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健保
共找到
4131
筆 文章
-
-
2024-11-1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C肝治好了 為什麼卻跑出肝癌來?
門診來了一位女士:「醫師,3年前C肝治好了,怎麼這次我在南部檢查,醫師說我肝臟長了壞東西?」病人及家屬不解,特地上門求診。我幫她做了超音波。肝臟好粗糙,是明顯的肝硬化。同時在肝臟右邊有一個兩公分的陰影,看起來不是好東西。這是典型例子,為什麼C肝治療好了,反而肝癌跑出來?民眾不了解,非本科的醫師可能也不了解。原來這位女士在40多年前生小孩時因剖腹產輸了血,10多年前在外面她體檢發現有C肝。幾年前健保開始給付C肝口服藥物治療後,C肝病毒就不見了,醫師告訴她C肝已經好了。她以為可以擺脫C肝的糾纏,可是最近在外面做超音波,醫師竟然告訴她肝臟長了肝癌,讓她及家人都非常震驚。不是好了嗎?怎麼還會長肝癌?在人類,C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另一個原因,一旦感染C肝,比B肝更容易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而在感染之後的過程中,通常病人沒有感覺,等到有一天抽血可能意外發現肝指數不正常,或超音波發現了肝硬化或肝癌,才大吃一驚,怎麼會如此?對全世界成千上萬的C肝病友而言,治療C肝的藥物發明得太晚了!幾十年前有干擾素可以治療C肝,但副作用太大,許多病人視為畏途。直到10年前左右幾乎無副作用的口服C肝藥物出來,不僅療效高且幾乎無副作用,而且幾年前健保也開始給付。問題是治療時,許多病人肝已經纖維化或肝硬化了,因此即使病毒被消滅,血液中測不到C肝病毒,但硬化的肝通常是無法軟化回來的,且一旦肝硬化,每年有5%病人會長出肝癌,即使C肝已經好了。也因此許多病人在C肝治療成功之後就很高興,事實上,C肝治療只是消滅病毒,硬化的肝不會再惡化而已,但一旦有了肝硬化,每年有5%的病人會長肝癌。因此,即使C肝治好了,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每三個月到六個月驗血及做超音波檢查,萬一不幸長了肝癌,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1-1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長王偉傑 喊話「全院顧一人」 給病人最好醫療
專精腎臟科疾病的王偉傑,今年9月接任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他擁有豐富的臨床和行政歷練,帶動腎臟切片精準治療,為桃園地區腎臟病防治效能作出貢獻。尤其在新冠疫情嚴重人心惶惶下,他帶領團隊運用血漿置換術,讓重症病人的存活率大幅提升,他深信「醫師陣容強大、醫療品質做好」,是醫院令人信任的關鍵。樂生療養院是一所具有歷史性的療養院區及現代性的醫院,分新、舊兩個院區。舊院區為療養院在新北市新莊區,為日治台灣專治癩病(漢生病、早年稱痲瘋病)院區,提供漢生病院民居住使用,已是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建築園區;新院區為醫院在桃園市龜山區迴龍,是地區醫院,千禧年後提供民眾一般急重症和門診醫療服務迄今。崇拜學長 立志選定腎臟科行醫近30年的王偉傑是眷村孩子,在兄姊鼓勵下考上醫學院,並進入衛福部桃園醫院(部桃) 服務,因崇拜腎臟科學長做學問精神,立定志向走上腎臟科領域,即使當上樂生醫院院長,仍在部桃無酬看診,只因掛心腎臟科的老病人。以前桃園腎臟科醫師各自為政,在王偉傑建議下組成腎臟科聯誼會,每季固定辦學術研討進行個案討論,發表醫學研究論文。尤其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起初很多重症病人倒下,他發想可使用血漿換置用於染疫的腎臟病人身上,大大提升病患的存活率,並爭取列入健保給付。王偉傑深知腎臟切片可提升腎臟病防治效能,當大家都在做洗腎時,他卻反其道進行腎臟切片,果然透過切片精準治療,治癒許多腎臟病人或減緩其病情,未來他也會把在腎臟病防治成效帶進樂生醫院。網羅良醫 獲在地居民信任樂生療養院是很特殊的醫院,王偉傑接任院長後,首要打造該院為綜合性地區醫院,讓各科別醫師陣容壯大,目前已先後網羅腎臟、身心、胸腔及中醫、肝膽腸胃科、骨科、一般外科專科醫師進駐,發展該院急重難症治療,讓新北市新莊、樹林、桃園龜山迴龍地區居民,今後不必大老遠赴醫學中心看病,就近就能有好醫師看診。「樂生絕不只是療養院,樂生做很多急重症醫療。」王偉傑說,該院的科別足夠、儀器不差,絕不輸其他衛福部醫院,且各科醫師充足,逾90%病人在此都可以獲得照顧,希望能得到地方民眾信任。王偉傑常告訴病人:「你一人來醫院、全院照顧你」,過去他常以醫院為家,「要給病人安定感」,一度讓妻子很吃味,他的信念是「醫療無法渡天下眾生,只能渡有緣人」,有緣成為他的病人,他就給予最好的醫療。爬山紓壓 愛吃納豆當養生王偉傑說,醫師工作忙碌、壓力很大,他盡量早睡早起、規律作息,有空閒就在醫院走樓梯或拉划船器運動,保持體力;樂生醫院有後山,因此他把每周爬山列入紓壓項目中。為了養生,他澱粉類吃得少,早餐喜歡吃納豆保養身體,保持心情樂觀,若遇到關卡與煩惱時,就念經、再好好睡個覺,讓一切歸零思考。每年有空閒時,王偉傑會帶家人環島或旅遊增進感情,他特別喜歡去日本,每年組團去日本一、二次,尤其喜愛去日本老溫泉旅館泡湯,在日本欣賞溪流清澈如畫,和家人朋友爬山、喝小酒談心,令人開心。王偉傑● 年齡:55歲● 專長: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壓、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腎臟切片、泌尿道感染、電解質異常、一般內科疾病、急重症血液淨化● 現職: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院長、中原大學副教授●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 經歷:衛福部桃園醫院腎臟科主任、桃園醫院新屋分院院長、桃園醫院副院長、衛福部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副執行長、教育部定副教授、中原大學副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疾病發生早期就要早點治療
-
2024-11-14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每年新增八千高齡腎友 腹膜透析不到一成 醫籲:三迷思需反轉
「鄰居說我年紀這麼大,在家洗腎感染怎麼辦?我不要洗了。」80歲陳爺爺當初須洗腎時,家人為不讓長輩舟車勞頓和降低血壓不穩定的風險,選擇居家腹膜透析,也願意協助操作。起初陳爺爺身體狀況穩定,卻聽信鄰居對居家洗腎的迷思,愈來愈不配合治療,導致洗腎效果受到影響,加上憂鬱纏身惡性循環,半年後遺憾離世。2022台灣腎病年報統計,每年約有近8千位新發透析患者為65歲以上高齡族群,林口長庚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腎臟科醫師顏介立表示,65-75歲腎友選擇腹膜透析為7%;75歲以上僅剩3%,占比偏低。過去高齡腎友及家屬常因街坊對腹膜透析存有自行操作困難、容易感染發生腹膜炎,嚴重恐致命等迷思,導致適合此透析方式的高齡腎友,可能錯過保留日常生活節奏的機會。反轉一:腹膜透析優化生活品質及改善心血管相關存活率現行洗腎(透析)方式有兩種,一是於診所由醫護人員執行的血液透析,俗稱「洗血液」;另一種為自行於家中操作的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近十年腹膜透析腎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較血液透析低,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選擇腹膜透析的存活率就有明顯的優勢。反轉二:完整操作指導免摸索 雲端系統院方隨時掌握關於機器操作的恐懼,顏介立說,現行醫院都會提供腎友或協助的操作者標準化動作指導,也會由醫護人員協助測試,確保返家後操作無虞,大家不需過於憂慮。腹膜透析還具備不須舟車勞頓往來診所的優勢,其實非常適合高齡腎友及照顧者,若因迷思而放棄,可能錯過保留原有生活模式。腹膜透析有連續可移動腹膜透析(CAPD)與全自動腹膜透析(APD)兩種方式。顏介立指出,若腎友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是透過機器自動執行每日換液的工作,可於睡眠中進行,白天活動不受限,同時搭配雲端管理系統及時傳送數據給醫院監測的功能,醫護人員能高度掌握腎友每天治療狀況,醫療團隊在必要時也能盡早給予協助。當慢性腎臟病進入末期,患者與家屬面臨洗腎選擇題時,顏介立建議,應求助醫療專業,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切勿聽信街坊迷思。反轉三:血壓較平穩 幫助保留殘餘腎功能與血液透析相較,顏介立說,腹膜透析能保存較多殘餘腎功能,在洗腎初期也有較高機會脫離洗腎,部分腎友洗腎五、六年後還能排尿,且對血壓影響小,不易在洗腎中因低血壓而虛弱、昏迷,合併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較低。曾有一名80歲奶奶因急性腎臟感染,先接受血液透析,後來因尿液減少,腎功能也未見好轉,經醫師與其家屬討論,決定改採腹膜透析,約半年後奶奶的腎功能恢復,目前醫師也評估是否可以不需繼續洗腎。為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政府將推出長照3.0服務,顏介立建議相關單位,針對高齡腎友,有機會可比照歐洲、加拿大等國家,由受過訓練的居家服務員,協助操作腹膜透析設備,除了降低患者或照顧者操作的心理負擔外,也是一種對照顧者的喘息服務,更期待未來更多的資源投注,使更多適合腹膜透析的高齡腎友接受治療,降低洗腎對日常生活的衝擊與影響,擁有不被透析綁架的老年生活。【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12 癌症.肺癌
健保擴大給付肺癌第三代標靶 提升晚期病人存活率
「為什麼是我?」42歲的小寧與丈夫是頂客族,婚後幾乎不下廚,也不抽菸,沒有喝酒或熬夜的習慣,一次嘴角莫名抽搐、無法正常控制口水,就醫檢查竟發現第四期肺癌合併腦轉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幾周後腫瘤縮小,幾乎無副作用,治療後的生活與過往無異。肺癌是「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癌王,據統計,台灣肺腺癌病患約55%帶有EGFR基因突變。今年10月1日起,健保給付擴大到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涵蓋第3B、3C及第4期肺腺癌患者,並不限腦轉移病患。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此擴大給付政策,近9成晚期肺癌EGFR基因突變患者可受惠,預計每年約4000名新增患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石崇良說,過去只有一成患者可獲得給付,此次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的政策改革,被視為台灣癌症治療接軌國際的重要一步,期望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未來將持續在健保財務可負擔下,將新藥或新科技納入給付,明年已編列公務預算50億元,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石崇良強調,每年約18000人新診斷肺癌,但有超過五成患者已是第三、四期。肺癌晚期藥物給付的費用不便宜,但是適用的病人數多,擴大健保給付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單年最高總藥費支出超過90億元,是健保史上給付單一藥品年度費用最高的藥品。但是第三代標靶是各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晚期一線治療首選,台灣一定要跟上國際腳步。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晚期肺癌患者如果能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有效預防腦轉移、延長存活期,包括保有較好的認知功能、提升生活品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表示,第四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僅一成,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有望提升晚期病人的存活率至二成以上,並大幅減輕經濟負擔,平均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 115萬元藥費。另外,肺癌標靶藥物比起傳統的化療藥物副作用小,病人接受度較高,無法接受化學治療的高齡族群,可經由標靶藥得到更多的治療效益。肺癌防治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用藥」,更要從篩檢做起,國健署自111年7月1日起,將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明年公費篩檢再放寬,下修為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吸菸史下修為20包/年以上,若預算核定順利,最快明年元旦上路。預計受惠人數將從現行每年60萬人提高至100萬人。
-
2024-11-11 名人.精華區
羅盛典/健保、商保 如何共譜健康保障協奏曲?
病人被沉重自費壓力輾壓已非新聞,病友團體不斷為癌友爭取及時適切的治療,提升存活率。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自2016年起持續倡議「健保資源合理分配」、「癌症/創新藥品基金」、「商保補位健保」等,三箭齊發,促進癌症治療可近性。其中,「商保補位健保」在去年因保險理賠爭議引發討論,健保署在官網設置「健保協同商保」專區,內容主要提醒民眾「買對保單」,才能支援健保未給付範圍,並引導民眾前往特定幾間保險公司的保單介紹頁面。該作法引發外界產生圖利廠商的疑問,也讓HOPE深感憂心。不論「商保補位健保」或「健保協同商保」,HOPE期待由商業保險支應健保未給付範圍,並非全然放任市場機制,更沒有想要推銷保單的意圖,而是希望找到突破現行商業保險機制,納入更多政策精神與協助的新模式。商業保單 僅70%用於理賠HOPE於2022年調查,近五成癌友認為繳費多年的保險理賠不太夠用,也有四成多癌友反應,必須住院才能申請理賠。為何保險理賠不到位?商業保險公司設計保單有行政成本、安全加成的考量,粗估僅40至70%用於理賠,加上民眾可能有「還本」迷思,儲蓄型、投資型商品熱賣度遠高於純保障型保單。只是羊毛長在羊身上,民眾所繳保費若有部分被用於可歸還的本金及利息,理賠額度就更加有限。純保障商品 如何提高理賠所以,純保障型商品如何降低行政成本及安全加成占比,提高理賠或降低保費來磁吸民眾購買,是未來政策規畫新型態保險時的首要考量。在OECD國家中,私人商業保險蓬勃發展的國家,常見政府干預市場,用政策保護消費者,以達到促進公平、可負擔性、獲得醫療服務的公共衛生目標。健保署於去年年底正式委託國衛院執行「強化醫療保障─探討全民健保協同商保的可行性」論壇,探討如何公私協力強化醫療保障,完善國人健康安全網的可行性方案,結案報告已於日前發表,提出「第二層健保政策險」的可行模式與政策建議,也預計2025年正式發表建言書。政策型保險 有賴政府出招台灣過去曾推動許多政策險,包括火災地震險、汽機車強制險、學生保險等,都是成功案列,雖然仍有待改善之處,但運用共保、維運基金等機制,確實突破僵局,有效大幅降低行政成本,例如擴大汽機車保戶群(還有不少民眾加購任意險)、大幅降低學生保險流標困境等,這有賴政府端出穩定的政策方針。健保是照顧民眾健康的基礎,台灣面臨老年化、少子化雙重挑戰,不管健保費或稅收費基都可能不斷萎縮,健保收支面臨嚴苛考驗。健保總額長年捉襟見肘,許多具成本效益的新治療無法納入給付,這是所有病友最深沉的痛,再加上繳了多年保費的商業保險在關鍵時刻派不上用場,更讓病友們備感心酸。以「公私協力」推動「第二層健保政策險」,勢在必行,讓民眾及早投資健康,並緩解健保財源不足、商保派不上用場的窘境,期許政府單位起身領導,也期盼施行政策型健康補位險後,健保改革依然前行,才能真正照顧到最需要幫助的民眾,達到健康台灣的願景。
-
2024-11-10 醫療.新陳代謝
身材纖瘦的人不會罹患糖尿病?吃藥、打胰島素久了就得洗腎?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全球糖尿病人口不斷增加,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的糖友超過250萬人,且每年以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而併發症多的糖尿病也長期位在國人十大死因之列。關於糖尿病有不少迷思,也不斷有新的研究指出生活飲食習慣與糖尿病的關係,當被醫師宣告處於「糖尿病前期」,又該如何扭轉血糖危機?Q:體態纖瘦的人比較不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A:體重與第二型糖尿病沒絕對關係,但是有相對關係。雖然肥胖的人罹病的機會高,但是瘦的人如果飲食習慣不正確,仍然有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體態標準卻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通常和基因、生活方式或是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Q:糖尿病患吃藥、打胰島素久了,會走向洗腎?A:造成洗腎的原因很多,但是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長期控制不良為導致洗腎的最大原因。吃藥跟打胰島素的目標都是希望能把血糖控制好,只要願意與醫療團隊好好配合,搭配理想藥物治療與合適的飲食及運動控制,可以降低最終腎衰竭洗腎的機率。Q: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一旦開始吃藥打針,一輩子就無法停藥了?A:第二型糖尿病友的藥物與胰島素針劑增減,最主要還是要依照病友身體的情況來調整。如果在正確的醫囑下服用藥物與施打胰島素,搭配合適飲食與運動控制,能慢慢將醣化血色素降低到6.0以下,可以與醫療團隊討論逐步減少藥量;也有少部分比例的患者,在改變生活型態與減重之後可以完全停藥。不過,停止藥物使用之後,還是要定期規律檢查血糖。提醒糖友不要隨意停用藥物,以免控制不良的血糖影響身體健康,建議要依照醫療團隊的指示服用與調整藥物,對自己的健康才有保障。Q:糖友嚴格控制飲食,不吃碳水化合物和甜食,就可以不用吃藥?A:糖尿病友吃藥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身體調整血糖的功能,藥物是幫手不是敵人。糖尿病友藥物的調整,必須仰賴每三個月抽血檢驗醣化血色素來調控。如果醣化血色素控制良好,可以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能減少或是停藥。糖尿病是個需要長期控制的疾病,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控制也非常重要,可與醫療團隊中的醫師和營養師討論。Q:如果不小心吃了太多醣分,只要增加藥量就可以穩定血糖?A:糖尿病口服藥物的種類繁多,有長效型與短效型,每一種發揮藥效的時間不一定,作用機轉也不同。如果患者自行在大餐後增加藥物份量,在不了解藥物作用的情況下,可能造成低血糖昏迷,危及生命,所以絕對不是吃加倍的藥物就可以放心吃大餐,病人萬萬不可擅自調整藥量。糖尿病友還是建議定時定量的飲食與規律服用藥物,才是控糖最大的重點。Q:糖尿病患只會有高血糖問題,不會有低血糖問題?A: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以高血糖的問題為最多,但是也有少部分第二型與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會發生低血糖的情況。發生的原因最常見於感染、心肌梗塞、中風等等狀況。除了身體出狀況外,也有可能是服用過量的降血糖藥,或是施打過量的胰島素。口服藥物與胰島素注射劑量與時間都必須正確,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要找醫療團隊了解原因,避免再次發生。另外,也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經常測量血糖,了解自身血糖的變化。提醒糖友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要因為工作忙碌或刻意減肥,造成血糖不穩定而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糖尿病不是絕症,只要能找到優秀的醫療團隊(醫師、糖尿病衛教師、營養師、藥師),定期抽血檢查血糖與肝腎功能之外,每年固定做眼底攝影檢查與足底神經學檢查,搭配上腹部超音波、心電圖與肺部X光,合適的藥物與飲食運動控制,還是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諮詢/林信佑診所院長、桃園市糖尿病共照網醫師林信佑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陳亮恭:翻轉疾病定義與慢性病共存
隨人類壽命愈來愈長,老人定義必須改變。台北市立關渡醫院(北榮經營)院長陳亮恭說,面對長壽人生,民眾與醫師都必須有全新思維,醫療衛生進步,讓民眾可「活到罹患三種慢性病」,醫界對於「疾病」的認知與控制目標,也必須與時俱進。陳亮恭表示,台灣光復後70年間,民眾平均餘命從50歲上升至逾80歲,「人們一輩子都沒看過這麼多老人」,面對人口長壽、高齡化趨勢,從基本邏輯並必須改變,不能再依既有教科書、政府法規定義。根據日本研究,2007年世代長者,與2017年世代長者,在同樣歲數,走路速度、握力、體能、活動量等指標,明顯成長,「體能衰退的臨界點,已由65歲延後至75歲。」民眾到75歲之前仍很健康,但人體老化勢必導致慢性病發生機率增加。陳亮恭表示,隨醫療進步,許多疾病有了控制方式,也讓民眾愈來愈長壽,得了一個慢性病不會過世,還能再得第二、第三種慢性病,根據衛福部國健署,65歲以上民眾,同時罹患3項慢性病的比率達51.3%。「不過,民眾並未認為自己變得健康,台灣長者活得沒信心。」陳亮恭表示,根據調查,台灣長者高達7成擔心自身健康狀況,這與醫界習慣以疾病為民眾貼上標籤有關,但長壽時代,高齡者應習慣「與慢性病共存」,但民眾看待自身健康情況的眼光,不能再用疾病思維來思考,即使罹患多項慢性病,積極控制無法達標時,吃幾顆藥也無妨,不代表自己很不健康。陳亮恭表示,高齡帶來典範轉移,臨床上應從「關心疾病轉向關心功能」,疾病控制目標不是治癒,而是避免失能、失智;醫院經營者則要從被動等待病人來就醫,轉為主動出擊,走入社區管理民眾健康,避免民眾走入醫院,並導入科技,協助民眾進行健康管理。據健保數據,長者一年就醫次數達30餘次,平均一人身上共四、五十種診斷。陳亮恭表示,運用科技將疾病檢測數據進行整合,轉化為風險評估,並以生成式人工智慧(AI)與民眾互動,才能提供精準健康,例如,整合民眾健檢抽血數據,加上穿戴式裝置數據,可即時通知民眾與主治醫師心肌梗塞發生風險,示警民眾就醫。陳亮恭表示,自己與團隊已申請國科會計畫補助,將整合民眾問診、文字病例、影像、聲音等,並傳輸至生成式AI與民眾互動,利用公衛模型精準預估風險,近期也將與聯合知識庫合作,利用累積數十年的文字基礎與專家意見,貢獻民眾,提供民眾精準健康建議,日後民眾只要詢問AI「今天早上可以喝咖啡嗎?」這個連醫師都無法回答的問題,AI就能協助回應。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蔡宏斌:預立醫療決定不是賣身契
台灣擁有亞洲第一步善終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不過不少民眾對於如何善終,仍存在疑慮。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說,許多民眾認為「簽預立醫療決定書等於簽賣身契」,但事實並非如此,民眾隨時均可更改預立醫療決定內容。蔡宏斌說,自己在醫學中心任職,每日都經歷生死無常,有時患者被送至急診時,已經昏迷無法自我表達,器捐病主中心鼓勵民眾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但許多醫療決策相關條文,專業性、複雜度均高,要民眾理解有其困難,病人時常要經過一次插管、拔管出院的親身經驗,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臨終醫療項目有哪些,並凝聚家族共識,作出決定。簽訂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民眾必須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過程,目前健保署給付住院病人免諮商費用。蔡宏斌表示,ACP過程中需有2位見證人,通常建議由二等親內的子女等親人陪同,但民眾也可由信任的朋友陪同並見證;ACP過程約一小時,過程中除醫師之外,還會有社工師、護理師等陪同。不過,要高齡者開口向子女說明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意願,並不容易。蔡宏斌說,時常長輩一開口,子女就會擔心是不祥預兆,正襟危坐談論善終,在台灣的文化中不容易執行,建議民眾可挑選家族旅遊、年夜飯等輕鬆場合提出善終議題討論,家人接受度應會提升。蔡宏斌強調,預立醫療決定書不是賣身契,且比起僅能用在醫院急診室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預立醫療決定書應用場景更廣,在長照機構等領域都能使用,且簽署項目也很自由,例如,民眾不僅能選擇是否插管,還能決定要嘗試三周、一個月,若失敗就放棄維生醫療,接受緩和醫療善終離世。「照顧臨終病人,身體、心靈都要兼顧。」蔡宏斌表示,經歷新冠疫情,臨床醫師更能體會,生命末期有許多不同樣貌,而對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不留遺憾」,自己曾在照顧一位多重器官衰竭病人時,緊握對方雙手,並為其禱告,直到對方安然離世,此做法即是全人照顧理念的落實。
-
2024-11-08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要看醫生嗎?睡眠門診在看什麼?睡眠醫學專家告訴你:這9大族群可進行5個檢查
睡眠障礙一直是困擾不少人的健康問題,但卻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其實專家建議,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什麼是睡眠門診?思維睡眠醫學中心總院長江秉穎醫師為您解析睡眠門診是什麼。什麼是睡眠門診?只要有急、慢性失眠(持續時間少於一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一個月以上就稱慢性失眠)、睡眠呼吸中止、週期性肢動症、夢遊、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異睡症、猝睡症、時差、輪班工作等問題者,若影響平日生活作息者,都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 在門診中,醫師除了會依據睡眠障礙的症狀做診斷,還會安排各種檢測,以確定睡眠問題的具體原因。透過確定的診斷,醫師可以針對疾病進行治療。 根據思維診所衛教資訊顯示,睡眠門診會進行以下檢查: 1. 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於醫療院所逕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腦 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口鼻呼吸氣流、胸腹呼吸動作、血中含氧濃度、睡覺姿勢等。 2.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包含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與配戴正壓呼吸器進行壓力檢定。在整晚的檢查期間,睡眠技師根據儀器顯示的訊號調整受檢者最適當壓力以消除各種影響睡眠之呼吸事件。 3. 白天多次入眠檢查檢查前請填寫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接著進行5次短暫睡眠測試。每次的檢查時間約為20至35分鐘,每次檢查時間相隔2小時。檢查項目包含腦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 4. 24小時血氧監測使用24小時血氧監測器進行居家檢測。先記錄2小時正常非睡眠狀態、無劇烈運動時的血氧濃度,再全程記錄睡覺時血中氧氣濃度。 5. 腕錶式睡眠記錄器配戴腕錶型活動記錄器,進行6-7天居家檢測生理睡眠週期。睡眠障礙的風險?睡眠障礙不僅影響失眠,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慢性病的發生,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三高、失智等。若沒有解決睡眠障礙的根本原因,僅使用藥物壓抑症狀,慢性病還是會持續發生。 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種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睡眠中缺氧,白天精神無法保持良好,重要的是,由於呼吸無法放鬆,睡眠結構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出現呼吸中止,不僅會導致缺氧和睡眠結構不完整,還會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 除了造成心血管問題和認知功能不佳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導致肥胖問題。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進食來補充能量。此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造成飢餓激素上升、飽滿感素下降,以及腎上腺皮質醇水平升高,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脂肪堆積和胰島素抗性的形成,進而導致中央性肥胖和代謝異常,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失眠就吃安眠藥?小心潛藏的風險在面對入睡困難時,許多人可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服用安眠藥」,根據統計,2022年健保給付安眠藥為11.2億顆,但安眠藥也可能對人體造成潛在危害。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數據,連續使用安眠藥3到6個月以上,可能增加失智風險高達三成;而超過六個月以上到一年,失智的風險甚至可能增加到兩倍。此外,安眠藥的長期使用也可能使惡性腫瘤(如腦癌、食道癌、胰臟癌等)的風險增加近2倍。 江秉穎說「睡眠障礙其實比心臟病還要複雜!」也因安眠藥屬於管制藥物,包括抗憂鬱、抗焦慮和鎮靜劑等,開藥只是治標而非治本。對於睡眠問題,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而非直接服用安眠藥。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40歲後,三成女人會漏尿!3個「下半身運動」:預防漏尿、內臟下垂,從此不虛冷
-
2024-11-08 焦點.生死議題
安樂活自然死 自己決定如何善終
日前有上海網紅赴歐洲進行安樂死,究竟安樂死、協助自殺及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哪裡不一樣?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這三種方式最大差別在於,病主法是強調自然死,安樂死及協助自殺都屬加工死亡,「安樂活、自然死,是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的核心,不應去加工結束生命,也不會去縮短病人應有的生命長度。」荷蘭安樂死 屬於加工死亡柯彤文指出,安樂死是醫師藉由藥物幫病人結束生命,合法國家例如荷蘭、盧森堡等;協助自殺則是醫師開立處方,由病人自己投藥,合法國家例如瑞士,傅達仁就是協助自殺的案例,但兩種都屬於加工、加速死亡,並非自然死。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主法」,則是病人對於維持生命醫療或人工營養等醫療處置,可以選擇拒絕也可以接受。柯彤文表示,病主法的核心,就是可以預立書面文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一旦簽定後,在臨終前,醫師不會違背病人的意願,給予藥物或強加治療,回歸最終的自然死亡。跟家人討論 預立醫療決定書預立醫療決定書可以讓民眾拒絕或接受特殊醫療的決定,包括維持生命醫療,例如:插氣管內管急救,使用呼吸器等;還有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像管灌餵食、鼻胃管、胃造廔、點滴等,只要不是自然的由口進食,都可以事先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上表明拒絕或接受。預立醫療決定書前,必須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共同溝通與討論,這種過程稱之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柯彤文指出,討論是為了讓家屬了解病人的意願,決定自身最後的醫療權利,不再發生病床前吵鬧不休,讓做決定的家屬為難及內疚。為了因應家庭關係的改變,法規也設置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朋好友來幫忙執行曾簽署的醫療決定書,除了因病人死亡得到利益者,不能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外,其他成年、有行為能力的人皆可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在需要醫療決定時,聽取病情、簽署各類同意書,代理意願人表達意願,且不得違反意願人的意願。近年天災不斷,一名90歲的老爺爺在花蓮大地震後,打電話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關心未來應該如何「好走」。柯彤文提到,在社區據點常接觸一些長者,其實對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們不願談、不想面對,但善終本來就不是能瞬間決定,而是由持續溝通累積而來,家人在這期間互相討論、尊重,能讓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得到慰藉。不過,法規上仍有無法涵蓋之處。日前一名太太打電話到中心,告知自己照顧昏迷先生十餘年,已經筋疲力盡,後悔當初沒在先生仍有行為能力前就預先簽署意願書。柯彤文表示,這就是法規上的限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須在個人清醒情況下簽署,若成為植物人前並未簽署及表達意願,親友則無法幫忙執行。ACP須自費 4族群健保給付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約8萬人,以全台成年人口來看,簽署率仍偏低,原因之一在於進行ACP須自費3,000多元,門檻相對較高。今年7月起健保署給付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有重大傷病的安寧收案者、輕度失智者、病主法的五項疾病、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收案對象,每人有一次ACP免費諮詢,針對一般民眾也有不少醫院推出優惠方案,讓民眾減輕負擔。★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11-06 醫聲.罕見疾病
健保點值滑落陷道德困境,致罕病「極弱勢團體」遭排擠
台灣的健保制度曾被譽為最佳,但隨著即將邁入第30年頭,這一制度面臨嚴峻的道德困境。醫界因不堪長期承擔點值下滑的苦果,醫界代表在114年健保總額協商時,主張將罕藥專款歸零,即不再編列任何預算,引發罕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極端驚恐,惟恐此舉將直接切斷近1萬7000名罕病患者的治療生機。為了支持罕病患者,立法委員劉建國在日前舉辦「懇請衛福部支持114年罕病專款付費者方案」公聽會,邀請立委黃秀芳、王正旭、蘇清泉、陳昭姿、前立委吳玉琴等人,以及53個罕病病友相關團體、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等代表出席,健保署、國健署、社保司等官員,以及醫界代表健保研商會議委員暨清泉醫院院長羅永達也與病友進行對話。罕病家庭:我們非祭品,而是活生生人命在公聽會上,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情緒激動,忍不住哽咽。她說,當她得知醫界建議將罕見專款歸零時,深感焦慮,因為這將直接剝奪罕病病患的治療機會。陳莉茵強調,罕見疾病通常是遺傳性疾病,患者無法加入商業保險,唯一依賴的醫療資源就是健保,「如果健保將罕病患者排除,這等於是剝奪我們的生命線,我們不是雞鴨魚祭品,我們是活生生的人命。」身為病童的父母親們,長期處於照顧病童的壓力,如今又面對治療可能斷炊的困境。家長顧雲崧表示,「作為父親,為了女兒的生命,我也是可以豁出去。身為小人物,我只想要好好過生活,不要將我們當做祭品。」他呼籲醫界不要放棄他們,也希望健保署能夠給予更多支持。立委:健保應照顧罕病,不該排除立委蘇清泉安慰病團代表並表明立場,「孩子們出生得了罕病,也不是他自己要的,孩子們何其無辜,以台灣的水準,照顧這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罕病就是一種疾病,給予健保照顧也是理所當然的。」長期關注罕病議題的前立委吳玉琴指出,醫界在面對點值下滑的情況下,以罕病專款突顯問題,這種做法雖可理解,但也無疑是針對弱勢群體,會讓罕病患者陷入更深的困境;健保對於罕病的支持至關重要,若將罕病患者排除在健保體系外,將會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她喊話,「衛福部長一定不會做這樣的決定。」醫界:健保瀕臨崩潰,罕病專款應由公務預算支付面對病友的哭訴,醫界代表羅永達坦言,身為醫者也很揪心,陷於道德困境中;健保總額不足以支應費用,已經對醫療服務造成壓力,然而醫界卻要承接被甩鍋的點值問題。他表示,健保系統正面臨崩潰的風險,並建議罕病專款應由政府編列公務預算,而非依賴健保總額。羅永達還提到,許多為罕病患者服務的醫師,每次診察費僅為60多元,遠低於其他科別的診察費。他質疑,如果醫師的付出無法得到合理的報酬,醫師是否能繼續為病人服務?更重要的是,若醫師無法繼續提供服務,誰來照顧罕病患者?立委、醫界盼健保保費開源 滿足醫病雙方需求對此,立委們表示理解醫界的困境。蘇清泉強調,「點值一直稀釋下去,誰也凍未條。」他表示,台灣要持續發展,醫界也必須活下去。王正旭則指出,正在進行醫界點值的優化討論。陳昭姿認為,健保保費應該開源,以穩定點值。吳玉琴也呼籲,各界應該共同努力爭取醫界的保障。然而,羅永達不具信心,他說,如果政府真心關心罕病病患,應該編列足額預算、國發會可以編預算,部長可以裁示,「大家嘴巴都講得很好聽,最後只有醫界沉淪。」如今擔任立委的陳昭姿,過去在健保共擬會中擔任主席。她說,29年來目睹健保對於新藥、罕藥審查過於嚴格,就是因為財源受到限制,問題癥結在於國家整體投資不足,應該要鬆綁、開源,健保保費不足的問題不僅造成各種新醫療新科技引入時程延緩,也影響點值,讓醫界面臨費用被斷頭。她呼籲,讓健保穩定運作,讓醫師可以照顧更多人。前線醫師:須照顧弱勢病患,不標籤處理人類遺傳學會秘書長簡穎秀身為第一線的罕病醫師,她說,健保點值下降對醫療服務的永續性造成威脅,應該要予以正視;然而身為一個醫師、一個國民,要落實健康平權,不去遺忘任何一個人,讓每個人生病都可以使用健保,不應該對罕病患者進行特殊標籤處理。人類遺傳學會理事楊佳鳳醫師表示,前兩週她剛診斷出一名極為罕見的病童。病童的母親告訴她,自己已經失去了兩個女兒,這個孩子是她唯一留下的。楊佳鳳猶豫是否該告訴病童的母親,現在美國已有相關藥物上市,但如果申請不到,是否會增加母親的痛苦。楊佳鳳說:「弱勢病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為他們發聲,因為誰也無法預測,自己會不會有一天成為那個少數。」
-
2024-11-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年輕人也有抗藥性 就醫勿做1事
全球面臨超級細菌威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傅郁螢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指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可見於各年齡層民眾、門診,因此不主動服用抗生素、勿隨便停藥或減少劑量,都是幫助預防抗藥性問題的好習慣。台灣抗藥性問題已擴及各年齡層邱俊翔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臨床上過去也以為,抗藥性問題多見於醫療院所加護病房的患者身上,由於疾病而過度使用抗生素產生,後來發現並非全然如此,具抗藥性的細菌也可能因為畜牧業、農業所使用的抗生素而產生並存活在環境中,一旦人類在受傷時,就很容易遭受感染、危及生命。他提到,台灣的抗藥性問題影響範圍廣,且不侷限於過往認知的長輩、重病族群,在各年齡層、門診都可見到,顯示整個醫療體系都面臨抗藥性的挑戰,在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中,除了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他具抗藥性細菌比例較10年前持續攀升,比例最高增加至3倍。邱俊翔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有495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因此「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抗生素只該用於「細菌性」發炎感染 秉持「四不一要」守則傅郁螢指出,抗生素常用於拔牙手術、感染性肺炎、泌尿道發炎、婦科疾病,但民眾常以為抗生素是消炎藥,其實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因此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流感等疾病,需要服用的是抗病毒藥物,而抗生素也不適用於黴菌引起的香港腳。不過具抗藥性細菌其實也存在於人體內,民眾又該如何面對?他強調,時刻警惕「四不一要」守則,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不吃別人或給別人吃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就醫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診間三問」預防抗藥性細菌邱俊翔也表示,常有民眾在感冒就醫時主動要求以抗生素治療,或去藥局主動選購藥物服用,「如果醫師臨床上判斷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就能服用抗生素,但民眾的感冒普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抗生素,若不當使用後可在口、鼻、腸道、皮膚等器官,篩選出具抗藥性的細菌,而當人體少了不具抗藥性的細菌與其競爭,身上就會只帶有具抗藥性的共生細菌。」他提醒,民眾若被醫師囑咐服藥1周,若在此期間內因症狀改善而擅自停藥,或害怕副作用而擅自減少劑量,原本還未被抗生素清除的細菌就會具抗藥性,增生後則再度導致宿主生病,原先的藥物也隨之無效,進一步導致可用於治療的藥物減少,或影響身體既有的細菌,並傳播給他人。邱俊翔強調,民眾就診時應確認自己所使用的藥物與準則,拋出「診間三問」,包括「有沒有」、「吃多久」、「小心什麼」,也就是要確認藥物是否有抗生素、若有則應服用幾天與該注意何事,幫助預防具抗藥性細菌在體內產生。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 產官學籲重視抗藥性危機抗生素濫用,導致全球面臨抗藥性問題,若不積極採取行動,2050年時每3秒就有1人因遭具抗藥性的細菌感染死亡。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起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期盼藉此提升全民對抗生素正確使用的認知,喚起對抗藥性問題的警覺。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具抗藥性細菌傳播,導致病人住院天數、醫療費用增加,也因可使用的抗生素數目減少而威脅生命,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政府各部門也響應每年11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抗生素認知周,有11家醫療院所同步舉辦衛教巴士展,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抗藥性的知識、各類抗藥性細菌的危害。莊人祥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約有500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若此危機不解決,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認為,抗藥性是全球沉默的疫情,特別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具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更嚴峻,若以臨床數據說明,雖然5歲以下兒童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50%,但7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上升80%,隨著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此問題在長照機構將變得嚴峻。張峰義說,醫療機構的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由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往往需要使用第二、三線的藥物,甚至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最終導致死亡,而門診開出的抗生素,占總體抗生素使用量的80%至90%,這與患者對抗生素治療的期待、醫師的診療壓力及工作量有關。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當他還是住院醫師時,發現大家對抗藥性的認知普遍不足,且不論醫療端、病人端,只要身體一有小病或不舒服,就想尋求抗生素治療,直到如今醫療院所許多病人的出現抗藥性後,因無藥可醫而死於感染症,嚴峻的情況才喚起各界關注。洪乙仁強調「抗藥性細菌的防範,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為了響應每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認知周,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協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主題,透過衛教展板、互動小遊戲及影片播放,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及抗藥性危機的嚴重性。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投入2.25億元用於感染控制提升計畫,透過對醫療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具抗藥性細菌傳播的比例,且行政院也將於2025年啟動防疫一體抗藥性管理計畫,全力阻止抗藥性問題。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降低乳癌死亡率 早篩、治療宜同步
癌篩推動多年,乳癌與大腸癌等早期篩檢人數逐步增加,但涵蓋率僅三成五到四成,成了最大盲點,也讓晚期病患不減反增。多位專家不約而同指出,有些民眾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癌篩,須思考不同策略,而無論早、中、晚期,治療缺口也都要補足,才能真正翻轉情勢。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觀察到,過去廿年乳癌新藥蓬勃發展,但台灣在一九九六年到二○二一年的數據,乳癌發生率上升三點五倍,死亡率也增加一點五六倍,相較於美國穩定下降趨勢,台灣的發生率增長較快,原因有三,第一,美國自二○○○年便積極引進新藥,病患死亡率因而下降;第二,約百分之七的民眾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公費篩檢,也不願就醫。第三,在台灣,約百分之十一的病患在第四期才診斷罹患乳癌,相較於美國百分之六,高出許多。曾令民進一步分析,在今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提到,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推動乳癌篩檢的貢獻度約兩成五,第一期到第三期乳癌藥物的治療與運用貢獻了四成七,轉移性乳癌的治療則貢獻了兩成九,這代表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篩檢、轉移性乳癌的治療與第一到三期的乳癌治療」都是重點。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近五年乳癌新藥有六成二被健保限縮給付。以早期治療為例,像國際治療指引針對三陰性乳癌、帶有BRCA1、BRCA2基因變異病患所推薦的PRAP抑制劑,或像可用來治療三陰性乳癌的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皆未納健保給付。至於大腸癌八年來第四期患者從百分之十六成長到百分之廿一,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在治療上,台灣乳癌、腸癌等治療指標的認定、執行仍有進步的空間,國際上公認,為大腸癌病患進行淋巴結切除手術時,需要切除十二顆以上淋巴結,病患預後比較好,但在執行上,醫療機構之間仍存在一些差距,應推動統一的高標準治療模式,對病患較有利。至於篩檢方面,應有更好的效益評估,曾令民提到要七十、八十歲女性乳癌篩檢有必要嗎?她們乳腺已逐漸萎縮,反而要強調觸摸,年輕女性則因乳房緻密,乳房攝影是否適合,都可以討論。張正雄也認為,要整體降低癌症死亡率,除了先進治療的可近性,減少治療延誤及民眾健康意識外,必須尋求新的早期發現策略。對此,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對於是否要用相同的篩檢工具會進行檢討,但癌症篩檢最大痛點是涵蓋率,乳癌篩檢一直沒有突破四成,大腸癌篩檢也沒有突破三成五,會持續努力;至於癌症篩檢陽性患者的計畫也將持續進行。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新藥臨床試驗數 增幅落後南韓
「參加新藥臨床試驗,可以讓癌症病人更早用到新藥,相對的也可以減少健保的支出。」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指出,台灣進行新藥臨床試驗數,已被南韓拋在腦後,差了四千多個臨床試驗案,這代表民眾免費用到新藥的可能性降低,台灣醫療實力也被削弱中。近年醫界一直擔心新藥政策及病人數並不多,會影響台灣臨床試驗的能力,現在問題開始浮現。張正雄指出,在二○一三年時,南韓全國的新藥臨床試驗有四千五百多場,台灣有三千多場新藥臨床試驗,差距不大;十年後,台灣成長至九千八百多場,南韓卻大幅增加到一萬四千多場,尤其疫情期間被快速超車,這是嚴肅的問題須要被重視。張正雄多年來都是癌症品質認證的委員之一,他提及,台灣目前申請進行新藥臨床試驗的時間,平均等待七十七天,且許多縣市並沒有進行新藥臨床試驗,為了讓各縣市癌症病患都有機會透過新藥臨床試驗使用新藥,應讓申請流程更流暢、更有效率,也要朝「去中心化」努力。張正雄認為,當所有民眾、癌症病患擁有平等獲得癌症診斷和治療的機會,才能幫助改善晚期癌症存活率。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追趕日韓不能等…晚期肺癌占6成 免疫藥物須補齊
肺癌有三高,死亡人數、死亡率及發生人數都是癌症之首,雖然目前政府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確診者八成都為早期患者,但依據二○二○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肺癌晚期患者並沒有減少,仍高達六成以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鄰近日韓早已針對肺腺癌患者,給付國際認定的標準療法,包括免疫藥物,台灣須要盡快趕上,挽救晚期病人的生命。國健署推動肺癌早期篩檢,截至六月底止,總計十一萬四千四百四十五人接受LDCT篩檢,找出一千四百名確診個案,其中八成三是早期患者,顯示LDCT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發現早期肺癌患者,但這些早期患者僅占整體肺癌新增人數的百分之五,短時間內仍難以翻轉六成以上是晚期患者的現況。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志新指出,肺癌防治不是只有早期篩檢而已,卅年前四期肺癌的存活率平均只有半年,現在五年存活率可以超過兩成,雖然治療要花費很多預算,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及早以國際標準治療陳育民指出,呼應賴總統二○三○年要減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以肺癌為例,明年會擴大LDCT的篩檢對象,早期治療也應開始考慮圍手術期,以免疫治療為主的治療計畫,但最迫在眉睫的是晚期患者及早接受國際標準治療,目前健保署對於非小細胞肺癌基因突變治療藥物,在廿五個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建議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十九個,已算完整。陳育民認為,現今最須要補齊的就是無基因突變者的治療藥物,包括免疫藥物,NCCN建議的十二個治療指引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只有三個,遠遠落後日韓的治療條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統計,二○二○年日本與韓國的肺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都低於台灣二○二一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這也是臨床醫師擔心的事。治肺癌應有全面架構「過去十年來,第四期病人並沒有減少,健保投入的藥物並沒有增加很多,但現在治療多樣化,無論是標準治療、免疫治療及複合式治療,什麼時候該介入治療,如何標準化及管理,都是重要議題,即使早期患者愈來愈多,也須要開始面對如何避免復發的問題,因此肺癌的防治計畫,須要有全面性的架構。」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提醒。癌症治療已精準化,健保署日前針對十九類別的癌症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部分給付,協助找出適合的癌症標靶用藥,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吳教恩指出,民眾過往的認知都認為健保是全部給付,沒了解若要做齊NGS所有項目須要部分負擔,讓民眾誤以為是醫院端要推銷產品,增加不少紛爭,因此,在政策上須要更多的宣導。吳教恩也認為,在肺癌的治療上,免疫治療仍有一段差距,應該補上,另外,臨床上面對肺癌腦轉移的患者,須要組織切片確診,但實際上很難取得,希望可以接受液態切片,讓患者能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方式更加便利。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響應癌症登月計畫 專家提4建言
根據衛福部一一二年統計,台灣共有五萬三一二六人因癌症死亡,其中肺癌、乳癌與消化道癌症占了七成,賴清德總統期許二○三○年癌症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為此,立法院日前成立「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並發布政策建言書,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必須訂定癌篩成效指標、補足治療缺口、治癌指引接軌國際及落實肺癌防治指標等四大方向,目標是在廿五年內讓主要癌症死亡率減少一半。著重肺癌、乳癌、消化道癌立法院厚生會「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由立法委員林俊憲擔任召集人,台南市立醫院名譽院長吳明和擔任榮譽主委、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擔任主任委員,並邀請多位國內治療癌症專家、學者共同發表「促進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政策建言書。建言書主要呼應二○二三年台灣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所啟動的「癌症登月計畫二.○」,並以國內死亡率較高的肺癌、乳癌及消化道癌為重點,合作建立癌症精準診斷、治療方針大數據分析及臨床轉譯等,期待在未來廿五年內將主要癌症死亡率降低五成。主動追陽 盼逐步增至九成早期篩檢政策一直是施政重點,明年還會擴大篩檢。出席會議的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一一二年癌症篩檢高達近五百萬人,發現癌前病變五點二萬人、一萬名的早期病人,未來希望癌前病變人數達八萬、早期病人達兩萬人,目前的主動追陽模式,期待將追陽率逐步提升至九成。不過,林俊憲以衛福部推動肺癌高風險族群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為例指出,目前已超過十一萬人受檢,發現一千多人有早期病變,翻轉一千多個家庭命運,即使如此,癌症還是連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而光靠早期篩檢並不足夠,若要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政府需提供更多臨床治療選項,幫助癌症病患延長存活期。吳明和則建議,目前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癌,也可同時檢查其他部位,建議制定標準化流程,醫療端可有效追蹤、評估。立法院厚生會執行長陳柏同表示,根據統計,我國整體癌症存活率低於鄰近日、韓等國,這代表我國的癌症防治政策還有進步的空間。早篩有效 晚期治療也重要「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楊志新強調,目前晚期肺癌仍占六成以上,但現今免疫、標靶等多種治療策略已讓肺癌五年存活率超過兩成,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工作,且有機會延長生命,「難道要輕言放棄?」與會專家也建議,癌症治療須接軌國際,是未來減少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方針,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回應,肺癌、乳癌治療指引的落差,健保署都已入案並持續開放,目前部分藥物也同步採用生物相似藥滿足需求,未來會更積極思考,並優先接軌NCCN國際治療指引category1及preferred treatment的建議藥物,以確保病患獲得所需治療。林俊憲強調,癌症對國人有嚴重威脅,除訂定癌症篩檢率成效指標,應優先補強治療缺口,且治療指引須接軌國際,針對死亡率最高的肺癌應設肺癌工作小組,才能逐步落實降低癌症死亡率的目標。
-
2024-11-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彭家勛行醫30多年 難忘病人手寫卡片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彭家勛今年7月底走馬上任,他承諾,桃榮將向醫學中心看齊,為醫院勾勒出新藍圖,做桃園市民最強的後盾,顧好市民的健康。專精神經醫學 作基因研究彭家勛是神經醫學的權威,專精於神經學研究,包括基因與酒癮、腦中風疾病及巴金森氏症。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的他,就學期間就對神經解剖學有興趣,發現神經內科疾病的應用發展空間很廣,因此畢業後投入神經內科醫學領域,並先後獲得尹士俊、胡漢華、洪昭雄三位教授指導提攜。尹士俊是國際知名學者、國防醫學院生化所教授,在基因及酒癮的研究相當出色;胡漢華則是台灣腦血管超音波血流動力檢查的先驅研究者。彭家勛結合兩位教授的研究,進一步探索與中風之間的關聯,在國際腦中風知名期刊發表研究結果,顯示酒精代謝基因差異與腦中風發生有關。彭家勛2003年赴美進修,接受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洪昭雄教授指導,以巴金森症老鼠模型探討神經保護藥物的作用,進而將神經保護概念應用在急性腦中風及慢性神經退化性病人的治療上,對病人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自美返台後,彭家勛在全國積極推動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治療,在擔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任內,與健保署溝通改善神經科醫師進行血栓溶解治療時的各種困境,包括提高執行給付和延長治療黃金時間,讓急性腦血栓溶解治療成為標準治療,幫助許多急性中風病患免於終生殘障臥床之苦。推取血栓聯盟 搶治療時間「今年腦中風治療工作重點,是爭取有效黃金治療時間,推動區域整合取血栓聯盟」,彭家勛說,桃榮是北榮在大桃園地區唯一的區域級醫院,他上任後即和鄰近有取血栓技術的醫院,如林口長庚醫院等聯盟,讓在地中風病人都能獲得最及時完整的治療。上任三個月的彭家勛,為桃榮擘畫未來的發展方向。首要是戮力讓桃榮成為桃園在地重要區域醫院,分擔北部地區榮民醫療體系的照護重任,結合桃園榮服處與4所榮家(桃園、八德、台北、板橋),以智能化醫療管理系統,提升榮醫體系醫養合一,長期照護榮民與在地鄉親的健康。重視智慧醫療 北榮當標竿其次,以Digital Health為規畫藍圖,以北榮總院為標竿,導入相關智能化醫療服務系統,讓桃榮成為在地榮醫體系的急、重、難症治療中心,因此急診室將擴建更新,並建立癌症治療中心,初期以肺癌、乳癌、腸胃道相關癌症治療為主,也逐步引進高階檢查與治療設備,網羅與培訓相關人才,落實醫療在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目標。行醫30多年的彭家勛,有一位女性中風病人最令他難忘。她中風接受治療後,每年都會寄親手繪製的卡片賀節,卡片上的構圖用色,讓他感受到病人滿滿的正能量,也使他更有信心去幫助中風的病人。彭家勛是基督徒,聖經對他的幫助很大,例如在照顧失智老人時,會想到「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的經句,提醒自己對老人家的態度要溫和包容。飲食作息規律 讀聖經紓壓他的養生要領很簡單,每日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休閒活動以跑步、爬山為主。面對壓力時,則以禱告、讀聖經進行紓壓,他很感謝心靈導師李敏椿牧師,每天傳給他聖經的話與教導,讓他能保持身心平安,面對每天的挑戰。在院長室牆上,掛著一幅建院以來書法家朱振南的墨寶─范仲淹「岳陽樓記」,彭家勛說,似乎欲引用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期勉桃榮同仁要有胸懷天下憐憫蒼生的志向與抱負。彭家勛● 年齡:61歲● 專長:神經醫學、腦中風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酒精性相關神經疾病、各式神經痠痛等疾病● 現職: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國防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經歷:三總基隆分院院長、三總神經科部部主任、三總副院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灣神經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新竹分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期望每位病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珍惜健保資源。
-
2024-11-01 醫聲.Podcast
🎧|上海網紅赴歐安樂死,它和協助自殺哪裡不一樣?專家告訴你台灣可以做得更好
日前有上海網紅赴歐洲進行安樂死,幾年前體育主播傅達仁也是如此。安樂死、協助自殺及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到底哪裡不一樣?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及病人自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這三種方式最大差別在於病主法強調的是自然死,安樂死或協助自殺都屬加工死亡,「我們強調的是安樂活、自然死,這也是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的核心,不要去加工結束生命,也不會去縮短病人應該有的生命長度。」🎧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柯彤文指出,安樂死是醫師藉由藥物幫病人結束生命,合法國家如:荷蘭、盧森堡等;協助自殺則是醫師開立處方,由病人自己投藥,合法國家例如:瑞士,傅達仁就是協助自殺的案例,但這兩種都屬於加工、加速死亡,並非自然死。而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則是病人對於維持生命醫療或人工營養等醫療處置,可以選擇拒絕也可以接受,柯彤文表示,《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核心,就是可以預立書面文件,也就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一旦簽定後,在臨終前醫師不會違背病人的意願給予藥物或強加治療,回歸最終的自然死亡。預立醫療決定書可以讓民眾拒絕(或接受)特殊醫療的決定,包括維持生命醫療,例如插氣管內管急救,使用呼吸器等;另外,包括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像是管灌餵食、鼻胃管、胃造廔、點滴等,只要不是自然的由口進食,都可以事先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上表明拒絕或接受。但實際上執行時,也不是所有疾病都適用,《病人自主權利法》規定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及政府公告的十二項重症及罕病皆無法適用。不過要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須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共同溝通與討論,這種過程稱之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柯彤文指出,從討論的過程中,讓家屬真正了解病人的意願,也讓自己決定最後的醫療權利,不再發生在病床前吵鬧不休,讓做決定的家屬為難及內疚。而為了因應家庭關係的改變,法規也設置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朋好友來幫你執行自己曾簽署的醫療決定書,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在須要醫療決定時,聽取病情、簽署各種同意書,是代理你表達意願,且不得違反意願人的意願。因此,柯彤文指出,意願簽署者都可以委託醫療委任代理人,除了因你的死亡得到利益者,不能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外,其他成年、有行為能力的人都可以擔任;但這人的特質一定是要了解你的,也因為要幫忙執行醫療決定,所以也不能距離你太遠,更重要是必須有能力捍衛你的醫療權利,尤其現今天邊孝子很多,不能因為他人的吵鬧就違背意願人的醫療決定。而近年天災不斷,也讓國人開始了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重要性。日前花蓮大地震就有一名九十歲的老爺爺,打電話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柯彤文說,老先生決定在經歷這麼多的天災意外後,開始關心未來應該如何「好走」;表示在社區據點常接觸一些長者,他們對於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們不願談、不想面對,但善終本來就不是僅有點狀的一瞬間,而是由持續的溝通累積而來,家人在這期間互相討論、尊重,讓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不過,法規上仍有些無法涵蓋的部份。日前一名太太打電話到中心,告知自己照顧昏迷的先生十餘年了,已經精疲力盡,現在很後悔當初的決定;另外一位女士則是急迫的想知道,對於已經臥床3年且失去意識的先生,是否能代簽意願書以幫他拔去身上的鼻胃管…言談之間,有對於沒在親人仍有行為能力前,就預先簽署意願書而感到遺憾,也有看到法規上路,就如同看到浮木一般希望能讓彼此解脫的。柯彤文表示,這就是法規上的限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必須要在個人清醒的情形下簽署,若植物人之前並未簽署及表達意願,親友是無法幫忙執行的,這也就是希望民眾可以事先決定好,最後一哩路想要的醫療決定,不要留下為難與遺憾給自己的親人。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約8萬人,以目前全台灣成年以上人口來看,簽署率偏低,原因之一在於進行ACP須要自費3,000多元,在沒有急迫性的狀況之下,仍會考量避免增加家庭的負擔。今年7月起健保署給付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有重大傷病的安寧收案者、輕度失智者、病主法的五項疾病、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收案對象,每人有一次ACP免費諮詢,針對一般民眾,目前也不少醫院推出優惠方案,讓民眾減輕負擔。柯彤文小檔案現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經歷:振興醫院院長室 管理師國泰醫院品管部 管理師萬芳醫院品管部 組員學歷:銘傳大學國企所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許凱婷音訊剪輯: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擎天信使音樂製作有限公司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
2024-10-31 醫聲.癌症防治
【晚期肺癌停看聽-系列1】年輕患者工作壓力大 標靶藥物接續治療 能跨過5年存活期
藝人汪建民日前因晚期肺癌離世,享年59歲,因正值壯年,震驚各界。「我還能工作嗎?」「剩下多少時間?」「小孩還小怎麼辦?」病患剛確診時,思緒常一團混亂,對未來感到害怕與徬徨,尤其年輕就得到肺癌的患者更是憂慮工作與家中經濟。與醫師討論 適合的治療衛福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昱棋博士表示,肺癌病患與家屬因擔心死神來敲門,常會拿著各式各樣的資訊詢問醫師,看到使用最新治療藥物成功的案例,就要求接受一樣的治療,忽略每個人的基因、病況不同。他提醒,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同,因此不必追求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最新治療藥物,例如有位海軍上校確診3B期肺癌時僅44歲,使用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後,目前已存活超過7年。先基因檢測 再找治療法據近10年統計,20至60歲勞動人口罹肺癌人數增加9成,有年輕化的趨勢,且過半確診即為晚期,111年整體標準化死亡率每10萬人有21.8人,嚴重衝擊社會與家庭。邱昱棋建議,肺癌病患確診後,先接受基因檢測,並依年紀、病況、共病、經濟狀況等,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像該名海軍上校,當時手術後因有殘存腫瘤,先以化療及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續復發,再次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幸運的是健保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現在病況穩定,最近剛辭掉軍職回歸家庭。所謂「接續治療」,是指病患對一種標靶治療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再次接受基因檢測,並接續使用另一種方式治療。以亞洲人最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為例,本土研究指出,若病患先接受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即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以國內回溯性研究的數據顯示,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繼續治療,不只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至61.8個月,病患在治療期間,亦可正常工作、陪伴小孩、出國、從事休閒活動,生活品質不受影響。「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若產生抗藥性,想再找到其他標靶藥物治療,相對困難。」邱昱棋分享,曾有位50歲有腦部、骨頭轉移的肺癌病患,直接第一線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10個月後產生抗藥性,無法負擔基因檢測,最後能做的治療僅剩化療,不久後因身體無法負荷,白血球低下併發敗血症過世。擔心副作用 用藥可舒緩當病患與家屬為繁雜資訊感到心煩意亂時,邱昱棋建議,可多與主治醫師討論,制定能平衡療效、工作與生活的治療策略。假如擔心副作用,現在也有許多相對應的處置,如用藥來舒緩腹瀉、皮膚癢、甲溝炎等副作用,「晚期肺癌雖無法治癒,但仍能透過接續治療,延長整體存活期,跨過5年大關,達到與肺癌共存的目標。」
-
2024-10-31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一直乾咳查不出原因 竟是吃血壓藥引發呼吸道敏感!這些藥物也可能引咳嗽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八:藥物副作用【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五十幾歲的黃小姐,最近一兩個月一直乾咳,不一定什麼時候咳嗽,也沒什麼麼痰。她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狀況,就算是之前得新冠肺炎,也是咳個一兩個禮拜就好了。黃小姐本身也沒有氣喘和抽菸的狀況,最近也沒有流鼻涕,吃止咳藥好像會好一點,但沒吃藥又開始咳,讓她困擾不已,因此來到胸腔科門診就醫。血壓偏高換藥吃 引發咳嗽、呼吸道敏感門診回顧黃小姐這兩個月的健保雲端紀錄,最近的胸部X光並沒有異常,病史問起來也不像過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或氣喘等常見慢性咳嗽的原因。雲端上只有看到高血壓的長期用藥。仔細看了一下黃小姐的資料,上次慢性處方簽有調整過藥物,增加了一個血壓藥。對了一下時間,剛好快要到下一次回診的時間,也就是黃小姐血壓藥物調整約莫是三個月前的事。詢問起來,原來是黃小姐血壓控制原來只服用單線藥物,但血壓偏高,因此高血壓的醫師上次回診時加了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這是一種常見的血壓藥物,降壓效果良好,對心臟和腎臟功能都有保護作用。然而,這個藥有個小小的缺點,有少數個案在服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咳嗽或呼吸道敏感的副作用。通常症狀再加上藥物一個月內就會發生,有些人要吃到六個月才出現,有些人才吃一次就有感覺。症狀以乾咳為主,通常停藥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消失。若出現這樣的副作用,可以更改成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咳嗽的機會大幅下降,藥效一樣可以達到相同降壓和器官的保護效果。我請個案回高血壓的門診調整血壓藥物,個案停止使用ACEI後,咳嗽很快就改善痊癒。對於慢性咳嗽檢查正常的患者,應該要檢視其常規使用藥物,評估近半年有沒有更改藥物,更改藥物的時間是否跟咳嗽發生時間有時序性,比如說改藥後一個月出現咳嗽。倘若更改的藥物是屬於常見和咳嗽副作用相關的藥物,就要考慮調整藥物,觀察個案是否會因此改善。這些藥物也可能引咳嗽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導致咳嗽副作用的藥物,其他和咳嗽相關降血壓藥物還包含:乙型阻斷劑可能引起氣管敏感的咳嗽;鈣離子阻斷劑可能會放鬆食道括約肌導致胃食道逆流相關咳嗽,須視個案的症狀去釐清可能原因。其他藥物如降血糖藥物:Sitagliptin、降血脂藥物:Statins類、止痛嗎啡藥物;Fentanyl、青光眼眼藥水:Latanoprost均有部分報告提其跟咳嗽有關。臨床上也找不到其他原因時,也要列入考慮。當然,如果有的個案慢性病用藥已經好幾年都沒更動了,最近一兩個月的咳嗽,跟他的藥物有關係的可能性就不大,就要朝其他可能去去判斷了。參考資料:1.Shim JS, Song WJ, Morice AH. Drug-Induced Cough. Physiol Res. 2020 Mar 27;69(Suppl 1):S81-S92. doi: 10.33549/physiolres.934406. PMID: 32228014; PMCID: PMC8604055.2.Ding, H., Shi, C., Xu, X., & Yu, L. (2020). Drug-induced chronic cough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ction.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9(5), 3562570-3563570.3.9 Medications That Cause Coughing: Here’s What to Know About a Drug-Induced Coughhttps://www.goodrx.com/drugs/side-effects/medications-that-cause-coughing(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30 醫療.消化系統
落實公筷母匙 防幽門桿菌復發
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疾病,都與幽門桿菌有關,主要是經口傳染,如果用餐沒落實公筷母匙,同桌的人可能因唾液感染。醫師提醒,幽門桿菌不是治療後就一勞永逸,沒注意還是有重複感染的可能。30多歲陳小姐,有胃癌家族史,多年前曾接受幽門桿菌根除治療,最近一個月常胃痛不舒服,照胃鏡發現有胃炎,幽門桿菌檢查呈陽性,她大為驚訝,覺得已經滅菌了為何還會呈陽性。原來是家族聚餐吃火鍋,沒有落實公筷母匙,造成重複感染,同桌2名親友檢驗後也確認遭感染。 幽門桿菌經口傳染 沒有公筷母匙易感染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說,幽門桿菌可能存在人的胃黏膜、唾液、糞便等環境,傳染途徑主要是經口傳染,用餐時如沒有公筷母匙同桌的人容易感染;如廁後沒確實清潔手部,也會有糞便經口傳染的風險,當有親友感染時,建議同桌用餐或同住者一併檢測。多種胃部疾病都與幽門桿菌有關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是多種胃部疾病的致病因子,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都被證實有相關性,且被感染的時間愈長,之後罹患胃癌的風險愈高。 如有胃癌家族史或親人感染幽門桿菌,應考慮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只要經由檢驗確認感染,健保會給付相關藥物,但要留意滅菌成功後,仍有再次感染或復發的可能。檢測幽門桿菌的方法,有呼氣試驗、糞便抗原、胃鏡切片,會依個人情況建議檢查方式。康本初提醒,感染幽門桿菌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經常要等到出現胃炎、胃潰瘍等疾病不適時才發現;治療方面,主要是使用制酸劑加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滅菌,所需時間視個人症狀約7至14天。
-
2024-10-29 醫療.腦部.神經
健保署腦中風3政策 搶救千人生命
「我當醫師不夠理解病人的苦,在成為家屬後才開始了解,遠離中風減少殘障,不能只是口號。」10月29日是世界腦中風日,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感慨的說,他的父親與岳父都在多年前中風,成為全台43.6萬名患者之一,面對中風家庭治療及復健的辛苦,他完全感同身受。天氣轉涼後,寒冷冬天即將來臨,也是中風的高危險季節。據統計,台灣每年約4萬人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日前由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與三軍總醫院共同舉辦「2024世界中風日在台北」活動,結合現場醫師健康講座、器官捐贈宣導、趣味闖關活動,傳遞腦中風預防觀念,現場超過千名民眾參與,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也於現場設置攤位,進行腦中風最愛問的趣味闖關活動,一同關懷國人健康。連立明表示,中風是臥床失能主因之一,除了在急性期的第一線救治很重要之外,一旦出院後,若三高等危險因子控制不理想,很可能二次中風,因此患者出院後的控制更令人憂心,也需要家人一起監督。健保署自去年開始,陸續推出中風「減災」3支箭,一是血栓溶解劑自3小時內調整為4.5小時內使用;二為取栓手術自8小時內改為24小時內使用;今年7月起實施腦中風經動脈取栓術病人跨院合作照護計畫,目前已有381家醫院加入,預估今年成功救治腦中風患者人數,比去年增加900多人。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明年1月將推出腦中風患者出院個案管理計畫,追蹤病人用藥情況、三高控制,以降低再次中風機率。連立明建議腦中風患者出院個案管理計畫加入「健康台灣888計畫」,以利患者落實三高控制,以及減肥、戒菸、多運動,與持續追蹤心房顫動等,養成正確預防再次中風的方法,每年應可降低3.1%,約1200人再次中風的危機。
-
2024-10-28 名人.張金堅
三箭齊發 才能降低癌症死亡率
降低癌症死亡率有三「箭」,分別是「擴增癌篩」、「早期痊癒」、「晚期延壽」,三者並進。歐美近年整體癌症死亡率穩定下降,台灣癌症死亡率及發生率仍居高不下,比鄰近韓、日更高,且國人整體平均餘命也比韓、日短。賴總統就任提出「健康台灣」願景,表示將「強化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成立癌症新藥基金」,承諾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雖有難度,但我們樂見其成。明年擴大癌症篩檢政府已積極規畫與推動,國健署正式公布從明年元月起,增列40億元擴大乳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乃至肺癌的篩檢年限及適用範圍。以乳癌為例,下修降至40歲,上修至74歲,必可篩出更多早期乳癌患者,相信其他癌症亦有同樣成效,算是篩檢政策重大進展。健保署也積極推動「癌症新藥基金」,預定從民國114年起,以公務預算挹注50億元用於全民健保基金,擬定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案」,並逐年增加達到百億元。確實近兩年來,健保署已將更多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目前除了晚期癌症新藥快速納入給付,早期癌症亦加速納入,但到目前為止,仍有67%給付條件不符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另還有三大缺陷,包括「限縮療程」、「限縮適用對象」及「不得替換或併用」,乳癌有8項新藥,就有5項被限縮用藥資格,其他癌症新藥亦有同樣情形。從事乳癌診治多年,近20年來癌症醫療進步快速。台灣已是開發的先進國家,在2000至2019年,對健康的投資占GDP比重及年成長率,比「OECD(世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值1.55%仍低,只占1.09%,南韓年成長3.96%,日本年成長2.26%,皆高於我國。及早引進癌症新藥目前台灣健康支出只占GDP 6.2%,為美國的三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基於「健康人權」的普世價值,政府投入健康的預算應大幅度增加,癌症新藥基金上限100億元,其實上達千億元亦不為過。過去癌症新藥引進都從晚期癌症先核給,但晚期癌症只能延長生命,早期癌症新藥的核可使用才有完全痊癒的機會。過去的癌症篩檢年限及適用範圍也有很多限制,但期待癌症死亡率降低,應多管齊下方能落實。「擴大癌篩範圍,揪出早期癌症」、「早期癌症治療要完整,癌症新藥及早引進,增加痊癒機會」、「晚期癌症永不放棄,積極治療,亦可延命而且可以提高生活品質」,如此三箭並行,才能真正降低死亡率,達到增加活存率的目標。誠摯希望在賴總統呼籲「健康台灣」的願景下,相關單位積極整合、規畫並執行癌症防治各項計畫。另外,提升民眾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亦是防治工作重要一環,政府要勇於承擔,如此才能讓台灣的癌友在身心靈得到優質照顧,不僅能夠活命,更要活出尊嚴與精彩。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女性定期做子宮頸抹片 45歲以下男女建議打HPV疫苗
衛福部去年最新統計,子宮頸癌排名女性癌症發生率第四位、死亡率第八位,共3,717名新發生個案(含原位癌),608名女性死亡,是女性不可輕忽的疾病。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呂彥鋒說,子宮頸癌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相關,罹癌初期無明顯症狀,不易發現,須靠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接種疫苗,早期發現及預防。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抹片,可自費做HPV病毒檢測。人類乳突病毒與六癌一病相關,包括子宮頸癌、口腔癌、陰道癌、肛門癌、陰莖癌、外陰癌及菜花,目前已知有200多種型別,其中高致癌型常見有9種,包含HPV6、11、16、18等型。呂彥鋒說,人類細胞有自我修復能力,但感染HPV後,自我修復能力喪失,如此細胞持續變異導致癌化,並從原位癌成為侵襲癌,最後轉移。呂彥鋒說,初期子宮頸癌不會癢、不會痛,也不像菜花可以肉眼看見或由外觀辨別,只能靠篩檢。而篩檢子宮頸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子宮頸抹片檢查,衛福部目前針對30歲以上有性經驗的婦女,每年補助一次子宮頸抹片免費檢查,許多女性都是透過抹片檢查發現癌症;如果經濟許可,也應進行HPV的病毒檢測,自費費用每家醫療院所不同,每次檢驗約在2000元左右。年輕女性多因抹片發現,可及時撲滅癌症火苗。呂彥鋒說,藉由子宮頸抹片檢查、HPV病毒檢測,如此精準性更高,有利於防範子宮頸癌。若HPV病毒檢測為陽性,一般會再進行陰道鏡檢查,研判子宮頸有無出現病變,且直接切片化驗,一旦發現初期感染,就能立刻給予治療,避免病情走向癌前病變或癌症。據呂彥鋒臨床觀察,患者是如何發現子宮頸癌,依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原因,如30、40歲年輕女性患者,多是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異常,再經切片確診,這類患者病情多為初期,在病情的火苗尚未燒起來,還沒轉變為侵襲癌前,就把火苗給撲滅了,因此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很高。年長者諱疾忌醫,常見病情嚴重難以手術治療。但若是50、60歲以上女性患者,常是出現陰道不明原因出血等異常症狀,就醫檢查後,才知道自己罹癌,這時通常已是晚期。他曾遇過一名50多歲女性,因陰道不明原因出血而就醫,患者自述在性行為後出血特別嚴重,檢查發現罹患子宮頸癌,腫瘤更已經潰爛,無法手術治療。經詢問發現,該名患者因覺得不好意思,從未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直到腫瘤發展至晚期,才來就醫。甚至有晚期患者腫瘤潰爛後,流血程度幾乎是血崩,並伴隨異味,更有晚期患者子宮頸癌的癌細胞已擴散至肺、肝、骨骼等。推動國中男女生接種疫苗,保護效力約八至十年。為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衛福部近年來推動未有性經驗的國中女生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目前政策也推廣至國中男生。呂彥鋒說,國中女生、男生接種HPV疫苗,即具有群體保護的效果,女生接種可以直接預防感染HPV,而男生接種疫苗,除降低罹患人類乳突病毒的機會,成年後,也不會將病毒傳染給伴侶。關於HPV疫苗,目前有二價、四價及九價疫苗,分別預防不同型別的HPV病毒。呂彥鋒說,以九價疫苗來說,可預防九種不同的HPV型別,並可以預防菜花,依實驗證實抗體保護效力可維持八至十年。即使是成年男女施打HPV疫苗也有其必要性,目前疫苗建議施打年齡為45歲以下女性,疫苗一劑費用為6000元,成人需打3劑,建議施打疫苗前可先諮詢醫師。Q:HPV傳染途徑有哪些?人類乳突病毒(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在性行為過程中,透過接觸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有時,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的物品,也可能造成HPV感染。Q:接種HPV疫苗期間可以懷孕嗎?接種HPV疫苗期間是不建議懷孕的,雖然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生HPV疫苗對母親或胎兒造成任何妊娠不良事件,但是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PV疫苗對懷孕會造成何種影響,所以不建議接種疫苗期間懷孕。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及時阻斷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九成
國內女性子宮頸癌患者,逾九成都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文欣說,子宮頸癌的診斷方法,通常是在女性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醫師會一併檢查子宮頸,採集到的檢體也會請病理科醫師分析、確認;一旦確診罹癌,再依不同癌症期別給予不同治療,治療期間,病人需配合醫囑,以獲得最完善的預後。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能在癌前病變前即時處理。陳文欣說,顧名思義,子宮頸癌好發位置在子宮頸,位置在陰道最深處,女性平常自己摸不到、看不到,即使罹癌往往也不自知。當自覺不對勁,常是陰道出現不正常出血,目前國內女性多是透過子宮頸癌抹片篩檢發現子宮頸癌,在做抹片檢查時,醫師會一併檢查子宮頸是否有異樣,因此「抹片檢查一定要定期做」。臨床上,當子宮頸癌尚未進入癌症期別前,此時屬於「癌前病變」,正常細胞像是有著同心圓的荷包蛋,但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後,細胞開始變異,最後在周邊長出許多刺,成為具有武裝的癌細胞。此轉變過程,並非一夜之間,而在細胞變化的過程就稱為「癌前病變」,因此癌細胞進展是從正常細胞到異常細胞,最後變成癌細胞。癌前病變分三期,以電燒或圓錐切除清除異常組織。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分為三期,陳文欣說,人體有自然代謝異常細胞的能力,面對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早期患者,須先安排人類乳突病毒檢測,如果發現患者未有人類乳突病毒,輕度感染應可靠身體自然的免疫力消除。但如果驗出人類乳突病毒,就須進一步切片檢查;如果發現細胞已有變異屬於中度,就會以電燒清除,但若是癌前病變重度患者,則需要以圓錐切除的手術方式,清除異常組織。癌細胞一旦遠端轉移,晚期治療非常困難。而當變異細胞成為癌細胞後,子宮頸癌依癌細胞侵犯組織的深度及擴散到其他器官的情形分為四期。陳文欣說,癌細胞十分具有攻擊性,因此「不會只停留在某一器官上」,必會侵犯其他組織、器官。如第一期癌症,癌細胞侷限在子宮頸,但第二、三、四期時,癌細胞會侵犯子宮頸鄰近的組織、器官,包括子宮、卵巢、膀胱、直腸或腹壁等。陳文欣說,癌細胞特性是距離愈近的器官,愈容易先被攻擊,距離愈遠的器官,愈不容易被攻擊,一旦轉移到遠端器官,代表癌細胞攻擊力強,病情嚴重,如子宮頸癌末期病人的癌細胞還可能轉移到肺、肝、腦、骨骼等。早期子宮頸癌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治療方面,依病人罹癌期別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治療,如第一期患者依病情不同,可以採用手術切除病灶;但無法手術的患者就須採電療合併化療,第二至第四期患者多採用電療合併化療;晚期病人則有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選擇,但任何治療都必須是醫師充分診斷後,選擇對病人最好的治療。衛福部國健署指出,早期子宮頸癌個案經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第二、三、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72%、59%及23%。女性篩檢後如有異常應盡速就醫,若延遲就醫或不去治療,將會影響存活率。30歲以上女性務必定期受檢,避免進入癌症階段。陳文欣指出,晚期子宮頸癌是治療非常困難的疾病,政府才會積極推動子宮頸癌抹片篩檢,為的就是能早期發現,不要讓病程進入癌症階段,如果可以在癌前病變階段發現,可以即時終止癌細胞病變,讓病人的生活品質獲得很好的改善。陳文欣提醒,子宮頸癌患者於治療期間,病人一定要配合醫囑,以獲得最完善的治療。至於未罹患子宮頸癌的30歲以上女性,政府給付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務必定期受檢;而多重性伴侶、吸菸為罹癌危險因子,都應該避免。Q:接受HPV疫苗接種後,是否還需要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需要。因疫苗的涵蓋價數不同,可以預防60-90%HPV感染,目前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所以接受HPV疫苗接種後,仍須有安全性行為及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以提供更完整的保護。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不論年齡都要定期篩檢 子宮頸癌61-70歲最多、年輕患者增
子宮頸癌長年威脅女性,在最新公布的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子宮頸癌占第八名。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到112年診斷為子宮頸癌的年齡分布,以61至70歲最多,其次是51至60歲。平均來說,好發年齡為50至70歲,不過,由於性觀念逐漸開放,患病年齡有逐漸下降趨勢。性行為年齡層下降,子宮頸癌年輕化。在健保署的資料中,2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108年有21位、109年有19位,110年則為6位,隔年也增加了2位。專家指出,性行為的年齡層下降,讓子宮頸癌年輕化。資料也顯示,近五年來,21至30歲的確診患者,平均每年逾400位;31至40歲確診者,也高達4,000多位,子宮頸癌不再是中年婦女專利。近五年就醫人數微幅減少,檢查集中在婦產科。另外,從數字上來看,近五年子宮頸癌就醫人數微幅減少,108年為61,847人、109年58,345人、110年55,509人、111年56,663人、112年58,158人。而在就醫月份分布的資料,並沒有太大數字落差,僅二月份少了幾百人,推估跟過年長假有關。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陳依婕表示,民眾在子宮頸癌的醫療利用就醫檢查方面,最大宗的門診為婦產科,其次依序為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泌尿科、急診醫學科、中醫科、消化內科、外科、家醫科及直腸外科。因臨床症狀有白帶量增加、骨盆腔疼痛、因瘻管造成大小便失禁,所以有些患者會求診泌尿科、中醫師、直腸外科。去年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傳統治療子宮頸癌的方法,主要是手術、放射線治療,大多可以達到相當高的治癒率。林口長庚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子宮頸癌的治療,要考量腫瘤大小、疾病分期、病患年齡及整體健康狀況,再評估進行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依健保資料顯示,去年診斷的58,158位患者中,進行全子宮根除術共301人,手數量並不多。周宏學說,選擇手術或放射線治療,視疾病的期別不同。極小的病灶只須切除較小的範圍,如果是第一期B,或癌細胞蔓延至陰道上端2/3的第二期A,可以開完刀再進行放射線治療。第二期A以上,癌細胞已經侵犯太深,開刀不一定優於放療,甚至開刀後再加放療,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會建議只進行放射線治療。子宮頸癌的分期方法,要靠臨床的婦科內診,另加上放射線檢查、膀胱鏡及直腸鏡檢查。在正確分期後,採對個別病患效果最好的方法;而除了手術、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亦有突破性進展。周宏學提到,期別較晚的患者,可以考慮同步進行免疫療法加放射線治療,爭取一線生機。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近30年持續下降。80年至110年間,子宮頸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呈持續下降趨勢;110年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比80年減少75.1%。自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民國95年,台灣開始施打宮頸癌疫苗。國健署自107年起,啟動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服務,抹片、疫苗雙管防治,近年來的子宮頸癌罹患人數已逐漸減少。周宏學提到,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子宮頸癌的死亡人數644人,死亡率5.5%。經由篩檢發現子宮頸異常的女性,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個案比率高達97.7%。發展較慢的癌症,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周宏學提醒,子宮頸癌是發展較慢的疾病,約60%的輕度癌前病變會自然痊癒,追蹤觀察即可;中度癌前病變經醫師評估,可進行環狀電燒切除術;高度癌前病變的治療是子宮頸錐狀切除術,若有侵犯性子宮頸癌,則視結果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在病灶仍為良性時,早期治療能中斷癌變進程,只要發生過性行為,不論任何年紀都要定期檢查,別以為是停經期族群而忽略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子宮頸的風險。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免費抹片篩檢推行30年子宮頸癌 發生率、死亡率大幅下降
子宮頸癌主要與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但它是一個可以預防的癌症,包括定期子宮頸抹片、施打HPV疫苗,就能及早在癌前病變階段阻斷腫瘤生長。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追溯30年來政府推廣子宮頸抹片的成效,正是「早篩檢、早發現、早治療」的最佳寫照。「抹片篩檢與子宮頸癌死亡率息息相關。」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發現,自政府實施公費抹片檢查後,不管哪個年齡層,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均明顯下降;不過,年逾70歲的癌友死亡率仍然偏高,提醒女性,多疼惜自己,即使停經或已無性行為,仍須接受抹片篩檢。民國84年到110年,發生率的降幅超過七成。民國84年起,政府補助30歲以上女性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逐年下降,從民國84年每10萬人25人,到110年降至每10萬人7人,降幅超過七成。不僅標準化發生率下降,子宮頸癌標準死亡率也明顯下降,石崇良表示,這歸功於抹片篩檢的普及,早期發現病變,立即接受治療,預後情況良好,就可降低死亡率。統計顯示,健保開辦之初,年逾70歲的子宮頸癌患者死亡率約為每10萬人67人,但到110年,僅剩每10萬人20人。再者,死亡率與患者年齡有關,例如,110年50至59歲癌友死亡率為每10萬人5.7人,40至49歲為每10萬人2.7人,30至39歲為每10萬人1.5人。零期原位癌手術後,五年存活率高達99.6%。「初診斷的期別,愈早愈好。」石崇良分析健保癌症重大傷病資料的子宮頸癌確診期別及其存活率,屬於第零期的原位癌,一般治療方式為錐狀手術,其五年存活率高達99.6%。第一期的子宮頸癌,則可進行子宮切除或子宮頸錐形切片方式,五年存活率為91.5%。第二期後,依癌細胞侵襲範圍評估,施以化療、放射線治療,第二期五年存活率為73.6%,但到了第三期,雖有標靶藥物可用,但存活率為55.4%,第四期則僅剩22.5%。112年統計,第一期患者占35.9%,第四期占15.9%。112年最新統計子宮頸癌重大傷病領證個案數為1,277人,第一期占35.9%、第二期19.6%、第三期23.6%、第四期15.9%,二期以上的人數約700-800人,扣除已經無法開刀的晚期患者,每年可接受外科切除手術的癌友約在600人左右。在藥物治療上,健保持續擴大子宮頸癌藥物給付,目前一、二期患者以化療、電療為主,三、四期的復發晚期患者則給付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婦癌專家期盼化療合併標靶藥物可用在晚期患者第一線治療,不用等到復發,就可獲得給付,對此,石崇良表示,將謹慎評估,只要具有臨床科學證據力、符合成本效益,均會納入健保。偏鄉女性篩檢有待加強,停經或無性行為仍需篩檢。石崇良表示,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宣導「六分鐘護一生」抹片檢查,成效良好;隨著國一學生公費接種HPV疫苗,以及降低抹片檢查年齡(從30歲降至25歲),另配合人類乳突狀病毒(HPV)病毒自費篩檢,應可大幅降低子宮頸癌對於台灣女性健康威脅。不過,觀察現有資料,石崇良表示,在抹片篩檢率上,年紀較長、居住偏鄉的女性仍有待加強。例如,不少女性於停經後,或自認多年沒有性生活,應該不會罹患子宮頸癌,因此疏於定期做抹片檢查。醫界、公衛界、醫療院所應針對這兩大女性族群加強衛教宣導,以期瞭解抹片篩檢的重要性。近年來,每年平均新增400多名年齡低於30歲的年輕子宮頸癌患者,石崇良表示,子宮頸癌與HPV有密切關係,如果小小年紀就有過不安全的性行為,勢必增加感染風險。網路普及,誘惑眾多,或許在小學階段就可提供正確性教育,有助於降低子宮頸癌盛行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7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子宮頸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婦癌治療打「團體戰」 團隊決策找最佳解方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近30年,健保署統計罹癌人數明顯下降;女性十大癌症排名,子宮頸癌也降至第八位。從112年健保資料庫分析,患者在林口長庚就診件數9,029,排名醫學中心第一名。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林口長庚的婦癌治療一大特色是「團體戰」,每位來到林口長庚的子宮頸癌患者,如果需要調整治療計畫或癌症復發,任何決策都會透過多團隊會議檢視患者狀況,重新盤點檢查報告等,讓患者能接受最妥適的照顧。多團隊成員包含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婦癌科、中醫師、個管師以及專科護理師及研究護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年愈來愈少晚期的子宮頸癌患者,這要歸功於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行。目前臨床上碰到初診就被診斷是晚期的患者,幾乎都沒有定期做抹片檢查,這類患者通常是因出現咖啡色、血色分泌物,或是分泌物出現嚴重異味時才就診。他呼籲,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還建議施打HPV疫苗,如果先前曾打過四價HPV疫苗,近年已推出九價疫苗,因致癌病毒已知的型態愈來愈多種,僅施打四價者,應補打九價讓保護力更全面。區域醫院No.1童綜合醫院/推廣抹片不遺餘力 提供個案完整治療資源健保資料統計,112年童綜合醫院的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450件,居區域醫院第一名。童綜合醫院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表示,醫院地處海線地區,對子宮頸抹片推廣不遺餘力。除了門診有符合條件個案的提示系統,讓診間每位醫師都能適時轉介,院內也設置專屬五大癌篩站,且每月都有子宮頸抹片巡迴車至各大鄉鎮推廣。另外,所有抹片異常的個案轉介至婦產科門診時,都能有即時陰道鏡及人類乳突病毒的進一步檢查。對於確診個案,有個管師第一時間介入,提供病情諮詢及安排後續檢查。婦科門診同一樓層還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有護理師,還設有心理師、營養師等,提供專業的一對一諮詢。對於即將進入治療或手術後及後續追蹤有疑慮的個案,透過兩周一次的跨團隊會議,擬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每一位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病人,會發放一本手冊, 詳細記載治療相關資訊,手冊中也說明後續治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處理方式和緊急聯絡方法。院內有最新的機械手臂及微創手術經驗,對於新的治療方法,也隨時掌握最新的文獻資料,為病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地區醫院No.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巡迴車開進偏鄉 鼓勵銀髮族抹片篩檢有別於其他兒童醫院,除了小兒內外科、健兒門診等科別,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也設置了婦產科,並定期派遣巡迴車至當地偏鄉及社區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宣導,因此112年子宮頸癌就醫件數達到1,168件,位居當年度地區醫院之冠。該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陳子健感謝鄉親肯定,並呼籲女性定期接受婦癌篩檢。陳子健表示,新竹縣市幅原廣闊,許多偏遠山地部落的醫療資源不足,透過抹片巡迴車讓不少年紀較長的女性就近接受篩檢。此外,參與社區抹片篩檢活動的婦科醫師也提供內診,如發現異常,立即安排門診。陳子健說,許多銀髮女性自認很久沒有性生活,應無罹癌可能,即使身體不適,也未能及時就醫,確診時已到晚期,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多歲晚期患者,治療難度極高。陳子健表觀察門診患者情況,發現子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最近收治兩名二、三十歲的子宮頸癌晚期患者,如果往前推算,應在青少女時期就因性行為感染HPV病毒,以致十幾年後罹癌。美國已將HPV篩檢列為子宮頸癌防治的首要措施,陳子健呼籲,政府如預算許可,也應比照歐美國家防治策略。基層診所No.1高雄榮景中醫診所/中藥能抑制病毒 修復化放療受損的組織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榮景中醫診所112年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38件,居基層診所第一名。榮景中醫診所醫師吳景崇擁有中醫、西醫執照,以中西醫互補治療癌症,向來是他推廣的理念。癌症病患上門求診,不先脈診,而是了解病患病況、看X光片,吃何種標靶藥物、化放療次數及產生何種副作用,再來抓中藥材調理輔助,從病理、生理、藥理三管齊下,病患皆有良好預後。吳景崇表示,子宮頸癌致病原主要來自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多經由性接觸傳染。此外,子宮頸長期糜爛、發炎可能轉變為早期子宮頸癌細胞;吸菸、長期服用避孕藥、抹片曾有異常、有家族病史也都是高危險群。人類乳突病毒是DNA病毒,從中醫角度看為毒熱、毒邪,有很多清熱解毒藥物,具有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如紫花地丁、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蒲公英等。中藥抑制病毒療效佳,緩解化放療副作用也很有效果。吳景崇說,子宮頸癌患者吃的鉑金類藥物可能造成腎小管損傷、腎功能衰退,高能量射線也易出現燥熱發炎現象,中藥材可助修復受損組織,提升免疫力,助病患更有體力抗癌。112年子宮頸癌患者就醫10大院所
-
2024-10-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退休?「退出江湖,拿起尿壺?」
手機傳來老友簡訊,他住院了。我去病房探視他,他手裡提著尿壺起立相迎。我與他拍照留念,他手提著尿壺,一手拉著我的手。「想不到,剛退休退出江湖沒多久,要提著尿壺與老友相見!」感嘆萬千,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原來,這位老兄是突然尿尿解不出來,去急診就醫,發現是攝護腺肥大,堵住尿尿出口,只好入院處置,做了攝護腺摘除手術。上帝的傑作,雖然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上面的頭—腦筋是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有智慧,但下面的攝護腺卻跟著愈來愈肥大,興風作浪,不僅站在馬桶前的時間愈來愈長,甚至有時有尿解不出來。攝護腺肥大的現象大約在退休之前慢慢開始浮現,晚上夜尿的次數愈來愈多,剛開始可能1、2次,慢慢變成一夜3、4次,最後變成大野狼,一夜七次郎。頻尿的結果,不僅擾人清夢,也影響枕邊人,也影響自己腦袋休眠時間,腦袋得不到充分休息,輕則白天打瞌睡,重則記憶力慢慢減退,甚至失智。輕微的肥大可用藥對抗,若太嚴重了,藥物效果有限,可能就要大動干戈,以手術切除攝護腺了!傳統攝護腺手術,流血多,也痛苦,近年來使用雷射清除手術,流血少、復原也快,只是要自費,健保不給付。但花錢事小,對男人而言,切除攝護腺也是對自尊心的一大打擊,代表「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時代的來臨!攝護腺除了肥大的困擾外,最可怕的是攝護腺會長癌症,而攝護腺長了癌症就好像女性的乳腺長了癌症一樣,除了肉身的折磨之外,心裡受傷更大。在退休年齡將近,攝護腺就開始肥大,抽血PSA指數也會慢慢變高,但除了肥大之外,攝護腺也會長癌症,PSA指數也會高,有時難以區別,必須做切片才能區別,但太歲爺頭上動土,傳統的切片像亂槍打鳥,無法精準瞄準腫瘤之處,近年來利用核磁共振檢查,除了能精準標出腫瘤位置,也能在它指引下做切片就精準多了。退休代表個人老化的開始,也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嶺,在江湖上打滾多年之後,退休是一個新生活的開始,也是晚上要常常光顧尿壺的開始。如何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面對夕陽西下的人生,把握落日餘暉,做好檢查及防護,才不會與老友在病房中提著尿壺相對兩無言,也是人生另一種智慧。●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