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伸展運動
共找到
255
筆 文章
-
-
2024-11-26 焦點.元氣新聞
生活、工作壓力大,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入睡? 睡眠醫學專業的醫生教你好入睡,「唯一推薦天天喝的安心助眠神隊友」。
現代人生活、工作忙碌緊湊、壓力爆棚,連帶睡眠也受到影響。明明很想睡覺,躺到床上思緒卻很清楚嗎?或是入睡後卻處在半夢半醒、多夢的狀態?還是睡滿八小時卻感覺只睡四小時呢?想要了解幫助入睡方法,讓人容易入睡、好好休息、隔天精神好,首先需要了解睡眠的機制。想了解難以入睡怎麼辦?要先認識「睡眠旅程」!擁有睡眠醫學專業的「傑夫醫生」(楊陞) 說明,人體在睡前會產生「好眠因子」,是開啟完整睡眠旅程的關鍵,隨著年紀增長、生活壓力漸大,「好眠因子」會日趨減少,導致越來越不易入睡。即便順利入睡之後,在睡眠旅程中還是會遇到許多挑戰,例如因上班、課業、家庭生活產生的「壓力因子」會開始干擾睡眠旅程,進而導致「容易清醒」、「短眠」、「隔天精神不好」的狀況 。幫助入睡、助眠方法:補充自然助眠食物營養,自然調理、幫助入睡如何讓體內的「好眠因子」增加,幫助入睡呢? 傑夫醫生建議:睡前不滑手機、不喝咖啡,或是放鬆訓練(瑜珈或伸展運動、聽輕柔的音樂)等等改變睡前作息的方式都能幫助入睡。此外,也能透過天天安心攝取自然助眠食物的調理,例如睡前喝牛奶,也是打造「好眠因子」、幫助入睡、開啟睡眠旅程的好方法。牛奶中的鈣有助於神經的正常感應性,睡前熱熱喝牛奶能夠幫助入睡的同時,在睡眠旅程中也能好放鬆、安穩休息。此外,也重點整理以下5個幫助入睡方法:● 建立規律作息每天盡量在相同時間上床和起床,即便是週末也建議盡量維持,以助於穩定生理時鐘,避免身體的「時差感」,來提升整體睡眠品質。舉例來說,如果平日早上七點起床,周末也應盡量保持在七點到八點間起床,即使睡得再晚,也建議讓身體逐漸適應穩定的作息,形成良好的習慣。● 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創造一個有助於放鬆的睡眠環境能顯著改善入睡效果。可以選擇柔軟的床墊與枕頭,並調整臥室的燈光,使其柔和並將燈光調暗。此外,控制室內溫度,保持在稍微偏冷的範圍(如攝氏22-24度)更能促進入睡。● 睡前進行放鬆練習練習深呼吸、冥想或輕瑜伽,幫助放鬆身心並更容易入睡。深呼吸技巧例如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氣7秒、吐氣8秒),能有效減輕緊張,幫助更快入睡。● 注意睡前飲食晚餐避免油膩食物與含咖啡因食物,改喝溫牛奶助眠。● 使用助眠工具播放白噪音、助眠音樂掩蓋外部的雜音,創造平靜放鬆的睡眠氣氛。此外,因為薰衣草、洋甘菊等精油有放鬆效果,可以滴幾滴在枕頭上或使用擴香機來助眠。擁有睡眠醫學專業的傑夫醫生建議:睡前喝含有珍貴芝麻素的溫牛奶來自然調理、幫助入睡。想顧好睡眠?攝取含有芝麻素的助眠食物是關鍵!芝麻素是從一粒小芝麻萃取而出,每粒含量不到1%的珍貴精華,等同於每100公斤的芝麻只能萃取出約0.5公斤的芝麻素!此珍貴芝麻素能夠幫助入睡,再搭配帶有色胺酸、維生素B6、B12、葉酸的溫熱牛奶,讓睡前熱熱喝、助眠再加分。現在市面上也有「晚安奶粉」的產品,能天天飲用,以安心、有效的方式補充營養,幫助入睡*。傑夫醫生推薦最多人喝**的「克寧晚安奶粉」,天天補充自然助眠食物營養,幫助入睡*傑夫醫生建議睡前喝一杯溫熱的「克寧晚安奶粉」,不僅能建立睡前儀式感,也能以安心、有效的方式持續補充自然助眠食物的營養,幫助入睡*。傑夫醫生推薦最多人喝**的「克寧晚安奶粉」,一小杯就含有足量芝麻素搭配高鈣牛奶,幫助「好眠因子」的生成。每一小杯210毫升含有11.1毫克的珍貴芝麻素,達到保健品級的劑量,小小一杯具備足量營養,同時又是低脂、低熱量配方,睡前兩小時飲用無負擔又不會常常跑廁所。「克寧晚安奶粉」芝麻素好助眠*、熱熱喝好放鬆、隔天好精神!「克寧晚安奶粉」是所有人***都能天天喝的安心助眠首選!此外,「克寧晚安奶粉」是100%源自食物、擁有「潔淨標章 -八大不添加」,天天飲用溫和有感,不用擔心會產生依賴性,而且孕婦、年長者也都能飲用,所以克寧晚安奶粉才能成為所有人***都能天天喝的安心助眠*首選!*克寧晚安奶粉添加芝麻素,能夠幫助入睡。**Kantar凱度消費者指數資料指出克寧晚安奶粉是2022/09/12至2023/09/10期間最多人選擇購買(No.1)宣稱幫助入睡的奶粉。***本產品不適宜一歲以下嬰兒飲用。
-
2024-11-22 焦點.健康知識+
容易感冒與不易感冒的人差別在哪?想加速康復靠它可抑制病毒
入秋後天氣逐漸轉涼,民眾也要多注意溫差,不要感冒了。日本山田養蜂場健康科學研發部的經理松崎英典就教大家如何從日常習慣中預防感冒,並在感冒時加速復原的方法。容易感冒與不容易感冒的人差別在哪?入秋後空氣乾燥,容易引起感冒等傳染病的病毒會變得更加活躍,然而,可以發現有些人是反覆感冒,有些人卻好像比較不容易生病。差別其實就在於「免疫力」,如果免疫系統很強,就算病毒侵入身體,也不太可能導致感冒,如果真的感冒康復速度也非常快。由於目前沒有針對感冒病毒的特效藥,感冒藥只是減緩症狀而非殺死病毒,因此要保護身體免於感冒侵害,最好的方式還是增強免疫力。會降低免疫力的日常習慣松崎表示民眾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模式,如果有以下壞習慣,就可能降低身體的免疫力。1.沒有做足身體保暖當身體變冷時,血管會收縮,當血液流動變差時,就會影響體內營養素和氧氣的輸送,進而導致健康問題,松崎指出,體溫每下降1度,免疫力就會下降30%。因此預防感冒要先改善血液循環,例如避免吃讓身體寒涼的食物,也要特別注意頸部、手腕和腳踝等部位的保暖,因為這些地方都有主要血管。2.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減少免疫細胞的數量,並且降低抗氧化能力,容易使人體產生活性氧,過多的活性氧會傷害免疫系統,因此最好每天睡足7~8小時。 3.飲食不均衡不均衡的飲食習慣會使腸道環境惡化,腸道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細胞,被稱為「免疫的核心」,因此應盡量避免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增強身體免疫力的習慣除了改掉上述壞習慣之外,也建議試著養成以下習慣增加身體抵抗力:1.適度出汗的運動 運動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但要注意是可以持續進行而不會過度勞累的運動,建議平常沒有健身習慣的人先從簡單的走路或伸展運動開始。2.改善睡眠品質 睡得好免疫力就會提升,改善睡眠品質的關鍵是調整生理時鐘,可以先從固定起床時間開始,並養成白天起床後到外頭曬一下太陽的習慣。 3.每天泡澡15分鐘 洗澡時泡在浴缸裡可以提高核心體溫,建議用40度左右的熱水浸泡15分鐘,脖子以下都要浸泡在熱水裡,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免疫力。4.均衡飲食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維持健康、提升免疫力。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外,也建議多補充乳酸菌和膳食纖維,有助於改善腸道環境。另外食用生薑等溫補食物有助於預防感冒。 5.多笑快樂的人似乎也看起來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壓力確實會影響身體激素分泌,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的保護功能下降,除了和朋友進行一場愉快的聊天、看搞笑節目之外,微笑或是模仿笑聲也有增強免疫力的效果。感冒了如何更快康復?當感冒發生時,必須確保睡眠充足、多多休息,也盡量吃些營養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此外,由蜜蜂產出的天然蜂膠也可以加速身體恢復,松崎表示,蜂膠有助於提升腸道免疫力、還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因此除了採取日常預防措施之外,在抵抗力較弱的非常時期也可以補充蜂膠這類保健食品。資料來源:halmek
-
2024-11-15 養生.抗老養生
哈佛教授讓85歲父嘗試抗衰老秘訣 他0慢性病和失智:像30歲一樣健康
澳洲生物學家、哈佛教授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是知名鑽研遺傳學,研究抗衰和治療老年疾病的學者,現年55歲的他外貌看起來像是30多歲的年輕人,他有一套自己的凍齡秘訣,這些方法被套用到85歲的父親安德魯(Andrew)身上,也收穫很好的效果,高齡的爸爸活得像3、40歲的青壯年。辛克萊在自撰的書《Lifespan》中提到,父親安德魯70多歲的時候表明不想在晚年變成虛弱的老者,因此開始了一些新的改變,其中包括運動、旅行、冒險、社交和飲食,這些運動的強度甚至連30多歲的人都會感到累。安德魯這些年來上山下海,甚至前往非洲、沙漠和熱帶雨林旅行,他向教練證明自己比小30歲的兒子還強壯。年過80歲的他沒有記憶力衰退的問題、沒有疼痛和慢性病、沒有抑鬱,他感覺自己還像3、40歲時的狀態一樣。運動安德魯每周做高強度訓練兩次,一次70~90分鐘,先在划船機熱身15分鐘,再跑2500公尺,然後做伸展運動和舉重訓練,其中包括卧推、腿部推舉、捲腹運動等。他還每周做一小時的皮拉提斯提高靈活度,以及幾乎每天步行5~7公里。他偶爾還會爬樓梯,最近的紀錄是15分鐘爬上40層樓。飲食只有運動無法保證80歲長者的健康,安德魯很注意飲食,不吃垃圾食物,只吃家常菜和健康的餐廳外食,包括大量蔬菜、雞肉和海鮮,偶爾加入一點牛肉。早餐吃麥片、常常忙到沒吃午餐。一周喝幾次酒但不過量,也會偶爾吃點甜食,但也不會吃太多,不喝含糖軟性飲料;他會吃很多水果,但坦言沒有喝到足夠的水,這部份還在努力中。補充劑安德魯會服用多種補充劑和藥物,包括二甲雙胍、降血壓和膽固醇的藥物、NMN補充劑(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菸醯胺單核苷酸)、白藜蘆醇,有時想到還會補充維生素D。辛克萊強調父親並不是在做臨床實驗,也無法得知這些藥物和補充劑對他有什麼影響,還需要更多實驗證據和對照組才能證實,但即使這些東西有幫助,也不能忽視父親對健康付出的巨大付出與努力。安德魯坦言如此健康還有「運氣」成分,與他同年紀還活著的人不是足不出戶就是住在療養院。辛克萊表示父親分享的這些方法雖然不是所有人都適用的處方,但這讓他非常健康,他表示這就是長壽的意義,健康活著陪伴孩子度過人生重要時刻。資料來源/Lifespan
-
2024-11-13 醫療.中醫
腳麻要怎麼走?5方法自我緩解 2居家伸展操改善腳麻問題
腳麻的原因,包含神經、肌肉、血管等問題,在診間常見的以「神經」為主,不論腳麻的部位是在臀部、大腿後側或外側、小腿後側或外側、腳底及腳趾,各式各樣的病人類型皆會在診間遇見,這些都和「坐骨神經」脫離不了關係。而腳麻的問題在中醫屬於「痹症」,所謂痹症為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暢,引起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無力及屈伸不利等症狀。中醫針藥並用治療腳麻中醫治療腳麻的方法可透過針灸搭配中藥使用,常選用穴道為腎俞、大腸俞、八髎、環跳、秩邊,以及下肢局部的筋結點。1.腎俞穴:第二腰椎旁2個指幅,主治腰薦神經痛、腰腿痛、腎臟發炎、夜尿2.大腸俞穴:第四腰椎旁2個指幅,主治彎腰困難、腰痛腹脹、腸脹氣腹瀉3.八髎穴:包含上髎、次髎、中髎及下髎分別位於薦椎4個薦骨孔中,主治坐骨神經痛、腰部疼痛、下肢痛、大小便困難、痛經4.環跳穴:大腿側邊凸起骨頭處與尾骶骨連線的中點,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腰痛5.秩邊穴:第四薦椎旁4個指幅,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腰痛中藥主要依照病人的體質與病情緩急,給予適合的藥物:.風寒濕型:疼痛腳麻因雨天加重,舌苔白厚膩,宜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可用防風、地龍、天南星、羌活、當歸、川烏。.濕熱型:肢體麻木伴隨關節處熱甚腫痛,發熱、口渴甚,舌紅苔黃燥,宜清熱通絡,可用黃芩、苦參、茵陳蒿、知母、石膏。.氣滯血瘀型:症狀持續多年,腳麻疼痛如刀割、燒灼感,舌頭暗紫有瘀點,宜活血化瘀,可用三七、懷牛膝、赤芍、桃仁、紅花。.肝腎虛型:症狀持續多年,疲累時症狀加劇,易抽筋,嚴重者肌肉萎縮,宜滋養肝腎,可用獨活、桑寄生、芍藥、熟地、何首烏。5方法自我緩解腳麻1.久坐不超過30分鐘、改掉翹腳壞習慣。2.避免長期保持身體彎曲向前。3.選擇適合的床墊及建立良好的睡姿,側睡時可在膝蓋中間放置枕頭。4.每天熱敷腰部及下肢15-20分鐘,每天1-3次,溫度適宜不超過45度。5.每天按摩「腎俞穴」、「大腸俞穴」、「八髎穴」、「環跳穴」、「秩邊穴」5-10分鐘,能助於經絡氣血通暢,促進身體血液循環。2居家伸展操,改善腳麻問題1.麥肯基氏伸展運動(McKenzie exercise)趴著面對床面,雙手放在肩膀兩側,雙手慢慢伸直,將上半身撐起,腰部要貼在床面並且放鬆不用力,停留撐起姿勢維持2-3秒後放鬆,每回合重複10次,每天3-5回合2.伸展大腿後側肌肉及坐骨神經雙手抱膝,緩慢伸直膝關節至大腿後側肌肉有緊繃感,以不出現疼痛為主,維持10秒後放鬆,每回合重複10次,每天做3-5回合若您有腳麻的問題可透過上述方式在家自我緩解,如症狀反覆發作,建議尋求專業的醫師為您診斷及治療。
-
2024-11-11 醫療.精神.身心
只是心情不好,一下子就會過去?季節性憂鬱症原因、症狀與緩解方法一次看
隨著季節變化,許多人發現自己在秋冬季節情緒低落、無精打采,這可能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稱為「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又稱為「季節性憂鬱症」。季節性憂鬱症是一種隨季節變化而影響情緒的憂鬱症狀,特別是在日照時間減少的秋冬季節,有些人也會在春夏感受到類似影響。如果這種情緒影響到你的生活品質,別擔心,透過正確的方式,可以有效緩解或管理這種情緒。季節性憂鬱症的可能成因環境與生理因素秋冬季節日照時間減少,影響到體內一種叫「血清素」的化學物質,這是大腦調節情緒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當血清素下降時,情緒也容易低落。同時,日照不足可能會使褪黑激素分泌增加,使人昏昏欲睡,感到疲倦,這就是為什麼秋冬季節容易覺得提不起勁。遺傳與心理因素有些人因遺傳而對季節和光線導致的情緒變化特別敏感。此外,心裡對冬季的「預期壓力」也可能影響情緒,例如對節日或寒冷天氣的負面看法等。秋冬季節的生活型態改變,例如戶外活動、社交場合減少,也可能影響情緒。季節性憂鬱症的主要症狀情緒症狀:容易感到悲傷、失去平常的興趣,對人或事物產生冷淡,甚至感到易怒。身體症狀:胃口或體重可能增加或減少、覺得無精打采,還會出現失眠或長時間嗜睡的情況。認知症狀:可能集中力下降,難以專注工作或學習,決策也變得困難。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分院長 / 精神科醫師朱仲翔指出,季節性憂鬱症的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症狀輕微,僅感覺季節變換時情緒稍受影響,而有些人則可能嚴重到需要專業的協助。若你有類似症狀並已影響生活,建議前往身心科門診或洽詢心理諮商,讓專業人員協助你度過這段困難的時期。如何應對季節性憂鬱症?1.光照療法秋冬日照時間短,光照療法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式。它利用特殊燈具模擬日光,幫助提高體內血清素濃度。每次照射約 30-60 分鐘,改善憂鬱情況。2.運動與飲食運動是自然的情緒調節器,運動時釋放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可以幫助緩解憂鬱症狀。秋冬季節若不便進行戶外活動,可選擇在家裡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此外,增加維生素 D(例如透過補充魚肝油或多曬太陽)和 omega-3 脂肪酸的攝取,對維持穩定情緒也有幫助。3.心理治療對於一些人來說,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改變對季節性憂鬱症的負面思維模式。透過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學習新的應對技巧,改善生活態度。4.藥物治療在症狀嚴重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短期使用抗憂鬱藥物,處方必須由專業精神科醫師評估後開立。藥物治療有助於調節情緒,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5.其他自我照護建議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自我照護方法也能幫助改善季節性憂鬱症,例如建立規律的作息、培養嗜好、增加戶外活動時間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情緒穩定度。季節性憂鬱症的常見誤解抱抱心身醫學診所分院長 / 精神科醫師朱仲翔提到,許多人對季節性憂鬱症存有一些誤解,認為這只是小情緒,隨著季節過去就會好轉。然而,季節性憂鬱並非簡單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真實的情緒困境。若情緒困擾持續超過數週,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便應該尋求專業幫助。如何幫助身邊季節性憂鬱症親友?如果你身邊有人正經歷季節性憂鬱,我們的建議是,可以多邀請他們參加戶外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日光和新鮮空氣的幫助;傾聽並理解他們的感受,而不是急著指正對方要「振作起來」。若他們的情緒狀況未改善,建議他們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或陪伴他們至身心科就診。季節性憂鬱症並不是無法改善的問題。透過專業的幫助和適當的自我照護,能有效緩解其帶來的情緒困擾。若您或親友有類似症狀,請尋求專業協助,讓自己在每一個季節都能保持穩定、積極的心情。(本文獲「FarHugs Clinic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授權,原文連結)關於「FarHugs Clinic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FarHugs Clinic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於雙北地區共有 4 家診所,提供心身並進的全面性身心健康照護服務,包含心理諮商、遠距諮商、身心科門診與 Deep TMS 深部經顱磁刺激,並提供民眾數位化的預約管理系統,可隨時洽詢、掌握門診、諮商時程,不受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都能照顧身心。
-
2024-10-12 醫療.骨科.復健
妻夫木聰飽受五十肩困擾 醫揪「1症狀」示警:2周內應立即就醫
43歲日本男星妻夫木聰,近期大方招認已經衰老,不只記憶力明顯退化,還飽受五十肩困擾,日前出席記者會時稱「右手舉起來就很痛。」北醫附醫復健科專任主治醫師康峻宏說,43歲有五十肩並非新聞,有20歲就罹患五十肩的病例。多數患者都拖到手已難以伸展或伸展時會痛才就醫,他提醒,預防五十肩或防堵惡化,伸展運動極為重要,如果肩膀卡卡休息超過2周未改善,就應就醫。康峻宏說,五十肩並非是50歲才會得到的疾病,50歲是疾病發生高峰期,五十肩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導致的原因不明,恐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次發性多與動作錯誤、運動傷害,讓肩關節長期處於發炎引起。通常原發性五十肩的患者年紀較輕,次發性患者多落在50歲前後出現明顯症狀。五十肩的正式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肩關節囊長期發炎導致周邊組織沾黏,當關節過於伸展時就會疼痛。導致肩關節囊發炎的原因,第一種是運動傷害,如肩關節夾擠,肩峰下的棘上肌與二頭肌的肌腱、肩峰下滑囊和關節唇被夾擠所產生的肩膀疼痛,會導致肩關節夾擠的運動,如打網球、游自由式、向上舉重,這類肩膀會快速旋轉的動作都可能造成夾擠,長期夾擠,讓肩關節受傷發炎,就會引發五十肩。第二種是肌肉時常拉傷,像做家事勞務的家庭主婦、長時間寫板書的老師、塗抹水泥的工人等,都會時常因為舉手等動作,造成肩頸肌肉拉傷,導致肩關節囊發炎。避免運動或是職業傷害引起的五十肩,康峻宏提醒,一定要保持適當的柔軟度,肌肉伸展運動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人類多數執行的事物,都是在人體「前方」執行,因此身體前方的肌肉多數都偏向緊繃,如胸大肌、三頭肌,建議平時要做向後的伸展,並強化後背肌群,如後上背的肌肉,降低運動或是工作時關節炎發生的機會。如果不幸罹患五十肩,透過復健也能獲得改善的效果,如果五十肩引起的輻射疼痛等,可透過注射止痛藥等獲得改善。他提醒,多數患者都是等到手已經舉不起來才就醫,患者常會因為「太痛」不願復健,也讓五十肩惡化,為避免類似事情發生,平時肩膀卡卡,且覺得疼痛不適,自行休息1到2周仍未改善,應立即就醫,及早治療愈可以避免發炎引起的後續沾黏。
-
2024-10-10 醫療.心臟血管
降低血壓並減少中風風險 對心臟健康最好的3類運動一次看
你可能會在爬坡時感覺到你的心臟在努力工作:你的心跳加速,可能會喘不過氣,但你也許並不完全了解這樣做的好處。任何能夠鍛鍊你的心臟和肺部的運動都能增強心臟肌肉,有助預防高血壓和可能堵塞動脈的「壞」膽固醇,這些都對你的健康壽命非常有益,並且能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雖然任何形式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或跑步,對心臟健康都是有益的,但為了獲得最佳的心臟效益,需要不同類型的運動才能提供全面的益處。運動對心臟健康的好處有哪些?專家指出,當你的心臟健康運作時,它能更好地與其他器官系統相互作用。你的整個身體都能從心臟輸送的含氧血液中受益,這些血液流向全身,再回到心臟,而運動有助於改善整個過程。1.降低心臟病風險讓身體活動起來對心臟健康有許多好處,直接影響心臟的工作方式,包括降低血壓、膽固醇、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並且有助體重管理及改善心肺健康。2.減少內臟脂肪過高的內臟脂肪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有害影響,並增加全身性炎症。運動可以幫助燃燒脂肪,並增加全身的肌肉比例。3.提高新陳代謝運動可以幫助你的身體獲得更多的肌肉,從而透過肌肉提高新陳代謝率來幫助保持身體和心臟健康。4.改善心理健康運動會釋放一種稱為腦內啡的讓人感覺良好的激素,有助於改善情緒並減輕壓力。心理健康對於保持心臟健康有著重要作用。3種促進心臟健康的運動類型專家表示,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對心臟健康最重要。雖然靈活性不會直接促進心臟健康,但它仍然很重要,因為它為更有效地進行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何謂力量訓練?力量訓練又稱阻力訓練,和重量訓練同為常見肌力訓練活動。阻力訓練是一種對抗阻力的運動,主要訓練人體肌肉,常見的項目有伏地挺身、彈力帶。而重量訓練則是以負荷重物或特定器材的方式來訓練,常見的項目有啞鈴、槓鈴等。1.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降低血壓和心率。此外,它還可以提高你的整體耐力,並有助於你的心臟輸出量,也就是心臟泵血狀況。專家建議,理想情況下,每天至少30分鐘,每週至少5天。相關的運動包括快走、跑步、游泳、騎腳踏車、打網球和跳繩等。2.阻力訓練對於內臟脂肪較多的人,它可以幫助減少脂肪並提高肌肉質量。有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相結合,可能有助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專家建議,每周至少非連續兩天的阻力訓練是一個很好的做法。相關的運動包括使用自由重量器材(例如手舉啞鈴或槓鈴)、舉重器材、阻力帶或身體阻力練習(例如伏地挺身、深蹲和引體向上)等。3.靈活度訓練靈活度訓練像是伸展運動,並不會直接促進心臟健康。它們的作用是有益肌肉骨骼健康,使你能夠保持靈活性,免受關節疼痛、抽筋和其他肌肉問題的困擾,是維持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的關鍵。專家建議,靈活度訓練每天都可以做,以及在其他運動之前和之後進行。【資料來源】.The five best exercises for heart health.Why Exercise Matters for Your Heart Health.3 Kinds of Exercise That Boost Heart Health
-
2024-10-07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到底能不能運動?10種強化膝關節運動 適度做有助恢復膝蓋活動力
預防膝關節疼痛的發生,平時應多強化膝蓋的肌力,維持膝蓋適當的活動度,尤其要常做強化膝關節運動,可減少膝蓋受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治醫師洪榮斌指出,膝關節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運動對膝關節的影響則因人而異,運動對膝蓋究竟是好還是壞,取決於運動的種類、姿勢是否正確及個人膝蓋的狀況。 洪榮斌表示,對於膝蓋健康的人來說,只要在姿勢正確的前提下進行運動,不僅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還能幫助改善身體平衡與穩定性,進而降低膝關節受傷的風險,特別是強化大腿與臀部的肌肉,能有效支撐膝蓋,減少在活動中的壓力,讓膝關節不容易受到磨損;但如果運動姿勢不正確或運動量過度,反而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 運動對膝關節,是好還是壞?洪榮斌舉例,許多人在進行運動時,像是慢跑、深蹲或長跑等,這些運動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對膝蓋造成不良影響,關鍵在於姿勢的正確性及身體是否感到不適。如果在運動過程中,膝蓋沒有疼痛感,這些運動通常是安全的;然而,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症狀,繼續進行這些需要負重的運動,則可能導致膝蓋進一步受損。 對於已經感到膝蓋不適的人來說,繼續進行負重運動,如跑步、深蹲或重量訓練,則可能會加重疼痛,因為這些運動會讓膝關節承受身體重量,加劇關節壓力,進而增加疼痛感。因此,對於有膝蓋問題的人,這類負重運動不建議持續進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運動方式,膝蓋疼痛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來說,許多不需要負重的運動,對於膝蓋疼痛的病患則是比較安全的,像是以坐姿進行的運動,或是適度的伸展運動、游泳、腳踏車等低衝擊運動是比較安全的選擇,不僅可以避免加重膝蓋負擔,還有助於維持關節的靈活度與血液循環。 此外,適當的復健運動,也是減緩膝蓋疼痛的重要手段,能在不會加重關節負擔、不增加壓力的情況下,幫助活動膝關節、強化周圍肌肉,逐步恢復膝蓋的活動力。 運動護膝的好處洪榮斌強調,運動對膝關節的健康有許多好處。首先,適當的運動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尤其是肌耐力的提升,對於關節的穩定性極為重要,當肌耐力足夠時,平衡性會相對提高,就能減少受傷的風險。 此外,適度運動對骨骼健康也有益處,運動時對骨骼施加適當的壓力,能刺激骨質生長,減少鈣質流失,從而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等骨骼疾病的發生,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骨骼健康變得更加重要,而運動正是保持骨骼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 運動不僅對肌肉與骨骼有益,對關節內的軟骨也有促進作用,適當的運動能給予關節內軟骨適度的壓力,反而能促進軟骨的生長與修復,許多人可能認為只要增加運動量就能帶來更多好處;但實際上,過度運動反而會增加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風險。因此,運動應講求適量,而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對於平時不常運動的人來說,應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才能避免過度訓練而導致運動傷害。 運動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能夠改善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能力,當身體的肌肉與關節保持在健康狀態時,人在進行各類日常活動時會更加靈活,並且能更有效地應對意外情況,減少受傷的風險,像是走路時不小心跌倒,或遇到緊急狀況時,擁有足夠的肌耐力與穩定性,能幫助身體更快恢復平衡,避免嚴重的摔傷或關節扭傷。 10種運動,對膝關節好洪榮斌說明,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尤其是位於膝關節前側的肌腱,由四條肌肉組成的股四頭肌,透過運動可以有效地增強關節的穩定性,減少受傷的風險。 要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建議選擇不會引起膝蓋疼痛或不舒服的運動,例如使用健身器材訓練大腿和膝蓋周圍的肌肉,或是進行跑步、慢跑、超慢跑、深蹲、騎自行車、游泳等,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並且持續進行,以達到強化膝關節的效果。 1.直抬腿運動直抬腿運動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訓練,適合各年齡層的人進行,特別是年長者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有效提升下肢的穩定性和肌肉力量,強化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對年長者而言,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逐漸流失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直抬腿運動能有效防止肌肉退化,預防膝關節問題。 直抬腿運動是在坐著的狀態下進行,首先,平躺在床上或地板上,將單腳的腳板向上翹起,腳尖朝向身體方向,膝關節保持伸直。接著,緩慢地將整隻腿向上抬起,抬高至約30至60度,並保持離床或地面約30公分的高度。當腿抬高時,大腿前側的肌肉要用力收縮,並維持這個姿勢約5秒鐘,然後大腿放鬆,緩慢將腿放回原處。 建議每次進行20下,之後休息2至3分鐘,再重複3至5次,每天可以進行100至200下,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直抬腿運動最大的優勢在於便利性,不需特別的設備或場所,任何人都能輕鬆上手,對於膝關節不穩定的人來說,這是首選的低強度運動,能有效增加膝蓋周圍的肌肉力量,從而減少膝關節受傷的風險。此外,因為不會對膝關節造成過多壓力,也是很好的膝關節復健運動 。 如果感覺單靠自身體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對於想進一步增強肌力的人,可以在腳踝加上沙袋,能更有效地刺激股四頭肌,特別適合年輕人提升訓練強度。 2.壓膝運動壓膝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是伸展膝蓋後方的肌群,不僅能幫助維持膝蓋柔軟度,也能夠減少膝蓋下方的壓力,還能幫助緩解膝關節因疼痛而導致的肌肉僵硬、難以伸直,幫助保持膝關節的靈活度,從而促進膝蓋恢復正常活動,對於減輕膝關節壓力和改善症狀有顯著效果。 壓膝特別適合在運動後、久坐後,或是在膝關節疼痛或僵硬情況下進行,幫助放鬆大腿後側和下背部的肌肉,隨著每次的拉伸,肌肉會逐漸變得更為靈活和放鬆。 首先,坐在地上,雙腿向前伸直,保持背部挺直,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接著,將單腳屈膝,腳掌靠近另一條伸直的大腿旁,膝蓋朝外。然後,雙手輕輕按在屈膝的大腿上,身體慢慢向前傾,嘗試讓胸口靠近伸直的大腿,感受大腿後側的拉伸感,保持姿勢約10到20秒,然後放鬆,回到起始坐姿,換另一條腿進行相同的壓膝動作。 3.抱膝運動抱膝也是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伸展膝蓋前方的肌肉群,對於長時間活動後,感到肌肉僵硬或膝關節僵硬的人來說,透過伸展動作可以有效緩解不適,也能幫助維持膝蓋周圍肌肉的柔軟度與健康,有效減少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抱膝運動的步驟,首先,平躺在地面或瑜伽墊上,雙腿自然伸直,雙手放於身體兩側,保持全身放鬆;接著,慢慢將右膝彎曲,然後用雙手抱住膝蓋,輕輕將膝蓋向胸部靠近,此時,左腿仍然保持伸直,腳跟輕輕接觸地面,當膝蓋接近胸部時,確保肩膀與背部完全貼合地面,避免過度用力,保持姿勢10到20秒,感受臀部與下背部的肌肉拉伸。 完成右側伸展後,將右腿放回原位,再換左腿重複相同的動作。每邊進行完單腿伸展後,可以進一步進行雙膝抱胸,將雙腿同時彎曲,雙手抱住雙膝,輕輕地將膝蓋拉近胸部,並保持約20秒的姿勢。最後,將雙腿放下回到起始平躺姿勢,讓全身放鬆。 4.跑步跑步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運動,但每個人的跑步姿勢和習慣都不盡相同,跑步時需要特別注意個人狀況,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首先,跑步並沒有固定的姿勢標準,只要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任何姿勢都可以被接受,建議根據自己的舒適度來調整。 但要注意的是,跑步時間過長或是上下坡時,可能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當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周圍的肌肉和組織也會受到更多的壓迫,容易造成膝關節受損。 除了跑步姿勢之外,選擇適合的跑鞋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跑鞋能提供更佳的避震效果,減少跑步時對膝關節和其他部位的衝擊,從而降低受傷的風險。 5.超慢跑超慢跑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運動,這種跑法相對溫和,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小,但需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仍可能造成膝關節受傷,特別是在初期練習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士指導,可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若是跑步過程中感到任何不適,特別是膝蓋部位的疼痛,應該立即暫停運動並進行調整,適時調整運動量和運動方式,不僅能夠提升運動效果,還能避免造成膝關節受損。 6.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對膝蓋有益的運動,不僅能鍛練膝關節,還能有效增強下肢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但前提是自行車的座墊高度,必須適當調整,以確保騎乘時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避免造成膝關節或背部的不適。 如果椅子過低,膝蓋在大腿踩踏時會過度彎曲,容易增加膝蓋的壓力,尤其是在膝蓋彎曲角度過大時,更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建議每次騎自行車前,都應調整座墊高度到適合的位置,可以讓大腿部位在踩踏時,保持輕微彎曲但不過度。不僅能減少膝蓋的負擔,還能讓騎行更加舒適,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傷害風險,以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 7.深蹲深蹲有助於加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組織,提高膝蓋的穩定性,從而降低受傷風險;但若是姿勢不正確,也容易造成膝關節傷害,或是加重腰部的負擔。 正確的深蹲姿勢,首先,上半身姿勢非常重要,應保持挺直、避免前傾,才能減少腰部的壓力,因為如果過度前傾,會讓腰部過度承受力量,可能導致受傷。 其次,下半身的角度也需要適當調整,膝關節彎曲的角度大約保持在30到40度之間,才能有效訓練腿部肌肉,同時避免其他部位的壓力過大。 當進行深蹲時,隨著腿部逐漸感到疲勞,姿勢也可能會變得不穩定,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不建議初學者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進行深蹲練習,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8.爬樓梯爬樓梯也可以作為訓練膝關節的運動,能有效強化膝蓋的肌肉與耐力;但必須注意爬樓梯的速度與姿勢,爬樓梯速度過快或過度反覆彎曲,可能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建議爬樓梯時,動作要放慢,以避免膝蓋承受過多壓力,保持適當的運動強度和姿勢是非常重要。 9.游泳游泳的好處是對於膝蓋負擔較小,水的浮力能減輕膝關節的壓力,讓膝蓋在運動中,不會承受過多的重量,還能有效訓練腿部及膝蓋周圍的肌肉群;但需注意游泳姿勢對膝關節的影響,以蛙式為例,由於蛙式踢腳動作需要膝關節過度彎曲,可能對於膝蓋脆弱的人來說,容易引起膝關節不適,建議游蛙式時,要盡量保持較慢的速度,放慢踢腿的速度,可避免膝蓋反覆過度彎曲的動作,才能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 10.瑜伽瑜伽動作相當多元,不僅限於單一肌群或關節,而是著重全身肌群的運動,特別是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訓練對於膝蓋有間接的保護效果,當核心肌群穩定時,不僅身體的平衡性提高,也能提升整體穩定性,使身體的協調性更好,有助於避免膝關節的過度負荷,對於整體肌肉和關節都能達到保護作用。 延伸閱讀: ·愛翹腳恐扼殺精子! 醫驚吐「意想不到4下場」:一直跑廁所要注意 ·坐著「1習慣動作」易害肩頸痠痛!常不知不覺就做 圖解「舒緩4招」改善
-
2024-09-27 醫聲.Podcast
🎧|運動腳扭傷不是立即冰敷 復健醫學專家告知你「最佳時機」
運動時,腳踝不小心扭傷,或出現運動傷害,很多人習慣第一時間冰敷,這種習慣不見得正確。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蔡文鐘指出,冰敷的作用,主要在降低發炎反應、消腫,不過國外有研究認為,發炎反應是促進身體癒合的第一步,抑制發炎反應,可能影響癒合、不利傷口復原,因此腫痛若沒有很嚴重,就不用冰敷,除非情況較嚴重,可稍微冰敷,舒緩不適。🎧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蔡文鐘提醒,當發現運動扭傷、受傷,以腳踝扭傷為例,可以先把受傷腳踝固定、保護、加壓,若能抬高,更為理想。由於受傷當下,民眾可能不知道骨骼、軟骨有沒有受傷,所以不建議貿然熱敷,或接受推拿、按摩、整骨,以免弄巧成拙、傷勢加重。趕快找到「痛點」,才能擬定治療對策如果出現運動傷害後,兩、三星期都沒有痊癒,運動還是感到疼痛,建議讓醫師評估,以幫助找到「痛點」。若沒有盡速找到痛點,除了運動時就會繼續疼痛、影響運動表現,當形成「慢性疼痛」,代表痛點之處一直在慢性發炎。久而久之,受傷的肌肉、肌腱,很容易就會「纖維化」,也就是變硬、失去彈性,且血流供應大受影響,周邊組織也會受到牽連,治療就需要更花力氣,也更為棘手。當肌腱一鈣化,運動表現大受影響舉例來說,曾有民眾喜歡打網球,且習慣以右手持拍,後來右肩出現疼痛現象,雖然吃消炎藥,但只要一上場打球就會引發疼痛。持續兩、三個月,經醫師用超音波診斷發現,原來是肩膀棘上肌的肌腱有鈣化現象,這代表產生「鈣化性肌腱炎」,當肌腱發炎,長時間便可能鈣化、變硬,加上發炎反應持續不斷,且周邊肌肉、肌腱一拉扯就會引發疼痛,便形成「久治不癒的運動傷害」。蔡文鐘後來運用超音波導引,搭配生理食鹽水沖洗、抽吸,且用體外震波將鈣化點震碎,終於成功去除痛點,但仍得運用復健運動讓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傷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球場,繼續享受打網球樂趣。運動前要暖身,運動後也要緩和、冷卻蔡文鐘也叮嚀,運動傷害,或運動傷害久治不癒,有時是「運動前忘記暖身,運動後忘記緩和、冷卻」引起。若運動前沒有暖身,運動後沒有做緩和、冷卻動作,且做的是中、高強度運動,身體心臟血流、肌肉收縮功能,就會出現激烈的起伏、變化,不僅肌肉、骨骼容易受傷,對於心臟,也會產生較大衝擊、傷害。因此,民眾運動前的暖身運動,建議持續五到十分鐘,可以做四肢伸展運動,如果要跑步,可用原地慢跑、小跑步、快走進行暖身,當身體開始暖和,再進行正式運動,身體比較不容易受傷。蔡文鐘小檔案現職: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長庚大學醫學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台灣復健醫學會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頸椎疼痛複雜多元,頭痛、耳鳴、手麻竟和它有關!
現代人對3C產品的依賴與日俱增,長時間固定在不當姿勢下,使得頸椎長期處於靜止及承重狀態,尤其是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菁英診所黃佳君醫師表示,這種日積月累的壓力容易導致肩頸痠痛或頸椎病變的發生,一旦出現症狀,應立刻就醫,否則隨著病情進展,症狀會變得複雜且難以診斷,甚至引發許多意想不到的症狀。什麼是頸椎病變?黃醫師進一步說明,與頸椎相關的身體結構,例如韌帶、關節、椎間盤,因退化或其他病變造成頸椎椎管、神經孔等重要結構變形或狹窄,導致頸椎周圍的肌肉、筋膜、神經、血管、脊髓等重要組織受到影響所產生的表現,就可以稱之為頸椎病變。頸椎病變有那些症狀呢?頸椎病變的症狀隨著病程進展常會有多樣化表現,黃醫師提到,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類型:一、頸型頸椎病變是指頸椎的小面關節、關節囊、或是周圍的軟組織,因長期過勞所產生的廣泛性發炎。常見症狀有經常性的落枕,轉動頸部會有卡卡響聲,後頸部僵硬緊繃、痠痛、活動受限,無法長時間低頭閱讀、寫字等。二、神經根型頸椎病變大多是因為頸椎病變對於神經根的壓迫或拉扯所造成。黃醫師說,臨床症狀除了頸部僵硬痠痛外,「膏肓」痠痛是常見症狀之一,疼痛還會延伸至肩膀、手臂、指頭等;有些人則是會順著肩膀、手臂,一路麻到指尖,常伴隨感覺異常、觸覺遲鈍、觸電感或手指靈活度變差。三、脊髓型頸椎病變頸椎病變造成椎管狹窄、脊髓壓迫的症狀,會因受到壓迫的部位和嚴重度有所不同,常見為四肢麻木或乏力感、行走不穩、大小便功能障礙等,最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全身癱瘓。四、椎動脈型頸椎病變常聽到「頸因性耳鳴」、「頸因性眩暈」屬於這一類型,主要原因是頸椎病變壓迫或拉扯到椎動脈,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腦部供血量不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眩暈、噁心、嘔吐、耳鳴等症狀。五、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變自律神經從腦部開始順著脊椎分布,當頸椎出現問題,就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引起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症狀包含臉部潮紅、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喉嚨卡卡、吞嚥困難、便祕、消化不良、頻尿、失眠、記憶力減退等。增生療法 直擊病灶穩定頸椎依據黃佳君醫師臨床經驗,初期的頸椎病變可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肌肉鬆弛劑等,控制發炎並減緩疼痛,或者接受復健治療,如效果不彰時,建議可接受增生療法治療。增生療法係利用超音波導引,將高濃度葡萄糖水、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PRP)等,精準注射至頸椎受損組織,刺激軟組織啟動修復,增加軟組織強韌度以穩定關節,改善疼痛。日常生活如何保養頸椎?黃佳君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姿勢。此外,應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不動,須適時休息並作伸展運動,也可透過運動強化頸椎旁肌肉,對於減輕頸椎負擔絕對有幫助。了解更多:史上最完整的增生治療PRP詳解,看一次就懂!#ads-inline,.inline-ads,.fly123,.trv-player-container,#udn-520x290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突然劇烈下背痛無法走路站立…脊椎退化打PRP或類固醇治療就會好嗎?
我平時喜歡運動,無論仰臥起坐、深蹲、瑜伽、慢跑…,都難不倒我,身體靈活度極佳,七十高齡的人,仍精力充沛,四處遊山玩水,讓同年齡層友人羨慕不已。古語有云:「人不可自詡。」這一年內,發生兩次劇烈下背疼痛,一次是採PRP增生療法,最近是施打類固醇治療,終於認輸豎起白旗了。出國突發病 原來脊椎退化去年國外旅遊時,突然從腰部到臀部之間劇烈疼痛,無法站立、走路、彎腰,全身顫抖,立即急診,打針吃藥後勉強撐回國,到教學醫院骨科就醫。經X光、超音波檢查,診斷是脊椎退化,第4、5節輕度滑脫,可能因過度活動、久坐不動、姿勢不良、搬重物,導致肌肉、韌帶拉傷所致,吃了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痠痛才逐漸舒緩。我因腎臟功能不好,不敢過度服用止痛藥,醫師建議打PRP增生療法,可以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但需自費,兩周施打一次,經過兩個月沒有明顯的效果,坐硬板凳或沙發椅,腰椎受到壓迫,常痛到無法行走,直到打了3劑PRP後,活動角度才明顯改善,隨著時間效果越明顯,大概到5個月後恢復正常活動。可是PRP的保護期並不長,才過半年腰背再次劇烈急性疼痛。這次到神經科看診,醫師對疼痛部位、性質、嚴重程度評估後,採用從腰椎硬脊膜外低劑量類固醇治療,這是一種緩解脊椎神經疼痛的方法,以達到消炎、止痛、神經調控的效果。接受類固醇注射後,疼痛立即減緩恢復正常。我有「類固醇恐懼症」,醫師說類固醇的劑量非常低,合理地使用類固醇,是治療發炎及自體免疫疾病的首選藥物。做伸展運動 保護脊椎健康很多腰背痛患者長期穿戴腰部護具,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醫師指導幾個伸展動作,目的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增加肌肉群之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改善不良姿勢,保護脊椎的健康。下背痛,我看過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疼痛科等門診尋求治療。心裡很徬徨,下次腰背疼痛時,要如何選擇,打PRP增生療法還是類固醇治療?下背痛治療 嚴重者要開刀【諮詢╱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 整理╱記者黃妙雲】年長者常見反覆發生椎間盤突出問題,若一直沒有治療處置,久了會出現椎間盤退化,進而可能長骨刺,或因椎間盤的支撐力不夠而導致輕度脊椎滑脫,就容易閃到腰,引發腰背疼痛、甚至無法彎腰、站立、行走等下背痛症狀。如果椎間盤突出產生嚴重骨刺,且因神經孔狹窄壓迫到坐骨神經,就會引起坐骨神經痛,在急性發作時,往往會讓人動彈不得,坐立難安、無法行走,必須先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止痛,再考慮是否要施打PRP、葡萄糖水等增生療法,或是注射低劑量類固醇治療,若無法有效改善,更嚴重者則可能要開刀治療。「自體血液高濃度生長因子(PRP)注射療法」是一種增生療法,只要抽自己的血分離出PRP再打回患部,讓組織增生,可以減緩、修復軟骨細胞壞死磨損,防止發炎,延緩關節的退化,減輕關節疼痛。一般是施打3劑、約3至5個月才有效,但可能半年後又要再施打。若從腰椎硬脊膜外注射低劑量類固醇,則可以針對受傷組織周圍的發炎進行治療,而類固醇是消炎止痛藥,使用低劑量約一周可分解,作用效果達兩周以上,疼痛即獲得緩解。預防下背痛或改善腰背疼痛問題,建議應加強核心肌肉訓練,若是下背痛的患者,則必須穿戴護腰做肌力訓練,避免二度受傷。
-
2024-08-02 醫療.骨科.復健
肩膀疼痛是拉傷還是五十肩?50歲上班族肩痛伴隨高燒,竟是「1疾病」導致
肩膀疼痛是拉傷嗎?脖子前傾、駝背、蹺腳等長期姿勢不良,容易導致肩關節的結構變化而引發疼痛。不過,一名50歲的上班族因肩膀痠痛就診,竟檢查出常見但少為人知的「鈣化性肌腱炎」。肩膀疼痛是拉傷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章芳源表示,這名患者肩膀不適長達半年,打針吃藥、復健都未見改善,某天晚上肩膀劇痛難耐,手抬不起來,而且伴隨39℃高燒,抽血檢查後發現,患者的白血球及發炎指數都飆高,懷疑是化膿性關節炎,趕緊住院施打抗生素治療。經過一個晚上,高燒消退、肩膀疼痛緩解,但細菌培養卻未檢查出任何細菌,而且症狀並未完全消失。轉至骨科門診治療才發現不是化膿性關節炎,而是鈣化性肌腱炎作怪。40至50歲好發 女性居多鈣化性肌腱炎的發病原因,是肌腱內鈣質晶體沉積所致,導致肌腱發炎和疼痛,嚴重者可能手舉不起來。章芳源指出,鈣化性肌腱炎好發於40至50歲族群,以女性居多,因症狀為單邊肩膀疼痛、病發時手臂無法高舉,常與五十肩搞混。章芳源說,五十肩的正式名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又名「冰凍肩」,病因是關節囊發炎,因疼痛不敢使用而造成進一步的僵硬、沾黏萎縮,上肢活動受限。鈣化性肌腱炎則是患處出現腫脹和壓痛感,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時在夜間疼痛加劇,影響睡眠品質。部分鈣化性肌腱炎患者可能出現發燒症狀,根據醫學研究,大約有5%至10%的鈣化性肌腱炎患者會發高燒,就診時易被評估為細菌感染的化膿性關節炎。若病情嚴重 可考慮手術目前對於鈣化性肌腱炎的治療,主要採保守治療,例如:休息、復健、服用消炎止痛藥、多做伸展運動等,可有效舒緩症狀。不過,若是吃藥、復健的改善程度有限,且病情持續加重導致肩膀無力,可考慮手術治療,去除肌腱內的鈣化物,幫助恢復肩膀功能。章芳源提醒,當肩膀痠痛症狀超過三天,復健、運動都無效時,應尋求骨科、復健科等專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利用超音波檢查,肌腱是否有鈣化、發炎、沾黏等,快速找出疼痛原因並接受適當的治療,別一味復健或加重運動訓練,讓肩關節反覆受傷難以復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31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時差讓身體吃不消 專家建議長途飛行別在機上喝這種飲料
專家建議,搭乘長途航班時,為了避免時差讓身體吃不消,應該在機上補充水分,並且避免飲用咖啡或酒等易讓身體流失水分的飲料,避免讓時差症狀加劇。MSN報導,時差是長途旅行最令人不舒服的經歷之一,從失眠到疲累及消化問題與心情鬱悶等皆有,由於身體的天然生理時鐘受到干擾,時差就會對身體帶來負擔。雖然長途旅行難免會有時差,但下列方式則可以舒緩時差帶來的影響。擁有航空業資歷達20年的機組人員羅伯特(Jay Robert)表示,避免攝取會流失水分的飲料,例如酒與咖啡是緩解時差的重要舉動。他說,「對抗時差的最佳秘訣之一,就是避免飲用酒精和容易導致脫水的飲品,例如咖啡。飛行時吃新鮮食物,避免重油及高鈉的餐點,抵達後的身體狀態會好很多。可以嘗試沙拉與新鮮水果等保水食物。」法籍空服員哈瑞爾(Laurianne Harel)也說,「航行過程中為了保持良好狀態,我會大量飲水,由於高空的原因,人體很容易脫水。」她補充說,「機艙內的空氣很乾燥,會造成脫水速度加快。」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指出,脫水已知會讓時差的身體症狀更加糟糕,例如昏睡,咖啡與酒也會干擾睡眠,即使在飛機上能睡得著,品質也不會好。而且保持身體有水分,之後也可獲得更好的休息。至於如何對付時差,哈瑞爾則建議,「即使感到疲倦,我也會刻意保持清醒直到晚上。我會讓自己保持忙碌以避免打瞌睡,因為小睡可能會打亂睡眠週期。」哈瑞爾還表示,規律的運動有助於她睡得更好,而且在飛行前一晚,她也會試圖獲得充分休息。另外,也應該嘗試在白天時多曬太陽,這有助於調節睡眠週期。飛機降落之後,哈瑞爾也建議應該進行伸展運動並補充更多水分,讓自己充滿活力並避免任何可能又干擾她生理時鐘的小睡。「如果是轉機,我會利用這個機會休息一下,並稍微了解一下目的地,這有助於我在下一次飛行前重新充電,」她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長途飛行坐哪才舒服?她揭為何愛坐最被大家嫌棄的最後一排
長途飛行到底坐哪裡才舒服,每個人喜好各有不同,「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撰稿人漢弗萊斯(Monica Humphries)指出,她每次要搭乘長途飛機時都得好好權衡利弊一番。若選靠窗座位,就可以讓她把頭靠在牆壁上休息,但缺點就是要使用洗手間時,就得擾陌生人;但漢弗萊斯也表態不願花錢升等,直言坐商務艙是種奢侈,寧願將錢花在旅程上;但不管是靠窗還是靠走道,漢弗萊斯表示,自己最愛坐在最後一排。最安靜短程航班的飛機,廁所通常是位在飛機的尾端,所以坐在最後一排,通常得飽受沖水、乘客走動、噪音和臭味的影響。但漢弗萊斯發現,長程飛機的設計剛好相反;舉例來說,她在從科羅拉多州丹佛(Denver)飛往日本東京的行程,搭乘了一架波因787-9夢幻客機;此款客機的三間廁所全都位於經濟艙的前半段;這意味著要用廁所的乘客都會往前走,而不會集中在飛機後半段,唯一會走到飛機尾部的,就是空服員和想要伸展一下雙腿的乘客,大幅減少被打擾的情況。額外好處根據漢弗萊斯的經驗,坐在飛機後排,也比較容易取得頭頂置物櫃的空間。她指出,好幾次當她坐在飛機前方時,自己位置附近的頭頂置物櫃都會被放滿,讓她得把行李放到離自己較遠的地方,導致她無法享受坐在前排,可以早一點下飛機的好處。雖然這只是小小的不便,但漢弗萊斯表示,她寧願坐在後面放鬆等待大家下飛機,而不是坐在前面,為自己什麼時候可以拿行李而感到沮喪。更多伸展空間飛機尾部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飛機的廚房空間;漢弗萊斯指出,搭乘長途航班時,她喜歡每隔幾個小時就起身伸展一下,幫助身體適應狹窄空間,而坐在機尾靠近廚房,除了可以靠近能讓她做伸展運動的空間外,還可以在空服員準備送餐的第一時間就聽到,知道什麼時間才適合起身運動。此外,漢弗萊斯表示,飛機尾端也是最有可能旁邊不會有其他乘客的位置。因為航空公司似乎慣性都是從前往後派座位,所以,如有空位,通常都會是在飛機的最後一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30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掛上捕夢網 求得一夜好眠
我們學科學的人,基本上是相信數字的,而且也知道通常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偏向保守,因此看到衛福部的資料說台灣有441萬人正在服用安眠藥,也就是五個人就有一個人為失眠所苦,這麼高的數字不免讓人驚恐;尤其還指出台灣有80%的中年人有睡眠障礙,台灣人一年吃掉十億顆的安眠藥……看來獲得一夜好眠似乎是愈來愈珍貴的禮物了。從櫃子找出「捕夢網」,這是很久以前到美國五大湖區旅行時,在禮品店買的。它是以細樹枝編成的小網子,印地安人在入睡前會懸掛在窗前,用來捕捉惡夢。傳說噩夢是由妖魔所引起,而妖魔會被網子上美麗的裝飾吸引,然後被纏繞在網絲上,不會打擾熟睡的人。當清晨太陽升起時,陽光會融化網上的惡夢,流入泥土中。若是枕頭邊沒有捕夢網沒關係,也有研究建議,在床頭櫃擺個盆栽可以幫助睡眠,比如常春藤能去除空氣中的黴菌;而蘆薈是淨化空氣最有效率的植物,能吸收並分解許多空汙成分,如清潔劑和塑膠製品裡的苯,以及各種塗料裡的甲醛。而且植物能增加空氣中濕度,讓呼吸道有問題的人睡得更安穩。雖然從小就聽聞的都市傳說告訴我們,睡不著就數羊,但研究證實,不僅沒用反而會讓人入睡時間平均慢10分鐘。睡前想什麼可以幫助入睡?研究證實,想些可以讓我們平靜、放輕鬆或愉快的畫面,比如大自然的風景或度假的場景,用這些美好的想像來取代腦海中那些令我們煩憂的負面念頭。身體內部的核心體溫降低,可以讓我們快速入眠且有較深且高品質的睡眠。所以睡前一到二小時沖個熱水澡(不能泡太久)或泡泡腳都有效,因為體表短暫的升溫會促進四肢的血液循環,幫助身體散熱而降低核心體溫(泡太久的澡,若是整個身體都熱起來,包括核心體溫也跟著升高,反而適得其反)。同樣的,讓體表溫暖暫時騙過身體多排熱來降低核心體溫的方法,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期刊《自然》就刊登過一篇文章指出,將雙腳弄暖,保證可以讓難以入睡的人更容易入眠,因為雙腳雙手及頸部的皮膚,是身體增加動脈血流來調整體溫最有效率的部分。至於房間的溫度大約在24度左右最理想,太熱會影響睡眠品質。也因為運動會增加核心體溫與基礎代謝率,因此睡前二個小時就不要再做劇烈運動,但是臨睡前可以做些和緩的伸展運動,或者靜坐深呼吸,讓身心都慢慢平靜下來。睡前兩小時也最好不要再吃東西,以免胃酸分泌而且增加腸胃負擔,甚至半夜引起胃食道逆流就糟了。也有人習慣睡前喝酒,認為比較容易入睡,雖說喝酒可以令人快速入睡,但卻會睡得不安穩,睡眠品質會變得比較差,因此睡前也盡量不要喝酒。睡覺時開燈或電視,會導致肥胖的危險。有研究追蹤4萬多位30歲到70歲的女性長達5年,睡覺時會開燈的人,體重平均增加5公斤以上。研究人員推測,非自然光會干擾身體的晝夜節律時鐘,影響了身體的荷爾蒙平衡。幾乎所有研究都證實,如果不想罹患或加重各種健康問題,我們每個晚上需要七到八小時高品質的睡眠,而且致死率最高的十多種疾病中,有過半數是與睡眠不足直接相關。所以一定要創造出好的環境條件,讓自己能夠睡個好覺。
-
2024-05-15 醫療.婦產科
更年期增三高風險 護心5要訣教你如何管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更年期是婦女生命歷程中自然且必經的階段,在45至55歲期間隨著卵巢功能衰退,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導致更年期婦女基礎代謝率降低、容易骨質疏鬆、體脂肪囤積、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更年期婦女應定期監測自我健康狀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並提供護心5要訣,做好日常保健,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45至64歲女性血壓偏高、血脂偏高、血糖偏高,盛行率達26.4%、21.3%、39.7%,隨年齡增加,三高異常盛行率有升高情形。吳昭軍說,更年期是影響婦女健康的關鍵,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更為顯著,進而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死亡風險,如何在更年期早期管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至關重要。護心5要訣1.健康體重依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行整體熱量攝取的規畫,並視年齡、活動量及體重增加情形,進行個人熱量攝取的調整。2.均衡飲食適當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遵守少油、少鹽、少糖、高纖、高鈣飲食原則,以天然原型食物為主,減少過度加工食品。3.規律運動增加自我活動機會,運用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每天累積30分鐘運動,每周累積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搭配肌力和伸展運動,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4.放鬆舒緩透過閱讀、聽音樂、瑜伽等嗜好活動,適時舒緩生活壓力,放鬆身心靈,維持愉快心情,多與親人、朋友分享心事,保持良好互動。5.無菸樂活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容易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危險,若有吸菸習慣的婦女,可善用國健署多元戒菸服務資源。為幫助更年期女性了解健康狀況,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包含身體檢查、尿液檢查、血液生化檢查、BC型肝炎篩檢、健康諮詢等,定期接受檢查,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做好更年期健康管理。
-
2024-05-14 醫療.骨科.復健
睡醒脖子卡卡是「落枕」嗎?物理治療師教你「3動作」緩解脖頸不舒服!
很多人都有「落枕」經驗,一覺醒來脖子痠痛,卡卡無法轉動,甚至影響一天生活。中正脊椎骨科復健中心物理治療師林冠寧提醒,長期姿勢不正確、睡眠姿勢不當或枕頭不合適、缺乏運動、緊張、壓力都可能落枕。她也分享3個簡單的伸展與拉筋的方法,有效緩解落枕疼痛。什麼是「落枕」?醫學稱呼是什麼?多久才會改善?林冠寧表示,落枕在醫學上稱為「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指的是頸部周圍的肌肉、韌帶、椎間盤或小面關節等軟組織受損後,產生發炎、痙攣、疼痛,好發於早上起床或長時間固定姿勢後。落枕的原因如果是肌肉拉傷,會使頸部在運動因肌肉拉扯,產生疼痛且活動受限,適度休息一周就能改善;如果是頸椎小面關節受傷,任何角度都可能受到限制而疼痛,需一、兩周時間才能改善,如果疼痛遲未緩解,要盡早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協助。發生落枕可使用熱敷來放鬆緊繃的組織,也藉由伸展操和拉筋運動來緩解疼痛:林冠寧也分享3個伸展與拉筋的方法:動作一「縮下巴」:眼睛直視前方,肩膀勿聳肩,做縮下巴的運動,重複10至20次,要注意不是做低頭動作。動作二「側彎」:做耳朵碰對側肩膀的動作,以伸展頸部側邊上斜方肌,重複10次。動作三「旋轉」:一手放在後腦杓,一手放在下巴,頸部做旋轉,重複10至20下。落枕該如何預防?長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詹益承呼籲,要避免落枕,平時的預防最重要,例如天冷時保暖頸部,如果因工作需求而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故定同一姿勢者,盡量至少每30分鐘做一次6個方向的頸椎伸展運動;清晨起床時也可以放慢動作做伸展,可以大幅減少落枕的機會。參考資料:聯合知識網:「落枕」脖子卡卡好惱人 物理治療師教你3招緩解落枕疼痛元氣網:天冷易落枕好苦惱 醫師教這幾招預防及緩解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養生.抗老養生
重症醫警示「常覺得愛睏疲憊」恐讓你老10歲!睡前做好3件事助抗老化
你常常覺得疲憊、愛睏嗎?當心這會使你「老得更快」!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警示,外國研究發現,從天天感到年輕元氣滿滿,到天天感覺虛累累,這樣的差距會讓人感覺年齡增加了10歲!總覺得累累睏睏,你可能會老更快?黃軒表示,感覺年輕不僅僅是一個感知問題,實際上也與客觀的健康結果有關。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刊登在《皇家學會B輯》科學雜誌的研究《Feeling sleepy can make you feel ten years older.》指出,如果天天總覺得很疲憊愛睏,可能會導致你老更快,會讓你比天天感覺年輕元氣滿滿時的年齡增加了10歲!研究發現「每多一天的睡眠不足,人們感覺的年齡,就會增加了0.23歲。」而再進一步調查,研究人員更發現:1.如果連續兩晚睡眠受到限制(每晚只睡4小時),這會讓人們感覺自己老了4.44歲。2.如果充足睡眠(每晚9小時),則會讓人感覺更年輕。3.那些天天感覺年輕元氣滿滿,實際會感到自己比自己實際年輕4歲。而那些天天感覺虛累累,感到自己比實際年齡老了6歲。「疲勞量表」評估你的疲勞程度黃軒補充,可以透過「疲勞的量表」評估你的9種嗜睡程度,是由卡羅林斯卡嗜睡量表(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KSS)給出了完整但主觀的疲勞測量。這是一個主觀倦症量表,可用於「自我評估疲勞」。從完全清醒(疲勞量表得分為1)到極度嗜睡(疲勞量表得分為9)的轉變,會讓人感覺自己老了10歲。換句話說是,從感覺天天元氣滿滿到困倦滿滿,竟然讓人感覺,年齡差距,增加了驚人的10歲!卡羅林斯卡嗜睡量表1.極度警醒2.非常警醒3.警醒4.比較警醒5.不太警醒但也無困意6.有一些困意傾向7.有困意,但是不需要努力保持清醒8.有困意,且需要一定的努力保持清醒9.非常困倦,需要極大的努力保持清醒根據疲勞量表,在「睡眠不足」情況下,容易使人天天虛累累、睏倦倦,你就會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老了很多!研究人員一再提醒,一個好的夜間睡眠,對於保持年輕感覺至關重要。如何讓自己保持年輕活力?若想要年輕抗老,平日須做好3件事情,以避免你常常感到睏倦!1.首先,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非常關鍵,盡量每天同一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 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確實非常關鍵,因為這有助於調整你的生物鐘,從而提高睡眠質量。當你每天在同一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時,你的身體會習慣於一個固定的睡眠模式。這樣做可以讓你的身體自然地預測到睡眠和醒來的時間,幫助你更快地入睡,並在早晨醒來時感到更加清醒和元氣滿滿,feeling good的一天開始。2.其次,營造一個有利於睡眠的環境也很重要,比如保持臥室安靜、黑暗和適宜的溫度 以下是一些幫助改善睡眠環境的建議: .保持安靜:降低噪音水平可以幫助你更容易入睡,且睡得更深。如果你住在一個噪音較大的環境,可以考慮使用耳塞或打開一個白噪音機來掩蓋干擾聲音。.調暗燈光:在睡前減少光線暴露,可以幫助調節你的生物鐘。使用遮光窗簾或睡眠面罩可以阻擋外部光源,創造一個更暗的睡眠環境。.適宜的溫度:保持你的臥室在一個涼爽的溫度通常有助於睡眠。根據個人偏好,大約保持在18-22攝氏度(65-72華氏度)之間通常被認為是最適宜的。.舒適的床鋪:一張舒適的床墊和枕頭對於提睡眠品質至關重要。床上用品應該適合你的偏好,既不太硬也不太軟。.創造一個放鬆的氛圍:在睡前進行放鬆的活動,如閱讀、冥想或深呼吸練習,可以幫助你的身體和大腦放鬆,為進入深層睡眠做準備。通過優化睡眠環境,我們可以顯著提高睡眠品質,這將有助於白天時更加精力充沛和集中注意力,年輕的元氣感覺很快就會回來了。3.減少咖啡因和電子產品的使用,尤其是在睡前,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進入夢鄉建議在睡前須做到3件事: (1)限制咖啡因攝入: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能夠阻礙入睡過程並影響睡眠深度。儘管人們對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建議避免在睡前6小時內攝入咖啡因。不僅是咖啡,茶、可樂、某些能量飲料和巧克力中也含有咖啡因,應該在傍晚時分避免攝入。(2)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晚上使用電子產品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主要是因為屏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了褪黑激素的產生,褪黑激素是一種幫助我們入睡的激素。建議在睡前至少一個小時停止使用電子設備,以幫助身體準備進入睡眠狀態。(3)盡量做其他的替代活動: 為了避免晚上使用電子產品,你可以嘗試一些替代活動來幫助放鬆身心,這些活動可以促進身體放鬆,更易於入睡。如:閱讀紙質書籍、聽放鬆音樂、進行輕柔的伸展運動或冥想。通過實踐這些策略,除了可以幫助你更快地入睡、提高睡眠品質,讓你在第二天,擁有更好的精神狀態和生產力!也能讓你找回年輕的感覺,讓你整天能元氣滿滿,有助於延緩你的提早老化!看完以上日常抗老小方法,知道睡前要做好哪些事了嗎?如果你想保持年輕,記得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品質,才不會睡眠不足讓你看起來老了年齡增加10歲!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做出7項改變可望降低罹癌風險、助長壽!與飲食相關占了5項之多.年輕罹癌者變多!重症醫盤點「10大罹癌警訊症狀」,你中幾項?
-
2024-04-18 焦點.健康知識+
「山豬」38歲英年早逝令人唏噓!醫列5大短命因素,久坐、熬夜追劇都是危險生活習慣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111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民國111年國人一般平均壽命為79.84歲。因此《瘋神無雙》節目班底、藝人「山豬」,在40歲不到的年紀就猝逝,令許多觀眾唏噓,更讓家人朋友們感到格外遺憾。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壽命的長短與基因、運氣、習慣等都有關係,但前二者我們無法掌控,唯有習慣得以改變。他列舉壽命減短的五大排行榜,讓大家可以避開這5大短命因素。壽命減短的5大因素排行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在臉書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指出,壽命長短跟基因、習慣、運氣都有關係,其中基因與運氣都不是我們能夠掌握的,他根據歷年各國不同的研究文獻歸納與排出壽命減短的五大因素排行榜,若你能盡量避開這五大短命因素,也較可能獲得更健康長壽的生命。短命因素第五名:失眠台灣失眠人口眾多,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10分之一人口飽受慢性失眠症所苦。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指出,失眠和心臟病、糖尿病、肥胖、癌症、老年失智症、憂鬱症等都有關係,也讓死亡率增加。但也不是睡越久越長壽。洪永祥說,隨著年紀增長睡眠時間會減短,睡眠時間6-8小時是最長壽的睡眠時間。【洪永祥建議】盡量不要追劇與熬夜,不要把手機與3C產品帶進臥室,平時泡澡運動與靜坐冥想讓大腦學會真正放鬆。飲食方面可以多吃含有色胺酸(Tryptophan)的食物,因為色胺酸在體內能合成褪黑激素,能有效幫助睡眠。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全麥製品、大豆、香蕉、優酪乳等;其他有助於幫助睡眠的食物還有蛋黃、牛奶、糙米、小麥胚芽、蘿蔔、南瓜、馬鈴薯、香蕉、豆類、堅果類、全麥麵包、綠色蔬菜、芝麻、燕麥等。短命因素第四名:孤單國外研究發現,孤單、寂寞將使人身心健康衰退加速,減短壽命。孤獨的人罹患中風、心臟病及憂鬱的風險都較一般人來的高。【洪永祥建議】走出網路社交世界或加入一些興趣團體或志願服務,以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並與有共同愛好或價值觀的人建立聯繫;維持與家人、朋友或鄰居的親密關係,定期與他們聯絡或見面,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並傾聽他們的故事和需求。另外銀髮族若小孩離家老伴過世還是可以追求自己的愛情,若還是深深覺得孤單難耐,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了解自己的孤獨感的根源,並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和情緒; 除此之外,日常培養一些個人的興趣或愛好,如閱讀、寫作、繪畫、運動等,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和自我效能,並享受獨處的時光;或是養一些寵物,像是狗、貓、鳥等,以獲得陪伴和情感的滿足,並增加自己的責任感和活力。短命因素第三名:久坐大家都知道久坐對健康傷害很大,但現今許多工作者很難避免就是得一直坐著。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過12小時死亡風險增加38%。【洪永祥建議】想要長壽不論是辦公打電腦或是在家看電視,能站就盡量站,直到腳痠再稍微坐下來,若現實因素不能站,每隔30分鐘左右起身,並且至少稍微走動,或者甚至進行簡短的伸展運動,這也迫使你停止盯著電腦,可以避免眼睛疲勞和乾眼症風險。短命因素第二名:抽菸抽菸較容易早死是毋庸置疑的。吸菸會導致全身所有部位的癌症,包括乳癌、結腸和直腸癌、肺癌、口咽癌、食道癌、胃癌、肝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膀胱癌、腎臟和輸尿管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等;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死亡率也會因為吸菸而增加。吸菸還會造成皮膚老化、牙齒變黃外,也可能影響睡眠品質。【洪永祥建議】沒有什麼其他的建議,為了自己跟家人的健康請馬上戒菸,電子煙一樣毒,一樣要戒掉。短命因素第一名:肥胖為何「山豬」一感冒就休克英年早逝?洪永祥指出,除了患有致命的紅斑性狼瘡外,他判斷應該也跟肥胖息息相關。有研究指出,肥胖5年會讓死亡風險加倍;肥胖長達15年的人,死亡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洪永祥說,很多民眾沒有認知到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但事實上,長期以來國人十大死因中,高達8項都和肥胖有關,包括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洪永祥建議】減重的方式不外乎生活習慣、藥物和外科手術,通常以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等生活習慣為主。努力過半年之後還是減不下來,病態性肥胖就務必尋求醫師的用藥物和手術方式。8種好習慣,平均壽命較長洪永祥最後指出,根據美國營養學會的建議,擁有8種良好習慣的人,平均壽命較長。1.積極鍛鍊身體2.沒有鴉片類藥物成癮3.不吸菸4.控制壓力5.良好飲食6.不酗酒7.保持良好的睡眠8.擁有積極社交關係【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11 醫療.骨科.復健
膝關節、髖關節…6種關節疼痛原因及症狀詳解!貼痠痛藥布可改善嗎?
許多人都有關節疼痛的問題。據統計,45歲至60歲的人,30%有關節疼痛問題,年紀大的人,則高達60%有關節疼痛問題發生。許多人的關節疼痛宛如氣象台般,天氣變化時,常會喀喀響且疼痛,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刻不容緩,以免老來飽受疼痛之苦。全身關節都可能疼痛 各部位疼痛原因、症狀詳解常見哪些關節疼痛問題?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全身關節都可能出現疼痛,分析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手指關節等疼痛的發生原因、症狀、及對健康及生活造成什麼影響?膝關節疼痛原因:包含骨骼、軟骨、韌帶、神經等問題,如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創傷骨折、十字韌帶損傷及拉傷等,或是急性感染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走路不方便生活影響:人須靠雙腳站立,如果膝關節疼痛未治療,接著會影響髖關節、踝關節的活動力,而造成跛行、行動不便等治療:以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急性疼痛來說,首先要減少病人負重,受傷期間建議行走時拿拐杖輔助,或是減重,再給予消炎、止痛藥,此時關節也常有積液,可以將其抽出且注射類固醇消炎,合併電刺激、局部按摩,以降低關節疼痛,促進關節活度度,減輕不適症狀。髖關節疼痛原因:包含骨骼、軟骨及周圍的肌肉、肌腱等出現問題,如創傷骨折、感染,或是退化,甚至癌症骨轉移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走路不方便生活影響:人須靠雙腳站立,如果髖關節疼痛未治療,未來可能需要長時間臥床治療:依不同疼痛原因給予藥物或復健治療,骨折造成骨頭錯位,應立即採外科復位方式治療肩關節疼痛原因:肌腱、韌帶沾黏所造成的五十肩,或是旋轉肌袖拉傷,退化、創傷造成的骨頭錯位等。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 如五十肩早期非常疼痛,但沾黏嚴重後,晚期卻不會痛,此時肩關節活動角度已經變小生活影響:當五十肩沾黏嚴重時,手無法舉超過頭頂的高度,而無法吹頭髮;肩膀旋轉肌拉傷,女性則無法做到反手穿內衣的動作治療:五十肩須依不同階段治療,如果是疼痛階段,可以採用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消炎,再配合復健治療,效果才會更好;旋轉肌拉傷可以先由藥物、復健治療,若病情嚴重,還是需手術治療。肘關節疼痛原因:手肘內側疼痛,俗稱高爾夫球肘;外側疼痛,俗稱網球肘,而手肘後側疼痛則與三頭肌腱發炎有關,若是手肘前側疼痛則是二頭肌腱發炎有關。症狀:疼痛、關節活動範圍變小生活影響:網球肘則無法提重物,跌倒時無法用手掌撐地起身治療:網球肘等須依不同階段治療,如果是疼痛階段,可以採用超音波導引注射類固醇消炎,再配合復健治療,效果才會更好腕關節疼痛原因:靠近手掌的手指關節疼痛,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而手背的手指關節疼痛,多為腱鞘囊腫所致,或是手腕深部韌帶的扭拉傷等。症狀:疼痛生活影響:手腕屬於活動度大的關節,如果嚴重疼痛無法做扭毛巾等動作治療:腕隧道症候群等,可以利用護具減輕神經壓迫,也可以在神經周圍施打葡糖糖水,降低神經被壓迫的情形,以利緩解疼痛。手指關節疼痛原因:可能有紅斑性狼瘡等風濕免疫疾病,或是痛風所致,或是過度使用等症狀:手指關節疼痛、變形、腫脹、無法彎曲生活影響:關節疼痛、腫脹嚴重,將無法拿杯子、拿碗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除給予藥物治療外,如果是發生在手部關節,可能要給予副木等輔助,讓病人順利用餐進食關節疼痛問題如何檢查診斷?關節診斷量表初步評估陳亭安說,關節診斷量表可以針對日常生活關節活動的功能、走路步態的一種自行評估量表的問卷調查,但臨床考量民眾對量表的理解程度,也很難讓民眾直接填寫,而此量表多用在醫學研究,在病人診斷上,仍多以醫師診斷為主,並不會用此量表診斷。醫師對關節疼痛評估,常以理學檢查、肉眼評估患處關節,對比與正常關節有無紅腫、熱痛、變形等症狀,以及觀察病人的步態、站姿,以及拿握東西是否正常,同時測量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等 有無肌力流失,或以X光、超音波等影像及抽血檢查。進行多項檢查後,再評估是哪一條韌帶、肌肉受損,進而了解可能受影響的其他關節,比如膝關節疼痛時,也會一併檢查髖關節及踝關節,確診關節疼痛為退化、感染、癌症轉移、家族史等原因。急性疼痛發生時,依不同部位關節疼痛不同,止痛方式也不相同,陳亭安指出,如,若是肌腱撕裂傷,如果症狀輕微可以用藥物治療、復健,或是施打止痛藥等,因此,治療方式則依受傷情形,重點是治療症狀、保護關節,維持關節活動度。針對這些關節疼痛問題的人,平時應做什麼復健治療?可以做運動保健嗎?建議可以從事什麼運動?陳亭安說,關節受傷後,針對疼痛不適治療後,就進入保養階段,須加強關節附近的肌肉力量,可以藉由伸展運動、訓練肌肉力量等恢復關節活動度,雖然訓練肌力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如要加強膝蓋附近肌力,可以從事抬腿、膝蓋伸直用力夾抱枕等運動。痠痛藥膏、貼布、按摩棒等小物可以改善疼痛嗎?陳亭安說,使用緩解改善疼痛的藥膏、貼布前,須先確定關節或肌肉疼痛的原因,如肌腱輕微撕裂傷、肌肉抽筋等,貼布、按摩或許有效,但以頸椎間盤神經壓迫,而造成肌肉痠痛,以針灸、按摩緩解,只是在放鬆肌肉,未針對病因治療,症狀還是會反覆出現,建議治療須尊於專業,且痠痛藥膏、貼布是針對較為表淺的發炎、疼痛才有效果。如果是肩頸痠痛可以自行用痠痛藥膏、貼布等物放鬆,但當肩頸痠痛進階到手痛、手麻,或是未依病情治療而隨意按摩,也可能使受傷部位更為腫脹、瘀青,呼籲關節有明顯創傷時,應盡速就醫。至於保養關節的飲食原則?陳亭安說,最重要的關節保養,必須避免骨質流失造成的骨質疏鬆,每天應攝取鈣質、維他命D,如此才能避免跌倒、臥床,當發現關節活動度有所改變時,應盡速就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13 醫療.眼部
眼皮一直跳!醫曝「3種可能原因」超多人中 教你5方法有效緩解:咖啡少喝點
 眼皮跳,是一種重複,且非自主性的眼瞼肌肉抽搐。眼皮跳的學名為「眼瞼痙攣(blepharospasm)」,輕微的非自主性痙攣則被稱作「肌肉顫搐」。 眼瞼痙攣 常見3原因 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簡單的眼皮跳,通常只有一隻眼睛,大部分發生在上眼瞼。女性和男性相比,女性,似乎更容易發生眼瞼痙攣。 而眼皮跳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原因: 1、睡眠不足2、個人壓力太大、心情緊張3、經常使用手機/電腦,引致眼睛過勞、用眼過度 其實大部分引發眼皮一直在跳的原因是「你累了嗎?」 ,那是你個人的生活壓力與 過勞所造成的影響。  眼皮跳,該怎麼做? 如果你擔心眼皮跳的話,黃軒告訴你該做些什麼: 1、放鬆壓力、多休息2、睡前伸展運動3、減少使用3C產品有助提升睡眠品質4、減少攝取咖啡因、酒精和尼古丁5、盯著螢幕的時間減少,好讓眼睛不會過度疲勞  眼皮跳出現這些情況 應盡快就醫 其實答案只有一個:「放鬆休息,放下壓力!」黃軒說,一般情況下,眼皮跳動持續時間較短,幾秒至幾分鐘內就會恢復正常,不需要過度擔心。然而,如果眼皮跳持續、沒有減少,或出現其他症狀,例如面部,或身體其他位置肌肉,出現神經的症狀,就需要找醫生進行評估,了解身體是否出現問題。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 ·眼皮下垂恐是重症徵兆! 醫揭「危險警訊」:不要再當成皮膚鬆垮 ·眼皮浮腫恐是身體「1功能」出問題!醫揪3大警訊 斜視、凸眼自己小心了 
-
2024-03-01 養生.運動健身
不只運動後才需要伸展 你可能不知道伸展運動對健康的4大好處
眾所周知,伸展運動是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確保你的身體放鬆並為即將進行的活動做好準備。伸展運動還有助於提高整體表現,並防止你在選擇進行的任何活動中受傷。除此之外,伸展運動還與多種你可能意想不到的健康益處有關。什麼是伸展運動?伸展運動也稱為主動伸展(active Stretching),或是稱為靜態伸展(static stretching),為藉由自身肌肉提供阻力進行的動作。透過主動伸展,你可以移動或收縮一塊肌肉來拉伸另一塊肌肉。當你使用自己的肌肉時,不需要設備或其他人等外力。主動伸展和其他形式的伸展有何差異?主動伸展的關鍵是保持每個姿勢一段時間,而不是進行肩部轉圈等一系列運動,這些被認為是屬於動態伸展的動作。通常採取主動伸展時受傷的可能性比較低,你的身體不會允許或強迫你超越你無法處理的程度。伸展運動4大好處以下是一些主動伸展的好處:1.提高靈活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保持靈活性可以幫助你的整體健康。2015年的研究表明,進行伸展運動可以幫助你活動更順暢,並且從長遠來看可以保持肌肉和關節的強壯和健康。2.改善平衡隨著年齡的增長,跌倒的風險也會增加。但2021年的研究表明,主動拉伸可能是年長者改善整體平衡的有效方法。3.增加血液流量劇烈運動後為什麼做伸展能舒緩?伸展運動可能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進而增加肌肉的血流量,這些都是減少肌肉痠痛並幫助運動後更快恢復的方法。4.改善姿勢2015年的研究表明,堅持進行伸展運動的習慣也有助於改善你的姿勢,通過加強肌肉和促進正確的位置。如何進行伸展運動?由於伸展運動可獨自執行且無需任何設備,因此很容易做到。雖然伸展運動普遍在運動後進行,但其實能隨時隨地操作。事實上,完成伸展運動並不需要太多時間,僅需數分中就能完成,並且在進行伸展運動之前,也不需要再額外熱身。伸展運動可以做哪些動作?以下為你可以嘗試的伸展運動:腿後肌(大腿肌肉)1.躺在地板上,抬起左腿,直到感覺到伸展。2.收縮股四頭肌(大腿肌肉)並保持10到15秒。3.放鬆收縮並把腿放下。4.右腿重複此動作。三頭肌(上臂後側的肌肉)1.將左臂舉過頭頂,接著彎曲左臂,使其接觸頸後部。2.收縮二頭肌(上臂肌肉),直到感覺到三頭肌伸展並保持10到15秒。3.放鬆收縮並降低手臂。4.用右臂重複此動作。小腿1.站立時,將重心轉移到左腿上。2.抬起右腳的腳掌。3.收縮你的右脛骨(膝蓋)肌肉,直到你感覺到小腿有伸展感,並且保持10至15秒。4.放鬆收縮並降低右腳腳掌。5.用左腳重複此動作。整體而言,伸展運動是鍛鍊靈活性、活動範圍和平衡的好方法,透過使用自己的肌肉來拉伸其他肌肉,隨時隨地都可以輕鬆完成。需要注意的是,進行伸展動作期間不要彈跳,否則可能會造成傷害。另外,伸展時你會感受到肌肉拉伸的張力,但不應該感到疼痛。如果你感到疼痛,肌肉組織可能會受傷。【資料來源】.Health Benefits of Stretching You Probably Didn’t Know.Active Stretching: 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ynamic and Static Stretching.The importance of stretching
-
2024-02-29 醫療.腦部.神經
一直手麻怎麼辦?要看哪科?5大原因、自我檢測、舒緩方法一次看
手麻是許多人都會有的老毛病之一,常常認為只是手被壓到的暫時性不適,但其實很有可能是疾病警訊喔!以下為您介紹造成手麻的疾病原因,以及正確舒緩方式,馬上來看看吧~手麻5大原因根據名冠診所資料說明,引起手麻的原因很多,簡單來說,可以分為神經性及血管性的問題。手麻通常是周邊神經(peripheral nerve)受到壓迫或發生病變時,身體發出的警訊。手部神經有尺神經(ulnar nerve)、正中神經(midian nerve)、橈神經(radial nerve)和臂神經叢(brachial plexus),只要神經受到壓迫就可能產生麻木感。從手麻的不同症狀初步判斷可能的病因:.頸椎間盤突出:手麻並有痠痛感,從頸部沿著手臂至特定手指,彷彿有電流通過的感覺,轉頭或仰頭會更明顯。.腕隧道症候群: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一半會麻,按壓局部更明顯。.肘隧道症候群:無名指及一半小指會麻,按壓局部更明顯。.自律神經失調:單側或雙側從肩、上臂、肘到腕有麻感,時好時壞,與頭頸姿勢較無關係。.自律神經失調:雙側全部的手指(末端)麻,有冰冷感,手掌特別是指尖皮膚顏色暗紅或紫,與頭頸姿勢較無關。手麻原因一:頸椎間盤突出出現在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可能出現肩頸痠痛、手臂麻木無力或痛等症狀。如果懷疑有椎間盤突出,應及早諮詢專業醫生的建議,進行詳細的評估和治療,並制定適當的預防策略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手麻原因二: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的特徵是,手指內側的痠麻(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靠大拇指處)。而它的症狀多發生在晚上,可能睡到一半手被麻醒,起來甩一甩會比較舒服,若遲遲無處理,就可能在手部運動方面出現問題(如用筷子夾東西夾不起來)。.手部的痠麻.痠麻之後可能會有痛感.更嚴重可能手部運動方面就會出問題,如手指無法做精細動作手麻原因三:肘隧道症候群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說明,手指外側麻(小拇指、無名指靠小拇指處)則就可能是尺神經壓迫的「肘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不像腕隧道症候群如此常見,其常見於重複用手肘、彎曲伸直者(尺神經拉緊、受力大),長久不適當的受力下,就會造成手部痠麻,如拉小提琴等音樂家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手麻原因四:自律神經失調郭育祥醫師曾於郭育祥診所網站指出,手麻患者們前往醫院就醫,經過一連串電神經學檢查,如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還有影像檢查等,還是無法確診。直到來到我的門診,才知道手麻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衡」所引起。自律神經失衡會造成手腳感覺的異常,如麻痺、感覺遲鈍、觸電痛感、疼痛等,且經常會合併呼吸困難的症狀。主要還是跟情緒、壓力有關。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通常會建議患者們進行腹式呼吸,並試著找出壓力來源,嘗試化解。手麻原因五:末梢循環不良生活習慣太偏向靜態、抽菸、本身罹患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是末稍血液循環不良常見原因。血液無法正常順流至末梢,而造成手腳冰冷、麻感。一分鐘自我檢測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李信賢醫師表示,腕隧道症候群自我檢查方式,運用法倫氏檢查(Phalen test)理學方法,雙手手指朝下與手臂呈90度,兩手背互靠並持續一分鐘,如手指出現麻木或刺痛,就可能是罹患腕隧道症候群。 他表示,通常病人手部感覺會變遲鈍,尤其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嚴重時手部肌肉會出現魚際肌萎縮,手握力會變差。此外,王文妤物理治療師曾分享,肘隧道症候群症的自我檢查可透過輕敲肘部內側,看是否有麻痛的症狀發生;或試著完全彎曲或伸直肘部,觀察是否有麻痛感產生,這種動作可能引起肘隧道區域的壓力變化。針對頸椎間盤突出得自我檢查,動晰物理治療所說明,可將您比較不舒服的那一側的手往上抬,並往耳朵靠近。若是您的症狀因此「減緩」了,代表您很有可能有椎間盤突出。手麻舒緩方法如果長期間手腕活動量大,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而肘隧道症侯群是長期手肘彎曲、例如長時間講電話,中午趴睡,手拿3C產品追劇、長期屈肘使用智慧型手機、晚上撐著手肘側睡、長期間手臂反覆彎曲就會造成手麻症狀。朴子醫院復健科汪珮容治療師介紹手部伸展運動,腕隧道症候群可以學習手腕伸展運動,例如手肘伸直:一手掌輔助把另一手手掌掌面後拉,直到手腕部感受到被牽拉的感覺,每次10-20秒,重覆2~3次。手掌上拉法。(圖/翻攝自朴子醫院。)另外手掌可以作伸握動作:伸直3秒、握拳3秒、重覆數次,讓不同肌腱在腕隧道內達到舒緩的壓力。手麻要看哪一科?神經內科吳禹利醫師曾受訪說明,手麻可以去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而復健科可以透過一些運動、熱敷措施舒緩不適感,也是好的選擇。若需要開刀,或是手麻發生在關節附近,也可選擇前往骨科就診。資料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神經內科吳禹利醫師、朴子醫院復健科汪珮容治療師、名冠診所、郭育祥診所、臺中慈濟醫院、動晰物理治療所、王文妤物理治療師 老骨也能回春!讓你身體變「軟Q」的15個生活好習慣 「大便」很臭不是正常的!急診醫師告訴你:搭配「這2種顏色」出現,器官可能正在發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痠背痛找中醫還是西醫?多數痠痛都是因為這行為所致的傷害
熟齡長者因為關節退化、肌力流失,常喊這痠那痛;中壯年人則多半因姿勢不良、長時間久坐,引發痠痛的困擾。痠痛問題可大可小,除了骨骼退化,也要注意肌力問題。遇到痠痛時,你都怎麼處理?建立正確的保養與處置觀念,才不會放任問題愈來愈嚴重。對於腰痠背痛的處置,西醫對症下藥前要先找原因,中醫則呼籲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97%的痠痛,屬同一動作反覆進行造成的損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分享腰痠背痛常見原因,上班族使用電腦時間長,加上看螢幕時容易愈看愈近,導致腰愈彎愈曲,對頸椎、腰椎都有不良影響;拿平板追劇、滑手機、打手遊打到肌腱受傷、造成扳機指,都是因反覆使用同一動作所致。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廖皓涵則說,一般門診97%腰痠背痛的病人屬於機械性損傷,其中大部分是肌肉軟組織受損,長時間或瞬間大幅度動作致急性扭拉傷,不良姿勢則導致慢性損傷。另一種疼痛則為脊椎相關的病變,包含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脊椎滑脫,嚴重時可能壓迫神經,出現從腰部傳到腿部的麻痛感或下肢無力。調整姿勢、伸展運動,搭配各種物理治療。如何舒緩疼痛?武俊傑說,人是直立的動物,上半身體重量都作用在腰部,若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致使脊椎骨之間的軟骨壓迫到神經,復健解方為「頸牽引」或「腰牽引」,俗稱拉脖子、拉腰,就是將骨刺或軟骨拉開,避免壓迫神經。至於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緊繃、痠痛,武俊傑則要患者適當調整姿勢,從事伸展運動,搭配物理治療如熱敷、向量干擾的電療等方式,放鬆肌肉、改善緊繃程度、加速癒合,這些就是大眾所知的「做復健」(物理治療)。深層肌肉拉傷,則建議使用微波、短波、超音波或雷射等熱療方式,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受傷組織的癒合。除了物理治療,也會使用含有消炎止痛成分的貼布、軟膏、噴劑等外用藥品,舒緩較輕微的痠痛。嚴重者得利用口服藥物才能改善,有的人痛到站不起來、落枕痛到無法轉頭,只能坐輪椅就醫,這些急性疼痛則需使用針劑處置,才能較快舒緩疼痛。中西醫整合門診,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廖皓涵直言,中西醫整合門診的優點是「讓鑑別診斷更精準」,兩者相輔相成,效果更好。中醫雖能靠望聞問切搭配理學檢查,有時仍需影像學檢查、驗血報告和西醫專家意見來幫助診斷;藥物有互補性,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消炎止痛力佳,但擔心副作用或排斥西藥者,可改服中藥;西醫復健訓練肌力,中醫針灸或補養中藥,共同補強病人肌力。廖皓涵指出,四種腰痠背痛樣態有:腰部感覺冰冷的寒濕型、痛處伴有熱感的濕熱型、痛處劇烈或像針刺的血瘀型、腰痛以痠軟為主的腎虛型。針灸搭配電針可產生中樞性鎮痛效果,搭配艾灸則可促進循環使水腫充血改善,中醫治療重要一環的外敷藥布也能搭配使用,例如消腫解毒止痛效果明顯的如意金黃散、行瘀活血較強的萬應膏。高齡、生活型態不佳,特別適合中醫調理。如果是肌肉軟組織受損,推拿整脊和針灸都可行,取決於患者的喜好、成本考量和方便性。從中醫觀點而言,高齡、生活型態不佳、身體臟腑失去平衡如氣虛、血瘀、脾胃濕熱等,造成背部經絡系統自癒能力降低者,特別適合中醫調理,改善修復能力及預防復發。廖皓涵提醒,內臟疾病如腎結石、胰臟炎,或腫瘤、感染、發炎性關節炎等,都可能造成腰痠背痛,所以有時不只找復健科或中醫,不同狀況可能需至內科、骨科、神經外科、腫瘤科、感染科或風濕免疫科就診。遵行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平時保健最為重要,武俊傑說,久坐者建議適當改變姿勢,並做些伸展運動,例如頸椎舒緩,頭部左轉9點鐘方向5至10秒鐘再換邊,來回2、3回合即可達到保健效果。保健運動多達數十種,不用每種都做,大部分民眾也沒那麼多時間做,「挑幾個做完感覺舒服的動作,常做就能達到效果。」「正確的保養觀念勝過任何治療。」廖皓涵提醒生活中應注意:1. 搬重物避免只用腰力,要蹲下並把重心靠近軀幹,以臀腿的力量去搬。2. 調整睡姿側躺最好有個長型抱枕讓手腳環抱;正躺睡覺時膝蓋下墊一個枕頭,可以放鬆緊繃的腰部。3. 避免穿高跟鞋。4. 端正坐姿不要長時間坐矮凳、坐床上看書、不要翹腳。5. 伸展運動太極拳、瑜伽或皮拉提斯能鍛鍊筋骨柔軟度,使氣血循環更流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1 醫療.骨科.復健
7天年假宅在家玩3C,當心肩頸痠痛!骨科醫師教「1運動」緩解疼痛
春節年假長達七天,不少人會宅在家耍廢滑手機、平板、追劇、打電動,或是久坐打麻將,小心對眼睛造成傷害,還會引起痠痛上身。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宗諭建議,平常滑手機太久,可以做類似「吊單槓」動作,緩解肩頸疼痛。現代人使用3C產品相當普及,林宗諭說,因過度使用導致肩頸痠痛的人愈來愈多,從國中生到90多歲的阿公阿嬤都有,但以青壯年居多。春節假期長,如果長時間低頭滑手機等3C產品,可能會增加肩頸壓力,久坐打麻將則會造成身體負擔。拉單槓動作 助舒緩放鬆一旦感覺身體出現痠痛,林宗諭建議,可以做腰部伸展運動,並且搭配「滾輪」放鬆,幫助身體伸展,用滾輪時,可以特別加強大腿內外側伸展,強化膽經等處的按摩。其次,可做類似「吊單槓」動作,先將雙手舉高,上下移動雙手做「拉單槓」動作,有助於舒緩放鬆;民眾也可以去健身房、公園,或是在家靠牆空拉,都可以達到肩膀打開、舒緩的效果。林宗諭說,痠痛症狀輕微者,應先進行姿勢調整,症狀稍嚴重者可以使用「軟式頸圈」輔助調整改善。軟式頸圈是針對時常低著頭造成脖子痠痛者,為避免再度低頭,可用頸圈輔助在上班或是容易低頭時配戴,作為輔助姿勢調整之用,但如果在意外觀者,則可以在家中配戴。若症狀嚴重到手麻者,則建議到醫療院所使用「頸椎牽引」(拉脖子)的復健方式治療。林宗諭指出,復健場所應選擇離家近的場所,因為一周可能要去兩至三次,若是千里迢迢跑去遙遠的醫療院所做復健,反而難以持之以恆。一般穩定進行復健,大約兩、三個月可以看到改善效果。用眼30分鐘 休息10分鐘長期盯螢幕,除了造成肩頸壓力大外,對眼睛也是負擔。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褚庭雯建議,使用3C產品時,背景光源一定要充足,用眼30分鐘就要休息10分鐘;多數人難以避免眼睛長時間盯著螢幕,導致眼睛容易乾澀,因此要記得多眨眼,避免乾澀加劇;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還會讓眼睛肌肉緊繃,可以透過看遠方調節肌肉,讓眼睛肌肉放鬆。市面上有許多主打不同功能的眼藥水,有的主打戴隱形眼鏡可點,有的是舒緩3C使用帶來的乾澀等。褚庭雯說,市售藥水或許有短暫舒緩效果,但長期使用恐會讓眼睛愈來愈乾澀。若眼睛出現不適症狀,應到眼科看診,拿人工淚液或是其他眼藥水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7 醫療.骨科.復健
超過50歲上健身房該注意那些事?復健醫師提醒樂齡族健身須考慮「這6件事」!
在早期筆者剛出道(剛升主治醫師)的時候,有時會在診間建議病患「如果需要讓自己的基礎體能更好,可以考慮去健身房運動」。往往有很多門診長者病人會疑惑: 「醫師,我已經60歲了,有需要這樣嗎?」時至今日,50歲以上的人上健身房也不是那麼罕見,筆者也有90幾歲的病人至今仍持續在健身房運動,筆者也樂見愈來愈多人加入健身的行列。如果您還沒有上健身房的習慣而正想要加入?或者是剛剛加入不久?或許看看這篇文章以下幾點建議可以給您一些不錯的幫助與想法。諮詢自己的醫師考量運動風險理論上有什麼潛在疾病,在開始運動前,都應該要諮詢自己的醫師,我們每個人的疾病或是狀況均不同,該特別注意的也會不太一樣。不過對於50歲以上的族群,諮詢自己的醫師這件事情更顯得重要。畢竟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在年輕時沒有的內科疾病可能會慢慢浮現了,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控制非常不好的糖尿病、高血壓族群,應該先將病情控制在某種程度以內才能開始運動。不然會使身體在運動時處於一個相對高的風險。即使控制得很好,我們也應注意本身患有的疾病在運動過程中會有的風險,例如一位糖尿病病友,如果運動前沒有注意到營養補充,運動過程中可能就會增加遇到低血糖的機會。如果不確定自己有沒有什麼潛在的疾病,那麼就趁上健身房前的這個機會幫自己安排一場健康檢查吧,筆者雖然是復健科醫師,但臨床上,也常常聽到病人分享自己一直以為身體很健康,後來健康檢查才發現自己有……之類的疾病。訂立專屬於自己的健身計畫就像讀書需要讀書計畫,健身當然也要有健身計畫。就像為什麼今天唸國文,明天念數學一樣。我們對於我們每次訓練的內容都會有計畫,例如今天練下肢肌力加上划船機的心肺訓練,那麼下次就安排練上肢肌力跟核心再加上腳踏車的心肺訓練。我們對於每週訓練的次數、時間、內容、強度應該都會有一些想法。或許有人說,我只是想要開始運動而已,有需要這麼麻煩嗎? 這裡要說的是,開始運動就是一種最大的進步,不過如果要相對「安全」又「有效」,那麼先訂定一個目標,並且規劃一套計畫,照著努力執行是個很不錯的方式。也許有人會說,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該怎麼辦呢? 畢竟我們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者。不會的部分就詢問專業的人吧,若是比較沒有經濟考量的人,或許可以請專業的體適能人員帶自己做運動並安排計畫。如果有經濟考量的人,或許先從簡單的次數、時間來安排運動。也可以詢問有健身習慣的朋友,或是自己的小孩如果已經有經驗了也可以給予意見(當然前提是您的朋友及小孩具有一定的正確觀念)。如或不然,也可以諮詢您的復健科醫師詢問該如何開始?事前暖身、事後伸展運動前的暖身可以降低運動傷害機會,增加血流量,促進肌肉延展性,讓我們的肌肉關節達到預備活動的狀態。運動後的伸展放鬆可以延長緊縮的肌肉,使得肌肉痠痛程度降低。規律的伸展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以及肌肉的柔韌性,減少身體的肌肉失衡造成代償。充足營養、切記補充水分鹽分充足的營養是每個年紀都需要注意的事情,尤其是規律運動之後。如果有充足營養補充,更可對健康及身體組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裡筆者要特別提醒水分與鹽分的補充,運動畢竟會讓我們流許多汗,運動間的水分補充,可以避免頭暈失衡的狀況,運動後若沒有水分加鹽分的補充,也極易造成離子不平衡。流太多汗又沒有補充水分及鹽分,在有一點年紀的人身上極容易導致體內離子不平衡,造成健康的危害。適合的運動衣物適合的衣物包含運動中的穿著,以及回家路上的穿著,運動中當然以舒服輕便,不影響動作為主。這裡筆者主要提醒運動後回家路上的穿著。在夏天的時候還好,冬天的時候,我們運動完洗完澡身體熱熱的,結果一走出健身房寒風吹來,整個身體打了個冷顫,對於有些年紀的人,身體對於短時間溫度的改變的適應力有時候沒有那麼好。所以身體的保暖就非常重要,這可以降低發生心血管意外的機會。學習面對遲發性肌肉痠痛平常沒有做運動的人,突然跑去健身,本來就比較容易發生遲發性肌肉痠痛。即使是有規律運動的人,只要運動強度或是時間變化太大,短時間訓練量增加比較多:例如本來長跑1Km忽然變成2Km; 本來深蹲20Kg,3組各10下,變成各30Kg,就可能出現遲發性肌肉痠痛。從名字裡有「遲發性」這三個字,我們就可知道,他通常發生於運動之後,運動後約24-48小時會有明顯的不舒服。他跟運動中肌肉的拉傷扭傷沒有關係,會發生遲發性肌肉痠痛主要跟肌肉纖維有細微受傷有關係,這些細微受傷使得組織發炎,造成後續滲透壓改變,細胞代謝物增加,影響附近的神經受器,所以會有肌肉痠痛的症狀。我們可以透過運動後的按摩、伸展、或是泡熱水來減緩,不過根據實證,並沒有一種特別好的方式來改善,個體間的差異很不一樣。簡單來說,會發生遲發性肌肉痠痛主要是我們身體還沒有適應新的強度,隨著我們的能力增強,這些狀況都會改善。最怕的是,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要好好健身,結果第一次遇到遲發性肌肉痠痛就嚇到了,從此不再健身,豈不可惜。當然,如果這個肌肉痠痛的時間過長,超過一週都沒有改善,摸起來又熱熱腫腫的,可能就不是遲發性肌肉痠痛這麼單純了,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好好運動健身吧當我們做好準備,就可以好好地開始運動健身囉。在訓練的過程,可能也都會感覺到辛苦,也常常會想要偷懶,可是當訓練完的時候,身心會回饋給您舒暢的感覺,您甚至會感激自己幸好今天沒有偷懶。文章作者:江研壹 醫師 悅滿意復健專科診所 有詳細的說明,為大家解答!原文出處 台灣復健學會成立IG囉!為了推廣至更多用戶,提升社會對復健醫學的認識與瞭解,也可以經由我們分享的正確知識資訊來安心閱讀!歡迎追蹤並且關注我們❤️🏥👉 更多復健小知識-🔎主頁連結🔗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網站IGFB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授權元氣網刊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01 失智.非藥物治療
長輩快樂過龍年 運動健康一整年
隨著新年即將到來,過年前的大掃除也是家中長輩最佳的職能活動。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帶著家中長輩一起除舊佈新,除了寫春聯可以有懷舊效果外,更可以協助居家清潔活動,以增加長輩的參與,藉拿著掃把掃地還能訓練手眼協調、也可以增加身體的活動量。最重要的是與家人一同執行,增加了人際互動,也可以使長輩覺得自己還有能力為家人付出,所以成就感也會因此增加。此外,大掃除時也可以藉此檢視家中的環境安全,包括:要注意地板水漬避免滑倒、浴室容易滑倒地方、桌牆角過硬的碰撞、光線太暗等,都是容易造成碰撞或意外等。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師謝佩君表示,過年期間在長輩們與家人共聚的時候,可以適時地站起來活動一下,或者參與一些輕鬆的室內遊戲,使身體得到運動,應該避免長時間的久坐,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長輩們可以選擇一些輕鬆愉快的運動方式,例如散步、太極拳、或者簡單的伸展運動。這些運動不僅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肌肉的伸展和放鬆,也能預防運動傷害。在家中或者附近的公園裡進行這些活動,既不需要太大的場地,也能夠輕鬆地融入日常生活。此外,謝佩君治療師分享三個居家簡易身體活動,讓長輩在家中能安全且輕鬆的動動身體,在過年的歡樂氛圍中,透過適量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和良好的心態,保持健康和活力,讓過年成為一個更加有意義的時光 (以下動作,可參考長輩狀態採坐姿或站姿執行)。1.伸展運動將雙手交握,向上舉向天花板,盡量將手肘打直,向上延伸維持五秒後,再放下;以上動作建議執行10次/回,將能帶動肩膀關節活動度及上半身的循環。2.側彎運動接續上述之伸展運動,向上舉向天花板後,向側邊伸展,維持五秒後回正再換邊執行。過程中,請保持呼吸,不要憋氣喔! 此動作可活動側邊肌群,及促進核心肌群發力。3.夾背運動接著可將手肘向腰部靠緊,手心面向上(像端盤子一樣),接著手肘保持不動、手心向外展開,進行擴胸夾背的動作。此動作可練習到背部肌肉,促進維持姿勢及減少肌肉僵硬,並增加血液循環。
-
2024-01-26 醫療.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會自然好嗎?10招在家就能做的復健運動助緩解疼痛
什麼是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Sciatica)是由於坐骨神經受傷或刺激而引起的神經疼痛。除了疼痛之外,背部或臀部還會出現刺痛或麻木感,這種刺痛感或麻木感也可能會蔓延到腿部。也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症狀。坐骨神經是體內最長、最粗的神經,寬度可達2公分。實際上,坐骨神經不僅僅是一根神經,它是由從脊髓分支出的五個神經根組成的一束神經。基本上你有兩條坐骨神經,身體兩側各一條。每條坐骨神經各在一側穿過臀部和臀部,分別沿著身體兩側的腿向下延伸,直到你的膝蓋附近的位置。一旦到達那裡,它們就會分裂成其他神經,連接到更遠的部位,包括你的小腿、腳掌和腳趾。患有坐骨神經痛意味著連接坐骨神經的任何地方都會出現輕微至重度疼痛,這些症狀可能會影響你的下背部、臀部或腿部,有些症狀可能會延伸到腳掌和腳趾,這取決於受影響的特定神經。坐骨神經痛會不會自然好?較輕微的坐骨神經痛通常會隨著時間和自我治療而自行消失,大多數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在幾週內得到改善,無需手術即可康復。坐骨神經痛通常不會持續超過六週,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醫師可能會建議更多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一般而言,雖然手術可以加快康復速度,但有資料顯示,經過6到12個月的修復期後,接受手術的人通常會和那些決定給身體更多時間自行癒合的人一樣好。國內有醫師建議,若坐骨神經痛症狀輕微,可進行保守治療,包含服用止痛藥、調整生活習慣,或從事腰椎牽引、熱敷、核心肌群訓練等復健治療。6項復健運動有助舒緩坐骨神經痛如果坐骨神經痛發作,保持積極的生活習慣實際上可以幫助緩解,針對受影響區域做一些溫和的運動也可以。你可以在家裡的地板上完成以下六個動作:橋式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平放在地板上,與臀部同寬。讓你的手臂伸直放在身體兩側,掌心向下。2.收緊你的核心肌肉,將肚臍收向脊椎。3.將手臂壓在地板上提供支撐,透過腳跟向下發力,將臀部向天花板抬起並緊縮臀部肌肉。目標是讓身體形成從頭到膝蓋的直線,下背部幾乎沒有凹曲。4.保持5至30秒後,將身體慢慢放下。抱膝1.仰躺,雙腿伸直。試著不要凸起背部。2.慢慢將一隻膝蓋朝胸部靠近,並用雙手抓住膝蓋後方或上方。3.輕輕拉動膝蓋,直到感覺到下脊椎和髖部有輕微的伸展感。4.保持5到30秒後,慢慢放回原位。蚌殼式1.側躺並彎曲雙膝,用下方那隻手支撐頭部。 2.啟動核心肌群,將肚臍收向脊椎。 3.保持雙腳緊貼在一起,慢慢抬起頂部的膝蓋,像蛤蜊打開一樣張開雙腿。將上方那隻手放在腰際幫助穩定身體,防止你向後倒下。 4.保持5至30秒後,將腿部慢慢放下。鳥狗式1.雙手和膝蓋著地。2.當你壓平下背部時收縮腹部肌肉。3.將一隻手臂舉到身前,同時將另一條腿伸到身後。4.保持這個姿勢5秒鐘,然後用另一隻手臂和腿重複練習。伏臥撐(眼鏡蛇式拉伸)1.俯臥,雙手放在肩膀下方,手肘靠近身體。2.吸氣時用手掌按壓,慢慢伸展雙臂,同時抬起頭、胸部和肩膀。始終保持手肘稍微彎曲並抬起下巴。3.收緊核心(腹肌和背部)和大腿的肌肉。4.保持30秒,將身體慢慢放下。嬰兒式伸展1.從四肢著地開始,就像鳥狗式。2.當你身體向後下沉時,將膝蓋併攏,使臀部靠近腳跟。讓你的手臂伸展,或將它們放在你身體旁邊的舒適位置,並且讓你的額頭靠在地上。3.進行深度伸展,讓上半身完全放鬆,並將重心轉移到臀部和大腿,不用擔心你的臀部是否能觸到腳跟。4.動作暫停,深呼吸。想像身體的緊繃感已消失,尤其是臀部後方。5.保持5分鐘或你喜歡的時間。6招髖部伸展運動緩解坐骨神經痛外旋髖部的伸展運動也有助於緩解坐骨神經痛,你可以在家裡完成以下六個動作:坐姿臀肌伸展1.坐在地板或椅子上,雙腿放在身體前方。2.彎曲右腿,將右腳踝放在左膝蓋上方。3.向前傾斜,讓上半身伸向大腿。4.保持15-30秒。這可以伸展臀部和下背部。5.在另一側重複。坐姿脊椎伸展1.坐在地上,雙腿伸直,腳向上彎曲。2.彎曲右膝,將腳平放在對側膝蓋外側的地板上。3.將左手肘放在右膝外側,幫助您輕輕地將身體轉向右側。4.維持30秒並重複3次,然後換邊。基本坐姿伸展1.坐在椅子上,將疼痛的一條腿交叉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2.胸部向前彎曲,盡量保持脊椎挺直。只要不痛,就盡量彎腰。如果感到任何疼痛,就請停止。3.保持這個姿勢30秒,然後換另一側練習。4字形伸展1.平躺並彎曲雙膝。2.將右腳交叉在左大腿上,雙腿向上移向軀幹。3.保持該姿勢片刻,然後在另一側重複。站立腿後伸展1.將右腳放在一個高於或與臀部平齊的平台上,然後立起腳跟。2.將身體向前彎身靠近你的腳。你彎得越深,伸展就越深。不要太用力以至於感到疼痛。3.將你抬起那隻腿的臀部向下放鬆,而不是抬起。4.保持至少30秒,然後在另一側重複。站立梨狀肌伸展1.站立時,將疼痛的腿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彎曲站立的腿,並試著以45度角將髖部下降形成數字4的形狀。2.將雙手擺在腰際並彎曲腰部,同時保持背部挺直。保持該姿勢30至60秒。3.換腿並重複。【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Sciatica.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Taming the pain of sciatica: For most people, time heals and less is more.Sciatica: Exercises for Pain Relief.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ttps://www.hss.edu/article_sciatica-stretches.asp.9 Stretches for Sciatica Pain Relief
-
2024-01-26 焦點.健康你我他
家族長輩有失智症,新年祈願預存腦力及肌力,分享自身的「養力計畫」!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有一人是65歲的長者。國人壽命延長,應該也希望能健康終老。時常聽聞親友們家中的長輩確診失智症,婆婆晚年臥床,家父肌力不足,失智、失能皆影響長輩的生活自理能力,加重照顧與被照顧者雙方的身心壓力。這讓我引以為鑑,明瞭守護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新年祈願,自己能健康到老,「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每日力行「養力計畫」,預存腦力及肌力這兩種本錢,鞏固老本。喜歡學習,愛閱讀、寫作的我,每日讀報並朗誦一篇文章,開口說話可牽動臉部肌肉,鍛鍊心肺功能,促進大腦、心、肺等相關器官的運作;每周玩一次數獨益智遊戲,破解題目鍛鍊腦力。一個健康的人一定要行動自如,關節靈活,肌肉有力是基本要件。我每日做伸展運動,雙手畫大圈圈,腿部拉筋,強化關節,增加肌肉的柔軟度;做深蹲或屈膝姿勢練大腿肌力,腳跟離地,腳尖翹起來,練小腿肌力,靠牆挺拔站立,避免駝背練背肌。此外,每周有二至三天外出步行運動數千步。我們常說「活動,活動,要活就是要動」。每日動腦養腦力,伸展四肢存肌力,預防自己能老而不衰,祈願身體健康無病終老。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