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1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乳癌
共找到
1104
筆 文章
-
-
2022-08-11 癌症.癌友故事
「我們都有病」也沒關係... 淋巴癌第3期患者謝采倪,教癌友善用假髮出指南
癌症向來不是老人的專利,這位擔任UIUX工程師的20多歲少女,卻被醫師宣佈自己罹患淋巴癌第3期。這一瞬間,她突然感到還離她很遠的「死亡」,正向她一步步進逼而來。「我們都有病」社群創辦人謝采倪在罹癌後,以一首諷刺社會眼光的饒舌歌曲爆紅,隨後創立了社群,以及《癌友假髮指南》造福更多癌友。以為危險很遙遠 聽到罹癌只想到這件事謝采倪過去擔任UIUX工程師,她自承,第一次聽到自己罹癌時,對癌症認識很少,「當下只想到專案如何處理,要跟主管請假嗎?反而腦子先想到工作的事,反問醫師治療要多久,多久後可以回去上班。結果醫師聽了以後,反而問她『你知道你得癌症嗎?這件事是會危及生命的,你要工作還是要命?』我才意識到自己的疾病,比想像中嚴重。」在治療期間,遇到很多令她感到不舒服,覺得很沒有同理心的事情。像是自己戴帽子出門,容易被異樣眼光看待;或是希望有份工作,卻被要求不要想太多,不要這麼悲觀。謝采倪回憶,當時選秀節目「中國有嘻哈」當紅,聽到節目中的選手,將生活結合饒舌,那我也將饒舌結合癌症吧。」於是創作歌曲後她創立癌友有嘻哈粉專。而謝采倪拍攝一支影片,將自己的心路歷程編成這首讓她受到矚目的第一首歌:「26癌友ㄟ心內歌」,最後還對沒有罹癌的人說「恭喜恭喜恭喜你」,諷刺中又帶著傷感。實際上,過去她曾被身邊的親友檢討自己的悲觀想法,「我一直想的是如果我是不會好起來的人,我該如何兼顧治療與生活?」這想法常被說是想太多,另外「起初我沒工作很焦慮,想找可遠距工作的小案子來做,就會被罵:能不能乖乖治療。」這些檢討自然令他很挫敗、受傷,所幸「有位記者很認真地聽我說話,並沒有任何的批判言論,我較能接受自己罹癌的事實。」隨後他認為很多病友也需要分享她的故事,他認為應該將舞台讓給其他年輕病友,因此與其他幾位病友,創立「我們都有病」社群,給大家值得驕傲的舞台,讓更多年輕病友能展現自己。至今不僅有眾多癌友加入,更有1位罕見疾病病友,在社群內找到另1位病友。乳癌病友孩子童言童語 令她展露笑顏她在社群中遇上一位乳癌病友,因為頭髮掉光了,她很沒自信。某天她戴上假髮去孩子的家長會,小孩看到她就說「媽媽的頭髮長出來了耶,你的ㄋㄟㄋㄟ長出來了嗎?」她才發現孩子也在理解媽媽發生什麼事。謝采倪聽過這故事後,讓自己覺得這個社群是很重要的,且自己做的事很有意義,真得能幫助許多人。現在,她與假髮工作室「里里子」合作成立電商平台,並且編著了一本與32位癌友深訪,了解癌友對於假髮使用的需求後,邀請15年資歷的假髮師,編製而成的《癌友假髮指南》這本電子書,並開放有需要者申請下載。書中除了有假髮的基本結構以外,也教癌友如何自然地戴假髮。而如何保養、清潔更是不會少。謝采倪回憶,有一位病友不喜歡市面的假髮,總覺得不自然,不好看;他參加製作《癌友假髮指南》的訪談後,獲贈一頂假髮。她非常喜歡這頂假髮,當事人這時才發現買對假髮能夠重拾自信心,因此他又買了幾頂假髮,戴著它出席婚禮,拍攝很多美照,重拾自信。謝采倪也在這次之後,才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很有意義的。罹癌前後的創業態度大不同 現在細水長流最重要在罹癌前,擁有很多夢想,像是創業時覺得需要快速成長,但在罹癌後自己體悟細水長流重要,必須要以自己的健康與快樂為優先,再處理其他事情。「以前想賺錢只想到拿補助或企業贊助,但為了錢會影響做這件事的本質;接下來他正在思考是否該進行群眾募資,讓社群能夠用少少的錢來營運。「重點社群應當是活得久,而非像煙火一樣燦爛一下就沒了。」同時也希望能多訪問病友,幫助里里子假髮的營運。飽受病痛所苦的網友們,相信能獲得更多支持,從這裡找到走下去的勇氣。★想了解更多《癌友假髮指南》電子書,請點我★歡迎透過「26癌友ㄟ心內歌」更認識謝采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8-10 癌症.飲食與癌症
攝取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世界級癌症中心這麼說
讀者Mark昨天(2022-8-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長久以來瀏覽您的網站獲得許多好處,也釐清不少觀念。近日來看到一則關於攝取碳水化合物增加乳癌風險的新聞,覺得新聞內容過於妖魔化碳水化合物了!不過因為我不是醫學相關背景,不知道這篇新聞的真實性,不知道您對這篇新聞的看法如何呢?謝謝!」這位讀者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剛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38歲養生女罹乳癌第二期 醫追原因:愛吃1食物。它的第一段是:「近年有不少女星因乳癌病逝,像是台灣歌手朱俐靜、好萊塢知名女星奧莉薇亞紐頓強等,外科醫師陳榮堅分享曾收治過的案例,一名38歲的女患者發現乳房有硬塊,就醫檢查出乳癌第二期,但明明患者就不是高風險族群。仔細詢問才知,患者習慣吃很多水果養生,但有不少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會在身體產生很厲害的發炎反應,增加罹患乳癌、胰臟癌與大腸癌的機率。」首先,請注意這段話裡的「過量」。我想,縱然是小學生,也應當知道「過量」一定是不好(錢也許是唯一的例外)。那,既然是人人都知道,「過量」是說了等於沒說。所以,我們就把這段話裡的「過量的」用橡皮擦擦掉。那,真的有很多研究指出「攝取碳水化合物會增加罹患乳癌、胰臟癌與大腸癌的機率」嗎?我們先來看一篇2019年發表的綜述論文Carbohydrate Nutrition and the Risk of Cancer(碳水化合物營養與癌症風險)。它的總結是:「由於先前的臨床前發現,碳水化合物通常被認為在癌症研究領域中具有有害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複合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多種癌症類型的風險呈負相關。來自評估簡單碳水化合物和癌症風險的研究的數據好壞參半。」(註:「臨床前」的意思是動物實驗)用白話說,攝取結構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例如澱粉、纖維)是與癌症風險呈負相關性,而攝取結構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則是有好有壞。我們再來看一篇今年四月才剛發表的綜述論文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膳食碳水化合物攝入與降低乳腺癌風險相關: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它摘要裡的最後一句是:「這項對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乳癌發病率、死亡率和復發的風險降低有關。」世界級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MD安德森癌症中心)在2016年發表Carbs 101(碳水化合物入門)。它開門見山就說:「碳水化合物的名聲不好。 但它們實際上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降低患癌症的風險。」然後它又說:「碳水化合物是我們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複合碳水化合物是一種健康的碳水化合物,應該佔您每日總熱量的 45% 到 65%。」所以,您真的要相信那位台灣醫師說的「攝取碳水化合物會增加罹患乳癌、胰臟癌與大腸癌的機率」嗎?原文: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
-
2022-08-09 癌症.癌友故事
「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 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
〈缺席〉五月二十六日,星期二,這天你去台北市政府領優良學生獎,學校國中部只有你和另一位男同學獲獎,這是很大的榮耀。從小到大,你有許多上台領獎的機會,每個重要的日子,我都在你身邊,但這次我缺席了,第一次沒有陪著你,一同見證你成長中的重要時刻。之前你問我,有沒有空和你一起去領獎?我說,因為前一個星期二打針,所以已經請假一次,如果陪你去,就得連續兩週請假。你很體貼地說沒關係,學校老師會帶你們一起去,於是我很放心。那天領獎回來吃晚餐時,你告訴我,校長陪你和市長照相,男同學的爸爸也去了,接著輕描淡寫地留下兩句話:「這是你第一次沒有陪我,我放了一把傘在你的位子上……」然後你靜靜低頭吃飯,我不知該說些什麼,但微微酸楚在心底幽幽漾開。過了幾天,我看到你寫下的心情:這次,是從小到大第一次你沒有陪我當老師安排我坐下時身旁空著的家長座位讓我有些不自在所以我順手把短傘放著代替你這樣會不會好一些?排隊上台前別人的父親正整理著兒子的服儀眼神流露出欣慰我不小心看到了我不小心放心上了我不小心在乎了你不在的事實刻意轉了頭用手指梳理頭髮拉整衣領撫平裙子沒關係,我要獨立因為我知道你留了牽掛給在領獎的我我留了牽掛給在講課的你聽說那牽掛叫做依賴這牽掛是隱形的線繩,兩端繫著你和我,離得再遠,心都緊緊依偎,因為愛一直都在。還記得你幼稚園的畢業典禮,那是我化療後第一年,長出來的頭髮還不太長,我抱著期待和感恩的心情,去參加你人生中的第一個畢業典禮。在表演節目之後,應屆畢業的小朋友們拿著蠟燭,依序由禮堂後門,順著走道階梯,伴隨音樂緩緩走向舞台,我轉過身來,在小小隊伍中找尋,看見你燭光中的小臉,有種無法言喻的激動,那個抱在懷裡的孩子長大了。你五歲時,我開刀,左臂腋下淋巴摘除,右肩下方為了化療裝上人工血管,醫生囑咐兩手皆不可拿超過五公斤的重物,我只好和你說:「以後媽媽不能把你抱起來了!」你的失落可想而知,但卻沒有任何埋怨和脾氣,而從那時開始,你默默接受和學習這來得太早的「獨立」。這些年來,我一直想知道的是,還能陪你走多遠?而最擔心的是,在你需要我的時候,我卻缺席了。但後來我慢慢懂得人生無常,明白有時我們很難預估未來,甚至計畫明天,於是學著珍惜每個相處的當下。對於你的提問和疑惑,我不設底線認真以對,因為我總想,如果你早些學會這些人生的事,當有一天我真的缺席時,或許我就能放心和放下。畢業典禮的最後,是你和叫Michael的小男孩一起代表畢業生致辭,你可愛認真的表情,稚氣清晰的童音,讓我感到深深的欣慰和滿足。典禮結束後回家的路上,在爸爸的車裡,你說著上台時的緊張心情,以及在後台準備的情形,我讚美你的落落大方,也提醒你使用麥克風的技巧。我們一起回味典禮的點滴細節,但卻沒告訴你我心裡的感動,在疾病的震撼教育後,能陪你邁向人生第一個學習的里程碑,之前種種的磨難似乎都已雲淡風輕。我們就這麼牽著伴著走過一程又一程,就像你一歲多時爸爸為我們留下的那張照片,照片中只見我受傷貼著繃帶的手牽著你,而你乖巧專注地看著前方,高舉的小手輕輕掛在我的手中。記得你小學畢業典禮時,爸爸和我也一起坐在台下,看著你上台領市長獎、代表畢業生致辭、給校長獻花,在大家的掌聲中,我彷彿看見你入學的第一天,中午放學時我去接你的模樣:你穿著稍嫌大的粉紅色運動服,露出白皙的胳臂和小腿,梳著兩根辮子,乖乖排在路隊中,看到我的那一刻,你的臉在陽光下笑得燦爛。這一切還歷歷在目,你卻轉眼走出校門。畢業典禮的最後,是家長和在校生目送畢業生離場,你穿著雪白的洋裝,走在隊伍前端,亭亭玉立,爸爸和我有種「吾家有女初長成」的喜悅,尤其是在爸爸走過生死關頭的三年後,我們仍能並肩看到女兒的成長。他微微側身輕握我的手,說:「你辛苦了。」這時,幾年來的曲折起伏、酸甜苦辣,都化為一片靜默,和眼角的淚水、手心的溫暖,停格在人群逐漸散去的禮堂中。去年底,在學校的善行獎頒獎典禮中,你是最後一個領獎人。獲獎學生的家長受邀坐在台上觀禮,先是導師對得獎者的介紹、校長頒獎和合照,然後是得獎者致辭。那天心怡老師說:你是像一道光的女孩,總把微笑帶給別人,鼓勵同學不要怕失敗挫折,要珍惜這段共同打拚的時光……以前我總說,你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是我的小天使,現在我也想說,你是我們家的一道光,一道帶來希望和正面能量的光。心怡老師還在台上提到,前年冬天我剛得知癌症轉移時和她的談話。記得那天是你音樂教室的戶外演奏會,老師抱著尚未足歲的女兒來看你表演,我和她談到家裡的情形、我的身體,還有獨生女的你……老師的介紹詞把我們緩緩帶回那個寒冬,我坐在台上左側家長席中,你站在台上右側布幕後,我們之間隔著師長,遠遠四目相望,老師娓娓道出的那些回憶片段,讓淚水在你我眼中不停打轉,我從提袋裡拿出紙巾,你也接過引導老師遞來的面紙,淚水終究是忍不住的。然後,你擦乾了淚微笑領獎,沉靜平穩地上台致謝辭。典禮結束後,你貼心地送我到校門口,微弱的冬陽照在你臉上,你笑著和我道別,提醒我路上小心。走在回家的路上,雖然春天還沒來,但我感覺吹來的風已帶有些許暖意。我明白,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但我相信,這些我們共同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將在你的記憶裡永不缺席。──二○一五年八月三十日※ 本文摘自《我們》。《我們》作者:宋如珊 出版社:釀出版 出版日期:2022/07/15
-
2022-08-08 癌症.抗癌新知
這類癌症7成有「原發抗藥性」 新基因療法有望突破
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始終居高不下,癌症發生率逐年攀升,但超過7成的實體固態腫瘤,如:乳癌、胰臟癌等外腫瘤癌症,在尚未接受治療前就已具抗藥性,不僅無法對化學治療產生反應,同時也對身體自然產生或是外部給予的免疫細胞無感。臺北醫學大學與國外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破解癌症抗藥性的方式,將治療反應率自3成大幅拉升至9成。臺北醫學大學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組成跨國研究團隊,歷經5年的研究發現,癌症抗藥性的根本原因「死亡檢查哨(Death Checkpoint)」,是繼2018年諾貝爾獎癌症免疫檢查哨(Immune Checkpoint)後的新發現,研究成果在今年6月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癌症(Nature Cancer)」。萬芳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台北癌症中心胰臟癌團隊召集人蔡坤志指出,實體癌症,像是乳癌、胰臟癌等等,在化療、免疫療法時,有效的病人不到3成。這些癌症在發現時,對許多不同藥物往往已有原發抗藥性,近年來免疫療法甚至只對15%的癌症病患有幫助。「因為癌細胞想要自保。」蔡坤志說明死亡檢查哨的原因,是患者體內癌症細胞中的NCOR2蛋白,會抑制訊息傳導,讓癌症對於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免疫治療有頑強的抗藥性。因此,研究團隊發展出克服癌症抗藥性的「NCOR2誘餌」基因療法。蔡坤志表示,在各種臨床前動物試驗模式中,NCOR2誘餌基因療法結合化學治療藥物,或是抗PD1抗體,可大幅增進3陰性乳癌與胰臟癌等難以治療的癌症的藥物反應率,大幅提升至9成以上。除了提高實體癌症藥物反應率外,NCOR2誘餌基因療法也對「抑制腫瘤復發」有幫助。蔡坤志說,癌細胞內NCOR2與HDAC3蛋白會組成表基因調控機制,因此透過「NCOR2誘餌」,分開NCOR2與HDAC3蛋白,使其無法作用,藉此順利活化腫瘤中的免疫細胞如T細胞,產生治療的免疫記憶,抑制腫瘤的復發。除了乳癌、胰臟癌是此次新療法的重點做用癌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外科與生物工程與組織再生中心教授Valerie Weaver表示,根據研究團隊目前成果來看,相信可以更加廣泛運用在多項癌症上,但團隊僅針對較棘手的癌症進行試驗,目前在腦癌的治療上有相當好的進展。此基因療法是去除死亡檢查哨,是否可能產生副作用?Valerie Weaver說明,「NCOR2誘餌」基因療法需要非常嚴密的控制,目前僅非常短暫的給藥、縮短作用期間,希望避免造成免疫風暴等問題,將來設計藥物也會納入考慮。蔡坤志則說,要治療癌症「NCOR2誘餌」基因療法只是一部份,仍要搭配其他方式綜合治療,試驗上多以局部注射為主而非全身性注射,就是為了避免免疫風暴的疑慮,預估3至5年內進入動物臨床試驗。
-
2022-08-06 養生.聰明飲食
美國癌症學會列為30種抗癌食材之一「蘋果」,果皮比果肉擁有更高的營養價值!營養師告訴你不可不知道蘋果的9件事
蘋果有「果中之王」之稱,熱量低、營養價值很高,富含植化素、果膠、多酚、維生素、鉀、鐵等礦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及防癌功效,更是減肥、降三高、幫助排便的最佳水果之一。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介紹一些「蘋果」的小知識。關於蘋果,你不可不知道的9件事1. 蘋果被美國癌症學會列為30種抗癌食材之一美國癌症學會曾經列舉出30種抗癌食材,包含蘋果、藍莓、十字花科蔬菜、大豆等,並表示均衡的飲食能夠降低多種癌症的風險,而蘋果因為富含膳食纖維以及多酚類,因此被列為有研究證實能夠抗癌的食材之一。2. 蘋果的果皮比果肉擁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很多人覺得蘋果皮的口感苦澀、又害怕會吃到蠟,因此大多選擇削皮後再食用,但其實蘋果皮中有比果肉多更多珍貴的營養素,尤其是植化素(例如:槲皮素、類黃酮),有80%以上都存在於果皮喔!所以如果你能接受果皮的味道,下次將蘋果清洗乾淨後,不妨試試看別削皮吧!3.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但你不能三餐都只吃蘋果蘋果是許多人的減重聖品,認為用蘋果取代正餐可以兼具營養美味又能瘦身,因而一天三餐天天只吃蘋果。如此下來是一定會變瘦的,但只吃固定一種食物會造成許多營養素缺乏導致營養不良,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影響喔!4. 喜歡吃蘋果的人大多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是來自美國的一句俗諺,但一篇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的研究發現,是否每天吃蘋果與遠離醫師在統計學上並沒有顯著差異,不過這項研究也發現,喜歡吃蘋果的人通常更注重健康議題,也大多有比較好的生活習慣。5. 蘋果同時富含水溶性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蘋果富含果膠(pectin),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也含有豐富的纖維素(Cellulose),屬於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因此吃蘋果對於維持消化道的健康、促進排便順暢是很有效果的唷!如果你也被卡卡不順困擾著,不妨試試看將蘋果納入你的日常飲食中吧!6. 果皮的蠟分成天然果蠟及人工果蠟(食品級),兩者都是可食用的很多人都會擔心吃果皮會將上面的蠟一起吃進去而對人體有害,但其實蘋果本身會有保護自己不受病蟲害侵擾的機制,在生長過程中就會分泌一層天然果蠟在果皮外層,這個天然過蠟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唷!而在採摘後為了避免運輸碰撞而造成的果皮損壞以及提高保存性,會再補上一層食品級的人工果蠟,對人體也是無害的唷!其實無論是天然還是人工的果蠟,人體都沒有辦法代謝所以會直接排出體外。在清洗水果時,比起果蠟,更需要注意的是上面可能殘留的農藥,一定要清洗乾淨再食用。7. 青蘋果及紅蘋果的3大營養素含量及熱量差異不大很多人都會好奇青蘋果和紅蘋果哪個比較好?其實這兩者是不同品種的蘋果,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兩者的3大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質)含量以及熱量其實是差不多的唷!不過不同顏色的蔬果所富含的植化素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建議大家可以混合均衡攝取不同顏色的蘋果喔!8. 蘋果切開變褐色並不是鐵質氧化,也不會影響主要營養素大家都知道蘋果切開之後如果沒有經過處理很快就會變成褐色的,並不是因為蘋果裡面富含的鐵質氧化喔!其實蘋果只含有非常少量的鐵質,而褐變其實是因為蘋果被切開後,裡面的酚類化合物接觸到空氣後變成醌類(quinones),醌類再進一步聚合成褐色色素而造成。雖然會流失少許多酚類物質,但並非所有多酚都會被氧化,且其他像是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素並不會受影響,因此還是可以安心食用。9. 要避免蘋果褐變,除了泡鹽水之外也可以泡蜂蜜水大家最常聽到的就是將切片蘋果泡入鹽水中來避免褐變,但有些人並不喜歡蘋果吃起來多一個鹽巴的鹹味,這時候你可以試試看將鹽水改成用蜂蜜水浸泡蘋果,高濃度的蜂蜜水能夠阻隔蘋果接觸到空氣,避免褐變,又能讓蘋果多一點甜甜的味道。蘋果到底有什麼厲害的?看完上面關於蘋果的9件事,接下來要告訴大家蘋果裡面究竟有什麼厲害的物質?為什麼會有「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俗諺流傳下來呢?1.植化素蘋果內有多達300多種植化素,這些豐富的植化素就是造就蘋果擁有多種功效的原因。除了最主要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槲皮素之外,還有蘋果多酚、類黃酮、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等,許多實驗都證實不但能夠降低部分癌症的風險(例如大腸癌、乳癌等等)也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並且維護眼睛及肺功能的健康。2.膳食纖維蘋果內的果膠是眾所周知的膳食纖維,它能夠維持消化道的順暢與健康、幫助糞便成形,也能增加飽足感,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因此蘋果對於想要減重、或是有消化道困擾的人都是非常好的水果。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大家對於蘋果也有更多的認識了!現在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得到新鮮蘋果,而它的優點會從很久遠以前就流傳到現在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確實在功效上對於人體的好處是非常地多。不妨也來吃顆蘋果,健康的搭上Apple風潮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8-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癌患確診隔離,中山附醫執行長周英香:若非重症,可當療程休息期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從預防、治療到後續追蹤都不能輕忽,但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許多民眾對醫院卻步,可能錯失早期發現的時機,甚至延誤治療。醫師表示,台灣的醫療環境有安全的防疫保護網,就算癌症患者染疫也不必焦慮,只要配合醫囑,必要時調整治療流程,一樣能守護健康。癌症篩檢 人數大幅下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執行長周英香表示,疫情發生兩年多來,民眾對染疫充滿焦慮,主動到醫院進行癌症預防篩檢的人數大幅下降,即使是醫院前進社區等地推動篩檢或衛教活動,參與人數也明顯減少。至於正在治療中的癌症患者,因為深知治療要盡早,比較不會因疫情而缺席,但也有少數患者中斷治療。身為一名放射腫瘤科專科醫師,周英香提到有一位50多歲的乳癌病人在完成局部切除手術出院後,原本應在一個月後做放射線治療,病人卻因擔心疫情而不肯回院放療,之後院方積極聯繫提醒這位婦人不能再拖,但她依然沒有現身。最後個案管理師只能請她在疫情結束後回院由醫師重新評估,調整治療流程,也告訴她中斷療程會造成疾病控制率下降,醫療團隊更同步設法因應,請病人配合服用抗癌藥物。周英香表示,根據每位癌症患者的病情,醫護團隊會提供不同的治療流程,其中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一旦患者任意中斷流程,癌細胞轉移的風險勢必提高。結束治療 後續追蹤消極疫情帶來的另一個棘手問題是,不少已結束治療的患者對後續追蹤很消極。周英香指出,部分應該每三個月或六個月回院追蹤的病人都未如期出現在診間,理由一樣是「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醫院」。周英香強調,疫情雖讓人緊張,但民眾對治療環境的安全性要先有正確理解,以平常心就醫。在醫院裡,新冠確診者的收治流程和一般患者絕對分開,民眾不論門診、篩檢或做其他治療,都不會與確診者接觸,而且醫療人員接受過高度訓練,預防感染的所有程序極度嚴謹,嚴格防止病患之間的交叉感染。當然,在疫情籠罩下,癌症患者依舊可能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場域感染新冠病毒。周英香說,癌症患者萬一染疫確診也不要「想得太可怕」,因為目前盛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株已類似流感病毒,而且死亡率並不高。居家隔離 儲備能量體力周英香指出,癌症治療是一段較長的過程,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在這些療程之間,病人原本就可能因為疲累或感冒而需暫時休息幾天,因此萬一癌症患者染疫確診需居家隔離和自主管理時,只要不是重症,不妨就把這幾天當成癌症療程中的休假期,好好在家休息,補充營養,為後續的癌症療程儲備能量與體力,等新冠肺炎痊癒後再恢復癌症療程。癌症患者一旦染疫,原本的癌症治療流程也不一定要大幅調整。周英香說,以放療來說,患者每天要到醫院進行10至20分鐘的治療,萬一療程期間染疫,只需先中斷放療幾天即可,不會對癌症治療有太大影響。化療之間 原就有間隔期化療療程的調整也很類似放療,周英香表示,每次化療之間原本就有間隔期,讓患者休息幾天調整體力,或當療程中造成不適時也可能暫停化療,因此患者萬一染疫,只要不是重症,都一樣可視同間隔期,中斷治療休息一下。即使癌症患者染疫後變成重症,導致療程被迫延後太久,周英香表示,醫護團隊也會重新評估癌症治療流程是否需要調整。新冠疫情變化多端,抗疫、防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患者最重要的還是多與醫療團隊合作溝通,不要因為過度焦慮就自作主張,反而不利健康。
-
2022-08-04 癌症.乳癌
影/6旬阿伯長乳癌 3個月從小指頭大長到拇指大
家住台北60多歲吳先生去年11月間發現乳頭下方長硬塊,原本約小指頭大小,3個月後竟長成拇指頭大,他懷疑長「乳癌」,找4、5個醫師被笑瘋子,後因乳頭腫脹流血在北部醫院確診為乳癌第3期,他在親友介紹下南下求醫,醫師替他作微創手術切除全乳並擴清淋巴,術後感到如釋重負,因此胖了2、3公斤。罹患乳癌第3期的吳先生,去年11月到高雄博田國際醫院乳房醫學中心切除全乳,後續做8字次化療,上月完成最後療程,今天現身說法談求醫心路歷程,他指自己化療期間稍有不適,一通電話打給醫師,隨即安排住院悉心處置,讓他很放心把自己交給醫師。結果術後至今沒有任何痛感,精神也不錯,唯一的差別就是胖了好幾公斤。吳先生說,起初他在乳頭下方發現小指般大的硬塊,覺得怪異,問了4、5個醫師有否可能乳癌,但被笑瘋了,結果3個月硬塊就長到拇指大,接著乳頭滲血,覺得茲事體大,確認罹患乳癌後,由親友介紹到高雄博田醫院求醫。收治吳男的博田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魏銓延說,吳先生的乳癌已第3期,但他心肺功能較差,麻醉風險相對高,一切準備就緒後,含淋巴擴清在內,手術約10分鐘就完成,晚上巡房時,看到吳先生已開心在吃便當,還問何時可出院。魏銓延表示,他收治的乳癌患者,年紀最輕約23歲,最高齡90幾歲,不排除與菸酒過量有關,部分具有家族史或特殊疾病、荷爾蒙失調或肥胖。其中2人診斷出乳癌時已轉移肝肺。最近較引注目的個案有剛過世不久的歌手朱俐靜及藝人朱芯儀,9成的乳癌與後天飲食失當、環境汙染如塑化劑等造成病變有關。魏銓延說,男性乳房長腫塊,9成為良性,青春期患者會建議先觀察,有些上了高中、大學因乳房過大自卑,也可採抽脂手術解決。若是惡性,有人會因為覺得丟臉忌諱求醫,但到乳頭流血時求治往往已屆末期。「乳癌第1期時,採取手術切除即可,第2期以上就要搭配電化療,之後再持續追蹤」。「一般乳癌都發生乳房上半部,可擦沐浴乳自行觸摸檢查」,魏銓延說,不要以為年齡小,沒有家族史就不會得乳癌,建議民眾最好能定期做乳房檢查,即使罹患乳癌必須手術切除,不管是局部切除或全部切除,術後都能整型重建,最怕的是民眾諱疾忌醫,錯失治療良機。
-
2022-08-01 焦點.元氣新聞
慟!朱俐靜乳癌是末期 家屬送別忍痛曝抗癌之路
朱俐靜(Miu)因乳癌病逝近1個月,親友和粉絲依舊滿滿不捨,稍早家屬更新臉書表示在上月底完成所有身後儀式,將朱俐靜送離這個世界。過往朱俐靜對於病情多半三緘其口,家屬透露她2019年底檢查發現已是末期,堅強的抗癌之路令人格外心疼。關於朱俐靜的病況與是否得到妥善治療眾說紛紜,家屬忍痛表示朱俐靜發現乳癌已是末期,進行標靶藥物治療後有效控制病情,未料抗藥性出現之後病情在2021年底惡化,「Miu雖勇敢撐過化療與放療帶來的種種不適,再次控制住腫瘤生長,卻終不敵伴隨而來的虛弱與併發症。」家屬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團隊,讓朱俐靜奇蹟般多爭取到2年半的時光,並且傾力完成「來日方長」這張專輯,從詞曲、歌聲到包裝顏色等細節,都是最貼近她想呈現的自己,「Miu很滿意留下這樣的紀錄與所有喜愛她的人分享,若真要說工作上的遺憾,從與她的對話中回想,應該就是『能夠肆意揮灑的時光實在太短暫了』。」至於歌迷悼念心聲,家屬表示有將每張追思會的留言、卡片、e-mail等一字不漏跟朱俐靜分享,對於歌迷以花禮形式表達的祝福,家屬將心意以朱俐靜名義捐贈給「台灣年輕病友協會」,金額為12萬1681元,家屬表示:「紀念1981年12月16日這一天,我們家迎來一位可愛的天使,來去匆匆的時光中,為這個世界留下充滿力量的聲音。即使未來戶政系統再也查無此人,但在需要歌聲療癒與推動公益的時刻,『俐靜的力量』將永遠存在著!」此外,朱俐靜家屬也替唐綺陽抱屈,表示朱家、唐家是2個成員眾多的大家庭,相信跟許多人一樣有彼此知道卻不常聯繫的親人,表姊妹唐綺陽、朱俐靜亦是如此,「在Miu離開的頭幾日,表姊已避開媒體低調前來探望,最後也在家祭中給予祝福送走俐靜。家人一直是Miu背後最強的後盾,更是她心中最柔軟且保護的一塊,若有家人因她而受到網路言論的波及,相信絕對是Miu最不想看到的。」疾病百科/乳癌乳房是由乳腺小管、乳腺小葉及腺泡上皮構造所組成的,主要功能是製造乳汁。乳癌是由於惡性腫瘤侵略並破壞乳房正常組織而形成的癌病腫瘤,是比較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看更多
-
2022-07-30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也有更年期?醫:身體出現3大症狀恐是「男性更年期」惹的禍,一表自我評估是否有男性荷爾蒙低下!
什麼是男性更年期常聽到女性更年期,男性也有更年期,發生的時間較女性不固定,但到了大約四十歲以後,睪固酮的分泌會逐漸減少,血中雄性激素的會逐漸下降,體內睪固酮分泌不足會造成生理及心理上的問題,又稱晚發性男性荷爾蒙低下症,俗稱的「男性更年期」。女性的更年期症狀比較明顯,可以用停經來分辨,男性更年期症狀除了不明顯以外,也會被認為只是單純生活習慣不佳或老化導致的生理及心理變化,導致容易被輕忽,再加上男性對更年期導致的性方面問題求診卻步,都會延後診斷及後續的治療時間。男性更年期的症狀男性更年期的症狀是由於人體內睪固酮濃度的低下造成,主要有以下症狀:1.生理症狀:體重增加、腹部肥胖、肌肉力量下降、身高下降(骨質疏鬆)、熱潮紅、心悸、引發代謝症候群2.心理及精神層面:情緒起伏不定、抑鬱、憂慮、沮喪、缺乏活力、失眠、注意力不佳3.性功能及泌尿問題:性慾減低、性功能障礙(勃起困難或早洩)若身體出現以上多項症狀建議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如何診斷由於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以上症狀,臨床上需進一步了解是否真的有睪固酮濃度過低的問題。首先可請病人填寫「男性荷爾蒙低下自我評估量表」,針對症狀進行初步的篩檢及評估。男性荷爾蒙低下自我評估量表1.您是否有性慾(性衝動)降低的現象? □是 □否2.您是否覺得比較沒有元氣(活力)? □是 □否3.您是否有體力變差或耐受力下降的現象? □是 □否4.您的身高是否有變矮? □是 □否5.您是否覺得生活變得比較沒樂趣? □是 □否6.您是否覺得悲傷或沮喪? □是 □否7.您的勃起功能是否較不堅挺? □是 □否8.您是否覺得運動能力變差? □是 □否9.您是否在晚餐後會打瞌睡? □是 □否10.您是否有工作表現不佳的現象? □是 □否以上問題中,如果在第1或7題回答「是」,或是其他八題有任三題回答「是」者,就會懷疑可能有睪固酮低下的問題,需進一步抽血量測血中睪固酮濃度是否低於標準值。在抽取血中濃度時,需於早上10點前空腹採檢,若總睪固酮濃度正常,會繼續觀察追蹤,並確認是否有其他可能導致以上症狀的原因,若濃度偏低則會再進行一次採檢以進行確認。經過兩次抽血總睪固酮濃度皆偏低或接近臨界值,即視為睪固酮過低,有性腺功能低下症也就是男性更年期。治療方式在治療時通常會考慮病人的症狀、病人期望、對生活品質影響與其共病症以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治療方式分為以下兩點。調整生活型態:第一線治療,優先考慮改善生活習慣。包含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增加身體活動與控制體重)、充分睡眠、戒菸少飲酒、釋放壓力。補充睪固酮:第二線治療,可透過補充睪固酮讓血中總睪固酮濃度提升至正常範圍,目的為改善更年期的上述症狀。目前台灣治療上以口服、針劑以及新型的皮膚凝膠及鼻凝膠為主。◎口服:優點為方便服用,缺點為藥效短,一般來說一天要服用兩次◎注射:優點為藥效長,缺點為要到醫院進行施打,較不方便◎凝膠:優點為方便使用,藥效穩定,安全性較高,目前為全球最常被使用的治療方式,缺點為少數人可能對藥物有皮膚或鼻子的敏感不適反應。另外需注意,睪固酮的治療不適用於以下患者:‧罹患前列腺癌者‧男性乳癌患者‧嚴重下泌尿道症狀者‧考慮生育者‧懷疑有攝護腺癌症者‧未經治療與妥善控制的攝護腺癌症狀病人‧有嚴重因攝護腺肥大,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病人最後,由於睪固酮補充治療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例如: 心臟病、心肌梗塞、中風)以及呼吸中止的風險,須經過醫師評估後再行決定是否使用。治療後續評估開始以睪固酮治療或在劑量調整後二至三個月,應回診以監測睪固酮之血中濃度、各項生理指數,並觀察是否有藥物不良反應以及更年期相關症狀是否獲得改善,待使用藥物劑量穩定後,回診監測頻率可延長至六至十二個月一次。
-
2022-07-26 癌症.抗癌新知
怕染疫 成人癌篩年減120萬人次
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擔心染疫而不敢就醫,連公費癌症篩檢也受到影響,110年公費四癌症篩檢人次比疫情前一年(108年)減少119萬人次,國健署推估,至少5400名癌前病變、1100名癌症病患未被發現,署長吳昭軍提醒,符合公費癌症篩檢者務必受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癌症威脅。「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該做的癌篩都要做!」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說,這一兩年許多人並未規律接受大腸鏡檢查,有人「腫瘤被養得更大」。研究顯示,即便沒腸癌家族史,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報告如為陽性,就有5%機率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體積較大的大腸息肉如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風險高出兩倍。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定期接受乳房攝影,可發現早期乳癌鈣化點,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但許多女性都看到「名人女歌手罹癌」,才想到要篩檢。建議中年女性一年做乳房攝影、隔年做乳房超音波,接替檢查,就能早期發現腫瘤。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說,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如為早期,只需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要是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常需裝上尿袋,使用軟便劑或灌腸。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每年推廣成人癌症公費篩檢,至少可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花1元賺5元,非常划算的投資。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一旦到了晚期,只剩不到2、3成。建議民眾上網查詢「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就近至相關醫療院所接受檢查。
-
2022-07-25 癌症.抗癌新知
四癌篩檢量還在谷底 肺癌篩檢25天僅千人且集中北部
疫情期間就醫障礙增加、民眾諱疾忌醫,國健署公布去年(2021年)四癌症篩檢量比疫情前一年(2019年)減少23.4%,今年7月也僅比去年同期多3.6%,減幅還有2成沒補回來,只能靠下半年衝刺。今年7月1日開跑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截至至25日上午9時止僅1032人利用,且近半數集中於北部(478人),中部和南部各251、274人,東部僅29人。為鼓勵民眾踴躍參與癌篩,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今邀請4大醫學會代表、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一同出面呼籲「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符合5種公費癌症篩檢條件的民眾,應趕快出來篩檢,出來篩檢。「很多人拿著兩年前糞便潛血陽性報告,卻不來做大腸鏡。欠的債該還了!」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疫情期間人們有「錯誤的安全感」,但實際上,疫情結束也不會順便帶走癌症,反而會因為這兩年「很多事情沒有做」,腫瘤被養得更大。邱瀚模指出,即便沒家族史,若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就有5%機會會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如果腸子裡有一顆大息肉,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機會變兩倍;要是已有早期大腸癌,不處理,半年到一年就會進展到更後面的癌症期別。「疫情已經不同,有疫苗、有抗病毒藥物,看到癌症機率數字,還要不要賭?我想大家心理有數。」「乳癌不是摸出來的,是照出來的!」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乳房攝影才看得到乳癌早期的鈣化點,可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可惜民眾常要等到「女歌手罹癌」,來做篩檢的人才忽然增加。「癌症篩檢不能靠名人罹癌去提醒,」他建議婦女可用「生日」自我提醒,一年做攝影、一年做超音波,接替進行就有很好的效果;子女也不要只是送媽媽生日蛋糕而已,要帶媽媽去做乳癌篩檢。「戴口罩加重鴕鳥心態、疫情嚴峻時有些醫師不願檢查口腔,這兩個因素導致口腔癌篩檢量減少幅度達5成,是四癌篩檢中最嚴重的。」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表示,疫情這兩年多因為外出都要戴口罩,會加重病人鴕鳥心態,原本口腔癌中晚期才診斷比例已經高達一半,現在又出現上升趨勢。呂宜興表示,早期口腔癌有得用雷射手術、口內手術就可處理好,晚期可能涉及大範圍切除、骨骼皮瓣的重建和復健,吞嚥和語言功能都會受影響,也有較高風險受到職場歧視。他提醒30歲以上長期有菸、酒、嚼檳習慣者,口內出現腫瘤或潰瘍2周不能癒合者,都應趕快出來做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早期只要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如果拖到很晚才發現,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可能需要長期裝尿袋、吃軟便劑或灌腸。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已從20幾年前的10萬分之30降低到8,但距離10萬分之4的根除目標還有一段路要努力。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不僅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4癌篩檢做1年,就可以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是花1元賺5元,是非常划算的投資,但反過來說,如果沒做好,未來就會面臨損失。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第4期則不到2成;子宮頸抹片發現病變者,有97.9%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口腔癌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乳癌第0期及第1期5年存活率逾94%,第4期僅約35%。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但第4期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建議民眾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就近有參與公費癌篩的院所,也可直接詢問醫療院所或衛生局。*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五癌篩檢資格: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肺癌:符合下列兩條件之一(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
2022-07-23 癌症.乳癌
襯衫爆扣罩杯D升F 輕熟女「自摸」揪出壘球大乳癌腫瘤
40歲知名歌手朱俐靜7月3日乳癌病逝,震驚眾人,喚起大家對乳癌的重視。同樣是40歲的陳小姐,去年「自摸」右乳發現異常硬塊,因害怕被確診是乳癌,經過7至8個月遲遲不願就醫,直到右乳從D罩杯長大至F罩杯,甚至撐爆襯衫鈕扣,但左右乳房已明顯大小不一,才在朋友鼓勵下就醫檢查,發現一顆11公分、比壘球還大的腫瘤,所幸經化療、免疫治療及手術切除,目前預後良好,病況穩定。衛福部2019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每年新增約1.5萬名個案,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國內研究發現,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為40至69歲,但也不乏有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患者。林口長庚醫院乳房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訓徹說,國內乳癌發展趨勢已朝向雙高峰發展,也就是說,未經乳癌篩檢患者年齡約介於40至44歲,而45歲以上接受篩檢族群,患者年齡多介於60至64歲。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說,陳小姐經檢查確診為二期「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此乳癌為「腫瘤介於1至2公分,且合併腋下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有無腋下淋巴結轉移」的三陰性乳癌,目前治療為先做免疫藥物治療約6個月後,縮小腫瘤後,再經手術切除腫瘤,如此可以減少乳房切除範圍,有助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同時預測術後藥物有無療效,或是有無需要增加有效治療的藥物。曾令民說,一般人認為三陰性乳癌不易治療,因此,許多人將三陰性乳癌汙名化,但其實只有部分三陰性乳癌不易治療,但近年醫藥進步,在免疫治療幫助下,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於手術前,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先期性療法,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如此治療可提高療效反應超過6成,有助降低近4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進而達到延長存活,接近沒有癌症跡象的目標。陳訓徹表示,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至15%,復發機率比其他類型高,但隨著醫藥進步,早期三陰性乳癌也有機會追求以不復發、幾乎不見癌症跡象為治療目標,特別是「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陳訓徹說,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接受先期性治療,更需要追求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跡象,一旦達成目標,有助後續降低復發風險,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期。以林口長庚臨床351位病友統計顯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在接受化療合併免疫的先期性治療後,多數能夠達到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跡象的目標,超過傳統小紅莓類與紫杉醇化療組合許多,復發風險也相對較低。陳小姐說,當她發現右乳異常硬塊,因害怕被確診是乳癌,且自行上網查詢乳癌資訊後,因害怕被診斷出乳癌,且對乳癌切片檢查的粗針尺寸與宛如釘書機的「咖咖聲」心生恐懼,遲遲不願就醫,當就醫確診後,整整哭了2天,所幸一年來經治療預後良好,上月也才剛做完切除手術,一路走來發現三陰性乳癌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呼籲罹患乳癌的女性,勿過度聽信網路資料,應相信醫師遵從醫囑,勇敢接受治療。從事房仲業的30歲張小姐,兩年前同樣是自摸右側乳房感覺「刺刺的」,機警就醫發現2.9公分腫瘤,合併腋下淋巴結多顆轉移,確診是「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令她錯愕不已。經積極治療,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藥物的先期性治療,在幾乎看不到癌細胞後,接續局部切除手術與術後輔助免疫療法,目前病況穩定。「別再自己嚇自己。」曾令民與陳訓徹都說,依門診經驗,許多癌友得知罹患三陰性乳癌,網路爬文看到惡性高、預後差等負面用詞後,沮喪地想放棄治療,但無論早期或晚期,近年三陰性乳癌治療皆已有明顯進步,癌友應不要灰心,積極配合醫囑治療。陳訓徹說,門診發現有些三陰性乳癌病友於45歲前確診,病友相對年輕,但政府目前僅針對40至45歲有乳癌家族病史、45至70歲女性予以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呼籲年輕女性朋友主動養成定期做乳房檢查的習慣,以利早期發現和治療。
-
2022-07-22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缺6營養素容易肌少、掉髮、骨折!醫師教必知吃法預防
越來越多人基於宗教、環保或健康因素開始吃素,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已有一成以上的人口是素食者。素食可以帶來許多健康效益,根據研究顯示,吃素可降低乳癌、大腸癌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整體來說大概可降低24%的全死亡率。不過素食者因為長時間未攝取動物性養分,容易出現六大營養素缺乏,包含蛋白質、鐵、鋅、鈣、維他命B12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營養素缺乏會出現什麼症狀,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吧! 蛋白質:根據統計,素食者的蛋白質攝取量比葷食者低,嚴重的蛋白質缺乏可能出現肌少症、落髮、脾氣暴躁、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下降等狀況。蛋奶素食者可透過蛋和乳製品補充蛋白質,而全素者則必須透過豆類、全榖類、核果類補充蛋白質,其中黃豆製品(豆漿、豆腐)因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是相當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一般來說,健康的素食者不需要特地補充蛋白質營養品。 鐵:食物中的鐵可分為血基質鐵和非血基質鐵,血基質鐵較易吸收但只存在於肉類,而非血基質鐵普遍存在豆類、全穀類、核果類但不易吸收,且植物中的植酸和多酚更會干擾鐵質吸收,導致素食者普遍缺鐵。缺鐵可能引發貧血、疲勞、抽筋、不寧腿等症狀。素食者平常可多攝取豆類、全穀類、核果類,另外建議搭配維他命C一起攝取促進鐵質吸收,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包含甜椒、花椰菜、番茄、芭樂、奇異果等等。 鋅:鋅跟鐵有許多雷同之處,兩者一樣普遍存在於豆類、全穀類、核果類,且吸收也會受到植酸干擾,因此缺鋅也常見於素食者。孩童缺鋅可能生長遲緩、性晚熟,成人缺鋅可能落髮、傷口不易癒合、免疫力下降、味覺改變。我們可以透過某些烹飪技巧促進鋅的吸收,例如:豆類泡水、催芽或發酵,而納豆、催芽豆漿、豆腐就是很好的選擇。 鈣:和鐵、鋅的道理類似,鈣的吸收會受到植物中的植酸和草酸干擾,因此素食者也很容易缺鈣。缺鈣可能會疲勞、抽筋、失眠,更重要的是會導致骨質疏鬆,嚴重的骨質疏鬆患者稍微跌倒、撞擊或打噴嚏就會骨折。素食者可以多攝取甘藍、白菜、豆漿、豆腐、奇亞籽這類富含鈣質且吸收率高的食物,而蛋奶素食者可另外多攝取乳製品來補充鈣質。搭配維他命D一起攝取也是促進鈣吸收的好方法,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包括木耳、香菇、蛋、乳製品等等。 維他命B12:維他命B12是一種動物來源的養分,因此素食者缺乏維他命B12的狀況非常普遍。根據統計,高達7%的蛋奶素食者以及50%的全素者有維他命B12缺乏的狀況,因此我們會建議所有素食者每年接受一次維他命B12抽血檢驗。缺乏維他命B12會導致貧血、神經病變,患者可能出現倦怠、手腳麻木、失智等等徵候。蛋奶素食者可透過蛋和乳製品補充維他命B12,而全素者則只能透過營養品補充。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大致分為Omega-3和Omega-6,兩者建議攝取比例是1:1至1:4。然而植物性油脂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且Omega-3和Omega-6的比例大約是1:14,失衡的比例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上升。我們可以在飲食中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用亞麻仁油取代部份的植物油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有些素食者會補充微藻油營養品,這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結來說,素食者可以多攝取全穀類、豆類、核果類來補充蛋白質、鐵、鋅、鈣,尤其黃豆製品(豆漿、豆腐)更是首選。另外,飲食中適度加入奇亞籽、亞麻籽、核桃,或是補充微藻油營養品,來平衡Omega-3和Omega-6的比例。維他命B12因為無法從素食中攝取,因此只能透過蛋、乳製品或是營養品補充,也建議所有素食者每年抽血追蹤一次體內維他命B12含量。素食雖然可以帶來許多健康效益但也有其限制,適度調整飲食內容且搭配營養品補充,才是讓健康更上一層樓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沒吃肉卻愈胖?吃素不一定會瘦?營養師揭吃素五大地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21 醫聲.癌症防治
2成5晚期癌友自費治療破百萬 癌症希望基金會盼速推動商保補健保
衛福部國健署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超過12萬人,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展,該年5年癌症存活率超過6成,但新藥、新治療代表龐大醫療費用。癌症新藥新治療昂貴 癌友亟需財務支持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政府應加速推動商業保險補位健保,而除商業保險外,也有癌友在公民平台提議,希望可以下修60歲才能提領退休金的門檻,讓有急需的癌友在罹癌後,有更多元財務挹注,作為抗癌有力支持,目前連署將於本周截止,呼籲民眾多加支持。癌症希望基金會今舉辦「癌友自費多燒錢? 政府應加速推動商業保險補位健保」記者會公布「癌友自費調查報告」。病團調查:7成5癌症病友具自費情形 調查時間為今年3月7日至25日,經網路問卷調查,蒐集300名癌友或家屬提供的自費數據,其中包括癌友256名、照顧者44名,女性85%、男性15%,希望勾勒出台灣癌友更完整的自費樣貌,有別於過往缺乏政府完整數據,僅能透過癌友個案,呈現自費困境。48歲的肺癌3期病人可樂先生,為了盡快接受治療,選擇自費使用新藥,1年下來花費300多萬元,幸運的是,病情受到控制,但是足額的保險理賠才有自費用藥的底氣。42歲婉兒則沒有可樂先生這麼幸運,面對乳癌自費治療費用,她咬牙把房子的頭期款轉作治療,去年4月至今已花費上百萬元,她邊說邊掉淚說,每次治療想到的都是「錢、錢、錢」,治療效果與高額的自費費用,讓她兩頭煎熬。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說,調查顯示,自費已是癌症治療常態,在手術、化療、標靶與免疫治療中,近7成5病人都有自費情形,2成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晚期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 金源得靠商保及儲蓄嚴必文說,就癌症期別統計,第一期或第二期病友約4成7自費20萬元以下,但第三期或第四期病友約4成自費50萬元以上,2成5自費上百萬元,自費項目多為標靶治療占53%,免疫治療占13%,讓晚期癌友承受巨大經濟壓力。嚴必文說,患者支付自費治療,經費來源主要是商業保險及儲蓄,調查發現,74%使用商業保險理賠、68%運用個人儲蓄;零期與第一、二期癌友依靠商業保險的比例為78%,高於第三、第四期癌友67%,為使用個人儲蓄與家人支持的比例較高,推估原因是自費費用愈高時,商業保險也無法負荷,病人必須動用儲蓄或靠家人支付,長期下來恐「因病而貧」,這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另調查顯示,4成第三或第四期癌友認為保險理賠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用,超過1成者指出理賠落差高達50萬元以上。嚴必文說,癌症病友最希望醫療保險可以理賠的項目,前三名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與基因檢測。國內醫療保單增加 病團籲加速商保補位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依健保署統計,目前每6元健保經費,就有1元用於癌症治療,但癌症治療朝向精準醫療,許多治療需要自費且費用昂貴,以肺癌標靶藥為例,如未獲健保給付,每月自費藥費可能要超過10萬元,免疫治療3周療程更高達30、40萬元,乳癌患者採荷爾蒙藥物治療每月藥費達12至20萬元。王正旭指出,吸取澳洲、新加坡等經驗,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7年第一版「台灣癌藥可近性政策建言書」提出商保補位健保想法,籲請衛福部、健保署讓健保與自費資訊能逐步透明化。經統計,1995年健保開辦時,每人健康險保單為0.4張,但至2019年已達3.16張,可見民眾對醫療險愈來愈重視,同時也與醫療費用逐年增加有關。王正旭舉例,澳洲、新加坡、香港的補位保險,政府都有一定程度的介入,先清楚切分需要商保補位的自費項目、政府提供透明的健保與自費資訊,讓保險公司精算規劃保單、建置公開的商保資訊整合平台,並有「保費低、整合資訊易懂、保單跟隨醫療科技進步」等特點,由各商業保險公司自行規畫,讓民眾能一站式選購保單等做法,甚至有些國家還開放非健康族群投保,如高齡體弱者、重大疾病、癌症、罕病等。8成癌友期望商保補位健保 健保署長:在健保架構下規劃這兩年,健保署長李伯璋大力宣導商保補位健保,近日更投書媒體指出,健保署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新藥、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錢,希望保險業者了解如何能在健保架構下規畫「商業健康保險」補位空間。王正旭表示,健保設立始意是讓民眾得到平等的醫療照護,然而健保並非取之不竭的財庫,癌友自費調查中也顯示8成癌友期望落實商保補位健保,應由政府介入領航規畫,而非由商業保險公司完全主導。立委林靜儀一直以來倡議商保補位健保,認為這是健保改革的契機。台灣病友聯盟秘書長陳韋翰也說,在健保有限資源上,面對少子化、高齡化,不只是癌友,商業保險是促進民眾用藥可近性的多元解方。
-
2022-07-20 癌症.乳癌
胸部小較不會罹患乳癌?醫揭殘酷真相:更難檢測容易延誤治療
● 東方女性乳房緻密,自行觸診難發現硬塊● 乳癌不挑人,小胸也會罹患乳癌● 20歲後做乳房觸診或超音波,40歲後做乳房攝影歌手朱俐靜因乳癌過世,享年40歲,引發熱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陳石銘表示,近年年輕乳癌患者愈來愈多,40歲以下乳癌患者占整體乳癌患者的8%,許多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或逃避就醫,且東方女性乳房較為緻密,難透過自行觸摸發現硬塊,往往發現時相對嚴重。36歲藝人朱芯儀也罹患乳癌,正積極抗癌中。沈陳石銘提醒,20歲後女性應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乳房觸診或超音波檢查,40歲後應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沈陳石銘表示,曾收治一位38歲乳癌患者,兩年前發現左邊乳房有一個腫塊,自認不是壞東西,就不當一回事而沒有就醫,一年後腫塊不但沒有消失,還愈長愈大,等到突出皮膚表面導致潰爛,就醫時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肋骨,後續經治療才好轉。乳癌年輕化 壓力、環境影響大東方女性乳房相對於西方女性緻密,沈陳石銘指出,當乳腺鈣化或是異常,初期難透過自行檢測發現,必須要靠乳房攝影及早偵測。多數乳腺鈣化屬於良性,但有些乳癌的原位癌是以鈣化呈現,約40%的鈣化,乳房超音波是看不到的,須透過乳房攝影才能發現。乳癌年輕化,與壓力或環境變化有絕大關係,沈陳石銘表示,未生育或晚生育、肥胖、偏愛高油脂飲食、飲酒、抽菸、長時間暴露荷爾蒙、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等,都是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現在的環境容易暴露在荷爾蒙刺激中,如燒烤油炸物、高飽和脂肪酸食物、菸酒等,現代人壓力大,時常日夜顛倒、不運動等,都可能增加荷爾蒙刺激。開業乳房專科醫師張智皓表示,許多女性自認胸部小比較不易罹患乳癌,實際上,乳癌不挑人,罩杯小的女性反而面臨潛在危機,乳房小、乳腺較緻密,一旦乳房真的出現腫瘤,也難以透過自我檢測發現,發現時往往期別較晚,更難治療。隆乳女性做檢測 不會「夾破」曾接受過隆乳手術的女性,對於乳房檢測會有「被夾破」的迷思,張智皓說,過去因為醫學科技不發達,以鹽水袋為異體植入物,一旦接受乳房攝影,一夾可能就會爆破,但現在使用矽膠材質是雙層膜結構的果凍矽膠,可以承受一到二百公斤重量,不會受到乳房攝影影響。外傳「開燈睡覺會增加荷爾蒙刺激」,沈陳石銘表示,並未有實證證實,仍建議先減少環境荷爾蒙的刺激,維持正常的生活,並提高乳房的健康意識。及早發現 第零期治癒率近100%乳癌只要及早發現,治癒率相當高,第零期發現治癒率幾乎100%,第一期發現治癒率約95%、第二期85%、第三期55%、第四期15%。沈陳石銘表示,政府提供45到69歲婦女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大幅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第零期到第二期發現的患者占一半以上,呼籲女性千萬別輕忽任何乳房的異常,只要有任何不對勁,應盡速就醫,讓專業醫師協助診斷。
-
2022-07-19 癌症.抗癌新知
一箭雙鵰 國衛院研發雙標靶新藥
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40年,乳癌、肝癌、肺癌都在十大癌症之列。國衛院昨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已找到可「一箭雙鵰」的藥物,不但能抑制癌細胞,同時可活化免疫細胞去攻擊腫瘤。預計2年後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最快7年後新藥上市。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顏婉菁表示,放射療法或化學療法,療效速度快但副作用大,標靶治療可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癌細胞,卻易產生抗藥性,免疫療法可間接調節免疫系統並殺死癌細胞,但治療反應率低。合併使用不同類型的標靶抗癌藥物,常導致脫靶副作用,還可能影響藥物吸收與代謝。國衛院開發具有高親和力、高度選擇性、低副作用的AXL與MERTK為標的的癌症免疫療法藥物BPR5K230,因擁有雙重標靶,可抗腫瘤與並調節免疫活性,能雙重抑制AXL與MERTK過度表現,克服專一激酶抗癌藥物的抗藥性問題,激活免疫反應打擊癌細胞。此藥品目前已申請專利保護。顏婉菁表示,經動物實驗證實,BPR5K230單獨或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使用,都有抗腫瘤的功效,還能減少腫瘤內的M2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並在脾臟中增加效應T細胞。BPR5K230也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率、體外肝細胞微粒體穩定性,在小鼠毒理試驗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綜觀目前癌症治療方法,皆無法同時抑制癌細胞及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這是國內首見雙重激酶抗癌抑制劑新藥。」顏婉菁指出,未來主要可用於治療容易復發的三陰性乳癌、肝癌與非小細胞肺癌末期癌症。預估2029年三陰性乳癌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3億、肝癌達到11億、非小細胞肺癌達到90億。
-
2022-07-18 癌症.抗癌新知
抗癌福音!國衛院新藥「一箭雙鵰」同時殺癌、活化免疫
癌症蟬連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已經40年,乳癌、肝癌、肺癌都在十大癌症之列。國衛院今發表最新重大成果,研究團隊已找到可「一箭雙鵰」的藥物,不但能抑制癌細胞,還可同時活化免疫細胞去攻擊腫瘤。預計再2年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最快7年後有新藥上市。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顏婉菁表示,放射療法或化學療法,療效速度快但副作用大,標靶治療可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癌細胞,但容易產生抗藥性,免疫療法可間接調節免疫系統並殺死癌細胞,但治療反應率低。合併使用不同類型的標靶抗癌藥物,雖可增強抗癌效應,協同並加成抗腫瘤與免疫調節效應,但因藥物相互作用改變,常導致脫靶的副作用,還可能影響藥物吸收與代謝。國衛院開發具有高親和力、高度選擇性、低副作用的AXL與MERTK為標的癌症免疫療法藥物BPR5K230,因擁有雙重標靶,可抗腫瘤與並調節免疫活性。可雙重抑制AXL與MERTK過度表現,克服專一激酶抗癌藥物的抗藥性問題,並激活免疫反應打擊癌細胞。此藥品目前已申請專利保護。顏婉菁表示,經動物實驗證實,BPR5K230單獨或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使用,都有抗腫瘤的功效,還能減少腫瘤內的M2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並在脾臟中增加效應T細胞。BPR5K230也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率、體外肝細胞微粒體穩定性,並在小鼠毒理試驗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綜觀目前癌症治療方法,皆無法同時抑制癌細胞及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這是國內首見雙重激酶抗癌抑制劑新藥。」顏婉菁表示,未來主要幾用於治療容易復發的「三陰性乳癌」、「肝癌」與「非小細胞肺癌末期癌症。 預估2029年三陰性乳癌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3億、肝癌達到11億、非小細胞肺癌達到90億。
-
2022-07-12 癌症.乳癌
癌症術後水腫不可逆 積極就醫莫遲疑 微創手術可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及消化系外科今天發表「癌症相關肢體淋巴水腫」案例處置成果;主治醫師陳漢坤說,依據各國大型研究個別癌症淋巴水腫發生率及國民健康署公布每年新增各大癌症新增病人數,台灣每年約新增3至5千癌症相關肢體淋巴水腫病人,因癌症術後水腫不可逆、應積極就醫。案例59歲女病患日前右手腫脹合併疼痛加劇求診,陳漢坤檢查發現右乳癌合併腋下淋巴轉移、引發右手臂淋巴水腫。第一階段乳癌治療後四月接受淋巴靜脈吻合術,以紅外線定位、超音波微創手術,恢復良好淋巴水腫情況已大幅改善,現接受後續治療。陳漢坤指出,肢體淋巴水腫時間因各個癌症嚴重程度與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而不同,通常數月到數年才有症狀,平均發作時間約2到5年。最初症狀不明顯,可能只疼痛、麻木或腫脹感。持續一段時間到淋巴水腫,早期病人就會感覺到患側肢體較腫脹,不過稍微活動或抬高患肢就能恢復;隨著病情進展到淋巴水腫中期,患側肢體更腫,且不容易消腫。這時如果不開始治療,水腫就會惡化,進展到水腫中後期,病人患側會比另一邊明顯粗一圈,另因關節處變腫和皮膚角質化緣故,病人患肢會變得很不靈活,覺得很沈重,穿衣服因為兩邊的肢體粗細不同很不方便。而淋巴水腫處也容易感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如果病人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治療,最後進展到淋巴水腫晚期,患肢會嚴重變形,就俗稱的「大象腿」。陳漢坤表示,已有淋巴水腫的病人,可根據自身情形選擇物理治療或手術;不過無論任何淋巴水腫手術,術後仍需好好配合物理治療做後續保養,才能保有最佳的生活品質。
-
2022-07-10 養生.健康瘦身
宅在家愈吃愈胖 專家:外送方便、活動減少有關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害怕染疫,不願出門,多數公司行號也改為居家上班,國人體重因此直線成長;專家分析,去年成人體重增加,應與疫情之下,外送方便、活動減少有關,其餘還有疫情造就不良飲食習慣、情緒壓力、睡眠不良等,幼童若在疫情期間培養「亂吃、亂睡」壞習慣,使其過重、肥胖,未來恐成癌症候選人。卅歲的陳小姐是職業婦女,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因工作忙碌無法備餐,多半時候透過外送平台點餐,孩子們也同樣吃著外食。有時忙到晚上九點多才用餐,食物無法在睡前完全消化,進而導致體重逐漸增加。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柯曉彤表示,疫情期間國人體重增加現象,雖未有研究證明兩者直接影響,但近年外送風氣盛行,讓食物取得更加容易,若常常選擇不健康食物,又宅在家運動量不足,都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建議,孩童在發育期間,應該一日正常吃三餐,若僅吃一、兩餐,中間又夾雜高熱量點心,恐會因肚子餓而暴飲暴食,造成體內酵素及內分泌不均衡。柯曉彤說,肥胖是慢性病跟癌症最早的徵兆,肥胖代表身體正在屬於慢性發炎狀況,會增加未來糖尿病、心血管等,甚至增加罹患乳癌、大腸癌等十三種癌症風險。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表示,民眾確診居家照護期間,不需要過度補充營養或食物,只要定時、定量進食即可,也建議民眾可適時到戶外走動,維持基本活動量。李宏昌建議,每周至少要有三百分鐘運動,且須平均,不可集中一天且激烈運動,反而沒有成效。
-
2022-07-06 養生.人生智慧
抗癌準備/朱俐靜罹癌病逝,生前就將「這些事」交代給家人
知名歌手朱俐靜傳出罹患乳癌,40歲離世,讓歌迷朋友感到痛心。根據媒體報導,朱俐靜抗癌2年,知道自己罹癌後,就把銀行密碼交給家人,以及思考寵物的照顧事宜。面對癌症這類無聲殺手,律師提醒,在抗癌養病過程中,若對財產上有擔憂,應該同步為自己做好全面規劃,2件「抗癌準備」讓自己和家人更安心。罹癌的危機意識 銀行密碼、鑰匙交所愛《ETtoday東森星光雲》報導,朱俐靜單身沒有小孩,罹癌時即產生危機意識,告知姊姊自己的銀行密碼和家中鑰匙等私人事務,同時也擔憂起自己的狗狗該怎麼辦,很早就做好全盤的規劃。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周依潔表示,不少人在發現生病、罹癌或重大手術前,會開始針對財務做統整與規劃,主要是擔憂自己若有意外發生,希望能讓家人安心,尤其以單身者更明顯。因為單身者,多半會思考房子、財產要留給誰,或是心中有想捐贈的公益團體等,希望能全盤掌握。單身罹癌不恐慌 2準備減輕抗癌負擔周依潔提醒,可以從2件事開始準備,包括設立意定監護人和預立遺囑。設立意定監護人的用意,主要預防喪失行為能力、生活無法自理等狀況。癌症切除惡性腫瘤後,若未來發生癌細胞轉移,癌症復發造成失能,可能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此時,若有提前設立意定監護人,例如,兄弟姊妹、摯友等,就可由他來代為處理醫療、財務等生活大小事。預立遺囑則是為防範未來病情不受控制,意外離世時,家人可根據遺囑來協助處理身後事。周依潔透露,單身者的遺囑,多半重視「想把財產留給誰」、「財產不想留給誰」、「財產捐給特定公益或宗教團體」。預立遺囑,對於罹癌者而言,像是一份心中的保險,根據心意提前做好分配,讓自己在抗癌時能減輕心理擔憂,也能把財產留給自己真正愛的人。健康是最重要的寶藏,若不幸罹癌,無論單身與否,在抗癌時若有擔憂,不妨參考以上的方式,為自己與家人提前做好規劃,減少對自身的心理負擔。
-
2022-07-05 癌症.乳癌
台灣乳癌近一成不到40歲 定期影像檢查才能及早發現
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歌手朱俐靜去年初宣布罹患乳癌,今傳出她已於7月3日逝世的消息,享年40歲。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台灣年輕乳癌占比是歐美的2到3倍,這些年輕女性還不到可以做國健署乳癌篩檢的年齡,必須需要靠自己多注意,例如可在年度健檢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如有家人曾罹患乳癌,可從其罹癌年齡下修10歲,及早開始注意。曾令民表示,一般文獻定義40歲以下為「年輕乳癌」,35歲以下是「非常年輕乳癌」,前者在台灣占比約9%,後者約5%,都是歐美的2到3倍。臨床觀察,大約每100個就有9個不到40歲,5個不到35歲,臨床上最年輕看過19歲,也有20幾歲的大學生。曾令民表示,目前國健署的每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提供45歲以上婦女,有二等親曾罹患乳癌的40歲以上婦女,沒有涵蓋到年輕與非常年輕乳癌。民眾靠手摸、自我檢查其實不夠,畢竟不是專業人員。如果腫瘤在2公分以下,位置較深、乳房較豐滿、組織較緻密,連專業人員都需要靠影像檢查輔助,例如乳房超音波、必要時應加做乳房攝影,才比較有機會發現。曾令民表示,乳癌若能早期發現,大部分預後都不錯,問題在於早期乳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自我檢查也不見得摸得出來。如果有定期做健康檢查,可將乳房影像檢查也安排進去。如果有明確家族史,假設家人是45歲罹癌,就往前推十年其他人可以從35歲開始多家注意。因為一個腫瘤要長到一公分以上,通常要5到10年的醞釀期,但一公分以下的真的不容易發現。要預防乳癌,好的生活型態很重要。曾令民表示,不要抽煙、喝酒、晚睡、缺乏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都有幫助,哺育母乳則是保護因子,可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
2022-07-05 癌症.乳癌
40歲朱俐靜「乳癌」逝 醫曝年輕族群易惡化原因
台灣歌唱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冠軍朱俐靜今傳乳癌病逝,享年40歲。朱俐靜家人在臉書上發文證實此事,寫下:「總是開懷大笑,用音樂帶給大家滿滿正能量的朱俐靜 MIU,已在7月3日平靜地離開了我們。」對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賴基銘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罹患癌症種類中的冠軍,許多年輕的個案常覺得自己「還年輕」,因此在治療上不甚積極,連病情惡化都無法及時掌控,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賴基銘表示,對於朱俐靜的案例來說,年輕女性不一定是乳癌致死的高風險族群,主要還是要看病理型態,以及家族史等。可能因為家族遺傳基因影響,細胞型態惡化速度較快。「年輕患者往往忽略自己的病況。」賴基銘指出,許多患者以為自己還年輕,病況並不會惡化太快,一旦出現生活變動,如:忙碌等等,就會忽略身體的警訊。賴基銘也分享自己的病患經歷,大多數都覺得自己「沒那麼嚴重」,因此治療不積極,覺得自己「還年輕」,因此就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賴基銘表示,乳癌在台灣仍是女性罹患率第一位的癌症,發生率仍年年升高,相較許多癌症發生率逐步下降,關鍵因素就是「篩檢」。賴基銘說,目前政府提供免費的定期乳癌篩檢,但使用人數僅5成,至少要6成人口都定期篩檢,才有辦法降低乳癌對女性的威脅。對於朱俐靜年僅38歲就罹患乳癌,賴基銘也表示,目前政府只提供一、二等親內有罹患乳癌的家屬,可提前到40歲,每2年篩檢一次,但像朱俐靜就是這項政策之外的族群。賴基銘說,這也讓我們有機會再想想,是否要針對對某些特別型態家族遺傳史的乳癌篩檢提前到35歲?但仍要先行瞭解關於朱俐靜的個案資訊,才有辦法進一步探討。
-
2022-07-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乳癌好發年齡,台灣竟比歐美少10歲!年輕型乳癌惡性高易轉移,留意4特徵
【2022/07/04編註】「超級偶像」出身的朱俐靜4日傳出過世,稍早她的家人透過臉書發表聲明,表示朱俐靜在3日過世,擇期會公布追思會時間。以戲劇「犀利人妻」奪下金鐘女配角的朱芯儀小姐在三月八日婦女節,也是她的生日當天,透過臉書公開自己罹患第二期或第三期的乳癌,有腋下淋巴轉移,目前積極進行全身性的術前輔助治療,等完成療程後再接受手術,年僅36歲,屬年輕型乳癌。依目前國際的公認定義,在40歲以前罹患乳癌,統稱「年輕型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在35歲以前則稱「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在台灣小於40歲以下乳癌比率約為16.6%,美國為8%,而小於35歲在台灣約佔9%,也比美國高出2至3倍。以前以「走味的咖啡」成名的台語歌手林晏如、以「葉子」成名的女歌手阿桑及主唱「後宮甄嬛傳」主題曲的大陸女歌手姚貝娜,分別在36歲、33歲及34歲,因乳癌往生,一時之間「年輕型乳癌」的議題,大家爭相討論,確實在亞洲國家年輕型乳癌患者比歐美國家更為普遍,到底其成因如何?年輕型乳癌與年長的乳癌有無不同?診斷、治療及預後有無差異?大家都非常關心。年輕型乳癌4項特徵(1)年輕婦女臨床檢查較不易:由於患者年紀輕,乳房較緻密,且受生理週期影響,在醫師進行乳房觸診時,較不易觸摸出腫塊。(2)年輕婦女到目前無乳癌篩檢工具: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乳癌篩檢工具只有乳房X光攝影,而且在歐美期篩檢年齡一般從50歲開始進行。在台灣因為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年輕10歲,所以台灣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提前至45歲,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但無涵蓋40歲以前之年輕婦女,加上年輕婦女因乳房緻密,乳房X光攝影檢查成效大打折扣,高達22%無法判定,另外有23%為偽陰性,所以不建議使用,改用乳房超音波或乳房磁振造影檢查。(3)腫瘤通常較大: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年輕型乳癌(特別在35歲以下)發現時,都在二公分或二公分以上,期別相對較高,像朱芯儀小姐目前也被認定在第二期以上。(4)年輕型乳癌其細胞惡性度較高:在相同期別下預後較差,而且較易侵犯淋巴結或沿乳管擴散。台灣年輕型乳癌的特徵台大醫院與中研院的研究團隊根據台灣國家癌症登記資料,將1979~2007年間本土乳癌病人的病理及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同樣是年輕型乳癌,與歐美截然不同。在台灣,有比率較高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佔67%),與50歲以上之乳癌患者(佔57%)高出10%。另外根據台大醫院林季宏醫師的研究發現在30歲至35歲間的年輕乳癌的預後最差,35歲至40歲次差,至於40歲以上的預後則變好。所以年輕型乳癌一定要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接受完整的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年輕乳癌的5種治療趨勢(1)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例較高:對於腫瘤較小、位置較邊緣的腫瘤,部分乳房切除加上放射治療是標準的處理方式,對於一些無法接受放射線治療(如:懷孕的年輕女性)或無法進行保留手術的乳癌,乳房全切除之後應該與整形外科醫師合作考慮進行乳房重建。 (2)保留手術後局部復發的比率要比年紀較大的族群高:年輕型的乳癌在組織學上也有個特點:容易沿乳管擴散。估計約有25%的乳癌會有所謂的「廣泛性乳管内癌(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 EIC),這些病人比較容易復發。整體而言,乳房保留手術局部復發的比率在年輕型乳癌約15%,約為40歲以上乳癌(約7%)的兩倍。 (3)荷爾蒙治療: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常利用抗荷爾蒙的藥物來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目前可供選擇的術後輔助性物中,不外乎三大類:第一類為「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GnRH agonist;即所謂停經針),主要作用在腦部下視丘,可抑制卵集女性荷爾蒙的分泌;第二類為所謂的「選擇性雌激索受體調節藥物」(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如泰莫西芬(tamoxifen),與女性荷爾蒙產生競爭性抑制;第三類為「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AI),主要用於抑制停婦女的周邊組織產生女性荷爾蒙。由於作用機制不同,泰莫西芬可單獨用於停經前乳癌,也可拼用GnRH agost,併用的效果較好,而在停經前婦女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則必須併用GnRH agonist。(4)生育的考量:傳統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荷爾蒙治療都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會增加畸胎的風險,因此對於具生育力且還有懷孕打算的年輕乳癌患者,乳癌治療之後是否還能懷孕,治療對胎兒及母親的安全性,以及等待治療結束所必須延遲的時間,都是需要考慮的重點,所以對於年輕型乳癌,必要時一定要照會婦產科的生殖醫學專家。(5)身心面臨的衝擊:由於年輕型乳癌可能面臨結婚、懷孕、生產、養育兒女及職場挑戰,心理上承受較大壓力,可能衍生焦慮、情緒不穩、憂鬱、自律神經失調或睡眠障礙等狀況,必要時要請教精神科或相關醫師諮詢。國人的年輕型乳癌發生率高,在診斷的工具、手術治療與後續藥物治療選擇上,有許多有別於停經後的乳癌,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與考量的。目前在台灣,每家癌症品質認證醫院,都有很完整的癌症診療多科團隊,對於新確診個案,事先都會充分討論,擬定完整的治療計畫,目前乳癌第零期,五年活存率幾近百分之百,第二、三、四期亦有分別93%、89%、75%五年活存率,預後非常良好,與歐美治療水準不相上下,大家要充滿信心,不要諱疾忌醫。
-
2022-07-05 焦點.元氣新聞
慟!朱俐靜積極對抗乳癌2年 家人證實病逝
「超級偶像」出身的朱俐靜4日傳出過世,稍早她的家人透過臉書發表聲明,表示朱俐靜在3日過世,擇期會公布追思會時間。來自俐靜家人的聲明:感謝各方的關心~總是開懷大笑,用音樂帶給大家滿滿正能量的朱俐靜 MIU,己經在7月3日平靜地離開了我們。對於工作,對於生活,她始終非常努力,她的離開,家人們都還在悲傷的情緒中,也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懇求媒體記者能給家人們再多一點空間和時間。知道大家一定有很多話想跟MIU說,我們會再公佈追思會的詳細資訊,懇請大家體諒!【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看更多
-
2022-07-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服用事前避孕藥就不用戴保險套?長期吃易得乳癌? 破解「7大QA」...10類人不適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選擇使用事前避孕藥來預防非預期性的懷孕,在使用「事前避孕藥」前,也要好好做好功課,了解它的副作用有哪些?哪些人不適合服用?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婦產科林兌篷主任一次為大家解析使用「事前避孕藥」7大QA。一、事前避孕藥的保護率?性行為時「有戴保險套」還要吃避孕藥嗎?林兌篷表示,若有正常服用的話,事前避孕藥的保護率可以達到99%,是所有避孕藥中避孕效果最好的;有規則使用事前避孕藥的話,就不用再戴保險套,因為保險套仍有它疏漏的地方,包含使用的方式、品質等。二、事前避孕藥漏吃怎麼辦?如果是漏吃一天,隔天可以趕快補吃,林兌篷提醒,若是連續3天漏吃,這個週期就要放棄了,得改用其他方式避孕,等待下個週期開始再恢復正常吃。三、事前避孕藥有副作用?長期吃會不會增加罹癌風險?林兌篷強調,事前避孕藥是有機會增加乳癌風險,尤其是家族有乳癌病史的民眾要注意,最好不要使用事前避孕藥,有需要一定要找婦產科醫師諮詢。至於,服用完事前避孕藥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有比較輕微的包含,不正常的出血、體重增加、情緒改變、乳房脹痛,有些人則會有頭痛的問題。四、長期吃會影響日後懷孕的機率嗎?要注意月經不可以少於2天,整個週期的月經「量」不能少於6塊全濕的衛生棉,林兌篷表示,若在自我觀察中有上述現象的話,可能代表卵巢有受到影響,導致功能下降,就不再適合使用事前避孕藥。五、吃避孕藥來的月經與正常情況下有何差異?食用事前避孕藥後在賀爾蒙被抑制的情況下,有些人的月經量會比較少;有些經期不規則的女性月經週期也會變得比較規則,較能預期月經來的時間。林兌篷坦言,但大致上並無其他差異,只要不要出現上述情況,導致卵巢功能受損的話,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六、哪些人不能吃避孕藥?林兌篷表示,不適合吃事前避孕藥的民眾包含,高齡、高血壓、有抽菸習慣、血栓、心臟病、中風、乳癌病人、心血管疾病等。七、購買通路為何?在台灣事前避孕藥是不用處方的藥物,因此在各大藥局都可以選購,林兌篷補充,不過公立醫院也有提供由國家供給的事前避孕藥,價格上會比較便宜,效果也很好,藥局販售的價格則會比較貴一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事後避孕藥常吃傷身?性行為後多久該吃? 食藥署揭「最佳服用時機」 ·精液沾到陰部就會懷孕? 沒在開玩笑!婦產科醫師拆解NG避孕法 
-
2022-06-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蟬聯40年死因冠軍 「老化+低溫」導致死亡率增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2021年死亡統計,去年死亡18萬4172人,較109年增加1萬1105人,10大死因由癌症蟬連40年榜首,去年奪走5.1萬條生命。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分析,癌症時鐘又快轉了20秒,平均每10分10秒就又一人死於癌症;65歲以上人口快速增加、去年1月低溫天數較多,是去年死亡人數增加較多的兩大原因,導致去年出現2016年霸王寒流後「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首次同時增加2021年10大死因排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劉訓蓉指出,與前一年相比,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7名升至第6名,事故傷害則降為第7名。劉訓蓉表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4萬1,123人,占總死亡人數76.6%,與109年相較,110年死亡人數除肺炎減1.4%外,餘均呈增加,以高血壓性疾病(+17.6%)、糖尿病(+11.0%)、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3%)增加較多。2021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8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已連續40年居首。劉訓蓉表示,去年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前一年加快20秒,平均每天142人死於癌症。十大癌症順位同2020年,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110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占總死亡人數28.0%,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亦相偕增加。就年齡觀察,110年癌症死亡有8成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65歲以上癌症死亡人數較109年增1,531人(+4.7%);0-64歲則減36人。有關不同年齡別死亡率,劉訓蓉指出,近5年65歲以上人口每年約增16至17萬人,受該年齡層口快速增加影響, 死亡人數隨之增加,但觀察65歲以上每10萬人口死亡率,2016至2020年是呈逐年下降趨勢,2021年雖微幅增加,仍是近年次低。至於較年輕族群,劉訓蓉指出,2020年1至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至44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不過,整體自殺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已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
-
2022-06-29 醫聲.癌症防治
投票/LDCT肺癌篩檢今起納入「5癌篩」2族群及早預防
肺癌為全球癌症死亡第一位,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今宣布,7月1日將啟動「LDCT肺癌篩檢計畫」,針對重度吸菸者及具肺癌家族史2類族群,提供每2年1次LDCT檢查,台灣成為全球首個針對2族群提供篩檢的國家;另若為重度吸菸者,亦可加入自費戒菸計畫,預防肺癌發生。篩檢補助2年一次 對象為老菸槍、肺癌家族史者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計畫,對象包括:一、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二、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符合任一肺癌高風險族群者,可洽詢此計畫辦理醫院預約檢查。高居全球癌症死因首位 肺癌發現期別影響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我國肺癌標準化死亡率雖已連續9年下降,肺癌仍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一位,109年共9629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2%)。肺癌個案的死亡率高,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的期別有關。108年肺癌確診個案有4.2%被診斷為0期、29.1%為1期、4.3%為2期、12.3%為3期、50.1%為4期。目前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第2期接近6成以上,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如果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期別之間5年存活率差距很大。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能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各國也提供相關篩檢,美國聯邦醫療照顧保險(Medicare)及貧困者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針對重度吸菸者搭配戒菸服務,提供每年1次LDCT肺癌篩檢;南韓國家癌症篩檢計畫,針對重度吸菸者搭配戒菸服務,提供每2年1次LDCT肺癌篩檢。不吸菸也會得肺癌 具家族史者風險高除吸菸者外,我國發現女性肺癌個案,僅5.9%有吸菸,因此衛福部103年起補助台灣肺癌學會,針對吸菸以外的危險因子,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臺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之研究(TALENT)」,由由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領導17家醫院共同參與研究計畫。第1輪LDCT肺癌篩檢試驗結果顯示,50到74歲具肺癌家族史者(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罹患肺癌)之肺癌檢出率,較其他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高。楊泮池表示,國際研究多針對吸菸者進行研究,目前僅部分國家針對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服務,我國TALENT研究顯示,對於不吸菸卻罹患肺癌,肺癌家族史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危險因子。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看到去年肺癌死亡9千多人「是我們心中的痛」,重度吸菸者是肺癌高危險群之一,且男性居多,他這幾十年被催促下「我也號稱戒菸成功」;而非抽菸女性罹患肺癌,可能是環境因素,因此經專家討論,特別將女性具肺癌家族史篩檢年齡提前到45歲,讓更多具肺癌風險因子的女性能接受篩檢,不過他仍提醒癮君子,遠離肺癌「最有效的還是戒菸」。國健署提醒,肺癌出現以下警訊速就醫:一、持續咳嗽甚至惡化二、痰帶有血絲或咳血三、呼吸急促、出現喘鳴聲四、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五、聲音沙啞六、四肢關節疼痛七、無預警體重下降、食慾不振LDCT可協助早期診斷肺癌,降低肺癌死亡率。不過LDCT篩檢發現結節的比例很高,但多數為良性結節,建議檢查結果異常的民眾,應配合醫師建議持續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情形。若確定為肺癌,更應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現有四癌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肺癌篩檢則是第五癌篩檢,請符合資格之民眾,洽詢參與此計畫全台22縣市共98家辦理醫院,踴躍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本土疫情連日降 單日有望跌破4萬例
國內本土疫情連日降,昨新增四萬○二九三例本土案例,昨全台僅台中市(六○七五例)、高雄市(五五六七例)、新北市(五一四二例)破五千例;至於北市確診案例昨增二八○六例,已低於三字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近期確診案例將介於三到四萬例間,本周將評估每周入境人次從二點五萬人再往上調升。昨境外移入增一○五例,是我國自五月七日後,時隔一個半月境外移入再度破百例。莊人祥表示,六月十五日起放寬邊境「三加四」新制,自此每周新增七千多人入境台灣,除了邊境唾液採檢,檢疫期滿採檢也會新增陽性確診。昨新增三二五例中重症、一五一例死亡,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卅多歲女性,有乳癌病史,未接種疫苗,六月四日採檢確診,六月十二日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及癌症轉移。另一名六十多歲女性,有肥胖等慢性病史,BMI超過卅,六月十一日因肺炎、腎衰竭到急診,六月十二日確診,六月廿日死亡。另中症增加二名未滿十歲兒童、一例十多歲個案。國內超過五十萬名兒童染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昨於研討會中表示,相較其他變異株,Omicron疫情出現後,美國兒童感染機率增加五倍,許多醫院遇到大量兒童住院,雖兒童感染大多輕症,但仍有重症,像是出現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腦炎、中風等風險,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除MIS-C以外,兒童感染後也須關注「長新冠」症狀,國外發現,染疫後的兒童容易心跳加快,且腹瀉頻率增加。
-
2022-06-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325例、151人病歿 30多歲女乳癌染疫8天死亡
國內今新增325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包括181例中症、144例重症,新增15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女,本身有乳癌病史,染疫後出現肺炎且癌症轉移,不幸死亡。莊人祥表示,今年至6月24日共累計1萬4522例中重症案例,5267例死亡案例,目前輕症無症狀案例占比99.58%。今新增151例死亡案例,其中140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96人沒有打滿三劑疫苗,80人年齡超過80歲。針對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莊人祥表示,這名30多歲女性,本身有乳癌病史,沒有施打任何疫苗,於6月4日採檢陽性確診,6月12日死亡,死因主要為新冠肺炎及乳癌轉移。另外一名60多歲女性,本身有肥胖等慢性疾病,BMI超過30,6月11日因肺炎、腎衰竭等到急診就醫,6月12日確診陽性,院方立刻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但治療後仍未好轉,6月20日不幸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昨疫苗接種共有11萬1645人次,目前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1.24%,第二劑82.98%,追加劑69.9%。昨日確診數約4.5萬,今日降至4萬初,莊人祥說,每周二、三新增病例數較多,周五、六、日、一會降低,預估近日單日確診數約在3、4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