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迷思
共找到
879
筆 文章
-
-
2020-10-19 科別.腦部.神經
腦中風可預防?醫籲「三少一多」護血管
腦中風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 腦出血死亡率6成急救是關鍵 腦中風不但可能影響大腦功能,更是國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根據衛福部108年國人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死亡人數達1萬2176人,平均每43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中風。 雙和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陳龍醫師指出,腦中風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腦中風,研究資料顯示,高達4至5成以上的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到院前已心跳停止、沒有血壓,來不及急救就已經死亡,尤其是腦幹出血,平均死亡率更高達6成以上。 陳龍說明,出血性腦中風是因腦血管破裂引起,常見原因包括:高血壓、蜘蛛膜下腔出血、動脈瘤破裂。一旦發生腦出血,血塊會壓迫鄰近腦組織、腦壓升高,嚴重時就會造成昏迷、死亡。認識相關症狀、立即就醫接受治療,是搶救中風患者生命的重要關鍵。 手腳無力誤以為工作疲勞 腦中風急救需要及時取栓 台灣有8成的中風為「梗塞性中風」,是血栓堵塞造成,症狀發生後經評估,應在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國人對於中風徵兆「臨微不亂」──「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的警覺性仍有不足。或是在中風發生後,誤信民俗偏方導致嚴重後遺症。 新北市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科長林士閔表示,常遇到民眾在中風徵兆發生時未計及察覺,誤以為是工作疲勞導致手腳無力、臉歪嘴斜、口齒不清。也有民眾在中風症狀發生後,自己搭計程車或開車去醫院,錯失了緊急處置的黃金時間。提醒民眾不可誤信民俗療法,自行放血、針扎手指頭、手指掐人中等,都是錯誤迷思。 預防腦中風四大生活原則 三高病人謹記定時服藥 一名67歲張姓女子,本身有慢性病史,近期因疫情未定時回診,一日忽然發生眼睛上吊並出現無意識症狀,但約10分鐘就恢復,隔天又發生頭暈、不舒適,5分鐘後就癱軟昏迷,幸好通知救護車10分鐘內送抵雙和醫院急救,順利挽回生命。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指出,雙和醫院整合鄰近醫療機構組成動脈機械取栓治療聯絡網,北起基隆、東抵宜蘭、南至桃園地區內的北台灣250萬人口,都可即時接受取栓救護。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杜永光院長強調,腦中風往往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除嚴重致死外,多有後遺症出現,僅十分之一的病人可恢復到原先狀態。杜永光表示,腦中風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清楚瞭解腦中風的危險因素並配合定期檢查,尊守「少油、少鹽、少菸酒、多運動」的四大生活原則,而有三高的病人務必定時服藥,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遠離腦血管病變的威脅。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19 新聞.健康知識+
寶特瓶含塑化劑不能重複使用?真相跟你想的不一樣
MyGoPen(麥擱騙)網站的站長在2020-10-16用臉書寄來一個簡訊:林教授好,非常謝謝你常常幫台灣民眾解惑。台灣最近正瘋傳這則新聞和訊息,讓許多民眾紛紛恐慌詢問我們關於寶特瓶的狀況,所以想問教授是否可以協助解釋。來源是這個節目的醫師說法上面的第一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0-10-15發表在《鏡傳媒》的文章,標題是:寶特瓶當水壺用1年 女童「皮膚發炎流湯」生理期提早。上面的第二個連結打開的是一個2020-10-13發表在YouTube的影片,而其內容是醫療綜藝節目《醫師好辣》的一個單元。在這個45分鐘的影片裡,有兩分鐘的時間是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講一個媽媽用寶特瓶給女兒當水壺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就是《鏡傳媒》那篇文章所報導的。洪醫師說寶特瓶如果重複使用,它裡面所含的塑化劑及重金屬「銻」就會不斷溶解出來,而女童就是因為喝了這種「加料」的白開水長達一年,才會造成皮膚發炎和生理期提早。可是,我查遍醫學文獻,就是找不到有任何相關的臨床案例。也就是說,如果洪醫師所言屬實,而他又能把這個案例趕快發表在一個稍有名氣的醫學期刊,那我們就可以再添一個《台灣之光》。能不能再添一個《台灣之光》,最關鍵的當然就是《洪醫師所言是否屬實》。所以,為了做到勿枉勿縱,我花了兩天的時間搜索和判讀相關資料。寶特瓶的《寶特》是PET的音譯,而PET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的縮寫。《塑化劑》的英文是Plasticizer,而《銻》的英文是Antimony。所以,我就是用這幾個中文和英文名詞來搜索相關資料。然後我反复比照驗證這些資料,去蕪存菁,篩選出下面這幾篇文章和它們的重點供大家參考。泛科學在2014-10-24發表PET食物容器會溶出雙酚A嗎?。它說,PET無論在原料端,或是生產過程中,都沒有添加雙酚A,所以也沒有溶出的疑慮。PET酯粒中,剩餘的銻含量大約僅在100-200ppm間,且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溶出。有關可塑劑溶出的可能性也非常低。原因在於PET瓶本身並不需要添加可塑劑,因此PET瓶基本上是非常安全、乾淨的。健康雲在2016-7-21發表寶特瓶底藏密碼 記好這口訣 就能倒滾水重複使用!。它說,網路曾傳說,阿聯酋的一名小妹妹因為連續十六個月都使用同一個寶特瓶喝飲料,竟然罹患癌症,經調查後發現,寶特瓶生產過程中不會添加塑化劑,它是安全塑膠容器。天下雜誌在2017-7-6發表裝水的寶特瓶可以重覆使用嗎?。它說,《BBC》報導,根據英國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uthority)與癌症研究組織(Cancer Research UK)提供的指導原則,其實重複使用便宜的寶特瓶是OK的,因為塑膠裡的化學成份不到有害標準。三立新聞在2018-8-13發表探/每天都有可能喝到 瓶裝飲料是否有塑化劑?。它說,灃食智庫-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周志輝指出,寶特瓶為1號PET瓶,其實根本不會用到雙酚A,也沒有塑化劑,民眾可以不用對此感到擔心。關鍵評論在2018-12-13發表破除寶特瓶迷思:放在車內的瓶裝水不能喝?飲料沒填滿是偷工減料?。它說,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周志輝提到,PET材質在製程中不會使用到塑化劑,因此民眾可不必擔心瓶裝水或飲料放在車內曝曬後會有塑化劑的溶出。新頭殼在2020-1-14發表用塑膠容器會吃到塑化劑?食藥署:避開「這5條件」就不用擔心。它說,食藥署說明,並非所有塑膠製品都含有塑化劑,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質,如寶特瓶,就沒有必要添加塑化劑。Very Well Fit在2020-1-27發表Can I Reuse My Plastic Water Bottles?(我可以重複使用我的塑料瓶嗎?)。它說,截至2020年,尚無確鑿證據表明重複使用PET水瓶會增加化學物質滲入水中的風險。PET已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加拿大衛生部,歐洲食品安全局以及全球其他健康與安全機構批准為一次性使用和重複使用的飲料容器。PET Resin Association發表The Science Behind PET(PET後面的科學)。它說,PET不含雙酚A,鄰苯二甲酸鹽,戴奥辛(二噁英),鉛,鎘或內分泌干擾物。在最極端和不利的測試條件下,已對PET瓶裝水中的銻含量進行了大量研究。 尚未有研究在PET瓶裝水中發現有毒的量。世界各地的衛生機構已經確認,這些很小的量(平均不到1 ppb)對健康沒有影響。除了上面這些資料之外,我手中還有很多其他資料,而它們也都表示寶特瓶並不含塑化劑,也不會溶出有毒劑量的銻。所以,洪醫師所言並非屬實。原文:寶特瓶含塑化劑,會造成皮膚發炎,生理期提早?
-
2020-10-1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另外加鹽不會吃進太多鈉?美國心臟協會破解7迷思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破解鹽類迷思!根據國健署指出,飲食中的鈉鹽攝取過多是血壓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減少鈉鹽的攝取,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高血壓患者,都能降低血壓。而鄰近國家日本也因為大力推動民眾於飲食中減少鹽量之攝取,造成血壓下降,進而使腦中風之死亡率亦有明顯的降低。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克),但你真的達標了嗎?快來看看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提出的7大迷思!1完全不吃鹽最健康?食鹽中鈉是控制血壓的必需營養素,也是神經和肌肉正常運作的必需營養素,因此你需要適量食鹽確保生理機能運作正常。2海鹽比食鹽的鈉還少?海鹽近年非常風行,許多人都擁抱海鹽,聲稱其鈉含量較低,比較健康。但是,海鹽不代表鈉含量就比較低,就像食鹽一樣,它通常含有40%鈉。3吃東西都不另外加鹽,所以不會吃進太多的鈉?據統計,超過75%的美國人攝取的鈉來自加工食品,而不是額外添加的食鹽。專家強調,這就是為什麼查看營養成分的標籤和份量如此重要的原因,許多食品製作過程中,已經添加了高量的鈉,不需要再另外調味,但也讓民眾不知不覺中吃盡太多的鈉。4只有食物才有高鈉的問題?事實上,一些非處方藥品含有高含量的鈉。務必仔細閱讀藥品標籤,並記住一些公司生產低鈉非處方產品,若你對鈉含量攝取有控制的需求。5不加鹽食物就沒有味道?有許多創意和豐富的調味料可以替代鹽,來幫助食物添加風味。可以嘗試使用香料、香草和柑橘來增強食物的天然風味,更加健康。6我的血壓正常,所以不必擔心吃了多少鈉?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天最好攝取少於1500毫克的食鹽。如此,即使對於那些沒有高血壓的人,減少鈉含量也會明顯抑制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高血壓風險,還可降低多鈉而引起其他疾病風險,如腎臟疾病。7我不吃太多太鹹的食物,所以我的鈉攝取量不高?小心家禽、奶酪和麵包等食品,這些食物可能含有過量的鈉,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參考資料:7 Salty Sodium Myths Busted Infographic(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味精吃多會口渴? 錯怪了!真正主因其實是「它」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
2020-10-18 科別.骨科.復健
發現骨鬆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醫:錯誤觀念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成為國人關心的重要議題。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報告統計,台灣50歲以上女性骨鬆症盛行率為38.3%、男性為23.9%,且有逐年增高趨勢。鈣質是骨骼維持健康最重要的元素,缺鈣的人骨骼會變得脆弱,加上骨質疏鬆不易察覺,許多人都是骨折、受傷後才發現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但由於民眾對病症、鈣質攝取的了解不足,常產生許多誤解,以訛傳訛後更出現不少問題。像許多人以為平常攝取高鈣飲食就不會骨質疏鬆、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怕骨折乾脆避免運動、葡萄糖胺補充品可以解決缺鈣問題等,這些其實都是錯誤觀念。迷思1 只要平常攝取高鈣飲食一定不會骨質疏鬆。許多人認為只要攝取高鈣飲食,像是從小就天天喝牛奶、常吃小魚乾等高鈣食品,就不會骨質疏鬆。但土城醫院骨科主任陳文鈐表示,其實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子疾病,並不單只有缺鈣會造成。陳文鈐表示,骨質疏鬆症主要有原發性與續發性兩類:1.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停經後骨質疏鬆症:是女性特有,通常發生在51至75歲時,女性因為停經,缺乏女性雌激素,導致蝕骨細胞增加,最後骨量流失,容易造成椎體壓迫性骨折以及遠端橈骨骨折。老年型骨質疏鬆症:人隨著年齡增加,維生素D合成下降,使腸胃鈣吸收能力下降,血鈣偏低導致副甲狀腺分泌增加,使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造骨細胞數目漸少,是自然老化的過程。2.續發性骨質疏鬆症若患者長時間服用大量類固醇藥物,或患有內分泌疾病包括副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生殖腺官能不足以及糖尿病,都有可能造成。這幾種問題不是攝取高鈣飲食便可解決,建議就醫,對症下藥。迷思2 鈣片吃多了,可能會造成泌尿道結石。有人以為吃鈣片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陳文鈐解釋,其實泌尿道結石主因是食物中的草酸、磷酸被吸收進體內,與身體中的鈣結合為草酸鈣、磷酸鈣,接著被過濾到尿液中,才會在尿道形成結石。但攝取鈣片時,草酸、磷酸在腸胃中就會與鈣片結合,經由腸胃道從大便排出,所以攝取鈣片反而會減少泌尿道結石的可能。迷思3 缺鈣的人,可以吃葡萄糖胺補充品。葡萄糖胺其實是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的治療藥物,本身不含鈣質,但市面上有些含葡萄糖胺保健食品名稱會讓人誤以為能保護骨頭、增加體內鈣質。甚至有業者聲稱該產品能減少骨質疏鬆問題,但醫界對此說法始終存疑,多年來的研究也未顯示葡萄糖胺有此效果,健保署更在2018年10月取消對葡萄糖胺的補助。若要補充鈣質,醫師建議還是以鈣片加維他命D,會有較為顯著的效果。迷思4 發現骨鬆時,只要多吃高鈣食物、補充鈣片,不需藥物治療。許多民眾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時,會認為只要自行補充高鈣食品、鈣片、維生素就好。但陳文鈐說,其實有些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已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關節骨折、手腕骨折等與骨質疏鬆高度相關的問題。這類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光補充鈣質已來不及強化骨質,須使用特定的骨鬆藥物才能快速減少再次骨折的機率,因此需要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迷思5 因為怕骨折,所以骨鬆的人最好多休息,不要運動。發現自己骨質疏鬆後,有些人擔心動作太大會發生骨折意外,便不運動,但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根據沃爾夫定律,只要持續運動,骨頭就會長得比較好,而65歲以上長者骨頭雖然無法再生長,卻能透過運動維持骨骼健康,減緩骨質流失問題。醫師建議,若膝蓋狀況良好者,可以多爬山、曬太陽;膝蓋不好的人,可以用快走、散步的方式減少骨質疏鬆的速度。但並不是所有運動都能減緩骨質疏鬆,像是游泳、騎車、划船,這些運動因為骨頭沒有承受重量訓練,所以對減緩骨質流失效果較差。
-
2020-10-16 新聞.健康知識+
吃飽後躺平可緩解腦供血不足?運動會胃下垂? 醫師解析餐後4個迷思的真相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民眾每天都做的事,飯後該如何養生,是很多人都關注的話題。相關養生建議在網上不少,有的說“飯後不能運動,否則會胃下垂”,有的說“飯後喝杯茶,提神助消化”…… 這些養生小妙招數不勝數,讓人難辨真假。最近,甚至有人提出,飯後“葛優躺”,才是餐後養生的正確姿勢。這個小妙招來自於短視頻APP抖音,相關視頻稱飯後不要站著或坐著,而應該躺著,因為飯後血液集中在胃部、大腦供血不足,只有平躺才能緩解由缺血帶來的不適。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網上盛傳的其他飯後養生小妙招靠譜嗎?飯後養生的正確姿勢又到底是什麼?針對上述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迷思一:餐後平臥可緩解腦供血不足? 真相:立即躺下不利於消化“飯後'葛優躺'不可取。”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楊如意在看過相關視頻後,向記者解釋道,人們在剛吃過飯後,胃內充滿食物,消化機能正處於運動狀態,此時平躺會影響胃腸蠕動,不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另外,楊如意提示道,若飯後立即入睡,在睡眠狀態下,人體的新陳代謝率會逐漸降低,很容易使食物中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從而令人發胖。迷思二:飯後運動會造成胃下垂? 真相:適當鍛煉可促進胃腸蠕動“從正常生理角度來講,進食與運動無直接關係,餐後可以運動。” 楊如意解釋道,但需要注意的是,若在飽餐或充分進食後,立即進行劇烈運動,則可能產生如下風險:其一,由於進食後人體胃腸道過分充盈,從而引起胃腸道在腹腔內的「活動空間」變小,若此時劇烈活動,易導致相關器官在腹腔內扭轉、變形,造成腸系膜供血障礙,易引起腸壞死,此類情況常見於兒童群體;其二,進食或者飽食後,若進行劇烈運動,可能引起腹腔壓力增高,導致嘔吐,甚至引發某些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楊如意建議,飽餐之後,可適當地活動,比如散步,這樣既可以促進胃腸蠕動,也可以減輕胃食管反流的症狀。不過,雖然飯後可以適當運動,但不要馬上開始。“飯後不要急著散步。”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醫學科主治中醫師毛偉表示,飯後人體胃內充滿食物,馬上進行直立性活動,會增加胃部震動,加重胃負擔。尤其是有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患者,若飯後立即活動,可能會加重病情。迷思三:餐後飲茶提神刮油?真相:茶會抑制胃、腸液分泌就“餐後飲茶提神刮油”這一說法,毛偉表示,有人認為,飯後喝一杯濃茶,能幫助排除油脂,減輕油膩感,幫助消食、減肥,但實際上飯後立即喝茶,不僅不能消食、刮油,還會抑制胃、腸液分泌,影響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易導致便秘。毛偉解釋道,茶中富含單寧酸,會影響蛋白質吸收,阻礙人體有效攝入營養;茶鹼還會抑制小腸吸收鐵元素,特別是對於一些嚴重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而言,更不能過量飲茶或者喝濃茶。另外,還有很多人特別關心,餐後能否立即飲水的問題。對此,楊如意坦言,餐後立即喝水會降低人體內酶類物質的含量,且飲水會加速食物離開胃的速度,使飢餓感再次出現,不利於減肥。“此外,餐後大量喝水,還會稀釋胃液,不利於食物消化。”楊如意建議,餐後喝水時間與進餐時間,最好間隔半小時左右,同時還需要注意,要適量飲水,以免加重胃腸負擔。迷思四:飯後馬上喝優酪乳助消化?真相:兩小時後才是最佳飲用時間飯後喝水、茶都不能助消化,那喝優酪乳是否可行呢?“飯後喝優酪乳,也達不到助消化的目的。餐後不要立刻喝優酪乳,飯後兩個小時喝較為合適。”楊如意表示,只有當人體胃液的pH值較高時,才能讓優酪乳中所含乳酸菌充分生長,利於身體健康。而飯後兩小時左右,人體內胃液已被稀釋,pH值會上升到3至5,此時飲用酸奶最佳。“雖然優酪乳不宜飯後立即飲用,但它是個營養很全面的食物。優酪乳富含蛋白質、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而且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群。”楊如意補充道。不過,楊如意表示,對於減肥人群,喝優酪乳還需控制量。資料顯示,100克優酪乳熱量為72大卡,即便是脫脂優酪乳熱量也不低。對於超重人群而言,在吃早餐或午餐後,輔以優酪乳為宜,同時主食量需適當減少。“優酪乳本身含有一定熱量,飯後喝酸奶,就等於額外攝入這些熱量,天天如此,脂肪就可能悄悄上身。”楊如意提醒道。餐後養生禁忌有這些楊如意介紹道,飯後忌立即喝茶,此時喝茶會妨礙人體對蛋白質、鐵質的吸收;忌立即喝冷飲,此時喝冷飲會引起腹痛腹瀉;忌立即吸煙,此時煙中的有毒物質會比平常更容易進入人體;忌馬上洗澡、游泳,此時洗澡、游泳會減弱消化能力;忌馬上睡覺,立即入睡易導致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助消化?楊如意表示,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較大,人們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晚睡覺時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在飲食調養方面,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還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在服藥方面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導致病情惡化。同時,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產生。此外,在運動方面,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適度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複發,促進身心健康。“大家要養成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不要吃太多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吃飯時要細嚼慢嚥,且心情要放鬆,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但不要立刻躺下。”楊如意提示道,少量多餐可避免胃漲或胃酸過多,胃酸過多可能會使得胃液逆流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水果、喝湯,該飯前還飯後?另外,很多人喜歡飯後吃水果、喝湯,其實順序反了,這些東西最好在飯前吃。飯後吃水果,水果會被先吃下去的食物阻滯於胃中,使人出現脹氣、便秘等症狀,給消化功能帶來不良影響。如果將吃水果的時間提至飯前,對免疫系統有益,而飯後吃水果則沒有這種養生功效。許多人習慣吃飽飯再喝湯,而飯前喝湯可以給口腔、食管、胃、腸等食物的必經之道加點“潤滑劑”,以減少硬食物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15 科別.新陳代謝
飯後量血壓恐影響判讀!醫提醒量之前2重點、量時3重點必掌握
量測血壓可以遠離心血管疾病的遺憾,但你會量血壓嗎?有些民眾會尋求社區藥局藥師協助量測血壓及諮詢,卻常見民眾量測血壓的方式錯誤。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建議,可分為測量前的準備事宜,以及量測中的注意事項。很多人習慣在晚飯後在家或散步到社區藥局順便測量血壓,其實在飲食後,血壓數值會稍微偏高而影響判讀。正確測量血壓「前」的準備事宜,有二大重點:一是量血壓前的半小時內,不要吃東西或飲食;二是先上廁所,因為憋尿會刺激人體交感神經興奮,而造成測量出來的血壓值呈現假象偏高,會干擾醫師或藥師對血壓變化的判讀。「開始」測量血壓時,有三大注意事項:•必須坐於椅子上且不可蹺腳,雙腳平踩在地板,讓身體輕靠著椅背。•將手臂平放在胸口的高度,衣袖挽起。•在等待血壓機運作時,不可以邊量血壓邊說話。血壓量測是自我照護,除了要遵守正確的量血壓方式,更應每天測量且記錄數值,以便醫師及藥師能夠依據長期的血壓變化做進一步判讀。高血壓患者常見的迷思,是未按醫囑吃藥。服用高血壓藥物目的,是為了避免血壓忽高忽低對血管壁造成損害,而易導致中風、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相關症狀。提醒千萬不可因為當天沒有感到不舒服,或是血壓測量數值正常,就不服用高血壓藥物。成功長期穩定血壓的關鍵之一,就是朋友、家人間的互相關懷,美國疾病管制局也特別將控制高血壓推廣為團隊合作,希望藉由親友間互相關心、提醒,達到長期穩定控制高血壓而遠離遺憾。
-
2020-10-15 養生.聰明飲食
膽固醇過高,最好別吃肉、只吃青菜水果?醫師破解3大迷思
膽固醇超標是許多現代人的健康隱憂,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控制膽固醇?一旦膽固醇過高,是不是肉類、油脂類食物完全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水果?膽固醇愈低愈好嗎?以下由家醫科醫師說分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針對以下3個常見迷思,為大家解說澄清。 迷思1:膽固醇是壞東西,愈低愈好? 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提供能量外,它是體內荷爾蒙、酵素、膽酸的重要原料,也是合成維生素D、細胞膜、修復血管壁、大腦組成的重要成份。 如果沒有膽固醇,人無法存活。因此,膽固醇並不是愈低愈好。 迷思2:膽固醇有分好壞?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差在哪裡? 膽固醇在人體內的運送要靠「脂蛋白」來幫忙,而這些脂蛋白有各種大小。 俗稱「好膽固醇」的HDL其實是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的膽固醇回到肝臟;而俗稱「壞膽固醇」的LDL是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 它們都是蛋白質而非膽固醇,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貨車」的數量,是取決於「貨物」的運輸量,並不是因為這些「蛋白」導致膽固醇高。 檢查報告中的HDL、LDL的數值,是反映體內的膽固醇運輸狀況,而這些數值的高低,與個人體質、飲食、運動、壓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內分泌疾病等多種原因有關聯性。 俗稱「壞膽固醇」的LDL之所以被冠上惡名,是因為許多大型研究都顯示,過高的LDL會大幅升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俗稱「好膽固醇」的HDL能降低風險,因此才會有好與壞的說法。 至於超標的膽固醇是否需要治療或使用何種方式治療,醫師在評估後會依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有不同的建議。 迷思3:膽固醇過高,所以肉類、油脂類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和水果? 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膽固醇代謝量約為1000毫克,而人體內的膽固醇70%-80%是由肝臟製造,由每日飲食攝取佔的比率僅20%-30%。 只要不是過度超量攝取膽固醇,人體是可以自行調節的,如果攝取的量不足,反而會迫使身體自行製造的量增加,增加肝臟的負擔。 因此,飲食建議還是老話一句,「均衡飲食」最重要,應均衡攝取全穀類、豆類、堅果、奶蛋、魚、蔬果…等食物,避免過多的澱粉類(飯、麵、麵包、蕃薯等)和糖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也要注意,勿過量食用。 鄭玠豪提醒,任何營養素都需要適量,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有害,膽固醇也是一樣。 醫師再次強調,平日應維持均衡飲食,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品。如有任何疑問,可以請教家庭醫師,由醫師提供正確的資訊,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頭暈目眩又胸悶心悸,恐是高血脂症頭!中醫給6+1招,快速降數值.一家人住,也有一家人的熱鬧!女兒對母親告白:一起生活,想有天你老了做菜給你吃.沒有跨不過的關卡,只有跨不過去的自己!一個人可以很好,只要我好一切都會好起來
-
2020-10-15 科別.心臟血管
頭暈會是腦供血不足嗎?醫師替你解開頭部常見的4個迷思
關於頭部的一些迷思,許多人都會有些錯誤的觀念,進而導致錯判病情而延誤就醫;有鑑於此,本篇文章由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來替大家解答4個常見的迷思問題。迷思一:頭暈就是腦供血不足嗎?頭暈不一定就是“腦供血不足”,很可能是耳石症!耳石症病人頭暈發作常由快速移動頭位誘發,如躺下、起床、在床上翻身、彎腰、站立、頭後仰等情況下出現天旋地轉,伴噁心、嘔吐、頭重腳輕、漂浮感、平衡不穩感。症狀發作時間較短暫,在保持一定位置時症狀消失,改變頭位時又可出現。耳石症是一種可治療、可自愈、易復發的疾病,症狀明顯時需要手法復位治療。迷思二:偏頭痛就一定是偏側頭痛嗎?偏頭痛不一定是偏側頭痛,偏側頭痛也不一定是偏頭痛!偏頭痛是最常見的神經血管性頭痛,多為單側頭痛,但也可以為雙側同時或交替頭痛,多為反復發作,常見誘因如勞累、睡眠過少或過多、情緒障礙、受涼等,頭痛程度多為中到重度,部分病人發病前會有畏光、閃光點、視物不清等眼部先兆。女性病人有時會與生理週期相關,嚴重時會伴有噁心、嘔吐,一般經過安靜休息後可自行緩解,必要時需要服用止痛片。但需要排除腦部其它疾病。迷思三:記憶衰退,是因為年紀大了嗎?老年人一般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記憶衰退,但必須警惕“老年癡呆”!老年癡呆是指各種原因導致老年人出現嚴重的認知功能衰退,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主要包括記憶力減退、言語重複或表達障礙、性格行為改變、判斷力及定向力障礙、計算力及注意力下降等,並影響到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如出現以上症狀需要儘早到醫院就診。迷思四:腦萎縮就是老年癡呆嗎?腦萎縮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腦神經元即腦細胞丟失或死亡所致,表現為腦組織體積縮小和重量下降。其原因包括生理性(自然老化)和病理性(疾病)兩個方面因素,前者是因為隨著年齡增大,部分腦細胞逐漸出現自然凋亡,這種過程在我們步入成年階段就開始出現了。所以生理性腦萎縮屬於生理現象,不一定會出現以記憶力明顯衰退為主的老年癡呆。本欄目由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和文匯報共同推出。(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共
3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