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重症
共找到
3626
筆 文章
-
-
2022-06-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該不該打第4劑?前台大醫揭「2情況」可不打:效果有限且不持久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原期,加上國外BA.4、BA.5病例逐漸增加,不少專家疾呼應在秋冬前接種第四劑,以防疫情再度捲土而來。曾任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林氏璧(本名孔祥琪)今(28日)指出,「最近很多醫護人員來問我該不該打第四劑」,他因此分享個人看法。林氏璧表示,台灣目前有三類人可以在第三劑施打完五個月之後繼續施打第四劑:一、5月16日公布: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且病情穩定者;二、6月10日公布:第一類醫事人員(包含醫事執登人員及醫事機構非醫事人員);三、6月27日公布: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林氏璧解讀,目前沒看到其他國家針對醫護人員或邊防人員施打第四劑疫苗,多半是針對一定年齡以上,或是免疫不全的患者。同時,打第四劑的建議主要是來自「以色列的研究」,其中有個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醫護人員在打完第三劑四個月後,打第四劑的研究對象裡「有154人打BNT、120人打莫德納」,其中和抗體僅能回到比第三劑稍高的水準,且防Omicron有症狀感染各自僅有43%和31%;若把無症狀感染也加進來,則各自僅有30%和11%,效果更差。林氏璧說明自己可以理解ACIP的決定,畢竟國內疫情雖然已經在下降中,但還是有一定的程度;此外BA.4、BA.5已經要進來,因此想短暫的加強一下醫護和邊防人員的免疫力。不過林氏璧強調,「不應該太過期待打第四劑能減少感染的效果」、「防感染效果有限且可能也不持久」。最後,林氏璧也列出四點條件,提供醫護作為參考是否該接種第四劑的依據:一、若本身有新冠重症風險因子如肥胖、糖尿病,可以打;二、若接種前三劑疫苗時,曾發生對mRNA疫苗有嚴重不良反應,可不打;三、若評估工作環境,發現接觸病毒的風險實在太大,可以打;四、若已經感染過了,可不打;但是假如只打兩劑就感染了,那在感染後三個月,可追加第三劑。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住宿機構4.8萬人確診 開藥率達九成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年1月1日至6月26日,住宿式長照機構累計4萬8761人確診,6月20日至26日機構內就地隔離安置集中照護者,平均開藥率已提高至93%,較上周平均開藥率89%提升。針對新冠肺炎死亡數,專家日前紛紛提醒應注意住宿式機構住民屬於重症或死亡高風險族群,應盡力壓低人數才能降低整體死亡數據。而根據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年1月1日至6月26日,通報機構數達1524家,確診住民人數為3萬8555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206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波本土疫情統計自4月起至6月26日,住宿式服務機構中重症送醫人數共有3081人,累計死亡人數913人,送醫後致死率為2.4%,與之前公布80多歲的致死率2.47%接近。羅一鈞強調,機構長者平均死亡年齡為80多歲,因此比較需和全國80多歲染疫年齡層相比,而非和全年齡層相比。另外,針對確診後開立口服藥物情形,機構內就地隔離安置集中照護的確診住民投藥比率提升到93%。羅一鈞指出,從五月僅56%、六月到現在一路從76%、85%、89%到這周93%,看來是一路提升。尤其新增精神照護復健機構,上周投藥率僅69%到這周84%,有明顯提升。至於大家關心快速給藥,住民確診到給藥都是當天就給藥,減少時間差,減少重症死亡情形。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回升百例 1歲男童重症 年齡最小MIS-C
單日死亡人數又回升至百例,國內今天新增103例死亡個案;另新增180例中重症,其中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為一歲男童,是目前年紀最小的MIS-C的個案。新增中重症包括87例中症、93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一例一歲兒童重症,5月28日確診新冠肺炎,6月17日又開始發燒,且嘴唇變紅,出現紅疹、腹瀉等症狀。症狀持續三天且未退燒,6月20日赴急診就醫,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和血栓因子異常升高,醫師懷疑是MIS-C而住院檢查。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輕微冠狀動脈擴大,住院後也出現結膜炎,以及血壓偏低、冒冷汗等症狀 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所幸病況好轉,6月27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70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15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2例及6例到院前死亡;其中20人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佈自30多歲至90多歲,97人具慢性病史、60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58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打過三劑疫苗。個案有肝硬化、慢性腎病等多重慢性疾病史,5月19日發病,出現呼吸、喘等症狀,隔日到醫院PCR陽性確診,收治加護病房,因細菌性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但後續仍因多重慢性疾病和肺炎,於6月24日過世。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5266例、5595例死亡。
-
2022-06-28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給付顱內壓監測器醫材 7月1日起每年3000人次受惠
健保署為提升急重症醫療照護品質,避免嚴重腦傷病人因顱內壓持續上升,對大腦產生不可逆的長期性損害,7月1日起將監測顱內壓的「顱內壓監測器」醫材納入健保給付,健保一年挹注6000多萬點預算支應,約有3000人次受惠。透過精確監測及早發現異常,避免病人因顱內壓力急遽變化導致腦部嚴重傷害甚至發生腦死之憾事。 人的頭顱是由顱骨包覆著腦組織、血液和腦脊髓液,正常狀況下,為維持顱腔內部容積穩定與平衡,腔內會產生均勻分布的正壓,也就是顱內壓,若發生頭部外傷、顱內出血、腦水腫、顱內腫瘤或膿瘍,導致顱內壓急遽上升,身體血流無法進入腦部,將導致破壞性的神經損傷,腦組織會因缺血而受傷死亡,甚至可能因壓力上升導致腦組織位移,壓迫腦幹造成病人腦死。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臨床醫師及早發現病人顱內壓上升,適當適時的給予治療,對腦損傷的預防極為重要。健保自84年起給付「腦室外引流組」特材,於腦脊髓液引流過程中可間接監測顱內壓。直接置入病人顱內的「顱內壓監測器」則提供臨床醫師另一種監測方式選擇,可直接精準即時監控病人顱內壓力變化,不受病人腦部腫脹、腦室塌陷之限制。「腦室外引流組」特材可以協助醫師臨床判斷病人腦部損傷程度,評估是否需進行手術,對於腦部受傷或開完刀的病人能提早發現顱內壓變化,可挽救生命並提供較佳預後,為臨床急重症醫療必要醫材。 李伯璋說,健保署考量顱內壓監測器具臨床效益及必需性,經彙整相關資料及臨床專業意見,日前提案至共擬會議討論通過,經努力與廠商議價,自7月1日起將顱內壓監測器,健保支付為19607點,以及具引流附加功能的顱內壓監測器,健保支付2萬2565點等2項醫材納入健保,估計健保一年挹注6000多萬點預算支應,約有3000人次受惠。 李伯璋指出,病人是否需使用上述醫材,須由醫師臨床評估是否符合適應症。顱內壓監測器限使用於初次電腦斷層顯示有結構性腦傷害、臨床表現或影像檢查有顱內壓升高,或開顱手術時腦水腫超過顱骨邊緣有顯著顱內壓升高情形的病人;具引流功能的顱內壓監測器限用於水腦症合併顱內壓升高的病人。 李伯璋說,健保署感謝第一線醫師平日搶救病人寶貴生命,讓病人有較佳預後,健保署將持續精進急重症醫療照護品質,努力將具有臨床實證效益且臨床治療必要的新醫材納入健保。
-
2022-06-28 醫療.感染科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猴痘」是一種令人陌生又害怕的疾病!長輩或許有聽過死亡率很高已絕跡的「天花」,而猴痘病毒跟天花病毒是近親,都屬於「正痘病毒屬」,所以猴痘又稱為「類天花」。最近歐洲、美國、澳洲及亞洲許多國家陸續都有案例發生,台灣日前也出現首例猴痘病例,一名20多歲男性從德國求學返國,居家檢疫時有發燒、皮膚紅疹及鼠蹊淋巴結腫大症狀,檢查後確診為猴痘。猴痘是於1958年在實驗室的猴子身上發現而命名,1970年在剛果發現第一例九歲兒童感染案例。以往只在中非、西非流行,這次從歐洲、美國、澳洲、新加坡、南韓都發現案例跨洲傳播,世衛專家認為這次疫情並不單純。猴痘感染方式,最主要是經由親密接觸感染,例如接觸到感染的齧齒類及靈長類的血液、體液、黏膜及病毒附著的物體表面,或是經由不安全的性行為感染,也可長時間人與人面對面近距離飛沫傳染。是一種人畜共同傳染病,可以動物傳人、也可以人傳人。從感染猴痘病毒到發病潛伏期約5至21天,年輕人及兒童比較常見,大部分為輕症,但也曾有兒童重症及死亡個案,粗估死亡率約0-10%,以幼兒、兒童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死亡率較高。發病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腫痛及淋巴結腫大,患者皮膚從臉開始擴散至全身,形成搔癢的皮疹、水泡、膿疱,最後結痂脫落。台灣在今年6月23日將猴痘列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隔日便發現首例猴痘境外移入確診個案,猴痘在非洲以外的國家傳染的速度超乎預期,從5月中旬至6月24日止,全球累積有50國通報確診案例近3600例之多。猴痘病毒傳染力很強,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根據過去研究,只有天花疫苗(種牛痘)對防範猴痘感染有85%預防效果,但是天花早已絕跡,所以45歲以下的人幾乎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如果接觸到確診案例須隔離3周,感染猴痘現在無特效藥治療,臨床治療以負壓隔離、支持性及症狀治療為主。雖然猴痘重症及死亡率不高,但是傳染力強,應提高警覺,避免到疫區旅行及接觸疑似病例才是防範之道,預防國內大流行,以免衝擊國內醫療量能。
-
2022-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CIP通過2劑隔4至8周 6月至5歲幼兒可打莫德納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天決議通過六個月至五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劑接種間隔四至八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仍處於社區流行階段,專家建議幼兒應接種莫德納疫苗以降低重症死亡風險;至於五至十一歲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病況穩定者,完整接種第一、第二劑基礎劑滿五個月,應接種同廠牌追加劑(第三劑)。此外,七月一日起,免費提供零至六歲幼兒第二輪免費快篩,民國一○四年九月二日(含)以後出生者,家長可持其健保卡至快篩實名制販售點免費領取五劑。現尚無健保卡或後續出生的孩子,只要拿到健保卡都可以領。成人疫苗部分,ACIP專家建議,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社福機構等工作人員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接種滿五個月,可接種第二次追加劑(第四劑);此外,次單位蛋白疫苗「諾瓦瓦克斯」可與其他廠牌疫苗交替,用於各劑次接種。莊人祥表示,之前開放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或低下者接種第二次追加劑(第四劑),從即日起,可能接觸病人的高風險工作人員,也可依自身意願接種第四劑。專家考量感染後接種間隔延長,可誘發更多免疫保護力、降低重複感染機率,建議可自發病日或無症狀確診日起算,滿三個月且急性症狀過後,即可接種下一個疫苗劑次。莊人祥說,如果確診後還不滿五個月,符合「工作需要或性質導致感染風險增加」、「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導致感染風險增加」、「入境其他國家時需查核接種紀錄」等三種情況,經醫師評估適合,仍可接種疫苗。針對五到十一歲兒童,莊人祥表示,先前專家僅建議接種兩劑基礎劑(第一劑、第二劑),這次進一步建議免疫力較弱的兒童應追加接種一劑基礎加強劑;一般兒童完整接種兩劑基礎劑滿五個月也應接種第三劑。不過,專家尚未建議兒童混打,仍建議以同廠牌完成基礎加強劑和追加劑。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降至3萬以下 本月首次死亡未破百
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昨天新增二萬八四八九例,創近兩個月來新低,新增死亡九十一人也是本月首度低於一百,專家預估七月中旬單日確診人數可降至萬例以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民眾自覺做快篩、減少黑數。不過,上周境外移入個案基因定序報告顯示,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占比首次超過五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這兩個新亞型變異株進入台灣社區「已不遠矣」,會在社區中慢慢傳播,預估九月再掀一波疫情,建議盡速接種第四劑疫苗,且以對抗Omicron的次世代疫苗為主,希望政府盡快採購以便民眾接種。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以國際趨勢來看,BA.2疫情正在下降中,未來疫情被BA.4、BA.5取代的機會很高。BA.4、BA.5要變成國內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還需一段時間,或是規模不大。昨新增本土病例仍以中南部為主,以台中市四○○八例最多,其次是高雄市三八八八例、新北市三六七九例、桃園市二七七四例、台南市二五○三例、彰化縣二○二六例、台北市二○二五例等。自五月四日二萬八四二○例以來,首次掉回二字頭。九十一例死亡個案有八十六例具慢性病史、五十九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五十一人年齡超過八十歲。最年輕個案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有神經系統疾病需長期照護,六月廿日出現發燒、咳嗽就醫,隔日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但病情惡化,廿三日死於心肺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無新增兒童、青少年等重症和死亡個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六十九例,共廿人死亡。今年一月以來,中重症累計一萬五○八六例,五四九二人死亡,輕症、無症狀個案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五八。另外,上周檢驗一二○例境外移入個案(六月十日至十八日入境),六十一人感染新亞型變異株,五十三例BA.5、八例BA.4,累計已攔截一二六例感染變異株,大部分為無症狀或輕微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尚未發現新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個案傳給國內家人情形。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七月中單日確診降到萬例以下? 莊人祥:需要一起努力
本土個案自5月4日的2萬8420例以來,再一次見到掉回2萬多例。不過外界關心七月中旬是否可降到單日確診萬例以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七月中是否可降到萬例以下,需要靠民眾大家一起努力。而不論是台灣或其他國家,一定都有確診黑數,要靠民眾自覺快篩,並和醫院通報;若黑數過高,死亡數可能就會上升,但目前死亡沒有高到離譜的現象。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3824床、空床6866床、空床率49.7%,其中台北區50.9%、北區54.3%、中區48.4%、南區37.0%、高屏區52.7%、東區67.2%;55家集中檢疫所共8131床、空床數5363床、空床率66.0%;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216床、空床率48.9%。針對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2271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1790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481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29萬8790多人份,包括24萬1000人份倍拉維及5萬7790人份莫納皮拉韋。另有專家提醒應注意夏季流感與新冠肺炎同時流行,不過莊人祥表示,雖然看到周邊國家正流行流感,但台灣從去年二月到現在,都沒有任何流感重症,社區也沒有監測到疫情。未來病例可能藉由境外入境,在國內交流造成傳播。不過因為目前國內針對入境仍有「3+4」的規定,也暫時可以阻擋流感,加上戴口罩等措施,都能降低流感疫情發生的可能性。至於流感疫苗都有效期,去年流感季的疫苗到八月底還有2.8萬劑,如民眾有意願都可接種。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兵臨城下!上周境外定序結果BA.4、BA.5過半 計126例
上周境外移入個案定序,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超過一半,檢驗120例驗出61例變異株個案,包括53例BA.5、8例BA.4。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論BA.4及BA.5都以美國最多共16例,其次為法國7例。目前BA.4及BA.5已累計攔截到126例,包括107例BA.5及19例BA.4。不過,國內5、6月已完成的443例本土個案定序,仍為BA.2。羅一鈞表示,上周針對6月10日至18日入境的個案進行定序,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8株OmicronBA.4及53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40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0日至6月18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美國(3例),新加坡(2例),法國、馬來西亞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13例),德國及法國(各6例),新加坡(4例),英國(3例),泰國、土耳其、丹麥(各2例),西班牙、馬來西亞、日本、韓國、波蘭、奈及利亞、印尼、荷蘭、印度、比利時、挪威、沙烏地阿拉伯、肯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羅一鈞表示,根據6月22日世衛統計已有62國檢出BA.5,累計占全球25%,58國檢出BA.4占9%。病例雖然正增加中,但沒有爆炸性成長,BA.2還是主流,因此會繼續觀察國際疫情。而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羅一鈞表示,因應變異株,指揮中心從驗到境外首例開始,便請地方衛生局針對個案的同行者、居家檢疫同住家人若發現確診,需再次採檢,以了解可能的傳播範圍,屬擴大監測的一部分,但目前沒看到境外移入個案傳給國內家人的情形。目前境外移入個案九成都是無症狀,輕微症狀的都是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沒有特別的不同的症狀。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終結六月死亡案例天天破百 今死亡降至91例
新冠疫情蔓延,國內自六月以來天天死亡案例破百後,今天終於降到百例以下。國內今天新增205例中重症個案、9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無新增兒童、青少年重症和死亡個案,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女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死因診斷為心肺衰竭併新冠確診。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86人具慢性病史、59人未接種滿三劑、51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5086例,死亡5492例死亡。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需長期照護。6月20日出現發燒、咳嗽至醫院就醫,篩檢陽性,6月21日開始使用莫納皮拉韋,但住院期間仍因心肺衰竭,於6月23日死亡,診斷為心肺衰竭併新冠確診。
-
2022-06-27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台灣本土疫情自4月初爆發至今,Omicron確診人數突破340萬人,約占人口數14.6%,本波疫情最高點是5月27日的9萬4808例,6月起未再突破高峰,且緩步下降,死亡人數則在高點的14天後,即6月9日至11日,連續3天超過200位,之後未再出現200位以上,表示疫情已過高原區。台灣疫情 將於7月底趨緩觀察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經驗,韓國今年疫情自1月15日起大幅上升,3月17日到達頂峰,每百萬人口7千人染疫,直至5月31日回復爆發前水準,每百萬人口200人染疫,前後歷時4.5個月,台灣預估與韓國趨勢相近,預測疫情將於7月底、8月初趨緩,病例約單日6千至2萬例之間。台灣Omicron全人口死亡率目前為萬分之2.1,即全國2321萬民眾中,每萬人有2.1人因確診COVID-19死亡,與台灣疫情相近的紐西蘭,死亡率為萬分之2.6,南韓萬分之3.6,英國高達萬分之4.6。相同的病毒變異株流行,為何於不同國家造成死亡高低差異?計算方式不同 影響死亡率2019年底COVID-19全球流行以來,通常首波較具規模的社區流行發生時,皆會造成易感及脆弱族群染疫甚至傷亡,像英國已來到第五波感染,易感及脆弱族群可能在前幾波就已不幸染疫或死亡,留下來的居民都是相對健康的群體,但今年Omicron疫情可算是台灣第一波大規模社區感染,這可能是影響死亡率高低差異的原因之一。另外,探討COVID-19死亡率時必須了解,不同定義及計算方式也影響高低差異,各國對死亡率計算方式與定義不同,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數據,疫情期間解讀死亡率數據,一定要嚴肅看待。黑數未通報 死亡率就高估以該國家全人口估算死亡率,因人口數固定、母數大,平均後死亡率較低;若以通報確診Omicron人數進行計算,數值即偏高,這是因為部分真正在社區中感染的人數未通報,就是媒體所謂的「黑數」,未通報病例數愈多,就會造成COVID-19死亡率被高估的狀況。無論如何,現階段降低確診者重症與死亡率乃當務之急,建議「三大方向」:首要目標是持續提升長者疫苗覆蓋率,目前全台仍有61萬多名65歲以上長者未完整施打兩劑疫苗,以目前各國疫情趨勢了解,染疫對長者重症與死亡風險高,若長者疫苗覆蓋率能持續提升至與日韓相當的90%以上,可大幅減少重症與死亡風險。長照機構長者 增快篩密度其次是必須加強對長照機構監控,適度增加長照機構長者快篩密度,尤其快篩陰性但有症狀的長者,應接受PCR檢測早期找出確診者,盡早掌握長者是否染疫,及早投予抗病毒藥物避免重症跟死亡。第三是盡速針對5歲以下嬰幼兒疫苗接種,美國FDA及CDC已通過5歲以下嬰幼兒施打疫苗,透過嬰幼兒疫苗接種,一方面保護其避免重症,另一方面避免幼兒將病毒攜帶回家傳染。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降回3字頭 連26天死亡破百
昨新增三萬九五八六例本土病例、三六九例中重症、一三四人死亡,疫情雖日趨平穩,但死亡個案仍居高不下,連廿六天單日均超過百例,昨天死亡案例中,一名罹患神經系統疾病史的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確診當天即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但病情惡化,從確診至病故僅九天,醫院收治當天即不幸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新增本土個案為一萬八三七二例男性、二萬一二○五例女性、九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九十多歲以上。在個案分布上,以台中市五五二○例最多,其次較多確診者縣市為新北市五三二○例、高雄市五三○九例、桃園市三七九一例、台南市三七八六例。昨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卅多歲女性,已打滿三劑疫苗,六月十三日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廿日突然血氧下降、呼吸困難且發燒,廿一日收治醫院專責病房,接受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但病況仍不佳,家屬放棄急救,當天即不幸死亡。新增三六九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一例兒童MIS-C(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重症個案,為十一歲女童,莊人祥表示,女童五月廿一日接種疫苗,五月卅日發燒就醫,快篩陽性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起紅疹,六月四日她再度高燒四十點一度,且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就醫服藥仍未緩解,六月六日因腹痛、嘔吐、食欲活力降低至急診檢測發現,血壓降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個案。因病情危急,立即收治於加護病房,所幸用藥後況好轉,女童於六月十日轉出加護病房,並於十四日出院。莊人祥表示,十二歲以下重症兒童重症累計六十九例,其中十四例為MIS-C。
-
2022-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流感一起來 今年新考驗
近日單日新增染疫人數仍在四、五萬之間,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預估,這波本土疫情應持續至年底,若BA.4、BA.5變異株未能拉升疫情,七月底可望趨緩,單日新增三千例以內。屆時指揮中心應將新冠肺炎降至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如同流感,回歸常態監測體系,在醫療上則從公務預算回歸健保給付,逐步讓邊境及國內經濟民生活動回歸正常。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冠肺炎法定傳染病降至第四類,已討論多時,但目前尚無上路的時間表。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現階段防疫重點「管好重症和死亡」,若能改列第四類,將大幅減輕行政負擔及醫療量能。隨著疫情趨緩,應可考慮放寬戶外或接觸風險較低場合的口罩規定,另著手研議放寬國際旅遊旅客的入境條件,以復甦經濟。蘇益仁則提醒,無論夏季或冬季,今年都會出現「新冠和流感一起來」的雙重考驗,這是過去沒遇過的。建議常態監測系統應同時且有效地監測這兩種傳染疾病。未來幾年須比照流感,預估隔年可能流行的新冠病毒株,採購疫苗並安排接種時程,例如莫德納和賽諾菲針對Omicron研發的次世代疫苗。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六月初曾分析,新冠肺炎要接軌流感監測體系並不難,只要做好臨床「定點監視」與實驗室「被動監視」,監視重點包括季節趨勢、不同年齡陽性率、住院比例、在呼吸道疾病之占比、基因型差異、不同族群的疫苗效益與免疫狀態。「新冠肺炎是否改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和疫情趨緩沒有關係。」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已在討論改列第四類的相關措施,研議兩種方式,一為輕症重症的確診監測,另一則類似於流感,只監測新冠肺炎重症。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死 11歲女童重症、MIS-C已出院
國內新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11歲女童,診斷為MIS-C。目前兒童重症個案累計69例,MIS-C增為1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中重症個案包括222例中症、137例重症。1月以來中重症個案累計已1萬4881例,其中5401例死亡。今天新增重症,其中一例為兒童MIS-C個案,為11歲女童。個案於5月21日曾接種一劑疫苗,5月30日發燒就醫,快篩陽性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起紅疹。6月4日再度高燒40.1度且有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就醫服藥,但症狀未緩解。6月6日因腹痛、嘔吐、食慾活力降低前往急診,檢測發現血壓降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收治於加護病房。所幸病況好轉,已於6月10日轉出加護病房,並於14日住院。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127人具慢性病史、80人未接種滿三劑、75人超過80歲以上。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女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6月13日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6月20日突然血氧下降、呼吸困難且發燒,收治於醫院使用瑞德西韋,但病況仍不佳,家屬簽立DNR死亡。
-
2022-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指下半年新冠防治3個回歸 最後考驗在流感季
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出現以來,已席捲全球兩年半,何時可回歸正常生活?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疫情應該會持續到年底,目前最大的變數是BA.4、BA.5是否再次拉升疫情,若沒發生,7月底或8月初可望趨緩至單日新增3000例以內,到時相關措施應「更平常心」運作,包括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並回歸常態監測體系,就醫從公務預算回歸健保給付,邊境及國內也該逐步回歸正常生活及經濟運作。另要提醒的是,7、8月和秋冬時還有「流感」這個挑戰。蘇益仁表示,「新冠和流感兩個一起來,這是過去沒有遇過的情形。」他說,雖然病毒之間也有競爭性,兩者的疫苗和藥物也都有一定的整備,仍必須讓新冠肺炎和流感一樣,進入常態的監測系統,未來也要像流感一樣,視每年所流行的病毒株去買疫苗並安排接種時程,例如莫德納和賽諾菲針對Omicron所研發的次世代疫苗。「現在的重點是只要管好重症和死亡」,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中央只要一聲令下改列第四類,所有行政負擔就會大幅減輕。隨著疫情趨緩,可考慮放寬戶外或接觸風險較低場合的口罩規定,也應著手研議放寬國際旅遊旅客的入境條件,以復甦經濟。蘇益仁表示,三年下來,大家已經夠辛苦了,疫情走了三年,也差不多了,台灣的邊境開放也已經比其他國家晚了兩、三個月。以目前的中重症人數看來,醫療量能要守住是沒問題,新的變異株的變異程度也不大。進入病例減少的階段,相關措施可以更平常心運作,包括監測及醫療要回歸流感化的應對策略,民眾才能回復正常生活與經濟運作。
-
2022-06-26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這兩三年來,COVID-19一直是全世界健康議題的焦點,相關的公共衛生辯論也是熱門話題。但很少人注意到肥胖、代謝異常、慢性病體質正是影響患者發展成需要住院的中重症、甚至提高死亡風險最主要的共病因子。一般人通常認為只要到了某個年齡,就逃不了體重和腰圍增加、體力和活力衰退、血壓、血脂肪、血糖指數不良的命運。然而,這幾十年來,代謝異常的問題越來越普遍,年齡層也不斷下降,說明這些狀況與年齡增加無關,而是可以從生活習慣著手,讓自己從不健康的狀態跳出來。我們這些年來仔細觀察,很容易看到一個矛盾現象「愈想吃得健康、卻愈不健康」。許多朋友飲食講究低脂、高蛋白,但落實在生活步調過快、過度依賴加工食品的現實生活中,卻反而吃成了高糖、高碳水化合物、不斷刺激胰島素分泌的飲食。許多朋友不知道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刺激細胞取得營養和熱量,降血糖只是附帶效果。也因為認知裡缺少這一塊拼圖,自然避不開以低脂飲食減重、卻愈減愈無精打釆、到最後根本瘦不下來的陷阱,更別說精神和注意力還會隨著用餐前後血糖高低而跟著震盪起伏。也有些過重的朋友會自嘲意志力薄弱,根本沒想過是「低脂健康」飲食讓身體缺乏精力、不想動,減重失敗只是必然結果。此外,一般人在沒有急迫減重需求下,多半吃的比身體消耗的多,從早餐、點心、零嘴到消夜沒停過。頻繁進食讓消化道和內分泌都沒機會休息。身體沒有休息淨化的空檔,讓現代人幾乎都有發炎和過敏問題,而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發生率也很難降下來。現代人的主要健康問題可以說都是吃出來的。如果希望有效地調整飲食,首先要對飲食和內分泌的關係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並敞開心胸一一實驗以下「吃好、吃飽」的減醣健康飲食原則。遠離只要加熱三、五分鐘就能吃的過度加工食品,飲食以天然的原型食物為主。別忘了綠色蔬菜,無論從植化素、微量元素和腸道健康來看,這都是一個人追求健康最好的飲食選擇。在飲食調整的時候,關鍵並不是控制熱量,而是在減醣的同時要懂得採用熱量密度足夠的食物,例如好的飽和脂肪。足夠的飲食脂肪就像一種天然的保護,一方面讓身體習慣吃少少就能得到滿足感,也同時在重新設定飲食的內分泌和神經迴路,讓身心遠離愈吃愈容易餓的匱乏循環。建立一個容易滿足的飲食迴路後,就算是偶而沒時間進食,也不會讓血糖不穩定。接下來我會建議少吃一餐或兩餐,讓身體不進食的時間夠長,而能刺激體內自我修復的療癒和淨化機制。這可以說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當然,要具體執行有效的飲食調整,還有許多細節要談。我也在《療癒的飲食與斷食》用許多親身經歷幫助讀者理解飲食調整的重點,用最輕鬆、最不費力、最滿足的方式──吃好、吃飽,將代謝和體質問題徹底扭轉。要活得幸福,大可不必被動等待疾病發生,或任由自己承受各種後遺症,現在就可以主動投入健康和快樂的生活習慣。敞開心胸親自驗證習氣轉變的結果。全面改變飲食、運動,懂得壓力和心情管理,接下來把自己交給身體的療癒力,把代謝的靈活性找回來,讓生命恢復它本來不費力的健康、歡喜和正常。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本土疫情連日降 單日有望跌破4萬例
國內本土疫情連日降,昨新增四萬○二九三例本土案例,昨全台僅台中市(六○七五例)、高雄市(五五六七例)、新北市(五一四二例)破五千例;至於北市確診案例昨增二八○六例,已低於三字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近期確診案例將介於三到四萬例間,本周將評估每周入境人次從二點五萬人再往上調升。昨境外移入增一○五例,是我國自五月七日後,時隔一個半月境外移入再度破百例。莊人祥表示,六月十五日起放寬邊境「三加四」新制,自此每周新增七千多人入境台灣,除了邊境唾液採檢,檢疫期滿採檢也會新增陽性確診。昨新增三二五例中重症、一五一例死亡,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卅多歲女性,有乳癌病史,未接種疫苗,六月四日採檢確診,六月十二日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及癌症轉移。另一名六十多歲女性,有肥胖等慢性病史,BMI超過卅,六月十一日因肺炎、腎衰竭到急診,六月十二日確診,六月廿日死亡。另中症增加二名未滿十歲兒童、一例十多歲個案。國內超過五十萬名兒童染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昨於研討會中表示,相較其他變異株,Omicron疫情出現後,美國兒童感染機率增加五倍,許多醫院遇到大量兒童住院,雖兒童感染大多輕症,但仍有重症,像是出現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腦炎、中風等風險,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除MIS-C以外,兒童感染後也須關注「長新冠」症狀,國外發現,染疫後的兒童容易心跳加快,且腹瀉頻率增加。
-
2022-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感染Omicron增5倍 引發MIS-C、腦炎外還可能中風
國內5至11歲兒童疫苗第二劑於6月22日起,間隔4至8周即可接種,指揮中心ACIP專家會議近期將開會討論6個月至5歲幼兒施打疫苗,最快預計7月中旬開打。專家表示,相較過去,近期Omicron疫請升溫,美國研究觀察,兒童感染Omicron機率增加5倍,因此各國皆建議兒童接種疫苗利大於弊。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昨於「全心守護婦幼,預控即時行動」研討會中分享,先前各國觀察,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多屬輕症,且施打疫苗效果不如預期,因此曾有一段時間針對兒童是否施打疫苗頗有爭議。呂俊毅表示,但兒童感染後仍有可能引發重症,最怕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包含腦炎、感染後引起血管變化如發炎、狹窄甚至中風,便開始就疫苗施打是否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副作用及感染,兩者利弊做討論。呂俊毅指出,近期Omicron疫情於各國流行,美國發現兒童感染機率增加5倍,許多醫院遇到大量兒童病患住院,不像去年疫情流行期間鮮少兒童患者感染、住院,甚至演變重症。根據過去臨床試驗結果,12至15歲青少年接種輝瑞BNT疫苗的保護力為百分百,而5至11歲兒童接種後產生保護力與青少年類似,高達90%。而疫苗上市後真實世界數據顯示,面對具有免疫逃脫的Omicron,青少年接種輝瑞BNT,疫苗保護力降到40%,幾乎很難預防感染輕症,但對重症防護仍有70至80%。另一研究則涵蓋5至11歲兒童數據,施打疫苗後保護力僅剩6、7成。呂俊毅表示,總體而言,青少年、兒童無論施打莫德納或輝瑞BNT,對於Omicron預防感染保護力雖不到5成,但預防重症仍維持8成,在Omicron仍然流行期間,非常值得打疫苗。家長憂心孩子施打疫苗後產生副作用,尤其接種mRNA疫苗後容易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呂俊毅表示,其好發族群為15、16歲青少年,以第二劑最多,接種後2、3天至1周內,會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喘、心悸等症狀,大多無需治療,休息數日可自行恢復,也沒有留下後遺症。呂俊毅表示,兒童接種疫苗產生副作用機率小,相較青少年較屬高風險。但不打疫苗者,染疫後一樣會有心肌炎,甚至引發其他風險,在分析染疫風險及疫苗副作用利弊下,因此美國CDC強力建議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呂俊毅指出,去年台灣疫情控制好,兒童疫苗接種另當別論,但今年防疫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加上Omicron流行,兒童感染雖多輕症,但仍有重症,如引發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腦炎、缺血性中風、哮吼甚至長新冠風險,建議兒童應施打疫苗,降低感染及重症風險。
-
2022-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0至6歲幼童可免費再領5劑快篩試劑 7月1日上路
指揮中心今天表示,家用快篩試劑數量充足,但因應滿6個月至5歲幼兒疫苗施打作業尚未進行,建議7月1日起,實施第2輪0至6歲幼童免費再領取1份5劑快篩試劑,已獲行政院長蘇貞昌同意。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下午透過媒體群組指出,蘇貞昌上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指揮中心報告指出,全球疫情持平上下波動,目前全球仍以OmicronBA.2為主,惟Omicron亞型BA.4、BA.5及BA2.12.1病例數持續增加,將持續監視其發展對台灣的影響。指揮中心說,本土疫情仍屬於社區廣泛流行狀態,不過近一週新增本土病例數呈穩定下降趨勢,中重症病例數減少。根據指揮中心資料,台灣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為91.22%,第2劑為82.89%,第3劑為69.77%;疫苗部分,預計7月初將進口約45萬劑莫德納,約可供應90萬名6個月至5歲幼童,另滿6個月至4歲輝瑞疫苗洽購中。指揮中心指出,有關提供65歲以上長者(含55歲至64歲原住民)500元衛教品措施,及加碼提供每人2劑快篩試劑政策,將延長至7月底止。指揮中心也說,家用快篩試劑數量充足,但因應滿6個月至5歲幼兒疫苗施打作業尚未進行,指揮中心建議,7月1日起實施第2輪學齡前兒童(0至6歲)免費再領取1份5劑快篩試劑。對於滿6個月至5歲幼童即將開始的疫苗施打規劃,蘇貞昌要求利用過去設置大型接種站的經驗,規劃接種作業與教育訓練,使新生兒父母能夠獲得充分資訊做出決定。此外,長者施打疫苗的相關衛教品獎勵措施,請指揮中心持續辦理,政府也會持續支持相關經費。另外,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台灣第1例猴痘確診個案,蘇貞昌說,猴痘傳染途徑與COVID-19不同,請指揮中心對外適度宣導相關衛教資訊。蘇貞昌說,台灣疫情已逐漸平穩且趨緩,正朝著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方向進行,請指揮中心綜合國內外疫情變化及醫療量能等資訊進行掌握及比較,作為相關防疫政策繼續推動及滾動調整的依據。食藥署日前同意核准Novavax疫苗專案輸入,蘇貞昌說,民眾對此疫苗較為陌生,對於相關適應症及副作用,以及是否能夠與其他疫苗進行混打等資訊,也請指揮中心向民眾說明清楚。
-
2022-06-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增325例、151人病歿 30多歲女乳癌染疫8天死亡
國內今新增325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包括181例中症、144例重症,新增15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女,本身有乳癌病史,染疫後出現肺炎且癌症轉移,不幸死亡。莊人祥表示,今年至6月24日共累計1萬4522例中重症案例,5267例死亡案例,目前輕症無症狀案例占比99.58%。今新增151例死亡案例,其中140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96人沒有打滿三劑疫苗,80人年齡超過80歲。針對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莊人祥表示,這名30多歲女性,本身有乳癌病史,沒有施打任何疫苗,於6月4日採檢陽性確診,6月12日死亡,死因主要為新冠肺炎及乳癌轉移。另外一名60多歲女性,本身有肥胖等慢性疾病,BMI超過30,6月11日因肺炎、腎衰竭等到急診就醫,6月12日確診陽性,院方立刻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但治療後仍未好轉,6月20日不幸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昨疫苗接種共有11萬1645人次,目前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1.24%,第二劑82.98%,追加劑69.9%。昨日確診數約4.5萬,今日降至4萬初,莊人祥說,每周二、三新增病例數較多,周五、六、日、一會降低,預估近日單日確診數約在3、4萬左右。
-
2022-06-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六都最高,五天接種6500人次!中榮兒童疫苗接種站工作日記
孩童確診COVID-19後,國內外重症死亡個案時有所聞,甚至數周內引發罕見的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呵護國家幼苗,刻不容緩。5月30日,台中榮總與科博館同時接到指揮中心來電,決定成立大型接種,相隔一天,為兒童接種BNT疫苗任務於6月1日立即啟動。●5月30日上午:科博館館長焦傳金帶領館內同仁搜尋館內合適的場域。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則召集中榮萬人疫苗規畫團隊,擬定疫苗施打流程主軸為「安心、快樂」。台中榮總副院長吳杰亮、主秘姚鈺協調各單位迅速調派人手,儘管時間緊迫,我們竭盡所能提供孩子們安全、不恐懼打針的環境。14:30:姚鈺帶領核心團隊成員前往科博館,與焦館長共同討論分工,並前往場勘,最後選定在中庭科博之眼下的地下室,紙箱王及在地商家義無反顧支持,願意提供桌椅、讓出一半的商場供小朋友打疫苗。●5月31日13:00:科博館官網貼出公告:111年6月1日至6月5日「中榮科博兒童疫苗大型接種站」訊息,館方一本於教育初衷,提供多樣上萬件的教育文宣品。14:00:中榮同仁前往場地布置,在科博館協助下,中榮家醫部依過去豐富的疫苗接種與社區醫療經驗,規畫設定疫苗施打相關流程動線;兒童醫學部、教材組拍攝疫苗團體衛教影片;資訊室人員埋首組裝及設定電腦;護理部負責備針、打針場所規畫佈置;大至帳篷、看版小至海報、指引均是總務室手筆,布條、旗幟則由醫企室主責。這一忙,挑燈夜戰到半夜2:00。●6月1日8:30:兒童疫苗開打第一天,果然有著到處找不到何處可打疫苗的媽媽,帶著孩子前來施打,不只有大台中市民,來自其他地區的民眾占了15.6%。透過中榮超強資訊團隊開發出來的疫苗預約系統,發揮良好的分流效果,降低單位時間人潮湧現,防疫新作為真脫離不了資訊。第一天打了1813人,是單日六站最高,跟「大恐龍」一起出疫苗任務,孩童施打尖叫聲、分貝聲加總卻是最低的。●6月2日12:00 :陳適安院長每天準時出現在中央公園與科博疫苗場,鼓勵大家,他自己不上鏡頭,卻拍了許多員工工作的照片。孩童疫苗施打安全至上,每個時段,一定台中榮總兒科與家醫科的疫苗專家坐陣,護理師們超級會哄小孩兒,今天有1010人接種,明天預約人數更多。●6月3日08:30:行政院長蘇貞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前來科博館接種站視察兒童疫苗接種情形。近看長官們的面容,疲憊中帶著堅毅,但親切慰勞工作同仁的辛勞,非常暖心。今天來接種的小朋友不少,一共2082人次。口醫部同仁自製大牙刷,搭配可愛的科博館恐龍吉祥物布比,演出超群,中榮與科博聯手讓孩子們腦裝知識,身帶健康。●6月4日10:00:總務室是最強大的後勤支援部隊,滿足整個團隊食物與交通的必須,默默觀察大家需求,即時提供支援補給。今天是連假第二天,大家依然為了我們未來的主人翁守在最前線,服務了833個小朋友,到場服務的同仁,都說來了真紓壓,也跟著拍起「FB網紅照」與「我是模範生」的返童照。●6月5日17:00:要結束五天的快閃任務了,這五天下來,除了零星有幾位換氣過度暈針的孩童,所有孩子都在我們及時處理下露出笑容,開心返家。謝謝這五天以來惠康基金會贊助物資、食物和水。最後一天的任務,接種712人次,五天共有1329個學齡前兒童,5121個學齡兒童接受我們的疫苗接種服務。希望這些未來的主人翁健健康康,長大憶起這次疫苗接種,會是個美好的回憶。我們不知道抗疫的路還有多長,但我們知道有這麼一群人,衝在前面,也走在最後,總是默默的築起一道又一道的抗疫城牆,為提供民眾安全健康生活而努力著,感謝這些幕後英雄在各自的崗位努力著,也為我們是其中的一員而深感榮耀,中榮願繼續撐起縝密堅實的防疫網,守護台灣中部,願大家無憂喜樂。
-
2022-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猴痘疫情延燒全球50個國家,台灣昨出現首例猴痘病例,專家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的病毒量較高,但此波猴痘疫情,感染後痘子病灶小,患者可能不知遭感染,他人也有接觸風險,若要防範猴痘,必須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戴口罩等,如新冠病毒防疫手法同樣有效。台灣首例猴痘案例為25歲男學生,今年1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採檢及通報,檢體送驗確診猴痘。其密切接觸者包括家人、友人及醫護人員共20人,目前均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最多,若接觸到痘子病毒量最高,相較過去猴痘案例痘子大,感染後很容易發現,此波猴痘痘子較小,症狀並不典型,起初感染時病灶不明顯,患者本人及周遭親走難察覺,可能增加接觸、感染風險。猴痘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疾病」,透過接觸染疫動物體液或食用染疫動物;接觸染疫者體液、分泌物或長時間飛沫傳播。潛伏期約5至21天,通常6至13天,主要症狀為發燒1至3天後,全身長水泡和皮疹,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水泡等,會出現發燒、畏寒、肌肉痛、淋巴腺腫大等,部分出現生殖器感染,兒童或免疫低下族群恐導致重症。施信如說,除了接觸猴痘患者病灶容易感染,接觸患者口鼻黏膜等飛沫也有可能感染,雖猴痘透過飛沫傳染的機率比新冠肺炎來得低,但仍要注意。因此建議民眾注意手部衛生,包括勤洗手、酒精消毒、戴口罩,能預防猴痘。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南韓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莊人祥說,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包括接觸確診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粘膜、被污染物體及飛沫傳播、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猴痘先前於非洲國家盛行,致死率約10%,他國通報病例未見死亡,多屬於輕症。疾管署長周志浩昨天表示,已洽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初步規畫提供三類對象施打,包括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實驗室人員等。施信如表示,施打疫苗後約7至14天才能生成抗體,若已感染猴痘,潛伏期間施打疫苗難以防止發病,或許能減輕症狀。因猴痘於各國現跡,我國採購不見得能順利,應早點進行較好,避免重現當初新冠疫苗難取得狀況。
-
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疾管署今公布,南部通報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自6月16日入境後,6月21日出現疑似症狀,經採檢檢體通報,經確認為猴痘,該例為本國首例猴痘案例,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對此,元氣網整理11題QA,讓你一次看懂「猴痘」的疾病資訊。Q1:猴痘是什麼?猴痘病毒首次出現於1958年的研究用猴子身上,人類感染個案最早出現於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陸續於中非和西非地區傳出個案。除了非洲是主要流行國家,近期也開始出現於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美國等國。猴痘與天花病毒一樣都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皆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分為「中非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其中中非分支嚴重度及傳播力皆高於西非分支。近年猴痘致死率為3%到6%。通常透過與受感染的人或動物密切接觸,或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而感染,感染猴痘後,身體會出現皮疹且有發燒、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狀況,與天花症狀類似,但病情較輕微,症狀一般會持續14至21天,以症狀治療為主,病人通常會逐漸康復。Q2:猴痘有哪些症狀?若確診猴痘,會有皮膚病變(如:皮疹、斑疹、水泡、膿疱等)、發燒、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口腔潰瘍...等症狀。Q3:猴痘發生的原因為何?猴痘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可能經由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或是由感染者的呼吸道飛沫、損傷皮膚、黏膜、體液或被污染物品進行人傳人感染。Q4:猴痘的併發症有哪些?若不幸感染猴痘,會有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Q5:哪些人是猴痘的高危險群?‧猴痘感染者的同住家人及醫護人員‧有猴痘感染者接觸史‧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Q6:該如何預防猴痘?‧避免接觸猴痘感染者‧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如:老鼠、松鼠)和靈長類動物(如:猴、黑猩猩)‧疫苗接種:天花疫苗對猴痘有85%防護力,但台灣於1979年停止接種,故該年後出生之民眾均為未接種族群;美國FDA於2019年核准的JYNNEOS疫苗也可用於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Q7:若不幸得到猴痘,該如何保養?猴痘屬自限性疾病,症狀一般持續14至21天,通常會逐漸自行康復。Q8:猴痘該如何治療?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症狀治療為主,多數病人在猴痘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重症者則須使用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Cidofovir、Brincidofovir或是注射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IGIV)來治療。Q9:如何檢查猴痘?若出現疑似猴痘症狀,可透過「病原體檢測」檢查是否確診:‧病患發病期內的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液或瘡痂,分離並鑑定出猴痘病毒‧臨床檢體猴痘病毒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或定序為陽性Q10:猴痘的疾病進程為何?猴痘的潛伏期通常為6至13天,但範圍也可能為5至21天,感染猴痘後病人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淋巴腺腫大等症狀。大部分病人在出現發燒後1至3天,並於臉部、身體皮膚出現皮疹,包括口腔黏膜、生殖器、及結膜、角膜都可能受影響;10至14天內皮膚會從斑疹、丘疹發展到水泡、膿疱,最終會結痂脫落。猴痘症狀大部分會持續14至21天,病人多會自行康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Q11:若出現疑似猴痘症狀,就醫前應該要注意哪些事情?如皮膚出現皮疹、斑疹等病變,又有發燒、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師是否有旅遊史與接觸史,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由於猴痘可能透過接觸感染源的傷口、體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傳播,故建議佩戴醫用口罩並與其他病人保持距離,採檢/醫療照護人員也建議穿戴手套、隔離衣、醫用口罩、護目裝備。
-
2022-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逾百萬名孩童已打1劑疫苗 指揮中心:2男童出現心肌炎
國內5月起開放5至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包括莫德納及輝瑞BNT疫苗,近日也開放間隔4到8周後可接種第二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兒童疫苗第一劑已接種超過100萬劑,目前有2例心肌炎,近日剛開始開放兒童第二劑施打,有1例心肌炎個案,今日將會通報。莊人祥表示,莫德納、BNT疫苗接種後,較年輕的男性皆屬於心肌炎好發族群,包括目前通報2例皆是男性。至於高雄一名8歲男童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後,疑似出現心肌炎等不良反應,收治於高雄長庚醫院。莊人祥說,此例個案今會通報,該案屬於輕症已康復出院。莊人祥表示,美國先前統計,男性接種疫苗發生心肌炎機率,第一劑為每百萬劑分之0.2出現,第二劑為每百萬分之2.6人。台灣則為百萬分之1.8,男性發生機率較高。莊人祥表示,目前還在社區流行階段,希望兒童施打疫苗後避免感染、出現重症死亡風險,ACIP委員會也會針對施打疫苗議題討論,施打疫苗仍是利大於弊,專家會揭露相關資訊,讓家長評估了解目前現狀。媒體詢問,住宿機構今年至今已有3萬多人染疫,6月13日至19日增加139人死亡,致死率2.2%,是否相較他國更高?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根據國外資料,英國長照機構染疫致死率約5%,香港6%,現在無論各種機構,都希望可做例行性快篩,及早找出病人,及早給藥,降低重症及死亡。陳時中表示,新冠造成世界各國高疫情,若要比較各種特別族群的風險,包括年齡等需要統計、校正,否則相對意義較低。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波Omicron疫情觀察他國長照機構致死率,英國5.5%,香港6.9%,疫情發生時間點比我國早,且投藥及疫苗涵蓋率不同,基礎點不同,其染疫致死率約5到7%左右。羅一鈞表示,針對機構住民近一周300多個死亡案例分析,平均年齡為80多歲,若看中重症、致死率,我國一般國人80歲年齡層致死率約2.47%,與機構致死率2.2%是相當的,雖與全年齡層比較高,但機構死亡個案中約58%都是80歲以上,不適合用全年齡層比較,因全年齡死亡個案20至50歲最多,平均下來恐讓致死率下降。若以致死率來看,70歲以上年齡層占多數。
-
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公費快篩對象再擴大 社區式機構下周一至7月底發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為降低社區式照顧機構群聚感染風險,自今年6月27日起至7月31日止,社區式照顧機構需定期公費快篩,服務對象每周定期快篩2次(2至18歲則每周1次,未滿2歲免篩);另工作人員每周至少1次,已確診康復者則3個月內免篩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先前針對住宿型機構一周快篩兩次,陽性即時給藥效果非常好,專家也認同要擴大,因此除了住宿型機構,社區式機構定期公費也一樣,包括2到18歲每周一次,未滿2歲免篩,若有症狀採PCR,工作人員每周至少快篩一次。原先已經有些公費快篩試劑,近2天會再調查,持續發放,希望及早讓確診者篩檢,聯繫衛生局領藥,分流就醫措施。指揮中心說,為避免社區中之失能者因罹病危及其生命安全,並降低社區式照顧機構群聚感染風險,除既有住宿型機構外,指揮中心擴大篩檢措施至社區式機構,並將提供社區式照顧型機構定期快篩之公費試劑,照顧較多慢性病及重症高風險族群的社區式長照機構(日間照顧中心、家庭托顧),也包括附設於各類住宿式機構之日間照顧服務、日間型精神復健機構、身心障礙社區式服務單位、早期療育機構以及托嬰中心等;公費試劑配送數量以服務對象每人10劑及工作人員每人5劑估算,並將直接配送至上述照顧型機構及單位。指揮中心指出,目前疫情仍於社區廣泛流行,除定期篩檢外,各照顧機構發現服務對象或工作人員有症狀時,也應進行快篩(未滿2歲有症狀則採PCR);若篩出陽性個案,則應立即請專責醫療院所完成醫師診斷確診進行通報、評估是否適用抗病毒藥物或視病情開立其他相關藥物,各照顧機構同步提供個案及家屬正確衛教及領藥資訊,並協助服務對象依指示返家居家照護、至集中檢疫所隔離照護或送醫治療。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2歲男童頭痛到校上課倒地昏迷 急救無效死亡確診新冠
國內今新增372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包括243例中症、129例重症;另新增152例死亡案例,今年累計至今本土已5116例死亡案例。今日新增1例兒童染疫死亡個案,為12歲男童,某日上午出現頭痛,沒有發燒、胸痛等症狀,在學校倒地昏迷,到醫院前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2歲男童本身有先天性肌肉系統疾病,6月21日早上出現頭痛,如期到學校上課,中午過後出現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心搏過速,但沒有發燒、胸痛、咳嗽、流鼻水等,半小時後在學校昏倒,緊急送醫,但到院前死亡,經醫院急診急救無效過世,檢驗出新冠肺炎陽性,死因為心肺衰竭及新冠確診。針對12歲男童確切死因,目前還未判定,因為沒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急性感染新冠等上呼吸道症狀,也沒出現胸痛、嘔吐、腹瀉等類似MIS-C症狀,新冠肺炎是否為直接或間接死因尚無法確定。目前兒童重症累計68例,其中20例死,到院前死亡6例。另一名19歲男性死亡案例,本身有氣喘病史,曾接種兩劑BNT疫苗,5月開始逐漸有四肢無力、疲倦、肌肉痠痛,5月底、6月初開始走路會喘,因連續兩天呼吸困難加劇,6月5日到急診就醫,當時檢驗PCR陽性確診,檢查發現肝指數跟肌肉酵素異常,懷疑是有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肝炎,住院經過治療一度好轉。然而6月18日該名個案突然意識改變及休克,緊急轉加護病房並插管治療,用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隔日還使用葉克膜,雖積極救治仍無法恢復血壓,6月20日不幸過世,死因為急性肝炎、橫紋肌溶解症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也有新冠病毒感染,研判新冠感染並非主要死因。
-
2022-06-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打造智慧醫療,助長者免於新冠重症,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社區關懷需並重
疫情嚴峻,所有醫院全都全力防疫,收治眾多快篩陽性、急著PCR篩檢的民眾,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也不例外,為保護醫院安全,本院設置獨特鑑識系統,一插入健保卡,幾秒內就可得知民眾疫苗接種、是否處於居家隔離,甚至染疫。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指出,新冠肺炎已經流感化,且傳染力高於流感病毒,高齡長者如染疫,即使打過疫苗,也有一定比率的重症風險,不可等閒視之。 防堵院內感染 科技助精實防疫 賴寧生指出,東南亞在今年初爆發大規模疫情,日本、南韓、香港,感染人數屢創新高,且重症及死亡人數持續攀升,而台灣足足晚了鄰近國家一兩個月,有機會記取他國教訓,嚴陣以待。他說,台灣為全球科技產業重鎮,身為大林慈濟醫院院長,當然善用科技,打造智慧醫療,建構精實防疫的藍圖,盡可能減少院內感染風險。例如,資訊工程人員在醫院大廳設立鑑識系統,結合人臉辨識功能,避免住院病患多次進出醫院。賴寧生說,曾有名患者因外出買餐點,持多人健保卡,一天進出醫院20多次,在這套鑑識系統建置後,已無所遁形,無法隨便外出,到處趴趴走。要想守護民眾健康,賴寧生表示,光是做好院內感控是不夠的,必須積極傳遞正確訊息,為此,醫護人員到主動地站到第一線,透過網路直播,再三提醒疫苗接種及個人防疫作為等重要性,成效顯示,共有30多家媒體刊播,累積觸及觀賞人數超過10萬。 重視社區醫療 降低長者重症風險 健保大數據顯示,國內60歲以上民眾平均罹患二至三種慢性疾病,賴寧生指出,眾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如果分次就診、領藥,容易出現藥物交互作用,且勞途奔波,相當辛苦。賴寧生說,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本土疫情,大林慈濟醫院採「重症及社區醫療」並重原則,啟動社區關懷,協助老年人就醫,「探視、關心,就是累積正能量。」賴寧生說,防疫期間,衛福部積極推動遠距醫療,但老年人不太會使用手機等3C產品,有賴慈濟志工深入社區,提供協助,而大林慈濟成立多年「整合暨高齡緩和醫療中心」透過一個平台就可解決老人家就醫問題,大幅減少來院次數,降低感染風險。此外,大林慈濟智慧醫療團隊研發「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解決民眾就醫困擾,透過手機就能查詢個人健康管理與就醫指引,還可直接掛號,查詢門診及領藥號次,還可列出健診報告,服務項目達20多種。賴寧生說,這套「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系統操作簡易,老年人也能輕鬆使用,解決了許多老年人在醫師面前不太敢提問的窘境,有助於醫病共享及溝通。由於表現傑出,大林慈濟「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還獲得LINE總部的公開表揚。疫情南移 第一線肩負重任 對於這波本土疫情趨勢,賴寧生相當有信心,他表示,國人公民素質相當高,遵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都讓台灣疫情得到良好控制,他常去台東爬山,許多登山客遠遠打照面時,除了點頭致意,還會戴上口罩,等交會過後,再拿下口罩。至於醫療部分,疫情已南移,賴寧生強調,雲嘉南等縣市雖居民生活單純,人口密度較低,但銀髮族眾多,且常合併慢性疾病,屬於染疫重症的高風險群,醫療體系需謹慎面對。一旦重症住院,對於家人來說,將造成沉重負擔,因此,家屬務必妥善照顧老年人,讓其疫苗打好打滿,降低染疫風險。賴寧生也提醒,患有慢性肺阻塞、慢性疾病等病患,正接受化療的癌友,以及七八十歲以上老年人,均需提高警覺。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住宿機構染疫致死率高 醫師:未及早診斷
國民黨團指控長照住宿機構染疫致死率約為百分之二點二,相較於一般民眾染疫致死率約百分之零點一四,相差十五倍。專家表示,住宿機構致死率高的關鍵在於「沒有及早診斷」,政府要有更積極作為,如定期PCR、揪出潛在確診者,避免漏掉快篩偽陰性患者,否則機構染疫死亡潮仍會持續。拿長照機構染疫致死率直接與一般民眾致死率相比「並不公平」,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表示,機構住民多是重大疾病患者,兩項數據直接比較,恐失公允。不過,從各國統計染疫死亡人數中,住宿機構住民約占三到六成,顯示是染疫死亡的主要族群之一。李建璋表示,長照住宿機構染疫致死率高,最大問題在沒有及早診斷,政府應協助機構「定期PCR」,如池化(Pooling)或提供家用PCR,主動篩,提早找出確診者,快速給藥,粗估可降至少九成的中重症及死亡。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目前2縣市確診率超過兩成 基隆市民確診率21%全國最高
基隆市今天新增新冠肺炎587例,今年累計確診個案7萬6549例,市民確診率21.18%,全國各縣市中最高,新北市民確診率20.19%居次。基隆市今天新增死亡5例,今年累計129例,致死率為1.68‰,全國縣市中排行第9。今年5月底基隆市設籍人口數為36萬1320人,以今年確診人數7萬6549例計算,市民確診率21.18%。新北市總人口397萬599人,累計80萬2304人確診,確診率20.19%。各縣市確診致死率部分,目前全國有7縣市致死率超過2‰,最高的是台東縣2.82‰,接著依序是嘉義市、南投縣、金門縣、嘉義縣、雲林縣和屏東縣。致死率在2‰到1.5‰間有6個縣市,依序為宜蘭縣、基隆市、花蓮縣、苗栗縣、彰化縣和台北市。致死率在1.5‰到1‰間有5個縣市,依序為新北市、台南市、台中市、高雄市和桃園市。致死率在1‰以下的有4個縣市,依序為澎湖縣、新竹縣、新竹市和連江縣;連江縣尚無染疫死亡個案。基市府表示,今天新增587名確診個案中女性312人、男性275人。全市現有新冠肺炎專責病房198床,收治113人,尚有空床85床,空床率42.9%。基隆長庚醫院目前收治重症50名、中症17名、輕症29名。衛生福利部立基隆醫院收治重症1名、中症2名、輕症12名。三總基隆分院收治中症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