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葡萄
共找到
1400
筆 文章
-
-
2023-06-09 醫療.泌尿腎臟
腎臟病進入洗腎為什麼要限水?分享7招水分控制技巧!
腎臟病進入洗腎時,病人因為腎功能已經顯著下降,無法正常代謝水份,因此必須透過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來幫忙排出體內廢物和多餘的水分。相比正常人,洗腎病人需要限制喝水量,並不是只有飲用水,而是包含任何有水的食物,否則會影響到洗腎的品質與安全。水喝多不是對身體越好嗎?洗腎病人為什麼要限制喝水? 健康成人一天約有1000~2000cc的尿量,洗腎病人因腎臟代謝問題而導致尿量減少,甚至會出現無尿的情況,所以攝取過多的水量,不但無助於病情,還會造成身體負擔,因此必須要限制飲用水量。洗腎病人如果喝太多水,卻無法排出,會讓體內的水份增加,洗腎過程容易影響到血壓,造成心臟負擔,產生心肺問題。同時限制喝水也能避免洗腎時發生低血壓、抽筋、嘔心、頭痛等不舒服症狀,可以較為舒適的完成洗腎。 洗腎病人限制的喝水量不是只有飲用水,而是包含任何有水的食物,例如:稀飯、湯、飲料等,甚至包含新鮮蔬果和果凍中的水分都要留心;因此,洗腎病人一定要注意含水量高的蔬果,包括:西瓜、柑橘、番茄、芒果、葡萄和萵苣類蔬菜等。所以,洗腎病人都不能喝水嗎?如何知道水分攝取已過量?洗腎病人可以喝水,但必須嚴格控制水分的攝取,腎友判斷水份攝取量是否過多的準則:注意自己洗腎前後的體重數值。兩次洗腎間的體重增加率不可超過5%,例如:洗腎完體重100公斤,在下次洗腎前體重就不可以超過105公斤。只要把握此原則,就可避免攝取過多的水分。另外,也可以根據尿量,規劃一下水分攝取量:●無尿的洗腎病人:每日約控制500c的水量。 ●有尿的洗腎病人:前日尿量增加500~800cc水量 。喝怎樣的水對洗腎病人有差嗎?哪種水比較好?因為腎臟過濾的代謝機能異常,所以洗腎病患更要注意飲用水的種類,避免加重腎臟負擔。首先,最好喝煮沸過的白開水。其次,避免喝富含礦物質的各類型的飲用水,包含:礦泉水、滲透水、離子水和山泉水,對於洗腎病人的負擔較重。最後,市售電解水含有高鉀離子、運動飲料富含電解質且加太多糖分,都不適合洗腎病人飲用。「控水」有哪些技巧?7妙方協助洗腎病人控水1.將一日可喝的水使用有刻度的容器裝好,平均分配使用,避免飲用過多。2.避免吃太鹹、太辣的食物,容易易口渴,無法控制水份的攝取。 3.每天適量運動,簡單的散步就可,促進排汗,避免體重過重。4.將服藥時間集中,減少喝下過多的水量。5.口渴時可用棉棒濕潤嘴唇或以冰水漱口,重覆幾次可以解口渴或口乾的現象,或將將部份飲水製成冰塊,渴時含在嘴裡。6.口渴時,不宜大口快速喝水,少量多次徐徐飲水。7.減少喝其他飲品和吃富含水分的蔬果。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
-
2023-06-07 焦點.健康知識+
「狂牛症」和庫賈氏症一樣嗎?會不會人傳人?避免吃牛「這些部位」能降風險
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是一種由「普里昂蛋白質」(Prion) 變性蛋白質所引起的疾病,1986年首度爆發於英國,起因是當時部份受感染的羊骨被磨成粉製成牛飼料,爆發了流行的狂牛症;1996年,英國首次發現新類型的庫賈氏症可能與狂牛症有關後,陸續引發各國對歐洲牛肉安全的重視。曾經發生狂牛症的國家以歐洲地區為主要,如英國、法國、瑞士、葡萄牙、荷蘭等。台灣則是在2003年禁止疫區國家輸入牛肉,業者若要進口疫區牛肉需申請,進行系統性查核、書面資料審查、風險評估、專家會議。什麼是「狂牛症」?會有什麼症狀?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的學名為「牛之海綿樣腦病變」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是因牛隻發病時興奮且具攻擊性而命名。感染狂牛症的牛隻會有情緒不安、敏感、有攻擊性、磨牙、動作失調、後肢無力、躺臥死亡等症狀,因而有「狂牛」之稱,死亡後病理解剖會發現,其腦部組織出現空洞,呈現海綿狀病變。狂牛症是一種由「普里昂蛋白質」(Prion) 變性蛋白質所引起的疾病,Prion取意於傳染性蛋白粒子(Protie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此病原體會導致腦部組織迅速被大量破壞形成空洞,引發腦海綿狀病變,主要為侵犯神經系統的一種疾病。狂牛症潛伏期可長達2~10年,故不易被發現與診斷,其傳染原分佈於腎、肝、腦、眼、脊髓液等,侵犯年齡在英國平均只有27.5歲。此病在病發初期,以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及步態不穩等類似痴呆症狀為主。隨著病程進展,除了上述症狀會逐漸惡化外,患者的四肢與軀幹會有劇烈之抽動(肌躍症),此外視力模糊、肢體無力、麻木感、癲癇也可能發生;末期則以嚴重痴呆為主,最後甚至死於呼吸道或全身感染,病人通常於發病後約1年內死亡。目前並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正確診斷出狂牛症,只能於病理切片的診斷確知,當腦波顯示兩側大腦半球的PLEDs(Periodic Lateralizing Epileptiform Disease),約有90%的病人會出現。治療方法並沒有特效藥,但以病患需求提供症狀處理為主。狂牛症原因?目前科學界認為變性細胞蛋白質-普立昂蛋白(Prion protein)可能是導致牛隻產生海綿狀腦病變的原因,由於普立昂蛋白不是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因此以防治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之方法無法預防此一病原體的感染,且此類病源蛋白粒子具有耐熱性、抗化學性,及不易用蛋白酵素分解的特性。雖然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人類感染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與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產品有相關連,不過仍未發現直接的致病基機轉。但由於罹病者均吃過牛肉或牛內臟,科學家才推測吃病牛牛肉或病牛內臟,可能會引起狂牛症。此外,狂牛症也可能來自基因突變,造成自發性的普立昂蛋白變性,進而引發牛海綿狀腦病,但這種案例極少,屬「非典型牛海綿狀腦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狂牛症不會透過空氣傳播,也不會因牛與牛之間的直接或間接接觸(經口、鼻、交配)而平行感染。當世界各地開始禁止餵食「肉骨粉飼料」後,狂牛症病例便急速下降,現在全球病例數已降至零星個案。「狂牛症」和「庫賈氏症」有什麼不一樣?2023年5月,有「質子治療之父」之稱的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洪志宏因「庫賈氏症」病逝,讓庫賈氏症引起不少關注,而也有人會問,「狂牛症」和「庫賈氏症」有什麼不一樣?庫賈氏症可分為「散發型」、「遺傳型」、「醫源型」和「新型庫賈氏症」(new variant CJD,vCJD)四種模式,前三種模式通稱為「傳統型庫賈氏病」(CJD),主要是散發個案或因基因突變和醫療感染所引起,和狂牛症無關。而新型庫賈氏症(狂牛症)於1996年在英國首次發現確認個案,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此病與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產品有高度相關。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與傳統型(散發型)庫賈氏症的一項不同之處在於,新型庫賈氏症好發於較年輕的族群(平均死亡年齡為 29 歲,分布在 15~73 歲),且在臨床上的病程較長(新型庫賈氏病平均 14 個月;傳統型庫賈氏病則為平均 7個月)。但散發型庫賈氏症的進程相當迅速,患者通常於發病後3~12個月內死亡(統計值:中位數為 4 個月、平均值為 7 個月)。台灣過去曾有狂牛症案例嗎?台灣過去雖曾因國外牛肉進口事件引起爭議,但至今國內尚無發現有人罹患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截至目前為止,曾經發生狂牛症的國家有英國、愛爾蘭、法國、瑞士、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列支敦斯基、丹麥、西班牙、德國、義大利、捷克、希臘、日本、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芬蘭、奧地利、波蘭、以色列、加拿大與美國。其中,以英國地區的罹病牛隻數為最多,佔全球狂牛症例數的96.85%。近年來,已調查出狂牛症的發生原因,各國嚴格執行飼養與防疫規定,並透過疾病監測計畫找出疑似罹病的牛隻,因此現在狂牛症病例已大幅下降。如何降低狂牛症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確認,狂牛症病原「變異性普力昂蛋白」不會存在於肌肉組織,只存在於特定部位,主要為神經組織。這些部位被稱為「特定風險物質(Specified Risk Materials, SRMs)」,OIE規定「特定風險物質」不可以貿易。依OIE的定義,「特定風險物質」是指狂牛症風險已控制國家與風險未明國家所有年齡牛隻的扁桃腺和迴腸末端,狂牛症風險已控制國家的30月齡以上牛隻之腦、眼睛、脊髓、頭骨、脊柱,以及狂牛症風險未明國家的12月齡以上牛隻之腦、眼睛、脊髓、頭骨、脊柱。只要去除這些部位,就可以確保牛肉是安全可食用的。至於牛乳,由於當中不存有造成變異性普立昂蛋白,因此,喝牛奶或食用乳製品並不會有感染狂牛症的風險。參考資料台中榮總網站衛教資訊狂牛症及牛肉進口Q&A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衛福部疾管署庫賈氏病vs狂牛症衛教資料行政院農委會-認識狂牛病與變性庫賈氏病 衛教資料延伸閱讀: 天天吃,容易得大腸癌!醫師點名:早餐店裡最NG的2種食物
-
2023-06-0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年花健保402億!近半數同時患腎臟病
一名70多歲的張姓伯伯,50多歲時確診糖尿病、高血壓,長年透過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但退休後因獨居煮食不便,血糖控制不佳,近來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未定期就診追蹤病況,導致血糖快速失控,直到兒女探望發現腳步浮腫,走路喘息症狀加劇,才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糖尿病合併嚴重腎臟病變,未來恐洗腎度日,張伯伯後續被送進安養院,長期醫療、看護費用也加劇兒女的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根據第2型糖尿病年鑑統計資料,2000至2014年間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加4倍;第2型糖尿病併心衰竭人數增加1.9倍。根據台灣腎病年報指出,45.4%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51.2%透析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平均每2位透析患者,就有1位合併糖尿病。此外,雖糖尿病粗死亡率下降16.8%,總住院率降低21%,但75歲以上患者數增加,多數第2型糖尿病患者更高達4成以罹病10年以上,尤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延長,應及早守護糖友心腎,減少不健康的失能年數。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是國人普遍的慢性疾病,古語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已病」隨著醫學進步逐漸有藥物可使用,「欲病」在快要引發嚴重併發症時,透過藥物或生活習慣有機會改變,而要保持「未病」最困難。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透析末期腎病會讓國家、社會帶來龐大負擔,末期腎病原發原因為糖尿病,若能控制則可解決一半問題。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希望各國注意致病風險因子防範,包括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與不運動等。國健署希望強化慢性病管理,也希望透過成人預防保健計畫,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去年國健署、健保署合作代謝症候群管理,從疾病前端做預防性治療,藉由醫病共同決策、改變生活習慣,逆轉疾病發生。健保署111年度健保支出統計,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高達587億,糖尿病緊追在後達402億。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糖尿病因為共病特別多,像是一年內新發生透析病人,有48%都有糖尿病,若超過65歲以上,則超過一半都有糖尿病,這也是造成國人腎臟衰竭的因素,此外心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共病,因此糖尿病照護需跨專科才能照顧得好。石崇良表示,健保署過去啟動糖尿病共照計畫,透過照護團隊指導病人,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從飲食、營養控制、運動等生活習慣,建立健康行為,以及調節壓力、睡眠,共照計畫也讓病人參與,相較於沒參與共照計畫的人病人,疾病控制、住院率皆有明顯落差。近年觀察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下降,但75歲以上高齡糖尿病人數增加21%,4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病率亦逐年提升至7.6%,顯見桃尿病已有高齡化、年輕化趨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表示,糖尿病發生併發症與罹病年有關,若控制不佳則會更快發生。以70歲老年人來說,罹患糖尿病,距離若活到80歲,僅和糖尿病共處10年,只要控制的不要太差,發生併發症機率就會減少。楊宜瑱指出,但若是30歲年輕人罹患糖尿病,若能活到平均餘命75歲,會有將近50年時間跟糖尿病共處,併發症、共病發生機率增加,必須優化血糖控制,但年輕人常因工作、生活型態無法配合,較難做好血糖控制。她表示,老年人控制糖尿病以安全、維持生活品質為目標,年輕人則需要積極控制。楊宜瑱表示,糖尿病發生的風險因子,包括家族史、體重過重與肥胖,共病則有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等,若民眾空腹血糖異常、葡萄糖耐受不良、少運動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則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民眾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做好體重管理,遠離糖尿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今年進一步升級糖腎共照目標,今啟動「GOAL 50+超越50計畫」,公布最新的控糖典範計畫目標,預計於未來5年間強化糖尿病患者心腎共病篩檢率、全國共病照護率,並持續推廣國際治療指引,提高以下五項目標超越50%,包括一、糖尿病與共病識能。二、ABC達標率:糖化血色素、血壓、膽固醇三大指標控制達標。三、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ACR)檢測率。四、指引用藥遵囑率。五、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涵蓋率。
-
2023-06-06 醫療.心臟血管
天熱防急性心肌梗塞,保持水分很重要!研究建議吃「一水果」有助心臟健康
天氣愈來愈熱,除了容易中暑,更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時節。根據一項研究指出,多吃夏天常見的水果西瓜,對心臟健康大有助益。天熱流汗脫水血液黏稠 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易發作你可能會覺疑惑,心臟病、心肌梗塞不是好發秋冬?怎麼天氣熱會心臟病發?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曾於聯合報撰文指出,大熱天也會心肌梗塞發作,因大量流汗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易導致不穩定血管硬化斑塊破裂,都可能引發血栓而造成心血管阻塞。提醒戶外活動或工作者,及有「三高」的人,一定要隨時多補充水分。夏天防急性心臟疾病注意3件事1.勿在悶熱環境中久待2.須適時補充電解質水分,以防脫水、血液變濃稠,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3.慢性病患者要按時服藥,運動與規律生活,身體有任何不適不要輕忽。夏天吃西瓜 對心臟健康有益而根據2022年底發表在《營養素》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吃西瓜可讓人攝取更多的必需營養素,包括膳食纖維、鎂、鉀、維生素 C 和維生素 A,以及番茄紅素和其他類胡蘿蔔素。此外,另一研究指出,吃西瓜還對心臟健康有益。幾乎不含脂肪的西瓜水分含量極高,達93%左右;熱量很低,每100公克去皮西瓜只有35大卡。根據《healthline》訪問營養學家Kristin Kirkpatrick說明,就因西瓜含水量大且富含維生素C,鎂,鈣和鉀,吃西瓜是保持水分的好方法。另一項研究指出,茄紅素與降低罹患心臟病或過早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有關。而西瓜除了水分多,茄紅素含量也高,尤其紅肉西瓜。美國農業部指西瓜的茄紅素甚至比番茄多。註冊營養師和糖尿病教育專家Julie Cunningham也指出,西瓜是L-瓜氨酸的很好的來源,L-瓜氨酸有助降低血壓並防止動脈阻塞。吃西瓜7項健康助益:1.降低血壓2.降低胰島素抵抗3.降膽固醇4.抗氧化、抗發炎5.減少肌肉酸痛6.幫助消化7.改善皮膚健康以下族群吃西瓜要節制1.西瓜較寒,一般人食用無妨,但體質虛寒、胃腸不好、胃腸潰瘍患者,以及剛生產完的婦女、手術後患者不宜多吃。2.容易頻尿的人,除了適量食用,還要避免太晚吃西瓜,以免半夜猛跑廁所。3.西瓜不算高鉀水果,每100公克的鉀含量約為100毫克,但腎臟病仍不宜多吃西瓜,喝西瓜汁時更要留意。4.因西瓜糖分稍高,糖尿病患也要控制食用量。一次以三片(300公克)為限,每日最多可吃兩回。如果你是上述不太適合吃西瓜的族群,不要擔心,這些紅色食物也富含茄紅素,像是番茄、木瓜、番石榴、粉紅葡萄柚、紅椒等,同樣有助心臟健康。而除了吃西瓜,專家另還建議考慮加入更多的健康脂肪,如堅果、特級初榨橄欖油以及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豆類等,並要盡量減少添加糖、精製穀物和油炸食品的攝取。【參考資料】.《healthline》Want to Lower Your Risk of Heart Disease? Try Eating Watermelon.胸悶心悸誤為中暑 大熱天心肌梗塞發作.吃當季/西瓜水多熱量低常吃過量 營養師提醒這些人這些時候要克制
-
2023-06-05 養生.聰明飲食
用代糖控制體重會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嗎?教授這麼說
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WHO)在2023-5-15發布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它說:「WHO建議不要將非糖甜味劑用作實現體重控制或降低非傳染性疾病風險的手段(有條件的建議)。」(註:為了簡單明了,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裡用「代糖」來表示「非糖甜味劑」)當天以及隨後幾日,多家英文媒體對此新聞做了廣泛報導,少數幾家中文媒體也有報導,而也就因為如此,我認為我沒有必要再自行發表文章。但是,昨天我複習了這些媒體的報導,才發現它們都沒有提起WHO的建議其實是屬於Conditional Recommendation(有條件的建議),而且有些新聞標題可能會有誤導之嫌,例如世界新聞網在2023-5-18發表的為瘦身改吃代糖? WHO警告:反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在我解釋「有條件的建議」以及「誤導之嫌」之前,我希望讓讀者知道,我發表過十篇有關代糖的文章,而在其中三篇裡我早已做出類似WHO的建議:「代糖」有益?有害?:「總之,對選擇攝取代糖的朋友們,我只能說抱歉,帶給你的資訊是如此負面。不過,我真的希望,負面的資訊可以轉為正面的認知。那就是,運動和均衡飲食,才是永恆可靠的健康準則。」甜葉菊天然代糖,糖尿病福音?:「勸大家應當減少糖的攝取,不管是真糖或代糖,不管是天然或合成。」(在說這個的時候都會想到台灣之光波霸奶茶)赤蘚糖醇:代糖真的等於心肌梗塞和中風嗎:「改變嗜甜的味蕾才是長久之計。」(註:這是讀者Elliot的建議)WHO有進一步說明施行該建議的可行性:「無論使用何種干預措施和政策行動來實施建議,都可能需要在個人層面進行一定程度的行為改變; 實現這一目標的程度將取決於已經習慣於食品和飲料中一定甜度水平的個人是否願意減少其飲食中的整體甜度。」好,我現在來解釋什麼是「有條件的建議」。請看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裡面的這幾句話:『WHO的建議可以是強烈的,也可以是有條件的,這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支持性科學證據的總體確定性、理想和不良後果的平衡,以及指南「建議的證據」部分所述的其他因素。強烈建議是指 WHO 指南制定小組確信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的那些建議。 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採納強烈建議作為政策。有條件的建議是 WHO 指南制定小組不太確定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或預期淨收益非常小的建議。 因此,在有條件的建議被採納為政策之前,可能需要決策者之間進行實質性討論。』那,為什麼WHO 指南制定小組會「不太確定實施該建議的有利後果超過不利後果或預期淨收益非常小」?WHO有做出解釋(請看下面),但如果您時間有限,那我就先告訴大家:WHO 指南制定小組認為目前的相關科學證據都屬於「低質量」或「極低質量」,所以才會「不太確定」。那,既然是「不太確定」,WHO也就不可能會做出「警告」。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新聞標題裡的「WHO警告:反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有誤導之嫌。以下是翻譯自Us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WHO guideline(使用非糖甜味劑:WHO 指南):在短期隨機對照試驗(都是低確定性證據)中,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都會減少糖分和能量攝入,降低體重和 BMI,其中大部分持續 3 個月或更短時間。 使用代糖不會顯著影響其他體脂指標或心臟代謝健康的中間標誌物,包括葡萄糖、胰島素或血脂(極低至中等確定性證據)。 來自少數持續 6-18 個月的長期試驗的證據並未表明對體重有影響,但由於這些試驗的實施方式和結果報告存在許多差異,因此難以判斷。當代糖的攝入量與游離糖的攝入量直接比較時(即試驗中的一組接受代糖,另一組接受游離糖),接受代糖的人體重和 BMI 較低,與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時的結果相似。 然而,大多數這些試驗在提供含有代糖或游離糖的食品和飲料之外還有其他飲食,因此沒有直接衡量用代糖替代游離糖的效果。 當代糖與無/安慰劑或水進行比較時(即試驗中的一組接受代糖,另一組無接受/安慰劑或水),未觀察到對體重或 BMI 的影響。當代糖在少數隨機對照試驗中被專門評估為游離糖的替代品時(即,要求習慣食用含游離糖的食品或飲料的消費者改用含有代糖的版本來代替游離糖),對體重的影響顯著減弱 (相對於以任何方式使用代糖所觀察到的結果),並且不再觀察到對 BMI 的影響。來自長達 10 年隨訪的前瞻性觀察研究的證據如下。更高的代糖攝入量與更高的 BMI 和更高的肥胖風險相關,但與其他體脂指標無關(極低至低確定性證據)。在平均隨訪 13 年的長期前瞻性觀察研究中,較高的代糖攝入量與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風險增加相關(非常低到低質量證據),但是 與總體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差異無關(極低質量證據)。根據病例對照研究(非常低質量的證據),使用代糖(主要是糖精)與膀胱癌風險增加相關。原文:不要用代糖來控制體重,世衛有條件的建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5 名人.好食課
有哪些營養素?糖份高不高?一圖看懂荔枝營養及食用注意事項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又到了荔枝的盛產期,過去最有名的荔枝代言人就是楊貴妃,但到底荔枝有哪些營養?又有哪些食用注意事項?就讓好食課 Lexie 張宜臻 營養師告訴你!.荔枝營養富含維生素C:每100克荔枝約含有52.3毫克維生素C,是同重量蘋果的18倍,有助於抗氧化、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糖量多:糖量算水果中偏多的,每100克即有接近15克的糖,大約吃18顆即等於一杯中杯全糖珍奶的糖量.吃荔枝中毒?過去印度東北地區於5-6月期間常有孩童無故抽蓄、昏迷甚至死亡的事件發生,一開始推論為腦炎,直至2014年才有學者發現,孩童中毒的原因主要與荔枝有關。5-6月正值荔枝盛產時節,許多孩童營養不良,常空腹至荔枝園中摘採荔枝食用,也因此常吃到未成熟的荔枝,但未熟的荔枝含有較高的#次甘氨酸A 與 #MCPG,此兩種物質會去 #影響身體脂肪酸代謝及糖質新生,所以雖然荔枝糖分高,會導致一開始血糖上升,但消化一陣子後便會因葡萄糖製造出問題,而有低血糖、昏迷等問題.食用注意事項雖然台灣比較少像印度地區會有極度營養缺乏問題,所以也幾乎無荔枝病的案例,但仍要注意1.不要空腹吃荔枝空腹吃荔枝容易導致血糖迅速飆升,胰島素也跟著分泌,讓血糖降得更低2.不要吃未成熟的荔枝未成熟荔枝含較多次甘氨酸A與MCPG,吃了容易影響糖質新生,而會有低血糖問題3.不要一次吃太多每100克荔枝(大約5-6顆)就有約15克糖,如有糖尿病等血糖控制問題,建議一次不要吃超過5顆,避免血糖波動太過劇烈【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吃荔枝低血糖?玉荷包營養知識大補給】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4 醫療.中醫
不是只有少吃過敏食物!中醫教如何注意飲食才可有效預防過敏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你也會早上起床打噴嚏、流鼻水嗎?又或者吃特定食物時會皮膚癢、嘴唇或眼皮浮腫呢?這些都是過敏的症狀之一。要怎麼改善容易過敏的體質,中醫師建議不要自己隨便補,應請醫師確定體質後,再吃補藥。最近台北知名拉麵店宣布將推出夢幻食材新口味「大王具足蟲拉麵」,熟客表示味道與香味有點像龍蝦與螃蟹。我的門診中,也有身體容易過敏的病人,問我能不能去吃這個造型特殊,有點像宮崎駿經典動畫《風之谷》劇中「王蟲」的拉麵?其實台灣是個美麗的海島國家,海鮮多又美味,不過由於海鮮水產類食品通常含有容易讓人引起過敏反應的組胺酸(經過細菌和酵素反應後可以產生組織胺),以及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尤其是甲殼類海鮮含量更高,如果本身就容易對蝦蟹等甲殼類過敏者,吃海鮮前我都叮嚀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有過敏的體質,吃的時候會不會出現:皮膚癢、嘴唇或眼皮浮腫,如果有這些症狀出現,要非常小心,可能是食物過敏。這些食物會引起食物過敏 食用時必須注意國內成年男性10大慢性食物過敏分別為蛋黃、花生、蛋白、腰果、蜂蜜、黃豆、牛奶、小麥、葡萄、鰻魚;成年女性則為蛋白、蜂蜜、花生、腰果、蛋黃、黃豆、牛奶、小麥、奇異果及鳳梨;兒童10大慢性食物過敏原,依序為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蛋白、花生、大蒜及葡萄柚。食物過敏可分為「急性食物過敏」與「慢性食物過敏」2種,吃完東西嘴唇突然腫起來或身體起紅疹,大約持續30分鐘左右就會慢慢恢復正常,這類屬於「急性食物過敏」;另外一種「慢性食物過敏」則是進食後2~3天後才開始逐漸出現症狀。食物過敏則通常通常以皮膚發癢、眼睛發癢、關節疼痛為主。其中堅果過敏的排行,以花生第1、杏仁果第2、芝麻第3、腰果第4,而加工方式不同,嚴重度也會不一樣,例如高溫烘烤或油炸過,又淋上糖漿的,所造成的過敏最嚴重!另外,堅果的過敏不見得只會出現皮膚癢的症狀,也常常合併某處關節僵硬、甚至疼痛。普遍都認為堅果是最健康的、而起司含有大量鈣質,應該也很健康,其實天底下沒有一項東西是一定好或不好的,只能說適合不適合。而且就算適合,吃多了也不好。誰比較容易慢性食物過敏?慢性食物過敏往往對食物敏感的反應,偏向是全身性的症狀,例如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疲勞、濕疹,甚至是關節疼痛、腸胃道不適等症狀,但是也因為這些症狀,讓人沒聯想到是不是與前幾天某種食物有關連,久而久之,慢性食物過敏的問題就會成為反覆發作的主要原因。如果是經常腸胃道消化不良,尤其是吃完東西容易脹氣、便祕或拉肚子的人,會比較容易有慢性食物過敏的問題。藥物也會過敏! 開藥時應主動與醫師說明除了食物過敏之外,藥物過敏、也蠻常見的,常見類型有兩類:1、立即藥物過敏型:吃藥幾小時內就會發作,常見症狀有皮膚紅疹、眼睛或嘴唇水腫、頭暈、呼吸不順、腹痛,停藥一般就會自行改善。2、延遲藥物過敏型:一般在2∼10天後才發作,常見症狀有皮膚紅斑、發燒、眼睛灼熱、吞嚥不適,比較嚴重的有皮膚發生疼痛性紅疹水疱,甚至全身大面積皮膚剝落,嘴巴和眼睛的黏膜潰瘍。吃什麼中藥也會產生過敏? 體質太虛也會引起不適應反應西藥藥物比較容易引起過敏的是抗生素和退燒止痛消炎藥,通常是較嚴重的延遲型過敏。中藥藥物過敏比較常見於富含蛋白質藥材,如蜈蚣、殭蠶等,可能產生輕微的立即型過敏。不過有些人吃一包中藥就明顯感到某些不舒服,其實並不是過敏,而是體質太虛,藥性只要偏寒一點或偏熱一點就立刻不適應。中醫常見調整過敏方向 依照體質分為3種中醫調整過敏體質、常以改善體質為方向,常見下列3種證型:1、肺虛血熱型:常見症狀:吃燒烤、海鮮、油炸等熱性食物,加上自己本身如果體質偏熱時,更容易過敏,常見除了過敏症狀之外,還有口乾,苔薄黃,脈象細數,中藥治療方法:消風散為主方,並根據症狀酌加桑葉、菊花、蟬衣,如果是下肢較為嚴重的,則酌加車前子、蒼朮、黃柏等藥,如果兼見便秘者,則酌加大黃等藥。2、腎虛型:常見症狀:過敏常反覆發作,只要腰酸、疲倦、月經後,即使平常不會過敏的食物、也變成容易過敏,中藥治療方法:地黃飲子為主方,如兼有嚴重血虛,可酌加四物湯,如肝火甚、口苦、口乾,則酌加龍膽泄肝湯。3、脾虛型:常見症狀:容易腹瀉、食慾不佳,這種過敏類型最常見於小朋友,中藥治療方法:參苓白朮散為主方,如果有點過敏鼻炎、容易感冒或者氣喘,可酌加黃耆、黨參、防風等中草藥。平時如何用食補保養 改善過敏體質?改善容易過敏的體質、吃補藥,是國人常用的方式,不過阿利博士建議不要自己隨便補,建議先請醫師看過體質後再吃補藥。我提供常用的三個保養方給容易過敏的朋友,也先請您的中醫師診斷一下您的體質:1、肺虛血熱的過敏體質:粉光元氣茶材料:粉光蔘10公克、桂花1公克、菊花1公克、枸杞10公克、做法:上述材料、用800cc的熱水、浸泡10分鐘後飲用即可2、腎虛型的過敏體質:粉光蔘豬心湯材料:粉光蔘30公克、黃耆10公克、紅棗10顆、豬心1個、水8碗做法:1.將豬心洗淨,整個不用切,加入中藥及水,放入電鍋燉煮約1小時。2.等豬心熟了,取出豬心切片,再放入湯中一起吃。3、脾虛型的過敏體質:植萃博士茶材料:南非博士葉5公克、人參鬚10公克、茴香0.5公克做法:上述材料、用800cc的熱開水、浸泡10分鐘後飲用即可按摩這4個穴道 可以減緩過敏不適這4個穴道:曲池穴、內關穴、血海穴、與三陰交,一天做2到3次,每個穴位按壓1至2分鐘,對於減緩搔癢不適、有不錯效果。平時飲食該如何注意 才可以有效預防過敏阿利博士不建議只少吃會過敏的食物,因為這樣會影響營養均衡,不妨多建立下列飲食概念:1、中藥勿自行服用,畢竟中藥也是屬於藥物的一樣,自己開方保養自己的健康、總是冒險2、茶葉、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料,要適量3、少吃含有食品添加物的加工食品4、肉類可以放心食用,但海鮮則要適量5、夏天多吃西瓜與梨子最安全,蔬菜水果、盡量選用當令食物。台灣夏天時雨時熱,早上起床打噴嚏、流鼻水的過敏情形增加,如果此時遇到特別食物或者特定中西藥物,可能過敏現象會更容易發作。阿利博士建議:如果自己的體質是屬於容易過敏,建議少吃一些中醫所謂的「發物」後,常見發物如:甲殼類海鮮、動物內臟、熱性水果(芒果、荔枝、榴槤、櫻桃)、香菇、南瓜、茄子、大蒜、堅果類(花生、巧克力)、酒精性飲料等,當然如果真的很想吃,也建議先少量試試看會不會過敏。如果皮膚過敏發作時,可以局部冰敷降低癢的感覺,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並且避免到悶熱場所。如果皮膚過敏症狀持久不好,或同時誘發氣喘,以及嚴重過敏引起呼吸道腫脹,出現呼吸困難時,應立刻就醫治療,畢竟過敏的症狀是可輕也可嚴重的。延伸閱讀▶為什麼肚子老是在痛?網友熱議慢性腹瀉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它!▶各國仍有流行病盛行!怎麼針對體質補身體、提升免疫力?▶孩童過敏、腸道菌相失衡 恐提高過動症機率2~3倍!營養師建議的整腸飲食調理法(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2 養生.健康瘦身
名嘴專吃「冷飯」,抗性澱粉助減22公斤!4大類食物這樣料理都有抗性澱粉,「隔夜燕麥」也有
名嘴王瑞玲 靠「冷飯哲學」無痛減22公斤瘦身減肥有各種方法,名嘴醫藥美食記者王瑞玲4月19日曾於個人臉書公布自己的瘦身成果,體重從69.5公斤降到50公斤,體脂35掉到18,她說自己靠著「冷飯哲學」,無痛苦減掉22公斤!王瑞玲經常在個人臉書PO分享她到各地工作吃美食,常見忙碌的她發文寫道買御飯糰當餐點,「御飯糰當早餐,搭配無糖咖啡,細嚼慢嚥真的會很飽…」她強調沒業配御飯糰,幾年來在減重的路上也試過很多種方法,現在終於找到自己減重的「冷飯哲學」瘦下來。為何吃冷飯可以瘦身?食藥署曾於「闢謠專區」指出,米飯在加熱後冷卻的過程中,會提升「抗性澱粉」含量,這種澱粉不易被小腸酵素分解,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其功能類似膳食纖維,即便沒有產生熱量卻會帶給人體飽足感。抗性澱粉好處多 控制血糖、降低膽固醇、預防便秘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opkinsdiabetesinfo.org網站介紹,當澱粉被消化時,它們通常會分解成葡萄糖。而因為抗性澱粉在小腸中不被消化,所以它不會升高葡萄糖。大腸中的發酵則會在腸道中產生更多有益細菌和更少有害細菌,健康的腸道細菌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其他的好處還包括預防便秘、降低膽固醇和降低罹患結腸癌的風險。含有抗性澱粉的食物有哪些王瑞玲的「冷飯哲學」,其實就是利用抗性澱粉的好處之一。但抗性澱粉並不是只有冷飯才有,很多食物也存在抗性澱粉,像是榖類、種子及豆類等未加工食物;生馬鈴薯、青香蕉等也都是抗性澱粉的一種。並根據hopkinsdiabetesinfo.org資料解釋,抗性澱粉的量隨熱度而變化。燕麥、綠香蕉和大蕉在煮熟時會失去一些抗性澱粉。另一種抗性澱粉是在蒸煮和冷卻過程中製成的。已冷卻的米飯比煮熟但未冷卻的米飯含有更高的抗性澱粉。含有抗性澱粉的食物包括:1.大蕉和青香蕉(隨著香蕉成熟,澱粉變成普通澱粉)2.豆類、豌豆和扁豆(白豆和扁豆的抗性澱粉含量最高)3.全穀物,包括燕麥和大麥4.煮熟冷卻的米飯增加抗性澱粉的料理方式hopkinsdiabetesinfo.org還提供大家如何在飲食中添加抗性澱粉的一些料理方法:1.提前一天煮米飯、土豆、豆類和義大利面,然後在冰箱中冷卻一整夜。吃之前把澱粉重新加熱一下就可以了。再加熱不會減少抗性澱粉的含量。2.燕麥片不要用煮熟的方式吃。可將未煮過的燕麥浸泡在牛奶或非乳製品中並冷藏過夜(稱為隔夜燕麥)。3.將扁豆加入沙拉或湯中。4.用木薯粉或馬鈴薯澱粉、生香蕉粉等代替麵粉。最後還要提醒,減肥不止單靠吃某一項食物,飲食均衡更重要,並且要多運動,才能成功瘦身。「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RS)是什麼?抗性澱粉是一種不被小腸澱粉分解酵素作用的澱粉,其進入大腸後,會被腸內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其功能類似膳食纖維。因人體無法消化抗性澱粉,雖具飽足感,但是沒有熱量。抗性澱粉分為4類:第一類RS1:為澱粉消化酵素無法接近的澱粉,存在於榖類、種子及豆類等未加工食物中,其澱粉質被包埋於食物基質中,受到蛋白質成份之遮蔽,使澱粉酵素無法作用。第二類RS2:為具抗性的天然澱粉顆粒(含未糊化之澱粉粒),存在於生馬鈴薯、青香蕉、高直鏈玉米澱粉中。第三類RS3:為回凝澱粉,存在煮熟後放冷之米飯、麵包等的老化澱粉中。第四類RS4:為經化學修飾或熱處理的澱粉產品。(資料來源/食藥署)【參考資料】.臉書粉絲專頁「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食藥著闢謠專區-聽說冷飯比熱飯的熱量低,這是真的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opkinsdiabetesinfo.org》WHAT IS RESISTANT STARCH?
-
2023-06-02 醫療.新陳代謝
得糖尿病不只因為吃太甜!「真正罪魁禍首」曝 早餐常吃麵包、吐司小心
常聽有人「罹患糖尿病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吃太多甜食!」,這是真的嗎? 第二型糖尿病 都是自己吃出來的 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解釋,影響血糖的不僅是嘴巴吃的甜使血糖過高,導致第二型糖尿病常見致病的原因是攝取過多的熱量,包含甜食、高脂食物、精緻澱粉等。 她也進一步說明在台灣,糖尿病發生最多的就屬第二型糖尿病佔了90%,背後成因基因遺傳、缺乏運動、曾有妊娠血糖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等之外,就是與飲食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一種自己吃出來的疾病。 攝取過多熱量消耗不完 易使胰島素代謝出問題 當我們在攝取糖類食物後,經過消化分解會產生葡萄糖,胰臟就會受到刺激便分泌胰島素使葡萄糖進入細胞,再轉換成能量提供身體進行各種活動。但當攝取的熱量過多,消耗不完的熱量,活動的消耗又太少而導致肥胖的狀態,使得我們體內的胰島素代謝出了問題,無法有效的將葡萄糖帶入細胞,大量的葡萄糖存在血液中,使血糖超出正常值,代謝不了的糖份也跟尿液排出,於是形成了糖尿病;糖尿只是糖尿病的一種症狀表現,而預防糖尿病最重要的關鍵是「控制血糖」。 不只含糖食物影響血糖 不甜食物也要注意潘富子提醒,影響血糖的食物不只是吃得出甜味的含糖食物,吃東西時攝取不同的食物會對血糖上升速度和上升幅度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也就是所謂的升糖指數(GI)。也別忘了,精緻澱粉吃下肚後會產生大量的糖,以國人早餐常吃的的麵包、吐司以及日常三餐最常被拿來當作主食的白米飯,就屬於精緻澱粉;越精緻的食物,GI值越高。 飲食選低GI食物 注意體重、腰圍不超標潘富子強調,一般健康的成年人,想從飲食控制血糖,其實也有一套簡單的公式,應盡量選擇吃低GI食物(如全穀類、蘋果、芭樂、蔬菜等)且不過量、把握三高一低(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飲食原則,可協助控制血糖穩定及維持健康。此外,美國糖尿病協會(ADA)2021年糖尿病診療標準也指出,肥胖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此類型的患者超過八成有肥胖情形,肥胖會導致胰島素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建議過重及肥胖的糖尿病人應適度減輕體重。潘富子補充,健康標準體態除了BMI值需控制在≦24;腰腹圍也是重要的指標男性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 cm(31吋)。【延伸閱讀】·每4人就有1人中!專家示警「3狀況」都屬糖尿病前期 冒三多一少已經來不及 ·他每早「喝1健康飲品」保持體態,僅3年卻罹糖尿病前期! 營養師揭「1錯誤觀念」:很多人都有
-
2023-06-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茄紅素要怎麼吃、吃多少才可以防癌?醫師教一口訣秒懂重點
「番茄紅了,醫師的臉就綠了!」這是ㄧ句廣告台詞。番茄對身體帶來的好處,人不生病,醫生的病人就減少了。番茄真的對人體這麼好嗎?答案:是的!醫學文獻報導:茄紅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具有降膽固醇、抗癌、抗粥狀動脈硬化、降低各種慢性疾病風險等作用。因此在預防癌症及心血管疾病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茄紅素是強效抗氧化劑 橙紅色蔬果大多有「茄紅素」雖然以番茄為名,但並非只有番茄才有。許多橙紅色的蔬果類都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像是:南瓜、胡蘿蔔、紅西瓜、紅番石榴、葡萄柚、草莓、櫻桃、李子、木瓜、柿子等。一般來說,攝取含茄紅素的食物,經過消化 → 水解 → 茄紅素 → 吸收 → 運送到睾丸、肝臟、攝護腺、腎上腺、腎臟、脂肪和卵巢等器官貯存起來。然而,隨著年紀越大,茄紅素含量也會下降。所以上了年紀的人,要不斷地多攝取茄紅素食品,才能發揮茄紅素的功效。 多攝取茄紅素可降攝護腺癌發生率 Pohar 等人研究指出,罹患攝護腺癌的病人與少吃番茄有明顯的關係,如果每月攝取 8 ~ 16 份番茄茄紅素的人,可以降低 15%攝護腺癌發生的機率。我個人解讀是:攝取含茄紅素食品少,攝護腺含茄紅素濃度也少,抗氧化效力降低,當然罹癌風險就會增加。 美國很多有名醫療研究機構,包括: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中北部癌症治療群(NCCTG, The Northern Central Cancer Treatment Group) 都加入「國家臨床試驗計畫(NCT)」進行茄紅素對攝護腺癌預防或治療的臨床試驗,他們的研究結論對茄紅素都持非常正面的看法。 如何才能吃到豐富的茄紅素我們在家常吃番茄炒蛋,去餐廳沙拉吧吃小番茄常加一些醬汁,為什麼?除了口感之外,還有沒有其他醫學方面的好處?不同烹飪方法又會不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引發我進一步探討的動機。 我的實驗室同仁從超市買牛番茄回來進行研究,共分八組進行萃取茄紅素,因實驗過程冗長,只說結果:「番茄+油+醋」水煮組萃取出茄紅素含量最高,比「單獨番茄」沙拉組(只吃番茄)高出約 7 倍。如何才能吃到豐富的茄紅素?教大家一個好記的口訣:『加油添醋再加熱,15 分鐘 100 度』醫學新知茄紅素為40碳直鏈結構,存在番茄的細胞壁「加熱」破壞細胞壁,使之分離出來;「加醋」可以打斷(水解茄紅素化學鍵,使它容易游離;「加油」的是因為茄紅素為親油性,容易溶解並提高身體的生物利用率加熱時間>15分鐘,茄紅素逐漸被破壞,含量反而減少。茄紅素要吃多少才可以防癌?根據美國癌症學會的資料:每天攝取 30 毫克以下的茄紅素是安全無虞。又根據醫學文獻報告指出,有效的茄紅素補充品劑量每天必須至少15 毫克,對於人體才有保護作用。以我們的實驗數據換算,每天要吃 300 公克(半斤)番茄且需『加油添醋再加熱,15 分鐘 100 度』烹飪方式,才能達到 15 毫克。如果你天天吃番茄,吃膩了!可以換成等重量的南瓜、胡蘿蔔、紅西瓜、葡萄柚、草莓、櫻桃、木瓜、柿子等富含茄紅素的蔬果。小叮嚀·美國癌症學會:每天攝取30毫克以下茄紅素是安全無虞。·醫學文獻報告:茄紅素每天必須至少15毫克,才有保護作用。·我們實驗數據换算:每天要吃半斤番茄且需『加油添醋再加熱,15分鐘100度』烹飪方式,才能達到15毫克。茄紅素對乳癌細胞的分生研究 我也對茄紅素在乳癌細胞做了一些的分生研究,結論是:茄紅素可以提高「凋亡蛋白」和降低「抗凋亡蛋白」 的雙重效應,使粒線體釋放出的「凋亡誘導因子(AIF)」進入細胞核內,造成 DNA 斷裂 ,最終導致細胞凋亡。 我做了許多天然植物研究,發現許多植化素(包含茄紅素)對正常細胞有保護效果,對癌細胞又有抑制增長作用,這種「雙向效應」真的很奇怪,是上帝的傑作嗎?(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18年前罹直腸癌2期,楊烈抗癌成功,二哥卻癌逝!從發現到癌後,楊烈做了什麼?
大腸癌連續15年成為癌症發生率首位,許多演藝圈名人都是大腸癌患者,包括70歲資深藝人楊烈也是。楊烈之前還在節目中談及三月才因大腸癌病逝的二哥,透露二哥發現時已是末期,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走了。臨終前去看他,他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摸到背直接就是骨頭而已」。楊烈血便以為痔瘡,竟是直腸癌2期楊烈是在2005年發現罹患直腸癌第2期,當時受訪指出,因長期作息不正常,吃飯不定時、不定量,加上工作壓力,先是痔瘡就醫,後來開始血便,還以為仍是痔瘡問題。直到持續腹瀉,體重直降,他才警覺不對,就醫檢查時才知道出大問題。楊烈當時先切除腸子裡8公分腫瘤之後,後又發現腸粘黏,又再開一次刀。楊烈今年四月上節目《新聞挖挖哇》時談到當年動了二次刀,切除的腸段總長約20公分,他還表示有看過當時切下來的腫瘤,「就像一整串紫葡萄」。他後續還做了十個月的化療,手腳腫到像麵包,無法握緊東西。楊烈罹癌後開始養生,二哥卻仍不幸癌逝楊烈罹癌後才開始重視養生,不再輕忽胃腸問題,定期檢查,儘量放鬆,不熬夜,不吃油炸食物,偶爾喝一點小酒,癌細胞也沒再擴散,最近他和李冠毅正在拍攝全新台語劇《我的意外室友》。相較於楊烈抗癌成功,楊烈的二哥就沒有躲過癌症侵襲。楊烈於節目中陳述,二哥約一年前身體不適就醫竟已是大腸癌末期,二哥選擇不治療,最後住進安寧病房,並於3月26日凌晨辭世。楊烈透露二哥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當時到醫院看二哥,一摸二哥的背時嚇一跳,「因為摸到直接就是骨頭而已」。痔瘡、大腸癌的血便如何辨別?許多大腸癌患者在患病初期都有血便,但卻當痔瘡而輕忽。痔瘡、大腸癌症狀相似的出血如何辨別?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雨農曾受訪指出,「可以從出血顏色、頻率及出血量多寡等三項指標初步判斷。」痔瘡出血是因肛門四周靜脈叢破裂造成,常在便祕後或吃完辛辣食物後引發痔瘡出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出血量可能較多;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糞便帶血,也可能大量出血,血液顏色多為暗紅色或鮮紅色,出血較頻繁,且不管有沒有便祕、吃辣等,都可能一直流血。【延伸閱讀】「血便」該懷疑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師教從症狀分別兩者差異,解析何時該做大腸癌篩檢每2年定期篩檢揪出大腸癌大腸癌最有效的預防仍是透過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陽性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追蹤。目前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無侵入性,檢查前不需限制飲食,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拿採便管回家自我篩檢,只需要8個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看詳細步驟【參考資料】.名人抗癌》2期癌兩次刀 楊烈提醒勿輕忽徵兆.楊烈談二哥「一摸直接是骨頭」 曝抗癌經驗「切下腫瘤如整串紫葡萄」.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
-
2023-05-30 癌症.飲食與癌症
亞麻籽是抗癌還是致癌?跟攝取量有關?教授這麼說
我在2023-4-6發表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讀者Esther在2023-5-3留言:「這篇說得很詳盡,請問教授能不能順便討論一下亞麻籽,到底乳癌,子卵巢癌或子宮頸癌者能否食用,因為有研究說木酚素是植物性雌激素,會使腫瘤變大,但又好多號稱專家說它能抗癌。感覺很多都是動物試驗,實際的臨床實驗如何?」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17-4-6發表在NOM Magazine的攝取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會不會得乳癌?營養師:量是關鍵!。我想先請問讀者,這個標題的意思是不是「攝取越多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罹患乳癌風險越高」?好,那我們來看這篇文章在「黃豆是治癌還是致癌?」這個小節裡的兩段話:「根據 2009 年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多吃黃豆食品者……,死亡率與復發率相對風險最高可降低 29% 與 32%,明顯呈現反比。……2011 年也有一篇研究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和乳腺癌的發生率或復發風險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大豆異黃酮的攝取與乳腺癌的罹病風險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攝取較多者風險較低。」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大豆或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是和乳癌的發生率或復發率,呈反比。那,為什麼標題卻用「量是關鍵」來影射「大豆攝取量是與乳癌風險成正比」呢?事實上我在豆漿當水喝會得乳癌嗎,衛福部的資訊正確嗎有引用一篇2020年發表的論文So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00,000 Chinese women and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大豆攝入量與乳癌風險:一項針對 300,000 名中國女性的前瞻性研究和一項劑量反應薈萃分析),而它的結論是:適度攝入大豆與中國女性患乳癌的風險無關。攝入更多的大豆可能對預防乳癌有一定的好處。也就是說,「大豆攝取量與乳癌風險成反比」是從2009到2020一直維持著的科學證據。好,我們現在來看NOM Magazine這篇文章關於「亞麻籽」的部分。其中一句話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不論亞麻仁籽油或亞麻仁籽同時具有抑制乳癌腫瘤細胞生長及漫延的效果,即便是對於雌激素敏感度較低的 ER(-) 乳癌婦女。」「動物實驗中發現……乳癌婦女」!!!???當然,我知道,不論婦女或男士,都是動物。只不過,「動物實驗」所指的肯定不會是「人類實驗」。所以,動物實驗會發現婦女的乳癌風險,也未免太荒唐了吧。好了,現在可以來回答讀者Esther所關心的「亞麻籽是抗癌還是致癌」。我先請大家看2014年發表的Flax and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亞麻與乳癌:系統性回顧)。這篇論文回顧了一直到2013所有年跟「亞麻與乳癌」相關的研究,而得到的結論是:「目前的證據表明,亞麻可能與降低患乳癌的風險有關。亞麻對有患乳癌風險的女性的乳腺組織具有抗增殖作用,可以預防原發性乳癌。乳癌患者的死亡風險也可能降低。」我再請大家看另一篇2014年發表的Flaxseed and its lignan and oil components: can they play a role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and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亞麻籽及其木脂素和油成分:它們能否在降低乳癌風險和改善乳癌治療方面發揮作用?)。這篇也是回顧論文,只不過它不是系統性。它的結論是:「觀察性研究表明,亞麻籽和木脂素攝入量與風險降低有關,尤其是在停經後婦女。木酚素可將乳癌和全因死亡率分別降低 33%-70% 和 40%-53%,而不會降低他莫昔芬的有效性。臨床試驗表明,亞麻籽可減少乳癌患者的腫瘤生長,而木脂素可降低停經前婦女的風險。」從2014到今年,有兩篇相關論文:2019(動物實驗):The flaxseed lignan 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decreases local inflammation, suppresses NFκB signaling, and inhibits mammary tumor growth(亞麻籽木脂素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醇二葡糖苷可減少局部炎症、抑制 NFκB 信號並抑制乳腺腫瘤生長)。結論: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酚二葡糖苷可以作為一種實用且有效的輔助治療來減少復發,但需要對其效果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為製定更有針對性的使用建議提供信息。2020(人體實驗):Randomized Phase IIB Trial of the Lignan 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in Premenopausal Women at Increased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木脂素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醇二葡萄糖苷在患乳癌風險增加的停經前婦女中的隨機 IIB 期試驗)。結論:雖然增殖生物標誌物分析顯示治療組和安慰劑組之間沒有差異,但該試驗證明使用開環異落葉松樹脂酚二葡糖苷是可以耐受且安全的。從這四篇論文可以看出,亞麻籽似乎是具有某種程度的抗乳癌作用,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不管亞麻籽是否具有抗乳癌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NOM Magazine那篇文章所說的「攝取黃豆食物和亞麻仁籽會不會得乳癌?營養師:量是關鍵!」,是與科學證據相左。原文:亞麻籽抗癌?致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7 焦點.健康知識+
「尿液檢查報告」有看沒有懂?教你如何看懂尿液檢查報告的結果
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健康檢查逐漸成為民眾們關注的議題,而健康檢查的項目眾多,其中包含血液檢查、尿液檢查、肝腎功能檢查,以及腫瘤癌症篩檢等,究竟檢測後的檢查報告要如何判讀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驗尿前須注意哪些事,而尿液檢查項目結果又代表什麼意思呢......驗尿前和執行需要注意哪些?‧採取中段尿,以早上起床的第一次尿液為佳,女性應避開生理期留尿。‧採樣前、後都要洗手。‧採樣時請按照說明操作,避免污染尿液樣本。‧驗尿前可以比平時多喝 1~2 杯水,身體才能產出足夠的尿液作為樣本,但要注意,飲水過量可能會導致檢驗結果失準。‧通常驗尿前不用特別改變飲食習慣,且如果醫師沒有限制飲食,測試當天除了水也可以喝一點果汁或牛奶等液體。常規尿液檢查包含以下項目:一、 比重(Specific gravity):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10~1.030可評估飲水習慣、腎臟濃縮能力(腎小管再吸收、濃縮功能之指標)、稀釋作用。低比重尿 1.030:見於糖尿病、脫水、嘔吐、心臟衰竭、腎病症候群等。二、 酸鹼值(PH值):正常酸鹼值5.0-7.5若酸鹼值為8,見於細菌感染、發炎、腎功能不良、服用利尿劑等。三、 白血球(LEUKOCYT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呈現陽性表示可能為泌尿道感染四、亞硝酸鹽(NITRITE):正常數值陰性(-)檢測泌尿道系統是否有細菌感染;饑餓狀態、大量食用維他命C會出現偽陽性。五、尿蛋白(PROTEIN):正常數值陰性(-)觀察腎臟機能重要指標,正常為陰性(1)生理性蛋白尿:激烈運動(運動過量)、過度疲勞、冷水浴過久(暴露於寒冷環境下)、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壓力、服用阿司匹林。(2) 姿勢性蛋白尿:因站立時間過長,腎臟血管受到壓迫導致。(3) 病理性蛋白尿:腎小球病變、澱粉樣變性病、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性腎病變、高燒、妊娠毒血症。六、葡萄糖(GLUCOSE):正常數值陰性(-)若出現陽性(+)可能為糖尿病、荷爾蒙失調、肝病、藥物治療、懷孕、胰臟炎、肝病變、甲狀腺疾病、腎小管功能障礙等。七、酮體(KETONE):正常數值陰性(-)酮體為體內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物,若為陽性(+)可能原因包括:糖尿病、饑餓(禁食)、發燒、長期腹瀉、嘔吐、甲狀腺機能亢進、懷孕、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等。八、潛血(Blood):正常數值陰性(-)若出現陽性表示尿液中存在紅血球,而女性經期可能出現偽陽性反應。九、膽紅素(Bilirubin):正常數值陰性(-)異常升高和肝病或是溶血有關。延伸閱讀:.他每天大吃1食物「尿尿超多泡泡 」罹糖尿病!醫師一查:失控了.尿尿顏色像西瓜汁!血尿是得了什麼病?恐是3種疾病所致.尿液出現3顏色要當心!專家揭尿液顏色表健康狀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4 養生.聰明飲食
葡萄籽油不適合炒,沙拉油別用來油炸!營養師教你依烹調方式選油
不管是涼拌、煎、炒、油炸都用同一種油?一瓶油用到底雖然方便,但不同的油品都有它的優缺點,若誤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沙拉油拿來油炸,可是會產生不利健康的致癌物質。不妨將「烹調方式」以及「油品特性」當作選油依據,讓你吃得健康又美味。1、涼拌適合使用發煙點低、易變質、富含營養價值的各種冷壓初榨植物油,特別是Omega-3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油品,如亞麻仁油、紫蘇油、印加果油等,有助平衡現代人Omega-6脂肪酸攝取過量問題,Omega-3脂肪酸在45℃會開始裂解,涼拌或生飲最適合。其他發煙點較高的苦茶油、酪梨油、芝麻油等日常炒菜用油,也可以涼拌。2、炒菜、香煎一般家庭炒菜、香煎或爆香,宜挑選結構相對穩定、發煙點高的油品。建議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9含量較高的油品,這類油品發煙點高,也比較穩定,如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芥花油等,適合200℃以內小火煎煮;若購買冷壓初榨高品質的用油,儘管發煙點高,仍建議生飲或用於沙拉,減少高溫影響油脂的營養價值。3、低溫水炒常見的大豆油、玉米油、葵花油、葡萄籽油,發煙點可達200℃,但不適合拿來煎炒或爆香,因為它們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含量超過六成,在高溫下容易變質。若要使用這些油品炒菜,建議可加水變成低溫「水炒法」,降低油脂裂變機會。4、高溫油炸用來油炸的油,必須選擇穩定性高、耐高溫的油脂,建議選擇動物性油脂如豬油、牛油,或植物性椰子油或棕櫚油。但不能使用像沙拉油、玉米油、葵花油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否則會造成油品劣變。(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2 名人.好食課
豆漿、豆腐、豆皮…哪種蛋白質含量高?詳解常見黃豆製品加工方式及營養價值
『豆魚蛋肉一掌心』,你聽過國民健康署推廣「我的餐盤」裡的這句口訣嗎?字首的第一個豆字就是黃豆與黃豆製品,是政府為了提倡優先選擇植物性蛋白質而設計的口訣順序呢!黃豆又稱為大豆,東方對於黃豆的使用歷史悠久,從整顆直接入菜的黃豆飯,到經過磨製、熬煮、發酵製成各種你說的出口、叫不出名的好料,證明了黃豆的變化性與可塑性,凸顯了我們對黃豆及黃豆製品的喜愛與依賴,更成為素食者、運動族、病中患者們很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黃豆的營養價值黃豆的營養價值高,大豆蛋白在人體中利用率高,含有人體必需的胺基酸,是植物性食材中優良的蛋白質來源。大豆油脂除了沒有膽固醇外,內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有助平衡我們日常攝取的脂肪酸比例,同時亦含有卵磷脂,可作為食品乳化劑;高膳食纖維、豐富的植化素特性更是近代保健食品的寵兒。近代更因為食品加工技術提升,除了獲得黃豆的蛋白質營養外,我們可以透過萃取取得大豆沙拉油,經過脫油、純化獲得大豆蛋白,甚至進一步的擠壓、塑形將黃豆變成素肉。接下來,營養師將帶您了解十種常見豆製品的營養價值!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一:豆漿整理一:加工方式豆漿是營養師較長推薦的飲品之一,黃豆在經過浸泡、加水研磨、煮沸與過濾,即可獲得豆漿。如果在家裡做豆漿,建議可以先將黃豆洗淨後以50度熱水泡隔夜,可以獲得更多高活性的大豆異黃酮整理二:營養價值大豆蛋白豆漿中含有大豆蛋白,但因為水分較多使得蛋白質含量相對其他豆製品低一些,100毫升的豆漿大約為3.3克,喝一杯豆漿大概等於兩指幅大小的瘦肉。大豆蛋白可以提供人體所需要的胺基酸,且有特殊胜肽能具有降血壓、改善血脂等功效大豆異黃酮豆漿的大豆異黃酮因為人體無法吸收,所以屬於低活性,因此別想用豆漿的大豆異黃酮幫助改善停經症候群。但可以透過泡熱水隔夜增加高活性大豆異黃酮的含量。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二:板豆腐、豆干整理一:加工方式將豆漿加入凝固劑,待其蛋白質沉澱後壓製成型。整理二:營養價值大豆蛋白相較於豆漿,因為板豆腐與豆干較為紮實,所以大豆蛋白的含量會高於豆漿。鈣質板豆腐與豆干的鈣質,幾乎並非來自於黃豆,而是來自其使用的食用石膏(凝固劑),研究顯示板豆腐與豆干中所使用的食用石膏,其鈣質吸收率不輸牛奶,因此是素食者非常好的鈣質來源。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三:嫩豆腐整理一:加工方式將豆漿混入葡萄糖酸內酯後注入模型中封膜,等待其慢慢成形。整理二:營養價值大豆蛋白嫩豆腐因為含水量較高,所以蛋白質的含量含量較板豆腐、豆干來得少,大概只有50%,但也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鈣質由於嫩豆腐使用的凝固劑為葡萄糖酸內酯,此凝固劑不含鈣,因此嫩豆腐是沒辦法補鈣的。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四:鹽滷豆腐整理一:加工方式將豆漿點入鹽滷,待其蛋白質沉澱後壓製成型,加工流程與板豆腐相似。整理二:營養價值大豆蛋白鹽滷豆腐也是富含大豆蛋白,且質地接近版豆腐,因此蛋白質含量與版豆腐相差無幾。鈣質但因為鹽滷豆腐是凝固劑並非食用石膏,而是通常為鎂離子的鹽滷,因此鹽滷豆腐也是沒辦法補充鈣質。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五:百頁豆腐整理一:加工方式百頁豆腐是使用大豆蛋白、沙拉油、調味劑與凝固劑等混合而成整理二:營養價值除含有部分大豆蛋白以外,因為加入大量沙拉油,所以在熱量佔比上,油脂大約佔了50%,因此是屬於油脂含量高的豆製品,比較容易會有熱量負擔的問題。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六:凍豆腐整理一:加工方式將板豆腐送入冷凍冰箱中,當豆腐中的水份因為結冰而膨脹,會撐破原有的板豆腐結構而形成孔洞狀整理二:營養價值因為來自於板豆腐,因此凍豆腐的營養素與板豆腐相似,但因為去除了水分重量,所以每單位重量的凍豆腐,蛋白質含量會高於板豆腐。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七:豆皮整理一:加工方式加熱的豆漿表面會形成薄膜,將薄膜撈起晾乾,即為濕豆皮,後續可依需求再透過乾燥、油炸等方式製成不同豆皮製品。整理二:營養價值豆皮因為屬於是豆漿拉起的物質,主要也為蛋白質成份。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八:味噌整理一:加工方式將洗淨煮熟放冷後,加入麴菌發酵而成整理二:營養價值味噌因為經過發酵,所以會有麴菌代謝物,研究認為常吃味噌的族群,癌症、高血壓、中風罹患風險較低,可能與發酵後的短鏈胜肽有關,但因為味噌可能會加入更多的鹽,因此可能會抵銷原有大豆發酵物的抗高血壓與中風效果。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九:豆腐乳整理一:加工方式將板豆腐切塊放入殺菌好的容器中,並接入麴菌等待其他發酵。整理二:營養價值由於是經過發酵,因此功效接近於味噌,但因為屬於搭配的調料,且還會再加入鹽等調味劑,因此並不要過度追求或吹捧豆腐乳的健康功效,有可能會被其他成分抵銷。豆類製品營養素解析十:大豆沙拉油整理一:加工方式沙拉油是在黃豆粉中通入己烷,透過己烷對油脂的親和力將黃豆的油脂帶出,後續再透過精煉步驟即可將己烷去除整理二:營養價值沙拉油主要提供兩種必需脂肪酸,而且其omega-3與omega-6的比值約為1:6,是其他植物油較難以達到的比例,因此沙拉油亦可作為我們平常餐點所使用的油脂。結語⟫黃豆製品非常多,本次介紹了10種常見的大豆製品給大家認識,另外也別忘記豆魚蛋肉一掌心的原則,在挑選時可以多以黃豆製品的食物為優先,可以得到大豆的營養以外,減少了肉類的飽和脂肪酸或紅肉的問題,也更會有永續保育的概念!【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解析⟫十種常見黃豆製品加工、營養懶人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1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醫師提醒:頸部椎間盤突出不開刀,也能和平共處?
許多上班族長時間與電腦為伍,下班後又躺在沙發或床上玩手機,經常一滑就是數小時,久而久之,肩頸不適成為家常便飯。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只是壓力導致的小毛病。直到某天突然發現拿東西時使不上力、肩頸痠痛持久不退、手臂開始覺得有刺麻感、睡眠品質變差等症狀,甚至影響到工作及生活品質。小心!這很可能是頸椎間盤突出的早期警訊,務必盡快就醫,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而引發重症。頸部椎間盤長期遭受外力過度擠壓時,可能會局部突出或整體向外膨出,繼而壓迫周圍組織,造成兩大病變──神經根病變與脊髓病變,於臨床症狀表現各異:●神經根病變麻、抽痛、刺痛、癢、電擊感、緊繃感、灼熱、撕裂痛等,以上皆是神經受傷會引起的症狀。頸椎間盤突出患者通常會感到脖子僵硬、疼痛,有時疼痛常伴隨麻木感一路延伸至肩膀、上背部或手臂,致使手臂無力或肌肉萎縮,尤其過度疲勞或長時間勞動時,病症常會加劇惡化。此外,夜晚時症狀特別明顯,患者多半會痛醒或難以入眠,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脊髓病變頸椎間盤突出若壓迫脊髓,會導致四肢痙攣、肌力減弱或肌肉萎縮,重症者甚至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下半身或全身癱瘓。頸部椎間盤造成的病變,需 把握治療黃金時期做復健。我常在門診對病患說:「要真正解決椎間盤突出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復健、二是開刀。」復健以牽引治療為主,也就是俗稱的「拉脖子」,循序漸進的從較小的力量開始熱身,將受到壓迫的頸椎拉開,恢復椎間盤該有的緩衝性,讓頭部重量不會直接壓在頸椎。一般在做了牽引治療二、三個星期後,就會有明顯改善,絕大部分的病患都可以恢復得很好。如已接受三個月至半年的物理治療,症狀卻不見改善且尚無手術治療意願者,可進一步考慮「增生療法」。增生療法是將高濃度葡萄糖的增生劑直接注射至頸椎病灶周圍之韌帶與小面關節,藉由多點注射提升頸椎穩定性,改善疼痛。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患者最後必須接受開刀治療。當然,頸椎間盤突出產生的疼痛,對患者的睡眠或上班專注力常有不小的影響,針對急性發作的神經壓迫,往往令患者坐立難安。躺著都覺得不舒服時,在開立處方笺上,還會加上口服類固醇治療,幫助神經消腫,通常吃個二、三天就能見效,不必擔心使用類固醇所產生的後遺症。整體而言,治療關鍵還是掌握在病患能否把握黃金時期積極接受治療。其次,要特別強調的是「椎間盤突出很容易復發」,患者經復健獲得改善,日後都要很小心的維持姿勢正確和運動習慣,以免舊疾重覆發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1 醫療.中醫
夏天因濕氣重而擾人的關節疼痛 該如何藉由飲食祛濕?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夏天的到來,天氣開始悶濕交替,而體內濕氣太重也會影響身體狀況與情緒,其中最擾人即為關節腫脹痛,可以透過泡湯與運動,透過皮膚除去濕氣,也可以吃對食物保養關鍵,但最重要的則是在日常減少重口味、喝酒、冰飲的不良習慣等。夏天開始了,天氣悶濕交替,讓人感到不舒服,除了心情,身體也會因為潮濕環境而影響體內濕氣不易排出;常見體內濕氣太重的症狀有以下6種:1、頭重、頭痛,整個人覺得昏沉、睏倦無力。2、沒感冒卻總覺得喉嚨卡卡,咽喉有痰,想清喉嚨、咳嗽,有些許鼻涕。3、腸胃悶脹、食慾不佳,排泄物較濕軟易沾附馬桶。4、女性陰道分泌物量變多。5、皮膚搔癢發疹,皮膚濕疹、手腳汗皰疹發作。6、身體痠痛、四肢浮腫或關節腫脹疼痛。從西醫角度看關節腫脹疼痛 通常從消炎止痛下手常見的關節疾病有四類,西醫重視關節組織、免疫學異常等微觀變化,根據症狀給予不等程度的消炎止痛藥,或者免疫調節劑及局部注射類固醇:關節疼痛、中醫則從巨觀的角度來看待關節炎,收集關節炎罹患病史、大小便、脈象及身體其他資訊,分門別類後以「陰陽」二分法歸類後再處方用藥,不論是那一種關節炎、統稱為「痺症」,再將痺症區分成常見的3種類型:中醫治療濕氣有4種機轉夏天濕氣重,中醫是如何看待濕氣?誰容易有濕氣?濕氣重會有什麼症狀?中醫治療濕氣有4個機轉: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易阻遏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脾為運化水濕的主要之臟,性喜乾燥而惡潮濕,濕邪常先困脾,而使脾陽不振,運化不正常,進而水濕停聚。2、濕性重濁:濕邪外襲肌表,則清陽不升,頭昏而沉;濕邪留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礙,關節有疼痛沉重感。3、濕性黏滯:濕邪黏膩停滯,症狀多黏滯而不爽,病多纏綿難癒,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陰位即身體下半身或腹面):濕邪為病多見身體下部的症狀,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小便白濁、婦女白帶、腹瀉等病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重口味、喝酒、冰飲 都是造成身體濕氣重的原因1、愛吃口味太重、油膩、太甜食物:很多人習慣外食,自然就會吃一些油膩、生冷食物,這對脾胃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一方面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而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另一方面甜食少吃益脾、多吃助濕。脾胃一旦虛弱,濕氣就會來臨,養護脾胃,就先得從日常的飲食開始做起。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2、愛喝啤酒:啤酒是「助濕」之品,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濕氣重的人切記要少喝。脾主運化,喜燥惡濕,經常喝啤酒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加重濕氣。3、愛吃生冷瓜果:進入夏季後,西瓜、黃瓜、香瓜等大量入市,有些人甚至直接當飯吃,其實這些是助濕瓜果,尤其是孩子無節制的吃這些瓜果,會損傷脾陽,出現便溏、厭食、睏乏等症狀。4、愛喝冰飲:不管天氣多熱,都最好不要喝太多冷飲或吃冰,中醫認為,生冷食物、飲料或冰品,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春天及夏天宜養人體的陽氣,尤其在夏天很重要,若喝太多冷飲,一旦脾陽受損,消化能力就會減弱。5、睡眠不夠: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會產生氣虛的症狀,隔天精神會變差,提不起精神。睡好覺,也能讓身體更輕盈。而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睡眠品質提高,睡得更好。6、少運動,老是坐著: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重的表現;愈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愈多。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7、流汗沒有即時擦乾:夏天天氣潮濕悶熱,特別是流汗後沒有擦乾身體,又馬上吹電風扇或冷氣,這樣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夏天洗澡水如果太涼,或洗頭後又覺得天氣熱沒即時吹乾就去睡覺,這些舉動都很容易讓濕邪入侵。其次,不要穿沒有乾透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8. 環境不通風:外界濕氣誘發內濕,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濕氣入侵。所以,在陰雨綿綿的天氣,應該關窗關門,把濕氣拒於外面;一旦天氣好轉,濕氣減少時,應該及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濕氣。若外界濕氣很重,建議使用空調、除濕機等,使得室內空氣乾爽,免得濕氣滯留室內。9、洗好頭髮沒有即時吹乾:洗頭洗澡時,如果沒有擦乾水分、弄乾頭髮,濕氣容易藉由濕濕的頭髮進入體內,導致身體濕重,也有可能造成頭痛症狀。如果是坐月子的產婦更需要注意,洗完頭要馬上吹乾頭髮,否則很容易會有風濕或頭痛的現象產生。10、喜歡淋雨或玩水:若生活環境很潮濕,或居住的地區常下雨,又或者是住在海邊,就很容易會因為外在環境的濕氣,也就是所謂的「外濕」,而造成身體濕氣重。而喜歡淋雨或玩水的人,外在的濕氣較容易趁機侵入人體,長時間不注意就會造成身體濕氣重。水腫!如果是夏天濕氣重、尤其是下雨天關節就疼痛,要如何保養關節?阿利博士建議從食物、運動泡湯與中藥花草三管齊下。濕氣重的體質 可食用這5大祛濕食物如果您的體質、經過醫師診斷、的確屬「濕氣」,阿利博士推薦5大祛濕食物:1、綠豆:綠豆味甘,性涼,入心、胃經;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利水消腫的功效;濕熱體質的人想趕走體內濕氣,可以將綠豆煮湯來喝,切記不要加太多糖。2、薏仁:這裡指的是大薏仁,不是小薏仁。薏仁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是清除體內濕毒的好食品,常用來利水滲濕,能美白肌膚,改善青春痘。虛寒體質的人吃薏仁要注意,適量而止,不可長期服用。3、玉米鬚茶:玉米鬚味甘性平,能涼血、瀉熱,平肝利膽,祛除體內濕熱之氣。4、湯裡加生薑:生薑屬於升陽食物,吃生薑後,人體會有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生薑可使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當受了雨淋,或在空調環境中有點受寒,吃點生薑可以及時排除濕寒之氣,消除因體濕寒重造成的身體不適。5、四神粥:可幫助排出體內濕氣、促進腸胃功能,精神更好活力充沛!均衡營養,不能只偏好單一食物!米飯熬成粥 腸胃更好吸收,粥品是亞洲人喜愛的家常飲食,不僅華人愛吃,日本韓國家庭的餐桌上也經常可見一碗碗熱呼呼的粥。藉由爐火將米粒中的澱粉糊化,其中的胺基酸、葡萄糖都釋放出來,分解成小分子,身體更好吸收,因此特別適合腸胃功能不佳的人食用。粥在傳統營養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與湯食一樣,具有製作簡便、食材變化靈活、易消化吸收的特點,是食療方中常見的劑型。四神湯中的4味藥材是蓮子、芡實、茯苓、山藥,有的會加薏苡仁、豬小腸或豬肚。四神湯有溫脾、健胃、補腎、利濕、提升元氣的功用,主治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胃口差、小便白濁等,能改善濕疹、青春痘。四神湯的正規料理:需準備的食材有,芡實、蓮子、山藥和茯苓,四者均量,豬小腸和米酒適量。 做法是先將豬小腸處理乾淨,整條川燙後不要剪開備用;在將芡實、蓮子、山藥及茯苓用水洗淨後,加水浸泡20分鐘,然後把主食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大火煮滾後,撈掉浮沫後改為小火,煮至豬小腸熟爛,再放入當歸煮出香味即完成,在食用前,再將豬小腸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滴幾點米酒提香即可。運動加上泡湯 使濕氣從毛孔散發出去多運動、排汗、自然會使濕氣從毛孔散發出去。如果運動時間不夠,也可多泡湯,泡湯的好處雖多、不過、阿利博士也溫馨叮嚀下列這7類朋友、夏天泡湯要多小心:1、心臟疾病:例如冠心症患者,泡溫泉會使心臟負擔加重2、惡性腫瘤患者:過熱會促進腫瘤擴散3、感覺異常者:容易造成燙傷4、有凝血異常患者:如血友病5、有開放性傷口的患者6、多發性硬化症患者7、高血壓患者:不宜浸泡過熱的溫泉。溫泉溫度宜在38℃到41℃之間,泡溫泉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也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產生脫水的情形。膝部疼痛者可改用足浴如果是膝部或腳踝關節疼痛,不妨多用足浴泡湯, 阿利博士建議比較好的足浴泡湯法:1、水位:泡腳建議方法,水位超過腳內踝以上約4指幅,因穴位「三陰交」位於此處,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是幫助血液循環重要穴位。2、溫度:一般洗澡溫度即可,約攝氏39至42度,低於體溫則無泡腳的功效。3、時間:時間控制在15至20分鐘,覺得身上微熱,額頭上有汗即可。另外搭配以下足部穴位按摩效果更佳。4、順便穴位按摩:懸鐘、湧泉、承山。或者泡湯時、學阿利博士的放鬆泡湯包組成,DIY中藥泡湯藥材:大風草、艾草、荊芥、防風、薄荷、香茅,藥量等量即可、 藥材要剁碎,到中藥房購買藥材時,明確告知想做澡包,都能提供搗碎的服務。依體質選用中藥花草 從體內排濕前面提到中醫對於痺症常分成3種,治療的方式根據「辨證論治」而給予不同的中藥:1、寒症型關節痛:葛根、桂枝、白芍、甘草、羌活、白芷等驅寒活血中藥2、熱症型關節痛:石膏、知母、甘草、連翹、海風藤等散熱通絡中藥3、虛症型關節痛:當歸尾、川芎、桃仁、紅花、赤芍、黃耆等補氣中藥如果您對中藥的苦、有點沒辦法長期使用,不妨根據自己體質、選用合適的花草、來保養健康:1、寒症型:南非博士葉、人參鬚、枸杞,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2、熱症型關節痛:決明子、薰衣草、檸檬馬鞭草,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3、虛症型關節痛:菊花、枸杞、粉光參,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中藥或者花草,雖然天然藥性溫和,阿利博士還是不建議、自己直接就使用,不妨、先跟您的中醫師請教過後、再使用會比較安全又有效果的。關節發炎有許多類型、是常見的疾病,例如歌王周杰倫先生與奧運羽球國手陳思羽的僵直性脊椎炎,武打明星洪金寶與歌手何如芸小姐的退化性關節發炎,甚至剛剛即位的英王查爾斯三世「香腸手」、各界推測可能可能是水腫或關節炎,無論是哪種關節發炎,只要正確的請西醫診斷與治療,加上阿利博士跟大家分享的保養關節三管齊下,自然可以不再夏天濕氣重、關節先知道了。延伸閱讀▶歐洲中世紀把酒當水喝!痛風成為上層階級飲酒過量的通病?▶冬季泡湯養不是人人都適合!泡湯能減肥是真的還是噱頭?▶吃鹼性食物可以減少痛風發作?別盲信!最新研究:降尿酸治療才是根本之道(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8 焦點.健康知識+
為什麼久坐對身體有危害?久坐容易引發哪些健康問題?
【本文重點】各項研究發現,久坐與各種疾病之間存在聯繫,每日總久坐時間越長,全因死亡率風險越高。久坐的問題可分為姿勢問題和心臟代謝問題,其中姿勢問題可以透過有針對性地伸展和訓練,或是坐在對關節更友好的位置緩解。改善坐姿和每15、30或60分鐘站起來一次是化解久坐帶來的危害的最佳方法。--by ChatGPT你的一天之中有多少時間是坐著度過?很多研究顯示久坐不動與健康狀況不佳有關,然而久坐的危險有多大?可以藉由運動或坐在健身球上來解決問題嗎?以下為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久坐對身體到底有多不好?最早表明疾病與久坐之間存在聯繫的研究之一是在50年代進行,當時研究人員發現雙層巴士司機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是他們的售票員同事的兩倍。從那時起,數十項研究發現久坐與各種疾病之間存在聯繫,而在2013年的一項薈萃分析指出,每日久坐時間越長,全因死亡率風險越高。久坐容易引發哪些問題?久坐引起的問題可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姿勢問題和心臟代謝問題。前者可以透過有針對性地伸展和訓練,或是坐在對關節更友好的位置緩解。至於後者,英國史雲斯大學(Swansea University)體能活動、健康與運動研究所教授Kelly Mackintosh告訴《衛報》,你可能可以非常活躍,但這並不能完全防止你久坐不動。換言之,你可以每天早上跑步一小時並達到官方機構建議的運動時數,但然後在一天的剩餘時間裡坐下來或做久坐不動的活動,而就風險而言你可能會被歸類為久坐不動的人。在姿勢和疼痛問題方面,久坐會造成肌肉和肌腱僵硬,從而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和腰痛。2021年的一項研究指出,久坐與髖關節伸展問題之間存在關聯,這可能會導致其他形式的肌肉骨骼疼痛。除此之外,長期在工作場所久坐也與頸部疼痛有關。為什麼久坐會影響健康狀況?目前還不完全理解為什麼久坐與一系列健康狀況有關,但最合理的解釋是它讓你的身體處於待命狀態。當你這樣做的時間足夠長時,你的新陳代謝會減慢,血液循環會受到限制,你處理葡萄糖的能力也會受損。久坐還會讓你關閉一些身體最大的肌群,其結果可能從腰圍增加到患糖尿病的風險不等。坐在健身球上有幫助嗎?事實上,它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2006年的一篇研究將健身球球與辦公椅進行比較,其結論是長時間坐在健身球上不會顯著改變一個人的坐姿,但它似乎會增加不適感,而2009年的另一篇研究則發現坐在健身球上和脊柱萎縮存在關聯。如何化解久坐帶來的危害?首先是改善坐姿的問題。在工作中,將瑩幕保持在視線水平處,並將雙腳平放在地板上是好的開始,可以你的脊柱和臀部保持在不那麼痛苦的位置。然而,產生顯著差異的最簡單方法是每15、30或60分鐘站起來一次。Mackintosh表示,坐多久該站起來的最佳時間仍有待確定,不過從本質上講,即便你坐著時間的總量相同,但通過站立來中斷它,這對你健康各方面都有好處。【資料來源】.Should I worry about how long I spend sitting down?
-
2023-05-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燕麥可以降膽固醇,但會升高三酸甘油酯?教授這麼說
讀者Hyman在2021-11-1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問我「貧血的人是不是真的不能吃五穀米」,而我已在2021-11-22發表貧血不適合吃五穀米?,回答了他的問題。Hyman寄給我的那篇文章是2010-2-1發表在《康健雜誌》的五穀雜糧夯!5種人吃錯更傷身。這篇文章含有很多錯誤資訊,所以我今天就來討論其中之一的「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首先,我需要把這篇文章的相關部分拷貝如下(「他」指的是台大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江文章):【他尤其對現在風行的燕麥相當憂心。燕麥雖然是很好的穀類食物,具有多種健康益處,但一些人體實驗的研究報告卻傳出,燕麥雖然可降低總膽固醇和壞的膽固醇(LDL),但不能降低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的一種),反而可能升高三酸甘油酯。廠商在宣傳燕麥相關產品時打著降膽固醇的優點,不盡然全對,「有誤導之嫌!」他不客氣地說。例如,一篇發表在2007年《營養學期刊(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發現,經過6週時間,每天吃6克β聚葡萄糖(燕麥所含的可溶性纖維)的實驗組和沒有吃燕麥的對照組相比,壞的膽固醇降低較多,但和一開始做實驗相比,有些實驗組中的受試者,三酸甘油酯反而增加很多,而沒有吃燕麥的對照組,受試者的三酸甘油酯都下降。同時,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三酸甘油酯變化,有顯著的統計意義,意謂,真的「差很大」。「再吃下去會爆!」江文章拉高聲量提醒,至少三酸甘油酯高的人應考慮不吃燕麥,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因為已經遇到好幾個人吃燕麥想降血脂,結果三酸甘油酯反而升高的例子,他在國際研討會上一有機會就力言,也曾主動跟業者溝通,希望業者不過度渲染燕麥的效果,並希望產官學界正視這個問題,好好研究。】首先,這段話裡的「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的一種)」實在是很荒唐。三酸甘油酯也叫做三酸甘油脂,而它們是由三條「脂肪酸」與「甘油」結合而形成的化學物質(也就是俗稱的「脂肪」)(請看下圖)。由於脂肪酸的骨幹是一條「碳鏈」,而「碳鏈」是可長可短(下面圖片裡的虛線是代表不同長度),所以三酸甘油脂(即「脂肪」)的種類是非常繁多。請看MCT油真的這麼好嗎?。但是,膽固醇則就只是一個單一的化學物質(分子式是C27H46O),而且是完全不同於「三酸甘油脂」(請看下圖)。我們俗稱的「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並非是因為有不同的膽固醇,而是因為有不同的蛋白質(負責運送膽固醇)。請看胡扯膽固醇的專家及白麓論壇演講《你是在科學養生嗎》主題影片。由此可見,《康健雜誌》這篇文章的作者根本就沒資格來討論「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不管如何,《康健雜誌》這篇文章所說的研究是Concentrated oat beta-glucan, a fermentable fiber, lowers serum cholesterol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adults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濃縮燕麥 β聚葡萄糖是一種可發酵纖維,可降低高膽固醇血症成人的血清膽固醇)。請注意,這項研究的實驗組並非如江文章教授所說的「吃燕麥」,而是「吃β聚葡萄糖」。所以,把「吃β聚葡萄糖」說成「吃燕麥」,已經是很不恰當。還有,這項研究的對照組也並非如江文章教授所說的「沒有吃燕麥」,而是「吃葡萄糖」。更重要的是,這篇論文裡的三酸甘油酯實驗數據是疑點重重。為了讓讀者看到全貌,我把這部分的原文拷貝如下:Triglycerides increased 0.09 ± 0.1 mmol/L (mean ± SEM) in the treatment group(from baseline of 1.9 ± 0.1 mmol/L), but this chang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0. Triglycerides fell 0.2 ± 0.1 mmol/ L (mean ± SEM) in the placebo group. The triglyceride change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30).從這段原文就可看出,三酸甘油酯也只不過是從1.9 mmol/L上升至1.99 mmol/L,也就是不到5%。可是,江文章教授卻說「增加很多」。還有,「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0」是什麼意思?唯一的解釋是寫錯了。再來,對照組的三酸甘油酯是下降了0.2 ± 0.1 mmol/ L,也就是超過10%。可是,吃葡萄糖怎麼可能會讓三酸甘油酯下降如此之多?難道說,葡萄糖竟然可以是控制血脂的良藥?唯一的解釋是實驗數據錯了。如果我是這篇論文的評審,我一定會將它退回,要作者重做這部分的實驗。事實上,論文的作者很顯然是有自知之明。在整篇論文裡,Triglycerides這個字也就只出現在拷貝的那段文章以及相關圖表裡。它既沒有出現在Discussion(討論),也沒有出現在Abstract(文摘)裡。這就表示,論文作者認為Triglycerides的相關數據是有問題或不重要,所以不需要討論,也不需要放在文摘裡。他們甚至就只在標題裡說「降低膽固醇」,而不說「升高三酸甘油酯」。今年(2021年)5月有一篇關於燕麥的臨床研究論文才剛發表。它的標題是Serum Metabolomics Reveals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s of Oat Consump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a Mildly Hypercholesterolemic Population(血清代謝組學揭示食用燕麥降低膽固醇作用的潛在機制:一項在輕度高膽固醇血症人群中的隨機對照試驗)。這篇論文在文摘裡就指出「燕麥可以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水平,而三酸甘油酯水平則沒有變化」。在我看過的幾十篇關於燕麥的論文文摘裡,沒有任何一篇說「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原文: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
-
2023-05-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眼睛疲勞吃葉黃素沒效!營養師破解迷思:「2成分」搭配B群才有用
 市面上有相當多葉黃素相關產品,提供民眾日常保健眼睛的營養補充選擇。有不少人以為吃葉黃素能夠消除眼睛疲勞,但真的是這樣嗎?專業營養師指出,光吃葉黃素,對於消除眼睛疲勞的作用並不大!  覺得眼睛疲勞 要做3件事 營養師陳怡錞在粉絲專頁「Donna營養師-陳怡錞 保健營養專家」上說明,講到護眼 很多人就會想到要吃葉黃素,葉黃素可以進到眼睛的黃斑部,幫助對抗藍光、減少黃斑部病變,但眼睛不是只有黃斑部這個區域,絕非補充高劑量葉黃素就好!陳怡錞說明,「眼睛疲勞」與「黃斑部」完全沒有關係,這是因為近距離用眼,使得睫狀肌太過緊繃所導致的。如果想改善眼睛疲勞,優先要做的事情是:放下手機、看看遠方,也可以將手掌搓熱後蓋在眼睛上熱敷,或用食指指節輕輕按摩眼睛周圍的穴道(小心不要按到眼球),這些物理性的方式都有助於緩解眼睛疲勞。陳怡錞提到,眼睛疲勞的營養補充品,建議挑選以藻紅素和花青素為主、葉黃素為輔的產品,再搭配維生素B群 (尤其是B1、B6、B12)。 怎麼吃才能補充花青素? 陳怡錞補充,花青素大多存在於藍色、紫色、黑色等蔬果當中,像是藍莓、桑葚、紫地瓜、葡萄皮、山桑子、黑醋栗、黑豆種皮等,保健食品素材常見的有山桑子、黑醋栗、黑豆種皮、智利酒果、黑蘿蔔等。研究證實:花青素 (山桑子) 可以促進微細血管功能,有助於預防視網膜病變、改善眼睛疲勞,且花青素具有強力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保護眼睛避免自由基傷害。另外,花青素(山桑子)也能促進眼睛視紫質的再生,有助於加快眼睛適應黑暗,提升夜間視力。另外,陳怡錞補充,藻紅素又稱為蝦紅素、蝦青素,存在於蝦蟹殼、鮭魚、牡蠣;它們可以從紅藻、浮游生物當中產生。研究證實藻紅素有助於促進眼球脈絡膜的血液流量,可以促進眼部循環、改善眼睛疲勞。且藻紅素同樣具有非常強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保護眼睛避免自由基傷害。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護眼補充葉黃素選游離型or酯化型? 藥師示警「5錯誤觀念」:腸胃不好要選它 ·葉黃素「常見5誤解」恐害你白吃! 藥師揭「正確服用方式」:別和1補充品併服 
-
2023-05-13 養生.聰明飲食
168斷食、隔日斷食、十日斷食...方法怎麼做?好處、壞處有哪些?「4種間歇性斷食」大公開
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是指在12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內,都不攝取熱量,或只攝取少量的熱量,持續2~21天左右,進而改變身體代謝模式的飲食法。168斷食、52斷食⋯⋯隨著健康飲食、減肥飲食風潮的盛行,也越來越多人嘗試不同的間歇性斷食法,就希望能「健康瘦」。然而長時間不吃東西也讓人擔心出現低血糖、腸胃炎的問題,今天就要介紹7種不同的間歇性斷食法,一次搞懂正確的斷食法怎麼做才能瘦!斷食法是什麼?斷食法到底有哪些?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是指在12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內,都不攝取熱量,或只攝取少量的熱量,持續2~21天左右,進而改變身體代謝模式的飲食法。維持身體功能運作所使用的熱量,主要是葡萄糖,但長時間不進食的情況下,身體會開始燃燒儲存的脂肪作為熱量,便能達到燃脂的效果;除此之外,身體也會更有效率的利用能量,使得代謝變快、延緩老化,更容易維持正常運作。‧168斷食法(一日或二日內斷食法):這是最常見的斷食法,將一天24小時分為16:8小時,只在8小時內進食,而16小時保持空腹,熱量攝取則維持在每天的基礎代謝所需。至於要從什麼時間開始計算,取決於自己,可以選擇晚一點吃早餐,或早一點吃晚餐。除了168之外,當身體習慣之後,也可以將時間調整成18:6、20:4斷食,或是將時間拉長到以48小時為單位,挑戰36:12斷食、42:6斷食等,都屬於168斷食法的延伸變形。‧隔日斷食法:以兩天為一個循環,一天正常吃,隔天則斷食,如此循環2~21天。斷食期間最多可以攝取到500大卡的熱量,約莫一碗半的白飯。‧52斷食法:以一週為一個循環,5天正常吃,2天斷食,斷食期間最多可以攝取到500大卡的熱量。52斷食法也算是隔日斷食法的變形,只是循環期間比較長,因此對入門者來說比較不會那麼痛苦。52斷食法也很適合上班族,5天上班時保持正常進食,週末在家則做一些輕運動並斷食,也可以幫助身體從疲勞、過度應酬的暴飲暴食中恢復。‧十日超低熱量斷食法:這是以德國Buchinger指南為基礎的斷食法,也是德國醫療界的標準斷食指南。此指南修正於2010年,以10天為一個循環,包含1個清潔日(排出體內糞便),5個斷食日、4個復食日。1個清潔日主要是幫助腸胃先排出積存的糞便,避免突然長時間的斷食造成腸胃蠕動不良;5天的斷食日最多可以攝取到500大卡的熱量,復食日則可以緩慢增加攝取的熱量,避免一下恢復正常進食後的身體不適。斷食法真的有效嗎?事實上,許多研究已經證實,間歇性斷食可以有效改善代謝問題,例如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而12小時是一個基準點(S.D. Anton et al., 2018)。在2019年,一項針對1422人的觀察性研究中,使用Buchinger指南斷食的人,有93.2% 的受試者身體和情緒幸福感增加,404名原本有身體疾病的受試者中,341名(84.4%)改善。因此斷食不只能改善身體不適,也能讓情緒變得穩定愉悅(Toledo et al., 2019)。入門者:168斷食的4週SOP‧第一週:拉長斷食時間:|本週先習慣一天斷食12小時。|在斷食期只喝無熱量飲料,例如水、茶。|進食的12小時不限制熱量,但睡前2小時必須不攝取任何熱量。|澱粉/蛋白質/脂肪=20/50/30,或是10/30/60(生酮飲食)。‧第二週:學會吃乾淨的食物: |習慣一天斷食16小時。|在斷食期一樣只喝無熱量飲料,例如水、茶。|澱粉:全穀物。|蛋白質: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蛋、豆類,不吃紅肉。|脂肪:不飽和脂肪或堅果。|增加有氧運動量,例如一天騎腳踏車或跑步20分鐘。‧第三週:維持第二週飲食、運動量:|基本上遵照第二週的飲食原則。如果運動量增加,可以調整攝取的澱粉量,稍微多一點,但一樣以全穀物為主。‧第四週:維持前兩週飲食、運動量:|基本上維持前兩週的飲食原則,但可以在有氧運動外增加重量訓練,以一週至少一次,最多三次為原則,適度調整蛋白質攝取量。進階者:十天超低熱量斷食法SOP由於此斷食法可能會導致不適,因此在開始之前最好能諮詢營養師或醫師,進行基本的身體檢查,例如血糖、血脂值等。‧第一天:清潔日(準備斷食)|將一天熱量攝取壓低到1000大卡。|避免會讓自己興奮的成分,例如咖啡因、酒精、尼古丁。|減少活動,讓身體有充分的休息。‧第二天到第六天斷食日:|水分:每天要喝到2500cc的液體,幫助腸胃蠕動,可以是無過濾的果汁、蔬菜汁,或是不含咖啡因的草茶。|澱粉:不需要特別吃澱粉,如果需要,可以吃纖維比較少的穀物,避免增加腸胃負擔。|蛋白質:在斷食中不需要特別補充蛋白質,按照每天攝取熱量的20~30%份量攝取即可。|脂肪:請盡可能以不飽和脂肪酸補充,例如亞麻籽油。油脂除了維持熱量也可以保護腸胃黏膜。|維生素:如果維生素不足,可以透過營養劑補充,或是增加蔬果的攝取量。|活動量:維持身體活動,因為熱量減少會讓身體寒冷,適度的活動可以增加代謝跟維持體溫。|警告:如果感到不舒服,請停止斷食並就醫。‧第七天到第十天:復食日|可以先吃一些纖維比較高的水果,例如蘋果。|當感覺自己腸胃有蠕動、順利消化這些纖維比較高的水果後,可以再補充一些穀物,以及不飽和脂肪。|復食日第一天可以進食800大卡,第二天1000大卡,第三天1200大卡,第四天1600大卡。|在復食日時,每天還是要喝足2500cc的水量,幫助腸胃恢復蠕動。參考資料:Grant M Tinsley, Paul M La Bounty,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clinical health markers in humans, Nutr Rev. 2015 Oct;73(10):661-74.Toledo et al., Safety, health improvement and well-being during a 4 to 21-day fasting period i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cluding 1422 subjects, PLoS One. 2019 Jan 2;14(1):e0209353.de Toledo, Francoise Wilhelmi, M.D./ Hohler, Hubert, Therapeutic Fasting: The Buchinger Amplius Method (New York: Thieme Medical Pub, 2010).延伸閱讀:.吃得越少,活得越老?研究稱減少卡路里可減緩衰老以延長壽命.靠限時飲食逆轉脂肪肝有用嗎?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揭改善關鍵.營養師推「八二法則」防衰老又滿足口欲 還能減少自由基產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2 養生.保健食品瘋
白內障、老花眼年輕化! 吃「葉黃素護眼」都補對了嗎?多吃14種蔬果補充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網路重度使用者每天至少7至8時都在使用手機或是3C產品,如果再加上上班時使用電腦,回家又看電視、看書等,大概只有睡覺的時候,眼睛才能獲得休息。因此,許多本來是老人家才會罹患的眼睛疾病,例如白內障現在都年輕化,就有30、40歲的中壯年族群,甚至需要置換人工水晶體,就連原本40歲才會有的老花眼,現在也都提前至30幾歲就發生了。為了保養眼睛,許多人開始吃葉黃素來護眼,但問題來了:什麼是葉黃素?有哪些功能?對眼睛相關疾病都有幫助嗎?葉黃素增強黃斑部功能 與其它黃斑部疾病還沒有定論葉黃素是一種脂溶性類胡蘿蔔素,本身是一種抗氧化物,和玉米黃素一樣,都是眼睛內視網膜黃斑部的重要成分,可以抑制自由基,過濾藍光以減少對眼睛感光細胞的傷害,也可抑制與細胞發炎反應相關的傳遞鏈,減少活性氧化物質的生成,藉此調節免疫系統與發炎反應。但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必須由飲食中攝取。補充葉黃素在健康人的眼睛保健方面,能增強黃斑部的功能,提升視覺的敏感度;根據研究,長期補充葉黃素,還能降低老年性黃斑的罹患機率,不過,對於其他黃斑部的疾病,例如高度近視性、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不僅是買健康食品 從蔬果中攝取葉黃素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中的菠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豌豆、青椒、芥藍菜等,還有櫛瓜、玉米、小黃瓜、南瓜、胡蘿蔔等黃色蔬菜,以及柳橙、奇異果、葡萄等水果類。如果無法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葉黃素,也可以選購市售的葉黃素補充劑,葉黃素保健食品分為兩種,一種是游離型,另一種是酯化型,游離型的分子量只有酯化型的一半,一般認為吸收率較好。酯化型雖具有較好的生物利用率與安定性,但必須透過腸道酵素的輔助,將其分解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最好搭配油脂一同服用,若本身消化不好或腸胃不佳,較不建議食用酯化型葉黃素。 研究認為,健康成人每日攝取6mg(毫克)的葉黃素,有助於減緩黃斑部退化的風險,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則建議,成人每日補充葉黃素不應超過30mg。葉黃素多吃無益處 可能會造成皮膚變黃?要特別注意的是,葉黃素多吃並無益處,若是不小心攝取太多,還可能發生皮膚變黃的問題;此外,建議不要與β胡蘿蔔素補充品一起使用,因為會產生競爭吸收,而使得葉黃素吸收率下降。 另外,葉黃素的保健效益並不是立即性的,必須連續服用2至4個月之後,才能提升視網膜黃斑部中的葉黃素濃度,進而達到抵禦藍光的效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9 養生.聰明飲食
他天天喝「這種果汁」,喝到需洗腎!腎臟病、糖尿病患 吃水果宜忌整理
西瓜是夏天許多人愛吃的水果之一,不過清涼解渴的西瓜看似無害,但有腎臟病、糖尿病的人可要小心!醫師分享之前有一位糖尿病患每天喝2杯西瓜汁,結果導致糖尿病腎病變,腎功能嚴重受損。天天喝西瓜汁,喝到糖尿病腎病變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在節目《小宇宙大爆發》分享病例指出,一名已有10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因水腫就醫,經檢查後發現男子腎絲球過濾率僅剩6、7分,腎功能嚴重受損,需洗腎了。經詢問原來患者為補充維生素C每天喝2杯西瓜汁,但其實西瓜汁維生素C不高倒是含糖量高,最後結果竟是導致糖尿病腎病變。腎臟病、糖尿病患 吃水果、喝果汁都有禁忌西瓜富維生素A、維生素B群、鉀、鎂、磷、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營養素,但水分及糖分含量高。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主任林軒任曾受訪指出,腎臟病患若吃進過多西瓜,會使得體內水分超量蓄積,容易導致體內的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使水分無法排出,出現水腫,並可能進一步誘發肺水腫、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且西瓜雖不算高鉀水果,但三片下肚,鉀攝取量就有300毫克以上,需控制鉀攝取的腎臟病患不宜多吃西瓜,喝西瓜汁時更要留意。另因西瓜糖分較高,糖尿病患也要控制食用量,一次以三片(300公克)為限,每日最多可吃兩回。吃太多會讓血糖升高,增加腎臟負擔。腎臟病及糖尿病患,不但吃水果有許多禁忌,喝果汁更要小心,含糖量與鉀含量更難控,應該酌量食用。腎臟病、糖尿病吃水果宜忌腎臟病患:高鉀水果不能多吃,應盡量挑低鉀水果食用。高鉀水果:楊桃、奇異果、香蕉、柑橘類、番茄、草莓、木瓜、棗子、西瓜、哈密瓜、香瓜、火龍果、荔枝等。低鉀水果:山竹、鳳梨、櫻桃、土芒果、蓮霧及蘋果等。但鳳梨糖分高,腎病患者也不宜多吃。糖尿病患:盡量挑低升糖指數(GI)水果吃,少吃高GI水果。低GI組(GI值55以下):奇異果、聖女小番茄、芭樂、蘋果、柳橙、葡萄柚、櫻桃、藍莓中GI組(GI值55-70):葡萄、木瓜、草莓、香蕉、芒果、鳳梨、桃子、西洋梨高GI組(GI值70以上):西瓜、荔枝、龍眼、鳳梨、榴槤【參考資料】.《小宇宙大爆發》YouTube頻道.吃西瓜消暑卻讓她喘不過氣 醫師提醒這類患者別貪吃.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水果甜度≠升糖指數!這些水果可以安心吃.楊桃不能吃我知道 原來番茄也是洗腎病患地雷
-
2023-05-08 醫療.消化系統
腸胃炎後要空腹讓胃腸休息?醫破解迷思:可能讓病況更嚴重
【本文重點】急性腸胃炎是因為腸胃道受到細菌、病毒、桿菌入侵,可能與食用不新鮮的食物、不乾淨的水源有關。過往長輩多叮囑要少吃,甚至「空腹」,但腸胃炎患者未必需要空腹,以免脫水導致電解質不平衡,醫生建議少量多餐、清淡飲食,避免脫水,連帶影響體內電解質平衡,若病況沒有好轉反而加劇,再考慮就醫打點滴,空腹讓腸胃休息一下。--by ChatGPT前言:臉書粉專「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曾發文表示,台灣的衛教觀念需要改變,但一旦定下來,很難逆轉。例如長期以來稱傷口不可碰水,容易感染的觀念,事實上現在已經有研究證明使用自來水洗傷口表面可以降低風險,但衛教觀念一旦被灌輸,很難改變。另一方面,腸胃炎的觀念也需要更新,因為過度節食不但無法讓腸胃休息,甚至會增加脫水風險並對腸道組織修復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醫護人員需要調整語氣、折衷講法,避免讓觀念對立造成困擾。罹患腸胃炎未必需要空腹急性腸胃炎是因為腸胃道受到細菌、病毒、桿菌入侵,造成腸黏膜及胃黏膜發炎,症狀嚴重程度與個人的抵抗力有關,可能與食用不新鮮的食物、不乾淨的水源有關。一旦出現腸胃炎,長輩總說要「空腹」,讓腸胃休息,但醫師說明,罹患腸胃炎時未必需要空腹,以免脫水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反讓病況更加拖沓嚴重。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三病兩痛,我們每天吃下的東西也並非完全無毒無菌,通常經過消化系統都能夠確保身體無虞;但可能食用不新鮮的食物、被汙染的水源,或食物烹調過程不潔,衛生環境、習慣不佳等等,就可能導致急性腸胃炎發生,尤其在炎熱的夏天,更是好發期。較常見因為食物中細菌增生,導致的「細菌性腸胃炎」,通常是沙門桿菌感染,或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或彎曲桿菌等等,病程大約1至2周可痊癒;過往長輩多叮囑要少吃,甚至「空腹」,否則腸胃道無法休息會讓病程拖更久。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表示,通常不建議腸胃炎患者完全空腹,諾羅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腸胃炎,患者因症狀感到非常不舒服,可以稍微少吃一些,以清淡飲食為主,但仍要有些許進食,避免脫水,連電解質可能都會失衡。「除非上吐下瀉非常厲害,需要住院才會建議空腹。」吳俊穎說,若病患腸胃炎非常嚴重,需要到醫院住院觀察「打點滴」,才會建議先讓腸胃休息一段時間,否則吃多少就排多少,至少點滴能夠補充足夠的電解質。吳俊穎說明,腸胃炎期間身體要修復腸道組織,需要充分的水分、電解質,若脫水造成身體虛弱,連帶影響體內電解質平衡,反而不利於大腸黏膜的復原;因此民眾若是因腸胃炎在家休養,不要空腹,少量多餐、清淡飲食,忌口刺激性食物,若病況沒有好轉反而加劇,再考慮就醫打點滴,空腹讓腸胃休息一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8 名人.好食課
吃櫻桃、葡萄、黑糖補鐵?一張圖看懂真高鐵食材:謹記2要1不
連假回來上班,小編發現有些人容光煥發,有的人還是行屍走肉,尤其女生那個一來,氣色就更差,到底要如何補鐵,好食課 呂雅珍 Janie 營養師分享4大補鐵技巧及整理真假高鐵食材報你知!補鐵2要1不.要搭配維生素C維生素C可幫助鐵質吸收,所以餐間可搭配芭樂、甜椒、現打柳橙汁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有助於吃到更多鐵.要吃多樣化飲食鐵分成血基質鐵與非血基質鐵,其中前者主要於動物性食物,並比較容易被身體吸收,所以要補鐵可多吃豬血、牛肉等動物性食材來補充,而素食者則建議可多方搭配攝取,來增加鐵的攝取量.不隨餐配茶飲研究發現茶飲、咖啡中的多酚會與鐵結合,抑制鐵的吸收,所以建議飯前飯後1-2小時內避免飲用茶飲真高鐵食材(以每100克做計算)動物性:.豬血:含28毫克鐵.豬肝:含10.2毫克鐵.蛤蜊:含8.2毫克鐵.牡蠣:含5.2毫克鐵植物性:.紅莧菜:含8.5毫克鐵.紅豆:含7.1毫克鐵.黑豆:含6.7毫克鐵.干絲:含6.2毫克鐵假高鐵食材過去常常說櫻桃、葡萄、黑糖補鐵,但其實他們鐵含量都極低,吃10顆櫻桃及葡萄也只補不到0.5毫克的鐵,而蘋果切開會變黃色也並不是因為鐵氧化的關係,而是酵素作用的關係,所以蘋果也絕對不是補鐵的好來源!【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鐵”定吃出好氣色!補鐵這樣吃才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8 癌症.飲食與癌症
吃葡萄真的不用吐葡萄皮!抗氧化最強的植化素 白藜蘆醇能預防結腸直腸癌
植化素防癌系列之二:白藜蘆醇 (resveratrol) 「白藜蘆醇」一定很少人聽過,但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這一句繞口令,大家又很熟悉。沒錯,葡萄皮含有豐富的「白藜蘆醇」,它是一種植物抗毒素,也是紅酒的主要成份。「白藜蘆醇」的含量,以圓葉(muscadine)葡萄酒最多,為紅酒的 7 ∼ 20 倍;其次是紅酒、紅葡萄汁、玫瑰酒、 Pinot noir 葡萄酒、白葡萄酒、花生、紅葡萄。 1939 年,日本高岡博士從植物白藜蘆根莖萃取出「白藜蘆醇」。 直到 1980 年,才發現「白藜蘆醇」具抗氧化及保健功效,它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強的植化素之一。關於「白藜蘆醇」的癌症基礎研究以及美國醫療機構進行國家臨床試驗計劃: 「白藜蘆醇」癌症基礎研究.「白藜蘆醇」作用的分子靶點:SOD,catalase, glutathione, AKT, NF-KB, iNOS,COX-2, STAT3, surviving, p53, p21, Bax,BAK, DR..「白藜蘆醇」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以及調控血中微量元素的銅/鋅比值。例如:攝護腺、肝癌、乳癌、神經母細胞瘤、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結腸癌等。國家臨床試驗計劃加州大學爾灣分校2009年發表一篇臨床試驗報告:「檢測植物來源之「白藜蘆醇」和「葡萄粉末」對結腸黏膜和結腸癌的 Wnt 路徑靶點基因表現之影響」(NCT00256334)。一組患者每天服用「白藜蘆醇錠劑」80 毫克(內含白藜蘆醇 15.54 毫克,是從 94.4 公斤葡萄萃取出來)或另一組服用「葡萄粉末」 80 公克(內含白藜蘆醇 0.073 毫克,是從 0.45 公斤葡萄濃縮乾燥)。2 週後,進行手術切除,摘取腫瘤病灶及附近正常黏膜的組織,檢測Wnt 訊息傳遞路徑的靶點基因表現。【結果】「白藜蘆醇錠劑」及「葡萄粉末」二組都沒有抑制直腸癌細胞的Wnt 訊息傳遞,但附近的正常細胞卻有明顯抑制效果(p < 0.03)。 【結論】1)「白藜蘆醇錠劑」或「葡萄粉末」作用在正常細胞,可以用來預防結腸直腸癌的發生。 2)若用於結腸直腸癌治療仍需進一步研究,包括提高「反式白藜蘆醇 (trans-resveratrol)」至藥理學治療劑量。因為實驗室研究報告都證明高濃度的白藜蘆醇,才有抑制癌細胞生長和誘導癌細胞凋亡的作用。(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7 養生.聰明飲食
降膽固醇是陷阱,越吃越多病?燕麥對健康有好處還是有壞處?
我在2021-11-25發表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讀者Pat在2023-4-10留言:「教授您好:最近有youtuber引用不少研究說食燕麥有害,降膽固醇係陷阱,仲會越食越多病!請問這種說法正確嗎?」讀者陳生在2023-5-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最近在香港經常說燕麥不是健康食品,如下:1.吃燕麥片前請三思,柏格醫生 Dr Berg2.燕麥迷思|燕麥95%含致癌物!降血糖膽固醇成效存疑醫生親解3原因|教煮|早餐|健康飲食3.[不是陰謀論]由馬的飼料,變成營養食品?|燕麥有害? 降膽固醇係陷阱?仲越食越多病!?|蛋原來食幾隻都得!|粵語中字可否提供你見解呢?謝謝!」讀者Pat提供的影片和讀者陳生提供的第三個影片,都是一個叫做「Stormtrooper白兵」的youtuber發表的。他有很多粉絲,但他的YouTube賬號和臉書賬號都沒有說他有受過什麼科學或醫學訓練。不過,也許這並不重要。請看我發表的普羅大眾追捧偽科學,不屑真科學名人發佈的飲食資訊,能信嗎?讀者陳生提供的第一個影片是一個叫做「Dr Berg」的youtuber發表的。第二個影片則只是引用第一個影片。「Dr Berg」的影片有被製作成叫做「柏格醫生中文健康知識」的系列,但其實他並不是醫生。我在2020-11-1發表的斷食的吹捧與現實裡面有這樣說:「這位網紅的本行是整骨師,但現在已經不幹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網紅的收入肯定是整骨師的好幾倍。他的影片也都是有中文版的,所以這當然也是收入來源之一。他的影片內容都是儼然像個教授一樣,在白板上講解各種飲食對健康影響的機制。由於演技精湛,伶牙俐齒,又看起來相當權威,也就難怪會受到廣大的追捧。當然啦,一定也有很多人誤以為他是醫生而崇拜。不管如何,他除了吹捧斷食之外,也鼓勵生酮飲食。有關生酮飲食我已經有發表好幾篇質疑的文章,所以就不再多提了。不管如何,這位網紅在講解有關斷食,生酮,或是其他健康議題時,他所採用的策略就是所謂的Cherry-picking:專挑對他有利的證據,但就是不提對他不利的。更嚴重的是,為了達到推銷斷食和生酮的目的,他的講解往往是扭曲事實或編織故事。讀者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看一位年輕醫師分別在2019-11-12和2020-5-9發表的的影片(裡面有提供科學證據):“Doctor" Eric Berg | EXPOSED(Eric Berg “醫生” | 揭穿)Dr. Eric Berg FANMAIL (funny) (Dr Eric Berg 粉絲信函(好笑))」有關燕麥與健康關聯性的研究是多不勝數,所以我就只把2020年之後的論文列舉如下:2020年Substitutions of Oatmeal and Breakfast Food Alternatives and the Rate of Stroke(燕麥片和早餐食品替代品的替代和中風的發生率)。結論: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含有燕麥片而不是白麵包或雞蛋的飲食可能與較低的中風發生率有關。Short-Term Dietary Oatmeal Interventions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Forgotten Tool(成人 2 型糖尿病的短期飲食燕麥干預:一種被遺忘的工具)。結論:幾乎被遺忘的是,短期飲食燕麥片是一種經濟但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更好地控制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Bile Acids 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The Effect of Two Days of Oatmeal Treatment(未控制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膽汁酸 – 兩天燕麥片治療的效果)。背景:β-葡聚醣可有效結合膽汁酸 (BA),從而降低膽固醇濃度。這可能有助於食用富含 β-葡聚醣的食物(如燕麥片)對葡萄糖穩態產生有益影響。結論:與適應糖尿病的對照飲食相比,兩天的燕麥飲食導致總 BA 顯著降低。BA 減少的幅度與胰島素原的減少直接相關。Response of serum LDL cholesterol to oatmeal consumption depends on CYP7A1_rs3808607 genotype in Chinese(中國人 CYP7A1_rs3808607 基因型對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燕麥攝入的反應)。結論:細胞色素 P450 家族 7 亞家族 A 成員 1 基因 rs3808607 中的 SNP 與食用燕麥片後 LDL 膽固醇降低的程度相關。需要更大樣本量的試驗來證實這些發現。Oatmeal induced gut microbiota alte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mproved lipid profiles: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燕麥引起的腸道菌群改變及其與血脂改善的關係: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的二次分析)。結論:厚壁菌門的陽性反應可能是燕麥片誘導微生物群改變的一個關鍵特徵,而食用燕麥片的潛在降膽固醇機制之一可能是其微生物群操縱能力,其中 Blautia 屬的富集發揮了 潛在的重要作用。目前的結果應該謹慎對待,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驗證。Acute Effects of Oatmeal on Exercise-Induc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Following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燕麥片對女性高強度間歇訓練後運動誘導的活性氧產生的急性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結論:在高強度間歇訓練之前食用燕麥片可能會減輕運動引起的活性氧產生。2022年Improvement in cardiometabolic risk markers following an oatmeal diet is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ta in mildly hypercholesterolemic individuals(燕麥飲食後心臟代謝風險標誌物的改善與輕度高膽固醇血症個體的腸道微生物群有關)。結論:燕麥片可以引起血脂、氧化應激、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和短鏈脂肪酸的一些有益變化。相關性分析進一步擴展了我們對腸道微生物群和短鏈脂肪酸在改善心臟代謝風險標誌物中的作用的理解。註:有關所謂的燕麥含致癌物,請看我發表的桂格麥片含除草劑,但是。後記:讀者Elliot寄來一個影片Dr. Eric Berg gets fact-checked(Eric Berg 整骨師被事實核查),指出Eric Berg引用的文獻內容與言論之謬誤,令人瞠目結舌的誤植引用與誤導宣稱,以及分不清LDL-C和LDL-P, 也分不清血清膽固醇和膳食膽固醇。原文:燕麥會越食越多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電鍋這樣用,耗電又生細菌!台電加碼教電鍋煮菜省電秘訣,一次煮多道
你是否也習慣把煮好的飯菜放在電鍋內保溫?台電提醒,使用電鍋保溫,務必確認電鍋保溫溫度是否有高於60度,否則細菌容易滋生。改放冰箱冷藏,既省電也較安全。「危險溫度帶」易生細菌 電鍋加熱必須高於60℃電鍋幾乎是每個家庭裡的必備電器,許多人不喜歡吃冷掉的食物,就習慣把煮好的飯菜放在電鍋內保溫,等到要吃的時候就可直接拿出來吃。這看似很平常的行為其實暗藏危機!食藥署指出,溫度介於7~60℃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要達到抑制細菌生長的環境,溫度必須高於60℃或是冷藏低於7℃。因此如要使用電鍋保溫,務必確認電鍋保溫溫度是否有高於60度,如果不確定的話,建議吃不完的食物放涼後最好還是放冰箱,待下次要吃的時候再加熱,不但省去食物保溫的耗電量,也避免把細菌吃下肚。食物再加熱時也要注意。食藥署提醒,食品加熱溫度需超過70℃,細菌才易被消滅。為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而產生毒素,煮好的食物不要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使用電鍋加2物件可一次煮多道 快速又省電而如果是利用電鍋煮菜,台電也提供一個省電撇步,使用電鍋搭配「蒸架」和「蒸盤」,將食材備料調味後,放入一個有深度的盤子中,透過層層堆疊放進電鍋中,就能一次煮好2到3樣料理,既快速又省電。但要注意,味道較重的菜色,例如海鮮類的食品建議放在最上面一層,以避免影響其他料理的氣味。食物中毒高峰季將臨 預防中毒「五要」夏天是食物中毒的高峰季節,食品中毒常見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一般而言,適當的加熱過都可以殺死活的細菌,也可以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都需澈底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必須乾淨無虞。3.要生熟食分開:用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避免交叉污染。4.要澈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 細菌才容易被消滅。5.要注意保存溫度:低於7℃ 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室溫不宜放置過久。【參考資料】.台電電力粉絲團.食藥署食品中毒常見問與答.這4款家電用品 隱藏版的吃電怪獸
-
2023-05-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強健靈活的行動力 運動+飲食+保養 多管齊下
隨著年齡增長,體能也會跟著降低,高中齡長者常感嘆:中年後體力愈來愈差,最明顯的就是爬坡、爬樓梯困難,影響外出活動意願,如果沒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體力會不足。想要保有靈活的行動力,應趁年輕時做好保養。●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尤其是使用電腦的時間增加,錯誤的動作和姿勢會造成負擔,例如久坐不動、翹腳等,不正確的運動姿勢也會致使代謝循環不良。運動時,以跪、蹲、跑這三個動作負擔較大;愈來愈多人迷上健身,但是不當使用器材或錯誤深蹲負重,容易增加壓力,一定要適度且正確的重訓,並掌握安全運動原則,做好事前暖身、事後拉筋放鬆收操,讓全身活動更加平穩。行動力更靈活 從規律運動做起現代人深受行動力困擾,且年紀有下降趨勢,4、50歲族群主要是因為體力不足,年輕族群則是使用過度。當日常行走時,會發出「喀」的聲響,步態也不順暢,就表示活動受到限制,建議規律運動才是健康不二法門!1.多元訓練體能的方式首先避免站著做的運動,先減緩承擔體重,可選擇游泳、單車、瑜伽,水的浮力可以支撐全身,能緩慢且輕鬆地擺動雙腿;單車的座墊可以分擔體重,緩解受力;有許多平衡伸展的瑜伽,可讓步伐更輕盈,記得避開盤腿的動作!2.依自己的身體狀況持續運動運動前,先詢問專業健身教練、物理治療師了解自身體能,指導正確姿勢免於受傷,在能做得到的範圍持續運動,有不適感可以放慢速度或請教醫師。如果長期不動,支撐身體的力量也會慢慢減弱,造成行動的負擔。掌握飲食保養原則 養護行動力 除了運動,飲食保養也能讓行動更有力,可多攝取富含膠原蛋白、軟骨素、葡萄糖胺、硫的食物,例如豬腳、豬皮、雞腳、魚皮、牛筋,都對健康有益。如果擔心攝取過多熱量脂肪,可改為木耳、海帶、蓮藕等。要特別注意,維生素C是重要的輔酶,協同膠原蛋白合成與結構強化;高麗菜、花椰菜、蘿蔔、芥藍菜等十字花科的有機硫化物,有益營養均衡。保養行動關鍵應及早,從食物攝取的營養素有限,傳統海鹽起家的臺鹽善用海洋生技研發優勢不斷創新,推出「關鍵錠PLUS」,以臺鹽專利非變性II型膠原蛋白、薑黃素、葡萄糖胺、軟骨素、維生素C、胡椒鹼,通過多項認證,榮獲國際Monde selection品質獎肯定。其中,臺鹽自製活性II型膠原蛋白以低溫專利技術保留蛋白活性,55公斤的雞軟骨僅能萃取出1公斤活性II型膠原蛋白,活性純度較他牌高出20倍,幫助調節生理機能,行動有感更加倍。長期補充複方成分 健康新主義想要打造優秀靈活行動力,補對是關鍵!複方成分具有互相加乘的作用,持之以恆做長期保養!哪些族群可注意多補充營養品?銀髮族、上班族、運動員、久站者都適用,另外積極配合運動,都有助於健康維持。日常生活應注意讓身體適度休息、規律的低衝擊性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再加上均衡飲食、補充有益的營養素,寶貝體能健康,走路不卡關。母親節檔期優惠組合配合母親節,台塩生技從即日起至6/8推出母親節感恩慶活動,讓子女送「健康」給辛苦照顧全家的母親,相關資訊可上台塩線上購:https://www.taiyen.tw消費者服務專線0800-230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