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陳雨鑫
共找到
1468
筆 文章
-
-
2022-08-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下降速度變慢!本土新增2萬1577例較上周降低6% 境外增292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186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1577例本土個案及29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4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增確診2萬1577本土病例,跟前一天比下降,跟上周五相比降低6%,這也是持續本土下降的趨勢,但下降速度漸漸慢下來,境外新增292例,比昨天增加一些,死亡新增54人,跟昨天基本差不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1,577例本土病例,9,944例男性,11,610例女性,2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007例,台中市2,623例,台北市2,351例,桃園市2,280例,高雄市2,034例,台南市1,683例,彰化縣990例,苗栗縣615例,新竹縣605例,屏東縣584例,雲林縣545例,新竹市509例,宜蘭縣484例,花蓮縣416例,南投縣377例,嘉義縣361例,基隆市330例,嘉義市267例,台東縣227例,金門縣144例,澎湖縣135例,連江縣10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7例男性、27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0例具慢性病史、35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7日至8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8月2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9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58例男性,13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新加坡(6例)、日本及墨西哥(各4例)、美國及越南(各3例)、印度、泰國、菲律賓及荷蘭(各2例)、柬埔寨、法國、瑞士、韓國及馬來西亞(各1例)移入,另25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5日至8月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5,046,66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342,775例排除),其中4,696,969例確診,分別為21,274例境外移入,4,675,64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13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12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95例、台北市1,043例、台中市907例、高雄市830例、台南市713例、桃園市684例、彰化縣537例、屏東縣379例、雲林縣278例、南投縣264例、基隆市208例、苗栗縣204例、嘉義縣200例、宜蘭縣184例、花蓮縣149例、嘉義市148例、新竹縣141例、台東縣137例、新竹市86例、澎湖縣21例、金門縣13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8-03 醫療.婦產科
不孕夫妻新生機 第三代胚胎培養技術增加受孕率
● 許多女性不孕,可能與卵巢早衰有關● 第三代胚胎培養技術與第三代試管嬰兒並不相同衛福部國健署施行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至今已屆滿一年,讓許多想嘗試,卻沒有足夠經費的夫妻增加生育機會。國泰醫院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表示,許多女性不孕的原因與「卵巢早衰」有一定的關係,在取得有限卵子的過程中,過去可能會因為人工培養技術而傷害胚胎,降低植入的成功率,目前醫學界運用AI技術,推出「第三代胚胎培養技術」,減少人工培養傷害胚胎的機率。女性34歲以上懷孕屬於高齡產婦,需做羊膜穿刺檢查胎兒是否健康,懷孕也會因為年齡的增加降低機率。賴宗炫指出,曾收治過一名38歲的女性小惠(化名),每次月經來潮約三天後,經血量就大幅減少,醫師診斷為「卵巢早衰」,若有意懷孕,建議可以透過試管療程,但取得的卵子量非常少,成形的胚胎質量不佳,導致植入三次都未能成功懷孕,最後嘗試使用第三代胚胎培養技術,才成功懷孕。過去技術 可能傷害胚胎賴宗炫表示,胚胎培養技術分為三代,第一代胚胎培養技術,是將多人的胚胎放入集體式的培養箱中培養,培養箱就像是一棟住宅大樓,不同人的胚胎放在不同樓層,同時間一起培養胚胎,但是胚胎的培養過程,胚胎師需定期取出確認,因此其中一人的胚胎要取出確認時,就會影響到其他人的胚胎,打開一次門就會影響到培養箱的溫度或是氧氣濃度等,增加胚胎氧化的壓力。AI監控 降低人為影響第二代的胚胎培養技術,改為將胚胎放置在「個別培養箱」;第三代更進化,直接透過AI縮時攝影的技術,24小時監控胚胎發育,大幅降低胚胎師取出胚胎的次數,避免任何可能會破壞到胚胎發育的機會,並由人工智慧直接協助判讀胚胎的品質,提高臨床懷孕的機率。賴宗炫說,第三代胚胎培養技術與第三代試管嬰兒是不相同的。第三代試管嬰兒是指試管嬰兒技術(IVF)加上胚胎著床前基因篩檢(PGS),透過PGS將染色體全基因放大,找出正常的染色體植入,可提高受孕率、降低流產率,同時避免出現多胞胎的風險;第三代胚胎培養技術則是胚胎培養的提升,特別是卵巢刺激反應不佳,沒辦法做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者,可考慮使用。賴宗炫表示,目前第三代胚胎培養技術仍須自費,但針對已經進入試管嬰兒療程的夫妻,若反覆流產、多次嘗試試管嬰兒失敗、進行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治療者、進行子宮內膜受孕性基因檢測者、不明原因不孕症者、嚴重男性不孕症者,建議可以嘗試增加受孕機率。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鼻竇炎手術特色院所
鼻竇內視鏡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3D立體定位導航 降低風險 增治療成效110年健保署統計顯示,醫學中心執行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總件數為7,392件,其中以林口長庚醫院最多,達909件。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當鼻竇炎藥物等治療無效且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手術。鼻竇周圍圍繞眼睛與顱底,有相當重要的組織結構,如視神經、眼內肌、顱底動脈等,手術過程若傷及其他區域,恐帶來嚴重後遺症,建議透過跨科系團隊整合治療。黃啟哲表示,近年第二型鼻竇炎(息肉性慢性鼻竇炎)患者愈來愈多,分析與過敏體質、空汙日漸嚴重、飲食西化有關。第二型鼻竇炎常伴隨氣喘、息肉組織或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上升和嗅覺受損。此時除了手術,還須控制氣喘,必要時加入生物製劑治療。黃啟哲表示,林口長庚擁有成立15年以上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團隊,針對困難案例跨科系整合胸腔科、神經外科跟牙科等團隊,近來更引進3D立體定位導航微創內視鏡手術,可降低手術風險也增治療成效。嘉義長庚近年更為了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開發「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透過精準影像定位,減少手術風險,也縮短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鼻竇內視鏡地區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鼻竇炎患者多運動 能暢通呼吸道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的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共執行448件,為地區醫院第一名。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乃文說,鼻竇炎最怕慢性化,成為不可逆的病症,不過現在手術進步很多,利用內視鏡、微創手術等傷口小、恢復快,也可減少病人疼痛感。劉乃文說,鼻竇手術分為單鼻竇、全鼻竇、多鼻竇,早期做鼻竇手術後,臉可能會腫起來、疼痛,現今運用內視鏡和微創技術,縮短手術時間、流血量少、疼痛感低。鼻竇周邊都是頭部重要部位,考驗醫師技術,全鼻竇手術單邊約要一個半小時,單鼻竇只要20分鐘。提醒鼻竇炎不要拖,有些人本來只要做較簡單的單鼻竇手術,卻拖到發炎面積大,變成多鼻竇手術。劉乃文說,鼻竇炎是長期細菌感染,很多人不知道會傳染,有時帶孫子的阿嬤有鼻竇炎,也可能把鼻竇炎細菌傳染孫子或其他家人。小朋友器官還在發育中,不建議手術,會先以藥物治療。劉乃文強調,運動對鼻竇炎有很大幫助,因為鼻竇也是呼吸道的器官,運動時會讓呼吸暢通,鄉下小孩運動多,鼻子問題相對少,關在冷氣房、空氣不流通,又不運動的小孩,有鼻竇炎的機率較高。鼻中隔手術全國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4K式3D導航定位 精準移除鼻竇病灶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治療鼻息肉及慢性鼻竇炎的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1,745件,居全國第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鼻竇炎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環境因素,包含病毒、細菌及過敏原的接觸;另一類為個人體質因素,先天鼻竇開口較窄。黃承楨說明,根據最新歐洲鼻竇炎治療指引,內科治療以鼻噴類固醇與食鹽水沖洗為主,再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治療效果不好時,就必須手術介入。標準手術方式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將病變組織如鼻息肉移除。黃承楨指出,中山附醫引進高階4K螢幕系統,提升對比度及明亮度,病灶與正常組織看得更清楚。人類的鼻竇極其複雜,藉由3D導航定位系統建立個人電腦斷層的「鼻竇地圖」,誤差範圍只有1~2mm,能讓醫師在手術時精準移除病灶。根據世界大型文獻統計,鼻竇炎手術一年內復發率為3.5%,五年內復發率為6.5%。另外在10年追蹤下,病患生活品質獲得相當大的改善,顯示手術治療的高成功率及術後良好效果。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額外自費。鼻中隔手術地區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 保留鼻粘膜、減少復發根據健保署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10年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517件,居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名。亞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說,耳鼻喉科團隊執行「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對於鼻竇炎患者術後狀況及出院後長期追蹤,展現令人滿意成果,除了醫師技術精準,背後更有專科護理師及個管師協力合作。許哲綸指出,影響鼻部阻塞關鍵,除了肥厚的下鼻甲,還有彎曲的鼻中隔、狹窄的鼻前庭和腫脹的中鼻甲等。藉由術前仔細評估,除了鼻窺鏡直接檢查,更要加上鼻部內視鏡評估完整鼻部解剖構造,必要時會安排電腦斷層介入,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選擇不同的方式處理下鼻甲,所謂的多層次,就是由前到後、由下到上,全方位處理包含鼻前庭、鼻中隔、下鼻甲及中鼻甲等範疇。以保留鼻部粘膜的觀念出發,針對過大的下鼻甲骨頭,以口袋型手術保留最大量的鼻部黏膜,或處理過量的黏膜下組織;在術後容易復發的位置,採用溫控射頻或是冷觸汽化消融手術等加強。許哲綸強調,手術完整保留鼻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能大幅改善阻塞不適感,更能減少患者需要重複施作的壓力。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爆發還推DNR? 醫護壓力大
「新冠疫情期間絕非是推安寧緩和時間點。」台北市聯合醫院卻被爆料,疫情期間院內積極推廣安寧緩和,院內護理人員抱怨,高層此舉「令人匪夷所思」,確診者被推進醫院,等於被推向鬼門關。時任北市聯合醫院院長黃勝堅強調,任內從未針對DNR訂出考績,若訂考績就能把安寧做起來,就太簡單了。九十多歲確診阿嬤住院時簽署DNR同意書,沒多久發燒、呼吸衰竭,醫師採「無為而治」,認為擺著就好,不用給退燒藥,不用插管,一切簡單就好,幾天後,阿嬤變成指揮中心資料庫裡死亡個案中的一個代號數字。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專責病房一名資深護理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不管是從急診收治,還是中央分配,每個確診者進到聯合醫院院區時,都會被問到「如果病情惡化時,是否放棄插管?」從染疫病人角度來看,簡直是被半強迫簽署DNR,不只無理也沒有同理心。該護理師表示,如為久病纏身,長期臥床的病人(機構住民)簽署DNR,這還合乎情理,如果原本能吃、能動的健康民眾,在染疫後簽署DNR,這就有些說不過去。該名護理人員表示,疫情之下醫療量能已經緊繃,搶救人命都來不及,還得依規定抓時間詢問確診者「病危時同意不插管、不電擊」,令醫護人員相當難為。黃勝堅表示,他將安寧善終的觀念帶到北市聯醫,至今仍受批評,在各項安寧緩和評比中,聯醫體系幾乎都拿第一名,但實際上「聯醫根本做得很爛」。從他滿分標準看來,聯醫只拿廿分,「為什麼廿分可拿第一,因其他醫院可能只有十五分。」很多醫護在「評比」訓練下,將安寧推廣「量化」,只追求立竿見影的數字。對於疫情期間強力推動簽署DNR,他強調絕無此事。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8/黃勝堅:任內從未針對DNR訂出KPI
對於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專責病房資深護理師的投訴,時任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表示,他任內從未針對DNR訂出KPI,要求各院區積極配合,「如果只要訂KPI就能把安寧做起來,那就太簡單了。」黃勝堅表示,他將「安寧善終」觀念帶到北市聯醫,到現在仍遭受第一線醫護批評,事實上,該院宣導表現最好的單位不是急診、重症科別,而是「志工櫃台」,只有志工才有時間與病患好好溝通,討論生死。黃勝堅說,雖然在各項安寧緩和評比中,聯醫體系幾乎都拿第一名,但實際上「聯醫根本做得很爛」,如果從他滿分標準看來,聯合醫院只拿到廿分,「為什麼廿分可以拿第一,因為其他醫院可能只有十五分。」黃勝堅指出,很多第一線醫護在「評比」訓練下,也將安寧推廣「量化」,只追求立竿見影的數字,只花了三十分鐘說明,就引導患者、家屬簽署DNR,並未傾聽患者意願,有人在不知自身權利下,就被引導「放棄權利」。此外,少部分醫師將「病患簽署DNR」當作護身符,曾有院內主治醫師跟他報告病例時,陳述「死因:簽DNR」,讓他大發雷霆,簽DNR不該是死因,「絕對不是這樣」,這樣會給人「簽安寧=穩死」等錯誤印象。黃勝堅表示,第一線醫護如果誤解安寧本質,推動安寧的態度如此麼粗糙,在簽署DRN之前,至少需花上兩個小時溝通,只花30分鐘,絕對不夠,「那乾脆不要推動」。黃勝堅表示,安寧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完,他推動安寧超過20年,最難的不是改變民眾對於臨死前生命品質的想法,而是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觀念,醫護受訓過程中都是學習「如何救人」,反而是到臨床才接觸到安寧,安寧的宗旨是希望能讓患者能善終,只是善終的理解難以規格化,也成為安寧最難推動之處。「重症患者該插管,還是要插管,該救還是要救。」黃勝堅強調,當醫師評估患者未來生命歷程已無品質,或生命走到最後,例如,搶救之後可能變成植物人,與患者跟家人溝通,講述風險,此時再決定簽署DNR,讓患者可笑著離開人世,這才是體現生命的品質。
-
2022-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8月維持現行防疫措施 王必勝:BA.5單日可能5萬例
國內是否會再8月放寬防疫措施及邊境政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因鄰近國家疫情升高快速,要觀察後續產生效應,包括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8月暫時維持現行措施,國內會持續監測,預期產生BA.5、BA.4個案,觀察後會再考慮邊境放寬措施。王必勝表示,本土BA.5案例目前累計11例,與機場接機相關有7例,包括北部1例、南部3例。陸續有本土病例發生的話,會跟大家報告。王必勝說,世界疫情這周整體是稍微下降一點,東亞國家陸續屢創下高,甚至還沒看到高峰,像是日本、南韓病例都相當多,但台灣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屆時單日5萬例是有可能會發生。疫情趨緩,各地進行中元普渡到廟宇拜拜,是否會再鬆綁宗教活動?王必勝說,目前會依照現行措施辦理,因現在措施已經很少,不會影響活動進行,若不能保持不特定社交距離,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暫時不會做相關改變。近期有基層藥局反映,協助中央保管、發放抗病毒藥物,因保管不當收到中央來函要賠償,基層抱怨協助防疫獎金還沒拿到,就先談罰則,甚至罰則比抗病毒藥物還貴,紛紛寒心退場。對此,王必勝說,指揮中心有職責與義務對防疫物資做管理辦法,包括藥物跟疫苗,這件事不是只針對藥局,也針對醫療院所,若病人遺失藥物如何處理等,都有相關規定,若是不可抗力因素、也非故意,都不會處罰;至於醫事人員獎金會盡快發放。有醫護反應戶頭收到獎勵金「僅67元」,王必勝說,獎勵津貼都是依照指引發放給醫療院所,內部依照規則發放,希望醫院可以妥適分配,至於此個案收到金額是否錯誤、切帳問題、或者為補發,我們會去了解,「大家都是公平的」。
-
2022-07-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Omicron疫情死亡高峰在這一天 單日184人死亡
我國今年Omicron本土疫情造成400多萬人確診,至今7千多人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自4月以來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死亡病例數趨勢統計,回歸個案死亡日後,發現確診者死亡最高點落在今年5月30日,單日新增184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每日公布的死亡個案,不一定是最近死亡,主要跟死亡診斷書看裡時間及醫院上傳時效有關。以圖表統計來看,死亡時間多落在5月底、6月初,最高點落在5月30日的184例,近期明顯下降,死亡數皆2位數,應會持續維持下降。每周五公布各年齡層中重症及死亡個案統計分析,羅一鈞表示,全年齡層致死率0.18%,0到9歲致死率十萬分之4,與上周並未有太大差異。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五歲以下幼兒莫德納6730人次,目前累計7萬1777人次,占該年齡層8.9%。昨日疫苗接種7萬3290人次,第一劑涵蓋率91.8%,第二劑85.8%,第一次追加劑71.3%,第二次追加劑6.9%。
-
2022-07-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關卡再放寬 7月30日起取消轉機行李、貨艙消毒
我國邊境政策設下4大關卡導致旅客入境時間長,中央流行指揮中心今宣布,自7月30日零時起,實施取消航空器貨艙消毒作業,將「取消」目前貨艙消毒,以及「轉機」行李免消毒。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因應COVID-19變種病毒強化航空器消毒清潔指引」,考量現今國内外疫情狀況及防疫效,且為免影響機場作業效率,爰於工作人員有適當防護及定期監測之配套措施下:「貨艙消毒」:一、「取消」目前貨艙消毒(約需40-50分鐘),僅保留行李上輸帶時,進噴灑消毒。二、「轉機」行李免消毒。(持續落實行李運設備定期清消作業)「客艙消毒」:目前入境旅客於機場探檢陽性率仍高,且多為Omicron BA.5等新型異株,故現階段仍維持,後續滾動調整。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針對機場檢疫過程,等待時間有一關是「行李清消」,主要在航空器貨艙時間要40到50分鐘,昨天經過專家會議的檢討,考量目前國內外疫情狀況,免影響機場作業效益,7月30日零時起,取消貨艙消毒,可以減少40到50分鐘,只保留行李上輸送帶消毒,客艙消毒部分,入境旅客陽性高,多為BA.5,所以持續維持,後續會滾動式檢討。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今天公布取消貨艙消毒,是指客機裝行李的貨艙,先前指引本來規定要做些消毒、靜置動作,專家也考慮到現在疫情狀況與當時的不同,在加強所以人員防護加上定期檢驗等配套下,認為可以放寬,放寬對機場旅客通關作業會有很大影響,會讓等候時間更加縮短減少。
-
2022-07-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0多歲男蜂窩性組織炎確診亡 增8童MIS-C達高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40例中重症個案,包括79例中症、61例重症。死亡個案新增57例,最年輕為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長期臥床,因蜂窩性組織炎住院,確診新冠陽性,治療後仍然不治。另外也新增8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3人住院中;主要中部個案為主、達高峰。國內今年1月1日至7月28日累計448萬8443例本土個案,包括中重症20776例,其中7980例死亡。目前輕症無症狀比例為99.54%。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創傷性腦出血,長期臥床,7月22日因蜂窩性組織炎住院,同時採檢新冠陽性,住院後出現肺炎,7月25日開始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7月26日不幸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過世。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今新增8例MIS-C個案,年齡介於2到11歲,5男3女,先前在5月13日到7月14日之間確診,並於6月8日到7月22日之間MIS-C發病,包括發燒、局部腫痛、腹瀉等症狀,其中5人已出院,3人目前住院中,住院其中2人合併其他感染。包括3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沒打過疫苗,7月5日確診新冠肺炎,7月16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嘔吐、腹瀉、食慾及活力下降,7月20日到急診就醫,診斷急性腸胃炎,住院檢查發現輪狀病毒抗原陽性,抽血檢查發炎及血栓指數升高,醫師診斷為MIS-C。另一名8歲女童,沒有慢性病史,7月14日確診新冠肺炎,有打2劑疫苗,7月21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全身皮疹、咳嗽、流鼻水等症狀,7月23日到急診,X光顯示輕微肺炎,肺炎黴漿菌的IgM快篩陽,疑似MIS-C住加護,7月28日轉一般病房,目前仍住院中。
-
2022-07-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下降趨勢趨緩!本土+2萬2983例、境外+306 死亡+57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328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2983例本土個案及30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7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增本土病例22983人,裡面數字跟前幾天差不多,還是有小幅下降,下降趨勢趨緩,境外變多新增306例,國際疫情也在增加中,死亡個案57例,跟之前差不多,死亡整體有陸續下降趨勢。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2,983例本土病例,為10,431例男性、12,540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065例)、台中市(2,685例)、桃園市(2,392例)、高雄市(2,313例)、台北市(2,299例)、台南市(1,906例)、彰化縣(1,135例)、屏東縣(719例)、新竹縣(657例)、苗栗縣(643例)、雲林縣(636例)、新竹市(551例)、宜蘭縣(512例)、花蓮縣(446例)、嘉義縣(436例)、南投縣(363例)、基隆市(326例)、嘉義市(301例)、台東縣(278例)、金門縣(169例)、澎湖縣(139例)、連江縣(1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1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4例具慢性病史、37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2日至7月26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7月26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0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6例男性、15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別自美國(12例)、澳大利亞、菲律賓及越南(各7例)、德國(6例)、荷蘭及馬來西亞(各5例)、法國及加拿大(各4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柬埔寨、泰國及日本(各3例)、義大利、新加坡、巴基斯坦及英國(各2例)、土耳其、哥倫比亞、南非、中國、印度、比利時及印尼(各1例),另22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9日至7月2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754,88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202,581例排除),其中4,545,636例確診,分別為19,571例境外移入、4,526,01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83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81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55例、台北市1,026例、台中市860例、高雄市798例、台南市685例、桃園市661例、彰化縣520例、屏東縣366例、雲林縣261例、南投縣253例、基隆市206例、苗栗縣194例、嘉義縣188例、宜蘭縣177例、花蓮縣147例、嘉義市143例、新竹縣136例、台東縣125例、新竹市84例、澎湖縣20例、金門縣13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個案 今年累計破2萬例
本土昨新增二萬二三四七例確診案例、境外移入二四八例,中重症一七一例,死亡五十三例。今年累計至七月廿二日,本土案例達四三五萬三六九七例,中重症個案突破兩萬人,為二萬○○五四例,七六七八例死亡。兒童重症昨一口氣增加五例,皆是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案例,年齡介於一到十歲。其中二人已出院、二人在一般病房治療中,另一名二歲女童插管治療。國內兒童重症累計一一五例,包括腦炎廿四例、肺炎十九例、心肌炎一例、敗血症三例、哮吼八例、家中死亡六例、MIS─C五十一例、共病三例,其中廿四例死亡。兒童染疫及重症情形,也催出幼兒接種疫苗人數,廿一日開放接種六個月大到五歲以下幼童,截至廿二日為止已超過一點五萬兒童接種。英國研究顯示,約有六成二的確診者會出現長新冠症狀;健保署去年底設立「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住院整合醫療計畫」截至七月十九日,累計二六六九人,僅占染疫人數的百分之零點零六。求診年齡以卅一歲到五十歲為大宗,後遺症則以支氣管炎、咳嗽為主。國內疫情持續趨緩,但後續可能迎來新冠後遺症。據健保署統計,計畫收案人數於六月暴增,五月收案人數為四四九人,六月增至一三六三人,七月至十九日收治七四二人。健保署醫管組科長呂姿曄表示,推估七月人數應與六月相差不遠,後續人數會慢慢下降,不過並非每位長新冠患者都會被收案在內,民眾沒有在參與計畫的一○六家醫院就診,因此未被收案。健保署分析五○一位已上傳健保申報單的收案患者診斷,成人常見的後遺症多為支氣管炎、咳嗽、肺炎;兒童則是呼吸衰竭、肺炎、咳嗽等。呂姿曄表示,目前可分析的人數較少,難以明確凸顯台灣長新冠主要症狀。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染疫之後最困擾患者的症狀,仍以咳嗽為主,有患者四月底染疫,至今都還在咳,嚴重影響生活。周百謙表示,成人的後遺症通常不會只有一種,除了咳嗽之外,也會表達有倦怠、腦霧或是焦慮等症狀。
-
2022-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情反轉BA.5何時來? 莊人祥曝最有可能的時間點
國內新冠疫情穩定,但大家對Omicron BA.5疫情何時可能爆發,十分關注。專家表示,經推估BA.5疫情可能於7月底反轉,每日本土確診病例恐會上升。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指出,不同的數理模型有不同的推估情形,疫情再度爆發的時間落點也不同,是否7月底反轉,他認為機會小一點,8月當然有可能,而所謂反轉後,本病病例數變多變少的各種說法都有,目前就是嚴密監測,做好準備,各專家建議指揮中心都會參考。王必勝指出,BA.5疫情可能於8月來襲,但外界關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說,BA.5疫情可能於8月中或8月底到來,對此指揮中心是否已有評估,BA.5疫情就是於8月來襲?莊人祥說,其實新冠疫情反轉,除了BA.5的本土基因定序升高的因素外,還有人流的關係,到底何時反轉其實很難估計,目前大致上就是以8月中旬左右的可能性高,但這只是初步估計,未來還是有修正的可能。
-
2022-07-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0至9歲兒童持續出現重症個案 羅一鈞:兒童應速打疫苗
國內新冠疫情穩定,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本土確診患者為2萬3813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今年1月1日至7月21日統計,本土病例達432萬9914人,中重症以上個案有1萬9883人,7625人死亡,全年齡層個案致死率0.18%。羅一鈞說,目前關注0至9歲病童累積47萬5607人,死亡21人,該年齡層個案致死率為0.004 %,仍呼籲兒童疫苗開打了,雖然目前看到染疫率下降,但是0至9歲兒童還是有重症個案發生,且染疫人數每周都有2萬多人,而隨著疫情趨緩,人流恢復後,家長也會帶小朋友出去逛街、買東西、遊玩等,除維持衛生習慣外,施打疫苗也是一個好方法,建議兒童要打疫苗增加保護力。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熱中暑染疫亡 40多歲男在家熱暈 送醫體溫飆44度
近日天氣炎熱,更飆破40度高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86例死亡案例,其中一名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精神疾病,死因為熱中暑併多重器官衰竭、肺炎併敗血性休克,該例是目前首例熱中暑併新冠肺炎染疫死亡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這名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於在家照顧,7月18日被發現在家中有昏迷情形,有緊急致電救護人員,當時體溫高達44度。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家中密不透風、沒有空調,屬於悶熱環境,懷疑是中暑,當時救護人員緊急做初步降溫,到醫院同時檢查也是檢驗新冠陽性,也有肺炎變化,7月18日到急診,7月19日併發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該名個案確實是首例中暑染疫死亡個案。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78例、86人死 4歲女童染疫引發腦膜炎5天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78例,包括中症109例、重症69例,死亡個案新增86例。今日死亡個案最年輕為4歲女童,7月中旬出現發燒、喉嚨痛,後續引發腦膜炎住院,出現腦壓下降、胸凹,以及突發癲癇重症及神經性休克,經救治但病況惡化,染疫5天後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4歲女童本身有代謝性疾病,沒有接種過疫苗,7月15日出現發燒、喉嚨痛症狀,經過診所快篩陽確診,7月16日出現食慾及活力下降、嗜睡,7月17日至急診,疑似腦膜炎住院。羅一鈞表示,院方給予女童類固醇、瑞德西韋、降腦壓藥治療,住院當日因嘔吐、呼吸費力、胸凹,有插管使用呼吸器,另因突發癲癇重症及神經性休克,給予抗癲癇藥物及升壓劑,但病況惡化,不幸於7月19日死亡,死因為急性腦炎、新冠病毒感染。另新增兒童中重症MIS-C個案,3歲男童本身無慢性病史,5月14日確診,7月14日起全身皮疹,以及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紅眼症狀,7月16日至急診,醫師因懷疑為MIS-C而收治住院,經治療後病況改善,7月21日從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目前病況穩定。目前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10例,包括24例腦炎、19名肺炎、3名敗血症、8例哮吼、46例MIS-C,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1例心肌炎;其中24人死亡,包括8例腦炎、4人肺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1例心肌炎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境外BA.2.75!30多歲男自印度來台 Ct值僅20
國內出現首例Omicron BA.2.75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一名北部30多歲男性,7月10日與1名家人及1名友人從印度入境,雖登機前持有2日內陰性報告,3人於機場檢驗為陽性,定序發現男子為BA.2.75,另外2人則是BA.4,3人都有症狀。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3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與同行的2人於機場檢驗,3人皆為陽性且Ct值20,且3人都有症狀,皆於7月10日出現發燒、頭暈及咳嗽等症狀,經視訊診療目前已無不適。3人採居家檢疫目前已解除隔離,皆無其他接觸者,目前無外擴跡象,社區傳染風險低。羅一鈞表示,Omicron BA.2.75最早於今年5月發現,已印度快速傳播成為該國主流,全球已有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印尼、泰國等到少15國報告病例,惟因多國檢測量下降,實際傳播情形可能低估。指揮中心提醒,WHO表示,BA.2.75帶有之新增病毒突變,可能影響其抗原特性,尚須研究證實傳染力及致重症機率,需密切關注BA.2.75對疫情影響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籲請民眾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3813 死亡+86 境外+280 僅新北破4千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409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3813例本土個案及28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日新增23813例,病例數稍微降一些,屬於連續緩慢下降。境外280例比之前多一點,且疫情上升趨勢與國際一致。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3,813例本土病例,10,767例男性,13,034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40例),台中市(2,846例),桃園市(2,562例),高雄市(2,513例),台北市(2,352例),台南市(1,877例),彰化縣(1,089例),屏東縣(765例),苗栗縣(648例),新竹縣(644例),宜蘭縣(601例),雲林縣(586例),新竹市(569例),花蓮縣(499例),嘉義縣(448例),南投縣(434例),基隆市(335例),台東縣(304例),嘉義市(283例),金門縣(159例),澎湖縣(131例),連江縣(2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8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5例男性、4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3例具慢性病史、6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0日至7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7日至7月19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8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1例男性、13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法國(9例)、美國及英國(各6例)、新加坡及越南(各4例)、菲律賓(3例)、荷蘭及馬來西亞(各2例)、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加拿大、韓國、瑞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尼、泰國、柬埔寨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23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5日至7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455,28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062,451例排除),其中4,386,289例確診,分別為17,935例境外移入,4,368,30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47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6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16例、台北市996例、台中市821例、高雄市768例、台南市643例、桃園市639例、彰化縣488例、屏東縣351例、雲林縣248例、南投縣240例、基隆市201例、苗栗縣及嘉義縣各176例、宜蘭縣168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33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6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6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1 醫療.皮膚
抓破後背青春痘 長出超大蟹足腫
27歲的陳小姐,國小銜接國中時期時,後背長出兩顆青春痘,不慎抓破,青春痘傷口反覆感染,竟讓她的後背漸漸長出如「巨蟲」般的蟹足腫,隆起的範圍達到20x30x20公分,她被迫要穿寬鬆的衣物,才能遮掩隆起的蟹足腫,15年間,積極求診,但治療效果有限,直到在病友LINE群中,找到基隆長庚整外科主任蔡嘉軒,接受基隆團隊治療,才擺脫後背的巨蟲。「這應該是我治療過,相當嚴重的蟹足腫個案。」蔡嘉軒表示,蟹足腫屬於相當難治療的皮膚疾患,是過度疤痕組織增生,皮膚傷口若達到真皮層之後,會刺激纖維母細胞,製成過多的膠原蛋白修復傷口,增生的疤痕組織會讓患者極度不適,除了會有搔癢感,也會產生疼痛。陳小姐說,她因為蟹足腫的嚴重搔癢感,晚上睡不好,時常失眠,加上凸起的蟹足腫也讓她得忍受外界的異樣眼光。蔡嘉軒表示,長庚醫療團隊結合整形外科、皮膚科、放射腫瘤科等,安排一次性的手術,切除重達500公克的蟹足腫,後續安排放射治療,術後約5天出院,至今蟹足腫未再復發。蔡嘉軒表示,台灣蟹足腫體質者約占總人口的1%,每100人就有1人可能發生蟹足腫,常見蟹足腫位置在前胸及背部肩胛處,前胸最多,占整體48.9%、背部肩胛處約占26.9%。蔡嘉軒表示,蟹足腫被認為是難治的皮膚疾病,主要是手術切除後,仍有50%到70%的機率會再復發。但若採取手術加上放射治療,可讓復發率降至10%到15%。目前治療蟹足腫的方式,除了手術以外,也有非手術治療方式,如矽膠片進行壓力治療,或是在病灶處塗抹除疤矽膠軟膏,亦可注射類固醇,每1到2個月注射一次,需注射6到12次。其餘非手術治療,還有冷凍治療、染料雷射或是飛梭雷射等。不過,針對像是陳小姐一樣,屬大範圍蟹足腫患者,則建議採取手術加放射治療。
-
2022-07-20 醫療.皮膚
不慎抓破兩顆青春痘 27歲女後背長出「巨蟲」蟹足腫
今年27歲的陳小姐,國小銜接國中時期時,後背長出兩顆青春痘,不慎抓破,青春痘傷口反覆感染,竟讓她的後背逐步長出如「巨蟲」般的蟹足腫,蟹足腫的不適,讓她忍不住去抓,愈抓愈腫,背部隆起的範圍達到20X30X20公分,她被迫要穿寬鬆的衣物,才能遮掩隆起的蟹足腫,15年間,積極求診,但治療效果有限,直到在病友LINE群中,找到基隆長庚整外科主任蔡嘉軒,接受基隆團隊治療,才擺脫後背的巨蟲。「這應該是我治療過,相當嚴重的蟹足腫個案」蔡嘉軒表示,蟹足腫屬於相當難治療的皮膚疾患,蟹足腫是過度疤痕組織增生,皮膚傷口若達到真皮層之後,會刺激纖維母細胞,製成過多的膠原蛋白修復傷口,蟹足腫的增生會讓患者極度不適,除了會有搔癢感,也會產生疼痛。陳小姐說,她因為蟹足腫的嚴重搔癢感,晚上睡不好,時常失眠,加上突起的蟹足腫也讓她得忍受外界的異樣眼光。蔡嘉軒表示,在台灣,蟹足腫體質者約占總人口的1%,每一百人就有一人可能會發生蟹足腫,常見蟹足腫的位置在前胸以及背部肩胛處,前胸最多,約占整體的48.9%、背部肩胛處約占26.9%。據研究發現,黃種人和黑人較容易得到蟹足腫,或是與家族遺傳有關。蔡嘉軒表示,蟹足腫被認為是難治的皮膚疾病,主要是手術切除後,仍有50%到70%的機率會再復發。但若採取手術加上放射治療,可讓復發率降至10%到15%。目前治療蟹足腫的方式,除了手術以外,也有非手術治療方式,如矽膠片進行壓力治療,或是在病灶處塗抹除疤矽膠軟膏,亦可注射類固醇,每一到二個月注射一次,需注射六到十二次。其餘非手術治療還有冷凍治療、染料雷射或是飛梭雷射等。不過,針對像是陳小姐一樣,屬大範圍蟹足腫患者,則建議採取手術加放射治療。
-
2022-07-20 癌症.乳癌
胸部小較不會罹患乳癌?醫揭殘酷真相:更難檢測容易延誤治療
● 東方女性乳房緻密,自行觸診難發現硬塊● 乳癌不挑人,小胸也會罹患乳癌● 20歲後做乳房觸診或超音波,40歲後做乳房攝影歌手朱俐靜因乳癌過世,享年40歲,引發熱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陳石銘表示,近年年輕乳癌患者愈來愈多,40歲以下乳癌患者占整體乳癌患者的8%,許多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或逃避就醫,且東方女性乳房較為緻密,難透過自行觸摸發現硬塊,往往發現時相對嚴重。36歲藝人朱芯儀也罹患乳癌,正積極抗癌中。沈陳石銘提醒,20歲後女性應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乳房觸診或超音波檢查,40歲後應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沈陳石銘表示,曾收治一位38歲乳癌患者,兩年前發現左邊乳房有一個腫塊,自認不是壞東西,就不當一回事而沒有就醫,一年後腫塊不但沒有消失,還愈長愈大,等到突出皮膚表面導致潰爛,就醫時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肋骨,後續經治療才好轉。乳癌年輕化 壓力、環境影響大東方女性乳房相對於西方女性緻密,沈陳石銘指出,當乳腺鈣化或是異常,初期難透過自行檢測發現,必須要靠乳房攝影及早偵測。多數乳腺鈣化屬於良性,但有些乳癌的原位癌是以鈣化呈現,約40%的鈣化,乳房超音波是看不到的,須透過乳房攝影才能發現。乳癌年輕化,與壓力或環境變化有絕大關係,沈陳石銘表示,未生育或晚生育、肥胖、偏愛高油脂飲食、飲酒、抽菸、長時間暴露荷爾蒙、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等,都是增加乳癌發生的風險。現在的環境容易暴露在荷爾蒙刺激中,如燒烤油炸物、高飽和脂肪酸食物、菸酒等,現代人壓力大,時常日夜顛倒、不運動等,都可能增加荷爾蒙刺激。開業乳房專科醫師張智皓表示,許多女性自認胸部小比較不易罹患乳癌,實際上,乳癌不挑人,罩杯小的女性反而面臨潛在危機,乳房小、乳腺較緻密,一旦乳房真的出現腫瘤,也難以透過自我檢測發現,發現時往往期別較晚,更難治療。隆乳女性做檢測 不會「夾破」曾接受過隆乳手術的女性,對於乳房檢測會有「被夾破」的迷思,張智皓說,過去因為醫學科技不發達,以鹽水袋為異體植入物,一旦接受乳房攝影,一夾可能就會爆破,但現在使用矽膠材質是雙層膜結構的果凍矽膠,可以承受一到二百公斤重量,不會受到乳房攝影影響。外傳「開燈睡覺會增加荷爾蒙刺激」,沈陳石銘表示,並未有實證證實,仍建議先減少環境荷爾蒙的刺激,維持正常的生活,並提高乳房的健康意識。及早發現 第零期治癒率近100%乳癌只要及早發現,治癒率相當高,第零期發現治癒率幾乎100%,第一期發現治癒率約95%、第二期85%、第三期55%、第四期15%。沈陳石銘表示,政府提供45到69歲婦女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大幅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第零期到第二期發現的患者占一半以上,呼籲女性千萬別輕忽任何乳房的異常,只要有任何不對勁,應盡速就醫,讓專業醫師協助診斷。
-
2022-07-18 醫療.皮膚
小黃瓜片敷眼擺脫黑眼圈?黑眼圈分4類 皮膚科醫師教3招改善
● 確診者易失眠,導致黑眼圈出現● 黑眼圈分四大類,混合型最常見● 改善黑眼圈,可先熱敷再冷敷新冠疫情讓不少確診者出現「新冠失眠」症狀,雙眼掛著黑眼圈,久久難以消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林明秀表示,黑眼圈分為色素型、血管型、結構型、混合型黑眼圈四大類,其中以混合型最常見。所有的黑眼圈都必須找出根本原因,若長期因失眠導致的黑眼圈,則屬於血管型,只要改善睡眠品質,血液循環就會好轉。「美容門診約一半以上的求診患者,都是因為黑眼圈而來。」林明秀指出,造成黑眼圈的成因不同,最常見因為「過敏」導致,特別是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易有黑眼圈,但出現的黑眼圈型態並不同。過敏性鼻炎會讓鼻翼雙側的眼周血液充血,出現黑眼圈,屬於「血管型黑眼圈」;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上下眼皮的皮膚會較為粗糙,時常揉眼就會讓色素沉澱,屬於「色素型黑眼圈」。林明秀表示,過敏體質患者,可能同時有過敏性鼻炎以及異位性皮膚炎,常常是血管型與色素型同時存在的「混合型黑眼圈」。「結構型黑眼圈」與年紀、本身骨架有關。林明秀指出,老化過程中骨骼可能會流失,失去原本支撐眼周的力量,脂肪就會往下掉,眼眶顏色暗沉,出現黑眼圈,或是膠原蛋白流失,同樣出現眼眶周圍顏色暗沉的情況。4類黑眼圈 顏色也不同四類黑眼圈,各自呈現的顏色也略有不同。林明秀表示,從外觀多能直接判定是哪一類型的黑眼圈。.色素型黑眼圈偏咖啡色.血管型偏紫青色如瘀青.結構型顏色屬於陰影偏灰色.混合型則是各種顏色會同時出現。林明秀說,四種黑眼圈的治療方式各自不同,色素型除了先改善過敏問題,色素若持續未改善,可以採取「皮秒雷射」治療,但雷射不能亂選,有些雷射會反黑,讓黑眼圈更嚴重,需經醫師評估後再執行。對於血管型黑眼圈,建議先調整生活習慣,如避免熬夜、改善失眠及過敏性鼻炎,若持續未能改善血管型黑眼圈,則可以運用染料雷射,改善過多的紅色;平時也可以使用具有美白效果的眼霜改善眼周顏色,或是用跟體溫差不多溫度毛巾熱敷雙眼,增加眼周的血液循環。而結構型黑眼圈可以注射玻尿酸填補,把凹陷處撐起來就能改善。檸檬片敷眼 皮膚更反黑坊間有許多號稱可以改善黑眼圈的療法,像用小黃瓜片或檸檬片敷眼睛,林明秀說,這些作法都可能讓皮膚反黑,造成反效果。逐步改善黑眼圈問題,避免再次發生,林明秀建議以下幾個方式。1、可以使用溫和的保濕霜,保持眼周的皮膚濕潤。2、外出時,眼周也要防曬,避免因為陽光出現色素沉著,但防曬不要擦到靠近結膜的位置,避免傷害眼球。3、平時熱敷雙眼保養的方式,可先熱敷再冷敷,溫度都不要過熱或過冷,不能敷到皮膚紅,都可能產生反效果。
-
2022-07-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王必勝以次長之姿接任防疫指揮官 專家:看來快降級了
行政院今宣布,新任衛福部長人選,由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接任,而醫福會執行長接任衛福部政務次長,以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指揮官。專家表示,由次長接下防疫指揮官,象徵指揮中心可能將降級設置,新冠肺炎也可能要降為第四級法定傳染病。一位不具名專家表示,疫情未來怎麼走,還有些不確定性,接下來還可能面臨BA.4、BA.5的疫情或是變異株疫情與流感一起來,下半年仍存有一些不確定性,疫情指揮中心應該還是需要「暫時開設」,只是由次長接下指揮官一職,在跨部會的調度上確實會有一些疑慮。但現在疫情相對穩定,次長接任指揮官還有另外一層意義,顯示中央有意降級設置指揮中心,新冠肺炎也可能降為第四級法定傳染病;不具名防疫專家表示,其實現階段確診人數中,有高達99%以上屬於輕症無症狀患者,醫療量能也足夠,疫苗也打得相當足夠,已經符合降級的標準。他認為,現在就可以宣布降級設置指揮中心,由疾管署負責疫情監測,公布重症狀況即可。
-
2022-07-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本土社區BA.5感染源從哪來? 羅一鈞曝這2途徑
國內首例社區感染Omicron BA.5本土個案,為北部一名20多歲女性,今年5月中旬曾確診並康復,同住家人分別在7月初確診,該個案7月5日出現流鼻水等症狀,7月6日快篩陽、到醫院進行PCR採檢確診,經過定序為BA.5。目前掌握密切接觸者5人,包括1友人、4同事,目前皆快篩陰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案為重複感染,最有可能被同住家人感染,但也不排除是職場感染。指揮中心說,北部20多歲女性已接種3劑疫苗,近半年無出入境紀錄,曾於今年5月中旬確診並康復,本次因同住家人分別於7月3日、7月5日確診,個案亦於7月5日出現流鼻水等症狀,7月6日快篩陽性,並至醫院進行PCR採檢,後續定序結果為Omicron BA.5。目前該名個案及確診家人皆已隔離期滿,已掌握密切接觸者5人,包括1友人、4同事,均快篩陰性,衛生局已安排PCR採檢。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符合3個月內重複感染定義,不過第一次5月份確診時,因為沒有PCR,沒有留下檢體,因當時國內沒有本土BA.5,個案當時應該感染BA.2.3.7,不會都是BA.5。羅一鈞表示,目前該案的父母及姊姊都已經解隔離,但衛生局還是請父母去PCR採檢,若為陽性Ct值低的情況,會將檢體再送實驗室定序。此應為家庭群聚,指標個案目前針對一位長輩,7月1日時出現發燒、頭痛症狀,有工作社區接觸史,目前採取職場監測同事狀況,但過去沒有人曾確診過,若有症狀會採檢,目前尚無進一步檢驗結果,無法得知是否疫情往外擴。羅一鈞表示,近期國外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若曾感染過BA.1、BA.2,3個月內會有八成保護力,針對感染BA.4、BA.5會有較高保護力,降低71%至79%的感染機率。羅一鈞表示,先前沒有確診的人,感染機率相較已確診的人來得更高,尤其長輩、小孩感染後,導致重症或腦炎機率高,長者還有很多人沒打第二劑、第三劑,小朋友疫苗最近才剛開打,這一波疫苗鼓勵幼兒及長者盡快打滿,未確診過的人盡快施打第三劑,符合第四劑者盡快接種,因應BA.5社區流行做準備。羅一鈞表示,該案7月5日發病症狀僅有流鼻水,5月確診時沒有說有無症狀,根據國外研究,第二次感染相對輕微,日本研究室指出感染BA.5疑似肺炎機率增加,對於我國來說,不會因為BA.5要針對重症治療,現在的抗病毒藥物仍依有重症狀況來使用。羅一鈞表示,該案及家人都沒有出國史,該案目前為高度懷疑BA.5群聚,會以高規格採檢匡列作為,來進行後續基因定序,確認是否為BA.5。該案目前看來,優先懷疑最有可能被同住家人感染,不過現在也針對職場同事採檢,因此不能排除是職場所致。羅一鈞表示,由於該案有職場接觸、社區活動史,感染途徑為何,仍需進一步監視了解,但不會做擴大匡列採檢,以現在的防治作為,不會恢復到之前模式,有採檢不一定會就隔離,現在還是認為是社區感染的事件,但還不知道是職場還是哪裡社區導致。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歐盟施打Novavax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國內尚未有通報個案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指揮中心已開放民眾施打Novavax疫苗,但歐盟藥品管理局表示,接種Novavax者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包括AZ、BNT、Novavax、高端等任何一種疫苗都會有相關警語,民眾對疫苗中成分若會嚴重不良反應時,建議就不要施打,或有產生不良反應,就不要施打。他說,目前國內Novavax疫苗已施打5萬611劑,尚未有任何不良反應通報。至於,指揮中心日前講到6個月至5歲輝瑞幼兒疫苗相關資料尚未齊全,目前進度如何?莊人祥說,這幾天會送來最後一批文件,近期就會開始審查,採購合約則還再談。
-
2022-07-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疫情9成是BA.2.3.7 兒童重症、3大群聚案皆同一變異株
Omicron各類亞型變異株不斷變異,針對Omicron BA.2.3.7變異株,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特別說明。醫療應變府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本土疫情90%以上都屬於BA.2.3.7,包括先前基隆小吃店、大潭電廠、台中婚宴群聚等序列皆是。指揮中心說,BA.2.3.7為於今年6月4日增列的BA.23細分支,指帶有A21851G(S:K97E)的BA.23,特徴突變包括:ORF1a:L631F、N:M322I、S:K97E。根據國際資料庫GISAID,BA.2.3.7最早為馬來西2月27日探檢檢出,其次為日本3月28日探檢檢出(越南境外移入個案)。台灣最早個案為案21070(越南境外移入個案,3月8日落地探檢陽性)。後續之本土群聚:基隆小吃店、大潭電廠、台中婚宴群聚之序列,均帶有特徵突變,可重分為BA.2.3.7。4月以來之本土疫情以BA.2.3.7為主要病毒株,但其與一般BA.2.3的致病力差異,尚無相關研究。國際資料庫GISAID上傳BA.2.3.7序列數目:包括日本44例、美國39例、台灣34例、香港22例、印尼15例,全球198例。羅一鈞表示,BA.2.3.7這一波本土疫情,就是4月以來主要病毒株,BA.2.3.7這是6月4日才新增的細分支,這個特徵位點的重新定為BA.2.3.7,這是現在的主流株。羅一鈞表示,這支最早在馬來西亞,日本3月24日也有驗出,先前在一位境外移入的體內驗到,案201070,3月8日自越南入境,這是最早驗出BA.2.3.7的個案,後續雖然不一樣,但國內帶有BA.2.3.7的群聚,包括基隆小吃攤、大潭電廠還有台中婚宴的三群聚,台灣的本土疫情90%以上都是ba.2.3.7,這三群群聚倒置的序列都能在台灣驗到。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也大多是BA.2.3.7,至於有醫師擔心說會導致腦炎重症,目前還沒有研究可以佐證,但是我們病毒有分讓給研究機構如中研院進行研究,目前兒童重症也在收案過程,後續會針對病毒本身兒童腦炎,MSI-C等,會有更明確結果。香港那時候最早有兒童腦炎,當時2月爆發時他們是BA.2.2.2不是BA.2.3.7。除了台灣,日本、美國、印尼有上傳BA.2.3.7的序列。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你打疫苗了沒 健保TOCC查詢系統增列疫苗接種紀錄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國際Omicron新型變異株繼續發生,對社區造成威脅。指揮中心表示,疫苗接種是避免染疫及降低感染重症、住院或死亡最有效的方法。健保署與疾管署、資訊處合作,6月24日起於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於各查詢管道的TOCC查詢視窗顯示「個案新冠疫苗接種紀錄」。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為利醫事人員快速辨識就診病患,是否已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鼓勵未完整接種民眾盡速接種,提供民眾後續接種建議或安排接種事宜,健保署於健保TOCC查詢系統提示視窗,顯示全國民眾於境內接種疫苗紀錄,包含各劑別的「接種日期」及「疫苗廠牌」,供醫事人員參考,但不包含民眾於境外接種疫苗資料。指揮中心指出,民眾可至「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 https://reurl.cc/7eW0AQ )網頁,運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之「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或參考各縣市衛生局網頁彙整之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資訊,挑選方便的接種地點就近接種。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新冠疫苗時,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或追加劑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向醫護人員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評估。如近期身體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釐清原因。
-
2022-07-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BA.5本土社區感染 20多歲女重複感染 未曾出國紀錄
Omicron亞變異株BA.5我國出現首例本土社區感染案例。一名北部20多歲女性未曾出國紀錄,近期因重複感染,經過定序發現檢出BA.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和家人隔離期滿,掌握密切接觸者1友人、4同事,快篩都是陰性,衛生局安排PCR檢驗中。指揮中心說,今日公布之本土Omicron BA.5個案,為北部20多歲女性,已接種3劑疫苗,近半年無出入境紀錄,曾於今(2022)年5月中旬確診並康復。本次因同住家人分別於7月3日、7月5日確診,個案亦於7月5日出現流鼻水等症狀,7月6日快篩陽性,並至醫院進行PCR採檢,後續定序結果為 Omicron BA.5。目前該名個案及確診家人皆已隔離期滿,已掌握密切接觸者5人,均快篩陰性,衛生局已安排PCR採檢。因國內檢驗出1例Omicron BA.5本土社區感染個案,指揮中心已啟動相關疫調、接觸者採檢及加強監測作為。羅一鈞表示,因應BA.5出現社區感染個案,會調整基因定序比例,境外跟本土原先是7比3,目前比重會調整成1比1,後續境外移入病例,若變異株百分之百都是BA.5、BA.4的話,就不會多做定序,會以本土為主。羅一鈞表示,另外還有會著重兒童重症,以及針對重複感染,有機會找到特別變異株的情形,我們國內有8家實驗室,會加強輕症的病毒監測,這是針對本土Omicron的作為。羅一鈞指出,這一個案很特別,除了是首例社區BA.5個案,也是自7月1日宣布重複感染定義後,累計525例個案中,首例感染BA.5的個案。羅一鈞表示,因應BA.5出現社區感染個案,會調整基因定序比例,境外跟本土原先是7比3,目前比重會調整成1比1,後續境外移入病例,若變異株百分之百都是BA.5、BA.4的話,就不會多做定序,會以本土為主。羅一鈞表示,另外還有會著重兒童重症,以及針對重複感染,有機會找到特別變異株的情形,我們國內有8家實驗室,會加強輕症的病毒監測,這是針對本土Omicron的作為。羅一鈞指出,這一個案很特別,除了是首例社區BA.5個案,也是自7月1日宣布重複感染定義後,累計525例個案中,首例感染BA.5的個案。指揮中心說,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7月13日資料指出,目前全球BA.4 及BA.5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其中BA.5快速增加,占比約為50%,BA.4占比則上升至14%。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迄今已至少89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並已於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歐美多國成為主流株,造成疫情快速回升、住院數增加等情形,且於葡萄牙發現再次感染病例占比增加,鄰近新加坡、日本、南韓、中國大陸、香港、紐西蘭、澳洲、泰國、印尼及越南等均報告社區感染病例,疫情亦漸升溫。指揮中心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劃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另外,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7-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數隔7天再破百 本土+2萬5223 境外+87 死亡+11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531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5223例本土個案及8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14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土病例跟上周五30314例比起,下降16.8%,所以還在持續下降當中。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5,223例本土病例,為11,416例男性、13,786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224例)、台中市(3,293例)、桃園市(2,711例)、高雄市(2,629例)、台北市(2,532例)、台南市(1,842例)、彰化縣(1,305例)、屏東縣(861例)、雲林縣(742例)、苗栗縣(692例)、新竹縣(674例)、宜蘭縣(566例)、新竹市(535例)、嘉義縣(473例)、南投縣(435例)、花蓮縣(409例)、基隆市(351例)、台東縣(327例)、嘉義市(266例)、澎湖縣(168例)、金門縣(165例)、連江縣(2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1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7例男性、47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8例具慢性病史、76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7月12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日至7月12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8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4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及德國(各4例)、法國(3例)、日本(2例)、義大利、史瓦濟蘭、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另6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0日至7月1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144,48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923,021例排除),其中4,215,200例確診,分別為16,144例境外移入、4,199,00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03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01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40例、台北市969例、台中市767例、高雄市734例、桃園市613例、台南市585例、彰化縣454例、屏東縣332例、雲林縣229例、南投縣222例、基隆市192例、宜蘭縣及苗栗縣各163例、嘉義縣154例、花蓮縣136例、嘉義市129例、新竹縣127例、台東縣106例、新竹市78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2 焦點.長期照護
不再限定居服員能做 長照特定項目預告刪「家事服務」
衛福部長照司預告刪除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的「BA15家務協助」,預告至7月18日為止。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占長照服務大宗,從特定項目中刪除,不是要去除這一項服務,而是不再限定家務協助只能由居服員執行,家務協助項目仍存在於長照項目中,以30分鐘為一單位,家務協助項目一般戶申請,需自付31元;預告截止後,最快一到二個月後正式公告。家務協助的申請對象,主要針對「獨居」以及「非獨居」者。獨居者可申請協助針對居家生活空間的清理或洗滌,衣物洗滌、晾曬烘乾、熨燙,簡單縫補衣物等;非獨居者可申請協助針對睡眠及主要居家生活空間的清理或洗滌等。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的洗滌方式,包含吸塵、濕式清洗、沖洗或除塵等,並非「大掃除」;先前曾有不少案主誤以為家務協助,是請居服員到府大掃除,造成困擾。家務協助主要是針對需要個案個人的需求,做簡易的家事服務,並非是為個案整個家庭打掃。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對於獨居、失能長輩而言,是重要的服務項目,此次預告將「BA15家務協助」從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刪除,並不是要從長照服務中,拿掉整個家務協助,而是家務協助不再強制只有居服員能夠執行,檢討長照服務法中,發現此問題,認為未來可能會影響家事服務產業的發展,並非立法本意,因此預告刪除。家務協助於長服法中仍舊存在,提供服務者仍舊是居服員,給支付制度也與先前相同,30分鐘為一個單位,一個單位195元,一般戶需自付16%,因此申請家務協助的個案,申請一個單位的家務協助服務,需自付31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