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搜尋
中毒
共找到
822
筆 文章
-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增3歲童哮吼重症亡 住院後發現糖尿病酮酸中毒
國內新增中重症285例、172例死亡個案。其中再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死因為哮吼併呼吸窘迫及糖尿病酮酸中毒。另增一例17歲青少年重症個案,二度赴急診,因肺炎仍收治於加護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72例死亡個案中,166人具慢性病史、100人未接種滿三劑、97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2625例,死亡4368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3歲到90多歲。其中一名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6月7日發燒至40度至診所抗原快篩陽性確診。6月11日出現咳嗽、嘔吐、活動力降低至醫院急診,發現有呼吸喘、呼吸雜音,診斷為哮吼併呼吸窘迫,收治於兒科專責加護病房,並給予氧氣、類固醇、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另於診治過程中,發現個案有糖尿病酮酸中毒,屬於糖尿病重症,因此給予胰島素治療。但仍不幸於6月14日因敗血性休克及心肺衰竭,急救無效死亡。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2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2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2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8例。中重症包括145例中症、140例重症。其中一名17歲青少年,本身有慢性腦神經疾病、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6月9日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及短暫抽搐等症狀至急診,PCR檢驗陽性確診,但經醫師開立藥物後返家居家照護。返家後發生四肢間歇性發紫,6月13日再度至急診就醫,發現血氧濃度下降、X光顯示肺炎,插管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並接受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個案共八例,包括肺炎五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共病一例;死亡維持三例。
-
2022-06-14 養生.聰明飲食
餐廳裡的和牛是天然的還是加工的?毒物專家教分辨注脂肉與重組肉,這些疾病患者要少吃
台灣人愛吃火鍋、燒烤食物,常在餐廳中看到很多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讓你吃到飽,但這些肉品都是真的嗎?元氣網《生活中的毒物學》邀請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護理師譚敦慈,解析你可能吃的是注脂肉或重組肉,提醒食用時一定要徹底煮熟,若有三高問題的人,恐吃多了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衛福部食藥署於2016年規定重組肉須標示後,今年7月1日開始也要求業者要標示注脂肉了,引起許多火鍋族、燒烤族等對這類肉品的關注。想進一步了解吃多了是否會健康受損?兩種肉品有什麼差別?烹調上該注意哪些事情?該如何挑選肉品?在火鍋店、燒烤店裡,常會看到很多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肉品,譚敦慈表示,多數肉品是經過加工的注脂肉或重組肉,與真正天然的肉品並不一樣。顏宗海提醒,到餐廳點菜,如果看到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肉品要問一下,「吃到的是真正的和牛,還是有經過加工的肉品?」注脂肉吃多 易罹心血管疾病所謂「注脂肉」,指的是業者在肉品製作過程中會混合食品添加物,注射乳化劑、脂肪組織到肉品中,主要會增加注脂肉品的口感,其外觀容易誤解為油脂天然均勻分布,像有天然油花、雪花紋路的肉品,許多雪花牛、霜降牛肉、雪花豬等都屬於注脂肉,價格也比較便宜。「重組肉」又稱組合肉、拼裝肉、組裝肉,是將肉類經切條、切片、輾碎、黏著及塑型等工序而製成的加工肉品,其外觀容易誤解為單一肉塊、肉排、肉片,常見的漢堡排、肉丸、香腸等都屬於重組肉。顏宗海指出,腎臟科門診中,很多求診病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因腎臟不好來看診,像注脂肉是額外再做加工處理,把一些脂肪組織打進肉品,因此建議有三高的病人應少吃注脂肉,吃多了可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會飆高,長期下來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顏宗海解釋,由於注脂肉是用天然的肉品再經過額外加工,把脂肪組織及一些食品添加物打進肉品裡,無形中會增加環境微生物感染的風險,因此吃注脂肉品時,一定要徹底煮熟。「有時在餐廳吃牛排時,常被問要幾分熟?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如果點的是注脂牛排,建議要全熟比較好,才能減少發生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的風險。重組肉 洗腎患者不要吃 洗腎病人是否能吃重組肉?顏宗海指出,對於洗腎病人會要求多吃肉,吃的好、營養夠,才能增加存活率,讓身體狀況最好。不論是吃紅肉、白肉,牛肉、羊肉、雞肉、豬肉都OK,但要吃天然的肉品,會帶給洗腎病人比較好的營養。然而,一些重組肉與天然的肉品並不一樣,顏宗海說,重組肉不是一整塊的肉,是將很多小的細肉,用磷酸鹽當接著劑把小碎肉黏在一起的組合肉,有時在餐廳點一塊牛排,可能就是重組肉。「重組肉最大的問題,是磷酸鹽的含量非常高」,磷是經由腎臟代謝,像洗腎患者若是一整天一滴尿都沒有,磷根本就無法排掉,因此,洗腎病人雖然要多吃肉,但建議重組肉就不要吃了。一般人吃重組肉也要適量,顏宗海指出,肉都含有磷,但如果吃到高磷的肉品,可能血液中的磷含量會變高,長期吃過量,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洗腎病人也不好。挑選肉品時,譚敦慈建議,首要選購有信譽的商家、有品牌的肉品,應盡量購買冷藏的肉品,比較不容易長菌,很怕油膩的她會選擇買在冰箱保存比較完整的瘦肉。她提醒大家,「吃美食也要注意健康」,享用美食或買肉品時,一定要記得看清楚肉品的標示,像夜市攤商賣的肉品也有標示,牛排就會註明是組合牛排。脂肉VS.重組肉 有什麼差別?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603例新冠死亡排除不計 周志浩說明6大審查原則
去年新冠肺炎死亡採「全死因統計」,即不論死亡診斷書的死因怎麼寫,只要有確診就會算進去,今年則會僅計算經審查認定死因與新冠有關的人數。面對外界頻頻質疑公布死亡數,昨晚間疾管署署長、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親自說明六大審查原則,並首度公布今年新冠死亡通報總數是3123例,其中2520例有列入公告,603例排除。這603例包括「死亡診斷書將新冠列為其他死因且確信無關」271例、「有死亡通報但死亡診斷書沒寫到新冠肺炎」227例、資料不完整50例、意外或自殺39例、「死亡時間與新冠病程間隔已久且不屬同一病程」16例。周志浩表示,審查過程包括防疫醫師的初審、專家複審,為了減少初審和複審的負擔,防疫醫師和專家有討論確立幾個基本原則,審查原則可歸納為六種情況。只要死亡診斷書在死因的甲或乙欄有新冠肺炎,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急診很快就死亡的,統統都會列入,沒有時間逐案「雕花」。第一種情況是意外、自殺或他殺,這些很清楚,原則上先排除,目前排除39例。第二種情況是根據死亡診斷書上「甲、乙、丙、丁」四個欄位還有一個「其他」欄位,只要列於「甲、乙」,而且不是到院前死亡或到一到急診很快就走了,原則上就會統統列進來。這是因為到院前死亡或一到急診很快就死亡,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有點難說,這部分會有疑慮。第三種情況是,如果死亡診斷書把新冠肺炎寫在「其他」,可能也需要審查。專家都同意,一般來說如果被醫師寫在這邊,代表並不認為是死因,只是附帶補充說明。這種也是一樣,如果有相當確信就可以排除,如果沒有,還是提到專家審查。防疫醫師和專家會一起討論,確認大家所持的立場都沒有差太遠,這部分目前排除271例。第四種情況是個案確診、解隔離後過了一段時間才死亡的,這就要看病程是否有相關。如果初審有相當的確信病程與死亡有相當的間隔,可以考慮排除,只要沒辦法確信無關,原則上還是要提到專家會議去複審。複審時防疫醫師也會一起,原則上還是尊重專家意見,這部分目前排除16例。第五種情況,是雖然該確診個案被通報死亡,但經過身份比對、調出死亡診斷書之後,卻發現死亡診斷書完全沒有寫到新冠肺炎,這種也會排除,這部分目前排除227例。最後第六種情況是資料可疑、不完整,甚至還需要搜集資料的,這部分目前也還未列入統計,有50例。今年累計251萬2968名確診案例,3123死亡通報,全死因致死率為千分之1.2。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指揮中心應可自信公布全死因死亡數,因為千分之1.2的致死率並未偏離周邊國家太遠,算是一個平均值,加上目前台灣超額死亡還是負數,所以這份數據也可以支持新冠死亡並沒有很多黑數。再者是病程很遠「確信」無關、列於其他死因所以「確信」無關,這並非科學用語,比較像自由心證。李建璋提醒,當代醫學是「條件式的判斷」,建議把「可排除新冠不是主要死因」的標準,清楚列出來,這樣就更加嚴謹,而且可以接受檢驗。例如與創傷、中毒、呼吸系統以外的器官衰竭、與感染症無關之心血管疾病等。此外,一定有很多人的主要死因是寫「癌症」。李建璋說,因為過去在寫死亡診斷書的時候,曾經收到中央衛生機關的公文,提醒要盡量以「慢性死因」為主要死因,所以很多醫師可能會習慣癌症寫在主要死因,把新冠肺炎寫在間接死因,如果光看這樣就排除,也會有點可議,因為有可能是新冠確診間接導致病情惡化。李建璋建議可以把這些排除死亡個案的數字,加上時間軸的資訊,每隔一段時間去檢視,會得到更多有意義的資訊。例如當自殺意外的比例愈來愈高,超過了自然發生率或平行死亡趨勢,那就要去思考,可能新冠確診也導致某些意外。比方說,超高齡長者、巴金森、失智或曾經中風的長者,感染新冠病毒可能發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有譫妄或妄想症狀;孱弱長者因全身性感染而更衰弱、跌倒,衍生外傷性腦出血。李建璋說,許多長者確診會有非典型症狀,統計死亡人數時候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持續透過趨勢分析所產生的洞見回頭去精進歸類方式,數據便能更準確地反應出完整的死亡人數。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2-06-08 醫療.泌尿腎臟
避免群聚染疫 在家洗腎增加
●透析腎友染疫風險高,在家洗腎可避免感染●經皮植管術後當天可透析,節省治療準備時間●腎友確診應主動告知衛生單位,以利安排洗腎場所「需要定期透析的媽媽確診了,怎麼辦?」「如果確診,還能去診所洗腎嗎?」全台洗腎人口近10萬人,許多腎友確診新冠肺炎後擔心無法到洗腎室進行透析治療,怕被拒於門外。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黎思源表示,當前各醫療院所與透析診所陸續做出調整配套方式,幫助病友治療不間斷,為降低染疫風險,居家透析治療亦是可能解套的方式之一。腎友免疫力弱 較易感染透析腎友免疫力弱,是染疫後引發重症的高危險族群。為了持續治療以維持生命,血液透析腎友必須到洗腎室接受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時的洗腎治療,群聚會是一個不容易克服的難題。北部大醫院及洗腎中心曾統計透析人口感染新冠肺炎比率為11%,與5月25日統計全台染疫人口約6.2%相比,透析人口染疫率明顯高出不少,不難想見腎友們的焦慮。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最好減少群聚以避免感染。透析治療方式可分為兩種:血液透析俗稱「洗血」,是將血液引流到體外機器快速移除血中毒素,兩天進行一次,病患一周需到院透析三次;另一種透析方式為居家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透過腹部的導管輸進乾淨的透析液進行治療,可在家自行操作,每月回診一次。腹膜透析 可結合雲端監控黎思源指出,近來選擇在家洗腎的病患愈來愈多,除可歸因為疫情間減少群聚外,也因新的經皮植管技術成熟,大幅縮短透析前的準備期,可迅速開始治療。台北榮總統計過去一年來照顧的洗腎病患,發現腹膜透析病患較前一年增加約三成。義大利在Delta病毒期間統計資料也顯示,腹膜透析的感染率較低,約為血液透析的一半。以往腹膜透析病患須先進行全身麻醉的傳統植管手術,建置洗腎管路,復原二周後才能開始透析治療;近年新的經皮植管技術,植管完當天就能開始透析,相比血液透析建置管路後需2個月等待血管養成,經皮植管「隨裝隨用」,大幅縮短等待期。近來腹膜透析也結合雲端管理系統,自動記錄病患在家透析時的生理數值,如引流量、透析時間是否足夠等,讓醫護端能同步管理病患的治療情形,有問題立刻聯繫。尿毒症像近視眼 不必悲觀台灣人受舊觀念影響,普遍認為一旦洗腎,人生從此就是黑白的。也是透析腎友家屬的黎思源表示,尿毒症就像近視眼,可以用醫療科技回到接近正常的生活,腎友不必抱持太過負面想法。血液透析治療就像戴眼鏡矯正視力,雖然吃麵眼鏡會起霧,鼻梁會產生壓痕,但仍可正常上班工作;腹膜透析則像戴隱形眼鏡,雖需要保持乾淨,但會比戴傳統眼鏡更具彈性,對生活作息影響更小。換腎像近視雷視手術,短期有比較大的風險,長期的預後最好。確診要洗腎 多安排原診所受疫情影響,有報導指出確診腎友洗腎遭拒等狀況出現,即便當前政府及醫療端已為腎友們做好準備,不少腎友仍擔心確診後恐成為新聞中的主角。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政策規定,血液透析病患一旦確診,原則上會以在原透析診所透析為主,或可轉介衛生局媒合專責醫院。黎思源說,大部分醫療院所量能足夠提供原地透析,隨著疫情發展嚴重,各醫院及透析診所也發展出因應方式,如為確診的透析病患加開病房當作機動的洗腎室。黎思源建議,腎友確診後應主動告知原透析診所或衛生單位,以便安排透析場所,也呼籲透析治療的腎友,出入密集場所時配戴N95口罩。
-
2022-06-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忘記服藥該怎麼辦?醫師曝吃高血壓藥最怕的2件事
即便再怎麼細心的人,還是會有忘東忘西的時候,尤其是事情一忙常常連飯都忘記吃,更何況是吃藥呢?據統計,有超過80%的病人曾有過忘記服藥的經驗。認識藥物動力學英文為Pharmacokinetics(簡稱 PK),是指人體攝入藥物後對藥物做的一系列處理,可分為四個部份,吸收(Absorption)、分佈(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每一步都環環相扣,影響著藥物在身體裡面的分佈,以及隨著時間對身體的影響。基於我們現在討論口服三高用藥,可以先參考下列這張圖,來大概理解藥物在身體裡面的運作模式。這張圖雖然看起來複雜,但靜下心來看懂每一個定義,其實不難。縱軸是藥在血中的濃度,我們把藥吃進嘴巴裡後,經過腸胃道的吸收,會逐漸在血液中出現,濃度也會隨之提高,然而這個濃度的提高並不是無止境的,不論透過肝臟、腎臟或是膽汁、甚至是汗腺,藥物總有自己一套被身體移出血液的方法,而這個機轉在藥物一出現在血液中就開始運作了。之所以一開始曲線還是逐漸再往上升,是因為在前期從腸胃道吸收的量還是比身體將藥物排出的機制量多,讓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逐漸提高。而當濃度高過有效濃度,就代表這個藥已經開始在身體內作用,即有實際對疾病產生治療功能了。然而有句俗話說藥三分毒,我們不希望藥物在身體內的濃度過高,高過中毒濃度,會開始對身體或整體治療方向產生負面影響。所以醫師安排劑量、吃藥頻率時,第一優先都是在想辦法把藥物控制在有效濃度與中毒濃度之間,之再隨病人的自身狀況與疾病程度,在有效濃度與中毒濃度之間做調整。我們再把這圖顯示地更符合實際狀況:黑色線是剛剛討論的理想情況的前半部,而藍色線則是我們吃藥的實際情形,可以發現我們每次吃藥,都會讓藥物在身體內的濃度有個波動,而之所以要定時服藥,尤其慢性病的病友,是因為這樣的波動會隨著服藥時間逐漸維持一個穩定狀態的波動,而這個波動的平均濃度則剛好會在有效濃度與中毒濃度之間,讓這個藥物能持續控制病人身體本身的慢性病,緩解病人的慢性病症狀!忘記服用慢性病藥物的影響我們可以再用這張圖簡單想像忘記服藥對藥物濃度的影響:雖然這張圖說明的是同樣的藥量、不同的投藥頻率所產生的藥物波動曲線,不過我們可以類推忘記服藥則會讓藥物在身體內的濃度急速降低,甚至低於有效濃度,使身體的慢性病又無從被控制,使病人的症狀又復發。所以我們心中有藥物動力學的概念後,也可相對比較好理解以下醫師、藥師的建議,對於忘記吃藥的建議就只有兩個目的:一是希望能讓藥物在血中的濃度盡可能維持在有效濃度以上、二是絕對要避免病人的藥物濃度超過該藥物的中毒濃度。不要在同一時間吃兩份劑量藥物中華文化常常強調有借有還才是負責任的處事原則。然而套用在吃藥是萬萬不可。很多病人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負責任的病人,既然這次吃藥突然想起上次忘了吃,不如就在這次把兩份劑量的藥一起吃掉,心裏上舒坦,又能看到藥袋沒有剩餘的的藥物、眼不見為淨。然而這個想法其實非常危險。回顧剛剛解釋的藥物動力學概念,同一時間吃兩份相同藥物,很容易讓藥物在血中的濃度突破中毒濃度!反而讓該藥變成了一種毒藥,影響病人的身體健康。以下幾點建議,則可以判斷自己的狀況適不適用,有任何問題,建議最好尋求藥師專業上的建議。高血壓藥依循「時間切半」的原則高血壓藥物最怕的莫不過於兩件事,一是藥物在血中的濃度太低,造成高血壓復發,增加中風的風險,以及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二是怕藥物濃度太強,把病人血壓壓的太低,造成病人姿勢性低血壓,可能起身沒走幾步路就昏倒,或甚至因為嚴重低血壓影響其他器官的氧氣供給,造成器官缺氧。故醫師、藥師都會建議用兩次服藥的時間中點作為判斷,還沒到該中點時間則可以補吃,超過了則不宜補吃,等下一次吃藥時間再吃一份劑量即可。糖尿病藥留意是否依循「隨餐服用」原則若是糖尿病藥忘記吃,要特別留意,有些降血糖藥不適用一般用藥原則,因為部分糖尿病用藥因為作用快,需要隨餐使用,避免血糖下降過低造成嚴重低血糖,甚至有生命危險!若忘記服藥,應按照隨餐服用原則,在下次用餐前服藥即可。如有疑慮,建議糖友們詢問專業醫師與藥師,才會是最保險的方式喔!留意!醫囑交代「隨餐服用」的降血壓藥,忘記也不可補吃!通常一個藥物會交代需要隨餐服用,用意不外乎是利用食麋的稀釋,來降低該藥物透過腸胃道吸收的速率,也就是說該藥透過腸胃道吸收的效率非常好,能很快地轉換變成藥物血液濃度,有時為了避免空腹服藥引起低血壓,醫生也可能讓他們與食物同服,以延緩吸收,這樣服藥的降壓效果不受影響。故這類需要「隨餐服用」的降血壓藥如果忘記服用,則應該避免再補吃,避免血壓降的太多,造成病人低血壓,或甚至器官缺氧的情形發生!一旦忘記服用,下次用餐前恢復服藥即可!【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三高用藥原則!忘記服藥該怎麼辦?】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高比例兒童腦炎重症他國未見 林氏璧:別再非輝瑞不可
藝人郭彥均「很多孩子走了」爭議未歇,曾任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林氏璧」(本名孔祥琪)今天在「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粉專指出,看這兩天的新聞為了兒童死亡問題爭吵不休,他很難過。每個生命的逝去都讓人難過。兒童也是,老人家也是。「我們會成功戰勝疫情的。大家繼續加油」。他說,走向共存的路上,我們應該盡一切努力來減少重症,繼續推廣正確衛教,提高有重症風險因子者的疫苗施打率,提高五日內給藥率,力行輕重症分流。「正確理解這個病的風險,不要散布擴大恐懼。這是我這兩年希望能帶給大家的」。林氏璧表示,醫護人員的天職是努力救治每一個病患。他分享指揮中心日前的本土病例分析圖表,希望家長正確理解兒童染疫的風險。林氏璧說,台灣兒童出現了其他國家幾乎沒看到的較高比例腦炎重症,醫界會努力釐清找出治療方法,如同當年我們應對腸病毒重症一般。兒童疫苗,莫德納或輝瑞都好,不要挑了。「我和大家說過,第一劑不良反應低,莫德納產生抗體理論上較好,兩者都可選擇。沒有什麼非輝瑞不可的事」。
-
2022-05-29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吃粽子不吃毒粽!譚敦慈教一招去除蝦米的二氧化硫
端午節快到了,又是吃粽子時節,你愛吃的是肉粽還是鹼粽?或是只吃自己包的粽子?元氣網「生活中毒物學」邀請,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醫放系教授林中英共同傳授:「吃粽子不吃毒粽!一招去除蝦米的二氧化硫」妙方,教大家如何選購粽子、包粽子,健康過佳節。一般市售或自己包的肉粽中,譚敦慈表示,除了五花肉,通常還會加入蝦米、香菇、蛋黃、菜脯等乾貨,但許多民眾擔心乾貨添加防腐劑,食用後影響健康。例如肉粽內餡常見的蝦米,可能添加二氧化硫添加物,讓蝦米顏色鮮艷,兼具防腐功效,如果二氧化硫濃度超標、吃過量,容易引起腸胃道不適,嚴重甚至誘發氣喘。譚敦慈指出,像蝦米等乾貨,一般燻二氧化硫是避免長黴菌,若要去除蝦米裡的二氧化硫,只要將蝦米放入溫水中浸泡30分鐘,就可以去除殘留,但泡蝦米的水千萬不要再加入食物裡面。「在選擇食材上有一些必要之惡,如果沒有二氧化硫防腐容易長黴菌,也是很可怕的。」譚敦慈建議,選擇購買有信譽廠商的乾貨外,同時還可以泡一下溫水,就可以輕易的把二氧化硫這些化學藥劑去除掉。林中英指出,很多食材需要保存,也希望它的風味能留下來,因此市面上有一些有機的防腐劑,例如硫酸鹽、硼砂,可以讓食材在顏色、色澤上不會改變,尤其添加了硼砂後,吃起來會有水潤QQ的感覺。部分製造商會將有黑黑蝦頭的蝦仁浸泡硼砂、貢丸或魚丸也添加一點,讓這些食材保持色澤,且口感Q度更好。譚敦慈喜歡吃鹼粽,她形容,「放在冰箱的鹼粽拿出來,沾點糖吃很好吃。」很多人覺得鹼粽加了硼砂才好吃,但林中英強調,目前政府禁止把硼砂添加到鹼粽裡,甚至是食材中,因為硼砂遇酸就會變成「硼酸」,硼酸在胃裡會抑制一些酵素,吃進肚中的食物營養素就無法吸收,相對破壞代謝過程,尤其小朋友吃了刀的話,可能嘔吐或休克,出現身體不適等狀況。林中英透露,有一些廠商以為硼砂就是硼酸,直接添加硼酸到食品中,如此並不符合食品管理規範,提醒民眾如果看到食材有「很QQ的感覺」、「色澤鮮艷」的話,盡量不要選擇。林中英建議,選擇食材時,應選有CAS或有機認證的食材,它們通常都不會添加防腐劑。慢性疾病患者更要避免食用過多添加防腐劑的食物,飲食組合要營養均衡,讓營養成分更如虎添翼,在食材上的選擇更完美。
-
2022-05-22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5種食物」易造成食物中毒,高蛋白質食物也在內!如何吃才能吃得安全、健康?
今年彰化一名男子,因為吃了生雞蛋,竟然引發敗血症、住進加護病房,引起大家討論,到底生雞蛋可以吃嗎?其實,不只生雞蛋,隨著夏日接近,日常中不少食物易因保存不善而孳生細菌,甚至造成食物中毒。營養師指出,日常生活中有「5種食物」最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包括涼麵、高蛋白質食物、現切水果、生雞蛋、生魚片等,如何吃才能吃得安全、健康呢?1.涼麵:冷卻保存是關鍵高溫令人食欲大減,涼麵成為民眾飲食選擇,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許多店家汆燙涼麵後會用生水冰鎮冷卻,但製作過程以及保存方式相當關鍵,生熟食應分開擺放製作,以免交叉感染、驗出大腸桿菌超標,吃下肚可能就食物中毒。根據食藥署規定,冷卻麵條用的冷水或冰塊必須經過淨水器過濾,符合飲用水標準的水所製造;剛煮好的食材應該要用耐熱袋裝好封口,放到飲用水所製作的冰塊中冷卻,盡快降至室溫,再放到冰箱中冷藏或冷凍;各種食材要分別用不同的容器盛裝置放,且冷藏溫度應保持在7℃以下,冷凍溫度則須達-18℃以下。2.高蛋白質食物 夏天易變質張斯蘭提到,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製品、豆漿等,夏天時較容易腐壞,沒有小心保存食物易變質,建議先用手觸摸看是否有黏液、聞看看味道是否有變,買後盡快食用完畢或是以低溫冷藏。3.現切水果、冰品 注意製作過程夏季現切水果攤夯,張斯蘭說,若是便利商店的切好水果,製作過程有品質管制,製造過程汙染也會降低,「但一些水果攤,製作環境不乾淨,沒保存好水果本身就孳生細菌」。提醒大家在購買時要注意,水果色澤是否變黃以及店家衛生、水果新鮮度等;此外,市售冰品如剉冰、綿綿冰等,冰塊容易被大腸桿菌汙染,製作時要用煮沸的水。4.生雞蛋 沙門氏桿菌恐汙染食物許多料理為增添豐富度,會打上一顆生雞蛋,並認為吃生雞蛋更營養。但張斯蘭解釋,生雞蛋放進食物,若雞蛋沒有洗乾淨,蛋殼上殘留的沙門氏桿菌,在烹調時雙手沾染細菌進而汙染食物,輕微拉肚子、食物中毒,若免疫力很差的人,容易造成敗血症。她進一步說明,吃生蛋白會阻止身體生物素吸收,生物素被阻止吸收,可能造成皮膚發炎、頭髮變白、掉髮等問題,建議雞蛋煮熟再食用。5.生魚片 食材煮熟減中毒疑慮在夏天生食易發生食物中毒,「很多菌怕熱,30℃左右是細菌最喜歡滋長的溫度」,張斯蘭建議要把食材煮熟,可避免食物中毒疑慮,保存上亦提醒,食物若隔餐吃,但沒有再加熱或放冰箱冷藏,只有放桌上仍有腐敗風險,應該特別注意。
-
2022-05-19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症是什麼?日常警訊、如何預防都看這一篇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還非常容易恍神」、「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只能說出那個誰」、「情緒好像陰晴不定甚至出現憂鬱的情形」、「變得不愛出門,且活動力降低」當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時,一定會懷疑是否罹患了某項疾病,上網搜尋相關知識,卻出現失智症、腦霧等關鍵字,究竟什麼是失智症?與腦霧又有何差別呢?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與許多疾病有著相同、類似的症狀,並且容易令人混淆。然而除疾病本身,照顧者還會在平均8-10年的病程當中,面臨照護、身心壓力、經濟等問題,那麼遇到這些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從認識失智症、日常照顧技巧、資源使用,到與新冠肺炎、腦霧的關聯,以下分成15個重點帶你循序漸進找到解答。👇點擊下方可以直接前往想看的內容👇➡️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該看哪一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大腦功能漸進退化並好發於老年人,但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且非一些民眾誤解的正常老化現象。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因此更應積極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如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中, 還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也是從「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還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想要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運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對預防失智有幫助,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其中又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幫助最大,而以養成肌肉為目的的重訓,幫助就比較有限。就算沒有刻意運動,平時如果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也能減低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日本一份研究顯示,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而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則不易衰退,而且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3.39倍!接著來了解一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飲食飲食也能有效預防失智,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地中海飲食」,這類飲食強調多攝取堅果、深綠蔬菜和魚類,其中堅果的油脂相較於動物性油脂來說,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比較好的。還有一種是「麥德飲食」,它是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的特色。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咖哩、薑黃素、蘑菇、多喝茶與吃魚等,都對預防失智有幫助。還有一項比較意外的防失智食物是「口香糖」,因為嚼口香糖的動作可讓海馬迴的刺激增加,活化腦部功能、防止腦部衰弱。👉延伸閱讀: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生活除了運動、飲食,平時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多做一些能動腦的活動,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就能有效預防失智。(1)學習新事物: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像養成閱讀、玩填字遊戲之類的習慣就很不錯,看到不認識的字也記得去查一查,讓你在吸收新知識之餘,也能訓練大腦。也可以依個人興趣,玩玩麻將、桌遊等需要動腦的遊戲,都有助腦力健康。(2)保持社交活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在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發病風險。互動時也能感受到愉悅、舒適、支持等正向情緒,提升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所以非常鼓勵長輩們平時多參與同學會、社團、宗教活動等等。如果已罹患失智症,保持社交互動也對穩定病情有幫助,而獨居的失智者,病程則惡化的比較快。(3)充分的睡眠: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著密切關聯,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比較足夠。●五感訓練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才不會找上門。這裡推薦幾個結合了生活例行公事的小遊戲給大家:(1)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服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步驟一: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步驟二: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10元和5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才能辨別。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就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步驟一:準備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步驟二: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3)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會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穴位按摩中醫師也建議,平時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腦力。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就有提神醒腦功效。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若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可能為失智症的警訊,並立即就醫確診。👉延伸閱讀: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失智10大警訊症狀Infogram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可逆性失智症、不可逆性失智症,類型如下:🧠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1)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患者的腦部的海馬區會退化及萎縮,逐漸蔓延到高級皮質區,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解剖可發現腦內有異常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故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我國失智症的種類與西方國家類似,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都有進行性退化現象。●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除了上述的這些,女性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偏高,可能是因為整體族群平均壽命較長,年齡越大、風險也隨之增加,另外也可能與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也有影響,不識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高。👉延伸閱讀: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雖然失智症患者大多年齡偏長,但青壯年人口也可能失智,如果在65歲以前發病,就是所謂的「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的病程發展更快,由於初期症狀經常是憂鬱、焦慮、壓力大、睡眠障礙等,所以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要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所以「職場功能」會先被影響,像是業務頻頻出包、懷疑同事偷東西、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等,而他們通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確診失智症被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有嚴重經濟壓力。👉延伸閱讀: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對「年輕型失智症」有基礎認識後,來看看它與老年型失智症在病程發展、患者家庭情況、照顧方面有什麼不同。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Infogram失智症該看哪一科?治療失智症的醫療機關有診所和大型醫院,當剛出現症狀時,可以先前往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就像家庭醫師,能進行比較仔細的診療,而且一有不對勁,就能接受診察。但要更確實的診斷,還是得去大型醫院,至於能治療失智症的科別,主要分成以下幾類:●腦神經外科(腦部手術的專家):可以根據失智症的原因提供療效絕佳的治療方式。●精神科、身心醫學科(腦部與心理的專家):在這裡能進行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行為或心理療法等。●神經內科(腦、脊髓、神經、肌肉等方面的專家):可進行與其他神經疾病的鑑別診斷。●老年醫學科:有的醫院設有「健忘門診」,當不知道要看哪一科時,可以先去「健忘門診」接受診察,讓醫師確認是不是失智症,確認後再請醫師轉介專門醫院或其他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但因為罹病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退化的速度也不一定。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會歷經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這些病程,因此也能從病程看失智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其實沒有失智當你出現忘東忘西、講不出想要的話⋯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時,並不一定就是得了失智症,有可能只是健忘、過度擔心、正常老化,或是舌尖現象和失語症,還有一個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持續惡化,但每年有10%至15%的人轉變為失智症,需要定期追蹤。●假性失智另一種可能是由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妄想、譫妄,在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就可能痊癒。但得到假性失智復原後,發生失智症的比率也比較高。假性失智5大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缺乏維生素B(5)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巴金森氏病、失智症傻傻分不清?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巴金森氏病與失智症,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動作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肢體僵硬、動作困難、手腳不自主的震顫抖動、步態不穩等運動方面的障礙,動作障礙也包括反應慢、表情淡默等表現,也很容易合併輕度憂鬱。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巴金森氏病目前同樣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能根治失智症的藥物,只能用來延緩病情惡化而已。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常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Galantamine(利憶靈)三種,它們的療效與副作用其實沒有明顯差異,建議依患者的反應情況來選擇。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建議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當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是在用藥後退化速度反而比治療前快,以及病程進入末期的時候,就能考慮停止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外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則藥物效用比較不大。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來避免情況惡化。●非藥物療法:由於目前並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常會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1)認知活動: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問題,所以希望藉由設計過的團體活動,來訓練專注力、邏輯力、計算能力等,以維持現有狀態、延緩退化。(2)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被運用在治療方面已經不陌生,而在失智症患者身上也能施行。以團體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治療,可以釋放情緒、鍛鍊專注力、刺激感官,也可與團體成員互動並獲得成就感。(3)音樂團體:音樂包含旋律、節奏、創作等能,讓患者沉浸其中,感受歡愉又正向的力量,也能與其他參與者建立互動。(4)懷舊治療:失智症患者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喪失,反而古早的記憶還是能記的很清楚,所以可以透過過去的照片、音樂、物品…來勾起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分享個人經驗,以活絡腦部活動、表達能力等。(5)運動團體:失智症患者隨者病程發展,身體動作也會跟著衰退,但還是可以透過運動來維持體能,改善平衡感、肌力等等,並透過團體活動增加人際互動。(6)現時定向感治療: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會喪失對現實的感知,像是分不清時間、地點、天氣、季節等等。現時定向感治療便透過情境式安排,讓患者感受周遭真實情況。(7)其它:其他還有遊戲、娃娃、舞蹈、園藝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家人也可以陪伴患者一同進行團體活動,多增進與患者的互動,來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如果自己或親友就診後,發現得了失智症,除了請專業人員進行失智症治療和照護,平時要做些什麼,才能對延緩失智症產生幫助呢?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動腦和運動、幫他補充營養,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理解患者行為:「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的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的治療時機,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思路,了解他們在病程中可能發生的症狀,進而引導、安撫失智症患者,有效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病症帶來的生活變化。●腦部、身體的訓練: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徵,後續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力等)異常,建議可結合運動和動腦的認知訓練,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能刺激腦部神經再生,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加上聊天或者類似懷舊治療等,讓患者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記憶,活化腦部認知功能。●靠飲食補充所需營養:失智症患者腦部受損、神經記憶障礙,讓他們對於食物失去了興趣,吃飯時忘記正在做什麼而突然停下,怎麼餵都不願意進食,建議找出患者進食上有困難的原因,以對症下藥,解決營養素攝取不夠而產生營養不足現象,維持身體機能,更能好好享受餐點。👉延伸閱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發病之後,病情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一開始的記憶力喪失、輕微認知障礙⋯⋯,到後來漸漸失去自理能力,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也就成了一大難題。到底該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護選擇方案(1)家庭照顧: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要選擇留在家裡自行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是一大難題。留在家裡照顧的話,盡量不要把重擔都丟一個人身上,可以用寫照顧日記等方式留下記錄,建立起「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輪流照顧失智者。(2)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也會聘請本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失智者,但不管是看護或家人,都需要對基本的失智症照護有了解,像是失智症的基本病症、照顧技巧、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等等。(3)送安養機構: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其實可以考慮送安養機構。因為有時候長輩已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與失能,待在家不一定好,送失智安養照護讓專業的來,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照護,重拾生活品質。※挑選安養機構前,首先要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照顧者可就幾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基礎認識,未來若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理解病患行為,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解決、應對。(1)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非常考驗照顧者的耐心。當遇到失智者重複發問時,照顧者可以用以下三步驟應對,👉步驟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步驟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步驟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口氣提醒,再搭配時鐘、自己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過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別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2)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以下介紹6種可以改善日落症候群的方法,✅解除失智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疼痛、想排泄等。✅避免攝取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食物,減少刺激。✅穩定失智者作息,白天可外出活動,適度消耗體力有助晚上好眠,午休時間不超過1小時。✅注意室內燈光,下午4點後打開室內燈光,讓環境維持明亮,並陪伴失智者做活動、到戶外走動,讓長輩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與長輩談話有眼神接觸。✅居家環境友善化,包括開關、插座顏色與牆壁呈對比,助快速識別。✅危險物品放置妥當、藥櫃上鎖,傍晚時間避免過多聲音,包括人聲、機器聲、電視聲等。(3)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想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照顧者可幫患者在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吞嚥嗆咳問題照顧者在準備失智者的飲食時,記得注意營養均衡和水分補充,讓他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若患者有吞嚥問題,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由於失智症疾病的特性,會讓患者忘記用過餐,而再次吵著要吃飯,照顧者可以用話術轉移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並幫他們固定用餐時間、位置,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吞嚥與進食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但還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2)環境的調整(3)姿勢及飲食調控(4)營養品的補充(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若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有些患者會考慮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延伸閱讀: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陪伴溝通技巧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等病症,使得他們經常重複說同樣的話,或不知道怎麼回應問題,所以照顧者在與他們溝通時,會面臨許多障礙。想要順利溝通,照顧者可以學習以下6個溝通與互動技巧:(1)互動時營造正向情緒,多鼓勵、肯定失智者,減少指責、否定。(2)失智者重複同樣的話時,避免提出這點,盡量耐心傾聽就好。(3)避免問開放式問題,多用是非題溝通。問題不要有太多選項,比較可以減少困惑。(4)講話時慢慢說,使用簡單字句表達,失智者比較能理解。(5)當失智者躁動不安時,可以改變話題或換一個地方,有機會讓他心情回穩,繼續談話。(6)不要以考試的方式詢問失智者,當他記憶出錯時,不要與他爭辯或逼他承認錯誤。🔔其它照護小提醒※穿衣冷熱感知:當失智者還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時,還是建議讓他們自行穿脫、更衣,並給予他們選擇衣服的自主權。但因病情影響,失智者可能有冷熱不分、季節錯亂、硬要穿同一件衣服的狀況出現,這時照顧者就要從旁協助、引導,也可以多準備幾套同款衣物,來解決患者不肯更衣的問題。※居住空間規劃:當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將室內改成無障礙空間,才能有效預防跌倒,為了讓失智者認得廁所、臥房等,可以加上一些鮮明的標示。想防止失智者誤食物品、藥品等,危險的東西應該上鎖放在櫃子內,廚房內的瓦斯總開關也建議關掉,並讓他們避開廚房,以免誤觸會引發火災的東西。為了預防走失,在出入口可以加裝感應式門鈴、風鈴等,以提醒照顧者注意。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1、政府資源失智症目前無法痊癒,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長期的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對患者本人與照顧者來說都是煎熬。但在長照的路上,照顧者並不是孤軍奮鬥,政府也有提供配套資源和長照服務的申請,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50歲以上的失智者屬於可以利用長照服務的族群之一,照顧者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目前提供的長照服務可分為四包服務、四包錢:四包服務(1)照顧及專業服務:包含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照顧,居家照顧可以請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失能者;社區照顧是將失能者送到指定單位接受服務;專業照顧提供失能個案整體性的照顧指導。(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失能者就醫或復健。(3)輔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提供拐杖、輪椅、居家用照顧床等生活輔具的購買與租賃,也提供斜坡道、可動式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喘息服務有分社區、居家、機構三種,社區喘息服務是讓患者到日間照顧中心等機構接受照顧;居家喘息照顧提供半天3小時、全天6小時兩種服務時段,派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幫忙;機構喘息服務可安排患者到長照住宿式機構,接受短期的全天照顧、停留。四包錢以上四項服務都有提供補助,會由專人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擬定出照顧計畫和核定額度,再由個案管理員溝通協調。確診失智或疑似失智,還可以去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尋求醫療、照護等多方面的諮詢協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各項服務的跨領域平台,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讓失智個案和家屬可以就近獲得服務資源。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了讓失智個案和照顧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使用服務,衛福部提倡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升社區的服務量能,建立起社區照護模式。此外也鼓勵民間團體多設立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各縣市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2、民間資源除政府資源,民間也有團體、企業等致力於將科技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智慧化的長照服務,讓照顧者與患者更加便利。如加裝衛星定位系統的防走失服務、銀髮送餐、線上課程等。●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為預防長者失智、減緩失智後惡化的速度,民間許多協會及單位提供相關主題課程,並透過各種專業醫療知識,讓照顧者、家人理解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如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APP或網站,能獲取關於失智、銀髮照護的線上課程,讓照顧者藉此接觸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學習照護技巧。●Care U雲端居家照護系統失智症患者獨自在家或是只剩外籍看護協助時,若不慎跌倒或不當用火等意外發生,透過「一鍵」可即時提供救援,尤其針對遊走、外出的情形可透過無感的自動報案偵測等提醒功能,協助為失智症患者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輔具照護相較於一般疾病照護,失智症病程、症狀複雜,且涉及的面向多元,隨著輕、中、重不同的症狀程度,如遊走行為、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及情緒改變等,皆為失智症家庭常見的照顧難題,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服務與輔具照顧資源介入,如個人衛星定位、離床警報器追蹤、生活照顧通用輔具及圖卡溝通對換輔具等,皆能大幅協助降低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生活上的種種困擾。3、預防走失失智症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走失問題。走失常與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有關,當他們發生徘徊,沒有被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就很容易發生走失、失蹤事件。至於「徘徊現象」為何會發生,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為防止走失,可以在他們的身上佩戴防走失小物,如愛心手鍊、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或加裝具GPS定位的手機、手表等,也可自行至各縣市分局鑑識科或刑事鑑識中心,申請指紋捺印服務,警局會幫失智者捺印指紋建檔留存。家屬也可以自己幫失智者做名片讓他隨時帶在身上、不同衣物口袋,每隔一陣子就為他們拍近照。※愛的手鍊、防走失手鍊可以至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或當地社會局申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團體也有提供愛心布標等防走失小物。另外,也可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衛星地位輔具,目前市面上已有非常多選擇,也可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置。※其他指紋建檔以及手鍊、布標申請資訊:👉內政部警政署:申請自願捺印指紋建檔👉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愛的手鍊申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愛心布標申請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之間可能有關聯,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而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另外,染疫後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像是被濃霧蓋住。」,會出現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與失智症很類似。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雖然腦神經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還是有機會改善、避免情況惡化。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是由於病毒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這個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腦霧也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還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等。👉延伸閱讀: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更多失智相關資源提供您參考📍 衛福部長照專區📍 台灣失智症協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2-05-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吃降血糖藥卻導致泌尿道感染?醫師告訴你該如何避免
認識糖尿病藥物第二型糖尿病的造成原因是因為身體各器官對胰島素的反應不佳引起高血糖。而第二型糖尿病的各式併發症包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跟心血管疾病,通常這些疾病都是因為慢性糖尿病控制不良而導致。因此,找到一個重要的關鍵機轉來控制第二型糖尿病、減少併發症,連帶減少死亡率跟增加生活品質,成了近年來各科學家努力發展研究的方向。正常的血糖值可透過各種藥物或方式控制,比如現在糖尿病第一線藥Metformin配合生活型態改變,再加上一點額外的速效型降血糖藥,就可有非常好的血糖控制效果。SGLT2抑制劑便是其中一種。SGLT2?SGLT2抑制劑?那是什麼?SGLT2是在近曲小管的一種幫浦蛋白,主要功能是從腎小管的過濾液中把葡萄糖重新再吸收回血液。當初科學家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抑制掉這個幫浦蛋白,葡萄糖的再吸收就會減少,尿液中排出葡萄糖就會增加。雖然這樣的機轉確實降低了血液中血糖含量,不過卻因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對細菌或微生物來講都是大好的營養,因此造成泌尿道、生殖器感染風險增加。目前SGLT2抑制劑被建議可當作第二線的降血糖藥物使用,位階在Metformin之後,且同時有動脈粥狀硬化、心衰竭、慢性腎臟病,或有嚴格低血糖要求、減重需求的病人等。其實不是因為SGLT2抑制劑有什麼嚴重副作用,造成它的二線使用,主要是因為一顆SGLT2抑制劑單價比較高,對病人經濟負擔較重。目前,美國食藥安全局核可的SGLT2抑制劑共有四種:canagliflozin, dapagliflozin, empagliflozin, and ertugliflozin。雖然所有種類SGLT2抑制劑都被核可作為第二型糖尿病治療用藥,但各種SGLT2抑制劑還是有些許差別,使用上仍需參照病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腎臟功能的差異來做選擇。SGLT2抑制劑有什麼風險嗎?SGLT2抑制劑的臨床試驗大多相當順利,多數受試者並沒有嚴重副作用。但在試驗紀錄中,潛在影響包括增加生殖器黴菌感染發生率、低血壓、壞死性筋膜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骨折跟截肢。其中本文主題,生殖器黴菌感染的發生機率在四種SGLT2抑制劑都比安慰劑組高超過5%以上。不難推測,應是因為高糖尿造成黴菌更容易生長,雖然大部分生殖器黴菌感染都沒有造成嚴重的臨床症狀,或讓受試者必須停藥,但適當清潔與管理,來避免生殖器黴菌感染顯然在使用SGLT2抑制劑用藥病人上是必要的。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有什麼風險因子嗎?根據文獻顯示,通常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的風險因子,通常是在服藥前就已經存在。女性及之前曾有過生殖器黴菌感染病史的病人,具最高的風險。所以可能的避免策略,包含將可改變的風險因子降到最少。而肥胖在糖尿病患中也是增加生殖器黴菌感染的風險因子,因BMI>30,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免疫力降低的風險因子。除此之外,文獻建議應該在開立SGLT2抑制劑前做病人生殖器的清潔衛教。一論文研究顯示,一個有接受生殖器清潔衛教的病人,吃SGLT2抑制劑後得到生殖器黴菌感染的比例為4.8%,相較之下,沒有接受衛教的病人,生殖器發生黴菌感染的比例高達40.8%. 雖論文研究群體偏小,僅250人,仍可顯現出個人清潔衛生,對服用SGLT2抑制劑病人的重要性。個人清潔衛生建議,包括睡前用清水清洗生殖器,以及建議女性病患穿棉質內褲,降低陰道念珠菌症發生。生殖器感染、下泌尿道感染?傻傻分不清?這裡特別提一個近年有趣的實證醫學研究。過去認為SGLT2抑制劑會造成下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增加,原因很簡單,因為尿變營養了。不過依據一篇2020年的論文,統計超過50,000位使用SGLT2抑制劑病人發現,實際下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對比控制組竟沒有統計上顯著增加,但生殖器感染機率就有統計上的意義,依實驗結果澄清SGLT2抑制劑不會造成下泌尿道感染,而是生殖器感染!生殖器感染跟下泌尿道感染最簡單的區別,就是尿道以內稱為下泌尿道,通過尿道以外則稱為生殖器。實際上可以想像,下泌尿道幾乎為無菌空間,而尿液排出碰到身體部位,才有機會接觸到外界的微生物,進而因為尿液內的葡萄糖養分而生長。服用SGLT2抑制劑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的處理很多人好奇,如果發生生殖器黴菌感染要怎麼處理呢?實際上很多使用SGLT2抑制劑的病人,發生生殖器黴菌感染幾乎99%以上沒有做任何處理,症狀便自行緩解,這是因為通常黴菌感染不會造成太嚴重的併發症。只有極少部分的人需要服用一劑抗真菌藥,或抗真菌藥膏來緩解病情。結論SGLT2抑制劑是個相對安全的藥物,也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第二線用藥,雖然可能會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但通常可以自行緩解,不會造成太嚴重影響。並可透過生殖器清潔衛教,來降低黴菌感染發生機率,病患則要注重自己的內褲材質與透氣程度,以及個人清潔來減少生殖器黴菌感染的發生!參考文獻:1.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nital Mycotic Infections in the Setting of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Volume: 55 issue: 4, page(s): 543-548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8, 2020; Issue published: April 1, 2021 )2. Liu J, Li L, Li S, Jia P, Deng K, Chen W, Sun X. Effects of SGLT2 inhibitors on UTIs and genital infec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 Rep. 2017 Jun 6;7(1):2824. doi: 10.1038/s41598-017-02733-w. PMID: 28588220; PMCID: PMC546024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吃排糖藥導致泌尿道感染?!該如何避免】
-
2022-05-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148例 29死中16人未接種疫苗
國內今天新增6萬1697例本土個案,中重症個案新增148例,2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20多歲至90多歲,28人有慢性疾病史,其中未接種疫苗者共16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9%、中症人數為1269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324人,占0.04%。羅一鈞表示,新增29例死亡個案,其中一位100多歲女性,本身有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染疫後出現呼吸衰竭等而過世。年紀最輕為20多歲男性,有神經肌肉系統疾病,未接種過疫苗,使用呼吸器,合併呼吸衰竭情形,有簽署DNR而放棄急救,病程約一周左右。另有一名40多歲男性,染疫後合併敗血休克合併糖尿病和酮酸中毒,病程快,發病就診當天過世後檢驗出陽性;該個案未接種疫苗,羅一鈞表示,148例的中重症個案仍以年長者居多,其中重症有11例未接種疫苗、中症有57例未接種疫苗。
-
2022-05-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130例 最年輕僅20多歲、呼吸衰竭亡
國內今天新增6萬3964例本土個案,40例死亡個案,中重症個案新增130例,其中重症38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中重症個案年齡分布在20至90多歲,有許多有慢性病,最年輕為一名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這名20多歲男性有施打兩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系統,染疫後因呼吸衰竭、加重本身神經肌肉疾病而死亡;另外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有糖尿病跟慢性系統疾病,染疫後合併敗血性休克死亡,他沒有接種疫苗。羅一鈞說,一名40多歲也有神經系統疾病,一開始到急診求診,發現有代謝性酸中毒疾病,後來因為呼吸窘迫跟酸中毒過世,有接種二劑疫苗。羅一鈞表示,整體來講今天新增中重症個案,大多數是60歲以上,中症有20人沒接種疫苗、重症有14人沒接種疫苗。依照我國人口比,未接種疫苗比例少,但是中重症死亡個案中多數沒接種疫苗,呼籲大家接種疫苗,打疫苗會有較好保護力。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死亡40人有38人有重大疾病,18人有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大家都盡力治療,但最後不幸往生;有2人沒有重大疾病,以接種紀錄來看有15人沒打疫苗,且年齡偏大,超過80歲以上有超過22人,年齡都偏高。
-
2022-05-07 養生.聰明飲食
生酮飲食體重掉很快,但非人人都適合 專家曝4大危害要注意!
從減重的角度來看,酮體的生理效應包括:抑制大腦的食慾中樞、降低饑餓感,因此,會減少總熱量攝取。台灣肥胖醫學會監事、高雄榮總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潘湘如說明,認為,生酮飲食的確能在短期內,達到降低血糖、減重、減脂的效果,其中,體重迅速減輕的原因,是由於肌肉蛋白質分解、脫水。然而,肌肉不足將會導致基礎代謝下降,對減重是不利的;如果不搭配運動,甚至體重會反彈增加,而且生酮飲食也會增加許多健康風險。危害1:動脈硬化有些研究認為,生酮飲食可以降低體脂肪、增加好的膽固醇,也就是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但有些研究則持相反意見。潘湘如說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75%是從肝臟製造,25%來自於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為了維持自然恆定機制,食物中多吃了脂肪,肝臟就減少製造;不過,研究發現,人類的第19對染色體上,帶有Apo E4脂蛋白基因的人,排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會大幅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是將膽固醇運送至動脈,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會堆積在動脈血管內,就會造成動脈硬化,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的發生,也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會被稱為「壞膽固醇」。生酮飲食為了產生酮體,必須攝取大量脂肪,但是,並非所有的脂肪分解,都能產生足量的酮體,產生酮體的最佳來源是中鏈脂肪酸,大部分來自屬於飽和脂肪酸的椰子油,所謂的「防彈咖啡」,就是黑咖啡加奶油及椰子油。 危害2:胰島素不足生酮飲食模擬人體處於飢餓狀態下,所產生的生理變化,包括血糖及胰島素都會下降,而胰島素能增加肌肉組織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身體對血糖的利用。簡而言之,能將甲狀腺、性荷爾蒙等轉換成身體可利用的形式,因此,血液中胰島素不足,就會發生異常的生理變化。包括甲狀腺低下症狀,會出現疲倦、掉髮、肝功能異常;蛋白質分解,造成肌肉抽筋無力、情緒障礙;骨質代謝異常,會造成兒童成長發育遲緩、骨質疏鬆、骨折風險增加;女性則因體重下降及荷爾蒙不足,出現月經不規則,整體因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此外,在脂肪分解的過程中,可能造成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的增加,進而引發急性胰臟炎、心肌炎、心肌梗塞,電解質異常的話,則可能造成心律不整的情況發生。 危害3:酮酸中毒酮體有利尿、脫水的作用,代謝過程必須經由腎臟排出,在進行生酮飲食時,如果出現口渴、多尿,又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將造成增加腎臟負擔、腎結石的風險上升,血液酸性增加、電解質不平衡,就有可能造成酮酸中毒。酮體在血液酸性的狀態下,反而會傷害腦細胞,因此,酮酸中毒的跡象,包括噁心、嘔吐,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腹痛、頻尿、極度口渴等症狀,嚴重的話,恐會發生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嗜睡、昏睡,甚至是昏迷。 危害4:膳食纖維不足在生酮飲食中,包括飯麵、五穀根莖類、水果等低碳水化合物,都要嚴格限制分量,身體長期缺乏水果及全穀類,將會造成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群攝取不足,因此,容易導致疲倦、皮膚粗糙。膳食纖維不足,則容易造成便秘、腹脹、消化不良等腸胃症狀。此外,生酮飲食多攝取紅肉,也會增加大腸癌、乳癌的風險。延伸閱讀: 。168斷食、生酮減肥瘦很快? 醫示警「快速減重潛在危險」:嘴冒水果味完蛋了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
2022-05-04 養生.聰明飲食
起床就要來一杯 學會喝水才能水啦
炎炎夏日即將來臨,很多人都喜歡來上一杯冰冰的手搖飲,但大家都知道手搖飲的熱量不只會導致肥胖,對糖尿病患而言更是殺手級的破壞者。其實,任何飲料都比不上「水」的解渴,但要怎麼喝水也是有大學問。地球70%是由水組成,而人體也有70%是水做的。身體的每個代謝都需要水分的共同參與,然而「喝水」這件事,卻是生活在都市的我們,時常忽略的事情。「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琅琅上口的一句廣告台詞,感覺喝水的好處很多,但到底喝水有哪些好處?一、喝水是為了避免身體脫水,當身體發生脫水狀況是非常危險的,尤其在炎炎夏日,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就容易中暑,當身體產生脫水現象,會導致血液的黏滯度增加,一旦血液變得濃稠,血壓就容有升高。二、喝水可以增加新陳代謝,維持正常代謝及生理機能,比較不容易生病,也能減少對食物的渴望,避免肥胖。三、喝水是緩和緊張情緒的好方法,當精神不濟時,喝一口水也能稍微讓自己提起精神。什麼時候喝水比較好呢?一般建議起床時,先喝半杯溫水,可喚醒休息了一整晚的消化系統,雖然早晨起床,腦袋已開始慢慢甦醒了,但腸胃道還是處在睡眠狀態中,喝了溫水後,不僅能幫助早餐消化,同時能溫暖剛從被窩爬出來的身體,在冬天或寒冷的早晨可以避免感冒的發生。若是比較容易頻尿的人,建議在睡前3至4小時避免喝水,或是減少睡前喝水的量;當激烈運動後,也不宜馬上大量灌水,建議改以小口的方式,將水先含在嘴巴裡,再慢慢喝下去,防止喘氣時喝水造成嗆咳的危險。一般建議成人每天的喝水量,每公斤體重至少30ml,當然喝愈多對身體愈好,但不建議短時間大量飲水,當水分一下子攝取太多,會導致身體的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引發水中毒,因此建議每次飲水量不要超過800ml。要特別提醒的是,對於已經在血液透析的洗腎病友,則需要限制每天的水分攝取量,建議和醫師討論每天的建議飲水量,避免因為水分攝取過多,累積在身體裡排不出去,反而造成身體更大的負擔,得不償失。
-
2022-04-29 養生.健康瘦身
NG減肥「生酮飲食、水果減肥」上榜!專家教2種飲食法,溫和減不傷身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許多人開始煩惱經過冬季肥了一圈的肚子、大腿肉肉,再也藏不住了,但營養師提醒,一昧追求短時間快速減重而用錯方法,不但瘦不下來,反而傷身、傷心、傷荷包,更可能造成健康的損害。常見3大NG減重飲食模式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李孟穎指出,常見的NG減重飲食模式有:單一食物減肥法:例如咖啡減肥法、水果減肥法、只吃青菜減肥法等,因只攝取相同的極低熱量食物,初期體重會減輕,但減掉的大多是水份和肌肉組織,無法消耗脂肪,而體脂肪越高,代謝就會越慢,反不利於減重。當恢復正常飲食後,體重飛快回彈,可能比減肥前更胖。生酮飲食法:採用吃極少量醣類,但吃很多肉和油脂的飲食模式,會產生大量身體無法吸收利用的「酮體」,於排出體外時帶走大量水分、電解質,達到快速減重效果。由於是高脂飲食,容易誘發痛風發作、酮酸中毒、增加肝腎負擔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這個減重方式需有專業人士協助,不適合自己在家DIY。代餐減肥法:以熱量低的代餐取代正餐,短期間體重會減輕,但容易衍生空虛感或「我有吃代餐,下一餐可以稍微放縱」心態,反而吃更多、攝入更多熱量。營養師推薦「2種飲食法」溫和不傷身針對想健康減重民眾,李孟穎推薦2個溫和的減重飲食模式:1410斷食法:由於「168間歇性斷食」減重法,是一天之中禁食16小時,並將食物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但要空腹16小時,大多數人難以做到,因而衍生出「1410」斷食法。做法為空腹14小時,於10小時內完成進食。使用此法時需注意:1. 食物挑選很重要,應多選擇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及原型食物。2. 空腹容易攝入過多食物,要細嚼慢嚥7~8分飽就好。3. 提高每日飲水量,每公斤體重x40~45cc。442飲食法+211餐盤:三餐間隔時間4小時,早餐、午餐採正常餐食、晚餐採輕食。正餐的食物比例為1/4蛋白質+1/4澱粉類+1/2的蔬菜(211餐盤),輕食以液體為主,可於2小時內完成消化,如:豆漿、牛奶、清湯或沙拉不加醬,除了飲食控制外,仍須搭配喝水及運動。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李明輝表示,肥胖是國人的健康殺手,所以如何甩掉肥胖除了飲食控制之外、也要多運動,並且選擇正確的減重方式。減重飲食模式需持續才會看到效果,如果貪圖求快取巧,可能在執行過程中,因為痛苦而放棄,所以還是要在不偏離均衡飲食原則下,進行溫和的減重方式,才有可能讓減重事半功倍。【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3995】
-
2022-04-29 該看哪科.感染科
省兩千!6500劑黃熱病疫苗將屆效5月開放免費施打
因COVID-19國際疫情出國旅客減少,黃熱病疫苗使用量低,五月將有6500劑黃熱病疫苗屆效,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5月1日起至5月31日期間開放出國民眾免費施打。為使國內儲備疫苗能充分發揮效益,民眾可至國內32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等旅遊醫學門診,接種黃熱病疫苗,免收疫苗藥品費。自5月1日起至5月31日期間,如有接種該項疫苗需求者,請攜帶健保卡、護照(或影本)前往掛號,由醫師評估後接種,並開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黃皮書。若屆效疫苗如提早接種完畢,將啟用新批號疫苗並恢復收費,每劑新臺幣2152元。疾管署說明,黃熱病是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約為3至6天,典型症狀包括猝發性冷顫、頭痛、全身肌肉痛、噁心、嘔吐;部分患者在數小時至1天後進入中毒期,會有發燒、黃疸、蛋白尿及出血徵候,甚至出現肝臟或腎臟衰竭而導致無尿等情形。進入中毒期的病人7至10天內死亡率約20~50%。黃熱病目前並無特效藥物可治療,接種疫苗及落實防蚊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黃熱病疫苗保護力自接種日10日後生效,且終身有效,故不需例行追加接種。疾管署提醒,規劃前往非洲及拉丁美洲等黃熱病高風險地區的旅客,建議赴旅醫門診經醫師評估後接種黃熱病疫苗,並於黃皮書登載,以備入境國政府查驗。
-
2022-04-20 新聞.用藥停看聽
使用過量止痛退燒藥當心急性肝衰竭!教你正確使用使用過量,呵護你的小心「肝」
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的止痛退燒藥,除了單方,也常見於複方的綜合感冒藥。新冠疫情流行期間,打疫苗成為全民運動,它也是緩解疫苗引起的發燒、肌肉酸痛等不適的常用藥品。雖然是在藥局就買的到,安全性高的醫師藥師指示用藥,使用上仍應小心服用過量造成的「肝」傷害。使用劑量要小心,過量可能引起肝傷害日前新聞報導,有阿公餵五歲發燒的孫子一次兩顆退燒藥,連餵五次,結果男童嘔吐、無精打彩又嗜睡,緊急送醫才知道服用的是一顆500亳克的乙醯胺酚,造成過量中毒,肝功能指數上升,趕快使用解毒劑才救回一命。國內市售的乙醯胺酚劑型大多是500毫克一顆的口服錠劑,成人常用劑量是一次1顆,每次間隔4~6小時服用,每日最大劑量8顆,也就是4000亳克;另外複方的綜合感冒藥一顆含有乙醯胺酚成分100~500毫克不等。然而,前述案例男童一共服下5000亳克劑量,遠超過成人一天的最大劑量。兒童用藥多以體重換算建議劑量,乙醯胺酚的建議劑量為每次每公斤10~15亳克,24小時內不超過5次,以15公斤重的兒童為例,每次劑量大約是150~225毫克,約莫是成人常見500亳克錠劑的三分之一到半顆,使用更須謹慎,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未按醫囑或藥品標示,過量服用藥品造成藥害,無法獲得藥害救濟保障。乙醯胺酚是經由肝臟代謝,所產生的代謝物再進入腦血屏障,與大腦、脊髓的受器結合,由中樞神經產生止痛的效果。如果服用乙醯胺酚過量,或是肝功能下降時,肝臟就無法正常代謝,其代謝物反而會產生毒性,發生肝傷害,劑量愈大,毒性越大,肝損傷也愈嚴重。在歐美國家,乙醯胺酚過量中毒是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許多人是誤服兩種以上含乙醯胺酚的藥品(例如綜合感冒藥)導致過量。乙醯胺酚引起的肝傷害,進展通常是又快又急,在最初24小時內,會有噁心嘔吐、臉色蒼白、容易疲倦等症狀,但也有人亳無症狀。接著幾天,肝臟開始罷工,出現腹部疼痛、無法解尿等症狀,最明顯就是黃疸,皮膚和眼白發黃,小便顏色變深,像茶褐色。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使用止痛退燒或綜合感冒藥時,應看清楚藥盒外標示的主要成份,詳閱藥品說明書,避免過量或重複使用相同成份藥品,按醫師或藥師指示服用,一旦出現上述肝傷害症狀,應儘速就醫。有肝病或飲酒習慣要小心,謹慎使用保平安藥害救濟基金會曾經接到一件乙醯胺酚引起猛爆性肝炎的案例:40多歲王先生本身是B型肝炎帶原者,另外有糖尿病、高血壓的病史。因為發燒、急性鼻竇炎就醫,醫師處方乙醯胺酚、口服抗生素等藥品,數天後出現眼白變黃、食慾不佳、嘔吐等症狀,檢查肝功能指數飇高,緊急住院治療,兩周後才康復出院,診斷懷疑是乙醯胺酚引起的亞急性猛爆性肝炎。一般說來,若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服用乙醯胺酚,是相當安全,這個案例中的王先生也是按醫囑服用1 次1顆(500毫克),一天三次,但仍然不幸發生肝傷害。細查其原因,除了服用的藥品之外,本身的肝臟疾病或是急性感染的情形,也是可能造成肝傷害的危險因子。除此之外,併服酒精或其他可能引起肝傷害的產品,也可能提高風險。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肝疾患病人(例如病毒型肝炎或肝硬化等)、酒癮者、節食、營養不良,或服用來路不明中草藥、保健食品的人,服用乙醯胺酚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監測肝功能,留心肝傷害早期症狀。
-
2022-04-20 養生.聰明飲食
牛肉麵加酸菜小心高血壓、腦中風! 專家揭「地雷吃法」:小菜也藏陷阱
提到國民美食,牛肉麵總是榜上有名,牛肉麵攤遍布大街小巷,喝著熱騰騰的濃郁湯頭、軟Q的麵條,大口咬下肉塊令人相當滿足。而酸菜更是吃牛肉麵時不可或缺的配角,加入酸菜會讓牛肉麵的層次大幅提升,但是傳聞酸菜用腳踩踏的製作過程令許多民眾感到有衛生上的疑慮,這是真的嗎?酸菜大量使用鹽 延長保存期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陳佳祺營養師表示,酸菜屬於醃製蔬菜,大多使用芥菜曬太陽軟化加鹽脫水再使用重物壓出多餘水分,醃製過程會發酵產酸而具有特殊風味,頗受國人喜愛,但因製作過程中使用大量食鹽或粗鹽,利用高滲透壓使芥菜脫水,降低水活性,而使微生物生長受抑制以達到延長保存的效果。(推薦閱讀:他「喝光精華湯底」半夜進急診! 醫警告「10種人」要注意:有你嗎?) 酸菜屬高鈉食品 攝取過多恐中風雖然過程中會產生少量乳酸菌等益菌,但酸菜仍屬於高鈉食品,若攝取過量的鈉,可能會引發高血壓與代謝疾病,提高腦中風與心肌梗塞等風險,建議不要大量食用。(推薦閱讀:美國家衛生院警告「8種隱藏版高鈉食物」恐害血壓飆! 法式麵包、辣椒粉、蝦子都上榜) 小菜保存不當 恐致腐敗、發霉另外,走入小吃店請老闆來一碗牛肉麵並切一盤豆干等小菜是饕客們的最愛,陳佳祺指出,現代人經常外食,點碗麵後點盤滷味、燙青菜可使餐點更加豐盛,但部分麵店的酸菜多裸露在外,豆干小菜也多為室溫存放,收攤時才一起置於冰箱隔日再復熱開賣,而許多豆干等魯味為黃豆製品,其蛋白質及水分含量高,放置在常溫下易因微生物、細菌入侵而造成腐敗發霉等現象;因此,建議低溫保存(7℃以下冷藏或-18℃以下冷凍),或熱存(65度C以上)以維持食品安全。 (推薦閱讀:隔夜菜怕吃出食物中毒? 專家授「保存撇步」:不等涼就放冰箱) 注意商家環境 吃得安心又安全陳佳祺說,以食品衛生安全來說,的確是值得注意的問題。建議外食時挑選有信譽的商家購買,注意豆干等小菜的外觀與氣味,勿購買衛生環境不佳的商家產品,才能吃得安心又安全。(推薦閱讀:頂級A5和牛=一塊油! 營養師拆解「等級&油脂量」:你爆油了嗎?)延伸閱讀: ‧我吃的是重組肉嗎?與一般肉差在哪? 辨識「肉品真偽」秘訣曝光 ‧購買酸菜、福菜、菜脯小心二氧化硫殘留! 烹煮時這樣做 
-
2022-04-17 養生.聰明飲食
你以為是蔬菜但都是澱粉!營養師揭10種常被搞錯的食物
大家從小聽到大的「澱粉」,餵飽了我們之餘,也成了不少女星的瘦身黑名單。很多女星為了瘦身,會避免吃澱粉,只吃蔬菜。其實澱粉存在於很多食材中,我們不知不覺間已經吃下很多澱粉,我們常吃的香甜玉米就是典型的例子!植物不等於蔬菜 這些其實是澱粉營養師余朱青表示,想達到均衡飲食,需攝取6大類食物。包括有全榖雜糧類(包括米麥類、澱粉根莖類、豆類及果實類)、蔬菜類、豆魚肉蛋類、乳品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但余朱青要強調,「有些你以為吃的是蔬菜,其實是澱粉!」例如玉米、豌豆和紅蘿蔔組成的「三色豆」其中的玉米、豌豆就是屬於澱粉類,但是紅蘿蔔,是屬於蔬菜類。 另外余朱青提醒,不要以為:「只要是植物就是蔬菜」,像是蓮藕、南瓜、山藥、牛蒡,其實也是澱粉類;另外常見的還有菱角、玉米、地瓜、馬鈴薯、芋頭等,都是可以當成主食的澱粉類。減少吃醣類 有些菜沒節制吃會變胖余朱青表示,這些全殼雜糧類有些也是好的澱粉來源,富含一些營養素、礦物質等,像是玉米、地瓜。 但余朱青提醒,不要以為他們是優良澱粉就攝取過量。這些食物熱量仍然比蔬菜類高,在攝取時還是要留意份量。另外她看到很多在減脂的朋友,以為只要減少吃醣類,少吃主食減少澱粉攝取就好;其它食物就沒有控制份量地大吃。但有些菜不屬於蔬菜類,沒有節制的吃,反而吃進更多的熱量及醣份。她建議在減脂的朋友可別忽略這些以為是蔬菜,其實是澱粉類的食物。另外,一般的蔬菜100公克熱量大約18大卡。總碳水約2.4公克,不過像蔬菜的澱粉類,像是牛蒡100公克熱量84大卡,總碳水就有19.1公克。是蔬菜類的8倍。還有玉米的小時候玉米筍,它是屬於蔬菜類,玉米,則是全榖雜糧類,玉米的總碳水11.4克,玉米筍則是5.8克。蔬菜熱量低又容易有飽足感,是在減脂及注重飲食健康的朋友的好選擇。「在選擇蔬菜時可以判斷一下真的是蔬菜,還是澱粉。如果是澱粉類在攝取的份量上,就要拿捏。」▲余朱青表示,不是所有植物都是蔬菜,有很多可能是澱粉!(圖/截取自營養師余朱青FB)(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農委會公布「農藥殘留最多16種蔬菜」!吃下肚恐傷肝腎 營養師授「無毒洗菜法」 ·「這些蔬菜沒煮熟」吃下肚恐中毒! 生菜沙拉必加甘藍也在內
-
2022-04-10 新聞.健康知識+
為何自來水裡有特殊氣味?其實和預防傳染病有關
▍乘著水散播的傳染病 霍亂是一種經口傳染的疾病,若是將遭到感染者糞便汙染的水和食物吃下肚,就會染病。病原體霍亂弧菌是德國微生物學家柯霍(Robert Koch)在一八八三年發現的。霍亂弧菌所含的毒素會引發嚴重腹瀉和嘔吐,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死亡率可以下降至一一%,但未治療者的死亡率高達五○%,重症者甚至會在症狀出現數小時後死亡。在霍亂弧菌等病菌發現以前,不只是霍亂,大家普遍認為所有傳染病都是因為吸入骯髒的空氣—瘴氣(miasma,在希臘語中有「不純」「不潔」「汙染」之意)所致。歷史上曾出現過七次全球性霍亂大流行,無不造成大量死亡:‧第一次:一八一七年~一八二三年,於印度和孟加拉等地 ‧第二次:一八二九年~一八三七年,於歐洲、倫敦、北美等地 ‧第三次:一八四六年~一八六○年,於俄羅斯、亞洲等地 ‧第四次:一八六三年~一八七九年,於歐洲與非洲大部分區域 ‧第五次:一八八一年~一八九六年,於德國漢堡等地 ‧第六次:一八九九年~一九二三年,於歐洲部分地區和印度等地 ‧第七次:一九六一~,於印尼、東南亞、太平洋群島等地 一八五五年,麻醉學家約翰.斯諾(John Snow)明確證實了「霍亂並非由瘴氣引起,而是起因於水中所含的某種物質」。一八五○年左右,倫敦掀起了霍亂大流行。斯諾發現,霍亂致死率會因供應自來水的公司而異。喝到遭汙染自來水(取水口位於下游)的家庭,霍亂死亡率特別高,而瘴氣理論無法說明這種現象。斯諾在一八五四年、倫敦寬街爆發霍亂流行期間,一一造訪死者的住家、調查屋內的飲用水來源,並記錄在地圖上。分析相關分布狀況後,發現絕大多數的死者,都住在寬街中央那口手壓式幫浦水井附近。而離水井較遠的住家之所以染上霍亂,是因為家裡的孩子在水井附近的學校上學,或是曾到那一帶的餐廳和咖啡店消費,他們全都喝過那口井裡的水。奇妙的是,水井附近有一座擁有約七十名員工的啤酒廠,裡面竟然沒有人得到霍亂重症。斯諾仔細一查,才發現工廠的員工並不喝那口井的水,而是喝啤酒解渴。因此,在禁止大家從遭到汙染的井中取水後,霍亂疫情便順利獲控制。發生在十九世紀倫敦的一連串疫調,展現出「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所謂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就是觀察群體、探討感染者與非感染者的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的差異,並釐清傳染的主要原因。幾年後,證明了倫敦寬街水井的堆肥汙水坑中混入了霍亂患者的糞便,而汙水坑距離水井只有短短九十公分。▍傳染病促進上下水道的發展 直到中世紀晚期,家庭汙水都是直接排放到路上或道路中央的水溝,多次引發鼠疫和霍亂等傳染病流行,每一次都造成大量民眾喪生。到了十六世紀,各國終於開始重視維護市民生活環境的衛生,並逐漸推動小規模的上水道工程。一五八二年,在倫敦橋上建造了水車驅動的幫浦,引入河水,並配送到家戶做為民生用水;但橋下的泰晤士河因為船運頻繁,河水總是汙濁不堪。 到了十九世紀,蒸氣幫浦、輸水用的鑄鐵管及淨水裝置(以砂石等進行人工過濾的裝置)問世,能淨化水質,並透過幫浦輸送至各地的大規模近代水道才終於整頓完成。歐洲最早的公共給水,出現在一八三○年的英國倫敦,而發生在一八三一年的霍亂流行,也促成了倫敦下水道的發展。但好不容易整頓了下水道,卻只是將汙水直接排放到河裡,不但使得河川越來越髒,甚至到了無法做為工業用水的程度。從一八六一到一八七五年,泰晤士河兩岸建造了與河川平行的水路以排放汙水,卻依然無法遏止下游汙染。 一八四八年,德國漢堡成為第二個發展下水道的城市;進入十九世紀後半,德國和法國各大都市都建造了下水道。此外,還發明以類似噴泉的方式,在下水道管線噴上一層「過濾材料」,利用形成於表面的菌膜來分解穢物,以及現代汙水處理場採用的「活性汙泥法」(利用含有好氧生物的汙泥來分解有機物與無機物的汙水處理法)。 時至今日,雖然傳染病已逐步改善,但世界各地仍有許多人無法取得安全的飲用水,不得不喝含有霍亂、斑疹傷寒、痢疾等病原菌的水,或是普遍存在於環境中、砷含量超標的水。 即使進入二十一世紀,每年仍約有五二.五萬名未滿五歲的幼兒因腹瀉而死亡,原因在於不衛生的環境和遭到汙染的水,但只要改善用水相關的衛生條件,便可有效預防傳染病的發生。此外,因為飲用遭到砷汙染的地下水而導致慢性砷中毒的案例,在印度、孟加拉等地仍時有所聞。▍自來水裡的特殊氣味水是傳染病的一大媒介,飽嘗傳染病之苦的人們終於認知到「水經過消毒後再供給」的重要性。十九世紀末,英國、德國、美國開始試著在自來水裡添加含氯藥劑。到了二十世紀,關於以氯消毒的研究越來越多。這種含氯的藥劑原本是傳染病出現時,供緊急使用的消毒劑,不過後來比利時和英國開始持續使用;到了一九一二年,德國發明了加氯殺菌機,各國才開始普遍採用氯消毒法。目前的自來水在經過一定處理後,會在出廠前加入氯或次氯酸鈉,並規定水管末端的餘氯濃度必須合乎一定「安全且有效」的標準,才能配送至各用戶。為什麼必須要求餘氯的濃度呢?因為它也有消毒的效果,可以確保水質。餘氯的成分是氯和水反應所形成的次氯酸(HClO),以及離子化後的次氯酸離子(ClO-),擁有很強的氧化力。遇到由碳和氫等元素組成的有機物(如細菌和病毒),餘氯可以和它們產生反應,並將其中所含的部分碳和氫變成二氧化碳和水,藉此達到殺菌作用。而且,只需要非常低的濃度(最多只有足以影響人體健康濃度的千分之一),餘氯就可發揮殺菌效果,對人體的健康影響也很低。※ 本文摘自《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作者:左卷健男 譯者:陳聖怡出版社:究竟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02/01
-
2022-04-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A」補眼睛兼抗氧化!醫師、營養師教你三餐食物這樣吃,不會再缺維生素A
「吃胡蘿蔔顧眼睛」的觀念我們在餐桌上從小聽到大,這確實是其來有自,因為胡蘿蔔當中的beta-胡蘿蔔素能轉換成維生素A,是維持正常視力的必要營養素。不過維生素A除了護眼,對身體的重要性還有哪些?為什麼我們在市面上比較少看到主打維生素A的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這篇文章會解釋維生素A對健康的影響,同時也會說明日常飲食裡有哪些攝取維生素A的選擇,以及比起缺乏維生素A,我們反而得更注意「過量」的風險。維生素A是什麼?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也稱維生素A、Vitamin A,以多種型態存在,如視網醇、視網醛、視網酸、視網酯等。維生素A在腸道中被吸收,且90%以上會被轉化成視黃酯的形式儲存在肝臟中。維生素A的好處1. 維持在暗處視覺,幫助視網膜的修復2. 維持上皮細胞的完整性,維持皮膚、毛髮與黏膜健康3. 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4. 維持正常生殖功能5. 抗氧化,能中和有害的自由基,增強身體抵抗力所以如果缺乏維生素A,會造成夜盲症、掉髮、皮膚乾燥、毛囊角化症、乾眼症、結膜或角膜軟化潰瘍、骨骼無法正常生長、牙齒及牙齦受損、免疫力下降等等症狀。不過就目前台灣的生活水準,一般人不太容易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發生。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有哪些?1. 動物肝臟(豬肝、雞肝、牛肝、鵝肝、鴨肝等等)2. 魚肝油(魚肝油與魚油是不同的,「魚油」負責補充 EPA 和 DHA)3. 蛋黃4. 乳製品5. 深綠色及深黃色蔬菜。維生素A主要來自當中的「β-胡蘿蔔素」,包括:- 地瓜(甘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與其他種類的地瓜相比,「紅肉地瓜」每100公克熱量最低,還含有最大量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C。- 胡蘿蔔- 黑豆- 菠菜- 空心菜- 油菜- 南瓜- 櫛瓜6. 水果。雖然維生素A在蔬菜中的含量通常比水果豐富,但有幾種水果也含些許維生素A:- 芒果- 葡萄柚- 瓜類水果(哈密瓜、西瓜、木瓜)維生素A的每日攝取量要多少才夠?根據衛福部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不同年齡的每日維他命A攝取各有上限:- 3歲以下:600微克- 4-9歲:900微克- 10-12歲:1700微克- 13-15歲:2800微克- 一般成年人與孕婦:3000微克每天吃五份蔬果,即可提供成年人約50%至65%的維生素A建議攝取量,所以通常只要均衡飲食,就不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情形;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建議,每日吃一小條或大的胡蘿蔔半條,就能補充最適量的維生素A。基本上一般人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A的營養品,尤其是內臟類,像鵝肝、豬肝等等,一天吃一小口就超標了。維生素A攝取過量也會「中毒」因為脂溶性的維生素A無法隨著多喝水排出體外,維生素A攝取過量超過六個月容易產生中毒症狀,可能對肝臟、骨骼及腦部造成損害。衛福部食藥署強調,長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魚肝油或服用高劑量補充劑才是造成維生素A中毒的主要原因,所以也提醒看到維生素A、D對成長有益的家長就希望為孩子補充營養,但不代表維生素A攝取愈多愈好,相關食品應擺放在小朋友不易取得的地方以免誤食過量而中毒。維生素A攝取過量出現的症狀包括:1. 噁心、嘔吐2. 頭痛3. 暈眩、視力模糊4. 肌肉不協調5. 毛髮脫落6. 皮膚乾燥7. 中樞神經效應8. 腦脊髓液壓力增大9. 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10. 肌肉無力11. 骨骼疼痛或骨質流失12. 嗜睡或易怒13. 新生兒出生缺陷那到底要怎麼吃維生素A 呢?大原則就是不偏食,避免大吃內臟類,就能滿足身體對維生素A的需求了。資料來源:吃維生素A 也會中毒?聽說胡蘿蔔(紅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是真的嗎?維生素A、D多吃比較好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
-
2022-04-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高齡產婦占3成 為求子花200萬安胎
● 晚婚晚生成趨勢,高齡產婦增早產風險● 每年近兩萬名母嬰陷安胎危機● 政府宜重視母胎安全及治療權益少子化已成國安危機,願意生孩子的婦女有三成是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早產的比率也逐年增加,由於健保給付的第一線安胎藥副作用過大,食藥署要求加註警語,婦產科醫師認為,應盡快給付更好的安胎藥成為第一線選擇。「為了要生下健康的寶寶,一位懷孕23周的婦女,寧願花200多萬元安胎到34周,一天近兩萬元的安胎藥費用,對想生孩子的媽媽來說壓力很大,政府應該給願意生子的女性一個機會,至少能好好安胎,減少早產的併發症。」這是已接生快40年的台大醫院產科主任李建南的心聲。自費安胎藥 得花上大筆鈔票李建南指出,現在若要選擇比較安全的安胎藥催產素受體拮抗劑必須自費,一次安胎費用平均達5、60萬元。「我常告訴懷雙胞胎的媽媽,懷孕24周後可以休息了,不然不只有早產的風險,住院安胎還得花大筆鈔票。」現行安胎藥 僅台日一線使用為何如此?原因在於現今健保給付的安胎藥β-agonists(短效型乙型受體素類)副作用太大,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指出,這個藥物會有肺水腫、心悸、血糖上升等副作用,全球只有日本及台灣列為第一線治療。黃閔照說,曾經遇過有準媽媽用了短效型乙型受體素類安胎藥產生肺水腫住加護病房、也有因高血糖產生酮酸中毒的個案。他無奈地說,「有些醫師會避開使用此藥物,改選擇鈣離子阻斷劑及硫酸鎂當成安胎藥,但這些藥物又屬於適應症外的使用,且副作用也不少。」台灣高齡產婦占三成,每年有近兩萬名小於37周的早產兒會經歷安胎的危機中。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指出,尤其人工生殖個案逐年增加,懷雙胞胎的比率高達3%至4%,早產的機會更高,且母親心肺壓力更大,醫院會以催產素受體拮抗劑來安胎,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早產對胎兒的影響幾乎是全身性,每年產生的相關醫療費用高達數億元。蕭勝文認為,胎兒在22周到28周是需要積極住院安胎的時間,研究指出,該時期每延遲分娩一天,胎兒存活率就可以增加3%。台灣少子化 更該護母胎安全黃閔照指出,新生兒人數已大減25萬人,減少的生產醫療支出,應該要回饋到準媽媽身上,希望催產素受體拮抗劑能獲得健保第一線給付,讓孕婦能在安胎前48小時使用,不只增加搶救胎兒肺部成熟的機會,也讓媽媽有較健康的身心狀況。
-
2022-04-03 養生.聰明飲食
改吃糙米飯為何血糖控制還是不佳?一圖看懂澱粉類食物如何代換
現代人講究養生,不少人常常為了該吃麵好?還是吃飯好?糾結不已。衛福部金門醫院營養科主任李嘉根表示,其實吃飯或吃麵都一樣好,最重要是吃進去的量及是否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不可只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種食物不吃。吃起來粉粉的、有飽足感的澱粉類,都歸屬全穀雜糧類。依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食物代換表」,飯跟麵在「每日飲指南」歸類為「全穀雜糧類」,李嘉根說,一般正常成年人每日可吃1.5~4碗,依每人身高、體重、活動量等有所不同。要注意的是每日總攝取量,而不只是每餐的進食量。李嘉根說,全穀雜糧類以前稱為主食類或五穀根莖類,但這樣說民眾多半不易理解。在營養衛教時,通常會說「凡是吃起來粉粉的,且吃完有飽足感的」都是,簡單來說就是「澱粉類」。每份全穀雜糧類可提供蛋白質2公克、醣類15公克、熱量70大卡,主要功能是提供熱量而非蛋白質,做為熱量來源。所以,一般人聽到需控制體重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減少吃澱粉類、甚至不吃。「飯吃很少了,怎還瘦不下來?」多是搞不清份量與食物代換原則。李嘉根說,在營養衛教時,常聽到民眾發問:「我飯吃得很少、已經改吃糙米飯了,為什麼血糖還是控制不好?」;「我飯吃得很少,且每天運動,為什麼還是瘦不下來?」。仔細詢問飲食內容後,發現有不少NG行為,例如:1.一天只吃一碗飯,但用的是吃牛肉麵的碗。2.沒有吃白米飯,但是每餐吃超過一碗的糙米飯或是兩碗粥。3.早餐土司夾蛋或饅頭1大顆。所謂「碗」的大小,會因每個人使用習慣而不同,在食物代換表中的「碗」,簡單來說就是常見吃飯用的小碗,而不是吃牛肉麵的大碗公。到底每餐吃多少澱粉才恰當?李嘉根說,以一般成年人正常的活動量、工作量,且體重沒有特別高、也沒有特殊疾病的情況下,每人每餐約可吃7分滿到1碗飯,或是粥、麵等1.5~2碗。完全不吃澱粉,脂肪無法完全代謝,當心酮酸中毒。也有人問,可不可以完全不吃「澱粉類」?答案是不可以。李嘉根說,因為身體在脂肪代謝過程中,必需要有醣類,如果缺乏醣類,脂肪無法完全代謝而產生酮體,過多酮體會造成「酮酸中毒」,常見於糖尿病患在血糖控制不佳下,因人體無法使用體內葡萄糖,進而代謝體內脂肪做為身體的能量來源,也會發生在刻意不吃澱粉的不當減重情況下。全穀雜糧類食物口感不佳,可用漸進方式添加食用。因此,營養師最推薦吃全麥、雜糧、全穀類。全麥、全穀為整顆穀物經過加工精磨成細粉,而完整穀物包含:麩皮、胚芽、胚乳,所以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E、鉀、鎂、鐵、鋅、纖維等,可以有較多的飽足感。但全穀雜糧類的食物通常口感不佳,部份民眾接受度不高。建議一開始可以用一半的白米加一半的糙米或胚芽米來烹煮,慢慢再減少白米的比例。要提醒的是,如果有血磷控制問題(如腎臟病患者),不適合食用全穀雜糧類,反而建議要吃白米飯。若需控制蛋白質攝取量,就要選擇冬粉、米粉或是特殊的低蛋白米,因為它們的蛋白質含量較少。麵包族的選購建議1. 選擇真正全麥(穀)或雜糧麵包,全穀成分應佔配方總重量51%(含)以上。2. 注意營養標示中的熱量、反式脂肪含量、鈉含量。3. 原料配方越單純越佳,避免吃下過多食品添加物,如防腐劑、乳化劑等。4. 若無食品標示或營養標示時,盡量選擇無內餡、外觀無油油亮亮、無濃郁香氣、咬起來口感較差或有乾澀感的麵包。● 雖然全麥(穀)或雜糧麵包相對健康,但還是要注意進食量,避免攝取過多熱量。諮詢╱金門醫院營養科主任李嘉根
-
2022-04-01 新聞.用藥停看聽
成人退燒藥減半 孩子服用仍中毒
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都珍貴,但當孩子發燒、身體不適時,若沒有醫師指示,隨意將成人用藥減半給孩子使用,恐造成不可挽回後果。日前一名五歲男童發燒,長輩誤拿高劑量普拿疼(成分為乙醯胺酚)給男孩吃,造成中毒,引發肝功能失調,送急診搶救才救回一命。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該名男童體重僅19公斤,長輩誤拿二顆500mg普拿疼給他吃,其實男童只要吃二顆80mmg劑量即可,男孩吃了高劑量因此出現嘔吐、無精打采、嗜睡等狀況。乙醯胺酚中毒嚴重恐會引發肝衰竭死亡,因孩童肝指數飆高,後續醫師用解毒劑緩解才救回孩子。台灣兒科醫學會表示,報載有356項年用量低於5000人的指示用藥即將研擬不給付,包括兒童常用化痰藥、鼻塞藥、腸胃用藥等,恐影響兒童用藥安全,呼籲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完整評估、適當用藥、精準劑量」才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關鍵。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孩子許多症狀需要分辨原因,像腹瀉,有可能是感染性腸胃炎、也可能是腸道吸收異常引起、腸道敏感等,腹痛、嘔吐背後原因更是五花八門,需要專業醫師鑑別對症下藥。誤用止瀉藥案例連醫療人員都可能發生。李宏昌舉例,一名其他科別醫師的孩子剛滿月,因為拉肚子而給半顆止瀉藥,結果孩子嚴重腹脹,緊急送急診處理。他提醒,若健保屆時不給付用藥,讓民眾到藥局輕易購得,恐增加用藥風險,應由醫師診斷、給予處方。吳昌騰說,兒童腹瀉有時是為了排除壞菌,兒科醫師治療上多採用溫和方式,像補充水分、少量多餐,或用益生菌、溫和腸道吸附劑等,將水分或致病物吸附隨大便排除,若孩子誤用成人止瀉藥,反讓病情惡化,過去曾有孩童誤吃成人止瀉藥造成腸破裂,十分嚴重。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一般感冒藥含有多種成分,某些不適合孩子使用,因孩童代謝系統尚未發育完成,代謝速度緩慢恐在體內蓄積,增加副作用產生。基層兒科醫師洪佑承認為,八成的小朋友看診需用藥指示用藥,且現代許多父母雙薪、孩子托育,孩子用藥必須有醫師把關,若取消給付不合適。
-
2022-03-31 該看哪科.兒科
孩子發燒長輩急找藥餵 慘釀嘔吐、嗜睡「普拿疼中毒」
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都珍貴,但當孩子發燒、身體不適時,若在沒有醫師指示下,隨意將成人用藥減半給孩子使用,恐造成不可挽回後果。日前一名5歲男童發燒,長輩誤拿高劑量普拿疼給男孩吃,造成普拿疼中毒,引發肝功能失調,送急診搶救才救回一命。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該名男孩體重僅19公斤,長輩誤拿2顆500mg普拿疼給男孩吃,但男童只要吃2顆80mmg劑量即可,男孩因此嘔吐、無精打采、嗜睡等,普拿疼中毒嚴重恐引發肝衰竭死亡。因孩童肝指數飆高,後續醫師用解毒劑緩解才救回孩子。臺灣兒科醫學會今舉辦記者會,表示報載有356項年用量低於5000人的指示用藥即將研擬不給付,包括兒童常用化痰藥、鼻塞藥、腸胃用藥等,恐影響兒童用藥安全,呼籲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完整評估、適當用藥、精準劑量」才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關鍵。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孩子許多症狀需要分辨原因,像是腹瀉,有可能是感染性腸胃炎、也可能是腸道吸收異常引起、腸道敏感等,腹痛、嘔吐背後原因更是五花八門,需要專業醫師鑑別對症下藥。誤用止瀉藥案例連醫療人員都可能發生。李宏昌舉例,一名其他科別醫師的孩子剛滿月,因為拉肚子而給半顆止瀉藥,結果孩子嚴重腹脹,緊急送急診處理。他提醒,若健保屆時不給付用藥,讓民眾到藥局輕易購得,恐增加用藥風險,應由醫師診斷、給予處方。碰上嬰幼兒腹瀉,不少照顧者憂心孩子脫水,直接拿大人用的止瀉藥洛普拉膠囊,給9個月大、體重9公斤的小孫子吃,還自行調整用藥,一次吃半顆、吃4次,導致小孩肚子脹,麻痺性腸梗阻、嗜睡和噁心嘔吐等症狀,急診後續找出腹瀉原因,原來是沙門氏菌腸胃炎併發腸阻塞。吳昌騰說,兒童腹瀉有時是為了排除壞菌,兒科醫師治療上多採用溫和方式,像補充水分、少量多餐,或用益生菌、溫和腸道吸附劑等,將水分或致病物吸附隨大便排除,若孩子誤用成人止瀉藥,反讓病情惡化,過去曾有孩童誤吃成人止瀉藥造成腸破裂,十分嚴重。基層診所兒科醫師麥建方表示,「指示藥」是指不需醫師開立,自行到藥房可購得的藥物,在美國地廣就醫不便、且費用昂貴下,指示藥有其需求及必要,但台灣就醫方便,尤其兒童、青少年病症一定要經過醫師診斷再決定治療方針,且看診時也能把關其他安全議題。曾有一對父母帶孩子來看燙傷,但燙傷部位不合理,兒科醫師察覺有異,將此案轉至長庚兒少保護中心立案,該對爸媽本想換另一間診所拿燙傷藥,因已立案限制,必須前往兒少保護中心看診,經醫師評估才驚覺是兒虐事件,照X光檢查發現,6個月大的孩子竟有2處受虐痕跡。麥建方表示,兒科醫師看診時間,是接觸孩子的珍貴時間,像這名孩子2個月大時臉上有燙傷、6個月大出現網狀性燙傷,這些都不能不重視,若家長只是簡單去藥局買燙傷藥,「國家安全網就破了!」呼籲兒童指示用藥仍需醫師開立。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一般感冒藥含有多種成分,某些不適合孩子使用,因孩童代謝系統尚未發育完成,代謝速度緩慢恐在體內蓄積,增加副作用產生。基層兒科醫師洪佑承認為,8成的小朋友看診需用藥指示用藥,且現代許多父母雙薪、孩子托育,孩子用藥必須有醫師把關,若取消給付不合適。
-
2022-03-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降低內臟脂肪,跟治療或預防糖尿病,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FB粉絲專頁表示,以往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胰島細胞的損傷,但在2020發表的一篇文獻指出:「脂肪對胰臟是有毒性的,逆轉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減少肝臟和胰腺內的脂肪。」「胰島細胞」其實是被肥死的「許多人在減重前抽血檢查,常意外發現有糖尿病的問題,有些人甚至空腹血糖超過300,糖化血色素超過10,必須開始服用糖尿病的藥物。」蕭捷健表示,根據2018年就有研究指出:體重減少0~5公斤,有7%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5~10公斤,有34%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10~15公斤,有5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5公斤,有86%逆轉糖尿病 蕭捷健也發現,體重下降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就再也不需要吃糖尿病的藥物了。所謂減重,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糖尿病的病人,若用一句話解釋糖尿病,他說:「人體就像是手機,因為你一直在充電(吃),最後就把電池充壞了。」我們是怎麼把這顆電池搞壞的呢?蕭捷健說明,脂肪肝(肝臟)和糖尿病(胰臟),是2個惡性循環的轉輪,一路把我們帶往不可逆的糖尿病併發症、和重度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由於肝臟受損後,處理脂肪微粒的功能會出問題,血管中產生更多的VLDL微粒膽固醇,導致血栓和中風。第1圈:肝臟循環1. 過多熱量攝取我們吃了碳水化合物,這些醣類必須在肝臟或肌肉裡轉換成肝醣儲存起來,稱為肝醣,這個過程需要胰島素的作用。肝糖的儲存空間是有限量的,肝臟的肝糖儲存量大約為300~400卡,肌肉的肝糖儲存量因人而異,可多達1,200卡以上,看你肌肉多不多。2. 肝臟脂肪增加肝糖儲存空間滿了之後,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沒地方擺,只好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在肝臟就形成了脂肪肝。碳水轉換成脂肪儲存比較費力,需要胰島細胞更用力地分泌胰島素。3. 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降低血糖肝臟塞滿了脂肪後,會感到憤怒:「你再塞我就要壞掉了!」於是開始對胰島素的指令已讀不回,血液中有更多的葡萄糖無法轉換成脂肪儲存。4. 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只好加班分泌更多胰島素,強行把葡萄糖變成三酸甘油脂,於是血液裡有更多的VLDL極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脂肪肝越來越嚴重。第2圈:胰臟循環1. 胰島脂肪過多由於血液裡有過多的三酸甘油脂,這些脂肪對胰腺是有毒性的,脂肪會造成胰島細胞去分化。研究發現,有些人在胰腺脂肪含量超過5%的時候,就患有2型糖尿病了。2. 胰島素反應變差餐後的血糖降不下來,導致更高的血糖,和更多的血脂肪。初期胰島細胞還能代償,當胰島脂肪累積到一個程度,胰島細胞就被肥死了,這也就是糖尿病的開始。3. 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 甚至糖尿病,導致脂肪肝的情況更嚴重。4招改善脂肪肝,逆轉糖尿病回到源頭,最重要的第1步,就是解決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肝醣滿載的問題。吃下去的澱粉都變成肝糖儲存起來,不要滿出來變成油脂,內臟脂肪就會開始變少,還沒被肥死的胰島細胞也會慢慢復活,胰島素的功能也會回復。已經有糖尿病的人,可能胰島素阻抗相當嚴重,肝糖明明還有空間,卻怎麼都存不進去,這種情況,就要使用藥物治療了。蕭捷健建議,可透過以下方法逆轉糖尿病:1. 充電80%就好為了肝臟的胰島素阻抗,每個人能吃的澱粉量,根據肝糖的儲存量,有一定的額度。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減糖。突然完全不吃澱粉,3餐藥物繼續使用,可能會導致低血糖或酮酸中毒。可以先把米飯切換成低GI的澱粉,例如綠豆,地瓜,糙米等,再開始減量,可能一天400到600卡左右的澱粉就好。當你不把肝糖的儲存空間都填滿(電池不要充飽電),內臟脂肪就會開始燃燒。順帶一提,果糖和酒精會直接在肝臟變成脂肪儲存,就像是給二重轉輪上油一樣(真的是油啊)。2. 夠長的空腹時間不管吃什麼東西,都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就算吃肉也一樣。 要讓胰臟有時間休息, 建議一天至少可以空腹12~16個小時,但也不需要空腹過長的時間,以免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3. 改善肌肉的胰島素阻抗講白話,就是要運動。不管是重訓或有氧都能提昇肌肉使用肝糖的能力,而運動要像約會一樣,找一個做完還想要下一次再做的運動就可以了。蕭捷健強調肌力訓練的好處,除了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還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的問題,日後肝糖儲存空間增加,可吃更多澱粉也不變胖。4. 吃太多油脂也會糖尿病很多人都覺得吃澱粉會胖,不知為何就覺得吃肥肉不會胖。事實上,肥肉在腸道消化分解到最後,會成為脂肪酸在小腸吸收,最後運送到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 吃太多澱粉,超過肝糖的儲存量, 這些葡萄糖會被轉化成脂肪; 但是吃下去的脂肪,就是脂肪。 就算進行生酮飲食,狂吃肥肉吃到飽,也會造成胰臟細胞的脂肪中毒,造成糖尿病和三高。飲食,還是要盡量以蔬菜,瘦蛋白,抗發炎的油脂為主。已經有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人,要逆轉這些問題,需要不少的時間和努力。蕭捷健提醒,「我們投資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事業上,但卻不願意花相應的時間在自己的健康上, 等到發現問題這麼嚴重, 反而要花更多的心力和金錢去找回健康,不是很不划算嗎? 」【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
2022-03-27 寵物.照顧指南
餵寵物吃巧克力、海鮮很母湯!獸醫師:吃「1食物」就夠了
許多人家中都有養寵物,其中以貓、狗是大家最常飼養的,人們飼養寵物多半是為了興趣和陪伴,但是往往因為忙碌與一時的疏忽影響了寵物健康安全問題,像是拿巧克力給狗吃、讓貓咪吃生肉等,都會造成貓狗腹瀉。開業動物診所獸醫師楊孝柏表示,給寵物吃專屬的飼料是最好的。寵物腸胃疾病7成由飲食不良引起一般民眾帶寵物來就診,有7成的原因是飲食不良所引起的腸胃疾病,這些都與飼主習慣給寵物餵食人類吃的食物有關;獸醫師楊孝柏表示,貓咪與狗都要盡量避免給牠吃巧克力、洋蔥、蒜頭、海鮮、葡萄、檸檬等,因為這會引發腹瀉、甚至死亡,更要避免多油多鹽的食物,餵食蘋果則沒問題。另外像是晚餐後,常有飼主將剩菜剩飯給寵物食用,獸醫師說這是不正確的,因為貓狗的腸胃與人類不同,而人類的食物經過烹調後,對寵物來說都太油膩,且會造成貓狗攝取太多鹽份,嚴重的話還會引發中毒。只要給貓狗吃飼料就行至於民間有些說法,認為給狗吃雞胸肉後能使毛色更亮,給狗吃生肉能長得更健壯等說法,獸醫師楊孝柏建議,其實只要給貓狗吃飼料就行,如果飼主想要讓貓狗更健康,市面上有許多配方飼料,專門為特殊貓狗設計。比方針對新生小狗小貓均衡發展的配方飼料,或是幫助熟齡貓狗維持心臟健康的配方飼料,還有許多關於體重控制、口腔保養、敏感腸胃、敏感皮膚、均衡發展等配方飼料的選擇。(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為:想讓寵物更健康 獸醫師:別餵食巧克力、海鮮)(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為:想讓寵物更健康 獸醫師:別餵食巧克力、海鮮)延伸閱讀: 。別以為貓咪沒情緒,家裡多一隻小貓爭寵,老貓越來越瘦得了這種病 。給狗狗啃骨頭小心造成嚴重便秘! 飼主常犯的「餵食NG觀念」...你中了嗎? 。太忙沒空遛狗 在家玩「你丟我撿」也OK 。主人吃太油太鹹 寵物也跟著罹患高血壓 
-
2022-03-24 養生.聰明飲食
馬鈴薯變綠千萬別吃!網友分享誤食經驗:又吐又拉、昏迷到隔天
馬鈴薯雖然營養美味,然而馬鈴薯容易碰上發芽、變質等等的問題,此時若是食用馬鈴薯,就有著高度食物中毒的風險,甚至還可能因此喪命。最近日本社群網站上,就掀起了關於變質馬鈴薯的一番討論。根據日本媒體「ラジトピ」報導,日本twitter網友「htn_saya」最近分享,表示他最近想來做點洋芋片吃,卻發現家中的馬鈴薯變成了奇異果般的黃綠色,且味道聞起來也怪怪的。於是他上網查詢一下,發現大家都說這樣的馬鈴薯已經不能吃了,否則最糟會有喪命的風險。ジャガイモでチップス作ろうと思って剥いてたらまるでキウイのような色してた 母親は食べれるというけどなんか危険な香りがしていちおネットで調べたら「食べるな」って書いてあった 「最悪死ぬ」って書いてあった pic.twitter.com/cYWBuurkZ0— SAYA.super7 (@htn_saya) March 12, 2022 有些網友也紛紛以自身的慘痛經驗回應「吃完後過了30分鐘左右就會冒冷汗跟狂吐,眼冒金星接著渾身無力,運氣好的話會這樣昏迷到隔天才醒來」、「之前吃過像這樣子的馬鈴薯,一整個晚上又吐又拉的」、「我家人一直流傳著要是硬吃這種馬鈴薯,就會四個小時都在跑廁所」。由於馬鈴薯綠化的狀況時而發生,「一般財團法人薯類振興會」的理事長矢野就呼籲,表示在馬鈴薯綠化的同時,會產生名為「茄鹼」的毒素。若是不小心茄鹼攝取太多,人體就會出現肚子痛、虛脫、暈眩、下痢等中毒症狀。建議在購買馬鈴薯後,最好放置在陰暗涼爽的地方保存,避免陽光的照射。若是出現苦味等怪味,就必須立刻停止食用。
-
2022-03-21 養生.聰明飲食
苦瓜控血糖、降血脂!怕苦要選綠色或白色?營養師授4招降苦味
俗話說,「苦中苦人上人」,你能吃苦嗎?你知道為什麼苦瓜會苦嗎?要怎麼去除苦味呢?白色內膜 苦瓜苦味來源營養師高敏敏表示,苦瓜之所以會苦,是來自它的白色內膜,內膜裡面含有葫蘆素,苦雖苦卻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幫助消除疲勞、減緩老化;另外,苦瓜還含有苦瓜素,在烹調的時候會產生甘苦味,所以吃起來才會苦苦的。苦味排行 營養價值豐富而苦瓜也分很多種類,高敏敏指出,最苦的是顏色最深的山苦瓜,再來是顏色翠綠的綠苦瓜,而白苦瓜的苦味最低,不過三者營養價值都非常豐富:‧維生素C:苦瓜可說是瓜中C王,含豐富維生素C 幫助減少心血管疾病、維持免疫力、養顏美容。‧膳食纖維:苦瓜的膳食纖維幫助調整血糖、血脂。‧抗氧化物:像是葫蘆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減少老化及疲勞、幫助消化吸收。降低苦瓜苦味 4方法跟著做雖然苦瓜的好處講不完,但是大家害怕它的苦味也是事實,那要如何才能降低苦瓜苦味呢?高敏敏分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除苦味來源,也就是去將苦瓜籽時把內膜刮乾淨,或料理前先汆燙可降低苦味,同時也能保持脆度;此外,苦瓜顆粒越小、顏色越深越苦,所以怕苦的人可以選擇顆粒較大的白苦瓜,再者就是切薄片冰鎮,可以降低苦味感。延伸閱讀: ·絲瓜苦苦的可以吃嗎? 5原因會產生葫蘆素!小心脫水、腹瀉廁所跑不停 ·「這些蔬菜沒煮熟」吃下肚恐中毒! 生菜沙拉必加甘藍也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