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2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負面情緒
共找到
297
筆 文章
-
-
2021-06-11 養生.人生智慧
焦慮讓你變成一顆充不飽電的電池!諮商心理師吳姵瑩:好好地休息,等待更適合自己的跳躍
2020年一整年,在極度不安的大環境下,你是否更push自己追趕目標,慌亂了腳步?諮商心理師吳姵瑩接受《VidaOrange 生活報橘》專訪,溫柔地提醒:「會不會其實我們的生命一直都是在失衡的狀態裡?我們是否總是不斷透過目標、不斷地鞭策自己停不下來?」有時看清楚深藏在自己內心的「心智魔鬼」,面對難題不要總是勉強自己要堅強要勇敢,有時候無法達到目標,正是因為我們太努力了,生活需要一些休止符,你值得給自己一段「停下來」的時間。《VidaOrange 生活報橘》主編戴相文(以下簡稱戴):2020年是特別不安的一年,許多人面對的焦慮挫折特別地深,可能有很多年初設定的目標都沒有達成,你建議人們可以怎麼面對處理這份「失落感」?諮商心理師吳姵瑩(以下簡稱吳):我覺得2020年就是一個「生病的年」,地球會大生病,我覺得是地球的使用就有點失衡的狀態,所以在這個失衡之下,它就需要透過疾病來讓某些事情停擺。其實在看待2020年的時候,雖然我們會覺得好像很多目標沒有達成,但我們是否可以去思考:「會不會其實我們的生命也一直都是在失衡的狀態裡?」重新去反思我們的生命,「我們是否也總是不斷透過目標、不斷地鞭策自己停不下來?」我最近很喜歡談「陽性能量」跟「陰性能量」。「陽性能量」就是不斷鞭策自己前進,不斷的設定目標、達成目標,然後不斷地勇往直前,然後在過度的陽性能量驅使的狀態之下,其實是會讓我們停不下來。但「陰性能量」其實是一個滋養的、照顧的,然後休養身體的。我們如果過度驅策自己前進,我們的生命也會失衡,會帶給我們心裡強烈的焦慮。新的一年其實我們要思考的,也許已經不是去設定像事業這樣很「陽性的目標」,而是要重新去思考,在接下來這一年你有沒有去幫自己設立「陰性目標」,例如你怎麼放鬆?例如你怎麼樣去滋養自己的身心健康?重新去定調,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對我來說是健康的、是充實的,難道一定要一直往前衝才是充實嗎?還是其實身心平衡的健康,然後甚至有這種喜悅跟感恩的感受,它才是生命該有的樣子呢?戴:如果說已經被自己的焦慮情緒困住,腦袋一直聚焦在工作上遇到的壓力點,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從那份焦慮抽離開來,去思考你剛剛提到的「身心平衡」這件事情?吳:如果被焦慮感充斥的時候,也許可以靜下心來去問自己。焦慮感它其實是感受,是情緒的狀態。其實你可以去看另外一個層次,叫做你的「思維層次」,究竟在焦慮感之下,讓你想到的都是什麼?例如你會一直責備自己說:「你怎麼那麼廢啊?有些人還是做得很好啊!」你去看很多所謂的焦慮來源,大部分的情況都來自於自我否定,自我批判或自我懷疑,我們反而可以去重新檢視這些思維的習慣,就是你到底幹嘛要一直罵自己呢?到底幹嘛要一直懷疑自己呢?到底幹嘛要一直說自己不好呢?「心智魔鬼」,會讓自己變成一顆充不飽電的電池我們身上一直出現的那個思考慣性的聲音,我經常會說它像是所謂的「心智魔鬼」,你拼命詛咒自己,然後你就變成一顆充不飽電的電池,究竟為什麼呢?你需要重新思考:「我有真心為自己好嗎,如果我真心為自己好,那為什麼我不能允許自己好好休息?」有些人想要展現勇敢跟堅強的樣子,是因為很怕去「承認脆弱」,會把自己ㄍㄧㄥ到快要爆炸,這其實某種程度是我們對「情緒」的一個錯誤認識,因為很有可能是標籤化了所謂「負面情緒」,就是說我不能覺得難過或我不能覺得沮喪,我更不能有心情低落的狀態,因為那是非常糟糕,而且那是無用的情況。可是重點是,我們是人,我們是有血有肉的狀態,情緒是給我們感受用的,我們勢必在生命裡頭遇到一些事情讓我們情緒受到了波動,這些情緒基本上都是有意義的。例如你在做了一個很棒的專案結束之後,你內心卻有一個難過的感覺,欸?那就奇怪了,怎麼會有沮喪難過的感覺?那你就要去問自己:「奇怪,怎麼會有沮喪,怎麼會有難過,會不會我在做的時候我內心經常有一個不確定感?或許在那個沮喪裡頭,是因為我覺得我從頭到尾展現的能力是裝出來的、我是騙人的,我是冒牌者。我硬把這個專案做完,但是當大家知道我是怎麼做的,別人一定會嘲笑我。」其實這些情緒背後,都可以去細究我們的「思維層次」,到底我們都是怎麼看待自己、看待他人或看待事件,攤開來之後,幫助我們有更深的「自我覺察」。戴:如何引導自己「自我覺察」?吳:其實就是一直問自己「Why」跟「How」:是什麼事情讓我沮喪了?為什麼?那 How can I do it?對於這沮喪的狀態我可以怎麼做?你就會在這幾個問題當中,把這個情緒攤開,那我們也可以再加入自我覺察的面向,從思維層次去著手:「當我想到這件事情我覺得沮喪,我在腦海裡頭對自己說什麼?」這就是把自己的思維跟情緒抽絲剝繭的狀態。很多時候,困住情緒的那個東西就叫做「比較」。可能看到你身邊朋友又做到了哪些事、或是誰誰誰他們又去哪家企業,你就會覺得「天啊!自己努力的還不夠。」可能某種程度跟自己的成長經驗是很有關的,如果成長經驗裡頭是有被比較的,或是被否定的經驗,這些經驗很可怕在於,你可能會常常看不見自己的努力。日常生活當中,你有沒有好好地看見自己?其實我覺得跟情緒相處,就是要看清楚那份情緒背後是「為什麼?」如果困住你情緒的是因為「比較」,越羨慕別人,其實代表的是「你越看不見你自己」。如果你讓自己換一個角度,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好好看見自己的時候,你會欣賞他說:「喔!這個傢伙他又這麼努力了!」你其實會欣賞他,更不會去詆毀他。所以當我有那個情緒出來的時候,它就在警告我說:「我最近很沒有欣賞自己喔,那我要不要來做一個欣賞自己或感謝自己的功課?」日常生活當中,你有沒有好好地看見自己?像我有時候這個情緒上來的時候,我可能就會打開自己的節目,或者是聽我的直播也好,anyway 聽我其中的一個作品,我會把它拿出來,好好地跟自己說:「What a dedicated woman!」跟自己說:「你真是個盡心盡意的人,謝謝你花了那麽多心思在這個事業上面,不論是自我的進修、不論是撰寫、不論是把各種心理的議題以各種形式散布給大家去知道。」一段時間就要為自己做這件事情。有時候我們太專注在忙碌的時候,某種程度,「我」的意識常常會淹沒在事情當中,或是「我」的意識狀態就會被其他人的成就給拉走,然後拉走之後,你就沒辦法專注在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面,因為你就會花你的時間跟精力,消耗在這些對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沒有幫助的情緒上。戴: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在情緒上來的時候,讓自己安定下來?吳:安靜下來最快的方式就是——深呼吸。深呼吸為什麼重要?因為深呼吸它在幫助你回到「此時此刻當下」,我現在正專注在呼吸這件事情上面,我就不需要讓自己跟著我自己的意念紛飛。我們的一些念頭,有時候是「他時他刻」的狀態,就是你可能在久遠之前因為被比較而曾經受傷,所以在那一個訊息它勾動了你在過往的那個聲音進來,所以你就會覺得你的思緒就被拉走了,你就不是在此時此刻的當下。可是你可以第一個就跟自己說「ok,安靜下來。」先把情緒輕輕地撥到旁邊,你接下來就可以跟自己說:「是的,我看到了你,我知道你看到了XXX訊息,所以你現在心裡覺得很羨慕嫉妒,或者是很焦慮的,沒有關係。」安靜了之後先承認,承認了之後,下一步就是自我的安撫,你跟自己說沒關係,你有這些焦慮、你有這些羨慕嫉妒,都是沒有關係的,那下一步我們給自己自我肯定或自我支持:「好,我看到你這些日子你都在做什麼,你花的心思基本上是在哪裡,也許你現在還沒有看到它完整的結果,但是我很清楚地看到你很用心地付出。」之後你就有力氣行動了。因為你安撫下來了,你就沒有焦慮的、挫敗的情緒,你也沒有自我批評的聲音,那你的行動自然而然就會是有建設性的行動,就不會是停滯在那裡,或者是破壞性的行動。戴:生活中,你通常會做什麼樣的活動來紓解壓力、為自己充電?吳:露營啊!其實應該也不完全是因為露營,而是在大自然裡面。去山裡面、去海邊,那都是我很快充電的方式。接近大自然有一種「接地氣」的感覺,你會覺得你是跟大自然在一起的,你不會是孤軍奮戰地去處理某一些事情。當你面對廣闊的森林或者是大海,你也會覺得自己的煩惱很渺小。讓自己好好休息,也是一種「自我肯定」的表現「好好地休息」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好好地休息,讓自己跟現在在做的所有事情之間有一個「空白」,那個休息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肯定」的表現。你知道其實有很多人是他們是覺得自己不應該休息的,因為他們覺得「休息是很廢的狀態」,或者處在內心質疑自己「你事情都做不完了,你還敢休息?」的那種狀態。為什麼有時候要休息?是跟大腦運作是很有關係的。假設像我現在在寫文章,寫寫寫寫,然後就覺得卡住了,就是一直覺得擠不出東西來,然後就代表我一定要休息,然後休息之後,就會覺得很神奇的是,因為暫時把這個東西放到旁邊去,然後你的腦袋它就會用另一個方式在運作,它就會幫助你去激發你的更多則生命經驗的連結。舉例來說好了,就是你把腦袋想像成它是一個一個網格的狀態,然後你的腦袋有「100×100」的網格的資訊量跟容納量,但是當你現在此時此刻你很專心的在寫一篇文章的時候,你腦袋裡頭的網格大概它的活躍程度只有10×10,甚至更小,那你就會一直在那個網格裡頭很密集地找尋你的那些資料,但是你就會發現有點卡關,或者是有點覺得好像哪裡少了什麼,但是你又說不出來。但這時候如果你休息,你的腦袋不再用力地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因為你的腦袋放鬆,這個網格呢它就會彈到其他地方去,那可能會彈到30、50的遠方,然後你就突然連到了其他在你腦容量裡頭有過的那些資源,然後它就會形成一個創新的產出。就算你現在的努力,外在並沒有用你想要的方式回應你,但終有一天它會在你的生命用不同的形式回饋給你,但是你要讓自己能夠走到那個時候,就是你不會中途就沒有力氣了。所以,好好地休息,好好地允許自己休息。養精蓄銳,然後等待更適合自己的跳躍。※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看透焦慮情緒】專訪諮商心理師吳姵瑩:「好好地允許自己休息。」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憂本土疫情民眾焦慮恐慌 臨床心理師:正念防疫過生活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全台防疫升級減少外出,民眾每天接收媒體疫情報導,許多人感到生活緊張壓力大,甚至出現頭暈、胸悶等身體不適,又不敢上醫院;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建議,以「正念的態度」過生活,找回對自己、思緒、情緒、甚至對生活掌控,正念過生活,找回生活感覺,找回當下的寧靜!臨床心理師蔡宜潔指出,防疫期長,生活各層面及認知都出現衝擊變動,變動帶來認知失調、不確定性及失去掌控感焦慮,人往往會搜尋對自己有威脅訊息,如那裡又出現確診個案?避凶生存,卻讓大腦處於團團轉疲憊狀態,被緊張害怕等負面情緒淹沒。蔡宜潔建議,當出現這情狀況,提醒自己,疫情固然嚴峻,疫情及防疫很重要,但不是生活全部,如何以「正念態度」過生活,找回對自己、思緒、情緒、對生活掌控,而非讓大腦多數接收恐慌訊息,是值得努力方向!蔡宜潔指出,「覺察」自己狀態很重要,當有任何情緒或不舒服,可緩緩閉眼搭配深呼吸,問自己怎麼了,理解不舒服症狀為何,或是什麼樣想法引發情緒,釐清這一切,請「接納」處於現狀自己會有這些症狀或想法,告訴自己沒關係,雖不太舒服,但不用特別抗拒或壓抑,更不用延伸更多想法想改變什麼,過程中,要是覺察大腦仍不時運轉其他的事,請溫柔耐心將紛飛思緒,運用專注力抓回到深呼吸,回到當下。呼吸同時,如果還是心煩易亂,告訴自己「疫情下我努力了,此刻的我是安全的,我可以來照顧自己的身心」;蔡宜潔表示,生活中保有正念態度要自我提醒,這關乎大腦前額葉功能,可以訓練,不妨拿張紙列下生活中活動,如洗澡、走路、下廚,也可以是愉悅興趣,每天撥時間挑選一到兩樣活動,感受五感帶給你的經驗,了解疫情外,生活還是有其他美好及新經驗等待發掘!
-
2021-06-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被快篩家屬指著鼻子罵「王八蛋」護理師含淚會堅持下去
雙北醫院護理師遭確診男子砍傷,令人憤怒及不捨,麻豆新樓醫院一名護理師今在臉書分享「急診鋼鐵人Dr.魏」粉絲頁的文章,提到她看到文章時,淚流滿面,因為想起有一個家屬指著她的鼻子罵混蛋王八蛋,只因為他是預定住院的病人家屬要來補做covid-19快篩,抱怨流程抱怨等待,卻把氣全都出在著裝包的密不通風的護理師身上。該名護理師說,雖然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退散,也不知道看似烏雲密佈的天空什麼時候才會出現曙光,但是一定會堅持到那一刻,請給檢傷人員多點體貼和體諒。該名護理師分享「急診鋼鐵人Dr.魏」粉絲頁的文章,指疫情開始護理師就起身抗疫,每天從頭到腳包得密不通風,一著裝,就得不吃不喝不尿,第一個接觸病人是她們,第一關風險評估是她們,請病人耐心等候的是她們,承受最多病人及家屬負面情緒的也是她們,因為還是她們在照顧病人,她們是現在,我們最需要疼愛的一群人。「怎!麼!有!人!能!這!樣!傷!害!她!們!怎麼可以!!!」麻豆新樓醫院因應防疫升級,將急診檢傷區移至戶外,為將高風險個案分流,避免與其他病人交互感染,院方表示,因為醫院環境限制,前一陣子高溫炎熱,第一線的急診醫護有人曬傷、水分不足,仍然堅守防線絲毫不敢喊苦,疫情下大家日子都過得很不容易,但希望民眾多點體諒。
-
2021-06-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不吃不喝不尿 急診醫不捨護理師被傷:她們最需要疼愛
新北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在病房持刀砍傷3名醫護,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在臉書說,護理師從疫情開始,每天抗疫,身心壓力大,承受最多病人和家屬的負面情緒也是她們,他說護理師現在是最需要大家疼愛的一群人,怎麼有人傷害她們?魏智偉在臉書說,疫情開始,護理師跟著抗疫,每天從頭到腳包得密不通風,一著裝就得不吃不喝不尿,第一個接觸病人是她們,第一關風險評估是她們,請病人耐心等候的是她們,承受最多病人及家屬負面情緒的也是她們,還是她們在照顧病人。魏智偉說,他能做得不多,疫情開始,只能每天都到醫院,參加護理師的交班前的會議,聽聽她們的聲音,幫忙解決她們遇到的問題,盡量改善流程環境,讓她們覺得安全,他說自己無法改變已發生的疫情,但希望用勤奮,來和她們站在同一陣線。「她們是現在,我們最需要疼愛的一群人,怎麼有人能這樣傷害她們,怎麼可以」,魏智偉沈痛不捨,網友留言感謝醫護人員為抗疫的付出,也痛罵傷害醫護的人,很可惡,支持受傷的護理師提告。
-
2021-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確診了怎麼辦?專家教你5個方式解除感染恐慌
「當我發現自己感染COVID-19時,儘管醫師說我年輕且健康,不用擔心,但並沒有因此減輕我的焦慮。」住在紐約、39歲的老師莫琳·納利說,當她5歲的孩子和丈夫接連確診後,她覺得自己快崩潰了,「所有的邏輯都消失,只剩恐懼。」頭痛、全身痠痛、腸胃不適,這些都是確診後帶來的心理壓力造成。國內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每日攀升,篩檢後,收到「陽性確診通知」成為恐懼的代名詞。如何面對同住的家人?鄰居朋友知道了怎麼辦?我會不會成為重症患者?會留下長遠的後遺症嗎?美國梅約診所臨床心理學家Craig Sawchuk博士說,一年多來這場全球大流行的疫病,除了帶來醫療崩潰、人類孤立,染疫者更被汙名化。被質疑是否到過什麼特定場所?是否沒做好個人衛生管理?這些壓力可能讓病情雪上加霜。以下是專家提供確診者對抗壓力和焦慮的方法。1.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找個人說說。佛羅里達心理治療師Haley Neidich說,不必假裝自己很堅強、不害怕,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讓神經系統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打電話給親友說出自己的感受,請他們聆聽你的恐懼,問問自己,該做些什麼來擺脫這些負面情緒。2.專注當下,別用各種「假設」嚇自己。很多人在確診之後,會開始冒出許多假想,病症會不會變嚴重?沒有醫院收治怎麼辦?事實上每個人對病毒的反應不同,不需想東想西嚇自己,也不必懊悔自責「早知道不要去那裡就不會感染」、「未來我會不會需要呼吸器?」跳脫這些只會讓人更焦慮的思想,專注當下你可以做的事情。3.營造生活的日常感,可以穩定心情。當身體症狀逐漸好轉之後,讓自己恢復生活常態。早晨起床洗個澡、穿戴整齊,做一些讓自己感覺有生產力的事,例如整理衣櫃、雜誌,搜尋一些想做的食譜,清理電子郵件信箱等。這些事情不只可以讓我們度過一天,也可以讓大腦專注於疾病以外的其他事情。4.花點時間閱讀,限制觀看社群媒體的時間。你可能想要知道此刻朋友們都在做些甚麼,但要小心,研究已證實,在這些社群媒體上花的時間愈多,愈容易感到焦慮和沮喪。「大腦是老派的。」加州心理學家Michelle M. Carcel說,例如閱讀這類活動,會讓大腦放鬆。而瀏覽社交媒體時,大腦會被激活,神經系統也可能處於戰鬥或逃避狀態。5.尋求幫助,別拒絕他人好意。沉默、忍耐是此刻最糟糕的事,別羞於開口,適時尋求幫助很重要。想像如果今天確診的是你的朋友,你也會希望盡可能給予對方協助。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嗜睡、嘴破、消化不良...恐是免疫力下降!專家曝「自損免疫力5行為」
目前新冠肺炎有很多都是無症狀患者,也不是每個患者都會以發燒來表現症狀,表現出來的症狀包括腹瀉、味覺異常、嗅覺異常,表現出病毒很可怕的侵犯神經系統,這時免疫力低下、老年人或是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就容易產生重症。免疫系統清除病原體 新冠肺炎難以預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免疫系統就有如人體的保全系統,主要作用是幫助身體辨認病毒,進而藉由啟動免疫器官生產免疫細胞來清除病原體,而中醫的免疫系統便是人體的「正氣」,一旦正氣充足,外來的邪氣就不容易侵犯干擾人體,五臟六腑便能夠有正常的生理活動,並具有抵抗外邪以及促進自我修復的能力。周宗翰說,當正邪相爭的時候,正常身體會有發熱的情況產生,這是代表正氣正在作用,努力抗邪外出,所以患者發燒是因為免疫系統偵測到病毒,正邪相爭而產生的結果,發燒有助於免疫系統的增強以消滅病菌,但是新冠肺炎病毒如果隱藏讓免疫系統找不到,便不會有發燒的現象,這也是新冠肺炎難以預防的原因。遠離感染源 調節跟平衡自身免疫力要預防新冠肺炎,就是遠離感染源,但是感染源不知道何時會出現在我們身邊,這時調節跟平衡自身免疫力,抵抗病毒入侵身體就是第一要務,當身體出現容易疲勞、睡眠品質差、消化不良、精神萎靡都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而女性朋友更容易檢視出自己的免疫力是否足夠,如果在月經前容易頭痛、嘴破,常有感冒疲勞的經前症候群症狀,代表自身的免疫力是處於不佳的狀態。NG行為易惹病上身 遵守「三要二遠離」原則現代人多熬夜、睡眠不足,再加上飲食不節制等NG行為,都會造成正氣只減不增,再加上對於新冠肺炎過度恐慌、情緒壓力大,在調節免疫方面也會出問題,種種因素加起來,便會給外邪一個侵犯人體的好機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疾病。周宗翰建議,要遵守下列「三要二遠離」的原則:1、要有充足的睡眠:研究顯示,睡眠時間越少、品質越差的人,免疫力會較睡眠充足的人來得低下。2、要有規律運動的習慣:運動可有助於免疫相關的細胞激素的分泌,因此建議可以每周進行2-3次的中強度運動,提升免疫細胞的功能。3、要均衡攝取各種營養:可多攝取蛋白質,幫助白血球、抗體的製造。飲食中也可酌量加一些大蒜、洋蔥等辛香類食物,以強化免疫系統的作用。4、遠離壓力源:若長期處在負面情緒及壓力底下,會使得免疫細胞的數量減少,並打亂免疫平衡。5、遠離疑似感染源:避免群聚,遵從指揮盡量減少去人多的地方。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避免發胖、提升免疫力 營養師列「必備9大高CP值食物」:你買對嗎? ·防疫、強化免疫力,維生素D怎麼補? 專家曝「3捷徑」每天都能做 
-
2021-05-16 養生.聰明飲食
減醣、低碳不吃水果?專家解答「水果」對身體好處及挑選關鍵
時下熱門的減醣、低碳飲食,讓許多執行者對於澱粉、水果類食物避之唯恐不及,甚至完全拒絕。其實,澱粉與水果對於生理維持具有關鍵作用,完全不吃恐損健康。這次,請專家就「水果」攝取量探討其對健康的益處。 不吃水果減重效果佳?恐不利於健康根據衛福部102~105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偏離建議量,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深究原因為忙碌沒時間吃、家中沒放水果、處理水果麻煩、沒時間處理、外食沒有提供等原因。調查同時也發現,三餐和水果由家人準備的家庭受照顧者,在自覺活力、水果攝取份量和頻率都高於獨居者。顯示多數家庭成員需要依賴家裡準備水果,家庭採購者是提升家人水果攝取的關鍵。而董氏基金會進一步對台灣15~69歲國人進行水果攝取與活力表現網路調查,結果發現,活力表現佳者每日水果吃足2份明顯多於吃不到1份,顯示水果攝取量與活力,呈現正相關。但僅有約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 水果如何守護家人身心健康與活力?水果如何守護家人身心活力?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引述《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隨機抽樣共12,385位澳大利亞成年人,顯示水果攝取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許書華表示,水果中富含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腦腸軸)的相互影響,保護大腦免於發炎,促進腦腸軸的健康循環。 反之,若是攝取高油糖食物,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造成焦慮、憂鬱、易感到壓力、學習與注意力下降。 專家提倡健康新主張「水果當點心」許書華以營養密度高的奇異果為例,2013年發表於「營養學雜誌期刊」的實驗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為期六週,可提升31%活力感,降低34%憂鬱指數及38%疲勞指數。2018年《Antioxidants》期刊的研究發現,血漿維生素C濃度與總情緒紊亂呈負相關,且與抑鬱、困惑和憤怒呈反比關係。維生素C可調節代謝及神經化學物質合成,如血清素等,協助減輕疲勞及倦怠感,維持正常的心理功能。董氏基金會108年7~8月間針對全國1517名學童調查發現,水果攝取量愈少,愈容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沒精神想睡覺、身體/肚子不適、容易長痘痘,並呈現顯著正相關。少吃水果的原因,除了生活忙碌外,家中沒有放置水果的習慣是造成水果攝取不足的原因,可見家庭採購者是影響家庭成員水果攝取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荷蘭調查也發現,兒童的蔬果攝取量與家長提供蔬果頻率呈正相關。而身為家庭採購者的許書華分享,平時會為家人準備各種水果,在下午點心時間、餐與餐之間嘴饞時,以水果替換零食作為點心,像是奇異果、蘋果、柑橘類等,可大幅減緩疲勞情況。 選擇水果「3關鍵」,健康活力UP!為提升家人身心活力、降低負面情緒、降低疲勞狀況,建議家庭採購者別忘了準備水果。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莫雅淳提醒,而且要注意挑選水果有3關鍵。 關鍵1:高CP值(高營養密度&植化素、水果酵素)莫雅淳表示,營養密度是飲食學的重要概念,即在相同熱量下,食物所含的各種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多寡,選擇營養密度越高的水果,其所含營養價值越豐富。其中,又以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鉀、鎂等營養素,與情緒及活力表現有關;此外,水果中的植化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水果酵素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 關鍵2:高水溶性膳食纖維莫雅淳進一步說明,膳食纖維為益菌生(益生菌的食物),有助於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穩定血糖及情緒,保持抗壓性,而水果是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 關鍵3:高維生素C莫雅淳指出,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可以減緩疲勞、提升活力,但維生素C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無法從蔬菜中攝取,建議以水果作為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莫雅淳提醒,家庭採購者可準備水果點心盒,如芭樂、番茄、奇異果、木瓜、芒果、鳳梨等,將切片、處理好的水果裝盒,讓家人帶到工作場所、學校做補充,或是做成綜合沙拉、水果優格、水果塔等,讓家人享受健康、活力生活。 諮詢專家/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許書華、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 莫雅淳
-
2021-05-15 養生.心理學解密
不被情緒綁架,但也坦然接受情緒…5 個特質證明你是快樂自由的「情緒成熟人」
「情緒以百萬種方式指導著我們的生活。無論我們傾向於隱藏、避免或思考和表達它們。做一個情緒成熟的人,在事件引發強烈感受的時刻,你能做出積極而健康的決策。」臨床心理師 Lisa Firestone 告訴我們。她認為,一個情緒成熟、不被情感操控、桎梏思想的人,才能真正自由追求理想的生活。何謂「情緒成熟人」?可以從以下幾點檢視:1. 你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你知道自己正處在何種感受之中。 臨床心理師 Lisa Firestone 指出:所謂的理解,並不只是為每種情緒命名,還要懂得每種情緒的「觸發來源 」,什麼行為讓你憤怒?什麼話語令你沮喪?2. 你不害怕「情緒化」臨床心理師 Lisa Firestone 認為成熟的人能坦然接受情緒,更不會試圖避免消極、灰心、抑鬱等負面感受。你不會打擊或壓抑它們,你知道 它們是你內心的窗口,會告訴你許多不易察覺的真相 。讓這些情緒暫時發生在你身上,以便下次能更好地管理自己。3. 你不讓情緒決定你的行為心理治療師 William Berry 說:「情緒如何驅策我們的思想與行為,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情緒為所有行為找到藉口,並掩蓋真正的動機 。」工作效率低迷的原因可能不是工作量本身,而是你對失敗的恐懼造就了拖延症。情感諮商師 Virginia Williamson 也指出:有時人們對另一半產生更多負面情緒而一味指責對方,但事實上他們只是在生活中某一個領域過得不順遂。情緒成熟的人不會讓情緒控制自己。它們明白不能立即對感受做出反應,而是要留出空間和時間來沉澱,做出最有益的行動與選擇。4. 你不會試圖引起別人的情緒反應心理治療師 William Berry 說:「掌握情緒,意味著 不讓情緒成為自己的發言人 。」有時,人們會以戲劇性的情緒反應來引起注目。他們無法法正確傳達自己的想法,只能用暴怒、痛哭等手段引發別人的恐懼、同情,試圖讓對方理解自己。5. 你對自己的內心狀態負責臨床心理師 Lisa Firestone 認為,別人也許會挑起你的負面情緒,但除了自己,沒有誰能對你的情感負責。 不期望或等待別人做些什麼,你會自發性採取行動來讓自己感覺更好 。(參考資料:psychologytoday,medium。)※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不被情緒綁架,但也坦然接受情緒】5 個特質證明你是快樂自由的「情緒成熟人」
-
2021-05-01 養生.抗老養生
53歲女神周慧敏靠5招凍齡!堅持不打針整容:經過人生閱歷的美才值得欣賞
53歲「玉女掌門人」周慧敏出道超過30年,現在則幾乎是半退出演藝圈,日前她在香港音樂人伍仲衡的音樂會上擔任嘉賓,結束後興奮上傳當天表演照,看得出依舊保養得宜,凍齡美貌讓粉絲直呼是「永遠的女神」、「零P圖美女」。 凍齡關鍵1:重視清潔保濕 周慧敏在2009年與名作家倪匡之子倪震結婚後,鮮少在螢光幕前出現,只有偶爾會在社群平台上分享她運動等生活照,而多數都只上淡妝。 其實出道以來,周慧敏的妝容一直就是薄透的底妝,她說給肌膚呼吸空間,就是抗衰老的關鍵,自己最重視清潔和保濕,每天早上花5-10分鐘護膚,要上妝前更會特別敷臉,滋潤度夠才開始上妝。 周慧敏不諱言也會用抗老產品,但強調不會打針、整容,她認為,在經過人生閱歷後所流露的美,才值得欣賞,而且一個人只要是心地善良、開朗有自信,臉上自然就會有光彩。 凍齡關鍵2:運動舒緩身心 喜歡簡單生活的她,有固定運動習慣,周慧敏曾說自己很喜歡運動,只要是流行的運動都會去試試看。 自己最愛瑜伽、皮拉提斯,也常跳拉丁舞、打桌球,家中有放跑步機,一周運動1-2次,每次40分鐘左右,不會讓自己太過勞累成為負擔,但又能讓身心獲得舒緩。 凍齡關鍵3:只吃8分飽 在飲食習慣方面,周慧敏十分重視養生,每餐都只吃8分飽,少油、少糖,主要以魚類為主食、肉類吃得少;不過她也笑說難免會嘴饞,所以包包裡都會放點愛吃的零食偶爾吃吃。 凍齡關鍵4:少喝冷飲多喝熱水 除此之外,容易手腳冰冷的她很少喝冷飲,每天早上起床就先喝一杯熱水,讓身體保持暖和,夏天如果真的吃了冰、喝了冷飲,也會再喝熱水來平衡一下。 至於維他命,當然不會少,周慧敏說讓自己能有充足的營養很重要。 凍齡關鍵5:不讓自己太壓力 除了注重養生之道,周慧敏認為,心理有不好的負面情緒容易加速老化,生活作息也要維持規律,她不想再過日夜顛倒的生活,因此不刻意安排工作、不刻意曝光,不給自己太多壓力,遇到困難就積極轉念。 隨緣、簡單自然的生活,讓心富足,人自然就不會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睡眠「老化」要溫柔察覺調整!西藏抗老名醫:不喪氣、不認老,身體就能用很久.減緩更年期老化、預防骨質疏鬆?營養師完整解答:這5種黑色食物最有效.促進體內血液循環、補養氣血!「暖心暖身養生茶」這樣喝,不只暖身,也暖你的心
-
2021-04-30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壓力症候群 照顧者應尋求協助
需要長期照護的病人,多以中風、癌末、脊椎損傷、嚴重失智症、精神病患等居多,這些病患的照顧者往往長期一人照顧病人,也不見得具有醫療背景,且需長期承受病人的負面情緒,在多重壓力下,會產生「壓力症候群」,出現憂鬱、失眠、頭暈、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筋骨痠痛等症狀。當類似症狀一周出現三次以上,且持續超過一個月,最好能夠至醫院的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接受專業醫師的診斷。臨床上,醫師會先釐清照顧者的壓力源為何?通常照顧者因為責任感強烈,凡事都要自己解決,而一肩挑起大小事務。因此照顧者首先要認知沒有所謂「完美的照顧」,應適時讓專業照顧團隊接手照顧,「放下壓力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更應該將「照顧好自己」列為重要任務。在尋求藥物治療前,臨床上也會讓照護者學習放鬆技巧,並鼓勵其調整生活作息、適時運動,都是能卸下壓力緊繃的方式。如果還是有憂鬱、失眠等症狀,則可和醫師討論,透過心理諮商或開立助眠等緩解藥物,來幫助照顧者適時釋放壓力。
-
2021-04-23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更年期症狀有哪些?醫師教你4步驟,改善更年期不適
更年期的賀爾蒙變化,會產生失眠、盜汗、胸悶、心悸以及熱潮紅、尿失禁、疲倦感、陰道乾澀等症狀一一襲來,讓人陷在情緒障礙中,本篇文章教妳自我覺察接納自己,調適更年期症狀,還有透過舞蹈帶妳擺動身體,紓緩壓力,改善更年期不適。根據研究指出,跳舞可以刺激大腦運作、強化腦部神經,有助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失智症的風險。沉浸在多種變化的節奏動作中,促使長輩不斷學習,增強身體協調性和靈活性,嘴角也不自覺地上揚。物理治療師王沛鈞(汪汪)用有趣簡易的舞蹈形式,充分鍛鍊更年期女性的身心,平常也可多跳舞訓練肌力,改善整體生活品質。越跳越起勁 隨音樂旋律活化全身海馬迴是大腦的記憶中心,失智症患者最早開始退化的部位也是這裡,運動量適當的舞蹈,能幫助延緩大腦的老化和海馬迴萎縮。王沛鈞說明更年期女性跳舞的好處,舞動身體是很好的紓壓方式,更是抗老化處方。隨著音樂旋律活化全身,心情不知不覺就輕鬆起來,不妨邀家人朋友一起擺動身體,讓壓力煙消雲散。面臨更年期的女性朋友,常蠟燭兩頭燒,心理師王映之呼籲更年期也要好好愛自己。「熟齡女性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常疏於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承受極大內外壓力。」熟齡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退,生理變化讓人痛苦不堪,加上孩子離家求學的空巢期、先生退休重新相處的摩擦,自我價值受到了動搖。自我覺察接納 享受比年輕更美好的事王映之提到,荷爾蒙的變化嚴重影響身體症狀,包括晚上睡不好而整體能量變差,甚至變得特別敏感、愛哭,女性常產生「是不是自己不夠好」的負面情緒。這個時候,家人的支持相當重要,可試著協助找出心靈支柱、朝擅長領域發展,平衡心情自我調適。另外,更年期症狀容易被忽視,適時尋求醫生協助,青春下半場不只是「她們」的事。改變「沒關係,我可以」的自我要求,王映之建議熟齡女性可從下列四點做起,更年期快樂多一點。1.覺察:更年期的憂鬱及焦慮常不自知,應樂觀正面看待身心理變化,接受角色的轉換。2.求助:對於家人無法理解的情緒,要適時傳達「我需要幫助」的訊息,尋求解決方式。3.互助:可多參加坊間的照顧者喘息課程,與其他有同樣困擾的熟齡女性交換意見。4.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或是參加志工活動或副業。在擅長的領域盡情發揮實力。照顧長輩和自己 快看這些讓自己好好生活的方法:https://pse.is/3au56l
-
2021-04-14 名人.葉北辰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健康版╳元氣網你是照顧者嗎?當家中成員多,有溝通衝突嗎?有照顧的苦水想說,卻說不出口嗎?明明已經這麼盡力照顧了,其他家人卻不理解?「慢病好日子」日前直播以「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他人」為題,邀請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葉北辰分享常見的照顧問題,並提供各種避免溝通衝突的方法。長年與媽媽輪流照顧奶奶的雅雯,終於在奶奶辭世後開始找回人生。她回想那段照顧的日子,任何一句不順耳的話都能成為發脾氣的原因,雖發現異狀卻不願承認,後續因親友常指責照顧方式,負面情緒接踵而來,讓原本不願正視的憂鬱症狀瞬間爆發。強烈責任感 自己反而生病雅雯與一般照顧者一樣,容易陷入「只有我能好好照顧你」的強烈責任感中,卻忘記要好好照顧自己,反而讓自己生病。據家庭照顧者總會統計,全台的失能、失智或身障者,多達五成是由家人照顧。從最親密的家人成為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許多情緒都需要調整。照顧者最常見的負面情緒,多源自「照顧沒被看見」、「不切實際罪惡感」、「被照顧者不配合」等原因。「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天邊孝子症候群」時常在照顧現場出現,平時沒照顧家人的親友,久久回到照顧現場,就開始批評貼身照顧者什麼都做不好,原本就已飽受壓力的照顧者,不但沒被肯定還被批評,時常會反應自己照顧的努力沒被看見。再者是,許多照顧者會給自己設定超出能力的目標,如不能讓被照顧者受任何一點傷,使得任何事都要求親力親為,某日突然空出喘息時間,與朋友外出喝下午茶,過程卻絲毫沒有放鬆,反而出現滿滿罪惡感,認為自己應該好好待在被照顧者身邊。讓家人參與 定期召開會議回到照顧現場的照顧者,長輩恐因為失智、失能或個性較固執等因素,不願意配合照顧者,也會讓照顧者洩氣。照顧者也是人,千萬要記住「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遇見天邊孝子症候群親友,別強忍內心的委屈,適時地向親友表達或致電給朋友抱怨都是好事。不過選擇抱怨的對象,別找喜歡給意見的朋友,而是願意安靜聆聽者,才不會讓抱怨變成積怨。不可能處處完美 放過自己為讓家人也能了解照顧狀況,可定期召開「正式」的家庭會議,按照流程進行,有效報告照顧工作的前後原因,以及討論後續照顧決策,讓家人皆有參與感,一來避免指手畫腳,也避免家庭會議淪於爭吵大會。願意肩負起照顧責任者,大多「負責任」或「責任心高」,卻又常會鑽牛角尖,如事件發生後,會認定一定要先解決A問題,才能改善情況,偏偏A問題不是自己能完成,反而陷入否定自我的情況。人生中很多問題,時間過了就不再是問題,照顧每一步的過程中不可能處處完美,有時放過自己,讓照顧這件事能漸漸日常化,不再是一件高壓、不能放鬆的事。
-
2021-04-06 新聞.生命智慧
「親人的離開真的很痛」送走爸爸弟弟妹妹,吳念真:絕對別叫憂鬱症患者快樂一點
台灣知名導演吳念真在螢光幕前溫暖又快樂的形象,讓人很難相信,其實他長年深受憂鬱症所苦。在與資深主播陳雅琳的對談中,吳念真透露了自己如何每天對抗負面情緒,同時也希望憂鬱症身邊的人,理解可以幫忙的並不是「勸說」,別叫憂鬱症患者快樂一點,因為這些話對患者來說才是最大的傷害,憂鬱症患者真正需要的,其實是聆聽與陪伴。製播《我是救星》節目,內涵在於希望看見人與人互相幫助的力量,因為每個人都不孤單,生命轉彎處,總有那麼一個人或事件,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讓你又開啟一趟意外卻豐富的人生旅程。很巧合的,許多受訪來賓提到自己生命中的救星時,不約而同指向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吳念真。蔡振南感謝吳念真給他機會,甚至力排眾議,堅持救他脫離毒窟;李永豐感謝吳念真有夠力,一個號召就能成就紙風車劇團的三一九鄉鎮表演工程;楊雅喆感謝吳念真,豐厚的編劇與導演功力,帶領他一步步完成電影大夢。小野也感謝吳念真,表面上是創作路上的死對頭,私底下卻是人生中最砥礪彼此的精神依靠。這些故事都精采極了,但,這位帶給大家歡樂與希望、充滿才氣與創意的台灣歐吉桑,自己的生命卻深受憂鬱症所苦。這又是什麼樣真實刻畫的人生劇本呢?憂鬱來襲,聆聽和陪伴最有效更讓我深感詫異與不解的,是看似這麼成功,又總能鼓勵他人,給予許多人支持的吳導,其實長年深受嚴重憂鬱症所苦,必須長期服用抗憂鬱劑,明明他是這麼的風趣樂觀,總是帶給大家正向力量,怎知內心卻有著外人無法想像的深淵,一個陽光怎麼也照不到的幽暗角落。我在讀博士班的時候,有一天正要從學校回家,去牽車時接到師專同學的電話,說班上最活潑、最外向的同學,前一天去了一家汽車旅館燒炭輕生,原來她已經飽受憂鬱症折磨多年,之前就自殺多次獲救,卻沒想到最終還是不幸離世。頓時之間,所有少女時期美麗的回憶上心頭,我一邊開車一邊哭,不解的是,明明她是那麼開朗幽默的人,有她在的地方總是笑聲不斷,怎麼會選擇自我了結,我真的不明白憂鬱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病,怎麼會如此糾纏一個人?我後來了解到,憂鬱症可能是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所致,特別是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與多巴胺(dopamine)三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所以憂鬱症是生理的問題,不是什麼個性心理因素。但,我們雖然無法改變基因或生理機制的運作,卻可以決定怎麼跟憂鬱共處。吳導或是我的同學,他們都是最能帶給大家歡樂的人,但相對於歡樂背後的痛苦深淵究竟是什麼呢?我真的無法想像,在詫異之餘,我更希望能為他們灑進一點陽光。「你會隨時有那個傷害自己的念頭嗎?」我問吳導。「對!這種東西隨時會出現,它就是一個病症。」吳念真進一步描述:「要死的人,他前面五分鐘還好好的,但可能十分鐘裡面,他就下決定去做這件事!」「那個當下是個什麼狀態?」我小心翼翼地請教。「就是你們都不要理我,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或者我可能會音樂一打開就很久這樣子!這時候,我知道自己又有問題了!」吳念真繼續剖析自己的情況:「最低潮的時候整個人就像個遊魂似的,其實最不舒服的是早上,起床時,你會覺得日子又重複了,你今天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跟昨天、跟前天、跟十天前有什麼不一樣?沒有意義!如果剛好天氣不好,那就很糟糕了,會更憂鬱!你會不想動,你根本不想出去,但你又要面對,但如果是假日,你大概就會待在書房裡。」「所以你會察覺到自己出狀況了?」「嗯,還好我在療養院上過班,比平常人有『病識感』,我知道我此刻很不好了!」「這時候怎麼辦?」「我就會要求自己不要去想那個負面念頭,我就會盡量跳開,去跟狗講話、帶狗去玩,盡量轉移焦點,但也不想讓別人感染到你的不舒服,還好我太太以前是精神科護士,她可以比較容忍。可以的話,就出去走走。」「所以這時候身邊的人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你?」「憂鬱症病患最怕人家勸他『你怎麼不快樂一點呢?』、『什麼師父跟你講人生就要怎樣怎樣啊!』,或者『像你這樣這麼有名,還會憂鬱症?你在跟我講假的!』事實上,這些話才是最大的傷害,憂鬱症病患此刻需要的只有聆聽和陪伴!」吳念真強調,「不要亂勸人家,因為你講的話可能是錯的。聽,聽就好了,不要講!就靜靜的陪在他身邊就好。不要跟人家講什麼:『你為什麼不快樂一點?』『天氣這麼好,你要快樂一點。』事實上,憂鬱症患者也想快樂,但問題他就是快樂不起來才會這樣子,然後你又一直跟他講要快樂一點,這只會讓他更壓抑,而且,會憤怒!」他進一步說:「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講說,憂鬱症?就把你丟到敘利亞,你就不會憂鬱症,那是對這個病症的極度誤解,而且是很惡毒的講法!」吳念真坦承,「自己的意志從來沒有飛揚高昂過,一向都是非常消沉!」剎那之間,我覺得眼前這個讓別人充滿生命力的靈魂,似乎在承受一種旁人無法體會的心靈折磨與痛楚。所幸,愛吳念真的好朋友太多了,圓神出版社創辦人簡志忠先生,有幾次跟吳導通電話,掛上電話後覺得吳導怪怪的,知道吳導又陷入憂鬱的狀態,「我的做法就是,開車到門口,按個門鈴,說你下來,我們去哪裡玩,茶有了、咖啡也有了,我連狗都幫你帶了!就這樣!」吳念真回應說,自己的朋友裡,最適合照顧憂鬱症患者的人,就是處女座的簡志忠社長,而簡社長所做的,無非就是陪伴。吳念真的父親、弟弟和妹妹都是自己決定離開人世的,吳導深吸一口氣說:「親人的離開,真的很痛,尤其自己到了這個年紀,每次過年過節,看到別人的兄弟姊妹團聚在一起,難免會覺得我們家怎麼少了,很憂煩的時候也不免會感嘆,明明應該是弟弟妹妹送自己上山頭的,怎麼會變成今天為人兄長的,卻要先送走弟弟妹妹……。」不過,吳導說他已經學會盡量避免讓自己陷入這些糾纏不清的負面念頭裡,這些年,他發現人生有很多奇妙的緣分。例如李美國長得跟自己過世的弟弟非常像,就連性格都一樣,兩個人也都覺得只要有朋友在,天塌下來也沒關係,事情總會有辦法解決……,而這也是為什麼吳導會這麼疼李美國。閱讀吳念真的生命故事,彷彿就是在看一場劇力萬鈞的電影,電影中交織出的每個角色也都各領風騷,其中令人再三咀嚼玩味的,依然是那個「愛與幫助」的力量。對吳念真來說,只要價值是對的,就可以聚集更大的能量—這是台灣最美妙的地方,也是真摯人情味的一場匯聚,令人回味無窮。書籍介紹書名:那些生命中的微光:關於愛與勇氣的十個精采人生作者:陳雅琳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1/01/21作者簡介/陳雅琳資深新聞主播、主持人、製作人、資深記者、新聞台總編輯、暢銷作家、紀錄片導演。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於《自由時報》擔任記者起,就經常跑出政經新聞大獨家。新聞資歷近三十年,是少數能統包新聞採編製的全方位新聞工作者。長期關懷環境與人權議題,擅長故事性報導,因而搏得「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主播」稱號。出身貧寒、處事認真積極、個性忍辱負重、不怕辛苦,亦有「新聞界的阿信主播」封號。曾獲《讀者文摘》票選為「全國百大受信賴人物」,多年來獲獎無數,是各大新聞獎的常勝軍,並三度入圍金鐘獎。現為壹電視總編輯,製作主持《新聞深呼吸》、《我是救星》、《台灣的前世今生》、《有一種 Style》等優質深度報導節目。早年在 TVBS 即擔任晚間新聞主播,並主持《2100 新聞最前線》;在三立新聞台則開創出《福爾摩沙事件簿》、《台灣亮起來》、《消失的國界》、《文化大國民》、《大時代》等受到觀眾喜愛的優質節目。熱愛在第一線跑新聞,深度的人物訪談功力,總是能帶領觀眾深入焦點人物與事件核心,找出台灣這塊土地向上的力量。著有《希望回來了:最大的苦難,最美的重生》,並長年擔任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作育無數新聞人才。延伸閱讀: 早上吃麵包、下午喝咖啡...你的精神好,其實是拿「自律神經」健康換的!做5件事讓你不吃藥就改善
-
2021-04-05 養生.聰明飲食
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 3種飲食法、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7期 文/郭岳潭 食物和腦細胞存在微妙關係?地中海飲食可防失智。吃哪些食物(營養素)可以活化大腦?營養素如卵磷脂、DHA、膽素、菸鹼酸、肌醇、維生素B群、植化素、β-胡蘿蔔素……;食物如綠花椰菜、鮭魚、鮪魚、蝦子、黃豆、綠茶、巧克力、咖哩、紅酒等。「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最好的食物就是你的藥」。近來興起的營養醫學提倡,透過飲食中的營養素,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與預防醫學觀念不謀而合。食物與身體健康有關,好的飲食習慣更有益大腦細胞。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指出,飲食可以保持頭腦敏銳,並減少嚴重記憶力減退的風險,日常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大腦的功能,以及思考、認知、記憶力、處理訊息的能力。3種飲食有益大腦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一項追蹤長達25年的研究發現,不良飲食習慣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糖及膽固醇略高,到了40~50多歲時,往往有較低的認知、思考及推理能力,顯示平日飲食確實會影響大腦的功能。程涵宇說明,健康的飲食就是指均衡飲食,選擇脂肪含量較低,而蔬菜及水果含量較高的食物,可以幫助減少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儘管目前飲食及認知功能的研究有限,但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得舒飲食(DASH Diet),以及麥得飲食(MIND Diet),都可以保護大腦功能,有助於降低大腦退化的風險。1.地中海飲食源自於1940~1950年代的環地中海地區及國家,包括:希臘、義大利南部及西班牙的傳統飲食型態。根據研究顯示,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糖尿病發生率、改善血糖及減少癌症風險,對於活化腦力、延緩失智有益。飲食特色為每天攝取大量蔬果、使用橄欖油、搭配香草與辛香料調味、天然乳製品、堅果,每星期攝取至少2次魚貝類與豆類,以及2~3次蛋及家禽類,減少及避免攝取紅肉、加工肉品、甜點,以及適量攝取紅酒。攝取大量蔬果、堅果,能夠補充足量的抗氧化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及維生素E,避免大腦細胞受到自由基破壞,攝取魚貝類與豆類可以保持血管暢通,有助於大腦血管健康,以及避免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2.得舒飲食DASH Diet的原文為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也就是可以預防高血壓的飲食方式。研究也證實,得舒飲食有助於血壓控制,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於保護心臟。飲食特色為高纖維、高鉀、高鈣、高鎂、低脂、低飽和脂肪的飲食方式,選用全榖雜糧取代精緻米飯與麵包,每天攝取5份蔬菜及5份水果,每天攝取低脂乳品、乳製品或高鈣食物,選用豆製品、魚及低脂肉品,並減少食用紅肉及內臟,選用液態植物油,天天一湯匙堅果。3.麥得飲食結合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一種飲食型態,又稱為「心智飲食」,主要是學者為了針對腦部老化進行研究,所設計出來的飲食型態,結果顯示,可以改善老人認知功能或延緩認知退化。飲食特色為10大益腦食物,包括:綠色葉菜類、其他蔬菜類、堅果類、莓果類、豆類、全穀類、魚類、家禽類、橄欖油、紅酒,以及避免7種傷腦食物,包括:紅肉、奶油及人造奶油、起士、糕點甜點、油炸及速食食品。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01沙丁魚、鮭魚營養素:Omega-3脂肪酸功效:大腦中約有60%由脂肪組成,其中一半是Omega-3脂肪酸,用來構建大腦及腦神經細胞,對於學習力及記憶力至關重要。高脂魚類是Omega-3的豐富來源,有助於增強記憶力、改善情緒,以及保護大腦、減緩大腦功能提早退化及智力下降,並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研究顯示,經常吃魚的人,大腦中有更多的灰質神經細胞,可以幫助增進思考、記憶及穩定情緒,而缺乏足夠Omega-3脂肪酸的人,容易有學習障礙及憂鬱症。02咖啡營養素:咖啡因及抗氧化成分功效: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高濃度的抗氧化劑,對大腦有多重正面影響,可以使大腦保持警覺性、調節血清素改善負面情緒、幫助集中注意力,以及降低退化性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例如: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03藍莓營養素:花青素功效:藍莓含有抗氧化的花青素,是一種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的植化素。根據研究發現,藍莓可以增進大腦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改善記憶力及延緩短期記憶力的喪失,同時能降低大腦退化。04薑黃營養素:薑黃素功效:薑黃中的薑黃素是高抗氧化劑及高抗發炎的活性成分,根據研究證實,可以通過血腦屏障,有效滋養大腦細胞,具有保護大腦的益處。薑黃素可以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幫助活化大腦細胞,增進記憶力及降低智力退化,並有助於清除大腦的澱粉樣斑塊,預防及改善阿茲海默症;薑黃素也可以增強5-羥色胺及多巴胺,幫助調節情緒、改善憂鬱症狀。05花椰菜營養素:維生素K、芥子油苷及酚類功效:花椰菜含有多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及抗發炎作用的化合物,脂溶性維生素K有助於鞘脂的形成,也就是組成大腦細胞中的重要脂肪之一,有助於保護大腦功能,以及增進記憶力,芥子油苷及酚類等抗氧化成分,可以避免自由基傷害大腦組織。06黑巧克力營養素:類黃酮、咖啡因、表兒茶素功效:黑巧克力含有多種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幫助促進大腦功能,尤其是增強學習力及記憶力,有助於減緩與年齡有關的智力下降,以及改善憂鬱情緒。根據研究顯示,經常吃巧克力的人,記憶力及心理健康的表現,高於較少吃巧克力的人。07堅果營養素:維生素E功效:堅果中含有多種可以增強大腦活力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健康脂肪及植化素,對於大腦健康有益處,維生素E可以保護大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有助於減緩智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多吃堅果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及增進記憶力,預防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神經疾病;也有研究發現,吃堅果可以改善心臟健康,擁有健康的心臟與健康的大腦,具有正面的相關性,尤其核桃含有Omega-3脂肪酸,更有益心臟及大腦的健康。08橘子營養素:維生素C功效:橘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助保護大腦,免於受到自由基損害腦細胞的傷害。研究發現,吃足量的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及阿茲海默症,建議每天只要吃一顆中等大小的橘子,就能獲得一整天所需的維生素C。09雞蛋營養素:維生素B群、膽鹼功效:大腦健康與維生素B6及B12、葉酸、膽鹼有關,雞蛋是維生素B群及膽鹼的豐富來源,對於大腦的正常功能、發育及調節情緒都非常重要。維生素B群在大腦健康中具有多種作用,有助於減緩老年人智力衰退及認知功能下降的進程,其中維生素B12參與合成大腦化學物質,缺乏維生素B12及葉酸,容易罹患失智症及憂鬱症。蛋黃富含的膽鹼,是一種重要的微量營養素,負責產生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增進記憶力及調節情緒。10綠茶營養素:咖啡因、L-茶胺酸、多酚功效:綠茶與咖啡,都是有益大腦的絕佳飲料,富含的咖啡因可以提升大腦活性、增強大腦功能,增進記憶力及注意力。L-茶胺酸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增加大腦神經傳導物質GABA的活性,不但可以保護大腦,還可以增加大腦中α波的頻率,透過抵銷咖啡因的刺激作用,有助於減輕焦慮,以及幫助放鬆身心、改善疲勞。另外,綠茶富含抗氧化劑多酚,可以保護大腦免受精神衰弱,並降低退化性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傷腦的7種壞食物1.含糖飲料常見的含糖飲料,包括:果汁、汽水、運動飲料、能量飲料等。許多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是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由55%的果糖及45%的葡萄糖組成,攝取過多會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動脈硬化,引起腦部炎症並損害記憶力、學習力,增加失智症的風險。2.精製碳水化合物精製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大量食用會導致血糖及胰島素快速上升。研究證實,高升糖指數及高升糖負荷食物,會損害大腦的功能及降低記憶力。3.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也稱為「氫化植物油」,常見有起酥油、人造奶油、糖霜,經常用於蛋糕及餅乾中,大量攝取容易造成大腦容量降低、認知能力及記憶力下降,並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4.高度加工食物高度加工的食物添加大量的糖及脂肪,例如:薯片、爆米花、泡麵調味包及即食食品,這些食物通常熱量高且營養成分低,會減少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產生,對大腦健康有負面影響,容易增加大腦發炎,並降低學習力、損害記憶力,造成認知功能下降。5.阿斯巴甜阿斯巴甜為一種人造甜味劑,成分有苯丙氨酸、甲醇及天冬氨酸,常用於許多軟性飲料及無糖產品中。食用過多的阿斯巴甜,可能破壞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增加大腦炎症及氧化,也容易影響學習及產生負面情緒。6.酒精適度飲酒可能對健康產生正面影響,但過量飲酒則會導致記憶力減退、行為改變、睡眠中斷,以及負面情緒。長期過量飲酒則會損害大腦,導致大腦體積減少、記憶力減退,酗酒者經常缺乏維生素B1,也容易產生腦病變。7.高汞重金屬魚  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及鮪魚,容易有高汞重金屬的情形,汞是一種神經毒性元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大腦神經傳導,導致大腦功能受損,以及破壞大腦發育,建議孕婦及兒童應該特別避免。延伸閱讀: 。魚油護心、補腦、抗發炎!一天吃多少? 食藥署給正解 。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
2021-04-0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太魯閣號事故傷亡慘重 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做3件事
台鐵太魯閣號列車事故,造成超過48人死亡、近200人受傷,震驚全國,重大意外事件後,不只生還者,救災人員等人也容易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精神科醫師呼籲,生還者可放慢生活步調,維持規律作息,家屬應多陪伴、傾聽;部分車廂傷亡尤為慘重,如果有目擊血腥場景者,應到身心科或精神科求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些接受心理或藥物治療,避免疾病慢性化。遭逢重大意外事件後,生還者與救災人員等人可能會出現嚴重壓力,恐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何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PTSD患者常常會有逃避心理,不記得案件重要的細節,會恍神且生活沒有真實感,也容易過度警覺,造成睡眠障礙、過度驚嚇,常伴有負面情緒,甚至做夢、看電視時,腦海都會不小心浮現死亡場景。其實重大意外事件後,其實不會馬上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起初是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 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楊聰財說,當患者1個月後仍無法走出情緒,才屬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前有一名30多歲女性,其親友於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時罹難,因而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雖時常感到坐立不安,但又不得不注意最新新聞訊息,導致做事手忙腳亂、不專心,甚至打破碗筷。●生還者、救難人員情緒能如何宣洩、轉移?生還者遭逢巨變,身心受創;救難人員直接接觸地案發第一現場,徘徊在傷者、亡者之間,面臨強大壓力與挫折,也可能苛責自己,產生焦慮、緊張和憂鬱等症狀。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建議,遭逢巨變後,生還者、救難人員及相關親屬等人可放慢生活步調,平時如果一天可以做10件事,可以減少至8件、5件,甚至更少,這時不應對自己過度嚴厲;後來該名女性病況改善,未演變為PTSD。此外,楊聰財也表示,應維持規律作息,平常若是早上8時起床,如今也應維持,幫助自身維持正常生活,黃金睡眠時間是晚上11時至早上6時,如果不能在此期間入眠,建議每日應睡滿6至8小時。最後,生還者應轉移注意力,少接觸電視、報紙或網路相關新聞,避免回憶起案發當時的種種畫面,「親友的陪伴」十分重要,可陪同出外走走,鼓勵生還者多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將情緒憋著,如果想哭便哭,但切記不要過度提醒「明天會更好」等言語,「傾聽」即可。此次太魯閣列車出軌事件,部分車廂傷亡尤為慘重,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指出,門診約有近兩成患者,在半年後仍受創傷壓力症候群所苦,他提醒,如果有目擊血腥場景者,應到身心科或精神科求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些接受心理或藥物治療,避免疾病慢性化。●對社會大眾的啟發?楊聰財表示,遭逢重大事件,體現社會大眾應活在當下、保持感恩的心,建議平時親友間可常聯絡來往,遭逢巨變時才有支持性力量緩解壓力。
-
2021-03-31 養生.人生智慧
金錢議題常出現在家庭衝突中!美國心理專家:理財與幸福感存在 4 個關係
「理財很重要」這個道理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但卻很多人因為怕麻煩、低估風險等因素,沒有真正將它視為一回事。美國心理專家 Jeffrey Bernstein 在心理治療領域超過三十年,接觸過很多前來諮商的家庭,從中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金錢議題時常出現在家庭的衝突中。有很多夫妻,是一方管理家庭的所有財務,另一個人對金錢管理卻心不在焉。「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這句話是在金錢觀念教育上常出現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對自己的財務負責,若談到金錢與幸福的關係,美國作家 Natasha Munson 的這句話很是貼切:「金錢和情緒一樣,都需要管理才能在正軌上。」理財知識會影響關係的質量錢多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有很多中等收入的家庭也生活得很幸福,重點在於「理財知識」,即如何更合理地做出關於花費、儲蓄、投資與稅務相關的決策。我們完全無法預測「風險」,不能百分之百確定哪天會失業、哪年會有金融風暴,哪時像新冠肺炎這樣的傳染病會爆發,有足夠的財務知識,你就能事先做好準備。對壞事的「無法掌控感」往往是我們陷入憂鬱和焦慮的原因,這樣的負面情緒也會影響你身邊的重要他人,甚至變成衝突的導火線,破壞彼此的關係,別小看金錢壓力帶來的傷害性。綜合以上,美國心理專家 Jeffrey Bernstein 整理了以下四個觀點,來闡述財務知識和幸福感的關係。1. 越少經濟壓力,你會感到更快活,這點無用置疑。2. 你越重視你的財務管理能力,當生活中出現經濟壓力時(例如家人生病、小孩要出國留學),你會感到更有能力感和控制感,應對各種難關。3. 在財務管理能力上保持「成長心態」(grouth mindset),也就是相信能力是可以靠後天學習而進步的,在面對財務上的挑戰時較不會感到挫折。4. 當你能管理你的財務,你會以更正向的眼光看待自己,提升自尊。對金錢掌控度越高,人生的彈性就越高「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很老話我們都聽過,但其實「金錢也是時間」,對於我們人生的自主程度和控制度,影響了我們的幸福感,誰想要當個一生中總在為他人工作,時間運用都不由得自己呢?而需要這樣的時間彈性,我們必須擁有健康的財務狀況,這又需建立在金錢管理能力上。在華人社會中,我們有時很避諱去談到金錢,可能是認為談錢傷感情,也可能是害怕談錢顯得滿身銅臭味,不符合高尚的美德。但事實就是,金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幸福水平」,因此在心理健康上,學會管理金錢的重要性不亞於管理情緒、管理壓力。參考資料:1.《Psychology Today》:Why Financial Literacy Is Vital for Happiness2.《Genbiz》:How Financial Literacy Makes Us Happier※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經濟越自由,你會感到更快活】美國心理專家:理財與幸福感的 4 個關係
-
2021-03-13 養生.家庭婚姻
「我從端午節到現在都沒跟你爸講過話!」老夫老妻破冰,先學說話不帶刺
「我從端午節到現在,都沒有跟你爸講過話。」60多歲江女士跟女兒吃飯時,忽然迸出這話。江女士和先生吵吵鬧鬧一輩子,年輕時先生脾氣更暴躁,甚至會拳打腳踢,現在兩人年紀大了,江女士已練就萬事淡定不回應。不過,江女士還是照顧著先生的飲食起居,只是先生相當不滿,到處去跟親戚抱怨太太都給他臭臉看。諮商及心理專家說,這是典型的「情感撤離」,如果能在破壞關係的行為模式出現之前就踩煞車、建立友善溝通的橋梁,或許有機會改善。累積負面情緒 寧可不開口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媒體公關召集人林萃芬表示,江女士是很典型的情感撤離,因為長期累積對對方的負面情緒,長期互動上覺得「講的話都不是他要聽的,只要一講話對方就會生氣」,無可奈何之下,沒辦法與之情感流動,心理上也「撤退」了。林萃芬分析,雖然關係還不到連共處一室都不能容忍、仍願意照顧對方起居,但長期經驗已埋下深層恐懼,怕一開口就帶來生氣等不舒服的情緒,只能靠「不講話」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臨床心理師洪千惠表示,如果伴侶渴望對方回應的方式,一直不是對方可以理解或回應的,關係型態常見會走到「一個跑、一個追」的循環。比如,明明心裡有情感、也想關心對方,卻因為沒有好好表達,變成像是責罵或嘮叨,結果對方完全不覺得被關心,只想逃走。善意表達感受 從減害做起洪千惠表示,在進一步破壞關係的互動模式出現之前,如果觀察到是哪些行為持續破壞關係,並對這些行為踩煞車,就有機會改變。因為對於兩人關係來說,光是「減害」都算是一種改善。減害,要從安頓好自己的心情狀態開始。先要允許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接著就可以嘗試用善意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如果雙方都抱持友善、關心對方的態度,就可以稍微聊一聊,練習用不帶責備的方式去表達感受和需求,再往彼此需求都能滿足的方向,去調整互動的方式。洪千惠提醒,常見的需求是在關係中被肯定、被接納、感受到對方在乎自己、有被愛的感覺、在對方眼中是個夠好的人。記得這些原則,將心比心地和對方互動,關係就能改善更多。如果還是覺得很難,可考慮接受諮商。諮商師擅長幫助人看見行為表層的線索底下,還有哪些真正想要傳達的訊息。比如表面上的責罵和憤怒,底層其實是沒有被關心的難過,沒有被接納的受傷,更多理解彼此真實的感受,人與人之間就能更靠近。
-
2021-03-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畫面全黑、字很小」的IG限時是在求救…醫:勿輕忽微笑憂鬱者
日前網友曾票選Instagram上最令人討厭的十大限時動態,「畫面全黑、字很小」的負面訊息登上惹人厭第三名。這類型的訊息或許看在一般人眼中意義不明,但看在身心科醫師眼中,都可能是「微笑憂鬱」者的求救訊息,在維持自己社群上明亮形象同時,也期待有人能看到自己真實的痛苦和困難。「微笑憂鬱」(Smiling Depression)一詞近年在心理學界討論熱烈,這類型的人總是用微笑外表,隱藏自己內心的憂鬱和痛苦。成大醫院兒少精神科醫師謝依婷說,微笑憂鬱常發生在自我要求高的青少年身上,這些孩子用力維持課業、社團甚至校隊裡的形象,難以察覺負面情緒,「要等到真的跳下去,大家才會知道。」但「微笑憂鬱」者並非完全放棄向外界求援。謝依婷以自己看診的經驗觀察,這些人還是想求救,只是尋求協助的方式會很隱晦,例如發字很小的限時動態、大家看不太懂的貼文或訊息,希望周圍親友感受到自己的真實情緒。「限時動態的魅力在於『一閃而逝』,可以瞥見憂鬱,但又不會留下痕跡,很有安全感。」謝依婷建議,看到親友釋放這類型的隱晦訊息,可以停下手指多留神一下,但在表達關心前,要先評估自己與對方的熟稔度,以及可提供多少支持,例如能花多少時間陪對方聊天等,「若給對方過多期待,卻無法持續回應,反而可能讓對方更嚴重」。臨床心理師金融指出,人的狀態像洋蔥,社群是外層的皮,但要看到洋蔥內的狀態,才會知道青少年的內心是不是已經潰敗。要看到內在需要花時間,多跟青少年聊天、多聽他們說話,才能在他們需要幫忙時及時提供協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3-09 科別.精神.身心
社群假象…臉書5千好友 班上卻是邊緣人
翰強(化名)有近五千個臉書(Facebook)好友,但回到現實,他在班上卻是『邊緣人』。專家觀察,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人際挫折,會選擇遁逃進網路世界,在網路上「另起爐灶」,但過度依賴網路上的好人緣假象,不只容易身陷網路交友和網路霸凌風險中,也恐讓網路成為壓垮青少年的最後一根稻草。翰強是臨床心理師金融遇過的個案。金融指出,許多來諮商、有情緒困擾或自傷行為的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很差,但在臉書上好友數卻達到官方上限,這些「臉友」都不是真朋友,很多是網路上亂加來的,透過好友人數來塑造自己在網路上極受歡迎的假象。金融表示,網路滿足了這世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但也讓孩子更加脆弱,缺少面對困境、排解負面情緒的能力,但當青少年在網路世界遇到挫折,比如網路霸凌,下一步可能乾脆選擇「不玩了」,提前從人生中畢業。網路霸凌是青少年最常遇到的挫折。根據兒童福利聯盟二○二○年「網路霸凌現況調查」,有近半數兒少曾經涉入網路霸凌事件,百分之卅六點三是霸凌受害者。過去校園霸凌回家後可以暫時躲避,但網路霸凌難以擺脫,全面籠罩青少年。大直高中輔導主任吳姿瑩舉某案為例,學生在學校裡吵架,其中一名學生回家後憤恨不平,將吵架過程加油添醋後放上網路平台,並公布同學姓名,網友將學生的社群帳號全部肉搜出來瘋狂留言,甚至涉及恐嚇,學校網頁和粉絲專頁也被灌爆。她說,該風波讓部分學生出現嚴重憂鬱情緒,多次輔導後才好轉,經校方與律師溝通協調、貼文學生家長發出聲明澄清事情經過,風波才落幕。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2-16 新聞.長期照護
「孝順」的道德枷鎖讓你身心耗竭了嗎?一表檢核你是否過勞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照顧者,害怕做不到世人眼中的孝順,覺得必須加倍努力?害怕被說不孝,默默忍耐積壓所有情緒? 請你對自己的限制寬容,因為你是被照顧的家屬最至親的人,你們中間一定曾發生過不足為外人道的事件,讓你在照顧的時刻無法客觀地抽離去看待,眼前這個曾經善待或惡待你的親人,又無法斷了照顧關係,你的挫折與負面情緒也是因此而來。Gwen的先生因為工作關係,身在海外,她只好一個人擔起照顧婆婆、照顧孩子的責任。 婆婆未失智前,還能幫忙照顧兩個女兒,幫忙接送女兒上下課、料理餐點等等,婆婆都很樂意協助。也因此,Gwen才能在秘書工作與家庭照顧之間找到一點喘息的機會。 可是現在婆婆失智了,老公既是獨子卻不在台灣,Gwen理所當然成了照顧婆婆的不二人選。先生說自己薪資上還可以過得去,便要她把工作辭了,希望她在家全天候看護婆婆。 Gwen明白先生孝順的個性,連當初到海外工作都是不得已的結果,找看護或是送婆婆到安養院,絕對不會是先生樂見的選項,貼心的她不由分說地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家庭。 其實剛開始一切都還好,直到最近,她開始出現失眠、情緒失控等情緒,才驚覺「事情不對了」,透過朋友轉介來到治療所。 聽Gwen的故事,我真的覺得還好她願意踏出求助的這一步。否則,演變下去,若不是傷害了自己,就可能是傷害了婆婆。▍ 照顧者易過勞,累積的身心疲倦2016年6月初,新聞報導一位男子出手打因中風而尿失禁的父親。沈政男醫師對這則新聞進行了評述,他認為虐老的問題就是長照的問題,而虐老的起因之一與照顧者過勞、身心俱疲有關。照顧者過勞的狀態,容易以身心失調的症狀表現出來,在此提供一些常見的過勞症狀提供讀者們參考。 假如你發現身旁認識的照顧者朋友開始出現這類症狀,請你告訴朋友不要一個人獨撐,協同親友一起協助,或最重要的—尋求專業支持。 【過勞症狀檢核表】 v 活動力明顯下降v 容易感冒不適v 持續地感到疲憊,即使休息也無法恢復v 忽略自己的需求v 你的生活都繞著照顧他人打轉,但照顧他人卻不能為你帶來滿足感v 想要傷害自己或所照顧的人v 容易感到心情低落、煩躁、易怒v 感覺無助無望 當我們了解照顧者的過勞症狀可能有哪些時,會發現自己無法單純地批評新聞中的兒子為不孝,而是嘗試去理解照顧關係中的糾結。 任意將照顧者貼上「不孝」這類標籤,更可能成為重軛勒住照顧者的脖子,不能表達自己的挫折、痛苦、憤怒、想休息,以及想被照顧的心理需求。 這些人們平常就覺得難以開口的感受與想法,在長照家庭中,更容易使照顧者覺得有這些感受是不對的,反而加深了內心的愧疚感與罪惡感。 ▍ 照顧者的壓力,你看見了嗎?不論是經濟考量被迫做出自行居家照顧的決定,亦或是自願承擔照顧者的責任,未曾受過專業訓練的照顧者,都只能邊摸索邊學習,可能在照顧的過程中感受到挫折,或是引發過勞症狀。 這些你都看見了嗎?能不能,我們都換個眼光,「這些隱忍的照顧者、失控出手的照顧者並非不孝,而是因為照顧者太過用力想要做到孝順,反而讓自己太快耗竭?」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照顧者,害怕做不到世人眼中的孝順,覺得必須加倍努力?害怕被說不孝,默默忍耐積壓所有情緒? 請你對自己的限制寬容,因為你是被照顧的家屬最至親的人,你們中間一定曾發生過不足為外人道的事件,讓你在照顧的時刻無法客觀地抽離去看待,眼前這個曾經善待或惡待你的親人,又無法斷了照顧關係,你的挫折與負面情緒也是因此而來。 若不能安心地述說,直接對所照顧的對象傾瀉也是必然。他們是情緒的源頭,對他們發作看似找對人,卻會讓處境更無法收拾。 偶而的失控,並非不孝,只是你忘記了「照顧者必須先照顧自己」,身心皆然。而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自我照顧、排解情緒,請你一定要記得求助於專業資源,不論是個別諮商或是支持團體,相信所有的專業都樂於在此時供給你所需。 照顧自己不單單只是要自己去泡個澡、吃好睡好、多休息這樣簡單的生理滿足。 而是,原諒自己是一個凡人、是照顧者的親人,你能做得並不多; 而是,接受自己的確會在照顧關係中,被挑起最脆弱的情感,會憤怒、會哀傷、會自責、會愧疚與罪惡; 而是,你知道過去發生的種種事件,讓你與受照顧者的關係只能停留在這,無法前進,可能也很難修復,然後為此哀悼......這類心理上的追尋,是照顧者最漫長的修煉。 一個人走這條路,是漫長且辛苦的。這是之所以專業資源必須存在的原因。 也許「孝順」並不是一個自然而然,可以被要求被期待出現的狀態,而是出自於對原生家庭經驗造成的影響有洞察能接納,卻依舊選擇對年邁孱弱的父母獻上一己之力的過程吧。
-
2021-02-06 癌症.飲食與癌症
每5位癌友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 癌症營養補充迷思大盤點
根據研究顯示,將近8成的癌友都曾有過營養不良的問題,也常因此不得不中止治療或降低用藥劑量;臨床統計,每5位癌友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所致,可見癌友的營養不良危機恐成治療破口,讓人不得不重視。以下整理常見癌症營養補充品相關提問,幫助癌友了解癌症營養補充的重要課題。Q1:造成癌友無法正常飲食的主因為何?A:其實癌症腫瘤有可能會造成味覺改變而影響食慾,以肺癌為例,會讓癌友吃得比以前酸才能嚐出酸的味道;而消化道的癌症也會阻礙營養吸收,所以出現惡病質的情況也會比較明顯。除了癌症本身,化療也會讓癌友噁心想吐外,也有36%至71%的化療患者會出現味覺改變,雖然不影響飲食,但因為味覺的減退或消失,會讓癌友感受不太到食物的美味而影響食慾,也不願意進食,使得體重下降,身體也沒有足夠的能量去對抗癌細胞。Q2:什麼是癌症惡體質?若出現癌症惡體質該怎麼辦?A:當癌友因癌症導致身體代謝異常,體重嚴重減輕且肌肉無力引發肌少症,身體分泌發炎物質,讓癌友容易感到疲倦等現象,使體重快速下降,且時時處於高血糖的狀態。癌友在高代謝的狀態下,會需要攝取更多熱量,讓身體能有充足的營養,每日補充熱量每公斤需達到35至40大卡,才能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目前要改善癌症惡體質,主要還是要治癒癌症這個病因,因此可針對以下這幾點來做改善與治療。1.藥物治療:為了讓惡體質患者增進食慾來增加體力與體重,目前以針對增進患者食慾為主的藥物來治療,如:黃體激素類藥物、類固醇等。2.改善疲勞治療:癌症腫瘤的病患比較多有疲勞的現象,會為了保存能量而降低活動量,但這也容易導致身體肌肉萎縮。建議癌友可以適當的運動,或是以散步這種輕度運動來讓肌肉活動,提升活動力。3.心理輔導:通常癌友會感到緊張、消極、焦慮等負面情緒,心理上的壓力與情緒也會影響患者食慾,更加重厭食的情況。照護者或親友可常常與患者對話,聊一些令人開心的事情或是患者感興趣的事物,藉此轉移對於疾病的注意力。4.飲食管理:飲食的部分,建議以優質蛋白質、好消化的飲食為主,避免過鹹、高脂肪或辛辣刺激的飲食。營養最主要的就是優質蛋白質,以供應病患營養,可補充胺基酸,如:麩醯胺酸,來協助組織的修復。國外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補充品對歷經體重下降的癌友,可能幫助穩定體重,或是減緩體重下降的速度。而Omega-3的來源可從魚油、藻油中獲得。Q3:癌友應該攝取多少營養?A:有關癌友營養的攝取,應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後使用,避免對於健康造成影響。1.足夠熱量:一般健康的人每公斤應攝取25至30大卡,若為癌友,在處於高代謝的狀態下,則每公斤需攝取35至40大卡。若患者在治療時有反胃、噁心想吐導致食慾不振狀況,可以在正餐之外補充營養品,能更快速營養,避免體重下降。2.優質蛋白質:建議可適度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取,幫助修護身體組織,又能提升免疫力,並且避免加工類食物及肥肉,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Q4:腫瘤癌症營養品與一般營養品的差別?A:腫瘤癌症配方與一般營養品不同之處在於,癌友在進行化、放療後,需要補充更多的營養以維持體力。因此,必須針對癌友需求提供充足的熱量、優質蛋白質及重要營養素。專業腫瘤癌症配方具備:1.濃縮熱量:適用營養不良、體重下降、惡病質之腫瘤癌友。2.添加乳清蛋白:有助組織修復、肌肉合成。3.含重要胺基酸:麩醯胺酸、支鏈胺基酸BCAA及精胺酸。4.含Omega-3:市售商品omega-3的來源有魚油或藻油,其中藻油無魚腥味、遠離海洋汙染。Q5:該如何挑選癌症營養補充品?A:市面上營養補充品眾多,專業醫護人員建議可針對以下這幾點來挑選:1.衛福部核准:是否認明為衛福部核准專供腫瘤癌症病人使用之特殊營養食品。2.適合國人體質:配方專是否為國人體質設計,才能符合國人病友的需要。3.臨床實驗:營養品配方是否經由台灣腫瘤癌症病患臨床實證,真正有助於癌友的營養改善。4.口味好:選擇口感佳、無腥味的營養補充品,讓癌友能喝得下,才能實質攝取、吸收營養。5.素食選擇:市售腫瘤癌症營養配方大多會添加魚油,素食癌友應注意成分是否適合食用。目前市面上已有omega-3來源是藻油的產品,可供素食癌友選擇。Q6:癌友也要注意血糖嗎?A:過多的糖分攝取也會造成身體負擔,而高GI食物會引起高血糖,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所以癌友營養補充品的選擇應注意是否低GI、建議糖量低於總熱量的10%,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Q7:如何分辨營養不良?A:以外觀來看,若營養不良會造成沒精神、易抽筋、影響治療等。除此之外,癌友平時可透過BMI(身體質量指數)與體重下降百分比這2項數據檢視自身是否有營養不良的狀態。
-
2021-02-04 養生.無退休時代
女人40更有自信美!明星藝人指定彩妝師:做4件事扔4樣東西,讓第二人生有新生命!
經常在各個國家分享流行彩妝的游絲棋,從去年開始放緩了奔波的腳步,把生活重心從工作轉移到自己的身心靈,像是意外地從疫情裡得到珍貴的禮物:與自己好好相處。外在無論如何保養,內在也要同步滋養,讓人無法忘懷的魅力,總是從內而外。 「我覺得人累的時候就要休息,不需要不勉強自己,現在就是讓自己暫緩腳步,沉澱自己。但是你問我退休計畫?我完全沒有退休計畫;其實,不需要等到某個歲數才是『退休』,更何況我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彩妝),會做到完全不想做的時候,才會停下來。」游絲棋說。 眾多明星藝人指定彩妝師的游絲棋,私下喜歡氣功、瑜珈、爬山,在動靜之間舒展身體、自我覺察。暫別過去汲汲營營的日子,現在的她用行動去體驗自己想要的幸福。 一、把自己顧好,擁有正能量 現在的她,看起來內外透亮,她說,關鍵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是跟你的「意念」有關。「有次聚會,我遇到一位很久沒碰面的朋友,她與我聊到一些身心靈療癒的方法,也帶著我嘗試體驗,因此開始對自我探索有了興趣,展開自己的療癒旅程。」 游絲棋多年來在臉書上分享勵志箴言、傳遞正能量,但她也說,唯有自己走過一遭,才知道箇中滋味。 「我在臉書上的分享,都是我生活上的感觸,人為何要經常彼此鼓勵,因為最難的就是『轉念』了。念頭沒有轉,就會重複一樣的行為,困在同樣的負面情緒裡。」 二、相信自己,從現在開始改變 在物質世界闖蕩太久,有時會忘了回到自己的心。游絲棋說,自己常聽到很多人說要改變,但光用嘴巴講是沒有用的,而是自己願意真正相信,變成自己意志的一部分。 她認為,人到了中年,是檢視人生「到底要什麼的」的好時機,未來熟齡後要走向哪條路,就看你現在決定要過什麼樣的人生。「相信,就會實現;如果還沒實現,就要問自己,你是真的相信嗎?」 三、丟掉不合宜保養品,每天勤按摩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後,也要用行動來實現自己夢想中的人生!游絲棋分享,熟齡後要有晶亮嫩滑的肌膚,就要用雙手呵護出來。「不管你有沒有醫美、上沙龍保養,仍是要天天勤於居家保養。」游絲棋說,中年肌膚保養秘笈,第一點就是:先丟到不合時宜的保養品。 「我們現在還在用20歲用的保養品,就是不合時宜了。像我的皮膚也會乾燥、脫皮,就要使用高滋潤度產品,若使用過去的保養品,擦了就是沒效。」適合熟齡肌的保養產品被研發出來,是有意義的,「上了年紀容易暗沉與蠟黃,除非你有超強基因,不然我們還是要丟掉年輕時使用的保養品。」 再來,身體要運動促進代謝,臉部當然也需要「促進」一下。 「我會按摩臉部、刺激代謝,用平常的2到3倍保養品,按摩臉部超過5分鐘,之後多餘的保養品,再擦掉就好。現在許多人在網路上都有在分享『臉部按摩』法,有人用精油按摩或使用小工具,我覺得找到自己喜歡、習慣的方式最重要。」 四、掌握彩妝重點,勾勒輪廓、點亮氣色 「我建議熟齡朋友們,在選擇粉底上要接近自己的膚色,挑選具有滋潤配分、粉底很細緻的粉底,讓臉色自然好看,滋潤度夠又細緻,才不會有『卡粉』的尷尬狀況。最好的粉底是讓人看不出來,從臉上消失,越接近自然膚色的粉底,才能打造你的好氣色,臉部五官也會更立體。」 另外,盡量避免大濃妝,簡單的畫眉毛、擦點眼影、淡淡口紅,讓人感到清爽又有魅力。如果當天氣色沒那麼好時,再選擇用偏紅色的口紅,來轉移視覺注意力。 熟齡彩妝,重點在於點亮五官,下手要輕,反而不要過於濃豔;善用彩妝來凸顯內在氣質,表現自信風采。因為隨著年紀增長,女人最美的,莫過於舉手投足的魅力。 擁有4樣東西和扔掉4樣東西 擁有了自信,游絲棋說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還有必須擁有四樣東西,期待每個熟齡女人都能創造自己的新生命。 必須扔掉四樣東西:1.沒意義的酒局。2.不愛你的人。3.看不起你的親戚。4.虛情假義的朋友。 必須擁有四樣東西:1.揚在臉上的自信。2.長在心裡的善良。3.融進血液的骨氣。4.刻在生命裡的堅強。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她花半輩子照顧罹癌夫,卻不如一個外籍看護!一件事告訴我們:在這世上,最重要的是自己.晚上睡得很好,白天卻總是想睡、精神欠佳?善用4招,改善這5種睡眠障礙症狀.妳不把錢給弟弟,就別回娘家!她被情緒勒索半輩子,面對「不孝」兩字,只能這麼做
-
2021-02-03 名人.精華區
黃美涓╱不能出國度假 沒有年貨大街 今年的新年怎麼過?
●過年除舊布新,可對一年來的對錯得失,做回顧與檢討●過年擬定新年新計畫,深入自我認識,找到新的目標●如果無法回到原生家庭過節,網路世界也能天涯若比鄰2020年真像鼠疫年,彷彿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一群肉眼看不到的魔鬼──新冠病毒呼嘯而來,飄散全球。它們雖然只是一群被脂質保護層覆蓋的蛋白質(RNA),卻不似活生生的細菌,人體感染了可以找到對症下藥的抗生素把它們殺掉。新冠病毒入侵後不僅是感冒症狀,更可能造成嚴重的肺炎、神智不清,甚至死亡。而我們罹病後束手無策,只能靠免疫系統及症狀療法應戰。台灣攜手奮戰守住這一年許多地區,包括某些先進國家都瀕臨醫療系統癱瘓、經濟萎縮,甚至為了遏止病毒快速傳播而戒嚴、封城、封國。人類數千年來建立起來的家庭、社會、工作、娛樂、社交、活動、習俗體系,就這樣硬生生地被迫要中止或大幅改變。台灣政府、醫界、民間攜手奮戰而守住了這一年,成效是世界上的佼佼者。但面對最近入侵的英式、南非新病毒株,社區感染也許難以倖免,我們寄予厚望的疫苗卻又尚未獲得,這是許多人的憂慮。春節將至,這是全台一年中大家最重視、最熱閙,放得最長的假期。今年不能出國度假,沒有了年貨大街、尾牙、旺年會、大團圓的圍爐、搶頭香,整整一周年假,難道只剩「春睏」?難得可以家人、親友團聚其實,春節累積了逾千載的文化底蘊,若只重視吃、喝、玩、樂、博奕,就真的太可惜了。這是難得一大家子的團聚,親朋好友拜年,彼此交換心得,讓晚輩學習及體會,美好人生建立在與家人、親友良好互動的好機會。過年第一件事就是要除舊布新,不僅是家中環境整頓,最重要是對個人這一年來的對錯得失,好好做一番回顧與檢討。尤其對於自己負面情緒的理解、接受與表達。沒有失去過的,對「獲得的喜悅」就不會那麼珍惜。心中的雜亂思緒經過撫平整理,放下它,心就安了,這也是「忘年會」很重要的部分。擬定新計畫刺激多巴胺第二件事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擬定新年新計畫,更深入自我認識,瞭解自己個性、専長及興趣,容易找到新的目標,充滿自信與熱忱,並快樂啟程,衝刺達成。醫學研究,刻意營造「期待感」,可刺激多巴胺分泌,人就會覺得興奮、開心。所以,很多春節的禮儀及食物都讓人對來年充滿期待感。如團圓年夜飯的圍爐愈燒,明年大伙都會更興旺。其他的討吉利的寓意,例如食雞起家,菜頭糕(蘿蔔)好彩頭,發糕(人發財又步步高升),甜年糕(吃個甜,賺大錢),火鍋要吃肉丸、魚丸、蝦丸(三元及第,逢試必中),拜拜要有三春草是韭菜(長久)、芹菜(勤奮)及蔥(聰明)。除了拜天祭祖,慎終追遠,還要學說吉祥話拜年,讚美別人,語貴吉祥,投人所好,還要得體圓融。每個人心底都渴望被尊重、獲得真心的讚美,能夠讀懂得別人的心意,知道別人需要,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重要的關鍵。天涯若比鄰網路上守歲面對嚴峻疫情,也許有人今年無法像以往回到原生家庭過春節,但請別抱怨,顧影自憐。以現代資訊科技的發達,天涯若比鄰,在網路世界面對面交流,互道誠摰的祝福,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透過網路在異地同檯,各吃美食,但看著對方共享溫馨的團圓飯,一同守歳;網路上的遊戲競賽、運動電競、共搓麻將、相互交流,也是很容易達成的。要過新年了,鼠去牛來,台灣水牛是勤勞忠實,努力耕耘的代表。希望新的一年是牛(扭)轉乾坤的金牛年,疫情終結,大家收穫滿滿。
-
2021-02-02 失智.名人專家
徐文俊/身心靈面面俱到, 打造失智症友善照顧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失智者及家屬的身心靈照顧也格外重要,把神的愛帶給他們,把他們的困難及需要一起帶到神面前。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失智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他們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者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的需要,也會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能夠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白天的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路加福音》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生活中大小事上自理,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性靈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有可能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到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徐文俊財團法人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執行長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主任
-
2021-01-30 科別.腦部.神經
與失智症拚搏!專家籲:打造失智症友善照護,身心靈都該面面俱到
對於完整的失智照顧,我心中有一幅美好的藍圖。我看見一群人圍著原先單調的石牆,在上頭畫滿了各樣的色彩。在愛與福音的環繞中,失智者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此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每樣工作在推展初期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因著倚靠神,我們在愛裡沒有懼怕,能一起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失智,不斷失落的過去幾年前,以年輕型失智症為主題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在台上映。電影劇情描述,發病前的愛麗絲(Alice)是一名專精語言與認知科學的大學教授,有著頂尖的學術地位、優渥的生活,然而因著失智症的緣故,一輩子點滴累積的知識、地位與記憶都隨著時間不斷離她遠去。電影最為扣人心弦的一幕,是看到愛麗絲在診斷失智後仍站上講台,藉由美國女詩人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的詩作做為起頭發表了演說。在演說裡,愛麗絲提到:「我不是詩人,我只是一位患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這個身份迫使我開始學習『失去的藝術』。我失去了優雅、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睡眠,而失去最多的,則是記憶。」面對失去,愛麗絲除了緬懷珍貴如財富的回憶不斷因失智而被抹除,她還告訴大家:「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我還擁有我愛的人。我仍在奮力抵抗,讓現在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生活,讓過去的自己儘量存在於現在。」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多數失智者肇因於退化性失智、血管型失智兩種類型,亦有少數是因為其他顱內疾病、代謝異常、感染、中毒、特定營養元素不足等原因所致。而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疾病,則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阿茲海默症通常以記憶力障礙為起始症狀,額顳葉型失智症主要造成患者在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病人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舉止。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特點是除了認知功能等障礙,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帕金森症候群(肢體僵硬、手抖),容易跌倒症狀。如同電影情節的敘述,失智症總讓病人的生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過去十分熟悉的道路轉眼變得陌生無比。以往總是引以為傲的專業與成就,似乎也越來越遙遠,過去的一切彷彿與自己毫無關係。與此同時,失智者的家人在生活上同樣也面臨著各種不確定的改變,每個人的身心也都陷入了高度的壓力與疲勞當中。 以愛為本的照護方案「為什麼是我?」這是許多人生病後都會產生的疑惑。然而,面對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與其找到為什麼的答案,不如找到「該如何生活!」的解方。一份專屬失智者的全方位照護計畫,除了要定期以正規醫療來追蹤控制病情;要真正實踐「好」的照顧,則得從日常起居著手,幫助病人延緩失智進程,也讓整個家庭都以愉悅的心境面對生活。舉例來說,失智症病人時常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問題。正常情況下,我們會在白天活動、晚上睡覺休息,然而失智者,反倒是在日落傍晚時分開始出現異常的幻覺與焦躁不安。為了安撫失智家人,家屬們時常得要捨棄很多的睡眠時間,有時甚至連好好睡一覺的機會也沒有,隔日一早又得出門上班。若說日落症候群較容易為朝夕相處的家人所察覺,有機會被周遭親友發現的症狀,會表現在「自理能力的失去」以及「無法如常處裡庶務」這兩個面向。例如曾經很熱衷社交活動、也會大方與人寒暄的長輩,有天突然在聚會中變得十分畏縮,躲到一邊不願講話、不願參加;或是他們應該很上手的工作,卻開始忘了該怎麼做、花了很多時間卻不斷出錯,都是要多加留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的訊號。惟有愛能建造人當整個家庭都因失智症陷入惶惶不安之時,讓屬神的平安進到家中,將成為翻轉處境、使生命由苦變甜的關鍵。如同《聖經》教導我們的,「惟有愛能建造人」、「惟有愛能使人完全」,帶著信仰的眼光出發,上帝會幫助我們更仔細地察覺他人需要,也有更多的細心與耐心成為他人的天使。呼應日落症候群、失去自理能力、無法處理庶務等症狀,有志投入失智照護事工的教會,可從打造陪伴與關懷的網絡做起,不論是開設失智症團契、舉辦相關的講座都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失智症有足夠的認識,就能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去愛失智症的弟兄姊妹,也能理解他們有時的脫軌行為,以接納的行動,讓人在失智後依然自在地繼續留在教會聚會。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團契有鑑於一般松年(或稱長青、香柏)小組的聚會,在內容與流程上對失智者來說都太困難了一些,容易會因為沒辦法跟上大家的步調、聽不懂彼此分享的內容,漸漸地興趣缺缺、無法融入。如果能專為失智者打造小組活動,可以依照大家的需要進行規劃,會讓失智者在白天有更多的活動機會,不但練習了與人相處的能力、讓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因著在活動時消耗體力,讓晚上容易入眠、建立良好作息。在教會裡,失智者有一大群弟兄姊妹的關愛與陪伴,對他們的家人來說,這就成為能夠稍作歇息、喘口氣的大好機會,讓人能放鬆身心充電,還可以和其他家屬、教會好友聊聊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也能和他人分享自己面對的挑戰,彼此代禱,在禱告中把困難都交給上帝。另外,聖經中三個僕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帝分賜眾人不同的能力、才幹與恩賜,然而祂也說「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當失智者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開始封閉自己時,充分的愛與理解,將化作對他們的支持、鼓勵和引導,讓失智者能繼續在小事上忠心,依然是神眼中的好管家。兼顧靈性與關係,成為患難中的安慰《聖經》也提醒我們,在創造的起初,上帝將祂生命的氣息吹進人的身上,使我們成了有靈的活人。相信從神而來的靈性,不會因失智就煙消雲散。因此,只照顧到失智者身心上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真理來餵養靈性,讓聖靈保惠師作失智者隨時的安慰。不必懷疑失智者是否理解經文,因為上帝會親自動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失智者帶到神的面前。不論造成失智症的原因為何,認知功能的障礙成為失智家庭的普遍困擾。認知障礙彷彿像是一層薄紗(當然更嚴重時,像是黑幕),將失智者層層圍繞,不只阻擋了他們清楚的與外界溝通,我們也因著薄紗的阻擋,看不到薄紗後方的真實樣貌。愛與關懷,滋潤靈性的養分「如何揭開簾幕,穿透阻隔的薄紗?」對於這個問題,單靠人所能作的極為有限,真實的改變需要由神動工、從內作起。在瑞智基金會創立的「甘泉咖啡坊」中,我們不只是藉著唱詩、讀經、手作等環節,讓人在活動中與耶穌的愛相遇。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即便是在人看來失智的狀態,他們讀過的每一句經文、發出的每一聲讚美,都還是進入他們的心靈,與上帝真實產生連結。投入瑞智事工的這些年中,不乏看見許多長者在靈裡與上帝重新連結、得著醫治的例子。失智後躁動不安、不斷焦躁遊走的長輩,當為他們禱告後,他們終於安穩的靜了下來。屬神的愛,也顯現在我們願意為失智者付出的行動中。當長輩們在主日聚會或小組團契時坐不住、失控,很容易被指責和嫌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若能起身以擁抱代替責罵,這份愛的心意都將透過肢體間溫暖的碰觸與安撫來傳遞。不要以為失智者總是沒有太大的反應,我們所給予的關懷,涓滴都能化為滋潤靈性的養分。道愛、道謝與道歉除了不要忘記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懷、讓失智者還是有機會來到上帝的面前,另一個很重要的叮嚀,則是「讓愛儘早重新開始」。失智症破壞的不只是健康的身體構造,也破壞了既有各種的社會關係。大家一定聽過,失智者氣呼呼地反覆抱怨─「我的衣服不見了,一定有人把它藏起來!」、「媳婦又偷走我放在衣櫃裡的錢!」、「家裡又遭小偷,我要趕快換大門鑰匙!」「你爸爸一把年紀了,竟然還背著我和別人在外面亂來、搞外遇!」即便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然而這些憤怒的言語卻狠狠地毀壞了曾有的親密關係。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檢視抱怨的源頭,驀然發現失智背後憤懣猜疑的負面情緒,有些是源自於過去生活中累積的不滿情緒與誤會。失智症的症狀有時服藥是必要的。但關係的維繫或修護,則需要儘早從生活中做起。「道愛」、「道謝」與「道歉」絕非生命來到末了才要進行的課題,平時的陪伴與溝通,都是讓家人間把誤會說開、傾心吐意的大好時間;犯錯了就及早道歉,不要把不滿壓在心中,不要到了失智後,浮到表層,成為干擾親人關係的因素。所以,聖經中說「不要含怒直到日落」(以弗所書4:26)。喜樂的心才是良藥,不僅能預防失智的發生,即便真的走入失智的境地,當失智者感受自己在家中仍能得著支持與尊重,身為「人」的尊貴地位不會在病後消失,照顧起來便會輕省許多,讓家人不致焦頭爛額、針鋒相對。從統計數據上來看,估計全台灣的失智人口已經來到30萬大關,到了2030年的時候,甚至會達到46萬人左右之多。每一位失智者的出現,也都代表著他們的家庭會隨之有了大幅度的變化,每個失智者大概都會有八至十位家人,因此實際上受到影響的將會是數百萬人之多。建立「瑞智友善教會」與「瑞智友善社區」為了支撐為數龐大的失智症家庭,理想中的失智症照顧,需要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每個環節,都互相地幫補和配合,意即我們也很期待「瑞智友善教會」和「瑞智友善社區」在台灣各地廣泛的存在。依照現有的衛生福利政策,目前台灣社會雖已存在著許多失智症共照中心。社區服務據點,也有日間照護中心與養護機構可以提供失智養護的服務,不過當我們以信仰的眼光出發更多看見生命的需要,也就能察覺到:「愛」與「福音」,是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時教會就自然而然地變成最適合開展失智照護工作的單位。「既有工作過多,無法再負荷失智事工」、「資源不足,無法投入失智照護」這是我們前往眾教會分享「以福音為核心」的失智照護異象時,最常聽見讓教會對此踟躕不前的原因,而這也正是我們從最初的「瑞智事工」,到後來決定成立「瑞智基金會」的主要目的。我們希望與教會連結,以此來集合眾人的力量,用基督的愛給予失智症家庭需要的扶持和關懷。及早開始,友善失智的未來我常和大家分享心中的一幅藍圖,畫面中我看到了一幅樸素的石牆,起初牆面就是完成砌造後未經修飾的。然而後來開始有很多的失智症朋友、照顧他們的家人一起圍到牆邊,用手上的顏料將牆上畫滿了色彩斑斕的圖案。這些圖案就是一個個回到上帝的愛中的美好見證。讓原先灰黑一片的畫面,透過大家相聚、一起共同創造轉變為美麗的畫面,我想這正是上帝所賜的美好應許,失智者能因著瑞智重新與神連結,家屬也因著瑞智有了喘息的空間、安靜親近神的機會。教會投入失智照顧,不代表一定是要以設立養護機構、開設日照中心等模式進行,只要牧者和弟兄姊妹能重新看到上帝創造人的美意,明白祂讓人有了神的形象,能夠認識神、活出神的樣式,帶著多一分的理解與耐心去包容失智的弟兄姊妹,多一點問候和關心照顧失智者的家人,就足以讓友善失智的未來有了很好的開始。若是願意投入失智照護的教會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能由小到大,進一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從醫療照護、預防走失、社會福利多面向同步著手,共同打造適合失智者生活的環境。也再次邀請眾教會與弟兄姊妹投入失智照顧,在愛裡沒有懼怕,齊心預約一個不害怕失智的未來! 本文出處/摘錄自大好文化出版《咖啡香中遇見愛:跟著瑞智認識失智》
-
2021-01-27 科別.精神.身心
當憂鬱症患者告訴你想輕生,該怎麼辦? 4句話千萬不要脫口而出
「我覺得我要完蛋了」、「我活不下去了」、「我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話不只是單純的情緒低潮發洩,而是憂鬱症患者每日上演的真實心聲,當他們有這些念頭時,代表悲傷、絕望的情緒已達臨界點,即使用盡了一切方法,依然無法排除痛苦,最後選擇自殺的道路,來逃離黑暗深淵。 憂鬱症 分為「想死」與「不想活」兩個面向 究竟,憂鬱症為什麼難以走出來?甚至讓人痛苦到活不下去?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章秉純說明,憂鬱症患者想輕生的原因很複雜,難以一概而論,但大抵上可分為「想死」與「不想活」兩個面向。「想死」多與個人不公平的感受有關,或是表達對世界的控訴,患者過去所遭遇過的陰影或悲慘經歷,像是:從小被別人霸凌、被原生家庭虐待等,都會讓人產生痛苦、絕望、不滿的感受,覺得為什麼這樣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不想活」的情況則更嚴峻一些,代表著對世界絕望,已經沒有活下去的能量,例如:罹患重病、遭逢重要親友的死亡等。患者已失去讓自己感到快樂的能力 憂鬱症患者必須經常忍受一次又一次低潮的襲擊,獨自面對掙扎與痛苦的情緒,而這樣的情緒並非「正面思考」或「想開一點」就會好轉,因為患者的大腦在生理因素和長期壓力的交互作用下,已失去了讓自己感到快樂的能力,當無法撐下去的時候,就會覺得或許選擇結束生命可以停止悲傷的輪迴。章秉純補充,憂鬱症患者的輕生情緒常是累積而來的,在引發實際的自殺行動事件之前,通常已累積了非常多的負面感受,當憂鬱繼續惡化時,患者可能還會產生「幻覺」,耳朵會聽到有人在罵他、說他不好,甚至叫他去死,而這些感受將影響患者走上自殺的道路。 避免情緒勒索、叫對方想開一點 身為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往往很難理解對方內心的痛苦,也不知道要如何勸慰對方從輕生的念頭走出來。章秉純建議,與其請對方「看開一點」、「不要想太多」,不如轉而支持他:「我知道你盡力了,現在對你來說的確很痛苦,我們一起想一想,還有沒有什麼別的選擇可做呢?」,或者也可以說「過段時間情況或許可能改變,我們一起等等看」。盡量不要逼問對方「為什麼想尋死?」或是輕率地說出「事情會慢慢好轉」、「你不在了大家都會難過」等情緒勒索話語,因為這可能會讓患者的壓力過大或是認為身邊的人僅是將問題單純化,使患者產生無助、自責與罪惡感,甚至關起溝通的心門。 陪伴就是最大的支持 即使不知道要說什麼安慰的話,也可以靜靜地耐心陪伴對方,因為光是待在對方身邊,就能給予憂鬱症患者很大的支持。而在情況允許下,建議可陪他一起至身心科就診,讓專業的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這麼做也能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不被對方的負面情緒所干擾。章秉純說,若將憂鬱症患者的大腦想像成一塊鋼板,患者服用藥物,就是將大腦鋼板融化,來爭取醫療介入、認知重塑的時間,專業醫師再接續協助患者改變想法、給予支持、賦予能力,加上親友的耐心陪伴,才能為患者大腦刻出新的思考方式、賦予新的意義,慢慢幫助他們走出憂鬱的深谷,降低自殺的風險。 source=index201607">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詢專家/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 章秉純)延伸閱讀: ·台灣每年近4千人自殺死亡! 微笑的背後可能就是憂鬱,臨床心理師教2招防心病 ·憂鬱症不是因為想太多! 常見5大症狀都是求救警訊
-
2021-01-19 養生.心理學解密
堅強的人不快樂!「訴苦」有3大好處,不用害怕麻煩別人
你或許正處於這樣的狀況:每天都想懶在家,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原本很有興趣的事也吸引不了你。明明沒做什麼卻覺得好累,還有一種思考變慢的感覺。這樣的你,其實是因為內心有滿載的情緒無法紓解,導致你「心累」。沒有一個人可以每天處在陽光的狀態,如果你身邊真的有這種人,那他一定是把陰影藏得最深的那種。我們會有各式各樣的情緒,當然也有低潮的時候。而快樂的人和不快樂的人最大的差別之一,就是「處理情緒」的方式。也許你不想對身邊的人散發負能量,不想佔用別人的時間來聽你抱怨,於是你把一大把苦水往肚裡吞。但這種行為其實暗示了一項訊息:我不值得別人特別花時間傾聽我,我也不相信有人會願意聽我說。這類型的人之所以會這麼想,也許是因為從小就被教育不准哭、不要隨便麻煩別人。又或者是一種投射,因為你覺得自己很忙,你就認為別人也忙到無法聽你訴說。於是你學會堅強,遇到任何事都自己處理,滿腹委屈也吞腹裡,久而久之,自認為堅強的你,反而是那個最先垮掉的人。也許抱怨完也不換改變現狀,也許再親近的人都幫不了你,但訴苦有這三大好處:1. 情緒紓解這是最直接的好處。負面情緒如果有個抒發管道,那你的心裡負擔會小很多,才有振作的可能,就像馬桶堵塞,你需要用些方法疏通他才能順暢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訴苦完,會有種剛沖完澡的爽快感一樣。2. 整理思緒聊天是一種整理思緒的過程,本來亂得像一團毛球的思緒,在聊完之後都被一一理出來了。有些事情你其實知道,只是你的情緒太滿,以至於這些想法被覆蓋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心情低落時,有一種自己變笨的感覺。3. 心理支持能伴著一個人度過難關的力量,往往不是實際的物質,而是溫暖的支持。這種被支持的感覺能增強自信,讓自己更有勇氣去面對眼前的挑戰。人們常說要愛自己,但愛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誠實面對心裡的需要。不用害怕麻煩別人,真正愛你的人才不會嫌你麻煩呢。(參考資料來源:Psych Central, 壹心理)※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堅強的人不快樂】想聊聊但害怕麻煩別人?其實「訴苦」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
2021-01-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你也玻璃心?3 招「心理強度訓練」,增加自己的抗壓性
心就像肌肉一樣,缺乏鍛鍊,即脆弱如玻璃;加強鍛煉,遇到重大的挫折,也能很快從低谷中爬出來。一但將心理強度(mental strenth)練起來,我們就更能夠處理負面情緒,成為一個 EQ 更高的人。心理強度分成三個部分:思考:你是否能運用理性思考面對生活中的壞事,並覺察到腦中過於誇大、過於武斷的主觀思考。對於自己說話的方式不那麼嚴苛,能用更合理的標準看待自己。情緒:你是否能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否認或壓抑情緒並不是控制情緒的方式,而是它出現時你能覺察到它,也知道它為什麼出現,並能在情緒失控之前找到應對之道。行為:你是否有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讓自己身心狀態更健康,生活得更有意義,而不是在傷害自己、放縱自己。這三者並不是獨立運作,而是交互影響的,因此其中一項的強度愈來愈佳,會帶動其他元素也跟著成長。增加心理強度的 3 個練習心理強度就像重訓一樣可以透過後天鍛鍊,以下分別針對思考、情緒、行為建議三個可在日常生活實行的具體行動。1. 改變對自己說話的方式當你遭遇失敗時,你都怎麼對自己說話呢?是「你怎麼這麼笨啊」還是「沒關係你已經盡力了」?對自己最嚴苛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可能內化了小時候父母、師長或其他人對我們說話的方式,而這些聲音變成自己內在的聲音,不斷攻擊著自己。給自己的心多一些關愛,一些溫柔,就像我們對朋友的說話方式一樣,它會逐漸從傷痕中茁壯起來的。2. 幫情緒貼上標籤有人說小孩的情緒是一杯純果汁,是葡萄汁還是西瓜汁,嚐了味道就知道;而大人的情緒是一杯綜合果汁,我們喝出了好多種味道,但又說不出來裡面有什麼,這模糊的情緒讓我們不知道從何處理,因此它就像甩不掉的烏雲跟著我們,甚至時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練習專注體驗自己的情緒,學會這一「團」情緒中有的是難過、憤怒、羞愧、嫉妒還是無奈,並為它們貼上標籤。光是貼上標籤這個動作,就能讓情緒和我們產生一定的距離,讓我們能更客觀、更理性地看待自己、他人與這世界。3. 累積正向情緒的例行習慣別等到感冒了,才注意到健康,平時就要透過良好的睡眠、飲食、運動習慣來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同樣的,別等到情緒潰堤時,才注意到心理健康。累積正向情緒經驗是增加心理強度最直接的方式,讓喜歡做的事如慢跑、畫畫、烹飪曾為例行習慣,增添開心、滿足的經驗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正向情緒會是你重要的心靈財富。參考資料:1.《Very well mind》: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ntal Strength and Mental Health2.《Forbes》:5 Powerful Exercises To Increase Your Mental Strength※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玻璃心變得更強韌】3 招「心理強度訓練」增加自己的抗壓性
-
2021-01-14 養生.心理學解密
工作遇挫折還能保有韌性 職場高成就者教你的3件事
試想一下,你的朋友因為最近太忙,不小心在工作上出了差錯,被客戶罵了一頓,當他和你傾訴這件難過的事時,你會怎麼回應?我們再把角色換一下,因為太忙而在工作上出差錯,被客戶罵了一頓的是你,你會怎麼對自己說話呢?也許在上述例子中你會發現,我們對朋友說話總是很溫暖、很友善、很激勵人心,但對自己卻嚴厲得很,這樣的嚴厲也許讓自己減少了犯錯的次數,卻讓你越來越沒自信了,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遇到挫折時也很容易陷入焦慮、憂慮的情緒之中。如果你的確是如此,「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on) 技巧可以幫助你找回自信。什麼是「自我同情」?自我同情從字面上解讀,大概就是對自己好一點,看起來一點都不難,但很多人卻難以做到,因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句話影響了不少人,對自己嚴厲似乎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不然怎麼進步,變成更好更強的人?其實,自我同情和縱容自己是不ㄧ樣的,自我同情不是忽視自己犯過的錯誤,或者讓自己擺爛而停滯不前,而是可以讓你以更客觀、更健康的眼光看待遇到的挫折和挑戰,不會陷入過度自責、自厭之中,讓你的情緒更有彈性,在遇到壓力和挫折時,更能夠良好的因應,當情緒健康了,工作效能、人際關係也會跟著改善。心理學家 Dr. Kristin Neff 將「自我同情」的元素分成以下三者:1. 對自己友善你遇到的挫折和失敗,有時不一定是你一個人的錯,工作上出錯,也許是雙方的溝通上出現了誤解;感情上的失敗,也許只是彼此不適合;失業了,也許是大環境變動所致,如果總把失敗歸因於「個人因素」,比如是自己太笨、太粗心、太無能,只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中。用更客觀、同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失敗,就是對自己友善的第一步,你可以用平常對朋友說話的方式來對自己說話。2. 共同經驗有些挫敗經驗是大多數人都會經歷到的,比如說生涯的困擾、失戀,或職場常犯的錯,當你專注在「為什麼這些事發生在我身上」而忽略了很多人也有過和你同樣的經驗,就會容易過度苛責自己,也感到孤立無援。3. 正念正念的內涵在於,當腦中出現負面的思緒時,我們不用急於否定它、壓抑它,也不用將它過度誇大,把這些思緒當成不小心飛進你家裡的蛾,它並不會真的傷害你,你只要帶著開放、好奇且不批判的心態觀察著牠即可,它總會飛出去的,正念技巧能讓我們的情緒更有彈性。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容易想太多、容易受傷、容易自我懷疑、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人,從以上三個面向開始練習「自我同情」,會讓你更能夠從容且自信地面對生活中各種不如意的時刻。 就像心理學家 Dr. Kristin Neff 曾在 TedTalk 中分享的:「學習善待自己,其實會增加努力的動機、增進親密關係、身心健康、以及生活滿意度。」參考資料:1.《Verywllmind》:Self-Compassion Exercises to Boost Your Happiness2.《Harvard Business Review》:Give Yourself a Break: The Power of Self-Compassion※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很多職場高成就者都懂得】工作中遇到挫折還能保有韌性的「心理學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