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搜尋
負面情緒
共找到
296
筆 文章
-
-
2022-02-02 養生.家庭婚姻
期待婆媳關係像母女?恐怕會大失所望!心理師教5方法化解新世代婆媳問題
編按:年節期間,婆媳共處同一個屋簷下,關係總是特別緊張?諮商心理師陳姝蓉分析,新世代公婆雖已不像過往權威,但不同世代的成長背景有異、價值觀難免仍有落差。若期待婆媳剛認識就如母女般親密無間,恐怕會失望大過期望。新世代婆婆,該如何找到和下一代自在共處的距離?每逢春節前夕,社群媒體上總有不少關於婆媳關係的討論。平時生疏,甚至關係較為緊繃的婆媳,更容易因年假期間的密集互動而產生嫌隙。常言道媳婦難為,但為人公婆又何嘗容易?《50+》在粉絲專頁調查新手婆婆的心聲,引發139則留言熱烈討論。隨著時代進步,今日的婆婆面對年輕媳婦,已不再秉持往日的權威心態。各自獨立、不打擾彼此,成了多數人的共識。然而,看似平等的關係,仍潛藏許多暗流。有人自認已夠開明,卻仍和年輕人處不來;有人想念孩子、孫子,卻又不敢開口,怕被指責「情緒勒索」。也有人不好意思拒絕下一代幫忙顧孫子的請求,生活作息大亂,自己也累得精疲力盡。新時代婆婆,該如何自處?1. 自認開明,還是跟年輕人處不來?認清兩代成長背景落差專長家族治療的心理諮商師陳姝蓉觀察,現在的中年人,大多能理解時代已經不同,要尊重年輕人的想法。但有時,年輕人的言行仍在不經意間讓長輩感到被冒犯,反之亦然。她以「拒絕」為例,當婆婆端出一碗雞湯時,50、60世代的媳婦就算沒胃口,也會顧及長輩顏面先喝幾口,再婉轉地說:「好像有點飽,等下再喝。」但20、30世代的年輕人,很可能會直白拒絕:「沒關係,我現在不餓,真的不用。」這樣的落差,和兩代成長背景的差異有關。陳姝蓉指出,5、6年級生經歷過戒嚴、威權的時代,行事作風會相對拘謹、保守。然而,7、8年級自小成長於言論解禁的社會,勇於做自己。「他們會覺得,何必那麼假?不想就是不想,為什麼要說違心之論?」她也觀察到,50世代夾在更加威權的上一代和大鳴大放的下一代之間,難免有種相對剝奪感。特別是自覺已夠開放、寬容,卻仍被年輕人挑戰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年輕時不像你們這麼自由。現在你們已經這麼自由了,為什麼還是不滿意?」如何面對這種情緒?陳姝蓉認為,時代往前走、社會氛圍改變,都是難以阻擋的趨勢。但她也會坦白告訴年輕的孩子,自己不是「完美長輩」,需要時間消化他們所帶來的衝擊。「不是指他們嗆我,我還要欣然接受說『嗆得真好』。我還是會生氣難過呀!」她笑說。倘若心理還是過不去,不妨和同儕一起抒發情緒。和同世代的姊妹訴苦,通常會比和年輕人爭執來得有用。陳姝蓉笑說,她偶爾也會和朋友抱怨孩子的「屁孩」行徑。大家有相似的背景、遭遇相同的難題,情緒更容易被接納。2. 不想帶孫怎麼辦?練習說「不」是新時代長輩的課題在《50+》調查的讀者留言中,不只一位公婆提到,帶孫需要體力。偶爾玩孫可以,但長期下來,就是一個字「累」!當下一代提出的需求,自己已無力負荷時,該如何說不?陳姝蓉指出,不好意思開口拒絕,也是5、6年級生的特質之一。面對下一代,多數父母仍會有「必須做點什麼」的使命感,希望自己是好爸媽、好公婆。然而,這種面面俱到的想法,有時反而會累壞自己。她認為,不論是公婆、父母,拒絕下一代時都不必然要心懷愧疚。畢竟,當孩子成年時,父母的責任就已經結束了。「孩子成家後,父母願意幫忙是一項資源,但不願意也很合理。」把時間、金錢留給自己並不自私,而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至於如何拒絕,才能不傷年輕人的心?陳姝蓉直言,當父母說不,孩子多少會覺得受傷。但,幻滅即是成長的開始。「他會體認到,原來長輩沒有要幫我,我要自己面對了。」長輩可以在情感上給予孩子支持,但鼓勵他們自行解決生活上遇到的挑戰。3. 想念兒孫,怎麼開口才不會被當情緒勒索?坦承勝過迂迴尊重下一代有自己的生活,但有時難免掛念、想多和兒孫相處,怎麼表達才不會被嫌煩?陳姝蓉分析,有時長輩過於迂迴的表達,反而會被年輕人視為「情緒勒索」。例如,有些人希望孩子過年待在家,但不會明講,而是說:「你們過年要去哪?出國有那麼好玩嗎?好啦,年輕人有年輕人的事。」或者,長輩明明覺得寂寞,卻在孩子面前一再保證自己沒事,「你們都不用回來,我很好,沒問題。」然而,這2種表達方式,都無法讓長輩達到原有目的。陳姝蓉指出,當孩子接收到父母暗示的訊息,且對這樣迂迴的表達方式感到不耐煩,反而可能讓父母更挫折,「但,這不等同孩子不在意父母。」她認為,不妨誠實告訴晚輩自己的想念,但也接受他們可能有其他安排。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孩子的拒絕解讀為:「他們不愛我、討厭我。」心中充滿負面情緒,反而會影響日後的互動。她舉例,自己曾告訴即將離家的孩子,「如果你們離開家,我一定會很想你們,要常常打電話回家。」但孩子的回應卻非常直白:「我才不要,忙都忙死了。」一般父母聽到這番話,可能會感到不快。但她不將情緒放在心上,而是理解到「青春期小孩嘴巴就是壞,很需要透過語言展現自己想獨立的需求。」有趣的是,有時她工作忙碌,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少,孩子反而會主動和媽媽聊天。適時拉開距離、專注自己的生活,兩代關係更融洽!4. 新手婆婆如何和媳婦相處?放下婆媳應如母女的執著婆媳問題,為何比親子衝突難解?陳姝蓉指出,婆媳之間會有張力,不僅是出於世代間的觀念落差。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媳婦是夫家的「外人」。「公婆有時會告訴媳婦,『以後你就是我們家的自己人』,但這句話真的很不坦承。」陳姝蓉直言,人與人初相識時,勢必會經歷一段磨合期,才能熟悉彼此。如果堅持「婆媳要親如母女」,實際上的互動經驗卻不是如此,雙方都會非常挫折。她認為,婆婆與其在口頭上告訴媳婦「你是自己人」,不如開誠布公地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和原則。大家打開天窗說亮話,先理解彼此的原則和底線,日後的溝通反而更順暢。新手婆婆,該如何和媳婦相處?陳姝蓉建議,可以將對方視作「剛認識的新朋友」。對媳婦釋出善意,若對方給予的回饋也不錯,就在良好的基礎上持續深化關係。如果真的性格不合,那就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此外,陳姝蓉也提醒,若下一代在夫妻相處、育兒過程中遭遇不順,長輩可以當他們吐苦水的傾聽者,但不宜直接以行動介入。例如,夫妻吵架時,爸媽可以幫忙帶孫、讓孩子回家住幾天沉澱心情。「如果你急著出手干預,他們原本的小吵架也可能變成反目成仇。愈弄愈糟。」5. 如何和孩子、媳婦關係好?先安頓好自己許多人認為千古難解的婆媳問題,究竟該如何處理?陳姝蓉認為,真正的解方,其實是安頓好自己。她觀察,缺乏人際連結,是退休族的普遍困擾。尤其是女性,人生的前30~40年幾乎都是為了父母、先生、小孩而活。「小孩離家後,會突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她以自身為例,孩子逐漸長大,有了不同於父母的生活圈。她也開始經營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興趣不同,運動、上課、找朋友聚會,都可以是紓壓又建立人際連結的方式。不喜歡與人相處,也可以養寵物、蒔花弄草。在照料其他生命的歷程中,自己也得到陪伴。「現在,如果我和孩子的行程在時間上衝突,我會以自己的事優先。」她笑說。50世代不論是對孩子、媳婦、女婿,都可以用朋友的心態與之相處。大家都是獨立的成人,逢年過節時快樂相聚,但不干涉彼此的生活。剛剛好的距離,讓彼此都自在!原文:婆媳不必像母女,自在就好!心理師:5方法化解新世代婆媳問題
-
2022-01-23 該看哪科.兒科
過動症病童寒假生活型態改變 醫:宜持續服藥助養成健全心智
寒假將至,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發展中心主任張通銘提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病童假期間須維持生活規律,飲食避免甜食及咖啡因,並宜穩定服藥穩定病童情緒狀態,配合父母「溫和堅定」且有原則的教養,幫助病童養成健全心智。盛行率達百分之7 核心症狀是專注力不足張通銘指出,台灣ADHD盛行率為百分之7,即每25人班級有2至3人為ADHD病童。ADHD又可再細分為3大類型:注意力不足型、過動/衝動型以及混合型,張通銘說,其中以混合型為大宗,占比約7成。他說明,ADHD主要核心症狀為專注力不足、過動/衝動,同時可能合併情緒、認知及行為等發展問題,臨床上分輕、中、重度,中重度以上患童須及時積極治療。學齡後病童 宜藥物非藥物並行治療針對學齡後ADHD病童治療,張通銘建議可採取藥物、非藥物治療並行;藥物包括最常用的中樞神經刺激劑與非中樞神經刺激劑,以前者治療效果較佳且療效出現時間較快,近9成患者服藥後效果立現;中樞神經刺激劑又分長、短效2型,長效者早晨服用藥效可持續8至10小時至黃昏。部分家長考慮選擇在假期間為病童停藥,張通銘說,假期停藥需視個案病情而訂,並非通則。張通銘指出,藉藥物增加病童專注力及穩定過動衝動等情緒行為,讓患者更容易達到社會要求,將有助於病童養成健全心智;反之,若病童屢次達不到外界的要求,「一直處在被指正、不被認同、沒有成就感及得不到正向肯定,內心長期受挫傷痕累累,會影響到他日後對於社會、人性的看法,甚至對於教育下一代都會留下陰影。」他建議,除非ADHD病童服藥與不服藥症狀差異不大,可考慮間歇減藥,否則宜持續、穩定地服藥。假期宅在家 家長態度很重要假期間ADHD病童成日在家與父母「大眼瞪小眼」,張通銘說,父母態度更顯重要,影響病童情緒狀態及心智發展。「ADHD受基因、體質與環境影響,環境主要就是家庭,父母的態度、教養原則會左右小孩發展。」張通銘建議家長遵守「自覺、覺他、教他覺、他自覺」的四覺教養原則:首先父母需自我覺察是否有情緒過激、態度反覆等不適當教養模式,再觀察病童情緒行為異狀,進而教導病童探索、認識其情緒狀態,讓病童學會自覺,並自我學習調整控制情緒。其中哪個階段最困難?張通銘說,父母「自覺」最難。家庭、醫院、學校金三角 助病童適應假期生活另外,年節時國人容易大魚大肉、無所忌口,他提醒,ADHD病童飲食須注意避免甜食、咖啡因及過度加工食物;即使宅在家,張通銘建議病童宜養成規律生活,早睡早起。假期期間,除了家庭之外,張通銘說,學校及醫療服務提供者也可協助孩童適應生活型態改變,組成「治療金三角」。學校方面,張通銘建議ADHD病童老師假期可「突襲」撥打視訊電話給病童驚喜,詢問其寒假計畫、都做了什麼,除了激發病童主動性,同時也能培養成就感。醫院方面也趁假期推出各式非藥物治療新招,例如張通銘就讓病童回家畫畫,藉由分析畫作,了解病童內心陰暗面,協助化解其負面情緒。 ★《聯合新聞網》關心你:遇到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
-
2022-01-11 癌症.乳癌
婦人乳癌復發轉移 醫師:此時最需情緒支持
1名53歲婦人8年前罹患乳癌,療程結束後,未再持續追蹤,直到最近下肢水腫、下背痛,檢查發現癌細胞竟復發並轉移至腦、肝、腎、骨頭等器官,所幸經過癌症中心個管師團隊協助,以其個人化的需要安排治療,並給予情緒支持,才讓患者重拾抗癌信心,病情也獲得控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博民說,婦人8年前發現右側乳房有硬塊,確診為乳癌第3期,當時接受手術、化療及放療後,病情順利控制病情,即未繼續追蹤。癌症資源中心個管師表示,婦人原本活潑樂觀,熱中參與社區活動,得知乳癌復發且轉移的當下,一度喪失求生意志,也十分懊悔當初沒有另尋醫師定期追蹤,幸好經過開導,婦人心情轉好,還希望將自身經歷分享給更多病友,讓她們知道定期追蹤的重要性,也又恢復往昔笑容。王博民說,癌症患者最需要心理支持,尤其歷經癌症復發又轉移,往往會不斷指責自己;透過癌症資源中心個管師的一站式服務,可以提供藥物、飲食、會診等個人化服務,並溝通轉移負面情緒,有助於讓患者及家屬安心抗癌,返回正常生活。他提醒,乳癌患者務必定期追蹤,除了降低復發風險,也能讓醫師針對定期的影像學檢查,不斷更新與調整治療計畫;若因乳癌復發且發生遠端轉移,也不必灰心,只要與醫療團隊高度配合,仍能讓病情獲得控制、症狀緩解,與疾病和平共處。
-
2022-01-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鼓勵病人健康生活的好醫師 教會我們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
【編者按】繼上週邀請醫師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本週邀請社會大眾以「教我人生的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病人家屬分享這位醫師教會病人與家人以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而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一位病人回顧過去的一場大病,因為醫師給他難忘的人生諍言,而在康復之後與心愛的家人注重養身保健,並遨遊四海,深覺此生無悔無憾。一位又是醫師家屬又是病人的作家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說出「好醫師並不是知識最好,也不是技術最好,而是醫病關係做得好,獲得病人的信賴,能關心病人,體會病人的感受」。我們期待這類醫病雙方分享的人生經驗,使醫師更重視做對病人身心有益的事,而病人也更珍惜因為生病而學到的人生經驗。我們夫妻週週爬山,這幾年我們由步道到郊山再到谷關七雄中級山與高度超過3000公尺的合歡山群峰與百岳的海拔高度3035公尺羊頭山,體力一步一步的鍛練,因為持續的鍛鍊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好,體檢紅字少了些,身體更加健康。但事實上103年以前我們是很害怕的面對一系列的檢查與結果的。一般人的認知,有心血管疾病者,藥物治療和生活作息正常就是最好的治療。但是郭醫師教會我們健康生活的方式應該是樂觀面對疾病,讓我們的生活不受疾病的限制,反而因為疾病的關係,積極治療外也積極健康生活。生活中不再只有工作而是走到戶外去接受森林療育,放鬆自己的心情與爬山運動讓自己的身體更加靈活。生活的忙碌讓我們覺得年輕的我們健康是正常的,對於健康不會特別去重視。一直到103年,一向在診所就醫有關心臟問題的公公轉診到某區域醫院由郭醫師看診,因為治療期間住院一個月,因此我們為人子為人媳都到醫院去探視照顧。我的先生阿仁為公公的三子,警覺到公公的症狀自己也有,因此也讓郭醫師看診,檢查確認跟公公的心血管疾病一樣,有高血壓和心臟瓣膜閉合不全的疾病,因此開始接受治療。當時阿仁說,一直以來他一直覺得頭痛和胸悶,頭痛他以為是感冒、胸悶以為是工作壓力大,所以他一直沒有在意。後來檢查才知道原來頭痛不是感冒,是高血壓,胸悶也不是工作壓力大,而是心臟瓣膜閉合不全。原來我們自己以為的小病其實是慢性疾病,公公的住院反而讓我們重視健康的問題。公公原本是高血壓和心臟瓣膜閉合不全,後來在治療中檢查出還有腦癌,原來公公的身體狀況不是老人退化而是腦癌的問題,雖然確診治療到公公過世只有九個月的時間,但因為到區域醫院郭醫師看診相對讓我們重視公公後續檢查與治療,讓公公在最後的日子能得到有品質的照顧。在公公確診時,阿仁焦慮到右臉麻,郭醫師門診時會安慰阿仁,並且調藥治療阿仁,讓阿仁的不適能獲得改善,能正常生活、工作並且照顧公公。103年公公和阿仁開始由郭醫師看診,一直到現在110年12月此時,公公己過世數年,阿仁還在郭醫師看診下,正常生活,在郭醫師的鼓勵下藥物治療配合爬山運動,身體狀況越來越健康。郭醫師每次看診總是很有耐心,一一說明檢查與調藥與鼓勵生活要爬山要飲食控制。我們很感謝郭醫師,因為當年公公如果沒有給郭醫師看診,也無法後續檢查出腦癌並結合醫院的治療,讓公公的最後日子是有品質的。現在醫院講求效率、效能,看診速度快速未必能檢查出原因,郭醫師細心問診、說明檢查的數據與後續治療方式,鼓勵病人健康生活,改善病人因疾病所造成的疼痛,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真的是很難得的仁心仁術的好醫生。我們是郭醫師的眾多病人之一,我們就是一般醫病關係,但是我們感謝郭醫師的醫治,期待這麼好的醫師不管在醫德醫術都有所傳承。這乃是病人之幸褔。這幾年我從事老人日照中心管理工作,深深體會到心態會影響老化與退化的速度,也會影響生活品質,許多研究也顯示森林療癒可有效降低心悸、生氣、疲倦、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森林中的芬多精是最天然的除菌幫手,負離子更有空氣中維他命的稱號能活化細胞、消除失眠、焦慮!森林療育是有科學根據的,對慢性病也有減緩功效,不論在生理與心理都有正向回饋。郭醫師鼓勵我們爬山運動,擴展我們的視野並培養我們有正確的健康概念,使我們不害怕面對疾病反而更加積極的安排自己的健康生活,勇敢面對疾病、積極的治療、改善生活品質,使我們的生活不再只有認真工作、照顧家庭,增加了善待自己。愛惜自己的健康,這是郭醫師教會我們的,郭醫師很特別的醫師,不只檢查給藥,重點是教會我們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這深深影響我們,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是我們為病人之幸啊!
-
2021-12-19 養生.家庭婚姻
王力宏風暴 諮商心理師:步驟都顛倒、男方需要同理心
王力宏前妻李靚蕾發文揭露王力宏私生活及自身委屈,王父今出面護子,李靚蕾一一回擊並對王力宏發出「今下午3時公開道歉」的最後通牒。「離婚五個步驟,這次都倒過來了!」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委員林萃芬說,親友不宜介入離婚,目前男方需要有人幫助他理解,真正令女方不平衡的,是長期受誤解、被「潑髒水」的冤屈;女方心裡強烈的不平衡,也需要諮商專業協助。林萃芬表示,兩個人要走向離婚,理想的步驟有五個。首先是心理要準備好,這包括心態的獨立和平衡,這部分預備好,離開婚姻的心裡衝擊會比較小。李靚蕾的文章可以發現她受到很深的委屈和誤解,深感不平衡和不對等,作為一個能力強的現代女性,可能早在被要求簽署婚前協議時,就開始累積被貶抑的不舒服感受。第二個步驟,是要減少對孩子的衝擊。林萃芬表示,孩子對於家庭氣氛、父母一舉一動、父母有無感情流動,都是非常敏感的,父母要分離時,孩子也會有高度的分離焦慮。因此離婚時要考慮好,如何跟孩子說明,並且在雙方相處時顧及孩子的狀態、思考未來父母參與孩子成長的方式。如果雙方交惡、形同陌路、王不見王,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會有很大的影響。第三個步驟,開始走向離婚時,雙方親友不應干涉。林萃芬表示,親友的介入越少越好,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知道兩個人相處的種種。第四步驟是財務分配的討論和處理,最後第五個步驟,才是法律程序的完備。林萃芬表示,可以看到這次事件,是把以上五個步驟都顛倒過來進行,已經離了婚,才發現還卡在第一關心理的預備。觀察很多過去協助的個案,會發現離婚之後,比較沒有準備好的一方,還有一些想說的話,這時如果另一方的想法是「婚都離了,你應該自行消化,我沒有義務聽」,這會很傷人,可能更激發對方情緒,加重對方的不平衡。林萃芬說,男方很需要有同理心的朋友,幫助他真正的理解女方,如此才有可能就實質、心理、情緒這三方面,給予對方恰當的回應。現在男方為了自保而提出實質條件例如房子,但錢或房子並不是女方在意的,只是男方的自我投射,女方在意的是自己被潑髒水、不被理解的冤屈,所以提出這個條件,只會讓負面的後座力越來越強。「如果所說所做反而激發對方更多情緒,那就是走錯方向了。」林萃芬表示,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標準。該怎麼做才能停止甚至化解負面情緒?林萃芬說,痛苦的一方,都會需要對方理解自己的痛苦,唯有真正的理解、同理、接納對方在意的點,才有可能化解;如果持續忽略、逃避、拒絕理解,這通常會導致雙方都要承受更大的後果,因為「冤屈的感受是很強大、很難遞減的。」林萃芬表示,不平衡和悲憤的感覺需要去化解,否則對於身心健康都會有實質的損耗,例如會出現睡眠障礙、強迫性負面思考而無法控制。男方今天如果要道歉,不是說個「對不起」就好了,也要知道道歉的意義是什麼,在理解對方的情緒和感受的前提下去道歉,才會到位。
-
2021-12-19 名人.李偉文
避開看似美好的退休陷阱 李偉文:每周給自己一個挑戰
退休最棒的事情,就是從此不必再開不想開的會,做不想做的事,參加不想去的活動,跟不想見的人碰面。 不必再為五斗米折腰,無所求的人最大,所有時間都可以自己運用,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過,這種看似美好的生活其實有個陷阱,因為在職時那些想做的事是有別於工作日常中的「非日常」,也就是難得的休閒活動。如今一旦當年的非日常變成時時刻刻都在做的「日常」之後,似乎就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而且一旦每天都是做自己喜歡自在舒服的事,待在這「舒適圈」久了之後,往往就會懶下來,換句話說,就是會失去活力。 如果想舒適與活力兩者兼顧,首先還是要維持「日常」節奏,找一點不太忙但還是有個可以追尋的目標,區隔出「非日常」的享受,才能繼續維持生活滿意度。 同時,給自己一個挑戰,每周勉強自己「去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或參加一個從來沒參加過的活動與課程,或體驗一個從來沒體驗過的經驗。」以周為單位,只要三類做一種即可(以免太刺激或太累),當我們面對陌生情境(跳出舒適圈),會好奇,會緊張,會重新去感受這個世界,也就會激發出自己的活力。 說是挑戰,是因為如果沒有明確地訂出目標要求自己,一定會有各種藉口與突發狀況而無法持續;規定每周做一件新鮮事,而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事,也是刻意勉強自己走出舒適圈,把自己丟到不熟悉甚至全然陌生的地方,人在這樣的情境下,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處在警備狀態,也就能重新激發對世界的主動觀察與探索,這是製造「熱情」的元素。 另外,強調新鮮陌生沒有經驗的事,也是強迫自己脫離數十年來在職場養成事事都明確都在掌控中的習性,讓生命回到充滿各種可能的神祕狀態。是的,當我們願意鬆開規畫的人生,令人興奮且美好的生命才會在面前展開。跟老朋友相處很自在很開心,但也要認識新朋友,這除了可以擴展見聞,也是增加活力的另一種方法。所謂老幹新枝,這些新結交的朋友可以帶來新的視野,在生命之流中注入活水。台大傅佩榮教授曾經建議的具體評估標準:列出最近一年裡最常來往的朋友名單,列出前十位,然後看看這十位朋友是認識多少年的朋友。傅教授認為,以自己的年齡一半為標準,如果是五十歲就是以二十五歲為界,十位中最好有二、三位超過這個年數,但是最好也有二、三位是最近三年認識的,其他的人數就介於這期間。 除了朋友,我們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與自己的關係。如何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擁有自信與自尊,是生命的課題,若打算修習這些學分,我們第一步可以練習的事,是從獨處開始。 獨處的練習,可以從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上餐廳吃飯來試試是不是能夠很自在與自己獨處,練習不受別人眼光干擾,不要讓「為什麼找不到人願意陪我」「為什麼沒人在乎我」「為什麼沒人愛我」這些負面情緒侵蝕精神活力。 每天給自己一小段獨處時間,更進一步,每個月給自己一個較長的獨處時間,不需要躲到深山,也許只是一個沒有活動的假日,也許就在自己房間,關掉電腦與手機,找一本精彩的小說,讓思緒漫遊在不同的時空中。
-
2021-11-15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醫籲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
冬天天氣寒冷、潮濕,太陽露面的機會也不多,不論是身體或心理的疾病,風險都隨之提高。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提醒,冬季留意6種常見疾病,並留意生活中的細節,更有助確保健康。 中風、心肌梗塞:洪暐傑醫師表示,天氣冷血管收縮,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且不單僅限於寒冷,也包括溫度變化過大,例如太冷或太熱,像是在較冷的浴室洗熱水澡,又或者是洗完澡後從溫暖的浴室回到較冷的房間等。這些情況年長、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有心、腦血管疾病史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 因此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醫師提醒,平時應做好保暖,除了適度添加衣物外,頸部禦寒也很重要。洗澡前建議先用熱水暖暖浴室再進入然後脫衣;洗澡時先用溫熱水暖暖手腳再沖身體;洗澡後則先穿好衣服再出浴室。睡覺時,也建議放件外套於伸手可及之處,以利夜間上廁所時做好保暖。而慢性病族群自然更要穩定控制病情。 除此之外,也留意中風及心肌梗塞徵兆,若有臉歪嘴斜、出現單邊無力等肢體障礙、講話口齒不清等,可能為中風,用「微笑、舉手、說你好」的方式檢視。而胸悶、胸痛、甚至延伸至肩部、頸部、背部等,則可能為心肌梗塞,亦可能因不適冒冷汗、喘不過氣。如有上述情況應盡早就醫! 呼吸道疾病:洪暐傑醫師指出,天冷之際是病菌活躍度最高的時後,因此現階段民眾除了需對新冠病毒有所防範以外,另外也包括了流感病毒及肺炎鏈球菌。而冬季也有不少聚會活動,例如聖誕節、跨年、過年等,若當中有人受到感染,其他人受到感染的風險也會提高。另一方面,天冷也容易讓氣管收縮,使得氣喘、呼吸道過敏加劇。 醫師建議,即便現在國內疫情控制得宜,民眾還是應持續做好防疫,不可完全鬆懈,除了盡早接種新冠疫苗,也建議接種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更有助提升保護力。平時也可以再多戴一層布口罩,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氣,降低氣喘、呼吸道過敏的機會。當然,多戴一層口罩有可能擠壓原本防疫用的口罩而出現細縫,因此也要留意完全密合,以助防疫。 糖尿病低血糖、併發症:洪暐傑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寒冷的天氣,因為患者容易有各項併發症,包括前述提到的中風、心肌梗塞等大、小血管問題,天冷血管收縮,易釀成周邊動脈阻塞,發生機率也就更高。其他併發症也包括神經病變,患者也容易因此忽略寒冷的感覺,暴露於風險當中而不自知。而若藥物使用不當,患者也容易出現低血糖的情況,但同時因為天冷的關係,往往讓患者忽略低血糖發冷的警訊,嚴重可能休克、喪命。 因此呼籲糖尿病患者,天冷時也更需要注意保暖,且務必規律用藥,而若有感覺到發冷、手抖、心悸等症狀時也應提高警覺,別忽略了低血糖警訊。另外也提醒,糖友也盡量避免冬季進補,洪暐傑醫師表示,進補的概念出自於早期社會營養較缺乏之時,現代普遍營養過盛,其實沒有進補的必要,補的大多是心靈層面,而糖友不論是以羊肉爐、薑母鴨等方式進補,都容易使得血糖飆高,且也多為重鹹、高蛋白,容易增加腎臟負擔,建議維持原本的健康飲食即可。 冬季皮膚癢:冬季皮膚癢,最常見出自於乾燥所引起的「缺脂性濕疹」,當保護肌膚的油脂因乾燥而減少,便有可能出現乾癢的情況,各種過敏原也容易從皮膚細微裂痕長驅直入。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會誤以為是不乾淨而不斷沖洗,使得原本所剩不多的油脂持續被沖刷掉。也有民眾會用熱水沖洗,試圖以熱水刺激蓋過發癢的不適,但這情況也容易使得病況加劇,甚至引起皮膚發炎。 洪暐傑醫師建議,防範、改善冬季皮膚癢,最主要就是保濕鎖水,建議可使用沒有人工添加物的乳液,並避免使用洗淨力過強的肥皂或沐浴乳等。而若真的出現皮膚乾癢,除了避免抓癢外,上述的不良行為也應避免,建議以冰鎮的方式止癢,最好的改善方式自然還是請醫師協助為佳。 骨折:冬季天氣濕冷、環境不易乾燥、容易滑倒,進而產生骨折,特別在浴室更要留意。且也因太陽照射較為不足、民眾外出減少,普遍有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這也容易影響骨密度,增加跌打損傷時發生骨折的風險。且活動減少,肌肉保護下降,也是骨折的風險之一。 洪暐傑醫師提醒,冬季應多留意環境地板保持乾燥、止滑,以免發生危險,若浴室有窗戶,建議敞開通風,若沒有窗戶,可使用電風扇、除濕機等。而有太陽露臉時,可把握機會多曬曬太陽,平時也可以直接從保養品攝取維生素D,以利維持骨密度。並不論在家或戶外,皆可維持簡單運動的好習慣,更有助保護骨骼。 憂鬱症:冬季除了時常陰雨綿綿,容易使得人心情低落,也因為日照不足的關係,血清素濃度就可能受到影響,血清素與情緒息息相關,若缺乏,便容易出現憂鬱等負面情緒,若更嚴重、持續沒有改善,也可能形成精神相關疾病,如憂鬱症。 洪暐傑醫師建議,民眾平時可多留意適度攝取水果的養分,大多數水果當中含有色胺酸,其為血清素的原料,有助彌補因日曬所造成的分泌不足,另外像是香蕉、牛奶等,也是有助於舒緩情緒的食材。平時不論在家或戶外也一樣可以保持運動習慣,或是多元培養興趣,有助避免憂鬱情形出現。平時也可以多加觀察,若近兩周內頻繁出現憂鬱的情況,以及兩周內明顯對以往喜歡的事物逐漸失去興趣,便建議及早追蹤。 《延伸閱讀》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補錯恐傷身,台灣以滋陰潤燥為佳 .天冷低溫是心血管疾病旺季!泡溫泉勿過久、少吃高油脂食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打PRP有多痛,受傷了才知!林頌凱「以後一定要對病人更溫柔」
「誰說醫師不會受傷?」我熱愛網球運動,打了30年,沒想到7月間一次打網球雙方殺球纏鬥中,連續高壓殺球沒處理好,當下覺得肩膀怪怪的,有種跑掉的感覺,忍著不適直到結束。回到家發現慘了,肩膀痛到手舉不高,自己測試竟是傷到關節唇,傷勢不輕。沒想到自己也運動傷害這算是運動員的大傷,「沒想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當下感覺噩夢來了,擔心「能否再打球、看病、開刀」,意外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由於受傷3天疼痛未解,因此再進一步檢查確認,傷到關節唇和肩峰鎖骨關節,連續打了2劑PRP(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後,活動角度和力氣明顯改善,睡覺不再痛到輾轉難眠,超音波檢查也明顯好轉,只是某些動作還是滿痛的,尤其在幫病人打針或檢查時,會突然痛到手卡在半空中,仍要假裝沒事繼續看診,相當困擾。受傷更能體會病人感受自己受了傷,更能體會病人的感受,也才知道打PRP到底有多痛,因為「疼痛+驚恐=全身冒冷汗+無力」,自我承諾「以後一定要對病人更溫柔才是」。之後搭配中醫治療,發現肩膀半脫位,加上原本有頸椎問題,造成肌筋滑動、肌肉收縮抑制,「整個動力鏈大大走鐘」,經中醫針灸治療,再用肌貼強化背肌固定肩胛,頓時覺得肩膀變輕、角度變大了,疼痛減少8成以上。透過肌力運動練回胸肌 2周後,胸肌因肩膀受傷出現萎縮,由於沒有運動、肌肉消失,受傷後肌肉串連不見,接著就乖乖做運動,為練胸肌,更換適合老人用的球拍,透過肌力運動,慢慢將胸肌練回來,避免肌肉繼續萎縮。自己是醫師,受傷後,我比別人更知道要提早治療,經由西醫PRP、中醫針灸復位的治療,加上運動復健,比一般受傷的人恢復快,也因患了「球癌」,受傷2個月後,9月我慢慢恢復打球,最近恢復正常了。這次打球,頸椎和肩膀上背部受傷,頸椎舊傷是根源,自己沒有正視才會這麼嚴重。人都是肉做的,運動醫學醫師也是會受傷的,我和大家一樣,受傷都要乖乖接受治療、復健,傷勢才會趕快好起來。中西醫並治互補性高中醫、西醫觀念在運動醫學上頗為謀和、互補性高,自己親身體驗後就更確定,台灣有很好的醫療環境,中西醫、運動醫學搭配治療恢復快。醫學辭典/肩關節唇與肩峰鎖骨關節傷害肩關節唇位於肩胛骨外緣、往外突出的纖維軟骨,包覆在肩胛骨凹窩四周,負責肩關節的穩定度,做投擲動作時,二頭肌肌腱會拉扯關節唇,容易導致關節唇受傷;肩峰鎖骨關節是指肩胛骨外側、鎖骨外側關節,通常運動時,發生側面或正面撞擊肩部,造成肩峰鎖骨關節傷害。林頌凱小檔案現職:●聯新國際診所院長●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運動醫學研究員、台大管理學院EMBA研究所經歷:●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秘書長●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秘書長●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顧問醫師●中華奧會顧問暨醫學委員會委員
-
2021-11-05 養生.運動天地
從來不運動怎麼挑戰越野跑?先從3個運動方法開始!
一直以來,蔡易庭都是同儕裡最早交男友的,被認為絕對會早婚。芳華正盛的年齡,她全心全意工作,錯過愛情、錯過家人、錯過朋友。37歲這年,她才驚覺,原來,自己錯過了最美好的人生。蔡易庭勇敢跨出舒適圈,走向戶外,努力為錯過的晦暗人生,添上光彩。她接受全台最大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訪問,分享開始學習愛自己的過程。沒陪父親最後一段蔡易庭工作表現傑出、感情生活也很精采,2008年她有論及婚嫁的男友,在男友支持下,接受公司賦予的任務,到大陸開拓新市場。後來男友也到大陸工作,兩人相處卻摩擦愈發增加;分手時,正逢蔡易庭的父親病危。「爸爸快不行了,你快回來!」蔡易庭緊急回到台灣探望父親,父親看到許久未見的女兒很是開心,撐著病體努力談笑,蔡易庭以為父親病情好轉,準備回大陸,父親卻在女兒出發前離世了。沒能陪父親走完成人生最後一程,是她最大的遺憾。不在工作就是在工作路上在老闆重用下,蔡易庭全心全意開拓大陸市場,在全然陌生的異域跑遍大小城市,一天 24小時不是在公司就是在賣場、或在家繼續工作,從沒擁有過社交生活、旅遊、學習充電時間,更不用說談感情。37歲這年,工作遭遇低潮,她突然驚覺,自己是個什麼都沒有的大齡剩女,同齡的親友都生活圓滿,自己卻獨身一人,只有工作「人生還有別的事要做啊!我真是太蠢了!」她恨自己,不懂得好好愛自己跟身邊的人。「我不該全心投入在工作上,卻沒有自己的人生。我不應該沒有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我不應該沒有在正確的時光去愛自己!。」蔡易庭決心改變。從運動肯定自己過去蔡易庭討厭運動,跑一圈操場就快往生,她害怕無聊、一對一指導會尷尬,於是先從簡單的、自己可以勝任的、有趣的運動開始。當時內地流行團課健身、小班教學,她在有活力的教練帶領下,跟著其他同學一起揮灑汗水,第一次可以睡得香甜,更看到自己的進步。2017她開始運動,2018年離開重慶去上海、2019年去杭州,都依然堅持運動,越來越有成就感「原來我可以越來越好」她鼓起勇氣報名五公里跑步,接下挑戰10公里,發現自己有很多進步空間,就繼續練習往更好的方向前進。這些年來,她在新加坡、成都、紹興、上海、重慶跑過10-21K馬拉松路跑;在浙江舟山挑戰25K越野跑,到甘南無人區、川藏洛克線參與7-10天長線徒步;她參加100K公路車騎行浙江安吉、220K公路車騎行浙江。此外,還在杭州、寧波、台中挑戰斯巴達障礙跑(5K競速25障礙、10K超級30障礙、21K野獸30障礙),爬武功山、黃山、七尖山、陽明山東西大縱走等。就算常常全身痠痛、很多障礙過不了、下不來,但在運動時,她更能感覺自己不用倚靠外界的力量,也可以逐漸變強,終於能放心思在自己身上,學會肯定自己。感受更多的美好2008年離開台灣,2021年初蔡易庭回到台灣生活。過去她從沒在台灣騎過車、爬過山,現在開始認識台灣,發現台灣的美。現在的她,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再鑽牛角尖;未來,她希望自己可以到更多地方,體驗更多不一樣的戶外,把錯過的人生,填滿更豐富的色彩。透過有肌勵,她也想鼓勵更多人,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不要害怕改變,對的習慣就堅持下去。知道自己要什麼,在對的時間好好把握,推自己一把就會更勇敢,下一秒就是新的開始。延伸閱讀高強度徒手訓練 13分鐘虐爆核心登山小腿好痠痛 3招教你如何舒緩「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08 失智.失智資源
輔具資源/長輩怕跌倒?走路沒力?行動輔具「這樣選」才安全安心
上了年紀,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走幾步路就覺得膝蓋痠軟,稍不注意跌倒受傷,容易造成臥床、行動不便等後遺症。所謂「保命防跌」,隨著身體機能老化,肌力、平衡感變差,應使用輔具協助行走才安全,挑選適合的輔具也是一大學問!老了最怕一跌不起,善用輔具助一臂之力75歲的林奶奶,平常步伐緩慢,遇到上坡或轉彎處時,總是小心地慢慢轉動身子,手上的助行器看起來好像使不太上力。某天被路障絆倒了,再也沒有站起來過,必須靠輪椅移動。後來變得不愛出門,雙腿更加無力,退化成臥床狀態,一路退化終至死亡。如果及早汰換不適當的輔具,或許能預防跌倒問題;善用輔具仍能享有生活品質與獨立自主的能力,同時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對有行動障礙、肌力及協調性較差的年長者來說,使用輔具輔助行走才能保障安全,並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分享,市面上的輔具琳瑯滿目,該怎麼挑選是一大學問,掌握「親自試用」的原則,用對了才能發揮輔具最大效益,千萬不能「屈就」。有些長輩用了不符合身高的輔具反而體態走鐘,彎腰駝背容易增加跌倒或絆倒的風險,💡 輔具不是價格越貴、功能越多,效果就越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才能省力又安全。Q1:行動輔具應該怎麼選?行動輔具,顧名思義就是「輔助失能者的用具」,隨著身體功能的逐步衰弱、老化或傷病,應依每個人的狀況、身形大小選擇合宜的輔具,用錯了反而會造成傷害。選購輔具前,需要經過專業的個案「功能狀況」評估,例如步行能力、單手或雙手無力、是否需要他人協助等,才能符合實際需求。Q2:輔具的挑選重點有哪些考量?首先考量用途,是以外出或居家為主,使用者是否可自主推行。再來是體型,請專人依身高、體重搭配正確高度和尺寸的輔具。(推薦課程:讓長輩安心!專家教你申請輔具補助,改善居家環境)Q3:常見的錯誤選購輔具行為有哪些?銜接個案出院時,家屬臨時購買輔具,錯估了個案的行動能力或未符合使用需求,容易增加復健及生活上的困難度。除了根據失能程度,也應依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挑選,有些家屬或患者會強調「巴金森病要用什麼輔具?」「失智症要用什麼輔具?」「退化性關節炎要拿手杖還是助行器比較好?」💡 不同的疾病都有各自的病理機轉,非以病名來選擇分類輔具。輔具讓照護更省力!改善日常生活品質市面上的步行輔具大致分為拐杖、助行器、助步車,而助行器又分為有輪子、不帶輪子的款式,張慶光強調,選購的基本原則為「根據身體狀況選擇相對應的輔具」。有些長輩除了雙腳無力,手也沒有太大力氣,有輪子的助行器在使用上更穩、更省力。另要特別注意使用者是否需要煞車裝置,避免上下坡時腳步跟不上輔具,確保使用的安全性。拐杖的部分,要注意底部橡皮套及握把部分,提供止滑效果和符合人體工學的抓握舒適度。有些年長者抗拒使用輔具,認為不好看或心理產生「變成沒用的人」自卑感,張慶光推薦融合時尚元素的輔具,例如有些拐杖外觀簡約、線條感十足,撐拐杖一樣能走得帥氣。助步車結合座椅、置物籃,走累了隨時可停下來休息,方便外出購物與散步。家屬應考量使用者的心情,消除負面情緒,藉助輔具讓照護變得更安全、更輕鬆!(推薦課程:行動不便、走路無力?專家教你挑行動輔具好出門)Q:有哪些輔具資源可參考?可至各縣市輔具資源中心,尋求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建議與協助,經評估後,至輔具廠商門市試用選購。若有短期租借需求,也可以洽詢各地輔具資源中心。使用行動輔具能降低生活上的不便,以及避免跌倒等二度傷害,選購前一定要請專人評估、親身試用、學習正確操作。張慶光說明若不符合使用者需求,一直更換反而是種浪費,更重要的是使用安全,成為最好的「伴手」。
-
2021-10-03 新聞.元氣新聞
你從沒注意到的另類工作犬,呵護忠心夥伴5要點
每天陪伴在你身旁、討你開心的狗狗,都是另類的「工作犬」。毛小孩照護五要點可參考內文:1.安全舒適的環境2.新鮮均衡的飲食3.定期健身檢查4.充分運動與陪伴5.定期注射疫苗及驅蟲本篇文章你可以學習如何寵愛毛孩:・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新鮮均衡飲食,牠才能健康伴你日常。・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理應成為雄赳赳氣昂昂的威武警犬,但一隻比利時狼犬娃娃卻因太愛跟人撒嬌,兇不起來,無法通過訓練及考核,成不了警犬,但一名警員將牠收編,變成另一種工作犬,一生陪伴主人。這一段狗狗溫馨感人影片,毛小孩可愛、逗趣的模樣,贏得千萬人的點擊,也融化了許多人的心。事實上,每隻愛撒嬌及討摸摸的毛小孩,守候家門,在主人打開門的瞬間,開心地往上跳竄,猛轉圈圈,不管飼主貧賤富貴,狗狗終其一生的工作就是「忠心陪伴」,而「討你開心」就是一項超高難度的工作,也是另類的「工作犬」。 對於狗狗來說,主人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牠的全部,一輩子努力地討好、示好。因此,飼主更應該守護狗狗的健康,提供舒適居家環境,給予均衡飲食,每天陪著散步、運動、玩耍。最重要的是,應該定期安排毛小孩做健康檢查,按時用藥驅蟲,施打預防針,並在獸醫師評估下,完成節育手術。在其年老、身體退化,行動不便時,仍給予滿滿的愛,陪牠走完「狗」生最後一段路。【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一點: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你知道「心輔犬」嗎?不同於其他工作犬,心輔犬培訓浪浪為專業的互動陪伴犬,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患者消極負面情緒,促進特殊族群的人際互動社交。「人與狗之間是互相療癒」,大部分的心輔犬來自浪浪,以前常被欺負、虐待,被捕捉時的回憶也容易造成創傷。承受許多悲慘經歷,不少浪浪容易焦慮、緊張、吠叫、攻擊,連成為家犬都有困難,更何況是心輔犬。在跟狗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心理諮商師教導小朋友如何理解各種情緒與環境,例如,當狗老師出現眼睛飄向別處、肌肉緊繃、想要逃跑等緊張焦慮的反應,讓孩童也能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同理心,「從理解到覺察,再到行動」等過程,有助於同儕間的相處,學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人類和狗狗的互動過程中,安全的環境更能幫助牠們建立與人類的信任關係。給狗狗的真心話農夫張大哥:狗狗總愛陪我一邊耕田,種出新鮮蔬果。不只人類,狗狗也需要新鮮均衡的飲食,才能健康陪我生活、農作。第二點:牠也需要新鮮均衡飲食,才能健康伴你日常工作犬訓練多以品種犬為主,那麼米克斯犬也有機會成為專業的工作犬嗎?是否能解決收容所流浪犬暴增的問題?農委會公布109年全國流浪犬隻數量調查報告,推估全國流浪犬數為15萬5869隻,每百人流浪犬數則為0.66,與10年調查結果相較,流浪犬數不減反增。曾經歷流浪生活的浪浪,每隻個性、穩定度都不同,需要更多專業評估。雖然動物團體有不同看法,但以領養代替購買,不離不棄照顧牠們一輩子,是共同的信念。動保意識逐漸抬頭,劉偉萍表示,除了餵食與處理便溺等生理需求,提供均衡的飲食、日常醫療照顧等均為重要義務,最重要的是,無論生病或衰老,都不應該棄養。給狗狗的真心話國中生陳同學:一起長大到現在,我在長高但你在變老,我會好好開始照顧你的身體,陪著你去檢查打針,就像我的小時候你一直守護在我身邊一樣。第三點: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工作犬退休後,因多半是老齡犬,「就像人老一樣,狗狗老了也會有慢性病。」姚勝隆指出,骨骼關節退化、心臟病或腫瘤問題百百種,超過八歲以上建議每年做X光檢查,包括心臟、腹腔超音波,查看有無腫瘤或是心臟衰竭,若有慢性心臟病,得終身服藥,若有腫瘤則必須切除或化療。不論是生理或心理,狗狗都需要完整照護,姚勝隆說,工作犬多半會節育,每年注射預防針,包括四合一、萊姆病、狂犬病、內外寄生蟲等,定期投驅蟲藥、心絲蟲預防藥,還有例行抽血健康檢查。給狗狗的真心話上班族陳小姐:親愛的狗狗,分享我每天的喜怒哀樂,我也想為你做點什麼。原來,陪你散步、陪你運動,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光,也是守護你一生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第四點: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許多人對於導盲犬與人類深刻情感的印象,來自電影「再見了,可魯!」。可魯在退役之後,回到小時候的寄養家庭終老,電影完整呈現導盲犬的一生。現實中的導盲犬退役後的生活,也同樣需要主人充分的陪伴,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養狗經驗豐富的李昆霖建議,民眾在收養退休導盲犬或到動物之家領養狗狗前,都必須謹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養狗,包括自身經濟狀況、家人能否接受、居家環境適不適合,以及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他也提醒,因為黃金獵犬、拉布拉多都屬於大狗,老化之後髖關節容易退化,行動不便,除了醫療費用,還可能還得抱上抱下,自己要有足夠體能。不管大型犬或小型犬,每天都需要適當的運動散步,尤其大型犬髖關節容易出問題,如果缺乏足夠運動,容易讓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五點: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法定的「職業」工作犬,與人組成「最佳拍檔」,認真工作的帥氣身影,讓人印象深刻。有些工作犬出入的環境,容易造成職業傷害或心理壓力,領犬員必須隨時關注狗狗的身心狀態。姚勝隆指出,獸醫師透過動物行為學,可觀察狗狗有無焦慮現象,並進行藥物或物理治療。像是狗狗無法專注、眼神飄移,或是打哈欠、不自覺咀嚼,耳朵呈現水平的「飛機耳」,都有可能是恐懼、害怕的表現,若狗狗有這類情況,會透過行為治療師協助治療,獸醫師也會定期到犬隊講習,教領犬員行為學基本常識。這些使命必達的狗狗,無論執勤期間或退休之後,都需要完整的健康與心理守護。為人們辛勤工作的狗狗都是廣義的工作犬,其實還有許多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也在台灣各角落守護著我們。衷心感謝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警犬、軍犬、緝毒犬、搜救犬、檢疫犬,堅守崗位、衝鋒陷陣、不畏危險保護人類安全。還有一群無私忠誠的狗狗們,導盲犬、導聾犬、肢體障礙輔助犬,如影相隨、分秒守護,給予人類陪伴依靠,幫助身障朋友,擁有安全便利的生活品質。>毛孩子五大呵護要點,專家知識分享與暖心故事看更多【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收養退休導盲犬】是我們生最棒的決定之一。【浪浪變身工作犬】家才是他們最期盼的地方。【心輔犬狗老師出馬】腦性麻痺女孩站起來。【工作犬值勤中】預防職業傷 更要紓解壓力。不管是使命必達的工作犬、等待領養的浪浪,或已成為家中一分子的狗狗,都需要呵護、疼愛,提供友善完備的身心照護,是我們該回饋給這些忠心工作夥伴的基本義務。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別忘了跟身邊的夥伴說聲謝謝。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安全舒適環境/「心輔犬」狗老師出馬 腦性麻痺女孩站起來
給狗狗的真心話王姓夫妻:我們夫妻養過兩隻小型陪伴犬,先後送走牠們後,自己也來到熟齡空巢期,這才回想我們一生可能擁有很多隻狗狗,然而牠們的短暫一生唯一擁有的便是主人。如果再有養狗狗的機緣,我願意營造安全舒適的環境,守護牠健康,陪我們更長更遠。聽過警犬、檢疫犬等工作犬,你知道「心輔犬」嗎?不同於其他工作犬,心輔犬培訓浪浪為專業的互動陪伴犬,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患者消極負面情緒,提升身障者復健的動力,以及過動症患者的學習動機、降低憂鬱症患者的憂鬱感,並緩解自閉症患者的焦慮感受,促進特殊族群的人際互動社交。人類和心輔犬的互動過程中,更應給狗狗安全舒適的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每隻狗狗,都是伴你一生的工作犬,如何好好照顧牠?腦性麻痺女孩勤加練習,只為陪狗狗散步。一名腦性麻痺小女孩全身癱軟,肌肉無力,走路時總是小碎步,復健科醫師建議,每天練習10分鐘固態步行器,以維持及提高肌力。由於家人無法陪伴練習,小女孩吵著說不要,甚至哭鬧,導致復健成果不彰。為了增加小女孩的復健動機,校方與「心輔犬心流幸福研究室」合作,派出有社交王子、大哥性格之稱的狗老師「戚風」,由於牠個性溫暖、友善、溫柔、愛撒嬌,擅長察言觀色,很快贏得小女孩的歡心,開心地玩在一起。為了牽著「戚風」散步,小女孩主動用步行器步行,走的距離也比平常還要遠,還不想停下來。為了下次還能帶「戚風」散步,她勤加練習,就在沒有壓力與負面情緒的情況下,完成一個療程的行走練習。訓練浪浪社會化,重新建立與人類的信任關係。「心輔犬不是一開始就具備與人連結、療癒雙方的能力。」心輔犬心流幸福研究室創辦人陳奕君說,大部分的心輔犬來自浪浪,以前常被欺負、虐待,被捕捉時的回憶也容易造成創傷。承受許多悲慘經歷,不少浪浪容易焦慮、緊張、吠叫、攻擊,連成為家犬都有困難,更何況是心輔犬。陳奕君強調,浪浪必須經過社會化、穩定性、信賴感等基礎訓練,才能重新建立與人類相處的信心,進而有機會成為心輔犬。以「戚風」為例,一開始看到中年男性,就嚇得發抖,在訓練過程中,使用適合牠個性的方式溝通,撫平以往的創傷,讓牠不再害怕與人相處,不致突然逃竄。不是訓練狗狗「治療」人類,是讓人狗互相療癒。「『治療人』不是動物本身需要做的事情。」陳奕君說,與導盲犬等工作犬不同之處是,心輔犬是「以自己原本的面貌」去服務對象,並非為了工作而去滿足個案需求,所以不會訓練動物治療人,而是重視狗狗的個別性、獨特性,以及原有的強項與技能。陳奕君說,「戚風」喜歡撒嬌,想要與人貼近,服務時就是在做牠本來喜歡做的事情,在助人的同時,更信任環境、信賴人類,良性循環後,才能成為具有自信心的狗老師,「人與狗之間是互相療癒」。狗老師豐富肢體動作,協助特殊族群克服情緒障礙。浪浪變成專業心輔犬後,會自發性鑽入人的雙手間,頂開掩面的人、舔舐人臉,再轉身貼近,坐在人的雙腳前,討摸摸、抱抱。陳奕君指出,透過狗老師豐富的肢體動作,輔助自閉症、過動症、亞斯伯格症、憂鬱及身障等特殊族群,練習社交技巧,克服情緒障礙,提升復健與學習動機。在跟狗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心理諮商師教導小朋友如何理解各種情緒與環境,例如,當狗老師出現眼睛飄向別處、肌肉緊繃、想要逃跑等緊張焦慮的反應,讓孩童也能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同理心,「從理解到覺察,再到行動」等過程,有助於同儕間的相處,學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培育心輔犬1. 必需花費3到6個月訓練。2.每年健檢、施打預防針,還要提供均衡營養的飲食。3.狗老師也有工時限制,一日工時不超過4小時。4.除了固定的散步時間,也會讓狗狗進行社交活動,跟團隊一起到處玩耍,例如,玩衝浪板、登山、踏青等。
-
2021-10-01 養生.心理學解密
心理治療師認證:10 個比旅行度假更紓壓的「生活日常」
心理治療師 Karen Young 說:「我們常以為累積一段時間的壓力,可以透過一次遠行或一段長假來全部釋放,但往往生活一回到正軌,從前的壓力又全部重現。」他認為,壓力造就的焦慮不安是人體最可怕的毒素,累積到一定程度才要紓解是錯誤想法,長久下來會耗損專注力、讓人情緒低落,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真正的壓力釋放應該透過生活中能做的小事,並且要每天執行,例如:1. 清理所有你不需要的東西丟掉、賣掉、捐掉都好,東西少一點,壓力少一點,自由就多一點。從日本開始流行的「極簡生活」整理術,目的是讓你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這個過程可以幫你立刻釋放焦慮、平靜下來,最後只留下實用或對你有正面意義的物品。2. 養成隨手整理的習慣發票帳單一收到就放在固定處,衣物收下來立刻摺好收進櫃子,弄清楚每樣日用品放在那些地方。找不到要用的東西會加深焦慮,隨手整理不只免於日後翻找浪費時間,養成這些習慣你也會慢慢發現生活更加井然有序,對自己更有自信。3. 每天抽空做些讓你「忘我」的事有些人聽音樂時能完全放鬆、投入,有些人則是透過運動、閱讀、兜風等方式。簡單來說,每天抽空做些能讓你「忘我」的事,短暫抽離現實的紛擾。之後回頭做正事,你會發覺自己更加專注。4. 把每天的瑣事變成「自我療癒時間」例如搭車上下班、走路去買午餐、洗澡這些事,反正不管怎麼樣都得做,不如就用來好好放鬆,聽音樂、看些有趣的文章來轉換心情,把這些短暫瑣碎的時光變成釋放壓力的儀式。5. 準備一本備忘錄裡面記下各種有啟發性、能讓你思考的佳句、點子或是一段話,甚至靈光一閃的想法也全部記錄下來。這讓你在需要時能立刻找到相關資訊。可以做些分類,例如“生活觀察”、“療癒”、“男女交往”或“工作”,等。6. 對自己信心喊話一開始可能會有點彆扭,但這個方法真的很有效。如果你正在追求什麼,你可以找個空曠地方,或對著鏡子大聲說出你的目標。例如“我一定會變瘦!”、“我要把工作做好!”,這是一種很強大的正向“禱告”。7. 停止接觸帶給你負面情緒的人請下定決心與某些人斷絕往來,不必為此感到抱歉。我們的氣場會受身邊人影響,你沒有義務為了承擔他人的負面情緒而犧牲自己的心靈健康。8. 找出日常生活的簡單快樂重點是「簡單」,因為簡單才能長存,例如麵攤老闆的熱情笑容、每天準時收看的搞笑節目、為自己泡的一壺好茶……這些都是不須費勁就能一直擁有的小確幸。9. 發展你的一套個人哲學如果你對人生的目的、意義沒有明確概念,生活會很不踏實,充滿擔心、焦慮、不安。不用特別去信教或加入某些團體,只是要確立一套自己的信念價值,明白自己是誰、每天為何而努力。10. 凡事保留空間不要認為世上的一切都跟你想的一樣,或有想掌握每件事的想法。不論工作、社交都一樣,一旦想掌控全部,就容易患得患失,久而久之也會心力交瘁。(參考資料:heysigmund;psychologytoday)※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焦慮到什麼事都做不好】心理治療師認證:10 個比旅行度假更紓壓的「生活日常」
-
2021-08-27 養生.聰明飲食
不必忍受飢餓也能增肌減脂!科學證實「高蛋白質飲食法」的3大好處
《美國醫學營養期刊》曾報導,在飲食中增加蛋白質比例的「高蛋白質飲食法」,可以加速人體能量的消耗,有助於減輕體重。居家防疫期間,許多人因為運動量較以往減少,加上三餐不固定、飲食不均衡,導致肌肉量下降,這時,採用富含豐富蛋白質的「高蛋白質飲食法」,或許可以使增肌減脂的效果變得更好。什麼是「高蛋白質飲食法」?根據英國媒體《BBC》報導,「高蛋白質飲食法」指的是增加飲食中蛋白質的比例,達到增加飽足感、控制體重的目的。而《BBC》的報導中也特別指出,一天中攝取蛋白質所產生的卡路里,需佔總攝取熱量的20%~25%,例如每日總攝取熱量是1,500大卡,要有至少300大卡的熱量是來自於優良的蛋白質。由於蛋白質是組成肌肉最重要的營養素,攝取豐富的蛋白質可以修復運動後受損的肌肉組織,讓增肌的效果變得更好。而另一份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也指出,在吃進蛋白質後,身體會產生「食物熱效應」(Thermic Effect Of Food,簡稱TEF),達到燃燒脂肪的作用,因此,執行高蛋白質飲食法不僅能提升肌肉量,同時也能降低體脂,搭配適當的運動,能讓身形變得更加緊實好看。科學證實「高蛋白質飲食法」的3大好處1.無需忍受飢餓哈佛大學營養系曾做過一份研究,結果指出相較於一般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飲食,高蛋白質飲食能夠提供受試者較高的飽足感,讓他們能繼續堅持這種比較健康、有助於瘦身的飲食模式。《美國醫學營養期刊》也曾在一份由荷蘭營養學家所進行的研究中指出,由於蛋白質能夠降低身體中一種名為飢餓素的賀爾蒙,因此實行高蛋白質飲食不僅不需要挨餓,還能減少吃進過量食物的問題,達到抑制食慾、幫助減重的效果。2.增加肌肉量可以提升「基礎代謝率」基礎代謝率,指的是人體在靜止不動時,一整天會自然消耗的熱量。耶魯大學的一份研究中指出,實行「高蛋白質飲食法」時,由於吃進大量蛋白質會產生「食物熱效應」(Thermic Effect Of Food,簡稱TEF),加上蛋白質是組成肌肉最重要的元素,當肌肉量增加時,也有助於提升基礎代謝率,因此,人體一整天自然不動所消耗的熱量,也會隨之增加。3.減少焦慮伊朗德黑蘭大學的研究中指出,採用「高蛋白質飲食法」的人,因為體內會產生一種名為「維生素D結合蛋白質」(Vitamin D-Binding Protein)的營養素,能幫助減緩負面情緒的產生。因此,執行含有大量蛋白質的「高蛋白質飲食法」,或許可以幫助穩定情緒,減少焦慮和憂鬱的症狀。該如何執行高蛋白質飲食法1.選擇高蛋白質的食物來源攝取含有大量蛋白質的食物,並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是執行高蛋白質飲食法最簡單的方法。除了雞胸肉、蝦子等優良的動物性蛋白質以外,其實許多植物中也含有很豐富的蛋白質,像是毛豆、鷹嘴豆、藜麥、酪梨等,讓身為素食者的你也能輕易地執行高蛋白質飲食法。2.攝取體重(公斤)的1.2~1.6倍蛋白質量(公克)外媒《健康線上》報導指出,高蛋白質飲食的蛋白質攝取量應為體重(公斤)的1.2~1.6倍(公克),例如60公斤的人,一天要攝取的蛋白質量為60*1.6=96公克,如果想要了解每天吃的食物含有多少蛋白質量,可以到衛福部健康署查詢。參考資料:1.《Healthline》:A High-Protein Diet Plan to Lose Weight and Improve Health2.《Healthline》:10 Science-Backed Reasons to Eat More Protein※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有助於增肌減脂的「高蛋白質飲食法」:提升基礎代謝率同時減緩焦慮
-
2021-08-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年輕時曾參與823炮戰! 74歲榮民伯伯轉出新冠肺炎專責病房,感慨說:「沒想到病毒比戰爭還可怕」
今天,許伯伯終於要轉出新冠肺炎專責病房了!他的雙眼泛著些許淚光,篤定地看著前方對我說:「沒想到病毒比戰爭還可怕!」在病房忙著幫許伯伯整理行李的我,頓時感到空氣凝結,腦海裡閃過種種過去和家人朋友一起親密玩樂的時光,現在卻是穿著層層隔離裝備,想脫也脫不了的戰衣。許伯伯當年的戰衣,如今是我的戰衣。74歲的許伯伯,年輕時身體很好,沒生過病,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台,參與了823炮戰,跟共軍抗戰時,身為裝甲部隊的他,多少夜裡都全副武裝,深怕共軍突襲,即便深受重傷也要努力抗戰,沒想到一個新冠肺炎病毒,卻讓身體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過著比抗戰還要痛苦的生活。許伯伯在4月底跟朋友一起去萬華龍山寺,返家後有發燒及呼吸喘情形,至亞東醫院急診求治,COVID-19篩檢呈陽性,血氧濃度一路下降,追蹤胸腔x光發現,雙肺有嚴重的肺浸潤,馬上執行插管急救至加護病房照護。在加護病房照護27天後,拔除氣管內管轉至無負壓隔離室的專責病房續照護。許伯伯的左腳第一、二姆趾因疑似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發炎壞死呈現壞疽樣,左腳有破皮傷口,需每日換藥,加上在加護病房臥床多天,造成肌力退化、下肢乏力,無法自理日常生活,需要靠護理師協助翻身、換尿布、身體清潔及餵飯,一次照護下來約需花費30分鐘,穿著不透氣的防護裝備,身體裡早就流滿熱汗,濕透全身,汗粒也不斷流下遮住視線,忍受著自身身體不適仍協助完成許伯伯的每日照護。因許伯伯身體上病痛及不適,造成內心充滿著許多的不安,時常按鈴求助護理師問許多問題,護理師仍一次次的進入病房協助許伯伯執行日常生活的照顧,詢問是否有身體不適及疑問之處,傾聽許伯伯的負面情緒宣洩,引導他說出心裡的困擾,也時常透過視訊鏡頭及觀察許伯伯是否有身體不適的狀況,治療及照護後不斷給予許伯伯心理的支持及鼓勵話語,做完治療離開病房前,也不忘告訴許伯伯要加油! 許伯伯因未婚,只有一位乾兒子,疫情關係無法陪伴,住院期間更依賴護理師,看到護理師不畏悶熱照顧他,又給予很多心理及心靈上的支持,心裡很是感動,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可以感受到護理師真心的對待。日復一日的照護中,在住院治療第38天後,COVID-19在第四次結果呈現陰性,終於可以解除感染隔離,可惜因腳趾的傷口尚未痊癒以及需依賴氧氣,故先轉至普通病房照護。雖然無法出院,但許伯伯表示:「可以解除隔離就很開心了」。照護許伯伯的過程中,發現許伯伯對於疾病的擔憂及面對治療成效感到無法預期,進而有嚴重的情緒變化,因隔離病房關係,無法適時的於第一時間澄清許伯伯對於治療的擔憂及給予心理支持,是在照護中最困難及限制,但透過遠端視訊鏡頭,及每次進入病房執行治療及照護過程中主動關心與傾聽了解許伯伯的內心感受,看到許伯伯身體有進步的變化,內心也十分感動,即便穿著厚重悶熱的防護裝備也值得,因為,讓病人得到最完整的照護,這就是身為護理師我的使命及責任。許伯伯對於自己一向硬朗的身體,因為一場觸不及防的疫情染疫,只能躺在床上需仰賴護理人員的協助,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除了對身體健康的擔憂,更多的是對未來生活的茫然及不知所措,但因許伯伯在隔離病房且醫護人員需穿著厚重悶熱的防護裝備的關係,只能把握每次進入病房的時間,傾聽許伯伯的感受及適時抒發情緒,花費更多的時間,教導並訓練許伯伯身體耐力及肌力,增加基本的生活技能。隨著病況好轉,許伯伯已可以自行吃飯、翻身,看著身體狀況及情緒變化一步步邁向好的方向,真心替許伯伯感到高興,更有成就感,覺得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這次疫情,是全球的災難,台灣也正遭受著疫情的肆虐,所幸,有一群人,默默的無私奉獻守護著,不求什麼,只要一句「謝謝」就足夠了。而那些有關疫情溫暖的故事,相信也在台灣及全世界各角落持續發生著。這是屬於我們的戰情回憶,多年後,我也會眼神泛著淚光向後人說:「那年,我和全台灣人民一起打了一場勝戰,那時,敵人是病毒」。
-
2021-08-14 養生.運動天地
強健身體的免疫力!她靠2招「呼吸操」放鬆肌肉、保持身心靈平衡
不久前,疫情在社區蔓延,我們身處危機,日常規律被打亂,如今,疫情趨緩,我們渴望「常態」的安定感,才發現,我們以為的「舊日常態」不再,「變動」成為唯一不變的事。「學習與變動共處,在心裡培養安定感」成為疫情下你需要裝備的新能力。 8月的《橘世代》,希望帶著讀者重新喚起習以為常的覺知:好好呼吸、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鍊,透過藝術和園藝,療癒自己,重新愛上疫後生活。新冠疫情打亂了生活步調。疫情之下,除了強健身體的免疫力,也要強化內心的穩定,時下正流行的自癒力和藝術輔療,有助於身心靈平衡,正向度過這場疫情風暴。疫情來襲,最需要的是保持正念,建立自身療癒力讓生活恢復正軌,學習呼吸是最好的自我照顧,在一呼一吸之間平衡身體系統運行。腹式呼吸 啟動與生俱來自癒力當身體承受壓力時,呼吸會不自覺地急促變短,包括心情煩躁焦慮,感到一陣胸悶喘不過氣來。調整呼吸可以放鬆緊繃的身體,別小看這再平常不過的生理機制,愈是基礎的事物愈容易讓人忽視!自癒力學會理事長黃利利推廣「正念呼吸操」,藉呼吸吐納平衡身體的自癒及免疫力,非常適合居家防疫。疫情蔓延之際,更要好好鍛鍊肺部,透過呼吸鎮定情緒,同時改善身體不適症狀。黃利利是主婦聯盟綠主張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創辦人之一,長期關心食安、環境議題。55歲那年,身體開始走下坡,鼻子、咽喉、氣管、肺等呼吸系統都出了問題,經常過敏乾癢。60歲省思飲食固然重要,心理狀態更是健康的根本,因緣際會接觸「腹式呼吸」,於是投入自癒力推廣。黃利利相信,學會調整呼吸就能調心,把空氣吸入肺內再吐出的節奏,能牽動各部位肌肉、加速體內排毒。規律深呼吸 放鬆跳脫負面情緒腹式呼吸可提高肺活量,充分運用肺泡交換氣體,過程中刺激副交感神經活躍,有益身心放鬆。黃利利把腹式呼吸結合伸展運動,延伸出「正念呼吸操」,專注於規律的深呼吸,摒除雜念體驗慢活、放鬆、靜心。一吸一吐之間,放鬆肌肉、沉澱思緒,自然就能跳脫負面情緒。練習腹式呼吸時,保持順暢平穩、深吸慢吐,每分鐘約5-6次呼吸循環。黃利利笑說多做幾次,呼吸對了,不僅肺更健康,也能改善睡眠品質、自律神經失調。現代人生活壓力倍增,直接反映在身體病痛,「正念呼吸操」運用深沉的腹式呼吸達到放鬆效果。黃利利建議,「每天花10分鐘,或是在情緒極為煩躁時專注呼吸,很快就可以恢復平衡,讓身心靈有煥然一新的感受。」正念呼吸操疫情下,多做擴胸運動,強化肺部功能,加上「正念呼吸」,透過呼吸幫助養生、靜心。第1式:雙手畫圓吸氣打開胸部,前腳微蹲,後腳拉直,感受背部及腿部的變化。第2式:拉筋伸展吸氣往下開胸、膝蓋彎曲、手臂離臀,感受背肌的變化。愛自己的藝術課 舒緩焦慮藝術也能治病?2018年,加拿大醫療機構與蒙特婁美術館進行跨界合作,醫生可開立「藝術處方箋」,透過體驗藝術促進健康。已有科學證明,藝術能改善憂鬱、焦慮,刺激神經活動。新活藝術創辦人暨執行長康思云認為,藝術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每個人都能透過創作表達文字無法呈現的情感,注入身心靈正向動能。「疫情自5月中旬急速升溫,民眾待在家防疫快要悶出病,難免心情焦躁、疲累,應該把時間花在好好照顧自己。」康思云鼓勵大家拾起畫筆或使用複合式媒材,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享受創作過程,隨心所欲繪出療癒新生活。藝術創作不僅能陶冶性情,拿筆畫畫、動手DIY也能訓練長輩的手部肌力,同時刺激顏色認知。一幅幅寫實或抽象的動人圖像,舒緩每天接收疫情資訊的焦慮,也活絡熟年創作力。線上藝術輔療服務 豐富創作能量疫情期間,新活藝術把實體課程轉變成線上形式,並串連全台藝術輔療師推出「免費線上藝術療癒工作坊」,民眾在同一時間上線互動,體驗遊戲互動、實體創作與心靈對話。藝術輔療導入照顧的元素,從創作中重拾生活價值與意義,專注當下培養心靈韌性,暫時忘卻世俗煩憂。隨著時間過去,難免會出現防疫疲勞,康思云提供身心調整妙方:藉由藝術找到安穩身心的力量,放寬心面對疫情或生活變化。防疫之餘,不妨參加線上藝術療癒工作坊,網際網路維持了人際聯繫,也緩和了社交距離的冷漠。康思云看到許多長者有了新的社會互動,重新建立友誼,期待疫情趨緩或結束之後,持續豐富藝術能量,讓生活變得更好。手作紓壓創作1.選擇家中隨手可得的素材,例如雜誌、廣告DM等可快速上手的材料。2.剪下雜誌、廣告DM的圖案,例如食物、建案或風景圖等。3.將剪下的圖案自由拼貼,發揮巧思拼貼出可敘述的故事,增加趣味性。
-
2021-08-13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思覺失調】思覺失調怎麼伴3|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
為幫助思覺失調患者,除了心口司推動心衛中心,「工作」也是患者增加自信的重要來源,讓他們想要活下去。家屬可讓患者進行簡單、少量的工作和家務,逐步加深複雜度,以建立成就感跟自信,也助患者與家人的情感連結。Q:思覺失調家人說他想出去找工作,我應該支持他嗎?請問有適合他的工作類型嗎?A: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分享,許多病人有工作和收入之後,才被家人接納、得到尊嚴,反轉家庭互動關係,「工作是藥物之外相當關鍵的治療。」「照顧者需要找伴、不能獨行,生病有很多變數是家屬難掌握的,要有他人、社會資源的協助。」這是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陳仙季卅幾年來,照顧思覺失調弟弟的心得。如何與思覺失調患者相處?家人、親友、老師同學、同事、陌生人腦部生病和中風一樣,需要慢慢復健才能逐步進展,切忌對患者要求太高、太快觀察對方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是否合常理,思考、知覺和邏輯是否不符現實或不尋常多聆聽,給予實質的陪伴、支持、鼓勵,以親人的愛護為基礎,逐步拓展與他人接觸、被他人接受的經驗即使對方的感受想法不合邏輯,也可以再多探索,並真誠表示理解其感受和想法了解感知沒有對錯,工作課業表現變差和人際關係困難是因為腦生病了,避免用如「懶惰」等道德性用語批判對方不要急,盡量延緩互動和交談時間,營造和緩、放鬆、互相信任的氣氛,保持自身穩定平靜,不緊張、生氣調整舊的互動方式,或重新學習、建立新的互動方式,彼此間可以互相鼓勵、支持;若舊有互動方式不利相處卻又難以改變 ,可尋求家族治療若觀察到對方言語或表情憤怒、抗拒、不禮貌或有失節制時,避免激怒對方交付對方可帶來成就感、被他人接受的工作(如分擔家務或休閒活動),從小而簡 單的事情開始、逐步增加複雜度,建立患者的自我價值和自信,生活有意義若無法順利安穩情況,試著安置自己的位 置、判斷應對方式,並運用「多與眾」的安全力量,帶患者到安全處所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協助平時應充實、增進對思覺失調的認識資料來源/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 製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她說,弟弟是會規律服用藥物、回診的個案,其實不太需要她操心,「但疾病仍會帶來負面情緒問題。像之前我邀他去職訓局上課,他在課上交了朋友、覺得很充實,看似狀況良好,有天下課回家後卻喝清潔劑自殺。這是我們無法掌握的事,發生了,家屬也絕對會內疚。」照顧者可嘗試家族治療,紓解自身壓力與患者之間的關係 她再三提醒照顧者支持系統的重要性,要找對、找好資源協助自己,否則自己也會崩潰,「照顧過程中一定有負面情緒,家屬要了解思覺失調的特性,平時多觀察生病家人、了解他的狀況與特質,重新學習如何跟他相處、建立信賴關係,也要幫自己找到正能量跟紓壓的時間、空間。」陳仙季解釋,照顧者無法否定思覺失調患者的幻覺,對他的情緒問題也只能陪伴傾聽,重點是了解患者情緒來時,如何陪他找到正確的發洩出口,較能避免患者爆發言行暴力。「症狀其實是腦功能障礙和人生經驗交織而成。即使病人規律服用藥物,面對症狀與負面經驗惡性交織,病情仍容易復發。」胡海國疾呼,社會迫切需要營造接納不排斥病患、和諧溫暖的環境,「提升病人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在療程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症狀其實是腦功能障礙和人生經驗交織而成。即使病人規律服用藥物,面對症狀與負面經驗惡性交織,病情仍容易再復發!」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疾呼,社會迫切需要充實對思覺失調的正確認知,營造接納不排斥病患、和諧溫暖的環境,「提升病人自我價值感、增加自我認同,在療程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胡海國建議,家屬或週遭人和患者相處時,自己保持穩定平靜,不緊張、不生氣,多探索、了解對方,延緩互動時間,不急著溝通是非對錯,較能避免觸發患者極端症狀;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找旁人一起表示協助,引導患者前往安全處所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幫忙。研究發現,當家人過度涉入患者,對其懷抱敵意、批評和不滿,患者復發的機率比較高。胡海國表示,家人和患者要重新建立或調整過往互動模式,如有難以改變的負面互動,可考慮進行家族治療。立委吳玉琴:行政院推社會安全網2.0,承接所有的弱勢者然而,和諧溫暖的環境,不僅止於家門內,當患者從醫院回到社區時,如何幫助患者連結社區,進而社會參與,長期關注身心障礙者權益的立委吳玉琴坦言,現有的社會安全網恐有不足,所幸,就在會議前一天,行政院甫通過社會安全網第二期口頭報告,預計近期將推出核定方案,吳玉琴認為,「社會安全網必須愈來愈密,才能承接所有的弱勢者。」另外,胡海國提到「工作」是患者的尊嚴來源,讓他們想要活下去。家屬可讓患者進行簡單、少量的工作和家務,逐步加深複雜度,以建立成就感跟自信,也有助穩定病情。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觀察,在台灣社會,許多病人有工作和收入之後,才被家人接納、得到尊嚴,反轉家庭互動關係,「工作是藥物之外相當關鍵的治療。」【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患者可以如何找工作?】吳玉琴也呼籲地方政府編制三級單位「心衛中心」,整合社政、衛政、勞政、警政、司法,進行跨單位的協調,提供病友和家屬更完善的支持,也加強大眾對精神疾患的衛教,讓大家認識疾病、了解如何和病友相處。諶立中提出,未來四年內希望能成立七十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底下編制具精神疾患專業訓練的社工、護理人員、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與現有醫療系統平行鏈結、合作,並於十年內擴增為一百個,「從社區出發,給予患者連續的治療照顧,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關鍵的。」▶家有思覺失調患者怎麼辦,8大專家獨家分享三包資源【思覺失調怎麼伴1】三包資源: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思覺失調怎麼伴2】治療資源: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8-07 醫療.自體免疫
抗異大作戰/異位性皮膚炎接種新冠疫苗利大於弊!異膚治療如何調整?副作用怎麼辦?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一場「抗疫!異位性皮膚炎可接種新冠疫苗嗎?」精彩回顧 https://lihi1.cc/RZzbJ接受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已成全民運動,但疫苗可能引發的過敏反應也引發關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更擔心是否會造成症狀惡化。皮膚科醫師分析,在異膚症狀穩定的情況下,病友打疫苗利大於弊,可以安心接種。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7月29日起登場,第一場「抗疫!異位性皮膚炎可接種新冠疫苗嗎?」台中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翁毓菁、諮商心理師葉北辰為病友解開許多心中的疑惑。 病友打疫苗萬一過敏 求助醫師辨分明翁毓菁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雖是過敏性皮膚炎,但病友的過敏性體質與打疫苗後出現的過敏反應是兩回事,若施打後出現過敏,也可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不用太擔心。但她提醒,異膚病友如果正處於急性發作期,就應先緩打疫苗,等症狀控制下來穩定兩周之後,才是施打疫苗的好時機。三種異膚藥物 接種後停用一周 病友接種後也應留意是否需調整治療用藥。翁毓菁說,有三種異膚用藥在接種疫苗後須停用一周,分別是:Mycophenolate、Methotrexate(MTX)和JAK抑制劑,以免造成免疫力下降,影響疫苗效力。至於外用藥膏和光照治療,以及其他四種常用的口服藥物則無需調整或中斷,建議病友檢視藥袋上的藥名,確認需不需要調整。AZ疫苗曾傳出少數血栓案例,翁毓菁表示,病友施打後萬一發生血栓,即應停打下一劑。此外,不論是哪一種疫苗,若施打後四小時發生急性蕁麻疹且合併有喉嚨緊縮、眼部腫脹等血管性水腫現象,或發生最嚴重的藥物過敏反應「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是一種發生在身體皮膚與黏膜組織上的發炎反應,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居多,是較為罕見的發炎症狀。),應立刻就醫,並禁用前一劑施打過的疫苗。翁毓菁也發現,疫情緊張下,部分病友不敢到醫院看診,但異位性皮膚炎需長期控制,中斷治療會影響效果。她有一位收治多時的病友,就因疫情而中斷治療一個多月,結果病況惡化到必須住院治療。她說,目前醫院都有彈性就醫方式,不想到醫院的病友可多加利用。例如台中榮總,初診病友可線上預約進行視訊看診,複診病友可電話問診。 釐清壓力源 別讓焦慮造成症狀惡化 疫情的緊張引發民眾焦慮,部分病友更感到病灶因此惡化,葉北辰指出,這是因為身心會交互反應,心理壓力增加時,生理症狀會隨之增大,或對原本症狀的忍受度降低。他提醒病友去感受自己有哪些不同的壓力來源,先釐清哪些焦慮來自疫情?哪些來自皮膚疾患?兩者釐清分開後,讓疫情歸疫情、皮膚歸皮膚,就會比較知道如何照顧自己。這段時間要抒解疫情壓力,葉北辰建議病友練習照顧自己的內在狀態,例如專心洗手就是最簡單的做法。他說,洗手時不妨細細感受肥皂的泡沫和氣味、清水沖手的溫度,以及洗後的清爽,讓短短三十秒成為放鬆和享受,再把這種練習應用到生活中,就能隨時讓內在狀態靜下來。接納自己 疫情危機正是轉機 還有些病友因為外在異常,很在意別人的眼光,甚至挫折和自卑。葉北辰也教導病友練習接納自己,除了接納皮膚症狀,也要接納因這些症狀和別人眼光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其次,不妨把危機當轉機,對疫情後的世界展開新觀點。葉北辰說,對病友來說,也許原本認為這世界不是那麼友善,但疫情迫使我們先透過視訊去認識別人,因此後來真正見面時,對方反而不會因病友的異膚症狀投以異樣眼光,病友的焦慮程度下降了,異膚症狀將不再帶來重重枷鎖。●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節目動態 https://lihi1.cc/JQYdw ●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 https://lihi1.cc/CfrzJ●抗異大作戰直播講座活動訊息:https://lihi1.cc/8ZPxk
-
2021-08-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的孤單世代 逾5成青少年覺孤單3成無說心事對象
「想和同學交際,我快憋出病了!」、「很孤單,不能直接和同學聊天,而有些話題父母沒興趣,不會專心聆聽。」自5/18進入三級警戒以來,全台學生都停課在家盡量不出門。兒盟聯盟於6月2日至6月18日調查七年級到高三的兒少發現,84%以上兒少會感覺無聊,其中42%更總是覺得無聊;一半以上兒少(54.7%)覺得孤單;四成三以上有時會出現難過心情。調查發現,雖然超過65.9%的國高中生表示「疫情停課後有更多空閒的時間」,停課後上網時間也比過去高出一倍,每週上網時間高達42.7小時,相較於去年27.2小時,增加快兩倍;但卻未比較快樂,甚至陸續出現負面情緒。兒福聯盟表示,三級警報後停課且不允許室內群聚的規定,最直接衝擊的就是兒少與同儕的人際關係。即便多出這麼多的時間,卻有四分之一兒少(25.9%)表示跟朋友連絡的狀況變得更少。進一步詢問孩子說心事的對象,調查亦顯示30.3%兒少停課後就沒有說心事的對象。在家庭關係的部分,兒盟調查發現,對國高中生這群青少年來說,疫情停課後以倍數成長的親子相處時間,有六成左右認為跟爸媽關係有變好。但仍有部分兒少32.5%不認為跟媽媽關係有變好、35.2%不認為跟爸爸關係有變好;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孩子覺得關係有變好,但長時間的相處難免會產生衝突,逾半數兒少(55.5%)在這段期間與家人發生過衝突,其中近一成衝突相當頻繁(6.6%經常、2.3%總是),也難怪有些孩子覺得孤單、難過。根據英國一份針對青少年於疫情期間心理影響的研究發現,疫情前心理狀態健康的青少年,經過一年疫情封鎖後,出現明顯情緒和行為問題,包括過動、和同儕間溝通交往能力下降等,並對關懷、幫助他人等「利社會行為」出現明顯下降趨勢。兒盟分析專門提供少年煩惱和問題電話諮詢的「踹貢少年專線」也發現,停課後5、6這兩個月的來電量近600通是去年同期的1.7倍,有很明顯的成長,進一步分析346通有效的來電,發現當中逾半數(54.3%)有談及疫情帶給生活的影響,且隨著疫情日益緊張、嚴重,從5月份46.8%上升到6月份近六成的比例,可見疫情對孩子的衝擊隨著時間拉長愈來越大。
-
2021-07-15 名人.葉北辰
醫師給你問/還沒打到疫苗焦慮?警戒期與家人長時間相處,摩擦變多了?心理師葉北辰一對一免費遠距諮詢,解救家庭衝突
新冠肺炎爆發迄今,每天不停播報疫情相關資訊,許多民眾感到恐慌、擔憂染疫。三級警戒之後,企業啟動居家辦公,學校也實施「停課不停學」,工作、家事全擠在一起,各種情緒壓力炸開,影響夫妻與親子關係,該怎麼調適心理狀態呢?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由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諮商心理師葉北辰針對長期居家造成三明治世代親子、夫妻衝突的壓力問題,提出各種解方。即起開放線上預約,邀請葉北辰提供免費一對一遠距諮詢,名額有限。「焦慮不安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葉北辰指出,整天待在家裡雖然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變長,但摩擦情境也變多了,彼此相處陷入低潮。疫情引發憂鬱、焦慮,負面情緒促使吵架的機會增加,若嚴重影響生活應尋求專業諮商協助。該如何告訴另一半家務分工不均?☛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名額有限。https://bit.ly/3qHxGEy 建立生活儀式感 拒絕疫情負能量疫情期間,家人24小時幾乎處在一起,打破了原本各自上班、上課的時間和空間界線,再怎麼樣親密的關係,也會因為面面相對的日常相處而導致疲乏。葉北辰建議,在家也要建立「生活儀式感」,透過細節和氛圍創造新的樂趣。例如:起床後梳洗換裝,一方面塑造專業形象,同時切換到工作狀態。午餐時間,放下手邊事務好好吃飯,讓緊湊的步調慢下來;晚餐時間讓事情告一段落,三餐規律正常,避免餓了就亂吃。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難免會看電視、滑手機,各種負面疫情資訊襲來,對大腦來說是負擔。葉北辰表示,不要過度汲取疫情訊息,固定時間收看新聞報導,限制半小時、一小時即可。社群媒體也保有親密朋友和家人的互動,不需要點開負面訊息的連結,避開令人焦慮的資訊。如果感到心煩,可起身喝水、做點運動、望向窗外街景,暫時讓自己轉移注意力。照顧責任太沈重,夫妻想分居?緩和家庭衝突別人怎麼做?☛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名額有限。https://bit.ly/3qHxGEy正向肯定自己 做好長遠的準備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已近二個月,葉北辰認為可以檢視回顧這段時間的自我改變,不論是生活模式、工作狀態、人際互動,寫下對自己的正面肯定,同時也跟家人分享彼此的優點。而大家最關心的親子關係緊張、家庭衝突問題,先讓自己靜下心來找出問題癥結。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源後,一起討論協調未來各種計劃,重新形塑家庭親密關係。 人的心智跟肌肉一樣需要鍛鍊,平常就能透過正念練習排除焦慮,葉北辰分享最簡單的呼吸,專注當下和自我覺察。單純了解自己當前的需求後,跟家人溝通,建立體諒與信任,一起度過這個非常時期。 遠距諮詢注意事項:1、須年滿18歲以上2、極端情緒困擾者請尋求生命專線☛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心理師葉北辰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醫病天地/防疫防病毒 心理調適也重要
3級警戒後民眾生活受到影響,引發許多人負面情緒,北市聯醫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守志指出,不確定感及無助感,易引起人們壓力、擔心和恐懼,若無適當調節,最終恐侵害心理健康,建議民眾透過增加抗壓力、韌性及減少危害來進行「心理防疫」。唐守志表示,據統計,疫情困難期間,壓力反應、焦慮症、憂鬱症及失眠情況會增加,尤其對已有精神疾病史的人來說,更可能加重病況;防疫不只防止病毒傳播,也有關心智問題,能保持精神健康者較不容易染疫。唐守志表示,心理防疫有3大方式,包含增加抗壓性、加強韌性、減少危害。增加抗壓性包含提高警覺,應該對情緒難放鬆、焦慮低落、身體緊繃疲勞、坐不住、行為變孤僻、易爭吵等壓力有警覺。保持安全及冷靜也有助增加抗壓性,如做好隔離措施、了解訊息正確性、適當掌握必要資訊、拒接收謠言及避免壓力鍋效應等;保持冷靜可透過呼吸訓練、肌肉放鬆、思想中斷等,來減少外在干擾。民眾也可從事正向情緒運動,包含做瑜伽、聽音樂、看電影等,若仍無法降低情緒激動,就要接受適當的藥物及心理治療。而加強韌性可透過保持正向態度、調節自身想法及行為來增加自我效能。
-
2021-07-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悶在家越來越不快樂?學習5個趕走壞心情的行動
繁忙的生活,加上因為疫情的關係必須長時間待在家,既不能跟朋友小酌放鬆,假日也無法出門散散心,讓我們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淖中。VidaOrange編輯根據國外媒體Positivity Blog,為你整理了幾個快速轉換心情的方法,讓你在家也能透過幾個簡單的方式,掃去負面的情緒,找回樂觀自信的自己。1.做些簡單的運動過去曾有數個研究顯示,運動有助於腦內啡的分泌,讓你的壞心情和煩惱隨著汗水消失殆盡。運動不僅使我們更健康,也使我們更快樂,雖然現在沒辦法到戶外或是健身房運動,但只要做些簡單的居家運動,像是瑜珈、徒手訓練等,讓身體動起來,一樣可以達到掃去負面情緒的效果。2.回想生活中值得感謝的事情TED 講者 A. J. 賈各布斯曾做過一個實驗,謝謝每個讓他順利喝到咖啡的人,而他也從過程中發現了「快樂的秘訣」。他分享:「感激可以改變我們的時間觀,讓時間慢下來,讓我們的煩躁感慢慢淡化。」,無論是謝謝家人朋友、謝謝手上的食物,還是謝謝你自己,都能讓你從負面的思考中跳脫出來,讓你的心情變得更加開朗。3.換個環境或空間過去曾有研究指出,環境會影響我們的快樂程度,因此,在心情不好時,換個環境也許可以幫助轉換心境。下次當你感到不開心時,可以適時地起身走動一下,到廚房、客廳等地方休息一下,或是稍微整理一下環境,讓你可以在更舒適的空間中工作,也許能提升你的工作品質與幸福感。4.轉念思考正向心理學權威索妮亞‧柳波莫斯基曾說過,那些充滿喜悅地期待、擅長從期待中獲得愉悅的人,更容易能感受到快樂的情緒。如果你陷入低潮時,或許可以試著切換成正向的角度思考,例如「盡力而為,不去擔心太多尚未發生的事」,或許能更快地幫助你從壞心情的困境中走出來。5.給自己一段下午茶時間如同瑞典人享受慢生活的Fika哲學,下午茶時間就像生活裡一顆滋味甜蜜且豐富的糖,除了能夠放鬆身心外,更是拓展自身眼界的好機會。無論是切一塊小蛋糕當點心、泡杯咖啡邊喝邊休息,或是吃一小碗冰淇淋,都能幫助你抽離煩躁的情緒,讓心情有喘息的空間,更有能量地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希望透過以上介紹的5個方式,能幫助你更快地掃除負面的情緒,讓長時間待在家的時光也能變得幸福又美好。參考資料:《Positivity Blog》6 Ways to Quickly Change a Negative Mood into a Positive On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悶在家越來越不快樂】5個「趕走壞心情」的行動:學瑞典人Fika一下、感謝身邊的人事物
-
2021-06-26 醫聲.院長講堂
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黃健榮/醫療延伸到社福 提供全方位服務
屏東恆春基督教醫院位於「台灣尾」,1956年一批芬蘭醫療宣教士來台設立。院長黃健榮說,台灣醫師傳承了他們愛與付出的DNA,不僅提升醫院的醫療服務品質,且延伸到社區衛教、獨老送餐、偏鄉學童課輔等,「就像佇立恆春半島終年無休的燈塔,持續守護偏鄉居民的身心靈健康。」來自香港的黃健榮,在就讀台北醫學院六年級的暑假,首次參訪恆基,那時的診療室是簡陋平房,下雨還會漏水,但是醫護人員臉上充滿知足喜樂笑容,「我被他們懇切與無私的奉獻感動。」當時發誓,畢業後一定要回來恆基。參與原鄉部落巡迴醫療1996年黃健榮兌現承諾,當時妻子帶著一對兒女移民加拿大,他選擇奉獻偏鄉醫療,隻身來到恆基服務,成為身兼數職的專業醫師,除了門診和急診,並參與「業外」的原鄉部落巡迴醫療、學童健檢、社區訪視等。恆春半島老年人口多,需要醫療服務外,還包括山區義診、衛生教育、兒童課後輔導、弱勢關懷、獨居老人送餐、新移民關懷等,前年恆基成為婦兒科專責醫院,提供了全方位社區服務。強化老人照護 導入中醫恆基是7層樓建物,新醫療大樓預計8月完工,未來會持續強化老人照護服務,並導入中醫門診。黃健榮說,每次擴建都隨著需求而來,發展出課輔班、新移民關懷、老人日托站等服務,「都是不務正業」,這些工作的績效是關懷和愛心。社福支出大 募款求生存恆基聚集一群不計名利的醫師,堪稱是全台獲醫療奉獻獎比例最高的醫院,社福支出占全院支出四成上下,虧錢比盈餘日子還多。因此恆基特別成立企畫發展室,大力對外宣傳,黃健榮也親自「下海」募款,各界愛心支援,是生存的強力後盾。黃健榮堅信,真正的醫療是身心靈三方面結合,恆基將朝向「形象、向心、品質、創新」服務目標邁進,未來仍需靠不計較名利的醫師、護理師與志工接棒,讓恆基持續守護居民的身心靈健康。黃健榮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內科、重症醫學、醫務管理現職: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碩士經歷:馬偕醫院內科醫師、西園醫院內科主任,獲第19屆醫療奉獻獎、2009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給病人的一句話人生無常,生老病死是必經歷程,拋開負面情緒,用正面樂觀的喜樂心情面對病痛,是最佳良藥。
-
2021-06-2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居家久了好悶!5個有科學實證的紓壓提案:看部好電影、下廚做料理…
隨著「三級警戒」宣布即將滿一個月,足不出戶的生活漸漸變成日常,無法出去呼吸新鮮空氣、和朋友聚會聊天,讓我們難以排解工作壓力,很容易進入悶悶不樂的狀態。雖然待在家很容易感到無聊、煩悶,但只要找對方法放鬆,也許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VidaOrange編輯整理了5個在家也能做的療癒紓壓活動,今晚就從中找一個靈感,也許會讓你的心情舒緩開來。1.為圖畫上色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在圖畫上著色能夠有效減少焦慮,當你全心投入在著色時,會進入心流狀態,腦中的雜念和負面情緒隨著塗上顏色的過程逐漸消失,大腦也能得到放鬆,緩解累積已久的壓力。如果你手邊沒有繪本或圖畫紙,或是不太確定該怎麼開始,Happy Color這個APP也許會是很不錯的選擇。Happy Color上面有數百張空白的圖畫,每張畫都會用數字的方式標示不同顏色,當你選取其中一個顏色時,圖畫上的區域會變成灰底,這時就可以進行著色囉!每張圖會有50~120個顏色不等,當下方的數字消失不見時,才代表你用完了該顏色,在著色的同時也增加了一些些挑戰性,非常有趣。編輯自己很喜歡在下班後邊放空邊玩Happy Color的著色遊戲,不僅能在塗色的過程中好好放鬆身心,畫好的圖片也能下載成圖檔當成手機桌布,是一個很不錯的紓壓小遊戲。2.試著下廚、烘焙當你在下廚或是烘焙時,大腦會自動從「工作模式」轉換為「家庭模式」,這種精神上脫離工作的過程,可提高生活滿意度並減少心理壓力,不僅滿足了生理需求,也能藉由料理的過程好好放鬆,讓身心充飽電。既然在疫情期間,許多餐廳都暫停營業,不方便吃外食,不如就試著自己做飯看看吧!3.看一些經典老電影根據2017年的研究顯示,當人們在懷念一些有意義的事物時,情緒體驗與「快樂」最接近。挑一部從以前就很喜愛的經典電影,像是《托斯卡尼艷陽下》、《真愛每一天》等,舒服地坐在沙發上,邊看邊回想過去的快樂回憶,不僅能讓心情變好,同時也能達到放鬆、紓壓的效果。4.讓家裡充滿香氣長時間待在家時,舒適的房間也許能讓在家生活的日子不那麼糟。除了整理房間,改變傢俱的位置之外,點上香氛蠟燭或是擴香也能讓你的房間更加有質感。當室內充滿舒心的香氣,不僅能提升你的居家美感,也能透過不同的香調來達到放鬆或是提振精神的效果。如果你想提升日常生活的幸褔感,不妨就在每天起床後點燃香氛蠟燭,讓香氣來開啟美好的一天吧!5.說話其實很紓壓心理學教授 Seth D. Pollak曾做過一個實驗,發現和家人交談15分鐘後,我們的壓力能夠減少80%。家庭是人們最原始感受到溫暖與受保護的地方,因此與不住在一起的家人聊聊,即便只是簡短的通話或視訊,都能刺激催產素的增生,幫助降低血壓、活化腦部、增強記憶力。另外,過去也有研究指出,適當的社交能夠有效減輕我們的壓力,如果你一時沒有靈感不知道要打給朋友閒聊什麼的話,也許可以用邀約他們一起玩線上桌遊的方式,一起聊天玩遊戲。桌遊競技場這個網站上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免費桌遊,像是《璀璨寶石》、《四季物語》等,不僅可以和朋友們一起玩,還能邀請世界各地不同的玩家一起參與遊戲,讓你在休息的時間充滿能量,紓發一週工作下來累積的壓力和疲倦感。以上5個在家也能做的紓壓方式,希望能讓你排解生活中的負面情緒,讓這一段在家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而快樂。參考資料:1.《Rent.com》22 Relaxing Activities You Can Still Do During a Pandemic2.《make it》6 science-backed activities to help you relax while you’re hom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在家久了心情有點悶】5個有科學實證的「紓壓提案」:看部經典好電影、下廚做做料理⋯⋯
-
2021-06-22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
👉失智照顧手把手教學,更多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與失智症患者同住,想打造失智友善環境,專家建議空間改造前先了解失智症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再著手改造空間,以確保失智症患者安全,讓照顧者安心,同時又保有正常生活機能,讓失智症患者維持自主能力。總有一天,我們都要面對家人甚至是自己的老化、照護問題,其中最令人憂心的,就屬認知功能退化的失智症。身為照顧者,除了慢慢熟悉各種照護技巧,還要學習調適壓力,避免負面情緒累積成憂鬱症。24小時同處於居家空間,打造安全又保有舒適獨立的環境有助於彼此溝通,互動更愉快!空間規劃師徐宛菱建議,應先了解失智症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記憶力喪失、情緒起伏大、失去自理能力,這些都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所以空間改造也要從認知功能著手,直接對應五感活化、空間動線,藉由符合失智友善居住環境建立規律正常的作息,減輕日常照顧負擔。(推薦課程:家有輕度失智症患者,該怎麼同住照顧又保有獨立空間最舒適?)善用環境布置小物,營造熟悉感失智症患者最怕空間混亂,因為大腦定向感受損,出門容易迷路,在家裡也會迷失方向。國人照顧失智長輩,最常見的方式是輪流跟不同兒女住,徐宛菱建議若不得已做分配照顧安排,一定要營造熟悉、親切的感覺。例如布置得像原來的住處,礙於空間大小因素,也可以打造一處看報紙、做家事的角落,熟悉=安全感,就不會一直吵著「要回家」!居家空間布置除了營造熟悉感,還要掌握安全動線,移除不必要的擺設與雜物,可運用對比顏色區分不同區域。有些失智症患者無法區分臥室、浴廁、廚房,可以在門口貼上顯眼辨識圖片,進一步引導與訓練,在家安心自在生活。有些日照機構會在大門口擺設書架或改成拉門設計,避免患者看到門就想立刻打開出去,減少走失的機會。受疾病影響,失智症患者一過黃昏容易出現精神症狀,即俗稱的「黃昏症候群」,利用光照能增加長輩睡眠品質,降低激躁行為。明亮光線有助於辨識時空,徐宛菱分享燈光布局安排原理,室內仿自然光線的情境最佳。白天多讓室內保持明亮,促進交感神經作用;傍晚將燈光換成溫暖黃光,幫助好眠入睡。記得打開走廊和廁所的燈光,避免如廁時跌倒。最後,掌握順暢、簡單、安全的「無障礙」設計規範,可增加扶手、止滑條預防跌倒。動線淨空也有助於減輕照顧者的壓迫感,例如拆除浴缸增加空間,洗澡不再侷促受限。徐宛菱提醒,磁磚、鏡子、玻璃等反光材質容易造成失智症患者視幻覺,引起恐慌與不安全感。多選用單一的自然素色,在醒目位置擺上日曆、時鐘,隨時提示時間現實感,養成日常生活習慣。💡陪你一起照顧失智家屬,更多實用資訊點此▶
-
2021-06-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今年確診長者多 專家:網路資源較少 缺乏心理支持
國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破萬、死亡超過400人,對於目前的確診者來說,壓力與去年台灣仍是「全球淨土」時的確診者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在目前各方關注焦點放在如何對抗疫情之際,他們的心理健康,相對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協助,該如何自我調適、身邊的人該如何給予協助,先自助才能助人,是這場硬場中必須學習的課題。今年確診多年長者,網路資源較少,缺乏心理支持。在疫情中,成大護理系特聘教授柯乃熒,接觸確診者的心理輔導工作,她表示,目前確診者與去年性質相當不同,去年多數是在海外的學生、台商,而今年則不少是年長者,很多都是家庭或社區群聚的老人家。比較起來,去年的確診者因為當時國內疫情並不嚴重,而且多是習慣網路的年輕世代,在居家隔離的過程中,善用網路尋求資源、紓發心情,相對支援也很多。柯乃熒表示,不少個案到現在都與她保持聯繫,除了少數留下身體上的輕微後遺症,多數復原良好,也大多都回到國外繼續學業、工作。但目前的確診者,比較少利用網路,過去生活中與人群的聯繫,大多是面對面的,頂多喜歡利用LINE群組發發問候文。一旦被隔離斷了聯繫,又或者是之前每天聊天的鄰居好友全都染疫,心理上的支持相對減少許多。每天給自己安排事情做、生活規律,分散對不安、恐懼的注意力。確診者不管是入住醫院、集中檢疫所或住在家裡,會遇到哪些心理障礙?根據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出版「安心手冊」指出,因為自由被剝奪,又被關在狹小的空間裡,起初一定有沮喪與孤立無援的感覺,面對一個不明朗與不確定的處境,各種的擔心與憂慮也會出現,例如擔心親密的人也被傳染、別人會怎麼看待確診者等。安心手冊建議,當負面的情緒圍繞自己時,應該藉著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不要讓自己陷在其中。例如運動、閱讀等,都有幫助,同時讓自己的生活規律,每天有安排的事情可做,給自己一些調適的時間,不必強迫馬上接受現狀,並與外界保持聯繫,都能有助情緒穩定。相關新聞少接觸,學習正念呼吸,對身心都有利。對於確診、死亡,媒體上都有很多報導,特別是無症狀者的「隱形缺氧」造成無預期的死亡,往往會讓確診者心生畏懼。柯乃熒建議,在確診隔離期間,最好不要看相關新聞,免得愈看愈怕,覺得自己症狀愈嚴重,反而不利。她表示,確診者的健康指標,包括發燒、呼吸急促、呼吸能力是否比前一天差、血氧濃度等,其中愈緊張可能會讓呼吸愈急促,成為惡性循環,但可以試著學習「正念呼吸」,一方面可以放鬆情緒,同時也是很好的肺部運動。電話慰問確診者,家人朋友支持很重要。由於現階段確診者年紀比較大,電話慰問相對重要。柯乃熒表示,家人給予的支持最好,經常通電話分享心情,即使一家人都確診隔離,彼此仍能相互打氣。而如果長輩過去在社區的長照據點裡,有經常聯繫的鄰居朋友,自己可以主動打電話尋求協助,相對的長照據點也可以主動出擊,關心隔離中的長輩。什麼樣的情況,需要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的協助?柯乃熒表示,一旦出現嚴重憂鬰、不想吃東西、不想理人,甚至有負面情緒出現,「乾脆死一死算了」,自己如果無法主動尋求協助,經常聯繫的親友要特別關注確診者的變化,適時尋求協助。各縣市衛生單位都有心理諮商的專線電話,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疫情期間也推出「在宅抗疫心生活線上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都可以給予即時的協助。確診隔離心靈補帖● 給自己調適的時間,不必強迫馬上接受現狀。● 不安圍繞時,用運動、閱讀等興趣轉移注意力。● 安排事情做,盡量讓生活維持規律。● 隔離期間避免看相關新聞,以免加深恐懼。● 練習用正念呼吸法放鬆情緒。● 主動打電話給親友尋求心理支持。
-
2021-06-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疫情導致負面情緒多 苗醫心理師: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
近一個月來國內疫情嚴峻,不少人出現過多的焦慮、憤怒、害怕、擔憂等情緒,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心理師呼籲大家,可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不愉快的情緒,將注意力刻意放在當下,採用不評價的方式如實看待事物,以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苗栗醫院指出,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每天打開電視新聞或用手機都會遭受許多與疫情相關的訊息轟炸,加上學校停課、上班採分流、父母需請防疫照顧假在家照顧小孩,很多行業都受到疫情衝擊,民眾日常生活、行動受限,還有疫苗短缺、假新聞充斥等問題影響,不少人出現過多的焦慮、憤怒、害怕、擔憂等情緒,也有一些不戴口罩、隱瞞病情到處跑、攻擊醫療及警務人員等脫序行為出現。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指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疫情雖是導致心理苦感的所在,但一心想除去這不愉快感受的企圖,或以不適當行為因應,反而會加深我們對苦的感受。當境遇產生負向感受(-1) +負向想法(-1) +負向行為(-1),就形成3倍的負向效果,如採正確理解及適當方式回應,就能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余錦星表示,大家可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不愉快情緒,當有負面情緒發生時,刻意將注意力帶到當下的情緒經驗及身體感受,採溫柔、和善的方式觀看自己內在身心變化,保持與這種經驗的連結,不要刻意想改變或批判它,讓它「如其所是」地存在一段時間,然後簡短將其命名,例如這是焦慮,這是害怕,這是過度擔憂等。之後將專注力轉到呼吸上,去感受呼吸時空氣進出鼻孔的感覺,吸氣時涼涼的,吐氣時暖暖的,並想像帶有正向能量光的氣體被吸入到全身,吐氣時把身體內的焦慮、害怕、擔憂不適情緒感受完全的釋放出去,堅持專注持續一段時間,直到自己感覺到輕鬆、平靜時,再選擇有利現在疫清生活的方式去行動。他表示,除一般宣導的減少外出、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戴好口罩、勤洗手,正確做好防疫外,也要有限制的觀看疫情訊息,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透過通訊產品維持適當的人際互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作息正常,加上適度運動來調解自己的身心壓力,也可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一些過去想做的事,如追劇、看本好書、打掃家裡等。雖然正念練習並不會消除生活所有的痛苦和壓力,但它能協助用更寬容、更仁慈、更悲憫的方式來回應自己和周遭的人,有助身心健康和免疫力提升。
-
2021-06-1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近半染疫者現「急性壓力症候群」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國人苦等疫苗、憂心不小心染疫的壓力不小,但痊癒者回到社會後面臨「歧視」問題的壓力更大。醫院發現,近半數染疫者出現「急性壓力症候群」,他們被指責傳染給親友、被不認識者丟垃圾,甚有人出現想不開的負面情緒,心理復健之路漫長,能不能完全恢復染疫前心理狀態要視人格特質而定,通常須半年。彰化一名保險業務員為拚防疫保單業績積極拜訪朋友,結果誤把疫病傳給朋友和客戶,被客戶埋怨,日後生意恐怕難做;她至今睡不好,向朋友哭訴「我不是故意害人」,甚至有負面情緒。有確診者病癒回家,家門前騎樓常被不明人士丟垃圾,還常有不出聲的奇怪來電。曾有陌生人經過,大聲咒罵「回來是要再傳播病毒嗎?」這名確診者與家人默默搬回埔心鄉獨門獨院老宅,目前呈半隱居狀況,他痛苦地說:「先暫時與世隔絕」。「這次事件不知多久才能淡忘。」彰化縣第一例水果盤商傳播鏈造成九十八人染疫,水果盤商的長子說,自認是年輕一代心理調適能力較強,但已找不到鼓勵自己樂觀面對的動力,父母、出嫁的姊姊更難跨越心理障礙,還因間接傳染造成女婿阿嬤病故,來自夫家親友不友善話語,讓一家人自責又難過。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說,近半數染疫病人出現焦慮、緊張、失眠、沒食欲的急性壓力反應,院方成立「心理關懷小組」,開辦團體視訊課程舒壓,職能治療師與社工師每天輪流打電話關心確診者,精神科醫師也加入會診,發現很多病人一講就是兩小時,最擔心是出院後怎麼面對親朋好友。梁孫源認為,時間會稀釋傷痛,一般人半年後可大幅改善負面情緒,但如果台灣疫情無法降溫,相關訊息不斷圍繞,會讓染疫者一直回想起染疫的相關事情,白天恍神,入睡易作噩夢,可能聽到與疫情有關消息就難過、緊張、悲傷,這是標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建議其他家人與朋友應多陪伴,必要時求助精神科、身心科和心理師。學者調查兩岸SARS疫情,並參考外國研究報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通常出現在病癒一個月後,逐漸出現失眠、恐懼等身心症狀,長達五年。學者指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也是被害人,卻被忽略後續心理追蹤,未來五到十年都會煎熬度日,政府應啟動關懷追蹤。
-
2021-06-12 養生.運動天地
一週在家訓練菜單/跟著健身YouTuber運動,每天30 分鐘練出迷人肌肉線條
雖然三級警戒又延長了,我們還不知道何時才能自由踏出門去健身房運動,不過,也許可以透過健身 YouTuber 分享的訓練課程,為自己安排一週在家運動菜單,讓你待在家也能盡情揮灑汗水、掃去負面情緒。VidaOrange 編輯整理了健身 YouTuber May Fit 所分享的在家訓練一週菜單,讓剛開始試著在家運動的你,也能快速找到自己的運動節奏,打造迷人的肌肉線條。在家運動菜單 Day 1:20 分鐘全身訓練+10 分鐘腹肌運動剛開始運動的第一天,從相對較簡單的 20 分鐘全身性徒手訓練,以及新手也能輕鬆上手的 10 分鐘腹肌運動開始吧!20 分鐘的全身訓練當中,包含訓練大腿的後跨步抬手、深蹲,以及訓練臀部的臀橋、單腳臀橋,最後用平板爬碰趾鍛鍊核心肌群、超人式訓練背部,每組動作維持 40 秒,難度不高卻能有效運用到全身肌肉,很適合剛開始嘗試徒手重訓的初學者們。10 分鐘的腹肌訓練總共有 15 個動作,每次維持 30 秒,休息 10 秒,動作包含反向屈腿、躺臥腳踏車,以及挑戰度比較高的側平板捲腹、俄羅斯轉體等,能鍛煉整個腹部肌群,是一組即使在下午零碎時間也能輕鬆完成的訓練動作。在家運動菜單 Day 2:20 分鐘臀腿訓練在家坐著工作一整天,很容易讓下半身痠痛水腫,下班後用 20 分鐘的臀腿訓練刺激大肌群,不僅能放鬆緊繃肌肉,同時也能打造迷人的肌肉線條。May 的這組訓練動作除了有各種深蹲的變化姿勢和臀推、臀橋之外,也加入了幾組伸展動作,能減緩隔天的乳酸堆積情況,使運動後的肌肉線條更加柔美,編輯自己也很喜歡跟著這支影片運動。在家運動菜單 Day 3:15 分鐘高強度間歇運動+20 分鐘上肢訓練來到在家運動的第三天,這時身體已經漸漸適應運動中的狀態,可以開始挑戰進階版的運動囉!建議可以先從 15 分鐘的高強度間歇運動開始,進行全身性的燃脂活動,讓身體達到一個微喘、發熱的狀態,再搭配一組 20 分鐘的上肢訓練,用跪姿伏地挺身、左右超人式等姿勢搭配毛巾增加阻力,不需要重訓器材也能快速訓練上半身肌肉,讓你的肩背線條更精實。 連續運動三天的你,別忘記讓自己的身體好好休息,禮拜四就暫停訓練一次,給自己一段放鬆休閒的時光吧!在家運動菜單 Day 4:20 分鐘臀腿訓練休息過後,別急著進行太過劇烈的運動,用前幾天已經做過的 20 分鐘臀腿訓練來找回運動節奏吧!鍛煉下半身的肌力,不僅能讓臀腿線條變精實,還能穩定身體、提升全身平衡度,讓你的雙腿看起來更修長,身形也更柔美。在家運動菜單 Day 5:25 分鐘高強度全身燃脂運動相較於前面幾個訓練,這組 25 分鐘的 HIIT 燃脂運動的挑戰性又再更高一些,有訓練核心跟腿部的平板深蹲跳、停頓跨步蹲抬腳,以及訓練腹肌的跪姿伏地挺身、扭身平板等等,每個動作都十分精實,加上幾乎大多數的動作屬於有氧運動,做到後面真的會氣喘吁吁啊!在家運動菜單 Day 6:10 分鐘全身燃脂運動+15 分鐘腹肌訓練來到本週訓練的最後一天,用 10 分鐘的 HIIT 運動和 15 分鐘的腹肌訓練為整週的在家運動時光畫下句點吧!10 分鐘快速燃脂的高強度全身訓練,能夠快速熱開身體,不需花太多時間就能適應運動模式。接著,搭配 15 分鐘的進階腹肌訓練,用各式變化型的捲腹運動、登山式等動作鍛煉側腹跟核心肌群,最後以平板支撐收尾,讓身體在短短的 25 分鐘內完成全身性的進階訓練。以上就是 MayFit 分享的一週在家運動訓練菜單,若你最近準備嘗試在家運動又沒有太多時間的話,也許可以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時間,進行全身性的簡單運動,讓訓練後的你變得更美更有自信。※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一週在家訓練菜單】跟著健身 YouTuber MayFit 運動,每天 30 分鐘練出迷人肌肉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