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重症
共找到
3548
筆 文章
-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境外移入個案漸增…BA.5恐襲台 黃立民:棄口罩可惜
昨新增二萬六七七九例本土個案、中重症七十五例,三十七人死亡,中重症及死亡個案再創兩個月來新低,但境外移入個案則逐漸增加,昨天共三六七例。本土病例數持續下降,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昨天跨部會防疫會議討論邊境再放寬、單周入境人數鬆綁等議題,將一階段一階段地開放。Omicron新型變異株BA.4、BA.5在許多國家掀起另一波疫情。本土BA.5變異株累計七人,六人和接機有關,一人為社區感染。外界擔心BA.5疫情恐再起,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當BA.4、BA.5變異株本土個案占三成以上,才會出現另一波流行,預估台灣八、九月將出現一小波疫情。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說,全台將開始BA.5變異株疫情,規模多大難預測,「口罩是最簡單的防疫工具,若在這時候放掉,有點可惜。」建議繼續維持。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五周以來境外移入個案逐漸上升,反映國際病例數增加,也與近日開放國門,放寬單周入境人數至四萬等因素有關。周志浩說,昨新增卅七死,年齡介於廿多歲至九十多歲,其中卅三例具慢性病史、廿四例未接種三劑、廿八例超過八十歲。今年本土中重症累計一萬九三七二例,其中七四○八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昨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七月七日在家中昏迷、失去意識,緊急送醫,但已無心跳、呼吸。採檢確診,於當日過世,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及新冠病毒感染。羅一鈞說,毛毛樣腦血管疾病為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主因為顱內大血管閉塞,導致其他小血管代償性雜亂生長,異常毛細血管長成一團。今年起至七月十七日,長照通報確診機構數達一五八六家,確診住民人數為四萬四八一二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一萬二○八九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四月起至七月十七日,一一九三名機構住民死亡,致死率為百分之二.六。「機構染疫人數跟全國一樣穩定下降。」羅一鈞說,目前住宿式機構確診住民投藥比率達百分之九十三,比率顯著提升,仍屬於合理投藥範圍。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邊境檢疫「0+7」有譜?王必勝:時程會遞延一些
指揮中心今邊境政策再度放寬,開放6類人來台,可核發簽證。外界關心,邊境一步步鬆綁,是否現行的邊境「3+4」也將鬆綁至「0+7」?對此,新任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確實是目前的開放方向,但邊境仍有變異株威脅,仍需要觀察一陣子,才有辦法評估開放與否.但實際觀察多久無法預估。王必勝會後受訪表示,由於幼兒疫苗7月22日才會開打,接種完還需一段時間才會產生保護力,因此「0+7」的方案會延遲,不會於八月推行。王必勝今日記者會上表示,指揮中心不同階段有不同任務,現階段對於未來會朝「開放觀光、振興經濟」進行,本次新聘任的2位防疫副指揮官,就是以交通部、經濟部兩大專業為方向,指揮中心請他們督導。由於邊境將在7月25日開放6類人士來台,先前在6月15日邊境鬆綁為檢疫「3+4」天,也就是入境者只需3天居家檢疫,再進行4天自主防疫,後又開放3類人可免持PCR陰性證明入境。外界好奇未來是否再放寬為邊境檢疫「0+7」天?對此,王必勝表示,「0+7」是我們方向,但時間點現在沒辦法確定,主要還是要參考國際間BA.4、BA.5變異株疫情,若致死率、重症率有提高,時程應該會遞延一些些;同時,國內BA.4、BA.5狀況如何也都是參考依據,還有醫療量能、物資儲存、疫苗施打總體評估。明確的開放時間點,王必勝說,目前沒辦法確認,但指揮中心常常開記者會,有新進度會跟大家報告。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中重症兩個月新低 20歲男罹「毛毛樣」家中猝死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連帶死亡、中重症個案數也雙創兩個月以來新低。今天新增死亡個案37例、中重症75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20多歲男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於家中猝死,採檢後確診,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及新冠病毒感染。羅一鈞表示,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1萬9372例,其中7408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33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三劑、28人超過80歲。最年輕個案為2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7月7日在家被家人發現昏迷、失去意識,緊急送醫,但已無心跳、呼吸。採檢確診,於當日過世,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及新冠病毒感染。根據罕病基金會資訊,毛毛樣腦血管疾病,簡稱MMD,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主要是因顱內大血管閉塞,導致小血管代償性雜亂生長,異常毛細血管長成一團,而形成煙霧狀,所以也稱之為「煙霧病」,患者會出現出血性中風、反覆性小中風、感覺運動神經麻痺及偏頭痛等症狀。另外,自今年1月1日至7月17日,長照通報確診機構數達1586家,確診住民人數為4萬4812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2089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羅一鈞表示,機構染疫人數跟全國一樣穩定下降。而自4月起至7月10日,累計死亡人數1193人,致死率為2.6%。針對確診後開立口服藥物情形,羅一鈞表示,機構內就地隔離安置集中照護的確診住民投藥比率達93%。根據統計機構內投藥率從五月僅56%,已大幅提升。
-
2022-07-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5天二度確診!男Ct值18「3明顯症狀」 醫嚇:怎麼這麼快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結束,就算確診康復者擁有「無敵星星」也沒用,因為還是有再次染疫的可能。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臉書上發文,分享朋友在25天內二度確診的故事,而且第二次確診的症狀比第一次還明顯,讓他忍不住驚呼「哇!什麼?怎麼會這樣快呢?」吳昌騰在臉書上分享朋友二度確診的故事,當對方打電話和他說自己又確診了,他的第一反應是「哇!什麼?怎麼會這樣快呢?」吳昌騰透露對方是男性,而且有接種三劑疫苗(AZ+AZ+Moderna),平時喜歡從事戶外運動、本身也沒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疾病、甚至不抽煙,只有偶爾會喝酒。吳昌騰表示,對方在6月22日第一次確診,7月16日第二次確診,間隔時間只有25天。此外,這一次的症狀還比第一次更嚴重,病毒的Ct值是18,其中以喉嚨痛、聲音沙啞、全身酸痛最明顯。吳昌騰說「在電話中,我聽他的聲音真的是沙啞了!」吳昌騰指出,第二次確診可能會面臨以下問題:一、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是否需要滾動式調整?二、對於二次確診個案,新冠一號是否可以第二次公費治療呢?吳昌騰提醒「再度確診真的是可能發生的!」他表示大家從疫苗和先前感染中所獲得的免疫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因此「突破性感染」和「再度感染」的情況就是會發生的;不過目前我們所接種原始病毒株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在面對BA.4和BA.5時,依然能夠對重症、住院和死亡提供有效保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7-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立即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專家解析如何因應下一波新冠疫情
兩個禮拜前我發表新冠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今天出爐的數據。今天讀者Lungchin在回應欄裡留言:「目前病毒演變為Omicron BA.5,既有的疫苗不論是本質上還是時間衰減,造成的防護力降低情況,進而加了第一加強劑(第三劑),現在又第二加強劑(第四劑)。想請教林教授,疫苗當初是依原型病毒所研發出的,到了Omicron BA.5,如針對此型出了新疫苗,理論上會有比較好的防護力?還是經過一段時間補一劑加強劑,已能具有足夠防護力?謝謝。」我立刻回覆:「目前醫學界沒有共識。我想以後也不會有共識。問題是在於病毒會不斷演變。打了針對Omicron BA.5的疫苗之後,還是無法完全阻擋下一個變種。目前打加強針的理由是說能避免重症或住院,而不是能避免感染。但也有人認為不應永無止境地打加強針,所以也就只能自己做選擇。」沒想到,在接下來的例行電郵閱覽時,竟然看到一篇才剛發表,跟這個議題完全符合的文章。這篇文章是發表在Kaiser Health News(KHN)網站。KHN是一家致力於提供健康資訊(尤其是醫療政策)的非牟利傳媒。這篇文章的標題是Boost Now or Wait? Many Wonder How Best to Ride Out Covid’s Next Wave(立即打加強劑,還是等待? 許多人想知道如何最好地度過新冠的下一波)。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佩姬現年 56 歲,住在底特律,已經接種了三劑,但目前不打算遵循聯邦政府的建議打第四劑。跟佩姬一樣,一些美國人似乎對三劑疫苗的保護感到滿意。但其他人可能想知道該怎麼做:現在就再打原始疫苗加強免疫,還是等幾個月,等針對最新的、高度傳染性的 omicron BA.4 和 BA.5 量身定制的新疫苗?迅速變異的病毒給公眾帶來了難題,也給衛生官員帶來了溝通上的挑戰。埃默里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 Carlos del Rio 醫生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點信息空白,它無助於人們做出正確的決定。」Carlos del Rio說,公眾對疫苗在預防嚴重疾病方面的價值了解得不夠多,儘管疫苗不能阻止所有感染。他又說,每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種也迫使衛生官員調整他們的信息,這可能會加劇公眾的不信任。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在 50 歲及以上的美國人中,大約 70% 的人(以及 65 歲及以上的人中幾乎同樣多的人)沒有接種第四劑。該機構目前建議 50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和免疫系統受損的年輕人打四劑新冠疫苗。上週,多家新聞媒體報導稱,拜登政府正在製定一項計劃,允許所有成年人打四劑新冠疫苗。官員們擔心 BA.4 和 BA.5 的激增,因為它們很容易傳播,並且可以逃脫免疫保護。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BA.5 對目前可用的 mRNA 疫苗的抵抗力是早期 omicron 變種的四倍。疫苗專家的不同觀點使一致的信息傳遞變得複雜。儘管像 del Rio 和貝勒醫學院的 Peter Hotez 這樣的醫生認為應該要打第四劑,但 FDA 疫苗諮詢委員會成員 Paul Offit 醫生卻認為只有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才需要打第四劑。洛克菲勒基金會全球公共衛生戰略負責人、也是Offit 在 FDA 小組中的同事 Bruce Gellin 醫生說:「當專家基於相同的科學卻有不同觀點時,也就難怪民眾會對信息感到困惑。」拜登政府在7 月 12 日發布了管控BA.5 的計劃。在近三週以來的第一次白宮新冠病毒簡報會上,聯邦高級衛生官員發出的信息很明確:不要等為 omicron 量身定制的疫苗。 CDC 主任 Rochelle Walensky 醫生說:「現在有很多人處於高風險之中。等新疫苗等到 10 月和 11 月不是一個好的計劃。」由於對 BA.5的擔憂日益增加,FDA 於 6 月 30 日建議輝瑞和莫德納開始生產一種新的二價疫苗,該疫苗將當前版本與針對新病毒株的配方相結合。兩家公司都表示,他們可以在 10 月份為美國提供數百萬劑新配製的疫苗。但是專家認為,鑑於困擾疫苗生產的意外障礙,最後期限可能會延緩幾個月。范德比爾特疫苗研究項目的科學主任Kathryn Edwards醫生說:「我認為我們都在問同樣的問題:當秋季推出的是二價疫苗並且您將獲得目前正在傳播的 BA.4/5 時,現在獲得另一個加強劑有什麼好處?雖然BA.4/5是否會在秋季傳播是另一個問題。」她又說,新冠併發症風險非常高的人可能現在就要接種第四劑,因為它能在等待 BA.4/5 疫苗時暫時預防嚴重疾病。她又說:「關於新冠,沒有什麼是簡單的,不是嗎?就好像打地鼠遊戲一樣。今天早上我看到報導說有一個出現在印度的新變種。也許這將是一個空無一物的漢堡,但是——誰知道呢?——也許是很厲害的變種,然後我們就會想,為什麼我們將疫苗株改為 BA.4/5呢?」原文: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死亡2個月新低 BA.5疫情估8、9月來襲
昨新增一萬七五四九例新冠本土個案、八十六例中重症個案、四十八人死亡,均為近二個月來新低。不過,變異株BA.4、BA.5再增二例本土個案,皆為五十多歲男性,且與接機有關,目前本土BA.5變異株累計七人,六人和接機有關;上周近九成境外移入案例感染新型變異株,新任指揮官王必勝說,難以評估下一波疫情再起的時間,但一般推想應是落在八、九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上周境外移入個案中,近九成都感染新型變異株,其中BA.5數量呈壓倒性勝利,顯示即將成為歐美、亞洲等國新一波主要流行株,至於台灣,再過不久BA.5就會取代BA.2。王必勝說,大家一直預測台灣變異株疫情再起時間,但這滿難評估,一般推想應是落在八、九月,指揮中心嚴密觀察中。目前國內變異株疫情情況,羅一鈞說,上周有三人感染BA.5變異株,其中一例是日前公布的社區感染案例(廿多歲女性),另兩例則是新個案,都與到機場迎接自國外返台的家人有關。
-
2022-07-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雙降!今死亡48例、中重症86例
本日新增本土個案1萬7549例、48例死亡,中重症個案來到86例,是近2個月來的新低,包含中症46例以及重症40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中重症有2位50多歲個案較為特殊,皆有多重慢性病史,一例接種兩劑疫苗、一例無接種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全台最新疫情概況,本土1萬7549例、境外移入454例、死亡48例,死亡個案是自5月25日疫情統計以來的新低。境外移入部分暴增,指揮中心則說,是包含前幾天陽性個案沒有被登載的個案。中重症個案也來到近2個月來新低,羅一鈞表示,今日中重症共有86例,中症46例、重症40例,上次中重症低於百例已是5月17日的61例了;青少年、兒童部分則沒有新增個案。死亡個案部分,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分布在50歲至90多歲,較為特殊的2例個案皆為50多歲男性,其中一人打過2劑疫苗,有中風等慢性病,住院後因為合併肺炎呼吸衰竭過世;另一位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無接種過疫苗,住院後因為肺炎缺血性心臟病過世。
-
2022-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失去味覺不再是確診指標症狀 醫曝染Omicron五大病徵...會痛7天
國內15日出現首例Omicron BA.5社區感染案例,指揮中心不敢大意,正在評估擴大接種第四劑族群的必要性。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日前分析各國研究,指出以目前全球主流的Omicron BA.4、BA.5來說,判斷確診的指標症狀已非「失去味、嗅覺」,首要症狀為喉嚨痛。吳昌騰16日於臉書粉專發文分析疫情變化,他直言新冠病毒自從變異到Omicron後,全球疫情主流的位置就掌握在Omicron家族手裡,這背後的關鍵在於Omicron的免疫逃逸能力,也就是突破「自然免疫」或「疫苗免疫」的能力。他分析各國疫情發展,從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的最新數據看來,截至7月9日這一週,美國有超過81.3%新增確診為BA.4及BA.5感染,其中BA.5佔比為65%,而前一週的BA.4、BA.5感染率則佔新增確診的70%;韓國也受BA.4、BA.5影響,15日新增41310例新冠病例,創下2個多月來新高。BA.5的症狀為何?吳昌騰引用英國研究發現,失去嗅覺和味覺不再是這波疫情確診最指標性的症狀,這波感染的首要症狀是「喉嚨痛」,其他常見臨床症狀如疲勞、咳嗽、發燒和頭痛等比例均提高,「症狀持續時間為7天」。根據英國負責疫情追蹤的「ZOE健康研究」發表數據,在上週的1萬7500名確診者中,喉嚨痛是目前確診的首要症狀,約58%確診者通報出現這類症狀,其他排名前十的症狀依序為頭痛(49%)、咳嗽無痰(40%)、流鼻涕(40%)、咳嗽有痰(37%)、聲音沙啞(35%)、打噴嚏(32%)、疲勞(27%)、肌肉疼痛(25%)、頭暈(18%)。美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曾言「Omicron真的可以100%逃脫之前感染產生的抵抗力」,與之前的變種相比,BA.5有著壓倒性的傳播優勢,呼籲人類必須認真對待BA.5。吳昌騰也直言「我們要認清現實」,大家從疫苗和先前感染中所獲得的免疫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因此「突破性感染」和「再度感染」的情況就是會發生的,但慶幸目前所接種原始病毒株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在面對BA.4、BA.5時,依然能夠對重症、住院和死亡提供有效保護。
-
2022-07-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接住墜落的你
【編者按】這星期邀請中生代的三位良醫回憶「教我人生的病人」。一位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追述因為家人不捨而醫療團隊勉強違背病人的意願插管之後,情況未見改善,最後病人竟然在醫院自殺,引起她深切的自省,「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一位心臟內科醫師回憶在第一年當主治醫師時留下深刻印象的兩位病人,一位「恙蟲病」病人使他見證了病人真的就是醫師最好的老師,同時病理學老師由切片的結果及時給他的指點使他深感師恩難忘;一位原住民的年輕病人的不治過世,但病人母親對醫師的溫馨互動使他說出「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然而相對的另一位長期照顧失智老人的醫師卻語重心長地道出,「醫師不該將病患或是家屬的正向回饋過於放大,那些溢美之詞不過是他們所熟悉的人情世故,但醫病關係或者醫生與病人家屬的互信,也要有所保留。所謂視病『猶』親,而非視病『為』親,有了精準的拿捏,醫病之間才能有長久的和諧。」 在我一路以來的生命中,時會聽說曾認識的人自殺,可能未遂也可能死亡。我閱讀過相關書籍,也曾經一度想要走身心醫學科,但直到我看到報導說明,自殺成功的病人當中,過去幾個星期都曾經於診所、急診或是醫院就醫,雖然不一定是以精神情緒不穩定為主訴,但最少他們曾經離醫護人員這麼近過。於是我期勉自己,仍然要走我最喜歡的內科,但絕對不要忘記去感覺我眼前這個人的情緒,即使他是我的長輩、平輩或是晚輩。 無奈,一路走來,即使已經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但還是無法挽回一些傷心的事實。在一次學長燒炭自殺死亡,而我想起前一天照會他來看病人時,我們有過簡單的對話,但我事後怎麼想,卻想不起他有任何的不對勁,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當時和他對話的場景,以及隔天在原地一模一樣的地方聽到的噩耗。於是,我更要求自己:「不要急,所有走到你眼前對話的人,都要用心感受他。進入重症領域之後,這件「感受身邊人的感受」這件事情,變得更是時時刻刻很分明的存在且必要,這些對象包括病人、家屬、團隊的所有成員、甚至是我自己。於是我很常、也很喜歡坐在剛從呼吸衰竭恢復的中年病人旁,聽聽他的故事;也不介意陪著正在經歷告知壞消息之後崩潰的父母親一起掉淚。我可以很敏感的發現,生病的後面其實已經有一連串個案早已經承受不起的痛,而不是只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疾病而已。重症加護內科中,不乏很多肺阻塞末期的病人,他們苦於平日氧氣依賴、虛弱與喘,在一絲氣息中遊走在活著與死亡的邊緣。幸運一點的病人,可能已經有胸腔內科與緩和科協同治療,但大部分的人可能甚至沒有人跟他們說過後面會發生的事情以及可以的選擇。數年前的夏日午後,一位肺阻塞末期的病人,在他所有女兒跪在急診求他插管後,入住到加護病房。經過十天治療之後,病人仍然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也是時候該重新再面對這個議題了。於是我們找了家人與清醒卻插管的病人,一起在床邊開家庭會議,討論後續的照顧計畫。原以為在十天多前已經打定主意寧願死不再插管的病人,在此時也猶豫了起來,矛盾於極差的生活品質但卻有一口氣尚存,而家人的哀傷反應,也在經過這十多天看到父親插管後的不適與憤怒之後,理解了父親當時的決定。對重症醫師而言,眼看兩方的意見就快要走到一塊真是滿心的感動,即便無法立即馬上脫離呼吸器,但病人與家屬的一致共識再花時間嘗試一次脫離呼吸器,之後若是再度呼吸衰竭則不要再插管了,並接受安寧緩和治療。於是病人在住院第十八天轉至呼吸加護中心訓練。轉出到別的單位,仍然獲知,病人在呼吸加護中心裡還是不改往常的躁動、憤怒和憂鬱,但在經過幾天練習之後也終於脫離呼吸器,改用陽壓面罩協助,同時口服的低劑量嗎啡,使其減低肺阻塞的喘所造成的不適。病人脫離呼吸器之後,仍然不時會咆哮,又喘又要罵人,我想一定是極其憤怒,要不然大部分的病人是很虛弱的躺著。考量到女兒陪伴也許會讓病人心情稍微好一點,於是病人就轉至普通病房,白天女兒會來陪她,晚上則由外勞照顧。雖然我並沒有持續照顧病人,不過在追蹤他的照顧後,心理猜測這病人應該可以順利的在某個未來的日子解脫,也許在解脫前,還有可以出院回家看看電視說說笑笑的日子呢。就在數天之後,晨會剛結束,一位護理師臉色詫異地告訴我說,那位病人自殺了,用床頭燈的拉繩再加上一小段繩子,把自己吊在床頭,無聲無息,護理師半夜交班時,大驚失色,叫醒了床旁睡得正熟的外籍看護,沒有進行心肺復甦術,請家屬趕到,通知警察等族繁不及備載的手續。當然事後各種說法都有,但我腦海裡卻留下第一個聽到的聲音:「吳醫師,你知道他自殺了嗎?」我知道他會走,我也想像過他走的樣子,在我預期中應該要很完美的結束這一生,環繞著家人,而不是現在這樣,留下著詫異、疑惑、遺憾等各種說不出口的抑鬱在腦海裡。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人類的五個層次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 (社會) 需求、尊重 (自尊) 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等。對於這位肺阻塞的病人,我相信他的金字塔已經崩垮到連最底層的生理需求都失去了,無法控制的喘、虛弱始終無法獲得控制。在插管時無法瀟灑地選擇安寧拔管,但如期拔完管後卻也仍然沒有讓生活品質改善,回復到他想像的生活,不得不用尋死來抗議這一切,對於當時已經涉獵重症安寧緩和治療的我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很多的制度和照護面的流程,也在這次事件之後,檢討改善,但我相信很多病人一樣很苦,只是沒有做出和這位病人一樣激烈的事情來。這種痛苦,有心理的有生理的,就正式宣告著有我們仍然不被機器和科技取代的空間。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這提醒著我們,要更有溫度和能力把他們擁抱著,雖然這意味著悲傷痛苦的情緒也可能會被傳染,但誰知道你會不會就是那個在墜落前最後接住他的人呢?
-
2022-07-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昨增5例兒童重症 最小9月嬰
本土疫情昨新增二萬四一九六例本土個案、一五六例中重症個案、七十三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再添五例兒童重症,分別為一例細支氣管炎、四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莊人祥說,新增五例兒童重症個案中,細支氣管炎個案為九個月大男嬰,無慢性病史,七月十一日出現呼吸喘、嘔吐、活力變差等症狀,十二日至急診就醫採檢陽性,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中。另四例為MIS-C個案,分別為一歲、三歲、四歲男童、十一歲女童。其中三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於六月廿一日確診,七月十一日出現發燒、咳嗽、腹痛、胸部皮疹等症狀,十四日赴急診就醫,懷疑MIS-C住院檢查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其餘三名個案皆轉一般病房治療。至於昨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卅多歲至九十多歲以上,其中七十一例具慢性病史、五十一例未接種三劑、卅四人逾八十歲。
-
2022-07-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56 兒童重症 1細支氣管炎、4例MIS-C
國內今天新增156例本土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73例死亡個案。其中有五例兒童重症,包括一例細支氣管炎、四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發言人莊人祥表示,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103例,維持22例死亡。莊人祥表示,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1萬9211例,其中7323例死亡。今天新增的五例兒童重症個案中,一例為細支氣管炎,為九個月大男嬰。個案無慢性病史,7月11日出現呼吸喘、嘔吐、活力變差等症狀,7月12日赴急診PCR陽性,且嘴唇發紫,有喘鳴聲、胸凹等呼吸窘迫現象。經插管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中。另外四例為MIS-C個案。一例為一歲男童,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曾於6月20日確診,後持續間歇性發燒約三周,7月8日至急診,糞便檢查有沙門氏菌,因凝血功能異常懷疑是MIS-C。目前已腹瀉改善,住一般病房治療。一例為三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於6月21日確診。7月11日出現發燒、咳嗽、腹痛、胸部皮疹的症狀。7月14日到急診 就醫,懷疑MIS-C住院檢查治療。7月15日轉加護病房,7月16日發現心包膜微量積水、輕度肺炎,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一例為四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於6月16日確診。7月8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皮疹、結膜發紅、頸部淋巴結腫等症狀。7月10日就醫懷疑為MIS-C,7月11日住加護病房,發現心臟收縮力下降合併血壓偏低,此用免疫球、類固醇等藥物治療,7月13日轉醫學中心繼續治療,生命徵象穩定,於一般病房治療。一例為11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曾於5月29日確診。7月2日開始持續發燒且有頸部淋巴結腫。7月9日就醫,發現肝功能異常、蛋白尿,7月11日赴急診,懷疑MIS-C住院檢查治療。目前生命徵象穩定,續住一般病房照護。另今日新增7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1例男性、3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71例具慢性病史、51例未接種三劑、34人超過80歲。
-
2022-07-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燒進社區擴大第4劑對象? 專家:考量2因素後不遲
面對BA.4、BA.5再掀一波疫情,南韓擴大第四劑施打對象至50歲以上民眾、18歲以上慢性病患者、身障患者或街友收容設施的入住患者與職員。而國內周五出現首名BA.5社區感染本土個案,為北部一名20多歲女子,同時也是首例重複感染BA.5的個案,因此外界關心國內是否也會擴大接種第四劑接種對象。對此,指揮中心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現行疫苗對變異株的防護效果沒有很好,還不需要急著擴大接種對象。可等次世代疫苗問世以及9、10月疫情狀況,考量這兩個因素後再決定是否降低接種年齡層或針對全民接種。國內目前第四劑開放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另外,包括醫事人員、機場港口、航空機組員、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等對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和意願接種第四劑疫苗。黃高彬表示,國內目前還不需要急著擴大第四劑接種對象。目前第四劑針對可能致重症的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18歲以上免疫不佳對象接種,主要是因為疫苗對防範重症仍有一定效果。但現行的疫苗主要是針對原始株研發,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防護力沒有很強,無法避免感染;從許多接種三劑疫苗者仍然在這波疫情中染疫也可看到這樣的結果。因此若是擴大第四劑接種對象到不容易致重症年輕族群,並無效果。黃高彬表示,根據國外研究,BA.4、BA.5的疫情大約在BA.1、BA.2疫情過後三至四個月出現;依照國內BA.2疫情於6月達最高峰,國內可能在9、10月再出現一波疫情高峰。另外,莫德納和BNT的次世代疫苗都將於10月左右問世,黃高彬表示,若次世代疫苗對BA.4、BA.5的防護力佳,屆時可再依據疫情狀況調整疫苗接種對象也不遲。
-
2022-07-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社區感染 1匡列者有症狀待檢
新冠疫情維持平盤,本土案例昨增二萬五二五一例,國內首例BA.5社區感染案例,五位密切接觸者PCR陰性,但個案母親匡列其七位職場接觸者,其中一人出現咳嗽症狀,將採檢釐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新增二萬五二五一例本土案例、七十二例死亡、一百六十五例中重症。死亡案例中,最年輕案例是一位四十多歲女性,患有精神疾病,未接種疫苗,七月十三日發病,並於當天死亡。國內首例BA.5社區感染案例,北部廿多歲女性,她不僅是第一位BA.5本土案例,也是第一位重複感染個案中,第一位感染BA.5案例。指揮中心初步懷疑感染源為她確診康復的父母,高度懷疑為家庭群聚,目前與她密切接觸的五人,PCR採檢皆陰性,但她的母親有職場足跡,於職場再匡列七人,其中一人出現咳嗽症狀,但該名同事六月曾確診,衛生單位將進一步做PCR採檢釐清是新感染個案還是舊症狀復發,才能研判BA.5社區疫情是否擴大。衛福部長陳時中先前允諾七月底將會全數發放防疫津貼給醫護人員,護師工會指出,有些醫護人員至今未拿到半毛,批評陳是「落跑部長」。不具名專責護理師爆料,近二個月收到的防疫獎金,金額與想像不太一樣,感覺滿羞辱人的。據了解,各縣市醫院發放的津貼或獎勵金狀況不一。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一一○年後的防疫津貼及獎勵金,衛福部會預撥八成發放。各醫院津貼發放情節不一,她說「這無法控制」,但員工可投訴,亦可到衛福部官網查詢醫院申請以及撥發進度。
-
2022-07-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65例 72染疫歿 40多歲女確診當天亡 增2童中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案例165例,死亡案例72例。其中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一名40多歲女性,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有精神疾病,沒有接種疫苗,於7月13日當天發病,當天死亡,至於是否就醫、用藥,因無後續詳細疫調未能得知。莊人祥表示,國內今年已累計418萬4399例本土個案,其中中重症1萬9055例,7520例死亡。目前輕症、無症狀比例為99.55%。莊人祥說,今日新增72例死亡個案中,有65人有癌症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52人沒打三劑疫苗,47人年齡超過80歲。今新增2例未滿10歲兒童中症。莊人祥表示,昨天疫苗接種5萬6778人次,目前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1.43%、第二劑85.43%,第三劑(追加劑)70.84%。
-
2022-07-16 焦點.元氣新聞
猴痘是什麼?得了會怎樣?WHO為何警示?感染科醫一張圖詳解!
在新冠病毒肆虐多年下,近幾個月世界衛生組織也對猴痘提出警示,台灣也出現病例,民眾對此病毒既陌生也有些緊張,是否又掀起一波病毒疫情? 究竟猴痘是什麼?會有什麼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為何會特別關注此病毒?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逐一解惑! 猴痘是什麼?得了會怎樣?感染科醫師一次詳解! 王任賢醫師表示,猴痘如天花、牛痘同屬痘科病毒,雖民眾較為陌生,但並非新的病毒,早於約1970年就在非洲出現人類病例並流行,因具有猴、齧齒類動物傳人的特性,意味著不易斷根、不易絕跡,值得慶幸的是傳染率並不高、擴散速度也不快。 猴痘潛伏期在4-17天左右,也可至約21天,傳染途徑以接觸傳染為主,尤其是密切接觸,包括損傷的皮膚黏膜或呼吸道黏膜接觸患者的體液、血液等都可能傳染。不過雖和呼吸道黏膜有關,但不像流感或新冠病毒,從2022年這次猴痘現蹤的資料來看飛沫傳染的可能性低。 猴痘在潛伏期時不具傳染力,通常在出現發燒症狀後一至三天出現發疹症狀,此時傳染力最強,大多約持續14-21天左右逐漸康復,疹子結痂有可能留下疤痕。其他症狀也包括了畏寒、冒汗、頭痛、肌肉痠痛、倦怠、淋巴腫大等,若用簡單的一句話形容,大致有如會冒出疹子的流感一般。不過嚴重時也有引起併發症的風險,如肺炎、繼發性細菌感染、敗血症等,也有致死的可能。 猴痘有疫苗打?有藥可治?醫:疫苗、藥物都有不用緊張。 猴痘雖然嚴重時有併發症、致死的可能,不過風險並不高,一般而言免疫不佳或缺陷者會是較為需留意的風險族群,如幼兒、年長者、慢性疾病者等,這類族群各疾病都得留心。 猴痘目前有疫苗可打、也有藥可治,除了避免接觸患者、勤洗手避免病毒殘留外,疫苗也可預防,包括正待開發的新疫苗,痘科病毒的疫苗大多也可相通,現階段可使用牛痘疫苗,有效性約為85%。自從天花絕跡後便無施打牛痘疫苗,民眾普遍無接種過,雖世界各國疫苗銷毀,台灣仍持續保留,因此庫存量足夠,約700萬劑,一劑約可施打於4人。不過疫苗需冷藏,因此也仰賴電力供應,保存的妥善率會是個重要課題。 治療方面以藥物治療為主,不過除了全球病例少、重症也不多、台灣更是少數的現況以外,猴痘死亡率相當低,且可自然痊癒,疫苗也可治癒,因此藥物治療的必要性並不高,而疫苗則是建議留給免疫不佳、缺陷者。也因為尚屬新興傳染疾病,醫界對此認識未必如一般感染疾病來得普遍,若民眾發現自己出現疑似猴痘症狀,懷疑得到猴痘,可至感染相關的專責醫院尋求醫師協助。 WHO為何提出猴痘警示?該緊張嗎?會掀起新病毒浪潮嗎? 既然猴痘傳染率不高、致死率也不高、有藥可治、有疫苗可打、可以痊癒,那麼為何會受到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關注?究竟該不該提高警覺、嚴陣以待?會不會又掀起新一波病毒浪潮? 對此王任賢醫師認為,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會關注此病毒並提出警示,原因在於此病毒以前曾出現並消失過,現在又重現江湖,且曾有一波流行,防範於未然應視為「新興傳染病」看待,另一方面也或許因新冠病毒的前車之鑑更格外謹慎,因此特別留意此病毒。 不過以目前情勢來看,傳染率、致死率都不高,合理的預測並不會又掀起一波病毒疫情,世界衛生組織僅為提醒注意,民眾知道並留意此傳染病即可,尚無需特別緊張。 《延伸閱讀》 .瘦子易免疫低下、感染、生病。營養師簡單3招助健康增胖!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王必勝以次長之姿接任防疫指揮官 專家:看來快降級了
行政院今宣布,新任衛福部長人選,由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接任,而醫福會執行長接任衛福部政務次長,以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指揮官。專家表示,由次長接下防疫指揮官,象徵指揮中心可能將降級設置,新冠肺炎也可能要降為第四級法定傳染病。一位不具名專家表示,疫情未來怎麼走,還有些不確定性,接下來還可能面臨BA.4、BA.5的疫情或是變異株疫情與流感一起來,下半年仍存有一些不確定性,疫情指揮中心應該還是需要「暫時開設」,只是由次長接下指揮官一職,在跨部會的調度上確實會有一些疑慮。但現在疫情相對穩定,次長接任指揮官還有另外一層意義,顯示中央有意降級設置指揮中心,新冠肺炎也可能降為第四級法定傳染病;不具名防疫專家表示,其實現階段確診人數中,有高達99%以上屬於輕症無症狀患者,醫療量能也足夠,疫苗也打得相當足夠,已經符合降級的標準。他認為,現在就可以宣布降級設置指揮中心,由疾管署負責疫情監測,公布重症狀況即可。
-
2022-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利大於弊 小兒科醫師:幼兒打疫苗至少具7至9成保護力
高雄2至5歲小兒莫德納疫苗23日至24日將開打,6個月以上至5歲幼兒也開放預約接種,小兒專科醫師王志祿今午表示,幼兒接種疫苗利大於弊,針對確診重症至少具7到9成的保護力,鼓勵父母讓孩子接種。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午召開防疫記者會,指BA.1、BA.2病毒獲控,但BA.4、BA.5在北部仍發生本土個案,意味這種病毒株進入社區,8、9月民眾仍需落實防疫,多加小心。高雄今新增2628例,是近期單日最低數,相較於6月7日1萬2500例已是第6周呈下降趨勢,目前盛行率來到17.72%,65歲以上重症死亡個案下降到300出頭,占整體12%。全市專責病房及負壓病房數降到1466床,97%為居家照護個案,尚有542人確診住院。現任高雄醫師公會祕書長,同時也是小兒專科醫師的王志祿表示,據小兒科統計,19歲以下兒童確診數仍在20%左右,0到4歲約占6%,比例算很高。他說,每個0到4歲的個案都是「重量級核子彈」,家長照顧起來很費心,尤其幼兒確診,父母隔兩天亦多半確診,因此需特別小心。王志祿說,高雄0至4歲確診兒童約9萬3389人,盛行率高達23.25%,幼童感染也會演成中、重症,有得哮吼,咳得像狗,必須插管才能度難關,包括腦炎,缺血性中風,腦血管病變都可能發生。尤其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與川崎症症狀雷同,都是不明原因發燒,冠狀動脈受損,確診2到6周內,有時致死率高達2%,「不得則已,一得就很慘」,但MIS-C與川崎不同的是,會拉肚子、紅眼、皮疹。王志祿特別提醒,幼兒確診後的2個月,要注意否冠狀動脈腫脹或血管瘤,如果感染,有時進展比川崎症嚴重,須打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因此曾確診過的孩子,若六周內持續發燒,需馬上就醫。他表示,曾打過一劑疫苗,33名MIS-C幼兒可降到7位,疫苗施打滿14天,可降到5位,滿42天可降到2例,這是疫苗接種的好處,要預防幼兒流於中重症,打疫苗針對重症至少有7到9成保護力,打2次疫苗則有8到9成保護力,家有6月5歲幼兒,一定要施打,利大於弊,目前高市有224家幼兒疫苗合約院所可預約施打。陳其邁表示,每個孩子大家都「惜命命」,2歲以下幼兒可以盡量到醫院施打,2至5歲幼兒可到社區接種站施打。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市府預約系統,約前僅預約二分之一,還有名額。
-
2022-07-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本土社區BA.5感染源從哪來? 羅一鈞曝這2途徑
國內首例社區感染Omicron BA.5本土個案,為北部一名20多歲女性,今年5月中旬曾確診並康復,同住家人分別在7月初確診,該個案7月5日出現流鼻水等症狀,7月6日快篩陽、到醫院進行PCR採檢確診,經過定序為BA.5。目前掌握密切接觸者5人,包括1友人、4同事,目前皆快篩陰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案為重複感染,最有可能被同住家人感染,但也不排除是職場感染。指揮中心說,北部20多歲女性已接種3劑疫苗,近半年無出入境紀錄,曾於今年5月中旬確診並康復,本次因同住家人分別於7月3日、7月5日確診,個案亦於7月5日出現流鼻水等症狀,7月6日快篩陽性,並至醫院進行PCR採檢,後續定序結果為Omicron BA.5。目前該名個案及確診家人皆已隔離期滿,已掌握密切接觸者5人,包括1友人、4同事,均快篩陰性,衛生局已安排PCR採檢。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符合3個月內重複感染定義,不過第一次5月份確診時,因為沒有PCR,沒有留下檢體,因當時國內沒有本土BA.5,個案當時應該感染BA.2.3.7,不會都是BA.5。羅一鈞表示,目前該案的父母及姊姊都已經解隔離,但衛生局還是請父母去PCR採檢,若為陽性Ct值低的情況,會將檢體再送實驗室定序。此應為家庭群聚,指標個案目前針對一位長輩,7月1日時出現發燒、頭痛症狀,有工作社區接觸史,目前採取職場監測同事狀況,但過去沒有人曾確診過,若有症狀會採檢,目前尚無進一步檢驗結果,無法得知是否疫情往外擴。羅一鈞表示,近期國外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若曾感染過BA.1、BA.2,3個月內會有八成保護力,針對感染BA.4、BA.5會有較高保護力,降低71%至79%的感染機率。羅一鈞表示,先前沒有確診的人,感染機率相較已確診的人來得更高,尤其長輩、小孩感染後,導致重症或腦炎機率高,長者還有很多人沒打第二劑、第三劑,小朋友疫苗最近才剛開打,這一波疫苗鼓勵幼兒及長者盡快打滿,未確診過的人盡快施打第三劑,符合第四劑者盡快接種,因應BA.5社區流行做準備。羅一鈞表示,該案7月5日發病症狀僅有流鼻水,5月確診時沒有說有無症狀,根據國外研究,第二次感染相對輕微,日本研究室指出感染BA.5疑似肺炎機率增加,對於我國來說,不會因為BA.5要針對重症治療,現在的抗病毒藥物仍依有重症狀況來使用。羅一鈞表示,該案及家人都沒有出國史,該案目前為高度懷疑BA.5群聚,會以高規格採檢匡列作為,來進行後續基因定序,確認是否為BA.5。該案目前看來,優先懷疑最有可能被同住家人感染,不過現在也針對職場同事採檢,因此不能排除是職場所致。羅一鈞表示,由於該案有職場接觸、社區活動史,感染途徑為何,仍需進一步監視了解,但不會做擴大匡列採檢,以現在的防治作為,不會恢復到之前模式,有採檢不一定會就隔離,現在還是認為是社區感染的事件,但還不知道是職場還是哪裡社區導致。
-
2022-07-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疫情9成是BA.2.3.7 兒童重症、3大群聚案皆同一變異株
Omicron各類亞型變異株不斷變異,針對Omicron BA.2.3.7變異株,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特別說明。醫療應變府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本土疫情90%以上都屬於BA.2.3.7,包括先前基隆小吃店、大潭電廠、台中婚宴群聚等序列皆是。指揮中心說,BA.2.3.7為於今年6月4日增列的BA.23細分支,指帶有A21851G(S:K97E)的BA.23,特徴突變包括:ORF1a:L631F、N:M322I、S:K97E。根據國際資料庫GISAID,BA.2.3.7最早為馬來西2月27日探檢檢出,其次為日本3月28日探檢檢出(越南境外移入個案)。台灣最早個案為案21070(越南境外移入個案,3月8日落地探檢陽性)。後續之本土群聚:基隆小吃店、大潭電廠、台中婚宴群聚之序列,均帶有特徵突變,可重分為BA.2.3.7。4月以來之本土疫情以BA.2.3.7為主要病毒株,但其與一般BA.2.3的致病力差異,尚無相關研究。國際資料庫GISAID上傳BA.2.3.7序列數目:包括日本44例、美國39例、台灣34例、香港22例、印尼15例,全球198例。羅一鈞表示,BA.2.3.7這一波本土疫情,就是4月以來主要病毒株,BA.2.3.7這是6月4日才新增的細分支,這個特徵位點的重新定為BA.2.3.7,這是現在的主流株。羅一鈞表示,這支最早在馬來西亞,日本3月24日也有驗出,先前在一位境外移入的體內驗到,案201070,3月8日自越南入境,這是最早驗出BA.2.3.7的個案,後續雖然不一樣,但國內帶有BA.2.3.7的群聚,包括基隆小吃攤、大潭電廠還有台中婚宴的三群聚,台灣的本土疫情90%以上都是ba.2.3.7,這三群群聚倒置的序列都能在台灣驗到。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也大多是BA.2.3.7,至於有醫師擔心說會導致腦炎重症,目前還沒有研究可以佐證,但是我們病毒有分讓給研究機構如中研院進行研究,目前兒童重症也在收案過程,後續會針對病毒本身兒童腦炎,MSI-C等,會有更明確結果。香港那時候最早有兒童腦炎,當時2月爆發時他們是BA.2.2.2不是BA.2.3.7。除了台灣,日本、美國、印尼有上傳BA.2.3.7的序列。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你打疫苗了沒 健保TOCC查詢系統增列疫苗接種紀錄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國際Omicron新型變異株繼續發生,對社區造成威脅。指揮中心表示,疫苗接種是避免染疫及降低感染重症、住院或死亡最有效的方法。健保署與疾管署、資訊處合作,6月24日起於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於各查詢管道的TOCC查詢視窗顯示「個案新冠疫苗接種紀錄」。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為利醫事人員快速辨識就診病患,是否已完整接種新冠疫苗,鼓勵未完整接種民眾盡速接種,提供民眾後續接種建議或安排接種事宜,健保署於健保TOCC查詢系統提示視窗,顯示全國民眾於境內接種疫苗紀錄,包含各劑別的「接種日期」及「疫苗廠牌」,供醫事人員參考,但不包含民眾於境外接種疫苗資料。指揮中心指出,民眾可至「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 https://reurl.cc/7eW0AQ )網頁,運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之「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或參考各縣市衛生局網頁彙整之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資訊,挑選方便的接種地點就近接種。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前往接種新冠疫苗時,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之證件,如為接種第2劑或追加劑疫苗者,請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向醫護人員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評估。如近期身體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請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前往接種,接種後亦請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多喝水多休息,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釐清原因。
-
2022-07-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BA.5本土社區感染 20多歲女重複感染 未曾出國紀錄
Omicron亞變異株BA.5我國出現首例本土社區感染案例。一名北部20多歲女性未曾出國紀錄,近期因重複感染,經過定序發現檢出BA.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和家人隔離期滿,掌握密切接觸者1友人、4同事,快篩都是陰性,衛生局安排PCR檢驗中。指揮中心說,今日公布之本土Omicron BA.5個案,為北部20多歲女性,已接種3劑疫苗,近半年無出入境紀錄,曾於今(2022)年5月中旬確診並康復。本次因同住家人分別於7月3日、7月5日確診,個案亦於7月5日出現流鼻水等症狀,7月6日快篩陽性,並至醫院進行PCR採檢,後續定序結果為 Omicron BA.5。目前該名個案及確診家人皆已隔離期滿,已掌握密切接觸者5人,均快篩陰性,衛生局已安排PCR採檢。因國內檢驗出1例Omicron BA.5本土社區感染個案,指揮中心已啟動相關疫調、接觸者採檢及加強監測作為。羅一鈞表示,因應BA.5出現社區感染個案,會調整基因定序比例,境外跟本土原先是7比3,目前比重會調整成1比1,後續境外移入病例,若變異株百分之百都是BA.5、BA.4的話,就不會多做定序,會以本土為主。羅一鈞表示,另外還有會著重兒童重症,以及針對重複感染,有機會找到特別變異株的情形,我們國內有8家實驗室,會加強輕症的病毒監測,這是針對本土Omicron的作為。羅一鈞指出,這一個案很特別,除了是首例社區BA.5個案,也是自7月1日宣布重複感染定義後,累計525例個案中,首例感染BA.5的個案。羅一鈞表示,因應BA.5出現社區感染個案,會調整基因定序比例,境外跟本土原先是7比3,目前比重會調整成1比1,後續境外移入病例,若變異株百分之百都是BA.5、BA.4的話,就不會多做定序,會以本土為主。羅一鈞表示,另外還有會著重兒童重症,以及針對重複感染,有機會找到特別變異株的情形,我們國內有8家實驗室,會加強輕症的病毒監測,這是針對本土Omicron的作為。羅一鈞指出,這一個案很特別,除了是首例社區BA.5個案,也是自7月1日宣布重複感染定義後,累計525例個案中,首例感染BA.5的個案。指揮中心說,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7月13日資料指出,目前全球BA.4 及BA.5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其中BA.5快速增加,占比約為50%,BA.4占比則上升至14%。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迄今已至少89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並已於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歐美多國成為主流株,造成疫情快速回升、住院數增加等情形,且於葡萄牙發現再次感染病例占比增加,鄰近新加坡、日本、南韓、中國大陸、香港、紐西蘭、澳洲、泰國、印尼及越南等均報告社區感染病例,疫情亦漸升溫。指揮中心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劃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另外,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7-15 醫聲.醫聲要聞
染疫兒童的大魔王 專家籲避免MIS-C威脅 快接種疫苗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燒不完,每天萬人確診幾乎已成為常態。其中雖孩童感染新冠肺炎多為輕症,但因台灣地區持續發現少數兒童後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症狀,據統計孩童染疫後出現MIS-C的比例約萬分之一,且好發於12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至2%且會造成身體重要器官損傷,因此如何積極預防症狀發生及掌握發病徵兆快速就醫,是目前後疫情時代與病毒共存前提下,父母不得不知的重要課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MIS-C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跟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系統不正常調控或自我抗體攻擊等因素有關,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他說,由於預防MIS-C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感染新冠病毒,而接種疫苗則是防範新冠肺炎感染的首選方式,尤其在疫情持續傳播的情況下,打疫苗的整體好處仍遠遠大於疫苗接種風險及副作用,呼籲5歲以上幼童儘速施打疫苗,才能遠離MIS-C威脅。MIS-C發生在染疫後 出現突發性發燒、出疹應提升警覺「孩童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的1週到2個月內,容易出現突發性發燒、全身性發炎的MIS-C症狀。」邱政洵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並非出現在新冠病毒急性感染期間,而是出現在染疫康復後的全身性多系統發炎,它好發於6到12歲孩童。他說,雖然國外MIS-C的發生率不高,僅萬分之1至萬分之3而已,但死亡率仍有1%到2%,因此家長須提高警覺,儘管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大多屬於輕症,一旦疫後出現高燒或皮膚及嘴唇長疹子、眼睛出血、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或活動力突然下降,這些都是MIS-C症狀警訊,建議應立刻就醫治療。口服抗病毒藥僅適用12歲以上民眾 切勿任意幫兒童加藥值得一提的是,針對65歲以上老人或65歲以下12類高風險族群,健保已有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臨床研究證實只要患者在確診5天內服用抗病毒藥物,能大幅降低近9成新冠重症及死亡風險。不過,部分民眾異想天開,想把抗病毒藥物分與幼童服用,以降低新冠染疫康復得到MIS-C風險。邱政洵說,MIS-C是全身性發炎反應,並非針對新冠染疫的急性感染期,而口服抗病毒藥物是用來對付新冠病毒,非用來治療全身性多系統發炎,因此治療MIS-C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根本沒效,必須改用「抗發炎藥」才是真正對症下藥。他說,況且,目前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適用對象並不包括12歲以下孩童,因此家長千萬別擅自主張幫孩子「加藥」,以免用藥不成反傷身。預防MIS-C首要為施打疫苗 面對疫情戒慎不恐懼邱政洵也說,預防MIS-C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感染新冠肺炎,而避免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施打疫苗,尤其國內目前已開放5到12歲孩童接種第二劑新冠疫苗,在國內COVID-19疫情仍未趨緩,考量染疫恐怕容易併發重症與死亡風險的前提下,接種疫苗的好處仍遠大於接種副作用與不良反應風險,尤其孩童染疫出現腦炎死亡威脅更不容小覷,因此接種疫苗、勤洗手、戴口罩及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仍是防範病毒入侵的不二法門。 (本報導為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系列衛教)
-
2022-07-15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困境調查 打疫苗抗體低 6成病友不敢出門
新冠疫情趨緩,但血癌、器官移植、愛滋病(HIV)及先天性免疫不全,或接受化放療、免疫製劑治療等患者,因自身免疫力低下,施打新冠疫苗產生抗體與保護力比一般人低,對疫情仍充滿恐懼。醫師表示,血癌患者接種疫苗後有5成會產生抗體反應,器官移植病患僅有3成1,呼籲除接種疫苗外,還可注射抗體增加保護力。台灣病友聯盟與台灣癌症基金會於今年4月進行「病友疫情困境調查」發現,近8成病友已打完3劑新冠疫苗,但有3成5病友擔心疫苗保護力不足。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說,依國外臨床研究顯示,免疫低下病患施打新冠疫苗,抗體反應以及抗體數量表現都不如一般人。依國外臨床研究顯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比一般人低1.2倍、血癌病患低1.4倍、器官移植者更是低於23倍,因此在保護力不足下,免疫低下病患即使施打疫苗,比一般人確診後引發重症與死亡風險較高,加護病房使用率為1.5倍,死亡率則是2倍。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說,截至7月13日,新冠死亡人數中,癌症病友染疫死亡占總死亡人數13%,原因是癌友自體免疫力低下,即便接種第3、4劑疫苗後,保護力仍不如一般人,且打疫苗時可能須暫停治療,或化療期間不建議打疫苗所致。調查也發現,過半病友認為疫情影響就醫治療,超過6成病友擔心有較高的染疫風險,因此害怕出門或與人接觸。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身為洗腎患者,曾聽聞有病友於疫情期間,每次回診都非常恐懼,心生憂鬱,除治療外幾乎足不出戶,導致需要看身心科。吳麥斯說,目前解封後歐美等國,為防止免疫力低下病患族群染疫,除接種疫苗外,也有注射抗體方式提供保護,建議免疫低下病患可與醫師討論評估施打抗體,降低染疫風險。
-
2022-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痰咳不出 她靠3招改善
40歲林姓女子5月初確診症狀輕微,唯獨喉嚨痛症狀令她不適。解除隔離後,仍持續咳嗽,只要吹到風就會咳,且咽喉時常感覺有痰,卻怎麼也咳不出來。長新冠症狀嚴重影響她的生活品質,連帶出現焦慮、失眠等症狀,她嘗試尋求中醫協助,經多月調養後,身體才逐步恢復。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長新冠在染疫後三個月內出現,症狀會持續至少二個月,常見倦怠、咳嗽、呼吸不順暢、頭痛、嗅味覺喪失、腹瀉、失眠等症狀,甚至有腦霧、注意力不集中、思考緩慢、精神疲倦、思緒混亂等。開業中醫師王俊潔表示,改善長新冠症狀,可透過飲食、運動、中醫調理三大方式調整。每日飲食需補充足夠熱量,少量多餐,補充維他命A、C、D與優質蛋白質,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盡量減少燒烤油炸物、辛辣刺激等容易讓身體發炎的食物。王俊潔指出,確診者康復後可逐漸進行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訓練休息已久的心肺,提升免疫力、增加代謝、降低發炎、增加腦部認知功能。王俊潔說,確診者康復後雖不適感減輕,但體內可能仍有餘邪潛伏其中,此時體質上容易出現氣陰兩虛、肺脾氣虛症狀,如低熱、乾咳、喘、疲倦、腹瀉、胸悶等,中醫根據不同體質和症狀調理,恢復體內「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平衡狀態。民眾常詢問康復後是否可以持續服用清冠一號?王俊潔表示,清冠一號用於緩解確診後的不適,降低重症風險,非預防保健,即使出現長新冠症狀,也不建議持續服用。面對長新冠症狀,民眾可自行調製漢方養生茶,如黃耆紅棗枸杞湯,可提振精神、補充元氣,可每天飲用但須注意份量,不建議取代開水大量飲用,黃耆紅棗枸杞湯具補虛與補氣功效,但喝多易上火。
-
2022-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重複感染」如何判斷?醫揭「這年齡層」風險竟比老人高
新冠肺炎重複感染已有最新判斷定義,但民眾也疑惑想預防重複感染,要多久才能放心?哪些人最容易重複感染?北市聯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特別整理國外研究回應,並點出染疫年齡層出現「1現象」最容易二次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最新「重複感染」定義應符合以下2大標準:.3個月以上,快篩陽性或PCR Ct值小於30者 .在1~3個月間,症狀惡化者,快篩陽性或PCR Ct值小於27重複感染年齡愈小機率愈高 針對重複感染的時間性,北市聯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在臉書粉絲頁強調:「間隔3個月以上的再感染絕對存在。」他舉法國研究指出,自從Omicron變異株出來之後,再次染疫風險是過去的6倍以上。 英國研究也統計,再染疫的機會是隨「年齡層降低」而「遞增」,10~14歲、15~19歲的再染疫機會,遠比成人、老年人都還來得高。 姜冠宇提醒,再次染疫也會增加疾病研究程度。以華盛頓大學研究分析,與首次感染的人相比,重複感染會增加以下疾病的發生機率: .全因死亡、住院肺部疾病嚴重程度 .增加心血管、凝血和血液系統、糖尿病、疲勞、胃腸道、腎臟、精神健康障礙、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等疾病風險 此研究是抽樣310,223人至少有一次確診者,排除30天內死亡者不計,在第一次感染新冠肺炎後的30天後到6個月內,有38,926人再次感染,且首次感染與二次感染平均間隔79天。以下為重複感染比例: .二次感染:36417人,佔12.29% .三次感染:2263人,佔0.76% .四次以上感染:246人,佔0.08% 重複感染後病症會變嚴重 他解釋,以上風險在重複感染的急性期,最為明顯,但急性期後期,也持續存在風險,大多數在重複感染後6個月,仍然有病症明顯變嚴重的風險,也就是所謂長新冠的可能。若遇到疑似重複感染,要謹慎看待、積極處理,拋棄過去3個月內不用匡列的舊觀念,在6個月內都不能掉以輕心。 姜冠宇呼籲,台灣在經歷一波BA.2肆虐之後,還要面對變化多端的BA.4、BA.5等變異株,也許難逃染疫,但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預防重症和後遺症。建議民眾盡快接種第4劑疫苗,在疫情升溫時減少活動,才能降低重複感染風險。【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5.html】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0多歲女打三劑疫苗仍猝死 專家揭原因
國內死亡人數今天略升,新增89例死亡個案,其中一名40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且無慢性病史,卻在睡夢中昏迷,送醫後確診,Ct值21.4。讓人擔心無慢性病史、正值中壯年且完整接種疫苗,為何還會猝死。對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表示,可能病毒剛好攻擊到心臟或是腦部血管造成中風,或可透過解剖釐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於記者會說明,這名個案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7月10日晚間睡覺時家人並無發現異狀,但7月11日凌晨發現昏迷、無心跳呼吸而緊急送醫,快篩、PCR陽性確診,Ct值21.4;經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心肺衰竭和新冠確診。會後羅一鈞表示,個案接種的三劑疫苗分別為為「AZ、AZ、莫德納」,其中第三劑莫德納為今年二月接種。對於這樣個案例,黃立民表示,新冠病毒不是只會攻擊呼吸道,造成呼吸道的症狀,也會攻擊其他部位。會在睡夢中猝死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病毒攻擊心臟,造成心律不整;另一個是攻擊腦部血管,造成腦中風,尤其若是腦幹出血非常容易猝死。而對於這名個案接種三劑疫苗,仍發生猝死,黃立民直言,由於這名個案接種的疫苗並非最強組合,且接種時間也已過五個多月,保護力也逐漸下降。「就像棒球賽,可以提升勝率,但比賽場次一多,還是會有輸的時候」,黃立民也說,疫苗確實能降低重症風險,但並非沒有風險;「要能夠不輸就是不要對戰」,因此要能夠完全避免重症,就是讓自己不要染疫。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成免疫低下族打疫苗不易產生抗體!陷染疫恐懼
各國逐漸解封,但一項調查發現,6成癌友等免疫低下族群因接種疫苗後不易產生抗體,仍身處染疫恐懼,不僅不敢出門,也害怕與人接觸,病友團體籲借鏡國外注射抗體來提升保護力。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降溫,多數民眾生活逐漸回歸正常,但仍有一群免疫低下的患者因罹癌、器官移植、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自身免疫問題,即便打了疫苗也難以產生保護力,出門處處擔心受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7月13日,全台染疫死亡個案中,癌友就占了13%。台灣病友聯盟與台灣癌症基金會4月間針對病友疫情困境進行調查,發現近8成病友已打完3劑COVID-19疫苗,但仍有35%的病友擔心即使打完3劑保護力仍不足。調查也顯示,超過一半的患者認為疫情影響就醫治療,超過6成病友因為擔心染疫,不僅不敢出門,也害怕與人接觸。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國外臨床研究顯示,免疫低下病患施打COVID-19疫苗後,抗體反應並不如一般人,其中血癌病患於接種後僅有50%能產生抗體反應,而器官移植病患則僅有31%。同是洗腎患者的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表示,她對於病患在疫情下的擔憂與恐懼深有所感,曾聽聞有病友每次回診都非常恐懼,除了治療幾乎足不出戶心生憂鬱,導致需要看身心科。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坦言,癌友染疫後有較高風險併發重症,但癌友在接種疫苗時可能要暫停治療、化療期間也不建議施打;即便真的打了3、4劑疫苗,也可能因自體免疫因素無法產生足夠保護力,在打與不打之間陷入兩難。隨各國逐漸解封,如何保護免疫低下病友的問題值得各界關注。吳麥斯說,目前歐美及亞洲部分國家除了藉由疫苗提升病友保護力,也利用注射抗體來被動免疫,讓免疫低下的病患也能有更高的保護力。
-
2022-07-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輕症轉陰 中醫師:內熱仍在勿激烈運動
作家蔡詩萍確診恢復後即跑馬拉松,未料帶狀皰疹上身。中醫師陳勇利說,有些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以為自己無礙,確診過後就恢復正常生活,但事實上感染過,體內就是曾有病毒,也許還有些「內熱」未清,火苗還未熄,若驟然激烈運動、太累,疾病就可能再被點燃,也就是形成成人(MIS-A)以及兒童(MIS-C)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疾病。擁有中西醫資格的陳勇利目前是中醫執業醫師,他說,即使是確診輕症或無症狀,他仍建議應該給中醫師,有助於把體內的內熱清一清。有的人也許自認沒有什麼,但也許有便秘、口乾等而不自知,若持續兩三周,疾病症狀可能就會出現。而這段期間因身體尚未恢復,也建議不要從事激烈運動,以及多補充水分。他說,輕症患者雖已轉陰,但馬上就去跑馬拉松,身體系統缺水,因此帶狀皰疹上身,也是MIS-A的一種。這種情形小孩子也常見,因為小孩的水容量少,只有成人的3分之1,內熱未清,很容易一下就衝過警戒點。像最近他門診也遇到幾例帶狀皰疹和口腔皰疹,都是這樣。至於中重症患者是否也有內熱?陳勇利說,因為中重症患者服用的進口特效藥很冷,治療後也沒什麼。但若是症狀明顯又不治療,或延後治療,得到長新冠的機會就很高。他說,夏天來了,西瓜、水梨都是不錯的滋陰食品,下午4時以前吃西瓜、水梨不要削皮,都是當令很好的水果,也有助補助體內水分,去除內熱。但像榴槤則太過燥熱,會讓體內的火更旺,則建議不宜食用。
-
2022-07-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增89染疫歿略升…累計7064死 校正回歸1名80多歲老婦排除
新冠肺炎本土死亡個案前兩天連續下降後略升,今天新增89例死亡個案、231例中重症個案;另有一例死亡個案排除。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死亡個案因死亡時新冠肺炎的診斷定義不符,因此排除;目前累計死亡個案7064例。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為80多歲女性,為6月27日公布的確診死亡個案。由於該名個案5月11日死亡,診所於6月24日提報死亡。但因個案當時為快篩陽性,非PCR陽性,而5月26日才修改確診定義, 5月11日死亡時並未符合,因此排除。不過羅一鈞表示,如果家屬先前已請領慰問金,不會再追回。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40多歲至90多歲,86人具慢性病史、64人未接種滿三劑、47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最年輕為兩例40多歲個案。其中一例為4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有糖尿病、腦動脈瘤等慢性病史,7月3日發燒、喉嚨痛、全身虛弱,7月4日意識改變到急診,檢查發現PCR陽性、Ct值35.3確診,合併肺炎及腎功能異常,住院後7月9日突發心跳、呼吸停止,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心因性猝死及肺炎。另一例為40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無慢性病史。7月10日晚間睡覺時家人並無發現異狀,但7月11日凌晨發現昏迷、無心跳呼吸而緊急送醫,快篩、PCR陽性確診,Ct值21.4;經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心肺衰竭和新冠確診。另無中重症無特殊個案,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868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