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葡萄
共找到
1389
筆 文章
-
-
2024-11-21 焦點.健康知識+
咖哩是抗發炎好物、辣椒可緩喉嚨痛?感冒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整理
最近身邊感冒、流感的人愈來愈多。多數人偶爾都會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腺炎、鼻咽炎等,如果症狀輕微,有的人甚至不看醫生,靠自身免疫力自行痊癒。但流感則最好還是要就醫治療,以免引發重症。而不管有沒有看醫生吃藥,如能輔以食物補充營養、舒緩症狀,一定可以好得更快。當你快感冒了、或感冒了,請注意以下這些適合及不適合吃的食物,如秋冬盛產的柑橘類水果就是感冒時的好食物,辣椒竟能緩解喉嚨痛!而咖啡因及油炸物等,請暫時不要吃,以免病情加重。感冒適合吃的10項食物1.雞湯具有抗發炎作用,湯汁也提供必要的水分補充,以及電解質、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營養素。2.柑橘類水果如柳丁和葡萄柚,其含的維生素 C 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從一開始就降低患感冒的風險。3.優酪乳優酪乳含有活的有益細菌,例如乳酸菌和雙歧桿菌,這些益生菌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對整體免疫健康有幫助。4.辣椒辣椒無法治癒感冒,辣椒當中的辣椒素可以稀釋粘液以清理鼻塞並緩解充血、但幫助清理呼吸道,還可以作為溫和的鎮痛劑,緩解喉嚨痛。5.蜂蜜蜂蜜的抗氧化劑可以減少炎症並促進組織修復,舒緩喉嚨,減少刺激和感染,使其更容易吞咽並抑制咳嗽。6.大蒜與柑橘類一樣,大蒜可以從一開始就降低感冒的風險、增強免疫力。感冒了也可更快地恢復並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7.香蕉香蕉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快速、易消化的能量。香蕉還富含鉀,對體液平衡、神經功能和肌肉收縮都很重要。8.生薑生薑含有薑辣素,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抵抗感冒和流感,減緩喉嚨痛和發炎情況。可將新鮮生薑片浸泡在熱水中 10 分鐘,當水喝。9.咖哩咖哩包含了所有治療感冒的最佳成分,如大蒜、生薑和辣椒,提供抗發炎、抗菌等好處。10.新鮮蔬果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分。它們也是纖維的主要來源,多吃能創造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環境,進而強化免疫系統。感冒不適合吃的5項食物感冒、流感生病時,也應暫緩吃一些平時你可能愛吃的食物,它可能本來就不是很健康,在你生病時更會讓你症狀惡化。包括酒精、咖啡因、糖分、高鹽、油炸食物。感冒一定要吃藥嗎?也有不少人疑惑,感冒一定要看醫生吃藥嗎?一般是建議,輕微的感冒是可以靠自身抵抗力逐漸痊癒,但若因自體免疫不足,病毒感染到其他器官引起喉嚨發炎、鼻竇發炎、嚴重可能會引起肺炎等併發症,一定要盡速就醫治療。及症狀較嚴重流感,也最好就醫治療。事實上,對抗感冒沒有什麼特效藥,就是多休息、多喝水、平時多運動,吃藥的目的只是讓患者在感冒的過程中舒服一些,但並不能縮短病程。食藥署也指出,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入侵所致,市售綜合感冒藥主要的作用亦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且要依症狀挑選感冒藥,才能對症下藥。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發布的數據,本流感季從十月至今,已累積219例流感重症,以A型H1N1居多,並已有34人死亡,創下十年同期新高。下周又迎來一波冷空氣,疾管署預估12月流感流行期將提早報到,提醒慢性病及長者、幼兒等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接種疫苗,減少重症和併發症的發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9 焦點.元氣新聞
糖尿病肚子餓怎麼辦?掌握「選醣分數」,聰明吃點心!
「肚子好餓,但是吃飯時間還沒到,我又有糖尿病,該吃什麼好呢?」飢腸轆轆又不敢亂吃,是許多糖尿病友共同的難題,如何選擇食物,能夠止飢解饞、提供能量,同時做好健康管理,是糖尿病友的必修課!糖尿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ㄧ,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約有2百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對健康的影響甚鉅。糖尿病友飲食受限,在餐與餐之間肚子餓時,該如何選擇營養美味又有飽足感、且不容易影響健康狀態的點心?)選醣分數越高 = 醣類釋放速度越慢2很多糖尿病友聞「醣」色變,以致於這個不敢吃、那個不敢吃,但等到餓過頭了,又會隨意進食!事實上,糖尿病友不是不能吃醣,而是要聰明選醣,力增飲教您個小技巧,可以利用「選醣分數1」挑選產品!醣類釋放速度越慢,「選醣分數」越高,選醣分數對於糖尿病患者的營養和健康來說非常重要,選醣分數高的產品可以提供穩定的能量來源,有助健康維持。在眾多「營養補充品」中,建議選擇成分中含有異麥芽酮糖的營養品,相比葡萄糖和麥芽糖,異麥芽酮糖的選醣分數最高,醣類釋放速度較慢,其次是葡萄糖,麥芽糖則敬陪末座。糖尿病友吃對醣,並養成檢視產品包裝營養標示的習慣,定時定量攝取「選醣分數」較高的食物,並重視營養多元,才能享受美味無煩惱。糖尿病友看過來~簡單挑選方式報你知:點心好選擇:「力增糖尿病配方」聰明選醣如果糖尿病友在餐與餐之間需要吃點心,或是經常外食、不方便備餐,可以選擇糖尿病適用的營養品來搭配,更輕鬆方便地補充營養與熱量,也較容易掌握份量。「力增糖尿病配方」選用醣類釋放速度較慢2的異麥芽酮糖,搭配鉻1003,幫助醣類正常代謝。另外還有水溶性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力增糖尿病配方」專為糖尿病友打造,營養比例適合糖尿病患者所需。因此建議糖友餐間肚子餓時,可以選擇「力增糖尿病配方」取代不健康的零食和宵夜,妥善照顧健康。小小一罐方便攜帶,隨時補充所需營養,幫助維持好精神、好體力,順口好喝的點心,也能帶給你好心情! 力增飲年終最後大檔,多項指定商品買2箱就送1箱!即日起至11/30,到力增飲官網或特約藥局選購✔力增飲多元營養配方✔力增均衡配方 4✔力增糖尿病配方4 ✔力增飲鉻100配方,買兩箱就送一箱!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力增飲官網:https://affixhealth.tw/7Jght*資料來源「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359」備註:1.力增飲提供選醣技巧:醣類釋放速度慢,有助健康維持2.低升糖指數配方,異麥芽酮糖轉成葡萄糖釋放到體內速度較慢。Food Bioscience 18 (2017) 46–523.每罐含鉻100微克4.屬特定疾病配方食品
-
2024-11-16 養生.健康瘦身
營養師一年狂瘦50公斤曬夫妻合照「根本換了老公」他曝奇效減肥3心法
只要有毅力方法得宜,誰都能減肥成功。一名營養師原本胖到120公斤,透過控制飲食和運動等科學減重,短短一年就狂瘦50公斤變成一個大帥哥,他曬出前後對比照,很多人都以為他老婆是不是換了個小鮮肉老公。營養師博主「明叔」一年前還是個超級大胖子,體重高達120公斤,胖到連後腦杓都突出一大塊腫包,他還自我安慰那只是枕骨高。明叔的爸爸還要他去給腦杓抽脂,太太也點出他腦袋上的皮根本是疊在一起的。後來明叔下定決心減肥,利用戒糖和適度運動等方法,一年來收穫絕佳成效,從120公斤狂瘦到70公斤,他在網上曬出一年前和現在與老婆的合照,減肥前後的極大反差讓網友直呼「這根本是換了個老公吧」、「從夫妻照變母子照」。許多網友敲碗明叔的減肥秘方,他表示方法很簡單,就是戒掉添加糖+慢碳水+適當運動。1.戒添加糖:不碰所有的可添加糖,看成份表例如常見的蔗糖,果糖、麥芽糖、葡萄糖、蜂蜜、某某糖漿等全都不吃。存在大自然中的、但又不是特別甜的東西可以吃,過甜的不吃,比如說菠蘿蜜、榴蓮、芒果等。2.慢碳水:不用戒斷碳水,攝取GI值低的碳水化合物,因為GI越低的食物被機體消化的速度就越慢。就有時間去活動、去運動把熱量消耗掉,而不給它轉化成脂肪的機會。3.適當運動:明叔坦言以前自己是0運動,能躺著就躺著,所以先動起來更重要,而不是高難度高消耗,就從提前下車走路回家開始,不坐電梯爬樓梯開始,慢慢地就有運動習慣了。現在保持70公斤的明叔表示瘦下來有2年了,平時保持乾淨飲食,包括青菜,沙拉,牛肉湯,這種低糖慢碳優質蛋白的食物占飲食的一半以上,不讓體重反彈就是要愛上這種飲食法。他表示控糖以後最大的感觸是之前真的吃了太多的添加糖。糖會上癮,吃的越多越不覺得甜,想要吃更多。吃的少了,反而一點點就覺得很甜也很滿足。他強調減肥的真相是好的飲食習慣和規律運動的培養,絕對不是各種快速的減肥法,更不要去相信那些自稱能快速鏟肉的商品。減肥就是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調整、不斷接的過程。資料來源/明叔很認真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每日腹瀉多次卻不以為意?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
李小姐是一位22歲的年輕女性,因嚴重虛弱感、頭暈、容易喘氣及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初步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3.8,遠低於一般女性標準值11-13。因為嚴重貧血,李小姐被轉至血液科門診且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然而,針對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輸血治療之後,仍不見起色。後來糞便潛血檢查,發現為陽性,所以再轉診至消化內科門診評估。進一步詢問之下得知李小姐常常每天多次腹瀉,糞便中偶爾可見少量血絲,且伴有腹痛情形。後來醫師透過大腸鏡檢查、還有綜合臨床症狀及病理切片檢查結果,終於診斷為克隆氏症。起初她使用口服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症狀即獲改善,但數月後開始出現臉部變圓(月亮臉)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經醫病溝通,改用生物製劑治療,除副作用改善外,也在安全用藥之下良好控制病情。至今兩年期間,不論是臨床症狀或是大腸鏡追蹤的結果,都顯示病情受良好控制,達到緩解狀態。IBD分兩類 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臨床表現有差異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慢性持續性的腸道發炎情況,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兩大類,成因面向多,涉及遺傳因素、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腸道微生物失衡、環境因素等複雜的相互作用。(1)如何區分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陳彥年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發炎僅侷限於大腸,且以直腸段最常被影響,發炎主要在黏膜層,且為連續性的發炎現象,症狀上以腹瀉及血便最常見。而克隆氏症的發炎範圍包括了整個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是受影響部位,病灶呈不連續之跳躍狀分佈,發炎會影響全層的消化道組織,常有腹痛、腹瀉、也可能出現程度不一之血便;除此之外,克隆氏症患者的腸道組織在長期嚴重發炎後可能會產生廔管;且在組織修復結疤時也可能造成腸道狹窄,甚至會有腸道阻塞之症狀。IBD不只腸道出問題 其他系統症狀其實有跡可循陳彥年醫師提出,若腹痛、腹瀉持續超過三個月,合併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及下肢水腫等情形,就建議跟醫院的專科醫師討論是否要做進一步檢查。20到45歲的青壯年如果出現類似症狀(2),發炎性腸道疾病必須列入可能的鑑別診斷,建議儘早就醫檢查較有保障。「由於IBD是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出問題時,不單單只會攻擊腸胃道,其他腸道外的表現也會讓我們去思考患者是否也會合併有IBD的情況。」陳彥年醫師補充,關節炎、眼睛的葡萄膜炎,特殊的皮膚發炎如結節性紅斑及壞疽性膿皮症,還有某些肝膽系統異常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都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關。藥物治療可控制病情 注意生活型態才是根本之道如何治療IBD?陳彥年醫師強調,隨著近年來的醫療進步,多數患者都能透過各種藥物的治療讓發炎情況有所改善甚至達到完全緩解。倘若傳統的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類固醇或是免疫調節藥物對疾病的控制不理想,現在也有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能用來治療。妥善控制病情,可以減少腸道狹窄與阻塞、廔管及相關感染症的發生,也有助於降低日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然而除此之外,一旦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如毒性巨結腸症、明顯腸阻塞、腸穿孔或大腸癌,也是要祭出最後手段,請外科醫師協助將受影響的腸道進行手術切除。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平時日常生活的壓力與飲食習慣,因為這些生活型態和疾病的活動性息息相關。陳彥年醫師指出,病友應儘可能避免酒精、咖啡、茶、大蒜、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飲食,容易造成脹氣的食物如地瓜、豆類、洋蔥和韭菜等也要視個人情況避開。再來是生活壓力管理,作息不正常也容易導致免疫系統的活性異常,甚至引發難以控制的發炎情形。但如果遭遇相關症狀也請不用擔心,只要儘早就醫、跟專科醫師討論,好好配合治療,病情通常可以再次獲得良好的控制。
-
2024-11-15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減輕多少不正常?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當心可能是這十種疾病!
減重許多人一直嘗試努力卻不見得做的到的事。而如果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明顯下降,這樣的情況並不尋常,可能暗示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都有可能。體重減輕多少是不正常?由於荷爾蒙、水分滯留和其他生理心理因素,體重每天可能會變化0.5~1公斤以內。體重明顯下降的情況並不常見,但在不改變飲食量、不加強身體活動或不嘗試減肥的情況下,當體重在半年內減少5到10公斤,或是原來體重的5至10%時,便屬於不正常,此時體重減輕已成為問題。根據《Health Day》訪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營養學部高級營養師Christine Goukasian指出,「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是一個危險信號」,雖然並非所有情況都不正常,但任何持續或不尋常的症狀也暗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障礙都有可能。《元氣網》以下整理來自各醫師的診斷說法、《Health Day》的研究數據,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可能是以下這些疾病。癌症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據,這是無意中體重減輕的第一大原因,大約十分之四的癌症診斷都是這樣開始的。體重下降不僅是晚期癌症的徵兆,患有早期腸癌、胰臟癌、胃癌和肺癌、淋巴癌等癌症患者的體重也會減輕。腸胃及消化道疾病10% 到 20% 的意外體重減輕歸因於飲食失調導致腸胃道問題,例如慢性腹瀉、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或過度使用瀉藥等。身體消瘦伴隨腹瀉,食欲差,消化功能差,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便秘、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等消化道疾病,或過度使用瀉藥導致。甲狀腺亢進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受訪表示,女生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很可能是罹患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厭食症甲狀腺亢進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糖尿病黃莉棋指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憂鬱、強迫症、厭食症和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食欲。營養師指出,如果你對吃飯或睡覺沒有太多興趣,以至於錯過了吃飯,那麼你就會減肥。而一些用於治療精神健康障礙的藥物也可能會影響食欲、味覺和嗅覺,並導致體重減輕。牙口問題例如牙齦疾病、假牙不合、吞嚥困難,味覺退化等問題,都可能造成進食不舒服,導致食欲減退。肌少症/衰弱症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活動力變差,有可能是衰弱症或肌少症前兆。肌少症好發在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糖尿病友等年長族群。這些失能前的表徵,除了及早診斷,最好落實規律運動,及配合補充蛋白質,以延緩疾病發生。每周333─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每分鐘最高心跳數達130下,有助延緩體能衰弱、至少保住肌肉不流失。神經系統疾病除了老化之外,65以上老年人體重變輕,還可能潛藏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症等風險,這些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欲、吞嚥及食物攝取能力下降。其他疾病其他還包括慢性感染或發炎疾病,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大家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養成定期量測體重、血糖與血壓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異常揪出疾病。若莫名其妙的體重減輕,一定要找出病因,如果就醫仍找不出原因,可以先觀察一二個月,若體重有回升跡象可以解除警報;但若是其他疾病引起,疾病則會慢慢「現出原形」,一旦出現其他症狀就要盡快就醫。至於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建議可以先看家醫科,讓醫師藉由問診找出問題,而不是去做健康檢查。【參考資料】.《Health Day》.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4 養生.聰明飲食
搶不到限量麥當勞楓糖鬆餅漢堡別懊惱!醫提醒早餐吃錯或過量恐怖後果
被喻為「神級早餐」的速食店楓糖風味厚鬆餅,是日本人氣熱銷餐點,獨特口感和風味擄獲了粉絲味蕾,昨日登台販售,馬上造成搶購熱潮,各分店開賣一個小時就售罄。不過,醫師提醒,楓糖加鬆餅、豬肉的「重量組合」,偶一為之即可,過量會影響身體健康。鬆餅是隱藏版的肥胖魔王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歐弘毅表示,早餐是一天活力來源,吃錯或吃過量,會讓葡萄糖和胰島素快速飆升,飯後反而疲憊,一整天處在昏昏欲睡狀態。造成熱賣話題的楓糖厚鬆餅漢堡,一份直逼600大卡,再加上1杯含糖奶茶或是玉米濃湯,還有限時段供應的薯餅,早餐熱量大爆表。歐弘毅說,除了熱量之外,這款早餐的含糖量也很驚人!鬆餅是隱藏版的肥胖魔王,有糖、澱粉,另添加褐色的楓糖。若以國健署建議的「每日飲食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換算2000大卡不宜超過50公克糖,楓糖風味厚鬆餅可能已經占去一天攝取量的5成。楓糖吃起來帶有一點焦香味,不過,真正楓糖並沒有這種香氣,甚至沒有香味,要小心焦糖化問題。歐弘毅提醒,有些糖屬於果糖,吃了之後不會有飽足感,反而引發大腦對甜味的渴望,容易有饑餓感並且造成肥胖。早餐吃錯或吃過量血糖飆歐弘毅說,一早吃進太多醣類,尤其是精緻澱粉、含糖食物及飲料等,確實會影響血糖波動;而早餐吃「太豐盛」,大量血液都會集中到胃部幫助消化,讓大腦供血不足,往往導致吃完飯後就會感覺疲倦想睡,建議要檢視自己吃進去的食物是否太多澱粉類。2個錯誤進食習慣危害腸道歐弘毅指出,民眾常見2個錯誤進食習慣,包括纖維攝取不足、進食太快,這些會危害腸道健康,也會讓營養失衡。但不論是哪一餐,都要補足蔬菜水果,多攝取膳食纖維,可促進消化健康,且增加飽足感,更要細嚼慢嚥,反覆咀嚼讓大腦接受「飽了」的信號,才不會過量進食,有助於調節血糖濃度,控制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
2024-11-11 焦點.健康知識+
糖是胰臟癌元兇?中研院研究被過度解讀?醫透露一結論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標題「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但中研院當時公開的新聞稿中就已經提到「過往研究只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傳言「首度證實」為易誤導的說法。 (2)中研院新聞稿還提到「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傳言「元兇」的說法誇大、易造成誤解。 (3)中研院的研究包括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但都不是人體實驗,專家建議,像這樣還不是人體臨床實驗的研究結果,民眾不必恐慌、也不要不當一回事,當作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管有無胰臟癌家族史、有無糖尿病,都應該飲食減糖、以利健康。網傳「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等相關影片及文章,提到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胰臟癌其實和糖有關係」,餵給實驗鼠高油高糖,發現胰臟細胞會產生DNA損傷,國人飲食應儘量少糖、比較能減低胰臟損傷的程度。但專家表示,糖代謝異常、糖尿病、胰腺癌,醫界已知三者之間本來就有關係,中研院的研究進一步鞏固因果、細節,專家提醒民眾,一般人不會知道自己是否有 KRAS 基因異常,但能夠很明確知道是不是患有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應該更加特別小心糖的控制,因為如果又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則高糖飲食在動物研究中發現會加重影響性、增加風險,糖尿病患在無法確知是否帶有 KRAS 異常的情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管知不知道、有或沒有 KRAS 異常,都能減醣飲食,不但有利控制糖尿病、降低可能的胰臟癌風險,也能兼有預防其他的共病,像是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以及肥胖等等的效果。 中研院證實糖是胰臟癌元兇? 原始謠傳版本: 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報導影片與訊息: 查證解釋:傳言報導提到「黑老鼠動物實驗模擬人體,一組是實驗組、一組是對照組,實驗組吃高糖高油」,而 MyGoPen 查詢中研院官網「預防癌中之癌「胰腺癌」找上門 少糖就對了!」則提到研究團隊採集、檢驗四種細胞,分為罹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未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這些病患的未癌化正常胰臟組織、以及鄰近胰臟的小腸組織交叉條件共四組。 中研院新聞稿提到細胞實驗、傳言版本提到動物實驗,相關內容過於簡略、跳躍,MyGoPen 查詢該論文 2019 年登載於國際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的原始出處「高血糖透過關鍵酶的 O-GlcNA 酰化引發核苷酸失衡並誘導胰腺細胞中的 KRAS 突變」,並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中研院團隊一系列相關研究 之前之後都曾發表柳朋馳表示,中研院的研究先從細胞實驗開始,從胰臟癌患者取得細胞組織,再分成二組,一組合併有糖尿病、一組則沒有糖尿病,然後去看這兩組裡面的細胞訊息、基因段,哪些地方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會導致不一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不是跟本身患有糖尿病有關,發現糖尿病組的胰臟切片中,DNA 損傷明顯多於非糖尿病組,而小腸切片則沒有差異。 醫界早知糖尿病與胰臟癌有關 中研院進一步證實「糖」是關鍵原因 柳朋馳指出,就像中研院自己在新聞稿中公開說明的一樣,過去醫界已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是因果並不清楚,而這個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以胰腺癌患者的檢體為實驗標的,KRAS 基因突變卻只發生在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正常胰臟細胞內,可以明顯觀察到基因組受損,幾乎 94% 的檢體裡都能發現有致癌 KRAS 基因突變,但其他組的細胞卻沒有。此外,研究團隊也在正常的胰臟細胞中使用高濃度劑量的糖,發現處在高糖環境的胰臟細胞,基因組複製、修補過程中,易發生錯誤、良率大幅降低而最終可能導致胰臟細胞癌化。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為了證實上述的結果,又進行小鼠實驗,餵食高糖、高脂飲食變成糖尿病,然後收集胰臟、小腸、結腸、肝臟、肺臟和腎臟的組織樣本,發現糖尿病組的小鼠優先(preferentially )促進胰臟 DNA 損傷。MyGoPen 查詢發現該研究團隊在更早之前的 2015 年也曾發表抗體 IL-17RB 證明可減緩胰臟癌的轉移,而之後也於 2022 年發表了「胰臟導管腺癌中葡萄糖代謝與 KRAS 突變的相互作用」進一步的回顧性相關研究。 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並非人體 可供參考但不用過度恐慌 柳朋馳指出,人體的細胞拿出來在實驗室進行,這樣的細胞實驗已經不是人體內的生物環境,而動物實驗並不是人體,人體相較於實驗鼠畢竟複雜太多,民眾不用因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結果而恐慌,但是也不能說細胞實驗、動物實驗就對一般民眾就沒意義,比較持平、正面的態度是將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作為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用誇大聳動、也不要不當一回事。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就像該論文於摘要的結語中提到「將糖代謝與包括胰臟細胞基因突變的基因組不穩定性聯繫(link)起來的直接證據尚未確定」,就像很多研究論文都會在語末提到「尚待更多研究佐證」,這些都是學術文獻的常用語,就是醫學界仍須繼續努力的意思,柳朋馳以 AGE 為例,醫學界已知高血糖會導致「進階性的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emic End Product,AGE) 累積,2020 年國際上曾有研究將有 KRAS 基因缺陷的實驗鼠分為三組,第一組不餵高糖分、正常健康的食物當作對照組,第二組餵高糖分食物,而且還會再給藥物,讓 AGE 抵消、下降,第三組則是給高糖食物、不給藥。動物實驗常用AGE 人體卻不好用 12 周後解剖發現,第一組正常飲食組的雖然有 KRAS 的基因異常,但發生胰臟癌的機率只有 8% 左右;第二組高糖但因為有給藥,胰臟癌比例大約 25% 左右,而第三組高糖沒給藥的最嚴重、高達 75%,這項研究透過動物實驗很清楚地提醒人類,如果本身有 KRAS 基因異常,就代表已經具有一定的風險、最好不要高糖飲食,即便吃藥控制會有幫助、但是風險還是很大,KRAS 加上高糖飲食會有 1 加 1 大於 2 的影響效果。 柳朋馳指出,上述研究夠淺顯明確的在動物實驗看到高糖飲食、AGE、胰臟癌的關係,但是 AGE 至今仍然不是臨床上糖尿病患的常規檢查項目,因為很多的研究發現 AGE 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切點,超過哪個數值糖尿病的風險會到多高,AGE 有相關性、但卻不是一個確效好用的指標,所以 AGE 常用在動物研究,時間短易操作、容易比較數據高低,但是一到人體就無法突破、還沒辦法找到作為疾病診斷標準的方式。從 AGE 的例子就能知道,動物實驗的結果和人體的距離很難說到底是多少。柳朋馳解釋,中研院的論文研究、媒體的轉載報導,加起來可能會讓民眾眼花撩亂、難以理解,其實結論可以簡單說明為:醫界已知糖尿病族群比非糖尿病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本來就會比較高,而中研院的研究證實糖尿病的族群如果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又吃高糖飲食,則在動物研究中發現又會加重影響性。但是一般民眾、或是糖尿病患通常不會去驗 KRAS,都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KRAS基因異常,即使知道有胰臟癌家族史的人,也未必都是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的基因異常還包括 BRCA1、BRCA2 等,所以實務上對民眾而言,第一道關卡就是有沒有糖尿病、這個問題民眾自己會知道,有糖尿病的人,就要特別小心 KRAS 基因異常的問題,KRAS 會讓糖尿病人雪上加霜;而沒有糖尿病的一般人,包括衛福部、醫師們的衛教建議也是低糖飲食,不管有沒有糖尿病、甚至不管有沒有 KRAS 基因異常,通通都低糖飲食準沒錯。 柳朋馳從流行病學解釋,有糖尿病的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是比較高的,就跟肥胖的概念一樣,吃糖就容易胖、胖就容易罹患胰臟癌,或許民眾會疑問,難道避開高糖、就不會有胰臟癌嗎?答案也不是,柳朋馳強調,包括胰臟癌在內的各種癌症都是多重因素的,只是既然知道高糖飲食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而且是可以人為控制的,那就盡量避開高糖飲食、以免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所以傳言標題「元凶」 說法太過武斷,糖可以說是「影響因子」,元凶指的是主要的兇手,其他不重要,但事實上一大堆因素都有關係,例如上述第一組實驗鼠,即使正常飲食、也因為帶有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風險仍有 8%,所以並不是只要做到低糖飲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就可以完全避免風險,傳言「元兇」的說法易誤解。結論 包括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衛教內容中都提到,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研究證實胰臟癌的發生原因,但是已知有高風險因子,包括肥胖、高脂飲食,或是 BRCA 基因突變的癌症家族史,或是糖尿病病患等等。此外,中研院在該研究發表的新聞稿中提導「過往研究只知 80%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由上述資料可知,後續相關報導、傳言版本「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元兇」、「首度證實」等說法易誤導。 專家也表示,如果糖代謝異常是一,糖尿病是二,胰腺癌是三,醫界已知二和三有關,而一和二有關也是一般民眾都知道的,中研院的研究則是進一步證實、確認一和三之間的關係,一可以說成是三的原因、關鍵原因,但傳言說成「元兇」、「首度證實」過於誇大、武斷,易造成民眾誤解。衛教資源: 癌症希望基金會 癌症知識館 - 胰臟癌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research.html)
-
2024-11-09 養生.聰明飲食
中老年人口腔問題喝「神奇飲料」能顯著改善!跟牙周病、酸蝕說掰掰
紅茶這種飲料在東西方國家都相當常見,有些人幾乎是天天都喝,但你知道它能幫助身體抗老化、提高免疫力、維持血管健康、調解血糖水平、舒緩壓力,對健康竟然有這多好處嗎?日本紅茶專家齊藤由美是日本紅茶協會認證的茶講師、茶顧問,曾在Brooke Bond House擔任紅茶教室的企劃,後來進入聯合利華營銷,負責立頓的宣傳。現在則經營茶葉專賣店和紅茶學校,舉辦各種紅茶座談會、演講等活動外,也出版過多本紅茶相關書籍。其中一本暢銷書《風靡全世界的紅茶自療法》,就提到紅茶對健康的驚人功效,這篇文章則整理書裡的知識,跟大家分享紅茶是如何預防口腔相關疾病。口腔保健大敵—牙周病現代人們除了透過刷牙、使用牙線、漱口水等來預防蛀牙外,甚至會定期去牙醫診所檢查牙齒、洗牙,預防口腔疾病的意識比以前提升不少。齊藤由美從茶葉製造公司退休後,在一家雜誌社擔任了兩年左右的編輯記者,當時為了撰寫一篇關於口腔護理市場的專題文章,走訪了相關的製造商、零售商和牙醫,發現民眾最常發生的問題不是蛀牙,而是「牙周病」,台灣衛福部調查就顯示,台灣成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0.48%,且多數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紅茶為何能預防牙周病?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牙周病是由牙菌斑引起的細菌感染,導致牙齒周圍的組織(牙齦和齒槽骨)開始發炎,患者會出現牙齦腫脹、出血,最嚴重導致牙齒脫落的症狀。牙周病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發生前沒有明顯的預兆,有些人甚至覺得反正牙周病不會引起疼痛,就放任不管。然而,其實牙周病是一種容易預防的疾病,如果日常照護妥當,就能有效避免它發生。齊藤由美在書中指出,紅茶的確能預防牙周病,這是因為裡頭的「紅茶多酚」和「氟」具有抗菌效果,可抑制蛀牙和牙周細菌的生長。有科學研究表示,紅茶對口腔的保健甚至比綠茶有效。 紅茶還能對付牙齒酸蝕、預防口臭不少人會飲用果醋、檸檬水、氣泡水或葡萄酒,它們雖然對健康有益,卻會溶解琺瑯質,造成「牙齒酸蝕」,大多數酒精飲料和果汁都會造成牙齒酸蝕風險,如果不是長期飲用,唾液會自然中和酸性,那就不需要太擔心。至於「茶」的pH值相對較高,可以中和口腔酸度,尤其是奶茶,適合作為酒後的飲品。齊藤由美也在書中建議,如果飯後無法立即刷牙,可以透過喝紅茶或用紅茶漱口來抑制牙周病細菌,還能有效消除嘴裡的異味,保持口氣清新,但要注意的是必須用「無糖紅茶」。一杯紅茶看似簡單,卻能用最天然的方式預防蛀牙、牙周病、酸蝕和口腔異味,是不是非常神奇呢?
-
2024-11-08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不靠運動!她早餐改吃「2食物」 3個月狠甩5公斤又告別脂肪肝
注意飲食絕對是維持健康的首步。近日臺灣有醫院在網上分享病例,指1名體重76公斤、患有長期輕度脂肪肝的30多歲女病人前來複診,出現驚人變化,不但3個月內減掉5公斤,就連脂肪肝都不見了。女病人並沒有運動,只是早餐改吃2種食物--冷凍過的蕃薯和剛熟的香蕉,就有如此成效!而醫生得知後,也在帖文分析這樣吃對減重的好處。臺灣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於10月29日在Facebook個人專頁分享病例,指近日有1名30多歲、患有長期輕度脂肪肝的女病人覆診,檢查結果顯示「脂肪肝消失了」,而且3個月內就減了5公斤,從76公斤降至71公斤。錢政弘好奇問對方是不是靠運動瘦下來的,沒想到女病人竟表示「沒有運動」,唯一改變的是飲食習慣。原來女病人改變了早餐食物,之前她都習慣吃麵包做早餐,這段時間不再吃了,而是改為每天會吃100至200克凍過的蕃薯及1個剛熟的香蕉,有時會再加多2個蔥雞蛋及黑咖啡。另外,她晚上也盡量不吃澱粉,慢慢就瘦下來了。蕃薯要冷過才吃?而她早上吃的蕃薯都是前一天蒸熟後再放冰箱保存,翌日早上才吃。錢政弘解釋這麼做較有益處,因為蕃薯中的澱粉在冷藏後結構會改變,形成「抗性澱粉」,由於身體較不容易消化吸收抗性澱粉,故可避免高血糖。另外,錢政弘表示,香蕉愈熟,抗性澱粉就會轉變成葡萄糖及果糖,容易造成血糖上升,影響減重,但女病人選擇了初熟香蕉,亦即表皮沒有黑點的,這類香蕉的抗性澱粉含量同樣較高,比較適合減重。錢政弘又指,「水煮蛋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早餐可以吃水煮蛋」,不過要記得料理及享用燪蛋時不要放油及調味,「吃起來沒負擔又營養」。延伸閱讀:致命甜香!初生女嬰身上散發楓糖味屬罕見病警告終需換肝保命生收兩個肝癌病人「都不喝酒」卻有一共同習慣致癌:根本沒想到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腦補腦恐增腦中風、血管性失智風險!12種補腦食物一次公開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確診者康復後也容易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症狀,適量攝取補腦食物有助於大腦運作。 銀髮族遵循麥得飲食有助於預防認知功能下降,那年輕人健忘可以吃哪些補腦食物呢?對此,高敏敏營養師表示,以下12種補腦食物可以物幫助大腦變年輕、增加記憶力。12種補腦食物助大腦變年輕1.香蕉:香蕉含有豐富果膠及葡萄糖,可幫助緩釋給大腦能量的補給。2.綠色蔬菜:蔬菜富含植化素及各種營養素,可以保護腦細胞讓思緒更敏銳,建議可多吃各顏色蔬菜以攝取到各種營養素。3.奇異果:每100公克的奇異果含有73毫克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對抗壓力也能合成腦神經傳導物質。4.雞蛋:蛋黃含有的卵磷脂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5.燕麥:富含β-聚葡萄糖、維生素、礦物質,可以預防腦袋混屯,因此又被稱為「大腦的糧食」。6.深海魚:魚類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可以預防記憶衰退,建議多吃鮭魚、鯖魚、秋刀魚、鮪魚等魚。7.咖哩:咖哩含有的薑黃素改善注意力,整體認知和記憶。8.莓果:草莓、蔓越莓、覆盆子、藍莓、黑莓和黑醋栗等莓果含有花青素、維生素A、C、E、K及多酚等抗氧化營養,可以減少自由基破壞,有助於延緩腦衰老速度。9.南瓜:南瓜所含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及礦物質鋅等營養,皆具有幫助腦部運轉作用。10.優酪乳、優格:優酪乳及優格中除了富含好菌,還有蛋白質、鈣質、色氨酸,可以幫助補充健腦所需的營養。11.綠茶:綠茶富含植化素能有效抗老化,減少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改善大腦認知功能。12.堅果、核桃類:堅果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B群,有助於補腦,與上述健腦食材搭配在一起,如:莓果優酪乳、黑芝麻牛奶。莓果優酪乳除了能補腦也可以幫助腸胃順暢、補充鈣質;黑芝麻屬於高鈣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對於舒緩腦神經緊繃有助益,建議每天吃小匙黑芝麻或將其撒一點到飯上或牛奶中。補腦保健成分怎麼選?許多保健成分如銀杏、魚油、抗氧化劑、卵磷脂等等,對於改善記憶力可能有幫助。不過,微笑藥師廖偉呈建議,應先了解大腦退化的原因後釐清自身狀況再選擇補腦產品,胡亂服用保健食品,反而對身體有害。抗氧化劑:維生素C、E、茄紅素及富含異黃酮、花青素的深色蔬果或黑豆等抗氧化劑,可減少自由基攻擊細胞,進而降低神經細胞萎縮及神經髓鞘的損失之作用,適合處於高度生活壓力及抽菸、糖尿病、常發炎者等細胞氧化壓力大者。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有抑制發炎的作用,可減少發炎而引起的細胞傷害,年輕族群有記憶力下降之困擾,可選擇補充魚油或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食物。膽鹼食物、卵磷脂:磷脂醯膽鹼(PC)、磷脂絲胺酸(PS)為腦細胞膜與神經髓鞘的成分之一,因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降低而導致記憶力下降之年長者,可適量補充富含膽鹼的食物、卵磷脂、磷脂醯膽鹼、磷脂絲胺酸有助於修補受損的細胞膜使其新陳代謝正常。銀杏:若腦力已衰退,此時補充銀杏的效果通常不佳,而年長者且記憶力尚未退化或血液循環差且沒有貧血但時常覺得頭昏昏時,則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好,補充銀杏有助於增加腦部血液循環,發炎體質、糖尿病、血液循環差者可先諮詢醫師後再服用,除了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同時控制血壓與血脂,降低腦血管阻塞風險。吃腦補腦有用嗎?5個健腦好習慣許多長輩認為「吃什麼補什麼」,如吃腦補腦、吃心補心。不過, 豬腦等動物腦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反而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增加腦中風、血管性失智的風險,應適量食用或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建議後再斟酌用量。除了飲食之外,以下5方法也有助健腦補腦,提高認知能力、改善記憶。1.咀嚼:日本失智症權威長谷川嘉哉於《35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指出,大腦中廣大的領域和口腔、牙齒連結,透過牙齒咀嚼能增加腦部血流,活絡大腦,建議適當咀嚼口香糖,增加咀嚼的次數,增加腦部血流,有效率地排出大腦的垃圾。2.大腦訓練:美國神經科醫師瑞斯塔克於《記憶強化全攻略》提及,記憶力就像肌肉一樣,時常訓練才不會退化,也才有機會降低罹患退化性腦部疾病的風險,玩數獨、煮菜、看小說等大腦訓練皆對大腦有益。3.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改善記憶力集中問題,良好且充足的睡眠也有於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而適當的午休小睡對於提升工作效率及認知也有幫助。4.戒菸戒酒:酒精會傷害腦細胞,影響記憶力及專注力並造成認知功能退化。而抽菸,國健署表示,根據追蹤研究發現,吸菸會加速腦部皮質層變薄,相較非吸菸者,吸菸者在5年之內記憶力衰退了1.9倍,且認知功能也有下降,而戒菸後會使其逐漸回復「正常年齡」的狀態。5.控制體重及三高疾病:家醫專科醫師黃乙絜說明,有研究發現,過重或肥胖者的大腦執行能力、專注力、以及記憶力有下降的情形,另外,2016年一篇英國的系統性回顧發現,減重對於專注力、執行功能、記憶力改善都會有幫助。而控制三高疾病有助於預防血管性失智。參考資料:失智友善資源整合平台、高敏敏營養師、哈佛健康雜誌、國泰醫院 延伸閱讀: 颱風天,氣密窗為什麼聽得到「咻咻咻」的風嘯聲?達人揭3大漏風真相 「這樣跳」分泌「天然鎮定劑」血清素,預防失眠、憂鬱症!日本整骨專家的「獨門跳跳法」還改善五十肩、腰痛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燙青菜補葉黃素,醫提醒「1吃法」根本「白吃」!青菜4種吃法都NG
現代人外食大多油又鹹,因此有人為養生力行飲食清淡吃,但有時清淡過頭也會出問題。一女子為補充葉黃素而多吃青菜,但青菜都燙一下就直接吃,結果仍不到60歲就黃斑部退化。醫師指出,燙青菜不加任何油脂,脂溶性維生素是吸收不到的,吃了根本白吃。燙青菜不加油 吸收不到脂溶性維生素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健康好生活》節目分享門診一病例,一位58歲女患者為了補充葉黃素平常特別注意多吃青菜,但她不解向醫師詢問,為何仍不到60歲就黃斑部退化?江守山也覺得奇怪,一般黃斑部病變多是老年人的問題,但她不到60歲就得,且黃斑部色素密度檢查,發現黃斑部色素嚴重不足。問診後發現,女子為清淡養生,吃蔬菜多以生菜沙拉為主,吃燙青菜也是燙一下就直接吃,不加油。江守山告訴她,燙青菜這樣吃完全吃錯了,這樣吃根本不可能吸收到葉黃素。江守山舉研究實例說明,吃完全不含油脂的菜,無法吸收到任何的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K1、K2、茄紅素、葉黃素等。所以適度的油脂仍是有必要的。【疾病百科】黃斑部病變青菜4種NG吃法其實吃清淡點沒有錯,多吃菜也沒有錯,但飲食觀念仍要正確才會有健康效益。例如燙青菜不僅需要點油脂才吸收的到營養素,「燙」過度也會使營養素流失。營養師劉怡里曾受訪表示,燙青菜若過度汆燙,當中的維生素B群、鉀等豐富水溶性營養素都會溶於水中。高溫爆炒、爆香也會讓蔬菜內的營養素大量流失。因此即使攝取足量蔬菜,煮法不正確,也恐難獲得足夠營養。此外,也不鼓勵吃隔夜菜,並不是因為「有毒」,同樣是因為部分營養素容易流失。1.不加油2.汆燙過度3.高溫爆炒4.吃隔夜菜吃什麼可以補充葉黃素?台灣眼科學教授學術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楊長豪曾受訪指出,目前有花椰菜、南瓜、菠菜等天然食物含葉黃素,一天葉黃素攝取量只要約20毫克便已足夠,只要飲食均衡,便可從天然蔬果、食物攝取足夠葉黃素,若透過飲食無法獲得足夠葉黃素,也可考慮藉由保健食品吸收葉黃素,但劑量不宜過多,吃過量可能讓皮膚發黃。此外,林口長庚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陳彥伯在《長庚醫訊》撰文也提醒大家,研究雖顯示飲食中補充葉黃素可以減少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惡化的機會,但並無治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效果。.深綠色蔬菜:菠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芥藍菜、地瓜葉等.黃色蔬菜:櫛瓜、玉米、小黃瓜、南瓜、胡蘿蔔等.水果:柳橙、奇異果、葡萄、芒果等.豆魚肉蛋類:尤其蛋黃【參考資料】.《健康好生活》YouTube .《國民健康署》臉書粉絲專頁 .國健署健康九九 .長庚醫訊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5 醫療.眼部
有助預防黃斑部病變 專家建議每周吃2食物補葉黃素、玉米黃素
黃斑部病變是中老年人失明的主因之一。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多攝取蔬菜、水果、魚、蛋黃中的營養素,尤其建議每周吃2次魚、2至4顆蛋黃,就可以補充葉黃素、玉米黃素,有助於預防黃斑部病變。許惠玉提醒,民眾若有視力模糊、看東西有黑影、直線變曲線、字體扭曲變形時,要當心黃斑部病變上身。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且隨著年齡增加機率大增,65歲以上長者約每10人就有1人罹患。據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2019年發表於美國眼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的研究指出,每天至少吃200公克蔬菜、2次水果、每周吃2次魚,就能降低42%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澳洲雪梨大學2020年發表於臨床營養雜誌「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則顯示,與每周吃少於一個蛋黃的人相比,每周吃2至4顆蛋黃的人,15年後發生黃斑部病變風險降低49%。許惠玉說,魚類如鯖魚、秋刀魚、柳葉魚、鮭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DHA、EPA),其中DHA能保護眼部感光細胞免受氧化傷害,而EPA能降低視網膜血管內皮細胞發炎。菠菜、芥藍菜、地瓜葉、綠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以及奇異果、芒果、葡萄、柳橙等水果則富含葉黃素及玉米黃素,可減少眼睛發炎、保護視神經。蛋黃也含有葉黃素及玉米黃素,澳洲雪梨大學視覺研究中心表示,攝取較高飽和脂肪與膽固醇的人,罹患黃斑部病變風險增加,而蛋黃含有這兩種營養素,每周吃2至4顆蛋黃最為合適,相較於每天吃1顆者,預防黃斑部病變效果增加。由於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為脂溶性營養素,許惠玉建議,可在烹調時加入些許油脂,有助人體吸收,以達到更好的護眼效果。預防黃斑部病變,許惠玉強調,中老年人每天至少需攝取300公克以上蔬菜及2個拳頭大小水果,深綠或黃橙紅色蔬果份量需達三分之一以上,每周吃2次魚、2至4顆蛋黃,就不用花錢購買營養品補充葉黃素、玉米黃素。此外,戒菸、每周運動150分鐘、減少太陽直射眼睛等也很重要,更建議50歲後應每年接受視網膜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年輕人也有抗藥性 就醫勿做1事
全球面臨超級細菌威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傅郁螢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指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可見於各年齡層民眾、門診,因此不主動服用抗生素、勿隨便停藥或減少劑量,都是幫助預防抗藥性問題的好習慣。台灣抗藥性問題已擴及各年齡層邱俊翔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臨床上過去也以為,抗藥性問題多見於醫療院所加護病房的患者身上,由於疾病而過度使用抗生素產生,後來發現並非全然如此,具抗藥性的細菌也可能因為畜牧業、農業所使用的抗生素而產生並存活在環境中,一旦人類在受傷時,就很容易遭受感染、危及生命。他提到,台灣的抗藥性問題影響範圍廣,且不侷限於過往認知的長輩、重病族群,在各年齡層、門診都可見到,顯示整個醫療體系都面臨抗藥性的挑戰,在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中,除了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他具抗藥性細菌比例較10年前持續攀升,比例最高增加至3倍。邱俊翔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有495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因此「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抗生素只該用於「細菌性」發炎感染 秉持「四不一要」守則傅郁螢指出,抗生素常用於拔牙手術、感染性肺炎、泌尿道發炎、婦科疾病,但民眾常以為抗生素是消炎藥,其實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因此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流感等疾病,需要服用的是抗病毒藥物,而抗生素也不適用於黴菌引起的香港腳。不過具抗藥性細菌其實也存在於人體內,民眾又該如何面對?他強調,時刻警惕「四不一要」守則,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不吃別人或給別人吃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就醫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診間三問」預防抗藥性細菌邱俊翔也表示,常有民眾在感冒就醫時主動要求以抗生素治療,或去藥局主動選購藥物服用,「如果醫師臨床上判斷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就能服用抗生素,但民眾的感冒普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抗生素,若不當使用後可在口、鼻、腸道、皮膚等器官,篩選出具抗藥性的細菌,而當人體少了不具抗藥性的細菌與其競爭,身上就會只帶有具抗藥性的共生細菌。」他提醒,民眾若被醫師囑咐服藥1周,若在此期間內因症狀改善而擅自停藥,或害怕副作用而擅自減少劑量,原本還未被抗生素清除的細菌就會具抗藥性,增生後則再度導致宿主生病,原先的藥物也隨之無效,進一步導致可用於治療的藥物減少,或影響身體既有的細菌,並傳播給他人。邱俊翔強調,民眾就診時應確認自己所使用的藥物與準則,拋出「診間三問」,包括「有沒有」、「吃多久」、「小心什麼」,也就是要確認藥物是否有抗生素、若有則應服用幾天與該注意何事,幫助預防具抗藥性細菌在體內產生。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 產官學籲重視抗藥性危機抗生素濫用,導致全球面臨抗藥性問題,若不積極採取行動,2050年時每3秒就有1人因遭具抗藥性的細菌感染死亡。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起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期盼藉此提升全民對抗生素正確使用的認知,喚起對抗藥性問題的警覺。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具抗藥性細菌傳播,導致病人住院天數、醫療費用增加,也因可使用的抗生素數目減少而威脅生命,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政府各部門也響應每年11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抗生素認知周,有11家醫療院所同步舉辦衛教巴士展,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抗藥性的知識、各類抗藥性細菌的危害。莊人祥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約有500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若此危機不解決,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認為,抗藥性是全球沉默的疫情,特別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具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更嚴峻,若以臨床數據說明,雖然5歲以下兒童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50%,但7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上升80%,隨著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此問題在長照機構將變得嚴峻。張峰義說,醫療機構的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由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往往需要使用第二、三線的藥物,甚至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最終導致死亡,而門診開出的抗生素,占總體抗生素使用量的80%至90%,這與患者對抗生素治療的期待、醫師的診療壓力及工作量有關。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當他還是住院醫師時,發現大家對抗藥性的認知普遍不足,且不論醫療端、病人端,只要身體一有小病或不舒服,就想尋求抗生素治療,直到如今醫療院所許多病人的出現抗藥性後,因無藥可醫而死於感染症,嚴峻的情況才喚起各界關注。洪乙仁強調「抗藥性細菌的防範,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為了響應每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認知周,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協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主題,透過衛教展板、互動小遊戲及影片播放,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及抗藥性危機的嚴重性。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投入2.25億元用於感染控制提升計畫,透過對醫療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具抗藥性細菌傳播的比例,且行政院也將於2025年啟動防疫一體抗藥性管理計畫,全力阻止抗藥性問題。
-
2024-11-03 養生.聰明飲食
別再汙名化碳水化合物 專家揭吃對時間可穩定血糖、幫助睡眠
碳水化合物常被汙名化,但它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主要能量來源。在一天之內不同時段吃碳水化合物,會對身體產生不同的影響。美國註冊營養師Roxana Ehsani在health.com提到,研究顯示早上吃碳水,有助管理身體的能量並調節血糖;晚上吃則可幫助睡眠並減輕壓力。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因人而異,且與個人的整體健康目標有關。早上吃碳水化合物早上吃碳水化合物可為身體和大腦提供能量,開始新的一天。經過一夜的禁食後,大腦的葡萄糖濃度很低,需要補充碳水化合物才能發揮最佳功能。研究指出,一天中早一點吃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s),例如藜麥或香蕉,有助改善記憶力。早上吃碳水化合物也可抑制飢餓感,避免餓過頭而暴飲暴食,導致肥胖風險。研究顯示,吃早餐的人往往擁有更健康的整體飲食,他們習慣在吃碳水化合物時,同時攝取各種富含膳食纖維的營養素。早餐吃碳水化合物也有助穩定血糖,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人。研究發現,糖尿病患在一天中早點吃碳水化合物(全穀物和澱粉類蔬菜,如玉米、南瓜、地瓜等),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較小,且壽命較長。晚上吃碳水化合物一般都建議在早上或下午早一點的時段吃碳水化合物,但某些時候,晚上攝取碳水化合物也有潛在好處。一些研究顯示,睡前攝取高纖碳水化合物,可以改善睡眠品質並降低失眠風險。研究發現,睡前四小時吃高升糖指數飲食的人入睡得更快,並可顯著延長快速動眼睡眠(深度睡眠)。另一項研究則發現,一天中稍晚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人,體內皮質醇(壓力荷爾蒙)較低。碳水化合物的最佳攝取時間,因健康目標而不同。1.想減肥如果減肥是你的目標,那麼最好不要在晚上吃碳水化合物,避免體重和體脂肪增加。安排在早一點的時段吃,並增加纖維攝取,有助管控整體卡路里。2.想增肌雖然蛋白質是肌肉修復的關鍵,但碳水化合物提供運動所需的能量也同樣重要。在運動前後攝取碳水化合物,有助於肝醣儲備,優化肌肉。3.優化身體能量全天持續供應碳水化合物,對於優化能量是必要的。在飲食中加入優質碳水化合物來源,如全穀類、水果、蔬菜、豆類與乳製品。身體如何代謝碳水化合物?當你吃進碳水化合物時,消化過程從口腔開始,消化酶將其分解成身體需要的葡萄糖,接著來到胃和小腸,葡萄糖進入血液中。最後多餘的葡萄糖會以肝醣的形式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以備使用。當葡萄糖進入血液,血糖就會升高,此時胰臟釋放胰島素,就像為細胞解鎖,允許葡萄糖進入被利用,成為身體的能量。進食後血糖會升高,隨著身體消耗能量後,血糖可能會下降,直到下一次進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5 養生.聰明飲食
天天都忍不住想吃甜食怎麼辦?史丹佛博士教「三不要」輕鬆戒糖上癮
現代人糖份攝取過多甚至對糖上癮,容易導致各種健康問題。專家提出科學方法讓人降低對糖的欲望,進而完成戒糖的目標。美國史丹佛大學化學博士Janice在小紅書頻道分享如何更健康的吃甜食,讓其對健康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為什麼人喜歡吃甜食?甜食的甜味對人體來說是一種獎勵的味道,古早時候食物匱乏又味道單一,當有人開始嚐到果實的果糖,吃到時覺得很幸福,於是人體的神經機制就養成一種「甜食是獎勵」的反應。第二種機制跟甜味無關,主要是糖被分解後的強化特性,被分解出的物質繼續和神經系統作用,讓人食慾大開。如何科學吃甜食抑制對糖的欲望‧吃酸食抑制:在吃甜食過程中可以少量食用一些「酸」的東西,例如檸檬水、檸檬汁之類的,這樣會對甜的渴望降低。‧吃「肉桂」:肉桂本身沒有甜味,但經常會搭配一些甜食,可以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數。‧提升睡眠品質:如果睡得好,讓大腦得到足夠的休息,對於糖的渴望就會降低。吃甜食的「三不要」1.不要當早餐吃如果把甜食當早餐吃,葡萄糖會馬上被血液吸收,血糖就會達到高峰,9分鐘後峰值降低,就會開始感到飢餓空虛,接著又會想吃甜食,這一天內血糖就會像雲霄飛車一樣,不斷周旋在高低之間傷害健康。2.不要空腹吃空腹吃甜食對糖的吸收以及血糖變化最為激烈,對身體影響很大;而且吃完食慾大開,接下來又會吃更多。Janice建議最好是把甜食當飯後甜點,這時腸胃裡已有食物,對食物渴望沒這麼高,而且血糖已經升高,處於比較平穩的狀態,這時吃甜食會很快得到滿足。3.不要當零食吃有人習慣隨身準備小零食,餓了就可以吃點,但如果按照前述的建議養成良好的習慣,就不會有隨時隨地嘴饞的欲望了。如果一定要吃,建議可把零食換成蘇打餅乾、堅果這類比較健康的零食。Janice表示當糖份的總攝取量減少後,很自然地就完成戒糖這件事了。資料來源/史丹佛化學博士Janice
-
2024-10-24 養生.聰明飲食
不吃重新加熱的炒飯和野餐 醫揭5種食物暗藏食安風險
加州家醫科女醫生潔茜卡‧紀斯(Jessica Kiss)在TikTok分享的影片表示,出於各種考量,有五種食品自己是絕不會吃的,會有害健康:炒飯沒吃完再炒、野餐食物、與頭髮染劑顏色相同的食物、容器被撞凹的罐頭食品,以及葡萄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紀斯醫生指出,炒飯要一次就吃完;炒飯做好放在室溫,過一會兒就會長出仙人掌桿菌 (Bacillus cereus),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尤其你在微波爐重新加熱,桿菌生長又會啟動;此外桿菌還會生出孢子,不僅要殺桿菌還得殺孢子,既沒那麼容易,也不值得花那個工夫。紀斯指出,炒飯放在保溫的電鍋裡,要再吃還行,但若在室溫就該完全避免再吃。紀斯第二項不吃的是野餐任何食物;她表示寧可餓著也不願坐在外頭吃東西,因食物中毒、不舒服的風險實在太高了。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指出,野餐在華氏40到140度之間放兩個小時,就「進入危險區」,如果室外溫度高出90度,更減為一小時。紀斯表示,假日、周末去野餐而食物中毒,急診中心擠滿這類病人,自己看過太多了。 @askdrmom I have more. But these are my big ones. For sure share this list with a friend! #5things #doctorlife #sickday #fall2024 #fallfood #momlife ♬ Little Things - Tiqta 紀斯醫生不吃的第三種東西,是跟她頭髮染劑顏色相同的。她經常染粉紅及紫色。她表示絕不吃添加食品染色劑的東西,對人體不好,也不希望自己接下來一周,頭髮紫紅得像霓虹燈,因此看到添加紫、粉紅染色劑的食品,就避之唯恐不及。紀斯指出,外形碰凹改觀的罐頭食品,自己絕對不吃,害怕會因肉毒桿菌而中毒。她表示,一個罐頭食品罐身凹陷了,而並非自己掉落砸凹的,那就該擔心肉毒桿菌了,那可不是開玩笑的。最後,紀斯醫生絕對不吃的是葡萄柚。她承認聽來怪怪的,但她表示,原因在葡萄柚跟太多藥品會起化學作用,例如一些抗焦慮、防高血壓的藥。她指出,吃了葡萄柚,身體消化過程中,會與太多種藥物化合,所以只要還在吃藥,就該留意會不會與那種水果起作用,而改變療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4 養生.聰明飲食
助眠、防暈車、避免腎結石?柑橘類水果神奇功效的真相為何
許多人或許已聽聞柑橘類水果的諸多功效,例如是省錢的護髮方式、嗅聞檸檬可預防暈車,或是在早上喝檸檬汁與橄欖油調配的飲料有益健康。最近,在抖音(TikTok)上一位母親琳恩(Jess Lynne)分享的「萊姆(lime,又譯青檸)助眠秘訣」爆紅;她將萊姆切半裝在碗裡,放在孩子床邊,讓他們一覺到天明。雅虎生活(Yahoo Life)網站報導,儘管檸檬、萊姆、柳橙與葡萄柚等柑橘類水果對健康有許多好處,但並非所有都能當真,以下是它們的真實功效與作用。萊姆可以幫助睡眠嗎?自稱能通靈的琳恩表示,她的靈感來自於歷史上各種文化使用這種水果來「驅除周遭環境中負面、恐懼的能量與黑暗,以及促進睡眠。不過,約翰霍普金斯睡眠醫學專家歐提茲(Luis Ortiz)則稱,目前僅有限的臨床證據支持萊姆的氣味可助眠的說法,且多數是未經嚴謹檢驗的初步研究。歐提茲表示,柑橘的香氣可能有助人們在睡前平靜、放鬆心情,有少數臨床證據支持芳香療法對睡眠的益處。他說,但也有稱柑橘精油會提高警覺、減少昏昏欲睡的論文,這並不利於睡眠。雖然聞著切開的萊姆並不會傷害到孩子或想要好好休息的人,但歐提茲提醒父母要小心使用精油。他說,過度接觸精油會刺激肺部,影響黏液的清除。聞檸檬可以預防暈車嗎?營養師納娜瓦蒂(Krutika Nanavati)表示,檸檬中的主要化合物檸檬酸,可以對胃部產生鎮靜作用,並有分散注意力的效果,可將人的注意力從噁心的感覺移開;然而這些好處並不是柑橘類的專利,薄荷與薑也可減輕噁心、暈車的感覺。柑橘有助預防癌症嗎?范德比(Vanderbilt)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希爾佛(Heidi Silver)表示,研究顯示食用柑橘類水果可降低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尤其是口腔癌、咽癌、食道癌、肺癌以及腎臟和膀胱癌。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柳橙和柳橙汁與黑色素瘤風險增加有關。希爾佛說,飲用柑橘汁會增加罹患某些類型皮膚癌的風險,是因為其中的成分與紫外線產生的作用。柑橘可預防腎結石嗎?是的,尤其是檸檬和萊姆。正如希爾佛所稱,攝取更多柑橘可以增加尿液中的檸檬酸鹽,而檸檬酸鹽會與過量的鈣結合,鈣是腎結石最常見的成因之一,因此攝取柑橘有助於預防腎結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有害或有益?教授揭這樣吃就不用擔心
我在2022-8-9發表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讀者Chris Shen在2024-10-13留言:林教授您好,我是一名年輕的乳癌患者(43歲),我平常生活習慣健康、規律運動,卻得到乳癌,對我的打擊很大。我拜讀了您大部分的關於癌症的文章,但是對於「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到底有害或是有益」仍然一直很困惑。我知道您在文章中強調過,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是好的,應該佔每日攝取的40~50%,但似乎又有很多研究表示低碳水飲食可以幫助抑制腫瘤生長。以下BC Cancer Foundation in Canada的文章亦是一例。但是像他建議的每日只攝取100克的碳水化合物,真的好餓!(我50公斤,身高169cm, 週間每天慢跑7-8公里)我很怕癌症復發,但也不確定這樣折磨自己、天天覺得吃不飽是否真的是有幫助減低復發率呢?所以想請教您的意見。謝謝教授!我在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裡引用兩篇論文:2019:Carbohydrate Nutrition and the Risk of Cancer(碳水化合物營養與癌症風險)。它的總結是:大量研究表明,複合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多種癌症類型的風險呈負相關。2022: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膳食碳水化合物攝入與降低乳腺癌風險相關: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它摘要裡的最後一句是:「這項對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乳癌發病率、死亡率和復發的風險降低有關。」我也引用世界級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MD安德森癌症中心)在2016年發表的Carbs 101(碳水化合物入門)。它開門見山就說:「碳水化合物的名聲不好。 但它們實際上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降低患癌症的風險。」(註:這篇文章的插圖是一盤炒飯)讀者留言裡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8-6-22發表在BC Cancer Foundation的文章 (註:BC是British Columbia的縮寫,是加拿大西岸的一個省),標題是Could Following this Diet Prevent up to 90% of Cancers?(遵循這種飲食可以預防高達 90% 的癌症嗎?)。這篇文章的作者是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病理學和實驗醫學教授Gerry Krystal。他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實驗室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不同飲食對癌症發生率和成長率的影響。我們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加上 omega 3 補充劑和運動可以顯著降低癌症的風險。這篇文章有一個小標題是Cancer cells feed off carbs(癌細胞以碳水化合物為食),而它的最後一段是:由於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吸收並需要更多的葡萄糖,我們最初詢問是否可以僅透過飲食改變來充分降低血糖水平,以減緩腫瘤的生長。結果非常了不起·。可是,這位教授卻在2022年發表Editorial: The Effect of Carbohydrate Restriction on Cancer and Metabolic Syndrome(編輯評論:碳水化合物限制對癌症和代謝症候群的影響)。他說:目前,支持低碳水化合物能預防/治療癌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僅限於臨床前動物研究和一些病例報告。…這些飲食可能會影響癌症治療期間的健康,…可能會導致維他命/礦物質缺乏和不必要的體重減輕,這可能對癌症患者有害。由於目前缺乏證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癌症患者輔助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證據,醫療/保健工作者可以提供的建議與癌症患者所需的專業建議之間存在差距。所以,這位教授在網路文章裡明顯暗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預防高達 90% 的癌症」,還說「結果非常了不起」,但在正規的論文裡卻說「目前缺乏證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癌症患者輔助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證據」。請注意,這位教授的網路文章是發表於2018年,而我的文章是發表於2022年,裡面所引用的論文則是發表於2019 和2022。那,這就讓我感到很困惑,為什麼讀者寧願相信老的網路文章,而不相信新的研究論文呢?不管如何,有一個·叫做Food for Breast Cancer的網站,顧名思義是專門在提供飲食建議給乳癌患者。它在2024-10-9發表(或更新)Brown rice is recommended for breast cancer(糙米推薦給乳癌)。它說:糙米已被證明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發炎、抗突變和保護心臟的特性,可以抑制小鼠乳腺腫瘤的生長和增生。植酸(存在於米糠中)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而不會傷害正常細胞。所以,只要您願意採納糙米或其他全穀類作為主食,適量攝取,您就不需要擔心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癌症復發的風險,也不用折磨自己、天天覺得吃不飽。原文: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有害或有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8 焦點.健康知識+
不要低估飯後散步!史丹佛醫師:一個小小活動讓血糖即時大降30%
不要小看飯後散步這個動作,醫學專家強調每天持續的小小運動有助於明顯降低血糖,幫助身體細胞與葡萄糖運用持續活化。美國史丹佛醫學院內科醫生凱西‧米恩斯(Dr. Casey Means)在訪談節目上提到,只要在飯後小小運動就能顯著降低血糖。她表示有多項臨床研究證實,即使只是飯後在家附近散步,或在廚房跳個舞,只要飯後運動10分鐘,就能讓飯後血糖值大幅下降達30~35%。米恩斯認為如果把走路比喻成藥丸,這會是現代最強的特效藥,在《JAMA》期刊中揭露一項研究,追蹤6300名受試者10~11年,這群人每天走7000步,在全因性死亡率降低高達70%。另外還有研究顯示走路能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肥胖、二型糖尿病、憂鬱症、癌症等疾病。米恩斯解釋重點不是走路,其背後意義在於肌肉收縮,即使每天只有低度活動,像是走路或徒手深蹲,就能刺激將葡萄糖推向細胞膜,通常葡萄糖被包在細胞的小袋內,這讓葡萄糖停留在血液中,未被粒線體處理。她舉兩種人為對照,一天中每30分鐘就會活動1~2分鐘,這種人一直都在刺激葡萄糖推向細胞膜;另種人一天內會激烈運動1小時,但剩下時間都坐著,雖然他們確實有運動,但一天中大部分時間葡萄糖都存在細胞之中,並沒有被利用,所以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運動就讓生理一整天內持續活化。米恩斯指出每天規律的小運動這個行為影響非常大,效果十分顯著,與飯後躺在沙發上是完全不同的生理狀態,因此強烈建議飯後動一動。
-
2024-10-18 養生.聰明飲食
肉鬆、番茄醬…這些食物吃起來不甜卻暗藏「隱形糖」!吃多恐體重、血糖都失控
我們都知道蛋糕甜點、含糖飲料等食物,吃多了不但不健康還容易胖。但有些人疑惑,明明不喜歡吃甜食,體重卻也一直往上升,血糖也超標,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隱形糖」食品讓你吃糖過量!你以為只有蛋糕甜點、含糖飲料這些吃起來很甜的東西,才算「甜食」嗎?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在臉書分享,其實很多食品,雖然表面上你看不到「糖」,實際上它們卻暗藏許多添加糖!你可能想問,為什麼吃起來不是「甜」的東西也要加糖呢?多半是食品製造者,為了增加食品風味、讓食物顏色、質地更漂亮、延長保存期限等因素,而放了添加糖。當那些看起來不太甜的食品中也有添加糖,那你每天無意識中吃糖過量,真的是不足為奇。生活中需要當心的隱形糖食品還不少,舉凡多種餅乾、調味料,甚至罐頭、肉鬆等都會加一些糖調味。BBC也曾報導,包括麵包、早餐麥片、鹹餅乾、優格等,這些看起來好像比較健康,但其含糖量卻也很高。暗藏「隱形糖」的食品.調味料:番茄醬、醬油、醋等.丸類製品.滷味.罐頭.肉鬆.義大利麵肉醬.麵包.早餐麥片.優格一天不能吃超過多少糖?吃太多糖會怎樣?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定義,添加糖指在製造或製備食物與飲料時額外添加的糖,包括黑糖、蔗糖、糖霜、葡萄糖、砂糖、白糖、玉米糖漿、蜂蜜、楓糖漿等,不包括人工甜味劑及自然存在食物內的糖,例如牛奶和水果中的糖。國健署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若每日攝取2000大卡,添加糖攝取應低於200大卡,以1公克糖熱量4大卡計算,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50公克。攝取過量的糖份,除可能造成肥胖、齲齒、代謝異常、身體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等,也會刺激體內胰島素快速分泌,影響血糖波動。3招避免吃進過多「隱形糖」那我們該如何避免吃進過多的「隱形糖」?除了盡量選擇天然原型食物、也要避免食物過度調味。此外,也要提醒大家,學會看懂食品成分表,因為糖的種類、名稱眾多,舉凡蔗糖、麥芽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精、糖漿…等,都是糖份,下次不妨注意一下鹹食的成分表,你就知道它的糖分有多少了。1.選擇低添加糖、無添加物的食品,以天然原型食物優先2.避免食物過度調味、高糖高鹽的食物,並且補充足夠水分3.購買食品前看清成分表【參考資料】.《Cofit 我的專屬營養師》臉書粉絲專頁 .《BBC》 .衛福部國健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16 養生.聰明飲食
香蕉只能單獨吃,尤其不能打成果汁,不然會破壞其他蔬果防癌效果?專家解析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出處的研究顯示,香蕉組的受測者「血中表兒茶素」確實比莓果等其他組較低,但研究並沒有做「吃香蕉、蔬果,再驗血」的實驗,傳言說法錯誤。 (2)研究是針對蔬果進行蔬果本身「多酚氧化酶」的檢測,傳言說法混淆上述實驗,傳言擴大解讀成「香蕉不能和其他蔬果一起吃」,傳言說法錯誤。 (3)該研究還進行第一組只喝表兒茶素飲料,第二組則喝香蕉果昔、表兒茶素飲料,兩組比較發現第二組血中表兒茶素濃度還是比較低,顯示香蕉確實具有作用,但表兒茶素飲料不等同於蔬果,傳言過度延伸、傳言說法錯誤。網傳「香蕉不能打成蔬果汁 會大降防癌功效」文章,提到「香蕉富含多酚氧化酶,會破壞其他蔬果中的多酚,大降他蔬果的抗氧化、防癌抗癌效果」、「分開食用也會在胃中相遇,吃其他蔬果前2、3個小時內,不能吃香蕉」。但專家表示,傳言出處來自一篇去年底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的研究,但該論文並沒有做「同時吃香蕉、蔬果,然後驗血」的實驗,傳言混淆研究中兩項不同的實驗,擴大解釋、過度延伸,傳言雖立意良善、為民科普,但傳言說法錯誤。 香蕉成分破壞其他蔬果的防癌效果? 原始謠傳版本: 獨家/這水果只能單獨吃 否則大降抗發炎、防癌功效 香蕉是高鉀低鈉的水果,有益心血管健康,且富含氧化劑,能抗發炎、增強免疫功能。不過,醫師表示,香蕉最好單獨吃,因為香蕉富含多酚氧化酶,會破壞其他蔬果中的多酚,使其抗氧化、防癌抗癌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即使分開食用吃進肚,若在胃中相遇,香蕉仍會破壞其他蔬果的多酚,「堪稱是一種孤獨的水果。」 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時表示,香蕉因為營養價值高,且香甜可口,常做為蔬果汁、精力湯、綠拿鐵的重要成分,但香蕉適合單獨食用,別和其他蔬果一起打成果汁。 他說明,蔬果中的多酚是一種植化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防癌抗癌的效用,廣泛存在於蔬菜、水果、茶葉等植物,例如蘋果、黑莓、紅茶、藍莓、綠花椰菜、櫻桃、櫻桃番茄、咖啡、蔓越莓、黑巧克力、綠茶、桃子、梅子、覆盆子、紅葡萄、菠菜、草莓。 江守山指出,香蕉含有會破壞多酚的多酚氧化酶,其多酚氧化酶含量是大部分的水果的100~500倍,所以若將香蕉加入蔬果汁中,就會將蔬果的多酚破壞殆盡。 此外,民眾即使將香蕉與其他蔬果分開吃進肚子,只要香蕉與蔬果在胃中相遇,香蕉的多酚氧化酶仍會破壞其他蔬果的多酚。「所以,香蕉實在是一種孤獨的水果。」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MyGoPen 致電諮詢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他表示傳言的出處應該是讀了一篇知名期刊的研究文章、幫大家科普,以分享的立場善意提醒,但傳言擴大延伸、過度解讀。新發表的研究逆風 傳言幫忙科普 顏宗海指出,傳言出處的論文是一篇 2023 年 9 月刊載於國際知名期刊《食品與功能》(Food & Function) 「多酚氧化酶對水果果昔中黃烷-3-醇生物利用度的影響:一項對照、單盲、交叉研究」的美國研究,該研究找了 8 個健康男性,分別吃香蕉果昔、綜合莓果果昔,第三組當控制組吃保健食品膠囊,然後檢驗實驗樣品中的「多酚氧化酶」的濃度,香蕉果昔本身的「多酚氧化酶」濃度確實比較高,但在檢驗受測者血液時,發現香蕉果昔組的血中「表兒茶素」卻比較低,一般大多認為香蕉應該有助增加血中表兒茶素,但該研究發現竟然反而較低。 顏宗海強調,該研究還有另一項實驗,第一組只喝表兒茶素飲料,第二組則喝香蕉果昔、表兒茶素飲料,兩組比較發現,既喝香蕉果昔、也喝表兒茶素飲料的組別,血中表兒茶素濃度還是比較低,也就是說香蕉確實會影響表兒茶素。研究並無吃蔬果後的血液數據 傳言過度解讀 由於研究結果有別於過去的認知,這也是為何傳言會提出來分享的原因,但是顏宗海指出: (1)該研究是使用香蕉果昔,並沒有把香蕉跟其他蔬果、水果混合做實驗,傳言說「香蕉的多酚氧化酶,會破壞其他蔬果中的多酚」,傳言說法錯誤。 (2)香蕉果昔、莓果果昔組的受測者驗血的是血中「表兒茶素」,不是驗蔬果多酚,而且香蕉吃進人體裡,還是應該以人體內的數據為主、也就是血液數據,傳言混淆成果昔、蔬果等樣本本身的多酚數據,說成「香蕉會破壞其他蔬果中的多酚、大降防癌功效」,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說「即使分開食用,在胃中相遇仍會破壞,因此 2、3 個小時內不能吃香蕉。」但該研究並沒有這樣實驗,傳言說法錯誤。 顏宗海強調,從研究中只能知道,香蕉確實扮演一個特別的角色,但兒茶素飲料並不等同於蔬菜水果,該論文並沒有研究蔬果,傳言說法過度延伸、擴大解釋。結論 總結而言,由於近年養生、健身流行綠拿鐵,加了香蕉能提供濃稠感,使得香蕉受到更大的關注,但去年發表的國際論文卻發現香蕉本身的「多酚氧化酶」雖高,但是吃進人體後,血液中的「表兒茶素」卻反而比較低,傳言據此延伸、擴大解讀為「香蕉不能和其他蔬果一起吃」、「分開 3 小時還是會在胃中相遇」等說法,但論文本身並沒有做同時吃香蕉、蔬果,血中檢測數據的研究,傳言說法錯誤。衛教資源: 國健署 - 香蕉是高鉀食物,多吃會傷腎,不能天天吃? 吃香蕉好處多抗高血壓防中風?諮詢專家: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 - 顏宗海(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banana.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15 養生.聰明飲食
燕麥奶加咖啡讓血糖飆升?YouTuber實測各大店常用品牌 揭2訣竅降低爆衝
燕麥是時下流行的養生聖品,燕麥奶聲勢也跟著水漲船高,燕麥有豐富膳食纖維,能幫助控制體重和三高等,但燕麥奶不但熱量沒想像中低,還可能導致血糖飆升。推廣素食蔬食的YouTuber夠維根Go Vegan日前分享一段影片,自稱平常喝咖啡都會加燕麥奶,但不知道健不健康,因此親自測試飲後血糖來檢驗。夠維根指出市面上連鎖咖啡店包括星巴克、路易莎、Cama以及各大飲料店,常用三款進口燕麥奶品牌,他實測這三款燕麥奶200克加上100克黑咖啡製成燕麥奶拿鐵,飲用完畢後記錄1~2小時的血糖波動。實驗結果顯示,其中最多咖啡店使用的O牌燕麥奶,讓血糖波動最大,一度飆到135mg/dL,夠維根指出市面上大多咖啡廳都是用這品牌,建議若要飲用就得適量,別喝太大杯,或者喝慢一點,都可以降低血糖上升速度。鮮奶、植物奶比一比《好食課》的營養師施沐恩對鮮奶、豆漿、燕麥奶和杏仁奶進行熱量和營養成分的比較,同樣一杯(240毫升)份量,杏仁奶最低僅56大卡,無糖豆漿84大卡、低脂鮮乳熱量103大卡,燕麥奶最高一杯達106大卡。在營養方面,燕麥奶是燕麥萃取+水的產物,屬於全穀雜糧類,本身無乳糖,含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含有特殊營養素「𝝱-聚葡萄糖」可以調節膽固醇和幫助改善腸道菌相;與植物奶相比,鮮乳含有較豐富的鈣質、蛋白質及其他營養,就這方面無法用植物奶取代。營養師提醒,很多人會想用植物奶減肥,但有些市售產品會額外添加糖或其他添加物來增添植物奶的風味口感,所以購買時除了要注意成分外,也要注意食物的代換,如果早餐喝燕麥奶,就不建議選麵包等同樣是全穀雜糧類食物,建議搭配茶葉蛋等高蛋白食品,營養上較均衡。
-
2024-10-14 養生.聰明飲食
富含纖維、維他命及礦物質 9種秋令當季蔬果有助保護心臟健康
秋季降臨,美國心臟學會(AHA)公布秋季時令蔬果清單,對護心飲食大有助益;這些時令蔬果都富含纖維素、抗氧化劑、維他命及礦物質,以多種方式如降低膽固醇到減少血管板塊累積來保護心血管系統,建議蔬菜攝食量每日2又1/2杯,水果則是2杯。「verywellhealth」網站整理其中九種介紹如下:南瓜南瓜富含維他命、礦物質、抗氧化劑;南瓜的鉀元素含量高,其在電解質中有助於維持正常心律;南瓜的 β-胡蘿蔔素又多,會在人體轉化成維他命A,具抗氧化特質,有助於防護心臟發病。蘋果蘋果滿是纖維素及多酚,就促進心臟健康眾所周知。蘋果的纖維素可溶、不可溶都有,不止能降低膽固醇還能降血糖(血糖可以影響心律及二型糖尿病)。多酚的功能相似,不僅降膽固醇還減少發炎,預防不正常的血栓形成。石榴石榴這種秋季水果富含維他命C、K。維他命C很重要,可以保護動脈損壞而生的動脈硬化、高血壓。維他命K有助維持血液裡鈣的正常水準,不僅對維持正常心律很重要,對血塊正常也一樣。石榴裡也含有大量的鉀。甜菜甜菜是硝酸鹽的良好來源;有些學者主張,硝酸鹽有助於降低血壓。另外,一杯煮好的甜菜就能取得12%的纖維素、7%的維他命C、11%的鉀攝取量。羽衣甘藍羽衣甘藍是鉀及硝酸鹽的良好來源。它被稱為「超級食品」還因為富含硫代葡萄糖苷類(glucosinolate),這種化合物被視為有護心功能。羽衣甘藍另含大量纖維素,有助降膽固醇。秋葵秋葵含有大量維他命C、K及葉酸。葉酸對心臟特別好,能降低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這種硫化胺基酸含量,免得它傷害動脈內部、血凝塊有增多之虞。球芽甘藍球芽甘藍這種十字花科蔬菜很像高麗菜、花椰菜,含有大量維他命、礦物質及纖維素。除了有豐富的維他命C、K、鉀以及硫代葡萄糖苷,另還名列植物鐵質含量最高的蔬菜。而鐵對健康紅血球、血紅素特別重要,換句話說,長期缺鐵會改變心臟肌肉、心跳不規律及心臟衰竭。小紅莓小紅莓不僅能保護尿道,不受感染,還有多酚,能降低心臟病風險;其中叫做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的抗氧化物質還可以降低血壓。2022年一篇研究就說,每天吃9毫克的小紅莓,1個就能改善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功能。番薯番薯跟南瓜一樣,有大量纖維素、鉀及 β-胡蘿蔔素。一杯煮好的番薯就可提供每日纖維素攝取量的1/4。大多數番薯的纖維素來自表皮,而非果肉,所以烘烤番薯而整個吃,最能攝取到全部的營養好處。小鼠實驗指出,吃番薯的那一組比起吃高脂肪那一組,肥胖症要低許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3 名人.好食課
嫩豆腐、板豆腐、凍豆腐,哪個鈣質、熱量高?一圖看懂差異
有看黑白大廚,一定有看到最近的「無限豆腐車輪戰」吧~但你知道同樣是豆腐,哪個最補鈣?哪個熱量對低嗎?不同豆製品作法差在哪?讓好食課Oliver楊哲雄營養師告訴你!豆腐加工製程差異*原料:嫩豆腐、板豆腐、凍豆腐都從豆漿來!百頁則是大豆蛋白而來。.百頁豆腐:是由大豆蛋白、沙拉油、澱粉、品質改良劑、粘稠劑等原料混合後,待凝固成型。.凍豆腐:將板豆腐放入冷凍庫中製成。.板豆腐:將豆漿加入硫酸鈣或鹽滷後,待開始凝固就倒入模具後壓製,將水份壓出。.嫩豆腐:將豆漿加入葡萄糖酸內酯後注入豆腐盒中凝固,不經過壓製過程,因此保水度較高。豆腐營養比較*以同樣100克重量下:.熱量:百頁豆腐>凍豆腐>板豆腐>嫩豆腐.蛋白質:百頁豆腐 = 凍豆腐>板豆腐>嫩豆腐.鈣質:凍豆腐>板豆腐>百頁豆腐>嫩豆腐其實營養素的差異一大部分與水分含量有關!所以同重量下嫩豆腐熱量低、蛋白質少。凍豆腐是因為由板豆腐經冷凍的產物,所以水分較少,同重量下營養也相對較高,不然以同樣一塊板豆腐去冷凍製成一塊凍豆腐來說,這幾項營養是相同的!【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同是豆腐怎差這麼多!豆腐做法、營養大PK】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0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睡8小時和走1萬步能長保健康嗎?哈佛教授破解養生七大謊言
生活中許多健康或養生知識長期遭到誤解,美國人類學家暨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E. Lieberman)在訪談中解析關於運動、睡眠、跑步、癌症和糖等七大謊言,讓人重新審視那些根深蒂固的健康觀念。謊言1:每天都要8小時睡眠和1萬步嗎?睡眠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7小時睡眠可能是最佳選擇,而不是傳統的8小時,睡眠不足或過多都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運動也對健康有巨大影響,每周運動150分鐘可降低患乳腺癌風險。關於睡眠,八小時睡眠的觀念自工業革命以來就存在,但現代生活中的電視、燈光、手機等電子設備干擾了睡眠。愛迪生發明電燈改變了睡眠模式。研究表明, 沒有這些電子設備的人群中,他們每晚平均睡眠六到七個小時,且不午睡。因此,認為人類每晚需要睡八小時的想法並不科學。研究數據顯示,每晚睡眠七小時左右的人,健康狀況往往最佳。當然,實際情況更複雜,生病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睡眠,而且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睡眠需求也不同。至於每天走一萬步的說法,其實源自日本計步器的營銷策略。在20世紀60年代東京奧運會期間,計步器被發明出來,選擇「一萬步」作為目標,更多是因為這個數字聽起來吉祥,而非科學依據。研究顯示,每天走7000到8000步時,健康效益最大,超過這個數字,額外的步數並沒有明顯的優勢。所以每天走一萬步並非最佳,但不失為一個合理的目標。謊言2:重訓是「金剛芭比」才需要的嗎?體育活動種類多樣,包括耐力運動和力量訓練,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延緩衰老過程維持身體各系統功能,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利伯曼教授表示現在更加注重進行力量訓練。他一直喜歡散步和跑步,但對耐力型活動並不感興趣。利伯曼教授坦言,他並非一個特別有毅力的人,更傾向於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然而,隨著對力量訓練重要性認識的加深,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在這一方面的懶惰,並開始每周至少進行兩次力量訓練,以更認真的態度對待它。他特別強調,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質量的流失可能會導致人們變得非常虛弱。這種狀況在醫學上被稱為「肌少症」,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往往會逐漸失去肌肉,導致身體變得虛弱,功能能力下降。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利伯曼教授提醒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的流失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通過定期進行力量訓練,我們可以減緩肌肉流失的速度,保持身體的活力和功能能力。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眾,即使不是天生有毅力的人,也可以通過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逐漸改變習慣,開始認真對待力量訓練。謊言3:「退休」會讓你更健康嗎?退休後「閒著」並不利於健康,年紀越長,運動對健康的影響越重要。體育活動對延緩衰老至關重要,適當的身體活動可以開啟維修和維護程序,保持肌肉強壯,防止DNA突變、細胞堆積垃圾、老年失智症。人類無法抗拒歲月的流逝,衰老是自然規律,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然而,體力活動卻能有效地減緩這一過程。無論是耐力運動如跑步、步行、遊泳,還是力量訓練或阻力訓練,它們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對抗衰老,維持身體機能。過去人們認為隨著年齡增長,活動量減少是正常現象,但現在知道這並非不可避免。身體活動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體力活動能激發一系列神奇生理反應,它不僅能幫助修復和維護身體,保持肌肉強壯,還能防止DNA突變,維持線粒體數量,清理大腦中的有害物質,從而預防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的失智症。簡而言之,體育活動對全身各個系統都有延緩衰老的益處,一旦停止運動,衰老的過程就會加速。退休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在過去,人們不會退休,他們會一直工作,直到生命終結或疾病纏身。退休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退休後應該尋找一些具有挑戰性、有益、有趣的活動來替代工作,重要的是不要停止運動身體。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育活動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大。對於20多歲、30多歲和40多歲的校友來說,每周運動四到五次,可以降低約20%的死亡率。而對於60多歲和70多歲的校友,經常運動的人死亡率要低50%。這一發現再次證明,隨著年齡的增長,運動對於維持健康變得更加重要,而不是相反。謊言4:聽從輕鬆舒服的本能 真的對身體好嗎?舒適和便利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我們變得懶惰,而長期缺乏運動可能增加患病風險。有些人可能攜帶著某些遺傳傾向,無疑增加了患上某些疾病的風險。然而,相較於遺傳,環境因素對我們的健康影響更為顯著。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環境,通過積極的運動和生活方式,可以顯著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風險,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能大幅度減少這些疾病的可能性。追求舒適是人的本能,現代社會充斥著電梯、汽車等便利設施,大家總是下意識就去搭電扶梯或搭乘交通運輸工具,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然而,為了健康,我們必須克服這種追求舒適的本能,積極地參與身體活動。謊言5:花了太多錢在治療疾病 而不是預防通過適當的運動、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這些簡單的措施,可以有效預防許多疾病。常聽到一種觀點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自然會上升。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在西方世界,由於缺乏運動和飲食不當,血壓升高的情況確實比較普遍。然而,也有很多人即便年歲增長,血壓依然保持正常。我們常常將年齡增長與衰老相關的疾病混為一談,但事實上其中一些疾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問題在於,我們的社會並沒有給予預防足夠的重視,預防措施往往只是偶爾被提及。在美國,醫療保健系統的投入並不合理,只有大約3%的醫療預算用於疾病的預防,而根據疾病控制中心的數據,走進醫生辦公室的人中,有高達75%已經患有某種疾病。我們幾乎沒有投入資源去預防那些嚴重影響我們生活品質的疾病。但值得慶幸的是,預防並不複雜,它需要個人的意志力、教育以及獲取健康食物的機會。他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行動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預防那些隨著年齡增長而可能出現的疾病。謊言6:癌症是「貧窮病」還是「富人病」?癌症與能量過剩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與癌症等疾病的發病率密切相關。癌症與財富有很強的聯繫,因為癌症本質上是一種與能量過剩相關的疾病。利伯曼解釋,癌症的發生是因為體內的自然選擇過程出現了錯誤。當細胞開始生長,它們通過競爭獲取能量,如果能量過剩,比如攝入過多而運動量減少,就會為這些細胞提供養分。因此,高水平的胰島素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體內過高的胰島素水平會導致女性體內雌激素和黃體酮的增加,男性體內睪酮的增加。雖然這些激素對生殖有利,但它們同樣會增加患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風險。利伯曼教授提醒,活躍的人體內的雌激素、孕激素、睪酮和胰島素水平較低,血糖水平也較低,這些因素都有助降低癌症的發病率。每周進行150分鐘的體力活動,如步行,可以使女性終生患乳腺癌的風險比久坐的人低30至50倍。盡管有充分的流行病學和機制數據支持這一點,但預防癌症的重要性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更多地關注癌症的治療,而忽視了預防。謊言7:糖是發炎反應的兇手少吃易引起發炎的食物,例如任何含大量糖的東西;運動是人體進化出的抗炎活動;高血糖食物會導致胰島素水平上升,過多脂肪儲存會引發全身性發炎。運動可降低發炎,肌肉產生抗炎分子,有助於控制發炎。身體活動對健康至關重要,可延長壽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關心健康,首要的三件事很簡單:戒煙、加強運動、減少高糖和低纖維食物的攝取。這些健康準則幾乎人盡皆知,無需多言。很多人會忽略糖對健康的危害,我們常說的高血糖食物,會導致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升高。胰島素是一種合成代謝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將葡萄糖和脂肪儲存起來。當你進食時,胰島素水平上升,幫助儲能;而當你運動時,胰島素水平下降,因為你正在消耗這些能量。當細胞獲得過多能量時可能會失控,「發炎」往往是因為細胞中脂肪積累過多引起的。脂肪細胞膨脹、破裂,進而損害身體,激發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發炎。肥胖和過多脂肪是全身發炎的主要原因,而發炎就像身體內部的緩慢燃燒,可能對幾乎所有器官造成損害。
-
2024-10-04 醫聲.醫聲要聞
國產抗生素4/品質不一恐致治療失敗、增抗藥性 盛望徽:應設專法監測、分級管理
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日益嚴峻,據估計,全球每年近500萬人因感染多重抗藥性菌而死亡,專家表示,除了抗生素多元程度,品質不一也會影響療效,根據國外研究,品質不同的藥物經過體外測試後,療效差異達16至23%,尤其抗生素使用通常是短時間內決定生死,若無及時給予正確、療效足夠的藥物,將提升感染者死亡風險;因此建議設立專法,增加上市前後檢測項目,並隨使用等級提高品質要求,並以優惠核價,鼓勵藥廠自行把關品質。三同藥物療效仍有變數 抗生素治療短時間定生死原則上,相同成分、劑量、劑型的三同學名藥療效等同原廠藥,但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盛望徽表示,不同原料來源、製程、賦形劑,可能因有效殺菌成分含量、不純物的多寡,影響最終品質與藥效;特別是抗生素具特殊性,若無盡快給予患者精確的治療,反而會有不良後果。盛望徽舉例,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治療是從少劑量開始使用,直至藥效發揮,藥物調整時間可以容許有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時間;但嚴重感染症患者前三天使用精確抗生素與否,大幅影響併發症、副作用、住院時間甚至是存活率,且品質差的抗生素也會增加環境抗藥性,抗藥性菌容易傳染給他人或移生在環境,造成院內感染。加強學名藥上市前、後監管 降嚴重感染者死亡風險目前原廠藥有臨床前及臨床試驗驗證安全性與療效;學名藥因上市前後無需重複執行藥理與毒性試驗、臨床試驗等,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和藥品價格,減少醫療支出,使醫療資源能有效運用,因此使用學名藥是各國考量藥物經濟下的趨勢,其品管有上市前化學製造管制、生體相等性(bioequivalence, BE)試驗,上市後醫院內藥品監測回報及食藥署設置的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然而,盛望徽認為,目前這部分的監管力道仍不足,且一般藥物有藥品不良品及療效不等通報,可反應同一患者使用同成份不同廠牌、批號的藥品,產生的臨床療效卻不相同的情況,是藥品上市後的品質監測機制;但感染症治療實務上在前項藥品失敗之後,就會直接更換不同種類的抗生素,不適用於此,等同少了一道監管關卡。因此他建議設立專法,將殺菌能力納入上市前常規檢測項目,並規定不純物限度範圍、殺菌能力需與標準品等效,上市後再定期檢測;採取分級管理,提高高度管制性抗生素的品質要求,像是處理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藥物,如糖肽類抗生素、達托黴素等,或處理抗藥性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藥物,如抗綠膿桿菌青黴素頭孢子素、碳氫黴烯、老虎黴素、多黏菌素等的藥物,確保急重症或多重抗藥性感染患者用藥有效,減少死亡風險。「只要做好監管機制,學名藥品質也可以跟原廠藥一樣。」盛望徽表示,為鼓勵藥廠主動把關品質,應給予有品質的學名藥合理核價,尤其越後線的抗生素越要如此;同時也鼓勵醫院擇藥以品質為主,不因藥價差,選擇便宜、療效卻較差的抗生素,避免抗藥性攀升、患者無藥可用的困境。
-
2024-10-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常見5類NG飲品及5地雷食物!看似無害的蘋果汁及燕麥都可能影響藥效
吃藥要小心藥物間會有交互作用,其實食物和藥品也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千萬不可輕忽。口服藥和食物都是經過消化道吸收與代謝,所以有些食物的成分可能會導致藥效減弱或增加副作用。更應注意的是,吃藥最好是搭配喝白開水,NG飲品要避免。吃藥常見5類NG飲品1.含咖啡因飲料咖啡、可樂、茶、巧克力、提神飲料等含咖啡因飲料,易與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咖啡因可能增強氣管擴張劑效果,或讓安眠藥效力變差;可能減少某些精神用藥和抗心律不整藥的代謝,增加藥品副作用風險;抗生素、降血壓藥等藥物會減緩咖啡因代謝,提高咖啡因副作用發生。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用咖啡因飲料,以免影響藥效和增加副作用。2.酒精酒精與多種藥物同時使用,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飲酒會增加降血糖藥物發生低血糖風險;長期飲酒會提高止痛藥的肝毒性;酒精會加強安眠藥、抗憂鬱藥、止吐藥等中樞神經抑制藥物的作用,使運動協調能力變差。建議服藥期間避免大量飲酒,以免加重藥物副作用。3.葡萄柚、柚子(汁)葡萄柚和柚子會干擾體內酵素對藥品的代謝而過度增強藥效,提高副作用風險。特別是部分降血脂藥、降血壓藥、心律不整藥、安眠藥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影響特別顯著。建議在用藥期間避免食用葡萄柚與柚子(汁),以降低風險。4.牛奶、鈣片、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牛奶、鈣片及含鐵、鎂、鈣的綜合維他命食品,與某些抗生素、骨質疏鬆藥或甲狀腺素藥物結合後,會使腸胃難以吸收藥品,進而降低藥效。建議將這類食品與藥品服用時間間隔2至4小時,以確保藥物發揮正常效力。5.其他飲料蘋果汁和柳橙汁看似無害,卻會影響抗組織胺劑和骨質疏鬆藥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建議與藥物至少間隔2至4小時食用。諾麗果汁、洋甘菊茶、蔓越莓汁則可能干擾抗凝血藥物作用,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增加出血風險。因此,服用warfarin等抗凝血藥物時,應謹慎服用這些飲品,並嚴密監測凝血狀況。5大地雷食物要留意1.燕麥、麥麩燕麥和麥麩會減少藥品吸收、降低藥效,特別是服用部分降血脂藥時,建議與燕麥、麥麩間隔2至4小時,以免影響藥效。2.高鉀食物香蕉、綠色葉菜類、菇類等高鉀食物,對某些藥品可能產生嚴重影響,特別是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可能引發高血壓或心臟功能異常。當高鉀食物與抗生素、利尿劑或降血壓等藥物同時食用時,血鉀濃度會過高,造成高血壓或嚴重影響心臟功能。3.富含酪胺食物一些經過發酵或醃漬的加工品,例如起司、優格、香腸、紅酒等富含酪胺,與某些抗結核藥物或抗憂鬱藥同時服用時,可能引起血壓升高帶來危險。這種交互作用被稱為乳酪效應(cheese effect),因此在服用相關藥物時,應避免大量食用這類食物。4.富含維他命K的食物菠菜,花椰菜、蘆筍、肝臟等富含維他命K食物,可能削弱抗凝血藥物的效果,導致血管栓塞。建議這類食物定量食用,避免經常變化食用量,以確保藥效穩定。5.紅麴、納豆紅麴和納豆具有降血脂功能,與降血脂藥、抗病毒藥等藥物併用時,可能增加肌肉痠痛或橫紋肌溶解風險,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因此,服用降血脂藥物的人應避免食用。就醫時,請務必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正在服用的保健食品、營養品、中草藥或其他藥物,由醫師及藥師檢視是否有交互作用。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1 養生.聰明飲食
喝奶就拉、脹氣是乳糖不耐症嗎?腸胃科醫師教你4招辨別差異
剛上高中的小璇近期只要早上喝牛奶,上午第一節一下課立刻跑廁所,有時第一節上課時肚子就已經在絞痛,某次腹部嚴重脹氣,課堂間偷偷解氣舒緩,沒想到卻止不住閥門,內褲沾上些許糞便,嚇得她趕緊舉手到廁所清理,回家後跟媽媽訴苦,媽媽判斷她可能患有「乳糖不耐症」,自此戒喝牛奶,未料最近她喝到乳清蛋白時,腹絞痛症狀再次出現。多數東方人 缺乏乳糖酶多數的東方人都飽受「乳糖不耐症」所苦,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腸胃道消化乳糖時,需要「乳糖酶」將乳糖分解為葡萄糖以及半乳糖供人體吸收,但多數的東方人都缺乏乳糖酶,導致乳糖累積在體內,就會形成脹氣、腹瀉等症狀。有些人小時候具有乳糖酶,但隨年紀增長漸漸失去分解乳糖的能力,後天才出現乳糖不耐症。朱光恩指出,乳糖不耐症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人體的缺陷引起的功能性症狀,所以臨床上並沒有乳糖不耐症的檢測機制與治療方式。對於因乳糖不耐症求診的民眾,大多建議盡可能減少食用乳製品,或是採購低乳糖牛乳或無乳糖牛乳,避免腹瀉症狀而影響日常生活。調整喝奶方式 改善症狀如果無法戒除牛奶或買到低乳糖或是無乳糖牛乳,則可以調整喝牛奶的方式,以改善脹氣、腹瀉症狀。朱光恩建議,乳糖不耐症患者在喝牛奶時,不要一次喝完,可以分批次慢慢喝,讓身體慢慢接觸乳糖,讓乳糖在體內累積速度變慢,同理食用乳製品時也是要慢慢吃或分批吃,或是將牛奶加熱,可破壞牛奶中的乳糖,降低人體攝取乳糖的量,達到改善症狀的效果。朱光恩表示,腹瀉、脹氣這兩種乳糖不耐症的經典症狀,其實發生在各類疾病中,有時候民眾會自以為是乳糖不耐症,反而疏忽可能是疾病引起的腹瀉或脹氣。在胃腸肝膽科門診中,常見會有腹瀉、脹氣症狀的疾病就是「大腸癌」,其餘包括腸躁症、蛋白質過敏的患者等。以小璇的狀況為例,屬於典型喝完牛奶就出現不舒服症狀,但牛奶中約有三成屬於酪蛋白、乳清蛋白則具有乳球蛋白,她的腹瀉症狀可能是對某一種酪蛋白或乳球蛋白過敏所導致,可透過抽血釐清是否為蛋白過敏的患者,不過她也可能同時是乳糖不耐症以及蛋白過敏者。嚴重腹瀉 就醫釐清原因朱光恩強調,當腹瀉症狀過於嚴重時,別輕易判斷自己就是乳糖不耐症,應盡速就醫,釐清導致腹瀉的原因,避免已經罹癌卻不自知。建議可觀察吃食物後的反應,初步辨別乳糖不耐症與其他疾病差異:1.乳糖不耐症引起的腹瀉等症狀,往往發生在喝牛奶或接觸乳製品之後,一個小時內立即發生。2.蛋白質過敏者的腹瀉等症狀,是發生在吃肉製品等高蛋白食品後。3.腸躁症患者是只要吃完任何東西,就會因為腸道蠕動過快而腹瀉。4.大腸癌患者是不管有沒有吃東西,一天腹瀉會超過10到15次,且腹瀉時糞便會伴隨血絲及如鼻涕般的黏液,合併體重快速下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30 焦點.健康知識+
有747種細菌在微波爐高溫下殺不死 2招降低食物遭汙染風險
研究人員進行相關測試,尋找微波爐內的細菌,結果發現一個出乎意料的多樣化生態系統,能夠抵禦微波爐的高溫。羅格斯大學專家夏夫納(Donald Schaffner)表示,微波爐的運作原理是透過讓食物中的水分子震動產生摩擦熱,以此加熱食物並殺死可能含有的細菌。然而,俄亥俄州立大學食品微生物學教授優瑟夫(Ahmed Yousef)指出,家用微波爐加熱食物不均,若有食物從加熱容器中飛濺出來,可能含有細菌,落在微波爐內壁、角落或內部上方,而這些地方在設計時就不是用來接收微波能量,所以微生物可以生存。濺出的食物隨著時間變乾,也愈難殺死裡頭的細菌。發表於「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期刊的研究中,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University of Valencia)研究員波卡(Manuel Porcar)和同事從30個微波爐中採集樣本,進行培養並分析他們發現的微生物DNA,三分之一的樣本來自家庭微波爐,三分之一來自共用的辦公室微波爐,其餘來自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微波爐,實驗室使用微波爐來加熱化學溶液。研究人員總共發現747種細菌。根據該研究,家用微波爐含有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通常存在於人體皮膚上,可能對健康造成風險;實驗室微波爐(啟用時間更長)聚集能抵抗輻射和極端高溫的細菌,與在太陽能板或核廢料附近發現的細菌相似。研究人員發現,廚房微波爐的微生物群體更大,而實驗室微波爐的微生物更多樣化。雖然微波爐內的細菌汙染食物的機率不高,但為減少抗熱細菌在微波爐潛伏,你可做幾件事。波卡表示,使用肥皂或稀釋的漂白劑即可清除微波爐內的細菌,「微波爐跟你家廚房餐桌的表面一樣髒,所以別忘了清理微波爐。」此外,加熱食物時儘可能減少食物飛濺。喬治華盛頓大學食品安全學會主管巴佛爾(Janet Buffer)表示,使用有透氣孔的罩子蓋住食物,可降低汙染的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