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0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重症
共找到
3541
筆 文章
-
-
2022-08-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中重症今雙創新低 但有八個月大男嬰雙重感染亡
新冠肺炎死亡及中重症個案雙創新低,今天新增死亡18例、中重症34例,是5月3日以來最低。其中出現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八個月大男嬰,雙重感染綠膿桿菌及新冠病毒,使用葉克膜仍病情惡化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八個月大至90多歲以上,17例具慢性病史、11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9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834例,死亡8420例。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八個月大男嬰,7月6日發燒、7月7日因呼吸急促至急診,X光顯示右上葉肺炎,採檢新冠陽性確診。診斷為肺炎併敗血症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並插管使用呼吸器。住院後血液培養出多重抗藥性綠膿桿菌,住院當中出現大量胸水及氣胸,使用葉克膜病況仍持續惡化,7月31日死亡。死因為綠膿桿菌敗血症及肺炎,併急性呼吸窘迫及氣胸。羅一鈞表示,綠膿桿菌是容易引發兒童猛爆性重症的細菌,廣泛地存在土壤、污水或潮濕環境,但這名個案為何感染無法得知。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56例,肺炎增至21例、腦炎26例、哮吼8例、到院前死亡6例、敗血症3例、共病3例、MIS-C88例、心肌炎1例;死亡增至26例,含肺炎死亡5例。另中重症新增一例青少年個案,為17歲青少女,接種兩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服藥。7月30日出現咳嗽、喉嚨痛,採檢新冠確診。8月2日因心悸就醫給予鎮靜劑、8月3日再度因心悸至急診,又給予鎮靜劑。觀察期間突然昏迷,檢查顯示心跳過慢、心律不整、血壓過低,疑似鎮靜劑過量而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個案8月6日症狀改善已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意識清楚病況穩定,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病因為疑似鎮靜劑過量引發心因性休克併新冠確診。目前青少年重症累計12例,包含7例肺炎、2例MIS-C、2例共病、1例心肌炎;死亡維持4例。
-
2022-08-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抽驗北部本土個案 一成是BA.5
昨新增一萬五二○六例新冠肺炎本土個案,創四月卅日以來的新低;死亡個案新增廿六例,為八十五天來的新低。不過,BA.5變異株疫情升溫,昨雙北、桃園等三市出現九例BA.5本土個案,已占整體抽驗比率的百分之五,比上周翻倍,北部更已到一成。指揮官王必勝預期,一至兩周後疫情可能上升。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指揮中心會中報告,國內已先後驗出廿三起BA5本土病例,加上社區人流活動回升,且近期境外移入病例數仍高,檢出變異株以BA.5為主,國內各項防疫措施有必要維持。「BA.5疫情一定會導致一波上升疫情,確診數會增加,但規模無法確定。」王必勝說,分析國際疫情,BA.5重症和死亡率並未增加,民眾不用過度擔心。指揮中心持續觀察國內狀況,緊盯重症、死亡率,民眾仍須遵守防疫措施。目前確診個案不會做病毒基因定序。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日前特別抽檢一七一例本土個案進行定序,昨確認九例為BA.5本土社區感染病例,集中在雙北及桃園;相較上周抽驗占比約百分之二至三,這周翻倍到約百分之五。羅一鈞說,進一步分析個案分布,北部確診者中,抽驗感染BA.5比率已達一成,社區已有多點傳染鏈,預期單日確診個案數將慢慢增加。羅一鈞說,九例BA.5本土個案為四男五女,感染原不明,並無接觸過確診者,皆為輕症,症狀為發燒、喉嚨痛、頭痛等;五例為台北、桃園等散發個案,另外四例則為兩起家庭群聚,分別是廿多歲及卅多歲兒子確診感染BA.5,追溯檢驗發現,兩個案的母親也為陽性,基因定序同為BA.5。羅一鈞說,現已匡列相關接觸者廿人,其中十一人陰性,五人陽性尚在定序中,另四人採檢中。此外,昨起桃園機場放寬轉機規定,取消專屬候機室及轉機停留時間十二小時內等限制,開放可到出境區購物及用餐,藉此提升轉機作業效率及旅客便利性。昨新制上路首日,管制區出境長廊湧現大批轉機客。
-
2022-08-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未見明顯反轉…BA.5社區逐漸散布中 王必勝曝病例上升時間點
原持續緩降的新冠肺炎疫情,昨因新冠肺炎單日確診數較上周日單日上升4.5%,因此外界擔心是否出現疫情反轉。不過今天確診數則又降為百日來新低,僅新增1萬5206例。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依據病例的一周總數來看,目前還是在持續緩降,預測這周會比較平坦,一至兩周後可能會上升。王必勝表示,針對BA.5疫情一定會有一波上升疫情,確診數會增加,但規模無法確定。不過國際上來看,重症和死亡率並未增加,民眾不用過度擔心。指揮中心一直在觀察國內狀況,尤其緊盯重症、死亡率,民眾在防疫規定解除前都要遵守。沒有施打疫苗的脆弱族群,包括幼兒、長者,照顧者要注意防護,必要時要戴口罩並勤洗手;未接種疫苗者外出要戴好口罩,不要去人潮多的地方或餐廳。王必勝表示,現在民眾雖然可以使用快篩陽性確診,但社區有一套監測機制,透過PCR檢驗抽樣定序,以了解BA.5在社區流行的情形。而根據判斷,現在BA.5在社區中逐漸有散布的跡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的BA.5個案有兩例為新北家庭群聚、兩例為台北家庭群聚、五例為台北和桃園的散發個案,皆為輕症,症狀為發燒、喉嚨痛、頭痛等,大部分到醫院急診篩檢或是自行快篩後,仍到醫院PCR採檢確認,並由合約實驗室挑選定序;另外有些是接觸者採檢而驗出。羅一鈞說,今天公布的BA.5個案都不是重複感染個案,但許多個案同住家人曾經確診過,後續要PCR採檢,病毒量高才能做定序比對。目前北部BA.5占比約10%,有傳染鏈持續中。而病毒序列除了家庭當中的接觸者呈現一致外,其他序列都不同,代表各自有不同的感染源,社區有多點傳染鏈再進行。
-
2022-08-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疫情上升新增9例本土個案 集中北北桃
BA.5變異株疫情升溫,今指揮中心公布再增九例本土個案,包括兩起、共四位家庭群聚,個案分布於北北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本土BA.5個案累計23例,估計國內BA.5的佔比約5%,隨境外個案增加,預期會慢慢提升。羅一鈞表示,新增9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本土個案,為4名男性、5名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25日至8月3日,確診日介於7月27日至8月3日。其中4人為兩起家庭群聚案,分別先驗出家庭中20多歲和30多歲男性,接著驗出家中的母親也陽性,且定序為BA.5。衛生單位已啟動疫情調查並匡列相關接觸者,目前共匡列20人,其中11人陰性、5人陽性,安排採檢中。羅一鈞表示,上周BA.5約佔2~3%,這周雖翻倍但仍為少數;而北部佔比約10%。從國外趨勢來看BA.5會慢慢取代BA.2,疫情趨勢會先看到病例數持平然後翻轉。但國際觀察BA.5仍以輕症為主,重症率沒有比BA.2高,若未來疫情往上增加,病例數住院數會看出一併上升的趨勢。另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8株Omicron BA.4及64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45例男性、2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7月16日至7月30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為美國2例、柬埔寨、英國、香港、泰國、越南、韓國各1例;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菲律賓9例、美國5例、印尼、泰國、義大利及澳大利亞各4例、法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各3例、加拿大、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荷蘭及德國各2例、土耳其、日本、印度、吉爾吉斯、西班牙、希臘、亞美尼亞、波蘭、芬蘭、柬埔寨、埃及、馬爾他、越南、葡萄牙及韓國各1例。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分別為BA.4有71例、BA.5為468例、BA.2.75為2例;另累計23例BA.5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4或BA2.75本土確定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8月3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現為全球主流株,佔比約為70%,BA.4變異株佔比約為12%,迄今至少100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已於歐美及日、韓、紐、澳等多國廣泛傳播,造成病例、住院及重症數增加,鄰近新加坡、中國大陸、香港、泰國、印尼及越南等亦均報告BA.5變異株本土疫情。依現有研究顯示,已接種三劑mRNA疫苗成人且曾感染Omicron其他亞型變異株者,對BA.5變異株仍具9成保護力,另BA.5變異株感染者整體住院風險低。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畫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另外,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8-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新增1萬5206例創百日新低 死亡增26例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單日確診數昨天略增後,今天再度下探。國內今天新增1萬5206例,創下4月30日以來新低;境外移入個案新增206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目前病例數還是持續下降,還是要注意,之後可能還會有病例數上升的狀況。另死亡個案新增26例,也創下5月15日以來、相隔85天新低;中重症新增45例。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800例,死亡8402例。今日新增本土病例,7098例男性,8094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847例),台中市(1,850例),桃園市(1,693例),台北市(1,500例),高雄市(1,422例),台南市(1,147例),彰化縣(705例),新竹縣(495例),苗栗縣(457例),雲林縣(417例),屏東縣(396例),新竹市(327例),宜蘭縣(289例),花蓮縣(288例),南投縣(284例),嘉義縣(282例),基隆市(260例),嘉義市(157例),台東縣(151例),金門縣(132例),澎湖縣(104例),連江縣(3例)。今日新增2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3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6日至8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7日至8月6日。今日新增20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05例男性,10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分別自越南(13例)、香港(5例)、泰國(3例)、中國(2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17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9日至8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75萬4268例確診,分別為2萬1960例境外移入,473萬225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255例死亡病例,其中9,24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08例、台北市1,052例、台中市919例、高雄市849例、台南市724例、桃園市694例、彰化縣541例、屏東縣387例、雲林縣280例、南投縣272例、苗栗縣211例、基隆市210例、嘉義縣204例、宜蘭縣187例、嘉義市152例、花蓮縣149例、新竹縣144例、台東縣135例、新竹市87例、澎湖縣21例、金門縣14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
-
2022-08-08 醫聲.罕見疾病
陳莉茵:罕病挺部分負擔,盼健保也挺罕病人
一位醫師朋友的父親,在病程折磨6年後不幸病逝,得年僅64歲。悵然之餘,雖然的確擔心、卻不敢詢問:這種晚發型的顯性遺傳罕見疾病是否遺傳給醫師朋友?那麼他的孩子呢?健保永續價值長存罕見疾病是生命傳承中,大家必須面對、而且不可逆的隨機風險。台灣公告的240種罕見疾病,98%以上是罕見遺傳疾病,所以老老少少的罕見疾病患者,其實被拒於商業保險門外。許多重病的小病兒,出生就因罹病而命在旦夕,全民健保自2005年開始設置的罕藥專款,就是給付救命藥的最珍貴、而且唯一仰仗的法定醫療資源。目前健保給付61種罕藥照護36種罕見疾病患者,12550位病患領有重大傷病資格,強制性全民健保的社會保險精神與價值,因此彰顯。就將近百萬飽受重大傷病之苦的病患而言,包括:癌症、糖尿病、腎臟病、免疫疾病、意外傷病等等,健保永續經營以照顧每個被保險人及家人,應該是對尊重生命這普世價值的忠誠實踐。病人承擔是責任也是義務健保自開創迄今,因爲人口老化、服務模式變革、醫療品質提升、新藥新科技引進等,總額已超過8000億,近年財務危機頻傳,因此除依法調整健保費率外,有部分負擔調漲之政策建議出現。同時各界也有各種說法,有定額論、定率論,也有除了藥品費,要計算檢驗、檢查費等各類部分負擔。就權利與義務而論,罕病患者等同所有被保險人被納保、繳納健保費、及一般疾病看診就醫的部分負擔,為健保永續經營的全民任務,應該是責無旁貸的病人承擔。我們是健保照顧的一小群極重症病患,但是也絕對不會迴避作為病人應該負起的責任。認同定額調整部分負擔並設上限目前受健保照顧的罕病患者,所使用健保給付有效治療的罕藥,多半因病人少、市場小而價格昂貴,病患也經常需定期在各醫學中心檢查、檢驗追蹤,任何定率之部分負擔,都使病弱的經濟弱勢罕病患者或家庭有無力負擔的可能,因此定額調整的部分負擔並設合理上限,相對利於罕病患者及家庭。另一方面,就罕病患者大都具重大傷病資格來說,罕病的重大傷病資格僅限用於罕病相關治療,得以免除部分負擔;但一般感冒疾病、外傷、手術等則並不適用,所以即便定額成長的部分負擔,對於經常需要至醫學中心門診、甚或急診就醫之罕病病友來說,漲價後一般就醫、例行檢查、領藥之部分負擔累積起來,每年仍然有筆可觀的負擔。現行部分負擔,除住院有每人每年7.2萬元之上限外,門診與急診並沒有設定部分負擔上限,因此建議部分負擔定額調整且應設上限;即應訂定門診、急診、及住院部分負擔的合理年度上限。以避免重病、慢性疾病、或經濟弱勢之被保險民眾,被付不起的部分負擔所壓垮,而部分負擔政策為健保永續的美意,反而與全民健保的社會保險立法精神背道而馳。照顧罕病就是照顧大家的下一代人生在世,健康生活是大家共同的心願,應該沒有任何人願意一輩子身罹重病而終生服藥,然而遺傳罕病的患者就可能是生來承受著如此不可承載之重的族群。1995年健保開辦後,帶給這些因為基因缺陷致病的患者一種難能可貴的重生機遇,患者及家人的生活得以重建,同時再能有適當的社會參與,甚至回饋社會。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及體認:健保價值重塑生命價值的可能與實踐盡在其中;健保分攤疾病風險的機制及功能,再造社會公平與正義;健保給付遺傳罕病用藥最具防治的積極意義,進而終結亙古流傳於各家族之間的永夜噩夢。謹此衷心建請全民健保在合理預算中,充分更及時加惠罕病患者用藥,切莫使病人及家屬對罕藥的期待及渴望,變成分秒時刻而歲歲年年中煎熬異常的集體焦慮及不可彌補的悲凄遺憾。台灣全民健康保險是全民的健保,擔負著全體國民醫療照護的重責,有了健保的健全運作,全民是照護者,也同時可能是被照護者,而健保正傳遞著這兩者之間的終極關懷,讓生、老、病、殘、死的人生過程裡各有所依、不留遺憾;讓我們同心協力各盡本分維護大家的健保,更殷切期待健保財務得以喘息持續照顧全民。
-
2022-08-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21771例 疫情反轉?指揮中心:待觀察
昨新冠肺炎新增二萬一七七一例本土個案、二七三例境外移入,以及八十七例中重症個案、四十二例死亡。本土單日新增病例數較前一天上升逾一成,也比上周日增加百分之四點五,疫情是否反轉向上?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還需觀察整周累計確診數,「接下來這周,持平可能性較大」。昨新增四十二名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四十多歲至九十多歲,其中廿五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至於八十七例中重症個案中,一例為二歲女童重症,罹患「孩童多炎症後群」(MIS-C)。莊人祥說,女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六月九日確診,七月卅日起持續發燒,八月二日出現嘔吐、腹瀉、咳嗽等症狀,八月四日急診,收治住院後檢查懷疑為MIS-C。此外,指揮中心宣布自今天零時起,桃園機場開放轉機旅客候機期間可至出境區購物及用餐,同時取消專屬候機室、轉機停留時間十二小時內及行程須開立在同一本票等規定。桃機公司表示,六月十五日開放轉機以來,截至七月底轉機運量已達八點八萬人次,八月更出現每天轉機逾五千人次,新制將大幅提升轉機效率及旅客便利性,有助桃機再爭取中轉客。
-
2022-08-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重症新增2歲女童MIS-C 免疫球蛋白治療中
本土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個案42例、中重症87例,包含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孩童多炎症後群(MIS-C)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55例, MIS-C增至88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1日至8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8月4日,25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755例,死亡8376例。另中重症包含53例中症、34例重症。其中新增一例MIS-C個案,為兩歲女童。莊人祥表示,個案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6月9日確診。7月30日起持續發燒,最高到40.5度;8月2日出現嘔吐、腹瀉、咳嗽等症狀,8月4日出現發燒、腹瀉且伴隨腹痛而到急診,懷疑為急性腸胃炎住院檢查。住院後也懷疑是MIS-C,目前仍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包括腦炎26例、肺炎20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到院前死亡6例、MIS-C88例、共病3例;其中死亡個案25例。莊人祥也表示,目前6個月至四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共11萬1598人,佔該年齡層14.1%。目前全國疫苗接種覆蓋率第一劑92.1%、第二劑86%、追加劑第一劑71.5%、追加劑第二劑7.8%。
-
2022-08-07 焦點.元氣新聞
我國第3例猴痘!20多歲男自美返台 匡列2高風險接觸者
我國發現第3例「猴痘」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疾病管制署今透過新聞稿公布,新增我國第3例猴痘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為北部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7月前往美國旅遊,8月2日搭機返國後進行居家檢疫,8月3日出現淋巴腺腫大、膿疱、背痛及發燒等症狀,8月4日依衛生單位安排就醫並進行採檢,於今日確認陽性,目前在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情調查,共計匡列2名高風險接觸者,為個案在美期間同住且有密切接觸,並一起搭機返國之2名友人,目前均無不適症狀,地方衛生單位已開立健康監測通知書密切追蹤至8月23日;另將調閱艙單,並針對其返國航班左右鄰座乘客,列入中風險接觸者,同時衛教該接觸者自我健康監測至8月23日。疾管署進一步說明,猴痘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已進行密切監測並提醒醫師加強通報,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21例,其中3例確診均為境外移入(德國1例、美國2例),餘18例均排除。另自 6月30日起,疾管署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53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國人若前往該些國家,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盡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85國報告至少27,195例確診,其中以歐洲(1萬6437例)及美洲(1萬0288例)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美國7102例、西班牙4577例、德國2,839例、英國2,759例及法國2,239例,亞洲目前新加坡報告13例,已發生本土病例,日本、韓國等亦有報告境外移入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7月23日宣布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可能性較高,或與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有關,該署除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亦已採購並配置抗病毒藥物 (Tecovirimat)提供國內出現重症患者時使用,且積極洽談採購第三代天花疫苗以供儲備,同時將積極監測國際疫情,並適時調整修正相關防治政策。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2-08-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Omicron變異株入侵 籲接種第2次追加劑
COVID-19確診案例新竹縣今天新增621例,年齡分布介於0至97歲,12歲以下134人、65歲以上42人,18到64歲青壯年確診為最大宗,約占67%。由於社區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BA.4、BA.5個案,竹縣衛生局呼籲,年齡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民眾,應盡速接種,加強保護力。目前新竹縣居家隔離839人、居家照護列管人數2542人;新增621例地區分布,竹北市295例、竹東鎮84例、湖口鄉89例、新豐鄉73例、新埔鎮30例、關西鎮17例、芎林鄉10例、橫山4例、寶山鄉9例、北埔鄉3、峨眉鄉3例、尖石鄉3例、五峰鄉1例。國內社區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BA.4、BA.5個案,且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未來社區感染風險提升,新竹縣衛生局呼籲,年齡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的民眾,請儘速完成建議接種劑次。衛生局表示,目前已開放50歲以上成人、機構住民、免疫力低下或不全者,以及醫事、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等相關工作人員等對象,評估自身風險及意願接種第二次追加劑。其中65歲以上長者感染後導致重症的風險高,呼籲應盡速接種,以提升保護力。竹縣疫苗地圖:https://prevention.hcshb.gov.tw/Covid19_Consultation.aspx?n=1007&sms=9996竹縣疫苗預約入口網:https://prevention.hcshb.gov.tw/News.aspx?n=1060&sms=100686個月以上莫德納疫苗合約院所查詢:https://prevention.hcshb.gov.tw/News.aspx?n=1040&sms=10033
-
2022-08-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45 增3童MIS-C 11歲男童確診發燒嘔吐住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45例本土中重症個案,以及新增51例。國內今年本土病例累計至8月5日已有466萬1038例,包括中重症2萬1668例,死亡8334例,輕症無症狀比例占99.53%。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六個月到四歲幼兒疫苗共4629人接種莫德納疫苗,累計10萬7256人,占該年齡層13.6%;全年齡疫苗接種,昨天46186人次接種,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92%,第二劑86%,第一次追加劑71.5%,第二次追加劑7.8%。今日最年輕死亡個案,為2名40多歲。40多歲男性,曾施打1劑疫苗,本身有癌症,簽署DNR,死因為肺炎、自發性細菌腹膜炎、肝硬化;另一名40多歲女性,沒有接種疫苗,本身有精神疾病,長期臥床,死因為肺炎併心肺衰竭。今新增3例兒童重症MIS-C個案,莊人祥表示,2歲女童,沒接種疫苗,沒慢性病史,6月6日確診,7月27日起陸續有發燒、腹痛、活力食慾下降,7月30日至急診,住院檢查治療,8月3日通報MIS-C個案,目前病況好轉,已於今日出院。4歲女童,沒接種疫苗,沒慢性病史,7月4日確診,7月28日起陸續有發燒、腹痛,7月30日到急診,初步懷疑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因發燒持續且出現全身紅疹、結膜炎,發炎指數升高,診斷為MIS-C,經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4日出院。11歲男童,接種兩劑疫苗,本身有心臟瓣膜疾病,7月16日確診,8月1日起陸續有發燒、全身紅疹、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痛,8月4日就醫懷疑misc,並轉診至醫學中心治療。截至今天,兒童重症154例,包括腦炎26例,肺炎20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八例,家中死亡6例,MIS-C87例,共病3例,其中25例死亡。
-
2022-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國280萬人沒打疫苗 指揮中心整理5大哉問
國內雖疫情持平穩定,但社區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BA.4/BA.5個案,且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未來社區感染風險提升,呼籲年齡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之民眾盡速完成建議接種劑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約有280萬人尚未接種任一劑COVID-19疫苗,其中65歲以上長者約53萬人,占未接種疫苗者將近19%。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李秉穎表示,國人約8、9成都接種疫苗,還有10%的長者還沒打過新冠疫苗,恐處於風險之中,因新冠病毒不會離開世界的,總有一天會得到,建議長者快打疫苗。還沒打的話,常被問要打哪一個牌子,現在有5種疫苗,現在國內疫苗都通過食藥署緊急授權使用,根據ACIP審查,都是認為可以用,如果擔心疫苗副作用,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接種的疫苗。李秉穎說,現在國內有五種疫苗,包括AZ、莫德納、BNT、高端、Novavax。兒童劑量會比較低一點,但是至少都要打3劑,但是長者建議打第4劑,第一劑跟第二劑間隔4周,第二劑跟第三劑間隔12周,第四劑間隔5個月。針對長輩常詢問,若有慢性病可否打疫苗?李秉穎說,不管是糖尿病、高血壓、過敏或化學治療等,這些全部都可以打疫苗,現在用的疫苗都是沒有活性疫苗,不會繁殖,即使免疫再差,疫苗都沒問題。且打疫苗不會讓自體疾病惡化,也不會影響到風濕疾病病程。李秉穎說,打新冠疫苗大約二、三天消失紅腫,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也少見,根據疫苗救濟審查,大多都是沒有直接相關,只有少數有關,除非是以前打過疫苗曾出現過嚴重反應,所以病情穩定者打疫苗都安全,若擔心的話也能去諮詢醫師,評估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至於打完疫苗出現不舒服症狀?李秉穎說,常見全身發燒、痠痛,都定義是輕微不良反應,嚴重不良反應是會有後遺症或是危及生命,輕微的不良反應不算,而有輕微不良反應,也不用太擔心,可以繼續打其他疫苗,也能與醫師諮詢接種。李秉穎說,長輩與高風險因素者,建議施打第四劑疫苗,雖然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不像第三劑這麼高,但還是建議長者打第四劑,主要原因包括抗體效價會隨時間往下,加上變異株出現,根據國外情況嚴重,接種次數少、保護力就會打折扣,若有打疫苗仍有保護效果。李秉穎說,一項以色列研究顯示,感染事件發生,一個月內抗體會上升2倍左右,隨後慢慢下降,該研究追蹤2個月後,發現有打第四劑疫苗者一般感染情況會減少。打第四劑及第三劑會在第六周抗體增加3、4倍左右,會有明確反應,因此研究顯示,疫苗對於重症有保護效果,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重症保護效果會增加,面對BA.4、BA.5變異株,也有附加效果。指揮中心已開放50歲以上成人、機構住民、免疫力低下或不全者等對象接種第二次追加劑,尤其65歲以上長者感染後導致重症風險高,應儘速接種,以提升免疫保護力。此外,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等相關工作人員,亦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及意願接種。
-
2022-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嬰幼兒疫苗進度曝光 王必勝:下周寄檢驗標準品
國內日前通過輝瑞6個月到4歲幼兒嬰幼兒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每人接種3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已與廠商完成簽約,採購190萬劑6個月至4歲輝瑞嬰幼兒疫苗。對於輝瑞嬰幼兒疫苗到貨時程,指揮官王必勝說,目前正在安排聯繫,下周廠商會寄檢驗標準測試品來台。國內6個月到4歲幼兒目前僅莫德納疫苗可以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8月4日六個月至四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共2613人次,累計目前10627人次,占該年齡層接種率13.0%。日前指揮中心宣布已採購190萬劑輝瑞嬰幼兒疫苗,針對疫苗到貨時程,王必勝表示,目前進度是與廠商做聯繫,安排出貨,還需進行品管作業流程,廠商下周會寄檢驗標準測試品來台,指揮中心會持續追蹤。不過BNT嬰幼兒疫苗接種3劑,3劑間隔分別為3周與8周,完整接種須11周,ACIP召集人李秉穎日前表示,ACIP專家將於下周開會討論,研議幼兒疫苗接種是否縮短間隔。國內兒童重症MIS-C個案累計84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5歲以下超過六成,比預期還要多,國外MIS-C較多是5到12歲,相較我國干擾因子,因5到12歲兒童施打疫苗較早,6個月到4歲幼兒現在才開始打,因此現在MIS-C較多5歲以下個案,如果疫情持續,沒有打疫苗的幼兒可能成為下一波族群,沒打疫苗MIS-C也可能增加,因此飆破百例也有可能。據統計,84人中13位有打疫苗,其中1人打過1劑,12人打過2劑,其餘都沒打過疫苗。
-
2022-08-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98例!增5童MIS-C 5歲男童確診休克加護病房治療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9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51例中症、47例重症,新增死亡54例。較年輕死亡個案為2名40多歲男性。另外新增5例兒童MIS-C重症個案,其中5歲男童出現休克,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較年輕死亡個案,為2名40多歲男性。一名40多歲男,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7月5日檢驗新冠陽性住院,住院後不幸併發多重疾病,心肌梗塞、感染性心內膜炎、肺炎併呼吸衰竭,不幸在7月28日於院內死亡。另一名40多歲男性,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5月21日接種一劑疫苗,5月22日出現發燒、咳嗽、頭痛、全身不適,5月23日就醫後有服藥,5月26日因呼吸困難,自行快篩陽性,到醫院急診就醫,PCR檢驗確診,診斷有肺炎併呼吸窘迫,住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藥物治療,住院期間不幸出現心肌梗塞,合併急性心臟衰竭,因急救無效,於5月28日過世。此案因醫院近期修改死亡證明書,將主要死因載入新冠確診,重新提報。今新增5例兒童MIS-C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其中5歲男童,7月4日確診,不到一個月後,於7月30日陸續有發燒、皮疹等症狀,8月2日到急診,發現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疑似MIS-C住院,隔日8月3日出現低血壓、休克而轉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及升壓劑治療,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較穩定。另外四名兒童病況,1歲女童,7月2日確診,7月29日陸續發燒等疑似症狀,8月2日急診檢查結膜炎、草莓舌,診斷MIS-C住院,給藥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中。3歲女童,有過敏性鼻炎病史,6月19日確診,7月30日陸續有發燒等疑似症狀,8月1日急診檢查冠狀動脈擴大,診斷MIS-C住院,目前住一般病房。7歲女童,5月28日接種一劑BNT,6月8日確診,7月13日陸續有發燒、頸部淋巴結腫,7月15日到急診,疑似MIS-C住院,住院後檢查有冠狀動脈擴大,給予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7月20日病況好轉出院。9歲女童,5月23日確診,7月29日起陸續有發燒、腹瀉、腹痛等症狀,8月2日就醫,疑似腸胃炎併脫水住院,住院後症狀持續且出現紅疹,懷疑MIS-C,目前仍住一般病房治療中。目前累計國內兒童重症151例,84例MIS-C,腦炎26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20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含到院前死亡)6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其中25例死亡,分別為9例腦炎、4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8-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癌患確診隔離,中山附醫執行長周英香:若非重症,可當療程休息期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從預防、治療到後續追蹤都不能輕忽,但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許多民眾對醫院卻步,可能錯失早期發現的時機,甚至延誤治療。醫師表示,台灣的醫療環境有安全的防疫保護網,就算癌症患者染疫也不必焦慮,只要配合醫囑,必要時調整治療流程,一樣能守護健康。癌症篩檢 人數大幅下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執行長周英香表示,疫情發生兩年多來,民眾對染疫充滿焦慮,主動到醫院進行癌症預防篩檢的人數大幅下降,即使是醫院前進社區等地推動篩檢或衛教活動,參與人數也明顯減少。至於正在治療中的癌症患者,因為深知治療要盡早,比較不會因疫情而缺席,但也有少數患者中斷治療。身為一名放射腫瘤科專科醫師,周英香提到有一位50多歲的乳癌病人在完成局部切除手術出院後,原本應在一個月後做放射線治療,病人卻因擔心疫情而不肯回院放療,之後院方積極聯繫提醒這位婦人不能再拖,但她依然沒有現身。最後個案管理師只能請她在疫情結束後回院由醫師重新評估,調整治療流程,也告訴她中斷療程會造成疾病控制率下降,醫療團隊更同步設法因應,請病人配合服用抗癌藥物。周英香表示,根據每位癌症患者的病情,醫護團隊會提供不同的治療流程,其中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一旦患者任意中斷流程,癌細胞轉移的風險勢必提高。結束治療 後續追蹤消極疫情帶來的另一個棘手問題是,不少已結束治療的患者對後續追蹤很消極。周英香指出,部分應該每三個月或六個月回院追蹤的病人都未如期出現在診間,理由一樣是「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醫院」。周英香強調,疫情雖讓人緊張,但民眾對治療環境的安全性要先有正確理解,以平常心就醫。在醫院裡,新冠確診者的收治流程和一般患者絕對分開,民眾不論門診、篩檢或做其他治療,都不會與確診者接觸,而且醫療人員接受過高度訓練,預防感染的所有程序極度嚴謹,嚴格防止病患之間的交叉感染。當然,在疫情籠罩下,癌症患者依舊可能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場域感染新冠病毒。周英香說,癌症患者萬一染疫確診也不要「想得太可怕」,因為目前盛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株已類似流感病毒,而且死亡率並不高。居家隔離 儲備能量體力周英香指出,癌症治療是一段較長的過程,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在這些療程之間,病人原本就可能因為疲累或感冒而需暫時休息幾天,因此萬一癌症患者染疫確診需居家隔離和自主管理時,只要不是重症,不妨就把這幾天當成癌症療程中的休假期,好好在家休息,補充營養,為後續的癌症療程儲備能量與體力,等新冠肺炎痊癒後再恢復癌症療程。癌症患者一旦染疫,原本的癌症治療流程也不一定要大幅調整。周英香說,以放療來說,患者每天要到醫院進行10至20分鐘的治療,萬一療程期間染疫,只需先中斷放療幾天即可,不會對癌症治療有太大影響。化療之間 原就有間隔期化療療程的調整也很類似放療,周英香表示,每次化療之間原本就有間隔期,讓患者休息幾天調整體力,或當療程中造成不適時也可能暫停化療,因此患者萬一染疫,只要不是重症,都一樣可視同間隔期,中斷治療休息一下。即使癌症患者染疫後變成重症,導致療程被迫延後太久,周英香表示,醫護團隊也會重新評估癌症治療流程是否需要調整。新冠疫情變化多端,抗疫、防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患者最重要的還是多與醫療團隊合作溝通,不要因為過度焦慮就自作主張,反而不利健康。
-
2022-08-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要等次世代嗎? 莊人祥:符合資格者快打現有疫苗
新冠變異株不斷出現,藥廠也正研發次世代疫苗。但面對可能再起的疫情,民眾擔憂若符合接種條件是否要先接種第四劑,還是要等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目前已針對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進行滾動式審查,但上市時間都還是未知數,且上市後離到貨、封緘檢驗都還有一段時間,建議目前已符合資格盡速施打現有疫苗。莊人祥表示,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通過次世代疫苗的審查,現預期8月底後可能有一波疫情上升,建議符合資格者,無論是第一到第四劑疫苗。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疫苗覆蓋率第一劑為92%、第二劑86%、追加劑第一劑為71.4%,追加劑第二劑為7.6%。至於6個月至4歲幼兒接種累計9萬9830人,占該年齡層12.7%。另傳出新竹一名一歲孩童重複感染,且病毒量比第一次感染時更高,外界擔心兒童是否不受「無敵星星」保護。對此,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針對兒童重複感染較有規模的是英國研究,其分析去年與前年Alpha、Delta變異株流行期間,2343位16歲以下出現重複感染情況的兒童,比較二次感染的住院、重症、死亡率等。結果顯示初次與再次感染的住院率分別為2.7%、2.4%,統計上沒有差異,而入住加護病房則分別有7位、4位,致死率為0.01%、0。因此兒童重複感染嚴重度並沒有增加,甚至會下降。新竹個案可能是特例或單一個案,需再觀察其他病例,家長不用過度擔憂。
-
2022-08-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2個月後MIS-C 6個月男嬰為國內最小個案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今天新增死亡個案56例、中重症152例。其中出現年紀最小的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為六個月大男嬰。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46例, MIS-C增至79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51例具慢性病史、42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33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425例,死亡8229例。死亡最年輕為四十多歲個案,兩位有癌症病史,為一男一女,皆於7月31日出現症狀就醫,隔天病逝。另一例40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有高血壓病史, 7月15日全身抽搐、意識改變至急診緊急插管,收縮壓超過200,經電腦斷層為自發性腦幹出血,同時新冠肺炎確診陽性,收治加護病房,7月27日死亡。死因為腦幹出血合併新冠病毒感染。另中重症包含104例中症、48例重症。其中六個月大男嬰曾於5月3日確診,7月1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7月3日就醫檢查有肺炎症狀,當天住院。住院期間出現紅疹、腹瀉,懷疑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7月14日病況好轉出院。此例為年紀最小的MIS-C個案。另一例為五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8日接種一劑疫苗,曾於6月27日確診。7月25日起陸續出現發燒、腹瀉、腹痛症狀,7月29日就醫檢查懷疑為MIS-C住院。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3日病況好轉出院。
-
2022-08-04 醫療.眼部
眼睛乾澀亂點眼藥水會加重症狀 眼科醫曝乾眼症5大風險因子
●居家工作用眼過度、環境乾燥,易眼睛不適●常見症狀:眼睛乾澀、疲勞、畏光、眼睛癢●別亂點眼藥水,恐會讓症狀更惡化疫情期間在家使用3C產品線上工作的人相當多,時值夏天熱浪來襲,冷氣、電扇齊吹下,罹患乾眼症人口激增不少。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乾眼症發生原因,除了環境乾燥、用眼過度外,也可能是戴軟式隱形眼鏡、更年期、自體免疫疾病等所致,應就醫找出原因、耐心治療,千萬別亂點眼藥水,恐會讓症狀更惡化。現代人的生活中,引發乾眼症的風險因子很多,首要大敵是3C產品。呂大文表示,現在的職場環境改變,愈來愈多人採居家工作,使用3C時間長,加上吹冷氣和電扇,加速淚液蒸發,導致眼睛出現乾澀症狀。許多人下班後的娛樂,是滑手機、玩電動、追劇,幾乎全天眼睛盯著3C產品螢幕,用眼過度、眨眼頻率減少,都提高罹患乾眼症的風險。呂大文說,若長時間配戴軟式隱形眼鏡,會吸附淚液,眼睛容易乾澀,導致乾眼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則可能引起淚腺發炎,進而減少淚液分泌,衍生乾眼症;步入更年期的女性,因荷爾蒙改變使淚液分泌減少,淚液中的油脂也減少,淚液變少又加速蒸發,乾眼症就發生了。亂點清涼眼藥水 會加重症狀乾眼症最常見症狀是眼睛乾澀、疲勞,有些人會出現畏光、頭痛、眼眶脹痛、眼睛癢、有異物感、對外界刺激敏感而流淚等症狀。呂大文表示,很多乾眼症患者感覺眼睛乾澀,會自行購買「小花眼藥水」 或「含類固醇眼藥水」來點,但往往愈點症狀愈嚴重。呂大文說,使用小花眼藥水會加強血管收縮,有清涼、消除疲勞的短暫效果,但隔一陣子後血管會反彈,眼睛反而會更紅、更不舒服,若長期使用含有類固醇眼藥水,會使眼壓上升,不但加重乾眼症症狀,還會提高罹患青光眼的風險。治療乾眼症需要詳細評估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呂大文指出,若不能從根本原因去改變,治療的效果就會受限。比如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就要治療這個疾病;環境太乾燥引起的,應改善環境;生活習慣或用眼過度引起的,病人也要努力改變行為。須密切回診治療 約6至12周乾眼症是日積月累而來的疾病,要改善症狀,病人必須拿出耐心、好好配合治療。呂大文表示,一般來說,治療乾眼症需要比較密切的回診大約6到12周、配合醫囑點眼藥及調整生活方式,如果症狀改善,可以降低回診頻率,甚至可以停藥。如果淚腺有阻塞而導致保守治療效果不彰,則可以考慮用雷射手術來疏通組織,術後淚液分泌就會改善。治療結束後,該怎麼保養眼睛?呂大文表示,有研究顯示,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抗發炎作用,可改善乾眼症狀,可考慮補充;也可使用溫毛巾放在眼部做熱敷,有助促進淚液分泌、油水平衡;此外,市售眼部熱敷器材不少,可考慮使用。熱敷眼部時,須注意溫度及時間。呂大文說,一般以40度左右敷10分鐘,一天可熱敷3至4次,按不適程度可自行增減次數;若是眼睛正處於發炎、紅腫熱痛等症狀,此時就不宜熱敷,以避免加重發炎反應或增加交叉感染風險。
-
2022-08-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出現第2起家庭群聚 指揮中心:BA.5正低度流行
台北市日前出現兩例新冠肺炎BA.5變異株社區感染個案,其中一名卅多歲男性指標個案母親採檢陽性,昨病毒基因序列確認也感染BA.5,為國內第二起經基因定序確認的BA.5家庭群聚。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說,國內BA.5看來正低度流行,「心裡要有打算,這是下個挑戰」。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該六十多歲母親七月廿五日曾開車載兒子就醫,於七月廿八日出現症狀,昨病毒基因定序結果為BA.5。依據接觸時間、出現症狀的先後,研判該名母親係被兒子感染。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觀察美國疫情曲線,BA.4、BA.5等變異株確實讓疫情再度升起,但與之前大爆發相較,只是一個小波段。「我國幾周後將出現一波BA.5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說,六十五歲以上或脆弱族群在接種第四劑後,可減少感染、重症和死亡率。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說,依各國相關研究,感染過BA.2的人還是可能再感染BA.5,所幸重症、住院率並未明顯增加。昨新增二萬三七一八例本土個案。衛福部食藥署日前通過BNT幼兒疫苗緊急使用授權,供六個月至四歲兒童接種,建議施打三劑,一、二劑間隔三周,後兩劑間隔八周,共需十一周時間。指揮官王必勝說,下周將召開ACIP會議,討論是否縮短每劑疫苗間隔時間。
-
2022-08-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四旬男染疫3天在家亡 增2兒童重症 腦炎、MIC各1例
新冠肺炎新增中重症134例、死亡個案32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兩例兒童重症個案,分別為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和腦炎,皆已出院。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30例具慢性病史、18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5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273例,死亡8173例。最年輕兩例為四十多歲男,其中一例曾接種三劑疫苗,無慢性病史。7月24日赴採檢站快篩陽性後返家居家照護,但7月25日即發現在家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另一例個案未接種疫苗,有慢性肝病史。7月13日出現發燒、呼吸喘等症狀,7月16日就醫確診,當日住院給予瑞德西韋,仍不幸於7月26日死亡,死因為肺炎、肺膿瘍併敗血性休克及急性肝衰竭。中重症包括98例中症、36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兩例兒童重症。一例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5月15日曾確診。5月23日出現發燒 、右頸腫痛,服藥後症狀持續不退;29日住院接受抗生素注射治療以及頸部膿瘍引流。因細菌培養陰性,發燒持續且檢查心包膜積水,懷疑為MIS-C。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症狀逐漸改善。個案已於7月1日出院另一例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疾病。5月28日出現發燒、流鼻水,快篩陽性。29日全身抽搐至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水腫,疑似腦炎給予類固醇、瑞德西韋、降腦壓藥、抗癲癇藥物等治療,並插管使用呼吸器轉入加護病房。6月9日拔管移除呼吸器,13日轉出加護病房,28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44例, 腦炎增至26例、MIS-C增至77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
-
2022-08-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內逐漸走出Omicron控制? 陳秀熙分析兩大關鍵指標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國內Omicron疫情趨緩,中、重症個案數及死亡率均有下降,但目防疫重點仍是「重症減災」,降低中、重症及死亡率,因此要從追加劑疫苗、抗病毒藥物、戴口罩等,以降低病毒傳播,另年輕族群的無症狀感染,也提供社區免疫保護力。據陳秀熙統計各年齡層染疫率,20至49歲單日感染率約為0.07至0.08%,但0至19歲單日感染率高於20至49歲,這應是0至16歲追加劑尚未完全接種所致,而50歲至69歲單日感染率約為0.04%,70歲以上單日感染率約為0.03%。疫情趨緩下,中、重症染疫情形也有下降趨勢,且合併照顧效益改善,自7月24日至31日,每日中症率從每10萬人0.41人降至0.21,照顧效益增加20%,而每日重症率從每10萬人0.36人降至0.24,照顧效益增加14%;死亡率也從每日每10萬人0.30人降至0.20。陳秀熙說,如此科學實證顯示,台灣已逐漸走出Omicron疫情的控制。
-
2022-08-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BA.5變異株若進入社區 估幾周後疫情就會開始上升
昨新冠疫情新增二萬三三○二例本土個案,新增中重症八十四例、死亡個案卅一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預估,這周疫情會維持下降或持平趨勢,但觀察各國狀況,在確診人數到低點時,BA.5變異株進入社區,幾周後疫情就會開始上升。莊人祥說,近期本土疫情下降幅度不大,主要受人流、大眾行為和防疫模式等因素影響,而無法進一步下降。目前社區中BA.5變異株個案仍屬少數,相關陽性確診的家人、同事病毒基因定序報告還要一至二天才會有結果。昨八十四例中重症個案中,包括兩例兒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分別為七歲及八歲男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兩名小朋友均無慢性疾病,於五月中下旬確診新冠肺炎,皆在七月廿六日出現發燒、紅眼、皮膚紅疹、活力及食欲下降等症狀,就醫後確診為MIS-C,都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統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一四二例,其中七十六名重症個案罹患MIS-C,占比超過五成,其次為腦炎二十五例、肺炎二十例、哮吼八例、敗血症三例、共病三例、心肌炎一例、到院前死亡六例,廿五人死亡。至於新增卅一例死亡個案,最年輕者為四十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七月廿六日因呼吸困難、意識改變等症狀,緊急送醫,廿七日確診,接受瑞德西韋治療,但仍於廿八日因肺炎及顱內出血過世,死因為肺炎、顱內出血合併中樞神經衰竭。今年一月以來,中重症累計二萬一一三九例,其中八一四一例死亡。
-
2022-08-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民眾都往診所跑 長新冠門診7個月僅3千人看診
全國已有近四六○萬人染疫,不少確診者康復後仍出現新冠後遺症,衛福部健保署與一○八家醫院合作,於去年底推動「新冠肺炎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但成效不彰,迄今收案人數僅三一七四人,其中以卅一歲至四十歲比率最高,占兩成三。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最近門診患者中,約有六成係因新冠後遺症,政府應將基層院所納入該項整合醫療計畫,而不是全集中在大型醫院。健保署專委張作貞說,該整合醫療計畫收案條件為解除隔離日六個月內,有多種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症狀需整合醫療個案,民眾只須繳交一次掛號費及一次部分負擔,就能看胸腔科、感染科、神經內科、心臟內科、重症醫學專科、精神科、皮膚科、復健科、中醫科等多種科別,不需在各科別奔波就醫。目前已有一○八家醫院參與計畫,收案三一七四人,地區分布以北市一二四三人最多、其次為新北市五二五人、台中市四二八人。「到診所看新冠後遺症的民眾很多,絕不止這些人數。」陳潮宗說,染疫後遺症多為咳嗽、耳鳴、皮膚過敏、健忘等輕微症狀,民眾至診所看診,較為便利,且能得到適當的治療和改善;除非症狀嚴重,才需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陳潮宗表示,民眾確診、解隔後,應該正重視飲食均衡,避免食用油炸、辛辣等食物,也需減少食用麻油,以及大量的蔥薑蒜等,以避免久病不癒。
-
2022-08-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三高族留意!醫:預防染疫後中重症,掌握這3招自保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超過2年,現已有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患有三高,會加重染疫後的死亡風險,而其中高血脂患者,確診後的死亡風險竟高達2倍。為什麼三高是染疫後的危險因子陳志銜醫師說明,每個人都可能是病毒的目標,不過由於三高通常連帶有肥胖、心血管方面等疾病,像這樣身體本身有問題,在面臨免疫功能下降的狀況時,就沒有足夠的抵抗力能夠戰勝病毒,導致染疫後容易引發中重症。尤其在疫情期間,有部分的慢性疾病患者,因為擔心染疫,所以不敢回醫院看診或領藥,甚至有朋友因此自行停藥,造成三高飆高病況惡化。三高染疫者自保三招1.落實防疫生活除了基本的口罩、酒精,也要記得飲食均衡、規律運動,才能有效平衡免疫力,降低轉中重症的風險。2.不要自行停藥如果你是需要在合併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朋友,在疫情期間更應該按時服藥,避免引發病情惡化的風險,讓自己陷於更危險的狀況中。3.注意血氧濃度血氧濃度是三高、肥胖或慢性病等共病患者,染疫後身體狀況的重要依據,此外,對於自身疾病控制的標準也要加倍謹慎,確實監測血糖、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外在的基本防護做確實,體內的免疫也要守護,掌握以上三招之外,也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團隊,幫助穩定三高,平衡免疫力打造免疫軍團,降低自身疾病加重染疫症狀的危機!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08-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四旬男腦出血不治亡 再增2例7歲、8歲男童MIS-C
本土疫情緩降中,今日中重症來到84例,中症54例、重症30例,死亡則有3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2例兒童MIS-C個案,分別為7歲、8歲男童,目前都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說明,本日新增的2例兒童MIS-C個案,7歲的男童沒有慢性疾病,曾在5月31日確診新冠肺炎,經過快2個月,於7月26日出現發燒、皮疹、紅眼等症狀,7月29日送至急診時血壓偏低、凝血功能異常,因懷疑是MIS-C,收治加護病房,目前仍在治療中。另一例8歲男童,羅一鈞表示,同樣無慢性病,在5月19日確診過新冠肺炎,7月26日陸續出現發燒、臉部出疹、紅眼、脖子痛、活力食慾下降,7月27日送到急診,疑似MIS-C,7月28日安排住院;但由於個案持續發燒、血壓偏低,7月30日轉至加護病房,目前仍在治療中。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全台兒童重症死亡案例,共有76名MIS-C,累計重症142名,死亡則來到25名。同時,今日新增的死亡個案中,有一例40多歲的男性,羅一鈞指出,個案施打過3劑疫苗,本身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月26日出現呼吸困難、意識改變,當天至急診收住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治療,經採檢於7月27日確診;但不幸在7月28日因肺炎及顱內出血過世,死因為肺炎、顱內出血合併中樞神經衰竭。羅一鈞補充,該40歲個案先前沒有顱內出血病史,是住院中出現的症狀,當天送急診就有做電腦檢查,發現左側腦內出血,當天緊急手術,收治加護病房,由於採檢確診,同時給予瑞德西韋治療;7月28日腦壓升高、腦水腫惡化,救治無效過世。
-
2022-08-02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埔里基督教醫院 偏鄉奉獻逾66年
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於1955年進駐南投埔里鎮,開啟山地醫療先河,從小診所轉型醫院,由首任院長謝緯啟動原住民山地巡迴醫療,堅定「與主同行」,深入偏鄉部落,廣設醫療站據點,將醫療送上山。921大地震擔負災區醫療 首次獲獎1999年台灣遭遇921大地震,當時的院長黃蔚第一時間坐陣指揮,帶領院内醫護團隊,擔負起災區緊急醫療照護的工作。地震發生那夜依然盡職照護產婦臨盆,全力守護偏遠地區居民的健康,為偏鄉醫療奉獻的精神,至今未曾停歇,更應時勢不斷演變。埔基醫院前院長謝緯、紀歐惠、徐賓諾、趙文崇等醫師,以及曾在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的島阿鳳牧師,還有921救災、婦幼、山地醫療等團隊等也因此曾獲醫療奉獻獎殊榮,而獲獎後,院内醫護團隊仍戰戰兢兢地戮力支援偏鄉醫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院長蘇世強更是傳承創院以來的精神,持續守護偏鄉,更以其感染科醫療專業率領防疫團隊,在2020年初疫情爆發就超前部署,做足準備因應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新冠疫情來襲 秉持SARS經驗啟動防疫蘇世強說,台灣至今經歷兩次大疫情,一次是2002年SARS事件,另一個就是全球仍在致力抵抗的COVID-19。SARS是台灣首次遭遇疫情,全台為了防疫忙得焦頭爛額,相關SOP都是全新研擬,當年還在新竹服務的他也不例外。不過,過往的SARS為台灣防疫建立制度及規定,因此2020年初爆發COVID-19後,他立刻循以往經驗啟動防疫SOP,調整防疫出入動線,根據疫情演變狀態,滾動式調整動線,並開設防疫、疫苗注射等門診,更大規模調整急診室、病房等空間。蘇世強表示,本土疫情若擴散嚴重,位居山城的大埔里地區恐無人支援,得有堅守地方、孤軍奮戰的打算,因此除在急診外設置發燒篩檢站,急診内增設2間負壓隔離病房,更將全院268個病床,逾3成改為專責病房,以利隨時支應疫情變化。致力募款 為偏鄉民眾引進新儀器而埔基醫院針對傳染病雖未開發新藥物,但盡力在該領域跟上社會的腳步,透過健保機制,按照患者的用藥需求去爭取新藥物納入健保;醫療儀器上,偏鄉醫院營收不比都市,想要引入先進貴重的儀器服務居民,就只能對外募款或義賣。蘇世強說,當院長後才發現,社會大眾對埔基的認識不多,因此募款不易,近年努力透過網路、媒體等管道宣傳推廣埔基為偏鄉做了什麼,盼打開知名度,讓對外勸募能更順利,才有能力汰換老舊儀器,引進新藥物,讓偏鄉跟上醫學新領域。只不過,面對疫情蔓延全球,甚至不斷變種擴散,埔基醫院除了堅守第一線醫療崗位,同時也呼籲民眾視疫情變化,調整自身防疫心態。蘇世強指出,相較於前兩年的中重症居高不下,現在多數病情症狀輕微,因此各國慢慢走向「與病毒共存」。汙名化貼標籤 終將隨時間消弭如今在疫情之下,民眾不用過於恐慌,但也別太鬆懈,平時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避免去人多且密閉的地方,自然能降低染疫風險。隨確診數增多,民眾非必要就別到醫院,有症狀再快篩,確認陽性再到院篩檢即可。蘇世強也提到,可能確診或已確診者不用擔心染疫會被貼標籤,因為傳染病的汙名化大多是個過程,爆發之初雖較為嚴重,但會隨時間消弭,像現在COVID-19已到普遍擴散的狀態,就像一般傳染病,找不到源頭,因此不會被當成破口。畢竟,病毒和細菌肉眼看不到,誰會感染,沒人會知道,它也不會挑族群侵襲。先前會被汙名化當成破口的人,通常不是辛勤的第一線人員,大多是因為違反防疫規定,才遭大眾貼標籤責難關注,但隨著歲月流逝,他們身上的標籤也漸被淡忘。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2022上半年十大熱搜疾病!新冠肺炎、猴痘無懸念 最讓女性困擾的這疾病也入榜
上網「搜尋」已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查資料、看餐廳評價,當然也包括搜尋健康知識或認識疾病。元氣網是國內最早建置「疾病百科」的健康網站,透過強大的編採團隊收集整理,並將艱澀的專業用語正確轉譯,且所有內容皆經國內權威專家審閱。元氣網自八月改版,擴大充實疾病百科內容,並請十位名醫分析上半年十大搜尋疾病:1. 新冠肺炎審稿專家: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今年上半年元氣網搜尋疾病第一名是新冠肺炎,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自2020年新冠病毒自大陸武漢擴散,全球即壟罩在疫情之下,國內2021年雖面臨社區感染,但真正帶來全面衝擊是今年的Omicron變異株造成的大流行。截至七月底,全台累計染疫人數逾四百萬人。從聞之色變到全台近五分之一染疫,新冠肺炎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傳染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新冠肺炎」,從冠狀病毒家族開始介紹,到最新診斷與治療,由感染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審閱。黃玉成表示,新冠病毒一開始來勢洶洶,但隨著病毒演化和大家透過疫苗接種建立防護力,病毒致死率持續下降,甚至可望低於流感病毒,如同其他冠狀病毒感染後引發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例如感冒。也因此,防堵思維漸漸轉為與病毒共存,可預見各項防疫措施將漸放寬或取消。至於疫苗,年底可能會有次世代疫苗可供選擇,不同於目前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設計,次世代疫苗有助預防Omicron;未來是否會如同預防流感,需要每年預測病毒株設計疫苗?需持續監測病毒演化,如果只是引發輕症,或許連接種疫苗都不必。不過,如今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七月廿九日表示,全球疫情下降,但日本、韓國病例屢創新高,預估台灣未來也可能單日新增五萬例,須觀察鄰國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八月暫時維持現行防疫措施,並持續監測國內BA.4、BA.5個案。>>看詳細2. 猴痘審稿專家:高醫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尚未停歇,又出現新的傳染病威脅──猴痘,猴痘病例多發生在歐美,但國內也出現境外移入病例,讓國人大為緊張。「猴痘」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二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猴痘」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審閱。李敏生請大家不要太過憂心,猴痘目前在歐美案例較多,國內雖有境外移入案例,但在醫師警覺下,很快被攔截,並未擴散。天花和水痘皆經由空氣傳播,目前認為猴痘傳播力有限,大多透過特定接觸或同住親密家人飛沫傳播,且國內尚無本土病例,有歐美等猴痘病例較多地區旅遊史者,若出現症狀,必須特別留意。猴痘初期症狀並不典型,若有相關旅遊史,一旦生殖器和會陰部出現皮疹,就要提高警覺,猴痘的皮疹和手足口病的疹子有點類似,但手足口病通常只出現在四肢,與猴痘不同,可作為鑑別診斷參考。>>看詳細3. MIS-C審稿專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隨幼兒感染新冠病毒比率增加,臨床「MIS-C」患者也有增加趨勢,「MIS-C」來勢洶洶,台大兒童醫院曾收治兩名因此出現中風症狀的案例,特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在此之前,大家從未聽過「MIS-C」,「MIS-C」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三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MIS-C」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審閱。黃立民表示,兒童感染比率升高,代表Omicron對孩子殺傷力不容小覷。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則指出,新冠病毒進入家庭後,兒童被感染機率高達九成,而成人感染率大約七成七。兒童症狀大多是發燒,最高溫度達39.2度,平均發燒2到3天,也有相當比率出現喉嚨痛,其他還有腹痛、胃口減少、活力變差等症狀。確診者多12歲以下,男比女多,幾乎都沒有打過疫苗。指揮中心已將六個月至五歲兒童納入疫苗接種對象,黃立民表示,目前預防MIS-C最好的辦法仍是接種疫苗;由於MIS-C經常出現在感染後二到六周,也請家長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帶孩子就醫。>>看詳細4. 痔瘡審稿醫師:郵政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痔瘡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第四名疾病,也是前五名中唯一和「疫情」較無關聯的疾病。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痔瘡」,由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審閱。根據健保統計全台醫院所執行痔瘡手術數量,洪樹玉可說是全台灣看過最多「人體菊花」的醫師,他也特別在元氣網分享保養肛門、痔瘡的獨門見解。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可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可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妨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無需用力擠便。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洪樹玉表示,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包括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有些運動則不宜,例如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看詳細5. 心肌炎審稿專家:台中榮總院長、心律不整權威陳適安為了對抗新冠病毒,去年全民大規模接種mRNA疫苗,但接種後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大家都很關切,「心肌炎」也因此成為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五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心肌炎」由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負責審稿。身為國際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多次協助指揮中心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並擔任主持人,透過研討會進行學術討論與衛教宣導。根據研討會討論,國內、外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僅極少數人,小於萬分之一會發生心肌炎,心肌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及第二劑疫苗注射後,症狀大多發生於疫苗施打後一周內,治療後大部分是輕症、短時間可恢復,死亡率約1%,低於病毒性心肌炎的死亡率5%到30%。台中榮總副院長、兒童心臟權威傅雲慶也提醒民眾心肌炎早期症狀,一旦出現,及早就醫:1、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2、心悸、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3、呼吸急促或困難4、運動耐受不良、體力變差5、暈厥、昏厥>>看詳細 6. 大腸癌審稿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大腸癌連續多年盤踞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110年死因統計,位居癌症 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雖然各年齡層都有大腸癌患者,但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比率不低。「大腸癌」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六名,「疾病百科」中的「大腸癌」由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台大醫院癌醫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姿君審稿。梁金銅曾受訪指出,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看詳細 7. 胃潰瘍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胃潰瘍」是元氣網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七名,「疾病百科」中的「胃潰瘍」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審稿。台大院長吳明賢是國內腸胃科權威,他曾帶領團隊和台灣幽門桿菌及胃腸疾病聯盟,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且臨床應用收到極好成效,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消化性潰瘍已非慢性病,若能正確診斷,依病因做適當診治,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若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沒有服用導致潰瘍藥物的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罕見的免疫疾病,或是胃癌、胃泌素瘤等可能導致潰瘍不易痊癒的疾病。另外,建議採取清淡且規律的飲食,少吃刺激、辛辣、太油、太甜、糯米製品、飲用咖啡及柳橙汁,避免菸酒,讓腸胃道不適症狀減少。>>看詳細8. 白帶審稿專家: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白帶是女性陰道分泌物的俗稱,許多女性為白帶的顏色和氣味苦惱,白帶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八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白帶」,由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海芙刀治療中心執行長鄭丞傑審閱。鄭丞傑說明,很多人認為有白帶就不好,其實正常陰道分泌物具有清潔及保護陰道功能,只是正常白帶應該是乳白到透明無色、稍具黏性、無異味,如果聞起來臭臭的,像魚腥味,或是呈現黃綠色、綠色、血色、且呈乳酪狀、泡沫狀、濃液狀等,建議就醫治療。白帶透露不少女性的健康訊息,鄭丞傑說,透過白帶診治疾病是婦產科醫師的基本功。至於女性要避免陰道感染,有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動作,那就是如廁後擦拭及沖洗方向,應該由前往後,避免把肛門細菌帶到陰道。>>看詳細9. 不寧腿症候群審稿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不寧腿症候群」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九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不寧腿症候群」由花蓮慈濟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許晉譯審閱。不寧腿症候群帶來的困擾可能非患者難以想像,有人每晚至少得起床三次,有人在睡前必須按摩雙腿一、兩個小時,以減輕疼痛。門診中不少夫妻一起就診,患者被另一半抱怨,雙腿不停亂動、亂踢被,吵得自己不能睡。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不適感,症狀卻在活動時改善。如何避免? 缺鐵患者應考慮適度補充鐵劑、 盡可能避免多重藥物使用(超過5種藥物需要醫師評估是否有可移除之藥物),以減少藥物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盡可能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避免神經病變、再來就是咖啡、酒精攝取適量。另外,減少不寧腿症候群發作,除了不要在晚上攝取會讓人興奮的物品,像咖啡因、酒精、避免可能誘發的藥物,例如抗組織胺、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止吐藥等。許多人認為運動有助改善,許晉譯提醒,規律運動很重要,但不要選擇在睡前進行運動。>>看詳細10. 肺腺癌審稿專家: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肺腺癌」是元氣網今年上半年搜尋疾病第十名;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肺腺癌」,由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審閱。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女性得肺腺癌機率比男性高。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LDCT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衛福部於2022年7月起,提供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者,每2年一次免費補助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陳育民也提醒,預防肺腺癌,應該戒菸並拒吸二手煙、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避免化學物質毒害、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看詳細>>想要瞭解更多的疾病訊息,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_list
-
2022-08-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BA.5佔比約2% 羅一鈞:BA.5沒有神秘黑力量
國內今天新增兩例BA.5社區感染個案,兩名個案皆有家人或是職場接觸者檢驗陽性,但仍待病毒基因定序確認群聚規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估計國內BA.5的佔比約2%,隨境外個案增加預期會慢慢提升。羅一鈞表示,上周檢驗148例本土個案,定序出四例BA.5個案,其中兩例為上周公布船廠員工的家人,兩例為今天公布的北部個案。其中一位北部30多歲女性雖快篩陰性,但因發燒等症狀持續而採檢PCR陽性確診。羅一鈞說,個案本身有慢性病,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到醫院檢查時考量住院需求而進行PCR採檢,因這家醫院也是合約實驗室,加強監測計畫Ct偏低,因此抽樣選取送定序;這也反應社區中有小比例BA.5感染的情況存在。羅一鈞表示,國內專家預測八月中下旬BA.5會增加占比,伴隨疫情攀升指揮中心會積極偵測及早掌握,主要是透過個案分析BA.5的佔比變化,掌握傳播方式是否與預期不同。目前看到四起社區感染事件都是以家庭感染為主,尚未看到社區外擴情形。而對於有專家預估下週一後疫情會因BA.5而回升,指揮官王必勝則表示,根據指揮中心估計,下周疫情應該是稍微下降或持平。至於貨倉取消消毒都是經過專家評估過風險,任何措施都有風險,會照現況調整。針對有網紅醫師表示BA.5有「黑力量」,澳洲即便確診數沒有激增,但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卻一直都在增加。羅一鈞則駁斥,這位醫師用這個比較特別新穎的詞彙表達澳洲病例趨勢,但國際重症率偏高可能是分母通報有低估情形。他表示,很多國家都進入共存時期,無症狀、輕症不會去篩檢,所以輕症無症狀會有很多低報情形,這不是病毒株本身有什麼暗黑力量,這會讓沒看文章的人誤以為病毒有什麼嚴重的特性,「但沒有」。黑數會偏多。而國內目前快篩陽性就可以確診,預期黑數情況在國內不會像澳洲這多。
-
2022-08-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中重症雙創新低 今本土個案新增1萬6352例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降溫,確診數和中重症人數雙創新低。今天新增本土個案1萬6352人,是4月30日以來、相隔93天最低;中重症則新增39人,為5月3日以來最低。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232例,死亡個案36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仍以緩慢的方式下降,整個疫情趨勢到平穩的階段。死亡個案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35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24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055例,死亡8110例。今日新增1萬6352例本土病例,7802例男性,8541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831例),台中市(1,987例),桃園市(1,840例),高雄市(1,622例),台北市(1,574例),台南市(1,313例),彰化縣(740例),苗栗縣(539例),新竹縣(500例),屏東縣(442例),雲林縣(427例),新竹市(396例),宜蘭縣(358例),南投縣(322例),嘉義縣(320例),花蓮縣(294例),基隆市(236例),嘉義市(216例),台東縣(182例),澎湖縣(112例),金門縣(91例),連江縣(10例)。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5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0日至7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7月29日。今日新增23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31例男性,10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奧地利(5例)、越南(4例)、日本、泰國及義大利(各2例)、韓國、美國、菲律賓、印度、中國及馬來西亞(各1例),另21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日至7月3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60萬4761例確診,分別為2萬0283例境外移入,458萬442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963例死亡病例,其中8,94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74例、台北市1,034例、台中市878例、高雄市815例、台南市700例、桃園市665例、彰化縣527例、屏東縣372例、雲林縣265例、南投縣258例、基隆市207例、苗栗縣199例、嘉義縣195例、宜蘭縣179例、花蓮縣148例、嘉義市146例、新竹縣137例、台東縣131例、新竹市85例、澎湖縣20例、金門縣13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