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0 癌症.癌友故事
搜尋
6
共找到
11605
筆 文章
-
-
2022-08-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破五百萬人確診!本土+2萬1925 境外+236 死亡+36 中重症+117增3童重症,10歲男童MIS-C腎腸發炎腹水休克
本土+2萬1925 境外+236 死亡+36 新北逾4千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21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1925例本土個案及2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6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630例,減少2.8%,不過相較上周六增加870例,增加4.1%。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1,925例本土病例,為9,989例男性、11,928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 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488例),台中市(2,689例),台北市(2,634例),桃園市(2,465例),高雄市(1,751例),台南市(1,336例),彰化縣(949例),新竹縣(628例),新竹市(609例),屏東縣(579例),苗栗縣(565例),宜蘭縣(545例),雲林縣(510例),花蓮縣(429例),南投縣(413例),基隆市(377例),嘉義縣(304例),嘉義市(215例),台東縣(204例),金門縣(130例),澎湖縣(90例),連江縣(15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3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4例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6日至8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8月1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5例男性,10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泰國(8例),馬來西亞及越南(各6例),美國及日本(各4例),新加坡(3例),柬埔寨及奧地利(各2例),土耳其、加拿大、印尼、菲律賓、澳大利亞、香港及印度(各1例)移入。另19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2日至8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669,61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640,953例排除),其中5,020,895例確診,分別為24,810例境外移入,4,996,03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9,60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59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59例、台北市1,087例、台中市965例、高雄市886例、台南市744例、桃園市727例、彰化縣555例、屏東縣401例、雲林縣298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2例、嘉義縣219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3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3例、新竹縣147例、台東縣138例、新竹市92例、澎湖縣25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17 增3童重症 10歲男童MIS-C腎腸發炎腹水休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新增117例中重症個案,中症81例、重症36例,死亡新增36例。今日新增3例兒童重症MIS-C,其中1歲男童曾在7月底快篩陽,當時並未就醫,8月中旬出現發燒等症狀,赴急診PCR陽性確診,目前仍住一般病房治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增加3例兒童MIS-C個案,年齡介於1到11歲,都沒有接種疫苗。其中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7月24日快篩陽無就醫,也無通報,8月15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症狀,8月18日到急診就醫,檢查發現全身皮疹、結膜炎,新冠PCR陽性確診,經醫師診斷為MIS-C,住院接受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病況改善,住一般病房。另外,11歲女童,沒有慢性病史,5月15日確診,6月27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全身皮疹、咳嗽,7月1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血壓偏低,診斷疑似MIS-C,並收治住院,經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7月13日出院。
-
2022-08-20 養生.運動健身
救溺千萬不要跟著跳下水,救人不成反遇難! 消防救難專家:「出外戲水必知7件事,掌握5字訣保命兼救人」
根據政府主計處統計,溪邊溺水的意外遠高於海邊。大家都以為溪水深度較淺,只要自己踩得到地就沒事,殊不知溪水的變化大,短短10秒就可能把人沖走。而其他人看到有人被沖走,也跟著跳下水想救人.....天氣炎熱,大家難免都會到溪邊、海邊玩水。接近大自然的同時又能消暑,感覺真不錯!但每到夏天,通報溺水的案件數量始終高升不下。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張程翔股長解釋:「大家都高估自己的游泳實力了!」別高估自己的游泳技巧,別低估溺水者的力氣過去溺水案例中,有許多遺憾都是救人者因未確保自己安全無虞而導致溺斃的發生。張股長表示:「溺者為求生而掙扎的力道驚人,會不顧一切抓住東西就往水下拽、讓自己能借力浮出水面。倘此時救者未確保自身安全即行救援,很可能反遭溺者拉住而遇難。」因此,不管是政府、還是救生員救人守則,都有個非常重要的5字訣:「叫叫伸拋划」叫:大聲呼救叫:呼叫119、118、110、112等緊急聯絡電話伸:善用身邊的延伸物(樹枝、自拍棒、棍子...),讓溺水者抓住拋:拋送漂浮物(泳圈、球、繩子...等等)划:如果會划船,就利用大型浮具划過去救人開放式水域戲水注意事項張股長也提醒,天氣熱去溪邊玩、海邊玩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是去開放式水域,有7點一定要特別注意:1.不要去沒有救生員的水域有些開放式水域有救生員駐守。雖然可能看守範圍很大、也沒辦法盯著每個戲水的旅客,但如果真的有發生什麼事情,至少還可以即時找到專業求助對象。2.太偏僻的戲水景點不要去張股長解釋:「秘境大多是地處偏遠、鮮有人知的處所;雖風景優美、戲水人潮稀少,但也代表救難人員需花費大量時間方能抵達目的地。」3.過去曾有過溺斃事件的水域不要去過去曾有過溺斃事件,就代表該水文環境具備變化大、具備一定風險,應避免到該處戲水。4.要做好暖身運動夏季氣溫高但水溫仍偏低,未做暖身運動就貿然進入相對低溫的水中,很容易有抽筋的現象,倘在深水區抽筋則後果不堪設想,故在從事任何水上運動時,均須暖身,減少意外發生的機率。5.戲水要攜帶浮具,救生衣穿著要完整不管會不會游泳,既然到開放式水域就要提高警覺,隨身攜帶浮具,倘有救生衣就要穿好。張股長表示:「救生衣有胯帶的設計,務必要穿過胯下扣好,避免人從救生衣中滑脫。錯誤的穿戴方式,將使救生衣無法發揮效用。」6.溪邊戲水務必先規劃撤退路線近日強降雨頻繁,溪邊戲水易遇溪水暴漲,戲水區域需審慎選擇,戲水區域須避免因溪水暴漲而無法撤退,張股長表示:「倘遇溪水暴漲須往相對高處的地方撤退,戲水區域需避免於懸崖、峭壁旁邊,避免撤退受阻。倘於河床中央遭受溪水暴漲,請保持冷靜,視現場狀況於原地或相對高的石頭上待救。」7.提高警覺、不輕忽、不大意溪水暴漲常起因於局部地區的強降雨,常有上游暴雨,下游仍是好天氣地狀況發生,此時下游遊客則非常可能遭遇溪水暴漲的情形,張股長嚴肅提醒:「民眾務必記得溪水暴漲的徵兆,齊頭水、上游烏雲密佈、水流加速及混濁,倘看見齊頭水,就代表遊客僅剩不到10秒可以逃離現場!」※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8-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小學不再1確診全班停課 王必勝:下周一宣布防疫新制
中小學將於8月30日開學,教育部昨晚召開全國教育局長會議,初步達成共識,開學前三周維持「班上一人確診全班停課三天」規範,第四周起啟動防疫新制,採「個別快篩配套假」快篩後若得陽性則可不到校。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預計下周一對外宣布新的規畫。指揮中心評估下周起國內BA.5疫情可能反轉上升。教育部昨晚與全國教育局長會議,達成初步共識,初步結論為,開學前三周維持過去班上一人確診,同班師生暫停實體課程三天,第四周後改採「個別快篩配套假」,由學校提供快篩試劑給班上師生,快篩後陰性即可到校上課。針對校園防疫新制是否定案?王必勝表示,昨天教育部與各地教育局進行會議,初期以1人確診全班停課3天,後續4至5周後採取個別快篩防疫假,預計下周一對外宣布新的規劃。目前國內6個月到4歲第一劑涵蓋率17.8%,5至11歲第二劑覆蓋率不到5成,針對幼兒園、小學生的停課標準是否會不同,而較為嚴格?王必勝說,教育部有不同的考量,也可能有不同的方式,但與教育部有共識,開學前即開學後幾周,讓疫苗覆感率更高,後續會比較放心。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因疫情準備反轉升溫,無論有無感染過,都可能在下一波疫情感染BA.5,這時必須先進行快篩,並詳閱說明書依步驟操作,操作前應確認是否過期,如使用探檢刷採樣深度要夠,兩鼻腔都要深至2至2.5公分,並依照說明書指示時間再確認結果。羅一鈞說,檢測後如結果未出現C線(控制線)為無效,如果快篩結果呈現陽性,應將檢測卡匣標註檢測者姓名及檢測日期,與健保卡放在一起拍照,並透過視訊診療,由醫生進行診斷。另針對國內首例BA.4家庭群聚,羅一鈞表示,首例30多歲男性的家人,其太太為陽性且為BA.4,而兩個小朋友,其中一人確診是BA.4,另一名小朋友的Ct值34,因此無法完成定序,目前4名家人,其中3人確診為BA.4,目前該案定序已告一段落。專家表示,雙北人口密集,疫情上升時,染疫曲線會呈現尖塔狀,上升快速下降也快,而中南部人口密度不高,可能是採取高原期,疫情將維持1個月?王必勝說,台灣土地不大、人口密集,來往十分密切,南北疫情差異不大,疫情從北部開始,這與指揮中心預期相同。
-
2022-08-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2559 境外+260 死亡+32! 40多歲男打1劑發燒抽搐當天亡,10月大男嬰哮吼住ICU中
本土+22559 境外+260 死亡+32【2020-08-19 聯合報/記者許政榆、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281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2559例本土個案及26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2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天新冠肺炎本土個案為2萬2559例,與前一天相比是少一點,但相比上周五是小幅增加,境外移入260例,比前一天是少一點,今天新增32例死亡,與前一天差不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559例本土病例,為10,264例男性、12,287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739例)、台北市(2,757例)、台中市(2,710例)、桃園市(2,632例)、高雄市(1,762例)、台南市(1,392例)、彰化縣(938例)、新竹縣(700例)、新竹市(610例)、苗栗縣(601例)、宜蘭縣(567例)、屏東縣(565例)、雲林縣(517例)、花蓮縣(390例)、基隆市(357例)、南投縣(317例)、嘉義縣(315例)、台東縣(217例)、嘉義市(193例)、金門縣(140例)、澎湖縣(128例)、連江縣(1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0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5日至8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5日至8月16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6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0例),泰國(3例),中國、美國、南韓、新加坡、南非、柬埔寨、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各1例)移入。另22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0日至8月18日。40多歲男打1劑發燒抽搐當天亡 10月大男嬰哮吼住ICU中【2020-08-19 聯合報/記者許政榆、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26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83例、重症43例,以及死亡32例。最年輕死亡為一名40多歲男性,曾施打一劑疫苗,沒有慢性疾病史,8月9日出現發燒、抽搐而送醫,到院時已無心跳,PCR新冠陽性確診,當天死亡。經過司法相驗,死因為新冠肺炎合併心肺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新增4例兒童重症個案,包括3例MIS-C以及1例哮吼。哮吼為10個月大男嬰,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8月12日出現發燒、呼吸急促有雜音,8月13日到急診就醫,有呼吸窘迫及胸凹,血氧濃度偏低,PCR陽性確診,醫師診斷哮吼,收住加護病房並插管使用呼吸器,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8月14日拔管移除呼吸器,病況持續改善中,仍住加護病房觀察。3例MIS-C中,2例已出院,1例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包括3歲男童,6月7日確診,8月5日出現發燒、皮疹,8月7日就醫檢查,有結膜炎、肝炎,診斷為MIS-C及急性肝炎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13日出院。6歲女童,7月16日快篩陽但未就醫通報,8月12日起出現發燒、皮疹、紅眼,8月16日至急診檢查,發現有草莓舌、結膜炎,PCR陽姓確診,Ct值為32,近期才確診,因診斷MIS-C收住加護病房,給類固醇治療,8月18日病況好轉,轉出加護病房,目前在一般病房照顧中,他有接種過一劑疫苗。10歲男童,7月30日確診,8月4日出現發燒、紅眼、皮疹,8月10日出現腹瀉至急診,診斷疑似MIS-C住院,已於8月17日出院。目前國內兒童重症累計176例,包括MIS-C共105例,哮吼10例。死亡為27例。嬰幼兒輝瑞BNT疫苗來了 127.68萬劑上午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今年第一批採購Pfizer-BioNTech幼兒劑型疫苗127.68萬劑,上午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檢驗封緘預估8月26日完成,預計8月27日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再提供給6個月至4歲幼兒基礎劑接種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4月30日。指揮中心指出,已於今年7月21日與香港復星公司及德國BioNTech公司簽署COVID-19疫苗供應協議第一次修正合約,並與美國Pfizer公司及德國BioNTech公司簽署兒童疫苗補充協議第一次修正合約,預定供應190萬劑幼兒劑型及110萬劑兒童劑型疫苗做為幼兒基礎劑(3劑)及兒童基礎劑(2劑)或追加劑使用。國內今年至8月18日累計新冠本土個案共493萬6993例,包括中重症2萬2749例,死亡8718例。指揮中心分析,兒童重症176例中,MIS-C的0到5歲發生最多,共有65例,占比67%,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
-
2022-08-19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不求賺得快,護理師靠「二招」6年存到200萬!曝「月存3.6萬」煎熬史
現在「萬物皆漲,唯有薪水不漲」年代,要順利存到錢可說是相當不容易,為了增加被動收入,不少人會靠著投資、保單儲蓄來達成。日前有一名護理師分享自己的理財經歷,在畢業迄今6年成功存下200萬,他是怎麼辦到的?這名護理師有感而發地說,存錢的動力真正來自成就感。 一名護理師在「Dcard」上分享,自己如何在畢業6年後存到2百萬元,他表示,自22歲畢業後,就被家人強迫買保單儲蓄,每年需存1萬美元,折合新台幣大概33萬元左右,不過,當時原PO於8月才開始工作,「等同接下來的9個月中,每個月要存3.6萬元」,非常地辛苦;不過,好在熬到第二年,要繳的錢令他輕鬆一點,一個月存2.5萬元左右繳保單,再加些夜班賺額外津貼,為自己多賺取收入。 這名護理師坦言,剛畢業的薪水不多,除了得面臨新人的壓力跟折磨,還有存錢的壓力,只好咬著牙過生活,「同期新人休假在大吃大喝,我只能用眼睛吃,然後追劇或運動。」 原以為已經擠出夠多錢儲蓄了,但針對保險的利息,該護理師仍覺得遠遠不夠,因此他再度實施了第二個理財計畫,挪出一些錢存零股。 「2018年,我畢業的第二年,繳納保險那一刻計算了一下,保險累積約90多萬,存股現值22萬,哇!原來我存一百萬了」,看到金額後便更有動力存錢,「逢低加碼存股,領股息也再投入,陸陸續續到現在,股票現值也110萬元了,今年估算可以領5.6萬的現金股利」,原PO表示,加上保險金,目前人生已存到2百多萬元。 「保險雖然資金卡住不夠彈性,但也因此強制儲蓄,存股票雖然沒有短線賺得快,但就是穩定又可以抗通膨,有存錢就好」,護理師表示,保險剛好在今(2022)年到期,因此跟家人講好要辦理解約,把錢投入股市,盼未來能有一天可以靠股息生活,能走到這一天,他感動地說,存錢的動力真的來自成就感! 該護理師分享的經驗一曝光,立即引發廣大迴響,不少人讚歎道「真的很棒!但生活也要顧到,可以培養一些休閒興趣或者去旅遊,這樣才會有繼續存股的動力」、「希望我也能跟妳好好學習」、「有規劃很棒,我每個月強迫儲蓄70%,剩下的才規劃消費,平均定期定額投資,試算了一下,今年也默默的有38萬左右的股利,前幾年沒什麼感覺,堅持幾年蠻有感的」、「太厲害了,持之以恆!」
-
2022-08-19 醫聲.醫聲要聞
「元氣醫聲」Podcast正式上線!重磅專訪張上淳、康照洲、李龍騰等權威,推動台灣醫療正向改變
元氣網醫聲頻道集結醫藥界重量級意見領袖的採訪,獨家報導名家觀點;專題形式的議題倡議,囊括各癌別癌症的治療、高齡社會、罕見疾病,以及健保制度改革...等,搭起溝通橋樑,推動台灣醫療正向改變。定期推出的民調投票,則讓關心醫藥議題的讀者,能夠與我們互動、表達立場。最新推出的「元氣醫聲」Podcast透過醫藥記者的聲音敘事,用最深入淺出的方式,帶給讀者最實用的健康內容。其中「理事長講堂」系列節目,與醫藥界領袖對談,呈現最新、最即時、最精闢的醫界內幕,以及重量級的專家見解,目前已有三集節目上線。EP01|長輩多重用藥怎麼辦、中西藥合併使用要注意什麼?衛生所半夜開門只因居民被蛇咬! 來賓:李龍騰/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理事長行醫超過40年,他深入偏鄉,曾服務的醫療機構包括雙溪衛生所、台大醫院金山分院等,見過形形色色的病患,以及在都市醫院少見的緊急狀況:為了讓居民被蛇咬時能即時取得解藥,他每月往返台北購置各種蛇類的血清備用;年長患者看到他血壓就升高,理事長索性脫掉白袍,讓老人家看病時不再緊張。您是否也遇過這樣的情況:「老人家一天下來,吃了好幾種藥,有的治血壓、有的降血糖,還吃了中藥來固骨頭,保健食品更是一罐接一罐。」李龍騰理事長在本集節目中,將與聽眾分享長輩「多重用藥」、「重複檢查」存在哪些風險,以及中、西藥一起吃下肚,可能因為藥效的「加成」或「抵銷」,對身體帶來什麼危害。邀請您收聽本集《理事長講堂》,一窺李龍騰理事長在偏鄉遇到的奇聞逸事,同時了解該如何透過聰明的小撇步,避免長輩陷入多重用藥的危機。EP02|再生醫療助挽回變了心的細胞!再生三法的前世與今生來賓:康照洲/台灣藥學會理事長蓬勃發展的再生醫療,讓退化性關節炎、糖尿病足、癌症等病患,看到一線曙光。再生醫療是將細胞、基因,用於人體構造或功能之重建或修復,或是用於人類疾病之治療或預防。事實上,再生醫療一度在日本蔚為風潮,吸引許多國人專程前往,也曾氾濫到連國內的坊間美容理髮院也號稱,使用再生醫療幫助回春,但是民眾花費上百萬元後,真的就有效果嗎?安全嗎?為了讓保障民眾,衛福部2018年以《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暫時規範。今年初,衛福部版本的再生醫療三法(《再生醫療發展法》、《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亮相,目前正在立法院審議中。曾任衛生署食品藥物局長,現任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帶你看懂再生三法。EP03|公費後醫系再四年即收攤?台灣醫師人力到底是患寡還是患不均?來賓:張上淳/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時隔40餘年,學士後醫學系在今年「復活」,日前卻傳出某校公費後醫系因為無大體老師可用,學生須遠赴花蓮慈濟大學,才能上解剖課程。張上淳說,這三所大學皆屬「新設」後醫系,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教學資源的挑戰。此次三校設立公費後醫系的重點訴求之一,是培育「跨領域」醫學人才,但因採取衛福部公費醫學生一途,有「綁約」規定,學生畢業後需到偏鄉衛生所任職滿6年,把跨域研發人才安排到偏鄉,是否真能讓其發揮所長?邀請您收聽本集《理事長講堂》,了解張上淳理事長對於公費後醫系最直接的想法。元氣醫聲Podcast定期更新 「開卷有醫」書摘同步登場元氣網醫聲頻道將持續擴充內容,將定期更新「元氣醫聲」理事長講堂系列節目;同時,也規劃「開卷有醫」,摘錄權威級醫師新書的重點內容。癌症、高齡、慢性病等大型醫界論壇的專題報導,也將定期推出。敬請讀者持續關注!
-
2022-08-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主停止飲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的臨床與倫理思考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斷食善終」。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的畢柳鶯醫師分享她與家人在罹患不治之症的母親要求下,如何圓滿地達到到「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一位頌缽師寫出家人不忍母親因為長年巴金森症的折磨而生不如死,受到畢醫師的啟發與幫忙,得以讓母親走完這段艱苦的人生。一位照顧癌症病人的放射腫瘤科醫師,透過「醫學倫理」、「病人自主權利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經驗,累積了一些陪伴不同階段病人走向生命終點,以及處理倫理困境的經驗,嘗試分析「斷食善終」之所以受到台灣社會各階層的關注的原因。【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未知死,焉知生】【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心路歷程】2020年底,初次在50+(Fifty Plus)網路媒體裡看到畢柳鶯醫師「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內容就吸引了我的注意。畢醫師在文章中詳細描述了罹患小腦萎縮症的母親,逐漸退化進入了生活無法自理、進食容易嗆咳、睡覺不能翻身的狀態,在家人陪伴照料下,自主決定漸進式停止飲食,還舉辦了生前告別式四道人生;斷食三週後,在睡夢中安詳離世的過程。「斷食善終」為何受到台灣社會關注?畢醫師的一篇文章,在短時間內引起廣大的迴響,被許多媒體轉載,乃至在今年三月底「斷食善終」出書。值得探討的是,這背後的驅力到底是什麼?筆者從一個照顧癌症病人的放射腫瘤科醫師開始,因緣際會接觸了醫學倫理,後來又成為「病人自主權利法(以下簡稱病主法)核心講師,開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因而累積了一些陪伴不同階段病人走向生命終點,以及處理倫理困境的經驗。初步分析「斷食善終」之所以受到台灣社會各階層的關注,有以下原因:首先,台灣社會開始思考什麼樣的生命是值得活著,而不是只有會呼吸,有心跳就好。眾所周知,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雖然醫學進步使平均壽命延長,卻有不少人是處於臥床、失智或失能、生活品質低落的狀態。另一方面,婦女生育數目降低,自2020年起總人口轉為負成長,工作人口的扶養負擔加重。這些反應在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民眾的主要動機上:預作生命末期安排,避免身心痛苦(「我不要成為昏迷不醒、植物人、被綁在床上的失智者…),並減少晚輩的決策壓力與經濟負擔。其次,雖然我國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下簡稱安寧條例)及「病主法」的立法,所謂的「善終」仍然是鳳毛麟角,受到許多主客觀條件的干擾。比如除了個人的意願及簽署相關文件外,「末期病人」必須經過兩位相關專科醫師診斷,依據安寧條例及病主法簽署的文件才算生效。目前仍有許多醫師堅持「我的字典裡沒有末期兩個字」,或「我是醫『生』,不醫死」,堅持繼續治療到病人生命只剩最後幾天,才願意讓病人轉安寧病房。也有加護病房醫師說:「病人雖然簽過DNR,只有不要插管、壓胸和電擊,其他治療都要!」可見,各醫療專業的學校教育以及在職醫療人員的再教育,真是刻不容緩。就算遇到願意診斷「末期病人」的主治醫師,目前安寧病房及居家安寧照顧的量能,普遍不足且有城鄉差距。尤其,今年6月1日起,中央健康保險署終於通過擴大安寧療護收案對象,增列末期衰弱老人、末期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符合病人自主權利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二至五款條件病人、罕見疾病或其他預估生命受限者;然而其他內外科醫師並不具備安寧療護的知識與能力,常常連最基本的疼痛控制都做不好。最後,目前稀少的在宅醫療團隊,多是被預約滿滿或疲於奔命,那自然不會有家屬願意選擇將生命末期病人帶回家,在熟悉的家裡在宅善終。此外,臨床上偶有身心痛苦不堪的病人想要安樂死,在現在的台灣是不合法的。安寧條例無法處理眾多昏迷不醒、植物人、被綁在床上的失智者等「非末期」病人,且如果沒有事先本人簽署病主法的「預立醫療決定書」,即使家屬要求拔管,所有醫療人員皆是愛莫能助。更何況目前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民眾,因為政府宣導不足、諮商費全額自費、疫情以及諮商門診不普及等因素,病主法實施第四年來,僅有36839人簽署(統計至111年7月31日下午15:30止,衛福部網頁)。綜合以上各種因素,能夠操之在我的「斷食善終」,成為國人善終之路的候選自力救濟方法,被台灣社會各階層關注,也就可以理解。「自主停止飲食」的醫學倫理思考所謂斷食善終,正式醫學說法是「自主停止飲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定義是因持續而無法接受的痛苦,有決策能力的人採取主動停止進食及水分的行動,以達到加速死亡的目的。以下將使用「自主停止飲食」繼續討論。由於不需要病人自己服用致死藥物(如傅達仁先生在瑞士的方式),或醫師採取加工手段,因此「自主停止飲食」沒有協助死亡(medical aid in dying)或安樂死(euthanasia)的法律與倫理爭議。自主停止飲食通常時間需要數週,期間需要專業的緩和醫療照顧處理症狀,及支持壓力如山大的照顧者。回顧醫學文獻就會發現,「自主停止飲食」早已普遍出現在歐美、日本的臨床實務中,並不是新概念。我國在病人多半死於醫院之前,也是有一些生命末期者,採取這個方式;包括一些宗教修行者。推薦專業讀者閱讀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owers等人2021年在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發表的回顧文章,出處為Ann Palliat Med 2021;10(3):3611-3616,可以綜覽全貌。以下文章即是摘錄翻譯於這篇回顧文章。根據上述文獻,目前少有公認的「自主停止飲食」臨床指引可供參考,整理各學者建議如下:(Royal Dutch Medical Association, 2014; Wax et al., 2018)一、務必及時與本人及家屬討論,尤其是失智症等認知功能缺損,將隨時間惡化者。二、需要排除被強迫的可能性,及可以治療的憂鬱症、厭食症等身心科疾病。三、事先或在剛開始停止飲食時,簽署預立醫療指示(advanced directive, 如我國的預立醫療決定書)及DNR(如我國預立安寧緩和醫療及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同意書),並進入安寧照顧體系。四、不建議於小於60歲非重症患者,因乾渴感強烈,腎臟功能仍可保留水分而延長過程。五、建議給予本人及家屬充足的社會支持,以應對過程中的狀況。六、建議本人及家屬事先討論在最後幾天,本人因發生譫妄(delirium)而要求飲食的應對方法。畢柳鶯醫師另建議採取漸進式停止飲食,以適應過程中的症狀,缺點是會延長過程的時間;若是採取直接停止所有飲食,需要病人有極大的決心與意志力,否則容易失敗,本院已有類似失敗案例。「自主停止飲食」與「自殺」的關係根據上述Lowers等人2021年在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發表的文獻,美國學者普遍認為拒絕飲食是病人自我決定的權利(Pope et al., 2014)。美國憲法及判例保障個人經過知情同意後,有拒絕治療的權利;若將飲食視為治療(medical treatment),自然也保障拒絕飲食。爭議在於長照機構可能視提供飲食為基本照顧(basic care),若配合住民停止飲食,可能被視為虐待(abuse)或忽略(neglect) (Pope et al., 2011)。澳洲法院認為拒絕飲食不是自殺,而是加速死亡,應尊重有決策能力者的決定(Pope et al., 2014)。加拿大有兩個判例亦是尊重有決策能力者拒絕飲食的決定(Pope et al., 2014)。在荷蘭,自殺不是犯罪;荷蘭法律認為拒絕飲食不等同於自殺,因自殺是一個主動採取暴力、孤寂而衝動的行為(Royal Dutch Medical Association, 2014)。關於自主停止飲食的新興議題目前美國紐約州倡議允許在預立醫療指示中,書面表示在失智症患者無法自行進食及做決策時,拒絕被照顧者協助經口餵食(End of Life Choices New York)。內華達州則首開先例,於2019年5月立法,允許住民在嚴重失智症的預立醫療指示中載明,照顧者應停止自口的餵食與餵水。(筆者認為,內華達州的法律保障住民可以拒絕在嚴重失智症時被餵食,其目的與自主停止飲食一致:加速死亡並減少痛苦。)結論「自主停止飲食」為本人於意識清楚時,可以預先與家人討論與決定的一種加速死亡,與減少痛苦的方式;這種方式考驗本人的決心與意志力,需要專業的在宅醫療團隊處理症狀,及支持照顧者。雖然「自主停止飲食」沒有協助死亡或安樂死的法律與倫理爭議,筆者強烈建議本人及家屬事前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進行充分的溝通,並簽署生命末期時,可拒絕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的預立醫療決定書。在目前醫療環境下,「自主停止飲食」受限於在宅醫療的資源,以及醫療人員的觀念,預期短期內難有突破性的成長。此外,在與我國醫療人員及民眾討論「自主停止飲食」時,一部分人有是否等同於自殺的疑慮,推測可能影響醫療人員協助處理過程中症狀的意願。筆者建議進行「自主停止飲食」的本土學術研究與社會對話,以回應社會大眾對「善終的渴望。
-
2022-08-19 養生.聰明飲食
減脂、護心、調節血壓!金氏世界紀錄最營養的水果酪梨,怎麼吃才不會過敏
酪梨又稱為牛油果、油梨、樟梨,最早在日治時期引進,屬於被子植物門的樟科。果實屬漿果,成熟時果皮由綠色變紫色。裡面有一顆大種子和果肉,熟果果肉的質地很像奶油,色淡黃至鮮黃,果肉的口感柔軟,吃起來有核仁味,富含植物性脂肪外,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是營養最豐富且均衡的水果,而且可以當主食用。酪梨營養價值:金氏世界紀錄中記載最營養的水果,雖然沒有水果的甜味,但是視為健康的水果!生的酪梨(綠色)由於尚未熟成,熱量較低65 kcal/每100公克;放置室溫6天表皮逐漸轉變成紅色,此時熱量為92 kcal/每100公克;而熟成前後兩者最大差異在脂肪的含量!因為脂肪含量高,所以量的部分要注意,千萬不要因為營養價值高,就無節制食用,小心長肉!1、有利膽固醇控制:酪梨脂肪約佔7-8%,其中脂肪的主要成份,是對人體有好處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2、腸道順暢:每100公克酪梨含有膳食纖維5.7公克,不僅促進腸胃蠕動又可加速體內廢物排除。3、維持肌肉收縮、血壓調控:每100公克酪梨含鉀385毫克,屬於高鉀食物,而鉀作用於細胞調節體液平衡、維持規律心跳。4、維持消化道、皮膚、神經健康:每100公克酪梨含菸鹼素2.31毫克,菸鹼素屬水溶性維生素B群的一種。如何挑選酪梨?眼看手摸,從色澤和手感來選購!1、眼看:生的酪梨呈鮮綠色,隨著成熟會逐漸變暗,到熟成可食用時,表提呈現紫黑色。2、手摸:可用姆指壓果實,如感覺可壓入而不會彈起,就代表已可食用,一般硬的酪梨於室溫下,通常4至7天即可後熟變軟。3、挑選時選擇果粒大,果皮光滑,飽滿有重量感為佳。酪梨怎麼吃?不僅可加進沙拉中、酪梨果醬、製作成醬汁來調味,甚至可在炎炎夏日打杯冰沙,小編私心推薦酪梨搭配比菲多,順口又營養,當作下午茶或是早餐都是不錯的選擇。酪梨引發過敏?可能是因為花粉過敏造成,可能會出現嘴唇發癢、喉嚨沙啞、或嘴唇、口腔、咽喉和舌頭腫脹等症狀。【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乳房纖維囊腫不等於乳癌病變,乳房纖維囊腫發生原因、診斷方式、治療方式每天吃一顆全蛋,竟可保護心臟!研究:吃雞蛋體內好膽固醇含量較高!長期胃食道逆流恐引發胃潰瘍、食道癌?!胃食道逆流成因、症狀、飲食建議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8-19 退休力.自在獨立
情歌天后李翊君一唱35年不退休!人生下半場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愈會安排生活,越能得到晚輩尊重」
無論是瓊瑤劇還是布袋戲,國語歌或台語歌,李翊君代表了一個時代。從年輕至今,她始終守著唱歌這條路,形象一如既往單純,至今仍有新歌《風中的水花蕊》發表。她直言:「人過50,喜歡工作就不要退休。人生下半場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愈會安排生活,愈能得到晚輩尊重。」 在明星們大玩直播或團購的年代,李翊君不感興趣,因為歌星有歌星的包袱,她怕粉絲們失望;53歲的美魔女體重終年維持45公斤上下,推掉不少減肥藥邀約,「我很清楚,我的身材來自少吃多動。」 17歲出道以來極度自律,「在我家的餐桌上,會有魚、肉、蛋及青菜,調味清淡,妹夫來我家吃飯後調侃:『你姊是要出家嗎?』我從小就不喜歡吃調味料,不喜歡吃鳳梨蝦球、紅燒肉這些調理複雜的食物,只喜歡吃原型食物。」 劇校出身的她,喜歡做熱瑜伽增加代謝、滾輪提斯訓練深層肌肉,還會跳潘若迪的有氧運動,「唱歌很耗體力,如果我沒有運動不敢唱歌。」 拜運動之賜,初老症狀與她無緣,直到去年做演唱會腳受傷,至今未癒、走路會痛,才總算放過自己。「我這一年來做運動蠻勉強,在養傷和運動之間,我很掙扎,腳傷讓我體會到熟齡後身體多少開始退化,不能再勉強,該讓自己放鬆一下了。」 剪短髮爆紅,多年後才懂更適合自己 李翊君唱過太多歌,短髮是招牌。18歲唱紅《萍聚》,無奈歌紅人不紅,唱片公司請明星造型師操刀,對方開條件:「如果不剪短髮,不幫妳做造型。」事後她照鏡子哭了,覺得自己好慘!為了生存要被弄成這樣。 「我喜歡的是中森明菜,為何要把我變成近藤真彥!」但當她頂著當時少見的中性短髮悲唱《風中承諾》,人與歌曲,一夕間紅遍大街小巷。 「少女的李翊君渴望留長髮、穿蓬蓬裙,剪短是為了事業運,但漸漸的,我發現短髮更適合我怕麻煩的個性,歲月會讓你認識自己。」 給彼此空間,成就20年美滿婚姻 與老公檢場結婚20多年,李翊君常用「生活在同一個空間的家人」,形容彼此相處。「檢哥喜歡早上6點打球、每周爬高山,我對紫外線過敏,不會跟。我有自己的玩伴,我們非常給對方空間。」 她笑說,70歲的檢場愛買東西、會用蝦皮購物,逛街遇到賣鍋子的,可以一次買3個,「因為老闆說那是一組的。」而且愛漂亮、愛打扮,家裡一堆買來沒穿過的衣服、襪子。 「我比較理性購物,買東西考慮多,檢哥很喜歡刺激我:買啊~妳又不是買不起,去買啊!他就是購物狂想堆坑。」雖然對老公買的東西常搖頭,但她不會亂丟,也不禁止,「他賺錢買他喜歡的東西,這是他的自由,我只會虧他說:蜈蚣喔~買那麼多穿得下嗎?」 50後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李翊君和檢場育有女兒王敏淳(香奈兒),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後,近年開始演戲、唱歌。她原本不支持女兒進演藝圈,「會讓步,是希望她的人生不要有遺憾。」她從小告訴女兒:「有什麼事都可以跟我講,我可以幫忙解決,但不要騙我。我不希望當女兒的BANK(銀行),我要當她的親人、當她的朋友。」 她事母至孝,栽培女兒不求回報,卻也坦言,「我們這一代應該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傳統孝道)『拋棄』的一代!我們的子女不是不想孝順,而是時代遽變,他們沒有能力奉養父母!我們一定要靠自己努力,不要想說養兒防老,沒有這件事,他們頂多陪我們去看醫師!」 儘管女兒曾喊話,希望李翊君能擁有自己的人生,減少工作量、過輕鬆一點的生活。但「退休」卻不在李翊君的字典裡,若非疫情,恐怕還是兩岸飛不停。 她說,「人過50,喜歡工作就不要退休,比較不容易退化。人生下半場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愈會安排生活,愈能得到晚輩尊重,家庭關係也會更好。」●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退休旅行時常被人稱羨?老黑: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專注在適合自己的步調才是最好的 .參加完小孩幼兒園活動後,我確診肺癌末期!49歲母:想陪孩子長大、和先生一起退休享受我們的世界.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
-
2022-08-19 醫療.呼吸胸腔
怎樣的咳嗽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引發咳嗽6大原因,出現這些狀況應就醫
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見的症狀,但千萬不能輕忽咳嗽對身體健康所帶來的警訊。然而,什麼樣的咳嗽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象呢? 引發咳嗽 常見6大原因1.呼吸道感染與肺部疾病:細菌性感染常會導致發燒,劇烈咳嗽合併黃痰;病毒性感染則常會有高燒合併乾咳。由於抽菸會造成氣管黏膜慢性發炎及纖毛活動減弱,還有後續可能引發慢性咽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發炎與阻塞性肺病,這些也會造成慢性咳嗽合併白痰。2.氣喘及過敏性咳嗽:過敏性咳嗽會反覆發作,只要遇到天氣變化或過敏原時就會持續咳嗽,而解決的方法只能找出過敏原因並予以排除。過敏咳嗽常被誤認為感冒或肺炎,因而沒有給予正確的治療方式,最後常會演變成為頑固性氣喘。3.喉嚨乾燥:因為喉嚨乾燥或是長期聲音使用過度,導致喉嚨慢性發炎,感覺有異物在咽喉而引發咳嗽;另外,更年期的口乾舌燥,也是導致咳嗽的一個原因。4.胃食道逆流:除了胸悶、胸痛的火燒心症狀外,還合併有久咳不癒、講話沙啞的症狀。因躺下時胃酸往上竄,產生喉嚨紅腫不適造成乾咳。所以胃食道逆流造成的咳嗽,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躺下時症狀會加劇。5.鼻涕倒流:引起鼻涕倒流的原因包括過敏性鼻炎、感冒、慢性鼻炎、鼻竇炎等,其中鼻竇炎不管是急性或慢性,膿都會從鼻竇倒流而引發咳嗽。而抽菸、二手菸、空氣污染、粉塵等,也易導致鼻涕倒流,進而引發咳嗽的情況產生。6.藥物與異物侵入:部分高血壓藥物或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可能在使用半年後會產生乾咳。此外,進食嗆到如飯粒,或是藥物粉末顆粒沾黏在喉嚨,也會導致咳嗽。出現這些狀況 應立即就醫什麼情況一定需要看醫師呢?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林奇模醫師指出,簡單來說,就是久咳不癒、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還有其他感染症狀,包括發燒及黃痰,都應該請醫師檢查;請不要拖延,或是自行去藥局買藥使用。舒緩咳嗽 5大生活調整+居家療法經醫師診斷後,除了藥物治療外,林奇模醫師分享,減緩咳嗽的小撇步:1. 戒菸或是盡可能減少抽菸。2. 充分的休息。休息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讓身體能更有效抵抗病毒侵擾。3. 補充適當水份或是乾淨的清流質液體,有助於痰液排出;但心臟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的病人,需要與醫師討論適當的水份攝取量。4. 避免接觸乾冷空氣,及密閉潮濕易有過敏原 (例如塵蟎及黴菌孢子) 的地方。5. 外出請戴口罩,以隔絕多數細菌與病毒。亦可以隔絕髒空氣及過敏原。
-
2022-08-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升溫? 本土+2萬3088例,與上周同期上升1.9% 中重症+111例、死亡34人,增2童MIS-C都僅1歲
本土+2萬3088例 與上周同期上升1.9%【2020-08-18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萬3088例本土個案、337例境外移入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個案34例、中重症11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和上周四相較增加438例個案,上升1.9%。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665例男性,1萬2408例女性,1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729例),台北市(2,808例),台中市(2,748例),桃園市(2,582例),高雄市(1,799例),台南市(1,522例),彰化縣(963例),新竹縣(693例),苗栗縣(663例),新竹市(603例),屏東縣(562例),宜蘭縣(544例),雲林縣(532例),花蓮縣(447例),基隆市(423例),嘉義縣(386例),南投縣(370例),嘉義市(251例),台東縣(211例),澎湖縣(131例),金門縣(114例),連江縣(7例)。今日新增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31日至8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1日至8月15日。今日新增33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82例男性,15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0例),菲律賓(9例),加拿大(8例),美國(6例),新加坡、紐西蘭及泰國(各5例)、英國(4例),柬埔寨、日本、西班牙、丹麥、德國及中國(各2例),土耳其、巴西、香港、南韓、厄瓜多、奧地利及義大利(各1例)移入。另25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8日至8月1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97萬5970例確診,分別為2萬4320例境外移入,495萬159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中重症+111例、死亡34人 增2童MIS-C都僅1歲【2020-08-18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111例、死亡34例。其中新增兩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分別為一歲男童和女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累計102MIS-C個案。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2623例,死亡8686例;新增死亡案例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為21例男性、13例女性,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三劑疫苗。其中較年輕的個案為40多歲女性,有癌症病史,死因為癌症及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則出現兩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例為一歲女童,未接種疫苗,無慢性病。6月20日曾確診新冠,8月12日起有發燒、腹瀉、皮疹症狀,8月16日赴急診,診斷為MIS-C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病況好轉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BA.4首例個案家人定序出爐 確認家庭群聚指揮中心周一公布首例BA.4本土個案,個案三名快篩陽性的同住家人採檢定序,今天再增一名家人定序為BA.4。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BA.4本土個案共二例,為一起家庭群聚。周一公布的首例BA.4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Ct值16。三名同住家人同日快篩也陽性,其中指標個案的太太8月11日PCR採檢陽性確診,後續因屬於BA.4接觸者而送定序,結果於昨天傍晚出爐,也為BA.4。另外指標個案的兩名孩子於8月11日快篩陽性確診,8月16安排PCR採檢,17日確認為陽性。因其中一位Ct值為34以上,難以定序;另一位小於30,正送定序中,但研判應該也是BA.4。另目前BA.5本土個案目前仍維持累計58例,感染個案以成人為主,皆為無症狀和輕症。目前BA.5全國佔比約一成五,其中北部和中部占比約一成七至一成九、南部百分之六、東部尚未檢出。
-
2022-08-18 焦點.元氣新聞
艾成墜樓亡/高樓建物防墜 3步驟檢查居家安全
【編註】昨(17日)天上午藝人艾成從新北市蘆洲捷運共構大樓墜樓身亡,下午在由法醫相驗確認死因,確認為意外逝世。長期以來墜樓事件頻傳,且多半性命垂危,要如何避免憾事一再發生,高樓住家的防墜設施很重要,如欄杆間隙、窗戶開口等,都應仔細檢查。《元氣網》整理以下高樓建物防墜措施雖是針對兒童,但對於不管是小孩、大人等,都可防範。【2013-12-10/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最近屢傳兒童墜樓意外,北市府衛生局統計發現,都會區墜落死亡人數比例高於非都會區,去年北市發生312起墜樓案,傷亡者從6歲以下幼童、青壯人口和銀髮族都有。衛生局醫護管理處處長劉越萍表示,市內8層樓以上建物,就超過9000棟。增強防墜措施,不只可預防意外墜樓,也可防止自殺事件發生,是「一舉數得」的做法。北市自殺防治中心、衛生局與建管處,今年共同出版「建築物防墜安全宣導手冊」,宣傳「愛家行動123」,透過三步驟檢視居家,防止意外發生。劉越萍說,第一步驟是檢視住家防墜安全,先檢查家中窗台、陽台的欄杆或圍牆是否鬆動,旁邊有無可攀爬的家具或物品。此外,要注意家中窗台欄杆間隙,是否大於10公分,樓層間的階梯縫隙,是否大於30公分以上,窗戶開口應該要小於20公分或45度。檢查過後,第二步驟是改善居家安全,盡快移除窗台的家具和雜物。陽台或樓梯欄杆間隙若太大,應加裝防護網。若欄杆或圍牆未達120公分,可加裝欄杆、隱形鐵窗等設施防墜。劉越萍說,最後一步驟是建立防墜觀念。建立幼兒「不攀爬也不倚靠窗戶」、「不靠近也不攀爬陽台欄杆」習慣,並讓家人清楚知道居家防墜裝置和措施。「建築物防墜安全宣導手冊」內容,民眾可至網站下載列印,網址http://tspc.health.gov.tw/。
-
2022-08-18 醫療.中醫
養腎、腎虧指的是什麼?醫:中西醫談「腎」其實略有不同
說到「腎虧」、「腎虛」、「腎不好」,不免讓人納悶是腎臟功能不好?還是性功能不好?不少民眾也多會指向男性性功能,其實未必。中西醫所談的腎有所不同,藝文風澤中醫診所院長胡心瀕中西醫醫師指出關鍵,並建議日常把握6原則,不論是對養腎或養腎臟都很有幫助。 養腎、腎虧指的是什麼?中西醫談「腎」略有不同。胡心瀕醫師表示,中醫與民眾溝通時所提到的腎,一般而言並非完全是指腎臟,通常指的是與水液新陳代謝有關的「泌尿系統」,或是泛指男性的造精功能或女性卵巢功能等「生殖系統」,以及元氣、精氣、能量的源頭,隨著個人保養、年齡老化而增減的「腎氣」。 而西醫說的腎就是腎臟,為泌尿系統中的一環,與前述中醫所提的「泌尿系統」息息相關但不盡相同,西醫講述的腎臟也有其他功能,如內分泌、協造紅血球、控制血壓、調節電解質等。雖與性功能沒有直接關係,不過洗腎、慢性腎臟病等腎臟疾病者,一般而言身體狀況也多處於不佳狀態,整體來看性功能確實也多為狀態不佳。 胡心瀕醫師表示,從中醫得知有腎不佳的情況時,通常會再多作說明、講得更白話一些,若民眾不清楚或中醫師沒解釋到,可與中醫師確認詳細情況,未必就是性功能不好或腎臟不好,先不用自己嚇自己,也可能是指「元氣不足」。而若是西醫告知腎不佳,則得留意各心血管、慢性病、腎臟病等各種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問題。若是民眾日常在看文章、報導等情況時,則可留意分享資訊者為西醫或是中醫,當中所說的養腎指的是何種方向。 中醫飲食及穴位養腎,醫:「黑入腎」也要飲食均衡!胡心瀕醫師表示,中醫養腎常會說到「黑入腎」,意指部分黑色的食物有助養腎,例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海帶等,這些都對養腎頗有幫助。不過也並非所有的黑色食物都一定養腎,像是黑色烤焦的食物民眾就一定知道不是,而養腎也不能只有吃黑色食物,「黑入腎」可視作為了讓民眾方便記憶的參考,飲食養腎重要的觀念在於營養均衡,這不論是對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精氣、元氣都是一樣的重要。 在穴位方面,胡心瀕醫師建議日常可多按按「湧泉穴」、「三陰交穴」、「氣海穴」、「關元穴」,這幾個穴位好記又好按,且也都不只一種功能。湧泉穴位於腳掌心凹陷處,也具有助消除疲勞、緩解痠痛等好處。而三陰交穴則在從內側腳踝算起,約4指寬的位置,在脛骨後緣的凹陷處,此處也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助抗衰老,也稱養老穴。氣海穴在肚臍下方約2指寬的位置,另有助改善便秘、腹脹、腹瀉等。關元穴則肚臍下約4指寬的位置,另也有促進腸道蠕動、保健子宮、泌尿系統等作用。 養腎、養腎臟牢記4觀念,醫:飲食均衡別亂吃很重要! 胡心瀕醫師表示,民眾日常若要確實養好西醫所說的腎臟、以及中醫所說的腎,飲食均衡非常重要,切勿因為了解某食物對腎好就只吃那種食物,其他營養缺乏終究還是可能使腎不佳。藥物、草藥、保健食品等,應遵循西醫師或中醫師的指示服用,避免使用偏方、來路不明的藥物或草藥,即便該配方真的是有幫助的,劑量也可能有所不同,對鄰居可能有所幫助,但對自己而言卻有可能超量造成負擔。另外作息也要規律,不熬夜、該睡覺時睡覺、減少壓力。而有腎臟病、三高、糖尿病等病史或家族史,也要更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應定期做健康檢查、監控血壓、血糖有所防範。了解中醫及西醫所談的腎,並確切掌握有關腎的資訊及保養方式,對於養腎、保養腎臟更有幫助!《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腰痛?是腎臟出問題?一張圖看懂! .從中醫五行看食物顏色養生!中醫院長:吃對更有利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18 醫療.精神.身心
鬼月易出現幻覺? 15個思覺失調症前趨症狀1分鐘測
農曆7月鬼門開,容易出現經常幻聽幻覺?1名女大學生確診思覺失調症後,接受口服藥物治療,由於病識感低未能按時服藥,出現疑似中邪的現象,家人以為與民間習俗鬼門開有關。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陳亮妤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每次發病,出現症狀,對大腦都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影響親友關係,而病友死亡率更達正常人的2至3倍。提醒病友應把握發病後的最初5年黃金治療期,積極配合醫囑規律用藥。臨床發現,思覺失調症病友病識感偏低,有些家屬則以為病友中邪,而到處跑宮廟、神壇,耽誤正確的治療。即使接受治療,仍有6成病友未能規律用藥,容易復發,提高再住院比率。一般慢性病患者規律用藥的比率就不高,想要讓缺乏病識感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天天吃藥,這難度更高。陳亮妤強調,如果病友常忘了吃藥,或是效果不好,則建議考慮長效針劑。治療思覺失調症藥物劑型可分為口服和針劑,臨床研究證實,使用長效針劑可以提升用藥順從性、降低用藥中斷率,減少復發機率,降低4成急診風險、6成住院風險、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風險,以及4成死亡風險。為了提高思覺失調症病友治療效果,健保署編列獨立預算逾27億元,鼓勵臨床醫師將長效針劑列為精神病病友的優先治療選項之一,另外也針對思覺失調症病友,增列預算6000萬元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讓病友更能妥善穩定病情。大腦生病,會有哪些警訊呢?台灣精神醫學會公布《發展我國精神醫療早期介入及長效針劑臨床指引》,其中「疑似精神病前期簡易自填量表」,共有15個問題,只要8題(含)以上回答「是」,或3題(含)以上且3題中有第1、2、15任一題答「是」者,代表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警訊,建議盡快就醫。★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8-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確診陽性怎麼辦?羅一鈞:染疫康復SOP一圖看懂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平,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可以看到北部疫情正在上升,預期下周開始整體疫情會升溫,北部會上升更多。另前天公布首例BA.4本土個案,個案的三名快篩陽性同住家人,定序結果今天仍尚未出爐。今本土個案分布新北市再度突破5000例,為5073例;台北市也躍升至第二名,為3054例。其他依序為台中市2966例、桃園市2793例、高雄市2015例、台南市1669例、彰化縣982例。針對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示警,面對下一波疫情中部地區要嚴陣以待,關鍵就在社區的保護力。因為例如彰化縣的累積感染率僅約是18.71%,而北部縣市都超過20%具有一定程度的保護力,因此中南部下一波有機會比北部更嚴重。王必勝表示,南北哪邊嚴重,除了原先未感染人口百分比的因素,也和疫苗施打、人口稠密度等因素相關。但台灣幅員不大,交通方便,南北差異小。而面對下一波疫情可能升溫,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現行以快篩陽性確診,民眾快篩陽性後經醫師診斷後即判定為確診,可通報和開立藥物。他表示,至指揮中心的官網專頁有各縣市提供遠距診療就醫的名單,一旦快篩陽性後掃QR code便有一站式服務,可連結到各縣市衛生局網站或衛生所預約看診,和醫師達到共識,就可以進行通報以及後續自主回報疫調。看診後也可評估是否適合使用抗病毒藥物,後續可以請親友領取藥物或送藥到府。若因快篩結果不清楚,民眾和醫師間無法達到共識,可以安排後續PCR採檢確認。另針對疫苗接種狀況,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六個月至四歲幼兒莫德納疫苗接種共累計13萬5909劑,涵蓋率17.4%整。目前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92.2%、第二劑86.2%、追加劑第一劑71.8%、追加劑第二劑8.4%;65歲以上追加劑第二劑則為31.6%。
-
2022-08-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4669例、204例境外、33死 較上周增4.2%!MIS-C累計達百例,僅19人接種過新冠疫苗
本土+2萬4669例、204例境外、33死 較上周增4.2%【2020-08-17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國內今天新增2萬4669例本土個案、204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死亡33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和上周相比增加4.2%,但以整周案例來看,仍為持平。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199例男性、1萬3465例女性、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新北市再度突破5000例,為5073例;其他依序為台北市(3,054例),台中市(2,966例),桃園市(2,793例),高雄市(2,015例),台南市(1,669例),彰化縣(982例),新竹縣(726例),新竹市(724例),屏東縣(655例),苗栗縣(648例),雲林縣(540例),宜蘭縣(531例),花蓮縣(465例),南投縣(423例),基隆市(415例),嘉義縣(338例),台東縣(234例),嘉義市(234例),澎湖縣(94例),金門縣(81例),連江縣(9例)。今日新增3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1日至8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8月14日。今日新增20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8例男性、8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為越南(14例),泰國(12例),美國(5例),英國、菲律賓及瑞士(各2例),柬埔寨、馬來西亞、香港、印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寮國、奧地利、中國、加拿大及南非(各1例)移入。另15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9日至8月1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95萬2570例確診,分別為2萬3982例境外移入,492萬853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MIS-C累計達百例 僅19人接種過新冠疫苗【2020-08-17 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111例、死亡33例。其中新增兩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分別為一歲和三歲男童;截至今日,MIS-C個案已達百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當中僅19人接種過疫苗。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2513例,死亡8653例。新增死亡案例年齡介於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32例具慢性病史、23例未接種三劑疫苗、17人為80歲以上。中重症個案則出現兩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一例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曾於7月29日確診。8月10日起咳嗽高燒、流鼻水、嘔吐、活力食慾下降,8月14日至急診檢查有結膜炎、喉嚨紅腫等症狀,診斷為MIS-C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治療,目前病況穩定,於一般病房觀察。另一例為三歲男童,無慢性病,6月19日曾確診。8月11日起高燒、腹痛、紅眼、活力食慾下降,8月12日至門診就醫,懷疑為MIS-C,轉急診治療。檢查有結膜炎、喉嚨紅腫、草莓舌,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病況穩定,於一般病房觀察。
-
2022-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3劑84天失效 學者籲4劑間隔縮短 指揮中心:可評估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團隊今直播時指出,英國長照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之最新研究發現,第三劑接種84天後就無法有效預防感染,預防重症及死亡風險的效益也下降。加拿大、瑞典、以色列、香港等多篇針對年長者的研究則證實,相較僅接種三劑,接種四劑可更有效預防症狀感染、重症及死亡。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說,現在台灣65至74歲第四劑施打率僅33%,75以上只有28%,又看到第四劑疫苗施打情況較差的國家如紐西蘭,疫情再起時,長者死亡率上升幅度明顯較大。建議台灣應持續設法加強第四劑打氣,例如鼓勵長者接種副作用較小的「滷肉飯」疫苗(「滷肉」台語諧音「Nova」,意指Novavax),並考慮縮短第四劑間隔為8到12周,為脆弱族群銜接最佳保護力。陳秀熙根據各國最新疫情資料指出,變異株占比竄升對於70歲以下的死亡率影響較小,都維持在10萬分之1以下,但各國70歲以上死亡率都出現小幅上升,例如日本約10萬分之2、美國約10萬分之5,英國約10萬分之10。台灣視為學習目標的紐西蘭,因第四劑施打情況不佳,70歲以上長者「受到重創」,死亡率高達10萬分之16,是英國的1.5倍,美國的1.8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第四劑疫苗間隔是否縮短,可以請ACIP專家委員進一步評估。面對外界關切國內抗病毒藥物庫存是否足以因應下一波疫情,莊人祥說,現在還有瑞德西韋約11.4萬人份、Poxlovid 約32.6萬人份、莫納皮拉韋約22.0萬人份,目前評估都夠能因應此波疫情。
-
2022-08-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消化道癌症有症狀時大多已中晚期 藥師詳解有哪些化療和標靶治療選項
依據108年衛福部的癌症登記報告,每十萬人當中有315.9人新發癌症,其中大腸癌症佔42.9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男女發生率與排名具有差異,女性新發生大腸癌的比例為34.6人(每十萬人),排在第三,男性的比例則為52.3人(每十萬人),位居第一。又依據110年衛福部的死因統計,每十萬人當中有220.1人因為惡性腫瘤死亡,連續40年佔據十大死因之首位,其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佔了28.4人(每十萬人),為惡性腫瘤之第三名。男女之死亡率與排名相仿,女性因為結腸、直腸和肛門癌而死亡的比例為24.0人(每十萬人),男性的比例則為32.8人(每十萬人),皆居惡性腫瘤之第三名。消化道癌症的分期與各期治療目標首先介紹癌症分期。消化道癌症的顯著特徵是,往往在病患出現明顯症狀而求診時,病程已經發展到中晚期,而使治療成效有限、預後普遍不佳。因此下文簡單以圖示與文字表現各分期的癌症表現特徵與治療目標與手段。如同本圖所示,按照癌組織穿透黏膜、肌肉層的深度,可以區分為Stage I~IV以及T、N或M。Stage I分為T1(未侵犯至下層黏膜)與T2(未穿越肌肉層)Stage II內有T3:穿越肌肉層Stage III表示癌細胞已經轉移到淋巴結,按照轉移多寡可分為N1(1-3個淋巴結轉移)及N2(≧4個淋巴結轉移)Stage IV表示已經出現遠端轉移,稱為M,也就是俗稱的「癌末」依照癌症的不同階段,醫師的治療目標也會有所不同。Stage I~III都有機會被治癒;但已經達到遠端轉移的Stage IV大多無法。因此治療目標轉以緩和治療(Palliative care)和延長壽命為主。少數幸運的病人仍有機會被治癒,因其轉移的癌細胞可以被切除。治療手段Stage I:手術即可Stage II:手術、可能需搭配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Stage III:有以下3種情況1.若腫瘤過大會先使用前導性治療(Neoadjuvant therapy),讓腫瘤縮小之後再進行手術2.可直接手術切除者,手術完之後再進行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3.不可切除者:使用系統性藥物治療(Systemic therapy)Stage IV:依照是否可切除轉移部位癌細胞,進而選擇不同方法治療可切除:手術+局部治療・若癌細胞體積較大,會先使用前導性治療(Neoadjuvant therapy),讓腫瘤縮小之後再進行手術・手術後會再進行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若無法切除:・先使用化學治療(Chemotherapy)・若在化學治療期間發現腫瘤體積縮小至可切除大小,則立即進行手術切除,並進行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若仍無法切除則繼續進行系統性藥物治療(Systemic therapy)使用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的意義清除手術後殘餘的微小癌細胞(residual micrometastatic),此舉可降低癌症復發率,增加存活率。可分為放療與化療,其中放射治療只能用在直腸癌(rectal cancer)。常見化療藥物與藥物組合消化道癌症的治療方式有許多選擇,包含化療藥物、標靶藥物等,此篇文章會針對其原理、健保給付標準、療程一一討論。不過礙於藥物的中文名稱往往與各藥廠命名有關,我們會盡量寫出中英對照,方便讀者參照自身使用的藥物組合;而藥品英文則指的是藥物成份名稱。5-FU類藥物及機轉介紹在化療藥物當中也有許多選擇,包含5-FU及衍伸物類、鉑金類、喜樹鹼類等。不同種類的化療藥物會形成不同的「治療組合」,常見的FOLFIRI、FOLFOX是其中兩種。FOLFIRI指的是FOLinic acid(活性葉酸) - Fluorouracil(5-FU類藥物) - IRInotecan(商品名:抗癌妥、癌可癒等) 三種藥物的組合;FOLFOX指的則是FOLinic acid(活性葉酸) - Fluorouracil(5-FU類藥物) - OXaliplatin(商品名:益樂鉑、歐立普等) 三種藥物的組合,不過就算相同的藥,也會根據劑量、給藥方式再衍伸出FOLFOX 4、mFOLFOX 6、FOLFOX 7等不同名字的療程。常見組合整理如下:實際使用狀況仍會因病人狀況來做調整FOLFOX(每兩週一次)・Leucovorin 靜脈注射・5-FU靜脈注射・Oxaliplatin靜脈注射FOLFIRI(每兩週一次)・Leucovorin 靜脈注射・5-FU靜脈注射・Irinotecan 靜脈注射CAPEOX(每三週一次)・Capecitabine 口服・Oxaliplatin靜脈注射FOLFIRINOX(每兩週一次)・Leucovorin 靜脈注射・5-FU靜脈注射・Irinotecan 靜脈注射・Oxaliplatin靜脈注射5-FU類藥物可以在癌細胞的細胞核內,模仿製作DNA的原料,藉以干擾癌細胞內DNA的複製。Uracil-Tegafur(商品名:友復膠囊Ufur Capsule)是其中一種,包含Tegafur與Uracil兩種藥物,Tegafur口服後會被肝臟代謝成5-FU,Uracil則會抑制5-FU被進一步代謝,藉此提高5-FU在細胞內的濃度與停留時間。這個藥物的健保給付標準包含轉移性胃癌、轉移性直腸癌、轉移性結腸癌、轉移性乳癌之病患使用,以及直腸癌、結腸癌第二、三期患者之術後輔助性治療,惟須注意,使用期間不得超過2年。TS-1(商品名:愛斯萬膠囊)則是另一種與5-FU相關的藥物組合,包含Tegafur、Gimeracil、Oteracil三種藥物,功能詳述如下:Tegafur口服後會被肝臟代謝成5-FU;Gimeracil的功能是抑制「代謝掉5-FU」的酵素,使5-FU被代謝慢一些;Oteracil的功能則是抑制「腸胃道裡面使5-FU具毒性」的酵素,減少藥物整體的腸胃毒性,健保給付此藥治療的項目包含胰臟癌、胃癌、非小細胞肺癌等,此處擷取在胃癌治療中的使用方式。這個藥物的健保給付標準包含胃癌術後輔助性化療、罹患中晚期胃癌且接受過胃癌根除性手術的成年患者。健保給付規定須事前審查,核准後才能使用,限用1年。鉑金類藥物介紹鉑金類藥物是一群以「鉑」金屬延伸出的化合物,藉由干擾癌細胞內DNA的複製與修復,以殺死癌細胞。Oxaliplatin(商品名:益樂鉑Eloxatin)、Capecitabine(商品名:截瘤達Xeloda)是其中兩種,前者健保給付標準包含與5-FU、folinic acid(活性葉酸) 併用來治療轉移性結腸與直腸癌;但如果加用Irinotecan類藥物則不予給付。Oxaliplatin也會使用於第三期結腸癌患者,在完全切除原發腫瘤手術後的輔助療法。而後者(Capecitabine)則包括轉移性結腸直腸癌、第三期結腸癌患者手術後之輔助性療法。同樣是消化道癌症,健保也給付Oxaliplatin與 fluoropyrimidine 類藥物(如 capecitabine、5-FU、UFUR,但不包含 TS-1)併用,用於局部晚期及復發、轉移性胃癌之治療。最後,Oxaliplatin也可以與5-fluorouracil、leucovorin、irinotecan 併用(如療程「FOLFIRINOX」),作為轉移性胰臟癌之第一線治療。關於此種療法,健保規定限用 Oxalip、Opatin、Eloxatin、Folep、Oxaliplatine-Mylan、Orectalip等5種藥物。喜樹鹼類藥物介紹喜樹鹼類藥物可以抑制癌細胞細胞核內的拓撲酶,藉以干擾癌細胞內DNA的複製。Irinotecan是其中一種,其健保給付標準包含兩種施打方式,靜脈注射以及微脂體注射。靜脈注射(如抗癌妥靜脈輸注濃縮液Campto Inj)有兩種組合作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之第一線治療藥物:第一種是跟5-FU 及 folinic acid 合併,用於未曾接受過化學治療之患者,也就是上面提過的FOLFIRI療程;第二種是單獨使用,適用於曾接受5-FU 療程,但不幸治療無效的患者。靜脈注射形式的Irinotecan也可以跟5-fluorouracil、leucovorin 及 oxaliplatin 併用(FOLFIRINOX),做為轉移性胰臟癌之第一線治療,但健保規定限用 Irino、Irinotel、Campto、Irinotecan Injection Concentrate、Irican、Innocan等。另外,微脂體注射(如安能得Onivyde)則可以與5-FU 及 leucovorin 合併使用,適用於曾接受過 gemcitabine(商品名:健擇、健仕等)治療後復發或惡化之轉移性胰臟癌,但健保也規定要事前審查,核准後才能使用。化療藥物常見副作用Oxaliplatin:・神經病變(Neuropathy):麻木感、刺痛,吞冷食物時會感到嘴巴、喉嚨疼痛。・骨髓抑制:貧血,白血球減少症,血小板減少・噁心嘔吐、腹瀉5-FU:・骨髓抑制:貧血,白血球減少症,血小板減少・口腔黏膜炎・手足症候群(hand foot syndrome):皮膚泛紅、腫脹及發麻、刺痛等感覺異常,常見於手掌與腳掌等部位・噁心嘔吐、腹瀉Capecitabine:同5-FUIrinotecan:・急性膽鹼症候群(cholinergic symptoms):腹瀉、低血壓、頭暈盜汗・骨髓抑制:貧血,白血球減少症,血小板減少・噁心嘔吐Leucovorin:・類過敏性反應:紅疹、皮膚炎・噁心嘔吐因此出現在療程期間出現以上症狀時,建議可以先跟主治醫師討論是否由化療觸發,真的無法忍受時,可以與醫師討論藥量的增減;副作用過強、而藥物並未發揮預期療效時,醫師也會跟您討論更換藥物、療程的可能性。標靶藥物介紹上篇我們介紹完化療藥物,這次接著介紹包含EGFR單株抗體、HER2單株抗體、VEGF單株抗體、BRAF抑制劑等標靶藥物。標靶藥物不同於傳統化療藥物之處,在於經過基因檢測後,可以針對具有特殊基因變異或受體的病患,做精準的癌細胞毒殺治療,降低副作用帶來的不適、療效也比廣泛性毒殺的藥物還要好很多。EGFR單株抗體EGFR單株抗體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利用單株抗體與腫瘤細胞上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結合,避免此受體被過度刺激,腫瘤細胞因藥物而被抑制生長。此類藥物包含Cetuximab(商品名:爾必得舒Erbitux)、Panitumumab(商品名:維必施Vectibix),健保給付的治療項目包含直腸結腸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頭頸癌等部位,此處因本篇主題,擷取直腸結腸癌的使用來介紹。這兩種藥物的健保給付標準,包含可以與前述提到之FOLFIRI、FOLFOX合併使用,但不得與 bevacizumab(藥物名:Avastin癌思停)合併使用,在EGFR表現型、但RAS 基因沒有突變的轉移性直腸結腸癌病患身上,作為第一線治療。然而,醫師必須為病人進行All-RAS 基因突變分析後,附上檢測報告來事前審查,經過核准後才能使用健保給付;每次療程以18週為限,再次申請必須提出客觀證據(如:影像檢查)證實無惡化,才能繼續使用。另外,Cetuximab 與 panitumumab 二者只能擇一使用,但如果無法忍受其副作用時可以互換。二者使用總療程合併計算,以全部36週為上限。藥物使用注意事項與副作用・Panitumumab由靜脈注射、每兩週一次;Cetuximab也是由靜脈注射、每週一次・輸注反應:皮膚紅癢、噁心嘔吐、發燒冷顫・皮膚毒性:紅疹、脫屑、潰爛(但同時也是治療有效的指標)[5]・若病患同時擁有BRAF 600E基因變異,則不建議單獨使用EGFR inhibitor藥物,因療效不佳,須加上BRAF inhibitor藥物(如下文的Encorafenib)此外,與 irinotecan (喜樹鹼類藥物)合併使用,可用於治療已接受過含5-fluorouracil、irinotecan 及 oxaliplatin 二線以上之化療失敗,且具有EGFR受體表現型、K-RAS 基因沒有突變的轉移性直腸結腸癌的病患。相同的,醫師必須為病人進行All-RAS 基因突變分析後,附上檢測報告來事前審查,經過核准後才能使用健保給付,每次療程以9週為限,再次申請必須提出客觀證據(如:影像檢查)證實無惡化,才能繼續用,全部療程以給付18週為上限。BRAF抑制劑類藥物BRAF抑制劑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利用抑制劑與腫瘤細胞內的「BRAF蛋白質」結合,使其無法活化下游路徑,造成腫瘤細胞快速生長,藉此減緩腫瘤細胞之生長。此類藥物包含encorafenib(商品名:康奈非尼Braftovi)等,美國FDA於2020年4月通過此藥可與Cetuximab併用於BRAF基因V600E位點有突變、且其他療法成效不彰之轉移性大腸癌患者。然台灣健保尚未開放此藥物之給付。藥物使用注意事項與副作用・Encorafenib則是口服、每天一次,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皮膚炎。HER2單株抗體類藥物HER2單株抗體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利用單株抗體與腫瘤細胞上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結合,避免此受體被過度刺激,腫瘤細胞因而受藥物抑制生長。此類藥物包含trastuzumab(商品名:賀癌平Herceptin)等,健保給付治療乳癌、胃癌,常見於HER2陽性的乳癌患者,此處一樣擷取在胃癌治療方面的資訊來介紹。Trastuzumab的健保給付標準,包含與上篇提到之 capecitabine(商品名:截瘤達Xeloda)、5-fluorouracil、cisplatin(鉑金類藥物)合併使用,適用於未曾接受過化學治療,但腫瘤細胞內偵測到HER2過度表現、轉移性胃(或胃食道接合處)腺癌病人的治療。同樣必須事前審查核准後才能使用,每次療程以24週為限,若病人情況惡化則不應再次申請。藥物使用注意事項與副作用・Trastuzumab(商品名:賀癌平)靜脈注射、每兩週一次・輸注反應包含:皮膚紅癢、噁心嘔吐、發燒冷顫・也有可能出現嗜中性白血球低下、皮膚紅癢、心悸VEGF單株抗體類藥物VEGF單株抗體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利用單株抗體與腫瘤細胞上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結合,避免此受體被過度刺激,腫瘤細胞之血管將受藥物抑制生長。此類藥物包含bevacizumab(商品名:癌思停Avastin),健保給付治療項目含大腸直腸癌、惡性神經膠質瘤、卵巢上皮細胞、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子宮頸癌等,此處擷取大腸直腸癌的治療資訊來介紹。Bevacizumab的健保給付標準,包含與上篇文章提到之 FOLFIRI、 FOLFOX、5-fluorouracil/leucovorin 的化學療法合併使用,作為轉移性大腸或直腸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病人必須事前審查核准後才能使用,每次療程以18週為限,由靜脈注射、每兩週一次;再次申請必須提出客觀證據(如:影像檢查)證實無惡化,才能繼續用,全部以36週為上限。必須注意的副作用包含高血壓、蛋白尿、胃腸穿孔等。藥物使用注意事項與副作用・Bevacizumab(商品名:癌思停)為靜脈注射、每兩週一次・副作用:高血壓、蛋白尿、胃腸穿孔那麼以上是關於消化道癌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各種藥物及混合療法、藥物發揮機能的原理,還有療程與健保給付標準的基礎介紹。希望透過這些統整,可以幫助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們更清楚的用藥知識,得以安心地接受治療。如果在使用藥物治療時,有任何不適或疑問還想多了解,建議諮詢您的主治醫師或專業藥師來為您解答!參考資料:1.國民健康署資料2.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3.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4.NCCN Guidelines Version 1.2022(https://www.nccn.org/)5.U.S. FOOD&DRUG ADMINISTRATION: https://www.fda.gov/drugs/resources-information-approved-drugs/fda-approves-encorafenib-combination-cetuximab-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braf-v600e-mutation6.Petrelli F, Borgonovo K, Barni S. The predictive role of skin rash with cetuximab and panitumumab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trials. Target Oncol 2013;8:173- 181【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承翰藥師】消化道癌症的化療選擇有哪些?標靶治療是什麼?(上)、【李承翰藥師】消化道癌症的化療選擇有哪些?標靶治療是什麼?(下)】
-
2022-08-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心路歷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斷食善終」。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的畢柳鶯醫師分享她與家人在罹患不治之症的母親要求下,如何圓滿地達到到「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一位頌缽師寫出家人不忍母親因為長年巴金森症的折磨而生不如死,受到畢醫師的啟發與幫忙,得以讓母親走完這段艱苦的人生。一位照顧癌症病人的放射腫瘤科醫師,透過「醫學倫理」、「病人自主權利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經驗,累積了一些陪伴不同階段病人走向生命終點,以及處理倫理困境的經驗,嘗試分析「斷食善終」之所以受到台灣社會各階層的關注的原因。【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未知死,焉知生】媽媽說過:「我希望,這輩子做到死,不要病死。」然而事與願違,可憐的媽媽在2015年被診斷出帕金森氏症。失去平衡,常常跌倒,喜歡到處趴趴走的媽媽漸漸的無法自主生活。衣食住行需要仰賴別人的幫忙。到了末期,無法清楚的表達,肢體功能退化至完全的失能,清楚的意識,靈魂被禁錮在肉身當中。潔癖的媽媽,穿尿布不舒服,抱到馬桶上坐,卻尿不出來。餵食食物無法吞嚥,刷完牙說肚子餓。流質的食物用滴管小心的餵食,還是常常嗆到。堅持尊嚴的活著,堅決不插鼻胃管。照顧媽媽的過程,聽聞爸爸摯友的太太因為癌症化療太痛苦,自行絕食七日而亡。2020年8月看到畢柳鶯醫師的網路文章,畢媽媽斷食結束生命。我在日記寫下:對於準備下車的媽媽,我準備好了嗎?媽媽天天告訴我:有個印度王子要他做功課。不斷看見往生的親人,叫我開門讓爸爸進門吃東西。媽媽多次脫肛,鬼門關前徘徊。2021年1月用感恩餐會的名義為媽媽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所有親友齊聚,回顧母親的一生。媽媽有很強的生命力,我和妹妹白天工作,晚上照顧媽媽,免疫系統都出了狀況。為了不拖累我們,媽媽堅決去住安養院。住安養院期間,跟媽媽聊起斷食善終的概念,媽媽很猶豫。疫情大爆發,很長時間無法看到媽媽,我假藉送營養品偷偷溜進去看媽媽,站在門口的我聽到媽媽不停地哭泣,心如刀割。安養院的看護說:阿嬤常常哭。我知道,那是媽媽的靈魂在求救。身為一個頌缽師,透過頌缽分享幸福傳遞愛,我自問:女兒這個一輩子無法辭職的職務,我是否稱職?再讀一次「斷食善終」,我跟媽媽立了生死之約。5月1日留職停薪,接媽媽回家,孩子回來看阿嬤。幫媽媽洗澡的過程,媽媽大哭要回天家。天未亮常常是讓媽媽的哭聲叫醒,幫媽媽頌缽,減輕疼痛穩定情緒。讓媽媽吃少一點,媽媽無法言語,基於本能,會摸摸肚子表示餓,媽媽聰明了,知道我有計畫的減食,會找妹妹要東西吃。五兄妹開家庭會議,大哥說希望安樂死,但是法律跟不上社會的腳步。弟弟知道媽媽受苦很久,希望媽媽早日離苦得樂,尊重姊姊照顧的方式。二哥說:為人子女,餓死媽媽,天理不容。弟弟說:那二哥你來照顧媽媽幾天看看。天邊孝子,一個月只回來看媽媽一次。就這樣,媽媽的斷食善終,走三步退一步。我的心裡很糾結,我是愛媽媽還是愛自己?媽媽同意斷食善終,是真的嗎?還是只是想回家的權宜之計?長輩若知道我為媽媽斷食善終,會不會認為我大逆不道?妹妹是最關鍵的人,她照顧媽媽最久,媽媽是她的精神支柱,明知道斷食善終是讓媽媽離苦得樂最好的方式,但是,她捨不得。進入身心靈世界多年,我總是跟阿彌陀佛說,請幫助我,讓很多善知識及貴人在身邊。宜蘭通靈老師說:媽媽不想拖累我們,她無法自己斷食,若繼續住在安養中心,會拖更久,謝謝我為她做的一切。在我內心交戰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想到畢醫師。6月28日透過臉書聯絡到畢醫師,她在電話裡肯定我是孝順不是殘忍。答應第二天要來看媽媽。當天下午外出參加活動時,妹妹來了電話,來訪居服員說媽媽痰很多、發高燒,很可能是肺炎,最好馬上送醫院。我擔心送醫院就前功盡棄,求救畢醫師。畢醫師立刻趕來家中探視媽媽,判定完全無肺炎跡象。畢醫師帶來真正的斷食善終知識,安撫了妹妹跟我的不安,也讓媽媽的靈魂昇華到真正放下。7月1日畢醫師再一次來看媽媽,強調需完全斷食,只用棉棒給少許的水。妹妹再問媽媽:真的願意斷食善終嗎?彷彿迴光返照般,媽媽清楚的點頭示意。這一刻,我心中沈甸甸的石頭真正的放下了。7月5日上午,媽媽走完了人生路。遵從媽媽的囑咐,八小時不動身體。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聯絡親人,舅舅們及兄弟姊妹一起為媽媽誦經,做最後的陪伴。無悔無憾!用這首我和朋友詩人姵綾合作的歌曲送給媽媽:有些話,像春風微映 你羞澀的水波蓮池有些話,彷彿雲端回應的深情一吻以及溫暖的擁抱或許 我們談論四季輪迴的生與死我們學習循著眾神的方向祝禱以及告解有些話與你說,有些事陪你做而迢迢的道路又深又遠每一站的歇息都是重新出發的開始微笑的淺灣,停泊的舟子已幫你預約,下一個身心安頓的行程祝福媽媽,自由自在的翱翔天地,沒有肉身的束縛。感恩推動斷食善終的畢柳鶯醫師!感謝先生陪媽媽在我們家終老!給努力而勇敢的妹妹以及自己掌聲!
-
2022-08-16 醫療.自體免疫
暑假衰爆!國中生與家人全台玩透透 沒留意一原因引異膚大爆發
在某一年暑假尾聲,一名15歲國中生在家人陪同下走入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羅陽的診間,雖然戶外豔陽高照,這名國中生卻裹著大浴巾,一掀開浴巾,他的四肢與皮膚觸目所及,都有大量脫屑,且紅腫成一片,更慘的是,由於皮膚一碰就痛,加上有畏寒症狀,這名國中生不得不隨時裹著浴巾保暖,並隔絕外來刺激。這名國中生是異位性皮膚炎病友,過去都控制良好,但在暑假尾聲卻出現異膚大爆發。羅陽問診才得知,原來這名國中生在暑假與家人全台玩透透,遊玩過程中,一家人住進景點當地的旅館、飯店,可能有過敏原窩藏於住房、寢具,導致異膚嚴重發作,後來用藥控制,歷經大約一年時間,好不容易才讓異膚症狀紓緩,他在大熱天裹大浴巾就醫的場景,令羅陽留下深刻印象。生物製劑健保給付擴增 12-18歲、中度成年病友受益羅陽表示,在暑假尾聲、學校開學這段時間,不少國、高中異膚兒因學校大掃除接觸過敏原,或因活動力強、天熱爆汗又沒擦乾等因素而誘發異膚發作。過去,這群國、高中異膚兒若家庭經濟能力有限,無力負擔自費生物製劑,便只能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等藥物,並搭配照光治療。目前,6歲以上異膚族群,都可使用生物製劑,今(2022)年8月起,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條件擴增至12到18歲青少年、青少女,成年病友若要使用生物製劑,健保申請資格也由重度放寬至中重度,需搭配照光治療,這些新给付規定讓異膚青少年、青少女族群與部分成年病友更有機會藉由生物製劑控制病情、提升生活品質。選擇適合用藥 孩子課業表現、人際關係較不受干擾「新的健保給付規定,對這些孩子、成年病友的幫助,真的很大!」羅陽解釋,以青少年、青少女異膚族群為例,有些孩子使用抗組織胺後,容易嗜睡、精神不濟,類固醇則可能影響外觀,而部分免疫抑制劑會引發肚子絞痛、腹瀉等副作用,這些用藥困擾常影響他們的課業學習與人際關係,加上像免疫抑制劑須抽血監控血球指數,更讓許多孩子退避三舍,相較之下,生物製劑較少產生這些副作用,不需抽血監控,青少年、青少女對治療的接受度大為提高,在課業學習、人際關係經營上,也較不受干擾。羅陽建議,除了用藥、照光治療,異膚兒也要勤擦保濕乳液,才能幫助肌膚維持濕潤,減少乾癢刺激。此外,居家環境中的寢具、冷氣濾網、地毯與窗簾等,也要定期清理,避免過敏原作亂,異膚症狀才不會伺機而起。
-
2022-08-16 醫聲.領袖開講
專訪衛福部長薛瑞元:醫法雙修 將調部分負擔 還要推這兩項政策
前言:防疫、健保2難題 考驗衛福部長薛瑞元挾著防疫指揮官盛名,連續兩年半來占據新聞版面,陳時中可說是歷年來知名度最高的衛福部長,「阿中部長」、「鐵人指揮官」滿意度一度超過九成,但到下半場,已是毀譽參半,參選台北市長,丟給後繼者薛瑞元「防疫」、「健保」兩大爛攤子。BA.5變異株已入侵社區,未來幾周恐掀起另一波疫情高峰,將成為薛瑞元上任首要挑戰。薛瑞元雖不是防疫指揮官,但身為部長,仍須承擔實際責任,談到疫情時,他戒慎惶恐,「不敢樂觀、積極面對」,但沒有實際指揮調度之權,英雄無用武之地。至於健保,是薛瑞元須承接的另一個爛攤。儘管醫界、醫院早做好準備,部分負擔新制可準時上路,但疑似為了選舉,不想被扣分,陳時中最後決定延後實施時程,將燙手山芋留給下一任。熟悉健保財務困境的薛瑞元接受專訪時,允諾一定會在年底實施新制,不過,當了這次黑臉,不久後還需面對調漲費率的難題,到了明年,健保法定安全準備金一定低於一個月,勢必再面對調整健保費率的議題,屆時薛瑞元可能會成為首位「任內雙漲」的衛福部長。陳時中擅長「口號式」防疫,面對媒體時,總能想出絕讚吸睛的標題,如「射出三支箭」、「即將看到曙光」,博得關注及網路聲量。相較於陳時中掩不住的政治企圖心,七月十八日扶正就職的薛瑞元,顯得穩重儒雅,說起話來,邏輯精準有序,對於前任者留下的兩大考驗,相信專精醫學、法律等兩大專業領域的他,應能想出良方,逐一解決。本文重點一、部分負擔年底前上路 再調費率需要節奏感 二、傳染病防治法缺乏彈性 薛瑞元著手修法 三、砸重金未改善「生少死多」 推兒童醫療網四、周產期致死、早產、感染 列新生兒三死因部分負擔年底前上路 再調費率需要節奏感「健保部分負擔調整,今年一定上路。」健保財務是歷任衛福部長重中之重,年底安全準備金不足法定標準,原本公告5月15日上路的部分負擔新制又因疫情延後,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部分負擔新制年底前一定會實施,但若同時調整費率,「民眾可能會受不了。」計畫先展開健保法修法,納入慢性病防治及全責護理,並重新精算費率。薛瑞元自7月18日上任,在即將屆滿1個月之際接受本報專訪,暢談上任後重大政策方向及挑戰,除了健保,全民抗疫兩年多,希望傳染病防治法有更多彈性因應防疫,所以也將展開傳染病防治法修法作業;國內面臨少子女化,新生兒死亡率又偏高,搶救下一代,計畫建置兒童醫療網及兒童守護天使制度,期盼年底前可順利實施。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暫緩後,衛福部一直強調沒有實施時間表,薛瑞元首度證實年底前一定上路。對於是否還會調漲健保費率,薛瑞元表示,新冠疫情侵襲全球兩年多,改變經濟情勢,近日美國通貨膨漲等議題都可能影響台灣,必須一併考慮,「如果調整部分負擔後,再同時調整費率,民眾會受不了」。另外,薛瑞元也指出,目前健保費率已達5.17%,距離健保法規定的行政調整上限6%,只差0.83%,「早晚會面對調不動費率的問題」,往後勢必要修法,但修法不可能只修費率,必須整體考量。目前福部已組成健保修法小組,計畫將打開費率天花版,但同時將全責護理納入看護給付,並加上慢性病預防兩大方向。住院陪病是許多家庭的難題,請看護更是沈重的經濟負擔,薛瑞元表示,目前研擬醫療體系內的護佐納入全責護理,成為護理師的助手,由健保給付。雖然有人認為,護佐不屬於醫療行為,不該由健保給付,但薛瑞元認為,若是護理照顧的一部分,健保無可迴避,當不同意見爭議不下時,可透過修法解決。疾病預防依法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但薛瑞元說,從疾病管理概念,避免病情嚴重可降低醫療支出,例如國健署及健保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期盼推廣至所有慢性疾病。薛瑞元回想,他擔任屏東縣衛生局長時,就希望健保整合預防與治療,他還特定北上向當時的衛福部次長林奏延陳情,現在期盼透過修法確定權責,幫助更多患者。若今年調整部分負擔,明年是否就不會調整費率?薛瑞元沒有把話說死,僅說「各種可能都有。」但如果明年不調費率,待總統大選後再調,屆時調整幅度恐不小。他表示,這要看健保署如何精算,並和社會充分溝通,找到節奏感,此為下階段須處理的事情。健保接下來的三個步驟,先是部分負擔上路,再來是研議健保費率調整及「健保法」修法。薛瑞元說,健保法修法為是為了進行收入面、支出面改革,是延續的過程,在既有的道路、架構進行調整,而不是更新、重來的改革。他強調,這並非三代健保,或可稱為「二代健保精進版」,笑說「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再創出新一代健保。」傳染病防治法缺乏彈性 薛瑞元著手修法全國新冠疫情延燒兩年多,衛福部長薛瑞元長期在指揮中心協助防疫,看到目前「傳染病防治法」有所不足,為銜接明年6月30日到期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已成立修法工作小組並展開修法作業,兩大重要修法方向是讓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和隔離檢疫更有彈性。薛瑞元說,依現行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全國共22家應變醫院,可將傳染性疾病患者集中收治於專責病房,但面對Omicron疫情,發現病患遍布各地,且疫情初期重症患者多,不可能集中收治於少數醫院,加上新冠病毒與SARS不同,沒有發燒的明顯定義症狀,也完全在有傳染力之前集中收治。薛瑞元表示,即便要集中收治確診病人,還必須清空應變醫院病房,但部分應變醫院同時也是急救責任醫院,清空病房會排擠其他疾病患者的就醫需求,「這樣是行不通的」。所幸新冠疫情初期於Alpha變異株流行時,由各醫院分散收治確診病人,度過疫情衝擊,修法方向為集中與分散收治並存,因應疫情變化,可彈性處理。其次是修法調整傳染病確診病人的隔離檢疫方法及流程,薛瑞元說,如傳染病的通報時間、確診病人的隔離措施、隔離通知書發放等,將一併檢視,如Omicron疫情時,一天增加數萬例確診病人,衛生單位於行政上來不及處理,將檢討法規,「不要訂的太死」,目前疾管署已著手清點相關問題清單。民眾到底何時可以拿掉口罩?薛瑞元對此笑而不答,但他強調,「對疫情的態度是樂觀的。」目前Omicron仍不斷出現變異株,雖然可能還會有1波疫情,但國內疫情趨勢應接近香港、南韓、新加坡,目前防疫由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擔任指揮中心指揮官,相信「一切都在控制中。」砸重金未改善「生少死多」 推兒童醫療網少子女化又加上新生兒死亡率高,台灣面臨「生得少又死得多」困境,行政院去年底核定「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時,行政院長蘇貞昌曾對於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達千分之4.5的數據,表示「實在慚愧,不該如此」。婦產科醫師出身的衛福部長薛瑞元接受專訪時,不斷強調「我希望把兒童醫療網絡快點做好,且愈快上路愈好」、因為每個孩子都不能少。台灣新生兒千分之4.5的死亡率,高於鄰近國家日本的千分之2.5、韓國的千分之3.2。薛瑞元表示,台灣已經砸重金防治新生兒死亡,卻未見效果,死亡率仍舊偏高。分析一歲以下新生兒死亡原因,第二名與第三名都與早產有關,早產死亡的孩子,通常位處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地區,猜測是偏鄉地區的醫師,大多是照顧到沒辦法照顧才轉至大醫院,最後造成憾事。薛瑞元說,這項發現也凸顯台灣的兒童醫療照顧網,於醫療體系中出現嚴重的問題。少子化讓兒科市場變小,醫師不願投入兒科領域,願意投入的醫師,因為照顧的孩子人數變少,鮮少有處理重症經驗,環環相扣,讓台灣出現偏鄉沒兒科醫師,部分地區醫院雖然有兒科醫師,但也只剩1、2位,大多只會處理急症,不會處理重症,更遑論照顧早產兒。薛瑞元說,如果上一代的兒科、婦產科「老師傅」全部屆齡退休,台灣兒科重症將面臨空前危機。「如果再不投注資源培訓兒科重症醫師,未來想治療重症孩童可能只能往國外送」。他強調,這件事非常有可能發生。現階段除了加碼兒科醫師於健保的點數外,重點將擺在發展照顧兒童重難罕症的「核心醫院」,讓重症孩童能集中收治,增加有意投入兒科重症醫師的訓練。薛瑞元說,任內希望「加速」推動的還有幼兒專責醫師制度,也就是「守護天使計畫」,孩子1出生就有一位專責兒科醫師負責追蹤疫苗施打、健康狀況等,追蹤的孩子一周內家長沒有回音需強制通報,一旦失聯則由社政或警政系統追蹤,這項制度希望今年年底前就能將資訊系統建置完成,並從原本部分地區的試辦計畫落實到全國。周產期致死、早產、感染 列新生兒三死因台灣2021年新生兒跌破16萬,再創新低,除了少子化帶來國安危機,新生兒死亡率高問題也迫在眉睫。國內兒科醫師認為,在現行健保制度下,應給予新生兒足夠醫療保障,確保每個行政區都要有兒童責任急救醫院;此外孕婦及家屬在孕期也要提高警覺,若出現胎動減少或陣痛疑似胎盤早剝,應儘速送急診,否則恐造成新生兒嚴重腦部傷害,甚至喪命。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全世界早產率約8%至10%,但民國85年左右,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約千分之3.5,為提高國內醫護人員新生兒醫療照護能力,早產兒基金會特地送我國醫護赴日本著名早產兒照護的母子醫院進修,返國後擔任種子教師,新生兒死亡率也降低至千分之2.4,近年國內研究顯示,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到千分之2.5。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名譽理事、馬偕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表示,新生兒三大致死原因,包括周產期致死、早產及感染問題。以高危險妊娠孕婦生產來說,雖不是全部的新生兒都必須急救,但可能有4成的新生兒會出現非預期急救,若生產當下沒有熟悉新生兒急救的醫護在場,可能造成孩子不必要的疾病,甚至死亡。近期一名第一胎剖腹產、第二胎選擇陰道產的孕婦,在診所生產時發生子宮破裂,因診所醫師無法處理,也未事先告知家屬,導致孩子卡在陰道,緊急送醫學中心急診時,因新生兒窒息腦傷嚴重,家屬忍痛放棄,更衍生醫療糾紛。許瓊心說,這樣的狀況在國外根本不可能發生,我國這類的狀況是「可以避免」,應讓產婦安全地懷孕、安全地生產,有緊急狀況時,也要有新生兒科醫師及時處理,才能降低新生兒死亡率。許瓊心表示,近年衛福部有意做政策性調整,推動周產期轉診計畫,鼓勵診所將高危險妊娠孕婦轉往醫學中心生產,但此做法仍須更接地氣,且持續多年建立制度。此外孕婦及家屬本身也要提高警覺,近期一名孕婦前一晚突然肚子悶痛,因為已經32加5周,有早產可能,但為了等原本看診醫師上班,仍多等了1晚,隔天一早到醫院發現胎兒心跳僅剩60,緊急剖腹30分鐘後取出胎兒,仍然救不回。李宏昌指出,照顧新生兒不簡單,且早產兒可能有心臟、眼睛、肺部、腎臟等問題,都需要小兒次專科醫師處理,但因病人不多,醫院為了符合評鑑資格,有保障特殊專科醫師名額,但對醫院仍屬於「燒錢」單位,以現行來說,國家對兒科醫護是「虧待」,希望薛部長上任後,能建立每個行政區至少一家兒童責任急救醫院,讓每個孩子獲得最快速及最好的照顧。
-
2022-08-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2902 死亡+16 創97天來最低! 首例BA.4同住家人定序未出爐
本土+2萬2902 死亡+16 創97天來最低【2020-08-16/聯合報記者楊雅棠、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萬2902例本土個案、 270例境外移入個案,確診另確診個案新增死亡16例,是5月11日以來、相隔97天最低紀錄。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周疫情看來仍為持平。另外中重症個案新增40例,中症27例、重症13例,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2402例,死亡8620例。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570例男性、1萬2322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515例),台中市(2,711例),台北市(2,668例),桃園市(2,218例),高雄市(1,971例),台南市(1,659例),彰化縣(1,132例),苗栗縣(765例),屏東縣(592例),新竹縣(581例),宜蘭縣(571例),雲林縣(564例),新竹市(556例),嘉義縣(449例),花蓮縣(442例),南投縣(388例),基隆市(335例),嘉義市(292例),台東縣(223例),澎湖縣(142例),金門縣(116例),連江縣(12例)。今日新增1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11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6月27日至8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0日至8月13日。首例BA.4同住家人定序未出爐 長照陽性率降指揮中心昨公布首例BA.4本土個案,個案的三名同住家人也快篩陽性,正在採檢定序。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定序結果尚未出爐。另自今年1月1日至8月14日,住宿式長照機構住民累計4萬7950人確診,機構內就地隔離安置集中照護者篩檢陽性率則降到0.7%、工作人員為0.6%。針對感染科權威、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預估BA.5高峰比BA.2高峰更高。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波疫情5、6月最高峰為9萬例,BA.5高推估則為單日5至6萬例。其他國家第二波疫情都約是前一波的一半或更少,只有日本疫情比前一次更嚴重,各國疫情狀況都略有不同。而台灣距離上波疫情不到三個月,因此推測有一定的保護力。根據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年1月1日至8月14日,通報機構數達1617家,確診住民人數為4萬7950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3324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羅一鈞表示,機構確診和全國疫情一樣同屬於低點,至於送醫後死亡仍維持2.66%左右。目前定期篩檢都持續進行中, 住民一周兩次、工作人員一周一次,目前陽性率都在往下降。另針對疫苗接種狀況,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六個月至四歲幼兒莫德納疫苗接種共累計13萬3481劑,涵蓋率17.1%整。
-
2022-08-16 養生.健康瘦身
連喝水都會胖?問題可能出在基礎代謝率!營養師:學會計算3種數值,實踐消耗熱量3招
疫情讓許多人變得更「宅」,結果好像換來了一身易胖體質,好像連喝水都會胖,怎麼會這樣?問題可能出在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基礎代謝率下降會讓身體變得「節能」,不需要那麼多熱量也能活,要是又加上關在家裡、沒有額外做運動,即便吃的東西內容、份量都沒變,攝取的熱量還是很容易「供過於求」,當然會變胖。既然基礎代謝是關鍵,就要先認識它,才知道該怎麼維持和提升。營養師王為國表示,可以把人體想成一台手機,開機後就算整天只是放著,還是有最基本的功能要耗電,這個耗電量就是「基礎代謝率」,用於維持心跳、呼吸、體溫、腸胃傳導、神經傳導、把大分子的營養分解成可利用的小分子等。王為國表示,必須要有實驗室設備和環境,才能算出一個人真正的基礎代謝率,但也可以利用體重估算,提供複雜版和簡單版,怕麻煩的人可採簡單版,每公斤體重乘以1大卡(男性)或0.9大卡(女性),再乘以24小時,算出來的數字就是僅僅維持活著,一天大約需要多少熱量。.基礎代謝率BMR計算複雜版:男性=(13.7×體重)+(5.0×身高)-(6.8×年齡)+66女性=(9.6×體重)+(1.8×身高)-(4.7×年齡)+655簡單版:男性:1.0大卡x體重x24小時女性:0.9大卡x體重x24小時不過,即使宅在家裡,一般來說也不會躺24小時不動,還是會有坐起、走動、弄東西吃、上廁所等基本活動,這些都不用算嗎?王為國說,把基礎代謝率乘以1.06,就會得到「休息時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 RMR)」,會比基礎代謝率更符合一般健康人實際的基礎熱量需求。BMR乘上不同活動量係數,則會得到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每日所需總熱量(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DEE),飲食控制加上運動,讓總熱量低於TDEE,就能得到減肥所需要的「熱量赤字」。.RMR(休息時代謝率):基礎代謝率x1.06.TDEE(每日所需總熱量計算):基礎代謝率x活動量係數輕度活動者=1.1×基礎代謝率中度活動者=1.3×基礎代謝率重度活動者=1.5×基礎代謝率既然熱量赤字就能減肥,那只要想辦法吃超少就好了?答案是不行。王為國表示,身體傾向「生存」,如果長期攝取低熱量,熱量不夠的身體就會想辦法「節能」,先減少與生存無關的熱量消耗,以達成下修BMR的目的。最常見的反應就是女生會停經、男生性欲下降,因為對身體來說,生育功能並非生存之必須。「為了避免身體一直趨向節能,必須要做一些事情去告訴身體『我需要能量』。」王為國表示,BMR大約占每天所需熱量七成,身體活動和運動約佔二成,最後一成是食物產熱效應,就是把食物變成養分所需要消耗的熱量,可以從這三個方向去思考,怎麼告訴身體「我需要能量」。消耗熱量3招第一招、運動並且增加肌肉量:運動是最直接告訴身體需要能量的做法,但運動不能一直維持相同強度,必須要追求「向上適應」,循序漸進提高運動的強度、頻率、時間,身體才會去增加能量消耗。王為國指出,透過有系統的訓練增加肌肉量,可提高從事同樣活動所消耗的熱量。同樣掃地十分鐘,肌肉量高的人消耗的熱量,就是會比肌肉量低的人更多。肌肉量較高或勞動量較大、有適度曬太陽維持體內維生素D濃度的人,體內的「鳶尾素」濃度也會比較高。鳶尾素可提高「白色脂肪」轉為「棕色脂肪」的比例,提高棕色脂肪也是促進熱量消耗、提升BMR的好方法。第二招、喝足夠的水:研究發現,餐前半小時喝500毫升的水,那一小時的代謝率就增加30%,研究人員推測,可能原因是此舉可適度刺激交感神經,進而提升身體的熱量消耗。要注意的是,如果生活緊張或攝取很多咖啡因,讓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可能會在該進食的時候不餓,過了一段時間忽然超餓,導致暴飲暴食。第三招、注意攝取有益於維繫代謝率的營養素:王為國表示,蛋白質食物產熱效應高,攝取100大卡蛋白質,需要花20大卡去消化,但同樣熱量的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可能只需要花10大卡不到,因此建議每天飲食總熱量,大約要有15到20%來自蛋白質。「研究已經證實,年齡並不是導致代謝率顯著下降的主要因素,生活型態才是。」王為國表示,一般人說年過卅就變成超易胖體質,其實是因為這個年紀成家立業正忙碌,活動量大減導致,不是年紀的錯。不如趕快動起來,享受食物、感知食物,擁抱飽和餓的感覺,好好給予身體它所需要的。想要知道自己的基礎代謝率嗎?趕快來元氣網測一下吧!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lorie
-
2022-08-16 醫療.精神.身心
疫情減少參與休閒活動恐憂鬱 專家授2招加速恢復
新冠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從事休閒活動轉向閱讀或戶外活動,不過體能或運動方面卻減少,專家提醒,遇到重大事件時,如工作挫折、考試、情感或發生災難、意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會影響我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減少紓壓管道,建議可以透過「找伴」或「重新建立」2方式維持休閒活動參與,也是一種促進心理健康的保護力。2022年1月發布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研究,由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學者於2021年2月進行,研究對象共503名,平均年齡46.6歲。並以問卷方式評估,要求列出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及此項活動的頻率,同時詢問疫情後活動參與度的變化及目前參與狀況與理想的活動量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最受歡迎的是「以在家為主的非網路活動」、「以螢幕為主的數位/網路活動」、「體能或戶外活動」。此外,閱讀、電腦或電玩遊戲等家題活動普遍增加,大多數體能和戶外活動則呈現減少情況;心理健康上,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呈現重度憂鬱症狀,與疫情前比較,無論是參與度或理想參與度都有差距,與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如果增加、抱持該活動參與度,其憂鬱症狀則不會惡化。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疫情期間民眾休閒活動改為閱讀或戶外活動,像是登山、露營比例大幅提升,但整體身體活動量卻下降,可能會影響自身情緒,因為運動時會產生腦內啡、多巴胺等物質,讓心情產生愉悅的感覺;同時運動需要專注,能暫時拋開負向情緒;也因改變生活型態,而減少負向思考的時間。徐錦興說,休閒活動是指扣掉工作、生理所需的時間,可以自己掌握、從事喜愛的活動,如身體活動、閱讀或網路相關等,建議可安排「有目的」的休閒活動,除了獲得滿足、也能自我強化,進而累積經驗自我肯定。青少年階段的休閒活動更具正向意義,家長有義務引導孩子規劃休閒活動的設計。他提醒,許多人喜好以螢幕為主的數位/網路活動,但需要學習控制使用時間,避免時間過長,造成網路成癮。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從事休閒活動可以緩解壓力、降低憂鬱和焦慮,提升幸福感,但面臨如考試、工作挫折、情感或發生災難、意外、新冠疫情等重大壓力事件,可能會影響我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減少紓壓管道。「平常心,心常平」讓心保持在平靜的狀態,能以不變應萬變。面臨不確定的未知與變化,越需保持休閒活動的參與,是一種促進心理健康的保護力,戴怡君建議,要重拾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找伴」:找能激勵自己或自己有相同興趣的人,請對方分享經驗,聊聊感受,或是約定一起做;二、「Reset縮小或換目標」:重新建立維持休閒的活動習慣,例如失去寫日記的動機,可改用幾句話或圖像紀錄,董氏基金會研製「憂鬱檢測APP」,亦可應用做心情紀錄。
-
2022-08-16 焦點.食安拉警報
中國大陸輸台「北蟲草」農藥殘留又超標 猴頭菇維持100%抽驗
食藥署今公布最新一周的邊境食品不合格名單,中國大陸出口的「北蟲草(CORDYCEPS MILITARIS)」檢出農藥殘留不合格,半年來已累計第4批;越南出口的「鮮榴槤(FRESH DURIANS)」也同樣檢出農藥超標,總重量16,262.4公斤。食藥署表示,所有不合格食品皆依規定全數退運、銷毀。本次中國大陸出口的不合格「北蟲草(CORDYCEPS MILITARIS)」係由「廣漢貿易有限公司」進口,在邊境查驗中被檢出殘留農藥撲滅寧0.75 ppm,超出法規定量極限的0.05 ppm,總量690公斤的產品全數退運、銷毀。食藥署北區管理局科長陳慶裕表示,進口商廣漢貿易有限公司雖是半年來第一次的違規紀錄,但中國出口的北蟲草在台灣已有多次不合格,6個月以來累計有4批不符規定,早在8月1日時就依照法規進行整體調控,凡中國大陸出口來台的北蟲草,不論進口商皆調高抽驗比率到20%至50%。同樣因不合格率過高被調高抽驗比率的還有越南出口的「鮮榴槤(FRESH DURIANS)」,本次進口商為「日筑股份有限公司」,檢出殘留農藥撲滅寧0.02 ppm,超出法規定量極限的0.01 ppm,總重量16,262.4 公斤。陳慶裕說明,該進口業者也是初犯,但整體越南出口的榴槤在半年內已達到4批,因此從8月15日開始,針對所有越南進口的榴槤都實施調控管制,提高抽驗比率為20%至50%。至於先前不合格率達到19%的中國「猴頭菇」,目前最新狀況,陳慶裕表示,8月1日時,因配合經濟部措施,已將許多食品品項稅號單獨拉出,猴頭菇、北蟲草都已有獨立的進口稅號。食藥署表示,自8月1日至8月15日的進口申報日為止,中國大陸共報驗過1批「乾猴頭菇」,總重量5,040公斤,查驗符合規定,目前無任何進口商達到5次合格紀錄,以及合格總量為不合格量3倍的放寬標準,目前所有進口台灣的乾猴頭菇仍為100%抽驗。
-
2022-08-16 養生.聰明飲食
被汙名化的硝酸鹽其實有益健康 專家教你該如何安全攝取
食品裡的硝酸鹽與亞硝酸鹽往往是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像香腸普遍加了亞硝酸鈉就一直被大家詬病,也因此市面出了很多宣稱不加亞硝酸鹽的,殊不知這樣反而造成其他的食安風險,參考前文香腸可以不加亞硝酸鹽嗎?答案:要真正專家才可以,再談香腸一定要加亞硝酸鹽嗎? 英國研究說他們不用加;而蔬菜界也有很多說法是攻擊水耕蔬菜可能硝酸鹽含量過高,於是市場也陸續出現以低硝酸鹽含量為賣點的的蔬菜。其實對於硝酸鹽與亞硝酸鹽的這種成見,在國外近十年來已經大大的扭轉,只是台灣還在被某些恐懼式行銷所盤據。幸好幾天前,陽明交大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發表最新一份研究: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致癌?食安所最新膳食風險評估調查發現利大於弊,研究針對台灣國人膳食調查發現,國人吃下最多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的食物貢獻來源根本不是加工肉品,反而是蔬菜與米飯。同時這份研究評估效益與風險,發現硝酸鹽與亞硝酸鹽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益,遠大於所造成的健康風險。韋恩希望可以從這裡開始把硝酸鹽與亞硝酸鹽導正為正確觀念,硝酸鹽與亞硝酸鹽利大於弊,尤其是年長者、擔心血壓高者,或是男性們也許不用再去尋找藍色小藥丸了,這樣不是更好嗎?韋恩摘要:1.人體自己會製造亞硝酸鹽2.人體需要亞硝酸鹽3.新的觀念是把硝酸鹽當成營養成分,可以抗疲勞丶放鬆血管丶有利心血管疾病預防4.國外現在流行吃甜菜根補充硝酸鹽5.硝酸鹽、亞硝酸鹽是男性好棒棒的救星 (諾貝爾獎得主的穆拉德博士,我們贊頌您!)什麼是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硝酸鹽及亞硝酸鹽或民間叫的硝石,長久被添加入香腸臘肉作為保色防腐之用,但是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2A級可能致癌物,指出在特定條件下對人類很可能致癌(Group 2A),其原因為當硝酸鹽與亞硝酸鹽伴隨含二級胺類食物(如肉、魚類)進入到人體內,可能生成亞硝胺,致使增加人類致癌的可能性。而普遍有加亞硝酸鹽的火腿及熱狗等加工肉品更被列為最高的1級致癌物,確定是導致大腸癌等癌症的致癌物。而硝酸鹽也是天然地普遍出現在植物、蔬菜體內的成分,因為氮是植物必須的營養之一,而氮是以硝酸鹽型態在植物體內運輸或儲存,但是之前許多人攻擊慣行農法或植物工廠蔬菜說,硝酸鹽在吃進肚裡後,會降低紅血球的吸氧力,造成精神不振,而暗示攝取過多硝酸鹽也有致癌的問題。攝取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被陽明交大平反不構成致癌陽明交大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調查發現,台灣民眾硝酸鹽飲食來源主要源自十字花科小葉菜類與高麗菜類,白米飯則為亞硝酸鹽的主要來源,都遠大於加工肉品。而再經毒理動力學模擬人體吸收、分佈與代謝,發現國人於各年齡層每日飲食所攝取的硝酸鹽、亞硝酸鹽健康風險幾乎可達忽略程度,破除了國人對硝酸鹽、亞硝酸鹽部分迷思。所有的食品風險都與量有關,過量都可能有毒性,適量時都是利大於弊,所以談硝酸鹽亞硝酸鹽,不談劑量都是一種惡劣的恐嚇行為,只是之前沒有調查資料足以佐證,這次陽明交大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研究成果告訴大家,目前攝取量很安全。而在這安全攝取量之下,其實硝酸鹽、亞硝酸鹽對人體不但無害,還可以發揮它們的益處與機能性。口水是人體硝酸鹽的主要來源?! 不怕毒死自己?其實許多人不知道,即使你再小心,絕口不吃加工肉品、濾掉飲用水的中的所有硝酸鹽,避開高硝酸鹽綠色蔬菜,其實你還是會從口水裡攝取到大量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根據2012年的研究,口水才是人體硝酸鹽與亞硝酸鹽的最主要來源!人的口腔每天會分泌30至1,000毫克的硝酸鹽與5.2至8.6毫克的亞硝酸鹽至口水中,然後隨著食物吞下肚。這比國際間訂定的每日攝入安全容許量(ADI)硝酸鹽(3.7mg/kg/day, 以一個60公斤的人計約23毫克)及亞硝酸鹽(0.07 mg/kg/day,以一個60公斤的人計約4.2毫克) 還高得多。而還不到最新國際研究發現可以同時保護公眾健康、又能實現心血管效益的硝酸鹽新ADI 17.2mg/kg/day(以一個60公斤的人計約1032毫克)。所以人體自己會分泌硝酸鹽(還是經過濃縮的),難道是要毒死自己嗎? 當然不可能! 大自然當然不會這樣演化,而是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有它的生理機能性,人對其有需要。硝酸鹽與亞硝酸鹽的營養機能其實韋恩早在幾年前就注意到,國外將硝酸鹽已經當成機能食品看待,並分享這個觀念給大家。像國外一些運動員特別會攝取甜菜萃取物,並特別強調高硝酸鹽含量,作為恢復疲勞、增強體力用。而營養學家推崇的DASH飲食法,特別適合控制血壓的人食用,其內容也是大量深綠色蔬菜如菠菜、忝菜、芹菜或韭菜等等,這些蔬菜也正是高硝酸鹽蔬菜。近來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證實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對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助益。硝酸鹽與亞硝酸的機能性與近年來才解明的一氧化氮(NO)息息相關,對正是因此得到諾貝爾獎的穆拉德博士發現的一氧化氮機轉,可以放鬆血管內壁,因此可以抗疲勞丶放鬆血管丶有利心血管疾病預防,而一氧化氮放鬆血管也是藍色小藥丸的基本原理,所以穆拉德博士說一氧化氮是男性救星不是叫假的,而同樣可以產生一氧化氮的硝酸鹽,為何大家把它當仇人?人體生理天然有個硝酸鹽循環硝酸鹽與亞硝酸其實在人體內形成一個循環,⚫循環的入口是從食物攝取或是唾腺分泌而來⚫硝酸鹽大約有10%會在舌下被益生菌還原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吞下後經過胃酸的協助在胃部形成一氧化氮⚫剩下的硝酸鹽會在小腸完全吸收,大約60%~70%被腎臟排除,而部分被送回唾腺濃縮起來循環再利用⚫一氧化氮送到身體各處的內皮組織作為調控血管舒張之用,同時也具抗氧化作用。⚫部分一氧化氮也可以來自於攝取的精胺酸代謝與分解,所以精胺酸現在是男性保健產品大熱門。⚫部分一氧化氮也貢獻自大腸益生菌的分泌,所以現在也有一些男性益生菌的研究。聰明攝取硝酸鹽與亞硝酸鹽之道有關硝酸鹽與亞硝酸鹽的迷思是硝酸鹽與亞硝酸鹽與魚、肉等蛋白質相遇時,就會形成亞硝胺,促成癌症,於是乎有香腸不能配發酵乳、或是芹菜、蘿蔔不宜與干貝、魚肉同煮之說,甚至農業單位之前還大推那些水果可以抵銷香腸的亞硝酸鹽的宣傳法,其實這些都犯了將體外化學變化套用在人體的毛病,因為:1.雖然同是胺類,但是只有二級胺才具有活性反應力,而一般蛋白質裡沒有二級胺,只有腐敗的魚、肉才有二級胺的存在,正常我們不會吃這種肉的對吧。2.硝酸鹽與亞硝酸要在偏中性的環境才有機會生成亞硝胺,但是一遇到胃酸的低pH值環境就不會形成這個反應。3.食物內如果具有抗氧化性成分,如維生素C,也會阻斷這個反應。4.正常人硝酸鹽與亞硝酸鹽就會在小腸吸收完畢,不會有機會進大腸,所以更不會有一般被恐嚇的硝酸鹽與亞硝酸鹽被壞菌發酵成為亞硝胺的機會。所以綜合以上,想在人體內讓硝酸鹽與亞硝酸鹽產生亞硝胺,那需要很多特例同時存在,比如說吃大量制酸劑讓胃酸不足、配上攝食大量硝酸鹽與亞硝酸鹽造成小腸吸收不及等等,機率是很低很低的。只是從食物攝取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攝取的來源還是有差異,還是以天然的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比以食品添加物的硝酸鹽與亞硝酸鹽好的。因為天然的硝酸鹽與亞硝酸鹽來自植物性蔬菜中,同時搭配了大量抗氧化物如維生素C、多酚、或是膳食纖維,有助於天然的硝酸鹽與亞硝酸鹽機能性發揮,也利於天然的硝酸鹽與亞硝酸鹽轉化為亞硝胺。而添加了硝酸鹽與亞硝酸鹽的香腸、臘肉等等,紅肉其實本身就是2A級的致癌物,高溫燒烤下更容易產生PAH等致癌化合物,所以本來就需要多加控制,也許不是硝酸鹽與亞硝酸鹽的問題。想要健康烤肉,可以參考前文韋恩流聰明烤肉四部曲,教您大大降低致癌物。硝酸鹽含量高的蔬菜深綠色蔬菜與根莖類蔬菜含有豐富硝酸鹽,十字花科的蔬菜含量也很豐富,大家不妨多攝取。所以芹菜降血壓的說法,其實相當有道理。而運動員愛補充甜菜根也是很正確的。而韭菜含有的硝酸鹽也很豐富,難怪會被叫做天然威爾鋼。⚫甜菜根 含3590 ppm⚫青花菜 含1140ppm⚫芹菜 含4269ppm⚫忝菜 含2360ppm⚫羽衣甘藍 含1319ppm⚫巴西利 含2441ppm⚫菠菜 含7410ppm⚫韭菜 含2949ppmPS . 硝酸鹽含量以文獻上可以找到最高的數值表示,事實上硝酸鹽含量跟種植環境、施肥量、光照等條件影響很大結論所以用硝酸鹽、亞硝酸鹽問題作為恐嚇題材是被濫用的行銷話術,謝謝陽明交大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的平反,大家可以享受硝酸鹽、亞硝酸鹽的益處,避免他們可能帶來的風險,輕鬆攝取含有硝酸鹽、亞硝酸鹽的新鮮蔬菜。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8-16 養生.聰明飲食
黑米和紫米何者更營養?營養師1張圖解答兩者差異和優缺點
近年來,因健康養生意識抬頭,常有人會問到:「黑米、紫米是不是一樣?而紫米、黑米兩者顏色相近,你會分嗎?而一碗紫米跟一碗黑米,要吃哪一種?誰的熱量高?誰比較營養呢?營養師程涵宇直言,黑米、紫米的熱量、鐵質含量其實差異不大。黑米沒有糯性 加白米煮補充膳食纖維程涵宇分析,黑米沒有糯性,吃起來就跟一般的白米差異不大,平常吃就跟白米一起煮,推薦煮法黑米:白米=1:3,挑嘴新手可以先試試1:5。其能補膳食纖維,幫助排便順暢;也能補鎂,護心;備孕補鋅;幫助蛋白質多合成防止血糖波動大,且能顧眼睛、抗氧化,補多一點花青素。程涵宇補充,其非常適合排便不順族、三高族、備孕中、3C族、補血補氣者。不過,根據南投醫院資料顯示,黑米的米糠層含較多的磷,對於慢性腎衰竭患因腎臟無法正常代謝磷跟鉀離子,若常吃糙米,可能會導致高血鉀、高血磷。因此建議腎臟病患還是以白米取代黑米較佳。(程涵宇營養師授權提供)紫米有糯性 蛋白質多一些至於紫米有糯性,吃起來黏黏的就是紫米,蛋白質多一些些,且鉀離子多一些幫助把滯留在身體裡的水排出去,相當適合水腫族、嘴饞族、補血補氣者。但南投醫院營養室也提醒,因其澱粉結構多以支鏈澱粉為主,在消化吸收後容易升高血糖,屬於高GI值(高升糖指數)食物,糖尿病患需要額外小心食用,以免血糖控制不良。如何挑選及分辨真正黑米及紫米?南投醫院營養室指出,紫米與黑米在外型上很像,都有黑色的麩皮,及長條狀的外型,但黑米較胖短一點。將米粒的紫黑色麩皮用剔除,若裡面的米粒呈乳白色,是真正的黑米、紫米,若裡面的米粒顏色呈現色素不規則分佈的現象,則是染色劑滲入米粒裡造成的;優質的黑米米粒飽滿、富有光澤,很少有碎米和裂紋,不含雜質和蟲蛀且沒有異味。如何清洗紫米及黑米?紫米與黑米的紫黑色麩皮含有天然的花青素,屬於水溶性的植物色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南投醫院營養室提醒,在洗黑米與紫米時,洗米水被染成紫黑色,是因為紫黑色麩皮上的花青素溶於水中所造成的,無須過度驚慌,建議洗米時千萬不要用力搓洗,避免把養份洗掉了。延伸閱讀: ·便當夾「炸雞腿」比排骨還肥? 營養師教你這樣挑砍熱量 ·減肥不敢吃白飯?醫點名「6種人該每天吃」 解便秘還不會胖
-
2022-08-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喝防疫茶仍感染?怎麼喝最有效 中醫點出關鍵
COVID-19疫情有降溫趨勢,少數民眾喝防疫茶仍確診,不解為何還是會染疫。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今天表示,喝防疫茶不代表保證不會染疫,如果密切接觸者染疫,喝防疫茶的民眾最好改喝兩天清冠一號提高防疫門檻。今年5月起疫情升溫且99.6%是無症狀和輕症患者,飲用防疫茶可預防感染的消息傳出後,民眾大肆採購囤積,導致防疫茶不但價格翻倍又缺貨。少數民眾連續喝2至3天或每周喝2至3次,甚至喝一個月以上防疫茶仍確診,出現輕微流鼻水、喉嚨痛、咳嗽或全身痠痛等症狀,不禁困惑為何喝防疫茶沒產生防疫效果。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表示,喝防疫茶並非今天喝,明天就有效,中醫師的診斷和開立處方箋,至少連續喝5天才能產生保護效果,喝防疫茶等於打疫苗,它不等於喝了就不會感染,只是能夠預防比較不會被感染,而且感染了之後不會變成重症,無法保證飲用者不會被感染,防疫根本方法還是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及戴口罩、勤洗手。彭德桂說,當民眾的身邊有人染疫,民眾必須先吃兩天的清冠一號,這和西醫的預防性投藥作法與觀念有點類似,就像患者在開刀的前一天必須住院,醫師會注射一晚上的抗生素點滴,預防開刀時患者可能細菌感染。部分公衛專家和醫師提醒民眾,COVID-19變異病毒株BA4、BA5進入台灣社區,可能9月再掀疫情高峰,不禁讓民眾擔憂,對COVID-19變異病毒株Omicron有預防效果的防疫茶,也對BA4、BA5病毒株有效嗎?彭德桂說,COVID-19屬於熱病,防疫茶有清熱解毒功效,對BA4、BA5的防疫一樣有效,民眾最好請中醫師診斷個人體質,飲用為個人量身調配的防疫茶。
-
2022-08-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每百人1到2人發生「新冠反彈」指揮中心建議這樣做
解隔離沒幾天又快篩陽或症狀再起?你不孤單,國內臨床醫師觀察,不少人都像美國總統拜登及首席防疫顧問佛奇一樣經歷過「新冠反彈」。藥廠近期重新分析Paxlovid臨床試驗資料,無論是否服藥,28天內發生反彈的比率約為1到2%,但服藥組症狀仍較輕。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解隔後還要自主健康管理7天,輕症復發不需再服抗病毒藥物,建議在家休息、避免接觸家人,直到症狀緩解。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輝瑞藥廠根據Paxlovid原始臨床試驗的資料,重新分析兩組人確診後28天內定期測量病毒量的結果,發現兩組都會發生病毒反彈,服藥組發生率是2.32%,病毒量低,症狀輕微;未服藥組發生率是1.73%,病毒量較高、症狀較嚴重。李建璋表示,上述結果顯示病毒廓清曲線並非平順下降,而是有一兩波起伏,可能是病毒找到破口去潛沈和反擊,過程需與免疫系統交戰數回合。根據試驗結果換算,每170人吃抗病毒藥物,只會多增加1人發生反彈,考量藥物可減少8成重症住院和死亡,反彈時症狀也較輕,民眾不應為了怕反彈而不吃藥。莊人祥表示,除非有症狀,確診病人隔離7天後不需快篩即可解隔,後續7天是「自主健康管理」,外出需全程戴口罩。若症狀復發,按現行規定不需再次通報,輕症也不用再給抗病毒藥物治療,建議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家人接觸,直到症狀緩解。症狀緩解後如需外出,則應遵守「自主健康管理」相關規定,避免與重症高風險族群接觸。其實不只是輝瑞的Paxlovid,默沙東的Molnupiravir也有反彈現象。今年6月美國發表電子病歷回顧分析(未經同儕審查之預印本),1萬1270名服用Paxlovid的病人及2374名服用Molnupiravir的病人當中,30天內症狀反彈比例分別約5%和8%,但僅約1%需住院。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不論是未服藥隔離7天後,或完成5天抗病毒口服藥療程後,再次快篩陽性或症狀再起的病人不少。抗病毒藥可短期壓抑病毒複製、預防重症,但停藥後殘存病毒可能小幅反彈,再次導致輕症。這時會給予症狀治療藥物,並建議病人繼續隔離,以免傳染他人。在未來,抗病毒藥物的療程次數和天數,仍有調整空間。李建璋表示,目前有些個案報告是醫師以「仿單外使用」的方式,延長病人服藥天數,確實可解決反彈問題,但人數很少。哪些人需延長治療天數或再次治療?最佳區間是幾天?這些問題都需要監測治療後的病毒量,才能解答,有待相關臨床試驗揭曉。國內有關新冠反彈現象的討論極少,亦無相關統計數據。感染科權威、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台灣人性格認命,藥吃完、解隔離,若還不舒服,通常就默默算了。對政府來說,則是「只要病人不抱怨,就算了」,再加上預算有限,就不想去建立完整的資料。「都由公務預算付錢,所以都要照中央的指引走。」黃立民說,但如此一來,醫師很難根據專業判斷去兼顧病人個別的差異和需求。特別預算總有用完的一天,疫情既已趨緩,他建議將新冠相關醫療回歸健保,促使醫療體系和整體社會都回到正常模式。莊人祥表示,公務預算僅支付隔離治療期間新冠相關醫療照護費用,依據目前確診者隔離治療7天的政策,居家照護者確診7天後應已解除隔離,相關醫療費用應由健保給付。開業兒科醫師詹前俊表示,7天解除隔離後若症狀反彈,通常醫師會根據症狀選擇相關診斷碼,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以此申報健保,以支付相關醫療處置和藥物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