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8 醫聲.高齡社會
搜尋
偏鄉
共找到
471
筆 文章
-
-
2022-06-16 醫療.消化系統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肝炎被稱為台灣國病,事實上,眾多東南亞民眾均深受病毒性肝炎的威脅,為此,吉立亞醫藥啟動亞太ALL4LIVER基金,主題為「透過教育賦予力量」,供各國民間團體提出申請,希望在藥界、學界及民間NGO組織的齊心努力下,攜手達成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懷壹擔任這次評選委員,他表示,這次遴選對象為非政府組織NGO團體,共有來自台灣、泰國、越南、菲律賓、香港、巴基斯坦、新加坡、印度、印尼、南韓及馬來西亞等國的民間團體、學術單位提案,均相當有特色。克服B肝防治困境 各國NGO團體多元化宣導肝炎防治分析發現,每個國家均面臨不同的B肝防治困境,例如,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民眾普遍對於肝炎仍存有錯誤認知,甚至讓感染者遭受歧視、污名化,被貼標籤。 獲獎的菲律賓NGO組織就以感染者為中心,透過LINE、FB 、IG、YouTube等社群媒體,連結政府、醫療、病患,結合社會心理支持,擺脫污名化,提高患者治療意願。另請社區意見領袖擔任「領航員」,透過眾多社交媒體,宣導正確的肝炎防治訊息,並引導患者進入治療機構。 相較之下,越南NGO團體在運用世代社群上,更顯活潑,貼近年輕世代,除了上述幾項社群,還請網紅、社區意見領袖錄製有趣的抖音短片,直接觸擊年輕族群。至於中老年人,則換成不同傳播工具,例如,計程車、電視、電台,透過廣告傳送肝炎防治與治療的正確認知。台灣部分,則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肯定。楊懷壹表示,在國內,肝基會是社區肝病防治的重要力量,至各縣市巡迴公益肝炎篩檢,並特別針對弱勢族群進行抽血、超音波檢測,成效顯著。 至於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肝炎防治上,同樣貢獻良多,且歷史悠久。 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赴偏鄉離島推廣防治,肝病篩檢數萬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資深義務諮詢醫師、高醫大講座教授余明隆表示,基金會成立迄今已25年,在中南部、花東等偏遠地區及離島,推廣肝炎防治,提供免費肝炎篩檢。在扶輪社及各地地方社團的協助下,大幅提升民眾對於B肝的正確認知。 以高雄梓官為例,為全台五大「C肝村」之一,高醫肝炎防治中心與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20多年前調查發現,當地三成民眾感染C肝,甚至某些村落每3人就有1人為C肝帶原者。 為了讓梓官鄉親接受篩檢,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每年均舉辦大規模肝病篩檢,篩檢數萬人次。三年前更創立家戶篩檢,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敲門拜訪,三年下來,已採檢5000多人,其中四成為首次篩檢,結果發現,肝炎盛行率明顯高於全國,且有六人已罹患肝癌而不自知。 結合社群媒體消滅肝炎!獲獎提案加強B肝識讀教育肝炎、肝硬化、早期肝癌幾乎沒有症狀,亟需提高整體疾病認知,余明隆表示,這次提案針對臨床醫療及一般民眾進行衛教宣導,加強B肝病毒識讀教育,給予民眾正確認知,前者以內科及家醫科醫師,以及一般護理人員為主。多年來,在高醫肝病防治團隊的支持下,定期舉辦研討講習,獲得不錯成效。 在一般民眾方面,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拍攝多支五至十分鐘的衛教短片,內容包含,肝炎感染、篩檢及治療等相關知識,於FB、IG、YouTube等社群網站播送。另製作30秒短視頻,濃縮主要訊息,除了在LINE群組廣為分享,並在肝炎篩檢及衛教等活動現場播放,提高參與者印象。 「透過社群媒體傳散肝炎防治訊息是必要的。」楊懷壹說,台灣大部分銀髮族都會使用LINE,傳遞訊息,如能製作以民眾為中心、淺顯易懂的衛教短片或圖卡,透過LINE群組發送,相信可讓更多中老年人瞭解肝炎的可怕,進而接受篩檢。 至於病友團體、NGO組織,則能改變民眾認知,透過分享肝炎患者親身經驗,以及「學長、學弟」等伙伴關係,由過來人講述自身治療甘苦談,讓新病人瞭解規律用藥的重要性,提高服藥的順從性。 另一名評審為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蘇東弘,他表示,在肝炎防治上,台灣走在其他國家前面,例如,最早公費全面接種B肝疫苗、公費給付昂貴C肝藥物,而肝基會、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等民間團體走入社區,鼓勵民眾篩檢肝炎。 B肝防治仰賴政府、社群、醫界繼續努力台灣為肝炎防治模範生,是否能夠提前達到「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蘇東弘說,確實有可能早一步攻頂,但必須先克服「治療經費充裕,卻找不到C肝患者」窘境,以及「B肝健保治療給付嚴格,導致部分需要治療患者未接受治療,或是尚未達到治療目標即需要停藥」等困境。 目前仍有許多B肝患者不知道自己感染B型肝炎,且對疾病認知不足而未定期回診追蹤,或是仍認為B型肝炎沒有抗病毒藥物不需要治療。這部分需要由政府、醫療機構及民間社群組織一起努力教育民眾。此外,這兩年多來遇到世紀疫情,需要如期回診的B型肝炎患者有減少的情形,一旦沒有繼續追蹤,下次再見面時,可能疾病已進展成肝臟腫瘤,甚至到了末期,令人不捨。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彭國書說,該公司於2020年展開「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首屆以B型肝炎為關注重點,鼓勵亞太區NGO團體,由藥界與民間組織攜手推廣肝炎防治,這次肝基會及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獎助,相信在眾人努力下,讓更多民眾遠離病毒性肝炎的威脅。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度公布!機構住民染疫死亡率 高出一般民眾13倍
長照機構染疫為疫情控制一大關鍵,我國首度公布住宿式機構通報狀況,目前共3萬0420名住民染疫,其中616人染疫死亡,機構致死率約2%,相較全台平均染疫死亡率0.15%,更差了13倍。專家認為,政府應重視機構防疫,包括加速確診、加速給藥,避免死亡數再增。國內至今住宿式服務機構通報狀況,截至今年6月12日為止,包含長照、護理之家、精神照護、社福、兒少身障老人住宿機構等確診工作人員為7972人,確診住民3萬0420人。自4月1日至6月12日,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為2665人,確診送醫後死亡共616人,其中6月1日至今新增死亡數為264人。全台住宿機構總數目前共2202家,已有1485家出現染疫,約67%,包括長照共77家,染疫33家;護理共534家,染疫306家;精神照護/復健215家,染疫171家;社福1376家,染疫975家。全台機構住民總數目前共12萬3263人,已有3萬420人染疫,約24.6%,包括長照共3405人,染疫780人;護理3萬9342人,染疫8522人;精神照護/復健1萬1967人,染疫2863人;社福6萬8549人,染疫1萬8255人。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解析數據,若自疫情以來,全台灣逾298萬例本土個案,其中4388例死亡,染疫死亡率為0.15%;住宿機構住民3萬420人確診,死亡616人,染疫死亡率為2%,住宿機構住民染疫死亡,與一般民眾差距13倍。相較韓國機構住民死亡數佔總體染疫死亡數為35%,台灣國內至今確診死亡總數4388例,住宿機構616例死亡,機構死亡佔總體死亡約14%。余志松表示,比起韓國,我國長照機構似乎守的不錯,但的確有很多檢討空間。余志松直言,4月底到5月中,全台機構處於「混亂期」,機構嚴重缺乏快篩、N95口罩、防護衣,導致機構感染時,無法快速篩檢快速分艙分流,防護裝備若足夠工作人員也能避免染疫,防疫津貼能快速申請、及時發放,也能減少離職意願。抗病毒藥物使用部分,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指出,由於住宿長照機構、一般護理及老人福利機構,都屬年齡較大長輩,6月6日至12日確診住民在機構安置人數為5364人,其中開立抗病毒藥物有4629人,占所有確診86%。簡慧娟表示,4月14日起投藥率從56%,到6月12日已達86%,代表目前醫師開藥部分已及時且及早投藥,讓住民能即時恢復健康,較不會轉成中重症。余志松憂心,長照機構染疫「不是只有這一波」,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尤其後續若解封、開放探視等,尚未染疫的住民及工作人員仍有可能染疫,政府應正視且協助機構防疫作為,避免機構染疫無法收新案,家屬得請假、離職自行照顧長輩的長照問題,都是嚴重的社會損失。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長照機構疫情一波接一波,還在努力「清零」,不過使用抗病毒藥物後,染疫長輩症狀很快就能壓下來,但機構長輩有慢性病或插鼻胃管,大多無法使用輝瑞Paxlovid,只能用默沙東Molnupiravir,希望能穩定供藥。余志松表示,相較Paxlovid目前領用速度快,反而Molnupiravir因數量較少,仍得2至4天才能領到要,在都會區的長照機構因臨近醫學中心,領藥速度較快,不過若在偏鄉或離島的機構可沒這麼幸運,甚至很多人即便視訊看診拿到處方簽,仍不知該從何處領藥。簡慧娟表示,為加快住宿式機構住民給藥時間,5月起已請各縣市衛生局協助,每間機構要有對應醫療院所,只要住民快篩陽性,即透過視訊診療看診,醫師快速開立處方簽後即給藥,藉此增加投藥率。本周也宣布將穩定提供機構公費快篩試劑至7月底,住民確診更能快速篩出。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醫奉獎開啟「善的循環」 醫路永續傳承
「只要是沒人要做的事情,沒人要去的地方,有人願意去做,且超過10年以上,就是我們致敬感謝的對象。」自1991年以來,從過去的烏腳病、愛滋病患困境、SARS風暴,到現在面臨Covid-19家族中Omicron病毒株全面來襲,台灣不僅經歷多次疾病、疫疾的考驗,醫療環境、醫藥發展與社會氛圍等也出現很大的變動,即使如此,依然有許多醫療人員在社會各角落堅守崗位,不計名利地付出、奉獻,數十年如一日,因而在31年前由厚生基金會團隊與聯合報系團隊攜手推動、成立「醫療奉獻獎」,歷經數十年風雨淬鍊,如今邁入第32屆,始終如一,不曾動搖。拯救烏腳、痲瘋病患 醫奉得主無私奉獻歷屆醫療奉獻獎得主不乏在偏鄉服務者,因民眾為當地疾病所苦,醫者懷抱解決患者痛苦而投入治療,爾後公衛專家接棒,深入探討疾病起因,共同滅絕流行疾病。像是第7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被譽為「台灣烏腳病之父」的王金河醫師,在1940年代於台南北門區展開服務腳程,專心投入嘉南沿海烏腳病防治領域,剛開始還不知烏腳病確切病因,王金河醫師看到病患深陷痛苦當中,於心不忍,便積極投入臨床醫療工作,因而造福許多病患。此外,曾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的曾文賓醫師為第15屆醫療奉獻獎得主,他曾親自收治、分析約1800多名烏腳病病例而找到飲用水砷汙染與烏腳病的關聯性。王金河醫師與曾文賓醫師兩位得獎者分別為臨床與研究工作的典範,同樣都為台灣烏腳病防治奉獻一生心力,令人感佩萬分。然而醫療奉獻獎得主是低調、謙虛的,有些得獎者甚至不願上台領獎,第4屆醫療奉獻獎得主白寶珠女士投身40年歲月,在澎湖離島守護當地痲瘋病病友,當得知自己得獎,原本堅持不願上台領獎,後來經主辦單位努力說服,讓她了解其所作所為可成為年輕醫者榜樣,鼓勵更多人投身弱勢醫療領域,她才勉為其難地答應受獎,這一段過程,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從國內到海外 默默守護弱勢族群早年許多宗教界人士來到台灣偏鄉、山地,彰顯醫療奉獻獎精神「鼓勵去無人願意去的地方、做無人想做的事情」,像是第3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虎尾若瑟醫院的比利時松喬神父、來台奉獻67年的第11屆醫療奉獻獎得主義大利籍天主教靈醫會神父李智等國外神父、宣教士。而事實上,台灣仍有基層護理人員秉持同樣精神奉獻半生,像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周玉英護理師駐守新竹尖石鄉37年,或像第15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曾瑞慧遠赴泰緬邊境,用10年以上的青春歲月照護當地弱勢民眾,都在醫療奉獻的路上寫下許多感人篇章。過去不少國外宣教士、神父來台服務、奉獻,現在,我國醫療人員、團隊也有能力遠赴海外,為海外弱勢族群盡心盡力,這是一道道「善的循環」,而如今台灣的公共衛生環境已在先進國家之列,民眾對疾病照護的期待已有轉變,盼望在醫療奉獻獎的鼓勵下,這些善的循環可永續傳承、開枝散葉。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白明忠懷抱信仰 守護台東戰勝病毒
「其實,陽明十字軍一開始的目的,是醫學人文教育。」「最好的醫學人文教育是在社區,我們常說醫師要有醫德,但醫德不是在教室裡教出來的,而是要讓學生接近大眾,將來有一天他穿上白袍、當上醫師,才會看清病人背後的酸甜苦辣。」這是陽明十字軍發起人周碧瑟談起她創立的初衷。從子宮頸癌防治開始 推動公衛研究近半世紀前的台灣,許多偏鄉缺乏健康觀念,1978年陽明醫學院(陽明大學前身、現為陽明交通大學)社會醫學科教授周碧瑟號召醫學系學生組成「陽明十字軍」,走進偏鄉宣導子宮頸癌防治,這是台灣首度大規模的醫學生社區服務。此後,陽明十字軍的足跡遍及全台300多個鄉鎮,為社區預防醫學開啟大門,一代接一代的陽明十字軍,從學生到醫師,在台灣各個角落為民眾守護健康。2003年,陽明十字軍獲頒團體醫療奉獻獎。掌聲之後,陽明十字軍的腳步依然不曾停歇,從最初的子宮頸癌防治,到社區預防醫學服務,也前進花蓮玉里和離島金門,進行慢性病、精神病及老年醫學的疾病管理。陽明十字軍近年更投入人文醫學領域及人權教育,舉辦「全國人文醫學研習營」及「人權教育隊」,帶動社會對醫學人文及健康人權的重視,同時花了十年,走遍25縣市作全面性的社區肺結核篩檢衛教及高齡醫學,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為台灣的公衛研究帶來活水無盡。醫學生走入社區 挺過驅趕謾罵陽明十字軍兼具教學、服務與研究的功能。然而,走進社區不是想像中的容易,這群醫學院的天之驕子不時會感到挫折與震撼。周碧瑟回憶,1978年第一屆陽明十字軍的任務,是挨家挨戶訪視800多位可能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勸導她們做進一步的篩檢與治療,並向社區婦女宣導子宮抹片的重要性。那是一個保守的年代,再加上涉及女性的隱私,常有民眾常把陽明十字軍轟出家門,甚至破口大罵,更有老先生出言不遜:「給女人治癌症是浪費錢,還不如把錢省下來,我再娶一個!」甚至連當地婦科醫師都嘲笑學生:「你們老師是頭殻壞去嗎?」即使到現在,陽明十字軍團隊在偏鄉,仍難免被趕、被罵。今年大五的醫學生洪辰昊,兩年前曾是陽明十字軍宜蘭隊的總隊長,暑假帶隊到宜蘭鄉間推動衛教與老年預防醫學。他很難忘有一回進行家訪時,一位老先生嚴厲拒絕他們,並站在大門口破口大罵了半小時。但洪辰昊和同學沒有轉身走人,反而耐心傾聽老先生訴說不愉快的就醫經驗,以及自身的各種痛苦和壓力。洪辰昊說,那時他很震撼,原來在醫學的世界裡,「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在病人身上不見得一樣!」而透過走進社區的經驗,每個十字軍成員對「醫療」都有了全新的體悟,看世界的眼光不同,更懂得面對病人要有同理心。陽明十字軍的血液 奔流仁醫心中從1978年至今,一代代陽明十字軍學生都有過與洪辰昊相同的心情。前進鄉村和社區有如一場洗禮,讓這群考上醫學院的天之驕子,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並在他們心中播下「醫德」的種子,數年後穿上白袍,才能將心比心,溫柔對待每一個為病痛愁苦的靈魂,讓「醫德」的種子在白色巨塔中開出繁花。 在陽明十字軍的潛移默化下,陽明培育出許多仁醫,為台灣注入溫暖的力量。2003年SARS風暴時,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院,當時仁愛醫院副院長璩大成奉令也是自願進入和平支援,而他年輕時正是陽明十字軍第二屆的總領隊。璩大成於2022年3月升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曾多次公開表示,陽明十字軍的下鄉經驗影響他一生,讓他決心留在基層醫療院所,研究所畢業後仍選擇繼續留在市立醫院服務。「一日陽明十字軍,终身陽明十字軍!」周碧瑟說,陽明十字軍打造出一代又一代的「璩大成」!不論是昨日的學生,還是今日的醫師,骨子裡始終流著陽明十字軍的熱血與使命感,甚至有醫學系學生本著陽明十字軍的歷練,放棄行醫的金飯碗,轉身投入公衛之路。例如,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陽明大學前校長郭旭崧都是第一屆陽明十字軍成員,醫學系畢業後改走公衛之路,成為公部門和學界的陽明十字軍,用更廣更遠的方式,為台灣打造健康的夢土。 投入精神醫學 致力去除汙名化 1990年代,陽明十字軍轉型為校內社團,由陽明大學牙醫學院教授季麟揚擔任指導老師。他也是大學時受到陽明十字軍的感召,牙醫系畢業後,沒有執業開診所,反而攻讀陽明大學公衛所,跟隨周碧瑟前進偏鄉,推動社區預防醫學服務;1999年接手擔任陽明十字軍的社團指導老師,一做23年。季麟揚說,目前陽明十字軍有三大工作方向。第一是健康人權,這是預防醫學的起點,學生們到基層幫民眾落實自我健康自主管理,建立觀念:「照護自己的健康,是我的人權」,也呼應這波Covid-19疫情下,自主健康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個重點是人文醫學教育,每年舉辦人文醫學營,向醫學生以及未來想從事醫療工作的中學生,推廣醫學人文素養,讓醫學人文向下扎根。 精神醫學是陽明十字軍的第三大目標。季麟揚表示,外界常對精神疾病充滿敵意與歧視,陽明十字軍投入精神醫學領域,一方面是對醫學生的人文教育:「醫師的敵人是病,而非患病的人!」另一方面是向外界宣導,去除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建議醫奉獎 增加團體獎名額今年大二的李穎哲、蕭仲軒是陽明十字軍社團成員,積極參與精神醫療的服務,定期到養護機構做志工,陪伴病友。李穎哲說,機構的病友很難與外界接觸,也遠離家人,他希望陽明十字軍能讓病友感受溫暖,不再被社會遺忘。蕭仲軒也說,精障病友並非外界所想的可怕,他實際接觸後發現,多數病友其實情緒穩定,和我們在聊天和溝通上都是沒問題的。陽明十字軍也在校內舉辦精神醫學周推廣活動,希望大家更了解精障病人,不要再將他們汙名化。走過40多年,陽明十字軍獲得無數讚譽和獎項,醫奉獎是其中最閃亮的桂冠。季麟揚說,團體的力量無窮,可以為更多病患送上溫暖,他也建議醫奉獎增加「團體獎」的名額,鼓勵更多團體投入,讓愛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巴金森病患者可能合併憂鬱症狀,若未妥善治療,恐加速失能。一位70歲罹患巴金森病的老先生,透過藥物控制動作障礙,罹病2、3年來病況穩定,直到兒子發現父親時常面無表情呆坐、悶悶不樂,言談間甚至拋出輕生的念頭,才驚覺異樣陪同回診。醫師問診後得知老先生過去會自己外出到公園與朋友聚會,但罹病後因爲手顫抖、動作緩慢、步態不如以往穩健,非常介意外界的眼光,更擔心被老友嘲笑,愈來愈不喜歡出門。判斷老先生可能已出現憂鬱症狀,在協助調整治療藥物後,老先生心情慢慢好轉,不僅願意外出,甚至開始主動復健、運動,幫助自身病情穩定。關於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醫師怎麼說…Q:為什麼巴金森病會出現憂鬱症狀?巴金森病不僅會有手抖、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外顯的動作障礙症狀,還會合併非動作障礙症狀,如憂鬱、睡眠障礙等,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加速失能。芯禾診所主治醫師/寶建醫院兼任主治醫師李杰勳表示,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在整個巴金森病的病程都有可能發生,發生率從40-60%不等,有些患者是在罹患巴金森病後出現憂鬱症狀,有的則是因憂鬱就醫,才確診為巴金森病,但究竟屬於前驅症狀或因病而產生憂鬱,目前尚無法釐清。此外,巴金森病患者約有30%會合併失智症,尤其罹病10年後,合併失智症達70%-80%;而睡眠障礙較常發生於巴金森病的晚期。Q:該怎麼預防巴金森病的憂鬱症狀?防止巴金森病惡化出現憂鬱狀況,掌握黃金治療期、穩定病程發展是最重要的。李杰勳指出,目前巴金森病主要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李杰勳表示,如果患者較年輕且需工作,會評估給予一天服用一次的多巴胺受體促效劑,以免因忙碌而忘記服藥,而當效果不佳時,則搭配使用低劑量的左旋多巴;如果年紀較大者且症狀較晚期者,則可優先給予低劑量左旋多巴,並視情況增加劑量。李杰勳也表示,雖然目前最有效果的治療藥物為左旋多巴,不過,此藥具有蜜月期,也就是服用5年左右,藥物有效治療濃度在體內無法維持穩定,會出現無法控制肢體動作的現象,如異動症、斷電現象等,可能使患者遭受異樣眼光,增加憂鬱症狀發生的可能。建議患者及家屬主動與醫師討論症狀,隨時調整治療方式。Q:若患者已出現憂鬱症狀,如何改善?巴金森病的藥物選擇需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一般而言,會盡量以愈少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例如某種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治療動作障礙,且藥理上也具有治療憂鬱效果,因此,臨床上會優先給予此藥物治療合併憂鬱症的巴金森病患者。「要活就要動」,李杰勳強調,因肢體僵硬、顫抖而不想出門,減少接受外界刺激,漸漸可能出現失智或憂鬱,時間久了就可能失能、臥床。他呼籲,絕對不能放棄治療,尤其還應搭配復健、運動,讓患者保持生活自理的能力。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屏東偏鄉比例高,長者出現症狀勿忽略,需盡快陪同就醫李杰勳臨床發現,在地許多年長者對手抖、動作緩慢等症狀不以為意,尤其居住於偏遠或山區的長者,因接受訊息的媒介較少或子女外出工作,再加上就醫不便,家屬帶來就醫時,患者通常必須扶著枴杖或攙扶,已屬於較晚期;而家住市區者,因子女獲取疾病知識的管道較多,發現長輩異常時通常較早期。除了動作變慢、靜態性顫抖、關節僵硬、步態不穩等常見的動作障礙外,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出現部分症狀時,容易被誤認為老化現象,李杰勳提醒,可留心觀察家中長輩日常動作的變化,若發現異常盡快陪伴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問題盡早治療,如:📍走路開始前傾且駝背📍寫字變慢、字體變小📍手部僵硬無法正常刷牙、扣釦子📍說話音調改變、變小聲📍不明原因的失眠或憂鬱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40 秒手指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第二輪實名制快篩6月6日開賣 每人可購1份5劑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隨著第一輪實名制快篩執行1個多月,許多民眾即將用罄,指揮中心今宣布,自6月6日起,實施第二輪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販售,並提高每個販售據點配送份數,從原先78份增加至117份。第二輪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實施重點如下:一、販售模式:依循口罩實名制1.0於藥局通路販售模式。二、販售地點:全國4826家健保特約藥局及79個偏鄉衛生所。三、販售對象:持有健保卡/居留證之民眾;無年齡限制,每人均可購買。四、購買份數:每輪每身分證字號僅能購買1次(可代購),1份5劑。五、販售價格:每份500元(醫材原則售出,概不退換)。六、分流機制:比照口罩實名制1.0初期,以身分證字號尾數單雙號進行分流;單號周一、三、五;雙號周二、四、六;周日則開放全民皆可購買。七、販售資訊查詢:健保署、食藥署、藥師公會官網。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藥局快篩囤積無法賣 黃金舜:不清楚中央狀況
快篩實名制第一輪將進入尾聲,據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透露,第二輪快篩實名制預計在6月的第二周上路。藥師公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今日對此表示,其實藥局早已備載好量能,也建議過指揮中上周即可開放第二輪,但至今許多藥局都囤了3、4箱快篩,卻無法提供給民眾購買,坦言不清楚中央現在的情況。黃金舜今日表示,雖然第一輪快篩實名制自4月28日啟動以來,頭兩周民眾有排隊情形,「但第三周開始,中央配送給藥局的快篩,都沒辦法銷售完。」因此早就建議指揮中心,可在5月23日那周開放第二輪快篩實名制,但至今都仍未開放,坦言並不清楚中央目前的情況。「很多藥局都有3、4箱的(快篩)囤貨。」 黃金舜透露,目前更有400多家的藥局想要加入成為快篩實名制的銷售據點,但現下已有5000多家的販售藥局,衡量目前的量能與規劃後,即使增加這些販售點對民眾服務性也不會增廣太多。至於口服藥部分,目前指揮中心開放核心、衛星藥局提供開立服務,實施至今的成果,黃金舜表示,抗病毒藥物的交互作用多,加上又都是新藥,醫生端、藥師端熟悉度並不高。藥師公會這邊也已針對藥師們進行訓練加強。不過,黃金舜也說,第一線藥師要與一名領藥者進行用藥安全說明,通常都要花上「30分鐘以上」,也不乏要送到偏鄉、部落的個案,雖說藥師們都非常艱辛,但只要能夠服務到民眾,仍都在所不辭。此外,黃金舜也表示,未來能夠開立口服藥的藥局將再增加;藥師送藥到府的服務,也因為進行過程中,許多派案藥師逐漸確診,為提供民眾穩定的用藥需求,也會持續擴大藥師送藥到府的服務,讓民眾安心。
-
2022-05-25 失智.大腦健康
82歲陳淑芳公開防失智大絕招 記性強就是不記仇
金馬雙料影后陳淑芳演出大愛劇場「你好,我是誰」,該劇探討失智議題與照護者故事,82 歲的她在劇中扮演心智退化到小學生的長者,現實生活中,她則是活力無限的獨居老人,記性超強,不但不會忘詞,只要不離題還會自動加戲,笑言:「多和年輕人聊天,不記恨、不記仇,保持樂觀開朗,多休息」就能與失智絕緣。陳淑芳、高山峰、邱凱偉、柯素雲、傅小芸24日齊聚為新戲「你好,我是誰」宣傳,該劇是陳淑芳在拿下金馬獎後隔天一早就進劇組拍攝,提到扮演失智老人,她在前置期間便密集研究相關知識,理解失智者心境,說起拍攝過程,她還會在拍攝空檔假裝失憶,問導演「你是誰?」逗樂工作人員。陳淑芳直言,因有工作在身,從不擔心失智問題,目前她手上也還有5部電影、戲劇邀約,只是因疫情暫停拍,趁此正好多休息,「三餐準時,維持樂觀心態,沒煩沒惱」就是她的養生秘訣,此外,她也會到偏鄉做公益,笑說:「鄉下很多孫子在等我」,陳淑芳也稱從不過生日,只是會在7月初母難日當天,買一束花到公墓,「和媽媽說說話」。
-
2022-05-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Q:75歲的阿珠家住台東縣長濱鄉,兒女白天在外務農,家裡只有她跟外籍看護,某日突然覺得半邊身體特別累、想走路腳也沒力,喊看護過來卻連話也說不清楚,這時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廖昱翔/台東縣消防局台東救護隊小隊長廖昱翔分享,台東近三年通報急性中風一年大約160件到170件,高於心肌梗塞和重大創傷,屬於三大急症頻率發生最高的疾病。要在急性中風治療的黃金三小時內將中風病人送醫,對全台最狹長的台東縣是一大挑戰。以最遠的長濱鄉為例,送至市區台東馬偕醫院至少一個半小時,然而腦中風通報常見情況是,病友或照顧者把急性中風症狀當成身體太累,不料休息後病情惡化,進而影響後續送醫與急救的時間。廖昱翔曾遇過,患者臥倒家中,臉部偏癱、肢體異常,子女回家發現後以為只是長輩虛弱的正常表徵,隔幾小時才警覺需要送醫,這種情況在台東時有所見。他說,腦中風救治的關鍵來自民眾提早警覺、了解自己或家屬的病史及用藥情形。腦中風病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居多,長輩若獨居或只有外籍看護陪伴,更容易忘記服藥,增加中風或再次中風的可能,尤其心房顫動患者要特別注意,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五倍,更要規律服藥。家中長輩一定要特別注意定期服用慢性病藥物,一旦發生異常可用「舉手、微笑、說你好」三口訣辨識症狀,只要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症狀,就應立刻打119送醫,避免憾事發生。「去年一名綠島老翁因急性腦中風,動員黑鷹直升機跨海馳援,及時挽救了一條生命;一名住在長濱的老婦疑似急性中風,救護車駕駛油門踩到底直奔台東馬偕,就是為了搶在治療時限內到院。」台東縣政府消防局於四月中旬舉辦「緊急救護員教育繼續訓練」,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洪國華分享急性腦中風治療實務經驗。洪國華表示,台東縣地域有兩特色,一是海岸線狹長達176公里,二是離島醫療需即刻救援。急性腦中風屬於急重症,救護一刻也不能拖延,但全台東縣只有一間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若發生要命的急症,更需仰賴第一線緊急救護員的專業經驗辨識,才有機會挽救一條生命、一個家庭。(文/蔡乙寧)腦中風引發失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洪國華說,腦中風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其造成失能的風險:即使度過急性期危急狀態,不可逆的永久傷害常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對家庭也造成沉重負擔。腦中風有多可怕?患者在中風一個月後,每五人有三人失能,過了半年則是每兩人有一人失能,包含肢體癱瘓、影響語言功能、精神和認知出現改變等。洪國華說,腦中風分為出血型和缺血型,針對頭頸部血管急性阻塞造成的中風,若可以在黃金治療時限內接受血管再通治療(中風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8小時內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至少增加三分之一的病人在三個月後恢復良好的機會,甚至能獨立步行離院。台東地域狹長,因地制宜調整治療時限。但也因為台東縣境狹長,急性中風患者若要在健保給付的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並非簡單的事。扣除偏遠地區的交通和一般人對腦中風症狀認識判別,送醫急救通常要半小時以上,東海岸的長濱鄉、縱谷線的海端鄉、南迴線的達仁鄉甚至需要耗時1小時以上。若病人被送到無法施行血管再通治療的醫院,屆時轉院又會再次耽擱。洪國華強調,民眾發生急性腦中風被送到急診後,還得接受腦部影像、抽血檢查及詳細的病史詢問,須耗時約1小時,若沒有119送醫,真的很難搶在時限內接受治療。因此台東馬偕因地區性調整,盡力為中風3.5小時內抵院的病人啟動急性中風治療團隊,以增加病人存活復原的機會。中風打119,勿自行就醫,盡量讓可決策者同行。洪國華表示,台東在急性腦中風到院有一個普遍現象,患者做完腦部影像檢查後,準備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時,卻要再聯絡可以簽署同意書的家屬,常延誤了治療時間。他呼籲,通報119送醫時,一定要盡量讓可以簽屬醫療同意書的親屬隨行,讓醫院有機會及早施行治療。根據台東縣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統計,台東於108至110年間,腦中風的通報案平均一年160至170件,但是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的數據為一年約400件,顯示還是有六成民眾是自行到院治療。洪國華分析,腦中風的緊急救護通報案和醫院收治的個案數有一半以上落差,主要是民眾容易忽略疾病徵兆,以為頭痛、頭暈、半側偏癱等症狀只是一般不舒服或其他疾病,缺乏到院前的處置,因此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台東縣消防局台東救護隊小隊長林煜雄亦分享,在地民情也可能影響送醫時限,例如:偏鄉部落鄰里號碼無規則、難找尋位置,以及語言隔閡等,民眾應加強治療的正確觀念。洪國華強調,腦中風病人的存活復原關鍵就是及時辨識症狀和通報送醫,透過119加速就醫流程,讓醫院提早做好準備,到院後立刻開始搶救,逆轉中風。
-
2022-05-17 新聞.長期照護
老老照顧…70歲顧80歲 有愛扛不住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光是替丈夫換衣服,就被抓得全身是傷,甚至濺血。身高僅一米五的她,無力攙扶失去肌力的丈夫,兩人因此受困二樓,踏不出家門。這樣的個案在偏鄉很多,「我們沒辦法苛求他們能照顧得多好。」七十歲潘玉嬌(化名)從睡夢驚醒,黑暗中一雙大手緊掐她脖子,她近乎窒息。使出全身力氣拳打腳踢總算掙脫,衝出房門打電話向女兒求救:「妳爸爸差點掐死我!」潘玉嬌照顧失智丈夫將滿三年,這場「驚魂記」發生後,才意識到獨力照顧的極限。夫發病 性格行為大變潘玉嬌回憶,丈夫陳耀祖(化名)八十歲發病那年,先是忘記自己說的話、找不到回家的路,接著性格大變。「他真的變成不一樣的人,我心裡很害怕。」潘玉嬌說,症狀嚴重時,陳耀祖終日將自己反鎖房內,堅持不開燈,不論誰靠近,他都一拳揮去。失智症患者不只是健忘,常會合併精神行為症狀,例如妄想、怪異舉止、睡眠障礙,這些症狀才是照顧者最大壓力來源。親戚以為性格反常的陳耀祖是被鬼附身,在兩老的公寓內貼滿符咒。符咒無法改善「老老照顧」處境。潘玉嬌光是替丈夫換衣服,就被抓得全身傷,甚至濺血。身高僅一米五的潘玉嬌無力攙扶失去肌力的丈夫,兩人因此踏不出家門,一起受困在老公寓二樓。在偏鄉 老顧老逾一半「這十年,我們很常碰到『老老照顧』的案例」,台東聖母醫院承辦居服業務,護理部主任蕭燕菁表示,台東偏鄉中壯年多半離鄉工作,超過一半的居服個案都是老老照顧,「我們沒辦法苛求高齡者把伴侶照顧得多好,他們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衛福部一○六年調查,全台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照顧者」比率高達三成七,其中近六成發生過失眠、痠痛、憂鬱症等情況;更有六成三長者「必須獨力照顧」親屬,無人可接手協助。蕭燕菁說,高齡者體力有限,搬動照顧對象時受傷、跌倒的風險較高。此外,高齡者記憶力較差,要記住翻身的技巧,或者「軟墊該如何擺位防止關節壓瘡」等繁瑣的照顧細節,相對困難。高齡照顧者不見得願意接受外界的協助,原因之一是「自己顧不用花錢」。目前低收入戶申請長照2.0服務,政府全額補助,但中低收入戶要自付全額的百分之五、一般戶則是百分之十六。沒收入 省錢不找幫手台北護理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說,我們常以為「長照自負額」只是一點錢,就可為照顧者減壓;但研究發現,即使小錢的「自負額」,對窮人或生性儉省長者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負擔。再者,「喘息服務應從長照給付中獨立,改變核定方法,改以照顧者的需求為優先。」陳正芬表示,喘息服務是要讓照顧者喘息,應該視照顧者的狀況而定,但前長照2.0是以被照顧者的失能等級來評定時數,很不合理。老小孩 怒氣只對家人外地工作的女兒曾提議聘外籍看護照顧爸爸,但潘玉嬌極力反對:「你爸爸會打傷別人!」直到陳耀祖那夜掐住她的脖子,她終於願意放手,請來外籍看護。請看護後,潘玉嬌終於能出門運動、與朋友相聚;陳耀祖也不曾「攻擊看護」,原來陳耀祖的怒氣只發洩在最親近家人身上。「照顧者信任看護,壓力就一定能減輕」,蕭燕菁說,照顧者與看護建立關係過程中,能找回社交,並慢慢學會「放手」。※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延伸推薦: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肺炎下的醫病關係」。一位醫師寄來的文章,引發了這系列。他敘述在疫情嚴峻之下,住院病人缺乏親友的探視,醫師也減少了與家屬的溝通,在這種情形下,一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而喪生。他決定到離醫院有一段距離的病人家鄉,對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作者語重心長地道出,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和病人家屬溝通。另一位急診醫師認為新冠肺炎隨著Omicron傳染力轉強,但病情的嚴重度顯然較低,醫療政策不得不擔心,如果大流行之下,所有染疫病人都到大醫院的急診室就診,其他病情嚴重的病人將無法得到他們需要的緊急救治,因而呼籲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體諒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照護癲癇病人多年的專科醫師,則應邀分享她多年來為癲癇病人所做的努力,包括「遠距醫療」,如電話、視訊可以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並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醫病之間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感謝她適時地分享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在照護病人的方法也能與時俱進,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癲癇是一個慢性的疾病,大部分的病人都需要長時間的服藥,並且在一定的時間內回診,跟醫生回報他的治療效果、用藥問題或安排追蹤檢查,在平常穩定承平生活之下,醫療系統正常運作時,癲癇病患的照顧大部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比較大型的災難、流行病出現的時候,癲癇病人的持續性照顧就會受到挑戰。2003年 SARS 肆虐台灣時,癲癇病人不敢到醫院,造成斷藥,因而癲癇發作增加;10年前日本311大地震的時候,東北地區包含岩手宮城幾個縣的癲癇病人,特別是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居民,馬上就面臨到沒有藥物、就醫困難的問題;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也讓癲癇的照護出現了很大的一個危機;最近的俄烏戰爭在戰區的烏克蘭難民中,也有癲癇病人,他們在逃難的過程中沒有辦法再像過去一樣可以固定的拿藥看診。這種狀況我們要怎麼樣的因應呢?遠距醫療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法,在311大地震之後,我的日本指導教授中里教授馬上建立起東北地區癲癇遠隔診療網路,包含遠距會診,解決了不少癲癇病患的困境。新冠肺炎流行後,許多國家對於遠距醫療的法令及給付鬆綁,特別是在癲癇病人的照護上面,讓癲癇穩定的病人在疫情嚴峻的時候,不用到醫院增加被感染的危險,仍然能夠得到適當的照護。在科技的進步之下,遠距醫療的執行變得順暢,有效率,這兩年體驗過遠距醫療的醫療人員與病患,對於這個系統在新冠疫情緩解後繼續存在並變成常規醫療的一種方式多能接受,它平時可以輔助偏鄉醫療不均的困境,在大型危機時可以接手原本的實體醫療照護。廣泛的遠距醫療包含醫生病人同時出現在遠距醫療醫療的平台上,如電話、視訊等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之外,另外有一種所謂的非同步的遠距醫療,也在大型的危機出現時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非同步的醫療諮詢有郵件、電郵、社群媒體等平台,醫生與病人的互動非即時,有時間差。筆者在這裡分享這兩年來我們團隊利用社群的官方帳號在癲癇病人的照護上經驗。我們使用line@官方帳號,邀請我們的病人加入,讓他們有緊急癲癇相關的問題時在上面尋求幫助,官方帳號跟群組運作不同,加入官方帳號的人,自己與團隊間的對話並不會被其他的不相關的人看到,比群組或社團更能保持隱私。其實目前有很多醫療院所都利用它來跟病人連繫,主要是業務介紹與約診使用。我們讓團隊成員分工合作,病人的問題在很短的時間內可以得到回覆。同時我們也在這個官方帳號上放上許多跟癲癇相關的衛教知識還有團隊成員的門診時間更動,以及其他有用的資訊。舉幾個有用的例子跟大家分享,住在中南部的病人在我們開了一個新的藥給他之後,產生了皮疹,我們會請他把疹子照片拍下,傳給我們看,然後負責的主治醫生會給予初步建議,需要的話會安排回診,這樣病人就不用等到兩週、三週之後的預約回診,或者馬上從很遠的地方跑回醫院,才能夠問到醫生這個問題。有些狀況如病人的發作型態有點改變,恰巧被家屬錄影錄到,家屬可以把這一份影帶上傳給負責的主治醫師看,我們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資訊甚至可以給予建議。一些癲癇病人特別關心的問題,如新冠肺炎疫苗問題,我們就先做好衛教指引,統一發訊息,就不用一個個病人來問,一一回答。這個方式目前可以幫助醫生與病人,但是有幾個地方仍待改進。第一,它並不是正式的一個醫療行為,完全是團隊自發自動的服務,需要團隊成員有共識與熱情,願意投入這樣無償的服務;其次,資料資訊的保全也很重要,目前政府在這方面的規定也還不完全,官方帳號的管理者要注意這部分的資料保護。我們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這樣在大型的危機出現時,我們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不僅病人安心,醫師本身也多一個社會危機出現時幫助病人的管道,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我們在照護癲癇病人的方法也與時俱進,目標是不變的,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
-
2022-05-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新冠病毒入侵…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AI揪心房顫動護心腦
無論在何種狀況之下,總感覺心臟常處於「小鹿亂撞」的情況,恐怕是「心房顫動」的症狀。國際心臟內科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表示,心房顫動是造成中風的風險之一,常等到中風後才發現過去原來有心房顫動的情形。近年台中榮總與嘉義縣政府聯手,透過AI設備篩檢2.5萬名長輩,篩出的近500人中有多達三分之一從來都不曉得自己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 很難自我察覺陳適安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的一種,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隨年齡愈大發生率愈高,但它最可怕的是患者很難自我察覺。因此,三年前台北及台中榮總即開始配合國健署,選定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針對65歲以上長者展開心房顫動的篩檢,其中包含嘉義縣衛生局。陳適安提到,中榮於嘉義縣篩檢2.5萬名65歲以上的長者,有417人顯示異常,而這些異常的民眾中,有三分之一不曉得自己患有心房顫動,如果沒有即時就醫,再次表現可能就會直接發生中風。他也說,透過篩檢即時給予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能幫助降低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因此篩檢對於早期察覺心房顫動以及預防中風,存在著很大的意義。穿戴裝置 協助揪病灶近年篩檢碰上疫情,也因此推進醫療端在遠距醫療及AI設備協助的研究,陳適安表示,心房顫動的監測可以透過具有快捷性與便利性的穿戴裝置,一旦患者被監測到有心房顫動,為避免中風的發生,透過國內積極推動的遠距醫療,都能馬上給予治療指引,特別是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鄉,遠距可以給予最大量能的協助。他也說,目前中榮在中區相關榮家及分院設置5G傳輸線,將病患生理數據及影像遠端即時傳輸至台中榮總醫療中心,協助縮短民眾到院就醫的時間與距離。陳適安提醒,心房顫動的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到六倍,若曾經有心臟不適的長輩,可以考慮透過穿戴式裝置,或主動詢問醫院是否有提供智慧型的監測服務,即時揪出自己是否為心房顫動的患者,避免後續心房顫動可能引發中風。一旦中風,自身可能需面臨因失能造成長期臥床、衝擊家庭經濟等狀況。新冠病患 合併心律不整陳適安表示,全球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從不少國家的案例看得到,有一定比例的新冠肺炎患者合併有心律不整。主要是新冠病毒透過ACE2受體入侵人體,而ACE2受體不僅遍及在肺部,也分布於心臟、血管。日本曾發表一篇研究,就證實新冠患者與心律不整之間的關係。陳適安團隊引用其內容,提供給國內醫界參考。他表示,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有部分會與抗心律不整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目的除了提醒以外,也希望醫界在用藥上能格外注意。專家小叮嚀疫情改變健康生活,建議民眾可以多於日常了解並善加使用穿戴式裝置,隨時監測自身與家人的各項身體數值,當出現異樣時也應立即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有醫療需求或使用慢性處方藥的患者也應保持定時用藥、規律回診的習慣,不要因為新冠病毒而讓中風有機可乘。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後不能馬上放心 醫曝染疫「4狀況」恐是偽陰性
不少民眾有疑似症狀或有接觸史,會使用居家快篩。但醫師提醒,感染發生還不夠久、試劑操作錯誤等4種狀況下感染COVID-19快篩可能造成偽陰性,建議間隔1到2天再次採檢。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召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記者會,高雄市民生醫院副院長林俊祐說明居家快篩採檢陰性的幾種可能性。林俊祐指出,除了真的沒有感染或感染的是其他病毒,有4種情況會造成快篩呈陰性。包含採檢時感染發生時間還不夠久,可能剛暴露感染源就去驗,病毒抗原量還沒有多到可以被偵測到;採檢技術不佳,如採檢方向不對、採檢時間過短等;或是操作程序失誤;及無症狀感染者已經快痊癒了才採檢等因素,都會造成偽陰性。林俊祐說,若民眾持續有症狀,或有明確接觸史,快篩陰性後,建議間隔1到2天再次快篩,以求精確。並提醒民眾快篩前務必詳閱說明書、跟著指示操作。高雄市今天啟動4處社區篩檢站9間醫院的小兒快篩陽性特診,快篩陽性且有症狀兒童可採檢、看診、領藥一次搞定。林俊祐說,民生醫院負責的社區篩檢站今天約有10名小朋友來看診,採檢PCR後,醫生會評估是否有危險症狀需住院,若無須住院,會詢問症狀,開立3到5天份的口服藥。民眾大多是騎車、開車前來,約10分鐘就可以看完,相當順利。北市衛生局日前承諾設快篩陽性兒童綠色通道,事後稱用藥複雜而轉彎,媒體詢問,小兒用藥是否困難。林俊祐說,現場準備藥品多為小兒科常見感冒藥物,如退燒藥、鎮咳等,如有特殊症狀,會再考慮送醫治療。陳其邁表示,高雄市小兒特診用藥是由各站負責的醫學中心或地區醫院備藥,醫師由基層診所專業小兒科醫師支援,藥師公會指派藥師。跟一般小兒科、地區醫院的藥品整備同等級,準備上沒有困難。至於各地區小兒特診情況,則因人口、大家看診習慣等情況不太一樣。國小生疫苗開打首週,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說,這2天每天約有300到500名學生接種,共約12間以上偏鄉、特殊學校完成施打,接種率近5成。沒有接獲不良反應通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高雄有2163例確診個案,高市府表示,其中有18例轉外縣市、21例重複鍵入、172例隔離轉陽、69例有外縣市足跡、特定娛樂場所21例、密切接觸者1821例、新案疫調中41例,整體看來職場接觸傳染增加,提醒民眾注意職場傳播風險。
-
2022-05-08 養生.人生智慧
林依瑩進擊的不老夢:副市長變居服員投入長照,解開年齡束縛打造不老傳說
當台灣高齡社會挑戰節節進逼,現任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顧問林依瑩,25年前,還是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學生時,早以「時間銀行」為論文主題,鑽研起台灣高齡社會的未來難題。先後加入老吾老、弘道老人基金會,也曾一度短暫擔任公職;幾年前,為了深入探討長照現場困境,她考取居家照服員,走入真實的照護;看見部落居民與長照現場的兩難,她又創辦伯拉罕合作社。耕耘公益領域20多年,該怎麼定義林依瑩的角色?她是倡議者、是政策家、是管理者、是創業家,也是走入現場的行動者。唯一不變的是心繫台灣高齡現場,嘗試不斷為公益領域,找尋創新突圍的新模式。解開年齡束縛 打造不老傳說在長照公益領域,林依瑩的名字早為大家熟知,但對社會大眾,印象最深刻的是10年前,才32歲、擔任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的她,「大逆不道」地帶著一群年紀超過80歲的阿公阿嬤環島全台騎車,所寫下的不老騎士傳說。2022年,高齡樂活、熟齡樂活已是社會鼓勵提倡的觀念,但10年前,林依瑩的種種嘗試更像是一場出格的離經叛道。那時社會主流的聲音是:「長輩就該好好伺候安養、怎麼能做如此危險的事,出了事怎麼辦⋯⋯」一聲聲質疑不絕於耳。林依瑩溫暖笑容下,藏了創新的心,不怕衝第一惹來的挑戰問句。隔年她再帶著阿公阿嬤登上小巨蛋,轟轟烈烈地辦了場百老匯音樂會,辦一場還不夠,隔年再辦、後一年再有⋯⋯,登上台的人數愈來愈多,就是要鼓勵大眾扭轉想法,年長不等於衰老,變老也能有夢、活躍帥氣。副市長變居服員 投入長照解開年齡的束縛,林依瑩看到的是,隨著高齡化進程加速,隨之浮上檯面的難解議題:長照現場。2018年,六都選舉,台中市長林佳龍意外落選,當時擔任副手的林依瑩,也跟著卸下職務。突然騰出大片時間,林依瑩發現,幾年前為了孩子移居落腳的台中東勢鄉達觀部落,正面臨中壯青年沒工作、原鄉長者缺照護。她乾脆苦讀考取居服員證照,親身上陣,當時接手的就是照護難度最高的四管個案。一位照服員,一年至多能承接的個案照護是5位,但林依瑩3年來,自己間接、直接照護的數量,就有30幾位,就算用盡所有時間,也無法解決偏鄉照護問題。林依瑩乾脆就地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以合作社模式打造「照護學校」,一手培訓當地居民成為居服員,創造就業機會,一面就地、就近解決偏鄉部落的長照資源缺口,也期待透過在原鄉的實作實驗,打造All in One 24小時整合照護服務,補足現行長照制度的缺口。走進長照現場 找到成長力量一派溫和、笑笑說話的林依瑩,為何總是一馬當先、無畏質疑,嘗試找尋創新方式挑戰傳統框架?她笑說:「可能我從小就是黑乾瘦(台語)的鄉下小孩,排行老大卻不是家裡最聰明的小孩,在班上也是平凡到會被老師忘掉的學生。」大概就是覺得自己這樣平凡不聰明,要做沒做過的事情時,若遇到外界出聲挑戰、質疑,林依瑩就會心頭掂掂思考哪兒沒做好。但正因看見彼此的初衷都是一樣的,林依瑩聽進了建議,修一點、改一些,反倒替自己周全作法,就這樣常常幫自己第一次的嘗試就做到了9分。從青春年華投入銀髮領域20多年從未離開,林依瑩說,都是因為在現場服務,看到了改變。林依瑩在部落打造的照護新模式,被媒體以《大安溪畔的奇蹟》為題登上封面故事,述說一位狀況極差的阿公,在經過完善照護,重新找回日常生活「奇蹟」。這種故事不只一樁。前陣子一位部落青年因車禍重傷臥床,太太承受巨大照護壓力,家中經濟也陷入困頓,而後透過伯拉罕培訓,成為居服員,外出投入居家服務工作。原本被列為低收入戶的他們,過一陣子捎來訊息,說改善了家中狀況。「聽見他們的消息,我真的很開心。」「正是因為在現場一次次看見生命轉變的時刻,才讓我這樣獲得方向與力量。」林依瑩說。啟動「雙大安」 整合照護模式日前,林依瑩又啟動了「雙大安計畫」,串聯台中大安溪畔達觀部落,以及位居首都中心的台北大安區。林依瑩解釋,許多人總以為長照的難題只會發生在經濟困頓家庭身上,但在台北市大安區,即便收入不低,也同樣面臨難題,「長照處境,不論貧、富,面臨的狀況其實都是一樣的。」她說。長期仰賴移工的照護並無法長久,All in one模式是林依瑩想創造一種能讓人安心返家的照護模式。尤其成為居服員後,林依瑩常常在現場看見許多家庭成員因為照護造成的緊張衝突,她知道,長照對於一個家庭,不僅是顧身也顧心。能夠返家,不僅能夠提升照護品質,也能讓許多個家庭重整關係、連結與對話。什麼是All in One 照護服務讓需要居家服務的病患個案在出院前夕,就能串聯醫療、護理,提供最完整的諮詢和照護。以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為例,以合作社為中心,整合調度人力、照護資源,用「一組人」、「不間斷」針對照護者的變動,客製提供整合、長期的專屬照護,需要照顧的個案不必入住照護機構,也能全時段的就地、在家得到妥善照顧。
-
2022-05-07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員榮醫院總院長張克士立志當小鎮醫師 盼落實分級醫療,就近照顧病患健康
「令人羨慕的不是活到多老,而是健康到老。」員榮醫院總院長張克士很早就立志要當小鎮醫生,到醫療資源較貧脊的地區行醫。「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倒一半」的醫療現況存在多年,他大聲疾呼應落實分級醫療,才能從最能貼近民眾的診所和地區醫院就近照顧病患的健康。成立24小時心導管中心在南投偏鄉長大的張克士,曾任台中榮總心臟科醫師,2007年把員林伍倫醫院轉型為員榮醫院,2016年接手員生醫院,整合兩院區的醫療資源,提升員榮醫療體系的服務,成立員林第一家24小時心導管中心,可執行心導管支架、心律不整電燒手術,建立「生命之鏈」急救動線,從急診室、心導管中心到手術室的設備動線在5至30秒內到達,也因快速的搶救機制曾讓心臟已停止跳動9分鐘的病患活過來,並康復回到工作崗位。禮聘好醫師下鄉服務張克士說,他不惜成本引進先進醫療設備、禮聘醫師下鄉服務,目前員榮醫院是中部地區唯一會做心律不整電燒手術的地區醫院,也從北部請來胃食道逆流賁門緊縮術熱凝療法的吳文傑醫師,成立胃食道逆流中心,連知名藝人病患都慕名看診,紐西蘭的醫師來學治療胃食道逆流新技術。員榮醫療團隊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精神,在神經修復、傷口整合性治療等都投注很多心力,以往糖尿病患可能因傷口難癒合需截肢,但員榮盡其所能救回病患的四肢,例如心臟科先打通腳的血管,再結合高壓氧、震波治療等;腦中風也結合神經科、復健科、中醫、高壓氧、靜脈雷射等整合性治療。「能得到病人的信任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張克士有很多病患是從年輕讓他看到老,甚至全家都讓他看診,還有一位從北部來看診的老太太,每次兒孫都會陪著她來看診,都讓他非常感動。多次到柬埔寨、蒙古義診曾拿下「台灣醫療貢獻獎」的張克士,除了常帶著員榮團隊參與公益活動,更多次到柬埔寨 、蒙古等地義診,甚至在疫情期間啟動5G智慧眼鏡跨海協助蒙古醫師遠距診療及教學,也非常注重員榮醫療體系員工福利,包括提升薪資、績效獎金、生育津貼等,增聘超額人力,讓醫護不超時加班,能有充足休息時間,避免血汗醫護,才能對病人有更完善的照護。張克士養生祕訣/隨機運動 唱歌、吹口哨紓壓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是心臟科名醫,但因長期做超音波、手術時穿鉛衣造成肩背受傷,曾經門診看到半夜近兩點,「醫師身心負荷都很大」,他認為,一定要養成隨機運動、適當飲食及找空檔紓壓的生活習慣。「健康一部分來自於基因,一部分靠自己。」張克士說,不是老爸有糖尿病,就代表你也會有糖尿病,生活型態的改變和調整,就可以減緩遺傳疾病的威脅。張克士的養生遵循中庸之道,不吃過冷或過熱食物,不喝咖啡和茶,只喝白開水,飲食採「總量管制」,吃飯從低升糖指數食物吃起,先吃菜、喝湯,再吃蛋白質食物,細嚼慢嚥,避免讓胰島素暴衝,就不會堆積脂肪而不易胖。國防醫學院畢業的張克士,從學生時代就被嚴格訓練體能,愛運動的他拉單槓可以連續拉15下以上,伏地挺身做40、50下,但因長期幫病人做心臟超音波,做心導管須穿十公斤鉛衣,造成肩和背產生鈣化性肌腱炎。後來靠做伸展運動、鍛鍊核心肌群,還有隨機運動,才改善狀況。張克士提醒大家,要替自己製造機會運動,他在辦公室常會起身走走,經常不搭電梯改走樓梯。喜歡隨機學習、隨機紓壓的他,會利用開車時在車內唱歌、吹口哨,他笑說「吹口哨是很好的腹式呼吸運動」。「每個生命片斷都是在享受自我實現」,張克士說,心靈的滿足非常重要,每個階段性的任務實現了,他就覺得很滿足,現在雪中送炭做公益,像幫助學生給獎學金,看到學生寫的卡片,或治好病人的病,看到病人的笑容,都讓他很快樂。張克士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心臟科、急救加護、重症醫學●現職:員榮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員榮醫院及員生院區總院長●學歷: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EMBA)碩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前台中榮總心臟內科、急診部主治醫師、前台灣醫院協會監事會主席、行政院退輔會榮光獎章得獎人、台灣醫療貢獻獎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一部分來自於基因,一部分靠自己;令人羨慕的不是活到多老,而是健康到老。
-
2022-05-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目前只能打莫德納 兒童疫苗首日接種率不高
兒童疫苗昨天開打,桃園市國小有學童緊張打針不敢看,接種後感到身體不適返家休息;彰化學童勇敢說「我不怕」。高雄四所偏鄉國小接種率不到一半,現場播放音樂影片,發放小點心,準備布偶娃娃,以溫馨氣氛緩解小朋友緊張,仍有小朋友哭了出來。新北今天開打,北市五日才打疫苗。國內十二歲以下兒童昨開始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只能選擇莫德納,家長若已簽署同意書,也可反悔,等著之後接種BNT,「想打莫德納就登記,如不想打,就不要打。」再者,孩子可在學校打疫苗,也可在醫療院所或社區接種站,作法彈性。醫師楊智鈞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身為爸爸,不同意讓孩子施打BNT或莫德納等mRNA疫苗,理由是mRNA疫苗為一種全新的疫苗開發技術,而幼兒的免疫系統正在發展狀態,mRNA可能會改變兒童的免疫系統。「mRNA疫苗技術太新、我實在太不懂了」,寧可選擇相對製程成熟的蛋白質疫苗技術。指揮中心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從理論來看,次單位疫苗的副作用確實較小,但目前並無次單位疫苗可接種。mRNA疫苗只是將能製造新冠病毒表面棘狀蛋白的mRNA送至人體細胞,並誘發人體產生抗體,不到一周就會被人體自己的酵素代謝掉,不會改變兒童免疫系統。高雄昨天四所偏鄉小校茂林、多納、新發國小先打,接種率約四成七,現場播放音樂影片,發放點心等措施緩解緊張。桃園市昨天由龜山大坑國小、蘆竹國小及中壢區芭里國小學童率先施打,大坑有二位小朋友出現身體不適,回教室休息後已無大礙。彰化縣偏鄉小校潭墘國小昨注射疫苗,雲林縣政府昨起由合約醫療院所開打六到十一歲兒童疫苗,部分家長趁勞動補假帶小朋友前往,但因意願書已繳給學校,基層診所也要求提供接種同意書,「非人來就打」,兩邊都要同意書,令人無所適從,家長抱怨「政府措施沒先完整告知,等於白跑了一趟」。新北今天在頂溪國小擔任疫苗施打先行學校,第一梯疫苗接種學生約二百人,約三成同意。台北市預計五日開始幫學童接種,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台北市符合施打資格的學童,第一階段同意接種約百分之四十六點九,也規畫九日媒合醫院開設「兒童疫苗特別門診」。
-
2022-04-2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家用快篩實名制 全省販售藥局與衛生所完整名單快速查
本土疫情升溫,最近快篩試劑需求大幅增加,指揮中心於27日公告,家用快篩實名制於4月28日起實施,民眾只要持健保卡,在健保特約藥局及偏鄉衛生所就可買到。今(28日)身份證雙號者先購買,詳細購買方式及販售的藥局與衛生所完整名單路、價格、數量等細節如下:一、販售模式:依循口罩實名制1.0於藥局通路販售模式。二、販售地點:全國4,909家健保特約藥局及58個偏鄉衛生所。.【販售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之健保特約藥局與衛生所名單】>>可購買快篩試劑機構快速查詢>>4909家社區藥局地圖查詢三、販售對象:持有健保卡/居留證之民眾;無年齡限制,每人均可購買。四、購買份數:每輪每身分證字號僅能購買1次(可代購),另視情況公布下一輪日期。1份5劑,每劑100元。五、販售價格:1人1份5劑,共500元(醫材原則售出,概不退換)。六、分流機制:比照口罩實名制1.0初期,以身分證字號尾數單雙號進行分流;單號星期一、三、五;雙號星期二、四、六;週日則開放全民皆可購買。七、販售份數:至少5,000萬劑,1,000萬份(人次)。八、販售資訊查詢:健保署、食藥署、藥師公會官網。另口罩實名制1.0從2020年2月6日實施,歷時2年多,將於4月30日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多數藥局轉為販售快篩試劑實名制),5月1日起欲購買口罩實名制的民眾請至145家藥局購買(藥局名單可至食藥署官網查詢)。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1800家藥局配合送藥到府 藥師憂藥荒
藥師公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全縣市及離島地區超過一千八百家社區藥局投入藥師親送服務。快篩實名制將於五月上路,但最近卻是一劑難求,包括許多目前居隔民眾都苦等不到快篩劑。黃金舜坦言,所有健保藥局快篩試劑呈「真空狀態」,許多民眾跑了許多家藥局,仍是買不到試劑。藥師公會已與指揮中心物資組聯繫,期盼貨源穩定,讓健保藥局有貨可賣基層藥師表示,為了確診者健康平安,藥師充當「foodpanda」、「Uber Eats」沒有問題,但往後送藥到府勢必遇到兩大問題,第一是缺藥問題,第二是如何收錢,如指揮中心無配套措施,確診者及藥師將面臨無藥可用及染疫危機。藥師易麗珍說,該藥局加入指揮中心送藥到府服務,是為服務居家照顧輕症患者的健康,雖然藥師充當「foodpanda」、「Uber Eats」都沒有問題,目前就是配合政府政策,就藥局藥師人力部分也會採輪休方式因應。但不具名藥師表示,隨著輕症確診個案居家照護人數日益增加,用藥需求也會上升,但一般藥局與醫院進藥、備藥流程不同,如今包括心臟病等慢性疾病部分用藥,於藥局均有缺藥問題,送藥到府上路後,缺藥情形恐雪上加霜,這將是未來的一大挑戰。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藥師沈采穎說,若依最新送藥指引,藥師送藥可以由大樓管理員代收或放置信箱,應可由藥局助理送藥即可,藥師只要透過視訊、電話諮詢衛教即可,如果一定要親自送達,一旦往後居家照顧人數多時,「藥師送藥,根本就送不完。」更何況偏鄉地區距離遙遠,送藥一次可能就是一小時以上的時間。此外,若民眾購買藥物或五月十五日健保部分負擔上路後,要需支付相關費用。沈采穎說,藥師要如何說收錢,這會是個問題,藥師公會應研擬配套措施,否則藥師收錢後,恐增加染疫風險。藥師柯明道說,他的藥局為一人藥局,無法應付送藥到宅,但就目前全台一千八百家藥局加入送藥到府計畫,家數應該是足夠,但對於偏遠地區來說,仍有藥師人力不足問題,藥師公會應調配人力支援。至於,快篩試劑仍是一支難求,易麗珍說,該藥局四天來已無快篩試劑進貨,一直是缺貨情形。沈采穎說,現在必須是民眾事先預購,才有機會買到試劑,主要是指揮中心指出,未來快篩試劑有機會降價,許多民眾多在觀望,不急著購買,而藥局也不敢進貨太多,避免往後售價高於進價反而虧本,但如此恐不利於第一時間找出確診患者。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送藥到宅當「foodpanda」 藥師:還有想不到的兩大困境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暴增,指揮中心宣布,全國一周內啟動輕症確診個案居家照護計畫,確診者隔離期間領藥方式,將由醫師看診開立處方箋,藥師調劑送藥到府,或由親友代為領取。基層藥師表示,為了確診者健康平安,藥師充當「foodpanda」、「Uber Eat」沒有問題,但往後送藥到府勢必遇到兩大問題,第一是缺藥問題,第二是如何收錢,如指揮中心無配套措施,確診者及藥師將面臨無藥可用及染疫危機。藥師易麗珍說,該藥局加入指揮中心送藥到府服務,是為服務居家照顧輕症患者的健康,雖然藥師充當「foodpanda」、「Uber Eat」,這都沒有問題,目前就是配合政府政策,就藥局藥師人力部分也會採輪休方式因應。但不具名藥師表示,隨著輕症確診個案居家照護人數日益增加,用藥需求也會上升,但一般藥局與醫院進藥、備藥流程不同,如今包括心臟病等慢性疾病部分用藥,於藥局均有缺藥問題,送藥到府上路後,缺藥情形恐雪上加霜,這將是未來的一大挑戰。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藥師沈采穎說,若依最新送藥指引,藥師送藥可以由大樓管理員代收或放置信箱,應可由藥局助理送藥即可,藥師只要透過視訊、電話諮詢衛教即可,如果一定要親自送達,一旦往後居家照顧人數多時,「藥師送藥,根本就送不完。」更何況偏鄉地區距離遙遠,送藥一次花費的時間,可能就是1小時以上。此外,若民眾購買藥物或5月15日健保部分負擔上路後,要需支付相關費用時,藥師要如何收錢,這會是個問題,藥師公會應研擬配套措施,否則藥師收錢後恐增加染疫風險。藥師柯明道說,他的藥局為一人藥局,人手不足,無法應付送藥到宅,但就目前全台1800家藥局加入送藥到府計畫,家數應該是足夠,但對於偏遠地區來說,仍有藥師不足問題,藥師公會應調配人力支援。至於,快篩試劑仍是一支難求,易麗珍說,該藥局4天來已無快篩試劑進貨,一直都缺貨。沈采穎則說,現在必須是民眾事先預購,才有機會買到試劑,主要是指揮中心已指出,未來快篩試劑有機會降價,許多民眾已在觀望,現在不急著買,而藥局也不敢進貨太多,避免往後售價高於進價,藥局反而虧本。指揮官陳時中說,家用快篩實名制希望5月初上路,而國產家用快篩試劑每月最大產能可提升至1280萬支,後續新採購設備到位後,每月產能可上看1580萬支。不過,沈采穎說,若以全台流動人口、上班族約500萬人每周快篩一次,居家隔離者每3天快篩一次,一個月至少需要2000萬至3000萬支快篩試劑,目前國內產能不足,勢必要向國外採購,指揮中心應及早因應,避免如同當初採購不到疫苗的情形,再度上演。
-
2022-04-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藥師送藥一件補200 藥師:補助不夠、但我們不在意報酬
下周全國啟動確診者居家照護,藥師送藥到宅也已有1800間藥局加入服務。不過外界關心面對染疫患者,送藥過程如何確保藥師漸少接觸風險。藥師公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以放置信箱或是交給管理員交付藥物,不會和確診者接觸。另外,藥師送藥可獲補助一件新台幣200元、離島偏鄉則為一件新台幣400元,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將從特別條例的預算支應,黃金舜則稱「補助遠遠不夠,但我們不是那麼在意報酬」。黃金舜也表示,花蓮等地較偏鄉,很多藥局需送藥到原民部落,當地藥師公會也協商幹部合作,如一人藥局無法配合到宅時間由藥師親自送藥,就會尋求其他藥局藥師支援。不過因送藥過程牽涉藥品品質,因此站在藥師公會立場,還是希望所有藥師一定要親自送藥。除了送藥服務,藥局現在快篩試劑一劑難求,外界質疑是否因為實名制即將上路,價格壓低,導致藥局進貨意願下降?黃金舜表示,現在所有健保藥局快篩試劑確實已呈「真空狀態」,民眾跑十家、八家買不到是事實。藥師公會也與指揮中心物資組聯繫,希望透過指揮中心協商快篩公司,讓健保藥局可以登記,起碼有一、兩周讓藥局端有快篩試劑可賣給民眾。
-
2022-04-1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停課新標準今上路「9大QA秒抓重點」不跟進各縣市名單一次看
校園確診數增加,停實體課程學校超過200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12日)與教育部共同發布校園因應COVID-19暫停實體課程實施原則,今天正式上路。《聯合新聞網》為讀者快速整理停課新標準重點,並且列出有哪些縣市不跟進。停課新標準今上路 9大QA一次看Q1:校園防疫新制是什麼?高中職以下確診個案同班同學均為「密切接觸者」,需居家隔離10天;若全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班級,或全校達10班以上班級停課10天,該校實施全校停課,教職員工應進行「自我健康監測」。短期補習班及幼兒園等,也比照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規定。Q2:跟確診個案同班怎麼做?出現確診者的班級全班進行居家隔離,暫停實體課程10天,待篩檢結果全數為陰性,才恢復實體課程。Q3:跟確診個案不同班,但是有一起修課、參與社團、搭交通車、在校內用餐,也要停10天嗎?暫停實體課程1至3天,進行自我健康監測。Q4:全校停課標準是什麼?學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班級或全校達10班以上班級暫停實體課程10天,得實施全校暫停實體課程。Q5:大專院校停課標準是什麼?學校1/3以上科、系、所班組暫停實體課程10天,該校得實施全校暫停實體課程,該校教職員工生應進行「自我健康監測」。Q6:隔壁班有學生確診,擔心想請假,可以請什麼假別?教育部主任秘書廖興國指出,若因為在居家隔離請假,不會算在出勤紀錄中,若學生和確診者足跡接觸,疫調後不屬於密切接觸者,擔心想在家請假觀察,算一般性請假。Q7:為何全校達10班才全校停課?有無配套?廖興國表示,抓10班是與相關局處討論的結果,當初以8班為標準再加2班,關於配套,會請學校訂「學校持續營運計畫」,不管有無染疫都要造冊,員工出入動線、活動足跡、如何居家辦公等,都需要規劃。Q8:會加強進校園的規範嗎?例如先快篩才能進入?目前進學校都有量體溫、噴酒精等防疫措施,廖興國表示,若要先快篩再進校園,仍要由指揮中心指示。Q9:偏鄉地區班級數較少,停課標準是否也相同?停課標準有三分之一班級與十個班級2個原則,會這樣訂就是因為有些較小的學校,班級數沒這麼多,如果用三分之一來看,每年級一班,那全校有六班,三分之一班就是二班,就能達到停課標準。不參與中央學生停課標準縣市及作法彰化縣停課標準:縣長王惠美表示,彰化縣停課標準依照中央「原先原版」,彰化會依照專業視縣內整個疫情狀況來評估,若是很緊急的狀況,不見得要到三分之一標準就會要求學校停班、停課、停學。南投縣停課標準:十二歲以下國小及幼兒園學生:要全校有兩班有師生確診,就全校停課,改線上教學。雲林縣停課標準:十二歲以下國小及幼兒園學生:包括預防性停課,一班凡有一位師生被匡列居家隔離,該班預防性停課一至三天;全校有兩位以上師生被匡列居家隔離,該校預防性停課一至三天,若採驗結果陰性即可復課。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一班有一位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班停課十天。全校有兩位以上師生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列為確定病例,該校停課十天。凡有鄉鎮市區有三分之一學校全校停課,該鄉鎮市國小全部停課。圖表看新版停課標準
-
2022-04-13 新聞.元氣新聞
致力縮短城鄉醫療差距 北榮院長首度親赴花蓮示範手術
根據衛福部2020年統計,北北基地區將近7000多家醫療院所,花蓮卻只有284家。為了縮短城鄉醫療差距,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前往花蓮,親自示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玉里、台東、鳳林分院的骨科醫師都到現場學習,期望未來幫助花蓮居民不需舟車勞頓到台北,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的技術和醫療服務。陳威明為台灣骨腫瘤及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權威,行醫30年已完成超過3萬例手術,他今天親赴花蓮主持榮總玉里分院新任院長胡宗明的就職布達典禮,並於會後示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這是首度有台北榮總院長親自至玉里分院施行手術。這次幸運接受骨科權威執刀的83歲林老先生,深受左腿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對於自己不需北上就能由總院長執刀,當地又有玉里分院醫療團隊細心照護,林老先生表達由衷誠摯感謝。陳威明曾在花蓮鳳林分院服務兩年,偏鄉醫療資源不足,面臨的限制與挑戰,他都相當了解,也因此更尊敬偏鄉醫師,也希望加強總院與分院的人才技術交流,縮短城鄉醫療差距。陳威明鼓勵年輕醫師有機會能下鄉服務,體察偏鄉醫療困境,可以學到不同的經驗和人生體會。新任榮總玉里分院院長胡宗明自國防醫學院畢業,取得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歷經精神科主治醫師、老人精神科主任、精神部主任、副院長等,曾任東區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推動小組委員、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推動小組委員、社團法人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無給職理事、健保署政策專業諮詢專家等。胡宗明推動精神科專業領域貢獻卓著,109年以玉里分院職能治療社區職業復健「治療性社區玉里模式」,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認證(SNQ)。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民眾最關心3件事 游美月:癌症新藥及帳單、健保給付
「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共邀請21位癌症相關權威,並於今天在元氣網粉絲團線上直播,第一天上午場登場講者包括國衛院長梁賡義、健保署長李伯璋、前監察院長王建煊,以及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中國附醫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高雄長庚血液腫瘤副主任王銘崇、台大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以及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國內covid-19感染病例數飆升,2022癌症高峰論壇因此改為線上直播。游美月指出,癌症論壇連續舉辦四年,最重要的推手是梁賡義院長,若不是國衛院的全力支持,不可能成就這個國內最大規模的癌症論壇。每當受到疫情影響生活決策時,游美月借用梁賡義心法指出,民眾要從內心堅定,不要影響正常生活,可供民眾面臨疾病挑戰時的借鏡。游美月說,為了更了解癌症病患的需求,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也進行一份網路民調,發現民眾最關心的三件事情是,癌症新藥、癌症帳單、健保給付,這三件事情關係到每一個人的家庭與健康。而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以無私、無畏的精神,不僅給予偏鄉學童教育、成立無子西瓜基金會照顧老人家,並以癌症病患過來人的經驗跟民眾分享。游美月指出,王建煊以喜樂的心態面對癌症,每天照常作公益事,令人敬佩。此外,聯合報也會腳步不停地協助讀者得到最新最正確的資訊,幫助大家維持健康、對抗疾病。游美月說,感謝眾多合作夥伴共同舉辦這樣盛大的論壇,尤其好多醫學中心及癌症病友團體一起參與,共同創造一個溝通的平台。.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4-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在家隔離指引下周定案 專家:火燒屁股還試辦
本土疫情短短八天內從二位數飆至三位數,昨本土三八二例再創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本土案例單日若破一千五百人,將啟動輕症在家隔離措施,相關指引下周定案並尋求縣市試辦先行。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批評,都火燒屁股還在試辦,國外早有方式可借鏡,應盡快頒布細節施行。中區指揮官黃高彬則透露,專家已開會討論輕症在家隔離事宜,分流年齡、就醫綠色通道等配套為討論重點,偏鄉民眾確診而無法自理生活,會考慮安置集中檢疫所。王任賢表示,避免醫療崩潰,「輕症在家」是當務之急。既然走向「減災」,別再糾結可能會造成家庭群聚,否則只會走進死胡同,既然是輕症,家戶感染也沒有關係。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輕症在家隔離最重要二原則為「照顧不能出問題」及「不讓感染擴大」。應訂出在家照護時家人間的相處條件,除盡量不要接觸、勤洗手外,家戶密切接觸者也應定期快篩。輕症在家隔離措施啟動基準,陳時中說是以醫療、檢疫資源計算。以居家隔離十天計算,台灣每天可承受的新增個案約一千五百人,才以此作為啟動時機。陳時中表示,輕症在家隔離相關指引預計下周定案,初步要考量四大方向,包括住宅形式、社區疫情程度,並設置確診者關懷中心及架設遠距醫療平台等,一旦輕症者病情出現變化,可立即詢問或轉診到醫院。立委賴惠員、蔣萬安昨於衛環委員會質詢時,質疑相關執行面指揮中心至今沒有譜,憂心兵荒馬亂上路。陳時中表示,希望能有多樣性的選擇,後續需要與社區溝通,目前的作為都是希望本土疫情的高峰,不要太高、太陡。因應未來疫情變化及輕症在家隔離,指揮中心備有一萬八千台血氧機供調度,另有三千台血氧機在集中檢疫所。對專家提醒國內備藥不足的問題,指揮中心將增加採購抗病毒藥物,包括輝瑞口服藥「Paxlovid」將以十萬人份以上數量規畫,BNT疫苗採購也進入到最後簽約階段。王任賢認為,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重症。去年曾發生感染者於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忽然血氧降低而去世憾事,在家隔離也應配備血氧機,空出醫院的病床,隨時接應病情出現變化的確診者。黃立民說,據國外研究,血氧機無太大幫助,最重要應是讓民眾可諮詢求助,一旦在家出現胸悶、呼吸喘、倦怠等症狀,能快速就醫,別再將責任放在一九二二專線或衛生局,否則將像去年一樣出現壅塞。
-
2022-04-07 新聞.杏林.診間
中醫師的愛在偏鄉迴盪 巡迴醫療20年服務兩百多萬人次
離島、偏鄉等醫療資源缺乏地區,民眾常無法得到妥善的醫療照顧,如花蓮等東部地區,因交通不便及醫療資源不足,造成東部地區民眾平均餘命遠低於全國平均值3歲,這些年來,中醫師公會全聯會鼓勵醫師前往東部,同時也往東部進行巡迴醫療,希望增加東部中醫治療的可近性 ,造福民眾。花東地區是台灣幅員廣大,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地區,中醫師公會全聯會2003年起開辦巡迴醫療,至今已經20年,大力支援花東巡迴醫療,使用占比為24%,每周巡迴116個醫療資源不足鄉鎮,289個巡迴點,共有408位醫師及435位工作團隊加入巡迴醫療團,服務35萬7391人次民眾,開辦至今已服務超過231萬人次。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目前巡迴23鄉鎮,68個巡迴點,有四家獎勵開業院所,大大増加東部地區民眾就醫的可近性。目前健保醫療資源不足改善方案,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開業 ,自20年前無中醫鄉人囗占155萬 ,降至目前72萬8533人,而巡迴醫療50歲以上就醫人口占率78.98%,可見中老年人是最大的受益者。理事長柯富揚今、明二天辦理中醫醫療資源不足地區「花蓮巡迴醫療訪視活動」,訪視於2018年獎勵開業的大正中醫診所,於壽豐鄉服務當地民眾。接著參訪由花蓮慈濟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吳欣潔于花蓮市開業的中醫診所。4月7日預計訪視由花蓮縣前理事長、中醫師江瑞廷支援的山地鄉萬隆鄉見睛村。最後參訪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急診、中西整合醫療病房,特色是西醫住院中醫會診,雙主治醫師照顧病患及日間照護。花蓮是一狹長的縣,不管山地和偏鄉、路程多遙遠,都有中醫巡迴醫療的蹤跡。愛在偏鄉迴盪 ,一直都是中醫的使命。民眾醫療需求在哪裡,中醫就在那裡。
-
2022-03-29 新聞.元氣新聞
長期肺病意外找出「肝水泡」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立功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及早揪出病灶。桃園市一名80多歲長者長期有呼吸道症狀,原先以為是肋膜積水,但受限交通不便無法就醫,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使用手持行動超音波檢查,確認肋膜未積水而是增厚,卻發現肝臟水泡(肝囊腫),協助轉往醫院治療,及早確診及早治療。因應原鄉離島遠距、行動醫療所需,仁寶電腦公司捐贈71台手持式無線超音波系統,提供原鄉離島衛生所使用。衛生福利部今舉辦捐贈記者會,由次長石崇良代表受贈及頒贈感謝狀。手持式無線超音波體積輕小、機動性高,操作時只需一台平板即可即時獲得檢查影像,方便醫師在原鄉離島看診或至部落巡迴醫療時使用,讓民眾能提早診斷,使用範圍包括肝、膽、腸、胃以外,也包括肺、腎、婦科、泌尿系統及腹腔創傷內出血檢查。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透露,原鄉或偏鄉沒有這麼多專科,傳統標準型超音波也不適合移動到部落,行動超音波對於居家醫療、長照或簡單緊急醫療處置有相當實用性,尤其腹部超音波臨床應用廣泛,包括軟組織、肺臟、心臟等,可以讓偏鄉居民得到更好照護。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郭瑩璱表示,感嘆科技進步照顧偏鄉,回想25年前,當時必須2人一組、扛著30公斤的超音波,搭巡迴車進入偏鄉,尤其上台階最困難,若有行動超音波,可讓醫療人員輕鬆不少,更可造福偏鄉民眾。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過去在偏鄉實施6大策略、3大主軸包括:「強化在地人力」盼增加公費生額外容額,提升在地人力;「醫學中心支援計畫」藉由其他醫學中心力量,補足專科人力不足;「科技遠距醫療」借重科技拉近城鄉差距。石崇良說,我國2018年遠距醫療法規鬆綁,也增加傳輸寬頻至100Mbps、結合醫學中心佈建專科團隊人力及診斷輔助設備,除了已有的眼底鏡、耳鏡等五官鏡,接下來用超音波看「五臟六腑」也相當重要,加上健保給付,可逐步提升醫療品質,預計4月底前將設備送至偏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超音波檢查對於確診疾病有非常大幫助,他長期在偏鄉進行C肝防治,最擔心若疾病沒有症狀或延後就醫,影響病人預後狀況,尤其在C肝治療,不希望演變為肝硬化、肝癌,若有癌症必須先治療,後續再治療肝炎,超音波即可提早檢查出腫瘤。戴嘉言舉例自己的一名偏鄉病人,治療C肝前照超音波發現腫瘤,立刻協助轉院做電腦斷層、開刀,完成肝癌治療後,才開始吃藥治療肝炎;另一名台東家醫科醫師,也是在病人治療前,用超音波檢查出3公分腫瘤,立即轉往醫院治療。在B、C肝慢性防治中,除了超音波外,血清檢測一樣重要。戴嘉言說,懷孕會增加胎兒蛋白,肝癌也會有胎兒蛋白,若血清檢測若發現胎兒蛋白增加,必須警覺。因此專科醫師在治療慢性肝炎前,會先確診是否有肝癌。
-
2022-03-29 新聞.杏林.診間
護理師自費 替洗腎患者送餐
衛福部台東醫院成功分院洗腎室日前地震斷管損壞,經5天修復測試,昨天重啟洗腎服務,護理師張素梅在患者外送台東洗腎期間,擔心長輩洗完腎血糖低,還要搭1個多小時車程才能回家用餐,自費近5000元購買便當送上車,長輩稱讚她的貼心「就像女兒一樣!」張素梅說,長期在洗腎室服務,知道多數長輩需要更多關懷,地震後長輩必須遠赴台東醫院洗腎,因洗腎前要量體重決定洗掉多少水分,為減短洗腎時間、降低不適感,多數長輩只吃少量早餐,震災後被迫到市區洗腎,來回車程近3小時,要撐到回家才能進食相當難熬。「災後助人這小事我做得到!」她說,患者外送洗腎期間,她幫20名患者買餐盒、便當,當中2名長輩吃素食,近中午時到台東基督教醫院等洗腎中心外等候,接送交通車抵達後,就提著便當、餐盒上車發送,還叮嚀長輩要慢慢吃。「素梅像女兒一樣窩心!」洗腎患者昨回到成功分院洗腎,向張素梅及醫院表達謝意,才知道這是她自掏腰包買的便當,直說不好意思。98歲林爺爺感動地說,連家人都不一定能想得那麼細膩,感謝善心護理師。
-
2022-03-24 癌症.抗癌新知
當歸萃取物降低腦癌復發 花蓮慈濟抗癌有成
十多年前花蓮慈濟醫院發現,當歸萃取物可以治療癌症,進而開發標靶抗癌藥物,可有效治療惡性腦瘤,近年再成功研發胰臟癌新藥。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花蓮慈院致力研發各式癌症治療方案,要成為癌症病人的最後希望。林欣榮指出,成立慈濟醫院的目標之一,是讓中醫中草藥發揚到全世界,慈院團隊自2001年起投入中草藥萃取物的研發,從當歸中萃取出小分子正丁烯基苯酞(z-BP),成功開發標靶抗癌藥物。腦癌幾乎被視為不治之症,林欣榮說,當歸萃取出的z-BP可調和人體細胞的穩定性,讓已變異的細胞重回正常運作,且沒有明顯副作用,此即中醫強調的「祛邪扶正」。此標靶藥物已治療十多位腦癌病人,第一期的人體實驗成果也發表在國際期刊。腦癌復發患者使用傳統抗癌西藥,以往只能存活約4個月,但慈濟的病人初步成果平均存活超過17個月。一位43歲腦癌復發患者,經過慈濟開刀治療後,至今存活超過2年。這項發明獲得多國專利,也取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及台灣食藥署的臨床試驗許可。花蓮慈院也開發溶瘤病毒療法,林欣榮解釋,是運用溶瘤病毒來吃掉人體內的癌細胞,一位大腸直腸癌患者,原被判定餘命不到4個月,使用溶瘤病毒療法後,成功存活至今2年多。慈院團隊開發治療胰臟癌的新藥EF-009,動物試驗證實可延長壽命2.2倍,同樣獲得美國FDA和台灣食藥署通過進行人體實驗。針對新冠疫情,花蓮慈院團隊利用本土八種中醫藥草,成功研發可以阻斷病毒的「淨斯本草飲」。林欣榮指出,這些中草藥都是自然物,已生產系列產品;藥粉形態濃縮散更取得衛福部外銷許可,已幫助40多國抗疫。「淨斯本草飲」除了阻斷突變株病毒感染外,並具有恢復心肌功能、調適老化高血壓、平衡血糖、改善巴金森神經退化、抑制抗藥性癌症生長等多靶點、多功能、多效性的潛力。放眼未來,林欣榮說,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計畫設置重粒子中心,照顧花東偏鄉居民外,再結合西醫的標靶藥物、免疫抗體、免疫細胞療法、溶瘤病毒療法,以及小分子新藥,中醫及中草藥合療,成為癌症患者最後的希望。
-
2022-03-22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接續型雙標靶治療 肺癌突破五年存活門檻
● 肺癌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晚期肺腺癌最多● 咳嗽、咳血、呼吸困難等症狀,恐罹患肺腺癌● 癌症治療目的,以維持病人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為主條件符合 可申請健保給付台灣肺癌的發生率雖非第一位,但死亡率卻高居第一位,診斷時以晚期肺腺癌居多。所幸現今的肺癌治療方針多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表示,通常病患最關心的是治療後的存活期及經濟負擔等問題,晚期肺癌若採取接續型雙標靶藥物治療,病患存活期有機會超過5年,且符合條件者,均能申請健保給付,大幅降低患者經濟壓力。標靶接力 偏鄉癌患少奔波夏德椿曾收治家住南投信義鄉的70多歲老太太,三年前因咳嗽、咳血等症狀確診為肺腺癌,經過二年多的第二代標靶治療後,產生抗藥性,出現呼吸困難、肋膜積水等惡化症狀,便立即替患者進行切片,確認有T790M基因突變,進而協助患者以健保給付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接續進行治療,至今病人依然持續配合治療中。夏德椿表示,癌症治療兩大目的,一是維持病人生活品質,一是整體存活期延長,像這名患者因家住偏遠,以標靶治療,只需每天在家中服藥,並定期回診,讓年長者免於舟車勞頓,不僅延長存活期,副作用較低,更維持生活品質。2+3療法 存活期63.5個月過往的觀念中,病患可能認為一種藥物就應該永久有效,但是事實上卻不會,因爲會產生抗藥性降低治療效果,且抗藥性的機轉千變萬化,有非常不同的表現存在。夏德椿解釋,所謂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例如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當接受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治療一段時間後,可能會產生抗藥性,而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也就是視病人是否有T790M基因突變,再接續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根據最新的亞洲國際大型研究GioSwinG統計,以亞洲各國肺癌治療的真實世界資料,接受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整體存活期可達63.5個月,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令人振奮的消息。醫病共決 找出最適合療法除了存活期的延長外,病人也會關心是否能負擔得起治療費用、副作用等,通常醫師會與病患進行SDM(醫病共決)討論,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醫師與個管師會透過衛教工具,羅列包括罹癌型態、期別等資料,做為治療選擇的依據,因此,患者可依據病情以及其經濟負擔、是否須兼顧工作、住家距離醫院遠近等問題,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選擇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