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CDC
共找到
601
筆 文章
-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病例激增 公衛專家:美正面臨「嚴重問題」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主任佛奇(Anthony Fauci)今天指出,因南部和西部數州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例激增,美國正面臨「嚴重問題」。佛奇說:「我們在某些地區正面臨嚴重的問題。」他表示,雖然部分地區的疫情較其他區域好得許多,但整個國家相互聯繫,目前仍具風險。他還說:「我們都在一條船上,終結疫情的唯一方法,就是一起結束它。」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今天通報,新增4萬588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病死人數增2516人。美國目前染疫確診總數達241萬4870人,病死總數達12萬4325人。
-
2020-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CDC增列染疫症狀: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網站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症狀中,在原本已經公告的咳嗽、發燒等之外,更增列了「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另方面,由於去年流感疫苗的效能未達預期,在新冠疫情可能藉今年流感季捲土重來的憂慮下,疾病防治中心也已開始未雨綢繆;專家也擔心,若新冠肺炎爆發第二波疫情,醫療資源恐面臨嚴重匱乏。CDC發布的聲明指出,症狀列表並不包括感染病毒的所有症狀,隨著對病毒的更多研究,接下來還將隨時更新表單內容。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出現症狀各不相同,CDC聲明中指出,有些患者發病狀況非常輕微,但有些患者卻病情嚴重。聲明指出,通常感染後的第2天至14天裡,症狀會開始出現。疾病防治中心網站公告的新冠病毒症狀包括:發燒或發冷、咳嗽、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疲憊、肌肉痠痛或身體痠痛、頭疼、突然喪失味覺或嗅覺、喉嚨疼、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聲明中指出,老年人、患有重大潛伏疾病如心臟病、肺病、糖尿病的民眾,都可能是染疫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病毒可能有較為嚴重的併發症。CDC指出,如果出現以下染疫病情惡化的緊急症狀,就要立即前往急診:無法呼吸、胸腔持續疼痛或壓迫感、神智不清、無法保持清醒、臉部發紫或嘴唇發紫。CDC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針對最多人感染的流感病毒,疫苗成效只有60%,而去年冬天堪稱數十年來流感疫情最嚴重的一次,疫苗的成功機率卻只有50%,排除掉最常見的流感病毒,疫苗的成效甚至只剩下30%;CDC專家擔心,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若爆發,恐將耗盡醫療資源,無法兼顧流感。CDC流行病學專家佛蘭諾里(Brendan Flannery)表示,該研究顯示疫苗對付某些流感病毒的效果不彰;研究結果出爐後,公衛人員立刻成立疫苗團隊,準備生產1億8000萬支疫苗。大多傳染性疾病的疫苗,防疫效果至少要達到90%才能算成功,但因為流感病毒容易產生變化,使疫苗的研發特別困難;根據CDC的統計,2019年因流感就診的人數高達2200萬人,其中有57萬5000人住院治療,但仍有4萬多人死亡。
-
2020-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0倍之多!美CDC:美國實際染疫人數 可能超過2000萬人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估計,美國實際感染新冠肺炎人數可能超過2000萬人,為官方公布確診案例的10倍之多。英國衛報報導,CDC於25日公布的最新估計數字顯示,許多沒有症狀的民眾過去曾經或是現在當下可能染疫。CDC根據血清測試估計出,美國每一個確診案例中,可能就有10逾人曾經或現在感染新冠病毒。CDC官員表示,這項預估是基於已知病例數量乘以血清檢測所見抗體的平均比率得出,每一名確診案例中,就約有10個樣本具抗體。官員表示,「如果將確診病例數乘以比率,將會得出2000萬這個數字」。CDC也指出,年輕人感染案例正在上升,這些年輕人可能沒有出現症狀也不知道自己染疫。CDC呼籲,沒有症狀但時常接觸較易感染人口的年輕人,應該主動接受檢測確保自己不會傳播病毒。
-
2020-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對抗新興傳染病 陳建仁建議加強人才交流培育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今天說,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對抗新興傳染病,必須透過人才交流合作防疫,他也以SARS防疫為例說明,好的人才交流培育相當重要。人才循環大聯盟與美國在台協會製播「疫情過後的新世界」節目,今天邀請陳建仁在節目中分享台灣抗疫成功的關鍵等。陳建仁表示,國際交流經驗在他一輩子學術生涯中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他從碩士班畢業留在台大當助教時就開始進行「國內留學」,當時美國海軍的第二醫學研究所是設在台灣,研究者都是從美國來,所以那時候就跟他們合作。陳建仁回憶,當時跟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做B型肝炎研究,研究團隊後來建立了B型肝炎慢性感染會引起肝癌的研究,這是全世界被引用最多有關B型肝炎的研究,那時的經驗對他受惠良多,他也覺得應更加充實自己知識跟技能,後來就考公費留考到英國。陳建仁說,在英國學到的有關傳染病防治、流行病學研究等技術,在今年對抗新冠肺炎或是當年對抗SARS的時候都有用上,很感謝當時老師給的教導,到後來回台灣,在台大教書,又到美國擔任客座教授,開始進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讓他覺得人才交流很重要。陳建仁以SARS為例分享,當年爆發時,台灣不是在世界衛生組織裡面,所以要求世界衛生組織幫忙時並沒有得到幫助,但美國CDC那時派了20個專家來台灣,那時雙方從早到晚積極合作,最後控制住SARS。陳建仁回憶,當年到美國訪問,美國衛生部長還向他道謝,這讓陳建仁不解,認為應該是台灣要感謝美國。後來才知道美國SARS防治的標準作業,都是到台灣的這些人學會後送回去美國的,所以有好的人才交流培育、鏈結,互相幫忙協助,防疫才可以做得更好,台灣在國際人才合作上應該更加強。此外,陳建仁說,這次總統蔡英文一直提到Taiwancan help,但help不只是把口罩捐贈給疫情嚴重國家,更重要的是在這次防疫技術、科技以及疫苗、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對抗新興傳染病」,但只要大家可以互相合作、人才交流、技術互通,世界可以更美好。至於台灣國際人才應怎麼合作跟交流,陳建仁建議,可提供更多國際交流平台讓各式專家有機會互相分享經驗,資訊才會有更好流通,另外透過數位連結、技術,也能有很多機會與不同國家的專家交流。
-
2020-06-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大陸CDC首席專家:新冠肺炎夏季也會流行
隨著氣溫升高,新冠肺炎疫情再進入夏天後會减弱嗎?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19日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不僅在冬季流行,夏季也會」。他說,北京必須連續兩周沒有新的診斷病例或檢測陽性病例,才能調降防控措施。吳尊友坦言,一般來說,呼吸道傳染病在夏季氣溫高時流行會降低,但新冠肺炎的流行給這一傳統認識帶來重大的衝擊,例如印度和一些非洲國家也出現新冠肺炎疫情。但溫度低確實更適合新冠病毒的生存、傳播,像是北京在這次疫情中,新發地市場局部暴發點都集中在周邊環境潮濕、溫度低的地方,特別是賣海鮮有冰、局部溫度低的地方。「可以說,新冠病毒沒有完全違背我們的認識,但讓我們增長知識了,它不僅僅在冬季流行,在夏季溫度高的地方也會,但溫度低的地方更容易。」吳尊友說。對於新冠疫苗是否有望在今年底前展開大規模接種,吳尊友表示,年底前疫苗問世有可能,但大規模應用「只能說有希望」。他解釋說,「因為疫苗現在還不是成熟地能夠用的」,產能和接種所需要的人力資源還有一定過程,所以可能要分不同等級,風險比較高的更多地優先。至於北京何時能減輕防控力度?吳尊友表示,現在疫情防控措施力度一點都不能放鬆,相反的,還要繼續鞏固目前的防治成果,各項防治措施還要進一步加強落實。「尤其在北京,經過幾個月努力突然出現新的一起疫情,醫務人員已經非常疲憊不堪。」吳尊友說,越是這樣的時候越是不能鬆懈,要咬緊牙關,全力繼續落實好各項防治措施,等到沒有新病例出現,就像過去兩個月沒有出現新病例一樣,到這種程度才有可能調整防控級別,才有可能減輕防控力度。吳尊友認為,如果北京能維持兩周沒有新的診斷病例或檢測陽性病例,就可以判斷不會有當地病例引起的續發病例了。
-
2020-06-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攝取再多水溶性維他命都沒關係?葉酸過量有不利影響
讀者 Kin在2020-6-5在葉酸代謝基因異常,真的嗎?回應:你好,本人太太於mthfr基因檢測中被測定為a1298c中的ac異常,因此醫生開了低劑量阿斯匹靈、維他命B及高劑量葉酸(每天攝取量4000毫克),想問一下,如此高劑量的活性葉酸會否對太太或胎兒造成不良影響?葉酸過量能否靠自身排出?這位讀者所說的《mthfr基因檢測中被測定為a1298c中的ac異常》,是發生在mthfr基因的第1298位置,而我在葉酸代謝基因異常,真的嗎?所說的那個《葉酸代謝基因異常》則是發生在第677位置。發生在第677位置的變異會影響mthfr的功能約一成,但發生在第1298位置的變異,則不影響mthfr的功能。不管是發生在677位置,或是發生在1298位置,我在葉酸代謝基因異常,真的嗎?已經有說,所謂的《異常》事實上就只是《變異》,而所謂的《葉酸代謝基因異常》就只是基因檢測公司為賺錢而編出來的廣告噱頭。這位讀者說醫生要他太太每天攝取4000毫克葉酸(即合成的維他命B9),但他應該是把《微克》誤說成《毫克》(註:1毫克 = 1000微克)。根據美國的CDC,一般成人的每日建議劑量是400微克,而只有一種人才需要服用4000微克的劑量,那就是曾經懷過《神經管閉合不全》胎兒的婦女,而她計劃在一個月內再次懷孕(註:有關《神經管閉合不全》,請看孕婦需要補充葉酸嗎)。這位讀者所問的《葉酸過量能否靠自身排出》是牽扯到一個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那就是,攝取再多的水溶性維他命都沒關係,因為它們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例如一位香港中文大學的婦產科教授在接受明報訪問時就是如此表示(請看貼圖裡兩個表情圖像之下的部分)。但事實上,根據一篇2014年發表的論文Folic Acid Handling by the Human Gut: Implications for Food Fortification and Supplementation(人類腸道對葉酸的處理:對食物強化和補充的影響),我們的腸道會將來自食物的葉酸幾乎完全分解並轉化為有活性的葉酸,卻幾乎完全無法分解來自補充劑的葉酸,從而導致未代謝的葉酸累積在血液中。有許多研究顯示,血液中含有過多未代謝的葉酸是與許多疾病有相關性。例如,從一篇2017年發表的綜述論文的標題就可看出,攝取大量的葉酸絕非無關緊要。請看The adverse effects of an excessive folic acid intake(葉酸攝入過多的不利影響)。至於這位讀者所問的《如此高劑量的活性葉酸會否對太太或胎兒造成不良影響》,這的確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一項在2015年發表的研究就發現,加拿大的孕婦本身和臍帶血中所含的葉酸和未代謝葉酸濃度很高。該論文還在結論裡說:「孕婦和胎兒血液中高濃度葉酸和未代謝葉酸的功能性後果值得進一步研究,因為過量的葉酸狀態可能會影響後代的長期健康結果」。請看High Concentrations of Folate and Unmetabolized Folic Acid in a Cohort of Pregnant Canadian Women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加拿大孕婦和臍帶血中的高濃度葉酸和未代謝葉酸)。有一項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也發現,在孕期前後服用高劑量的葉酸(每日1000微克或以上)與小孩出生時體重偏低有相關性。請看High doses of folic acid in the periconceptional period and risk of low weight for gestational age at birth in a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一項基於人群的隊列研究,在孕期前後高劑量的葉酸和出生時體重偏低的風險)。同樣是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也發現,服用過多葉酸的孕婦所生下來的小孩大腦發育會比較遲緩。請看Effect of Maternal High Dosages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s on Neuro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t 4-5 Y of Age: The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Infancia Y Medio Ambiente (INMA) Study(孕婦高劑量葉酸補充劑對4-5歲年齡段兒童神經認知發育的影響:前瞻性出生隊列嬰兒幼年環境(INMA)研究)。美國的國家健康研究院設有一個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膳食補充劑辦公室),專門提供有關膳食補充劑的資訊,而有關葉酸的網頁是:https://ods.od.nih.gov/factsheets/Folate-HealthProfessional/。 在這個網頁裡有一個專門討論《葉酸攝取過量與健康風險》的小節。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大量葉酸可以糾正巨幼細胞性貧血,但不能糾正由維他命B12缺乏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害。因此,一些專家一直擔心,高葉酸補充劑的攝入可能會“掩蓋” 維他命B12缺乏症,從而導致神經損害到不可逆的境界。關於這種可能性的問題仍然存在,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已經轉移到大量葉酸可能加劇與維他命B12缺乏有關的貧血和認知症狀的可能性。人們還擔心高葉酸攝入可能會加速腫瘤前病變的發展,尤其是結直腸癌。此外,有研究顯示,在懷孕前後每天從補充劑中攝入1000 微克或以上的葉酸,會導致她的小孩大腦發育遲緩。葉酸的攝入如超過人體將其還原的能力,就會導致體內有過多未代謝的葉酸,從而降低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也就是說,過多的葉酸可能會降低免疫能力。此外,也有研究發現,未代謝的葉酸可能與老年人的認知障礙有關。這些潛在的負面健康後果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需要進一步研究。原文:葉酸攝入過多的不利影響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研究:降血壓藥不會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一份新研究為全球高血壓病患提供可靠證據,部分專家擔心抗高血壓藥恐增加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風險並不會發生。路透社報導,自從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4月通報,65歲以上的新型冠狀病毒住院患者高達72%罹患高血壓後,血管收縮素轉化脢抑制劑(ACEI)與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這兩款降壓藥便受到嚴格檢視。部分專家認為,ACEI與ARB會觸發跟新型冠狀病毒攻擊肺部活動一樣的生物途徑。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先前曾建議部分患者停止服用這兩種藥物,直到醫界更了解它們的風險;然而部分專家則持反對意見,認為患者應該繼續服用藥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藥物安全與藥效中心一位專家甚至稱「這是最重要的臨床問題之一」。這份今天公開發表的新研究發現,服用降壓藥ACEI或ARB在感染COVID-19或住院的機率上,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物相比,並沒有臨床上顯著增加的風險。研究作者建議,患者不該停用藥物來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全球逾765萬人染疫,超過42萬人病故。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統計學家蘇恰德(Marc Suchard)說:「研究結果相當可靠。關於感染COVID-19的風險,無論是服用ACEI還是ARB,都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一樣安全。」這份研究分析美國與西班牙110萬名服用降壓藥患者的電子病歷,不過研究尚未經同儕審查。
-
2020-06-1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状
2020年5月7日美國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知名記者克萊爾·賈維斯(Claire Jarvis)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提到愈來愈多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在病人身上被發現,於是醫學界不得不對這個新出現的疾病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首先,在疾病的初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把發燒(fever)、咳嗽(cough)、和呼吸急促(shortness of breath)列為新冠肺炎的標準症狀。但該機構隨後發現到,反復寒顫(repeated shaking with chills)、肌肉疼痛(muscle pain)、頭痛(headache)、咽喉痛(sore throat)、以及嗅味覺喪失(loss of taste or smell)【註1】,也都可以是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症狀。隨著全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感染人數的同時,醫學界也觀察到更多不尋常的症狀,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該疾病的症狀表現和患者的年齡、種族、體質都有一定的關聯性。雖然有的症狀相當少見,甚至有些症狀還不確定是否直接就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小心謹慎總是上策。6個不尋常的新冠肺炎症狀1.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2020年5月4日,紐約市衛生局發出警告,有15名年齡在2到15歲之間的兒童,因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住院治療,懷疑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衛生局描述的症狀類似於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的混和型。全部15位兒童都有發燒,其餘症狀尚有皮膚紅疹(skin rashes)、腹部疼痛(abdominal pain)、紅眼睛(red eyes)、和嘴唇破裂(cracked lips)等等。這些小孩的PCR核酸測試有些呈現陽性(4人),大部分卻呈現陰性(11人)。另外,在抗體檢測部分,有6位兒童呈現陽性,表示確實感染過新冠病毒。根據義大利的統計,兒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的比例很低(約千分之一),因此在疫情初期除了沒有注意到這種出現在兒童身上的罕見症狀外,也不確定是否和新冠病毒有關,但因為出現這個症狀的有些兒童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特別注意。最近在英國就有一位14歲男孩因為多系統發炎而死在伊芙莉娜倫敦兒童醫院(Evelina London Children,s Hospital),全英國目前約有75~100位的兒童因為此症狀而接受治療中。2020年5月13日義大利貝加莫省(Bergamo)帕帕喬瓦尼第23醫院的兒科主任丹蒂加教授(Lorenzo D,Antiga)發表在柳葉刀的文章證明多系統發炎症狀和新冠病毒高度相關,因為該城市過去5年來,每三個月僅有一名兒童出現此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症狀,而自從新冠病毒爆發後,每個月飆升至10位兒童出現此症狀,足足暴增了30倍。川崎症主要影響五歲以下幼童(infants),會導致急性全身性血管發炎,雖然急性死亡率不高(0.03%),但會導致後天性心臟病(原本20~25%),適當的治療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性冠狀動脈瘤(降低到5%),目前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應該是被外來物感染後的免疫系統過度發炎反應所造成的。這次新冠病毒所導致類似川崎症的病例大幅度增加,卻是大部分來自學齡兒童(schoolchildren),而非來自嬰兒。自從第一個病例在英國報導以來,在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瑞士相繼又出現了相當多的病例。2.中風和血栓(Strokes and blood clots)科學家已經觀察到新冠肺炎和血管栓塞之間的關聯性【註2】,即使在醫學界認為是血管栓塞低危險的患者中也會因為感染新冠肺炎之後造成血管栓塞,特別是白種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最新報告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紐約市5名年齡在33歲至49歲之間的患者,他們因新冠肺炎入院時有嚴重的中風症狀。其中只有一個病人有中風病史,其他都沒有。另外,4月份在《血栓研究》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荷蘭加護病房中有高達31%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血栓併發症”。另外,除腦部血管會阻塞外,肺部血管也不例外,愛爾蘭醫生發現新冠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部「數百個小阻塞」。這些血塊阻塞當然會損害肺臟功能,發生呼吸困難,導致血液中氧氣飽和度降低,許多器官承受低氧壓力,最終導致器官衰竭並死亡。2020年5月7日,美國西奈山醫院的心臟科主任法斯特醫生(Valentin Fuster)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表了一篇論文,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新冠患者體內的血栓形成(clotting),增加患者的存活率。這項研究顯示抗凝血藥物可能在新冠肺炎照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讓患者免於發生新冠肺炎的致命症狀,包括心臟病(heart attack)、中風(stroke)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目前歐美醫界已經開始給予新冠病患預防性的抗凝血劑。3.新冠腳趾(COVID toes)新冠肺炎感染竟然會在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的紅色或紫色的發炎性局部水腫,而且是好幾個指頭在一隻腳上或兩隻腳都有,尤其是好發在健康的年輕人(young adults)和十幾歲青少年(children teen)身上,病患主述相當疼痛,而且會有灼燒感和癢的感覺,皮膚科醫生建議,如果發現有新冠腳趾症狀的人,就算沒有其他新冠肺炎症狀,也應該進行新冠病毒篩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皮膚科的福克斯醫生(Lindy Fox)說,每年到了寒冬,她通常會遇到4~5位的病人因為手指或腳趾頭凍傷來看診,可是這陣子新冠肺炎爆發,明明在春天接近夏天,熱得要命,卻有幾打的人跑來看凍傷,而且全都說這輩子從來沒有凍傷過。不光是福克斯醫生,在波士頓麻州綜合醫院負責遠程醫療診所(Telemedicine clinic)的全球健康皮膚科主任弗里曼醫生(Esther Freeman)說,她的門診幾乎都是來看腳趾頭的,因為腫起來,會痛,又不知道為什麼,病人多到她認為應該專門開一個腳趾頭門診,一點也不誇張。過去已知病毒感染就可能會引起小血管發炎,導致類似的凍傷的紅紫色水腫,專家認為這就可以用來解釋新冠腳趾的發生原因。所幸這樣的症狀會在1~2周後消失,病人並沒有出現生命危險。目前正在邀集有這樣症狀的病人,進行持續性的PCR篩檢,以便了解症狀與病毒存在之間的關係。由於新冠病患有時也會服用多種藥物,所以當出現新冠腳趾的症狀時,也要能鑑別診斷出到底是藥物引起的,還是新冠病毒引起的。4.沉默的缺氧(Silent hypoxia)呼吸困難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但也有許多輕症患者完全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可是等到第一次就醫時,醫生才發現病人已經嚴重缺氧。新罕布夏州里托鎮地區醫院急診室列維坦醫生(Richard Levitan)說,有些病人第一次到達醫院時,他的血氧含量就低於5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之間,而只要低於90%就屬異常。照理說患者應該已經神智不清,甚至昏迷不醒才對,但病患自己卻完全察覺不到,還能繼續跟門診護理師聊天,等到醫生看到X光片發現病患已有嚴重肺炎,甚至某些病患需要人工呼吸器維生,這種狀況醫學界稱之為「沉默的缺氧」。因此,醫生建議在家隔離的輕症新冠患者,應該使用小型的血氧檢測儀(留在美國定居的潘老師同學說,美國的網站上都有在賣),監測血氧濃度,避免憾事發生。科學家目前也正在加緊腳步,研究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導致這種異常的沉默缺氧。另外,急診室醫生建議,所有已經診斷出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不論病人有沒有抱怨呼吸困難或急促,在入院後的前14天內,每天都要使用脈搏血氧儀,以定期檢查他們的氧氣水平。他們還建議所有咳嗽,疲倦和發燒的疑似病人都應進行脈搏血氧儀監測,即使他們尚未進行病毒檢測,或者是他們的拭子檢測呈現陰性,因為這些檢測的準確率並非100%。通過這樣做,就可以在肺部損傷嚴重之前就識別出並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美國目前的死亡率。 5.腸胃道問題(Gastrointestinal issues)2020年4月份,加州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胃腸病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針對116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總共有32%的人出現胃腸道的症狀,其中包括食欲不振(22%)、噁心嘔吐(22%)、和腹瀉(12%)。已知新冠病毒會利用人類的ACE2受體來感染人類細胞,因為ACE2在胃腸道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廣泛分布,所以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會出現腸胃道的症狀。當有腸胃道症狀時,用PCR測糞便的樣本時,就應該會呈現陽性,與沒有腸胃道症狀的人相比,體內清除病毒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由於營養吸收較差、食慾不好,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研究人員表示,在他們目前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出現胃腸道症狀之前,先出現呼吸道症狀,而目前尚未發現患者在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前就出現胃腸道症狀。因此,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緊接著又出現了腸胃道的症狀,就大大提高了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但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腸胃道症狀,就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是新冠病毒,窮擔心。6.譫妄症(Delirium)譫妄症是一種急性專注力及認知功能障礙的病症,在老年人中,有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伴隨著“迷失方向”和“感到困惑”的症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傑斯醫生(Jonathan Rogers)表示因冠狀病毒而住院治療的重症患者,出院後約1/3的人出現譫妄症、意識模糊、和躁動等的精神疾病,他在醫學期刊(Lancet Psychiatry)中,針對SARS和MERS兩種冠狀病毒的病人進行了回顧型研究,發現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目前針對3550名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尚未出現精神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洛桑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瑞士醫學雜誌》中發佈了用於診斷老年新冠肺炎的臨床指南。他們強調老年人得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胃腸道疾病、跌倒、以及譫妄症。另外,老年患者的尿路感染和譫妄症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加以注意。【註1】嗅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患者大腦被感染的警訊。【註2】大量血管阻塞是白人新冠肺炎死亡原因之一。
-
2020-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改口!無症狀患者會不會傳播病毒 仍有許多未知數
許多國家放寬防疫限制之際,世界衛生組織8日指稱新冠肺炎無症狀患者造成的傳播「非常罕見」,引發許多疾病專家質疑。世衛再次於9日改口表示,「仍有許多未知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世衛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8日在簡報上表示,「從我們擁有的數據可看出,無症狀患者實際上傳播給第二個人的機率很罕見」。然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日前指出,三分之一的病毒感染沒有症狀,CDC也估計40%病毒傳播是在病患出現症狀前就發生。范科霍芙9日在線上直播問答中澄清,「這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范科霍芙表示,「我們所知道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有症狀病患透過感染性飛沫傳遞病毒給其他人,不過,仍有一部分人不會發展出症狀,要真正了解有多少人沒有症狀,我們實際上還沒有答案」。她還說,「我們知道的是部分無症狀的人,可以傳播病毒。所以我們必須更加了解無症狀病患占多少人,這些無症狀病患又有多少人繼續傳播病毒給他人」。
-
2020-06-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葉酸代謝基因異常」怎麼辦?教授告訴你葉酸濃度較低的真相
讀者劉小姐在2020-5-2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問我兩個問題。我已經在2020-5-24回覆她的第一個問題,請看補充維他命D能縮小子宮肌瘤嗎。劉小姐的第二個問題是:我本身有葉酸代謝異常(MTHFR基因變異),請問我是否要常規的補充活性葉酸呢?葉酸缺乏是否會增加肺癌的風險呢?MTHFR的全名是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誠如其名,這個酶的功能就是將《5,10-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為《5-甲基四氫葉酸》,而《5-甲基四氫葉酸》的作用是促進《同半胱氨酸》轉化為《蛋氨酸》。所以,如果MTHFR的功能不足,血液裡就會有過多的《同半胱氨酸》,而過多的《同半胱氨酸》是心臟病,中風,流產和胎兒神經管缺陷的危險因素。劉小姐所說的《MTHFR基因變異》就是會導致MTHFR的功能下降,而補償的方法就是增加葉酸的攝取。由於《MTHFR基因變異》這個中英混血名稱不容易記,也不容易溝通,所以在台灣乾脆就把它改成《葉酸代謝基因變異》。可是,大概是因為商機的考量,現在比較常聽到的是《葉酸代謝基因異常》。《變異》和《異常》雖然看起來很像,但其實意思是大不相同。《變異》就只是《不一樣》,但《異常》則是《不正常》。所以,這就是商機所在 – 很多基因檢測公司會慫恿民眾做MTHFR基因檢測,說這樣才能查出是否《異常》,而這樣也才能提早防範MTHFR功能不足。所以有人就去做檢測,而一旦查出自己是《葉酸代謝基因異常》,就好像被判了死刑,寢食不安,徹夜難眠。而這消息一旦傳了出去,就會更加強這個檢測的重要性。如此,就會有更多人去做檢測。那,到底什麼是《葉酸代謝基因異常》呢?用最簡單的話來講,MTHFR基因分成C型和T型。如果遺傳自雙親的MTHFR基因都是C型,那你就是《CC型》,如果遺傳自雙親的MTHFR基因都是T型,那你就是《TT型》,如果遺傳自雙親的MTHFR基因是一個C型,一個T型,那你就是《CT型》。《CC型》被認為是《正常》,而《CT型》或《TT型》則被認為是《變異》或《異常》。有些基因檢測公司還會特別註明《TT型》是高風險。可是,根據一篇2015年發表的論文,當攝入同量的葉酸時,《CT型》的人血中葉酸濃度比《CC型》的人低了約7%,而《TT型》的人則比《CC型》的人低了約13%。那,您會認為《低了7%》或《低了13%》是不正常或高風險嗎?可是,基因測試公司是不會告訴你這些數字的。他們就只會告訴你要趕快做檢查,否則會生什麼大病(例如心血管疾病),胎兒會畸形(神經管缺陷),等等。(註:有關胎兒神經管缺陷,請看孕婦需要補充葉酸嗎)。更諷刺的是,根據一篇2012年發表的論文,美國人當中,《CT型》和《TT型》的人口總數是高過於《CC型》,而儘管《TT型》的人血中葉酸濃度較低,這一型的人卻有較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就是說,不論是《CT型》還是《TT型》,他們就只是和《CC型》不一樣,而不是有什麼異常。硬是要把他們區分開來,除了讓基因檢測公司有利可圖之外,是毫無意義的。美國的主要醫療機構,如CDC,NIH,病理科學會,婦產科學會,醫學遺傳學會,心臟協會,都說不建議一般民眾做MTHFR基因檢測。著名的克里夫蘭診所也有發表A Genetic Test You Don’t Need(一個你不需要的基因檢測)。它說:「有一種更便宜,更準確的方法來測試MTHFR變異是否引起疾病。 我們只需檢查血液中的同半胱氨酸濃度。 如果濃度很高,我們可以做出適當的反應。 如果同半胱氨酸的濃度正常 – 即使MTHFR有變異 – 那麼臨床上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換句話說,同半胱氨酸水平決定我們需要採取什麼行動,而不是MTHFR測試結果。」至於這位讀者所問的《葉酸缺乏是否會增加肺癌的風險呢?》, 我就只簡單地引用紐西蘭癌症協會和澳洲癌症委員會所發布的Position statement – Folate and reducing cancer risk(立場聲明-葉酸和降低癌症風險):建議人們從全食品,如水果,蔬菜,麵包和穀物,來獲取營養需求 ,而不是補充單一形式的營養素。原文:葉酸代謝基因異常,真的嗎?
-
2020-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若覺自己染疫能否與人接觸?CDC:符合3條件就可以
許多民眾擔心自己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甚至把病毒帶回家傳染給家人;聯邦疾病防制中心(CDC)公布最新建議指南指出,倘若感覺自己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留在家裡不要出門、避免與人接觸,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一來,可以降低病毒傳染,若已出現緊急症狀則應立即就醫。察覺自己可能染疫,但後來症狀慢慢消除,何時可以恢復與人接觸?CDC新版建議指南指出,如果符合三項條件,就可以恢復與人接觸:一、整整三天都不再發燒。二、各種身體不適症狀均已改善。三、從出現症狀的第一天算起,已經相隔十日。CDC表示,民眾應該遵循個人醫師建議,並且根據根據病毒檢測便利程度做出判斷,研判是否必須接受病毒檢測;完成檢測之後,如果沒有繼續發燒、症狀獲得改善,而且相隔24小時進行的兩次檢測結果都呈現陰性,就可以恢復與人接觸。倘若接受病毒檢測之後,結果呈現陽性,但身體卻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是否代表能夠與人接觸?CDC新指南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持續並無任何症狀,而且從檢測當日算起,已經經過十日,便可以恢復與人接觸。全美各州陸續解封,重啟經濟活動,CDC新指南指出,民眾搭乘大眾交通運輸系統或使用共乘服務時,避免病毒傳染的自保之道就是勤洗手,並且對於觸碰物品保持警覺。新指南指出,最好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特別是搭車途中。新指南提到幾個特別需要注意的觸碰地點,包括自助式販賣機、觸碰式螢幕或指紋掃瞄器的表面、售票機、十字轉門(turnstiles)、扶手欄杆、廁所各種物體表面、電梯按鈕、長椅等。碰觸這些物體表面之後,最好盡快以清水與肥皂洗手至少20秒,或者使用含有60%以上酒精的「乾洗手」手部酒精消毒凝膠處理。
-
2020-05-28 科別.呼吸胸腔
電子菸傷身 WHO建議:「從嚴管制!」
我國十大死因有6項(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直接與吸菸有關,另4項與吸菸間接有關。近年菸商刻意採用各種行銷手法,設計新穎造型或添加不同香味料的產品,吸引青少年使用,已對青少年形成新的健康危機。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今年5月31日世界無菸日主題訂為「保護年輕族群免於菸商操控,並預防他們使用菸品與尼古丁商品」。108年調查我國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為4.2%,較107年(2.7%)增加1.5%,增幅超過五成,推估超過5.7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國民健康署結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及醫師代表,共同呼籲為了國家未來競爭力,請各界支持打擊電子煙害,一起守護青少年健康!美國近3千名因電子煙患肺病 WHO建議:「從嚴管制!」 多數電子煙含有尼古丁易致成癮,更有爆炸、致癌等風險,已有國外研究顯示學生吸食後會導致氣喘盛行率上升及上學缺課率增加,經常吸食會使腦中葡萄糖的數量減少,也會破壞凝血因子,比吸菸者更容易引起中風與出血。根據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工程與醫學研究院報告發現,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年輕人會增加使用菸品的風險,成為持續吸菸者並導致咳嗽、氣喘症狀惡化;青少年若曾在2年內吸過電子煙,其嘗試紙菸的機會是沒有吸過電子煙青少年的6倍。依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截至2020年2月18日有2807名因使用電子煙而造成呼吸道疾病之危害,甚至釀成死亡案例共68位,其中近8成的患者都小於35歲5。有鑑於電子煙對健康危害的嚴重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針對電子煙應「從嚴管制」。教育及衛生部門與家長攜手守護青少年 陳木榮醫師表示青少年對成癮性物質之警覺低,紙菸中若添加不同口味,掩蓋菸草辛辣的刺激味,更容易吸引青少年因好奇接觸或誤以為加入各種口味之加味菸較無危害,而持續使用甚至上癮,嚴重影響健康。全國家長會長聯盟潘品睿理事長呼籲,家長應多關心青春期的孩子,教導孩子勇敢向菸(煙)說不,作自己的主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學務校安組林良慶組長表示除持續落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全面禁止吸菸外,已將電子煙議題納入推動校園菸害及藥物濫用防制內容,讓學生獲知正確資訊,更要求各級學校納入校規規範管理,嚴禁教職員工生攜帶及吸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電子煙在我國是非法產品,目前若查獲之電子煙含毒品,涉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若含尼古丁或宣稱療效則依藥事法辦理,皆有刑責;若似菸品形狀,依菸害防制法第14條規定,最高處5萬元罰鍰。吸用電子煙是吸菸、毒品的入門磚,菸商以酷炫吸引青少年接觸或讓其誤以為較無危害而持續使用,導致成癮。基於保護兒少健康權之立場,政府正積極推動「菸害防制法」修法,期強化對此類新興菸品的管制法源。 面對菸商為吸引青少年使用而不斷推陳出新於菸品及尼古丁產品,需要各界共同攜手,為青少年築起拒菸的防護網,避免青少年被菸(煙)操控未來。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而有些煙癮族戒不了菸又擔心罹癌,便以電子菸取代香菸,認為電子菸對身體危害比較少,不過這個理由已經站不住腳。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紐約大學的最新動物研究觀察到,電子菸煙霧會導致實驗鼠罹癌。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理事長顏啟華表示,美國近期爆發一千多例與電子菸相關的嚴重肺病,已導致19人死亡,引發恐慌,美國各州政府紛紛宣布禁售加味電子煙或禁止所有電子煙。現有研究已證實電子煙會引發心臟病、哮喘、過敏、癲癇、肺部發炎等等疾病,且同樣存有二手及三手菸的健康危害,此動物研究則是首篇證實電子煙致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家醫部賴志冠醫師則指出,根據今年初美國南加州大學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電子煙吸食者的口腔組織變化是和吸菸者相同的,可能進一步癌化。賴志冠估計,至少還需要十年以上的研究,才能論定電子煙對健康的危害程度。戒菸資源:◎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全國超過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嬰幼不宜戴口罩 兒科:恐致休克
嬰幼兒戴口罩恐阻礙呼吸,甚至會有休克風險。因疫情大家都戴起口罩,然而日本小兒科醫會警告,2歲以下嬰幼兒因呼吸道較窄,戴口罩恐怕會阻礙呼吸,導致中暑甚至休克等風險,台灣疫情指揮中心也曾回應,1歲以下嬰幼不強制戴口罩,改為宣導民眾讓給嬰兒1.5尺安全空間。恐有休克風險根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小兒科醫會指出,嬰幼兒呼吸道較窄,戴口罩會使得呼吸困難,近一步損害心臟和呼吸系統,導致中暑和休克等危險。另外,嬰幼兒不像大人能用言語表達身體不適,若是戴上口罩,會讓家長難以第一時間察覺嬰幼兒的身體變化,例如嘴唇發紫、臉部面色有異等,戴口罩會讓家長錯失察覺並處理的黃金期。盼給嬰幼兒留空間根據統計,在新冠肺炎確診人中,嬰幼兒仍佔非常少數,幼兒園、托嬰中心也極少發生群聚感染問題。根據CNN報導,美國疾病管制署(CDC)也同意,戴口罩對2歲以下的嬰幼兒而言,傷害恐怕比保護的作用來得多。針對嬰幼兒戴口罩的問題,指揮中心也曾於上個月在記者會上表示,由於嬰幼兒口罩戴不住,又會有窒息風險,因此1歲以下嬰幼兒可以不用戴口罩,但希望民眾能為嬰幼兒讓出1公尺到1.5公尺的空間,保護嬰幼兒也保護自己。【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小兒科學會:2歲以下戴口罩恐增窒息風險
日本小兒科學會(JPS)警告,2歲以下嬰幼兒戴口罩,恐造成呼吸困難與增加窒息風險。路透社報導,日本小兒科學會警告,嬰幼兒配戴口罩的風險太高。日本小兒科學會表示:「由於嬰幼兒呼吸道比較狹窄,戴口罩會讓嬰幼兒呼吸費力」,這會增加他們心臟的負擔;另外,口罩也增加嬰幼兒熱中暑的風險。學會在官網一份文件中建議:「別讓兩歲以下孩子使用口罩。」根據日本小兒科學會,截至目前,兒童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嚴重病例非常罕見,且多數兒童是被家人傳染,學校或托嬰中心幾乎未傳出疫情。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與美國小兒科學會(AAP)也表示,兩歲以下嬰幼兒不應使用布口罩。
-
2020-05-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區手記/辭職潮中 一位華人護士的堅守
美國新冠疫情爆發至今,我們見過一線護士透過視頻爆料發出絕望的呼救,也見過抗疫「總司令」為了戴不戴口罩和專家、記者爭論不休……然而無論外界如何喧囂吵鬧、魔幻現實,總有一些人,他們堅守在一線,為更多人的健康負重前行,初心不負。因為採訪的機會,我見證了華人社區對美國一線醫護人員守望相助的愛心與行動;而在所有我瞭解的大華府新冠募捐微信群裡,都能看到一位幫著核對物資規格、協調捐贈的志願者護士。她叫袁珍,是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旗下Suburban醫院的一名麻醉甦醒室護士。4月初,她被調往醫院新冠病區,專門照顧新冠病人,以往正常的生活節奏和社交狀態就此打破。由於疫情蔓延和她工作的特殊性,我們的交流都是透過微信或電話,我和她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網友」。防護服僅反穿衣她告訴我,護士原本一天的工作時長是12小時,但在新冠爆發後經常需要加班;而馬州前期因檢測不足,無法滿足一線的檢測需求,每天都不知自己是否感染的袁珍,只得搬到地下室居住,尤其家中尚有免疫力低下的年邁母親,袁珍擔心連累家人,就連吃飯也是戴著口罩到樓上拿下來再吃。袁珍對新冠病毒的關注早在中國發生疫情之時,而等疫情來了美國,上了前線的袁珍和其他華人護士卻有些「傻眼」。她回憶,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當時給醫院的防護裝備指導就四項:口罩、隔離衣(isolation gown)、護目鏡和手套,與中國醫護的防護級別大相逕庭,尤其是隔離衣,中國醫護人員所用的防護服從頭到腳全包裹,她們使用的隔離衣卻更像反穿衣,背部和脖子都露在外面。許多人擔心,這樣簡陋的裝備能否有效保護一線不受感染,在匯集華府護士的微信群裡,頭一、兩周也彌漫著不安和焦慮。調往新冠ICU病房的第一天,袁珍的心理壓力很大,在地下室徹夜難眠,也曾聯繫國會議員,希望當局加強個人防護裝備指導。6成護士想辭職疫情期間,許多護士不滿防護資源嚴重短缺,而官方防護指導標準又太低,導致他們個人及家庭面臨較高感染風險。根據CDC在今年2月至4月的初步調查,包括護士在內的近萬醫護人員染上新冠;「美國護士協會」(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截至5月初的統計也顯示,全美至少有79名護士因新冠病毒而喪生。曾有護士公開稱自己「活像待宰的羔羊」,不甘做砲灰的他們,有許多選擇辭職;護士社區平台Holliblu近期對逾千名護士調研發現,高達62%表示已辭職或打算辭職。不因害怕而放棄但在辭職潮中,袁珍卻從未有過這樣的念頭。在美國,護士崗位原本就是人力不足,每年國會移民改革提案裡,少不了給外籍護士爭取更多簽證或綠卡名額這一項。袁珍也說,護士容易找工作是真的,她工作的醫院也有個別人因害怕而離職。但她當時沒想特別多,一方面對於自己工作了十多年的醫院有感情、有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對不忘初心的堅守。「外科病區都改成新冠病區,這麼多同事都在照顧新冠病人,為什麼我不能?」袁珍話中帶著些許倔強和不服輸,還有骨子裡透出的對這份職業的熱愛。「當初我選擇成為護士,也是因為喜歡這個職業;在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能提供關懷和幫助。」袁珍說,假如因為害怕而放棄,自己也會覺得很慫。之後的親身經驗也漸漸打消了她的疑慮,大家雖穿著相對「簡陋」的裝備,但迄今無人因此感染。袁珍說,這或許還是國情不同所致,國內的新冠病房很多是六到八人的大病房,空氣中病毒濃度較高,對醫護的威脅更大;她所在的醫院是新冠病患一人一間,且是會把室內空氣過濾後抽出去的負壓循環病房,極大降低了室內空氣的病毒濃度。作為前線護士,她也感受到院方想方設法在保護一線的努力,醫院原本的負壓病房有限,為了這次新冠疫情也臨時改造,負壓且單人病房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醫護人員。病人出院最安慰不過物資短缺還是普遍難題,「一副口罩一用就是一個星期,除非口罩被新冠病患濺濕或汙染,否則就一直使用。」袁珍說,隔離衣尤其消耗快,照看一個病患每天平均要用20件,單是呼吸道治療就需每6至8小時給藥,期間還要調整病人氧氣供給、回應病人按鈴等,每進出一次病房,就要用掉一件隔離衣。「以前做一件事就十分鐘,現在穿隔離衣、消好毒等等要花2、30分鐘。」袁珍說。儘管每天頂著高壓在新冠病區忙碌和穿梭,但也總有些許安慰。「每次有新冠病人治癒出院,醫院的廣播系統就會播放一陣歡呼聲,大家就知道又有病人出院了,都很受鼓舞。」袁珍說,ICU病房都是重症,但普通新冠病房幾乎每天都有人出院。社區關懷最感動另一份安慰與感動則來自社區,她說,醫院在疫情期間受到來自不同團體和個人的極大支持,每天都有醫護愛心餐,其中華人社區最先知先覺,因為大家知道病毒有多厲害,也有經驗和教訓。整個4月,她除了在一線工作,就是在幫忙社區協調物資捐贈。袁珍說,華人社區在這次疫情中貢獻非常大,但有時也被誤解,說中國賣假貨、是毒源,但在她看來,不管源自哪國,大家都是病毒的受害者,玩弄政治的人在互相拉扯,但做實事的還是在互相幫助、理解,社區也更緊密。她還提醒捐贈物資的熱心華人,市面上有大量劣質口罩,往醫院捐贈時,也要注意口罩的質量和類型;例如KN95是工業口罩,有的過濾率可能只有20%,就不合適醫院一線使用;還有人不小心買到假口罩捐到醫院,一線也無法使用,袁珍說,這種情況或許直接把買口罩的錢捐給醫院,因為疫情,醫院也面臨極大財務壓力。生離死別最心酸她的這股認真勁兒,即便不見面,也能從電話那頭感染到你。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對病患抱持的奉獻心和同理心。有次我們聊起她照顧的一名84歲病患,史密斯先生(化名),從馬州疫區熱點養老院轉來,之前就因基礎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住院的半個月期間,他從普通病房轉入重症監護室,病情不斷惡化,家屬不忍其飽受病痛折磨,依靠醫療器械延長生命,最終決定改以舒緩治療(comfort care)。疫情期間醫院禁止訪客陪同,但家屬可通過視頻通訊與病患見面。史密斯的家人便約了視頻會面,準備和他做最後的道別。視頻前,袁珍給史密斯洗好臉、梳好頭,換上雪白的床單和枕套,再把iPad架到床前。視頻中,史密斯的八位家人訴說著對他的思念和過往生活的點滴:總是帶著全家去度假的顧家好男人,被錯給了高價冰淇淋還要折返去補錢的實在人⋯⋯一小時的視頻會面很快過去,虛弱的史密斯只能斷斷續續睜開眼睛,期間突然咕噥了一聲,讓家人很高興,說他是在說「我愛你們」……這樣的臨終關懷,令袁珍哽咽。相比之下,她照顧的另一位90歲病患安東尼(化名),人生的最後階段就過得很辛苦。安東尼也長期住在養老院,生活需要他人照護;病情加重後,家屬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搶救,只要他活著。但安東尼因太虛弱無法進食,需要插胃管,又因身體條件不好,連續插了幾天才成功,之後呼吸不行又得做氣管插管術……看到病人靠著冰冷機器維持生命,苟延殘喘活得毫無質量和尊嚴可言,袁珍痛心又抱歉。正因為這些生離死別,袁珍希望更多人意識到提前思考臨終抉擇的必要,對自己的生命有所把握和安排。心中有愛更何懼有信念的人總會勇敢前行,無論風雨還是彩虹。過去一個多月來,袁珍獨居地下室、每天都不知自己是否感染的生活,終在馬州疫情數字緩和之下,雲開見日。5月以來,馬州的新冠疫情好轉,住院病人數字下降,伴著人們對正常生活的渴望,部分地區逐步重啓。而袁珍,也從原先時常加班,轉向不時多一天放假,早先的緊張和不安,也轉向希望和釋然。「度過了壓抑與焦慮的4月,我們終於迎來有希望的5月。」袁珍說。心中有愛,何懼之有。祝福她,在勿忘初心的路上。
-
2020-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期能游泳嗎?CDC提出安全6須知
炎炎的夏日即將到來,雖然全球仍壟罩在疫情之下,但隨著經濟活動逐漸開放,民眾也開始期待享受日光浴,但同時也能沉浸在冰涼的水池中,不用擔心病毒傳染;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在20日公布,關於游泳池開放後的防疫守則,雖然CDC官網寫著:「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在水中進行傳染,但泳池仍必須實施正確的防疫和保護措施。」針對由地方政府、社區、水上公園和健身房等經營的公共游泳池,CDC要求嚴格執行防疫守則,但是對於飯店、郵輪和其他旅遊企業經營的私人泳池就沒有特別要求;無論如何,CDC強調:「社區傳播仍在持續進行,民眾和管理者都應多加提防,確保公共衛生安全。」以下則是CDC針對公共游泳池所提出的防疫守則:1.直到下水前都不要將口罩拿下CDC向泳池的管理人建議,在難以維持社交安全距離的情況下,還是盡可能地戴上口罩;但畢竟在水中無法戴口罩,只能在岸上的時段盡量做好防疫。2.無論是否身在水池中 都應該保持六呎的社交安全距離CDC建議民眾即使在水中也應該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雖然CDC沒有針對泳池的管理者提出具體的規範,但民眾可參考全國游泳協會(USA Swimming)提出的幾項建議,例如限制水道的人數等,更多詳情也可至全國游泳協會的網站詳閱。此外,如果無法確保孩子們之間能遵守社交安全距離,家長們也應該盡量避免讓他們和沒有住在一起的人一起游泳。3.打噴嚏和咳嗽要摀住口鼻CDC提醒民眾,即使是在水中也應該遵守陸面上的防疫守則,下水前記得洗手和消毒,使用公共淋浴空間更要特別注意,打噴嚏或咳嗽時一定要摀住口鼻。4.物體表面記得定期消毒這項規定主要是針對泳池的管理人,任何可能被人接觸的表面積包括甲板、泳池階梯的把手、溜滑梯、休憩區的椅凳、洗手間和浴室的置物台等,都應該定期消毒。5.不要與他人共用護目鏡和其他游泳裝備護目鏡和潛水吸管都是不易消毒且與人臉接觸的裝備,應避免與他人共用。6.工作人員堅守防疫規範 嚴格把關CDC建議泳池管理人分散安排人力,確保每個時段都有足夠的救生員或工作人員,協助監控並維持公共泳池的衛生安全,同時也要求員工工作時戴上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離。
-
2020-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民能和防疫專家機器人說話 莊人祥示範專家不賞臉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積極推動各項科技防疫措施,其中疾管署運用Google Assistant服務,建置「防疫專家」中英文智慧聊天機器人,使國人及在台外國人均可運用多元管道,取得最新防疫訊息。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民眾如有武漢肺炎相關疑問,只要以支援Google Assistant 的手機或智慧音箱,說完「Ok Google」後,再說「我要跟防疫專家說話」或「I want to talk to Taiwan CDC」,便可與智慧聊天機器人互動,即時獲得防疫訊息。莊人祥在例行記者會現場示範時,卻慘遭「專家」冷處理,莊人祥先試者對手機說,「Ok Google」,但聊天機器人卻不理會他,再次嘗試,還是沒反應,連指揮官陳時中都忍不住說,「他不理你」,莊人祥只能默默地說,這是用嘴巴講與語音辨識,但有時抓不到,多試幾次即可。莊人祥進一步說明,Google Assistant以問答形式,提供各種即時防疫資訊,例如:疾病介紹、傳染途徑、臨床症狀、各國確診及死亡病例數據、旅遊疫情建議、疑似感染後的應當作為、社區防疫作為、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說明及口罩購買措施等資訊。民眾只要持支援Google Assistant的Android或iOS 12以上設備,包括:智慧音箱、手機、平板電腦,均可使用此服務。有關詳細使用說明,請參閱新聞稿附件。莊人祥指出,疾管署結合全球資訊網智慧客服、LINE@疾管家、1922防疫達人 Messenger Chatbot及Google Assistant等多元聊天機器人服務,讓國人及在台外國人均可特過多元管道,隨時隨地、輕鬆取得武漢肺炎相關資訊。
-
2020-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奎寧會「傷心」 預防新冠效果未證實
美國總統川普服用羥氯奎寧預防感染新冠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羥氯奎寧是目前臨床試驗藥物之一,但人體試驗結果尚未出爐,預防效果未被證實。奎寧類用藥可分為「治療」及「預防」新冠肺炎兩層面,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說,預防方面,除美國研究仍在進行中外,已有其他國家實驗室以體外細胞進行實驗,確實發現具有部分預防效果。因川普身邊多名幕僚確診,以接觸者身份預防性服用羥氯奎寧,實屬合理。不過,紐約時報說,奎寧雖然在部分培養皿實驗中可阻止病毒入侵細胞,但在培養皿內有效不見得代表服用後也有效,過去的實驗發現奎寧無法預防或治療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如果用於治療,各國實驗初期看似有效,但最後都證實無明顯效果,黃玉成強調,奎寧原為瘧疾用藥,服用後可能出現心律不整等副作用,臨床使用上,都會先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血管、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史,避免產生嚴重副作用。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報導,美國埃默里大學全球公衛與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里奧表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服用奎寧能預防感染新冠病毒,且他對總統正在服藥表示擔憂;當總統說自己正在使用這項藥物,的確會對民眾造成一些影響。川普三月就曾在白宮當著專家的面稱羥氯奎寧也許能治療新冠肺炎,當時美國全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佛奇就不認同,表示還沒有科學證據證明有效。美國國內、非洲和南亞國家都已出現民眾自行購買服用,出現用藥過量中毒甚至死亡案例。由於川普積極推銷奎寧功效,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一度在官網放上類似建議,不久後移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已公告,因對心臟風險太大,奎寧不能用來治療新冠肺炎。
-
2020-05-18 焦點.健康知識+
北部也傳鼠患肆虐!到公園最好別做「這件事」
【編按:以老鼠作為傳染媒介的漢他病毒,近期在基隆、新北陸續出現確診案例,今年國內確診數更創下5年同期的最高紀錄!對此台北市議員陳建銘昨天(11號)表示,許多公園的鼠患相當嚴重,且毫無懼人,民眾若常至公園餵食鴿子將提供老鼠食物來源。而台北市公園處表示,未來將加強垃圾清除以杜絕鼠患。要避免老鼠出沒,最重要的是阻絕其食物來源和消滅其藏身地方。議員陳建銘指出,目前社子公園和新北投公園的木棧道下都有許多老鼠窩,而民眾在公園餵食鴿子食物也成了老鼠食物來源。因應這波鼠患的威脅,台北市公園處長陳榮興承諾目前公園內的木棧道底下都會填滿,未來也將加強垃圾清除以防止漢他病毒的傳染,守護民眾的健康安全。另外台北市環保局也提醒民眾,維持環境整潔並減少廚餘剩飯,可有效防止老鼠進入居住空間,免於漢他病毒的威脅。】漢他病毒是什麼?透過什麼途徑傳染人?漢他病毒症候群主要是由攜帶病毒的老鼠或齧齒類動物傳播,傳染途徑係經由呼吸道,吸入鼠類的飛沫、空氣微粒、分泌物(鼠類糞尿),或被帶有病毒的鼠類咬到。人類若感染漢他病毒,就會引起漢他病毒出血熱,並出現發燒、出血、急性腎衰竭等症狀,可細分成以下兩種:(一)漢他病毒出血熱:發燒、血小板減少、急性腎衰竭為漢他病毒出血熱的三大臨床表徵,通常會突然出現發燒且持續3-8天、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出血症狀在第3-6天出現,可能會轉變成急性腎衰竭且維持數個星期。(二)漢他病毒肺症候群:早期症狀為發燒、疲倦和嚴重的肌肉痛,伴隨有頭痛、胃部不適等現象。通常在發病4至10天後才會開始出現咳嗽及呼吸急促等症狀,一旦心臟及肺部不適症狀出現後,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呼吸衰竭與休克。如何避免感染漢他病毒?「環境清潔」最重要正逢農曆春節將至,傳統市場即將湧入更多人流,各式各樣的食物不只吸引人潮,恐怕也會吸引更多鼠類前來分一杯羹!因此,高雄市衛生局已呼籲市場攤商,應即刻落實漂白水環境消毒,並將食物密封、加蓋、妥善保存。預防漢他病毒最好的方法就是「防鼠」: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除了這次爆發疫情的傳統市場,住宅及社會上各種公共場所也具有風險性,例如餐廳、飯店、街邊小吃、夜市、食品工廠等均應加強環境清潔工作,家中有儲藏室、倉庫也應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環境,驅逐鼠類。民眾一旦發現老鼠的蹤跡,應立即通報衛生局或相關單位,展開滅鼠行動。 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
-
2020-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警告:罕見小兒致命疾病據信與冠狀病毒有關
美國衛生當局今天發出警告,表示有一種好發在兒童身上、罕見卻可能致命的自體免疫症狀,據信與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有關。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將這種疾病稱為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syndrome in children,MIS-C),英國4月底首度通報這種病例。CDC指出:「曾照顧過,或正在照顧年齡低於21歲,且符合MIS-C指標患者的醫療提供單位,應向所在當地、該州或該自治領土之衛生部門通報疑似病例。」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指標包括發燒、會引發重症導致需要住院治療的多重器官發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或最近曾罹病,且無其他合理因素的患者。紐約州迄今已通報超過100起這樣的病例,其中3人病故。治療過這種疾病的醫師表示,患者有時會出現類似罕見疾病川崎症的病徵。川崎症會導致全身血管腫脹,引發劇痛。CDC表示,醫師對於「每個證實感染SARS-CoV-2(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原體)的兒童死亡病例,都應思考是否與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有關」。不過CDC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種症狀是否僅好發在兒童身上。紐約柯恩兒童醫療中心(Cohen Children'sMedical Center)小兒科醫師樹德(Sunil Sood)告訴法新社,部分兒童有非常輕度的疾病,但他和同事發現,約莫半數患者因為心臟發炎,必須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治療方式包括注射抗體、施打類固醇與阿斯匹林,避免患者血壓突然驟降導致休克。樹德補充表示,這種病例主要會在兒童染病且已產生抗體後的4到6週出現。他說:「他們曾得到這種病毒,身體之前戰勝了病毒,但現在出現這種遲來的過度免疫反應。」更令人不解的是,歐洲地區先傳出這種病例,接著是北美洲,但中國、台灣和韓國等率先出現病毒的亞洲國家卻沒有傳出這樣的病例。樹德說,外界推測某種特定人口的基因較其他人口容易受影響,不過這個理論目前尚未獲得證實。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近日來自英國的研究中指出,每8名患者中就有6名具有非裔加勒比海人血統。
-
2020-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聰明防疫 車內消毒秘訣有這些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車輛成為人們外出的「保護泡沫」,在居家消毒過後,車子也必須滅菌,確保交通工具不會把病毒帶回家。消費商品評鑑權威雜誌「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s)指出,車內經常觸碰的表面是最需要消毒之處,包括內外車門把手、方向盤、排擋桿、方向及雨刷桿、任何按鍵及按鈕、座椅調節器、安全帶、鏡子、座位扶手及各種把手等。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表示,居家消滅新冠病毒的基本工具包括肥皂、水、酒精,以及含有至少70%異丙醇(isopropyl)的消毒濕巾,是最有效的汽車消毒利器。洗手要洗20秒,清潔車體內部表面也一樣;消毒產品需要多幾秒的時間才能殺死病毒,清潔車內部時,倒了清潔液後多等一下再擦拭。戴上一次性手套進行清潔,以防污染。大多數仿皮和皮椅有預防氨基鉀酸酯的塗層,太常用以酒精為基底的清潔產品擦拭可能破壞塗層;肥皂因此成為纖維和皮革座椅最安全的清潔選項。溫和的擦拭車體內裝,確保不要大力摩擦;用少量的水,才不會浸濕座墊。就皮椅而言,清潔後打開冷氣加速除溼是防止龜裂的好方法。多花點時間清理方向盤,租車網CarRentals.com研究顯示,方向盤的病菌為公共廁所馬桶座墊的四倍。最後別忘了,車窗關閉時,新冠病毒會在車內累積。若有染病乘客咳嗽,每咳一次病毒濃度就會在車內提高。不過車窗只要保留三英寸的通風空間,就可使病毒消散。所以下次無論你是開自己的車或搭別人的車,即使車內沒有人不舒服,也最好開點窗以保健康。
-
2020-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沒症狀也會傳染 美CDC:機場採檢無助防新冠肺炎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在機場進行採檢作用不大,因為無症狀也可能傳染他人。幾天前的新聞報導說,白宮為重啟受創慘重的航空業,正在推行恢復機場採檢。「今日美國報」(USA TODAY)9日取得的內部電郵顯示,CDC官員敦促總統川普政府重新考慮發燒篩檢計畫,藉此恢復民眾信心。美國2月3日起在機場採檢從中國入境乘客,詢問他們有無可能症狀,並使用紅外線熱像儀量測體溫。這項政策後來擴大到涵蓋從伊朗入境的旅客。由於美國最初的病例集中在西岸,CDC這份報告著重在加州的篩檢。官員2月3日至3月17日間採檢約1萬2000名乘客,指示他們自我健康管理,但這些乘客之中,後來只有3人與截至4月15日通報加州的2萬6182例確診者相吻合。這顯示出,儘管耗費1694小時工時,機場採檢幾乎可說是白忙一場。報告作者寫道:「機場採檢對於病例偵測的好處或許有限,因為呼吸道疾病有潛伏期以及無症狀傳染,例如2019冠狀病毒疾病。」相較之下,2014至15年伊波拉(Ebola)病毒爆發期間的機場採檢就有效許多,因為伊波拉「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只有在出現症狀後才會傳染,且需要監控的乘客也少一些」。
-
2020-05-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游泳池湧入百名公嬤 疫病威脅大?醫師:現階段免煩惱
我國現階段新冠肺炎社區感染風險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倡防疫新生活,在完善個人衛生防護的前提下,可維持正常活動。不過,游泳難以維持社交距離更無法戴口罩,有讀者反映近日天熱、泳客增加,台北市就有泳池在公益時段湧入百名阿公阿嬤,其餘時段也可能同時高達70、80人同處池內,不知水中遭病毒感染的威脅有多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游泳池水除有含氯成分有助降低病毒與細菌活性,加上病毒與細菌會被大量水加以稀釋,即使泳客不慎在吸氣吐氣間將帶有細菌病毒的水吞下,那口水也並非經過呼吸道,而是經過食道進到胃裡頭,因此理論上感染風險極低,過去在流感與感冒盛行季節,也從未建議民眾少下水,或傳出在泳池群聚感染呼吸道症狀的情形,民眾無須過度擔憂。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表示,游泳池水加入次氯酸鈉與類似漂白水等成分,多數病毒會因此降低與失去活性,因此理論上,比起在游泳池水中,在陸上接觸到病毒而遭感染的機會反而較高。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於官網發布資訊指,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新冠肺炎病毒會透過游泳池水、熱水池水、水療池水、或遊樂區池水傳播。這些設施正確執行維護與消毒工作,應可使水中病毒失去活性。王任賢認為,國內近一個月來沒有本土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顯示社區感染風險極低,所有社會活動均可回歸過去正常的情形。不過,台灣本土雖守住新冠肺炎疫情,難料日後邊境管制放寬後,境外病毒是否可能再次侵襲國內社區,因此相關防疫措施仍要隨著疫情調整。王任賢表示,室外游泳池傳染病毒風險不高,但室內游泳池屬密閉空間,可能需要視疫情調整防疫策略,如適度管制人流。李明政也提到,可依據泳池大小,在人與人之間能保持一公尺以上距離的前提下,計算適當管制人數,以降低近距離造成的飛沫傳染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水域活動相關業者應首重清潔消毒措施,執行實名制、人數控管、加強環境場所消毒水質監測等防疫作為,並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示,以維持室內百人以下、戶外五百人以下等相關規定。民眾進到泳池應盡量不交談、維持社交距離,咳嗽或身體不適者應避免至相關場域。
-
2020-05-05 名人.好食課
雞肉都有打生長激素或施用抗生素?營養師解惑5迷思
【你買的這隻雞有用藥嗎?】雞隻用藥議題,最常聽到的就是「是不是有打生長激素?不然怎麼長這麼快?」、「是不是有使用抗生素?會不會影響食用者的健康?」等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認識雞隻用藥吧!【雞隻為什麼要用藥?】雞隻們就和人類一樣,總有需要增強免疫力的時候,或是生病時會需要藥物輔助身體康復。藉藥物的幫助,雞隻們可以快快恢復體力,也避免影響其他雞隻的健康。【雞隻都用什麼藥?】輔助染病雞隻們恢復健康所使用的藥物是「抗生素」,會混入飼料中給雞隻食用,如同人類生病時會吃的抗生素藥物,是用來「抗菌」用的。業者若有依照用藥說明,嚴格執行停藥期,並且在屠宰前將雞隻送驗,可以確保無藥物殘留在雞肉中。而我們常常聽到的「生長激素」,則是因為不合法,而且藥物成本很高,大量飼養雞隻的情況下不可能一一施打,所以鄉親們可以放心,雞隻們沒有使用生長激素藥物哦!【雞隻用藥有什麼影響?】若長期過量使用抗生素藥物,雞隻體內可能會產生「抗藥性細菌」,隨排泄物釋出至環境中,或在屠宰過程中污染於肉品上,則可能增加與人體接觸的可能性,進而產生健康疑慮。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DC)指出,這些抗藥性細菌可能會透過以下途徑傳散:・製備或食用未完全煮熟,且有抗藥性細菌污染的肉品・製備或生食被抗藥性細菌污染的蔬菜或水果・接觸動物的排泄物(直接接觸或透過其他環境)・碰觸動物後沒有把手洗乾淨另外,抗生素藥物殘留過高的肉品,也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腸道菌叢哦。【雞隻飼養可以不用藥嗎?】可以!但業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呵護雞隻們!目前有業者會採用低密度的水簾式飼養方式,讓雞隻有通風舒適的環境生長。加上餵食全植物性飼料,給雞隻均衡的營養。並且要持續維持環境的衛生和安全,來保障雞隻有健康生長的環境。【雞隻用藥難避免,這樣挑選安心吃!】肝臟是我們代謝的主要器官,透過「雞肝檢驗」可以確保雞隻體內沒有藥物殘留。我們可以選擇無用藥飼養,且有雞肝檢驗證明的肉品;或是直接觀察肉品包裝上有沒有TAP或CAS的標章,這些標章有規範業者要送驗雞隻,確保肉品中無藥物殘留,提供消費者安心的食品。【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好食課懶人包】雞隻用藥跟你想的不一樣】
-
2020-05-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氣喘「藥」控制 配合3項照護重點 才是降低染疫的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戴口罩、勤洗手已成為全民防疫運動;為避免人群接觸,增加感染風險,許多氣喘患者因而在疫情期間沒去醫院回診導致中斷服藥,但此舉可能造成更高的風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會影響整個呼吸道,引起氣喘急性發作,並可能導致肺炎和急性呼吸道疾病,因此中、重度氣喘患者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病情惡化風險。彰化基督教醫院 林慶雄副院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醫院的氣喘門診人次下降了近2成,而拿慢性處方箋的人次也下降了近1成,為了擔心民眾因疫期而中斷服藥,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氣喘患者,在疫情期間仍需要定期回診及服藥治療,勿擅自停藥,避免引起氣喘急性發作風險。如因疫情影響而害怕至醫院回診及領藥的患者,也應該與主治醫師討論,可先在住家附近診所就醫或透過連續處方箋於社區藥局領藥,以維持良好的氣喘控制。5月5日為世界氣喘日,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呼籲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為降低氣喘患者感染風險,氣喘患者應配合醫師指示,按時使用藥物(特別是吸入性藥物)控制氣喘。今年碰到閏四月,氣溫變化大,也會引發氣喘所以更顯得服藥的重要性。擅自停藥很危險 避免接觸誘發危險因子疫情期間更需維持規律、按時使用藥物的好習慣,以穩定呼吸道發炎狀態,降低感染及急診就醫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氣喘患者配合以下三項照護重點:1.正確用藥及不擅自停藥:氣喘患者及家屬不應擅自停藥,應配合醫師指導,正確使用藥物(特別是吸入性藥物),以確保藥物能進入呼吸道,而不是在口腔中,才能有效達到治療目的。2.避免接觸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如:塵蟎、灰塵、二手菸、花粉、汽機車廢氣及冷空氣等,並透過居家環境清掃降低呼吸道感染。3.疫情期間要勤洗手(肥皂和水洗手至少 20 秒),外出戴口罩並隨身攜帶藥物,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5-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勿點開詐騙釣魚信!指揮中心澄清從未發「最終通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近期接獲民眾陸續反映,收到以疾病管制署(notices@cdc.gov.tw)名義發送信件,主旨為「台湾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最终通知」的電子郵件。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是一個詐騙的釣魚信,千萬不要點選,如果有疑問可以致電1922詢問。陳時中提醒,民眾提高警戒,疾管署並不會以郵件通知進行COVID-19(武漢肺炎)相關檢測,請民眾勿開啟此類信件、點擊信件內連結或附件,以確保個人資訊安全。該郵件為惡意社交工程信件(俗稱釣魚信件或詐騙信件),以簡體字呈現「您所在地區有3例確診的COVID-19病例,其中一名患者在過去14天中將您列為她的身體接觸者之一……」等內容,並有附加檔案。指揮中心強調,該中心成立期間,流行疫情或防治措施等相關資訊均會透過政府官方網站或官方社群對外公布,民眾接獲來源不明或未經證實的疫情資訊時,應先查證內容是否屬實,切勿隨意散播、轉傳,避免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最高可罰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台幣300萬元罰金。指揮中心表示,民眾若想查證傳染病相關訊息,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或參閱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 https://www.cdc.gov.tw/ )。
-
2020-05-04 科別.心臟血管
年紀輕卻罹心血管疾病? 台大心臟名醫指出4大關鍵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36歲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日前接受心血管手術,美國CNN報導 ,他在手術後處於嚴重危險中。消息人士指出,金正恩自去年8月起,心血管就出現問題,原因是吸菸、肥胖及過勞等因素,以致健康每況愈下。金正恩身體狀況成為國際關注焦點,是否病危,眾說紛紜。不過,菸癮大、體重過重、工作量龐大,加上家族史,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金正恩的年齡不大,卻罹患急性心血管疾病,原因就在於抽菸、肥胖、身心壓力沉重以及家族史等4大關鍵。 研究顯示,年輕型腦中風、心肌梗塞患者的最大危險因子就是抽菸,如果1天1包香菸,持續3個月,則血管壁明顯受損。如果長期抽菸,累積膽固醇,則血管硬化,增加致病機率。王宗道說,受到焦油的影響,許多老煙槍的血管年齡要比同年紀的人老了15歲,血液退化連帶整個人也變老,膚色暗沉、嘴唇發黑。因此,提醒抽菸者務必戒菸。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所出版的菸害報告指出,男女性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到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菸者的配偶、父母、家人暴露於二手菸,也會大大提升死於中風與心臟病的機率。此外,國民健康署研究發現,近八成急性心肌梗塞男性曾經抽過菸,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的男性均約有六成五成抽過菸,抽菸比率遠高於一般男性。至於肥胖,則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風險,王宗道指出,正常BMI為24以下,但如果高於27,就容易導致三高疾病,就高血壓患者來說,「可以減1公斤,就有1公斤的好處 」,要是減重10公斤,就能少吃1顆降血壓藥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致死人數比流感少為何還封城 專家提4點反駁
美國CNN報導,批評者稱各國政府對新冠肺炎疫情反應過度,流感還比新冠肺炎殺死更多人,為何要為了新冠肺炎疫情讓經濟停擺?專家提出新冠肺炎比流感危險的原因,並解釋政府為何要採取管制措施防疫。首先,新冠肺炎傳染力比較強。流感平均感染約1.28人,而新冠肺炎平均感染約2至3人。其二,新冠肺炎致死速度比較快。美國聯邦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初步數據顯示,去年10月至今年4月上旬期間,流感每日平均殺死331人。然而,今年2月6日至4月30日間,新冠肺炎在美國每日平均殺死739人。其三,新冠肺炎潛伏期較長。美國CDC表示,人們得流感後通常會在1至4天內感到不適,且一般而言會在2天內出現症狀。但是,人們感染新冠肺炎後,通常會在4至5天後才出現症狀,且潛伏期長達14天。最後,世界早已開發出流感疫苗,而新冠肺炎疫苗尚未問世。新冠肺炎疫苗可能最快還要幾個月才會問世。
-
2020-05-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趨緩逐步解禁 長照機構今起改採實名預約訪視
我國今天喜迎連續六天零確診,加上母親節即將來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從今天起,有條件開放長照機構探訪視,必須採取預約實名制,每位住民一天限探視一次,且同一時間同一探視空間限一組訪客,每組訪客人數最多三人,全程佩戴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為防範疫情在機構內傳播的風險,機構與訪客仍須遵守下列管理規則:1.實地探視建議採取預約制,以管理訪客人數,並採實名登錄管理探視者的個人資料、健康聲明及旅遊史等資訊。2.限制具武漢肺炎感染風險,或有發燒、呼吸道症狀、嗅覺、味覺異常等疑似症狀的人進入機構,以確保住民健康。3.每位住民1天限探視1次,且同一時間同一探視空間原則限1組訪客,每組訪客人數最多3人(包括兒童),訪客與住民全程都須佩戴口罩。4.具有活動能力,可下床行動的住民,儘量安排在公共區域會面:每時段該區域原則僅開放1位住民接受訪客探視,或開放1位以上住民於不同區塊接受探視,且確保各區塊間距符合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不同區塊最好有各自分離動線)。5.不具備活動能力、無法下床行動的住民(如:完全臥床),可進入住民住房探視,每時段每住房原則上僅開放1位住民接受訪客探視,並應妥善規劃探視者動線。以上相關規則將依疫情發展適時調整;詳情請參閱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武漢肺炎專區」之「衛生福利機構與榮譽國民之家因應COVID-19(武漢肺炎)訪客管理作業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