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8 醫療.呼吸胸腔
搜尋
自我隔離
共找到
92
筆 文章
-
-
2024-03-19 醫療.感染科
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預防麻疹要打什麼疫苗,我該補打嗎?關鍵QA了解麻疹
日前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旅日達人林氏璧指出,日本也傳出多地爆麻疹病例,「建議最好一歲以上再帶小朋友去日本」。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與林氏璧求證後,提醒民眾,日本疫情並未流行,搶打反而會讓自費疫苗快速用罄、影響高風險工作人員補接種人員的需求。麻疹怎麼傳染的?感染麻疹會怎樣?我需要打疫苗嗎?《元氣網》整理以下幾個關鍵QA讓大家對於麻疹更為了解。麻疹疫苗篇Q1:國人最常去的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目前國際間大流行的國家是哪裡?根據疾管署網站之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目前國際麻疹疫情第二級警示的國家有以下3個,其餘國家僅在第一級注意等級。●哈薩克●衣索比亞●印度【註】國際旅遊疫情建議分三級第一級:注意(Watch),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第二級:警示(Alert),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第三級:警告(Warning),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Q2:麻疹如何預防?該打什麼疫苗?疾管署指出,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MMR疫苗是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的活性減毒疫苗,其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並可獲長期免疫。家中如有年滿一歲幼兒,請盡速接種。麻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通常經由飛沫傳染,自感染至出疹約7-18天,前驅症狀會發高燒、咳嗽、結膜炎、鼻炎,且口腔的頰側黏膜會發現柯氏斑點,其後疹子最先出現在面頰及耳後,隨即散佈到四肢及全身,較嚴重者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而導致耳聾或智力遲鈍,甚至死亡。腮腺炎:俗稱「豬頭皮」,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好侵犯唾液腺,尤其是耳下腺,病人可出現發燒、頭痛、耳下腺腫大,有些會引起腦膜炎、腦炎或聽覺受損。若在青春期感染,易併發睪丸炎或卵巢炎,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德國麻疹: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病人症狀輕微如微熱、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疹子約維持 3 天。易併發關節炎、神經炎、血小板減少、腦炎。若在懷孕早期受到感染,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目前公費接種的對象有3類:1.幼兒:出生滿 12 個月及滿 5 歲至入國小前各公費接種一劑。2.國小學童:未能於滿 1 歲後完成 2 劑 MMR 疫苗接種者,應依「國小學童新生入學後預防接種紀錄檢查與補種指引」完成補接種。3.育齡婦女及外籍配偶。另,有較高麻疹或德國麻疹感染風險者之接種建議如下:1.計畫前往有麻疹或德國麻疹疫情地區者。2.工作性質會頻繁接觸外國人者。3.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及照護尚未接種第1 劑 MMR 疫苗嬰幼兒之機構工作人員。Q3:麻疹疫苗接種禁忌?1.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或疫苗的成份有嚴重過敏者,不予接種。2.孕婦。3.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Q4:為何建議1981年後出生之成人在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前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國內有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與其他成年世代比較,麻疹抗體盛行率較低,可能因為他們是接種疫苗的世代,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隨時間而衰退,因此,依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建議, 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如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考量前往該等地區可能感染風險,建議可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再行前往。麻疹症狀篇Q1:麻疹怎麼傳染的?有哪些症狀?麻疹是由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於第二類傳染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出疹前後四天均具傳染力,傳染性相當高,在疫苗尚未使用前,超過百分九十九的人都會被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前驅症狀為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等,以及發燒三至四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Q2:麻疹的紅疹如何呈現?麻疹最顯著的症狀就是出疹。根據疾管署衛教資料,紅疹的特點如下: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和四肢第3天,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註】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簡稱為SSPE),這是兒童麻疹最危險的併發症,通常在感染痊癒後5~10年左右發病,並開始出現漸進式的個性改變、智能降低以及癲癇,隨著病程進展,最後病人陷入昏迷,植物人狀態,死亡率極高此症即使痊癒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Q3:出現疑似麻疹症狀,該怎麼辦?出現疑似麻疹症狀時,應儘速戴口罩就醫,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若已被衛生單位通知是麻疹病例的接觸者,應落實自主健康管理,出現上述症狀時,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機關,由衛生機關會通知醫院預先規劃動線,再且全程戴口罩並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以免傳染給其他候診的病人及家屬。Q4:什麼人較容易感染麻疹?三類人是感染麻疹高危險族群:1.一歲以下的寶寶。2.不曾得過麻疹或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3.得過的患者大多會自行痊癒,之後就有終身免疫力。但小時候接種過疫苗、沒有得過麻疹的族群,可能因疫苗保護力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成為感染的高危險族群。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有可能已隨時間衰退。Q5:沒有與麻疹病人直接接觸,也會感染麻疹嗎?病人散佈於空氣中的麻疹病毒,在2個小時內仍有傳染力,因此,在麻疹病例之可傳染期間,若曾與其同處在一個封閉空間,無論時間長短,都算與個案有接觸,而可能被感染。即使病人已離開,該空間在2個小時內都可能還存有麻疹病毒,如果沒有麻疹免疫力的人進入這個空間,就有可能感染。Q6:與麻疹確診患者接觸後,是否需施行自我隔離?麻疹個案之接觸者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與麻疹病例最後1次接觸日起往後推算18天內),應每日早晚各量體溫1次,並詳實記錄體溫、活動史及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如果沒有任何不適或未出現疑似症狀如發燒、出疹、咳嗽、鼻炎、結膜炎等,仍可正常生活,但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佩戴口罩。接觸者如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出現疑似症狀,則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單位,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預先規劃好動線,避免接觸到其他等候看診的人。就醫時並請主動出示健康健側通知書及全程佩戴口罩。根據疾管署3/12發布的資料指出,我國今(2024)年累計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4例為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提醒,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例,國際間傳播風險增加,國內再新增群聚個案,目前處好發季節,本土傳播風險上升。【資料來源】.《疾管署》傳染病介紹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09 新冠肺炎.新冠肺炎
張學友被傳進加護病房?本人自揭「真實病況」,已服藥、自我隔離中
62歲香港男歌手「歌神」張學友,去年8月在馬來西亞開唱,唱到一半時突然跌坐在舞台上,雖有爬起來敬業完成表演,但也讓歌迷擔心起他的健康狀況。而在今年3/7被中國網友謠傳病重住進加護病房?被他本人證實確診新冠肺炎,目前在自我隔離中,等待康復和恢復體力。張學友被傳進加護病房 本人證實「得新冠肺炎」今年原訂3/8在上海舉行一連三天的演唱會,卻在3/7突然緊急喊卡取消。根據主辦單位透露,張學友因身體不適需要靜養。消息一出,各種病因瞬間在中國網路四起,網上更傳出張學友住進加護病房病危的消息,最終院方出面否認。而為了不讓外界擔心,張學友本人也在昨天(8日)發出聲明,證實自己得了新冠肺炎,已服藥、自我隔離中。張學友親自回應:「大家好,我是學友。十分感謝大家對我健康的關心,也感到非常抱歉要取消上海3月8、9、10日三場演唱會,讓很多上海及專程前來上海支持我的歌迷朋友失望了,也讓我們的團隊夥伴們擔心,對各方帶來的不便和困擾,深表歉意,對不起!在完成了3月3日上海演唱會回港後出現連續兩天的腹瀉,經醫生診斷確認Covid-19陽性,對,我失守了。目前正服用針對Covid的特效藥,感覺還可以,腹瀉停止了,輕微發燒,輕微咳嗽,少許肌肉和筋骨痠痛,目前正在家中進行自我隔籬,唯今天的快測仍是兩條線,顯示繼續呈陽性反應。我會做好自我衛生,確保病毒不會由我繼續擴散,好好休息,乖乖按時服藥,多喝溫水,開始做少許運動,盡快康復和恢復體力,希望能在下週以正常表演狀態再在上海的舞台和大家見面。張學友,加油!」目前仍是疫情高峰 外出仍要做好防疫措施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雖然大家已對新冠肺炎的相關疫情麻痺,還是陸續有許多民眾確診,只要有人流的聚集,預期會導致呼吸道疫情上升,民眾如果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務必盡速就醫。元氣網提醒您,上海、香港疫情跟台灣一樣病毒株也是以JN.1為主流,疫情仍處在相對高點,若是民眾去香港旅遊,民眾仍要做好防疫措施。延伸閱讀:.老翁送醫大白肺、需插管!台大醫示警:新冠重症頻繁出現「1症狀」須留意.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
-
2023-08-29 醫聲.罕見疾病
SMA基因治療健保首例給付 南部一名未滿6個月個案/天價罕藥來了1
衛福部健保署今年8月開始給付罕病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藥物「諾健生(Zolgensma)」,一劑費用高達4900萬元,此為健保首次將罕病基因治療藥品納入給付。健保署表示,日前已通過首例健保給付個案,為南部一名未滿6個月嬰兒,目前已完成審核程序,待醫院進藥後,就可以用於治療患者。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說,SMA基因治療藥物「諾健生」本月開始給付後,日前已有醫院提出申請,經事先審查機制於8日通過審查,待病人用藥後,需每4個月進行一次標準運動功能檢查,提交資料包括病歷、評估影片及療效追蹤等,且每年都要進行一次總評估追蹤,總共至少要追蹤10年。SMA為罕見疾病發生率約一萬分之一至四萬分之一,以每年新生兒約13萬人估計,一年新增患者約3至13人。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神經癲癇科主任許庭榕說,SMA依不同型別分為三型,以往沒有藥物治療時,第一型病人隨著病程進展,多於兩歲前死亡,即便第二、第三型存活至成年後,也常有不良於行、吞嚥困難等運動方面問題。健保署目前給付背針、口服及基因針劑共三種SMA治療藥物。許庭榕指出,本月起給付SMA基因治療藥物,但門診中已有幾位於出生後3至6個月開始發病的病童,經恩慈療法採用基因治療後,短則已超過1年,最長的也已有5年,病童用藥後可以跑步,運動功能完全和正常人一樣,有一種治癒的感覺。許庭榕說,臨床收治一名女童在出生後5個月發病,經恩慈治療先給予背針治療,1歲9個月時,幸運的抽到全球基因治療恩慈療法,經治療後,不再注射背針,目前已治療3至4年,女童現在5歲了,可以上學、跑步,目前為持續追蹤,觀察有無退步情形。前高醫大校長、高醫附醫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鐘育志表示,健保給付SMA治療藥物,而有無接受藥物治療的家庭真的是兩樣情,父母原以為孩子生病這是宿命,無法改變,平時孩子在家長期臥床,有如坐牢一般,講話沒力,也講不清楚,父母也不敢帶出門,擔心出門後發生突發事件,來不及趕到醫院,但孩子接受藥物治療後,講話愈來愈大聲,愈來愈清楚,現在已可上學、出遊,完全翻轉了病人及家人的生活。鐘育志說,有一些年齡較大的病童因頸部沒有力氣,頭容易掉下來偏向一邊,如果沒有人幫忙扶正,低頭的時間可能長達30、40分鐘,甚至是1至2小時,我們認為頭擺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對病童來說是天方夜譚,治療後包括講話、呼吸、吞嚥、運動等慢慢進步,不用隨時叫人,自己手有力量,可以把頭手有力量,也可以控制電動輪椅和父母一起外出。即便經藥物治療病童進步速度,有如蝸牛爬行般的緩慢,但一點一滴的進步,對家人來說都是一種激勵。因此,鐘育志說,早年沒有藥物治療時,許多病友自我隔離,但現在情形完全不同,鼓勵尚未尋求治療的病友,應外出尋求治療,與小兒神經科、神經內科醫師一起評估治療方式,不要放棄自己,仍有許多治療的希望。SMA治療藥物爭取協會、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李怡潔表示,樂見健保給付基因治療藥物,這對病人來說是一大福音,讓許多接受基因治療病童的家屬,多不願孩子長大後知道自己患有SMA,也不願意公開身份,如協會於今年9月將再度發表紀錄片,須採用匿名、替身方式呈現接受基因治療家庭的內心轉變及喜悅。李怡潔說,目前健保給付SMA三種藥物,但全台SMA患者420人中,仍約有300多人,不符合任一藥品的給付條件,這些病友的生命正在流失中,可能因突然無法呼吸、吞嚥不順而離世,面對這樣的事情真的是心急如焚,呼籲健保署應盡速放寬藥物給付條件。健保署表示,將依據藥物實際治療效果持續關注及研議。
-
2023-04-20 新冠肺炎.回首SARS
「我也是人,可不可以不勇敢?」醫師看《疫起》:覺得痛快淋漓地被同理了!
在歷經了三年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終於常態化,以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和平醫院封院二十周年之際,我看了由林君陽執導,劉存菡編劇,王柏傑、薛仕凌、曾敬驊、項婕如、張永正主演的「疫起」(預定4月14日上映),一部改編自2003年SARS和平醫院封院事件的電影。當年封院時,我工作的醫院並沒有發生大型的院內感染,但仍然清晰記得當年社會的混亂與四處瀰漫的不安。在2003年3月至6月的SARS傳染期間,台灣總計一共造成346人染疫、81人死亡,死亡率達23.4%;而在和平醫院封院期間有員工57人感染、7人死亡,包括第一位殉職醫護人員的陳靜秋護理長,當時女兒只有八歲;28歲與未婚妻在三月中旬試拍了婚紗照,也付了訂金的內科住院醫師林重威;護理部鄭雪慧副主任、林佳鈴護理師;蔡巧妙檢驗師;工友陳呂麗玉、楊淑媜(註1);院內民眾97人感染、24人死亡,其中1人是自殺。如果您看過「疫起」,就會發現編劇巧妙的將其中幾位人物的事蹟與形象融入在劇情之中。當時這些醫護人員與民眾的犧牲,為台灣社會帶來了反省,也讓政府與人民都提高警覺,從法規、制度、感染控制都做了許多變革。雖然當年的SARS死亡人數遠遠不能和現在的新冠病毒相比,17年後,林醫師同學林育靖醫師撰文感嘆,如果當時能像今日新冠疫情這樣處理,或許年輕的林重威醫師就不會離開了。【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果SARS時代可以這樣,林重威就不會離開了吧!?電影的重現度、臨場感十足 編劇呈現醫護人員樣貌回到電影,我被醫院、病房場景與手術房的重現度驚艷到,逼真程度讓身為醫護人員的我不斷告訴自己:「那個血(傷口…)一定是假的!」周刊記者金有中(薛仕凌 飾)潛伏在醫院內蒐集證據,讓真相傳出醫院也是功臣一位,計程車司機(張永正 飾)雖是底層小人物,無私著照顧被封在醫院裡的小孩;其他演員們的動作與專業度也十分到位,臨場感十足;閉上眼還依稀看見演員們臉上的口罩壓痕,眼罩裡的霧氣,雨衣、隔離衣下的汗水。編劇劉存菡本身是急診護理師,劇情中真實呈現醫護人員的樣貌,是讓我最有有共鳴的部分。我們就是那個時時刻刻軋在病人、工作、長官、健保抽審和家人間,疲於應付的夏正醫師(王柏傑 飾),總是用盡100%的力氣,但在家人眼中永遠不及格;也是那位染煞的8B護理長,不僅照顧不了女兒,連自己都照顧不了;是那位充滿正義感的安泰和護理師(曾敬驊 飾),自不量力地想要幫助所有的人;是那位堅持理想而憤怒拍門的李心妍實習醫師(項婕如 飾);更是那群害怕染疫,而自我隔離在安全區域的醫護人員。面對疫情 醫護人員內心一樣糾結電影海報上的文字非常貼切地反映出醫護人員內心的糾結:安泰和護理師那張海報上的是:「選擇害怕,你要怎麼救人?」夏正醫師的則是:「我也是人,可不可以不勇敢?」多數的醫護人員就像影片中,封院後在隔離區走廊跌倒的護理師一樣,想著病人不能沒有人照顧,掙扎著爬起來,硬著頭皮踏進病房。夏正醫師原本可以撤離了,卻又自願去隔離區為染疫的孕婦手術,他可是想到了自己多日不見的女兒才這麼做?手術後打電話給女兒時,他是後悔還是慶幸自己留下來? 必須承認,「疫起」這部電影讓身為醫師的我,痛快淋漓地被同理了。我相信醫護人員會繼續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忍受著外人無法理解的辛苦,雖然致死的病毒在擴散,希望和絕望都會傳染,我們不會忘記當年殉職犧牲的陳靜秋護理長和林重威醫師,心中亮著圍成台灣形狀的燭光,因為我們見證了愛在SARS和COVID-19疫情下,無處不在地不停蔓延。【延伸資訊】註1:維基百科: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疫情期間殉職醫護人員列表
-
2022-11-08 醫聲.醫聲要聞
RSV、流感病毒、細菌感染接連反撲!專家解釋什麼是免疫負債:這樣做可預防
自新冠病毒演變為Omicron變異株,威脅性減弱,各國開始逐步解封,放寬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限制與隔離政策,台灣邊境也已解封。疾管署傳染病監測卻發現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首的病毒感染快速增加,英、美等國也觀察到類似趨勢。專家指出,這是免疫負債所致,且隨著病毒感染規模擴大,繼發性細菌感染同樣令人憂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權威邱政洵解釋,防疫限制一旦解除,人類活動也會隨之增加,並且戴口罩、勤洗手以及社交距離等重要的感染預防措施,也不如過去嚴謹,就會導致病毒傳染增加,即是所謂的「免疫負債」。《刺胳針》研究:防疫鬆綁後英國RSV案例大增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今年九月針對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RSV長久以來都是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統計指出RSV與3300萬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關,並造成每年360萬人次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該《刺胳針》研究中也提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在英國等溫帶國家,RSV的感染與季節高度相關。不過在疫情爆發之後,英國為了防止新冠疫情擴散,採取各項防疫限制,例如:社交距離、學校關閉等,RSV感染很快的在2020年四月,出現下降趨勢。於是專家建議,醫療決策者應該注意非藥物干預(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對於RSV防治的重要性,並據此作為監控機制與醫院應變的參考。然而,到了2021年夏季,英國逐漸鬆綁防疫規定後,RSV病毒感染規模呈現「沒來由的(out-of-reason)」擴大,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英國民眾長期未暴露在RSV病毒環境中,導致「群體免疫下降」的免疫負債(immunity debt)。新冠疫後第一冬 專家籲留意3大呼吸道疾病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也報導,除了RSV以外,流感病毒也須被重視。過去兩年冬天,在英國因為封城、自我隔離等防疫政策推動下,流感疫情屢創新低。今年將是新冠疫情以來,民眾第一次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之下大規模交流、活動。故專家表示,今年冬天必須特別留意三大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RSV以及流感病毒,兒童更是危險族群。國內亦有專家擔心,免疫負債導致解封後呼吸道疾病危及民眾健康。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的統計圖表也顯示,今年下半年開始,分離出的副流感病毒株數量,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RSV病毒亦有增加。對此衛福部次長、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在防疫記者會中表示,呼吸道疾病與配戴口罩高度相關,故國內口罩解禁還須再等待。病毒感染的下一步 繼發性細菌感染也將來襲邱政洵則表示,免疫負債導致病毒感染增加是世界趨勢,以下三種病毒感染在疫情趨緩後將逆勢回歸:一、流感病毒二、副流感病毒三、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邱政洵特別強調,不只是病毒感染,民眾也要留意「繼發性細菌感染」。他解釋,許多細菌感染係先有病毒感染,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造成細菌感染,「病毒、細菌同時在一起,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感染情形。」他預估,新冠疫情期間幾乎銷聲匿跡、案例非常稀少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在台灣逐步解封之後,將再次來襲。延伸閱讀/專題|疫後免疫負債來襲 !細菌感染大爆發,抗生素抗藥性恐致年死3.3萬人如何降低免疫負債威脅?美專家:保持「非藥物干預」防疫措施面對免疫負債步步進逼,民眾可以如何因應?美國布朗大學助理教授、流行病學家瑞秋・貝克(Rachel E. Baker)在一篇《CNN》報導中提出解方。她建議民眾即便疫情趨緩,仍應持續保持勤洗手、消毒常使用的物品等習慣;咳嗽、打噴嚏時,也應注意咳嗽禮儀。貝克也建議民眾持續配戴口罩,如有不適症狀時,應待在家中。此外,為了增強抵抗力,她建議民眾保持健康飲食、充足睡眠的原則。貝克表示,新冠疫情的經驗中,明顯看到非藥物的疾病防治措施奏效,疫後持續保持,將有助避免其他病毒帶來的健康衝擊。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新冠疫苗 可防7成重症
台灣這波COVID-19 Omicron BA2變異株帶來的疫情造成社區流行,各年齡層族群皆受到感染與影響。不同於疫情初期,當時兒童感染病例少於5%,但Omicron當道後,兒童病例大量增加至20%至25%,即使青少年及成人已接種二劑或三劑新冠疫苗,仍然無法完全避免被感染。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感染機會、降低併發症或重症與死亡危險,七月下旬,六個月至五歲族群即納入疫苗接種對象,補足幾近全齡接種的最後一塊拼圖。指揮中心六月初於六都設立七個兒童大型疫苗接種站,台中榮總與科博館立即動員,五天為6452人接種疫苗,人數居冠,呵護國家幼苗當仁不讓。兒童莫德納、BNT 心肌炎風險小兒童接種mRNA新冠疫苗對預防Omicron,大約有三至四成效果,但預防重症效果可達70%以上,持續超過六個月。目前兒童可接種莫德納和BNT兩種mRNA疫苗,應該選擇哪一種?兒童莫德納與BNT疫苗並無絕對優劣,心肌炎風險小,皆可考處接種。兩種mRNA疫苗的副作用多為輕度至中度,約一至三日內可緩解。注射部位反應六至九成,多屬輕微;倦怠、頭痛約二至六成,通常較常發生在第二劑;發燒在第一劑小於10%,第二劑20%至39%,多數小於攝氏38.5度,反應較青少年和成人族群輕微,產生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機率明顯低於青少年。接種三劑 避免死亡最重要方法目前接種的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病毒製作,預防感染效果不理想,但接種三劑疫苗,仍公認是避免重症、死亡及預防病毒感染散播最重要的方法。以社會的防疫觀點,可降低疾病防治措施,如停課對於兒童受教權及生理、心理發育的影響,且減少疫情傳播至家人或其他年齡層民眾的機會。今年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人數和比率明顯增加,常為家庭或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或安親班群聚,雖然症狀大多輕微短暫,如突發性高燒、咳嗽、嘔吐、食欲差、活力降,通常約二至三天,在住院或症狀治療後很快緩解,但父母仍非常焦慮。併發症、MIS-C 家長仍應注意另外,也有不容忽略的併發症,如哮吼、熱性痙攣、腦炎、類流感的肌痠痛與倦怠及少數的肺炎及敗血症等,及無法預期的後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或長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所以仍應注意。至於疫苗以外的預防保健,包括均衡飲食、多種營養,多補充水分,可額外補充維他命,注意個人清潔衛生消毒,如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在公共場所、人潮處、餐廳等公共活動區域接觸介面,注意疫情時期的感冒症狀,並自我隔離,避免散播給他人。萬一孩子受到感染,可服用症狀治療藥物,如止痛退燒藥、綜合感冒藥與化痰劑等、多補充水分、維他命及清冠一號。應注意危險徵候,如持續性發燒、活力差、睡不好、吃不下、喘咳、意識不佳,出現這些狀況時,建議至兒科急診評估及處置。
-
2022-06-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從未在外聚餐、高規格防疫仍快篩陽性!感染科醫師施長慶:千算萬算不如一次家中聚餐
對於自身染疫,擔任和信醫院防疫指揮官的施長慶有些懊悔與意外,因為疫情爆發兩年半以來,他一直採取高規格防疫,院內感控會議一律採用視訊,減少實際互動,而自己也從未在外面與人聚餐,但還是功虧一簣,千算萬算,還是避免不了。施長慶表示,五月初與好友相聚,為求安全起見,選擇在家裡吃飯,還特別請朋友做了快篩,結果陰性,才放心一起聚會,沒想到百密一疏,聚會隔日,朋友電話告知當天快篩陽性,有如晴天霹靂,他心想自己應該也中獎了。「感染科醫師總是比較敏感一點」施長慶說,第一時間總會想到防疫措施是否完善、會不會傳染他人。記得當天是周日,雖無症狀,但從那天起自我隔離,告知院內長官及同事,每天做快篩,前三天均為陰性,原以為可以安全過關,沒想到周三一早,喉嚨痛、聲音沙啞,而快篩試劑出現兩條紅線。他隨即自行開車至鄰近醫院,接受PCR採檢,當晚結果出爐,不出意料,確診染疫,開始為期十天居家照護。為了避免加重其他同事工作量,並持續提供糖尿病、高血壓等老病人的醫療服務,施長慶在隔離期間只停了一兩次門診,因為當天喉嚨實在痛到受不了,有如刀割,其餘門診照常,透過電話問診,協助病人領藥。「不想影響病人的就醫權益」施長慶說,居隔期間,總是強迫自己多喝水、服用止痛藥,儘管喉嚨還是不舒服,聲音沙啞,講話時疼痛,但還是堅持幫老病人看診,開慢箋、看檢查報告。那時最大的鼓舞,除了親朋好友的關懷與協助,還有來自老病人的叮嚀及打氣,一句句「醫師,加油」、「你一定要趕快好起來」,聽在施長慶耳裡,莫名感動,讓人頓時充滿勇氣。 除了維持看診,施長慶也透過視訊,參與院內感控會議。他說,自己是感染管制專科醫師,且身為醫院防疫指揮官,卻是院內前一兩波染疫醫師,深感抱歉,所幸感染源明確,並非在醫院被感染,希望藉由會議,加強院內感控措施,減少其他醫事人員確診。對於指揮中心開放鬆綁、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施長慶深表贊同,因為這是各國防疫必經之路,也要逐步放寬、非一步到位,當然願意全力配合、確實執行,但許多措施很臨時,從醫療執行面來說,有其一定需要的時間做調整。 「大船轉彎,總需要一點時間。」施長慶說,指揮中心許多鬆綁步驟,可能今天才透過視訊會議,向全國宣告,但院內除了向醫師、護理師、行政單位宣導新規定與教育之外,還要整理與調整許多細節,但才過數天,又有新進度,這類滾動式調整,臨床有時趕不及。舉例來說,指揮中心擴大「快篩陽性視同確診」適用範圍、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步驟,對於防疫而言,當然是正確方向,但臨床醫事人員會對新規定不熟感到緊張,也容易出錯。施長慶建議,指揮中心一次做較大範圍地放寬,而不是一點一點地鬆綁,相信能讓醫療院所更有效率地做事。儘管指揮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九成九以上的確診者都屬輕症,且染疫三個月內,像是吃了無敵星星,但施長慶表示,迄今仍會咳嗽、易喘,在家裡做重訓,以及開合跳等心肺運動時,就比染疫前更容易喘,必須休息久一點。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為了盡快恢復到原先體能狀況,仍需強迫自己運動。算算這次染疫,施長慶在家裡居隔足足兩周,他表示,這是全新的生活體驗,每天測量血壓、血氧、體溫,並拍照上傳,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病人。 另外,學著自己養活自己,父母送來新鮮蔬果及各種食材,就放在門口,隔著大門,低聲慰問打氣,有如探監,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惆悵;他則上網查詢如何烹飪料理,或打電話向友人與家人求教。至於解除隔離後的第一件事,施長慶說,當天凌晨,一過十二點,他離開家裡,漫無目的地開著車,最後到了鄰近公園,搖下車窗,享受著自由,呼吸著新鮮空氣。醫師小檔案姓名:施長慶頭銜: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4日確診途徑:與確診友人聚餐症狀:喉嚨痛、發燒、聲音沙啞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的一句話:備妥常用藥物,例如,感冒、止咳、鼻炎、止痛及抗發炎等成藥,並瞭解出現哪些症狀時,就必須尋求醫療協助,盡快就醫。居家照護期間,最重要的是吃好、睡好,補充足夠水分,多做心肺運動。
-
2022-05-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曝三個台北「防疫黑數」故事 何美鄉:這些是「好黑數」
「確診黑數」可能來自檢驗數量不足、感染者不願做檢驗,若黑數過多可能感染更多人導致疫情擴大,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在臉書上分享了三個「台北人的故事」,認為這些人在之前嚴格的防疫標準下都是所謂的「防疫黑數」,但因為滿足了某些條件,他們全都成為了「不佔醫療資源的好黑數」。何美鄉貼文說,第一位是在居家隔離中生病,生病第一天挺難受,全身痠痛頭痛不已,若是輕症也是「很難受的輕症」,吃了清冠一號後表示「第三天就舒服多了」。朋友的LINE群組紛紛道賀他「跨過人生一大門檻」。第二位是個超級阿媽,已經80好幾,家中3代同堂。兒子媳婦、孫子、孫女四人都先後確診在家康復,而她和先生竟安然過關沒被感染,快篩也「一條線」,因此也沒去做PCR,且運用3+4的隔離新制快速解隔,也讓何美鄉讚嘆「台灣防疫成效是人民素質作為強力後盾」。第三位是爬山的70多歲女性,爬山的朋友確診,還曾一起吃飯。兩天後出現打噴嚏跟鼻塞症狀,快篩陰性,也沒做PCR,但仍每天進行自我監控。何美鄉說,這三個故事有個共同點,以之前的標準來看,他們都是所謂的「防疫黑數」,要是再早幾個星期,「他們肯定會被匡列,被PCR、被放進檢疫旅館,也有可能貢獻了部分台灣的確診數字」、「但現在他們都自我隔離,可能也默默的貢獻了社區防疫安全,但卻不佔用任何醫療資源。他們被我歸為「好的黑數」。許多網友也分享自己的類似經驗「我家人也是,一有症狀或接觸確診者,連快篩都免了,就在家關幾天」、「有一點症狀跑去買快篩或去診所看診,對別人也是風險,既然輕症就在家隔離幾天,吃好睡好就好」、「我身邊真的有很多這種黑數例子,從原本的恐慌到後來的釋懷,如果少了恐慌恐懼,人與人之間不是相互貼標,而是互助,這會是ㄧ個好的良善循環」,但也有網友持相反意見,認為「防疫黑數」可能造成更多不知名傳染鏈,對低抵抗力族群造成極大風險。
-
2022-05-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屏東+695再創新高 屏基及屏東醫院9日起啟動防疫門診
屏東縣8日新增695確診個案,單日確診者再創新高。縣府指出,9日開始,由屏東基督教醫院及屏東醫院啟動防疫門診,凡自行快篩呈陽性,或疑似感染新冠肺炎且症狀輕微,可至屏基恩慈大樓看診區及屏東醫院舊急診區採檢PCR、拿藥,但40公斤以下及12歲以下的兒童則需至急診就醫。衛生局統計,截至5月8日,屏縣居家隔離現管人數882,今解隔957人者;5歲確診以下累計280例,39例解除隔離,無重症。居家照護累計2066人,解除194人,現管1872人。屏縣全校班級暫停實體課程校數3校39班,為屏北高中、獅子國中、大光國小。部分班級暫停實體課程校數有81校180班。衛生局表示,9日開始,屏基恩慈大樓看診區及屏東醫院舊急診區,提供自行快篩呈陽性,或疑似感染COVID-19且症狀輕微者,採檢PCR及拿藥的服務。屏基平日服務時間為上午9時至12時,下午14時至17時,假日僅開放上午9時至12時,防疫門診費用為350元(含採檢)。屏東醫院服務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時至11時,防疫門診費用為340元(含採檢)。縣府指出,8日起,同辦公室或同工作場域密切接觸同事將不再匡列居隔,有症狀者依檢驗結果處置,無症狀且高風險者,已接種3劑疫苗滿14天,可繼續工作並健康監測7天,未完整接種者,應自我隔離或居家辦公3天。8日確診者695區域分布為:屏東市250案,潮州鎮25案,東港鎮47案,恆春鎮32案,萬丹鄉83案,獅子鄉16案,長治鄉27案,九如鄉14案,麟洛鄉7案,里港鄉10案,高樹鄉11案,鹽埔鄉11案,內埔鄉33案、萬巒鄉6案,竹田鄉6案,新埤鄉5案,枋寮鄉10案,新園鄉19案,崁頂鄉5案,林邊鄉4案,南州鄉4案,佳冬鄉7案,琉球鄉16案,滿州鄉1案,車城鄉2案,枋山鄉6案,三地門鄉1案,瑪家鄉13案,泰武鄉13案,來義鄉5案,春日鄉4案,牡丹鄉2案。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匡列新制上路 嘉縣增200人確診 最小5個月、最長92歲
嘉義縣今公布200人確診,有症狀56人,無症狀144人,年齡介於5個月到92歲,10歲以下24人、70歲以上11人。累計全縣10歲以下染疫幼童192人,70歲以上72人。今解除隔離601人,目前居家隔離925人,輕症居家照護844人。嘉義縣6到11歲幼童疫苗接種803人,接種率約11%,無不良反應。匡列新制上路,居家隔離對象以同住親人為主,衛生局說,機關職場防疫長應啟動自主應變措施,也提醒各事業單位,督促員工確實接種3劑疫苗,以維持運作量能。如未打滿3劑疫苗,將列為高風險接觸者,須居家辦公或自我隔離3天。縣長翁章梁說,即日起各機關職場、學校等如出現確診案例,不疫調匡列,改採自主應變措施,以暴露風險高低實施防疫假、停課等措施,由「防疫長」以九宮格原則,依疫苗接種情形及風險高低應變。衛生局長趙紋華提醒,密切接觸者匡列今起調整為確診個案同住親友,大學生則為同住室友,同時取消3+4居家隔離者電子圍籬措施,但確診個案隔離治療、居家照護及居家檢疫期間電子圍籬措施不變。另外,「居家照護7+7」新制解隔期縮為7天,距發病日、採檢日達7天者,無須採檢,直接解隔,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居家照護期間民眾如有生活服務、健康照護需求,可撥打居家照護關懷中心05-3621150專線,有專人提供線上諮詢服務。
-
2022-05-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職場學校出現確診者 可依「3原則」恢復職場運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5月8日起,密切接觸者匡列取消「職場同事」及「學校同學老師」等,針對這一類對象不會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而是要求各機關、機構單位出現確診個案時,依其「持續營運計畫」採取「自主應變措施」,讓民眾可以正常工作。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若單位中出現確診者,其餘民眾依三大原則進行風險評估,包含是否為在適當防護下曾於24小時內15分鐘接觸,被視為「高感染風險者」、有無症狀、是否已完成新冠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他說,其中列為「高風險」對象啟動應變措施,包含「有症狀」才需抗原快篩,或到醫院進行PCR篩檢確認是否確診;若無症狀且接種3劑,可持續工作、健康監測至最後接觸滿7日。他說,如果本身無症狀,但未完整接種疫苗,則需要自我隔離或居家公3天,若需要持續工作,上班前每一至二天執行抗原快篩至最後接觸滿7日。他說,若是被列為「低風險」對象啟動應變措施,包含有些不是職場中的九宮格位置的同仁,若「無症狀」就可以持續工作,「有症狀」才需抗原快篩。
-
2022-05-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嘉市新增92例確診 目前累積居隔1474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全國本土新增30035例,嘉義市新增92例確診個案,包含12歲以下14例,12-64歲 72例,65歲以上6例。市府說明,當中52例為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於居家隔離期間陰轉陽或匡列居隔採檢PCR陽性;3例曾接觸外縣市確診者;31例因有症狀就醫採檢PCR陽性、6例無症狀自行快篩。嘉義市目前居隔1474人,解隔27人,輕症居家照護人數265人。市府表示,居家照護確診者於家中有身體不適時,會由關懷院所安排視訊診療,如果是輕症或一般慢性病需診療,可下載「健康益友」APP,從APP選擇院所預約視訊診療,或是向負責關懷的院所聯繫,由關懷院所安排視訊;若身體狀況需緊急醫療,亦可透過健康益友APP,由急診醫師線上諮詢,如需送醫,醫師會即時聯繫119。衛生局提醒,居家照護確診者,在家中要注意:一、消毒清潔:使用稀釋漂白水或酒精清潔常觸摸之物體表面、共用浴廁等;配戴口罩及勤洗手。二、一人一室:避免與同住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家人接觸,勿與同住者共餐或共用物品。三、休養及多飲水:輕微症狀多可自行康復,如有發燒可服退燒藥減緩症狀;如有其他醫療需求,可連絡您的居家照護責任醫院安排視訊診療;但如有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警訊,請立即撥打119。四、主動電話連絡密切接觸者及填報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請他們自我隔離並健康監測。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診所不快篩不通報 「就當感冒」
台中許多基層診所遇到民眾有症狀上門都採取「不快篩、不通報」策略,依感冒症狀處理,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昨天表示,許多醫師認為這波疫情已流感化,即使自己染疫也沒通報;不快篩的最大原因是有百分之廿五偽陰性,且快篩試劑缺貨、健保不給付,如果篩陽後通報也會讓診所蒙上足跡陰影,因此遇到民眾有症狀上門是不替病人快篩。魏重耀說,Omicron疫情百分之九十九點六是輕症,致死率比流感還低,醫師的認知裡就是一個感冒,因此,有醫師即使染疫卻不通報,自己吃藥並做好自我隔離,不大費周章的呈報、疫調,以免連帶周邊一群人被匡列,希望中央能看到基層現況,務實的面對疫情已流感化事實。他說,社區裡已有太多黑數,許多人因為只是輕症又有生活壓力,選擇自行吃藥、看診而並不通報,以免為自己帶來麻煩。有網友爆料,「很多地方都爆出醫院群聚,但主治醫師不用篩檢,因為不篩就不會確診。」事實上,明知自己可能染疫卻不做PCR檢測的醫護人員已愈來愈多。北部某醫學中心急診科主治醫師表示,自己工作單位有十分之一同仁確診,但有人確診就要重新排班,牽連甚廣,因此許多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均不太接受篩檢,而護理師間更有「篩檢前要告訴護理長」潛規則,讓護理長有心理準備。新北市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周慶明表示,醫師染疫不僅涉及病患,也可能傳染家人,應該不會輕忽;基層診所不幫有症狀者快篩,一來是診所空間不夠大,在密閉環境裡易相互感染,二來是衛福部對於在診所篩檢條件有限制。「應該沒有診所那麼笨,願意幫民眾快篩吧。」台南市一名耳鼻喉科開業醫師也表示,目前診所內都有疾管署提供的免費快篩,多數診所的做法都是提供快篩劑讓民眾回家自己篩,並不是拒絕幫民眾篩,而是家用快篩劑本來一般人都可以操作,不一定要醫師。如果診所篩出陽性,「對診所一點好處都沒有,不可能有診所願意主動篩檢」。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牽連廣 冒出民眾不想篩、醫護不敢篩奇特現象
疫情發燒,昨天新增本土確診個案一萬七八○一例及三例死亡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上修最新單日確診人數低、中、高推估值分別為十萬例、十五萬例、廿萬例,其中高推估數字比之前高出一倍;他說,目前政策不是朝向清零,不傾向嚴格管制。陽性率飆破三成台北、新北、桃園確診數高達七成以上,許多民眾湧至醫院急診或社區篩檢站排隊等候接受PCR採檢,讓五一勞動節全國PCR陽性率高達三成三九,再創新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認為,台灣疫情進入指數型成長,處於疫情上升段,且「一定有很多快篩陽性者選擇自我隔離,不想通報,也不想再驗PCR。」除了一般民眾擔心隔離並影響同事、家人而不想篩,醫療院所也瀰漫「不敢篩」氛圍。北部某醫學中心急診科主治醫師表示,單位有十分之一同仁確診,因有人確診就要重新排班、牽連甚廣,因此許多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均不太接受篩檢;護理師間甚至有「篩檢前要告訴護理長」的潛規則,讓護理長有心理準備。警局也傳出不讓篩的爭議。疫情熱區不管制針對不篩的奇特現象,陳時中說「尊重相關專業醫師臨床專業判斷」,但若有可能確診,應及早休息避免傳給太多人。他說,防疫政策不再朝向清零,而是漸漸走向歐美方向,確診後只要休息幾天就返回工作崗位,這是有可能的。陳時中表示,以美國為例,民眾快篩如為陽性,可以做PCR採檢,如不想檢驗就在家休息五天,之後戴口罩可出門,「染疫到一段時間就會走上共存之路,台灣也正在往這條路走。」至於部分醫師建議疫情熱區(雙北地區)應優先管制,讓學生在家視訊上課,他認為這是趨向上海的作法,目前台灣模式不採用嚴格作法,不會這樣做。快篩陽才能PCR近來採檢民眾塞爆醫院急診,醫療系統緊張。指揮中心公布五大紓解急診篩檢人潮應變方式,包括快篩陽性才可做PCR採檢、地方政府加開社區篩檢站、急救責任醫院開設防疫門診以分流病人、鼓勵診所投入PCR採檢,同時請醫院啟動降載等應變機制,調度人力支援採檢、通報、控床等工作。陳時中說,全國各縣市開設三四四處社區篩檢站,另有一○四家專責醫院成立防疫或疫病門診,快篩陽性或有症狀等民眾可就近尋求協助;縣市政府設置社區篩檢站時應請醫師進駐,協助評估患者惡化重症風險,收治快篩陽性且症狀輕微者,可直接開立藥物,症狀治療。未滿一歲女嬰重症國內累計已有一萬八六四七名十二歲以下兒童染疫,部分縣市昨開打兒童疫苗,另有一名未滿一歲女嬰重症,因呼吸窘迫在加護病房搶救,目前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治療;這名女嬰四月廿六日高燒至卅九度,家長抱至診所就醫,因年齡太小並未快篩,廿八日呼吸困難送至急診,採檢陽性確診,是這波疫情年紀最小的重症個案。
-
2022-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快篩不通報 魏重耀:醫師的認知裡就是一個感冒
儘管政府要民眾確診通報,並多做快篩,但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今證實,許多基層診所遇到民眾有症狀上門是並不替病人快篩的,不管有沒有確診都是依症狀治療,連醫師們都認為這波疫情已流感化,即使自己染疫也並不通報,只要吃藥休息即可。魏重耀說,不快篩的最大原因,在於依科學統計,即使快篩陰性仍有25%的偽陰性,在病人已有症狀下,快篩並沒有意義。另則是,快篩試劑目前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而且還缺貨,即使病人想自費,也不見得有篩劑可以用。另還有最大原因則是,一旦篩了若是陽性,就得往上通報,除了患者必須進一步PCR、疫調匡列,診所也得向衛生局報告,讓診所蒙上有足跡的陰影。但是,不管是否染疫,治療的方式都是症狀治療。魏重耀說,因為Omicron疫情99.6%是輕症,甚至致死率比流感還低,在醫師的認知裡它就是一個感冒。因此,也真的有醫師即使染疫也並不通報,只是自己吃藥並做好自我隔離即可,不必大費周章的呈報、疫調和連帶周邊一群人被匡列。魏重耀說,希望中央能看到這樣的基層現況,務實的面對疫情已流感化的事實。否則,在政府已採疫調匡列下,何以每天的確診人數還是激增,因為社區裡已有太多黑數,許多人因為只是輕症又有生活壓力,而選擇自行吃藥、看診而並不通報,以免為自己帶來麻煩。
-
2022-05-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昨全國PCR陽性率飆到34% 黃立民:明顯指數成長階段
民眾蜂擁至社區篩檢站和急診做PCR的人潮壓力,已反映在五一勞動節連假全國PCR陽性率。根據疾病管制署5月2日凌晨0時30分公布的最新資料,5月1日通報5萬277件,確診1萬7085件,陽性率高達33.9%。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超過30%已經很高,因為國外陽性率再高也很少高於40或50%,台灣疫情早就進入指數成長,現在只是更明顯呈現病人快速增加的疫情上升段。對照過去幾天陽性率,4月26日僅8%,27日為9%、28日13.8%、29日18.5%、30日21.7%,5月1日已經是4月26日的4倍,相較於前一天,5月1日的單日增幅也高達8%。黃立民表示,命中率很高,代表會出來做PCR的民眾自己的判斷都算是很準,或是大多數已經經過醫療判斷和篩選的,是「挑選過」較具風險或可疑的病人,陽性率的母數已經有偏差。除了採檢母數的偏差,高陽性率也反映出檢驗量不足的問題。黃立民表示,現在PCR檢驗的方便性低,有症狀的民眾想要做個PCR,會面臨許多程序上的重重困難,急診和醫院都大塞車,「一定有很多人快篩陽性後,選擇自我隔離,不想通報也不想再驗PCR。」基於以上因素,黃立民說,30%的陽性率算很高,但絕對數值並沒有太大的代表性,但可以從陽性率的跳升去推論,現在疫情就是明顯的指數型成長階段。「其實早就在指數成長了,現在只是更明顯而已。」
-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市+4134! 居家確診人數逾4000人、居隔2779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北市今新增4134例本土,北市府說明,截至4月30日止,確診者居家照護人數逾4000人、列管中居家隔離人數達2779人,北市府表示,為有效善用現有醫療量能,北市實施快篩陽性分流策略,將7大篩檢站調整為專供快篩陽性者的綠色隧道。北市府指出,因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北市衛生局匡列接觸者居家隔離人數持續增加,民眾接獲通知後,應在家自我隔離3+4天(最後接觸日3天居家隔離+4天自主防疫)。衛生局提醒,居家隔離者於居家隔離期間應注意自我監測健康狀況,有發燒、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即刻用快篩篩檢,若有緊急就醫需求請以119救護車為原則,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等方式為輔。居家照護期間需一人一室,盡量不共用衛浴設備、不離開房間,如需共用,每次使用後以稀釋漂白水或酒精清潔、保持室內空氣暢通,每天使用稀釋的漂白水或或酒精清潔環境。4天自主防疫,非必要不出門,快篩陰性才出門並全程配戴口罩。衛生局表示,若有發燒、喉嚨痛、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先快篩再就醫」;為有效善用現有醫療量能,北市實施快篩陽性分流策略,七大篩檢站調整為專供快篩陽性者的綠色通道。如檢測結果為陽性時,戴好口罩,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可至北市7大院區篩檢站做PCR採檢;如無相關症狀或檢測結果為陰性,仍請遵循指揮中心的防疫規範,做好個人防護,持續自我健康管理。
-
2022-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看到今1.2萬例鬆口氣? 柯文哲擔心:只是假象數據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晚在臉書指出,很多人今天看到全國接近1.2萬例鬆了一口氣,因為數字跟昨天差不多,他卻擔心這只是假象數據,因為全台篩檢的量能是固定的,接下來可能會進入一段PCR無法反應實際疫情的黑暗期,不是確診案例穩定或變少,只是篩檢量有限,驗不完而已。副市長黃珊珊晚間也在臉書指出,七大公費篩檢站的陽性率高達12.3%,社區感染愈來愈多,數字會趨緩嗎?今天市長說了,醫院篩檢量能有限,加上法傳系統塞車,會造成接下來數字可能看起來沒那麼多,出現一種「假象的平緩」。雙北確診數可能會維持在一個高點,但這不是真實狀況。柯文哲說,所以他要拜託市民朋友,如果身體不舒服,或跟確診者密切接觸,最好先快篩,快篩陽性再去PCR。沒症狀的千萬別把七大公費篩檢站當免費健康檢查。明天起北市的七大公費篩檢站,會成立「綠色通道」專門給快篩陽性的民眾利用。做好分流才能減少感染,也讓醫療量能有效率的使用。柯文哲表示,在防疫體系塞車的狀況下,被動等通知是來不及的,因為會有時間差,未來快篩陽性都應該先比照確診處理,先自我隔離做好防護,有需求再就醫,這樣才能簡化各項流程,不浪費醫療資源。柯文哲表示,國家之力量在於國民全體,關鍵時刻懇請市民朋友合作,將PCR量能優先留給已經快篩陽性的人,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大家一起度過難關。
-
2022-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陽性就視同確診 柯文哲:因超過PCR量能就測不出來
疫情不斷漫延,台北市長柯文哲認為應該改成快篩陽性就視同確診,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這樣恐占用醫院量能,限制人身自由,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舉行防疫記者會時指出,如果PCR量能夠就沒有問題,但快篩陽性要走法傳系統,量到一定程度就會塞車。柯文哲說,快篩陽性就看良心,北市開放七大篩檢站去做確認,若領保險也有需要,不然就乖乖自我隔離,也是辦法。就醫學上來說,快篩陽性有偽陽性,但如果PCR量能夠,就沒有問題,但看台灣每日確診人數多少?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確診人數繼續上升,但官方報告「會平掉」。柯文哲說,這是因為超過PCR量能,就測不出來,因為沒辦法測,「這是大問題」而且PCR陽性要走法傳系統,量到一定程度就會塞車,當然快篩陽性就視同確診,會有錯殺15%的問題,但為了更有效能,快篩陽性就把自己當確診。至於有人明明快篩陽不通報?柯說,國家力量在國民全體,防疫是全民工作,保護自己保護別人,不要害別人,這要訴諸國民的道德良心。
-
2022-04-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圖表/家人朋友同事確診,我該怎麼辦? 10大常見疑惑
近日COVID-19本土確診人數急速攀升,因應國內個案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疫情指揮中心在日前公布居家照護指引和輕重症分流措施,將從原本的全面清零轉為減少重症。面對確診數增加,接觸疑似個案的機會也增加,若身邊出現確診個案,民眾需要如何應對?聯合新聞網整理10大常見疑問,讓您面對疫情也能有跡可循,不再手忙腳亂。Q1:朋友、同事或身邊有人確診怎麼辦?若是密切接觸者:請先在家中配戴口罩自我隔離,避免與同住家人接觸及使用相同衛浴,特別是免疫力較弱的年長者及幼童。同時觀察自己是否出現COVID-19相關症狀。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腹瀉、倦怠、嗅味覺異常、喘等疑似症狀,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1922。若非密切接觸者:只需要自我健康監測10 天,出現疑似症狀且快篩結果為陽性時,請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儘速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檢測。使用過的快篩器材採需用塑膠袋密封好,帶至社區採檢院所交給院所人員。Q2:怎樣算密切接觸者?會被匡列嗎?確診者從發病當天或者得知檢驗結果為陽性當天回推4天至開始隔離前,曾同住、用餐、搭乘交通工具、接觸達15分鐘以上的對象皆屬於密切接觸者。如果沒有直接接觸到確診者,則不屬於密切接觸者,不會被匡列,像是同學的室友確診、同事的太太確診,自己並不會被匡列。Q3:在外接到衛生單位通知,被匡列為居家隔離對象該怎麼辦?接到電話後隔離通知立即生效,須全程佩戴口罩,自行開車、騎車或步行返家或至隔離地點,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若無法自行返回隔離地點,可連繫地方衛生局或撥打1922,將協助安排車輛接送。Q4:快篩陽性怎麼辦?若是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快篩陽性,請聯絡地方衛生局或撥打1922。若非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快篩陽性,請將檢測器材密封包裝,帶至社區採檢站進行PCR核酸檢測,移動過程務必戴好口罩,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Q5:已經PCR採檢完畢,檢驗結果何時會出來?等候結果期間要注意什麼?若檢驗結果為陽性,地方衛生單位會主動通知您並安排就醫。若在採檢後3天仍未接獲通知,表示您的檢驗結果為陰性,但等待結果期間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且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Q6:若PCR確診怎麼辦?要選居家照護還是去醫療院所?被告知確診後,目前只有70歲以上、血液透析、懷孕36週以上孕婦、中重症等患者會送醫,其餘確診者會送集中檢疫所或居家照護。選擇居家照護者須為無症狀或輕症個案,且小於65歲、未懷孕或洗腎。此外同住者最多為4人,同住者也要低於65歲且無懷孕或洗腎。Q7:若PCR陰性,居家隔離要多久?居家隔離10天+自主健康管理7天居家隔離天數為10天,與確診者最後接觸日的隔天算作第1天,隔離期滿前檢驗陰性可解除隔離,並從第11天起繼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延伸閱讀:•疫情期間 這六項藥品你準備好了嗎?•本土疫情升溫 她列「14天儲糧清單」Q8:居家隔離要期間要檢測幾次?(2)原本要篩檢4次,從20日起調整,隔離期滿或檢疫期滿當日執行1次快篩,另提供其備用快篩試劑1支,於出現症狀時使用。Q9:我確診了,需要自行通知曾接觸過的親友同事嗎?如果被通知確診,可以先連絡密切接觸者,並請他們留在家中自我隔離、主動聯絡衛生單位或是等候通知。等候期間,請密切接觸者務必佩戴口罩及注意衛生,也要避免跟其他同住者接觸或用餐,並觀察自己是否出現 COVID-19相關症狀,若出現疑似症狀,請以家用快篩進行檢測或連繫地方衛生局、撥打1922。Q10:和確診者足跡重疊、收到簡訊怎麼辦?收到細胞簡訊不等於被匡列,只是提醒民眾要自我健康監測14天,可以到採檢站公費採檢,在這段期間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地點、活動以及外出用餐,如有外出需求應全程配戴口罩。若出現咳嗽、喉嚨痛等症狀,請儘速就醫採檢;如果沒有出現任何不適,則仍可正常生活、工作、上學。
-
2022-04-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怎麼辦?應對步驟一次看
全台確診數不斷上升,因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傳染風險很高,輕症確診者或無症狀感染者也愈來愈多。若是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怎麼辦?《元氣網》整理相關資訊,讓您了解如何應對。【我是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我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確診後居家照護期間有什麼醫療協助措施?】【我是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如在居家隔離地點1. 大部分的 COVID-19 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請您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5. 若出現發燒症狀,可以使用退燒藥減緩不適症狀,盡量臥床休息和飲水。6. 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7. 請依指示就醫,並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8. 請家人準備食物飲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9.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10. 電話連絡我的密切接觸者(在我開始有症狀發生的前四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 15 分鐘以上的接觸),請他們自我隔離並健康監測。11. 留在家中等待公衛人員通知安排期間,如遇生命、身體等之緊急危難(如:火災、地震等)而出於不得已所為離開房間或住所之適當行為,不予處罰;惟撤離時應佩戴口罩,並儘速聯繫所在地方政府或 1922,並依地方政府指示辦理。註:指揮中心宣布,自4/20日起放寬有就醫或採檢需求之居家照護、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交通運送方式,公告確診個案及同住居家隔離者緊急就醫交通方式,同意同住親友接送,或步行、自行駕騎車等自行前往方式為輔。>>【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如不在居家隔離地點我在工作場所或從事社交或戶外活動時接到衛生單位電話通知匡列為居家隔離對象,該怎麼做?接到電話通知即發生效力,接到通知後:1. 配戴醫用口罩立即返家隔離。2. 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且應留在家中(或指揮中心、地方政府指定範圍內),禁止外出、不得出境或出國。3. 如果您不是在隔離地點接到通知,請您即刻以自行開車、騎車或步行等方式儘速返回隔離地點。4. 若您無法以上述方式返回,請主動聯繫當地衛生局或撥打1922,協助安排防疫車輛或安排就近隔離。>>【看更多】【我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有密切接觸者注意事項若無適當保護,且相處時間超過 15 分鐘,即為密切接觸者,須進行居家隔離 10 天,並於匡列時及期滿時各做一次快篩。若快篩陽性並經 PCR 採檢陽性確診,則依據個別身體狀況是否符合居家照護條件,進入居家照護或配合衛生單位指示隔離/治療。若 PCR 採檢陰性,即持續注意隔離期間是否出現症狀,並在完成隔離後自主健康管理 7 天。(註:5/8日起密切接觸者匡列,僅限同住親友、同住室友,並取消電子圍籬措施;而醫院等職場、學校相關接觸者,按規定僅須採自主應變,不必再開居隔單,若符合無症狀、完成追加劑接種及快篩陰性三個條件,可正常工作、就學。)1. 如果您與確診個案於症狀發生前四天至隔離前有密切接觸(如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曾有面對面 15 分鐘以上的接觸),請先留在家中自我隔離,等候衛生單位通知,除非有需立即就醫需求,請不要離開住所。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5. 觀察自己是否出現 COVID-19 的相關症狀,如: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覺或味覺異常、呼吸急促等。6.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7. 在家自我隔離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可自行使用家用快篩試劑進行快篩,如快篩結果為陽性,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 1922,依指示配合處置及依防疫人員指示處理已使用過之採檢器材。8. 請家人準備食物飲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9.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10. 於家中自我隔離期間,如遇生命、身體等之緊急危難(如:火災、地震等)而出於不得已所為離開隔離房間或住所之適當行為,不予處罰;惟撤離時應佩戴口罩,並儘速聯繫所在地方政府或 1922,並依地方政府指示辦理。→沒有密切接觸者注意事向若為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需自我健康監測,若無必要行程避免外出,不要聚餐、聚會,等待該名密切接觸者採檢結果。若該名接觸者為陰性,即可解除自我健康監測正常生活,若該名接觸者為陽性,則轉為確診個案接觸者,依密切接觸者流程執行相關防疫措施。如果您不是密切接觸者,則僅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 10 天,如有疑似症狀,可自行使用家用快篩試劑進行快篩,如快篩結果為陽性,請儘速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進 一步檢測,並請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另使用過之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請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交予院所人員。【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居家照護確診個案1. 緊急就醫:以 119 救護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2. 至醫院或加強版集檢所/防疫旅館收治:以防疫車隊為原則。3. 轉院:醫院(合約)救護車、民間救護車。4. 返家隔離治療(含就醫後返家):依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車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返家(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5. 至醫院採檢:以防疫車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車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居家隔離(同住之未確診者)1. 緊急就醫:以 119 救護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2. 至醫院或加強版集檢所/防疫旅館收治:以防疫車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由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看更多】【確診後居家照護期間有什麼醫療協助措施?】→24 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1. 衛生福利部建構「健康益友 App」可免費下載使用,提供於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居家照護期間,如有緊急醫療需求,可透過 APP 提出醫療諮詢申請。2. 有關「健康益友 App」操作流程,可於健康益友網頁(eucare.tw)或於 App 之會員中心頁面,參考操作手冊執行。3. 登錄平台後功能自動開通緊急醫療諮詢服務功能,惟緊急醫療諮詢服務對象為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居家照護確診個案,為避免資源排擠,系統將於 24 小時內核對確認居家隔離/檢疫/居家照護確診個案名單,未在名單中者將暫先停權。4. 本平台與台灣急診醫學會合作,由急診專科醫師及專科護理師全天 24 小時提供即時之緊急醫療諮詢服務,並協助介接消防局勤務指揮中心。5. 經醫師透過視訊評估(1) 立即送醫:以 119 救護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2) 情況穩定:居家休養。6. 若申請諮詢所在地縣市消防局未加入緊急醫療諮詢平台,將無法由此平台進行即時線上轉介及救護車派送,因此申請諮詢者倘有 119 緊急後送之醫療需求時,仍需自行撥打 119 聯繫勤指中心指派救護車協助送醫。→遠距門診醫療,可循以下 3 類方式辦理1. 全民健保視訊診療計畫:(1) 可至中央健康保險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nhi.gov.tw/)「因應 COVID-19 疫情之視訊診療」專區,查詢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撥打門診掛號專線或至該醫療機構提供之網頁,自行預約掛號。(2) 視訊診療門診的開設,仍需視各醫療機構之人力量能隨時變動,建議先電洽該醫療機構確認。(3) 須備有網路連線及視訊設備(如:手機、平板等),並依照醫療院所指示,下載所需視訊 App(如:LINE、Webex 等)。2. 縣市政府居家照護診療計畫:由各地方政府擬訂計畫因地制宜指定醫院或診所,提供門診視訊診療服務,同時搭配主責醫院(或診所)、負責藥局或釋出處方箋等方式,由藥師調劑提供藥物,並以通訊方式提供用藥指導及諮詢服務。3. 衛生福利部遠距醫療診療方案:(1)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居家照護確診個案可下載「健康益友App」,申請居家隔離檢疫方案,進行視訊診療門診預約。平台提供視訊看診、開立及交付電子處方箋等功能。(2) 由指定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提供居家照護 COVID-19 確診個案遠距醫療門診診療服務。(3) 各縣市政府倘需將居家照護計畫中,實施視訊診療之醫院或診所名單納入「健康益友 App」,可洽醫事司協助。>>【看更多】
-
2022-04-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百萬確診也不怕?專家一致:抗疫新戰場決勝在分級醫療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以香港、紐西蘭染疫率推估,台灣可能有15%人口染疫,換算這波Omicron疫情確診人數總和約為365萬人。專家分析,如果有認真篩檢、改以快篩陽性作為確診標準,大約一個月就會達到此保守預估數字。不過,因還沒放掉防疫規範、匡列隔離行政流程令人懼怕,進而使人逃避快篩,確診數字仍將低於真實數字。但不論數字大小,三位專家都同意,當台灣邁入數百萬人確診階段,「輕重症分流」最重要,抗疫主戰場從公衛轉向醫療,不再強烈匡列隔離。社會大眾必須監督政府,「口服藥買足」、「兒童疫苗備妥」,「診所及社區藥局很方便取得快篩及抗病毒口服藥」,讓醫院專心幫助急重症度過難關,如此一來,防疫工作就能慢慢走向佛系。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各國大流行情境不同,台灣不能直接套用其他國家染疫率。比如紐西蘭這波染疫率15%,背景因素有今年二月起不再要求戴口罩、放寬入境條件,當時紐西蘭也沒有那麼多口服藥,疫苗保護力開始消退,在在都與台灣現況不同。因此陳秀熙建議,若以紐西蘭的15%推估台灣確診數,數字頂多只能用於估計口服藥或儲備醫療量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15%並不高,以指數型成長來看,大約一個月就能達到,但光以現在疫情規模,防疫已開始混亂。例如政府一邊喊著要減災,一邊又繼續實施清零思維的強烈匡列隔離措施,清零和減災兩個觀念互相拉扯,人民行為也開始不照政府規劃走。黃立民指出,民眾因懼怕行程流程,不想被匡列、不想跟衛生單位打交道,就算自己快篩陽性也是偷偷丟掉、裝作不知道;默默買吃、自我隔離,至少還能保有自由。「都已經在發生了,這是人性,也是好事,代表民眾接受輕症,也能自己處理。」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認為染疫率20%是較合理的預估,但確診數字與診斷標準、篩檢積極度有關。盛行率不高時,快篩偽陽性也較高,不適合用快篩當作確診標準,現在盛行率提高,快篩準確度也提高,用快篩陽性取代PCR作為確診標準,又便利又準確。不過,現在問題是無症狀太多,不知從何篩起,所以「當確診多到一定程度就不是公共衛生問題,而是醫療問題。」三位專家都一致認為,現階段重點在輕重症分流。陳秀熙表示,在美國,確診就拿一個療程的口服藥回家吃,醫療量能都保留給中重症治療。陳秀熙說,再貴的疫苗都買了,為了抑制輸入性通膨也補助了,當然也要捨得花錢買口服藥,「這是維持正常生活及經濟活動最重要、最值得的投資。」黃立民建議,若口服藥還沒有多到每個診所都配,至少公布各區哪些藥局有藥,讓民眾可憑醫師處方去領藥。「緩嚴、減重」是施文儀給目前防疫的建議。他說,意思是疫情可以嚴峻,不怕數字高,但要控制緩緩地變嚴峻,而且「重可以變輕、輕可以變好」。關鍵就在抗病毒藥物要夠,基層診所和社區藥局成為民眾最方便取得快篩和抗病毒藥的管道,醫院專心用最先進的醫療幫助重症者度過難關。政府要怎麼控制疫情緩嚴?施文儀建議,可以用醫療量能負荷程度作為安全指標,超握容許範圍時,可考慮緊縮防疫措施或擴大醫療量能。至於民眾自身,首重完整接種疫苗,其次可用「清零」態度執行個人防疫、預防自己受感染,但看待大環境疫情時,則要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不要看到數字高就緊張兮兮。「陳時中若有意參選,現在每日才千例,就是最佳時機。」施文儀說,接下來重頭戲是預防確診重症死亡、提升在家照顧諮詢就醫方便性。陳時中可以找一個對臨床實務、各級醫院運作、健保體系都很熟悉的人來接任,就是華麗轉身之前的好安排。
-
2022-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QA整理包/確診輕重症分流「誰才可以住家裡」?秒懂居家資格、解隔條件
本土疫情升溫,鑑於Omicron病毒株傳播快速,患者以輕症及無症狀為主,指揮中心14日宣布調整COVID-19確診者輕重症分流收治條件,以增強醫療應變量能。《聯合新聞網》整理民眾快篩陽性/確診後該怎麼做、分流該往哪去、接觸者是否該自行快篩等七大問題,助你快速釐清狀況。Q:快篩結果為陽性,該怎麼處理?不要緊張!快篩還不代表確診,依身份不同有以下處理方式: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打1922通報,依指示處理。一般民眾:戴好口罩後盡速至鄰近的採檢院所進行進一步檢測,切記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快篩器材也須用塑膠袋密封包好,一併攜帶給採檢院所人員。Q:真的確診了,我該做什麼?由該醫療院所評估後收治,或待當地衛生局聯繫安排至專責醫院隔離治療。在等待期間,指揮中心也建議,可先自行回想並列出發病日(即最早出現症狀日,無症狀則為最早檢驗陽性日),並記錄發病日前4天至今曾接觸的人、地點、時間等,也可先主動聯繫密切接觸者自我隔離並進行健康監測。Q:確診後我要住哪?可以選嗎?依指揮中心最新指引,確診者依症狀輕重程度不同,分別收治於醫院、加強版集檢所或防疫旅館、居家照護:醫院:收治中重症、70歲以上高齡、血液透析、懷孕36周以上確診者。加強版集檢所或防疫旅館:收治無症狀、未滿70歲之輕症(含機場落地採檢PCR陽性)、生活可自理或有陪同照顧者(如孩童),或懷孕未滿36週之確診者。居家照護:未滿65歲,無血液透析、懷孕且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須滿足確診者1室、同戶未確診者小於4人,且非65歲以上、孕婦、洗腎者等條件。(目前由新北市率先開辦)Q:何時才能解隔離恢復自由身?依病情緩解可下轉或解隔。原住院者若已無住院需求,可即刻依分流收治原則下轉至加強版集檢所/防疫旅館,如條件符合且該縣市已啟動居家照護,可返家採居家照護。原於居家照護者,如退燒至少1天且症狀緩解,且距發病日或採檢日10天以上,自行以家用快篩陰性者,無須PCR即可解隔。Q:收到細胞簡訊怎麼辦?跟確診者足跡重疊要快篩嗎?先別慌!簡訊和足跡只是提醒民眾注意、警覺,除非出現發燒、頭痛、喉嚨痛、流鼻水等疑似症狀,或曾有症狀才需就醫採檢,並主動告知有相關接觸史,否則只需自我健康監測2周。Q:什麼情況下我需要快篩?有症狀且有接觸史,若為無症狀但足跡重疊或接觸時間長,又未戴口罩,可考慮先自行快篩。如有快篩需求可參考「家用快篩試劑使用詳細流程」。Q:快篩試劑不便宜,可以免費取得嗎?目前由公費支付的免費快篩試劑,需是已出現症狀,且必須在就醫時經由醫師認可後才能領取。如近期與確診者足跡重疊、接觸過風險個案,或從事高風險職業者,可至指定醫療院所進行公費PCR篩檢。想再詳細了解可參考「公費快篩QA整理包」。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蔡總統:現階段以「減災」為防疫目標 非全面清零
半月內達高峰 仍會疫調本土個案昨增二八一例,再創新高,新增確診者擴及十七縣市,其中一六三例為零星個案,尚待釐清感染源;因社區多點爆發,且散發個案眾多,指揮中心難以計算共有幾條不明感染源傳播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此波疫情才剛開始,預計在半個月內達到高峰,但現階段還不會放棄疫調。疫情嚴峻,蔡英文總統昨天親自舉行防疫會議,邀集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福部長陳時中、台大副校長張上淳、疾管署長周志浩、桃園市長鄭文燦及高雄市長陳其邁等人,會後宣布以「減災」為目標進行防疫。蔡英文於臉書上表示,現階段目標是「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面對Omicron病毒株以輕症,甚至無症狀為主的快速傳播模式,台灣的防疫策略,應該持續以「減災」為目標,而非全面的清零;更不是放任病毒肆虐式的「與病毒共存」,而是有效的疫情控管。五大措施 快篩取代採檢何謂「減災」具體方案?陳時中表示,過去兩年台灣力求「清零圍堵」,多朝精準疫調、擴大匡列、PCR採檢、確診者住院治療等措施;但未來可能出現大量確診人數,為避免醫療量能無法負荷,將改為「簡化疫調」、「實聯制科技防疫」、「快篩取代PCR」、「輕中症分流」及「啟動居家照顧」等五大因應措施。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國內社區感染擴大,已不可能清零,指揮中心強調「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的減災目標,一是降低經濟上的災害,另一為降低疾病傷亡災害;若以減災思考,不應再將大量人力投入疫調,而學校也無須因學生染疫就停課,只要中、重症比率各自維持千分之二、千分之八以下,都算達到「減災」目標。放寬同戶居隔 共用衛浴連續六天單日確診數破百,因疫調匡列的居家隔離人數大幅增長,全國居家隔離中民眾超過一萬五千人,為此,指揮中心宣布放寬居家隔離條件,仍需一人一室,但可共用衛浴,同住家人若皆為接觸者,可全戶在家隔離。昨個案分布,以新北市一一五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四十五例、高雄市三十七例、基隆市二十六例;在重要群聚事件方面,新北校園群聚增四十例,人數最多,基隆小吃店三十二例居次,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八一例本土個案中,一六三例為新通報零星散發個案,感染源不明,占總個案數五成七。大甲媽祖遶境將於明天啟程,陳時中表示,不會加嚴防疫措施,如果沿途出現確診者,請自我隔離和做好應變措施,參與活動的民眾可多運用快篩試劑。
-
2022-04-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急追三百例擬放棄疫調?陳時中朝五走向規畫
國內本土個案再破兩百例,直逼三百例。至於確診數量最多的新北市,今日破百例確診,卻未能像基隆有啟動「類普篩」,遭批評是有政治考量。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跟基隆討論類普篩時也有詢問新北是否要比照社區快篩,但新北表示採取戰略將按原來快篩站匡列採檢,未來如果有需要會跟中央提出。同時陳時中今日上午與縣市長至總統官邸討論疫情整體走向跟方向,有相當共識會再對外報告。至於國內疫情走向是否參照歐洲經驗,於三個月高峰後平緩下來。陳時中表示,以往有疫情產生時大約是這樣的進程,但到了高峰時間會更快,現在國內疫情才開始而已,值得我們觀察。外界詢問國外在疫情壓力下,單日確診數破萬,屆時很難一個個進行疫調足跡,台灣是否會放棄疫調?陳時中表示,台灣過去為因應未來有大量確診病患,一開始朝精準疫調、擴大匡列、PCR採檢、確診者住院治療等措施。但病人數變多將導致社會量能無法承擔,整體規劃上會朝「簡化疫調」、「科技防疫」如實聯制等,也要用「快篩取代PCR或兩者交替運用」、「輕中症分流」,只有重症去醫院,輕症則去檢疫所,或確診量大時「啟動居家照顧」等走向。關於指揮中心訂定幾例確診以下就不再召開記者會公布,改視疫情情況進行報告,也會列入規劃方向。外界關注選舉走向,他也呼籲,關於疫情不要跟選舉連在一起,「防疫是專業也是我們現在認真做的。」本土連兩天破兩百例,媽祖遶境是否會加嚴措施。陳時中則表示「不會加嚴,會正常生活。」如有確診要自我隔離及快篩應變。立院助理傳出確診,並曾於三月底至立院備詢,陳時中表示,沒有收到匡列及快篩簡訊通知,陰當時在專案口頭報告後自己就先行離開,並無與確診委員助理遇到,目前有兩個助理確診,兩位委員正在居家隔離中。
-
2022-04-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北部署在宅照護 陳時中:正在修訂相關指引
新北市府今天表示,提前做好新冠肺炎在宅照護的模式與準備,建立遠距離關懷與照護的模式,只要中央下達政策隨時可啟動,以保持醫療量能。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新北很積極進行,很好」,現在也正在修訂相關指引,包括輕症者適合被照顧的條件、一人一室或一人一戶居住,以及醫院如何提供遠距醫療平台,都會請教專家意見。而對於基隆目前以快篩進行「類普篩」,但新北並未跟進。陳時中表示,因新北按照原來快篩站匡列採檢,當地政府如有需要會和指揮中心講。他也表示,蔡英文總統和行政院長蘇貞昌都很關心疫情,上午向總統報告疫情未來的走向,整體方向大家都有共識,未來會向民眾報告。至於總統邀請到官邸討論有哪些人,則由總統府說明。雖然本土案例連兩天破兩百,但本周五開始的大甲媽祖遶境則沒有要加嚴防疫措施。陳時中表示,如果出現確診者,就要自我隔離和做好應變措施,民眾可多運用快篩試劑。
-
2022-03-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強化自主應變 指揮中心籲確診及接觸者先做3件事
邊境解封,自主應變措施是重要配套之一。指揮中心今天呼籲檢驗確診者與密切接觸者在疫調前,可先準備3件事,包括回想可能的發病日、接觸者及活動史並提供聯絡資訊。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輕症化,全球防疫逐步鬆綁,邊境也漸漸解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盼在解封同時強化民眾自主應變能力。疾病管制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陳婉青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傳染風險很高,第一時間通知染疫者的密切接觸者並快速採檢,對於防堵疫情至關重要。陳婉青說,指揮中心研擬檢驗陽性民眾與其密切接觸者,民眾一旦檢驗COVID-19陽性,可在等待衛生單位聯繫期間,先可能彙整3項資料。陳婉青指出,首先是自主回想並列出發病日,也就是最早出現症狀的日子,如無症狀則為檢驗陽性日,並記錄發病日的前4天至被隔離前,曾經在任一方未佩戴口罩情況下接觸的人、時間及地點。陳婉青表示,其次是回憶共同居住、用餐、聚會或參加活動、工作或就學場所、曾去過的醫療照護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及可能接觸達15分鐘的對象;第3,主動聯繫及提供衛生單位相關聯絡資訊,以保護接觸者的健康並及時防堵疫情傳播。陳婉青指出,如被通知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在獲得衛生單位進一步指示前,請先留在家中自我隔離,等候期間應配戴口罩,注意手部衛生、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或共同用餐,並自我觀察是否出現COVID-19相關症狀。陳婉青說,如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腹瀉、倦怠、嗅味覺異常或呼吸喘等疑似症狀,可以家用快篩進行檢測並聯繫各地方衛生局或撥打1922、1999。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被通知到的密切接觸者,應避免移動、戴口罩並盡量回想去過的地方及可能接觸過的人,這不是要做到100分,而是儘早提醒家人與朋友,以防疫情擴大。
-
2022-02-21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已接種3劑新冠疫苗 英國女王確診新冠肺炎
英國白金漢宮廿日表示,高齡九十五歲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確診新冠病毒,出現類似感冒輕微症狀,預計未來一周將在溫莎城堡繼續執行「比較輕鬆的工作」。白金漢宮聲明表示:「女王陛下將持續接受醫療照護,並遵循所有適當指引。」七十三歲的英國王儲查理王子十日也確診新冠肺炎,是他第二次染疫,查理王子夫人卡蜜拉十四日也確診。英國王室消息來源表示,查理確診前兩天曾與女王在溫莎城堡會面。BBC報導,溫莎城堡過去已陸續傳出一些工作人員確診。白金漢宮先前證實,女王已接種三劑新冠疫苗。女王本月六日迎來即位七十周年白金禧年,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BBC資深王室事務記者維奇爾指出,女王去年十月住院一晚接受醫療檢查後,減少工作份量,「生活變得更加輕鬆」。英國首相強生表示,希望女王早日康復。強生曾在二○二○年四月確診,一度因病情惡化住進加護病房。另外,強生的辦公室廿日表示,強生將在廿一日取消確診者自我隔離要求。路透報導,這將使英國成為歐洲首個允許確診者自由上街購物、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和工作的大國。但強生許多衛生顧問認為,這麼做可能使確診數激增,並削弱英國應對未來其他變異株的能力。強生聲明表示:「新冠病毒不會突然消失,我們必須學著與病毒共存,學著在不限制自由下保護自己。」
-
2022-01-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春節症候群上身 醫師傳授謝絕聚會最佳擋箭牌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春節,部分民眾出現「春節症候群」,精神科醫師建議,本來百害無一利的Covid-19疫情這時候派上用場,民眾若無法面對春節社交,不妨用Omircron當擋箭牌以避開聚會,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說,去年5月台灣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社區感染,很多民眾因擔心染疫,心理壓力上升,又在家防疫時日久,家人相處時間變長容易引發摩擦,一段時間自我隔離改變社交模式,使得生活失序,還有人擔心染疫,動不動就自我頻繁快篩,都讓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人數增加。去年9月過後疫情緩和,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症狀改善許多,但部分病人因春節將屆產生「春節症候群」,再度出現心裡不舒服、吃不下、睡不著、恐慌、鬱悶或焦慮等身心不適症狀。陳羿行說,春節症候群常見於過年親友聚會聯誼,被親友逼問不想回答的問題,包括單身者被追問何時結婚,已婚者被問何時生小孩、買房子,被比較工作薪資和職務,對一般人而言,春節症候群的不舒服的情緒持續幾天後,隨著年假結束而消失,精神官能症患者或心理層面比較脆弱的人恐會持續很久。近日Covid-19變異株Omicron在台傳播開來,精神官能症患者和內心較脆弱或有憂鬱、焦慮症的人,開始有緊張、煩躁、失眠、悲傷、作息混亂、體重下降、肩頸緊繃、頭痛、心悸等自律神經異常等病症,如果加上春節症候群,病情雪上加霜,壓力非一般人能理解。陳羿行說,家人和親友若出現「春節症候群」,應給予精神支持,如果紓解不了,建議求助專業醫師,今年比較特別的是病人仍無法平常心面對春節親友聚會,可以拿疫情當藉口婉拒參加,避開造成心理壓力的場合也是另類處理情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