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衰弱
共找到
344
筆 文章
-
-
2023-07-23 養生.運動健身
走路走到腳痛?走長路前3大行前訓練及行程中4招伸展運動一次看
近年許多人為了圓夢,出國走西班牙朝聖之路,也有人在國內挑戰百岳,到底要走長路之前,怎麼提前保養膝蓋?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珮榕說,若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突然長時間行走,易造成身體不適,也可能導致腰、膝、踝、足的傷害,如足底筋膜炎、延遲性肌肉痠痛、肌肉拉傷,或是使得原有的膝髖關節退化問題症狀加劇。黃珮榕說,我們的雙腳平日承受的壓力不小,因此在進行長途行程規畫時,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不要過度挑戰自己,在行程中安排適當休息時間,確保腰腿部的負擔適中,也讓身體有時間恢復。她建議,長時間行走時,應避免攜帶過重的行李,可將行李分散在不同的背囊中,以減輕腰部、肩部、下肢關節的壓力。另外,要隨時留意身體的信號,如感到疲勞、疼痛或不適感,應即時休息並調整行程。旅行中休息時間,簡單伸展運動有助減輕肌肉痠痛。行程中的休息時間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有助於減輕肌肉的痠痛,如:1.大腿前側肌群群伸展:一手扶著牆壁維持平衡,將一隻腳向後抬,用手抓住腳板向臀部方向輕壓,上半身挺直不彎腰,感受大腿前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2.小腿後側肌群伸展(弓箭步):雙手撐牆,腰背挺直,前腳膝蓋彎曲不超過腳尖,要伸展的腳放在後方,腳跟踩住地面,後腳腳尖對身體正前方,膝蓋不內夾,感受小腿後側伸展,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3.坐姿臀部伸展:將痠痛側的腿屈膝轉向放置在對側的腿上,核心收,腰背挺直,前屈身體直到臀部伸展的緊繃感覺產生,停留15~30秒,兩腳交替執行。4.背部伸展:面向牆壁,手推牆壁,後退一步後,雙腳打開約2倍肩寬,腳踝向外約15度,將臀部向後、向上推的同時,背部向下壓,直到手肘伸直為止。停留3個呼吸後慢慢復原,持續30秒。有氧、阻力、柔軟三大行前訓練,須以漸進方式進行。行前運動訓練做什麼好?黃珮榕建議,有氧訓練、阻力訓練(核心和下肢肌群)與柔軟度等,都相當不錯。有氧訓練可做像是游泳、騎自行車、健走、慢跑等。平常無運動習慣者,可逐漸增加每天的步行時間和距離,調整點到點之移動方式,如改為爬樓梯、走路或騎自行車上下班,以增加每日活動量。年紀大的長輩若有關節疼痛問題,可優先考慮以水中運動或踩固定式腳踏車,作為有氧訓練的選擇,兩者皆屬低衝擊的運動,可減少關節負擔,同時能鍛鍊大肌群並提高心肺耐力。體力較差的衰弱族群,訓練的時間可以每次10分鐘多次累積。阻力訓練,可著重在大腿前後側肌群、臀部肌群及核心肌群訓練,常見的運動如:直膝抬腿、坐姿抬膝、起立坐下(簡易版深蹲)、深蹲、弓箭步蹲、開蚌式臀肌訓練、橋式、死蟲式、麥吉爾三大核心運動(McGill big 3 exercise)等。而柔軟度訓練有助於增加關節活動性,減輕肌肉的緊繃感,可加入每天的運動項目中一起執行。運動需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能力,調整訓練強度和頻率,再逐漸增加,減少受傷的風險,特殊族群或有骨關節疾病患者,建議諮詢醫師。登山杖可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提升關節穩定度。黃珮榕說,帶健走杖和使用護膝,在長途旅行期間會有幫助。健走杖能提供額外支撐,尤其在不平坦的地形或長時間行走時,可以分散身體重量,減輕下肢關節負擔。護膝有助於穩定膝蓋,藉由限制關節活動及受力,來減輕關節疼痛,簡易的護膝類型是全包覆式無開孔的設計,可保暖及增加膝蓋血液循環,體積不大,然而此類型的穩定度較低,適用於膝蓋輕微痠痛的族群;有些護膝會在兩側增加金屬條或固定帶以增加穩定性,但穿戴上就比較明顯。鞋身和後跟要有足夠支撐,鞋墊能吸震,鞋底要防滑。黃珮榕提醒,選擇鞋子可考慮幾個面向,包括挑選正確尺寸的鞋子,有足夠的空間給腳趾活動。建議在下午或晚上買鞋,因為此時腳部會稍微腫脹,試穿時嘗試走幾步,感受鞋子的舒適性和穩定性,確保沒有壓迫感、摩擦或不適。另外,可選擇透氣性好且柔軟的鞋面材質,有助於保持腳部的乾爽和舒適;鞋身和鞋後跟要有足夠支撐,增加足部落地時的穩定性;鞋墊要有足弓支撐,有良好的吸震功能;鞋底能防滑,以確保在各種地面上行走時的穩定性。每個人的腳部特徵和需求都不同,選擇鞋子時可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做出判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0 養生.運動健身
為何肌力訓練和健康長壽息息相關?專家曝能預防常見3種疾病
目前已知肌肉量從40 幾歲開始就會急遽減少。在腿部肌力的部分,80 幾歲時,肌力會剩下20 幾歲的一半。肌肉量的減少是臥床不起的原因之一,預防與改善的絕招就是肌力訓練。在肌力訓練的基本理論中,一般成人提高效果的標準肌力訓練方法,是採用8 至10RM(進行8 至10 次後,即達極限的負荷)來進行。藉此即可一邊挑戰各種項目的高重量肌力訓練,一邊提升肌肉量與肌力。不過對於肌肉量少、肌力低的高齡者或兒童,甚至是體力差的人來說,有可能很難採行這樣的運動。近年來,被推薦用來代替這個的運動之一,就是每週2 至3 次,每次10 至15 分鐘,用自己的體重或1 至4 公斤的輕量啞鈴來做的慢速訓練。不過這種慢速訓練,若要安全地將效果提高到最大限度,「認識身體的構造,配合個人身體狀況進行」是很重要的。這對於(a)預防代謝症候群、(b)預防運動障礙症候群、(c)預防失智症也非常有效。以下就一項一項來看吧!(a)預防代謝症候群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指的就是脂肪堆積在內臟裡,同時在高血糖、高血壓與高血脂症中,合併有兩種以上的狀態。如果堆積太多內臟脂肪,有可能導致動脈硬化,最後恐怕會演變成心血管疾病(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危及性命的疾病。人是靠肌肉活動身體、產生熱能並消耗醣類或脂肪。如果肌肉變小,能量消耗會減少,脂肪會增加,有可能演變為糖尿病或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肌力訓練之間,也是透過前述的「動保熱血」連結在一起。肌肉中有一種叫「肌脂蛋白」的蛋白質,這種肌脂蛋白基因被破壞的老鼠,比一般的老鼠更容易因高脂肪飲食而肥胖,也會罹患糖尿病。肌脂蛋白具有讓肌肉更容易產生熱能,以燃燒脂肪的功用。如果肌肉量少,肌脂蛋白也會比較少。此外,目前也逐漸發現一件事,就是肌肉也會發揮內分泌器官的角色,分泌出似激素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為「肌肉激素」。最先被發表出來的肌肉激素,是一種叫介白素-6(IL-6)的細胞激素,據信具有以下這些作用:① 腦部的抗氧化作用、保護神經細胞。② 對脂肪細胞產生作用,促進脂肪分解。③ 對肝臟產生作用,促進肝醣分解。④ 動脈壁的抗炎作用(預防動脈硬化)。最近新發現的「肌肉激素」中,則有「鳶尾素」。鳶尾素是透過運動由肌肉分泌出來的物質,能將「白色脂肪褐色化」,變成「米色脂肪」。這種米色脂肪細胞,是利用脂肪能量來產生熱能的脂肪,因此應該也可說是一種「容易消除的脂肪」。此外,做肌力訓練能得到一些短期效果,經由感覺神經傳遞刺激到大腦,進而分泌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等等,以促進脂肪分解。(b)預防運動障礙症候群所謂的運動障礙症候群,指的是因為肌肉、骨骼、關節等運動器官的衰退或障礙,導致難以站立或行走,需要長期照護的高風險狀態。造成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主因包括① 半身肌力衰弱、② 平衡能力衰弱、③ 骨骼或關節的疾病等等。① 與② 雖然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年齡增長而發生的事,但可以靠著自身的努力加以預防與改善。③ 的骨骼或關節疾病包括退化性膝關節炎、腰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症等等,必須接受醫院的處置。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肌肉量減少與肌力衰退,稱作「肌少症」。通常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肌肉量與肌力會逐漸減少,最終演變成肌少症。平均來說,過了20 歲以後,體脂肪就會開始增加,肌肉則是過了30 歲以後開始減少,大約從45 歲開始會很明顯地減少。在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主因中提到的「下半身」,是最容易受到老化影響的部位。下半身的肌肉在到了80 幾歲的階段,會減少到20 幾歲時的一半。隨著肌肉日漸減少,不僅活動量會減少,更會陷入肌肉進一步減少的「負向循環」,提高跌倒、臥床不起的風險。高齡者肌肉量減少所造成的肌力衰退因人而異,有的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老,有的人則顯得年輕有活力。長期持續做肌力訓練的人,大部分都非常朝氣蓬勃。為了追求健康長壽,肌力訓練也是有效的方法。(c)預防失智症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都顯示「運動具有預防失智症的效果」,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研究就屬Buchman 等人的研究(2012)。他們針對716 名平均年齡為82 歲的健康高齡者,進行為期3 年的調查,調查運動追蹤器所記錄的日常活動量與阿茲海默症發病率之間的關係,並在報告中指出低活動量組的發病率,比高活動量組高出2.8 倍之多。此外,Larson 等人(2006)亦針對1740 名65 歲以上的高齡者,進行為期6 年的追蹤調查,最後報告顯示,每週至少3 天走路15 分鐘以上,失智症的發病率會變成約0.6 倍。雖然目前尚未完全釐清為什麼運動會有這樣的效果,但很多用小鼠或大鼠做的動物實驗都顯示,運動(跑步)會促進大腦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增生,讓迷宮學習更有效率。由於大腦海馬迴是短期記憶的中樞,因此據信對於失智症與兒童的學習都有深刻關聯。在動物實驗中,運動增加了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發現。實驗顯示,運動會使肝臟或肌肉分泌出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不僅讓肌肉變粗、讓骨骼變強壯,同時也與腦中BDNF 的增加有關。此外,藉由運動從肌肉分泌出來的肌肉激素之一「鳶尾素」,有可能會促進海馬迴中的BDNF 生成。因此,透過運動也有可能從肌肉分泌出預防失智症的物質,不過其中的相關性尚待進一步驗證。據聞亞里斯多德曾說:「走路可以解決許多困難的問題。」或許其中的祕密就藏在肌肉中。(d)健康壽命與肌肉我們能以健康狀態存活下去的指標之一,包含「健康壽命」。所謂的健康壽命,就是能夠自立且健康生活的期間,而不會因為臥病在床、失智症等原因需要長期照護。「健康壽命」=「平均壽命」-「需要照護等支援的期間」在日本,男女的平均壽命早已分別超過80 歲與86 歲,但健康壽命卻是男性71 歲、女性74 歲。也就是說,我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有一成以上的時間,必須依賴別人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解決「如何能在避免臥床不起的前提下享受人生」與「盡量縮短需要照護的期間」等課題,也是今後日本社會最重要的議題。至於解決方案之一,就是利用慢速訓練等方法來鍛鍊肌肉。筆者本身今年已邁入65 歲,不但感覺體力逐漸衰退,跟當年的健美運動員時期相比,肌肉量也減少相當多。不過藉由科學式的學習與實踐正確的運動知識,對於老化的不安逐漸轉變為安心與期待。我想用適合自己身體的最佳姿勢,持續地做肌力訓練。對於筆者來說,鍛鍊肌肉是豐富人生色彩、打造快意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就是在打造身體;打造身體就是打造人格;打造人格就是在打造幸福;打造幸福就要從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開始。繼「動保熱血」之後,我又自創了一個新詞。快樂且正確地打造肌肉的「樂」(TA)、打造身體的「體」(KA)、打造人格的「人」(NI)、打造幸福的「幸」(SHI)。(譯注:括弧中為日文的首字母發音)把這些發音拼在一起,就成了「TAKANISHI」,也就是筆者的姓氏「高西」。雖然有點不知分寸,但如果各位能從腦海中想起「TAKANISHI」一詞,那將會是我無上的榮幸。※ 本文摘自《強化肌力訓練全書》。書名:《強化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石井直方, 柏口新二, 高西文利 譯者:劉格安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07/06
-
2023-07-18 養生.抗老養生
學會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 葉金川:老後生活安排必要2件事
沒有疾病的「健康」是老年生活的目的嗎?當然不是!年紀大了,難免有毛病,體能也衰退,退休後要能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因此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2件事……「健康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安寧狀態。」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定義。多年以來,我們認定的「健康」一直依循著這個概念,但年紀漸長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認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概念是個理想;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許多疾病已經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然而,並非所有疾病都能防範與避免。尤其是上了年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病、及面臨身體各功能的衰退,我們都需要學習與疾病共處、跟衰老共活!健康不是生活的目的完全沒有疾病的「健康」是生活的最終目的嗎?當然不是!年紀大了,都會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難免有小毛病,體能也衰退,要能夠與老化後的身體狀況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應該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要達到活力生活,除了身體健康外,心靈自由也是必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去規劃、學習,有動機和有毅力,讓自己享受生活,每一天充滿希望、快樂與活力。所以,退休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有戶外活動嗜好,不論是什麼樣的運動都可以,但要是戶外活動,並且與社會有所連結;另一個是靜態嗜好活動,不論是繪畫、插花、琴棋書畫……,重要的是戶外與室內嗜好,兩者必須兼有且持續,才能真正享受活力生活的趣味。(延伸閱讀:別等肌少症、骨鬆才補救 延緩衰弱和防治疾病一樣重要)最健康的阿嬤我的太太張媚在50歲之後開始自己的第二人生,正值孩子長大離家,生活重心順位也因此從工作、家庭調整為自己的健康與生活。有一次,她覺得生為台灣人,一生之中應該要攀登過一次玉山!她原來其實有在運動,只是不是定期定量的習慣,因此我建議她先練習走我們家後面的小山,每天走5公里,逐漸增加到走10公里。訓練一個月後,她當日來回、花了十小時多就完成單攻玉山。她相當有成就感,同時也能享受登高望遠的壯麗美景,自此之後就養成健行、登山的習慣。今年一月,我和她到紐西蘭自助旅行,一個月內我們走遍都市、郊區、海濱、國家公園的步道,合計走了快300公里,她絲毫沒有顯現疲累的感覺。(延伸閱讀:七十歲的背包客)我的小兒子因為工作關係有時候無法照顧孩子,想請我太太幫忙照顧幾天,還曾因此「遊說」我太太說:「媽媽,妳是我看過最健康的老人!」太太跟我說:「我70歲了,要我幫忙看孫子,救急可以,要長期照顧孫子,門都沒有!」脱胎換骨登大霸我有一群山友,經常相約登山,因為每個人的體能狀況不同,往往會分成三組:A組是完登組,B組目標則是爬一半折返,而C組是只參加登完山後的聚餐。一位以前在醫政處工作的同僚陳美蓉原本都是參加B組,中年之後,她想要改變,所以先參加健身房的有氧舞蹈課程,體能增進之後,登山她已經可以參加A組了,前一陣子,她還完登大霸尖山,當成自己的60歲生日禮物。她的故事因此也激勵了她的幾個姊妹淘,原本都沒有運動習慣的,開始相約訓練,以登上百岳的閂山、鈴鳴山為目標。癌後登山重生楊德嘉是我的一位多年好友,他在70歲時罹患攝護腺癌,經開刀治療後,體能衰退、元氣大傷,他原本只待在埔里家中寫書法、畫國畫,我建議他多到戶外走走,藉此恢復體力。因此,他開始走步道,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老山友,對方帶著他探訪了南投各式各樣的步道。(延伸閱讀:攝護腺癌術後健走登山復健 拿回身心主導權)持續走了五年,他因此走出心得,還開始寫文章分享自己走過的步道,向大眾介紹適合老人、全家健行,兩、三小時就可以走完的「樂齡步道」。最近他更跨越居住的縣市,開始走台中、彰化地區的步道了。此外,為了讓文章吸引人,他也開始學拍照,希望文圖並茂的呈現方式,增加閱讀性。(延伸閱讀:樂齡健走養生 私推中台灣3條適合老人 親子遊的森林步道)自行車勇闖花東慈濟大學前公衛系主任蕭正光教授,多年前我認識他的時候,50多歲的他並沒有運動習慣。有一回,我邀他和我們一群車友們一起從太魯閣長春祠騎到天祥,路程大約17公里上坡,ㄧ般來說,我們大約騎一小時就會到達天祥晶英酒店前的廣場休息、喝咖啡,但是那次我們騎到那裏,又等了三十分鐘後,他才終於出現,車友們就開他玩笑,怎麼年紀不算大、還騎這麼慢。他因此發憤圖強,找兒子一起每周練騎。最近和他碰面時,他說,剛完成了洄瀾自行車挑戰賽,在24小時內騎完300公里,換言之,平均一小時至少要騎15公里,速度不但要快,也只能短暫休息。真沒想到,十年前被嘲笑騎車太慢的他,現在已經成為自行車高手。(延伸閱讀:有慢性病的銀髮族,可以做哪些運動?)七十歲開始全球六大馬幾年前我在走我家後山崇德街的步道時,結識了跑馬拉松的知名好手林觀芝,他是退休後開始跑步而跑出興趣,很積極參與國內各大馬拉松賽事。(延伸閱讀:跑步跑出「鐵腿」?DIY按壓穴道來緩解)他70歲的時候,他的女兒看到爸爸這麼喜歡跑馬拉松,就資助他參加國外的馬拉松比賽。他第一次到國外參賽後,更著迷參與賽事,因此每年都報名參加國際性的馬拉松,到75歲時已經取得象徵馬拉松甜甜圈的世界六大馬拉松獎牌了。他今年已經78歲,在國內各大賽事仍可見到他身影。(延伸閱讀:想參加馬拉松,如何自我訓練?) ㄧ年半完成小百岳我以前的同事,前健保局局長戴桂英在65歲時退休,當時她的運動嗜好主要是登山,也完成許多座百岳。她先生相當熱衷跑馬拉松,因此鼓勵她一起陪跑。從陪跑5公里開始,她逐漸增加跑步距離,經過了五、六年,原本只能參加親子組、健走組的她,變成完成了100個半馬,並且參加過20、30場全程馬拉松,而且還經常獲獎。幾年前,她先生完成百岳之後,想要挑戰完登台灣小百岳,邀她一起參加,自此開始他們跑遍台灣各地、甚至到金門、馬祖、澎湖、蘭嶼等地爬郊山,很有毅力與鬥志,花了一年半時間達成完登小百岳的目標。問她,接下來的目標呢?她說:「就再完登一次小百岳吧!」(延伸閱讀:50歲後爬山,怎麼避免上下坡吃力?)活力樂齡 人人做得到上述分享的都是我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他們都不是什麼體育好手,多是從40、50、60歲才開始接觸戶外運動,因為不同的動機像是樂趣、生病後要復健、覺得自己太弱要雪恥、或自覺要保持體力而開始運動,加上有同伴的引導,進而成為能持久、終生的興趣。所以,我們不能只把「健康」當作目的,它只是一種手段,最終應該是要過著享受能走、能跑、能騎、能划……,擁有樂在其中的嗜好、有品質的生活。不論是否有身體健康問題或生活上的其他困難,不需要是天選之人、也不需要具備特殊才華,只要願意開始學習、有意志與毅力,追求活力生活,人人都做得到!(延伸閱讀:倒退走舒緩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更建議4項改善膝痛的運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29 醫療.中醫
吹冷氣消暑當心「冷氣病」上身!中醫師教你消暑怎麼吃才不會傷身
近日氣溫屢創新高,熾熱高溫下,大家都盡量窩在冷氣房中,喝著透心涼的冰飲!但也因此,門診中病人因冷氣而造成寒氣鬱閉的情況也增加了,這就是俗稱的冷氣病。冰紅茶、冰咖啡、冰啤酒、西瓜、綠豆湯、冰棒等解暑涼飲深受大家喜愛,一不小心,就攝取過量啦! 炎炎夏日吹冷氣消暑 當心「冷氣病」上身冷氣吹太多,氣機為寒氣阻滯,出現頭昏嗜睡、頭痛、鼻塞等現象,室內冷氣沁涼,外出又是酷熱的天氣,冰火二重天,寒暑夾雜,真是讓人無法消受啊!人體的陽氣周流順暢,有固護體表的作用,陽氣充足則精神清明,不怕風吹強健不生病。人為恆溫動物,一旦低於體溫的食物及冰食進入體內,人體需消耗大量陽氣來消化代謝,本身陽氣較不足的地方就會出現陽虛氣虛的症狀,例如:頭昏嗜睡、流鼻水、胃脹、腸脹氣難解便、頻尿、痛經等陽氣受阻或衰弱的現象。夏日炎炎怎麼吃才不會傷身?對於體質較虛寒,手腳冰冷、便秘、面色白青、腹瀉便溏者,建議較寒涼的生食及瓜果,例如:西瓜、火龍果、木瓜、葡萄柚、生菜、生魚片、青草茶、仙草、愛玉等,不宜攝取或少量攝取,因人而異; 一般體質者,適量攝取是合宜的,過量攝取則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若是體質本身很燥熱,體溫偏高、容易流汗的人,適當的攝取可以幫助清熱降溫,但也不宜過度喔!以人體可以消化得了為度,否則還是會耗傷陽氣的。常溫的開水還是最適合解渴且補充水分的來源喔!如果真的過食生冷而造成腹脹腹瀉的症狀,建議吃些溫暖的食物來緩和或是就醫調理喔! 上班族在冷氣房中建議準備一件薄外套,可抵禦寒氣及冷風的侵襲,遇到好幾個病人說辦公室內冷氣的風口一直對著他的頭或後背吹,造成頭痛、肩頸僵硬,長期下來對人體的危害真的很大!督脈及膀胱經位於人體的背面,主一身一陽氣,風寒入侵經脈,造成陽氣受損,引起頭緊痛、怕冷、手腳冰冷、免疫力下降,一直反覆出現感冒過敏的症狀,建議盡量避開風口直吹的機會,戴帽子或是轉個方向。晚上睡覺時建議冷氣加循環扇幫助降低室內溫度,溫度不宜設定太低,因晚上睡覺時人的體溫會下降,體表的陽氣走入臟腑,人體對於外邪的防禦力會下降;風不宜直接對人吹,風為百病之長, 吹風吹多了,免疫力下降,人容易生病,頭痛、鼻塞、流鼻水、腳抽筋、筋骨痠痛、落枕、腰閃挫,都跟風寒外邪入侵經脈、筋骨肌肉有關。若睡覺會吹到風,建議可穿薄長袖睡衣將手腳及關節保護住,以免風寒入侵關節,寒凝氣血,加速關節老化,出現抽筋、關節痠軟的症狀喔!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希望大家都能保護好自己的陽氣,有強健的好身體,身體好精神佳,心情也就好呦!※本文由
-
2023-06-14 失智.長期照護
你有口腔衰弱嗎?除口乾舌燥、口臭還有可能發生失智、肌少症、憂鬱症
你經常感到口乾舌燥、口臭變嚴重、咬合力低下嗎?口腔衰弱7症狀,自覺符合1項就要小心口腔可能已經開始弱化。雖然口腔衰弱多半發生在年長者身上,但隨著年齡增長,口腔、咽部肌肉力量均有可能出現退化,若輕忽為小毛病而不理會,還可能發生嚴重的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黃曉靈教授於亞太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IAGG-AOR)發表的一項《口腔衰弱影響長者健康結果》研究中指出,口腔衰弱的臨床症狀為7大項,千萬不可視為正常老化狀態,建議符合1項就要就醫檢查。口腔衰弱臨床7症狀1.口腔衛生狀態欠佳:未落實正確潔牙、口腔留有食物殘渣,牙菌斑長期累積在牙齦周邊,引發蛀牙、牙周病等。2.口腔乾燥:口腔內有黏稠、乾燥的感覺,經常感到口臭。3.咬合力減退:口腔肌肉無力,進食中的食物堆積於口腔內、容易溢出來。4.唇舌運動功能減退: 舌頭無法向兩側側伸、不自覺張口、無法噘嘴。5.舌壓降低(「舌頭」與「上顎」接觸的力量):舌頭無力,食物殘留口中,影響吞嚥、養分吸收。6.咀嚼功能低下:無法順利將食物磨碎,殘渣容易掉入氣管,造成嗆咳,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7.吞嚥功能低下:牙齒持續咬動,食物卻無法吞下、每口食物吞嚥多次、進食中出現嗆咳、飲水後咽喉處發出咕嚕聲。黃曉靈說,口腔對於整體健康十分重要,因為口腔衰弱還可能導致相關疾病,如失智症、肌少症、憂鬱症的發生,口腔狀態不佳可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足而使長者變得更衰弱而導致肌少症,也會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而避免與人互動,在長期缺乏社交的情況下,心理容易造成更多的衝擊,各層面皆呈現虛弱的狀態。口腔衰弱可逆轉 3方法預防口腔衰弱可以預防嗎?黃曉靈分享,口腔衰弱可以逆轉,最重要的是提前預防,常見的預防方法為「口腔衛生」及「口腔運動操」,平日透過鍛鍊能強化咀嚼肌群的力量及吞嚥功能,並養成飯後潔牙習慣。此外,唱歌對於口腔衰弱的預防也有很好的效果,紓解生活壓力、釋放情緒的同時,還能訓練口腔肌肉、促進唾液分泌,且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唱卡拉OK也能預防失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呷百二吞嚥健康操」:https://pros.is/52p36u
-
2023-06-05 失智.大腦健康
40歲後喉嚨肌肉弱化 3部位運動訓練吞嚥及4穴位改善吞嚥能力
【本文重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環境氣溫升高,長輩食欲變差,易出現吞嚥障礙和營養不良,影響肌肉機能,建議透過適度食療、穴位按摩,配合運動訓練,提升吞嚥能力。中醫推薦黃耆、紅棗、山藥和玉竹等食材來補益正氣,減少噎膈,並以進食技巧和食物質地改善吞嚥困難。除此之外,監測體重、控制食物分量、營造飲食環境和注意味道質地,也有助維持長輩健康的飲食習慣。--by ChatGPT天氣漸熱,讓人胃口變差,家中長輩愈吃愈少,不僅腸胃機能減弱,也易因營養不良而導致肌少衰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長輩不想吃東西,可能有吞嚥障礙問題,應想辦法提升食欲及改善進食技巧。對失智症長者來說,中醫治療首重食欲和消化,先加強訓練肌肉咀嚼功能,再輔以食療、穴位按摩,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效果。3部位運動訓練吞嚥40歲之後,喉嚨肌肉機能開始下降,若出現積痰、吃藥卡住、被口水嗆到的頻率變高,必須注意。林舜穀分享訓練失智患者及吞嚥障礙的動作:1.唇部運動:可做張嘴和閉合等動作,加強唇部肌肉力量和協調性,動作愈誇張愈好。2.舌部運動:鼓勵長輩伸舌頭、捲舌頭、舌頭左右移動等動作,有助於肌肉的控制能力。3.頰部運動:吹氣球盡量將臉頰鼓起來,訓練臉頰到嘴巴附近的肌肉,讓嘴巴有足夠張力維持開閉口。中醫稱食物吞嚥受阻為「噎膈」,多與脾腎氣虛有關,可透過食物補益正氣,配合針灸、穴位通經絡。林舜穀建議,可適度食用黃耆、紅棗,具有補氣益血作用。黃耆補氣、紅棗養血,日常泡一壺「黃耆紅棗茶」或入菜煮湯,用食療方式把體力補起來。也推薦吃山藥增加唾液分泌和保持口腔濕潤,以及具有滋陰養胃特性的玉竹。4穴位改善吞嚥能力研究發現,廉泉穴、承漿穴、風池穴、百會穴可加強吞嚥功能,連續四周治療配合吞嚥訓練,能增強喉嚨肌力,減少吃東西嗆咳與噎到的危險。林舜穀強調,臉上與頭部穴位的針灸刺激感強烈,一定要找專業中醫師下針,才能將疼痛減到最小,若長輩不願意配合或非常害怕,盡量用飯前按摩取代。例如頸部後側的華陀夾脊穴,可刺激頸部的運動神經,協助吞嚥動作順暢;按壓下巴的廉泉穴,可改善吞嚥功能,避免嗆咳。時序進入夏天,有吞嚥障礙的長輩或失智者,林舜穀建議,適當保水,多鼓勵患者定期喝水,給予少量多次的水分,勿攝取過多的糖、鹽,會導致體內液體和電解質不平衡,易造成譫妄與意志混亂。4招維持正常食欲、營養均衡1.控制食物分量:失智者難以控制口腹之欲,易過度進食,確保三餐提供定量的食物,避免在冰箱或櫃子擺太多零食。2.定期監測體重:定期量體重,確保維持在合理範圍,若快速增加或減輕,應及時與醫療專業人員溝通,進行控制調整。3.營造飲食環境:避免嘈雜和干擾造成分心,尤其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提供安靜、舒適的用餐場所,促進正常飲食。4.注意質地和味道:選擇易咀嚼和消化的食物,要充分煮熟或磨碎,減輕吞嚥困難;食物具有豐富的味道,可增加食欲。失智症是正常老化嗎?出現哪些徵兆該注意?你覺得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元氣網舉辦「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邀你一起來看我們與失智友善的距離。
-
2023-05-25 養生.抗老養生
避免老後衰弱!哈佛研究建議多吃這類食物:特別是1種水果
【本文重點】一篇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每天食用富含黃酮醇的食物,如蘋果和黑莓等,可降低衰弱症的機率,該研究發現每增加10毫克黃酮醇,衰弱症的患病風險降低20%。蘋果和黑莓等含有槲皮素的食物對預防衰弱症影響最大。黃酮醇通常在水果和蔬菜中充當抗氧化劑,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氧化壓力。衰弱症為隨著年齡增長而普遍發生的情況,導致肌肉質量下降、體重減輕、活動困難和疲勞等症狀。--by ChatGPT一般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容易變得虛弱,一項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新研究發現,吃富含黃酮醇的食物,例如蘋果和黑莓,可能可以降低機率。目前預防虛弱的飲食建議主要集中在蛋白質攝取量上。然而,還有許多其他食物可能對健康有益。該研究的發現是,每天黃酮醇的攝取量每增加10毫克,罹患衰弱症(Frailty)的機率就會減少了20%,而衰弱症會增加老年人跌倒、骨折、殘疾、住院和死亡的風險。特別是,該項由哈佛醫學院附屬機構馬庫斯衰老研究所進行的研究得出結論,蘋果和黑莓等含有稱為槲皮素的類黃酮食物可能對預防衰弱症最重要。研究人員還指出,由於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含有約10毫克的黃酮醇,因此每個人每天可以輕鬆攝取10毫克的黃酮醇。該研究作者在一份新聞稿中指出,「俗話說一天一個蘋果,醫師(或衰弱症)遠離我,這可能有一定道理。」黃酮醇和衰弱症有什麼關聯?營養專家Shireen Kassam告訴《healthline》,黃酮醇是6種化合物中的一種,這些化合物構成被稱為類黃酮更大化合物家族的一部分。這個化合物家族存在於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中,通常它們在體內充當抗氧化劑,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Kassam指出,食用富含黃酮醇的食物與較低度的發炎和細胞壓力有關,從而降低患各種慢性病的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癌症及失智在內等疾病。營養師Kathleen Benson告訴《healthline》,衰弱症是隨著年齡增長最常見的一種情況,表現為身體機能普遍下降。有許多典型的虛弱特徵,包括肌肉質量下降、體重減輕、活動困難和疲勞。Benson表示,雖然對黃酮醇在體內的確切作用機制仍在研究中,但各種實驗表明,類黃酮具有抗過敏、抗發炎、抗病毒和抗氧化的特性,可以防止衰弱症。什麼是衰弱症?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衰弱症簡介,老年族群的身心社會功能受衰弱症影響重大。由於生理系統的儲備能力下降和易受傷害,患有衰弱症老人在面對壓力時常無法維持生理平衡,容易導致跌倒、骨折、依賴、失能、入住機構或死亡等不利後果。同時,衰弱症也可能增加血管疾病、高血壓、癌症等風險。如何診斷衰弱症?若是有符合以下3條件達2項以上,即定義為衰弱症:.去年一年,在未曾刻意減重下,體重減輕3公斤或5%以上。.無法從椅子站起來5次(在不用手支撐的情況下)。.過去一周內,是否覺得提不起勁來做事(一個禮拜3天以上有這個感覺)。【資料來源】.Flavonol-rich foods like apples and blackberries can lower chances of developing frailty.Want to Stay Strong as You Age? Flavonol-rich Foods Like Blackberries and Apples Can Help.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衰弱症簡介
-
2023-05-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你的病人不是你的病人 他們是我們生命的老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國防醫學大學師生團隊分享他們對醫學人文「教」與「學」的心得。廖老師以家庭醫學科醫師的背景,非常貼切地道出醫學人文課程的設計,是希望能夠帶給不同階段的醫學生與醫師醫學課本以外的能力。醫學系二年級學生著重於醫病之間的人性之「愛」,而由這階段的醫學生親自寫出人文老師的開導改變了她的「視角」,而會體察別人的立場,是一篇非常珍貴的醫學生對人文課程的回饋。接著一位醫學系六年級學生分享她在照顧病人所表現的投入,「剝除只看見『病』的表面關係,更貼近理解每位病人作為『人』的獨特經歷與需求。」這句話真是令人感動。同時她還以畫圖的方式說明與病人的相對位置,令人深感學生體貼入微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國防醫學大學這幾十年來持續有醫學生選擇加入longitudinal integrated clerkship,這種「縱貫式」學生必須長期追蹤病人的病況,包含住院與出院後都非常負責任的追蹤病人與表達他們的關心,而令人激賞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選修這種「縱貫式」的醫學生。醫學生在社會大眾普遍望子成「龍」期待下進入醫學院,但進入醫學院後,醫學院老師的期待是望子成「人」。期待培養的醫師除了能醫病又能懂人心,還要能同理病人。醫學生在升學競爭下脫穎而出,進入醫學院後又課業繁重,於是各醫學院設計許多醫學人文課程,期待能補足這些從「龍」變「人」認知的落差。除了醫學院入學前後認知的思維改變外,外面世代更迭快速,面對的病人背景也不同。不同世代的台灣人,有不同世代的思維,醫師也是。不同於前輩醫師早期的行醫方式,新世代醫師面臨許多世局的變化及「人」的變化。Z世代醫學生要能與X世代或Y世代的病人溝通,需要醫學課本以外的能力。好好地聆聽與解讀,才能有醫病一起合作的下一步。而這個能力需要透過醫學人文課程來培養,串接每個世代,每個課程,陪伴每個醫學生轉大人,甚至是轉大人後一生受用的能力。但身處這個世代,醫師除了需要好好理解別人外,也不能忽視自己內心聲音。我是家庭醫學科醫師,從事居家訪視多年,非常理解病家與照顧者的困難。在老年化與少子化浪潮來臨時,我發現許多病人的難處需要臨床醫師協助,開始指導年輕醫師關於出院準備的重要。但是在指導的過程發現許多年輕醫師信心不足,或是對於病人照顧方式無法了解,問題在於不同背景的溝通理解方式不同。在我行醫的這段路程中,處置必須隨著病人背景或是家庭而有所調整,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而這過程中,幫助我最多的是醫學人文思維。於是我加入了醫學人文課程教學團隊,希望能跟醫學院每個時期的我有機會對話,跟過去的我說說行醫未來的旅程,這堂課教了我什麼。我好期待培養年輕醫師除了讀病,還有讀心(包含自己),更有閱讀空氣的能力。大一醫學生:關於醫病之間第一份愛的作業「龍」變成「人」的第一步,也是醫學人文種子放入的最初。大一的醫學人文導論,我們希望能建立醫學生喜歡醫學人文的心,團隊老師及醫師帶領他們小班討論,每次最後與他們分享這堂課身為臨床醫師的我們思維的不同,以及影響我們思維改變背後所面臨的狀況或原因,這些都不是專業課本教的。期中期末報告,學生須完成病人訪談作業,學生大多數是訪問親近的家人。從他們的作業反思發現,在這個時刻他們身為醫者,又身為病人家屬,心情的五味雜陳,還有親近的家人之間透過作業說出了平常不會說的話與感激。不只是幫忙完成作業,他們也理解了父母在培養他們的過程中有多不簡單。大五實習醫學生:關於醫病之間與自己的和解從「人」變成「有血有肉的人」,是醫學人文發芽的證明。大五初入醫學院見習,縱貫式學生必須長期追蹤病人的病況,包含住院與出院後。我帶領著縱貫式實習醫學生的討論會,學生都非常負責任的追蹤病人與表達他們的關心。但一次學生遇到病人長期洗腎併足部感染引發敗血症,病人選擇簽署安寧照護,最後往生。學生已感到十分難過,但最後又耳聞病人太太抱怨無法理解為何她在丈夫最後的安寧照顧時刻,詢問她是不是考慮讓病人截肢爭取一線生機。這個耳聞的家屬抱怨,讓學生不僅難過也喪氣不已,不知道這段期間的照顧與付出到底算什麼。我先安慰學生,也告知他病人家屬可能的心情,這些背後的指責都是捨不得。我鼓勵他在縱貫式報告大會提出來討論。討論時,當他報告病人病程時,他非常的失落也捨不得病人過世。會中先是沉默,然後與會資深主治醫師們也開始討論自己面對第一位病人過世的無力與自責當下的心情,告訴實習醫學生他們並不孤單,生為醫者,這是必經之路,但我們很少談論,我們隱藏自己的悲傷與失落,然後天亮繼續上班,這個印記會記在心上,就像現在還記得一樣。醫師是人不是神,會難過會悲傷,醫學生透過與資深醫師討論病人的死亡,可以減輕心中的失落,不用自責,天亮後可以把自己修好,繼續走在行醫的路上。畢業後一般醫學住院醫師:團隊合作面對時代的浪潮從「有血有肉的人」變成「團隊合作的一份子」,是醫學人文留存的根基。因應老年化的浪潮,醫學院畢業後須完成兩年畢業後一般醫學住院醫師訓練,其中包含一個月老年醫學科的學習。這一個月,我先讓住院醫師理解為什麼他們需要具備高齡醫學的照護思維,以及他們未來行醫的挑戰。在他們的未來,醫院照顧的多數都是長者,思考的不只是治療疾病,還需要維持病人功能及生活品質維持,這需要與醫院其他團隊成員合作。在這個月,他們跟著老年醫學照顧團隊會診訪視各科住院高齡病人,並參與討論病人後續的照顧及如何維持功能。住院醫師問:「為什麼陳奶奶適合轉院去老年衰弱急性後期照護病房接受進一步照顧,但家屬卻堅持拒絕呢?」我答:「因為旁邊照顧的是她先生,爺爺八十多歲了,想法比較悲觀,覺得老了沒用,就不應該再花子女的錢,也不想再陪著她住醫院了。所以就算我們覺得奶奶合適,但她也遵從先生的意思。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其他的方式,讓奶奶回家也能得到相同的居家照顧跟支持。很多時候病人跟家屬的想法與我們不同,我們也要尊重與支持,然後找出最佳方案。」住院醫師問:「另一位劉奶奶因為食慾不佳,體重減輕而住院檢查,入院後女兒說食慾有改善,餐都有吃完。檢查大致也正常。」我問:「那你知道奶奶都是跟兒子住,白天兒子跟媳婦上班,她獨自在家,自己張羅餐食,回家後食慾還會好嗎?住院期間都是女兒照顧,兒子跟媳婦沒有來過,會不會是除了疾病以外的照顧的問題?」營養師答:「在營養的評估部分,我們也會詢問用餐情境以及營養費的來源,是誰備餐,餐費誰出,或是有沒有能力負擔額外點心的費用。有時候確實會有長者因為不想跟晚輩拿生活費,而忽略自己的營養。」透過與團隊討論每一位不同狀況高齡病人照護,住院醫師運用醫學人文中跨文化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想法可能與別人不同,明白醫院與社會運作,擁有閱讀空氣的能力,更能理解自己處於這個世代醫者的位置,以及與世界的合作方式。行醫路上遇到很多病人,他們遭遇的人生的困境跟面對的方式,不是身在白色巨塔我們想像的到的。透過他們,我們才能夠從這個白色巨塔的窗看進世界。醫者除了要具備醫學專業外,也要學習醫學人文打開自己的天線。打開眼睛,張開耳朵,開啟尊重的平等心,虛心學習,才能穿透白色巨塔這扇窗,讓世界接線,未來不管科技的浪潮或任何時代變更,這條線會永遠存在,也能輕易串起每個世代。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14 醫療.骨科.復健
非刻意減重卻變輕?肌少症不是老年人專利!自我檢視6指標
【本文重點】肌少症是指肌肉質量減少和肌力下降的健康問題,不只是老年人的問題,長期減肥、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佳也可能造成肌少症。肌少症除了導致腰痠背痛、行動能力下降,也和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密切相關性。預防肌少症可以從阻力運動和蛋白質飲食下手,減小肌多症的危機。自我檢測包括走路緩慢、起身困難、走階梯困難、手部握力下降、小腿越來越細和體重減輕等問題。--by ChatGPT肌肉流失和骨質流失一樣,都是無聲無息的健康小偷,一點一滴拿走身體的財富。一旦警覺起身困難、行走速度變慢、小腿圍變細,肌少症已經找上門。肌少症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長期減肥、缺乏運動、飲食習慣不佳,都可能肌力流失。「千萬別小看肌少症!」桃園市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家庭醫學科吳庭蕙醫師表示,隨著年齡增加,人體的器官生理功能會慢慢衰退,肌肉質量減少若合併肌肉功能或強度下降,就符合「肌少症」的情況。國民健康署統計,在台灣,65歲以上肌少症男性比率為23.6%,女性18.6%,也就是大約四到五位長者中,就有一位肌少症患者。如果沒有經過相關評估,很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是否有肌少症的危機,可謂健康的隱形殺手。 年輕人久坐、營養不均、不當減肥,也會面臨肌少症問題。吳庭蕙說,肌肉和骨質一樣會隨著年紀流失。相關研究指出,成年人在40歲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越來越快,每10年減少約15%。而大腿肌肉力量,在40歲之後,每10年下降12%,70歲後則為每10年下降約30%。導致肌少症的成因除了年紀,身體活動量不足、靜態的生活型態、久坐、營養不均衡、體重過輕等也是其中原因。目前有很多年輕人使用不適當的減肥方式,減掉的是肌肉與水分,進而導致肌少症的危機。所以不只有老年人要擔心肌少症的問題,年輕人、減重不當的人也要當心。肌肉流失導致關節不穩定,容易腰痠背痛,走路易跌。肌少症會導致哪些問題呢?吳庭蕙醫師指出,由於肌肉量的減少及減弱,導致肌耐力降低,會逐漸加重關節、骨頭的負擔,造成長期腰痠背痛。肌少症也會影響步態和平衡,容易跌倒、骨折,並造成行動能力下降,增加失能風險。進入惡性循環後,促使衰弱速度加速,更加無力、疲倦,與生活品質降低及死亡率都有相關。此外,因肌肉與血糖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有關,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密切相關性。預防肌少症,阻力運動和蛋白質飲食是重點。吳庭蕙醫師強調,久坐、缺少運動和不正確的飲食都可能導致肌少症。改善肌少症可以從飲食及運動下手,維持肌肉量及肌耐力,攝取優質與適量的蛋白質有助增加肌肉量。運動方面以有氧運動、漸進式阻力運動的訓練最能有效增加肌肉質量、強化肌力。若身體較虛弱者,以少量多次為原則,慢慢增加訓練的強度,勿操之過急;若能妥善的預防與處理,相信必能減少之後併發症的產生,也能促進改善生活品質。肌少症自我檢測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肌少症的風險?吳庭蕙醫師提供幾個方法讓民眾自我檢測。以下是居家自我評估方式,後續肌少症的診斷,需評估其他的體能表現,也需要檢查儀器如生物電阻測量儀、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確認肌肉量,這部分要至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1.走路緩慢您走得比以前緩慢,或是在沒輔助下,走過一個房間的距離會感到困難嗎?若每秒步行速度小於0.8公尺,需要進一步評估。2.起身困難您從床或椅子上起身會感到困難嗎?需要撐著扶手才能起身嗎?可以找一張安全有靠背的椅子,椅背靠牆,在親友保護下進行,若5次從椅子起立坐下的時間大於12秒,需要進一步評估。3.走階梯困難如果走上10個階梯會感到困難就要小心了。4.手部握力下降日常生活中,須用到力量的情況可仔細觀察,像是提不動水壺倒水、罐頭打不開、毛巾擰不乾,就有肌少症可能,可試著提起5公斤物品(約兩個炒菜鍋)看有無困難。如果有握力器,可以更準確評估,男性握力
-
2023-03-21 養生.抗老養生
春分遇天赦日,準備這些供品拜天公轉運!食療養生多吃當令韭菜
明天(21日)是24節氣的「春分」,恰巧也是民俗「天赦日」。春天養生要順應「春夏養陽」原則,多吃韭菜,菠菜、芥菜、莧菜、扁豆等食材。而民俗信仰「天赦日」則可以拜「天公」祈求轉運、補財庫。二十四節氣「春分」,日照、氣候、運勢分水嶺根據農委會「二十四節氣-春分」的介紹,春分白晝時間漸漸增長,氣候變化大,氣溫不穩定,人或作物極易於此時生病或感染病蟲害,如果下雨,人們才會注意到天氣的變化,增減衣物不至於生病,也會進行病蟲害防治,作物則生育良好。節氣上,春分日剛好晝夜各十二小時,這天不但是日照長短、氣候冷熱之分,在民俗信仰上,3/21的「春分」日也剛好遇上「天赦日」。根據松山奉天宮(天公廟)臉書粉絲專頁說明,「天赦日」指的是玉皇大帝為犯無心過錯的眾生開恩赦罪、賜予眾生自省轉運機會的日子,因此這天也延伸為運勢好壞的分水嶺。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天赦日」祈求對象玉皇大帝即為「天公」,可就近找居住地附近的天公廟(主祀玉皇大帝),但需確認該廟宇的金爐有否供大眾燒紙錢,及有陪祀「三官大帝」以及「南斗星君」、「北斗星君」。而根據聯合報採訪命理師楊登嵙指出,準備以下供品祭拜祈求赦罪後,即可迎來補財庫、迎好運的時機。.準備供品:清茶三杯、水果、素食餅乾、帶殼桂圓12顆(代表一年十二個月破繭而出、開運)、米糕、乞龜、九轉壽生蓮花、金紙(天公金、福金、壽金、刈金、補運錢)、手寫懺悔文等物。.祭拜時間:上午5時至下午3時最佳。春天吃當令 香菜能防感冒養生方面,春天是養肝好時機,中醫師建議,春三月要順應「春夏養陽」原則,像大蔥、大蒜、韭菜、萵苣等,都屬溫陽補氣食物,含較多粗纖維,可調味殺菌、增強脾胃、健腎利尿,尤其初春的新韭嫩肥,怕冷的人可多吃,陽痿者也可常吃,但胃虛有熱或消化不良者,不宜多吃。這個時節,也可多食甜,少吃酸,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胃之氣。」春天當令蔬菜不少,也有食療養生價值。除了韭菜,菠菜、芥菜、莧菜、扁豆都不錯;而春天天候不穩,體質虛弱的人易罹患感冒,多吃些香菜(芫荽)能發散寒氣,防治感冒。而春天屬木 也對應到肝臟,由於肝臟布滿血管,中西醫均認為補血有益肝膽。春天補血養肝食材.西醫:鐵質補肝,補充維生素B群、維生素C。.中醫:四物湯補血,基本四味,川芎、當歸、白芍、熟地。-脾胃不佳者:加紅棗、甘草、黃耆。-心臟不好者:加桂枝、丹參、玉竹。-腎功能衰弱者:加枸杞、黑棗。-手腳冰冷者:可喝八珍湯。【資料來源】.聯合報健康版《節氣養生》.明天「天赦日」!想要今年財運爆炸 祭拜方法看這邊.松山奉天宮(天公廟)臉書粉絲專頁※民俗說法不代表本網立場,切勿過度迷信。
-
2023-03-18 焦點.長期照護
每天8顆藥變4顆!「長者量六力」調整生活改善健康,情緒營養也重視
台灣已是高齡社會,國內超過65歲以上人口逾408萬人,佔全人口17.6%,衛福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長者有17.5%有衰弱風險。國民健康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長者整合式照護(ICOPE)策略,設計「長者量六力」功能評估模式,一名80多歲老太太,有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共病,長期每天服藥8顆,經「六力」評估,調整生活型態,藥量直接砍半剩4顆,心情也轉變更開朗。「長者量六力評估」 預防延緩失能失能長者死亡率相較未失能者更高,但過去身體健康檢查,主要以「發現疾病」為目標,較缺乏完整功能性系統評估,「長者功能評估模式」涵蓋「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六大面向,透過評估工具,可以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及早介入運動、營養飲食及社交互動等活動,預防延緩失能。65歲以上長者 其中至少有1項功能異國內目前超過400家醫療機構,提供長者功能評估服務。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根據統計111年醫療院所服務超過8萬名65歲以上長者,其中至少有1項功能異常者佔16%,會由醫療人員提供保健資訊,或轉介至社區據點接受運動、營養等課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李純瑩表示,長者較無預防疾病概念,因此為推行長者六力評估,在門診時針對有慢性疾病、同時65歲以上長者,在候診時邀請長者做檢查,檢查若有異常,看診時也能與之討論。若沒有醫師事前衛教,長者大多會拒絕,她都會特別解釋,增加長輩接受檢查意願。李純瑩說,過去在臨床上,大多監測病人的血壓、血糖等生理數值為主,較難會去觀察病人的行動、營養或憂鬱情緒等。去年起執行「長者量六力」評估,受檢測長者中有16%有1 項功能異常,她認為,數據會因受檢者所在地而有所不同,像是在醫療院所內執行評估的長者,大多可能有2至3種疾病而前來就醫,異常率可能偏高;而在社區健康促進活動中受檢的長者,大多是健康長輩,異常率則較低。「長者量六力」Line@帳號 自行在家篩檢國健署也開發「長者量六力」Line@帳號,民眾或家屬可以自行在家篩檢,李純瑩表示,初評時間約5至10分鐘可,若篩檢發現異常,需進一步評估。例如認知異常,可能需要轉介做失智症檢查、認知功能檢查,以及營養不良、走路平衡速度異常等。她表示,六力雖然不同面向,但可能互相影響,像是營養不良導致肌肉流失,影響走路平衡、穩定度,或是因藥物關係,血糖太低影響精神狀態等,都需要綜合評估。一名80多歲老太太,先生早逝也沒有子女,平時僅外籍看護陪伴,生活沒有重心,因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憂鬱症、失眠等長期就醫,每天得吃8 顆藥,為了減少藥量,老太太至整合門診,同時評估長者六力,陸續發現行動、營養及憂鬱等問題,醫院建議透過非藥物調整,老太太到據點參與活動、增加肌力訓練,也不再是自己吃飯,不僅晚上更好眠,頭暈等不適症狀也消失,經過3個月調整,藥量更減少到4顆。國健署建議,家種有長輩的民眾,可以加入「國健署 長者量六力」LINE 官方帳號,透過LINE ID 搜尋「@hpaicope」,加入好友並註冊後,即可進行每六個月自我檢測或由家人協助檢測,如發現異常,可直接點閱「健康資訊」了解相關訊息,也可點選「資源地圖」查詢所在行政區(地區)長輩服務據點,逕行聯繫與利用;操作影片與衛教資訊之連結網址如下:.加入長者量六力 讓健康不退流行: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7518.長者量六力LINE@操作教學: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7519.六大能力之健康資訊: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content/1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換人工膝關節非一勞永逸 醫籲防磨損也要勤練肌力
【本文重點】年長者可能因下肢衰弱而出現膝蓋疼痛,常見原因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外傷、痛風、肌少症和病毒感染。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包括關節晨僵、蹲下困難和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及早就醫。外傷急性期應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建議冰敷和就醫,退化性關節炎可使用熱敷。修復期可增加肌力訓練和伸展運動,多走路和游泳,穩定期則應減少膝蓋疼痛機率。--by ChatGPT許多人退休後,期待能上山下海趴趴走,不過隨著年齡老化,下肢會開始衰弱,漸漸地出現膝蓋疼痛,行走變得困難,當下肢開始無力、膝蓋腫脹、路走不遠,一定要警覺膝蓋的健康正在流逝,即時就醫加上適度運動,才能延緩退化。Q:膝蓋疼痛到什麼程度需要接受積極治療?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多種,常見原因為外傷、退化性關節炎、痛風、肌少症以及新冠肺炎引起的病毒感染等。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為關節晨僵(早晨起床感覺僵硬)、蹲下困難、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初期症狀出現時,就應該就醫。外傷或是痛風引起的關節疼痛,也需要立即接受治療,否則會讓關節腔積水嚴重,連走路都有困難。Q:緩解膝關節疼痛的方式有哪些?● 外傷急性期建議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少動多休息。如果膝蓋紅腫熱痛,可冰敷,每次冰敷時間約15分鐘,每天可多次冰敷,平躺時將枕頭墊高雙腳,稍微抬高膝蓋,減緩紅腫程度。同時建議就醫,服用止痛藥物等。如果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建議熱敷、不要冰敷。● 修復期增加肌力訓練,伸展運動,保持運動習慣,可以搭配物理治療師的課程,增加膝蓋周邊肌力,達到減緩膝蓋疼痛的機率。可以多走路、游泳。● 穩定期減少增加膝蓋疼痛的機率,包含減重、找尋合腳的鞋子,如果關節已發炎,應針對不同傷害等級接受治療。Q:注射玻尿酸是如何進行?多久打一次?對每個人都有效嗎?隨著年紀老化,關節腔內的潤滑液逐漸流失,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如果屬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建議可以施打玻尿酸,玻尿酸施打的方式是直接從膝蓋注射進關節腔。玻尿酸常見劑型有每周注射一劑,一個療程為三到五周,療效可持續幾個月,目前也有半年或是一年施打一次的劑型。目前健保給付的條件是保守治療超過半年沒有效,即可給付患者使用。Q:PRP注射是什麼?與玻尿酸有何不同?誰適合?PRP是指「自體濃縮血小板」,與玻尿酸不同,PRP具有讓組織再生的功能,同時可減緩發炎疼痛、軟骨細胞壞死。建議軟骨受損初期使用,如打籃球受傷、體重過重造成關節壓力大所致的軟骨磨損,或是跌倒扭傷等,特別是軟骨受損,關節間隙尚未擴大,又不想要進行內視鏡手術,可優先嘗試施打PRP。如果要接受半月板或是軟骨修復手術,建議在手術中也能施打PRP,手術中施打後,半月板約2到3個月後可以癒合、軟骨約半年後才能癒合。Q:膝蓋退化到什麼程度需置換人工膝關節?膝關節分內側、外側、髕骨三個關節,當三個主要關節中有兩個壞掉,建議進行全人工關節置換。不過近年愈來愈倡議不要全換,也能採取「單邊人工關節置換」。依照健保給付條件,膝蓋需嚴重磨損到骨頭才會給付。如果只是膝蓋的半月板破裂,可以做俗稱「保膝手術」的高位脛骨截骨手術。Q:換了人工關節就可以自在行走跑跳、一勞永逸?人工膝關節置換後,仍建議增加膝蓋肌力,降低磨損的狀況。人工關節的平均壽命為15年,通常不建議更換第二次,人工關節墊片會因為長期置入在體內出現碎片,骨頭會將其侵蝕掉。二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會更差,通常要置換全人工關節,都建議年紀超過60歲以上再置換,否則就建議先做保膝手術,調整O型腿或是X型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7 焦點.長期照護
吞藥卡喉嚨、進食頻嗆咳是吞嚥障礙嗎?專家教觀察喉頭判斷
● 肌少症會四肢無力,也會影響咀嚼吞嚥● 吞嚥功能衰退,發生吸入性肺炎風險高● 加強吞嚥肌肉運動,預防放置鼻胃管一名50多歲男性吞藥丸卡在喉嚨,原本不以為意,直到太過頻繁、吃東西嗆咳頻率變高,就醫才發現是吞嚥困難,後續加強訓練口腔肌肉,又可以大啖喜愛的食物。語言治療師王雪珮說,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也會逐漸衰退,因口腔及喉嚨周邊肌群已退化鬆弛,吃東西難免會出現喉嚨卡卡、吞不乾淨、聲音沙啞等吞嚥困難症狀。若持續惡化到食不下嚥或身體虛弱,就醫評估診斷為「吞嚥障礙」,要更加小心日常飲食,避免脫水、營養不良,發生吸入性肺炎。吞嚥困難原因及症狀有哪些?.吞嚥困難原因:除了神經系統受損外,最常見的是負責吞嚥的相關肌肉群功能障礙所引起,包括咽喉肌群、上食道括約肌及咀嚼肌群等。.吞嚥困難症狀:除了明顯的吞嚥動作遲緩外,初期會出現流口水、高頻率嗆咳、口腔後殘存食物增加及用餐時間增加等症狀。【延伸閱讀:如何改善「吞嚥困難」?慎防吸入性肺炎試試這2個動作】想早期發現 嗆咳頻率是指標吞嚥是一連串的動作,各器官之間完美協調,讓水及食物從口腔進入到咽喉、食道,肌肉正常運作才能順利下肚,否則就會卡住或嗆入氣管。要如何檢查家中長輩是否有吞嚥困難呢?王雪珮表示,嗆咳頻率是重要指標,有些患者的喉嚨會有一種水水的聲音,家屬常誤以為是痰,這是徵兆之一,如果不及早介入治療,長期下來長輩會變得不願意開口吃飯,營養不良、衰弱、失能跟著來,最後可能要靠鼻胃管或胃造口餵食。中重度失智 吞嚥困難比率高常見中風腦傷、頭頸癌、肌少症、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出現吞嚥障礙問題,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也要詢問專家照顧技巧,讓長輩或疾病患者能夠順利進食。根據國健署統計,國內65歲以上長者約12.8%有吞嚥困難,若患有失智症則發生比率更高,尤其中重度失智症患者幾乎都有明顯的咀嚼吞嚥困難。許多照顧者表示,對於長輩不願意吃、不會咀嚼、含著不吞、玩弄食物的行為十分困擾。王雪珮建議,可以先請專家評估口腔咀嚼吞嚥的機能,再運用技巧刺激吞嚥反射、集中吃東西的注意力。王雪珮提醒,吞嚥障礙是各種病變所引起,因初期症狀輕微容易被忽略,吃東西卡住、喉嚨有異物感可能持續半年、一年,直到身體虛弱才發現,平常應多注意長輩進食狀況。最簡單的方法是觀察喉頭,吞下食物會馬上往上抬,若停頓2秒以上要小心!另外,可以請長輩發「啊」的長音,若有口水聲或像喉嚨有痰,建議尋求吞嚥專科、復健科及語言治療師諮詢與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5 焦點.長期照護
照顧者資源看這邊!教你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
為減輕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衛福部長照司宣布,即日起家庭照顧者經過家照專員評估後,無論低收、中低收、一般戶,使用「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2項服務皆可免除自負額。元氣網帶您一同了解如何申請、使用。過去民眾申請長照,會依身份別收取部分負擔,除了低收入戶免收自負額,中低收入戶收取5%,一般戶收取16%。但「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這兩項服務主要針對照顧者,許多照顧者不習慣「花錢放鬆壓力」,長期累積,卻對身心造成極大負荷。為鼓勵照顧者使用服務,長照司今年「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中,放寬「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2項服務,無論低收、中低收或一般戶皆無需部分負擔,免費使用。長照司補助「照顧技巧」每人每年12小時、每小時500元,而「心理輔導諮商」則補助9堂、每堂2000元,過去一般戶申請照顧技巧,每小時需自付80元,心理諮商每次自付320元,新制上路全由政府負擔。但照顧技巧申請到第十三小時,或心理諮商第十堂,民眾須自負額。Q:家照專員在那裡?如何聯絡?●家照據點在這裡: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資源地圖目前全國有119處家照據點,提供家照服務社工或個管員到宅訪視評估。家照據點服務內容涵蓋個案服務、照顧技巧指導、個別心理輔導、社會暨心理評估與處置及諮商服務、長照知識或照顧相關訓練課程、情緒支持等支持性服務項目,如果有任何長照需求或照顧壓力與安排問題,無論是否已使用長照服務或聘有外籍看護工,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專線人員將提供協助。Q:何謂「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要使用這2項服務,都需要先由家照專員評估,例如家人照顧之間發生衝突、照顧者本身是被迫變成照顧者、因照顧導致夫妻關係生變、照顧導致情緒壓力調節有困難等,確認並非長照資源不足,而是心理層面問題,確認的確需要心理輔導。針對不同案家的問題,家照專員會安排心理師到案家,與家庭照顧者協談。例如70多歲的太太照顧100歲的先生長達5年,難以決定要不要讓先生住機構,當中有捨不得、罪惡感、夫妻分離焦慮等,心理師會透過總共6次訪談,一次約1小時時間,與案家對話逐步解開心結。Q:何謂「到宅照顧技巧指導」?陳景寧說,如果經過家照專員評估,案家照顧問題出在「技巧不足」,像是被照顧者原先只有中風,後續增加失智症等狀況,又或是新聘移工剛到職,尚未受過照顧訓練,不擅長照顧失能長輩,也適合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申請到宅照顧技巧指導,主要由照顧實務指導員提供協助,有別於一般長照專業,實務指導員背景大多為資深居服員轉任,資歷至少3年以上,到案家後教導家屬、照顧者、看護包括移位、上下床等非侵入性護理照護技巧,一年長照司補助12小時時數,每次可安排1至2小時不等。陳景寧表示,實務指導員除了給予技巧指導,在訓練課程中,也加入了4小時「認識家庭照顧者」課程,讓指導員除了是老師,也能陪伴家庭照顧者,不會一昧指責照顧者做得不好,而要進一步理解他做不好的原因,以及照顧者本身是否有疾病、衰弱等情況,更真實地貼近照顧者。「家庭照顧者孤立最危險」。陳景寧說,許多照顧者不會向外求援,若能有越多人給予關心、增加人際互動,像是長照人員、指導員或社工等進入案家,與照顧者互動、讓他有紓壓出口,或引導他走出家門參加活動,能有喘息空間,才能避免更多照顧悲劇發生。Q:如何取得服務? 1.撥打長照專線1966或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台語諧音:有你有你,真好)2.經家庭照顧者支持據點評估符合高負荷資格3.「心理協談」約在有隱私的諮商室,少數情況到宅(例如偏郷)。Q:還有更多補助嗎?為了鼓勵家庭照顧者能勇於踏出使用長照服務第一步,對於參與相關支持活動的家庭照顧者,如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者,自112年起每趟亦有150元交通費之補助。希望家庭照顧者能多多參與相關支持活動,學習如何善用資源成為「聰明照顧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蔬菜排骨湯,有菜有肉最營養?營養師點出兩種料理易讓長者踩雷
各式滷肉料理加飯、麵是彰化縣的民眾日常,彰化二林基督教醫院發現偏鄉長者往往一鍋紅燒肉和排骨菜湯打發一頓,自認飯、菜、肉都有,吃得營養均衡,長期高鹽、高油飲食容易導致肥胖,醫師提供聰明吃、健康動的方法,調整不健康飲食習慣。人一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都來二基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子健先問,肥胖的壞處是什麼?民眾回答「不好看」、「容易血油多」、「會得糖尿病」。林子健指出,台灣每5個人就有1人肥胖,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許多慢性疾病有關,肥胖超過5年的死亡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倍,避免肥胖的方法包括保持均衡和健康的飲食習慣、適量的運動和鍛煉、控制糖分和高脂肪食品的攝取、限制酒精和抽煙等。二基醫院營養衛教室營養師吳怡萱說,很多阿伯阿姨喜歡吃餅和蛋糕,不知不覺吃進過多糖,沒適度運動,糖轉化為脂肪讓身體變胖,阿伯阿姨吃甜食前要想到跑步一小時才能消耗小小一塊蛋糕的熱量。排骨湯煮蔬菜、炒青菜最健康?長者習慣排骨湯煮蔬菜,有湯有菜,排骨湯含鈣質能「補鈣」,以為一次滿足營養攝取;吳怡萱表示,蔬菜纖維吸收油脂,長者吃排骨湯的煮蔬菜最好少喝湯,還有長者到自助餐店買炒青菜,多吃菜少吃肉也瘦不下來,因為炒青菜的油脂多,這類隱形含油量高的蔬菜容易讓人踩雷,要注意食用量。【長者建議這樣吃】.6大類食物 衰弱老人都吃錯了.「我吃很多,怎麼會不夠?」營養師提醒:飲食需量化 不能靠感覺(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17 退休力.理財準備
等待毀一生!別覺得積蓄不多買房就拖 專家傳授房地產的防身17式
豬站在風口上也能飛,很多人成功並不是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在合適的時間坐出了正確的選擇。不管是自住還是投資,買房最忌諱的就是「三不靠」:不靠捷運、不靠學區、不靠周邊配套(生活機能),教你高手專用的房地產煉金術「菜鳥防身17式」。房地產的菜鳥防身17式 1.避開三不靠 買房抉擇時,捷運、學區、配套這三件事極為重要,能同時滿足最好,不能兼得時至少也要滿足一件。三件都不具備的房子,不僅漲的慢、跌的快,而且居住功能也會受到限制,沒有居住屬性和金融屬性的房子,就是一堆材料!所以,買房最好的選擇是交通便利、靠近名校、周邊配套成熟的房子。 2.豪宅與普通住宅 同樣的價格,投資首選市區普通住宅,而絕不要買郊區豪宅。郊區豪宅的溢價早在開盤時就已完成,日後必定跑輸大盤。而市區地段好的普通住宅、增值空間反而比較大。畢竟,增值的是土地而不是房子,裝修只會隨著時間跌價而不會漲價。自住可以買豪宅,但投資一定要買普通住宅。如果你是投資客 ,首選市區住宅,地段是你投資時應考慮的第一要素。 3.如果是投資,就要有兩間以上 兩間以上才叫資產,只有一間自住房,其實就只能自用! 4.等待毀一生 人生兩件事要趁早,一是出名,二是買房。 千萬別覺得積蓄不多就一拖再拖,對於絕大多數家庭來講,湊夠20~30%的頭期款,還是可以做到的。 記住一點,買房,不是你有沒有錢決定的,而是房價漲不漲決定的。只要房價會上漲,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及早上車,沒錢買小房,有錢就買大一點的,抓住每一次房價的上漲紅利。不浪費任何一次使自己身價增值的機會。要記住:買房窮十年,等待毀一生。 5.便宜是王 買房要選擇價值被低估的房子,選擇開發商在促銷時買入,以及房東因缺錢而急著拋售的房子。買房第一原則,絕不是看的順眼,而是價格便宜。 6.買房的屬性 買房有三種需求:純剛需、純投資、剛需加投資。對剛需來說,錢夠就買,因為沒買到就要等待的更久。對投資來說,時機對了再買,因為時機不對就會套牢。對於剛需加投資來說,付得起每月的還款金額就買,只要現金流不出問題,漲跌都不是問題。 7.賣出之時 我通常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時刻關注趨勢走向,在上漲前買房的人;另一類是通過看新聞報導才知道現在房價上漲的人。 第一類的人永遠是人生贏家,第二類的人要麼是祈禱房價大跌的傻瓜,要麼就是高位接盤的小白。房產投資,要做發現機會的人,而不是聽人談論機會的人。當賣菜阿姨都告訴你現在房價漲的厲害的時候,你的覺悟已經太遲而且無可救藥了。 請切記:當新聞開始出現高房價的報導時,就是賣出的時候! 8.對抗通脹 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幾千年來,人一代代繁衍下來的目的,就是在傳承財富、對抗通脹。美國人的財富中,金融資產占比70%,房地產占比20%;而華人正好相反,房地產占比70%,金融資產占比20%。現在,最焦慮投資的不是富裕階層,而是大量的中產階級,手裡的幾百萬現金反而成了燙手山芋。 9.培養房地產的感覺 多看房,既可以瞭解行情,也能找到好的標的物。房價再低也有人買不起,房價再高也有人搬新家。「買房可以說是人生的爬坡期,苦一段時間,熬過去就可以慣性加速」。投資理財的方式很多,但房子一定是五花八門的投資工具中最穩健的,很少例外。 10.不要問沒房的人 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情但卻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常會去諮詢別人尋求建議,但是對於買房這件事情,如果一定要問別人,那最好找有經驗、買過房的人士,他們至少知道一些買房子旳相關事實,像什麼樣的房子該或不該買。而還沒有買房的人,他們的考慮則可能比較片面,比如說只考慮價格,只選擇便宜的房子,卻忽略了地段、配套、面積、保值升值等問題,無法給出有參考價值的建議,甚至還容易給出錯誤的建議。 甚至還有人說,親戚朋友的意見多數是廢話,沒有三套房子的人,不配給別人買房意見;這就像我們想創業,然後問一個打了一輩子工(受僱)的人,他只會勸你「求穩」,再等等,不要創業! 11.不要一味的「求大棄小」 「求大棄小」指的是買房只選擇大面積的而不考慮小面積,其實這種觀念並不可取。如果有能力一步到位,一次性買到大面積的房子固然是好,但是不能陷入「只買大房子」的錯誤思維。首先,大房子肯定「總價」比較高,如果想買便宜的大房子那就只能放棄區位,去偏遠的郊區買,但是未來想賣就很難了;其次,郊區的大房子保值性並不好,存在著富人看不上,窮人買不起的屬性,買到就等於套牢。 買小房子會更加靈活,既好租、也好賣,位置好的小房子未來會更值錢。 12.品牌建商的房子優於無名小建商的房子 相對來說,品牌建商的樓盤比無名小建商的樓盤更有保障,畢竟品牌建商會比較注重信譽,所以蓋房子的時候無論是對材料的選擇,或品質的管控都有自己的標準和要求。 但是市場上有很多小開發商蓋的建案,甚至還有可能是新手企業,因為實務運作經驗不足,房子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比如規劃、施工、品質、資金等,這些項目都有可能出現差錯,結果有些甚至成了爛尾樓,不能交屋,有些即便交了屋,在保固、售後服務上也無法到位。 13.儘量選擇有前景的大城市 買房既要選擇地段,還要考慮城市,隨著時代的變革,一個城市是否有前景和競爭力會直接表現在房價上,有著優質資源的城市、產業結構豐富多樣的城市、經濟增長不錯的城市,未來房子依然有持續不斷的需求。 反之,那些資源匱乏的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的城市、經濟增長緩慢的城市,都無法改變過去和未來人口持續外流的現象,這些城市的房價未來會面臨加速下跌的過程,尤其以投資為考量時,一定要避開前景不佳的城市。 14.別貪便宜買下屋齡逾15年的傳統豪宅 這種房型通常升值慢,難賣! 豪宅拋售需要人接盤,但富豪買房就跟男人看女人一樣,喜新厭舊是常態,十年前最好的產品,十年之後肯定不是最好的,特別是很多城市的中心都在從老城區遷移到新城區。所以這就造成了大戶型的傳統豪宅,一旦屋齡久了點,就會被時代拋棄,跑輸大盤。 15.除非你在小城市上班 ,否則別在小城市買房 為什麼?原因即在於: (1)大城市的發展前景比較樂觀。能否在一個城市買房,關鍵在這座城市的升值空間。住在城市裡的人,其財富是會隨著城市的增長而增長、衰弱而衰弱,所以在買房之前我們必須要判斷城市的價值增長空間。大城市,由於人口持續流入,資源和政策也接連不斷,所以,大城市的價值增長空間才大。當我們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在大城市買房的時候,資產不會貶值,而是會隨著城市價值增長而增長,我們一輩子打拼的心血才不會蒸發。 與之相反,在一些小城市,如果人口持續流出,城市的上漲空間其實是在不斷壓縮,一旦市場下行,這類城市價值下行也是必然的結果。在這類城市購房,將積蓄變成這類城市的不動產,長遠來看,你的血汗錢很有可能隨著城市價值空間被壓縮而蒸發掉。那麼,是不是買房非買大城市不可呢?當然不是,如果你的事業在小城市,就不用想太多,就在小城市買房吧,反正是用來住的,不必太在乎它的價值增貶。但若是著眼於投資,那就要留意它的人口是否持續正增長,經濟增幅如何?如果答案是正向的,就具備投資的潛力。 (2)大城市有著更多的機會。在大城市的生活壓力很大,一間房動輒就是幾千萬,對於不是土生土長在這座大城市的人來講,買房的壓力確實非比尋常,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年輕人願意到大城市“辛苦”地生活呢?主要因為大城市有著年輕人的夢想,有著更多的機會,那裡更有他們的未來。年輕人選擇大城市,本身就是努力拼搏精神的體現。 大城市大企業多,機會就多,雖然生活費用會高些,但是相比大城市的薪資收入而言,仍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只要你夠優秀,就能進入更棒的公司,收入就會大幅提升,而且不僅僅是工作的機會,也有一些其他相互合作的機會、深造的機會。 (3)大城市的教育資源較好。不僅僅考慮自己,還要考慮到下一代。在大城市本身的教育水準高,為了下一代著想,這也是一個買房的原因。 (4)很多人習慣大城市的一切。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外,很多人進入大城市,也只抱著暫住的心態。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已經習慣了大城市的一切,雖然忙碌、辛苦,每天在通勤上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然而,就是習慣了。在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規律說明大家總是傾向於安於現狀,而對未知的不確定的因素充滿了憂慮和恐懼,所以,不願意去改變。 (5)大城市都是人口聚集的中心。大城市在世界各地都是人口聚集的中心。首先,大城市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社會分工更加細化,無論你是否能力夠強,只要能吃苦,都能找到一個工作,不像小城市工作機會有限,想找份符合自己專長、興趣的工作,有時並不容易。 其次,大城市擁有更多的機會,作為年輕人,尤其在乎的就是自身的發展規劃,都希望自己能夠出人頭地,在大城市中人流多、經濟細化,遇到的人也多,發展的機會和潛力都比小城市大的多,讓你有機會迅速崛起, 大城市是一個能鍛煉人的好地方,畢竟在精英輩出的地方,人都能練就一身好本事。所以對於有野心的人來說,還是要去大城市。 (6)在大城市買房,可能是當代很多普通人的唯一翻盤機會。時代在變,在過去,房地產造就了大批的富豪,但也因為太多炒作,炒高了房價,時至今日高房價已經成了社會的痛,也引發政府介入干預,當前投資房產已經不一定是最好的理財工具,一些高科技企業的優質股票,回報率往往超乎想像,也是房地產投資市場望塵莫及的。 但是,買了房你就有了機會,一個可以和這個城市共進退的機會,一個買入這個城市股票的機會。即便你能力有限,這輩子無法改變階層,還了一輩子房貸,但是,你的孩子未來可以輕裝上陣,還有可能替你翻盤。這個時代,可怕的不是階層固化,而是在固化的過程中你始終無法佔據有利的位置,享受時代的紅利。要順應經濟發展的趨勢,也要明白城市的進程、人口流動的趨勢。 房價也是經濟的一種體現,我們都知道不同的城市在經濟發展上是不相同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還是區域中心?不同的城市優勢其發展都不會相同。而任何一個國家或城市的資源總是集中在中心城市。頭部的馬太效應是永遠不會停下來的。所以,「鄉下的有錢人往市區走,市區有錢人往大都市走,這樣的趨勢只會越來越明顯」。這是房地產投資者望塵莫及的! 16.時下階層固化、「內卷」嚴重,賺錢不容易! 但是對一個年輕人,一個普通人,過去是普通人,現在是普通人,未來基本上還是普通人的一般人,普通人就要做普通人認知範圍內的事。 如今各行各業因為飽和、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內卷」嚴重,坦白說,如果你父母沒有給你留下一定的家業,或你沒能進入一個收益不錯的行業,那麼憑藉你過去在學時期的多年苦讀,或者自己在社會上獨立摸索打滾,能夠混出名堂的機率也不會太大。 17.現在購房,一定要多多考慮! 不能單純的認為自己一定可以維持當前的收入不變,也不要輕易將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否則,一旦有意外變故發生,房貸很容易就變成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文節錄:《小資族房地產交易勝經》一書
-
2023-02-09 醫療.精神.身心
連樹枝刮牆聲都嫌吵 恐音症好發族群、症狀及治療方式一次看
知名藝人隋棠因居住噪音問題,讓樓下鄰居無法成眠,要看精神科、吃安眠藥。不過,隋棠發文表示,這名鄰居「有點特別」,對於噪音相當敏感,連樹枝刮到大樓牆面的聲音都會被吵到。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部分對聲音極度敏感的人可能受「恐音症」所擾,以女性患者占多數,需透過藥物、認知行為治療,積極改善症狀。「恐音症」連樹枝刮大樓牆聲都會被吵到楊聰財指出,確實有許多人對於聲音「異常敏感」,尤其是人聲,即所謂「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也稱為「恐音症」,由於恐音症目前仍不是正式的疾病診斷,也有人將其分類到強迫症的範疇內。楊聰財說,一般人在40分貝以下的環境中能夠安睡,但恐音症最嚴重時,只要在10分貝的環境就無法入眠。臨床上遇到對聲音極度敏感的個案,像對同辦公室某個同事、某個人的聲音特別容易感到焦慮不安的狀況,輕易就能引起憤怒情緒,常見族群以年紀輕、女性居多。恐音症長期下來,對人的健康影響不小。楊聰財表示,睡眠不好就容易精神衰弱,連帶注意力、記憶力都不好,煩躁、焦慮情緒容易浮現,也有人嚴重到出現憂鬱、恐慌症狀。「恐音症」常見族群以年紀輕、女性居多非藥物的介入治療也相當重要,楊聰財指出,除了服用醫師開立的輔助藥物外,認知行為治療的「注意力分散訓練」很重要,幫助病患不過度專注在聽覺感受上,像到餐廳可以多留意菜的香氣、咀嚼的口感等;或透過反制約練習,讓心中感到愉悅的事情,跟會引發負面情緒的事物共同進行,以減少負面連結的機會等。生活日常中也可以自我練習。楊聰財說,若民眾對於聲音極度敏感或不好入睡,可試著戴耳塞睡覺,同時透過「腹式呼吸」,加強鼻子吸氣、嘴巴吐氣的練習,或慢慢冥想,心中數著數字,幫助自己在30分鐘內入眠。
-
2023-02-08 醫療.骨科.復健
如何面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保護與訓練取得平衡
黃先生來看診,主訴是最近經常跌倒;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痺,雙側下肢萎縮;曾用過長腿支架,因為笨重就拋棄不用;多年以來,偶爾使用拐杖日子,也就這樣照過;評估之後很明顯是「後小兒麻痺症候群」,建議他使用長腿支架以及輪椅代步。他苦笑著說,其實這些建議他早就聽過,是想來問一下有沒有方法可以延長不要使用輪椅的時間;「你知道坐在輪椅上的高度,跟人講話交談,總是矮人一截的那種心裡感覺嗎?」後來建議之下,利用全身水療訓練,增強他的體適能,他則接受使用低重量的長腿支架,把輪椅的考量放到以後再討論。小兒麻痺是一種病毒感染,學名是「急性脊髓灰白質症」(poliomyelitis) 會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原本在西元2000年之後,WHO便陸陸續續宣布世界各區或各國脊髓灰白質炎根除;然而在2022年又發現有零星個案的出現,看起來尚未落幕。部份患者感染後會出現永久性的運動功能受損,影響其行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之功能,統稱為小兒麻痺後遺症。上述患者在成年後大約經過20到30年以後,會出現一些新的症狀;常見的有容易疲勞以及漸進性肌肉衰弱;醫學界也注意到這個現象,並將之定義為「後小兒麻痺症候群」(Post-polio syndrome);除了經常疲勞以及運動障礙是顯著特徵,其他像是睡眠中斷、耐力下降、神經心理缺陷、感覺症狀和慢性疼痛,都是造成生活品質下降的重要因素。保護與訓練的平衡保護 – 輔助器具以及支架肌力喪失情形總會面臨醫療科技無法逆轉的時候,這時候應該要接受代償功能的使用; 包含輔助器具以及支架,來維持和增進生活的品質 。在這方面的重點,想法上是希望維持並延長患者可以直立跟行走的能力;所以考量點像是用小範圍的支架取代外顯的支架;使用輕量或者是小型一點的輔具,來取代大型的輔具。舉例而言,筆者曾經使用矯正鞋、短腿支架或者膝護具等,取代長腿支架給患者使用,並且滿足了病患的需求。這樣的好處是穿戴方便、並且在衣物覆蓋之下,外觀不太容易看出來;不過這樣的方法,並不是每一位病患都適用;還是必須經過個別評估才可以。支架的使用舉例如下: (以上圖片經過原著作者同意使用)訓練一般運動醫學中如果肌肉萎縮、肌力不足,就會強調肌力訓練;但是對於後小麻痺症患者而言,肌肉力量不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因此病友們應當對肌肉力量進行有效率的撙節運用。因為肌肉過度使用會增加後小兒麻痺症的嚴重度,所以一開始會建議病友們把體力留在有需要的動作上;另外善用輔助工具,例如拐杖和輪椅作為省力措施;像是長距離步行等費力行動,可以考慮使用輪椅代步 。這些指導原則的用意,是希望在往後的歲月中,能夠保有進行必要活動的肌肉能力,避免過度惡化。但是,日常生活的每樣動作,都有賴於肌肉的使用;如果都不運動,會造成體適能的衰退,反而是生活功能更下降。因此,對於小兒麻痺病友而言,還是要安排適當的運動,如此可以增加耐力、增加信心、增加日常的活動範圍。以下介紹病友如何自我運動:後小兒麻痺症患者的運動介紹運動處方是標準的後小兒麻痺症治療之一,其他還有休息、飲食、節能、適應環境。其中如何進行適當的運動、維持體適能、同時又不損及衰弱的肌肉群,是病友們最在意、也是最難拿捏的事情。常見病友因為求好心切,過度認真、用力運動,造成運動傷害或過度使用而得到反效果;因此建議以適當節奏,持平常心來運動。舉例而言,臥式踏步機可以從每分鐘40步起,經過幾天或幾週的調整,慢慢增加到每分鐘110步,而不是一開始就急著做到一般人每分鐘超過150步的等級;而且每次運動,也會有暖身跟和緩時段,配合漸進增加的速度,再達到設定的運動強度,而後逐步達到中強度(有點喘但仍然可以完整講完一整句話)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另外無論哪種運動訓練,建議是每隔一天訓練一次。後小兒麻痺症患者的肌肉和神經需要休息。運動要適度,不要劇烈。盡量不要在訓練結束時過度出汗,呼吸急促或是過度肌肉疼痛。主要是精疲力竭的訓練方法,並不適用於後小兒麻痺症的患者;然而目前市面上很多運動訓練,是以精疲力竭(overloading)為目標,所以在此提醒病友們要多注意。一開始還是建議最好有對後小兒麻痺症熟悉的專家指導及監督。後小兒麻痺症候群的運動處方也符合國民健康局推廣的運動處方333法則"運動時間30分鐘、一週運動3次、心跳維持大約在130下"。但和一般運動處方不同的就是運動種類的選擇了!由於小兒麻痺病友並不適用於下肢承受重量種類之有氧運動,像是慢跑、快走、外出騎自行車等等類型運動;所以在運動種類的選擇,會偏向不以下肢對抗地心引力運動之模式。以下列出常見可以使用之有氧運動方式:1.臥式踏步機。2.手搖飛輪機(手搖自行車)。3.游泳或水中有氧運動。4.適當支撐保護下走路訓練。上述的運動項目偏向於耐力及心肺功能訓練;至於柔軟度方面可以居家做伸展操、伸展運動或者類似瑜珈但是必須適當修正,注意自己肢體關節變形程度,不要勉強。至於肌力訓練方面,因為一般小兒麻痺病友普遍上肢也呈現過度使用症候群,所以負重之重訓比較少直接安排跟建議 。總之,後小兒麻痺症病友,必須想辦法從休息與持續運動中間取得平衡,避免肌肉過度疲勞又必須持續運動維持體適能,如果病友們在運動期間遇到困難和阻礙,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可以提供協助。請安心配合診治,維持自主而有尊嚴的生活!(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如何面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保護與訓練要取得平衡)
-
2023-02-07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清淡、不吃肉…4大飲食迷思 銀髮族易肌少症上身
銀髮族不只身體衰弱,飲食習慣錯誤也會引發肌少症,恐增加跌倒骨折風險。營養師表示,常見年長者的飲食過於清淡、只吃固定食物、攝取蛋白質時間錯誤、咀嚼吞嚥困難不吃肉等四大飲食迷思,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肌力流失,發生肌少症。要遠離肌少症,飲食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增加肌肉量,避免肌肉流失。營養師劉怡里強調,銀髮族一天至少應攝取6份蛋白質,一份蛋白質為一顆雞蛋、半盒嫩豆腐、4格傳統豆腐、半條肉魚,或兩片火鍋肉片。不過,許多年長者採行錯誤的飲食方式,進而引發肌少症,甚至症狀持續惡化。年長者常犯4飲食迷思迷思1:飲食清淡,少吃紅肉許多年長者為了養生,飲食很清淡,不吃或少吃牛肉、豬肉等紅肉,只吃豆腐、豆乾、魚等。臨床上曾遇過一對老夫妻,兩個人一餐可能只吃一條肉魚,如此一人只吃到一份蛋白質,距離每人一餐食用兩份蛋白質,明顯攝取不足。改善建議:三餐應有一餐或兩天一餐吃些紅肉,避免蛋白質攝取不足。迷思2:吃固定食物,沒多樣性變化銀髮族常吃固定食物,例如早餐固定吃燕麥配豆漿或牛奶,而豆漿或牛奶一杯240cc為一份蛋白質,如此蛋白質來源未具多樣性變化;若吃豆包等加工食品,並非優質蛋白質,人體吸收率低,蛋白質一樣攝取不足。改善建議:優質蛋白質來源,應從新鮮的水煮蛋、炒蛋、肉等攝取。迷思3:白天吃得少,晚餐吃過量蛋白質不少年長者白天吃得少,直到晚餐才攝取大量蛋白質。長者一天應攝取6份蛋白質,應於三餐平均分配,一餐兩份蛋白質,特別是晚上新陳代謝速度變慢,吃蛋白質過量,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改善建議:白天人體的蛋白質吸收率佳,在早餐及午餐應攝取足夠蛋白質。早餐可食用燕麥配一杯豆漿或牛奶,加一顆雞蛋,就有兩份蛋白質。迷思4:咀嚼吞嚥功能不佳,不吃瘦肉、雞肉國泰醫院營養組副組長賴秀怡表示,銀髮族大多牙口不好,牙齒咀嚼變差、吞嚥功能不佳,吃得少,往往只吃肥肉、不吃瘦肉,或只喝雞湯、不吃雞肉,不僅營養失衡,也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加速肌力衰退,改善建議:年長者多吃豆製品、魚類,一天至少喝兩杯牛奶攝取蛋白質。若吞嚥困難,可採絞肉搭配豆腐,或以勾芡、打成肉泥方便吞嚥。遠離肌少症,如何正確攝取蛋白質食物?●蒸、滷、烤烹調食物,少吃炸排骨蛋白質食物烹調方式,應以清蒸、滷、烤為主,劉怡里說,不可過度烹調,避免蛋白質被破壞,影響體內吸收效果,像炸排骨、醃漬鯖魚等就要少吃。●促進蛋白質合成,攝取維生素B6劉怡里指出,攝取足夠蛋白質時,需搭配攝取維生素B6,例如每天吃一顆雞蛋,或每餐吃大半碗以上的菠菜、綠花椰菜等,也可在飯後吃一根香蕉,可促進體內蛋白質合成及運作。●維持肌肉作用,補充維生素D要維持肌肉正常生理作用,還要補充維生素D。劉怡里建議,每天露出四肢曬太陽10至15分鐘,切記不要塗防曬乳;臥床病人則可吃鮭魚、秋刀魚、雞蛋、牛奶或乾香菇等補充。●運動後半小時,吃牛肉、豆腐、起司片、雞胸肉蛋白質食物經消化分解為胺基酸,其中白胺酸可幫助肌肉生成。劉怡里建議,運動後30分鐘內,可吃牛肉、鮪魚、雞蛋、傳統豆腐、起司片、雞胸肉等蛋白質食物。遠離肌少症,還必須搭配運動。賴秀怡說,最好進行抗阻力運動,可利用彈力繩、拉毛巾等做運動,但長者往往肌力不夠,容易出現運動傷害,提醒運動前應經復健科醫師評估。2方法檢測肌少症風險!1.量小腿圍:在家用皮尺測量,男性應大於34公分、女性大於33公分,若低於標準,肌肉量可能不足,有罹患肌少症風險。2.起立、坐下:坐在椅子上,於12秒內完成5次起立、坐下,若未達標者,應經由醫師診斷有無肌少症。(資料來源/劉怡里)
-
2023-01-17 焦點.長期照護
長輩最雷年菜竟是客家小炒 專家曝挑嘴原因及哪些菜受歡迎
最愛年菜前三名:封肉、梅干扣肉及老皮嫩肉農曆春節將至,專家分析,長者到餐廳用餐,最愛年菜前三名為封肉、梅干扣肉及老皮嫩肉。許多民眾準備、挑選年菜時,最怕家中長輩「挑嘴」,尤其牙口不好的長輩難以下嚥,但長者不是挑食而是「吃不下」,建議民眾準備年菜時,可以保持原型食物、些微調味、挑選當季食材,就能做出適合長輩牙口「軟硬度」的餐點。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根據調查,65歲以上長者70.6%部分缺牙、21%覺得自己牙齒功能狀況差、63.2%因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障礙限制吃東西,全台65歲長者約408萬人,等於每5人有1人碰到餐飲限制問題,長久下來影響食慾、營養攝取,甚至有肌少、衰弱、慢性病問題。「許多人認為長輩挑食,但他不是挑,而是要選他吃得下的東西!」賈淑麗指出,很多家屬把肉弄成絞肉給長輩吃,但其實只要處理得當,長輩還是想吃原型食物,「過去一個阿嬤,吃到經過軟化的肉排,感動地流淚,因為她好久沒吃到肉排。」國健署近年與餐飲業者合作,推動「質地調整飲食」,透過食材挑選、烹調技巧及食材軟硬度的簡易檢測等,做出適合長者牙口的餐點。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駱進漢舉例技巧,民眾處理青菜時可以把梗切細,處理肉類時可以讓肉入味、軟爛。最怕「客家小炒」及季節不對的蔬菜駱進漢指出,長者最愛點前三名為封肉、梅干扣肉、老皮嫩肉,以及茄子經過調味簡單燒製,保留原型食物樣貌,都能讓長輩吃得開心。而長輩最怕「客家小炒」,以及季節不對的蔬菜,纖維較粗難咬爛,近期可選購絲瓜、白菜、高麗菜、芥菜等,煮軟爛後可悶一會兒比較好入口。駱進漢也示範「高纖百財翠玉捲」,將高麗菜及大白菜去除粗梗,並將不易軟化的食材切成丁,結合細豬絞肉、蝦漿製作成美味餐點,不但可以攝取到食物的優質蛋白質,並且與多種蔬菜搭配,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讓長者在吃得開心的同時,也可以攝取不同食材的營養成分。國健署今年邀請7家業者設計符合長者牙口年菜,其中福容大飯店台北二館深坑分公司推出「諸(豬)事大吉好運來」,運用新鮮鳳梨汁軟化肉品,切適口大小,不僅縮短烹飪時間,更讓長者好咬好入口。詳細食譜資訊可上國健署官網(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查詢。
-
2023-01-11 醫療.骨科.復健
春節打掃出現腰酸背痛手不舉 醫提醒:5傷害累積地雷
除舊佈新迎春節,家中大掃除或年節吃食準備,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李信賢提醒,過節前的大量家務容易過勞,要小心不良姿勢引發肌腱發炎、關節受損、神經壓迫。建議用適當工具避免肢體負擔造成傷害,節前家務才能省力又安全。70幾歲婦人因車禍舊傷沒辦法下蹲,久而久之習慣彎腰做家事,沒想到打掃彎腰撿垃圾時突然劇烈疼痛倒地不起,送醫檢查竟然是腰椎壓迫性骨折。李信賢表示,高齡、停經後婦女要注意骨質疏鬆的風險,極容易因不良姿勢或跌倒,受外力壓迫而骨折。但不少婦女在春節期前須掃除,他建議善用輕盈工具協助,保護自己平安過春節。除身體衰弱族群,一般人也要避免傷害累積的5個因素。第一,「使用工具的重量」攸關疲勞累積程度。李信賢表示,曾有廚師求診,發現是持續使用廚具累積痠痛,引發俗稱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第二,「脖子角度」會影響頸椎壓迫神經,過度仰頭或低頭,導致肩膀痠痛甚至手麻。李信賢叮嚀,打掃天花板、氣窗或吊扇高處時,可藉椅子、爬梯加高或使用長桿清潔工具,避免過度仰頭時間。第三,人體「伸直手臂」的槓桿作用會影響肌肉受力,手伸越直肩膀負擔就越高,尤其是高過頭伸手的姿勢。李舉例,油漆工人時常手伸很高工作,容易造成肩膀棘上肌筋腱發炎,施力過大甚至會斷裂,因此要運用長桿工具,彎曲手臂降低肩膀壓力。第四,平時「彎曲腰部」加上長時間洗碗、清潔廁所,就能感受到大量疲勞,而彎腰提重物更讓壓力瞬間飆高,時常成為腰椎受傷主因。李信賢建議,若膝蓋正常,應該要背挺直,再蹲下提起重物。第五,有些人習慣跪著大面積擦地板,卻也使身體重量直接「壓迫膝蓋」,導致關節加速磨損。李建議,使用拖把站立清潔,保護膝蓋沒負擔。也補充,看似放鬆在沙發上滑手機,其實是壓迫腰椎、脖子、手腕的危險姿勢,要小心避免。
-
2022-12-28 焦點.健康知識+
88歲阿公體重及食慾嚴重下降 成大醫師評估缺「鋅」
一名88歲阿公,因為體重和食慾下降,在高齡醫學整合門診發現近期功能衰退且為重度衰弱,抽血檢驗呈現貧血、淋巴球減少、血鋅及維生素B12缺乏,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醫師王冠元表示,在門診及居家醫療訪視時,開立口服鋅劑補充與使用抗鬱劑藥物,治療後阿公的進食量開始增加,皮膚癢狀況不再高度需要藥物控制,體重也逐漸回升。成大醫院表示,這名阿公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失智症、全身性皮膚炎與小腸憩室出血等疾病的出現咳嗽症狀下進行COVID-19快篩,檢果呈陽性反應,入住隔離病房照護。患者出院後考量個別需求安排居家醫療服務。高齡者合併有體重降低及食慾不振,是營養不良的高危險群,需要儘早尋求醫療評估。王冠元醫師指出,社區高齡者約15至30%有食慾不振的問題,醫院和護理之家的比例更高,高齡者營養不良的問題還會因生理狀態(如:疾病及牙齒功能衰退等)和心理狀態(如:憂鬱症及失智症等)而加重。體重降低的高齡者,有3分之1最終被診斷出惡性腫瘤,如果不是主動飲食生活調整的體重減輕,可預測死亡率會提高,像是社區居住的高齡者若在3年間體重減輕5%,會增加死亡的風險。王冠元醫師說,「鋅」可以提高人體抵抗病毒感染的免疫細胞功能、降低病毒繁殖的能力,達成抗病毒的活性,而高齡者和慢性病患者的鋅不足風險較高。當患者因營養不良或消化系統疾病,影響礦物質吸收導致缺鋅時,會造成味覺與嗅覺的喪失、食慾不佳、心情低落、免疫力降低、傷口癒合緩慢、腹瀉和頭髮顏色改變或落髮等問題。慢性肝病或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會有鋅缺乏的風險,而利尿劑等藥物的使用,也可能會加重鋅從尿中流失。鋅補充劑可在醫師評估下使用,副作用可能有噁心、嘔吐等,若胃腸不適、無法耐受,可改為飯後服用。而過量補充鋅,會干擾鐵質及銅的吸收,長期使用要評估可能的傷害。王冠元醫師提醒,高齡者應先確認有鋅缺乏的問題再補充,比較安全。
-
2022-12-28 焦點.健康知識+
不健康餘命少0.5年!「長者量六力」近五成1項以上功能異常
「長者量六力」 自主評估避免失能的六力國健署推出「長者量六力」,已完成近20萬人65歲以上的長者自我評估,自評結果四成七的民眾有一項以上因老化的功能異常,最常見的功能異常則是以「行動」為主,其次為認知異常。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失能是可以預防的,台灣透過各類的防範工具,讓台灣的不健康餘命從8.5年,降至8年,持續提高長者對失能的意識,對症下藥,未來可以期待,不健康餘命能再縮短。截至今年11月底為止,台灣的65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7.2%,換算人數約為400多萬人,據研究,高齡化社會中長者具衰弱風險比率約17.5%,人數約近70萬人、失能風險約12.7%,人數約近30萬人。據國發會報告,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20%,2050年台灣老人人口將達到最高峰,約占總人口的36.6%。如果用研究推論的衰弱以及失能風險計算,未來人數將會愈來愈高。國健署報告,台灣人的平均餘命,男性78歲、女性84歲,無論男女,平均不健康餘命的年數為8年,等於是人生會有8年需要他人照顧,避免失能與健康將是現在以及未來必須要積極推廣與防範的重點。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廣要避免失能,就得維持功能,包含內在能力與環境。國健署於今年依照WHO建議,建置「長者量六力」的LINE官方帳號,由長者自主評估避免失能的六力,包含認知、營養、行動、視力、聽力、憂鬱。目前已有近20萬人次完成自評,其中約9.4萬人次,占47%,自評有一項以上功能異常,評估結果以行動及認知異常較多,分別占27%及20%。醫療院所提供的專業功能評估服務,目前也服務約8萬人,其中1.3萬人,占16%,為至少一項功能異常者,評估結果以行動及認知異常較多,分別占總評估人數之8.9%及4.2%。建議最好「每半年」就重新評估一次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提高長者對於衰弱以及失能的認知,可以有效幫助他們對症下藥,提早發現並因應。因此,如果家中長輩有多重慢性疾病或高齡75歲以上,家屬可協助至專業功能評估單位,由醫事人員深入評估六大能力,並安排整合式的照護計畫。他也建議,最好每半年就重新評估一次。
-
2022-12-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Omicron誰發燒?學者剖析退燒藥警訊 估3月5.5億感染
中國疫情持續升溫,但許多大城市本周起陸續宣布放寬確診隔離措施,無症狀或輕症者可正常上班,上班前亦無需檢測,醫療人員也被鼓勵「帶病上崗」。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推估,明年3月底中國感染人數將高達5.5億人,超過1/3人口,死亡人數恐超過210萬人。陳秀熙說,發燒不是年輕人的常見症狀,中國正急需推燒藥,顯示疫情爆發下,社區缺乏保護力、脆弱族群大受威,所以症狀較嚴重,亟需引進次世代疫苗。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推估,中國結束清零3個月後,感染人數將逼近3億、死亡210萬人。陳秀熙提醒,但此推估前提為「加護病床充足」,期刊也指出中國一大隱憂在於,疫情高峰的重症人數會高達100萬人,是中國重症床數6.4萬床的15倍,且缺床將持續19到48天,實際死亡數會比210萬人更高。陳秀熙團隊重新以傳染病數理模型SEIR估計,2023年3月底中國感染人數是5.5億,也就是每3人至少1人感染。至於到時會有多少人死亡?陳秀熙說,還在推估中,預計下周三可公布。「選在冬天、春運的時間點解開防疫,真的不對,已經不是科學考量,是政治經濟考量。」陳秀熙分析,烏俄戰爭、美國通膨回流,都造成中國很大的政治經濟壓力,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親自出席G20會議,就看得出他在宣告要準備解封了。隨後白紙革命興起,也顯示中國內部就業和教育深受疫情衝擊,年輕人已忍無可忍。陳秀熙表示,中國現在面臨的大的問題就是長期封控倒是社區宛如病毒感染的處女地,加上人口眾多、沒有引進國際高效疫苗,一旦疫情爆發,Omicron特色就是在家戶、社區、職場傳播速度飛快,第一波疫情會最慘,中重症病人暴增但醫療量能不足,結果就是衰弱族群的死亡增加。此時解封恐造成未來社區大流行,推遲中國境外開放時程,進而衝擊全球經濟、貿易、觀光,並增加突變出新變異株的風險。陳秀熙表示,中國有在開發抗病毒藥物,可能也有買國外的疫苗,只是不講,但「為什麼感染和死亡數字都沒報出來,卻頻傳急需退燒藥?」他分析,年輕人感染Omicron沒有那麼多發燒症狀,發燒多,代表症狀比較嚴重人的不少,可想見有很高比例是脆弱族群人數。「中國有症狀個案人數,一定多於預測。」中國疫情不樂觀,陳秀熙呼籲,小三通要再忍忍。陳秀熙團隊分析,台灣全國累積感染率大約是37%,推估社區保護力達60%,但反觀金門與連江縣,累積感染率分別僅16%與26%,社區保護力遠不足台灣本島,如果太早開放,將衝擊離島脆弱族群,建議歲末春節先開放國人返台就好,不要開放陸客來台。
-
2022-12-15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該喝多少水?何時喝有差嗎?營養師教你正確喝水6關鍵
人人都知道,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可曾想過,要怎麼樣喝水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呢?喝太多、喝太少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什麼時候補充水分才是最佳時機呢?茶可以取代開水嗎?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鄭穎倢整理6大QA,教你正確喝水,喝出苗條、健康以及好氣色。Q1:一天該喝多少水?鄭穎倢表示,每日建議成人飲用6-8杯水(240 ml/杯)或是用體重計算*30=每日應飲用之總水量,可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環境而適度調整,多喝開水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亦可維持恆定的體溫預防中暑,並藉由排尿、流汗以及排便等方式,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以及避免尿道發炎,維持身體的健康。Q2:喝太多水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喝太多水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尤其是鈉)濃度被稀釋。鄭穎倢表示,血清鈉濃度太低稱為低鈉血症,為了平衡細胞內外液的電解質濃度,血液中的水就會滲透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膨脹以及電解質稀釋。症狀有頭痛、視力模糊、肌肉痙攣、抽蓄,罕見的情形下會死亡。水中毒很罕見,馬拉松選手為了怕脫水喝太多水的時候可能發生,這時候預防方式可以改喝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同時補充電解質。Q3:喝太少可能造成身體脫水?脫水的原因有腹瀉、嘔吐、發燒、劇烈運動、炎熱天氣、乾燥環境、甚至高海拔都會造成脫水。鄭穎倢表示,口渴是身體需要更多水的訊號,但是口渴機制也有失靈的時候,特別是在激烈運動、嬰兒期、生病或是老年期。輕微到中度脫水的症狀是口腔與皮膚乾燥,疲乏與肌肉衰弱,尿量減少、尿液深黃、頭痛、暈眩。鄭穎倢指出,如果持續脫水,會造成血液溶質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心率上升。身體感覺到血液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就會啟動一系列保存水分的步驟,例如強迫腎臟保留水分,減少尿量,但同時仍會有其他途徑流失(糞便、皮膚、肺等),如果持續喪失,就會造成腎衰竭、痙攣、精神混亂、昏迷等,嚴重脫水若置之不顧會導致死亡。Q4:每日最佳飲水時機?鄭穎倢說明,國民健康署特提出「喝開水5要訣」的技巧,並謹記處於高溫環境時,要多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有需要限水的疾病建議諮詢醫師喝水量。一、起床一杯水身體一整晚都沒攝取水分,起床後小口分次慢慢喝一杯300-500ml的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二、用餐前後配杯水無論是在家或在外用餐,桌上準備一杯300-500ml的水,餐前或餐後至少半小時分次慢慢喝,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三、外出要帶水準備500ml以上的水壺,外出運動時隨身攜帶隨時補充水分,增加運動時的血液循環,並避免脫水的發生。四、製作提味水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五、1,500的水養成每天喝至少1,500ml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且分多次喝、慢慢喝,喝得太急,或一次喝太多,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Q5:現代人忙碌,時常忘記喝水,或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寧可喝飲料,對於喝足量的水也有壓力,怎麼辦?白開水是零熱量的最佳飲品,若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亦可適度飲用無加糖的氣泡水。鄭穎倢建議,生活中可將一天所需要飲用之水量用水壺裝好,放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得到的位置,經過看到就飲用,就可督促自己將一天飲水的目標達成。除了白開水外,食物當中的水,包含飲料跟湯品可供應最多的水,若以營養來說,牛奶、豆漿相比汽水或含糖飲料富含優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Q6:茶可以取代白開水嗎?夏天到底能不能喝冰水呢?鄭穎倢解釋,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屬於溫和的利尿劑,每日建議500ml內較不會造成水分不平衡。吃冰可能會讓血管收縮造成頭痛、腸胃消化不良。另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吃冰會讓氣管收縮、氣喘症狀加劇。【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4770】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2退休力/想像老年怎麼過?日本經驗傳授50歲該準備的獨老清單
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正在迎接人生一百年時代。過去日本人倡議的「終活」,是六、七十歲開始生前斷捨離、交代後事遺願、醫療抉擇等 ,近年愈來愈多人認知,可能得一個人走完人生下半場,於是許多人從五十歲就開始投入終活。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腳步緊跟在日本之後,日本提前準備終活的經驗,可提供觀察與預習。 踏出第一步 想像老年怎過日本政府調查,一九八○年全國有八十八萬一千人老後一個人住,推估二○四○年將達八百九十六萬三千人,且女性人數多、增加比男性快。台灣也類似,一九六○年總生育率百分之五點七五,如今不婚、不育,創下全世界最低生育率,不及百分之一。未有伴侶、沒有子女,現代人有很大的機會,獨居離世。一位日本男性上班族說,五十多歲的同輩朋友突然生病,他體悟到人不會一直健康,趁有體力、健康許可的現在,提前準備。專家說,首先,想像老年怎麼度過,「老後以後如何生活」、「找到老後興趣」等有具體目標,便容易踏出下一步。列財產清單 檢視居住空間五十幾歲的人多半仍活躍於職場,退休那天突然到來,做任何事,起頭都難。所以退休之前,確認養老金是否充裕。列出財產清單,除了現金,有多少股票、黃金、藝術收藏等,以及退休金、老年給付能領多少,幾歲開始領。估出每月消費與非消費性支出,建立得安養天年的財務計畫。其次是整理。日本整理專家提醒,斷捨離的同時務必尊重家人:對你沒有任何價值的公仔,可能是子女在兒時的寶貝。在特定市場有價值的物品,不妨上網賣掉或是在自家辦跳蚤市場。專家還說,你捨不得丟的東西,千萬不要硬送給小孩或孫子,這種「遺物」,通常造成後輩極大困擾。再來是檢視居住空間。隨年齡增長,體能、肌力流失,若是自己房子,建議改裝無障礙空間。租屋族趁還有收入時,重新找適合高齡者的房子。沒有電梯的公寓,盡量選低樓層。住家安全性要高,日本老人成為犯罪被害者,有六成四是闖空門。台灣房屋總裁彭培業表示,也可以考慮群居,住養生村或高齡宅,有助重新連結人際關係,交到新朋友。生前與後事 找可信賴的人一個人住的話,留意地點是否符合以下條件。一是,有沒有親戚或朋友等熟人住在附近,不會孤獨、孤立而死;二,距離醫院、藥局會不會太遠,沿路交通對行人是否友善;三,距離超市或超商近不近,購買食材的地方太遠,對老人負擔大,有人因此放棄出門,在家衰弱至死。專家也建議,單身者回頭檢視人際關係,有沒有可以信賴拜託的人替你處理生前與後事,包括將來住安養中心成為聯絡人、失智無行為能力時的代理人。如果沒有,可考慮簽約委託專業第三方。只留醫療險 改訂數位報紙長者生活文化研究所代表理事小谷綠的先生過世十幾年,她說,喪偶後獨居要過的心寬,重點在「別做什麼」,而非去做什麼。現在她只煮中餐,晚餐用剩菜簡單加工,整理廚房也省事。打掃交給掃地機器人就好,不必用沉重的吸塵器。家務與三餐都是為他人而做,單身女性要從為他人做事解放。小谷提議一個人的老後,可以放棄的包括:壽險,留最低的醫療險,節省保費支出;銀行戶頭,只留一個,以免有帳戶成靜止戶被收費;市內電話,不會有電話找別人,自己用手機聯絡即可;電費改簽低用量合約;改訂數位版報紙,因為整理回收紙本報紙太累。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09 醫聲.Podcast
🎧|很多急性中風病患,竟靠「這數據」逃脫血災之禍
過去,許多中風病患用藥打通血栓後,易有出血副作用,所幸經數據分析發現真相,醫界便調整劑量,情況才有改善,這要歸功健康大數據的運用。在國際上,許多新藥上市前的人體臨床試驗,都以歐美白人為主要對象,而全世界的人種、基因對藥物反應不一定都相同,此時,台灣的健康大數據資料便具有珍貴價值。🎧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國家衛生研究院全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援引過去實例指出,對於剛發生缺血性急性腦中風的病患,靜脈血栓溶解劑是第一線用藥,不過有專家、學者根據藥物上市後監測、真實世界數據等進行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病患用藥後,出現出血副作用的情況比歐美嚴重,經進一步研究建議,對台灣患者而言,藥物劑量似乎需要減量,當藥物劑量一減少,病患的出血機率就大幅下降,這代表國際藥廠若參考台灣健康大數據資料,在公私合作聯盟(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下,對於各族群的藥物劑量、藥物效果等數據的掌握,便可更加精準。對於台灣健康大數據的運用,長時間關注高齡健康、高齡慢性病防治的邱弘毅表示,在台灣,高齡年長者患一種慢性病的比率超過8成,同時有三種慢性病的比率為4-5成,這些慢性病可能在40、50歲就開始引發血壓、血糖、血脂指數異常,但因為沒有症狀,導致民眾「無感」。隨著指數失控、時間拉長,傷害也就越來越劇烈。以高血糖來說,當血糖失控,剛開始沒有症狀,但日積月累下,從眼睛視網膜到心血管、腎臟,都會受糖毒傷害,老年就很容易邁向衰弱、失智、失能,而透過健康大數據的觀測,可看到民眾各項生理指數的變化趨勢,及早展開防治策略、擬定有效公衛政策,對於促進高齡健康、樽節健保費用都有極大益處。事實上,針對現行健保資料庫等健康大數據在學術研究的運用,憲法法庭已做出憲判字111年第13號判決,除了宣告部分違憲,也建議3年內應完成修法。對此,邱弘毅認為,目前主要爭議在於,如果沒有修法,未來民眾對於這部分將有「退出權」。建議往後在修法上,若是防疫、罕病藥品研發、罕病防治等攸關整體利益上,應避免個別民眾任意使用退出權而影響整體社會利益,若是有關商業利益,則可允許民眾有退出權,且需要有相關配套措施。此外,也必須要有第三方公眾執法單位,期待未來經充分討論,在立法或修法上,可在公共利益與民眾隱私權益間取得平衡,整體社會、醫藥產業界與民眾健康福祉也能蒙受其利、受到保障。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邱弘毅小檔案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公衛所流行病學組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公衛所公共衛生組碩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學士經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院長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Podcast小檔案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蘇湘雲、滾宬瑋 音訊剪輯:高啟書 腳本撰寫:蘇湘雲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臺北醫學大學
-
2022-12-07 失智.失智資源
要如何為長輩找到適合的社區照顧模式?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雙薪家庭,以致於長輩獨居在家的安全、照顧方式就成為不得不面對與解決的日常難題。有的長輩行動力無虞,生活可以完全自理,然而如果家中長輩需要別人協助或照顧,應該該怎麼辦?或許可以考慮使用政府的長照服務與資源。什麼才是最適合長輩的照顧方法?大家常常聽到長照服務四大包,而四大包服務代表著專業及照顧、交通接送、輔具無障礙服務及喘息,而以上服務內容依據「服務場域」,可以區分為「居家型」、「社區型」。簡單來說,我們可以選擇由居服員、專業人員提供到府服務或讓長輩親自去當地社區據點或照顧中心等社區型單位,參加免費或小額的活動。而在長照服務中,提供長照服務的社區型單位又分為巷弄長照、家庭托顧中心、日間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依照單位的名稱,可提供的服務內容及補助額度也有所不同。(1)巷弄長照站因應在地老化,讓社區中的相關據點能就近照顧衰弱長輩、失能及失智症者,雖然服務範圍較小,但卻有強烈的在地凝結力。與常見的「社區關懷據點」相似,透過單位提供社區長輩的關懷訪視、電話問安、生活諮詢等,促使長輩可以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另外,為達到延緩失能的目的,巷弄長照站更增加了多元課程,使巷弄長照站不僅僅是連繫在地情感的地方,更是維持長輩機能的場所,而相較於日間照顧中心上午至下午較長時間的服務,巷弄長照站會依照單位人力申請2-10個時段,每時段約3小時的服務時間,而單位可收托的人數則依照空間大小決定。(2)家庭托顧中心顧名思義就是讓原本居住的環境也變成可以提供照顧支援的場所,讓原本已在家中照顧長輩或是有照顧經驗的家屬,在不需出門的情況下,可以同時照顧多為長輩,也為家中增加一筆額外的收入,考慮居家環境空間有限,相較於大型的日間照顧機構可同時照顧多位長輩,家庭托顧中心則以4位以下長輩為主,因次就算是一個人即可處理及完成單位設立。對於受託的家屬來說,因為單位即在社區當中,不需要舟車勞頓帶長輩到附近的單位,可能走個幾步路就可以將長輩接送回家,又比巷弄長照站更近了一些!(3)日間照顧中心反觀家托中心,日間照顧中心可容納長輩的數量更多,中心甚至需依照規定備有相關專業人員、規劃多元課程內容。如同我們所說的托老所,讓兒女可於上班前送父母至日照中心,下班時再接送回家,符合現在雙薪家庭的需求,讓兒女可以同時安心上班、照顧家中長輩。日間照顧的服務計算方式,及每一個等級可使用之額度換算天數如下表,透過補助額度及天數,並對照單位提供之收費,可大約計算出每個月須再負擔多少費用,在人力尚可的情況下,也可以與單位討論參加的天數,調整出適合每位長輩的生活模式喔!(4)小規模多機能服務長輩每一階段所需要的服務不盡相同,為避免長輩因服務改變而需重新適應照服員,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以日間照顧中心為基礎,結合日間照顧、居家服務、臨時住宿(夜間住宿),可因應服務內容的調整,由相同的照顧服務員協助,不須擔心互相熟悉適應問題,也能應變臨時需的服務。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甚至還提供臨時住宿的服務,以減輕家屬在日間、夜間及例假日的負擔與壓力。適合現況的照顧就是最好的方式社區型單位類型這麼多,要如何為長輩挑選最適合的環境,可以依照以下幾點評估最適合長輩的照顧方法:💡長輩能力:是否可自行外出、是否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家中有無他人協助看視或照顧:是否為平日家屬都需外出、老老照顧或獨居。💡經濟條件:家屬是否可負擔欲使用的服務項目。雖然社區型機構的照顧方式有所不同,但目的皆是為了減輕家庭照顧負擔,解除長輩孤立感、預防身心機能衰退。「多動腦、多活動、多社交」幫助長輩延緩老化,是每一個家庭皆需具備的觀念,透過社區型長照機構,能鼓勵長輩持續踏入社區、延緩失能。搭配政府資源,能讓父母有更聰明、省力的照顧模式,減少照顧者的負擔。
-
2022-11-10 養生.聰明飲食
腦霧怎麼辦?醫師傳授7大護腦食物讓你越老越聰明,「喝好水」也很重要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腦霧」現象(Brain Fog)十分受矚目。若出現腦霧現象,我覺得應該高興,因為你確實收到了來自身體的提醒,腦霧不是病,它只是暫時的休眠或當機,重新整頓身心靈,例如好好睡上一覺、活化腦細胞、吃好一點、修煉靜心、活動筋骨……,就能讓腦霧完全散開。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出版《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時報出版)一書提到, 我有個朋友阿肥,某天他在東區被一個小姐姐搭訕,找他做問卷,準備推銷阿肥塑身整形療程,問卷第一題:「你對自己身上哪個部位最滿意?」阿肥答:「頭腦。」本來要接著問「那你對哪個部位最不滿意」並順勢推銷產品的小姐姐瞬間傻眼語塞,一時間不知道她的業務人生該怎麼繼續下去。希望你我的頭腦都能跟阿肥一樣靈活好用還很幽默,而不是像做問卷的小姐姐這麼容易當機。話說,常常用腦就不怕腦袋卡卡。我們人身上符合「用進廢退」原則的,是大腦跟肌肉。少年人別光顧著自己爽,快揪長輩戰一場腦力跟肌力一樣,都可以鍛煉、都需要營養。想要活得長、想要不生病、想要快樂能自理,有尊嚴又不麻煩到別人,腦跟肌肉這兩樣,特別關鍵。鍛煉頭腦預防退化的技巧很多,比方說現在日本就很流行讓老人家打電動,一方面這對長輩來說頗為新鮮,學新玩意兒等於在幫大腦神經元創建新迴路。另一方面打電動必須勤動手指,十指連腦,能刺激不同腦區做出反應。7大護腦好食 讓你越老越聰明天佑勤勞人,勤快使用手指,活化頭腦的效果總令腦科學家十分滿意。喜歡編織的人最能感覺到有編織有差,既紓壓,思路也更清晰。其它像是玩拼圖、手洗衣服、幫家人按摩、撫摸寵物,也都可以喔!除了打電動、靈活運用手指,接下來,我們輕鬆一下來吃好料,七大護腦好食有吃有保佑,趕快記下來。1.藍莓抗氧化食材中的佼佼者就是藍莓。實驗證實,連吃藍莓十二週,有失智風險的成年人不僅改善記憶力和情緒,就連空腹血糖的數值都更為理想。當然不用非藍莓不吃。別這樣限制自己。草莓、覆盆莓、蔓越莓、黑醋栗、桑葚,看到「莓」字或什麼什麼「Berry」的,你都可以像看到寶物一樣,心懷感激吃下去,護腦、抗氧化、預防退化性疾病,有它們陪你更勝過我說千言萬語。2.巧克力每週至少吃一次巧克力,你在視覺空間記憶和抽象推理能力上,將有更出色的表現。不過為了避免攝入過多精製糖反而傷身,這裡指的是「黑巧克力(Dark Chocolate),黑巧克力的可可粉濃度較高,請至少選擇可可粉含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不怕苦的人,百分之八十五、九十以上的更好。可可粉含有一種現今八成人口體內都缺乏的珍貴礦物質「鎂」。缺鎂容易出現睡眠障礙、偏頭痛、情緒不穩與腦神經衰弱的問題。吃好的黑巧克力,味覺上享受,還幫自己補充鎂,多讚啊!對了,喝熱可可也可以耶,一樣別加太多糖就行。3.深綠色蔬菜包含菠菜、芥菜、青江菜、花椰菜、羽衣甘藍皆富含大腦所需的營養素,諸如維生素K、葉黃素、葉酸、β胡蘿蔔素等。這些營養成分有助於維持大腦正常運作,並減緩認知功能下降。天天吃豐富深綠色蔬菜的人,掃描顯示他們的大腦比普通人年輕十一歲。在臺灣買葉菜類非常方便,選擇也很多,我希望你能儘量吃、各種當令蔬菜輪流吃。在一些乾燥的內陸國家,想吃綠色蔬菜,不僅沒這麼多選項,而且還很貴呢!4.核桃外型長得像大腦的核桃還真能「以形補形」,讓人不容易「頭殼壞掉」。最主要是裡頭的Omega-3 脂肪酸在護佑著你。西方國家很流行給學童吃核桃當作課餘點心。專家發現,給予充足的 Omega-3 能改善小朋友注意力渙散、毛毛躁躁的問題。用好油護好頭,除了核桃,亞麻仁油、苦茶油、酪梨、腰果,你也都可以常吃。想預防腦霧,不管是長新冠或慢性疲勞引起的,好的油脂都是你最可靠的撥雲見日小幫手。5.杏仁若血漿中的維生素E濃度低,人的記憶力也會比較差。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高劑量的維生素E顯著減緩了阿茲海默症的退化進程。什麼東西維生素E很多,當成零食吃又很方便?我給的答案是「杏仁」。其他還有芡實、炒花生、葵瓜子、芝麻醬、松子、小麥胚芽和南瓜,也都是補充維生素E的好來源。6.全穀物包含糙米、全麥、蕎麥、燕麥、藜麥等未經精製加工、仍保留完整營養的穀粒,都屬於全穀物。我之所以列入護腦好食中,主要是因為它們富含維生素B的緣故。維生素B除了為你我帶來活力,它同時也是確保腦神經傳導物質能被製造出來的關鍵原料。神經元間訊息傳導無礙、你有沒有足夠的快樂荷爾蒙,以及降低腦神經退化風險各方面,維生素B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7.好水人身上每個細胞都含有大量水分。水真的太重要太重要太重要了!體內含水量不足,不僅弱化大腦認知力、判斷力,還可能引發恐慌、憂鬱、暴怒等不良情緒。心情不美麗,也許不是別人害你的喔,更有可能是在暗示你正處於慢性脫水的狀態。因脫水導致判斷力失準、反應速度失常,因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其危險程度不亞於酒駕。喝酒不開車這個大家都會注意,但確保細胞水分充足這一點,很多人常常會忘記。請彼此互相關懷提醒,有事沒事一起來喝一杯,我是說「水」。本文節錄:《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護你身心均安的內在醫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