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9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肝炎
共找到
864
筆 文章
-
-
2022-08-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了解人體缺陷,才能延年益壽
夫妻預立遺囑,把女兒找來。老媽:「將來不要把我的骨灰跟妳爸爸放在一起。」女兒:「為什麼?」老媽:「你爸不洗澡,臭死了!」老爸:「我也不要跟妳媽在一起,吵死人了!」有夫妻相處之道的智慧,兩人才能幸福快樂白頭偕老,反之,如果缺乏這種相忍為家的智慧,久而久之,一定會造成吵吵鬧鬧,死後也要互相隔離的後果。有關身體養生之道的智慧也是很重要的,話說人是肉身打造的,人體是由各司其職的器官組成,器官由不同的組織組成,組織又由顯微鏡下才看得見的細胞組成。男女交配,小小的一個精子細胞與卵細胞受孕之後就能形成一個胎兒,胎兒呱呱墜地之後,一、二十年後長大為成人。人類這個生物可能有幾十萬年,但當初打造人體的規格與現今社會有明顯的脫節,也有不少缺點。例如古人平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因此只聽古語說:「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卻未聽古人感嘆:「吾年未七十而一夜七次郎。」(一個晚上起來七次上洗手間),也未聞古書記載古人感嘆腰痠背痛,也未聽古人有突發性心肌梗塞等現代文明病,因為這些都是人類壽命延長之後,中老年以後才出現的疾病。古人大都英年早逝,可能多死於各種傳染病。例如肝炎可能古代就有,但古代醫學不發達沒有B、C肝炎的檢驗,也無從診斷肝硬化、肝癌。國父孫中山59歲死於肝內膽管癌,是有做病理解剖才知道,知名武俠小說作者金庸也在幾年前因肝癌而去世。古代醫學不發達,許多死因是不大容易推測的,但可以判斷,近年來癌症成為國人甚至世界許多先進國家死因的第一位,是因為許多傳染病都因為醫藥進步而控制了,壽命延長,人的細胞在幾十年暴露在各種致癌因子中,自然而然長出癌症來,例如長期抽菸或二手菸容易得肺癌,肉食容易得大腸癌,時常喝酒或吃燒烤食物容易得食道癌等。除了癌症之外,年長者也容易有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這是因為世界文明化以來,飲食油膩,大魚大肉吃得多,加上生活習慣改變,因此血管慢慢硬化狹窄,終於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總之,了解夫妻相處之道,將來走了才能「白骨相隨」,永不分離,了解養生之道,才能過著快樂又彩色的人生。了解肉身打造的人體天生缺陷,從而了解如何養生,並定期做好各器官的檢查,才能延年益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8-03 醫療.消化系統
發現脂肪肝怎麼辦?如何改善與治療?脂肪肝放著不理當心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特徵就是肝細胞中的脂肪過多,而不是因酒精造成的。肝臟含有一些脂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超過5%的肝臟重量是脂肪,就定義為脂肪肝(脂肪變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分為兩種:1.單純性脂肪肝:表示肝臟中有脂肪,但很少或肝臟幾乎沒有發炎或肝細胞受到損傷。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臟中除了脂肪外,同時還伴隨肝炎(即肝臟腫脹或炎症)和肝細胞損傷。炎症和肝細胞損傷可導致肝臟纖維化。哪些條件下容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1.體重超重或肥胖2.患有第2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3.血液中的脂肪含量異常,包括三酸甘油酯、“壞”(LDL)膽固醇太高或“好”(HDL)膽固醇太低4.有代謝症候群,診斷患有代謝症候群,下列條件必須符合任何三個:(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年長者、本身患有第2型糖尿病、高血壓、停經後婦女、肥胖、脂肪集中在腰部、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更可能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纖維化和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發炎的肝臟會開始結疤,過程稱為纖維化。如果不及時治療,疤痕組織將繼續取代健康的肝組織,導致肝硬化。大約2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會在幾年(通常是幾十年)內發展為肝硬化。有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藥物嗎?目前FDA還沒有批准的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藥物。有一些替代療法可能會有所幫助,雖然尚未證實可以治愈非酒精性脂肪肝。1.咖啡:在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患者的研究中,喝咖啡的人比喝很少或不喝咖啡的人的肝損傷要小。含咖啡因的咖啡可降低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在內的多種肝臟疾病發生肝纖維化的風險。研究顯示,需要每天喝兩杯以上才能獲得這效果。2.維生素 E:一種抗氧化劑,透過減少或中和炎症造成的損害。一些研究顯示,補充維生素E可能有助於因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導致的肝損傷。上述替代療法因未經科學實證,所以補充之前要先與醫師討論!俗話說,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除了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避開肝臟の地雷飲食,醫說:肝臟照護健康2攻略........https://bit.ly/3nSOrvS
-
2022-08-02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肝基會不畏疫情威脅 堅定打擊肝病
消滅國病是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簡稱肝基會)成立28年來持續追求的目標,在健保開辦及肝基會全台進行肝炎及肝癌免費篩檢20多年後,肝癌發生率已下降4成,肝硬化更減少6至7成,但任務仍未達標,「保肝尚未成功,肝基會仍需努力」。這兩年新冠疫情影響到篩檢活動的進行及民眾出門篩檢的意願,於是將大型篩檢改為重點式(偏鄉及弱勢族群)篩檢,並轉為線上衛教宣導,持續努力執行未完成的志業。肝基會創舉 全台免費肝病篩檢肝病是台灣的國病,其中以體液與血液傳染的慢性B肝和C肝患者最多,這與台灣早年的衛生環境有關,共用消毒不全的針頭是一大原因,更重要的是台灣過去有4到5成的B肝帶原者是母體垂直感染而來。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說:「肝基會從民國85年開始全國跑透透,早年在各地舉辦的免費肝病篩檢是創舉,與各地衛生主管單位合作,所到之處都是萬人空巷。肝基會在善心和愛心人士的贊助下,踏遍全台舉辦免費肝病篩檢的目的在於提醒國人對沉默的殺手──肝病的重視」。慢性肝病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篩檢就是把病人找出來進行追蹤與治療,及早遏止病情之進展、惡化,避免走到罹患肝癌的後果。然而,在肝基會推廣肝病篩檢10年後,開始遇到了瓶頸。C肝口服藥療效佳 2025消除C肝楊培銘承認,由於B肝治療只能控制、無法根治,而健康帶原者平常又沒症狀,還得自主性定期3到6個月到醫院抽血及超音波追蹤,因此患者開始產生對篩檢結果不太重視的氛圍。還好全口服C肝藥物上市,且自2017年1月起健保開始給付,這些藥物的效果甚佳、副作用少且輕微、療程又短(8至12周),因而帶動了另一波BC肝篩檢的熱潮。「我們把病人找出來,是希望在發炎早期就開始治療,C肝口服藥物效果甚佳,治癒率高達98%,由於C肝治療後就不會傳染給別人,因而達到『治療就是預防』的目標。台灣不但配合WHO宣示的消除病毒性肝炎計畫,為了更早達標,國家成立C型肝炎旗艦計畫辦公室,立下2025消除C肝的願景,每年提撥數十億元專款專用,近年肝基會也協助某些地方的『C肝微根除計畫』。」楊培銘樂觀地說。 實際上約有1/3的國人不知自己有沒有BC肝,知道的人也約有一半沒有定期追蹤。目前37歲以下的台灣新世代因為B肝疫苗政策受益,B肝帶原者已大幅下降至1%以下;現行首要之務就是把40歲以上疫苗施打前的BC肝患者找出來接受追蹤及治療。偏鄉居民不願篩檢 想盡辦法克服這群走出象牙塔的醫療人員,在民國83年成立肝基會,發起一場「消滅肝病」的革命,成了祛除國病的重要推手,2017年獲得第27屆團體醫療奉獻獎。而風光的背後卻也卡關不斷,楊培銘無奈地說:「有些是我們天龍國的人想都想不到的問題。」醫療人員認為把病人找出來,應該就解決了一半的問題,尤其C肝的治療方式從過往干擾素併雷巴威林的組合療法,不但需要半年且副作用甚大,發展到現在口服藥輕鬆治療8周即可痊癒,已大幅改善,但有些人就是不願意出來篩檢,篩檢結果揭曉了也不接受治療。楊培銘舉苗栗縣苑里鎮山腳里為例,「C肝有很強的地緣關聯性,通常盛行於窮鄉僻壤、衛生條件不佳的鄉鎮,病人大多是50歲以上,苑里鎮被列為C肝7級高風險潛在區,山腳里更是重點區域,肝基會從2018年開始採取精準篩檢,針對C肝高風險族群,進行全里普篩,但50歲以上居民至今仍有兩百多人就是不想出來參與篩檢活動。」後來地方衛生局針對篩檢出來的C肝病人進行追蹤也不斷卡關,原因在於某些醫療機構難以配合,或民眾不願主動接受治療。楊培銘指出,面對這些關卡,肝基會鍥而不捨,設法了解民眾不願出門的原因,同時募款鼓勵醫療機構積極治療病人,每完成一個病人治療給予兩千元補助,條件是讓病人全部免費,若病人住太遠我們也提供交通費補助。新冠疫情之下 防治肝病不停歇「主動篩檢→積極追蹤→及早治療」是預防肝硬化及肝癌的關鍵三部曲。目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已掉到十大死因之末,預期很快會退出十名外,而肝癌在十大癌症死因中也已從盤踞多年的第一名降至第二名,更是四大癌症中唯一死亡人數每年都下降的癌症。新冠疫情轉趨嚴峻前,肝基會仍伺機舉辦有意義的大型篩檢,如2020年與龍山寺合作,提供免費肝炎及肝癌篩檢,並挑戰12小時內填寫健康問券人數的金氏紀錄,不到4小時就打破原金氏紀錄。疫情嚴峻之後,為了避免群聚,已轉型為小規模重點式篩檢,並將原本的衛教實體活動改為線上活動。楊培銘說,在數位的年代,傳遞正確知識更顯重要,疫情確實會影響BC肝帶原者出門追蹤及治療,但面對疫情,BC肝病人應該戒慎而不用恐懼,最重要的是落實個人防護作為,保持身心健康,接受疫苗注射,抱持與病毒和平共存的心態。對於走過30個年頭的醫療奉獻獎,楊培銘建議,獲得這個獎項對醫療人員是無比的榮耀,但希望可以多加強其在不同管道的曝光機會,讓國人能多認識醫療奉獻獎的精神,尤其在疫情肆虐之際,更需要給予深陷水深火熱中的醫療人員多一點肯定與掌聲。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8-02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門諾山地醫療隊 偏鄉散播大愛
花蓮基督教門諾醫院「山地巡迴醫療隊」自1948年成立以來,已走過74個年頭,從美國宣教士們交棒台灣醫護人員,持續深入偏鄉部落進行醫療。門諾醫院社區健康部護理長彭惠娟回憶,有一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醫師開出要打胰島素的針劑及藥品,但一連看診好幾回,血糖居高不下,團隊決定前往患者家裡一探究竟,才發現針劑和藥品竟原封不動躺在角落,後來不厭其煩地傳授施打胰島素衛教,症狀才改善。排除萬難深入偏鄉 屢獲醫奉獎肯定彭惠娟說,原本不少患者和家屬並不重視健康,像上述個案一樣,領了藥卻未服用,經過醫療團隊長年努力,現在居民大多主動詢問病情,也更珍惜醫療資源,對醫護來說就是最大的成就。走過數十個年頭,門諾醫院「山地巡迴醫療隊」對原住民及偏鄉的醫療服務,在台灣醫療界樹立了標竿,獲得第9屆醫療奉獻獎的團體醫療奉獻獎,而在歷屆醫療奉獻獎得獎名單中,出自門諾醫院的11位個人獎得主,幾乎都曾是山地醫療隊的一員,醫療奉獻獎的肯定,無論讓團隊或個人都令人敬佩。門諾山地巡迴醫療隊早年由宣教士薄柔纜帶領,到東部山地部落為原住民看病,當時交通不發達,團隊經常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背負醫療器材、食物及日用品,一連10小時不停歇,千辛萬苦就是為了醫病。時至今日,除了一名輪班醫師與兩名固定護理師,還有營養師、藥師加入,組成5人醫療隊,輪流前往萬榮鄉與卓溪鄉文健站或活動中心,即使在路邊,也能解決偏鄉居民身體病痛。物資缺乏靠愛心捐贈 前進更多村落門諾醫院社區健康部護理長彭惠娟表示,偏鄉年長病患通常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疾病,還有B、C型肝炎,有人長期飲酒造成肝硬化,甚至還有難以治療的肺結核等,其中糖尿病是最普遍的慢性病,這些需要控制飲食的疾病,並非看病給藥就解決,在診療過程須以耐心不斷對民眾施以衛教,才能見到效果。山地巡迴醫療隊物資大多靠各界的愛心捐贈,社區健康部護理師毛秀麗說,廂型車太老舊,空間也不足,放不了更精密的檢測儀器,當時經費不足,只能先用老車撐著,幸好有愛心人士捐贈,有了新車就能前進更多村落。她回憶,以前即使颱風侵台,風雨無阻也要巡迴醫療,只能在車上調配藥品,現在山上民眾會撤村到安全的地方,就不用再這麼拚命。見證生老病死 走過山區部落興衰「雖然這麼辛苦,但居民的回饋很單純、很真實。」彭惠娟說,曾有位婦女早早煮好雞湯,知道中午12點結束看診,便提早到場等醫護忙完,請大家享用美食。不過最感欣慰的是,居民知道何時要做定期檢查,更主動詢問自己的身體狀況,代表已有維護自我健康的意識,醫病雙向之下,病情就能更穩定。不過,巡迴醫療不只是提供醫治病患,也見證生老病死及山區部落興衰,彭惠娟表示,有一名臥床患者由家人照顧得很好,每次巡迴工作她都會送藥過去,有次準備藥劑時,病患家屬打電話告知,不用再送了,才得知個案已病故,當下很惋惜沒有早點拿藥過去,但轉念一想,病人終於卸下世間勞苦重擔了。疫情雖然嚴峻 偏鄉醫療不能間斷面對新冠疫情,醫療隊在文健站設置統一進出口,居民在外等候,用酒精消毒各項檢查儀器,提供防護衣給病患、醫師,護理師穿隔離衣及面罩,醫師也會多戴一層手套防護。門諾醫院院長吳鏘亮指出,這幾年即使疫情嚴峻,偏鄉的病患仍需要醫療援助,只要做好防疫,原則上醫療服務不會跟以前差太多,仍會盡力滿足患者需求。在公共醫療方面,這就是門諾醫院存在的價值,也是醫療團隊生命價值。「來到門諾做偏鄉醫療,會讓醫師更有成就感。」吳鏘亮舉例,有語言治療師找到病人的吞嚥問題,幫助病患自己進食,看著原本食不下嚥的患者,臉上出現笑容與感謝,對於治療師來說有很大的成就感,更是生命價值的展現。吳鏘亮說,曾有醫師在都市執業,千篇一律就像機器一樣,來到東部偏鄉地區之後,這裡亟需幫助的弱勢民眾多,醫師甚至治療一名病患就是改善一個家庭,心中的感動會留在心裡很久。想要讓生命更有價值,門諾醫院山地巡迴醫療是很好的機會,投入偏鄉醫療可以讓心靈更加豐收。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7-3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感覺有病,事情可能大條了!做好定期身體檢查,才能永保彩色人生
疫情期間,某人買春,完事。對方說:「我知道你是什麼職業了!」「什麼職業?」「醫師。」「你事前洗手,事後也洗手。」「而且我還知道你是麻醉科醫師!」「怎麼知道?」「你進來的時候我沒感覺,出去的時候我也沒感覺。」人體除了指甲及毛髮之外,全身都布滿了神經,因此跌倒摔傷了,蚊子叮了,喉嚨發炎了,人都會有感覺。但這些神經系統還不夠完美,例如明明感染了新冠肺炎,快篩或PCR也陽性,人還是沒感覺,醫學上稱為無症狀的感染者。通常無症狀代表感染較輕微,因為一旦感染厲害,很可能發燒持續不退,可能喉痛難忍,可能呼吸困難,尤其在老人家或免疫不全的病人。也因為人體的警報系統不全,因此,有些病出現了症狀,常常事情大條了,例如平常不知保養心臟,等到心臟血管都不通了,胸悶厲害送醫,才知心肌梗塞了。或有了糖尿病,不知好好控制,人也沒有什麼異樣,等到疲倦、喘,才知道腎功能壞了,尿毒症了,要洗腎了。尤其號稱為「國病」的肝病,因為肝臟內部沒有感覺神經,因此感染了B、C肝,通常都沒感覺,有感覺大都是已猛爆性肝炎或肝硬化厲害,或肝癌末期了。因此,了解相關醫學常識,慎思明斷,並做好定期身體檢查,才能明哲保身,永保彩色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7-29 醫聲.肝病清除
嬤定期追蹤 C肝家族首位治癒者
70多歲阿嬤獨居在苗栗苑裡鎮內區的山上,她的丈夫和三個孩子都因肝病離世,為避免觸及傷痛,也罹患肝炎的她對疾病一直置之不理。去年苑裡衛生所人員登門拜訪,耐心勸她接受免費篩檢和藥物治療,阿嬤深受感動,耐心吃藥、定期到李綜合醫院追蹤,翻轉命運,成家中第一個「C肝治癒者」。苗栗苑裡鎮、台中后里區、雲林元長鄉、嘉義縣義竹鄉、高雄市梓官鄉,是台灣C型肝炎潛勢風險等級最高的五個偏遠鄉鎮,又以苑裡鎮是重中之重。苗栗縣衛生局長張蕊仙表示,靠山的十個里有六里C肝盛行率逾20%,每五人就有一人罹患C肝。肝病學術防治基金會過去三年多與當地衛生所、醫院、村里長聯手,主動把病人找出來。苑裡衛生所主任劉星照指出,2019年到今年三月底共篩檢6629人,找到369人有C肝病毒在身,其中334人願意加入治療計畫,包括這名阿嬤。李綜合醫院總裁李順安說,苑裡是他的家鄉,他有生之年,要把C肝對鄉親的損害降到最低。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苑裡鎮十個里篩檢涵蓋率約五到六成,現在目標是先在未篩數最少的石鎮里、蕉埔里執行「微根除計畫」,再慢慢拓展到其他里。希望最終幫助所有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的45至79歲民眾,都取得妥善的檢查和治療,讓苑裡從C肝高風險地區除名。楊培銘表示,台灣目標2025年40萬名C肝人口80%完成治療,目前還有25萬人要找出來。截至今年六月,已有14萬人接受治療,剩下11萬人的缺口,要是再不加快腳步,2025年恐怕很難達標。楊培銘提醒,治癒代表身上驗不到病毒,但血中C肝抗體仍會存在10到20年。如果民眾完成治療後,健康檢查抽血看到有C肝抗體,也不需要驚慌、以為沒有治好,只要病毒量不存在,那仍然是「完治」。
-
2022-07-29 醫療.消化系統
雲林「除C肝」祭多項補助 找出潛藏因子
肝癌是雲林縣民癌症死亡第一名,C型肝炎盛行率7.8%,遠超出全國平均4%,國際扶輪今藉「728世界肝炎日」與雲林縣診所協會等單位合作推動根除C肝卓越計畫,串接基層診所提供篩檢,並轉介專科醫師追蹤治療,衛生局也媒合引進手持式超音波提升量能。雲林縣偏鄉沿海民眾長者常因就醫距離遠、交通不便或務農繁忙等,忽略要定期到醫院做檢查的重要性,雲林縣診所協會理事長林嘉祈說,C肝要透過檢查才有機會被找出,不過部分診所無專科醫師、超音波設備,無法提供篩檢服務,都是影響民眾篩檢意願成因。國際扶輪今天捐贈攜帶式超音波儀予雲林縣診所協會,加上日前企業捐贈10部手持式超音波,串接190家基層診所搭配專科醫師行動駐診,方便醫師進入鄉里檢查,解決距離、交通時間等問題。雲林縣診所協會說,篩檢陽性者由診所協助跨科平行轉診肝膽腸胃科醫師治療,目前縣內有65家提供治療的醫療院所,除低收入戶補助掛號費及病患藥費部分負擔,陽性患者補助交通津貼、腸胃科醫師出診輔導行政費等,盼提高病患診療比率及治療成功率。衛生局表示,設籍雲林縣的就醫當事人或家屬,持接受治療個案相關證明文件,可向各居住地衛生所申請醫療交通費補助,依住家至就醫地距離計算,補助300、600、1000元,每人至多3次,補助條件及各項相關申請資訊可洽詢05-7001327。
-
2022-07-28 醫療.消化系統
肝病家族七旬阿嬤翻轉命運 苗栗苑裡目標「C肝微根除」
70多歲的阿嬤獨居在苗栗苑裡鎮內區的山上,前後數百公尺內都沒有其他人家。阿嬤的丈夫和三個孩子,都因肝病離世,她自知有肝炎,為避免觸及傷痛,一直置之不理。去年苑裡衛生所登門拜訪,傾聽她的經歷、耐心勸她接受免費的篩檢和藥物治療。面對難得的關心,感動終於勝過抗拒,阿嬤耐心吃完藥、定期搭專車到李綜合醫院追蹤,確認自己已翻轉命運,成為家中第一個「C肝治癒者」。苗栗縣苑裡鎮、台中市后里區、雲林縣元長鄉、嘉義縣義竹鄉、高雄市梓官鄉,是台灣C型肝炎潛勢風險等級最高的5個偏遠鄉鎮,又以苑裡鎮是重中之重。苗栗縣衛生局局長張蕊仙表示,尤其是靠山的內區,10個里就有6個里C肝盛行率超過20%,平均每5人就有1人罹患C型肝炎。肝病學術防治基金會(肝基會)過去3年多與當地衛生所、醫院、村里長聯手,加班無數小時打電話、走遍家家戶戶苦口婆心宣導,主動把病人找出來。苗栗苑裡李綜合醫院總裁李順安說,苑裡是他的家鄉,他在此服務43年,得知苑裡是全台灣五個C肝重災區的第一名,他就下定決心,有生之年要全力以赴,把C肝對於鄉親的損害降低到最低。苑裡衛生所主任、醫事檢驗師劉星照表示,每問10個人,大約只有6、7個人會願意篩檢,剩下4成多數是早已適應醫療資源缺乏,全然不在意健康相關問題。2019年到今年3月底共篩檢6629人,找到369人有C肝病毒在身,其中334人願意加入治療計畫,就包括這名阿嬤。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表示,經過這些年努力,苑裡鎮10個里的篩檢涵蓋率大約在5到6成,現在目標是先在未篩數最少的石鎮里、蕉埔里執行「微根除計畫」,再慢慢拓展到其他里。希望最終幫助所有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的45至79歲民眾,都取得妥善的檢查和治療,讓苑裡從C肝高風險地區除名。楊培銘表示,國家訂下的目標,是2025年全國40萬名C肝人口要有80%已接受治療,扣除健保給付C肝新藥前就完成治療的8萬人,還有25萬人要找出來。截至今年6月,已經有14萬人接受治療,剩下11萬人的缺口,要是再不加快腳步,2025年恐怕很難達標。楊培銘表示,面對醫療機構難以配合、民眾不願主動出來治療等重重關卡,肝基會不會放棄,將繼續設法了解民眾不願出門的原因、持續募款鼓勵醫療機構積極治療病人、提供偏鄉民眾醫療補助、交通費補助,盼能提升C肝民眾的就醫率與治療率。楊培銘也提醒,治癒代表身上驗不到病毒,但血中C肝抗體仍會存在10到20年。如果民眾完成治療後,健康檢查抽血看到有C肝抗體,也不需要驚慌、以為沒有治好,只要病毒量不存在,那仍然是「完治」。
-
2022-07-28 醫療.消化系統
2025年根除C肝推篩檢 找11萬隱形患者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肝基會發表「苑裡鎮石鎮里、蕉埔里C肝微根除計畫」成果指出,尚未接受治療者多半不自知有C肝,估約11萬隱形患者須靠篩檢找出,以達2025年根除C肝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5年倡議2030年根除C肝,台灣隨即宣示提前於2025年根除C肝,並成立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C肝辦公室根據7項指標,估算全國368個市區鄉鎮C肝風險潛勢等級,第7級為最高風險地區,共有5鄉鎮,苗栗縣苑裡鎮是其中之一。苗栗縣政府衛生局長張蕊仙致詞指出,苑裡鎮被列為高風險地區,換算每5人中就有1名C肝患者,縣府在2010年執行3年肝炎篩檢計畫,發現苑裡鎮6個里C肝盛行率達超過20%,且集中在交通不便及醫療缺乏的地區(在地人所稱內區),C肝病人9成以上年齡大於50歲。苗栗縣府從2019年開始結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資源,在苑裡鎮內區辦理肝炎篩檢活動。苑裡鎮衛生所主任劉星照分享經驗時苦笑說,免費篩檢加上免費藥物,不少民眾懷疑是詐騙,用盡各種行銷手法。參與計畫的苖栗苑裡李綜合醫院總裁李順安本身是在地人。他說,聽到苑裡被列為重災區第一名,就立志要為家鄉撲滅C肝;偏鄉不能打空戰,很多民眾不會用網路,必須挨家挨戶發傳單去拜託和說服,不少同仁都曾被狗追,甚至差點被咬,但看到鄉親治癒,再辛苦都值得。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簡報指出,肝基會和苗栗縣府共同推動「苑裡鎮(C肝7級)石鎮里、蕉埔里C肝微根除計畫」,篩檢對象為45歲至79歲尚未進行B、C型肝炎篩檢的民眾,結合在地醫療進行後續追蹤與治療。據統計,截至2022年3月底已篩檢6629人,C肝陽性824人(陽性率12.43%),其中發現369人具有病毒量,334人加入治療(治療率90.51%)。楊培銘指出,根據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估算,2025年前必須治療25萬名C肝病人,衛生福利部爭取特別預算來給付C肝口服新藥的治療,自2017年至今,已完成14萬198名C肝病人的治療,仍有約11萬人缺口。楊培銘強調,肝病是沉默殺手,沒有症狀,自知是C肝的病人大部分都已接受治療,其餘尚未接受治療者,多半不自知是C肝病人,必須靠篩檢才能找出,但台灣全國B、C肝篩檢涵蓋率僅50%,盼以苑裡鎮為示範,籲政府要有更全面作為,達成2025年根除C肝目標。
-
2022-07-26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李伯皇移植權威 救病患重獲新生
「許多病人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國內肝腎移植權威李伯皇談起過去在台大醫院執行器官移植手術的歲月,一名16歲腦性麻痺的女孩,因猛爆性肝炎導致肝衰竭,需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但嚴重的腦麻讓手術和術後復健更為複雜,醫療團隊一度躊躇不前,令他印象深刻。救活的女孩 獲選2000年未來之星女孩父母堅持要救,所幸手術成功,隨後這名女孩前往美國復健、求學,展開驚奇人生,在藝術創作領域發光發熱,獲獎無數,曾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2000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21世紀未來之星。女孩的經歷激勵了許多類似狀況的孩子、家庭,李伯皇也深受感動,謙稱她的命是她爸媽救的。行醫逾40年 救治人命永不停歇李伯皇投身肝病治療、器官移植領域逾40年歲月,2013年自台灣大學退休,目前擔任義大醫療先進醫療技術整合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今年4月下旬,由於病人確診染疫,李伯皇被匡列,每天輪流接受快篩或PCR檢測,不得任意活動,但他說,工作腳步沒有停歇,開會、討論研究計畫,都是透過視訊。疫情期間,李伯皇在研究領域依然勇往直前。李伯皇自1989年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臨床肝臟移植,1993年起擔任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於1997年進行台灣首例肝臟、腎臟同時移植手術,之後創下許多傲人紀錄,包括1998年合併肺動脈高壓症之兒童肝臟移植、1999年執行台灣體重最輕兒童肝臟移植手術、2000年完成台灣首例無心跳捐肝者肝臟移植手術、2002年與台大團隊完成台灣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以及2012年首次以機械手臂進行捐肝手術等,開啟微創手術在移植手術上的應用。2007年,李伯皇率領團隊赴越南河內進行該國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這一連串耀眼的表現,背後動力都是為了「救治人命」。許多病患原本命在旦夕,由於李伯皇堅持不懈,病患重獲生機,2014年,李伯皇獲得第24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台大退休後身兼多職 樂在工作從台大退休後,李伯皇轉任義大醫院執行長,並在台大醫院以「義工性質」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服務病患,也在台大外科部研究室、實驗室持續肝臟再生的相關研究。在義大醫院的工作「涵蓋智慧醫療、細胞治療及高階分子檢測」,也就是發展精準醫療,即使受疫情影響須居家隔離,他還是持續運用視訊和委員會成員開會,或與研究夥伴交流、討論,樂此不疲。呼籲落實防疫步驟 破除汙名化面對疫情變化莫測,李伯皇觀察到,現在許多工作必須仰賴視訊,改成線上作業,即便如此,在台灣多數民眾還是可以繼續過日常生活。他認為,「只有絕大部分民眾皆接種疫苗,才可能回歸以往真正的正常生活。」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這三件事,可能是目前防疫最可行的辦法,期待所有民眾都能徹底執行。在醫界、公衛界,傳染病患者與醫護人員遭汙名化現象屢見不鮮,對此,李伯皇指出,汙名化不僅造成病患個人傷害,也容易造成疫情無法有效控制。面對傳染病風險,必須破除疾病汙名化迷思,民眾才會更主動、積極地向周遭親友告知自身健康狀況。期望醫奉獎評選 領域更多樣化對於曾榮獲醫療奉獻獎殊榮一事,李伯皇謙虛表示,感謝主辦單位給予肯定,他不會因獲獎而在醫療工作態度上有所改變,往後他還是一本初衷,持續在改善病患預後、醫療資源整合與研究工作上投注心力。李伯皇期待,醫療奉獻獎得主「大醫無我」的奉獻精神,可持續成為醫奉獎招牌,為醫護人員樹立榜樣。未來,醫奉獎所評選的領域或可再增加、多樣化,讓更多領域、更多類型的醫護人員受到重視,這對促進醫療發展也可產生莫大助益。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7-25 醫療.消化系統
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 專家警告:脂肪肝恐成新國病
國人肥胖盛行率偏高,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這也使得脂肪肝比率居高不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15縣市、16家醫療院所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昨天早上協助3205人腹超篩檢,而其中5成7患有脂肪肝,專家提醒,脂肪肝將成為台灣「新國病」,不可等閒視之。肝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指出,早些年台灣肝癌發生率偏高,與B肝、C肝的高盛行率有關,近一、二十年來,B肝疫苗接種、C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肝癌整體發生率緩慢下降,但脂肪肝卻成為新的隱憂,國家衛生研究院肝癌研究顯示,約一成肝癌患者與脂肪肝、三酸甘油脂血症有著密切相關。為配合世界肝炎日,肝基會昨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在15縣市提供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光一個上午共有3205人接受檢查,楊培銘表示,2654名受測民眾肝異常,比率達82.8%,1833人脂肪肝,比率為57.2%。另有82人疑似肝癌或性質不明肝腫瘤,6人肝硬化。進一步分析各地篩檢結果,因為台大雲林分院僅開放BMI超過27以上民眾報名,檢驗結果為7成2民眾罹患脂肪肝,明顯高於其他15間醫院平均值5成6。「肥胖與脂肪肝確有密切關聯」,楊培銘說,除B型、C型肝炎外,脂肪肝恐將成為未來新國病。所幸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即使為重度脂肪肝,只要花半年時間多多運動,控制飲食及體重,就有機會恢復正常,臨床顯示,只要減去體重的一成,就可完全消除脂肪肝。在飲食習慣上,楊培銘建議,不宜經常飲用含糖飲料,也不要吃太甜的水果,因為不少水果含糖量過高,也可能成為肥胖的幫凶;此外,民眾多吃蔬菜,只要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也能有效改善脂肪肝。至於肝癌治療上,楊培銘表示,最好的情況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也尚未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因此,定期健康檢查就顯得相當重要;若發現時已屆晚期,不管化療、標靶治療效果有限。
-
2022-07-24 醫療.消化系統
免費超音波活動逾8成肝異常 醫警示:脂肪肝恐成新國病
肝基金會今日結合世界肝炎日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透過免費的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全台串聯16家醫療院所,在一個上午的時間就檢查了3205位民眾。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今年參與民眾的肝異常率達到82.8%,其中又以脂肪肝最多,是與民眾的飲食、運動習慣影響有關,脂肪肝也可能成為台灣「新國病」。楊培銘表示,面對肝癌的不二法門,就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若是發現時已是晚期,不管是化療,標靶治療效果皆不好,因為肝癌不像一些其他癌症與固定基因有關,真正致病的因子仍未找到,在治療上便難破。本次「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中,台大雲林分院因限制BMI要超過27以上的民眾才可報名,因此較其他15間醫院驗出來的脂肪肝比例56%高出許多,來到72%。楊培銘指出,本次脂肪肝比例是所有肝異常中最高的,因此台灣除了B型肝炎、C型肝炎外,脂肪肝恐怕也將成為未來新國病。「脂肪肝與年齡沒有正相關。」楊培銘說,主要成因還是飲食、運動習慣影響,因此年輕人也可能會有、瘦的人也會有;但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即使是重度脂肪肝的民眾,只要半年的時間就可以恢復正常,減重自身體重的10分之1,就可以完全消除脂肪肝。病友黃忠能現場分享,他年屆71歲,每年參加衛生所的抽血檢查,沒有B、C型肝炎,但因為不包含超音波檢查,所以沒有辦法察覺肝臟的異樣;直到他某次抽血中發現甲型胎兒蛋白數值過高,被告知可能有肝腫瘤,才來找楊培銘看病,現場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發現一顆3.5公分的肝腫瘤,趕快轉到台大醫院手術,黄忠能先生說,由於毫無症狀,確診當下覺得訝異,沒有B、C肝為何會得肝癌?在此前,他都正常生活,種菜、砍竹、墾地,體能相當好,沒有覺得自己會得肝癌。因此,黃忠能先生以自身經驗提醒大家,即使沒有B、C肝,也應每年做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異狀、及早治療;也勿因疫情而拖延該做的定期檢查,以免錯失醫治良機。曾有脂肪肝民眾,身材非常好,一直找不出造成的原因,仔細回想後,才想起他每天喝咖啡時,都一定要加顆奶球,所以就造成三酸甘油脂過高,進而變成脂肪肝。楊培銘說,民眾在飲食選擇上,含糖飲料不要飲用太多,乳糖攝取過多,在體內都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危害身體健康,過去推廣的每日五蔬果,水果恐怕也是含糖量過高的幫兇,因此飲食可選擇著重在蔬菜類上的攝取。
-
2022-07-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懂得養生防癌 90歲還能玩股票
去病房探視90歲病人,只見她在病床上,眼睛看著螢幕,執筆在紙上書寫個不停。「自從兩眼開了白內障之後,電視上股票數字看清楚得多了,不必再問小孩,也不會看錯而買錯股票了!」家人在旁邊插嘴:「阿嬤腦筋粉清楚,這是她最大嗜好!」我問阿嬤:「那妳投資的錢哪裡來?」她說:「沒錢都跟女兒拿呀!女兒比較孝順!」「那賺的錢呢?」「賺的錢當私房錢,這樣他們知道我有私房錢,才會來看我呀!」生活的智慧很重要,其實養生保健的智慧更重要。年紀大了,許多器官自然會退化,但退化速度的快慢,與養生之道有關。例如到了90歲,腦筋還粉清楚會玩股票,表示頭腦保養得很好,頭腦保養好不好,除了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或腦瘤之外,會退化基本上是動脈硬化及高血壓,動脈硬化除了體質之外,膽固醇的控制很重要,因此要飲食清淡,血管才不會硬化、狹窄,血壓控制得好,腦血管才不會受影響,也不會腦中風。腦袋的保養之道,與心臟的保養之道是相似的。心臟是人體的發電機,如果心律不整,或心血管不通,心肌梗塞可能中年,不到老年就致命了,當然不會到90歲還能玩股票。至於肝臟保養,就是不要傷肝,可以偶爾傷心。不要傷肝第一要件是不可酗酒,不可隨便吃有的沒的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以免變成猛爆性肝炎。此外,最重要的是至少每年腹部超音波「超」一下,才能知道你的肝臟或腎臟或胰臟是否長了東西而不自知,如有B、C肝更要每半年「超」一次。俗語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用在醫學上說:「防癌之心不可無。」中年以上隨時都會長癌症出來,因此聰明養生防癌之道,也是疫情中必備的國民常識。●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7-23 醫療.懷孕育兒
我為什麼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
什麼是不孕?不孕的定義通常是指夫妻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一年依然沒有懷孕,就稱為不孕症。不孕症並不代表不能懷孕,只是比較不容易懷孕,有時候懷孕是機率的問題,不孕的夫婦多數仍然有機會自然懷孕,但是如果想懷孕且經過一年沒能順利懷孕,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女性如果超過 35 歲,更要積極檢查及治療。女生每個月來一次月經,每次月經週期有可能是懷孕的機會,不孕不是只有女性的問題,夫妻雙方都有責任,因此不孕的檢查男女雙方都需要做。人類懷孕的過程是由先生的精子進入太太的體內孕育出一個新生兒,由媽媽的子宮產出,這整個過程有無數關鍵的步驟,只要有一個地方出了問題就會導致懷孕失敗。【延伸閱讀: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凍卵/捐卵、凍精/捐精」你不可不知的資訊一次看懂!】不孕的原因不孕的原因也有很多,以下簡單分為四類來說明:(一) 女性因素1. 排卵功能異常及荷爾蒙失調。2. 子宮頸黏液分泌異常,使精子無法順利進入子宮腔內。3. 子宮腔結構異常,子宮內膜沾黏或功能異常。4. 輸卵管因發炎或感染(感染一定發炎、發炎不一定有感染)造成沾黏或阻塞。5. 腹腔內因素(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或骨盆腔、卵巢、輸卵管感染沾黏)。(二) 男性因素 1. 精液異常:精子數目減少、型態異常或活動力減弱。2. 睪丸製造精子障礙:有先天性異常、染色體異常、荷爾蒙異常、感染性疾病、精索靜脈曲張、慢性疾病、外傷、環境毒素、睪丸腫瘤、藥物影響等病因。3. 精子運輸系統異常:包括先天性無輸精管症或後天輸精管阻塞。4. 性功能障礙:如陽萎、早洩或無法射精、尿道下裂等。(三) 混合因素即男女雙方皆有一些問題。(四) 不明原因不孕夫妻在接受一定範圍的檢查評估後,仍然找不到特定病因,則可歸類為不明原因的不孕,亦即用現有醫學技術無法輕易診斷的不孕症。找不到原因,並非代表正常。高齡婦女生育能力下降的情況一般也驗不出來,因此 35 歲以上的婦女即使找不到原因,也應積極面對不孕問題。不明原因的不孕症,多數病例經過適當治療仍可成功受孕。不孕的檢查懷孕關鍵的部分就是精子、卵子、及子宮,想懷孕的夫妻要知道為什麼不孕,當然就是圍繞這些問題檢查;精子的部分就是檢查男生的精液,看看精子的數量、活動力、和型態。卵子的部分就是要檢查卵巢的功能、排卵的狀況,這可以經由問診及抽血檢查 AMH 值,而子宮檢查比較複雜,要檢查輸卵管是否正常、子宮有沒有肌瘤、子宮內膜是否異常,因此需要影像學方面包含超音波、子宮鏡、及輸卵管攝影等檢查。另外對於感染、免疫、或者基因染色體等,也在不孕的問題扮演重要角色,可以依照每對夫妻的狀況分析建議做進一步的檢查。女性生育力檢查雖然造成不孕的原因很多,但許多不孕症的檢查可能費用很高或重要性不顯著,因此在臨床上通常會選擇部分較重要的檢驗做為第一線檢查,再依據檢查結果,決定直接進入治療或做進一步檢驗,最基本的檢驗有:1. 詳細的婦產科病史、月經與排卵狀況、同房情況、生育能力及不孕治療的紀錄。2. 理學檢查:子宮、陰道、子宮頸及生殖器官之檢查。3. 超音波檢查:子宮形態、子宮內膜檢查、子宮肌瘤、卵巢及排卵檢查,近來超音波除了用於檢查外,陰道取卵、植入時對子宮的觀察都很有幫助。4. 卵巢功能的檢查:卵巢卵子儲備的判斷不只是女性生育能力的指標,在誘導排卵中對藥物的種類,劑量與給藥時機都與卵巢反應有關係。 許多檢驗卵巢卵子儲備量是提供不孕治療的第一步訊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月經期間利用超音波檢查卵巢內有腔濾泡數目(Antral Follicle Counts; 簡稱 AFC)及抽血檢驗抗穆勒氏賀爾蒙(Anti-Mullerian Hormone)。5. 子宮鏡(Hysteroscopy)檢查:子宮鏡的檢查是利用內視鏡經由陰道經過子宮頸進入子宮腔來探索子宮內的情況,可以看到子宮內是否有子宮內瘜肉,子宮肌瘤,或者子宮內膜沾黏等病灶,目前利用軟式子宮鏡可以不需要麻醉在門診直接施行,如果需要手術可以另外安排。6. 感染:梅毒、AIDS 與肝炎要事先檢查,而披衣菌與淋病是最常見的性傳染病。披衣菌在臨床上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急性骨盆腔發炎。披衣菌感染會造成慢性子宮內膜發炎,因而降低受孕率也會提高流產率,因此披衣菌的診斷在不孕症中特別被重視。披衣菌的診斷除了傳統用培養的方式檢查外,現在可利用子宮頸及尿道的樣本做檢查,最近還有用尿液來檢查。7. 子宮及輸卵管攝影術(HSG):月經結束後排卵前,將顯影劑注入子宮,利用 X 光放射線攝影,檢查輸卵管的通透性及子宮腔的完整性,並檢查是否有子宮的先天異常。8. 排卵的檢查:利用 LH 的試劑、基礎體溫、子宮頸黏液、黃體素、子宮內膜切片、超音波追蹤等方式來檢驗排卵的狀況。9. 荷爾蒙檢查:AMH、FSH、LH、泌乳激素、TSH、甲狀腺功能。10. 免疫學的檢查:對於女性血清中抗精子抗體的檢查,或檢驗子宮頸黏液與精子的抗體。曾有報告指出,有 29% 的重複性流產有自體免疫的問題。11. 同房後試驗(PCT,Postcoital test):禁慾 2 天,排卵前盡量接近排卵時檢查,檢查前夜與丈夫同房,子宮頸黏液必須在性行為後 9-24 小時檢查。觀察其量、形狀及粘液粘性(spinnbarkeit),並在高倍鏡下觀察可動精子。12. 腹腔鏡(Laparoscopy)檢查:以腹腔鏡進入觀察子宮、輸卵管、卵巢,並同時以藥劑打入子宮,觀察輸卵管的通透性,並觀察腹腔是否有沾黏,是否有子宮內膜異位。【延伸閱讀:如何提高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專家告訴你高懷孕率的密技】男性生育力檢查不孕的檢查,男女都一樣重要,然而與女性相較,男性的檢查單純許多,除了基本理學檢查外,大多數的男性都可以透過精液檢查來判斷生育能力。男性不孕則以不明原因的精子數量不足為主,有部分可能因為陰囊靜脈曲張、感染、服用藥物或物理性傷害,部分可能是先天的缺陷。男生的生育能力雖然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不如女性明顯,因此經常可以看到,50 歲以後的男性依然很容易可以當爸爸。男性不孕問題,大部分可處理近年來生殖技術進步,即便射精後沒有精子,只要睪丸仍在製造精子,經由睪丸取精再利用單一精蟲顯微注射的方式,依然可以達成受精懷孕的目的。因此男性不孕的問題除非完全沒有製造精子,否則大部分都可以處理。如果要能正常受孕,在男性的評估項目,包含基本精液檢查、精子染色體、精子功能、精液射出功能,男性不孕的診斷,絕大多數都是經由精液檢查發現不正常。檢查項目繁瑣,就不在這裡贅述。我們有許多位被判無精症的男性,藉由手術,在副睪或睪丸找到精子,最後懷孕成功的案例。所以,男性的不孕問題處理起來簡單,大致可獲得解決!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輕鬆自在.凍齡懷孕:想孕、不孕、懷孕》
-
2022-07-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服務是沒有終點的旅程
【編者按】這星期邀請中生代的三位良醫回憶「教我人生的病人」。一位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追述因為家人不捨而醫療團隊勉強違背病人的意願插管之後,情況未見改善,最後病人竟然在醫院自殺,引起她深切的自省,「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一位心臟內科醫師回憶在第一年當主治醫師時留下深刻印象的兩位病人,一位「恙蟲病」病人使他見證了病人真的就是醫師最好的老師,同時病理學老師由切片的結果及時給他的指點使他深感師恩難忘;一位原住民的年輕病人的不治過世,但病人母親對醫師的溫馨互動使他說出「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然而相對的另一位長期照顧失智老人的醫師卻語重心長地道出,「醫師不該將病患或是家屬的正向回饋過於放大,那些溢美之詞不過是他們所熟悉的人情世故,但醫病關係或者醫生與病人家屬的互信,也要有所保留。所謂視病『猶』親,而非視病『為』親,有了精準的拿捏,醫病之間才能有長久的和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何接住墜落的你】剛升上主治醫師的第一年被指派到內科加護病房擔任專責主治醫師,那時候的自己年輕充滿不服輸的傻勁,在這短短的一年中,每一位我照顧過的病人都是用生命教導我的老師。七月暑假剛開始時,從急診住進來一位31歲年輕人100多公斤的小胖,因為肺炎合併急性呼吸衰竭,插管住進內科加護病房,住院後很快就進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我在做詳細的理學檢查時,在腹部皮膚皺摺處意外發現一個大約1公分大小的黑色焦痂,這讓腦海裡閃過恙蟲病的診斷,這是在花東地區不算罕見的感染症,但是我們不曾遇過這麼嚴重用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表現的病人,對於這個診斷剛開始我感到很遲疑。儘管如此,還是趕緊給予治療恙蟲病的四環黴素類抗生素,也進行血清立克次體抗體檢驗,同時趕緊照會皮膚科醫師做焦痂處的皮膚切片檢查,隔天一向是行動派的病理科許主任立馬就打來電話給我,劈頭就說:「懷仁,你這個病人用47KD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證實是典型的恙蟲病皮膚病理表現,給正確的抗生素了沒有?要特別小心喔,這個病嚴重時會惡化成心肌炎和間質性肺炎導致肺水腫喔?哇!我心想許主任說得真準,這不就是我病人的臨床表現嗎?我上網查詢文獻報告,確實找到嚴重的恙蟲病病例用肺炎合併肺水腫來表現,最後導致呼吸衰竭死亡的案例報告,作者為釐清肺水腫致死原因,以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發現肺臟肺泡內巨噬細胞iNOS呈現陽性反應,顯示恙蟲病立克次體可能誘發iNOS合成,因而產生大量的一氧化氮(NO)。大量的NO具有毒性,可能就是造成致死的原因。這個病人在我們團隊通力合作下,迅速獲得正確的診斷並且給予治療,很快的肺部況狀改善,一週後就拔管成功脫離呼吸器,小胖轉出加護病房前我跟他聊天,得知他在發病住院前幾天,因為工作需要曾在山區的草叢活動過,這個重要的線索果然跟書上講的一模一樣,病人真的就是醫師的老師啊!九月底,一位35歲年輕布農族勇士從台東馬偕醫院被轉診到我們的內科加護病房,因為肝硬化導致肝衰竭、黃疸大量腹水,同時合併急性腎臟衰竭和呼吸衰竭插管需要呼吸器治療。隔天的會客時間,我從勇士母親的口中的得知他的故事,台東太麻里布農族勇士20歲開始認真工作,是一個年輕有為腳踏實地的勇士,然而三年前交往多年已經論及婚嫁的女友不幸因為意外往生,勇士大受打擊始終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養成酗酒的壞習慣,大量的飲酒加上熬夜工作,導致酒精性肝炎最後肝硬化,期間反覆住院,這次更嚴重到肝衰竭、黃疸大量腹水。在和勇士母親長談中,我深深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摯愛,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勇士母親就住在醫院提供的家屬休息室,對孩子寸步不離。我們醫療團隊努力地想解決勇士的肝衰竭和黃疸問題,然而因為病情太過嚴重,經過跨團隊開會討論後,認為應該只有接受肝臟移植一途,我和勇士母親解釋病情和治療計劃以及肝臟移植的建議,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也自願捐肝給兒子,她注視著我的眼神中有著無比的信賴。我們在與勇士的每日相處中也重新建立他對生命追求的意願,努力一個月之後勇士逐漸進步,移除呼吸器成功,他也願意敞開心扉和我聊聊他與女友的往日點滴,我在與他的對談中深感受到他對女友的懷念,我試圖引導告訴他有更愛的母親在等待他,後來他對我說道:「張醫師,我願意努力,請幫助我。」然而很遺憾地,我們醫療團隊和勇士一起努力50多天之後,他還是來不及撐到換肝手術。母親在離開醫院的前一天,跟我講:「張醫師,你跟我兒子一樣大。謝謝你們這麼努力照顧他,他有對我說出他愛媽媽、對不起媽媽,他最後走得很安詳,醫師有機會要來太麻里做客。」我當然要爽快的答應一個母親的最後要求。兩個月後,我收到勇士母親寄給我的信件,很特別的是用日曆紙背面寫滿整頁,訴說著對兒子的思念以及對醫療團隊的感謝,她說撕下這張日曆紙的那天正好是兒子離開的第二個月,真是難為了這位失去兒子的布農族堅強女性。一轉眼就過了半年,同樣忙碌在加護病房照顧病人,一天下午突然接到勇士母親的電話:「張醫師,我在醫院外面,帶了釋迦來給你。」我和這位母親緊緊的擁抱,閒話家常,她更叮囑我要按時吃飯不可以熬夜,話別後,望著她堅強的背影,我知道她已經努力走出喪子之痛。隔年,跟隨慈濟人醫會義診的腳步,我們來到太麻里,我沒忘記要利用義診之餘親自去拜訪勇士的母親,她親切地拉著我的手,帶著我回顧對兒子的思念,離開前,我們再次緊緊擁抱,我很高興自己能夠兌現承諾讓一位母親圓滿對孩子的愛。因為花東地區特殊的社會型態,年輕人多離家北上工作賺錢,病房內很常看到年邁的老夫老妻彼此照顧的畫面。令我感觸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內科加護病房服務時,農曆過年前曾照顧過一位臨終的老阿嬤,因為心臟衰竭末期合併肺炎和多重器官衰竭住進加護病房,當時陪伴在老阿嬤身邊的只有80多歲的丈夫和外勞。這讓我感到相當不捨,老阿嬤臨終當天我就留下來一起陪伴,直到凌晨,老夫妻的小孩從外地趕回來送老阿嬤最後一程。「這一刻,讓我更貼近病人的心」,這就像回歸到醫療最原始的狀態,有一種單純的感恩。更提醒自己要及時行孝,我更是非常感恩自己的父母,有著健康的身體,讓遠在花蓮工作的孩子能夠無後顧之憂。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
-
2022-07-1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請戴上口罩,讓我認認你是誰?
那天在小吃店,拿起筷子正要吃東西,突然有人跟我打招呼。「X醫師,你也來了!」「請問你是……?」「就是剛剛給你看診的XXX啊!」「啊!對不起,你可不可以戴上口罩?讓我看一下是誰啊!」這是真的故事,疫情之下每個人都變成蒙面俠,不戴口罩反而認不得人了。這種要戴上「面具」才辨識出是誰的事,在舞台上的明星、歌手等偶像就是例子,一般人認識的偶像是打扮裝飾過的,等到一旦卸了妝,回復到廬山真面目,反而一般人認不出來了。事實上,看病的功夫是適得其反的,例如很多病都會有發燒的現象,到底發燒的真相如何?醫師反而是要將發燒的面罩卸下來,抽絲剝繭,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對症治療。疫情之中,有發燒,第一個要想到的當然是不是確診了。事實上,感染病毒也好,細菌也好,通常都會發燒,這是人體的一種反應,一種警訊,但老人家或免疫失常的人,可能不會發燒。因此,老人家得了肺炎,開始時通常也不太燒,不像年輕人可能就燒燙燙,反應很強會去求醫,這也是老人的病不好早期發現的原因。如果發燒之外還會發抖,通常表示有了細菌感染,因為細菌會分泌內毒素,讓人體發抖,病毒感染也許會發燒,但不會抖。身體內長了腫瘤,如果腫瘤長得太大太快壞死了,也會發燒。此外,有些腫瘤,例如淋巴肉瘤,會分泌一些致熱因子,也常常以發燒為初期症狀。如果長期發燒不退,通常稱為不明熱,那就要小心了,可能真的某種感染很嚴重,人體內的警察—白血球失去了消滅敵人的能力,例如得了白血病,白血球數目增加很多,但失去打仗滅敵的功能,一旦有感染,不能發揮防護功能,因此會一直發燒不退,有不少白血病(俗稱血癌)的病人,都是因為這樣才求醫的。以前有一條老歌叫「掀起你的蓋頭來,讓我來看看你……」,對醫師而言,看病也要掀發燒的面罩下來,才能了解發燒之真正原因,才能治好病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7-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以為只是輕症,三天後卻被送加護病房!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分享救命關鍵
「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40歲的鄭仁信,是高雄市楠梓區沐仁耳鼻喉科診所負責人,身兼高雄市醫師公會副秘書長,常出席高雄市政府防疫專家會議,還支援快篩陽篩檢站,對防疫事務參與深,診所、公會、防疫三頭忙。過去一年多來,鄭仁信幾乎每天只睡4、5個小時,太太顏翎如說,半夜3點起床如廁時,常看到先生還埋頭做簡報資料,清晨7點多就在前往診所路上,趕8點看診,「確診也許是天意,上帝要先生放慢腳步多休息」。回想確診過程,鄭仁信說,6月3日覺得喉嚨卡卡的,快篩陽性,遂留在診所休息室隔離,透過視訊看診、給藥,診所同仁協助準備餐食,讓他無後顧之憂。起初鄭仁信認為只是輕症,不以為意,但醫師公會常務理事蔡昌學醫師提醒,因他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叮嚀他要及早吃抗病毒藥paxlovid,還好有這一記提醒,如果沒有先使用抗病毒藥,之後病情加劇使用類固醇時,會有降低身體免疫功能疑慮。「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未料,鄭仁信6月6日凌晨4點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他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先吊點滴,之後照X光、內視鏡,發現咽喉有潰瘍,無法從嘴巴吃藥,因此被收治到加護病房,當下閃過念頭是「祈禱不要惡化到要插管」。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在鄭仁信住院後,太太顏翎如、7歲長女也相繼確診,長女有發燒症狀,太太是咳嗽、喉嚨痛,症狀都不嚴重。顏翎如說,先生在急診後告知需要住加護病房,她趕到醫院簽下病危通知書,心想「應該不會那麼糟吧!」她不斷禱告,也安慰先生「天父可能要你好好休息」。在急診及加護病房3天後,他再轉入普通病房1天,6月10日出院,6月12日出關才恢復看診。「一切來得太驚奇,好像被雷打到!」鄭仁信說,他可能自恃年輕,診所、醫師公會等事務多頭忙,較忽略身體健康,抗疫之路走了2年多,接觸過無數確診者,沒想到輪到自己確診時,竟然嚴重到住進加護病房,且是生平第一次住院,說明新冠病毒威力不容小覷。回顧染疫之路,鄭仁信說,一路得到很多提醒、打氣,最感謝的人是太太,雖然也被他傳染,仍照顧7歲長女、2歲小女兒,成為家庭安定力量。顏翎如說,病毒並不可怕,過度緊張是折磨自己,「喜樂的心是良藥」。鄭仁信及妻女相繼確診,一家4口唯獨2歲么女安然無恙,一家人平安出關後,幫小女兒補過2歲生日,一家人能平安健康在一起就是最大幸福,這一感觸在經歷確診考驗後格外深刻。醫師小檔案姓名:鄭仁信 頭銜:高雄市醫師公會秘書長、高雄市沐仁耳鼻喉科院長何時確診:6月3日如何確診:戴外科口罩視察快篩陽門診病人動線時,可能被經過的病人傳染;或工作時被病人傳染,這機會較低症狀:發燒、疲倦、喉嚨痛、咳嗽、全身痠痛、吞嚥困難、易嗆食治療:居家照護期間,症狀用藥、抗病毒藥物paxlovid、抗生素;住院治療時,類固醇、抗生素、症狀用藥、24小時不間斷抽痰給確診者一句話:如果符合資格,趕緊使用抗病毒藥物。感謝上帝安排了一群人間天使在病程中各個時間點對我的幫助,讓我能好好休養並儘快回到工作崗位。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7萬 疫情趨緩 口罩解禁再等等
昨本土新冠疫情新增二萬七七〇八例、死亡七十一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上周日確診約三萬二千例,本周日二萬七千例,雖下降近一成五,但「還是比預期來得慢」。指揮官陳時中說,照現在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就醫問題,對未來整體社區防疫率也會較好,跌破萬例會比較快,但口罩解禁會建議稍晚一點,「有個保護還是比較好」。 至於新增七十一例死亡個案,莊人祥說,九成九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B型肝炎,僅打過一劑疫苗,七月五日在家房間父親叫喚無回應,緊急送至急診,但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採檢後陽性確診。另例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六月十八日出現咳嗽症狀,快篩陽後視訊診斷確診,她為癌症末期病患,癌細胞已轉移,正在居家安寧照護,未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六月廿五日在家往生,列入共病死亡。昨新增中重症個案含中症一〇八例、重症一〇〇例。至於台大醫院七月八日公布二例染疫兒童腦中風個案,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已收到通報,其中八歲男童列為重症,十二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判斷為中症。八歲重症男童原本身體健康,無慢性病,未接種疫苗,六月一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送急診,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抗核磁共振顯示,腦部發炎反應、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六月十五日已出院,恢復情形良好。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0多歲酗酒男確診亡 8歲童染疫「腦血管病變」中風
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全台疫情概況,新增20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00例重症、108例中症;死亡案例則來到7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死亡的個案中,99%都有癌症等重大疾病,其中43例年齡更超過80歲;最年輕的死亡案例為20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送至急診時已無呼吸心跳。莊人祥說明,今日死亡的個案中有2例較為特殊,第一例是最年輕的死亡個案,年齡20多歲,B型肝炎等慢性肝病,僅打過一劑疫苗,平日有酗酒習慣;因個案在7月5日未出房門,父親叫喚都無反應,才緊急送至急診,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檢測後陽性確診。另一例為30歲女性,莊人祥指出,該個案有第四期癌症,病出現轉移現象,接種過三劑疫苗;6月18日咳嗽症狀,快篩後視訊診療確診,因是居家安寧照護患者,所以沒有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6月25日個案在家往生。至於先前臺大醫院7月8日公布的2例兒童染疫中風個案,莊人祥表示,直到記者會後指揮中心才向台大索要相關資料,目前已收到相關案件,經研判8歲個案為重症、12歲男童為中症個案。12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因此判斷為中症,指揮中心也列入今日的中症名單中。8歲男童部分,莊人祥說明,個案沒有慢性病也未接種疫苗;6月1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至急診後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電腦斷層顯示有腦水腫,疑似腦炎住進加護病房,目前以瑞德熹偉、免疫球蛋白、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治療,抗核磁共振顯示有發炎反應、腦部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6月12日轉出加護病房,6月15日出院,持續門診追蹤,目前恢復情形良好。指揮中心統計,兒童重症累計來到94例,MIS-C仍最多34例、腦炎23例、肺炎17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或送醫前死亡6例、共病3例,死亡仍為22例。
-
2022-07-0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窮得只剩下錢,怎麼辦?
一次聚會中,老友有感而發:「窮得只剩下錢!」在場朋友面面相覷。原來這位老友百病纏身,年輕時即一路開始打拚,事業一帆風順,家財萬貫。只是他愛吃美食不知控制,有糖尿病,但血糖控制不佳,因為沒有症狀,也不在意。直到半年前,開始出現疲倦現象,體力不支,轉來求診才發現非同小可,腎功能不好已有尿毒現象,且糖化血色素也多在8以上。「想不到那麼可怕!」「現在居然要洗腎,每周洗三次,真要命!許多好吃的也不能吃,疫情期間,請家人幫忙做新冠肺炎檢測,家人幫忙驗了一、兩次後,也沒空了,叫我自己驗……。」「每周到醫院洗腎,看醫護人員臉色,更要看老伴及小孩臉色,請他們陪診,久了,小孩也難得有空,老婆自己身體也不怎麼好,從年輕時一路打拚事業成功,兒女不愁吃不愁穿,怎麼今日會落得老境淒涼?生活機能什麼都不會,都要靠別人,只有在銀行還有用不完的錢,真的窮得只剩下錢了!」這是一個好友老病纏身而發的感慨!俗語說:「久病無孝子。」真的是金玉良言。現代人每人生活忙碌,即使親密家人,要花時間照顧長輩也真的是分身乏術。話說回來,許多人一生認真工作而忽略了身體的健康,年輕時用身體賺錢,老了用金錢賺回健康,錢沒了可以再賺,但健康沒了,可能多少錢也賺不回來。因此,凡我全國努力拚命工作的好友,一定要記得從年輕就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肉身,尤其是心臟血管,要注意飲食清淡,注意血壓控制,血糖高就要找一個對你嚴格一點的糖尿病醫師,有了B、C肝,就要找一個肝膽腸胃科醫師為你定期追蹤檢查,還要找一個醫師好友為你做全方位的各器官監控,才不會顧此失彼,造成不幸,也才不會到老了有窮到只剩下錢的感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7-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綜合維他命」真有效?其實就像「魯肉飯、刨冰、珍珠奶茶」混著吃!台大化工博士3招破解保健食品迷思
綜合維他命到底該怎麼吃?以下幾件事你得先知道!最近鬧哄哄的太空人維他命,引起熱烈討論,很多專家學者都給了大家建議~ 「謝博不要打太極拳!你的看法是什麼???」 我喔?我自己是有在吃營養補充品的,我個人看法,不論是常見的綜合維他命、維他命B群葉黃素,或是女生常吃的補鈣、補鐵等營養補給品,適當的劑量下對身體肯定會有相對程度的輔助,特別是因為生活節奏緊張,沒空注意均衡飲食的現代都會生活,營養補充品的確是方便、省時的方式。但如果產品本身行銷文字,會讓大家對功效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或是在劑量上有所疑慮,就值得來好好探討了! 「不切實際的幻想?我覺得看起來真的超厲害耶!」什麼是合理劑量?首先強調,理性消費!理性消費!讓我們試著用理工人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第一步先想想:到底各類營養素每天補充多少才能達到預期的輔助效果?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網站其實有充分的資訊給大家參考,例如維生素B1、B2建議攝取量(RDA)落在1.3mg~0.9mg之間,B12建議攝取量2.4µg。購買營養補充劑之前,可以參考這些資料,判斷商品的劑量是否合適。千萬不要求好心切,覺得劑量高就一定比較好喔~ 但反過來說,既然是「營養補充品」,營養素含量也要在一定的值以上,才會達到效果。台灣本地生產的維生素類膠囊,其每日攝取量在下表的「認定基準值範圍」,是必須經過查驗登記的。 「查驗登記?什麼意思啊」 簡單說,「認定基準值範圍」都大於建議攝取量(RDA),其實就是一般市售的維生素類膠囊所使用的常見劑量。只要在範圍內,按照建議量服用,都可以補充到RDA。但如果你發現你買的維他命,劑量比「認定基準值範圍」還要低,無須經過查驗登記的話,與其說是「營養補充品」,倒不如定義為「食品」比較合適。 「可以說白話文嗎?」 嗯,比「認定基準值範圍」還低,含量就嫌低了啦!衛生福利部/應辦理查驗登記之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認定基準表。每個營養素的吸收途徑不一,放在一起不見得通通都好「謝博!那如果我想要吃營養補給品,一次吃很多種類一起是可以的嗎?」 嗯,你會同時把魯肉飯、刨冰、珍珠奶茶有果汁機打在一起喝下肚子嗎?營養補充品要良好吸收,要根據各自的特性,不是一口氣吃下去就OK的。 「為什麼不行?」 第一、有些成分會互相打架,最簡單的例子就像是鐵跟鈣,使用鐵劑的缺鐵性貧血患者,或是服用含鐵保健產品,通常不建議搭配牛奶,且最好隔2小時以上再吃高鈣的食材、補充品。此外,有些上班族為了提神,每天早上一定要來杯咖啡,沒喝就全身不對勁;或是從事長跑、三鐵、重量訓練的運動愛好者,也會選擇在健身前補充高劑量的咖啡因錠,幫助在訓練過程中有更好的爆發及專注力。但咖啡因會加速鈣質代謝,增加尿液中鈣質排出可能。所以如果鈣片跟咖啡因同時吃,等於就是白吃了~ 第二、脂溶性成分,最好配飯吃/飯後吃。維生素A、D、E、K、魚油、Q10、葉黃素.......等脂溶性的營養素,隨著消化系統運作,跟脂肪一起吸收效果比較好,空腹吃吸收率就比較差了。 「嘎!那早上起床吞維他命,不就浪費了?」 如果你早上吃的是B群,因為是水溶性為主,是OK的;如果是綜合維他命、葉黃素,那最好是跟早餐一起吃效果比較好唷。基本營養素都是純物質:貴不見得就一定比較好以常見的維他命A、B、C、D、E,鈣、鐵、鋅、鎂、葉黃素來說,不同來源的效果差異其實並不大,能作為補充劑販售,純度也有一定水準。所以千萬不要迷信「貴就是好」,確認每種成分的劑量是否足夠,才是最重要的。營養補充只是補助,均衡飲食才是根本「營養補充品」顧名思義就是補充原本不足的營養素,如果本來就很注意飲食均衡,有做到每日五蔬果「3蔬2果」的飲食原則,搭配「營養補充品」,就是事半功倍;但如果你是餐餐都是高油高糖,也不吃蔬菜水果,那就算是火星人、宇宙人的營養品,都只能算是事倍功半的亡羊補牢。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良好的運動習慣,才是健康之本,才能從源頭改善營養素不足的狀況。 總歸來說,世界上不可能有一顆「萬靈丹」型的綜合維他命可以適合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體質、生活習慣都不一樣,所以可能欠缺的營養素也會不一樣。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與其盲目相信單一顆綜合型態的「營養補充品」,不如花點時間去釐清自己需要的營養素是甚麼,再去補充。如果身體發出異常的警訊,建議還是要找醫生診斷「但我常常會感受到疲倦或精神不濟,怎麼辦啊?」 如果身體長期感到疲倦無力或是精神不濟,拜託千萬不要以為吃吃營養補給品就可以徹底解決。營養補充品只是輔助,如果身體都已經發出警示訊號,還是要盡早尋求醫師協助,找出問題所在!像是病毒性肝炎、憂鬱症、甲狀腺機能低下、貧血等等病症,都會導致身體有容易疲勞、精神不濟的狀況,如果長期感到身體疲累,盡早尋求醫師協助才是上策! 參考資料:衛福部公告有關業者申辦國產維生素類錠狀膠囊狀食品查驗登記及相關作業規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作者簡介_謝玠揚 博士謝玠揚,台大化工博士,在30歲那年創辦醫美保養品牌Neogence霓凈思。近年來成功打入東南亞及歐美數十國市場,努力為台灣品牌走上國際。「謝玠揚的長化短說」專欄文章列表【新書推薦】謝玠揚的長化短說:化工博士教你一定要知道的餐桌、美容保養、居家清潔的58個化學常識作者: 謝玠揚 出版日期:2017/08/01化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基礎學科,於日常生活也有不少應用,所有需要購買「含化學成分」產品的讀者,身為明智的消費者,請務必記得,懂得越多,在閱讀關於科學、健康、食品的報導時,擁有良好的化學常識可以減少受誤導的機會,而不會再被似是而非的恐嚇行銷所欺瞞了。延伸閱讀: 誰才有資格決定生死》親弟腦中風 兄阻醫開刀:我養不起他
-
2022-07-07 焦點.健康知識+
疫苗接種都跟陰謀有關?醫師:反疫苗的歷史幾乎和疫苗史一樣久遠
▌疫苗爭議歷久不衰我兒子七歲時,想做一項學校作業:為開發中國家的兒童募捐,讓他們可接種小兒麻痺疫苗。兒子認為一劑疫苗只要一美元真是棒極了,而且理想情況下,他應該能輕鬆募集足夠的錢,來保護近五百名兒童。此外,他也覺得免疫接種後,孩童指尖會染成紫色,十分美妙(這是在偏鄉唯一可行的記錄方式)。所有這些都是簡單的算術,複雜的部分在於向他解釋:他好意想幫助地球另一端有需要的群體加強免疫,但在他自己所處的國家,整個群體卻四分五裂!我該如何向他說明,這個看似可救人命的作業其實是個棘手難題,可能會冒犯他學校裡百分之二十的成員,而這項計畫也許會因為可能觸犯他人而遭擱置?我試圖講明,但兒子不明白,我也不明白。拒絕接種疫苗並非新鮮事,不是源於Google、好萊塢或推特推文。拒絕注射疫苗的歷史,幾乎和疫苗史一樣久遠。疫苗先驅金納醫師當時試圖說服牧場拓荒者接受少量牛痘病毒,以保護他們免受更致命的天花侵害,金納可說是面臨了重重困難。雖是出於保護目的,但牧場拓荒者害怕即便接觸極少量,也會引發這種可怕疾病,他們的恐懼理所當然。1855年,美國麻薩諸塞州開始規定學童接種疫苗。英格蘭更加強硬,1853年已頒布了〈接種疫苗法〉:除非醫學上判定健康狀況不適合,否則所有嬰兒都必須強制接種天花疫苗,因此也首度開啟了疫苗接種的醫療豁免,而針對〈接種疫苗法〉的反對聲浪也形成最早的反疫苗運動,比社群媒體、甚或是疫苗與自閉症相關的假說,早了一百五十年之久。1898年,〈接種疫苗法〉新增了一條「良心拒絕者」條款,形成了法律漏洞,讓人可選擇拒絕接種疫苗。等於在一百多年前,「個人信仰豁免權」就已經誕生,遠早於美國國內關於新世代坐享特權和果汁吧的熱議爭論。十九世紀的英國,光是在良心拒絕者條款制定的第一年,就有近二十萬拒絕疫苗的良心豁免案例,核准通過。美國社會學家葛拉斯納(Barry Glassner)在1999年的重要著作《恐懼的文化》中,提及1982年一部名為《DPT:疫苗輪盤》的電視節目,此專題節目播出後,全美出現恐慌。該節目涉及令人心痛的傳聞,主要關於有些兒童接種DPT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混合疫苗)後,嚴重殘障或甚至死亡。毋庸置疑,節目播出後,其他媒體隨即大肆報導,引發社會大眾恐慌。醫師和食品藥物管理局提出了大型長期研究結果、超過一百萬名兒童的抽樣調查資料、以及1949年DPT疫苗問世以來的數據,結果顯示:疫苗出現之前,每年有二十六萬五千名兒童因百日咳病倒,七千五百人死亡。儘管如此,對疫苗的恐懼早已蔓延開來,而且早在YouTube出現前,就已傳遍大街小巷。接著,出現了一個縮寫同為DPT(Dissatisfied Parents Together,不滿家長群組)的強大團體,領導人是費雪(Barbara Loe Fisher)。費雪聲稱她的兒子因DPT疫苗而出現急性神經系統破壞。媒體大肆宣傳,兩年之內,多家DPT疫苗製造廠退出市場,疫苗旋即出現短缺。美國並非特例。十多年前,日本的疫苗恐慌導致DPT疫苗禁用,結果百日咳病例增加了十倍,百日咳相關死亡人數也上升三倍。即便在英國可使用疫苗,當時的社會恐慌也導致預防接種率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以及後來幾年的百日咳病例激增了十萬例。為了消弭社會大眾的歇斯底里、避免無止盡的訴訟、抑制傳聞軼事成為頭條新聞並引起普遍恐慌,美國國會補助成立了「疫苗受害補償制度」(VICP),為那些認為自己小孩因疫苗接種受到相關傷害的父母提供補償。由於不追究接種過失,此舉還可防止全美國(甚至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使法院免於審理一堆沒完沒了、因疫苗相關不良反應而引起的訴訟。但是,就算拿出世上所有資料數據、製藥公司的法律保障、以及關於疫苗安全性和功效的所有證據,也無法動搖熟諳媒體和陷入文化焦慮的反疫苗人士,對疫苗的憂心忡忡。▌從來不缺陰謀論對某些拒絕接種疫苗的人來說,主要關乎「控制」:出於為人父母的本能,我很清楚對我和家人最好的選擇是什麼;若我認為適合或時機正確,我們便會選擇接種(或不接種)疫苗。席爾斯(Bob Sears)博士在我辦公室不遠處的高速公路旁執業,他一直是「另類疫苗接種時間表」的支持者。全國各地都有家長把「席爾斯博士的時間表」奉為圭臬。這些家長的孩子並未按照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和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的時間表,接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水痘疫苗、A型或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席爾斯博士甚至聲稱:「我提出的時間表並無任何研究根據,從未有人使用過我的時間表進行大規模的兒童研究,確定它是否安全或有任何益處。」事實上,2010年和2013年的研究顯示,依循衛生機關建議時間表接種疫苗的兒童,與採延後接種方法的兒童相比,發育結果毫無差異。對有些人來說,疫苗接種關乎陰謀論:製藥公司、醫療團體和政府試圖控制我們;有些人則是無知:這些病哪有那麼嚴重?或者,若世上已不存在這些疾病,我們何須注射疫苗?而許多人則是源於對化學物質和所謂毒素的錯誤看法:太早接種過多疫苗會傷害嬰兒身體健康。還有,難道製藥公司、科學家、企業和醫師不是為了錢嗎?最後一個問題如今已成為疫苗爭論的重點。我可以直接代表醫師發言:施打疫苗在財務上只剛好達到收支平衡,通常甚至會有輕微的財務損失,試想診所得購買疫苗、針筒和針頭、支付護理人員薪水和診所租金,疫苗費用實際的利潤空間並不大,不管您信或不信,疫苗接種可謂純健康照護的最後遺跡,單純是為了預防疾病。我不認識任何樂見麻疹或腮腺炎病例的醫師,疫苗接種絕對是我們職業中為數不多的非生財工具,現下流行的肉毒桿菌注射當然就另當別論了。疫苗在經過認可確定可安全用於人體前,必須經過各式各樣的醫學測試。典型的疫苗公開問世前,在安全性和功效上得經過長達十五年的嚴謹研究,時程遠遠超過了絕大多數的非處方藥物和處方藥物,而且肯定比任何順勢療法產品更加周延。順勢療法產品在您家附近的天然食品店上架前,通常未經過食品藥物管理局及任何外部機構的研究或評估。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人認為食品藥物管理局並未對公眾公正公開,而且認為政府隱藏了危險或別有居心的動機。廣為流傳的疫苗陰謀論認為,食品藥物管理局、大型藥廠、甚或兒科醫師,共謀利用疫苗牟取豐厚利潤,經常為了賺錢而在安全性檢驗上放水或抄近路。這點絕非事實。疫苗生產管理的利潤是藥品中最低的。過去幾年,為了平息社會大眾的擔憂,美國醫學研究所(現稱為美國國家醫學院)負責進一步的審核工作,確保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核的所有研究資料都對外公開,而美國國家學術院(NASEM)健康與醫學部門每年也會發布這些資訊。※ 本文摘自《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作者:妮娜‧夏皮羅 , 克莉絲汀‧羅伯格 譯者:張嘉倫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7-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
▌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這次抗病毒之戰,我們創造了疫苗奇蹟,但疫苗誠可貴,要終結疫情、治療長新冠,解藥更關鍵。當疫情大爆發時,能有效治療非常重要。地塞米松是從195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類固醇,可讓新冠重症病患的死亡率減低將近三分之一,治療方式其實有點違反直覺︰它會抑制免疫系統的防禦反應。為何要抑制免疫系統?新冠肺炎一旦過了感染初期,最危險的其實不是病毒,而是免疫系統對病毒的反應。大部分人的免疫系統可在感染後的五、六天內,減少體內的病毒量。但之後免疫系統會變得過度活躍,引發激烈的發炎反應,稱為「細胞介素風暴」,也就是各種訊號蜂擁而起,促使血管滲出大量體液,進入各個重要器官(新冠肺炎造成的這種滲漏特別會傷害肺部)。這種血管內體液流失的現象也會造成低血壓的危險,進而引發器官衰竭和死亡。然而,地塞米松有個缺點,如果患者太早使用,會在免疫系統應當全力阻止病毒複製的當頭,抑制免疫系統。如此一來,會更容易出現併發症,或染上其他趁虛而入的病原。抗病毒藥瑞德西韋,原本是為了治療C型肝炎和呼吸道融合病毒而研發的。後來的研究顯示,瑞德西韋很明顯有助於治療病情尚未嚴重到需要住院的病患。但仍需要在患者發病早期以靜脈注射治療三天。索托維(Sotrovimab)是從SARS病患體內取出分離後改造的單株抗體,可用來治療目前已知所有的新冠變異株。這讓我們有理由保持樂觀,相信科學家將創造出可以作用在不同病毒變異株的廣效抗體。但新冠肺炎的抗體製作昂貴,也必須在有能力為病患注射的醫療單位使用,而且只能幫助剛確診的病患。為了拯救更多生命,許多研究人員開始尋找終極解藥,也就是價格便宜、容易施用、可有效治療不同變異株、能防止病患病情惡化的抗病毒藥物。2021年底,這些努力終於有了成果。默沙東研發出抗病毒的口服膠囊莫努匹拉韋(molnupiravir),可大幅降低高危險族群入院或死亡的風險。不久後,輝瑞推出第二種新冠口服藥物帕斯洛韋(Paxlovid)。高風險病患若一有症狀就服用,並佐以一種可延長藥效的藥物,病情惡化為重症或死亡的機率可減少將近90%。當疫情發生,找到有效療法非常關鍵。因為要讓大部分人口都能接種疫苗需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有些疫苗需要施打兩劑,而且並非每個可以打疫苗的人都會選擇接種疫苗,而有些接種過疫苗的人還是遭突破性感染,倘若出現疫苗無法預防的突變株,我們還是希望手邊能有一些可用的療法。更何況有些病原會造成長期傷害,也就是所謂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有些人感染新冠幾個月後,症狀依舊嚴重,包括呼吸困難、疲累、頭痛、焦慮、抑鬱、「腦霧」的認知障礙。就算是輕症也可能在好幾週後造成發炎反應,不只影響肺部,也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和血管。有效治療不僅可以降低醫院的負荷,避免院內病患過多,造成排擠效應以致一些原本能存活的患者喪命,當更好的療法可降低重症與死亡,政府就能放鬆對學校與商家的管制,減少對教育與經濟的衝擊。結合疫苗、準確篩檢、有效治療、即時物資配送,新科學與新作為可以改變許多人的生命與生計。※ 本文摘自《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作者:比爾.蓋茲譯者:鄭方逸, 張靖之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日期:2022/06/29
-
2022-07-04 焦點.元氣新聞
獨/換肝名醫陳堯俐出走彰基 轉戰中台灣這家醫院
醫院內部人事更迭的白色巨塔事件,總能引發諸多討論。彰化基督教醫院日前爆發對多名醫師不予以續聘,其中肝臟移植名醫陳堯俐於6月底離職,7月1日已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服務,同時可到秀傳醫院兼診照顧老病人,陳堯俐說,「在彰化還有約700名病人需要照顧,這是他最放心不下的一塊」。面對未來挑戰,陳堯俐滿懷希望、充滿企圖心,要在新的舞台上再創人生高峰。依健保署統計,2005至2018年肝臟移植案例數,彰化基督教醫院排名第5,為532人,僅次於高雄長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林口長庚及台大醫院。陳堯俐說,肝臟移植為過往彰基的一個亮點「實屬不易」,現在院方要摧毀它「我也無話可說」,選擇離開真的很不容易,心中有許多不捨。陳堯俐在彰化深耕32年,治療的9成病人都在彰化,另一些病人在雲林、南投,總數約700名病人需要回診、追蹤及拿藥,許多病人是老人家或種田的,陳堯俐不捨他們舟車勞頓,選擇到中山附醫及秀傳醫院服務可以無縫接軌。陳堯俐1990年7月16日到彰基服務,2000年陸續進行腎、肝移植手術,彰基移植相團隊的一草一木都是由他一手建立,但剛開始進行肝臟移植「其實並不順利」。他說,2005年原要進行首例活體換肝移植手術,手術時間均已規劃妥當,但病人病情突然惡化,吐著血來到醫院,他馬上為病人換肝,跨夜手術成功,但病人病情嚴重,最後還是往生,這帶來的衝擊是,他等了1年才有第2例活肝移植病人。「一般民眾看移植手術就是開刀治療,但其實不是這樣。」陳堯俐說,移植手術與一般手術不同,如同換肝手術是「0和1的遊戲」,不是成功把病人救活,不然就是手術失敗,病人死亡,因此術後病人不能死,否則就沒有病人願意再來醫院手術,可見醫院要重新開始介入移植手術「其實不容易」。甚至醫師還不能有手術學習曲線,如果學習曲線太長,也讓病人生命陷入風險。另一重要的是,移植手術牽涉到捐贈者及受贈者,絕不是單純的開刀行為,如果是單純的開刀,全國各醫院都能開,但事實卻是只有少數的醫院能進行移植手術,原因在於移植手術最重要是團隊,如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移植團隊人數,不包含醫師就高達30至40多人,原服務的彰基移植團隊也有10至20多人。陳堯俐經日積月累努力,當1年累積換肝病例數超過30例後,活肝移植成功率逐步提升,他以往在彰基最高紀錄是1年完成76例手術,每年平均約有60多例,病人順利出院率達9成4。陳堯俐說,他離開彰基後,這些都已成為歷史,但移植團隊功夫都在,雖然換一個舞台,他還是會表現的很好。陳堯俐離開彰基,最割捨不下的是病人及移植團隊,這次帶了4個人一起到中山附醫,包括兩名臨床專科護理師、一名臨床藥師、一名外科醫師。他說,他要為這4個家庭負責,「內心壓力很大」。進入中山附醫後,將以2年時間訓練加護病房、手術室等醫護人員,以及整合腎臟科、X光室、社工等支援系統,但若要建立如彰基移植團隊至少要花10年以上。陳堯俐移植手術時間約為6至7小時,對比目前其他醫院換肝手術快約3至4小時,以降低病人手術風險。陳堯俐說,當然每位病人病情不同、醫院不同,手術時間長短各有不同,但他移植技術已非常成熟,病人預後不會太差,但術後也可能出現各式各樣問題,因此術後照顧更為重要。陳堯俐說,C肝目前已有藥物治療,B肝帶原病人年齡也愈來愈大,國內換肝患者會愈來愈少,雖然酒精性肝炎及肝癌合併肝硬化病人還是有換肝的需要,但病人總數一定會減少,往後執行換肝醫院會集中化,是大者恆大,小者更小。陳堯俐準備離開彰基時,院方指他多次在未報備情形下,赴大陸執行器官移植手術,有違醫療倫理的疑慮。陳堯俐則回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陳堯俐說,往後在移植領域精進,除了要有熱情、能力外,最重要的是,需有醫院制度面幫忙,到中山附醫熟悉環境後,預計7月底完成第一例肝臟移植手術,目標是每月完成2至3例換肝手術,對往後行醫生涯仍有著高度自我期許,搶救更多病人生命。
-
2022-07-03 醫療.精神.身心
睡好覺、養好肝 5大類食物有助創造好眠循環
本土疫情從四月肆虐以來,已有超過一成五民眾染疫,許多確診者因為日夜顛倒或是出現「長新冠」,開始有睡眠障礙的情形,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但又怕吃安眠藥。台北中山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文傑表示,睡眠和肝臟也有很大的關係,除了睡不好會影響肝臟外,肝臟無法好好代謝毒素,也會影響到睡眠,造成負面循環。因此若是睡不好,可以從飲食和運動著手「打破這個負向循環」。長期睡眠不足,肝細胞無法修復,累積毒素又反過來影響睡眠。吳文傑表示,外界常說熬夜、睡眠不足會傷肝,雖然就醫學觀點來看,睡眠不足不會直接影響正常肝細胞數量,卻會使肝細胞沒有足夠時間休息、修復。當肝臟無法好好休息,或是因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等各種原因,引起肝臟纖維組織增生而導致肝硬化,就會造成肝臟處理廢物及解毒功能下降。當體內毒素累積過多,就會進入腦部,造成睡眠障礙,或是出現意識混亂、動作不協調等症狀。維生素E改善脂肪肝炎,色胺酸食物穩定大腦神經。有些人希望透過飲食調整,幫助好眠,吳文傑表示,可以多攝取五大類食品,包括乳製品、堅果類、雞蛋、綠色蔬菜和糙米飯。而人體一天約需400單位的維生素E,根據研究,若每天攝取800單位,可以改善脂肪肝炎,因此可搭配服用,藉此改善睡眠問題。吳文傑說,由於乳製品、堅果類如葵花子、芝麻、南瓜子,以及香蕉、雞蛋等,因富含色胺酸(Tryptophan),是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原料,可以穩定神經。因此若可以三餐攝取,或晚餐中多吃這些食物,可以讓人放鬆、增加睡意。糙米中的玄米多酚調整自律神經,芝麻、綠色蔬菜富含鎂、鈣。另外,晚餐可以將白飯改為糙米飯。因為糙米中有所謂的「玄米多酚」,是含有數種多酚類成分的統稱,其中也包括穀維素與木酚素,有調整自律神經的作用。除此之外,堅果中的芝麻以及菠菜、莧菜、甘藍菜等綠色蔬菜,則富含鎂、鈣;尤其每100克的芝麻中含有975mg的鈣質和350mg的鎂,有助於放鬆肌肉及安定神經,讓人更好入睡。花椰菜雖好,但消化慢,睡前吃太多反而影響睡眠。不過,吳文傑提醒,並非所有綠色蔬菜都可以「助眠」。像是花椰菜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因為含有不可溶性纖維,在人體中消化速度很慢,容易脹氣。因此若睡前吃太多,可能反而影響睡眠。而有些民眾認為睡前吃甜食更容易入睡。吳文傑則表示「這是錯誤觀念」,甜食雖然會讓血糖升高,抑制食欲素的分泌,而食欲素含量降低,人就會疲倦想睡。但血糖急速上升,可能會讓身體快速分泌胰島素以降低血糖;而當血糖太低時,腎上腺素開始分泌,過度分泌可能導致半夜受驚或多夢的情形。因此,睡前吃甜食雖然容易讓人昏昏欲睡,但劇烈的血糖波動,可能反而影響睡眠品質。現代人生活忙碌,對體力精神有高度需求的狀況下,許多民眾會選擇服用安眠藥或健康食品,但市面上商品琳瑯滿目,常讓人不知道如何選擇。吳文傑表示,長期吃藥對身體容易產生負擔,若要用健康食品改善睡眠,建議可以選擇含有以下成分商品:芝麻素:芝麻中僅1%含量的成分,能夠幫助入睡。維生素E:抗氧化成分,幫助身體維持年輕機能,臨床上在治療脂肪肝時會使用的成分。搭配芝麻素實證能保護肝臟,更有效率。玄米多酚:調節生理機能,讓身心呈現放鬆狀態,夜間睡眠回復,精神體力更有效率。同時攝取三種成分,不但能幫助入睡,也能保護肝臟,避免「睡不好影響肝臟」、「肝臟負擔過大又影響睡眠」的惡性循環。吳文傑也表示,單純改善睡眠或小綠人護肝認證的健康食品很多,建議找尋能雙管齊下的商品,才能夠從根本改善睡眠與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
2022-07-03 醫療.精神.身心
晚上睡眠不足藉白天補眠?醫:反而打亂生理時鐘
你有多久沒一夜好眠?國內失眠人口數逐年遞增,近年在疫情壟罩下,因壓力、焦慮而失眠的人更多,甚至染疫後發生的「長新冠」症狀,睡眠障礙也是其一。很多人失眠又害怕吃安眠藥,夜夜和睡眠對抗,筋疲力盡。睡眠本是人類本能,卻因為種種因素讓我們忘記「如何睡覺」,不想依賴藥物而能一夜好眠,得先建立正確的觀念。試試看,你能答對幾題?對的打○,錯的打 X,半對半錯請打△。( )9. 晚上睡眠時間不足,利用白天補眠也有一樣的效果。( )10. 養成睡午覺習慣,精神會更好。( )11. 平常工作累,睡眠時間短,休假再一次報復性睡眠就能補回來。( )12. 輪班工作為了適應日班、大夜班變化,只能靠熬夜調整作息。( )13. 睡前滑手機會影響睡眠。( )14. 睡著後夢很多代表睡得深沉。( )15. 睡覺打呼聲大,代表睡得香、睡得品質好。( )16. 吃安眠藥有助於睡眠,但長期吃會上癮。( )17. 染疫後出現長新冠,有可能改變睡眠習慣。( )18. 熬夜、睡眠不佳和肝臟健康沒有關係。解答區9.(×)人的睡眠時間,其實在一個晚上裡有周期變化,因此睡太少當然會影響健康,可是如果因為睡太少而利用白天時間補眠,反而造成生理時鐘被打亂,可能既沒睡飽,又造成精神變差。因此白天應該以閉目養神為宜,讓精神及肌肉稍微放鬆就好,真正的睡眠還是必須放在晚上的睡眠時間才適當。10.(△)醫師表示,睡午覺通常是因午餐後,因進食產生睡意,這是正常的生理變化。所以養成午睡習慣,可以幫助人「充電」,好好面對下午的工作,但午睡時間不宜過久,建議10到30分鐘即可,不要超過1小時。如果睡太多導致進入深層睡眠,突然醒時反而會精神恍惚,無法集中注意力。11.(×)長期睡眠不足會累積「睡眠債」,有些人休假時一次睡超過12小時,其實並不能償還平常累積的睡眠債。因此,養成規律作息,才能達到充足睡眠、心情放鬆,如果因工作累,可以在工作之餘,稍微閉目養神、深呼吸來調節,否則作息突然變化,反而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12.(×)熬夜硬撐來強迫作息調整,明顯會造成健康負擔。醫師建議,如果因上大夜班而只能在白天睡覺,那就把睡眠環境營造成夜晚,例如戴眼罩、裝遮光窗簾,或適度調整輪班時間,不要讓夜班、日班頻繁交替。也可在睡前適當攝取褪黑激素,如果仍無法調節,可能就要考慮自己是不是不適合輪班的工作。13.(○)醫師表示,手機螢幕發出的藍光,會阻礙褪黑激素分泌,影響入眠及睡眠品質。不過如果是觀看放鬆影片,則較沒那麼大影響,可是仍建議民眾不要在臨睡時躺在床上滑手機,尤其不該觀看刺激感官的影片或音樂,否則會使精神處在亢奮、注意力集中的狀態。14.(×)人在做夢時,其實正處於淺眠狀態,因此夢太多反而睡眠不好,不過做夢多寡並無法控制,且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真的因夢多影響白天精神,仍建議就診評估檢查,才能改善睡眠品質。15.(×)睡覺時出現打呼,可能代表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時出現呼吸道窘迫,嚴重甚至會缺氧休克,因此如果打呼太大聲、頻繁出現,建議就診治療,以免影響自身睡眠品質,又影響枕邊人睡眠。16.(△)服用安眠藥確實有助睡眠,不過安眠藥種類及藥效分為多種,因此如何服藥及該服用哪種藥物,失眠患者都需經過醫師診斷,才能正確服用,切勿自行購買安眠藥物使用。長期吃安眠藥並不會生理上癮,不過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心理成癮,因此在使用安眠藥物的療程中,患者必須遵守醫囑,不該隨意增減藥物劑量,且聽從醫師搭配的療程積極治療,用藥物輔助作息規律才是服藥目的。17.(○)確實有新冠肺炎患者在染疫康復後出現睡眠改變的情況,其中失眠就占多數。不過目前仍無法明確知道其病理機制,因此養好作息、規律運動,必要時搭配睡眠療程治療,才能解決睡眠問題。18.(×)雖然就醫學觀點來看,睡眠不足不會直接影響正常肝細胞數量,卻會使肝細胞沒有足夠時間休息、修復。當肝臟無法獲得休養生息,或因肝炎等因素,引起肝硬化等問題,就會影響肝臟代謝廢物、解毒機能,當體內毒素累積過多,就會進入腦部,反過來造成睡眠障礙。諮詢/台大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副主任詹仁輝、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身心科主治醫師周伯翰、台北中山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文傑
-
2022-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解封後要怎麼做才能出國旅遊?出國條件、疫苗施打注意事項一次看
全世界的新冠疫情已經肆虐了兩年多,許多人已經很久沒有出國旅遊。隨著新冠疫苗的覆蓋率上升以及全民防疫觀念的提升,台灣的疫情逐漸穩定。各國的疫情也有趨緩,有的國家也重新開放施打兩劑以上新冠疫苗的觀光客入境,這對於久久沒有出國旅遊的人來說是一項天大的好消息。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做好萬全準備民眾出國前一定要先做好準備,了解當地疫情是相當重要的。在網路搜尋「國際旅遊處方箋」,選擇即將前往的國家,獲取當地的即時疫情、旅遊前的準備、預防接種建議等相關醫療資訊,也建議民眾前往旅遊醫學門診做相關諮商。需要注意的是,儘量在出國前二至四週來諮詢或施打疫苗,因為有些疫苗是需要一段時間產生效果(如黃熱病疫苗),有些檢查需要時間檢驗,或一些預防性藥物也需時間觀察是否產生副作用。只戴口罩還不夠!基本防護不可少在新冠病毒蔓延的環境下,隨時配戴口罩已經是全民的共識,一般外科口罩可用來防止人與人之間的微生物、體液傳遞(飛沫傳染)。但要注意有些傳染病光靠口罩是無法防範的,例如:有些疾病是靠著接觸傳播、食物或水源傳播,或動物、昆蟲等病媒傳播,如果沒有做好正確的防護措施,恐怕在國外旅遊時會增加染疫的風險。以下介紹幾個國外常見的疾病及預防方式:◎黃熱病黃熱病集中在非洲及拉丁美洲,傳播方式為蚊子叮咬傳播,若要前往該地區旅遊,採取防蚊措施以及接種黃熱病疫苗是必要的。年齡滿9個月以上者,皆建議接種黃熱病疫苗,且應於出國10天前接種。接種疫苗後可產生長期保護力,故不需例行追加接種。◎瘧疾瘧疾疫區包括:非洲、中南美洲、東南亞及大洋洲島國。主要由瘧蚊叮咬傳播。建議旅客諮詢旅醫門診醫師,正確採取防蚊措施,並服用瘧疾預防藥物。瘧疾預防用藥必須因不同地區的抗藥性而使用不同的藥物,有些藥物必須至少在出發前二至三週開始服用。◎A型肝炎A型肝炎流行地區例如:非洲、南美洲、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等,其主要的傳染途徑是食用受汙染之食物或水而感染。在外要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不可生飲、生食,尤其是生蠔或貝類。接種A型肝炎疫苗為預防感染相當有效的方法。◎傷寒傷寒多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南亞地區感染風險最高。傳播方式主要透過受汙染的食物、飲水傳染。注意飲食衛生(儘量熱食、飲用瓶裝水或飲料),可視需求接種傷寒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最主要的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好發於春、冬二季。主要由飛沫與接觸傳染,預防方式為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在高風險地區保持個人衛生、戴口罩,避免接觸有呼吸道症狀病人。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要求赴沙國朝覲必須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並出示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記得攜帶「黃皮書」,而非小黃卡「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是一種受全世界認可的證明書,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及格式所核發,又稱為「黃皮書」。部分國家規定入出境旅客應提供特定疫苗之黃皮書,旅客須提早接種疫苗,並且取得證明書。如果沒有依規定提供,檢疫人員可以採取強制檢疫、隔離等措施,甚至拒絕旅客入境。黃皮書若經塗改即失效,領取時記得確認各項資料都與護照相符合。小提醒!出國前注意事項1.出國前,至疾管署網站查詢國際疫情資訊及防疫建議,出國前二至四週前往「旅遊醫學門診」接受評估;並適度自備口罩、防蚊液及乾洗手液等防疫用品。2.旅途中或返國時,曾有發燒、腹瀉、出疹或呼吸道不適等疑似傳染病症狀,請於入境時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21天內,若有身體不適,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3.傳染病預防措施4.有呼吸道症狀應配戴口罩。5.用肥皂勤洗手、吃熟食、喝瓶裝水。6.噴防蚊液,避免蚊蟲叮咬。7.不接觸禽鳥、犬貓及野生動物,避免咬傷或撕裂傷。8.前往旅遊醫學門診接受評估及疫苗施打。 小提醒!出國前請至家庭醫學科-旅遊門診諮詢相關注意事宜
-
2022-07-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生病不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
一位老先生老是去醫院。好友問他:「你看起來那麼健壯,為什麼老是往醫院跑?」老先生:「疫情那麼嚴重,大家都不敢出門看醫師,醫師怎麼活下去?」好友:「那醫師有開藥嗎?」老先生:「當然有啊,不然藥師怎麼活下去?」好友:「那你把藥拿回家,藥都有吃嗎?」老先生:「當然沒有啊!吃了怎麼活下去?我就是不吃藥,才能活到這把年紀!」有人諱疾忌醫,有人整天往醫院跑,鐘鼎山林各有天性,尤其疫情嚴峻當中,有病又不敢去醫院,怕被感染,「去與不去間,真的妾身千萬難!」有些工作,越是危險的地方,越是非去不可,例如消防隊員打火兄弟不去打火,捨我其誰?對抗疾病,尤其傳染病,醫護人員常常要冒著自身被染疫的危險,照常上班甚至更加忙碌,因為這是醫護人員的天職。有些病可以稍稍忍一忍,隔一段時間再去就醫,但有些狀況,例如要臨盆了,不去醫院怎麼行?有些病例如心肌梗塞,不緊急就醫,恐怕失去治療的契機。疫情已拖了兩年多,有些病因為失去檢查的契機,尤其癌症可能因此坐大,隔了兩年未定期檢查,等到症狀出現才求醫,可能就太晚了。例如國人好發的肝癌,長得最快的,不到一年就可以從一公分長到十公分以上,雖然長得慢的也有。因此,即使疫情方興未艾,凡我全國B、C肝病友,最好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至少每年一「超」,才不會讓彩色人生變黑白。總之,不去看醫師,不僅醫師活不下去,可能「眾生」也會有健康的隱憂。因此,此時此刻,人潮多的地方少去一點,但醫療院所這個保命的地方,還是要記得光顧,利己利人,何樂而不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6-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成人MIS-A致死率是兒童3倍!一圖看懂MIS-A臨床8大症狀,出現2狀況速就醫
本土確診人數逐日下降,國內疫情似有好轉跡象,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陸續收到疑似MIS-A(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通報。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也提醒,確診後2至12週可能產生MIS-A,預期近期將陸續傳出相關案例,民眾應多留意。 李建璋昨在臉書發文表示,MIS-C (Children)最早是在2020年4月由英國東南部兒科醫師發現,10天內有8位確診病童產生類川崎氏症候群的疾病而定義;2個月以後,美、英兩國也陸續發現16位成人罹患類似疾病,因此定義為MIS-A (Adult)。 李建璋指出,與兒童相似的是,成人族群也是以非洲拉丁裔為主、通常肥胖、過往健康,年齡落在青壯年,臨床表現為高燒。其中1/3有口腔或是眼睛黏膜發炎症狀,實驗室數據發炎指數上升。 成人MIS-A死亡率高於兒童3倍 而與兒童不同的是,成年人病患全都有心臟症狀,包含胸痛、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且成人症狀更嚴重,約有一半患者需要進加護病房,整體死亡率高達10%,比兒童僅約1~3%死亡率高出許多。 李建璋說,目前MIS-A病例的臨床表現五花八門,從神經學的中風、幻覺、腸胃道的腹痛、腹瀉、肝炎,皮膚紅疹、血液血小板降低或大幅上升,新陳代謝的血糖上升酮酸中毒,肺臟的陰影或積水,每個人都有不同組合,找不到一個固定的臨床標準作為確診定義。 雖然目前美國疾病管制局訂定了一個診斷標準,但診斷標準就和疾病本身一樣複雜,也不容易使用,所以他思考許久後決定使用123法則歸納,也就是「1個先決條件,2個必要條件,3個器官受損」。 .1個先決條件:必須是COVID感染過後,PCR、快篩或是抗體任一陽性都可;.2個必要條件:發燒加上發炎(血液指標 CRP、Ferritin、IL-6, PCT 上升) ;.3個器官損傷:必須包含心臟或皮膚黏膜的三個器官受損,最常見是心臟、腸胃、與神經學。 簡單來看,民眾只要確診過後,有突發高燒狀況,就應該就醫檢查。僅有不到一半的民眾會眼睛發紅或是皮膚紅疹,但如果發生,會是非常特異的症狀,家人、同事可以幫忙注意。而早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球蛋白合併抗血栓,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所以民眾有懷疑的症狀,趕快就醫,才不會耽誤到病情。 成人8大症狀需注意 而今天指揮中心公佈的兩案例,一位50多歲男性是在染疫11天出現器官衰竭情況,6月初已死亡;另一例則是染疫恢復後又出現肝、腎等不同器官系統的發炎病變,也有合併休克情形。但上述兩例都不符合典型臨床標準,需等待專家小組進一步確認。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美國CDC定義,MIS-A病例為年齡大於等於21歲,且住院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並大於38度。而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要符合臨床標準中的3項。 羅一鈞說明,如果成年人確診3~8週內又再度出現發燒,且有神經系統病症如意識變化、手腳無力或發麻、抽搐,心臟方面症狀如胸痛、胸悶、心跳不規則,另外如皮疹、結膜發紅,及腹痛、嘔吐、腹瀉等類似兒童MIS-C症狀,都可以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為MIS-A或其他病症。●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吃完宵夜後碗筷放3天沒洗,丈夫受不了主動去洗!他談夫妻相處:她不是不洗,是壓根沒想到做這事.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