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腦中風
共找到
1014
筆 文章
-
-
2020-05-30 養生.抗老養生
你不知道的養生秘訣! 專家呼籲:除了醫療 這件事更重要
日常飲食比服藥更重要集體健檢的結果是以數字呈現。乍看之下,用數字管理健康,真是再科學不過,所以當健檢數字出現異常,民眾自然會抱持非治療不可的強迫觀念。經過治療以後,數字來到正常範圍,就會令人備感安心。為了改善不健康的數字,有些醫師除了開處方藥之外,也會勸導病患多運動、修正飲食習慣等,給予種種生活衛教。然而,絕大多數醫師治療高血壓、高血糖,都會把藥物治療列為首要,運動和飲食指導只是聊備一格。幾乎所有的醫師都將改善生活習慣視為「錦上添花」。從某種角度來說,醫師會這樣想也是無可厚非。因為單憑藥物的化學作用,是可以強制將血壓、血糖數值降下來。然而,把眼光拉長來看,從臨床流行病學的調查可以明確得知,修正飲食習慣遠比使用藥物來得有效。以降血脂藥物「史塔汀」(statin)為例。這是東京農工大學特別榮譽教授遠藤章博士的重大成就,他因為成功將「史塔汀」商業化,榮獲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等無數國內外醫學大獎,其貢獻被譽為等同拿到諾貝爾獎的殊榮。根據研究,服用史塔丁可以降低三成的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衰竭,功效值得肯定。然而,這些都是來自歐美國家的研究數據。在日本,服用史塔汀藥物能否減少心肌梗塞發病的相關研究,至今仍遲遲無法下定論,我認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和體質,本來就不是容易罹患這類疾病的人種。「法國悖論」的真相大家聽過「法國悖論」(French Paradox)嗎?這是指法國人的飲食習慣與發生心肌梗塞的比例呈現矛盾。高脂肪飲食一直被視為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重大禍因,但法國人平日大量食用高膽固醇及飽和脂肪的食物,乳脂肪消費量也高於其他國家,可是與其他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相比,法國人心肌梗塞死亡率卻只有他國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是什麼緣故呢?一般認為,這都要歸功於紅酒。前面提到史塔汀類藥物,可以降低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約三成,法國人只要飲用紅酒,就可以降低六○%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可說是營養學的重大勝利!不過,筆者以為,真正的幕後功臣不在於紅酒,而是另有其因。的確,經常飲用紅酒的國家普遍較少人罹患心血管疾病,以歐洲來說,不只法國如此,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缺血性心臟病罹患率也都偏低,紅酒的實際功效在這些地區確實有其可信度。但是各位可知道,「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國當中,心臟疾病罹患率最低的是哪些國家?以下引用的統計數據,雖然距今有一點時間差,仍不失參考價值。二○○二年發表的統計結果顯示,OECD成員國當中,心臟疾病罹患率最低的是日本,然後才是韓國與法國。如果真是這樣,那紅酒可預防心臟病的說法就未免太牽強了。日本人當然也喝紅酒,但是消費量極為有限。根據莫西亞集團(Mercian Corporation)的統計資料,日本每人每年的葡萄酒消費量,平均是二.一公升左右,法國則是四十八.八公升,顯見日本人的紅酒消費量只有法國人的二十五分之一。那麼,這些心臟病發生率偏低的國家,在飲食上可有共同點呢?日本料理、法國菜、義大利菜、西班牙菜、葡萄牙菜、韓國菜都大量使用魚貝類。再者,在這些國家的餐館享用全餐時,不僅可以選擇肉類主菜,魚貝類也是選項之一。無論是葡萄酒的功勞、還是魚貝類的功勞,都說明了,正確的營養攝取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罹患率,也證實營養學的重要性。醫師應該也要懂營養學人是鐵,飯是鋼,多吃魚的國家,人民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相對偏低;一個人想要健康長壽,必須仰賴飲食,也就是營養條件。以第一章舉出的秋田縣為例,透過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可以得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能強化血管,大量減少死於腦中風的人口。如此重要的營養學,大學醫學院卻不開設相關課程,所以現在的醫師對營養學所知貧乏。至少我還是醫學院學生的時候,幾乎沒有機會接觸營養學。我們這一輩出生於一九六○年代的人,目前正是日本醫界的中堅,許多人身居業界和學界要職。他們不重視營養學,所以醫學院也不教營養學。學校課程不教,醫學院學生當然也就欠缺營養學的必要知識,連最基本的認知也付之闕如。以色胺酸為例。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色胺酸為眾多胺基酸的一種,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不足時,就容易罹患憂鬱症。充分攝取肉類、魚類往往令人心情好,也是治療憂鬱狀況的手段之一。雖然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但血清素不足會造成憂鬱狀況惡化是不爭的事實。缺乏營養學相關素養,確實會減低醫療成效。表面上來看,大家都說現在是「心靈的時代」,強調精神健康的重要,所以愈來愈多醫院的內科也開給病患抗憂鬱劑,有的醫師甚至只要聽到病患抱怨「最近情緒低落」,就二話不說,開抗憂鬱劑。然而,如果是真正全面關照病患的內科醫師,難道不該先關心病患的生活起居,詢問病患平日的飲食習慣,發現有蛋白質不足的可能,立刻給予衛教指導嗎?抗憂鬱劑這類藥物一旦開始服用,就容易養成依賴,停藥又往往造成病情惡化,所以用藥之前應該先考慮其他的生活指導,而不是輕易開藥。反過來說,醫師如果對營養學有一定認識,面對病患時就會有更多的治療選項,但現今的醫療體制並不給醫師和病患這樣的機會。醫師的營養學知識不足,不只是提供給病患的治療選項貧乏,還會損及病患的權益。歐美在一九七○到一九八○年代期間,興起了減少肉食的養生風潮。肉食主義會帶來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用更多蔬食取代肉類,保護心血管」的健康飲食運動如火如荼。而即使經歷這一波少肉飲食運動,美國人平均的肉食攝取量每人每年仍多達九十公斤,整體而言未見減少,但是死於心肌梗塞的人數卻降到一九七○年代的一半左右,想必是蔬菜的攝取量增加與健康意識抬頭發揮了助力。問題是日本也仿效美國,由醫界率先發起肉食減量風潮。根據統計資料,一九八五年間,日本每人的肉類攝取量大約是二十多公斤,只有美國人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攝取量還要再減少,莫非是想當神仙?這件事再次暴露日本醫界的愛跟風,更缺乏解讀數據的能力,與營養學知識的貧乏一樣令人詬病。本文出處/摘錄自時報出版《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
-
2020-05-30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
您曾因媒體報導得知又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而感到惋惜嗎?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規律新生活運動」做起,規律運動、規律健康飲食、規律服藥、遠離菸酒,這些一再宣導的健康常識,其實是最好的保命之道!愛護自己 關心家人! 從「心」開始維護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民眾如有任何戒菸方面的問題,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的民眾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辨識心血管疾病急性徵兆,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 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表示,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5-29 科別.心臟血管
腦中風年輕化!東方人顱內血管狹窄症西方人3倍
演藝圈影帝因腦中風驟逝,聯新國際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執行院長陳啟仁提醒,顱內血管狹窄是腦中風的直接風險因子,東方人罹患是西方人的3倍,民眾可透過影像檢查,瞭解腦血管健康情形。陳啟仁醫師表示,腦中風為國人10大死因第4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亞洲人罹患中風死亡的人數,遠高於歐洲美洲,這現象除了生活習慣與飲食等因素,也與東方人體質有關。實證研究指出,東方人罹患顱內血管狹窄的比例,是西方人的3倍,而顱內血管狹窄是直接造成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建議民眾應及早檢查與因應。評估腦部血管是否狹窄或異常,超音波檢查仍無法面面俱到,因此沒有侵入性的「核磁共振造影檢查」最安全有效。以超音波進行頸動脈檢查,只能看到頸部血管,較深頸部是超音波死角。超音波檢查腦部血管雖有穿顱超音波,但是由於華人的顱骨較厚而無法穿透。磁振造影檢查沒有侵入性,沒有輻射不須施打顯影劑,精準度與解析度皆遠優於超音波,而且可同時檢測腦血管狹窄、腦血管動脈瘤,以及小血管疾病,是目前腦部血管檢查最先進的技術。頭頸動脈檢查後如果發現狹窄程度低於50%,則可以服用抗血小板方式來治療;如果狹窄程度大於70%,建議除了吃藥,還需要支架置放治療,以避免大中風的發生。顱內血管狹窄的因素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遺傳家族史以及年紀大。陳啟仁醫師指出,近年來國內腦血管疾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建議45歲以上至少做1次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如無異常,之後每2至3年追蹤,及早發現與預防。
-
2020-05-28 科別.腦部.神經
經常頭痛是腦中風前兆嗎?醫師:6個改變要提高警覺
你也是頭痛一族嗎?研究報告指出,頭痛是現代上班族常見的困擾,卻也是長期被忽視的疾病,許多人只要一頭痛就擔心是不是患了腦瘤?長安醫院神經內科&神經整合治療中心主任林邵臻表示,頭痛的定義很廣泛,有些人一頭痛會突然單邊沒力氣,有人頭痛會先頭暈,這些都算是頭痛,只是伴隨不同症狀。一般來說,腦瘤或腦中風的病人,除非腦壓升高,才容易引發頭痛反應,在臨床表現上,腦瘤是慢慢形成的,少部分病人會頭痛外,還可能伴隨嚴重噁心、嘔吐,或合併半邊手腳無力、意識不清、說話困難等症狀。林邵臻進一步說明,現代人的頭痛問題,很多是因為其他病症所導致,例如眼壓過高的青光眼、感冒或慢性鼻竇炎導致頭痛、剛拔牙或頸椎退化也會造成頭痛,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通常血壓都要非常高,才會感覺頭不舒服、頭悶、有點痛的不適。頭痛分為原發型與續發型,前者是沒有原因的頭痛,後者續發型可能是因為外傷、血管有狀況,或是藥物過度使用、感染以及結構上的問題。林邵臻指出,不管是哪一型頭痛,應就醫檢查診斷,才能真正把頭痛解決,降低頭痛影響正常生活的機率。依國際頭痛分類,沒有原因的頭痛就屬「原發型頭痛」,一部分會遺傳,有的病人症狀會比較明顯,可能因為睡眠、作息、飲食、女性荷爾蒙等因素,會誘發「偏頭痛」;「原發型慢性每日頭痛」是指每月病人頭痛頻繁至少15天,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為4~5%,在頭痛門診的比例為1~44%,最常見的「偏頭痛」就是這類,誘發因子很多,壓力是其中一種,酒精、咖啡因、檸檬酸的食物,也都是誘發因子。林邵臻提醒,有很多偏頭痛的病人會狂吃止痛藥忍到太晚才就診,導致「偏頭痛重積狀態」,產生一種使人極度失能的偏頭痛,若發作持續超過72小時,就需要住院治療。其他常見的頭痛類型,像是「叢發性頭痛」,症狀是絕對固定於單側發作的劇痛;而「緊縮型頭痛」的典型症狀,為雙側壓迫或緊縮性頭痛;「外在壓力性頭痛」則是因持續施於顱周軟組織的壓迫或牽引所導致的頭痛,例如頭綁緊帶子、戴帽子或安全帽、游泳或潛水時戴的護目鏡等。若自覺頭痛時,有伴隨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走路不平衡、視覺受損,或整個人突然感覺不太一樣,尤其有頭痛病史的人,更要注意頭痛的位置、嚴重程度、痛的形態是否有改變,才能有效防範急性血管堵塞與破裂造成腦中風。除了一般原發性頭痛,林邵臻指出,也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尤以小孩跟老年人是屬於腦部長腫瘤機率較高的族群,通常小孩患有先天性腦瘤的機率不是沒有,會反應在走路有問題、反應變慢、發展遲緩等表現,其中又因癲癇發作就診發現腦部有腫瘤最為常見。在診斷上,要區別頭痛、腦中風與腦瘤,除了問診外,也可輔以腦波、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來協助釐清最根本的問題。基本上,經常性頭痛「很少」直接代表就是罹患了腦中風和腦瘤,大部分的腦中風跟腦瘤都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失智、記憶力障礙、步態改變、個性改變、幻覺、不自主抖動、單邊越來越沒力、視野缺損、講話越來越慢、大舌頭、吞嚥困難等。腦中風常見的症狀是「臉歪」,尤其是在下臉部1/4的位置,患者會不自覺流口水、有吞嚥困難或是單側手腳麻或是沒力。如果是小腦中風,就會導致平衡系統出現問題;也曾有病人因為單邊眼睛看不見就診,經診斷是腦部視覺區中風所致;一般腦中風的症狀很少包括「經常性頭痛」,因為腦部血管出血導致明顯頭痛的比例較血管塞住為多。林邵臻說,一般腦瘤有分先天與不明原因、其他部位轉移等因素,後天型動脈瘤可能會因為血壓較高或血管結構有問題而導致,因此,平常多注意血壓,可預防動脈瘤及腦血管急性破裂;而頭痛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覺,醫師通常都會以許多客觀症狀,加以判定是否為腦部的問題,可能是因哪些疾病或生活習慣所致,才能對症下藥。延伸閱讀: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
2020-05-26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知道鹽份攝取有無超標?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計算
臺灣是世界聞名的美食王國,到處都是各種好吃的食物、點心零食、飲料,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您是否注意到自己吃的健康?近年來,威脅國人健康的幾項重大疾病,如: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甚至癌症都與過量的鹽份攝取有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說,對於鹽份的攝取量,WHO建議的每日攝取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勞動省是男性9.0公克女性7.5公克,臺灣衛生福利部是6公克。但根據調查,臺灣人經常攝取高達每日15公克,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鄭玠豪指出,分析臺灣人的過量鹽攝取來自兩大因素,其一是外食,另一個因素則是各類食物加工製品,如零食、肉乾、醃製品、滷味等,這些鹽份平均使用量通常是自家烹煮的4、5倍以上;此外,還有一項常被大家忽視的,就是沾料和醬油中的含鹽量。當血中存在過多的鹽分會造成血管中水份大幅增加,使得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將會造成動脈硬化,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產生。鹽份的排出主要是腎臟的工作,而長期過多的鹽份會造成腎臟的過度負擔,腎臟功能逐漸低下,甚至可能最後要面臨洗腎;另外,在腎臟排除鹽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隨之排出,增加尿路結石發生的機率,而過量的鈣離子排泄,會使得骨中鈣離子大量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而每日攝取超過10g以上的鹽,會使胃黏膜受損,導致胃發炎,長期下來,會造成罹患胃癌的風險性上升3-4倍。如何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有多少鹽份?鄭玠豪說,市售食品的包裝上都會有營養成分的標示,而鹽份都是採標示「鈉」含量,只要將標示的「鈉」含量乘以2.54即可換算出食品中的鹽含量,進而計算出自己每日大概吃進了多少鹽份。若要減少鹽份攝取,以下有4個小技巧:1、平時的食物習慣清淡口味。2、外食時,減少沾料的使用,麵湯、火鍋高湯喝少許,勿全部喝完。3、食量控制,因為即使清淡的食物,若是吃的食量太大仍然會攝取過多的鹽分。4、兒童最好從小就習慣清淡的口味,若是從小就習慣攝取高鹽分食物,日後要減鹽將會更加困難。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腸道是人體第二個腦! 適量吃發酵食物有5大好處
-
2020-05-22 科別.耳鼻喉
頭暈頻發作?當心是這飲食習慣埋下禍根
每年4、5月正逢春夏交替,日夜氣溫起伏本來就比較大,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偏潮溼,近來又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緣故,多數民眾都選擇待在家裡自己下廚,其中不乏進補的鍋物料理,驅逐寒氣同時強身健體。但日前卻有1名中年婦人,因頻繁食用而引發眩暈,險些在浴室摔倒,所幸家人即時發現並就醫治療,才免除憾事。主治鼻過敏、耳鳴、眩暈多年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是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出現異常才引發的症狀,與一般的頭暈大不相同。眩暈的感受是天旋地轉,偶爾會伴隨有噁心想吐的感覺,急性發作期會失去平衡,容易導致意外發生。至於頭暈則是頭部重重、沉沉的,不會有旋轉的感覺。 眩暈或頭暈症是人體生理功能失調或病變所引起,由發作部位可分為2大類,其一為中樞型,即腦部病變,包括腦瘤、後腦循環障礙等所引起;其二為周邊型,與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有關。不良飲食習慣會造成膽固醇、血脂肪沉澱,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極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至於內耳病變造成的眩暈,以梅尼爾氏症最具代表性,主因為內耳之淋巴液積水所致,其他還包括內耳神經萎縮、耳石脫落等。 眩暈通常在無預警時突然發作,防不勝防,也因為來得快且急,讓人措手不及,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因此摔倒或碰撞,造成其他傷害,因此大意不得。根據眩暈發作的成因,一般可大致分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藥物、壓力、偏頭痛性眩暈等。其中,如個案中的中年婦女,因不良飲食習慣(如:過度食用進補食材、辛辣刺激等食物)所引發的眩暈,多半屬於偏頭痛性眩暈,普遍好發於女性身上。 在治療眩暈的部分,李宏信指出,一般急性發作期多半會以降低內耳壓力為主,給予利尿劑排除體內水分與鹽分,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神經血管疾病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為主,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滋養神經。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血液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發作起來仍容易導致摔落、碰撞等為危害,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若自身或家中長輩有出現眩暈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診斷治療,並配合醫囑耐心服藥,同時調整生活型態,飲食上須減少攝取過於進補或刺激的食物,如:咖啡、酒精等都應盡量避免。也建議患者適度的釋放壓力並需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真正遠離眩暈。(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季節交替易發作! 不同於一般頭暈,經常眩暈當心腦中風
-
2020-05-22 科別.心臟血管
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 看看醫生怎麼說
我們與高血壓的距離有多近?高血壓是引起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高危險因子,還可能引起尿毒症、失明等併發症,但是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全台高血壓患者中,竟有三分之一直到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訪談高雄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主任林清煌醫師,釐清高血壓的警訊與用藥迷思,讓民眾可以及早預防,及時治療。何謂高血壓血壓是因心臟搏動輸送血液時,血流對動脈血管壁造成的壓力,有血壓存在,才能驅動血液為各組織器官帶來養分,並帶走廢物。血壓過高過低都不好,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過高的血壓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管壁組織剝落阻塞血管,這在全身各部位都可能發生,而造成不同類型的併發症,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惡化甚至衰竭、視力模糊、頸動脈狹窄造成頭暈、四肢末梢動脈硬化而使手腳冰冷等。注意警訊:頭暈脹痛、易倦怠 可能是高血壓林清煌醫師提醒,高血壓的症狀並不明顯,民眾若時常頭暈脹痛、易倦怠,就可能是血壓高的警訊,需要進一步量測血壓,並尋找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病因,以確診是否為高血壓。若家族有高血壓病史,建議40歲以上民眾養成量血壓的習慣,隨時追蹤自己的血壓變化。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林清煌醫師並建議,居家量測可購買市售電子式血壓計,購買後仍需要定期校正,以維持血壓計準確度。藥物控制:規律服用、生活保健 有機會停藥若確診為高血壓,必須吃藥控制,維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以避免末梢器官病變。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血糖、腎功能、有無痛風、電解質或心臟問題等因素,給予適合的藥。所以民眾因為高血壓就醫時,一定要與醫師坦誠溝通,說清楚病史、生活飲食習慣、居家血壓紀錄及用藥的不良反應,因為這牽涉到應給何種高血壓藥、是否有禁忌症,以及是否需要調整用藥等。不少病人因擔心長期吃藥傷腎,而不願規律服藥,林清煌醫師強調,過高的血壓才是傷害腎臟的元兇,藥物可幫助血壓維持穩定,反而可以保護腎臟。病人也常詢問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林清煌醫師表示,其實藥物依賴程度因人而異,他治療過一位60多歲的病人,除了規律服藥以外,還加上運動、清淡飲食、早睡等生活方式調整,目前已從三顆藥逐步減到四分之一顆,今年可望停藥。因此鼓勵病人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加上生活保健,高血壓控制得宜,還是有機會停藥的。預防併發症:天冷血壓高 諮詢醫師調藥量高血壓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腦中風及心肌梗塞,尤其冬天更是好發季節。林清煌醫師說明,氣溫低會導致血管收縮較無彈性,且血液濃稠度提高,增加血栓風險。病人如果血壓一直偏高,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量,用藥的增加或減少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來服用。此外,林清煌也建議高血壓患者於低溫時應避免出門,若出現溫暖的冬陽,不妨出去曬曬,「跟著陽光走,天公保健康」。另外,作菜煮湯加點薑,晚上以溫熱水泡腳,以刮痧梳按摩頭皮保持經絡通暢,都是冬天保護自己遠離中風、心肌梗塞的好方法。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別輕忽頭暈、頭痛等高血壓警訊,平時應養成量血壓習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罹患高血壓的病人,要規律服藥、調整生活習慣並定期回診,就能與高血壓和平共處,遠離可怕併發症。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鹽攝取過量 易有心血管疾病或胃癌
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胃癌等重大疾病與過量的鹽分攝取相關,北市聯醫醫師指出,外食及食用加工製品都會導致鹽分攝取過高,尤其沾料和醬油含鹽量容易被忽視。台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鄭玠豪表示,WHO(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攝取的鹽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省男性為9公克、女性為7.5公克,台灣衛福部是6公克。不過,鄭玠豪說,台灣人常每天攝取15公克以上的鹽量,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他表示,當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因血中存在過多的鹽會導致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會造成動脈硬化;不僅如此,長期過多的鹽會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尿路結石發生機會,還有可能骨質疏鬆,因腎在排除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排出。鄭玠豪說,每天攝取超過10克以上的鹽,胃粘膜會受損,長久下來,罹患胃癌的風險會上升3至4倍。他表示,市售食品包裝的營養成分標示中,鹽都是標示「鈉」含量,只要將鈉乘以2.54就可算出食品中的含鹽量,進而計算每天吃多少鹽。鄭玠豪也建議民眾,盡量飲食清淡,外食時減少沾料使用,麵湯、火鍋高湯不要全部喝完,食量也要控制,否則就算是清淡食物,也會攝取過多鹽。
-
2020-05-21 科別.心臟血管
老婦「腳中風」發黑 微創導管手術去除截肢風險
80歲王姓老婦因左腳發黑到醫院就診,醫師診斷為「急性重度下肢動脈阻塞症」,且有截肢風險,因此馬上安排她接受微創導管手術,順利以專用球囊打通血管,成功恢復血流,老婦幸運地保住左腳,免於被截肢的命運。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下肢動脈阻塞也稱為「腳中風」,超過六成以上合併其他重大血管疾病,例如主動脈瘤、心血管阻塞,甚至腦中風;初期症狀會有輕微的腳痠、腳麻、肢體冰冷,嚴重時則會呈現腳趾頭或足部發黑,若不即時處理,會導致壞死、感染的狀況,最後只能將嚴重壞死的腳截肢。他指出,以往下肢動脈阻塞只能以外科手術血管繞道來治療,不僅傷口大、恢復期也長,現行的微創「通腳血管」手術已幾乎與「通心血管」一樣成熟,同時除了傳統的球囊與金屬支架外,也有先進的塗藥球囊及塗藥支架可使用,幫助病人免於被截肢命運。下肢動脈阻塞好發在5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糖尿病、高血壓、洗腎的病人,這些病人全身的動脈都較易發生狹窄硬化的病變。因此,提醒家中長輩如有上述狀況,應特別留意,如果出現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時,必須盡速就醫治療,以免錯過打通血管的黃金時期。
-
2020-05-19 科別.腦部.神經
牙痛拔牙疼痛未消 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釀禍
一名男子左上顎牙痛數月,拔數顆牙後,疼痛未解。檢查發現,才知是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導致。醫師提醒,三叉神經痛是劇烈疼痛,通常與牙痛不太一致,且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上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神經疼痛症,是臉部三叉神經支配範圍內的一種反復陣發性抽痛;但是非典型的三叉神經痛也可能是持續性疼痛,從悶痛到劇烈疼痛都有,所以病患可能以為是牙痛。黃啟訓分享,一名43 歲男性主訴左上顎牙痛數月,且左上顎幾根蛀牙的大臼齒陸續拔除後疼痛仍無任何改善,心情十分鬱悶,轉診到腦神經科檢查,診斷為左側三叉神經痛。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有神經迴路傳導異常現象,再經電腦斷層證實為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所致,所幸及時手術切除腫瘤得以挽回性命,上顎牙痛也完全消失。黃啟訓表示,每年約8000人中有1人罹患三叉神經痛,常好發於40歲以上,但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引發三叉神經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腦血管硬化、腦中風或頭部外傷後遺症等。其他比較少見但較危險的病因包括腦瘤或腦血管瘤壓迫神經。黃啟訓說,治療三叉神經痛治療方式分藥物治療及手術兩種,至少8成患者可經由藥物治療得到良好控制。但是一般坊間的止痛藥,甚至鴉片類止痛藥,往往對三叉神經痛的緩解效果不好。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或對藥物產生耐受性時,可考慮進行三叉神經隔離手術的治療。黃啟訓表示,三叉神經痛被公認是最痛的生理疼痛之一,且有時會與一般蛀牙引起的牙痛造成混淆,因此若遇有不尋常的牙痛應進一步檢查,排除其他造成三叉神經痛的可能,以免延誤病情。
-
2020-05-18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嗅覺異常會喪命?跟這3原因脫離不了關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嗅覺味覺減損或喪失,新冠肺炎相關話題最近被熱烈討論,很多人都會擔心,自己如果感染疾病,嗅味覺會不會永遠喪失?目前來看,完全無法改善仍是少數,其實很多疾病都會讓嗅覺鈍化,最主要原因就是嗅覺細胞變性導致。首先,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都有可能引起嗅覺失常,因為不論是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都有可能讓鼻腔內部長出息肉,增加氣味分子到嗅覺細胞的難度,但如果可以好好治療,把慢性鼻症狀改善,嗅覺就會慢慢恢復。此外,容易讓嗅覺退化的重要關鍵就是老化,所有人都難以避免,男性大概在60歲,女性大概在70歲就會發生,兩性為什麼發生時間有差異,目前沒有找到實際原因,推測有可能是與男性吸菸率高有關。同時,大腦病變與嗅覺也會有明顯牽連。嗅味覺退化或喪失,可能對生命沒有立即性危險,但嗅味覺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感知,當食物眼睛沒看出差異,腐敗就必須用鼻子聞出來,有異常發酵或酸味也會用舌頭嚐出來,如果嗅覺與味覺異常,就很容易把腐敗食物吃下肚。其實嗅味覺喪失對生命有極大威脅,最明顯例子就是瓦斯。如果瓦斯外洩,可以憑藉氣味發現,為自己爭取逃離時間,但如果嗅覺損傷受影響,瓦斯味就不容易聞出來,當身體出現頭暈想吐症狀時,可能就很難逃離現場。另一方面,因味覺鈍化或喪失,可能先讓人沒食慾造成營養不良,也可能開始漸漸喜歡吃高鹽高糖的食物,讓慢性病風險增加,包含肥胖、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因此,嗅味覺消失對人體不是沒威脅,而是隨時都會處在生命威脅中。嗅覺鈍化有機會自我訓練,看能不能慢慢恢復功能,方法是每天早晚各1次,連續聞檸檬、尤加利、玫瑰、丁香等,香味濃郁植物的粹取物,每次連續聞數十秒,有機會促進嗅覺細胞再生,看看能不能聞到較輕的味道。另一方面,在鼻子疾病狀況下嗅覺暫時喪失,除了首先把疾病治療好,症狀能馬上緩解外,其他就是,最好戒除菸癮,不要一直讓有害化學物質傷害鼻腔。1周運動3次,養成聞一下生活中有味道東西的習慣等,都有利於保護嗅覺。(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臭襪子洗過仍有味道? 這樣洗才能保持彈性又不臭 為何新冠肺炎會造成味嗅覺喪失? 張上淳點出原因
-
2020-05-14 科別.新陳代謝
眼皮下垂、複視 原來是糖尿病未控制好引起
一名47歲男性某天起床,驚覺眼睛左眼皮下垂,且看東西1個變2個,嚇得他趕緊掛眼科就診,但檢查後眼睛沒有問題,於是轉診至神經內科,經醫師抽血檢驗及核磁共振檢查,診斷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的動眼神經受損病變。經服藥控制血糖,以及規律生活後,複視情形已改善並返回工作崗位。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惠萱說,這名男性是廚師,平常罹有糖尿病,固定看新陳代謝科,但因為沒有按時吃藥、好好控制,所以才導致這次眼睛神經病變,並對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她說,動眼神經是12對顱神經當中的第3對,主要支配眼球運動,還有眼睛張開的動作,所以一旦產生病變,就會產生視覺上看東西有雙影的複視現象,以及眼皮下垂情形。除了糖尿病,血管瘤壓迫、腦內長腫瘤(如鼻咽癌侵犯到神經)、中樞神經感染、海綿竇發炎或血栓等都會引起動眼神經問題。陳惠萱說,治療上主要是針對血糖控制,且搭配規律生活,讓眼睛多休息,做些適度的運動,也要遠離菸酒及刺激性食物。此外,多補充維生素能幫助神經修復;一段時間藥物調養後,通常可以幫助患者進步。她說,一般人以為眼睛出現症狀,一定是眼睛的問題,要去看眼科。但其實不只有眼睛問題會引起這樣症狀,就像上述提到的動眼神經病變,此外還有甲狀腺引起的眼肌病變、腦中風、重症肌無力等,都可能出現看東西複視的狀況。因此呼籲民眾,眼睛的症狀若檢查並非眼睛相關問題,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相關病變。
-
2020-05-08 科別.腦部.神經
恐傷語言、認知功能引發失智!醫籲做好這些事防二次中風
「中風後,約1/10的病友在一年內中風復發!」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認知暨老年神經科主任羅彥宇提醒,門診中,約1/10的病友第一次中風時,症狀輕微,對生活影響不大,但因為不注意飲食、生活、沒控制三高,也沒規律服用預防中風藥物,導致中風復發,而第二次中風就可能傷害到語言、認知功能,甚至引發血管型失智,記憶、認知能力皆大幅退化。中風復發,連行走、講話都困難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在台灣,缺血性腦中風病友(又稱腦梗塞)約佔八成,根據羅彥宇主任的臨床經驗顯示,七成與粥狀動脈硬化有關,其他多為心房顫動等心因性因素造成,依中風位置不同,症狀輕重也有很大差異,當出現二度、三度中風,患者症狀往往加重,有時連行走、講話都有困難。羅彥宇主任表示,預防腦中風復發,根據不同中風原因、種類,預防策略也不太一樣。對於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需要規律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出現,不過門診中,常遇到患者因藥物不良反應或自覺不需要吃藥而擅自停用藥物,導致復發風險直線攀升,令人非常憂心。羅彥宇主任分析,目前抗血小板藥物以阿斯匹靈為第一線用藥,但有些病患用藥後飽受胃潰瘍、胃痛、牙齦出血等不良反應之苦,對中風復發又缺乏危機意識,因而不願繼續用藥,此時可考慮改換其他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機率,同時避免腦中風夢魘再度發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需經專業評估羅彥宇主任也曾遇到少數患者,雖規律服用阿斯匹靈,卻還是腦中風復發,當他檢查患者血小板功能驚覺,患者身體似乎對阿斯匹靈沒反應,而這類患者也必須使用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才能真正達到預防中風復發目的。羅彥宇主任補充,國外研究發現,如果是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缺血性腦中風,在復原初期,病患同時使用阿斯匹靈與較新型抗血小板藥物,更能有效降低中風復發風險,而不良反應發生率並沒有因兩種藥物併用而明顯增加,而無論使用哪種藥物,都必須經過專業醫師評估,患者不宜自行停用或增減藥物。羅彥宇主任叮嚀,近年也有不少腦中風病例是心房顫動等心因性因素引起,這類患者務必要定期監測心跳頻率,也要規律服用抗凝血藥物,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指數更要嚴格控制,腦中風威脅才不會如影隨形。
-
2020-05-0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腦細胞受干擾 不正常放電
癲癇屬於腦部不正常放電的現象,因腦細胞受到干擾侵犯受傷,像是腦組織受傷結疤壓迫到旁邊的活細胞,因而突然放電發作。常見的腦組織受傷,包括腦中風、腦腫瘤、車禍撞傷頭部等,因腦中有病痛,就會影響腦中活細胞不正常放電。癲癇發作的主要症狀,依輕重程度分為局部性、全身性的發作過程。局部發作時,可能會眼神失神、呆滯、眨眼、說話或動作停頓、喃喃自語、漫無目的走來走去等狀況;全身性發作,則可能會突然倒地、嚴重意識喪失、用力呼吸、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手腳僵硬、身體不斷抽動,甚至大小便失禁等。一般發作過程大約3至5分鐘就會自然停止,並回復意識。若是病人只發作一次,不必給藥治療,但若是發作頻率高的話,就必須給藥治療控制,如果持續三年病情平穩了,就可以逐漸減藥或停藥,給藥控制以不發作為目標。由於癲癇發作時,腦部容易缺氧、腦細胞受傷,因此患者的反應能力、認知能力都會變差,腦部功能退化較快。也因為癲癇患者易受環境、壓力等刺激而發作,其生活壓力必須改變,應調整為正常的生活型態,不熬夜、紓解壓力,生活維持平穩;在飲食方面,少吃刺激神經的食物,例如酒、咖啡、濃茶等,避免刺激腦細胞放電。此外,癲癇患者不可以騎機車、開車,更不可以從事操作儀器的事務,甚至連煮飯、開瓦斯爐、開熱水器等家事都不可做,以免一旦癲癇發作會發生意外,危及生命安全。(諮詢/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
-
2020-05-04 科別.心臟血管
年紀輕卻罹心血管疾病? 台大心臟名醫指出4大關鍵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36歲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日前接受心血管手術,美國CNN報導 ,他在手術後處於嚴重危險中。消息人士指出,金正恩自去年8月起,心血管就出現問題,原因是吸菸、肥胖及過勞等因素,以致健康每況愈下。金正恩身體狀況成為國際關注焦點,是否病危,眾說紛紜。不過,菸癮大、體重過重、工作量龐大,加上家族史,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金正恩的年齡不大,卻罹患急性心血管疾病,原因就在於抽菸、肥胖、身心壓力沉重以及家族史等4大關鍵。 研究顯示,年輕型腦中風、心肌梗塞患者的最大危險因子就是抽菸,如果1天1包香菸,持續3個月,則血管壁明顯受損。如果長期抽菸,累積膽固醇,則血管硬化,增加致病機率。王宗道說,受到焦油的影響,許多老煙槍的血管年齡要比同年紀的人老了15歲,血液退化連帶整個人也變老,膚色暗沉、嘴唇發黑。因此,提醒抽菸者務必戒菸。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所出版的菸害報告指出,男女性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到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菸者的配偶、父母、家人暴露於二手菸,也會大大提升死於中風與心臟病的機率。此外,國民健康署研究發現,近八成急性心肌梗塞男性曾經抽過菸,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的男性均約有六成五成抽過菸,抽菸比率遠高於一般男性。至於肥胖,則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風險,王宗道指出,正常BMI為24以下,但如果高於27,就容易導致三高疾病,就高血壓患者來說,「可以減1公斤,就有1公斤的好處 」,要是減重10公斤,就能少吃1顆降血壓藥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
2020-05-01 科別.心臟血管
宅在家少動恐增加中風機率! 中醫師:留意3要點可預防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的長輩,近期因為不想進出醫院看診拿藥,就沒有好好吃藥控制慢性病,加上減少出門都宅在家,長時間久坐加上活動量低,這些原因都可能增加腦中風發生的機率。王咨翔醫師說明,中風好發於40到60歲的族群,而患者常有血脂高、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依中醫理論,中風可以分為閉證與脫證兩類:閉證:突然中風時,患者猝倒、不省人事,顏面潮紅。此為風火挾痰濁上擾,導致臟腑功能失常的閉證。中醫治療會在百會穴及委中穴放血拔罐,幫助改善腦壓。但注意務必在專業醫師判斷下才可進行,切勿自行放血。脫證:突然昏倒,目合口開,汗出如油,脈微欲絕。治療上會以回陽固脫為先,並針灸氣海穴及關元穴 來培補元氣。如果是屬於中風的高危險群,平常也可以透過針灸足三里穴來補臟腑之虧損,幫助預防中風、改善高血壓。醫師也提醒,要預防腦中風,最重要除了控制慢性病 以外,日常中也要留意以下幾點:1.少吃高鹽食物當鈉的攝取量過多時,會導致體內水分失衡,使血壓升高。另外建議可以多吃保護心血管的食物,像是芹菜、燕麥、蘑菇等等。2.多運動適度運動可以幫助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但記得運動是要循序漸進的~如果突然提高強度,也可能導致心肺功能承受不住,突然爆血管喔。3.充足的睡眠長期睡眠品質差,血壓就容易偏高。建議不要熬夜,要有充足且良好的睡眠。腦中風除了在第一時間送醫急救外,在治療和術後恢復上,適時透過中醫介入,更能縮短恢復期,幫助患者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來源出處:扶原中醫診所台中院區
-
2020-05-01 科別.新陳代謝
兒童也會有脂肪肝? 醫師教你9招戰勝肥胖
兒童肥胖的元凶兒童肥胖的成因很多,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身體活動量不足、靜態性活動,以及過度攝取熱量等,都是造成兒童肥胖的主因。肥胖除了好不好看的外觀問題外,還會導致許多身體疾病,像是脂肪肝、血脂肪異常、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而這些疾病一開始是毫無症狀,但卻一點一滴地危害身體各個重要器官,一旦發病,往往就已經很嚴重。 什麼是脂肪肝? 我們的兒科門診發現,有愈來愈多的肥胖兒童,因為嚴重脂肪肝導致肝功能異常。100個看診的肥胖兒童裡,至少有20個就已經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脂肪肝。「肥胖」引起的脂肪肝,已經是現代兒童健康重大的危機。很多人認為,脂肪肝頂多就是肝臟堆積過多脂肪而已,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從表面上看,脂肪只是堆積在肝臟細胞,其實不然,吃進過多的脂肪也可能堆積在心臟血管、腦部血管等器官。所以,脂肪肝也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疾病。另外,脂肪肝雖不會立即致命,但隨著時間的進展,脂肪肝有可能演變成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父母不能輕忽。不少人以為脂肪肝是肝臟周圍被脂肪所包圍,但脂肪肝其實是肝臟內細胞的脂肪組成比率太高,如果肝臟重量超過5%由脂肪組成者,即是脂肪肝。當人體攝取過多脂肪,剩餘脂肪會儲存在皮下皮膚,一旦脂肪堆積過多,就會轉至肝臟細胞內部存積,這就是脂肪肝的由來。可怕的是肝臟脂肪過多,會破壞細胞,引起肝臟發炎,影響肝臟代謝毒素功能。另外,過多的肝臟脂肪堆積會導致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被利用,增加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機會。大部分有脂肪肝的孩童一開始並無明顯症狀,往往等到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超標才驚覺不妙。由於脂肪肝症狀不典型,一旦發現不明原因腹痛、右上腹悶痛、倦怠等,建議抽血檢測肝功能指數與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來確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胖小孩的脖子及腋下等皮膚皺折處,容易出現黑色的色素沈澱,怎麼洗都洗不乾淨,這可能是「黑色棘皮症」。若小孩出現黑色棘皮症,應注意是否有脂肪肝及糖尿病問題。怎麼消除脂肪肝?雖然小孩脂肪肝具有嚴重性,但只要還沒達到肝硬化程度,就有機會恢復。基本上,「運動、飲食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三要件,是遠離脂肪肝的最佳治療方式,因此,家長應避免孩子常看電視或玩電腦、一直久坐不動。多陪孩子一起遊戲或活動,每天做60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運動,達到有點流汗、微喘程度,心跳每分鐘至少130下。快走、游泳皆是不錯選擇,且每日運動時間可以分段累積,不需要一口氣全部做完。另外,每天應該平均攝取五種蔬果,少喝珍珠奶茶等含糖飲料,尤其是果糖飲品。因果糖在人體的代謝途徑容易合成脂肪,美國研究曾指出,食用果糖量增加,肥胖程度也會上升。運動後,最好飲用白開水補充身體流失水分,如果孩子真的無法接受,建議不妨將運動飲料加水稀釋,切勿讓孩子直接喝奶茶等熱量高、營養低的飲品。九招戰勝兒童肥胖「零食飲料不離口」、「手機平板不離手」與「運動習慣難起頭」是現代兒童生活的寫照,也是造成兒童肥胖的環境根本因素。因此,父母可以身作則來建立全家人健康飲食與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且持之以恆,才能遠離兒童肥胖的健康危害。想打擊兒童肥胖很簡單,九大撇步教你怎麼做:●每日五份蔬菜與水果●不喝含糖飲料●減少高熱量飲食,如:飽和脂肪食品、洋芋片、糖果等●減少外食●避免不吃早餐●減少靜態活動,每日看電視、上網與打電玩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依據孩子的年齡與喜好安排適合的身體活動及運動●每日的身體活動時間累積超過1小時●充足睡眠9小時
-
2020-04-30 科別.骨科.復健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醫生啊,怎麼辦?我現在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五十歲的陳媽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看了國術館、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都沒有用,最後女兒帶她到免疫風濕科看診,才知道自己罹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其實,臨床上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跟案例中的陳媽很像,總是忍痛了很久才就診,但這時候關節已經變形甚至有些已經開始遭到破壞,嚴重可能導致身體失能。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類風溼性關節炎好發在女性,特別是三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女性,男女罹患的比例約為1:3;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因為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的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類風溼性關節炎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不過,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在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的症狀外,更要注意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問題。 陳俊銘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這樣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不死癌」中年婦女最危險 跌打損傷要冰敷or熱敷? 先搞清楚受傷時間再決定
-
2020-04-30 科別.耳鼻喉
食物卡食道會併發肺炎? 醫師告訴你真相
一名70歲陳伯伯,有腦中風病史,兩年前因吞嚥困難就診,當時研判傷及吞嚥神經,但後續伯伯未持續接受吞嚥復健,導致兩年來因此爆瘦20幾公斤,日前因症狀加劇緊急送醫,經檢查發現有一塊杏鮑菇卡在食道,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併吸入性肺炎,經緊急夾出後,並透過抗生素治療肺炎,目前暫時以鼻胃管進食。 患者就醫時,經檢查發現X光影像比起前兩年變得更加模糊,且臨床表現與典型中風患者不同,因此安排電腦斷層,並進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導致食道充滿食物殘渣;黃建文主任解釋,其實吞嚥復健最主要不僅能幫助病患提升吞嚥進食能力,透過直接和間接的訓練方式,也能降低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找到適合的代償進食方式。當發生食道弛緩不能症時,患者會有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性收縮、無法放鬆等現象,且會出現漸進式吞嚥困難,並伴隨胸痛、嘔吐、胃酸逆流、營養不良等症狀,發生原因不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指出,在國內每年20萬人約僅有1至2人罹患,但診斷上通常有症狀到確診,平均需要2年時間,使患者常得飽受病痛之苦。 因此,若有吞嚥困難的年長者,除了應儘早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也因配合醫師囑咐積極治療與復健;黃建文提醒,尤其較年長的患者容易因吞嚥功能障礙,將口咽部的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這時恐會造成吸入性肺炎,一旦拖延治療,就會出現肋膜積水或膿胸等情況,不得輕忽嚴重性。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
2020-04-28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也會中風 高血壓成腦中風隱形殺手
一名62歲男性高血壓患者,因忙於事業,血壓一直控制得不好,直到日前低溫來襲時,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癱瘓、無法行走的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左側大腦出血,所幸經過控制血壓與降腦壓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有肢體輕癱的後遺症,需長期復健治療。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表示,腦中風有8成為缺血性中風(腦梗塞),2成為出血性中風(腦溢血),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在45歲以下「年輕型中風」族群中,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3成5左右,因此中壯年者都要小心。尹居浩分析,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型中風的隱形殺手,若民眾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可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另一種常見的因素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如果血管瘤壓迫到神經,也可能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功能異常,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若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尹居浩表示,腦中風或腦出血可預防,建議民眾平時注意血壓控制,飲食少油、少鹽、不酗酒;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同時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
-
2020-04-26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的「隱形殺手」!年輕型中風多與高血壓有關
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占約兩成。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中壯年者也都要小心。一名62歲、住北部的男企業家,本身就有高血壓,但因處事業巔峰、工作繁忙而忽視,血壓控制得並不好;而今年過年前一波寒流來襲,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癱瘓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腦出血,所幸以降血壓藥等藥物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需長期復健。神經內科醫師表示,會導致腦出血常和高血壓有關,但也可能是腦血管瘤破裂導致,且不只年長者,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呼籲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收治該企業家的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表示,腦中風主因供應腦部氧氣與養分的腦血管發生病變,腦組織缺氧壞死,所引起神經功能障礙。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則占約兩成。尹居浩說,腦中風的發生率與年齡密切相關,三分之二的腦中風發生於65歲後,但腦中風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層。特別的是,所謂的「年輕型中風」指的是45歲以下的腦中風,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三成五左右。尹居浩說,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人的「隱形殺手」,若本身就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而即便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他說,另一種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或是瘤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能力較差,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不過尹居浩也說,腦出血時通常會先出現症狀,如手腳偏癱、說話漏風,加上劇烈頭痛等。如上述收治患者就有高血壓,並在外走動時突出現手腳偏癱,但所幸當時在醫院附近而送急診,但因發現血塊深、不宜開刀,故以降血壓、止血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手腳無力的後遺症仍在,目前仍需長期復健。該如何預防腦中風或腦出血?尹居浩說,建議民眾平時就應注意血壓,本身有高血壓者更應控制;再來是應定期健檢,有三高等慢性病者也須注意相關症狀。此外,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並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
-
2020-04-24 養生.營養食譜
控血糖要先吃菜 醫建議每日喝一碗這種湯更能抑制血糖飆升
聽過「先吃蔬菜」的概念嗎?這是種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的方法,也是最近廣受矚目的飲食祕訣。簡單來說,就是吃的順序從蔬菜開始,不過,其實我更推薦「吃的順序從『長壽味噌湯』開始」,也就是「先喝長壽味噌湯」這個飲食技巧。一般認為從沙拉攝取蔬菜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事實上,生菜的體積很大,所以就算吃再多也是有限。而「長壽味噌湯」因為已煮成湯了,不但蔬菜的體積變小,還能夠完整攝取食材中容易溶出的健康成分。此外,「長壽味噌湯」在對付血糖值飆升上,也是個很有效的方法。血糖值飆升,是指餐後血糖值急劇上升,放任不管的話將傷及血管,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而防治的重點,便是膳食纖維的攝取順序及份量。如果先享用膳食纖維豐富的「長壽味噌湯」,最後再吃醣類含量多的食物,就可以避免血糖值上升過快。依據厚生勞働省發表的膳食纖維攝取標準,一天中,成年男性為二十公克以上,成年女性為十八公克以上。如果是吃生菜萵苣,就得吃到四至六顆。「長壽味噌湯」是種蔬菜放愈多功效愈大的料理。因此,要對付血糖值飆升,能輕鬆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長壽味噌湯」可說是最佳策略。另外,基本材料中的紅味噌,還含有豐富的類黑素,這是種會隨著發酵產生的成分,能夠抑制醣類的吸收速度,緩和血糖值的上升情形。「長壽味噌湯」既含有蔬菜釋出的健康成分,又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而且還能攝取到類黑素,幫助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所以,別忘了在用餐一開始就先飲用。如此一來,想必有助預防糖尿病及腦梗塞,帶你走向健康長壽的道路。為何「長壽味噌湯」堪稱最強? 「長壽味噌湯」跟你平時喝的味噌湯有何不同呢? 「長壽味噌湯」的最大特色,便是重新研究了基本食材。(1)含豐富類黑素,能提升抗氧化力的紅味噌(2)含豐富GABA,能有效減輕壓力的白味噌(3)含豐富大蒜素、檞黃素,解毒效果突出的洋蔥泥(4)含鉀,具排出鹽分效果的蘋果醋。 可將這四種食材組合冷凍成「長壽味噌湯塊」,煮成味噌湯飲用。一天一碗便足夠。 真的只需要一碗,就可望看到這些健康成效。含豐富營養素的「長壽味噌湯」,基本作法大公開!「長壽味噌湯」功效驚人!準備卻只要三步驟!1洋蔥磨泥!2混合材料!3放入冷凍庫! 蛋白質盡在這一碗 豆漿味噌丸子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雞絞肉 .............................80克日本大蔥 ..............2/5根(40克)薑 ....................1塊約拇指大小豆漿 .......................... 100毫升水 .............................. 200毫升作 法1 將絞肉、蔥末、薑末放入大碗中,以湯匙充分攪拌。2 鍋中倒水200毫升(材料外),加蓋煮沸。將1的材料8等分,以湯匙整成圓形再放入鍋中。撈除浮末後倒入豆漿,煮至沸騰。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可依喜好灑上胡椒提味。POINT在大豆製品中,豆漿與味噌同樣營養豐富。搭配雞絞肉的蛋白質,在需要製造肌肉的減肥期間,是很適合積極攝取的食品。另外,蔥與薑也具有暖身的效果。 將維生素C的美肌效果融入味噌湯中 高麗菜櫻花蝦味噌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櫻花蝦 ........................... 2大匙高麗菜 ............... 4大片(150g)薑 ....................1塊約拇指大小水 .............................. 300毫升作 法1 高麗菜大致切4公分大小。薑切絲。2 鍋中放入薑、水300毫升,加蓋煮沸。放入高麗菜,加熱3~4分鐘煮軟。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灑上櫻花蝦,可依喜好加點胡椒提味。POINT高麗菜外側葉片以及菜芯部分,含有許多維生素C及鈣質。櫻花蝦的鈣質約為牛奶的6倍,牛磺酸及DHA也很豐富。購買時最好選擇無添加物者。(本文摘自三采文化《長壽味噌湯:醫學實證!一天一碗,輕鬆喝出不生病的免疫力!》)
-
2020-04-22 養生.營養食譜
每天一碗味噌湯增抵抗力 日醫教你加這些食材更有助長壽
味噌竟然有助長壽?多年以來,我一直投入自律神經與腸道的研究,也診治過為數眾多的患者。最近,這些經驗讓我發現「其實,疾病或身體不適往往源自生活習慣」。尤其飲食更是一大關鍵。這個社會,充斥著各種標榜有益健康的食物。但究竟該吃什麼,才有助預防疾病與身體不適呢?我在研究過程中,屢次驚訝於食材原來擁有這麼多的力量。而且還從日本人最親近的一種食物身上,發現到令人驚訝的價值。那就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發酵食品──「味噌」。味噌的主原料是大豆,本身就具有豐富的營養,大豆在發酵成味噌的過程中,營養價值會變得更高。最後甚至會進化成營養滿分的超級食物。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在科學上,味噌的健康功效也獲得了證實。● 透過發酵產生抗老化功能(東京農業大學‧小泉武夫名譽教授)● 具有抑制血壓上升、預防腦中風的效果(廣島大學研究團隊)● 具有抑制胃癌的功效(廣島大學‧渡邊敦光名譽教授)日本人進化的「長壽祕訣」就是長壽味噌湯聽過「有味噌就不用醫生」這句話嗎?這句話當然目的是在表彰味噌的健康效果,不過這樣的比喻,還真是教人吃驚。其實,屬於發酵食品的味噌,的確就是營養價值如此高、平衡如此優異的最佳健康食品。為什麼味噌對身體有這麼大的好處?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的原料,也就是大豆。大豆原本就擁有蛋白質、維生素、食物纖維等豐富的營養,經過發酵產生胺基酸之後,又改頭換面成營養價值更高的食材,它包含了這些成分:.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菸鹼酸.葉酸.泛酸.鈉.鉀.鈣.鎂.鐵.鋅.食物纖維可見味噌除了代表性成分外,還含有其他相當多的健康成分。味噌的營養豐富,我們也一直把它煮成味噌湯飲用至今。現在「長壽味噌湯」,又將更提升味噌湯的健康效果。白味噌,含豐富的GABA,有助減輕壓力。紅味噌,含豐富的類黑素成分,具抗氧化功能。洋蔥,含豐富的檞黃素,具解毒效果。蘋果醋,含豐富的鉀,能排出多餘鹽分。這四種材料擁有如此驚人的健康功效,而「長壽味噌湯」又把它們都集合起來,形成豪華的陣容。這些材料互相彌補了弱點,讓以前可能從味噌湯中攝取不到的成分,都能從這些材料完整攝取,不必再擔心不足。而且,額外加入愈多蔬菜,愈能提高數倍的效果。只要一碗「長壽味噌湯」,就能一口氣攝取到相當豐富的營養。可說是最理想、最強大的健康食物了。含豐富營養素的「長壽味噌湯」,基本作法大公開!「長壽味噌湯」功效驚人!準備卻只要三步驟!1洋蔥磨泥!2混合材料!3放入冷凍庫! 讓「長壽味噌湯」效果更提升的食譜,每天喝也不厭倦! 南瓜的維生素含量也很豐富!豬絞肉南瓜味噌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豬絞肉 .............................40克南瓜(去除瓜籽與瓜囊).....100克薑 ....................1塊約拇指大小水 .............................. 300毫升作 法1 南瓜去除瓜籽與瓜囊,切1公分寬。薑磨泥。2 鍋中放入絞肉與薑,以中小火拌炒。絞肉變色後,加入南瓜、水300毫升,加蓋煮沸。邊撈除浮末邊加熱1~2分鐘,直到南瓜變軟。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可依喜好灑上芝麻提味。 蛋白質盡在這一碗 豆漿味噌丸子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雞絞肉 .............................80克日本大蔥 ..............2/5根(40克)薑 ....................1塊約拇指大小豆漿 .......................... 100毫升水 .............................. 200毫升作 法1 將絞肉、蔥末、薑末放入大碗中,以湯匙充分攪拌。2 鍋中倒水200毫升(材料外),加蓋煮沸。將1的材料8等分,以湯匙整成圓形再放入鍋中。撈除浮末後倒入豆漿,煮至沸騰。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可依喜好灑上胡椒提味。POINT在大豆製品中,豆漿與味噌同樣營養豐富。搭配雞絞肉的蛋白質,在需要製造肌肉的減肥期間,是很適合積極攝取的食品。另外,蔥與薑也具有暖身的效果。 將DHA與EPA豐富的鯖魚罐頭靈活運用 鯖魚竹筍味噌湯材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水煮鯖魚罐頭 .....1/2罐(100克)竹筍(水煮) .....................80克酒 .................................. 1大匙水 .............................. 300毫升作法1 竹筍切3公釐薄片。2 鍋中倒入酒、水300毫升,加蓋煮沸。再放入竹筍,加熱1分鐘。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4 碗中放入鯖魚,再倒入2。可依喜好放上斜切的細蔥,增加香氣。(本文摘自三采文化《長壽味噌湯:醫學實證!一天一碗,輕鬆喝出不生病的免疫力!》)
-
2020-04-19 科別.骨科.復健
蹬腳跟運動增骨密度 胡蘿蔔、番茄、橘子有健骨營養素
衝擊腳跟 促進骨鈣素分泌只要對腳跟施加衝擊就能「 提高骨質密度」。推薦進行「迷你跳躍」及「原地踏步」這兩種簡單又好做的運動。當我們對腳跟施加衝擊,就能促使骨骼分泌能維持年輕與美麗的「骨鈣素」( osteocalcin ),進而活化骨骼代謝,製造新的骨骼。當我們的腳跟受到衝擊,身上所有製造骨骼的細胞都會感受到震動,為了承擔這個重力,它們會開始增加骨量、促進骨形成,努力加固骨骼的強度。這時,骨骼中的「蝕骨細胞」會將老舊的骨質移去,然後「造骨細胞」會將鈣質等礦物質沉著到骨頭上,讓骨質變得更強韌。一旦骨骼代謝變得活化,就會開始分泌各種能維持年輕與美麗的骨骼荷爾蒙。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骨鈣素」這種非膠原蛋白質,而一般提到骨骼荷爾蒙,大多就是指骨鈣素。只要能增加骨鈣素的分泌量,就能提高骨骼的新陳代謝,骨質密度自然會隨之提升。不過,有些體力不夠好的人,或許會覺得迷你跳躍的運動有點吃力。再加上迷你跳躍會對地板造成較大的衝擊,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進行。所以,這裡要推薦一個更輕鬆、有效率的運動,也就是「蹬腳跟」。方法就是抬高雙腳的腳跟,然後再一口氣落地即可。每天大約進行30至50下,分成幾次完成都沒有關係。如果以每下兩秒來計算,每天僅僅只需進行60至100秒的骨力訓練就可以了。蹬腳跟對腳跟施加的重力大約是3G,如果是體重60公斤的人,腳跟就會承受三倍的180公斤。順道一提,雲霄飛車的重力大約是4到5G。我們的骨骼每天都在汰舊換新,即使只是一點點,也需要持續增加骨鈣素的分泌量,這是很重要的事。胡蘿蔔、番茄、橘子 也能增加骨密度鎂與鈣在人體內是一種平衡的關係,能強韌骨骼及牙齒,維護心臟等循環器官的健康。鎂在鈣的調整中尤為重要,能抑制細胞內的鈣突然失控。缺鎂會讓體內的鈣離子濃度變高,如果肌肉細胞內的鈣上升,就會導致肌肉收縮不正常;如果血液中鈣離子過高,就可能引起狹心症、心肌梗塞及腦中風。大約有六成的鎂存在於骨骼及牙齒裡,當體內的鎂不足,儲存在骨骼中的鎂就會被釋放出來。我們的骨骼之所以不夠強韌,就是因為缺鎂的關係。過去,我們可以從粗糧及植物性食材當中攝取到足夠的鎂,但是現在都是精緻食物,鎂的含量也因此減少。若要補充鎂,可以多吃杏仁等堅果類、海鮮類、海藻類、蔬菜類及豆類等。幫助維持正常味覺的「鋅」也具有讓骨骼強韌的功能,身體一旦缺鋅,骨骼的代謝功能就會變差。鋅也是生成膠原蛋白、蝕骨細胞及造骨細胞的重要成分。像是牡蠣、鰻魚、牛肉、雞肝、蛋、芝麻、納豆及豆腐等大豆製品、起司等都含有豐富的鋅。人體內存在著數千種不同的酵素,用以維持各種新陳代謝,第三種健骨營養素「鋅」能維持酵素的活性化。骨骼代謝需要酵素的幫助,鋅能促進這些酵素活化、提高功能。胡蘿蔔、番茄、橘子等也有增加骨質密度作用,當中所含的β-胡蘿蔔素、茄紅素、β隱黃質能幫助骨骼變得更強韌。這些天然色素成分通稱為「類胡蘿蔔素」( carotenoid ),是第四種健骨營養素。健骨營養素類胡蘿蔔素每日目標量:此營養素屬於色素,無法訂定目標量。胡蘿蔔→β-胡蘿蔔素 南瓜→β-胡蘿蔔素番茄→茄紅素 柑橘→β-隱黃質【功效】●提高骨質密度●擁有強力抗氧化及抗癌作用鎂每日目標量:男性370毫克╱女性290毫克30克杏仁→含93毫克 10克蕎麥麵→含64毫克【功效】●與鈣質一起合成骨骼●鎮定神經●維持正常血壓鋅每日目標量:10毫克1顆牡蠣→含2.2毫克1個扇貝→含2.7毫克100克牛肉→含5.6毫克【功效】●活化骨骼代謝●保持味覺正常●形成新陳代謝所必需的酵素
-
2020-04-1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早治療會變形
50歲的陳媽媽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自己無法穿衣,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到免疫風濕科就醫,才被診斷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很多病人會忍痛很久才就診,但這時關節大多已經變形,有些已經遭到破壞,嚴重可能導致身體失能。據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0歲至50歲的女性,男女罹患比例約為1比3,推測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在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的症狀,更要注意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問題。陳俊銘表示,在診斷上,除了詢問發病過程,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使用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還要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以減少發炎狀態。除了採用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患者可以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這樣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
-
2020-04-15 橘世代.好野橘
50+買保險懶人包 一篇文教你弄懂保險規劃
前言:保險是50+族群打造安全財務的好工具,不過,在購買保險時,很多人共同的疑惑經常是:「市面上的保單五花八門,到底我該買哪些?」、「到底該怎麼買,對我最有保障?」磊山保險經紀人公司創辦人李佳蓉認為,「長壽」已成為重大風險,在這個前提下,不同的族群其實要考量不同問題。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認為應該先考慮50+的族群會遇到的風險是什麼?長壽是重大風險在醫療科技的發達與社會的進步下,「長壽」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風險。我們常常祝福朋友「長命百歲」,但是仔細思考,如果壽命很長,但是沒有足夠的退休金維持有尊嚴的生活,或是需要照護卻沒有養護費用,「想走走不了」反而成為最大的人生風險。保險的種類有很多種,常見的保險依理賠條件,可以分為六大類:一、壽險:身故、全殘,可獲得理賠。二、意外險:遭受非疾病的外來突發事故,導致身體蒙受傷害,可獲得理賠。三、醫療險:因疾病而有醫療行為,可獲得理賠。四、癌症險:確定罹癌,可獲得理賠。五、重大疾病險:罹患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末期腎病變、癌症、癱瘓,以及重大器官移植,可獲得理賠。六、失能扶助險/長期照護險:因疾病或傷害導致殘障、失能,經醫師開立診斷書(失能險)或是巴氏量表(長照險),可獲得理賠。這六大類型的保險,涵蓋了50+族群會遇到的老、病、殘、死,全部買齊當然就能獲得最全面的保障。如果資源有限,就我的觀點,足額的壽險與長期照護險是維護老年尊嚴最重要的關鍵保障。失能險vs.長照險高齡化社會中,失能、失智人口愈來愈多,為了不成為另一半的負擔,長照險或失能險也是必須規劃的保險之一。雖然這兩種保險都是為了長期照護而設計,但給付的認定標準並不相同。失能險是經醫師認定符合「失能等級表」1~11級,開立診斷證明就能給付,不需要每年複檢,每屆一年仍然生存,就能獲得給付。50+族群中,如果是六十五歲以下、尚未退休人士,可以優先考慮失能險,做為因疾病或意外導致工作失能所需要的收入扶助;如果是六十五歲以上、已屆退休,則可以規劃長照險做為老年失能時的保障。長照險的給付,失能狀況必須符合巴氏量表中,「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更衣」等六項中的三項;或是失智狀況,導致無法分辨「時間」、「場所」、「人物」等三項中的兩項,由醫師開立巴氏量表才能辦理給付,之後還必須每年複檢。除了上述的失能保險之外,不同的家庭組成,該如何針對特性,透過妥善的保險規劃,同時達到「益己」與「利他」的效果,也是50+族群重要的課題之一。單身、不婚的族群時代的變遷下,婚姻不再是人生必然的選項。單身、不婚的50+族群,沒有婚姻的牽絆,過著「一人飽、全家飽」的生活,進行保險規劃時,往往「益己」的比例大於「利他」,但是更要把「長壽」的風險考慮進去,免得年老時沒有可以依靠的力量。年金型保險,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年金型保險是藉由工作時期繳付保費累積保單價值金,到退休時定期領回固定的金額做為退休之用,活多久,領多久,讓退休生活有一個穩定的被動式收入來源。以我母親為例,很多年前我就幫她購買年金保險,現在每個月由保險公司匯入養老金,做為她的生活費用,也做為我的孝養金。如此一來,她也會提醒自己要活得健康,因為活得愈久,領得愈久。這樣的保單規劃,就可以將「長命百歲」變成一種最大的祝福,因為她擁有一個安定且安全的退休生活。也有單身者想在身後留一筆錢給家人,像我們夥伴有位黃金單身族的客戶,想留一筆錢給疼愛的外甥女,於是買了高額的終身保險,以外甥女做為受益人。此外,更有許多客戶是將「公益團體」做為受益人,讓自己在身故之後,可以回饋社會,遺愛人間,這也是一種很美的做法。已婚、無子女的族群無子女的頂客族,通常是雙薪、財務分開,在保險規劃穩當安全的財務上跟單身族相當類似。除了完整的保險規劃,我更建議要注意「豁免保險」的規劃。豁免保險,保障另一半如果其中一方是家中的財務支柱,可以擔任另一半的要保人,並加買一張以要保人為對象的「豁免保險」,當這位要保人發生特定狀況(死亡、殘廢、嚴重燒燙傷、重大疾病),他不必再繳保費,而另一半的保障依然有效。舉例來說,先生是家中主要收入來源,如果他採取前述規劃,加買「豁免保險」,當他生了重病,無法繼續工作以維持收入時,在難以繼續繳費的狀況下,太太的保險也不會中斷。頂客族沒有子女,因此退休金的規劃也非常重要,前幾年很流行的還本型終身壽險,可以從特定年齡起,每年領回一定比例的生存保險金,做為退休養老之用,也符合頂客族群「益己」的原則。更重要的是,如果其中一方先身故,身故保險金就可以給付給另一半,成為「利他」的保險規劃。有子女的族群有了下一代之後,就必須思考傳承的問題。不少人會為了節稅,透過保險,將財產傳承給子女,事實上,保險的價值不止於此。首先,保險可以為父母保管財產。父母親如果生前就以贈與的方式,把錢給了孩子,可能衍生各種問題,例如:孩子提早把錢花光,或是拿了錢後棄養父母……。但是,若父母親為自己買壽險保單,受益人為子女,父母在世時還可以掌控這筆錢,萬一日後子女不肖,也可以更改受益人。其次,孩子在接受這筆錢時,心裡感受也會不同。如果是遺產,他會覺得理所當然,但若是保險金,就多了一份父母為孩子著想的用心。跨越三代傳承的壽險 50+族群買壽險時比較貴,而且健康狀況不甚良好時,保險公司還會限制保額,這時候就可以幫孩子買。像有位客戶就是因為有糖尿病,無法幫自己買高額的壽險,就擔任要保人幫孩子買壽險,受益人是孫子,傳承跨越到第三代。有些父母會在孩子很小時就幫他買保險,好處是孩子年紀輕,所以保費便宜,卻也可能太早繳完,父母忘記了,小孩也不知道有這筆保險。因此,買保險一定要告知孩子,如果孩子開始工作賺錢後,不妨交棒給他繳完剩下的保費,他對這筆保險就更有參與感。特別要提醒的一點是,如果是以傳承為出發點為孩子買壽險時,保單理賠上若寫「法定受益人」,在他未結婚生子之前,受益人就是父母。為了避免之後錢又回到父母身上,一定要把受益人寫清楚。因此,如果有一名以上的子女,就可以讓孩子互為受益人。益己型醫療險,減少下一代負擔誰都不希望看到,因為自己年老失能,導致孩子必須辭掉工作,在家看護,或是當自己臥病在床,子女為了誰來照顧而吵成一團,因此不管如何規劃,把自己照顧好是最重要的前提。把「益己」為主的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長照險、失能險等規劃好,讓孩子免於負擔,就是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另外,孩子還小時難免調皮闖禍,甚至造成他人出事而求償,此時「個人責任險」就能派上用場。個人責任險,就是自己不小心造成他人受傷或財物損失時,可由保險公司代為理賠的一種保險。在《民法》上,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當孩子不小心毀損物品、造成他人傷害,法定代理人要負連帶賠償責任,就可以透過父母的個人責任險來賠償。保險公司也有推出「家庭成員責任險」,只要家庭成員任何一人闖禍需要賠償時,都可以啟動這項保障。同志族群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及有無伴侶,是50+同志族群規劃保險必須考慮的兩個重點。若是跟原生家庭疏遠,並且不打算留錢給家人,就可以規劃遞減型壽險,讓自己用比較便宜的保費,在特定年齡前獲得一定的保障。如果跟原生家庭維持良好關係,身後想留錢給家人,而且經濟也負擔得起,就可以考慮終身壽險。另外,同志族群通常沒有子女,若是單身,很容易被要求扛起照顧年邁父母親的責任,這時,可以留意父母是否有足夠的意外險、醫療險,是否需要增加「住院醫療保險金」,甚至規劃終身醫療險。當父母生病或出意外住院時,上述的規劃可以降低醫療支出造成的經濟負擔。同婚專法保障伴侶權益同志如果有伴侶,可以在保單受益人上填寫同性伴侶。不過,當要保人跟受益人沒有血緣關係,保險公司通常會要求業務員詢問投保動機,必須詳細說明才能完成投保流程。原本同志伴侶不能為彼此買保險,2019年5月17日起,同婚專法通過,為同性伴侶買保單不再被拒,跟異性戀夫妻擁有相同的保險權益。【本文摘自《現在開始美好》,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關於理財這檔事↘↘↘】。失智也有保險養護費?搞清長照險、失能險、特定傷病險差別大。要存股、不要遊戲機 小學兒子比老爸更愛投資。保險理賠僅值「一台國產車」壽險保障必知5大攻略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10 新聞.健康知識+
心臟病、腦中風跟腰粗有關?超過「這尺寸」要有警覺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106年女性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有7項,分別是心臟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這些慢性疾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速度會變慢,如果沒有足夠的運動量,脂肪就會在不注意時悄悄堆積起來,常聽女性表示明明食量沒變,腰圍卻越來越粗,體重也控制不下來,同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紛紛找上門。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即是腰圍過粗,小腹突出腰圍過粗小心內臟脂肪會超標,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等風險,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機率是一般人的2~4倍。現代女性不論已婚或未婚往往身兼數個角色,不僅僅是貼心女兒、呵護家人的母親,也是職場工作者或是家庭照顧者及家庭重要支柱。因生活環境、工作忙碌或壓力等因素,使得大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吃消夜,由於甜食能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因此可能會越吃越想吃而對甜食上癮,加上可能太忙碌使運動時間有限或沒時間運動,身體代謝變慢或因基礎代謝率降低,就容易有腰圍過粗或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女性健康3招 遠離慢性疾病 1. 健康吃、分享吃避免常吃甜食及含糖飲料,如遇特殊節慶想吃甜食,建議不妨與周遭親友分享吃,想喝含糖飲料時可用白開水取代,以增加身體代謝,且晚餐過後與睡覺前這段時間少吃宵夜,而多吃高鈣深綠色蔬菜及高鈣豆製品、適量水果及天然未加工食物,可避免骨質疏鬆,平日食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以清蒸、涼拌、燉等取代油炸烹調方式,及戒菸少飲酒,保持健康體態。2.運動不難,做就對了除了工作中的勞動外,建議通勤族可每天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並將運動習慣融入生活中,每次運動至少15分鐘每天2次,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進行健走或是做伸展操,晚上吃完飯後也可利用公園運動設施或社區活動中心做荷重運動或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以增加骨密度及強健肌肉,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3.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是預防及控制三高的最佳簡便方法,女性健康腰圍要小於80公分,家中可備腰皮尺,每天於起床後量測,當有腹部脂肪累積時,就能透過腰圍量測警惕自己;家中如無血壓計,可到社區藥局或社區血壓站等定期量血壓,建立自我血壓記錄;建議家中備有體重計,每天固定時間量測,才能掌握體重變化情形。 (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腰痛多來自肌肉骨骼? 這種腎病健檢才現形且會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