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健保
共找到
4117
筆 文章
-
-
2024-10-07 焦點.杏林.診間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超人醫師」中風又癌症復發:希望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為偏鄉服務
山陀兒颱風上周侵台,在台東南迴地區帶來超大雨勢,造成山區多處落石跟泥流衝出路面,南迴公路部分路段封閉。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南迴居民的日常,對外交通不便,山路經常因大雨坍塌,導致居民就醫困難。面對「南迴四鄉」的醫療困境,中風且鼻咽癌更三度復發的「超人醫師」徐超斌,持續為部落和族人打造醫療照護網絡。徐超斌罹癌5年 每天看診行程仍滿檔徐超斌於2019年被確診鼻咽癌,過去曾中風的他曾說:「中風不會危及性命,癌症會。」罹癌5年,徐超斌每天行程滿檔,照樣到病人家中看診。他最近癌症復發,依然為建置南迴診所奔走。但他不是一個人,愛是最初的出發點,南迴基金會用行動醫療結合多元照護,沿著一百公里長的南迴公路,將眾人之愛的火光送進偏鄉角落。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超人醫師徐超斌X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點亮偏鄉」由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與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合作,完整紀錄從徐超斌一個人到一群人築夢的故事。被大家稱為超人醫師的徐超斌是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人,年輕時就立志回到家鄉。畢業後,先是在台南奇美醫院接受訓練,後為了履行對自己的承諾,成為達仁鄉衛生所醫師,站在第一線上為鄉親服務。深刻體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他增開夜間門診、假日門診,並親自開車做巡迴醫療,即使中風之後行動不便,徐超斌依然堅守醫師崗位,讓「超人醫師」事蹟不脛而走,感動許多人。為了支持他改變偏鄉醫療的困境,促成他在2012年成立「南迴基金會籌備處」,並於2019年正式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 病患、醫護人力都不足 籌建南迴醫院的計畫轉為診所基金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籌建南迴醫院。然而在病患數、醫護人力都不足的前提下,南迴醫院能夠撐多久?蓋醫院是提升偏鄉醫療資源的唯一處方嗎?在眾多考量之後,基金會決議暫緩建院,徐超斌雖對蓋醫院還是抱著期待,只是他也體認,自己必須務實,南迴行動醫療才能走得久遠,「基金會計畫的轉變,也是徐超斌的改變。」回應南迴地區在地醫療需求,南迴醫療計畫的首部曲,就是2021年8月成立了「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附設居家護理所」。不僅是徐超斌個人回到家鄉服務,也帶著南迴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一起回來,將在這裡落地生根,照顧社區每個人的健康;而南迴醫療計畫的第二部曲「南迴診所」,以定點門診和居家醫療為兩大服務主軸。醫療不再限於醫院的白色巨塔內,更延伸到每個家庭、每個偏遠的鄉鎮,以及每個需要幫助的角落,確保每一個生命,都能夠得到應有的照護與尊重。在愛與關懷的初衷下,南迴行動醫療計畫繼續走下去,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徐超斌:希望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為偏鄉服務徐超斌在新書影像故事中說:「我為南迴偏鄉努力那麼多年,我一直有一個期待,就是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來為偏鄉地區服務。畢竟我不可能一直活很久,總有一天會離開人間,因此期待將來有更多的人一起來投入偏鄉,不論醫療、社會福利、長照,願意為偏鄉做事、願意關心身旁所有的人,是我真的想要做的事情。」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董事長李靜蘭分享:「我們要追求的『醫療平權』,不是口號,而是讓地處偏遠的南迴四鄉居民,可以透過醫療資源的整合與分配,滿足他們的殷切需求。再來則是解決醫護人力短缺的問題,我們已著手整合周邊醫護人力,變成一個醫療網絡、彼此支援。李靜蘭說:「南迴醫療永續服務」與「爭取醫療平權」互為表裏、息息相關,透過提供教育訓練課程來培育人才、正視醫護人員合理的薪資待遇,唯有同時滿足以上二項條件,才能讓醫護人力不再是偏鄉的過客。」 「愛,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在圓夢的過程中,南迴基金會發展出適合南迴偏鄉的醫療模式,並誓言未來會更努力地讓「南迴模式」成為偏鄉的醫療典範,複製在台灣所有原本不被看見的偏鄉角落,一起迎接醫療曙光,讓「南迴模式」——始於南迴、終於環島。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為新書撰寫推薦序,讚許南迴診所帶領台灣打開新的醫療模式:「徐醫師不僅致力於提升南迴地區的醫療服務,更強調與社區互相扶持,建構彼此依存的歸屬感,真正賦權於民眾,展現全人照護精神。創新的『南迴模式』,深入社區,不局限於醫療服務,更強化照顧支持系統,以人為中心提供服務、關懷生命。」關於「南迴基金會」 南迴基金會於2019年3月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個由社會大眾勸募善款所成立的醫療財團法人基金會。以從事醫療事業辦理醫療機構及公益事業之目的,建立符合在地需求的醫療模式、提供南迴線及鄰近區域等居民具空間及文化可近性的醫療服務以及全人關懷的健康照護。已設立居家護理所、診所,提供居家護理、在宅醫療、定點門診等服務,串連鄰近醫療院所、長照機構,建構社區醫療照護網絡。推動在地人才培力,專業人員實見習,醫療人文研究等教育及學術計畫,提升就業機會,以實現地方共生、永續發展之願景。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徐超斌影像故事預告精華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GAl0DWmwg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7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彌補社會化不足 二入職場真快樂
研究所畢業後即進入公職,衛生單位業務範疇廣,工作忙碌。婚後三寶陸續報到,職業婦女在上班及家庭間要維持良好的運作,實屬不易。依公務員年金改革規定,如於60歲前退休,月退休金只能延後領。二年前,因有皮膚症狀困擾,醫師說是壓力造成,思考了半年,終於在前年底退休,結束近30年公職生涯。退休一年多,除了每周參加運動中心課程及近郊健走,定期回娘家探望雙親,生活很規律,依聯合報退休生活自我評估,我較不足的是社會化面向,因此今年初開始在求職網站找工作。機緣巧合,6月初我到某私立大學研究所任兼職助理,每周工作2.5天。感恩有這個工作機會,讓我的「工作腦」又動了起來,運用過去的行政經驗處理研究所及計畫的行政事務,也藉此學習有效率的電腦技能,更因固定時間要上班,讓衣櫃中的正式服裝能重見天日,是另一種快樂。與年輕人合作完成專案,讓自己放下年齡及工作階級的身段,解決相關疑難雜症而完成任務,是每月微薄薪水外的成就感。退休後再工作最大的好處,是健保無需再依附兒子加保,能靠自己經濟獨立納入健保,是兼職工作最大的心理支持力量,也讓自己退休後仍對社會有所貢獻。
-
2024-10-06 醫聲.醫聲要聞
金門男大生車禍休克 林口長庚團隊接力救命
「我們看到他的時候,全身插滿管線,全身都是血,叫他也沒反應……」2022年4月某一天,住在台灣本島的呂爸爸、呂媽媽接獲電話,得知兒子在金門出了嚴重車禍,不僅腹腔大出血,也已休克,正在離島的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簡稱金門醫院)與死神拔河。看到兒子從醫療專機上被抬了下來,他們一度以為自己要失去心愛的兒子,所幸在林口長庚醫院團隊的接力搶救中,呂爸爸、呂媽媽終於盼到了奇蹟。在這場救命接力賽當中,第一眼看到呂同學的是當時正輪值、派駐於金門醫院的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科主任外傷醫學會常務理事康世晴。他回憶道,當時患者的肝臟、右腎都有撕裂傷,出血也很嚴重,情況十分危急,所以當下以救命、保命為第一優先,除了先止血,也要趕緊先切除患者右邊嚴重破損的腎臟,以控制受損範圍,避免傷害擴大。此時,康世晴也當機立斷,馬上與林口長庚醫院的醫療團隊討論,並決定讓呂同學回台接受治療。團隊展現神默契,治療、溝通一氣呵成。「當康主任在金門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狀況。」患者一下飛機,馬上接手治療的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傷急症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暨外傷醫學會常務理事傅志遠,他回憶當時一聽到消息,醫療團隊就趕快協調放射科等科別,預估可能要進行栓塞治療,也要趕快準備加護病房病床,所有治療、溝通都是一氣呵成,醫療團隊彼此都了解往後的治療方向、原則,做好充分準備,並嚴陣以待。呂同學到達台灣本島,傅志遠立刻執行急救手術,讓生命跡象更穩定,再進行後續的修復、重建工作。傅志遠分析,醫治嚴重車禍傷患,往往需要很強大的團隊,治療也不是一次手術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傷患可能同時有腦出血、腹腔出血、手腳骨折等多重傷勢,治療無法一步到位,有時需要歷經多次治療、手術,才能真正復原。加護病房監測,後續修復重建,患者重回大學生活。以呂同學來說,歷經大出血的他,即使接受初步止血、急救,還是很不穩定,因此傅志遠讓他轉入加護病房,等狀況穩定再進行後續治療,此時由鎮守加護病房的林口長庚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汪家正接下治療、穩定病情的重責大任。在加護病房,汪家正運用血液動力學監測儀器,監測呂同學的血管收縮狀態、血壓與心跳等循環指標與生理數值,一發現問題,便趕快介入、處理。汪家正說,當全身血液動力學出現異常,代表傷患體內有潛在問題需排除,這也讓醫療團隊在最短時間察覺異常、確認是否為水分不足或過多、血管收縮能力不好、心臟的血液輸出能力欠佳等潛在問題造成,並盡早展開救治。在過去,這些檢查需耗費很多時間,現在關鍵數據一目了然,節省了許多的時間。當呂同學轉趨穩定,傅志遠立刻進行後續修復、重建手術,手術後,在醫療團隊的照護之下,呂同學逐漸康復,也順利重回大學生活。對於呂同學的死裡逃生,呂爸爸、呂媽媽對林口長庚醫院團隊深表感激。制度健全、醫療進步,守護每一條珍貴生命。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由於衛生福利部「醫學中心或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支援離島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醫院緊急醫療照護服務獎勵計畫」(簡稱醫中計畫)與許多進階醫療儀器,例如血液動力學的即時監測等,納入健保給付政策的支持,讓不少像呂同學這樣的嚴重病患得到更多活命的資源與機會。汪家正表示,隨著政策、制度的健全與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過往可能留不住的病患,也有機會獲得生機,當看到病人被救回來,擁有正常生活,就會讓人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價值所在。康世晴與傅志遠也認為,爭取更多寶貴時間、救治更多生命,正是身為外傷急症外科團隊重要使命感所在,未來也期待離島、偏鄉民眾可以擁有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
-
2024-10-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謝長堯 抹片篩檢推手 子宮頸癌退出10大癌症
台灣30歲以上的婦女都可以免費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內有沒有引起癌變的細胞變化。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謝長堯以數十年光陰從事本土研究,證實台灣婦女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PV)的關係,得以說服政府補助做抹片篩檢。他一手建立篩檢制度的標準流程,抹片得到正確的結果。30年來,國內子宮頸癌病人減少超過50%,並由婦女第三大癌症,到退出前十大癌症之列。謝長堯說,沒想過手上的研究會為台灣社會帶來何種影響,或是否能夠爭取政策重視。他只是心思單純的專注於當下,做該做、想做的事,努力以赴。謝長堯出生於澎湖縣馬公市,考上台大醫科,再進入熱門的台大醫院婦產科,66歲退休後,在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至今。出國深造 見證縝密篩檢制度「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高,是否病毒引起?」謝長堯剛當上主治醫師,即投入基礎醫學,後來申請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W)攻讀流行病學,以子宮頸癌為研究主題。兩年研究所畢業後,他申請至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癌症研究所,學習如何推廣子宮頸癌抹片檢查,並且見識了全球最佳的子宮頸抹片篩檢中心,很受震撼。謝長堯說,該中心的抹片篩檢制度相當縝密,檢驗過程更是滴水不漏,連偽陰性的個案幾乎都不會漏掉。如此仔細蒐集的抹片每天超過百片,集中進入資料庫,可供研究使用。親自訓練醫師 建立標準流程隨分子生物學進展,德國科學家發現HPV是導致子宮頸癌的重要原因。謝長堯回到台灣後,轉為研究HPV與台灣子宮頸癌的關聯,證明台灣子宮頸癌致病原因與國際相同,是HPV引起,且關聯性很大,台灣流行型別以第16、18型為主。既已發現HPV是子宮頸癌致病原因,謝長堯開始思考如何在台灣推動抹片檢查?為提高準確率,謝長堯從培訓篩檢員著手,同時鼓勵開業醫師做抹片篩檢,並建立抹片集中中心。推動抹片篩檢是辛苦漫長的過程。謝長堯從負責採檢的醫師開始訓練,他親自跑去社區,教導醫師如何精確切片,如何判讀。而為確保篩檢正確,從採檢方法到抹片製作、儲存與運送,規畫抹片單的格式等,最終建立了標準的採檢流程,全國一致,沿用至今。推廣子宮頸抹片篩檢,獲得當時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同一年也免費補助30歲以上婦女做抹片篩檢。婦女接受篩檢的意願大為提高,也提升醫療院所推動子宮頸抹片篩檢的誘因。謝長堯說:「推動至今,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在癌前病變階段就篩檢出來、開始處理,不僅治療更單純、成本更低,療效也較佳」。推動婦癌專科制度 改善醫療謝長堯也是台灣婦癌專科醫師制度的推動者。從全台篩選年輕、成績好的醫師,至台北接受兩年訓練,他們再回到地方上推展婦癌專科制度。現在婦癌醫學會已有超過百名醫師參加,顯著改善了婦癌的醫療品質。在台大醫院副院長任內,謝長堯為台大醫院成立全國第一個腫瘤醫學部,將內科、外科、放射治療科整合起來,集中醫療資源,病人節省了時間,治療效率也提升。積極助弱 用資源做該做的事從醫40年,謝長堯見證台灣醫療環境變遷。在沒有健保的年代,醫師遇到經濟艱難的病患,常想辦法幫忙。為了解病人真實狀況,他與妻子搭乘公車前往病人位在新北市新店山區的家,從病人家中擺設已見困難處境,得知病人是退伍軍人的妻子,的確拮据,謝長堯據實提出報告,醫院諒解,把費用結清。「我沒有什麼大志,在職務上擁有資源,就用來做該做、想做的事。」謝長堯說,行醫的每個時期,他只想著不要浪費時間、努力以赴,「現在看來,衝得很辛苦,但過程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
2024-10-05 養生.聰明飲食
颱風天包包翻出茶葉蛋「常溫放30個小時」沒發臭還可吃嗎?專家給良心建議
食物在常溫放太久看起來沒壞還可吃嗎?一名網友山陀兒颱風來襲時在家沒東西吃,赫然發現包包裡有擺了三天的茶葉蛋,糾結到底還能不能下肚。一名網友2日深夜在PTT發文,颱風天他待在家,外送被禁但又肚子餓,突然想起包包裡有三天前(9月30日)買的三顆茶葉蛋,看起來沒異樣也沒發出臭味,但已在常溫下放了30個小時,他詢問網友這到底還能不能吃。有人說沒發臭應該還可以吃,但不少網友紛紛勸阻:「丟了吧,才幾十塊」、「快去睡覺就不會餓了」、「隔餐就別吃了」、「急診掛號費和茶葉蛋錢哪個貴?」、「沒放冰箱的話最好不要」。還有人調侃:「可以阿,反正急診室24小時」、「台灣送醫很方便的」、「有健保OK的」。如果是在夏天,茶葉蛋最好還是當天食用完畢為佳,否則容易變質。營養師表示,食物在常溫下易滋生細菌,如果隔夜食用容易造成脹氣、腸胃不適等。水煮蛋、茶葉蛋這類煮熟的蛋,如果沒有馬上吃完可存放冰箱,在低溫狀態保存得當,48小時內食用沒有問題。
-
2024-10-04 醫聲.醫聲要聞
國產抗生素3/恐面臨「無藥可用」窘境 張峰義:應鼓勵國產抗生素
「台灣抗藥性細菌即將陷入無藥可用的窘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台灣抗生素自行開發能力有限,國內藥廠多數僅能生產學名藥,無法開發新抗生素,加上健保對新藥核價過低,讓台灣在這場「沉默的疫情」中陷入困境。他建議,政府應加強支持台灣新抗生素藥物製造,並提供健保核價獎勵及調價緩衝,吸引國內廠商投入本土生產,應對全球藥物短缺及政治不穩帶來的風險。抗生素研發陷入瓶頸張峰義進一步指出,抗生素的研發現況相對嚴峻,全球願意投入新抗生素研發的藥廠越來越少。大型藥廠更傾向於開發長期使用的慢性病藥物,因為這類藥物的研發回報遠高於抗生素,即使有些小型藥廠進行抗生素的研發,但多數只完成初步階段便尋求出售,近年成功研發到第三期臨床試驗並上市的抗生素少之又少。此外,台灣健保對於抗生素新藥的核價也成為一大問題。張峰義強調,即使有新的抗生素上市,健保的核價程序繁瑣且價格過低,導致許多外國藥廠不願將新藥引進台灣市場,限縮臨床上的抗生素多樣性。張峰義表示,自俄烏戰爭爆發後,抗生素成為戰時重要的醫療物資,國際需求暴增,而台灣抗生素供應高度依賴進口,使得台灣恐面臨供應短缺風險。政府應有更多激勵政策,借鏡國際經驗促抗生素研發 張峰義呼籲,政府應更多激勵政策,促進本土抗生素的研發與製造,例如對國內在地產製之抗生素,給予健保核價的加成獎勵,並減緩未來健保調價幅度與時間等,以吸引國內廠商投入抗生素在地開發生產的供應鏈,以減少對國外進口的依賴,應對全球藥物短缺和政治不穩的風險。張峰義建議,可借鏡英國的「抗生素訂閱制」策略,透過每年固定支付費用來確保抗生素的穩定供應,同時鼓勵藥廠進行新藥製造,這種模式值得台灣借鑒,既能確保抗生素的穩定供應,也能促進新藥研發及市場發展。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張峰義還建議,醫院內部應加強感染管制,從管路消毒到病房清潔,都要落實標準流程,由專業的感染管制人員仔細監控,以降低院內感染風險,並確保內部遵循嚴格的流程來防止細菌交叉感染。而合理使用及管理抗生素同樣至關重要,應在正確情況下使用,減少不必要的濫用,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抗藥性細菌的蔓延,並減少醫療費用負擔。
-
2024-10-04 醫聲.醫聲要聞
國產抗生素1/高度依賴進口、抗藥性攀升 專家:鼓勵國產 避免缺藥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全球每年約500萬人死於感染,堪稱「沉默的疫情」,經歷新冠、戰爭,除了抗生素多樣性,各國也開始重視國產自製,以確保供應穩定。專家建議,應提供優惠健保給付,吸引國內藥廠投入國產抗生素新藥研發與製造,強化醫藥自主權,避免釀成缺藥危機。抗生素抗藥性造成治療困難,拉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支出,但全球願意投入新藥研發的藥廠屈指可數,「將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抗生素使用時間短,研發回報過低,減少藥廠開發意願,且多數小型藥廠只完成初步研發階段便尋求出售,近年成功研發到第三期臨床試驗並上市的抗生素少之又少。張峰義也說,即使有新抗生素上市,健保價格偏低且核價程序繁瑣,許多外國藥廠不願進入台灣市場,限縮臨床上的抗生素多樣性。此外,台灣抗生素高度依賴進口,一旦發生疫情或戰爭等緊急情況,恐面臨供應短缺風險,嚴重影響病人安危。國外戰爭爆發後,抗生素作為外傷常用到的藥品,被列為戰時重要的醫療物資,國際需求上漲,進而短缺,掀起一波搶購潮,各國因而紛紛祭出多種獎勵方式,鼓勵新藥開發、在地生產,以穩定抗生素的供應,像是美國加大對國內基本藥物生產的投資,日本則補貼原料製造商和製藥公司。因此張峰義建議,台灣應對國內在地產製的抗生素,給予健保核價的加成獎勵,並減緩健保砍價幅度與時間,吸引國內廠商投入抗生素在地開發生產的供應鏈,或借鏡英國的「抗生素訂閱制」策略,透過每年固定支付費用,確保抗生素的穩定供應,並鼓勵藥廠進行新藥製造。健保署研議保障藥價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現在正研議若使用國內原料製作藥品,或製藥上有創新研發等,其學名藥價格可提升與原廠藥一致,增加藥廠生產意願及抗生素多樣性,也保持供應鏈穩定,讓需要抗生素藥物時,有足夠「武器」可以使用。但他說,新抗生素的保護以平行審查,加速新藥核價、上市速度為主,而非提高核價;另過往各界對老藥藥價被調降,有不同意見,現在正研議之後藥價處理方式,且國內若有願意生產抗生素的廠商,將規畫提出優惠及保障價格。食藥署優化新藥審查為加速新型抗生素上市,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食藥署鼓勵藥商提出藥品查驗登記,並已訂定多項新藥審查優化措施,包括「新藥查驗登記優先審查機制」、「新藥查驗登記加速核准機制」、「新藥查驗登記精簡審查機制」、「藥品突破性治療認定要點」及「小兒或少數嚴重疾病藥品審查認定要點」等。一旦接獲包括抗生素藥品在內的品項有短缺通報時,食藥署就會進行調查及評估,並將藥品供應及替代藥品資訊公布於「西藥供應資訊平台」,必要時啟動公開徵求專案進口或製造,確保藥品穩定供應。對於專家提議英國訂閱制,龐一鳴說,英國為公醫制度,政府管制力強,但國內多私人醫院,各家醫院又有藥品採購權及特殊考量,十分複雜,英國訂閱制在國內並不適用。
-
2024-10-03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走一走會喘,肺纖維化主要3症狀!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四:肺纖維化【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疑肺纖維化 有效換氣空間僅兩成八十歲的老先生,瘦瘦小小的,手指關節都已經變形。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治療多年,近幾年來,咳嗽和喘症狀越來越嚴重,大部分乾咳。但最近喘到走路都有問題,免疫風濕科醫師轉介到胸腔科門診檢查。老先生呼吸喘合併胸痛,呼吸音是像撕開魔鬼氈一般的細濕囉音。因為生命徵象不穩,直接安排轉急診安排住院檢查。老先生的胸部X光懷疑肺纖維化,住院期間的電腦斷層顯示蜂窩狀(honeycombing)變化的肺部纖維化病灶,看起來像菜瓜布一般。肺功能是嚴重限制性肺病變,剩餘肺容量高達八成,表示個案的有效換氣空間只有兩成,所以是阻塞性合併限制性肺病變。給予個案支氣管擴張劑後,喘和胸痛症狀有所改善,幾天後老先生順利出院,後續在門診追蹤治療。肺纖維化主要症狀:喘、咳、疲勞這樣的肺纖維化個案,是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TD-ILD),在肺纖維化個案裡面,相對是預後較好,對治療較有反應的一群。然而,在結締組織疾病也就是自體免疫疾病中,合併肺部病灶,則是預後較差的一群。因此,若是自體免疫患者,若有慢性咳嗽或喘的症狀時,需盡早評估是否有肺部侵犯,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肺纖維化通常指間質性肺病變進展到較後期的表現。間質性肺病變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肺間質間的發炎、纖維化、不正常增生和破壞的疾病。發炎增生或受破壞的肺泡壁組織,會影響換氣功能,導致個案喘、咳嗽、缺氧和疲勞等症狀。治療肺纖維化先找病因 找不到病因的特發性肺纖維化預後差目前仍未有有效的方式可以逆轉纖維化,主要的治療著重於隔開導致纖維化的病因:如石綿、矽、抽菸、煤礦、感染及輻射等;隔開導致過敏性纖維化的成因:鳥糞、黴菌等等;治療導致纖維化的前驅疾病:硬皮症、皮肌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修格蘭症候群等;控制原發性的病因:類肉瘤性纖維化、蘭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症、血管炎及肺癌等。當以上原因都無法歸類,也找不到肺纖維化的成因時,就會歸類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IIP),其中又以影像表現為尋常性間質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預後最差。比起其他可以隔離病因、過敏原或治療原本疾病得到改善肺纖維化,特發性肺纖維化以前真的沒有什麼藥物可以使用,比起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對類固醇有較佳的反應,特發性纖維化對類固醇的反應很差。因此,特發性肺纖維化過去在胸腔科被視為不亞於肺癌的嚴重診斷。特發性肺纖維襪的成因不明,但發現在年長男性和重度吸菸者相關,其他諸如胃食道逆流患者、以及職業暴露粉塵者(木工、金屬粉層、養鳥人、美髮業者)、人類皰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都有被提到可能有相關風險。藥物治療搭配肺復原訓練 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自2015年開始,歐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指引將Pirfenidone (比樂舒活)和Nintedanib (抑肺纖)納入治療建議。這兩個抗纖維化藥物,雖然無法逆轉肺纖維化,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延緩病程。Pirfenidone是第一個在日本研發的抗纖維化藥物,高劑量長期使用則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增加六分鐘行走測距離,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而Nintedanib據說本來是希望發展作為抗癌用藥,後來發現抗肺纖維化的表現比抗癌表現好,目前長期使用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及嚴重性。台灣健保對於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個案,在肺功能還沒有相當差時,符合特定條件可以申請使用。而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抗纖維化的藥物一樣有幫助,研究指出有效減少肺功能下降,但目前健保只給付全身性硬化症相關的間質性肺炎可在特殊條件肺功能下申請,若是其他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需考慮自費使用。然而,不管是哪種間質性肺炎,只要個案在一年內肺功能有明顯惡化,符合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診斷,健保也提供有條件的給付,因此,對於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的個案,若肺功能和臨床進展快速,可考慮評估是否適用此條件。肺纖維化的照顧和治療,在新藥發展搭配肺復原的訓練,已大幅改善個案的肺功能下降幅度和生活品質。未來,還有很多新藥和幹細胞的臨床試驗在進行,期待可以逆轉肺纖維化。在當前還無法逆轉的狀況而言,真的走到嚴重後期的個案,需考慮的是肺移植的治療,國內肺移植手術這幾年也進步很多,從九日還在醫學院念書那時候師長說術後大多活半年,到近年全國醫院統計一年存活率超過四分之三,五年存活率超過一半,有大幅的進步。對於後期的患者,也是一個治療選擇。走一走會喘 留意肺部疾病可能9月19日,是台灣菜瓜布肺日取名為919走一走會喘的意思,若身邊的朋友家人有明顯慢性喘、咳、疲勞等症狀,務必請他到胸腔科進一步檢查,評估肺部疾病的可能。參考文獻:1.實證診斷及處置指引----特發性肺纖維化 2023更新版2.2023台灣PPF診治共識 ProgressivePulmonary Fibrosis漸進性肺纖維化3.2009-2022年醫院別器官移植術後存活率資訊公開(113.6.12新增) https://www.nhi.gov.tw/ch/cp-13152-ec21e-3502-1.html(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4-10-02 癌症.抗癌新知
PatientsForce 獲HBR鼎革獎創新商模首獎暨ESG特別獎 以數位創新推動新藥可近性方案
2024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數位轉型「鼎革獎」,第四屆獲獎企業名單於10/1(一)公佈,今年的創新商模轉型獎,中小型企業首獎是采照策略顧問,同時也獲得ESG特別獎肯定。該項得獎專案自2017年啟動以來,已累積超過60種特殊藥物服務,涵蓋癌症、生物製劑等特殊處方藥物及醫材,並透過與多家國際藥廠合作,成為台灣醫療市場中新藥福利計畫的創新。PatientsForce采鋐健康整合集團董事長張向昕表示,解決新藥的可近性問題,除了公私協力,健保與商保並進,應該還需求創新的市場解決方案 ,以兼顧病人的可負擔性及新藥市場價值。采照在2015年提出PatientsForce病人支持計畫平台(Patients Assistance Programs),協助藥廠直接提供病人用藥計畫,並在新藥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期間支持與降低病人的財務與治療上的負擔,並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與健康服務。」張向昕說,去年共有一萬多名病人申請用藥支持計畫,但今年PatientsForce服務的患者已經早已破萬呈現倍數成長,一方面是愈來愈來新藥計畫的加入;另一方面設計創新多元的新藥解決方案,也使用不同用藥管道及疾病類型都能提供服務。目前持續提供超過80種的病人支持方案,自2017年迄今已提供醫師及病人用藥支持服務超過100萬單位的藥物支持申請,市場價值超過60億以上。為了提升台灣患者的醫療體驗,采照集團致力於發展完整數位管理產品,「醫藥通MediPASS整合型SaaS平台」即為一個敏捷式開發的整合系統,能夠讓藥廠、醫療機構和藥局在同一平台上協作,進行病人支持計畫的申請和管理。該平台的推出,使得各方能夠更高效地共享資源,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質量。「我們的管理效能相當於一間保險公司的理賠部門,只是我們給付主要為實際的藥物。」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營運長王怡文指出,醫藥通是Patientsforce 持續優化開發的數位平台,對病人申請用藥的流程,完成標準及合規的品質管理,針對病人的大量申請文件,透過智能模組的優化,不但已能完成快速影像文字辨識,系統工作流程自動化填入及偵測錯誤,更能進行個案管理的工作追蹤,分派及品質管理,並同時完成病人與醫院端的連繫及派藥。為了進一步促進贈藥的發放,集團還向下整合供應鏈,推出「醫箋通」以幫助藥局端的贈藥庫存管理,這一系統的引入大幅提升了計畫藥物發放的正確性與效率。此外,本案在病人藥物財務支持也提供多種解決,首創藥物分期服務「藥分期」,讓病人可以先購藥再分期償付,結合藥廠提供的豁免條款,免除了患者在等待健保給付前自費用藥的財務負擔,亦包括針對特案病人的財務方案,以因應患者不同支付能力的短期財務壓力。AI智能服務的導入,將會是近期PatientsForce提供可規模化病人支持方案的下一階段動能,張向昕表示,為了實現24小時、一週7天不間斷的病人醫務服務,近期已開始落地智能化的語音型AI服務,除了內部提升客服品質的可視化管理,另一方面更規模化的解決與醫療單位與病人大規模對話型服務,包括通知領藥,定期回診,健康調查及臨床上的病人自主回報管理等,以因應未來更多新醫藥模式的精準化健康管理服務。PatientsForce也將病人支持計畫平台擴大到企業端,成為企業的ESG及員工支持方案,為員工及其家庭累積未來的醫療資本。張向昕強調:「PatientsForce不只提供一個數位系統,更代表企業責任的實踐,期待有更多醫療院所、藥廠參與,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數位工具,讓更多的病人負擔得起新藥治療,得到完整的照顧,同時也能協助健保在過渡期及私人保險不足時,解決醫療臨床上的病人支持問題,共同促進醫、病、藥循環共利。」
-
2024-10-01 癌症.肺癌
有藥延命無力負擔 肺癌中的罕病奪命
50多歲李先生於確診肺癌後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得知自己屬於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人數極少,雖有相對應特異性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且需自費,他無力支付醫療費用,只能接受傳統化療,僅一年多,就撒手人寰。台灣每年新增近1萬7000名肺癌患者,肺癌種類眾多,以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為例,在接受NGS基因檢測後,約近1成屬於此變異型別,人數僅約數百人,常被喻為「肺癌中的罕病」。李先生為exon 20變異的肺癌患者,確診罹癌時,為了找出是否有相對應的抗癌藥物,接受NGS基因檢測,從精準治療角度來看,他算是幸運癌友,目前已有可有效延長存活期的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他無力籌措龐大金額,只能依照現有健保給付用藥,未能於第一時間使用到「更適合」的藥物,幾個月後不幸病故。林口長庚肺腫瘤科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柯皓文表示,政府給付肺癌用藥金額之多,已是所有癌症之冠,例如,今年10月起擴大給付肺癌晚期第3代標靶藥物,1年約4000人受惠,每人每年可省115萬元藥費,健保藥費支出80億。但醫界仍希望健保持續適度地給付新藥,減少這類悲劇一再發生。柯皓文表示,健保財務有限,在癌症新藥給付上,確實很難一步到位,與先進國家同步給付,但盼望未來能夠適度給付新藥,讓少數特定基因變異的癌友也能有活下去的機會。
-
2024-09-30 醫療.心臟血管
追蹤身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步驟 簡單2方法教你輕鬆測量心跳
測量心跳是追蹤身體健康情況的重要步驟,但智慧手表等「監視」裝置可能徒增焦慮,也不見得都準確,醫生教我們2個簡單的自然測量法:頸動脈脈搏測量1.先找到氣管。氣管在頸部中央,手指沿著頸部氣管上下觸摸,可以感覺到隆起點。2.用兩根指頭(食指和中指)從下巴往下水平移動,不要左右輪流觸摸,一邊測完再測另一邊。3.輕壓氣管兩側,你會感到脈搏跳動,這就是你的心跳。4.數數看15秒鐘跳了幾次。這時候可用計時器,或有秒針的手表。5.所得次數乘以四,這就是你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橈動脈脈搏測量1.手掌向上朝天平放。2.找到橈骨或腕骨所在。就是拇指骨和手臂骨交口的硬結點。3.用兩指(食指和中指)稍微朝手臂中央輕壓,不要超過中線,兩指維持在手掌外第一道脘紋上。4.輕按手脘紋路,你就會感覺出脈搏跳動,這就是你的心跳。5.輕數15秒跳動的次數,可用計時器或有秒針的手表。6.所得次數乘以四,就是你每分鐘心跳次數。為什麼要學會自然計算、測量心跳的方法?因為研究發現,心跳追蹤器、智慧型手表等現代化工具,不見得對每個心臟病患者都是上選。美國心臟協會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穿戴裝置可能提升焦慮、過度跟蹤症狀、讓患者更加倚賴健保資源。對心房纖維性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也就是心律不整的患者,靠穿戴裝置測量心跳反而會讓患者更加關注症狀,更加擔心治療的情況。該研究報告指出,約有五分之一穿戴測量心跳裝置的人,看到心律不整的通知後,會產生激烈的害怕和焦慮,心臟健康教練組織創辦人暨執行長米契爾(Hannah Mitchell)說,穿戴裝置有時候不可靠也不準確,因此,用自然測量法測量心跳很要緊。「兩相對照,也會讓你更加放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30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自費醫療考驗醫師的良知
看到聯合報的「陽光行動」專題,有關健保與自費醫療的報導,我很高興有機會討論這個一直令我無法釋懷的事。近年來,癌症醫療,尤其在新藥的開發方面,有很大的進展,如標靶及免疫藥物的發明,確實是癌症病人的福音。但是,因為健保資源有限,新藥新科技無法及時納入健保,所以,昂貴的癌症藥物就成為自費項目。對於癌症病人而言,是非常沉重的負擔。接受不當手術 反加速疾病復發所以,我常跟我的同事說,大家要用功研讀研究報告,當我們建議病人使用健保尚不給付的昂貴新藥時,要很慎重地確定使用該藥對病人有好處,否則是對不起病人的。可是,近年來,我們常常會看到在他院治療結果不理想而轉來的病人,如接受了不當的高貴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花了數十萬元,反而加速了疾病的復發。也有病人花上百萬元接受了「實證醫學」尚未證實比健保給付的傳統光子治療更有效的「粒子治療」,不久,病就復發了!台灣醫院經營策略 一切向錢看為什麼台灣的達文西機器手臂及粒子治療儀器密度居全球之冠?很明顯的,就是因為台灣健保給付低廉,健保實施近三十年,台灣醫院的經營策略就是「衝量」,以及「創造自費項目」。「一切向錢看」早已經成為不少台灣醫院的經營法則,大家見怪不怪,結果,民眾只能自求多福。在「陽光行動」專題的報導中,健保署前署長葉金川站在前健保官員的立場說「健保不可能包山包海,僅能提供基本醫療,就像吃陽春麵,可填飽肚子,如想更好的醫療,當然必須自費。前提必須基於『病人有選擇的權利』。醫師不能強迫病家埋單,術前應講清楚自費項目的金額、優點」。資訊不對等 病人多尊重醫師建議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在醫療現場,根本行不通。在資訊不對等的情形下,絕大多數病人,都會相信醫師的建議。不要說一般的病人,連身為醫師的病人,也會被新創醫療迷惑,而去接受不一定有用的高科技檢驗或未經過臨床試驗的細胞治療。對於沒有經濟問題的醫師病人,做了錯誤的選擇,我只感到遺憾!但是,看到一般病人,因為尊重醫師的專業,信任醫師而服從醫師的建議,借錢賣屋接受了不一定是最適當的治療。身心的折磨外,還要花更多的錢來補救,往往痊癒的機會已不大,怎不令人痛心。台灣健保 鼓勵做多而不是做好我非常認同策略大師麥可波特的論述,他在「醫療革命」一書中說:「醫療的最高境界是用最少的錢,獲得最好的醫療效果」。目前台灣健保制度的設計,誘因錯置,是鼓勵做多而不是鼓勵做好。我想在此呼籲有心的專家學者,去根據健保資料分析,不同醫院治療某種疾病的效果(如癌症的五年存活率)以及其費用。只有在醫療效果及費用的公開透明下,才可能引導病人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健保大數據/失智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高雄長庚醫院/失智症治療原則 讓長者在地幸福老化截至113年4月底,高雄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530,569人,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病人41,343人,居醫學中心之冠。高雄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副教授張雅婷觀察,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攀升,呼籲民眾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高雄長庚是大高雄首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的醫院,神經內科部組成「智能與老化中心團隊」,提供失智症門診照護諮詢服務,並定期與社區結合辦理失智症衛教講座、失智症病友會。就診諮詢認知障礙的病人多元,從最年輕的16歲到最年長的103歲,主要年齡層為65歲以上長者。張雅婷表示,就醫的長輩遍及高雄各行政區,最遠至茂林區、那瑪夏區和桃源區等,也有跨區域的台南、屏東及台東縣市。失智症中心的原則是讓病人回到家鄉「在地幸福老化」,在治療方面,著重跨團隊合作,包括神經內科、精神科、復健科以及牙口團隊、營養團隊、護理團隊等。在高雄長庚用藥的失智症患者約2,000人,除了藥物,還安排職能、語言和物理復健等。非藥物介入的部分,將發展園藝、健口操等,致力於維護其生活功能的獨立性,減少照護者以及家庭負擔。區域醫院No.1台北市聯醫/民眾識能、警覺性增加 診斷極輕度失智者變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3萬3,961人,是區域醫院第一名。聯醫2017年成立失智症中心,各院區配備醫師、個案管理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等團隊,提供失智症照護。除了藥物治療,2019年首創社會處方箋納入醫囑創新作法,跨界台博館、故宮、中研院、市立美術館等18個文化、藝術單位,幫助患者透過參與社會延緩病情,累計近800個家庭參與、服務超過5千人次。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指出,聯醫女性失智者占比62.57%、男性37.43%,由於女性壽命長,比率高於男性屬正常。85歲以上最多有50.72%,其次65至84歲約45%、64歲以下為3.77%,失智症從75歲後發病比率上升,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提高。劉建良臨床觀察,近五年診斷極輕度症狀者增加,原因之一在於民眾識能增加,若親友出現不同日常表現,就會求診;二為家中曾有失智症病人,再出現第二人有疑似狀況,家人警覺性提高。劉建良認為,及早就醫確診固然重要,但更應該把重心放在透過多元治療介入,管控危險因子,藥物和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預防失智症發病或延緩惡化。地區醫院No.1桃園長庚醫院/跨領域團隊照護 患者以女性居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桃園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13,810人,為地區醫院第一名。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陳怡君表示,就診民眾逾65%為75歲以上的老人,大多為退休人士,性別比以女性居多。陳怡君說,長庚醫院於2009年10月成立失智症中心,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為核心,提供病人及家屬全方位的服務,減緩罹病的照護壓力。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因地處於桃園市、新北市交界,個案來自桃園市約65%、新北市30%、其他縣市5%。桃園長庚的診療服務多元,包括腦部磁振造影與腦部正子造影檢查、腦部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以及研究使用的Tau蛋白正子腦部掃描。陳怡君提到,失智症的診斷非常重要,這些儀器能協助疾病的判讀正確性,包含腦部是否有病理變化,這些檢查對於診斷及後續治療都有莫大幫助。桃園長庚於2017年成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一旦就醫民眾確診,跨領域團隊可及時介入,除了藥物與非藥物協助,並透過個案管理及追蹤來串連失智症病患個別照護。另依需求轉介跨科別診療、營養、復健、社會資源等。基層診所No.1新北市清福診所/醫師與照護團隊協力 多樣輔療協助復能三峽清福診所定期由神經內科醫師駐診,提供失智症的診斷及照護,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4,126人,為基層診所第一名。總治療長林淑敏表示,除了藥物治療,這裡最大的特色是「復能」,藉由多樣輔療課程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林淑敏說,診所集結跨領域的照護團隊,醫師看完診後,評估長輩的身體狀況、能力,開立量身訂作的「運動處方箋」,再由職能治療師、復健治療人員進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以及結合感覺統合訓練。看診的長輩多為輕度、中度的失智症患者,又以中度居多,常合併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照護團隊會依他們過去的生活經驗、興趣設計療程。例如:因黃昏症候群吵著要回家的阿嬤,職能治療師會買菜請他們幫忙整理、洗菜,甚至真的下廚,提供認知刺激,屬於懷舊治療的一種。醫師仔細問診、閒話家常,一位患者平均花45-60分鐘,開立用藥及運動處方箋後,也會實際到復健空間看長輩的執行進度,鼓勵把訓練課程做完。醫護人員、照護團隊的角色更像家人陪伴,與長輩緊密互動,有助於建立長久關係,讓追蹤與治療更有效益。 112年失智症患者就醫10大院所失智症早期症狀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等。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5.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有困難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他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等,東西搞丟後,無法回頭尋找。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一般人偶而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一般人偶而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多。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沉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嗎?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有哪些?
「要先診斷確定失智原因,才能開始治療。」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強調,造成失智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方向就不一樣,例如最大宗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目前健保有給付的藥物乙醯膽鹼酶抑制劑;佔二成左右的血管性失智症,則著重對三高等風險因子的控制。阿茲海默症早期病患,可藉由生活改善延緩失智。失智症患者中,有六至七成是因為腦部退化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甄瑞興指出,這類型的個案從極輕度、輕度、中度到重度不等,對於早期的病人而言,要盡量做到多動腦、多運動、健康飲食、多出門活動增加社群網絡、充足睡眠、減少壓力等,建議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達成上目標,有助延緩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初期多半是短期記憶能力不佳,漸漸地對於時間、地點、人物等記憶開始退化。目前阿茲海默症常見治療,是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增加患者腦部乙醯膽鹼濃度,彌補喪失的神經傳導物質,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血管性失智症,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是治療關鍵。二成左右的患者為血管性失智症,甄瑞興表示,曾經中風過、腦部出血、頭部外傷、長期心臟疾病,血壓下降造成腦部缺氧,或血糖太低導致腦部缺氧,也可能造成循環上的問題。中風造成的失智,會因為腦部受傷部位的差異,產生不同的症狀表現。例如,傷到前葉會產生情緒問題;有些頭部外傷出血在顳葉,就會影響記憶。對於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很重要的治療方式為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危險因子,避免進一步惡化。一般會使用阿斯匹靈或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管堵塞;也可和醫師討論,評估加入腦循環藥物。健保有條件給付失智症藥物,每年須接受智能評估。至於現行的失智症藥物健保給付規定,甄瑞興以阿茲海默症為例,一定要經過診斷確認為阿茲海默症,且排除中風等因素,才能有條件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用藥後,每年需要追蹤一次簡易智能評估(MMSE),在一定標準內才能繼續使用,否則健保就不再給付,但仍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自費用藥。除了退化性、血管性失智,其他如常壓性水腦症、甲狀腺機能低下、曾感染梅毒的「第三期梅毒」、憂鬱情緒等,也都是失智症的可能成因。在治療上,甄瑞興說,水腦患者開刀引流、甲狀腺機能低下者補充甲狀腺素、憂鬱者服用抗憂鬱藥等,都能防止失智症進一步惡化,愈早診斷愈能早期介入治療。美國、日本核准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延緩病程。甄瑞興說,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治療,除現行健保給付藥物外,近期美國、日本也核准一款新藥,透過溶解腦部類澱粉、避免因類澱粉沉積導致功能退化來延緩失智。治療方式為每二周施打一次針劑,需要連續打18周,但仍要持續追蹤,確認腦部是否再度發生類澱粉沉積。「藥物治療要先看有沒有效果。」甄瑞興表示,如果藥物有效,再針對出現的副作用調整。失智症的治療,重點在及早診斷並治療,以上述新藥為例,要在症狀還沒出現時就開始進行,也就是發現記憶有點不好時,趕快就醫診斷,透過早期治療避免快速退化,一旦演變為嚴重失智症,治療效果就沒有那麼好。家有失智症患者,對家屬是一大挑戰,甄瑞興指出,如何面對失智的親人、給予有尊嚴的晚年相當重要。建議照顧者可參加失智症家屬團體,互相學習面對每種狀況的照護,以亞東醫院的失智中心為例,成立遠距支持團體讓家屬在網路上提問,由醫護人員提供諮詢,給家屬支持的力量。治療阿茲海默症主要藥物1.乙醯膽鹼酶抑制劑藉由增加腦內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濃度,改善阿茲海默症病人症狀,主要用於輕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如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Exelon)、利憶靈(Reminyl)都屬此類藥物。2.Memantine麩氨酸NMDA受體之拮抗劑經由對N-Methyl-D-Aspartate受體之拮抗作用,減少麩氨酸(glutamate)所造成的神經毒性,降低腦細胞受損或死亡,相關藥物如威智(Witgen)等。健保給付規定1.需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排除血管型失智等因素。2.使用後每一年需重新接受評估,如MMSE測驗較前一次治療時減少2分(不含)以上或CDR退步1級,則不再給付用藥。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戒菸、控制三高!相較退化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能從病因預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占比最多,此外,還有因三高等危險因子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失智症除了早期診斷、及早用藥治療,其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能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失智人口的就醫情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超前部署。65歲以上436萬人口中,有23萬人失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10年至112年台灣因失智症就醫的患者,由110年22萬5,576人,上升至112年25萬3,697人,短短三年間增加近3萬人。失智症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類別失智症共三類,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血管性失智症是較能預防的失智症類別。全台65歲以上民眾共436萬人,其中有23萬人失智,比率落在5%至6%間;而血管性失智症,占總體失智症患者約10%。石崇良表示,相較於退化性失智症隨年紀增長而發生,血管性失智症可由病因著手防治,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是風險因子。失智症的共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居前三位。健保署統計,112年診斷為失智症病人的共病情形,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診者高達113萬5,872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達94萬6,622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88萬2,944人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醫者達10萬259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達9萬8,029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為7萬624人次。石崇良表示,血管性失智症預防的風險因子,與衛福部三高防治「888計畫」不謀而合,該計畫目標為80%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80%收案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以及80%收案病人達到三高控制,藉由預防三高,協助民眾落實心血管疾病管理,也可連帶減少血管性失智症罹病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比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但三高等風險因子,卻是男性高於女性。石崇良表示,就失智症成因及風險因子來看,並無男性高於女性的狀況,研判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男性,較少進入醫療體系,他鼓勵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如有發現記憶力衰退等失智徵兆,應積極就醫。門診整合照護計畫,跨領域提供衛教資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推動門診整合照護計畫,協助患者經由整合照護門診模式就診,患者除接受醫師評估病況,也提供團體諮商,並整合社工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衛教資訊,協助失智者做藥物諮詢,同時進行量表評估等,提供患者完善的治療環境。「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石崇良表示,家庭諮詢是衛福部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重點之一,與一般疾病針對病人本身衛教不同,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受影響,對於衛教知識接受程度不一,醫事人員必須教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患者,並提供合適資源,協助失智症家屬照顧患者。重度失智、失能患者,可善用居家醫療照護計畫。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是另一項失智患者可用的資源,健保署統計,112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人數共8萬5,092人,其中有1萬8,367人收案原因包含失智症,此計畫主要針對較重度失智,或進入失能階段的患者。重度失智症患者家屬照護負荷較大,石崇良表示,嚴重失智症患者已無有效藥物,治療上以生活照顧為主,居家整合醫療照護計畫結合長照服務,可由居服員到府協助長者做關節運動、失能訓練,或協助長者沐浴;醫師、護理師則可在長者家中開藥,讓家屬、患者不用再奔波往返醫院、診所,減輕照護患者帶來的壓力。失智與高齡最相關65歲後人數急升,女多於男。國內高齡化趨勢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失智症患者人數連續成長,性別上「女多於男」,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失智症風險因子,卻是「男多於女」。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統計現象,目前並無明確原因,有些學者認為,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聯,不過,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失智患者逐年增加,85歲後達到高峰。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110年的22萬5,576人、111年的23萬9,124人到112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112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退化性失智占多數,血管性失智約10%。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睡眠呼吸中止族群,可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巴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醫學中心患者最多,應回歸診所照護。失智症患者增加、遍布社區,但健保署統計,各縣市民眾就醫情況,仍以醫院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反而最少。劉子洋表示,台灣健保就醫方便,但失智症是「很普遍、很生活化」的疾病,理應在社區解決,較合理的趨勢應是患者首次診斷,或較為困難的案例在大醫院進行,後續再回到社區的失智症共照中心等,接受照顧服務。劉子洋說,雖有新藥即將上市,但失智症是必須回到生活層面照顧的疾病,臨床上會鼓勵患者多運動、加強腦部訓練,這些必須與患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結合,因此失智症共照中心、照護據點等,多設置在鄰里間的教會、學校、里長辦公室附近,貼近民眾生活圈,提高失智者走出家門,接受長照資源的意願。
-
2024-09-29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菜瓜布肺持續惡化 經濟負擔壓力山大
「有些菜瓜布肺患者反覆急診、住院,身心飽受折磨,一旦需要住院,每個月的部分負擔也要上萬元。」菜瓜布肺的正式醫學名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臨床呼吸生理科主任周昆達沉重地指出,菜瓜布肺病患若沒接受治療,很快會走向呼吸衰竭,在此過程中,往往頻繁急診、住院,花費持續累積,若列為健保「重大傷病」,病患經濟壓力方能大幅減輕。估計有二、三千位潛在病患未確診、用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間質性肺病及罕見肺疾病委員會召集委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系主任林鴻銓與多位胸重醫學會專家呼籲,根據健保資料,台灣的特發性肺纖維化病患約一千多人,但據全球盛行率推估,應有二、三千位潛在病患沒有確診、用藥,病患常隨著病情惡化而醫療花費增多,加上不少為高齡族群,生活更是辛苦,因此除了病患需要及早治療、延緩惡化,若能列為重大傷病,病患較不會因經濟壓力而逃避就醫。對於菜瓜布肺的治療,目前已有健保給付的抗肺纖維化藥物可供使用,而藥物主要在幫助延緩惡化,若有肺氣腫、肺動脈高壓等共病現象,病患的呼吸喘、乾咳、胸悶等症狀容易加重,用藥控制菜瓜布肺,也能讓共病治療更有效率。及早接受治療,仍可過有品質的生活。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的「肺心為你,健康纖維持」肺纖維化衛教講座上,有一位80歲簡女士分享道,她在接受治療後,每天穩定用藥,且進行肺部復健治療,前兩年,她與先生在台灣北海岸騎腳踏車騎了20公里,現在常帶兩歲孫女活動,生活充滿活力。與會專家認為,不少菜瓜布肺的病患一運動、一爬樓梯就喘,飽受體力不濟、慢性咳嗽之苦,像簡女士這樣的例子,十分難能可貴,這也代表及早接受治療的重要性。【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28 癌症.抗癌新知
「大腸癌等7癌別」單基因檢測納健保!標靶藥物更有效使用,把握治療黃金期
為精準使用癌症標靶藥物,健保署自五月起,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納入健保,適用十九種癌別,但有些標靶藥物不需要採檢多位點,僅需檢驗單一基因,此舉能幫助健保使用更有效益,健保會日前召開共擬會議,通過七種癌別可採「單基因檢測」,新制最快十二月上路。癌症標靶藥物能大幅增加藥效,但過去癌友要使用標靶藥物前,得自費二萬多元檢驗NGS釐清是哪種基因突變,有些癌友因拿不出錢而錯過治療時機。今年五月健保署將十九種癌別,使用NGS的費用納保給付。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NGS的檢測是包裹式的多位點基因檢測,在台灣有部分的癌症患者,都屬於同一種的單一基因突變,因此篩檢不需要一次驗這麼多基因,共擬會決定,原開放的十九種癌別中的七種癌別,新增使用「單基因檢測」,檢驗費用由健保支付。七種癌別為大腸直腸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不含髓質癌、腸胃道間質瘤、多發性骨髓瘤、B細胞淋巴癌檢驗、T/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等,每年九千多名癌友受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7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評比 台灣藥物可近性輸日韓
肺癌成為新國病,衛福部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經濟學人智庫最新發布台日韓肺癌防治評比,台灣在肺癌防治「政策優先性」、「公衛對策」優於日韓,但在藥物可近性僅拿到中等。胸腔科醫師提醒,肺癌患者會出現口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如覺得胸腔有問題且長期未檢查,建議透過X光片確認是否和腫瘤相關。 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台大醫院近年為1萬7298位民眾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揪出956位肺癌確診個案,其中85.1%是第0期、第1期,僅11.8%是晚期,可見藉由政策推動肺癌篩檢制度,有助於翻轉國內肺癌患者罹癌期別。 台灣早期肺癌篩檢進步,但晚期藥物治療面臨瓶頸,藥物可近性被評為中等,楊志新表示,我國對肺癌藥物核准上市速度雖快,但健保給付時程較慢、落後國際治療指引,不但無法滿足臨床治療上病人需要與醫師期待,也讓台灣因為接受標準治療病人難以尋覓,在肺癌藥物跨國臨床試驗研究出現瓶頸。 以晚期肺腺癌為例,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沒有特定腫瘤基因突變的病人,應優先接受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美國、英國、澳洲、日本與韓國等許多國家皆已全面給付,台灣則限縮條件。不過,近來第三代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全給付,也讓國內等藥許久的病友看到希望,期待免疫治療藥物加速給付,實現肺癌死亡率下降的目標。LDCT主要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等。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事業發展部主任周百謙說,除了公費篩檢外,也有愈來愈多病人會在自費健檢項目中納入。早期肺癌首選治療方式為開刀,希望藉此切除小腫瘤;中晚期患者在開刀治療前,可能先透過化療縮小腫瘤再開刀,不能開刀就用化療、放療、免疫或標靶治療等,手術主要是降低發展至晚期的風險。 目前科技只能把影像找得到的腫瘤切掉,周百謙說,如果患者有暴露在空氣汙染環境裡,或有抽菸等風險因子,可能不只一顆腫瘤,手術只能切除看得到的,但可能有其他小顆的出現在其他部位,提醒患者要盡可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相關風險。 有些肺癌患者會表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周百謙提醒,如果覺得胸腔有問題,又好幾年沒有進行相關檢查,可透過X光片,確認慢性咳嗽是否和腫瘤相關,不要忽略自己的胸腔健康。
-
2024-09-27 醫療.牙科
水雷射牙科費用大解密:植牙、牙周病、牙齦美白一應俱全
你有看牙焦慮嗎?一想到治療器材發出的震動聲響、患部接受處理時的疼痛感、漱口時看到的鮮紅血水,就緊繃抗拒?近期一項新型技術將有效減少治療時的不適,讓你面對牙周病、潰瘍發炎等口腔問題時能更有勇氣面對,不再拖拖拉拉。高精確度,治療同時滅菌,恢復快,感覺沒那麼痛!水雷射技術(Er,Cr:YSGG)如字面意思,結合了雷射及水兩種元素,高能量雷射激發水分子產生微爆破動能,普遍運用於發炎感染的組織切除、牙結石牙菌斑清除、牙齒或齒槽骨切割等方面。相較於傳統治療器材,雷射光束小,操作時能更精準定位,形成較小傷口,出血量和疼痛感也隨之減少;再者,雷射動能與水分子結合,不致產生過多熱量傷及組織,更能保留足夠能量在治療時同步殺菌並促進生物組織再生,縮短恢復期,患者在舒適度感受上相對提高。 新竹品味牙醫陳泰龍醫師表示,以牙周病為例,傳統治療會使用牙周刮刀物理性刮除牙齦下的牙菌斑和結石,嚴重牙周病甚至得切開牙齦進行翻瓣手術,此種治療法傷口範圍大、出血量多,也會對牙齦造成傷害,治療過程易讓患者心生恐懼以至逃避看診、延誤治療。水雷射技術則因為探頭小,能深入牙齦縫隙、牙周囊袋,無需切開牙齦即可清除傳統器械難以觸及處進行結石清除同時滅菌,能減少牙齦損傷,是更溫和、安全的治療方式。水雷射應用廣泛,植牙、牙齦美白、口腔潰瘍也適用 水雷射在植牙手術的應用也十分多元,除可搭配傳統器具進行牙齒或齒槽骨切割,在即拔即植(拔牙同時植牙)手術更能有效幫助傷口凝血和滅菌,降低傷口感染發炎風險,提供理想的拔牙窩洞乘載植體,提升植牙成功率。對於植牙後常見的植體周圍炎,水雷射細微的水分子能深入傳統刮刀不易到達的植體螺紋縫隙,透過集中或擴散不同探頭模式,進行更細緻、全面的清潔,有效清創並促進癒合;而由於水分子吸收雷射熱能,不會造成熱損傷,這也有助保護植體及周圍組織的健康,是治療植體周圍炎的合適選擇。陳泰龍醫師說,整體來說,水雷射技術具患部傷口小、出血少、助凝血、滅菌、加速組織再生等優點,是牙科診所推薦的治療選項之一,除前述的牙周病、植體周圍炎,對於需要進行牙冠增長術的患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其所具備之特點能大大減少疼痛範圍並縮短療程;水雷射技術還能運用在牙齦美白、繫帶切除、根管治療根尖切除術,及常見的口腔潰瘍等症狀。非健保補助,自付費用視治療項目及範圍而有不同目前水雷射技術屬自費項目,費用依療程及範圍而定,落在數百元(如口腔潰瘍治療)至數萬元間不等(如牙周水雷射療程)。儘管水雷射技術應用廣泛且有其獨特優點,但一位專業且值得信賴的牙醫會根據患者個別病症狀況,在傳統器具與水雷射間搭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陳泰龍醫師提醒,目前牙科治療中的雷射技術並非僅限水雷射一種,另有二氧化碳雷射及二極體雷射技術,而其中水雷射冷卻效果最佳,能避免熱損傷,減少組織燙傷風險。「當牙醫師提出將以雷射技術作為治療方案時,建議患者需進一步了解是何種雷射,才能在安全無虞前提下得到有效的治療成果。」水雷射治療成本高於傳統治療,因為這項技術需要更為先進的設備和專業訓練,然而,水雷射能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對患者來說,是一項具備良好性價比的選擇,患者可依據自身需求和經濟狀況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如果你特別在意治療過程能否少痛一點、舒適度高一點,水雷射技術將是值得考慮的選擇!新竹品味牙醫診所*陳泰龍醫師學經歷:國立臺灣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 (口腔外科碩士)國立陽明大學牙醫學系學士台灣植牙聯盟醫學會 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植牙醫學會 專科醫師美國密西根大學人工植牙專科進修現任 品味牙醫主治醫師
-
2024-09-24 焦點.健康知識+
流鼻血仰頭、塞衛生紙都NG!正確止血姿勢揭,6方法預防流鼻血發生
鼻中膈與鼻前庭的血管較脆弱,有些民眾擤鼻涕、打噴嚏或挖鼻孔後容易有出血反應,而血液疾病、高血壓、肝病、尿毒症、氣喘、慢性肺炎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合併鼻出血發生。流鼻水的原因、止血方式一次整理。流鼻血的原因有哪些?流鼻血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鼻出血及病因性鼻出血,原發性鼻出血原因為鼻腔黏膜的血管較脆弱,大力擤鼻涕、用力咳嗽等動作就有可能引起鼻出血,而病因性的鼻出血可能與氣喘、高血壓、血液疾病等有關。以下整理流鼻血的常見原因:.空氣乾燥.鼻過敏.鼻外傷或挖鼻孔.急/慢性鼻竇炎.藥物影響,如:阿斯匹靈.打噴嚏或擤鼻涕過度用力.用力咳嗽、氣喘、肺炎.凝血功能受損,如:血友病、白血病.動脈硬化.高血壓.腫瘤,如:鼻咽癌.肝臟疾病,如肝硬化、肝癌、嚴重肝炎等肝功能不全.尿毒症流鼻血怎麼辦?止血4大處理方式許多人發生流鼻血時,都會抬頭往後仰、捏鼻樑以及塞衛生紙來止血,但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流鼻血多是鼻前庭位置出血,捏住鼻樑無法有效止血,而抬頭後仰會使血液留到喉嚨中,反而造成噁心感,以及塞衛生紙可能因力道過大或衛生紙的材質粗糙而再度刺激鼻黏膜。依健保署說明,流鼻血止血方式如下: 流鼻血是癌症的前兆嗎?造成流鼻血的主要原因多為空氣濕度不足,使鼻腔黏膜變得更加乾燥,進而導致微血管破裂。不過,如果流鼻血的頻率高,就應考慮是血癌(白血病)、鼻咽癌、鼻竇癌、淋巴瘤、血友病、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等全身性重大疾病所致。.血癌:白血病俗稱血癌,指的是白血球過度增生的一種惡性疾病。依長庚醫院衛教說明,白血病初期症狀包括食慾減退、疲倦,異常發燒或出血瘀斑等現象,可能併有食慾不振、感覺疲累、發燒、盜汗、臉色蒼白、易頭暈、骨頭或關節疼痛、皮膚出現瘀斑、出血點、流鼻血、及口腔流血、膚色泛黃、淋巴結腫大等等症狀反應。.鼻咽癌:鼻咽癌是來自於鼻咽部覆蓋粘膜的上皮細胞癌,早期常見的症狀為頸部淋巴病變,可能併有頭頸區域疼痛、鼻部或口部的出血等等症狀。.鼻竇癌:鼻竇癌在台灣為少數癌症,好發老年人。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資料指出,鼻竇癌常見症狀包含臉頰腫或麻木、鼻塞、鼻涕倒流、鼻涕帶血、嗅覺不良、溢淚、上頜牙痛、硬顎腫痛。.淋巴瘤:淋巴瘤又稱「惡性淋巴癌」,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指出,淋巴癌外顯的症狀複雜、變化多,臨床上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因為癌化的淋巴球可透過血液循環出現在身體任何一個器官組織中,除了淋巴結外,也會出現在腦部、腎臟、眼球、耳咽、骨骼等處。.血友病:血友病為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症狀通常包括:出血、瘀青、關節疼痛和腫脹、血尿或便血、鼻血、大量月經出血以及大量出血後的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說明,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可能與一些感染造成的免疫反應有關,會導致血小板被自體免疫系統攻擊,常見臨床徵狀包含黏膜出血,如:鼻血不止、口腔出血、血尿、血便,以及身上多處不明瘀青、紅紫色細小斑。流鼻血看什麼科若非外力引起的流鼻血頻率高(一週2~3次以上)以及一直無法順利止血時,應儘速至「耳鼻喉科」就醫。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胡皓淳提到,鼻血流超過20分鐘還未成功止血或是流血量很大,以及經常無緣無故流鼻血,或是流鼻血時伴隨頭痛、胸痛、呼吸困難也應即時就醫檢查。6方法預防流鼻血病因性引起的鼻出血應找出病因後,儘速治療。而原發性的鼻出血,可參考以下6方式有助於減少流鼻血情況發生。1.避免用力挖鼻孔及擤鼻涕,鼻過敏、鼻竇炎之患者應配合醫囑治療,有助於減少鼻出血問題。2.血壓偏高會導致血流速度變快,使鼻黏膜的血管因脆弱而破裂,高血壓患者尤其注意,日常應配合醫囑用藥,飲食上可選擇低脂、低膽固醇、低鹽、高膳食纖維的飲食。3.空氣過度乾燥會影響鼻黏膜,保持環境在適當的濕度。4.戒菸,抽菸不僅傷及肺部,還會造成鼻腔黏膜乾燥,進而增加流鼻血的情況發生。5.適量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K及含鐵食物。6.阿斯匹靈藥會干擾血液凝結,若非必要,易流鼻血者應件量少服用。以及,少吃富含水楊酸的食物,如:咖啡、茶、杏仁果、蘋果、杏果、藍莓、黑莓、小紅莓、薄荷、櫻桃、葡萄、葡萄乾、桃、梅子、番茄及黃瓜等。參考資料:南投醫院、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師聯盟健康筆記、台中榮民總醫院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09-23 名人.葉金川
葉金川/捐血推廣50年 台灣最成功社會運動
「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捐血運動在台推廣50年,50年來台灣年捐血量增長近750倍,堪稱是台灣最成功的社會運動。捐血運動協會自1974年成立,台灣的血液事業轉眼就過了半個世紀,回首前塵往事,一如人生。當時,我還在台大醫院當實習醫師,親身經歷血牛在醫院內四處遊走的那段歷史,對照現今台灣血液事業備受國際肯定的傲人成績,真是不勝唏噓。我1982年返國進入衛生署工作,開國建會時,就有專家學者針對醫療體系提出建言,認為台灣的捐供血制度太過原始落後,用血者充滿風險。在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及衛生署署長許子秋全力支持下,先舉辦了第一屆「中華民國血液科技研討會」,會中提出了許多建議,那些建議就由我負責推動執行,在醫療網中,特闢血液安全專章,希望全面提升台灣血液醫療的品質。力推無償捐血 禁賣血同時,中華捐血運動協會也開始大力推動自願無償捐血,很快進步到能夠供應8成左右的醫療用血,我和時任捐血運動協會總幹事的張菊生研商,只要無償捐血的量再增加一點,衛生署就能全面禁止血牛賣血。1991年,無償捐血量終於破百萬單位,足以擔負起醫療用血的重責,衛生署就明令不准再用血牛賣的血,卻也斷了血牛生計而引發抗爭。捐血率 寫下全球第一經過50年的努力,由捐血運動協會和血液基金會一起打造的血液事業,無疑是台灣最成功的社會運動之一,更可以說是和全民健保並列為舉世稱頌的台灣驕傲。我們寫下了超過8%全球第一的捐血率,更值得國人感到驕傲的是,我們大幅改善了供輸血系統,並確保用血安全。檢驗血液 改善用血安全為了病人的用血安全,我們對捐入血液全面實施NAT(核酸擴大檢驗),改善各種作業流程,提升血液品質,包括全面供應減除白血球的血品、加測紅血球抗體以及與輸血學會合作監測輸血反應;對捐血人也協助他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自我照護,對高次數且定期捐血者陸續推出膽固醇、糖化血色素以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好讓每位捐血者都健健康康,可以持續幫助更多人。在永續潮流下,將各地捐血室打造得更加舒適宜人,提供民眾更好的捐血環境,改善捐血車排放廢氣的狀況,朝著電能捐血車的方向實踐對環境友善、保護人們減少空污的傷害。展望未來,落實捐血救人的核心精神,永續發展血液事業,除了提供更好的服務外,善盡社會責任也是一致的目標。50年歲月匆匆而過,從台灣捐血事業半世紀一路走來的漫漫長路,沿途是一群群良善的人們,構織成一幅幅迷人的風景;要向曾在捐血路上一起走過來的每一個人說聲謝謝,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人齊心齊力,讓這條血液長河不斷奔流下去。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即時線上照護 隨時醫療諮詢在最自在的地方養病安老
「遠距醫療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國外僑胞遠距諮詢、國內視訊看診及居家照護,同樣也適用於在宅急症照護。」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智慧醫療與無牆醫院是未來趨勢,需靠科技來達成。在「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許多專家也認同,希望未來有更完整的溝通平台,給予設備廠商更多支援,不僅能提升照護品質,也能組成國家隊,輸出獨一無二的居家遠距照護經驗。衛福部7月1日正式推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擴大特殊情形適用對象,從原本的5種特殊情形增為10種,如急診住院病人、長照機構住民、納入健保署家醫計畫、遠距醫療併遠距照護計畫、接受國際醫療的病患等都含括其中,林宏榮說,正在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對象也適用該辦法。在宅急診醫療支援偏鄉,遠距醫療成助力。試辦計畫不僅減少在宅患者急診及住院的機會,減輕照顧者及醫療系統的壓力,也能支援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偏鄉。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表示,功能良好的高齡長輩急性感染住院後,反而會因便當難吃、隔壁床吵雜、預防跌倒的約束等,導致營養不良、失眠,甚至出現譫妄、憂鬱、肌少症、失能,在宅急症照護恰巧讓長者在最自在的地方好好治療。而科技正是試辦計畫不可或缺的助力,林宏榮指出,遠距醫療融合親自診察、線上診療,打造「混合照護」模式(Hybrid Care),當醫師進行居家訪視後,在患者家中設置的遠距通訊與生理監測設備,相關的遠端數據傳輸至院內系統中,醫療團隊則可以透過線上照護的方式,隨時掌握生命徵象變化與病情評估,維持患者健康。醫院聯手電信業者,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以遠傳電信與亞東紀念醫院的合作為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的「遠傳大人物」模式,結合5G遠距診療平台、IoT生理量測醫材APP,讓醫療團隊掌握患者血壓、血糖、血氧、連續心率等17項數值,並藉由AI輔助判斷病情,而大數據分析則協助長期追蹤病情,以及早預防、處理潛在風險。「居家醫療不是電信業的機會,而是責任。」遠傳電信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表示,遠距看診除了視訊門診,也結合虛擬健保卡、電子處方等多元的科技照顧服務模式,未來將持續與醫界攜手共進,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提供全年無休醫療諮詢,增加病人與家屬安全感。除了遠距看診,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馬漢平也建議,目前台北醫學大學提供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家醫院的24小時全年無休顧客服務Call Center經驗,讓病家隨時能打電話進行醫療諮詢,增加安全感。試辦計畫參與院所中,以居家護理所為大宗佔四成,郭亭亞認為,溝通不方便是目前醫院與居家護理所合作的最大困難,若有資訊平台,讓醫療院所、居護所人員、長照人員甚至是家屬,統一得知患者病況、用藥情形等,將大幅提升流程效率;長照領域已有類似平台,盼能應用在試辦計畫裡。居家醫療系統發展成熟,有機會將經驗輸出國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台灣領先老化嚴重的日本,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在宅急症照護,建議政府應給予醫療團隊制度支持,並邀請監測設備廠商、電信業者組成國家隊,利用健保這個最大資產,先在國內練兵,未來也能「出國比賽」。林宏榮也認為,居家醫療系統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定義產業規格與服務,若發展成熟,將來有機會輸出經驗及商模,可以搶得先機;另外,未來遠距醫療科技可能包含智慧穿戴式裝置、醫療機器人、無人機的應用等,例如印尼島嶼眾多,無人機就派得上用場;期待藉由這些遠距醫療科技的使用,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照護,甚至延伸至社區、居家場域,不漏掉任何一位有需要的患者。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信賴關係、充足人力、齊全設備 在宅急症照護的鐵三角
「病患突然在家裡尿不出來,怎麼辦?」自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今年7月上路後,試辦場域中,陸續發現人員不夠、設備不足等現況。在健保署所舉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理事長王維昌提到,當病患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時候,患者可能半夜、周末需要緊急治療,例如尿不出來需要插尿管,或突然抽搐、癲癇發作須要處理,而這時候就得仰賴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通力合作,才可能馬上解決問題。半夜、周末急症處理,仰賴團隊的相互合作。王維昌回憶,某天半夜,有位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病患突然尿路不通,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必須半夜送醫院急診。診所醫師評估,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詳細檢查、插尿管,無法一個人完成,便尋求社區居家護理所支援,居家護理所趕緊提供攜帶式腹部超音波,到了病患家中,醫療團隊找出原因、協助治療,終於化險為夷。醫療團隊互相合作是解決患者問題的必要方法,宜蘭維揚診所醫師陳英詔從2020年展開居家醫療服務至今,目前他的診所有12名個案納入試辦計畫中。陳英詔分析,試辦計畫要執行成功,主要有三項關鍵:1. 案家對於醫療團隊、居家護理師要有信賴關係。2. 必須要有足夠人力,包含居家護理所護理師團隊的加入,執行才會順利、到位。3. 設備必須齊全,像可攜式超音波機、X光機等,都是重要設備。當這三項關鍵都面面俱到,執行團隊就會更有能力處理各項狀況,民眾也會更安心、更放心。雲林縣推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整合醫藥護三方。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以雲林縣衛生局所推廣的「113年雲林縣在宅急症照護加值方案」為例表示,雲林縣成立「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透過當地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等各單位聯絡窗口進行溝通、交流,而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除了連結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進而組織雲林照護網絡,也進行教育訓練、培訓種子院所,並提供在宅急症設備支援、規劃值班與各項加值服務。舉例來說,支援在宅急症設備方面,便包含行動支援車、攜帶式X光機、心電圖、床側即時檢驗設備與遠距生理監測儀等,「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提供這些設備,也讓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等執行服務時有足夠資源,且無後顧之憂。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指出,員郭醫院進行試辦計畫,並執行遠距監測(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RPM)服務時,會請醫護人員排班訪視、評估病患居家環境,並做好準備,如房間是否收訊良好、抽痰機、製氧機、噴霧機等,都是重要環節。當病況惡化,運用綠色通道直轉後送醫院。此外,護理師也會每日至病患家中訪視、施打抗生素,醫師則視病患狀況評估是要實地或視訊看診,也會進行遠端生命徵象監測,並設有24小時諮詢專線。若病患病況惡化,臨時需要轉診,員郭醫院也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員林基督教醫院、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等相互支援,此時,可運用「綠色通道」,也就是用轉診單搭配現場或視訊交班,讓病患盡快轉入適合醫療院所,接受救治。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認為,進行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必須整合居家、安寧、居家護理、長照團隊等資源,不過提供最多的資源並不代表是給予最好的照護,重點在於必須做好家屬衛教工作,當家屬可自行操作儀器,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努力、進行哪些工作,自然就會比較穩定、踏實。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上路 人力、設備、長照銜接3大挑戰
「當時雲林崙背放颱風假,有些地方,淹水淹到小腿,我們的居家護理師還是得冒著風雨前往……」今年七月,凱米颱風來襲,過去很少放颱風假的雲林,竟一連放三天颱風假。當時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剛上路不久,在淹水區有正在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服務的病患,而當地居家護理所護理師還是鼓起勇氣,前往病患家中探視。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於今年7月上路,在健保署所主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分享,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居家護理師人力的充足與否,與相關給付、合理報酬息息相關,遇到上述情況,誘因又不足,此時就會擔心護理師會不會很快就辭職。留住優質人才,必須有足夠誘因。在論壇中,不少與會專家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執行的過程,常出現「人力」、「設備」與「健保系統與長照系統銜接」等三大挑戰,像上述與會者談到專業人力的留任,便引起許多迴響、討論。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也認為,在周末、假日時段,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更需要專責醫師、護理師,才能確保服務不中斷,雖然現在運用科技,可以讓檢查、治療更有效率,但「護理人員到宅訪視、治療,還是不能少的環節」,必須要有足夠誘因,才能留住優質人才,確保服務品質穩定、符合所需。儀器、設備要齊全,更能提升服務品質。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則分析,「居家訪視」、「遠距醫療」與「遠距檢測」為在宅住院、居家照護的「鐵三角」,以奇美醫院為例,該院團隊過去進行居家醫療、居家檢測時,便花費許多心思「將醫院科技帶到病患家裡」,像率先引進可攜式X光機,或連續血糖監測儀、AI判讀、相關APP等科技的運用,都是為了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讓長輩有機會透過居家訪視「幸福到終老」。對於在宅急症照護所需要的設備,根據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的觀察,當居家護理所團隊進入病患家中,常需使用腹部超音波、CRP檢測(C反應蛋白檢測,CRP為重要急性發炎指標)等儀器,一旦經費不足,多數社區居家護理所就買不起設備,服務自然受限。她建議,若政府可針對居家護理添購設備、儀器上補助一些費用,相信對於服務品質、設備的提升,將帶來助益。健保、長照要銜接,服務才能更順暢。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收案的對象包括「居家醫療病人」與「照護機構住民」。在實際執行時,健保與長照系統的銜接,也受到許多關注與討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居家醫療、安寧、居家護理與長照體系是合作團隊,不過如果銜接不足,便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溝通、討論。黃子華以長照A級單位的團隊為例,他說,曾有年長病患感染肺炎,病患與家人不願去醫院,而外籍看護來不到三天,連拍痰都不會,必須靠居服員幫忙,一旦誘因不夠,團隊應變彈性就會大為減少。提供詳盡的宣導說明,政策執行更接地氣。在論壇現場,也有來自屏東的長照機構人員指出,當長照體系下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聽到要推行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不少平常工作量繁重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擔心工作量超出負荷。他建議必須有更詳細的說明、宣導,也要有更細緻的銜接計畫。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在長照體系下,居家服務多以居家場域為主,若病患是居家住院,在給付申請項目上,必須釐清哪些是治療項目,哪些是身體、生活上的照護,期待未來長照3.0與醫療端的銜接可以更為緊密。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廣告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成效佳 縮短照護天數、比住院少3天
80歲具有多重慢性病的李奶奶外出旅遊回到彰化後,發現右腳紅腫熱痛,疑似有皮下膿傷,就醫被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接著放置引流管、住院注射抗生素治療,出院幾天後又因傷口感染掛急診,但這次她不想住院,因此醫療團隊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下稱試辦計畫),經過8天治療,病況終於好轉,真正落實「在家住院」的可行性。超高齡社會來臨,健保署推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超英趕美,預估2039年65歲以上高齡人口佔比突破三成,2022年所占醫療費用也已超過四成,而居家或機構病人多因感染住院。因此,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今年7月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居家個案、照護機構住民或失能不便外出就醫患者,可以選擇留在家裡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減少往返醫院照護負擔,降低住院交叉感染風險,打造健康台灣新醫療模式。為了解實際參與者的執行現況,健保署日前舉辦「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們就照護現況挑戰,提出第一線實務經驗及建議,並討論如何應用智慧醫療,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吸引全台各地200多名專業人士共同與會,一同關注未來重要政策方向。出席論壇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表示,約30年前,他在日本撰寫碩士論文調查發現,當有重症、安寧醫療需求時,超過七成民眾選擇到醫院就醫,但若醫療團隊可居家訪視,約八成選擇在宅醫療;在宅急症照護不僅符合民眾需求,也是健康台灣願景裡,醫療與長照結合的重要政策。試辦計畫5成尿路感染,九成都能在宅完成治療。「在家住院的好處,是不受醫院對病人的規範,生活品質好很多,想幾點吃飯就吃飯,想睡晚一點就晚起。」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截至8月底,試辦計畫共收案255人,以75歲以上高齡且完全依賴(巴氏量表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費率該漲嗎?會不會破產?健保如何脫胎換骨
2016年我請時任台南市長賴清德總統推薦,有機會進入健保體系,但當時,二位當醫師的兒子都覺得不妥,理由是「醫師們都在罵健保」。為此,我哥哥(台大外科教授李伯皇)還分別致電給這對兄弟,告知「你父親有機會到健保署去幫國家做事,這是人生難得很有意義的事情,應該積極支持!」絕大部分年輕醫師很難體會健保的優點,在全民健保尚未實施之前,病人如需要洗腎或接受重大手術,可能得傾家蕩產,賣掉房子,健保現在能照顧到所有人民的基本健康,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即將步入30年的台灣全民健保,在醫療體系同儕付出心血呵護下,已走出我們自己的路,傲視全世界。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唯有務實面對人性做健保改革,才能讓台灣健保脫胎換骨,永續經營。之前,健保署對於非弱勢欠費者均採取法定追償機制,一旦欠費、在一定期限內未還款,就會被鎖卡。為了落實前總統蔡英文保障全體國人就醫權利,我在就任未滿一個月時,就宣布全面解卡,同時加強欠費追償,更是讓全民健保邁向全新的里程碑。民眾多只在乎健保費率會否調漲、會否破產。我故鄉為雲林縣虎尾鎮,爸爸為縣政府公務員,媽媽是家庭主婦,雙親栽培四個孩子念書,竭盡所能、不遺餘力。高中北上,就讀師大附中,爸媽每月給了固定生活費,這就是人生中首次領略到「總額」概念,除了特殊理由,不會隨便開口跟爸媽要錢,增加家裡財務壓力。在成功大學醫學院執教時,曾問同學「你爸爸一個月給你多少錢當生活費?」記得學生笑笑回答「爸媽給了一張金融卡,只要缺錢,就可至ATM領取現金。」,不同世代成長背景不一樣,想法就會不一樣。大部分國人根本「不認識」健保的運作,看到健保危機的新聞,只在乎健保費率會不會調漲?只在乎健保會不會破產?破產通常指一個人、公司或其他實體無法自付其所欠的債務狀態,依目前健保法的運作,健保當然不會有破產的情況。每年度健保總額是固定金額,醫療服務總點數若大於總額,點值就會低於1元,若健保總額沒隨著醫療服務而增加,等於吃醫療人員的豆腐,做愈多,卻不見得會拿到愈多錢。為此,部分醫院管理專家提出「打破總額、保障點值1點1元」等訴求。台灣健保採取自給自足的社會保險制度,若健保費收入沒有辦法滿足支出的總額時,依法就要調高費率來增加收入,對執政者而言,這就是一個政治風險。健保費用支出偏移嚴重,造就血汗醫院。由於健保費用的支出偏移嚴重,門診服務醫療點數占總申報總點數70.3%,而住院服務醫療點數占申報總點數的29.7%;再者藥品費用在總額的占率已到32.58%、防禦性醫療的生態讓檢驗檢查的費用不斷地上升。長期以來,手術及一些侵入性治療的處置行為支付點數被壓抑,遲遲未能務實調整,這對醫療團隊來說是相當不公平且殘酷的事情,也造成了所謂的血汗醫院。護理人員流失、病房關病床等問題迫在眉睫,如何讓救人救命的住院醫療行為,得到合理支付點數,將是諸多健保改革項目中最務實的關鍵重點。在尊重醫療專業與自主性前提下,醫師們若能秉持醫學倫理,門診開立藥物、檢驗檢查時,主動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自然而然,就能減少健保點數,進而提高點值。如果可以減少門診量,工作沒那麼累,也能改善生活品質。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這不能只靠醫院或醫師,人民也需負起自身責任,個人在健保署服務期間,持續推動「分級醫療、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等政策,就是希望人民在「增加一些醫療費用,不痛但有感」的情況下,逐漸調整自己的就醫觀念及行為。檢查不是愈多愈好,健康存摺HOLD住你的輻射量。人體只要接受到輻射,不管劑量是多少,都有引發癌症和不良遺傳的機率存在,劑量越高,罹患癌症的機率也越大。為減少民眾多次接受放射線之幅射劑量及減少醫療工作人員輻射曝露的機會,民眾跨院就醫時,可請醫師利用「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查詢過去所做的檢驗檢查。健康存摺顯示病人曾接受過的醫療檢查輻射劑量,依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報告,曝露於1,000毫西弗的輻射,致命的風險率為5%,每人每年總輻射曝露劑量超過100毫西弗,易成為癌症的高危險群。所以我們在健康存摺有顯示民眾檢查曝露輻射的劑量,雖然放射線科醫師強調這個劑量很低,對健康沒有影響。除了呼吸的空汙問題,多做不必要的輻射檢查,也許也是台灣癌症持續上升的原因之一。我們非常在意日本福島核食的輸入,但是,台灣的病人接受X光的照射或電腦斷層的照射,某些人的次數真非常的多。
-
2024-09-22 癌症.淋巴癌
出去玩有罪惡感!「血癌」病患、病患家人需強大身心支持
「許多病患家屬,面對家人生病,不只正常生活遭剝奪,連和朋友吃飯都有罪惡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觀察到,白血病、淋巴癌病患不僅經濟、身心壓力容易與日俱增,家屬所承受的壓力,也常受忽視。因為家中有人生病,家屬可能連出門遊玩或和朋增聚餐,都會內疚、有罪惡感。而醫療團隊所能做的,除了同理心傾聽、陪伴,擔任引導者,讓病患和家屬可以練習彼此溝通、肯定,也是重要的。疾病可從小綿羊變身大野狼,壓力接踵而至在血液癌症的種類中,白血病、淋巴癌的型態有很多種,病程差異很大,甚至可能互相轉換。其中,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為例,這種白血病 (又俗稱「血癌」),就和一般人所認為「得血癌,很快就會離開」不太一樣。劉家豪醫師解釋,在這類慢性白血病,或低惡性度淋巴癌的病程中,有些可以達十年以上,剛開始病情像「小綿羊」一樣,所帶來的壓力源,以慢性心理壓力為主。但等到多年後,疾病可能惡化,或進展成高惡性度淋巴癌,即所謂的「大野狼」。這時病患若需接受化療,可能產生家人照顧、相處摩擦、工作請假頻繁、經濟困境,或者親密關係、性生活消失等壓力,怨懟往往由此而生,對家庭生活帶來極大衝擊。身心出狀況,易影響病程、治療意願「病患、病患家人的身心健康,對疾病本身、疾病治療有何影響?」談到這議題,劉家豪表示,門診中,不少病患可能本身就凡事緊張、力求完美,便容易產生極大身心壓力。一旦病患身心出了狀況,不僅可能改變疾病病程,且更可能影響治療意願、醫囑遵從度,甚至有的病患放棄正規治療,轉而尋求另類療法,拖到錯失黃金治療期,才回歸正規治療。此時治療更棘手,令人十分惋惜。而家人的支持,往往是病患是否持續接受正規治療的重要關鍵。經濟壓力、化療折磨,常讓家人焦慮不安此外,罹癌病患與家人的壓力源,也可能來自經濟壓力。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來說,除了化療治療選項等,還包括許多新的標靶藥物。若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病患必須自費用藥,經濟負擔就會加重,心理與家庭壓力就會隨之上升。治療期間、治療後,也可能面臨工作停止、失業困境,這也會加重經濟的負擔。不僅如此,病患接受化療時,不僅要忍受化療副作用之苦,由於病患身體更為虛弱,因此就醫、化療常需家人的陪伴,導致家人常須協調工作請假事宜,有些家人甚至會對本來的日常社交、娛樂產生深深的罪惡感。陪伴者也常被要求成為「模範家屬」,而身心健康卻容易受漠視,加上抗癌是一場長期的抗戰,長時間下來,心理壓力日積月累,除了可能引發爭執、抱怨、不耐煩,病患與家人的互動氣氛,更可能烏雲密佈、雪上加霜,致使病患、家人間的並肩作戰氛圍大受影響。醫師細心叮嚀,帶來柔軟、安定的力量當病患、病患家人流露出種種不安、不滿情緒,有時需要醫療團隊,包括醫師、個管師、癌症心理師、護理師等的協助,醫療團隊可以擔任溫柔的潤滑劑,並進行引導,此時,可能請病患、病患家人雙方嘗試體會、肯定與讚美對方所付出的心血、努力。有時,醫療團隊的一些叮嚀話語,也可以讓病患、病患家人的心柔軟、安定下來。劉家豪分享道,有的時候,醫護若在病患面前稱讚家屬、或在家屬面前稱讚病患,即使只是短短一句話,也會讓病患、家屬深受感動,又或者家屬、病患之間,若彼此願意說一句「謝謝你,辛苦了」,往往也可以讓對方感動落淚,並感覺自己的辛苦、付出受到肯定、理解。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聯合報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深深理解、疼惜病人與病人家屬的辛苦之處,因此將於2024年10月5日主辦「促心常談,愛無距」癌友家庭心理健康探索工作坊。當天醫師與工作坊講師、專業心理支持團隊將運用科學化工具與互動性訪談模式,解構淋巴癌患者與家人間的複雜情緒,並分享更深刻的觀察、提醒,同時,也提供有效的身心支持策略。濃濃的愛、深深的感謝,將帶來不一樣的轉變劉家豪醫師與專業講師們,也期盼當天透過工作坊形式,引領病患、病患家人說出心裡的話,希望病患、病患家人可以從互動中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深深的感謝,當病患、病患家人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支援,抗癌之路也會更順暢、更加充滿勇氣、動力。【促心長談愛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時間:2024/10/5 星期六下午14:00-17:30 (13:30開始報到)地點:Sky Cofi(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87號16樓)線上報名:https://www.surveycake.com/s/dwxgB本次工作坊將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病友為報名優先,聯合報將保留資格審查之權利)講題一:雙向守護,屬於我們的課題主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醫師講題二:從心開始,血液腫瘤全人照顧主講: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血液腫瘤科權威醫師
-
2024-09-21 醫療.罕見疾病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症狀像漸凍,奪走呼吸的力氣!多18歲前發病 ,健保擴大給付注意2重點
SMA(Spinal Muscular Atrophy)中文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源自「SMN1」基因缺陷的運動神經元退化,導致肌肉無力及萎縮的隱性遺傳疾病。既然為罕見疾病,SMA患者人數並不多,最新衛福部罕病通報名單中,SMA的通報個案數為553人,其中107人死亡,尚存活病人數不到450人,而符合治療條件者估計應在350至400人。多18歲前發病 症狀像漸凍許多人一聽到「運動神經元退化」就會聯想到「漸凍症」,確實如此,這兩項遺傳疾病症狀類似,但發病年齡差異很大,「漸凍症」好發於50至75歲中老年人,而絕大部分的SMA病友在18歲之前即發病。SMA臨床症狀為肌肉張力變差、四肢與軀幹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由於大部分患者均為小朋友,因此,幾乎都會出現動作發展遲緩、協調能力不佳的症狀,但是智力維持正常。隨著病情惡化,運動功能持續退化,嚴重時無法自主行動,連如廁、刷牙洗臉、拿碗舉筷、咀嚼吞嚥都成問題,如未能妥善治療,最後連呼吸的力氣也沒有,可能死於呼吸衰竭。3類藥物治療 別害怕背針目前藥物治療可分為背針施打藥劑、口服藥、基因治療等3種,其中以背針的臨床使用經驗最為豐富,2016年通過食藥署審核,取得藥證。但部分SMA病友及家長得知背針的施打方式,就心生畏懼,與俗稱「抽龍骨髓」聯想在一起,擔心一不小心就可能傷及神經,導致後遺症。事實上,國內幾家醫學中心醫療團隊使用背針的經驗豐富,以馬偕為例,病友於下午辦理住院手續,每劑容量約5cc,施打時間約半小時,細針穿過脊椎和脊椎之間的縫隙,進到脊髓腔,給藥方式與產婦無痛分娩的麻醉藥施打方式極為類似,安全性高。注射之後,躺平休息6小時以上,若無不適狀況隔天就可出院。治療第一年依照接種時程,施打6針,之後每年間隔4個月施打共3劑,對於求學階段的病童來說,相對方便。至於口服小分子藥物,於2020年獲得食藥署藥證,用藥方式看似較為簡單,但仍有其限制,該藥物並不適用於幼童,再者,病友必須每天持續用藥,可能會影響服藥的順從度。SMA基因針劑治療,藥費昂貴,一劑4000多萬元,創下健保給付天價紀錄,即使已納入給付,但因審核標準嚴格,迄今實際獲得給付的仍為零星個案。健保擴大給付 注意2重點2024年8月健保全面擴大給付背針、口服藥,但病友需注意「一生一種」、「一生一次」等兩大重點。前者為SMA病友終身僅能選擇一種藥物,且設「下車停用」評估機制,患者在治療前必須接受神經學、復健等多項指標的評估,並錄影為證,如用藥之後,不具療效,病情退步20%以上,就需停止用藥。「一生一次」則是SMA病友用藥後,出現嚴重副作用,經特殊專案審查核准後,終身可以轉換一次藥物。不管是背針或是口服藥物,均能延緩病況惡化,幫病程踩剎車,且可降低感染併發重症風險,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建議病友與醫師充分溝通,在選擇藥物之前,先接受跨科別團隊詳細評估,找到適合自己的初始藥物,把握治療黃金期,及早治療以達到最佳效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0 醫療.眼部
眼睛沒防曬,小心造成「白內障」!想做手術,人工水晶體該怎麼挑?眼科醫師公開:「這樣做」就能申請健保給付
根據健保署2020年的統計資料,白內障(Cataract)診斷人數共57.4萬;同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白內障患者已超過6500萬人。此外,白內障也有年輕化的趨勢,20歲以下患者逐漸增加,但是若有符合條件,就可申請健保給付做手術。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醫師孫啟欽指出,不只老化才會造成白內障,其實疾病、紫外線都是風險因子,因此平時的保養格外重要。白內障竟可能是眼睛沒防曬造成?常見的白內障原因有老化、遺傳、外傷,甚至是疾病(如糖尿病)造成,但是眼睛沒防曬可能會加速眼睛的老化,造成白內障。 不只皮膚要防曬,其實連「眼睛」都要!「雪盲」就是個例子,光線射到雪地上會反射紫外光,而這些反射的強光會刺激眼睛,造成眼睛的傷害,因此適當的眼睛防曬是關鍵。 至於什麼是紫外線?一般可見光的波長約400~700nm,短於400nm就屬紫外線。 而波長越長對組織的傷害越深,如UVA320~400的波長,可能造成眼睛視網膜、黃斑部的問題病變;UVB280~320的波長,也有機會導致白內障;UVC因波長短,所造成的傷害較多表現在眼睛角膜的表皮,如電焊工人沒有做好防護,夜晚發作時就可能會有流汗、怕光、不舒服的狀況產生。有白內障一定要做手術嗎?白內障手術會先用雷射切開角膜,用超音波把水晶體震碎,將這些物質吸出,再將人工水晶體放入。不但傷口更小,也幾乎不需要縫線縫合,術後傷口復原的時間也縮短,手術完即可回家休息,甚至視力回復的狀況也都相當良好。 但並非有白內障就一定要手術,雖然白內障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越發嚴重,其實要視個人生活需求而定。如計程車駕駛可能就需要早點治療、接受手術;熟悉家中環境、不常出門走動的七八十歲長輩,若沒有引發生活中的不便,也可能不見得需要立即手術處理。 長輩可能會有的疑慮是,若自己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否適合進行白內障手術。其實白內障手術的傷口不需要太長的癒合時間,若擔心,可以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左右)等慢性疾病後,再來執行手術。白內障手術有健保給付未滿55歲的白內障患者,須經健保局事前審核後即可使用健保給付白內障手術,否則就須要自費。但55歲以上白內障患者,則不需要遞交申請資料,健保就能給付「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的白內障手術。進行白內障手術 水晶體怎麼挑?至於如何選擇人工水晶體,同樣也是依據自己需求。如希望手術完後不要有老花,可以選擇能看遠又看近的多焦點水晶體;若有散光,就可以選擇有散光處理的類型。 雖然目前水晶體(球面單焦點)有健保的給付,但並沒有給付以上「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如非球面、散光矯正、多焦點、多焦點及散光矯正)。若無法滿足自身需求,與醫師一同討論,也可以自付差額選擇自費的人工水晶體。 【延伸閱讀】白內障有哪些症狀?白內障一定要動手術嗎?教你最佳的白內障手術時機、人工水晶體怎麼挑【延伸閱讀】「看不清楚」怎麼辦?是近視、老花、還是白內障?「8大眼疾」視力模糊的原因、症狀一次解析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COSTCO秒殺的是「希臘優格」還是「希臘式優格」?差一個字差很多...你以為的健康食品,小心讓你吃下一堆添加物 10大習慣養出癌細胞!喝熱湯、睡覺不關燈...你沒想過的習慣都上榜,腎臟科醫師公開「應對的防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