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新冠肺炎/ 預防自保

專家籲公布染疫死亡3可控因素有效降低死亡 陳時中回應

發言人莊人祥(左起)、指揮官陳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圖/指揮中心提供
發言人莊人祥(左起)、指揮官陳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圖/指揮中心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國內全年齡致死率為萬分之10左右,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建議指揮中心,應公布染疫死亡數中的「可控制因素」,包括「死亡病患症狀出現到給藥天數」、「死亡病患符合條件下用藥比例」、「公布死亡病患疫苗組合」來改善死亡率。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陸續都有公布,若要累計數目更清楚,公布疫苗組合意義沒這麼大;確診到開藥比較不好統計,從總量來看我國比國外都增加很多;確診日若以採檢或發病日看,兩者有很大落差在;確診到領藥時間也許可以統計出來,這些都可以做但要更有意義一點。

去年新冠死亡個案以「全死因」統計,今年並非以全死因,陳時中表示,新冠死亡病例規定有做修正,是否為染疫死亡,歸類需要由專家評估,整體來說不反對分析染疫死亡。

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公布死亡病例數,是監測疫情嚴重度與趨勢,與每年固定6、7月公布的死因統計無關,那屬於另一套系統,目前皆由外部專家小組進行死亡病例審查,不過也怕漏掉個案,衛福部會與死亡檔案勾稽,逐案進行審查。

針對放寬用藥條件有助降低確診者三天內死亡,陳時中表示,目前抗病毒藥物準備很充分,短時間內一定夠,配送點跟給藥到家都有效率,不會因為沒藥配送不讓大家使用。

陳時中說,專家若有證據顯示用藥利大於弊,其實平常看病時醫師會就利弊來評估是否用藥,口服藥有一群專家討論如何做最好,多給藥不一定好,且有副作用在,會根據專家意見,真正有風險者多鼓勵用藥,不是思考相對風險低的來用藥,對我們疫情嚴重度的控制就會有很好效果。

二次感染者症狀會更加嚴重?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二次感染需由醫師診治,因為可能還有陰陰陽陽,有相關症狀也不一定是確診,若醫師認定二次感染,可以通報流程,將原先電子圍籬取消,成立新的一筆通報紀錄,即可開立相關法定文件。

陳時中表示,確實符合病例病疫,不管何時確診,由醫師診斷或PCR陽性,包括是否有旅遊史、檢測要件、快篩陽性等,若第一次染疫後再度染疫,符合病例定義須在24小時通報,並採取相關措施,相關個案都可以討論。

確診者 染疫 死亡病例 快篩陽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