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6 癌症.肝癌
搜尋
風險
共找到
12030
筆 文章
-
-
2022-03-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臟警報系統不足 有檢查有平安
外科門診。醫師:「你這應該開刀。」醫師看著電腦螢幕繼續說:「可以開刀,風險很低。」病人老婆:「可不可以開刀,應該看著病人的臉色,不是低頭看病歷!」原來病人聽到開刀兩個字,早已臉色蒼白,快要昏厥過去了。病人有B型肝炎,長期定期追蹤,最近兩年疫情期間未再看診,想不到隔了兩年,肝臟超音波一照,竟然發現了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病人太太說:「他很注重飲食,也經常運動,也不吃偏方草藥,目前也能照吃照喝,體力也很好,怎麼還會長出肝癌來呢?而且已經5公分了!他肝功能不是一直很正常嗎?」B型肝炎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此,感染之後有一些人自己產生抗體,有15%左右B型肝炎病毒一直留在血液成為帶原者,肝功能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成為慢性肝炎,再變成肝硬化,再發生肝癌。有一些人不經過肝硬化階段,直接發生肝癌。也有一些人肝指數正常,超音波也正常,醫學上稱為健康帶原者,這些人常常會掉以輕心,因為身體沒感覺,抽血沒異常,但因人體的警報系統不靈敏,不像有地震了,手機就會發出警訊,因為人為的設計,地震時搖動了地表,偵測器再觸動了人為設計好的線路,引發警報,傳到個人手機。地震不能防範,只能發警報提醒大家的注意,肝臟的警報系統有肚子痛、黃疸、體重減輕,但都不是好的警報系統,只能靠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才能發現肝臟內冒出的肝腫瘤。古諺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用在人體健康的防護上亦是如此,了解人體先天警報系統的不足,用現代進步的科技如抽血及各種影像檢查,定期查勘一番,才能避免不幸。有檢查有平安,也才不會發現腫瘤的時候,要求醫師要看著你的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3-26 養生.聰明飲食
蛀牙好痛!遠離傷牙食物,專家點名多吃5個對牙齒有益的食物
口腔、牙齒和牙齦不單只有進食的工作,還有咀嚼和吞嚥的功能。食物經咬碎及咀嚼後才進入腸胃,可讓身體更容易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因此,吃進的食物不僅會影響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牙齒和牙齦健康。當營養不良時,最開始會出現的症狀就是從嘴巴裡表現!美國牙科協會,點名5項對牙齒有益的食物1、水:尤其是含有氟化物的水,是保持口腔健康的最佳飲品。因為氟化物有助於抵抗酸的侵蝕。2、乳製品:牛奶和其他乳製品,像是優格,含糖量低,對牙齒健康有好處。此外,還含有蛋白質及富含鈣,有助於強化牙齒。3、精益蛋白質:富含磷的食物,如肉類、家禽、魚類、牛奶和雞蛋,有助於強化牙齒並含有優質的蛋白質。4、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是任何均衡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牙齒也有好處。富含水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平衡所含的糖分並有助於清潔牙齒。咀嚼還幫助刺激唾液的產生,可以帶走牙齒上有害的酸性物質及食物顆粒。5、堅果:堅果含有對整體健康很重要的蛋白質和礦物質。此外,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堅果不會增加蛀牙的風險。因為食物中糖分越高,牙菌斑就越多,牙菌斑和牙結石中的細菌會將糖轉化為酸,這些酸會消耗牙齒表面堅硬琺瑯質(Enamel)中的礦物質,形成孔洞,經過長時間的侵蝕,而形成了蛀牙。另一個好處是咀嚼堅果會刺激唾液的產生,進而降低蛀牙的風險。吃進去食物和飲料,對於蛀牙發生率和進展有直接影響包括食物形式、吃的頻率、營養成分、組合及順序、疾病等1、食物的形式,不管是液體、固體、黏性還是溶解速度都會有所不同。2、多久吃一次含糖飲料及含糖食物,或是多久喝一次酸性飲料及酸性食物。3、食物的營養成分。4、食物的組合及食用順序。5、患有疾病,像是胃食道逆流和進食障礙,都會增加蛀牙的風險並破壞牙齒健康。美國牙科協會,列4降低蛀牙方法1、每天刷牙兩次,每次兩分鐘,以去除牙齒上的糖和食物殘渣。2、限制兩餐間的零食。3、食物和飲料選擇時,選擇糖含量少的。4、飲食中加入乳製品、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水,對牙齒健康有幫助。5種有益牙齒健康&9種傷害牙齒健康的食物 https://bit.ly/3gJme7e
-
2022-03-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14例、境外122例 越南1航班137人有53確診
國內新增13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個案及122例境外移入,有89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昨天境外遇到較為特殊情況,有一架自越南來的班機共篩檢137人,有53人確診,同班籍其他人也具有相當風險會陸續驗出。陳時中說,昨日落地篩檢總驗出23個航班,共篩檢1148人,有89人陽性,陽性率 7.75%是近來算高的,已有85送加強版,4人送醫院。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1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61例男性、6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66例)、印尼(5例)、香港(3例)、德國、美國及馬來西亞(各2例)、日本、紐西蘭、緬甸、菲律賓、柬埔寨、瑞士、韓國、泰國、英國、澳大利亞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31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2月13日至3月24日。指揮中心指出,今年3月19日公布之案21797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及病毒基因定序後改判為本土病例。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836,40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813,729例排除),其中22,463例確診,分別為6,859例境外移入,15,55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5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臺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25 癌症.肝癌
B肝病毒突變寄生肝臟抽血難測 醫:4大肝癌危險群注意!
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罹癌。榮陽交團隊最新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在肝臟,抽血也難測出高病毒量,逾50歲、男性、家族病史、可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正常,顯示病毒量低,為健康帶原者,但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說明B肝病毒破壞肝臟的新機轉,健康帶原者也可能罹患肝癌。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說明,B肝病毒要從血液進入人體細胞內才能複製,進出細胞則要靠病毒表面抗原,即病毒外套膜,如人類穿了外套才出門,病毒在細胞內複製後穿上外套,再釋出到血液中,抽血才測出病毒量。但最新研究發現,有B肝病毒的外套膜若帶有PreS/S基因突變,如同外套破損無法穿出門,病毒就滯留在肝細胞持續複製,如同寄生在肝臟內,無法釋放到血液,也躲避免疫的偵測與攻擊。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說明,這顯示感染B肝病毒變異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低估病毒量,且B肝病毒寄生在肝臟中,會慢慢破壞肝臟,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現在的B肝治療標準還不夠。」吳肇卿說,現行健保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標準,要抽血檢測病毒量大於每毫升2000國際單位,但這項研究顯示,部分患者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卻因抽血檢查病毒量被低估,不符合用藥資格,治療上有很大的灰色地帶。台北榮總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也提到,台灣B肝用藥給付標準相對較嚴格,確實有不少病患不符合健保用藥標準,卻發生肝癌;國際上大多傾向及早治療,並持續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對象,才能降低後續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吳肇卿也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指標為年齡、性別、家族病史與病毒量,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如若年齡大於50歲、男性、有肝癌家族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吳肇卿說,這個簡易量表可預測目前不符合健保用藥的B肝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以及抗病毒藥物對降低肝癌風險的效益,估計有3成處於治療灰色地帶的患者,也應該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
2022-03-25 焦點.元氣新聞
加熱菸風險評估審查 國健署:通過修法最快2個月後實施
「菸害防制法」政院版修正草案,傾向禁止電子煙、納管加熱菸「一開一禁」,加熱菸通過國民健康署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經核准即可合法販售。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今表示,若母法順利於此會期、今年5月底通過,國健署將同步公告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預告1至2個月後實施,等於最快今年7月加熱菸即有管道可合法來台販售。吳昭軍今出席大專院校菸害防制成果發表會活動,會後接受訪問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熱菸認定為菸品,我國也將其視為菸品納管。不過加熱菸屬於新型菸品,相較傳統菸草,目前國際上對於加熱菸的健康風險研究資料稍顯不足,因此希望在加熱菸上市前,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要求菸商提出加熱菸研究報告,包括菸草製作流程、添加物質、加熱載具、製造包裝等,都必須送審。吳昭軍表示,國健署將成立審查委員會,由國內毒物學、公共衛生學、醫學領域等專家組成,進行菸品上市前審查,若審查不符合規定,不會允許加熱菸上市,審查過程也完全尊重專家意見,來做後續決定。吳昭軍表示,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必須有母法授權,因此希望母法第7條中,能制定授權主管機關訂定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機制,若母法通過後,國健署亦將同步公告審查辦法,預告1至2個月時間,徵求各方給予意見,制定出審查細節。日前立院衛環委員會要求國健署在3個月內搜集國內外對於加熱菸風險評估報告,吳昭軍表示,委員不是要求3個月內提出審查辦法,審查辦法必須建立在母法之上,若連母法都沒有授權,國健署也難以執行。「希望越早通過越好啦!」他表示,國健署在無法源情況,新型菸品管理、稽查、輔導業者等「我們真的無法可管」,恐造成社會氾濫,希望法源授權讓政府能依法處理。吳昭軍於活動中致詞表示,國健署對於菸害防制不遺餘力,若孩童越早接觸到菸品,從吸菸到吸毒都可能發生,對身體危害相當嚴峻。此次修法「菸防法」,擴大到各級學校全部禁菸,也將罰則提高,盼透過修法有法源依據,管理新型菸品猖獗亂象。教育部綜規司副司長王明源表示,日前調查國內150多間大專院校,近一半校內仍設有吸菸區,待「菸防法」修法通過,校內必須撤掉吸菸區,但撤掉吸菸區並不代表學生吸菸行為就會消失,也不能把學生趕到校門口、走道抽菸,希望學校及早因應配套措施及輔導、溝通,或觀摩其他學校做法,持續建立無菸校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陳學志指出,吸菸對健康危害眾所皆知,但青少年、兒童有時難抗拒同儕壓力,走上吸菸不歸路,而忽略自己的健康,「你不養生,明天就養醫生」,且許多成癮問題與壓力、內在心理不平靜相關,過去一項研究,請受試者進入到密室中,不能攜帶手機及任何物品,測試他能忍受無聊多久,室內則放有100伏特電擊器。結果顯示,許多人按耐不住無聊,15分鐘內竟有人跑去按電擊器「19次」,顯示「無聊比電擊器還可怕」。陳學志指出,人總尋求外在物質,但其實尋求內心安定,就不必靠外在物質麻痺自我。菸害防制工作上,從內心自我把持,更重要是了解快樂、幸福所在及來源,台師大今年成立成癮防治學位學程,結合生科系所、化學系、運動休閒促進及心輔系等,跨單位培養專業人才,處理現代人物質成癮問題,系所剛成立旋即招生爆滿,顯現社會需求相當大。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北新增確診個案傳與高雄有關? 高市府:並無關聯
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在防疫記者會表示,高雄化工廠群聚案今未新增個案,但按過去經驗,匡列隔離期間不免再有個案傳出,市府會密切監測,這次群聚案爆發第1例時,市府即大範圍匡列採檢, 也設立兩處社區篩檢站,初步結果全陰,顯示社區感染風險不高,但仍鼓勵民眾施打疫苗,降低重症或死亡風險。至於新北傳出今天新增個案與高雄有關,市府說,並無關聯。高雄市新爆出的化工廠群聚案共13人染疫,含化工廠11人,化工廠員工同住家人兩人,陳其邁表示,昨經匡列篩檢,高三生就讀學校的教職員生2413人全數陰性,化工廠鄰近社區篩檢站篩檢1902人,及左營文府路飲料店附近社區篩檢站篩檢1145人,均無確診。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說,化工廠員工的接觸者匡列到第三圈612人已全部到檢,其中568人陰性,尚有44人檢驗。另針對女員工參加婚宴時可能接觸的百餘名賓客,經調閱監視畫面及禮賓名冊後,也進行溯源疫調中。潘炤穎表示,疫調發現,化工廠2樓是大面積開闊式工作場域,七個機台一字排開,但包括包裝室、品管室、電梯南北側及三樓用餐的休息室,推估都可能造成接觸感染。至於傳出新北今天新增個案與高雄有關?潘炤穎說,經疫調高雄市現有13例確診感染個案足跡均已釐清,可傳染期間無涉足新北市;至於新北市今日疫情感染源應由新北市政府說明。陳其邁表示,針對化工廠群聚案,高市在前鎮仁愛公園及左營文府路均設篩檢站,希望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的民眾,能前往採檢確保安全。他也再次請託診所針對上呼吸道患者加強快篩強,高雄包括遊覽車群聚案與化工廠群聚案,都因診所機警快篩撫出,目前高雄篩檢比率約2成5到3成,平均每天約800人,呼籲民眾配合這項社區監測系統,共同防疫,也提醒民眾踴躍接種自保。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已完成第3劑疫苗的民眾,住院及重症比率可大幅下降,且打第3劑,能提高體內價效,減少染病風 ,高雄3月10日到4月10日接種任何一劑疫苗的長輩,仍可領到500元獎勵,打第3劑的長輩會加贈200元。
-
2022-03-25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高血糖易畸胎且有後患 備孕到孕期應控糖
台中市1名孕婦患有糖尿病,孕期未控制飲食,直到產檢發現胎兒肢體畸形,只好中止妊娠。醫師提醒,高血糖孕婦的胎兒後無窮,從備孕或孕期應注意血糖,保護自己與孩子健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準媽媽「小梅」懷孕5個多月,本身已有糖尿病病史,但懷孕過程中飲食沒節制,吃多、喝多且體重大幅增加,因沒有其他不適也未在意,直到產檢發現血糖異常,進一步檢查發現,胎兒已出現肢體畸形等發育異常症狀,只能選擇中止妊娠。亞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陳彥廷表示,妊娠糖尿病是指原無血糖問題的媽媽,在懷孕20週以上診斷出的血糖不耐現象,一般產婦在分娩後血糖會恢復正常,但有部分產婦會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陳彥廷說明,妊娠糖尿病在不同懷孕階段會造成不同的影響:產前就存在的高血糖容易造成胎兒無心跳、早期流產或胎兒發育異常,造成肢體缺陷;第二孕期之後則容易提高子癲前症的風險、胎兒過大、羊水過多等。在生產階段則常因胎兒過大造成新生兒或母體的生產損傷,因母體血糖過高導致新生兒低血糖、低血鈣等併發症;胎兒出生後到了兒童時期肥胖的機率,以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陳彥廷提醒,準媽媽如果本身有身體質量指數(BMI)高、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曾生產過體重過重的寶寶,以及其他綜合內外科合併疾病,在備孕或發現懷孕時就應該先檢查是否有血糖過高的問題,而本身就有糖尿病病史的婦女,在妊娠中則更必須要密切追蹤血糖數值,保護自己與孩子的健康。
-
2022-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南市醫院、住宿式長照機構 禁探病延長至4月1日
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因國內近日仍有零星COVID-19本土個案、社區仍存在潛在傳染風險,台南市醫院及住宿式長照機構,除中央規定之例外情形,禁止探病(視)將延長至4月1日。衛生局表示,防疫當前,請民眾務必配合,如造成不便,請多多體諒。
-
2022-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2到17歲可打莫德納 兒童基礎劑、青少年追加劑暫不打
國內疫苗覆蓋率朝向長者催打,但12歲以下兒童仍一劑未接種,青少年追加劑也未獲專家共識,ACIP專家會議於今日下午針對青少年追加劑施打與兒童施打有初步結論,仍暫不開放青少年追加劑與兒童施打。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受訪表示,目前兒童確診案例很少,也沒有重症,專家考慮到國際對於兒童接種研究尚未齊全,因此暫不開放12歲以下兒童施打,會等到進一步資料出爐才會再行討論。另外國內青少年施打已經有施打二劑BNT疫苗,但尚未開放追加劑施打。陳時中說,可開放莫德納做為青少年基礎劑接種,但未開放追加劑施打。陳時中說,接種前要告知莫德納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風險,經醫師家長通過後始得接種,按現行規定成年人追加莫德納縮短到三個月才能施打,但12歲到17歲的追加劑可能要拉長到第五至六個月,避免不良反應症狀。
-
2022-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年底前邊境有望完全解封? 陳時中:很難預測
COVID-19疫情延燒超過2年,台灣邊境今年可否完全鬆綁受關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目前還很難預測,只盼解封時,民眾生理、心理都不要受到太大傷害。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趨於穩定,各國紛紛鬆綁邊境,有媒體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詢問,今年台灣是否有完全解封可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表示,目前很難預測今年是否解封,但解封是各界一定要走的路,也要將各方競爭力考慮進去,希望在解封的同時不要受到太大傷害。他進一步解釋,所謂解封帶來的傷害可分為2種,一是實際對於重症、死亡的傷害,必須透過醫療量能分流極力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另一種是心理層面的傷害,像是這幾天專案泡泡出現確診個案,就讓民眾感到壓力非常大。陳時中指出,指揮中心雖然不希望有破口,但開放過程中出現零星病例無可避免,希望大家極力守住生理及心理層面,避免傷害。因應全球邊境鬆綁趨勢,台灣最快可能4月底將入境檢疫天數從10天再縮短至7天,遭專家質疑「太快」。媒體也詢問,新加坡COVID-19疫苗第3劑涵蓋率高達7成,才開始逐漸鬆綁邊境,但台灣至今不到5成,是否可能影響邊境解封時程。陳時中說,入境檢疫7天就公衛角度而言是可行的,不過若要再進一步開放到5天,風險就會更高,屆時才可能將疫苗因素納入風險模型計算考量,儘管新加坡第3劑涵蓋率高,昨天單日仍有8900例確診病例,顯示各國之間的經驗無法完全類比。近日登場的2022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SCSE)邀請多名外賓參與,並採專案泡泡形式,但有媒體報導指出,外賓在機場時並未採檢,恐成防疫破口;指揮中心也坦言因公文來得晚,導致漏篩。陳時中解釋,此案共有2封公文,第1封提出希望讓貴賓下機後,直接以專車送到防疫旅館再採檢,指揮中心允准了;第2封又希望能在機場採檢,因此指揮中心也允准了,在他看來這2種方式都可以,只要在落地當天採檢都符合指揮中心規定。陳時中強調,這起事件對整體邊境開放影響不大,目前邊境並不是全部開放免隔離,未來即便邊境鬆綁,還是有一定居家檢疫天數。
-
2022-03-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15例確診 境外124例再創新高
國內新增1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5例本土個案及124例境外移入,有88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境外移入有124例為近年最高,有88例落地篩檢陽性。昨天落地航班有29個航班,共篩檢1289人,有88人陽性,陽性率6.83%是近來較高的數目,今天上共5個航班,篩檢214人,1人陽性,陽性率0.47%。陳時中說,目前已修改落地採陽的年齡分流,近來的入境者約9人住院,醫院壓力並未增大。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6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80多歲。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59例男性、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越南(49例)、印尼(9例)、韓國(6例)、香港(5例)、泰國(4例)、緬甸(3例)、馬來西亞、法國、菲律賓及美國(各2例)、德國、柬埔寨、英國、日本、澳大利亞、馬爾他及義大利(各1例)移入,另33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2月20日至3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812,4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789,715例排除),其中22,327例確診,分別為6,738例境外移入,15,5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5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24 該看哪科.感染科
金針菇感染李斯特菌 醫師提醒三類人應特別注意
台灣外銷美國的金針菇因為驗出遭李斯特菌汙染,引起民眾的關注。南投醫院表示,李斯特菌為第四類傳染病,易受感染的食品包括生菜沙拉、即食食品、加工肉類製品、熱狗、乳酪、奶油、沙拉醬等。65歲以上老人、孕婦、免疫力低下者,應避免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生菜沙拉及生魚片等,且食用前充分加熱。依據疾管署資料,感染李斯特菌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受感染者的免疫狀況。一般正常族群感染後,不易受李斯特菌感染,或僅有腹瀉、噁心及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但是年長者、免疫力低下或新生兒感染,則可能會發燒、引發敗血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例如腦膜炎、孕婦被感染可能流產、死胎或早產。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說,李斯特菌常發現於土壤、腐生植物和哺乳動物糞便中,可生長於3至45度,冷藏溫度4至10度仍可繁殖。傳染途徑是以食品為媒介,包括受汙染的生菜沙拉、即食食品、加工肉類製品、熱狗、乳酪、奶油、沙拉醬及未經適當殺菌的牛奶等。營養師陳佳祺提醒,為預防李斯特菌感染,進食前後應洗手,生食蔬果要徹底洗淨,避免吃冰存過久的食物,烹煮與復熱食物應確認中心溫度超過75度,盡量選擇當令及在地食材,減少食材在長途運送中因保存不當孳生病菌風險。
-
2022-03-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市小型化工廠群聚案疑領班先中鏢 感染源待釐清
高雄繼上次最末一個個案後,至今逾16天再爆職場群聚,高市府目前研判,指標個案疑是在小型化工廠當領班的60多歲男,他3月17日因症就醫但未進一步篩檢,成了「漏網之魚」,結果不只傳染妻子及20多歲兒子,也傳給另10名職場同事,其中一名40多歲女同事昨午出現喉嚨「卡卡」症狀就醫篩檢確診,衛生局匡列發現她又傳給念高三的兒子,以致學校急篩檢2400多名師生,目前同班42人都採陰,為防萬一,市府要求預防性停課3天,下周一複檢。高雄這起職場群聚案發生在前鎮草衙一家小型化工廠,目前廠內56名員工已有11人傳出確診,其中確診的60多歲領班又傳給妻子及20多歲兒子,另名女員工傳給高三的兒子。市長陳其邁表示,高市衛生局昨夜緊急疫調匡列,今早再央請高醫,市立聯合醫院及小港、民生等醫院進駐學校,分成四區16條採檢線為高中2400多名師生採檢,所報染疫高中生同班含級科任導師42人均採陰。衛生局疫調發現,這起群聚案約有5人曾就醫,其中60多歲領班22456在3月17日發病,未進一步篩檢,至40多歲女同事22451在3月22日因症就醫時,被診所篩出陽性,昨天確診,全案匡列回溯才爆開。而這名疑似指標個案的22456,足跡曾到台南等地,另有職場同事在參加婚宴時,席間有高風險地區的外縣市賓客在場,但整起感染源尚需釐清。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針對校園部分,3月25日起已做3天預防性停課,師生期間需做自主健康管理,外出需搭口罩,不能搭公共運具,如有就醫需求,需通報衛生局協助。陳其邁說,此群聚案共同特點是多數打過三劑疫苗,少數也打過兩劑,但仍有突破性感染發生,呼籲民眾仍需加強接種,確保安全。
-
2022-03-2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求職超過3個月沒著落陷憂鬱 專家3建議甩負面情緒
新冠疫情衝擊國內產業,根據主計總處調查,2021年失業率為3.95%,近7年新高。根據研究指出,若待業超過10至12周仍未找到工作,就會有明顯沮喪等負面情緒。專家建議,找工作應維持積極動機、正向心態,除了較容易找到工作,也能免去負面情緒影響。《管理學會學報》於2012年發表一項研究,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對象為平均年齡37歲,40%為女性,共177位,平均已失業28天,每週以網路調查邀請受試者填寫問卷,像詢問是否感到氣餒或憂鬱等,持續共20周。結果發現,積極求職者比求職態度較放鬆者,有較健康的心理狀態;受訪者一開始時每周只花17個小時找工作,在15周時花費的時間下降為14小時,之後才略有上升,研究者建議求職者應紀錄自己花在求職的時間,如發現停滯了就繼續加油;最後有128名受訪者在研究期間找到工作,也提醒心理健康與求職的能力有直接的相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說,這篇研究結果顯示,失業者再度找工作時的動機如果是積極的,就會花較多的時間找工作;且失業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也很重要,保持一個比較正向的、積極的心態,會比較容易找到工作。林家興提出4點建議給求職者:首先,將找工作當作全職工作來執行,盡量維持正常的生活節奏及健康的習慣,像是三餐定時及保持規律運動;其次,避免整天上網,宅在家避不出門,與親友間保持聯繫;再者,也可找一些有助於提升求職機會和工作能力的事情,例如選修提高工作能力的課程或考取些專業執照,從事與自己專長有關的志工服務,增加工作的履歷經驗。可善用地方政府設置的就業服務中心,或原畢業學校的生涯就業輔導中心,尋求生涯諮商或就業輔導,幫助自己增加找到工作的機會。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求職是一個孤獨、不可預測的過程,它沒有規則、沒有保證、沒有督導,具風險,需要高度自我規劃性,甚至找工作的頻率和方式。而且通常求職者也很少收到來自求職單位的回饋。從上述研究發現,當求職時間拉長,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建議尚未找到工作前,可用3種正念方法減少求職憂鬱:一、優化睡眠模式,盡量養成早睡早起,避免睡眠的不規律性,讓自己每天起床時賦予一個任務,像是和家人一起吃早餐、整理植物或遛狗。二、注意飲食習慣及做調整,晚上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會給第二天早上的情緒和身體帶來壓力,容易升高負面思考模式,可以注意自己吃什麼、吃多少以及什麼時候吃;提高求職中的表現,助於更好的自我對話。三、飲酒量監測,若飲酒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確保自己不會依賴酒精。大量飲酒或許會讓人在飲酒後的時刻感覺良好,但它會破壞早起、做出健康選擇及專注於找工作的能力。葉雅馨提醒,求職者應限制上網的時間努力走出去,與人面對面交流,建立人脈,有很大比例的工作者,是透過認識的人找到工作。
-
2022-03-24 養生.聰明飲食
馬鈴薯變綠千萬別吃!網友分享誤食經驗:又吐又拉、昏迷到隔天
馬鈴薯雖然營養美味,然而馬鈴薯容易碰上發芽、變質等等的問題,此時若是食用馬鈴薯,就有著高度食物中毒的風險,甚至還可能因此喪命。最近日本社群網站上,就掀起了關於變質馬鈴薯的一番討論。根據日本媒體「ラジトピ」報導,日本twitter網友「htn_saya」最近分享,表示他最近想來做點洋芋片吃,卻發現家中的馬鈴薯變成了奇異果般的黃綠色,且味道聞起來也怪怪的。於是他上網查詢一下,發現大家都說這樣的馬鈴薯已經不能吃了,否則最糟會有喪命的風險。ジャガイモでチップス作ろうと思って剥いてたらまるでキウイのような色してた 母親は食べれるというけどなんか危険な香りがしていちおネットで調べたら「食べるな」って書いてあった 「最悪死ぬ」って書いてあった pic.twitter.com/cYWBuurkZ0— SAYA.super7 (@htn_saya) March 12, 2022 有些網友也紛紛以自身的慘痛經驗回應「吃完後過了30分鐘左右就會冒冷汗跟狂吐,眼冒金星接著渾身無力,運氣好的話會這樣昏迷到隔天才醒來」、「之前吃過像這樣子的馬鈴薯,一整個晚上又吐又拉的」、「我家人一直流傳著要是硬吃這種馬鈴薯,就會四個小時都在跑廁所」。由於馬鈴薯綠化的狀況時而發生,「一般財團法人薯類振興會」的理事長矢野就呼籲,表示在馬鈴薯綠化的同時,會產生名為「茄鹼」的毒素。若是不小心茄鹼攝取太多,人體就會出現肚子痛、虛脫、暈眩、下痢等中毒症狀。建議在購買馬鈴薯後,最好放置在陰暗涼爽的地方保存,避免陽光的照射。若是出現苦味等怪味,就必須立刻停止食用。
-
2022-03-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醫師同時照顧新冠及一般病患 北市聯醫坦承有行政疏漏
北市聯醫和平院區急診室護理師一家4口確診且感染源不明,台北市長柯文哲22日表示為社區破口,但北市議員應曉薇接獲匿名陳情,指出該院區某陳姓醫師同時兼任多科主任,疑似未遵守分艙分流原則,同時照顧新冠肺炎病患及一般病患,盼衛生局儘速釐清真相。北市聯醫坦承,確實有行政疏漏,但強調有落實分艙分流。陳情民眾指出,該陳姓醫師2月下旬疑似未遵守分艙分流原則,同日進入新冠肺炎隔離病房後,又安排其他門診與一般病人進行接觸,恐造成防疫破口,讓全院陷入感染風險中,盼市府釐清真相,切勿讓和平院區重現當年SARS窘境。應曉薇表示,若該陳姓主任有缺失應徹查有無違反相關規範,並要求衛生局了解該醫師是否為常態行為;目前疫情雖趨緩,但仍不能掉以輕心,一些小疏忽都有可能釀大禍,造成醫護人員、病患及市民恐慌。北市聯醫和平院區醫務長陳重榮今說明,和平婦幼院區收治的新冠肺炎病患數量為全北市之冠,強調醫院均有落實分艙分流制度。經查後發現,該陳姓醫師因忙於疫情及照顧病患,導致有行政疏漏,未在第一時間將非確診病患轉給代理醫師。陳重榮表示,院方已查明處理並再次提醒,當醫師進入專責病房值班時,應依規定將原照顧病患轉給代理醫師,以維護病人權利。
-
2022-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保護力9成、副作用低 Novavax可望為第5款新冠疫苗
指揮中心指揮官今天證實台灣訂購200萬Novavax疫苗,未來可望有第五款新冠疫苗選擇。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媒體訪問表示,Novavax疫苗已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國內也有購買一批,「還需要取得食藥署EUA認證才可施打。」李秉穎於《新聞放鞭炮》節目受訪表示,Novavax與高端疫苗同屬於次單位蛋白,據三期研究指出,保護效力可達89%,相較mRNA疫苗95%保護力左右,兩者效果差不多,但發燒比例大幅下降,不超過1%者有副作用產生。WHO團結疫苗臨床試驗將高端疫苗和Novavax納入團結實驗,目前高端疫苗結果尚未出爐,但Novavax則是已獲得WHO認證,且可施打於12至17歲,但12歲以下兒童仍還在進行研究,未來也會申請疫苗相關適應症。李秉穎今早表示,先前有向世衛組織訂購一批Novavax有機會進來,但未來要成為台灣第五種新冠疫苗選項,後續仍要經過食藥署通過EUA緊急授權,後續也可由專家小組討論施打政策。外界關注Novavax次單位蛋白疫苗其副作用低,且或WHO認證,施打於青少年族群,可免於mRNA心肌炎等副作用風險,但同屬次單位蛋白的高端疫苗,目前WHO團結實驗未出爐,國內食藥署目前仍要求補件審核,實際開放時間未知。
-
2022-03-24 該看哪科.感染科
世界結核病日 結核病症狀類新冠 初期不易發現
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表示,將努力達成2035年消除結核病的目標,除了針對65歲長者進行篩檢,移工篩檢則是下階段的防治重點,期望能將確診病例降至10例以下。疾管署指出,結核病與新冠肺炎同樣為呼吸道傳染病,在發病初期難與新冠肺炎做區別,必須透過檢驗才能確認區分。提醒民眾如出現咳嗽持續二周、有痰、胸痛、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發燒等六症狀,應主動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依據疾管署統計,台灣結核病發生率從2005年每10萬人口73例,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每10萬人口31例,累積降幅達57%,但2021年仍有7187人確診結核病,亦即每一小時就有一人確診。薛瑞元表示,在新冠疫情籠罩下,全球結核病防治受到嚴重影響,2019至2020年全球通報數未升反降18%,結核病死亡率不降反升,為2005年以來首見。由於就醫數減少,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需格外注意。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理事長余明治指出,過往肺結核患者多依賴胸部X光片,隨著醫療進步發展,也可以像新冠病毒一樣進行的核酸檢測,針對抗藥性的病人進行抗藥性基因檢測。余明治說,曾遇過百歲人瑞就醫確診,至少需治療六到九個月,未來也會通過疾管署服藥到府關懷監督患者確實服藥,謹守「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規定,確保病人規律服用醫師開立的處方藥。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會針對國際傳染病進行監測,包含東南亞的移工朋友,將會定期關心健康。針對受結核菌感染但尚未發病的潛伏結核感染者,一生中約5至10%發病成結核病的風險,在未發病前,給予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可預防未來發病。
-
2022-03-24 癌症.抗癌新知
過敏體質的人不容易得癌症?教授揭最新研究成果
讀者于先生2022-3-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我本身是長期過敏患者,意外的發現下面一篇報導『過敏體質的人 不容易得癌症』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謝謝」讀者查詢的這篇文章是2014-9-23發表在元氣網,而它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余XX又給了過敏人群一句極大的安慰話:「這類人可能不容易得癌症,也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敏感。」】首先,我想請問您有沒有注意到這句話裡的「可能」?如果有注意到,那就也應該明白「可能不容易得癌症」跟標題裡所說的「不容易得癌症」是不一樣的。「過敏體質的人不容易得癌症」這個說法是起源於一篇1969年發表的論文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Allergy and Cancer(過敏與癌症之間的負相關)。這篇論文文摘的第一段是:「在對一家大型綜合醫院婦科病房的 140 名患者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受試者被問及是否患有任何常見的花粉熱類型的過敏症,例如對花、床單灰塵等。結果有20 %的人回答患有這類型過敏症。 對該病房人群的手術和活檢報告確定惡性疾病的發病率為 28%。 這兩組年齡相近的人竟然是互斥的。」「互斥」的意思就是「凡是過敏的人都沒得癌,而凡是得癌的人都不是過敏的人」。如此一干二淨的發現雖然沒有在後續的研究中被重複,但大多數的相關研究倒也同意過敏的人似乎是比較不會得癌,而這就導致一位名叫Erika Jensen-Jarolim的奧地利教授創設了一個叫做AllergoOncology的研究領域。請看她在2008年和2012年發表的兩篇論文:2008年:AllergoOncology: the role of IgE-mediated allergy in cancer(AllergoOncology:IgE 介導的過敏在癌症中的作用)2012年:The nascent field of AllergoOncology(AllergoOncology 的新興領域)AllergoOncology這個字是由Allergy(過敏)及Oncology(腫瘤學)組合成的,所以也許可以翻譯成「過敏腫瘤學」。用AllergoOncology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可以搜到37篇論文。最早的就是上面那篇2008年的論文,而最新的是今年一月發表的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ignificance of Basophil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癌症患者嗜鹼性粒細胞的臨床和轉化意義)。顧名思義,AllergoOncology這個新興領域就是要探討過敏和癌症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希望能利用過敏因子,例如IgE和histamine(組織胺),來治療癌症。但是,過敏是免疫系統的疾病,而免疫系統是非常深奧複雜,再加上癌症也是非常深奧複雜,所以AllergoOncology這個領域的進展實際上是非常有限。事實上,最近發表的幾篇論文更是質疑「過敏與癌症之間是負相關」這個說法。例如下面這三篇論文:2019年:Allergies and Asthma in Relation to Cancer Risk(與癌症風險相關的過敏和哮喘)。引言:「過敏和哮喘是通常以免疫球蛋白 E 介導的的疾病,它們可能通過增加免疫監視來降低癌症風險,但也可能由於持續的免疫刺激而增加風險」。結論:「未觀察到過敏與整體癌症、乳腺癌或攝護腺癌風險有相關性」。2020年:Allergy, asthma, and the risk of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過敏、哮喘和乳腺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孟德爾隨機研究)。引言:「哮喘、花粉熱和濕疹等過敏性疾病與癌症的關係正在爭論中。 觀察性研究報告了相互矛盾的發現,但此類研究容易受到混淆和反向因果關係的影響」。結論:「我們的研究不支持過敏性疾病對乳腺癌或攝護腺癌風險的因果影響」。2021年:Asthma severity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cancer incidence: A cohort study(哮喘嚴重程度是癌症發病率的一個促成因素:一項隊列研究)。引言:「已經提出了哮喘和哮喘嚴重程度與癌症發生之間的假定聯繫,但尚未充分研究」。結論:「這項研究表明,哮喘患者罹患不同類型癌症的風險增加,哮喘嚴重程度和甲狀腺腫是可能增加哮喘患者罹患癌症風險的主要因素」。從這三篇論文就可看出,「過敏體質的人不容易得癌症」這個說法在醫學界仍然是有爭議的。不過,就普羅大眾而言,我想請問,在不確定過敏體質的人是不是真的不容易得癌症的情況下,您會希望自己是過敏體質嗎?原文:過敏體質的人不容易得癌症?
-
2022-03-24 養生.運動健身
身體痠痛超過3天需就醫 醫曝疫後恢復運動注意事項
●長者別在清晨或晚間運動●暖身不足易發生肌腱韌帶和肌肉拉傷●長者運動,先從走路開始新冠疫情邁入第三年,台灣防疫措施已逐步解封,許多民眾重拾運動習慣,卻出現不少運動傷害。醫師提醒,太久沒運動,若熱身不足或一下子運動強度太高,很容易導致身體產生疼痛、肌肉拉傷問題。尤其大多數長者的肌力和體力下降,建議先從「每日步行15至30分鐘」做起,再循序漸進、加強運動強度較佳。先做伸展 或步行30分鐘聯新國際聯合診所復健部主任趙明哲指出,春天氣候乍暖還寒,日夜溫差大,建議長者不要在清晨或晚間運動,以避免發生心肌梗塞或受傷,也提醒運動前,一定要充分做好暖身再運動。「暖身不足是造成運動傷害的危險因子之一。」趙明哲表示,最常見因暖身不足造成肌腱韌帶和肌肉拉傷等運動傷害,出現全身性肌肉痠痛、肩部或膝蓋疼痛、腳踝後方的阿基里斯跟腱疼痛、足底筋膜炎、大腿後肌拉傷等痠痛問題。趙明哲提醒,民眾運動前,應進行伸展、跳躍練習、步行等暖身運動,才能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尤其長者在運動前,建議可以花15至30分鐘走路暖身。到健身房也是先做伸展暖身,若做推舉時,要從難度低或強度低的項目進行,也可與教練或醫師討論安排輕度運動處方,按表操課運動。調整目標 不要急於挑戰初期恢復運動到身體開始適應後,再逐步拉長運動時間和強度,趙明哲指出,運動過程中要「調整目標」,不要急於一口氣挑戰最高目標,若有路跑或跑馬拉松習慣,也可以視情況從3K、5K、7K等距離進行彈性調整。「運動過程要不斷傾聽身體的聲音,很可能同一組動作第二天做會出現不同的痠痛感覺。」趙明哲強調,若身體稍微痠痛,約一至二天會消散;若疼痛超過三天,很可能是運動受傷,必須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運動口罩 應選透氣佳趙明哲說,運動雖然好,但每周至少應休息一天讓身體恢復。已經可以適應步行運動的長輩,若想要進行「球類運動」,則要注意針對「運動強度」、「時間長短」進行評估;為減少運動傷害發生,可先從非接觸型運動開始,例如「槌球」等長時間且慢節奏的運動,逐步晉升到「高爾夫」或「撞球」,若強度和爆發性提升,可往兵乓球、羽球或網球慢慢加強,運動過程要循序漸進。如今室內外運動已無須戴口罩,可以好好運動了。趙明哲指出,一般民眾使用醫療型口罩有防水層,口罩密度雖然好,但二氧化碳容易殘留且造成身體缺氧,若進行高強度運動,對心肺功能相當不利,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若是未來又面臨運動戴罩,建議應選擇透氣好的運動口罩較佳。
-
2022-03-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兩批外賓採檢地不同? 陳時中:國發會來文慢
二○二二智慧城市展台北場於前天開幕,但因三名外賓確診,昨天論壇就喊卡;衛福部長陳時中昨赴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表示,專案泡泡入境「不一定就會零確診」,這與境外移入比例是一樣,近期境外陽性率約百分之三,等於進來一百人就有三人確診,「大家還不習慣啦」。立委洪孟楷批評,先是貝里斯代表確診,昨又有兩名外賓染疫,是否代表「國門外交泡泡螺絲鬆了?」再者,外賓來台不必隔離,泡泡申請原則及標準為何?陳時中霸氣回應「你要什麼標準?進來隔離七天嗎?現在採取專案泡泡辦理,用嚴謹態度做核准」,似乎有些動怒。洪孟楷另質疑,貝里斯代表入住五星級酒店,但該處並非防疫旅館,也有一般旅客入住,恐造成飯店感染風險。陳時中表示,每一家旅館都有感染風險,飯店必須做好內部管理,包括分層、分棟或獨棟等,不可讓專案人員和一般民眾住隔壁房,地方政府必須依照規定審查。為何兩批外賓採檢地點不同?陳時中解釋,原因在於主辦單位國發會來公文較慢,三月十八日發來第二次文,但那天是周五,指揮中心在周一(廿一日)中午前尚未收到來文,未批准回文,所以國發會按照第一次來文中的防疫計畫行事,外賓至下榻飯店檢驗。周一下午指揮中心批文,所以下午抵台的另一批外賓就在機場採檢。
-
2022-03-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冷眼集/扯時間差 部長,病毒不會周休二日
國發會「專案泡泡」惹禍,同一天抵台的外賓,採檢地點不同,一在機場,一在旅館,已有三名外賓確診,且這三人全在飯店採檢,無疑增加社區感染風險;指揮官陳時中將問題推給時間差,國發會第二次來公文較慢,又在周五,導致他來不及簽核回文。不過,防疫視同作戰,難不成病毒進襲台灣,還必須配合官員周休二日。「專案泡泡不一定就會零確診」、「可能大家還不習慣」,陳時中在立院談及此事時,一派輕鬆,似乎認為媒體小題大作,還以一般境外移入陽性率百分之三為理由,進來一百個旅客,就有三人確診,這與「專案泡泡」情況差不多。但外賓團三十人中,已有三人染疫,陽性率達一成,與陳時中所說的百分之三,高出三倍多,況且外賓至一般旅館採檢,先不說北市聯合醫院採檢醫療團隊勞師動眾,光是十七名外賓從機場進到飯店,即讓社區增添許多不必要染疫風險。政府原本想透過「二○二二智慧城市展」讓台灣在後疫情階段順利踏出與國際經貿接軌的第一步,沒想到卻栽了個大跟頭,這也凸顯出「外交泡泡」、「專案泡泡」隱藏的風險,相關部會如未能緊密聯繫配合,來往公文卡在例假日,以致出現防疫疏漏,如繼續如此,那不管是什麼泡泡,都禁不起考驗,只會變成泡沫,成為新冠病毒入侵台灣的破口。
-
2022-03-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專案泡泡」外賓已3確診 北市府發5千則細胞簡訊
國內昨新增九十五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二例為來台參與「二○二二智慧城市展」的外賓,分別來自波蘭、巴拉圭,連同前天確診的貝里斯個案,三十名外賓中,已有三人染疫,皆在飯店採檢。經濟部長王美花、台北市長柯文哲、桃園市長鄭文燦等人都參加前天的開幕典禮,昨快篩均陰性,疫調顯示與確診者無直接接觸,暫時不用匡列隔離。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全團卅名外賓係依「專案泡泡」規定,入境當天三月廿一日即做篩檢,波蘭、巴拉圭等兩名外賓於昨天二篩時,陰轉陽確診,波蘭籍男性Ct值廿五,有輕微咳嗽症狀;巴拉圭籍女性Ct值卅六,屬無症狀患者,全團累計三人確診。莊人祥表示,其餘廿七名外賓、八名隨行秘書均暫停所有行程,接受十天居家隔離,另釐清司機及市府人員防護狀況,至於外賓所入住飯店員工,衛生局暫未匡列接觸者。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已要求晶華酒店三層訪賓樓層封樓,客房靜置七十二小後全房清消,再靜置四十八小時後清掃消毒。另發出五○四五則細胞簡訊,要求前天參與活動的廠商及民眾,須自我健康檢測十天。外界批評,該「專案泡泡」有兩種不同檢疫版本,一為飯店篩檢,一為候機室篩檢,恐提高社區感染風險;對此,莊人祥說,「在哪採檢都不是問題,目前此團也無漏接、漏篩檢狀況,對於專案泡泡版本變動會提醒各部會注意。」莊人祥指出,為避免「一人確診,全團隔離」,此「專案泡泡」將團員分為三團,而染疫三人剛好分屬不同團,因此取消後續行程,所有人改為居家隔離。
-
2022-03-24 新聞.元氣新聞
審查加熱菸「健康風險評估」未擬定 立委轟衛福部:草率!
新型菸品猖獗,行政院版「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已送立院審查,擬一禁(電子煙)一開(加熱菸)引發爭議,且加熱菸只要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即可合法販售,民團憂心政府反替菸商背書。立委林奕華直指,衛福部多次稱開放加熱菸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指示,但細讀WHO的規章,WHO立場是「各國可依自己規定禁止加熱菸、電子煙」,她轟衛福部想開放加熱菸「不要推給WHO」。昨立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召開會議,多位立委針對修法提出疑慮。林奕華指出,WHO針對菸草管理說明,各國可依照各自不同狀況,來禁止或管理加熱菸、電子煙等新型菸品,並沒有說要禁止電子煙、管理加熱菸,衛福部卻一再將WHO推出來,說得像WHO鼓勵一開一禁,「這樣的說法難以接受!」衛福部長陳時中回應,是依據WHO將加熱菸歸類為菸品,所以我國按照菸品來管理加熱菸,不過的確加熱菸定義與開放是兩回事。針對加熱菸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即可輸台販售,他表示,並不是加熱菸送來審查就會開放,若不符合評估就不會准許。加熱菸載具無條文規定如何納管,林奕華直言,加熱菸外型跟電子煙幾乎分不出,且條文雖規定禁菸年齡為20歲,但無規定20歲以下不能買加熱菸載具、學校外的商店是否販售加熱載具、學校查獲違禁電子煙或加熱菸應銷毀或由家長領回等,除非法律明文規定管理細則,否則一禁一開恐變「雙開」,因為根本無法管。立委楊瓊瓔指出,WHO就算將加熱菸定位為菸品,並不代表我們就要聽WHO的,認為陳時中身為中華民國的衛福部長,最大宗旨是照顧人民健康,但在「菸防法」修訂之際,竟然連健康風險評估報告都尚未擬定,就想開放加熱菸,「怎麼可以如此草率,風險評估早就要評估了!」衛環委員會召委林為洲要求衛福部3個月內提出健康風險評估報告,陳時中允諾3個月內會提出。
-
2022-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5萬高雄人未接種第一劑疫苗 主因竟是「我不會得」
高雄市議會今天進行警消衛環部門業務報告與質詢,高市衛生局指出,直至3月20日止,全高市cvoid-19第一劑疫苗覆蓋率82.75%、第二劑77.11%、第三劑48.83%;近25萬人連第一劑都位施打,不施打的主因是自認為不會染疫,次因則是擔心疫苗招致副作用。今日多位議員關心覆蓋率,要求衛生局要想辦法拉抬施打率。議員蔡武宏上午指出,疫情盛行至今已經兩年,高雄市的疫苗施打率為何還是達不到百分之百,12歲以上還有近25萬人口連第一劑都不施打,第三劑施打的人口太少,應該要努力。衛生局長黃志中指出,他也很擔心不打疫苗的人會成為防疫破口,市府提出一般性施打獎勵,另針對特定對象加強宣導,衛生局初步了解不施打疫苗的原因有兩大因素,一半的人是認為他不會感染,另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擔心疫苗產生副作用。此外,考量疫苗沒有強制性,透過各公司行號、團體努力也是一個策略。林富寶說,施打第一劑的人只有82.75%,距今已經半年,若沒打第二劑,效果是否會歸零,很多里幹事為促進施打率到處拜託,甚至有兄弟為此翻臉,不過還是要努力補強。黃志中說,以最新流行的Omicron來說,沒有打第一劑疫苗的人來說,致死率與住院率是打滿三劑人的50至100倍以上,沒打疫苗當然具有潛在風險 。
-
2022-03-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解封進度 陳時中:擬評估區分高低風險國家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95名境外移入個案,雖確診個案多,陽性率相較過去更低,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於立院接受質詢,談及邊境陽性率降為3%,他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是否因為邊境陽性率,針對縮短檢疫再調整?陳時中說,過去所有國家都是高風險,近日有些國家風險降低,近期擬恢復風險分層,評估高風險、低風險國家做相關檢疫鬆綁。我國自3月7日起將檢疫縮短為10天,陳時中先前指出,檢疫天數縮短將朝「7、5、3」做規畫。陳時中今表示,邊境陽性率變高,對我們壓力比較大,尤其縮短檢疫時,有一定的(確診)比例會露出。陳時中說,相較先前國外都是高風險國家,近期有幾個國家染疫率逐漸降低,接下來會看國外疫情、確診比例降低,降到我國可接受範圍時,將評估採風險分層方式,依照高風險、低風險來評估是否縮短檢疫。媒體詢問,以色列施打第4劑後,發現60歲以上長者可降低4倍重症率,未來是否考慮長者及免疫系統不佳者施打第4劑?陳時中說,台灣施打第4劑還很遠,每個國家數據都不同,目前看來第4劑效果是恢復到第3劑,未來思考第4劑應該距離第3劑多久再施打,這是較科學的問題。公衛學者陳秀熙提出,先以三分之一BNT劑量讓幼童接種?陳時中直言,不能這樣猜,這要原廠提出相關臨床數據報告,才能做正確決定。針對2022智慧城市論壇已有3名外賓確診,此次專案牽涉到2次版本簽核問題,未來是否調整統一在機場篩檢?陳時中說,必須看整體形勢及可行性,在指揮中心防疫立場,就是當天要採,及早將病人找出。至於採檢處所,於機場就沒有專案泡泡問題;若採吐口水回防疫旅館等結果,就有防疫計程車管理問題;若到旅館再採檢,相關經濟泡泡就有專人專送等問題,只要搭配好就可以。陳時中說,若要在機場統一採檢,會有停機坪的問題,因為現在採檢班次多,必須要等,且飛機還要做清消作業,牽涉層面大,且近期我國剛將韓國納入落地採檢中,雖然麻煩、辛苦一點,但可降低風險,是有好處,因此必須看我國採檢量能及整體效益來決定。至於智慧論壇是否會停辦?陳時中說,已跟相關單位了解,目前外賓已被居家隔離,論壇可透過安排以視訊進行,否則論壇就停辦,但展覽不會停辦。據他了解,昨晚台北之夜活動,外賓與本地來賓有做好區隔,本地人員也戴N95口罩,相對安全,外賓有道展覽館、市府大數據中心等,工作人員也做好相關防護,目前也發放快篩、要求人員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對社區風險小,「對外賓很抱歉,但要居隔起來」。
-
2022-03-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壓高恐爆血管、心臟病!高血壓導管治療助穩定血壓、減少藥物
四十歲的王女士是位上班族,有次量血壓時意外發現血壓很高,收縮壓超過190 mmHg,才趕緊到心臟科檢查。因為患者相對年輕,於是先安排檢查看看是否有導致次發性高血壓的原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醫師指出,初步排除次發性高血壓後,她的血壓控制還是不理想,所以逐漸增加藥物,總共使用6種降血壓藥物。「有一次回診,患者說因為工作的關係,她其實吃藥都很不規則,又常常忘記吃藥,所以詢問有沒有其他控制血壓的辦法?」陳業鵬醫師分享,「當時就建議可以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她毫不猶豫的直接說好。」後來幫她安排高血壓導管治療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術,陳業鵬醫師回憶,大約一個月後,她已經可以減到剩三種降血壓藥物,因為血壓維持很穩定,後續也再減少藥物。高血壓導管治療是微創手術,能夠全天候發揮紓緩血壓的效果,適合用於已使用多種降血壓藥、服藥不規則、已有器官損傷的患者,可幫助血壓達標,減少中風、心臟病的風險。血壓過高造成系統性傷害!在過去,高血壓的定義是140/90 mmHg,自從2017美國心臟學會目發表將高血壓定義至130/80 mmHg,越來越多國家也將共識訂於130/80 mmHg。2022起台灣高血壓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高血壓指南也將定義標準降低至130/80 mmHg. 若收縮壓介於120-129 mmHg且舒張壓小於80 mmHg,稱為高血壓前期;若收縮壓介於130-139 mmHg或舒張壓介於80-89 mmHg,稱為高血壓第一期;若收縮壓大於140 mmHg或舒張壓大於90 mmHg,稱為高血壓第二期。高血壓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傷害會逐漸累積,陳業鵬醫師舉例,高血壓是慢性疾病,日積月累下來會造成系統性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腦部會中風、眼睛會出現視網膜性病變、腎臟會出現蛋白尿及腎功能惡化、及主動脈剝離等。維持血壓穩定,守護血管健康治療高血壓最重要的是生活習慣調整,包括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血壓若無法控制達標,就得加上藥物。降血壓的藥物有很多種類,包括血管收縮素抑制酶拮抗劑/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在血壓控制不理想的狀況下,使用單一種藥物的效果可能沒有辦法讓血壓達標,而需要併用2種、3種、甚至更多種藥物。陳業鵬醫師說明,高血壓本身的成因很多樣,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所以往往需要合併不同機轉的藥物去控制,比較容易把血壓控制穩定。除了使用降血壓藥物之外,還可以搭配新式微創的「高血壓導管治療」,即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術來控制血壓。陳業鵬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的機轉是因為有部分患者腎動脈部分的交感神經比較亢奮,使血壓上升,所以藉由高血壓導管治療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有助降低腎動脈交感神經的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的效果。全球數據也顯示,有高達八成的病患在經歷此治療後能夠有效的血壓控制。哪些族群適合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高血壓導管治療的適用族群有幾種,陳業鵬醫師說,例如病人已經吃很多種降血壓藥物,但是血壓控制還是不穩定;而有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部分器官已經受損的患者,更應該要積極考慮高血壓控制。還有服藥順應性較差、難以按時吃藥、或是藥物耐受性不好的患者,也適合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有助於減少降壓藥物的使用。另外,有一些次發性高血壓,譬如腎上腺腫瘤、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睡眠呼吸中止所造成的高血壓。陳業鵬醫師說,如果造成高血壓的因素都控制穩定,但是血壓依舊偏高,也可以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陳業鵬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的好處,一方面讓血壓更容易達標,收縮壓平均可以降低10-20 mmHg左右,二方面就是可以減少吃藥的顆數、種類。高血壓導管治療步驟圖解高血壓導管治療大部分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放入導管,陳業鵬醫師解釋,在X光的導引下,將導管延伸到腎動脈。首先會做血管攝影評估腎動脈的解剖構造是否適合接受交感神經燒灼術,確認腎動脈的管徑、長度後,就會使用交感神經燒灼術的導管,它可以利用高頻率電波產生熱能阻斷腎動脈的交感神經活性,對於腎臟功能不會造成影響。導管治療的時間大概45分鐘到1小時左右。高血壓導管治療在局部麻醉下便可進行,病人皆保持清醒,陳業鵬醫師說,導管手術過程中可能有些痛感,所以會給一些止痛藥,一般而言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顧好血壓!日常保養重點提醒高血壓被稱為隱形殺手,當血壓開始偏高的時候,通常完全沒有症狀,所以平常在家就要監測血壓。陳業鵬醫師提醒,不管有沒有高血壓,其實都應該定期量血壓,因為我們不會知道血壓什麼時候會高起來。在家量血壓時,請把握「722原則」,第一個「7」是指連續7天量血壓,第二個「2」是指每天早、晚各量一回,第三個「2」是指每回量兩次血壓。養成在家量血壓的習慣才能及早發現高血壓,及早接受治療,而且在接受治療後,按時量血壓才有辦法評估治療成效。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對血壓控制非常重要,陳業鵬醫師叮嚀,飲食方面要少油、少鹽、少糖,也要戒菸、戒酒。作息正常、充足睡眠、做好壓力調適等,對舒緩血壓都有幫助。「體重控制也很重要,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把體重控制好後,血壓便有明顯的改善。」陳業鵬醫師分享,「如果再加上規則運動、按時服藥,血壓便可以控制得更理想!」原文:
-
2022-03-23 該看哪科.感染科
近年肺結核病通報數下降 注意6徵兆與確診新冠相似
世界衛生組織將3月24日訂定世界結核病日,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呼籲,除了COVID-19疫情外,會努力達成2035年消除結核病目標,除了針對65歲長者進行篩檢,下一階段移工也會是防治重點,期待將確診病例降至10例以下。依疾管署統計資料,台灣結核病發生率從2005年每10萬人口73例,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每10萬人口約31例,累積降幅達57%,然2021年仍有7187人確診結核病,也就是說約每1小時就有1人確診。薛瑞元表示,在COVID-19疫情壟罩下,全球結核病防治受到嚴重影響,2019-2020年全球通報數未升反降18%,結核病死亡率不降反升,為2005年以來首見,但仍要注意結核病就醫數減少,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需要格外注意。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理事長余明治指出,過往肺結核患者多依賴胸部X光片,隨著醫療進步發展,也可以像新冠病毒一樣進行的核酸檢測,針對抗藥性的病人則可進行抗藥性基因檢測。他也分享,曾經遇過百歲人瑞就醫確診,至少需要六個月到九個月治療,未來也會通過疾管署服藥到府關懷監督患者確實服藥,謹守「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確保病人可以吃下醫師開立的處方。此外隨俄烏戰爭開打其傳染病流向及趨勢,烏克蘭每年新增3萬2千名個案,罹患肺結核病發生率名列歐洲第二高,其中約三分之一屬多重抗藥性結核,未來與戰爭造成的擁擠、緊迫與人群移動將擴大傳播。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會針對國際傳染病進行監測,包含東南亞的移工的朋友也會定期關心健康,而針對結核病感染以年長者居多,也希望年輕人可以多關心家中長輩。疾管署呼籲,結核病與 COVID-19同樣為呼吸道傳染病,且在發病初期難與 COVID-19做區別,需透過檢驗才能助於確認區分。因此,提醒民眾如出現咳嗽持續2週、有痰、胸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等症狀應主動就醫治療。針對受結核菌感染但尚未發病之潛伏結核感染者,一生中有約5-10%發病成結核病的風險,在未發病前,給予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可預防未來發病。
-
2022-03-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明起輕症分流 年齡放寬18至59歲
為防範新冠肺炎病毒進入社區,國內實施機場落地採檢兩個月餘。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近期陽性的個案數有增加趨勢,3月16日至22日驗出320位陽性個案,較前一周280人增加14%。為妥善分配醫療資源,原僅針對20至49歲輕症者分流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旅館,明起將放寬年齡至18至59歲。羅一鈞表示,目前觀察到國際疫情屬於中後期,有非常多陽性個案為舊案,不需要太多醫療照護。且最近發現18至19歲年齡層的個案有不少為東南亞入境的境外生,生活起居都能自理。其他入境多為商務客,與過年時扶老攜幼返台狀況不同,加上50至59歲確診者重症風險也不高,因此到有配置醫護人員的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是可行的。羅一鈞表示,之前針對20至49歲分流,約有82.8%送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旅館,放寬後將提高至93.8%,大部分輕症個案都可分流,不會占用醫療院所的病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