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8 癌症.肺癌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1039
筆 文章
-
-
2021-04-06 癌症.肺癌
50歲女不菸不酒 竟一口氣長出10顆原發性肺癌
50歲女子不菸不酒,咳嗽一個多月到醫院檢查,卻發現肺部長出數十個大小不一的結節,開刀切除約兩成多的肺部,確定10個是同時長出來原發性的肺癌,奇美醫院胸腔外科醫師蘇英傑今天報告這個特殊的病例,他表示,臨床上多發性肺癌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原因不明。一個人同時長出10個肺癌,這名50歲的家庭主婦去年因為慢性咳嗽而到奇美醫院的胸腔內科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左側胸腔有微小的陰影,醫師開給抗生素治療但並沒有改善,之後再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在兩側的肺部發現有數十顆大小不一的低密度肺結節,就轉往外科治療,經雙側胸腔鏡手術切除,共確診有10顆惡性程度不一的原發性肺癌(並不是一個肺癌擴散到其他),目前仍在門診追蹤治療。病患並沒有特殊的生活習慣,也沒有家族病史,為什麼會一口氣長出這麼多肺癌,原因並不清楚。蘇英傑表示,2018年至今年3月的手術經驗發現,在此期間治療的106位肺癌確診病人中,竟有近四分之一(26位病人)是多發性及雙側肺癌病灶(12位病人),顯見多發性肺癌並不少見。在這近四分之一多發性肺癌病人之中,平均每人有2.9顆腫瘤,且單側及雙側分布的病人約各佔一半。他指出,過去認為肺癌與抽菸有關,但是近年與抽菸有關的鱗狀上皮細胞癌比率下降,幾乎95%都是肺腺癌,而且女性罹患的機率大約是六到七成,比男性多,是否與煮飯的油煙有關,或者是空汙,目前都還不清楚。而且臨床發現,多發性的患者、也就是肺部同時長出好幾個原發性肺癌,比例越來越多,蘇英傑表示,許多早期的肺癌從X光影像上很難被發現,必須要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才能檢查出來。奇美醫院健檢中心表示,目前願意自費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民眾越來越多, 10年前一年大約有400人,但是現在一年大約有2000人,成長五倍。
-
2021-04-04 癌症.乳癌
如何遠離乳癌? 醫:出現6大症狀需提高警覺
隨著現代生活和飲食西化,環境賀爾蒙及肥胖問題增加,目前乳癌的發生率急遽上升,且出現年輕化的現象◦ 2020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佈全球最新癌症統計,女性乳癌的發生率首度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乳癌長期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第一名,發生高峰為45至64歲間,比歐美國家更提早了8至10歲◦面對這隱形的殺手,我們該如何是好呢?認識乳癌是早期預防的第一步乳房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乳小葉、乳腺管、脂肪結締組織◦ 以女性乳房來說,乳小葉負責分泌乳汁,由乳腺運送乳汁往乳頭,結締組織則填充組織中◦ 癌細胞為正常細胞突變,造成調控細胞分裂增殖機制失常。當這些病變的細胞聚積在乳房,即會形成乳癌。女性乳癌常見於乳小葉或乳腺管產生之病變,形成侵襲性乳腺管癌和乳小葉癌◦當乳癌細胞進一步侵犯附近的腋下淋巴結,也有可能藉由淋巴循環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腎臟、骨頭、腦部轉移。小心乳癌的警訊初期的乳癌並沒有症狀,但若有以下臨床表徵必須提高警覺:◎乳房形狀、大小改變◎摸到乳房硬塊邊緣不清楚、無法移動(固定在皮膚或胸壁上) 、無疼痛感◎腫塊附近皮膚或乳頭凹陷◎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皮膚呈橘皮樣變化(因皮下淋巴被癌細胞阻塞)或紅腫潰爛◎摸到腋下、鎖骨上和頸部淋巴結腫大。任何年齡的女性朋友都應熟悉自己的乳房狀況,20歲以上一般女性應在每月月經後第7-10天進行自我乳房檢查,停經後女性則選每月固定一天進行。然而,自我乳房檢查僅能發現平均2公分的腫塊,因此,定期乳癌篩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哪些是乳癌的高危險因子?◎初經年齡小於1 2歲、停經年齡大於55歲、有月經超過40年、未曾生育、30歲後才孕育第一胎、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曾一側乳房得過乳癌、或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直系親屬乳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高脂肪飲食、缺乏運動、長期酗酒乳癌篩檢時機及方式有哪些?乳房攝影為目前國際公認最具科學實證的篩檢工具,它可偵測到早期乳癌的惡性顯微鈣化。目前國民健康署針對乳癌好發年齡及高危險組群,提供每二年1次免費的乳房攝影。◎45-69歲的婦女◎40-44歲二等親內,有乳癌家族史者然而,普遍年輕女性乳房較緻密,會導致乳房攝影難以穿透組織來顯示腫塊,因此在小於40歲的女性,建議搭配乳房超音波作為乳癌篩檢的利器。當發現可疑影像時,將會進一步安排細胞抽吸、切片以助確診。若能早期發現乳癌,不僅可做乳房保留手術,5年的存活率更高達90%以上,因此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期。讓我們定期自我乳房檢查及篩檢,一起守護乳房的健康!參考資料: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
2021-04-0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老婆帶老公來求診,老公最近瘦了幾公斤。老婆:「我做食物給他吃,他都不吃,所以瘦了下來。」老公:「我就是不想吃,沒有胃口。」老婆:「你在外面應酬那麼多!」「難不成外面有女人做得比我好吃?」老婆愈說愈生氣,可是夫妻一場,還是把老公帶來檢查。不想吃東西,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心情不好,不想吃東西。夫妻感情不好,老婆再怎麼做好的料理,老公也會胃口缺缺。傷風感冒,病毒在人體,自然胃口不好。B型肝炎病毒發作,或得了急性A型或E型肝炎,同樣的都胃口缺缺。人體大器官生了病,例如心臟不好,走路都會喘;氣喘發作,或肺癌末期,也會缺氧,胃口自然不好。事實上,人體各器官長了癌症,在中晚期都會胃口欠佳。如果短期的胃口欠佳,體重影響不大,但如果一直瘦下來,事情就大條了,可能腫瘤粉大了,例如胃癌、大腸癌、肝癌或胰臟癌末期了。除了癌症末期人會瘦之外,糖尿病厲害也會瘦下去,此外,還會有多喝、多尿、多食的現象。另一種會瘦的原因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此時會伴隨心悸、怕熱、吃多的現象。總之,一旦體重有上升,通常是吃太多了,不太打緊,但體重要是大降,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一定要詳查原因,才不會誤了大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4-02 新聞.杏林.診間
病人把命託給你,怎能不給他電話?陳晉興沒外科醫師架子,陳文茜陳佩琪肺癌都找他
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外科名醫陳晉興的使命,是早一點找到肺癌初期的病人,他如何走上這條防治「新國病」之路? 陳晉興是知名的肺癌外科醫師,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主持人陳文茜、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等都是他的病人,同時他也是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簡稱LDCT)的大推手,與朋友聊天,總不忘敦促提醒:「有沒有去做,LDCT掃描的肺癌篩檢?」 三井餐飲事業集團董事長黃奕瑞,就在被陳晉興叨念了3回後,即使才剛做完健康檢查,還是乖乖地全家族都追加做LDCT。沒想到,家族中真的有人因此發現了肺腺癌,決定公司也跟進,在同仁的健康檢查增加這項檢查項目,結果,「竟也找到4、5位同仁有肺腺癌的問題。」讓黃奕瑞意識到陳晉興苦口婆心背後的原由。 初心》病患家屬求救 讓他力推早期篩檢 關於LDCT的肺癌篩檢,雖然各專家看法有些許的不同。陳晉興說他心裡清楚:「除了經費的考量,大家最擔心的是偽陽性的問題。」但是他強調,「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確是診斷早期肺癌最佳的工具。」 若看數字,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根據2018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大癌症又以肺癌的死亡率成長最多。 身為肺癌的外科名醫,每天面對的都是為此求診的病人。有一年在診間,來了一對年輕夫妻,老婆抱著小孩,哭著對陳晉興說:「陳醫師,你一定要救救我先生,我希望他能看著孩子長大。」先生在一旁安靜無語,因為發現時已經是肺癌第4期(晚期),根本沒有辦法手術。 「如果診斷選擇可以重來,你會不會想早一點發現問題?」這是看遍生死,經歷過即使名醫也無法力挽狂瀾之後,陳晉興力推檢測預防的初心。「我現在已經53歲多了,也要開始下半場人生,我希望可以降低台灣的肺癌死亡率,透過篩檢早一點找到這群病人,緊接著找出原因,為什麼這些人會罹患肺癌,唯有知道彼此因果關係,也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 起點》病中悔悟貪玩 為父親重考上台大 名醫並非一路坦途,「許多人聽到我是建中、台大醫學系畢業,就會認為我成績很好,這你就錯了。」陳晉興大笑。 出生於彰化縣芳苑鄉的王功村,陳晉興的父親原是王功國小的老師,後來應徵上了二林國中,「全家也跟著父親從王功村搬到二林鎮,二林沒有高中,鎮上成績還不錯的人,幾乎都選擇參加北區聯考,我考上了建中。」 北上來到台北市南海路,15歲的陳晉興像是被釋放的籠中鳥,高一、高二都在玩耍,打撞球、溜冰、排球、籃球、網球、跳土風舞⋯⋯,就是沒把心思放在課業上,直到升高三那年因為生病,有一周的時間沒辦法去上課,母親特地來宿舍照顧,「我突然明白,得好好念書。」大學聯考放榜,分數只能上牙醫系,為了父親總是常說:「我們家族要是能夠有一位醫師,不知該有多好!」他決定重考。 「在南陽街的補習班,認識了我太太,我們都是高四生,我常跟我的小孩說,爸爸要是沒有重考,就沒有你們2個。」隔年,陳晉興如願考上台大醫科。「那年代,在鄉下,有人考上了醫學系,那可是天大不得了的大事,除了放鞭炮還會宴客,我們家席開8桌,同學考上北醫,他們家請了30桌,」榮耀了父親,陳晉興笑得燦爛。 進入台大醫科就讀,陳晉興暗暗地打定主意選擇外科,這和他的臨床導師、當時的台大外科部主任教授朱樹勳(編按:現任亞東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有很大的關係,「就在大四那年,朱樹勳完成國內首例異位心臟移植手術,報紙以斗大標題登出,我希望自己未來能像老師一樣厲害。」 雖然早就選定外科領域,但畢業後因為兵役的問題,沒有辦法留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他先到省立台北醫院當了1年的外科住院醫師,才重回台大,而且回來的第一年,還得「降級」從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始做起,「朱樹勳教授跟我說,省立醫院和醫學中心訓練等級不一樣,擔心我會跟不上進度⋯⋯。」 精進》以外科為志業 緊抓任何開刀機會 陳晉興決心趁機把基本功練得更加扎實,他很清楚,外科醫師的醫術與口碑是建立在開刀房,「開刀是不能有分毫的閃失。」他認為,「外科的養成不能紙上談兵,『做中學、喜歡做』很重要。」因此,他總是跟學長姊說:「我很喜歡開刀,你值班的時候如果不想動刀,就叫我來。」藉此緊抓機會,不斷精練技術。 住院醫師第3年,開始選專科,他當然想師從朱樹勳去心臟外科,「何況,朱樹勳還是外科部主任,心臟外科更是頂尖的熱門。」問題是,心臟外科也有優秀的人選,當時是大熱門。 不想與人爭的陳晉興,最後選擇了冷門的胸腔外科。如今看來,當年的選擇反而成就了今日的陳晉興,肺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他也在肺癌領域成為翹楚。 「我覺得,我的人生可貴在那多1年的時間——重考時遇見了人生旅途上重要的『牽手』,也因為重考,我知道自己不是特別的優秀,班上有高中念2年就進來台大醫學系;在省立台北醫院的那一年,莊世明主任無私、熱忱地教導我,即使他知道我不會留下來,他讓我更篤定一生願意走外科這份志業。」 現在,莊世明的兒子莊仁豪來到台大癌症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和陳晉興一起工作,「這就是人生的緣分,誰都猜不準的。」陳晉興也打算以同樣熱忱的傳承,回報莊世明的兒子。 身為台灣胸腔內視鏡手術的名醫,陳晉興平均每個月約100台刀,加上每周五節門診超時看診,以及去年8月起,接下台大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工作更加忙碌,他依舊精神奕奕:「歌手開演唱會時,他會不會覺得累?」那種被需要、被當偶像的感覺,是他成就感的泉源,直言「這份成就感就是『蠻牛』,雖然不能喝,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迅速補充體力。」 「我在開刀時不能有音樂、聊天,非常非常的serious(嚴肅),因為每個病人都不能出事,每個病人都是很大的託付,每個病人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也正因為醫者仁心,陳晉興說:「當我順利完成一台刀,心裡就會非常的感謝。」 跟著陳晉興五年多的助理說:「外科醫師通常脾氣都不太好,但陳副院長不太一樣,他是『念』,會一再提醒,希望團隊按照他的步驟做事。」例如在開刀房,護理師幫他戴手套時,一定記得覆誦:「右手7碼,左手7碼。」(編按:再次確認手套尺寸,避免戴錯浪費)助理又說:「陳醫師會送《肺與肺病》給每一位開刀的病人,還會幫病人將要看的重點摺起來,也是再三地提醒一定要閱讀。」 台大醫院專任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允中形容,陳晉興是具有智仁勇特性的醫師,他說:「陳醫師有很大的胸襟可以與其他專科醫師合作,例如讓肺癌病人可以在同一間手術室完成腫瘤的定位和開刀,減少病人等待的焦慮;門診一節看了近百位病人,完全沒有外科醫師的大架子。」 陳晉興除了出國以外,就連假日,每天總是一早7點就到病房巡房,一周有2個整天開刀日,五節的門診,另外半天負責教學。診間、開刀房、病房、研究室幾乎填滿了生活,太太張馥芳說:「他只走3條路:徐州路、林森南路、台大醫院的景福通道,不是通往病房、診間、開刀房,就是在研究室。」 暖醫》把電話留給病人 互動更有溫度 病人多、醫術好的醫師很多,有溫度的醫師卻未必多,陳晉興卻是其中之一,打從2009年起,他就因為住院病人一句「陳醫師你不在時,我們很像孤兒」,就把自己的電話留給病人,「我發現從此和病人的互動反而更好。」即使如今他又接下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行政與管理工作更多更忙,他還是把手機號碼留給病人。 陳晉興的理由很簡單,進行胸腔手術,病人需要全身麻醉,「你知道有人麻醉後就再也醒不過來……,例如中風、心肌梗塞、腦動脈瘤破裂、大出血等,病人把生命託付給你,你怎麼會不把電話給他呢?」 陳晉興從白袍的口袋裡,拿出一疊可以隨時給病人的紙條,上面印著肺部腫瘤病患接受手術後注意事項,以及寫著自己名字的緊急聯絡方式、Email、電話。 「我的病人都很可愛、貼心,他們都寫信、傳簡訊比較多,打電話反而不多,有病人打來說,『陳醫師沒想到真的是你哩!』」陳晉興眼神藏不住的笑意和溫暖,還有一點點的得意。 或許,就如陳晉興自己所言,重考、住院醫師那多一年的時間,造就現在的他,讓他深刻體會身為醫師的天職。「可以在台大看診、開刀、教學、研究,還能和病人做一輩子的朋友,那份快樂、成就感,被需要,人生還有什麼好要求的呢?」陳晉興說。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並行、讓你慢老超有活力.桌球CP婚變》坐月子被江宏傑笑臉圓爆哭...福原愛:每一次爆哭的過程,我學會了說出心事.「黃豆」會致乳癌?研究證實:愛吃這2種飲食才真的玩命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臨床照護指引 助癌友面向陽光
癌症治療方法進步,患者存活時間拉長,讓癌症像慢性病。但癌友面對體力和外型改變,如何做好心理調適、回歸社區,是更重要的一環。衛福部國健署針對頭頸癌及肺癌,建立心理腫瘤臨床照護指引,期望對適應不良,甚至有自殺意圖的癌友及時伸援。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表示,從民國103年到107年,台灣十大癌症新發個案的5年存活率已超過5成,顯示癌症慢性病化,但台灣肺癌心理照護在經濟學人的評比卻掛蛋,因此國健署去年開始針對肺癌和頭頸癌建立心理腫瘤臨床照護指引。國內外研究發現,癌症病人自殺死亡率高於一般人,患者在確診的第一時間,很容易就被擊潰;台灣癌症病患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111人,和美國的31點4人相比,高出很多,並非台灣癌症治療的預後差,而是在美國較有機會發現失志症候群。方俊凱表示,失志症候群是2001年發展出來的概念,症狀包括持續存在的絕望、無望感、無助感和生命意義與目的的失落。失志症候群和憂鬱症不同,憂鬱症患者對任何事物都無力、無感,但失志症候群患者聽到笑話還是會笑,但就是覺得活著沒意義。根據美國和澳洲訂定指引,連續兩周、天天感到無助,歐洲主張應持續一個月,可診斷為失志症候群。方俊凱強調,有情緒困擾的癌症病人,半數是憂鬱症,另一半則是失志症候群,失志症候群自殺機率甚至高於憂鬱症,很多癌症病人拿的殘障手冊,都是第一類身心障礙類。他鼓勵癌友注意心理健康,健保給付癌症患者住院時的心理諮商服務,出院後則至精神科就診,由醫師轉介心理師,建議癌友讓專業陪伴度過難關。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譚敦慈 用吸油煙機、少清潔劑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表示,菸、酒、檳榔都是已知致癌物,BMI大於40的肥胖者,相對於BMI正常者,罹患甲狀腺癌、大腸癌、肝癌和子宮體癌等機率,高出1.1到7.1倍,防癌除了拒絕菸、酒、檳榔,避免肥胖能防癌。譚敦慈表示,研究指出,未使用吸油煙機使肺癌發生機率提高八點三倍,建議炒菜時只要一開火,就打開吸油煙機,熄火後也應繼續開5分鐘,烹調時不要爆炒、爆香,可加水採用濕式料理,或燉、滷或蒸等;使用氣炸鍋也要打開吸油煙機,以免吸入PM2.5。清潔劑的傷害不容忽視,使用清潔劑等於吸入廿根菸,因此打掃時應保持通風、戴口罩,譚敦慈傳授要住高處站高,由上往下噴灑清潔劑,避免吸入傷害。另外,空汙提高心血管和腎友猝死風險,出門要看空汙指標,並戴上口罩。常見的致癌物還包括亞硝酸鹽和黃麴毒素,亞硝酸鹽存在紅色加工肉品中,例如香腸、火腿、熱狗等、青菜因為使用氮肥,經細菌分解,容易產生亞硝酸鹽,一遇到生鮮海產、蛋等含胺類食物,容易變成致癌的亞硝胺。黃麴毒素普遍存在核果類、花生、豆類、南北乾貨、中藥和五穀雜糧等,以及透過長霉發酵的醬料、醃漬物等,此外,各種魚、肉、豆、蛋、奶等也都會有黃麴毒素,可能傷肝降低免疫力。譚敦慈建議採取水煮、避免油炸,去除亞硝酸鹽,香腸可以戳洞後用冷水煮過再料理,避免炸或烤,也可以加蒜或青菜;炒菜時加水,讓溫度不超過攝氏一百度,青菜炒好撈起來,捨棄湯汁,吃多少炒多少,不要重複熱菜,以免營養素流失。青菜和水果是最好的解毒物,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可解18根香腸的毒、木瓜可解9根香腸毒、鳳梨可解5根香腸毒。避免黃麴毒素,建議確實清洗、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和高纖維食物,就能減少近5成5的黃麴毒素;食材儲存於12度以下的冰箱中,也可以減少黃麴毒素生長。譚敦慈也鼓勵大家,只要停止毒物暴露就有改善機會,飲食上多注意,搭配運動流汗、喝水、不喝糖飲,就能輕鬆防癌。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抗癌新時代 陸海空包圍夾殺癌細胞
跳脫單一治療方式,抗癌進入全新時代。在精準醫療大傘下,免疫細胞或藥物療法有機會挑戰根治癌症,但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之外,對抗複雜性腫瘤使用海陸空包圍,夾殺癌細胞是未來趨勢,例如以病毒感染癌細胞、使用碳11重粒子放射治療取代外科手術等合併多種療法,醫界持續為病患尋找更多治療希望。當前治療已可望挑戰根治癌症,以第三期肺癌來說,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表示,綜觀現況,被稱為局部晚期的三期肺癌,因治療相對複雜,國內病患的五年存活率僅有一成,近年在衛福部核准下,免疫治療可作為無法手術切除的三期肺癌病患的鞏固性治療,為根治帶來契機。徐培菘說,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有一成的患者不適合開刀,即使以放射線合併化療挑戰根治,影像檢查仍可能看得到腫瘤陰影,過去僅能追蹤等待,近年透過鞏固性免疫治療,臨床顯示降低死亡風險三成二,且病患整體存活率近五成,有機會根治。近來被醫師認為最可能治癒癌症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目前最夯,歐美至今已有五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以B細胞型的血液性癌症為主,最新核准適應症是多發性骨髓瘤,台灣還在臨床試驗階段。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進行質跟量改造,成為專一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之後再打入病人體內。林建廷說,在國外急性淋巴性白血球(ALL)已有五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九成,一半以上病患可長期無病存活。然而,儘管癌症治療武器多,但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癌症治療已經面臨瓶頸」,以惡性腦瘤為例,其突變基因至少超過二百個,同時以雙靶點、多靶點抑制劑及組合藥物治療,效果仍然有限,且在癌症免疫治療上,腫瘤細胞為躲避各方的追殺也會發展出應對方法,例如癌細胞其外泌體的免疫逃脫等。為了解決治療瓶頸,林欣榮以一位大陸南京的43歲眼科醫師為例,他為了對抗復發兩次的惡性腦瘤,於2019年接受恩慈療法,除了手術、口服化學藥物、放射線治療外,也接受了標靶新藥、免疫抗體療法、CIK細胞療法等,等於動用海陸空的力量包圍夾殺,殺死癌細胞。林欣榮說,現在已有外泌體抗體療法,能阻止癌細胞外泌體傳遞,去除癌細胞的抗藥、抗放射線及抑制免疫逃脫,也能使用病毒感染癌細胞,增強免疫細胞抗體的質量,以提升免疫抗癌療效的「溶瘤病毒」,或研發奈米小分子自然物,以鼻遞方式取代開腦手術、CAR-T免疫細胞療法等,全球更致力於研發腫瘤疫苗「抗癌永遠有希望」。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三道防線 抗肺癌超前部署
肺癌成為新國病,為降低死亡率,醫界擬定完整治療策略。晚期肺癌治療朝向精準個人化醫療,依據基因檢測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或根據腫瘤細胞免疫標記表現使用免疫療法等,也要治療或預防癌細胞遠端轉移,從第一線治療開始超前部署,尋求最大化延長病患生命。近年來國內最常發生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6成5,罹癌對象以不吸菸女性居多,人數不斷攀升且年輕化,針對晚期肺腺癌病患,醫界已有治療策略。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病患如能優先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是醫師提供的第一道建議。國內帶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人數最多,約占六成,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其餘少數基因突變也有特殊標靶藥物可選擇。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表示,以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來說,需預想未來用藥的侷限,例如產生抗藥性,第一線治療選擇藥物時,必須依據可能的抗藥性結果來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與順序,進行組合。黃俊耀解釋,根據第一及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成果,六成病患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在第二線治療時就能依據此基因突變,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此為第二代標靶的「接續型雙標靶」策略,在台、美、日等十國的全球大型研究中,亞洲病患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十四個月,以韓國族群為例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數據,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年,為治療帶來曙光。王金洲曾治療一位61歲男性患者,確診晚期肺癌時已出現轉移,口服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如預期地出現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如今治療近7年,狀況穩定,走向慢性病化。在臨床上,成大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特別容易發生腦轉移,曾有病患因聽力喪失就醫,經神經科轉介發現肺部腫瘤,癌細胞侵犯腦部造成聽力障礙,此時病患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便是以副作用小,能減緩腦轉移的標靶藥物為主。林建中說,美國國家肺癌治療指引已將第一、二、三代EGFR標靶藥物都列為第一線治療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對腦部穿透力較強,針對腦轉移有治療的獨特性,研究顯示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可由過去廿至卅個月,拉長到近四十個月。「醫師,我連呼吸都在痛。」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說,晚期肺癌四成會發生骨轉移,這種痛到骨頭深處的「椎心之痛」,不亞於分娩,患者也可能因血鈣過高而意識不清,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傷及脊椎,導致肢體改變、壓迫下半身神經失去知覺。臨床統計,骨轉移若未接受治療,34%的病患在診斷後3個月會發生骨骼併發症,在乳癌病患中,骨轉移後發生骨骼併發症者的存活期較短,從16個月縮短成7個月,顯見治療的重要。林世強表示,骨轉移治療要打「團體戰」,須回歸原本癌症的治療,並針對骨折部位手術,或使用局部放射線治療及症狀控制藥物,亦有能延緩骨骼併發症及減輕疼痛的標靶藥物,能抑制癌細胞分泌細胞激素,切斷骨骼不斷被破壞的惡性循環,提升生活品質。王金洲說,肺癌的治療策略看病患身體及心理狀況擬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黃俊耀也鼓勵癌友,跟醫師討論,設計個人化的獨特治療策略,讓治療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2021癌症高峰論壇:根除癌症 下波篩檢目標胃癌、肺癌
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希望在2025年,達到癌症死亡率下降25%,衛福部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指出,透過癌症篩檢,一年內可以挽救近六萬名民眾生命,未來持續對病毒性肝炎、HPV、胃幽門螺旋桿菌進行篩檢,並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擴大保護網。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前一年增加4447人。賈淑麗在「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指出,癌症發生人數預計將持續上升,但希望完成「二○二五年國家消除C肝」和「二○三○年消除子宮頸癌」目標。賈淑麗指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中,女性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子宮體癌及甲狀腺等標準化發生上升,皮膚癌、口腔癌及食道癌等發生率穩定,大腸癌、肝癌、胃癌及子宮頸癌等標準化發生率有下降趨勢。國健署推動四癌篩檢,每年篩檢逾5百萬人次,其中找出5萬名癌前病變、9000名癌症病患,一年約挽救6萬名民眾生命。賈淑麗說,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和癌症,尤其是感染型癌症透過篩檢與及早根除感染,發生率已逐年下降。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接種HPV疫苗可以預防感染,國健署推行國一女生接種HPV疫苗,施打率超過8成以上。曾有國病之稱的肝炎,造成肝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但透過B、C型肝炎篩檢及追蹤,預計2030年時,可讓30到70歲民眾的肝癌、慢性肝病肝硬化死亡率下降65%。此外,幽門桿菌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胃癌患者感染幽菌比率為9成,治療幽菌,可阻斷胃癌的發生。賈淑麗說,目前針對偏鄉地區進行篩檢試辦, 將對碳13尿素呼氣檢查陽性的病患,給予除菌服藥。至於肺癌,賈淑麗說,台灣肺癌學會正在協助「以LDCT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評估對不吸菸者的危險因子及篩檢規範。賈淑麗也呼籲,民眾也應該透過戒菸、戒檳榔、戒酒,增加身體活動,減緩過重及肥胖,共同為國家癌症防治而努力。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2021癌症高峰論壇:精準給付 健保邁向新時代
健保邁入精準給付的時代!肺癌、乳癌、卵巢癌病患可望率先受惠。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對於臨床指引成熟及證據等級較強,有迫切需要的癌別,優先列入次世代基因檢測(NGS)給付,今年將增加RAS與ALK檢測,未來會再逐步增加。過去,癌症治療往往一體適用,隨著NGS普及,可先透過基因檢測,了解癌症病患對標靶與免疫藥物的反應,再給予適合用藥,進入個人化癌症醫療。李伯璋公布,對於健保已收載的藥物,將給付基因數約50個的小模組,範圍包括有基因突變熱點與融合變異的癌症基因。NGS給付原則,包括已有成熟的臨床指引、證據等級較強、迫切的醫療需求等,因此肺癌患者將優先受惠,依據這樣的模式,逐步增加給付乳癌、卵巢癌病患的檢測範圍。在癌症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的給付,李伯璋說,根據藥物擬訂會議結論,藥物給付將根據真實世界的數據,「有效健保加碼給付,無效則請廠商還款。」2019年健保總額為6226億元,其中1108億元用於癌症相關醫療,也就是國人每繳6元健保費,就有1元用於癌症治療。李伯璋說,不可否認,昂貴的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會有財務衝擊,但若只考慮財務衝擊,新藥、新檢驗就無法進入健保,因此錢必須花在刀口上。因此,李伯璋表示,將與國家型計畫結合,像是衛福部精準醫療計畫 ,串聯相關健康大數據。不僅有利國家發展生醫科技,也透過公私協力尋求資金挹注,減輕健保財務負擔,推動部分負擔更是他的「一生懸念」,將朝此方向推行。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2021癌症高峰論壇:打造台灣醫療產業為下一個台積電
全世界正掀起「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的大浪潮。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在「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指出,台灣具資通訊與醫療雙優勢,應以5G、大數據、人工智慧助攻,打團體戰,以創新的跨業整合模式,發展精準健康數位醫療產業,建立國際稱羨的另一個台積電般的產業品牌。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在27、28日,廿二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到臨床最新治療,從心理、營養、毒物到病友服務。講者多認為,疾病治療甚至健保給付,愈來愈講究科學實證和個別化。醫師和病人都要學習和認識精準醫療,也就是使用最少的醫療資源,為患者量身打造,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和藥物。以癌症為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指出,國際研發癌症藥物以當地盛行癌症為重點,因此肺癌、乳癌一直是癌症藥物顯學,亞洲人盛行的胃癌、膽道癌則是國內健保藥物資源相對弱勢的族群,要提供病患有效的治療,本土需有自己的研發、治療、給付策略。透過健康大數據,可找到疾病風險因子。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舉例,風險預測模型就是健康大數據的運用,透過預測模型找出疾病高風險族群,建議及早採取降低風險的措施,對於已經生病者,則進行精準治療。風險預測模型甚至可作為預防癌症的政策,例如高危險族群應被列入篩檢對象,進而降低死亡率。例如肺癌,吸菸是歐美的最顯著致癌因子,但台灣肺癌病患逾五成並不吸菸,台灣女性吸菸率更低於百分之五,顯見有不同的致癌因子,若直接引用國外的防治措施,保護傘則不夠大。日前,熊昭、國衛院名譽研究員張憶壽與中研院士陳建仁、楊泮池、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屬於台灣的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慢性阻塞性肺炎、教育程度、家族史、基因型。為了建立國人的癌症基因庫,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指出,目前國衛院正規畫公私立聯盟精準醫療合作架構,由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收案,並提供高規格的次世代基因檢測(NGS)服務及提供原始資料。對新診斷晚期或術後復發的癌症患者,在簽署NGS同意書後,進行可用標靶藥物的評估,量身定做治療策略,若無突變基因,則回到常規治療,若有配對的藥物,則看是否有健保給付,或需要自費醫療、恩慈療法等。李健逢認為,這一套利用原始資料評估患者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不只可加速臨床試驗收案,也能協助開發新藥或新適應症,這些基因資料庫加上台灣健保資料庫、癌症登記,更能獲得真實世界數據療效的確認,有助於台灣產官學發展。梁賡義說,針對健康、亞健康、罹病、失能各階段,妥善運用健康相關的數位資料庫,結合雲端技術、智慧載具、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健康促進指標需求,建構個人化健康紀錄系統,發展全齡促進整體策略和相關精準健康產業,再造另一個台積電產業品牌。
-
2021-03-28 癌症.肺癌
蕭彤雯揪出0期肺腺癌!胸腔科醫提醒留意5不明顯症狀
前主播揪出0期肺腺癌!沒抽菸也會得,留意5不明顯症狀。 近日前主播蕭彤雯傳出確診肺腺癌的消息,她指出於今年一月健檢時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結節」,第一次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就確認罹癌,並確幸發現得早,為0期肺腺癌。目前正接受治療,一切狀況良好。 沒抽菸也會得,肺腺癌常見危險因子。 肺癌發生率相當高,在十大癌症位居第二,肺腺癌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且患者往往是沒有抽菸習慣的族群。癌症治療越早發現治療越有利。提醒風險族群應多加留意定期檢查。 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黃柏瑞醫師指出,肺癌當中肺腺癌的比例就約占5成,女性的比例也比男性要來得高,特別是亞洲女性,且患者有很大的比例是沒有抽菸習慣的。醫師表示,肺腺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肺腺癌病史外,最主要的就是PM2.5、空氣汙染,常見包括工廠及車輛廢氣等室外空氣污染,以及烹飪時的油煙、常見於老房的石棉瓦、家中敬神祭祖的線香等室內空氣汙染。而抽菸雖然在這些風險因素當中並未特別突出,但抽菸這個習慣本身就是肺癌、各種癌症的風險因子,也大意不得。 及早發現肺腺癌,治癒成功率高達9成。 黃柏瑞醫師指出,蕭彤雯能在0期就檢查出來確實是非常好的消息,因為肺腺癌的初期症狀其實相當不明顯,幾乎可說是沒有症狀,在0期就發現成功治癒的機率可達到9成以上,運氣相當不錯。第1期,成功治癒率也約占有8~9成左右,第2期也還有約7~8成,第三期開始則可能有淋巴等處受到癌細胞侵犯的情況,成功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第四期開始則著重在癌轉移,計算的是延長患者存活機會,若治療情況樂觀,還是可以以像是治療慢性病一般持續治療。 肺腺癌初期不明顯,留意咳、累、喘等5症狀。 即便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不易察覺,黃柏瑞醫師還是指出藏在細節中的魔鬼。醫師表示,平常在沒有減肥等任何情況下出現不明體重下降、沒有食慾就需稍微提高警覺。若出現了咳、累、喘等情況更要多加注意,特別是超過兩周的久咳不癒。因為這些雖然很多疾病都有可能出現,但確實也是肺腺癌的不明顯症狀。不論是否為肺腺癌,都不是好事。 當肺腺癌進入了轉移階段,就有可能出現更另人不適的症狀。肺腺癌常見轉移至腦部、骨頭、肝臟、腎上腺等處,轉移至該處,便容易出現相關症狀,如頭暈、頭痛等,或是出現骨頭疼痛的情況。肝臟、腎上腺則較少出現相關症狀。 男胸痛確診肺腺癌,檢查驚見肋骨像被啃。 黃柏瑞醫師分享曾遇過一位男性案例,他是在胸口疼痛的情況下前往檢查,因有抽菸的習慣,原本推測其可能為另一個惡性度更高的小細胞肺癌,經檢查後確診為肺腺癌,且已轉移至肋骨,像被啃食般佈滿不少坑洞,因此才會才會感覺到疼痛。提醒民眾務必留意生活中異常的蛛絲馬跡,若有察覺不對勁盡早檢查,等到痛才檢查風險相當高。 防範空汙預防肺腺癌,40歲開始宜定期檢查! 防範肺腺癌除了日常生活中多留意異常情況,黃柏瑞醫師指出最重要的就是遠離風險因子,並定期作相關檢查。包括避免抽菸、二手菸,烹飪時應開抽油煙機,外出時盡量戴口罩,情況允許的話在室內最好開空氣清淨機,以過濾戶外飄進來的PM2.5。 高風險族群建議從40歲開始就可以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其為相當詳盡的肺部檢查,檢查若沒有問題可三至五年進行追蹤,若檢查有所疑慮,其也可能為其他肺部問題,但還是不可大意,建議三個月定期追蹤,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平時健康檢查時也可以特別針對肺部做相關檢查,雖未像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盡,但也還是有可能發現到異狀,如蕭彤雯前主播據綜媒消息就是在做健檢時檢查出來的。提醒民眾平時做好相關防範,並提高警覺,如此更有助防範。 《延伸閱讀》 .喝咖啡有利防範肺癌?營養師:關鍵在怎麼吃! .南台肺癌機率高出15倍,5成患者不曾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8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易缺6種營養素 營養師:「蛋奶素」較有益身體健康
許多人在吃素,有人為信仰吃素,有人為身體健康吃素,有高血脂、脂肪肝的人也吃素,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吃純素,因體質而異,究竟如何吃素才健康?營養師建議,最好是吃蛋奶素,較有益於身體健康。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素食使用植物性油脂,沒有膽固醇困擾,又是高纖食物多,能幫助血糖穩定、膽固醇排泄、血脂降低,由於含有植化素例如花青素、茄紅素等,還能幫助預防癌症的發生。國外研究顯示,吃素可以減少罹患癌症,因富含植化素,減少大腸直腸癌罹患率最明顯,也可減少肺癌、肝病的罹患率。劉怡里表示,吃素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長期吃全素的人,易缺乏維生素B12,可至醫院抽血檢查,如果可以選擇,吃蛋奶素較有益於身體健康。豆製品 應選天然的劉怡里認為,現在很多素食為了提升美味,烹調方式經高溫高油脂,包括豆皮、豆包、油豆腐等經油炸,反而增加油脂的攝取,建議以水煮、滷、烤等烹調方式料理最好。素食中常見素雞、素鴨,劉怡里指出,這些都是加工製品,太鹹太油,吃太多並不健康,建議應吃天然的黃豆製品,例如豆漿、豆腐、豆乾等;免疫力下降的銀髮族、成長發育中的小朋友如果長期吃全素,易導致維生素B12、鈣質和鐵質缺乏,建議選擇蛋奶素。吃素者 可多曬太陽吃素會吃很多豆類,有痛風的人適合吃嗎?劉怡里說,豆腐、豆漿等優質蛋白質經研磨後,普林結構改變,原為高普林變為中普林,痛風的人可以適量攝取。吃素族群有時候也會缺乏維生素D,建議多曬太陽來補充。
-
2021-03-25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必知九件事之8/CAR─T免疫細胞療法
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目前的非基改細胞療法是各自培養不同的免疫細胞,加入細胞激素後,讓免疫細胞數量變多後再輸入體內;但CAR-T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變大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的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這就像是在T細胞上裝上導彈,能精準的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3家廠商4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CAR-T免疫細胞療法適應症皆用在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想知道更多「CAR-T免疫細胞療法」的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15時至15時15分,由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主講:「治癌未來式CAR-T免疫療法」。想知道更多「免疫療法」的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論壇線上直播,講題及時間如下:●14時45分至15時,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15時至15時15分,台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主講:「治癌未來式,CAR-T免疫療法」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4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7:免疫療法
「免疫藥物治療」及「免疫細胞療法」經常被混淆,實際上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癌症治療方式。免疫藥物治療的作用機制是解除癌細胞的偽裝,活化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在提升病患整體存活期及生活品質上皆有正面影響及突破,目前部分藥物已有健保給付。免疫細胞療法則是抽取病患體內的免疫細胞,經實驗室培養、增殖活化後,再注回病患體內,讓這批「免疫大軍」殺死癌細胞,但是目前必須自費,健保並未提供給付。此兩種治療方式雖無法完全取代傳統治療,但免疫藥物療法已經成為精準治療的一環。想知道更多「免疫療法」的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論壇線上直播,講題及時間如下:●14時45分至15時,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15時至15時15分,台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主講:「治癌未來式,CAR-T免疫療法」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3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6:標靶療法
標靶療法能針對癌細胞基因病變的中心加以抑制或破壞,所謂的「標靶」是指靶心,藥物能精準地射向箭靶的中心點,集中能量治療。近十多年來,標靶藥物廣泛運用於癌症治療,目前最經典的即為肺癌,已知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ROS1、BRAF等七到八種以上的驅動基因,提供標靶藥物鎖定靶心。除肺癌外,標靶療法亦被運用於乳癌、大腸直腸癌、淋巴癌等,但並不是每種癌症都有標靶藥物可使用,以肺癌來說,也並非所有的肺癌病人皆能使用,前端還需仰賴基因檢測的協助,找出靶心。現階段仍有許多的癌症等待科學家繼續研發標靶藥物,期望能精確地找到癌症的生成中心,提供藥物治療的作用點,造福更多癌症病患。想知道更多「標靶療法」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論壇線上直播,講題及時間如下:●11時30分至11時50分,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主講:「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11時50分至12時10分,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主講:「晚期癌友噬骨痛,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14時30分至14時45分,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主講:「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15時15分至15時30分,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主講:「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頭頸癌、肺癌 率先列入心理照護
「醫師,我生病這麼久,治療和看護的費用花太多錢了,現在病情好一點,可以讓我出院嗎?」一位頭頸癌晚期的患者跟醫師請求。醫療團隊發覺患者情緒不穩,找來精神科醫師會診。這是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主任、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個案,他說,「經過評估,患者雖是擔心經濟問題,實際上是不想再拖累家人。我們幫他分析完經濟問題,且讓他了解親人的關係就是互相照顧,若選擇輕生離開,反而帶給家人一輩子的遺憾。」最後患者決定接受治療,與家人共度最後時光。主動發現病人的心理狀況,阻止悲劇發生。這類故事在癌症病房不斷出現,去年底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在國健署支持下,開始針對各別癌症建立心理腫瘤臨床照護指引,頭頸癌及肺癌最先被列入,因為這兩個癌症在全球的調查中,都是自殺率前幾名的癌症,而這也象徵台灣開啟心理腫瘤個人化醫療的第一步。參與擬定治療指引的方俊凱指出,建立指引可以主動發現病人心理狀況,更精準診斷及治療。以上述頭頸癌個案為例,雖不到憂鬱症程度,但他就是典型的「失志症候群」,若醫療團隊沒仔細評估,放他出院可能就是一場悲劇。輕生率最高兩大癌症,需要個別心理照護。每個癌症所產生的情緒困擾及擔心的問題皆不同,頭頸癌病人會因手術外觀改變,連說話、吞嚥的功能都大受影響,且患者多半社經地位低又兼顧家中經濟。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肺癌則因半數是晚期患者,產生絕望感,肺癌病人的心理困擾發生率高達44%,占所有癌症別最高。2008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期刊JCO發表,美國30年癌症自殺率,肺癌都是所有癌症第一名。方俊凱認為,當癌症慢性病化,從診斷就開始困擾病人情緒,而失志症候群就是一種情緒不安感狀態,雖然還不到被診斷為疾病,但病人出現自殺傾向,有時候甚至比憂鬱症還高,現今心理照護指引出爐,這群患者被主動發現的機會就會增加。給癌友的一句話:既然已經走在未知的旅程,那就了了分明地看著一路的風光與自己的改變。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要救救我)
-
2021-03-21 癌症.飲食與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治療不中斷 關鍵在營養
影響癌症治療結果,甚至造成存活率下降的最大原因是什麼?研究認為,治療期間若營養愈差、副作用就愈大,副作用大就容易被迫中斷治療。林口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指出,營養失衡是治療中斷的主因之一,發炎、副作用、營養不良造成病情的惡性循環。早在2017年,歐洲靜脈腸道暨營養協會(ESPENZ)就認為,腫瘤與發炎、營養不良與治療效果息息相關。癌症本身就是失控的發炎反應,因此在治療期間是否能控制發炎情形,會影響治療成果,而副作用的發生就是一種發炎反應,營養愈差、副作用愈嚴重,預後愈差。療程中能維持體重者,存活率大大提升。體力變差、食欲不佳、體重下降,是化療期間最易發生的三大副作用,甚至影響病人存活率。有調查顯示,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維持體重者其存活是體重下降者的1.26倍;大腸癌則達到2倍之多,可見維持體重是治療能否繼續的重要關鍵。吳益銘解釋,很多患者都因為體重降低、白血球下降無法完成治療,一旦無法繼續治療,病人產生焦慮,就更吃不下、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通常得進行二到三周的營養治療,待體重回升後才能繼續治療。確診就進行營養諮詢、追蹤,可減少副作用。在臨床上,吳益銘也發現,病人一開始確診就進行營養諮詢,定期營養門診追蹤,治療副作用就會減少,較不會發生治療中斷的情形。但很多患者都是出現食欲不振或體重減輕等才進行營養諮詢,就會錯失營養補充的最佳時機。吳益銘舉例,多年來長庚醫院針對頭頸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有三次的免費營養門診諮詢,這不只讓患者的營養觀念變好,更不會吃錯食物無助病情。營養補充得依不同治療階段而定,例如放射治療時若補充抗氧化高的維他命A、C、E、硒等,會與治療相衝突。癌症營養並非只是每天喝精力湯、蔬果汁、吃膠囊、喝各種營養精等。在癌症確診後或手術前,最好與營養師討論如何補充營養,建立正確癌症營養原則。食欲不佳需補充特殊營養補充品者,吳益銘建議,補充原則就是高熱量、高蛋白質、適量醣及EPA輕脂配方,較能促進食欲與降低發炎指數。給癌友的一句話:遇到它就面對它,保持好體力完成治療。
-
2021-03-21 癌症.肝癌
2021癌症論壇/影像確診+消融手術 力求早期根治肝癌
在台灣,肝癌長期居癌症死亡首因,直到2004年才被肺癌超越,成為第二大癌症死因。台⼤醫院癌症微創介入中心主任黃凱文指出,肝癌死亡率極高的原因,在於確診時近半數病患已是晚期。近年來,由於先進影像助早期確診,以及微創消融手術的發展,使得整體死亡率逐漸降低。因此早期肝癌確診與早期介入,是提高肝癌存活率的最好策略。使用特異性顯影劑,有機會揪出早期肝癌。目前國內健保給付的甲型胎兒蛋白檢查與腹部超音波篩檢雖居功厥偉,但在準確度上仍有侷限。黃凱文說,日本長期使用包含胎兒蛋白、PIVKA-II等三種腫瘤指標,近年我國已將PIVKA-II納入健保,醫界也應用血液中游離癌細胞或DNA甲基化等生物標記來早期診斷。在影像檢查方面,2020年開始,台灣肝癌醫學會也建議將MRI核磁共振的肝細胞特異性顯影劑作為第一線的檢查工具,利用肝癌細胞不會吸收此類顯影劑的特性,在檢查影像上有機會出現明顯腫瘤陰影來確診肝癌,不過目前健保仍未給付。透過影像檢查確診的肝癌病患,如果腫瘤在三顆以內、小於五公分、無肝外轉移的病患,有機會進行外科手術切除。然而由於國人肝炎盛行之故,國內的手術可切除率只有15%~30%,不適合手術的病人,可以考慮微創消融手術作為補救。微創消融手術技術提升,根本清除癌細胞。消融手術技術難度較高,因此過去難以普及,如今各種導航工具、影像融合與人工智慧的開發,使得治療準確度與困難度大幅改善。台大醫院將CT、MRI資料運用軟體將影像立體重整成虛擬人體,在手術中用來定位腫瘤位置。黃凱文說,運用這類先進影像導引設備,醫師只要確保消融能量有效覆蓋所有腫瘤區域,治療結果可跟手術切除不相上下,達到清除癌症的境界,而且傷口幾乎只有一兩毫米的針孔大小傷口,一般病患隔天就可以出院。黃凱文說,四十年來全民接種B肝疫苗、近年開始廣泛施用C型肝炎藥物,普篩以早期確診肝癌、及早接受清除性治療,這一切都將導向肝癌發生率及死亡率下降。因此醫界普遍預測,在大家努力下,民國120年之後,罹患肝癌人數及死亡率將會大幅下降,國病的惡名將不復存在。給癌友的一句話:你負責早期發現,剩下來的醫師來。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1癌症論壇/成功接續治療 關鍵在克服抗藥性基因
晚期肺癌治療方式多元,「但第一線的治療,只有一次機會。」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說,治療從第一線開始就須擬定策略、超前部署,才能克服抗藥性基因,延長存活期,透過「接續型雙標靶療法」(EGFR雙標靶),以第二代標靶藥物接力第三代標靶治療,如同大隊接力一棒接一棒,延續生命。比起單一用藥,擬定治療組合更能延續生命。52歲的林太太長期腰痠背痛,就醫確診為晚期肺癌,且併發骨轉移及腦轉移,經醫師建議使用「接續型雙標靶療法」,在第一線以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腫瘤成功縮小三成後,因產生抗藥性,於第二線治療再銜接第三代標靶藥物,標靶接力治療近6年,腫瘤控制穩定。「林太太之所以能接續治療,關鍵在於克服抗藥性基因。」黃俊耀說,隨著基因檢測提高準確度,晚期EGFR肺腺癌病患,在標靶藥物治療後的癌細胞微環境愈來愈清楚。第二代標靶藥物像個濾網,能在第一線就過濾、純化癌細胞的複雜環境,讓癌細胞微環境在最後剩下以T790M基因突變為主的抗藥基因,於第二線治療就能順勢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用藥。而隨著晚期肺癌治療的拼圖,在早期的化療後,又再加入標靶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療法等,各項藥物的角色在拼圖上逐漸明確,比起單一用藥,擬定治療組合更能延續生命。黃俊耀解釋,國內占最多數的EGFR晚期肺腺癌病患,目前有多種標靶藥物可選擇,在第一線治療上會以治療後的存活表現,以及當出現抗藥性後,病患能否再接續用藥,延緩進入化療為組合治療的目標。治晚期肺癌像接力,選對跑者就能贏。研究證實,在第一線治療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無惡化存活期為13.7個月,在藥物治療失效後,檢測有超過六成病患具有T790M基因突變,可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整體存活期將近4年。而第一線治療如先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無惡化存活期雖為18.9個月,但當出現抗藥性,約有一成五的病患檢測具有MET基因突變,因後續藥費昂貴難以銜接,多數還是步入化療,整體存活期約3年。黃俊耀鼓勵病友積極治療:「接力治療像大隊接力,慎選第一棒跑者,之後選手挑對時間出場就有勝算。」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免疫療法 鞏固三期肺癌治療成效
在肺癌分期治療中,第三期肺癌病患的困境,在於擔憂治療後復發,病程可能進入第四期,尤其部分不適合進行手術的病患。在肺癌治療方式愈趨多元的發展下,以免疫療法「鞏固」抗癌戰績,維持治療戰果,有機會延長病患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甚至挑戰治癒。挑戰治癒、讓癌症不再復發。新光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徐培菘表示,「治癒」的狀態,是指後續毋須治療,腫瘤也不再復發,是第三期肺癌治療的主力目標,也是與已有遠端轉移、無法治癒的第四期肺癌,在治療上最大的不同。三期肺癌的特殊性,以非小細胞肺癌來說,癌細胞雖未轉移至其他部位,但腫瘤的侵犯位置較大,或癌細胞侵襲超出原有腫瘤部位的淋巴結,某些癌細胞正蠢蠢欲動,企圖往外擴張範圍,因此造成三期肺癌治療的複雜性。但是三期肺癌病患仍有治癒可能,目前根治性療法則以「手術」或「同步化學治療加放射治療」為主。免疫療法提升存活期與病患生活品質。徐培菘表示,約有三分之二的三期肺癌病患,無法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原因包括年紀考量、肺功能差或有其他併發症、腫瘤接近大血管等,手術風險較高,治療雖較棘手,但最新研究顯示,先以根治性同步化學治療加放射線治療,後續以「免疫療法鞏固治療」,比起傳統治療的病患,疾病無惡化期從約5個月的時間延長近3倍,近5成的病患整體存活時間將近48個月,大幅提升病患存活率。徐培菘說,免疫療法的作用機制,是解除癌細胞的偽裝,活化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近年來免疫療法蓬勃發展,在提升整體存活期與病患生活品質上有正面影響與突破。●小辭典● 免疫療法癌細胞能藉著偽裝,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正是幫忙免疫系統解除癌細胞偽裝,增強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能力。給癌友的一句話:身心靈全方位積極抗癌,有我們陪你走過陰霾,邁向天晴。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選藥 贏在第一線
為追求更好的抗癌成績,晚期肺腺癌的治療,從第一線開始就贏在起跑點,是近年歐美國家的治療觀念。在精準醫療的大傘下,繼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臨床研究證實,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往前推進至第一線用藥,可延緩疾病惡化時間,亦能抑制腦轉移,有望成為未來治療趨勢。第一線用藥選擇,關乎病患預後。晚期肺腺癌病患透過基因檢測找出EGFR基因突變,治療上已有第三代標靶藥物,國外臨床研究證實,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約10至12個月,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8個月。國內健保已於去年局部開放具EGFR基因突變且無腦轉移的病患於第一線用藥給付。不過,第一線治療藥物如何選擇,是初罹癌病患常提出的疑問。成大醫院胸腔內科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第一線用藥的選擇關乎病患的預後,朝向個人化醫療,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後,晚期肺癌的第一線用藥,會針對治療反應率、疾病控制率及藥物副作用等考量,來進行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推進第一線治療新選項。臨床研究證實,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率先於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平均約18個月;如採用的是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平均僅10個月,就有五到六成的病患會產生T790M基因突變,亦即抗藥性,此時會再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控制復發。不過,仍有三分之一病患可能因檢測不具T790M基因突變,或切片取樣困難等,在第一、二代標靶治療後無法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選擇化療或其他治療。因此,第三代標靶藥物往前推進至第一線用藥,能提供這一群無法銜接第二線標靶治療的病患另一項治療選擇。此外,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約有三至四成會發生腦轉移,病患會出現頭痛、手腳不協調,昏迷等症狀,經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治療後,因作用於腦部的濃度較高,第一線治療時亦能預防後續腦轉移的發生,並針對已發生腦轉移的病患控制其病灶。給癌友的一句話:醫療日新月異,抗癌路上,每一步都有機會,不要輕易放棄。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1癌症論壇/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四類癌患最適合
癌症治療可以進行伴隨式檢測,透過基因檢測找尋適合的藥物治療。但哪些患者適合呢?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列出四大類癌患,包括有明確驅動基因的肺癌、投資效應很高的兒癌,化療效果不好但開始有生物標記的胰臟癌,及盛行率高的轉移性大腸癌和卵巢癌。設計基因檢測模組,有利臨床試驗。健保署已研擬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給付條件,醫界希望不要只給付單一基因檢測,可以設計基因檢測模組,否則病人檢體組織消耗速度太快,會影響臨床試驗。李健逢解釋,患者的組織檢體都不夠多,當無法同時做多個基因檢測時,會面臨每做一次少一次,一旦有新藥進行臨床試驗時,在短時間內無法再進一步檢測,就會造成收案困難,台灣就無法跟上國際臨床試驗腳步。日本早在2013年就以非小細胞肺癌為研究主體,成立「個人化醫學肺癌基因組篩查計畫LC-SCRU」,目前已累積一萬多名個案,患者會先利用即時定量PCR進行與肺癌相關的9個基因篩檢,若都測不到,再進行第二階段次世代定序(NGS)檢查。LC-SCRU的計畫讓日本精準醫療突飛猛進,李健逢認為,這種由國家主導的篩檢平台值得台灣學習。經費有限,四大類癌症效益最高。至於哪些癌症病人適合NGS基因檢測呢?李健逢認為,在有限健保經費裡,必需依各別癌症而定,例如肺癌大概有9-10個基因突變標記,又有對應的藥物,檢驗這幾個基因是效益最大的。另外,兒童癌症的效益也很高,兒癌罕見但很致命,若找到有藥物治療的基因突變點,效果會很好。另外,像很難發現的胰臟癌,約有一成的患者會帶有BRCA基因突變,這類的患者藥物反應很好;至於膽道癌也有愈來愈多的生物標記。第四類患者就是盛行率高的癌症,例如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卵巢癌也約有兩成的患者BRCA基因會突變。李健逢認為,精準的基因檢測需因各別癌症而定,甚至需客製化,才能在有限經費中得到最大效益。給癌友的一句話:讓癌症基因檢測帶你走向新的機會。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不抽菸女性 肺癌風險預測上線
在台灣,不吸菸的女性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原因是什麼?國家衛生研究院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台灣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與國外罹癌原因不同,需建立本土預測模型。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這項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2020年2月的CEBP,獲選為該期的亮點論文之一。近年來,台灣的肺癌發生率名列第三,死亡率卻長年高居第一,與國人被診斷出的期別太晚有關。如何利用Low-dose CT(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以便及早發現肺癌很重要。由於LDCT有幅射引起的健康風險等因素,須針對罹患肺癌機率高的人做篩檢才恰當,這是當今醫學研究、衛生政策的重點。在國外,抽菸是罹患肺癌的最大風險,但台灣女性吸菸人口不到5%,罹非小細胞肺癌的機會卻高,顯示台灣女性風險因子與外國不相同,需要本土的預測模型。熊昭指出,台灣的預測模型是利用數個肺癌研究計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癌症登記檔、人口結構、生命表建立的統計模型。上網評估六大危險因子,提供預測、及早警覺。在國衛院推動的癌症精準醫療中,大數據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熊昭說,不吸菸女性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風險預測模型將會製成簡易的網頁,供民眾輸入測試。近年來,國健署正在研擬應如何匡列LDCT的高風險族群,以便給予篩檢補助,該預測模型是否可以協助挑選出LDCT的受測對象受關注。國衛院及相關部會擬建置的健康大數據永續大平台,是奠定國內精準醫療的一大重點。熊昭說,肺癌只是其中之一,主題式資料庫會繼續擴建,乳癌、大腸癌都是未來努力的標的。給癌友的一句話:生命不在長短,正向信念讓人擁有精彩的每一天。
-
2021-03-21 癌症.其他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骨轉移 有藥物可「治本」
當癌症出現遠端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之一就是骨轉移,許多病患在聽到的當下,感到如同被「宣判死刑」,消極面對。不過,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對付骨轉移已有標靶藥物,俗稱「保骨針」,從製造疼痛禍端的源頭下手,調控癌細胞造成的骨骼脆弱,改善病患生活品質。癌細胞加速骨質流失,併發病理性骨折。當腫瘤存在體內達到一定時間,癌細胞隨著血液及淋巴系統遊走,就有機會轉移。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表示,癌症當中以肺癌、攝護腺癌、乳癌及多發性骨髓瘤最容易併發骨轉移,以晚期肺癌來說約有四成、乳癌約有六成五至七成五、攝護腺癌則有七成五的病患會發生骨轉移。人體的骨質健康,仰賴造骨及蝕骨細胞的平衡機制。不過,當癌細胞侵襲,不間斷地刺激造骨細胞,會促使造骨細胞分泌過量的訊號,此訊號會造成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流失;另一方面也會抑制造骨細胞,阻擋骨頭新生,長久下來「入不敷出」的情況,將使骨頭疼痛,併發病理性骨折風險,還可能出現高血鈣症,病患會感到食欲變差、便祕、意識不清、甚至昏迷。在骨轉移的治療上,以往會先給予止痛藥,並以局部性放射線治療控制疼痛,如發生病理性骨折則採取手術治療。現在已有更「治本」的骨轉移標靶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骨轉移標靶藥,能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林世強解釋,骨轉移標靶藥物為一種單株抗體藥物,能精準地阻斷促使蝕骨細胞活化的訊號,如同截斷電話線,接收不到訊號的蝕骨細胞便會進入休眠期,保護骨骼不再被破壞,並預防再發生後續骨轉移的併發症。很多癌症骨轉移在初期缺少明顯症狀,林世強提醒,須隨時注意身體細小變化,例如:腰痠背痛、拿東西沒力氣等徵兆,於回診時告知醫師,安排血液及影像學等檢查,及早發現盡早治療。給癌友的一句話:勿聽信偏方,抱持樂觀正向的態度,充分與醫療團隊配合,才能有良好的抗癌成果。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肺癌接力治療 要靠基因檢測
導致肺癌的突變基因型態多樣,鎖定特定基因才能精準用藥,以國內人數最多的EGFR突變肺腺癌病患來說,臨床證實,善用「接力治療」策略,於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失效後,銜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能成功替病患續命,延緩癌症死亡時鐘,讓晚期肺癌的治療逐漸走向慢性病化,與癌共處。確定基因型態,才能選對標靶藥物。不少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患常提出疑問:「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長王金洲說,肺癌的致病基因多樣,包括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ROS1、BRAF等,確定基因型態之後,治療才能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國內以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人數最多,約占整體的六成。在第一線治療中,除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外,第三代標靶藥物亦於去年開放給付予部分符合條件的病患使用。因此,「如何選擇標靶藥物?」成為病患的下一道難題。王金洲說,第一線治療選擇,眼光要看得遠,才能盡可能爭取較長的存活期,延續生命。晚期肺癌須正確接力用藥,爭取較長存活期。臨床研究證實,在亞洲族群當中,具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於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再次進行基因型態分析,有六成以上的病患檢測帶有T790M基因突變,可進一步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延緩進入化療,保有生活品質,整體存活期將近4年。而第一線治療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相關研究指出,在亞洲肺癌病患身上,可看到的整體存活期為37.1個月;不過,在歐美族群病患身上,卻呈現較長的整體存活時間,顯示標靶治療可能存在種族之間的差異。王金洲說,晚期肺癌接力治療是近年發展的概念,隨著藥物推陳出新,病患應與醫師詳盡溝通,依基因檢測結果正確接力用藥,討論最佳治療組合,延續生機。給癌友的一句話:醫病溝通,討論最佳治療組合,延續生機。
-
2021-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論壇必知九件事之4/疾病風險預測模型
每個人都想要知道自己未來會罹患一種特定疾病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低,就比較放心,如果可能性高,則看醫師能不能把這可能性降低或做其他處理。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便是經過乳癌風險評估,預先做了乳房切除手術。在醫學上,把這類用來預測未來生病機率的工具叫做「疾病風險預測模型」,它是當今精準健康及醫療的重要工作目標。在癌症方面,最有名的例子便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在1989年提出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Breast Cancer Risk Assessment Tool)」。時至今日,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都有許多相當好的預測模型。各模型所使用的預測因子各有不同,適用人口族群也不同,其準確度也有差別。發展一個好的模型是重要卻未必容易的事。要搜集、利用適切的數據建立易於解釋的統計模型,再利用適切的新數據評估準確度。要臨床醫師、流行病學家及統計學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想知道更多「疾病預測模型」的訊息,請鎖定3月28日(日)上午10時40分至11時,由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主講:「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9 科別.呼吸胸腔
吃什麼能減低空汙對身體傷害?胸腔科醫師:沒有!唯有這件事
人可以一天不吃東西,卻沒辦法一刻不呼吸,但最近空氣品質頻繁拉警報,面對這個無所不在的「恐怖份子」有何對策?醫師認為,對抗空汙,必須正視空汙結構,避免成為空汙製造者,建議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目前沒有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對身體的衝擊,唯有「多喝水」,可加速部分空氣汙染物質排出體內。 空汙不完全等於肺癌 只能說是危險因子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指出,肺癌連續10年位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不抽菸、沒有家族史的肺癌患者逐年增加,北醫於2019年發表研究,指國內南部肺癌患者大幅增加,疑與空汙有關。但至目前為止,醫界尚未發現空汙影響肺癌的確切病理機轉,「只能說是危險因子,要從危險到風險,兩者還沒有直接關連。」林孟志說。那麼,空汙何以提高肺癌的發生率?林孟志表示,各種空氣汙染源中,最直接影響肺部的就是PM2.5,顆粒大小只有毛髮的1/30,因為最快、最容易進入呼吸道,容易引起發炎反應。不只是肺癌,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甚至肺纖維化等,都可能因PM2.5濃度增加,增加罹病率或急性惡化。由林孟志擔任理事長的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去年針對「空氣汙染與肺部健康」出版長達64頁的照護手冊,裡面提及,2002年針對一百多萬個不抽菸的志願者追蹤16年以上,發現每增加10單位的PM2.5濃度,會增加8%的肺癌相關死亡率,隨時間增加,比率還會上升。該手冊編輯團隊之一的台中榮總胸腔內科醫師暨呼吸加護中心主任傅彬貴說明,空氣中的PM2.5拉高了肺癌發生危險,但從暴露到罹患肺癌,通常不是一天兩天,「起碼是十年以上」,以這樣的時間長度來看預防甚至解決空汙,其實相當從容。減少空汙 從自身做起傅彬貴認為,首先要正視空汙結構,就像打敗敵人要先摸清底細,台灣空汙來源只有三分之一來自境外,三分之二仍為島內,包括汽機車、地下工廠排放、火力發電廠都是主要汙染源,其中,影響肺癌的PM2.5主要來源是汽機車廢氣排放。許多民眾謾罵空汙的同時,可能也是摩托車汽車一族,「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製造空汙?」建議改騎電動車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是共同協助環境改善的行動配套。再者,改變環境才是終極之道,他建議政府可以1952年倫敦有名的空汙事件「倫敦霧霾」作借鏡,當時倫敦死了6千多人,後來透過抓源頭治本,花了80年才逆轉,台灣目前透過政策如電動車補助也在慢慢引導產業轉變,「是好的開始」。在根本環境尚未解決前,民眾如何與空汙相處?林孟志表示,若知道室外空汙不好,只有盡量減少外出時間,若外出,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其實是N95口罩,只是要兼顧便利與防護力的平衡,醫療口罩或國家認證防霾口罩加上布口罩,或許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目前政府正進行防空汙口罩認證,避免不實廣告造成大家的困擾。沒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影響 唯有「多喝水」生活飲食方面,林孟志表示,目前並沒有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對身體的衝擊,但「多喝水」可加速部分空氣汙染物質排出,攝取含維生素ACE的食物,可以抗發炎,魚油、微量元素如鐵鋅能幫助維持身體免疫機能,綠色蔬菜蔬果也是類似概念。「其實,把空汙跟肺癌發生的邏輯搞清楚,就不會自己嚇自己」,林孟志呼籲民眾,正確的認知,才有健康的心態。
-
2021-03-19 癌症.肺癌
不抽菸、常運動,竟然肺腺癌!IC大廠副董喻銘鐸的罹癌告白:別輕忽肺結節
「我逢人就會鼓勵他們一定要去拍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曾任聯發科、小米科技財務長,現為指紋辨識IC大廠神盾副董事長的喻銘鐸神情一派輕鬆,笑著談起去年九月開刀切除肺腺癌腫瘤的過程。「其實那時我對LDCT還不是這麼了解,更不知道有肺結節就需每年追蹤檢查。」喻銘鐸是在開完刀後,重新找回過去健檢拍過的片子、報告,才知道自己是LDCT下的幸運兒。手術一個多月後,他又重新回到健身房做運動,生活一如往常。「現在只要定期追蹤就可以。」喻銘鐸臉上笑容更多了。雖說,從病理上他真是罹癌者,不過心情上完全不受罹癌影響,「這應該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的證明吧!」喻銘鐸提及:「我也是看了你們報導(編按:2017年今周刊「新國病肺癌」封面故事)後,開始對肺癌篩檢有更深認識。」為了讓大家認知早期篩檢肺腺癌的重要,他自願分享親身經驗,希望更多國人可以像他一樣幸運,讓癌症不再是無法治癒的絕症。以下就是他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2010年我在聯發科,公司健檢時拍了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後,發現有0.5公分大的肺結節。當時醫生判斷有可能是肺癌,叫我3個月後再來拍一次。我很緊張,所以問醫生為何要等3個月?醫生回答我,如果是惡性的,肺結節會長大有變化。 那3個月真的是度日如年,每天都在上網看資料。 3個月後再拍片,醫生說沒有變化,一年之後再來追蹤就可以。一年後我又去,結節還是維持0.5公分,醫生研判是正常,當時報告還寫著是「良性」。所以我就不再理會,這件事就被我放下,忘了。 直到2016年,我去做體檢又有LDCT項目,那時候一拍就說有肺結節,而且那時候已經變成1公分,跟第一次發現時相比,長大一倍。 但因為結節本來就有了,而且醫生曾說是「良性」,所以我沒有放在心上,本來不想理它。不過,健檢中心建議再去醫院檢查,我去了台大醫院,當時檢查後也說沒事,這件事情又被我擱在一旁。 2018年又健檢,一樣又照出這個肺結節,不過這次胸腔內科醫生說有一顆形狀呈現毛玻璃,可能有問題,建議我3個月後、半年後、一年後再去定期檢查。這幾次檢查完,因為肺結節都沒有再長大,醫生依舊判斷沒事,就建議我隔年持續追蹤。 如此這樣回診追蹤直到2020年。雖然看診的內科醫生依然認為結節沒有長大,所以沒事,不過我想,這樣反覆追蹤與再觀察也不是辦法,就提議要不要給外科看一下。內科醫生聽了也認同,就開了轉診單給外科的陳晉興醫生。 陳醫生一看就指著1公分大、有毛玻璃跡象的結節說,「這顆有問題,要馬上開刀!」我說,「不會吧!每個醫生都說沒問題,而且這顆毛玻璃狀的結節沒有變大,一直都是1公分大小。」 當時,陳醫師把我以前拍的片子拿起來比對,雖然節結大小沒變,但是毛玻璃的結節有實心,這個實心變得比較堅硬。陳醫師說,這就算有發生變化,他還強調,出現毛玻璃通常有七、八成機率是惡性。總之,他建議要馬上動手術。 安排好手術後我就提前入住醫院,隔天開刀,開刀後當天晚上就能下床走動,再休息一兩天後就出院了。手術很快,我是排第一刀,加上一兩個小時的恢復期,中午就出來了,差不多花半天時間,而且微創手術外傷很小。 一開刀完後,他當下判定是惡性,不過要等一週後檢驗報告出來才能真正判斷。一周後回診,醫生就說「恭喜啊!你這是很早期的1A(編按:期別1A即腫瘤最大直徑小於或等於3公分,且尚未侵犯其他部位),拿掉就好。」 我沒想到,真的是惡性的。大概是因為處理了,心情也輕鬆,我還開玩笑說說,原來我與2(指第二期)的距離這麼近。 開刀後,我才比較有餘裕,回頭把過去所有拍過的片子、資料再看一次,才知道原來2010年照的就是LDCT。這項是公司在一般健檢項目外額另加上去的,以前沒有這個項目,我當時對它沒有概念,更不知道有肺結節要定期追蹤。 2016年也是剛好健檢再做了一次LDCT,當時正好拍了片子之後,看了你們報導(新國病封面故事),才對LDCT有那麼一點概念。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罹癌,我不抽菸,也有運動習慣。現在我親身經歷這一切之後,逢人就會鼓勵去拍LDCT。這真的太重要了!還有,如果心理覺得不踏實,就去找第二個醫師意見。像我當時靈光一閃,轉診到外科看陳晉興,得到不同的處理建議,最後也得到妥善的處理。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飲用綠茶,對人體有益處!避免癌症、發炎老化,呼吸胸腔科權威:這樣喝防流感病毒.春天乍暖還寒,好發中風、心肌梗塞!3分鐘保養心血管,白雁:身體循環慢慢會變好.少一點未知、就少點畏懼!中年後,學著放下手中的濾鏡與成見,再次感受真實人情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