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CDC
共找到
600
筆 文章
-
-
2020-03-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能活多久?專家:經物體傳播機率低
隨著新冠病毒(COVID-19)在全球的疫情持續擴大,衛生官員們表示正在積極的評估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存活的時間,以準確地掌握病毒傳播的風險。根據其他冠狀病毒的研究,疾病專家說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途徑傳染,此外若是接觸到患者的排泄物也可能被感染;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表示,若碰觸到有冠狀病毒附著的物體表面後,再去觸摸黏膜五官如眼鼻口等也可能遭到感染。根據本月在「醫院感染雜誌」(Th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刊登的一項分析報告,其中包含「嚴重呼吸道症候群」(SARS),以及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等22項冠狀病毒的研究指出,室溫下冠狀病毒可在物體表面存活長達九天。此外高溫環境和消毒劑都可以讓冠狀病毒失去活性,但該分析報告中對於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否和過去的冠狀病毒有一致的行為模式,仍沒有明確的結果。CDC主任雷德費爾德(Robert Redfield)27日向國議員們說明,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上的存活率時說道:「新冠病毒在銅鐵等金屬表面大概可以存活兩小時,但我們認為在紙板或塑膠等材質上可能存活較久」,因此CDC表示病毒要經由包裹傳染給人類的機率較低。CDC發言人也透過電子郵件聲明,官方仍在研究病毒是否具有其他傳染途徑;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本周也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經由進口商品傳染,但FDA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洛杉磯加州大學的流行病學教授布魯爾(Timothy Brewer)說:「雖然疫情發展快速,但是病毒透過物體表面傳播的比率似乎不高;屏除社區感染,病毒應該沒辦法存活太長的時間。」
-
2020-03-05 名人.精華區
張鴻仁/買口罩、監測就診人數…新冠肺炎爆發,健保卡防疫立大功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兩個月後,全球已超過70國家淪陷,包括防疫實力最堅強的美國,短短幾天就超過百例確診,九人死亡。「阿中部長」為何這麼厲害這幾天隨著某醫學中心院內感染,大家焦點集中在「台灣是否已經社區傳播」,及「指揮中心因應是否足以守住新階段的疫情,而不會像日、韓、義、美等「先進」,確診病例在短時間大爆發。要守住社區感染,是非常複雜的運作。所以我們必須來了解「阿中部長」會這麼厲害,是他背後的資訊系統。當國人看到韓國人忍著寒風排幾個小時買口罩,不得不佩服我們社區藥局透過健保IC卡,有條不紊的分配口罩。這是IC卡最簡單的就醫及領藥功能。IC卡更重要功能是個人就醫資料,每晚由全國醫療院所上傳健保署,所以我們知道每天全國有多少人就診,看了甚麼病。傳染病資料轉成監測系統SARS之後,疾管署利用這套系統,直接將健保資料庫中,有關傳染病資料轉成監測系統,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流感速訊」。大家只要上疾管署網站,就可以看到這份每周一次的訊息,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數及百分比」為例,台灣是世界上唯一可用「Real time data」來監測每天各種疾病變動,領先全球15年以上。其次,透過醫院資訊系統,疾管署可以直接抓到各醫院檢驗室送出各種傳染病檢驗結果,以流感為例,就是流感速訊中的流感陽性件數趨勢圖。新興傳染病 隨時啟動監測此外,疾管署還監測所有流感重症個案,並隨時啟動新興傳染病監測機制,這就是第19例白牌司機可被確診的原因。指揮中心回頭檢驗過去一段時間共113例這類病患留下來檢體。這套系統向美國CDC學來的,但有了IC卡加持,我們青出於藍。這陣子網路常常傳美國死於流感超過萬人,大陸網民因此嘲諷美國。其實大陸並不公布這些資訊,根據大陸學者推估,每年大陸死於流感應有幾十萬人,然而官方確診只有幾百人。開放資訊是防疫首要防線我們知道,不檢驗就無法確定病因與死因,因此如果大陸有類似系統,那麼早在去年12月就可能監測異常訊號,可進一步調查,對外界質疑死亡人數低報,只要拿出「肺炎及流感死亡」的趨勢,便可杜悠悠之口。開放資訊是防疫最重要的防線,這是習慣於專制體系的人民無法了解的。怪不得前美國知名衛生經濟學者普林斯頓大學的倫哈德教授,2008年來台看到健保IC卡及資訊系統後,立刻投稿至英國醫學全雜誌,標題「到了台灣,我感到自卑(Humbled in Taiwan )」我雖然無法預測台灣疫情趨勢,但有這些資訊系統撐腰,阿中部長應該可以挺得住,繼續帶領我們迎戰這場比爾蓋茲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所形容的「世紀的瘟疫」。(作者為疾管局首任局長,SARS期間擔任後勤指揮官)
-
2020-03-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預防新冠肺炎舉手之勞卻難做到 專家曝關鍵原因
某個新聞工作者在談論預防新冠肺炎擴散最簡單的方法時,發現自己的手不經意地在臉部周遭遊走;然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卻可能讓人染上致命疾病。揉眼、抓搔鼻子,接著擺出藝術家羅丹(Rodin)雕刻作品「沉思者」的招牌姿勢,也就是手掌托腮,手指朝嘴巴往內蜷曲的姿勢─這是一種典型的臉部接觸方式,卻令公衛專家擔心,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星火燎原的此時。這是由於這名新聞工作者的手所移經的地方,全是包括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病毒進入人體的門戶,這一切都在不到一分鐘之內發生。若你感染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一切都是從你的眼睛、鼻子或嘴巴等臉部黏膜部位開始的。如今大多數的人都已經看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等機構的懇切呼籲:勤洗手、少碰臉;這是他們所發出最簡單的叮嚀,卻也最難遵守。其實這也並非我們的錯,因為人們幾乎終其一生都在培養這種「無意間碰觸臉部」的習慣。俄亥俄州沙隆維爾(Sharonville)家醫邵葉(William Sawyer)說:「習慣非常難改,因為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這麼做。」邵葉也是推廣手部衛生的非營利組織「亨利手手」(Henry the Hand,暫譯)創辦人。「這是一種習慣,習慣是很難改的。」「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2015年一項研究發現,人們每小時平均碰觸臉部24次,其中44%的接觸涉及眼睛、鼻子和嘴巴。如同我們所有習慣一樣,碰觸臉部的習慣會隨時間強化:起初可能只是搔癢,藉由抓搔或揉搓能暫時緩解不適;邵葉表示,這種反應會逐漸變成一種不自主的、重複性的動作。然而,雙手從手機、鍵盤、門把或其他地方沾染的細菌正是藉由這種不經意的動作大量傳播,一路「搭便車」到你的喉嚨、鼻竇和肺部。邵葉表示,避免碰觸臉部黏膜部位,或許是預防感染最重要的方法,勝過任何研發的疫苗:「停止這種簡單的行為就是了。別再摳、舔、咬、摩擦,就是預防疫情大流行最有效的方法。」邵葉在1990年代、孩子還在上猶如「病菌培養皿」的托嬰中心時,創立「亨利手手」和穿著T恤的黃色吉祥物,倡導手部衛生意識;2002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爆發後,邵葉開始把「亨利手手」推廣到國際。邵葉認為,洗手和避免碰觸眼口鼻能有所助益,因為這對日趨嚴重的疫情來說,是一項可以做到的解決方法。他說:「身體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
2020-03-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家專訪/華人營養師:5新冠病人死在我醫院、辦公室只有我戴口罩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已快速在美國蔓延,西部華盛頓州的金恩郡(King County)是新冠肺炎的重災區,一位來自台灣的營養師孫志銘在金恩郡一所已有五例病人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醫院任職,他3日在社群媒體發文,並接受世界日報專訪表示,同為面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病人高危險群的醫護人員,「辦公室內只有我一人戴口罩」,更令他咋舌的是,同事看到他戴口罩,竟問他「生病了嗎?」孫志銘說,美國目前九名死亡案例中,已有五人在他任職的醫院過世,皆是來自同一家安養中心「生命照護中心」(Life Care Center of Kirkland)的病人;由於這家醫院距離爆發疫情的安養中心1.8哩,因此許多病人會送至該院。我在這家醫院 已工作一年多孫志銘說,他在台灣執業三年多後,赴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碩士,並在美國執業四、五年,在金恩郡柯克蘭(Kirkland)的長青健康醫院(Evergreen Health Medical Center)已工作一年餘。他說,這間醫院可容納300多床,由於柯克蘭(Kirkland)華人居民不少,所以病人也有不少華人。有追蹤醫療人員 我不在名單內孫志銘說,目前該院的過世案例,皆是死亡後才驗出病毒,雖然病人進入醫院時有戴口罩,但醫護人員並沒有特殊防護。「醫院已對接觸過病人的醫療人員進行追蹤,但只有主管掌握名單。」他說,「我不在名單裡,所以應該是好事。」同事對我說:你最好把口罩拿下 但令他最驚訝的是,醫護同事們似乎並不特別緊張;整間醫院只有約四分之一醫護人員戴口罩,即使是接觸過病人的同事,也認為自己年輕又沒有慢性病史而不太擔心,還有同事對他說:「你最好把口罩拿下來,看到你戴口罩,可能會造成其他人的恐慌」。他詢問主管醫院的防護政策,主管也回答,沒有強制戴口罩,如果他覺得有疑慮就戴,讓他覺得美國在防疫管理的認知及嚴謹度上,與台灣相去甚遠。以下是孫志銘發布在臉書的文章,世界日報獲其授權刊登:防疫日記第一天 這幾天陸陸續續有朋友傳訊息來問候,感謝你們的關心。今天是我第一天上班,我要來分享第一手消息,要告訴你們美國人有!多!誇!張!美國上周六出現第一起病毒感染的死亡病例,地點發生在 Evergreen Health Medical Center in Kirkland,實際上病人於周五死亡,周六通報。一直到今天周一,死亡個案陸陸續續增加至六人,其中有五個都在這間醫院裡死亡。為什麼我要說這個呢?因為這間醫院是我上班的地方,沒錯!我今天就是有去上班!周六聽到消息有點震驚,因為周五下班前完全沒有透露出任何消息,知道有病人過世,但是完全沒提到病毒這件事,周日死亡人數增加,我在想說周一上班會是個什麼樣的情景?是大家帶著口罩穿著防護衣?抑或是像陰屍路的第一集男主角醒來整間醫院空無一人?總之周一一早我走路去上班,備好口罩一進醫院馬上戴上。因為我很早就到醫院(早上五點半),看到第一個人坐在公共區域沒有戴口罩,想說可能還早沒有人,看到迎面而來的清潔人員戴著口罩,我想說終於像樣點了!之後在辦公室我把口罩拿下來(因為只有我一個人),一直到第一位同事進來前我把口罩戴上。同事一進來看到我戴著口罩,問我生病嗎?我說沒有,只是醫院裡太危險要帶著口罩自保,她跟我說戴口罩沒用啦~我們都是健康人染病毒機會很小,況且我們辦公室這麼小(一間不到一坪坐四個人),就算真的怎麼樣你也躲不掉。(傻眼)接下來第二個同事進來了,一樣問我生病嗎?我重複回答著。她開始說她周五、周六上班的情況:她在周五有接觸過一個病人(已死亡),當時沒有驗出是陽性,是在過世之後才知道。當然這類的病人房門外都有警示需要戴口罩才能進去,總之她與病人有接觸史,開始說:「我不擔心我染上病毒,畢竟我年輕又沒有慢性病史,我比較擔心的是我如果攜帶病毒到其他病房去影響到其他病人。」(傻眼)接著看到我戴口罩,她說:「你最好把口罩拿下來,第一個看到你戴口罩可能會造成其他人的恐慌;第二個你戴口罩近來在門口志工會把你攔下來量體溫覺得你可能生病。」(傻眼)過沒多久,主管從其他棟走過來(路程約十分鐘沒有戴口罩),我們問了到底醫院的政策是什麼?進病房樓層需要戴口罩嗎?主管說也沒強制,覺得有疑慮就戴(傻眼)。然後同事問到,她跟染病毒的病人接觸過,需要額外做什麼防護嗎?主管說,醫院會有專人打電話跟這些接觸過的醫療人員聯絡詢問健康史之類的,若是有感冒發燒的症狀可以去員工檢驗站做初步篩檢,但是如果沒有就不用(傻眼)。後來那個勸我不要戴口罩的同事,今天要去加護病房照顧病人,我說你去加護病房不用戴口罩嗎?她說,「我沒打算戴,反正病人通通都在隔離病房裡,如果真的要戴就看主治醫師的決定,如果主治醫師要我們戴我就會戴。」(傻眼)後來我到樓層去查看病人,整間醫院差不多只有 1/4 的醫護人員有戴口罩,我是口罩一個一個換,因為進去一間丟掉出來再換新的,走在樓層間大家看到你戴口罩真的會多看你一眼!這是在已經發生死亡病例的醫院!要不是親眼所見我真的很難想像美國人真的不曉得這件事情的嚴重性!為什麼這麼多死亡案例?因為毒窟 Life Care Center of Kirkland 就在醫院附近,所以有問題一定往這送!通常來直接送加護病房,然後不到一兩天就直接登出。在台灣的你們很幸福,CDC 還建議大家不要戴口罩,不知道是怕大家搶口罩還是怎樣?(是說想搶也沒得搶)我現在只能自求多福,明後天不用上班,這兩周是關鍵點,不知道防疫日記會不會有續集,知道的是全美的病例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
2020-03-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這些人要注意了 得流感可能比得新冠肺炎更要命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但有些人說,其實流感更致命,造成的病逝人數更多。美國總統川普上周曾說,不需要誇大新冠病毒危險性,美國每年有數萬人因流感病逝,但上周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只有幾十個。白宮代理幕僚長穆瓦尼也說,流感害死更多人,新冠肺炎「不是伊波拉,不是SARS,不是MERS,就算中鏢了也不是判死刑」。但公衛官員認為,這種說法其實沒有抓到問題重點。流感疫情的確很糟,因此專家們全力設法阻止流感蔓延,他們更不希望另一種呼吸道傳染病大流行,因此重點是全力防止新冠肺炎擴散。不過,到底新冠肺炎和流感哪個比較危險?紐約時報整理兩種病毒在各方面的同異。哪種病毒較致命?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似乎比流感病毒更致命。平均來說,流感病毒株殺死約0.1%感染者,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死亡率則異常地達到大約2%,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中國大陸武漢,早前估計的死亡率在2%左右,在2月28日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針對全中國1099個病例的最新研究中,則發現較低的死亡率數字1.4%。但許多專家認為,若有許多輕症或無症狀病例未被發現,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恐更低。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佛西博士與臨床主任雷恩,以及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主任瑞福在上述期刊發表社論指出,新冠病毒真正的死亡率可能低於1%,跟流感相去不遠。南韓的疫情統計支持這個看法。韓聯社報導,南韓中央防疫對策本部副本部長權埈郁3日說,南韓新冠肺炎整體死亡率為0.6%,但高齡者比較容易發生重症,70到79歲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為4%,80歲以上為5.4%。但即便是死亡率相對較低的疾病,若有大量的人感染,病逝人數仍相當可觀。哪種病毒傳播力較強?新冠病毒迄今似乎比流感傳播力更強,且跟流感大流行季節出現的病毒株傳染力大致相當。每位新冠病毒感染者平均可傳染給2.2個人,但武漢與周邊省份感染病例數激增的情形,則因初期管理不善而使這一數值出現偏差。當一種流行病獲得控制時,病毒再生繁殖數值就會下降。相比之下,每位流感病毒感染者可傳染約1.3個人。1918年流感的病毒再生繁殖數值跟新冠病毒大致相同,甚至更高,但當時現代醫學治療藥物與疫苗還未問世。在流感病毒與新冠病毒引起的疾病中,人們可能在症狀出現之前就具傳染性,使得無法控制病毒傳播。目前並不知有多少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僅出現非常輕微的症狀或毫無症狀。哪些人感染風險最大?65歲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病或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均是容易罹患新冠病毒與流感的高危險群。在中國,感染新冠病毒的男性,尤其是40多歲及更高齡男性,死亡率已經高出女性,但這情況未出現在流感感染者身上。即便中國的男性吸菸率較高,但造成此一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不過,流感對兒童,尤其是幼兒的危害似乎更大且可能變成重症,但感染新冠病毒的兒童往往無症狀或症狀輕微。此外,流感對孕婦尤其危險,容易導致重症。至於新冠病毒是否對孕婦構成嚴重威脅,目前尚不清楚。哪種病毒感染後會帶來較嚴重症狀?根據CDC數據,截至2月22日,美國在當前流感季節至少有3200萬個流感病例,住院治療有31萬例,死亡有1.8萬例,今年兒童和年輕人的住院率則異常地高。若無流感疫苗,勢必將出現更多病例和死亡案例。多數流感患者兩個禮拜內可痊癒,有些甚至幾天內就痊癒。相較之下,目前並無新冠病毒治療藥物或疫苗。多數新冠病毒患者情況並不嚴重,只有一些人出現重症。根據中國迄今對患者所進行的最大規模研究,接受治療的患者中,80%病患症狀輕微,15%為重症,5%後來發展成病危狀態。感染新冠病毒的初期症狀為發燒和咳嗽,與流感相似,若不進行病毒檢測,很難分辨出來。此外,肺炎在冠狀病毒患者中很常見,即便在症狀較輕患者中也是如此。專家認為,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到沒發現到已感染新冠病毒。由於未計入這些病例,因此目前無法知道真實的輕症與重症比例。抗體測試或有助於確定輕症者與無症狀確診者的數量。新冠病毒患者痊癒後是否能獲免疫力?病毒感染後通常會在人類血液中產生抗體來抵抗病毒,並防止再次感染。因此,假設新冠病毒患者痊癒後會獲得免疫力是合理的,但免疫力將持續多久仍未知,因為其他引發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免疫力也會減弱。目前有哪些治療藥物?目前雖有幾種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正在測試中,但尚無任何藥物獲得批准。醫生只能建議患者多休息來減輕疼痛與發燒,以及多攝取水分來避免脫水。這些都是醫生治療病毒性疾病的常用療法。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患者恐需進行氧氣治療,若呼吸困難加劇,則必須使用呼吸器。流感則有四種處方藥,若在症狀出現後一兩天內使用,均能達到最佳療效。雖非仙丹妙藥,但它們可減輕疾病的嚴重程度,並將病程縮短一天左右,且降低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此外,接觸流感患者的人也能使用這些處方藥,預防可能被感染的風險。流感跟新冠病毒一樣,也會引起肺炎和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者必須立刻就醫。
-
2020-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鑽石公主號像超大培養皿…郵輪最容易中這2種病
停靠日本橫濱港的鑽石公主號郵輪是中國大陸以外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地方。該郵輪於19日隔離期結束後讓乘客分批下船,隨後陸續傳出新增確診病例,甚至有旅客死亡。其實,過去也曾發生過大批旅客在海上病倒受困郵輪的事件,但業者表示,郵輪有一定清潔消毒程序,且以每年超過三千萬人次遊客來說,船上實際的生病人數很少,根本沒那麼可怕。專家卻指出,郵輪是大型群聚地點,一旦疫情爆發,人們根本無處可逃。法新社報導,英國倫敦大學病毒學教授歐斯福說:「郵輪是極度容易爆發普通感冒和消化道病毒疫情的地方。船舶總是人潮擁擠,而且乘客那麼多,衛生水平會下降。」不只新冠肺炎 去年郵輪8起諾羅疫情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紀錄,去年在郵輪上至少爆發8起諾羅病毒疫情,這種病毒會造成乘客嘔吐和腹瀉。過去幾年,郵輪上還曾發生麻疹、大腸桿菌、水痘和沙門氏菌疫情。英國雷丁大學教授克拉克說:「不幸的是,郵輪客群通常較年長,更容易受到疾病影響。」鑽石公主號郵輪因一名在香港下船的遊客確診新冠肺炎,被日本政府下令停靠在日本橫濱港隔離14天,結果船上約3700名乘客船員陸續有逾600人確診,是迄今中國大陸以外最大的新冠肺炎感染群。上周乘客解除隔離下船回國後,還陸續傳出確診病例。有些人將矛頭指向日本當局對郵輪乘客隔離14天的處理方式。美國也建議旅客「重新考慮」是否搭郵輪前往亞洲,或在亞洲搭郵輪。業界:防疫做足 郵輪業績會反彈郵輪業專家凱隆表示,郵輪絕非病毒的溫床,且郵輪會採取「廣泛的預防措施保持清潔」。他說,「病毒入侵時,郵輪有多種措施和標準程序清潔船隻,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凱隆說,很多人對郵輪的印象是數千人擠在甲板上,讓人直覺這樣的群聚容易引發疾病散播,「其實郵輪比人們印象中的大很多。郵輪上有許多空間供遊客散居各處,享受愉悅、健康的旅程。」凱隆引用CDC的數據表示,去年超過3100萬人搭郵輪度假,僅發生1038起諾羅病毒病例,比率約0.003%。凱隆和其他專家表示,郵輪業過去多次成功擺脫負面新聞,一旦新冠肺炎疫情過去,業績將快速反彈。國際郵輪協會是全球最大的郵輪業貿易組織。他們表示2009年只有1780萬人搭乘海洋郵輪度假,去年則有3100萬人,顯示人數正不斷成長。約一半的郵輪乘客來自北美洲,分析家表示,他們不太可能受到亞洲郵輪疫情干擾。凱隆說:「正如以往的危機事件,在新聞熱頭上,預訂搭郵輪的人數或許會趨緩。一旦這段時期過了,客人就會回流,訂房型態會回復正常。」學者:共用住宿空間 感染風險高然而,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塔拉.史密斯不太相信這種說法。史密斯表示:「當然,各種形式的旅行都可能生病,甚至和上幼稚園的小朋友待在家裡也可能被傳染疾病。但在郵輪上,由於旅客持續共用住宿空間,疾病感染的風險被放大。」史密斯承認,新冠肺炎是個「極端事例」,多數郵輪乘客不會經歷任何問題,「但以我個人而言,我寧願不冒這種風險。你永遠不會知道哪種病菌會入侵郵輪,而郵輪是個你會和其他乘客困在一起的地方。對我來說這聽起來不是個愉快假期。」
-
2020-02-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公衛權威詹長權:找無感染源 就接受美國界定
台灣是否出現新冠肺炎社區傳播,台、美見解不同。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台灣第十九例病例傳染場所已不在家中、第廿四例目前尚未找到感染源,都和過往的病例不同,「如果真的很努力都找不到感染源,那就接受美國的界定」,讓防疫資源運用在對的地方。衛生署疾管局前副局長施文儀在臉書發文指出,指揮中心賣力追查感染源,精神及專業可佩,但社區傳播難以避免,建議及早進行減災整備規畫,減少損失、避免恐慌。曾進入和平醫院協助處理SARS疫情的疾管局前副局長許國雄說,他也認為不應糾結是否有社區傳染,政府應教導民眾,如何避免人口聚集場所發生群聚感染,及早因應疫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日前將台灣列名已發生新冠肺炎社區傳播的名單,儘管我政府要求美方更正,但美國CDC呼吸道疾病暨免疫中心主任梅森尼爾廿一日重申,台灣與香港等多個亞洲地區已出現社區傳播。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昨說,國內目前疫情明顯未達到社區傳播程度,希望美方能夠改正。不過,詹長權表示,如果真的很努力都找不到感染源,就接受美國的界定,讓防疫資源運用在對的地方;台灣的防疫已優於亞洲他國,無須過分擔心。詹長權也說,美國防疫有公衛專家介入,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規畫防疫,建議台灣參考。各國採樣和檢測方式不同,比如日本鑽石公主號郵輪,有些外籍人士在船上被驗為陰性,返回澳洲等國後又被檢測為陽性,這可能是飛機上感染,但也可能是檢測方法不完美。美國對陽性、陰性個案都有警覺,台灣則對陰性個案較放鬆。美國政府十八日包機接回鑽石公主號的美國公民,梅森尼爾說,鑽石公主號確診病例增加到十八人,郵輪是高風險傳播場所,預期將會出現更多確診案例,社區傳播也很有可能在美國發生;若未來幾周出現社區傳播,美國已準備採取關閉學校、商店等措施。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列台灣有社區傳播 何美鄉:盡快疫調、加強溝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昨心公布新增第24例新冠肺炎確診,震驚社會,因為這名六旬婦人已兩年未出國,感染源不明,但在接觸者採檢等疫調工作未完成之際,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就將台灣與日本、新加坡、泰國、越南、南韓並列於「明顯社區傳播」的國家。對此,中研院病毒專家何美鄉表示,政府目前的防疫作為,是幾乎所有能做的努力都做了,只是外國政府和我們自己的人民,可能還沒有充分理解。台灣應盡快完成疫情調查,也要有專家去跟美方溝通討論,說明清楚我國目前在確診個案以外的「陰性重要資訊」。包括疑似多少人、如何發現並處理疑似個案、醫護人員狀況如何等。陽性個案的疫情調查也要盡快完成,何美鄉分析,案24在1月22日發病,顯示為武漢1月23日封城之前感染的,當時全世界警惕不高、中國疫情資訊也很有限,台灣的防疫網也還沒完全張開。發病後病人在短時間內四度就醫,這樣不尋常的行為是平常就習慣到處看病,還是他的症狀一開始就很不舒服?是不是在醫療院所感染?這些都要調查清楚。「社區傳播擋不住,但我們不要害怕,」何美鄉強調,因為台灣的政府已經做到所有能做的,已將疫情發生的速度控制地非常慢、掌握地非常好。接下來的關鍵在於台灣人民自己的配合。她呼籲,社會大眾要理解並且珍惜,政府已經用了這麼多資源、做了這麼多事。未來若防疫及醫療資源配置需調整,政府要把風險高低向社會大眾說明清楚,大家也要配合,支持政府把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例如優先讓咳嗽的人戴口罩、病人要配合在集中的地方就醫,不要在社區裡亂跑。最後,何美鄉也建議,如果疫情調查等相關事宜都在進行中,確診個案的發布時機或許可以不用那麼急。
-
2020-02-17 養生.聰明飲食
喝熱飲也要選對喝!這類飲品小心喝了寒更寒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天冷喝點熱飲祛寒,喝之前注意,選熱豆漿、牛奶、花草茶和薑茶可有效暖身,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天冷想喝熱飲祛寒,喝對成分也很關鍵;選熱豆漿、牛奶、花草茶和薑茶可有效暖身,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善用蛋白質、薑素、黃酮類提升「攝食產熱效應」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想靠食物讓身體熱起來,可善用「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指人體消化吸收食物時會消耗體內熱量,使體溫升高;而蛋白質的產熱效應最高,約佔攝取熱量的20~30%,醣類為5~10%、脂肪為3%以下;所以熱豆漿、熱牛奶除了暖身還可攝取到優質蛋白、鈣或大豆異黃酮等,特別適合怕冷又需足夠蛋白質的銀髮族。而2012年《Metabolism》期刊發表的美國研究發現,喝熱薑茶後有提升攝食產熱效應,還能增加飽足感。許惠玉提醒,市售薑母糖塊或即飲包要注意高糖問題,最好買老薑自己烹煮,並盡量減少加糖。另外,2016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期刊發表的中國研究發現,飲食中含木犀草素可增強棕色脂肪和皮下脂肪的產熱基因表現,進而提升產熱作用。許惠玉表示,木犀草素為黃酮類化合物,存在於菊花、薄荷、百里香、迷迭香等,可調製成花草茶,亦含於芹菜、洋蔥、花椰菜等;花草茶不含咖啡因,適合各種年齡層飲用,但要注意農藥殘留問題。咖啡因可能導致手腳冰冷,而酒精易造成失溫許惠玉說明,天冷時許多人也愛喝熱咖啡、熱茶或熱可可,但這類飲品要注意咖啡因問題。2014年《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期刊發表美國研究發現,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故離心臟最遠的四肢溫度會降低,容易感覺手腳冰冷。許惠玉建議,冷天想喝含咖啡因飲品時,可搭配薑粉或肉桂粉等溫熱食材,改善血液循環。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許多人以為天冷可以喝酒來暖身,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寒冷時應避免飲用酒精飲料,因為體溫會更快速散失;美國心臟協會(AHA)也提醒,酒精造成的溫暖感可能讓人低估寒冷對身體造成的額外壓力!許惠玉提醒,酒精會抑制神經傳導物質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的分泌,造成血管擴張流向四肢,使手腳、皮膚表面的血流增加,讓人誤會身體在發熱,其實是透過皮膚在散熱,身體會越喝越冷。另外,酒精也會抑制糖質新生作用,不僅有低血糖的危險,還會破壞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造成身體中心溫度降低,所以在冷天過量飲酒還可能會導致失溫!董氏基金會建議,飲品暖身只是短暫性的效果,重要的還是透過活動、運動提高新陳代謝;如上班族常久坐不動、手腳容易冰冷,記得工作間歇時起來伸展一下,並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如快走、跑步等,幫助提升基礎代謝率、改善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呼呼。延伸閱讀▶天冷喝熱飲,但你了解手中那杯沖泡飲品嗎?小心選錯越喝越傷身!▶泡一杯榖色穀香的熱飲等於健康飲食? 先學會看產品標示吧!▶喝熱飲也會致癌?重點在於過燙與重複刺激 而不是飲料有問題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2-16 新聞.健康知識+
空服員搭機不做5件事 你最好也別做
不管你乘坐過多少次飛機,都不及空服員那麼多。因此,空服員知道在飛行期間做哪些事情來保持健康、充份休息和心情偷快,以及如何成為一個體諒別人的旅客。如果你坐飛機時有以下任何一種行為,應考慮改變:1.老是坐在座位上阿聯酋航空的乘務員蘿倫.吉爾福伊說:「安全帶標誌燈關掉後,要起身走遍整個機艙,使腿部血液流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說,在長時間飛行中,缺乏運動會增加羅患深部靜脈栓塞(DVT)的風險,但只需站起來走動就可降低這種風險。2.鬆開安全帶睡覺國內航班的空姐蘇珊說,她和同事都不會「在安全帶鬆開的情況下入睡」,因為沒有人知道飛機何時會遇到亂流或其他意外事件,所以在小睡時,最好綁上安全帶。3.喝咖啡或熱茶化名麗貝卡(Rebecca)的國際乘務員說,你可能不會看見乘務員在飛機上喝咖啡或茶,無論他們多麼疲倦。她解釋說:「我們不知道飛機上的過濾系統是否良好或是否曾清潔過,我不知道用來煮咖啡和茶的熱水是否乾淨。」4.赤腳在機艙行走雖然每架飛機的機艙在起飛前都清潔過,但細菌仍會殘留在地板上。吉爾福伊說,這是空姐永遠不會赤腳在機艙行走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不是唯一的原因:「有時眼鏡掉下來摔破了,或最年幼的旅客丟下麵包屑,所以地板上可能有尖銳物體和食物。」5.把擦鼻涕的紙巾放入座椅靠背的口袋麗貝卡說,在飛行途中打噴嚏沒有問題,航空專業人士也會碰上,不過乘務員絕不會把用過的紙巾塞入座椅靠背口袋裡,否則他們就不得不在著陸後清理一堆濕淋淋、令人惡心的骯髒紙巾。
-
2020-02-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非新冠肺炎診斷書能開嗎?醫師:不可能!發燒別趴趴走
前立委林靜儀醫師今天在臉書PO文,「不要去醫院叫醫師開奇怪的診斷書!」指有學校要求發燒學生要醫師證明「非流感或新冠肺炎」才能上課;也有公司要求員工開「無感新冠肺炎」證明去上班,她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診斷必須跑RT-PCR和做斷層掃描確診,請不要浪費醫療資源。台中市衛生局長、耳喉鼻科醫師曾梓展說,醫師僅能針對症狀開立「症狀、研判病因」,不可能開立「非流感或新冠肺炎」診斷證明。以新冠肺炎為例,有潛伏期,且需要檢驗確診,更不可能開立;他建議,民眾若發燒等不適,請戴上口罩盡速就醫、居家休息,不應去上班、上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平時應養成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自中港澳入境者,應配合落實居家檢疫14天不能擅自外出,一旦發現違反規定,最高可罰15萬元。居家檢疫期間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可主動與當地里長或地方衛生單位連繫,並依指示戴口罩儘速就醫,就醫時請務必告知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及時診斷通報。相關資訊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或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查詢。曾梓展建議,民眾平時應做好勤洗手,就醫戴口罩防疫,若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應盡速就醫;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更應盡速至大醫院看診,依醫師指示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詳情可上台中市衛生局網站查詢 。
-
2020-02-11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疫情何時結束?美專家:現在遏制可能晚了
肆虐中國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會消失,抑或持續造成人類痛苦,相信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聖荷西信使報(Mercury News)指出,傳染病學專家認為,這問題的答案取決於爆發疫情的中國是否能控制住病毒的傳播,否則,未來將有更多較貧窮、較落後的國家會成為新的永久性傳染病疫區,因此,時間是最重要的關鍵。自從去年12月首次發現新冠病毒以來,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超越2003年SARS的死亡人數。 專家表示,儘管全球其他地區已經採取有效隔離新冠病毒患者的措施,但這種極端方式不可能永久實施,如果無法阻止病毒繼續傳播,新冠病毒可能會與其他如水痘、流感和普通感冒病毒結合,這些病毒就會永遠在全球範圍內散佈,直到有可以殺死病毒的藥物或疫苗出現為止。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主任瑞福(Robert R. Redfield)說:「傳染病一達到臨界點,就算是經過考驗的公共衛生預防措施也很難發揮影響力。」專家表示,只要有一個國家讓這個病毒在人類的社會中立足,又缺乏資源阻止它傳播,那麼,其餘的國家將繼續受到病毒的威脅。最樂觀的情況是:這個病毒能在中國被控制並被根除。這種情況其實有前例,那就是2003年的SARS。史丹福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副教授卡瑞特(Jan Carette)說:「SARS病毒已經消失。」卡瑞特表示,如果中國的控制措施能生效,傳播速度減慢為每個感染者最多只能傳染一個人,那麼疫情就可能放緩,最終消失,但是這個結果還得取決於幾個因素,比如病毒傳播的容易程度、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無症狀患者是否能傳染他人等。另一個比較不樂觀的結果是:病毒在中國不受控制,並在其他國家紮根並持續存在,同時傳播到全球其他地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衛生安全中心傳染病學專家阿達利亞(Amesh Adalja)認為,現在遏制這種病毒可能為時已晚。阿達利亞說:「現在是開始不去考慮如何遏制它,而是如何應對它的時候,我們必須重新調整醫療設施的用途。」
-
2020-02-10 養生.聰明飲食
寒流來喝個熱呼呼的飲料 小心咖啡越喝越冷
今天清晨大陸冷氣團影響加上輻射冷卻,14縣市發布10度以下低溫特報。但是天冷想喝熱飲讓身體暖和,喝對成分很重要。董氏基金會提醒,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想靠食物讓身體熱起來,可利用「攝食產熱效應」,也就是人體消化吸收食物時會消耗體內熱量,使體溫升高。其中,蛋白質的產熱效應最高,約佔攝取熱量的20%至30%,醣類5%至10%,脂肪則只有3%以下。因此建議可以多喝熱豆漿、熱牛奶,不僅可攝取優質蛋白,還能達到暖身的效果。另外,許多人天冷會喝薑茶,許惠玉表示2012年的美國研究確實發現喝熱薑茶後,可提升攝食產熱效應,還能增加飽足感。但她也提醒,市售薑母糖塊或沖泡包要小心糖分過高的問題,最好的方式為買老薑自己烹煮、減少糖分添加。而天冷時許多人也愛喝熱咖啡、熱茶或熱可可,許惠玉則表示2014年《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期刊發表的美國研究發現,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反而容易使四肢溫低降低,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她建議,若是想喝含咖啡因飲品來禦寒,可搭配薑粉或肉桂粉等溫熱食材,促進血液循環。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會喝酒暖身,許惠玉則提醒,酒精會抑制神經傳導物質血管加壓素的分泌,造成血管擴張流向四肢,使手腳、皮膚表面的血流增加,讓人誤會身體在發熱,其實是透過皮膚在散熱,反而越喝越冷。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建議寒冷時應避免飲用酒精飲料,避免體溫更快速散失。
-
2020-02-10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可能給人錯誤的安全感 醫:這時候就失去保護作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隨著武漢肺炎議題的延燒,越來越多人想找出能讓自己與親朋好友不受感染的辦法,但有2個問題來了,戴口罩真能確保我們的安全嗎?如果是的話,什麼樣的口罩才合適呢?研究專家們仍在找尋能抑制這種具傳染性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方法,與此同時,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提出幾項建議:1.每天要規律性地徹底清潔手部。2.避免在沒洗手的時候接觸眼、口、鼻。3.與生病的人保持距離。這些方法能讓你遠離所有病毒感染,也包括2019新型冠狀病毒。這當中,口罩在防止感染上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實際上是具有前提的。戴口罩可以保護你,避免將手上的病毒傳染到嘴巴,因為當你帶著口罩的時候,會更加留意不要觸碰到臉部,同時也可以防止周圍有感冒症狀的人打噴嚏或咳嗽時的飛沫噴濺。值得注意的是,醫生認為口罩可能帶給人錯誤的安全感,有許多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口罩並非那麼理想。例如,很難找到完全貼合每個人口鼻或長時間配戴的口罩,當你想要伸手進去抓癢鼻子或碰到嘴巴的時候,口罩就已經失去保護作用了。研究人員仍在了解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傳播的,但建議將口罩的使用著重於感染者或處於高風險環境中的人。如果屬於感染者或處於感染環境中,應配戴一般外科口罩;而醫療照護人員則應配戴防護型口罩以阻隔空氣傳染。至於其餘的一般民眾,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勤洗手、避免接近生病的人,以及不要沒洗手就接觸臉部,這些方法也同樣適用於預防感冒及流感。如果你選擇配戴外科口罩,必須確保其良好的服貼在嘴巴與鼻子周圍,當有人在你身邊咳嗽或打噴嚏時,也要適時更換口罩。最重要的是,出現咳嗽、發燒或其他呼吸道症狀時,應及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口罩噴酒精真能重複用? 專家告訴你真相 健保卡遺失、毀損領嘸口罩? 別急!這些地方都能補辦 
-
2020-02-06 武漢肺炎.回首SARS
走過SARS/自行服藥退燒…誠信問題是疫情蔓延的禍源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廖雅慧公開信(92年5月24日發表)【註】廖雅慧為時任抗煞總指揮李明亮之妻美國CDC(疾病管制局)專家自行服退燒藥引起議論,我想回應一些論點:「不要偷偷吃藥」─「偷偷」是說謊,假如他偷偷吃藥,我們不會知道他吃了藥,這並不是一件欺騙行為。「一般人不要自己服藥」─沒有錯,一般不要自己服藥,可是這是一位醫生經過專業判斷後的醫療行為。所服的藥物很可能是旅行急救包的必備藥品,而不是違反衛生署規定、在此地藥局購買的。「作了最壞的示範」─服了藥,自我隔離且誠實告知當局不會是「最壞的示範」;在此時,這種行為可能引起爭論,可是不會是「最壞的示範」。倒是友人來台相助,染病臨去前被順手倒打一耙,令人心裡直打冷顫,讓人覺得很是難過。更甚者,市府記者會裡的人,為這句話拍手叫好,背後的心態令人更是不安。服退燒藥是現時非常敏感的話題,可是這次顯現的卻是誠信問題。他的服藥應該是經過醫學專業判斷後的自我療程給藥,之後馬上隔離並馬上告知當局。有些人卻隱瞞疫情,導致誤己、害人、殃國。其實誠信問題也是這次疫情蔓延的最大病源。(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走過SARS》)
-
2020-02-05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陳時中超狂鐵人行程曝光 網一看淚喊:部長快休息
武漢肺炎爆發,第一線防疫人員謹慎防堵,而有網友在網路上貼出衛福部長陳時中2月3日及4日的行程表,除了數場連續的會議外,甚至一日未闔眼奔波防疫所視察,讓不少網友一看嚇傻,要部長快休息。「台灣肉圓世界同行」昨在臉書發文貼出陳時中這2天的工作行程,而從行程中發現,陳時中2月3日早上9點就到指揮中心坐鎮,並連續開工作、宣導、邊境社區防疫等會議,之後再到行政院開2次會議以及2場記者會,最後直到晚間10點才結束會議工作。不過陳時中並沒有回家休息,而是直奔桃園機場和台中檢疫所視察,在視察結束後,緊接著4日白天到行政院開會及CDC記者會,還有口罩分配工作、專家會議和2場記者會後,直到晚間8點才結束所有行程。陳時中一日未闔眼的連續工作,也讓發文的小編直說「部長上次睡覺應該是上週日,防疫是大家的事,晚上一定要讓部長睡覺」。Po文一出,網友看了紛紛留言表示,「辛苦第一線的防疫人員了!!陳部長趕快休息吧!每個人的身體健康都很重要的」、「部長,防疫團隊辛苦了」、「感謝這群勞苦功高的防疫人員」、「要多休息避免過勞才是人民之福」。
-
2020-02-05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影/口罩大缺貨紙巾自製?醫籲正確使用但有總比沒有好
現在全台各地到處都有民眾買不到醫用口罩,有人重複使用布口罩,今天網路更瘋傳自己用紙巾自製簡易口罩的短片,簡單步驟幾分鐘就可以做好一個,許多沒口罩又買不到民眾跟著DIY自製,有網友自製用後稱「比布的還要好用又方便」。市立安南醫院家醫科主任黃守正表示,除非醫用N95口罩及全身防護,否則都不能完全抵擋病毒,紙摺的、毛巾水桶、空礦泉水瓶做的和布料甚至一般超商、藥妝店買的效果其實沒差很多,「作用主要就是戴安心而已」,反而他發現醫院裡,很多民眾口罩「 真的就以為只要遮住口」,沒包覆鼻腔,跟沒戴一樣,呼籲大家正確使用。黃守正指出,一般醫用口罩也只是降低病毒接觸量,問題是台灣目前沒有「社區感染」疫情,不是在醫院或人多密閉空間,沒有戴的必要。他說,一般口罩只是減少飛沫直接接觸的機會, 美國H1N1流感正在大流行,美國疾病管制署cdc也沒建議戴一般健康的人口罩, 因為若是近距離直接接觸病毒的話,有戴跟沒有戴其實差異不大。黃守正強調,生病、抵抗力太差或者在醫院等特定場所工作的人當然有必要戴口罩,一般人與其斤斤計較用什麼口罩,還不如時時提醒自己遠離可能的感染源,從這角度看戴紙摺的、毛巾水桶空礦泉水瓶做的和布料甚至一般超商、藥妝店買的效果沒差很多,「真的就是戴安心而已」。他說,重點是沒必要時不到醫院、多人近距離接觸場所,有需要的時候要正確的戴口罩,鼻腔部位留意務必要包覆密合,一般健康的人不到高風險場所,其實根本不用戴口罩。
-
2020-02-03 新聞.科普好健康
對決病毒最前線!超級病毒很容易就會散布至世界各地
編按: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已超過十個國家有病例報告,死亡人數過百人,引起全球關注與警戒。中國下令封閉湖北省多個城市、美日等國預備包機撤僑,台灣確診案例逐漸增加、民眾開始排隊購買口罩及酒精。令人回想起2003年台灣發生SARS疫情時的種種歷程與社會現象。不論在任何時候,感染鳥類和豬的流感病毒只要變換幾個胺基酸,就會造成另一波人類大流行病。幾乎所有的微生物都可以透過基因轉移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造成血液感染、肺炎或其他因感染控制不良而散布到整個社區的疾病。在當今這種醫療旅遊的時代,病人願意遠赴他方,以求更高品質或更低價格的醫療服務,超級病毒很容易就會散布至世界各地。另一種該憂心的重大疾病是SARS/MERS和相關病毒引起的疾病,它們可以在醫院散播,然後在各社區造成疫情,最後引發大流行病。就在本書寫作之時,許多高階官員都因他們在波灣MERS爆發時的應變表現不佳而下台,而我們依舊沒有真正了解這種病是怎麼傳播的,只知道單峰駱駝似乎會帶來威脅,不過有一種有效的疫苗應可以因應。如我們所見,像伊波拉這類病毒帶來的病毒出血熱經由直接接觸,也可能因大呼吸粒子,帶來社區感染的風險。這種傳染方式提高了醫院爆發疫情的可能性,也容易經由全球旅遊而迅速傳播。幸好在公衛系統健全的國家,伊波拉病毒不太可能會造成社區傳染。再一次地,在醫療環境中,和家人之間,曾有過亨尼帕病毒會人傳人的報告,造成腦炎或肺炎致死。這些病毒在大洋洲和亞洲有蝙蝠作為傳染窩,但它們也能感染其他多種動物,最近在澳洲就傳出馬的疫情,雖然尚未出現在北美,但應有這樣的可能。有些病毒以地域分布遼闊的蚊子為病媒,或者可以很快傳播給新病媒蚊,不論是登革熱、曲弓熱,或者會危害孕婦,造成胎兒嚴重畸形的茲卡病毒,都會造成大流行病。另外還有性病—如HIV/愛滋病,不但會迅速傳播,也不免在感染之後數十年造成致命的疾病。由於潛伏期長,讓它們在感染數百萬人之後,才看出這是大流行病。另外,操弄兩性的政治權術也造成連平常的性病都很難治,就像淋病細菌已經對抗生素有了抗藥性,而散播全球。另外還有生物恐怖主義。前面提到,炭疽菌雖然不會傳染,但可以利用經過改造的孢子特色,造成破壞力極大的疫情。如天花等瘟疫則會傳染,因此很可能成為恐怖分子的攻擊武器。幸好我們有足夠的疫苗,只要病例一經確認,就可以迅速由國家安全儲備體系支用疫苗,給所有接觸帶原者的人施打。雖然科學家粗心大意釋出致命微生物不能算是生物恐怖行動,但我也把這種行為和他們培養超級病毒卻未經監督,同列在生物恐怖主義這個範疇。微生物和人類永遠在跳你進我退的永恆之舞,因此我們可以預期新的病原體必然會出現,現有的病原體也會學到新招式,開拓它們在環境中的變化。幸而只要我們更加注意最初造成感染的因素,就能防範大部分感染的發生。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把感染當成只是公共衛生出了差錯而已。比如在醫療環境感染和微生物的抗藥性這兩方面,我們可以預防醫療遊客帶回並散播NDM-1 腸道菌感染症這種號稱無藥可醫的超級細菌。我們不該再用抗生素餵中國的豬,以免產生MCR-1(plasmid-mediated-colistin resistance)的遺傳基因,傳播到人類的病原體。我們也可以預防老祖母在醫院因為用了汙染的內視鏡檢查而導致血液感染;而面對新興感染,我們對於自己的影響力也應更加謹慎。就算我們不能預防,至少也可減緩大部分的疫情。養成簡單的衛生習慣,比如飲食工作者經常洗手,就能讓美國每年四千八百萬個經食物傳染的疾病大幅減少。同樣的情況也適用在美國每年七十二萬二千個院內感染,所造成七萬五千人死亡的病例。這些疾病聽來或許不如新興傳染病的疫情那麼刺激,但衝擊卻更大。真正成為頭條新聞的疫情,比如伊波拉病毒、MERS和茲卡病毒所帶來的疾病,則不該只把它們看成天災,而應視為在礦坑裡只要聞到瓦斯,就會鳴叫警告的金絲雀,提醒我們注意脆弱的公衛系統。美國很幸運有CDC這個公衛機構,全球則有世衛組織負責,不過儘管這兩個組織提供明確的指引和科學專業,公衛卻並非發生在亞特蘭大或日內瓦,而是在我們的社區。我們必須在社區裡建立更好的公衛體系,並找出方法讓人們參與這樣的努力。我在CDC的時候,曾在官方部落格貼出避難防災知識的文章,不過我沒舉常見的颶風例子,而是舉預防殭屍末日為例。這則搞笑的貼文吸引了許多人閱覽,文中說明了個人準備並不只是急救包就夠了,而是要確定我們有豐富的資訊,注射了疫苗,學會了心肺復甦術,積極參與如紅十字會等單位的社區災難防治工作,同時要保持自己的健康。別的不說,至少在殭屍來襲時,我們可以跑得比他們快!在危機來臨時,醫療工作人員和公衛領導人的參與投入是必要的,但光這樣還不夠。我們必須動員整個社區和整個政治體系來遏止疾病的蔓延,協助社區復原。大規模的疫情爆發和其他公衛急難都是政治事件,必須由第一天起就意識到這個危機並且加以管理。準備和預防的行動亦然。保護公民免於公衛急難應該和防止外侮入侵一樣,都是政府的核心功能。要藉著對大流行病、全國災難和化學生物和輻射恐怖主義做好準備,主動應變,以確保全球衛生安全,我們就必須支持每一個國家的日常公衛系統,不能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指望它們在危機時迅速提升到需要的水準。在全球層面,我們必須新增聯合國衛生安全次長的職位。這個人的任務是動員全球所有單位或組織,確保準備和應變的磋商是處於領袖層級,而非僅僅是衛生部長層級。目前已經有以應急基金支持世衛組織的計畫,不過我們需要的是改進國際衛生安全準備的全球基金,就像防治HIV/愛滋病、肺炎和瘧疾的全球基金一樣。我們也可用這種新全球基金來支持開發防治大流行病新藥物和疫苗的國家,就像美國的作法一樣,並且為如伊波拉疫苗等攸關緊要的材料,建立全球的儲備。不過新的醫療對策絕不能用來做支撐不良公衛系統的支柱。每一個國家都必須界定自己準備和因應流行病的重要活動是什麼。對於這些活動的核心,我的建議是成立緊急應變中心,融合包括媒體報導和社交媒體等多種資訊來源,做全國性的演習和計畫,例行蒐集疾病監測資料,在災難發生時提供藥物和協調,並且要有能力管理應變團隊。※本文摘自對《決病毒最前線》從流感、炭疽病、SARS到伊波拉,資深防疫專家對抗致命傳染病的全球大冒險/阿里‧可汗/時報出版
-
2020-02-03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柯文哲爆武漢肺炎收容地 醫師嗆:要公布也由指揮官
台北市長柯文哲對外公布自大陸武漢返台人員收容地點,引發爭議,柯文哲今天嗆聲表示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錯,奇美加䕶病房醫師陳志金在臉書上表示,地點要不要公布是可以討論的,但即使是要公布,也應該要由疫指揮官、也就是衛福部部長公布,而不是台北市長。陳志金在臉書上表示:公開收容地點,應無助於防疫。目前疫情等級第二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由衛生福利部部長擔任指揮官。地方首長應與中央密切合作,防疫的步調不能亂,SARS的殷鑑不遠啊!能不能公佈,是可以討論的,但是,如果是可以公佈,絕對也是應該由疫情「指揮官」公佈!網友則表示「做事的人不多,會廢話扯後腿的倒是一大堆」、「他是無心還是刻意的?如果是後者似乎是為了借當地周遭商家住戶的抗議,躲過承擔疫情可能擴散的政治風險」、「其實如果CDC可以把人送到台北市政府,剩下的由他自己處理,那他想要多透明,就可以多透明,我們都尊重」
-
2020-01-31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流感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美專家:導致數千人死亡
新型冠狀病毒登上全球頭條,引發包括美國人在內各地的恐慌。羅格斯新州醫學院(Rutgers New Jersey Medical School)傳染病專家David Cennimo28日指出,對美國人而言實際上流感更可怕,今冬將導致數千人死亡,新冠病毒幾不可能做到。新澤西州衛生廳長Judith Persichilli28日指出,儘管新冠病毒帶來公共衛生威脅,但大眾感染的風險依然為低。新州此前發現兩起新冠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及賓州一名中國交換學生,截止28日都已被排除,全美暫有五起確診病例;但目前僅新州的流感確診人數就有超過3600例,已導致兩人死亡。David Cennimo表示,美國人對於新冠病毒的恐慌可以理解,因為作為一種新型病毒,醫學專家目前還無法確定人類的感染原因;流感則早已為大眾熟知,即使CDC報告4500人感染,超過100人死亡也並未帶來恐慌。然而事實上,流感對新州和全美的威脅遠超過新冠病毒。根據衛生廳最新發布的流感疫情周報,新州所有地區的流感疫情都保持在「高」,感染人數呈不斷上升趨勢。衛生廳傳染病醫學主任Ed Lifshitz建議居民儘快注射疫苗,「注射流感疫苗從不會太晚」。
-
2020-01-30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潛伏期就有傳染性?用科學破解武漢肺炎的20個「聽說」
【註】本文轉載自《泛科學PanSci》「20個炎上的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傳言?用科學來破解!」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俗稱武漢肺炎)開始擴散後,隨著日益高張的疫情,各種網路上、群組中流傳的「聽說」也正如火如荼地蔓延。本文蒐集20個關於2019-nCoV的傳言,並以截至2020年1月28日為止的科學文獻、可查證資料試圖回答。防疫如作戰,面對未知的新疾病,需要如履薄冰、心存謹慎;但同時,也別讓恐懼過度盤旋心頭,多一分認識、多一分力量。聽說1”最新研究曝光!武漢肺炎死亡率15%!”這個說法主要來自國內醫師熱心摘錄了Lancet 2020年1月24日發表的研究,並幫大家畫了這個重點:「驚人發現,41例個案中居然有6例死亡,死亡率高達15%」。不過在1月2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張上淳已提醒大家這樣的詮釋易造成誤解,因為 Lancet 的這份研究對象是針對疫情初期確診的41個「中度以上患者(皆已有肺炎)」,與臨床上仍有許多「不一定有肺炎的輕症患者」顯有不同(例如:台灣確診的前三例個案僅有一例明確有肺炎),故,不應以這41個案例來代表所有感染2019-nCoV的患者。●延伸閱讀:首批研究出爐!關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目前知道什麼事?那,到底2019-nCoV實際的致死率是多少呢?在有比較大規模的監測數據後,致死率大約是維持在3%。這個數字是否會再隨時間變化,仍有待繼續追蹤。聽說2”哈佛流行病專家說武漢肺炎的R0=3.8,是熱核武級別瘟疫。”這個說法來自2020年1月25日哈佛大學公衛學院Dr. Eric Feigl-Ding的twitter貼文,他引用Lancaster大學Jonathan Read等人1月24日發布的研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的基本傳染數(R0, 一個病人在易感染人群中平均能再感染人數)是3.8,並與流感1.28、H1N1 1.48、1918年西班牙流感1.8相比,2019-nCoV的R0是「thermonuclear pandemic level(熱核武器級的流行)」。 這位哈佛專家引用的研究確實存在,但需留意該研究尚未通過同儕審查,必須對該研究論述持保留態度,且R0值的估算受資料品質、數學模型選用影響很大,隨疫情進展R0也是會變動的。依據美國CDC2019年11月出版的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觀點文章,以麻疹為例,在多個研究領域、使用不同模型、不同時期報告的麻疹R0值多達20多個版本,數值範圍是5.4到18;該文作者也慎重提醒,如果不使用相同建模與假設計算R0,並無法公平比較不同時間、不同傳染原的傳染性。做為參考,目前針對2019-nCoV的R0估算,除了3.8的版本,亦有WHO 1.4-2.5、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 2.6等不同版本。聽說3”一個人被感染後,會傳染給身邊的14個人。”這個說法來自網傳武漢醫療人員瑾惠(音)給家人的影片,我們無法驗證影片主角的背景,但如上所提目前各種R0估算版本中,最高的是3.8,這位瑾惠得到的「1人傳染14人」資訊可能高估。然而,在特定條件下,仍有可能出現導致大量感染的「超級傳播者(super-spreaders)」個案,例如香港SARS疫情期間,至少出現兩起超級傳播者案例,其一為患者利用霧化器給藥治療肺炎時,因為醫院內通風系統老舊與人滿為患而導致院內138人感染;另一例則是在社區住宅中,因排水系統異常,使帶有病原體的汙水產生氣溶膠傳播至其他住戶,最終導致329人被感染。因此,與其擔憂患者或病毒的傳染力,更應該在疫情擴大前,確保醫護環境與汙水處理,並未過於老舊或異常。聽說4”因為是SARS的進化病毒,武漢肺炎已由WHO定名為SARI”如果搜尋WHO的相關文件,還真的會發現「SARI」(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這個名詞,例如這份《WHO surveillance case definitions for ILI and SARI》…… 但,等等,這份文件出產年份居然是2014年,難不成六年前就預知會有這波疫情預先命好名!? 當然不是啦,SARI其實是指「需要住院的肺炎」,可能由多種病原引起,而不是特定指本次疫情的主角新型冠狀病毒,疾管署也有發新聞稿澄清了哦!聽說5”武漢肺炎比SARS更強,潛伏期更長!”傳染途徑、病毒接受劑量、個案免疫狀況都有可能影響潛伏期長短,一般來說SARS的潛伏期是2-7天,最長可達10天以上。(實際上SARS期間各國回報的潛伏期最小/大值、中位數都略有不同,有興趣了解細節可看這份WHO文件的Table 1。)那2019-nCoV的潛伏期有比較長嗎?其實差不多。依據2020年1月27日WHO的疫情報告P6,目前估算為2-10天;但因疫情進展中,WHO也強調這個數字會依新的數字追蹤調整。聽說6”與SARS不同,武漢肺炎潛伏期就有傳染性!”SARS病患多數情況下的確要到潛伏期結束、有發燒或咳嗽等症狀了才會傳染給他人。那感染2019-nCoV的病患呢?早在潛伏期就有傳染性嗎?答案是:目前「尚無」官方研究或報告可證實。目前僅有的依據,是來自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1月26日記者會逐字稿的一句話,該會主任馬曉偉提到:「從觀察情況看潛伏期也具有傳染性」。須待更多研究報告資料公布,才能更確切地了解。聽說7”有患者從感染到發病到死亡,體溫都正常⋯⋯所以量體溫查不出來!”很難得,這是正確的。依據2020年1月24日發表在Lancet的這篇研究,其調查的患者中有發燒(溫度>37.3度)的比例佔98%,已確診但未發燒者確實存在;同天發布在Lancet的另篇研究也證實有「無症狀」但確診已感染2019-nCoV的患者。也正因為只量體溫會有漏網之魚,因此疾管署有持續調整通報定義(臨床條件(一)中發燒原本是必要條件,現已放寬),且通報定義除了臨床條件,也包含檢驗條件、流行病學條件等。聽說8”別以為戰勝過一次SARS就不用怕,當年SARS消失不是因為被消滅或治癒,主要是氣温因素。”SARS至今的確「沒有」已證實療效的特效藥物或疫苗,臨床上多採支持性療法(給予氧氣、保守的靜脈輸液等)協助病人痊癒。 至於氣溫因素,回顧SARS疫情,主要發生在北半球,首例個案出現在2002年11月、最後一例在2003年7月,似乎氣溫由寒至暖、整體疫情逐漸趨緩;2006年的這篇研究指出SARS每日發生數在「氣溫低時」比「氣溫高時」多18.18倍,但細究其原因,除了氣溫有影響外,也與流行日變長較多人具 SARS 抗體;醫院內重症患者比例;以及醫院內疾病管制措施成效有關。●延伸閱讀:17年前的歷史瘟疫:當年 SARS 疫情爆發時,發生了什麼事?此外,疫情控制也絕對與世界各國有無進行適當感控措施有關,若想了解WHO官方對SARS疫情終止的詮釋,可參考WPRO出版的《SARS : how a global epidemic was stopped》。聽說9”武漢肺炎跟SARS一樣,都來自蝙蝠!”again,作為新病毒,我們對2019-nCoV的最初動物宿主還沒有實證資料可確認;而SARS病毒的最初動物宿主,在疫情發生十數個年頭後的2018年,的確已藉由在Nature發表的這份研究證實來自蹄鼻蝙蝠(horseshoe bats,又稱菊頭蝠)。由於目前初始多起病例與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高度相關,因此有研究建議應管制野生肉品食用與貿易,對於個人也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禽鳥。聽說10”病毒除了從動物傳人、也會動物傳動物,家裡有寵物的小心!”目前普遍認為2019-nCoV與SARS病毒類似,是由最初動物宿主傳給中間動物宿主,再傳給人類,再進入人傳人階段。雖然尚未證實最初/中間動物宿主為何,但針對貓狗等寵物的患病風險,2020年1月28日WHO已公開說明,目前無任何證據顯示有寵物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若有擔心,與寵物接觸後用肥皂洗手是多種傳染病通用的預防方式。聽說11”比武漢肺炎更危險!美四個月內1500萬人染流感,2萬人死亡!”這個說法來自2020年1月25日Insider的文章,其呼籲,對多數美國人來說流感比2019-nCoV更具威脅。本文不評論流感 vs 2019-nCoV誰更危險、更該被關注(其為不同判准不同觀點),單就數據做確認:依美國CDC官網,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18日預測的流感疫情如下:與傳言數字相仿,但須留意,在美國多數地區流感「並非」應通報疾病,所以美國CDC無法準確知道疫情人數,而是透過實驗室確認的流感住院率,用數學模型估算。因此,所估計的疫情數是採區間呈現,也會再隨時間、疫情進展變動。聽說12”武漢肺炎目前只獲得空氣傳播的證據,不能確定是否還有其它途徑。”雖然新型冠狀病毒是新病毒,相關研究尚少,但大部分人類冠狀病毒是以「接觸傳染」、「飛沫傳染」為主,而不是傳言寫的「空氣傳染」。飛沫傳染通常透過咳嗽等將病毒傳染給他人,是近距離傳染(約2公尺內);空氣傳染的病原可在空氣中飄浮、可傳染的距離能更遠,例如麻疹病毒可透過飛沫與空氣傳染,水痘病毒則可透過接觸、飛沫與空氣傳染,導致學校或家庭若有兒童感染時,則很容易引發群聚感染。不同傳染途徑,預防措施也不同,詳細說明可看前台灣感染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教授2020年1月23日在官方QA的回答。聽說13”戴口罩已經防護不了⋯⋯眼角膜也會傳染。”如上述,冠狀病毒多屬接觸或飛沫傳染,與患者共用毛巾等直接與間接接觸行為有可能碰到病毒,而手摸到沾有病毒的物品後再觸及口、鼻、眼,是有可能讓病毒進入身體而感染的。也因此,美國CDC的2019-nCoV預防建議有提醒要「勤洗手」、「尚未洗手時,避免碰觸口、鼻、眼」;同時,注意咳嗽禮節、戴口罩仍是預防飛沫傳染的主要方式,皆應並重。聽說14”既然可能透過眼睛感染,要準備護目鏡嗎?”這個說法主要源自確診感染2019-nCoV的北大第一醫院呼吸內科王廣發主任2020年1月22日微博貼文,其推測自己是因接觸患者時未配戴護目鏡而感染;但王廣發於1月23日有進一步澄清,「需要護目鏡」是針對處理疫情的醫師,而非給一般民眾的建議。 這個建議與WHO、美國CDC、我國疾管署相同,護目鏡眼部保護是出現在臨床暫行指引、給會接觸到患者的醫護人員的建議、給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建議中,而非屬給一般民眾的預防建議。聽說15”抗感冒也抗新型肺炎,醫師主張大量吃維他命C”這個說法主要源自香港星島日報2020年1月23日的報導,但大概是被很多人抗議已下架了,我國疾管署也已於1月24日發布澄清稿闢謠。不過長期以來,關於維生素C的效果一直是藥理與營養的熱門研究主題,例如透過靜脈注射高劑量維生素C來破壞癌細胞,但對普通感冒來說,一則統計了29306名受試者的回顧性研究指出,服用維生素C的補充劑並無法減少一般大眾的發病率,對能否減緩症狀也尚無定論。此外,將維生素C作為預防或治療 2019-nCoV 的論點仍缺乏科學根據。聽說16”乙酸(白醋)對武漢病毒有效!”目前2019-nCoV無實證有效的治療藥物,當然,也沒有任何食物被證實有療效。至於⋯⋯如果是想拿來消毒、預防感染,不論食用白醋或工業用乙酸都請別用。消毒手,依WHO建議可用乙醇(酒精)搓手液;消毒環境,依疾管署建議,一般環境如廚房可用1:100稀釋漂白水(500 ppm),浴室或馬桶可用1:10稀釋漂白水(5000 ppm)。若是醫療機構內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毒作業,就請看更複雜的疾管署指引了。聽說17”武漢病毒56℃就會被殺死,治療方式很簡單,到蒸氣室呆30分鐘”2020年1月23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第三版的確提到「病毒對熱敏感,56℃ 30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但請注意,這是指消毒方式,而非治療方式。 當病毒在環境中,用上述方式消毒是可以的;但當病毒已在體內,上述方式皆無法用來治療,且會對人體產生明顯危害。例如部分蒸氣室或烤箱雖然溫度可逾60℃以上,但人體體溫上升時的自然排汗散熱,仍會使體溫維持恆定,在維持健康的狀況下,不可能將人體加熱到56℃,因此透過高溫蒸氣室或烤箱,絕不可能清除體內病毒。而體外病毒等飛沫的清潔,僅須正常使用肥皂、沐浴乳等正常清潔方式即可。詳情也可參考1月2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的說明。聽說18”武漢病毒56℃就會被殺死,因此碗筷定期煮一煮,煮沸到100℃其它病毒也殺死了。食物要吃煮熟的。”依WHO的說明,即使在疫情爆發地區,只要有煮熟、端盛時留意環境清潔,食用肉類的確也是安全的。不過,碗筷需用56℃熱水燙過30分鐘以上,或煮沸數秒,也可利用紫外光或一般清潔劑洗滌,其實就已足夠殺死冠狀病毒。愛做菜的作者OS:多提醒一下,這類清潔消毒法並非適用所有病原體。冠狀病毒因為是一種具有外套膜(envelop)的病毒,利用加熱、酸、乾燥、清潔劑與各類有機溶劑可以輕易破壞外套膜(這類病毒在胃中也會因胃酸的強酸而迅速消滅);但對於無外套膜的病毒,如腸病毒,則僅能使用加熱、紫外線來清潔餐具,或使用含氯消毒劑清潔環境。聽說19”壞消息,病毒已發生第二代變異,傳染機率爆發性成長!”依據WHO 2020年1月26日的疫情報告P5,WHO表示目前「沒有」收到任何證據顯示病毒已變異,並表示更多資訊的確認須待中國大陸官方提供更多資料。聽說20”好消息,疫苗出來啦!中國科學家已讀取全部基因序,製出高效試劑⋯⋯將病毒抗原基因切取出來,用轉基因手段培養人體組織,獲取抗性藥物!”萬用回答上場:目前2019-nCoV「尚無」實證有效的疫苗與專治藥物。本次疫情爆發後,中國大陸的科學家的確迅速分離病毒並公開基因定序,使各國藥廠可以製作篩檢用試劑盒。不過,試劑盒是用在「診斷是否感染2019-nCoV」,而不是預防用疫苗,也不是治療用藥。 但,縱使研發疫苗與藥物之路遙,多國已動身啟程:美國NIH NIAID(國衛院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Dr. Fauci等2020年1月23日在JAMA Viewpoint 的文章表示,相關研究人員正探索廣效(broad-spectrum)抗病毒藥物用於2019-nCoV的可能,也調整用於SARS、MERS疫苗的方法,加快2019-nCoV候選疫苗開發,最短三個月內完成早期人體試驗準備;中國衛健委在2020年1月26日記者會表示已成立國家科研攻關專家組負責疫苗研發,並與WHO討論分享生物資料以加速推進;我國疾管署在2020年1月27日記者會表示正培養研發疫苗用的病毒,國衛院則與NIAID意見雷同,認為開發廣效抗病毒藥物能在突變的新型冠狀病毒發生時,提供罹病者最快的第一線治療。最後仍要提醒,2019-nCoV是新病毒,相關資訊皆會隨疫情發展、新出爐研究而變化,國內最新資訊請追蹤疾管署官網,國際最新資訊請追蹤WHO官網、美國CDC、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學期刊 The Lancet等。當疫情還在蔓延時,多一點認識就少一點恐懼。Keep calm and carry on. 本文感謝:g0v開源專案《真的假的》謠言資料庫,讓我們得以了解近期有哪些流傳中的「聽說」。
-
2020-01-10 養生.運動天地
不需要日行萬步!醫師:比平常步數多2000步即可
日行1萬步是維持身材的良好基礎,但並非適用各種情況的法則。智慧型手表品牌Fitbit等健身追蹤器將此數字設定為健身目標,但健身專家建議根據個人健康而設定不同的步數目標。研究人員表示,1萬步的目標是1960年代的行銷花招,但並非每人走這麼多步都能獲益。哈佛醫學院醫學教授李宜敏(I-Min Lee)領導的研究指出,日行1萬步的建議當年由日本計步器廠商帶起,被稱作1965年代的「1萬步計量」,但沒有科學數據支持這個數字,只是因為好記。與Fitbit合作的知名個人健身教練巴斯特納克(Harley Pasternak)說,他給客戶設定1萬步的目標,包括30分鐘的中度運動,符合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的運動建議,每周150分鐘的中度運動。他說:「我建議,如果要減重,可以努力達成每天1萬4000步的目標。」但步行目標因為生活方式而異,對某些人來說,走少些更理想。哈佛研究調查1萬7000名66歲到78歲的女性發現,每天走7500步以上者,死亡率最低;就算每天只走4400步的女性,死亡率也低於每天走不到2000步的人。但走超過7500步,不會更有益健康。究竟要走多少步才能保健,李宜敏建議比每天正常行走的步數再加2000步。美國人平均日行4000到5000步。若是年輕人或有健身經驗者,把日行1萬步作為健康指標並非壞建議。但是老年人及較不常運動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個數字令人氣餒,目標訂太高反而會讓他們放棄運動。李宜敏說:「如果不常運動,制定更常運動的合理目標即可」。儘管聯邦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列出每周150分鐘的清單,但也明確寫道,無論做什麼運動,有動總比沒動好。
-
2020-01-02 科別.感染科
三階公費流感開打 預估春節前用罄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一波三折,因世衛選株公告時間延後,讓我國創下史上最晚開打紀錄,昨起公費對象全體開放接種,50至64歲的民眾相當踴躍,約占一半。衛福部疾管署指出,目前約有250多萬劑疫苗可供接種提醒,但預估在春節前用罄,呼籲民眾盡早接種。第三階段公費流感疫苗接種首日適逢元旦,一家衛生所護理師分享,光一個上午就有139人接種,其中50至64歲族群就有67人,約占一半。台灣衛生所專業人員協會理事長徐春仕提醒,許多壯年族群自覺身體不適,並不會立即就醫,常拖遲數日,但這一拖就可能引發重症風險。疾管署統計,截至12月31日已打351萬劑,尚餘約199萬劑公費流感疫苗,明天將再配送54萬劑,本年度604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就全數配送完畢。換句話說,第三階段開打後,起碼還有250多萬劑疫苗可供接種。莊人祥籲民眾及早接種,才能在農曆春節流行高峰期前取得足夠保護力。今年疫苗打氣旺,卻傳出目前社區流行的B型流感病毒與流感疫苗的B型流感病毒珠「零吻合度」,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實驗室測試疫苗株吻合度是採用雪貂血,與人類血液結果仍有差別,此外,美國CDC去年10月報告指出,即使雪貂血反應吻合度為零,但人體注射疫苗後仍具保護力。疾管署監測資料,目前國內社區流感病毒仍以A型流感為主,約占85%,B型流感仍為少數,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今年疫苗A型流感病毒株高度吻合,民眾應踴躍接種疫苗,如果B型流感病毒珠真的不吻合,預防B型流感的效果就會變差,建議民眾另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降低併發肺炎重症風險。
-
2020-01-02 科別.感染科
流感疫苗B流病毒株「0吻合」 醫鼓勵繼續接種多戴口罩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開打一波三折,因世衛選株公告時間延後,讓我國創下史上最晚開打紀錄,今起公費對象終於全體開放接種,但卻傳出今年公費及自費流感疫苗中B流病毒株,與目前社區B型流感病毒完全不同。對此,專家仍鼓勵接種,只要再加上勤洗手、戴口罩,就能達到足夠保護力。流感正值流行期,據監測資料顯示,近期社區主要流行病毒仍為A型流感H1N1,但近1周輕症檢出B型流感有逐漸上升趨勢,第51周流感快訊甚至發現,今年世界衛生組織選擇的流感疫苗B型維多利亞系克羅拉多珠,與目前社區中流行的維多利亞系病毒株吻合度為0%。對此,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實驗室測試疫苗株吻合度是採用雪貂血,與人類血液結果仍有差別,再加上疫苗中的克羅拉多珠本就是維多利亞系,仍可交叉保護,評估仍具6至7成保護力。他更引用美國CDC去年10月報告,指出即使雪貂血反應吻合度為零,但人體注射疫苗仍可有反應。據疾管署監測資料,目前仍以A型流感為主,約占85%,B型流感仍為少數占15%,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今年疫苗A型流感病毒株高度吻合,鼓勵民眾踴躍接種疫苗,坦言不吻合就是會造成疫苗預防B型流感效果變差,建議民眾額外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降低併發肺炎重症風險。黃立民提醒,不可忽視勤洗手、戴口罩等傳統防疫方式有效性,注重個人衛生就能降低感染風險。當發現出現發燒、咳嗽、肌肉痠痛等類流感症狀,就應及早就醫,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不只能提早緩解症狀、減少重症機率,同時可降低傳播風險,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免造成疫情。疾管署統計,截至12月31日已打351萬劑,尚餘約199萬劑公費流感疫苗,明天將再配送54萬劑,本年度604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就全數配送完畢。換句話說,第三階段開打後,起碼還有250多萬劑疫苗可供接種。莊人祥籲民眾及早接種,才能在農曆春節流行高峰期前取得足夠保護力。
-
2019-12-31 新聞.健康知識+
你最好也別做!空服員告訴你搭飛機不會做的5件事
不管你乘坐過多少次飛機,都不及空服員那麼多。因此,空服員知道在飛行期間做哪些事情來保持健康、充份休息和心情偷快,以及如何成為一個體諒別人的旅客。如果你坐飛機時有以下任何一種行為,應考慮改變:1. 老是坐在座位上阿聯酋航空的乘務員蘿倫‧吉爾福伊(Lauren Guilfoyle)說:「安全帶標誌燈關掉後,要起身走遍整個機艙,使腿部血液流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說,在長時間飛行中,缺乏運動會增加羅患深部靜脈栓塞(DVT)的風險,但只需站起來走動就可降低這種風險。2. 鬆開安全帶睡覺國內航班的空姐蘇珊說,她和同事都不會「在安全帶鬆開的情況下入睡」,因為沒有人知道飛機何時遇到亂流或其他意外事件,所以在小睡時最好綁上安全帶。3. 喝咖啡或熱茶化名麗貝卡(Rebecca)的國際乘務員說,你可能不會看見乘務員在飛機上喝咖啡或茶,無論他們多麼疲倦。她解釋說:「我們不知道飛機上的過濾系統是否良好或是否曾清潔過,我不知道用來煮咖啡和茶的熱水是否乾淨。」4. 赤腳在機艙行走雖然每架飛機的機艙在起飛前都清潔過,但細菌仍會殘留在地板上。吉爾福伊說,這是空姐永遠不會赤腳在機艙行走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不是唯一的原因:「有時眼鏡掉下來摔破了,或最年幼的旅客丟下麵包屑,所以地板上可能有尖銳物體和食物。」5. 把擦鼻涕的紙巾放入座椅靠背的口袋麗貝卡說,在飛行途中打噴嚏沒有問題,航空專業人士也會碰上,不過乘務員絕對不會把用過的紙巾塞入座椅靠背的口袋裡,否則他們就不得不在著陸後清理一堆濕淋淋、令人噁心的骯髒紙巾。
-
2019-12-11 科別.感染科
今年流感已11死 老少快打疫苗
往年夏季流感多在八月底結束,今年反常燒到十月,不少民眾在九月感染發病,十月成為通報個案,因此,今年冬季流感未進流行期,卻已累計有重症患者258例,其中11例死亡。衛福部疾管署提醒,夏季流感已歇,為防止接下來的冬季流感,籲學齡前幼兒、65歲以上長者應盡速接種疫苗。每年流感季從當年第40周左右算起,大約是十月一日至隔年三月,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四十周至四十九周已累積258例流感重症,其中11例死亡,但去年同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僅99例、11例經審查與流感相關死亡。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今年流感流行反常,夏季流感晚走,冬季流感遲來,目前數據並非反映冬季流感疫情,只是把夏季流感的尾聲也算入。最近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及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低於流行閾值,尚未進入流感流行期。不過,類流感就診人次有緩升現象,近期北半球溫帶地區多數國家流感活動度開始上升,日本、韓國、加拿大及美國已高於該國基準值或流行閾值,正式進入流感流行期,大陸南方部分省市進入流行期,香港及歐洲則仍處低水平。羅一鈞表示,上周接獲9起校園群聚,分別為幼兒園二起、國小三起及國高中四起,與前幾周的校園群聚數十一起及十起持平。目前全國校園接種中,國小接種完成率已達66%,國中、高中已完成45%,目前規畫於明年一月十日前完成所有校園接種。雖我國冬季流感未進入流行期,但接種疫苗後需等待兩周才能產生抗體,羅一鈞呼籲,長者及幼兒盡早完成接種。目前全國共有4090家合約院所及衛生所,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民眾可透過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網頁查詢開診合約院所,避免白跑一趟。冬季也是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好發季節,呼籲未曾接種過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的75歲以上長者,可於接種流感疫苗同時,接種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獲得雙重保護。 編輯推薦 別再將錢尿到馬桶裡!維他命只是創造「很貴的尿液」 羽絨衣手洗還是丟洗衣機?日本家事達人:脫完水放這個,衣物更快乾
-
2019-12-06 橘世代.健康橘
看起來健康卻常喊累 治療師:增肌能改善
50歲吳小姐體態勻稱,但常被朋友念,「妳看起來健健康康的,怎麼那麼容易累?」長時間久坐、出國旅行,只要時間長她就受不了,老公也說她體力太差,到醫院檢測,體脂肪26%,肌肉量在90%以下,經1年運動訓練,終於找回體力與精神。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庭筠說,體態勻稱或看起來健康的民眾,不一定有肌力。近幾年,肌少症受到重視,但民眾對肌力認知有限,常會有民眾認為有運動就等於增加肌力,這是最常見的錯誤觀念。賴庭筠說,增肌最好的方法是負重訓練,也就是俗稱的重訓,有人會說,長期做有氧運動,肌肉量一直有增加。對完全沒有肌肉量的民眾而言,基本的有氧運動,像是跑步、跳舞、游泳等,有助增加肌肉,但原本就有一定肌肉量,僅做有氧運動,對增肌並沒有效果。賴庭筠說,重訓並非一定要練成「筋肉人」,而是要讓肌肉量達標準值,以一般常見的測量肌肉量儀器inbody,標準肌肉量應該在90%,低於90%就屬於肌少,當肌肉量達標後,後續必須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避免年老後出現肌少症。近年,除了倡議增肌,也提倡身心靈平衡,賴庭筠說,運動不只動一動流汗就好,更希望能「有腦」地運動,如球類運動、脊椎螺旋運動、太極導引等,都需要在過程中動腦,增加身心靈平衡,除了可獲得到運動量,也能增加對腦部的刺激。他也提醒,運動必須持之以恆,維持健康是長久戰,特別近年健身運動興起,當運動習慣已經培養3個月或是更久,突然改變習慣,回到過去不運動的狀態,肌肉量消逝速度及脂肪上升速度皆增加 ,比沒運動前更嚴重。不過,別把運動想成是困難又每天做的事,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年長者每周進行兩次或以上的全身大肌肉群訓練,建議間隔48小時;每周150分鐘中強程度或75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並加強「平衡」的能力,就能提升肌肉量,還可以減少罹患心臟疾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帶來的死亡風險。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03 新聞.健康知識+
病毒濃度更高!美國研究:肥胖者可能使流感疫苗作用減弱
天氣變冷,公費流感疫苗也開始施打了,但美國有研究人員發現,體重過重會降低流感疫苗的作用,在流感病例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對超重或肥胖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來說,可能是個壞消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肥胖症在2015年至2016年期間,影響了將近9330萬名成年美國人,肥胖仍然是美國今年度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但是,美國政府在努力控制體重又面臨了另1個挑戰,那就是體重過重會降低流感疫苗的作用這個問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近宣布,今年的季節性流感已開始影響到美國多個州的更多人,要大家注意防範。政府也一直在宣傳流感疫苗的運動,但研究卻發現,超重和肥胖的人可能無法從流感疫苗中獲得效益。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報導,衛生專家首先在2009年流感爆發時,注意到體重過重的人注射流感疫苗效果較差這個問題,當時流感在超重人群中感染的情況更加嚴重。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傳染病專家Stacey Schultz-Cherry表示,流感病毒的濃度在肥胖者身上濃度會更高,而且會蔓延到肺部。流感疫苗在肥胖者身上除了效果比較弱之外,在超重人群的傳播速度也快於普通體重的患者。Maryland大學的1項研究發現,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呼氣時會跑出更多的病毒。North Carolina大學Chapel Hill分校的營養學教授Melinda Beck說,由於超重人群的免疫系統存在著些許問題,流感疫苗可能無法很好地發揮作用。她說,超重的人的新陳代謝會有些許的變化,從而影響身體的各種細胞,包括免疫系統細胞。Stacey Schultz-Cherry現在正在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合作開發1種新型流感疫苗。她說,希望能創造出對所有人都有效的流感疫苗,尤其是對這些高風險人群。不過,研製新的疫苗預計需要數年時間。Stacey Schultz-Cherry建議,所有體型的人都應繼續施打現有的流感預防針,以減少感染的風險。★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19-11-28 新聞.食安拉警報
美國蘿蔓萵苣受汙染!台灣量販店無販售、餐廳已換國產
近期美國又爆發蘿蔓萵苣生菜汙染事件,食藥署表示將加強輸入管控措施,並建議如有已購買且尚未食用的美國蘿蔓生菜不要食用,國內幾家大型連鎖量販超市表示,生鮮賣場內販售的蘿蔓萵苣皆為台灣產地,消費者可安心食用。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報告指出,受汙染的蘿蔓萵苣產地為加利福尼亞州薩利納斯(Salinas, California),今年9月24日至11月14日期間,已有19個州、67人因食用而致病。台灣食藥署即(28)日起實施加強輸入管控措施,輸入時,須檢附美國食品安全主管機關證明文件,未檢附則暫停輸入查驗申請。建議民眾購買蘿蔓萵苣時看一下包裝標示,若產地來源為薩利納斯或沒有標明產地,請勿食用。家樂福、愛買、全聯等幾家大型連鎖量販、超市均表示,賣場內販售的是台灣本地所產的蘿蔓萵苣,民眾可安心使用。好市多表示,賣場內進口生菜向來都是通過食藥署審核,目前賣場也已暫時停供整顆美國蘿蔓萵苣,餐廳販售的沙拉自11月起也已更換使用國產蘿蔓萵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