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Omicron變異株
共找到
746
筆 文章
-
-
2022-12-29 焦點.元氣新聞
百日咳傳染力比新冠更高!國高中生入學前應補打重啟防護力
「日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佈今年首例百日咳群聚事件,1名10多歲國中生確診,防疫單位匡列接觸者48人,可見百日咳擴散能力驚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部徐仲豪主任提醒:「百日咳疫苗的保護時效約為10年,建議青少年族群11歲以後就應追加補打百日咳三合一疫苗,避免自身感染,或是將疾病帶回住家衝擊家中免疫力較低嬰幼兒與年長者。」百日咳初期症狀不明顯、但傳染力比新冠肺炎更強 當心不知不覺間就染疫!徐仲豪主任說明,感染百日咳病程相當長,依據症狀可分成3期,剛開始會進入黏膜期,症狀不明顯像輕微感冒,但傳染力最強,並且超過新冠肺炎,會維持1至2周,接著進入陣發期,咳嗽會越來越厲害,很容易乾咳,咳到臉脹紅流眼淚,會維持1至2個月,最後慢慢走到恢復期,傳染力與症狀開始消退。徐仲豪主任表示,疫情以來大家為了避免染疫,謹慎的戴好口罩、積極手部消毒,但提及病毒的擴散力,百日咳可是比Omicron變種株再勝一籌。1名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約可傳染給10個人,但是百日咳病患未能妥善控制,可能會把疾病傳染給15至17人。青少年若在校園染疫恐衝擊全家人健康 專家提醒:11歲有補打百日咳三合一疫苗必要!青少年族群因校園生活,常常需要與來自不同家庭的同學在密閉空間內共食,一旦教室內有一人感染百日咳,其他同學的傳染風險恐大大提升。徐仲豪主任提醒,許多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在幼童時期曾經接種百日咳疫苗,保護力能夠終身存在,事實上百日咳疫苗效力僅約10年,孩子在1歲6個月時注射最後一劑百日咳疫苗後,正好疫苗效力約在12歲時喪失,建議在11歲後積極補打百日咳三合一疫苗。避免孩子上了國中後,暴露於感染百日咳的風險中。徐仲豪主任強調,青少年感染百日咳,可能身體對抗疾病能力較好,症狀比較不明顯,特別在黏膜期很容易誤認為是小感冒,如果家中有嬰幼兒或年長者,一不小心就會把疾病傳染給他們,嬰幼兒很容易演變成肺炎、抽搐癲癇、腦病變等重症,年長者可能因感染導致肺炎或呼吸衰竭,最終導致不可挽回傷害。青少年與新生兒父母應補打疫苗 保護家中長輩與未來寶貝徐仲豪主任呼籲,百日咳擴散能力強,但症狀容易遭到忽視,社區間很可能有感染但未檢查確診病患,不論何時每個人都有受侵擾危險,除了青少年步入國中前補打疫苗,只要19歲以上成年人,最好每10年都能重新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可以讓自己更有保護力,同時也能維護家裡高風險族群健康。此外,如果家中有即將出世的孩子,母親在懷孕28至36周期間,最好與父親一起能施打百日咳疫苗,讓嬰幼兒在缺乏百日咳抵抗力期間,能在大人築起的免疫高牆下受到保護,接著在孩子出生滿2、4、6、18個月,與年滿5歲進入國小前,各注射一劑百日咳疫苗,讓百日咳威脅降到最低。
-
2022-1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翁啟惠:Omicron變異株較可控 中印疫情是最大變數
COVID-19疫情已延燒3年,生策會會長、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1年多來變異株都停留在Omicron系列,如果沒有再出現不同於Omicron的變異株,應該比較可以控制;但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會是最大變數。翁啟惠強調,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致死率約0.1%,比流感的0.1%到0.2%還低一點。翁啟惠受訪時表示,看到之前新冠病毒改變真的很嚇人,2021年疫苗問世,10月還在流行Alpha、Beta、Gamma病毒株,到11月短短1個月就已經有超過95%病例是Delta病毒株,12月已經有70%以上是Omicron。翁啟惠進一步指出,現在Delta病毒株已消失,剩下Omicron,這樣變化讓傳統疫苗開發速度遠遠趕不上病毒變種速度,幸好有mRNA技術的重大突破,快速製造疫苗來控制疫情,但即便如此,mRNA疫苗的開發速度也趕不上病毒的突變,因此廣效疫苗仍是努力的目標。「現在有點像流感,來什麼就發展什麼,但問題是流感並沒有變那麼快」,已經打了5劑COVID-19疫苗的翁啟惠說,去年底至今已經1年多,都還是Omicron系列,Omicron已經很多變種了,如果一直變不出不同於Omicron系列,那就可能已越來越適應人類,彼此相互共生,可以控制,也就能比較放心了。翁啟惠表示,COVID-19致死率下降很多,已接近流感的0.1%到0.2%的致死率,希望往後不會太嚴重;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兩個人口多的地方是最大變數。談到廣效疫苗,翁啟惠解釋,目前已經有將近2000萬個棘突蛋白序列被發現,團隊透過AI人工智慧去分析這2000萬個序列,找到其中有12段是不會突變,Omicron變異株出現之後發現其中的4段又改變。他說,如果以後其他地方也都改變,那就很難研發廣效疫苗了。找到不會突變的序列,才有機會做成廣效疫苗,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林國儀合作的團隊發現這些不會突變的地方大多被醣分子蓋住。因此要讓免疫系統找到這些序列,就必須掀開這些醣分子,也就是去醣化的技術。翁啟惠表示,現在所有疫苗設計都沒有考慮醣化,因此不會突變的抗原就不易被免疫系統看見,所以免疫反應較弱,因此對各式各樣的變種病毒效力就較小。「沒有被醣分子蓋住的地方幾乎全都突變了,只有被醣蓋住的還沒有突變」,那是很重要的問題,只不過因技術的困難,大家都忽略不去探討這問題。病毒就是利用人的醣化機制來偽裝自己,讓寄主的免疫細胞看不見。他強調,不只新冠病毒,所有人類的病毒都是蓋了醣衣,去逃避免疫系統。如果這個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和T細胞能夠辨識並記住病毒不會突變的地方,那就算這個病毒以千萬種造型出現,都逃不了這個廣效疫苗的手掌心了。
-
2022-11-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2組疫苗組合保護效益公開!65歲以上長者「這組合最慘」快補打次世代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單價疫苗保護力報告,共分析國人常見12種疫苗打法,在死亡保護效益中,不分年齡層以二劑BNT一劑加莫德納最高,為96.2%;65歲以上長者則以三劑莫德納最高,為93.1%,其次為二劑莫德納加一劑高端,不過若接種二劑AZ疫苗,第三劑無論接種任何廠牌疫苗,長者的保護力都最低。指揮中心呼籲,施打二劑AZ疫苗者,應接種次世代追加劑疫苗。該統計自去年3月22日開打AZ疫苗首日,截至今年9月30日次世代疫苗開打之前。在不分年齡區間,死亡保護力最高組合為「 BNT+BNT+莫德納」達96.2%,接續為「三劑BNT」及「高端+高端+BNT」皆為95.6%,其次為「BNT+BNT+高端」為91.9%。中重症保護力,最高為「高端+高端+BNT」96.2%,其次「BNT+BNT+莫德納」96.1%、「三劑BNT」95.8%。若以染疫後易重症、死亡的65歲以上高危險群來看,死亡保護力最高組合為「三劑莫德納」93.1%、其次「莫德納+莫德納+高端」92.3%、「莫德納+莫德納+BNT」90.3%。長者中重症保護力,最高一樣為「三劑莫德納」90.5%、其次「莫德納+莫德納+高端」89.1%、「莫德納+莫德納+BNT」88.1%。不過,65歲以上接種二劑AZ者,無論中重症、死亡保護力皆為最低。尤其「AZ+AZ+BNT」組合,於保護長者中重症、死亡效益皆為最低,分別為32.1%及39.1%。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不分年齡層、18至64歲這兩個區間,各疫苗組合表現差不多,但65歲以上長者卻看到明顯差異,因長者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保護力一般都較低,且隨著年齡增長,罹患慢性病比例增加,高齡及具潛在疾病皆為罹患重症的高危險群。前兩劑若接種AZ疫苗,可能保護力較低、或較易隨時間而快速降低保護力。莊人祥表示,分析結果得知,接種三劑以上疫苗者,無論哪種組合,都比未完整接種疫苗具保護力,且打滿二劑疫苗比未完整接種好,接種三劑以上優於打二劑,且隨著疫苗接種劑次增加,中重症、死亡比率呈現減半現象;不過疫苗保護力會隨時間降低,加上Omicron變異株持續流行,尤其建議前兩劑接種AZ者,儘速接種次世代追加劑疫苗,以獲得更好保護力。
-
2022-11-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目前逾1100萬人無保護力 學者估跨年後XBB中重症再起
BA.5疫情持續下降,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預估,BA.5疫情直到12月底之前都會是低點,但如果XBB在台灣流行,根據新加坡經驗推估,台灣XBB疫情將於跨年後至2月上旬開始竄升,一定要提前部署,才能面對中重症再起的考驗。陳秀熙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現在就有4成人口(約1102萬人)已不受疫苗或自然感染保護,到年底時會更低,估社區保護力僅剩52%,針對「老年人、免疫缺乏、其他嚴重共病」這三大族群,因可說是台疫情中最致命的阿基里斯腱,更要加強疫苗和藥物的保護,畢竟「了解台灣的弱點,才知道台灣有多少本錢。」陳秀熙指出,國際疫情可見BA.5已經慢慢被其他變異株取代,最近一周台灣的BA.5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也在緩慢下降,唯50到59歲中症率還在上升,很可能就是疫苗保護失效,卻沒有及時接種追加劑或次世代疫苗所致。林庭瑀指出,若有施打追加劑,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累積死亡率可從千分之2.4降低到千分之0.6,降幅高達75%;陳秀熙強調「不要忘記疫苗的功勞,不要再說打疫苗是沒有用的!」雖然新冠主因感染死亡率在下降,但是超額死亡上個月卻沒有繼續下降,反而是上升了,原因是間接死亡節節上升。所謂超額死亡,就是與沒有疫情的同期相比,超出往年死亡數的比例。這個超額數主要來自兩方面的貢獻,首先是疫情導致的直接死亡,又稱主因死亡,再者是受疫情影響而死於其他原因的間接死亡,也可稱為誘因死亡。陳秀熙指出,今年6月超額死亡率高達4成,9月已經降低到12%,但10月卻沒有繼續下降,反而上升到12%。林庭瑀分析發現,誘因死亡的比例是9月起逐漸升高,從9月1日每千人0.5,到10月15日至24日倍增到將近千分之1,10月25日後更逼近千分之1.5,而且最受威脅的三大族群與主因死亡相同,就是老年人、免疫缺乏的成人及兒童、其他嚴重共病成人及兒童,可說是「阿基里斯腱致命點」。展望未來,陳秀熙以新加坡疫情預測,認為台灣XBB疫情將在將在跨年後的元旦至2月上旬開始竄升,一定要提前部署,更重視次世代疫苗和藥物的發展和應用,才能面對中重症再起的考驗。有關社會大眾對於解除口罩令的疑慮,陳秀熙說,如果家裡有脆弱族群,還是建議自主戴好口罩,但如果沒有這類家庭情境,或沒有出入公共場所、大型集會場所,還是應該取消硬性措施,改採軟性自主防疫,「不要讓大家精神過度緊張,畢竟把精神放在脆弱族群的保護上,才是真正的防疫之道。」
-
2022-11-08 醫聲.醫聲要聞
RSV、流感病毒、細菌感染接連反撲!專家解釋什麼是免疫負債:這樣做可預防
自新冠病毒演變為Omicron變異株,威脅性減弱,各國開始逐步解封,放寬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限制與隔離政策,台灣邊境也已解封。疾管署傳染病監測卻發現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首的病毒感染快速增加,英、美等國也觀察到類似趨勢。專家指出,這是免疫負債所致,且隨著病毒感染規模擴大,繼發性細菌感染同樣令人憂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權威邱政洵解釋,防疫限制一旦解除,人類活動也會隨之增加,並且戴口罩、勤洗手以及社交距離等重要的感染預防措施,也不如過去嚴謹,就會導致病毒傳染增加,即是所謂的「免疫負債」。《刺胳針》研究:防疫鬆綁後英國RSV案例大增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今年九月針對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RSV長久以來都是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統計指出RSV與3300萬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關,並造成每年360萬人次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該《刺胳針》研究中也提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在英國等溫帶國家,RSV的感染與季節高度相關。不過在疫情爆發之後,英國為了防止新冠疫情擴散,採取各項防疫限制,例如:社交距離、學校關閉等,RSV感染很快的在2020年四月,出現下降趨勢。於是專家建議,醫療決策者應該注意非藥物干預(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對於RSV防治的重要性,並據此作為監控機制與醫院應變的參考。然而,到了2021年夏季,英國逐漸鬆綁防疫規定後,RSV病毒感染規模呈現「沒來由的(out-of-reason)」擴大,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英國民眾長期未暴露在RSV病毒環境中,導致「群體免疫下降」的免疫負債(immunity debt)。新冠疫後第一冬 專家籲留意3大呼吸道疾病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也報導,除了RSV以外,流感病毒也須被重視。過去兩年冬天,在英國因為封城、自我隔離等防疫政策推動下,流感疫情屢創新低。今年將是新冠疫情以來,民眾第一次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之下大規模交流、活動。故專家表示,今年冬天必須特別留意三大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RSV以及流感病毒,兒童更是危險族群。國內亦有專家擔心,免疫負債導致解封後呼吸道疾病危及民眾健康。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的統計圖表也顯示,今年下半年開始,分離出的副流感病毒株數量,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RSV病毒亦有增加。對此衛福部次長、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在防疫記者會中表示,呼吸道疾病與配戴口罩高度相關,故國內口罩解禁還須再等待。病毒感染的下一步 繼發性細菌感染也將來襲邱政洵則表示,免疫負債導致病毒感染增加是世界趨勢,以下三種病毒感染在疫情趨緩後將逆勢回歸:一、流感病毒二、副流感病毒三、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邱政洵特別強調,不只是病毒感染,民眾也要留意「繼發性細菌感染」。他解釋,許多細菌感染係先有病毒感染,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造成細菌感染,「病毒、細菌同時在一起,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感染情形。」他預估,新冠疫情期間幾乎銷聲匿跡、案例非常稀少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在台灣逐步解封之後,將再次來襲。延伸閱讀/專題|疫後免疫負債來襲 !細菌感染大爆發,抗生素抗藥性恐致年死3.3萬人如何降低免疫負債威脅?美專家:保持「非藥物干預」防疫措施面對免疫負債步步進逼,民眾可以如何因應?美國布朗大學助理教授、流行病學家瑞秋・貝克(Rachel E. Baker)在一篇《CNN》報導中提出解方。她建議民眾即便疫情趨緩,仍應持續保持勤洗手、消毒常使用的物品等習慣;咳嗽、打噴嚏時,也應注意咳嗽禮儀。貝克也建議民眾持續配戴口罩,如有不適症狀時,應待在家中。此外,為了增強抵抗力,她建議民眾保持健康飲食、充足睡眠的原則。貝克表示,新冠疫情的經驗中,明顯看到非藥物的疾病防治措施奏效,疫後持續保持,將有助避免其他病毒帶來的健康衝擊。
-
2022-10-2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單價疫苗、次世代疫苗開放當第四劑接種 怎麼選?
指揮中心10月27日宣布,開放12歲以上民眾追加劑疫苗款式的選擇,除了原先的單價疫苗,還包含次世代疫苗。12歲到17歲族群追加劑的選擇,若要選擇次世代疫苗,優先開放接種莫德納BA.1次世代疫苗。主要是莫德納BA.5次世代疫苗尚未到貨,預計11月初到貨後,會優先提供其他年齡層施打。即起,民眾即可選擇施打,不過各縣市準備疫苗款式與數量有所不同,建議民眾有意前往接種前,先致電醫療院所確認疫苗款式與數量。Q1.第四劑疫苗有哪些疫苗可以選擇?10月11日指揮中心僅開放莫德納BA.1次世代疫苗作為選擇,10月27日起,所有國內核准的疫苗都能當作第四劑疫苗接種。包含AZ疫苗、高端疫苗、BNT疫苗、莫德納疫苗、Novavax,以及莫德納BA.1次世代疫苗、莫德納BA.5次世代疫苗、BNT BA.1次世代疫苗、BNT BA.5次世代疫苗。Q2.國內核准的每款新冠疫苗想打都打得到嗎?截至10月27日為止,AZ疫苗統統屆效,已經不再提供國人接種;高端疫苗剩餘40萬劑、Novavax剩餘約40萬劑、BNT單價疫苗、莫德納單價疫苗與莫德納雙價疫苗,各自都超過100萬劑。Q3.什麼是單價疫苗?什麼是雙價疫苗?什麼是次世代疫苗?單價疫苗:運用單一病毒株研發的疫苗,最早期的AZ疫苗、高端疫苗、BNT疫苗、莫德納疫苗、Novavax等都屬於單價疫苗,且都是運用最早期的武漢株進行研發。雙價疫苗:使用二種病毒株進行研發,目前已研發成功的款式為「原始武漢株+BA.1病毒株」,另一款為「原始武漢株+BA.4/BA.5病毒株」,莫德納以及BNT公司皆成功研發這二款雙價疫苗。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即為雙價疫苗。Q4.第四劑疫苗該選擇雙價疫苗(次世代疫苗)?還是單價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國內現行BA.5疫情,BA.1和BA.5都屬於有效疫苗,民眾先打目前有的BA.1現貨,至於有人想要延到BA.5到貨再打,就可能要等一個月左右,由民眾自行考量自己的風險。莊人祥以自己為例,雖然比民眾知道何時會有新疫苗到貨,但他已與羅一鈞都已先去打莫德納BA.1次世代疫苗,有什麼疫苗就打是較優先的選擇。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一般來說來講mRNA疫苗副作用最大的是第二劑,如果之前打莫德納或BNT疫苗太不舒服,可以考慮接種Novavax。黃高彬表示,次世代疫苗目前還在追蹤效果,原先認為其誘發的中和抗體比原始株的mRNA疫苗好,但近期新出爐研究又認為效果差不多。民眾可依意願接種次世代疫苗或單價疫苗。Q5.施打第四劑疫苗的資格?18歲以上、接種滿三劑、與前一劑接種間隔為12周Q6.施打第四劑疫苗,有辦法對抗新冠變異株BF.7、BA.1.1、XXB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興變異株很多 ,各自的實證資料很少,但目前變異株大多仍屬於「Omicron家族」,疫苗設計若愈接近新型病毒株愈有效,第四劑疫苗仍建議優先施打「次世代疫苗」,實證上顯示次世代疫苗產生抗體較高、保護力較佳。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依據目前次世代疫苗之免疫實證顯示,施打28天後可大幅提高對於BA.4/BA.5以及逐漸成為亞洲主流病毒株XBB之保護,對於曾感染者也可建立Omicron變異株保護。Q7.次世代疫苗有哪些選擇?1.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原型株+BA.1、原型株+BA.4/BA.52. BNT次世代疫苗:原型株+BA.1、原型株+BA.4/BA.5Q8.次世代疫苗分為BA.1、BA.5,兩種款式該怎麼選?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已向莫德納先訂購60萬劑疫苗,預期11月上旬可到貨。但因還要檢驗封緘,可能要到11月下旬才能接種,建議民眾優先採取「有什麼疫苗就先打」的策略。不過屆時有BA.1和BA.5兩款次世代疫苗可選擇,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以BA.5流行趨勢,屆時接種BA.5次世代疫苗是比較合理的選擇。Q9.天選之人,需要接種第四劑嗎?假設天選之人是重複感染者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目前所提供的BA.1次世代疫苗對於BA.5的中重症預防具有效益,對於BA.2的感染康復者,也可預防BA.5的再感染,建議BA.2的康復者仍需施打次世代疫苗,接種時間,建議從3個月再縮短。假設天選之人是從未感染者陳秀熙表示,目前通報感染的人數約近530萬人,主要是以BA.2為主,台灣約23%的人受到BA.2感染,若民眾不施打次世代疫苗,仍可能會感染BA.5。未曾感染BA.2者,仍應鼓勵施打次世代疫苗,減少BA.5的感染機會,降低住院死亡風險。Q10.接種次世代疫苗常見的副作用?根據指揮中心分析,接種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多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噁心、嘔吐●發燒
-
2022-10-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周染疫率世界No.1「口罩禁令」無用?專家詳細說明
據文茜世界週報「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數據顯示,截至10月8日止,過去一周內台灣「新冠肺炎每10萬人新增染疫數」拿下世界第一。無數網友看到忍不住酸說,台灣口罩禁令形同虛設;專家則表示,若無口罩禁令台灣現在單日確診恐不止4萬,台灣疫情晚外國4個月,拿現在的時間點比較各國疫情,不甚精準。網路社群平台《批踢踢實業坊(PTT)》上,有位名為lug0391的網友發文「爆掛」主題,並引述文茜的世界週報「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稱說:「10月8日為止,過去一週內,全世界新冠肺炎日均染疫數:台灣是世界第三,第一名為德國,染疫人數73,428人; 第二名法國,染疫人數51,744人;第三名台灣,染疫人數44,857人。」該網友指出,「『新冠肺炎每10萬人新增染疫數』的數據上,台灣是世界第一,有189人;第二名奧地利:148人;第三名德國:88人。」因此台灣疫情仍是目前世界上數一數二嚴重的,要大家多注意。許多網友留言表示,「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戴口罩戴到世界第一 真的智障CDC」、「染疫模範生」、「口罩戴成這樣還確診第一 笑死」質疑台灣戴口罩的規範形同虛設。口罩禁令是否真對台灣目前的防疫無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直言,不必懷疑口罩禁令的功效,若國人沒有戴好口罩,如今每日確診絕不僅止單日4萬餘例,NPI措施是絕不可少的防疫措施;即使日後調整口罩禁令,也不應全面放寬,優先室外免戴,才討論室內、大眾運輸工具的口罩規範。洪子仁指出,要觀察台灣與國際的疫情流行趨勢,不能僅看目前的時間點,台灣疫情處於高原期,相對高於其他國家是事實;但台灣疫情本就晚國際4個月左右,國外流行BA.5時,台灣才正在BA.2疫情中,現在日本疫情降溫,台灣又剛好處於BA.5疫情中。以長遠的疫情來看,台灣與各國的流行曲線、模組都是類似的,台灣過一陣子後疫情也會出現轉折。台灣目前處於BA.5疫情高原期,每百萬人中有1800至2000人確診;但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每百萬人則在500例以下。洪子仁說,以前台灣擔心外國人將變異株帶進台灣,造成社區風險增加;但現在開放邊境,反而外國人要擔心,進來台灣後在社區內染疫。「邊境解封不等於本土疫情結束。」洪子仁提醒,本土疫情還是要民眾共同防守,戴好口罩、打好疫苗,民眾有共識能夠做好自我保護,政府將慢慢放寬防疫建制,但防疫責任也就會回到民眾自己身上,做好自主健康監測、風險評估,面對10月流感疫情,也要盡速施打疫苗。
-
2022-10-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8歲以上可打第四劑! 次世代疫苗10/11起開打,可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
10/11起 次世代疫苗擴大18歲以上可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才表示,次世代疫苗下一階段的開放對象和時間還要觀察一周的打氣,再由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討論、決定。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次世代疫苗擴大開放至18歲以上民眾都可作為追加劑接種,並於10月11日起開打。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因國內目前屬於Omicron變異株疫情流行期,且數據顯示年輕族群感染率較高,加上國內防疫政策及邊境管制逐步開放,ACIP委員一致同意開放18歲以上民眾可以接種疫苗。因此10月11日起擴大納入18至49歲民眾接種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接種間隔為前一劑疫苗應間隔至少12周、84天。依據臨床試驗顯示,含有原始株及BA.1變異株的雙價疫苗相較於單價疫苗,對於抵抗Omicron變異株有較佳的保護力,目前已開放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對象接種,符合接種間隔尚未接種者,也請儘速接種,以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分別於9月24日和10月3日開放接種。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7%、第二劑87.8%、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為73.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為11.3%,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9.4%。另六個月至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第一劑接種率40.0%、第二劑12.9%。指揮中心提醒,接種後可透過接種單位提供的須知或海報上的QR code掃描加入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藉由接種後狀況觀察,提醒就醫並瞭解接種後常見不適。流感疫苗10/1開打 可與新冠疫苗同時接種【記者鄒尚謙、楊雅棠、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則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流感疫苗可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但建議接種在不同部位。李秉穎表示,因為邊境逐漸解封,流感一定會比過去兩年有更大疫情,但目前世界流感病毒株沒有很大的突變,應該只是一般的季節流行,不過還是可能出現重症、死亡個案,必須注意。過去雖有研究報告指出,流感疫苗可能對於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效果,但研究看起來有干擾因素,結論不足以證實流感疫苗可以保護新冠肺炎,因此仍認為流感疫苗保護流感、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新冠病毒。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的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六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大於等於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和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六個月內嬰兒的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十一類人員。第二階段開打對象則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於11月1日開打。指揮中心指出,雖然目前國內流感疫情仍處低點,但近期類流感門急診總就診人次有上升趨勢,建議民眾踴躍前往接種,以於流感疫情達高峰前獲得足夠保護力。開打後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電洽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並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疫苗謠言大破解網路謠言勿聽信,特別是近期長者LINE群組有些傳聞,許多都從國外翻譯成中文後流傳,民眾很難回頭找外文來源去評論,指揮中心也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進行查核。近期長輩群組流傳2則謠言,其中1則是美國媒體電視節目承認「第4劑疫苗接種可能會關閉您的免疫系統」等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對此闢謠,他說,該說法是新聞工作者的個人意見,且目前實證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針對第一則,羅一鈞說,有人傳說美國ABC電視台承認,打第4劑會關閉免疫系統,看起來很可怕,好像免疫不會運作,導致長者不願意打這第4劑疫苗,事實上是,ABC節目邀請新聞工作者,談話性節目評論對於打第4劑的看法,他個人意見認為,打越多抗體越高的說法不認同,但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純屬個人意見,也不是電視台意見,不應加諸於ABC主流媒體承認這樣的說法。現有實證都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的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以免導致長者接種次世代的打氣受到影響,不要轉傳也不要相信。另外一則是,「指揮中心不再公布死亡分析是因為第3劑死亡最高」,此則傳聞也與上一則混再一起。羅一鈞表示,每一天他都有報告死亡個案列表,都有說明詳列年齡、性別、接種劑次、慢性病,都有公布在手板,也有做成附件提供給所有媒體,因此指揮中心沒有不再公布死亡分析。再次統計今年到10月4日,有10378例死亡個案,當中沒打疫苗佔44%,因此雖然全人口沒打疫苗者僅7%,但死亡個案高達44%沒打疫苗,顯示沒施打疫苗是很重要的死亡因素。羅一鈞表示,沒有完整接種三劑的比例占66%,約三分之二,一向都有利用各種場合建議民眾完整接種疫苗,絕對沒有不鼓勵多打針,「我自己的爸媽都打到次世代了,希望所有長者都符合資格的趕快打,接種降低重症死亡風險」。
-
2022-10-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重複感染最新定義 超過14天再感染也算數
國內BA.5新冠肺炎正處高峰,指揮中心再度修改重複感染定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因八月中出現不同變異株的BA.5疫情,導致先前個案BA.2後也會重複感染BA.5,因次經過專家會議於九月底放寬,只要14天後再次驗出陽性,且出現症狀惡化,就算重複確診。原先重複感染判定標準,為確診3個月內出現新的症狀、或是原本症狀惡化,例如發燒、或是慢性症狀等,PCR採檢陽性(Ct
-
2022-09-3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通勤族如何自保?醫授5族群防疫攻略,3步驟不把病毒帶回家
新冠病毒已趨向本土化,9/29累計確診數已正式突破638萬例本土病例。本土疫情的再次升溫,陳建仁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隨著疫情逐漸流感化,民眾逐步回歸正常生活,該去公司的上班族必須出門通勤去上班,而該去學校上課的學生族群也要通勤去上課。在通勤的過程中該如何安全有效的防疫,面對民眾對內用恐慌的疑慮,元氣網統整醫師的自身防疫建議給通勤族,讓民眾能安新外出,過著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新生活。5大通勤防疫術 一次看懂指揮中心在7/19宣布適度放寬戴口罩,考量國內疫情趨緩,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適度放寬戴口罩,其中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得免戴口罩,但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據義大醫院醫師洪暐傑在《今健康》撰文指出,上班族的通勤方式主要可分成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開車、騎車、租用單車、走路等5種,不論是以何種方式通勤,都應留意相關防疫細節。1.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應留意各處都可能藏有病毒,包括了悠遊卡機器,或是把手、椅子、欄杆、牆壁等車廂設備,以及手扶梯、等候椅等車站設備,或是公共廁所的手把、馬桶等。建議盡可能避免不必要觸碰,悠遊卡可保持距離刷卡,勿倚靠欄杆等設備,使用把手、椅子、廁所設備前可先進行酒精消毒,使用後確實進行手部消毒。到達公司或學校後,也別忘了再次消毒手部及手機!2.開車:開車族多停在公司停車場,若有接觸過電梯按鈕等其他設備,應先確實消毒手部,避免病毒帶上方向盤。若是有其他人同行,應確實佩戴好口罩,以防同路人可能為染疫者。3.機車:機車族要多加留意加強消毒,特別是把手。許多人認為騎自己的車不要緊,但其實不論將車停在何處,都有可能曾有人移動自己的車輛、坐在上面等任何接觸,也可能有打噴嚏噴濺在機車上的可能,消毒工作格外重要。而在停等紅綠燈時,若情況允許,也可以盡可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使用機車後應記得手部消毒。4.租借單車:公共單車現階段能避免則盡量避免,若要使用也應些以酒精進行噴灑消毒,並確實戴好口罩。使用悠遊卡的時候盡量避免貼上機器,以不接觸的方式刷卡。5.走路:走在路上一樣會有飛沫傳染的風險,應保持社交距離,更要遠離沒戴口罩的民眾。疫情解封/想外食在餐廳內用該如何防疫?專家: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通勤族防疫步驟6+3 對於通勤防疫,兒科醫師歐淑娟也分享自身通勤搭車的防疫方法,分為出門前跟到公司的防疫6步驟,以及回家後的防疫3步驟:———出門前———1.出門前先量體溫,萬一發燒(成人37.5 兒童38.0),請假在家休息。2.可以的話,在家用完早餐,提早半小時出門(避開人潮)。3.除了備用口罩、手機、錢包、鑰匙,我會帶一小瓶酒精乾洗手。4.出家門前先把口罩戴好,電梯內、路途中全程戴口罩、不飲食。(正確戴好口罩:臉比較小的朋友可以把耳掛打結,或是交叉之後再戴;鼻墊處務必服貼鼻子與臉,口罩下拉至包覆下巴;口罩的密合度愈高,保護愈完整。)5.在公車、捷運、雙鐵上,手碰過把手、拉環、下車鈴、開門鍵、門把、安全帶扣環後,用隨身攜帶的乾洗手清潔手部。6.到達公司/學校時,再次清潔手部,手機表面也用酒精清潔一次。———回到家———1.在玄關脫鞋、消毒鑰匙,沒有當天洗的外套噴酒精消毒。2.脱口罩(妥善丟棄)、消毒手機(酒精)、立刻洗手(洗手乳、內外夾弓大立腕),換掉外出衣物,或是直接洗澡+洗頭。3.每日換口罩。歐淑娟提醒民眾,即使是打過疫苗的朋友也都建議這麼做,因為疫苗的防護力再高,都不是100%,假日盡可能待在家,減少非必要的出門,大家一同齊心抗疫。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平時保持好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遵循醫師建議的通勤防疫原則,把防疫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共同營造安心的通勤環境,民眾也能安心外出通勤不憂心。
-
2022-09-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要如何評估是否該接種第四劑?
關於次世代疫苗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也就是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價數代表疫苗中所含的抗原種類)。因為omicron變異株的變異位置主要在棘蛋白上,所以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武漢病毒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BNT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次世代疫苗有通過人體實驗,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美國衛生單位已經認清:「疫苗研發永遠跑不贏病毒變異」的事實,因此不再期待人體試驗,只要疫苗製程相同,單純改變抗原成分,藥政單位就會通過授權使用。衛福部食藥署也採取同樣標準,在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至於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因此目前台灣並沒有核准相關EUA。施打次世代疫苗的問題集Q1: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2: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已經證實,9月16日後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會陸續到貨,目前也已經開發施打。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Q3: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疫苗接種的順序,其實是依照風險高低來進行規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第一階段莫德納次世代已於9月26日陸續開打,而第二階段預計於10月3日開打。Q4:什麼時候可以開放50歲以下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A: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BA.1次世代雙價疫苗將根據ACIP建議的施打方式,以第一、二階段陸續施打,至於兩階段間隔多久,則視到貨量,建議高風險族群時間到、符合資格就盡快接種。同時王必勝也表示,除兩階段對象外會再安排第三階段,就是50歲以下族群,「不會等到年底」。Q5: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不一定,因人而異。次世代疫苗是武漢病毒株與omicron變異株的雙價疫苗,因此相關副作用都有可能發生。目前研究發現,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會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6:要等次世代BA.5嗎?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BA.5疫苗才剛通過美國EUA,根本還不在市場上,是沒有人買得到的,如果硬要等它買到,以現在3到6個月就有新型變異株的突變速度來估算,「等到BA.5的時候,BA.6都出來了,你就變成永遠落後、永遠沒打」。李秉穎說,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不要等待新的變異株疫苗,可以打就先打,BA.1次世代疫苗對抗BA.5的抗體濃度,仍是高於以原始株開發的疫苗,不會為了等待BA.5而放棄打BA.1,但等到BA.5出來之後,大家也一定會改打BA.5,確定可供貨時,台灣也一定會買。疫苗選擇問題集Q1: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此外,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也決議,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如果接種者的第四劑接種時間超過12週(84天),就可以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同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提醒民眾,次世代疫苗可作為各種追加劑接種,不論是打滿基礎劑、第三劑、第四劑,只要滿三個月就可以接種;但若要接種第五劑只能打次世代疫苗,沒有開放使用一般疫苗作為第五劑接種。Q2: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3: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李秉穎曾經針對最近網傳國外專家演講之影片,被加上「疫苗打太多次,免疫系統會疲乏、停工」的註解,李秉穎說,他也有收到,但影片原始意思是說,打多劑後,抗體濃度愈來愈高,一定程度會達到天花板而無法再上升,是指「達到飽和」,而非「疲乏、停工」。李秉穎說,免疫系統不會隨便疲乏,不繼續往上升,是因為太高的抗體濃度可能反而對人體有害,恐引起不尋常的免疫反應,傷害自己的細胞,製造這麼多抗體也只是能量的浪費。無論T細胞或B細胞免疫,到一定程度都會停止,不是疲乏,而是達到了頂點。這類訊息是誤導,希望民眾別因此害怕接種第四劑、第五劑。參考資料:‧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次世代疫苗選擇問題多 李秉穎廣播開講3重點、有問必答‧50歲以下接種次世代要等多久? 王必勝承諾不會到年底‧疫情升溫 開放次世代供長者接種第五劑
-
2022-09-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疫情也未染疫是天選之人?黃立民曝原因:並非免疫力特別強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已近3年,全台染疫人口已突破600萬人,今年疫情以來累計確診死亡人數也正式突破1萬例。不過,仍有「天選之人」至今未曾感染過新冠,真的是免疫力超群?還是真的非常幸運?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至今都沒有染疫的人,可能是基因中有特殊之處,但全人口中僅3%這樣的人,因此並非所有未染疫者都是天選之人。本波BA.5疫情再起,染疫率越來越高,但同一家庭、同一辦公室,還是有人屹立不搖,似乎披著鐵布杉,抵禦病毒。黃立民說明,所謂天選之人其實相當稀少,根據國際研究統計來看,頂多占全人口3%而已。黃立民說,許多人都說自己沒有得過新冠肺炎,但其實還是要經過抽血檢驗,觀察其S抗體、N抗體,才能確定是否真的沒有染過新冠肺炎。「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黃立民指出,新冠病毒傳播力強,很難完全避免感染,可能因為暴露在病毒的環境時間不長,或是進入體內的病毒量很低,因此成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在這樣的前提下,就不是所謂的天選之人。黃立民說明,真正的天選之人,並不是因為免疫力特別強,因此不會被新冠病毒感染,而是「基因」中的病毒受體較少,因此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因此病毒就無法順利繁殖,造成感染。即使不是天選之人,也要盡力避免染疫後產生重症。黃立民表示,免疫力強能夠避免染疫後產生重症,因此首要是「減少大量病毒感染」,不要跟病人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同時也要戴好口罩、多洗手,生活環境要定期清潔,做到這些原則,就不大會被大量病毒感染。若是免疫系統不好的人,黃立民則提醒,有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者就控制好病情,避免染疫後的免疫反應,定期運動、營養均衡、情緒穩定,不要過大壓力、憂鬱等等,這些都會間接或直接影響重症發生率。青壯年人也不可掉以輕心,黃立民建議,平常在食物中難以攝取到的維他命、微量元素等等都要養成習慣去補充,像是市面上有許多「綜合維他命」,就能夠增強抵抗力,更有利對抗病毒。
-
2022-09-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想外食在餐廳內用該如何防疫?專家: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
新冠病毒已趨向本土化,9/20本土累計確診數已正式突破600萬例。面對本土疫情的再次升溫,陳建仁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對此,害怕確診的民眾會選擇減少外出聚餐和內用,有人認為「走到餐廳還是沒有踏進去內用的勇氣」、「還是選擇外帶餐點、把食物帶回家享用」。而也有對內用抱持另一類看法的民眾,認為「會中出門就會中,就算待在家也會中,隔壁鄰居在居隔,病毒有可能也飛進你屋內」、「趕快回歸正常生活,確診是難免的,只是早晚,過幾天可能政府就將這病毒降級改為流感。」面對民眾對內用恐慌的疑慮,元氣網統整醫師及專家的防疫建議,讓大家在疫情期間能一同做好防疫,安心內用,與病毒共存。內用風險高?室內用餐感染風險比戶外用餐高根據經理人報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刊登一篇名為〈疫情時期,如何讓餐館更安全?〉,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冠狀病毒是透過說話、打噴嚏、咳嗽等行為造成飛沫傳播。當人們聚集在餐廳吃飯,不免俗的聊天交談、大口咀嚼,製造更多的飛沫;雖然科學家尚未釐清一個人吸入多少病毒量、或是待在有病毒的環境多久就會染疫,但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估計,近距離接觸病毒15分鐘就可能遭到感染。而在美國於餐廳染疫的個案,多是與確診者在同個餐廳共處、超過30分鐘到幾個小時,尤其是在嘈雜、通風不良的環境。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教授比約恩.比爾尼爾(Bjorn Birnir)將流體動力學的知識,應用到新冠病毒的傳播研究之中,他發現餐廳的「空氣循環」的確很重要,「人們應該盡可能在戶外用餐,室內的感染風險比室外高出20倍。」如何減少餐廳內用風險?可參考MIT建議調整針對沒有戶外用餐空間、只能內用的餐廳,《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提供以下建議:1.餐廳的大小很重要空間較大的餐廳,較能保持社交距離。2.新鮮空氣如果餐廳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室外座位。MIT引述UC Santa Barbara的科學家所言,室內空間染疫的風險是室外的20倍。如果餐廳沒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靠近開放的窗戶或門口的座位。在不進食時,應戴上口罩。3.避開人群與熱鬧如果餐廳窄小、擁擠、吵雜,比較不理想。餐廳可調低音樂音量,使客人不必大聲說話。4.安排座位也很重要如果你和不是同一家戶的人共餐,請與他們坐斜對角。日本超級電腦Fugaku計算出,坐斜對角的情況下,用餐者受暴露的病毒飛沫會減少75%。內用該怎麼防疫?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國內疫情升溫,讓民眾擔心外出用餐增加染疫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建議,出外用餐時須把握6原則,才能避免群聚感染:一、進餐廳前,要量體溫二、離席前後,戴上口罩三、用餐前後,勤消毒手四、脫下口罩,安靜用餐五、不宜挪移,隔離用板六、踏出餐廳,再次洗手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平時保持好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遵循醫師及專家建議的內用防疫原則,把防疫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如此一來消費者與店家便能一同創造出安全用餐環境,民眾也能安心內用不憂心。
-
2022-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秋冬Omicron變異株衝擊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周末開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陸續配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至各縣市,各縣市及各家醫院可接種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的時間與方式都不同。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北醫附醫等醫院皆在26日開打,但需要先預約,各縣市也陸續在明天起設置大型接種站,第一階段符合施打資格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根據指揮中心統計,6個月大到4歲幼兒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37.1%、第二劑為6.6%。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第二劑分別為93.5%、87.4%、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3%、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4%;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6.2%。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已配發至各縣市,明天起,許多縣市政府都安排開打,民眾第一步可以先上地方衛生局的網站查詢,了解如何預約。有些縣市直接設置大型接種站,或是於民眾方便接種的公共場域提供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延伸閱讀】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開打!全台各縣市預約施打資訊整理因應國際間及秋冬可能遭受變異株Omicron的亞型株BA.4及BA.5疫情衝擊,並依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臨床試驗結果,含原型株及BA.1變異株的雙價疫苗,可以降低高風險族群重症及死亡風險。目前預計10月13日開放邊境,開放邊境後仍有重複染疫的風險,呼籲民眾符合資格,就建議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可作為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三次追加劑施打。須與前一劑疫苗間隔滿3個月(12周),符合資格民眾請攜帶健保卡及接種小黃卡前往接種。第二階段接種對象為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開放接種時間將公告於醫院官網最新消息。
-
2022-09-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複感染免疫變差?羅一鈞:Omicron對人體影響變低
國內COVID-19疫情延燒,有醫師擔憂重複感染恐讓免疫力越差。指揮中心今天指出,目前主流Omicron輕症居多、較少長新冠,且MIS-C機率也低於先前其他病毒株,相信對人體影響越來越低。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天新增4萬2212例本土個案。有醫師引用國外研究提出擔憂重複感染恐讓免疫力越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這名醫師引用的國外研究提及染疫24週內,T細胞代表的細胞免疫系統會被擾動,可能造成免疫激素分泌紊亂,進一步導致自體免疫疾病或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不過,羅一鈞表示,該研究主要收案對象為2020年、2021年,當時主要為感染Alpha、Delta變異株以及武漢原始病毒株的病例,才能追蹤重複感染的狀況。羅一鈞強調,目前主流為Omicron變異株,且觀察到感染Omicron後輕症居多,長新冠機率遠低於前述那些較強勢、致病力較強的病毒株。此外,羅一鈞說,研究顯示,曾感染過Omicron如BA.1、BA.2,對於後續再感染BA.4、BA.5,仍有7成7到7成9的保護效果,意即感染過一次Omicron比較不會感染到第二次Omicron,雖不是百分百,但仍有一定保護效果。另一個可觀察的點是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同樣是一種免疫系統風暴,羅一鈞表示,目前發生率也低於先前的其他病毒株,可見Omicron對人體免疫系統的長期影響會越來越低,但尚待後續研究再來佐證這樣的假設。
-
2022-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引發腦炎 三總找到釀免疫風暴「關鍵成因」
本土Omicron新冠疫情造成國內200多位孩童染疫重症,甚至死亡,三軍總醫院日前進行研究分析,發現今年4到6月所收治的兒童腦炎患者,多屬感染BA.2.3.7,變異株中皆有「K97E」病毒突變位點,恐是造成染疫後併發腦炎、免疫風暴的關鍵因素,研究已躍上國際期刊。小兒神經學科專家、三總小兒科部主任陳錫洲表示,今年4到6月有許多兒童重症,「不幸犧牲對大家衝擊都很大」,尤其三總出現第一例兒童腦炎患者時,當時屬於猛爆性腦炎、來勢洶洶,醫界皆認為「不太對勁」,也有盡力急救,後續讓全台兒科醫師保持高度警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9月10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206例,最多為MIS-C有129例,腦炎31例,兒童死亡共31例,腦炎死亡就有12例。三總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2021年時歐美地區如英國、美國等,已有發表兒童腦炎病例報告,亞洲地區則是今年才流行,今年4到6月時間,除了台灣以外,包括日本也發現兒童腦炎案例。張佳寧說,為了解兒童腦炎致病機轉,三總分析院內收治的6名兒童腦炎患者,年齡介於4到17歲,6人皆無施打疫苗、也無其他疾病史,屬於健康的孩童,並發現,6人皆感染BA.2.3.7病毒株,且從病毒外觀棘蛋白觀察,同樣帶有「K97E」特殊突變位點,此位點是病毒複製的關鍵角色,與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風暴有高度相關性,其他變異株皆無此位點,因而推論可能是造成腦炎的主要成因,但仍須進一步研究。過去有學者認為亞洲孩童感染新冠病毒較容易引發腦炎,三總臨床病理科主任商弘昇表示,BA.2.3.7此病毒株在美國也有病例報告,但不多,出現時間點約為今年4月起,與台灣流行屬於同一時期,無法直接推定該病毒株是亞洲特殊病毒株,但的確對台灣兒童造成腦炎傷害。針對近期BA.5疫情升溫,商弘昇表示,目前尚未看到BA.4、BA.5變異株中有「K97E」變異位點,難以確保未來是否有其他致病關鍵。陳錫洲認為,過去染疫腦炎的兒童,較多無潛在疾病,但近期7到9月的染疫重症兒童,較多是本身有生理系統疾病,因此機轉看來有些許不同。三總院長王智弘表示,依據上述研究,此K97E突變位點,可能讓病毒更容易干擾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進而誘發免疫風暴,而演變成急性腦炎或全身系統性的發炎疾病。雖日本、香港也有小兒感染後併發疾病腦炎、熱痙攣,但直到三總此次研究結果,才為急性腦炎重症找到致病的解答。陳錫洲指出,三總收治的兒童重症患者中,可見到多樣發炎指數的異常升高,這些異常指數代表,病童全身性的免疫系統正被高度地激發與活化,雖這類腦症、猛爆型腦炎病毒的中樞神經系統,暫時無法找到病毒感染的證據,但三總此次發現,包括病毒突變位點及對被感染者免疫系統影響的推論,均與臨床觀察符合。三總此次研究成果近日被國際感染症領域高影響力的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接受刊登,未來擬與國衛院及國防醫學院預醫所,進行此突變位點(K97E)更多致病相關機轉的試驗分析。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三總研究6名兒童個案,發現腦脊髓液沒有檢出病毒核酸,但免疫風暴激素卻上升,可能病毒不是直接進入腦部,而是誘發免疫風暴機制後,引起腦炎,後續有待進一步研究試驗,去證實此突變點對免疫系統調節或神經系統入侵是否有關聯下,仍感謝研究團隊仔細研究病例。
-
2022-09-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不打疫苗每日死亡將破百!王必勝:脆弱族群盡速打疫苗,BA.1次世代疫苗最快下周開放施打
次世代疫苗就要來了,先打完基礎劑的人,才能打次世代疫苗。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分析最新疫苗接種數據,台灣還有320萬人未完成基礎劑,主要是三大族群:65歲以上長者(62萬人),50到64歲(60萬人),未滿12歲兒童(163.6萬人)。另外260萬人則只打完基礎劑,50到64歲有49萬人、65歲以上有近35萬人。陳秀熙提醒,沒有完整接種者若感染BA.5,較容易發生重症、死亡、長新冠、MIS-C(兒童),如果再不加強接種基礎劑和追加劑,預估未來疫情高峰每天4.1萬人確診下,每周死亡人數可能達到176人;若能加強施打,則可降低到每周19人至53人之間。接種疫苗是減少重症死亡最重要的策略,陳秀熙分析,台灣目前還有320萬人沒完成基礎劑,260萬人沒接種追加劑,預估接下來疫情高峰每天4.1萬人確診,這些疫苗沒打滿的族群可能衍生出每周51至125人死亡,但若符合資格的人都能夠接種基礎劑、第三劑或追加劑,則可將每周死亡人數分別降低到19至53人之間。曾經感染過的人,繼續打疫苗還有好處嗎?答案是肯定的。陳秀熙指出,不論什麼年齡層,感染過都還可以再打疫苗,如此即便之後再次感染BA.5,絕大多數都是輕症,發生長新冠、MISC的機會也很低。接種追加劑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的機會也低於基礎劑,可以放心接種。對此,王必勝表示,目前的確診個案死亡率,從Omicron一月疫情起,死亡率為0.17%,也一直減少中,陳秀熙所說的高峰到4.1萬,每周176萬人,可能是有他自己的計算基礎,但陳副院長是要告訴大家,「脆弱族群不要等,快去打疫苗」。被問到疫苗如何催打?王必勝則說,疫苗催打似乎到了瓶頸,第一,民眾習性是疫情嚴重時施打意願較高,現在就是上升高峰中,希望可以趕快施打。第二,次世代疫苗相當有效,也要到貨了,希望能藉此提高長者施打意願。BA.1次世代疫苗周五到貨80萬 最快下周開放施打【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指揮中心今公布,莫德納BA.1雙價次世代疫苗9月16日將抵台,數量為80萬劑。指揮官王必勝也針對「BA.5次世代疫苗採購」進行說明,提出6大重點,強調全球僅美國通過EUA,且為創新做法,我國進度與日本、歐盟同步。王必勝今表示,莫德納BA.1雙價次世代疫苗,9月16日會有第一批抵台,數量約80萬,後續也會再到貨,強調此款疫苗是全新的,並非舊疫苗,日本這周一才通過EUA,且對於現在流行BA.2、BA.5都有很好效果,比單純打原始株疫苗效果要好,周五到貨後進行封緘檢驗,希望下周開放民眾施打。王必勝針對「BA.5次世代疫苗採購」再提出6項說明:1. 目前仍只有美國通過EUA2. 美國採認動物試驗數據即通過EUA是創新做法3. 目前提供我國審查的資料是動物試驗數據4. 9月下旬將提供何種資料給我國審查尚無法確定5. 如果能通過我國EUA,則會進行採購,推估最快要11月以後才會交貨6. 目前我國審查採購進度與日本、歐盟同步王必勝日前說,BA.5雙價次世代疫苗到貨時程則難預估,主要在於提供的文件有無完整,需待整體更加明朗時,才能向各界報告。他也說,莫德納廠商表示並未提供資料給美國以外的國家審查,九月下旬才會提供,「可說我們是和日本同步」。衛福部長薛瑞元也說,日本目前只有取得部分資料,這部分台灣進度一樣,審查條件還不夠。台灣也持續跟莫德納公司保持密切溝通,先前也已說明,他們的疫苗資料只提供給美國,等到可以釋出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提供給台灣。
-
2022-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再爆新變種 專家:免疫逃脫力歷代最強
最早出現在印度的新冠病毒Omicron第二代變種病毒BA.2.75,又在當地發展出新的變異株「BA.2.75.2」,專家示警稱此最新變異株的免疫脫逃能力是「歷代最強」。印度時報報導,該國衛生部轄下的「印度新冠病毒基因聯合機構旗下實驗室」(INSACOG)警告,過去數月最流行的主流病毒株BA.2.75正進一步突變,其中被命名為「BA.2.75.2」的變異株,引起專家關注。目前已知英國、德國、西班牙、智利、新加坡等8國都發現 「BA.2.75.2」蹤跡。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副研究員曹雲龍說,「BA.2.75.2是我們目前檢驗到免疫逃脫能力最強的病毒株」,比BA.5在內的所有Omicron變異株都強。
-
2022-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能否降低住院率?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有答案了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昨天(2022-9-8)發表COVID-19-Associated Hospitalizations Among Vaccinated and Unvaccinated Adults 18 Years or Older in 13 US States, January 2021 to April 2022(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美國 13 個州已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 18 歲或以上成年人中與 COVID-19 相關的住院)。這篇論文共有41位作者,分別隸屬於美國13個州的醫療機構或大學院校。第一作者是疾病控制中心的醫療官Fiona Havers醫生。研究動機:截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美國有 2.197 億人接種了 COVID-19 初級疫苗系列,其中超過 76% 的人為 18 歲或以上,而超過 1.006 億人(45.8%)還接種了加強劑。數據顯示 COVID-19 疫苗與預防成人 COVID-19 相關住院有密切的相關性,尤其是在使用了加強劑的情況下。接種者仍會被感染是可以預期的,即使是在有效疫苗的情況下。儘管接種者中的大多數感染是輕度或無症狀的,但還是有可能會發生嚴重的感染。不同於之前發表的報告和網頁,本研究報告的住院率是從疫苗首次出現時開始,按疫苗接種狀態以及臨床和人口統計學特徵,並包括了未接種疫苗的人、只接種了初級系列疫苗的人,以及接種了初級系列和至少 1 次加強劑的人。研究對象:COVID-NET 是一個基於人群的監測系統,可在 14 個州的 99 個縣取得實驗室確認的 COVID-19 相關住院病例。這 14 個州是:加州、科羅拉多州、康涅狄克州、喬治亞州、愛荷華州、馬里蘭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新墨西哥州、紐約州、 俄亥俄州、俄勒岡州、田納西州和猶他州。住院期間或入院前 14 天內居住在監測區域且PCR或快篩陽性的患者被列為 COVID-NET 病例。有一個站點(愛荷華州)因無法取得可靠的疫苗接種信息而被排除在外。研究結果:1.在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期間,共有 192509 確診的 COVID-19 相關住院病例,而其中的146937病例 (76%) 是有疫苗接種的數據。在這些有疫苗接種數據的新冠肺炎住院人群中,98243 人(69.2%)未接種疫苗; 39353 人 (24.5%) 接種了初級系列疫苗,而其中 8796 人(22%)接種了加強劑。2.整體而言,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月住院率是從3.5倍(在2022 年 4 月時)到 17.7倍(在2021 年 5 月時)不等。3.在 Delta 期間(2021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累計住院率是12.2倍。4.在Omicron 期間(2022 年 1 月至 4 月),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累計住院率是6.8倍。5.從 2022 年 1 月至 4 月,與接種加強劑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住院率是10.5倍,而只接種初級疫苗的人的住院率則是2.5倍。6.已接種疫苗的住院患者年齡大於未接種疫苗的患者(中位年齡分別為 70 歲和 58歲)以及有較高的比例帶有 3 種或更多潛在疾病(分別為77.8%和51.6%)。潛在疾病包括免疫抑制、肥胖、慢性肺病、腎病、神經系統疾病、風濕病、自體免疫疾病。(註:也就是說,年紀大和有潛在疾病是接種疫苗的人罹患新冠肺炎而需要住院的重要因素)結論:在這項針對因 COVID-19 住院的美國成年人的橫斷面研究中,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住院的可能性更大,而接種加強劑的人住院率則是最低。與住院的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住院的接種疫苗的人年齡更大,更有可能有 3 種或更多的潛在疾病,並且更有可能是長期護理機構的居民。研究結果表明,臨床醫生和公共衛生從業人員應繼續向符合條件的人推廣所有推薦劑量的疫苗接種。原文:新冠疫苗降低住院率達17.7倍
-
2022-09-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新增2萬5346例 指揮中心分析BA.5已成為主流病毒株
今本土新增2萬5346例 指揮中心:疫情仍在上升中新冠肺炎本土個案續降,今天新增2萬5346例本土個案、237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8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確診數較少應該是假日的關係,但較上周一上升6%,因此疫情仍在上升中。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1萬1833例男性、1萬3506例女性、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205例),台北市(3,006例),台中市(2,946例),桃園市(2,699例),高雄市(2,054例),台南市(1,549例),彰化縣(1,309例),新竹縣(823例),屏東縣(735例),新竹市(635例),宜蘭縣(602例),南投縣(594例),苗栗縣(564例),雲林縣(562例),基隆市(510例),花蓮縣(468例),嘉義縣(355例),嘉義市(234例),台東縣(206例),金門縣(147例),澎湖縣(121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2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4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26日至9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9日至9月9日。今日新增23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5例男性,11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1例),美國、泰國、日本、澳門及菲律賓(各2例),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韓國及馬來西亞(各1例)移入。另21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2日至9月1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70萬7688例確診,分別為3萬899例境外移入,567萬67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312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29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83例、台北市1,152例、台中市1,037例、高雄市967例、台南市790例、桃園市781例、彰化縣605例、屏東縣415例、雲林縣324例、南投縣303例、苗栗縣257例、嘉義縣244例、基隆市224例、宜蘭縣211例、花蓮縣172例、嘉義市166例、新竹縣165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29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BA.5佔比已逾半 60多歲女性確診三天亡變異株BA.5本土個案全過占比逾半,上周共驗出88例BA.5,占比從37.9%上升至50.6%,還出現第二例BA.5重症死亡個案。個案是9月9日公布的死亡個案,為60多歲女性,未接種疫苗,發病到死亡僅短短三天。另昨天新增死亡個案28例、44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個案中14例未接種疫苗, 無特殊死亡和中重症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5已經超過一半,可算是成為主流病毒株,但BA.2仍有四成,取代的速度沒有預期地快。羅一鈞表示,上周檢出88例BA.5個案,占上周174例50.6%,為30名男性、58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布為北部45例、中部34例、南部8例、東部1例,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7日至9月8日。其中兒童青少年15例、成人73例,包括一例死亡個案。染BA.5死亡個案為60多歲女性、未接種疫苗,有糖尿病和中風病史且長期臥床。8月30日快篩陽性,住院後使用瑞德西韋、抗生素等藥物治療,9月1日因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死亡。此為第二例確認感染BA.5死亡的個案。羅一鈞表示,根據抽樣結果,估計國內中重症BA.5佔比應是二成五至三成左右,但因為中重症是反映稍早的感染情況,會稍微落後全國定序佔比,因此會逐周提升。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4為86例、BA.5為744例、BA.2.75為11例、BA.2為981例,另累計324例BA.5、4例BA.4、2,379例BA.2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本土確定病例。國內境外移入的BA.4、BA.5及BA.2.75個案,為32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8月22日至8月31日。其中檢出BA.4個案分別自索馬利亞、巴基斯坦、黎巴嫩、美國及荷蘭各1例;BA.5個案分別自越南11例,美國及泰國各5例,菲律賓、新加坡及印尼各4例,馬來西亞及法國各2例,葡萄牙、俄羅斯、日本、捷克、帛琉、英國、香港、柬埔寨、義大利、瑞士、丹麥、愛爾蘭及南非各1例;BA.2.75個案為自印度移入。次世代疫苗施打年齡下調? 羅一鈞:不排除開放50歲民眾根據國外研究,BA.5變異株免疫逃脫力較高,因此疫苗的保護效益下降更快,指揮中心是否會因此下修次世代疫苗接種對象?對次,疫情監測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FDA已核准18歲以上接種次世代疫苗,目前分兩階段進行施打,第三階段不排除開放50歲以下民眾。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美國CDC在5至11歲的第三劑疫苗施打間隔為5個月,上次ACIP通過建議,縮短追加劑間隔減少為3個月,但當時不包括5至11歲兒童,主要是12至17歲縮短為3個月,但5至11歲部分第三劑到底要不要縮短為3個月?會請ACIP參考最新文獻和各國經驗考慮要不要縮短。指揮官王必勝則說,5至11歲兒童第二劑若在六月施打,按照之前決議應該要在11月才能再打,是否要縮短可提到ACIP討論,如果根據科學證據和實際需要,會再根據決議修正縮短為3個月。有媒體詢問,有新研究指出,對抗BA.5變異株,疫苗抗體效價每個月下降兩成五個月後等於零,會因此下修第四劑接種年齡嗎?疫情監測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部分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每個月下降兩成是研究不同變異株,看到BA.4、BA.5部分確實因為免疫逃脫,接種完第三劑後中和抗體保護效果下降較快。至於是否下修第四劑年齡?羅一鈞說,次世代疫苗部分FDA核准18歲以上,ACIP第一、二階段對象是考量染疫風險高低、年長、職業或重症高風險因子等作為效益區分,希望一、二批先發揮最大保護效益。若要往下修,第三階段不排除納入50歲以下無慢性病較健康的年輕人中壯年等,會在ACIP討論等後續到貨後進一步討論。第三階段的目前規劃如何?羅一鈞說,ACIP專家會議決議後,沒有提到後面沒列入一、二階段的處理,若疫苗到貨數量和更多關於風險效益資料齊全,會提到專家會議討論,年輕族群是否要納入。王必勝也說,待專家決議後就會討論安排施打。
-
2022-09-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當本土確診數遠大於境外移入 穩健開放邊境還有實質意義嗎?
昨天晚上(2022-9-10)看到舊金山灣區中文電視台的一則新聞報導,決定寫這篇文章。兩週前(2022-8-30)我以僑務顧問的身份參加「舊金山灣區僑務工作座談會」,心裡打算要提出開放邊境的建議。沒想到,有另一位僑務顧問比我早發言,也是希望台灣政府能開放邊境。請看《世界日報》9月2日發表的張良民主持僑務座談 僑領籲邊境開放。這個會議是由剛從台灣來的僑委會主任秘書張良民主持,而他大致上是這樣回答這個建議:「台灣是個多元社會,有很多不同聲音,所以開放邊境需要穩健……」。我當時立刻就了解「不同聲音」是什麼意思,尤其是攸關「九合一」。我也立刻再次確認「科學永遠是政治的手下敗將」,就像瘦肉精那回事一樣。但,不管如何,做為「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我還是要讓大家知道科學是怎麼說。大多數人都知道,新冠病毒已經演變成溫和的Omicron。至於有多溫和,請看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上個月發表的兩篇論文:2022-8-17:Awareness of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Infection Among Adults With Recent COVID-19 Seropositivity(近期 COVID-19 血清陽性的成年人對 SARS-CoV-2 Omicron 變異株感染的認識)。這項研究分析了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雪松西奈醫療中心)在今年5月期間(Omicron盛行)員工和病患的血清檢查記錄,找到210名Omicron病毒感染陽性的成年人。這些人被邀請填寫一份問卷調查,而其中的118人(佔56%)表示他們不知道有被新冠病毒感染。在這118人中,有12個表示有感覺到身體有異樣,但認為是因為普通感冒或其他非 SARS-CoV-2 的感染。2022-8-22:COVID-19 Disease Severity in Persons Infected With Omicron BA.1 and BA.2 Sublineages and Association With Vaccination Status(Omicron BA.1 和 BA.2 亞系感染者的 COVID-19 疾病嚴重程度以及與疫苗接種狀態的關聯)。這篇論文的結論是:「這項研究的結果在多個層面上提供了保證。首先,99.8% 至 99.9% 的感染 BA.1 或 BA.2 亞系的患者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或只出現輕度症狀。其次,BA.1和BA.2亞系感染的疾病嚴重程度沒有差異。在接種加強劑的3682個人裡面,只有 1 個人出現嚴重症狀。」根據這兩篇論文,我個人認為Omicron是近乎於「普通感冒病毒」,頂多也不會超過「流行感冒病毒」。那,有必要為這樣的病毒關閉邊境嗎?美國沒有,日本沒有,南韓沒有,新加坡沒有,澳洲沒有,歐盟也沒有。我昨晚看到的電視新聞其實在三天前就已經被所有台灣主要媒體報導過了,例如何時可0+7?前台大醫喊現在就可以:擋境外移入沒意義。它的第一段是【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9月12日起從邦交國入境可免簽,但仍需檢疫「3+4」,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認為,入境3+4應該可以解除了,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現在就可開放了」,並表示5月以來,本土確診數遠大於境外移入,BA.5在國內成為主流株後「現在擋境外移入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意義」。】是的,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了!任何稍懂邏輯人都不會在「本土確診數遠大於境外移入」的情況下「擋境外移入」。今天是美國足球聯盟本季開打的第一天(第一個禮拜天)。看到人山人海的球迷瘋狂呼叫,讓我感到格外諷刺。哦!對了,美國也是多元社會,也要在11月舉行攸關民主黨和共和黨多數少數的國會大選。原文:穩健開放邊境,有實質意義嗎
-
2022-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
BA.5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之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從3萬多例增至6萬多例。為了增加保護力,指揮中心已採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因應,且宣布開放18歲以上成人施打。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元氣網為大家請教專家與指揮中心解惑。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新冠疫苗以原始武漢病毒株(簡稱原始株)製成,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4:次世代疫苗已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衛福部食藥署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至於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Q5: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最快9月底到貨,力拚9月底或10月初開打。Q6: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Q7: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 ?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Q8: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目前已通過食藥署EUA的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9: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10: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
-
2022-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學者點出邊境3+4已不合邏輯 籲指揮官別蕭規曹隨
9月12日起從邦交國入境可免簽,但仍需要3+4檢疫,學者認為台灣防疫作為已流於「形式主義」。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黃韻如日前撰文表示,當本土每日確診人數,已經跟境外差不多,甚至更高的時候,旅客在台灣被傳染的機率還更高,邊境管制的邏輯在哪裡?她說,現在指揮官沒有政治包袱,應勇於根據科學調整防疫,不需蕭規曹隨。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黃教授說的沒錯,美國和歐洲國家幾乎都已走完BA.4、BA.5疫情波段,亞洲和大洋洲國家也在走下坡,反觀台灣疫情再起較晚,則正處於疫情上升階段,估9月中旬每日個案數可能達到4.2萬人。陳秀熙說,台灣境外解封要跟國際接軌,得從「境內防疫轉為地方流行思維」做起。讓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使用都流感化,才有可能同步開放邊境。黃韻如指出,過去台灣以防疫之名,用邊境管制和入境檢疫的手段,限縮人民的自由,就「風險比例」的考量,還說得過去。現在國際疫情趨勢已經大不同,以新加坡為例,近7日平均確診人數是不到2千人,但台灣近7日平均是3萬多人,顯示從新加坡入境台灣的旅客「在台灣被傳染的機率比待在新加坡還高」,卻被規定入境要進入3+4隔離檢疫期,不知道這當中的防疫邏輯在哪裡。黃韻如說,在高確診率社區,無限制地人擠人、逛夜市、進行室內大型群聚活動,得到病毒的風險,有比從世界各地搭乘航空器落地入境來得低嗎?現在的指揮官應該沒有政治包袱了,呼籲指揮官,勇敢地就「科學的邏輯與證據」,來調整防疫政策,不需要蕭規曹隨。陳秀熙也認同黃韻如對國際疫情及邊境趨勢的觀察。陳秀熙說,境外解封是國際趨勢,估計日本也將於10月全面開放邊境,台灣確實應與國際接軌。但台灣不能只開放邊境,境內防疫卻還停留在大流行思維的嚴格措施。「年底可用的BA.5雙價次世代疫苗,應該就是最後一個階段的疫苗了。」陳秀熙說,不只防疫思惟,疫苗研發也會走向地方流感化疫苗的模式,「防疫措施地方流行化」一定要同步進行,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運用,都應流感化,才有可能同步開放邊境。
-
2022-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別等BA.5疫苗了 學者估再等感染數增5倍、重症數增13倍
台灣開始BA.5疫情,中央日前公布次世代BA.1雙價疫苗接種之對象,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在第一階段。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第一階段高風險群不要等年底才來的BA.5雙價疫苗,因為病毒傳播不等人,再等下去,必然錯失保護良機。陳秀熙說,若高風險群要等到年底才打BA.5雙價疫苗,每日感染人數將達2950人、每日重症13人;現在有什麼就按時打什麼,可控制每日感染580人、每日重症人數1人,兩者分別是5倍、13倍的差異。關於次世代BA.1雙價疫苗的接種對象,將50到64歲在第二階段,陳秀熙說,50到64歲,很多人第三劑保護力已經開始失效了,慢性病患特別容易發生重症突破感染,現在已看到50到64歲死亡率上升了9%,增幅高於比65歲以上死亡率(上升7%)。為有效降低重症死亡,陳秀熙說,呼籲50到64歲成年人現在就應積極接種二次追加劑,可選擇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以兼顧較低的疫苗副作用。陳秀熙表示,台灣疫苗施打率雖達到8成,但隨時間消退下,目前僅剩下大約3成,自然感染的保護力也只剩下大約2成,兩者加起來就是大約只有5成,這在國際上來說算高,但別忘了「這都會隨時間消失」。陳秀熙說,8月中旬疫情再起,大部分是50歲以下的輕度突破感染,但更需要擔心的是50歲以上脆弱族群,容易發生重度突破感染,增加重症死亡。陳秀熙指出,8月1日到9月4日新增個案中,BA.4、BA.5占比已達55%,估計目前單日新增個案當中已有高達76%是BA.4或BA.5,預估9月中旬每日新增個案數可達4.2萬人。雖然大多為輕症和無症狀,但要注意50歲以上的重症死亡攀升。目前已經看到整體中症率上升25%,重症率上升42%,死亡率也上升12%,50-64歲和65歲以上死亡率分別上升9%、7%,可能大部分仍屬於沒有完整接種疫苗者。陳秀熙表示,高危險群因為接種較早,也較早面臨疫苗免疫失效的考驗,民眾很期待次世代疫苗,但別忘了「次世代疫苗只能作為追加劑」,還沒打完基礎劑的人,仍必須趕快打原始疫苗。陳秀熙說,台灣65歲以上、長照機構、18歲以上免疫不全等三大高風險群約250多萬人已經接種疫苗,其中28萬人只打過基礎劑,227萬人打完3劑,1萬人打完4劑。如果高風險群繼續接種現有疫苗,每天新增感染人數大約可控制在850人,每天新增重症2人。台灣要等9月底到10月初才能打得到BA.1次世代疫苗,陳秀熙指出,等待過程中,BA.5不斷造成感染個案,若不考慮等待期的損失,假設高風險群都來打BA.1次世代疫苗,可望將每天感染人數從850人減少到580人,每日重症則可由2人減半為1人。如果考慮這一個月等待期的損失,等到有BA.1雙價疫苗可打時,每天感染人數將達到2363人,重症人數為每天10人。「可以很明顯看到,如果大家都非要等BA.1疫苗來才要打第四劑,對於族群的損失是更大的」,陳秀熙說,要是等年底BA.5次世代疫苗來了才打追加劑,更是會錯失良機,將導致每日感染人數增加到2950人,每天13人重症。至於50到64歲,陳秀熙說,很多人第三劑保護力已失效,慢性病患特別容易重症死亡,應盡速打二次追加劑,現有疫苗中可考慮選擇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以兼顧較低的疫苗副作用。
-
2022-09-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通過新型次世代疫苗 莊人祥:美國做法較特殊 觀察中
新冠肺炎疫情再起,美國FDA宣布批准BNT和莫德納二價疫苗,是第一個針對目前最主流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的加強針,而國內明天將審查針對原始株和BA.1變異株研發的次世代疫苗。對於美國此舉是否會影響國內審查或採購規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美國做法比較特殊,還在觀察了解中。美國FDA核准BNT和莫德納最新次世代疫苗,併下訂1.05億劑的輝瑞及6600萬劑莫德納次世代二價疫苗,且9月9日前就可先供應1500萬劑疫苗。而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天表示莫德納疫苗的審查文件已補齊,將於明天審查EUA。由於國內將審查的是針對原始株和BA.1變異株研發的次世代疫苗,因此外界關心是否會影響國內的審查和採購。莊人祥表示,美國和其他國家不一樣,他們用BA.5跟原始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動物實驗資料,加上BA.1的臨床試驗資料,最後給予核准EUA的是BA.5的雙價疫苗。至於英國、澳洲所通過的是針對原始病毒株加上BA.1的雙價疫苗,台灣正規畫要審查的也是原始病毒株加上BA.1的雙價疫苗,因此還是會依照原來規畫進行,美國做法比較特殊,還在觀察了解中。
-
2022-09-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夜間盜汗是BA.5新症狀? 羅一鈞:非主要表現症狀
新冠肺炎BA.5變異株疫情升溫,而有外電指出夜間盜汗是BA.5常見的症狀。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並非國際研究,只是有愛爾蘭的免疫學家接受當地廣播節目採訪提及觀察到有夜間盜汗現象,而非根據研究結果得出的主要表現症狀。羅一鈞表示,不論是Alpha、Delta到現在的Omicron變異株,新冠肺炎的病程中夜間盜汗都不是主要症狀。若民眾對於夜間盜汗有疑慮,可就醫確認是否其他病徵的表現。另外,羅一鈞也表示,有些民眾染疫出現心因性休克,因為血壓偏低、交感神經興奮,加上體溫偏低,就容易出現冒冷汗情形,但這是警訊,而非只在夜間出現大量流汗的「夜間盜汗」,需要特別區分。而針對今天死亡兩例2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且接種三劑疫苗仍死亡的個案。羅一鈞表示,一位是住院中意外發現腦下垂體中風,和新冠肺炎屬於兩個獨立事件;另一個案可能和免疫風暴反應有關。至於是否會再有其他變異株,羅一鈞表示,Omicron也是去年11月底才突然出現,依目前趨勢來看,病毒變異仍在進行中,「希望沒有,但不能過於樂觀」,回持續加強境外移入個案的病毒序列偵測。
-
2022-09-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有些人寧願當黑數!醫:BA.5疫情上升速度太快 4方法自我警覺
國內昨新增3萬4389例本土個案,新北市確診個案數達7607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連續多日破3萬,病例數明顯上升,「正式進入下一波流行」。急診醫師指出,近期1周病例增加速度相當快,到年底有可能再增600萬人確診,政府應開始教育民眾認知疫情流感化。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日前表示,若每日平均增加2.5萬例本土病例,至年底有可能再增加300萬人確診,依照往例確診比例約占總體2成,黑數約為報告病例數1.5倍,估算後增加確診數可能500至600萬人。雖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表示,從高、中、低推估數字來看,應該不會那麼多。但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亞東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表示,保守估計每日增加2至3萬人,加上黑數,到年底應該會有500至600萬人確診。「BA.5疫情上升速度太快了!」洪芳明指出,亞東醫院是新北唯一的醫學中心,今日正在住院就有53名病人,且還在急診等待一般病床就有60名病人,急診量整個大幅提升,專責病房需求量提升,門診量調降,都有明顯感受。指揮中心8月30日宣布全台醫院調整專責病床開設比例,雙北應變醫院需開設至25至30%,其他縣市應變醫院開設15至20%;而500床以上非應變醫院,專責病房比例需分別提升到10至15%,東區則維持5%。洪子仁說,長者、嬰幼兒疫苗保護力尚未建立,可能引發重症,增加醫療量能負擔,以新光醫院為例,先前病床數降載到5%、33床專責病床,隨著疫情升溫,幾乎7、8成滿床率,近期隨指揮中心規定,醫院快速應變,升載專責病床到15%。不過洪子仁說,希望指揮中心能更貼近臨床需求,像是疫情升溫短時間升載專責病床,疫情趨緩時也能有效率、快速降載專責病床,如此才能讓新冠及非新冠病人床位使用最佳化。洪芳明表示,近期也有不少醫療人員確診,因新冠肺炎仍被歸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因此無論有無症狀,確診者得進行7天居家隔離及7天自主管理,自主性大大被侷限,或許政府應思考,是否應教育民眾「疫情流感化」認知,病情嚴重者醫院專責照顧、無症狀輕症者自我管理。「有些無法請假的人,寧願選擇當黑數。」洪芳明表示,周邊確診的人數增加,但很多人礙於工作無法請假、沒有保防疫險等,即便快篩陽性、或有症狀,寧願當黑數也不通報確診,雖可以理解民眾行為,但仍呼籲黑數們「要保護周邊的人,不要隨意在外脫口罩」。洪子仁說,我國經歷BA.1、BA.2疫情後,從4月至9月,已經經歷5個月輕症適應期,政府防疫作為、醫院防疫任性、民眾防疫認知已調整最適化程度,但疫情再起,民眾需自我健康檢測、也要提高警覺自我評估風險,「每個人風險程度不一樣」。洪子仁表示,相較20到50歲打滿3劑民眾,感染風險程度較低,但65歲以上長者第4劑施打率僅33.8%,仍然偏低,感染後仍然有可能重症、住院,若沒有完整接種,應該避免頻繁社交活動,「明知道颱風要來,就應該做好防颱準備」,防範疫情侵襲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種疫苗。洪芳明也提醒4方法自我警覺,包括:一、若感覺到呼吸困難,二、感覺到持續性胸痛或胸悶不適,三、感覺到自己無法保持清醒,或家人注意到你有時有意識不清的狀況,四、看起來臉色蒼白或發青,與平時不同,且感覺不舒服,需要盡速就醫。去年亞東醫院協助新北市政府運營板橋集中檢疫所,共照顧679個新冠病人,其中47個病人直接被轉送醫院,有74個病人住檢疫所後被轉送醫院,洪芳明與陽明交大醫管所學者陳翎、丁俊恩及亞東醫院醫師許志豪等人合作,以深度學習為基礎,設計一套轉住院風險評分系統,該研究已於「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刊登。洪芳明表示,上述系統以真實病例數據學習,連續2天輸入血氧、體溫、心跳、血壓(收縮壓、舒張壓)5數據,即可快速分辨新冠病人屬於低、中、高風險。
-
2022-08-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個案2萬160例 疫情累計死亡人數破9千
今新增本土個案2萬160例 疫情累計死亡人數破9千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升溫,國內今天新增2萬160例本土個案、288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22例,這波疫情累計死亡人數破九千,達9012人。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如指揮中心預期,病例數已有在增加的趨勢。今日新增2萬160例本土病例,為9,313例男性、10,836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23例),桃園市(2,471例),台北市(2,470例),台中市(2,249例),高雄市(1,504例),台南市(1,220例),彰化縣(845例),新竹縣(798例),新竹市(604例),苗栗縣(512例),屏東縣(488例),花蓮縣(429例),宜蘭縣(414例),雲林縣(394例),基隆市(385例),南投縣(317例),嘉義縣(305例),嘉義市(205例),台東縣(162例),澎湖縣(143例),金門縣(90例),連江縣(32例)。今日新增2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1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5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3日至8月26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11日至8月26日。一月至今累計中重症2萬3706人、死亡9012例。今日新增28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7例男性、1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美國(6例),加拿大、泰國及馬來西亞(各3例),菲律賓、法國及新加坡(各2例),印尼、韓國、英國、中國及日本(各1例),另25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31日至8月2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24萬2009例確診,分別為2萬7298例境外移入、521萬465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866例死亡病例,其中9,85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05例、台北市1,108例、台中市989例、高雄市923例、台南市765例、桃園市742例、彰化縣567例、屏東縣407例、雲林縣311例、南投縣293例、苗栗縣234例、嘉義縣231例、基隆市217例、宜蘭縣197例、花蓮縣162例、嘉義市161例、新竹縣154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7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BA.5本土個案占比已四成 30多歲外國女為首例死亡個案國內今天新增94例BA.5本土個案,全國占比已從上周18%升至40.2%。其中更出現首例BA.5死亡個案,為8月24日公布的病逝者,完成定序後確認。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BA.5正逐漸取代原本的BA.2病毒株,成為主流株。新增的94例本土BA.5個案分布為北部68例、中部11例、南部13例、東部2例,占上周所有已定序234例的40.2%,為39名男性、55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確診日介於7月3日至8月24日。羅一鈞表示,BA.5雖多以輕症、無症狀為主,但仍出現死亡個案,為上周公布過的個案。個案為30多歲非本國籍女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13日快篩陽性,8月15日高燒至41度、昏迷送醫,有休克現象。急診插管使用呼吸器,電腦斷層發現腦水腫,8月16日急救無效,死因為缺氧性腦病變、癲癇重積及新冠肺炎。另外,羅一鈞表示,邊境持續攔截變異株,以BA.5為最大宗,占七成以上。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2株BA.4、57株BA.5、2株BA.2.75,個案分別為36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8月11日至8月22日。其中檢出BA.4個案分別自韓國及美國(各1例);BA.5個案分別自越南(8例),美國(7例),泰國(5例),菲律賓(4例),日本、印尼、新加坡、英國及加拿大(各3例),柬埔寨(2例),馬來西亞、法國、南非、紐西蘭、韓國、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比利時、挪威、香港、西班牙、緬甸、丹麥及印度(各1例);BA.2.75個案均自印度移入。截至目前累計186例BA.5、3例BA.4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本土確定病例;境外移入個案BA.4為80例、BA.5為662例、BA.2.75為10例。BA.5疫情已經開始! 幼兒還有四成未感染也未接種本土BA.5個案占比暴增,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回升。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上周疫情是連續11周下降後首度上升,而這周上升幅度增加,增幅達15.5%,可確定BA.5疫情已經開始。王必勝表示,疫情上升,接下來除開學之外也會遇到中秋和重陽節等民俗節慶,民眾有相關聚會活動。提醒民眾參加活動應做好勤洗手、戴口罩、與不特定人士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且應遵守現行戴口罩規定,除例外情形,如飲食需求、拍照等得免戴口罩。外出應全程佩戴口罩,如有症狀請勿參加。另外應隨身攜帶洗手用品,並建議下載臺灣社交距離APP。營業場所、公共場域和餐飲場所應嚴格遵守量體溫、員工健康管理和加強環境消毒,餐飲場所另應提供洗手設備及消毒用品且不得敬酒。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幼兒,不建議參加聚會活動。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六個月至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22.8%、第二劑為1.5%。全國疫苗接種率為第一劑92.6%、第二劑86.6%、追加劑第一劑72.2%、追加劑第二劑9.2%。王必勝表示,幼兒第一劑接種率約22%,加上自然感染率30%,保護力約50%,因此還有40%未曾感染過也未接種疫苗。另外,第二劑接種率較少主要是因為莫德納需等四周才能打第二劑,因此可接種人數較有限,但提醒家長完整施打才有完整保護力。疫情升溫?BA.5全國占比已達四成 單日確診恐升至三萬五指揮中心七月時曾表示,當Omicron變異株占本土病例達到三成以上,才會看到疫情明顯上升。而今天指揮中心公布BA.5全國占比已達四成,外界關心本周單日確診數是否會突破三萬五千例。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每周二、三通常確診數最高,屆時達到3萬5千例也是有可能的。王必勝表示,推估模型目前對於疫情開始時間掌握準確,估計八月二十幾日開始上升,修正模型預計高點落在九月中下旬。至於確診人數推估,目前高推估高峰約為單日6萬多例、低推估為單日三萬多例,將密切觀察相關發展。而目前重複感染人數為6734人。王必勝表示,隨疫情升溫,專責病房北部的使用率會開始上升,醫療應變組會即時調升,藥物部分目前評估絕對充足。根據統計,目前全國專責總床數為8072床,空床數4952床,空床率達61.5%;其中台北區總床數2273床,空床數1033床,空床率為45.4%,其餘區域空床率皆達50%以上。
-
2022-08-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白衣天使裝葉克膜續命 遭貼「防護不落實」標籤
護理師阿麗(化名)支援醫院防疫,染疫後既難過自責,也擔心傳染給家人同事,不料在加護病房期間,卻被匡列隔離的同事當成害群之馬,等康復後家人也怕她有病毒,壓力相當大。去年5月社區疫情爆發,醫療機構塞滿大量病患和排隊篩檢人潮,阿麗所任職的醫院因防疫部門人手不足,從別單位抽調人力支援,她就是其中一員,阿麗認真學習防護規範,穿上悶熱防護衣、戴上N95口罩,全身包好上陣。即使小心翼翼,阿麗還是確診了,甚至惡化成重症,必須裝上葉克膜續命。歷經一個多月治療,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阿麗怎樣都想不到,在她與病魔纏鬥時,居然被醫院貼上「防護不落實」的標籤。阿麗被當成害群之馬,同事認為她讓害大家被匡列、被迫「連坐」一起隔離的元凶,甚至在康復後,連家人也會害怕她身上還有病毒,面對多重壓力,無助的阿麗只能咬著牙重新上工。今年4、5月台灣再次經歷社區大流行,Omicron變異株高傳播性帶來更大規模疫情,造成數百萬人染疫,菲拉(化名)是一名坐月子中心護理師,自知照顧脆弱新生兒不可染疫的她,幾乎只敢家裡、職場兩點一線活動,如此謹慎的她還是確診了,看著快篩試劑上的兩條線,她在停車場自責大哭。幸好,菲拉的同事及她照顧的寶寶都平安無事,在7天居家照護期間,她收到院方要求染疫醫護確診康復後14天,才能返回職場。最令菲拉錯愕的是,人資暗示她「髒」,這14天只能請無薪假,積極爭取後,院方看似伸出橄欖枝,但依舊強迫7天自主健康管理必須請病假,只能拿半薪。菲拉理解所屬單位特殊,工作人員染疫後不能立刻回單位的用意,但不能接受預防風險成本全由她一個小員工承擔,經過多次交涉無果,她開始尋找勞工權益相關單位協助,誰知小蝦米鬥不過大鯨魚,只能摸摸鼻子吃悶虧。染疫醫護除面對醫院體制內不公待遇,也不清楚染疫補償怎麼算,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說,有因公染疫的醫療人員補償金額低於10萬元,確診後停工一個月,薪資大打折,卻僅獲6萬5000元,讓醫護怒吼,比疫情期間500元防疫保單的理賠金額還低。不論從住院天數、治療方法、總隔離時間到停工天數,陳亮甫表示,都無法掌握補償金額高低,中央只要醫護有意見就打訴訟、訴願,「我們連標準在哪都不知道,如何跟你吵?」他認為,醫院內有最完整的染疫員工醫療過程、病情嚴重程度等資料,院方又擁有法務專家,協助員工要補償、討公道,應是身為雇主的院方責任,盼望由各醫療院所領頭,向中央要求列出染疫醫護補償標準。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照顧染疫個案的醫護人員可向疾管署申請「執行第5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由疾管署根據傷害嚴重程度給予補助,目前審定90多案、補助金約新台幣9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