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代謝率
共找到
244
筆 文章
-
-
2022-05-30 養生.聰明飲食
不加咖啡的「綠拿鐵」竟是減肥聖品,還可防慢性病!營養師5步驟教你喝對
只要走到街上,每走幾步路就會看到手搖飲料店或便利商店,要買到含糖飲料可說是是隨手可得,台灣國民飲料「珍珠奶茶」若以一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計算,其含糖量約62公克(約12顆方糖,熱量約240大卡),國健署建議依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為限(即200大卡),只要一杯珍珠奶茶喝下肚就已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依據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7~65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1次以上含糖飲料的比例相當高(7~12歲、13~15歲、16~18歲、19~64歲及65歲以上分別為91.7%、94.8%、90.9%、74.7%及40.5%),且其中4成民眾每週至少喝7次以上,並指出長期攝取含糖飲料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痛風等疾病有正相關性。這些精緻糖容易在體內合成體脂肪,使體內游離脂肪酸增加,長久下來容易發生胰島素阻抗,進而導致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代謝症候群隨之而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與慢性腎衰竭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養成天天五蔬果「3蔬2果」的健康飲食型態(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2份水果),並有研究發現攝取足夠蔬果內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腸道益菌生長、降低血膽固醇;蔬果中的植化素還具有抗癌效果及預防慢性病發生。但現代人工作生活忙碌,又較長時間在外飲食,較難以達成天天五蔬果。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教你用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用豐富的蔬果一起打成果汁,不僅可以代替你手上那杯「含糖」飲料,食材上用彩色蔬果具有豐富的花青素、多酚類等植化素,有抗氧化的效果。此外,蔬果富含膳食纖維,能夠幫助腸胃蠕動。風靡全球綠拿鐵作法及飲用建議:1.以「蔬菜2:水果1」比例作食材調配,打成540c.c,可分為2杯飲用。2.準備食材:羽衣甘藍菜、小松菜或菠菜100g(需事先熱水汆燙約15秒)、大黃瓜100g、蘋果40g、鳳梨40g、小根香蕉1/3根、堅果一匙、無糖優酪乳(或無糖豆漿)220c.c.、少許水。3.飲用方式建議不要當水喝,一天最多1~2杯,當作補充膳食纖維。4.除喝綠拿鐵外,每天要喝足2000c.c.的水,吃進去的蔬果有大量纖維,需要水來幫助腸胃蠕動。5. 建議不要以綠拿鐵當作全日三餐飲食。雖攝取熱量低可減輕體重,也容易讓基礎代謝率下滑,體脂率反升,建議可以每日點心以1~2杯綠拿鐵取代即可。營養不良、血壓過低、血糖問題、痛風患者、孕婦、易結石民眾、哺乳期婦女若想嘗試以喝綠拿鐵做為減肥方法,請事先與營養師諮詢後再施行。作者簡介_潘富子 營養師專長:預防醫學保健、健康講座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營養師學歷:輔仁大學 營養科學系碩士經歷:聯夏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營養師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一進餐廳就給小孩蠟筆和圖紙?一趟美國行,讓丁寧看見美國人如何「理解小孩」
-
2022-05-28 養生.抗老養生
連日大雨下到快發霉!濕氣致病三階段…除濕NG行為、不同體質怎麼吃,大補帖完整收錄
空氣太過潮濕,魚都能從門口游進來,游過房間的半空中,再從窗戶游出去。」這是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裡的句子。最近梅雨不停,可能很多人也覺得空氣中充滿濕氣,可以養魚。環境潮濕,而端午將至,時序入夏,又到了體內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元氣網為您整理對抗內外潮濕的注意事項,希望大家舒爽一夏。中醫指的濕氣是什麼?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由於脾主運化水濕,因此若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就會生痰濕;而「濕」也就是循環代謝不順暢,積聚在體內的廢棄物和多餘水分。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濕氣簡單來說,可說是身體代謝產物,若無法好好排出體外,就會儲存在體內。而濕氣可分為外濕和內濕,與先天體質、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解釋,「外濕」主要是環境潮濕,因此若是居住在海邊、深山或地下室等濕氣重的地方,也會讓體內濕氣變重。而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更使得民眾體質偏濕。「內濕」則是體內水分無法被好好利用,或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泄。而中醫裡說「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胃有關,若是常吃重油、重鹽、重糖等重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消化功能形成很大的負擔,連帶使得代謝變差,累積久了造成「濕氣過重」。何時容易產生濕氣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呢?柯富揚說,除了外在環境潮濕悶熱,夏天暑氣重,民眾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加上喜歡吃冰冷食物,無疑是將水分「冰在冰箱」無法化掉,濕氣也就無法順利代謝。中醫師吳正一指出,倘若空氣中的濕氣重,就容易透過體表滲入體內,尤其是夏天跟雨季時,濕氣特別重。當濕氣滲入體內,就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倦怠乏力、難以專注、食欲不振、容易脹氣等。濕氣致病三階段楊宗翰說,濕氣致病可分為三階段:濕氣、痰濕、痰瘀。一開始是循環代謝不順暢,「濕氣」無法排出;接著是體內廢物持續堆積,形成黏稠的「痰濕」,開始出現濃痰、白帶、三高等狀況;最後則是形成「痰瘀」,此時循環受到阻礙,可能出現血栓、脂肪肝等症狀。★身體濕氣重常見症狀●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關節痠痛。●排便稀軟黏滯,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容易感到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乏力。●女性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常長濕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除濕怎麼做?1.居住環境最好保持通風、陽光可照進屋內,若是環境過於潮濕,最好使用除濕機,消除「外濕」。2.體內也要「除濕」。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3.多運動、多流汗是排出濕氣最好的方式,但額頭一層薄汗、微微發汗最好,若是變成汗流不止,則可能氣太虛,反需使用補氣藥將水分收束在體內。4.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睡覺時若真的太熱,可開一兩個小時冷氣,讓自己入睡,但不要開太久,也不要將風口對著自己吹。除濕NG行為1.油炸食物不容易消化,也容易導致發炎,使得循環代謝不佳,因而容易引發濕邪生痰。2.常吃冰冷食物,循環變差,積聚在體內不容易排出。尤其許多人夏天口渴會一直灌冰開水,但這只是嘴巴感到冰涼,卻讓身體的濕氣無法排除,代謝變差,喝進體內的水反而無法好好被吸收、利用,無法真正「解身體的渴」。如何排濕先了解自己的體質屬於「寒濕」還是「濕熱」。濕在體內放久也會夾雜寒、夾雜熱,形成「寒濕」和「濕熱」兩種。通常「寒濕」的表現,同樣是舌苔厚,但舌苔會偏白色,也容易怕冷或感到手腳冰冷,女性則白帶較多;「濕熱」的表現則是舌苔偏黃色,大便偏軟、質黏,皮膚容易長痘痘、濕疹,容易出油,女性白帶多但偏黃。濕氣除了本身造成的症狀外,柯富揚說,還會加重體質的「寒」、「熱」表現,而濕氣只要去除,體內的「寒熱」自然就會減輕。寒濕體質避免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屬於寒性的食物,也要盡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喝啤酒,避免濕氣凍在體內。天氣熱,有些人想吃些瓜果類清熱消暑無可厚非,且水果富含許多維生素,是人體不可或缺,難道寒濕之人就得完全禁止嗎?楊宗翰表示,一天當中也有陰陽之分,如果要吃水果,可以選擇白天食用,避免晚上(陰)的時候又吃偏冷的水果,使濕氣無法散發。寒濕者可用生薑泡壺薑茶,由於生薑屬性辛溫,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以發汗又能溫脾胃。若是氣比較虛的人,下午容易感到疲累,則可以加入一些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出。●少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寒性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喝啤酒。●如果要吃水果,建議白天食用。●以生薑泡薑茶,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發汗、溫脾胃。下午易感疲累的氣虛者,可加入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出。濕熱體質●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熱性食物。●以綠豆湯、冬瓜茶或冬瓜蛤蜊湯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中和。(勿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濕熱者」則不適合再吃溫熱的食物,反讓身體發炎狀況更嚴重,使得代謝循環更差,因此要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建議可以煮碗綠豆湯、冬瓜茶或是冬瓜蛤蜊湯來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作為中和,但盡量不要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且若有冒痘痘或是出油的狀況,則減少生薑使用量。若不確定自己體質偏寒還是偏熱●可飲薏仁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是排濕利器,不論寒濕、濕熱都適合。●煮菜時適當加些辛香料,能幫助利尿、利濕。可以煮些薏仁湯或是黑豆茶,幫助排濕。四神湯裡頭的山藥、芡實、薏仁、蓮子都能健脾利濕,不論寒濕、濕熱都適合。脾主運化,脾健則不生濕,而茯苓藥性平和,能利水又能健脾,不但能治標也能標本。芡實、蓮子和山藥則是都能「甘味入脾」,因此可以幫助運化,去除濕邪,因此四神湯可以加強腸胃的消化功能外,也能改善夏日濕重導致的沉重無力。另外,有些辛香料,如豆蔻、黑胡椒、白胡椒、薑黃等,也可以幫助發汗,有助於除濕。因此煮菜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辛香料,一方面幫助調味,一方面也能幫助利尿、利濕。飲食調整袪濕★茶飲袪濕決明子:利濕清熱果,在炎熱潮濕的夏季可用水壺泡決明子茶隨身帶著走;另外,菊花、玫瑰花不但聞起來芳香,也有利濕的效果。但清熱的食物吃多了,可能讓身體變寒,可以在茶飲中加兩、三片薑,或是加些紅棗中和,且最好溫熱喝、不要加糖,排濕效果比做成冰涼的冷飲更佳。★排濕食譜●玉米鬚茶作法:選擇無毒玉米筍,取適量玉米鬚剝下、稍微清洗,接著鍋裡裝水,將玉米鬚入鍋煮開,煮滾後悶一下。濃淡皆宜,不需加糖。●冬瓜生薑湯作法:1. 冬瓜洗乾淨,去皮去籽,切塊備用。2. 將薑切成薑絲備用。3. 薑絲放入沸水中滾5分鐘後,再將切塊的冬瓜放入,滾至熟爛後熄火。4. 加入適量的鹽,健康美味的冬瓜薑絲湯即完成。綠豆薏仁湯作法:15克綠豆、15克薏仁洗淨,加水煮成湯。夏天可酌加冰糖(性味微涼),寒性體質或經期可酌加黑糖(溫性)。(資料提供/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排濕方法大補貼:中醫師吳正一指出,排濕除了靠外力調理,改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例如熬夜容易造成新陳代謝變慢,進而使體內濕氣難以排出。以下是他建議幾種可在家自我調理的方式:●穴位按摩:手部、腹部、腳及頭部 四部位穴道早晚各一次方式:以拇指腹進行,只須持續輕微按壓即可,感受穴位有痠、脹、麻即可收手,不要按壓過度導致疼痛。頻率:每天早晚皆可按摩一次,每次持續約3至5分鐘。腹部中脘穴:當腹部感到脹氣不適時,可從肚臍位置上三指找到「中脘穴」,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更能夠促進吸收與腸胃蠕動。腳部足三里穴:可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的距離,找出「足三里穴」,不僅能保健腸胃,更是除濕第一大穴。豐隆穴:從腳掌的外踝到膝蓋中間的位置,找出「豐隆穴」,經常按摩有助於去濕化痰。頭部百會穴:頭部有許多穴位匯集,可從頭頂正中央找出「百會穴」,倘若感到頭部沉重,或頭皮有腫脹感的人,可透過按壓此穴位提神、防暈、促進新陳代謝。濕氣較重的人,按壓時的痠度也會特別明顯。手部合谷穴:手部穴位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又稱「合谷穴」,按壓有助於緩解濕氣造成的精神不濟,同時也能解決頭痛等相關問題。曲池穴:手肘關節中間的「曲池穴」,也有助於身體洩熱。●運動排濕許多人會將運動視為排除濕氣的解方,甚至以提升運動強度、大量排汗來加速去除體內濕氣,但此舉反而容易因為汗液分泌出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等阻塞毛細孔,若沒有即時擦乾,就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尤其是體內濕氣重的人,容易因濕氣而難以散熱,皮膚大量排汗所形成的分泌物,反而會加速毛囊阻塞而引發皮膚過敏、毛囊炎、紅疹以及濕疹等皮膚病症。有類似問題的民眾,吳正一建議,夏天運動少許出汗即可,不需要做到暴汗,除了引發皮膚問題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可能引發心衰竭的危險。另一個隱形的皮膚殺手,就是當民眾在有冷氣房的室內運動空間時,流出來的汗,可能伴隨著冷氣或電扇的風自然風乾,會讓人有種沒流汗的錯覺,但此舉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阻塞毛細孔。吳正一表示,無論運動或勞動,只要告一段落,就馬上將汗擦乾,最好能換衣服保持皮膚乾爽。此外,也呼籲運動流汗排濕之餘,別忘了喝水或適時補充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現代人工作生活多是久坐的型態,也容易造成濕氣難以排除。不僅運動量減少,下肢肌肉也會退化,進而導致身體基礎代謝率降低。因此,中醫師建議,可透過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的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加快體內濕氣的排除。●泡腳:消除水腫 比體溫稍高即可泡腳與泡澡的方式,其實概念上相同,主要透過外在溫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加快血液循環,同時間去除體內濕氣。以泡腳為例,度過忙碌的一天後,血液容易集中在末梢導致雙腿水腫,透過適當溫度的水泡腳,能夠促進雙腳血液循環,自然有助於消水腫,以及出汗排濕。泡腳與泡澡的水溫該如何拿捏?中醫師建議,只需要比人體體溫高一點,大約維持在40度左右即可,水溫無須太燙,太燙不僅傷身體,也不舒服。●刮痧 睡前進行 幫助身體循環每當感到頭或身體沉重時,可利用刮痧板自行在手臂的內(陰面)、外(陽面)側的中間位置,進行輕微刮痧直到出痧,就能將累積在皮表的毒素、淤積物去除。但中醫師叮嚀,必須拿捏好刮痧的力道,如果太用力,反而會造成皮膚受損或發炎。另一種刮痧方式,需透過他人幫忙,在背部中央的位置進行刮痧,但須注意避開脊椎,刮痧的力道也只要輕微出痧即可。背部的刮痧時間,中醫師建議盡量選在每天工作完、準備休息前進行,透過刮痧去處皮表的毒素後,經過睡眠更有助於身體循環。(資料整理自元氣周報2020-07-05封面Story)
-
2022-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居隔紓壓吃出「暴肥症候群」 名醫教二招改善
最近門診接到很多染疫後病患的電話,抱怨居家隔離後,因無法外出,只能靠「吃」來紓解壓力,導致體重暴增,尤其腹部多了一大圈,褲子變得非常緊,出現「暴肥症候群」。從官方統計數據,已近40幾萬人確診,確診者必須進行七天較嚴格的居家照護。一般人的生理基礎代謝率熱量,男性約1400大卡,女性約1200大卡,而對於坐辦公室的上班族群,每天攝取的「合理」熱量約為1500大卡,但如果突然沒有上班活動,其需求的熱量應減少50%以上,就足夠維持生理功能運轉。但最近從一些病患的飲食流量表分析發現,在居家隔離期間,患者攝取的總熱量並沒有減少,甚至還有增加的趨勢,其原因包括取得食物的機會增加,以及在隔離的空間會產生無形的壓力,只能藉著吃來舒緩。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此種即為壓力型暴食症的肥胖,也就是發生「暴肥症候群」。常見形成暴肥症候群原因,包括正腎上腺素升高、控管情緒的相關荷爾蒙增加、因部分嗅覺及味覺神經受損後,引起嗅覺及味覺喪失及功能減退,進而產生了代償性的重口味生理變化。避免高糖高鹽飲食該如何避免居隔時的暴肥症候群,改善方法首要避免「三高飲食」。醫學已證實,作為新冠病毒載具的ACE2在脂肪組織中的含量頗高,很多人在居隔期間的飲食大都以高脂高熱量外送食物居多,這些食物不但會造成肥胖,也會製造有利提升ACE2含量的環境,因此,居隔時應該避免高糖高鹽成分的飲食,特別是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會使免疫力下降。做中高階有氧運動此外,在居隔期間,要有適度的中高階有氧運動,可以有效的提升抗疫的免疫功能,建議可以做室內小空間就可執行的活動,例如立式前後腹式呼吸運動、簡單的肢體重訓增肌動作,甚至直立貼壁的舉腿活動,如能配合客製化的運動處方效果更佳。相信只要有決心,並能在心境及飲食熱量方面稍加控制,利用居隔的時段反能建立優質的生活習慣,甚至能達到減重的理想目標。
-
2022-05-03 養生.抗老養生
年過50易營養失調 這樣吃補足「5缺」減少肌肉流失
●中老年人最缺維生素D、E及鈣、鋅、鎂●長者營養不良,與牙口不好、咀嚼力差有關●避免肌少症,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許多人只要年過50,常會大嘆體力大不如前,健康狀況也會逐年下降,身體器官各項功能出現退化。調查發現,三分之一長者的健康問題,多源自於「營養失調」,尤其最缺乏維生素D、E及鈣、鋅、鎂等5種營養素。營養師建議,六大類食物應均衡攝取外,更應正確適時補充營養素,打造黃金營養力,預防骨質流失、避免肌少症產生。假牙沒有裝好 易影響營養吸收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指出,隨著年紀增長,體內的基礎代謝率逐步下降,中老年人的活動減少、營養吸收率不如年輕人好。根據台灣中老年人社區普查發現,約5%至10%年長者有營養不良問題,推測與牙口不好、咀嚼力差或假牙未裝好,導致難以順利飲食有關。營養師林俞君表示,70歲以上銀髮族可能隨著胃口改變,味覺影響食欲而飲食不均衡,年過半百的人容易出現骨質流失、肌少症或女性停經、慢性疾病等健康問題,若沒有運動、蛋白質攝取不足,吃過多高油、精緻澱粉食物,代謝率下降加上飲食失衡,恐對原有的慢性疾病造成負擔。根據102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長者常出現「5個缺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D、維生素E、鈣、鋅、鎂。許為捷強調,年長者每日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及堅果種子類,因老人家代謝率下降,每日脂肪來源比率不宜超過總熱量30%。30歲起存骨本 日曬太陽15分鐘隨年紀增長骨質逐漸流失,林俞君建議,應從30、40歲開始「存骨本」,女性停經骨質會大量流失,需及早補充鈣質、維生素D及運動。飲食方面,可多攝取牛奶、優格、起司或豆乾、豆腐等含鈣食物,而維生素D有助於鈣質吸收,可從海鮮、乾香菇中攝取維生素D,或每日適度曬太陽15分鐘,紫外線能活化體內維生素D。年長者容易有肌肉力量不足的肌少症問題,許為捷指出,除了肌力訓練,攝取蛋白質也很重要,例如豆類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紅肉富含鐵質,有助於紅血球製造,可減少缺血性貧血。建議腎功能正常的長者可按照豆、魚、蛋、肉順序攝取蛋白質。老人家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克蛋白質,像60公斤長輩,每天應吃72克蛋白質,相當於7份豆魚蛋肉類。周吃數次海鮮 每餐拳頭大水果也有長者擔心蛋吃太多造成膽固醇上升,林俞君表示,代謝正常的人,不會因為飲食影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民眾可正常均衡攝取,建議選擇脂肪含量較少的優質蛋白質,例如豆製品、魚類、海鮮等軟質食物,一周可以吃二至四次海鮮。如果長輩咀嚼程度不好,可將雞肉剝絲或準備蒸蛋,讓菜色更友善。許為捷強調,長者飲食仍以少油、少鹽、少糖為主,若食欲不好的長輩,可以用天然辛香料如薑、蔥、蒜等提味,烹調時可將食材煮軟,或選擇冬瓜、地瓜葉等口感較軟食材。林俞君表示,長輩可以多攝取蔬菜、水果,依照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建議,每餐吃一個拳頭大的水果,吃蔬菜比水果多一點,讓營養更均衡。
-
2022-04-29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減重總是卡關復胖嗎?快來看看你有沒有踩到「地雷」
許多人的減肥之路上總是遇到減肥、卡關、復胖這樣不斷的循環,最後又因為沒有看到成效而走向放棄,然而這是大多數人減肥時都會遇到的瓶頸,今天「常常好食Good Food」請到莊昕悅營養師來破解減肥卡關復胖的問題,總結了「5個瘦不下來」的原因,讓大家一起跟著影片檢驗,是否自己已經踩到地雷而不自知!瘦不下來的原因之一:吃太多或吃太少。人體有四種消耗熱量的方式,基礎代謝率、食物熱效應、日常活動消耗的熱量和運動消耗,當進食超過身體所需的熱量,身體就容易將熱量存起來,造成減重不易。那為什麼吃太少也會瘦不下來呢?營養師表示當長期吃低於基礎代謝時,身體機制則會調整你的基礎代謝,把它越壓越低,若恢復正常飲食後則會很容易復胖,這就是常聽到的溜溜球效應。其他4個瘦不下來的原因分別為食物吃錯了、活動量和運動量不夠、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周遭環境的影響,這些日常習慣都會讓減肥停滯、復胖,若有減重問題也可以尋求專業營養師的幫助,讓大家在減重的路上走較少的冤枉路。快打開影片和營養師一起探討瘦不下來的原因,在夏天到來前瘦身成功!想了解更多關於減肥如何不卡關不復胖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選對食物,健康瘦身!原始影片常常好食Good Food YT常常好食|健康制作所FB延伸閱讀水腫怎麼消?5個日常地雷要注意!跳繩瘦身?專家教你正確的跳繩方式「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4-28 養生.聰明飲食
吃很少卻沒瘦?「8個害你莫名變胖習慣」曝:別放縱吃空熱量食物
摸摸肚子的肉「唉!該少吃一點了…」可是好像沒吃什麼了,怎麼還是胖?有個想減肥的女大學生,常常一陣子就會克制自己不要吃太多,結果撐不到幾天,就突然很想大吃一頓,或無法控制的去吃高熱量小點心裹腹,長期下來,並沒有比較瘦,體脂肪竟還增加很多!不吃不等於變瘦 變胖的8個原因營養師高敏敏強調,控制飲食是控制體態很重要的環節,但是不吃不等於變瘦,反而還可能更胖!奉上「為什麼吃很少還沒瘦」的原因:1、易失控怒吃→心情不好更易失控:心情不好同時又要控制飲食,反而更想吃。(推薦閱讀:一片黑巧克力熱量比蛋糕高! 營養師揪「致胖陷阱」:小心愈吃愈沮喪)2、沒飽足感→吃更多垃圾食物:建議多吃蔬菜,除了營養外,也能更延長飽足感。 3、沒力氣運動→加速肌肉流失:身體沒有足夠的肌肉,導致沒力氣運動,或是運動也沒用。(推薦閱讀:如何減脂不減肌肉? 台大營養師列「飲食10守則」:每餐要吃30分鐘) 4、壓力肥→影響自律神經系統:現代人壓力大,且是長期持續狀況,身體會出現自我保護機制,開始容易囤積脂肪。(推薦閱讀:肚子大怎麼消? 一張圖搞懂「4大肚型」:恐是裝滿宿便、壓力) 5、基礎代謝率降低→進入節能模式:吃太少會讓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嚴重時還會影響心情。 6、荷爾蒙失調→食慾來克制不住:即便有運動和飲食管理,卻依舊變胖或許是荷爾蒙出問題,此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 7、容易復胖→體脂肪增加、惡性循環:只吃零食、吃太少、或是只攝取單一食物都會造成肥胖,體重、體脂不減反增。(推薦閱讀:168斷食復胖全因忍不過「1階段」! 營養師推「1212斷食法」無痛減重) 8、下一餐吃更多→補償性飲食:不吃正餐卻吃一堆零食,到下一餐又不太餓,導致惡性循環。(推薦閱讀:減肥吃蛋白質燃脂、防肚子餓! 營養師公開「低卡清單」:鹹豆漿竟超越嫩豆腐) 定時定量吃飯 避免空熱量食物下肚高敏敏建議,想吃東西時 不要壓抑自己,吃點健康的食物沒有關係的,像是來盤水果、喝杯豆漿或牛奶優酪乳、吃塊雞胸肉等都可以,但也不要放縱自己吃空熱量食物,像是炸物、加工食品、甜點等,多吃蔬菜、低卡原型食物,最重要的是營養均衡,千萬不要等餓了才去吃飯,按時定量攝取、維持餐餐均衡不過飽才是較好的飲食習慣,若沒有定時吃飯除了導致愈吃愈多,還有可能引起腸胃不適。(推薦閱讀:減重者必學!營養師認證「愈吃愈瘦4大類食物」 睡好睡滿也能提升代謝率)延伸閱讀: ·肚子都肥肉怎麼減? 醫認證「瘦肚子飲食習慣」:第一步要吃早餐 ·愛吃鹹酥雞、鍋貼...恐胖手臂、虎背熊腰! 一張圖揭「吃什麼胖哪裡」 
-
2022-04-23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可以喝幾杯咖啡?咖啡因過量症狀有哪些?睡眠、情緒、口渴、頻尿!
咖啡是上班族手上必備的飲品,上班總需要來杯提神醒腦!但是,過多的咖啡因可能對身體有負面的影響。那麼,每天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其攝取量又依族群年齡而有所不同,成人每天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12-18歲的青少年則應在100毫克以內,12歲以下孩童記得要避免,以免影響成長。咖啡因攝取過多的8種症狀當咖啡因攝取超標,可能會導致副作用。快點檢視自己日常中有沒有出現下列症狀吧!咖啡因攝取過多的症狀包括:頭痛、焦慮、睡眠障礙、易怒、心跳加快、口渴、頻尿、胸痛1.頭痛:咖啡因是一種精神興奮劑,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早上喝咖啡或含咖啡因的茶來提神。咖啡因會引發所謂的“咖啡因反彈”。這意味著飲用大量咖啡因後,可能會在最初的好處消失後出現戒斷症狀。總體來說,適量攝入咖啡因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經常頭痛,最好避免每天使用。2.焦慮:影響情緒,適量的咖啡因可以帶來幸福感,但喝兩到六杯咖啡會反而會帶來焦慮。焦慮會呈現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或張不安的感覺。不過每個人可以承受的咖啡因含量不同。3.睡眠困難:當接近睡前食用時,100-200毫克以上的咖啡因可能會有輕微的睡眠障礙。睡前攝取咖啡因會降低睡眠的時間和品質,也更難以入睡!建議在睡前六個小時內不要攝取含咖啡因飲品。4.易怒:攝取咖啡因容易有煩躁感,主要會影響大量攝取咖啡因者。如果在攝入咖啡因後生氣或情緒容易激動,表示需要減少咖啡因攝取量。5.心跳加快:咖啡因對心臟有不同的影響。有些人喝兩三杯咖啡後,咖啡因代謝較慢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而代謝快者,在攝取相同數量的咖啡因時對心臟影響較小。心跳加快也可能是對咖啡因過敏、敏感或是其他健康問題。當咖啡因影響心臟,建議減少咖啡因攝取量。6.口渴增加:有研究顯示,即便是攝取少量咖啡因也可能會增加口渴情形。7.尿頻:咖啡因是一種利尿劑。咖啡因會增加腎臟的血流量,並直接影響在過濾血液時重新吸收鹽和水的能力,導致膀胱中的尿液增加。隨著尿液的流失,營養素也會隨著流失。研究發現,喝大約四杯咖啡會導致硫胺素、維生素B12、鈣、鎂、鈉、磷酸鹽、氯化物和鉀的含量減少。可能對骨骼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8.胸痛:當流向心臟的血流受阻時會出現胸痛。隨著體內咖啡因含量增加,血液流動阻力也會增加。所以,過多的咖啡因可能會導致胸痛。不過引起胸痛所需的咖啡因含量很高,如果每天只喝一到三杯,發生胸痛的情形較低。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降低食慾、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增加基礎代謝率的效果,若能把握正確喝咖啡的原則,將有助於能量的消耗...... https://bit.ly/3JiUent
-
2022-04-2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一張畢業照開啟減重人生 瘦到父母差點認不出
從事減重外科這麼多年,協助了7千名患者從肥胖邁向健康,很多人都好奇問我:「你看起來就是天生瘦的那種,為什麼會想當減重外科醫師?」說來有趣,我在青少年時期,也有肥胖困擾。身材看起來比同學「寬」高中時專注課業,都沒有運動,壓根沒有發現自己過重。直到看到高三畢業照,才發現「自己看起來比其他人『寬』很多。」過去年代,減重醫學並不風行,一般人沒有體態管理的概念。特別是男性,普遍認為看起來「壯壯的」好像比較健康,但如果不是透過適當的運動與肌力訓練,大多數看起來的「壯」,都只是體重過重與體脂肪過高的假象,若合併肌肉量不足,就等於是「泡芙人」。高中時的我就是這樣,體重過重、肌肉量不足,看起來就不是一般高中生瘦瘦的身材。成功嶺受訓 改變體態契機考完大學那年暑假,成功嶺的大專兵訓練成為我改變體態的契機。六周的出操訓練加上刻意的飲食控制,讓我著實瘦掉了12公斤。結訓時變得黝黑結實,回家連父母都差點認不得了。進入大學後,我開始打羽球,更因為加入童軍社團,大量的野外運動與登山,讓我至今維持良好的肌肉量與適當的體態。現在工作再忙,仍會每周與好友同事打球、與家人爬山健行,在家則做居家健身訓練。我也刻意培養孩子們從小有運動習慣,讓他們未來能免於肥胖困擾。來台灣訓練減重手術的外國醫師,我也會帶著他們一起打羽毛球。做好三件事 減肥不難我後來選擇從事減重外科,多少與我曾受肥胖困擾有關,因此我常勸告想減重的親友及患者,從生活中做點改變,能讓減重事半功倍。建議做好三件事,減肥不再是難事。一、培養良好飲食及規律運動習慣「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但「選對食物」及「維持運動習慣」很重要。減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來培養及維持,若快速改變原本的生活習慣,反而會讓身體感到壓力及排斥,不但持續的時間不長,短時間激進節食易造成肌肉量流失,基礎代謝率下降。當回到原本的飲食習慣後,體重更易上升而復胖。選擇高蛋白質、高纖、少精緻澱粉、少加工的食材,就是生活中較容易改變飲食的方法,能讓體脂保持在標準的範圍。像我即實行低碳飲食,碳水食物低於總卡路里攝取量的20%。運動建議多方嘗試,先找到自己的興趣,再培養固定的時間來實行,搭配居家或重量訓練,讓身體的線條感更明顯,同時提升基礎代謝率。二、定時量測體重所謂的「定時」,並不是要天天量體重,而是在相同時間、至少一周量一次,建議可固定在一早起床空腹時量測,若一周內體重增加一公斤以上,就要多留意近期的飲食及生活模式,盡快調整。三、尋求醫師建議、盡早治療當肥胖已帶來生活困擾時,務必尋求專業減重治療。若體重稍微過重,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飲食、運動),再搭配減重藥物治療。但到了病態性肥胖,可考慮接受減重代謝手術等治療,有助順利減去多餘體重且長期保持在標準範圍內。醫學辭典/肥胖當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4以上時,即為過重族群,須注意體重及生活型態調整;BMI超過27,就進入肥胖範圍,應積極進行減重治療;BMI若達35以上,為病態性肥胖,應考慮接受減重代謝手術。30歲以後,男性體脂率應維持小於25%,女性應小於30%。常見肥胖相關的疾病,包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痛風、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黃致錕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國際代謝手術卓越聯盟(IEF)主席●台灣外科醫學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台灣肥胖醫學會會員代表●台灣減重支持教育協會理事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專長:腹腔鏡減重手術、腹腔鏡代謝手術及肝膽胰手術經歷:●嘉義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義大醫院國際微創手術訓練中心主任●義大醫院國際減重暨糖尿病手術中心主任興趣:羽球、健行、登山、閱讀、品嘗咖啡
-
2022-04-18 養生.健康瘦身
沒時間、懶得動…營養師認證「30秒踮腳瘦身」 三餐搭6食物瘦愈快
「少吃也沒比較瘦」、「運動也沒減多少」堆在身上的肥肉,到底該怎麼消滅?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換個方式多活動,打破停滯,趕緊試試踮腳瘦身法。 踮腳尖30秒 幫助燃脂每天只要踮腳尖30秒,就可以瘦身?高敏敏說明,其實踮腳尖時,小腹核心收緊、呼吸就必須要花更多力氣,同時也能提高身體代謝率、幫助活化身體機能、提升新陳代謝,尤其是幫助燃脂非常有效。(推薦閱讀:有運動就要補充蛋白質? 小心長脂肪!營養師授「3階段飲食」秘訣:運動前先吃飯) 踮腳瘦身法 沒時間、懶得動超管用1.首先將雙腳腳跟緊貼,腳尖向外打開90度。2.吸氣後夾緊屁股,並踮起腳尖。3.雙手手掌交疊,向上盡量伸展。4.將肩胛骨向後夾緊,之後用力收肚子。5.全身伸展到極限後,放緩呼吸並大聲數到10秒;除了幫助計時之外,也可以確保執行時沒有憋氣。6.雙手向兩側畫半圓放下,腳跟貼回地面。每天將整個動作重複3至5次,就可以有效又輕鬆的瘦肚子。不過,高敏敏提醒,執行瘦身法時不要憋著氣,要保持呼吸暢通才行。 運動+燃脂食物 瘦身效果事半功倍此外,其實光動還不夠,3分運動、7分飲食!,同時也要補充燃脂食物,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高敏敏建議,在餐點中搭配這些食物,幫助事半功倍:1、黑胡椒黑胡椒中含有胡椒鹼,能幫助抑制脂肪合成、進燃脂。2、綠茶咖啡咖啡和綠茶中都含有咖啡因,再加上綠茶中的兒茶素,都能幫助燃燒力。(推薦閱讀:為何一早喝咖啡就有便意? 專家曝「通便真相」:改善便秘效果比喝水更威)3、薑薑烯酚可以促進代謝、抑制食慾、燃燒體內多餘的脂肪。 4、小黃瓜小黃瓜的含水量高,可以幫助水分及鈉代謝。 5、辣椒辣椒素具有幫助產熱、提高代謝的作用。(推薦閱讀:吃辣散熱助減重!會傷胃嗎? 專家曝「傷身關鍵」:11種體質恐惡化) 6、燕麥片維生素B群,幫助全身機能代謝。(推薦閱讀:減肥吃燕麥or麥片?哪裡不同? 營養師揭露「破功地雷」:3種人小心吃)延伸閱讀: ·網路瘋傳:每天打一針的瘦瘦筆,讓體重直線下降,真有那麼神? ·如何減脂不減肌肉? 台大營養師列「飲食10守則」:每餐要吃30分鐘
-
2022-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頭暈、頭痛頻繁發作別輕忽,恐是「高血壓危象」!2個面向控血壓
編按:12歲的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送醫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須緊急住院控制!12歲的阿華身高已經長到170公分,但體重也是高達95公斤,這樣高達32.9的BMI值,已經是歸類在「肥胖」,必須要積極控制。阿華最近兩週內,上課時常常感覺到頭暈頭痛,晚上睡覺睡不好的情況。本來以為是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便不以為意。有一次上課中又發生頭暈、頭痛的症狀之後,到健康中心一量血壓,才發現血壓高達190/100mmHg!阿華立刻被健康中心護理師轉送到萬芳醫院急診進行緊急處理。經過醫師判斷之後,阿華被診斷為「高血壓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 )」,是指由於血壓過高,導致身體的器官造成傷害,必須住院控制血壓!經過4天住院治療,阿華的血壓相對穩定,可以出院改為用口服血壓藥控制。經過這次的事件,阿華知道了定期測量血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也開始更積極的體重控制,希望在減重成功之後,能夠不用再吃血壓藥了。台灣兒童、青少年高血壓人口10多年間成長一倍萬芳醫院小兒心臟科黃斯煒醫師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間高血壓人口激增已不是新聞,從2000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約有2位孩子有高血壓;到了2013年時每1萬名兒童中,將近有4位兒童有高血壓,這10多年間整整成長了一倍之多。而這些兒童中,超過九成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這種「原發性高血壓」就和大人常見的高血壓一樣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像是遺傳、飲食習慣、鹽分攝取過多、壓力、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那為什麼有些人會等到20、30歲之後才發生高血壓,有些人卻在10幾歲時就被診斷高血壓呢?體重過重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高血壓逐漸年輕化,年輕人應多注意飲食習慣近年來因為飲食西化的關係,孩子很容易就營養過剩,又愛吃一些高鹽、高油、高糖份的食物。這樣的結果導致過重或是肥胖的兒童或青少年迅速增加,而這些肥胖相關的併發症更是隨之而來,如: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或是高血壓。這些成人常聽到的慢性疾病,在兒童間已越來越常見。如不及時控制,可想而知的,這些疾病會一直跟著孩子到長大成人。也有於發生年紀太小,以長期來看,在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更高。「原發性高血壓」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是關鍵黃斯煒醫師也表示,像阿華這樣的「原發性高血壓」,並不是吃藥就好,減重和飲食控制才是最重要的!過去研究就顯示,每降低1公斤的體重,可以降低1 mmHg的血壓。而在良好的飲食控制之下,也可以降低10-12mmHg的血壓。而使用一種高血壓藥,平均只能下降8-10mmHg的血壓。因此生活習慣上的改變加上飲食上的控制,才能讓血壓控制更事半功倍!在高血壓的飲食控制上,建議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減少過多油脂的攝取。在肉類的選擇上,可以選擇魚類或是瘦肉,要避免油脂過高的肉類。另外也要減少糖分的攝取和減少含糖飲料攝取。最後,正確、規律的運動,在高血壓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同樣擁有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會私人健身教練執照的黃斯煒醫師說,現在兒童和青少年由於升學壓力過大,平時又缺乏運動習慣,這樣多吃少運動的狀況,很容易就造成肥胖。不只有氧運動,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而兒童和青少年間的運動選擇,除了像是跑步、騎腳踏車、游泳這類的有氧運動之外,肌力訓練也是同等重要。肌力訓練除了可以消耗大量熱量之外,同時也能增加肌肉量,進而讓基礎代謝率上升,讓減重更加容易!但值得一提的是,肌力訓練有一定的規則及方法,並且有受傷的危險性,從事肌力訓練時,一定要有教練正確指導,才能避免受傷,並且學到最有效率的訓練方式。高血壓在兒童和青少年間已越來越常見。不論是預防或是治療,「體重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當孩子發生血壓偏高時,就需要儘速給兒科醫師做評估,儘早進行控制。如果已經發生高血壓的人也不需太慌張,藉由生活習慣的改變和體重控制,血壓都是有機會能下降或是回到正常的!(本文由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提供)(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2-04-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營養師:影響肥胖的因子有7種,教你從BMI檢測自己的健康狀況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 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 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 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 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 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來看看我們前面的文章:想減重?各種常見減重飲食方式,你了解多少? 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再來搭配上面這些小撇步,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3-10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少吃多動還是瘦不下來?這些技巧助你促進消化又能瘦肚,輕鬆解決肥胖問題
你是否也覺得明明已經少吃多動,卻還是瘦不下來嗎?小心用錯方法增加復胖危機又傷身!營養師分享「長壽飲食法」,教你利用喝低熱量的蔬果汁、少量的正餐,加上規律的運動,不碰糖類、酒及辛辣食物,達到快速瘦身目的📢除了「長壽飲食法」再教你6招,改善雕塑曲線|調整均衡飲食|舒緩焦慮情緒!快跟著元氣網一起登入學會健康瘦身妙招。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意想不到!專家傳授這些技巧讓你輕鬆擁有好身材「減肥好難~」應該是很多人的共同心聲,尤其工作後身材越來越容易走樣,長時間久坐、沒時間運動,小腹凸、游泳圈、蝴蝶袖樣樣來,陷入減肥的無限輪迴,但明明已經少吃多動,卻還是瘦不下來,為什麼總是如此呢?快跟著專家學習這些技巧,助你促進消化又能瘦肚,輕鬆解決肥胖問題。【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3 個自主運動(暢通氣血、提升免疫力,鍛鍊理想體態)。✅ 進行 1 個健腦活動(多與人互動、多動腦,幫助活化大腦,預防腦力下降)。✅ 閱讀 4 篇健康知識(健康飲食讓血糖控制平穩,抗發炎,還能降血壓)。★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運動】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中醫健身-八段錦基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 林宏恩⏰ 10:00-12:00【閱讀】居家活動預防大腦退化,堅持這4個生活習慣,遠離失智老了就會不靈光?研究證實,若堅持對大腦與身體都好的4項「多方位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預防、延緩或改善已經退化的身體或頭腦功能,快跟著專家了解如何將習慣入生活,預防腦退化,從現在開始!👉《點此看全文》減重也能改善腦功能?原來「這些改變」能延緩腦部與身體機能退化⏰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熟齡減重該怎麼做? 營養師傳授「長壽減重法」,掌握4原則瘦身並不難!減肥的方式相當多,如何不為難自己,又能達到減肥的目的,讓生活趨向更健康、更快樂?建議減重可掌握4原則(低醣飲食 / 避免精製糖等加工品 / 水果不可以吃到飽 / 規律運動),從飲食和運動下手,而各原則也都有該注意的細項,快跟著專家了解如何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不再復胖!👉《點此看全文》減肥計算熱量迷思!營養師教減肥時該吃的食物,讓你不再瘦不下來⏰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促進消化又能瘦肚 陳淑麗教你2招瑜伽:資深藝人 陳淑麗⏰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與家人談天⏰ 18:00-19:00【閱讀】食在美好吃到足夠營養素、血糖控制平穩 專家揭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一天24小時,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投入工作,被工作纏身的社畜,幾乎沒有時間照料自己的健康,三餐時常有一餐沒一餐,飲食均衡更是難以兼顧。北醫附醫營養師、運動教練皆建議CP值最高的健康飲食方式「先吃菜、肉,再吃飯」,不僅能吃到足夠的營養素,也能減少澱粉攝取,讓血糖上升的速度變慢。👉《點此看全文》醫師推薦每週喝「這杯茶」,緩解現代人常常用腦過度,達到補氣、提升免疫力!⏰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運動後馬上沖冷水澡?心臟科醫師:身體吃不消運動後習慣馬上沖個冷水澡嗎?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建議,運動後不要立刻洗澡,因為此時身體處於興奮狀態,洗冷水澡會讓擴張的血管急速收縮,血壓上升、洗熱水澡會讓體熱無法下降,血管持續舒張,血壓過低,運動再加上洗熱水澡大量流汗使體內水分不足,這些都造成身體不適。👉《點此看全文》洗澡時千萬別戴「這商品」,恐造成細菌入侵雙眼!⏰ 20:00-21:00 【運動】一夜好眠放鬆舒緩-舒眠瑜珈幫助入眠:運動專家 白芳齊⏰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3-09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瘦身卡關?專家告訴你停滯期是什麼
少吃也沒比較瘦、想自暴自棄的撞牆期?其實你是遇到了停滯期!打破停滯期,營養師高敏敏表示,一定要試試「高強度間歇運動 + 燃脂食物」 。停滯期就是身體對於我們的保護機制,吃少的時候使得身體誤判正處在「挨餓階段」,而造成基礎代謝率降低, 至於到底要怎麼樣突破「停滯期」?營養師高敏敏建議平時沒在運動的人可以嘗試間歇式運動,有在運動的朋友則可以加入一些重訓,再搭配上燃脂食物:薑、綠茶咖啡、辛香類食物、燕麥、全榖等,就可以慢慢的突破停滯期囉!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善飲食習慣!營養師高敏敏頻道:點我看營養師高敏敏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努力運動卻不會瘦?醫師:問題可能出在飲食!這些零食不能吃?!?!超商零食選擇攻略!「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2-27 養生.運動健身
健身後只要攝取蛋白質就好?營養師破解重訓迷思
Q:健身後只要攝取蛋白質食物就好?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林郁婷表示,運動後飲食並非只要攝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要一併攝取,建議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以3:1或4:1的比例攝取。因為運動中主要消耗肝醣,而肝醣是由碳水化合物攝取,才能儲存在肌肉中,若沒有攝取碳水化合物、只吃蛋白質,身體便會轉而消耗肌肉中的蛋白質,讓肌肉流失更嚴重。Q:蛋白質攝取集中在健身後那一餐,比較容易長肌肉?林郁婷建議蛋白質攝取要平均分配到每餐,不要集中在健身後的那一餐。此外,攝取過多蛋白質或只吃單一蛋白質的人,都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健身教練周慶安則說,飲食要均衡才是健身最重要的準則,例如一般人蛋白質攝取量為0.8g至1.2g/公斤,健身者則最多可達2g/公斤,但多數人不會這麼仔細精算,或是只買雞胸肉吃,便容易超量。Q:運動後的「黃金補充期」是指?建議吃什麼食物?健身初學者通常有個迷思,認為辛苦健身後馬上進食,健身的辛勞都將白費。但周慶安表示,其實運動有「黃金補充期」,運動後半小時至1小時,是身體吸收養分最完整的黃金時間,此時肌肉需要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若因為怕增加脂肪而不吃,反而會使肌肉量下降。他建議運動後,可以吃香蕉、巧克力牛奶補充養分。Q:空腹運動可以消耗更多脂肪嗎?有些人認為空腹運動能消耗更多脂肪,但營養師並不建議,空腹運動會讓身體處在低血糖狀態,容易發生危險。林郁婷指出,消耗脂肪多寡跟運動強度有關,她建議運動前吃一點較好消化的液態食物,比如豆漿、牛奶等。Q:很多人推薦健身者要吃水煮餐,可降低熱量攝取,每個人都適合嗎?健身初學者常見誤區,除了只攝取蛋白質,容易讓腎臟出問題外,也包括「餐餐水煮」的飲食方法。林郁婷不建議健身者吃水煮餐,雖然熱量比一般飲食低,但因為不用油烹煮食物,容易因油脂攝取過少,導致脂溶性營養素無法吸收、也會影響神經傳導及荷爾蒙代謝,造成營養不良、荷爾蒙失調。周慶安認為,「每餐吃水煮餐有點痛苦」,確實有些學員一開始會吃水煮餐,但運動的力量會下降,加上每人需要的熱量不同,因此他也不建議吃水煮餐。此外,油脂也是力量訓練的一環,建議補充好油,比如亞麻仁油、魚油等。Q:何謂碳循環飲食?健身者如何運用?所謂碳循環飲食(碳水化合物循環飲食),是指依照訓練強度,決定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周慶安說,進行低強度運動時,訓練的肌肉單位比較小,此時可以攝取比較少的碳水化合物,讓身體燃燒更多脂肪;而進行高強度運動時,則可以補充較多碳水化合物,以促進肌肉生長。不過使用碳循環飲食前,建議找專業健身教練諮詢,必須了解食物選擇與個人一天所消耗的熱量,除了基礎代謝率所需的能量,還要計算運動與其他活動可能消耗的熱量,再依據增肌或減脂目標做調整。
-
2022-02-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期間飲食該如何控制?營養師:8大飲食指南一次看懂,讓你遠離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懷孕期間以75克葡萄糖水耐受試驗,經3段血糖檢測,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就算妊娠糖尿病,目前在台灣沒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台灣的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但來營養諮詢的妊娠糖尿媽媽有上升趨勢。若未能於孕期期間控制穩定血糖,對媽媽及寶寶都會增加危害風險;以下跟大家分享妊娠糖尿媽媽在食物的選擇應如何管理,吃出營養對抗高血糖及避免體脂肪增加。孕期控制血糖虛改變生活習慣 減醣從均衡飲食開始治療懷孕婦女的高血糖,首要且不能忽略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果生活習慣的改變無法達到血糖控制目標,才會考慮開始藥物合併治療。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賴冠菁表示,想要透過飲食管控血糖,均衡飲食是重要的一環,而減醣飲食更為重要。醣類就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單醣、雙醣、寡糖及多醣,而單醣及雙醣是分子較小的醣類,人體吸收相當快,因此妊娠糖尿媽媽血糖想管理良好,須減少小分子的醣類,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多醣類食物。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攝取額外加糖的飲品或甜品,而攝取天然的多醣類食物。賴冠菁說明,均衡飲食就是每日都能攝取到6大類食物分別為:全穀雜糧類、乳品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食物升糖指數,所以想要輕鬆控糖,就是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選擇低升糖的食物,並控管攝取的份量。要記得吃澱粉的同時就要搭配吃蔬菜纖維及蛋白質,簡單的每餐進食訣竅如下,詳細的食物份量及飲食,建議經營養師針對個人量身訂做:▸菜:煮熟蔬菜至少1碗。▸肉:瘦肉或魚肉約手掌心大小,蛋奶素者約1塊或田字型豆腐1塊+小方豆干1塊+蛋1顆。▸飯:全穀雜糧飯4分之3碗。▸水果:每天水果2至3份,1份相當於柳丁大小1顆。▸乳製品:低脂乳品1至1.5份,1份相當於240cc的鮮奶或3湯匙的奶粉,需分成多次點心吃,避免果糖及乳糖吃過多,造成短時間內血糖升高。妊娠糖尿病飲食該如何控制? 8大重點1次看懂1.熱量依照孕程期別及體型調整妊娠媽媽被診斷出妊娠糖尿通常在24至28周,處於孕期第2期及第3期,每日熱量的攝取則需比孕前增加300大卡。應視孕婦的血糖值及體重增加情形做調整,最少不可以低於1500至1800大卡/天,但也不能因懷孕而有1人吃2人補的觀念,否則熱量攝取過多,容易累積體脂肪。2.攝取天然的醣類食物替代精緻糖每日醣類建議攝取量為熱量的40%至50%,依照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建議,懷孕婦女的醣類攝取至少要有120公克/天,若以台灣食物代換表的含醣份量來說明,每天至少要攝取11至12份(1份醣量15公克),建議分配到3至6餐/天,1份醣類的食物量,應以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為優先,因其所含的膳食纖維較為豐富,益於血糖管理。水果以選高纖維且果糖含量低的種類,依照食物份量表的1份醣為15克,芭樂1份約155公克(相當於大顆芭樂半顆或小顆芭樂1顆),膳食纖維有5.7克,含有維生素C 213.7毫克,堪稱營養素之王。3.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大部分蔬菜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吃蔬菜可以減緩食物被吸收的速度,避免升糖反應之外,還能增加飽足感,故建議每餐一定要有蔬菜類,而非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薏仁或地瓜塊莖類等,和白米飯及精緻澱粉食物相比,全穀類的升糖反應相對較低,其所含的纖維質較多,提升飽足感及攝取到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更能減少血糖震盪。4.選擇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是指6大類食物中的豆魚蛋肉類,而其中的豆是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家禽肉類吃肉不吃皮,紅肉類挑瘦肉不吃肥肉,魚及蛋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優質蛋白質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減緩食物吸收率,每餐攝取豆魚蛋肉助穩定血糖。5.少量多餐避免血糖起伏及飢餓感懷孕過程中,常因腹中寶寶逐漸長大因而影響孕媽咪腸胃道的舒適度,為了穩定血糖值,選擇少量多餐且定時定量的用餐方式最適當。很多人都誤以為少量多餐就是1天吃6餐,而每餐吃1個便當或1碗牛肉麵,點心吃蛋糕配珍珠奶茶,賴冠菁說,其實少量多餐是指將1餐份量分成2餐來吃,並能同時攝取膳食纖維及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更能有益於血糖管理。6.維生素及礦物質的補充孕期第3期要增加的營養素有鐵、鈣、鋅、鎂、碘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葉酸等,適當進食富含的食物,補充胎兒生長及母體需求。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血、豬肝、瘦肉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品類、牡蠣、丁香魚、起司、黃豆及豆製品。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蛤蠣、牡蠣及瘦肉類。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原味堅果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而深綠色蔬菜及未精緻全榖雜糧類能提供維生素B群及葉酸。增加鎂的攝取有助改善媽媽孕程抽筋的症狀,乾海帶15克(約1湯匙)含有97.8毫克,去殼調味南瓜子15克(約1湯匙)含有94.5毫克,胚芽米乾重80克煮熟後約1碗量含有440毫克,建議用胚芽米或其他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取代部分白米飯,並每天1湯匙堅果種子類,增加鎂的攝取。7.少鹽、少油炸的飲食攝取過多的調味料會增加鈉量攝取,造成水腫、高血壓及孕程末期妊娠毒血症,利用清蒸、燉、滷、水煮、涼拌取代糖醋、油炸、沾粉或勾芡的菜餚,以避免過多油脂的攝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看不見的油、鹽、糖,例如:貢丸、香腸,醃漬食品也含較多的鹽、糖,例如:蜜餞等,建議淺嚐即止。8.喝水量絕對要夠人體內水分大約佔體重的70%,水參與人體重要的消化酵素反應,生物化學作用及促進代謝,具維持體液正常滲透壓及電解質平衡、調節體溫的作用。若每天飲用的水不夠,食物中的營養素就不能被吸收,人體的廢物也不能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每日需求量為每公斤體重30cc,建議不要用含糖飲料、鮮奶、鹹湯或濃茶等取代水。若擔心有水腫問題,除避免醃漬品、滷汁或高湯過量攝取外,建議睡覺時可用枕頭墊腳,或盡量能將1天的水量安排在睡前2至3小時喝完。★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2-12 養生.聰明飲食
168斷食復胖全因忍不過「1階段」! 營養師推「1212斷食法」無痛減重
農曆春節期間,你是否也毫無忌憚地,每天不是聚餐就是宅在家追劇配零食?若缺乏運動,體重就可能增加不少,讓健康亮起紅燈,因此年後往往需更積極控制體重。而間歇性斷食瘦身法是透過縮短「進食時間」以達到燃燒脂肪變瘦的目標,因此成為近期健康生活的熱門話題。但你適合嗎?怎麼做才能獲得較好的成效?間歇性斷食法 適當限熱量且均衡飲食營養師李苓瑋表示,間歇性斷食法重點不僅在於控制進食時間,仍然必須適當限制熱量,且將均衡營養的飲食內容規劃在限定時間內進食完畢,比如168斷食法在早上9點吃了第一餐,那麼到了下午5點過後,就不能再吃任何東西了,但卻常被誤以為16小時不吃東西,剩下的8小時可以隨便吃。(推薦閱讀:168斷食期間可以吃什麼? 營養師公開「一日菜單」照吃不挨餓)另外,52斷食法就是一週內兩天吃很少,其它五天不用限制,若熱量攝取過多還是會發胖,間歇性斷食法就很難成功。 配合生活作息 安排斷食時間間歇性斷食法在執行上有個困難點,就是在週間要如何跟生活作息配合。李苓瑋提及,對於上班族採用168斷食法,若早上活動量大不吃早餐,早上會處於低血糖狀態,沒精神影響工作效率;不吃晚餐,晚上又很容易肚子餓,影響情緒跟睡眠品質。至於52斷食法,由於在一週內必須選不連續的2天少吃,因此一定會至少有一天落在週間,那一天則必須忍受空復的飢餓感撐完整天,這將會非常挑戰自己的意志力。(推薦閱讀:年後減重小心減出脂肪肝! 醫點名「肝包油元凶」:節食就是其中之一) 什麼樣的人不適合間歇性斷食法?李苓瑋強調,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間歇性斷食法,因為若禁食會導致在周末或進食時間暴飲暴食,那可能就不適合;若腸胃不健康,這種在短時間內進食的方法,會增加消化不良的可能,另外,成長發育期的青少年、懷孕期間和喂哺母乳的女生,以及患有糖尿病、痛風、高尿酸者都不建議進行。(推薦閱讀:減肥跳過午餐不吃小心會復胖! 醫授「餐前、餐後補救法」) 減重目標達成 換回一般性飲食控制李苓瑋強調,間歇性斷食是一種治療性飲食計畫,目的是為了減重,不是生理需求的最佳解方,因此很少聽說有人是靠間歇性斷食活到100歲。減重的目標達成之後,間歇性斷食就可以功成身退,逐漸換回比較一般性的飲食控制方式。不過,但間歇性斷食和一般規律的飲食,有著相當程度的落差,調整期間身體還得重新適應一次,要是沒調整好或是心態鬆懈了,就有可能會前功盡棄,因此1212斷食法比較是容易長期執行的方法,將所有飲食限制在12小時內,加上適度的運動才是健康減重及長期維持不再復胖的最佳策略。 (推薦閱讀:台灣每2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減肥為何容易復胖? 名醫曝「殘酷真相」:非自制力不足) 配合規律運動 瘦身效果更加倍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用什麼類型的飲食控制,規律的有氧運動,搭配適當的阻力運動都是必要的,運動可以消耗多餘的熱量,維持肌肉組織,提升身體代謝率。 延伸閱讀: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年節吃胖!減重早餐吃什麼? 專家列「4類食物」抑制肌餓、加速代謝
-
2022-02-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為手術爭取更多時間的腦部冷卻技術 其實源自於嘗試大腦移植的外科醫師之手
2015年,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表示自己將會是首位做到「大腦移植」的醫生。事實上,他不是第一個有這樣想法並致力落實執行的人,卡納維羅的偶像──羅伯.懷特醫生也說過同樣的話。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和醫學發展史,探究羅伯.懷特(Robert J. White,1926-2010)這位美國最知名、最傑出也是最古怪的外科醫生如何追尋頭顱移植的醫學技術,將一個人的靈魂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體。這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或只會出現在科幻小說。但在真實世界可以怎麼樣辦到呢?懷特的博士論文研究並未從加上第二顆頭著手,而是專注在腦半球,更精確來說,是移除動物的一側腦半球,然後觀察結果。這類手術稱為大腦半球切除術(hemispherectomy),自一九二八年起,偶爾在人體上實施,通常應用在癌症和腫瘤的特例,或治療嚴重癲癎。結果好壞參半:有時候病人會完全康復;有些時候會帶來不尋常的後果,最常見的是失去語言能力或局部麻痺。即使到現在,我們仍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雖然可能的原因不一,或許與神經可塑性(大腦的適應能力)及患者年齡(愈年輕狀況愈好)有關。在某些病例只把左右大腦半球之間的連結切斷,而非完全移除某側大腦半球,一般是為了讓無法以藥物治療的癲癇停止發作。這種方式的復原率往往還更好,雖然會有輕微程度的不適……然而在極少數的情形下,會現奇怪的症狀,包括所謂的「他人之手症候群」(alien hand syndrome),這些人的手掌或手臂(通常是右手)似乎會按照自己的意願行動……在某些案例中還會打主人或掐脖子。換句話說,腦很奇怪又奇妙(有時令人毛骨悚然),我們對腦所知甚少。懷特想知道,到底需要多少分量的腦就夠用。懷特的團隊將兔子麻醉,後來是狗,好移除牠們的一側大腦半球,有時是右腦,有時是左腦。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動物會恢復,帶著半顆腦過大致正常的生活,雖然有些小麻煩,但大多只是行動不順的問題。生命的火花似乎存在於剩餘半球的意識裡,仍然裹在動物的頭骨中。不過,梅約診所同時也是創傷醫院,而懷特是腦外科醫生。他一次又一次看著年輕的意外受害者,他們的頭骨遭重壓或刺穿,陷入昏迷,再也沒有醒來。如果你能夠只靠半顆腦活下去,那麼,你要怎麼解釋這些災難?懷特曾經用手拿著一顆孩童的腦。他曾經聽到家長帶著期盼,乞求答案問道:他們的寶貝何時會好起來?在那些憂心忡忡的問診當中,懷特只能緊閉薄脣;其實他認為復原無望。但是,你會告訴才剛陷入悲傷狀態的媽媽和爸爸嗎?或者,你就是等待,讓時間在接下來的幾天或幾週揭曉?有時候,懷特會和這些家長一起祈禱。手術後,他會到附近的天主教堂停留,也在那裡禱告。然而,對於神經系統受損的病人來說,他知道祈禱無法改變他們的結局。這種矛盾的情況使他苦惱:如果大腦半球切除術證實人可以只靠半個大腦活下來,那麼大腦受創後妨礙意識恢復的大敵似乎不是創傷本身,而是別的因素,是手術後才出現的東西。懷特懷疑罪魁禍首應該是脊髓組織的腫脹,這會讓創傷後通往腦部的血流受阻,但是他沒有把握如何精確地中斷這種效應。而答案將從不尋常之處冒出來─又是與狗有關。懷特來到梅約診所的好幾年前,診所就一直在研究分離腦部的主題。他們的目的在於分離出狗的腦(也就是把它移出頭顱,並維持活力),希望能創造出所謂的「模型」。分離出來的器官讓研究人員可以了解代謝率(器官消耗能量的速率)、血液如何在裡頭循環,以及其他因素,而不需要去分辨器官和身體的差別(身體有自己的循環模式和代謝情形)。如果外科醫生沒有從分離研究(並外推到人類)而來的資訊,可能會誤判某種器官維持穩定所需的血液量,在複雜的手術中,沒有餘地容許犯這類錯誤。懷特在一九五五年來到診所時,他的新同事還沒成功完成分離,他們每次嘗試時都會意外壓壞、割傷或損害組織。懷特已經以手術精湛聞名,他的大腦半球切除術堪稱藝術傑作。他很快就加入獸醫暨資深生理學家大衛.唐諾(David E. Donald)的實驗室。他們一起開始進行低溫實驗,並稱之為局部低溫腦灌流(localized hypothermic cerebral perfusion)。他們計畫利用冰凍來減緩傷害。進入深度凍結科學家不是最早考慮到冰凍的威力的人。尼爾.瓊斯(Neil R. Jones)在一九三一年寫出一個科幻故事《詹森衛星》(The Jameson Satellite),讓主角在死後特地被冷凍起來,期盼未來能掌握長生不老的關鍵。羅伯特.艾丁格(Robert Ettinger)寫了一本書《永生的期盼》(The Prospect of Immortality),因而獲得「人體冷凍技術之父」的稱號(人體冷凍技術的英文是cryonics,有時候會被誤以為是cryogenics,後者是指低溫學),他聲稱自己是受到《詹森衛星》的啟發,而且多年來已有一些懷抱希望的人接受冷凍保存。詹姆斯.貝德福德(James Bedford)博士曾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是第一位冰入冷凍庫的人;他在遺囑中保留一筆錢,用於購買鋼桶和液態氮。第二位是演員兼製作人的狄克.克萊爾(Dick Clair)(曾參與的節目有《瑪麗.泰勒.摩爾秀》〔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鮑勃.紐哈特秀》〔The Bob Newhart Show〕、《生命的真諦》〔TheFacts of Life〕及《媽媽的家庭》〔Mama’s Family〕等),他罹患愛滋病,希望將來有一天解藥出現時再甦醒過來。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生物從冰冷的墳墓成功復活。醫學上的低溫保存例子,目的比較溫和:並非要透過超低溫冷凍來進行時間旅行,而是想讓人體的生理時鐘變慢。我們感冒的時候,身體會發抖以產生熱。但是如果身體失溫過快,神經系統會開始停止作用。接著出現暈眩和定向力障礙,身體不再顫抖,並且,為了維持器官運作,所有能保持體溫的資源都轉往身體核心。我們的血液(與氧氣)循環減緩,然後再也無法產熱,心臟停止跳動。體溫過低是會致命的。歷史上有幾場戰役,讓成千上萬人死於嚴寒:迦太基名將漢尼拔(Hannibal)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時,保守估計損失了兩萬人;拿破崙的軍隊從莫斯科撤退時死傷慘重。羅伯特.法爾肯.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他一去不返的南極探險中,描述寒冷如何影響腦袋,造成混亂與遲緩。懷特需要逆轉這種自然過程,才能與寒冷化敵為友。局部灌流的目的,是要降低腦部的溫度,而不會影響身體的溫度。懷特和他的團隊剖開狗的胸膛,接觸到供應腦部的血管系統,使用冰冷的生理食鹽水讓這個系統產生休克;他們讓供應身體的血管系統保持溫暖。狗的腦進入低溫,然後「關機」─也就是說,顱內循環停止了。沒有血液,就沒有氧氣;沒有氧氣,腦細胞就會死亡。懷特假設,這是許多腦損傷的麻煩所在。不可挽回的傷害並非總是發生在脊髓損傷當下,通常在三到四小時之後才出現,由於發炎作用的關係─發炎是身體對損傷的反應,會把體液送往受傷部位。發炎的組織擠壓這個區域,阻礙運送血液到腦部的脊椎通道。如果缺乏充氧血三十秒,你會失去意識;一分鐘,使腦細胞死亡;三分鐘,造成腦部永久損傷;超過五分鐘,死亡迫在眉睫。但是在極低溫之下,情況改觀了。雖然灌注生理食鹽水會使狗的血液停止流動幾分鐘,在離開冷卻狀態之後,牠就恢復了。懷特的內心一陣激動。減緩腦部的代謝過程,會降低腦對氧的依賴。外科醫生可以為手術爭取到寶貴時間,而且如果在病人受傷之後馬上冷卻脊髓,這樣會暫緩腫脹,避免傷及神經和腦細胞。「我們完成了。我們做到了!」懷特回想起那個發現時刻,他第一次看到病人身上的實質效果:四肢麻痺的孩童或許可以得救,以及複雜手術能夠進行而不會造成腦傷。下一步,當然就是分離出整顆腦。對懷特來說,一個充滿機會的嶄新世界已經開啟。如果他可以發展出在體外替腦部冷卻和加溫的方法,這樣一來,身體和腦部幾乎像是分開存在的。如果他以人工的方式,從外部提供血液和氧氣給腦部,情況會怎樣呢?那麼他就能得到一顆在體外存活的腦。然而,這不會在梅約診所實現。唐諾和懷特對於結果很滿意,持續改善他們的靈長類灌流實驗。診所從這些實驗看出治療人類脊椎損傷的未來希望,認為這比追求分離腦部更重要。雖然實際外科應用比研究事項更重要,但是懷特從不認為自己只是外科醫生,甚或不認為他主要的職業是外科醫生。他是外科醫生科學家,而且他想要做更多。我們往往樂於享受突如其來的靈感、直覺和意外好運。歷史學家史蒂芬.強生(Steven Johnson)在《偉大創新的誕生》(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這本講述創新歷史的書裡,列出許多大家愛用的比喻,從「靈光一閃」到「腦力激盪」等等。可是,創新不會憑空掉下來。它們會從思緒的幽谷冒出,那裡有許多半成形的點子聚集,等著誕生。腦部冷卻實驗的流程並不是懷特的「靈光一閃」,而是透過梅約診所同事的協助之下逐漸演變出來的。由於上述的成功,這時懷特想要嘗試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儘管只是因為還沒有人做過。如果你一開始就深信做得到,那麼成功只是早晚的事了。懷特已經把問題在腦袋中翻來覆去盤算,從各個角度設想實驗。他打算把腦從它的保護殼取出,拆掉動脈和靜脈管路,盡可能以人工方式維持長期存活。德米科夫對於如何把腦分離出來的問題已經想出部分解決方案,他發現狗的腦(以及頭和前腳)可以依靠另一隻更大型的動物做為「維生系統」而存活下來。但是,他並沒有完成精細的工作,也就是把腦部整個移出來,讓血管系統和血流一直保持運作。更重要的是,狗從來不是人類的合理替代品;為了建立真正的模型,應該要在靈長類身上實行分離研究。※ 本文摘自《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作者:布蘭迪•席萊斯 譯者:徐仕美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1/12/04
-
2022-02-07 養生.健康瘦身
春節後減重 1個月黃金期
疫情期間又逢春節長假,多數民眾多吃少動,脂肪上身。基隆市衛生局表示,春節後1個月是減重黃金期,體重有「記憶效應」,若身體適應新體重,未來減重效果會大打折扣,建議選擇「需要」而非「喜歡」吃的食物,再搭配適度運動,可事半功倍。衛生局表示,有效瘦身飲食應均衡,把握低糖、低熱量、多蔬菜、多喝水、多原型食物,減重不減健康,更要搭配適度的身體活動。燃脂大作戰3招運動妙方包括生活化運動,降低對運動的排斥及惰性,如通勤途中動一動,提早出門,提前一站下車步行;樓梯搭配電梯,先走幾層樓再搭電梯,可以走樓梯就不坐電梯。負重運動可利用空寶特瓶裝水或沙子替代啞鈴,訓練肌力;上班休息時間,可做15分鐘健康操。衛生局表示,核心肌群運動要找適合自己的影片及教材,內容要有熱身指導、運動正確姿勢解說;並維持肌肉量,增強肌力。較多肌肉量或核心肌群發達的人,擁有較高的基礎代謝率,可消耗較多熱量,避免減重減到肌肉。
-
2022-02-05 養生.聰明飲食
熟齡減重該怎麼做? 營養師傳授「長壽減重法」,掌握4原則瘦身並不難!
英國歌后愛黛兒(Adele)前陣子被發現又瘦了一圈!她公開是採用「長壽飲食法」瘦身,利用喝低熱量的蔬果汁、少量的正餐,加上規律的運動,不碰糖類、酒及辛辣食物,達到快速減肥的目的。事實上,減肥的方式相當多,如何不為難自己,又能達到減肥的目的,讓生活趨向更健康、更快樂?建議熟齡減重可掌握4大原則。1.低醣飲食糖會促使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正是一種合成性的荷爾蒙,會驅使脂肪的合成,因此,減重的關鍵就是「控制攝取總醣量」,建議醣攝取量控制在一天150克以內。加上從蔬菜、水果獲得的醣類,換算下來,一天白飯不能超過一碗半,用這個方法,堅持一個月,多數人可以明顯看到成效。不過,很多人為了求好心切,會戒斷包括主食在內的所有醣類,其實,人類本身就需要醣類的滋養,如果醣類攝取不夠,代謝脂肪的能力會下降,也就是說,完全不碰主食的人,未來出現復胖的機會相當高,而且容易引發內分泌失調、注意力難以集中等問題。2.避免精製糖等加工品減肥計算熱量固然很重要,但食物的選擇更重要。日前一位女性分享,她早餐、中餐幾乎沒吃,晚餐只喝一杯珍珠奶茶,一天攝取的熱量根本不到1000大卡,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瘦不下來。癥結點就是她陷入熱量迷思,選錯食物了,常吃精緻糖類、加工品等食物,而這類食物是會讓身體趨向脂肪的合成,儘管限制整體熱量、搭配規律運動,也很難瘦下來。所以,減肥期間,更應該選擇食用天然、身體好代謝的食物。3.水果不可以吃到飽很多人以為水果富含天然酵素、維生素、礦物質,減重期間可以肆無忌憚的吃,那就錯了。水果固然營養,別忘了,其主成分仍是果糖,很容易被身體消化吸收,過量攝取,不僅造成血糖震盪,還很容易生成三酸甘油脂,變成體脂肪、內臟脂肪。正確做法是一天以2至3份為限,若是糖尿病患,就得嚴格限制在兩份以內(一份水果大約是一個拳頭大小)。4.規律運動飲食控制雖然可以減少熱量達到變瘦的目的,但過程中也會一併消耗掉肌肉,而肌肉正是掌管基礎代謝率、未來是否復胖的關鍵。因此,透過適當的有氧及阻力運動,訓練肌肉,不僅能提高基礎代謝率,也會更健美有型,達到真正的「塑」身,而非僅是「瘦」身。
-
2022-01-07 養生.健康瘦身
不用完全戒澱粉也能有效減重!健身教練教你如何執行「碳循環飲食法」
有些人在減重的時候,因為擔心吃澱粉會影響到減重的成效,會試著去除飲食中的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但其實這樣做不僅會讓營養不均衡,同時也非常難維持下去。而受到不少健身愛好者喜愛的「碳循環飲食法」(Carb Cycling Diet),就是一種不需要完全戒除澱粉,甚至可以在特定的時間享受大量澱粉的飲食法,只要搭配適量的運動,並限制一日所攝取的總熱量,或許可以讓減重的效果變得更好。什麼是「碳循環飲食法」?「碳循環飲食法」是一種依照每天的運動量高低,來決定碳水化合物攝取多寡的飲食方法。考量到每個人每天的運動量不同,每天所需要攝取的熱量和營養素比例也不盡相同,因此,「碳循環飲食法」將一週七天分為高碳日和低碳日,實行者可以根據每天的消耗熱量調整一日三餐的碳水化合物份量,不需要完全戒除澱粉,也能達到瘦身的效果。如何執行「碳循環飲食法」?1.制定高碳日、低碳日本身也經常在增肌減脂期實行「碳循環飲食法」的健身教練Peeta葛格,在他的YouTube影片中建議剛開始執行「碳循環飲食法」的人,可以先根據每週的運動量制定高碳日以及低碳日,像是練腿部等大肌群的日子,就可以設定為高碳日,而練小肌群或是休息不運動的那一天,則可以安排為低碳日。在進行高碳日的時候,建議將碳水化合物的量提升至每日攝取總熱量的60%,而輪到低碳日或是休息日的時候,則可以將每日吃進的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至總攝取熱量的10%,並透過補充蛋白質、脂肪的量來達到每日基礎代謝所需的總熱量。2.確保攝取足夠的營養素、熱量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大約有40%左右的熱量是來自於碳水化合物如米飯、地瓜等,但因為在低碳日的時候,碳水化合物所佔的熱量會降低到10%左右,若沒有提高其他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的比例,很容易導致總攝取熱量低於基礎代謝率,長期下來會影響減重成效。因此,營養師Alan Aragon建議,在進行「碳循環飲食法」時也別忘記攝取足夠的熱量,他建議每天大約要攝取體重(公斤)約2.2倍的蛋白質量(公克),剩餘的熱量則可以補充堅果、酪梨等健康油脂,這樣不僅能提升飽足感,也可以讓你在低碳日時更加有精神。「碳循環飲食法」有什麼好處?由於「碳循環飲食法」屬於「高碳飲食」(High Carb Diet)和「低碳飲食」(Low Carb Diet)結合的飲食方法,外媒《Medical News Today》指出,長期執行「碳循環飲食法」的人能夠同時獲得實行「高碳飲食」和「低碳飲食」所帶來的好處。1.更容易堅持根據外媒《Healthline》報導指出,更有彈性地調節每日運動量和碳水化合物攝取的「碳循環飲食法」,不僅讓身體每天都能攝取到均衡的營養素,也因為這種飲食方式並沒有嚴格限制不能吃澱粉,相較於其他「低碳飲食法」(Low Carb Diet)更容易堅持下去,比較不容易產生因為抑制食慾過久而導致慾望反噬的問題。2.有效減輕體重美國德州大學曾做過一份研究,指出「碳循環飲食法」能夠達到減輕體重的效果,營養師Alan Aragon表示這是因為在運動量大的高碳日當中,身體會擁有足夠的葡萄糖當作燃料,能更有力量地完成更多的訓練、消耗更多的熱量,長期下來可以使體重減輕的效果變得更好。3.提升燃脂效率國際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曾刊登一份研究,指出實行低碳、高蛋白飲食法的人,能夠更有效地降低體脂肪,這可能是因為在低碳日時,人們吃進的蛋白質量較高,有助於提升胰島素敏感度(Insulin Sensitivity),提高新陳代謝,並提升整體燃脂的效率。參考來源:1.《Healthline》:What is Carb Cycling and How Does it Work?2.《Men’s Health》:How to Do Carb Cycling for Weight Loss, According to a Dietitian※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健身教練也在實行的「碳循環飲食法」:不用戒除澱粉,也能有效減輕體重
-
2021-12-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冬天「虛」進補?代謝慢較易發胖?醫師:別牽拖
許多人認為冬天天氣冷,會讓人新陳代謝變慢,容易發胖,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指出,這是一般常見的迷思,根據美國研究顯示,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並不會受季節影響,在冬天與夏天都一樣,所以冬天肚子肥一圈,千萬別再牽拖是「天氣冷」了,主因在於自身沒管好嘴巴,或應酬多及運動不足所引起。許秉毅說,民眾常會在冬天進補、吃火鍋、薑母鴨等高熱量食物「抗寒」,但卻有錯誤的飲食迷思,不僅讓腰圍失控,還會讓健康亮起紅燈。冬令是否比夏令更需進補?許秉毅表示,臨床上「補」是針對「虛」而設的療法,不論春夏秋冬,只要出現「虛」情形都該補強,所以「冬令」其實不會比「夏令」更需進補。尤其對於營養充足甚至過剩的現代人來說,常見錯誤迷思是冬天就要常吃薑母鴨和當歸羊肉等高熱量食物來進補,但反而因補進過多熱量脂肪導致肥胖、胃食道逆流、急性膽囊炎問題,也讓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問題雪上加霜。對於吃麻辣鍋可以暖胃補身的說法,許秉毅則認為,麻辣鍋概念源自於大陸四川,當地冬季天寒地凍,居民為禦寒和提振食慾,長期養成吃辣習慣,但台灣環境較溫暖潮濕加上生活壓力大,尤須注意有肝火旺情形,若又吃了過多的刺激性食物,反而會上火及口乾舌燥、皮膚油膩、長痘痘,增加腸胃負擔,甚至誘發胃食道逆流。許秉毅表示,曾有研究指酸菜鍋持續煮90分鐘,湯裡「亞硝酸鹽」會快速飆升近10倍而有致癌疑慮,其實,火鍋湯底是否含有高濃度亞硝酸鹽毒素與食材、烹煮時間有密切關係,有些葉菜本身可能含有「硝酸鹽」,經醃漬後細菌會分解代謝硝酸鹽,產生「亞硝酸鹽」。酸菜鍋如果久煮後,水分會不斷蒸發導致湯底亞硝酸鹽的濃度愈來愈高,不過偶爾品嘗火鍋湯頭無礙,只要不喝太多,基本上對身體無害,要喝火鍋湯最好在前30分鐘。
-
2021-12-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9歲男追劇心梗倒地無心跳 國外研究逾5成猝死前無症狀
一位39歲男子在家追劇,當滑手機換劇時突然倒地,救護車送達醫院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經急救恢復心跳。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張耿豪表示,患者是心肌梗塞,經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冠狀動脈,但昏迷指數只有3分,再做低溫治療,避免成為植物人,最後終於能夠回到工作崗位。醫院指出,救護員在救護車上經緊急使用AED電擊了3次並持續進行CPR,到達急診時仍然沒有脈搏,心電圖顯示為致命的心室頻脈,經過急診再次去顫電擊跟繼續心肺復甦術,才恢復自發性心跳。急診評估可能跟心臟疾病有關,立刻跟心臟內科聯絡。張耿豪說,執行緊急心導管,發現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經過支架置放後,總算回復了血流,心跳也穩定下來,但是,病人並沒有恢復意識,昏迷指數只有3分。他說,患者心跳停止後,最擔心的莫過於腦部損傷壞死成為植物人,因此,在患者血壓穩定後立刻執行低溫治療,盡全力來減少病人腦細胞的傷害。所謂低溫治療是利用降低體溫,降低腦部及全身的代謝,進入深度休息的狀態。體溫每減少一度可以減少6至8%腦部氧氣代謝率,並抑制自由基反應,來減少缺氧後的腦損傷,為身體爭取復原的時間。張耿豪說,許多國外的研究顯示,多數猝死原因都跟心血管疾病有關,尤其是冠狀動脈疾病。國外曾統計發現,5成以上患者發生猝死之前都沒有其他症狀,事前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疾病,甚至根本沒看過醫生,但一發作時就是心肌梗塞、甚至死亡。他叮嚀,台灣慢性病的發生率有年輕化的趨勢,生病不再是中年人老年人的專利,現代人不能再仗著自己年輕就輕忽自身的健康。適當的運動,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定時服藥,還有戒菸,才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法門。該患者經心導管手術致放血管支架,再加上低溫治療,5天後,完全清醒,不到一周就已出院,一個月內就回到工作崗位。
-
2021-12-24 養生.運動健身
減重醫師列出瘦不下來的三大理由,你中了嗎?
為甚麼會瘦不下來呢?常常都是各種理由讓減重成為一個口號,而無法確實的達成,當你非常渴望將減重訂為第一順位,且努力去實踐,就一定會成功,YouTuber「好邱夫妻」從飲食習慣切入主題,教大家正確極適合的減重方法。現代人因各種理由說服自己減重失敗,減重最大的重點就是控制飲食,但很多人會因為外食、工時不定、壓力大而隨意進食,導致熱量攝取過量甚至營養不均衡。另外運動在減重中也是極為重要的,運動常分為有氧跟重訓,但還是會有很多人用各種藉口說服自己不去運動,或是做毛巾操、拉筋、仰臥起坐這些暖身就說服自己有運動了。在減重過程中需要知道自己的基礎代謝率跟一天總熱量消耗,再訂出熱量目標,並計算每一餐所攝取的熱量,隨時追蹤自己的體重變化,再適時地根據自身狀態去做清單調整。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飲食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健康!完整影片:點我看好邱夫妻:YT/IG/FB延伸閱讀為什麼對甜食毫無抵抗力?醫師:問題可能出在睡眠!冬令進補陷阱多!喝一碗湯就熱量爆表?「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23 養生.健康瘦身
什麼減重方法都試?你可能出現減肥成癮症候群
肥胖問題始終是「東方不敗」議題,依統計數據來看,全球肥胖的比率高居不下。許多人在減肥的過程中,常面臨體重減到一定程度後,發生「停滯」的困擾,甚至還會「復胖」,於是又換另一種減肥方法,持續在減肥中輪迴,恐出現「減肥成癮症候群」。依據近五年減肥門診五百多位初診病人問診紀錄,發現約60%的人嘗試過三次以上不同的減重方式,其中30%的人則是嘗試了五次以上不同減重模式。患者常抱怨全年都在嘗試不同的減肥方法,但每次減重不久因看不到成效就換另一種減肥法,一再碰到同樣問題,但只要停幾天沒「減肥」,體重馬上飆升。這類病患採用的減重模式,就是典型的「減肥成癮症候群」。避免減肥成癮症候群,4大建議如下:1.找出肥胖真正成因,目前合規的減重處方,有其專一適應症。例如針對吃比較多油脂食物有排油作用;流行的「減肥針」則針對大胃口型暴食症者,其作用機轉是藉著「升糖激素類似胜太類似物」(GLP—1 agonist)作用延長胃排空時間,並能降低飢餓中樞作用,達到抑制食欲效果。但若是新陳代謝率下降引起的肥胖,就要針對如何提升新陳代謝率方向著手,才能有效控制體重。2.荷爾蒙引起的肥胖症,如多發性卵巢囊腫,必須先治療其荷爾蒙失調的病症,才能有效處理肥胖問題。3.臨床上較棘手的病變,若屬腦下垂體瘤引起暴食症而體重驟增,常會併發視野的缺損,必須進一步做腦神經系列檢查,才能找出肥胖的成因。4.過度且錯誤的減肥方法,常會引起生理上負回饋的「生理性胰島素抗耐性症候群」。許多成癮性減重的病人,都是採取極低熱量飲食療法,常見生酮飲食療法,就是攝取碳水化合物量較一般飲食低,可暫時讓胰島素濃度下降,體內脂質酶被活化,使脂肪分解及酮體增加供給肌肉組織,作為生理需求的能量;但也易出現生理性胰島素阻抗反應,讓熱量不再被消耗掉,造成減重出現停滯。所以不要盲目嘗試新的減重模式,以防止生理抗耐性的發生。肥胖屬於醫療問題,也是生活習慣問題,減重成功的秘訣「要生活化」,適當的運動處方及熱量的控制,仍是減重成功的王道。
-
2021-11-17 養生.聰明飲食
吃拉麵「辣到腹痛送醫」! 醫:吃辣好處多,但這4種人應避免吃辣
你愛吃辣嗎?有間連續五年獲得全台拉麵金賞第一名的鬼金棒,因可自由挑選辣度及麻度,深受拉麵老饕的喜愛。沒想到,14日晚間疑似有客人選擇「鬼增量辣度」無法承受而送醫。對此,拉麵店老闆在臉書粉專上分享,店裡並沒有舉辦挑戰辣度有獎金的活動,呼籲民眾應量力而為,因常有客人因吃「鬼增量辣度」而導致拉肚子、胃痛等不適症狀,讓老闆沉重宣布「即日起,我們不再販售鬼增量辣度」。 過度吃辣會讓胃部極度撐大! 釀肚子劇痛 在天氣寒冷的季節,許多民眾愛吃辣來暖和身子,但「辣吃過頭」只會造成身體傷害,像是肚子劇痛、膀胱脹痛無法解尿等症狀。辛辣物會造成胃酸分泌過多,且胃部被極度撐大更是造成腹部劇痛的主因;而有研究顯示,如果直接將辣椒中的辣椒素注射進動物膀胱中,會降低膀胱敏感度、降低尿意,「雖然沒有人體口服實驗,但如果吃太多,也可能造成一樣的問題。」 吃辣好處多 但這4種人應避免吃辣 適量攝取植化素能幫助身體抗氧化、增強抵禦外界侵襲的能力,能提升代謝率、減輕感冒症狀、瘦身、改善血管疾病,還有研究指出可能可以抗癌。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辣椒,有以下4種症狀的人,應避免吃辣: ◎容易上火的體質 ◎胃潰瘍 ◎咽喉發炎 ◎皮膚炎 2方法健康教你健康吃辣1.不要空腹吃辣 最好不要空腹或第一口就吃辣,讓空腹的腸道黏膜直接接觸辛辣,不僅會產生灼熱感,也會增加胃液分泌造成不適。如果已經胃潰瘍或胃發炎就該少吃辣,其它像是生大蒜、生洋蔥等辛辣食物,都已證實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率。 2.吃完腸胃不適,表示過量 若吃完發現自己腸胃不適、便秘等,就代表吃過量。吃太多辣會造成神經末梢感覺麻痺,以後會愈吃愈辣、無辣不歡,長期吃辣的人,較容易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且吃辣過量會產生「熱」,導致便秘、皮膚搔癢。 最後提醒民眾,「吃美食是為了享受,而不是吃的痛苦」,吃辣真的要量力而為啊!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11-10 性愛.性福教戰
活到老做到老!壯世代樂活關鍵,愛愛1周1次的8大好處
知名YouTube頻道「技安CHI AN」與「那對爸媽」在近期皆以「壯世代性生活」為話題進行街訪,從內容不難發現許多壯世代對於「性生活」是「腦袋有想法,身體沒辦法」;另外,「年齡實驗室」針對台灣50歲以上民眾進行「壯世代性需求大調查」,結果顯示其平均性生活(包含自慰)頻率約為一個月1.3次,且頻率隨年齡遞增而下降。次數太少 僅達建議次數一半「年齡實驗室」針對全台22縣市,共1,256位50歲以上的壯世代進行調查,發現50至59歲一個月性行為平均僅1.9次、60至69歲約1.1次、70至79歲0.6次,隨年齡增高而遞減,整體平均僅約一個月1.3次。對此,「年齡實驗室」執行長莊雅萌指出,若以台灣男性學醫學會提出的「性生活建議次數」為標準,台灣壯世代實際性生活頻率只達平均標準值一個月2.36次的一半。1週1次 就能享有8大好處宜蘊生殖醫學中心院長陳菁徽日前於Podcast頻道「壯聲勢」受訪,針對壯世代如何持續保有性生活提出專業意見,並提出壯世代性生活的8大好處!陳菁徽表示,英國倫敦大學一項針對婦女的調查發現,每週至少1次親密行為的女性,比起同齡每月不到1次的女性,進入更年期的機率少了28%。而相關研究也顯示,保有和諧性生活的人,能擁有以下幾項益處:1.有助舒緩壓力:性行為有助釋放腦內啡,可使人感到放鬆愉悅,消除緊張、釋放壓力。2.幫助睡眠:肌肉在興奮緊張過後會備感放鬆,也有助精神穩定而產生睡意。3.幫助燃燒脂肪:性行為有如一場運動,一次約等於爬一棟五層樓的體力消耗。4.有益心血管健康:性生活可提高心跳率和血壓、增加血流速、促進代謝率。5.有助抑制食欲:性行為可刺激體內產生腦內啡,有效節制口欲。6.增加親密感:融洽的性行為與兩性關係的互動上存在正向相關,是良好的溝通工具,可讓彼此更恩愛。7.抗老養顏:性生活可提高個人自信,也可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並轉化為女性荷爾蒙,使人肌膚豐腴,保持青春活力。8.延長壽命:性生活可以帶來生理與心理的滿足,有助延緩老化、延長壽命,維持年老生活品質。針對壯世代在生理上的困境,陳菁徽強調,性行為的範圍不只是插入式性交,口交、愛撫、自慰皆包含在內,即使沒有伴侶,也能靠自己享受性愉悅。身體若有障礙,可多選擇自己舒適的體位,也不妨尋求醫師或是適度服用藥物。活到老做到老 也沒有什麼不行針對壯世代性生活頻率,陳菁徽建議,以雙方都能接受的頻率與意願為原則,若太多或太少可能反而造成雙方心理上的壓力。只要雙方都可以很自然地一直經營性生活,生理上的狀態也都是OK的話,活到老做到老,也沒有什麼不行!對此,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執行長吳庭宇進一步呼籲,壯世代應該對性抱持更寬闊及包容的態度,有益身心的性生活絕對是樂活的關鍵!★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07 養生.運動天地
冬天如何安全運動、防心血管疾病?醫:注意3重點
時序入冬,運動觀念也要換季。許多人念念不忘的減肥,從春談到夏、又從秋邁進冬,吃多吃少要看管不管得了口腹之欲,但運動一定要堅持永遠不輟。Q:天冷運動能消耗更多熱量嗎?有人說冬天運動減肥效果更好?醫師解讀:冬天基礎代謝率雖較高,但怕冷窩著不動恐會更胖。實踐大學副教授方信淵表示,「基礎代謝率」指的是在自然温度環境中,人體在非劇烈活動狀態下,維持生命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而冬天的基礎代謝率比較高,是因為要在體內產生熱以維持體溫的關係。冬天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血管的彈性,體內含氧量增加,消耗更多卡路里。運動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愉悅,心情好也可增加基礎代謝率,所以還等什麼?冬天,更要動起來!69歲的小兒科醫師吳國民,從年輕時就運動,創辦高雄市澄清湖友緣慢跑協會。他表示,冬天基礎代謝率雖較高,但消耗的能量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冬天不出門,一直懶懶窩在溫暖的家裡,身體更容易堆積脂肪。Q:冬天運動幾點起床運動較好?還是改成下午或傍晚運動?醫師建議:早上下午運動都好,但要注意空氣品質。方信淵認為,現代人忙碌,運動時間不一,但不管是早上、下午、傍晚運動,重點在維持一個星期三至四次的運動習慣。吳國民表示,一天中最適合的運動時間要視個人的工作狀況和習慣,再來就看一天之間空氣品質細懸浮微粒PM2.5的數值變化。有人覺得清晨車輛較少、工廠還沒運作,空品會比較好,不過空品跟季節、氣候型態也有關係,空品不好時,還是盡量避免戶外活動。Q:冬天有沒有特別建議的運動類型?醫師建議:心血管患者選輕中度運動,心跳控制在每分鐘90至110下。吳國民說,以預防醫學的角度,運動不要只偏向單一項目,可以有些替代運動。有研究顯示,在多項運動中,對延長壽命最有利的運動是球類,而不是慢跑,因球類是團隊活動,與人互動會讓心情更好,所以運動時與三五同好相約,可增加持久性與安全性。方信淵表示,冬天冷,會讓血管收縮、血壓波動較大,在運動項目的選擇,要注意運動強度,選擇輕中度運動。每分鐘的心跳數不要超過每分鐘130以上。不過對於有心血管疾病、以藥物控制交感神經的人就要注意,運動心跳應控制在每分鐘90至110下。Q:溫度低時如何安全運動、防心血管疾病突發?醫師提醒:冷天安全運動,保暖、熱身、補充水分為三大要件。預防低溫運動時心血管疾病突發,方信淵說,第一要保暖,第二要熱身,第三注意補充水分。他說,體溫在低於35度時,會劇烈發抖、說話不清楚、肢體不協調等,此時就要注意是否失溫。至於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包括:胸悶、左前胸上腹壓迫感、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手麻、背部輻射性疼痛等,有這樣的感覺就要先停止運動。吳國民也建議,冷天運動一定要注意熱身、暖身,大概5至10分鐘,讓體溫提升、肌肉動起來。年長者或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建議清晨5、6點就急著運動,冬天可以稍晚出門。「跟著身體感覺走!」因為自己的狀況自己最清楚,只要覺得狀況不好,就趕快停下來。Q:冷天運動時如何保暖,應注意什麼?醫師提醒:頭部保暖很重要,運動過程中流汗要立刻擦掉。在冬日運動穿搭方面,方信淵建議,運動頭巾、排汗帽是基本配備,運動過程中要不停擦汗。血液循環不好的人,可以穿較厚的襪子包覆保暖。不管晨跑、夜跑,記得要穿亮色衣較安全。吳國民表示,冷天運動重要的是保暖,頭頸部、四肢末梢保暖很重要。有人習慣穿著短褲、吊嘎背心跑步,即使在冬天也一樣,近來研發的機能衣有不同功能,運動者可以依需要選擇,但記得要隨時擦汗,跑完要盡快將外套穿起來。
-
2021-11-04 新聞.健康知識+
你有「辦公室症候群」嗎? 常頭痛、眼睛乾紅、鼻塞要當心
一進辦公室就鼻塞、走到會議室就不由的噴嚏連連、坐在辦公桌前總是哈欠連連……這些景象你可能一點都不陌生。由於上班族長時間待在辦公室,加上密閉空間的冷氣空調系統,這些「辦公室症候群」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你身上!所謂的「辦公室症候群」,是指上班族處在密閉空間裡,因為環境中的高濃度二氧化碳、甲醛、甲苯等有毒氣體,而產生頭痛、頭暈、眼睛乾澀發紅、鼻塞過敏、皮膚乾癢等症狀,更甚者是流行性感冒、病毒等傳染病,都有可能在密閉大樓內迅速傳播開來。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周碩渠表示,國外會採用問卷方式來進行評量,藉由勾選上述症狀,在無法找出這些症狀發生的明確因子時,就從「病態建築症候群」的角度來進行評估。通常容易發生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地方除了辦公大樓,醫院、學校等場所也常發生。周碩渠提醒,不管是「辦公室症候群」或是「病態建築症候群」,避免讓它找上的根本方法就是將「汙染源」排除,如果已出現不適症狀就盡快就醫,依據症狀進行治療,如果還是沒辦法好轉或痊癒,就減少身處在這些環境的時間,更甚者可能要離開。【危機1】冷氣低溫空調與潛藏的細菌根據研究,理想的室內溫度是22度,也有研究顯示,在25度的環境下錯誤率僅10%,溫度每下降5度,除了效率減半,錯誤率還會增加1倍。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可能造成員工身體不適、降低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冷氣空調出風口的濾網堆積大量灰塵和細菌,也是造成上班族皮膚或呼吸道系統的致病原因。再者,由於女性代謝率比男性慢,比男生容易覺得冷,長時間處在溫度低的辦公環境,容易有腹痛、痛經等症狀。特別是夏天時從炎熱的戶外進入辦公室,由熱入冷的情況可能造成腦血管收縮,出現頭痛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解除危機這樣做1.一早進辦公室先將窗戶打開,讓空氣保持流通;定期清洗冷氣濾網,避免鼻塞過敏、咳嗽等症狀。2.進冷氣房採分段式,先進冷氣房待幾分鐘,再至室外陰涼處待幾分鐘,然後再步入室內,反覆數次讓身體漸漸適應室內低溫。3.久待冷氣房容易造成鼻腔和黏膜過乾,可多補充水分;或是桌上放一杯水,並定時的擦乳液保濕,避免皮膚乾癢。4.使用電腦1小時休息5分鐘,眼睛容易乾澀的人,可適度滴人工淚液,或用溫毛巾或搓熱雙手敷眼。【危機2】辦公家具和事務機看不見的毒物由於辦公大樓多採中央空調系統,加上通風不良,導致二氧化碳濃度高;便宜建材所釋放的甲醛,容易誘發氣喘、疲倦、皮膚癢、噁心等症狀;影印機碳粉、印表機、電腦等辦公用品產生的臭氧,長期吸入可能提高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炎的風險。★解除危機這樣做1.電腦不用時關閉螢幕或關機,省電又可避免產生臭氧;影印機、印表機等事務機應另闢房間放置,並保持通風。2.辦公室可擺設黃金葛、常春藤、腎蕨、菊花等植物,降低二氧化碳、甲醛等汙染氣體。【危機3】久坐少動肩頸痠痛渾身不舒服習慣在辦公時低頭工作,讓頸椎長期處在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位置,造成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也讓頸後部肌肉和韌帶易受拉扯,容易發生頸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偏高的電腦桌和不靈活的滑鼠,更加重頸部和肩部的疲勞,且頻繁使用的手腕和手指更容易造成肌腱炎或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解除危機這樣做1.座椅調至適當高度,坐著時要有足夠空間伸展雙腿;背部挺直緊靠椅背,且不要交叉雙腳,以免影響血液循環。2.工作一段時間就轉動頭部,舒緩肩頸壓力;或起身走動,改變姿勢,讓下半身放鬆舒展;休息時可以做握拳、捏指、轉動手腕等放鬆手部的動作。3.電腦桌上的鍵盤和滑鼠高度,最好低於坐著時的肘部高度,使用滑鼠時,手臂不要懸空。盡量靠臂力移動鼠標;手腕部能墊起,避免懸腕操作滑鼠。【危機4】長期工時壓力大造成情緒病對上班族來說,壓力固然是不可避免的,且多數人也都能自我排解,但一旦壓力過大,身心無法應付,就會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緊張、失控,甚至造成慢性疲勞、抑鬱症等問題。★解除危機這樣做1.定期運動有助降低近4倍罹患情緒病的風險,身心運動又比帶氧運動效果好,其中以太極、氣功及瑜伽等對減低情緒病風險效果最佳;建議每周最少運動2天,每次半小時。2.情緒失控時應離開工作現場,去一下洗手間、喝個水、出去走走放鬆一下,冷靜之後再回到工作環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一碰到雨天、天氣漸涼心情就鬱卒? 常有6大現象小心是季節性情緒疾病 ·上班族男比女更不健康! 醫師揭「3習慣」小心身體完蛋...你中幾項?
-
2021-10-13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不只增肌減脂,還能降低7成心臟病風險!健身教練給初學者的「重訓指南」
每週重訓時間少於一個鐘頭,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仍舊可以下降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七十。一定要練重訓的原因雖然,普羅大眾對重訓的看法就是猛男無腦,但是重訓不僅是用來練大肌肉,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好處,別擔心,我不會通篇在此深入探討。只是要跟各位說明,重訓除了可以提高外表魅力,還對健康有整體性的幫助。 更健康的心臟根據一篇《體育科學與醫學》(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 的研究指出,重訓可以降低壞膽固醇和血壓。肌力訓練可以減少心臟病、中風或是心臟相關疾病發作的風險。即使每週重訓時間少於一個鐘頭,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仍舊可以下降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七十。 更強壯的骨骼隨著年齡的增長,肌力、活動力、身體的協調能力和骨質密度都會逐年流失。重訓有助於防止這些問題的發生。科學已經證實運動,特別是重訓對身體所需的機械性刺激(mechanical stimuli)或機械負荷(mechanical loading),除了維持,更能促進骨骼健康。對於女性來說,還能夠有效的降低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提高心理幸福感肌力訓練除了可以提高自信,對心理健康也有相當好的正面作用,像是改善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症狀,還能提高睡眠品質,畢竟睡得飽,隔天精神一定好。 提高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指人每日消耗的卡路里。新陳代謝率太低,人容易發胖也很難減重。肌力訓練不僅可以燃燒卡路里,還能提高肌肉量,因而提高新陳代謝率。因為肌肉可消耗更多熱量,並且能夠提高運動的強度。 提高靈活度和平衡感身體靈活度和平衡感才能應付日常生活,人在年輕時,很容易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然而隨著年記增長,我們不得不花些力氣來維持這兩件關鍵要素,以避免跌倒和受傷的機率。肌肉流失會降低身體的靈活度和平衡感,但我們可以藉由重訓來提高關節的活動範圍,維持身體的靈活性。訓練的重要肌群.腹肌與核心:人們一提到練腹肌,通常都會先想到仰臥起坐。這個項目的效果雖然不錯,但卻還有更能有效鍛鍊中段核心的運動項目,比方棒式。.手臂與肩膀:說到訓練這個部位,健身者總是著重在二頭肌,然而上臂也包括三頭肌,這是讓手臂更加壯碩的關鍵。人們有時會用「三角肌」來統稱肩膀的肌肉,三角肌其實是由三個肌束所組成,分別是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和後三角肌。.背部:我們可以利用下拉和划船來訓練背部肌群。.胸肌:臥推可以說是胸肌訓練的榜首項目,而我們可以看到其效果的確是不辱榜首之名。.腿與臀肌:人想要走動就需要用到大腿,不管是起身抱小孩、出門慢跑或開車,即使是站著不動,都得要大腿來平衡身體。因此,若能加強腿部與臀肌的力量,對日常生活會有很大的效益。 重訓與有氧運動這兩項運動的比重取決於個人的需求,如果你當下的目標是減脂,那重訓搭配有氧可以效果加乘。把正式的有氧運動加到日常的訓練菜單中,像是使用跑步機、橢圓機、飛輪等健身器材,一次跑足二十∼三十分鐘,或是步行健走等。拜現代科技所賜,運動記錄變得容易好上手,建議大家可以使用手機或是運動手錶上的應用程式來做追蹤。若是你的目標是「增肌」,那麼有氧運動就不是必要項目。練重訓就能得到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的效益了。主要鍛鍊肌群:胸肌專業的健美運動員很著重胸肌的鍛鍊,雖然外觀是一大原因,然而胸肌有力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好處。胸肌是上半身的大肌群,每天的活動都需要用到胸肌,不管是困難的搬抬重物,還是簡單的雙手抱胸;推門、洗頭,從地板上起身或是坐回地板等等,都需要胸肌的動作才能完成。 有時,女性朋友會誤以為胸肌鍛鍊是男性專屬的項目,其實姿態要優美,呼吸要順暢,還有肩膀和肩胛關節都需要強壯的胸肌作支持。胸肌有力還能減少身體受傷的機率,好處很多。 胸部的肌群有多個附著點,我們需要各種角度和不同的項目,才能得到完整有效率的訓練。光是調整板凳的角度,就能影響到肌肉受力的面積和鍛鍊的強度。像是將平躺臥推改成上斜臥推,能更加有效鍛鍊到上胸。 暖身項目:阻力帶擴胸伸展Band Dislocation主要訓練肌肉為:肩膀。 可以每天做這項伸展來放鬆肩膀。要開始胸部鍛鍊時,更需要做這項伸展來暖身以避免受傷。肩膀有得到充分的暖身,可以更放鬆、靈活。不做暖身就練胸,受傷是可以預見的事。 分解動作1. 選一條阻力小的阻力帶,雙手置於身側各握住一邊,阻力帶位於身體前方。2. 手往兩邊用力拉,讓雙手的距離比肩膀寬。3. 手臂向上抬,超過頭部,往後伸展,帶到肩膀的後方。4. 拉到身體可以的最大範圍,就回到起始位置。 動作要領☑儘可能的啟動你的肩膀,在安全的狀況下,做最大範圍的動作。☒整個過程阻力帶都要保持緊繃、有張力的狀態,不要讓阻力帶變鬆弛。 小訣竅:專注在伸展,動作放慢,就能獲得最好效果。 試試下面兩組變化式!手臂轉圈 若是剛開始覺得用阻力帶很難換位置,可以改成不用阻力帶,只要手臂放在同樣位置做轉圈的動作,也是能達到伸展的效果。窄握阻力帶換位伸展 隨著肌力的提升,你可以調整自己握阻力帶的位置,讓中間短一些就可以增加張力,提高訓練難度。 * 居家訓練技巧:在家練習的話,改成掃帚柄或是一根塑膠管,就能做這項伸展動作。 啞鈴仰臥拉舉Dumbbell Pullover主要訓練肌肉為:胸肌、背闊肌。 這是健身者會用來提高胸部肌肉量的項目,也就是練出阿諾體格的好方法。可惜近年來都不被看重,反倒是被一些偏向休閒重訓的項目給取代,使用啞鈴來練拉舉,除了可以打造厚實的胸肌,還能加強背闊肌和前鋸肌,也不會對手肘施加過多的壓力。 分解動作1. 將啞鈴直立,放在容易拿取的凳子上。2. 肩膀和上背部躺在長凳上,頭和臀部懸空,在凳子另一側的膝蓋彎曲,雙腳牢牢地踩在地板上。3. 雙手合握啞鈴,掌心面向槓片。稍微彎曲手臂,將啞鈴提到胸前,手肘打直,這是起始位置。4. 手臂以弧線的角度向後移動,直到你覺得很充分地伸展到胸部。5. 到了這個點之後,以同樣的弧度將啞鈴帶回起始位置。 動作要領☑利用啞鈴移到頭部後方的重量,在這裡好好地伸展胸口,感覺像是打開了肋骨。☒手臂若是過於彎曲,練到的是三頭肌,而不是胸肌和背闊肌,來回都要保持相同的手臂角度。 小訣竅:在啞鈴上舉時,上胸肌用力收緊。 試試下面兩組變化式!拉舉機 若是啞鈴拉舉難度較高,剛好健身房有拉舉機的話,可以先從機器練起。只是用機器戀的話,對前鉅肌的鍛鍊效用會比對胸肌大。 先調整座椅,讓手臂平放在墊子上。雙手向上握住桿身。手臂和手肘往墊子用力下壓,以穩定的速度抬起重量,拉到最高點之後,再慢慢放回起始位置。W槓拉舉 可將啞鈴改成W槓,以提高訓練重量增加挑戰性。書籍介紹書名: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背部.手臂.腿部.核心.臀部,5大重點部位×105組動作圖解,4週有效增肌作者:凱爾.亨特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9/30作者簡介/凱爾.亨特(Kyle Hunt)是一位重訓員、教練、作者,他同時也是Hunt Fitness健身房的創辦人,擅長為客戶量身打造訓練課表和營養計劃,曾指導過幾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客戶,這其中包括業界中箇中翹楚的健美運動員、重訓運動員和健力者,透過作者的協助,讓客戶更攀高峰。Hunt Fitness是一家提供健身和營養指導的公司,廣受歡迎。作者擁有紐約州立弗雷多尼爾學院運動科學學士學位,也是取得認證的健身教練和健身營養專家。Hunt Fitness健身房:www.kylehuntfitness.comRogue重訓器材:www.roguefitness.com作者Podcast:www.kylehuntfitness.com/category/podcast 延伸閱讀: 真實故事》半夜12點,一個5歲的孩子打電話到110,用發抖的聲音問「媽媽真的去天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