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陳雨鑫
共找到
1785
筆 文章
-
-
2022-05-23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討論度高卻容易被忽視的Omicron症狀 醫師告訴你出現嘔吐狀況該怎麼辦及緩解方法
Omicron疫情恐怕不只有「呼吸道症狀」表現,臨床發現有非常多染疫者出現「腸胃道症狀」,特別是「嘔吐」,甚至有人的唯一症狀就是反胃。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許多確診者熱絡交流,不少人提及一個大家比較少提到的症狀,也就是嘔吐,這個症狀造成許多人困擾,「現在吃東西都怕怕的。」有人服用止吐藥之後,症狀改善。《元氣網》請教醫師,為大家說明為何會出現嘔吐症狀,應該如何處理,通常嘔吐之後,建議飲食清淡,多補水分,避免脫水。「有人確診第6天才開始噁心想吐嗎?感覺都快好了的說。」馬上有人「+1」,表示也是第六天開始反胃比較嚴重,「今天第七天,吃了,胃藥都沒用,過了一兩個小時照吐。」嘔吐也是幼兒染疫常見症狀,一位媽媽說:「女兒三歲半,有症狀第一天吐三次。」還好去打了止吐針加定時吃藥,後來就沒吐了。還有人的嘔吐症狀一直持續,「我老公今天解隔後第一天,早上還說自己好的差不多了,但下午抱著馬桶吐。」.有人感染早期就出現嘔吐症狀,「我太太是直到發燒隔天退燒都仍是陰性,又咳又吐又拉了三天驗出來才變陽性。」嘔吐讓許多人困擾,「現在吃東西都怕怕 但是不吃沒辦法吃藥。」台大感染科前醫師孔祥琪(林氏璧)多次在公視有話好說節目提及,臨床愈來愈多無呼吸道症狀卻有腸胃道症狀的染疫者,特別是感染Omicron BA.2變異株。5月21日國中會考,台中考區一位女學生下午考試時突然嘔吐,考場協助快篩結果為陽性。而指揮中心先前曾公布一例24歲女性的死亡案例,無慢性病史,打滿三劑疫苗,染疫後僅有腹瀉、嘔吐症狀,確診六天後重症死亡。根據美國CDC最新於今年5月8日到14日的NOWCAST數據顯示,Omicron BA.2以及BA2.12.1為主要流行的變異株,占整體的98.4%,其餘1.5%為BA.1相關變異株。BA.2患者主要表現的症狀為發燒或發冷、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疼痛、頭痛、新型態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痛、鼻塞或流鼻水、噁心或嘔吐、腹瀉。英國ZOE新冠症狀研究曾指出,Omicron患者有很多案例僅有腸胃道症狀,且有些腸胃道患者根本不曉得染疫,赴醫院就醫治療腸胃道症狀或是死後才發現染疫。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每天收治超過100多例確診兒童或是青少年,確實有非常高的比率患者出現噁心嘔吐,僅次於發燒或喉嚨痛,整體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有腸胃道症狀。他分析,Omicron引發的症狀極度類似腸胃型感冒,此次有非常多患者在家嘔吐到幾乎脫水,導致增加病情的嚴重度。吳昌騰表示,近期若不明原因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症狀,也可以嘗試快篩確認,若已確診,居家照護期間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可告知醫師,請醫師協助開立止吐藥緩解症狀。至於飲食,建議採取「沒有過多調味」的料理,如吐司、稀飯等,嘔吐後也建議補充水分或是稀釋過的運動飲料,讓正處於發炎狀態的腸胃道可以休息,逐步恢復。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後以腸胃道表現,過去就曾有研究。主要是新冠病毒入侵人體是採取與ACE 2受體結合而威脅人體健康,ACE 2受體分布最多的位置雖然是呼吸道,但同時也存在腸胃道或是其他的臟器如肝腎、心臟或血液中。錢政弘認為,人類感染新冠病毒,不只會從飛沫或空氣,也可能是透過「吃」,如果病毒是直接吃進肚子裡,腸胃道症狀也許就會是染疫後的前驅症狀。史丹佛大學近期發表一項最新研究,他們長期透過監測糞便追蹤新冠患者染疫情形。研究發現,患者染疫出現症狀的一周內有50%的機率會在糞便中檢測到病毒,4個月剩下12.7%,7個月還有3.8%。錢政弘表示,感染Omicron變異株並即時投藥,通常呼吸道症狀一周左右會有改善。該研究突顯,新冠病毒存在腸胃道的時間遠高於呼吸道,且從多個國家的研究調查發現,長新冠的症狀中,有很大一部分會有「腸躁症」的問題,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改變了腸胃道的菌象,造成腹瀉或嘔吐,但這些都只是推測,尚未被完全證實。值得注意的是,若幼兒染疫後持續嘔吐,可能是重症前驅症狀,一旦出現,要立即就醫。指揮中心五月廿一日召集專家制定「兒童急性腦炎的臨床處置指引」,專家指出,兒童染疫仍以輕症、無症狀為主,若不幸發展為重症,病程發展相當快速,避免重症合併腦炎或導致死亡,家長必須認識「重症前驅症狀」,協助孩子能盡速就醫。衛福部前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表示,Omicron引起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三大特點,多數是「學齡前」孩童、被診斷合併腦炎後約2到3天內過世、無其他疾病。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前驅症狀有「八大指標」,分別是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GCS≤12) 、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林建志說明,合併腦炎的孩子會持續頭痛,通常大小孩會說話反應,小小孩沒辦法說,但腦炎會讓小小孩的囟門關起來,相對應的反應是「持續嘔吐」,如果小小孩染疫後,持續「莫名其妙地嘔吐」也可能是引發腦炎的反應,家長應特別留心注意。
-
2022-05-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四劑該打什麼廠牌?專家:重點不在哪個保護力比較好
自5月16日起,中央開放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力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等三類對象,可接種第四劑疫苗,符合對象約有400多萬人。而第四劑疫苗該怎麼選,符合資格者到底該不該打第四劑,元氣周報讓你一次看懂。Q:每個人都得打第四劑嗎?為什麼只開放三類對象?● 突破性感染已難免,施打重點應放在「染疫後死亡的高風險群」。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即使施打疫苗也會發生突破性感染,等同讓疫苗降低感染率的作用破滅。如今疫苗的關鍵用途在於「降低重症、死亡率」,因此國內外都建議第四劑接種的對象為「染疫後死亡的高風險群」,不建議一般族群打第四劑。國內建議第四劑施打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力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等三類對象,「是對的方向。」陳秀熙表示,台灣約有二成的長者未接種疫苗,他們期待80、20法則,希望透過80%的民眾接種疫苗,保護20%沒打疫苗的人,但這樣的群體免疫概念,在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後就被打破了,無論接種任何疫苗,都會出現突破性感染。如果家中高風險長輩都沒打疫苗,也許政府可以開放同住家人接種第四劑,雖然打第四劑的民眾沒辦法避免感染,但仍可以幫助體內對抗病毒的時間,降低傳播的機率。Q:打三劑就夠了嗎?打完三劑剩下多少保護力?● 打滿三劑,即使沒有足夠抗體,但體內T細胞已記得如何抵禦病毒。根據國際研究指出,接種mRNA疫苗作為第三劑約二到四周後,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回升至六到七成,接種滿15周後降至三到四成,但是對於重症保護力可以一直維持在七成以上,施打莫德納作為追加劑可維持在九成左右。陳秀熙表示,第三劑不管是打mRNA疫苗或是AZ疫苗等其他疫苗,有症狀感染保護力最久二個月後就會消失,因此,國際上已經建議新冠疫苗不需要一直打下去。依照目前的研究顯示,打滿三劑的民眾,體內即使沒有足夠的抗體,但體內的T細胞足以記得接觸到新冠病毒後,如何激發體內產生抗體,抵禦病毒。因此,在Omicron流行的期間,不建議疫苗一直打下去,沒有太大的意義。Q:第四劑疫苗的廠牌該怎麼選擇?● 重點不在「保護力」,應選對自己副作用較少的疫苗。第四劑疫苗的選擇不再是以「保護力」為主要建議,陳秀熙表示,第四劑疫苗施打目的是幫助高風險群降低重症死亡的機率,而不再是降低感染率,因此施打的選擇就應該考慮個人「副作用」的承受度。AZ疫苗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較少出現發燒;屬於mRNA疫苗的BNT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注射後出現發燒的機率都高於AZ疫苗或是其他次單位蛋白疫苗,出現注射部位疼痛的機率也在八成以上,其餘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次單位疫苗如高端或是Novavax,最常出現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其餘副作用較少。陳秀熙表示,第四劑主要是提供給脆弱族群施打,如果先前施打mRNA疫苗出現的副作用可以承受,第四劑也可以再打mRNA疫苗,如果從來沒打過mRNA疫苗,不理解mRNA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建議接種先前施打的疫苗,如AZ或是次單位疫苗。Q:確診過的脆弱族群還要打第四劑嗎?● 曾染疫者,體內抗體大於疫苗接種後的抗體。陳秀熙表示,無論是不是脆弱族群,或是有沒有打滿三劑疫苗,曾經染疫過,體內抗體將會大於疫苗接種後產生的抗體,此時不建議再接種第四劑疫苗。不過未來可能還會遇到新的變種病毒,即使染疫過,還是可能二次感染,但康復者體內細胞具有記憶力,足以抵禦新冠病毒,但前提是本身的免疫功能正常,如果屬於脆弱族群,本身的慢性疾病或是免疫疾病等,一定要妥適控制,才有辦法讓體內抗體對抗病毒。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高峰?專家:未來一到兩周是觀察期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繼五月十九日單日確診破九萬例,近兩天單日皆新增八萬多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這波疫情沒有暴衝式成長,代表「控制得宜」。不過專家指出,現在每日新增仍有八萬多例,未見下降,疫情尚在發展中,現在說疫情控制得宜「有點太早了」。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目前台灣應屬於高峰期,確診數並未明顯往下走,感染者還是很多,是否控制得宜,「還很難講」,需要觀察中重症及死亡數變化,需一至兩周後才能較清楚疫情走向。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目前檢驗及通報並未真正反映社區實際感染狀況,病例數應在增加中,因部分場所人流減少,疫情可能處於高原期,若要稱疫情控制得宜,除非單日確診四、五萬或更少,仍要持續觀察。黃立民指出,中央防疫方向定調是「減災共存」,但防疫手段並沒有升級、加嚴,多半是民眾自我健康管理,盡量不增加感染別人風險,的確可以減緩疫情「飆慢一點」,但疫情若要下降,仍有一段必經的自然過程,可能還會再拖一段時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先前分析疫情高峰落點,可能落五月廿日至月底,近兩日病例降到八萬多例,雙北、基隆、桃園等地病例數降低,中南部有升高跡象,目前檢驗陽性率無大幅提升,可能屬高原期,疫情是否再上升,須再觀察一、兩天後比較清楚。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若北部、東部疫情趨勢明顯下降,等於疫情將過高峰,但仍要看接下來的狀況。陳時中表示,這波Omicron相較以前Alpha、Delta,因潛伏期短、痊癒時間快,平均死亡天數較少,現平均萬分之四,近期大約是萬分之七,希望已到達頂點。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陽即確診?專家提醒3大問題須到位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未來逐步增加快篩陽性即確診對象,後續將擴大至全體人民適用。專家提醒,須注意快篩試劑不足且有偽陽性、口服抗病毒藥物仍不足、視訊診療卡關等三大問題,預先做好準備,否則恐再加重醫療體系負擔。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確認快篩陽性仍要透過醫師認定,加上口服抗病毒藥物不足,這兩項問題都會讓全面開放出現麻煩。他認為要開放前,須要先把「篩檢」跟「醫療」完全分開,否則所有政策最後都導向要醫療人員承擔,可預期將亂象叢生。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若全面開放快篩陽性即確診,等同實質與病毒共存,也是把新冠肺炎從第五類傳染病降至第四類傳染病的時機。他認為,全面開放的好處是針對隱性高風險患者及時給藥,缺點是目前藥物僅準備全人口百分之三點五,明顯不足。邱政洵也指出,醫師透過視訊難以完全掌握患者狀況,可能影響藥物開立,當醫師判斷的灰色地帶愈寬,問題就會愈多;藥物儲備量不足,也讓擴大快篩陽性即確診的適用對象,增添隱憂。蘇益仁表示,視訊診療看似很方便,但相對也增加不少麻煩。近來已協助視訊診療的診所醫師說,如果患者沒有先事前準備,像是檢體沒寫名字、日期並與健保卡一併拍照,光是解釋行政流程就花了很多時間,遇到有數位落差的患者就更費神耗時,更不要提萬一網路不穩或斷線,都增加不少看診時間。新北醫師公會理事長顏鴻順表示,中央要放寬快篩陽即確診對象,要先做好基礎建設面對未來視訊診療需求。蘇益仁強調,新冠肺炎幾乎就是流感化,基層診所的量能要出來,才不會讓治療重症的大醫院承受採檢負擔,沒辦法發揮治療重症的作用。他擔心,一、二周後長照機構染疫將出現死亡潮,醫療量能一定要騰出來。過去陳時中不同意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曾提出快篩試劑有偽陽性問題。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目前六十五歲以上等族群優先開放,可讓高危險族群快速用藥,但考量快篩試劑的偽陽性,精準診斷仍需PCR採檢,若能擴大量能,如韓國可做到單日五十萬件,仍可採用PCR。指揮中心統計,自居家檢疫等對象快篩陽性即確診,每天約有八千到九千名患者因此確診,占所有病例數的一成。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以社區篩檢站以及民眾上傳至健保快易通的資料分析,快篩陽再PCR採檢,快篩準確度約百分之九十四。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陽即確診」擬擴及全民 原鄉離島明先納入
國內昨新增八萬四五八七例本土個案,包括二二三例中重症、五十九例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快篩陽視同確診」再納入兩族群,明起原住民及離島民眾適用,近日針對實施過程缺失及時改正,接下來擬擴及全民;另外同步開放居家確診者若有就醫需求,可由症狀緩解確診親友陪同。逾三千會考生沒應試國中會考昨登場,考生、家長、教師如臨大敵,深怕染疫就學生無法應試。據教育部統計,因確診、快篩陽性未經PCR採檢等無法應試的考生,共計三三三七人,只能參加補考。陳時中表示,快篩陽視同確診目前適用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三類人,還有長照機構住民與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明天起,為方便原住民、離島居民診斷,卅個山地原住民地區、廿五平地原住民地區及十九個離島地區居民,居家快篩陽性,可以視訊或到診所經醫師診斷後確診。許多民眾反映,PCR陽性才能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影響時效。陳時中表示,接下來將逐步擴大快篩陽性視同確診,至全民適用。目前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量持續增加,Paxlovid加上莫納皮拉韋前天合計開出逾七千人份,為這波疫情最高。開立藥物以醫院占九成最多,指揮中心將強化基層醫師開立抗病毒口服藥。陳時中稱疫情控制得宜指揮中心先前預估單日高峰達十萬例,但近日皆新增八萬多例,是否代表疫情高峰延遲?陳時中說,這段時間沒暴衝式成長,代表這波疫情「控制得宜」,若以八至九萬為高點,疫情恐拖得比較長,單日若新增十二至十三萬,一時壓力較大,各有利弊。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目前台灣應屬於高峰期,確診數沒明顯往下走,感染還是很多,是否控制得宜「還很難講」,需要觀察中重症及死亡數變化,一至兩周後才能較清楚走向。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病例數未見暴衝式成長,與民眾自動加嚴防疫等級有關,拉長疫情,對民生經濟較不利,但醫護希望病例上升曲線不要太陡,大家喘口氣,有餘裕照顧患者。幼兒重症前驅八症狀中重症持續增長,五月十六日新增一四八例,昨達二二三例,兒童重症再增二例共九例,其中三例合併腦炎。衛福部前部長、長庚大學醫學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說,Omicron引起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有三特點,多數是學齡前孩童、被診斷合併腦炎後約二到三天內過世、無其他疾病。指揮中心邀專家制定「兒童急性腦炎臨床處置指引」,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幼兒重症前驅八大症狀包括體溫大於四一度、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有任一症狀出現,應立即帶孩子就醫。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當篩陽即確診擴及全民 蘇益仁:大型篩檢站需求會減少
總統蔡英文日前下令北北基桃設立大型篩檢站,中央昨天在松山機場停車場設置大型篩檢站。台北市長柯文哲砲轟中央不要瞎指揮、更批評中央放寬護病比是戰略戰術矛盾;指揮官陳時中說,因台北市忙不敢勞煩市府,新開大型篩檢站是要符合民眾需要。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大型篩檢站設置目的是為減輕急診PCR採檢壓力,若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擴及全民時,大型篩檢站的需要性就會減少,但現在部分篩檢站對六十五歲以上三類族群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降低中重症風險、紓解醫療量能,降低醫護壓力。蘇益仁說,篩檢站應以公衛角度設置,除PCR採檢,也協助民眾快篩、患者立即給藥,並加入行政人員開立確診證明及居隔單,甚至保險需要的相關證明等,讓更多醫療人員留在醫院。但他也指出,只要將新冠肺炎從傳染病第五級降為四級,輕症到篩檢站採檢、領藥,中重症患者就醫,即可紓解目前的醫療緊繃。柯文哲昨天表示,事先知道中央要求三總設置大型篩檢站,已表達反對,「中央不要瞎指揮、亂指揮」,造成地方困擾,戰術錯誤。若要增加篩檢量能,三總目前院內PCR名額四六六人,松山分院一六○人,應先增加舊有篩檢站量能,目前三總和台大醫院的量能都還沒有完全開出來。陳時中表示,開設大型篩檢站是要減輕民眾排隊採檢PCR的壓力,目前各地方政府忙碌,因此由中央與三總合作,「台北市忙,不敢勞煩,就由中央開設,以符合民眾需要。」開設篩檢站十分重要,可讓民眾及時得到PCR檢測結果。對於中央日前發函放寬護病比,柯文哲質疑,這是戰略戰術矛盾,到底這指揮官是怎麼下命令的?柯文哲說,如果一確診就住院、很多人只是休息、測血氧機,護病比用一比十五沒問題;但要保留醫療量能在中重症,北市下令沒有到使用氧氣階段,原則上不住院;如果要住院的都要使用氧氣,又把醫護比放寬要一比十五,這是戰略戰術矛盾。新北市長侯友宜說,很多中央政策要考慮醫事量能,包含空床率跟醫師夥伴承擔,才能守住中高風險跟脆弱族群。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監事長高靖秋說,確診住院患者多,護理師染疫的人也多,護理人力吃緊,身心俱疲。政府已著手盤點護理人力,建議打關懷電話、校園接種疫苗等,應由公司企業人力、社區基層診所等接手,減輕醫院護理人員負擔,另號召應屆護理畢業生、學校護理老師等,增加從事護理工作。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嚴防兒童重症併腦炎亡 家長須知「八大重症前驅症狀」
本土單日確診案例連續兩日維持在八萬多例,但中重症人數持續增長,從5月16日新增148例到今天已達223例,兒童重症案例再增2例,累計達9例,其中3例合併腦炎。指揮中心今召集專家制定「兒童急性腦炎的臨床處置指引」,專家指出,兒童染疫仍以輕症、無症狀為主,若不幸發展為重症,病程發展相當快速,避免重症合併腦炎或導致死亡,家長必須認識「重症前驅症狀」,協助孩子能盡速就醫。衛福部前部長、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表示,Omicron引起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三大特點,多數是「學齡前」孩童、被診斷合併腦炎後約2到3天內過世、無其他疾病。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加護科主治醫師林建志表示,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前驅症狀有「八大指標」,分別是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GCS≤12) 、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林建志表示,一般兒童染疫後,最常出現的症狀為發燒、咳嗽或流鼻水,開始發展為重症時會出現哮吼或合併腦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解釋,哮吼是指上呼吸道有嚴重發炎阻塞,讓患者出現類似「狗吠聲」的呼吸聲音。林建志表示,兒童染疫後若發展成重症且合併腦炎,依照台灣目前個案來看,體溫都會高於攝氏41度以上,同時也會出現意識不佳,他表示,小小孩生病時,多會臥床休息,家長難以辨別是否意識不佳。他建議,小小孩如果持續昏睡,睡眠時間過長難叫醒,反應變差,就可能是意識不佳,應立即就醫。林建志表示,合併腦炎的孩子會持續頭痛,通常大小孩會說話反應,小小孩沒辦法說,但腦炎會讓小小孩的囟門關起來,相對應的反應是「持續嘔吐」,如果小小孩染疫後,持續「莫名其妙地嘔吐」也可能是引發腦炎的反應。由於孩子發燒可能引發抽搐,但抽搐的表現可能是熱痙攣或是腦炎,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就是次數,熱痙攣只會發生一次,但病毒性腦炎會反覆發作。不過,家長若孩子第一次發生抽搐就應該要請求醫療協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根據統計,台灣確診案例中,兒科感染個案占整體個案20%左右,住院患者屬於中度以上病人,約有7%屬於學齡前孩子,其中5%發展為重症。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台灣兒童青少年染疫率雖占整體20%,但也與國外數據類似,美國今年1到4月登錄兒童確診人數為525萬人,住院率為0.25%、死亡率為0.005%;日本10歲以下兒童染疫人數占整體的15%到20%,20歲以下青少年占整體30%,住院率1.9%、死亡率為0.000055%。黃瑽寧表示,香港確診兒童約7萬多人,住院率高達4.5%,死亡人數為7人死亡率為0.01%,數據比日本與美國都高出一倍,但有非常多的專家認為香港的分母大大被低估,與台灣現在的情況類似,因為快篩陽性後不願PCR,自然等待症狀消失,未進入法傳系統。台灣目前的兒童染疫死亡率約0.0017%,比美國、日本低,整體而言,兒童輕症比率仍高,民眾無需自己嚇自己,不過現階段還是需要戒慎恐懼。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敵星星」保護力引討論 羅一鈞曝細節:效果見仁見智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有專家說,目前死亡人數有遞延效應,現在的數字是反映約前一到二周的數字,往後死亡數字還會再上升。此外,最近「無敵星星」引起討論,有專家認為,打2劑疫苗後確診,保護力頂多維持3個月,不會比接種第3劑疫苗時間久,媒體問指揮中心如何評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Omicron死亡遞延,比起以前Alpha、Delta的相對時間短,因Omicron特性潛伏期短、發病快,痊癒時間快,平均死亡天數少,遞延的天數也少。陳時中說,近期看Omicron死亡率是萬分之7,平均為萬分之4,近期大約是萬分之3到7,希望是這到達頂點拉。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無敵星星」為打3劑疫苗與打2劑疫苗又確診的患者比較,但這是見仁見智,因每個人免疫力不同,有人感染過後產生保護力強,時間比較持久,有些人感染後症狀輕微,可能抗體濃度很低或驗不到,因此每個人效果不同,就打疫苗效果,打第3劑效果都不錯。羅一鈞說,專家討論,接種2劑後確診等於打3劑疫苗,於政策制定,像是到一些場所要打3劑,也有但書,如有打2劑確診康復,就有一樣資格條件,當出示2劑證明及解隔證明,可以比照打3劑疫苗証明,專業面來講,就是2劑疫苗加上確診,保護力效果跟打3劑一樣,學術上有打疫苗比確診好的相關研究,但有些研究又不是這樣,往後可以再來比較研究。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照護確診者若急需就醫 指揮中心開放確診者可陪同
近來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居家照護確診者若有需要急迫就醫時,卻因全家確診難以陪同就醫,指揮中心今宣布,若症狀緩解後,確診者也可以陪同確診者前往就醫。指揮中心今針對「居家照護確診個案就醫」指出,居家照顧確診個案,如果出現發燒等症狀,建議透過視訊或電話預約方式看診。如無法預約視訊診療,或視訊診療無法處理,可聯繋衛生局依其指示,以防疫車隊、同住親友接送、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或確診者陪同就醫。指揮中心指出,惟應全程佩戴口罩,避免與他人交談,報到時主動告知院所為確診個案。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近來有些民眾反映,居家照護確診者急迫就醫時,時常碰到全家都確診,如果症狀緩解後,確診者也可以陪同就醫,經過的路都是確診者,並不會增加風險,但會讓家中有急迫性,也無法使用防疫車隊、無法自行前往就醫者,可開放確診者陪同就醫,也就是2個確診者,一位就醫、一位陪同。媒體詢問,有民眾反映,已經快篩陽且健康存摺也是陽性,但家人代領藥時,卻被醫院要求PCR陽性,才能公費領藥。陳時中說,快篩陽經過醫師確認確診,包括三類者及65歲以上,以及機構群聚、下周一將實施的山地原住民離島區域等,其他民眾尚未適用,仍需要透過PCR才能確診,不過這部分很快就會開放。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經過詢問資訊處,健保快易通上呈現經視訊診療陽性者,就是經過醫師確診為新冠肺炎確診,這部分需要再跟醫師宣導,讓大家知道說除了PCR陽性以外,快篩陽也視同確診,屬於通報事實,也有跟保險局溝通,未來數位證明上會增加法傳編號,讓數位證明代表已確診通報。陳時中說,台北市開設的大型採檢站,台大醫院負責的台大體育館量少一點,昨天篩檢160人,自由廣場有2000多人,平均是兩千人上下。整體策略來說,採檢情形是要醫療單位動,還是病人動,因以病人為中心,希望站在病人權益且方便的角度,以滿足需求,有時候也不能開太多,開太多供給會大於需求,因東區篩檢的地方不多,所以增加更方便的方式。
-
2022-05-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223例!2兒童重症 5歲童腿痛暈倒、9月嬰插管
國內今新增本土個案84587例,死亡59例,中重症個案增加223例,包括中症153例、重症70例。死亡59例中,56人有慢性病史,年齡從30至90歲,其中29人沒施打疫苗,其中一名30多歲死亡個案,本身有慢性肝硬化等慢性疾病,確診新冠肺炎合併心肺衰竭。另重症新增2例兒童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59例死亡個案中,其中34例較高齡、超過80多歲。而今日個案中,最年輕死亡個案30歲男性,曾有肝硬化,沒有施打過疫苗,染疫後心肺衰竭過世;另外40幾歲幾位死亡個案,都有慢性病史,染疫後合併肺衰竭,有腦相關共病等。今有3例特殊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一名20多歲女性有癌症病史,曾施打2劑疫苗,染疫後短暫5天有呼吸窘迫,住進加護病房觀察,有使用瑞德西韋,目前已經出院,算是重症個案。另外2例兒童個案,羅一鈞表示,其中5歲男童有先天性肌肉系統疾病,染疫當天出現腿痛情況,5月17日時,後續在家中有昏厥情況,緊急送醫就醫,急診檢查發現有肺炎跟腦水腫情況,緊急插管轉送到兒童專責醫院到加護病房收治,有血氧偏低狀況,加護病房有給瑞德西韋等,也針對腦水腫處理,明確的病情有肺炎,至於腦水腫是否合併腦炎要再研判。羅一鈞表示,另一名是9個月大男嬰,5月15日有發燒咳嗽,發燒時活力差,經PCR陽性,5月17日凌晨有高燒、呼吸喘,再送到急診,有血氧偏低,送急診前有發現呼吸聲音粗,有俗稱「狗吠聲」哮吼症狀,表示上呼吸道有嚴重發炎阻塞,是次感染後的急症,男嬰收治加護病房,有使用呼吸器,5月20日移除呼吸器,病況改善持續,目前還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指出,這2個小孩重症個案,一個合併肺炎腦水腫,一個是哮吼、急症呼吸窘迫,男嬰已移除呼吸器,持續治療中。
-
2022-05-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4587例 中重症+223例 再增59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8萬46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萬4587例本土個案及52例境外移入(3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9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84,587例本土病例,為40,348例男性,44,215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3,346例,台北市10,590例,桃園市10,453例,台中市7,989例,高雄市7,646例,台南市4,609例,彰化縣2,808例,新竹縣2,472例,屏東縣2,265例,宜蘭縣2,019例,基隆市1,757例,苗栗縣1,601例,新竹市1,575例,花蓮縣1,219例,雲林縣1,128例,南投縣924例,嘉義縣780例,台東縣576例,嘉義市505例,澎湖縣184例,金門縣135例,連江縣6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7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6例具慢性病史、29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0日至5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5月19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5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31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5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171,17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926,804例排除),其中1,240,897例確診,分別為12,484例境外移入,1,228,359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34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32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15例、台北市435例、基隆市68例、桃園市37例、台中市29例、彰化縣27例、高雄市21例、新竹縣15例、花蓮縣14例、屏東縣13例、台東縣11例、台南市及宜蘭縣各9例、雲林縣7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4例、嘉義市2例、新竹市及金門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可獲「綜合免疫力」? 專家:自然感染可能付生命代價
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日前在民進黨中常會提出自然感染加打疫苗可獲得「綜合免疫力」,引起各界討論,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高風險族群染疫後併發重症,「政府應盡所有力量去防疫」。何美鄉表示,有一種免疫力叫「綜合免疫力」,以前是被感染後再打疫苗,免疫效果好、抗體高,也比較持久;現在先打疫苗、再受感染,也有同樣的效果。她昨於臉書表示,並未鼓勵大家感染,是要告訴民眾不要害怕,把疫苗打滿、打齊,讓自己更健康就不怕。但金傳春表示,主張自然感染不符合公衛精神,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更何況,「現在就已經是大多數人自然感染了,不需過度宣傳」,自然免疫力可能讓某些人付出生命為代價。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天強調,並非鼓勵主動染疫,民眾不應為自然免疫故意感染,尤其像他一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更不適合刻意染疫,以免增加中重症風險。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她認為,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規畫與準備,如今醫護人力吃緊,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相信各界對防疫政策看法一致,避免染疫仍是基本要求,若擔心染疫就要把疫苗打好打滿,打滿三劑疫苗可降低八成以上重症死亡風險,染疫也不用太過擔心,但並非鼓勵自然染疫。羅一鈞則表示,周圍有一些在醫療場域工作或防疫人員確診,他鼓勵他們染疫有時難避免,如果打過疫苗,染疫後會獲得多一點保護力,「但不是說有無敵星星,就叫大家故意染疫。」只是即使打疫苗降低風險,礙於生活接觸還是可能染疫,但多數人是輕症,民眾不用擔憂、恐慌,適度休息,視訊用藥等,可控制病情。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陽=PCR陽」對象再放寬? 陳時中:逐步擴大適用範圍
指揮中心現規範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防疫三大族群,若年齡65歲以上,當快篩陽性經醫師視訊看診,可以視同PCR陽性。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當行政流程順暢後,將會繼續開放。至於哪些族群會優先開放,陳時中說,快篩陽須經醫師診斷,才能判定為PCR陽性,但往後需要PCR檢測的情形會降低,因此會逐步擴大適用範圍。至於要如何增加醫院的醫療人力。陳時中說,目前已開放相關需要的周邊人力,讓醫療衛生單位免職登或加入公會,可以直接造冊召回沒工作的醫護人員,讓在職的人可專注在工作上。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現在已請醫院降載收治量能,因此醫療團隊多照顧急診、住院等患者,希望降載的醫療人員可以支援採檢,醫院內部也可以進行調度,或從外面找非屬原本院內人力調整。陳時中說,醫院降載安排等中央都有相關規定,重要是病人要遵從醫囑,透過醫病決策共享,但在此非常時期,不要讓專業方壓力沉重,希望尊重醫院跟醫師專業,希望國民一起配合。
-
2022-05-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進入高峰! 今確診人數未破10萬人 陳時中這樣解釋
新冠疫情蔓延進入社區,指揮中心原預估今(五月廿日)起疫情進入高峰期,單日確診人數將破10萬人。但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公布,今日確診人數為8萬5720人,低於昨天確診人數。外界關心,今未破10萬人的原因?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就今天來講,各地病例數幾乎都往下降,是不是到達頂點的契機?還要再觀察兩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所有預估都是基於模型和趨勢分析,有時預估值也會隨著政策或檢測有所不同,當時低推估確診人數為5月20日到達10萬人,以現在PCR採檢,就是在10萬至20萬的採檢量,個案數如陳時中所言,各縣市從昨天到今天都降低,陽性率維持在68至69%,PCR檢測10萬到11萬人中,約68至69%的陽性率,另外,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防疫三類或醫師通報約8000到9000件,此趨勢在本周算是平穩,後續是否會有新的趨勢,周末過後比較清楚。
-
2022-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羅一鈞自曝糖尿病史勸世 別為吃「無敵星星」故意染疫
新冠肺炎患者多數是輕症,許多民眾認為,接種疫苗後,可以主動染疫增加免疫力,等於吃下無敵星星,但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長羅一鈞提到無敵星星指出,這不是鼓勵民眾主動染疫。指揮官陳時中說,這方面大家看法都是一致的,避免染疫是基本,但現在疫情跟以前情況完全不同,民眾還是要把疫苗打好、打滿,不是要大家故意去染疫,但即使染疫也不用太擔心。羅一鈞說,確實周圍會有一些確診朋友,在醫療場域工作的朋友或防疫人員,他都這樣給予鼓勵,染疫有時難避免,如果打過疫苗的人染疫後會獲得多一點保護力,現在規定確診3個月內不會有重新匡列或確診的情形,但不是說有無敵星星,就叫大家故意染疫,特別是有慢性病的人。羅一鈞表示,像他有糖尿病,不適合刻意染疫,因還是有中重症風險,即使打疫苗會降低風險,但礙於生活接觸還是可能染疫,雖然如此,還是會知道輕症是大部分的情形,可以適度休息,透過視訊用藥等,以控制病情。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株恐再掀起疫情 陳時中:重複感染成常態可能性高
新冠病毒被指出將會持續突變,未來重複感染恐成為長期的模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能性很高,未來可能會像流感一樣,針對每年不同的病毒株設計疫苗,並持續施打疫苗對抗,不過這都是推測,只是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因此持續突變的可能性是有的。陳時中表示,重複感染成為長期模式的可能性很高,主要因應不同病毒的強弱不同,未來就會像是流感一樣,每年會有不同流行的病毒株,也會有相對應的疫苗。但病毒不斷突變,當差異性夠大就會走向流感化,所以每年就可能會有不同病毒株需要打不同的疫苗。但這些都屬於推測的情況,主要是RNA病毒變異的可能性大,所以重複感染的可能性是有的。陳時中強調,對抗病毒,疫苗仍是有效果,呼籲民眾只要符合資格一定要盡速施打疫苗。近期有數據指出,七十五歲以上打過一到二劑疫苗和沒打疫苗的人,每百萬人口感染機率是相同,他說明,這是因為新冠疫苗的設計,隨時間消失抗體會下降,而七十五歲以上屬於國內第一批施打疫苗的對象,保護力會遞減,因此呼籲現在符合資格可以施打第三劑或是第四劑疫苗的民眾,盡快接種疫苗。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童7重症有3腦炎被指「不尋常」 指揮中心研議處置指引
本土確診案例不斷增加,昨新增一例僅4歲的重症女童合併腦炎及多重器官衰竭,疫情爆發至今已累計7例兒童重症,其中3例有併發腦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不太尋常,個案數太多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台灣的情形與香港有類似之處,專家也擔心是不是亞洲或是東亞的小朋友染疫,有相對高的機率發生腦炎,近期將邀集專家制定共通性的處置原則。羅一鈞表示,累計三例的兒童重症合併腦炎的患者,有二位是兩歲、一位是四歲,目前確實發現台灣的兒童重症染疫情形與香港有類似的地方,香港某大學的報告是指出香港僅有二例兒童染疫重症合併腦炎,但是從媒體報導搜尋,應該不只有二例,指揮中心就此趨勢也找來專家討論,專家也會擔心,是不是亞洲或是東亞地區的兒童染疫,有較高的比例合併腦炎。羅一鈞表示,近期將會邀集兒童醫學、神經醫學的專家開會討論,希望可以針對兒童染疫出現中重症後,臨床上可以有共通性的處置原則,如兒童到院前EMT的處置作法等。昨公布的四歲女童重症案例,羅一鈞表示,目前的情況並沒有太多的變化,指揮中心不會每天更新每一位個案的病情。
-
2022-05-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保護力遞減差不多了」 陳時中鼓勵長者接種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為預防重症及死亡接種疫苗十分重要。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外界有看到一些數字,指出75歲以下民眾,接種第一、二劑與未接種疫苗,每百萬人的感染率好像一樣,懷疑打疫苗沒用?這是因為施打疫苗後,保護力也會遞減,因此才需要打追加劑,現在高齡長者的疫苗保護效力都遞減差不多,希望大家打第三劑。陳時中說,以前是從75歲開始打,更早是80幾歲慢慢往下打,第一劑是打65歲到75歲開始,第二劑也是這一批最早打,現在打了愈來愈久,所以第三跟第四劑也希望高齡快來打,看那些打一劑或是兩劑。他說,就人的生理反應,因高齡免疫反應弱一點,所以看到說打一、二劑效果可能不彰。陳時中說,所以第四劑要求65歲以上民眾盡快打,總之結論就是一樣,可以打盡快打,對自己一定是好事情。陳時中說,5月31日前,指揮中心仍針對65歲以上、55歲以上原住民,若沒有接種第一、二劑疫苗等,地方政府有500元以下衛教品獎勵,民眾應踴躍接種,打疫苗還是有效果的。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加速居隔單10小時內開立完成 指揮中心:資料務必正確
近來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大增,導致資訊平台作業都有些卡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病人數多,地方處理時效上都有些問題,民眾也會擔憂居隔證明無法即時取得,目前系統現在優化,並與行政院政委唐鳳通力合作。陳時中說,目前先簡化行政流程,未來開立確診者隔離通知書,以往相關統計須進入法傳系統,但現在切為兩條線,法傳系統歸法傳系統,開立通知書不用經過法傳系統,只要經過審核就可以直接開立電子居隔通知書。他說,對於確診者密切接觸者也簡化程序,以前是為簡訊發送日,但這其中有落差,現在統一用最後接觸日為零天,加3天居家隔離,後4天自主健康管理,這樣都一樣才不會混亂,不會說家人確診,接觸家人必須收到簡訊才開始居家隔離,可能做了不必要的居隔時數。指揮中心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說,目前有舊案的居家隔離通知書,沒有發出去,但新案又來,導致有些塞車,現在就是要加速開立,舊案也立刻處理。確診者自主疫調後,只要填寫資料正確,就會轉到隔離書開立,依過去經驗,時間會拖到24小時以上,調整後10小時內可以,但前提是資料正確,10小時內完成開單,舊案因有資料不全,所以會有延遲問題,這部分會加開資訊設備,加速開立。龐一鳴說,現在第一線的接觸隔離通知書,因有0+7或3+4方案,過去晚開了,再來要求補開,隔離通知效果就無意義了,現在會在數位證明平台有新的表單,接觸者隔離證明會在5月25日上線,申請疫苗証明證明平台,會增加一個接觸隔離證明來幫忙開單,有過拿紙本或是電子的人,就先不要來,先讓沒拿過的來申請,雙北也支持此方案。陳時中說,現在確診人數增加一下,希望跟地方通力合作完成問題,快速關口來還是重要,電話正確就可以,龐一鳴說希望10小時,但他希望5小時內,如果電話錯就會拖到,採檢PCR單位一定要檢核一下,再次詢問電話是否正確,電話填寫是否10碼完成,就會加快速度。陳時中說,優化系統後速度變快,舊案部分要花一點時間,而新興的申請流程時間要多一點,現在進行要處理好,舊案也拜託大家不要急,用途上面了解到是請假用或相關保險證明,金管會也講,保險請求權是2年,當然我們不會拖這麼久,要請求理賠或是證明的給我們一點時間。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37例、49病歿 30多歲患者死亡、3人都沒打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新增237例中重症,其中198例中症,39例重症,今年1月至今,中重症患者累計2261人,其中431人死亡,輕症無症狀占99.78%。羅一鈞說,今49例死亡個案中,其中48人有慢性病,一人沒有慢性病,有打兩劑,有21人沒有打任何1劑疫苗。年齡方面,今天個案是從90多歲到30多歲都有,其中24人是超過80歲,年紀最輕是30多歲有3人,2男1女,且都沒有接種過疫苗,並都有慢性疾病,包括神經系統,慢性腎病等,染疫後有肺炎或是呼吸衰竭併發症過世。羅一鈞說,現在整體死亡個案集中在慢性病長者,其中一半是未接種疫苗長者,提醒長者要接種疫苗。羅一鈞說,大家關心醫院床位數,今起把台北、新北床數列出來,中央與地方用一樣系統,列出會是一致的,目前全國登記空床47.5%,台北、新北因病例數多,約30%至34%左右,其餘集中檢疫所在4成上下。他說,醫護人員可能認為有床,但很多醫護人員確診在家休息,或被匡列接觸者採取0+7或是3+4,可能臨床上是有床位,但無人可以執行醫療照護,或是病床有人出院要清消,空床數代表空床的情形,而目前醫療量能沒有到崩潰情形。他表示,據與第一線醫師了解,疫情壓力還在,但就是床位入住跟出院,沒有壅塞到大排長龍,要等很久的時間是常態發生,現在北部疫情是在高峰階段,中南部慢慢攀升,全國床位也要跨區來調度。羅一鈞說,同年齡層中重度死亡個案數等,我們累計本土病例超過100萬後,現在以70歲以上中重症比例還是較高族群,70多歲比例1.3%,80多歲4.7%,90多歲10.5%,致死率整體是0.04%,90多歲就到2.7%,希望長者快打疫苗最好打到三劑疫苗比較安全。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較昨日略降 本土+8萬5720例、死亡增49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8萬57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萬5720例本土個案及41例境外移入(27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9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新增之85,720例本土病例,為 40,942例男性,44,744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3,704例),桃園市(11,684例),台北市(11,414例),高雄市(7,525例),台中市(7,144例),台南市(4,707例),新竹縣(2,762例),彰化縣(2,341例),屏東縣(2,270例),宜蘭縣(2,201例),基隆市(2,045例),新竹市(1,708例),苗栗縣(1,282例),花蓮縣(1,187例),雲林縣(1,009例),南投縣(730例),嘉義縣(679例),台東縣(650例),嘉義市(366例),澎湖縣(169例),金門縣(131例),連江縣(12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且具慢性病史、2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6日至5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8日至5月1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7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20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2月10日至5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063,65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904,378例排除),其中1,156,291例確診,分別為12,432例境外移入,1,143,805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28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26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599例、台北市417例、基隆市65例、桃園市37例、彰化縣24例、台中市23例、新竹縣15例、高雄市及花蓮縣各14例、台東縣11例、台南市及屏東縣各9例、宜蘭縣及雲林縣各7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4例、嘉義市2例、新竹市及金門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食藥署開放企業自購快篩 每名員工最多有100劑額度
衛福部食藥署日前宣布開放個人進口快篩,每人最多可進口100劑,今再開放企業可依照公司員額進口快篩試劑,同樣公司每名員工最多可有100劑額度。不過,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申請進口的快篩試劑,不一定要通過我國EUA的產品,而後者,企業必須要先委託醫材廠商向食藥署申請「專案進口」,且進口的快篩試劑,須是通過我國EUA產品,開放企業進口快篩,時間至6月30日止。藥署醫妝組簡任技正吳正寧表示,因應企業需求,今宣布開放企業可以為員工進口快篩試劑,每名員工最多有100劑的額度。一間公司若有100名員工,等於該公司可以申請進口1萬劑的快篩試劑。吳正寧表示,企業申請進口快篩試劑,其規定與個人進口快篩不同,必須要先委託醫材廠商向食藥署申請,且購買的快篩試劑必須為我國有通過EUA的產品。吳正寧表示,個人進口快篩同樣開放每人最多100劑,其進口的快篩試劑不一定要通過我國EUA的產品,也因此篩檢結果自行負責。個人進口快篩的額度與企業進口快篩的額度並未牴觸,即使個人已經申請進口100劑,公司還是可以使用自己在公司的員額採購最多100劑快篩。吳正寧說,無論是個人進口快篩,或是企業進口快篩,都是給個人或是企業專案使用,不得轉售或有任何販賣行為,即使進口的企業為「醫材廠商」或是持有相關藥證,專案進口就是專案使用,違規販售將可依照違反醫材法70條,可處3萬元以上、100萬以下罰鍰。
-
2022-05-20 養生.聰明飲食
北部粽、南部粽、雜糧粽…醫教心血管患者健康吃粽子
端午節將至,每到端午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礙於節日氣氛,多會忍不住多吃兩口粽子,導致血壓、血脂飆高,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建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於端午節時,可優先選雜糧粽,次要選擇南部粽,最後才是北部粽,而吃北部粽時最好把肥肉、蛋黃挑掉,降低疾病發生機率。郭志東表示,傳統粽子大部分都是由糯米烹煮而成的,而且大部分都有肥肉、蛋黃等脂肪含量較高的食材。一般鹹粽,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來說,吃多會讓血液黏稠度上升,連帶讓血壓飆升、加重心臟負擔,也會增加心肌機率,誘發心絞痛、腦中風。偏甜口味的粽子的內餡都以豆沙或棗泥為主,熱量也不低,而且甜餡當中糖、油脂比例偏高,不僅讓糖尿病病人的血糖不穩定,高血糖本身就是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心血管疾病患者自行包粽,建議加入「得舒飲食」的概念,其原則包含,低鈉、高鉀、高鎂、高鈣、高纖維以及減少油脂、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的攝取和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攝取。糯米可以改為五穀雜糧類,油脂較多的肥豬肉、鹹蛋黃則以瘦肉、雞里肌或雞胸肉、黃豆等豆製品代替,可以減少油脂及熱量攝取。若沒有包粽子的習慣,在外採購粽子時,可先挑選雜糧粽,其次是南部粽,因為北部粽通常都先把糯米煮成油飯包入粽葉中蒸煮,吃北部粽時油脂的攝取量會較高。而雜糧粽則可以增加鉀、鎂離子及纖維的攝取量。其次就是吃粽子時盡量避免吃到太多可見的肥肉、鹹蛋黃,讓鹽分、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取降低。外購的粽子其實大多味道足夠,不需沾醬就可以品嘗到粽葉清香和米飯的軟糯原味,最重要的是可減少鹽分攝取。
-
2022-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約25%康復者在疫後3個月出現新冠後遺症!醫師揭腦霧3大核心症狀
●長新冠後遺症,染疫者7月後可能出現●腦霧屬於永久性腦神經傷害●可透過良好飲食、睡眠、運動習慣,降低傷害新冠病毒延燒全球,各國研究陸續發現,民眾染疫後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影響患者康復後的生活。常見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染疫後遺症 3個月後發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症狀為專注力、理解力、記憶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蔡睿蘋表示,新冠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國內疫情爆發,推估新冠後遺症會在7月左右陸續出現,國內尚未出現有染疫後出現腦霧的患者,但從國外的監測顯示,大約有二成五的Omicron染疫患者會出現腦霧症狀,且多數患者在染疫期間為輕症或是無症狀感染者。有些疾病 也會引起腦霧蔡睿蘋表示,腦霧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蔡睿蘋表示,引發腦霧分為主要與次發性,以新冠病毒來說,新冠病毒與人體的ACE2受器結合引發症狀,ACE2多集中在呼吸道,但其餘臟器、血液中也會有受體,病毒也可能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這就是主要引起腦霧的原因,且腦神經受損後就無法透過藥物等方式改善。預防失智症作法 可望改善不過,像纖維肌痛症、慢性疲憊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引起的腦霧屬於次發性,只要原先的疾病改善,就能避免腦霧發生,以睡眠呼吸中止症而言,腦部因缺氧,才會出現腦霧症狀,因此需先診斷出導致腦霧原因,才能釐清是否能改善症狀。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引發腦霧的原因,若是新冠病毒則屬於永久傷害,染疫後,應避免讓腦神經傷害得更嚴重,或是讓其他可能引發腦霧的疾病加重症狀,建議可以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
-
2022-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與病毒共存把握四原則 醫:有無染疫都需補充營養素
中央政策明確指向要往「與病毒共存」前進,取而代之的是確診數不斷增加,但北部醫療量能緊繃,輕症雖能居家照護,不過居家視訊診療仍在磨合中,讓不少沒有染疫的民眾擔憂未來確診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表示,不管是現在或是未來,建議家中可以常備感冒藥物,包含退燒、止痛藥等,平時建議多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維生素A、C、E與鋅等,幫助提升保護力,避免染疫。陳宥達表示,英國三月開放後,確診人數較一月高峰攀升四成,其中許多醫護染疫。因此,輕重症分流、共同預備對抗疫情十分重要,對於兼顧輕症照顧與防範家人染疫,陳宥達表示,因應與病毒共存,必須把握四大重點「居家備藥不可少」、「防疫清消要做好」、「營養均衡別忘掉」、「心情放鬆更快好」。其中營養素的補充需要每一個人注意,陳宥達表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急性期體內維生素C會下降,且併發敗血症時,更會大量減少,治療時,需補充常人20到30倍用量,幫助穩定病況。陳宥達表示,維生素C本身就可以抗氧化、抗發炎,進而提升體內免疫力,預防上吸呼道疾病。維生素C的補充在各地輔助染疫治療,都有一定成效,可以減輕新冠肺炎患者的炎症並降低死亡率,日常可以多挑選維生素C含量高的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補充。陳宥達表示,除了維生素C外,其它如維生素A、D、E和鋅等關鍵營養素也須留意補充、注意營養均衡。雖然沒有直接研究指出鋅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但鋅對於免疫細胞發展很重要,若缺乏可能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機率,尤其是肺炎的風險。陳宥達表示,鋅補充劑或含片也常運用於治療感冒或呼吸系統疾病。研究發現,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時,若補充足量鋅,可以縮短病程、減少病毒數。他強調,營養素補充足量即可,不要盲目躁進,每天適量均衡補充,才能達到效益。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人力缺…確診照服員 無奈照顧染疫長者
國內長照機構染疫狀況嚴重,指揮中心統計,全台住宿型機構已逾四千人確診。雙北不僅有機構長者確診死亡,更爆出人力短缺,提前召回確診照服員照顧住民。指揮中心表示,明起針對六十五歲以上及機構住民等對象提供第四劑疫苗,也利用獎勵辦法增加長照工作人員津貼,盼留住人力。北市浩然敬老院被踢爆照服員染疫後,被迫要返回職場照顧住民。北市社會局指出,一接獲確診通報即啟動分艙分流照護,至五月十三日止,七名長輩在醫院治療、三名長輩死亡,另外六十七名長輩確診後於院內居家照顧,而工作人員也相繼染疫,在人力不足下才向中央申請確診同仁提前返工。新北市三峽某養護中心出現嚴重群聚,院內住民五十名及工作人員八名,PCR採檢發現五十二人陽性,確診率九成,之前已有三人死亡。新北衛生局表示,已就地安置該機構確診住民,連結核心醫院照護,提供視訊診療、藥物及專線電話諮詢,目前住民及人員就地隔離中,預計十八日解隔後消毒環境。指揮中心代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若機構內發生群聚事件,先進行機構感染管控,將確診者跟非確診者區隔,染疫長輩盡快給予抗病毒口服藥物,若快篩陽性的長輩不用再PCR,即可投藥。因應機構急需人力照顧長者,羅一鈞表示,機構可先啟動備援計畫,依衛福部辦法提前召回居隔工作人員,但須無症狀才能照顧長輩。衛福部也提供獎勵辦法,提供護理人員每班五千元、照服員白班及小夜班三千八百元,其餘工作人員三千五百元,社工也有獎勵基準。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長照機構發生群聚可能性高,若長輩快篩陽性應立刻給口服藥,透過快速安置、快速給藥,也提高獎勵金,希望住宿型機構能照顧好確診者。有私人長照機構呼籲中央提供公費快篩,羅一鈞表示,請機構跟地方衛生局、社會局請求撥補,若不夠再跟中央申請。
-
2022-05-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長照機構失守又禁探視 家屬煎熬
疫情影響生活兩年多,長照機構長時間禁止家屬探視,長輩兩年來見不了家人幾面,如今機構又成染疫重災區。有家屬表示,早在四月底就已經有機構「淪陷」,家屬僅能透過機構長輩等家人了解狀況,實際照顧情形難掌握,疫情讓機構人力缺乏雪上加霜,令人擔心照顧品質,但卻莫可奈何。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去年五月國內Alpha疫情爆發,到現在Omicron傳布,第一時間就會發布禁此長照機構探視,家屬雖然煎熬,但也知道人力不足的問題難以解決。她表示,不只國內照服員人力不足,移工這二年多來也少四萬人,每次禁止探視禁令發布,都對家屬造成龐大壓力。一位家屬表示,八十多歲的母親於二○一九年因極重度失智送至北市某機構安置,媽媽才剛熟悉環境,疫情就爆發,這兩年常被禁此探視,今年從疫情升溫後,如今每周跟媽媽視訊二次,只能看媽媽的氣色,猜測機構照顧得好不好。長照機構人力一直浮動,兩年多換了多次照服員,每次媽媽都須重新適應。家屬表示,這次Omicron讓染疫機率大增,人力大減,以前一人顧四人,還可以好好餵飯,現在一人顧八人甚至更多。她擔心交叉感染,但現階段只能相信機構。另一位將媽媽送到機構的家屬表示,她除擔心染疫,也擔心許多防止退化的課程暫停,讓長輩失智更惡化;她也只能一直送東西到機構給媽媽,希望媽媽看到不同食物或物品,可以撐過這段非常時期。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台595家長照機構爆染疫 疫情防控重大警訊
指揮中心公布,昨天國內新增本土病例六萬三九六四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個案中新增四十例死亡,中重症個案一三○例,含重症卅八例。國內長照安養機構接連爆發嚴重群聚感染,指揮中心公布全台已有五九五家住宿型機構通報確診,較前一天新增一三七家,是國內疫情防控重大警訊。確診長輩 機構就地安置位於北市北投區的浩然敬老院出現群聚,到昨天為止,院內工作人員四十九名、住民長輩七十七人確診,浩然敬老院院長童富泉證實,已有三名長輩死亡;新北市三峽區某養護中心也爆嚴重群聚,住民及工作人員五十二人確診,該機構於五月八、九日更有三人確診過世。指揮中心統計,全台已有五九五家住宿型機構通報確診,共有一五六二名工作人員、二八八一名住民染疫,相較十三日公布的四五八家,短短一天增加了一三七家機構通報確診。指揮中心代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確診長輩採就地安置,可提前召回確診且無症狀工作人員,衛福部也擴大提供獎勵辦法。北北基桃 加開大篩檢站羅一鈞推估,疫情最高峰最快出現在五月廿日,晚一點則是五月底。至於疫情高峰單日新增確診人數,先前低推估十萬例、中推估十五萬例、高推估廿萬例,現在尚未進展到低推估,未來高峰可能單日新增十萬例。目前北中南疫情進展不同,北部疫情開始比較早,中、南部病例較少。對於確診高峰為單日十萬例,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低估,近期已有年輕族群快篩陽性,但不願意排隊做PCR,放棄確診但自主隔離。在「黑數」增加的情形下,黃立民建議,評估疫情趨勢應用重症及死亡率,死亡在感染發病一、二周後才會出現,若死亡數一直增加,即代表疫情高峰往後延。連續三天確診數約六點五萬例,陳時中否認採檢量能不足,認為單日十萬以下都不致遭遇瓶頸。北北基桃將加開大型篩檢站,陳時中說,由中央與地方合作,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也協助招募基層診所醫師參與,透過協作模式希望增加採檢量能,各採檢站至少每天可增採檢量五百至一千。加速取藥 研擬綠色通道為加速確診者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陳時中表示,正研擬綠色通道,希望發病三天內可使用,考慮以醫師處方證明及PCR陽性證明來即時取藥、代領藥。羅一鈞表示,目前擬優先針對快篩陽性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可先領取抗病毒口服藥,但流程與配套待研擬,今將與地方政府開會討論。指揮中心透過COVAX購買NOVAVAX疫苗兩百萬劑,食藥署長吳秀梅昨天表示,NOVAVAX已提出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並繳交藥理、毒理及臨床試驗等技術性文件,力拚一個月內審查完畢。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希望NOVAVAX公司先將標準品寄來,請食藥署先行檢驗,相關時程安排中。國內快篩實名制自四月底起實施,全台累計賣出六百萬人份、逾三千萬劑。陳時中表示,目前各販售據點幾乎都完售,平均每天僅剩百分之一至二,最快六月前實施第二輪快篩實名制。兒童BNT疫苗何時到貨?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表示,依照原定時間約本周來台。
-
2022-05-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逾65歲快篩陽性 指揮中心:經醫診斷擬直接給藥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為讓患者於發病三天內盡速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研擬「綠色通道」。昨天傍晚陳時中也與專家討論,研擬六十五歲以上快篩陽性長者,經醫師診斷後,若有需要可不須取得PCR確診報告,直接給予抗病毒藥物,相關措施將於今天與地方政府研議。指揮中心代發言人羅一鈞說,六十五歲以上快篩陽性長者優先給藥,原因是引發重症的高風險因子中,六十五歲以上重症發生率最高。但從給藥到服藥,還有其他風險需考量,如快篩陽性與投藥黃金治療期的時間差距,或確診患者有無服用其他藥物,經評估藥物交互作用後,可能須停用原藥物一至二天,才能用藥。快篩陽性長者直接給藥,羅一鈞說:「實施縣市應以快篩陽性盛行率較高、偽陽性較低的地方優先。」例如台北市稱盛行率百分之九十三、新北市百分之九十七。但他也提醒,因依藥物規定,抗病毒藥物發出後不可能再收回,而快篩仍有偽陽性,相關給藥流程、配套措施及地方政府實際執行面等,還需進行討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黃建賢說,加速給予抗病毒藥物「這是好事」,相關研究均指出,確診當下愈快給藥,效果愈好,但配套措施必須完備,第一線醫事人員擔心,若民眾提供的快篩陽性試劑,並非本人的檢測試劑或試劑未經政府認證,責任應由誰來承擔?建議指揮中心設計驗證方式,免除醫事人員舉證責任。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病患湧進急診要求PCR,已對醫院造成極大負擔,為應付大量病患,經研擬配套後,快篩陽性應可取代PCR陽性,減輕醫護壓力,若擔心給藥不當,可考慮讓符合給藥的對象經兩次快篩陽性或再加PCR採檢,降低給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