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1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職業病
共找到
40
筆 文章
-
-
2020-07-23 科別.消化系統
火燒心找中醫 中藥對症解方有幫助
大三元酒樓董事長因喝酒應酬,胃燒灼不適,尋求中醫後獲得改善。台中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曹榮穎說,中醫對胃食逆流的治療效果佳,但建議患者養胃,少吃酸性食物,避免檸檬、碳酸飲料和牛奶。獲米其林一星評等的大三元酒樓董事長邱靜惠今年73歲,長年喝酒應酬招呼生意,胃燒灼、頻頻打嗝成了職業病,她起初不以為意,直到症狀困擾到日常生活,找西醫照胃鏡,找中醫吃中藥治療,她笑說:「本來找中醫是想減肥,沒想到是先解決胃的問題。」邱靜惠的主治醫師陳潮宗表示,中醫對胃食道逆流的治療結果,在臨床上有足量的國際期刊論文可以佐證。2019年中國醫藥大學發表一篇隨機雙盲試驗,研究發現「吳茱萸湯」與常見抑制胃酸的質子幫浦抑制劑(PPI)西藥相比,在治療胃食道逆流上有差不多的功效,且藥效維持時間更長。曹榮穎今天在記者會表示,胃食道逆流俗稱火燒心,為2019年中醫健保診斷前十大中排名第二的消化系統疾病,台灣約有25%的人有胃食道逆流,但就醫率僅有10%,原因為多數民眾會選擇廣告強力放送的成藥服用,他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民眾應有根本解決病痛的意識,而非不發病就是好。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為胃酸逆流、胃痛、胃灼熱,少數會有胸悶痛、打嗝、吞嚥困難等情形,中醫與西醫治療差異,在於中藥有制酸效果,著重「胃氣上逆」,對人體消化吸收的肝、膽、脾、胃等,易達到一起治療和改善的功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師賴香君表示,許多中藥材都可治療胃食道逆流,包含能抑制胃酸分泌的烏貝散、保護胃黏膜的白芨、止血且癒合潰瘍面的三七等。她將胃食道逆流分為四大類型:「基本型」胃氣不合,可服半夏瀉心湯,「上班族型」肝胃鬱熱,要喝柴胡清肝湯,「董事長型」飲食積滯,需吃保和丸,「長輩型」脾虛寒濕內阻,可飲香砂六君子湯或吳茱萸湯。如果想遠離胃食道逆流,陳潮宗建議,避免抽菸、喝酒及咖啡因的攝取,易增加胃酸分泌的酸性水果,比方檸檬、奇異果、百香果,酸性飲品像醋、碳酸飲料和酸化快的牛奶,都要謹慎避免;患者的日常作息也很重要,睡前2小時不要進食,且吃飽後不能馬上躺下,否則恐增加逆流風險。
-
2020-06-19 癌症.肺癌
退休才知罹患塵肺症 醫助七旬隧道工獲職災給付
南投縣國姓鄉78歲張姓老翁過去從事隧道工程,長時間暴露在粉塵彌漫的環境,年過6旬出現呼吸困難。近年症狀加劇,赴台中榮總埔里分院才確診為塵肺症,判定與職業有關;他雖已退休,院方仍協助申請職災認定,且通過獲失能給付。台中榮總埔里分院指出,與總院職業醫學科合作,自去年11月至今,接連認定4名職業性塵肺症患者,並協助申請職業病失能給付,2人已獲通過。埔榮胸腔科主任王俊杰說,塵肺症是一種肺部纖維化疾病,從事隧道、採礦、陶瓷、打石等勞工為高風險群,因長期吸入二氧化矽粉塵,卻無法分解,導致細胞死亡,惡性循環下,造成肺部纖維細胞增生,形成纖維性結節,且無法康復。張姓老翁開鑿隧道長達26年,後期雖轉職,但粉塵對肺部已造成不可逆傷害。60歲時發現自己稍活動就氣喘吁吁,近3年症狀加劇,連走平路或從坐站起都呼吸困難,就醫確診是塵肺症,透過氣管擴張劑和氧氣治療,生活品質才獲改善。但王表示,塵肺症對肺的傷害無法治癒,重症患者得靠氧氣輔助,而長期治療也是一筆開銷;台中榮總職業醫學科主任詹毓哲團隊因此協助提供完整職業病報告書,協助張翁與縣府社勞處申請勞保職業病相關給付,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埔榮則表示,勞動部去年10月公告「呼吸防護計畫及採行措施」,預計將在7月1日施行,未來僱主須提供勞工適當的呼吸防護具,並改善施工環境;也呼籲勞工應落實定期健檢,若有呼吸急促、易喘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接受檢查或治療。
-
2020-05-30 癌症.抗癌新知
勞工別輕忽!血癌、肺癌、肝癌恐與工作有關
勞工職業病意識低?去年勞保職業病給付案件,職業相關癌症只有四例,職業病醫師表示,與工作相關罹癌,需要在工作場所暴露一段時間,尤其長期接觸化學物質引發的血癌、肺癌、肝癌,都是國人癌症前幾名,勞工得病不易聯想與工作相關,最常被忽略。中山大學附設醫學院職業醫學科主任陳俊傑, 若因工作接觸有毒物質造成的癌症,往往都要累積很長時間才會發現罹病,甚至退休後才發現,此時就醫很難追究與工作相關。或者一發現罹病,人就走了,後續更難鑑定。肺癌、血癌、肝癌等,都是常見的職業癌症,但一定要有特定的職業接觸史。例如長期吸入有毒的有機溶劑,容易罹患肺癌;游離輻射或接觸重金屬(如RCA案)則可能出現血癌。根據勞動部職業性肝癌與膀胱癌認定參考指引 ,長期接觸氯乙烯罹患肝癌,但一般需要10年,而且還要合理考量其他致病因素,例如喝酒、黃麴毒素、無機砷暴露等。至於可能得職業性膀胱癌的職業就有接觸各種染料及顏料的紡織工人,接觸四胺基聯苯的輪胎與橡膠製造,或如皮革工人,接觸鄰甲苯胺(o-toluidine)的油漆工等。陳俊傑說,雖然長期暴露有毒物質可能罹癌,但目前只有接觸石綿導致間皮性細胞瘤,最容易在第一時間診斷與職業相關,其他如肺癌、肝癌等,因為都是國人羅癌前三大,而肝癌又有本身是否為C肝、B肝帶原等因素,甚至個人飲酒、家族遣傳等複雜因子,多數勞工罹病後,不會往職業相關聯想,錯過鑑定或追查的機會。陳俊傑認為,由於勞工生病第一時間都往專科門診看診, 建議未來若能讓相關科別的醫生也有警覺,在健保碼註記可能與工作相關,然後寄給個案,提醒可能與工作相關,或許能讓更多勞工得到鑑定機會,讓職業病黑數更能浮現。
-
2020-05-15 橘世代.好學橘
做回收是因為有願景!「辛苦中覺得快樂」
從早年酒矸倘賣嘸、騎三輪車收「歹銅舊錫」的賈物商,到開車載破爛的資源回收商,以至穿梭大街小巷的小蜜蜂,營運方式在變,但不變的是服務。從事資源回收20多年的顏慶和,指著監視器、保全系統,說早年沒人要的垃圾,現在也有人要偷,以前他是為了生活從事這行,如今是為了做環保,「心情有了轉變,辛苦中反覺得快樂!」。50歲的顏慶和去年剛拿到台南第一張資源回收站登記證,不用再擔心被檢舉地目不合而遭罰款了。他說,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就去服兵役,退伍後因沒專長就開雜貨店,剛好旁邊有資源回收商,常有來載貨的業者到店裡買飲料,聊天中發現,因隨著資源回收抬頭,這行業應有願景,就這樣踏入「這途」。因資源回收觀念剛起步,賈物商不多,又剛好南科設廠,貨源很充足,是最有利潤的黃金期。但隨著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資源回收,做這行的人大增,貨源減少。10年前算是個分水嶺,隨著資源回收廠增多,競爭更為激烈,有人改採小蜜蜂的方式,進入大街小巷叫買或到府服務,有如街頭戰。政府剛推動資源回收時,1支寶特瓶2元,後來降為1元,再降到5角,最後秤斤計價,目前1公斤3元,約是600毫升裝寶特瓶5、60支。而2006年起因大陸籌辦北京奧運,各項建設啟動,鐵的需求大增,價格大漲,1公斤廢鐵13、14元,使得現金準備量由每日3、4萬元暴升到10幾萬元。但2008金融海嘯,因產業受影響而生產停頓,從紙張到金屬物都大跌,1天營業額只有幾千元,好在景氣很快復甦,3、4個月的低迷期後又逐漸攀升。顏慶和看到了回收業的起起落落,有人擋不住就收了。今年2月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如進入另個金融海嘯。顏慶和說,疫情何時會停止沒有答案,反而比金融海嘯還嚴重;因貨出不去,工廠沒生產或是產量減少,能回收的資源自然減少,辛苦1天,營業額只有5、6千元。顏慶和的回收站只休周日,他說,每天都會有居民拿東西來賣,不忍老人家白跑一趟,周六仍營業。孩子小時候少有機會出遊,難免有抱怨,就只能用春節多休幾天,藉由旅遊來補償。手肘、肩頸、腰部痠痛,是資源回收業的職業病,顏慶和形容一名曾做資源回收的前輩,因長期搬重物,腰已挺不起來,成駝背狀。自己也曾在工作中,腳趾骨折,雖然痛,但還是要作,因為要撐起這個家;但現在孩子長大了,經濟壓力減輕了,就以做環保、服務社區的心情來經營回收站,「心情有了轉變,辛苦中反覺得快樂!」【精選延伸閱讀↘↘↘】。不被工作綁架!三大關鍵享受理想中的「自由勞動」。峨眉「物換物免費店」 老闆再推「工換工時間銀行」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職場歧視隨疫情升溫 「受災勞工」提供免費心理諮詢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所有人的生活,連居家隔離勞工不但無法上班,還可能成為被歧視對象。勞動部接獲不少因疫情產生的職場歧視,另外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也有勞工陳情,居家隔離期滿後,因為原本就有呼吸道感染問題,遭長官及同事排擠,出現職場適應困擾而求助。勞動部表示,相關問題若有求助心理諮商需要,可以安排免費心理諮詢,勞工不要害怕求助。此外,很多職業病勞工因為疫情延緩治療或復健,導致病情加劇,勞動部表示,已經配合調整職業傷病治療與復健,例如不用到大醫院,改安排到鄰近醫院復健,或是改以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也能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勞工不用排斥診治職業傷病。勞動部表示,自疫情以來接獲不少勞工求助電話,指出因為民眾恐懼疫情而出現職場歧視,例如聽說自己的家人在居家隔離,或可能接觸確診患者,就完全不敢接近,甚至要求遠離,不能進辦公室。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也曾有服務個案是居家隔離期滿勞工,因個人長期呼吸道疾病(例如黴漿菌重複感染),遭到職場主管或同僚排擠,產生心理壓力與職場適應困擾,尋求防治中心專業協助。勞動部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不斷宣導國人不要對確診病人,或是居家隔離民眾貼標籤,但是仍然會有少許狀況出現。勞動部原本就有補助勞工因為職場適應產生心理問題的心理諮商費用,若勞工求助,可轉介安排免費心理諮詢,一年補助六次。若勞工自行選定心理診所,也可以補助。另外,民眾因防疫需要,非必要避免前往大型醫療院所,但對罹患職業傷病勞工,可能因疫情中斷後續診治,使病症加劇,反而延長復工時間,影響勞工權益。勞動部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主持人、台大醫院朱柏青醫師表示,基於防疫需要,已經配合調整各防治中心服務模式,如果罹患職業傷病勞工有後續職能復健或配復工需求,防治中心會視個案狀況,協助安排至鄰近網絡醫院或職能復健機構接受服務。另外,爲降低勞工進出醫院感染風險,改以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服務,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後,仍可爲疑似職業病勞工進行評估。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勞工因疫情憂進大醫院 可至職業傷病防治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民眾對出入醫療院所有疑慮,但對職業傷病勞工來說,中斷診治可能導致病症加劇,勞動部今天建議,勞工可到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網絡醫院診治。勞動部今天下午舉行例行業務報告,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職災勞工保護組科長葉青宗表示,從疫情發生以來,民眾基於防疫需要會避免前往大型醫療院所。不過,對於罹患職業傷病的勞工,若因疫情而中斷後續診治,可能導致病症加劇,延長復工的時間,影響勞工權益。葉青宗建議,目前全國大型醫療機構院所共開設10家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83家網絡醫院,都可就近提供勞工職業傷病診治、諮詢及轉介等服務。勞動部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主持人、台大醫院醫師朱柏青也指出,職業傷病勞工面臨很多生理及心理壓力,現在遇到疫情,可能造成勞工就醫有疑慮,如果有這樣疑慮,其實勞動部職安署有設置職業傷病防治中心跟所轄網絡醫院,都可提供協助。另外,由於網絡醫院成立已久,臉書、電話、網路等遠端措施也早已建置,可以透過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服務,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後,仍可為疑似職業病勞工進行評估。朱柏青也提到,過去曾有防治中心服務個案是居家隔離期滿的勞工,但因勞工本身有長期呼吸道疾病,而遭受職場主管或同僚間關注,產生心理壓力與職場適應困擾,勞工也可以尋求防治中心獲取專業協助,讓專業心理諮商師提供諮商。勞動部表示,勞工在防疫期間也別讓自身權益睡著,職業傷病診治服務並未間斷,如有職業傷病診治需求,或因疫情影響而有心理、工作適性等問題,請逕洽所在地的防治中心尋求專業服務。
-
2020-04-23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持續麻痛 當心可能「滑鼠手」
當你的手指經常出現麻痛感時,當心可能「滑鼠手」找上門了!若是手指手腕持續有手麻症狀,就可能是罹患了「腕隧道症候群」,俗稱為「滑鼠手」,這是上班族、家庭主婦常見的職業病。所謂「腕隧道症候群」,是指當穿越過手掌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時,手指就會開始出現麻痛症狀,好發於家庭主婦、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經常性使用腕部活動的職業者等。此外,孕婦、腕骨骨折的人、糖尿病患者等,都有可能導致腕隧道狹窄而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引起手麻疼痛。滑鼠手多採保守治療,可以製作手部副木,固定手腕在正常的位置下,避免腕部過度的伸展或屈曲,以預防疾病的惡化;或是利用電療、蠟療、熱敷來減輕正中神經發炎的症狀,並緩解疼痛;至於症狀嚴重者,必須手術,以減輕正中神經的壓迫。一位60歲患有腕隧道症候群的家庭主婦,就醫時抱怨手部麻痛並無力,日常生活受影響,扭毛巾時手會麻痛、提菜籃會感到疼痛、半夜會因手麻而睡不好,在接受兩個月的復健及調整生活型態,疼痛症狀明顯改善。另一位年輕男性患者,從事文書工作,長時間使用電腦,主訴手腕在屈曲角度時,會感到些微麻痛感,在調整休息時間及配合復健運動後,症狀亦獲得改善。建議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做以下簡易的手部復健運動,有助於減輕症狀。
-
2020-03-25 科別.骨科.復健
肩痛、手舉不起來 恐是職業病 醫:透過藥物治療與復健可改善
雲林55歲張姓美髮師最近常常右手舉不起來,就診才知罹患「職業性旋轉肌袖症候群」,前往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就診現在慢慢舒緩症狀,院方也協助她申請職業病相關給付,讓她安心養病。台大雲林分院環境暨職業醫學科醫師李念偉說,職業性旋轉肌袖症,泛指旋轉肌群的肌腱病變,好發族群為45歲以上,工作中反覆上肢不自然姿勢施力、過多上舉或搬運重物。他表示,最主要有無力、疼痛兩大病症,主要臨床症狀是肩部前外側疼痛、做高舉過頭的動作時產生肩痛、睡覺時壓到患側會痛醒或是肩部在外展及前屈時,有肌無力的現象。李念偉提到,很多患者都不自知,都是突然間發覺,好比要曬衣服拿衣架沒辦法上舉,或是抱嬰兒時要舉高,才感到疼痛。他說,最常見罹患此病的包括清潔人員、油漆工、汽車修護人員、醫護及看護人員等行業,目前可透過藥物治療與復健2到3個月就會有明顯改善,嚴重的話可再找醫師評估是否手術。李念偉指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是中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承辦單位,可以提供職業傷病鑑定、重建等服務,患者經過職業疾病診斷、開立評估報告,確認為職業病,可領給付金額按平均月投保薪資的70%給付,給付期限最長為2年。
-
2020-03-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指揮中心記者會外媒英語提問 超強手語翻譯不斷線的秘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的例行記者會上,有外媒二度以英文提問,站在指揮官陳時中後方的手語翻譯,卻神態輕鬆,照常翻譯不斷線,引起網友驚呼連連「手語老師超強!」記者會後手語翻譯李振輝接受採訪,原來他已有三十年的手語翻譯資歷,由於指揮中心記者會頻繁且不定時,手語翻譯團隊共投入14人支援指揮中心,所需人力比立法院及行政院院會翻譯所需的人數還要多。李振輝謙虛表示,自己只會華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但因研究所是就讀於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學業上需要大量用到英語,因此英語溝通能力還行,為了提升工作的專業度和廣度,李振輝現在自行進修客語。李振輝說,手語翻譯至少要傳達九成以上的訊息,但今天臨時要改翻英語,大約只有傳達五、六成的意思,其實不算及格。李目前服務於立法院和行政院的手語翻譯團隊共有12人,指揮中心機動性更強,所以除了固定10人輪替之外,還額外備有4人備援,整體人數更多。不過雖然指揮中心的手語翻譯經常得臨時出任務、內容又高度專業,但李振輝不覺得有特別辛苦,除了與他本身已從是手語翻譯長達30年之外,也與從事翻譯工作的「職業病」有關。李振輝說,平常負責哪些部門的翻譯工作,平常就會自動看到相關訊息就多加吸收,並且反射性地進行預想和演練,等到真正執行任務的時候,就會更加順暢。以這次疫情的關鍵字「新型冠狀病毒」為例,資訊來得太快,本來的手語根本沒有這個字,一開始只能照字打,後來才從國外有新型冠狀病毒的手語傳進來,大家就趕緊學習揣摩。手語翻譯這份工作的功力,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中持續關注細節的累積。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