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3 醫療.巴金森病
搜尋
腦中風
共找到
995
筆 文章
-
-
2022-12-31 醫療.心臟血管
跨年聚餐!吃火鍋突胸痛是心肌梗塞前兆!醫師提醒這些情況要小心
近期冷空氣一波接一波,不少熱愛飲食,號稱「血液中有湯底」的台灣人會吃火鍋。不過醫師分享有位有糖尿病史的病患,吃到一半感到胸痛,因此前往就診。醫師提醒,如果無病史卻感到胸口很痛、眼前黑一片等症狀,就應及早就醫;而有三高病史者需要避免攝取油膩或太鹹、太甜的食物。天冷吃鍋溫差大 易致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郭志東分享,有位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史的病患,天冷時與親友吃火鍋,走出店外時突感一陣胸痛,立即前往就醫。郭志東表示,這位病患是因胸痛前往急診,他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他說吃火鍋吃到一半,突感到胸口很不舒服,前往就診。郭志東表示,心肌梗塞大多是突發性的,實際上多數病人是因受到一些刺激而使血壓上升,血管破裂而產生血栓。心肌梗塞是因血管本來有些膽固醇油塊藏在裡面,血壓上升時會使血管磨損破裂,血管中的血小板過去將它修復後會產生血塊,阻塞血管,便會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有慢性病者容易發生。「冬季大家喜歡吃鍋,火鍋店內外溫差極大,血管收縮血壓會上升,加上吃辣與冷飲,都是相當強烈的刺激,容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早上洗澡、爬山溫差大 也易心肌梗塞同時不少人是在起床甚至洗澡時,發生心肌梗塞。郭志東表示,因為一般人的血壓在清晨較高,且早上衣服通常穿得較少,使得從被子起來時,因溫度差太多,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老人清晨睡到一半,去跑廁所,也是一樣道理。另外40歲以下青年也有心肌梗塞的可能,像是在爬山或前在較冷的天氣運動,出汗脫衣服後溫差會過大,或是缺乏運動時又去運動,較容易產生這類心血管方面問題。這些情況要小心 易發生心肌梗塞郭志東表示,容易產生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為三高、年齡(男生超過45歲女生超過55歲)以及吸菸。如帶有危險因子,感到胸口不適就應立刻就醫。有很多人沒有危險因子,但感到胸口被壓住般疼痛、冒冷汗、眼前黑一片、心跳極快等症狀,就應早點就醫。「我們也看過30多歲、無危險因子的病患,因幼時被病菌感染過,血管有異常,因而有心肌梗塞。」從飲食跟運動做好預防最後談到預防措施,郭志東表示,健康的人需要定期量血壓與膽固醇、適量運動,避免食用太過油膩的人,像是炸物與甜食。有慢性病者,進出溫差較大場合需要洋蔥式穿法,須戴上圍巾帽子,身體容易有血管收縮情形。飲食部分須避免太刺激性的食物,像是避免喝油膩的湯,以及太鹹的食物,且避免喝冰水,高糖分的飲料避免喝太多。如果要吃海鮮或白肉,可以吃里肌肉或梅花肉,盡量避免內臟或雞皮等,搭配青菜豆腐類的食物。如需要運動,需要做好熱身,並補充水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 快轉1秒 大腸癌連15年居首
國健署昨天公布一○九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十二萬一九七九人,相較一○八年增加七二五人,癌症時鐘再快轉一秒,平均每四分十九秒就有一人罹癌;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四歲,但甲狀腺癌發生年齡中位數僅五十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五十六歲,口腔癌、子宮頸癌為五十八歲,民眾應提高警覺。肺癌新增數緊追在後一○九年十大癌症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大腸癌蟬聯十五年居十大癌症排行首位,新增一萬六八二九人,肺癌一萬六三七○人緊追在後。肺癌權威、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今年七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相信肺癌個案數將超越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第一位,如能早期篩檢、治療,就可降低死亡率。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女性乳癌一萬五二五九人,雖然排名第三,因為集中於女性,因此,標準發生率位居第一(十萬分之八十二點一),而大腸癌也才十萬分之四十點五;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令人憂心,代表篩檢速度遠遠落後發生率。此外,甲狀腺癌、胃癌的標準發生率也處於上升態勢。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名次排序與一○八年相同。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一○八年相較,胃癌上升至第八位,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九、十位。如以性別做區分,男性食道癌、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十四點六倍、十點四倍,再者,膀胱癌、肝癌則分別為女性的二點八倍、二點七倍;整體來說,男性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一點一倍,一○九年男性罹癌人數六萬三八九三人、女性五萬八○八六人。一○九年癌症時鐘快轉一秒,陳晉興表示,癌症是老年人疾病,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除了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老年人最常往生的原因就是癌症,未來癌症時鐘持續快轉,是無法避免的趨勢。
-
2022-12-29 焦點.元氣新聞
浩鼎創辦人張念慈心臟病逝!才剛通電話,半小時後傳噩耗…心血管病發快又急,出現8病徵快送醫
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今(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冬天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病發的危險時期,本周一(26日)才傳出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現任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在高鐵上心肌梗塞逝世(詳細新聞),今再傳出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張念慈心臟病逝。台灣浩鼎生技指出,張念慈平日在美國和台灣時間各半,在美期間,上班時他均在遠端與台北公司視訊連線,隨時交辦事項。今上午九點,他還和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一些事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這邊就自美接獲張念慈心臟病逝噩耗。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以冠狀動脈心臟病最常見。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動脈硬化阻塞造成,現代人高脂、高膽固醇的飲食習慣,很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在許多先進國家,心血管疾病都名列死亡原因前幾位。(疾病百科/心臟病)依據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心血管疾病一旦發作,經常又快又急,如果沒有緊急送醫急救,很多人就因此猝逝。國健署長吳昭軍曾受訪提醒,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注意,若發現以下8個心臟病病徵,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就醫,才能增加復原機會。心臟病發8病徵1.胸悶2.胸痛3.心悸4.呼吸困難5.噁心6.冒冷汗7.頭暈8.暈厥4習慣預防心血管疾病國健署提醒,8成的心臟病與中風死亡是可以預防的,而保命之道正是那些老生常談的健康生活常態,就是規律運動、規律健康飲食、規律服藥、遠離菸酒。而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4件事就可預防心血管疾病: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2.戒除菸酒: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19%死於心血管疾病。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的民眾應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來源】.國健署:心血管疾病總無情,健康生活型態要力行.比癌症致命!送急診才知「心臟衰竭」 心臟病5年內死亡率近50%.防心肌梗塞當心3症狀 醫曝最易發生時間及如何急救.台灣浩鼎創辦人、董事長張念慈上午突發心臟病猝逝
-
2022-12-28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增好膽固醇、降壞膽固醇!簡單2招,防高血脂引中風、心肌梗塞
三高當中的高血脂,相較高血壓、高血糖,民眾似乎沒那麼熟悉、也沒那麼在意,且也無法在家監測,但其也會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以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纏身。高血脂沒什麼症狀沒關係? 醫:日久恐引中風、心肌梗塞! 簡韶甫醫師表示,高血脂包含了「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是現代人常有的通病,原因和飲食、體重、少運動、基因遺傳、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有關。血液中的膽固醇,可分好的膽固醇和壞的膽固醇,也就是高密度膽固醇和低密度感固醇。壞的膽固醇會堆積在血管壁上,日久使得血管發炎,血管壁上形成粥狀動脈硬化班塊,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若周邊動脈阻塞也易發生間歇性跛行。而好的膽固醇則可將堆積的壞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減少這些疾病發生的機會。 高血脂不只肥胖者才會有!醫:中等身材、偏瘦也有可能。 瘦子也可能會有高血脂?值得注意的是,高血脂不是只有肥胖的人才會有的疾病,簡韶甫醫師也提醒,中等身材、偏瘦的人也都有可能會有高血脂。但高血脂並不像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可在家監測,也少有症狀可以觀察,只能至醫院在醫院或檢驗所抽血得到數據。但民眾往往不在意檢測結果,只知道有高血脂,卻不知道長期可能帶來的影響。 高血脂風險族群盡早檢查:因此提醒若自覺飲食習慣不正常,或是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史,或是家族史等風險,建議盡早檢查,並積極控制膽固醇,以減少後續的併發症。 案例血壓、血糖正常,但有高血脂..簡韶甫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一位66歲的男性案例,身材肥胖又鮮少運動,檢查膽固醇過高,不過血壓、血糖都還在正常範圍內。在感到胸悶不適而就醫之後,才發現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接受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醫師也叮嚀案例好好控制膽固醇,以免後續再狹窄。 簡單2招控制、改善高血脂!醫:減少外食也可降脂肪攝取。 高血脂的控制、改善及治療,首重在於改變生活習慣。簡韶甫醫師建議,除了少吃肥肉、油炸食物外,也可以減少外食次數,達到降低脂肪攝取。而運動除了可以改善體態、減少內臟脂肪,也可增加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 藥物方面,簡韶甫醫師建議,若經醫師評估需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目前健保給付的降膽固醇藥物效果極佳,大部分的患者都可獲得良好的控制,少部分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若出現如肌肉痠痛、肝臟發炎等副作用,可和醫師討論減低劑量或改藥,切勿聽信不實廣告、民俗療法、使用偏方,以免傷錢又傷身。 《延伸閱讀》 .高血脂瘦的人也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預防心血管疾病先檢測血管內皮功能?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27 醫療.心臟血管
天冷心肌梗塞猝死殺手 醫師:心臟隱痛快求醫檢測
最近幾波寒流來襲,心肌梗塞病例增加,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南山人壽獨董卓俊雄疑似心肌梗塞病逝高鐵,冠心病常見中壯年罹患猝死,衛福部桃園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林繼雄今天上午表示,許多病人可能罹患冠心病不知,起初心臟隱隱作痛,短暫輕微而疏忽,建議民眾遇心臟隱隱作痛症狀趕快求醫檢測。國內中壯族群常見罹患冠心病而不自知,冠心病往往突發心肌梗塞猝死主因,尤其急救必須迅速送醫,不少心肌梗塞病人延遲送醫不治,林繼雄說,心肌梗塞突然發生,必須盡早送醫到院搶救。林繼雄表示,病心病人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起初病狀心臟輕微隱隱作痛,有時來得很短暫、一下子就過去,被民眾疏忽掉,任由冠心病持續,天冷時,血管斑塊破裂脫落,形成血管栓塞,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發生時很突然,尤其天冷氣候要特別注意,血管容易收縮,萬一血管斑塊引起心肌梗就很危險。尤其許多年長者習慣性經常早起出門作運動,天氣寒冷運動要非常小心,林繼雄建議,年長者 出門運動不要太早起床,等太陽出來天氣暖和再出門,做好禦寒保暖措施,降低血管收縮,否則不一定是心肌梗塞,也常見發生腦中風,若遇有持續心臟隱隱作痛、胸悶,最好到有規模醫院找心臟專科醫師討論和檢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2-12-26 醫療.腦部.神經
為何冬天容易中風?溫差大是致命主因!專家籲做一事保命
秋冬氣溫驟降,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但誰說冬天才會中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腦中風中心功能性主任蕭又仁說,每當天氣早晚溫差大時,容易使血管突然收縮,造成中風。雲嘉地區務農人口多,民眾工作時不便補充水分,加上秋冬氣溫低時,喝水頻率若減少,會進一步使中風機率增加。蕭又仁提醒,腦中風近幾年治療方式進步,最常見的缺血型腦中風在謹慎評估後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可減輕甚至消除中風症狀。使用的前提是「及早送到醫院」,而且要「送對醫院」,透過撥打119,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將患者送至具腦中風急重症處理能力的醫院。雲嘉南聯防 跨縣市醫院合作解危機嘉義縣老年人口居全國之冠,該縣消防局除了衛教宣導,提醒民眾多加警覺之外,也跟各醫院密切互助合作。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增進急性中風辨識技巧。除了之前爭取將急性心肌梗塞黃金搶救時間的12導程心電圖機,全面配置於救護車上,未來也將成立專責救護隊,連結消防與醫護端,希望將腦中風緊急救護流程標準化,力拚康復出院率。嘉義長庚醫院腦血管暨一般神經科科主任林君賢表示,為了讓雲嘉南的腦中風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療,目前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的醫院已和台南成大醫院合作,整合轉診系統,形成腦中風雲嘉南區域聯防機制,提升醫療量能,使病患能即時接受治療。林君賢亦分享,缺血性腦中風治療除了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之外,近年來動脈血栓移除術更是大幅增加大血管阻塞打通機率,且可將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從3小時延伸至24小時,為患者爭取更好的預後。嘉義長庚醫院自民國105年起開始執行動脈血栓移除術,約有四至五成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的患者轉院來接受治療,醫院間區域聯防,對該地區腦中風患者預後幫助很大。預防再次中風 心房顫動、心血管檢查不可少蕭又仁表示,腦中風危險因子無所不在,包括年齡、性別、種族、家族史、腦中風病史以及三高、肥胖、抽菸、日常飲食、運動習慣、心血管疾病等。且現代人因飲食習慣精緻化且常有熬夜、吃宵夜等不良生活型態,導致腦中風有年輕化趨勢。他分享,心房顫動也是腦中風成見的危險因子,當血液因心房顫動滯留心房、產生血塊,血栓隨著血流流出心臟,堵住腦動脈,就會造成栓塞缺血。蕭又仁呼籲,民眾務必做好三高的慢性病管理,定期健檢評估心血管風險。教官小叮嚀/嘉義縣消防局第二大隊溪口分隊分隊長張明峰Q:一名60歲老伯在田裡務農,久未補充水分,前一秒還在說話,就突然眼神呆滯、無法說話、臉色發白、雙手下垂無力,旁人嚇到趕緊撥打119通報,求救過程有哪些應注意事項?A:民眾如果發生急性腦中風,關鍵是及早辨識、即時送醫。由於通報119當下通常非常緊急,正確告知人事時地物即可,勤務中心才能迅速派遣人車處理。人:姓名、性別、年齡、病史事:發生什麼事時:詳細發生時間地:事故發生地址物:附近明顯建築物或易辨識的標地物等待救護人車抵達的過程中,常見的錯誤處置包括扎針放血、服用舌下錠或降血壓、血糖藥物,這些藥物會刺激血管造成收縮,導致病情加劇。民眾應學會基本急救技能CPR及急性腦中風的「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口訣,保持冷靜別將緊張情緒帶給患者,將救護交給專業人員,別誤信偏方延誤送醫。
-
2022-12-25 醫療.百病漫談
天冷養生的秘訣就是不生病 醫師教你如何遠離2個常見冬季疾病
冬季溫度驟降,如又遇到寒流,習慣亞熱帶溫暖的民眾,往往會忽略及時保暖,因此,一旦受寒,健康就容易亮起紅燈!由於長者與嬰幼兒的身體不若青壯年來得強壯,一遇低溫,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及免疫力會無法跟上外在環境的改變,除了常見的風寒感冒外,銀髮族還需特別留意心臟病、腦中風等足以威脅生命的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在季節轉換前,一定要先做好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以免提高罹病風險!上醫治未病,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就須特別重視「預防醫學」的概念,不要等到疾病發生,才去想方設法去救治,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該為身體建構良好的免疫安全網,並且留意可能發生的健康問題,才是真正的保健長壽之道!以下提出兩個常見的冬季疾病與預防方式:一、心腦血管疾病最常聽到的冬季健康殺手,正是「心肌梗塞」與「腦中風」,一般好發於中老年人,但近年因為飲食、體重管理、生活作息、工作壓力等因素,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這類疾病。冬季氣溫降低會讓血管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壓升高,老年人的血管老化,血管彈性本較差,而青壯年族群平時飲食如果偏鹹與油膩又不忌口,體內血液時常會變得濃稠,缺乏適應氣溫變化與寒流侵襲的能力,也可能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風險。人體血液因高血脂、脫水、本身痼疾等因素而變得黏稠,當氣溫驟降,不僅血管收縮,血液也可能會像豬油一樣,血管壁容易粥狀硬化,血管斑塊也可能脫落到血管成為「血栓」,造成血管狹窄、甚至血管堵塞,引發腦中風、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靜脈栓塞等。要遠離心腦血管疾病,平時要控制飲食與體重,努力讓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23.9之間,定期做健康檢查,並配合醫師的建議從事合適的運動,若有任何保健需求,應至家庭醫學科向醫師諮詢,千萬不可輕信坊間誇大不實的產品廣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一定要有合格的醫師進行把關;也要經常留意氣象預報,在氣溫驟降時,特別注意保暖,並注意血壓變化,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該定期回診,讓醫師透過個別化醫療、精準醫療,降低可能的冬季疾病風險。二、呼吸系統疾病秋冬因為東北季風與中南部地形等數種複合因素,是臺灣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時期,諸如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濃度經常達到全年高峰,民眾吸入有污染的氣體後,免疫系統又不給力,很易就會誘發過敏、氣喘、重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嚴重可能威脅生,不可輕忽!遠離呼吸系統疾病,要注意咽喉部的保養與身體保暖,每日飲用足量的溫水,出門配戴口罩,若經濟許可,可購買空氣清淨機使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請民眾要注意,當感覺呼吸道不太暢通時,請儘速尋找醫療協助,確認病因與疾病類型,並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千萬不能至坊間恣意直接採買成藥服用,否則不僅延誤黃金治療期,更可能藥物使用不當肇致更大的傷害。遠離冬季疾病,除了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定期找醫師評估身體狀況,並按照醫師的指示規律用藥與追蹤,這是冬季養生的基本秘訣!(本文原文網址:天冷,如何遠離冬季疾病?)
-
2022-12-24 醫療.心臟血管
大學教授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醫提醒2類人要當心
寒流連日來發威,高雄一名63歲大學教授突然胸口悶痛,疼痛感蔓延到脖子和下巴,原以為天冷小感冒,但症狀越來越嚴重只好掛急診,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提醒,天冷除保暖外,有心血管或三高疾病的患者若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甚至盜汗或昏眩,要小心可能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誤把急性心肌梗塞當感冒,險送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戴大信說,這名大學教授當時心跳每分鐘僅僅40下、血壓降到80毫米汞柱,合併有心律不整和心因性休克,在急性心肌梗塞分級中屬於最嚴重的第4級,死亡率極高。 醫院為他做心導管手術並放置金屬塗藥支架,打通右冠狀動脈,目前情況穩定準備出院。戴大信表示,心血管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和家族遺傳,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者除定期服藥或手術檢查,更需規律運動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尤其冬季溫度變化大,人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較慢,低溫也加速血管收縮,是心血管疾病高峰期。隨時要保暖 避免溫差過大因此不管在室內或室外,隨時要保暖,年長者外出運動前要做好伸展和暖身運動,洗澡或泡溫泉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定期做血壓的量測,並遵守服藥物指示。寒流期間,有胸悶、痛、喘、盜汗等疑似心臟病症狀,要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高市衛生局長黃志中也提醒,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或急性中風發作,應掌握「慢、熱、起、穿、行」5要訣,慢起身、做暖身、天暖再出門、穿著保暖。另寒流期間早晚溫差大,長者睡前可在床邊先備妥保暖衣物,半夜起身或早上起床時動作放慢,記得先活動四肢,做好暖身運動,穿外套保暖後再慢慢下床。起身後也不要急著活動,最好先補充溫開水暖身。習慣早起運動的長者,可等天暖再出門或改為室內運動,減少暴露低溫產生的健康危害。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避免單獨出門活動,也選擇容易穿脫及適合肢體活動衣物,運動前先暖身,活動時適度補充水分,避免血液濃稠而使血壓上升的機率。
-
2022-12-23 醫療.心臟血管
30多歲男子寒流猝死!醫:他無三高病史,這壞習慣害他致命
最近天氣變化明顯,繼上周的首波冷氣團襲台後,白天氣溫驟降至攝氏8~9度,入夜後氣溫更下探至攝氏5度,幾天後又回暖至18度。緊接著又迎來第二波寒流,氣象預報預估這周末(24、25日)氣溫將驟降至攝氏7度的低溫。這樣大變化的冷熱溫差一周就出現了3次,導致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甚至有許多年輕猝死案例出現,一位的30多歲男子就因此喪命。首波寒流後 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今天台灣的氣候異常,11月了天氣還跟夏天一樣炎熱,南部有攝氏34.4度的高溫,正當這樣的暖天氣被眾人以為今年冬天是「暖冬」時,上周末卻迎來今年的首波寒流,導致氣溫急速驟降10℃。強烈變化的溫差瞬間引爆心血管疾病的炸彈,讓急性中風患者暴增5倍,許多醫院都出現猝死案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每年10月到隔年1月,台灣爆發心臟病的比例會增加將近3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氣溫變化」,特別冷或特別熱的強烈溫差,會讓原來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更加惡化,增加心律不整、胸痛、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率。【延伸閱讀:天冷吃火鍋該注意什麼?營養師揭最重要一事避熱量+高鈉陷阱】出現2個身體警訊 趕緊就醫挺過第一波寒流的民眾,並不代表一定能安然度過第二波寒流。蘇彥伯提醒,這幾天氣溫將一天比一天冷,民眾應留意「胸悶、一動就喘」2個身體警訊,若發現疑似症狀,且發生頻率愈來愈高,最好趕緊就醫。另外,許多高血壓患者因怕天冷導致中風,會自己多吃一顆降血壓藥來「預防」,這舉動恐怕會造成反效果。30多歲「無三高病史」男子寒流猝死 這原因導致蘇彥伯指出,許多年輕人常常自認健康,反而會過於輕忽身體狀況。他說上周末寒流來襲時,自己正在醫院值班,接到一位30多歲男子猝死的案例,這名男子身形稍微壯碩,且沒有三高等相關病史,卻突發心律不整而猝死。「他還那麼年輕,仔細看他的病歷,只能推測是長年的吸菸習慣害了他,才讓他的血管充滿各種病變,最後導致不幸。」蘇彥伯說,自己曾遇過一位29歲就爆發心肌梗塞的患者,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年輕男子,竟然從國小時就開始吸菸,才會讓他年紀輕輕就引發血管病變。【延伸閱讀:低溫來襲急診患者增4成 心衰竭、腦中風都與「它」有關】4類人要提防心血管疾病除了三高患者、肥胖、心臟疾病患者要提防心血管疾病,癮君子也要當心,蘇彥伯提醒「吸菸會造成全身血管病變,香菸中所含的焦油、化學物質,也容易造成動脈血管狹窄,但很多人寧願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繼續吸菸。」蘇彥伯叮囑,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或猝死風險,一定要先把菸戒了!
-
2022-12-22 醫療.腦部.神經
腳步不穩、頭暈…秋冬留意中風徵兆 3大議題 800位照顧者最想問
進入冬季,低溫及溫差變化影響下,血壓、血流壓力容易升高,使中風與再次中風危險性增加。一旦中風留下如癱瘓、認知障礙、失語等失能後遺症,照護上更是需額外花費不少心力,因此預先辨識中風前兆成為照顧者十分重要的課題。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遠距健康平台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針對常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等照顧者進行線上教育課程。此次特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及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授課,分享如何辨識再次中風的警訊、中風危險因子及預防、復能照護等以避免再次中風。近八百名參與線上課程的照服員,對於如何預防中風、反覆中風以及中風高危險因子心房顫動的警訊等議題,十分關注,發問踴躍。照顧者問卷調查,最想了解的議題前三名:TOP3:如何預防中風與再次中風「相較昨天,出現任何一個輕微變化都可能是中風前兆」黃虹瑜說,「中『風』就是一陣風吹來,一個突然的變化,一下子就發生的事。」中風是血管產生急性血塊堵塞腦部血管,當有新的血塊產生,就會有新的症狀,除了半身肢體或臉部麻痺等讓人較有警覺,有些症狀輕微易被忽略,但若比起前一天症狀突然出現或有新變化,就需額外注意,如: 💡突然暈眩 💡走路不穩 💡四肢不協調 💡理解或說話能力下降、溝通出現困難 💡口齒不清或原因不明的劇烈頭痛比起第一次中風,再次中風會弱化對症狀的感受,病人較難察覺身體是否有出現異狀,需要透過照護者協助回顧病患的病史,找出可能再次中風的危險因子加以預防,才有機會避免再次中風。TOP2:如何快速辨識中風徵兆及如何處置「再次中風危險因子,心房顫動是最危險的不定時炸彈」黃虹瑜說,中風危險因子有八大項,分別為: 💡心房顫動 💡腦中風家族史 💡吸菸史 💡體重 💡血壓 💡膽固醇異常 💡糖尿病史 💡運動不足其中,心房顫動是最危險的不定時炸彈,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登錄實際的中風案例,每6人就有1人是因為心房顫動引起。心悸、頭暈、胸悶等,可能都是心房顫動發作的疑似症狀,但仍有8成的病患沒有任何症狀,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心電圖檢查,定期回神經內科追蹤,若檢查出患有心房顫動,可提前評估合併中風的風險,透過口服抗凝血藥物來預防。病患如中風後半身癱瘓或失去語言能力,也需注意症狀的急性變化,如: 💡原先為左邊癱瘓,卻突然右邊身體機能也退化 💡使不上力 💡語言表達能力變差 💡開始流口水、嗆到此時應省去討論時間,盡快聯繫119送醫,保握黃金搶救時間,降低肢體偏癱及認知障礙等後遺症。TOP1:中風後的營養照護與日常生活訓練「中風後仍有機會回復正常生活」侯玫妅說,腦中風後六個月為復健黃金期,積極復健有較高恢復身體功能的機會。 💡剛中風的急性期(3-21天):復健重點在關節運動、翻身擺位等維持肌肉與關節的活動度。 💡恢復期(3-6個月):待病情穩定後加強復健能力,訓練日常生活所需功能 💡慢性期(6個月後):著重預防再次中風及機能退化。一名30多歲的年輕病患,中風後積極復健,鍛鍊患肢的肌肉與關節及調整過往的飲食與生活型態,不僅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生活也恢復正常,醫師驚訝地說,「就像沒中風過一樣,整個人精神煥發。」鼓勵病友積極復健,中風就有機會逆轉勝。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的恢復程度不同,對於中風症狀嚴重者,為避免中風後的肢體發生攣縮及退化,照護者可協助病患多使用患肢拿取物品進行練習,透過患肢執行動作來學習,刺激大腦產生新連結,及訓練病患練習獨立穿衣,肯定自我價值。「預防再次中風:治療控制、身心復能、長照資源」照護者是病患預防中風、再次中風的關鍵角色,侯玫妅說,9成的腦中風與危險因子有關,控制危險因子包含: 💡協助病患穩定服藥及定時監測健康數值,如:心律、血氧、睡眠品質 💡避免血壓、膽固醇及血糖、心跳數值異常波動 💡若有服用慢性病藥物,勿自行停藥或減少藥量 💡控制飲食及體重 💡改變生活型態,如:規律運動、復健、戒菸、戒酒等。飲食照護上首重讓病患吃得下、均衡攝取六大類營養(全穀雜糧類/豆蛋魚肉類/蔬菜類/乳品類/水果類/油脂堅果種子類),如病患進食後聲音改變、咳嗽或流口水、吞嚥後呼吸急促或出現類似噎到的症狀、將食物吐出等,可能是吞嚥出現困難,需注意嗆食後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透過復健科、語言治療師、營養師評估狀況調整飲食質地,或指導預防嗆食等餵食步驟。此外,根據1項發表在《Neurology》(神經病學雜誌)的研究統計,每三人就有一人中風後伴隨憂鬱情緒,當病患出現不想活動及交流等狀況,照護者多陪伴、聊天有助短暫的憂鬱隨時間蒸發,但若憂鬱持續超過一個月,回診時應向醫師反應。中風後的長期照護面臨壓力及經濟負擔,侯玫妅說,視病患狀況由醫師認定後,可申請重大傷病及身心障礙手冊,減免部分醫療等負擔,或透過社工或1966長照服務專線,評估居住縣市可利用的社會資源提供幫助。
-
2022-12-21 醫療.心臟血管
睡不好對心血管影響大 醫曝除了睡眠時間還有其他該注意事項
根據衛服部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一直是榜上有名。美國心臟協會(AHA)先前曾提出「生活簡單7件事(Life’s Simple 7,LS7)」,提供民眾作為心臟保養的指引參考,今年AHA新增了「睡眠」指標,將LS7更新為「生活必要8件事(Life’s Essential 8,LE8)」。 如果想要維持心臟健康,良好的睡眠休息是很重要的,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睡眠對於心臟血管的保護相當重要,不過AHA指引只提到「睡眠時間」,但事實上睡眠,其實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睡不好有什麼影響? 要睡多久才夠? 睡眠對健康相當重要,陳冠群醫師表示,如果晚上沒有得到充分的睡眠,可能會使心跳不穩,產生心律不整,而且研究發現沒有獲得良好睡眠的人,血糖、血壓的恆定都會受到影響,還會造成荷爾蒙失衡,雖然睡眠看起來好像不會直接引起心臟問題,但它會間接提高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的危險因子。 美國心臟協會LE8中指出,成年人每晚需要7-9小時的睡眠,5歲以下的兒童,包含午休,需要10-16小時,6-12歲至少要有9-12小時,13-18歲需要8-10小時。陳冠群醫師表示,年紀越小需要越長的睡眠時間,這樣能使腎上腺、腦垂體等成長發育相關的荷爾蒙分泌更加穩定、規律,不過睡得太久,事實上對於休息並沒有太大幫助。 睡眠品質也很重要 睡前2-4小時最好別進食 睡眠時間雖然很重要,但不是越久越好,而有些人睡眠時間有符合LE8標準,但品質不好,對於健康的幫助也會相對減少,因此品質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陳冠群醫師表示,睡眠品質和深層睡眠有關,不過深層睡眠需要經由專業儀器設備才能進行評估,如果要有深層的睡眠,睡前記得不要吃些容易刺激神經系統的食物或藥物。 陳冠群醫師指出,腸胃道的放鬆、休息是睡得好的條件之一,因此睡前2-4小時最好不要進食,尤其是含糖飲料、高熱量食物,因為即使入睡了,腸胃道不是處於休息的狀態,對睡眠品質也會造成影響,因此宵夜要盡量避免,還有含咖啡因的食物也是需要避免的。 打呼要小心! 注意有沒有睡眠中止症影響睡眠 另外,有些人睡覺會打呼,甚至打呼到一半突然沒有聲音,隔了幾秒後又突然大口喘氣,這要注意有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樣會影響睡眠品質,陳冠群醫師提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對於心臟血管也會造成影響,在呼吸停止的這段時間,身體會短暫缺氧,如果本身就有動脈硬化的情形,會造成反覆的心肌缺氧,誘發心律不整等心血管問題,此外,可能還會造成胰臟細胞缺氧,影響血糖控制。 造成呼吸中止症的原因有許多,陳冠群醫師表示,有些人是肥胖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枕頭或睡覺姿勢,導致頸部沒有良好的支撐,阻礙呼吸通暢,而有些人是呼吸道結構問題,如果症狀嚴重,可能要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幫助做檢查、治療,維持呼吸道通暢性,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情緒、壓力也要調整 心血管疾病者更要注意睡眠影響 此外,情緒也會影響睡眠,陳冠群醫師表示,情緒、壓力本身就會影響血壓、心跳等數值,而壓力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間接導致心跳、血壓不穩定,因此壓力、情緒的調整也是相當重要的。 睡眠不只要注意睡眠時間,還有許多部分需要特別注意,陳冠群醫師也提醒,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更要留意,同樣的睡眠問題,對一般人來說,影響相對有限,但如果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對一般人來說比較些微的影響也必須好好正視,而相對的,如果這些部分獲得改善,也會比一般人有更明顯的幫助。 【延伸閱讀】睡眠醫學專家每日為夜晚所做的準備打呼代表睡得熟?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傷身、傷心、傷伴侶!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171
-
2022-12-20 醫療.泌尿腎臟
為何三高對腎臟功能危害大?醫提醒早期腎臟病罕有明顯症狀
腎臟是個十分精密的器官,有著複雜的管路用來過濾血液以產生尿液。血液會先經由血管「入球小動脈」引流至我們的過濾構造「腎絲球」,濾液再經「腎小管」回收養分並排除廢物,最後形成尿液。作為我們全身最重要的排泄器官,腎臟一旦失去功能,便會導致體內代謝所產生的毒素以及多餘的水分無法有效排除。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便是指腎臟受長期損傷下(持續3個月以上),功能或結構產生之不可逆的異常。導致慢性腎病腎功能損傷的原因有很多,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相關疾病,其他如免疫、感染等發炎,或藥物、有毒物質傷害等。若慢性腎病持續惡化,終將進展成末期腎病變,會導致大量的尿毒素累積。末期腎病變除了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因為需要仰賴腎臟替代療法(洗腎/腹膜透析)而大大影響生活品質。這篇文章將會介紹幾個慢性腎病常見的致病原因,並說明現在醫學上慢性腎病的進程與分期。三高與腎病關係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與慢性腎病的進展密不可分。若粗略地將腎臟比擬成一個過濾器,腎功能的損傷可能反映在過濾的總量,即腎臟所過濾的血流--「腎絲球過濾率(eGFR)」。如果腎絲球過濾率太低,代表被腎臟過濾的血流減少,也就意味著腎臟無法好好發揮過濾血液的功能。另外,腎功能的下降也可以反映在濾網是否有受損--「蛋白尿」的產生。長期的控制不良的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會減低腎臟過濾的流量,甚至造成濾網的結構被破壞,導致腎臟逐漸受傷。下文為大家一一分說。首先是高血壓,血壓長期控制不佳會導致腎絲球內壓力過高。血管為了對抗過高的阻力,會代償性地變窄,同時結構變脆、變硬。慢慢地,血管會因管徑變窄,導致腎臟血流量減少,過濾的量也跟著下降,最終以腎絲球過濾率減少與尿中蛋白流失增加兩形式來損傷腎臟過濾的功能,形成高血壓腎病變。而高血糖除了讓細胞長期浸泡在高糖份環境而損害腎絲球與內皮細胞,還會間接引起腎高壓,導致腎絲球過濾功能過度使用(hyperfiltration),讓腎臟逐漸發展成糖尿病腎病變。最後是高血脂則可能導致脂肪斑塊囤積在血管壁上,引起灌流動脈血管狹窄、硬化。三高不只會互相交互作用且與「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密不可分。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可預防也可治療的疾病,要是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的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變成慢性病病人。代謝症候群可以說是三高的前身,若以下五點中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1. 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 ≧ 90cm、女性腰圍 ≧ 80cm2. 血壓偏高:收縮壓 ≧ 130mmHg 或舒張壓 ≧ 85mmHg3. 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 ≧ 100mg/dL4.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 ≧ 150mg/dL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 < 40mg/dL、女性 < 50mg/dL如上所述,代謝症候群、三高都可能影響我們的腎臟功能,讓我們的腎臟慢慢損傷,產生慢性腎病。初期的慢性腎病並不會出現症狀,因此常造成病人延遲診斷、耽誤了及早治療停止惡化的時機,是故對於腎臟病高危險族群應進行定期篩檢。我們可透過腎絲球過濾率與蛋白尿的程度,將慢性腎病進行分期。以血清肌酸酐值(Creatinine)檢測當作腎臟功能為目前最常見檢驗方法,但對於初期慢性腎病敏感度較差。因此現行衛教均建議將其換算為腎絲球過濾(eGFR)來作為慢性腎病分期的依據。根據 2002年 KDOQI指引,可依估算之腎絲球過濾率(eGFR)將慢性腎病的進展分為五期: 第一期 腎功能正常但有腎臟損傷(蛋白尿/血尿):eGFR 尚大於 90mL/min/1.73m2第二期 腎臟損傷併腎功能輕微下降:eGFR 介於 60-89 mL/min/1.73m2 之間第三期 腎功能中等程度下降:eGFR 介於 30-59 mL/min/1.73m2 之間 第四期 腎功能嚴重下降:eGFR 介於 15-29 mL/min/1.73m2 之間第五期 末期腎病變:eGFR 小於 15 mL/min/1.73m2 之間另外,除eGFR所分類之五期慢性腎病,還可併用尿液篩檢蛋白尿的程度來對慢性腎病做更進一步的劃分。蛋白尿篩檢較能敏銳發現腎病變症狀,但缺點是僅能篩出腎絲球相關病變,無法偵測腎小管、間質等腎臟其餘的可能疾病。白蛋白尿分期●A1為每日白蛋白尿小於 30mg●A2為介於30至300mg之間●A3為大於300mg (巨量蛋白尿)早期腎病罕有明顯症狀,多伴以泡泡尿、高血壓等非特異疾患,而因此容易被患者忽略。隨著腎功能的惡化,代謝廢物會逐漸累積在體內造成尿毒症的症狀,如:疲倦、食慾下降、無力、皮膚癢、酸痛、易出血(如:皮下出血、腸胃道出血...)、貧血等。此外,因爲體內水分無法正常排除,也會導致全身水腫、肺水腫、心衰竭等現象。保養腎臟最重要的方法便是從根本去解決問題,比如控制血壓、降低血糖、注意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避免特定的藥物使用。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並不困難,平時不要吃太鹹、太甜、太油的食物;適量飲水;規律運動與心肺訓練,以維持循環系統順暢......等。台灣是慢性腎病高盛行的國家,除了透析、慢性腎病照護為健保體系帶來極大負擔外,也大大損害患者的生活品質。因此,如何預防慢性腎病以及減緩惡化絕對不可輕忽!參考文獻:1.Bhat, P., Dretler, A., Gdowski, M., Ramgopal, R ; Williams, E. D. (2016). 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Medical Therapeutics. Wolters Kluwer. 2.台大內科醫師群。內科學 第八版(2022)。力大圖書公司出版。【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楊洵醫師】腎病與三高:醫籲勿忽視三高對腎功能危害】
-
2022-12-19 醫療.心臟血管
50歲壯男打羽球突倒地OHCA 球友這1招讓他康復出院
一名50歲壯男今年9月在台中市南屯區打羽球時,突然倒地無呼吸、心跳(OHCA),還好球友見狀立即以心肺復甦術(CPR)按壓胸口,並打119求救,揀回一命,並康復出院。其子今天出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緊急救護案例感恩會,感謝球友、消防救護員及醫院聯手救命。台中市消防局說,今年至11月有108名非創傷性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經消防救護員搶救後送醫治療康復出院,其中高比例由旁人協助CPR並打119求助。呼籲民眾如遭遇身邊的人倒地,請立即撥打119,並同步尋找附近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依119電話指示急救,並等待消防救護員到場接手急救送醫。台中市消防局說,消防局在9月18日獲報,有一名男子打羽球時突然倒地,與他打球的球友第一時間評估後,立即實施CPR,並撥打119求救,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辨識為OHCA案件,立即派遣救第六救災救護大隊南屯分隊救護車,並線上告知救護員現場狀況。台中市消防局說明,救護員到場時,球友正持續為仰躺在地上的患者CPR,經再次評估後確定為OHCA,救護員陸群、駱品儒、魏君宇立即接手,繼續為患者CPR、AED心律監測、給氧處置及架設自動心肺復甦機,並送醫急救。中山附醫急診部主任潘志祥說,患者到院後,診斷為腦出血,經血管攝影術後發現為血管瘤破裂所致,以血管栓塞術搶救後,轉加護病房後續治療,最後成功讓患者步行康復出院。他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而OHCA的患者成功救回的難度極高,因腦出血會不停壓迫腦組織而缺氧,患者需持續CPR,到達醫院後,醫院需立即判斷患者是缺血性或出血性腦中風,緊急開顱或血管栓塞手術,手術過程中還要維持住患者心肺功能,急救成功實屬不易。
-
2022-12-19 醫療.新陳代謝
代謝症候群是三高發生前警訊 專科醫師教你如何恢復健康狀態
「小陳,你竟然也變胖了。」「是呀,畢業到現在,體重增加了20公斤。」幾位老同學難得聚在一塊兒,看著彼此的變化,忍不住感嘆,「哎呀,歲月不饒人,大家都發福囉!」其實,發福不是福,而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警訊!「代謝症候群」的判定標準有幾項,包括腰圍、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這五項裡面如果有三項異常,就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奇美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柏蒼醫師指出,「現在認為代謝症候群就是三高發生之前的警訊,如果已經有代謝症候群,卻依然沒有好好注意,三高就會找上門。」目前,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在男性約39%,女性約30%。陳柏蒼醫師說,如果有不良生活習慣,飲食又沒有注意,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可能會更高。代謝症候群算是亞健康的狀況,在這個階段還有機會改善,如果做好生活型態調整,可以恢復到健康的狀況。代謝症候群與三高問題密切相關,陳柏蒼醫師表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或周邊動脈阻塞等心血管事件,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代謝症候群常讓人三酸甘油酯TG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偏低,因為腰圍超標時,堆積的是不健康的脂肪,這些不健康的脂肪容易有脂肪酸游離,過多的游離脂肪酸會使肝臟產生過多三酸甘油酯,因此TG會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偏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偏高,並導致胰島素阻抗,造成血糖異常。混合性高血脂,不能顧此失彼代謝症候群逐漸惡化之後,除了造成糖尿病,還會伴隨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患的高血脂往往是混合性血脂異常,除了注意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還要注意三酸甘油酯TG。陳柏蒼醫師說,臨床上會希望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控制好,而且三酸甘油酯TG也不可忽視。因為三酸甘油脂太高,會產生急性胰臟炎,亦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都必須注意,才能避免後續嚴重的併發症。控制高血脂必須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飲食方面要少吃油炸物、精緻澱粉、甜食、糖飲等,陳柏蒼醫師說,因為過多精緻醣類進到我們體內,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另外,喝酒一定要適量,酒精過度攝取量也會加重三酸甘油酯產生。運動方面,每週至少要有5天運動達到中等強度,持續30分鐘,可搭配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循序漸進。針對高血脂病人,一般會先嘗試飲食、運動控制三個月。若依然無法達標,便會建議使用藥物控制,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藥物。由於糖尿病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除了生活型態的調整,應該盡早用藥。控制膽固醇,留意蹺蹺板效應使用藥物控制膽固醇時,經常會發現蹺蹺板效應,陳柏蒼醫師解釋,因為在代謝過程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與三酸甘油酯TG是上、下游的關係,所以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下降時,三酸甘油酯TG會有上升的情形,類似蹺蹺板,所以被稱為「蹺蹺板效應」。三酸甘油酯TG過高時,會使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上升,陳柏蒼醫師提醒,在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時,也需要小心監測,預防三酸甘油酯TG過高。為了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和三酸甘油酯TG都控制好,醫師會適時調整藥物,在狀況許可時,會選擇合併型藥物,幫助血脂達標,以解決兩個相反的問題,而且方便性較高,也能提升患者服藥的順從度,治療上較容易成功。貼心小提醒代謝症候群是重要健康警訊,一定要盡快調整生活型態,做好飲食控制,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陳柏蒼醫師叮嚀,三酸甘油酯TG過高將導致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偏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偏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現在的藥物很多樣,能夠幫助血脂達標,在控制膽固醇時,可能出現蹺蹺板效應,因此要小心監測三酸甘油酯TG,並適時調整藥物。高血脂是不容輕忽的慢性病,在控制達標後還是要按時服藥,才能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原文:
-
2022-12-18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來襲急診患者增4成 心衰竭、腦中風都與「它」有關
低溫風暴來襲,各醫院急診患者增加,多為心肌梗塞、心衰竭及腦中風患者,人數約比平時增加3至4成。急診醫學科醫師表示,民眾在天冷時要注意頭頸部保暖,必須戴毛帽、圍巾、口罩等,以降低脖子、頭部處於低溫的機會,而天冷時從溫暖的室內到寒冷的室外時,恐造成血壓急遽變化,提醒務必先把保暖的衣物穿上再外出,以防溫差過大引發猝死。台北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說,最近低溫來襲、溫差大,急診收治心肌梗塞、腦中風病人約增加3到4成,而若是天氣冷跟比較不冷的月份相比,急診病人量更可以增加4至5成,其中年長者或原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更要這注意低溫的威脅,建議低溫時應戴圍巾、口罩保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高偉峰說,低溫來襲,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別是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都與高血壓有關,天冷時務必注意血壓,如睡覺前應把保暖衣物放在床邊,清晨起床後應立即穿上,而外出上、下班時,從室內轉移到室外必須先把保暖衣物穿好,以防從溫暖的室內到寒冷的室外時,血壓急遽變化,若是高血壓病史者須按時服藥、控制血壓。此外,2至3成腦中風原因與心房顫動有關,一旦出現心臟跳動忽快、忽慢等身體不適,一定要盡速就醫,尤其是全球失能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就是腦中風,而腦中風約8成是阻塞型,發病後須盡速就醫,於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可以改善3成症狀,如果病情需要進行血栓取出術,應於發病後8小時內進行,約可改善6成症狀,依國內醫療技術約可改善8成。高偉峰說,判別有無腦中風可經由簡單測試,就是「微笑、舉手、說你好」,看看自己微笑時嘴巴是否對稱,手可不可以舉高、說你好時有無口齒不清,如果有不適症狀一定要就醫。急診日前收治一名50多歲男子,晚上出現疑似腦中風症狀,但男子不以為意,想說睡一覺就好,沒想到睡覺起床症狀沒有好轉,就醫確診腦中風,但已錯失黃金治療期,留下行動不便的後遺症。心肌梗塞也是天冷常見的好發疾病之一,症狀為胸悶、胸痛,感覺有如大石頭壓在胸口,但年齡45歲以上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痛,應懷疑是心肌梗塞,這是該年齡層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必須第一時間就醫,千萬不要輕忽,一不小心恐會猝死,且不要自行開車就醫,以防開車時病情發作,更加危險。最後,高偉峰說,在美國心衰竭、心肌梗塞患者一年各有100萬人,但心衰竭死亡人數是心肌梗塞的2到5倍,主要症狀有腳踝腫脹、喘不過氣及睡覺時無法躺平,民眾天冷時要注意控制鹽分及水份攝取,特別是火鍋的湯頭最好不要喝太多,避免心衰竭發作。台北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李智晃說,低溫侵襲下,急診患者分為兩部分,一是年長者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加,如感冒、肺炎,主要原因是年長者免疫力較為低下,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感染,另一類患者為腦中風,原因為溫差大,血壓不易控制所致,呼籲民眾務必注意保暖,必要時可以使用暖暖包對抗低溫。
-
2022-12-17 醫療.心臟血管
寒流來襲!當心手腳冰冷、手麻、腳抽筋 醫教3步驟舒緩不適
天氣漸漸變冷,你是否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抽筋的問題?請注意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天氣漸漸變冷,你是否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甚至手麻、腳抽筋的問題?請注意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觀察身體的變化,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今年冬天,如果你除了手腳冰冷,還容易手麻腳抽筋,可能就要提高警覺,現在先讓我們來了解,天冷時容易出現的三大病症與問題:一、心肌梗塞冬天日夜溫差大,會讓血管容易收縮,因此特別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慢性病史的患者更要特別留意,如有胸悶、胸痛、易喘等狀況,都要立即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二、腦中風血管收縮也會讓血壓高低起伏,進而讓硬化的血管斑塊剝落,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有發生過腦中風,或是有高血壓病史的朋友,都要記得定時測量血壓並且注意保暖。三、末梢循環不佳天氣冷會讓人不想動,加上熱漲冷縮的反應,導致代謝變慢、血液循環不佳,造成手腳冰冷易麻,而血液循環不良也不只會出現在身體四肢末端,也會出現在重大器官內的微血管中,因此千萬不能輕忽手腳冰冷、容易手麻腳抽筋的現象。陳炯瑜醫師分享,日常可以透過適度的伸展按摩、補充B群以及熱敷、泡熱水澡的方式來幫助減緩手麻和抽筋問題,但也別忘了尋求專業檢測,來檢視自身狀況,才能真正由內而外守護身體健康。來源出處: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2022-12-17 焦點.用藥停看聽
高血壓藥物愈吃愈多! 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可助降血壓
吃藥還是無法控制血壓怎麼辦?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主治醫師黃晨祐表示,患者若屬於頑固性高血壓,在藥物使用效果有限的狀況下,近年發展「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降低腎素分泌,達到穩定血壓的效果,術後能降低藥物用量。高血壓通常沒有症狀,但每4.5人死亡中就有1人死於高血壓相關死因,有沉默殺手之稱。量血壓是高血壓防治基本功,120/80毫米汞柱(mmHg)是最佳防線,超過140/90毫米汞柱(mmHg)即應就醫。高血壓患者中約有一成屬於頑固性高血壓,頑固性高血壓是指已經服用3種以上降血壓藥物,血壓仍高於160毫米汞柱(mmHg)。正常來說,居家血壓數值應控制130/80毫米汞柱(mmHg)以下,若有腦中風、冠心症或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等血管硬化疾病患者,或心血管事件高風險病患,像是糖尿病、腎臟病,收縮壓目標可降低到小於120毫米汞柱(mmHg)。黃晨祐表示,台灣只有約三到四成高血壓患者達到適當的血壓控制目標,因此,重大心血管事件如中風或是心肌梗塞仍舊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前三名。據研究,高血壓無法達標控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民眾對於服用高血壓藥物的恐懼,導致遵醫囑情況不佳。黃晨祐表示,大多數國人擔心的是高血壓藥物會帶來副作用,以及一旦吃了高血壓藥就得一輩子服用,種種疑慮都增加,用藥遵從性降低。他說,控制血壓除了藥物以外也得多管齊下,包含限制鈉攝取、限制酒精攝取、減重、戒菸、規律地進行有氧運動等。近年醫學界也著手發展「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黃晨祐表示,高血壓有部分機轉來自於交感神經過度作用,特別是在腎臟,交感神經過度作用會刺激腎素(renin)過度分泌,活化下游的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同時刺激腎臟增加鈉離子及水分再吸收,最終引起血壓上升。黃晨祐表示,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是利用血管介入手術的原理,將特殊的電燒導管置入雙側腎動脈血管壁內,利用穩定熱能安全地將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阻斷,達到有效控制血壓效果。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該手術進行後,術後三個月量測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平均下降9.2毫米汞柱(mmHg)、24小時血壓收縮壓平均下降4.7毫米汞柱(mmHg)。黃晨祐表示,目前建議可嘗試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的高血壓患者,像是高血壓合併器官功能受損、高血壓藥物服從性不佳、對高血壓藥物耐受性不佳、藥物難治型高血壓等。不過,手術對於有腎動脈狹窄、腎動脈畸形或嚴重腎功能不全者等,則不建議施行手術。
-
2022-12-16 醫療.泌尿腎臟
天冷腎友要小心 寒流氣溫驟降、喝熱湯防寒 當心「血壓失控」
● 長輩面臨透析抉擇,年輕人應協助了解● 選擇洗腎方式時,多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房顫動腎友使用腹膜透析,併發症較少周末寒流來襲,激起許多人想吃鹹食、喝熱湯或高熱量食物暖胃的念頭。林口長庚醫院加護腎臟科主任張智翔提醒,腎臟功能不佳的腎友要特別小心,吃鍋雖暖身又防寒,但可能不自覺攝取過多的鈉,造成血管中的水分含量增加,水分積在身體內形成水腫、血壓飆升,若「血壓失控」可能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危險不容小覷。低溫也是隱形殺手 做好保暖洗腎病患冬日保健的關鍵,在於「血壓控制」。張智翔表示,除了冬令進補外,低溫也可能是腎臟病患的隱形殺手。氣溫驟降時,血管收縮功能來不及應變,沒做好保暖也會引起血壓升高,嚴重者必須送醫治療。控制三高 有助延緩腎病惡化張智翔強調,長期洗腎病患伴隨的慢性病,前三名分別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而長期洗腎病患死因中,約五成和心血管問題相關。慢性腎臟病除了治療疾病之外,也要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有助延緩腎病惡化速度。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常見的死因。美國腎臟病資料庫(USRDS)顯示,42.7%慢性腎病患者被診斷有心臟衰竭;台灣健保署資料顯示,約14.8%慢性腎病患者被診斷有心臟衰竭。張智翔說,腎臟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較一般人高,心臟及腎臟會互相影響,這種心腎一體的關係又稱為心腎症候群。以往受限於醫療發展,許多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病程還沒到第五期(尿毒症),即尚未開始洗腎就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死亡。目前台灣洗腎方式約九成為血液透析、一成為腹膜透析,這兩種洗腎方式大不同。張智翔說,血液透析是把血液從體內引流至體外,再藉由人工腎臟清除水分及毒素,因此病患在洗腎過程會有較明顯的血壓波動;腹膜透析的特色是治療過程溫和,採漸進式的注入透析藥水到腹腔裡,持續移除水分、清除廢物,因此腹膜透析不會造成劇烈的血壓與心率變化。據研究,不同洗腎方式造成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太一樣,舉例來說,慢性腎臟病患者若以腹膜透析作為洗腎方式,病患往後新發生心房顫動(心臟不規律跳動,是一種心律不整)風險較低,若是開始洗腎前已確診心房顫動的病患,選擇腹膜透析作為洗腎方式,後續引起併發症也較少。「台灣人口老化,臨床上看到愈來愈多70歲以上長輩需要洗腎。」張智翔分享,曾有一名76歲女性慢性腎友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經常因心血管問題住院,接受腹膜透析後住院情況減少,身體也比較舒服。在選擇洗腎方式時,記得多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考慮是否採用腹膜透析;家裡若有長輩面臨到透析抉擇,年輕人應多協助關心,多了解透析模式對長者的影響,而不是一切都交由透析室處理。居家洗腎不難 評估後再選擇有些病患擔心在家洗,會不會洗不乾淨?張智翔表示,目前腹膜透析技術安全性足夠,無論在家或需要上班的腎友,都可自行操作,具時間彈性的優勢;也可選擇用機器進行自動換液,睡眠時同步進行全自動腹膜透析,醫護人員能直接透過雲端平台及時了解、掌握病患居家洗腎狀況。病患在醫療照護方面不需擔心,只要配合照護指導,居家洗腎其實並不難,建議腎友多方評估後再選擇自己適合的洗腎方式。
-
2022-12-16 焦點.健康知識+
冷爆!「在家容易猝死5時機」曝:洗澡前後中了 室內溫度非愈高愈好
你的房間內太冷,猝死風險,也一直在...不相信嗎?近日寒流來,很多猝死,他們不是死在床上、就倒在浴室旁,房間內,「我們人人都知道衣物保暖,我們卻忘了,自己房間也是要保暖的」…為什麼都會猝死在床上,浴室旁、房間內? 人體在室內低體溫的變化重症醫師黃軒分享, 先知道,冷冷的室內,如何緩慢的令人猝死,雖然人未猝死,這些生理變化已經在改變,無聲無息的靠近死亡:1.血壓一直上升,而你不知道如果室溫一直冷,身體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日本人研究,當你的房間一直冷:「在清晨,每下降10°C,你的血壓上升高8.2 mmHg」而你不知道,你繼續沉睡下去,一直到你的心臟血管也縮緊,你的心臟一時負荷不來,然後身體就可能死翹翹了;另一研究指出: 「每當你的房間 溫度每下降1°C,你猝死的機會會昇高5.6%」,而你那時也在睡,而不會知道的。很多救護車,冬天都會在5:00-7:00am出動,不是因為病人剛猝死,而是猝死可能已經是一陣子了,只是那是大家起床時間,才被家人發現身邊的人,怎麼死了。2.血液逐漸濃稠,而你也不知道當室溫一直冷,除了剛才説的,身體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還有你的血管內血液濃稠度增加了。醫學研究抽血証明,身體如果一直處在冷環境:(1).選擇素( P selectins,又譯為選擇蛋白 )是一個細胞粘附分子增加,細胞更易粘附在血管內皮(2).內毒素 ( LPS , Lipopolysaccharides 脂多醣 ) 增加,誘發血栓素形成更多(3).血栓素 ( Thromboxanes , TXA2/TxB2 )增加,容易血栓當血液濃稠度增加了,更增加身體內的血管,容易阻塞機會。房間內,多少溫度才安全?「持續冰冷的低體溫,會使新陳代謝的濃稠增加了60%」,你說你房間內的的溫度,重不重要呢?一聽到房間冷,猝死增加,大家直覺都是就把房內溫度升高,而且愈高更好,但事實上,如果你們家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3°C以上,依據研究描述,你的人可能逐漸反而會身疲力乏、容易頭暈腦漲,主要是由於「室內外溫差懸殊太大」了,你一極冷(10 °C以下)出門在外頭環境,一極熱入房門(23°C以上),不只身體難以適應,這樣易產生極大的溫差。溫差,是要人命劇大溫差,真的會要人命。當溫差愈大,死亡率愈高。而且從「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美國研究也是告訴我們,不只是「心臟的猝死」,連「腦血管阻塞疾病」也是因為溫差大於5°C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尤其是那些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 < 60 歲的人,4倍風險會急性腦中風)。此外,芬蘭也是有發現他們國內的年輕猝死風險,也多發生在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2倍風險會猝死) 。房間內的安全溫度醫療研究的發現:1.肺疾病患者那些肺疾病患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在21°C,至少9小時之下,他們的呼吸症狀不易發作;尤其是夜晚的房間內,能保持在至少「9小時在21°C」之下,更是較舒服的環境。2.心血管疾病者心血管疾病者,房間內一直冷,身體血壓會昇高,血液濃稠增加,促進猝死增加的機率。房間內,能「保持在18°C,更是較安全」的環境。3.健康年輕者健康年輕者,冬天,在家有保暖衣物下,能「保持在18°C,是較理想」的室內温度。 專家建議1.白天建議 (Daytime recommendations )對於超過65歲以上、慢性病者,房間內,保持在18°C之上,對這些人的健康是有利的;對於其他健康者,也建議房間內,能保持在18°C,更是較安全的環境。2.夜晚建議(Overnight recommendations )對於超過65歲以上、慢性病者,夜晚時間,房間內保持在18°C之上,對這些人,夜晚睡覺,要併有保暖衣物下的健康,才是有利的。健康年輕者,在家只要有保暖衣物、棉被或熱毯之下,房間內是否能保持在18°C,似乎是不太重要的。3.特殊叮嚀:嬰兒房國外研究發現,寒流下容易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 SIDS),故建議嬰兒房最好在冰冷下,能保持在16-20°C左右。 如何讓自己房間保暖?1.電暖器/暖爐或熱空調機/冷暖氣機,用哪種保暖房間,才好呢?如果室溫超過20℃,建不需要開任何暖氣。.局部範圍:如果房間內,只有部分區域需要提高室溫,建議使用電暖器,但我們知「電暖器的耗電」,比熱空調機,高出3倍以上。.較大範圍:較大房間內範圍時,建議使用「熱空調機」,這時更能省電、會更實惠。 2.選正確位置放熱家中如果沒有熱空調機,建議使用電暖器;但是大家都把電暖器對著自己釋熱,其實這是短暫取暖方式。如果冷空氣,是從窗邊透進來的,就別把電暖爐拉到自己身旁,而是要放在窗戶旁邊,才可以把冷空氣變暖;把房內空氣變暖,才能較長時間保暖。 3.選正確運轉模式當打開熱空調機時,很多人為了想要節省電費,而轉到「微風模式」。其實這種運轉模式,反而會讓電費增加的。要達到設定房內18℃溫度,最佳的空調使用法,就是用「自動模式」,讓室溫上升到理想溫度,這會比較省電費;只開「微風模式」,電費會變貴貴的。 4.風扇的輔助有沒有發現:即時開了暖爐、開了熱空調,為什麽還很冷?這時吹風扇,開始派上用場,當暖爐放在地上,釋放出的熱空氣會上升,但這種特性也會導致熱空氣都往上跑,房間裡還是很冷。因此只要把「電風扇對著天花板吹,讓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才會均和」。同樣的,從空調吹出的熱空氣,也會積聚在屋內的上方,也可使用風扇「朝上」,"呼吁" 熱空氣下來一下,這樣就能增加室內增溫效率,也幫助你降低電費;記得吹風扇,不是對人吹。別忘了,替自己房間保暖如果房間內,溫度沒有維持在18-20°C左右,或兩房間温差> 5°C :1.脫光衣服2.洗澡前後3.半夜尿屎4.刷牙洗臉5.睡眠當中以上5大情况,都是寒流籠罩下,容易猝死的好時機,黃軒提醒,真的,別忘了,替自己房間保暖。延伸閱讀: ·好冷!醫急籲「2禦寒方式」恐反害失溫猝死 每天吃2物助核心體溫升高 ·天冷小心瞬間奪命! 醫曝「5個意想不到部位」:恐藏心臟病發前兆
-
2022-12-16 焦點.健康知識+
溫差過大恐要人命,醫提醒「這種人」更危險!8招正確使用暖氣暖爐
12月之後天氣愈來愈冷,許多人家裡開始開暖氣或用暖爐,不過這樣拼命把室內溫度升高是對的嗎?重症醫療醫師黃軒在其臉書提醒,務必留意冬天室內外溫差懸殊過大,恐要人命,尤其是那些原本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更要當心!黃軒舉國外研究指出:溫差愈大,死亡率愈高。因為室內如經常保持在23°C 以上,人可能逐漸反而會身疲力乏、容易頭暈腦漲。除非你完全不出門,一但外頭的溫度低於18°C ,一進一出,容易導致很大的溫差,而且從「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不只是「心臟的猝死」,連「腦血管阻塞疾病」,也是從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尤其是那些之前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 ( < 60 歲的人,4 倍風險會急性腦中風 ) 。」黃軒也教大家如何正確使用暖氣/暖爐,例如要擺在正確位置,也要選對正確運轉模式。而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也在《聯合報》撰文提醒大家,吹暖氣要留意,可能產生皮膚乾燥、喉嚨乾癢,眼睛乾澀,鼻腔出血、泌尿道感染等「暖氣病」,務必多補足水分、多吃保水食物,保持室內濕度及空氣流通。8招正確使用暖氣暖爐1.室內電暖器和空調機輪流使用,如果僅部分區域需要提高室溫,就用電暖器即可,大面積區域再開空調機。2.正確擺放位置:別把電暖爐拉到自己身旁,而是要放在窗戶旁邊,才可以把冷空氣變暖。3.正確運轉模式:可選「自動模式」讓室溫上升到理想溫度18度,「微風模式」反而讓電費增加。4.開電扇輔助:把電風扇對著天花板吹,讓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才會均勻。5.使用電暖器時,勿在密閉空間使用,應維持室內適當之通風,以免室內缺氧,造成使用者之傷害。6.切勿在電暖器上覆蓋布料衣物作烘乾之用,且應與其他易燃物品保持適切距離,尤其是壁紙及窗簾。睡覺時也不可直接將電暖器面向床邊棉被,以防火災發生。7.使用專用插座,避免與其他電器共用同一插座組,避免使用延長線,要有傾倒自動斷電裝置。8.電暖器出風口溫度較高,應注意避免人體觸碰或小孩把玩,以免燙傷。【資料來源】.經濟部標準檢驗局.《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冬天開暖氣卻讓皮膚乾燥、喉嚨乾癢?當心暖氣病上身
-
2022-12-14 醫療.心臟血管
長者冬天下肢冰冷、走路疼痛 小心「腳中風」要立即送醫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 血管阻塞發生的機會大幅增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今提醒,年紀大的民眾除了要小心天冷引發心臟血管硬化引發的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也應高度警戒下肢的「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輕者影響走路、跑步痠麻無力,重度阻塞者則面臨壞疽、截肢,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心臟血管中心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說,1名72歲婦人有高血壓、 心臟冠狀動脈阻塞,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 並出現陣發性心房顫動,最近還出現右下肢冰冷、疼痛。經檢查,患者右下肢膕動脈發現血栓, 造成下肢血液循環嚴重阻塞,立即召集「24小時溶栓團隊」施以導管溶栓手術,並同時運用「機械性取栓」與「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使血液循環獲得大幅改善,避免截肢的危機。另一個案是80歲男性,罹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持續性心房顫動並心衰竭等多重病史, 最近因為右下肢冰冷且劇痛一天急診,後來在他的下肢前脛動脈發現血栓, 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經過緊急導管溶栓手術, 並再經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 以及藥物氣球及支架得使用, 血栓順利移除, 血流恢復正常,避免被截肢的命運。徐中和說,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在下肢最為常見,臨床症狀包括患肢溫度降低,常感覺冰冷、麻木、走路疼痛、腿部潰瘍等。嚴重時,肌肉組織會發生缺血性壞死,甚至被迫截肢。且截肢後也容易再面臨命危風險,是非常棘手的疾病。高風險因子包括老化、家族病史、吸菸、糖尿病、肥胖和三高等,國外研究統計發生率約12%,尤以步入中年的45歲以上的人居多。徐中和說,罹患心房顫動的病人, 平常一定要規則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形成。若患病送醫,醫護團隊必須搶在病人動脈血管阻塞的黃金6到8小時內,確定下肢血管阻塞位置後,緊急進行血栓清除、血管繞道等血管重建手術,才能避免造成肌肉組織永久性壞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016年成立了「24小時溶栓團隊」, 以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後,同時進行機械性取栓以及「超音波震碎血栓」手術,搶救治療急性下肢動脈重度阻塞的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由原本的20至30%大幅下降到3%,成果發表在4月「國際血管學(International Angiology)」醫學期刊。
-
2022-12-09 醫聲.Podcast
🎧|很多急性中風病患,竟靠「這數據」逃脫血災之禍
過去,許多中風病患用藥打通血栓後,易有出血副作用,所幸經數據分析發現真相,醫界便調整劑量,情況才有改善,這要歸功健康大數據的運用。在國際上,許多新藥上市前的人體臨床試驗,都以歐美白人為主要對象,而全世界的人種、基因對藥物反應不一定都相同,此時,台灣的健康大數據資料便具有珍貴價值。🎧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國家衛生研究院全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援引過去實例指出,對於剛發生缺血性急性腦中風的病患,靜脈血栓溶解劑是第一線用藥,不過有專家、學者根據藥物上市後監測、真實世界數據等進行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病患用藥後,出現出血副作用的情況比歐美嚴重,經進一步研究建議,對台灣患者而言,藥物劑量似乎需要減量,當藥物劑量一減少,病患的出血機率就大幅下降,這代表國際藥廠若參考台灣健康大數據資料,在公私合作聯盟(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下,對於各族群的藥物劑量、藥物效果等數據的掌握,便可更加精準。對於台灣健康大數據的運用,長時間關注高齡健康、高齡慢性病防治的邱弘毅表示,在台灣,高齡年長者患一種慢性病的比率超過8成,同時有三種慢性病的比率為4-5成,這些慢性病可能在40、50歲就開始引發血壓、血糖、血脂指數異常,但因為沒有症狀,導致民眾「無感」。隨著指數失控、時間拉長,傷害也就越來越劇烈。以高血糖來說,當血糖失控,剛開始沒有症狀,但日積月累下,從眼睛視網膜到心血管、腎臟,都會受糖毒傷害,老年就很容易邁向衰弱、失智、失能,而透過健康大數據的觀測,可看到民眾各項生理指數的變化趨勢,及早展開防治策略、擬定有效公衛政策,對於促進高齡健康、樽節健保費用都有極大益處。事實上,針對現行健保資料庫等健康大數據在學術研究的運用,憲法法庭已做出憲判字111年第13號判決,除了宣告部分違憲,也建議3年內應完成修法。對此,邱弘毅認為,目前主要爭議在於,如果沒有修法,未來民眾對於這部分將有「退出權」。建議往後在修法上,若是防疫、罕病藥品研發、罕病防治等攸關整體利益上,應避免個別民眾任意使用退出權而影響整體社會利益,若是有關商業利益,則可允許民眾有退出權,且需要有相關配套措施。此外,也必須要有第三方公眾執法單位,期待未來經充分討論,在立法或修法上,可在公共利益與民眾隱私權益間取得平衡,整體社會、醫藥產業界與民眾健康福祉也能蒙受其利、受到保障。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邱弘毅小檔案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公衛所流行病學組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公衛所公共衛生組碩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學士經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院長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Podcast小檔案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蘇湘雲、滾宬瑋 音訊剪輯:高啟書 腳本撰寫:蘇湘雲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臺北醫學大學
-
2022-12-05 焦點.元氣新聞
今晚最冷恐降至15度!醫授3大原則降天冷危害:慎防猝死風險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明兩日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較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專家提醒,需留意天冷的健康危害。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今(5日)日氣溫漸降,北台愈晚濕冷,中南部白天舒適、早晚涼冷;今晚明晨北台平地最低氣溫將降至15度左右;明日北台仍濕冷,中南部早晚涼冷,有心血管疾病及高齡者,要注意保暖。預防天冷猝死風險台大心臟內科名醫王宗道曾受訪表示,攝氏26至28度的氣溫對心血管最友善,但環境溫度從攝氏26度每下降一度,心血管阻塞風險就提高3到5%。王宗道表示,當皮膚接觸冷空氣的面積越大,血管越容易收縮,導致血壓升高;若血壓飆高的位置在腦血管,則容易導致腦中風。因此原本心律不整、心血管狹窄症狀者,容易血管收縮造成情況不穩。氣溫若持續偏低,身體、血管較能習慣,比較不會有急劇收縮的狀況;反之氣溫若差距過大,則發生猝死的風險升高,因此皮膚接觸冷空氣的面積愈少愈好。預防天冷猝死,王宗道表示,最關鍵是個人要能掌握自身的狀況。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者,就算正服用藥物控制,也要在早上起床、晚上睡前定時量測血壓,注意是否平穩。另外,也要留意氣溫下降期間,是否有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若頻率增加或是合併全身性症狀如冒冷汗、想吐,則一定要進快就醫,千萬不能心存僥倖,等到隔天或過一段時間才就醫,「往往憾事就在這時候發生」。三大原則降天冷危害馬偕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醫師張智博曾受訪表示,年長長輩可以遵循「穿暖、補水、起慢」三大原則,降低冷天帶來的健康危害。張智博表示,氣溫變低時因為出汗減少,很容易忘記補充水分,導致血液變得黏稠,不只影響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也容易使得皮膚缺水乾燥,張智博表示,為了扺抗低溫,身體必須產熱增溫,消耗的熱量增加,也會增加基礎代謝率,請多提醒長輩適時補充熱食和溫開水。另外長輩常半夜上廁所,張智博提醒不管是半夜起床或是早晨起床,都要記得緩身下床,勿過於急促,最好可先在被窩裡活動各處身體關節、舒展筋骨,靜待3到5分鐘後再緩慢下床,適應溫差也能預防跌倒。
-
2022-12-02 醫療.心臟血管
鄭弘儀冠狀動脈硬化卻無感…醫提醒恐心肌梗塞、腦中風!快做6件事改善
知名政論節目主持人鄭弘儀之前在節目中透露,自己做健檢後才知有「冠狀動脈硬化」,最狹窄的地方已達69%,但是他完全沒感覺,目前靠吃藥控制。而他以前最愛吃內臟類,現在為了健康只能忌口。氣溫下降,是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容易惡化的季節。鄭弘儀之前在節目中透露,自己做完健檢才被告知有「冠狀動脈硬化」,最狹窄的地方已達69%,但是他完全沒感覺。不過醫師認為他現階段還不需要裝血管支架,目前先吃藥控制即可。而他原本愛吃下水湯及滷雞胗,配啤酒,現在內臟類都不敢吃了。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血管中心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韋廷曾受訪指出,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又稱狹心症,主要是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累積,形成不規則粥塊脂肪,讓動脈硬化與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好發於中老年人、有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性格急躁、壓力過大及缺乏運動等人。其臨床表現為突然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絞痛,疼痛上達左肩、臂部及頸部,伴有惡心、頭暈、面色蒼白、煩躁心悸、呼吸短促、出冷汗、甚至暈厥等症狀。此外,不同部位造成的血管堵塞問題並不一樣,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肇鋒曾受訪表示,「腦跟心這兩個器官,因為直接影響生活、工作與外顯症狀,甚至危及生命,格外受到注意。」林肇鋒表示,倘若動脈硬化發生在頸動脈且逐漸變窄,就容易引起腦中風;若供應心臟肌肉的冠狀動脈硬化,就會引起心肌梗塞。動脈硬化,除年紀增加、性別 (男性)、種族、家族冠狀動脈疾病史、家族高膽固醇血症、慢性腎臟病等無法控制危險因子,生活習慣影響更大,現代人不良飲食習慣,抽菸、過度肥胖不運動等,都是高危險群。為避免引發心血管風險,須當心誘發因子,包括寒冷、氣候變化、清晨時段、情緒激動、強烈用力、過度疲勞等。最近天氣變冷了,多注意保暖,醫師建議,可穿襪子睡覺,有夜尿或睡眠不佳半夜起床要穿暖和,早上起床動作放慢,可先喝一杯溫開水稀釋半夜濃縮變稠血液。醫師建議以下幾件事改善動脈硬化。6件事改善動脈硬化.戒菸.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三高).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飲食少油少鹽,多蔬果。.減重,避免過度肥胖。.規律運動.不要過勞或熬夜【參考資料】.血管怎麼變硬?醫:動脈硬化從血管「長斑」開始.血壓飆高瀕臨腦中風!六旬男查遍竟與心肺血管無關,是「腎血管性高血壓」.天氣忽冷忽熱 有這些症狀小心冠狀動脈阻塞
-
2022-11-30 醫療.腦部.神經
常熬夜、少運動、三餐不正常 38歲上班族腦中風
38歲陳姓男子上班忙碌常熬夜,三餐不正常,平時也沒運動習慣,月前早上起床時發現自己半側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家人趕緊送醫,診斷確定腦中風,幸好發現早,住院後經6周高強度復健,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高壓氧及中醫針灸治療,現已恢復獨立執行基本日常生活的能力,漸朝著回到職場的目標前進。苗栗縣為恭紀念醫院復健科主任宋松遠表示,中風非特定族群的疾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剛發生時如能盡早處置,越能獲得較好預後。中風急性期,大腦損傷不穩定,家人應隨時注意病人症狀,留心病情是否惡化。急性後期應積極配合復健治療,先辦理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對治療黃金期的病人給予積極整合性照護,利用早期治療介入,恢復功能並減輕失能程度,減少後續再住院醫療支出。復健師林家正說,除積極復健,近年搭配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高壓氧及針灸也是治療腦中風的新利器。rTMS利用外加磁場來活化大腦,改善神經可塑性,目前研究已證實部分中風病人合併rTMS和物理復健治療後,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肢體攣縮。他指出,高壓氧能有效提高腦組織的氧分壓,進而改善組織缺氧狀況,可預防腦部缺血區域造成永久性傷害,促進新陳代謝及組織修復能力。此外,有實證發現針灸頭部穴位,可使中風區塊的血管擴張增加循環,加速病人復原能力,更有研究指出中風出院後,長期接受針灸治療,比未接受針灸的病人降低50%復發風險。院方指出,為恭紀念醫院為中國醫藥大學策略聯盟醫院,有完整腦中風團隊,除給予中風病人積極治療,也給予家屬和民眾相關知識及學習照護能力。中風後的影響層面不僅是個人,也影響整個家庭,尋找適當醫療資源陪伴病人面對疾病,積極治療不放棄,可讓病患的人生由黑白變彩色。
-
2022-11-27 醫療.腦部.神經
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 花蓮消防啟動「接駁救護」南病北送搶救生命
Q.一對退休夫妻在花蓮南端的玉里旅遊期間,先生突然出現疑似中風症狀,頭暈、半側手腳完全無力,說話也說不清楚,花蓮地域狹長廣闊,大醫院多在北部市區,離玉里很遠,這時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黃翊豪說,因花蓮地形狹長,南北距離高達200公里,因此花蓮縣消防局在心肌梗塞通報已啟動「南病北送」的接駁救護機制,讓南端瑞穗、玉里的患者送至鳳林地區後,再由壽豐分隊將病人送往花蓮慈濟醫院,解決長距離救護後送對中南區消防同仁的壓力,這一套流程未來也會應用到急性腦中風的通報上。黃翊豪呼籲民眾警覺中風症狀,記得「FAST」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記下最後正常時間,不論位在何處,盡速撥打119是求救的重要第一步。而在救護車到達前,可以先讓病人躺臥並鬆開衣物等待,記得詳細告知平日用藥情況、是否有慢性病,以利救護人員順利銜接後續。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亦是我國十大死因的第四位,其失能衍生的長照費用,一年恐超過百萬,是壓垮家庭經濟的重擔。根據統計,花蓮一年約有1000位急性腦中風病患,包括缺血型和出血型腦中風,但大部分未能在第一時間正確辨識,錯過了黃金急救期,留下不可逆的永久傷害。花慈推行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串聯消防救護員守護花蓮。因此,花蓮慈濟醫院腦中風中心特別設計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Modified Prehospital Acute Stroke Severity scale:PASS),提供急性中風另一項評估工具,盼此量表能協助救護員評估判斷,及時送至能夠處置的醫院。11月花慈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至花蓮縣消防局「救護員教育訓練」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實務經驗,透過課程分享與消防局建立互助合作機制、互相串聯,共同守護花蓮鄉親。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說,當腦血管發生阻塞或出血破裂時,腦細胞也會慢慢壞死,導致神經功能缺損。急性腦中風救治分秒必爭,若為出血型中風需以手術治療,而缺血型中風在症狀發生3~4.5小時內送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癒率較高、預後也較佳,有助於提升重拾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羅彥宇分析,靜脈血栓溶解劑的全國施打率為5.25%,花蓮低於平均值,主要是全縣南北狹長,交通時間和民眾對中風觀念仍有待加強。若發病超過4.5小時,或是阻塞的位置在大血管,還可以施行動脈血栓移除術打通塞住的血管,大幅改善患者的預後。羅彥宇表示,花蓮慈濟醫院全年皆有神經內科醫師值班,可24小時治療急性中風,而且是東部率先引入動脈血栓移除術的醫學中心,再加上全天候的神經重症加護病房照顧,提升急救成功率。花蓮縣消防局「鳳凰計劃」建立送醫流程SOP,跟急重症賽跑。花蓮縣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冠英回饋,急性中風雖為三大急重症,救護分秒必爭,目前消防端已與醫院端建立通訊交流群組,但因中風的疾病特性,救護員透過辛辛那提(FAST)評估疑似中風患者送至醫院後,無法像心肌梗塞或重大創傷等,有實際數據(OHCA急救成功率等)能夠了解病患送醫後的治療狀況。期以透過課程交流,有機會和花蓮地區的醫院近一步合作,建立交流系統或數據回饋機制,讓救護員有機會了解,透過緊急醫療服務(EMS)送至醫院的疑似中風病患是否確診為急性中風,有助於消防端建立獎勵機制,或檢視中風辨識敏銳度,設身為傷病患思考,讓救護熱情能永續傳承。羅彥宇說,除了民眾警覺腦中風的徵兆、緊急送醫,還要「送對醫院」,最好的方式是通知119救護系統,送往最近且具備合格緊急醫療能力的醫院。醫院收到通知,立即啟動SOP流程,安排電腦斷層掃描、腦中風治療小組成員待命,評估符合缺血型腦中風症狀則給予治療,治療後整合個案照護、衛教、追蹤。花蓮縣消防局也於今年進行「鳳凰計劃」,在急重症救護上建立送醫流程SOP,大量訓練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能在現場利用專業儀器,給予病患第一時間的急救處置,在救護心肌梗塞等重症上有明顯突破,雖然急性中風現行無法在救護車上施予治療,但建立起救護SOP、強化辨識敏感度,對急性中風這樣跟時間賽跑的急重症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增益偏遠地區的腦中風病患。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Infogram
-
2022-11-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新娘亂吃藥 婚後第二天頭暈
某診間故事。新婚第二天,老公帶著老婆來就診。主訴:頭暈不適。醫師量了血壓正常,也沒發燒。醫師:「有吃什麼藥物嗎?」老婆:「就只有吃避孕藥啊!」醫師:「怎麼吃法啊?」老婆:「就是照仿單上寫的啊!一次一粒啊!」醫師:「共吃了幾粒啊?」老婆低著頭不語。老公:「她吃了八粒!」說得也沒錯,本來一天一次一粒,老婆只看到後面,一次一粒,八次吃了八粒,劑量吃多了,引起的副作用。真的故事。有一位病人有高血壓,門診都是院長在看,有一次因病入院,病房的主治醫師知道病人有高血壓,就又開了高血壓的藥,但因院長很凶,住院醫師不敢刪他的藥,原來院長開的藥繼續開給病人吃,病房主治醫師開的新藥也加上去,結果病人血壓降太低,引起休克死亡。這種事情,也同樣發生在糖尿病人的身上,如果病人在某醫院吃了糖尿病的藥,又到別的醫院看別的醫師,病人不說,醫師也不查,病人藥吃太多了可能就會引起低血糖,嚴重者昏迷,甚至成為植物人,甚至往生。藥與毒是一物的兩面,這與錢多多益善不同。同一種病看不同醫師,藥物統統入口,可能有危險會致命,這種情形,以心臟病的藥與糖尿病的藥最為重要,不可不慎。其他常見的傷風感冒藥吃多了,也或多或少有副作用,但對生命通常不會有巨大影響。但安眠藥如果吃多了,可能就會影響呼吸心肺循環,甚至致命。此外,有些人換了心臟瓣膜,要服用抗凝血劑,過量也會引起內出血,例如胃腸出血,尤其如果引發腦出血更會危及生命。國人喜歡吃補藥,例如各種健康食品,如果服用過量或來源有問題,可能會影響腎功能或肝臟功能,最重者引起腎衰竭或猛爆性肝炎。有些藥如果服用了一段時期,突然停藥也會有風險,例如吃高血壓藥突然停藥了,輕則引起頭痛,重則血壓太高可能引起心臟衰竭或腦中風。對B型肝炎病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如果原來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如果因健保給付到期未再服藥,而停藥時肝功能正常,也未再定期回診,有一天可能肝炎發作,甚至引發猛爆性肝炎危及生命。在台灣,每年都有因B肝藥物停藥引發猛爆性肝炎而致命的案例,不可不慎。俗語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藥物而言,藥能保命,也能致命,服藥方式要能與醫師配合,不可自我停藥或吃過多劑量,才是永保健康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1-26 醫療.心臟血管
36歲三年心肌梗塞2次!醫:降壞膽固醇防心梗,降1單位少22%風險
心肌梗塞和不穩定心絞痛風險,「壞膽固醇」被視為重中之重,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提醒,壞膽固醇對人體危害不容小覷,降低壞膽固醇可減少風險,如何降低是重要課題。 心肌梗塞常見風險因子,醫:降壞膽固醇是重要課題! 陳玠宇醫師指出,常被提及的心血管風險因子可如年紀,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或停經之後。家族史,尤其是早發性,男性小於55歲、女性小於65歲。除此之外也包括抽菸、缺乏運動、飲食不佳等,引起的肥胖、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血脂異常、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現代人因飲食西化,以及高糖、高油等精緻飲食,心血管疾病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膽固醇是風險之一,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LDL-C,也就是所謂的壞膽固醇,危險因子調控、嚴格控制是重中之重。 降壞膽固醇防心肌梗塞,降1單位可減少22%風險! 研究:降1mmol/L可減少22%風險!陳玠宇醫師表示,根據文獻,低密度膽固醇每降低1mmol/L(約38.6 mg/dL的LDL-C),可減少約22%重大心血管事件風險。 各疾病建議數值:台灣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也建議,所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性冠心症患者,需將LDL-C降到基本70 mg/dL以下。急性冠心症合併糖尿病、再發心肌梗塞、多條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或周邊動脈阻塞者,更應考慮將其嚴格控制在55 mg/dL以下。 其他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頸動脈狹窄之缺血性中風、暫時性腦缺血患者,皆建議將LDL-C降至70 mg/dL以下。冠狀動脈、頸動脈、周邊動脈疾病三者合併兩者以上,則應考慮降至55 mg/dL以下。 而針對膽固醇異常,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基礎LDL-C過高超過190 mg/dL者等高風險族群,建議應直接將LDL-C降到最少100 mg/dL以下。 降壞膽固醇防心肌梗塞,醫指4大關鍵缺一不可! 陳玠宇醫師也建議,若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應至少3個月非藥物控制調整,如飲食、運動、生活型態等,經調整LDL-C仍大於115mg/dL、有兩個危險因子以上,或是130 mg/dL、有一個危險因子,或者160 mg/dL、無危險因子,都建議開始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治療。 他36歲三年心肌梗塞2次!抽血檢查成績大大不及格。 陳玠宇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一名36歲男性案例,三年發生兩次心肌梗塞。該案例三年前因胸痛、冒冷汗送至急診,診斷為「下壁ST節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經急救後就回一命。 正當案例以為已經遠離心血管疾病猝死風險,近日又再度因胸痛發作送至急診,診斷發現為「非ST節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且比三年前更加嚴重,再次接受心導管手術。 案例不解,3年前心肌梗塞後就已規律服用藥物,並定期追蹤,為何又會再次發生、且更加嚴重。經抽血檢查發現膽固醇數值大大不及格,總膽固醇196 mg/dL、三酸甘油酯135 mg/dL、高密度膽固醇35 mg/dL、低密度膽固醇134 mg/dL。 膽固醇對健康傷害非立即性,日久恐釀重大危害不可小覷! 陳玠宇醫師提醒,膽固醇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雖然不是立即性的,但長年累月下血管提早老化、硬化、狹窄,就會使得相關併發症出現,甚至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死亡等。膽固醇及相關風險因子控制相當重要,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可單靠藥物控制,飲食、運動、生活各方面都應時時關注。 《延伸閱讀》 .海鮮也要注意膽固醇?10種海鮮比一比,營養師指需注意關鍵!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26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台南市】指揮全市13醫院扛起「總醫師」之責,許以霖調配病床控醫療量能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考驗各地應變能力,一座城市的韌性開始引起討論。拿起麥克筆在白板上畫出軸線及曲線,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點出台南市的健康韌性,「一座城市的醫療量能,要在確診數之上,如果確診數飆升,要趕緊壓下來或者將醫療量能拉高,否則會崩潰。」為此,新冠疫情高峰期間,他邀集全市13間急救責任醫院,擔任起「總醫師」親自指揮調配病床,將上升的線條拉在安全的範圍內。Line平台串接,匯聚13間急救責任醫院攤開台南市的地圖,許以霖說,縣市合併後有六成是鄉鎮、四成是市區,而醫院大部分集中在人口密集處,疫情當前,每間醫院的病床數、量能都面臨考驗。此時應該以地方政府衛生局起頭,有系統性地指揮,台南市透過Line作為平台,將13間急救責任醫院整合為一體,彼此公開透明院內的空床數。「嘉義來的患者原本要送到成大,但距離來看是要往柳奇(柳營奇美醫院),轉診又是風險,所以讓他們改送到柳奇。」從許以霖分享的狀況,不只要隨時監控各家醫院的空床數,還得考量病患的距離該送往哪間醫院,但令他感動的事,一步步走來,醫護同仁有了默契互信,漸漸地大家都會自願跳出來接手。他認為這項系統不僅能因應新冠疫情,未來還能用在腦中風等緊急情況。疫情加快科技導入的進程,台南市在Line的平台運用不光如此,連打疫苗的預約也派上用場,他介紹,這免去民眾排隊等打疫苗的困擾,預約後直接前往、馬上接種,市民的使用率相當高,隨著打氣普及,近期系統也改成網頁版,同步增加流感疫苗預約。免疫負債當紅,提高疫苗接種成關鍵台灣已邁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代,近期公衛專家學者關注於「免疫負債」議題,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如何擴大施打也成重點。許以霖說,考量城鄉差距及長輩不擅長於網路科技,因此沿用新冠疫苗接種站點雙軌並行,市府也會到社區、學校內直接施打,同時,市府也額外添購疫苗,擴大接種的對象、年齡。他說,為了提高民眾的疫苗施打衛教及意願,特別利用里長廣播系統放送,自己也會到在地的廣播電台錄製節目,也得隨時更正長輩間流傳有關疫苗的錯誤假訊息,才能夠破除迷思,達到正確的衛教。然而,另一項「免疫負債」的課題,則是面對尚未有疫苗的病毒,許以霖說,像是幼兒的呼吸道融合病毒、中南部擔憂的登革熱等,除了維持既定的戴口罩、消毒,還有環境的清消,他相信在新冠疫情的洗禮後,醫療量能系統的布建,加上民眾健康識能升高,願意配合接種疫苗、做好個人保護,共同建構起城市保護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