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2 醫聲.罕見疾病
搜尋
肝腫瘤
共找到
98
筆 文章
-
-
2022-09-27 癌症.肺癌
意外發現肺部「毛玻璃樣變化」 丁守中自曝養生4重點戰勝肺癌前兆
前立委丁守中,日前在臉書自曝去年體檢意外發現「毛玻璃樣變化」,近期一封他寫給親友的「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信在網路上流傳,他說保持樂觀、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薑黃、用綠茶粉泡綠茶、冲西洋參川七粉,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每天運動養生,日行8千步,並帶著老婆遊山玩水,在空氣新鮮的高山上進行呼吸吐納,另外也請教中醫,對和肺部有關的穴位進行按摩,後來毛玻璃樣變化消化,幫助他克服肺癌前兆。丁守中說,他去年健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照出肺部分別有0.6、0.7公分大的毛玻璃點,有醫師勸他早點開刀拿掉,也有醫師建議再觀察一陣子,他選擇上述穩健觀察的作法。後來丁守中複診,原本兩個分別有0.6公分和0.7公分的毛玻璃樣變化完全消失。他表示,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毛玻璃樣變化是什麼?需要擔心嗎?根據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與醫藥記者梁惠雯所著「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一書,肺部檢查出現異常影像時,大於三公分稱為「腫塊」,小於三公分叫做「肺結節」,在X光片上通常就是呈現白或灰色的點狀陰影。結節型態大致分為「實心」及「非實心」,後者在影像上則呈現較灰白、霧霧的樣態,所以也被稱為「毛玻璃狀肺結節」。毛玻璃狀肺結節有八、九成機率是癌症,只是還在癌變初期階段,尙不會轉移,也有可能只是比較嚴重的發炎或結疤,都還需再做密切追蹤,甚至切片檢查才能加以判定。一般來說,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會找到「肺結節」,且年紀愈大找到機率愈高,甚至一次找到二、三十顆的都大有人在。必須依結節大小、型態等進一步判斷,才能知道到底是惡性腫瘤、良性腫瘤、感染發炎,或僅是過去曾經發炎過後所留下的「疤痕」。【延伸閱讀】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肺癌權威一張表教你讀懂處置原則丁守中養生抗癌四重點丁守中的毛玻璃樣變化顯然並非癌症。對於大家流傳丁守中「抗癌」,他接受台灣醒報專訪時一再澄清:「我沒有罹癌,別寫我罹癌!」他只是肺部照出兩個毛玻璃狀陰影,在他天天運動、放鬆心情、積極養生,三個月後,兩個毛玻璃點只剩0.2公分結節,半年後再追蹤,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從「這半年我怎樣戰勝肺癌前兆」的公開信,歸納丁守中的養生秘訣有四個重點:一、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丁守中2018年參選台北市長,以些微之差敗給柯文哲,一度不平、提出抗告,後來漸漸淡出政壇,他說:「我從此不再介入政治,只關心兩岸和平。」二、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健走八千步:丁守中與妻子、朋友到台灣各處遊山玩水,半年內環島三四次。爬山健走時,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三、吃薑黃、喝綠茶,攝取五色食物: 每天吃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也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四、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丁守中在接受台灣醒報專訪也提到,他讀了北醫大教授韓柏檉寫的「降癌18掌」,韓柏檉現身說法,發現人會罹癌常是心中有怨。丁守中仔細閱讀十八招調養方式,包括身心靈正向,也包括飲食、排毒、運動、練功等生活習慣與人生觀的改變。韓柏檉抗癌14年 傳授降癌18掌韓柏檉自2008年罹癌,當時發現肝臟有腫瘤將近19公分,原本被告知只剩下3個月生命,切除腫瘤後,癌細胞再次轉移到肺部,後開始服用標靶藥、撐過25次化療、12次放療,3年後又復發,再次開刀切除肝腫瘤。抗癌至今14年,他每天打蔬果汁,一杯裡有近卅種以上食材,包括蔬菜、水果、辛香料、堅果等,並出書分享降癌18招。對於丁守中提到「降癌18掌」,韓柏檉臉書上發文指出,有同學來說他「又度化了一個人,但他說:「不敢不敢!」,是丁守中剛好有緣看到,「又剛好看得進去,又剛好解了一個心中的結(怨),心的糾結一化開,人輕鬆了,海闊天空了,自然開心愉悅,身體生理生化反應啟動了新的模式,身體給了最棒的回饋。」韓柏檉降癌18招:一、精準的治療,除了西醫治療,9年多來也持續服用科學中藥。二、保持平和的心態,利用靜坐冥想與呼吸法,在乾淨或寧靜的環境、緊張壓力來臨時刻都適合來個深呼吸。三、7年來,每天晚上用一盆溫或涼水加一把粗鹽泡腳10分鐘,泡的過程全身放鬆、腦袋放空,變成無思慮狀態。四、閱讀,這10年來閱讀了上百本相關書籍,採集智者的生命精華,使人深刻。五、聽聞經典,有空就聽經、念念佛號,基督教義也無妨,有反省的時間與空間。六、公益助人,到癌症關懷基金會擔任董事,幫助癌友們藉由飲食恢復健康。七、實踐「療癒密碼」,清除負面的細胞記憶、心靈圖像與能量,排除負面情緒。八、分享健康與愛,透過讀書會與演講分享我的經驗。九、適量運動,利用氣功運動與經絡疏通,像太極拳、八段錦、平甩功、旋轉氣功金剛跪坐108大懺拜或經絡敲打,享受身心舒暢、放鬆放空、排毒排汗的感覺。十、清血排毒蔬果汁,8年多下來,已經喝下了200多萬C.C.蔬果汁,一杯裡有20、30種食材,滋養細胞。十一、每天至少兩餐蔬食,早餐幾乎沒有葷食,午晚餐偶有不方便而外食或葷食,也秉持著「七少八多」原則。十二、肝膽腸淨化排毒,每季連續21天,每天早上以一顆檸檬原汁加兩湯匙橄欖油,飲用後稍作休息。十三、每天服用營養補充品,概念是品質要好,不要過量但要夠量。十四、攝取足夠堅果穀豆類,每天早上泡一杯加了好油、有20幾種食材的活力養生粉,裡面充滿了纖維、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等,幫助腸道蠕動、排便、增強體力精神。十五、每天2至3次排便,可以透過大量喝蔬果汁,吃養生粉或沖泡蔬菜粉以及喝水、運動。十六、好的睡眠,我每天都很快入睡,睡前泡腳,靜心,呼吸等,很快入睡,且深度睡眠。十七、「默念天語」,念天語已有9年,跟老天爺打交道,祈求幫助我,有時念著念著就進入一種靜定的狀態。【延伸閱讀】韓柏檉:抗癌養生18招 天天做常保健康●丁守中寫給親友的信件全文如下各位兄弟姐妹:我現在山上種花種菜,晴耕雨讀,把人生看開看得更豁達了。過去大半年,我跟子苓(丁太太溫子苓)一個月出去玩十多天,是有原因的,我先前沒跟您們報告,我經歷了一場大變化。我去年九月初去做體檢,LDCT照出肺中兩個毛玻璃點都0.6、0.7公分,有醫生建議早點開刀拿掉,但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吳玉琮主任,他建議觀察,我接受穩健觀察做法。這段期間我看的很開,維持樂觀心情,看很多防癌保健養生的書,天天深呼吸吐納,每天吃四顆1000 mg的薑黃素粹取碇,每天兩大匙綠茶粉泡綠茶慢慢喝,每天早上熱開水冲一杯西洋參川七粉喝,這些都是強烈消炎、抗氧化、防癌的,那段期間我經常喝蓮藕燉湯、滷海帶吃,因為它們都是鹼性食品。我跟子苓跟朋友到台灣各處去遊山玩水,爬山健走時,我就不斷深呼吸吐納,連到司馬庫斯,晚上同行團員大概都睡了,我也一個人在外對著滿天星空練吐納好長時間。我也依中醫建議,強化肺經的三個主要穴道拍擊按摩,也養成每天健走至少八千步習慣。今年一月十日,我再去榮總看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複診,再照更精密的CT,兩個毛玻璃點結節都完全消失了,只剩一個0.2公分結節!許主任也恭喜我。上個月七月一日,又半年了,我再去振興照CT追蹤,肺中一片乾淨清澈透明,連0.2公分結節都不見了。這段期間我看了很多養生的書,我現在覺悟人的意志及樂觀心境就可勝天!看來只要改變生活形態,多注重保健食品及運動,更要改變心境就可防癌!
-
2022-07-25 醫療.消化系統
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 專家警告:脂肪肝恐成新國病
國人肥胖盛行率偏高,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這也使得脂肪肝比率居高不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15縣市、16家醫療院所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昨天早上協助3205人腹超篩檢,而其中5成7患有脂肪肝,專家提醒,脂肪肝將成為台灣「新國病」,不可等閒視之。肝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指出,早些年台灣肝癌發生率偏高,與B肝、C肝的高盛行率有關,近一、二十年來,B肝疫苗接種、C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肝癌整體發生率緩慢下降,但脂肪肝卻成為新的隱憂,國家衛生研究院肝癌研究顯示,約一成肝癌患者與脂肪肝、三酸甘油脂血症有著密切相關。為配合世界肝炎日,肝基會昨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在15縣市提供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光一個上午共有3205人接受檢查,楊培銘表示,2654名受測民眾肝異常,比率達82.8%,1833人脂肪肝,比率為57.2%。另有82人疑似肝癌或性質不明肝腫瘤,6人肝硬化。進一步分析各地篩檢結果,因為台大雲林分院僅開放BMI超過27以上民眾報名,檢驗結果為7成2民眾罹患脂肪肝,明顯高於其他15間醫院平均值5成6。「肥胖與脂肪肝確有密切關聯」,楊培銘說,除B型、C型肝炎外,脂肪肝恐將成為未來新國病。所幸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即使為重度脂肪肝,只要花半年時間多多運動,控制飲食及體重,就有機會恢復正常,臨床顯示,只要減去體重的一成,就可完全消除脂肪肝。在飲食習慣上,楊培銘建議,不宜經常飲用含糖飲料,也不要吃太甜的水果,因為不少水果含糖量過高,也可能成為肥胖的幫凶;此外,民眾多吃蔬菜,只要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也能有效改善脂肪肝。至於肝癌治療上,楊培銘表示,最好的情況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也尚未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因此,定期健康檢查就顯得相當重要;若發現時已屆晚期,不管化療、標靶治療效果有限。
-
2022-07-24 醫療.消化系統
免費超音波活動逾8成肝異常 醫警示:脂肪肝恐成新國病
肝基金會今日結合世界肝炎日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透過免費的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全台串聯16家醫療院所,在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檢查了3205位民眾。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今年參與民眾的肝異常率達到82.8%,其中又以脂肪肝最多,是與民眾的飲食、運動習慣影響有關,脂肪肝也可能成為台灣「新國病」。楊培銘表示,面對肝癌的不二法門,就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若是發現時已是晚期,不管是化療,標靶治療效果皆不好,因為肝癌不像一些其他癌症與固定基因有關,真正致病的因子仍未找到,在治療上便難破。本次「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中,台大雲林分院因限制BMI要超過27以上的民眾才可報名,因此較其他15間醫院驗出來的脂肪肝比例56%高出許多,來到72%。楊培銘指出,本次脂肪肝比例是所有肝異常中最高的,因此台灣除了B型肝炎、C型肝炎外,脂肪肝恐怕也將成為未來新國病。「脂肪肝與年齡沒有正相關。」楊培銘說,主要成因還是飲食、運動習慣影響,因此年輕人也可能會有、瘦的人也會有;但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即使是重度脂肪肝的民眾,只要半年的時間就可以恢復正常,減重自身體重的10分之1,就可以完全消除脂肪肝。病友黃忠能現場分享,他年屆71歲,每年參加衛生所的抽血檢查,沒有B、C型肝炎,但因為不包含超音波檢查,所以沒有辦法察覺肝臟的異樣;直到他某次抽血中發現甲型胎兒蛋白數值過高,被告知可能有肝腫瘤,才來找楊培銘看病,現場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發現一顆3.5公分的肝腫瘤,趕快轉到台大醫院手術,黄忠能先生說,由於毫無症狀,確診當下覺得訝異,沒有B、C肝為何會得肝癌?在此前,他都正常生活,種菜、砍竹、墾地,體能相當好,沒有覺得自己會得肝癌。因此,黃忠能先生以自身經驗提醒大家,即使沒有B、C肝,也應每年做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異狀、及早治療;也勿因疫情而拖延該做的定期檢查,以免錯失醫治良機。曾有脂肪肝民眾,身材非常好,一直找不出造成的原因,仔細回想後,才想起他每天喝咖啡時,都一定要加顆奶球,所以就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進而變成脂肪肝。楊培銘說,民眾在飲食選擇上,含糖飲料不要飲用太多,乳糖攝取過多,在體內都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危害身體健康,過去推廣的每日五蔬果,水果恐怕也是含糖量過高的幫兇,因此飲食可選擇著重在蔬菜類上的攝取。
-
2022-06-20 醫療.消化系統
男子罹患肝腫瘤 微波消融術10分鐘讓肝腫瘤壞死
一名68歲男子近日常感覺腹部隱隱作痛,以為是胃炎而求診。醫師檢查發現他的肝右葉有一顆約3.2公分肝腫瘤,並確診是惡性肝癌,經施以「微波消融術」治療,僅花10分鐘就利用熱能讓肝腫瘤快速凝固壞死,讓肝腫瘤已無殘存,目前以定期影像檢查與抽血追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主任何士奇指出,患者是B型肝炎帶原者,腹部脹痛是因腫瘤壓迫肝臟表面神經所致。微波消融術是把高頻率電磁波導入腫瘤,利用組織中水份的高速震動,瞬間產生60℃至150℃的熱能,快速使腫瘤局部凝固與壞死,整個療程約10分鐘,皮膚組織表面切口只約0.3公分。患者家屬說,患者為了在疫情間顧好生意,三餐不固定,日前腹痛以為是腸胃炎,自行購藥服用卻無法緩解,後來因右下腹部悶脹感頻率加劇,才到醫院求診。何士奇說,利用電腦斷層攝影(CT)與磁振造影(MRI)雙重檢查,發現該患者的肝臟右葉有一顆約3.2公分的腫瘤,經病理切片確診為惡性肝癌,醫療上應立即處理,以免日益增大以及癌細胞轉移。微波消融術可針對患者的腫瘤狀況,精確控制消融範圍,在手術時間縮短、傷口極小的過程中,不僅能保全肝臟完整性,同時保護肝臟機能最大化。他強調,B、C肝患者是肝癌高危險群;肝腫瘤演變成肝癌過程,通常是一種無症狀的漸進發展,從慢性發炎、纖維化、肝硬化,最後演變成肝癌。肝癌早期幾乎無症狀,若是有明顯不適症狀,大多已是疾病中晚期,因此呼籲民眾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
2022-06-17 癌症.抗癌新知
晚期肝癌免疫組合延命大突破 無奈高藥費阻礙治療路
新冠肺炎疫情侵擾,各大醫院醫療量能緊縮,許多民眾自覺身體異常,也難以及時就醫,60多歲陳先生就是典型個案,腹部腫脹,容易疲累,食欲變差,但遲遲未就醫,等到疫情和緩,到院檢查才發現,肝腫瘤竟17公分,比壘球大,且癌細胞「吃到」肝臟主要血管,確診為晚期肝癌,肝功能異常,無法開刀。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依據國健署最新統計,肝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的第四名,每年新增人數近萬人,但在癌症死亡人數排行卻高居第二位,主要原因在於超過六成患者於確診時已到了中晚期。黃怡翔說,受到疫情衝擊,最近新增肝癌患者晚期比率明顯增多,不少人跟陳先生一樣,到了診間時,病程已到晚期,加上肝功能指數不佳,無法動刀切除病灶。在晚期肝癌治療上,以「多重激酶抑制劑」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為主。因為化療成效不佳,患者過去大都只能使用多重激酶抑制劑類的標靶藥物,但反應率不高,僅約一至兩成,平均存活期大約只有一年。不過,臨床顯示,晚期肝癌病友接受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抗體標靶組合治療,反應率可提高到三成以上,存活期大幅提升至接近兩年。為此,BCLC巴塞隆納臨床治療指引將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抗體標靶藥物組合,納為晚期肝癌的第一線選擇。黃怡翔說:「臨床經驗確實如此。」血管新生抑制劑可以阻斷肝腫瘤新生血管,而免疫治療則能喚醒自身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相互搭配,有助提升治療反應率。不少晚期肝癌患者接受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療效顯著,以陳先生為例,使用合併療法後,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就有機會透過栓塞或外科手術來清除病灶。不過,黃怡翔指出,儘管已有病友持續接受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合併療法,成效顯著,但能夠長期自付如此昂貴的藥價者畢竟是少數。因此,他在提供治療意見時,更為謹慎,大都只針對肝功能尚未異常且經濟能力許可的患者提出這項治療建議。國外指引建議,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抗體標靶的合併療法如果有效,應持續治療兩年,不過,目前國內健保並未給付這兩類藥物,昂貴的藥費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事實上,健保署於2019年4月實施「免疫療法給付試辦計畫」,當時曾將晚期肝癌納入試辦範圍,但一年之後卻暫停給付晚期肝癌。黃怡翔表示,國內晚期肝癌的免疫治療成效與國外研究相近,去年10月健保署曾邀請國內專家開會討論肝癌免疫治療給付,但目前尚未確定。肝癌免疫治療已是國際認可的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若是能盡快將免疫療法納入健保給付,將可延長癌友存活期,並提高生活品質。
-
2022-04-18 癌症.肝癌
肝腫瘤如爆米花反覆復發 75歲翁挺過20年抗癌路連醫師也敬佩
1位75歲的肝癌病人,20年來每過一段時間後就復發。澄清醫院中港分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許維中表示,肝癌的復發難以預測,但目前追殺肝癌的方法有很多種,最重要是維持病人的肝臟機能,而該患者當時身為父親現在已晉升為祖父,20年來該病人還活得好好的,是他見過最堅強挑戰癌魔的病人。許維中說,這位病人20年前一檢查出罹患肝癌後,立刻手術切除部分肝葉,原以為就此相安無事,沒想到3年後又發現一顆肝腫瘤,這次以放射治療精準撲殺後,但5年後又再度復發,接著又有復發,前後總共做了5次放射治療和7次栓塞治療。但病人並未因此灰心,面對治療時,總是說:「我是肝癌的死對頭,它要我的命,我也要癌細胞的命!」他說,肝癌有時候的確很難纏,因病患個人體質而異,有時容易復發。像這位病人20年來不斷的復發,宛如「爆米花」似的,沒幾年就爆一次,或單顆或幾顆,難以預料。目前的做法是一看到癌蹤跡就立刻追殺,但是有可能損及肝功能,最後可能因肝衰竭而無法繼續接受治療甚至結束生命。許維中強調,對一再復發的病人,最重要是在不同的治療方式中,盡量保護病人的肝臟機能,降低對肝臟的損傷,這樣量身打造的消滅腫瘤才有意義。以往病人多次重複進行栓塞治療,病人的肝功能可能會變差。因此,使用電燒或放射治療精準針對腫瘤的特定範圍撲殺,可以有效保護正常肝臟的機能。此外,這位病人每次肝癌復發,腫瘤指數(胎兒蛋白)幾乎都沒有異常,許維中說,約有30%到40%的肝癌病人不會表現在腫瘤指數上,要配合影像檢查才看得出來已罹患肝癌。由於該病人從年輕時就有B型肝炎,原本就是罹患肝癌的高風險群,應定期前往醫院接受追蹤檢查。許維中說,這位一再復發的肝癌病人,歷經20年的抗癌歲月,已從父親晉升為祖父,目前生活起居正常,每次回診也都不需子女陪伴,抗癌勇氣令人敬佩。
-
2022-03-29 癌症.肝癌
沒BC肝病史 上腹痛檢查竟是肝癌 9旬男樂觀抗癌
台中90歲周姓男子過去沒有B、C肝炎,去年因上腹部不適就醫,意外發現4.5公分大的早期肝臟腫瘤,考量患者年紀太大無法承受手術,侵入性的動脈栓塞或電燒風險也很高,經接受2個月放射線治療配合免疫療法療程,胎兒蛋白指數降至正常值,肝腫瘤也幾乎消失,樂觀抗癌。衛福部台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廖志穎說,臨床上早期肝癌以手術、電燒及栓塞治療為主,但考量高齡長者體力較差,手術、電燒及栓塞都不適宜,藥物治療選擇也較少。化療對肝癌效果不佳,標靶藥物效果有限且副作用大,因此放射線治療與免疫療法就是一個最為安全的選項。廖志穎指出,台中醫院採雙免疫療法搭配血管新生抑制劑,大幅提升治療反應50%~60%,且副作用相對可被承受。肝功能越好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療時的白血球活性也比較好,配合免疫營養素的調理,與高劑量放射線精準破壞癌細胞,能大幅增加療效。廖志穎說明,周姓長者在接受15次的高劑量放射線療程配合影像導引精準定位,搭配每三周的免疫檢查點治療,輔以整合醫學免疫營養調理,周姓長者治療過程中,僅發生過一次的一級皮膚疹反應與輕微疲憊感,其他食慾、精神狀態都很好,體重也維持得不錯,可見高齡癌症患者,在醫療團隊細心的評估之下,仍可以找到最佳的治療組合,在抗癌路上凱旋歸來。
-
2022-03-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臟警報系統不足 有檢查有平安
外科門診。醫師:「你這應該開刀。」醫師看著電腦螢幕繼續說:「可以開刀,風險很低。」病人老婆:「可不可以開刀,應該看著病人的臉色,不是低頭看病歷!」原來病人聽到開刀兩個字,早已臉色蒼白,快要昏厥過去了。病人有B型肝炎,長期定期追蹤,最近兩年疫情期間未再看診,想不到隔了兩年,肝臟超音波一照,竟然發現了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病人太太說:「他很注重飲食,也經常運動,也不吃偏方草藥,目前也能照吃照喝,體力也很好,怎麼還會長出肝癌來呢?而且已經5公分了!他肝功能不是一直很正常嗎?」B型肝炎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此,感染之後有一些人自己產生抗體,有15%左右B型肝炎病毒一直留在血液成為帶原者,肝功能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成為慢性肝炎,再變成肝硬化,再發生肝癌。有一些人不經過肝硬化階段,直接發生肝癌。也有一些人肝指數正常,超音波也正常,醫學上稱為健康帶原者,這些人常常會掉以輕心,因為身體沒感覺,抽血沒異常,但因人體的警報系統不靈敏,不像有地震了,手機就會發出警訊,因為人為的設計,地震時搖動了地表,偵測器再觸動了人為設計好的線路,引發警報,傳到個人手機。地震不能防範,只能發警報提醒大家的注意,肝臟的警報系統有肚子痛、黃疸、體重減輕,但都不是好的警報系統,只能靠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才能發現肝臟內冒出的肝腫瘤。古諺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用在人體健康的防護上亦是如此,了解人體先天警報系統的不足,用現代進步的科技如抽血及各種影像檢查,定期查勘一番,才能避免不幸。有檢查有平安,也才不會發現腫瘤的時候,要求醫師要看著你的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3-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協助病人與家屬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時,勿錯把稻草當繩索
【編者按】一位中年主治醫師回顧自己為「病人最後的願望」所做的積極努力,以及面對實習醫學生的「為何不以緩和醫療讓病人在最後的人生享有生活品質」的提問,而分享自己內心的天人交戰,「對這個病人來說,選擇安寧照顧的確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接受細胞治療是他的人生最後願望,那想辦法完成他最後心願,就是主治醫師的責任。」一位自稱「過了耳順之年」在美行醫多年的癌症醫師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同意對於一個不可能治癒的癌症,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癌症的症狀(疼痛、缺乏食慾、體重下降)、改善生活品質,其次才是延長生命。」 「在全有和全無之間從容緩和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協助病人想像死亡,承諾病人盡量不受苦地離開,也許才是真正的好死之道。」 一位具有緩和醫療多年經驗的身心科醫師認為醫療就是有不確定性,透過說明溝通,建立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醫療端提供專業資訊與治療,病人端可以表達他的期望與價值觀,讓醫病雙方建立共識、攜手合作,是醫病雙方應該一起努力的目標。「這樣的選擇不是二分法,繼續抗癌治療的同時,也可以接受緩和團隊的會診,協助一些症狀的緩解與控制。」非常感謝這三位作者分享他們的「智慧」,我們更期待不久能有病人的家屬分享如何陪伴心愛的家人走完全程的心得。【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最後的願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療的不確定性,兼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四期癌症病人何去何從我的一位也在美國行醫的好友楊兄最近遭遇到台灣家人診斷四期癌症的命運。我們兩家結識超過三十年,有著如血緣般的親近,連他的兄弟妯娌也都成為遠交。生病的人是我有數面之緣楊兄的嫂嫂。她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因為腰側疼痛、食慾不振、體重驟減,發現是腎盂癌,並且已經合併肝臟轉移。從各種影像檢查到決定做肝腫瘤針刺切片,從而確診第四期癌症,病人及她的家人心情有如在烈火上急速加熱的水壺,宣洩著沸騰的焦慮。楊兄每天跟我通話不下三、四次,鉅細靡遺地討論這個癌症的標準治療、最新的研究發展以及正在進行臨床實驗的新藥。病人所在的區域醫院有位非常熱心又知識豐富的腫瘤科醫生。他很詳細地分析了病人的病情,也給他們指點治療的方向,並且協助將切片檢體寄送到病理檢驗中心做更進一步的分析。因為考慮到參與臨床實驗的可能性,病人決定轉到教學醫院去治療。等待病理特殊檢驗結果以及尋求轉院的管道,都是會花個幾天、甚至幾週的時間;在那一兩天,頻繁的越洋電話反應病人家屬焦急的心情。他們問,是不是不要等了,趕快開始治療最要緊。病人的兒子更是急著要試幾個未證實有效的檢驗及治療。「急急地要上路,但是目的地在哪裡呢?」我忍不住這樣問。每當面對第四期癌症病人,一個重要的討論課題是「治療的目標」;在步上辛苦的癌症治療之路前,病人及家屬不見得思考他要往哪個方向走,目的地在哪裡;反而他們常常像是溺水的人,奮力要抓到任何能抓握到的東西來保命,卻不知道所抓到的是稻草還是繩索。被我反問這個重要的問題之後,大家似乎冷靜了些。我們同意對於一個不可能治癒的四期癌症,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癌症的症狀(疼痛、缺乏食慾、體重下降)、改善生活品質,其次才是延長生命。有了這樣的原則,病人和她的家人終於能夠清楚地思考治療選項的選擇與順序。病人順利地在教學醫院接受第一線的化學治療。雖然每次化療後會有幾天身體虛弱,食慾減低;恢復後,她吃得蠻好,體重也慢慢地上升了。人生不是全有或全無 (all or none),癌症治療也是如此三十多年前,我的癌症醫療生涯的起始,急性血癌是我天天面對的疾病。一般而言,大多數年輕病人的急性血癌(de novo 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原發型急性骨髓性血癌)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病,而且來勢洶洶,沒有積極地治療,病人通常活不過四、五個月的時間。第一個化療療程的住院時間常常超過一個月,病人經歷口腔黏膜破損,難以進食,腹瀉、感染發燒,每兩三天就要輸一次血。在積極的照顧之下,大約六、七成的病人能夠進入緩解期;但是,因為血癌會一再復發,只有不到三成的病人能以傳統化療治癒。少數年輕的病人,可能有組織型態相合的兄弟姊妹捐骨髓,接受移植治療,提高血癌的治癒率到四成左右 (小兒科病人的血癌治癒率要比成人超出很多)。如果一般化療已經非常艱難,骨髓移植治療的困難度更是高了兩三倍;骨髓移植的併發症死亡率可以高達兩三成。讀者可以想像,這樣的醫療過程不是年紀大的人所能承受的。當時,超過六十歲的血癌病人很少能存活超過一年的。三十年後的血癌的第一線治療仍然是一樣的化療組合,但是因為支持療法的進步,最主要的是,許多新抗生素的發明,大大地減低了病人因感染敗血症死亡的機率。幹細胞移植 (從血液裡收集幹細胞)也大大的進步了,過去身體健康六、七十歲的病人,只要能找到組織配對大致相合的幹細胞捐贈者,也有可能會被接受幹細胞移植。説了這些鼓舞士氣的醫學發展,並不表示急性血癌的治癒率、死亡率比起三十年前已經大大改觀,但是病人的存活期是慢慢地延長了。而且除了傳統的嚴峻化療之外,拜醫學研究發展之賜,現在年紀大的病人,或是身體孱弱的病人有了另類選項,包括單獨使用溫和的化療 (hypomethylating agents),或是合併口服的標靶藥物。雖然這樣的治療基本上是提供給不適合接受傳統嚴厲化療的病人,它的治療成績是超出期許的,特別是病人不需住院,而是在門診接受治療的;因此生活品質比起傳統化療改善了很多。許多年前,三十歲的我認為血癌的治療是全有或全無的,如果不放手一搏,就只能接受死亡的結果。如今過了耳順之年的我,欣然接受在全有和全無之間從容緩和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的選項。我的一個81歲病人A女士因為過去患有卵巢癌接受化療造成骨髓傷害,雖然卵巢癌治癒了,卻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的血癌。(化療造成血癌的機會不到1%;雖然是很不幸的併發症,更多的病人因為化療而能逃過癌症一劫。)她在確定診斷血癌之後,毫不遲疑地接受使用溫和化療 decitabine加上口服藥venetoclax。她不僅除了輕微疲倦之外,沒有感受到任何其他副作用,而且療效顯著,血色素和血小板都穩定地上升,不再需要輸血。83歲的B女士第一次來看病,因為嚴重的貧血,很低的血小板,很明顯是骨髓的疾病。她很阿莎力地同意當天就接受骨髓穿刺檢查。在解釋了骨髓穿刺的步驟後,我請她簽檢查同意書。和藹健談的她,在寫簽名日期時,她隨口提起11月 22日正好是甘迺迪總統被暗殺的日子。「哇!好厲害,記憶力這麼好!」我不禁這樣讚美她。骨隨穿刺是蠻痛的檢查;我的助理和我通常在骨隨穿刺過程中跟病人聊天,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紓解他們緊張的心情。B女士鎮靜從容,甚至是談笑風生,彷彿我是在此一情境當中需要被安撫的人。這給我一個印象,這是一位聰明睿智的老人家。她與未婚的女兒住在一起,先生因為嚴重失智住在療養院。她常常提時候起去探訪她先生的情境,有時候他還能認得B女士,多數時候是完全不認人。B女士顯得很接納這樣的命運,只能回憶珍惜他們五十多年的婚姻。B女士的第一次骨髓檢驗並沒有得到具體診斷,使用血液輔助檢查也沒有進一步的答案。在這當中,B女士每兩三個禮拜就需要輸一次血。此外,抽血檢查出現一些很不正常的白血球芽細胞,顯示她的骨髓在快速地惡化;我們再次做骨髓穿刺,證實她有嚴重型的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 (high risk myelodysplasia)。因為她的高輸血需求,而且快速惡化的疾病,我建議她接受溫和化療加口服標靶藥。B女聽了我解釋用藥的原因及治療目標之後,毫無疑問地同意接受治療。這是已經一個半月前的事;可是B女士到今天仍然還沒開始接受治療。如果我是B女士,我會……原來「化療」這個詞把B女士嚇壞了。她的女兒曾經因為乳癌接受過化療,在那過程中,噁心、掉頭髮、疲倦是一般人對化療的印象;這對一位83歲的人,的確不是容易的決定。其實使用這個溫和化療 hypomethylating agent,除了輕度疲倦之外,並沒有其他化療常見的副作用。B女士像是變了一個不同的人,不再鎮靜隨和,而是坐立不安,要我給她開鎮靜劑,吃了一次就不吃了,因為藥的副作用讓她更不舒服。我們兩三次長談,接受治療或不接受治療的可能命運,希望她的決定是對自己的病有好的了解之下深思後的選擇。回到文章的起始,面對無法治癒的癌症,治療的目標應該是在改善症狀及生活品質。如果我是B女士,想法是……「83歲的我,一生無憾了,就讓這個病『run its own course』自然發展吧!」「可是當我的輸血需求增加時,特別是血小板輸血效果撐不過三天,我會牽累我的女兒一天到晚陪我往醫院跑,那是完全沒有生活品質的。」「雖然我的醫生不能保證化療一定會有效,既然治療的副作用很少,也許應該試試看。」幾天前,我介紹B女士和年齡相仿,疾病類似的A女士認識,讓她們交流治療經驗與想法(A女士已經接受治療進入第七個月了,也超過六個月沒有輸血了)。我仍然在等待B女士做決定。想像死亡死亡,這個人類無法迴避的人生終點站,卻是一般人除了極端的恐懼之外,很難想像的過程。讀陳醫師「病人最後的願望」,阿揚哥活得好辛苦,最終痛苦地要求醫師讓他快快結束生命。這個不幸的歷程,想必給那位質疑病人治療選擇是否合乎醫學倫理的實習醫師,留下對臨床醫學失望的負面印象。我最近因為好友楊兄嫂嫂的癌症,才得知細胞治療是台灣衛生署核准的癌症治療方式。陳醫師説到細胞治療是未經證實的癌症治療,但是陳醫師覺得「如果以後見之明,也許我會更早勸他接受這樣的治療。但千金難買早知道」。 當面對迫在眉睫的死亡威脅時,連醫師也會錯把稻草當繩索,希望迴避溺斃的命運。我相信每個醫師都做過類似的、令旁觀者認為不智的決定。台灣的細胞治療在美國是僅在研究階段的,不同於CAR-T已經通過用在急性淋巴球血癌、淋巴瘤及多發性骨髓瘤。CAR-T高度有效,連最重病的病人也有高達七、八成的緩解率。我能同情台灣衛福部核准細胞治療的動機,想必是要給走投無路的病人及家屬一線希望。死亡是無法預測、亂糟糟的過程。最終,協助病人想像死亡,承諾病人盡量不受苦地離開,也許才是真正的好死之道。
-
2022-03-15 癌症.其他癌症
62歲B肝帶原者追蹤發現肝細胞癌 手術切除恢復佳
62歲謝姓男子是B型肝炎帶原者,定期於衛福部苗栗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追蹤肝功能、血中胎兒蛋白檢測、腹部超音波檢查及影像學等檢查,上個月回診追蹤檢查時,發現肝臟影像學異常,會診外科並確診為肝細胞癌,病患經醫師詳細解說後,施行肝部分切除手術,目前術後恢復良好,已出院返家休養。苗栗醫院外科醫師高浩偉表示,肝細胞癌又稱肝癌,是最常見的肝臟原發性惡性腫瘤。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肝癌在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中排名第4,主要成因最常見是病毒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因此肝炎防治對肝癌預防相當重要 。高浩偉指出,早期肝癌因腫瘤小,基本上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如果等到有顯著徵兆,像皮膚變黃、腹痛、食慾不振、產生腹水或肝功能異常時,往往已是較後期的肝癌。肝炎帶原者無論是否有肝硬化,罹患肝癌風險比一般人高許多,國民健康署為強化肝癌防治,45至79歲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提供終身1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以守護肝臟健康。治療肝癌最有效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肝腫瘤,不要有任何癌細胞殘留,達到腫瘤廓清為主要目的,但有些情況如肝外轉移、嚴重肝硬化或侵犯大血管都不適合外科手術治療,需採其他醫療處置。高浩偉強調,肝癌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極重要,目的是預防肝癌再復發,每3至6個月定期回診抽血追蹤肝功能指數、胎兒球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懷疑復發可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提醒民眾,自己或是親友是B、C肝帶原者,應鼓勵對抗病毒治療,一旦確診肝癌應充份與醫師配合,積極接受正規醫療,不要誤信偏方,尋求民俗療法,錯失治療黃金時期。
-
2022-03-0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開車突然心肌梗塞!掌握黃金時間救回,還靠這些生活習慣保命
八年前,我從台中住家開車到雲林北港上班途中,在西螺大橋突然胸悶、肩背痠、冒冷汗,這個情況持續不止,但我仍強忍不適開到醫院,一到院整個人眩暈、乏力癱軟,急診醫護人員馬上幫我進行心電圖與心臟酵素檢查,發現我是心肌梗塞發作,立即搶救救回一命。深刻感悟「生死一線間」北港院區有建置心導管室,我是在黃金時間被心臟科團隊救回的幸運兒。印象中我胸悶得很厲害,整個人幾乎無力,心臟科醫師張丁權、張詩聖啟動心導管介入療法,過程中我一度心跳停止,經過心臟按摩,心跳才恢復,當時我有意識,但心臟卻使不上力,現在回想這一幕,仍深刻感悟「生死一線間」。很感謝兩位心臟科權威與死神拔河,把我從鬼門關前救回來。在我身上置放一支心臟支架及暫時性心臟節律器,之後住進加護病房治療,在抗凝血劑加上專業醫護團隊的照護下,我的病況很快改善恢復。聽醫囑療養 兩周後回崗位由於當時我滿心想的是「我現在是病人,但我的病患找不到我怎麼辦?」所以我努力聽從醫囑療養,兩周後就回到工作崗位上,病況也因為獲得良好控制,至今沒有復發,現在我持續回心臟科門診追蹤,清楚掌握自己的健康變化。急性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猝死原因,約有一半患者不知自己可能有心臟疾病,發作時錯失搶救良機,因此易發生到院前死亡情況。「我能活下來,除了感謝心臟科團隊救治,也有一點運氣及佛菩薩庇佑。」我病發後未改變作息,維持茹素,會固定時間就寢,盡量不熬夜,最重要的是,定時服藥控制疾病,讓身體保持在良好且規律的生活習慣,自然迎來健康的回報。為病患打氣 分享罹病經驗我是腸胃肝膽科專科醫師,在診間中遇到堅持己見或沒有信心對抗病魔的病患,我會用自己罹病的經驗分享心境,加上我的醫療專業,說服患者勇敢面對,我希望他們能跟我一樣重拾健康,或調整心情與疾病共存,揮別陰鬱負能量,正向生活。我有高血壓、高血脂、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因此提醒50歲以上男性,如果有心臟疾病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或有抽菸、肥胖、少動等習慣者,更應提高警覺,避免罹患心臟疾病。調整生活習慣 定期健檢建議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做起,少抽菸、控制三高、減肥及多運動,遠離心血管疾病;其次定期健康檢查,量血壓、血液檢查、心電圖、胸部X光是必要檢查項目,並且應測量「運動心電圖」,監測自己在活動中的心跳變化,有異狀才能及時發現與治療。黃克章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肝癌、大腸直腸癌團隊年齡:67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專長:●腹痛、腹瀉、嘔吐、消化不良●腸胃出血、消化性潰瘍、肝癌、胰臟癌、膽結石、腸胃與肝腫瘤篩檢、其他腸胃肝膽胰臟疾病經歷:●台大醫院腸胃科研究員●長庚醫院腸胃科研究員●中國醫大附醫腸胃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專科醫師
-
2022-02-17 癌症.肝癌
男肝腫瘤侵犯肝門靜脈難度高 醫:放射治療絕佳武器
桃園市50多歲劉姓男子去年腹脹不適到診所超音波檢查發現肝癌,轉診聯新國際醫院檢查發現5公分肝腫瘤,為肝癌第3期,且侵犯肝門靜脈。聯新國際醫院今天上午表示,院方針對劉姓病患啟動跨科團隊治療,先局部放射線治療及肝動脈化療腫瘤大幅縮小,再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肝葉,經1年治療後,劉姓病患恢復健康生活。聯新國際醫院癌症醫療中心主任賴易成表示,肝門靜脈是肝臟關鍵血管,提供肝臟血流氧氣與養分的主要命脈,一旦肝門靜脈遭受腫瘤侵犯,治療變棘手、難度高,大部分治療方式無法順利進行,放射線治療就成為絕佳武,先針對腫瘤造成血管栓塞治療,利用放射線治療打通栓塞,再進一步做栓塞治療或化學治療,提供病患更多治療選擇。劉姓病患有多年B肝病史,平時未積極追蹤檢查,去年發現肝癌腫瘤,已是為肝癌第3期,無法進行一般性單一治療、切除手術,院方肝膽腸胃、放射腫瘤科、一般外科組成跨科團隊整合治療,在完整放射治療合併口服標靶藥物,腫瘤明顯縮小,經肝膽腸胃科醫師張福銘2次肝動脈化療後,檢查顯示無殘餘腫瘤,再由外科醫師陳韻吉手術切除部分肝葉,術後病理報告證實腫瘤完全消失。賴易成表示,台灣病毒性肝炎盛行率高,肝炎防治對肝癌預防相當重要,大多數肝炎病人臨床似乎都非常健康,幾乎無早期徵兆或症狀,且肝臟位於肋骨後面,無法摸到細小腫瘤硬塊,腫瘤變大前很少疼痛症狀,甚至有的大塊腫瘤也不會引起痛楚或其他症狀,建議肝炎患者應定期檢查追蹤,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
2022-02-06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如果永遠有明天
近日對鏡,發現我的上腹部皮下浮現出好幾條靜脈,雖然不到糾結成團,但立刻讓我想起以前當醫學生時所學到的「梅杜莎頭」(caput medusae)。這種症狀通常是因肝硬化造成肝門靜脈壓力增加,使靜脈回流困難而產生側枝循環,在腹部皮下形成如女妖梅杜莎頭上一條條蛇般的靜脈曲張。但我一向沒有肝病,也不是肝炎帶原者,難道是多年前的乳癌不知不覺地轉移到肝臟?也許人生的盡頭就在眼前,想想這74年過得還不錯,只是有些事情還需稍做安排,如此一盤點,覺得一生順遂好感恩,就此劃上句點也沒遺憾,甚至覺得輕鬆起來。不過,畢竟多年沒追蹤了,於是掛當初替我開刀的醫師門診,經乳房與腹部超音波掃描,乳癌沒復發,沒有肝硬化也沒肝腫瘤,雖然不知為何腹部皮下出現輕微靜脈曲張,至少沒有立即的危險,儘管釋然,但知道生命總有終點的。記得電影的最後經典場景,傷心欲絕的郝思嘉關上大門,對自己說:「畢竟,明天又是另一天(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充分顯現她對於明天再來解決問題的自信與灑脫,讓人印象深刻。但是,如果真的「永遠」有明天,那會是怎樣的景況呢?我試著想像一下:永遠沒有死神這回事,每個地方都擠滿了人;房子不夠住,好幾代、幾十代、幾百代的人要同堂,連稱謂都不知如何稱呼;食物不夠吃,爭奪搶掠囤貨將層出不窮;找不到工作或無需工作,人人都變得懶散、貪婪,擔心錢不夠用;處處是步履蹣跚、拄著柺杖、甚至在地上爬的老人、老老人,更難想像千歲人是什麼樣子;所有的醫藥資源不再用於治療或預防疾病,而是在如何維持青春美貌……我喜歡《聖經》中的章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不僅是生命,生活中也處處有期限,既是壓力、鞭策,也是恩賜,如計畫書、報告表、文章等有繳交日期;退休年限讓人有所期盼,可以休息或創造斜槓人生,也讓出位子給年輕人,促進職場的新陳代謝,世界才能順利運轉。每天睡前,我點開手機的行事曆,自問是否好好地過完這一天、完成了今天想要或該做的事情,再看看明天的行程,我相信有明天,企盼明天的到來,但不是永遠永遠。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2-01-27 新聞.元氣新聞
71歲蔡頭驚傳肝癌末 1個月前病逝雙和醫院
蔡頭去年11月才傳出肝癌末期,不料今竟傳出病逝消息,據「蘋果新聞網」報導,71歲的蔡頭早在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白冰冰昨出席媒體餐敘,被問及蔡頭近況,她表示聯絡不上蔡頭,雖然有打電話關心,但都是蔡頭家人代接,對方講話她也聽不太清楚,沒想到今就傳出蔡頭離世消息。而對於蔡頭是否離世,經紀人電話未接,蔡頭本人手機也已經轉語音,目前尚未有正式回應。【元氣網整理】肝癌可能出現的六大症狀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的肝病演進過程,被喻為「肝病三部曲」。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是引發肝病三部曲的重要原因,B肝帶原者有三分之一機率終其一生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其他三分之二可能停留在慢性肝炎或成為不活動型帶原者;C型肝炎嚴重者可能導致肝臟纖維化,再轉變為肝硬化或肝癌。預防肝癌的發生十分重要。如果皮膚出現肝掌、蜘蛛痣、黃疸等「2紅1黃」症狀時,可能是肝硬化、肝癌等肝臟病變的警訊,必須慎防。肝癌可能出現的六大症狀上腹部脹痛.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所以肝癌在早期通常不會痛。.如果肝癌很大了,或是雖不大但剛好長在肝臟表面,就可能會刺激肝臟表面包膜上的痛覺神經,引起腹痛、腹脹。 疲倦、食欲不振、腹脹、體重減輕腫瘤長得很大時,可能出現這些症狀,此時的肝癌多半屬於較晚期。腹水、下肢水腫.肝癌侵犯門靜脈主幹時,可能引發腹水。.肝癌晚期,肝機能衰退,肝臟合成的白蛋白不足,也會引起腹水及下肢水腫。血便、吐血.肝癌如果長在門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門靜脈血管內,若侵犯門靜脈主幹可能導致門靜脈壓力上升,引起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時,輕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可能大量吐血。黃疸.肝癌如果長在膽管附近,侵入總肝管或總膽管內,膽汁不易流通,就可能會出現黃疸。.如果肝腫瘤很大,大部分的臟組織被肝癌組織所取代時,也會出現黃疸。急性腹痛.肝癌如果破裂出血,會引起突發性腹部劇烈疼痛,甚至休克昏厥。.如果肝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分會引起不同症狀,如:轉移至股骨引起疼痛,轉移至腦部引起頭痛、心、甚至意識昏迷等症狀,轉移至肺部引起咳嗽、咳血等症狀。這些轉移現象多半出現在晚期肝癌。資料來源/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延伸閱讀】>>皮膚出現「2紅1黃」可能是肝臟病變重要警訊!肝癌末期的六大症狀>>王光輝、吳孟達、金庸…這些名人都因肝癌逝世!醫籲3大關鍵防肝癌
-
2022-01-26 癌症.肝癌
藝人蔡頭癌逝/皮膚出現「2紅1黃」可能是肝臟病變重要警訊!肝癌末期的六大症狀
【2022/01/26編註】蔡頭去年11月才傳出肝癌末期,不料今竟傳出病逝消息,據「蘋果新聞網」報導,71歲的蔡頭早在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肝病是國病,維護肝臟健康已成為全民課題。由於肝臟沒有痛覺神經,肝癌初期甚至中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腹痛、疲倦、體重減輕、下肢水腫、血便、吐血、黃疸等明顯症狀,大多已到了肝癌晚期。當肝臟發生病變,有時會反映在皮膚上,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如果身體出現「2紅1黃」皮膚症狀時,有可能是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警訊,應該盡早就醫檢查診斷,及早發現與治療。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的肝病演進過程,被喻為「肝病三部曲」。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是引發肝病三部曲的重要原因,B肝帶原者有三分之一機率終其一生會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其他三分之二可能停留在慢性肝炎或成為不活動型帶原者;C型肝炎嚴重者可能導致肝臟纖維化,再轉變為肝硬化或肝癌。根據統計,台灣10大癌症發生率中,肝癌排名第4位;10大癌症死亡率排行中,肝癌居第2位。國內B型肝炎帶原者約有160餘萬人,慢性C型肝炎患者約有40萬至60萬人。每天約有35人死於肝病。台灣的B、C型肝炎盛行率很高,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國人罹患肝癌病因,55%源自B肝患者,30%源自C肝患者,5%源自B、C肝都有患者,另有10%來自其他原因。肝炎病毒在人體的發病過程和時間長短因人而異。臨床上,感染C型肝炎後,若未接受治療,可能20年後演變為肝硬化,若未控制,再10年後有可能轉變成肝癌。B型肝炎則常在一出生時即被感染,約經過50年歷經三部曲,演化為肝癌。「2紅1黃」 肝臟病變重要警訊預防肝癌的發生十分重要。如果皮膚出現肝掌、蜘蛛痣、黃疸等「2紅1黃」症狀時,可能是肝硬化、肝癌等肝臟病變的警訊,必須慎防。一、肝掌「肝掌」是肝臟疾病的警訊之一。臨床上,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會出現肝掌,一旦出現,應盡早就醫檢查診斷。正常的健康手掌,會呈現出淡淡的粉色或肉粉色。但肝臟病變患者手掌的大小魚際處,會出現異常的紅點或泛紅,若用手輕輕按壓時,按壓的部位變白後又迅速恢復到原狀態。二、蜘蛛痣蜘蛛痣(>>點此看圖片)是身上的紅痣,但不是正常的色素痣。蜘蛛痣是公認肝臟病變的警訊,大部分肝癌患者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症狀,部分是因肝硬化導致。蜘蛛痣常會出現在四肢部位。蜘蛛痣在中心點的周圍會蔓延出無數條類似蜘蛛腳的小血管,如果用圓珠筆輕輕按住蜘蛛痣的中心部位,周圍的小血管會迅速消失,但鬆手後又會復原。若用手觸摸中心部位,可以感覺到跳動,這是微小動脈異常所致。當發生肝硬化時,就要提高警覺預防肝癌。三、黃疸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和排毒器官,很多代謝物質都透過肝臟來完成工作。膽囊分泌的膽紅素也不例外,當肝臟受損後,膽紅素的攝取、分泌等都受到影響,導致血液中膽紅素含量增加,進而身體出現黃疸症狀,例如皮膚變黃、眼白也變黃。且因膽紅素濃度急速增高,也對尿液造成影響,尿液的顏色會加深,變成土陶色。黃疸一般發生在肝癌晚期,發生的機率約為20%,有肝硬化的患者更易發生黃疸。一旦發生黃疸,必須警覺肝臟病變,就醫檢查診斷,切勿耽誤治療時間。出現以上三個症狀,即使不是發生肝癌,也有可能是肝臟出現了其他病變,應對肝臟健康進行電腦斷層(CT)檢查,確認症狀出現的原因,再對症治療。預防病毒性肝炎 定期抽血及腹超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途徑。家人共用牙刷、刮鬍刀、指甲刀等皮膚破損易互相感染的工具,以及不衛生的理髮店,甚至是大人咀嚼食物給幼兒吃,這些行為都易造成肝炎病毒感染,要絕對避免。預防避免「肝病三部曲」的演化,有慢性肝病或是慢性肝炎帶原者,務必定期追蹤檢查,每半年至一年接受一次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若已出現肝硬化則應再縮短檢查的間隔時間。肝癌可能出現的六大症狀上腹部脹痛.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所以肝癌在早期通常不會痛。.如果肝癌很大了,或是雖不大但剛好長在肝臟表面,就可能會刺激肝臟表面包膜上的痛覺神經,引起腹痛、腹脹。 疲倦、食欲不振、腹脹、體重減輕腫瘤長得很大時,可能出現這些症狀,此時的肝癌多半屬於較晚期。腹水、下肢水腫.肝癌侵犯門靜脈主幹時,可能引發腹水。.肝癌晚期,肝機能衰退,肝臟合成的白蛋白不足,也會引起腹水及下肢水腫。血便、吐血.肝癌如果長在門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門靜脈血管內,若侵犯門靜脈主幹可能導致門靜脈壓力上升,引起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時,輕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可能大量吐血。黃疸.肝癌如果長在膽管附近,侵入總肝管或總膽管內,膽汁不易流通,就可能會出現黃疸。.如果肝腫瘤很大,大部分的臟組織被肝癌組織所取代時,也會出現黃疸。急性腹痛.肝癌如果破裂出血,會引起突發性腹部劇烈疼痛,甚至休克昏厥。.如果肝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分會引起不同症狀,如:轉移至股骨引起疼痛,轉移至腦部引起頭痛、心、甚至意識昏迷等症狀,轉移至肺部引起咳嗽、咳血等症狀。這些轉移現象多半出現在晚期肝癌。資料來源/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2-01-05 癌症.肝癌
體重減輕、腹痛、黃疸、長期疲倦 醫提醒當心肝癌警訊
●肝癌警訊:體重減輕、腹痛、黃疸、倦怠●B、C肝及脂肪肝患者,應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中期肝癌嚴重患者,應採用免疫、標靶藥物治療肝癌是無聲的殺手。依衛福部最新統計,去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肝癌排名第二。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說,罹患B肝、C肝及脂肪肝等患者,為肝癌高風險族群,應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隨時掌握肝臟健康狀況。平時若出現體重減輕、腹痛、黃疸等症狀,或是長達一至兩個月容易累,「這是一個警訊,應速就醫檢查。」大於11不適合栓塞療法台北榮總肝癌研究團隊統整該院過去10年臨床資料,提出「7-11」標準,定義中期肝癌嚴重度,並發表新治療策略。以患者單一最大顆肝腫瘤公分數和腫瘤總數相加,大於11就不適合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小於等於7,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療效佳,若加總介於7和11,表示病人預後介於兩者間。此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Liver Cancer」。肝癌治療需依患者病情輕重程度,給予不同治療,當肝腫瘤小於5公分,屬於早期肝癌,往往沒症狀,此時可採用射頻電燒、微波及手術等方式治療;若出現症狀,腫瘤大於5公分以上,屬於中期肝癌或晚期肝癌,需採手術、肝動脈栓塞、免疫或標靶等治療方式。早期5年存活率可達8成黃怡翔說,不論是早期、中期、晚期肝癌患者,若能好好接受治療,早期肝癌5年存活率可高達80%至90%,中期、晚期肝癌患者的五年存活中位數時間分別為30個月及20個月,呼籲患者務必遵守醫囑進行治療。提醒飲食應少油膩、少喝酒、多運動、生活保持規律,避免罹患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進而遠離肝癌。85歲王先生罹患多發性肝腫瘤為中期肝癌,最大肝腫瘤達9公分,初次肝動脈化學栓塞效果不佳,考慮到栓塞恐造成肝功能下降,而選擇免疫合併標靶藥物治療;治療後腫瘤成功縮小至4公分,體能維持良好。「若肝癌單顆腫瘤超過5公分,或腫瘤顆數達3顆以上、最小腫瘤大小為3公分以上的多發性腫瘤,屬於中期肝癌。」黃怡翔說,中期肝癌無法經手術切除,標準治療為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但約二成至二成五患者腫瘤較大且顆數較多,不利栓塞療法。中期肝癌者復發率較高中期肝癌患者存活期和腫瘤控制率較差,腫瘤復發率也較高。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洪雅文說,近年肝癌免疫、標靶治療都有不錯的腫瘤反應率,副作用也不高,不用擔心肝衰竭風險,當腫瘤經治療縮小後,若有需要也可以再進行栓塞手術治療。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說,無法經手術治療的嚴重中期肝癌病患,可尋求免疫療法等藥物治療,不僅減少肝臟傷害,腫瘤控制也可達到更好效果。
-
2022-01-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苦苓得了「2個治不好的絕症」!詭異症狀變成14.5公分腫瘤、病毒
資深藝人苦苓公開「去年元旦日記」,文中提到新年的第一天,就帶著肝臟中14.5公分的腫瘤,以及超過400萬個B肝病毒,努力活下去,不僅如此,身體還冒出兩種令人困擾的異狀,包括耳鳴,以及嘴裡不斷冒出的鹹味。苦苓透露身體過去沒有半點徵兆,加上母親已經86歲,他認為自己應該也能長壽,然後就在此時,健康卻冒出警訊,不知不覺之間體力變差、精神不濟、身體莫名痠痛,起初以為是男性更年期的症狀,只要多休息就可以了,沒想到真正困擾他的病狀這時候出現了。此外,苦苓耳邊好像有連綿不絕的蟬鳴聲,有時候還會變大聲,他被吵得去看醫生,卻得到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的答案,只能和耳鳴和平相處。不僅如此,苦苓的嘴巴又突然冒出鹹味,他形容像是「嘴裡含著一個鹽塊」,即使就醫也找不到答案,最終也只能和病狀共處。因為找不到病因,苦苓也很無奈:「這樣豈不是得了兩個治不好的『絕症』?」一天24小時不斷出現耳鳴及鹹味,長時間處於不舒服的狀態,讓他不禁哀號:「是叫我怎麼活下去?」沒想到這兩件事最後甚至演變成腫瘤與病毒,他表示明天會再發文交代來龍去脈。
-
2021-11-30 癌症.肝癌
男肝腫瘤切除後 醫師交待他戒花生和隔夜飯
一名79歲男性檢查發現左肝有一顆5公分腫瘤,評估後接受3D腹腔鏡手術切肝治療,不僅傷口小、出血量少,且5天後即順利出院,目前追蹤良好,但醫師仔細詢問過他的生活飲食習慣後,要他戒掉吃花生和經常吃隔夜飯的習慣,以維護好肝的機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許樹湖表示,患者起初因暴瘦10公斤察覺異常,五月間轉至亞大附醫治療後,當時便建議應盡速手術切除腫瘤,但因疫情爆發,加上他年事已高,於是先採取保守治療,等到近日疫情緩解後,才安排手術一勞永逸。執刀的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則表示,詳細檢查患者各項數據,發現並無B型或C型肝炎病史,也沒有飲酒習慣,但卻罹患肝癌,「臨床上相當特別」,經詢問後才發現,原來患者愛吃花生,且因平時因為惜福,飯菜經常反覆加熱食用,同一道菜要分3天才吃完,研判可能與日常飲食攝取過量黃麴毒素,以及隔夜菜含有亞硝酸胺有關。醫療團隊評估患者的肝功能、腫瘤大小、位置,以及身體狀況,決定採腹腔鏡手術治療。葉俊杰說,腹腔鏡手術優點在於傷口小、出血量少,此次手術過程中,切除3分之2左肝部位,出血量不到20CC,術後第3天即可下床活動,第5天順利出院;未來定期追蹤即可,讓患者放下心中大石。葉俊杰提醒,許多民眾都有清冰箱吃隔夜菜的習慣,但長期食用剩菜和久置冰箱的食物,對肝臟有害。若要擁有健康的肝,建議生活上不可熬夜、不大量飲酒、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隔夜菜重複加熱、食用醃漬食品及發霉的五穀雜糧,應攝取新鮮食物,才是保肝之道。
-
2021-11-15 癌症.肝癌
逾40歲 每年腹部超音波
肝癌病程為漸進式,慢性發炎、纖維化、肝硬化,最後形成腫瘤,而肝癌體積長大一倍時間約需4個月,肝病權威、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提醒,肝硬化患者每隔3到6個月就應做一次超音波檢查,至於一般民眾則建議6到12個月追蹤一次,就算發現肝癌,腫瘤通常不會超過3公分,來得及做切除治療手術。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肝基會今年3月推動「你今年超了沒?腹超10年計畫」,10月3日串連北中南東總計12家醫療院所啟動「腹超活動」,3小時內篩檢近2000人,其中5人疑似肝癌、79人性質不明肝腫瘤、6人肝硬化,高達56%受檢民眾脂肪肝。楊培銘表示,多吃少動,國人脂肪肝發生率逐年增加,提醒民眾定期追蹤檢查,B、C肝帶原者每半年接受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年滿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應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遠離肝癌威脅。集結扶輪人的愛心善款,肝基會昨天為台北市社子地區5個里、30歲以上的中低收入戶民眾做免費肝病抽血篩檢、腹部超音波檢查。藝人李國超、高欣欣夫婦參與此次公益活動,李國超表示,幾年前體檢發現自己罹患脂肪肝,但並未定期追蹤,聽到專家建議,驚覺應該積極回診追蹤,因此,馬上安排健康檢查,以確認肝臟狀況。華中扶輪社社長張文彬表示,北市社子地區較多中低收入戶,肝基會免費替當地200人免費血液檢查以及腹部超音波篩檢,並傳遞正確保肝衛教訊息,這具有正面意義,提醒不少肝炎、脂肪肝患者務必定期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
-
2021-10-3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好不好 不能憑感覺 一定要健檢
孩子問阿公。「你們結婚那麼久了,還有感覺嗎?」就好像門診不少病人問醫師:「醫師,你說我有B型肝炎,我怎麼都沒有感覺呢?」得了急性B型肝炎,有些人沒感覺,有些人會覺得像感冒一樣,有些人厲害,眼睛變黃,皮膚變黃色,甚至會演變為猛爆性肝炎。好比在古代,結婚通常是初戀的開始,興奮有感覺的居多,等到老夫老妻了,初期的興奮期慢慢淡化,就好像如果急性B肝過了變成慢性肝炎,通常就沒有感覺一樣,因為B型肝炎病毒與人體和平共存,肝指數通常正常。但有些人會慢性發炎、急性發作,就好像結婚蜜月期過了雙方會偶爾吵吵鬧鬧一樣,其他時間大概是平淡無感。此外,B肝病毒可能無聲無息潛伏在肝臟內,有一天肝癌長出來,長肝腫瘤時也沒有感覺,等到有感覺可能就是肝破裂出血引起劇烈腹痛,或肝臟功能不能負荷,初期出現黃疸,或肝癌太大了,開始體重減輕,這時求醫診斷才知道是肝癌末期了。因此,沒有感覺不代表沒有B型肝炎,也不代表肝臟正常,也不代表沒長肝癌,因為肝臟內部是沒有痛覺神經的,加上只要四分之一正常的肝臟還在,就可處理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所以,判斷肝好不好,不能憑感覺,一定要抽血驗肝功能及胎兒蛋白,同時做超音波檢查。同樣的,婚姻有沒有感覺,不能看外表,也就是婚姻雖然久了,但也許感情還很好。也許到了一個互相平衡各自為政的時代,或等到有一天發現有一方出軌了,才會有感覺,才會大吵大鬧。就好像長了肝癌,才知道B肝病毒還存在你體內一樣。因此,感覺常常是錯覺,有識之士應該明察秋毫,知其中奧妙,才能擁有彩色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0-04 癌症.肝癌
預防肝癌靠這招 88%異常都可被揪出
肝是沉默的器官,唯有定期檢查追蹤,才能遠離病變威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基會)一項近2000人腹部超音波篩檢調查發現,其中88%異常,進一步分析顯示,56%為脂肪肝,比率最高,444人為良性肝腫瘤,另有79人為性質不明肝腫瘤,5人高度懷疑肝癌。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提醒,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年滿40歲以上民眾則應每年一次腹部超音波,才能及早發現腫瘤、根除治療。楊培銘說,「預防肝癌的關鍵就在於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想知道肝臟是否健康,必須靠抽血檢查,並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肝、膽、胰、脾、腎臟等五大器官。根據台灣本土研究,最快29天肝癌體積倍增,但大多數需要經過112天,也就是說,肝腫瘤長大一倍,約需4個月。楊培銘建議,有肝硬化的人每隔3到6個月就要追蹤1次,無肝硬化者則是每6到12個月追蹤,如此就算發現肝癌,通常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來得及做根除性治療。肝基會昨(10月3日)與全台11縣市、12家醫療案所合作,在近50位優秀的肝膽腸胃專科醫師、300多位護理人員與志工群的合作下,順利完成了1912人腹部超音波檢查,其中1680人有一項以上的異常發現,異常率高達88%,僅有12%結果正常。楊培銘呼籲,肝病防治的最後一哩路,就是讓「今年超了沒?」成為全民運動,如此可望讓台灣成為根除肝病的模範。
-
2021-10-04 癌症.肝癌
肝基會免費「腹超」三小時服務近兩千人 異常率高達88%
肝是沈默的器官,唯有定期檢查追蹤,才能遠離病變威脅。今天上午三小時內,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基會)動員全台12家院所,免費為1912人做腹部超音波,其中高達1680人有一項以上的異常發現,異常率高達88%。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提醒,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年滿40歲以上民眾則應每年都做一次腹部超音波,照此頻率追蹤通常可及早發現腫瘤、根除治療。楊培銘表示,面對肝癌的重點,就是要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但肝臟是否健康,無法靠感覺,而是要靠抽血檢查加上腹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檢查可同時檢查肝、膽、胰、脾、腎臟,肝基會昨天與全台11縣市共12家醫療案所合作,在將近50位優秀的肝膽腸胃專科醫師、300多位護理人員與志工群的合作下,順利服務1912位民眾。根據台灣本土的研究,肝癌最快29天就能體積倍增,但大多數需要經過大約112天,也就是說,肝腫瘤長大一倍,大約需要4個月。楊培銘表示,因此會建議有肝硬化的人每隔3到6個月就要做追蹤,無肝硬化者則是每6到12個月追蹤,如此就算發現肝癌,通常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都還得來得及做根除性的治療。楊培銘教授指出,這次篩檢發現異常者達1680人,其中5位高度懷疑肝癌、79位是性質不明肝腫瘤,另有444人為良性肝腫瘤,包括血管瘤89人,肝囊腫355人。另發現6人肝硬化、174人為肝實質病變,1064人有脂肪肝,比率高達56%。除了肝臟,也發現脾臟腫大24人,膽息肉213人,其他胰、脾、腎等腫瘤36人,肝內鈣化點、膽結石、腎囊腫與腎結石等其他問題有676人。楊培銘呼籲,肝病防治的最後一哩路,就是讓「今年超了沒?」成為全民運動,如此可望讓台灣成為根除肝病的模範。呼籲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接受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建議年滿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應該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
2021-10-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152人篩出132人疑異常 醫:肝是沉默器官 定期追蹤護肝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合作,今天上午辦理「BC肝炎防治總動員 你今年超了沒」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一個上午檢查152人,結果132人疑似異常,比例高達86.84%,其中脂肪肝就有97人占多數,大千醫院將持續追蹤治療。「BC肝炎防治總動員 你今年超了沒」活動對象是40歲以上民眾,腹部超音波檢查一次費用依項目不同,收費1500元到2500元間,免費的好康今天上午吸引152人參加受檢,結果132人異常,其中脂肪肝97人最多,另檢出肝囊腫、疑似肝腫瘤、疑似肝實質病變、肝血管瘤、肝內鈣化點等,現場提供相關衛教資訊,有民眾直呼還好有參加超音波篩檢,才了解身體狀況。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通常在肝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發生症狀時,大多已是晚期,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離世的病人超過1萬人,而肝癌更高居癌症死因的第二位,罹患B、C型肝炎的病人中,有四分之一會變成肝硬化,而肝硬化之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洪吉來提醒民眾,平日保肝之道,包括飲食不油膩、不暴飲暴食、充足的運動、充足的睡眠、不亂服來路不明的藥物、不過度飲酒等,並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治療,尤其是對於有B、C型肝炎的病人來說,定期追蹤更是護肝的重要事項,避免疾病惡化而不自知。
-
2021-08-26 醫療.消化系統
C肝症狀容易遭忽視 醫:不只傷肝還有肝外病變
「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者的3.3倍!」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教授說:「C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感染新冠後,會發生全身性發炎反應,甚至導致『細胞激素風暴』,破壞包含肝臟在內的全身器官。有鑑於肝硬化患者正常的肝細胞比正常人少很多,只要有一點損害就可能使肝功能惡化,進展成器官衰竭,增加重症及增加死亡風險。」高嘉宏教授說,世界上每三十秒就有一人因肝炎死亡,C型肝炎治療刻不容緩。但因為疫情影響,民眾進行肝炎篩檢、治療C型肝炎積極度銳減,根據全球性大型研究指出,若因疫情拖延治療,C肝患者病程惡化與死亡人口可能增加。我國有高達12萬名還沒有治療C型肝炎的患者,暴露於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外病變與感染新冠死亡風險提升的危機中。高嘉宏教授說,為了幫助國人快速擺脫C型肝炎糾纏,政府特編預算,給付高安全性、高療效的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不僅治癒率高達98%且副作用輕微,治療更僅需要2個月或3個月,領藥最少只需要3次。疫情期間,其短療程特性更可幫助減輕患者回診的焦慮感,治療也不影響疫苗施打。高嘉宏教授鼓勵:「45歲至79歲的國人(原住民族群為40至79歲),應趁疫情趨緩之際,把握一生一次免費肝炎篩檢機會,確認自己是否感染C型肝炎。若確認也無須擔心,今日已有多元且有效的全口服新藥可幫助患者快速治癒C型肝炎。」C肝治療不能等!感染C型肝炎後,患者可能出現疲倦、噁心、食慾不振、腹部不適等症狀,但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很容易遭到忽視。麻煩的是,C型肝炎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持續反覆發炎更會導致肝臟纖維化,漸漸演變成肝硬化,肝臟功能越來越差。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腹水、凝血功能變差,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意識改變、中樞神經障礙的「肝腦病變」。長期處於慢性肝炎的狀態下,還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加速「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病程惡化。高嘉宏教授解釋,「C型肝炎病毒會持續破壞肝臟,一旦進入肝硬化,每一年約有3%-5%患者會產生肝癌。如果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話,患者的存活或生活品質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除了積極治療,也務必定期追蹤,每3至6個月應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肝腫瘤。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部分患者追蹤的間隔可能會拉長,高嘉宏教授提醒,肝炎檢查切莫拖延超過3至6個月,以免在這段期間裡,小顆肝癌長出來而不自知。C型肝炎病毒除了會傷害肝臟之外,還可能導致多種肝外病變(extra-hepatic disease),高嘉宏教授分析,C型肝炎病毒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脂質代謝異常、胰島素阻抗,增加多種疾病發生的機會,包括中風、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認知障礙等,次外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會上升,例如:口腔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面對疫情,C肝患者掌握健康關鍵分析「除了由國民健康署免費肝炎檢測機會,如臺大醫院在內的許多醫院,也都響應政策,在院內執行召回計畫。把醫院裡面曾經檢驗到C型肝炎抗體陽性的患者名單列出來,由肝炎個案管理師聯繫把患者找回來,到胃腸肝膽科接受治療。」高嘉宏教授說,「鼓勵患者若接到相關篩檢或召回電話,應積極配合篩檢及回診治療!」高嘉宏教授說,近年來C型肝炎治療以全口服新藥為主,療程大約2個月或3個月,若能完成整個療程,治癒率可達98%。因為是口服藥,患者服藥也相當便利。對於新冠疫苗施打也不會造成影響,已經登記疫苗施打的民眾,不須擔心療程會延誤疫苗施打時間。高嘉宏教授提醒,接受C型肝炎治療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因為疫情就任意停藥,若隨意停藥不僅會使治療成功率降低、甚至失敗,還會可能衍生許多治療問題。高嘉宏教授也叮嚀,根除C型肝炎病毒後,記得定期追蹤。因為清除病毒後,肝硬化依舊存在,患者還是需要定期回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胎兒蛋白等肝癌篩檢。日常生活中,請勿與人共用牙刷、刮鬍刀、指甲剪等可能沾到血液的器具,要避免飲酒,並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包括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攝取均衡營養等。透過積極治療及日常生活管理,才能雙管齊下擺脫「肝」苦人生。原文:C肝不治染新冠死亡風險增加,切莫拖延篩檢及治療!肝炎專家圖文解析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8-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轉移性腸癌患者新福音 健保給付RAS基因檢測拚延命
大腸、直腸癌連續13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每30分鐘有一人得腸癌。其中,約2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第4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這時爭取手術機會,是腸癌肝轉移的重要治療策略。轉移性腸癌病友新福音,健保自今年六月開始給付,每人一生一次的RAS基因檢測,篩檢可精準辨別,腫瘤為RAS原生型或者是變異型,研究發現,RAS基因無變異者約占6成,健保數據指出,RAS基因無變異者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能有效幫助延命約兩年。63歲郭先生平日作息正常、不菸不酒,但有癌症家族史,包括爸爸、媽媽與七個兄弟姊妹在內,一家九口就有四人罹癌。長期輕微腹瀉的他,有鉛筆便(糞便細軟少)症狀,卻不以為意,僅認為是單純的腸胃不適,去年公司例行健檢中,意外在肝臟超音波發現一處小陰影,進一步追查發現是晚期大腸直腸癌併發肝轉移,所幸透過精準治療,腫瘤得到妥善控制,肝腫瘤也剩鈣化小點。109年有6500人因腸癌逝世。其中,約2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第4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這時病患5年存活率約13%,對比第1期確診病友存活率超過90%,差距懸殊。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化療搭配標靶藥物為主。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學會理事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但腸癌標靶藥物概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和「抗血管新生標靶」兩種,病友在確診為轉移性腸癌後,應該先做RAS基因檢測,再決定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研究顯示,轉移性腸癌病友中,RAS基因無變異者占6成,建議優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讓腫瘤獲得較佳的控制。楊純豪說,若能精準阻斷癌細胞生長與分化,使腫瘤縮小不再變大,以延長存活期,若腫瘤快速縮小,進而增加手術切除的機會。病人需優先考慮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王照元補充,表皮生長因子是一種蛋白質,外於細胞膜表面,易刺激癌細胞生長,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藉由阻斷表皮生長因子訊息傳遞路徑,進而抑制腸癌細胞的生長,同時增強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升治療效果。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轉移性腸癌RAS基因無變異者,接受作用專一的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整體存活延長6至10個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今天公布,長達6年的研究成果,醫院追蹤173位RAS基因無變異的轉移性腸癌病友,標靶治療差異,結果顯示,一線接受化療併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治療的組別,中位存活期長達40個月,比併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組多10個月。這項研究更打破過往「左大腸優先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右大腸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用藥習慣。王照元表示,影響轉移性腸癌病友治療成效的關鍵,在於RAS基因是否變異,而非病灶位置。另外,大腸直腸癌轉移部位以肝臟占4成為最高,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梁逸歆醫師表示,主要可能與血液回流機制有關。而腸癌腫瘤轉移至肝臟,倘若無法直接以手術根除性治療,則必須先使用精準有效的標靶藥物與化學治療,進一步使得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況,轉變成能夠進行根除性手術,才能延長存活。RAS基因檢測成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檢驗必備項目,過去RAS基因檢測需自費,約需要新台幣8000元,臨床常見癌友礙於經濟負擔,錯失及早正確用藥的時機,好消息是健保從6月開始給付RAS基因檢測,盼幫助癌友延命。
-
2021-08-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奇美醫發表冠心症跨科別照護成果、三次通過醫策會認證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發表冠心症跨科別團隊照護成果、第三次通過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強調提高疾病照護品質及藥物療效,更多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接受冠心症藥物衛教及完成心肺復健測驗、戒菸成功率從106年的32%到109年61、大幅提高近一倍。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舉出案例,82歲退休老人肝臟有大顆腫瘤,入院安排手術時急性心肌梗塞併呼吸衰竭,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阻塞非常嚴重、手術風險極高,經心臟內外科團隊合作,使用小型葉克膜協助、順利完成高風險心導管支架放置,也安全切除肝腫瘤,最後順利出院。洪俊聲表示,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2014年首次參與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成為南部首家通過認證醫學中心,即便今年爆發疫情,團隊仍堅守崗位,順利三度通過認證,提升冠狀動脈疾病全面整合照護品質,提供國內外民眾就醫參考。洪俊聲說,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冠心症臨床症狀,更是猝死主要原因。在臺灣心臟病是國人第二殺手,衛福部統計,去年心臟病死亡20457人,不管男女死亡率均第二位,與2019年冠心症死亡人數相較、年增率高達3%,且有逐年增加趨勢。他說,過去冠心症照護由急診、心血管內科、護理團隊治療,奇美團隊提供以病人為中心完整照護,由心血管內、外科、復健、急診、加護、護理、藥劑、營養、戒菸衛教師等專業人力組成,並制定複雜疾病診治、評估及分享決策流程,藉橫向整合、強化延續照護,讓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真正成為民眾信任的「心臟血管重症中心」。
-
2021-06-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防長新腫瘤 避免感染B、C肝
老爸對小孩說:「你為什麼一直買新玩具?」小孩:「你都可以一直交新女朋友了,我為什麼不能買新玩具?」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這是人與生俱來時,也就是從出生時,造物者就在你體內基因內隱藏了這個控制密碼,就好比老虎看到小動物會「見獵心喜」,想把它吃掉一樣,也是同樣的道理。細菌病毒也會求新求變,這也是為什麼去年製造的流感疫苗對今年的流感不太能有保護作用一樣,這次的新冠病毒也有同樣的現象。對癌症而言,許多化療藥物也好,標靶藥物也好,一開始有效,但後來就沒效,這也許是腫瘤為了「求生存」,基因產生變化,產生新變種,因此產生了抗藥性。對許多肝癌的病人,「新」字還有一個最大的痛點,就是一直會長「新」的腫瘤。例如一發現了肝癌,開刀把腫瘤切除了,隔了半年、一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腫瘤又長了出來,而且通常愈長愈快,數目愈來愈多。就醫學的角度而言,如果剛開完刀,不到半年或一年就長出來的,可能是開刀前就經由肝內血管跑到肝臟其他部位了。可能開刀前太小,影像檢查看不到,等到一段時間後,腫瘤大起來,各種影像檢查例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才發現又長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肝臟別的部位自己長出來的,是真正的「新」生肝腫瘤。因為肝臟一旦感染B、C肝,肝臟就不是正常的肝,有可能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可能超音波、抽血都正常。這些影像看得到或看不到的肝臟變化都是造成肝癌「新」長出來的原因。因此,避免感染B、C肝,是免除肝臟腫瘤最好的方法,在B肝方面,B肝疫苗的發明解救了全國甚至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C肝方面,雖然目前口服藥物療效很好,但藥物出來得太晚,許多人已經有了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對付新世紀病毒的危害,除了全方位超前部署施打疫苗之外,做好防護,避免病毒的感染,是在亂世之中保全身家性命最好的方法。●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5-2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癌一再復發 不得已換肝
疫情嚴峻,老公沒上班,在家一直被老婆念,老公按捺不住。老婆:「你看你是乖乖的讓我念,或找別人來助念!」老夫老妻,諸多事無可奈何。對全台兩百多萬的B、C肝人口而言,也有很多無奈,尤其不少人走入肝硬化、肝癌之三部曲。有些人長了肝癌,雖然發現得早及早切除,但因為肝硬化的關係,肝癌一再復發,雖然有做定期檢查,肝癌還小的時候就發現,可以及時手術切除或做栓塞或電燒,有些人肝癌一再復發,一再做栓塞或電燒,但總是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肝癌的夢魘如影隨形,住院成了家常便飯,雖然很多BC肝病友有吃抗病毒藥物,肝不再發炎,但肝會一再長腫瘤,就好像土地一再長草一樣,拔掉了又長,拔不勝拔。如要斬草除根,對這些病友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肝臟移植了。肝臟移植可以避免肝腫瘤一再復發的噩夢。除非換肝時肝腫瘤已經蔓延出去,這樣換了新肝,血液中原來的肝癌細胞仍然會在新肝著床長大。但如果換肝前,腫瘤已消滅殆盡,則換了肝等於換了一個新生命,唯一的遺憾就是定期要吃抗排斥藥,不能吃可口美味的生魚片。總而言之,要避免老婆的碎碎念,除了及早回歸天國,有人來「助念」外,就是「及時悔改信耶穌」,對老婆更好一點,更貼心一點,大概鐵石心腸也會融化吧!肝癌一再復發,如果肝來源不是問題,及時能換肝也是重新打造彩色人生的另一條康莊大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4-15 養生.營養食譜
春天養肝就喝綠拿鐵 陳月卿教加這二樣東西還有助身體抗疫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加上高油高脂、膳食纖維不足等精緻飲食影響,脂肪肝情況普遍。元氣網粉絲團今(14日)邀請到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養生達人陳月卿,以「全食物飲食法」教大家春季養肝飲食。養肝,就讓「綠色」入肝,陳月卿首先要推薦「綠拿鐵」,它對降B肝病毒、減少脂肪肝有莫大助益,也有很多人靠它成功減肥、也有利養顏、降血糖。綠拿鐵養肝 抗疫加強版加香料陳月卿丈夫、前陸委員會主委蘇起在30年前健檢檢出肝腫瘤,也因夫妻二人本身都有B肝病毒帶原,因此在丈夫切除腫瘤後,全家也一起養肝,開啟他們喝綠拿鐵的契機。陳月卿指出,其實綠拿鐵的製作很簡單,食材就是當季綠色蔬菜,不一定用哪種菜、常常替換更好。先將蔬菜燙熟去除質酸,水果大概2~3種,再加上一些綜合堅果、大豆胜肽,如此蔬菜、水果、油脂、蛋白質都有了,這就是基本款的綠拿鐵。而目前全世界還在新冠肺炎疫情當下,陳月卿教「抗疫加強版」的綠拿鐵只要加入一些香料:薑黃及黑胡椒粒,抗氧化、抗發炎、抗老化的能力馬上提高20倍。有網友問到許多蔬菜不愛吃怎麼辦?陳月卿指出,可以用一般大眾接受度較高的十字花科蔬菜或高麗菜;或加入你愛吃的水果,用水果的香味蓋掉不愛的蔬菜,也能達到均衡攝取蔬果的目的。但也有網友擔心,加水果會不會讓血糖飆升?陳月卿回答,她所喝的「全果汁」都是採用天然完整不經加工的全食物,也不需濾渣,所有膳食纖維養份都完整攝取。只要注意不要用太甜的水果,蘋果、芭樂、奇異果、桑葚等就是很建議的水果。唯一要注意的是,洗腎患者的忌食範圍較廣,應與營養師討論再食用。溫優格減肥 幫助腸道長好菌果汁打完後再加優格吃更好,陳月卿指出,常吃優格可以增加IGA免疫球蛋白,讓身體免疫力更強大。優格也適合有乳糖不耐症而不喝牛奶的人。而大家平常習慣吃冰的,其實溫優格還有減肥功能,非常適合夏天食用。如果你不放心買外面的優格,陳月卿教大家自己在家做,到有機店買優格菌粉也沒有一定要買哪種,建議常換店家或品牌,這樣可以有機會吃到更多好的食物,若不小心買到不好的也可分散風險不會長期吃。紅橙黃綠紫黑白 高鈣黑芝麻豆奶保肝兼補脾癌症已是現代人的常見文明病,陳月卿也在癌症關懷基金會長期推廣「抗癌二杯」,除了有豐富植化素及膳食纖維的綠拿鐵(偶爾你也可以換桃紅色)可以保肝、抗癌,但如果春季補肝補過頭,反而肝火太旺,另一杯她就要推薦豆穀類「高鈣黑芝麻豆奶」,也有異曲同功之效,順便還可補脾臟,及增加植物性蛋白質,很適合年過六十想養肌的族群。選用黃豆、黑豆事先泡過後煮或蒸熟,及加四分之一碗的糙米,豆類加米,可以大大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還有黑芝麻及一點點冰糖、熱水,喝了更溫暖。抗癌二杯 腫瘤消失了陳月卿分享癌症關懷基金會一位癌友,在2015年中檢查出腦部長了淋巴癌,經歷化療四次腫瘤還沒變小,放療打了32次才小了0.3公分,後來到癌症關懷基金會尋求幫忙,靠著癌友飲食密碼及喝「抗癌二杯」,2016年9月後再檢查又小了0.4公分,從此加入當志工服務更多癌友,之後再追蹤腫瘤竟消失了。陳月卿指出,除了飲食改變,也要改變生活方式,再加上當志工後心境更開朗,最終是身體的自癒力幫助了他。她建議一般人可以綠拿鐵及高鈣黑芝麻豆漿每天輪替,一天喝一種;至於癌友則建議一天喝二杯,綠拿鐵及高鈣黑芝麻豆漿各一杯(300c.c.)。優格+黑芝麻醬+香蕉 紓壓好物最後談到現代人普遍壓力大,壓力一大就想吃高糖、高油的東西,惡性循環卻讓腸躁症、憂鬱症上身。陳月卿建議吃優格+黑芝麻醬+香蕉。香蕉是天然的抗憂鬱藥物,再加一點好的油脂黑芝麻醬,就是一道健康版的紓壓食物。那為何不用白芝麻?陳月卿說其實黑白都很好,黑芝麻的鈣和鐵較多、白芝麻的油脂多。她的習慣是夏天多吃白芝麻、利於入脾,秋冬則吃黑芝麻入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