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 醫療.泌尿腎臟
搜尋
迷思
共找到
940
筆 文章
-
-
2022-11-04 醫療.骨科.復健
按摩椅按完腳腫起來?復建科醫師提醒,不當使用可能引發中風
●按摩不是按愈大力、愈久就好●最好力道是按下去會痠,勿超過30分鐘●注意坐姿、位置,不可打在脊椎上看準現代人工作繁忙,百貨週年慶、電視廣告正推出各式按摩椅促銷活動,從大躺椅到小沙發類型,功能、尺寸愈來愈多樣。醫師提醒,使用按摩椅可不是「按得大力」、「按得久」就好,若使用不當,不但症狀沒有改善,還可能出現腳麻、肌肉發炎等問題,甚至有中風危機。按摩可以放鬆肌肉,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根據不同手法,有些是順著筋膜組織按摩,藉以治療組織或淋巴水腫,有些則可促進血液循環和幫助伸展。按摩椅主要是利用滾輪擠壓等方式,幫助肌肉放鬆。塗雅雯說,現在按摩椅的設計愈來愈進步,有些會標榜「手感」以及「沿著肌肉走向」進行按摩,因此在使用上算是滿安全的。雖然按摩椅用於肌肉放鬆堪稱安全,不過,塗雅雯指出,診間還是會看到因按摩不當求診的病人,常主訴「按完腳腫起來」、「按完反而肩頸好痛」等。塗雅雯說,常見腳腫起來的個案,往往是病人不知有深部靜脈栓塞問題,一旦使用按摩椅太大力,容易導致血栓鬆脫,隨著血液循環通往其他處,進一步引起麻痹,若不幸跑到腦部,就可能引發中風。也有些民眾按摩完反而更痛,大多是因有「按愈大力愈好」的迷思,會將按摩椅的力道開到最強,或是當原先設定的療程結束後又一再重複使用,因此造成肌肉發炎。按摩椅如何正確使用才會達到效果?動晰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陳怡同表示,最好的按摩力道應該是按下去會痠,若是揉捏或滾輪的按摩力道放開,痠感就不見了。按摩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除了怕發炎外,其實肌肉也不需要太放鬆,才能保有一定的力氣來穩住身體各部位的功能。使用按摩椅時也要注意坐姿和位置。陳怡同說,按摩椅的滾輪設計通常是打在肌肉上,尤其背部是針對脊柱兩側肌肉按摩放鬆,但有些民眾坐側一邊滑手機,或是高度位置沒有調好,滾輪打在脊椎上,加上急速震動,恐造成神經壓迫或是嚴重脊椎滑脫。塗雅雯提醒,若有骨質疏鬆問題的人,應避免使用按摩椅,小心有骨折風險;血管疾病患者恐有血栓疑慮、糖尿病人的肢體末端感覺鈍化,也都不適合使用按摩椅;有開放性傷口、局部感染者亦不適合使用按摩椅,尤其要避免傷口直接接觸;腫瘤患者更不能按摩有腫瘤的部位;兒童除了身材不適合按摩椅外,也沒有使用的必要。陳怡同指出,使用完按摩椅,仍覺得不舒服,有可能其他地方出問題了,建議尋求復健科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評估、處理。哪些人不適合使用按摩椅?●血管問題患者、糖尿病患、深部靜脈栓塞者●腫瘤病患●骨質疏鬆症患者●有開放性傷口患者●兒童
-
2022-11-01 養生.家庭婚姻
婆婆到她公司當清潔工 媳傻眼:讓我難堪嗎?網意見兩極
婆媳問題自古難解,如果婆媳又變成同事?問題可能就更多了。有位媳婦在臉書爆料公社發文,婆婆很寵啃老無業的大伯,身為媳婦她都沒意見。但她某天去上班,發現婆婆居然跑到她任職的百貨公司當清潔工,讓媳婦覺得很難為。原po表示,某天她去上班,發現婆婆竟跑來百貨公司當清潔工,還熱情對她打招呼,而她根本不想理。媳婦說,「我不是普通主管,我是樓管,說不介意別人的眼光是不可能的」。原po質疑婆婆的行為,自己寵大兒子就要自己承擔,「可是跑到媳婦工作的地方當清潔工,是什麼意思,都沒想到我會很難堪嗎?」不少人替媳婦尷尬,「先別說職務問題,跟公婆在同一個地方上班老實說蠻尷尬的,而且會衍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很多人不想跟親友共事的原因之一:在她的眼中,婆婆上班是清潔工,在婆婆眼中,我是樓管的婆婆」、「就怕婆婆擺爛,媳婦樓管要不要管,怎麼管都不對」、「平常感情大概也沒有多好,哪不去偏偏找媳婦工作的地方去」、「為什麼要去媳婦的公司呢?可以去別的地方啊,媳婦的重點不是清潔工,而是婆婆去他公司上班」。不少人砲轟媳婦,「樓管是有多不得了,婆婆不偷不搶有什麼好丟臉!標準自卑感作祟」、「只要平常心看待,都不會覺得丟臉正當工作,賺錢不偷不搶也不用去在乎別人怎麼想」、「又不是領你的薪水,做好分內事,禮貌還是要有,沒有僭越,管他別人怎麼說」、「這麼勢利眼的媳婦,難怪看什麼都不順眼」、「是你覺得丟臉還是?」、「感情好沒關係,感情不好什麼都有關係」。有網友認為台灣人有「孝順」迷思,婆婆到媳婦公司當清潔工真的不妥。「婆婆:我小兒子的媳婦不孝哦!不給我錢去養大兒子全家大小,我被逼出來做清潔工」、「會被說『你怎麼沒讓媽媽在家享福?怎麼媽媽年紀這麼大還要出來做勞力的工作?』不是因為職業低賤,而是讓老人家出去做辛苦勞力的工作,原本就容易被當成不孝順的人,明顯就是要讓媳婦遭受非議罷了」。
-
2022-11-01 醫療.泌尿腎臟
配合作息洗腎 破除腹膜透析3迷思
透析腎友須常至醫療院所洗腎,尤其新冠疫情期間有高染疫風險,因此在家執行腹膜透析的洗腎方式成為新解方。但是腎友常陷於不知如何選擇、憂心不易操作、擔心感染腹膜炎等三大迷思,腎臟科權威醫師、台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院長許永和一次解析給你聽,讓洗腎人生更自由。工作不必停擺Q1.一位80歲行動不便老太太,每周洗腎3次,兒子都須請假帶她去醫院,老媽媽看他這樣辛苦,很擔心他的工作怎麼辦?許多腎友開始洗腎人生後,面臨該選擇血液透析或是腹膜透析的洗腎方式。若採「洗血」的血液透析方式,必須每周到醫院3次、接受一次4小時的血液透析。若採「洗肚子」的腹膜透析進行居家洗腎,則可依個人作息調整,每天換液4、5次,1次半小時左右,除了不適感較少外,也比較方便。像開店的老闆、計程車司機的腎友,可利用工作空檔或找地方自行操作洗腎,不僅具有隱私,工作也不必因此停擺,保有生活自主權。睡眠中可進行Q2.年長者大多會視力不好、手抖、記性差,做腹膜透析很怕會出差錯,這樣可以做嗎?有別於醫護人員協助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是由腎友自行操作,的確有不少人擔心操作困難,或年事已高而難以處理。事實上,腹膜透析過程十分簡單,甚至連輕度中風、視障者也可能勝任,若是以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器代行,睡眠中也可進行腹膜透析。在完成導管植管手術二周內,醫護人員會反覆教導操作流程,並在每月回診時進行衛教。此外,部分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器還設有遠距病患管理系統,即時回傳分析數據,讓醫護人員掌握病人居家治療情況,主動提供進一步的照護建議,研究顯示,此模式降低39%住院風險及54%住院天數。風險降至最低Q3.腹膜透析容易感染腹膜炎,或是洗不乾淨嗎?選擇腹膜透析的腎友難免擔心一時的疏漏感染腹膜炎。根據最新「2021年台灣腎病年報」,近5年腹膜炎發生率呈下降趨勢,為全亞洲最低,台灣現在腹膜透析在衛教、病情監控做得很好,操作時注意衛生清潔以及透析液的儲放環境等,腹膜炎的風險已經可以降至最低及獲得及時治療,腎友可不用為此擔心。至於毒素清洗乾淨與否,也是腎友關注的重點之一。血液透析每周在透析中心僅進行12小時的透析,腹膜透析除了免除必須前往透析中心之外,每天24小時幾乎都在進行透析,「連續性地洗,效果可比血液透析。」因此腎友可依照生活型態及工作所需,選擇腹膜透析做為往後長期的洗腎方式。腹膜透析治療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成效,腎友可多搜尋相關衛教資訊來選擇透析模式,同時改善病患落實執行及家庭支持,都有助增加實際洗腎成效。破除迷思後,腎友能更加了解不同的治療選擇,操作方便的腹膜透析可為需要長年洗腎的腎友開啟另一條自由之路。
-
2022-10-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人參放久顏色變紅?不能和蘿蔔一起吃?中藥專家拆解藥食同源常見迷思
「人參放久顏色變紅、變深,可以吃嗎?」、「聽說人參不能和蘿蔔一起食用?」天氣開始轉涼,很多人開始吃人參雞等滋補藥膳。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教授張永勳接受元氣網專訪時針對上述民眾常見疑惑進行說明,張永勳指出,人參本身含有糖分,放置一段時間,由於糖分轉變等因素,顏色會變得比較紅、比較深,這是正常現象,只要保存環境適當,民眾可以安心食用。此外,對於「人參不能和蘿蔔一起食用」一說,張永勳也提出解釋,他說,雖然有些中醫觀點認為,人參與蘿蔔不能一起食用,但在餐桌上吃人參雞等藥膳,重點在享受這些中藥所帶來的美味、香氣,保養效果是其次,如果為了追求膳食多元、營養多樣化,人參是可以與蘿蔔一起食用,民眾可輕鬆享用這些藥膳美食,不需有太多顧忌。爬山口含人參 更能幫助提神張永勳參加台灣食品保護協會所舉辦的2022年「藥食同源論壇」時表示,人參的食用方式包括磨粉、泡茶、燉雞、泡酒等。舉例來說,在爬山的時候,有些人喜歡隨身攜帶人參片,有時含在嘴裡,幫助提神,或者也有上班族習慣喝點人參茶,讓精神好一點,食用方式可隨個人需求、喜好調整,方便即可,而選購人參產品時,則建議找有信譽的商家、品牌,品質較有保障。在2022年「藥食同源論壇」中,不只張永勳,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恒鴻與講座教授吳永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學科教授賴基銘、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徐麗芬與教授蕭培文、東吳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朱正忠,以及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沈立言等專家、學者皆針對「跨領域結合照顧廣大的亞健康族群」主題進行專題演講。根據維基百科定義,「亞健康是指人處於健康和疾病的一種臨界狀態」。此時,人的心理、生理雖然處於混亂,但還沒出現明顯病理特徵。這項概念較常出現於中國大陸媒體,近年來,在台灣,也有一些人開始注意、討論這樣的現象。食療 對亞健康族群好處多多台大生農學院副院長蔡明哲在致詞時分享森林、樹木對健康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認為,若要鼓勵運用食療等方式照顧亞健康族群健康,需要更具體、完整的規劃,才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沈立言則表示,無論在東方、西方,自古皆存在「醫食同源、藥食同源」觀點,《黃帝內經》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因此建議政府多投注資源,像食療的健康效益等,應納入健康促進政策,並提供足夠推廣資源,以維護廣大亞健康族群整體健康。
-
2022-10-2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火鍋沾生蛋!比起膽固醇,這菌吃下肚對身體危害更大 舒芙蕾、親子丼也是地雷
天氣漸漸轉涼,越來越多人會想大啖火鍋來溫暖身體,不少民眾喜歡在沾醬時打上1顆雞蛋,董氏基金會提醒,雞蛋雖然營養,但蛋殼上佈有氣孔,微生物就有機會入侵,以沙門氏菌為例,沙門氏菌會引發急性腸炎,造成腹痛、寒顫、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甚至引發致命危機。料理蛋時應注意衛生 有4成人烹煮前不洗蛋很多人時常會忽略吃蛋前應注意的衛生習慣,根據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於110年所進行國人採購蛋品行為調查,發現有36%的人常吃半熟蛋、1%的人會吃生蛋;在烹煮前,整體有近一半(42%)的人不會清洗雞蛋,更糟糕的是,會吃半熟蛋或生雞蛋的人,有更高比例(55%)不會清洗雞蛋,恐有衛生安全之慮。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蛋殼表面因雞糞的沾染,容易有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的附著,若在打蛋前未將蛋的表面清洗乾淨,蛋殼與可食雞蛋會互相接觸恐造成病原菌的汙染。許惠玉透露,大家在品嚐美食的同時要注意衛生安全風險,沙門氏菌致死溫度為71°C,只要「烹煮前清洗+全熟」可避免其危害。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民眾用水清洗雞蛋後,不可再冷藏保存,因為潮濕會破壞「護膜」,不但無法消滅沙門氏菌,還提高致病微生物入侵蛋內的可能性。蛋黃吃多膽固醇會飆高?董氏揭兇手另有他人大多數人對雞蛋有不少迷思,常聽到的是只能吃蛋白不能吃蛋黃,因為蛋黃會讓膽固醇飆高進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許惠玉說明,早在2015至2020年的美國飲食指南就已取消原先建議每人每天最多攝取300毫克的膽固醇限制,原因在於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70至80%是由體內肝臟所生成,剩餘的20至30%來自於飲食,而其中造成膽固醇升高主要的兇手其實是飽和脂肪(如五花肉、奶油、冰淇淋等)。許惠玉補充,107年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將蛋白質食物來源的順序調整為豆>魚>蛋>肉類,其實適量攝取雞蛋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大家更應該注意的是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亞洲國家的人每日吃顆蛋 竟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英國醫學期刊於2020年發表1項大型世代研究,他們追蹤美國173,563名女性及42,055名男性長達32年,結果顯示每天至少攝取1顆雞蛋的人和每月攝取不到1顆雞蛋的人相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無顯著差異。同時研究團隊還針對其他27項相關研究做系統性文獻回顧,綜合分析後在歐美國家一樣未發現攝取雞蛋和心血管疾病有關聯性,但在亞洲國家卻發現每天攝取1顆雞蛋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述研究也將雞蛋替換成其他食物進行分析,當雞蛋更換成加工或非加工紅肉、全脂牛奶時會有較高風險罹患心血管疾病;但若更換成魚類、家禽、豆類、堅果、全穀物或精緻穀類、馬鈴薯、起司、優格或低脂牛奶時就和心血管疾病無顯著關聯性。推論是因為相較於蛋黃中的膽固醇,紅肉(豬牛羊)中富含的飽和脂肪引起心臟疾病的機率更高。許惠玉提到,雞蛋營養豐富,擁有高品質的蛋白質,可供生長發育及組織修補,卵磷脂作為血液中的清道夫清除壞的膽固醇,膽鹼可用來合成重要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幫助大腦記憶和學習,並富含維生素A、D、E、B12及礦物質鈣、鐵、磷、鉀等營養素,呼籲大家每天適時攝取1顆雞蛋;無論是洗選或未洗選蛋,記得務必要「烹煮前清洗+全熟」,才能安全、安心、健康地享用!另外,董氏基金會也特別點出,容易有未熟蛋品的料理,包含溫泉蛋、歐姆蛋、親子丼、韓式拌飯、沙茶醬拌生蛋、壽喜燒肉片沾蛋、慕斯、舒芙蕾、蛋蜜汁等食物。民眾在品嘗時也需要多多注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0-29 癌症.乳癌
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 醫師破除乳癌常見5個迷思!
「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顯示每年有超過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108年新增病例數為14‚856位,相當於平均每36分鐘新增1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其中,大約有超過七成的乳癌發生在45~69歲的女性。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所有女性朋友,雖然乳癌好發於中年以後女性,不代表乳癌就與年輕女性無關,也強調「乳房健康」不論對哪個年齡層的女性都非常重要!事實上乳癌並不可怕,只要在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乳癌的整體治癒率可高達85%,第0~1期個案還可高達95%以上。不過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可發現,乳癌死亡人數卻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還有逐年成長的趨勢。沈彥君醫師指出這樣的結果,可見國人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仍然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她也分享過往遇過不少女性朋友因對於乳癌認知不足,甚至有錯誤的觀念,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也整理5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與民眾分享。迷思一:乳癌都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我還年輕可以先不用檢查正解:錯!事實上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醫師分享就曾遇過年僅22歲就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20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1到2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正解:錯!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醫師分享曾遇過一位女性朋友就是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的機率很低,所以都不需安排乳房檢查。直到45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醫師建議可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當中,她心想不需另外付費就接受檢查,卻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比較有關係,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正解:錯!除了乳癌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還有很多,包括有年齡(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 、初經來得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30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所以所有的女性朋友都應該要主動為自己安排乳癌篩檢。有家族史的病患比例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的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13%,有家族史的人也不可因為比例低就忽略檢查,別忘了乳癌家族史就是一個重要且確定的危險因子!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我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正解:錯!雖然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1分鐘。沈彥君醫師指出不管是哪一種疾病,健康檢查的用意是幫助有機會提早發現早期病灶,才能夠及早接受治療,使疾病對健康危害降到最低。但不能夠把一次的檢查結果當作鑑定一生的身體狀態,可能因年紀增長、環境暴露或個人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健康的變化。所以想降低乳癌的發生風險,最好的方法除了不抽菸、不喝酒、飲食均衡、培養運動習慣之外,定期篩檢也相當的重要!定期安排乳房篩檢,才能更有機會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迷思五:我都會自我檢查,都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正解:錯!乳癌依照病理的分類不是只有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要注意的是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內出現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醫師也提醒如果發現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因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務必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作者簡介】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
2022-10-29 養生.生活智慧王
肉眼看不到的,不代表乾淨!最易忽略的廚房最髒6個地雷處
廚房看起來很整潔,就真的是很乾淨嗎?其實你不知道,很多藏污納垢是我們肉眼看不出來的,例如砧板、抹布的细菌量你知道嗎?什麼都往冰箱塞,也讓裡面的食物有交叉污染的可能。《百度健康》就列舉了廚房最髒的6個地方,趕快回家清理你家的廚房地雷。1、抹布、洗碗海綿有些人抹布擦完沒洗就丟在流理台上,有些則是抹布用很久還不淘汰。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曾撰文指出,研究發現,長期不洗抹布,單塊抹布上的細菌總數最高可達5000億個!只要你聞出來抹布有臭臭的味道,就表示細菌開始滋生了。招名威建議1個月就該換一次抹布,而且最好選用木纖維材質的,具有很強的親水性和排油性,比較不容易讓細菌黏附在上面。而用來清洗碗盤的海綿也暗藏許多細菌,根據英國網站indy100報導,由於海綿飽含水份以及經常接觸食物的關係,因此容易滋生細菌。研究顯示,海綿上每立方厘米的細菌密度高達540億,相當人類糞便的細菌數量。而當海綿用來清潔其他物品時,也會把細菌傳播出去。解決之道仍是定期更換海綿。2、砧板切食物用的砧板若沒有妥善清洗或是更新,藏匿的黴菌或是毒素等,都會影響健康。砧板常見木製、玻璃、塑膠等材質。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木製以及塑膠材質最容易因為過度使用而出現刀痕,若砧板擺放的位置較潮濕,刀痕就容易長出黴菌,當砧板出現一條一條黑色的紋路,大概就是黴斑所致,建議用一比一千的漂白水清洗,但僅用於非木製的砧板清洗。木製砧板則可用煮沸的熱水消毒。3、流理台流理台用來洗各種食物、用品,也是容易滋生細菌的地方。《百度健康》指出,洗生肉時,沙門氏菌會隨著濺出的水花沾染流理台及周遭的食物。此外,流理台和洗手台的台面上常溼答答的,常會有水殘留其上,如果沒有擦乾,不但容易長霉,也會留下水漬及水垢。生活魔法家陳映如曾撰文提供一個妙方,就是用刮玻璃窗的刮刀來除水痕,效果非常好。可以把水刮得乾乾淨淨,比用抹布擦更有效。4、筷子很多人筷子一用好幾年,木製、竹製的筷子甚至用到都發霉了還在用。據大陸中央電視台訪問腫瘤科醫師,家裡的木製竹製筷子長期使用後,會滋生細菌或發霉,有害健康;而嚴重發霉的筷子會產生「黃麴毒素」,這種黴菌被認為會引發肝癌,因此長期使用發霉筷子的人,罹患肝癌的機率較普通人高許多。如果筷子長出非竹子或木頭顏色的斑點,代表已發霉變質,因此竹製或木製的筷子最好半年更換一次。5、冰箱就算你會每天洗砧板、抹布,但冰箱一定不會常清吧?許多人可能是每年大掃除時才想到要清?而且習慣什麼東西都往冰箱放,一放就忘了、放到東西過期很久還不知。譚敦慈建議,家中的冰箱大約只能裝七成滿,若是塞得滿滿的,冰箱內氣體流動不足,冷藏的溫度達不到標準,食物很容易壞掉,尤其冰箱沒有殺菌作用,只能減緩細菌生長,食物在裡面放久了,一樣會發霉、長菌。還有灑出來的湯汁、飲料,或是生食的包裝、塑膠袋上的細菌等,也容易隨著食物進入冰箱成為汙染源。《營養嫚嫚說》嫚嫚營養師也提醒大家,若冰箱裡一個食物發霉,周圍的也可能受到波及,且肉眼未必可見。因此要連同發霉的及旁邊的食物一起丟棄。6、加蓋垃圾桶廚房的垃圾桶,大多丟棄食物包裝袋,及剩菜剩飯等。另外現在很多人使用加蓋垃圾桶,認為比較乾淨衛生,不過,《日日小掃除,舒壓整理術》(林可凡著、采實文化出版)一書指出,加蓋垃圾桶會促成無氧環境,有利厭氧菌繁殖,兼具有氧與無氧呼吸的細菌也會偏向無氧呼吸,代謝生成物發臭,因此比無加蓋的垃圾桶更容易發臭。【資料來源】.《百度健康》.元氣網:不同髒汙有不同手段 專家教你家中常見8大髒汙處理法.生活魔法家陳映如:Sona Queen的生活筆記本.《營養嫚嫚說》:食物保存迷思
-
2022-10-28 癌症.乳癌
前主播張瑞玲51歲癌逝!自我檢查沒發現硬塊就沒事?乳癌5個常見迷思必知
27日傳出前主播、資深媒體人張瑞玲罹癌病逝,享年51歲。其臉書代理人代轉達她的遺言,「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坦言自己用盡所有治療方法仍無效。有媒體推測,張瑞玲可能罹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乳癌,國內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個案,七大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乳房硬塊等八大症狀,一旦出現,一定要就醫檢查。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顯示,每年逾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一○八年新增病例數為一萬四八五六位,相當於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大約七成乳癌發生在四十五至六十九歲的女性,但也不乏有更年輕的乳癌患者。【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乳癌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整體治癒率高達八成五,第○至一期個案還可高達九成五以上。但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死亡人數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逐年成長。推測原因可能是國內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不少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乳癌高危險群: .一側曾得過乳癌。.30歲以上才生頭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早來(12歲以前)或晚停經(55歲未停)者。.中年或停經後肥胖者。.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者。.未曾哺乳者。.喜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者。乳癌的症狀:.乳房有腫塊但不會感覺疼痛。.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腺紅腫。.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或變厚。.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乳房、乳暈或乳頭顏色或皮膚感覺改變,如凹陷、皺摺或呈鱗片狀。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女性若注意乳房出現上述變化,應該就醫。乳癌篩檢:乳房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篩檢工具,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40至44歲具二等親以內血親罹患乳癌婦女也納入篩檢對象。小於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乳腺較發達,組織較緻密,脂肪含量較低,乳房攝影的影像相對不易判讀,敏感度偏低,因此建議加上高解析度超音波做為輔助診斷工具。如何預防乳癌:1. 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 : 規律的生活,少熬夜,少壓力2. 均衡飲食 : 多纖維,多蔬果,少油,少糖,少鹽3. 多運動 : 持之以恆適度的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控制4. 愛自己 : 適當舒壓,避免太晚生育,了解乳癌家族史5. 好習慣 : 保持愉快的好心情,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五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迷思一:乳癌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表示,在臨床曾有年僅廿二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廿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一到二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表示,臨床有人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機率低,一直未受接乳房檢查。直到四十五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醫師建議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有關,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除了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很多,沈彥君表示,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卅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有家族史的病患比率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一成三。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只要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沈彥君表示,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一分鐘。迷思五:自我檢查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乳癌依照病理分類,不只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沈彥君表示,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也提醒,如果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如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根據張瑞玲臉書代理人公布的訊息是:「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大家,瑞玲暫時先離開我們,到無病無痛的天堂當天使去了…」,並傳達張瑞玲生前留下的遺言:「我不想裝堅強。罹癌很痛苦,手術、化療、放療、鏢靶、免疫療法,我都試了,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張瑞玲的堅強也讓人心疼,她留下遺囑外,張瑞玲也透露自己在生前已自行完成生前契約和靈骨塔等身後事的安排,並提及自己在最後這段時間,住在自己打造的空間,非常舒適,身旁有2隻貓女兒陪伴,還有一群好友,她也強調自己刻意和家人保持距離,「不表示我不在意他們,但這是讓彼此都舒服的做法。」參考資料:.乳癌防治基金會.北投健康學院
-
2022-10-24 醫療.泌尿腎臟
到底多快繳械是早洩?泌尿醫揭「台北男子圖鑑」早洩型男子樣貌!7招助增持久度
男生在床上最不想聽到的二個字,除了「不行」,大概就是「很快」,不行指的是勃起功能障礙,很快指的就是早洩了。馬偕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鈺昕在粉專「石‧攝‧性‧也 泌尿科 陳鈺昕醫師」分享「台北男子圖鑑」,說明到底多快「繳械」就是「早洩」。陳鈺昕指出,較被廣泛接受的早洩定義,包含先天型早洩及後天型早洩;另外還有變異型早洩及主觀型早洩。早洩對男性身心造成負面身影響,包括苦惱、憂慮、沮喪,甚至逃避性生活等。比較被廣泛接受的早洩(premature ejaculation)定義有兩種:1.國際性醫學會(ISSM):先天型早洩:生平第一次性行為就發生早洩,定義為插入陰道前或插入後約1分鐘內射精。後天型早洩:原本正常,但後來因各種原因產生早洩症狀,定義為插入陰道前或插入後約3分鐘內射精。2.心理疾病分類DSM-V:男性持續或反覆出現在進入對方陰道一分鐘內,僅受到輕微刺激,即發生無法控制的提早射精,症狀持續超過半年且大部分性生活時都會發生(75~100%)。此症狀造成個人明顯壓力,但需排除精神疾病、藥物或伴侶關係所導致。另有兩種早洩症候群:變異型早洩(natural variable PE):非規律或非連續出現早洩,這屬於性生活的正常變化現象。主觀型早洩(Subjective PE):主觀認定自己有快速射精的現象,但其陰道內射精前持續時間(Intravaginal ejaculatory latency time, IELT) 在正常範圍內或甚至更長。早洩不受年紀影響,各年齡層盛行率分布平均,以多數文獻來說,全世界盛行率約25%~30%。若以ISSM的先天/後天型早洩來定義,有研究指出台灣的盛行率約為 13至17%。至於勃起時間,荷蘭有一項研究,找到500對夫妻,結果發現平均勃起時間為5.4分鐘,如再以年齡層細分,18-30歲平均6.5分鐘;31-50歲下降到平均5.4分鐘;51歲平均4.3分鐘。早洩的成因有哪些?早洩病因不明,文獻表示可能來自下列生理或心理因素:生理因素:1. 血清素分泌不足:血清素是神經傳導的重要角色,負責把腦部接受到的性刺激傳至陰莖,一旦失衡就無法好好的控制神經的敏感度,導致早洩機率上升。2. 荷爾蒙失調:最常被提到的是甲狀腺機能亢進,50%到70%會引起早洩。因為身體機能過度亢奮,因而心率增加、情緒高漲,產生過度的性興奮反應。3. 性反射弓太敏感4. 球狀海綿體肌的肌肉運動量不足:肌肉力量無法及時抑制射精,形成早洩。5. 包皮過長、龜頭及陰莖過度敏感:性刺激的承受能力較低下,一點點刺激就凍未條。6. 泌尿道疾病:包皮繫帶過短、攝護腺發炎、尿道感染或儲精囊發炎等都會縮短射精時間。7. 遺傳:有少部分人的早洩是受遺傳影響。8. 藥物影響:鴉片類及SSRI藥物的戒斷症狀會造成早洩9. 肥胖、糖尿病、缺乏運動也都被討論過心理因素:1. 壓力大、過度焦慮:常抱有越久越好的迷思,經常性的擔心床上表現。2. 與伴侶關係不和諧:彼此情緒緊張,活動容易失常。3. 行房頻率低:刺激的承受度下降,造成性器官敏感。 4. 過去不愉快的性經驗提醒大家,不要迷信性交時間愈長愈好。可試著透過增加前戲跟後戲的時間,加入一些新的刺激元素增加情趣。更重要的是,完美令人滿意的性行為,雙方的心理感受才是重點。如何增加持久度?在了解了早洩的類型及原因之後,男性朋友們更迫切想知道的應該是解決的方法。陳鈺昕建議以下7種增加「持久度」的方法,包括調適壓力、凱格爾運動、藥物治療等,從內外管道根本解決「早洩」問題。不過要提醒,中斷法、擠壓法、及性交前自慰等行為治療的短期成功率約 50~60%,但長期療效不佳,必要時還是建議及早就醫診治,併用藥物治療效果較佳。1. 治療疾病:如果是其他疾病像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攝護腺發炎、糖尿病等所引起的,只要治療好原有的疾病,早洩問題也許就能改善2. 凱格爾運動:加強球狀海綿體肌的控制力3. 射精控制訓練:有感覺時先中斷刺激,休息一下再繼續,以此過程反覆3~5次,或是在射精前按住繫帶或龜頭,緩和興奮感4. 調適壓力,放鬆身心:拋開持久才是好的思維,單純享受行房之樂5. 如果是因為做愛頻率太低導致刺激的承受度下降,可以考慮試著增加頻率,例如一週至少1~3次6. 性行為前先自慰,來降低敏感度以延長正常性交的時間7. 藥物治療:服用能提升血清素的藥物,如:Dapoxetine;或者在行房前15~30分鐘使用外用的局部麻醉乳膏或噴劑,降低敏感度
-
2022-10-21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跟天氣、腎臟有關嗎?腰痛常見3原因,這些生活習慣也會引發
你有腰痛經驗嗎?想必每個都多少都會有腰痛的經驗,即便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雖然腰痛有時候會自行恢復,但其實這些小疼痛,可能是身體提醒你身體可能有些健康問題的警訊。腰痛的常見原因?1、脊椎關節炎:脊椎關節緩慢退化,是腰痛最常見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脊椎多少都會磨損消耗。隨著脊椎關節之間的軟骨分解,周圍的組織可能會發炎。炎症和軟骨變薄會增加關節的摩擦力,如此會導致下背部疼痛。2、背部受傷:嚴重的跌倒或車禍會導致腰部受傷,但也有可能因為不當施力。有些背部受傷可能是突發的和創傷性所致。日常生活中,像是抱小孩,如果動作不當,可能會導致背部受傷。3、椎間盤突出:椎間盤是脊椎骨中的軟組織,受到外力擠壓導致突出。最常發生在下背部。當壓迫或刺激附近的神經,下背部和其他部位就會有疼痛感。抽菸、肥胖、活動量增加都會影響腰痛:1、抽菸:多項研究已證實抽煙與腰痛之間的關聯。吸煙會引起體內炎症,並阻礙身體自我癒合的能力。2、肥胖:與幾種類型的慢性疼痛有關,包括腰痛。身體質量指數 (BMI)較高的人,會增加脊椎壓力,導致脊椎更容易磨損。3、身體活動量: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增加腰痛的風險,但是過度或劇烈的體能活動也會增加。運動部分建議適量不過量!出現腰痛不適時,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大部分情況下,腰痛會自行復原。但如果出現下列3種情形的話,建議前往就醫:1、疼痛持續四個星期或更長時間2、隨著時間,疼痛不適越來越嚴重3、出現其他症狀,例如發燒、體重大幅減輕或體重增加、四肢功能喪失或虛弱、膀胱問題等。腰痛跟天氣、腎臟有關係嗎?1、背痛確實與大氣壓力和室外溫度有關。壓力的變化有時會導致關節炎關節疼痛,包括脊椎。肌肉和關節通常會對環境做出反應,如此一來關節、脊椎就會變得更僵硬,也更容易受傷。2、腎臟位於身體的後側,腎臟疼痛有時會感覺像背痛。3、腰痛可能與癌症有關。事實上,腰痛是前列腺癌轉移及產生病變時的首要症狀之一。任何癌症都可以擴散到背部,要注意觀察,特別是如果除了腰痛之外還有其他症狀!【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蜂蜜好處多,別輕忽熱量!醫分享2NG吃法 ,提醒「4種人」不宜食用耳朵嗡嗡叫!耳鳴常見症狀、原因,如何預防耳鳴發生喝綠茶能預防癌症?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破解9種防癌迷思!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10-14 養生.家庭婚姻
獨子繼承家業卻早逝,單親媽控媳斷往來!律師揭傳承迷思:「這樣做」保障財產
傳統華人社會對於遺產、分產總有禁忌,許多人也以為自己家業不大、家產不多,有什麼好規劃?但其實台灣中小企業不在少數,有些名店一開始只是父子經營,但隨著家族開枝散葉,一旦創辦人離世,爭產、爭商標等狀況屢見不鮮,若未做好規劃,家族辛苦開創的事業,甚至可能轉手變成外人的…… 莉娟姐從來沒想過,自己年過60歲會落入這步田地。兒子還小時,前夫就出軌,當時他們共同經營一家川菜館,好不容易做出點成績,他竟然就愛上年輕女服務生,兩人還趁午休時明目張膽去約會。 她記得有一天午休,終於忍不住跟蹤前夫,看他們手牽手走進賓館,她竟怕人發覺而衝回店裡,躲在倉庫等待滾燙的眼淚冷卻時,是10歲的兒子走進陰暗中抱著她說:「媽媽不要怕,我會保護你!」 正是那一刻,給了莉娟姐離婚的勇氣,她在前夫離開後獨力經營餐廳,兒子高中起就利用假日來幫忙,大學更特意念了企業管理,希望退伍後就能接班。 退休享清福,獨子驟逝全變調 兒子接手後將小餐館生意做大,還去註冊了商標與品牌。她見兒子做得有聲有色,自己樂得退居幕後,商標和公司自然都是登記兒子名下,反正將來也是要留給他… 兒子30歲那年結婚了,不希望她再操勞,允諾每月給10萬元孝親費,讓她可以到處走走、享享清福。她不願干擾小倆口生活,在兒子結婚時就買了一戶房子給他,自己住在同社區,親子保持互動但仍有各自空間。 朋友們都說,莉娟姐真是好福氣,兒子孝順、媳婦乖巧,結婚沒兩年就讓她抱孫。但是沒想到,某個清晨兒子在高速公路遇上致命車禍,趕到醫院時,身軀已冰冷… 頭七、七七、百日…每一天對莉娟姐來說都是渾沌與黑暗,她打起精神想打理停業3個多月的餐廳,為5歲小孫子堅強下去,可是才走到店前,媳婦家人竟拉下鐵門阻止她進入,說媳婦繼承了兒子的財產,其中也包括這家店…。 名店創辦人離世,爭產、爭商標常見 傳統華人社會對於遺產、分產總有禁忌,許多人也以為自己家業不大、家產不多,有什麼好規劃?但其實台灣中小企業不在少數,有些名店一開始只是父子經營,但隨著家族開枝散葉,一旦創辦人離世,爭產、爭商標等狀況屢見不鮮。 像莉娟姐這樣的經營權之爭,就是一個案例。莉娟姐雖是餐館創辦人,但當初成立公司、申請商標時,都登記在兒子名下,也因為最初餐館營收並不大,並無劃分股權,母子之間都是簡單作帳,再取一部份營收做為開銷。 但兒子過世後,因為與太太有1子,因此名下餐館(股權)與房產皆由莉娟姐的媳婦跟孫子繼承,莉娟姐已無任何主張權利。也就是說,除非媳婦念在舊日情分奉養婆婆,否則莉娟姐再也拿不到何孝親費。 「這太不公平了!」莉娟姐想打官司,以「撤銷贈與」名義取回餐廳股權和當初送給兒子的房產,但實務上卻不容易… 依民法第412條第1項之規定,「贈與附有負擔者,如贈與人已為給付而受贈人不履行其負擔時,贈與人得請求受贈人履行其負擔,或撤銷贈與。」 若受贈人有下列情形,則贈與人亦可行始撤銷權:一、對於贈與人、其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旁系血親或二親等內姻親,有故意侵害之行為,依刑法有處罰之明文者。二、對於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者。前項撤銷權,自贈與人知有撤銷原因之時起,1年內不行使而消滅。贈與人對於受贈人已為宥恕之表示者,亦同。 換言之,莉娟姐早在5~6年前就將房子贈與兒子,已超過行始撤銷權的1年時效,況且兒子生前也沒有任何「故意侵害之行為」以及「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於情於理,都沒有足以撤銷贈與的事由。 另根據民法第1114條規定,「夫妻之一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間互負扶養之義務。」換句話說,如果公婆與媳婦/岳父母與女婿同住,彼此之間是有權利要求對方扶養自己的;而且姻親關係不會因為夫妻一方死亡而消滅,只有離婚或是婚姻關係撤銷才會解除。 莉娟姐當然可以向媳婦請求履行扶養義務,但她未與媳婦同住,自己名下也有資產,加上孫子未成年無法擔負扶養義務,身邊還有兄弟姊妹等「可以負扶養義務的親屬」,所以媳婦也不構成遺棄罪。 財富傳承工具多元,「直接送」爭議多 資誠家族及企業永續辦公室協同主持律師鄭策允指出,在這個案例中,股權由媳婦、孫子繼承並無爭議,就算阿嬤主張自己是品牌創辦人、想撤銷當初的股權贈與,也欠缺「撤銷贈與」的事由。 他舉例,如果第1代送房產給第2代,除非第2代對贈與人有「故意侵害之行為」,如不肖子對父母家暴,且傷害罪成立,法定可以撤銷;否則一般贈與若無正當事由,恐怕很難拿回來。 「股權是誰的,就是誰的;要救,從頭就要救了!」鄭策允坦言,企業無關規模大小,只要有人、有財產,就會遇上問題。他建議,家族企業在傳承時可透過信託,而非直接贈與,「股權為受託人(兒子)持有,受益人是小孩(孫子),那今天發生這狀況,股權的管理者可能還是阿嬤(委託人)。」 若是採用信託,公司有盈餘、可配發股利,受益人就是媳婦與孫子,仍可獲得相當保障。若阿嬤擔心孫子財產被媳婦花光,甚至也可選擇不配發,將盈餘保留到將來由孫子繼承。 鄭策允說,即便是中小企業,也要考量股權的管理、會不會被移轉等問題,「(股權)透過不同方式送,最終還是流到他身上去,但控制力是經過思考的。」 另外,不少長輩會在兒女新婚時贈送房子,可一旦受贈人發生不幸,而孫子年紀尚幼,小孩權益的確可能受損。其實父母可在贈與時要求兒女立遺囑信託,若一旦不幸發生,受益人仍為配偶與孫子,但信託財產交由阿公、阿嬤管理,這些都有工具可以事先規劃、運用。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50後學游泳、70歲拿七張法國菜證書當主廚、80後用法文寫作!「在剩餘日子,具有令人無法抗拒風韻」 .搭上計程車後,懷疑司機想繞遠路,出聲請司機聽我的!下車後察覺司機是對的.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
-
2022-10-13 癌症.抗癌新知
當癌症好病人需要忍痛嗎?專科醫破除癌友面對疼痛3大迷思
癌症病患抗癌過程,常會發生癌症疼痛,以及因治療癌症產生的心理壓力等,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容易導致病人無法接受積極治療、或順利完成療程。台灣癌友常見3大迷思,包括好病人不該喊痛、不想使用嗎啡藥物而忍痛、越痛是否疾病惡化。醫師指出,有時只是因未正確服用止痛藥、劑量不足,或是其他合併症出現,病人必須正確跟醫師描述疼痛性質,才能找出原因,協助治療疼痛。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早期癌症雖無症狀,但仍有3成患者會感覺到疼痛。他說,一名40多歲男性,罹患早期縱膈腔淋巴癌,雖然約8至9公分的腫瘤不是很大,也沒有壓迫氣管,但仍感覺「胸口悶感」;且隨著病情進展,有75%的中晚期癌友會感覺疼痛,甚至30%會「嚴重疼痛」難以忍受,若加上治療疼痛,恐影響患者情緒、降低治療意願,產生惡性循環。楊慕華表示,癌症疼痛包括背景持續性疼痛、突發性疼痛,慢性的背景持續疼痛可能長達3到6個月,需透過長效藥物控制;突發性疼痛則是「來得快去得快」,可能短短3分鐘達到最痛,但持續時間不長,約40分鐘後會逐漸不痛。但台灣民眾很會「忍痛」,時常痛到憂慮、睡不著,他呼籲現在治療疼痛方法多,病人不要忍痛,應詳細跟醫師表達疼痛。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部主治醫師陳敬左表示,突發性疼痛1天若超過3次必須要注意,此外臨床上常見3大迷思,包括「我想當好病人,不該喊痛?」、「嗎啡藥物會成癮,我忍一下?」、「越痛是疾病惡化?」疼痛治療好可提升生活品質,有助於抗癌;嗎啡藥物成癮率低,逐漸康復也有機會停用止痛藥;呼籲民眾應正確跟醫師描述疼痛,才能準確治療。楊慕華表示,治療癌症疼痛目前有3種方式,包括藥物治療法、放射線治療、侵入性的神經阻斷法,其中藥物治療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而放射治療則常使用於骨頭轉移疼痛的緩解。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疼痛日,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年以「疼惜照顧重新出發」為主題,舉辦「疼息照護.從心出發」衛教講座,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近年癌症治療進步,癌友存活率也提升,但癌症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造成心理挫折感、壓力憂鬱、負面情緒等,甚至有癌友放棄治療,如何克服排解,在抗癌路上才能有更大能量戰勝癌症順利康復,是十分重要的議題。
-
2022-10-13 焦點.元氣新聞
更年期潮熱煩躁快抓狂 非賀爾蒙製劑安全緩解不適
莫名臉紅心跳、煩躁不安、潮熱心悸、夜間盜汗、泌尿道反覆感染,小心可能是邁入更年期的初老警訊!步入更年期的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平衡體內賀爾蒙的雌激素分泌量從下降至終止,有高達8成會產生輕、中、重度不適症狀。緩解更年期身心不適,傳統賀爾蒙補充療法雖快速見效,卻也仍需要注意致癌風險,無法長期使用,若本身有雌激素相關病史更是大忌,取而代之天然萃取非賀爾蒙草藥製劑因藥性溫和安全性佳,備受婦產科醫師、藥師與營養師青睞。 「醫師,我又熱又躁,整晚失眠,什麼事情都看不順眼,再不給我藥我真的會瘋掉!」「我是乳癌患者,又有更年期不舒服問題,兩者加乘,再下去簡直要得憂鬱症了。」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臨床上許多婦女面對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手足無措,急於求助醫師解燃眉之急,有些人甚至因此三天二頭到醫院報到,顯見對生活影響之劇烈。一般來說,女性從45歲到52歲會因卵巢功能開始退化,當分泌女性荷爾蒙的雌激素量驟降,造成月經經期不規則,一下量多、一下量少,直到持續12個月無月經週期,才算正式進入更年期。過程中,不少人會因血管舒縮衍生熱潮紅、盜汗、頭部緊迫感、心悸,或產生皮膚老化、精神狀態、生殖泌尿道、心血管、骨質疏鬆症等不適症狀。藥師游佩雯強調:「更年期是女性老化的正常過程,不需要用疾病眼光看待,大部分的人都能順利度過,只有3成婦女會產生嚴重不適症狀。」更年期不適症狀因人而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出「更年期症狀自我評估」,針對18項不適症狀,以0分代表無、1分為輕微、2分為中等、3分為嚴重,自評總積分超過15分即為雌激素分泌不足參考,也可供醫師作為對症下藥的依據。雌激素相關病史族「自評表是每次病人到診間報到必備的功課!另外搭配骨盆腔、子宮頸抹片、乳房超音波三點不漏檢查,再抽血驗賀爾蒙、心血管危險因子分析、骨密度檢查等綜合檢查數據評估,我才會針對分數較高的症狀著手,讓病人有改善的感覺。」張宇琪表示,更年期診療屬於高度個別性客製化,是條漫長的抗戰之路。臨床上,要改善更年期不適,可採賀爾蒙與非賀爾蒙療法,前者可經醫師處方服用雌激素合併黃體素的藥品,或補充植物性雌激素,例如大豆異黃酮。然而,游佩雯直言:「賀爾蒙療法比較像是非用不可的最後一道武器,必須搭配規律回診。」此外,本身有雌激素相關疾病史患者,包括乳癌、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以及因藥物治療導致停經,或是對賀爾蒙療法有安全性顧慮者,張宇琪更傾向採用非賀爾蒙療法,以藥物、飲食、運動、減壓4招緩解更年期不適症狀。天然草藥純化提煉 藥性溫和少副作用歐美十分盛行非賀爾蒙療法,其中北美植物黑升麻萃取物,可有效改善更年期症狀,對情緒改善尤其顯著。張宇琪表示,黑升麻在文獻上,最早是北美原住民開始使用,依據目前的研究,已了解黑升麻主要是可以藉由血清素、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等,對於中樞神經傳導有調整作用,進而可改善血管收縮、情緒困擾、與睡眠障礙等更年期不適問題,且藥性相對溫和與安全。游佩雯表示,醫藥級黑升麻除經過專業植物萃取技術,更重要是從源頭確保草藥基原(指品種),從育種到定性定量萃取根莖部,達標準純化製造過程,作為指示用藥,其安全性與有效性更有保障。「很多民眾會有迷思,認為藥品傷身,轉而服用保健食品,但藥品級黑升麻中的藥性成分依據製藥過程,確保含量均一性,且通過臨床實驗,對於療效有保障且確認。且在仿單建議的使用劑量下使用,其實是相當安全的。」營養師張佩蓉提醒,女性雌激素分泌量減少,容易產生心血管、骨質疏鬆等問題,要注意飲食均衡,六大類食物尤其蔬果攝取量可採多樣化,尤其蔓越莓、藍莓等莓果類,搭配每日攝取2000至3000CC水分,可改善泌尿道感染,此外每日補充2杯牛奶,或攝取優酪乳、起司、豆干、板豆腐、小魚乾、堅果類與芝麻等富含鈣質的食物,並搭配曬太陽讓身體合成維生素D,都是更年期須留意的營養素。值得留意的是,針對雌激素病史患者,因對賀爾蒙較敏感,要留意環境賀爾蒙,例如接觸塑化劑,也不宜過度補充蜂王乳、胎盤素、雪蛤等保健品,營養師張佩蓉表示,曾遇到有女性為了豐胸吃蜂王乳,導致下腹部腫起,檢查後發現長出10公分子宮肌瘤需手術取出,此類具藥性補品、保健食品服用時需要特別小心。瑞士原裝進口喜婦寧碇 Cimidona 最懂您的黑升麻瑞士原裝進口喜婦寧碇(Cimidona)主成份為黑升麻,在醫師、藥師指示下使用,一天一次,能有效緩解更年期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出汗、睡眠障礙、憂鬱等,天然草藥純化提煉、藥性溫和。 本藥品經「北市衛藥廣字第111090111號」核准,藥品許可字號為:「衛部藥輸字第026341號」,藥商為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地址為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277號17樓,使用前請詳閱說明書警語及注意事項。產品官網:www.cimidona.com.tw
-
2022-10-12 養生.聰明飲食
間歇性斷食增肌?排毒飲食移除毒素?這些竟都是錯的!專家破除營養10大迷思
錯誤的飲食方法實在太多,所以本書可能無法涵蓋完全所有的飲食趨勢,不過我們希望盡可能全面破解目前流行的迷思和趨勢。希望各位能夠利用本書學習到的知識與工具,來自行辨認並破解新的營養迷思。防彈咖啡全世界似乎都在流行將草飼奶油或椰子油加入咖啡,但是將這一堆飽和脂肪加入咖啡其實沒什麼特別益處。如果飲食相對健康,早上喝咖啡時加入一些飽和脂肪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我們想對讀者說的是,特地把脂肪加入咖啡一起喝掉,並沒有什麼實質健康益處;只要你堅持飲食計畫以及健康的生活型態,你可以用自己覺得適合的方法來攝取這些熱量。有人說這種方法可以抑制食慾,確實沒錯,但原因只不過是咖啡因加上500大卡的脂肪而已。把這些脂肪移到早餐來攝取,或是在咖啡裡加上奶油,反而會更好吃,而且同樣可以抑制食慾。另一種說法是皮質醇濃度較高的早晨,要避免攝取碳水化合物,改喝防彈咖啡可以避免脂肪增加。這種說法的問題在於攝取碳水化合物會降低皮質醇濃度,因此不攻自破。其實如果你在皮質醇濃度高時(例如早上)一次攝取500大卡的脂肪,會比吃碳水化合物更容易以脂肪形式儲存。如果你還有熱量可以分配給飲料,大可以因為覺得好喝而在咖啡裡加入奶油──但請不要覺得這種做法會和早餐吃奶油有什麼不同。間歇性斷食這個策略的做法就是長時間完全不吃東西,並將所有飲食壓縮到很短的時間內,通常是在晚上。不幸的是,根據我們之前討論過的營養時機原則,這種飲食結構不是促進身體組成(肌肉維持)或運動表現的最佳選擇。以下針對許多人認為的斷食好處進行說明:促進依從對某些人來說,斷食可能會暫時讓低熱量飲食更容易依從,但對於長期健康生活型態會有負面影響,目前針對斷食的直接研究也沒有顯示依從程度會高於正常的每日飲食數量(3至5餐)。有些研究在比較斷食與正常飲食間隔的熱量限制後,甚至發現斷食的依從程度較差,且飲食計畫持續時間較短,也就是說我們幾乎看不到斷食對於飲食依從的好處。如果是使用斷食策略時,對於熱量與巨量營養素分配依從程度較高的人,依從確實比理想飲食時機更有價值,但犧牲掉的就是最佳身體組成結果。自噬作用自噬是身體自我摧毀細胞與組織的過程,對健康至關重要;若沒有自噬,身體結構就會耗損,功能也會開始衰弱。斷食的支持者通常宣稱這是斷食的益處。斷食確實會增加自噬,但熱量赤字也有一樣的效果。你的身體在食物攝取不夠時,就必須自我分解來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能量,而激烈運動也會大幅促進自噬。目前針對間歇性斷食促進自噬的唯一證據,來自酵母菌的斷食研究,但這個現象在人類或哺乳類身上則還沒有證明。生長激素增加/合成代謝斷食的時候,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簡稱GH)的濃度會增加,因為生長激素會發送訊號以燃燒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做為能量,而非儲存在肌肉中;換句話說,你的身體會在斷食的時候分泌生長激素來利用細胞內儲存的能量。然而在斷食的情況下,不可能發生大家所宣稱的合成代謝反應。只有在體內富含蛋白質和熱量的時候,生長激素才會產生合成反應。如果你藉由斷食提高生長激素濃度,就不會有多餘的營養素,也就無法享受肌肉生長可能帶來的益處。如果你稍微想想,就會發現這句話很弔詭:「只要長時間不吃東西,你就能變得更壯」,這點和肌肉必須規律補充胺基酸(肌肉生長的機制也需要熱量才能運作)的生理需求衝突。斷食狀態雖然會讓生長激素濃度增加,但是肌肉生長會受到抑制,且斷食狀態本身會創造分解代謝的環境,因此反而更可能造成淨肌肉的流失。如果你覺得斷食可以提升你對飲食計畫的依從,同時也必須知道你會犧牲掉最大的肌肉維持或生長。長時間斷食的時候,有些肌肉組織就必須用來燃燒做為能量(尤其是執行低熱量飲食的時候)。如果你想維持類似斷食的飲食結構,同時比傳統斷食方法保持更多肌肉,就在斷食階段只定時攝取蛋白質,而其他的巨量營養素則在斷食階段後攝取。間歇性斷食不會要你的命或害你完全無法長出肌肉,但在達成最佳表現或身體組成改變上的效果並不好。碳水後置法(CBL)碳水後置法是指早上攝取較少的碳水化合物,晚上則攝取較多。碳水後置的理由是早上的皮質醇濃度較高且胰島素敏感度較低,因此最好避免攝取碳水化合物,因為碳水化合物在這種情況下較容易以脂肪形式儲存。碳水後置建議的方法是多數餐點以蛋白質為主、接近中午的時候訓練,並在一天中的最後幾餐加入碳水化合物,就能在脂肪增加最少的情況下獲得最多肌肉生長。先前針對防彈咖啡的討論曾經提過:早上皮質醇濃度高的狀態下,不會讓碳水化合物更容易以脂肪形式儲存;其實攝取碳水化合物反而會降低皮質醇濃度。此外,早上的胰島素敏感度其實比晚上高(因為經過整晚的斷食),所以碳水後置在這部分的說法並不正確。不過,如果你起床後好幾個小時都不攝取碳水化合物,晚上的胰島素敏感度可能會比正常值高(因為你長時間沒有攝取碳水化合物)。不過,同時會因為更多的能量需求而讓肌肉分解代謝的風險增加,因此抵銷了碳水後置擁護者所宣稱的好處。不管早上或下午攝取碳水化合物,荷爾蒙的運作方式都不支持碳水後置以及相關的飲食方法。淨化與排毒飲食淨化或排毒的概念相當明白,就是只攝取及少量食物(或完全不進食),並飲用許多特定的低熱量飲料,例如花草茶、檸檬水或果菜汁等等。這種中斷正常飲食的方法,理論上會阻止食物裡的毒素進入身體,並將身體裡堆積的毒素移除。問題是,你在這種淨化階段所攝取的毒素,與平常根本沒有不同。人類最常攝取的毒素大概就是酒精,而且通常也是自願攝取。你的肝臟在一段時間後自然就會將多數毒素排出體外,而淨化與排毒不會讓這個過程變快。此外,多數用於排毒的花草茶都很健康,但其實沒有任何特別的排毒功效。直接評估排毒與淨化飲食後,發現效果如同降低熱量與健康飲食。而長期執行排毒或淨化的問題是缺乏蛋白質,因此會造成肌肉流失。任何宣稱有證據支持排毒益處的研究,通常實驗方法都極度不嚴謹,而且很少出現在同儕審閱期刊上(很可能根本沒有)。這種飲食方法能帶來的任何好處,都是因為停止攝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導致。對於健康與健身效果而言,更好的飲食方法是以健康食物為主,並隨時大量攝取蔬果與全穀物。排毒與淨化飲食模式的一大問題,就是它假設你可以透過嚴格依從特殊飲食方法短短幾天,就抵銷數週甚至數月的不良飲食習慣。如果你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不良飲食,想把健康調回之前的狀態,至少也要花一樣的時間執行健康飲食。有時候不良飲食習慣甚至會對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如果你長時間不良飲食,輕易相信這種懶人解決法就會更加危險。雖然透過幾天特殊飲食就能讓身體淨化聽起來很誘人,但這根本不可能。酸/鹼性飲食有些飲食方法宣稱能平衡身體的酸鹼值。表面上聽起來很棒,但就和淨化與排毒一樣,你的身體本來就很擅長調控酸鹼值。如果人體血液酸鹼值增加或減少0.4(偏離酸鹼值7.35至7.45這個正常範圍),你就會死亡,因此身體內有很多工具來維持酸鹼值。腸道酸鹼值會影響腸道菌群,但鹼性食物不會改變腸道酸鹼值,因為食物的酸鹼性是消化後才產生的副產品。鹼性食物或鹼性水對腸胃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因為就算食物能夠改變體內酸鹼值,也會在接觸胃酸時立刻中和。尿液的酸鹼值會受食物影響,但這是因為消化過程產生的代謝產物,而這些代謝產物不會改變血液或細胞酸鹼值。鹼性水和鹼性飲食根本就是詐騙,與事實相去甚遠。發炎反應很多人認為發炎反應完全沒有好處,慢性系統性發炎反應確實可能讓你併發更嚴重的疾病,但急性發炎是運動後恢復和適應過程的關鍵。如果首要目標是改善身體組成與健身成果,完全抑制發炎反應不是個好辦法。反之,我們希望有適當且急性的局部發炎反應,帶來恢復、適應、讓傷口癒合,並防止感染。我們要避免的是慢性全身性發炎反應。許多人宣稱某些食物和飲食方法可以降低慢性全身性發炎反應,但減重其實就是對抗慢性發炎反應的最好辦法。較高的體脂率似乎會造成並強化慢性發炎反應,所以「減脂」是扭轉發炎反應的最好辦法。對於宣稱能夠抗發炎的飲食方法、藥丸或特定食物,都要慎重以對。消化不好導致體重增加很多販售消化酵素或相關補充品的公司都宣稱能幫助你減重,而很多人也常常說他們消化不太好,所以減重效果不好。這種說法根本與事實相反。如果你攝取的食物無法完全消化,你應該會吃得更多而且不會變胖才對。營養素必須先被身體消化吸收以後,才能以脂肪形式儲存。如果沒有消化吸收,這些食物就只是經過身體而已。人體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攝取的食物有95%會被身體吸收,消化效率越高,你就能從食物得到越多熱量。如果你有消化方面的問題,你的體重很可能會減輕,而且減重的速度可能快到必須採取醫療手段。舉例來說,乳糜瀉和克隆氏症者常在接受治療前,往往已出現體重過輕的症狀,因為他們的消化系統無法吸收食物,因此吃進去的熱量大部分都流失了。如果你想要讓減重更有效率,促進消化可能不會有幫助。不吃名字奇怪的食材不幸的是,避開這些攝取很難發音的食材不會讓你更健康。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很難發音的加工食品食材,這些食材很多都不太健康,所以食材越簡單越好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你最好不要避開(5R)-[(1S)-1,2-Dihydroxyethyl]-3,4-dihydroxyfuran-2(5H)-one(其實就是抗壞血酸或維生素C)、泛酸(維生素B5)或是二十碳五烯酸(簡稱EPA,屬於Omega-3脂肪酸)的攝取。其實這些很難發音的化合物經常存在於沒有食物成分表的天然食物中,而且常常加進其他食品來讓這些食品(至少看起來)更健康。營養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不能只根據名稱就決定食物是否健康,而是需要更多的認識才能判斷。荷爾蒙導致體重增加有一個很流行的常見迷思,就是你目前的飲食和運動(或根本沒運動)完全沒問題,你的體重之所以會增加(或減不下來)都是因為荷爾蒙。荷爾蒙的確會影響代謝率,但熱量赤字還是會讓體重下降。弔詭的是,節食太久反而會造成荷爾蒙的改變,讓代謝率下降。不管體重多少,荷爾蒙都會影響身體組成。如果睪固酮高而皮質醇低,就能同時增肌減脂;反之則能減肌增脂。不過在沒有大量外來荷爾蒙的情況下,這兩種情況都非常少見。宣稱能夠「解決荷爾蒙問題」的方法,通常會建議攝取香料植物和某些特定食物,但都不足以改變荷爾蒙狀態。如果你節食的時間太長,就要先暫停降低熱量攝取一陣子,因為這是讓荷爾蒙回復正常的最好辦法。光是草本補充品和特定食物而沒有搭配飲食與訓練的調整,絕對不可能改變荷爾蒙分泌,並讓你可以減重。正確的飲食原則和設計精良的訓練計畫,才是經過科學認證能讓你達到目標的方法。椰子油近幾年來受到熱烈討論的椰子油是很棒的潤滑劑,外用時對於皮膚和頭髮非常好,是很好的護膚護髮用品。聞起來很香,加進食物也能增添風味與口感……椰子油的好處不在話下,但是否真的如宣稱一般對健康有許多好處,則相當可疑。據稱椰子油的好處很多,從減脂到治療癌症都有效。椰子油在2010年代中期開始廣受討論,但對於健康效果的研究數量還不足以證明這些效果。截至本書出版為止,相關文獻對於椰子油的健康效益尚無定論,但由於飽和脂肪含量很高,因此大量攝取椰子油將對健康不利。椰子油就像其他飽和脂肪一樣,適量攝取不會有問題,但脂肪攝取還是要以堅果、酪梨和橄欖油等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書籍介紹增肌×減脂·科學化飲食全書:5原則×5步驟,打造個人化菜單,有效突破健身撞牆期作者:麥克.伊斯拉特, 梅麗莎.戴維斯, 珍.凱斯, 詹姆斯.霍夫曼 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2/04/28作者簡介:麥克.伊斯拉特博士(Dr. Mike Israetel)運動生理學博士,復興週期(Renaissance Periodization)共同創辦人、首席科學顧問。曾任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公衛學院的運動科學教授,並教授數門課程,包括公衛營養學、進階運動營養學與運動以及營養與行為。他也曾是美國奧運訓練基地的運動營養顧問,並曾受邀至許多營養科學、運動表現與健康相關會議發表演說,包括美國奧運訓練中心的營養座談會。他現在也是健美選手、巴西柔術選手。梅麗莎.戴維斯博士(Dr. Melissa Davis)神經生物與行為學博士,復興週期科學顧問、爾灣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神經生物與行為學系教授,研究經驗十年,研究領域包括身體感知相關疾病治療、神經可塑性以及腦部發展。她的論文曾刊登於《科學人》雜誌,並於富影響力的同儕審閱期刊中出版,受到上千學術單位的認可。她長期致力於科學推廣活動,曾獲頒教學、學術與研究卓越獎項。梅麗莎目前擁有巴西柔術黑帶,她曾數次參加國際巴西柔術協會世界冠軍大師賽,也曾兩次代表美國參加該量級的阿布達比世界職業選拔賽。珍.凱斯博士(Dr. Jen Case)人類營養學博士,註冊營養師(RD)、NSCA體能訓練專家(CSCS)。曾任中央密蘇里州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Missouri)運動科學教授,開設進階運動代謝、運動處方、官能解剖學以及肌動學與營養學相關課程。珍擁有兩個黑帶,包含夏威夷Kempo空手道黑帶、巴西柔術黑帶。她曾是綜合格鬥選手,並數次參加國際巴西柔術協會世界冠軍大師賽,以及泛美巴西柔術國際公開賽。詹姆斯.霍夫曼博士(Dr. James Hoffmann)運動生理學博士,復興週期的科學顧問。曾任費城天普大學運動科學計畫主任,並於大學教授肌力與體能訓練理論、肌力與體能訓練實務、運動生理學以及生物化學等課程。他也是東田納西州立大學(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橄欖球隊的助理教練、首席運動科學家、首席肌力與體能教練兼重訓室主任。來自芝加哥的詹姆斯一輩子致力於競技運動,曾在橄欖球、美式足球與角力都得到優異成績,目前正在學習泰拳。延伸閱讀: 慢性發炎就像全身在放火!她做這2件事抗發炎,3個月掉7公斤
-
2022-10-10 養生.聰明飲食
100%阿拉比卡一定是比較好的咖啡嗎?專家解析如何喝咖啡才健康
咖啡可以說是現在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嗜好性飲料,本文想以食品科學的角度看看咖啡的豐富世界,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一些有趣的咖啡統計數字,就會覺得咖啡的世界既深奧又有意思。⚫全世界每天大概喝掉20億杯的咖啡,平均2人喝一杯(我相信很多小孩跟老人不喝咖啡的,所以扣掉這些人之後,成年人平均喝咖啡的數量更高了)。⚫咖啡是世界第一大的農產貿易品,全球生產量達1000萬噸。⚫世界咖啡生產最大的國家是巴西、越南與哥倫比亞(咖啡原產地的非洲國家都沒擠進來)。⚫世界咖啡消費量最大的地區是美國、德國、義大利及日本(都不是咖啡主要的生產地)。⚫每人喝最多咖啡的國家是芬蘭、挪威、丹麥與美國(是不是北歐夜晚特別長,需要咖啡提神?)。咖啡有哪些種?我們喝的咖啡其實不是同一物種,而是屬於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屬Coffea下的幾十種(有人說是上百種)的不同物種。因為咖啡的原生地在衣索比亞一帶,那邊散落了上百種的咖啡野生種,只是大多數都不具商業價值,所以我們現在消費的大多數咖啡,是商業種植而來。物種之分目前咖啡主要主要來自三個種:阿拉比卡(Coffea arabica)、羅布斯塔(Coffea canephora)、賴比瑞亞(Coffea liberica)。⚫阿拉比卡是目前量最大的咖啡,也被宣傳為品質最佳的咖啡,所以現在是市場的主流,價格也最高,產量佔了所有咖啡的65%以上。⚫羅布斯塔據信是源流自阿拉比卡的變種,但是具有強壯、抗病、容易栽種、產量大的優點,但是口感較為苦、重、香氣比較弱、咖啡因較高,所以價格便宜,市場上沒那麼受歡迎,目前產量約占全世界的30%。⚫賴比瑞亞現在很少有人種了,市場上量其實很小,它的豆身大顆、但是滋味平淡,所以不受市場重視,但是據說馬來西亞白咖啡的源流就是用了賴比瑞亞咖啡,才有那特殊的風味。品種之分而因為阿拉比卡全世界大量種植,所以各地人為選育出了很多具有特殊風味、特色的品種,如鐵比卡、波旁、卡度拉、卡度艾、藝妓(geisha)等等,但不管他們有怎樣的特徵、口味差別,都是屬於阿拉比卡的這個物種。因為中文的不精確,或是被人亂用,品種這個名詞常被跟物種弄混。品種應該指的是人類在栽種作物時,刻意選拔出來具有特殊性狀的種類。就像貓有分美國短毛、日本貓、暹羅貓、波斯貓等等,他們具有不同的外表特徵(毛長、體格、個性)等等,但都屬於家貓這個物種,而且可以互相交配產出下一代,只是特徵性狀會因為混種而亂掉了(可能就叫米克斯了)。混種但是以上的物種之間,也會天然或人為出現一些例外的混種,所以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有混種出現,這些混種很多繼承羅布斯塔的優點,對於咖啡葉銹病有比較好的抵抗力。這些混種比如說有帝汶混種(Timor Hybrid)、阿拉布斯塔(Arabusta)等等。在學術界的嚴謹說法下,學名的表示方法會是帝汶混種Timor hybrid (Coffea arabica x C. canephora)。不會叫阿拉比卡,也不會叫羅布斯塔。但是Timor hybrid 又陸續與阿拉比卡育種出下一代如卡第摩catimor 薩第摩sarchimor等等,卡第摩在世界上栽培量其實很大,被廣泛接受稱為阿拉比卡豆,但是它也有25%羅布斯塔的血統。所以韋恩其實也很贊同維基百科的分法,端看定義為何,生物學學術上,我認為它是個interhybrid(雜交混種),但是商業上叫它阿拉比卡豆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接枝許多園藝學家為了解決抗葉銹病或其他理由,也開發出接枝的技術,這就像台灣比較常見的高接梨技術一樣,比如說將阿拉比卡的枝條接在羅布斯塔的樹身上。但是這樣不會生出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的混種,物種還是不變的,之前西雅圖咖啡企圖拿這個理由來解釋混用咖啡豆的不當行為就太牽強了。100%阿拉比卡一定是比較好的咖啡嗎?其實未必,這恐怕是被行銷出來的概念,羅布斯塔也有它強烈的風味,許多義式混合豆也會在配方裡添加若干比例的羅布斯塔豆,提供強烈的基底,所以風味還是看怎麼創意發揮,喜好更是因人而異。喝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喝咖啡到底對健康是好是壞其實一直是個爭論,根據最新的一些研究來說,適量喝咖啡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也就是利大於弊。咖啡因為含有許多抗氧化物,還有多酚類以及維生素B2丶B3、 與鎂丶鉀等營養成份,所以對健康有很多益處。韋恩在咖啡的5大健康益處裡,統整喝咖啡有5大好處:喝咖啡有助降低死亡率一項在美國進行非白人族群的研究指出,每天一杯咖啡的人,死亡率可以降低12%。而另一份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有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死亡率低17%。另一篇對歐洲各國的研究顯示,咖啡愛好者的死亡率比不喝咖啡的人,死亡率明顯較低。詳細有關咖與死亡率的關係,可以參考前文一天一咖啡,死神遠離我。咖啡有助預防糖尿病一項針對48,000人的研究發現,連續喝6年的咖啡可以降低11% 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咖啡有益心血管健康研究指出,喝咖啡的人可以降低11 %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同時也有幫助降低血壓的效果。我在有的研究裡發現,喝無過濾的咖啡(如義式)反而比較會使得膽固醇上升,這點必須注意。 咖啡對肝有保護作用很多研究指出,喝咖啡對脂肪肝丶肝纖維化有預防作用,甚至也可以降低膽結石的發生機會。同時也有助於預防肝癌。咖啡有助於腦部健康2017一項統合研究指出喝咖啡有助於預防憂鬱等狀況,也有助於預防巴金森氏症的發生。咖啡的丙烯醯胺會致癌嗎?不過之前有人提出警告,美國加州宣布要求包含星巴克等的咖啡業者必須標示警語,說明咖啡含有致癌物丙烯醯胺,網路上一時又嘩然。其實韋恩分析喝咖啡不用怕丙烯醯胺,大家每天咖啡喝的量遠遠不及累積丙烯醯胺會造成健康傷害的量,所以一般喝咖啡是不用擔心的。如果要避免咖啡裡丙烯醯胺的危害,還有幾個原則,依據學者研究:⚫重焙咖啡裡的丙烯醯胺低於淺焙咖啡⚫阿拉比卡的丙烯醯胺低於羅布斯塔⚫以其他食物幫助肝臟代謝掉丙烯醯胺,要幫助肝臟代謝掉丙烯醯胺,也可以配個大蒜或是配個藍莓,有助加速代謝速度。咖啡會讓人膽固醇升高?在過去許多研究中發現,喝咖啡確實會造成某些人總膽固醇(尤其是壞的膽固醇 LDL)升高,這對健康當然是不利的因素。經過研究,這主要是咖啡裡含有雙萜咖啡豆醇(diterpenes kahweol)及咖啡醇(cafestol)等增加膽固醇的物質所造成。但是其實不用太擔心,這與咖啡的泡法有關,使用濾紙泡的美式咖啡,會大大降低咖啡醇這類物質的含量,因為濾紙本身會吸附咖啡醇而移除,根據分析結果,使用濾紙泡的咖啡,咖啡醇可以降低為只剩1/30。因此歐洲心臟病學會依據歷時20年的研究結論發表Coffe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otal mortality: Does the brewing method matter?,以過濾方法例如濾紙去沖咖啡對心血管是最健康的。因為濾紙能夠大大降低這個風險,大家就可以更放心享用咖啡了。咖啡冷泡好還是熱泡好?咖啡的抗氧化物既然這麼好,那要怎麼喝呢?這邊有一些科學數據告訴大家(更詳細分析可以參見前文熱泡的咖啡比冷泡有更多的抗氧化物)。以一篇刊登在Scientific Report的研究告訴我們許多冷泡咖啡的事實,證明之前許多咖啡界或美食界對冷泡咖啡的觀念,其實許多是一種迷思。以下是該研究經過對五種產地(巴西、兩款衣索比亞、哥倫比亞、緬甸、墨西哥)分別進行熱泡與冷泡後再加以分析,所得到的比較結果:⚫pH值(熱泡略低):4款熱泡的pH都比冷泡低⚫酸度(熱泡高):熱泡的可滴定酸都比冷泡多⚫咖啡綠原酸(熱泡高):經過分析,熱泡咖啡含有較高的咖啡綠原酸⚫抗氧化力(熱泡高):經過分析,熱泡咖啡的抗氧化力明顯比較高所以如果是為了喝到更多抗氧化物,建議要熱泡咖啡。但是冷泡咖啡有截然不同的風味,想要變化享用咖啡的方式的話,冷泡咖啡當然也是一種好選擇。喝咖啡容易排便?有許多人有這樣的經驗,喝咖啡以後特別容易有便意?不管拿鐵或是黑咖啡都是。所以與含不含牛奶(拿鐵)無關,尤其是冰咖啡特別明顯。分析文獻來看,應該是咖啡因的效果,因為咖啡因本身可以刺激腸道蠕動的反射作用,也會刺激直腸的便意,尤其在低溫下更為明顯,也無怪乎有這麼多人深有同感。或許這也是早餐大冰奶有同樣跑廁所效應的原因,因為濃紅茶也是高咖啡因含量的(其實茶的咖啡因含量裡,紅茶高於烏龍茶或綠茶)。台灣創新的米麴咖啡,或成頑固便便的殺手所以台灣有家新創生技公司,以最新產品【麴米咖啡】獲選2022年經濟部工業局舉辦的新味食潮獎,勇奪【其他綜合食品】【潔淨高值特別獎】。所謂麴米咖啡是以特殊的發酵米麴工法,將米麴與咖啡做結合,讓咖啡擁有之前都沒有的香味深度。此外,米麴也可加入許多活性酵素,以冷泡的手法泡這個麴米咖啡,喝完確實有肚子的咕嚕感,特別適合有消化不良問題、或是有堅強而頑固便便的人。想要更了解米麴咖啡可以參考前文:台灣創新的米麴咖啡,或成頑固便便的殺手。一天可以喝多少杯的咖啡?咖啡雖然有很多機能性成分,但是因為也含有咖啡因所以必須要適量,這個適合的量可能因人而異,因為有的人可能對咖啡因較敏感,或是也要因咖啡而異,因為濃縮義式咖啡與美式咖啡裡的咖啡因濃度差異是很大的。而且對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失眠、腸胃疾患等慢性病民眾,過量飲用咖啡將對健康造成影響。所以最近的研究報告建議每天不超過2到3杯。依照現在衛服部的建議,成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300mg(毫克)以下為宜,所以對於咖啡因的標示有法規上的要求。包裝飲料的咖啡因標示對於包裝的含有咖啡因成分之飲料,應於產品外包裝標示咖啡因含量:⚫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高於或等於20毫克者,其咖啡因含量標示要以每100毫升實際所含咖啡因含量進行標示。⚫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低於20毫克者,其咖啡因含量以「20mg/100mL以下」進行標示。⚫如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等於或低於2毫克者,得以低咖啡因標示。現煮咖啡的咖啡因標示而對於現煮咖啡,考慮因為沖泡條件可能變異比較大,以紅黃綠燈標示:⚫紅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200毫克以上。⚫黃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200毫克。⚫綠色代表每杯咖啡因總含量100毫克以下。台灣的咖啡歷史軼事其實台灣也曾經是日本時代重要的咖啡產地,一棵台東百年咖啡樹,牽起日本與台灣的咖啡情緣裡為大家介紹了,其實台灣種植咖啡的歷史可是超過了一百年,而台灣的咖啡曾經暢銷日本,當年如果沒有世界大戰,台灣可能繼續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咖啡出口國,而日本知名咖啡品牌 Key Coffee,其實是發跡自台灣的。而二次世界大戰時,台灣因為物資供應日本軍隊吃緊,所以也有做過山寨咖啡的有趣黑歷史!?咖啡替代摻假的黑歷史-台灣也出過土裡長的咖啡,收集到可愛阿嬤回憶當年的山寨咖啡製作歷史!最後我們終於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當時候阿嬤們不知道什麼是咖啡,把樹薯粉炒一炒,再研磨後泡熱水後便成為「混濁液體」,顏色像是咖啡。當時代的村莊裡面,誰都沒喝過咖啡,只知道那是杯時髦的飲品;見到那杯阿嬤泡的「茶」,便認為是咖啡。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最後知道豐田產咖啡豆的日本人也聽聞了,於是請阿嬤他們的「咖啡工廠」將豐田出產的「咖啡豆」製成咖啡,為日本前線吃緊的戰事與緊縮的物資作出貢獻……。資料來源: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咖啡摻假的黑歷史咖啡身為世界上數一數二重要的經濟作物,所以不免有許多人動了摻假偽冒的歪腦筋,畢竟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黑心咖啡的歷史恐怕超過了兩百多年,這可是從19世紀就有很多明確記錄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黑心業者與執法者/食品專家幾百年來一直在鬥法,也使得黑心摻假手法層出不窮,讓人嘆為觀止。韋恩分析,摻假偽冒的黑心咖啡主要有以下手法:咖啡摻假的源頭- 菊苣自從1820年代,德國化學家阿庫姆就在倫敦成為食物打假專家的先驅,阿庫姆首先指出,當時倫敦店裡的研磨咖啡粉,很多都摻入了烤過的菊苣粉,菊苣粉用的是菊苣這種植物的根,菊苣的葉子一般是當蔬菜用,而其肥大的根本來沒什麼用,後來黑心商人發現它富含澱粉與醣類,所以烤乾磨碎後,就可以充入研磨咖啡粉裡面增量,而另外想讓顏色更像一點的話,就再加入黑糖來調黑一點。這可能就是有史以來第一種的黑心咖啡配方了。當時英國很多人就在抱怨,來自印度的咖啡根本沒有不摻菊苣粉的。1856年的泰唔士報曾經寫道「我們要咖啡,卻得到菊苣根粉末,我們要菊苣根粉末,卻得到燒焦的胡蘿蔔和馬肝粉。」咖啡摻假的大宗- 穀類根莖澱粉咖啡摻假的獲利實在太高,所以讓咖啡黑心商人們仍前仆後繼,用其他各種東西來摻假,其中最常用的還是各種穀類或是根莖澱粉,比如說小麥、大麥、橡實、杏仁、玉米、蒲公英根等等。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時,因為物資缺乏,還由政府大力推動民眾選用代用咖啡,這個代用咖啡就是用橡實做的,由政府統一配給。咖啡摻假- 豆類與種籽咖啡摻假還有一個派系,就是用各種豆類或種籽,比如說大豆、綠豆、鷹嘴豆、棉籽、羽扇豆籽等等,在美國的南北戰爭期間,大豆做的「假」咖啡就曾經盛行於物資被封鎖的南方陣營。事實上,南方陣營曾經出現過各式各樣的咖啡替代品,而這種「假」咖啡,被統稱為林肯咖啡,因為南方人認為他們得喝這種咖啡都是林肯害的,當時甚至連炒熟的葡萄籽都被用做咖啡替代品之列。大豆(黃豆、黑豆)替代咖啡其實一直源流到現在,因為不含咖啡因,反而受到現代一些消費者的歡迎,當然如果有清楚告訴消費者,那當然不叫摻假了。食物以外的黑心咖啡填充物近年來,越南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咖啡出口國,很多研磨咖啡粉出產自越南。只是之前越南也出現過聳人聽聞的黑心咖啡案件,居然是黑心廠商回收舊電池, 然後打開電池取得裡面的電池芯粉,然後甚至摻上泥土、石粉,再加入劣質咖啡豆中,製成黑心咖啡粉銷往越南各地。該項產品雖然沒有流入台灣的跡象,不過也是嚇到許多人如驚弓之鳥了。結論綜合來說,喝咖啡心情好,喝咖啡聊是非,有有助於社交,對健康也大有益處。只要注意咖啡因攝取不要過量,一天不要喝超過2杯咖啡,其他就放開心好好享受咖啡吧。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10-09 醫療.消化系統
預防胃食道逆流一圖秒懂禁忌食物 醫教飯後一招有助腸胃蠕動
胃疾問題可大可小,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蕭家仁說,臨床上發生胃食道逆流的原因,排除先天結構因素或某些藥物導致,多數胃食道逆流是生活習慣造成的。他說,胃食道逆流吃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生活習慣的改變,才是不再復發的關鍵。飯後散步,久坐者定時起身、爬樓梯,有助腸胃蠕動。「胃食道逆流與腸胃道蠕動有相對關係。」羅東聖母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說,腸胃道蠕動不佳的人,容易便祕、腸胃脹氣,只靠胃藥無法改善腸蠕動的問題。他建議,容易胃食道逆流者,飯後一小時到戶外運動、散步;因工作必須久坐者,每30分鐘至1小時可起身動一動,或站著辦公變換姿勢,若工作場域有樓梯,多爬樓梯有助於刺激腸胃道蠕動。睡前3小時不進食,減少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活動筋骨之餘,飲食怎麼吃也是重點,王威迪表示,「每樣東西都禁止,病人會覺得人生沒意義,也很難遵守。」但有些原則仍要遵守,例如睡前3小時盡量不再進食,少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辣椒、咖啡、酒品、茶飲、甜食、麵包、饅頭、豆製品、炸物、酸果汁、巧克力等;澱粉類可減量吃一半,輔以蔬菜、瘦肉來代替;水果選擇低甜度的為佳,多補充水分。高纖食物雖有益健康,吃過多卻易脹氣,王威迪認為「可以吃,但別過量,同樣的食物不要每餐吃,也不要每天吃,基本上就不會過量。」他舉例,粗纖維的薑有益於消化殺菌、刺激腸胃蠕動,但吃太多纖維又沒搭配適量飲水,反而會造成糞石、腸道不通等狀況。蕭家仁說,喝酒或抽菸會使食道蠕動功能變差。飲食方面,常吃油炸高脂食物的,脂肪會堆積在胃裡,拉長胃排空時間;酸性的番茄及柑橘類水果,還有巧克力、咖啡、洋蔥、辣味等刺激性食物,也會導致胃排空變慢、胃酸增加、賁門鬆弛。另外,很多人不知道薄荷也會讓下食道括約肌鬆弛,食物、胃酸更容易逆流。食道酸鹼值正常,卻仍感覺逆流,考慮心因性因素。而許多人認為飲食已經妥善控制,但仍有胃食道逆流症狀,蕭家仁說,有些人主觀認為自己有胃食道逆流,但國外治療指引會做24小時酸鹼壓力監測確認,若食道酸鹼值正常,表示客觀上並沒有胃食道逆流發生,逆流的感受可能來自心理問題。一般醫師會建議服用三環抗憂鬱劑等心理治療藥物,吃藥後約40%至60%患者會覺得改善。長期吃胃腸成藥,恐改變胃酸鹼值,影響鈣離子吸收。「生活作息是造成胃食道逆流難以控制的最大原因。」王威迪點出大眾迷思,若飲食習慣、生活作息沒調整好,吃再多藥物都只是減緩症狀,尤其長期服用胃腸成藥,會改變胃的酸鹼值,恐影響鈣離子吸收,甚至得小心骨質疏鬆的風險。王威迪說,胃食道逆流雖是常見疾病,但往往會與其他疾病混淆,當民眾感覺身體不適到影響生活,建議就醫進一步診療,畢竟自己不是醫師,購買成藥服用不見得能對症下藥,也可能延誤病情。胃食道逆流食療花椒豬肚湯關於食療,中醫師彭溫雅推薦一道本草綱目記載,針對胃食道逆流的食療法「花椒豬肚湯」。取一副豬肚,黑胡椒、白胡椒、花椒各研磨五公克。將豬肚用粗鹽洗好、汆燙並切碎。把黑白胡椒、花椒和豬肚一起放到碗裡,加一個洗米杯量的米酒,剛好蓋過豬肚。上述食材放進電鍋,在電鍋外鍋放兩杯水,電鍋跳起來之後,確認筷子已經可穿過豬肚,熟度剛好,再簡單調味,就可以吃了。彭溫雅表示,這些椒類有很多對胃很好的辛香料及活性物質,這些物質是酒溶性,可以浸泡於米酒萃取出來,米酒也有去腥的效果。外鍋兩杯水的電鍋,大約需要兩小時才會跳起來,這時候酒精也已經揮發掉了,只剩下大約一半的水分,因此,這道料理嚴格來說並不是要喝湯的,記得不要弄成一大鍋,米酒的量只要能蓋過豬肚就好了。避免胃食道逆流1. 維持適當體重。2. 飲食清淡、吃飯八分飽。3. 維持作息正常。4. 進食後2小時勿平躺。5. 不要穿太緊的衣服褲子。6. 睡前3小時勿進食。7. 增加身體活動量。
-
2022-10-06 養生.心理學解密
破解「愛自己」的迷思:不是盲目自滿、無視缺點! 專家傳授接納自己的5方法
大多數人之所以無法接納自己,是因為他們誤以為接納自己,就會讓自己變得懶惰、自滿。在他們看來,所謂「自我接納」就表示:相信自己已經夠好,所以會使人失去想要改善自我、努力工作、追求成就和做出改變的動機。但事實上,研究顯示,能接納自己、疼惜自己的人,比較不會害怕失敗,在失敗後也比較可能會堅持下去、再度嘗試,而且通常也更有自信(Neff et al., 2005)。「自我接納」和「自我疼惜」並不代表「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也不表示在遇到困難時要認命接受失敗,而是要無條件地愛自己。有時這意味著,你要選擇一條比較困難的道路,因為那才是對你最好的,也意味著:當你已經倒在地上的時候,不要再踢自己一腳,或者沉溺於自我厭惡的情緒中,而是要用盡全身每一分力氣,讓自己能夠再度站起來。而且當你這麼做的時候,心中所懷抱的是愛與滿足,而非恐懼與匱乏。如果我們不學會自我接納,就可能終其一生都需要別人的肯定、被困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中、和會傷害我們的人在一起,或者過著怨天尤人的生活。那麼,我們該如何學習自我接納?1.瞭解自己這個概念聽起來很簡單,但許多人終其一生都不曾檢視自己的行為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對他們的生命經驗所造成的影響。要接納自己,就必須先瞭解自己的特質,明白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要瞭解這些,就需要進行自我覺察,而自我覺察的方法便是內省。無論寫日記、找心理治療師諮商,或者和朋友談談,都可以幫助我們省視自己以及自己的人生經驗,讓我們更加瞭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何會有那樣的行為舉止。要接納自己,就必須先聆聽自己的需求,並設法滿足這些需求。如果不注意聆聽,有時就無法接收到我們內心所發出來的訊號。在覺察自我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省思自己身上有哪些讓我們感到自豪的特質,同時也要覺察那些我們可能不願意想起的部份,也就是那些連我們自己都不喜歡,且為之擔心、懊悔或想要改變的特質。不過,我們在省思這個部份時,要像旁觀者,抱持著一種善意、同情的態度。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中學習。如果我們在想到生命中的困難情境會產生強烈的情緒,以致於很難清楚的思考,則不妨找治療師幫忙。2.何謂自我接納假設你在闔上這本書之後,開始過著無條件接納自己的生活,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光景?你的行為會有哪些改變?你會接納哪些事情?又有哪些無法接受?你會更努力去做哪些事情?又會放下哪些?你會如何對自己說話?又會如何對別人說話?請你試著把你對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仔仔細細地寫下來,並在腦海中想像,當你開始接納自己後,你的行為會有怎樣的改變?當你要做出改變時,大多時候都必須先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能改變自己的感受。因此,如果你希望感受到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就必須日復一日、永無休止地練習,才能在生活中做到無條件接納自己的地步。3.接納自己的所有面向我們雖然擁有某種終生不變的自我意識,但在不同時刻卻會產生不同的情緒,也在不同的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許多人認為這些角色和行為,是他們自身幾個不同的部份。我們可能因為早年的生活經驗以及他人對那些情緒的反應,而比較無法接受自己的某些部份。比方,如果你在成長期間,大人不容許你生氣,你可能就很難接受並疼惜生氣的自己。這樣一來,你能否接納自我就取決於你當時的感受。試試看你可以試著做下面這個用於「慈悲焦點治療」(Irons & Beaumont, 2017)中的練習,以便覺察你對各種不同情緒的反應、練習和那些情緒保持距離,並以善意、慈悲的態度看待它們。請你花一點時間回想,最近某個讓你產生若干情緒的事件。最好從某個不太痛苦的事件開始,以免你在練習時無法承受。1.寫下你對那個事件的一些想法。2.寫下它讓你產生的一些情緒。例如:氣憤、哀傷、焦慮等等。3.逐一和那幾種情緒連結,並且想一想你會如何回答以下問題。⑴你在你身體上的哪個部位感受到那種情緒?你是怎麼發現的?⑵那種情緒是由你哪個想法導致的?如果它能說話,它會怎麼說?⑶在那種情緒之下,你產生了什麼衝動?如果你真的按照那種衝動行事,會做出什麼事來?(例如,焦慮可能會使你想要跑開,憤怒可能會使你想要對著某人大吼大叫)。⑷你的那個部份需要什麼?要怎麼做才能讓那種情緒平靜下來?一旦你針對你當時的每一種情緒都做了練習,就可以替你那個慈悲的自我(那個想要無條件愛自己、接納自己的部份),回答以上這四個問題。當你針對每一種情緒做這個練習時,要讓自己有時間從一個情緒當中抽離,然後再進入下一個情緒(如果你有很多種不同的情緒的話)。這樣的練習能增強你緩和自身情緒的能力,並讓你得以深入瞭解它們,但又不致於被它們所淹沒。透過這個練習,我們可以檢視那些情緒,並從而看出:即使是我們自己無法接受的那些情緒,也只不過是很正常的感受罷了。每一種情緒都反映出我們解讀當下情境、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能像這樣花點時間,以超然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情緒,就會比較能夠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從而得以疼惜自己,不致於對自己太過嚴厲。4.改掉批評自己的習慣●你都怎麼批評自己?會使用哪些字眼?●批評的焦點是什麼?●你會為了哪些事情批評自己?是外貌?工作表現?人格特質?還是因為自己比不上別人?●有些形式的自我批評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會比其他幾種更大。●如果你因為自己沒把事情做好就認為自己不夠好,那也是自我批評的一種形式。●如果你除了認為自己不夠好之外,還厭惡自己、痛恨自己,這樣的自我批評對你的影響就更大,也會更讓你感到羞愧。試試看這是一個快速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拉開和自己內在批評者之間的距離,並看清它的本質。在省思了你批評自己的各種方式之後,請將那個內在批評者想成是一個人。●他看起來是什麼模樣?●他對你講話時,面部的表情如何?聲音聽起來是什麼樣子?●他想表達什麼情緒?●你看到他有什麼感覺?你認為他的目的何在?●他之所以批評你,是因為他想保護你,只是用錯了方法?●你想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嗎?他能幫助你過著快樂的生活嗎?最後,再問問你自己:●每天二十四小時都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會對你造成什麼影響?5.發現自己慈悲的那一面如果你的內在批評者已經跟了你大半輩子,你是不可能立刻就把他攆走的。由於你經常自我批評,因此你大腦中的相關迴路已經變得很暢通了,所以你會不時聽到那個批評者的聲音。我們要做的是:開始練習用一種比較健康、有益的方式對自己說話。就像你之前聆聽那個內在批評者說話一樣,你也可以邀請你那個慈悲的自我和你對話。它不但會為你著想,也瞭解那些自我批評對你造成的傷害。它就像你內在的批評者一樣,希望你能成長並有所成就,但它會感受到愛,而非羞愧。請花一點時間想像,這種慈悲的自我對話是什麼樣子。請記住,這和正向思考不同。一個慈悲的人是誠實而和藹的。他會鼓勵你、支持你,為你著想。請想像一下:你對他人表示同情時,會使用什麼字眼?之前別人向你表示同情時說過哪些話?請試著回想,之前某個人對你表示同情的情景。他的眼睛怎樣注視著你?他說了什麼話?那些話讓你有何感覺?如果你隨時都能聽到這樣的話語,那將是怎樣的一種光景?試試看我們必須經常練習,才能增強我們自身慈悲的那一面。請試著寫一封信給你自己,表達你的同情之意。不需要打草稿,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就像寫給一位正在受苦或者極力想要改變自己的好朋友一樣。你會如何告訴他,你將永遠支持他,並且希望他不要這麼痛苦?你不需要把這封信拿給任何人看。但在寫信過程中,你將會接觸到你那個慈悲的自我,並且思考你可以透過哪些方式來表達那樣的慈悲。這將可幫助你鍛鍊相關的心智肌肉,讓你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可以用得上。如果你很難體會那種對自己慈悲的感覺,可以想像你寫信的對象是某個你無條件愛著的人,或使用過去你心愛的人對你說的話。如何自我接納Tip:●有人以為我們如果接納了自己,就會變得懶惰、自滿、失去動力。但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研究顯示:能夠接納自己、疼惜自己的人,比較不害怕失敗,在失敗之後也比較願意再試一次。●自我接納並非消極地接受自己的挫敗。●如果你疼惜自己,你往往會選擇走一條雖然困難、但對自己最為有益的道路。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社《為什麼沒人告訴過我》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全肉食飲食現在很流行?教授告訴你真的能吃太多肉嗎?
臉書朋友Peng Peng在2022-9-23用簡訊聯絡:「林教授 您好:打擾了,拜讀您的著作了解到很多正確的資訊,最近看到一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原來以為正確的健康均衡的飲食方式,此書的作者,提倡全肉食的飲食方式、及作者在書中提到非常多原本我認為健康的食物和很多議題,非常希望教授您百忙中抽空了解,很希望能夠知道您的看法,為我解惑,感激不盡。」這本書是2022-8-12發行的《肉食密碼》,而原作是2020-2-18發行的The Carnivore Code: Unlocking the Secrets to Optimal Health by Returning to Our Ancestral Diet。作者是Paul Saladino。他雖然有醫師文憑,但卻不在醫院或診所工作,也從未發表過任何醫學論文。他的全職工作是行銷全肉食飲食(Carnivore diet)和營養品。不管如何,我們來看《肉食密碼》的內容簡介:「改善自體免疫疾病,減輕發炎症狀,破解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用全肉食找回身體健康!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狼瘡、甲狀腺疾病、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許多病症都將獲得改善。保羅‧薩拉迪諾醫師在這本開創性的書中,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那些我們以為對健康至關重要的食物,如全穀物、植物和綠葉蔬菜對身體並不如你想的有益處!薩拉迪諾醫師結合了科學、歷史以及自己身體力行驗,破解了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並揭示了全肉飲食的治癒潛力,提出這才是最符合我們的身體的飲食方式。」這份簡介裡有提到「科學」,所以我就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Carnivore diet做搜索,結果共搜到三篇論文。2020年:Can a carnivore diet provide all essential nutrients?(全肉食飲食可以提供所有必需的營養嗎?)。這篇論文是作者在闡述個人意見,但卻沒有提供任何全肉食飲食的實驗結果。作者自己也說:「全肉食飲食是一種新近流行但尚未有研究的生酮飲食形式」。(註:生酮飲食不是全肉食飲食,而是高脂飲食,請看一位生酮醫師之死)2021年: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among 2029 Adults Consuming a “Carnivore Diet”(2029 名「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的行為特徵和自我報告的健康狀況)。這篇論文是用網路問卷調查做研究,而對象是自稱奉行全肉食飲食的人。它的結論是:「與普遍預期相反,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幾乎沒有受到不良影響,而是報告了健康益處和高滿意度。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發現的普遍性和這種飲食模式的長期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2022年:Limitations of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and Metabolic Markers among Adults Consuming a “Carnivore Diet"(「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自我報告的健康狀況和代謝標誌物的局限性)。這篇論文是在批評上一篇論文不靠譜,例如:「最令人擔憂的是,包含與代謝標誌物(如血脂)相關的自我報告數據。如前所述,這些數據未經驗證,並且還存在報告偏差。此外,我們認為此類數據由於其未經驗證的性質而通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是極不尋常的,特別是當前和飲食前值的使用不一致。考慮到將追隨者納入非常特定的飲食模式所固有的選擇偏差,缺乏經過驗證的生物標誌物數據也應謹慎處理,其科學有效性值得懷疑」。著名的克里夫蘭診所在2021-7-1發表The Carnivore Diet: Can You Have Too Much Meat?(全肉食飲食:你能吃太多肉嗎?):「全肉食飲食中纖維含量極低,這會導致大量便秘,而且風險變得比沒有排便要嚴重得多。如果你已經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膽固醇、任何中風病史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你絕對不應該嘗試這種飲食。這種飲食也會讓所有蛋白質和脂肪變得更糟,消化需要更長的時間。全肉食飲食含大量飽和脂肪,會導致低密度脂蛋白或壞膽固醇升高,並使您面臨患心臟病的風險。」ABC Everyday在2022-8-11發表Why the carnivore diet is popular right now(為什麼全肉食飲食現在很流行)。這篇文章的作者Ange Lavoipierre問美國文化戰略家Matt Klein:「是什麼推動了歷史上這個時刻對肉類的熱情」。Matt Klein回答:「我們正處於一個極端的時刻。文化以緊張的形式存在……當我們看到素食主義興起時,就會看到逆向的拉動 ,那就是全肉飲食。我們生活在一個元宇宙或多元宇宙中,對吧?你可以選擇你自己的冒險。總的來說,機構信任正在下降,陰謀論正在上升。在文化不穩定的時刻,我們正在尋求解決方案、道德,以及志同道合的人來圍繞在我們身邊。」沒錯,物極必反。全肉飲食是一個極端,而全素飲食則是另一個極端。中庸的均衡飲食是老生常談,沒人愛聽,所以一定要胡扯極端的飲食才會有人願意花錢來聽,來看,來頂禮膜拜。台灣不是也有一本叫做《救命飲食》的書嗎?它不是說肉食是百病之源,而素食則是可以治百病嗎?有讀者來問我關於《救命飲食》這本書,所以我就直接用這個書名寫了一篇救命飲食。我在最後說:「總之,極端飲食主義者,不管是叫人家要多吃脂肪,還是叫人家要斷絕動物性食物,往往是會操弄或扭曲數據來支撐他們不可能被證實的主張。所以,像《救命飲食》這樣的書,看看就好,不要太信以為真。」這段話套用在《肉食密碼》這本書也是完全恰當:看看就好,不要太信以為真。畢竟,翻譯這本書的人也不相信嘛,不是嗎?您也可以打電話給出版社,問問看老闆和員工有多少人相信。註:我發表很多批評極端素食主義的文章,而最新的一篇是今年一月的What the Health影片,暗藏玄機。我在這些文章裡面揭露了極端素食主義者的種種行銷技倆,而這些行銷技倆現在又被極端肉食主義者如法炮製。原文: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
-
2022-09-24 退休力.理財準備
擔心存不到退休金?勞退教母王儷玲傳授4大心法,有效累積退休金
自COVID-19疫情,全球經濟面臨巨大衝擊,今年以來,股市接連重挫,有人報酬歸零,甚至被套牢,金融市場波動是常態,此時正確投資觀念更為重要。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提醒常見的錯誤退休投資行為及迷思,並提供正確的投資心法。 常見的錯誤退休投資行為1. 以短期投資為主,對同一個投資標的持有時間往往低於一年。2. 喜歡買理專推薦的商品,或是追逐當下市場熱賣的投資商品。3. 買賣與轉換投資的次數太多,一年內轉換投資標的很多次。4. 喜歡短進短出,常因過度自信造成買賣時點錯誤。5. 錯誤的資產配置,例如股票或定存投資的比例太高,或是投資配置沒有隨著年齡做適當的調整。錯誤的退休規畫迷思大家在退休理財的規畫上也常會有以下幾點錯誤迷思:太晚開始退休理財、嚴重低估退休費用、投資太保守、每月儲蓄金額太少、太早退休、退休準備時間太短、太晚考慮長照與年金保險需求。過去的許多退休調查發現,許多民眾都期待自己60歲前就可退休、預估退休後每月只需要2至3萬元,45歲前不會開始規畫退休儲蓄、平均只用11至15年時間來做退休理財、很晚才想到應該要買老年醫療、年金保險與長照保險,且無論男女都有約五到六成的人選擇以存款方式來進行退休理財,以上這些都反映了大多數台灣人嚴重低估了自己的退休需求,也都太晚作退休規畫。8大退休規畫財務迷思:1.自己還年輕,離退休生活還很遠,以後再說。退休儲蓄越早越好,從25~35歲開始,如果投資報酬率6%,每月不到5000元,65歲就可以存1000萬元。2.退休金只要定期定額儲蓄就好了除了長期的定期定額,也要注意是否選擇適合的投資標的,並隨著距離退休年限調整資產配置。3.退休只要領到政府與雇主的退休金就夠了。應了解自己的退休需求,估算退休所需的退休金,扣除政府與雇主給付之後,依照缺口自行準備退休金。4.退休投資以保守為好,風險少就好。退休投資應該依照財務狀況及風險承受度,選擇不同風險性的資產配置,如果一味減少投資風險,可能造成投資報酬率偏低而有退休金不足的風險。5.退休金準備500萬就夠了。絕對不可以忽視長壽及通貨膨脹風險,因為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以及物價膨脹率有多快。6.人生苦短,越早退休越好。應該定期檢視自己的退休需求與缺口的改變,如果退休準備不足,只有延後退休才能準備足夠的養老金。7.我的身體很健康.應該不用考慮長照。千萬不要忽略長期醫療照的問題,如果真的罹患需要長照的疾病,可能3至5年就會把退休金用光。8.年金保險現在買太早,退休後再買。每個人退休後應該都要有年金保險轉嫁長壽的風險,愈早買年金保險可以強迫自己提早做退休儲蓄,而且也可以利用複利增值效果,用較少的成本準備退休金。正確投資理財方式台灣年金制度財務缺口仍嚴重,所有人都必須瞭解退休理財的重要性,才能及早理財補足退休財務缺口。但市場定存利率又太低,用定存累積的報酬率無法對抗長壽風險與通膨風險,可是許多民眾卻又不放心將錢投入在充滿投資風險的金融市場。因此,退休理財最好是用定期定額,讓資金分批進場降低平均成本,若能再掌握投資趨勢,逢低進場布局,即可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累積退休資產,使退休理財更事半功倍。想要落實退休計畫,就必須學會聰明退休理財,也就是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效益。要如何才能有效率的累積退休金,可以分為兩個面向:盡早準備、提升投資報酬率。首先,退休理財要先改變投資思維,一定要改掉短期投資的布局,最好的方式是用定期定額投資方式長期投入,而且一定要有正確的資產配置觀念。建議可以人生周期資產配置方式進行投資,早期是累積報酬讓資產可以快速增值,譬如年輕人的股票投資比重可以高一點,晚期則是要逐漸保守以確保資產價值,所以等到退休前就可以逐漸轉向以債券或固定收益類的投資組合。此外,退休理財追求的是長期投資,投資人必須懂得做好逢低布局,不要錯失低點進場的投資好時機。另外,提早開始準備的好處在於可以透過時間複利的力量,以較少的成本來籌措退休金,而提升長期報酬率更能讓退休金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快速增值。舉例來說,如果想在65歲退休時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以投資報酬率5% 計算,在25歲就開始定期定額投資,每月只需存入6526元;但如果從35歲才開始,每月必須投入11966元,幾乎是25歲的兩倍。但是如果報酬率不夠高,例如報酬率下降到3%時,25歲時每月需存入的金額也要增加到10772元。可見,越晚開始投入每月必須投入的錢就更多,而報酬率越高善用時間複利也可以讓民眾更輕鬆準備退休金。落實退休投資四大心法 迎接幸福退休生活退休理財必須選擇具有長期投資趨勢的商品,例如成長型的績優企業股、目標日期基金、目標風險基金、多元資產基金、指數型基金(ETF)等,並須掌握投資趨勢適時轉換標的,應注意全球產業趨勢發展,加碼前汰弱留強。近期因科技數位、高齡化與疫情之發展,科技、生技、醫療等產業仍具發展潛力都適合長期投資。此外,退休理財若能掌握以下四大心法定能可使你退休理財更事半功倍。1. 長期扣款越早開始越好:根據過去投資經驗,維持3年以上能擁有較佳的投資績效,平均正報酬機會就可達6成以上。而儘早開始準備的好處在於可增加時間複利效果,也能使資產配置空間較大,有利投資績效之提升。2. 逢低加碼下跌不停扣:定期定額的優勢在於有紀律地攤平投資成本,但投資人常常無法精準判斷市場行情,容易產生買高賣低情況,因此退休理財在下跌時最好不要停扣,甚至最好能夠把握時機進行加碼投資,才能更有效降低整體投資部位之平均成本,提早創造轉虧為盈的機會提升投資率。3. 漲多停利但不停扣出場:針對停利控管,可以根據投資標的之波動特性以及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來訂定停利機制,一般退休理財長期投資之報酬率會設6-8%以上,在漲幅已超過停利目標時可先獲利了結落袋為安,但不要停扣。4. 掌握投資趨勢轉換標的:退休理財應選擇具有長期投資趨勢的商品,也要注意加碼前汰弱留強。例如,近期科技、生技、醫療等產業仍具發展潛力,而全球多元資產基金、社會永續(ESG)基金、指數型基金(ETF)、優質高股息與債券基金等都很適合長期投資。疫情後全球退休金投資市場將進入新的市場週期,目前應該重新評估退休理財投資策略並調整資產配置。而退休長期投資主要調整策略包括:重新平衡市場動蕩下「逢低買入」價值型股票,核心資產可適時逐漸增加績優企業成長股、投資等級債、優質公司債、新興市場債、避險基金和不動產證劵化基金等另類投資資產。疫情後全球另類投資資產將持續成長,過去15年來全球退休基金都明顯增加另類投資的部位,特別是ESG 投資更將成為重要新趨勢,包括綠色債券、ESG投資級債、ESG基金與ETF等,這些標的長期而言都能提供較穩定的收益。尤其是臨近退休年齡的族群,更有必要及早重新審視退休目標,提早調整投資決策。儘管長期投資對於人性而言是一大挑戰,若能落實以上定期定額投資心法策略,相信可以協助有效累積退休金,早日達成退休財富自由的夢想。退休金試算●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好命退休計算機:https://rfa.pension.org.tw/RetireComputer-Person/startpage.php●「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原文連結:https://www.pension.org.tw/index.php/classroom/2019-01-30-16-16-08)
-
2022-09-23 醫療.新陳代謝
吃白米還是糙米好?「這1類」食物幫助降血壓,還有減重效果
米、麵、麥一直是東方人的主食,亦是重要的熱量來源,但只是吃白飯及白吐司仍是不夠的,在衛福部最新每日飲食指南6大類食物當中,已將沿用數十年的「五穀類」修改為「全穀根莖類」。全穀食物擁有更多營養素主要因為全穀食物跟精製穀物食物比起來,擁有更高的營養素,同樣吃一碗全穀的糙米飯,跟精製穀物的白米飯比起來,熱量差不多,但全穀類食物的營養價值,比白米飯平均可以高出2~3倍以上。全穀類食物含有相當豐富的膳食纖維,主要因為全穀未經加工,保存了含有胚乳、胚芽及麩皮的完整穀粒,同時還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E、鉀、鎂、鐵及鋅等,其中鎂及鉀有助於血壓的控制。此外,其亦為酚類化合物的最佳來源,有助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膳食纖維能保護心血管諸多研究證實,膳食纖維能降低膽固醇、防止血液凝結,達到保護心血管的效果,每天攝取1~3份的全穀類,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及中風發生的風險。另每天攝取大於3份的全穀類,可有效降低代謝症候群風險,而全穀類可能因其低熱量密度,而達到減重及減重維持的功效,同時可有效降低癌症21~43%發生的風險。不僅如此,膳食纖維還可與膽酸鹽結合排出體外,增加膽固醇的分解,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而膳食纖維的升糖指數(GI值)低,可延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已有多篇研究證實,全穀類可能因其富含膳食纖維及抗性澱粉,可降低21~35%的糖尿病風險,並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的功效。延伸閱讀: 。「聽說」吃小麥會過敏、米飯容易胖、燕麥可以降膽固醇?營養師一次破解4大穀物迷思 。「5項」運動幫助提升好膽固醇,沒做滿30分鐘等於白做,做越久消耗熱量越多
-
2022-09-23 養生.聰明飲食
三高、減重不吃飯、澱粉?易胖又傷身!營養師教看種類健康吃
澱粉是人體重要能源來源之一,不過常見被汙名化認為是引起肥胖、各種疾病的元兇,像是台灣最常見的主食:白飯,很多三高、糖尿病、減重者就少碰。嫚嫚營養師提醒,澱粉是絕對不可以不攝取的,白飯也並非不好,甚至有些人是適合吃白飯的,關鍵在於要吃得對。 澱粉是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過多過少都不利健康! 嫚嫚營養師表示,澱粉經消化吸收會轉換成葡萄糖,是細胞能量的主要來源,供各個細胞正常運作,也和其他營養一樣,過多過少都對人體不佳。 澱粉攝取過量,除了不利於血糖穩定、影響血管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或其他疾病風險等。而長期不攝取澱粉者,若飲食上沒有注意!也容易引起其他健康問題,像是吃太多動物性蛋白質食物,造成腎臟負擔等。而且因為澱粉攝取不足的情況下,身體無法儲存肝醣作為能量,在需要使用能量時,反而會先消耗肌肉,肌肉量下降自然就會降低代謝,反而相較容易變胖,也容易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肌肉量也會影響免疫力。因此常會聽到營養師、醫師等各界專家提醒減重者,減肥絕對不可以不吃澱粉。 三高、減重不吃飯、澱粉?營養師:要吃!選對才是重點。 嫚嫚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辨識類型很重要,一般而言分精緻澱粉和非精緻澱粉,若再細分且講更白話一點,可分成純天然的澱粉、純天然且有其他營養的澱粉、加工過的澱粉。 營養單一但天然的澱粉:純天然的澱粉如白飯,一般歸類在精緻澱粉,不過白飯僅是褪去外皮,完全是個天然的碳水化合物,可見於餐盒、便當、壽司、飯糰、米漢堡等,是較常見、大多數人都能吃的。不過若情況允許,能多攝取其他營養自然是好事,因此多會建議從有其他營養的澱粉攝取。 營養多元且天然的澱粉:天然且有其他營養的澱粉,如糙米、地瓜、玉米、南瓜、芋頭、山藥等,這些屬於非精緻澱粉,除了原本就是澱粉類,也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等各類營養,一般想養生的民眾、三高、糖尿病、減重等族群,就多建議攝取此類型。不過部分族群可能就不大適合,例如消化不良、消化潰瘍、容易脹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有腸胃道不佳問題者,以避免膳食纖維又再加重負擔。而年長者除了常有前述問題,也容易有牙口不良、咀嚼不便的情況。正在發育的小朋友、戴牙套等同樣的道理。而這類的澱粉也多有磷、鉀,對於腎臟病族群恐是個負擔,上述這些族群就建議以白飯攝取為佳。 營養單一但加工的澱粉:至於加工過的澱粉,則如白麵條、白吐司、饅頭、米苔目、湯圓、碗糕、蘿蔔糕、米粉等,除了屬於精緻澱粉外,也已不再是食材原本的樣貌,視製作方式,升糖指數往往較高,較容易影響血糖穩定。像是白飯常會被和白麵條相比,不過事實上白麵條需經過麵粉加工才能成型,最基本的如油、鹽、調味料等,並不像屬於原型食物的白飯那麼純粹。這類型就不建議作為首選,而甜甜圈等還再加上其他的添加糖的澱粉,自然就更不建議。 澱粉攝取關鍵在吃得好,營養師教4觀念吃得更養生! 嫚嫚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適合吃什麼樣的澱粉,像是許多人會誤以為三高族群不要吃白飯, 但其實重點在於吃多少量、吃的順序、以及搭配的食物。 營養師舉例,像是三高、糖尿病、減重者,就常會有不要吃澱粉、不要吃白飯的迷思,但其實問題大多是在於過量,因此重點會是在減量,而非不吃。若身體可以消化吸收,自然是吃糙米等天然且有其他營養的澱粉為佳,若有其他如腸胃道問題則吃白飯。否則若因為三高、糖尿病、肥胖等而選擇不吃澱粉、不吃白飯,反而會引起其他問題。 營養師建議,了解自己適合的澱粉後,建議一餐就是最多一個自己拳頭的量,也可以適度減少約半顆拳頭,整體份量低於蔬菜量為佳。 在吃的時候務必注意別只吃澱粉,像是麵類之所以相較沒那麼健康,主要也在於麵類單吃也可以,因此常會讓人忽略了配菜,吃的時候要記得最基本的有菜,以及蛋、魚、肉等蛋白質,以達營養均衡。最為推薦、也是當前最流行的比例,如211餐盤,菜、肉、飯的比例為2:1:1。 飲食順序建議依序為蔬菜、肉類、蛋白質、飯,先讓蔬菜和肉在前面墊胃,可幫助血糖平穩。而若有湯的話,清湯可於飯前喝增飽足感,若為南瓜湯、玉米湯等,因也屬於澱粉,因此建議放在最後。良好的認識澱粉,了解自己適合的類型、避免地雷、知道怎麼吃,如此一來對於健康或減重都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減重醫師教簡單2招瘦肚子!告別啤酒肚、鮪魚肚更有助養生!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20 養生.聰明飲食
防腎結石 菠菜該配豆腐一起吃
八成以上的腎結石為「草酸鈣結石」,含有草酸及鈣的食物,往往就被視為眼中釘,像是要避開高草酸食物、要低鈣飲食,有菠菜不能配豆腐吃等迷思;研究發現,發生高草酸尿、高尿鈣,及有低檸檬酸尿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草酸鈣結石。因此,掌握腎結石飲食5原則,將有助降低草酸鈣結石發生機率。1.補充足夠水分→降低草酸尿濃度「多喝水」是關鍵。研究顯示,每日尿量2000㏄以上,能有效預防結石發生及復發。因為水可以稀釋尿液中的草酸沉澱,避免結石發生,只要小便變成無色時,累積24小時的尿量,通常會超過2000㏄。2.高草酸食物與鈣質一起吃→降低草酸尿濃度飲食中的草酸大部分會從腸道吸收後,再由腎臟排泄。因此,當吃了高草酸食物時,譬如菠菜、巧克力、草莓等,建議要與富含鈣質的食物一起吃,讓食物中的草酸與鈣質可以先在腸道結合,再隨糞便排出,才能減少在泌尿道形成結石的機會。因此,菠菜可以與豆腐一起吃、巧克力配牛奶、草莓與優格同吃才是正解。3.控制動物性蛋白質、鹽及糖的攝取→減少尿鈣排放研究發現,腎臟在代謝含氮廢棄物、鈉、糖及咖啡因時,會一併帶走身體的鈣質。換言之,假使經常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蛋白質、吃太鹹(每增加2300毫克的鈉離子,會增加40毫克的尿鈣排出)、常吃甜食,飲料、咖啡也喝得多,容易加重尿鈣的排泄,若此時剛好吃了高草酸的食物,就很容易造成泌尿道結石。4.維生素C攝取不過量→降低草酸尿濃度許多民眾喜歡吃維生素C錠,特別正逢疫情緊張時刻,有人甚至會將發泡錠當成水喝。值得注意的是,維生素C在體內會代謝成草酸,經常超量攝取,高量的草酸有可能會與尿鈣形成草酸鈣,提高結石的機率。因此,建議一般人每天維生素C攝取量,限制在100毫克即可(一顆芭樂約有100毫克維生素C)。5.多攝取蔬菜與水果→鹼化尿液、提高檸檬酸尿太酸的尿液容易形成結晶,透過補充蔬果可以鹼化尿液,減低尿路結石發生率;蔬果通常含有較高的檸檬酸,可與草酸共同競爭鈣質,不妨搭配高鈣食物,讓草酸在腸道與鈣結合,隨糞便排出,如此就能減少發生泌尿道結石的機率。
-
2022-09-19 養生.聰明飲食
橄欖油只能涼拌不能油炸?品油師破迷思:發煙點是關鍵
● 冷壓初榨最高等級橄欖油,保留最多養分● 橄欖油遇熱,會散發獨特香氣、提升鮮度● 挑對橄欖油,高溫油炸也可以吃得健康國人三高盛行率愈來愈普遍,人人聞油色變,害怕吃進過多的油脂和熱量,但油脂為人體必需品,攝取不足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肚子餓、影響神經傳導、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專家表示,吃好油、吃對油,比不吃油還重要!認明純正Extra Virgin食安風暴之後,國人對油品安全更加重視,尤其是優質的橄欖油。市售橄欖油分成許多等級、售價落差大,專業品油師童怡婷說,橄欖油最重要的是「製程」,註明「Extra Virgin」的冷壓初榨是最高等級,以純天然第一道初榨冷壓的方式製作,品質純正,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抗氧化物等多種成分。坊間的橄欖油大多分成三種:冷壓初榨、精煉橄欖油、純橄欖油。精煉橄欖油是初榨橄欖油後的果渣再次精煉而成,營養價值低,僅能烹煮或油炸。純橄欖油是90%至95%精煉橄欖油,加上5%至10%的冷壓初榨橄欖油製成,適合高溫烹飪及油炸。第一道初榨等級最高,適合拌菜、沾麵包、調理沙拉醬以及直接生飲。而品質好一點的冷壓初榨更適合烹煮和油炸,只是一般消費者對油品的迷思,以為好的橄欖油只能涼拌。發煙點應為190-220度地中海飲食盛行,好吃的關鍵全來自橄欖油,民眾最常詢問:橄欖油是不是只能涼拌,不能熱炒或油炸?童怡婷表示,只要發煙點(油脂開始冒煙的溫度)夠高,一樣可以用來煎煮炒炸。冷壓初榨橄欖油的品質等級愈高,其抗氧化的橄欖多酚夠多,相對發煙點也較高,大約在攝氏190至220度左右,購買前要注意標示上的發煙點,才能更安心食用。童怡婷推薦,溫沙拉是最佳食用方式,食材先水煮汆燙之後,淋上橄欖油帶出香氣,肉類、海鮮及五顏六色的蔬菜通通拌在一盤,是四季皆宜的健康料理。橄欖油已成為熱門的健康油品之一,挑選時要注意,標榜冷壓初榨的油品是否有通過優質檢測,童怡婷教導簡單的品油3訣竅1.聞味道:優質橄欖油帶有果香或草香,直覺濃郁的宜人香氣;如果是劣質油品,容易聞到酸味或明顯的油耗味。2.品質地:含一口油在口裡,用舌頭感受味道、濃稠質地,好的橄欖油喝起來就像果汁一樣順口,沒有油膩的感覺。3.嘗口感:含了幾秒之後吞嚥入喉,帶有些微苦苦、辣辣的刺激感,這就是橄欖多酚的味道。元氣網全新改版上線的【挑戰系列】,邀請品油師童怡婷分享橄欖油料理,下班後輕鬆烹調義大利麵、蒜片蝦,用好油增添料理風味。想知道更多橄欖油的資訊,上線登入元氣網就能免費觀看。【免費線上課程】品油體驗X美味料理:https://pse.is/4gnamz
-
2022-09-17 退休力.活躍好學
部落客「嫺人」49歲被迫離職!鑽研理財考導遊、寫作演講,人生下半場找到新方向
你理想的退休年齡是幾歲?以退休理財被認識的部落客「嫺人」還在職場時,認為55歲是理想退休年齡,到了這個年紀,她的孩子從研究所畢業,自己累積了一些積蓄,體力也還不錯,適合開啟人生下半場。沒想到49歲那年,任外商保險公司副總的嫺人意外離開職場。退休生活舉白旗 狠哭兩周改變現況想熬到55歲再退休的嫺人曾試著找工作,「但是49歲時要再去爭取工作,情況和30幾歲時大不同。」嫺人苦笑,離職後第一個應徵的工作,面試她的是位階相仿的同業,她要極力說服對方,她會乖乖聽話,即便是小工作也會安分地做,而非年輕轉職時談理想抱負、談如何幫公司獲利。另一個工作則是獵人頭公司來詢問,開出相較以前三分之一的薪資,做與本業無關的工作。被迫成為「中年退休族」後,嫺人嘗試過「想像中的退休生活」,睡到飽、唱歌、追劇、做家事、陪長輩看醫生,但是一個月就舉旗投降。她非但不享受退休生活,反而迷思了自己的定位與價值。更慘的是,退休後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緊繃,長輩時時關心讓她有莫名的壓力,她每天在家也成了兒子和先生的壓力。狠狠哭了兩周,她決定改變現況—不回組織工作,並不表示不再工作。寫作演講 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嫺人從架設部落格開始,分享退休後心路歷程,並自學SEO(搜尋引擎優化),讓自己的文章可以更容易被搜尋到。一年後,嫺人架設的部落格領到廣告第一筆收入,雖然不到500元,和投入的時間不成正比,但是寫文抒發心情,研究SEO寫作後見效,都帶給她成就感。寫部落格的同時,她也去考日文檢定,一路從日檢N3考到N1(最高階),也考了領隊和導遊的證照。後來疫情開始,嫺人想去日本打工換宿,或是想成為帶外籍遊客認識台灣風土的導遊夢想後來沒能實踐,但卻在過程裡認識了很多年齡相仿卻一直還在學習作夢、遊玩的朋友。她也研究理財。突然退休後,嫺人才回頭盤點錢夠不夠下半生支用,那時候發現台灣很多投資訊息,卻很少退休理財的資訊,她於是研究國外談退休理財資訊,重新整理資產配置,透過存股領息、指數化投資為自己創造被動收入,還常常受邀分享自己的退休理財心法。離開職場5年,明年就要抵達當初自己設下的理想退休年齡55歲,嫺人心中對於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不久前,她閱讀著某個40幾歲離職斜槓創業者的書想著:「人生為什麼要那麼努力?」才發現曾經在職場非常努力的她,人生已經走到了另一個階段;她的人生下半場,在49歲被迫退休那年就已開啟。部落格同溫層:中年人取暖 分享職場的難嫺人的部落格漸漸成為中年人遭遇職涯困境、中年危機時,取經和取暖的地方,問嫺人中年的職涯處境,她分享的故事裡有各種的難。50歲上下的中年人,多半因為在公司待得久,捲入辦公室政治角力,也因為職位夠高,靠近決策圈,終而發現公司決策過程的荒謬,偏偏中年人累積的經驗讓他已非當年那個願意接任務辦事、專注培養能力就好的職場新鮮人。對老闆來說,一個年資久、薪資高、意見多的員工也不好用。當組織轉型、公司轉賣、人力精簡時,很多中年員工不是被資遣就是被冷凍。這樣的難處不限於企業,也有任教職或是公務員粉絲來詢問意見,老師招架不住這個世代的學生家長、多變政策,也有公務員因為壓力罹患憂鬱症,決定捨棄退休金直接離職。當有人問要不要離職,嫺人還是會建議先盤點財務,「退休後會花到的錢比你想像得多。」例如用了一輩子的牙齒需要植牙、父母和親人的照顧支出,甚至日本、歐美都有已經獨立離家工作的孩子,因為在外生活不易或是短暫失業,搬回家同住的例子。她建議,若真的離職,也要保持學習力與人際連結,很多生命的轉機會出現在新學習與新朋友中。若有收入需求,找工作找久一點都會找到,而且離開後再尋尋覓覓重回職場,許多期待會不同、標準也會比較低。退休理財心法 穩健投資 不相信專家關於退休理財,嫺人的原則是「不追求暴利、穩健投資」,做法是「不要相信專家,相信市場」,她是這樣做的:1.贖回工作時買的基金,既省下手續費,也不用擔心操盤者判斷錯誤,改定期定額投入被動的指數化投資,像全球股票型ETF VT、台灣的0050/006208,也有債券ETF BND。2.買台灣市值前50大公司中配息穩定的個股存股,創造被動收入。3.做好資產配置比例,控制投資的風險,目前是股5債1定存4。
-
2022-09-15 醫療.懷孕育兒
月經期間沒戴套也不會懷孕? 醫揭答案超意外...原來都錯了
女生相當注重月經期間的保養,尤其受到氣候、文化、體質的影響,自古以來也衍生出相關的禁忌,例如:不能吃冰、不能按摩,甚至還有一說是「不能喝牛奶」,這些禁忌究竟是真理還是迷思?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莊雅淳醫師,與中醫婦科鄭為仁醫師,分別以中西醫的角度,為大家揭開真相! 一、吃冰導致經痛、血排不乾淨?生理期間禁吃冰,否則會導致經痛、血排不乾淨?莊雅淳醫師表示,首先,經痛的原因可能為原發性經痛或續發性經痛。原發性經痛指的是經期間,因子宮內膜脫落,體內需分泌前列腺液,使子宮收縮,因而導致不舒服;續發性經痛和子宮的病變有關,例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或感染。吃冰、吃生冷食物或洗冷水澡,「會讓血管暫時收縮」,一兩個小時內,會發現血量較少,但並非持續的狀況,一陣子會恢復。鄭為仁中醫師表示,能不能吃冰,和體質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西方人生理期間照吃冰、東方人則是很有禁忌,這是因為西方人為了因應長期處在溫帶、寒帶氣候,屬於陽氣較重的體質,也比較不會受寒。但東方人生長的地帶,整體氣候、環境,使得陽氣不重,而「寒」會讓氣血凝滯,讓月經血塊變多、血色暗、排得不順、經痛等,因此不能吃冰。因此,可不可吃冰,要看每個人的體質而定。二、血量大時不能性行為,量少時性行為可幫助血排乾淨?莊雅淳醫師表示,經期間確實不適合性行為,乃因子宮內膜脫落、經血流出時,會使子宮頸稍微打開一些,也容易造成細菌感染,甚至引發骨盆腔發炎,如有需要性行為,請務必做好防護措施,例如戴保險套,避免細菌、傳染病入侵。另有一說是,經期快結束時,從事性行為,會讓經血排得更乾淨?對此,莊雅淳醫師認為沒有此一說,切莫聽信謠言。三、不能推拿、按摩?推拿或按摩筋絡、穴道,反而會血液加速流動導致經血大增?莊雅淳醫師表示,適度、普通的按摩是可以的,但避免按摩骨盆腔部位,因為可能會刺激到子宮,增加經期間的不適感。鄭為仁中醫師表示,「身上也有緩解經痛的穴道,例如:三陰交、血海,因此要看是按哪一個部位。」但是按摩經脈會造成經血大增嗎?並不至於,但若月經排不順,或許按摩、推拿會讓月經順一點,建議可按摩「肝經」可幫助循環。而月經過量,可能代表暗藏著疾病,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四、不能喝牛奶?民間流傳「牛奶中的鈣質會影響鐵質吸收,導致經血排出異常。」莊雅淳醫師表示,喝牛奶對於鐵質吸收其實不會造成影響,另一方面,牛奶富含色胺酸,可以幫助睡眠、放鬆神經,緩解月經的不適。鄭為仁中醫師也認為沒有相關性,不過,在中醫的角度上,羊奶會比牛奶好,因為羊奶性溫,牛奶性涼。五、月經期間沒戴套也不會懷孕?並不是月經來,就不會排卵!莊雅淳醫師表示,有些人排卵期不準,例如:多囊性卵巢患者、過度減重、運動的人,都可能造成月經週期不正常。而卵子成熟後可在輸卵管存活24小時,精子則可存活3-5天,有些人月經期間和排卵期會出現重疊的情況,尤其月經週期短的人,當月經還沒結束,可能已經開始排卵,加上精子可存活日子久,就有可能懷孕。因此月經期間內射還是有可能導致懷孕,不論如何都應做好安全措施。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避孕藥忘了吃怎麼辦? 藥師解答緊急補救處理方式 ·不一定是懷孕!月經沒來「8大原因」曝 減肥、吸二手菸都是兇手
-
2022-09-13 養生.生活智慧王
公廁馬桶蹲式比坐式乾淨?專家曝比坐墊更容易傳播病毒處
近期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拋出將北市公廁汰換為免治馬桶的政見。陳時中表示,這項政策借鑒了東京都市美學,為了給市民使用公廁時更舒適,將在台北市政府管理的公廁推行「公廁三寶」,包括廣設免治馬桶、提供足量的消毒酒精與坐墊紙。免治馬桶可體貼婦女與老人,如廁更衛生,並且讓公廁三寶達到廁所設施升級、使用文化升級與提升幸福感的目標。公廁衛生引激辯 多數人仍拒上坐式馬桶不過這件事倒是激起網友對於公共廁所維護與公共衛生的激烈討論。近期多數人對公廁的抱怨,其實是味道濃烈,數量少且不夠乾淨,即使是捷運站的公廁,也有很多人不敢上坐式馬桶;公園等地的公廁更不用說,女性大多是避而遠之。另外,不少迷思提到坐式馬桶可能沾染細菌,例如2019年,有人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公廁應全面改為坐式馬桶,以體貼不能蹲下的老人或身障者;卻有多數人指稱「坐式馬桶很髒」,僅有少數人附議。雙手是公廁最容易傳播病毒的媒介另一個廣受討論的,是不少與公共場合有關的細菌與傳染病。相信不少人都擔憂公廁成為細菌、病毒的溫床,尤其是那一圈坐墊,許多人擔憂不知前一人在上面留下什麼,而不願「坐下來」如廁。婦產科醫師林靜儀說明,一般公廁最容易傳播病毒的媒介,是「你的手」。「每個人的雙手,才是碰觸自己生殖器以及門把,按壓沖水鈕的媒介。請大家如廁前洗手。若不放心,隨身攜帶酒精噴一下手會摸到的部位;為別人著想,用後離開前也幫忙消毒一下門把。」另外,「除非一個接一個、然後某人有大量分泌物抹在門把上,你立刻接著碰觸,不然,你自己的免疫系統就能保護你免於環境中常見病菌的感染。」另外,部分男性以為,生殖器碰到馬桶坐墊會傳染性傳染病,林靜儀也說「馬桶坐墊不會傳播性傳染病,因為上廁所過程生殖器不會與馬桶接觸。」顏宗海:歐美也有相關迷思 但坐式馬桶也有優點顏宗海分享,其實歐美也有與公廁有關的迷思,例如公廁容易傳染性病與女性陰道炎,當然這些都是錯誤的迷思。不論是細菌或病毒等微生物,想透過馬桶傳染,機率極低。「因為共用馬桶感染性病,可能性極低。」顏宗海認為,坐式馬桶比蹲式馬桶,較為衛生一些,因為蹲式馬桶容易濺起水花。而有些地方的坐式馬桶提供坐墊紙,也可多加利用。如對衛生有疑慮,上廁所時可以做這些事:在馬桶圈上墊上坐墊紙,先噴酒精;上廁所前後,用肥皂與水,以大家很熟悉的「內外夾弓大立腕」口訣徹底洗手。女性則要記得如廁後,需要往後擦,以免將肛門的細菌帶到陰道造成感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大便完「水洗、濕擦or乾擦」哪種乾淨? 醫揭「正確擦屁股」:多數人都錯了 ·上廁所小心也會染疫!醫警告「3處」恐藏病毒 找衛生紙頭、抽擦手紙慘了
-
2022-09-12 名人.精華區
張明志/重溫生命餘暉?還是摸黑繼續抗癌?
健康是中老年人最關鍵的幸福指標,科技進步,健康產業愈來愈蓬勃發展,也更加昂貴。自民國八十四年全民健保開辦以來,每年健保支出從三千億元增加至目前八千億元,然而已經連續四年財務赤字。在此情況下,仍然感嘆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緩慢與不足,尤其是癌症的治療。延長生命 代價是昂貴的癌症多發生於屆齡退休的長者,其中四成無法治癒,主要目的是延長生命,改善生活品質,但代價是昂貴的。如何有效率應用有限健保資源,提升國人健康,是嚴峻的課題。全球先進國家醫療支出約占GDP的8.8%,而台灣是3.7%,相當廉價的醫療支出,是醫護人員全體辛勞所換來的。最大的癥結是健保財源單一化,又不納入一般國家歲入,也沒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分擔制度。所以,廿年來國家經濟成長的紅利,無法源可支援健保預算,也未有前瞻計畫等規畫。醫療費用日益上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既無法開源也難節流。國人就醫習慣注重高科技檢查、多重或重複用藥、高就診率,在缺乏有感的部分負擔制度下,珍惜醫療資源很難落實。有對中年夫婦到我的門診尋求第二意見,她罹患肝內膽管癌,已無法切除。主治醫師告訴她,第二線治療方案中,沒有特殊有效的藥物治療可提供,化療及免疫腫瘤治療的效果有限。但是目前國外有第二期臨床試驗有一些成效,可以專案進口針對融合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自費每個月卅、四十萬元,可以延長一段生命。她求診的目的是曾經讀過我的文章,談論活得好或是活得久的臨終議題。簡單的說,嘗試新藥治療外,除了經濟負擔,仍有住院、藥物副作用,如倦怠、食欲不佳、感染、高血磷等問題需考慮,扣除後剩下有品質的存活日子,兩者相差有限。超越生死 小我走入大我最重要的是奪走病者對生命最後觀照的機會。選擇在夕陽重溫生命餘暉?或摸黑繼續辛苦抗癌?然而實際情形是多數病者選擇各種治療,給自己一個機會,即使是無效醫療,也希望奇蹟出現。腹有詩書氣自華,多閱讀生命或人生智慧相關書籍,超越有或無,生與死的迷思,從小我走入大我,善用資源來耕耘荒蕪的身心靈,才能徹底覺悟人生的真諦。目前在世界各國中,台灣心血管健康及癌症平均存活期,諸指標性評比已落入中後段班,也落後亞洲先進國,這是警訊。醫療提供者也應檢討因應,不沉迷於過去讚譽;例如健保財源是否回歸國家一般歲入,得到合理分配的設計,才能永續經營。雙贏之道是健保合理的財務規畫,有足夠預算引進創新治療,並減少無效醫療。
-
2022-09-11 醫療.消化系統
嘴乾口臭、容易疲勞跟肝不好有關?破解保肝產品3大迷思
在台灣被稱為「國病」的肝病,一直是民眾在意的疾病。許多民眾只要一聽到能「保肝」,不管是什麼保健產品都願意嘗試,我的門診就有不少病患承認吃過。大家都這麼重視肝臟,但從國健署公布的數據看來,肝癌卻是男女性死因第二,僅次於肺癌,怎麼會這樣? 保肝產品真的保肝嗎? 保肝產品常宣稱能治療口臭、嘴乾口苦、皮膚癢、消除疲勞精神好等功效,以下我們就來分析看看,真的是如此嗎? 1. 消除疲勞:在急性肝炎發作,肝臟細胞大量受損時,確實會引起身體疲倦感,這是因為肝臟負責的合成、轉化、解毒、排泄及儲存的功能出了問題,這時候多半還會合併食慾不振、噁心等情況,嚴重一點時臉色還會蠟黃。然而,一般人的疲勞大都不是肝病引起的,大部分是因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睡眠不足、運動量不足、體耐力差所造成,應從調整工作腳步、改變日常生活作息與習慣來改善。 2. 嘴乾口臭:臨床上,幾乎90%的口臭都是口鼻腔的問題,其餘10%與腸胃毛病有關。肝硬化患者嚴重肝昏迷時,可能會出現阿摩尼亞的味道,這是因為肝臟已經沒辦法執行解毒功能,無法代謝氨,使氨經由體循環進入腦部,造成肝昏迷。至於嘴乾口苦或肝火旺,跟肝關係也不大,反而跟口腔疾病、失眠及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3. 皮膚癢:肝病會引起的皮膚癢最常見的原因是黃疸,這常見於嚴重肝硬化或是膽道阻塞的患者。但這種皮膚癢並不會出現疹子,這是因血中含有大量膽汁酸,刺激了皮膚的神經,引起搔癢感。另一種肝病引起的皮膚癢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通常是手掌及腳掌較癢。許多人都有過敏皮膚癢的症狀,這通常會伴隨起疹,千萬不要直接跟肝病做聯想。 結論是,若出現疲倦、嘴乾口臭、皮膚癢等情況,這時候的肝已經在生病了,該去看醫師找出病因並治療,而不是去藥房買保肝產品吃啊! 既然如此,如何從簡單的觀察,遠離「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呢?由於肝是沉默的器官,初期肝病真的不容易察覺,但若出現倦怠、食慾不振、噁心、皮膚變黃、茶色尿、肚子變大等情況,就要警覺肝可能出問題了! 通常在急性肝炎及嚴重肝硬化時,會因產生腹水看起來有顆大肚子。這種大肚子跟一般脂肪累積的肥胖肚也有差別,可以從觸摸來比較,脂肪累積的大肚子摸起來軟軟的,嚴重肝病引起的大肚子是硬梆梆的,有時腹水還可能造成肚臍鼓起來,這是因肝臟白蛋白製造不夠及門脈高壓所造成,有時還會合併腳腫。 既然初期肝炎沒有明顯症狀,那到底要如何保肝呢?在台灣,急性肝炎有三大原因,病毒性肝炎、藥物與酒精,其中病毒引發的肝炎佔大宗。 因此,愛肝第一步,先去抽血確定自己有沒有B、C型肝炎吧!若是慢性B、C型肝炎,就需要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並評估是否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其次就是不要亂服藥物,有些人吃太多藥物及保肝保健食品,花錢事小,若傷了身反而得不償失,最後當然是不要過度飲酒。我們的肝臟,日以繼夜任勞任怨地為我們工作,一定要好好寶貝它喔! 作者簡介_梁程超 醫師專長:肝膽胃腸疾病、內視鏡檢查及治療、超音波現職: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總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主任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台灣消化系及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暨指導醫師部定助理教授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擺脫身體慢性發炎!美國糖尿病協會:多吃10種食物「抗糖化」,預防糖尿病
-
2022-09-08 焦點.健康知識+
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醫籲3情況盡早就醫別再拖
日常生活常會出現許多毛病,許多民眾習以為常,確實很多只是個小問題而已,但怕的就是其實身體已經出現嚴重問題、亮起了紅燈。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盧泰潤醫師就指出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提醒民眾多留意,必要時盡早檢查。 6種常見、不起眼、卻可能嚴重影響健康的警訊! 盧泰潤醫師指出,常見不明顯但卻可能潛藏重大疾病的症狀,如體重減輕、時常頭暈、反覆頭痛、容易疲倦、異常耳鳴、經常胸悶等,這些問題可大可小,不可大意。 體重減輕:體重不明減輕是許多重大疾病常見症狀,定義在沒有特別的減重計畫下,6個月內下降了5%。較輕的問題可為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腸胃道疾病,或是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較嚴重的則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也包括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 時常頭暈:頭暈也是診間常見的主述症狀之一,檢查下大多如良性的耳石脫落症、貧血、姿態性低血壓等。但嚴重的問題也可能為梅尼爾氏症、糖尿病血糖過高、聽神經瘤等,腦中風也會以頭暈的方式呈現。 反覆頭痛:一樣是診間常見問題,大多是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等原發性頭痛,較無健康疑慮。不過偏頭痛為單側、疼痛為中重度以上,且時間可能長至幾小時或幾天,也可能有畏光、噁心、嘔吐等症狀,通常比一般頭痛來得嚴重些,需經醫師診斷,並非痛一邊就是偏頭痛,因此也建議盡早檢查。而嚴重的問題則如腦部血管瘤、腦部腫瘤、中樞神經感染等續發性頭痛。 容易疲倦:診間常見大多為找不到原因的「非特異性倦怠」,可能為自律神經失調或貧血所致。疾病嚴重的情況下,後期也常出現疲倦,如心臟病末期、腎臟病末期、肝硬化末期、癌症末期、嚴重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 異常耳鳴:耳鳴常見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但也有可能為聽神經問題或過敏等,大多為良性,此情況多為兩側同時耳鳴。嚴重的如梅尼爾氏症、中耳炎、耳膜穿孔、耳中風、聽神經瘤、鼻咽癌等,這類情況大多是單側出現。因此特別提醒除了耳鳴太常發生需留意外,也要特別注意單側耳鳴。 經常胸悶:胸悶也多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致,或是流感等一般呼吸道感染,但此處是心、肺重要器官所在位置,萬不可輕忽,也可能為心律不整、狹心症等心臟疾病,氣喘、肺部慢性阻塞、肺癌等肺部疾病,或是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等。 身體出現症狀再觀察?該檢查?醫指3情況盡早就醫別再拖。 盧泰潤醫師提醒,前述這些症狀若是太常發生就應提高警覺。若是以前沒有但現在出現,或以前還好但現在變得較嚴重,也應盡早就醫。特別是若伴隨了其他症狀、症狀不只一種,例如頭痛伴隨著耳鳴,或頭暈伴隨著體眾減輕等,症狀種類越多越要小心。觀察時間除了體重減輕可觀察6個月,其他不宜觀察過久,多數一般疾病症狀通常約兩周就會好轉,但如有明顯疑慮自然越早就醫檢查越好。若不確定該到哪檢查個好可先至家醫科,並在必要時作後續轉診,以利確保健康安全。 男60歲無慢性病史,胸悶不以為意,檢查發現心血管阻塞有狹心症! 盧泰潤醫師也分享案例,一名60多歲有登山習慣的男性,常有些胸悶的情況,但只是輕微,自身也沒有三高等慢性疾病,因此認為只是年紀大了、心肺功能比較差,不以為意。約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注意到胸悶的情況有比以往更明顯,與家人討論後決定到家醫科檢查一下,看個心安也好,經檢查發現心臟血管阻塞相當嚴重,轉診至心臟內科作更進一步的心導管檢查,發現為「不穩定型狹心症」,三條血管皆有嚴重阻塞。後續心臟內科為他裝上三個支架後並無大礙並作陸續觀察。盧泰潤醫師表示,該案例還好警覺性較高,雖若再更早一點檢查或許就不必裝支架了,但也應檢查得還算早,並沒有出現其他危險。 沒看醫生還好,看了反而嚴重?醫指常見就醫迷思,千萬母湯! 許多民眾也常見會有幾個迷思,例如「我才不要看醫生,沒看還好,看了反而更嚴重。」或是「看了醫生增加心理壓力,疾病反而容易惡化」,又或是「朋友吃那種藥都說有效,吃那個就好。」以及「我透過飲食保養、健康作息、好好生活就好。」等等。 迷思1:醫生沒看還好,看了反而更嚴重?對此盧泰潤醫師表示,看了醫生問題反而更嚴重,這比較像是結果論,用結果來檢視所發生的事情,其實常見是因為該問題已發展到「能被當事人觀察到,且需檢查的地步」,此情況自然在檢查完之後問題往往會更嚴重些,但在治療下得以控制。反觀,若此問題已經被觀察到,卻沒就醫,那後續恐怕就不只是變得嚴重些而已。 迷思2:看醫生增心理壓力,疾病反而容易惡化?心理壓力確實也會影響身體健康,但相較疾病而言影響幅度較小,以癌症舉例,不就醫拖到第四期,對健康的威脅絕對遠超過心理的影響,更不用說慢性疾病可能帶來急性危險,如糖尿病及心肌梗塞,千萬別因為怕心理負擔不看醫生,反而增加不可預期的生命危險。 迷思3:朋友吃那種藥都說有效,吃那個就好?至於親友推薦的藥物、保健食品、民俗療法等,盧泰潤醫師表示,若是合法且正常管道自然可以嘗試,前提是必須確定,來源是出自於如醫生、藥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或各大藥局等合法通路;若非如此,自然建議避免,以免偏方反而加重身體負擔使得惡化。而即便安全無虞的,這些也未必適合每個人、每種疾病、每種疾病的類型,還是應以正規治療為主,上述方式為輔進行,也可以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可行,誤單以上述方法自行改善,以免延誤治療。 迷思4:透過飲食保養、健康作習、好好生活就好?飲食、作息、好好生活等,也是同樣的道理,確實良好生活是有助改善身體狀況,但身體出現慢性疾病已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若不接受治療單以生活改善,往往只會越來越嚴重,急性疾病更不用說,自然是相當危險。因此若是症狀、疾病還沒出現,是可以健康生活維持;但若是已經出現就還是需要先檢查,並以健康生活輔助。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貧血怎麼辦?是什麼問題?醫:注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