後,才到大型醫學中心就診。透過芊芊轉述其他醫院的醫師也都是明確的告訴她需要盡快接受治療,但是她心裡仍不願意承認她自己生病了。2018的12月,芊芊來到了血腫科的門診,主治醫師希望我在芊芊看診前先她聊聊。在病人等候區,芊芊獨自一人前來就醫,我先微笑的跟她做簡單的自我介紹並將她帶到診間旁較為私密的空間,我觀察她一直想用雙手遮住自己的臉,顯得有點坐立難安,我先請芊芊深呼吸幾次後,才開始與她的對談。芊芊告訴我四年前因為當時腫瘤的很小,也完全沒有疼痛或其他身體不適感,且一直以來她都非常養生且照顧自己的健康,所以醫生告訴她確診為乳癌時,她仍然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現在腫瘤長大了甚至有組織液滲出,她看遍台北各個專科醫生,才不得不承認自己真的生病了。她問我:「我是不是很糟糕很丟臉?」我告訴芊芊:「妳一點也不糟糕也不需要感到丟臉,妳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叫『承認』,『承認』是面對人生的其中一種態度,需要勇氣來支撐。」芊芊眼眶紅了,她開始告訴我 10 年前丈夫中風時,她辛苦陪伴照顧丈夫直到狀況好轉,但丈夫一直沒有再重回職場,於是她獨自撐起家中生計,將女兒撫養長大的種種,她問我現在這個狀況還有方法治療嗎?她不想死,也不要沒有尊嚴的活著,在她開始自我表露的過程中,我大多是傾聽她的生命故事,同理她的不安,最後我告訴芊芊,如果可以請她下次來醫院時,讓丈夫能一同前來,讓丈夫也有機會學習照顧她。在進入醫師的診間之前,芊芊告訴我往後來醫院做治療時會帶著丈夫一起來,還要介紹她的女兒給我認識。我知道她這次不會逃避了,而且還會讓最重要的家人一起參與她的治療。目前的芊芊尊重醫療團隊的建議,在丈夫的陪同下持續進行治療,且疾病穩定控制中。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把握當下王賢在罹癌前半年因為中風持續做復健治療,但復健治療過程中診斷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未發病前王賢原本為公車司機也是家裡重要的經濟支柱,他與妻子小梅育有一女,物質生活雖不是特別富足,但一家人的關係很緊密。當時醫師建議王賢在白血病控制後,需要進行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才能痊癒,但王賢還來不及等到移植疾病就復發,中風後的身體再加上癌細胞快速生長,使他的治療面臨很大的挑戰。 於是主治醫師舉行了家庭會議,與王賢的妻子小梅、19 歲的女兒以及其他家人,說明此時移植成功的機率為20-30%,但也過程可能產生合併症;但如果不移植會持續進行化學藥物治療,盡可能治療控制癌細胞,同時也會給予症狀控制,減少王賢的病痛,但所有的治療計劃需要視王賢的臨床狀況即時調整。家屬首先提出第一個問題:「如果移植不順利最糟糕的狀況會是什麼?王賢是否會在移植的過程中就離開我們?」主治醫師回答:「移植不順利確實會在移植的過程中就有生命危險,需要電擊或插管進加護病房的情形。」第二個問題是:「如果王賢放棄移植,那他的生命還剩下多少的時間?我們不希望王賢這麼的痛苦。」主治醫師回答:「我沒有辦法回答如果不移植王賢的生命還剩下多少的時間?確實移植成功機率是百分之20-30%,但是這也是他痊癒的機率,如果沒有移植,在臨床上我們仍然會依據王賢的狀況給予他治療,將他的痛苦減少到最低的程度,讓他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王賢的姊姊聽了主治醫師的回答後,她回覆道:「王賢之前說過,最後的過程他不希望是痛苦的,我們決定放棄移植。」此時會談室的氣氛是凝重的,王賢的妻女紅著眼眶沒有說話,於是主治醫師開口問了王賢的妻女有沒有問題想要了解的,王賢的妻子小梅說:「醫師說的很清楚,我們會再跟王賢討論看看。」主治醫師最後說了一段話:「如果家人們和王賢討論後決定不移植,我們不是選擇了放棄,而是選擇了把握當下,把握當下的給予王賢我們能給的,尊重他的決定。」家庭會議後的隔天,我們一如往常的跟著主治醫師查房,進到王賢的房間,王賢坐在床邊用餐,妻子小梅手裡拿著寫了很多字的紙,她告訴主治醫師昨天與王賢討論後,家人們決定尊重王賢不進行移植的選擇,他聽著妻子告訴主任他的決定,面帶笑容的伸出他的雙手和主治醫師握手,嘴裡緩慢的說出:「謝謝主任,我會加油。」小梅手裡握著那張寫滿了很多字的紙,我看到了那句話:「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了把握當下」。面對這樣生與死時刻,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必需理性的給予醫療專業建議及照護,然而主治醫師感性的一段話:「我們不是選擇了放棄,而是選擇了把握當下」,卻在他人的生命裡留下了註記,深深的感動我們自己還有他人,這一次我學到面對生與死的選擇沒有對與錯,唯有尊重生命的態度不能被跨越。在護理工作中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我的生命有好多養分滋養著我,讓我在護理這條路上堅持著。我學會在專業的醫療建議之外,在面臨著生與死的很多時刻,一句發自內心真誠及同理的話語,或許就是緩解病人及家屬痛苦的「良藥」或「照護措施」。我們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存在」這個世界上,或是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在那幾年與個案的互動中,我發現自己總能保持想要學習新的專業技能的好奇心及企圖心,期待自己能由護理助人者繼續發展到心理助人者,透過與他人生命經驗連結,也得到自我成長及學習。我不再是過去南丁格爾強調「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苦行僧,但也不受限於疫情下社會、環境、文化與生物的現實,透過過去的護理先進們與自己的經驗,我始終相信即使在逆境中,也能透過不斷學習成長及病人與醫療團隊的生命故事,找到自己專業的角色定位,每日為「變成更好的自己」而努力。所以,我想請每一位即將或是已是護理師的大家,給自己和護理一個的機會,共同為創造屬於台灣更好的護理未來而努力。註:為維護病人隱私權,文章提及個案名字皆化名呈現。期望透過這次的分享,向過去到現在我參與的每個專業團隊致敬。我的生命因你們而有機會變得更好。延伸閱讀:3/18 有護理師在,真的讓我們很安心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有護理師在,真的讓我們很安心
【編者按】:本週是由三位護理系畢業有一段時間,經歷過不同的臨床職場訓練,走入不同的生涯規劃,分享他們對護理工作的心得。一位護理師以本身在產房待產的親身經歷,與先生深深感受到,護理師以一件毯子緩解生產的緊張與不舒適,見證了身受痛苦的病人可以透過護理師溫柔的陪伴與照護,緩解疼痛與焦慮,而護理師也能從病人和家屬的感謝和笑容中獲得成就感。一位目前已離開每天面對為病痛所苦的癌末病人的護理師,回想過去由不同的病人與家屬帶給她的心得:「生命的選擇沒有對錯,極限之外,不一定會有奇蹟,但一定會有愛」、「人生有很多種態度,『承認』這種態度需要的是勇氣」、「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把握當下」、「在護理工作中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一位經歷國內臨床護理工作、公共衛生研究團隊,而今在國外又回到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理師,一方面感謝國內臨床過往的同儕上司形塑了注重專業判斷、批判思考、視病如親的單位風氣,但更珍惜國外同儕彼此教育、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才能相互琢磨、一起成長。希望透過「醫病平台」,台灣社會可以更了解護理師在醫療團隊的重要。自護理系畢業後我就在醫院工作,十多年來仍有病人家屬或親人會說:「護理師不就是量血壓、發藥,很輕鬆啊!」有時候想要反駁又覺得無力,台灣醫療環境護病比過高,為了讓護理師可以同時照護多位病人,基礎的護理技術如身體清潔、管路照護交給護佐、看護,護理指導是用預錄好的影片取代面對面的衛教,但外包了那麽多工作,護理師光依醫囑發藥、安排檢查、打記錄就常延遲下班,我們該如何讓病人家屬感受到護理的專業和不可或缺呢?而我在產房待產過程中似乎看到答案了。今年初我迎來人生中第一個寶寶, 懷胎十月過程中都相當順利,足月規則陣痛後我就入院待產,沒想到產程過快來不及打減痛分娩。當時的我只能蜷縮身體、咬著手臂,等待每一次疼痛爆表的宮縮緩過去。但隨著一次次宮縮強度越來越強,我痛到全身無法克制的發抖,此時先生只能手足無措的站在床邊,而我腦袋一片空白,過去學過的梅拉提茲呼吸法和產程進展的學理都忘了,此時我只是一個被疼痛折磨的待產婦。護理師恰好進入病室評估我的狀況,她第一時間先幫我整理因疼痛翻滾早已無法蔽體的手術衣,拿了一件加溫過的毯子輕輕蓋在我身上,瞬間不斷發抖的身體感受到毯子與護理師的溫暖,緊繃的肌肉和神經終於放鬆下來。接著她指導慌亂的先生握著我的手,她溫柔又堅定的告訴我先生:「現在媽媽最需要你的支持,你可以握著她手,我們有裝胎心音監測器,如果有異常會發出警示音,我們馬上就會過來的,你可以在這邊陪伴她。」同時鼓勵我:「媽媽,我們試著練習深呼吸和用力,等等我們會和你一起進產房,來一起試試看,吸~吐~」簡單幾句話安撫了我和先生對生產未知的恐懼和焦慮,感謝醫療團隊讓我順利生下寶寶並回到病房。現在回想,感謝護理師看見了我的需要,以一件毯子緩解我生產的緊張與不舒適,我先生有些不可置信的說:「我以為醫師是統籌一切的,沒想到實際上都是護理師在協助,如果沒有他們告訴我該怎麼做,我會手忙腳亂啊!真的很感謝她們啊!有她們在真的很安心。」這一次當病人的經驗告訴我,身受痛苦的病人真的可以透過護理師溫柔的陪伴與照護,緩解疼痛與焦慮,更進而能相信醫療團隊是專業而可以信任的。 雖然臨床上不友善的職場環境或社會對護理人員的歧視,都會讓人感到洩氣,但我仍覺得護理師可以在現存問題未解決前,把握每一次發藥、量血壓等機會,跟病人話家常與問候,主動關心病人的疑問並給予適時的衛教,秘訣是過程中以觀察和發揮同理心評估病人的需求,有時可能是提供一件溫暖毯子,細心為病人增添枕頭協助改善病人的不適,都能讓病人和家屬感受到護理專業的溫暖與獨特性我相信透過經年累月的累績,經歷護理師專業照護的社會大眾們,一定會願意為護理師們發聲,讓我們有機會改變社會歧見,進而創造理想的護理工作環境,而我們護理師也能從病人和家屬的感謝和笑容中獲得成就感,最終達成雙贏的局面!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6 醫療.精神.身心
睡眠不足會降低積極感、增加焦慮!從事「這些行業」風險高
缺乏適當的睡眠不僅會讓人感到疲憊和昏昏欲睡,還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重大的影響。1項最新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降低積極感,還會增加焦慮的風險。睡眠不足恐引負面情緒增加 晚睡1小時也會影響這項由美國心理學會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50年間的154項研究數據,其中共有5715名參與者,這些參與者因為一夜或多夜睡眠被打擾,在睡眠中斷後,研究人員便開始評估參與者至少1項與情緒有關的變數,包括他們自述的情緒狀況、對情緒刺激的反應,以及憂鬱和焦慮的狀況。該團隊研究了3種形式的睡眠剝奪:第1種是讓參與者保持清醒一段時間,第2種則是讓參與者的睡眠時間短於平常,至於第3種是在夜間定期喚醒參與者。分析結果後顯示,3種類型的睡眠不足都與正面情緒減少有關,如喜悅、幸福和滿足感,並使所有參與者的焦慮感增加,如出現心跳加快和擔憂情緒。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來自蒙大拿州立大學(Montana State University)的卡拉·帕爾默(Cara Palmer)表示,即使是短時間的睡眠不足,比如晚睡1、2個小時,或者只是失眠幾個小時,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焦慮症狀,並減弱對情緒刺激的反應;不過,研究中觀察到的憂鬱和負面情緒的症狀,如悲傷、擔憂和壓力,則較小且不太一致。然而,此項研究有1個限制是,參與者症狀缺乏年齡的多樣性,大多數參與者都是年輕人。睡眠不足已成多數人的日常 應制定政策保障這些職業的睡眠卡拉·帕爾默表示,在這個大多數人睡眠不足的社會中,量化睡眠不足對情緒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睡眠充足有助於促進心理健康。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探討睡眠和情緒的關聯性最全面的1項研究,並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長時間清醒、睡眠時間縮短,以及夜間醒來等睡眠障礙,對人類的情緒是有不利的影響。此外,卡拉·帕爾默補充說明,研究發現,有超過30%的成年人和高達90%的青少年睡眠不足,在這個多數人睡眠嚴重不足的社會中,個人和公共衛生方面的影響是相當可觀的,其中容易睡眠不足的行業,如急救人員、飛行員和卡車司機等,應制定和採納優先考慮睡眠的政策,以減輕對日間功能和健康的風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資料來源:Sleep Loss May Reduce Positivity, Increase Your Risk Of Anxiety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9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人健腦宜多接觸音樂!研究:多唱歌、彈樂器可防失智
聽音樂不僅有助於減輕壓力、焦慮和降血壓,還可以提高睡眠品質、情緒等,最近1項大規模研究發現,接觸音樂可能有助於增強個人記憶力和大腦健康。音樂與降低認知障礙風險有關 研究:唱歌、彈樂器都有幫助根據1項發表在《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上的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唱歌或演奏樂器,特別是彈鋼琴,與改善大腦記憶和執行功能有關。研究人員還發現,那些在晚年時期繼續演奏樂器的人,可從中獲得更大的好處。此外,研究人員指出,在生活中保持大腦活躍與增加認知儲備有關,會降低老年認知障礙的風險;先前的研究也已經確定了音樂和認知之間的潛在關係。這個研究是由英國研究團隊Protect所執行,該團隊研究大腦如何健康老化,以及為何會罹患失智症。研究人員收集了40歲以上1000多名成年人的資料,並分析演奏樂器和參加唱詩班對大腦健康的益處,其中關於唱歌為什麼對大腦有健康益處,研究人員分析,可能是因為成為參與合唱團或群體的社交因素所致。英國艾希特大學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研究老年失智症的教授安妮.科貝特(Anne Corbett)則說,過去許多研究已探討了音樂對大腦健康的影響,這次的研究則提供了1個機會,去探索音樂與老年人認知表現之間的關係;整體而言,音樂的表現可能是利用大腦的敏捷性和彈性的1種方式,也就是認知儲備的意思。鼓勵老年人重新擁抱音樂 有助大腦健康並降低失智風險安妮.科貝特進一步說明,雖然仍須進一步研究2者之間的關係,但這次的研究結果表明,推廣音樂教育將成為公共衛生的重要關鍵,除了可促進大腦健康,還能鼓勵老年人在晚年重拾音樂。因為有大量的證據顯示,音樂團體活動對於失智症患者有益處,同時也可以作為老年人健康老化的1種方式,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並促進大腦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資料來源:Music For Brain Health:Researchers Say Singing, Playing Instruments Linked To Better Memory In Old Age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8 醫聲.Podcast
🎧|失眠吃安眠藥,種類分哪些?要怎麼吃?掛哪一科?睡眠專家一次告訴你!
國人失眠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2022年有453.5萬人使用安眠藥,等同每五人就有一人使用,一年總用量更突破11億顆,專家表示,若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恐有成癮、夢遊、反彈性失眠等副作用;另研究指出,有需要時再使用安眠藥,可減藥一半以上,用藥更安全。🎧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數據如此呈現,可從供需角度開始思考,台灣安眠藥管制較國外寬鬆,雖有利於睡眠障礙患者就醫,但無形中可能造成濫用;根據社區流行病學,安眠藥使用人數的增加速度大於失眠人數,且即使是短期睡眠障礙,民眾依舊偏好使用安眠藥。失眠要找根本原因 嚴重者找睡眠專科、身心科、神經內科醫師「只有一成五左右的失眠患者找不到原因,其餘一半是跟精神情緒有關,另一半則是身體疾病所致。」李信謙說,失眠患者最需要自助,可透過睡眠日記紀錄一天做的事、睡眠狀況等,確認真正問題所在,像是曾有位長輩聽聞沒有睡飽八小時會導致失智,因此即便原先自然睡就已七小時,仍使用安眠藥長達六年,結果久了反而對安眠藥上癮。若民眾真有失眠等睡眠障礙,可至各醫療院所就醫,狀況嚴重者更能直接向睡眠專科醫師求助,但若安眠藥所需劑量大,就得由身心科或神經內科醫師開立。李信謙表示,第一代安眠藥屬於巴比妥鹽類,極易成癮,且有效劑量與毒性劑量相近,也就是吃一顆有效果,兩顆就會致死。而目前常見的安眠藥則分為苯二氮平類(BZDs)與非苯二氮平類(non-BZDs),前者雖不易致死,但也容易成癮,不僅可能越吃越多,長期吃也會傷腦、傷智力,影響白天的運動能力與精神;後者安全性較高,屬於短效藥,半衰期短、效果迅速,服藥後短時間就能睡著,但同樣有成癮問題,且曾有夢遊者不可再使用。另一種新安眠藥「食慾素受體(Orexin)拮抗劑」,可阻斷食慾素系統活化產生的清醒反應,達到安眠的效果,成癮性低,但相關副作用待觀察;常見於感冒藥的抗組織胺僅能解決短暫、輕微的失眠;民眾補充標榜入眠的保健食品則需多注意,「真的有完成嚴謹臨床試驗的不多。」對嚴重失眠患者較無幫助。安眠藥使用要遵從醫囑 需要時使用可減少用量「民眾如果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可能出現藥物習慣性,安眠藥越吃越多,戒斷時更可能有生理或心理的症狀。」李信謙說,戒斷症狀裡較擔心反彈性失眠,意即患者已經到了沒有安眠藥就睡不著的程度,必須要靠醫療介入。李信謙指出,使用安眠藥除了遵從醫囑,也以使用時間短為目標,如要長期使用,劑量越低越好,甚至國外研究顯示,在隔天有重要會議等必要時刻才使用,將可減藥一半以上,有助於睡眠品質及避免成癮;此外,使用安眠藥時,不可與酒精、其他藥物一同服用,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重症肌無力患者更不可再使用安眠藥,否則反而讓呼吸受阻。3/15世界睡眠日 每天多睡15分鐘改善睡眠品質也減碳為提倡睡眠的重要性,每年會將日夜等長的春分前後訂定為世界睡眠日,今年落在3月15日,「我們發現失眠患者不是不能睡,而是生活緊湊,不甘心睡覺。」李信謙鼓勵民眾每天多睡15分鐘,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也能幫助減碳,讓睡眠不再是難事,還能一舉兩得。李信謙小檔案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臺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臺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2024-03-07 焦點.食安拉警報
蘇丹紅屬於3級致癌物意味著什麼?教授揭致癌風險要看這件事
讀者Kathy昨天(2024-3-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最近台灣被蘇丹紅事件搞得人心惶惶。真心不懂,ㄧ級致癌物菸酒加工肉類可以吃,三級致癌物蘇丹紅搞得人仰馬翻。差別只在於是否事先知情不是嗎?還是說即使是不同等級的致癌物,致癌的風險卻是與級數不同?讀者Kathy所說的「ㄧ級致癌物菸酒加工肉類,三級致癌物蘇丹紅」,是根據IARC的分類。IARC是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全名是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致癌物分成4個等級(請看致癌物分類專著):1級是「確定對人類有致癌性」,共127項,包括煙草、含酒精飲料、加工肉類(香腸、火腿、培根、熱狗)、以及中國式鹹魚。2A級是「對人類有高可能致癌性」,共95項,包括牛肉、羊肉、豬肉。2B級是「對人類有低可能致癌性」,共323項,包括手機,傳統亞洲醃漬蔬菜、銀杏萃取物,蘆薈全葉萃取物、以及阿斯巴甜。3級是「無法分類」,共500項,包括蘇丹紅。從這個分類列表就可看出,備受民眾喜愛的含酒精飲料(啤酒、紅酒)以及加工肉類(香腸、培根),都是確定的致癌物,而被媒體說成是致癌物的蘇丹紅卻從未被確定是致癌物。台灣的主流媒體都把蘇丹紅說成是致癌物,例如標題寫「致癌物蘇丹紅流竄全台」。可是,儘管標題如此聳動,文中卻有這麼一段話:『目前,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蘇丹紅歸類為第三級致癌物,也就是「未能分類致癌物」、「未有任何證據能分類其致癌性,證據力皆不足」。由於目前未有確切證據證實蘇丹紅對人體的毒性、致癌性、致突變性,也不具有立即毒性,因此倘若民眾吃到染有蘇丹紅的食品,也不用太過擔心。』由此可見,媒體以及一些所謂的專家總是喜歡利用IARC的分類來嚇唬老百姓,例如請看我發表的:中秋烤肉致癌,健康2.0主播散播錯誤健康資訊打手機會致癌?醫生說的使用手機,腦瘤風險飆三倍?洗澡恐致癌?所以,請您務必要了解IARC分類的用意,以免一再被這些所謂的專家嚇得人仰馬翻。IARC在2019-12-10發表IARC Monograph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rcinogenic Hazards to Humans:Questions and Answers(IARC 關於人類致癌危害鑑定的專著:問題與回答)。其中兩個問題與回答是:問題:如何使用這些分類? IARC 可以根據這些分類執行法規嗎?回答:IARC 是一個研究組織,負責評估癌症病因的證據,但不提出健康建議。衛生和監管機構將 IARC 評估納入考慮防止接觸潛在致癌物的行動中。IARC 不建議制定法規、立法或公共衛生干預措施,這些措施仍然是各國政府和其他國際組織的責任。問題:就風險而言,分類意味著什麼?回答:此分類顯示某種物質或製劑可能導致癌症的證據強度。《IARC 專著計劃》旨在識別具有癌症危害的物質,這意味著它們有可能導致癌症。然而,該分類並不表明與給定暴露水平或環境相關的風險水平。與分配相同分類的物質或藥劑相關的癌症風險可能有很大不同,具體取決於暴露的類型和程度以及給定暴露水平下藥劑的影響程度等因素。所以,IARC分類只是「顯示某種物質或製劑可能導致癌症的證據強度」,而「不表明與給定暴露水平或環境相關的風險水平」。也就是說,一個被分類為1級致癌物的東西,它的致癌風險是要看「暴露水平或環境相關的風險水平」。例如被分類為1級致癌物的啤酒,每天喝一瓶300cc,它的致癌風險是微乎其微。但是,同樣被分類為1級致癌物的香煙,每天抽一包20根,它的致癌風險則是高到破表。所以,關於讀者Kathy所提的兩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問題:ㄧ級致癌物菸酒加工肉類可以吃,三級致癌物蘇丹紅搞得人仰馬翻。差別只在於是否事先知情不是嗎?回答:民眾對於菸、酒、加工肉類已經習以為常,所以媒體無法炒作。反之,蘇丹紅是一夕爆紅,所以媒體就大肆渲染,硬把它說成是致癌物。問題:還是說即使是不同等級的致癌物,致癌的風險卻是與級數不同?回答:正確的說法是「即使是同等級的致癌物,致癌的風險卻是與級數不同」。註:牛肉、羊肉、豬肉是被分類為2A級致癌物,那,媒體會大肆渲染嗎?你會嚇得人仰馬翻嗎?原文:蘇丹紅風波,致癌物傻傻搞不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永恆院長喜歡「這反饋」而投身骨科,提醒病人應如何保護權益,行醫30年惟留1遺憾!
骨科權威李永恒,2019年底接任高雄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由於旗山位處偏遠山區,是旗美地區唯一公立醫院,因此以「病患為先」、「員工為重」、「醫院為榮」為經營管理原則,並且提升醫護薪資、福利,積極招兵買馬,強化服務陣容,提供鄉親優質全人健康照護,重症病患不必再捨近求遠,奔波到市區求診。投入骨科醫師只因病患「立竿見影的反饋」從小對雕刻、繪畫有興趣的李永恒,喜歡「動手」的感覺,從陽明醫學院畢業分科時,原屬意走外科、骨科或是整形外科,因為從醫的胞弟選擇在整型外科發展,於是他選擇走骨科,在骨科領域行醫至今30多年。李永恒從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骨科主任,如今成為院長,在職場上全心全力投入,為病患打造更好的醫療環境。其實,他大學聯考第一志願原本是台大森林系,但在父親期許下選擇從醫,投入骨科雖然不是首選,但發現這塊專業領域治療效果顯著、效率高,充滿挑戰,「替骨折病患開完刀後,看到他們能下床行走,這種立竿見影的反饋我很喜歡」。研究發現置換人工關節雖然花費不少,未來的整體醫療費用卻反而下降李永恒專精於人工關節置換及脊椎手術,隨著年紀增長,逐漸淡出臨床治療,轉而研究公共衛生領域,但仍未脫離骨科專業。他透過大數據分析研究,發現國人置換人工關節後,餘命比沒換過的人還長,雖然置換人工關節花費不少,但更換後生活品質獲提升,整體醫療花費反而更省,減少政府健保負擔。目前找李永恒施作人工關節置換的病患,多是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的老人家。李永恒說,台灣65歲以上長者,罹患糖尿病比例約占2成,糖尿病患傷口不易癒合,許多老人家害怕動手術,因此他鼓勵病患參加糖尿病「論質計酬」計畫,藉此不僅讓糖尿病情獲控制,動骨科手術也能獲得良好的恢復。「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就醫可多聽、多問、多比較。」李永恒告誡病患,有問題要多跟醫師討論,必要時徵詢第二醫師建議,這是保護自己健康權益較好的方式。到旗山醫院當院長前,李永恒在苗栗醫院擔任副院長兼骨科醫師,當地以客家族群為主,來到旗山,風土民情一樣純樸。擔任旗山醫院院長4年多,他不因為旗山位屬偏鄉,而讓醫療品質打折,反而招兵買馬,增強醫療陣容,未來更要引進智慧醫療,希望任內能完成ESG永續發展認證。醫師回首人生的提醒:家庭與工作間找到平衡行醫以來,李永恒坦言,最難的是在家庭與工作間找到平衡。回首30年行醫路,他的父母老了,孩子大了,自己因為太投入工作,沒什麼時間好好孝順父母與陪伴孩子成長,「如果當初能取得平衡,或許現在的人生能更圓滿」。在醫院管理上,他引用馬斯洛理論,除提高員工薪資、福利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也鼓勵員工追求自我實現,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他說,近年旗山醫院醫護流動率,相對其他醫院低,當地重症民眾也不必再遠赴市區大醫院求診,相信旗山醫院未來一定會發展得愈來愈好。李永恒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骨折創傷、脊椎外傷、關節置換重建、退化性關節炎無刀治療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公衛系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陽明醫學大學醫學系現職:衛福部旗山醫院院長衛福部醫療品質暨病人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助理教授經歷:衛福部苗栗醫院副院長兼骨科醫師、衛福部豐原醫院骨科主任、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不要諱疾忌醫,就醫可多聽、多問、多比較,有問題要多跟醫師討論。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