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6 癌症.乳癌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1042
筆 文章
-
-
2021-07-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令人懷念的劉惠敏
【編者按】2017年12月,曾任媒體記者、並為「醫病平台」創始重要工作成員的惠敏,確診為肺腺癌四期,且已轉移至腦部,她的朋友們得知消息,一天內以Line串聯成不同主題的醫護陪伴小組,記錄下她的抗癌歷程。由確診癌症末期到今年6月底為她短暫44年的人生畫下句點,最後一段路她在親友支持下仍走了三年半,這期間,她持續以自身例證做癌症病友宣導,讓生命到最後一刻都發出熱能。本文由一路陪伴她的媒體同業及好友們,聯合撰寫,紀錄惠敏一生在公衛、醫療、工運、環運領域中,勇敢實踐自己堅信的生命價值。 從事醫師這職業已超過半世紀,加上自己的年齡,見過的死亡應該比一般人多,應該更能「從容以對」。但事實不然,當我獲悉「醫病平台」工作夥伴惠敏的離世,雖然是「意料中」,但這才知道她的永別是這麼難接受的事實,而她留給我這麼多難忘的記憶。當2016 年我們決定成立「醫病平台」,讓醫療團隊與一般社會大眾有一個共同園地,彼此平起平坐地發表對醫療方面的看法,而透過這園地,醫病雙方可以了解彼此的感受,進而促成台灣醫病關係的改善。同時我們也希望因為醫病關係的改善,台灣才能繼續吸引有能力有愛心有理想的年輕人選擇醫療這條路,我們才能繼續擁有高水準的醫療品質。透過我們的夥伴柳林瑋醫師的推薦,我見到了這位資深醫療記者劉惠敏,她的氣質與自信吸引了我們的團隊,而她的經驗也幫忙了我們在開創初期建立信心。想不到她後來因為頭痛而就醫,而我身為神經內科醫師,在電話中親自見證了她短暫的「失語」,而懷疑她可能左側大腦發生問題,接著聽到她被證實腦瘤,而後才發現是肺癌轉移到大腦。最後她不得不離開醫病平台的工作,全心勇敢踏上抗癌的漫漫長路。我最感動的片刻是看到他們一群年輕人在癌症希望基金會策劃下,出版《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11個練習,讓你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的新書發表會。我非常高興看到了久違的她,亮麗的外表,開朗的笑容以及聽到她充滿智慧與感性的話。尤其當天出現的「神秘嘉賓」惠敏的中學老師感人的話語以及他們師生擁抱的鏡頭、惠敏的驚喜與滿足的笑容給我非常難忘的記憶。在得知惠敏過世之後,我有機會重讀惠敏過去在「醫病平台」所寫的生病前陪伴罹病的親友,以及自己淪為病人之後的親身體驗,她對醫界的箴言,尤其是這幾句對於「同理心」的呼籲,一直縈繞我心:「在疾病之前,無論醫病皆知識貧乏。醫師必須從病人獲知資訊,才能依據其多年的知識經驗診斷。醫、病必須合作,才能獲知最多的資訊,做最適合的診斷及醫療建議。對病人及其親友而言,不再因尋求醫療協助而獲致更大的壓力,包括來自醫師合理的病情告知或醫療建議,不是基於知識,而是出自於同理的態度。」「我多少能同理醫護們的忙碌,例行工作下的龐大壓力,每天面臨即時的任務或風險,但在病痛下的病人,如果能被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惠敏,我會把你這幾句由衷之言忠實地轉達給更多的醫護朋友與學生。你的人生絕對不會留白。同時,我也要與你分享我自己對生命的看法:隨著年齡與行醫經驗的增長,我發現生命不能用歲月的長短來「量」化,而應以生命得到的經驗、成果以及對別人的影響來決定它的「質」。惠敏,你這趟人生是賺到了,雖然時間不夠長,但卻是非常優質,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非常羨慕妳有這麼「非常有效率的投資」!
-
2021-07-29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免疫治療對哪些癌症有效?精摘癌症免疫治療最新趨勢
腫瘤與免疫的關係非常密切,每當腫瘤產生時,如人體的免疫系統健全的話,其腫瘤細胞的抗原往往被體內的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發現,即所謂的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這些細胞會以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的方式傳遞信號到T細胞,而T細胞接收信號後開始發號施令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但如果腫瘤細胞隱藏其自身特異性抗原,則無法被體內免疫系統識別,那麼免疫系統就無法識別與傳遞,就無法發揮攻擊力,反而使腫瘤長大甚至蔓延。近年來免疫治療發展非常快速,但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最近美國國家衛生院Waldman等人及美國南加州的Genentech Inc. Daniel S. Chen分別在Cellpress(Immunity)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有關癌症免疫治療的發展趨勢及關鍵挑戰加上本人收集相關文獻,特摘錄重點與讀者分享。(1)癌症免疫治療的研發需藉助臨床前模型試驗,但不是能概括全部採用,仍有其限制。此類藥物之開發臨床前模型(動物試驗),主要是進行藥物作用靶點及機轉的研究、給藥方式、劑量及安全性評估,但此等模型大多在動物皮下注射腫瘤細胞,其長出的腫瘤,因實驗的期程較短,往往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讓腫瘤長大,這與在人類腫瘤在體內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甚或十幾年才自然發展的方式不盡相同,不能重現影響人體腫瘤免疫反應的真正特徵。(2)腫瘤免疫的主要驅動因素在各種癌症不盡相同,當今癌症的免疫治療因各類癌症的免疫表型不盡相同,而有不同的療效,其免疫表型,大致分為①炎症型(Inflamed),②免疫排除型(Immune excluded)和③沙漠型(desert)。炎症型是對免疫治療有效,如使用免疫查核點抑制劑(CTLA4及PDI, PDL1抑制劑),即所謂熱腫瘤(hot tumor),此型癌細胞PDL1之表現強,而且腫瘤浸潤淋巴球(TIL)較多,如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黑色素瘤、泌尿上皮膀胱癌及三陰性乳癌等,至於第三型沙漠型,缺少T細胞及相關免疫細胞又叫冷腫瘤(cold tumor),是屬於名符其實的免疫沙漠,對免疫治療完全無效,如攝護腺癌及賀爾蒙接受體陽性之乳癌,至於第二型,即所謂的免疫排除型則介於其中(如胃癌、大腸直腸癌等)。(3)組織特異性的腫瘤免疫:促進腫瘤生長,可分二個部分:(i)瘤細胞的內在特性(ii)腫瘤所在的器官也就是不同腫瘤患者的癌症轉移器官不盡相同,不同器官有不同的免疫特性,比如肝臟比較容易引發免疫耐受性,對免疫治療較無效;而淋巴結和肺,則可以發揮較佳的免疫治療,所以進行免疫治療的時侯要考慮器官的免疫異質性。(4)原發與繼發免疫逃脫不盡相同:有些癌症,在初次接受免疫治療就無效(原發免疫逃脫),有些癌症,則在初期免疫治療有效,隔一段時間後再發,則無效(繼發免疫逃脫)。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要做有系統的腫瘤組織收集,以做區分,否則在不適當時機使用免疫治療反而無效,而且徒增副作用。(5)內源性免疫與合成免疫不盡相同—目前免疫治療有二大方式:(i)以PD-1及CTLA-4為主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用,使患者產生高效的內源性免疫反應,此二藥分別於2011年及2014年美國FDA核准使用,而美國的James Allison教授及日本的本庶佑教授於2018年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ii)用人工方式將可殺滅腫瘤的T細胞,在體外擴增,再打回病人身體的治療方法,即所謂CART療法,此療法,首先由美國賓州大學Carl H.June在一位急性淋巴白血病小孩治療成功,而FDA於2017年開始核准使用。如何利用此二種方式做理想的組合,而提升更高的療效,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另外,CART療法對實體腫瘤(如乳癌、肺癌等)的應用,亦有努力與發展的空間。(6)如何使免疫治療與化、放療及手術治療的組合,提高療效,目前有超過1000多種的聯合治療方案,但如何提升療效,仍是極大的挑戰。(7)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如何使用類固醇(早期或晚期使用劑量、療程、連續或單次)仍未定論,尚需進一步研究。(8)免疫治療期間的生物標誌(biomarker)監測尚不明確,到目前精準的生物標誌監測與追蹤,其準確率不高,從7~50%不等,仍有待後續積極研發,使其準確率提高。(9)癌症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終點仍需優化(improved regulatory endpoint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從免疫治療的成果來看,時間越長,免疫治療的長期效果就愈加凸顯,這就需要進行長期的追蹤與監測,所以如何精進,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結語癌症免疫治療,從21世紀開始積極發展,歷經基礎研究、轉譯醫學、乃至臨床應用,目前已有重大突破,但仍有上述的瓶頸與挑戰,展望將來,癌症免疫治療勢必蓬勃發展,新藥研發、副作用降低與其他療法併用,甚至癌症疫苗、融瘤病毒還有其他細胞療法的研發,應是將來努力的方向,相信會使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少,活存率更高,世人一定可以期待。
-
2021-07-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在世上有苦難,在主裡面有平安
【編者按】2017年12月,曾任媒體記者、並為「醫病平台」創始重要工作成員的惠敏,確診為肺腺癌四期,且已轉移至腦部,她的朋友們得知消息,一天內以Line串聯成不同主題的醫護陪伴小組,記錄下她的抗癌歷程。由確診癌症末期到今年6月底為她短暫44年的人生畫下句點,最後一段路她在親友支持下仍走了三年半,這期間,她持續以自身例證做癌症病友宣導,讓生命到最後一刻都發出熱能。本文由一路陪伴她的媒體同業及好友們,聯合撰寫,紀錄惠敏一生在公衛、醫療、工運、環運領域中,勇敢實踐自己堅信的生命價值。 醫病平台開始於2016年6月,在這不久前我才認識惠敏,每次開會的時候我都會偷看她茂密的長睫毛,又羨慕她天生就有漂亮的波浪頭髮。身為資深醫藥記者的她,從自己和朋友的經驗看到醫病是不對等的關係,態度是決定醫病關係的第一步,知識貧乏也許會讓病人跟家屬不安,那就更需要醫師有同理心,藉由雙方溝通、建立信任,才會有和諧的醫病關係。和惠敏共事不到兩年,惠敏就從文字工作者變成了病人。但在她生病之後,卻像朋友般更多的連絡與比較深入的談話。在那之前,我催稿催得辛苦,民報的窗口也跟我反應,改好的文稿常有疏漏。事後回想,這應該都跟肺癌轉移到腦部有關,只是惠敏自己還沒有發現。剛開始惠敏連話都講不清楚,不過隨著水腫消失,很快就恢復了溝通能力。經過標靶藥物、放射治療,惠敏一直都用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治療與不舒服、變醜等副作用。沒想到療程告一段落,新長出來的睫毛比原來更長更捲!這大概是治療後唯一讓人高興的事了。我跟她有一樣的信仰,生病後讓她與神更親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為她禱告。治療後一度好轉,這段時間讓她解開了一些心結、恢復了一些關係,應該也少了一些傷痛。她總是很平淡的敘述附有激動情緒的故事,可能是怕人擔心,所以總展現出正向、樂觀、充滿希望的一面,為了可以給大家留下好的回憶。但看她描寫自己就醫經驗,希望醫事人員能多點同理心的時候,還是很揪心。醫院在追求效率的同時,難道不能把病人當「人」看嗎?在腫瘤與副作用影響都可控制的情況下,惠敏開始在癌症希望基金會工作,錄製了教學影片、參與開發專為肺癌病友治療而設計的數位工具APP,後來更與癌友及癌友家屬出了一本關於處理情緒的書,《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11個練習,讓你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但在這段期間,惠敏身體又發生變化,除了繼續服用標靶藥物,還需要化療與放療。雖然環境讓她十分灰心,但她哭完又繼續奮鬥!在治療期間,惠敏又遇到房東要收回房子,經過找到新房子、原房東又可以繼續租給她的一番折騰,得知我進了一趟手術室後,惠敏還有餘力關心我的狀況。但我那個小手術遠遠不及她受得苦。對於最後這段時間,惠敏說:「雖然還是可能繼續挫折,暫時無法參透『破關』,但可學會如何面對生命多采多姿,至少,可以學習勇敢、原來還是可以更勇敢。」所以得知惠敏過世的時候,我的情緒很複雜。這是我第一次遇到相熟的人離世,一方面位她的離開感到哀痛,也為不論她多麼堅強的想要戰勝癌症,卻還是不敵病魔感到辛酸。但另一面又覺得應該為她高興,因為基督徒不是死了、只是睡了,息了地上的勞苦,不會再覺得疲累也沒有病痛,是到主那裡去,與主永遠同在。
-
2021-07-28 癌症.抗癌新知
傷口長久不癒、身體疼痛持續…注意癌症十大警訊,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6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具首位,大家是不是從聞癌色變,到已經有點麻木了?癌症是那麼輕易地走入了我們的生活中,被癌症奪走生命的親友也漸漸時有所聞。但是,只要能提早發現徵兆,早期接受治療,癌症的治癒率仍是非常高。以下整理「癌症十大警訊」,歡迎大家分享給親朋好友,不要輕忽身體早已告訴你的徵兆,立即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一拖再拖,而造成自己與家人的遺憾。▍癌症十大警訊: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一)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如果大小便次數突然增加或減少,突然出現便秘、腹瀉或糞便變細、頻尿、解尿困難、大小便顏色或內容物有異狀,都要進一步檢查直腸、膀胱或攝護腺。(二)有長久不癒的傷口: 身體傷口通常一星期就會癒合,但如果超過二、三星期都沒有癒合的話,就必須特別注意。(三)身體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像是身體各部位,經常出現異常出血或瘀青。(四)乳房或身體其他部位觸摸到腫塊:腫塊通常不痛不癢,在頸部發現腫塊要注意鼻咽癌、肝癌、肺癌;腹部如果發現腫塊,小孩可能要注意神經母細胞瘤,大人則有可能懷疑是肝癌。(五)長期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現象: 有進食困難的狀況發生,或是沒有胃口或消化不良等,就要特別檢查咽喉、食道或胃。(六)痣或疣有明顯的變化: 皮膚上的痣或疣有紅、腫變大或明顯改變,要注意是否為黑色素瘤。 (七)長期不明咳嗽或聲音沙啞: 久咳不癒或咳血、聲音變沙啞等,要特別檢查口腔、喉嚨及肺部。(八)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 身體特定部位持續疼痛,長久未改善。(九)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沒有糖尿病、無甲狀腺機能亢進,若沒有特意節食或運動消耗,兩週內減輕體重2公斤,或一個月減少5公斤,都必須特別留意。(十)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疲倦感:如果有久未改善的不明原因發燒、倦怠、全身無力等症狀。提醒大家,平時就要注意身體保健與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飲酒過量等等,若真的有以上徵兆,先請不用太擔心,進一步接受到醫院檢查,了解目前的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醫院(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刊登,原文網址見此)
-
2021-07-27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老菸槍咳喘發燒以為染疫 檢查才知慢性阻塞性肺炎
一名67歲男性菸齡超過30年呼吸喘赴他院拿藥,疫情期間發現爬樓梯呼吸喘、久咳不癒,還出現發燒情形,家人擔心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所幸緊急送醫,才查出是慢性阻塞性肺炎發作,住院治療後已順利康復。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指出,患者到院時因呼吸困難、痰黏稠咳不出來,發燒達39度,安排胸部X光檢查,確診為肺炎,同時引發原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便建議盡速住院治療以免引發重症呼吸衰竭。經過藥物治療10多天,患者症狀趨於穩定,逐漸恢復往日活動也不再氣喘吁吁,說話中氣十足,家屬才放下心中一顆大石。陳鈴宜說,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形成是因外來刺激性物質,例如抽菸、空汙或環境有害物質吸入,導致氣道反覆發炎,產生如呼吸道狹窄、呼吸道阻塞,和會喘等症狀,一旦產生就無法恢復正常,嚴重時甚至影響氣體交換功能,進而造成血氧不足、二氧化碳累積。主要都與抽菸有關,而抽菸不僅造成呼吸道問題,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甚至肺癌的發生。她說,由於慢性肺阻塞肺病的初期症狀以咳嗽有痰為主,缺乏特異性,抽菸者常視咳痰為理所當然而輕忽,導致許多患者無法意識早期戒菸的重要性,甚至沒有於早期接受藥物治療,直到發現喘且日常活動受到限制才來就醫,此時呼吸道大多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陳鈴宜說,對於已經形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不用灰心,只要確實戒菸及遠離二手菸,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結構上雖無法再恢復完全正常,但用藥能改善症狀且延緩肺功能快速惡化,進而避免經常因呼吸道感染而掛急診,甚至住院。她提醒,活動性喘改善後,患者仍能視自己可以負荷的運動量適度活動,以提升生活品質。此外,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陸續開打,也建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施打疫苗,才能降低因感染而引發重症的機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7-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她相信自己的罹癌可以帶來意義——奔向理想、永不止息的記者劉惠敏
【編者按】2017年12月,曾任媒體記者、並為「醫病平台」創始重要工作成員的惠敏,確診為肺腺癌四期,且已轉移至腦部,她的朋友們得知消息,一天內以Line串聯成不同主題的醫護陪伴小組,記錄下她的抗癌歷程。由確診癌症末期到今年6月底為她短暫44年的人生畫下句點,最後一段路她在親友支持下仍走了三年半,這期間,她持續以自身例證做癌症病友宣導,讓生命到最後一刻都發出熱能。本文由一路陪伴她的媒體同業及好友們,聯合撰寫,紀錄惠敏一生在公衛、醫療、工運、環運領域中,勇敢實踐自己堅信的生命價值。 從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畢業的惠敏,畢業後轉任聯合報醫藥記者,離職後在投身多元社會工作領域,也協助了賴其萬教授「醫病平台」推動。2017年12月被診斷出罹患肺腺癌四期、轉移腦部。在惠敏抗癌的歷程中,稍微有體力的日子裡,仍去練太極、瑜伽,恢復寫作、拍片、執行醫藥和環境相關研究案,還到「癌症希望基金會」每週工作三天,展現了強大意志力。事實上,她經常忍受著劇烈的疼痛。第一階段的標靶藥物妥復克,帶來劇烈的副作用,她的美麗捲髮掉光,圓圓的頭上破皮結疤流血,在寒冷的冬日裡,她忍痛但靜靜地靠在沙發上,看護為她清理傷口時,她只是緊緊地抓住浴缸把手或床鋪,很少喊痛。與癌症正式開戰,她已展現讓人不捨的勇敢。但她相信自己的罹癌可以帶來意義。2019年她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國民健康署等團體共同設計的數位工具《肺癌攻略》研發,協助癌友面對生病困境。她甚至與其他癌友及癌友家屬共同撰寫《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11個練習,讓你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一書。發表會上,她一襲白衣,談病症、也談人們怎麼跟孤單、憤怒及憂鬱等情緒共存到合解的練習,這是她祝福人們身心愉悅的生命禮物。新書發表會後,她對朋友說:「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箴言3:6)」這是要歷經多大劫難才能懂得的智慧。在與病痛同行的日子裡,她從來不只是自我療傷。惠敏一直是多元運動者。無論學運、工運、環運、性別平權、反戰、反資本主義全球化……哪裡有不公義,哪裡就有惠敏。她是世新大學「邊緣地帶社」的幹部,看見許多弱勢家庭的孩子,付出高昂代價就讀私校,卻得不到公立大學水準的教育資源,因而投身反高學費運動;看見核能產業鏈從生到死(鈾礦開採到核廢料處理),都是對環境與弱勢人民的傷害與壓迫,她從此成為堅定的反核運動者,也長期參與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身為新聞系學生,她也沒浪費自己的好文筆,大學時就投入社運團體「連結雜誌社/工人民主協會」、「苦勞網」,針對各種議題發聲,提出左翼的進步觀點。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壓迫無國界,反抗也要跨國界。惠敏曾代表「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FOG),前往中南美洲進行「企業社會責任計畫」,串聯當地工會和工運團體,抗議台商剝削;近來飽受極權摧殘的香港,惠敏也是常客,2001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在香港舉行,20多個民間團體組成「反全球貧窮化陣線」舉辦人民論壇,邀請惠敏等5位台灣社運人士參與,卻被號稱「自由港」的香港拒絕入境,在香港機場拘留一晚被強制遣返。她也是虔誠的基督徒,支持同志平權運動、學生時期也曾參與公娼自救會的抗爭,身體力行實踐上帝的愛,終生都為打造一個公義國度而努力。總是在各個團體奔走,生活無比忙碌,把44歲的人生,活出88歲以上的精彩。2000年,她共同參與創設環境組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擔任專職工作者,參與垃圾處理、焚化爐興建、河川污染、反對核電等議題。時值台灣社會處於城市化、工業化之後的發展困境,資本主義下生產與消費的極大化正是環境問題的根源,惠敏與戰友一起為理想而努力,持續撰寫環境專欄直到2015年才停止,在媒體任職的同時,也長年擔任綠盟的理事,成為終身的環境志工。2016年她以《海島核事—台灣反核運動的那些年、那些人》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的文學創作補助,寫作已接近完成,將由春山出版社編輯出版,直到生命的最後,惠敏依然牽掛著反核史的出版是否順利。擔任媒體記者期間,惠敏在記者室的總是安安靜靜、話不多,即使重大新聞現場,仍然維持一貫的淡定、泰然處之,沒有一般記者總顯得腎上腺素發達的十足緊繃感,面對新聞工作任勞任怨、認真嚴謹,有同業回憶,惠敏常是最晚離開記者室的記者之一。過往參與社運累積的視野與人脈,讓她常能跳脫傳統思維框架,新聞選材多元活潑,昔日同事回憶,惠敏應該是全台灣第一個報導「布衛生棉」的記者。抗癌三年半,歷經標靶藥物、放射線治療、多次化療,最終惠敏的體力明顯走下坡,肺水腫壓迫呼吸,她更頻繁進出醫院。在醫院安寧的最後時光,弟弟惠強轉述她在睡夢中說出:「可以的,不用擔心。」在生命終點前,她還是貼心著不捨她的人。2021年6月29日,惠敏選在晴朗有風的日子啓程遠行。她征戰的肉身,有美麗的靈魂。她用44年人生提醒我們:死亡不是終點,要努力讓生命活出意義。
-
2021-07-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免疫力低更需疫苗護體 癌友掌握6大原則安全打疫苗
「醫師,我現在正在化療,可以打COVID-19疫苗嗎?」「我想打疫苗,但哪一個廠牌適合呢?」這是臨床醫師最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由於有些癌患正處在治療階段,擔心病情又怕染疫,非常焦慮。治療癌症的醫師皆認為,癌症病人只要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後,都能打疫苗護體。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指出,COVID-19疫苗18歲以上都可以接種,癌症患者也不例外。雖然患者免疫力較差,接種疫苗後得到的保護力沒有一般人高,但相較於感染COVID-19導致重症的機會,接種疫苗還是利大於弊。日前全癌症病友連線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還共同呼籲,希望指揮中心將第九類的罕病及重大傷病施打順序提前,不能讓取得重大傷病的癌友在頻繁進出醫院、冒著染疫的風險下接受治療。積極鼓勵癌症患者接種COVID-19疫苗的原因,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解釋,以大腸直腸癌患者為例,在治療期間及開刀後6個月內,仍屬於生病期,需積極接受後續治療,這段期間患者免疫力低,若不幸染疫很容易導致重症,因此更需要打疫苗護體。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絡(NCCN)在2021年6月9日所發佈的「癌症與COVID-19接種」(Cancer and COVID-19 Vaccination)明確建議,治療中的癌症病人,在主治醫師評估且建議施打新冠疫苗後,要施打疫苗給予保護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還特地針對肺癌患者發出疫苗接種建議。醫學會指出,肺癌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發展成肺炎重症,因此,只要患者治療穩定,都適合接種COVID-19疫苗。我是癌末患者醫師建議:身體虛弱恐無法承擔疫苗副作用,建議不打。什麼情形得緩打或不能打疫苗,梁金銅認為,曾發生任何疫苗過敏者就不適合接種。王正旭則建議,若癌症患者身體太過虛弱,又有心臟及肺臟積水,已到了支持療法的癌末患者,疫苗產生的副作用對患者的身體是很大負擔,也建議不要接種COVID-19疫苗。我正接受化學、標靶治療醫師建議:只要白血球未下降太多,化療後一到兩周可施打。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時,梁金銅認為,只要患者的白血球沒有降低很多,都可正常施打。若民眾擔心,王正旭則建議打完化療一到兩周後,再接種疫苗比較適當,若發生白血球下降等狀況則暫緩施打。我準備接受手術醫師建議:非急症者可先打疫苗再手術;急診刀待手術完穩定,再進行評估。手術的患者怎麼辦?肺癌相關醫學會建議,避免手術前後一周內接種。不過,目前醫療降載,很多醫院規定急診刀才能立即開刀,因此,梁金銅建議,屬於第一、二期的,仍等待手術安排者,可以先打疫苗,兩周後即可開刀手術;若是三期以上的急診刀患者,就先手術切除癌症病灶,但因手術後是身體最虛弱的時候,會希望患者在病情穩定出院後,再接受疫苗接種。我正進行骨髓移植、免疫療法醫師建議:骨髓移植三個月後再打疫苗;細胞免疫療法無嚴重反應者隨時可施打。王正旭提醒,血液性癌症若正進行骨髓移植期間,必需等治療三個月後再施打疫苗。至於正在接受細胞免疫療法的病友,治療期間除非有嚴重免疫反應,例如嚴重腹瀉需暫緩施打,不然,任何時間接種都沒問題;接受CAR-T免疫治療的患者,則需在完成治療後3個月再打疫苗。我該選哪一種疫苗?醫師建議:有肥胖、心血管疾病、血液問題,建議以mRNA疫苗為優先,但仍需與醫生討論評估。疫苗的選擇,基本上已核准使用的疫苗都適合癌患。不過梁金銅建議,大腸直腸癌患者多較年長,若又有肥胖及心臟血管問題,建議優先選擇mRNA疫苗。另外,有血液問題血小板低下或血栓史,也可以以mRNA疫苗為主。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創辦人、曾是乳癌患者的林葳婕指出,癌友對於疫苗的訊息過於片段,在面對眾多訊息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與主治醫師討論,不要自己嚇自己。癌友接種COVID-19疫苗的6大原則1. 身體虛弱的癌末患者建議不打。2. 預計開始接受化療或正等待手術者,建議先接種疫苗。3. 手術後建議待身體恢復(如出院)再接種疫苗。4. 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期間,若白血球下降太多,需暫時緩打。5. 目前獲准的COVID-19疫苗都不含活性病毒,都適合癌友。6. 接種疫苗前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
-
2021-07-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肺癌危險群 定期照低劑量電腦斷層
甲:「疫情警戒在月底有可能由三級降為二級,你會高興嗎?」乙:「不會,我已經習慣在三級警戒中看三級片過日子!」習慣久了會成自然,例如習慣吃大魚大肉,假如有一天心臟出了問題,醫師要求縮衣節食、飲食清淡,反而不習慣。疫情之前,戴口罩去超商,尤其晚上,店員會緊張,以為是歹徒來搶劫,但是疫情發生之後,不戴口罩進不了超商,戴口罩成為每個人必須養成的習慣。習慣有好有壞,例如平常習慣抽菸、喝酒,一旦要戒菸、戒酒,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此外,小學教科書說早睡早起身體好,看似老生常談,但對身體長壽而言是個好習慣。延年益壽除了飲食清淡,保持規則運動,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及各種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是基本之道。此外,也要了解身體結構,例如人生了病,會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但這些警報系統通常不夠靈敏,如果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是癌症引起的,可能是肝癌末期了,也有可能是胃癌或大腸癌末期引起的。又如常見的發燒症狀,通常可能有細菌或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得了淋巴癌,但如果是老人家,得了肺炎通常不會發燒,因反應較弱,可能只是有點嗜睡或精神不好,等到肺炎厲害,整個人喘起來,趕快求醫,才知肺炎很厲害了。因此,針對人體警報系統的缺失,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就顯得很重要了,好比開了五萬公里的車子,每半年要定期進廠保養檢查一樣。如果中年以上或有B、C肝,要養成每半年抽一次血,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免長了肝癌而不自知。此外,現在肺癌成為第一國病,因此有抽菸者或肺癌家族史者,養成定期照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習慣;中年以上也最好照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以及做一次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如果有大腸息肉,更要養成每二、三年做一次大腸鏡的習慣,以免得了大腸癌才發現太晚,造成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情嚴峻!癌症接力治療刻不容緩 三大學會籲肺癌患者盡快施打疫苗
5月中旬爆發本土大規模疫情,儘管醫院採取高規格防疫措施,但許多癌友仍擔心感染而不敢就醫,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國揚表示,癌症治療有如一場棒球比賽,除了慎選先發投手(第一線藥物)、中繼投手(第二線藥物),更重要的是,球賽不能中途喊卡,否則人生恐提早出局。黃國揚說,晚期EGFR肺癌病友如採用「接續型雙標靶」接力治療,能拉長整體存活時間,就像棒球比賽取決優質的先發投手,讓後續優秀的中繼投手接替上場,終局能贏得球賽。前台灣大學校長、中研院士楊泮池所率領研究團隊,於今年1月發表一項台灣本土大規模研究成果,分析1.2萬名55至75歲、胸部X光正常的受試者,儘管不抽菸或已戒菸逾15年,仍有2.6%檢出肺癌,遠高於美國1.1%及歐洲的0.9%。在300多名被確診為肺癌的受試者中,96.5%為零期或第一期病患。黃國揚指出,該項研究點出了我國四大肺癌高風險族群,分別為三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接觸二手菸、有慢性肺疾病史及烹飪時沒有使用抽油煙機者。在治療上,因為篩檢儀器的進步,加上國人健診意願較高,愈來愈多早期肺癌病患能夠接受手術切除,不過,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患依然多於早期。在討論治療策略時,大部分晚期肺癌病患關注於治療的整體存活期有多長、藥物有效的時間、治療副作用,及健保有無提供給付,如何降低經濟負擔。肺腺癌新增人數逐年增加,不抽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似乎更高,所幸在導致肺癌的驅動基因統計發現,亞洲族群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比率達55%,而歐美族群僅有20%到30%,顯示更多亞洲癌友適合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以70歲張奶奶為例,幾年前因呼吸急喘而就醫,意外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合併肋膜積水,所幸她基因檢測為EGFR基因突變,在醫師評估下,第一線治療採取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後,腫瘤逐漸縮小。但持續用藥兩年後,腫瘤復發,出現抗藥性,不幸中的大幸是,張奶奶的抗藥性屬於EGFR的T790M基因突變,還可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超過3年,只需定期回診拿藥,如同治療慢性病。黃國揚表示,張奶奶治療策略為「接續型雙標靶」組合,於第一線治療時先採用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如為T790M基因突變,可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一棒接一棒接力治療。臨床數據顯示,亞洲人總存活期中位數為44.8個月。「晚期肺癌治療就像一場棒球比賽」黃國揚說,第一線藥物治療的選擇,如同在棒球賽裡的先發投手,盡可能地讓對方打不到球,創造贏面。待先發投手疲乏,藥物失效時,中繼投手登場,投予第二線藥物治療,此時接力治療追求目標為延長整體存活期,盼在九局下半的局面裡取得漂亮分數,而關鍵就取決於先發投手的強弱。黃國揚指出,部分年長病患在選擇藥物時,在乎副作用問題,建議確診晚期肺癌時,癌友應考量自身狀況,積極與醫師溝通,擬定最佳治療策略,積極抗癌。爆發本土大規模社區感染後,許多癌友未能定期就醫,依照原訂的治療策略用藥,黃國揚表示,這就像是棒球場上突然掀起一股巨風亂流,提醒患者務必固定回診,不可中斷治療。由於肺癌病人染疫後容易惡化為肺炎重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齊聲呼籲,肺癌病友應該醫師評估下,盡速接種疫苗。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可在任何時間接種疫苗。如擔心化學治療副作用與疫苗副作用不容易區別,可以錯開施打的時間。
-
2021-07-22 癌症.抗癌新知
109年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首位!
衛福部統計處公布十大死因,癌症仍位居首位,去年約有5萬161人因癌症死亡。十大癌症仍以肺癌、肝癌位居前一、二名。由於近11年來,去年首度死亡人數負成長,也撥慢了癌症死亡時鐘,從前年每10分3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去年慢了3秒,為每10分27秒即有一人因癌症死亡。
-
2021-07-06 癌症.癌友加油站
罹癌還出現身心症兩頭煎熬 癌友主動求助治療有成
台東縣癌症病患 「阿美」經歷去年生死拔河,開始恐懼進醫院,每當要回診覺總是焦慮,求助東基身心科, 1年來治療走出心靈低谷,呼籲癌友「感覺心靈不對,就要求救」 ,以免身體、心理都受苦而崩潰。61歲的阿美2019年久咳不癒,檢查後確診罹患鱗狀上皮細胞肺癌,且已轉移其他器官,去年中癌細胞危及心臟曾手術治療。她受不了台北、台東長途奔波,轉診回東基血液暨腫瘤內科治療。「踏進醫院都需要勇氣」,她說,病情起起落落,最擔心化療前白血球指數太低不能住院治療;順利住院,又覺得合居病房吵雜。最後才踏進醫院就覺得渾身不對勁,甚至經過醫院就害怕,獨處經常不自覺掉眼淚,主動向癌症諮詢中心專員求助後,轉介至身心科門診。門診時,她焦慮症狀嚴重,聞到旁人聞不到的藥水味,住院化療覺得度日如年。東基身心科醫師林泰穎以抗憂鬱劑治療,但她難以適應副作用,又改採心理治療,逐漸進步。她說,初期只要談起生活就想哭,後來重拾閱讀與繪畫興趣,用畫筆抒發心情,隨著圖畫顏色由灰暗到鮮明,生活中正向開始取代負向。林泰穎表示,求助身心科的癌症病人以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居多,通常病人認為罹癌對家庭造成負擔,對家人抱歉,對未來徬徨,倍受煎熬,與家人相處退縮,無法穩定工作,嚴重會出現幻覺或妄想。治療焦慮、憂鬱可以藥物配合心理治療,透過臨床心理師陪伴引導,找出病因。臨床心理師潘序彊說,通常會先協助病患釐清焦慮來源,重新建立新的期待與目標,引導學習自我肯定,讓阿美感受可繼續努力的事情,而非只是擔心未來、為過去懊悔。
-
2021-07-05 名人.黃軒
不只抗新冠!醫:將有3種mRNA疫苗問世預防疾病
對COVID-19病毒疫苗,很大貢獻的因素之一,就是人類開始採用了最新的「mRNA疫苗」技術作為疫苗生產。大家都一定以為「mRNA疫苗」技術,只作為COVID-19疫苗使用而已,我們才只有了Moderna和BNT疫苗,你們都錯了!「mRNA疫苗」技術橫空出現,是人類疫苗的里程碑,可以想像成這是疫苗的標靶藥物,這些都是人類未來「預防疾病」的重要工具。因為產生mRNA,可作用於任何疾病預防的標靶,因此未來是預防各種疾病的mRNA疫苗,而不會只是COVID-19 病毒疫苗。據科學研究報導,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的「三種mRNA疫苗」將有助於預防各種疾病。癌症疫苗預防癌症病毒傳播的疫苗已經存在。比如B肝疫苗可以預防一些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可以預防子宮頸癌。然而,由於mRNA疫苗的靈活性,人們正在關注開發不僅可以預防病毒引起的癌症, 而且可以預防各種癌症的疫苗。癌症腫瘤含有正常細胞中沒有的抗原和蛋白質。如果可以訓練免疫系統識別這些腫瘤相關抗原,免疫細胞就有可能摧毀癌細胞。癌症疫苗是這些抗原的特定組合,有藥廠已著手開發進行:1.BioNTech與輝瑞合作開發了一種mRNA疫苗針對惡性黑色素瘤有效的癌症疫苗。2.德國生物製藥公司CureVac正在開發肺癌的疫苗,該疫苗已在早期臨床試驗 (Phase 1)中取得成功。3.Moderna公司,設計出一種對每個患者的腫瘤都有獨特作用的疫苗,以訓練個人的免疫系統並訓練身體對抗癌症。這個研究正在第二階段試驗(Phase 2)中,他們甚至期待往個人化的抗癌mRNA疫苗發展。萬用的流感疫苗 如果有一種疫苗可以保護身體,免受所有病毒株的侵害,就沒有必要每年為新的病毒株接種疫苗。1.Moderna公司,針對季節性流感的mRNA疫苗開發計劃。該計劃針對世界衛生組織 (WHO) 預測將流行的四種流感病毒株,找出這些病毒株通用的流感疫苗。通過收集有關流感基因組的大量數據,研究人員找到了該病毒最「高度固定」的 mRNA 代碼。「高度固定」的mRNA代碼,也就是這種 mRNA 代碼最不可能因突變,而引起病毒蛋白的結構或功能突變。研究小組成功製備了,達四種不同病毒蛋白的mRNA混合物,針對這個萬用的流感疫苗接種發展中。2.動物實驗已經有效,對小鼠的研究,發現這種實驗性疫苗,可以針對多種流感病毒株,同時非常有效。研究人員,也正在致力於人體內的「萬用流感疫苗」的開發計劃中。瘧疾疫苗 瘧疾是由單細胞寄生蟲瘧原蟲引起的一種傳染病,由蚊蟲叮咬引起。1.葛蘭素史克製藥公司的研究人員專利的瘧疾疫苗編碼,一種稱為Plasmodium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PMIF)的寄生蟲蛋白。通過免疫系統識别這種蛋白質為目標,就有可能訓練免疫系統根除寄生蟲。2.動物實驗已經有效,這種瘧疾疫苗在小鼠實驗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併計劃在英國進行人體的臨床試驗。這種瘧疾mRNA疫苗是一種mRNA疫苗可以自我複製放大,當mRNA進入細胞時,就會產生一組自我複製放大mRNA的拷貝。因此,只需要生產少量的mRNA,有望成為繼現有標準mRNA疫苗之後的下一代mRNA疫苗。mRNA 疫苗仍存有許多挑戰1.冷凍儲存mRNA疫苗需要冷凍儲存,這限制了它們在發展中國家和偏遠地區的使用。相關疫苗公司,正在致力於開發一種可以冷藏的mRNA 疫苗。(這樣你們買疫苗,也順便買他們的冷凍設備……嘿嘿)2.監管障礙任何新技術的疫苗問世的監測,都必需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COVID-19病毒的大流行,導致mRNA疫苗的快速批准及開發,更提供了大批、現成的人體實驗,為此新技術發展,其監管障礙比往年小很多。3.昂貴另一個問題是太貴了。個人化的mRNA癌症疫苗很昂貴,也並非所有國家都有大規模生產mRNA疫苗的新設施。超乎你的想像我們以為mRNA疫苗,只是為了COVID19 病毒而已⋯⋯殊不知,人類從治療疾病到預防疾病的跨時代會開始,以前認為疫苗接種,只為了產生抗體抵抗病毒、病箘感染的。現在mRNA疫苗新技術,會改變了我們下一代子孫,進入100歲的健康生命著手。你看不到、感受不到那個盛世?不要擔心,科學家已經在著手準備了!mRNA疫苗技術,具有破壞性和創新性,可以克服人類疾病挑戰。「從治療疾病到預防疾病」,改變當前和未來你對疫苗的想像。※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2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痛未必五十肩!醫提醒「愈痛愈要動」可能更糟
●肩膀疼痛須鑑別診斷,找出病因治療●五十肩是肩關節囊發炎,手無法抬高,不可重訓會致病情惡化●採物理治療及居家復健運動,能逐漸緩解改善48歲的秀秀因肩膀疼痛,覺得應該是得了五十肩, 該如何處理才能解除疼痛?有人建議到健身房上重訓課就會好?愈痛愈要動?但並非真的如此。精準診斷 治療第一步肩痛、下背痛的確診,都必須經由醫師詳細病史詢問、理學神經學檢查、X光或超音波影像檢查等,找出可能的病因,並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後,才能積極治療。肩痛很常見,但背後隱藏的鑑別診斷,還包括頸神經壓迫、旋轉肌袖撕裂、肱二頭肌肌腱拉傷、肺癌等,並不是肩膀疼痛、舉不高,就是罹患五十肩。精準的醫師診斷,是治療的第一步。身體發炎 不宜再刺激疼痛代表身體某些部位發炎,此時不可給予更多外力的不當刺激。像「五十肩」,醫學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它的病理是有發炎現象存在,病人除了手無法抬高,可能連穿褲子或內衣都有困難。患者如果逕自到健身房,不論是過度伸展,或拿啞鈴練肱二頭肌,反而可能在硬扯後造成更嚴重的發炎,甚至因為力量不足、旋轉肌腱斷裂,導致肩膀無力或進一步沾黏,讓病情雪上加霜。五十肩正確的治療是物理治療,包含深層熱療、關節鬆動術、運動治療等。在急性疼痛發炎期,如果患者不願意吃止痛消炎藥,也可以考慮增生注射或PRP治療緩解改善。經由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後, 後續要積極且正確的運動訓練介入來預防復發。物理治療 要循序漸進居家運動也很重要,由物理治療師循序漸進指導,首先在躺姿下,慢慢用重力將上肢過肩靠近床面,如同仰式游泳般,在不痛的範圍內,慢慢放鬆關節囊,增加角度; 也可以用立姿面向牆壁一小步距離做手指爬牆動作,輔助手臂漸進延展;情況更好之後,手背在身體後側,抓棍子或是傘,來增加肩關節內轉及外轉的角度。五十肩復健運動作用:抓棍子練習增加肩關節內轉角度運動1.將手上舉,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將棍子緩緩舉起向上延伸,直到自己無法再抬高的極限;維持3至5秒。2.彎腰,手臂無法再上抬後,開始向前彎腰,背部維持挺直,膝蓋微彎;維持3至5秒。3.慢慢地站直,雙手往下,身體恢復準備動作。4.換邊再做,重複做3至5次。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對抗新冠肺炎必吃4種營養補充 快速提升免疫力!
提到身體免疫力,第一個讓人想到的就是腸道健康,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解釋小腸影響了人體超過70%的免疫系統,小腸的腸道狀況好壞,也影響了人體的免疫力,因此益生菌成為了提升免疫力的首要議題,益生菌能幫助腸道建立良好的菌叢,使腸道更健康,同時改善過敏、提升免疫的狀況。◎益生菌而挑選腸道益生菌時應該注意什麼呢?市面上益生菌種類眾多,選擇腸道益生菌時最主要挑選菌數多、菌種少較優,一般而言一款益生菌可能有10幾種甚至20-30種菌種,若每種數量都不多,在身體經過胃酸膽鹼消化後最後很難在腸道定殖下來,因此與其大量複合的菌種,不如以種類少但數量多的主力菌種,幫助身體做特定的提升,反而比較好。 ◎維生素C與維生素D維生素C與維生素D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營養素,但其實他們對於這次的疫情預防是有幫助的,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說明國外已經陸續有針對維生素D與新冠肺炎的研究,研究中發現攝取足量的維生素D對於降低新冠肺炎惡化的機率是有幫助的,同時也指出若缺乏維他命D,將可能增加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機率,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氣喘等,以及病毒或病菌感染疾病。而維生素C主要能幫助人體抗發炎與抗氧化,而且對於免疫力的維持有幫助,同時也能降低感冒的機率。因此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與維生素D是非常重要的。 ◎薑黃而另外要提到的就是薑黃,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指出薑黃是坊間許多人會用來保養肺部的營養素,其實薑黃中的薑黃素可以抑制特定酵素的活性,來降低發炎細胞產生的反應,達到抗發炎的效果,同時也能幫助抗氧化,而其實在一些動物研究中,薑黃也有降低肺癌發生率的效果。薑黃素也有助提升免疫力的效果,另外研究也指出薑黃對於延緩失智症的進程也有幫助。所以在這次提升免疫、保養肺部的前提下,薑黃也是可選擇的食品。 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提醒民眾,營養補充品僅能幫助身體提高保護力,並非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仙丹,因此自身的保護與消毒還是要做好。同時營養補充品也並非購買就有效果,最終都得回歸到「記得吃」這件事情,如果沒有按時攝取,甚至買來都不吃,那買再多也不會有效果,只是買心安。另外,也提醒民眾不要誤信坊間偏方,若對於營養素補充或疫情相關的問題,建議可至藥局與藥師諮詢唷!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陳俊凱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6-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COVID-19 時代癌症診療的挑戰與應變 台灣能從美國的經驗學習的教訓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邀請三位在美國執業多年的醫師朋友分享一年來經歷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心得。神經科符教授曾經因為照顧病人而被感染,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大家不要驚慌,感染新冠病毒並非絕症,絕大部分病人會完全痊癒。但是應該減少感染的機會,注射疫苗,對自己、親人或社會都好。」精神科林教授指出:新冠病毒所引發的免疫反應,「過」與「不足」,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而致命。「天災」難料,需要的是如實看待、盡力因應。「人禍」如何減免,如何在過度與不足的反應之間取得平衡,則有賴於我們的智慧。癌症專家胡醫師由一位癌症病人的故事,說出她對新冠疫情對癌症病人的影響,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風險、癌症篩檢率降低、癌症期別升高以及存活率下降。郝女士的故事——病史郝女士是一個非常溫和善良的72歲的婦女。她寡居多年,住在一個中上流的寧靜社區,已經結婚成家的獨生女也住在同一個鎮只離她三英里,母女常相往返。去年(2020)初,美國冠狀病毒剛爆發時,許多群組感染發生在養老院;郝女士立刻將她93歲的媽媽從養老院接出來與她同住。郝女士為了保護她高齡的母親,她在去一年與美國成千上萬的家庭一樣,謹守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的基本防疫原則,包括儘量足不出戶,讓女兒幫忙買菜購物放在門口,不能像平常一樣互串門子,而只有在陽台和車道揮手寒暄。當春夏流逝,秋去冬來,站在陽台跟車道上聊天不再是好主意,只能藉著視訊聯繫。今年(2021)五月中,郝女士主訴嚴重便秘,而且身體虛弱到無法自行下床或行走。已經有好幾個月沒看到郝女士的家庭醫師,被她劇變的容貌震驚,立即將她送到醫院急診室就醫。郝女士的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她的腹腔塞滿了許多大腫瘤;肝臟裡也有很多顆腫瘤。腹腔的腫瘤壓迫腸子及膀胱,造成便秘及頻尿;也影響下肢的靜脈回流,導致郝女士的腿嚴重水腫,行動都有困難。我的同事們以及我自己都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壯觀」的腹腔腫瘤。郝女士的太陽穴及兩頰深陷,肚子鼓漲,兩腿卻是水腫到如象腿一般。當我請她從床上坐起來時,我需要幫忙把她沉重的腿擡到床緣,見證到她説她「無法自行下床」是什麼樣的光景。郝女士的故事——病人和女兒的敘事(narrative)郝女士告訴我,她在去年底開始留意到身體有異樣,卻又説不上來任何特別的症狀。她自己想可能是在美國COVID-19疫情巔峰期間,照顧年老的母親,情緒壓力太大所造成的生理失調。她的家庭醫師也認同她的分析,給她開了抗焦慮劑及抗憂鬱劑。她在過去一年瘦了25公斤,但是她一開始想説是自己減肥有成效。當她自己也警覺到體重這樣劇降是異常時,她又想是抗憂鬱藥帶來的口乾症讓她失去食慾的結果。女兒自從十一月底後,每次跟郝女士視訊通話也察覺她面容在逐漸消瘦,但畢竟女兒不是醫護人員,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郝女士告訴我「I was urinating a lot ……」。「尿很多」或「頻尿」,英文都可以説是「urinating a lot」。我請她分辨是尿量很多或是頻尿,因為在病因的探查上,這是很不一樣的兩回事。從她的電腦斷層影像,我知道她是頻尿,甚至偶爾也會尿失禁,她也點頭同意我的分析。郝女士的故事——視訊看診(virtual visit)無法完全取代診間身體檢查的實例在過去COVID-19 疫情持續延燒的情況下,醫師與病人無可厚非地,傾向避免去到醫療院所,而選擇視訊醫學。不管是通電話(telehealth visit)或視訊(video visit)看診,醫師失去了在診間裡看病「望聞問切」的重要診斷工具。電話及影視診病主要是依賴病人的敘事做判斷,而病人往往是對自己的症狀不一定有正確的分析解釋,因為「避重就輕」是人性使然,總想把自己的其實很擔心的症狀淡化或是往好的的方向想,結果就可能造成誤診。以郝女士目前病況的嚴重程度,她的病在去年底應該已經很明顯。如果她在開始覺得身體有異樣時,是在診間裡看診;任何稍有用心的醫師應該可以看出不對勁之處,透過恰當的問診及身體檢查,應該很快就會發現她的病因。COVID-19疫情對癌症醫療的影響——癌症病人感染COVID-19的死亡風險COVID-19感染的病情輕重程度可以有天壤之別,從完全沒有症狀到死亡,都有可能。感染後病情嚴重主要發生在年紀較大或肥胖的人,以及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慢性肺病的病人。全球COVID-19疫情初暴發時,癌症病人很快地被判斷是嚴重病情的高危險群之一,特別是一篇從武漢地區的報導癌症病人的COVID-19死亡率高達20%。之後,其它的相關的報導也確認癌症病人的COVID-19死亡率較高,但是大約在5-10%左右,特別是正在做對免疫系統抑制比較嚴重的化療處方的癌症病人,例如血癌及淋巴瘤的病人。這樣的統計資料應該是一點也不意外。癌症病人接受化療的風險之一是傳染病。同樣的細菌或病毒,癌症病人往往比一般人病重,甚至死亡。這卻不該是迴避癌症治療的原因,因為如果病人能夠做好各種防範感染的衛生措施,就可以大大地降低感染的機率及因嚴重感染而死亡的風險。別忘了,延誤癌症的診斷與治療所造成的死亡率可能更高。COVID-19疫情對癌症醫療的影響——癌症篩檢率降低、癌症期別升高、存活率下降美國的四種癌症篩檢——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在2020年減少一半以上。篩檢率驟跌的原因是多端的,包括醫療院所執行嚴格的防疫措施,造成很難排檢(making appointment);在加上一般民眾判斷癌篩在疫情高峰期是可以暫時停擺的。我在過去半年所看的乳癌新病人,絕大多數跳過一年沒做乳房攝影篩檢。話説回來,有些癌症生長的比較緩慢,晚了一年才診斷,雖然癌症期別高了一點,也還不至於影響存活率(例如一個6 mm 的乳癌,一年前也許是4 mm,在治療方法及預後上,幾乎完全沒有差別);有些癌症例如肺癌或大腸直腸癌,一年的耽擱,可能生死之別。當癌篩有異樣發現時,接下來的確診檢查及治療-進一步的影像檢查及切片、開刀、化療、放療等等,在疫情期間,也都因為醫療院所嚴格的防疫措施而變得比平常緩慢很多。將來對疫情期間的癌症期別及存活率統計,想必會是有如開倒車的結果。台灣能從美國的COVID-19經驗學習的教訓1.排除癌篩、癌檢、癌療(screening,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的不必要障礙,讓這些流程盡量平順進行。美國醫療院所在過去半年對於這些流程有大幅地改善。比方説COVID-19的快篩普及性;一半民眾普遍接受家屬只能留在停車塲,不能跟進醫院或診所的原則(台灣的大醫院有如百貨公司的美食街,這可能會是很難實施的措施,卻是預防疫情擴散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及病人停留過的空間的消毒措施等等。2.我個人對視訊醫療在癌症病人的運用上保持很保留的看法。郝女士的例子在過去的一年不是偶發或非常獨特的個案。如果醫生對病人的完整病史不熟悉,或是病人不太會敘述病史(英文説是poor historian),視訊看診是不合適的。台灣人手一機,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上使用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能力很高,但是如何將這個優勢恰當地運用在實際的看診上,則要仔細思考。3.結至國殤日(Memorial Day),美國在過去一年來對社集塲合的約束已經全面解放,主要是拜廣泛疫苗接種帶來的感染案例及死亡數逐漸下降之賜。COVID-19疫苗是高度有效的。在疫苗剛推出時,因為有限的疫苗量,美國依據感染病重風險實施階段性疫苗施打,包括醫護人員,養老院居民、65歲以上人口及癌症病人是優先對象。希望台灣也能早日完成廣泛的疫苗接種,平安度過疫情。郝女士的故事續集郝女士的腫瘤切片證實她的病是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這是一個並不很常見的腫瘤,但是因為它帶有一個特殊的致病基因突變,對於口服藥Gleevec反應又快又好。在病理切片報告還沒有出來前,郝女士的醫院醫師根據她腫瘤的嚴重程度告訴她可能只有一兩個月的餘命。事實上,末期肉瘤(GIST屬於肉瘤)的存活期比一般癌症難預測,即使腫瘤嚴重的病人,我看過被醫生判斷只能活三個月的病人,卻活了六年!郝女士已經決定到一個安寧之家接受照顧。我鼓勵她服用Gleevec (一般而言,安寧照顧是不支持積極癌症治療的)。郝女士的經濟能力良好,女兒到藥局自費買了Gleevec給媽媽服用。昨天,我去安寧之家探望。我很欣喜但並不驚訝地發現服用Gleevec剛滿一週的郝女士已經是換了一個人一般。她的兩頰飽滿起來,肚子軟了一些,腿腫消了一些,胃口大增,大小便也都正常多了。我發現她是一個活潑生動的人,説話時揮動雙臂,常調皮地眨一隻眼,充滿表情與生命力。我祝福她持續進步,能在不久的將來,回到她自己的家,回復她的舊日生活。
-
2021-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流量鼻管、俯臥通氣給付金額曝 醫護獎勵金再加發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公布,「經鼻高流量濕化氧氣治療」及「俯臥通氣治療」,納入COVID-19確診個案公費給付項目,並回溯自5月1日起適用。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今日指出,前者每日給付1750元,後者每日給付5000多元,另外針對專責ICU病房及專責病房,也會依照收治患者多寡,進行獎勵申報及發放。石崇良今日出席COVID-19重症臨床處置訓練課程表示,因近期確診人數下降,疫情有趨緩,但是重症照顧情況仍十分嚴峻,除了感謝醫護付出,如今也已通過高流量鼻管的公預算補助,近兩已發放200台機器,陸續還有300台機器持續盡貨中。石崇良指出,針對新冠肺炎患者治療,每日可給付1750元,且不限於ICU病房,連負壓隔離病房及專責病房使用也能給付。對於治療重症的俯臥通氣治療,俗稱的「超人姿勢」,若有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呼吸器,採這姿勢進行治療,每天將給付5000多元。昨天立法院也通過新冠特別預算,修正醫護獎勵要點。石崇良說,在專責ICU或專責病房的醫護,會按班計算,每人每班1萬元,有上班有班表,就會給予獎勵。另針對收治病人嚴重度程度,有加發獎勵金;針對肺癌病人按住院天數,每人每日3000元,有用呼吸器的患者,每人每日加1萬元;高流量鼻管也會比照呼吸器病人來計算。他試算,有些醫院加護病房收治到100名患者,若每日使用呼吸器十天,就有1000萬獎勵金,包含分配給第一線人員的部分。另外急診也比照,如果是COVID肺炎病人,應該不會在急診停留太久,按照人日計算,每人每日有3000元,有插管使用呼吸器每人每日1萬元。若是呼吸治療師,則按照額外使用呼吸器高流量鼻管者,按天數每人每日1萬元。石崇良說,該預算通過是在7月1日開始,會回溯至5月1日,現已發公文至醫院可先進行申報,4、5月份以後採按月申請,這個月申請上個月,讓發放速度提升。
-
2021-06-18 癌症.抗癌新知
109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居首位!癌症時鐘11年來首次「變慢」3秒
衛福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癌症仍位居首位,去年約有5萬161人因癌症死亡。十大癌症仍以肺癌、肝癌位居前一、二名。由於近11年來,去年首度死亡人數負成長,也撥慢了癌症死亡時鐘,從前年每10分3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去年慢了3秒,為每10分27秒即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去年的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與前年相比,前列腺癌排名由第六名,提升至第五名、口腔癌則降為第六名。去年的癌症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29%,死亡率每10萬人口212.7人,與前年相比下降0.1%,整體死亡人數下降,癌症死亡人數也是近11年來首次反增為減。分析癌症死亡人數的年齡,去年因癌症死亡的民眾有八成六集中在55歲以上,65歲以上癌症死亡人數,與前年相比增加638人,0到64歲減少709人。等於癌症死亡有八成六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衛福部統計處指出,依照去年度的年齡層觀察,女性乳癌以及口腔癌發生率,會隨著年齡走低,年齡愈長,該年齡層的排名順位就愈往後。以乳癌來看,在45歲到54歲的年齡層,癌症發生排名是位居第一名,但到了85歲以上就落到第六名。而肺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前列腺癌、胃癌的發生率則是會隨年齡走高,會隨著年齡增加,排名愈往前,多發生在高齡者身上。因此衛福部呼籲,國人可以利用四癌篩檢,透過糞便潛血、口腔黏膜、乳房攝影及子宮頸抹片檢查,以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防治政策。
-
2021-06-07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肝癌治療雙福音!新二線治療過健保、延長存活期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的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肝癌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二名,僅次於肺癌。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因此早期多半不太會有症狀,但是常常惡化速度快,一旦出現肚子疼痛、體重減輕時已經是晚期了!台灣肝癌醫學會林錫銘理事長表示,晚期肝癌無法透過開刀、消融治療的方式根除癌細胞,所幸,陸續有新的標靶藥物的問世,像是第二線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就是對晚期肝癌的患者意義重大,讓即使無法耐受第一線標靶藥物或是在治療後仍不見效的患者,也能獲得疾病的控制。肝癌治療更多元 AFP濃度400ng/ml以上的患者適用林錫銘理事長分享一位60多歲的晚期肝癌患者,他曾接受過三、四種治療的療程,但是血中甲型胎兒蛋白(AFP,簡稱胎兒蛋白)濃度一直超過400ng/ml,在使用第二線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治療後,胎兒蛋白濃度有顯著的下降,加上此藥物使用靜脈輸注的方式,相對其他標靶藥物副作用小,且能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對於胎兒蛋白濃度超過400g/ml或是無法耐受一線標靶藥物治療的肝癌患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更重要的是,此治療通過二線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無疑是肝癌治療的雙福音!這些高危險族群別輕忽! 定期檢查很重要肝癌多發生於40歲以上,且是B、C型肝炎帶原者、肝硬化或是家族有肝癌的病史的成年人。林錫銘理事長表示,約8成左右的肝癌患者是由B、C型肝炎產生,建議上述的族群應定期做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他進一步解釋,胎兒蛋白的正常數值小於10ng/ml,如果數值異常飆高,表示器官中有腫瘤在生長,可當成癌症的一個前兆,但還是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即使胎兒蛋白正常也可能有癌細胞的存在,因此必須搭配其他檢查如超音波等去判斷是否有肝癌。患者積極治療及定期追蹤 醫病齊心抗肝癌林錫銘理事長表示,肝癌患者不用太灰心,現在有許多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延長生存期,建議多與主治醫師溝通,可在療程中適時調整藥物劑量或給予其他幫助,積極治療、每二至四週固定回診,就有機會可以穩定病情。理事長再次呼籲,治療過程中若有不適症狀應立即提出並做相關的檢查,也應多補充營養,才有力量對抗肝癌!
-
2021-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痊癒患者小心後遺症 日本醫生整理出5大症狀
台灣本土新冠疫情爆發,每天約有300名以上新增病例,累積個案數即將突破萬人,日本早台灣約1年爆發疫情,已經有許多新冠患者康復,但追蹤發現新冠患者常見5個後遺症,包含倦怠感、呼吸喘、掉髮、嗅味覺障礙、不安等,就算解隔離也要有皮膚科、耳鼻喉科、精神科等各專科,協同後續治療。後遺症1:孤獨感與身體症狀 疲倦感由然而生日本岡山大學醫院副院長大塚文男表示,治療新冠肺癌後,長期有長期後遺症不少,多數治癒患者都有治療需要,倦怠感就相當常見,感染新冠費延後,必須長期對抗疾病,疾病初期需要被隔離而感到孤獨感,身心都會感覺到疲倦,甲狀腺與糖皮質類固醇分泌異常,貧血、肝臟、腎臟障礙也容易有倦怠感。後遺症2:肺部傷害呼吸容易喘 小心再次出現肺炎大塚文男持續說明,新冠肺炎容易導致長時間肺與支氣管發炎,肺與支氣管因受傷,容易再次引起其他類型肺炎與支氣管炎,導致呼吸困難,一旦再次發現自己呼吸不太過來,一定要到醫院檢查,利用X光、電子斷層掃瞄、血氧檢查,確認是否有肺炎發生,確診後利用藥物治療。後遺症3:新冠病毒恐刺激皮膚導致掉髮 也要考慮是不是壓力性落髮大塚文男也說,經常有回診病患說,浴缸排水口都會有很多掉髮,如果掉髮很厲害,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對皮膚可能有直接影響,但也要考慮是不是壓力性落髮,如果新冠痊癒患者發現頭髮異常脫落,可能要會診皮膚科使用相關藥物。後遺症4:嗅味覺異常 導致味覺難分辨大塚文男提醒,新冠肺炎可能對鼻黏膜有傷害,導致味覺難分辨,必須考慮長期性影響,味覺異常可能因缺乏鋅導致,嗅味覺異常是否讓飲食不均衡,必須要特別注意。後遺症5:周遭異樣眼光 心理壓力遽增大塚文男補充,新冠肺炎許多人都在注目,確診者周遭親友可能投射異常眼光,讓人感到不安,心理狀況不佳憂鬱也能視為後遺症,需要精神科醫師協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6-02 癌症.抗癌新知
別再等了! 專家強烈建議癌友接種新冠疫苗
癌友到底能不能打新冠疫苗?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李冠德表示,每位癌友見到他的第一句話都是詢問這句話。根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最新建議,任何癌友都建議優先施打新冠疫苗,其他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則是相隔4周再接種;固體瘤患者正值治療期間無需擔心可直接接種、血液瘤則建議待療程結束約3個月中性白血球恢復後再接種。別再聽信網路謠言,李冠德表示,有太多癌友告訴他,網路上不斷強調「癌症患者不能打疫苗」,但現在癌症患者被列為優先施打對象,讓患者們不知所措,不曉得到底要不要打。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今年3月修訂最新指引,強烈建議所有癌症患者一定要優先接種新冠疫苗。主要是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群為肥胖者、長輩、腎臟疾病、心臟疾病及癌症患者。李冠德說,癌症患者一旦染疫,所有的治療都得停止,同時也得隔離,疾病若發展到肺炎,不只要投以對抗肺炎的藥物,同時也得對抗癌細胞,治療難度加劇,致死率也會大幅提升。李冠德表示,不同的癌種接種新冠疫苗的時機不同,固體瘤的患者如乳癌、大腸癌、肺癌等,正在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時,中性白血球會下降,但通常結束化療後七天後中性白血球就會恢復,即使治療期間中性白血球低下,接種疫苗也不會影響免疫反應,不必等到中性白血球恢復後再接種,可以隨時接種。血液癌的患者如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癌等,李冠德表示,通常這類患者治療期間會接受較強度化療及白血球增生劑,建議等到治療結束中性白血球數目恢復,再預約接種新冠疫苗,大約是治療後三個月才建議接種。正在接受免疫治療的癌症患者,則建議任何時間接受疫苗。李冠德說,接受免疫治療反而會增強T細胞免疫,不過也因為免疫力增強,疫苗副作用可能會增加,但目前還沒有相關臨床數據。放療的患者則是任何期間都可以接種疫苗,手術後的患者則容易有發燒反應,建議術後一到二周後再接種疫苗,若接受脾臟切除手術,有可能導致免疫抑制狀態,建議術後二到三周再接種疫苗。李冠德說,目前已經上市的疫苗有莫德納、輝瑞、嬌生、AZ,由於臨床試驗都不會以癌友作為試驗對象,但從國外接種狀況來看,癌友並沒有顯著的問題,且癌友的免疫力低,反而不易有不良反應的發生,不過也代表效果相對低,也顯示癌友更要打。至於哪些品牌好?李冠德說,只要有新冠疫苗都建議癌友接種。表/癌友接種新冠疫苗六大問題Q1:癌症病人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嗎?答:可以Q2:化學治療期間能接種新冠疫苗嗎?答:可以,接種時間點須視癌別而定Q3:免疫治療期間能接種新冠疫苗嗎?答:可以Q4:接受放射治療或手術後能接種新冠疫苗嗎?答:可以Q5:新冠疫苗可以和其他的疫苗一起施打嗎?答:可以,但須間隔Q6:新冠疫苗的原理及對癌友的保護力?答:mRNA疫苗:對罹患癌症等免疫抑制病人不會造成直接的安全風險,保護力高;腺病毒載體疫苗,對癌友未有足夠安全性數據,但腺病毒載體已被修改以使其無法複製,癌症病人應可安全使用。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製表/陳雨鑫
-
2021-06-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產疫苗若通過二期安全沒問題?黃士修向調查局檢舉陳時中
新冠肺炎國產疫苗因未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安全和有效性備受外界爭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臨床試驗一二期,我國做的是擴大試驗,第二期做了將近四千人,包括老年人口,比國外一二期人數多很多。如果能通過二期臨床試驗,安全性就不會有問題。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今天下午向調查局檢舉,指陳時中散布關於疫苗之不實謠言,觸犯傳染病防治法第63條及證券交易法第155條。前立委黃國昌下午也在臉書指出,大家如果對Moderna、Pfizer-BioNTech等經過美國EUA的疫苗第一期、 第二期、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樣本數與執行方式有興趣,推薦這個網站(https://reurl.cc/1Y4zlG),上面有完整正確的資訊。黃國昌表示,不是很認同指揮中心,在今天記者會,為了配合自己想說的話,只是截取片段不完整的資訊,拿來作圖散佈。這不是真正的科學態度,只會傷害自己的公信力。黃士修在臉書貼出檢舉信,表示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於2021年5月31日下午14時23分,指揮中心記者會言論已影響大量民眾對未做第三期臨床試驗的國產疫苗失去警覺,若未來貿然施打將付出健康甚至生命代價,故觸犯傳染病防治法第63條,「散播有關傳染病流行疫情之謠言或不實訊息,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黃士修寫下,被檢舉人散布不實訊息以護航之國產疫苗高端,為上市公司「高端疫苗(6547)」,故同時觸犯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1項第6款,「意圖影響集中交易市場有價證券交易價格,而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根據同法第171條,「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金」。黃士修表示,望調查局儘速查辦,並將卷證移送相關單位給予起訴與裁罰。黃士修指出,大家原本以為,台灣買不到疫苗又是中共打壓。結果現在郭台銘、張亞中、佛光山,都有管道自己買疫苗,對岸也一再強調願意協助,畢竟人命關天,統獨放一邊。甚至日本政府都在與AZ協商修改合約,轉讓1.2億劑AZ疫苗給台灣。結果卻是民進黨在阻擋,陳時中在那邊說國人打國產疫苗意願高,採購國外疫苗都要中央跟原廠簽約。每拖延一天,就有活生生的人死去,雖然指揮中心連死亡人數都可以校正回歸。在他們眼中,死亡只是數字,相比金錢也是數字,天秤上沒有生命的地位。黃士修表示,阿扁當總統只是謀財,貪那些財團的油水,至少沒有搞到電力和疫苗都爆炸。小英當總統那是害命,為了「散戶們」的利益,犧牲每一條血淋淋的人命。偉大的領導早已揭示:綠色是一門好生意。掙錢嘛,生意,不寒磣。他質疑,國產疫苗的股票越炒越高,現在殯葬業股票也暴漲了。之後就算國產疫苗出來,每一支都帶著被害死的人命,猶如上萬生靈煉成的萬靈血陣,打這種疫苗你良心會安嗎?黃士修指出,擋疫苗與擋核四,都是為了讓你沒有選擇。疫苗進不來,你就只能被逼著打國產或得肺炎。核四不運轉,你就只能被逼著大停電或得肺癌。政府揮霍人民的稅金,補貼特定生技廠商和綠能廠商,再動用側翼網軍和反核環團,強迫你付出生命的代價。
-
2021-05-31 癌症.肺癌
世界無菸日/傅彬貴:肺阻塞、肺癌、肺氣腫病變都與吸菸有關
很多老菸槍在戒菸門診總是滿口答應戒菸,但往往一出了診間就反悔,台中榮總評估發現,參與過戒菸門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仍有50%斷斷續續在抽菸,因此戒菸應與專業科別結合,在患者的疾病治療流程加入戒菸,才能事半功倍。中榮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傅彬貴投入戒菸防治多年,他說,傳統的戒菸模式是由醫院開設戒菸門診,只能被動的等候病人上門,或是由胸腔科轉介有需要的患者到戒菸門診,但他在胸腔內科收治患者的經驗發現,戒菸門診功的成功率不高。「因為戒菸門診的患者不會回診,不然就是半途而廢,」傅彬貴感慨地說。多年前他已在思考,何不讓胸腔內科直接來參與患者的戒菸照護工程?他也認為推動戒菸是每個醫療人員的責任,並非只是家醫科或戒菸門診的事,尤其菸害對肺部造成的傷害太大,包括肺阻塞、肺癌、肺氣腫等病變都與吸菸有關,胸腔內科更應該主動出擊105年起,傅彬貴先從胸腔科出發,把患者的疾病治療流程與戒菸結合,在胸腔科的診間裡,協助有菸癮的肺部疾病患者戒菸。109年,中榮擴大成立戒菸治療管理中心,推動「渥太華模式」,以疾病別為主的五大部科(心臟科、新陳代謝科、腎臟科、胸腔科、精神科等)實行就地戒菸模式。如此一來,醫院不再只是在戒菸門診中被動的等待患者上門,而是主動出擊。傅彬貴說,第一步先由各專科醫師取得戒菸證照,接著直接在各自的門診提供戒菸服務,把戒菸併入疾病照護的常規流程內。他分析說,相較於傳統戒菸門診的患者不太願意回診,專業科別的患者回診率高,醫病關係穩固,例如胸腔或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必須定期回診追蹤拿藥,尤其民眾生病時最有意願戒菸,因此這時最適合由專業科別從疾病端介入戒菸醫療,在每一次回診中進行衛教、開立戒菸藥物,再配合患者戒菸動機強、回診率高,戒菸成功的機率就能大幅提高。此外,吸菸者戒菸困難的關鍵來自尼古丁成癮,戒菸必須經由專業的醫療照護流程,傅彬貴表示,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3%,渥太華模式的另一重點,正是以科學和醫學的理論基礎協助民眾戒菸,因此在中榮接受戒菸治療的成功率高達六成,是靠意志力的20倍。5月31日是世界戒菸日,今年以Commit to Quit為主題,正值新冠疫情在台灣爆發;傅彬貴特別提醒,新冠病毒主要攻擊人的肺部,而尼古丁會在吸菸者肺部形成Covid-19病毒的受體ACE-2,因此大大增加了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更成為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中,45% 是吸菸者,國際研究更證實,吸菸者感染新冠肺炎引發重症的風險是非吸菸者的2倍,死亡風險也有1.98倍。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抑制癌症,抗氧化能力最強!8大食材鞏固免疫力對抗疾病
免疫力是要維持平衡的,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以不是靠藥物來補充就能讓免疫維持平衡,而是 要靠飲食來促進健康。免疫力一旦維持好,就能有效避免細菌、病毒來侵擾。對抗疾病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再好的藥物或抗生素用於人體身上幫助對抗細菌、對抗癌細胞之後,更重要的是免疫系統,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人類最重要的不是尋求神奇妙藥,而是鞏固自己的免疫力,以下就來介紹有哪些食物能強化我們的免疫調節能力。 番茄│最強抗氧化力 番茄的茄紅素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好的成分之一。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表示,茄紅素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其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2倍、維他命E的10倍,有延緩老化的作用。 茄紅素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可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及凋零,抑制癌細胞訊號傳遞及分裂,台大醫院生化所之前做過的研究也顯示,茄紅素有抑制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和乳癌等常見癌症的作用。 另外,番茄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上皮黏膜細胞修復,加速感冒痊癒,維他命C和葉酸則可加速傷口癒合,甚至輔助膠原蛋白生成,幫助骨鬆症病友骨質生成。也含有鉀,有助於降低血壓、水腫及延緩血糖上升。 挑選TIPS 愈紅的番茄,茄紅素含量愈高,但也要小 心,未成熟的綠番茄含有龍葵素,是一種有 毒的生物鹼,大量食用會引起疲倦、噁心、嘔 吐,所以一定要吃成熟的。 蘋果│肺癌危機降低46% 劉純君說,蘋果富含果膠,這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能夠減少腸內的不良細菌數量,幫助有益細菌繁殖,從而改善腸內的細菌菌叢,促進健康,芬蘭赫爾辛基國立公共衛生研究所長期的研究發現,蘋果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有效物質。 經常食用蘋果罹患肺癌的機率降低46%, 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少20%。蘋果的原花青素也有助於防止結腸癌,纖維則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及降膽固醇,有機酸可促進腸胃蠕動,助排除體內廢物。 挑選TIPS 蘋果蒂頭愈綠、果皮上 的條紋愈清楚,代表愈新鮮。而蘋果帶皮才能吃到完整營養,如果擔心果皮上的食用蠟, 只要噴上稀釋後的白醋(1公升水約加1瓶蓋 的醋),靜置15分鐘再洗,就能輕鬆去除。 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 日本人健康又長壽,被認為和喜愛喝綠茶有很大的關係。劉純君表示,綠茶裡的兒茶素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防治癌症有益,而日本蔬菜茶業研究所的研究證實,綠茶不但防止癌細胞的生成與增殖,還有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應。 此外,美國科研人員也發現: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用餐時或餐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的茶胺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對於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有一定的效用。 兒茶素是茶中所含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些學者認為1天攝 取250∼500毫克即有保健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每天最多1,000毫克,一般認為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居次,紅茶第三,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紅茶和烏龍茶有其他獨特的抗氧化物,還具有抗癌防病作用。 綠茶除了兒茶素以外,還有茶單寧、維他命A、B、C及磷、鞣質等,有保護血管彈性的作用。 挑選TIPS 其實抹茶也是兒茶素含量很高的茶, 顏色愈是鮮綠,兒茶素愈高。不過要注意買的是真的抹茶,而非「抹茶風味」。 紅茶、烏龍和普洱茶則比較重發酵,雖然兒茶素可能較低,但還是含有其他的茶多酚、茶胺酸等有益成分。 菌菇類│淋巴的強力啦啦隊 台灣人愛吃菇,香菇、花菇、杏鮑菇、金針菇、巴西蘑菇等都常上桌。多吃菌菇類,可增加膳食纖維素,還能得到可促進人體免疫系統活化、增加免疫淋巴細胞抵抗感染的多醣體及三萜類,菌菇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各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維他命D,巴西蘑菇還含有鍺等礦物元素。 食用菌菇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及提升機體免疫力作用,黑木耳能幫助降血脂,金針菇則是減緩便秘症狀。 挑選TIPS 選購時,以乾爽、沒有水氣為佳。如果在包裝上已出現潮濕、 變軟、不夠硬挺或變色,即是不良品,代表胺基酸已經變質,會有腥臭味,口感也不佳。買回新鮮的菇,最好盡快烹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調食用,若需保存,建議以低溫5℃冷藏,可保存2天。 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 古代沒有抗生素的時候,十字軍東征時帶著大蒜來預防疾病。科學證實,大蒜的蒜素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劉純君說,大蒜中的硫化合物可在人體中生成硫化氫,幫助擴張、收縮血管,進而控制血壓。台大食科所研究發現,每天一小瓣大蒜就有效果。 大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蒜素則含有丙烯 基及氧化硫基,活性很高,會和蛋白質的硫醇(Thiol)起作用,抑制一些酵素的活性,因此具有殺菌效果。 最近的研究也認為大蒜對於感染、痢疾、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症有治療或預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大蒜吃多了會傷肝,生大蒜則易刺激腸胃,因此在食用時需要適量,避免空腹生食。 挑選TIPS 挑選個頭大而顆粒飽滿完整的蒜球,若需要久放,最好挑選已經風乾過的大蒜球;若未風乾處理,容易發芽或是發霉,得小心保存。 洋蔥│抗發炎、守住骨密度 很多中年人或女性喜歡紅酒泡洋蔥,據說可降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它還具有超強抗氧化能力。劉純君說,洋蔥含有天然抗組織胺槲黃素(Quercetin),能減少 呼吸道發炎及減輕過敏症狀。此外,洋蔥富含維他命C,其抗發炎的特性有助於舒緩與骨骼相關的疼痛和腫脹。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有益於血管擴張,可降血壓和預防血栓,硫化物也可降血壓及血糖。 此外,洋蔥還富含膳食粗纖維與維他命,包括維他命A、維他命B2、B6、維他命C、維他命E、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微量元素碘,以及芳香揮發油與少量的胡蘿蔔素、硫胺酸、尼克酸等。 挑選TIPS 洋蔥顏色可分紅皮、黃皮、白皮3種,紅皮洋蔥口味香甜、黃色洋蔥肉質細密、白色洋蔥生長期較短。一般以鱗片肥厚、包合緊密、大小均勻者品質佳。 莓果│吃的抗老保養品 2010年美國健康類雜誌選出「10大超級食物」,藍莓和草莓突然上榜,在這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可預防泌尿道炎的蔓越莓,這才知道原來莓果類都是健康好物。 莓果類上榜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花青素(Anthocyanin)、維 他命C、E、A和維他命B群等抗氧化劑,同時也含有可增強免疫力和抗菌的銅、硒、鋅,莓果類的單寧酸也具有保護泌尿道的作用,可以使常在泌尿道內群生的大腸桿菌無法在泌尿道壁附著,直接被沖走,預防感染。 花青素的抗氧化效力是維他命E的50 倍、維他命C的20倍,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具天然抗衰老作用,可減緩動脈硬化、嫩白肌膚、增強免疫,及抑制癌症等。 挑選TIPS 莓果類容易被壓傷,若保存不當很容易發霉,因此選購各種莓果時要注意,壓傷的果實要趕快剪掉,被果汁沾濕的部分也要保持乾燥,再用白報紙包住,冰存起來。 地瓜│預防大腸癌 地瓜近年來被捧為「排毒食物第一名」,劉純君說,地瓜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胺基酸、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他命A、B、 C、E,並且含有鈣、鉀、鐵等10餘種營養元素,其中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對於肌膚而言相當有益。 許多昂貴的肌膚保養品中所含的成分是由維他命A萃取而來,如視黃醇(Retinol)及維他命A酸( Retinoic acid)等,β-胡蘿蔔素也有助於抵抗會促使老化的自由基。 紐西蘭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毛利族人因為地瓜的攝取量大,罹患大腸癌比率低。地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β-胡蘿蔔素,與抗癌成分神經節糖苷 (Ganglioside)、抗氧化物質維他命C,有助於預防癌症。地瓜也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血管脂肪沉積,預防血管硬化。 挑選TIPS 紅薯、黃薯等含有類黃酮等生物活性的酚類化合物,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及抗癌物,不過,現在改良後的地瓜甜分太高,可能拉高血糖,糖尿病病友要注意。 素食+健康吃魚=腸癌率降低43% 2014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素食者發生高血壓和中風機率雖較低,但是和肉食者相比,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以及發生過敏的比率反而是重度肉食者的2∼2.5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說,2015年刊登在《JAMA》醫學期刊中,由美國羅馬林達大學發表的研究指出,吃全素並不是最健康的,吃素食再吃一點魚才是抗病第一名的飲食法。 魚類的Omega-3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以保護腸道對抗發炎、預防腸癌,因此在研究團隊追蹤7萬7千多位素食的基督復臨教會教友7年多後,發現吃素降低腸癌發生率只有22%,但若素食者偶爾健康吃魚,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高達43%。 若因宗教因素無法改變飲食習慣,魏柏立說,堅果類也含有Omega-3,最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20克的堅果類就有幫助,或是食用來自海洋的海帶、昆布等植物,這些海中植物是提供深海魚食物營養的來源,也可以提供 Omega-3脂肪酸。 另外,黃豆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肉類一樣可以供人體利用,但是建議要吃黃豆或是豆腐、豆漿等未經精製過的豆製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5-28 癌症.肺癌
常暴露二手菸 肺癌風險高3成
衛福部基隆醫院胸腔內科黃翰禮醫師指出,若與吸菸者同住,或者常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下,會增加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及肺癌的風險,比一般不抽菸的民眾高出20%到30%。黃翰禮說,依衛福部統計顯示,近40年來,肺癌始終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且威脅性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提高,肺癌的死亡率高出肝癌許多、存活率較低,對國人的健康威脅很大。因為肺癌早期症狀表現並不明顯,容易被民眾忽略或以為是其他疾病造成,因而延誤診斷及治療的黃金時期。罹患肺癌的病人,主要是長期暴露在高危險因子下的影響居多,吸菸是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約占70%到80%。一名菸齡30年的婦人,有咳嗽、痰多的情形,就醫電腦斷層發現有腫瘤,她嚇了一大跳,聽從醫師建議,把菸戒了並接受治療。黃翰禮建議,如有持續咳嗽、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且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或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症狀,盡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
-
2021-05-27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患者該不該打新冠肺炎疫苗?專家給答案
疫情持續升溫,未有緩和跡象,使得許多重症患者開始自主暫緩或中斷療程,但專家呼籲,肺癌患者一定要持續與醫師保持聯繫,除非主治說可以停止或延遲服藥,否則請繼續治療,千萬不要自作主張,而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長安醫院胸腔內科副院長許人文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常考量因為接受各種化學藥物治療,免疫力降低,加上部分肺癌患者年齡較高,與醫院接觸頻繁,極易遭受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因此,在恐懼之下許多病患選擇暫緩療程。 許人文進一步說明,因為暫緩療程或延後手術治療,而使得癌細胞擴散遠處轉移;或中斷化學與標靶免疫藥物治療,使得癌症再度復發,都會造成令人遺憾的結果。 建議癌症患者,施打新冠疫苗來保護自己。許人文指出,已有研究顯示,癌症病史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後,得到重症住院的機會與死亡的風險,比沒有罹癌的人死亡的機率高1.35到2.31倍。 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前,應與醫生討論接種的「時間點」。許人文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因為在治療癌症週期之間,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可能減弱免疫反應並降低疫苗的效力。 【延伸閱讀】 藥要怎麼吃?藥師曝正確服藥4重點,確保藥物效用注意!疫情惡化期間,別讓孩子視力也跟著惡化!高溫小心熱中暑!醫提3招降熱傷害機會
-
2021-05-24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發燒 醫師提醒癌症患者:勿停止治療且應接種疫苗
疫情發燒,有醫師發現癌症病人開始自主暫緩或中斷療程,非常不利於治療。台中市長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就提醒,肺癌病患一定要持續與醫師保持聯繫,除非醫生說可以停止或延遲服藥,否則請繼續治療,千萬不宜自行中斷治療,引起癌症擴散或復發。他也建議,因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若有機會接種,更需要施打疫苗來保護自己。許人文指出,癌症患者因為接受各種化學藥物治療,免疫力降低,以肺癌患者為例,有些人年齡較高,與醫院接觸頻繁,極易遭受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也因此,有患者在恐懼之下選擇暫緩療程,或延後手術治療,這將使得癌細胞擴散遠處轉移,或可能因中斷化學藥物與標靶免疫藥物治療,使得癌症再度復發反撲。他說,已有研究顯示,有癌症病史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後,因重症住院與死亡風險比沒有罹癌的人高1.35到2.31倍。因此,建議癌症患者應接種新冠疫苗保護自己,且施打前應與醫生討論接種的時間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因為在治療癌症周期之間,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可能減弱免疫反應並降低疫苗的效力。
-
2021-05-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我是肺炎、流感、感冒還是氣喘?胸腔科醫師教分辨這些症狀,完整解析呼吸道疾病
近來武漢肺炎、流行性感冒佔據大量媒體版面,民眾也相當關注自身健康問題,紛紛好奇自己出現的症狀,「我是肺炎、流感、感冒、氣喘還是肺癌?」呼吸道疾病相當多元,除了最常見的感冒、流感,也別輕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的肺炎、 抽菸易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民眾可了解疾病症狀,再依情況決定是否就醫檢查,若自覺是小病,不要到急診室就診,以免徒增病毒感染風險,可至一般診所就診。呼吸道疾病千變萬化, 又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鄒志翔列出以下13種呼吸道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健保花錢榜居第4名 普通感冒 透過病毒或細菌感染,具傳染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逾200種病毒與普通感冒有關,以鼻病毒最常見。 普通感冒的症狀通常從鼻塞開始,漸漸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癢、咳嗽,偶爾會有輕微頭痛,較少發高燒。普通感冒的治療多以舒緩不適為主,多休息、多喝水,大約3∼5天,最多1周就能康復。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 主要由病毒引發,A型、 B型會引起季節性流行,經飛沫及接觸傳染,於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一般說來,季節流感好發於秋冬,與普通感冒不同,常引發高燒39℃以上,全身肌肉痠痛、倦怠無力,伴有明顯頭痛、喉嚨痛及咳嗽,會持續1∼2周。嚴重者可能引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併發症,甚至走向心肺衰竭。 定期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高危險群包括慢性心肺病患、嬰幼兒、老人及醫護人員,都應定期施打疫苗。近2年因青壯年感染流感的併發症比較嚴重,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也放寬至50歲以上。 咽喉炎 分別為咽炎和喉炎, 因咽與喉緊密相連,交互影響,通常合併稱之。急性咽喉炎多為病毒引起,細菌感染較少見,好發於季節交替時;另環境因素,如高溫、粉塵、煙霧、刺激性氣體等也可能引發;用聲過度則會引發急性喉炎。 急性症狀常見喉嚨痛、發燒,有時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不會妨礙日常生活,多喝水、多休息,飲食禁刺激、辛辣物,不要抽菸。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是第3大死因支氣管炎 支氣管發炎時會分泌過多黏液,導致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急性發炎多在3∼5天內好轉,咳嗽、咳痰 則持續2∼3周。急性支氣管炎多數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另外,刺激性氣體、寒冷空氣,也會減弱支氣管的防禦力。 肺炎 肺炎主要有2種病因,一是細菌感染,一是病毒感染。肺炎通常為細菌引發,又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平時寄居鼻腔,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入侵肺部,以老人、幼童、慢性病患最易感染,不過靠施打疫苗可預防。 而病毒性肺炎則比較少見,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在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的新 型冠狀病毒COVID-19),都是病毒性肺炎的例子。 病毒性肺炎為吸入性感染,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研究發現,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危險群,且在冬春之際、季節性流行感冒病毒肆虐時,罹患病毒性肺炎的機率也會提高。 肺炎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咳痰、畏寒、噁心、嘔吐、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咳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少數破壞力強的細菌、病毒(如 SARS)會傷害肺部組織,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 肺炎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機率高。若沒有好好處理,後續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心肺衰竭等,千萬不可輕忽。 慢性呼吸道疾病,肺阻塞居全球第4大死因 氣喘 醫學上稱為「支氣管性哮喘」,發生原因為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環境。氣喘病人通常有家族病史,症狀為長期咳嗽、時好時壞,特別是季節交替、夜間低溫時最難受,伴隨胸悶、有痰,呼吸中有「咻咻」的喘鳴聲,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 有過敏體質的人不一定會發病,主要是被過敏原激發,最常見的是塵蟎,有些人則對飲食過敏,也有人對花粉、貓毛狗毛、德國蟑螂等過敏。 慢性阻塞性肺病 簡稱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主因是抽菸引起發炎反應,肺泡無法有效交換氣體,病患會出現喘、悶、咳、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20歲開始每天抽1 包菸,大約到40歲左右,就會 產生COPD症狀,患者也較易罹患流感、肺炎、肺結核及肺癌等疾病。 COPD又分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區別在於肺氣腫病人走路會喘,體型偏瘦;慢性支氣管炎則以咳嗽、痰多為主,病人體型較胖,也有患者綜合2種症狀。由於COPD是進行性疾病,藥物雖可控制病情,但無法逆轉病程,愈早戒菸,愈能減緩惡化程度。 肺結核 屬第3類法定傳染病,乃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患者多為過去曾感染再復發,也有人是被傳染,但機率較低,吸入結核菌僅5∼10%會發病。 肺結核的症狀是咳嗽3周以上,甚至咳血,也有人會持續發燒,並非急性高溫,體溫約在37.5℃左右,嚴重的話,體重會減輕。現在已有很好的藥物可治療,但需要服藥6∼9個月,病人要耐心遵從醫囑。 支氣管擴張症 因支氣管永久性擴張,容易反覆感染,病人的表現通常是咳血、痰多,對天氣變化較為敏感。成因多為年輕時肺部感染所致,某些疾病如肺結核的後遺症,也會導致支氣管擴張。另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也是高風險群。 其他胸腔疾病,肺癌高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 肺癌 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與30年前不同的是,過去扁平細胞癌、肺腺癌的比例約6:4,現在已各半。扁平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及二手菸,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政府大力宣導戒菸。但近10年肺腺癌比率上升,患者多數不抽菸,連家庭主婦也會得,推論可能與空氣汙染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症 因病患睡眠時上呼吸道重複塌陷阻塞,所以會產生打鼾、呼吸中止現象,通常白天會精神不濟。同時因長期夜間缺氧,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等併發症。 「肥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危險因子,頸圍愈粗,罹患機率愈高。一般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以及更年期女性。目前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病人須配合減重、安眠藥減量,以免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狀。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簡稱ARDS( a d u l 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廣泛性的肺泡微血管受損,使得氣體交換受到嚴重阻礙,造成呼吸困難、缺氧,甚至皮膚會呈藍紫色。 常見原因為敗血症、肺炎引發的併發症,或流感、嚴重創傷、溺水,進而可能會造成肺部硬化,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治療上會給予支持性療法,等待肺部漸漸恢復功能。 間質性肺疾病 主要是各類病因使得肺部間質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病變,讓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受影響。有些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愈早發現愈可治療。 另外還有原發性肺纖維,俗稱「菜瓜布肺」,乃不明原因造成漸進性的肺部纖維化,肺部像菜瓜布般粗糙有空洞,失去交換氣體功能,病患呼吸會像快窒息般痛苦,發病至死亡僅2∼5年。原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但有藥物可以緩解,讓症狀不至於惡化太快。 綜合上述,非病毒或細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高危險因子主要是抽菸;如果是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像流感、普通感冒,以及SAR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因有傳播性,必須要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關1年多才解禁,她看台灣「還沒不可收拾」:每個人守5關,幾週疫情就能挺過去!.70歲是逗號不是句號!她不再繞著先生轉、獨居新生活:就算有小挫折也無礙愜意人生.兒子找到伴想結婚,媽卻怕他被詐騙會離婚?翅膀硬了要離巢,想太多不讓他飛才悲劇
-
2021-05-20 癌症.肺癌
未吸菸者、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 國健署:自我防護7要點
吸菸、二手菸是導致肺癌主因之一,但台灣研究發現,未吸菸者和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以提高存活率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建議民眾拒吸二手、三手菸;烹煮時開啟排油煙機,減少油煙;烹煮食物多採水煮、清蒸;外出戴口罩,進入室內時需洗手洗臉、清潔鼻腔、適當關閉門窗;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時間;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等。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根據國內數據,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女性中,高達9成並未吸菸。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留意是否有家族史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除了拒吸二手菸、三手菸;為減少油煙,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盡量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為降低空汙對健康的危害,林莉茹建議,民眾外出要戴口罩,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減少暴露在細懸浮微粒(PM 2.5);空氣品質不佳時,應減少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除了日常保健,林莉茹指出,了解肺部「警訊」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及早治療。7種常見肺部警訊包括,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四肢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由於上述症狀有可能不是肺癌所引起,林莉茹建議,民眾還是應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才能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振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楊明松則建議,肺部沒有神經,早期肺癌大多無症狀,建議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肺癌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身體有明顯不適時,通常已是肺癌中、晚期,五年存活率大幅下降,治療效果較不佳。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吸菸、肺氣腫…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6方式改善肺部健康
肺炎傳染來襲,身體「衰弱」的族群面臨更高風險。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生理儲備量下降,在面臨外界壓力時無法維持身體恆定,甚至身體平衡被打亂後恢復變慢或不完全就是「衰弱」。根據統計,衰弱的老年人死亡率更高,比起身體狀況強健的老人,死亡率高出3-5倍。 哈佛大學附屬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胸腔重症監護主任Richard Schwartzstein提醒,肺部擁有足夠生理儲備量,才能幫助抵抗感染與慢性疾病,而生理儲備量隨著年齡會逐年減少,尤其吸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等族群下降速度更快,會使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平日可透過6種方式維持肺部生理儲備量,有助於改善肺部健康。 中等強度運動 助清除黏液分泌物 Schwartzstein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路,是鍛鍊心臟與肺部機能的良好方式,並且能增加深呼吸時的深度、幫助打開肺部,有助清除肺部內累積的黏液分泌物。肺部中黏液分泌物聚集的部位,是吸入性病毒或細菌沉降、繁殖的良好環境,能清除愈多黏液分泌物,愈能幫助肺部維持健康。 減少吸入煙塵毒素 平日應戴口罩 當吸入愈多外在環境中的毒素,例如粉塵、二手菸、空氣污染,肺部會分泌黏液分泌物包覆這些有害毒素,一旦吸入愈多有害物質,可能導致黏液分泌物過多、呼吸困難。Schwartzstein建議平日戴上口罩,尤其是有氣喘或過敏的族群,在氣溫變化時更容易發生支氣管痙攣等問題。 吸菸無「安全值」 少量也會破壞肺部 吸菸沒有所謂的「安全值」,只要接觸到尼古丁等有毒物質,就會增加感染機會與肺癌風險。Schwartzstein博士指出,即便是少量吸菸,菸中的物質也會以各種方式破壞肺部,引起肺部刺激發炎並增加黏液分泌物。 每天30分鐘深呼吸 幫助肺部舒張 深呼吸是最好的肺部伸展運動之一,能幫助肺部舒張並清除分泌物,同時也能降低血壓和調節心率。Schwartzstein建議每天練習約30分鐘深呼吸,深呼吸運動建議方式:在舒適環境中坐下或躺下,緩慢並深深呼吸,維持肩膀姿勢,腹部向外鼓張,然後呼氣放鬆腹部,動作重複5分鐘。 每小時改變姿勢 增加肺部氣體循環 久坐不動對健康不利,Schwartzstein醫師建議每小時至少改變一次姿勢或起身運動,可以練習簡單的深蹲或彎腰伸展,有助於肺部的氣體循環,也可促進清除黏液分泌物。 過重影響橫膈膜 減肥能減少肺部負擔 體重過重會造成各種健康問題,也會增加肺部肌肉的壓力,尤其是橫膈膜向下運動會因為身體肥胖受到阻礙,使肺部體積無法伸展舒張,Schwartzstein 提醒,適當體重控制能減少呼吸時的肺部負擔。正常成人應盡量維持正常BMI值,成人BMI建議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 《延伸閱讀》 .盡量別久坐!研究:長時間不運動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3大族群易感染新冠病毒?中醫師教3關鍵提升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