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腦中風
共找到
1010
筆 文章
-
-
2022-07-24 醫療.心臟血管
頭痛到像被雷打?什麼是蜘蛛膜下腔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高達50%!
76歲的阿春嬤感到頭痛、噁心,之後陸續出現腹瀉、手腳無力的症狀,兩日後在家人陪同下到院急診,檢查時已昏迷且兩眼瞳孔大小不對等,僅能發出一些似有若無的聲音,考量阿春嬤無外傷且有高血壓病史,懷疑可能腦部有出血,恐危及性命不可不慎,透過緊急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由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蜘蛛膜急性下腔出血,放射診斷科醫師以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術順利治療,解除危機。蜘蛛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高達50%!胡成全醫師表示,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成因包括外傷和血管出血,其中血管出血又以動脈瘤破裂較為常見,動脈瘤是腦部動脈血管管壁形成的氣球狀凸起,由於已形成氣球狀凸起,此處的血管管壁較別處脆弱,若血流大量衝擊將使腦動脈瘤破裂,而在不同位置破裂對腦部影響的狀況都不同,在未破裂前,不見得會有明顯徵狀,但若破裂造成大出血時,會危及性命,死亡率高達50%,也是造成嚴重出血性中風的原因之一,大約有1/3的病人到達醫院時已經來不及救回。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術術後恢復快,減少併發症阿春嬤年齡稍長,且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阿春嬤的動脈瘤的最大直徑達到0.8公分,因此建議使用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栓塞治療術,術後恢復快,也可減少因開腦帶來的併發症。手術時先從鼠蹊部的股動脈置入導管,在影像導引的協助下延伸至頭部動脈瘤位置,透過微細導管將白金線圈輸送至動脈瘤內並填滿後,就能阻止血液進入動脈瘤,避免脆弱的瘤壁再被血流衝擊,達到治療效果。使用支架輔助白金線圈栓塞治療,通常一年後,血管內膜細胞增生就會把動脈瘤阻隔於原來的血管之外,達到降低再次發生破裂的風險。5族群易好發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胡成全醫師形容,腦中有動脈瘤出血的情況,就例如電視劇中常看到演員表演,當人在情緒一激動時,就突然中風的畫面,相當於腦中藏著隱形的不定時炸彈,若能夠先知道有炸彈、評估炸彈火力狀況、進行拆彈,有很高的機率能夠避免憾事發生,若能早期發現動脈瘤、早期治療,預後的效果一定會比突然出血後的治療預後效果還要好,但由於無法完全預防動脈瘤的產生及破裂,因此提高警覺是關鍵,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齡、有心臟病、動脈粥狀硬化、先天性血管壁病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建議要保持正常作息、遵照醫囑服用慢性藥物、不抽菸、不喝酒、保持運動及控制情緒平和,應定期健康檢查,如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早期發現血管變化就能早期治療,以降低動脈瘤出血的風險。
-
2022-07-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懂得養生防癌 90歲還能玩股票
去病房探視90歲病人,只見她在病床上,眼睛看著螢幕,執筆在紙上書寫個不停。「自從兩眼開了白內障之後,電視上股票數字看清楚得多了,不必再問小孩,也不會看錯而買錯股票了!」家人在旁邊插嘴:「阿嬤腦筋粉清楚,這是她最大嗜好!」我問阿嬤:「那妳投資的錢哪裡來?」她說:「沒錢都跟女兒拿呀!女兒比較孝順!」「那賺的錢呢?」「賺的錢當私房錢,這樣他們知道我有私房錢,才會來看我呀!」生活的智慧很重要,其實養生保健的智慧更重要。年紀大了,許多器官自然會退化,但退化速度的快慢,與養生之道有關。例如到了90歲,腦筋還粉清楚會玩股票,表示頭腦保養得很好,頭腦保養好不好,除了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或腦瘤之外,會退化基本上是動脈硬化及高血壓,動脈硬化除了體質之外,膽固醇的控制很重要,因此要飲食清淡,血管才不會硬化、狹窄,血壓控制得好,腦血管才不會受影響,也不會腦中風。腦袋的保養之道,與心臟的保養之道是相似的。心臟是人體的發電機,如果心律不整,或心血管不通,心肌梗塞可能中年,不到老年就致命了,當然不會到90歲還能玩股票。至於肝臟保養,就是不要傷肝,可以偶爾傷心。不要傷肝第一要件是不可酗酒,不可隨便吃有的沒的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以免變成猛爆性肝炎。此外,最重要的是至少每年腹部超音波「超」一下,才能知道你的肝臟或腎臟或胰臟是否長了東西而不自知,如有B、C肝更要每半年「超」一次。俗語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用在醫學上說:「防癌之心不可無。」中年以上隨時都會長癌症出來,因此聰明養生防癌之道,也是疫情中必備的國民常識。●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7-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應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編者按】這星期邀請中生代的三位良醫回憶「教我人生的病人」。一位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追述因為家人不捨而醫療團隊勉強違背病人的意願插管之後,情況未見改善,最後病人竟然在醫院自殺,引起她深切的自省,「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一位心臟內科醫師回憶在第一年當主治醫師時留下深刻印象的兩位病人,一位「恙蟲病」病人使他見證了病人真的就是醫師最好的老師,同時病理學老師由切片的結果及時給他的指點使他深感師恩難忘;一位原住民的年輕病人的不治過世,但病人母親對醫師的溫馨互動使他說出「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然而相對的另一位長期照顧失智老人的醫師卻語重心長地道出,「醫師不該將病患或是家屬的正向回饋過於放大,那些溢美之詞不過是他們所熟悉的人情世故,但醫病關係或者醫生與病人家屬的互信,也要有所保留。所謂視病『猶』親,而非視病『為』親,有了精準的拿捏,醫病之間才能有長久的和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何接住墜落的你】【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療服務是沒有終點的旅程】這些年多半在神經退化疾病,尤其是失智症的醫療領域耕耘,所以搭建出的病醫關係,不只是病人與醫生雙方而已,也一定都包含了第三方:病人的家庭照顧者。這個第三方的照顧者,正是病患的代言人,所有醫病之間的溝通決策,不太可能由已經有嚴重認知障礙的病患承擔,因此需要最能貼近病患心之所願的家人來協助。這個第三方對醫療端來說,卻是既熟悉又模糊,我們好像知道每次帶病人來診間的人是誰,也好像知道病人都是他照顧的,但基於診間該有的醫病互動,我們又不可能對這個照顧者本身多所探究,深怕觸碰到不該觸碰的個別隱私,所以我們對這個第三方角色的理解,其實非常片面。我經常在偶然的機會下,才明白每次帶來看診且詳細詢問病情的女兒,其實是住在台北,不住花蓮,而同住的家人卻一次也沒出現過,我因此難以分辨誰才是適當的共同決策者。或是每次帶來的家屬,一會兒大兒子,一會兒小兒子,但為了家產兄弟鬩牆,之後分別來跟我訴說對方的不是,並要求診斷書,以証明遺產簽署時病人的認知功能,作為對簿公堂之用,我才明白我的角色並不是醫生,而是證人。或是以為多年守護病人身旁的女子是妻子,但其實不是,甚至幾年後病人被女子詐騙數百萬,病人的兒子才出現說明,父親跟家庭疏遠很久了,也就是說,我們長期聯絡關懷的那位家屬,深怕她因照顧負擔而無法喘息的那位家屬,是個詐騙集團。以下就最近的一位照顧許久的病家,談談失智症病人家屬教我的人生故事,不見得都是溫馨,但非常真實。A先生是我在台東每個月固定支援看診的一位退休老師,長期患有糖尿病,而過去也因為冠心病而放置支架,女兒注意到其記性衰退,該打胰島素的時間都沒有準時,房間還留有一堆過期沒有吃的藥物。A老師在診間的表現卻應答自如,談笑風生,更提及退休後參加釣魚社團活動,非常忙碌,她的女兒卻在背後猛搖頭,表示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因此進行認知功能的評估,也徹底安排腦部掃描,初步診斷是極早期阿茲海默症。由於糖尿病的處方實在有些複雜,尤其腎功能仍然不錯的前提下,增加胰島素的使用,我相信會更不容易讓病患遵從醫囑,因此偕同糖尿病照顧的醫師簡化用藥,至於長年在友院追蹤的冠心病,因為狀況都穩定,所以也不便介入。幾次診間來回之下,我們用上了標準的膽鹼酯酶抑制劑,似乎有些起色,女兒也比較有信心,失智症個管師也很用心追蹤,定期訪視。四年下來,認知功能的分數幾乎沒有退步,甚至讓我一度懷疑自己的診斷是否正確,每次回診,我都會笑稱這應該是我最希望能「誤診」的病人。某天下午,我接到友科的學弟電話,說有一位嚴重腦中風病患,因為家人想要嘗試臨床試驗用藥,所以從台東轉院來花蓮,問問我的意見,我一看名字就覺得很眼熟,可是心想不太可能,因為A一直都知道我在花蓮工作,腦中風又是最典型的神經科重症,發生這麼重大的事怎麼可能不聯絡個管師,接著轉來花蓮卻又不是找我幫忙。因此我藉著電話請學弟在急診詢問家屬,看看他認不認識我的名字,結果家屬是病人的兒子也與他同住,但卻說不認識我,我心想那大概就是同名同姓吧。後來病患住進加護病房,我實在忍不住想去探望,結果一看,心涼了兩截,第一截是這麼大片的中大腦動脈阻塞,預後非常不理想,第二截是他正是我長年看診的「極早期阿茲海默症」A先生。後來我才間接得知,同住的太太和兒子與A先生關係淡薄,不太清楚我們團隊做了甚麼,只負責幫忙去友院固定拿冠心病的處方簽,並沒有了解到演變成心律不整,竟然有這麼嚴重的併發症,而每次陪同來回診的女兒其實在北部工作,這個關鍵的時刻也不在現場。過去四年裡,診間內一場又一場看似和諧又成功的醫病關係,是短暫而片面的,我以為我認真地幫忙解決問題,也看似有得到良善的回應及相當的信任,但其實並沒有受到重視。直到這個關鍵時刻,我才猛然驚覺病人家屬跟我其實不熟。過去與個管師主動居家關懷的動作,說不定家屬還覺得是種騷擾,只是礙於我是他的醫師,才故作熱情歡迎。在這樣危急的時刻,我誠摯地期待A先生早日康復,但也切實反省,不該將病患或是家屬的正向回饋過於放大,那些溢美之詞不過是他們所熟悉的人情世故,也是他們希望獲取更多醫護關懷的應對方式。醫病關係或者醫生與病人家屬的互信,是有保存期限的,到了一個時間點,就該各自解散,而彼此祝福。學生時代的我,很喜歡念近代臨床內科學宗師William Osler的格言,每每能獲得啟發,他在一次與學生的座談中,勉勵行醫與求學要注意的原則,首要就提到「the art of detachment」,也就是掌握人我之間不偏不倚的情感分際,所謂視病「猶」親,而非視病「為」親,有了精準的拿捏,醫病之間才能有長久的和諧。
-
2022-07-19 醫療.腦部.神經
口訣「笑笑殭屍會說話」 3狀況判斷是否可能中風徵兆
先前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餐間不適,送醫診斷是急性出血性腦中風,因此有醫師提醒民眾可背下口訣,「F A S T、笑笑殭屍會說話」,查看病人微笑是否嘴角上揚、雙手伸直手心向上閉眼撐10秒,手有沒有掉下來,或是咬字不清晰,若出現其中1症狀就有7成中風機率,及早送醫便能拯救更多腦細胞。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表示,什麼樣的狀況要懷疑是中風,並且要把握時間趕快送醫,利用辛辛那提到院前中風量表來評斷,英文為F A S T,中文口訣為笑笑殭屍會說話,而英文的T為Time,若出現英文及中文口訣其中一症狀就要送醫。楊大緯說,笑笑就是請病人講「一」露牙齒微笑,笑的時候如果嘴角往下垂笑不起來就要懷疑是中風;殭屍則是病人雙手伸直手心向上,眼睛閉起來撐10秒鐘,在10秒過程中如果病人有一手往下掉,或手心向上面變成朝下甚至是連手都舉不起來這些都要懷疑是中風。而會說話則是隨便講一句話並請病人複誦,如果他咬字不清楚、含滷蛋,或者覺得他講話的樣子跟平常不太一樣,也要懷疑是中風;楊大緯指出,辛辛那提到院前中風量表研究顯示,若3種狀況出現1種,有7成機會可能是中風,若出現2種則有超過8成機會可能是中風。楊大緯提醒,Time is brain時間就是腦細胞,所以要很快辨識出可能是中風病人,並送醫接受即時處置,盡快拯救更多的腦細胞,這些是病人能不能得到好的預後關鍵。
-
2022-07-19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患者容易有糖尿病、高血脂嗎?醫曝皆因2大壞習慣導致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互為「共病」,臨床上,許多病患容易同時罹患三高疾病,大部分原因與現代人不良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但多數人通常等到症狀出現時,才會發現血壓、血糖、膽固醇已經偏高或過高,或是健康檢查時才被診斷出來。3高導致血管壁硬化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病人,發生高血壓的關聯性比較高;但罹患高血壓的人,不一定會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問題,且因果關係比較難以界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血糖及膽固醇過高,會導致血管壁硬化,造成血壓飆升。門診中,就有不少病患因為頭暈、頭脹就醫,一量發現血壓很高,抽血又發現血糖、膽固醇都偏高,以為是高血壓導致糖尿病、高血脂症。事實上,由於大多數病患可能是先前就已經患有高血糖、高膽固醇的問題,導致慢性血管壁硬化,但是,身體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才沒有發現,直到血管硬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才出現高血壓的症狀。頭脹、酸痛恐高血壓徵兆,嚴重會危及生命陳玠宇說明,大多數的高血壓病患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病人會經常感覺到頭暈、頭脹脹的,有些病人還會伴隨肩頸酸痛,或是肩頸僵硬的問題,可能會以為是最近身體比較疲勞;另外,還有的病人則出現走路會喘、胸悶、心悸、視力模糊、噁心嘔吐等非典型症狀,此時通常代表血壓已經飆高。高血壓對身體的傷害可分為「慢性危及性」及「立即危及性」,如果高血壓病情非常嚴重,更可能造成胸悶、胸痛、沒有活動也會喘,都是因為高血壓導致器官受傷所致,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心血管發生缺血、缺氧,胸悶、胸痛的情形也會越來越嚴重。當血壓飆高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出現立即性的危害,引發腎衰竭、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或是腦中風,出現眼歪嘴斜、單側肢體麻痺無力、昏迷等症狀。延伸閱讀: 。4種人要注意!!高血壓可能隨時找上你,這族群3個就有1人血壓高 。約1/5中風患者都有「1問題」,男女腰圍最好維持在「2數字」內,才能降低罹病風險
-
2022-07-18 失智.大腦健康
避免老化失智 營養師建議地中海飲食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各種機能都會開始退化,包括大腦也是無可倖免。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陳俐妏指出,失智症早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記憶力退化,「地中海飲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抗老化以及預防失智症。陳俐妏說,依據衛福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去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她說,失智症成因主要可分為兩類,第一種是「退化性失智症」,其中又以阿茲海默症最多,早期最明顯的症狀是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人物辨認出現問題。第二種是「血管性失智症」,因腦中風或是慢性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所致。其他則包括營養失調、顱內病灶、新陳代謝異常、藥物或酒精中毒等。雖然失智類型不同也有所不同成因,但許多因素都與營養攝取有關,因此良好的飲食習慣及補充足夠的營養是預防失智的重要關鍵。陳俐妏說,失智症預防性飲食必須先了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頭部外傷、抽菸、肥胖等。根據研究,地中海飲食不僅有助於體重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或癌症的罹病機率,近年來更發現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抗老化以及預防失智症。她說,地中海飲食源自於地中海沿岸國家,提倡多攝取蔬菜、水果、未精製穀類;食用油以植物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如:橄欖油及堅果種子。肉類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海鮮為主;適量攝取天然乳製品以補充蛋白質及鈣質。而紅酒亦是地中海飲食特色之一,其所含的抗氧化物對心血管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若有飲酒習慣者可適量攝取。男性每日不超過300毫升,女性不超過150毫升。並建議減少富含飽和脂肪酸的紅肉和精緻糖甜食的攝取。陳俐妏說,除了飲食控制,養成規律運動、適當休息、保持心情愉悅,能預防或延緩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減緩認知能力衰退,讓失智症遠離。
-
2022-07-15 養生.聰明飲食
遵循1多3少飲食原則預防中風 連心血管疾病風險都跟著降
正所謂病從口入,中風也是吃出來的。康寧醫院營養失陳詩婷說,愛吃重鹹、油炸物、含糖飲料攝取過多,都會加重中風的風險,特別是平時有吃消夜習慣的人,以及喜愛泡麵、加工品、零食、甜食的人。衛福部建議,每人一天鈉攝取量2400毫克,相當於6克鹽,但目前台灣成人每日鹽攝取量平均9~11克,超過建議量的一倍;要知道「鈉在哪,水就跟到哪」,一旦鹽分攝取過多,身體會本能累積水分來平衡滲透壓,就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台灣人吃太鹹,增加心臟負擔再來是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攝取,譬如動物油、油炸物都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研究發現與心血管疾病成明顯的正相關;食用過多的話,易使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使血管內壁增厚、彈性降低,進而讓血壓上升,增加血栓、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發現,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大腦較容易出現血栓,罹患缺血性中風的機率會大幅提升。這是因含糖飲料會增加罹患肥胖和糖尿病的機率,而肥胖、糖尿病易引發中風。1多3少飲食原則,預防中風少鹽:預防中風必須限制鹽分的攝取,每日鹽分少於6克,若是中風高危險群,可以限制在5公克以內,甚至更為嚴格。此外,平時儘量避免攝取人工調味料、加工品,醃漬類的食物也應該少吃。減少飽和脂肪及膽固醇攝取:減少動物性脂肪如肥肉、培根、雞皮、內臟類的攝取量;烹調方法也儘量以清蒸、水煮、涼拌取代油炸、煎跟炒。減少精製糖攝取:攝取過多糖類,會使得體內的三酸甘油酯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平時應少吃甜食,避免過胖,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吃蔬果:蔬果含有豐富的水溶性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有助代謝膽酸、降低膽固醇、血脂肪的好處。另外,還有各種抗氧化營養素,有助降低中風風險,建議每日至少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延伸閱讀: 。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中風術後觀察中,旁人出現3狀況,FAST口訣念起來,把握黃金3小時把傷害降到最低 。腦中風幾乎0前兆!醫列「8大奪命因子」 中3項極危險
-
2022-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0多歲女打三劑疫苗仍猝死 專家揭原因
國內死亡人數今天略升,新增89例死亡個案,其中一名40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且無慢性病史,卻在睡夢中昏迷,送醫後確診,Ct值21.4。讓人擔心無慢性病史、正值中壯年且完整接種疫苗,為何還會猝死。對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權威黃立民表示,可能病毒剛好攻擊到心臟或是腦部血管造成中風,或可透過解剖釐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於記者會說明,這名個案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7月10日晚間睡覺時家人並無發現異狀,但7月11日凌晨發現昏迷、無心跳呼吸而緊急送醫,快篩、PCR陽性確診,Ct值21.4;經急救無效死亡,死因為心肺衰竭和新冠確診。會後羅一鈞表示,個案接種的三劑疫苗分別為為「AZ、AZ、莫德納」,其中第三劑莫德納為今年二月接種。對於這樣個案例,黃立民表示,新冠病毒不是只會攻擊呼吸道,造成呼吸道的症狀,也會攻擊其他部位。會在睡夢中猝死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病毒攻擊心臟,造成心律不整;另一個是攻擊腦部血管,造成腦中風,尤其若是腦幹出血非常容易猝死。而對於這名個案接種三劑疫苗,仍發生猝死,黃立民直言,由於這名個案接種的疫苗並非最強組合,且接種時間也已過五個多月,保護力也逐漸下降。「就像棒球賽,可以提升勝率,但比賽場次一多,還是會有輸的時候」,黃立民也說,疫苗確實能降低重症風險,但並非沒有風險;「要能夠不輸就是不要對戰」,因此要能夠完全避免重症,就是讓自己不要染疫。
-
2022-07-14 醫療.心臟血管
確診男主動脈剝離 馬偕10小時搶救
新冠肺炎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若確診又有其他醫療需求,原本單純的醫療流程因而變得複雜。一名5旬男性面臨「新冠確診」和「主動脈剝離」,馬偕醫院有獨立空調換氣的正壓手術室,心臟血管外科10人團隊著全套防護隔離裝備為他開刀,不吃不喝站滿10小時,才讓他撿回一命,並在專責病房度過52歲生日,現已平安出院。這名確診病人確診後呼吸喘,外院發現有心包膜積液且持續惡化,經專屬通道抵達台北急診隔離區,以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合併有心包填塞」,必須立刻開刀。隨即安排進入「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進行緊急手術。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簡禎彥表示,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和B型,A型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病灶範圍涵蓋升主動脈,有時包含主動脈瓣和心臟冠狀動脈,相當危險。病人經常前一秒活動自如,下一秒就感到撕裂性的前胸悶痛,疼痛甚至延伸到背後或脖子,一瞬間便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昏迷等緊急情況,是與時間賽跑救命的急症。簡禎彥指出,這項手術時間動輒6至8小時以上,考量病人確診,盡可能減少參與的醫療人員,因此,團隊成員僅10人,全程穿著悶熱的乙級防護隔離裝備,以無接替休息、全程站立低頭、不吃不喝也不上廁所等方式,經歷10小時終於完成手術。馬偕醫院設立一間「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才能完成此次任務,在疫情期間提供心臟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婦產科等外科系必要之手術。
-
2022-07-14 醫療.腦部.神經
急性腦中風「急、重、難」 治療搶時間、降失能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日前於餐敘席間中風,同席者市長柯文哲問了關鍵一句話「你的左手舉得起來嗎?」10分鐘內送醫,目前經手術治療有待恢復中。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李俊泰說,「搶時間是中風治療的一環」,民眾應保持警戒,若出現任何疑似中風徵兆,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指名特定醫院 恐影響救護時間走過6座城市,近1400人受訓演練,新冠肺炎期間,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攜手聯合報與消防體系的打火弟兄面對面進行「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這是一次由媒體、消防與醫療端打造腦中風救護網路的前哨,接下來還將巡迴至6座城市,期盼為腦中風病患的急救路程爭分奪秒,及早在黃金時間內得到治療。台灣每年有3至5萬多人中風,根據衛福部資料,近年中風的死亡率雖從全台第一名降至第四名,不過中風後的病人失能比率將近6成,顯示中風仍是導致失能的最大原因。參與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的消防學員回饋第一線救護的觀察,可能影響救護時間的原因,分別是民眾有指名醫院的習慣,造成跨區送醫問題;偏鄉所在的中重症責任醫院不足,例如台東;醫院內神經科與急診科是否有緊密合作機制,讓病患在急診室即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搶治療時效。李俊泰回應,腦中風屬「急、重、難」疾病,消防隊員在運送中風病患的路程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送醫途中就能提早聯繫責任醫院,讓醫療先動起來,另外是救護路途的順暢,節省時間、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對病患後續復原有很大的貢獻。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主任周中興說,跨區送醫不僅發生在偏遠地區,即便在都市交界區也會發生,例如北北基現在就由單位首長主持跨市會議,即便跨區送醫,也能發揮綠色通道的效果,希望有機會在其他城市落實。周中興指出,針對急性期中風病患,腦中風治療藥物如靜脈血栓溶解劑、動脈血栓移除術已有更新的進步,以及追蹤出院病患的個案管理機制,都有助於幫助腦中風病患盡早回復正常生活,甚至預防再次中風。鋪設照護網路 救一人即救全家台灣正快步走向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勢必增加,李俊泰形容,醫院每天都有民眾因罹患腦中風造成臥床失能,如能依循糖尿病照護網絡,為腦中風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救一人等於是救全家,國家財政上也能省下龐大的長照負擔。舉例來說,針對高風險、高齡族群是否在常規健檢中納入心電圖檢查等,提早揪出心房顫動等症狀,但因事涉跨部會整合以及健保給付等資源,仍待政策支持。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攜手聯合報與消防體系,將腦中風急救與演練融入消防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中,目前已在新竹、苗栗、南投、雲林、台東以及宜蘭巡迴,接下來還將深入彰化、澎湖、台中、屏東、台南、台北等縣市。李俊泰說,消防與醫護都是往急難現場衝的工作,本身也是壓力大的風險族群,他印象極深是一名消防員從中風康復,且在巡迴課程現身說法,從發生症狀到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急性中風,後續就醫處置急救的過程描述得栩栩如生,讓其他消防隊員也趕緊回頭檢視自身健康。
-
2022-07-14 養生.聰明飲食
中醫師推薦「6食材」:打通血管預防中風,其中1項很多台灣人不敢吃
想要全身的血液流通順暢、血管壁健康有彈性,除了戒掉上一篇提到的壞習慣之外,也可以從三餐吃的食物做起。1.黑木耳黑木耳有「血管的清道夫」之稱,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稼洺表示,在中醫的領域中,黑木耳被認為有活血、通血路的功效,有助於預防腦中風;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也說,現代醫學發現,黑木耳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以及脂肪酸,減少血栓的機會,同時有助於降低醣類的吸收,還能減少血小板的凝集,被認為有助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何吃?陳稼洺說,黑木耳因為屬性較寒,建議體質虛寒的人,可以跟薑一起煮,譬如薑絲涼拌黑木耳,或是調理成薑汁黑木耳飲,當成平時的飲用水喝。2.蓮藕《本草綱目》提到,藕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陳稼洺說,這是因為蓮藕性寒,生吃能清熱降腦壓,有助清內熱,達到預防中風的作用。如何吃?蓮藕性寒,若體質寒冷,脾虛胃寒、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生藕。若要食用,可將蓮藕煮熟,可達到健脾開胃,益血補髓,並具安神健腦的作用。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則說,蓮藕本身屬於主食類,吃多仍有血糖過高、肥胖的問題,長久下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之風險。3.燕麥片燕麥片富含β-聚葡萄糖,是一種水溶性纖維,能抑制膽固醇的吸收,研究發現,有助於降低血壓、血糖、血膽固醇,能夠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另外,因為燕麥片吸水後會膨脹,可以增加飽足感,並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還能預防便秘的發生。如何吃?燕麥片可以直接加在牛奶或稀飯裡,若腸胃功能比較不好的人,建議以開水煮軟,比較不會造成腸胃負擔。另外,燕麥是屬於會升糖的主食類,若有額外吃,應扣除當餐的白米飯或白麵條,否則吃多的話,會造成血糖控制不理想。4.海帶研究發現,海帶、海帶芽等藻類,含有昆布胺酸、褐藻酸等營養素,有助降低血壓、防止動脈硬化、降低血中膽固醇等好處。如何吃?海帶也是屬於屬性較寒的食材,體質虛寒者,仍建議與薑一起烹煮,才能降低其寒性。5.紅麴紅麴含有HMG-CoA還原酵素之抑制劑――紅麴菌素K(MonacolinK),它是一種可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的成分;Monacolin K還能同時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產生,能夠幫助降低體內膽固醇的生成。如何吃?注意,吃紅麴米、紅麴醬、紅糟肉等紅麴菌發酵製品時,不可與葡萄柚汁一起食用,否則可能會產生不良交互作用。6.納豆納豆是黃豆經過納豆菌發酵後產生的,是一種帶有黏性物質的黃豆發酵食品。陳詩婷說,原本大豆蛋白就有助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而經過發酵之後產生的納豆,含有特殊成分「納豆酵素」,是一種天然的血栓溶解劑,有助溶解血栓,預防中風的發生,如何吃?納豆可拌飯、單吃都可以,只不過納豆含有大量的維生素K,進入體內會中和掉抗凝血劑的作用,所以服用抗凝血劑的人應避免吃納豆,否則反而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 。你以為坐著就沒事嗎?每50分鐘要起身動一下,否則「1疾病」恐找上門 。不只有腦中風,3部位也常發生中風,把握180天復健黃金期,降低身體殘障程度
-
2022-07-13 醫療.心臟血管
10醫護全套防護站10小時 五旬確診男成功「開心」重生
新冠肺炎目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若確診又有其他醫療需求,原本單純的醫療流程都因嚴格感控規定而變得複雜。一名5旬男性面臨「新冠確診」和「主動脈剝離」,多虧馬偕紀念醫院有獨立空調換氣的正壓手術室,還有心臟血管外科10人團隊著全套防護為他開刀,原班人馬不換人,不吃不喝站滿10小時,才讓他撿回一命,在專責病房度過52歲生日,已平安出院。馬偕醫院表示,這名確診病人確診後呼吸喘,外院發現有心包膜積液而且持續惡化,經專屬通道抵達台北急診隔離區,以電腦斷層檢查與心臟外科醫師判斷,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剝離合併有心包填塞」,需要立刻開刀。隨即由穿著標準防護的人員,護送他經專屬電梯直接進入「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進行緊急手術。負責執刀的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簡禎彥表示,主動脈剝離分為A型和B型,A型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病灶範圍涵蓋包含升主動脈,有時甚至包含到主動脈瓣和心臟冠狀動脈,是相當緊急危險。病人經常前一秒活動自如,下一秒就感到撕裂性的前胸悶痛,疼痛甚至會延伸到背後或脖子,一瞬間便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昏迷等緊急情況,是與時間賽跑救命的急症。近年因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加上高血壓、抽菸等危險因子,導致這類疾病年齡也有下降趨勢。簡禎彥表示,這項手術時間動輒6至8小時以上,極度考驗醫療團隊的體力和耐力,以往都會安排人員輪替。這次考量病人確診,希望盡可能減少參與的醫療人員,最後以10人小組全程穿著悶熱的乙級防護隔離裝備,以無接替休息、全程站立低頭、不吃不喝也不上廁所的方式,經歷10小時終於完成手術,結束時每個人都汗流浹背、精疲力盡。簡禎彥表示,多層防護衣和手套阻隔,會影響手部的觸感也會因為面罩起霧而影響視野和手部的觸感,而需更換面罩、放慢速度,維持無菌和動作上也需更加謹慎小心,手術團隊溝通也要必須更加明確而清楚,上述因素都會影響手術流暢度,拉長手術時間。這項任務能完成,也要慶幸馬偕紀念醫院設立一間獨立空調、固定換氣的「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在疫情期間提供心臟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婦產科等外科系必要之手術。院方統計,在脌嚴疫情高峰的5月及6月,「雙負壓前室之正壓手術室」已完成41例各種急重症手術。
-
2022-07-13 醫療.心臟血管
確診男「痛徹心扉」竟主動脈剝離 緊急手術搶命
確診COVID-19的52歲男子因呼吸喘就醫,甚至感到「痛徹心扉」,經緊急手術搶回一命。醫師提醒,主動脈剝離除撕裂性胸痛,瞬間可能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是與時間賽跑的急症。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簡禎彥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52歲確診男子因呼吸喘就醫,發現心包膜積液且狀況持續惡化而轉院至馬偕,進一步診斷出主動脈剝離,立刻安排緊急手術。簡禎彥表示,這是一項極度考驗醫療團隊體力與耐力的手術,手術時間動輒6至8小時以上,以往會安排團隊人員輪替,但因病患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個案,為降低感染風險,最後決定以10人小組穿著乙級防護隔離裝備完成手術。回想10小時搶命過程,簡禎彥說,全員無接替休息、全程站立、低頭專注,不吃不喝也不上廁所,手術結束後小組成員人人汗流浹背、精疲力盡,因乙級裝備會影響手術進程和流暢度,團隊溝通必須更加明確而清楚。簡禎彥解釋,主動脈剝離病人經常是前一秒活動自如,下一秒就感到撕裂性的前胸悶痛,甚至延伸到背後或脖子,一瞬間便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昏迷等緊急情況,是與時間賽跑救命的急症。近年來隨著生活飲食習慣改變,及遺傳性高血壓、抽菸等危險因子,簡禎彥說,導致這類心臟血管疾病的族群年齡也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
2022-07-13 醫療.腦部.神經
辨識腦中風 專家教4重點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李俊泰表示,腦中風是突發事件,民眾警覺性、敏感度十分重要,大家應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眼球偏移」口訣,可以及早辨識腦中風患者,避免延誤治療。腦中風分兩類,八成是梗塞型,二成是出血型,李俊泰說,觀察中風症狀,可透過FAST辨識,F是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出現嘴角歪斜現象,也就是能否正常微笑;A是單側手臂無力下垂(Arm),也就是舉手測試;S是說話口齒不清(Speech),說「你好」加以辨識,加上觀察眼球有無向右或向左單側偏移;T是記下時間(Time)立即就醫。遠離腦中風 要做到五件事為遠離腦中風,李俊泰指出,一輩子要做到五件事,分別是控制三高、維持運動習慣、戒菸、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了解有無心房顫動,有腦中風家族史的人尤須提高警覺。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不論是出血型或梗塞型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都是關鍵因素,而高血壓好發於40、50歲以上民眾,如果未好好控制血壓,容易在腦血管壁旁形成微小的動脈瘤或血管阻塞、狹窄,進而引發腦中風。甄瑞興提醒,民眾每天要定時量血壓,注意收縮壓應維持在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除量測血壓外,飲食宜清淡,如此可降低血壓3至5毫米汞柱,同時也要維持心情平靜,不要暴怒,盡量避免搬重物,以免血壓飆高。
-
2022-07-13 醫療.腦部.神經
副市長突中風 醫師:不只在冬季夏天也要注意這些情形
台北副市長蔡炳坤在餐會間突發出血性腦中風,情況不樂觀,引發關注,很多人都以為冬天才是中風的好發季節,但醫師表示,從臨床上來看,台灣中風似乎與季節變化無關,特別是夏季從很熱的地方進入冷氣房裡,容易讓血壓飆高,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預後好不好還是要看出血量與部位,特別是有三高、肥胖、抽菸及血管異常者,是危險族群,應維持健康生活形態,才能避免中風。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哲肇表示,發生出血性腦中風,能不能良好恢復,要看出血量與部位,年齡也是一個考量,像是藝人納豆也是出血性腦中風,目前恢復的情況很不錯,可能年輕有加分,而他曾遇過三十多歲中風的患者,因為出血的部位在腦幹,是大腦最重要的部位,即使接受手術也很年輕,恢復的情況仍很差。張哲肇表示,很多人以為冬天才是中風好發季節,但過去的相關研究對氣溫是否影響中風發生率,其實並沒有定論,有的研究認為有、有的認為不影響,在台灣臨床上,一年四季都有中風患者,並沒有說冬天的患者就比較多,夏天數量也不少,可能在溫度劇烈變化時,容易造成血壓高,如果平時血管保養又沒做好,腦部血管脆弱、硬化,就可能破裂出血,造成中風。像是冬天從溫暖的房間內到寒冷的戶外,保暖沒做好就容易中風,夏天則是進出冷氣房,也是容易影響血壓。此外,夏季太熱脫水,血液比較濃稠,會增加缺血性中風機會,太熱休克則會造成血壓低,血送不到腦部的缺血性中風。他表示,腦部一旦出血,如果血量不多,有可能自行吸收,是否手術要看情況,如果顱內壓偏高,可能會造成連鎖效應,讓原本在出血第一時間內未受損的腦部,傷害面積擴大,所以開腦一方面是取出血塊、引流血水,另方面也是降腦壓。而哪些人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張哲肇表示,平常有三高、特別是高血壓的患者,要隨時注意血壓的變化,而高血糖與高血脂也會使血管變脆弱;此外,肥胖也是中風的重要因子,臨床上有些熬夜玩3C後中風的病例,多數都肥胖,而長期抽菸,菸中的成分也會影響血管。其他像是有動脈瘤、血管畸型等,也容易血管破裂中風,他建議高危險還是應該透過高階健檢,來確定是否有血管異常,及早預防,而家族中如果二等親中有兩人以上曾發生中風,可能與基因相關,也建議要多檢查。
-
2022-07-13 焦點.元氣新聞
腦中風突倒下!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辦人逝世 享壽84歲
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辦人楊碧雲今早因腦中風,突然倒下,送醫後搶救不治,享壽84歲。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相當感念,也謝謝他多年來對公益的付出。阿婆鐵蛋創立於1980年,是淡水最早賣鐵蛋的老店,當初阿婆經營小吃店,滷蛋經過多次滷製,滷蛋越滷越小,味道越來越好,意外成為現在的「鐵蛋」。阿婆鐵蛋也是逐漸成為淡水知名特產,淡水阿婆楊碧雲不僅事業有成,對於回饋地方公益更是不遺餘力,捐助消防、弱勢 關懷淡水地方。楊碧雲今日逝世後,網友在臉書留言表達不捨之意,也謝謝他多年來對公益、社會的回饋,希望他一路好走。
-
2022-07-12 醫療.心臟血管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腦中風 專家曝兩大復元關鍵因素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腦中風專家、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據媒體報導,蔡炳坤手術已經結束,目前應是受麻醉影響,處於深度昏迷,往後必須觀察腦出血的範圍及位置,期盼平安度過術後48至72小時急性期,提醒民眾平時應規律量測血壓,避免罹患高血壓不自知,而已是高血壓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血壓,以防腦中風上身。甄瑞興說,出血性腦中風分為兩類,一是腦部原就有動脈畸型,二是高血壓長期未獲控制,造成大腦動脈有許多小的動脈瘤,其中以高血壓未獲控制,為出血性腦中風最重要因素,當受氣溫冷熱交替、氣候炎熱、暴怒、情緒激動等影響血壓上升,造成動脈瘤及腦血管突然破裂,隨即引發中風。甄瑞興指出,出血性腦中風多好發於吃飯、運動、走路、談話等活動中,而梗塞性中風多好發於半夜睡覺,腦血管血液流速降低引起阻塞後,早上睡醒後,出現左側或右側半身突然不能動症狀,此為兩種中風最大的差別。甄瑞興說,治療出血性腦中風為採用開顱手術,優先清除腦部血塊、降低腦壓,再合併降腦壓藥物,但手術對腦部都是一種傷害,需觀察術後3至5天,尤其是48至72小時急性期,期盼腦水腫可以緩解,慢慢甦醒,平安度過難關。甄瑞興表示,出血性腦中風的出血範圍大小及位置,為影響復元兩大因素,如果而腦出血範圍不大,復元效果好,而如果出血位置若在運動、語言等區域,未來就會影響活動、說話等,但右腦中方比左腦中風會好一點,因語言區在左腦,右腦中風不至於影響語言能力。
-
2022-07-12 醫療.心臟血管
遠離腦中風傷害 專家教你一句口訣及這輩子要做的5件事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李俊泰說,腦中風都是突發事件,民眾警覺性、敏感度十分重要,為盡速辨識腦中風,民眾應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眼球偏移」口訣,目前學會也全國走透透,教導消防隊急救人員可以及早辨識中風患者,避免延誤治療。李俊泰說,腦中風分為兩類,8成是梗塞型,2成是出血型,如果是梗塞型中風,可以立即使用血栓溶解劑治療。因此,搶救時間十分重要。李俊泰說,觀察中風症狀可透過FAST,F是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若出現嘴角歪斜現象,也就是能否正常微笑。A是單側手臂無力下垂(Arm),也就是舉手測試,S是說話口齒不清(Speech),說句簡單的「你好」加以辨識,並再加上觀察眼球有無向右或向左單側偏移,T是記下時間(Time)立即就醫。為遠離腦中風,李俊泰說,這一輩子要做到的5件事,第一、控制三高,第二、維持運動習慣,第三、戒菸,第四、男性腰圍不可超過90公分,女性不可超過80公分,第五、了解有無心房顫動,最後是有腦中風家族史應須提高警覺。目前腦中風幾乎已無夏、冬之分,大家應是每天都要注意,小小心心過日子。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說,不論是出血型或梗塞型腦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都是關鍵因素,而高血壓好發於40、50歲以上民眾,如果未好好控制血壓,容易在腦血管壁旁形成微小的動脈瘤或血管阻塞、狹窄,進而引發腦中風。甄瑞興表示,已開發國家民眾的腦中風患者不多,主因就是民眾有好好控制血壓,但開發中國家民眾常不注意控制血壓,導致中風機會增加,提醒民眾每天要定時量血壓,注意收縮壓應維持在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甄瑞興提醒,除量測血壓外,平時飲食口味應吃得清淡,如此可降低血壓3至5毫米汞柱,同時也要維持心情平靜,不要暴怒,盡量避免搬重物,避免血壓飆高。
-
2022-07-12 焦點.元氣新聞
蔡炳坤最新病況 醫院:右腦大出血 未來1周是關鍵期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晚與台北市長柯文哲餐敘時突然倒下,柯文哲表示一眼就看出是中風,緊急聯繫救護車送醫治療,到院後確定為出血性腦中風後即刻開刀。北市聯醫今說明最新病況,昨晚到院檢查發現右腦大片出血,緊急開刀,手術長達1.5小時,目前生命徵象穩定,未來一周是關鍵期。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副院長林志陵表示,昨晚7時49分時,蔡炳坤經由119送至仁愛院區急診就醫,到院時評估意識不清、血壓偏高,即刻做腦部電腦斷層及其他相關檢查,結果發現右側大腦大片出血併中線偏移。隨後緊急做開顱手術清除血塊及腦室引流,並且植入腦壓監測器,手術時間達1.5小時,術後送入加護病房觀察治療,目前院方已組成醫療小組積極照護,目前生命徵象穩定,「未來一周為關鍵觀察期」。主治醫師林文雄補充,蔡炳坤為右側大腦出血性中風,目前持續鎮靜治療中,控制腦壓、血壓,鎮靜治療下處於深度昏迷狀況,但昏迷指數並不重要,主要是看顱內壓,誘發主因為高血壓,血壓未有很好控制,天氣、情緒也會有影響,腦壓、血壓是未來觀察重點。針對蔡炳坤未來復健狀況及過去是否有三高病史,林志陵則以病人隱私為由未回答。
-
2022-07-12 醫療.腦部.神經
蔡炳坤疑腦出血送醫 醫籲出現3大警訊快打119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疑腦出血緊急送醫。台大神經科醫師鄭建興表示,腦出血多是長期高血壓所致,民眾可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其中一項無法做到就要緊急打119送醫。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天晚間與市長柯文哲一同出席私人餐敘行程時,突然身體不適、逐漸倒下,緊急送往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救治,經醫師診斷後疑為出血性腦中風。台灣腦中風學會名譽理事、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鄭建興今天晚間告訴中央社記者,出血性腦中風俗稱「腦出血」,約占所有中風患者的2成,因阻塞導致的缺血性腦中風占約8成;根據臨床觀察,腦出血患者平均年紀較輕,大多介於60歲至65歲。「通常不是突然發生,而是長期累積下來的。」他解釋,高血壓是腦出血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由於腦部血管長期處於血壓高的情形之下,變得愈來愈脆弱,最後導致破裂、出血,尤其很多中年族群都沒有好好控制血壓,一旦情緒波動、疲憊等,都會導致血壓飆高。鄭建興指出,相較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的症狀通常比較急也比較嚴重,若是血塊不大,不見得需要開刀,但若是需要開刀,代表血塊已經大到一定程度,必須緊急開刀來救命。鄭建興說,隨腦出血位置不同,出現的症狀也不同,常見症狀包括手腳無力、無法講話,然後漸漸站不穩,最後倒下,出血較嚴重的患者可能連意識都會受到影響。他建議,民眾可以運用「微笑、舉手、說你好」簡易口訣來判斷,只要微笑時臉歪嘴斜、舉手時有一側無力或是講話時口齒不清,都要立刻撥打119緊急送醫。鄭建興表示,腦出血勢必會對神經造成傷害,儘管手術救回一命,還是要靠復健,至少要花上數月才能逐漸恢復。
-
2022-07-12 焦點.元氣新聞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中風送醫,熟記FAST口訣爭取緊急救援時間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晚間驚傳身體不適送醫,據了解,蔡炳坤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私人聚餐時,突然身體不適,出現手臂無法舉起、說話有困難,坐在一旁的柯文哲見狀即刻將他送醫治療。仁愛醫院晚間表示,蔡炳坤是腦出血性中風,已在緊急動手術當中。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資料來源:出血性腦中風),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腦中風兩類。出血性腦中風是指血管硬化引起腦部血管破裂,導致顱內出血。依出血原因又可分為兩大類:腦內出血和蜘蛛膜下腔出血。雖然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較缺血性腦中風低,但起病急、病程發展迅速,故死亡率和致殘率相當高。出血性腦中風好發於中老年人,也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吸菸有密切關係,又以長期控制不良之高血壓,為該病發生最主要的原因。症狀包括突然出現頭痛欲裂、眼歪嘴斜、單側身體無力、與人交談時失語等病徵。一旦中風發作,要把握3小時的黃金時間,盡速將病患送醫治療。為提高民眾警覺,台灣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有嘴歪臉斜、單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或失語的症狀,就應該立刻打119送醫。建議民眾平常可以做自我健康管理,三高患者更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檢查,遠離腦中風致命威脅。●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有上述症狀,應該立刻打119送醫治療補充知識: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如何防治腦中風?美國心臟/中風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AHA/ASA)表示,腦中風雖好發於高齡者,但5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10年以倍數增加,有家族病史應更加小心。台灣腦中風學會也表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與三高及生活飲食型態息息相關,國健署鼓勵所有民眾一起實踐健康生活公約,擺脫危險因子糾纏:●慢性病管理:三高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約為一般民眾的2倍,務必遵從醫囑規律檢查與用藥,高血壓患者要養成天天量血壓的習慣。另,9%的腦中風與心律不整(如:心房纖維顫動) 或其它心臟疾病有關,應尋求醫療專業建議或治療。●生活管理:戒菸、節酒、健康吃、規律動、控體重(BMI)、好睡眠,不僅讓人遠離腦中風的威脅,也是杜絕其他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同場加映:預防飲食/「地中海飲食」到底怎麼吃?「我的餐盤」口訣教你補足營養
-
2022-07-12 焦點.元氣新聞
蔡炳坤疑腦中風開刀! 柯文哲急赴醫院明早10點說明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晚間驚傳身體不適送醫,與台北市長柯文哲聚餐時,吃到一半倒下,柯文哲即刻聯繫救護車送醫治療檢查,據了解疑似出血性腦中風,情況不大樂觀。柯文哲及副市長黃珊珊今晚緊急趕到北市聯醫仁愛醫院了解情況。柯文哲了解完蔡炳坤目前狀況,受訪時表示,今天台中議會來台北考察,晚上在飯店有一個餐敘,因為蔡炳坤是從台中來的,跟台中議員都很熟,所以蔡炳坤就想盡地主之誼,還坐他的車一起去飯店。柯文哲說,吃飯的時候,他坐在我旁邊,突然就倒下來了,我是醫生,第一時間就知道這是中風,所以就聯絡救護車,程序上沒有延遲,送醫後電腦斷層看了就送去開刀,大致上就是這樣,病患的隱私權也要顧及。目前等蔡炳坤太太到醫院後,再看可以講到什麼程度,原則上就是這樣,等院方明天早上10點,因為開完刀後還要觀察一個晚上,明早也許10點再由醫療小組說明病況,當然這要家屬同意才能講。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副院長林志陵表示,蔡炳坤做了電腦斷層後,有手術需求,隨後做完相關檢查後就隨即送開刀房手術,之後的事情就如剛市長所說的,必須要做觀察 再向各位報告。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7萬 疫情趨緩 口罩解禁再等等
昨本土新冠疫情新增二萬七七〇八例、死亡七十一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上周日確診約三萬二千例,本周日二萬七千例,雖下降近一成五,但「還是比預期來得慢」。指揮官陳時中說,照現在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就醫問題,對未來整體社區防疫率也會較好,跌破萬例會比較快,但口罩解禁會建議稍晚一點,「有個保護還是比較好」。 至於新增七十一例死亡個案,莊人祥說,九成九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B型肝炎,僅打過一劑疫苗,七月五日在家房間父親叫喚無回應,緊急送至急診,但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採檢後陽性確診。另例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六月十八日出現咳嗽症狀,快篩陽後視訊診斷確診,她為癌症末期病患,癌細胞已轉移,正在居家安寧照護,未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六月廿五日在家往生,列入共病死亡。昨新增中重症個案含中症一〇八例、重症一〇〇例。至於台大醫院七月八日公布二例染疫兒童腦中風個案,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已收到通報,其中八歲男童列為重症,十二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判斷為中症。八歲重症男童原本身體健康,無慢性病,未接種疫苗,六月一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送急診,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抗核磁共振顯示,腦部發炎反應、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六月十五日已出院,恢復情形良好。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彈性調整生活樣貌 老成最適合自己的樣子
年長者常要面對孤獨及社會孤立,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以「正在寂寞的路上﹘﹘孤獨與孤立感的健康風險」為題演講。陳亮恭說,寂寞是種缺乏社會及人際關係連結的主觀感受,可能是表面雖有連結,但沒有打動內心或內心感覺沒有獲得支持,而產生不愉悅的內在感受。社會孤立則是有客觀評估指標,凸顯個人真實地斷絕於社會連結與人際關係之外,可能是獨居、單身、失婚等。陳亮恭說,寂寞與社會孤立是近年研究熱點,特別是新冠疫情兩年多來,這樣的情形愈來愈多,許多研究期刊也進行全球性調查,兩者雖然成因不同,但彼此之間互相連動。據2008至2020年相關大量期刊研究發現,已開發國家社區60歲以上高齡民眾近三成感覺孤單,「這比率比我們想像還要來得多。」分析29個已開發國家、1.2萬名個案,整體孤單盛行率為28.5%,其中65至74歲為27.6%,75歲以上為31.3%。此外,住宿型長照機構調查約有六成住民感覺孤單,嚴重寂寞及孤寂感更占三成。寂寞與孤立,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失智風險。社會孤立統計方面,陳亮恭說,依全球調查顯示,長者社會孤立比率約為24%,也就是約每四人就有一人,危險因子為男性、無婚姻、低收入、低教育,雖然這方面可以藉由增加人際互動等方式處理,但令人挫折的是效果有限。陳亮恭指出,當有寂寞、社會孤立情況時,依全球流行病調查發現,將增加冠心病、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腦血管疾病死亡,以及認知、活度能力衰退等風險。主因可能與長者不外出、不運動及內心壓力增加,影響全身發炎。另外,寂寞、社會孤立也會增加失智風險,陳亮恭說,國際研究發現,持續性孤單、孤寂感會影響腦部結構變化,陳亮恭說,依針對30萬人、追蹤7.5年的大型研究分析發現,沒有朋友、人際關係差的人,死亡率較高。另依「聯合報」退休力調查發現,許多民眾的社會連結分數不高,且多是來自職場,因此退休後社會連結出現很大的危機。陳亮恭提醒,若要改變寂寞、社會孤立,必須轉念由自己開始採取行動,讓自己動起來,建立新的習慣及行為,包括於孤立初期更加的活躍探索,養成改變大腦的習慣,度過人生困境。「老」一定會面對退化及失去,但可以用技巧補償。以「人老心不老,生活更美好」為議題,講者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治勳說,他就讀博士班七年中,曾與200多位長者聊天發現,許多人談到「老」時,總出現老糊塗、老頑固等負面字詞,可見「老」的固執、囉唆、記憶差、守舊等刻板印象,深植人心。吳治勳說,「老」一定會面對退化及失去,如身體機能退化、失去社會網路,或面臨65歲強迫退休等,即便如此,並非代表什麼事都不能做。國際曾有研究指出,人面對老化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先做好選擇,再把選擇的事情最佳化,再用其他方式進行補償。他舉例,美國知名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80、90歲了還在辦演奏會,學生問他,為何年齡這麼大了,演奏鋼琴還如此厲害?他笑著回答說,「我也是會進行判斷。」因年紀大,退化最嚴重的是演奏速度,但增長了對樂曲的詮釋,年老後會選擇最有感覺的曲子演奏,並用最多時間練習它、最佳化,再用小技巧加以補償。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老,心不老才能調整生活樣貌。吳治勳說,鋼琴彈奏快慢是最重要的嗎?其實不是,歌曲的詮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年老的人要進行選擇、最佳化及補償,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好,並強調優勢。重要的是「心不老」,必須充滿彈性面對及調整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老。」吳治勳強調,每個人可以「認老」、「服老」及「心不老」,應專注於智慧及慈愛。智慧是實際生活的專業知識,其中需要很多經驗累積,而智慧的核心是慈愛,也就是仁愛而有慈悲心。吳治勳說,「人老心不老,生活更美好」這不是二分法的概念,而是一個連續性的概念,應是藉由彈性及慈愛,「老成」最適合自己的樣子,以最美好的方式面對老化。就如他的父親常說,「希望大家一起好好的活,一起慢慢變老。」
-
2022-07-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綜合維他命」真有效?其實就像「魯肉飯、刨冰、珍珠奶茶」混著吃!台大化工博士3招破解保健食品迷思
綜合維他命到底該怎麼吃?以下幾件事你得先知道!最近鬧哄哄的太空人維他命,引起熱烈討論,很多專家學者都給了大家建議~ 「謝博不要打太極拳!你的看法是什麼???」 我喔?我自己是有在吃營養補充品的,我個人看法,不論是常見的綜合維他命、維他命B群葉黃素,或是女生常吃的補鈣、補鐵等營養補給品,適當的劑量下對身體肯定會有相對程度的輔助,特別是因為生活節奏緊張,沒空注意均衡飲食的現代都會生活,營養補充品的確是方便、省時的方式。但如果產品本身行銷文字,會讓大家對功效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或是在劑量上有所疑慮,就值得來好好探討了! 「不切實際的幻想?我覺得看起來真的超厲害耶!」什麼是合理劑量?首先強調,理性消費!理性消費!讓我們試著用理工人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第一步先想想:到底各類營養素每天補充多少才能達到預期的輔助效果?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網站其實有充分的資訊給大家參考,例如維生素B1、B2建議攝取量(RDA)落在1.3mg~0.9mg之間,B12建議攝取量2.4µg。購買營養補充劑之前,可以參考這些資料,判斷商品的劑量是否合適。千萬不要求好心切,覺得劑量高就一定比較好喔~ 但反過來說,既然是「營養補充品」,營養素含量也要在一定的值以上,才會達到效果。台灣本地生產的維生素類膠囊,其每日攝取量在下表的「認定基準值範圍」,是必須經過查驗登記的。 「查驗登記?什麼意思啊」 簡單說,「認定基準值範圍」都大於建議攝取量(RDA),其實就是一般市售的維生素類膠囊所使用的常見劑量。只要在範圍內,按照建議量服用,都可以補充到RDA。但如果你發現你買的維他命,劑量比「認定基準值範圍」還要低,無須經過查驗登記的話,與其說是「營養補充品」,倒不如定義為「食品」比較合適。 「可以說白話文嗎?」 嗯,比「認定基準值範圍」還低,含量就嫌低了啦!衛生福利部/應辦理查驗登記之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認定基準表。每個營養素的吸收途徑不一,放在一起不見得通通都好「謝博!那如果我想要吃營養補給品,一次吃很多種類一起是可以的嗎?」 嗯,你會同時把魯肉飯、刨冰、珍珠奶茶有果汁機打在一起喝下肚子嗎?營養補充品要良好吸收,要根據各自的特性,不是一口氣吃下去就OK的。 「為什麼不行?」 第一、有些成分會互相打架,最簡單的例子就像是鐵跟鈣,使用鐵劑的缺鐵性貧血患者,或是服用含鐵保健產品,通常不建議搭配牛奶,且最好隔2小時以上再吃高鈣的食材、補充品。此外,有些上班族為了提神,每天早上一定要來杯咖啡,沒喝就全身不對勁;或是從事長跑、三鐵、重量訓練的運動愛好者,也會選擇在健身前補充高劑量的咖啡因錠,幫助在訓練過程中有更好的爆發及專注力。但咖啡因會加速鈣質代謝,增加尿液中鈣質排出可能。所以如果鈣片跟咖啡因同時吃,等於就是白吃了~ 第二、脂溶性成分,最好配飯吃/飯後吃。維生素A、D、E、K、魚油、Q10、葉黃素.......等脂溶性的營養素,隨著消化系統運作,跟脂肪一起吸收效果比較好,空腹吃吸收率就比較差了。 「嘎!那早上起床吞維他命,不就浪費了?」 如果你早上吃的是B群,因為是水溶性為主,是OK的;如果是綜合維他命、葉黃素,那最好是跟早餐一起吃效果比較好唷。基本營養素都是純物質:貴不見得就一定比較好以常見的維他命A、B、C、D、E,鈣、鐵、鋅、鎂、葉黃素來說,不同來源的效果差異其實並不大,能作為補充劑販售,純度也有一定水準。所以千萬不要迷信「貴就是好」,確認每種成分的劑量是否足夠,才是最重要的。營養補充只是補助,均衡飲食才是根本「營養補充品」顧名思義就是補充原本不足的營養素,如果本來就很注意飲食均衡,有做到每日五蔬果「3蔬2果」的飲食原則,搭配「營養補充品」,就是事半功倍;但如果你是餐餐都是高油高糖,也不吃蔬菜水果,那就算是火星人、宇宙人的營養品,都只能算是事倍功半的亡羊補牢。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良好的運動習慣,才是健康之本,才能從源頭改善營養素不足的狀況。 總歸來說,世界上不可能有一顆「萬靈丹」型的綜合維他命可以適合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體質、生活習慣都不一樣,所以可能欠缺的營養素也會不一樣。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與其盲目相信單一顆綜合型態的「營養補充品」,不如花點時間去釐清自己需要的營養素是甚麼,再去補充。如果身體發出異常的警訊,建議還是要找醫生診斷「但我常常會感受到疲倦或精神不濟,怎麼辦啊?」 如果身體長期感到疲倦無力或是精神不濟,拜託千萬不要以為吃吃營養補給品就可以徹底解決。營養補充品只是輔助,如果身體都已經發出警示訊號,還是要盡早尋求醫師協助,找出問題所在!像是病毒性肝炎、憂鬱症、甲狀腺機能低下、貧血等等病症,都會導致身體有容易疲勞、精神不濟的狀況,如果長期感到身體疲累,盡早尋求醫師協助才是上策! 參考資料:衛福部公告有關業者申辦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查驗登記及相關作業規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作者簡介_謝玠揚 博士謝玠揚,台大化工博士,在30歲那年創辦醫美保養品牌Neogence霓凈思。近年來成功打入東南亞及歐美數十國市場,努力為台灣品牌走上國際。「謝玠揚的長化短說」專欄文章列表【新書推薦】謝玠揚的長化短說:化工博士教你一定要知道的餐桌、美容保養、居家清潔的58個化學常識作者: 謝玠揚 出版日期:2017/08/01化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於日常生活也有不少應用,所有需要購買「含化學成分」產品的讀者,身為明智的消費者,請務必記得,懂得越多,在閱讀關於科學、健康、食品的報導時,擁有良好的化學常識可以減少受誤導的機會,而不會再被似是而非的恐嚇行銷所欺瞞了。延伸閱讀: 誰才有資格決定生死》親弟腦中風 兄阻醫開刀:我養不起他
-
2022-07-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有長新冠嗎?醫師建議「症狀明顯與過去不一樣」要釐清治療
彰化今天新增2417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衛生局長葉彥伯說,下降幅度比預計快,若降到2千以下就算是常態流行的階段,縣長王惠美也提醒,面對疫情,民眾除了要持續勤洗手、戴口罩,也要適量閱讀疫情相關訊息,利用網路及電話維持聯繫保持正向。但不少確診者在急性期過後,出現不少後遺症,漢銘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暨神經內科醫師林志明說,臨床上罹患新冠肺炎在急性期後的患者確有不少產生後遺症,根據歐美的資料,新冠肺炎感染是全身發炎反應,在急性期後半年到一年都可能持續影響,患者不管有沒有症狀,只要確診身體便處於發炎狀態,在神經內科中常見病人有頭痛、頭暈、食慾不振、腦霧等症狀,腦霧是因腦中處於發炎,導致訊息傳遞延遲,讓思考邏輯不流暢。其他症狀像是腦中風、靜脈栓篩,臨床上也有病人出現失智症的表現,包括健忘、心智下降、暴躁易怒、焦慮等,林志明說,國內目前對這個族群病人在時間點界定、診斷還沒共識,國外則認為不能疏忽,若還有神經學症狀要小心檢查確認是否腦部受損傷。林志明建議在確診2周後到3個月出現與過去明顯不一樣的症狀,且對生活上造成很大困擾就應該就醫,透過臨床醫師診斷,相關檢查釐清。現在政府資源大部分仍投注在急性期的患者,這群確診後卻疑似留下後遺症的患者沒人照顧,漢銘基督教醫院已開設新冠感染後遺症的特別門診,彰化基督要醫院也籌劃從7月開始有長新冠門診,由不同科別團隊協助。彰化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說,因長新冠前來看中醫的以「卡痰」症狀最多,有的是睡不好、吃不下,這種看似不是病卻很困擾,就會選擇看中醫調理身體;彭德桂表示,民眾吃清冠一號平均三天就能見效,且不會反覆出現症狀,讓人對中藥信心大增,也讓確診後回頭來看中醫的人增加。彭德桂表示,感染診新冠肺炎主要是影響到肺功能,肺是嬌嫩的臟器,相對怕熱,依照症狀可以潤肺止熱,透過中醫調理讓身體平衡,並以科學中藥治療改善長新冠的症狀。
-
2022-07-01 焦點.元氣新聞
衛福部否認超額死亡 學者:未確診亡黑數倍增
我國去年總死亡人數較前一年增加一點一萬多人,衛福部統計處認為,去年台灣籠罩在疫情威脅下,但並非是總死亡人數增加的主因,歸因人口老化及低溫導致;衛福部並引用經濟學人說法,強調台灣是全球唯二超額死亡呈負數的國家。國內僅引用各國說法,並未自行統計疫情是否超額死亡,學者有不同意見。「疫情確實可能影響去年總死亡人數,不希望忽略任何死亡,唯有去分析,才知道怎麼防疫。」台大社會學系退休教授薛承泰以二○二○年為基期,考量二○二一年人口結構老化、氣候變遷等諸多因素,再扣掉官方公布確診致死與疑似疫苗接種後的死亡,算出二○二一年不明原因的超額死亡人數,介於六千至七千人之間,約占去年十八萬人的百分之四。薛承泰指出,這些人可能死於醫療排擠、死於被疫苗誘發疾病,也可能是未確診就死亡的黑數,規模是當年度官方公布確診致死人數好幾倍。薛承泰表示,他可以接受衛福部沒算這麼清楚,因為計算方式不容易有共識,官方不想給自己找麻煩。若衛福部也可以查清楚《經濟學人》計算方式,也可以直接照著算,不然就是像現在這樣,讓學者專家去說,官方只要默認就好了。去年死因中,新冠肺炎位居第十九位。衛福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表示,以經濟學人資料顯示,台灣經歷二波本土疫情,截至到今年五月底以前,台灣疫情並未出現超額死亡,至今仍呈現負數。她說,統計處並非是公衛單位,因此不會計算超額死亡,疾管署相關單位才會統計。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超額死亡是統計處業務,疾管署並未統計計算。另外,去年十大死因中,肺炎死亡人數減少百分之一、高血壓增加百分之十七、糖尿病增加百分之十一、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增加百分之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增加,可能是疫情讓下呼吸道疾病的診斷增加,連帶讓比例提高。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王宗道表示,高血壓逐年上升,與服藥遵從性變低有關,他認為與疫情有一定關係,高血壓控制不佳也連帶會增加腦中風或主動脈剝離等情形。十大死因雖以高齡者為主,但單獨分析年輕族群,一至廿四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居冠;廿五至四十四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兩名;四十五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二名。
-
2022-06-27 醫療.腦部.神經
婦人突然不會穿褲、裝藥盒 查出是患急性梗塞型腦中風
1名54歲婦人有一天突然不知道如何穿褲子、想要把藥放進藥盒也不太會放,就醫檢查發現是急性梗塞型腦中風,醫師立即安排住院治療,經藥物治療和復健,再搭配靜脈雷射和靜脈營養等輔助治療,兩周後終於恢復正常。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惠萱說,以臨床觀點來看,患者的行為表現為失用症,也就是突然間不會做日常生活的事,是腦中風的症狀之一。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梗塞的位置在右邊大腦頂葉跟顳葉附近,腦內的多處血管都有狹窄的現象,屬於梗塞型腦中風的高危險群。她說,患者雖然有慢性病但控制的還不錯,但相對年輕卻有多處血管狹窄算是不太尋常,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簡稱LDL)是偏向小顆粒的LDL(sdLDL,俗稱超壞膽固醇),比起大顆粒的LDL,產生血管硬化及狹窄的風險更高,再合併慢性病,有可能就是造成腦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陳惠萱說,查出危險因子後,建議以靜脈雷射和靜脈營養等輔助治療。靜脈雷射是一種低能量雷射,可以提升紅血球變形能力、減少血液黏稠及自由基傷害,也能活化粒線體功能,讓身體的自癒能力增加,可幫助腦梗塞患者的神經修復。且研究顯示對於改善三高、減緩疼痛、傷口修復、失眠疲倦等也有幫助。而靜脈營養可以加強抗氧化的能力,來改善身體發炎的狀態。她提醒,若有「突發性」的半邊身體無力或麻木、臉歪口斜流口水、吞嚥困難、走路會偏移、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等症狀,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腦血管的問題,應盡速就醫。
-
2022-06-26 醫療.心臟血管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二尖瓣脫垂是所有心臟瓣膜異常中最常見的一種,其盛行率約為10%,女性發生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據健保數據顯示,近三年就醫人數與就醫率持續增加,並未受到疫情影響減少,醫師分析,二尖瓣脫垂雖大多屬於「無症狀」,但新冠疫情出現的症狀類似二尖瓣脫垂,加上施打疫苗也會有心血管相關副作用,因此增加就醫檢查的機會,可能因此讓就診人數提高。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國人因此警覺就醫。根據健保數據顯示,108年二尖瓣脫垂就醫人數6萬7,810人、109年7萬6,298人、110年7萬9,618人,近三年的就醫率從每十萬人口287人到340人,明顯增加。北醫附醫內科部主任、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黃群耀表示,二尖瓣脫垂會伴隨著二尖瓣逆流現象,容易出現心悸、胸悶、心臟亂跳、頭暈等現象,多數症狀都不典型。黃群耀表示,108年底到現在,全球都還籠罩在新冠疫情中,新冠肺炎雖然常以呼吸道症狀表現,但仍會伴隨胸悶等其他症狀,特別是新冠疫苗可能會產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也讓國人更加緊張,只要有疑似症狀,幾乎都會向醫院求助。他認為,新冠疫情增加民眾檢查的機率,可能是因此讓二尖瓣脫垂患者增加的原因。患者多為年輕女性,但經常在50歲後症狀加劇才發現。過去介紹二尖瓣脫垂,醫界多指向是「年輕」、「女性」常見的疾病,但根據健保資料顯示,患者集中在51歲到60歲,若以就醫率來看,則以71歲到80歲最多。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發生在「心臟發育完成」時,平均20歲左右就能透過聽診或是心臟超音波得知,不過高達九成的二尖瓣脫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是隨著年紀增長,二尖瓣脫垂可能會導致二尖瓣逆流,從發生逆流到產生明顯的症狀,大約是50歲以後,因此50歲以後才被診斷,是蠻普遍的現象。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仍是盛行在20多歲的民眾身上,盛行率一直都是女性高於男性。據健保資料庫,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女性占5萬6,267人、男性占2萬3,351人,相差二倍多。「胸痛」是最常見的主訴症狀,合併焦慮比率高。根據健保數據顯示,110年二尖瓣脫垂患者常見的十大共病,排名依序為,胸痛、心臟節律不整、心悸、高血壓、非特定性焦慮症、非類風濕性二尖瓣閉鎖不全、高血壓性心臟病(無心臟衰竭)、混合型高血脂症、高血脂症、非風濕三尖瓣閉鎖不全。簡韶甫表示,與二尖瓣脫垂直接有關的共病,只有心臟節律不整、非特定性焦慮症、非類風濕性二尖瓣閉鎖不全。胸痛與心悸屬於症狀,並非疾病;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無心臟衰竭)、混合型高血脂症、高血脂症則是50歲以上常見的疾病,因此屬於背景值的疾病;至於非風濕三尖瓣閉鎖不全則是太過常見,總人口中至少有50%以上的人有三尖瓣閉鎖不全。簡韶甫表示,二尖瓣脫垂主要是因為二尖瓣逆流導致心臟節律不整,但發生機率相當低。而有些患者會感受到胸悶、胸痛以及心悸,長期以來就可能讓患者出現焦慮感。8%患者曾因二尖瓣閉鎖不全就診,住院比率僅4%。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在過去最擔心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臟瓣膜或是心臟內膜受到細菌感染,並擴散到全身器官,可能會引發栓塞性腦中風、敗血性休克、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恐造成猝死。根據健保資料顯示,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僅有102人因為心內膜炎就醫,比率約為0.1%。黃群耀表示,現今台灣衛生環境好,也讓心內膜炎的機率降低。不過,嚴重二尖瓣逆流的患者,臨床上要執行比較容易細菌感染的手術,如肛門手術等,就會特別小心處理,避免出現心內膜炎。二尖瓣脫垂常會合併二尖瓣閉鎖不全,根據健保統計,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患者有7萬9,618人,曾因二尖瓣閉鎖不全就醫為6,614人,占整體約8%。而110年被診斷為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僅3,200人需要住院。黃群耀表示,二尖瓣脫垂大多屬於無症狀,需要住院的機率極低,住院通常都是因為心律不整或是心房顫動等因素就醫,並非二尖瓣脫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