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8 醫療.消化系統
搜尋
肝炎
共找到
870
筆 文章
-
-
2022-06-26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全台首例換心肝20年 她感念器捐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今年成立廿周年,五十五歲的陳靜陵廿四年前因心衰竭急需換心,等待七百多天終於等到心臟,卻又出現猛爆性肝炎,換了心又換了肝的她,成為全台首例成功「換心肝」,她感念器捐制度,讓她可以多活廿多年,昨也代表受贈者們向器官捐贈者家屬致謝。廿四年前,陳靜陵生產後,出現少見心肌病變,引發急性心衰竭須緊急換心,一等就是七百多天。直到二○○○年八月終於等到心臟,由振興醫院現任院長魏崢執刀換心手術。陳靜陵說,她有B肝帶原,換心後須服用抗排斥藥物,引發猛爆性肝炎,同年十一月由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進行肝臟移植。鄭隆賓說,廿多年前國內器捐風氣尚未普及,多靠各醫院間互通有無,緊急救治需要器官移植病人,器捐中心二○○二年成立,建立器官移植統籌分配的公平優先原則。還記得當時陳靜陵已肝昏迷,當時魏崢一度問他,「要不要救」,他回說,「當然要救,拚看看」。器捐者家屬楊松齡,廿八年前女兒因車禍被判定腦死,他說,當時沒聽過器捐,是在加護病房外,看見器捐小條子上寫著「器捐可以救人」。既然女兒救不回來了,而女兒器官都很健康,可以救人,他主動跑去找志工,讓女兒器捐。女兒最後捐出骨骼、腎臟、眼角膜等器官。楊松齡說,「器官捐贈是好事,可以救人,可以為家人做功德」。依器捐中心統計,目前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有五十一萬人,但目前仍有一百多萬人正在等待器官捐贈。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影/首例「換心肝」受贈者揪感謝 推廣器捐助人傳承愛
國內今年仍有1萬702人正等待器官移植。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中心),今舉辦成立20周年音樂會。全台首例換心換肝、被稱為「心肝寶貝」的陳靜陵說,謝謝器捐者捐出器官,讓受贈者繼續活下去,「畢竟是另外一條生命的消失,我們才有這個機會」。器官捐贈者家屬楊松齡說,女兒28年前車禍過世,捐出骨骼、腎臟等,捐贈者的愛會繼續傳承下去。器捐中心執行長、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傳統國人有「死後要留全屍」的概念,但經多年推廣,目前每年約有400多人捐贈器官,但器捐人數逐漸減少,很大一部分是,民眾簽署了器官捐贈卡,但最後家屬不捨,不願捐出。如今整合器官捐贈、病人自主及安寧緩和三大生命善終政策,讓器捐的思維往前延伸,希望透過多與家屬溝通,完成患者最後的器捐遺願。陳靜陵1998年生產後,竟出現少見的心肌病變,引發急性心衰竭須緊急換心,沒想到一等就是700多天,直到2000年8月終於等到心臟,由振興醫院現任院長魏崢執刀完成換心手術。陳靜陵說,她有B肝帶原,但換心後須服用抗排斥藥物卻把免疫力壓低,引發猛爆性肝炎,必須立即換肝,同年11月由在林口長庚服務的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進行肝臟移植。鄭隆賓說,20多年前國內器官捐贈風氣尚未普及,多靠各醫院間互通有無,緊急救治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而已有器捐中心雛形,當器捐中心2002年成立後,他成為第一屆執行長,並建立器官移植統籌分配的公平優先原則。鄭隆賓指出,當時換心、換肝手術與現在完全不同,手術十分困難,更何況是猛爆性肝炎,即便換肝後,因無藥治療、控制,病情可能再度復發,當時陳靜陵已肝昏迷,還記得當時魏崢一度問他,「要不要救」,他回說,「當然要救,拼看看」,現在看到陳靜陵活了20年「真的很高興」。器官捐贈者家屬楊松齡說,女兒在28年前車禍過世,當時女兒才國三就被判定腦死。楊松齡說,當時聽都沒有聽過,什麼是器官捐贈,他是在醫院加護病房外陪伴女兒時,偶然的機會下,看到器官捐贈的小條子,還記得上面寫著「器官捐贈可以救人」。楊松齡說,既然女兒已經救不回來了,埋在土裡面也是讓蟲吃、火化,那我家妹妹(女兒)器官都很健康,可以拿出來救人,因此決定幫女兒做功德,替她遺愛人間,可以在天上當小天使,不要再輪迴轉世作人,因此他自己跑去找志工幫女兒進行器捐。楊松齡說,女兒的心臟、肺臟有積水無法捐出,最後捐出骨骼、腎臟、眼角膜等器官,當時甚至皮膚也想捐,但當時女兒外婆說,不要再捐皮膚了,這樣孫女很醜、很可憐,所以才沒捐。其實捐出女兒器官後有9年,楊松齡過的是恍恍惚惚的日子,他懷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決定,而自閉起來,直到後來在活動上聽到受贈者的感謝,才確定是做對了。約10年前他騎著機車環島,開心的到各地宣導器官捐贈,很多人好奇什麼是器官捐增,他說,「器官捐贈是好事,是可以救人的,可以為家人做功德」,這是值得推廣的事情,因為過世的家人在受贈者身上都活的很好,捐贈者家屬應打開心胸,現在大家對器捐的共識已愈來愈高。 今天陳靜陵代表器官受贈者獻花給器捐者代表楊松齡,感謝器捐者及家屬的大愛,經過多年推廣,捐贈器官的觀念為更多人接受,目前已經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有51萬人。
-
2022-06-2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前面美女後面野狗,還是跑不動?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病人:「幫我檢查一下,我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醫師:「怎麼回事?」病人:「那天在路上,看到前面有一個認識多年的美女,想上前搭訕,但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想不到後面又有隻野狗追過來一直狂吠,想要逃命,但就是氣喘如牛!」「以前被老婆追殺,一路落跑,也不會有這個問題。」他有B肝,我幫他照了肺部X光,也做了腹超音波,怎麼右邊肋膜積了水,還不少。幫他量了體溫,37.5度,輕微發燒,但他沒感覺,摸他的脈搏、心跳,每分鐘110下,應該是右胸積水引起的。這位病人住院後,進一步檢查發現是肺結核引起肋膜積水,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後,胸水慢慢消失,跑步也不會喘了。肋膜積水有很多原因,大都是肺部有發炎,肺表面的肋膜跟著發炎,漏出水到胸腔與肺臟之間的空隙(肋膜腔)。肺發炎可能是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但也有可能是肺部長了腫瘤引發的積水,此時抽出來的胸水,通常就是血紅色的。肝不好,肝合成的蛋白質不夠,也會發生胸水,因為血液滲透壓不夠,血液中的水分就會滲出到肋膜或腹腔中,在肺部引起胸水,在肚子引起腹水。會喘,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心臟不好引起的,例如心肌缺血或是血壓太低或太高或心臟瓣膜出了問題。此外,如果肚子及肺部都沒有水,肺部、肝臟也正常,心臟本身也正常,但會喘,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貧血。可能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或大腸長了癌,血液流失,或者是血液本身造血機能有問題,製造出的血球量不夠,油箱沒有油,自然跑不動了!總之,看到美女也好,或碰到野狗也好,如果力不從心,甚至氣喘如牛,就要找醫師好好診治一番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2歲男童頭痛到校上課倒地昏迷 急救無效死亡確診新冠
國內今新增372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包括243例中症、129例重症;另新增152例死亡案例,今年累計至今本土已5116例死亡案例。今日新增1例兒童染疫死亡個案,為12歲男童,某日上午出現頭痛,沒有發燒、胸痛等症狀,在學校倒地昏迷,到醫院前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2歲男童本身有先天性肌肉系統疾病,6月21日早上出現頭痛,如期到學校上課,中午過後出現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心搏過速,但沒有發燒、胸痛、咳嗽、流鼻水等,半小時後在學校昏倒,緊急送醫,但到院前死亡,經醫院急診急救無效過世,檢驗出新冠肺炎陽性,死因為心肺衰竭及新冠確診。針對12歲男童確切死因,目前還未判定,因為沒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急性感染新冠等上呼吸道症狀,也沒出現胸痛、嘔吐、腹瀉等類似MIS-C症狀,新冠肺炎是否為直接或間接死因尚無法確定。目前兒童重症累計68例,其中20例死,到院前死亡6例。另一名19歲男性死亡案例,本身有氣喘病史,曾接種兩劑BNT疫苗,5月開始逐漸有四肢無力、疲倦、肌肉痠痛,5月底、6月初開始走路會喘,因連續兩天呼吸困難加劇,6月5日到急診就醫,當時檢驗PCR陽性確診,檢查發現肝指數跟肌肉酵素異常,懷疑是有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肝炎,住院經過治療一度好轉。然而6月18日該名個案突然意識改變及休克,緊急轉加護病房並插管治療,用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隔日還使用葉克膜,雖積極救治仍無法恢復血壓,6月20日不幸過世,死因為急性肝炎、橫紋肌溶解症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也有新冠病毒感染,研判新冠感染並非主要死因。
-
2022-06-24 醫療.消化系統
共餐會被感染?肝炎患者遭汙名化
一份亞洲國家肝病認知調查報告出爐,台灣在11個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然而,研究卻發現,有近六成國人認為與慢性肝炎帶原者共餐會被感染。台灣肝癌發生率逐年下降,每年因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約四千人,肝癌死亡個案超過七千人,即使目前有疫苗與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預防國人感染慢性B型肝炎病毒與C型肝炎病毒所誘發的末期肝臟疾病,但一般民眾在肝病認知上仍有進步的空間。該項跨國研究計畫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李美璇表示,分析計畫結果發現,各國的高慢性肝炎病毒盛行率與死亡率,與該地民眾的肝臟疾病認知程度高呈現正相關。而國人在肝病認知上,以病毒傳染途徑分數最低,僅三成民眾知道慢性肝炎病毒傳染與病毒有關,四成民眾認為慢性病毒型肝炎為遺傳所致,甚至六成受訪者以為只要跟慢性肝炎患者一起吃飯,即有被感染的風險。李美璇指出,許多民眾對於慢性病毒型肝炎仍有錯誤認知,甚至汙名化,以致許多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因害怕被旁人知道自身病史,不願回診追蹤;更有不少人不願意接受慢性肝炎病毒篩檢,認為沒有篩檢就沒有疾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炎防治中心主任黃志富表示,疾病照護鏈為「正確認知、醫療協助、診斷及治療」,其中最大的障礙在於「認知」,對於幾乎沒有症狀的肝炎患者來說,更是如此。黃志富曾收治一名B肝帶原的檢調官員,位居要職,每年享有公費健檢,但卻因為工作忙碌,很少接受健康檢查,甚至不曾回診追蹤肝炎,直到一天腹部劇痛,被送至急診,確診末期肝癌,腫瘤破裂,這也是他生平首次使用健保卡,住院不到三個月,遺憾而往生。「治療B肝可預防肝硬化和肝癌。」黃志富表示,國內35歲以上未接種B肝疫苗的感染者應積極治療,現行台灣B肝治療給付三年口服抗病毒藥物,對大部分正在治療的患者而言,常被迫中斷治療,造成很大困擾。近二、三十年,政府全面開打B肝疫苗、健保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免費成人BC肝篩檢,肝炎感染人口明顯降低。但距離WHO的2030年消滅肝炎目標,台灣仍差最後一哩路,應持續強化疾病認知、擴大篩檢、及早治療。黃志富認為,唯有從小扎根,才能避免肝炎患者遭汙名化,願意出面篩檢及治療。
-
2022-06-20 醫療.消化系統
男子罹患肝腫瘤 微波消融術10分鐘讓肝腫瘤壞死
一名68歲男子近日常感覺腹部隱隱作痛,以為是胃炎而求診。醫師檢查發現他的肝右葉有一顆約3.2公分肝腫瘤,並確診是惡性肝癌,經施以「微波消融術」治療,僅花10分鐘就利用熱能讓肝腫瘤快速凝固壞死,讓肝腫瘤已無殘存,目前以定期影像檢查與抽血追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主任何士奇指出,患者是B型肝炎帶原者,腹部脹痛是因腫瘤壓迫肝臟表面神經所致。微波消融術是把高頻率電磁波導入腫瘤,利用組織中水份的高速震動,瞬間產生60℃至150℃的熱能,快速使腫瘤局部凝固與壞死,整個療程約10分鐘,皮膚組織表面切口只約0.3公分。患者家屬說,患者為了在疫情間顧好生意,三餐不固定,日前腹痛以為是腸胃炎,自行購藥服用卻無法緩解,後來因右下腹部悶脹感頻率加劇,才到醫院求診。何士奇說,利用電腦斷層攝影(CT)與磁振造影(MRI)雙重檢查,發現該患者的肝臟右葉有一顆約3.2公分的腫瘤,經病理切片確診為惡性肝癌,醫療上應立即處理,以免日益增大以及癌細胞轉移。微波消融術可針對患者的腫瘤狀況,精確控制消融範圍,在手術時間縮短、傷口極小的過程中,不僅能保全肝臟完整性,同時保護肝臟機能最大化。他強調,B、C肝患者是肝癌高危險群;肝腫瘤演變成肝癌過程,通常是一種無症狀的漸進發展,從慢性發炎、纖維化、肝硬化,最後演變成肝癌。肝癌早期幾乎無症狀,若是有明顯不適症狀,大多已是疾病中晚期,因此呼籲民眾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
2022-06-19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最容易忽略的身體警訊!外表纖細、腰側卻一直有肥肉……這些食物都是地雷
26歲的謝小姐跟大部分女生一樣,重視外表也很注意自己的體重數字,為了保持苗條身材,一直以來都不吃正餐,餓了就吃簡單的餅乾、糖果、蛋糕,以為量少就可以不變胖,看似纖細的她,肚子、腰側的肥肉始終擺脫不了,為解決疑惑她預約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及營養諮詢,透過肝脂肪定量分析磁振造影檢查及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自己竟然有中度脂肪肝。精緻糖攝取過量,小心甜蜜陷阱近年來國人飲食逐漸西化,膳食中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果糖」的攝取量提高,增加民眾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率。果糖其實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路上隨處販售的手搖飲料、麵包店的餅乾糕點、超商裡的含糖飲料、果汁等,店家使用蔗糖、蜂蜜、高果糖玉米糖漿等,成分內都含果糖,皆屬於精緻糖類。 人體透過肝臟來代謝果糖,代謝過程中產生「腺嘌呤」,也稱為普林,最後才代謝為尿酸。因此,攝取過多精緻糖,會讓身體尿酸過高,研究也證實尿酸高容易促進炎症、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飲食中攝取大量「果糖」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提高胰島素阻抗,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緩慢進展的疾病,肝臟細胞因過多脂肪堆積,導致肝臟發炎、肝細胞纖維化,最後導致肝硬化。目前沒有最佳的治療方式,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可能是肥胖、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或是血壓血糖高等,患者若不調整飲食或生活作息,以上風險因素,可能變成個體問題,就不單只是脂肪肝而已! 脂肪肝你不可不重視 罹患脂肪肝就是肝臟亮紅燈的警訊!有研究指出九成的肥胖者都有脂肪肝,瘦子也有1/10的機率患有脂肪肝。脂肪肝雖沒有症狀也沒有立即危險,但一旦單純脂肪肝進入到肝臟發炎階段,就可能步入「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在台灣每2~3人就有脂肪肝及肝指數過高,每年超過一萬人死於肝癌、肝硬化及肝炎。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依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即200大卡),換算糖量即不可超過50公克。維持健康均衡飲食,盡量選擇天然無加工食物,良好生活習慣,每周運動150~300分鐘,並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才是保養身體及預防疾病的最好方法。作者簡介_ 劉馥萱 營養師劉馥萱 營養師專長:預防醫學保健、營養衛教、健康講座 、體重管理、體質調理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營養師學歷:台北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經歷:中華民國專技高考合格營養師 中華民國肥胖專科體重管理營養師 萬芳醫院復健部減重門診營養師 宏遠國際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文昌國小駐校營養師 立康興業股份有限公司體重管理營養師延伸閱讀: 便利商店最熱賣的「2種飲料」,更年期的妳絕對不要喝!避免盜汗、失眠...中醫師公開食療法
-
2022-06-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救命用超音波,做了沒?
老公:「妳去哪?」老婆:「我去做超音波!」老公:「健保有給付嗎?」老婆:「當然沒有給付啊!」老公:「妳有B、C肝,不是健保每半年有給付一次超音波嗎?」老婆:「我做的是進階版的超音波,當然要自費啊!是花你的荷包啊!我是做超音波拉皮啊!」這年頭,醫療美容成為時下顯學,是仕女們的最愛,超音波拉皮(又名超音波拉提)是利用超音波的能量傳遞到皮膚深層,刺激人體皮膚新生膠原蛋白,達到皮膚美容的效果。事實上,幾千年前自然界的蝙蝠就是利用超音波來飛行及覓取食物,直到四、五十年前,人類才開始利用超音波來做診斷工具。時至今日,診斷型超音波廣泛運用於全身各器官,它的用途媲美當初聽診器對於心臟的診斷,而且其對醫學的貢獻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診斷用的超音波外,頻率更低的超音波可以用於治療表層性的器官,例如用於復健科的肌肉疼痛治療,用於燒灼腫瘤的超音波,以及近年來在皮膚美容的超音波應用等。疫情之中,許多人不便去做臉美容,但有更多的人忘了去做超音波檢查而喪失了治療的契機。例如最近就有一位中年女士有B肝帶原,因疫情之故,兩年來未做超音波,最近肚子痛去就醫才發現肝臟長了10公分的大腫瘤,治療上非常棘手。因此,在疫情籠罩之下,凡我國人,治療用的超音波或拉提式的超音波可暫緩,但對診斷救命用的超音波則不可須臾間忘了持續檢查,否則等到老公追問時不僅不好回答,甚至可能誤了自己的健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6-16 焦點.杏林.診間
「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 看醫奉獎得主疫中守護台灣
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厚生會創會會長黃明和指出,從過去的烏腳病、愛滋病患困境、SARS風暴,到現在新冠變異株Omicron全面來襲,台灣經歷多次疾病、疫疾考驗,醫療環境、醫藥發展與社會氛圍出現很大的變動,即使如此,依然有許多醫療人員堅守崗位,不計名利付出、奉獻,值得肯定。吉立亞醫藥總經理彭國書指出,世界持續面臨許多公衛挑戰,但也有一些具體方向,例如世界衛生組織訂下二○三○年消滅病毒性肝炎的目標,聯合國愛滋病規畫署也希望在二○三○年之前終結愛滋,這些遠大目標,需要各界持續投入。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指出,自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許多人染病後因此重症、住院,甚至死亡,全球都受到這個新興傳染病影響,也體悟到人類必須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謙卑。疫病當前,有人還是如過往歷史將染病者汙名化,但沒有人故意染病去傳染給別人,與病毒抗戰時,我們不應被恐懼和歧見戰敗。除了高雄長庚榮譽院長陳肇隆,其他受訪歷屆醫奉獎得主還有義大醫院執行長李伯皇、陽明十字軍、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等,相關專訪陸續在健康版及元氣網見刊,疫情時回望他們的身影,讓更多人知道,防疫人員和醫奉獎得主們,如何在對抗傳染病歷程中,伴民眾度過這驚濤駭浪的一「疫」。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16 醫療.消化系統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肝炎被稱為台灣國病,事實上,眾多東南亞民眾均深受病毒性肝炎的威脅,為此,吉立亞醫藥啟動亞太ALL4LIVER基金,主題為「透過教育賦予力量」,供各國民間團體提出申請,希望在藥界、學界及民間NGO組織的齊心努力下,攜手達成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懷壹擔任這次評選委員,他表示,這次遴選對象為非政府組織NGO團體,共有來自台灣、泰國、越南、菲律賓、香港、巴基斯坦、新加坡、印度、印尼、南韓及馬來西亞等國的民間團體、學術單位提案,均相當有特色。克服B肝防治困境 各國NGO團體多元化宣導肝炎防治分析發現,每個國家均面臨不同的B肝防治困境,例如,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民眾普遍對於肝炎仍存有錯誤認知,甚至讓感染者遭受歧視、污名化,被貼標籤。 獲獎的菲律賓NGO組織就以感染者為中心,透過LINE、FB 、IG、YouTube等社群媒體,連結政府、醫療、病患,結合社會心理支持,擺脫污名化,提高患者治療意願。另請社區意見領袖擔任「領航員」,透過眾多社交媒體,宣導正確的肝炎防治訊息,並引導患者進入治療機構。 相較之下,越南NGO團體在運用世代社群上,更顯活潑,貼近年輕世代,除了上述幾項社群,還請網紅、社區意見領袖錄製有趣的抖音短片,直接觸擊年輕族群。至於中老年人,則換成不同傳播工具,例如,計程車、電視、電台,透過廣告傳送肝炎防治與治療的正確認知。台灣部分,則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肯定。楊懷壹表示,在國內,肝基會是社區肝病防治的重要力量,至各縣市巡迴公益肝炎篩檢,並特別針對弱勢族群進行抽血、超音波檢測,成效顯著。 至於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肝炎防治上,同樣貢獻良多,且歷史悠久。 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赴偏鄉離島推廣防治,肝病篩檢數萬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資深義務諮詢醫師、高醫大講座教授余明隆表示,基金會成立迄今已25年,在中南部、花東等偏遠地區及離島,推廣肝炎防治,提供免費肝炎篩檢。在扶輪社及各地地方社團的協助下,大幅提升民眾對於B肝的正確認知。 以高雄梓官為例,為全台五大「C肝村」之一,高醫肝炎防治中心與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20多年前調查發現,當地三成民眾感染C肝,甚至某些村落每3人就有1人為C肝帶原者。 為了讓梓官鄉親接受篩檢,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每年均舉辦大規模肝病篩檢,篩檢數萬人次。三年前更創立家戶篩檢,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敲門拜訪,三年下來,已採檢5000多人,其中四成為首次篩檢,結果發現,肝炎盛行率明顯高於全國,且有六人已罹患肝癌而不自知。 結合社群媒體消滅肝炎!獲獎提案加強B肝識讀教育肝炎、肝硬化、早期肝癌幾乎沒有症狀,亟需提高整體疾病認知,余明隆表示,這次提案針對臨床醫療及一般民眾進行衛教宣導,加強B肝病毒識讀教育,給予民眾正確認知,前者以內科及家醫科醫師,以及一般護理人員為主。多年來,在高醫肝病防治團隊的支持下,定期舉辦研討講習,獲得不錯成效。 在一般民眾方面,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拍攝多支五至十分鐘的衛教短片,內容包含,肝炎感染、篩檢及治療等相關知識,於FB、IG、YouTube等社群網站播送。另製作30秒短視頻,濃縮主要訊息,除了在LINE群組廣為分享,並在肝炎篩檢及衛教等活動現場播放,提高參與者印象。 「透過社群媒體傳散肝炎防治訊息是必要的。」楊懷壹說,台灣大部分銀髮族都會使用LINE,傳遞訊息,如能製作以民眾為中心、淺顯易懂的衛教短片或圖卡,透過LINE群組發送,相信可讓更多中老年人瞭解肝炎的可怕,進而接受篩檢。 至於病友團體、NGO組織,則能改變民眾認知,透過分享肝炎患者親身經驗,以及「學長、學弟」等伙伴關係,由過來人講述自身治療甘苦談,讓新病人瞭解規律用藥的重要性,提高服藥的順從性。 另一名評審為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蘇東弘,他表示,在肝炎防治上,台灣走在其他國家前面,例如,最早公費全面接種B肝疫苗、公費給付昂貴C肝藥物,而肝基會、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等民間團體走入社區,鼓勵民眾篩檢肝炎。 B肝防治仰賴政府、社群、醫界繼續努力台灣為肝炎防治模範生,是否能夠提前達到「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蘇東弘說,確實有可能早一步攻頂,但必須先克服「治療經費充裕,卻找不到C肝患者」窘境,以及「B肝健保治療給付嚴格,導致部分需要治療患者未接受治療,或是尚未達到治療目標即需要停藥」等困境。 目前仍有許多B肝患者不知道自己感染B型肝炎,且對疾病認知不足而未定期回診追蹤,或是仍認為B型肝炎沒有抗病毒藥物不需要治療。這部分需要由政府、醫療機構及民間社群組織一起努力教育民眾。此外,這兩年多來遇到世紀疫情,需要如期回診的B型肝炎患者有減少的情形,一旦沒有繼續追蹤,下次再見面時,可能疾病已進展成肝臟腫瘤,甚至到了末期,令人不捨。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彭國書說,該公司於2020年展開「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首屆以B型肝炎為關注重點,鼓勵亞太區NGO團體,由藥界與民間組織攜手推廣肝炎防治,這次肝基會及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獎助,相信在眾人努力下,讓更多民眾遠離病毒性肝炎的威脅。
-
2022-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6歲少女打BNT後死亡 體內驗出微小病毒B19型
一名16歲馮姓少女去年接種BNT後,疑似出現疫苗不良反應不幸身亡,馮母為此提告國家賠償。少女解剖報告今出爐,主要死因為缺血性腦病變,體內並驗出「微小病毒B19型」,但該病毒是否與BNT疫苗間具因果關係,尚待衛福部預防接種救濟審議小組進一步釐清。根據醫學資料顯示,「微小病毒B19型」是學齡前兒童間很普遍的感染,外觀看起來兩頰會出現異常紅潤,常讓家長誤以為像兩顆紅蘋果很可愛。該病毒好發在15歲前,臨床上除蘋果臉外沒有太多特別症狀,卻會引起多樣化的臨床症狀,包括傳染性紅斑、關節病變、暫時性再生不良危機、慢性紅血球再生不良、手腳出現紫斑狀的皮疹和胎兒水腫;部分腦病變、癲癇、腦膜炎、心肌炎、擴張性心肌病變及自體免疫性肝炎也懷疑跟它有關。馮姓少女是在去年11月10日接種第一劑BNT疫苗後,同月28日疑似出現不良反應,經送醫急救仍在隔月30日過世。由於馮母一直等不到衛福部等相關單位,向她解釋女兒喪命究竟與BNT有無關係,上月26日特地在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陪同下,前往台北地院提告,向衛福部要求國賠500萬元。當時馮母表示,女兒才16歲打完疫苗就莫名其妙猝死,讓她無法接受,提告只是一個手段,為的是能看到女兒的解剖報告。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為此今年4月解剖少女遺體並進行採樣,除確認死因為缺血性腦病變,同時也驗出「微小病毒B19型」,但其與少女死因間關聯,需交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就相關性判定,由預防接種救濟審議小組綜合相關資料及解剖報告進行分析研判。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歲童確診後急性猛爆肝炎指數飆125倍 靠洗肝撿回一命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婦幼醫學中心最近報告一個6歲男童病例,在發病後不僅出現肺炎、腦水腫,同時還發生死亡率高達8成的猛爆性肝炎,肝炎指數超過正常值的125倍,經過緊急的「洗肝」,在加護病房搶救一周後,終於在第8天睜開眼睛,過程讓同樣確診的媽媽倍受煎熬。隨著國內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增加,腦炎與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重症病例數也跟著上升,讓家長相當擔心。台大雲林分院婦幼中心副主任蔡政憲最近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舉辦的兒童感染心冠肺炎重症研討會中,分享了這名個案,6歲男童是在5月21日開始發燒,而前一天媽媽、8歲的姐姐及3歲的妹妹都快篩陽性,但症狀並不嚴重。男童從晚間6點開始發燒,約39度,之後出現畏寒、嘔吐、眼睛上吊、用力咬舌及兩手、身體僵硬的情況,家長在晚間11時送醫,孩子已休克,相當危急,再轉送台大雲林分院,當時收縮壓為65、舒張壓30,血壓非常低,心跳則達180下,高燒到42.7度。蔡政憲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發生重症的前驅症狀包括高燒超過41度,意識不清、昏睡、持續頭痛、嘔吐、抽搐、步態不穩等,在這名患者身上都可以看到,由於確診新冠肺炎,Ct值14相當低,住院後馬上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及介白素等藥物,而這名患者過去健康良好,只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並沒有長期使用藥物,當時也沒有注射疫苗。經過各項檢查,發現男童除了左下肺發炎外,還有急性腦水腫,顱內壓持續升高,同時必須仰賴呼吸器,住院第一天肝發炎指數ALT、AST就分別上升到1200、2000(正常為40以下),發生急性猛爆性肝炎,第二天兩項指數更是上升到各5000,情況非常不好,醫師緊急為他進行「洗肝」,包括血液透析及血漿置換。當時家人除了爸爸之外,都在居家照護中,媽媽雖然對孩子的狀況很著急,但卻無法到醫院探視,住院第三天父親在加護病房外以視訊方式看孩子,孩子卻突然出現癱軟、眼睛偏斜,讓爸爸被嚇到。由於肝發炎指數太高,產生高血氨的情況,醫師擔心會出現肝性腦病變,又緊急開腦置放顱內壓監測器,還好經過相關的治療,一周之後狀況逐漸穩定,第八天終於睜開眼睛,到第十天爸爸媽媽在病房外視訊探視,孩子雖然仍然插管,但已會哭著想找家人。蔡振憲表示,患者前後經過五次的血漿置換,在加護病房住了兩周後,順利轉到一般病房,後續仍需要復健。
-
2022-06-1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防疫夫妻分床睡不准親嘴 這樣怎麼傳宗接代?
疫情嚴重,為了清零,某公安部門貼了公告:「今晚開始,夫妻必須分床睡,分開吃飯,不准親嘴,不許擁抱。」民眾紛紛抗議,這樣怎麼傳宗接代?第二天,公安順從民意,公告:可以「交尾」,但不准「交歡」。立法規範容易,但法常有不完備處。話說回來,新冠病毒是空氣傳染的,兩人隔著幾公尺都有可能中獎,何況交頭接耳或交歡,要不中獎也難。傳染病的感染有幾種方式,其中空氣傳染速度最快、最可怕。俗語說,憑「空」想像,大概指這個意思,許多病毒都是這樣傳染的。另一種是飲食傳染,例如A肝或E型肝炎病毒,乃至目前流行的幽門桿菌,都是經由飲食傳染的。至於B型肝炎或C型肝炎,是經由血液傳染的,就是身體皮膚黏膜有傷口,病毒經由傷口進入血液中,進入肝臟繁殖,引起急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從此潛伏在人體中,長相左右半輩子或一輩子,甚至引起肝硬化或肝癌而致命。新冠病毒可經由交歡中傳染,但不會經由交尾傳染,而B、C肝就可能經由交歡中親吻時,當口腔有破皮,或交尾時生殖器官有傷口而進入人體體內。目前感染新冠病毒者大都為輕症,少數年長者或小孩未打疫苗者會有重症,造成全世界恐慌。但B、C肝感染者,除了少數有像感冒的症狀,大都連輕症都沒有,而且中長期的禍害會跟隨一輩子,不可不慎。了解疾病傳染之道,在亂世中才能保全身家性命,活出彩色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永續才能創造可能 為醫療繼續努力
醫療奉獻獎就像是台灣的公衛發展史,可以看資源匱乏到醫療資源豐沛、科技進步的現在,台灣的公衛環境如何慢慢地改善。很高興吉立亞醫藥有機會與厚生基金會、聯合報一同支持「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數位專題,讓大眾進一步了解公衛路上諸多醫療前輩的奮鬥史。在這個專題中,我們可以看到「永續」的力量,也可看到促成改變需要長期的投入,影響才會深遠。走出台灣,我們也看到現在世界正面臨許多公衛挑戰,但也有一些具體的方向,例如世界衛生組織訂下2030年消滅病毒性肝炎的目標,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也希望在2030年之前終結愛滋。這些更遠大的目標,更需要各界的持續投入,更別提目前大家全力應付的新冠肺炎。吉立亞醫藥深耕傳染疾病領域,傳染疾病往往都帶給公衛極大的挑戰,我們也很榮幸能夠與政府、專家學者、社群團體一同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醫療付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經邁入第三年,我們透過研發、持續的臨床試驗讓更多病患有治療選擇,並積極與各國衛生機關合作,讓藥物能夠及時供應當地疫情所需。此外,吉立亞醫藥也自願授權給127個中低收入國家製造生產學名產品,因為面對共同的威脅,我們希望沒有人被遺落。如果一段旅程需要走得比較久,有時候難免會質疑自己是不是走對方向,是否該放棄,但透過這個專題,我們看到「堅持做對的事情」,腳步會越走越踏實。2021 年是世界上第一例愛滋病毒感染者確診40周年,這40年內愛滋病從世紀黑死病變成慢性病;治療從一次吃一把藥到吃一顆藥、大大提升方便性,這些都要感謝產、官、學的努力,也讓「終結愛滋」的目標並非遙不可及。吉立亞醫藥的企業理念是Creating possible,我們會向這些醫療奉獻獎的得主看齊,攜手志同道合的盟友,為台灣的公衛環境帶來更多美好的可能。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忠實記錄醫奉獎得主 如何為民眾而戰
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了「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數位專題,我們的想法是,台灣正齊力面對新冠疫情,或可藉著尋找曾在公衛史上為民眾而戰,又或為去除疾病汙名化的醫奉獎得主,回顧他們當年如何秉持成就不必在我的精神,守護了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人類在努力促進公共衛生的進程中,固然讓霍亂這類傳染病在許多國家銷聲匿跡,但取而代之的卻是愛滋與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藥界則持續開發新藥物,加上醫護人員的治療照護,這些傳染病也逐漸受到控制。但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並未止息。自從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已有許多人染病後因輕重症住院,甚至死亡。這兩年多來,沒有被傳染的人也施打疫苗自我保護。媒體每天報導新冠肺炎的各種知識與新聞,全世界的人都認識了這個新興傳染病,也體悟到人類必須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謙卑。與病毒抗戰 不應被恐懼和歧見打敗疫病當前,有的人還是如過往歷史將染病者汙名化。我們看到,台北萬華遊民或機場工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被人稱為「破口」;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就說,機場人員在第一線為大家工作,不該有此稱呼,也沒有人喜歡故意染病去傳染給別人。在與病毒抗戰的時候,我們不應被恐懼和歧見戰敗。由厚生會與聯合報系共同主辦的醫療奉獻獎,今年邁入第32年,如果將這個獎項看成是人,也由襁褓中的新生兒,長成三十而立的青壯年了。特別是在這次疫情之後,回望過往醫療奉獻獎得主身影,溫故知新,重新體會他們曾面對的困厄及壓力,更感念佩服他們獻身公共衛生的努力。他們多半低調但曖曖內含光,他們對這片土地和人民所做的貢獻,在醫奉獎史將會永遠熠熠生輝。身為媒體,我們的職責正是記錄並讓更多人知道,防疫人員和醫奉獎得主們,在對抗傳染病的歷程中,如何伴著台灣民眾度過每一場疫病挑戰。這也是我們為台灣,所盡的一份力量。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台大愛滋病房團隊洪健清 親身試藥
「我怎麼可能得這種病?你們是不是驗錯了?」「得這種病,我會不會很快就Say Goodbye?」「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我能不能照常工作?」無論是在台大醫院愛滋篩檢諮商室,或在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洪健清的診間,每當民眾得知自己感染愛滋病毒,多數有如晴天霹靂,腦袋一片空白,內心充滿茫然、徬徨與不安情緒,不斷自我懷疑,有些人甚至動了輕生的念頭。洪健清親身試藥 台大力抗愛滋名列前茅不過,在得知確診訊息後,多數病患在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的暖心陪伴與詳細解說下,心情逐漸穩定下來,並開始規律用藥。「我曾為了體驗藥物副作用強弱,以身試藥。」洪健清目前身為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的領導者,透露多年前他踏入愛滋防治領域之初的一個舉動,令人感佩。當病患知道醫師有親自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的經驗,對醫師的說明便更加信服。因此,在台大醫院目前收治的3200名愛滋病患中,高達99%的人正穩定、持續用藥。當病患願意穩定用藥,體內病毒量就會逐步下滑、疾病傳染力也會大減,而在亞洲或在全世界,這項成績皆名列前茅。即使曾面臨SARS、Covid-19疫情嚴峻階段,台大愛滋病房團隊還是努力讓病患用藥不中斷,確保藥物治療效果不會功虧一簣。疫病汙名化委屈 醫師無法搭電梯回家從投身愛滋病防治領域至今,洪健清觀察到,不管是愛滋病、SARS或Covid-19疫情,在人類對抗新興傳染病的過程中,感染者或高風險族群常受到排擠、汙名化委屈。從事感染防治工作的他,也遭遇過旁人不理解的眼光。洪健清在SARS疫情期間,住家鄰居得知他是感染科醫師,可能需要醫治SARS病患,表明不希望他搭電梯,要求他只能走樓梯,即使他認真解釋,鄰居還是無法接受,最後他只好妥協,回家都走樓梯,他苦笑說:「還好我住的公寓只有6層樓,不是60層樓……」洪健清也回憶起家族對疾病不了解的往事。在SARS時期,他的奶奶因腸缺血重症,住進家鄉的醫學中心加護病房,與奶奶感情深厚的他很想前往探望,但家族有人堅決反對,歷經很多阻礙,他才終於與奶奶見上一面。奶奶後來仍重病過世,也因家人反對,他無法送奶奶最後一程,談到這裡,他的語氣帶著一絲遺憾。社會上太多對傳染病的誤會,連醫護人員也無力。然而,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在疫情艱困時刻仍堅守崗位,很少護理師、醫療人員主動求去,洪健清深受感動,從不後悔投身感染科領域。從SARS到Covid-19,洪健清都選擇在對抗疫疾的戰役中衝鋒陷陣,搶救更多人命,也因為他熱情、專業的態度,讓更多醫護人員願意情義相挺,和他站在第一線服務更多病患。代代傳承 愛滋治療照護30年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由已故台大醫院前副院長、「台灣愛滋病之父」莊哲彥教授一手創立,從愛滋病被稱為「20世紀黑死病」的1980年代,到2022年的現在,愛滋病的用藥、治療與防治觀念上已有許多突破性進展。1992年,洪健清時任住院醫師,採納莊哲彥教授建議而赴美接受短期愛滋病治療訓練,從此便投入愛滋病患醫療、照護的行列,至今已歷經30年歲月。一談起愛滋病防治觀念的演進,洪健清馬上化身為一座精準的資料庫,許多數據信手捻來,毫不遲疑。洪健清分析,從2021年開始,台大團隊展開愛滋病治療計畫時,幾乎已可達到「當日診斷、當日治療」目標,由於引進新型檢驗試劑,有感染疑慮的民眾在接受篩檢後,多數可在半小時到一小時內知道篩檢結果,並了解自己有無確診。只要一確診,馬上進入門診,醫師當下就提供藥物治療,「讓已經確診的人早點開始治療,病毒量就會控制得很好,即使和別人發生性關係,至少病毒不會傳染出去,這是非常重要的!」洪健清說。愛滋用藥重大變革 病患一天一顆即可在篩檢愛滋病毒的過程中,台大團隊不僅需要和時間賽跑,也深深了解病患的身心狀態必須受到關照。洪健清解釋,在台大醫院,「任何人來篩檢前,我們會讓他先做篩檢前諮商。」在這階段,「愛滋個案管理師」(簡稱愛滋個管師)仔細向民眾解釋篩檢結果為陽性、陰性代表的意義,讓民眾充分理解,預做心理準備。當疑似感染的民眾確診、開始接受治療,確保病患能後續規律用藥,便成為另一項挑戰。此時,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的愛滋個管師,常扮演關鍵「領航員」(Navigator)角色,除了主動帶領當下可能手足無措、神情茫然的初診病患掛號、引領進入醫師診間,病患如果需要回診,個管師會透過Line、電話等親切叮嚀提醒。若病患忘記或沒時間回診,個管師也會想辦法追蹤、幫忙約診,並確保病患有充足的藥量可持續接受治療。不只如此,愛滋個管師對病患可能面臨的各項家庭、工作與保險難題,也會設法傾聽與協助,讓病患了解醫護團隊可提供哪些幫助。而醫師面對初診病患時,會傳達「雖然您不幸被傳染,但請相信我們,我們一定和您並肩作戰,共同對抗這個疾病!」激勵病患接受治療時的信心,用藥也更能持之以恆。洪健清指出,過去治療愛滋病,病患常需服用多種藥物,「每天要吃一大把藥!」還會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皮膚起疹子等副作用。在2016年的台灣,愛滋病治療方式產生重大變革,隨著新型抗愛滋病毒藥物引進,現在病患一天只要服用一顆藥即可,副作用也減少許多,多數病患便願意規律用藥。致力於臨床研究 交出亮眼成績台大愛滋病房團隊曾榮獲第5屆醫療奉獻獎團體獎,現在由洪健清領導的團隊傳承專業服務的火苗,不僅持續優化民眾篩檢程序,推行更細膩貼心的愛滋病防治計畫與病患臨床照護流程,也花費不少心思在臨床研究的扎根上。舉例,像針對愛滋病患接受肺炎鏈球菌疫苗後的抗體產生情況,過去台大愛滋病房團隊曾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另外,對愛滋病毒合併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防治策略擬定與抗愛滋病毒藥物的療效研究、藥物基因學研究等領域,該團隊都交出亮眼成績。時至今日,台灣和全世界一樣,皆面臨Covid-19疫情的威脅,在公衛與感染醫學界,已有多篇研究顯示,像愛滋病患等免疫缺損或低下的族群接種Covid-19疫苗,常規劑量的保護效果常大打折扣。針對這項議題,台大愛滋病房團隊也著手進行臨床本土研究,目前約有1590人參與研究計畫,像哪種疫苗組合的保護力較佳?病患注射疫苗後的抗體變化等,皆納入研究範疇,預計在2022年夏天會有初步結果。愛滋病患之C肝、B肝防治 受惠甚多近年來,在台灣各地,正如火如荼地推展C型肝炎根除計畫,原本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一個療程動輒上百萬新台幣,經政府和藥廠協商後降價。台大愛滋病房團隊特別針對愛滋病毒合併C肝感染的流行病學現狀、病患用藥效果等進行追蹤觀察,這也讓愛滋病毒感染合併C肝的病患受惠甚多。對台灣愛滋病患而言,B肝防治是另一項值得關注議題。洪健清表示,自1986年7月,B肝疫苗納入新生兒常規疫苗接種清單,到了現在,這群一出生就注射B肝疫苗的孩子已進入35、36歲階段。國內外許多研究顯示,隨著年齡成長,B肝疫苗的保護效果會逐漸消退,在這個階段,約50%成年人面臨B肝疫苗抗體消失窘境。另一方面,B肝病毒可透過血液、體液傳染,因此病毒常藉由刺青、性行為或共用針具等管道傳播,這也代表B肝病毒隨時可能威脅到成年愛滋病患,因此醫界建議,即使年幼曾注射B肝疫苗,成年後,還是必須考慮補打疫苗,才能維持有效防護力。為了全方位守護愛滋病患健康,針對上述議題,台大愛滋病房團隊自2017年開始展開臨床實驗,進一步想了解,如果愛滋病患必須重新注射B肝疫苗,需要單劑疫苗注射三次即可?或疫苗劑量必須加倍,才會產生足夠抗體?這項研究計畫成果預計在2023年底出爐。前輩立下美好典範 啟發後輩熱情今年,醫療奉獻獎已邁入第32年,洪健清說,他因為莊哲彥教授身教、言教的啟發,投入愛滋病醫療照護領域。「有些典範可以啟發年輕人、後輩的熱情,年輕醫師一進入臨床領域,看到典範在身邊,就會是很好的傳承、啟發!」洪健清期許自己也能立下一些典範,並吸引更多年輕醫師、護理師投入,不僅讓臨床經驗代代傳承,熱情的火炬也可以傳遞下去,未來面對新興疾病,才有本錢克敵致勝,寫下更多勝利篇章。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07 醫療.精神.身心
女大生思覺失調幻聽休學 運動輔以長效針劑後重返校園
「我又沒病,為什麼要吃藥?」對許多思覺失調症病友的家屬來說,經常上演著勸服用藥所引發的爭吵戲碼,身心俱疲。醫師建議,病友接受長效針劑,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有效保護腦部功能,進而降低復發機率,並能改善與家人親友之間的緊張關係。據統計,百分之97處於急性期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即使經過治療,仍有六成到七成病友自認沒有生病。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在所有疾病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藥順從性應是最值得注意的。除了病識感欠佳,思覺失調症口服藥物的「肢體僵硬」、「手抖」、「動作緩慢」等副作用,或是部分藥物造成的「肥胖問題」,也常讓病友們偷偷藏藥,中斷用藥。陳小姐就是典型個案,大二那年發病,起初抱怨宿舍室友整天監視、偷窺她的行蹤,同學在班上LINE群組中有意無意地羞辱、譏刺,最後出現幻聽,根本無法專心唸書,成績變差,只好休學接受治療。沒想到口服藥物治療短短不到一年,胖了快20公斤,一向愛美的她經常自行停藥,沒多久又出現幻聽、情緒激動,為此,反覆住院。直到醫師建議使用長效針劑,輔以心理治療和運動,半年內甩肉10幾公斤,恢復自信,去年終於重回學園。依照疾病盛行率推估,全台有近20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但健保就醫記錄卻顯示,僅15萬名思覺失調症病友接受治療,其中能夠規律回診及用藥的比率偏低,形成眾多家庭的沉重負擔,甚至成為社會問題。李俊宏強調,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病後的前五年為黃金治療期,及早介入治療,規律用藥,可有效避免復發,維持大腦運作及功能。國外研究證實,如能在黃金治療期,使用長效針劑,可改善藥物順從性不佳的問題,協助穩定病友腦部生理狀態,降低病情對於腦細胞與相關神經路徑的破壞及影響。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TSBPN)最新專家共識,建議將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列為思覺失調症病人的治療選項之一。為此,健保署於2022年編列獨立預算逾27億元,鼓勵臨床醫師針對合適的個案優先使用長效針劑藥物,希望讓病人病情長期穩定,降低再住院率,共創病友與家屬、醫療院所和健保等三贏。 不過,給付之後,申請狀況不如預期,健保署李伯璋表示,原先規定大型醫院才能開立長效針劑藥物,後來也讓基層診所能處方,但因藥物昂貴,只要多開一些,收入表面數字變高,診所就需繳交更高的稅金,對於診所來說,一點都不划算,還可能賠錢。 李伯璋表示,幾年前,開放診所開立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時,也遇到類似困境。當時與財政部開會討論,決議在營業額中扣除肝炎藥物藥費,不會影響所得稅,才讓診所醫師樂於開藥。 李伯璋表示,最近也將與財政部會商,希望比照辦理,提高地區醫院、基層診所開藥機率,讓更多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長效針劑抗精神病藥物,穩定病情,有機會重返職場。李俊宏說,目前長效針劑最長可維持三個月藥效,國外甚至已經通過藥效長達六個月針劑的臨床適應症,對於「怕」回診、常「忘」吃藥的患者來說,將是一大福音,能擁有更「好」生活品質。
-
2022-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你是不是新冠重症高危險群?高危險群注意事項一次看
新冠肺炎病毒逐漸流感化,但目前的死亡率還是比流感來得高,尤其是有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的人,感染率跟死亡率都較一般人來得高。因此在思考跟病毒共存的過程中,高危險群的人一定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網站上的資料,高風險群大致上可以區分為兩大族群:感染風險高、引起併發症也高的族群:●長者:目前死亡病患中,有81%是65歲以上的患者,所以長者感染後風險會比一般年輕人來得高。●癌症患者:癌症病患因為接受化療、電療等治療方式,導致免疫力下降,所以感染風險也比一般人高,特別是血癌病患。●慢性腎臟病患:慢性腎臟病患需要定期透析,會讓身體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所以需要注意。●肝病患者:肝炎病患與肝硬化患者的免疫機能較低,因此風險較一般人高。●肺病患者:新冠肺炎主要侵襲肺部,所以像是吸菸者、COPD(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結核病患、氣喘病患等,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愛滋病患與免疫力低下者:愛滋病患與免疫力低下的病患相較於正常人更容易感染,因此需要想辦法避免感染。●地中海型貧血與鐮形血球患者:血液相關的疾病有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也增加重症的風險。感染風險一般,但併發症風險高的族群:●失智症患者:失智症本身並不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失智症患者的行為、相關併發疾病會增加感染風險。●糖尿病患:目前研究並沒有發現糖尿病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會增加感染後併發症的風險,因此需要注意。●心臟病患:心臟病不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會增加感染後發生併發的機率,因此心臟病患需要注意。●心理疾病患:有精神心理相關疾病的患者感染風險不會特別增加,但是感染後產生相關併發症的風險較大。●孕婦:研究發現,懷孕或剛分娩後一段時間的婦女,感染後產生併發症的風險相對高。●肥胖、三高與代謝症候群患者:三高患者、肥胖、不運動、代謝症候群的人感染後重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透過目前中重症的病患,可以發現到中重症、甚至是死亡的病患,通常會有以上的相關病史,因此這些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想要預防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其實跟預防流感很類似。根據美國CDC跟台灣疾管署的指引,想要預防感染的方式如下:●施打疫苗:尚未接種疫苗的人儘速施打,而目前針對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開放第四劑施打。●戴口罩:配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風險。●避免人潮眾多與通風不良的空間:高危險群患者盡量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地方,也減少在通風不良的地方與他人接觸。●有相關症狀請自行篩檢。●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包括勤洗手,打噴嚏或咳嗽時請遮住口鼻。●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任何不適一定要告訴同住親友,嚴重時須就醫治療。●如果是免疫力低下患者,疫苗無法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時,目前AZ研發相關單株抗體Evusheld,可以提供免疫力低下患者6個月的保護期。(目前台灣尚未批准該藥物的EUA。)高危險群感染後居家隔離注意事項如果病況不嚴重,可以居家隔離治療的病患:●需要服用慢性病藥物的病患,除非經過醫師同意,不可以中斷藥物服用。●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該進行相關治療時還是需要進行治療,像是需要洗腎時,可以聯繫相關衛生單位,請他們進行安排。●保持心情穩定,如果有相關的壓力問題,可以諮詢相關專家,也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如果發生以下狀況時,請儘速就醫:●如果家中有血氧機時,可以進行血氧濃度測試,若血氧濃度低於95時就要儘速就醫。●胸部持續疼痛不舒服。●感覺頭腦混亂、意識不太清楚。●嚴重發燒或服用藥物仍無法退燒。參考資料:People with Certain Medical ConditionsHow to Protect Yourself & OthersCOVID-19: What People with Cancer Should Know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更新COVID-19重症風險因子
-
2022-06-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病毒來勢洶洶,要治標或治本?
一人染疫,求診。病人:「醫師,我確診了,怎麼辦?」「我自己吃了X冠一號。」病人太太:「還有,家裡的好酒也清了好幾罐,還是發燒,喘!」「聽說中醫治本,西醫只是治標,所以我們決定先治本,可是還是不舒服!」醫師:「既然這樣,我們改用抗病毒藥物來治療。」病人:「那是治標的,萬一還是治不好怎麼辦?」醫師:「那只好治成『標本』了!」不管治標或治本,病要能治好,病人回復健康,才是功德圓滿!俗語說:「冤有頭,債有主。」以醫學眼光來看,會生病一定有其原因,例如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如果有抗生素可以殺死細菌,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殺死病毒,這就是「根本」治療。有些藥不能完全消滅細菌或病毒,那退而求其次之下,看有沒有藥物有部分療效。有些藥可以幫忙解決症狀,例如退燒、消炎藥,減少喉嚨、鼻腔發炎的藥,化痰止咳藥,這些就是治標藥,讓病人減輕症狀,舒服一點。當然,從養生之道而言,從中醫或現代醫學的角度,如何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顧好身體的防線,更進一步避免病原菌入侵,阻絕它們於身體之外,例如戴口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多運動,生活環境好,空氣新鮮,都是根本之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類發明疫苗,讓人對病毒產生免疫力,但病毒也要活,所以它會突變,讓疫苗失效或效果變差,目前的Omicron就是一個例子。病毒發生突變,讓疫苗失效或效果減低的情形,在二十多年前B型肝炎口服藥也出現同樣的情形。第一代的B肝抗病毒藥叫干安能,是畫時代的進步,接近治本,但有二大缺點,第一個它就像是高血壓或糖尿病的藥,不能完全根除體內的病毒,因此有吃有效,停藥又復發;第二個是會反彈,反彈之後甚至引發猛爆性肝炎。失效的原因,主要是B肝病毒發生突變,使藥效失效。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藥物就很少有抗藥性的問題了。新冠病毒來勢洶洶,全世界疫苗使用經驗時間不長,效果也差強人意,也許第二代疫苗更厲害,但可能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投入研發始能完成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一號還是口服抗病毒藥?醫師詳解新冠確診者該用哪種藥緩解症狀
新冠疫情威脅全民檢康,愈來愈多確診者有服藥需求,疫情期間常用藥物分為三類,包括口服抗病毒藥物、台灣清冠一號及緩解症狀藥物。依衛福部公告,口服抗病毒藥物為治療輕度至中度感染且有重症危險因子的高風險患者,用藥主要是降低患者重症需住院的風險。中醫師則說,台灣清冠一號副作用及禁忌症少,適合患有多種慢性病、肝腎功能不佳者等不適合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患者使用。目前口服抗病毒藥物有輝瑞倍拉維(Paxlovid)、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依衛福部公告,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患者為發病5天內,輝瑞倍拉維(Paxlovid)適用≧12歲以上且體重≧40公斤以上者,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為18歲以上且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物者。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萬華衛康內科診所院長鄭維理說,重症危險因子有懷孕、生產後6周內、年齡≧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或是慢性肺疾病(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另有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以及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BMI≧30(或12至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肥胖)。最後是影響免疫功能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等)。鄭維理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藥效方面,輝瑞倍拉維(Paxlovid)約可減少8成死亡及住院風險,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減少3成,因此臨床上不只是輕症患者,即使無症狀患者也會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患者住院死亡率。但倍拉維與1千多種藥物有交互作用,開藥時須充份了解患者現有用藥情形,而吞嚥困難、腎功能不好的管灌、洗腎患者則使用莫納皮拉韋較為適合。鄭維理說,當患者沒有引發重症的相關危險因子,多會選擇開立治喉嚨痛、咳嗽、發燒、過敏等緩解症狀藥物,雖然有些患者就是想要口服抗病毒藥物,但抗病毒藥物為國家防疫戰備物資,均須符合相關適應症才能給藥,不能隨便開立。至於台灣清冠一號,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中醫師陳潮宗說,民眾選擇到中醫視訊診療,同樣是針對輕症、無症狀患者開立清冠一號,因中藥材副作用及禁忌症少,適合患有多種慢性病、肝腎功能不佳者等不適合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患者,經中醫師診療、評估後使用。但部分腸胃較敏感的人服用清冠一號後,可能有腹瀉現象,因此會再搭配緩解腹瀉藥材一併使用。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盛望徽表示,確診民眾領取藥物最好經醫師診斷,再開立合適藥物。
-
2022-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醫師盤點重症患者領藥11道關卡 兩重要關卡待解決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確診患者達8萬0656人,中重症患者為190人,如何及時給予藥物救治重症患者為當務之急,但指揮中心雖陸續公布給藥相關措施,但看在基層醫師眼裡,仍有許多關卡待解決。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萬華衛康內科診所院長鄭維理列舉重症患者領藥11道關卡,其中又以改善視訊診療及盡速下放藥物至關重要。重症高風險者,想及時取得口服抗病毒藥,必須通過11層關卡:其中第1、第10點應盡速解決。1.確診:PCR陽性,或全民快篩陽性,經過醫師視訊或門診判讀確診。鄭維理說,現在視訊診療多使用LINE,但許多老人家有存在數位落差,如果沒有子女等旁人協助,長者可能不會照相上傳 Line 官方帳號,或是要請非隔離家人帶健保卡與陽性試劑掛號門診。隨著確診者視訊診療愈來愈多,不少診所、醫院擔心病人可能沒有保險或不繳掛號費,所以都用欠卡自費方式處理,要求病人須派人持健保卡到院所批價、付清,才能拿處方箋與藥品。遇到這種情形,病人是否能派人,甚至可以授權快遞人員代理並付現,或網路轉帳、行動支付等,決定是否能夠掛號、批價成功。這方面或許可以請居服員代理,如外出服務費用每30分鐘為195元,可以考慮用時薪400元請人到診所代理,因為她要拿著健保卡與錢,承受接觸確診者的風險。目前有基層診醫師發現,部分視訊患者可能想拿口服抗病毒藥物,但經醫師評估後沒有給藥,患者隨即退出LINE群組,無法收取費用,這部分要如何收費仍待解決。2.有重症風險因子:懷孕、生產後6周內、年齡大於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或是慢性肺疾,包括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另有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則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以及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等失能情形。以及,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大於30,或12至17歲兒童青少年 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肥胖)。最後是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等影響免疫功能疾病 。鄭維理說,如果找不到任何風險因子,恭喜病人不是高危險群,診所幫忙確診通報,開始居家隔離7天,並且收案提供確診者關懷。3.不需使用氧氣如果本來就有使用氧氣,至少要維持穩定,不能用量調升或血氧濃度小於95%。4.發病或確診後不超過5天鄭維理說,若發病或確診超過5天,此時已不適合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雖然有點可惜,但若病人已安然度過,值得恭喜。確診後三個月,如果再度快篩陽性,應盡速就醫治療。5.年滿18歲或12至17歲且體重大於40公斤,患者年齡小於12歲是高危險群,輝瑞倍拉維(Paxlovid)、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都不能用,請家長多注意。6.能吞藥丸患者可以使用輝瑞倍拉維(Paxlovid),不能吞或管灌只能考慮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鄭維理表示,機構或使用鼻胃管的居家個案,他願意盡量協助,可是不能保障成功調到藥。7.肝腎功能不能太差,若患者腎功能太差只能考慮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腎功能稍差者(eGFR 30-59),輝瑞倍拉維(Paxlovid)劑量要減少。腎功能太差者(eGFR < 30),禁用輝瑞倍拉維(Paxlovid)。8.沒有嚴重的藥品交互作用,如果有,只能考慮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鄭維理指出,使用藥物要靠藥師協助向民眾說明,如何安全用藥。9.醫師會上述評估而且評估符合者會開處方,如果醫師不會,請趕快找會、有空而且願意的醫師協助。資源有限,時間有限,醫師更有限,美好的人事物值得等待。10.取得處方後,須找到有藥可領取且願意受理外來處方箋的衛星藥局/核心藥局/重點診所/備藥醫院鄭維理說,希望口服抗病毒藥品早日下放,可以直接處方給藥。目前台北市衛生局已將輝瑞倍拉維(Paxlovid)下放到基層診所,如該診所昨天才開始領到10份輝瑞倍維拉,每天需通報衛生局使用份數,如果用完了,才能再到指定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領取10份,但目前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尚未下放。鄭維理說,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尚未下放到基層診所,導致部分長照、安養機構住民確診後,可能受限管灌、洗腎須用莫納皮拉韋,而需要要拿著醫師診斷書、家屬切結書打電話到大醫院一家一家詢問有無藥物,若遇到周末藥局和衛生所關門,病人就要拖兩天才能領到藥,這讓病人及診所醫師都很心急焦慮。若讓基層診所備有充足藥物,鄰近長照機構即可快速取藥,及時救治患者。11.取得藥品後,必須盡快在發病或確診後5天內服用,並完成5天份治療,才能降低發生重症住院死亡的風險。
-
2022-05-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將疫比疫防新世紀病,快篩也要腹超!
老闆:「你怎麼每天中午才來上班?」員工:「我的醫師朋友告訴我疫情嚴峻,早晚會出事!」老闆:「沒人告訴你每天中午才來上班,早晚真的會出事?」疫情真的嚴峻,每天國內都有幾萬人染疫,而致命者每天也有數十名,不緊張也難!這種緊張擔心的日子已經兩年多了,變成全世界的世紀大病,比中古世紀歐洲流行的鼠疫,其致病率及傳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目前粗估計,國人平均每十人中就約有二、三人甚至更多人中獎,雖然大都症狀輕微,但嚴重者甚至往生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種情形,讓人想起民國73年以前沒有B肝疫苗的年代,也就是目前40歲以上的「舊台灣人」,那時B肝疫苗還沒問世,許多新生兒在母體內或出生時就由母親垂直感染得到B型肝炎,也就是目前40歲以上成年人,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為B肝帶原者,這些人出生時得到B肝病毒,也是大都沒有症狀,等到青春期免疫系統成熟,免疫細胞開始對肝細胞發動攻擊,肝指數升高,肝炎發作,症狀通常也像感冒一樣,人疲倦,嚴重時出現黃疸,小便黃、眼睛黃,這時才去找醫師,才知道肝指數高,甚至才發現曾幾何時不知不覺肝臟硬掉了,甚至到了中年,肝臟長了肝癌而不自知。偏偏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肝硬化了或到了肝癌初期、中期都沒感覺,等到有感覺,事情就大條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器官主要為呼吸道,因此會流鼻水、喉嚨痛、咳嗽,嚴重時會喘、會發燒,症狀雖然像感冒,但一般人警覺性高,因傳染力實在太強了,因此快篩成了台灣目前的新國民運動。反之,對B肝引起的致命後遺症,由於平時沒大症狀,所以一般人沒感覺,但有感覺就太慢了。因此,將「疫」比「疫」,除了防新世紀病之外,凡我國的成年人,除了快篩之外,也要記得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就是要發起「全島護肝、全民腹超」運動,以免在疫情拖久了,顧此失彼,肝癌冒出來了而不自知,屆時就真的會出事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如何取得「臺灣清冠一號」?對新冠病毒確診者有什麼作用?沒確診者可以當防疫茶飲用?
近來染疫人數不斷升高,依現行主管機關確定病例輕重症分流原則,無症狀及輕症者採居家照護。中醫藥研究所根據研究「臺灣清冠一號」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無症狀帶原與初發作症狀者,其處方組成為荊芥、防風、薄荷、桑葉、黃芩、板藍根、魚腥草、瓜蔞、厚朴、甘草等10種中藥材。清冠一號有什麼功效?當人體在感染了新冠冠毒後,會需要加強防護以減少病毒入侵、消滅已入侵的病毒、袪除發炎理產物,還需要注意體能的維護,當這些作用都兼顧之後,才利於痊癒。「清冠一號」共有十味藥材,功效即是順應痊癒條件來進行組合配伍,可分為四大類:1.抗病毒:魚腥草、板藍根、黃芩;2.增加呼吸道防護、減少病毒入侵:桑葉、薄荷、荊芥、防風;3.袪除病理產物(如:發炎液、痰液):瓜蔞、厚朴;4.調節其他各味藥物、維護體能:甘草。「臺灣清冠一號」如何對抗新冠病毒?將入侵的新冠病毒予以阻擋和抑制,主要有三個作用:1.阻斷病毒棘蛋白與人體細胞表面上ACE2接受器的結合,減少病毒入侵細胞內的數量;2.抑制細胞內3CL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複製;3.抑制肺泡上皮細胞分泌TNF-α及IL-6,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感染新冠肺炎後,如何取得「臺灣清冠一號」?衛福部提供確診個案居家照護者使用公費「臺灣清冠一號」,流程:一、預約視訊診療得採以下方式:A、地方政府指定責任院所:個案可連繫責任院所,請該院所協助安排中醫師通訊診療評估個案狀況。B、民眾自行預約:可利用中醫師全聯會網頁查詢提供通訊診療院所名單及聯絡方式;或撥打22縣市中醫師公會專線協助媒合住所附近中醫院所進行通訊診療。二、診療後之領藥/取藥方式:委託親友至通訊診療之中醫院所領藥,或由通訊診療之中醫院所送藥至個案住所。收治於醫院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之確診個案,若需使用「臺灣清冠一號」,可請主治醫師會診中醫師,經中醫師依其臨床症狀及評估治療效益與風險後,開立公費「臺灣清冠一號」提供口服治療,協助病人減緩症狀。臺灣清冠一號可作為日常飲用的「防疫茶」嗎?清冠一號是屬於積極「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因此,健康、低感染風險的民眾,並不需要使用「清冠一號」,也不宜將「清冠一號」當做「防疫茶」長期服用。日常需要常接觸不特定族群有染疫風險者,可飲用什麼防護?日常飲用的「防疫茶」建議可採用建議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其配方為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一天的飲用量大約300-500 ml,可與開水交替、間歇飲用。防疫茶的藥材配方是屬於「可做為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對於身體無特殊疾病者,若喝得稍多,對身體並不會有不良影響;但是本身有發炎性疾病(例如:肝炎)、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或相關疑慮(例如:有在服用其他許多藥物......)者,就不宜直接飲用,喝之前記得請先諮詢專業中醫師。
-
2022-05-2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沒紅字就代表肝臟健康?醫師詳解何謂肝功能指數
GOT與GPT,全名為天門冬胺酸轉胺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 [GOT],又稱為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與丙胺酸轉胺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 [GPT],又稱為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是健康檢查重要的檢驗項目,在全民健康檢查的時代已經被廣為周知。因為GOT與GPT可以代表肝臟損傷,因此也常被稱為『肝功能』;大家往往只知道『紅字就是異常』,但是卻不明白這兩個指數之間孰高孰低與其深層臨床意義。GOT與GPT在身體內的作用與臨床判讀GOT與GPT是體內的常見酵素,與人體胺基酸、蛋白質的代謝有關;因為這兩種酵素在肝細胞內濃度高,所以當肝細胞受損時這兩種酵素會流進血液中,因此這兩個酵素往往代表肝臟發炎 (當然也有例外,如:心肌梗塞時也會導致GOT上升)。因為GOT與GPT這兩種酵素在細胞內(粒腺體與細胞質)的分布,GOT與GPT之間比率的高低可能代表下面幾種的肝臟疾病:・GOT與GPT高於正常值且GOT的數值大於GPT或只有GOT異常(GPT < 200 U/L):常見於肝硬化、酒精性肝炎 (往往GOT:GPT > 2:1,而且AST很少高於500 U/L)、・GOT與GPT高於正常值且GPT的數值大於GOT或只有GPT異常(GPT < 200 U/L):常見於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其他罕見肝病 (如:自體免疫性肝炎、威爾森氏症…等)・GOT與GPT高於正常值25倍以上(GPT > 1000U/L):常見於膽道阻塞、B型肝炎急性發作、藥物性肝炎、缺血性肝炎。若只有GOT > 1000 U/L而GPT上升不多的情況,則要懷疑橫紋肌溶解症。這邊也要提醒大家,GOT與GPT數值正常不代表肝臟一定沒有問題,臨床上也常見肝硬化患者的GOT與GPT是正常的;相反,GOT與GPT也不能當作肝臟疾病的治療目標,例如:B、C型肝炎與酒精性肝炎的患者肝功能正常不代表近期或未來肝功能都是正常的,這些肝炎患者可能間歇地肝臟發炎(GOT與GPT異常)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千萬不能單憑一兩次『肝功能正常』就掉以輕心,B、C型肝炎與酒精性肝炎的患者仍需長期與定期地追蹤。其他與肝臟相關的檢驗數據除了GOP與GPT的數值高低,這兩個數值的上升與下降趨勢合併其他肝臟相關指數,更能適度地反應肝臟疾病的改善或加重。其他與肝臟功能相關的血液、生化指標包含了血小板(platelet)、凝血功能(prothrombin time) (前兩者可以反應肝硬化的嚴重程度、失代償性肝病)、直接與總膽紅素(direct and total bilirubin,阻塞性黃疸與失代償性肝病)、鹼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膽道阻塞相關指標)、麩胺醯轉化酶(γ-glutamyltransferase,與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膽道阻塞等疾病相關)、白蛋白(albumin,肝臟的合成功能)、胎兒蛋白(α-fetoprotein,肝臟發炎、肝癌等);除了抽血檢查,病患的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音波)也能反應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總之,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是綜合評估的結果,不能單憑GOT與GPT就驟下判斷。最後,若有民眾在抽血檢驗或健康檢查發現GOT或GPT大於正常值上限五倍以上(如:GPT > 200 U/L),建議儘速至肝膽腸胃科門診就診,以免延誤病情。【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許偉帆醫師 】『肝功能』:GOT與GPT的判讀】
-
2022-05-22 醫療.感染科
猴痘擴散多國!有哪些症狀?如何傳染? 詳解「感染症狀、傳播途徑、預防方式」:也有無症狀者
新冠疫情未平息,歐美近日傳出罕見的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monkeypox)案例,截至目前為止,已累積100多例確診或疑似病例。猴痘動物傳播給人 二次傳播由人傳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猴痘是一種罕見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從動物傳播給人的病毒),病人癥狀與過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觀察到的相似,但臨床嚴重程度較輕。隨著在1980年消滅了天花和隨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最嚴重的正痘病毒,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熱帶雨林仍有猴痘散發病例。二次傳播或人際間傳播因密切接觸了感染的呼吸道分泌物、感染者的皮膚損傷或最近被病人體液或病變材料污染的物品而造成。傳播主要通過通常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呼吸道飛沫傳播,因此,活動病例的家庭成員面臨較大的感染風險。潛伏期最短6天 感染分成兩個階段猴痘的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癥狀之間的時間間隔)通常為6至16天,但可為5至21天。*發病期(0-5天):發熱、劇烈頭痛、淋巴結病(淋巴結腫大)、背痛、肌痛(肌肉疼痛)、重度疲乏無力(精神不振)。*皮疹期(出現發熱後1-3天內):出現不同階段的皮疹,經常從面部開始,然後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最常見面部(95%的病例)、手掌和腳掌(75%)皮疹;皮疹的變化從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變)到小水皰(充滿液體的小皰)、膿皰,約10天後結痂,約三周後結痂才能完全消失。此外,病變數量從幾個到幾千不等,影響口腔粘膜(70%的病例),生殖器(30%)、結膜(眼瞼)(20%)和角膜(眼球)。部分病人在出現皮疹前會發生嚴重的淋巴結病(淋巴結腫大),這可有助於識別猴痘,因為其他類似疾病都無此特徵。這些人易出現無症狀感染 兒童感染病狀嚴重猴痘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癥狀持續14至21天;嚴重病例較常見於兒童,且與病毒暴露程度、病人健康狀況和並發癥的嚴重程度有關。居住在森林地區或附近的人們可能間接或低水平地暴露於感染動物,可導致亞臨床(無癥狀)感染。猴痘出現流行時死亡率差異很大,在記錄病例中低於10%,主要發生於幼兒;一般來說,較年輕的年齡組似更容易發生猴痘。無有效治療方式 天花疫苗可減輕病徵尚無針對猴痘的特效藥物或疫苗,但可控制疫情暴發。雖在過去已證明,接種天花疫苗可防止猴痘,有效率為85%,但天花疫苗在全球消滅天花後已不再供一般公眾使用;以前接種過天花疫苗可能會減輕猴痘病癥。猴痘病毒 自然宿主在非洲,多種動物均有猴痘感染:繩松鼠、松鼠、岡比亞巨鼠、條紋小鼠、睡鼠和靈長類動物。對該病毒的自然史仍存有疑問,需進一步研究,以確定猴痘病毒的確切宿主及病毒在自然界的存續情況。在美國,人們認為該病毒是從非洲動物傳播給與其混養的其他易感動物(如草原犬鼠)。預防猴痘 降低人群感染風險發生猴痘疫情時,與其他病人密切接觸是猴痘病毒傳播最重要的風險因素。在沒有特效治療和疫苗的情況下,減少人群感染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對危險因素的認識。為降低動物與人之間的傳播風險,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區,預防傳播應首先注重避免與嚙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發生任何接觸,其次應限制直接接觸動物的血和肉,必須在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處理染病動物或感染組織以及在屠宰過程中,應配戴手套及其他適當的防護服。此外,避免與猴痘感染者進行身體密切接觸,還應避免使用已被污染的材料;照看病人時,應戴上手套和防護器具,照看過病人或探視過病人後,應按規定洗手;建議在家中或在醫療機構中對病人予以隔離。延伸閱讀: ·1圖看「確診常見4大症狀如何緩解」! 咳嗽、聲音沙啞要補充維生素C ·國外爆「不明兒童急性肝炎」 最新研究揭「可能禍首」
-
2022-05-2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公白天理性晚上獸性,怎麼回事?
身心科門診,老婆帶老公來,投訴老公。醫師與老公談後。醫師:「我與妳老公談了很久,發現他還滿理性的。」太太:「他是白天很理性,但到了晚上就變成了獸性。天一黑就想要,我受不了!」醫師:「你們生幾個?」太太:「三個。」醫師:「那以前也是有獸性?」太太:「以前年輕談戀愛,有感情,有氣氛,現在…。」男女不同,在性方面男性主動,女性被動,好比是足球比賽,男性是進攻球員,一直要把球踢進球門,女性守衛球門,不讓球入球門,因為一旦踢入球門,女性就要懷胎十個月,接下來生育、養育代價不可謂不大,這是造物者的設計。但要踢入球門,通常要有感情的基礎,要有情調,有氣氛,這是造物者的設計,也就是人性。了解人性,知彼知己,才能家和萬事興,兩性和平相處,但有時由於種種原因,男性忽略了相關的要件,只剩下獸性,這時就會產生衝突。會獸性大發,通常是有原因的,俗語常說:「酒後助性」,引發獸性發作,或夜晚女性穿著太暴露又走暗路,也會激起男性的獸性。有些情形是藥物引起的,例如有些腦神經的藥物也有這個副作用,或腦部長了瘤,或男性生殖性神經受了刺激等,都會造成獸性壓過理性。近年來新冠疫情籠罩全球,它經由空氣傳染,速度快,要防範它,眾人皆知就是戴口罩及打疫苗,或中了以後服用抗病毒藥物,目前大都類似感冒症狀,少數有死亡案例。比起新冠病毒而言,B肝病毒在傳染力上略遜一籌,因為它是經由血液傳染的,因此只要身體皮膚黏膜沒有傷口,或即使有傷口,沒接觸到含有B肝病毒的血液,就不會感染。但在致病力上,B肝病毒就毒得多了,感染B肝病毒者,有些人會變成猛爆性肝炎,這是少數,但大多數人病毒潛伏在血液及肝臟內,變成慢性帶原者,這些帶原者可能有一天急性發作變成猛爆性肝炎,或變成慢性肝炎,或變成肝硬化,久而久之甚至變成肝癌,此時通常在感染B肝二、三十年以上。但偏偏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再加上肝臟只要有四分之一就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機制,人就沒感覺,等到有感覺就來不及了。因此,在疫情陰影上,有空想想自己體內是否有B肝病毒,是否有抽血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好比懂得女性心理,才不會被老婆帶去求醫,只是不是看身心科,而是看肝膽科的醫師,事情就不太妙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清冠一號非必備 7面向從日常生活增加抵抗力
這幾星期Covid-19疫情迅速擴散全台,「清冠一號」成了大家閒話家常的關鍵字,許多人誤以為吃了能夠預防染疫、提高免疫力,因此到處詢問哪邊可以購買、哪邊看診後醫師可以開立‧‧‧這邊來告訴大家真相是:清冠一號是中醫師處方藥,需由中醫師診斷臨床症狀後開立,做為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所使用;再者,清冠一號藥性偏寒涼,健康的人吃了有可能引起腸胃不適、上呼吸道不適等症狀,還有可能降低自身免疫力,因此也不是用來預防使用。接下來教大家七大方式來提升抵抗力,這些適合每一個人,不管是健康的你、輕微感冒的你、或是確診的你,一開始可以每天挑選至少三個類別去嘗試,慢慢地變成習慣後,可以再增加去實踐!那當然在疫情期間,仍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不群聚,以達到免疫平衡的健康目標。一、保健食品:1.Vitamin C2.接骨木莓3.牛樟芝二、中藥茶飲:這邊提供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配方: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可將藥材置於鍋中加入2000~3000 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注意事項:肝炎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宜使用三、飲食:1.盡可能每天均衡飲食,攝取此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2.選擇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3.減少使用含糖分的調味料,如海鮮醬、蠔油、茄汁等4.減少食用油炸類、炭烤類餐食四、穴道按摩:按摩此三穴道可調理脾胃、補氣注陽、扶正祛邪,增加抵抗力1.足三里:膝蓋外側下方3吋位置2.關元穴:肚臍下方3吋位置3.湧泉穴:腳底板前1/3處五、生活習慣:1.每天至少補充2000c.c.水分2.保持充足睡眠(7-9小時)六、運動:可以循序漸進慢慢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達到一星期至少三次,可選擇有氧與肌力間隔,舉例來說星期一(有氧)、三(肌力)、五(有氧)運動。1.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條繩2.肌力訓練:深蹲、棒式七、放鬆身心:1.泡澡、泡腳2.冥想
-
2022-05-1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一條線,怎麼回事?
老婆快篩,二條線,老公下班回來,老婆劈頭就罵:「都是你啦!叫你不要,你偏偏要靠過來!」老公:「怎麼怪我?我昨天自己做快篩才一條線!絕對不是我惹的禍!妳整天在外面東家長,西家短的……」老婆更生氣:「我讓你戴綠帽?」老公一頭霧水,原來老婆驗孕二條線,老公驗新冠病毒一條線,此「線」非彼「線」。疫情嚴重,人人自危,快篩幾條線成為國人最常說的話題。女性快篩二條線,如果是驗孕,真的是有人會喜,有人會憂。夫妻倆期待不同,一個要,一個不要,最難解決。如果夫妻倆想要做,但不要有「中獎」,要避免二條線,方法很多,但也不太十全十美。至於新冠病毒的二條線,大概沒有人會高興了,雖然目前國人大都有打過疫苗,因此感染後大部分症狀輕微,除非是小孩或未打疫苗的老人。不論是新冠的二條線或懷孕的二條線,檢驗快速又正確,國人也好,其他各國人民也好,已經成了常識。然而,有些疾病,例如有沒有癌症,就不像驗孕或驗新冠病毒那麼正確又方便了。健康檢查或醫院看病,醫師會叫你抽血、驗尿,不僅報告出來的時間要更多,而且也不太精準。例如台灣的國病──肝癌,可以驗血中胎兒蛋白,但末期的肝癌百分之十五不會高,三公分以下的早期肝癌,三分之一不會高。而新國病──肺癌,抽血驗胚胎抗原指數會高的機率更低了,即使它高了,也可能是大腸癌或胰臟癌等其他癌症。女性最惱人的癌症──乳癌,沒有抽血標記可快篩。男人最怕的攝護腺癌,雖然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指數會高,但攝護腺肥大也會高,而且機率更高。因此,在我國人每日擔心快篩是否二條線之時,也要花一點時間了解人體這個肉身最可怕的敵人──癌症的相關知識,了解其預防及早期發現之道,才不會防了疫情,躲不了癌症,那就可惜了,也會令醫師興嘆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5-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疫情下的醫病關係與溝通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肺炎下的醫病關係」。一位醫師寄來的文章,引發了這系列。他敘述在疫情嚴峻之下,住院病人缺乏親友的探視,醫師也減少了與家屬的溝通,在這種情形下,一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而喪生。他決定到離醫院有一段距離的病人家鄉,對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作者語重心長地道出,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和病人家屬溝通。另一位急診醫師認為新冠肺炎隨著Omicron傳染力轉強,但病情的嚴重度顯然較低,醫療政策不得不擔心,如果大流行之下,所有染疫病人都到大醫院的急診室就診,其他病情嚴重的病人將無法得到他們需要的緊急救治,因而呼籲醫療人員及一般民眾共體時艱,專業人員不要苛責民眾在困苦中的行為,而一般民眾也要體諒非常時期公衛系統及醫療資源的耗竭。照護癲癇病人多年的專科醫師,則應邀分享她多年來為癲癇病人所做的努力,包括「遠距醫療」,如電話、視訊可以同步做互相的溝通,並利用「社群媒體工具」提供病人在緊急時候有一窗口,醫病之間多一個互相連繫的方式。感謝她適時地分享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在照護病人的方法也能與時俱進,給病人品質更好、更安全的照護。近幾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住院病人無法開放親友探病,而照顧者需要採檢確定無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才能陪病照護。有些病患因此缺乏親友的探視,甚至沒有家人陪伴住院照顧的病患也較以往常見,有的時候減少了與病人的親屬溝通的機會,所以家屬可能容易產生誤解,或是對病情急轉直下的錯愕及遺憾。兩週前,有位五十歲的中壯年男性,平常從事油漆工程,本身有慢性B型肝炎及嗜酒並肝硬化,因為住院前曾喝酒以及吃大餐,晚上劇烈腹痛、痛到無法入睡而至急診求治,抽血發現胰臟酵素達到急性胰臟炎的程度,電腦斷層檢查也顯示胰臟有發炎以及附近有積液的現象。於是,在清晨住院接受治療。起初,經過止痛以及大量輸液的治療,以及找出胰臟發炎的原因,為酒精以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數值高達1804),疼痛情況有明顯改善,還能自己在病床上滑手機以及使用平板追劇。因為一切事物都能自理,所以就獨自住院,也無家人陪同,只是偶而會打電話跟家人報告目前狀況。過了兩天之後,這位大哥突然覺得胸悶跟呼吸急促,正好有抽血驗胰臟炎48小時後的一些參數(Ranson’s criteria),發現有低血鈣及代謝酸血症(高乳酸血症),胸部X光則有少量的肋膜積水,表示胰臟發炎是比較厲害的情況,可能之後會有一些併發症的產生,也有預後不佳的可能性。因為代謝性酸血症的緣故,又再增加輸液的量,呼吸急促的情況就逐漸趨緩了,也有跟病人說這次胰臟發炎比較危險一點,有狀況要隨時向醫護反應。到了週六,早上查房時,他躺在床上滑手機,一副輕鬆的樣子,進食也沒造成腹部疼痛,我心想下週一應該可以讓他回家休養了。查完房,就一如往常地去門診看診了,下診後就搭公車悠閒地回家。在車上,卻接到護理師打來告知病人突然呼吸急促,血氧飽和度降至87%,但換了氧氣面罩之後就上升至正常範圍,當下有交代可照張胸部X光片而如果病況有變化時,先將病人轉至加護病房。回到家沒多久,就接到護理站傳來簡訊,告知病人突然心跳停止被急救30分鐘宣告不治,當下內心感到十分錯愕及傷痛,一位早上還躺在床上輕鬆地滑手機跟我有說有笑的人,現在卻被插管急救而藥石罔效。於是,打電話回護理站詢問急救時的發生經過,是因為突然更加呼吸急促,血氧一直往下掉,胸部X光雙側肺葉都變白,於是要轉入加護病房時,病人還在收拾自己的行李時,突然就失去意識沒了呼吸心跳。於是,當天的值班醫師以及在洗腎室的醫師,全都到病房幫忙急救,但是,最後還是很遺憾地沒能救回這位病患。那晚,我想著一些事情,住院期間沒遇到他的家屬也沒和家屬談及他的病況,他的家人是不是和我一樣對病情的急轉直下感到錯愕?如果我是他的家人,面對突來的親人逝去消息應該會很難過,心中也會有千百個疑問想詢問。於是,打算週一時,家屬到醫院開立死亡證明書時,再找家屬談論病患住院經過的情形。週一早上交代死亡證明開立的診斷後,就前去做檢查了,在做檢查時遲遲沒有等到家屬的前來。於是,中午休息時,打了留在病歷中的家屬電話,與其弟稍微談論了一下,覺得應該還是去跟逝者上香並與家屬見面溝通,會比較可以陳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到了喪宅,是個傳統的鄉下三合院,有些親朋好友在幫忙折紙蓮花,也圍過來想知道為什麼正值壯年會突然就住院過世,以為我怕因為他們會追究責任而特地來致意的。跟他們說明是因為我覺得有這個義務及責任讓家屬知道他的病況,而且病人與我互動良好也很配合治療,也算是有種特殊的緣分。經過一番解釋之後,家屬也暸解他的罹病過程,對他的猝然不及的離世感到難過,和他一起當油漆工的弟弟早上才接到他的電話說目前狀況穩定,要他及80多歲的老父親不用擔心,沒想到下午就天人永隔了。最後,向逝者上完香後,與家屬道節哀後,其堂叔向我說,今天能親自那麼有誠意來向大家說明,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也感謝住院期間對病人的照顧。要回醫院時,因為來程時對鄉間小路的不熟悉,導航也指引錯的方向,多騎了一大段的路程。於是,病人的堂叔就熱心地騎車在前方導引,一下子就看到醫院的建築了。突然覺得,這真的是一段很純樸的醫病關係,雙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真誠的關懷。也讓我體悟到,在疫情之下,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較為不便,需要更用心去和病人家屬溝通及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