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癌症.乳癌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1039
筆 文章
-
-
2021-02-04 科別.呼吸胸腔
除了抽菸,燒烤、烹調油煙也在侵蝕肺部健康!醫師建議這樣做減少致癌機會
52歲的王先生,自營居酒屋並擔任燒烤師傅多年,今年與太太一同進行健康檢查,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赫然發現肺部有兩處大小約1~2公分且邊緣不規則的毛玻璃病灶,後續經胸腔專科醫師確診罹患肺腺癌。 不抽菸卻罹患肺腺癌 原來這原因也很致命 這讓沒有抽菸習慣的王先生大吃一驚,直說自己沒有明顯症狀,只是偶爾會有一點點咳嗽,以為只是被燒烤的油煙嗆到而已,也就習以為常,沒想到居然是肺生病的異常警告。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蔡聰聰指出,常見的肺癌症狀表現有胸悶、胸痛、超過兩周的持續咳嗽、咳嗽帶血絲、聲音沙啞、食慾不振。若出現上述異常警訊,都該多加留意並及早就醫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降低死亡風險。 專家建議 這樣做減少致癌機會 研究發現,烤肉時油脂滴到高溫木炭上後,冒出的濃煙夾雜一氧化碳、多環芳香烴(致癌物質)、及甲醛、苯及乙醛排放量大增;燒烤燃燒木炭時所產生於空氣中的PM2.5等懸浮微粒,也會暴增10~100倍,恐增加罹癌風險。 蔡聰聰建議,燒烤時,最好選擇在室外進行,如需要在室內,應保持通風良好;燒烤食物則應盡量避免直接接觸火焰及木炭,以免沾染上煙霧所含致癌物質。 或使用以木頭炭化製成的環保無煙炭取代傳統木炭,較不會出現燃燒不完全現象,避免產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氧化物、PM10、PM2.5、PAHs等化合物,也能避免在烤肉過程中,吸入燒烤廢氣,造成健康和環境的雙重負擔。 烹調、燒烤油煙 恐含有致癌物 料理油煙對肺的潛藏危害,除了廚師、燒烤師傅是危險族群之外,她特別提醒家庭主婦,不可掉以輕心。炒菜油煙排放5分鐘,所釋放出來的PM2.5會瞬間增加為比一般空氣高出20倍的PM2.5。 國家衛生研究院曾研究發現國人喜愛用烹炒方式料理食材,如果常用「豬油」拌炒,罹癌風險會比常用「植物油」高出92%。建議烹調料理時,廚房務必保持通風順暢,料理完後,讓抽油煙機多開5~10分鐘。 蔡聰聰呼籲,為避免受到煙害威脅,平時就要注意減少接觸油煙與空污。40歲以上、長期曝露於油煙環境的高危險族群每年最好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確實做好肺部自主篩檢,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張啟仁:先測基因再用藥療效最佳 應給付罕見基因
國內的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在健保財務困難情況下,成本效益分析成為不可不考量的環節。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及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根據研究發現,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標靶治療的癌症病患,不論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治療反應率都明顯優於沒有基因檢測的癌症治療病患。張啟仁針對「次世代定序檢測-健保給付成本效益分析」指出,基因檢測的方法很多,包括單一基因檢測、熱點基因檢測、CGP,靈活的運用不同的檢測方法,「適如其用」的使用,可以做為制定政策的思考方向。根據國外的臨床實驗分析,使用基因檢測之後再選擇用藥的癌症病患,31%對於藥物有明顯的反應,優於原本的11%;無病存活期將近六個月,優於原本的三個月;存活月數達十四個月,優於原本的八個月,三個數字都具有統計意義,顯示基因檢測確實有助於癌症病患的治療選擇。但是,他也指出,基因檢測的經濟效益評估不比新藥經濟效益評估單純,無法只用二種藥物,比較增加的健康人年,需要增加多少花費來評估。因為評估基因檢測的方法、有無配對標靶藥物可供治療等都會影響效益,必須列入考慮。現有基因檢測方法之一,「單一基因檢測」可以很快地篩檢出是否帶有該基因,進而馬上使用標靶治療;但若是沒有篩檢出該基因,則必須對下一個可能的基因持續的檢測下去。這種基因檢測法,必須一次一次的採取檢體,及檢視這個檢體的可使用狀況來決定是否繼續檢測。另一種方法是「熱點式基因檢驗」,一次可以檢查二到三個基因來尋找合適的標靶藥物。同樣的,若沒有篩檢到該基因、則必須一再採取檢體篩檢。第三種就是「全基因篩檢」,它是把所有基因用次世代定序檢測的技術,只要一次篩檢樣本,就有機會找到致病基因與配對標靶藥,且更準確,錯誤機會低,然而費用比較高。國內的健保資源,甚至是病患未能及時用對藥物,其中可能造成更多的醫療支出,所以應有不同的給付思維。張啟仁的研究團隊,對以上三種基因檢驗方法,以台灣的非小細胞肺癌本土資料,適當合理的假設條件,及均一的標靶治療成效,做了成本效益分析,初步結果顯示,雖然全基因檢測的費用較高,但也更可能檢驗到較多病人的致病基因,減少治療費用,同時增加病人存活的人年,遞增成本效果比值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在台灣即將進入基因檢測給付的關卡,張啟仁建議,國家應該思考「在較多可能致癌基因且有相對的標靶藥物中,要迅速找到可以找到的;在沒有找到常見的好發致病基因後,不論是否有標靶藥物,應協助病人找到其他所有基因。」張啟仁說,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五成多的肺癌病患都可能是EGFR基因突變導致的肺癌,使用單一基因檢測就有一半的機會驗出陽性,檢測費用僅為數千元,該費用可以由藥廠支應,或是病患自費,不至於造成太大負擔。但若是一般單一基因檢測,或熱點基因檢測無法找出致病基因的癌症病友,就應該給付全基因檢測的費用、讓病人有機會使用到其他的標靶藥物,或由醫師協助尋找可以加入的臨床試驗,求得一線生機。他建議,應該將珍貴的健保資源用以支應「罕見疾病的致癌基因」檢測,當癌症病患篩了一、兩種常見的致癌基因,都排除後,才考慮由健保支付多重基因檢測,為資源更為稀薄的罕見癌症找到存活的機會。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梁逸歆:NGS涵蓋範圍越廣泛 愈能和國際接軌
次世代定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癌症精準治療前的重要檢測方式,不過到底一次要驗多少基因、驗哪些基因,都牽涉到經費問題。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表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例如肺癌的EGFR、KRAS或MET等,此外有些基因,如NTRK和MSI-H雖然很罕見,但是在各癌別都有,而且對選擇藥物的預測效果很好,如果照現今臨床實務,並不會常規檢測,那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如果NGS可納入更多的基因,癌患就越有機會找出問題基因,即便有些突變目前無健保藥物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藥物,若剛好是對應到的基因,台灣患者就能立刻搶到入場票和國際接軌,不但有一線生機,也不會花費健保。梁逸歆指出,肺癌幾乎所有基因變異都有特殊針對的藥物,而且都頗有效,但臨床目前並不會常規檢測所有的基因變異,例如特殊的MSI-H,是跨多種癌別都有的基因,包括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等,它是免疫治療的預測因子,帶有此基因者使用免疫治療有四到五成的效果;另外還有NTRK基因不管在什麼癌都很罕見、但是所有癌可能都有,雖然發生機率僅千分之二,但對藥物效果反應很好,若依照目前檢測指引,這些基因被納入NGS的機會就不高。他認為,檢測基因數應該一開始就越多越好,如果選用較少基因數的模組,以肺癌每年新增1~2個新型基因變異為例,每年的模組是否要再擴增?今年驗的人明年要不要再重驗新的模組?這些都是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此外,以成本效益來說,依照現有模式並不見得划算,他解釋,現有的單一基因檢測,患者得依照基因突變發生率高低來依序檢測,以肺癌為例,患者得先驗常見的EGFR和ALK,這兩種基因就佔了百分之50,剩下的百分之50再接著驗ROS-1與BRAF V600E等其他可能的基因突變,層層檢驗看似節省成本,但事實上可能面臨檢體不足而需要再採檢、以及侵入性再採檢的風險,還延誤治療時機,最終所花的成本甚至可能和一開始就做NGS差不多。梁逸歆舉例,曾有一名大腸癌多發轉移患者,檢體只夠做基本檢測,不夠做NGS,只能再從轉移到肝臟的癌細胞取樣,結果肝臟切片只取到死亡的腫瘤細胞,無法做NGS,只好再做第三次切片,改取轉移至肺臟的癌細胞,沒想到竟因此引發患者氣胸,讓患者多住院10天,這種反覆切片和住院的花費,都是隱形成本,甚至患者可能在這段時間就病情惡化,錯失黃金治療期。而在個資安全部分,梁逸歆認為,原始資料對研究有重要性,也可作為參加國際臨床試驗的資料庫,或許可參考健保資料庫加密方式,用既有的個資保護方式應該就足夠。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楊志新:多基因檢測應建立模組 進行試辦計畫
癌症進入精準醫療年代,基因檢測會是所有癌症病患治療方向的明燈嗎?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認為,各癌症的生物特性不同,需視癌症有無驅動基因而定,品質把關上,需要有檢測準確度的資訊、即偽陽性及偽陰性,國家應成立檢測標準,協助病友把關。在NGS(次世代定序)即將納入健保給付時,建議健保署建立模式,進行試辦計畫,並蒐集病人治療結果比對。楊志新是國際知名的腫瘤內科肺癌專家,日前參加聯合報舉辦的「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針對癌症病患需要什麼樣的基因檢測,以及檢測品質如何把關,發表建言。目前癌症治療中,以肺癌、血液腫瘤、腸胃道基質瘤最常使用基因檢測,因為有明確的驅動基因,例如肺腺癌只要檢測到EGFR或ALK突變,就代表幾乎這病人所有的癌細胞有同一個突變,給予標靶藥物治療的效果自然顯著。其他常見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則往往驅動細胞生長的訊號多元,標靶治療可輔助醫師選擇藥物,但是單一標靶治療往往效果有限、必須再加化學治療增強功效。楊志新說,各種癌症的生物特性不同,基因檢測對選擇治療的貢獻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肺腺癌需依基因檢測分類,才給予最正確又有效的第一線處方,產生抗藥性時需要進行第二次基因檢測尋找抗藥機轉。大腸癌進行基因檢測可找到適合使用免疫治療的病人,或是不適合使用EGFR標靶治療的病人(KRas突變)。大多數癌症做基因檢測,都可能找到如NTRK等很罕見的基因突變,可給予有效標靶治療。但這類的突變往往只占千分之幾,是否有經費讓每個病人都做,必須事先規劃。 至於如何挑選基因檢測單位?楊志新說,次世代基因檢測(NGS)非常複雜且專業,例如EGFR有二十多個外因子片段,每家檢測公司檢驗的片段多寡不一,有些小片段發生突變的機率極少,或者以前沒有資料,檢測公司可能就不會去檢測,因而錯過驗出機會。因為驗愈多基因片段,費用就愈貴,而且腫瘤細胞的基因異質性高,各個腫瘤細胞,突變基因有可能不一樣,而且在取一塊組織檢測時,可能七八成都是正常細胞,如果次世代定序檢測次數(深度)不夠多,敏感性不足,驗出來的結果就不夠準確。在基因檢測的現場,經常出現「忽陰忽陽」的結果。楊志新指出,NGS的準確性與檢驗深度有直接相關,對同一個檢體進行350次到1000次的檢測,深度才夠,檢驗結果的正確性就會提高,如果以較少的檢驗次數降低成本,品質就會受到考驗,進而影響臨床選擇用藥的準確度。楊志新坦言,NGS的檢測細節非常複雜,不僅是病人無法判斷,恐怕連醫師也無法得知品質如何,基因檢測的品質需要國家介入認證。國外已有病友團體發起研究,以自身的力量監督品質,盼國內病友展現力量。長年擔任國際臨床實驗主持人,建立許多晚期肺癌治療指引的楊志新,也以研究的角度切入,他說,國內的基因檢測受限於經費,風氣不盛,已影響國家治療及研究癌症的競爭力。他舉例,最近國際藥廠正針對肺癌HER—2突變基因的患者進行臨床實驗,但台灣並沒有針對肺癌病人進行常規性的HER—2突變檢查,現在要找病人就如同大海撈針,使病患錯失加入新藥臨床實驗的機會。其他競爭的國家因普遍使用次世代定序,早就知道哪些肺腺癌病人有HER2突變,自然很快地就把可參加的名額占滿了。他說,參加臨床試驗也是節省醫療費的方法之一,病患使用研發中的藥物、恩慈療法,不論是檢查費用、癌症藥物費用都由藥廠吸收,藥物不僅幫助病人延長生命二到三年,國內健保署又不必付費,數年來至少替健保署省了數十億元。他舉例具體說明,如2013年和台灣各醫學中心開始參與肺癌標靶藥物泰格沙的第一期到第三期的臨床試驗,是全球最早讓病人使用到此新藥的醫師,當時都是免費的,而且藥物可以供給到對病人沒效為止。現在泰格沙已有健保給付,每個病人每年要用掉將近兩百萬,因此,只要患者能參加臨床試驗,就可以讓病人及早使用到有效藥物,也能幫政府省下非常多錢。楊志新建議,目前健保已給付單基因檢驗,現在要建立多基因檢測給付,可進行試辦計畫,再從試辦計畫的結果來做調整,也考慮讓病人部份負擔,或許是比較快的方式。至於基因檢測會不會有個資保護的隱憂,楊志新認為,病患檢測的報告進入病歷中,無論是臨床治療或研究使用,本來就受到保護,況且基因檢測只是驗腫瘤基因突變,並非體基因檢測,因此不須過度擔心。他提醒,若擔心基因檢測公司資料外洩,導致病患未來保單漲價或是被拒保,則需要政府規範。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蔡麗娟:5成癌友願自費1~3萬元 進行基因檢測
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針對癌友及家屬進行調查,發現七成七的人沒聽過NGS,但若醫師覺得有檢測需求,在健保無法完全給付的狀況下,有五成三的人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檢測,經濟因素是患者是否接受NGS的關鍵。台癌針對「癌友對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認知和期待」,在病友團體間進行網路調查,並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的「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公佈,共有一百四十四份問卷,其中女性佔八成,以乳癌患者最多,其次為肝癌及肺癌,治療完成者佔六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雖然有高達七成七的人沒聽過NGS,但在有聽過的人當中,多數是從網路搜尋而來,其次才是從醫師端得知;調查顯示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在醫師建議、價格也負擔得起的狀況下,願意自費檢測。在健保無法全額給付下,也有六成的人願意在可負擔的狀況下自費,部份負擔的比例有四成五的人可以接受自費百分之二十,有半數以上可接受自費一到三萬元。蔡麗娟也指出,病友們對於檢測結果的期待,八成都希望趕快找到治療方式,但也同時擔心檢測後雖有對應的藥物,但健保卻不給付。另外,病人對於檢測的精準度也很重視,檢測單位的選擇以醫師推薦以及檢測單位是否有國家或國際認證為主要考量,蔡麗娟認為,日本為了防堵基因檢測報告錯誤,成立了「癌症基因體及進階治療中心」(CCAT),匯整和管理全國基因體醫學的相關資訊,並成立「分子腫瘤委員會」進行檢驗報告的判讀,有完整的管理機制,可成為台灣的借鏡。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NGS擬納健保給付 準確性是關鍵
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過去對症下藥,未來將變成對基因用藥,基因檢測就像是「先偷看答案再治療」,尤其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具有產量大、速度快等優點,成為首選的檢測工具,健保署也有意將此納入給付,並以給付手段促使基因檢驗須具準確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邀請健保署及醫界代表、統計學家等,討論NGS納入健保可行性與效益評估。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NGS的給付是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正研擬給付策略,讓癌症治療效率最佳化,近期內將廣徵各界意見。長庚大學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治療的癌症病患,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和反應率,都明顯優於沒有基因檢測的癌症病患。多人平均分攤 費用可望降低國內癌患自費檢測NGS,價格從數萬到十多萬元都有,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指出,NGS開機上機有固定成本,就像包場概念,愈多人做平均分攤費用就愈低,健保給付後因為量大,成本可降低。此外,檢測的基因數量、難易度等也會影響成本,曾嶔元表示,一次檢測三百多種基因的模組價格高於檢測二十種的模組,不過目前有對應治療藥物的癌症基因僅約二十個,無論健保給付哪種模組,都應涵蓋這二十個有藥可用的基因。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建議,臨床上有明確證據且有對應的藥物,就應列入NGS檢驗項目,而且檢驗愈早做愈好,新診斷癌症就給付,「先偷看答案再來治療」,得到的預後會最好。有利病人加入國際臨床試驗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及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但有些罕見基因如NTRK和MSI-H,在各癌別都有,且對藥物反應效果好,但現今不會做罕見基因常規檢測,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納入的基因愈多對患者愈有利,即便目前無藥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新藥,台灣患者就能搶到一線生機的入場票。楊志新說,國內基因檢測進度較慢,例如現在國際新藥試驗正在找HER-2突變基因的肺癌病患,但台灣沒列入常規檢測,要找病人就得大海撈針,導致無法與國際接軌;而病患若參與臨床試驗可節省醫療、檢驗費,不僅幫助病人延命,幾年下來也替健保省下數億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回應,NGS檢測希望納入具有強烈證據顯示的致癌基因,以及已有治療藥物的基因,或是進入臨床試驗藥物對應的基因,讓給付策略兼具未來性。政府監督業者 把關檢測品質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則表示,較合理的給付雖然是檢測證據力強的基因,但商品化的模組已取得認證無法任意更動,所以若可用現成商品,但給付價格不變也可考慮。楊志新也說,現有商品不管驗八十個基因或三個,費用都一樣,因為模組已建立好,要客製化反而貴。曾嶔元指出,NGS也有偽陰性和偽陽性風險,現有的NGS檢測尚未比照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提供數據,健保署應透過給付手段建立標準,促使業者符合規定。楊志新強調,基因檢測品質很重要,而醫師和病人都無法確認檢測的準確性,必須仰賴國家把關。柯道維建議,應像日本一樣成立「癌症基因體及進階治療中心」以監督檢測品質。戴雪詠回應,將用IVD標準要求NGS檢測,並由食藥署審核,實驗室則要有美國或台灣病理學會認證,同時要有專科醫師簽發報告,確認信度與效度。對於檢驗是否開放部分負擔,曾嶔元指出,根據調查,合理的費用為六萬元以下,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癌症病患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或許能為健保給付找出一個方向。李伯璋則指出,健保需要永續經營,雖然癌症用藥昂貴,健保署仍秉持「該給就給,能省要省」的態度,否則就算提高健保費率,未來仍會碰到財務問題。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臨床實例:現有檢測遇瓶頸 醫師建議及早NGS
NGS檢測動輒數萬元,到底值不值得?現有檢測不是比較省嗎?健保都沒錢了,為什麼還要給付NGS?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解釋,現有的單一基因檢測,患者得依基因突變發生率高低來依序檢測,以肺癌為例,得先驗常見的EGFR和ALK,這兩種基因就占了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再接著驗其他可能基因,層層檢驗可能面臨檢體不足、再侵入性採檢風險,還延誤治療時機,所花成本卻可能和一開始就做NGS差不多。梁逸歆舉例,曾有一名大腸癌多發轉移患者,檢體只夠做基本檢測,不夠做NGS,只能再從轉移到肝和肺臟的癌細胞取樣,結果肝臟切片只取到死亡的腫瘤細胞,無法做NGS,只好再做第三次切片,改取轉移到肺臟的癌細胞,沒想到竟因此引發患者氣胸,讓患者多住院十天,這種反覆切片和住院的花費,都是隱形成本,甚至患者可能在這段時間就病情惡化,錯失黃金治療期。健保署長李伯璋則是有一名換腎的老病人,在膀胱發現腫瘤,一直使用刮除術控制,但後來在肝臟發現腫瘤,接連使用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和正子檢查,都無法確認肝臟腫瘤的狀況,在病患經濟條件許可下,使用NGS檢測,及時給予更精準的診斷和藥物,節省患者嘗試錯誤的時間。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指出,臨床上會針對第四期大腸癌患者檢驗RAS、BRAF、MSI、HER2等基因,曾有個病人驗到RAS、BRAF,就按治療指引建議給藥,但反應不好,後來病人自費做NGS,找到一個非常奇特的罕見基因變異,對於標準一線治療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會產生抗藥性,經分析比對找到合適藥物才對症下藥,因此,盡早做NGS不但重要,還可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及病患的試藥過程。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台癌調查:77%病友不知NGS 憂心經濟負擔重
「精準醫療」這四個字,是這幾年癌友最熟悉的陌生名詞,因為從檢測到治療可能都要自費,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針對癌友及家屬進行小型的初步調查,發現有七成七沒聽過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而經濟負擔則是病人最大的考量,期待能有健保給付。台癌針對「癌友對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認知和期待」在病友團體間進行調查,共有一百四十四份問卷,其中女性佔八成,以乳癌患者最多,其次為肝癌及肺癌,完成治療者占六成。調查發現,高達七成七的病友不曾聽過NGS,曾經聽過的人當中,資訊多數是網路搜尋而來,其次才是醫師;台癌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除了對NGS認知度不高外,經濟負擔也是重要考量,許多人擔心負擔不起檢測費用,以及後續對應藥物的治療費用,期待能有健保給付。在檢測費用上,如果健保沒辦法全額給付,在醫師建議且價格可負擔的情況下,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願意自費,其中四到五成願意部分負擔的費用比例為百分之二十,金額則落在一到三萬元間。蔡麗娟也指出,病友們對於檢測結果的期待,八成都希望趕快找到對自己最佳的治療方式,但也同時擔心檢測出來有相對應的藥物,健保卻沒有給付。另外,病人也很重視檢測精準度,希望以醫師推薦、檢測單位有國家或國際認證為主選。蔡麗娟也提到,日本在二○一九年六月,國家醫療保險通過全方位基因檢測的給付,病人負擔百分之三十,對象為實體腫瘤病患,且限於接受完「標準治療」者。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基因檢測有瓶頸 醫師建議及早NGS
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檢測動輒數萬元,到底值不值得?現有檢測不是比較省嗎?健保都沒錢了,為什麼還要給付NGS?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解釋,現有的單一基因檢測,患者得依照基因突變發生率高低來依序檢測,以肺癌為例,患者得先驗常見的EGFR和ALK,這兩種基因就占了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再接著驗其他可能的基因,層層檢驗可能面臨檢體不足、再侵入性採檢風險,還延誤治療時機,所花的成本卻可能和一開始就做NGS差不多。梁逸歆舉例,曾有一名大腸癌多發轉移患者,檢體只夠做基本檢測,不夠做NGS,只能再從轉移到肝和肺臟的癌細胞取樣,結果肝臟切片只取到死亡的腫瘤細胞,無法做NGS,只好再做第三次切片,改取轉移到肺臟的癌細胞,沒想到竟因此引發患者氣胸,讓患者多住院十天,這種反覆切片和住院的花費,都是隱形成本,甚至患者可能在這段時間就病情惡化,錯失黃金治療期。健保署長李伯璋則是有一名換腎的老病人,在膀胱發現腫瘤,一直使用刮除術控制,但後來在肝臟發現腫瘤,接連使用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和正子檢查,都無法確認肝臟腫瘤的狀況,在病患經濟條件許可下,使用NGS檢測,及時給予更精準的診斷和藥物,節省患者嘗試錯誤的時間。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指出,臨床上會針對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檢驗RAS、BRAF、MSI、HER2等基因,曾經有個病人驗到RAS、BRAF,就按照治療指引建議給藥,但反應並不好,後來病人自費做NGS,找到一個非常奇特的罕見基因變異,對於標準一線治療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會產生抗藥性,經過分析比對找到合適藥物才對症下藥,因此,盡早做NGS不但重要,還可減少不必要的藥物資源浪費及病患的試藥過程。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健保擬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關鍵在準確
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過去對症下藥,未來將變成對基因用藥。基因檢測就像是「先偷看答案再治療」,尤其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具有產量大、速度快等優點,成為首選的檢測工具,健保署也有意將此納入給付,並以給付手段促使基因檢驗須具準確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邀請健保署及醫界代表、統計學家等,討論NGS納入健保可行性與效益評估。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NGS的給付是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正研擬給付策略,讓癌症治療效率最佳化,近期內將廣徵各界意見。長庚大學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所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根據國外研究,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治療的癌症病患,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和反應率,都明顯優於沒有基因檢測的癌症病患。國內癌患自費檢測NGS,價格從數萬元到十多萬元都有,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指出,NGS開機上機就有固定成本,就像包場的概念,愈多人做平均分攤費用就愈低,健保給付後因為量大,成本可降低。此外,檢測的基因數量、難易度等也會影響成本,曾嶔元說,一次檢測300多種基因的模組價格高於檢測20種的模組,不過目前有對應治療藥物的癌症基因僅約二十個,無論健保給付哪種模組,都應涵蓋這二十個有藥可用的基因。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建議,臨床上有明確證據且有對應的藥物,就應列入NGS檢驗項目,而且檢驗越早做越好,新診斷癌症就給付,「先偷看答案再來治療」,得到的預後會最好。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但有些罕見基因如NTRK和MSI-H,在各癌別都有,且對藥物反應效果好,但現今不會做罕見基因常規檢測,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納入的基因越多對患者越有利,即便目前無藥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新藥,台灣患者就能搶到一線生機的入場票。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指出,國內基因檢測進度較慢,例如現在國際新藥試驗,正在找HER-2突變基因的肺癌病患,但台灣沒列入常規檢測,要找病人就得大海撈針,導致無法與國際接軌;而病患若參與臨床試驗可節省醫療、檢驗費,不僅幫助病人延命,幾年下來也替健保省下數億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回應,NGS檢測希望納入具有強烈證據顯示的致癌基因,以及已有治療藥物的基因,或是進入臨床試驗藥物對應的基因,讓給付策略兼具未來性。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則表示,較合理的給付雖然是檢測證據力強的基因,但商品化的模組已取得認證無法任意更動,所以若可用現成商品,但給付價格不變也可考慮。楊志新也說,現有商品不管驗80個基因或3個,費用都一樣,因為模組已經建立好,要客製化反而貴。曾嶔元指出,NGS也有偽陰性和偽陽性風險,現有的NGS檢測尚未比照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提供數據,健保署應透過給付手段建立標準,促使業者符合規定。楊志新強調,基因檢測品質很重要,而醫師和病人都無法確認檢測的準確性,必須仰賴國家把關。柯道維建議,應像日本一樣成立「癌症基因體及進階治療中心」以監督檢測品質。戴雪詠回應,將用IVD標準要求NGS檢測,並由食藥署審核,實驗室則要有美國或台灣病理學會認證,同時要有專科醫師簽發報告,確認信度與效度。對於檢驗是否開放部分負擔,曾嶔元指出,根據調查,合理的費用為六萬元以下,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癌症病患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或許能為健保給付找出一個方向。李伯璋則指出,健保需要永續經營,雖然癌症用藥昂貴,健保署仍秉持「該給就給,能省要省」的態度,否則就算提高健保費率,未來仍會碰到財務問題。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檢測基因 經濟負擔是病人最大考量
「精準醫療」這四個字,是這幾年癌友最熟悉的陌生名詞,因為從檢測到治療可能都要自費,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針對癌友及家屬進行小型的初步調查,發現有七成七沒聽過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而經濟負擔則是病人最大的考量,期待能有健保給付。台癌針對「癌友對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認知和期待」在病友團體間進行調查,共有一百四十四份問卷,其中女性佔八成,以乳癌患者最多,其次為肝癌及肺癌,完成治療者占六成。調查發現,高達七成七的病友不曾聽過NGS,曾經聽過的人當中,資訊多數是網路搜尋而來,其次才是醫師;台癌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除了對NGS認知度不高外,經濟負擔也是重要考量,許多人擔心負擔不起檢測費用,以及後續對應藥物的治療費用,期待能有健保給付。在檢測費用上,如果健保沒辦法全額給付,在醫師建議且價格可負擔的情況下,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願意自費,其中四到五成願意部分負擔的費用比例為百分之二十,金額則落在一到三萬元間。蔡麗娟也指出,病友們對於檢測結果的期待,八成都希望趕快找到對自己最佳的治療方式,但也同時擔心檢測出來有相對應的藥物,健保卻沒有給付。另外,病人也很重視檢測精準度,希望以醫師推薦、檢測單位有國家或國際認證為主選。蔡麗娟也提到,日本在二○一九年六月,國家醫療保險通過全方位基因檢測的給付,病人負擔百分之三十,對象為實體腫瘤病患,且限於接受完「標準治療」者。
-
2021-01-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阿中部長發文要大家別出門? 本人親自闢謠:我不po文
部桃事件人心慌慌,網上開始流傳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醒大家別出門」的貼文,陳時中本人今天在記者會上親自闢謠,強調這是不實訊息,類似消息去年就流通過一次,疫情期間不會用個人名義在網路上發文,都會統一在記者會公布,呼籲「不要用我名義發假訊息。」陳時中表示,接獲來源不明疫情訊息,應先行查證,勿隨意散播,以免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癌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或「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規定,最高可罰300萬元。
-
2021-01-27 癌症.胃癌
男子四肢無力食慾差、發燒就醫 正子造影揪出腫瘤源頭
58歲吳姓男子患有糖尿病,因四肢無力、食慾差、發燒到急診就醫,經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臟左葉有顆5公分大的病灶,懷疑是肝膿瘍或是膽管癌,經醫師建議接受正子造影全身檢查,發現不僅肝臟有腫瘤,在胃及大腸也各有一顆腫瘤及瘜肉,讓他驚訝不已,幸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恢復健康。大千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劉信誠說明,病患的症狀原懷疑為肝膿瘍,但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檢查一直無法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且患者吃東西如果太大口,吞嚥常會卡卡不舒服,食量也變少,因此建議他自費接受正子造影檢查確認有無其他惡性腫瘤,經正子造影檢查結果懷疑胃有腫瘤且合併肝轉移,在接受胃鏡檢查後,證實為胃腺癌。劉信誠以腹腔鏡手術切除病患全胃及肝臟左葉腫瘤,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肝臟腫瘤確實為胃腺癌轉移,與正子造影檢查的推論吻合。另外,正子造影檢查發現的大腸瘜肉經大腸鏡切除後,也發現有輕中度的細胞變性,還好及早發現切除,免除後患。大千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趙剛宏指出,多數惡性腫瘤細胞的葡萄糖代謝比正常細胞旺盛,會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因此正子造影檢查利用此一特性,讓檢查者注射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藥劑後,觀察體內是否有葡萄糖攝取異常增高的部位,進而可以找到惡性病灶。他表示,藉由正子造影檢查不僅可提高診斷準確性,更可讓病人獲得適合的治療方式;現行健保可給付乳癌、淋巴癌、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癌(不包含腦癌)、原發性肺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子宮頸癌等,若罹患其他癌症或來源不明的惡性腫瘤,可選擇自費檢查,及早揪出病灶,讓癌症無所遁形。
-
2021-01-26 癌症.攝護腺癌
與歐美同步新世代影像檢查 攝護腺腫瘤一次揪出
72歲陳姓患者,3年前曾因罹患攝護腺癌而接受摘除腫瘤手術,術後定期追蹤,去年底回診時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升高,進行傳統檢查卻沒發現有異狀,但在北部醫院進一步檢查發現攝護腺右邊骨盆腔1顆淋巴結轉移,再回到童綜合醫院求診,經泌尿科歐宴泉副院長診視後,建議轉至核子醫學科檢查進行奧攝敏全身正子影像(Axumin,18F-Fluciclovine PET scan)檢查評估,影像清楚發現右邊淋巴結不只1顆轉移,另外還有3顆微小且位置偏遠的轉移淋巴結,甚至左側恥骨還有骨轉移的情形。目前安排接受放射治療,治療狀況良好,PSA指數持續降低。另有一位48歲吳姓患者,一年多前曾因攝護腺癌接受過手術,術後定期回診檢 查,去年進行PSA篩檢時發現指數高達160(40~49歲正常值應為2.5ng/ml以下),副院長歐宴泉診視後建議進行奧攝敏全身正子影像檢查,精確發現除攝護腺長出腫瘤外,腫瘤還轉移到了肺、骨,立即安排進行放射治療,目前由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進行真光刀放射治療中。歐宴泉表示,攝護腺癌已經是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第5名,2016年新診斷個案為5359人,2017年新診斷個案為5866人(年增9.5%),2018年新診斷個案為6644人(年增13.3%),發生率還在持續上升中,雖然相較肺癌、食道癌等死亡率較高的癌症,攝護腺癌治療後有相對良好的預後,但也更需要長期追蹤及精準控制。他說而目前臨床最常用的追蹤指標即為血液PSA指數,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後,一但有微量上升(0.2ng/ml)疑似復發或轉移狀況,就需更進一步安排詳細檢查。而傳統影像檢查對於微小的復發病灶,甚至其他身體部位遠端轉移,有其限制,依據2020年11月最新版美國國家癌症網絡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 for Oncology),進一步影像檢查工具包含骨骼掃描、顯影劑電腦斷層掃描、顯影劑磁振造影、及新世代影像檢查(Next-Generation Imaging, NGI)-奧攝敏正子造影。童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曾能泉指出,奧攝敏正子造影所使用的奧攝敏正子示蹤劑,成分為人體原本所需要之胺基酸,過敏機率微乎其微,藉由攝護癌細胞表面大量增加的胺基酸通道被癌細胞吸收代謝,輔助臨床醫師在病患復發或轉移的非常早期,即能確認病灶的部位,並調整治療計畫。這種檢查早在美國(2016年)與歐盟國家(2017年)即已核准普遍使用,經過多年殷切的期盼和努力,台灣終於在2020年8月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定通過,是歐美以外亞洲第一個核准使用的國家,童醫院泌尿腫瘤治療團隊為了提供民眾全身精準的攝護腺癌偵測,2020年12月率先結合數位半導體正子斷層造影儀(Digital PET-CT scanner)使用,讓因PSA升高擔心復發轉移的攝護腺癌患者,也能接受與歐美先進國家同步的新世代檢查,找出問題所在,安心接受治療追蹤。
-
2021-01-25 新聞.健康知識+
這些病都跟久坐有關!身體「1特徵」罹病機率爆增
許多研究顯示,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會影響到未來的健康,如提升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增加腹部脂肪等,甚至影響大腦健康,包含大腦體積比較小、結構和認知功能較差。根據國健署今年剛公布的調查,近5成國人的身體活動量未達國健署及WHO建議,且每日平均久坐高達近6小時;推測是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使用3C的時間變長,導致久坐不動的人越來越多。每天坐超過8小時且活動少 死亡風險增加58%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2016年發表於《Lancet刺胳針》整合16篇超過100萬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坐著超過8小時且活動少的人,死亡風險增加58%;2014年發表於《國立癌症研究雜誌》的研究顯示,久坐會增加大腸癌的罹患風險24%、子宮內膜癌增加32%、肺癌增加21%;2019年美國運動醫學學院的報告指出,許多強力證據顯示久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腹部脂肪導致全身性炎症 久坐不動容易失智 許惠玉亦指出,久坐不動會明顯增加腰圍及腹部脂肪,根據2019年美國疾管署預防慢性疾病期刊,每天久坐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人腹部肥胖的機率更大;而腹部脂肪已被證實是導致全身性炎症,造成慢性病的原因。近期更有許多研究發現,久坐不動亦會影響大腦健康,更容易失智。美國波士頓大學2015年在美國心臟協會公布,針對1271名40歲成年人追蹤調查20年,結果經過腦部MRI和認知測驗後發現,不愛運動的人到60歲時,大腦的體積較小、測驗的結果也較差;推測久坐可能會減少腦神經新生、血管生成及神經突觸可塑性,並且增加發炎反應,而影響了大腦的健康。經常做運動 增加腦區的活化、連結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運動認知神經科學家張育愷教授指出,經常做運動的人,其腦部組織密度更大、結構更健康,例如與失智症相關,掌管高階認知功能的前額葉及主導記憶和學習的海馬迴,運動都可增加這些腦區的活化和連結,使功能更佳。建議避免久坐不動,隨時動一動並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能提早養成運動習慣,每天至少運動20~30分鐘,讓身體和大腦都能突破年齡限制。延伸閱讀: ·8成女性都有橘皮組織,如何消除? 7部位最容易出現!瘦下來也沒用,這幾個方式才有幫助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
2021-01-2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新曙光!輝瑞與國衛院簽訂精準醫療合作協議
輝瑞大藥廠日前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簽署精準醫療合作聯盟協議書,正式與政府攜手啟動癌症精準醫療的發展,將致力於癌症基因變異檢測及精準用藥研發,期望即時為病患找到最精準的治療、並提升台灣在精準療的整體發展。此次的合作,輝瑞針對肺癌及胃腸道基質瘤提出基因檢測分析應用計畫,經過嚴謹的篩選,輝瑞從中脫穎而出,成為此一合作聯盟的跨國藥廠之一。國衛院表示,這項計畫是政府「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計畫中的一項重要目標,整合產官醫研各界資源,建構一個有利於發展精準醫療與個人化醫療效能的臨床研究及產業發展的環境。啟航只是一個開始,歡迎更多單位共同開創新局,落實精準醫療;更重要的是促進國內生技產業發展,提供病患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創新以改變病患的生命是我們的使命」,輝瑞總裁葉素秋表示,輝瑞長期投入精準醫療的研究,也包括基因治療等領域;即使是較為小眾的疾病領域如胃腸道基質瘤或是ALK/ROS-1表現的非小細胞肺癌等,輝瑞仍持續在這些領域進行相關研究,以作為學術研究的基礎。葉總裁強調,輝瑞很幸運能夠與其他兩家公司率先起跑! 透過這次的跨界合作,除了造福更多國內病患,也期許讓研究能量夠更有效率的展現,累積高品質的研究資料,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發展。她也呼籲生技產業共襄盛舉,讓產官學合作的動能得以充分發揮,最終讓國內病患得以受惠。輝瑞醫學處副總經理邵文逸醫師強調,精準醫療對輝瑞而言並非只是研發策略,而是引領我們行事的核心理念。新技術平台的發展讓我們得以重新定義我們研發的方式。精準醫療藉由應用最先進的科學,更加了解疾病的生物基礎學理,進而研發出為病人量身打造的創新藥物。作為主要的研發平台,我們將在整個組織內對精準醫療進行投資,以在癌症方面的經驗為基礎,將精準醫療的優勢延伸至罕見疾病和免疫學等其他疾病領域。
-
2021-01-20 新聞.元氣新聞
化療藥「健仕注射液」有異物 食藥署下令回收
東洋藥品生產的癌症化療用藥「健仕注射液38毫克/毫升」,因發現有異物混入,一批號共9000支,昨遭衛福部食藥署要求回收,限期2月5日前完成回收作業,否則將罰最高500萬元。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因接獲醫院通報,發現「健仕注射液」有異物混入,因此廠商啟動調查,發現目前只有這批號的這一支注射液有問題。但因為注射液是直接注入人人體,若有異物風險相對較高,因此針對該批進行回收。洪國登說,下架的「健仕注射液38毫克/毫升」健保一年用量約30萬支,回收這一批號共9000支,占年度用量不多,應不致於影響病人用藥。該藥品主成分為GEMCITABINE HYDROCHLORIDE,主要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胰臟癌、膀胱癌。與其他藥物併用也可用於局部復發且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乳癌患者;另針對曾經使用含鉑類藥物(PLATINUM-BASED)治療後復發且間隔至少六個月的卵巢癌患者,也可作為第二線治療。食藥署提醒民眾,切勿自行任意停藥,倘對用藥有疑慮者,應盡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
-
2021-01-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碰觸口咽鼻前要洗手!專家:要定期清潔自己的工作環境
部立桃園醫院醫護染疫事件已達5人,外界憂是否會擴大至社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陳彥旭建議,之前SARS時期發現「話筒」也可以培養出病毒,代表「環境清潔」的基本功應該要落實。陳彥旭表示,新冠病毒會透過飛沫與接觸傳染,他提醒,咳嗽有感染病毒、講話的口沫若落到桌子上,然後又摸到自己的口、咽、鼻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接觸口、咽、鼻前要洗手,環境部分,自己的工作環境要自己定期清潔。陳彥旭表示,民眾要重拾警戒的心,雖然有規定八大場所要帶,但要落實「洗手」,基本功落實再加上疫苗,台灣防疫還是有機會。陳彥旭表示,之前SARS時有病人不吃糖尿病、愛滋病、高血壓的藥,癌症追蹤也並未來醫院回診,後來SARS時很多人逝世,但卻不是因為病毒。陳彥旭指出,這次疫情中,有位病人自去年疫情爆發後就不來回診,結果前陣子回來才發現已是肺癌末期。他呼籲,民眾勿因疫情就延誤自身本來的病情,該就醫回診的千萬要去,該吃的藥仍要吃。
-
2021-01-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防癌不可少「植化素」!血液腫瘤科醫師教蔬果怎麼吃最好
癌症新增破11萬6千人 空腹吃蔬果植化素助防癌 衛福部公佈最新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發生癌症人數突破11萬6千人,與106年相比增加4,447人,而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是癌症發生主因,其中大腸直腸癌、胃癌與飲食息息相關,民眾平日攝取蔬菜水果應掌握「多樣、量足」的原則,有助於減少消化道與各種癌症風險。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教授接受《今健康》採訪表示,蔬果含有數百種以上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會透過增加癌細胞標靶、增加良性分化、阻斷癌增生訊號通路傳遞及抑制血管新生等方式,達到抑制癌細胞的作用。讓身體吸收植化素最好的方法,建議在空腹飯前時攝取蔬菜水果,且生吃效益會更佳。 賴基銘教授指出,國人攝取蔬菜水果,可掌握「蔬果彩虹579」原則。首先「份量要夠」,每日蔬果攝取建議為孩童5份,女性7份,男性9份。另外「顏色要多」,各色蔬果所含的植化素有互補效果。通常愈深色的蔬果,抗氧化成份與植化素含量愈多,防癌效果更好,平日可多吃深綠色、深紅色、深橘色、紫色蔬菜。淺色蔬菜水果如洋蔥、蘿蔔,皆有助於防止癌症。 預防大腸癌發生 避免肥胖多吃蔬果纖維 最新癌症資料顯示,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癌症。賴基銘表示,大腸癌發生的男女比例接近,顯然與生活習慣有關。各項證據顯示,透過作息、飲食和篩檢,可預防大腸癌發生。在生活作息方面,應注意避免肥胖、多運動、維持排便順暢。飲食選擇上,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多攝取纖維素,少吃高熱量與油炸食物。 此外,由於大腸息肉發生時身體可能毫無徵兆,賴基銘教授建議國人,定期參加政府推動的糞便潛血檢查,或及早接受大腸鏡篩檢,能幫助及早發現、切除大腸息肉和癌前病變,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吃蔬果降低胃癌發生 有輕微症狀及早做胃鏡 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在全球癌症發生率為第六名,亞洲韓國、日本更是世界胃癌發生的第一、第三名。流行病學顯示,胃癌好發於嗜吃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的人群。然而,飲食習慣與日本、韓國、新加坡接近的台灣,胃癌發生率已逐年下降,從30年前第五名降至近年的第九名,表示「彩虹蔬果579」的飲食觀念,降低了國人胃癌風險。 「多吃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尤其是空腹、飯前吃,還可以保護胃壁,效果更好!」賴基銘指出,歐美、紐澳地區人民多吃生菜沙拉,胃癌風險明顯較低。呼籲國人除了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量,也要注意癌症的提前發現。賴基銘解釋,胃癌的發生與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在出現輕微症狀時接受胃鏡檢查,就可減少未來演變成癌症的風險。 《延伸閱讀》 三餐如何吃才能防止癌症上門?掌握六大飲食方針 腸癌居首、肺癌激增 十大癌症最新統計,專家:4篩檢做好做滿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14 癌症.肺癌
肺癌及早發現是關鍵 男子不抽菸竟因空汙罹癌靠這檢出
南投縣埔里鎮吳姓男子日前赴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進行全身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其肺部有1.5公分結節,吳男對於自身不抽菸卻罹患肺的原位癌,相當不解,懷疑是常在傍晚外出運動,受到空汙所致,所幸在健檢時早期發現治療,目前已治癒。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近年空氣汙染日益嚴重,空氣中PM2.5平均濃度越高,致癌機率也跟著提高,因此肺癌早已不是吸菸者的專利,相關狀況也能許多不菸女性罹患肺癌中得以窺見,並推測其罹癌恐與空汙、油煙等因素有關。根據國健署統計,被診出肺癌時約有6成是已轉移、無法手術治癒的晚期癌,其發生率從55歲起快速升高,抽菸、二手菸、常在易吸入廚房油煙、廢氣等高度空汙環境,或有其他癌症病史、近親罹患肺癌等高危險群更應定期接受肺部篩檢。埔榮胸腔內科表示,肺癌高危險族群能及早發現治療將獲更好治癒率,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比胸部X光提早5-10年發現肺癌,像該院內「128切高階電腦斷層掃描儀」就能實行LDCT檢查,幫助臨床醫師作為診斷治療參考。透過該該儀器配合肺癌診斷軟體,篩檢速度快,僅需吸閉氣,且不需施打顯影劑,減少藥物過敏風險,可對懷疑肺部病灶做早期的鑑別診斷,協助偵測小型非鈣化結節,且因為速度快,輻射量低,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目標做健康篩檢。埔榮醫院則表示,LDCT以長期或重度吸菸者、戒菸不到15年、有慢性肺部疾病、肺癌家族病史,或暴露於石棉、砷、鉻、鎳、焦油、煤灰,或接觸鐳、氡等放射物質,工廠、燃香、汽機車、PM2.5、廚房油煙等廢氣等族群為適合篩檢對象。
-
2021-01-11 癌症.肺癌
連4年健檢正常竟罹肺癌? 醫師曝原因:X光不一定看得到
62歲上班族男子連續四年做胸部X光檢查,都未發現異常,他聽說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可以發現早期肺癌,因有長年抽菸習慣而「試試看」,沒想到竟然在右上肺葉找到一顆1.5公分的腫瘤,確診罹患肺癌。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醫學影像科醫師洪盈盈說明,胸部X光敏感度有所限制,有時候1.5公分的腫瘤也不一定看得到。這名上班族表示,他從2016年開始,每年定期做一般健康檢查,因為有抽菸的關係,都會加選胸部X光,皆無異常發現。在2018年時,因為公司有健檢補助,於是自費做了肺部電腦斷層,發現了因為長年抽菸而產生的肺氣腫、局部纖維化、小結節和毛玻璃狀病灶。這名上班族指出,醫師建議隔年要再用電腦斷層進行追蹤,但他隔年只用X光檢查,結果仍然是無異常發現,直到去年底,懷著試試看的心理做了肺部電腦斷層檢查時,原本局部纖維化的右上肺葉已長出一顆1.5公分的腫瘤,確診罹患肺癌,後轉到澄清醫院胸腔外科手術切除,術後狀況良好。洪盈盈說明,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是目前醫界公認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除了單次暴露輻射量較低之外,檢查時間短,可在一次的憋氣內(10到15秒)完成全肺臟的掃描,也大大的突破過去胸部X光篩檢敏感度不足的限制。洪盈盈指出,一般民眾的迷思認為「定期胸部X光檢查,就可以發現早期肺癌」,事實上,「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很難發現」。有時候,1.5公分的腫瘤也不一定看得到,此個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因為很多肺癌早期生長時密度很低,呈現出來的毛玻璃影像看起來淡淡的,也有可能藏在胸椎、心臟、肋骨、橫膈膜或肝臟前後方,這些皆是X光影像的死角。
-
2021-01-09 癌症.肺癌
鍾沛君肺腺癌出院 醫提醒:有家族史 更要警覺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健檢發現右肺異常增生,火速就醫接受手術。為她主刀的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許文虎昨天指出,鍾沛君罹患肺腺癌,所幸是零期,微創切除後恢復良好,存活率可說是百分之百,未來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許文虎也是前副總統蕭萬長的主刀醫師,他表示,肺癌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以肺腺癌最常見,女性又有直系家族史更要警覺,許文虎呼籲,不論男女,有肺癌直系家族史,應在四十歲以前主動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談到鍾沛君的治療過程,許文虎稱讚她是「很乖的病人」,去年健檢發現右肺有零點七的毛玻璃狀結節,就規律追蹤,沒想到十個多月後出現實體變化,加上鍾沛君的母親、阿姨都因肺癌過世,許文虎評估惡性機率高,「她也很勇敢接受開刀」,所幸是原位癌,經微創切除,術後追蹤若沒變化,出院後可以安心打拚工作。
-
2021-01-08 癌症.肺癌
鍾沛君肺癌開刀 醫師許文虎籲有家族史40歲做LDCT
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年度例行檢查發現肺腺癌,經北榮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許文虎開刀後,今日出院。許文虎於下午二時接受媒採訪表示,鍾是最早期的原位肺腺癌,微創切除後恢復良好,存活率可說是100%,他呼籲有肺癌直系家族史的民眾,不論男女,應該提早至40歲以下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許文虎也是前副總統蕭萬長肺腺癌的主刀醫師,他表示,肺癌主要分兩大類,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小細胞癌腫瘤小但擴散惡性度很高,多半透過化療、電療處置,手術少;非小細胞癌有四、五種,肺腺癌最常見,抽菸也常見鱗狀上細胞癌。許文虎說,非小細胞的肺腺癌,尤其女性若有直系家族必史更要小心,臨床上他只要遇到病人有肺腺癌史,一定建議家人都要來做檢查,曾經有住在加拿大或美國的家人回來檢查都確診,還有19歲、25歲的年輕確診病患。談到為鍾沛君治療肺腺癌的過程,許文虎說,「她真的是個很乖的患者。」鐘去年透過健檢早到右肺約0.7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追蹤10個多月後發現實體性變化,由於鍾沛君的母親、阿姨都因肺癌過世,許文虎評估病情惡性機會高,「她也很勇敢接收開刀」,所幸是最早期的原位癌,透過微創淋巴切除乾淨,術後三個月追蹤若沒變化,之後大概可以延長追蹤,日後可以安心打拼工作。許文虎說,鍾沛君切除肺部的範圍不是很大,大概只有5%,對於肺功能好的人,「沒有太大差別。」倘若腫瘤比較大且位於肺部中間,就要切到一個肺葉,那可能就會有影響,鍾微創後幾天就能出院。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女性罹患肺癌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肺癌更連續30年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許文虎度強調,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很重要,國健署針對45-75歲,有抽菸、家族史高風險族有推動LDCT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結節,定期追蹤就能早期發現,他個人認為,有直系肺癌家族史篩檢年齡可自動提早到40歲以下。「不是每個結節都是壞的。」許文虎說,透過LDCT找到的結節有問題的機率約10%,但這10%一定得追蹤,建議結節0.3至0.4cm至少一年追蹤一次,若0.5cm以上就要三個月或半年,若大到0.7至0.8cm並出現實體變化就得密集追蹤,一般0.7-08.cm才可以真正看到的性質,太小很難判斷,但只要是早期診斷的治療效果一定最好。
-
2021-01-07 癌症.肺癌
名醫蔡俊明: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健檢意外發現
「國人應將肺癌篩檢視為個人健康投資。」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教授級顧問醫師蔡俊明說,在各大醫院胸腔外科接受外科切除腫瘤的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接受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肺癌,民眾應有個人健康管理概念,願意花錢投資在健康檢查。肺癌嚴重危及國人健康,蔡俊明建議,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應該普及化、便利化,如同乳癌篩檢巴士一樣,深入社區,才能讓更多民眾接受篩檢,早期確診,存活率相當高。目前法令規定,只有一定規模以上的醫院才能設置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蔡俊明說,「這並不合理」,不少人想做這類檢查,但需先到大醫院掛號,排定日期受檢,時間一拖就是好幾個星期,「一想到就冷了」。蔡俊明認為,肺癌篩檢應該更具便利性,比照乳癌巡迴車、胸部X光巡迴車,醫院或相關醫學團體也能設置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醫療專車,深入偏鄉社區,這樣才能提高篩檢率,找出更多的早期肺癌患者。至於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輻射量問題,蔡俊明解釋,這類輻射量並不高,不少肺癌病友幾個月就要照一次,輻射量並沒有想像中來得高,如果民眾有疑慮,建議將輻射量註記個人健保雲端病歷,以便瞭解自身暴露量。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自費價格約需六、七千元,蔡俊明表示,如果這類檢查能普及化,餅愈做愈大,在市場競爭下,費用就可下降,如降至兩、三千元,就大幅提高檢查意願,屆時連企業內的員工健康檢查也能納入此項目。蔡俊明說,國健署考慮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列入第五項成人健康檢查項目,對象為老菸槍、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不過,在肺癌患者中,高風險族群僅占三成,如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能夠早日普及,就能讓其餘七成患者可以更早確診。
-
2021-01-07 癌症.肺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9成 5天5千人連署肺癌篩檢普及化
●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可以有效檢出早期肺癌並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工具●應將CT篩檢車開到偏遠地區,方便民眾檢查肺癌位居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每年死亡人數高達九千多人,多數病人確診時已多是末期,醫治困難。研究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當前唯一可以有效檢出早期肺癌並降低死亡率的工具,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達90%以上,為搶救肺癌病患,癌友社群團體發起「肺癌篩檢普及化」連署活動,短短5天已獲得5千多人連署。癌團建議試辦 視成效制度化發起連署的「FB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檢查出來,早期發現並治療,治癒率可以高達九成以上。此次連署活動主要訴求為:希望能鬆綁不合宜法規,不限制CT、MRI一定要設置於醫院內,讓CT、MRI設置普及化,以提供民眾省時、便利又快速的癌症篩檢診斷工具。例如日本十多年前即發展移動型CT,將CT篩檢車開到偏遠地區,方便民眾檢查。癌友社群團體建議,初期可採試辦方式,由幾家基層醫療機構如健檢診所、大型診所等設置自費的CT及MRI,視其執行成效,再予制度化規範。別只針對高危險群篩檢此次發起連署的社團內有許多肺癌病友都不是肺癌高危險族群,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但一確診就是肺癌四期,因此若只注重高危險族群的篩檢,很難進一步降低肺癌死亡率,無法照顧許多無辜的民眾;若能讓篩檢設備普及化,提高檢查便利性,相信有更多病患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成功治癒的機會。
-
2021-01-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解除隔離標準」走行政程序中!最快下週能適用
新冠肺炎確診者解除隔離的條件原為「需連續檢驗陰性2次」,但此病毒晚期處時陰時陽狀態,可能驗到病毒的屍體,造成早無傳染力卻仍無法解除隔離的情況,近期條件可望放寬,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目前解除隔離標準正在走行政程序中,最快下週能適用。現行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COVID-19)陽性基準為核酸檢驗循環閾值(Ct值)35以下,35以上則是陰性。確診者若要解除隔離,必須連續2次陰性。但此疾病感染晚期處於時陰時陽狀態,可能驗到病毒的屍體,早無傳染力,但仍無法解除隔離。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當初「檢驗陰性」其實就是「不會再威脅別人」,所以過去檢驗2次陰性可以解除隔離,但從國內外資料顯示,Ct值大於等於34不再會有培養陽性的狀況, 也就是不會再威脅周遭接觸的人,等同是檢驗陰性,不會再威脅別人。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討論的共識是,新版是未來確診者檢驗1次陰性加1次核酸檢驗Ct值34以上,或24小時連續2次Ct值34以上,就可解除隔離。至於出院標準?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已解隔離者差不多就可以出院了,可以不隔離,但出不出院跟身體情況有關。張上淳則表示,解除隔離跟出院的天數有時不太一樣,但像有肺癌重症的患者可以解除隔離,但考量身體狀況可能不允許,會在醫院再住幾天,但這種個案數量不多,多數是解除隔離當天就出院。張上淳表示,專家擬定解隔離政策要顧及社區安全,確定解隔離會是安全的狀況,不會對社區造成威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解除隔離標準正在走行政程序中,最快下週能適用。
-
2021-01-06 癌症.肺癌
鍾沛君右肺異常開刀 醫師告訴你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編按:卅六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4日因右肺異常增生變化接受手術,5日晚間透過辦公室表示手術順利完成,她術前在臉書貼文敘述發現自己疑似罹患家族病史肺腺癌的心路歷程。發現自己有肺結節該怎麼辦?通常我們如果說到「芝麻綠豆般的小事」,都是指事情微不足道,不必為此煩心。然而,若這個綠豆般大小的變化是出現在肺部,有時還會讓人有不少困擾呢?我們今天要討論的綠豆般大小的肺部變化是「肺結節」。如果我們接受了胸部X光檢查,或做了胸部的電腦斷層,有時醫師會注意到影像上有一個白影,就稱這個是肺結節。大家最想問的是:「這是不是癌症?」相信任何人如果在門診時若聽到「你有一個令人懷疑的肺結節」這種話,一定會很心慌意亂地想著:「這到底是不是癌症?」其實,平均放射科醫師看個五百張X光,就會找到一張片子中有肺結節。通常會被叫做肺結節的腫塊,大小約在5毫米到30毫米之間,若大小已經超過3公分,惡性的機會就比較大了,我們就不會先稱這個是肺結節。肺結節可以說是一小塊不正常組織,型態上可以是圓形或橢圓形,除了癌症這個可能性之外,肺結節也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或是個疤痕組織。所以當醫師說「肺結節」時,不代表這個肺腫塊就是癌症,其實這是良性肺結節的機會大得多。為什麼醫生說我有肺結節,但我卻沒有什麼症狀?良性的小結節通常不會造成什麼症狀,幾乎清一色都是在做定期篩檢或因其他原因檢查時而意外發現的。現在有不少人會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篩檢,等於是從各個不同角度用X光捕捉影像,整體的輻射量會比做胸部電腦斷層還要來得低許多,檢查時間也很短,是個挺常見的篩檢方式。不過,如果有持續性的咳嗽、咳出血痰、喘不過氣、胸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等問題,一定要告訴醫師,這些也是評估肺結節或決定處置方向的重要資訊。什麼叫做「良性肺結節」?良性肺結節就是一團肺部組織的不正常生長。過去如果有肺結核,或曾有黴菌感染、化膿,都可能會讓肺部出現結節。肺部也可能出現由肺部內皮組織、脂肪、軟骨等組合而成的錯構瘤;從支氣管的分泌腺體長出來的支氣管腺瘤,有時則是纖維瘤、脂肪瘤等良性腫瘤。如果患者年紀很輕,還不到40歲,生活中不曾有抽菸習慣,也沒有暴露二手菸的問題;且這個結節還很小,或裡面幾乎都是鈣化的,或含有很多脂肪的狀況,就很可能不是肺癌。如果有肺結節的話,該怎麼辦?我們要如何分辨這個腫塊是不是癌症呢?!我們先把肺結節當成嫌疑犯好了,當然不是把每一個嫌疑犯都抓起來砍頭,因此不是一看到肺結節就去把它開刀拿掉。我們可以找找看患者之前是否也曾照過X光、電腦斷層,把現在的影像結果和過去的做比較,看這肺結節是新跑出來的問題,還是過去就有了。如果這個肺結節嫌疑犯能維持兩年都沒有任何變化,最有可能是良性的肺結節。如果這個肺結節是真的壞人,是癌細胞組成的,平均來說每四個月體積就翻倍了。因此看到肺結節長大速度快,並持續長大的,就要考慮進一步的動作。如果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嫌疑犯,我們就好好地觀察他的特質!肺結節的大小、形狀、性質都是觀察重點,腫瘤本身愈大的、周邊比較不規則不滑順的,裡面組織很緻密、很實心的,比較可能是癌症。後來追蹤時發現這個結節長大速度快的,也要特別小心。醫師會針對個人年齡、吸菸史、症狀、疾病史(是否有慢性肺阻塞、肺纖維化)、家族史等評估罹患肺癌風險,使用菸草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如果超過55歲,曾有三十年一天一包的菸癮,遇上肺結節就要非常小心評估。如果經常接觸二手菸,也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若是第一次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有實心的結節,醫師可能會建議:● 結節大小介於6到8毫米:半年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小介於8到15毫米:三個月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於15毫米:安排胸部電腦斷層,並考慮加上顯影劑檢查。或用PET-CT檢查,結果讓人很懷疑肺癌的話,要開刀或做切片化驗。若是第一次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有非實心的結節:● 結節小於20毫米:一年後再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於20毫米:半年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若有以下狀況,醫師會建議用手術移除肺結節:◇ 結節較大,或長大速度快◇ 患者有與肺腫瘤相關的症狀◇ 在影像結果懷疑是惡性的雖然意外發現肺結節總是令人很擔心,但請先靜下來,跟著醫師建議一步步看是要繼續追蹤,或要加做其他檢查。原文:
-
2021-01-05 新聞.元氣新聞
鍾沛君肺部手術順利 醫籲及早篩檢
卅六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昨因右肺異常增生變化接受手術,晚間透過辦公室表示手術順利完成,她術前在臉書貼文敘述發現自己疑似罹患家族病史肺腺癌的心路歷程。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說,如有一等親在四十五歲確診肺癌,應在四十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及早發現的五年存活率為百分百。「廿五歲那年,肺腺癌接連帶走媽媽和阿姨後,我總在跟時間賽跑,我知道家族裡的我們,餘生都必須對抗那道看不見卻如影隨形的『終點線』。十年來,我從不接受醫生口中『不可對抗的命運』,我堅信命是由我,絕不由天…這一次是無常先來。」鍾沛君在臉書上說,例行年度健檢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醫師建議立刻動刀,「我知道該踏上另一場冒險了。」陳晉興表示,媽媽若四十五歲確診肺癌,子女最好在四十歲做第一次LDCT篩檢,五年存活率百分百,若三公分以下、沒淋巴轉移,台大醫院五年存活率有九成以上,全國平均也有八成;四公分以上或遠端轉移,五年存活率六、七成。到第二期,五年存活率掉到五、六成,第三期降到三、四成,第四期只剩下一成五到兩成。國健署日前公布癌症登記資料,女性罹肺癌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推測與LDCT普及有關;三成確診者為初期,因此考慮今年上半年將LDCT增列為第五個公費癌症篩檢項目。國內LDCT自費平均價格四到六千元。
-
2021-01-04 癌症.肺癌
議員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吳淡如也驚爆「疑似肺癌前期」
現年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臉書提到自己發現右肺異常,今天就要動手術,也提到自己在25歲時,媽媽和阿姨家接連被肺腺癌帶走。而吳淡如元旦時也在臉書PO文提到,「本來疑似肺癌前期,還好最後台大最厲害的醫師說我沒事。」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其臉書提到,她25歲那年,肺腺癌接連帶走她的媽媽和阿姨,沒想到10年後自己於電腦斷層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今天(1/4)將動手術,希望能重生。而知名作家兼主持人吳淡如元旦上午也在臉書PO文回顧2020年,其中她提到,「去年一年都很健康,連一次感冒都沒有,本來疑似肺癌前期,呵呵台大最厲害的醫師說我沒事。」她欣喜表示,如果這個不值得高興,還有什麼值得高興?而事實上,吳淡如的母親4年前也因肺腺癌離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一○七年女性肺癌發生人數首度超過大腸癌。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也提醒,如果有一等親在45歲確診肺癌,建議可以提早在40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可高達百分百,如果發現有0.5到0.8公分的結節也不要緊張,建議3到6個月做一次追蹤。國健署也考慮優先讓有抽菸的中高齡者,一親等有肺癌家族史者,優先補助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