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職業病
共找到
41
筆 文章
-
-
2024-01-12 焦點.元氣新聞
冬季爆「病毒感染潮」! 感冒、流感、新冠症狀一次看
新冠疫情解封後,免疫負債增加病毒感染的機率,流感、感冒等病例數倍增,除了病毒,也讓黴漿菌、肺炎鏈球菌更有機會侵犯人體。面對多種病毒齊發,高度流行的時節,秀傳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李育慶教民眾,從「症狀」、「染疫後恢復時間」等方式,辨別一般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不同之處。感冒四季皆流行 流感10月起流行至隔年2月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得過感冒,李育慶說,感冒大多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身體反應,只要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多數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去對抗疾病,感冒藥物大多是減緩感冒引起的症狀,因此,身體對抗不同的病毒,恢復的時間也有所不同。一般感冒的病毒類型,加總起來多達200多種,如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冠狀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等。李育慶說,這些病毒已存在世界許久,人類長期與這些病毒共存,但當人體免疫力變差時,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就會開始作祟,讓人生病。通常一般感冒病毒在春季、秋季時較為活躍,因氣候轉變溫差大,身體免疫力下降,增加病毒感染人體機會。不過,現代人多待在冷氣房辦公,室內外進出頻繁,等同一年四季都會出現溫差變化,也讓感冒在四季都處於流行期。流感不像一般感冒致病病毒有上百種,主要致病病毒分A、B、C、D型四類,最常見以A型與B型最多,即俗稱的「A型流感」(A流)及「B型流感」(B流)。A流常見的病毒株如H1N1、H3N2、H5N1、H7N9等,在台灣,感染H1N1、H3N2流感病毒,相較於其餘病毒株,更容易合併重症,特別是年幼的小孩及免疫力差的高齡長者;B流常見的病毒株Yamagata、Victoria兩種,目前皆在台灣社區內流行,C型流感較少見,且感染後症狀通常輕微。流感季多數在冬天,與流感的傳播方式為飛沫、空氣傳染有關,冬天民眾常會在室內取暖,增加病毒傳播的機率,衛福部疾管署監測,每年10月到隔年的2月都是流感的高峰期。新冠肺炎則是由新冠病毒引起,全球自2020年起,就籠罩在新冠病毒的威脅中,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會不斷變異,使病毒更適應人體,從最早期的武漢株,到現在已是Omicron系列變異株,2023年下半年主要流行變異株為EG.5、2024年起,全球流行變異株逐漸轉變為JN.1。流感典型症狀「全身肌肉痠痛」 新冠藏「長新冠」風險李育慶表示,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種疾病都算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狀大多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輕微,大多4到7天就會恢復,但流感與新冠肺炎,上呼吸道的症狀,通常要7天左右才會逐步恢復,而新冠肺炎的症狀,會有「長尾效應」,俗稱長新冠,如嗅味覺喪失等症狀,恐要到一個月左右才可能恢復。感冒常見的症狀為咳嗽、流鼻水、喉嚨痛,部分患者會發燒;流感的症狀,常會伴隨著「高燒」、全身肌肉痠痛、疲倦,其餘則與感冒類似,有頭痛、咳嗽、流鼻水、喉嚨痛;新冠肺炎則是綜合感冒與流感的症狀,會有發燒、喉嚨痛、頭痛、乾咳、肌肉痠痛、倦怠,以及腹瀉、嗅味覺喪失或異常等。李育慶說,新冠肺炎的腹瀉、嗅味覺喪失的症狀,並非是新冠病毒獨有的症狀,有些感冒病毒也會讓患者又吐又拉,如輪狀病毒、腺病毒、諾羅病毒;除了病毒以外,有些細菌感染也會產生類似症狀,如,沙門氏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等。有些醫師會將會引起嘔吐腹瀉的病毒或細菌感染稱為「腸胃型感冒」,李育慶說,醫學上其實沒有「腸胃型感冒」這個詞彙,是為了讓民眾好記才有的名詞,如果要分辨自己的腹瀉,是病毒引起,還是細菌引起,可以從症狀的嚴重程度分辨。細菌性感染出現的腸胃道症狀,會有明顯高燒、腹部劇痛、排泄物會有血絲、排出黏液便。主要是細菌侵襲腸道粘膜,才會導致排便出現血絲,通常患者恢復的時間會超過7天。病毒性感染的腸胃道症狀,患者通常是會水瀉,或是排稀便,同時會伴隨想吐,全身痠痛等。但嚴重程度低於細菌性感染,大多服用紓緩症狀的藥物,約3到5天可以改善症狀。高風險脆弱族群 施打疫苗預防重症死亡李育慶表示,除了一般感冒沒有疫苗可施打,流感及新冠肺炎都有疫苗,施打疫苗可幫助預防感染後重症的發生。流感與新冠肺炎對於「脆弱族群」侵襲力高,脆弱族群是指有免疫疾病、肥胖、慢性疾病、幼兒或是65歲以上高齡者,身體免疫力恐無法抑制流感或是新冠病毒在體內複製的速度,容易引發重症。雖然對抗病毒大多是要仰賴人體的免疫力,但針對流感與新冠肺炎,已研發出「抗病毒藥物」,流感的抗病毒藥物稱之為「克流感」、新冠肺炎的藥物則為「瑞德西偉」、「莫納皮拉韋」,其藥物原理是抑制病毒在體內複製的速度,減少體內病毒量。脆弱族群若能在輕症時投藥,藥物效果佳。李育慶醫師小檔案現職:秀傳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秀傳紀念醫院社區健康部主任秀傳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彰化基督教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專長:常見急性疾病的治療與衛教各種慢性病持續性及周全性診療勞工健檢複檢暨諮詢職業病診斷及預防更多衛教影音資訊,可前往【543男方基地】
-
2024-01-07 焦點.杏林.診間
年紀再大都有愛美的權利!皮膚科醫師曾德朋:把握3個單純 保養可以很簡單
模特兒穿上漂亮的高跟鞋走台步,卻會面臨「凍甲」的職業病;百歲老爺爺會穿上時髦的粉色長褲去做除斑手術。這些都是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在診間看到的故事,他說,自己擅長圖像記憶,恰巧符合皮膚科「看一眼就知道病症大方向」的性質。身為皮膚科醫師,他的膚況相當好,「簡單的保養、保養可以很簡單」,關鍵就是把握步驟、品牌、成分的「3個單純」。品牌要單純,防曬保濕做好,抗老美白就成功一半。行醫22年的曾德朋笑說,自己都已經是快50歲的中年大叔,這個年紀的「帥」應該要靠內在,他每天5點多起床,讀文獻、處理行政文書,7點多送孩子上學,過程中把握難得的親子時光,且再忙碌,也堅持每天至少要有一餐正常吃。談到皮膚保養心法,曾德朋認為「簡單的保養、保養可以很簡單」,防曬保濕做得好,抗老美白就成功一半,品牌也要單純,「不要這家洗臉好、那家保濕好」,同時成分也要單純,不要想靠一罐保養品,就能抗老、保濕、防曬、去角質一次搞定。男性防曬不只防長斑等「膚淺」問題,更是預防皮膚癌。曾德朋說,因為選了這個專科,的確比較知道皮膚照護細節,例如感覺快長痘痘了,就知道要用什麼藥物,避免後續出現痘疤或色素沉澱。有些人會質疑「男生為何要防曬」,但擦防曬、撐傘等保護皮膚的細節,除了為避免長斑等「膚淺」的問題,更是為了預防過度曝曬造成皮膚癌等風險。而他在想事情時很容易皺眉頭,為了不讓患者因此感到焦慮不安,會定期打肉毒桿菌,舒展眉頭。對於圖像記憶比較上手,則是曾德朋選擇皮膚科的原因,問診不外乎望聞問切,而皮膚科大概看一眼就要有診斷方向。不過當了醫師才知道,專業能力是基本,溝通技巧更重要,要如何用病患理解的語言說、對不同年齡、種族的人要怎麼說,都是每天會面對的難題。和不同患者做有效溝通,是醫師最大的挑戰。曾德朋舉例,台安醫院屬於基督教醫院,有很多不同種族的患者,台灣人多半希望藥到病除,如果吃一星期的藥不見效,就認為沒效;美國人則希望解釋得愈清楚愈好,能不吃藥更好。有些時候,看到指甲狀態改變、落髮,就知道身體裡面有什麼故事,所以溝通非常重要,要讓患者聽得懂、不要焦慮。身為皮膚科醫師,有些親友會直接把皮膚患部照片傳給他看,但他認為一定要很熟的至親友人,他才敢給予建議,對於私訊粉絲專頁「看診」的一般民眾,還是建議到醫院診治,也是對雙方的尊重。百歲時髦爺爺來除斑,年紀再大都有愛美的權利。「希望讓自己好看一點並沒有錯」,曾德朋提到,有位打扮得相當時髦的百歲爺爺,在80多歲兒子、60多歲孫子的陪伴下,穿著粉紅色褲子走進診間作除斑手術。這個年紀的人,一般會覺得自己這麼老了不用除斑,認為是智慧象徵,而這位爺爺把自己照顧得健康、打扮得帥氣,這是個人選擇,沒有對錯。22年的白袍人生,也讓曾德朋和患者成為「一輩子的朋友」。在新冠疫情之前,人們還不那麼習慣戴口罩,當時有名女性患者,總是戴著口罩就醫,原來對方是知名模特兒,卻因為常要穿著窄頭高跟鞋,導致腳趾出現俗稱「凍甲」的甲溝炎,需要把指甲矯正。因為這樣的「職業病」需要反覆回診治療,又不好意思露臉,所以才一直戴著口罩。後來就醫的時間久了,雙方也建立好交情,讓她安心的拿下口罩回診,曾德朋認為這就是身為醫者應該給予病患的安全感。頻繁走動又久站,他堅持穿球鞋保養雙足。曾德朋和多數醫師不同的地方之一,是對鞋子的選擇。他選擇穿球鞋,面對需要頻繁走動及長時間久站的工作型態,他會挑選好走、支撐度佳的深色球鞋,而這也能與他的專業連結,例如發現長雞眼時,就是腳在抗議走路的方式錯了。曾德朋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台安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經歷:雙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萬芳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不要想靠一罐保養品,一次搞定抗老、保濕、防曬、去角質。.臉書粉專:健康肌膚美妍研究室 - 曾德朋醫師.IG:jtskintseng/曾德朋醫師 Dr.Jonathan Tseng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手指痠麻、打字卡卡要當心!罹「這疾病」未治療,關節半年內恐遭蝕
因工作需求,60多歲陳小姐需長時間打字、緊盯電腦螢幕,去年年初發現手指、腕與肘等關節開始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伴隨手指痠麻,清晨起床後更覺僵硬疼痛,時間長達1小時以上,四處就醫,最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料,陳家女兒今年也出現類似症狀,透過精準抗體檢測以及搭配骨骼關節超音波檢查,證實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症狀為關節紅腫熱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偉哲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系統性發炎疾病,受到先天基因遺傳影響,加上後天免疫失調,引起發炎反應,進而攻擊侵犯相關組織與器官,主要症狀為關節紅腫熱痛,以及關節晨間僵硬。以陳小姐為例,起初被認為職業病,因為常用電腦、滑鼠,引發腕隧道症候群,使用消炎止痛藥物合併復健,但情況時好時壞。當時因關節腫痛,活動受限,她只能單隻手指敲打鍵盤,工作幾乎停擺,患者也陷入長時間憂鬱情緒,就醫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但骨頭已遭侵蝕。早期診斷及積極藥物治療 非常重要類風濕性關節炎被列在重大傷病範疇,早期診斷以及積極藥物治療效非常重要,越晚診斷越延遲治療則會導致患者關節腫痛變形,失能風險大幅提高。隨著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陸續問世,雖仍無法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病友只要積極治療,規律用藥,就能達到緩解目標,延緩病程進展,減少關節腫痛不適,擁有與一般民眾相同的生活品質。洪偉哲醫師以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為例,優點在於使用方便,能妥善控制疾病,讓病友長期維持「疾病緩解」治療目標。飽受關節疼痛之苦的陳小姐,以前總是眉頭深鎖,但現在則能健走、慢步、爬山,充滿熱情,活力四射。發病半年內關節即遭侵蝕、受損全台約有近20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女多於男。洪偉哲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未積極接受治療,發病半年內關節即遭侵蝕、受損,病友務必把握前半年的黃金治療期。國外相關研究亦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比例遠高於一般人。骨質疏鬆,肌少症以及失智憂鬱的風險也會增加。針對骨質疏鬆部分,洪偉哲醫師建議,臨床可以搭配使用「10年骨折評估風險工具」 ( FRAX )來做進一步評估;患者應攝取足量的鈣片以及維他命D,但需先與主治醫師討論適用劑量。另外,評估肌少症也很重要,統計上顯示,超過52%老年族群有肌少症,一般人從20歲到80歲,預估肌肉質量減少40%,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更因發炎以及營養不良而更加惡化,這些都是全人整合醫療以及精準醫療所需重視的課題。「123守則」控制病情洪偉哲醫師表示,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醫療處置,只要患者及早就醫,定期回診以及規則接受治療,絕大多數都可達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且有效降低罹患共病的機率,甚至達到完治的目標,回歸正常的生活功能與生活品質。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提出「123守則」:1個月回診一次、2個治療目標(令疾病達到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使生活品質最佳化)及3個月後未達目標時則進一步討論是否調整用藥。洪偉哲醫師叮嚀患者切勿自行停藥造成病情惡化,建議可從事復健、散步及伸展活動,同時避免高強度運動,調整動作及作息、避免熬夜及壓力,讓疾病控制得更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8 醫聲.醫聲要聞
職治師法修法聯盟批:復健醫學會出招阻撓修法進度
職治師法修法原訂11月可以排黨團協商,力盼在立法院這個會期通過,但近日又有變數・職能治療學會顧問張自強表示,原本正待衛福部微調文字出民進黨黨團的職能治療師法草案,卻遇上復健醫學會發函指修法會影響民眾就醫安全,擔憂混淆視聽的說法會讓修法進度停滯。立委吳玉琴則表示,目前法案還在協調中,何時排定黨團協商還沒有共識。為讓職能治療師修法,放寬「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的業務,並依衛福部函釋精神入法,讓職能治療師工作更貼近實務。職能治療學會、職能治療全聯會、新北市職能治療職業工會等組成修法聯盟。張自強說,雖立院本會期是預算會期,但仍希望草案可以先出民進黨黨團後,進到黨團協商,再做二讀、三讀。職能治療學會:職業病患仍需醫師轉介 修法不涉及其他醫師專業張自強表示,上周跟衛福部及民進黨黨團初步溝通,當時仍朝向正向發展,並由衛福部作後續文字調整,讓法案在出黨團可以更順利,修法完全比照物理治療師法修法,基本上沒有疑慮。然而,復健醫學會突然在此刻發函給所有衛環委員會的立委,反對職能治療師法修法,因為修法將職業病治療跳脫職業病專科醫師,擔憂此舉會對職業傷害的勞工有不良後果。張自強澄清,職業傷病的認定及診治已有法規規範,必經取得職醫科證照之醫師診斷,才可以提供服務,職能治療師法修正並不涉及其他醫師專業,職業傷病仍需要醫師轉介、照會等才會到職能治療師這端。復健醫學會的說法有誤,似乎企圖混淆視聽,深怕會復健醫學會把四年前修法的故技重施,影響支持修法的立委,不希望正向發展之際受到該醫學會阻撓。吳玉琴曾表示,原訂11月排定黨團協商;她最新表示,草案仍在協調,因為醫界仍有反對聲音,醫界希望在「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外,再加上「非醫療業務」,這樣一來範圍會太廣,希望比照物理治療師法的寫法,是以「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目前由衛福部做修正文字,但排定協商因為還需要和醫界溝通,目前沒有時間表。(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醫師說「燒燒就好!」病人嚇得半死,為什麼?
病人得了肝腫瘤來求診,醫師看了超音波及電腦斷層,對病人說:「別緊張,才一公分而已,燒燒就好!」想不到病人及家屬一臉蒼白,嚇得半死:「燒燒就好?難道是沒救了嗎?要直接送去『燒』了?」醫師大概看多了,職業病,沒跟病人及家屬說清楚什麼是燒燒就好,一般人聽到「燒燒」,就聯想到極樂世界,已經沒救了。由於超音波普及化,許多肝腫瘤得以早期發現。例如有B肝或C肝,只要定期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即使肝臟不幸長了腫瘤,通常發現的腫瘤在三公分以下。這種肝癌,醫學上稱為小型肝癌,在以前,只有手術切除一個方法才能根除,但近20、30年前發展的電燒方法,就是用電燒針刺入腫瘤部位通電產生高溫,將腫瘤燒死。據統計,治療效果與手術切除效果不相上下,因此,除非位置特別有困難,例如在大血管或膽管或心血管旁,否則住院二、三天,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指引下直接以高溫燒死腫瘤,將腫瘤燒成灰,是最好的根除方法。當然,也有人使用低溫(即冷凍療法)將腫瘤凍死,但通常效果不如高溫熱死。但電燒療法或冷凍療法要腫瘤能完全壞死,最好大小在三公分以下,如果三公分以上,通常完全壞死的機率就降低了許多,或者如果已侵入到血管或蔓延出去也就不適合了。不管如何,凡我全國民眾,如果有B、C肝,一定要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即使長了腫瘤,才能及時處理,化險為夷,也不會擔心醫師是講沒救了,直接要阿彌陀佛送去燒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7-04 醫療.泌尿腎臟
洗腎病人有哪些社會福利?一次了解重大傷病、殘障手冊和失能身分
洗腎病人往往需要更好的照護,如果有相關社會福利可以協助,都能減輕病患與家屬的壓力。那麼,到底政府有提供哪些社會福利呢?洗腎病人具有重大傷病資格,能夠申請殘障手冊享有社會福利。同時洗腎病人也能根據自己的保險身分,選擇申請相關的失能補助,並且之後就可以不需要繳納健保費,腎友千萬別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洗腎算重大傷病嗎?洗腎病人申請重大傷病卡攻略 洗腎病人可透過就診醫院或診所中的腎臟科主治醫師協助申請,醫院可以協助申請。一旦通過健保核准,重大傷病證明會自動註記在健保卡上,醫護人員會在病患就醫時,透過讀取病人的健保卡確認其重大傷病身分。當洗腎病人具有重大傷病身份,因腎臟相關疾病就醫看診時,只要經過診治醫師專業的認定,即可免除健保部分負擔費用。 因為洗腎病人的病情有所差距,目前根據健保的認定,初次送審後,除少數病患因資料不足或其他問題經審核醫師判定為無法認定。審核醫師一般會根據病人的情況,當判斷為「不可逆性尿毒症」,就會同意發給「永久期限」的重大傷病證明,「不可逆尿毒症」的重點在於病人的腎臟病是否嚴重到需要「終身洗腎」。部分腎臟病病患會先給予「三個月期限」的重大傷病證明,此一「臨時證明」,審核醫師認為病人有可能不用終身洗腎,建議病患照護團隊嘗試停止透析並仔細照護,需要三個月後再次進行評估,如果病患仍然需要洗腎,就收集相關證據於下次再申請時仔細說明,三個月後再次進行評估。洗腎病人算殘障人士?可以申請殘障手冊嗎?洗腎病人到底算不算殘障人士?判斷的標準很簡單,只要病患需要接受規律的洗腎治療,就屬於殘障人士。這是因為因為腎臟失去功能,屬於「極重度」的殘障等級,依法可申請身心障礙手冊享有相關的社會福利。 想要申請殘障手冊的病患,需要備齊以下文件:一、洗腎病人需要攜帶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未滿 14 歲者得檢附戶口名簿影本)。二、最近三個月內 1 吋半身照片3張。 三、本人印章。 四、如果委託他人代為申請者,除了上述申請人之相關文件外,還需另外檢附委託書和受委託人的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印章。上述文件備齊後,可到戶籍所在地的鄉鎮區公所社會課申請領取「身心障礙鑑定表」,再到衛生福利部指定的身心障礙鑑定醫院(主要是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負責),掛號看診,辦理鑑定即可。完成鑑定後,醫院會將鑑定表寄出到衛生局,如果符合衛福部所定「身心障礙等級」之病患,社會局會製發身心障礙證明,最後由戶籍地區公所核發身心障礙證明給申請的洗腎病人。查詢身心障礙證明的申辦進度,可到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身心障礙服務入口網查詢。→相關連結:申請流程可向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及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鑑定承辦人的電話分機進一步洽詢。根據身心障礙者福利法規,符合相關資格的洗腎病友可享有下列福利補助:1.健保、軍公教勞農保免自付保費,由政府全額補助2.生活補助費3.必要生活輔具費用補助及用電優惠4.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之費用補助5.居家服務6.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位7.公有停車場與公有路邊停車格之停車優惠8.若有乘車需求,各縣市政府也有提供身心障礙者復康巴士接送服務。洗腎算幾級失能?這要看是從哪個保險身分來看會比較清楚! 1.洗腎病人具有勞保身分洗腎病人如果有勞保身份,出院後須終身洗腎,可向勞工保險局申請兩種給付:●勞保傷病給付:可補償住院期間之部分薪資損失●勞保失能給付:依據據病人失能的情況,可選擇請領「失能年金」或「失能一次金」。 失能給付請領資格如下:●失能年金:有兩種情況,其一經審定失能狀態符合失能給付標準附表所定失能狀態列有「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共計20項。其二審定失能程度須符合第1至7等級,並經由個別化專業評估工作能力減損達70%以上,且無法返回職場者。經評估為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可以按月請領給付,勞保局會自實際診斷為永久失能之日起予以退保。依被保險人之保險年資計算,每滿1年,發給平均月投保薪資之1.55%(即平均月投保薪資 × 年資 × 1.55% )。金額不足新台幣4,000元者,按新台幣4,000元發給。如果是因為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而導致失能者,另一次發給20個月職業傷病失能補償一次金,並可依眷屬補助增加補助。●失能一次金:病患治療後被認定出現「永久失能」狀態,符合失能給付標準附表規定,表上一共有201項。需特別注意的是:在98年1月1日勞保年金施行前有保險年資者,失能狀態符合「終身無工作能力」的給付項目,可選擇一次請領失能一次金或請領失能年金,但在98年1月1日勞保年金施行前無保險年資者,僅能選擇失能年金給付。因普通傷害或普通疾病導致失能者,最高失能等級為第1等級,給付日數1,200日,最低失能等級為第15等級,給付日數30日。因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失能者,可增給50%,即給付日數調整為最高為1,800日,最低為45日。洗腎病人屬於胸腹部臟器的失能,可領到第 7 等級 440 日的失能一次金。舉例來說:如果洗腎病人在診斷失能當月起前六個月的平均月投保薪資為 3 萬 6300 元,便可一次領到 53 萬 2400 元(36300元 / 30日 x 440日 = 532400元)。之後仍有持續工作,並不會因為申請失能給付而被退勞保。如果洗腎病人本來就有勞保,開始規律洗腎前,就因病無法工作而被退保,退保後一年內因腎臟失能需終身洗腎,並非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同樣可向勞保局請領失能一次金。勞工朋友須留心的是:已退休之勞工且已請領勞保老年給付,因勞保已在退職當天退保終止,勞保年資也結清,所以就無法再申請洗腎的失能給付。如果還沒領取勞保老年給付,則可先向勞保局申請失能給付,之後再來請領老年給付,這樣兩筆給付金都可領到。勞保給付的請求時效為五年(自 2012 年 12 月 21 日延長為5年),也就是從開始規律洗腎日,算起五年內可申請失能給付。2.洗腎病人具有農保身分洗腎的病友可申請農保之身心障礙給付,符合「兩側腎臟無機能且須終身定期透析治療者」,屬於第7等級之身心障礙,給付 440 日;而農民健康保險之月投保金額為 10200 元,故可領取 14 萬 9600 元(10200元 / 30日 x 440日 = 149600 元)。只要洗腎病人的體能並非虛弱到「終身無法從事農作」,還可從事輕便農作,即使因洗腎領取身心障礙給付後,不用擔心會被退保,他日同樣有領取老農津貼的福利。農保給付的請求權時效自 2021 年 12 月 24 日起,農保的給付請求權時效已修正為5年,請求權尚在時效內的農民需要把握時間申請。3.洗腎病人有公教人員保險時依公教人員保險失能給付標準之規定,因慢性腎臟病或腎臟泌尿道手術,導致末期腎臟病變,必須長期接受透析治療(洗腎)者,屬於腎臟之半失能等級,給付15個月投保薪資(按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當月起,往前推算 6 個月保俸之平均數計算)。舉例來說,若平均保險俸級為36425元,則可因洗腎請領 54 萬 6375 元(36425元/月 x 15個月 = 546375 元)。請領公教人員各項保險給付的權利,自洗腎病人確定永久失能日起,10 年為給付請求權的時效,超過10年就會喪失權益。4.洗腎病人有軍人保險時依照軍人保險身心障礙給付規定,因病或意外致身心障礙,可申請給付;若罹患慢性腎臟病合併尿毒症,經治療一個月以上無進步者,身心障礙等級為一等,可給付三十個基數。5.洗腎病人有繳納國民年金時重度以上身心障礙者(洗腎屬於極重度之身心障礙),經醫師評估為「無工作能力」,不符合其他相關社會保險如勞農保等之請領規定,可申請國民年金之「身心障礙年金給付」或「身心障礙基本保證年金」這兩種給付。洗腎病人需要繳健保費嗎?自健保實施後,全額給付洗腎相關費用,此項福利最初是為了增加民眾接受洗腎治療,沿襲至今。並且直到2023年,洗腎病人目前仍不用繳交健保費用。 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
-
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廢氣中的衝鋒陷陣 警消的呼吸道誰來顧:肺部、心血管疾病常被忽視
火警現場、交通要道的指揮等,都是第一線消防員、員警所處的工作環境,呼吸道、肺部經年累月地吸進廢氣,退休後往往疾病纏身。關注警消權益的立法委員游毓蘭分享,曾有一位50多歲退休的消防員,經醫師檢查肺部呈顆粒狀,異於常人。直到近五年政府才補助警消每人每年基本的2081元健康檢查,項目僅有常規的血液、尿液採檢,針對肺部的檢測只有X光。然而論及警消健康,她認為,追根究底還是與超時工作有關。消防員/每日例行檢查被迫吸入大量廢氣,危害呼吸道,比火場濃煙更傷肺。出入火警現場、濃煙密布,一般人直覺性地會認為這是造成消防員呼吸道受損的危險因子,其實不然。北部一位消防員透露,挺進救災的第一線人員都會配戴呼吸器,有效阻擋吸入有害物質,頂多在火場旁摘下面罩,喘口氣休息時才會接觸到。真正恐怖的反而是每日的消防車輛、器材檢驗。七輛消防救災車全數停在面寬狹小的消防廳舍,同時發動排放出的濃煙、廢氣全鎖在裡頭,一般人大概不到5分鐘就想逃離,但消防員還得花上10到20分鐘逐一檢查車子。不光是如此,還有二行程打水幫浦、切割器等工具也得啟動引擎,他說,「這些才是最嚴重的空汙暴露。」該名消防員認為,應參照歐美日等國,在消防車輛的排氣管加裝排煙設備改善,而且這項設備是裝設於天花板再下來的管線,只要車輛往前行駛,設備能自然脫落,或者放置工業電風扇,多少也能吹走煙塵。年資滿15年的他說,平常沒有抽菸習慣,最近開始出現乾咳問題,雖然定期做肺部檢查沒有異狀,觀察目前分隊平均年資落在16年,多半是年資較久的同事或者退休的前輩,如果又有抽菸習慣,會有明顯肺活量、體能下降的感覺。警察/菸害、空汙成警察健康殺手之一。同樣是需要長時間與汽機車廢氣共處的員警,一天12小時的班,就有6到8小時在外出勤。北部一名員警指出,巡邏、執勤、臨檢或火警支援都會是危險因子,如果派出所、分局座落在經常舉辦廟會的地方,又要加上鞭炮這項因素,即使戴上口罩,難免還是會吸到粉塵或接觸皮膚。「抽菸又是另一項職業傷害。」他說,警察的工時長、壓力大,或多或少藉由抽菸來排解,另外也有菸癮重的犯嫌,這時就得陪著抽上一根,即便自身沒有抽菸,也可能處在瀰漫二手、三手菸的環境。除了肺部健康,該員警說,還有作息不正常造成肝功能問題,然而,雙北警察的年紀多在二十多歲,自然沒有太多疾病,而且他們四到五年後選擇返鄉工作,也較難以追蹤。近年,隨著健康觀念抬頭,除了例行性的健檢補助,也會追加其他項目,多留意身體各項指標。警消職業傷害多 健檢補助卻不夠肺部、心血管疾病常被忽視游毓蘭表示,警消的工作型態多奔波在廢氣、火災現場間,肺部多少會受到傷害,加上警察高壓及應酬,抽菸、喝酒者甚多,心血管、腎臟等也是常見疾病,職業病確實比平常人高出許多,且往往都是到了退休後才出現症狀。盤點警消的健康檢查項目及補助,她說,目前警察及消防人員健康檢查預算是由地方政府編列,因此各縣市也會有所差異,最基本的是每年每人有2081元;年滿40歲以上每人每兩年補助3500元以上的費用,雙北在這部分補貼較多,滿40歲以上每人每兩年補助4500元。游毓蘭提到,新進警察人員現行體能測試為長跑,但與勤務的實際面有所差異,應該效仿香港等鄰國,以心肺功能測驗為主的折返跑、高樓層的折返跑,「你要測量什麼,他們就會準備什麼。」也建議在基層的派出所、偵查隊等設置血壓計等基礎健康設備,在執勤時能先掌握身體狀況。但是在健康層面,源頭仍是工時長,應該要思考人力調配、簡化工作量,才能有效解決根本問題。
-
2022-11-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法人——民眾的好朋友,職災勞工的好麻吉,與企業的好夥伴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病平台」過去一直沒有機會討論過的「職業醫學」。非常感謝公共衛生鄭雅文教授率先詳細介紹職業病的社會意義,語重心長地道出「讓隱藏於社會角落的職業病個案能被社會肯認,是社會進步的指標」。同時透過鄭教授的推薦,政府單位「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鄒子廉署長以及民間團體「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副執行長吳政龍醫師分別介紹他們在職業醫學所做的努力。希望透過這三位職業醫學重要人物的文章,醫界與社會大眾可以更了解職業醫學的重要性,並支持台灣這方面的努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看見職業病的社會意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職業病防治是永續發展的關鍵我國2002年施行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後,除了職業傷病防治中心,相繼成立職災勞工傷病後工作強化服務方案(簡稱工作強化中心)及職業災害勞工個案主動服務計畫(簡稱FAP),分別從職能復健與社會復健的角度,協助職災勞工重返工作。對於罹患職業傷病勞工的保護,從早期勞工保險條例的金錢補償方式,進一步保障職業災害勞工權益、促進就業及經濟發展。近年我國全產業勞工職業傷害千人率逐年下降,但勞保職災實計給付件數則逐年增加,2021年已超過2百萬件,代表社會安全網絡的覆蓋率已逐漸擴大。截至目前為主,我國針對職災勞工提供的重建需求保護包括:醫療、保險給付與補助、職能復健、職業重建、社會復健、勞資爭議調解及勞動條件權益維護等不同面向。在多年推動後,也陸續發現了新的挑戰,例如:重建工作偏重社會復健、側重提供資源、重返職場模式較薄弱、勞工重返職場意願不足、工作強化服務量能不足及品質難掌握、身心障礙職業重建系統未能完全開放提供職災勞工服務等。根據Loisel等學者提出的勞工工作失能模型,勞工失能與否?會受到個人應對技巧、醫療照護、雇主職場與保險法令等四個不同系統的影響。我國第一線的服務觀察發現不同系統間的橫向團隊整合不足,此外,個別系統觀察則發現部分勞工在工作中或上下班途中發生傷害或疾病後,未能在第一時間就醫確認傷害或疾病的診斷,又或者是未能即時申辦勞保職災給付,因為生理、心理、社會等不同因素的複雜交互作用,常造成職災勞工困難復工,甚至惡化失能程度的負面結果。台灣醫療體系習慣開立宜休養的診斷書作為勞工申請公傷假的證明,但並不等同勞工保險審定傷病給付,或法院裁判無法工作的充要條件;而開立一份保證可以復工的證明書,則讓許多醫療人員望之卻步。雇主是職災勞工重返職場的關鍵角色,但不同職場間的單位規模、業務職能、或資源多寡等屬性有相當大的差異,對於雇主如何在合理範圍內善盡責任,以協助職災勞工恢復或安置工作,則尚無專業協助機制。最後,台灣現階段的職災保護法令,容易造成職業傷病的污名化,讓部分勞工擔心造成雇主困擾.雇主擔心後續民事訴訟;而未要求即時申請給付、階段性恢復部分工作能力期間可能無法領取傷病給付、失能給付診斷與結束傷病給付是否同步等制度設計,可能是增加職災勞工復工困難的因素。有別於過去主管機關法令治理的立場,在今年(2022年)施行的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以下簡稱災保法)中,明令由勞動部捐助成立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以下簡稱預防及重建法人),統籌辦理災保法中職業災害預防及職業災害勞工重建業務。目前設有:職業衛生健康、職業傷病、及職業災害勞工重建三個服務處,與職業災害預防及機械設備兩個技術處,以專業技術的角度,致力推廣「預防」、「保護」、「重建」全面性的職災勞工服務工作。許多勞工朋友是發生職災後,才開始接觸與認識相關保障。預防及重建法人將建立綿密的服務網絡,在就醫、通報、醫療、認定、申辦、及復工的步驟流程中,由專人協助勞工進行職業傷病診治及重建服務,讓勞工可以健康重返職場,成為陪伴職災勞工的好麻吉!此外,預防及重建法人將協助統籌現有的職業傷病診治中心(2023年起預計改制為職業傷病診治專責醫院)及網絡、工作強化中心(2023年起預計改制為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及勞工健康服務中心等相關業務,並支援臨床醫事人員、個案管理師、勞工健康服務醫護及相關人員、職業安全衛生人員、與各類相關機關或人員,提供專業需求的協助,成為與大家合作的好朋友。職場是預防勞工職災的出發點,也是成功復工的終點站;透過合理化的職務再設計,讓職災勞工能夠適任職務。預防及重建法人將跟相關團隊共同合作,以民間團體立場提供企業臨場輔導,協助企業在職業災害的預防跟教育訓練,協助雇主善盡企業責任,成為協助企業的好夥伴!預防及重建法人於2022年4月29日揭牌,首任董事長同時也是勞動部部長許銘春致詞中提出對法人成立之深切期許「成為民眾的好朋友,職災勞工的好麻吉,與企業的好夥伴」,法人將承擔起重任,透過國際交流,並與政府部門、團隊及企業共同合作,引領安全衛生體系,精進臨場輔導與專業技術服務之廣度及深度,對於發生職災的勞工朋友,由勞動部建構之職業傷病診治及重建專業機構服務網絡,提供專業諮詢及客製化職業重建服務,協助其健康重返職場。
-
2022-11-0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職業病防治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病平台」過去一直沒有機會討論過的「職業醫學」。非常感謝公共衛生鄭雅文教授率先詳細介紹職業病的社會意義,語重心長地道出「讓隱藏於社會角落的職業病個案能被社會肯認,是社會進步的指標」。同時透過鄭教授的推薦,政府單位「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鄒子廉署長以及民間團體「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副執行長吳政龍醫師分別介紹他們在職業醫學所做的努力。希望透過這三位職業醫學重要人物的文章,醫界與社會大眾可以更了解職業醫學的重要性,並支持台灣這方面的努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看見職業病的社會意義依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統計分析,傳統職業危害,如火災、爆炸、墜落、感電、倒(崩)塌、切割夾捲等,因受到重視且有效預防而降低,然而,因環境變遷及有害物質與生物性危害等漸趨嚴峻,導致全球發生職業病與工作相關疾病卻遽增,造成國家、社會及企業永續發展的重大衝擊,因此,積極保護勞工免於職業災害(含職業病)的威脅及痛苦,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勞動部將投入更多資源致力於前端職業病預防及後端的診治、重建等工作,希望能為勞工的安全健康奠定更為穩健的基礎,進而促進國家、企業的永續發展。為了達成提升勞工安全健康的使命,在各界的倡議及推動下,今(111)年5月1日「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以下簡稱災保法)正式施行,涵蓋職災預防、補償、傷病診治及重建等完整性規範,每年編列20%之災保基金投入相關工作,在既有基礎上,擴大職業傷病防治服務的廣度及深度,其中重要的精進策略與制度變革包括:1.職業病健康檢查與追蹤檢查:除賡續落實一般作業及特別危害健康作業之在職勞工定期健康檢查外,災保法施行後,可提供曾從事特定有害作業,及潛伏期較長之職業病(如石綿、粉塵作業等),勞工即便是離職退保後,仍可獲得追蹤健檢相關補助,達到及早發現職業病的目的。2.建構職業暴露與健康相關資料庫及增(修)訂職業病認定參考指引:勞動部已建置全國勞工健康檢查資料庫與作業環境監測資料庫,透過這些資料庫交叉比對,篩選出健康危害高風險族群,作為流行病學調查、職業病預防之參考。此外,職業病認定參考指引目前已多達170幾項,將持續滾動檢討更新。3.優化職業傷病通報系統與擴大通報來源:為提升我國職業病通報率,勞動部96年即建置「職業傷病通報系統」,通報量雖已逐年上升,但仍有強化的空間。災保法已將職業傷病通報入法,勞動部也重新建置並優化職業傷病通報系統,除持續由專責醫院及網絡醫院之職醫辦理通報外,另凡遭遇職業傷病勞工、雇主或知悉遭遇職業傷病勞工之人員(包括各醫療機構),都可以主動通報,勞動部於接獲通報後,將提供必要之協助及轉介,並對工作場所介入輔導與檢查機制,提升服務面向及品質。4.建構與拓展全國職業傷病診治網絡:勞動部目前於全國設置10家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建構區域網絡醫院80餘家,可提供勞工近便性職業傷病診治服務。災保法已將職業傷病診治服務法制化,原防治中心將轉銜為經認可之「職業傷病診治專責醫院」,並持續輔導所屬之網絡醫院,各專責醫院及所屬網絡醫院可透過穩定的經費補助,擴大傷病通報轉介,進行疑似職業病現場訪視等,提供職業傷病勞工預防、補償及重建之整合性服務。5.優化職業病鑑定制度:災保法實施後,已將職災勞工保護法就職業病之認定與鑑定雙軌制改為單軌制,勞動部受理保險人審核給付案件如認為有必要,或勞工經診斷為職業病,因保險人審查不給付而提起爭議審議時,勞工也可以請求保險人將資料轉送勞動部鑑定。此外,為避免鑑定作業期程冗長,勞動部也簡化鑑定程序,搭配強化鑑定前置調查機制,及簡化書面審查與開會程序,提高整體鑑定作業的效率。「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正式施行,意謂著我國對職業病之預防、診治及復工制度將展開新的一頁,期在「不漏接每一受災勞工」的目標下,除擴大辦理職業傷病通報及診治服務外,將更積極推動職災勞工重建與復工協助機制,預期將可大幅提升職業病發現率,落實職災勞工保護機制,有助於提昇健康勞動力,促進永續發展。
-
2022-10-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看見職業病的社會意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病平台」過去一直沒有機會討論過的「職業醫學」。非常感謝公共衛生鄭雅文教授率先詳細介紹職業病的社會意義,語重心長地道出「讓隱藏於社會角落的職業病個案能被社會肯認,是社會進步的指標」。同時透過鄭教授的推薦,政府單位「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鄒子廉署長以及民間團體「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副執行長吳政龍醫師分別介紹他們在職業醫學所做的努力。希望透過這三位職業醫學重要人物的文章,醫界與社會大眾可以更了解職業醫學的重要性,並支持台灣這方面的努力。歷經多年推動,終於在2021年四月於立法院通過、2022年五一勞動節正式施行的《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可說是台灣職業健康領域的重要里程碑。新法的主要突破包括整合過去散於不同法律的條文、簡化職業傷病認定程序、提高給付額度、納入所有受僱者,以及成立專責於職災預防與重建的法人機構。新法上路是否能有效保障職災勞工權益、落實雇主責任,仍有待觀察,尤其值得關切的是,台灣職業病低估問題是否得以改善。從統計數據來看,台灣的職業災害發生率有下降趨勢,但與先進國家相較仍高出甚多,仍不斷發生令人遺憾但原本應可預防的災害事故。另一方面,需藉由醫師診斷並對因果關係作認定的職業病,仍有低報與低度補償問題。台灣的職業病認定件數與補償率一直遠低於日本、南韓與歐美先進國家。尤其自2012年以來,雖透過政府政策介入,職業醫學服務量能與可近性大幅提升,但職業病件數卻不增反減,何以如此?回顧歷年來勞保給付的職業病案例,可發現在1997年之前,職業病認定件數每年不到50件。在1997年之後職業病件數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乃由於塵肺症礦工集體求償運動所致,讓早在二十世紀前期便被許多歐美國家承認為職業病的塵肺症勞工,終於得以獲得職災補償。在2006至2012年間,由於勞動主管機關、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與民間團體的推動,職業病認定件數曾逐年增加,但在2012年之後卻又呈現下滑趨勢。雖在2015、2018及2020年分別增加了146、55及406例職業性癌症,但究其原因,乃是RCA公司罹病員工在多年訴訟之後獲法院判決勝訴,而勞保局決定以專案方式「從寬認定」提供罹癌員工職災保險給付。即便包含了上述RCA員工的職業性癌症個案,台灣整體職業病件數仍在近十年間呈現顯著下降趨勢,從2012年的908件下降至2021年僅有617件。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書指出,世界各國均有職業病低估問題,尤其在勞動人權低落的落後國家,此問題更為嚴重。台灣在近十年出現職業病補償件數下降趨勢,恐非由於職場環境改善,而是職業病勞工更難以獲得認定與補償權益所致。從我們過去對職災勞工進行的訪談研究可發現,職業病難以被認定的原因,除了法律制度上的障礙之外,也存有許多非制度性的障礙,例如工作者缺乏職業病相關知識、缺乏補償權益意識,或因不敢得罪雇主或主管而不尋求職災補償。此外,許多勞工感受到尋求職業病認定過程伴隨的污名,由於不願意被懷疑,而不願意尋求職業病認定。研究也發現,專業工作者對於尋求職業病補償的勞工抱持的態度,是影響職業傷病認定的重要因素,尤其醫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社會角色。當醫師能對職業傷病者的處境感同身受、能了解職業傷病認定的社會意義、願意支持勞動權益,職業病患者便會認同並願意尋求職業病認定。何以認定職業病,應該是應努力的政策方向呢?從預防的角度來看,認定職業傷病的目的在於辨識職業危害並加以預防、避免下一個案例出現;而從社會正義的角度來看,認定職業病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課責,要求雇主將員工身心健康保護納入產業經營成本,並在發生傷病事故時承擔補償責任。換言之,職業傷病的認定與補償不僅是照顧弱勢者的社會安全保護機制,更是社會公平與永續經濟的必要基礎。讓隱藏於社會角落的職業病個案能被社會肯認,是社會進步的指標。不論是補償或預防,都需要政府建立制度加以落實,更需要透過專業工作者的合作與宣導,讓安全文化與勞動人權意識能深入人心。
-
2022-08-18 焦點.元氣新聞
柬埔寨詐騙驚傳活摘器官,你了解什麼是人體器官保存庫嗎?
柬埔寨詐騙台人案件頻傳,不少民眾在飛至當地後頓時變成「豬仔」,飽受凌虐、性侵,甚至慘遭活摘器官,客死異鄉。其實,為了救人,台灣不少大型醫院均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妥善存放捐贈者的器官,遺愛人間。 食藥署指出,當醫院或企業執行人體器官(含人體組織、細胞)及其衍生物之處理或保存時,應依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申請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以供異體移植使用。舉例來說,八仙塵暴事件中,眾多傷患接受皮膚移植,主要使用來自荷蘭的皮膚組織。再者,不少眼角膜移植個案則是使用來自美國的眼角膜,而這些器官組織均需放置在各醫院的「人體器官保存庫」。依照相關規定,醫療機構、研究機構以移植為目的,從事執行人體器官(含人體組織、細胞)及其衍生物之處理或保存,需依法申請設置「人體器官保存庫」。「人體器官保存庫」儲存17類器官目前衛生福利部核准保「人體器官保存庫」儲存17類器官,包括,硬骨、眼角膜、皮膚、心血管庫等。以硬骨來說,陳老師手臂疼痛,無法高舉,原以為是五十肩等職業病,檢查發現為纖維瘤,症狀嚴重,已侵蝕到骨頭。經醫師評估後,決定使用「保存庫」提供的硬骨碎片作為填充物。術後恢復狀況良好,3個月後回診時,檢查結果顯示,移植的硬骨碎片與陳老師骨頭成功融合,順利解決了肩膀卡卡的困擾。食藥署表示,硬骨碎片來源為病人在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手術後所摘除的組織,經過同意後,將此組織做為製作硬骨碎片的材料。但作為材料之前,需通過醫學主管評估,確認捐贈者沒有受到人類免疫缺乏病毒、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及梅毒螺旋菌的感染。隨後再以機械或人工的方式,將硬骨組織絞成約1公分大小的碎片,進行包裝及滅菌。而每一包骨碎片都有專屬編號,用以追溯並保障受贈者的安全。每一個步驟都需品質主管確認簽名後才能入庫,所有操作都在嚴格管控的環境下進行,且執行場所必須經食藥署依照人體器官、組織及細胞優良操作規範查核通過。(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 國內開心手術第一人 邏輯正確,決定手術成敗 。心臟內科、神經內科、耳鼻喉科,頭暈,到底應該看哪一科才正確?
-
2022-07-16 醫療.耳鼻喉
4成4職業病通報為聽損 勞安所:勿忽略結構振動噪音
根據109年職業傷病防治年報資料,歷年常見的職業病通報以噪音性聽力損失為主,約占總通報量的44.3%,其中,製造業是最主要通報的行業別,主要原因除了機械設備運轉噪音外,因機具設備運轉或敲擊所產生的振動傳遞到地面、牆面或天花板而引起的結構振動噪音,也是重要的噪音來源。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指出,過去改善職場噪音的技術,多著重於降低空氣傳導的噪音,例如利用隔音材料針對噪音源進行遮蔽及阻隔,避免噪音藉由空氣傳導向外傳遞,然而,設備運轉經由結構體所產生的振動噪音卻常被忽略,導致整體降噪效果不彰,因此勞安所建議,在噪音問題診斷與評估時,也應注意噪音可能的傳遞路徑,才可有效達到噪音控制目的。勞安所彙整了4大類型結構振動噪音改善措施,包括利用適當的隔振器(材料)對機具進行減振處理;運用阻尼材料(如橡膠材料)降低機具或結構表面因振動所產生的噪音;運用金屬彈簧或橡膠等材料,降低管路與牆面的剛性連接;透過強化樓板剛性或增加支撐性,加強對重機具設備的隔振效果。在噪音來源的評估上,勞安所建議應用頻譜分析技術,建立結構振動噪音量測與評估模式,經由量測噪音源端及受音側噪音及振動頻譜,透過其頻譜特性之比對,可有效解決空氣傳導音與結構振動噪音不易區分的問題,進而採取適當的噪音控制規劃。
-
2022-07-02 養生.人生智慧
「律師歌王」蘇明淵找到自己定位! 訴訟案件成創作來源,把接觸的人事物寫成歌幫助類似經歷的人
52歲的金曲歌王蘇明淵本職是律師,當年父親堅決反對他當歌星,他用一技之長支撐夢想,證明兩者能兼顧。不過,當了爸爸之後,他終於明白父親的心情,「我從女兒小時候就跟她說長大當律師,可以繼承我的事務所和人脈,結果高中會考前幾天她跟我說『爸爸我不想念法律,我想讀服裝設計』。」曾以藝名「蘇兒真」出過三張華語專輯,前年一腳踏入台語界,蘇明淵首張專輯就拿下台語歌王,第二張專輯「敢敢」讓他再度入圍今年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人生最重要的就兩件事,定位自己跟貢獻社會。」蘇明淵的人生上半場都在找自己的定位,50歲那一年,他想「難道我就要做律師做到老嗎」,想起20歲手上那一把吉他,他決定了。選擇當律師全因正義感會選擇當律師,得從他與生俱來的正義感說起,「高中時老師要我們分組,成績好的他會用金錢獎勵,我就站起來說『你覺得我們的成績要建立在金錢上嗎』。」「當律師很容易『入戲太深』。」蘇明淵的專業總是讓他維持一貫的理性,「律師的其中一個角色是陪伴、同理當事人,但不能投入太多情緒。」處理法律案件,也讓他看盡各種人性,在天秤兩端掙扎,「比如幾年前我們有位同業處理離婚的案子,和委託人走出法院就被男方開車撞死,我們律師要怎麼接這種案子,為嫌犯辯護呢?」不過,他還是強調律師的專業就是盡全力幫助委託人。訴訟案件成了創作來源人心是肉做的,下班回到家,一整天壓抑的心情總得釋放,唱歌成了他宣洩情感的一方天地,案件則成了靈感來源,寫了「入戲傷深」表達自己的心境,;「批」寫的是某委託人坐牢後才發現妻子懷孕一個月,等刑滿出獄兒子都已18歲;「愛情照顧袂著的所在」是一位太太不願相信老公出海失蹤,苦等多年終於聲請宣告死亡的故事。「其實我一開始會擔心沒有人要聽,但我認為歌不是只有娛樂,還可以幫助這個社會,我的音樂就是誠懇跟真實。」蘇明淵說,每一首歌都像是八點檔劇情,但誰說八點檔演的不是真實人生呢?人生走過大半,蘇明淵的下半輩子規畫是繼續當律師來養夢,「律師工作必須持續下去,才能繼續唱歌,把我接觸的人事物傳達給人們聽到,幫助類似經歷的人。」學習放下 懷抱熱情不忘初心照理到了50幾歲這個年紀,歲月讓人對事物淡然處之,然而蘇明淵笑說「律師的職業病使然,自己非常龜毛。」唱歌做音樂這件事,他也要求要有一定的SOP,事事求周全,「就像打官司,律師必須負責成敗,我也必須負擔專輯的成敗。」所以他每一處都盯得很細。但專輯做出來後,他反而懷疑自己,「這是我要的東西嗎?符合現在的聽覺嗎?這是音樂夥伴們想發揮的想法嗎?會不會是因為懼怕我這個製作人身分,而做了些妥協?」多年來在法庭上的攻訐,養成了蘇明淵自省反問的習慣,反覆思考自己的做法適不適當,「我看到一些年輕人,他們的歌都很有實驗精神,甚至有點粗糙,但就是他們想要傳達的,這是我這個年紀放不下的東西。」他想學著放下那些固有的,重新回想自己當初對唱歌的熱情究竟是什麼,他還記得,19歲那年被唱片公司發掘,他既興奮又期待地把簽約文件帶回家給爸爸簽,沒想到卻被潑了冷水,「我老家在高雄務農,是保守傳統的家庭,爸媽的觀念就是唯有讀書高。」台南一中考上輔大法律系,卻拿了一紙唱片合約回家,想當然是不歡而散。「我想沒關係,再過一年我就20歲了,我自己簽。」當時的蘇明淵年輕氣盛,整整兩年沒回家,約是簽了,唱片也出了,人卻沒紅,「事實證明我爸是對的,現在爸爸失智了,我想起來都很後悔,就算現在跟他道歉,他也理解不了了。」過來人經驗 讓女兒開心高飛蘇明淵當年的叛逆,也遺傳到大女兒身上,不過比起來,算是叛逆得很溫柔,「她在高中會考前告訴我她不想念法律,想念服裝設計。」他笑說:「這也是我的報應吧,但我很快就釋懷,因為我想到我自己,我以前也是不顧我爸的反對去做音樂,但其實你就是要順著她,因為她開心,你要她做不開心的事,那她下半輩子怎麼辦,為了你而活,會有反效果。」他也曾想過是不是要跟當年的父親一樣,「但下一代不能用老舊的方式去對待,現在的年輕人太有想法了,即便她選擇你不看好的路,最重要的是她要開心。」從做專輯到女兒的選擇,其實他內心清楚自己欠缺的是什麼,「我就讓她去念服裝設計系,現在大四了,前陣子她雅思考了7級分,最近申請到法國最棒的時裝學校。」學會放手,這是蘇明淵50歲之後學到的第一件事。
-
2021-12-1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接觸石綿引發職業性肺病 醫師:未來10年患者逐步增加
台灣早年多利用石綿製成各類產品,民眾可能因工作關係長期曝露,經過30、40年潛伏期,恐出現惡性間皮瘤、肺癌、石綿肺症等疾病。醫師表示,台灣於2018年1月禁用石綿,但現有老舊屋瓦、隔離絕緣物質等可能還含有石綿,預估未來10年受到石綿侵犯的職業性肺病患者仍會逐步增加,希望民眾多重視石綿可能帶來的危害。台北榮總今天舉辦「職業性肺部疾病診斷原則與個案討論」研習會。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醫師吳明玲說,職業性肺病是有職業疾病歷史以來,較常見的職業疾病之一,職業性肺病包含塵肺症、職業性氣喘、間質性肺病、過敏性肺泡炎、肺部感染症、中毒吸入性肺傷害及肺癌等。北榮長期爲民眾進行職業病診斷,如石綿引起的肺病,主要是惡性間皮瘤、肺癌、石綿肺症、胸膜斑與瀰漫性胸膜增厚等,疾病潛伏期長達10年,甚至達30至40多年,因不容易診斷疾病與石綿暴露的相關性,必須透過病理切片診斷、詢問過去職業史等。吳明玲說,台灣於1980年代製造含石綿的產品數量很高,但當世界知道石綿有長期危害後,開始推動禁用,台灣2018年1月禁用石綿,包括製造、販賣及產品等,雖然民眾石綿暴露多發生在早期,可是現在環境還是有石綿物質存在,如老舊屋瓦、隔離絕緣物質等,因此工人拆除房屋時,還是有可能接觸到石綿,預估未來10年受到石綿侵犯的職業病患者仍會增加。台北榮總至今共服務9名受到石綿侵害患者,其中4人病逝。吳明玲說,這不是因爲醫療技術不佳,而是患者確診時年齡多為60歲以上,且病情快速惡化,往往確診1年後病逝。甚至有病人家屬認為台灣應多加強診斷技術,還捐款20萬元給予職業環境醫學會,希望救助更多石綿肺病患者。此外,吳明玲說,職業性氣喘患者症狀與一般氣喘患者類似,如咳嗽、喘鳴聲等,但職業性氣喘患者是開始特定工作後,才發生氣喘或明顯惡化,以及工作環境暴露特定致敏原等,並合理排除非工作環境引起的氣喘。吳明玲提醒,如果曾經接觸過石綿,而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的症狀,或是開始特定工作後,發生氣喘或症狀明顯惡化,應提高警覺是否與職業病有關,建議應就醫診斷。政府對勞工安全議題逐年重視,「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於今年4月30日公布,預定明年5月1日實施。此法將推動有害作業工作者離職後預防職業病健康追蹤檢查服務,期望透過健檢追蹤,早期診斷出職業性病症,如塵肺症、職業性癌症、職業性肝病等,以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與職業病補償,並加強推動職業病預防工作。
-
2021-12-05 養生.人生智慧
維持腦力、體力、社會力 快樂熟齡從不服老開始
創立台北協和婦女醫院、創辦台灣第一本專業婦幼類雜誌《嬰兒與母親》……人生上半場過得豐富精采的林經甫,第三人生對他而言,也是一段從抗拒、面對到放下的過程。2017年,他當起「時尚老人」YouTuber,用自己的例子打破大眾對於「老」的框架,想告訴大家即便身體有病痛,依然可以擁有感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挺直胸膛、自信優雅地走到人生最後一刻。有人說,「人生的10%,在於如何創造;剩下的90%,在於你如何接受。」可我認為剛好相反:「人生的90%,在於如何創造;剩下的10%,在於你如何接受。」面對「老化」這件事也一樣,當你選擇「活躍老化」、「優雅老化」時,首先就要建立「不服老」的信念。為高齡化找解方 維持三力生活、避免失能臥床我們該如何找到一個積極有效的方法來改善健康、延緩老化、降低疾病風險,才能避免臥床、成功地老化,為台灣高齡化問題找出解方?我開始往預防醫學的方向思考,歸納出三個亟需重視的要素:維持體能、訓練腦力、活絡人際關係,也就是我一直在推動的三力生活:腦力、體力、社會力。第一個是腦力。老人失智症是臥床原因的第一名,所以要想辦法避免腦力退化,有一個信念是:保持好奇心、樂於學習,什麼都可以去嘗試。生活中有太多可以經驗、思考、學習,心態上要永遠把自己當成學生,不斷地探索學習、延伸生活觸角,投入你所熱愛的事,自然能延緩大腦退化,為你的人生創造更多可能性。第二個是體力。中高齡者發生跌倒或者肌肉、關節、脊椎有狀況的人太多了,要預防這些狀況,就要強化體能與肌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設定運動目標,並開始認真執行。要活就要動,運動是延緩失能與老化的良方,不管到幾歲都不要停止。最後是社會力。社會力就是社交活動、人際關係,包括:家人、朋友、夫妻、親子、同事、社群等關係。社交生活對年長者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透過社會連結的過程,可以結交朋友、拓展人際關係、增強個人資源,同時獲得自信、快樂、成就感及自我價值感。研究證實,社交活躍的人通常擁有較佳的健康狀態、智力及記憶力,可降低失能或失智的風險。可見社會力、體力、腦力三者互為影響,缺一不可。誰沒有病痛?積極控管疾病 享受每一天人不用要求自己都不生病,50歲以上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痛,重要的是,學會與疾病共存。很多人看我精神奕奕,都以為我身上沒什麼疾病,事實上,幾年前我才動過心臟、腰椎手術,這些都算是職業病。我也有糖尿病,糖化血色素(HbAlc)曾飆破10(正常值為4∼5.6%),後來使用胰島素、運動加上飲食控制,幾年下來,糖化血色素、飯前血糖值都很正常,最近半年,糖化血色素甚至從8.4%降到6.2%。這讓我更確定高齡者是可以與病共存的,力行三力、心情愉快,是老人生活最重要的健康基礎。身體有病痛,依然可以擁有感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活出好的生活質量。不不是有病,天就會塌下來,即使今天你坐在輪椅上,還是可以好好生活,但切記不要讓疾病擴大,導致需要仰賴他人的照顧,能夠自主照顧自己是最重要的目標。老人健康與否的定義,不是看慢性病的數量,而是生活自理的能力。我的觀念是:積極生活、實踐三力就好,預防本身就是一種治療。從預防醫學角度,已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不管你是癌症或其他慢性病,都不要太在意自己生了什麼病,診斷一旦確立,就從生活中去面對,只管認真地走三力的方向,好好生活,就可能逐漸康復、不再惡化。面對糖尿病,我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因為甜對我依然有致命的吸引力,人家在吃提拉米蘇,為什麼我不能吃?所以我和醫師商量:「我不是要治療糖尿病,而是要生活。」他很同意我的觀點,我們的約定是,只要我的指數不超過多少就及格,在這個標準下,我依然能好好享受美食。並不是有糖尿病就不能吃自己喜歡的食物,而是在量上控制,並多選擇對血糖控制有益的食物。在與疾病和諧共存的過程中,我找到屬於自己的健康生活法則,從而更懂得感恩,更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美國新一代作家羅伯特.M.德瑞克(R. M. Drake)說:「在發痛的身體裡面,存在著更美好、更強大、更真實的東西。」饒是如此啊!
-
2021-10-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死亡是人世最後的解脫!不要再讓癌末病人繼續治療而受苦
【編者按】生離死別是人生無法避免的殘酷事實,本週的主題是探討不同層面的死別。一位麻醉科醫師以充滿感性的文筆分別寫出兩種不同人生階段的死別,一篇是描寫孕婦與剛從母體分離的死胎,一篇是勸三十幾歲的友人不要再讓癌末的姊姊繼續治療而受苦,以及一篇來自安寧照護的工作人員與面臨人生最後階段的癌末病人解說「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的「四道人生」。朋友說她的姊姊肚子痛去開刀,一開始以為是卵巢腫瘤,沒想到開刀進去之後,才發現是胃癌轉移到卵巢,已經是癌症末期,他姊姊叫她幫忙念誦佛說阿彌陀經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兩部經典,迴向給她,朋友問我說還能為他姊姊做些什麼?佛說阿彌陀經裡面敘述:一心唸誦阿彌陀佛名號,念七日念念相續,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不受輪迴之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則說:唸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所有難治的疾病都會消失,觀世音之所以叫做觀世音,就是觀世間之音,不管在哪裡,只要稱頌名號,觀世音菩薩都聽得到,就會化身千手千眼,救度苦難眾生。這兩部經典因為比較簡易,大概就是佛教入門的經典。我告訴他說:還可以念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裡頭對如何為病人消災延壽有詳細的描述。之後他又說,姊姊現在肚痛難忍,已經服用嗎啡還有fentanyl貼片,每個星期要放腹水2000CC,不放的話肚子很脹,放完腹水人又變得虛弱,化療的標靶藥物似乎效果也不好,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聽到這裡,我整個疼痛科醫師的職業病開始發作,在癌症末期的病人面前,我想所有的疼痛科醫師都只會傾向止痛,病人疼痛減輕之後,就有機會可以出院,讓病人有時間跟精神完成人生最後的心願,而不是只是一味得嘗試延長病人的壽命,而止痛的方式,除了服用嗎啡,還可以做腹腔內神經叢酒精溶解術,或是熱凝療法,用電流產生的熱能,將破壞神經之後,疼痛有時候會獲得某種程度的下降。我開始勸朋友不要再讓姊姊接受治療了,我說像這種狀況,多活一天只是多受一天苦,標靶藥物或許可能可以延長病人的壽命,但是延長的壽命本身也會被這種藥物的副作用所摧毀,我並不知道這樣值不值得,但是根據我的經驗,很多時候,病人接受治療,只是因為家屬希望病人接受治療,甚至最後,病人已經筋疲力竭,想要放棄,但是家屬仍然不願放棄,最後變成病人多受很多的苦,然後家人多看病人多受很多的苦,倆倆互相折磨糾纏,我告訴他說你必須要放下,你不放下,姊姊沒有辦法安心的走。我有時候覺得我講出這樣的話來,叫病人或是家屬放棄治療好像跟叫病人去自殺無異,這些話出自一個平常以拯救生命為業的醫師,有時候感覺很奇怪,我是不是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而這麼多年來,我已經不知道勸多少人放棄治療,提前結束他們自己的生命。我有時候以為,死亡是所有人世最後的解脫,最終得的和解,於是這兩種心理狀態常常在我心理交織著,一方面希望可以延長病人生命,有時候另一方面卻希望病人可以早點死去,有時候我以為當病人死去的時候,我的內心也可以得到自由。他說他沒辦法接受,他姊姊才大他一歲。我想了一下朋友的年紀,那他姊姊大概就是三十七、八歲的年紀。我說你多念一些經,迴向給你的姊姊的同時,你的心也會得到寧靜。我發現我好像在治療我的朋友,在末期癌症的面前,一個疼痛科醫師除了要治療病人,還要治癒家屬。我跟他說:「我知道你沒辦法接受,但是人生有些事,你覺得捨不得,當下過不了的關卡,隨著時間過去,到最後那些讓你受傷,讓你覺得悲傷的事,都會反饋回來,讓你得到力量,療癒你的人生。」
-
2021-10-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納入職業病 最快年底正式公告
勞動部昨預告「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修正草案,其中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正式納入職業病項目之一,預計最快年底就可公告。新冠肺炎自去年爆發至今,根據勞保局統計,截至今年10月14日止,因確診新冠肺炎請領職災給付共有210件,其中已審查核定131件,符合職災有94件。勞動部勞動保險司副司長陳文宗表示,因應明年五一上路的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勞動部將現行的「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表」及「增列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項目」整併為「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第十九條附表」,職業病包括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等總共169項。陳文宗說,除整併兩表,也新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列入職業病項目,增列後,更能保障勞保被保險人的給付權益,往後勞保局可就個案事實、職業病項目以及職安署的「職業因素引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認定參考指引」互為參考、認定依據。不過,因COVID-19未來有可能像流行性感冒般普及化,因此職安署預計再修正參考認定指引,更進一步明確界定認定範疇,職安署職災勞工保護組組長林秋妙說,目前已召開過一次專家學者會議,仍在蒐整意見,預計最快明年初公布修正後的指引。
-
2021-10-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因公染疫難證明/前職安署長:新冠職業病應從寬認定
五月本土疫情爆發以來,媒體曾報導過的大眾運輸染疫清潔員至少已有八人,包括台鐵四人、高鐵一人、北捷兩人、桃勤一人。常在萬華區住宅或賣場做電梯維修的某工程公司,也有至少兩名維修員確診,現仍受心跳快、易喘易累、睡不好等後遺症所苦。這些人多是層層外包的最底層,極少人知道可申請職業病認定、獲得相關給付,就算嘗試申請也是處處碰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頒布之職場暴露風險定義,與同事、訪客、客戶、消費者、承包商等密切頻繁接觸的工作,即便不需接觸確診或疑似個案,也屬染疫中風險。職安署七月公告的「職業因素引起新冠肺炎認定參考指引」定義職場群聚為14天內有兩個以上確定病例,且病例間有合理流行病學連結,例如同一班別、共用住宿、共乘交通工具、在同建築工作等。根據上述定義,熱區的大眾運輸清潔工及工程維修員,當然都有暴露風險,多起案件也符合職場群聚定義,為什麼獲得正式認定卻很難?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表示,職業醫學科醫師和病人都沒有公權力,要找證據不容易,因此一但發生職業傷病,職場中勞工權益受忽視、生病就被開除、求助無門等情況很常見。失業又病痛纏身的勞工,面對費時又複雜的行政流程,很多人最後就放棄主張自己的權益。蘇大成分析,捷運站有很多不鏽鋼、塑膠的表面,病毒在這種材質可以停留很久;站內部分空間例如電梯,通風性較差,也很可能發生氣溶膠傳染。職業醫學對於職業病的研判,是綜合多項因素,例如疫情階段、地理熱區、工作性質、發病時序、排除其他暴露史等條件,不是醫護也不在醫療單位工作的各行各業,還是有機會被認定為職業病。職安署職災勞工保護組組長林秋妙表示,「職業因素引起新冠肺炎認定參考指引」是提供給職業醫學科醫師參考的行政指導,協助醫師在面對難追查感染源的高風險工作場所確診勞工時,根據指引定義認定是否因公染疫,但若個案有明確疫調資料可循,也非在高風險工作場合,就回歸個案事實做判斷。不過,她也透露,不少職業醫學科醫師反映指引反而容易與疫調資料相互混淆,因此職安署預計再修正指引內容。前勞動部職安署署長、曾任職業病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傅還然表示,傳統的職業病認定方式,是看綜合證據和風險,若職業貢獻風險超過五成,就可認定,但也可跳脫傳統方式,綜合社會需求去認定,前例包括過勞死、精神疾病,新冠肺炎這類新興傳染病也適合。其他國家的新冠肺炎職業病認定也不限醫護,在初期都會從寬,隨實證及資料累積,才逐步調整為更嚴謹的規範。傅還然表示,相對於疫情中的醫療和紓困的上千億預算,勞保職業病相關給付金額真的不多,若為了這點小錢,還讓疫病纏身的勞工如此辛苦,實在於心不忍。他個人相當贊同目前職安署所公佈的指引,包括顧及醫護以外各種職業之暴露風險,也將職業病的舉證責任倒置,由原先應由員工舉證為職業病, 轉換為改由雇主或國家舉證非屬職業病。勞動部勞動保險司官員指出,勞動部預計於十月中旬預告修正「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擬將COVID19正式列入職業病,但考量法定傳染病有普及化的可能,恐增加是否因公染疫的認定難度,因此會限定職業範圍、工作場所及作業內容。官員解釋,若COVID19列入職業病種類表,等於相關疾病與執行職務的因果關係已被流行病學普遍認可,就可減少勞工舉證上的困難。
-
2021-10-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因公染疫難證明/熱區職場群聚 職業病認定路迢迢
今年五月中是本土疫情最嚴峻的時期,64歲的外包清潔員林媽媽在疫情熱區「捷運龍山寺站」服務。當時有疑似個案整天在站內逗留,幾天後該站至少五名員工確診,他們若成功申請認定為職業病,可望獲得勞保傷病、失能等給付。但林媽媽的家人在資料搜集階段就被各單位踢皮球,虛弱的林媽媽等不到屬於自己的公道和權益,在出院近兩周時辭世。林媽媽5月17日在龍山寺捷運站掃廁所,那天有個阿伯發燒無法進站卻持續逗留,過程也曾忍不住嘔吐,卻拒絕就醫。站內保全整天透過無線電通報阿伯位置,足跡遍布全站,包括電梯。晚上十時員警帶離阿伯,站長廣播要林媽媽支援清消,她關在密閉電梯裡好一陣子,才整個消毒乾淨。5月21日,林媽媽聽到同事議論,緊盯發燒阿伯的保全發燒了,其他站務人員也請病假。林媽媽雖無症狀,已心生警覺,隔天主動去剝皮寮篩檢站快篩,結果陽性。北市府5月25日公布此站已有五人群聚感染,包括清潔員、站務員、派遣員、保全。有自體免疫病史的林媽媽被安置在防疫旅館,一周後開始缺氧,被送進台大醫院加護病房,遠嫁南部的女兒收到病危通知。一個半月後林媽媽脫離險境,但肺損傷後遺症讓她氣喘吁吁,行動力大不如前;9月中出院時能扶拐杖走短距離,在女兒家休養卻持續虛弱,9月底辭世。林媽媽的女兒說,公司拒絕在勞保傷病給付申請書上蓋章,不斷強調得「確定感染源」才能申請。平民百姓該怎麼自證感染源?林小姐先打電話到萬華健康中心,然後一路被踢皮球到1922、衛生局、防災中心、捷運局、勞檢處,全都說「沒有資料、無法協助」。林小姐無奈地說,沒想到搜集資料這麼難,為了媽媽的權益所以沒有放棄,但媽媽卻忽然走了,令她悲痛不知所措。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相關人員表示,原本預計走完整個認定流程要大約兩個半月,沒想到才過半個月,林媽媽就走了,住院醫師聞訊都很難過。醫師還是會搜集資料、撰寫報告,希望幫助家屬順利申請通過職業病認定。勞動部勞保局職業災害給付組組長陳慧敏強調,部分雇主在相關事證尚未明確前可能會拒絕在勞工的給付申請書蓋章,但勞工或其家屬仍可提供相關佐證自行送件,勞保局照樣會依職權啟動行政調查,「絕不會因為雇主沒蓋章,就不受理。」勞工的保險給付權益不會受影響。她表示,以林媽媽的案例來說,家屬可備妥申請書表,敘明工作內容、罹病原因及經過,並提供與確診者接觸資料、診斷證明、PCR檢測結果、衛生主管機關通知匡列文件等相關醫療佐證,至於疫調資料,勞保局可依勞保條例第28條賦予權限,向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調閱。陳慧敏說,只要能就個案事實判斷染疫的因果關係,勞保局就事證採認上會從寬認定。
-
2021-09-06 該看哪科.皮膚
雙手紅癢是對鎳過敏 就醫發現為接觸性皮膚炎
32歲阿誠在硫酸鎳電鍍槽工作一年多,最近雙手出現紅疹且發癢,連身體和肚子也有,就醫檢查發現,他對鎳過敏,確診為職業性接觸性皮膚炎。探究病因,原來是工廠內空氣中充滿含鎳霧滴,且肢體常接觸到鎳所致。在工廠改善電鍍槽作業環境,並讓阿誠從事不會接觸到鎳的工作後,他的皮膚狀況逐漸好轉痊癒。接觸性皮膚炎是常見職業病,好發於手部,也會發生在臉、頸、軀幹或腳等部位。皮膚一開始會發紅且癢,可能產生水泡,進而出現脫屑、結痂、龜裂、皮膚增厚等變化。發生原因分為「刺激性」或「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兩類。引發「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的物質,常見酸、鹼、清潔劑、有機溶劑、玻璃纖維粉塵等,濃度愈高時,接觸時間很短就會產生皮膚症狀。而值得注意的是,看似沒有刺激性的物質例如水,經長時間接觸也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尤其是有過敏體質者。「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需詳細問診與檢查,才能確認引發過敏物質。當病人對某一物質產生過敏反應後,之後只要很低濃度就會引發皮膚症狀,可經由貼膚測試找出過敏原。預防職業性接觸性皮膚炎,最重要的就是找出造成疾病的暴露原因,然後避免接觸。例如改善通風排氣,並將容易造成過敏的作業流程與人員隔離開來,或用其他物質替代,以及使用個人防護具,像手套、袖套、隔離服裝等;至於手套材質,也需因不同暴露環境而有不同的選擇。
-
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皮膚病治療特色院所
濕疹件數No.1林口長庚醫院/鄰近桃園工業區 濕疹是常見職業病健保統計,109年診斷濕疹件數最多的醫療院所是林口長庚醫院,多達3萬691件,。林口長庚分析與兩個「多」有關,主治醫師人數最多、周邊工業區濕疹患者多,由於濕疹患者多長期監測,林口長庚跨科合作完整,也讓患者願意定期回診。林口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冠伃表示,院內皮膚科醫師多達30多人。另外,桃園地區多工業區,濕疹也是工人常見職業病。協助加工製造的工人,為避免接觸工業物質,手套是必備,許多國人對乳膠手套過敏,容易因此刺激引起濕疹。也有不少在無塵室工作者,需穿上像防疫人員的「兔寶寶裝」,也增加皮膚發炎機率。陳冠伃表示,濕疹治療除了給予藥物改善,也需要避免皮膚刺激,這些工人沒辦法改變工作內容,即使給予妥善的治療,仍可能反覆發生,須定期追蹤。臨床上也有不少患者演變成難治型濕疹,這類患者可能會需要使用口服免疫製劑,為了對症下藥,林口長庚可協助檢測基因,協助患者排除不適合藥物。至於同時患有濕疹以及其他疾病的患者,也可能需要生物製劑,林口長庚團隊也協助患者用藥追蹤,避免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毛囊炎件數No.1台中鄭地明皮膚科診所/居家上班上課 久坐也會發生毛囊炎依健保署統計,台中鄭地明皮膚科診所109年毛囊炎診療件數最多,達1萬4,028件。醫師鄭地明表示,診所附近有很多傳統產業和工業區,工作環境辛苦,尤其夏天氣候濕熱,更容易有毛囊炎問題。鄭地明說,毛囊炎是常見的皮膚疾病問題,任何年紀和性別都可能發生,原因包括細菌或黴菌感染,尤其夏天悶熱氣候更容易有,也有人因體質關係,毛細孔容易阻塞,造成皮膚受傷,產生毛囊炎。除了勞工朋友在大熱天下工作,特別容易有毛囊炎,鄭地明說,新冠疫情讓許多人居家辦公,學生也在家視訊上學,長時間坐著上班上課,屁股也容易有毛囊炎。另外長途開車的貨車和客車司機,也常遇到相同問題。毛囊炎治療要先找出發生原因,如果是悶熱環境下工作,盡可能穿排汗通風的衣褲。身體流汗要用濕毛巾擦乾,客運或貨車司機可在駕駛座椅上加鋪涼墊,減少屁股的不適和悶熱。鄭地明建議,傳產工人如果工作環境無法改善,回家也應讓自己保持涼爽,才可能解緩毛囊炎發生機率。他曾診治毛囊炎的工人,在夏天濕熱工作環境下,老闆不開冷氣,更顯工人的辛苦。足癬與股癬No.1台北黃禎憲皮膚科診所/治病因還要緩解症狀 增加患者治療信心據健保署109年統計資料,黃禎憲皮膚科以足癬6,118件與股癬3,101件治療件數名列第一。該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千耀表示,診所已有30幾年歷史,治療過各式各樣的案例,能正確診斷疾病,掌握精準用藥時機,緩解病狀,大大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黃千耀表示,絕大多數皮膚病可用肉眼判別,但足癬、股癬有時看起來很像濕疹,難以區分,這時會利用顯微鏡,以確定診斷。但因檢查時間耗時,部分醫療院所沒有時間執行,因此不時出現錯誤診斷、用藥的狀況。近期門診有位患者,半年間至數間診所、醫院就診,皮膚狀況都未改善,後來上門求診才找出真正病因。正確診斷治療後,一周內病況即明顯改善。「精準用藥不只要治病因,還要能紓解症狀,增加患者願意繼續治療的信心。」黃千耀指出,如果治療時只處理病因,忽略症狀帶給病患的困擾,治療過程會相當煎熬。尤其台灣氣候悶熱潮濕,常讓足癬、股癬病程拖很久,一般足癬需2至3個月,股癬則要1.5月,很多患者覺得搔癢難耐,這時不能只執著在抗黴菌的病因治療,還要及時處理症狀,「看見效果後,患者會更願意遵醫囑,能提升治療品質。」汗斑件數No.1彰化二林四季皮膚科診所/黴菌感染 色素脫失 配合洗劑可防復發南彰化產業以農業與輕工業為主,常處於悶熱環境或從事易流汗的工作,罹患變色糠疹的機率高。109年健保署統計,位在彰化縣的二林四季皮膚科診所診治變色糠疹件數最多,達4,377件。二林四季皮膚科診所院長林源富說,變色糠疹又名汗斑,是一種黴菌感染。這種在皮膚生長的黴菌會讓色素脫失,導致被感染部位呈現紅、白、咖啡等顏色,好發在背部、胸部、頸部等常流汗的地方,通常沒有不適症狀。變色糠疹不難治療,若按醫囑口服抗黴菌藥並配合外用抗黴菌藥治療2周到4周,黴菌多可清除乾淨,但皮膚色素不均會持續存在,要等到皮膚自然更新,新皮取代舊皮,這些色塊才會逐漸淡化而恢復正常膚色。他表示,病人若在意色塊影響外觀,目前皮膚科引進新一代的抗黴菌藥,不必每天吃藥,可避免服藥困擾及副作用,還可以再配合抗菌的洗劑清潔皮膚和預發復發。如果特別在意恢復速度,可考慮特殊的308準分子照光機,加速皮膚色素復原。除了遵照醫矚治療,更重要的是確實改善生活環境,適時吹冷氣保持皮膚乾燥、通風,運動後流汗要盡快擦亁,並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保不再復發。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探索新聞/果農糖吃多了 高血脂成職業病
園藝學者發現不少果農的職業病是高血脂,推測是「甜水果吃太多了」,這反映了種植和消費觀念必須扭轉,教育消費者「吃出風味、吃得健康」是當務之急。嘉義大學園藝學系名譽教授呂明雄說,糖分吃多了會轉換成三酸甘油脂,很多果農的職業病就是高血脂,所以關鍵應該是教育消費者正確吃水果的觀念,才能吸收水果的營養,又不致讓慢性疾病上身。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應該透過長期的食農教育,慢慢讓消費者接受「風味比甜度重要」,這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呂明雄觀察,目前已有少部分地區的水果評鑑,逐漸修正糖度的評分標準,過去的得分項目是糖度、風味、外觀,近幾年開始將果園管理列入標準,讓糖度占比逐漸下修。以台南文旦評鑑為例,就調整果品(糖度、外觀、風味等)分數占七成,果園管理占三成,且先看果園管理,才進入果品檢驗。他說,愈來愈多評審認為果園的生態環境也要重視,田間管理正確,環境才會健康,土壤健康,果樹也健康,不能再偏重糖度。曾擔任農委會「永續善農獎」評審的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舉例,日前參觀南部一處小番茄溫室,果農為了種出甜度高的小番茄,引進荷蘭的公蜂授粉,結果小番茄確實很甜,但吃起來已沒什麼番茄味了,而且引進外來種的蜜蜂也非永續環境的作法,這些都有賴政策導正。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探索新聞/甜蜜陷阱! 水果太甜恐糖成癮
「老闆,鳳梨有甜嗎?」陳媽媽到市場買水果,劈頭就是問甜度,因為不甜的水果小孩不愛,最後乏人問津成浪費,水果店老闆也回「不甜包退」。從果農到消費者,長期都不自覺陷入「甜蜜陷阱」,專家提醒,偏愛高甜度的水果,既吃不出水果真正的風味,長期攝取更有吃出「糖尿人生」的健康風險。四十五歲林先生發現血糖偏高後,都不敢買太甜的水果,老闆推薦「巨峰葡萄、葡萄柚吃起來帶點酸味,不會太甜」。但真的不甜嗎?他說,不知道,只能姑且信之。事實上,根據農委會發布的「果品品質基準表」,巨峰葡萄糖度在十六度以上,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營養成分中,巨峰葡萄每百公克總含糖量高達十五點六克,比西瓜、荔枝還高。水果店老闆娘覃淑芬說,絕大部分顧客買水果都會問水果甜不甜,果農當然會追求甜度,靠嫁接或田間管理排除不甜的因素,有的甚至還打退酸劑,造成水果比廿年前甜很多。雲林基督教醫院營養室主任林旻樺指出,衛福部飲食指引建議民眾一天要吃二到四份(拳頭大小)水果,但水果含果醣,吃太多容易三酸甘油脂過高,身體也容易發炎。有人把水果取代正餐減肥,結果愈減愈肥,還有慢性疾病。中醫師陳照青說,台灣水果確實愈來愈甜,除不利控制血糖,太甜的水果吃多了易刺激分泌胃酸,引發胃食道逆流、脹氣等疾病,可改吃蘋果、芭樂這類甜度不高、升糖指數低的水果。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賴聰宏說,診間遇到胖小孩,多數愛吃甜水果;水果雖有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但糖度也高,家長常誤以為水果多吃沒關係,甚至打一大杯果汁讓孩子喝,「這樣吃,糖分恐是合理量的好幾倍!」賴聰宏說,吃進大量水果糖分,血糖會快速升高,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血糖劇烈起落,孩子會容易昏睡。另有家長發現孩子吃完水果,情緒會比較亢奮,可能就是因為水果愈來愈甜,逐漸有「糖成癮」症狀,不吃甜的就覺得渾身不對勁。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孩子長大後,若繼續嗜吃甜水果和甜食,會提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相關閱讀】‧ 水果甜蜜陷阱/中】水果為何愈種愈甜?原來果農也是受害者潛藏職業病風險
-
2021-07-31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甜蜜陷阱/中】水果為何愈種愈甜?原來果農也是受害者潛藏職業病風險
-
2021-05-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膝關節清創,對麻醉不良反應 心外名醫吐血休克險死
我這輩子有多次大大小小「被」手術及麻醉的經驗,一半是以關節鏡修復膝關節半月軟骨或清創手術,但我從沒想過會遇到致命性的麻醉不良反應情形。8年前,我的右膝第二次開刀,因為半身麻醉就可以了,就不以為意,在沒告知家人的情況下接受手術,沒想到麻醉不順,最後改成全身麻醉。惡心反胃 吐出逾500cc血術後醒來,我對麻醉藥的反應相當強烈,惡心、反胃,趕緊請護理師給我一個大臉盆,第一口吐出透明的胃液,第二口吐出黃色的膽汁,吐完後才剛躺下不到3分鐘又想吐,這次吐完膽汁後,我請求打止吐針,才剛講完,就有一股要大量吐的感覺,在毫無預警情況下,一口吐出超過500cc的鮮血。吐血的當下,第一直覺是「這是動脈血」,然後就職業病發作開始鑑別診斷,分析是食道出血?是靜脈瘤破裂?或是食道靜脈曲張?還是胃潰瘍?肝硬化?還沒想完,我又吐了第二口鮮血,這次的量大約有300至400cc。虛到全癱 緊急做心肺復甦我聽到護理師大喊「張醫師吐血了」,之後就一陣虛脫,累到全癱,連手指頭都動不了。護理師喊人做CPR(心肺復甦術),我隱約感到有人來量血壓,聽得到手忙腳亂的聲音和對話,但我叫不出聲、手也沒力,眼前一片黑暗,最後只聽到一句60over30(血壓),就不醒人事。被診斷為「馬魏氏症候群」我感覺到自己好像只暈過去一秒,其實已經暈了15至20分鐘,護理長在一旁關心的說:「這不丟臉,我們會處理」時,我還不知道她在說什麼,人就像煎魚一樣被翻身,原來我在休克時已經「脫肛、尿失禁」,整個床單和衣服都是排泄物。這次的驚險事件,被診斷為「馬魏氏症候群」,因為我對麻醉產生不良反應、劇烈嘔吐,導致食道急遽痙攣、收縮,黏膜因此出現4至5公分撕裂傷並出血,經妥善治療後,食道撕裂傷才癒合。人生無常 不應輕忽風險在鬼門關前走一回,我深刻體悟到人生無常,要活在當下,不應輕忽麻醉風險,也不要怕家人擔心而不告知要動手術,若我當初就這樣走了,家人一定很錯愕傷心。我發現,人在將死的那一刻,真的只剩下聽覺,所以當摯愛要離世時,可以跟他或她說話,讓他或她能夠安心地走。醫學辭典/馬魏氏症候群馬魏氏症候群占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5至10%,通常為過量飲酒引起。患者因持續性嘔吐,造成急性腹內壓力上升,導致胃和食道交接處的粘膜產生撕裂傷,形成上消化道出血。小於5%的病患須接受內視鏡治療,極少部分須接受血管栓塞或手術處置。張效煌小檔案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移植及人工心臟中心主任、台灣整合心臟醫學協會理事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德國柏林洪堡及自由大學醫學博士、中央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專長: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達文西心臟手術、人工心臟及心臟移植手術、大血管手術等經歷:德國柏林心臟醫學中心心臟外科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加護病房主任、台灣心臟外科研究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
2021-05-11 性愛.性福教戰
「從熟男老闆到科學園區熱血青年都需注意」不當工作型態嚴重影響性功能與泌尿系統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舉辦泌尿科個案說明會,強調不當的工作型態常嚴重影響「男性功能健康與伴侶幸福」,甚至引發慢性攝護腺發炎、睪固酮低下、排尿障礙等病症與家庭失和,醫師提醒「從熟男老闆到科學園區熱血青年都需注意」。奇美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謝昆霖表示,案例歲42歲張先生解尿不順且勃起功能變差就診,經謝系列檢查發現攝護腺慢性發炎、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礙,睪固酮也低下。原來張先生在高壓力環境工作,且需輪班長期睡眠品質不佳,工作表現及日常活力都受影響。經藥物及低能量震波治療、提醒生活及工作需注意的小細節後,問題才漸改善。奇美泌尿外科發現,睪固酮低下症候群或性功能障礙的男性病人,有高比例在高壓力環境下工作,其中不少輪班或夜班等非正常上班時段。另不少人因在無塵室等地工作無法規律解尿、長期憋尿造成頻尿、急尿、尿不乾淨等排尿障礙。謝昆霖說,許多人到一定年齡才開始出問題,應重視工作型態及可能造成健康危害,隨著高科技產業發展,也產生許多相關職業病。常遇到青中年男性甚至女性長期頻尿、急尿、夜尿,檢查問診發現是長期工作型態造成的慢性影響。他說,男性當然要注意攝護腺肥大,然而有些病人會陰及下腹部常反覆疼痛,痛感加劇時會急著解尿,則可能是「慢性攝護腺發炎或骨盆腔慢性疼痛症候群」。治療須先改變生活型態,避免久坐或減少生活壓力並搭配藥物治療,若無法緩解或極度疼痛,二線物理治療例如磁波椅、低能量體外震波都可能改善。時常輪班或長期夜班、壓力大、久坐的警、消、保全、科技廠及客貨運、計程車等工作易致睡眠異常,研究顯示常造成男性睪固酮低下及性功能障礙、工作能力下降、易疲憊產生勞動傷害。
-
2021-01-09 新聞.科普好健康
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得了職業病 腕隧道症候群靠這招治癒!
小文(化名)是養生館有名的按摩師傅,靠「手」吃飯,卻飽受腕隧道症候群疼痛之苦,曾開刀治療,現又復發。日前她來門診說:「陳醫師,我之前給其他醫師開過腕隧道症候群,痛很久,傷口也超醜的。聽說現在有微創手術,傷口小且恢復快,是嗎?」正中神經壓迫產生麻痛腕隧道是由手腕骨頭與上方橫腕韌帶或屈肌支持帶組成,隧道裡頭有9條肌腱和一條正中神經。正中神經主要功能是傳遞我們大拇指、食指、中指和一半無名指的感覺;腕隧道症候群指的是因為正中神經的壓迫,而產生手部橈側三指半的麻痛(圖一)。輕微的正中神經壓迫對日常生活會造成些許不方便,例如:追劇、騎車或睡眠時的針刺麻熱感;嚴重的甚至會造成大拇指肌肉萎縮無力。長期重複抓握加重症狀引起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可分成疾病或與職業相關。像糖尿病、洗腎、甲狀腺病變、風濕免疫疾患或手腕部有受過傷,都是腕隧道症候群相關的疾病;需長時間或重複性抓握或彎曲腕關節的職業,也容易加重並導致腕隧道壓迫的症狀,例如按摩師、作家、雕刻師、木匠、裝配員等。服藥效果不佳就要開刀若是初期腕隧道症候群的服藥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正中神經壓迫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就要考慮手術。術前需安排神經傳導檢查,排除是否有相關身體疾病或頸部神經壓迫的可能,才能確保手術的有效性。目前腕隧道正中神經解離的手術,不管是傳統的還是微創的都相當成熟,端看醫師個人的經驗與喜好。傳統的解離手術(圖二),需在手部拉開一個與手腕垂直約7至8公分的傷口,再將正中神經找出,將附近沾黏壓迫的組織分開。而微創隱痕手術(圖三),則是沿著手腕的皺褶切開約1公分的傷口,利用特殊的器械將正中神經阻擋在刀口之下,再利用U型微創刀打開沾黏的組織。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因為微創隱痕手術的傷口小、組織破壞少,手術後疼痛也比較小,神經的恢復比較快。三個月後,幾乎只有淡淡一條粉線,沒有明顯的疤痕。在與小文溝通後,當天她即接受了微創隱痕正中神經解離手術,手術時間不到十分鐘。術後不到兩周,即可拆除手術縫線,小文就開始「靠手吃飯」了!(圖四)
-
2020-12-14 退休力.理財準備
工人作家林立青:「我沒辦法退休,我這代人沒有退休的可能性」
「大家都喜歡會幫你修冷氣、修熱水器,還很會聊天喇賽的朋友吧?」工人作家林立青身懷做工和寫作雙重絕技,他填寫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的「退休準備指標」並分析人生規畫,談起退休想像,林立青最不怕老後孤獨死,最大難題則是財務和健康。因《做工的人》一書聞名,今年甚至被改編成電視劇,林立青其實才剛滿卅五歲。他在菜市場長大,勞動是日常生活,學貸和半工半讀是人生前半段的關鍵字,這些經驗如今成為寫作養分,記錄下各式藍領故事。做工或作家,對林立青而言相差不大,都是「自由接案者」。他說,工人不是一輩子搬鋼筋水泥做到老,它有明確的晉升過程,先拜師學藝從現場出發,塗裝、焊接、水電都做一遍,找到你感興趣的領域和技術,接著開始添購工具設備,培養合作人脈,慢慢當上師傅。「就像當攝影師要買相機,當作家要一直讀書,在工人世界裡,買電鑽就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比起買股,目前林立青傾向先把收入拿去存款,或用在「當下」可立即派上用場的地方,「存到兩百萬後再想炒股」,避免患得患失、顧此失彼。林立青強調,當代就業市場流動率高,底薪卻不見明顯上漲,為爭取勞動條件換工作成常態,幾乎不可能在同一家公司「做滿四十年」,青壯年族群必須找到「能跟著自己走」的職場優勢,「我沒辦法退休,我這代人沒有退休的可能性。」但能逆流向上者仍屬少數,林立青指出工地是「貴輕賤老」的職場,其中以「四十五歲」為最重要分水嶺,工人要在這之前出師,作家則要出名。健康問題更現實,十個工人九個職業病,腰痠膝蓋痛是基本,再根據不同環境長出皮膚病、支氣管炎、關節病變。就像林立青的母親在菜市場工作多年,體力好力氣大,整條手卻壞了了,上有肩部旋轉肌破裂,下有手掌腕隧道症候群。「我們在工地一天可以走到兩萬步,下班快累死,運動個屁,往往搞壞了身體才發現。」正是看著老師傅們一個個退下崗位,母親又剛好臥病在床,林立青體認到人生需超前部署,決心完成《做工的人》一書,開啟作家之路。也幸虧「做工」讓他累積強大社交力,林立青形容:「警察退休只能去當偵探,我老了還能幫朋友修家具。」他不怕孤苦無依,更積極拓展人生可能性,目前以吃遍艋舺美食為目標,廣結在地善緣,「如果六十五歲寫不出好東西,沒力氣上工,以後我就靠導覽和講座過活。」林立青還發現,身邊愈來愈多朋友簽下「預立放棄急救同意書」,他同樣有此打算,甚至支持安樂死合法化,因為他的未來生活不包含「退休」兩字,打算做到老學到老。倘若失去寫作與美食,只能臥病在床直到離開,林立青笑說:「不如大家聚在一起,開開心心送我一程吧。」 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1-2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人要定期體檢 就像車子要保養
路上走,一位女士迎頭走來,熱情打招呼。「X醫師,你不認識我了?給你看那麼久了!」我打量了一下,似曾相識,但現在詐騙集團那麼多!「這位女士,我是看肝的,可不可以麻煩你衣服掀起來,我認一下!」真是職業病,加上年紀已大,記憶衰退,除非病情很特別,或者是「先友後病」,就是朋友認識久了,有病來找我看病,這種的大概不容易忘記;但「先病後友」,看久變成朋友的,除非病情很特殊,否則就不太容易記住了。古人說:「觀其眸子,人焉廋哉!」這是看病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只要看臉及眼睛,就知道有沒有生病。有些病在皮膚上、臉上,可能一看就知道什麼病,但事實上,如果內臟的病,能由外表看出來,通常都是疾病的末期了!例如癌症末期,體形削瘦,這是因為大部分的癌症,會消耗人體的養分。此外,如果腹部疼痛或肚子有水,或腸道阻塞,也會因熱量吸收不足而導致消瘦。腎臟病末期人會浮腫,因為小便排不出去或者血液中的白蛋白流失,也會造成全身浮腫。傷風感冒、肺炎,人與病毒或細菌作戰,人會疲倦,臉上會有倦容,但通常是一時性的,頂多幾天就會好。至於肝病末期,人會變黃,皮膚黃,這是因為肝癌很大了,或肝硬化厲害,或猛爆性肝炎,肝臟無法處理體內的膽紅素,或膽管堵住了,膽汁無法排出,造成血液膽紅素升高。俗語說:「情人眼裡容不下一粒細沙。」因為眼角膜密布神經。但人體最大的器官-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肝臟內部長了腫瘤、肝硬了,通常都沒有感覺,當然,外表皮膚也看不出來的。因此,凡我愛健康之士,中年以上一定要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好比車子開五萬公里要定期保養一樣,才不會等病發了,人不一樣了,再來求醫,通常就太晚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