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8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老化
共找到
2492
筆 文章
-
-
2023-12-08 醫療.巴金森病
等一等!這3個時刻巴友別放棄 醫:巴金森病正常生活20年有方法
「吃了藥後噁心又暈眩,好難受」、「每天藥吃一大把又沒辦法痊癒,乾脆不要治了」,近日可見知名個案分享自身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困境,如用藥後副作用、藥物調整過渡期等,因十分難受,常使病友燃起放棄治療的念頭。專家建議可以透過先了解巴金森病的治療目標並非痊癒,而是保留與過去無異的正常生活;並在三個時刻出現時,趕緊尋找主治醫師協助。透過醫師的協助,各狀況都有辦法獲得改善,不須忍耐。「病不會好了,為什麼還要吃一輩子的藥?」雖不能治癒,規律服藥可正常生活達20年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是種多巴胺分泌不足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包含手抖、關節僵硬、小碎步、行動遲緩等動作障礙及憂鬱、便秘、嗅覺異常、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非動作障礙,病程可分為身體單側或雙側出現症狀的第一期與第二期、失去平衡導致步態不穩的第三期、因活動困難需靠外力協助的第四期,和終日臥床的第五期。林慧琦分享,許多病人在確診後才認識到巴金森病無法治癒,後續也可能因為過程中的種種困境,重挫繼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她說,事實上,巴金森病的治療目的並非治癒,而是透過積極、規律地服用藥物,配合運動、社交等,盡可能延緩病程發展,幫助病人保留與過去無異的生活,最長可達10到20年,鼓勵病友切勿放棄任何希望。「吃藥後的副作用好痛苦,可以不吃了嗎?」副作用不須忍耐,醫師協助調整就能緩解林慧琦說,巴金森病主要透過藥物治療,依照嚴重程度、年紀、認知功能,可再將病患分為輕度至重度,所需的治療藥物也不同。輕度巴金森病會評估症狀影響病人日常生活的程度,建議使用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抑制腦部的多巴胺被分解,延長多巴胺的作用。症狀較嚴重的巴金森病患主要使用的藥物大致則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種:●70歲以上:建議使用藥效較強的左旋多巴,在腦內直接轉換成多巴胺填補,但容易產生藥效波動,出現肢體突然無法動彈的斷電,或手腳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70歲以下:則建議優先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雖藥效較弱,但能避免發生因長期服用左旋多巴,產生藥效波動導致不自主抖動的異動症或「斷電」現象。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會促進腦內多巴胺分泌,進行一連串訊息傳遞。如上述的竹科工程師,因病程僅是第一期,每天早、晚吃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至今病情穩定控制。不過仍須注意高劑量可能導致的副作用,如幻覺、衝動等。林慧琦也分享,另一名75歲伯伯被太太發現走路步伐變小、變慢、拖著走路且開車腳無力。幸好確診時尚未第二期,每天早、晚則吃左旋多巴,至今一樣病情穩定,「這樣的例子非常難得,因為通常長輩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等到就醫時,已經是第二、三期了。」林慧琦表示,巴金森病的藥物須依病人狀況隨時調整,如果出現副作用,或感覺藥效減退,醫師會協助調整藥物的種類或劑量,並請病友兩週回診一次,追蹤確認狀況,穩定後,則延長至三個月回診一次。「每天都無法控制地低落、想自殺,想放棄了。」憂鬱也是症狀,藥物配合運動會改善林慧琦表示,大部分病患出現動作障礙前,其實早就有非動作障礙,如悶悶不樂、撲克臉等。家人容易當成正常老化現象;儘管確診後,也常以為只是罹病導致心情不佳,忽略可能是症狀而造成病情惡化。所以她鼓勵,病友可每日紀錄所有的症狀和服藥後的變化,如同寫日記一般,回診時與醫師分享,也建議家屬協助從側面觀察病人情況,提供給醫師參考,透過調整藥物協助改善。除了治療,林慧琦說,巴金森病友也可多參加病友會,與他人互相交流,或搭配打太極拳、騎腳踏車、踩飛輪等復健運動,「尤其研究顯示,太極拳能顯著改善重心姿態不穩的症狀,從而減少跌倒的發生率。」「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搭配運動和社交,就有機會延緩病程十幾年,保留正常生活與工作。」林慧琦表示,這條抗病路上,巴金森病病人有任何疑問或需求,或對疾病未來發展的擔憂,都可以提出跟醫師充分討論,一起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切勿輕言放棄。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12-08 醫療.泌尿腎臟
熟男注意!不舉、不硬、易怒、失眠... 當心「這問題」上身 做好這些事助重振雄風
你家有「熟男」嗎?是你的枕邊人?還是你自己就是?有沒有發現隨著年紀越老,脾氣越不好、體力越不好、情緒越不穩定,也越易疲倦乏興趣;若有以上老男人「老番顛」症狀,當心是處於「男人更年期」階段。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當處於「男人更年期」階段,可能會伴隨睪固酮偏低,導致了很多日常生活的「老番顛」症狀!熟男的更年期症狀女人老了會經期停,邁入更年期的階段。而男人老了,大家都不知道也會有更年期,以為那只是日常生活的「老番顛」,來看看男性更年期對身體有哪些影響?.情緒方面:沮喪、易怒、認知障礙、失眠、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身體方面:疲累、沒精力、骨質流失、骨鬆、肌肉鬆弛、肌耐力衰退等。30歲之後 睪固酮分泌開始下降當男性進入中年以後(30歲後),體內的睪固酮分泌量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少。男性睪固酮就以每年約1%到2%速率開始下降,而過了40歲以後,會產生明顯的不足症狀。我們醫學稱為「男性荷爾蒙偏低(hypogonadism)」,俗稱為「男性更年期」。 所以各位男士們,不是一定60-70歲後你才會雄風不再喲!男性的睪固酮從30-40歲開始每年會以約1%-2%的速度逐步下降,平均統計「40歲至70歲的男性大約有1/4,就有可能會遇到睪固酮低下」的狀況。「男性荷爾蒙偏低的評估量表」判斷你有無睪固酮低下而如果你是男人,但自認不老,但感覺到近日身體狀況不如以往,體力不足、性生活時也不硬不舉起來、性生活頻率大大減少了;可以依美國聖路易大學「男性荷爾蒙偏低的評估量表」初步評估,看看自己有沒有睪固酮低下?1.是否有性慾降低的情況?2.是否感覺沒有元氣、活力?3.是否體力變差、耐受力下降?4.是否有身高變矮的情況?5.是否覺得生活變得較沒樂趣?6.是否覺得悲傷或沮喪?7.是否勃起功能變得不堅挺?8.是否運動能力變差?9.是否晚餐之後會打瞌睡?10.是否有工作表現不佳的情況?當中第一個問題及第七個問題若回答「是」,或有3題回答「是」,你就要盡早找醫生做檢查。而除了評估是否出現前述表列症狀,最簡單迅速的方式就是抽血檢測。總睪固酮正常的數值應該介於300-1000ng/dl之間,若是低於300ng/dl,就屬於偏低的族群。老男人的治療當檢測出男性荷爾蒙偏低,治療方式可採行:- 口服睪固酮藥物- 塗抹睪固酮凝膠- 施打睪固酮針劑這些方法,皆可補充睪固酮。視個人情況不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一般療程為3個月,之後再抽血檢測效果。使用中的患者則每3個月定期抽血追蹤時,應一併檢測肝功能、血色素、PSA數值並進行肛門指診,以降低風險。老男人的飲食建議 有助重振雄風除了補充男性荷爾蒙,也可在飲食上的健康生活得到補充:1.多吃蛋白質.雞蛋:含有優質蛋白質,有助於維護肌肉質量和性功能.去皮雞肉:富含高質蛋白質,有助於維護肌肉質量和性功能.去皮魚肉:富含高質蛋白質,有助於維護肌肉質量和性功能2.非精緻澱粉類食物如全穀雜糧,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有助於身體代謝,改善更年期易累的情況。3.顏色豐富的蔬菜、水果、鈣質.多樣且顏色豐富的蔬菜,攝取較多的植化素,可提高抗氧化能力,增強身體抵抗力,維護心血管健康。.適量攝取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健康的生理機能,促進腸胃蠕動,減少食物殘渣在腸道停留時間,有助於預防大腸癌。.每日攝取至少1000毫克的鈣質,例如鮮奶、芥藍、芥菜、豆干及黑芝麻等。 4.植物油和魚油.選擇健康的植物油:為預防心血管相關疾病,建議選擇葵花油、橄欖油、苦茶油、堅果油等植物油。 .動物性油脂則可選擇魚油,因魚油含有Omega-3脂肪酸,可減少發炎,預防血栓及改善血脂 5.微元素.鋅:鋅有助於維護睪固酮分泌,可以攝取肉類、堅果、蛋白質等食物,建議每天攝取15mg的鋅 .硒:硒有助於穩定情緒,改善睪固酮生成和精成熟,可以攝取堅果、雞蛋等食物 黃軒提醒,若男生在賀爾蒙檢查後,證實睪固酮不足,自己已進入更年期狀態,請不要太過擔心!應請你的醫師評估並開立男性賀爾蒙補充,你並從日常生活習慣中來改善,可以積極維持男性健康生理機能之平衡,你的雄風真的會再度揚起喔!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2-06 醫療.泌尿腎臟
50歲以上男性注意!頻尿、夜尿、尿不乾淨…攝護腺肥大別再吃紅肉!一文看懂6大飲食要點
隨著年紀增長,男性攝護腺組織增生機率也隨之上升,50-60歲男性約有50%有攝護腺肥大之現象;80歲攝護腺肥大比例達75%;90歲約9成有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是什麼?攝護腺肥大前兆有哪些?手術有哪些種類?飲食禁忌為何?一文看懂攝護腺肥大症狀自我評估、改善辦法。攝護腺是什麼?攝護腺肥大5原因攝護腺位在膀胱出口正下方直腸的正前方,下面接著尿道,為男性才有的器官,又稱為前列腺,是下尿路必經通道,與分泌腺體、生殖功能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會產生良性增生變化,當組織逐漸增生則會造成攝護腺肥大,進而引起排尿障礙。根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簡宏祐表示,良性攝護腺肥大在醫學上的定義為組織學上的細胞增生、腺體腫大,造成臨床上尿道阻塞症狀,俗稱下泌尿道症候群(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LUTS)。造成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包括:.年紀:攝護腺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大.男性荷爾蒙:荷爾蒙刺激造成組織增生.生活習慣:抽煙、喝酒、肥胖.內科疾病:肝硬化、高血壓.其他:種族、社會經濟地位、遺傳基因等攝護腺肥大7症狀、3階段攝護腺肥大常見症狀如下:.尿流細小、無力.小便須等待一陣子才能解出來.餘尿感,老是覺得膀胱裡的尿液無法完全排空.頻尿,剛上完小便1-2小時內又需再次小便.解尿要用力、解完後滴滴答答.來不及解尿,有時一尿急會來不及上廁所.夜尿次數增加,晚上睡覺需起身小便數次攝護腺肥大3階段症狀依上述提及之症狀又可劃分為3階段。根據臺安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攝護腺肥大症狀有早期、中期及晚期3階段,症狀分別如下:1.早期:尿道因壓迫而產生阻力,膀胱仍可有力收縮及排尿;夜尿次數增加,出現不舒服排尿症狀但尚未出現殘尿。2.中期:膀胱無力出現殘尿,假使惡化甚至會有血尿。3.晚期:排尿需花費長時間會造成阻塞性腎功能障礙,甚至無法順利排尿(尿滯留),若不治療會危害到身體健康。 攝護腺肥大症狀自我評估攝護腺肥大需要治療與否,可依症狀輕重來評估,症狀輕度者觀察追蹤即可、中度症狀以上的者才需要以藥物或手術治療。以下整理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問卷IPSS(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攝護腺肥大治療分2種:藥物、手術在治療攝護腺肥大前,泌尿科醫師常會先以肛門指診 ,了解攝護腺體積並經由觸診篩檢攝護腺癌,會經直腸或腹部超音波客觀測量攝護腺體積,並瞭解是否有攝護腺中葉肥大或攝護腺癌之可能,排除癌症可能性後,再依患者症狀對症下藥。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3種:甲型腎上腺受體阻斷劑,放鬆攝護腺及膀胱頸平滑肌,減少尿流阻塞,有助改善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5a還原酶抑制劑,抑制男性荷爾蒙轉化為攝護腺可利用之形態,避免攝護腺持續增生並使攝護腺體積縮小,適用於攝護腺體積>30mL,同時患有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之患者;PDE5抑制劑,可改善性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的中重度下泌尿道症狀,目前僅Tadalafil(5mg,每日錠)獲歐洲泌尿醫學會治療指引許可,可用於治療男性下泌尿道症狀。若患者已出現反覆泌尿道感染、尿滯留、膀胱出口阻塞相關的腎功能惡化、膀胱結石,攝護腺肥大引起的反覆血尿等攝護腺肥大引起之嚴重症狀,則應接受手術治療;或是藥物治療無效、副作用太大也可考慮。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指出,攝護腺肥大手術方式包括單極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適用於攝護腺體積30-80ml且合併中度以上的下泌尿道症狀;雙極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相較於前者有較高安全性;開放式攝護腺切除手術主要用於80ml且有中度以上的下泌尿道症狀,因微創技術進步,逐漸攝護腺雷射手術取代,已較少使用;攝護腺雷射手術安全性及止血效果優於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服用抗凝血劑或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之病患均適用。攝護腺肥大如何改善?7大飲食禁忌、保養改善攝護腺肥大的關鍵莫過於預防勝於治療。若已有排尿症狀者,應儘速就醫,遵循醫囑進行治療並調整生活習慣、飲食等。生活調整包含戒菸、戒酒,保持心情愉悅、避免壓力過大;避免久坐、久蹲、久站使骨盆腔充血,惡化小便症狀;避免服用含有抗組織胺或抗乙醯膽鹼之藥物,以免加重排尿症狀。根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指出,攝護腺肥大飲食保養應注意以下幾點:.避免憋尿並適時補充水分:切勿一下喝太大量液體或利尿飲品,如:酒、濃茶、咖啡,會使膀胱快速膨脹而影響收縮功能,以及多吃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避免刺激攝護腺而影響排尿。.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攝取過多脂肪會刺激荷爾蒙過量分泌導致攝護腺癌生成,減少紅肉(如豬、牛、羊)、富含油脂魚類(如鱒魚、鯰魚、人工飼養鮭魚)食用量,多吃雞肉、火雞肉、鱈魚、旗魚、鮪魚、大比目魚等白肉,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多吃含鋅食物:鋅在精蟲及攝護腺保健上有益處,可多食含鋅食物,如:牡蠣、海鮮、蛋、肉類、全穀類、堅果類、大豆、南瓜子、花椰菜、花生、紅蘿蔔等。尤其南瓜子含有抗氧化劑、維生素E及植物性化學物質,會干擾前列腺素代謝,有助改善括約肌機能、調節尿液排泄並增進膀胱肌肉彈性,進而改善攝護腺肥大症狀並預防攝護腺癌。.含茄紅素食物:茄紅素可抑制攝護腺相關疾病並減少發生率,其抗氧化作用可與維生素E及s-胡蘿蔔素一同對抗自由基破壞正常細胞。蕃茄、紅色西瓜、葡萄柚、木瓜、紅柿、葡萄、櫻桃、紅甜椒、芭樂等都是良好攝取茄紅素的天然食物。.微量元素硒(Selenium):硒是一種抗氧化劑,參與前列腺素的新陳代謝作用,可預防抑制惡性腫瘤,尤其是攝護腺。含硒食物包括啤酒酵母粉、大蒜、洋蔥、鮪魚、鯡魚、綠花椰菜、小麥胚芽、全穀物、芝麻、紅葡萄、蛋黃、香菇等。.富含異黃酮和黃酮類食物:生鮮蔬菜水果、黃豆、黃豆製品及豆漿富含異黃酮和黃酮類,可與女性荷爾蒙競爭接受體,進而減少女性荷爾蒙結合到細胞外,也可作為抗氧化劑清除游離基,抑制男性荷爾蒙對攝護腺的刺激。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盤點臨終病患「人生最後悔5件事」!醫: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6 焦點.元氣新聞
連下班時間也被剝奪?不合理的工作量讓身心幾乎被壓垮,專家教你該如何鼓起勇氣說不
哈佛大學臨床心理學家黛比‧索倫森 (Debbie Sorensen) 是研究職場關係對心理影響的專家,他曾發文表示,傾向在工作中取悅他人的人,特別容易倦怠。在同樣的薪水下,不斷承擔更多的責任,卻沒有更多的資源來幫助他成功。不合理的工作量讓身心幾乎被壓垮你總是在職場中當個好人嗎?你或許不知道取悅別人的代價可能很高——尤其是對你的心理健康而言。哈佛大學臨床心理學家黛比‧索倫森 (Debbie Sorensen) 是研究職場關係對心理影響的專家,他曾發文表示,傾向取悅他人的人,在工作中特別容易倦怠。黛比說:「這樣的人往往是非常善良、體貼的人,這使得他們更難設定界限,去拒絕不該承擔的工作,或在工作中投入太多氣力。要他們說「不」「這對我來說負擔太大」,會讓他們感到內疚、不安,但當接下工作後卻又十分埋怨──在同樣的薪水下,不斷承擔更多的責任,卻沒有更多的資源來幫助他成功。你當然不可能都不顧及工作伙伴的感受。在工作中表現得禮貌、友善和支持都是重要的特質,可以幫助你提高工作效率,和同事相處愉快。這與討好的不同之處,在於取悅他人的人往往難以設定界限,這可能讓人筋疲力盡,並導致慢性壓力。如何判斷是否因為取悅他人,損害心理健康和工作表現?你應該注意以下三個跡象。1.答應每個要求,即使打擾了原訂的工作計畫,讓你漸漸被工作量壓垮,遑論進修與精進。2.額外的工作讓你心煩意亂,你只是害怕拒絕別人會惹對方不開心,而忽略自己的感受。3.明明知道工作期限不合理,你還是硬著頭皮答應。但辛勤工作和奉獻精神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當你因為疲累而無法顧及工作細節,長官對你的工作滿意度還會不斷下降。取悅他人不僅對你的職業生涯來說是危險的,還會導致你對工作產生倦怠感,更嚴重的是讓你忽視自己的需求和目標。當你不斷地將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時,專注於你的工作並在職業生涯更上層樓,會變得遙遙無期。如何停止在工作中取悅他人、避免倦怠1.設定界線這是緩解壓力和倦怠的第一步。換句話說,你要懂得覺得別人的要求,這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但當你想承擔更多責任時,請停下來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想要或需要承擔」,並盡量避免落入否定自我的陷阱。你必須了解,為了讓自己在工作中更有活力,處理主要目標和優先事項,必須設定界限,成為主管眼中更有效率的員工。2.下班時間和午休都很重要下班時間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都應該有時間和空間來充電,讓大腦和身體都徹底休息。現在有太多人必須抑制下班後工作的衝動,這是十分有趣的現象,上班和下班似乎沒有分界。必須有意識的改變這樣的認知與習慣,別讓無止境的工時,導致你忽視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建議你好好利用並珍惜午休的時間,這會讓你下午處理工作更得心應手。告訴自己,當工作量又增加,或臨時加入額外的工作,你必須勇敢說不。勇敢說不,必須合情合理,請溫和但堅定的把你為何拒絕的原因詳細說明。如果你的上司或老闆真的珍惜你這位員工,相信他會理解;若非,那麼他就是想壓榨你,這樣的公司,你繼續待著,身心都會遭受極大的傷害。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盤點臨終病患「人生最後悔5件事」!醫: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6 養生.聰明飲食
防動脈硬化、維持皮膚健康...「食物中的感冒藥」茼蒿有4大功效!吃茼蒿、山茼蒿有差嗎?
又到了吃火鍋的季節!不只肉、丸餃類,不妨吃點當季盛產的「茼蒿」吧!茼蒿盛產季節為每年的10月到隔年的4月,因富含鉀離子、維生素A等營養,可說是營養價值高的蔬菜,也由於茼蒿有幫助胃腸蠕動、預防便祕、降低膽固醇等健康功效,所以在日本也被稱為「食物中的感冒藥」。茼蒿、山茼蒿差在哪?茼蒿又名打某菜、皇帝菜,茼蒿的根莖葉都可食用,纖維細嫩,容易消化吸收,獨特的香味則可增進食慾。正因有類似菊花香味的特性,日本的茼蒿也被稱為「春菊」。但茼蒿和山茼蒿有差嗎?日本的茼蒿又是哪種?.小葉茼蒿別名:山茼蒿、細葉茼蒿、日本茼蒿外觀、口感:葉狹薄、香氣濃適合料理:熱炒.大葉茼蒿別名:圓葉茼蒿外觀、口感:葉寬厚、纖維少適合料理:火鍋、鹹湯圓小葉茼蒿(山茼蒿、日本茼蒿)適合熱炒料理,而大葉茼蒿(茼蒿)則適合加入火鍋、鹹湯圓裡。茼蒿營養含量屬於綠色葉菜類一族的茼蒿與山茼蒿,有著葉綠素和β-胡蘿蔔素,同時礦物質種類也相當豐富。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茼蒿與山茼蒿有: 茼蒿功效有哪些?不管是茼蒿、山茼蒿,兩者都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鉀離子等多樣的營養成分,茼蒿(4388)、山茼蒿(6285)的維生素A總量(IU)甚至比南瓜(3681)、黑豆(793)都還要高!究竟茼蒿家族們還有什麼樣的功效?.抗氧化:不管是茼蒿、山茼蒿,兩者都富含維生素A,具有抗氧化力,有中和自由基的效果,因此有許多研究其對抗老化與癌症的潛力。.維護視覺、皮膚健康:維生素A能幫助製造視網膜的一種感光物質(視紫質),對夜間視力十分重要,以及維持皮膚、黏膜健康,免疫系統運作正常。.幫助減重:當中的纖維和維生素C,有助促進腸胃蠕動和排毒減重,進一步做好體重控制。.防心血管疾病:充足的鉀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攝取含有富含鉀且鈉含量低的食物,可降低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維生素A也有助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哪些族群須特別注意食用量?腎病者要少吃:因富含鉀,因此腎臟病患者要特別注意攝取量,腎臟是體內鉀離子主要的排泄器官,若血液中鉀離子超出正常值可能引發心律不整、肌肉乏力。食用時建議要川燙去除水溶性鉀離子後再食用。另,中醫認為茼蒿屬性性寒,體質虛弱、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不宜多吃。茼蒿要如何挑選才好吃?以葉面完整不破損,無黃葉枯萎,葉面有粉質狀,葉肉肥厚鮮綠,無水傷腐爛者為佳。雖然茼蒿不耐貯藏應儘速食用,但在購買後,將洗淨的葉片瀝乾水分,再裝進塑膠袋,放入冰箱冷藏,也可延長保存期限。茼蒿怎麼洗才乾淨?茼蒿常隨著農藥殘留的新聞與火鍋一起出現,民眾不免提心吊膽。因此建議在料理這類葉菜時,要記得先經過沖洗、浸泡,將青菜洗乾淨,再開始摘除老葉與切段的作業。切除:近根部的部位先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切除。沖洗:由於葉子細嫩,稍用手搓就會破裂,有的放在水龍頭下沖洗,仍然無法展開細葉。此時,可加上水盆的輔助,開著水龍頭,以小水流慢慢注入水盆,然後先取三至五片葉的量,手握葉柄部分,將葉面倒置於水中,一面攪動一面沖洗,如果水變得太髒就倒掉,再接水反覆數次,直到洗去上面的泥沙與部分農藥。浸泡:接著把所有的菜放到盆中,將水蓋過青菜浸泡約20分鐘。浸泡時,可以稍微用手輕按,讓菜在水中利用壓力和浮力清洗表面。建議期間換水數次。茼蒿、山茼蒿怎麼煮?根據「鮮享農YA - 農糧署」貼文顯示,小葉茼蒿(山茼蒿、日本茼蒿)適合熱炒料理,而大葉茼蒿(茼蒿)則適合加入火鍋、鹹湯圓裡,民眾不妨可以試試看。【山茼蒿拌香干】材料:山茼蒿300公克、五香豆腐干8片、蒜末5公克。做法:山茼蒿洗淨後用熱水汆燙,放入冰冷開水中冷卻,撈出瀝乾水分後切碎,備用。=五香豆腐干用熱水汆燙去除豆腥味,瀝乾水分後切碎丁,備用。將切碎的山茼蒿和豆干,拌入10公克麻油、20公克橄欖油和炒香的蒜末,調入少許鹽、糖,即可裝盤。【延伸閱讀】 10個女生有8個都缺鈣!醫師:「●●+鈣片」一起吃,補鈣才有效
-
2023-12-06 養生.人生智慧
若明天是你生命的最後1天,最後悔沒做的事是什麼?現在做好4件事不遺憾人生
人生無常,你無法提前知道自己可以活到幾歲?為了不留下遺憾,請將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好好度過、努力生活。換另一個角度思考,如果明天人生的最後一天,「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最後悔沒做的事是什麼?或最後一件重要的事會做什麼?」,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團詢問網友意見,引起廣大迴響,一起來看網友們在世界末日前夕,想做/後悔做什麼事?「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最後悔沒做的事是什麼?」多數網友表示後悔沒有多花時間陪伴家人,「後悔沒與家人好好聚在一起」、「後悔沒有好好孝順父母」、「沒有多的時間好好陪伴爸爸!帶他出國玩!(最大的遺憾)」、「後悔沒有好好陪伴我的家人」、「後悔沒有拍全家福」。也有部分網友分享自身後悔遺憾沒做的事,「後悔沒有對暗戀的對象表白」、「後悔沒有做過愛愛的事情」、「後悔没有先去喂流浪貓最後1餐」、「後悔沒花光所有的錢!」、「後悔没有環遊全世界」、「後悔没有賺很多錢」、「後悔没有好好愛自已善待自己」、「後悔沒享受過好生活」。「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最後一件重要的事你會做什麼?」多數網友表示最後一刻想跟家人相聚。「擁抱我的家人們」、「最後一刻要跟家人手牽手」、「抱著我的狗一起等待死亡」、「跟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一起到最後」、「跟小貓一起看電視讀書」、「抱老婆跟狗女兒到最後一刻」、「不上班,好好跟孩子團聚,一直那一刻」、「對著家人說,這輩子慶幸和你們在一起」。也有網友表示想把最後的遺憾完成,「大吃大喝~吃飽飽」、「吃爆之前捨不得吃的美食」、「找我這輩子最討厭的人,跟他說說我心里話」、「記錄等死的時況」、「開小飛機逃難」、「想把跟爸媽和解,把矛盾都解開和好」、「去搶一架太空飛船航向宇宙」。對於世界末日之說,部分網友持不同看法,「世界末日不會事先通知啦!」、「人生沒有後悔藥」、「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人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都還不知道,把握現在比較實際」、「真是太好了!終於可以跟爸媽相見了」、「把自己打扮美美的,跟家人溫馨一起用餐、談天說地,誰知還有沒有明天?天天都是最後一天,愛要讓他們知道」、「google看有沒有讓大家重生的機會,畢竟還不想死」。怕活出後悔人生 現在開始做好4件事若想你在生命臨死前,仍然可以過著無悔的生活,建議做好以下的4件事:1.活出真我:即使這與社會或文化規範相左,你也要「勇敢追求你的熱情和興趣」。2.優先處理人際關係:多花時間與摯愛的人共度,並公開表達你對她的感情!3.平衡工作與生活:建立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以實現個人成長和快樂。4.無畏追求夢想:你必須理解「失敗是成功旅程的一部分」,為實現目標而冒險。看完以上網友們對「世界末日」的想法,發現許多人都想把最後的時間留給家人,跟家人一同度過。你是否也曾思考過這類問題?對你而言,在世界末日的前一天最後悔沒做的事是什麼?最後一件重要的事你會做什麼?提前做好準備,才不會讓人生留下遺憾。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盤點臨終病患「人生最後悔5件事」!醫: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
-
2023-12-05 醫聲.醫聲要聞
醫療團隊織成一張網 抓住走過生命幽谷的患者
醫療是需要團體合作,國內腎臟移植權威團隊林口長庚醫院及獲得醫療奉獻獎團體獎的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藉由團隊的力量創造了最佳的醫病平台⋯⋯●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 為感染者張開大網抓住病人愛滋病患者小賴娓娓道來,「個管師是陪著自己成長的人,陪我走過被告知得到愛滋病的無助及恐慌,是比家人還要親密的關係⋯⋯」在談話過程,小賴偶爾望向坐在旁邊的台大醫院愛滋病房醫療團隊個管師陳伶雅,看得出來雙方充滿互信的基礎。小賴是在小年夜被告知罹患了愛滋病,在大家團聚歡欣的年節,這個消息如同一道閃電,帶來驚恐與不安,在徬徨無助的時候,若有人能即時接住自己,那結局往往會不同,而台大醫院愛滋病房醫療團隊就是這張大網,網住了搖搖欲墜的感染者。小賴及醫療團隊成員10月28日在第一屆「免疫力低下患者感染控制論壇」中,分享醫療團隊如何與病人合作,帶給愛滋感染者最大的幫助。小賴認真地說,愛滋病是許多感染者第一個慢性病,我們離不開醫院及醫師,醫療團隊的全人照顧讓我開始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接受它是邁開新生活的第一步,而這個關鍵就是個管師,小年夜時是個管師撐住我,當我非常痛苦不知要如何告知性伴侶時,個管師告訴我『不用糾結傳染別人或是被傳染,怎麼樣都是要面對,我們都是走在路上的人了⋯⋯』。感染者治療一週測不到病毒 心安神定有信心走未來路 這些話就像定海神針,再加上治療一週後,愛滋病毒就檢測不到,讓小賴只花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接受愛滋病的存在,台大醫療感染科主治醫師劉旺達解釋,愛滋病的治療已大幅進步到U=U,就是血液中的愛滋病毒已低到測不到,即使進行無套性行為仍不具傳播力,這樣的科學數據對患者而言,就是最強的定心丸。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洪健清認為, U=U代表的意義,還包括愛滋病患者常被提醒你是「傳染者」,但當病毒低到測不到,那就不用擔心自己成了感染源,已經正常的跟一般人一樣,可以減少患者被烙印標籤或歧視。「我非常幸運遇到這麼好的醫療團隊」小賴感恩的說。陳伶雅說,愛滋病患者在確診後就像是開啟人生的第二段奇幻旅程,多數患者第一時間仍是害怕恐慌,光勸他們來醫院可能就花費很多時間,不少感染者會覺得去醫院治療,隱私會曝光,有更多人知道自己是愛滋患者,即使願意就醫,看到醫師可能連問題都沒辧法問,因此個管師就成了愛滋病患的代言人。醫療團隊營造友善環境 跨領域全人照護個管師就像是一根浮木,讓患者緊抓不放,陳伶雅說,個管師就是針對患者每個治療階段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供最實際的解決方案,目標就是讓患者留在醫療團隊這個大家庭裡,只要患者定期追蹤服藥,病情控制穩定就能維持長久的健康人生,因此,團隊需要有更大的包容性。劉旺達醫師認為,台大團隊營造了可以讓感染者信賴的醫病關係,讓疾病回歸疾病本身,並非是誰做錯了事所以才得病,感染者除了擔心被指責、隱私曝光,還得承擔「我還可以活多久,我會不會死掉?」身心相當煎熬,台大團隊理解也支持感染者,這也是感染者被「接住」的價值體現。洪健清也提醒,看待醫療不需要批判,要減少一些行為上的傷害,讓病人接受治療才是最好的結果。劉旺達心有所感地說,感染科醫師成為病患的家庭醫師,他們會和我們合作一輩子,病毒可以很快的控制下來,但未來要面對的是老化及共病、癌症等議題,伴侶、照顧者要怎麼認識愛滋,都需要共同陪伴,「我們會是他們第一個想到的醫療夥伴。」目前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提供跨領域、跨科別全方位的照護,除了醫療端有不同科別的醫療提供外,合作夥伴也很多元,從民間到政府單位,包括感染者團體、同志團體及官方機構,團隊成員也會參與各類組織的運作,爭取患者最大的權益。●林口長庚腎移植團隊 與病人合作創造雙贏「腎移植後,若好好保養按時吃藥,生活作息正常,移植後10年的器官存活率大約6成,我們有患者可以達到40年之久。」林口長庚一般泌尿及腎移植科主治醫師王敘涵指出,台灣腎移植成功率很高,但要持續維持器官功能就必須靠醫病間的配合了。移植後面對得來不易的新生活,腎移植患者林先生非常珍惜,「剛移植後一天要吃十多次的藥,為了怕自己忘記,還會設鬧鐘提醒自己,我也改掉自己無辣不歡的習慣,飲食上清淡許多。」病友團生命之光 LINE群解答150人的疑難雜症林先生是移植腎友病友團生命之光的會長,101年林先生腎衰竭開始洗腎,直到108年獲得大愛捐贈,從排隊登記接受器官捐贈開始,他就和林口長庚腎臟移植團隊有緊密的接觸,移植後加入生命之光團體,開始服務移植腎友。生命之光會與醫療團隊定期舉辦講座,每年有兩次的聯誼活動,還會揪大家走出家門參加器捐路跑。在150人的LINE群組裡,群組裡的成員會互相分享自己移植後遇到的問題,從如何吃到疫苗怎麼打,這些訊息看似簡單,對患者而言是解決生活困擾的好方法,讓移植者可以恢復正常的第一步。醫療團隊螺絲釘 協調師貫穿移植第一線 林口長庚除了支持病友團的成立外,本身的移植團隊成員也是國內各領域的權威專家,其中較被人忽略的就是器官移植協調師,他們就像是小小螺絲釘,卻發揮關鍵的力量,長庚團隊的協調師分為勸募端及移植端。勸募端從推廣善終的概念開始,站在捐贈者家屬的立場,與各個醫療團隊溝通協調,並同時讓捐贈者家屬了解手術,並減少家屬的焦慮,這是勸募協調師最神聖的工作。移植端則著重在整個親屬移植及大愛移植過程中,扮演貫穿整個移植的第一線人員,尤其移植手術與一般手術不同,協調師必須從術前評估開始,到登錄移植後的回診追蹤,直到順利接受移植手術後的關懷。建立醫病有效溝通平台 解決病患及家屬的需求林口長庚腎移植團隊協調師陳儷娟指出,協調師的角色是很多元的,「整體而言,我們就是照顧捐贈者及受贈者手術的前中後,及解決家屬的問題,為了讓醫病可以更有效溝通,移植後我們會給24小時的聯絡電話,讓病患及家屬可以找到詢問的窗口,像疫情期間就解決很多病患關於疫苗及抗病毒藥的問題。」而陳儷娟也提到目前腎移植的趨勢,九成為活體捐贈,也就是親屬是捐贈者,但捐贈前的評估就有三成會因為法規的問題被刪掉。王敘涵補充說明,對於親屬間的捐贈,「我們會有公正的第三方進行倫理委員會的評估,同意後才會開啟捐贈的流程。」
-
2023-12-04 醫療.眼部
如何知道自己可能得了白內障?白內障6前兆,頻繁變更眼鏡度數要注意
白內障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眼睛問題之一,很多人都很緊張,跑來問我們,要怎樣才知道,自己可能得了白內障?這是非常好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哪些是白內障的常見前兆!白內障6前兆1.視力模糊:白內障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就是視力模糊,患者會感到看東西變得朦朧或模糊,就像透過濕潤的玻璃看世界一樣。2.光線散射:當看到強烈的光源(例如車頭燈或陽光)時,會出現光線散射現象,這有可能是因為白內障引起眼睛的晶狀體變得不透明,所以光線才無法正確通過,也就是會讓人感到刺眼而畏懼光線。3.夜間視力變差:白內障會導致夜間視力變差,使患者在暗處更難看清物體。4.頻繁變更眼鏡度數:因為水晶體病變,使光線進入眼睛的折射作用發生改變。所以如果發現需要頻繁地更換眼鏡度數,這也可能是白內障的一個徵兆。5.色彩感知改變:注意到對某些顏色的感知有所改變,變得較淡或變得不如以前鮮明。你可能會覺得,什麼東西看起來都像幾十年的老照片那樣黃黃的或是褐色的,這就有可能是白內障喔!6.雙視 (單眼影像重疊):白內障有機率導致雙視或影像重疊,這會干擾正確的視覺感知。因為光線受到混濁與病變的水晶體纖維干擾,使視野變得像遮了一層毛玻璃或霧鏡一樣。如果你有上述這些狀況,請趕快就醫檢查!(本文轉載自臉書粉絲專頁《羅眼科睛采眼科-彰化白內障視力保健專家》)疾病百科/白內障白內障是指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晶體變混濁,導致光線無法完全穿透而造成視覺模糊,而且是無法以眼鏡矯正的現象。白內障通常又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情形,其中又以後天性的老年人白內障最為常見。老年性白內障是種自然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眼球內部的水晶體會慢慢發生硬化、以致於逐漸混濁不透明,導致視力慢慢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3 焦點.長期照護
超單身世代來臨 打造互助共老生活圈獨居也能是安全幸福的選擇
每個人都會老、都會變成一個人,高齡化加上少子化,以及現代人晚婚、不婚、離婚、喪偶等因素,獨居將會是未來趨勢。當退休後的景況不是想像中的含飴弄孫、與另一半攜手偕老,面對「獨老」該如何安然自處?超高齡社會來了,你我都可能是獨居老人。根據統計,目前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約18%;國內高齡獨居住宅數已逾57萬戶,跟10年前相比,增幅近一倍。少子化嚴重,未來高齡獨居或老老同住將會愈來愈常見,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2022年針對六都長者進行調查,20%的民眾認為自己的身心理健康狀況不好,更有一半的長者最近三個月沒有任何的社會參與。減緩老年孤獨 以初老服務老老你曾想過自己老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嗎?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獨居老人宅數快速增長,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離婚、分居、喪偶),獨居已經不是悲慘的選擇,更可能成為十分普遍的生活方式。如何讓老人安好在家鄉,社區的互助力量非常重要,老盟推動「幸福獨居共好社區計畫」,希望培力志工進到獨居長輩的家中去陪伴關懷,或透過電話問安、送餐或共餐消弭孤獨感,進而協助「安全獨居」。衛福部公布的《高齡社會白皮書》提到,政府應以促進老人健康與社會參與為主,呼應高齡永續發展,老盟持續致力相關政策倡議,「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計畫以互助服務模式培育志工,初老幫助中老、老老,形成緊密的在地生活圈。張淑卿強調,迎接獨居時代,人身安全是最基本的前提,運用中高齡及高齡人力,讓「在地人照顧在地人」緩解孤單,長者也能夠獲得更親近的服務。破除老人=衰弱的刻板印象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獨居代表一個老人或是雙老住在社區中,大眾對獨居的印象是「他們很孤單」、「跟社會沒有連結」、「弱勢需要幫助」,但刻板印象跟實際狀況可能有落差,不見得所有個案都是悲苦或弱勢,有些長輩喜歡獨處而選擇一個人生活。獨居與幸福聯結建立在安全之上,協助的措施要個別化,視需求提供適切的服務和支援,也能過自主健康有意義的老後生活。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分享目前高齡政策發展趨勢與藍圖,在家戶人口數愈來越愈少的情況下,自主跟自立很重要。人口結構老化有隱憂,也帶來新的機會,例如銀髮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潛在人力資源增加。當65歲以下的工作人口變少,更應促進高齡者職場連結,志工也是高齡人力再運用的方式之一,社區主動去發掘這群人、進行培力,讓他們有事情做,建立自主性和被需要的價值感,對身心健康有加分效果。社區永續共好 打造幸福好所在老盟自2022年起,開發「幸福獨居好朋友」互助服務模組,讓社區互助永續量能最大化,今年與11個社區夥伴共同建立獨居不孤獨的幸福生活圈。其中,還納入了時間銀行的運作概念,以及睦鄰志工計畫、巷弄長照使用AI科技、部落互助合作等,整個社區動起來關注獨居問題。每個社區都因地制宜發展出永續共好的方式,也讓獨居長輩遇到困難時,有人可以伸出援手,建立新的社會鏈結,產生良善的信賴關係。睦鄰相伴、強化社會照顧支持體系,讓社區中有愈來愈多元的關係連結,獨居也能是安全幸福的生活選擇。
-
2023-12-03 活動.活動
高齡科技創新論壇/整合亞洲觀點 銀光經濟是台灣優勢產業
由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策會、生策中心共同舉辦的「高齡科技創新高峰論壇」12月2日於台灣醫療科技展舉辦,行政院院長陳建仁透過錄影闡述台灣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因應策略,其中跨部會「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是未來的國家重點,希望透過生醫與資通訊科技的強強聯手,翻轉挑戰為機會,讓台灣走向更永續發展的未來。陽明交通大學校長林奇宏指出,根據世界銀行的建議,延長工作年限、避免依賴以所得稅作為福利支出、強化健康照護體系是高齡社會永續發展的重點策略,經濟衰退同時影響社福支出。結合高齡科技與產業推動銀光經濟是重要的契機。銀光經濟目的在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營造優質的生活,推估2025年亞太地區銀光經濟產值達4.6兆美元,也是台灣應該發揮優勢,積極發展的範疇。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強調以「群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緊密結合生物醫學與數位科技,建立有效推動健康長壽的各項研究,並依照社區導入需求應用不同的科技解方,希望讓每個社區民眾都能享用到科學進步的成果。他也以關渡醫院在社區所推動的各項方案為例,結合不同科技企業推動iHARP長壽健康生態系,讓科技不著痕跡的應用於日常生活,促進健康長壽之餘也活絡經濟。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理事長荒井秀典展示多項日本發展的照護機器人,也提出研究數據證實,移動機器人讓協助長者如廁動作只需一人,減少照顧服務負擔,也有多款社交機器人,如海豹造型的PARO透過聲音提升與長者的互動與療癒,由SONY發展的社交機器人「小花」能與失智者互動,並帶動原本疏於與人互動的失智者快樂歌唱。前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黃聿立指出,縮短不健康餘命是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的目標。從2015-2020年,新加坡政府投入22億美元推動健康老化行動方案,2023年進一步強化三大主題:照顧(Care)、貢獻(Contribution)、連結(Connectedness),選擇近十萬人居住的皇后鎮作為場域,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結合各種社區與政府資源,推動健康社區,發展具有生命意義的長壽社會。在產官學研界的座談中,數發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提到,台灣政府在高齡科技產業行動方案編列預算與行動方案,待立法院通過後,明年會有更具體的方案計畫,希望各界共同參與。他也提及,陳亮恭多年如傳教士般地倡議銀光經濟,以提升經濟發展回應人口高齡化的挑戰,關渡醫院與企業的合作正是最強的示範。友達頤康董事長葉俊正與華碩健康總經理王恒聰均表示,大企業之下新創子公司推動高齡科技的投入,慢慢由摸索走向具體成果;緯創醫學科技張尊民強調緯創積極與新創公司合作,作為產品發展的動力。實際跨越產業與學術界的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中心教授徐業良談及創業的艱辛,欣見政府部門與場域的投入,特別是關渡醫院第一線照顧同仁對於科技應用的熱誠,是國內少見的積極與正面。會議中還有英國國家高齡創新研發中心(National Innovation Center for Ageing, NICA)代表參加,指出英國政府在社區推動高齡創新發展,以預防失能為主題、社區民眾為主體,共創(co-create)創新研發量能而成立NICA,至今已17年,而明年將在台北設立據點,希望結合全球的力量,以創新科技與社區導入改變未來的世界,讓人人能享有活躍優質的晚年生活。論壇與座談交流熱烈,產官學研界揭示共同的目標,主辦單位指出,透過亞洲觀點的整合,台灣連結日本與新加坡,具有強大的量能做為世界的示範基地,期望高齡科技的發展能真實提升民眾福祉、活化社會、強化經濟,將人口高齡化的趨勢轉為社會進步的契機與動力。
-
2023-12-03 養生.生活智慧王
不需頻繁清洗!專家曝4種東西太常洗可能會破壞質料和觸感
打掃居家環境時,你會清洗那些東西?通常只要是織物,我們都會慣性都去洗滌一番,但根據清潔專家,有些東西並不需要如此頻繁的清洗。某些織物和材料如果洗滌過於頻繁,就會開始分解,並損害該物品的結構、觸感和完整性;所以,我們得在清潔和保存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根據清潔專家,以下四件家中的物品,最可能是民眾會洗過頭的東西。浴巾專家指出,毛巾是最常被過度清洗的居家物品,尤其是浴巾。加拿大安大略(Ontario)的Toronto Shine Cleaning創始人達席爾瓦(Lina DaSilva)表示:「雖然每次用完浴巾後都想清洗它們,但這樣會降低浴巾的柔軟度,並讓纖維迅速老化。」達席爾瓦建議,浴巾用三到四次後再清洗,但前提是每次用完都要掛好晾乾。毯子另一個常被過度清洗的家中物品,就是毯子;毯子雖然使用率很高,但過度清洗會導致纖維僵硬、纏結,讓毯子變得不再柔軟舒適。科羅拉多州丹佛市(Denver)的家居清潔公司Clean Queen創始人蘭伯特 (Katie Lambert) 建議,民眾可以根據使用情況,每三到四周清洗毯子一次就夠了,不用每周都洗。床單床單別每周都清洗;專家指出,過度頻繁地清洗床單,會大大縮短其使用壽命。「大家通常習慣每周洗一次床單,但除非弄髒或生病,否則將清洗的頻率延長到每兩周洗一次,通常就足夠了,」達席爾瓦指出。達席爾瓦也建議,用溫和的天然洗滌劑清洗床單,這可以幫助床單保持乾淨久一點,並能保護精緻纖維的完整性。牛仔布料牛仔布料會隨著時間而磨損和褪色這點,飽受大家喜愛;但過度頻繁地清洗牛仔布料,反會加速磨損和褪色的過程,並導致纖維變得脆弱,讓布料形狀變形,一旦發生這種情況,這塊牛仔布料就沒救了。達席爾瓦指出,除非有明顯的污垢或異味,否則牛仔布產品應該穿上個五到十次再清洗就夠了;她甚至建議,在兩次洗滌之間,可以針對小污漬進行局部清潔。
-
2023-12-03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論壇/名醫林頌凱住院深刻體悟:年輕應快存肌本,國人應重視肌肉力!
不拖累家人,讓自己好走,已成為退休準備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許多人認為,退休力5大要素中,以健康最為重要,對於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來說,可是有著深刻體悟,在今年5月新冠確診,病情嚴重,住院5天,因長時間臥床,肌肉組織明顯減少,迄今已近半年,體力大不如前。他在聯合報「退休力論壇」分享親身經驗,希望國人重視肌肉力,年輕人開始存肌肉本。林頌凱表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96高齡辭世,辭世前兩天仍接見英國新任首相特拉斯,等於生前只臥床一、兩天,健康、活躍至人生最後一刻。相較之下,但台灣民眾臨終臥床時間卻長達8.04年,如何不拖累家人,讓自己好走,已成為退休準備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老年人衰弱雖非疾病,卻可能導致失能、骨折林頌凱在退休力論壇中,發表「健康肌力:和痠痛說 byebye!科技如何輔助健康 」專題演說,他指出,老年人衰弱是一種狀態,而非疾病,但卻可能導致失能、骨折,甚至入住養護機構。臨床顯示,肌肉流失、牙口不好、營養不良、骨鬆、憂鬱症都屬於老化衰弱,與其他國家相較,國人老化速度明顯,一項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者骨鬆骨折風險竟達81%。林頌凱強調,「肌肉力、骨骼力、神經力為健康力三大組合」,其中以肌肉力最容易被忽略,一旦肌少症,肌肉組織偏少,容易跌倒,還可能眾病纏身,因此,年輕時必須多存肌肉力。「走路、散步等有氧運動是無法長肌肉的。」林頌凱指出,許多老人家每天走一萬步,自認運動量足夠,但一不小心就摔跤,原因就在於肌肉量不足。如果想維持或增加肌肉量,必須透過重訓,並達到累喘等狀態。透過新科技,可以更加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目前可透過「姿勢分析儀」、「智能重訓」、「穿戴式裝置」等科技,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讓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開出最佳運動處方,提升效能,並持續追蹤,減少受傷機率。林頌凱強調,藉由運動醫學、復健醫學可讓中老年人「不痛、能動」,建議年長者如有病痛,身體痠痛,就應該積極就醫,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並在專家評估下,做正確運動,維持並增加肌肉量,減少衰老危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3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論壇/退休必須提早做準備,未來台灣人人均是百歲候選人
聯合報「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今天登場,多名專家、學者與會,數百名民眾共襄盛舉。退休準備工程,一起練習學習的同學,希望都能健康老化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永續長羅國俊致詞表示,以前退休是被動的,時間一到就走人,但現在退休,則必須主動、學習、規畫,在退休準備工程之前,大家都是同學,一起練習學習的同學,希望都能健康老化。剛滿65歲的羅國俊表示,在拿到基隆市政府敬老卡時,心情是愉悅的,尤其在刷公車時,連續三聲「嗶、嗶、嗶」就覺得自己是幸福的,真的好幸運,因為從古至今,能活過65歲者還是少數。統計顯示,人類有史以來,超過65歲以上的人有12億,但今時今地,現在65歲以上的人就有6億。身為6億人之1,非常榮幸。清朝康熙皇帝60大壽時,在紫禁城舉辦「千叟宴」,邀請叟(耆老)參與御宴,對象為年逾65歲的長者,當時被喻為千古難得一見的盛宴,現在卻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情。羅國俊表示,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耆老」將占全人口的5分之1,人數多達469萬,光是零頭就遠多於康熙的「千叟宴」。聯合報2023年退休力論壇主題為「以防萬一、活到100歲」,羅國俊表示,這在清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現在大家都是百歲人瑞的候選人,但要想健康幸福老化,是必須預先練習。羅國俊表示,自己設定的5大退休力,包括:●財務●身體健康(健康老化、活躍老化、死前臥床不超過兩週)●心理健康●社會連結●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退休是必須早做因應、事先練習每個人面對自身老化的態度不一樣,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羅國俊永續長能夠勇敢慢對老化,但國衛院前院長梁賡義在持敬老卡搭公車時,每次一刷,到了第三聲嗶嗶時,就會不自覺得咳嗽,希望蓋過嗶聲。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在三年前成立「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結合270多名專家學者,針對銀髮族可能面對財務、心理、醫療等問題,事先盤點,並擬定策略,目的在於希望國人健康、活躍及在地老化,能夠身心靈健康,有尊嚴地度過晚年。「退休是必須早做因應、事先練習。」司徒惠康強調,退休絕非是中年人的事情,所有年輕人都應該針對退休五力,提早做準備。6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2023年更推出「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聯合報於2020年舉辦第一屆退休力論壇,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強調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等五大核心能力。來測你的退休力》https://health.udn.com/health/retire/index今年同步推出「以防萬一財務筆記本」,供民眾記錄銀行帳戶、保單、信用卡、資產負債、數位金融資訊等,一旦面對「萬一」,這筆記本就會成為指南針,多一份準備,就能減少慌亂。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3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3退休力論壇/退休力博覽會為你健檢財務 練肌力
「唉呦,沒想到蘿蔔這麼重!」60多歲黃小姐參加「退休力博覽會」的「肌力大挑戰」,右手握著蘿蔔,必須在30秒內完成20個手臂拱舉,盡管勉強及格,拿到蘿蔔,卻覺吃力。在體適能老師解釋下,儘管每天慢走、健走等有氧運動,無法增加肌肉量,必須透過重訓,才能訓練肌力。聯合報今天舉辦「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除了專家演講,場外也有博覽會,讓參與者體驗成為「一日退休練習生」,現場設置退休理財規畫諮詢、器捐及病主法、藝文票券、熟齡學習課程平台,以及零腦力及肌力大挑戰等攤位,只要玩些小遊戲或拍照上網打卡,就可以拿到小禮物,許多人排隊等候,場面熱鬧有趣。在「肌力大挑戰」攤位,排隊人潮眾多,參與者先挑選一顆白蘿蔔,在體適能老師見證下,只要30秒內完成20個手臂拱舉,就可直接拿走白蘿蔔。不少體型纖細、手臂無肉的長輩做起來相當吃力,直喊「怎可能這麼難?」。不少人聚集在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提供的攤位,接受退休理財規畫顧問(RFA)的退休財務健檢,希望盤點經濟狀況,規畫適合退休計畫。顧問李小姐表示,這一兩年尋求諮詢民眾所面臨的困境,可用年齡來畫分,中老年人經濟能力不錯,擁有股票、基金、不動產,電腦簡單評估後,退休後經濟缺口不高,但最大風險卻可能家有「啃老族」,只要有一個孩子窩在家裡,不想工作,人生幾乎暗淡無光。至於年輕族群,大部分屬於月光族,有多少、賺多少,一年多次出國、島內旅遊,「妥善」運用薪水,幾乎沒有存款,自覺與退休距離甚遠,無須早做準備。不少退休族群則在勞動部北基宜花金馬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攤位前詢問二度就業等相關問題,資源中心代表指出,人口老化,中高齡退休後再度投入職場,已成為常態,就曾媒合過一名80多歲大哥至運動中心網球場工作,幫忙撿球,整理環境,從中獲得成就感。
-
2023-12-03 退休力.社會連結
2023退休力論壇/中高齡入職場帶更多價值 統一超經理林宸碩:產生「三心高人」效應
中、高齡族群進入職場,好處多多!統一超商人力招募經理林宸碩參加聯合報、元氣網舉辦的「2023退休力論壇-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論壇中分享道,他在執行該公司「樂齡專案」,鼓勵全台7-11門市多雇用中高齡店員時觀察到,中、高齡族群若進入職場,可幫助「防大腦老化、失智」、「防退休金不夠」、「防無聊」,也可「防缺工」,無論對高齡者本身、對整體就業市場,都能帶來更多不同好處、價值。林宸碩表示,在2018年12月該公司推行樂齡專案時,許多店家招募新進人員,還是以年輕人為主,但透過樂齡專案,希望可以開啟另一個人力資源市場。經過兩年的努力,林宸碩也觀察到,45歲以上中、高齡族群進入職場,可以產生「三心高人」正面效應,所謂三心是指中、高齡族群往往比較有「耐心」、「同理心」,也常對客人「主動關心」,且「穩定性高」,不少更是「銷售達人」。林宸碩舉例,曾有超商店長分享,有一名中高齡女性店員很會賣東西,曾一個月賣出七十多台氣炸鍋,銷售數量之高,令人印象深刻,詢問之後才了解,這名女性店員有在經營社區媽媽群組,她常使用氣炸鍋烹煮超商冷凍食品,也常分享使用心得,因此吸引許多社區媽媽的注意。對於「如何創造對中、高齡族群更友善的職場環境?」議題,林宸碩認為,針對中、高齡族群,可進行職務再設計,且工作時間也可控制在4到6小時,擬定學習計畫表時,也可從簡單、單純項目開始,再進階到複雜項目。在統一超商收銀櫃台,也有設減壓墊,當店員需要久站,膝蓋也比較不會痛。其他像逐步引入自助收銀機、AI導入ibon多功能事務機等,都是很友善的設計。期待更多中、高齡族群加入職場行列,也希望雇主、店長可以多給中、高齡族群一點機會,讓職場環境共榮、共好,市場缺工問題也可大幅改善。
-
2023-12-03 醫療.心臟血管
手麻腳麻怎麼辦?是中風嗎?醫師詳解導致麻痺原因,出現8症狀請速送醫
你有手麻的問題嗎?大多數人認為手麻是中風的前兆,擔心自己是不是急性腦中風!究竟出現手麻症狀是不是腦中風?突然手麻怎麼辦?該如何與中風做分辨?元氣網整理了關於「手麻」的3個問題,一起來看看你的手麻是什麼原因造成。手麻是中風嗎?導致手麻腳麻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心臟血液循環不良、神經壓迫、腦幹中風後遺症都有可能。亞東醫院神經外科岑昇信醫師表示,手麻的成因有很多種,這其中有的是因為生病,身體給我們帶來的警訊。.糖尿病:糖尿病的患者常常會有手部及腳部感覺遲鈍的問題。病患會覺得手掌、腳掌好像穿了手套和襪子一樣,接觸東西時感覺不如以往敏銳。糖尿病病患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長期的糖尿病或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周邊神經病變。.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造成的手麻,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手部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或重複同樣動作的工作者,為高風險群。家庭主婦、廚師、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之民眾,常會因手腕的過度使用而面臨這樣的問題。手腕的橫腕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在手腕過度使用的情況之下會慢慢增厚,造成正中神經的壓迫、引起手麻的問題。.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造成的神經病變,也屬於感覺遲鈍的類型。長時間需要低頭、固定同一姿勢、缺少適當頸部休息的民眾,其頸椎退化的速度會比一般人來得快,這類型的民眾,也更早面臨頸椎狹窄所造成的神經病變。頸椎退化、狹窄的患者,除了會有上肢感覺遲鈍的問題,也常常伴有頸部痠痛的情況。.心肌梗塞:冬天日夜溫差大,會讓血管容易收縮,因此特別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慢性病史的患者更要特別留意,如有胸悶、胸痛、易喘等狀況,都要立即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腦中風:血管收縮也會讓血壓高低起伏,進而讓硬化的血管斑塊剝落,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有發生過腦中風,或是有高血壓病史的朋友,都要記得定時測量血壓並且注意保暖。民眾遇到手麻的問題,可以通過醫師的看診,診斷出是否為病理性的原因。這些原因中,有些只要通過簡單的藥物治療、復健,即可得到改善。若出現以上問題,可以及早就醫,才不至於延誤治療。為什麼會突然手麻?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表示,天氣冷會讓人不想動,加上熱漲冷縮的反應,導致代謝變慢、血液循環不佳,造成手腳冰冷易麻,而血液循環不良也不只會出現在身體四肢末端,也會出現在重大器官內的微血管中,因此千萬不能輕忽手腳冰冷、容易手麻腳抽筋的現象。日常可以透過適度的伸展按摩、補充B群以及熱敷、泡熱水澡的方式來幫助減緩手麻和抽筋問題,但也別忘了尋求專業檢測,來檢視自身狀況,才能真正由內而外守護身體健康。如何與中風做分辨?但若民眾若突然發生單側手麻腳麻,且伴隨著身體異常,如身體半邊無力、單眼突然看不見、將1個東西看成2個、不自主流口水、無法控制表情、走路不穩、語無倫次,有可能是急性腦中風引起的肢體麻痺,請盡速就醫,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就近將患者送往有腦中風急救醫院掛急診。參考資料:.亞東醫院-我的手會麻 是『頸椎退化』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手腳發麻可以靠放血治病?醫:道聽塗說.元氣網-寒流來襲!當心手腳冰冷、手麻、腳抽筋 醫教3步驟舒緩不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2 癌症.飲食與癌症
外國研究:「2種食物」提高大腸癌風險!其中一種許多人天天當早餐吃
外國期刊(Nutrients)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攝取某些食物和飲料可能會增加人們患結大腸癌(CRC)的風險。2種食物提高大腸癌風險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39種飲食因素及其對罹患大腸癌風險的影響。研究對象包括11萬8210名長期參與「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研究的人,填寫關於他們所攝取食物的線上問卷。經過平均12.8年的追蹤調查,研究人員證實八種食物會影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該研究發現,若撇開遺傳因素,酒精與白麵包這兩種食物會增加罹癌風險。過去的研究也證明,酒精與罹癌症風險增加有關。該研究指出,任何類型酒精飲料中的乙醇,已知是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因為其初級代謝產物乙醛已被國際研究機構評定為人類致癌物。研究人員表示,白麵包的罹癌風險也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營養素食物 助降低大腸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全穀物是許多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多酚類等植化素的主要來源,這些營養成分具有抗癌特性,並能透過多種潛在機制影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研究人員還發現,攝取其他六種膳食元素纖維、鈣、鎂、磷、錳和碳水化合物,也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其餘食物則未顯示出對罹患大腸癌風險有影響。在對家族病史、年齡、性別、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等因素進行調整後,結論依然不變。限制飲酒+多吃富含高纖維食物助抗癌位於加州爾灣的橘縣倫納基金會癌症中心(City of Hope Orange County Lennar Foundation Cancer Center)腫瘤與大腸癌專家卡瑞米(Misagh Karimi)表示,這些發現強調了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其中包括限制飲酒和選擇富含高纖維食物的飲食,以降低罹癌風險。不過,該研究也存在一項重要的局限性。卡瑞米指出,正如研究人員所說,分析僅限於歐洲人;為了確保這些發現適用於不同的族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更廣泛的族群中驗證這些結果。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2 醫療.中醫
冬天進補上火怎麼辦? 中醫師解析「上火5類型&如何降火」:別以為喝青草茶就沒事
人的火氣從何而來?為何五臟六腑都上火?口乾舌燥、嘴破、便祕、眼屎多、長痘痘、口臭、失眠、食慾不振、煩躁不安、全身倦怠,這些火氣大的症狀是如何發生的?這代表身體出了什麼問題?人會上火,究竟什麼是「火」?是食神電影中所說的那把熊熊烈火嗎?還是指一個人的「火爆個性」呢?生病是五臟六腑的火失衡 對應症狀一次看在中醫論點中,五臟相生,因此上火的情形也都會發生在這些所謂的五臟六腑中,包括心火、肝火、腎火、肺火、胃火,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醫觀念裡的「心」、「肝」、「腎」、「肺」、「胃」並不是單單指這些臟腑,而是指相對應的系統。中醫師陳潮宗指出,五臟六腑的火是平衡存在,不過有時因為自身的飲食、作息或疾病,導致蘊含體內的火失去平衡,這時就會使身體出現外顯症狀,嚴重者還會併生疾患,不只在治療上耗費時日,更難過的是因為疾病造成的痛苦,因此,平時身體如果出現輕微症狀時,就要有所警惕。 ▲心火心主神明,即心是君主之官,就是統領身體一切系統的將帥。心火旺時主要影響血脈、呼吸及腸胃系統,嚴重者還會有心血管疾病或腦部疾病。心火氣盛主要是因為情緒、壓力所導致。 ‧表現症狀:心煩急躁、面赤口渴、心中煩熱、易失眠多夢、口舌生瘡、肌膚瘡瘍、便乾尿血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保持良好心態、控制情緒、減少緊張、減少思慮、避免處理繁雜或涉及眾多人際關係的煩心事。 2.飲食方面: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之物、禁酒、多運動。 3.藥物方面:可服用黃連、蓮子等清心瀉火的藥材。 ▲肺火肺主皮毛,當人們穿衣多、住房暖、活動少、飲食熱量高時,體內就容易積熱,而有肺火顯盛的現象,嚴重時將影響呼吸道、腎臟、肝臟等部位。 ‧表現症狀:咽乾疼痛、咳嗽胸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口鼻乾燥、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以「呼吸咳嗽洗肺法」清肺,選擇空氣新鮮的地方,透過反覆深呼吸、呼氣,盡量排出肺內氣體,並由主動咳嗽的積極性保護性反射動作,來幫助呼吸道排出分泌物,達到清潔肺部、增強免疫力功用。 2.飲食方面:多吃屬性偏涼的食物,如白蘿蔔、白木耳、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筍、香蕉、水梨、蘋果、百合、楊桃、枇杷,並多飲水,少吃肉類及巧克力等高熱量食物。 3.藥物方面:在醫師指導下,如患者為肺熱鬱閉者,服用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草湯;如為陰虛肺熱者,服用養陰清肺口服液、金果飲等。此外,包括白薇、地骨皮,也是清瀉肺熱的主要中藥材。 ▲胃火跟飲食的量、質與時間關係密切,主要跟濕熱、食滯兩方面有關,嗜酒、嗜吃辛辣食物、過量飲食等都會引起胃熱上火,容易影響到脾、胃、腎、肺等器官。輕微胃火盛的人,總是有吃不飽的感覺,但其實這是胃熱給大腦的錯覺;當火盛到了某一階段,胃部就會出現發炎現象,反而會變成什麼都吃不下。 ‧表現症狀:胃部灼熱疼痛、腹脹、口乾、口臭、大便稀爛、便祕、牙齦腫痛、胃口不好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多注意口腔衛生。 2.飲食方面:遵循清熱、清滯的原則,飲食節致、禁吃過熱、甜膩的食物,增加黃綠色蔬菜與時令水果的攝取,以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 3.藥物方面:川蓮、燈芯花、蓮子芯、麥冬等有瀉胃火功效。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所以調整情志、穩定情緒很重要,焦躁情緒會火上加油,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調節體內火氣。此外,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好,也是造成肝火上升的原因。當經常熬夜打亂人體正常的作息時間,肝臟不能如期在晚上11點到凌晨3點進行休息和排毒的工作,只能加班將體內積存的雜質和毒素清除,就加重了肝臟負擔,長久以往將不只影響肝臟健康,也會造成心臟方面疾病。 ‧表現症狀:下午頭易脹痛、頭暈、耳鳴、眼乾、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兩肋脹痛、睡眠不穩、身體悶熱、舌苔增厚、暴躁易怒、長青春痘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改善急躁個性、睡眠充足、心情放鬆。2.飲食方面:不宜吃辛辣、過油膩及過酸的食物,避免煎炸食物,羊肉、海鮮、肥肉、烏梅等燥熱的食材應能不吃就不吃。3.藥物方面:金菊花、溪黃草、夏枯草、白芍等合煎飲用,可平息肝火。 ▲腎火從中醫觀點中,腎本身有腎陽及腎陰之分,腎陰負責製造人體津液、體液輸布到全身,幫助人體平靜、降溫;而腎陽是作為腎陰體液等運送的動力,當腎陽過亢時就是腎火上升的現象,女性在更年期時常見症狀如熱潮紅、盜汗等就是腎火上升的症狀,嚴重時也會影響到肝臟和脾臟。 ‧表現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掉髮、齒搖、睡眠不安、煩熱、形體消瘦、腰腿痠痛、生青春痘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不熬夜、維持穩定的作息時間。2.食方面:減少冷飲、高熱量、刺激性食物,多補充高纖維、維生素C的食物。3.藥物方面:中醫常用知柏地黃丸來清瀉腎火。 「實火」、「虛火」降火大不同當我們出現口渴、口乾、口臭、口苦、嘴破、口舌生瘡、痤瘡、失眠眼睛乾澀、小便偏黃味道重、耳鳴、頭痛、便祕等症狀時,老一輩的長輩都會輕描淡寫地跟我們說:「你是火氣大啦!多喝青草茶降火氣就好了!」沒錯,這些病徵的確就是上火的綜合症狀,但若是以為上火喝喝青草茶就可以了事的,那就大錯特錯了。上火的種類可分成「實火」、「虛火」,兩種治療之道又有所不同。 【實火】 常受實火侵犯的患者,類型多是喜愛飲食烤、炸或辛辣的的燥熱食物,體質上呈現壯碩體態,脾氣暴躁、易怒的人,在症狀表現上為口渴飲多、口苦、口臭、易口破、舌苔偏黃、舌頭生瘡、舌頭顏色紅、脈衝有力、煩躁易怒。 ‧治療之道:因患者的體質壯碩,可以瀉法調理,例如使用苦寒的方劑,像是黃連解毒湯、龍膽瀉肝湯、普濟消毒飲等是中醫師常開立的處方。 【虛火】 與實火相反,常發生在體質虛弱的人,如因熬夜、長時間工作導致體能過度消耗或過勞者。症狀表現上為口乾但喝不多、舌苔薄少、舌頭顏色偏紅、失眠、眼睛乾澀、腰膝痠軟、脈數細且多。 ‧治療之道:因為身體有不同程度的虛損,因此,應以滋潤補養需損的方法治療,中醫師開立玉女煎、清心蓮子飲、知柏地黃丸等處方用藥。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2 焦點.健康知識+
天冷運動有禁忌!寒流來襲避免「這時間」運動,醫生:比起夏天,暖身時間要更長
日夜溫差大,加上好天氣後寒流一波波來襲,不但壞了出遊的興致,也降低了不少人運動的意願!只要有心,天天都是運動天!但是隨著氣溫驟降,即使是有運動習慣的人,這時候冷颼颼的氣溫可是會使血管收縮變窄、血液流量減少,同時出現缺血的症狀,一旦出門去運動 ,若恐怕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 比如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專業醫生也呼籲,即使平時有運動習慣,但遇到寒流來襲,堅持運動比不動還危險,一定要忍住出門啊,但是究竟天氣一變冷就真的不適合運動嗎?其實做好這4點,要運動也不是不可以!4招請遵守,讓你安心運動完全沒有準備,就貿然地直接運動真的大大不建議!天冷運動的注意事項還是得遵守。.洋蔥式穿法建議洋蔥式穿衣法,隨著運動強度增加、肌肉溫度逐漸上升,真的大汗淋漓了還可以慢慢脫下衣物來調節體溫,除此之外,也可以選擇排汗性佳的衣物,減少因為汗水所產生的不適感。最後,運動完了別忘趕緊擦乾身體,同時穿回保暖衣物避免著涼。.避免在清晨,和日夜交替時運動如果真的要出門運動,那也萬萬不要在最冷的時候!那就是在清晨及日夜交替時,因為氣溫變化甚大,容易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一旦出現胸悶、左前胸上腹壓迫感、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手麻等情形,就應該停止運動並儘速就醫。.暖身,要多5到10分鐘暖身,是每個運動前必須進行的,這樣才能降低抽筋或其他運動傷害的發生,同時還能讓運動表現維持一定的水平。可以依照動態伸展、滾筒放鬆、核心啟動等流程來暖身,同時建議暖身時間,比天氣熱時多5至10分鐘。天冷運動,還是要喝水雖說氣溫偏低的情況下,並不容易出汗,但這不代表運動完就不需要喝水!建議每15分鐘補充100毫升左右的水,另外, 記住每日飲水量依照每公斤體重30毫升的飲水量進行補充,也就是體重為70公斤,則每日飲水建議為70*30=2100毫升。總之,運動是個好習慣,適時動起來,並隨時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才不懼天氣,天天都是運動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2-02 養生.聰明飲食
早上起床臉水腫怎麼辦?咖啡、黑巧克力...營養師公開快速消水腫4大類食物,這2類食物不要吃
臉部水腫大多與熬夜、喝酒相關,尤其喝酒容易造成水分堆積在臉上。早上起床水腫怎麼辦?你是否曾經早上起床覺得臉腫腫的,或是上班站立/坐著一整天後,下肢出現腫漲的情況呢?水腫指的是體內代謝循環不良使過多水分聚積而引發四肢及軀幹浮腫,當你按壓水腫部位時,皮膚會出現明顯凹陷。如何快速消水腫?消水腫喝什麼?消水腫吃什麼?消水腫穴道有哪些?一文看懂水腫原因及快速消水腫辦法。水腫10大原因!自我檢測水腫程度為什麼會引發水腫呢?根據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血液科衛教指出,引起水腫的原因包含癌症末期、營養不良、肝病、腎病、心臟病、肢體缺乏活動、細菌感染、敗血病、長期臥床及體液過多等等。若以中醫觀點來看,京都堂中醫診所表示,水腫是因體內「濕邪」太重而引起的,由於濕氣重而形成毒素及廢物堆積體內,長期水腫會傷及經絡、五臟肺腑。發生水腫時,可用手指按壓皮膚5~10秒,觀察皮膚凹陷程度判斷水腫程度:.若立即恢復,水腫程度「輕微」.若數秒恢復,水腫程度「中度」.若10~12秒恢復,水腫程度「嚴重」.若超過20秒恢復,水腫程度「超嚴重」消水腫吃什麼?喝什麼?想要快速消水腫,可以吃什麼、喝什麼?營養師程涵宇指出,消水腫食物共有4大類,分為利尿飲料、高鉀食物、高鎂食物及維生素B6。以下整理4大類消水腫食物作用及推薦食物:.利尿飲料:高劑量咖啡因具有利尿作用,根據研究發現,若想靠咖啡消水腫需要2~3杯,相當於250~300毫克的咖啡因;紅茶、綠茶等茶類咖啡因也有溫和利尿作用,但對於平時少有喝茶習慣者才有明顯感受;豆漿、洛神花茶則具有豐富水分及鉀離子,建議豆漿一次至少喝300ml。.高鉀食物:鉀離子是排鈉、排尿及消水腫的關鍵。鉀離子有助於維持體液平衡,減少體內水分滯留,同時維持鈉平衡以防止體液積聚和浮腫,並增加尿液產生,但腎臟病患應避免攝取過多的鉀,以免鉀無法有效排出體外,於體內堆積造成高血鉀症。.高鎂食物:鎂參與了300多種身體酵素作用,可維持心臟、肌肉及神經正常功能,幫助身體代謝,足夠的鎂有助減少水腫問題。一些研究發現鎂的補充劑( 250 毫克)有助減少經前症候群的症狀,如腹脹和水腫問題。.維生素B6:維生素B6為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可幫助調節體液平衡,減少水腫問題。消水腫按摩6穴道翰醫堂中醫師黃郁婷指出,好發水腫部位與個人體質有關,若是腿、下肢容易水腫是因為濕氣本身就是往下走,而臉部水腫則大多是與熬夜、喝酒相關,尤其喝酒容易造成水分堆積在臉上,建議每天可按壓以下4個穴位消除水腫:.睛明穴,位於眼部內側,內眼角上方的凹陷處.四白穴,位於眼匡下方的凹陷處.顴髎穴,位於顴骨下方的凹陷處.瞳子髎穴,位於眼尾、眼匡外交界的凹限處除了臉部消水腫穴位之外,翰醫堂也指出,位於肚臍上方1個大拇指寬處的水分穴、肚臍左右2吋處的天樞穴也具有消水腫之作用。Q1、黑豆水、紅豆水、薏仁水,消水腫效果哪個比較好?由於食物中的「鉀離子」含量與消水腫效果較有關,常見的消水腫飲品如黑豆水、紅豆水、薏仁水,在相同重量下,鉀離子含量由高至低分別為:黑豆>紅豆>綠豆>薏仁;假設鉀離子釋放至湯中的比例相同,在相同烹飪條件下,推測黑豆水的鉀離子含量最多、消水腫效果較明顯。Q2、水腫不能吃什麼?預防早上水腫問題,睡前可減少飲水量,並留意日常飲食以減少水腫問題。程涵宇營養師表示,預防水腫應避免吃重鹹食物及精緻碳水化合物: .重鹹食物:鈉會與體內的水份結合,影響細胞內外液體平衡,常食用重鹹、高鈉食物會使細胞外的鈉離子濃度變高,進而吸附體內大量水分導致浮腫、水腫甚至高血壓問題。.精製碳水化合物:精製碳水化合物大多都會添加糖,膳食纖維較少,可能導致血糖和胰島素迅速飆升,胰島素升高會增加腎臟吸收負擔,進而導致更多的鈉滯留、無法排出。參考資料: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血液科、京都堂中醫、程涵宇營養師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2 醫聲.疫苗世代
退休前也應檢視健康力 活用成人疫苗投資個人免疫防護 節省個人潛在醫療支出 邁向樂齡更要重視疾病預防
依據聯合報自 2020 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退休準備不再只靠一桶退休金,必需隨檢視自己的「退休五力」: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五力齊備才能面對健康老化。第一屆退休力論壇「挑戰一個人 『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正是探討每個人面對高齡化社會,要如何準備迎老。全世界人口正急速老化,根據聯合國資料,從2019年1億4300萬的80歲人口,估計到2050年,會增加三倍到4億2600萬人。台灣也在老化中,2026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高達全人口的兩成。逐漸老化的社會也造成醫療照護體系嚴重的負擔。2019年台灣全國健康照護花費佔GDP 6.1%,遠低於OECD平均數8.8%。2011年到2021年,全國健康照護花費增長率逐漸增加,2020和2021年增長率更是突破7%。如果以目前台灣老化速度的趨勢看來,醫療花費的負擔越來越大,如何確保健康老化將是非常須正視的課題。成人疫苗施打有益個人 可預防疾病 降低家庭醫療花費 根據最新統計,台灣醫療支出在家庭花費比例越來越重。1996年醫療花費佔家庭支出9.8%,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衛生保健觀念增強,2011年來到14.6%,2022年醫療保健支出比重增至17.8%。而成人疫苗施打可以預防疾病,改善生活品質,甚至也可以降低一半住院的機率和減少1/3的死亡率,因此可以減少家庭對於醫療花費的支出。施打疫苗對國家經濟更有貢獻,美國曾經做過一個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在2015年這些疫苗可以避免傳染疾病的醫療照護經濟負擔多達90億美元,其中,八成的醫療負擔是來自沒有施打疫苗的民眾。如果能增加成人疫苗施打,將可減輕這些經濟壓力,同時創造經濟韌性以及長遠性。 國際知名慈善家,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經在去年5月英國衛報新聞訪問中表示,他說疫苗創造奇蹟,他無法想像有人會不認同。在另一個今年2月英國廣播電台BBC訪談中,比爾蓋茲甚至說,要好好利用錢,他寧可花錢買疫苗,也不要花錢去火星。他說,花814英鎊,約台幣31000元就可以拯救一個生命。 根據國際老齡化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n Aging) 研究報告,如果能投資成人疫苗計畫,對醫療和社會整體投資報酬率可達40%到300%不等,這樣的投資報酬率來自於中老年人持續的工作生產力和勞動參與力、稅金收納、醫療支出的減少,以及減少老年照護等支出壓力。 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s ,VPDs)對老人健康和國家經濟都有很大的威脅。老年人容易感染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像是流行性感冒、肺炎、帶狀疱疹和呼吸道融合病毒引發的下呼吸道疾病等。 WHO建議流感疫苗施打率應涵蓋65歲以上人口的75%,但是依據國衛院最新報告,台灣65歲以上流感施打率從2010年到2019年只有25.6%到35.6%。另外,以呼吸道融合病毒引發的下呼吸道疾病為例,過去認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嬰幼兒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原因,會造成呼吸衰竭,甚至致死的嚴重威脅。但近年發現,在體質較弱的年長者、呼吸系統不好及免疫力較弱的族群,若感染RSV也可能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炎、心衰竭等症狀,造成住院與死亡率的上升。 9項成人疫苗 定期檢視接種建議 守護健康 快樂變老 高齡人口對於傳染疾病抵抗能力較差,加上人口結構的變化,臺灣現行的公共衛生需求應該優先推行成年人疫苗接種、鼓勵民眾遵行成人預防接種建議時程表,這是推動健康老化中重要課題之一。國內疫苗推動協會TIVS也結合衛福部疾管署的成人預防接種建議表,統整成人疫苗接種懶人包,包含以下九種疫苗: 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季節性流感疫苗;B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以及帶狀疱疹疫苗。建議民眾定期審視自身健康狀況,終其一生應諮詢醫師接種合適疫苗。 依據內政部統計,國人2022年平均壽命79.84歲,擁有健康力是一個人退休後獨立生活的第一步,如何透過施打疫苗,保護自己的健康,健康又快樂的變老,將是每個人都要重視的課題。
-
2023-12-02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誤認這些習慣能養生 台灣人高齡卻不健康
退休準備的五個核心能力中,健康是老後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但根據聯合報退休力大調查,民眾得分始終偏低,今年僅五十三點九三分。國人不健康餘命長達八年,強化健康力是重中之重,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認為,個人觀念與行為必須調整與改變,科技運用促進慢性管理與預防、診斷,提升生活品質,應該善用。台灣老化速度 僅次南韓新加坡國發會推估,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一人65歲以上,台灣老化速度位居全球第三,僅次南韓和新加坡。但高齡不是台灣目前的危機,高齡但不健康,才是問題。陳亮恭表示,國人不健康餘命年限與壽命成正比,日本不健康餘命與我相當,平均餘命卻多出五年,等於比我們多活健康的五歲;而國人每增加一年壽命,就有4.8個月處於不健康狀態。擁有健康餘命,才能延長獨立生活的年限。歐美國家高齡人口失能與失智比率已開始下降,但台灣未見。預防失能失智 運動飲食待加強失能和失智是老後生活品質兩大殺手,引發因素便是疾病與生活型態,陳亮恭認為,我們處理與面對疾病的方式、養生觀念都要有所調整。根據聯合報退休力大調查顯示,有運動習慣者,從事阻抗運動,如重訓、深蹲、肌力訓練的比率,三年來皆在三成左右,比率無法提升,更低於有氧運動的八成。調查也顯示,民眾從事打籃球、國標舞等綜合運動的比率也不高,連續三年皆未超過百分之十。另外,但全榖類攝取不足,顯示大家較常吃精緻澱粉。陳亮恭說,傳統認為長者應該仙風道骨,飲食寡淡,若能有人端茶送餐,飯來張口,更是享福。但如今不需倚賴 他人照顧的生活才有品質。但要一切靠自己,就要讓自己健康強壯,所以運動強度、蛋白質攝取都應足夠,避免精緻澱粉,減少慢性病上身,養生觀與過去截然不同。如今大家雖然知道運動很重要,強度卻不夠。相較於有氧運動的便利性,大家可能認為重訓一定要去健身房,陳亮恭建議,應該設計一些在家裡就可以做的重訓運動,提供大家鍛鍊肌力;打籃球、跳國標舞等綜合運動,在動身體的同時,還要記動作或規則,腦部一起運動 ,效果比只動身體的單一運動效果來得好。社區健康平台 以科技整合醫療在疾病治療方面,陳亮恭表示,國內醫療體系分工精細,且看重生物指標,較少納入生活、認知功能與體能等考量,使多重疾病的長者常奔波各科別就醫,缺乏橫向連結,如今利用智能科技,可望扭轉這樣的局面。關渡醫院與華碩合作,共同開發社區健康平台,透過小型社交機器人,利用藍牙連結相關設備,監測睡眠、血壓等,發現數據異常可提醒用藥、提出看診建議,甚至直接連線醫院掛號系統,進行慢性病管理,提醒、預警;甚至辨別使用者情緒、表情,再透過語音等訊息評估,進一步協助診斷。今年三月,國科會宣布將高齡科技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台灣面臨高齡快速進展等人口結構轉變,是危機也是轉機,就社會動能來說,如果有愈來愈多的資源要去照顧長者、社區營造,沒有更強的經濟動能,無法做到。照顧是靠人與人接觸,有溫度的「手工業」,如何與工業革命四點○結合,將是未來的重點。 科技力是面對高齡社會不可或缺的能力。陳亮恭認為,如果發展成功,我們的經驗也可以提供給其他東南亞國家參考,越南、泰國高齡化的腳步緊跟在台灣之後,但歐美國家經驗對東南亞幫助有限,這是發揮台灣影響力最好的切入點,把潛力變成實力,解決亞洲人口老化危機。來測你的退休力》https://health.udn.com/health/retire/index【延伸閱讀】.2023退休力/退休準備分數平均57.7分 連三年不及格.2023退休力/既用行動支付也用載具!75歲醫師作家劉秀枝:別阻止我學新東西的機會.2023退休力/復健權威林頌凱:透過AI找到腿痠原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2 養生.聰明飲食
間歇性斷食正流行!控制在這段時間內進食,有效改善心情又能減輕飢餓感
間歇性斷食是1種廣泛流行的飲食模式,許多人都會採用此種方法,作為減重和其他健康的效益之用。最近1項由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的大規模實驗,他們將研究聚焦於間歇性斷食這種飲食方式,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將進食時間限制在1天中的10小時之內,不僅可以減輕飢餓感,還能轉換心情和提振精神,這項實驗結果發表於貝爾格勒舉行的歐洲營養學大會(European Nutrition Conference)上。實驗將進食時間限制在10小時內 發現女性受試者接受度高間歇性斷食包括交替進食和斷食的週期,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來實施,其中1種方法是時間限制性的飲食(如168斷食法或1410斷食法),即是每天攝取飲食的時間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其餘時間則進行斷食,而168斷食法就是指每天斷食16小時,並在8小時內進食;1410斷食法則是指每天斷食14小時,並在10小時內進食,其他斷食法還包括隔日斷食、每週2次斷食和每週1次的24小時斷食。研究人員以使用「ZOE健康應用程式」的37,545名參與者為對象,進行了該項實驗,在為期3週的實驗中,參與者先是在第1週被要求正常進食,然後,在接下來的2週內,則於10小時之內限制進食。實驗結束之後,有36,231名參與者選擇參加額外的週數,在全部的參與者中,有27,371名用戶被歸類為高度參與,其中78%為女性。採用此方法間接性斷食 有效改善心情又能減輕飢餓感研究作者之1的莎拉貝瑞(Sarah Berry)博士指出,這是在受控制的臨床環境之外最大規模的研究,此項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確實能改善身體健康,令人興奮的是,研究發現,由於實行間歇性斷食並不需要非常嚴格的過程,就能看到積極的結果,多數人都能達到於10個小時之內進食的限制,進而改善心情、提振精神,以及減輕飢餓感。莎拉貝瑞博士進一步說明,與每天更改進食時間的人相比,保持同一進食時間的人,獲得了更大的好處。研究人員凱特伯明翰(Kate Bermingham)則說道,這項研究也證明了飲食方式的重要性,顯示食物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取決於你吃了什麼,還取決於你選擇在何時吃你的餐點,限制進食時間是1種對健康有益的重要飲食行為。研究結果顯示,我們不需要一直吃東西,如果飲食時間限制在10小時內,許多人將感到滿足,甚至對減重有幫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資料來源: Intermittent Fasting:A 10-Hour Eating Window May Reduce Hunger, Improve Mood And Energy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1 醫聲.Podcast
🎧|專訪腦庫推手謝松蒼:研究大腦找失智、罕病解方,病患捐大腦造福世人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也最神秘的器官,許多與腦神經相關的疾病,至今找不出致病原因,病友因此無藥可治。為促進研究,醫界、病友歷經近30年爭取,台灣第一座腦庫終於在11月5日正式揭牌。腦庫中存放大腦組織的2台冰箱,恆溫攝氏零下80度,腦庫推手、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卻認為,這將是一座「最有溫度的腦庫」,承載無數自願捐腦的罕病病友大愛。🎧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病友囑託:死後捐腦用於研究「如果病治不好,我走後,大腦、身體組織都交給醫師研究。」謝松蒼說,一位罕病患者臨終時的託付,是他堅持至今的動力。該病友罹患的類澱粉神經病變,當時是不治之症,剛開始病人還能走路,後逐漸失能,必須以輪椅代步。離世前,患者妻子急電謝松蒼,因腦庫尚未成立,他將病友遺體送交病理解剖。台大醫院病理科醫師漏夜完成該患者腦組織、周邊神經解剖,發現類澱粉神經病變病友手部無力的原因,與神經壓迫導致的腕隧道症候群不同,是澱粉沉澱所致,也找出病人常於睡夢中猝死的原因。謝松蒼表示,這是臨床上的重要資訊,國際上鮮有相關研究,且類澱粉神經病變為遺傳疾病,找出病因能讓患者後代、親友獲得預防、治療機會,「每一位捐贈大腦的病友,都為我們上了重要一課。」台灣腦庫收治對象共有3類。第一類是罕見疾病患者,第二類為神經退化疾病如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患者等,第三類則是正常人。謝松蒼解釋,正常人的大腦可作為研究時的對照組,有意願的民眾可與腦庫協會聯繫簽約。不過,簽訂捐腦同意書到過世之間,民眾也可能隨老化出現失智等症狀,規劃結合追蹤計畫,必要時進行神經認知功能檢測,捐腦民眾能夠早期發現疾病進行治療。晚30年起步 台灣腦庫設計領先國際全球已有150多處腦庫,台灣腦庫受限法規,成立時間落後國際30年,在謝松蒼及律師、檢察官在內的腦庫團隊奔走下,衛福部才以行政解釋,將取腦與遺體解剖做出區分,讓腦庫成立有了法源。謝松蒼表示,台灣腦庫起步晚,若沒有創新作為,與國際的落差將永遠存在。擘劃腦庫藍圖時,就規劃腦庫除腦神經組織外,若病友同意,將一併收集患者其他器官組織,並進行大腦電腦斷層檢查。這兩件事,都是領先國際的作法。謝松蒼解釋,許多神疾病是由腦神經以外的周邊組織開始,例如巴金森氏症被認為與腸胃道神經中的發炎因子有關,即「腸—腦軸」概念,把胃臟納入研究,才不會少了一塊拼圖。這是國外腦庫過去沒有的觀念,在台灣開始推動以後,美國也正考慮跟進。民眾捐贈的大腦,經病理診斷後,腦庫將以「一半防腐、一半冷凍」方式保存。謝松蒼說,學者在研究時多假定這兩半大腦病變情況相同,但也有研究指出,人腦不見得對稱。為解此迷,必須透過影像學檢查掃描大腦,但因設備昂貴,少有腦庫設置專用儀器。台灣腦庫利用設置在台大醫學院的地理優勢,與位於台大醫院的法務部法醫解剖中心協調,利用中心電腦斷層儀器檢查患者捐贈的大腦,以減少研究時的誤差,未來可再結合台灣人工智慧、資通訊優勢,讓研究成果更上層樓。承載病友大愛 盼政府支持、永續經營「希望腦庫成為病友大愛永遠的家。」回首草創腦庫過程,謝松蒼感性表示,身為神經科醫師,執業數十載,長期與罕病病友相處,深深感受到病友的大愛,以及對於腦庫的期待,自己常對腦庫協會團隊說,如果現在能多做一些,未來就能少點遺憾。台灣腦庫將比照大體老師捐贈模式,訪談捐贈者家屬,為每一位貢獻大腦的病人留下紀錄。採訪過程中,謝松蒼提及「病友大愛」的次數不可勝數。作為醫者、科學家,他掛念病友的期待,認為腦庫一經成立,就像火車出站無法返回,雖然先以試辦計畫方式,讓腦庫成立跨出的最艱難的第一步,但腦庫要持續維運、在研究上發揮功能造福病友,才能不辜負已逝病友的期待,呼籲政府穩定編列經費支持,確保腦庫永續經營。謝松蒼小檔案現職: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解剖暨細胞生物學教授經歷:霍普金斯醫院神經科研究員學歷: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哈佛大學公衛碩士台大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腦庫協會
-
2023-12-01 養生.運動健身
小腹一直瘦不下來? 減重醫師傳授甩掉腹部脂肪祕訣
許多人都有小腹凸的困擾,專業營養師和醫師們也一再提醒,腹部脂肪的積聚與脂肪肝嚴重程度息息相關,而脂肪肝與三高、慢性疾病以及癌症之間存在緊密聯繫。在面對這些健康問題時,除了藥物治療,我們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減少腹部脂肪、使身體更加健康呢?編輯推薦Netflix熱播劇《大力女子姜南順》迎來完結篇!盤點5個姜南順的穿搭品牌一次看小一母親離家、靠學校營養午餐救濟長大 超甜飄移板女孩:如果吃飽就是最幸福的事,還有什麼挫折會苦?「常常好食Good Food」的劉博仁醫師,擁有營養和功能醫學的專業背景,他主張透過調整生活型態、營養攝取以及飲食習慣,來改善身體狀態。他總結了10個實用的建議,這些方法旨在消除小腹凸肚、擺脫脂肪肝、對抗老化、保持年輕活力。趕快點開影片,記錄下這些健康祕訣,並努力實踐吧!劉博仁醫師強調,慢性發炎是萬病的根源,也是身體老化和疾病的主要原因。為了改善這種情況,首先要減少攝取發炎性食物,像是加工食品、油炸點心、煙燻燒烤等,同時避免過量的酒精攝取。此外,正確的運動、均衡的三餐、規律的作息也都是相當重要的。他特別強調「人要抗衰老,腸道先不老」,建議選擇高營養價值的食物,讓身體吸收充足營養,促進細胞的健康。透過這樣的生活方式,身體能夠更有效地抗發炎、抗衰老。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1-29 失智.大腦健康
牙齒越少會影響認知功能 裝假牙或植牙對維持認知有幫助嗎?
讀者Jack Liu在2023-11-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請問年長者牙保留齒數量,跟他們的記憶認知能力,是有因果關係的嗎?很多牙醫引用論文都說有。如果有,是指真牙的數量,還是假牙植牙也能維持其記憶認知能力?換句話說,其實是因為牙齒夠正常咀嚼功能,才能刺激大腦嗎?牙齒夠卻常吃軟質不太咀嚼的食物,就無法刺激大腦? 重點在於咀嚼的動作嗎? 謝謝您」第一篇報導「牙齒數量和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性」的研究論文是2003年發表的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mastication in elderly females(老年女性認知功能與咀嚼功能的關係)。幾項動物研究表明,老年受試者咀嚼功能下降與認知障礙之間存在關聯性。本研究對 44 名患有失智症的女性和 44 名未患失智症的女性調查了這種關係。認知正常受試者的牙齒數量顯著高於認知障礙受試者。此外,認知正常受試者的最大咬合力、咬合接觸面積和咀嚼評分均顯著高於認知障礙受試者。 這些結果顯示老年人的咀嚼功能與認知狀態有關。雖然這項研究的目標是「咀嚼功能和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性」,但它卻也發現「牙齒越少認知功能越差」。四年後,才開始有兩篇論文是專注於「牙齒數量和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性」:Natural teeth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humans(人類的天然牙齒和認知功能)。在動物研究中發現牙齒狀況和認知能力之間的關係。我們比較了1,351 名擁有天然牙齒的參與者和487 名無牙頜參與者。結果表明,功能性天然牙齒與老年人相對保留的認知功能有關。Tooth loss, dementia and neuropathology in the Nun study(Nun研究中的缺牙、失智症和神經病理學)。Nun研究是一項關於老化和阿茲海默症的縱向研究,而參與者的年齡為75 歲至98 歲。我們分析了144名參與者的牙科記錄和認知評估數據以及其中118名參與者死亡後的神經病理學結果。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牙齒最少的參與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最高。有關「假牙、植牙是否能維持認知能力」,202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有明確的答案: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n Tooth Loss With the Risk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缺牙與認知障礙及失智症風險的劑量反應統合分析)。統合分析納入 14 項研究,包括 34,074 名參與者和 4689 名認知功能減退的病例。牙齒脫落較多的參與者發生認知障礙的風險高出 1.48 倍,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的風險高出 1.28 倍;然而,對於使用假牙的參與者來說,這種關聯並不顯著。劑量反應分析中納入了八項研究,而結果是,每多一顆牙齒脫落,認知障礙的相對風險就會增加 0.014,失智症的相對風險就會增加 0.011。有關「保留牙齒數量與維持記憶和認知能力是否有因果關係」,目前唯一的證據是來自一篇2022年發表的動物實驗論文:Tooth Loss Induces Memory Impairment and Glial Activation in Young Wild-Type Mice(牙齒缺失會導致年輕野生型小鼠的記憶損傷和神經膠質激活)。兩個月大的野生型小鼠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失牙組。失牙組拔除兩側上顎臼齒,對照組則不拔牙。拔牙兩個月後,我們進行了一項新穎的物體辨識測試來評估記憶功能。結論:年輕野生型小鼠缺牙會減弱神經元活性,降低突觸蛋白水平,並引起錐體神經元流失,最終導致記憶障礙。2023年發表的一篇人體研究論文也發現「牙齒缺失與大腦灰質體積較小有關聯性」:Tooth loss and regional grey matter volume(缺牙和區域灰質體積)。380 名平均年齡68歲,未患失智症的男性和女性接受了牙科檢查並進行了大腦核磁共振磁振掃描。儘管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但牙齒缺失與大腦區域灰質體積降低相關的發現也許可以解釋牙齒缺失與認知能力下降之間的關聯性。從這幾篇論文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推理(假設):缺牙會導致咀嚼功能下降,而咀嚼功能下降會導致大腦灰質萎縮,從而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原文:牙齒越少認知功能越差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9 醫療.骨科.復健
爬山傷膝?錯,膝蓋磨損的關鍵在肌力!「登山控」醫師授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不二法則
正確爬山6常識(1) 爬山並不會較容易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2) 爬山後的膝痛,以軟組織原因,如韌帶、肌腱等發炎,比軟骨磨損更為常見。(3) 增強膝關節周圍肌力至關重要,也就是爬山要循序漸進慢慢鍛鍊升級。(4) 退化性膝關節炎急性發作時要休息並治療,這才是要暫時停止爬山的時刻。急性發作時常會膝蓋腫痛、積水,並微微發熱。(5) 使用登山杖相當重要,雙杖較好,護膝也可考慮。(6) 下坡衝擊力大,膝關節負荷多,肌力不足者請減速。登山是我最大的興趣,登山的時候,友人最常問我的問題不外是:登山究竟會不會傷膝蓋?自從某醫界大老宣稱,爬樓梯或登山是「最笨的運動」,說這兩項運動都會對膝關節造成嚴重損害,甚至不可逆。自此,登山界每個人都人心惶惶,爬傷膝蓋,但不爬傷心,不知如何是好?我也是這樣,對我這登山控來說,假日不去山上走一走真是難過,封山還得了!其實這句話有對也有錯,膝蓋保護其實肌力訓練最重要,如何避免爬山傷膝蓋才是重點?我覺得有義務要好好和大家說明登山與膝關節的關係,讓大家了解真相到底是什麼呢?以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走路膝蓋的負重最大可達體重的3倍,但登山時上下坡或上下階梯時,特別是下坡,膝蓋的負重會大大增加,據研究,在25度下坡角度下,膝關節負擔最多可能會到達走平路的1.6倍,也就是體重的4到5倍間,若考慮到登山常遇到的地形,可能有很多奮力上攀或向下深踏的動作的狀況(圖一),膝蓋負擔會更為增加,因此登山對膝關節來說,的確會造成額外負擔。強度大的高山活動 有助於預防初期肌力衰退再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在正常老化的狀況下,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50至60歲平均會減少15%,往後每10年遞減30%。平衡度與靈活性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因此,肌力的不足的確會讓膝關節處於風險中,使得登山時膝關節容易受傷。雖然如此,2011年陽明大學發表的碩士論文,探討〈登山活動對運動傷害、身體組成與大腿肌肉形態功能之探討〉,研究者將有五年以上登山習慣的中、高年人分為兩組 (1) 高山組、(2) 郊山組(高度在1500公尺以下)。另外對照兩組:(3) 無規律運動中、高年者與(4) 年輕受試者。以問卷及理學檢查做為研究方式,探討登山對於人體可能之影響。此研究發現:高山組肌力最佳,而無規律運動組最差。長期規律進行費力的登山活動,可改善中高齡男性肌力下降的情形,也證實了強度較大的高山活動,有助於預防老化造成的初期肌力衰退,讓人有年輕的狀態。膝蓋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 非運動造成在膝關節磨損方面,以股骨末端軟骨厚度而言(圖二),兩登山組與年輕受試者結果幾無差異,皆明顯優於無規律運動組,膝蓋的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而非運動造成,反而是登山過程中能夠強化膝關節附近肌肉的肌力,如股四頭肌與膝關節屈肌,減緩軟骨磨損。這與筆者多年的臨床觀察相同:復健門診來看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多缺乏運動,常見體重過重但腳很細。真正登山者的膝關節退化反而不太顯著,登山者較常因膝蓋周邊軟組織,如韌帶或肌腱的受傷而產生疼痛。肌力越差 越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膝關節的磨損與肌力呈一互補,肌力越差者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就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登山者若膝關節周圍肌力足夠,反而能保護膝蓋防止磨損。平常有登山習慣者,肌力慢慢鍛鍊,自然經得起使用;平常不運動的人,加上中廣身材,膝關節負擔重,一般走路就會造成磨損,反而退化明顯。突然作超過能力的運動,更傷。無怪乎研究顯示,最有證據力的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法,竟然是肌力訓練。但若膝關節已有軟骨磨損發炎,或是有韌帶受傷者,也就是正在急性疼痛的時期,發炎容易造成受傷軟骨被發炎細胞清除,年紀大又長不回來,易造成局部磨損,這樣的情形應先減少活動包括登山,接受治療,努力控制發炎狀況。有研究顯示,半月軟骨受損或十字韌帶斷裂,皆會增加膝關節面局部的壓力,造成磨損加劇,因此許多年輕時膝關節受傷病患,若未好好治療,容易發生早發型的膝關節退化現象。已有膝關節退化者但非急性發炎期的登山者,不用害怕,預防重於治療,除平日要鍛鍊肌力,由健身房、騎車、走平路、進而爬小山的循序漸進法,可能是最好的預防進一步退化方法,也就是一種漸進式肌力訓練,常使用的訓練方式是反覆半蹲與站立,靠牆半蹲與站起是一種簡便安全的訓練方式(圖三),踩腳踏車、飛輪與阻力訓練,也是常見的訓練方式。另外採用如使用登山杖、穿護膝、下坡慢行等方法,都有效果。奧地利學者針對登山嚮導的研究顯示,使用雙側登山杖走25%下坡,比未使用登山杖者,可減少 15-25% 膝關節的受力,有效減少膝部負擔(圖四)。而下坡倒退走到底會不會較不傷膝蓋?目前沒有看到科學性的研究。但因為倒退走用的肌肉,和關節磨損的地方,和正走不太一樣,因此原本不舒服的地方可能會不痛, 但還是會加重其他肌肉關節的受力。主要是因為膝蓋需打直,膝蓋骨-股骨關節(patellar-femoral joint)壓力更大, 後大腿肌群過度延展及臀肌得要更使力,如果前側屈髖肌又太緊,這樣的姿勢可能就更危險, 甚至容易跌倒。登山後膝痛 休息兩三天後多可好轉膝痛是登山時或登山後常見的問題,登山者常表示下山過程中就會出現膝蓋周圍疼痛,但在休息兩三天後即見好轉,這種最可能為運動造成的肌肉酸痛,應可随著鍛練逐步改善。若這疼痛持續數周,韌帶受傷也要考慮,穩定膝蓋的外側與內側側韌帶常受傷,特別是深踏很多的步道,也就是要陡降的步道,有名的如北插天山、志佳陽大山的下坡路段。為了穩定膝蓋,內外側側韌帶都會負擔很多的力量,容易在突然的扭力下受傷。這樣的受傷也反映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在疲累時穩定的任務過度的交給韌帶來負擔。韌帶的受傷較肌肉難恢復,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韌帶受傷就是傷到了「筋」,需要較長的休息時間與適當的治療。另外,膝關節外側的髂脛束與內側的鵝足肌腱也是登山常見的膝痛來源,這些都是「傷筋」。膝關節疼痛不論是關節軟骨、韌帶或肌肉的受傷,在急性期皆要是當減少活動,需要時要加上藥物或復健治療,以便控制發炎、減少疼痛、讓受傷組織有足夠修復期。慢性期則可加上進階的復健治療,目標在學習加強肌力與靈活度的方法,運動方面則要循序漸進,逐步鍛鍊,才能有超乎年紀健康的膝關節,重享彩色人生。某些較嚴重的退化,最終要走向置換人關膝關節的地步,也不用害怕。現今置換人工膝關節已是極為成熟的手術,成功率相當高,要記得,術後復健相當重要,好好復健人工膝關節,之後爬山不是問題。好好訓練下肢及核心肌力,絕對是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的不二法則。(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登山傷膝蓋?聽登山控教授醫師怎麼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9 焦點.健康知識+
落枕吃止痛藥、失眠吃安眠藥...營養師點出9種身體狀況先別吃藥,吃對食物對症改善
你是身體出點狀況就吃藥的人嗎?什麼落枕吃止痛藥、皮膚濕疹吃類固醇、睡不好還吃安眠藥...,營養師高敏敏提醒,不要身體一有不適就吃各種藥當藥罐子,先跟著營養師對症補營養,或許就能有效解決身體小病不斷。9種身體狀況先別吃藥 對症補充營養改善1.皮膚紅點、易瘀青補充維生素C,維持正常睡眠不熬夜。當你的身體缺乏維生素C時,會讓血管壁脆弱,因此有碰撞時比較容易顯現在皮膚上。→建議食物:芭樂、草莓、百香果2.易失眠、淺眠補充鈣、鎂、色胺酸,可以幫助放鬆肌肉、降低皮質醇、提升褪黑激素。除了補充幫助睡眠的營養素之外,也少喝咖啡、濃茶等 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並且盡量保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建議食物:牛奶、黑芝麻、蔬菜3.牙齦易出血維生素C長期攝取不足,可能會導致膠原蛋白不足,使得原本具有膠原蛋白的組織崩散 因此會出現牙齦微縮、流血的症狀。而缺乏微生素K會導致凝血功能降低,導致牙齦出血症狀更不易痊癒。→建議食物:芭樂、奇異果、納豆、深綠色蔬菜4.容易嘴破維生素B群、鐵質、鋅都有助於修復口腔黏膜,尤其鐵質、鋅都可加快傷口癒合,配合充足的睡眠可以恢復得更快。嘴破時也要避免吃刺激性的酸、辣、酒精等食物。→建議食物:牡蠣、瘦肉、豬血5.指甲容易斷裂指甲的主要是蛋白質,因此缺乏蛋白質時會容易斷裂,缺乏鈣質有可能會導致指甲有白色橫條紋,補充生物素可以維持指甲健康生長。→建議食物:鮭魚、牛奶、雞蛋6.易落枕、肩頸痠痛補充鈣、鎂有助於肌肉和神經正常運作,鈣也能預防骨質流失;魚油的omega-3脂肪酸有抗發炎效果,可以舒緩肌肉,減少肌肉痠痛感。→建議食物:魚油、小魚乾、堅果7.夜盲症、乾眼症維生素A可讓眼睛的感光細胞正常運作,預防夜盲症、眼睛乾澀;Omega-3可預防乾澀 降低罹患眼睛疾病的機率;花青素可保護眼睛不受自由基損傷,維持夜間視力。→建議食物:菠菜、橘紅蔬菜、深海魚、莓果8.易感冒製造免疫細胞需要蛋白質參與,可選擇優質蛋白質(如:豆類、魚肉);而鋅有助於生長發育、維持免疫系統。不同顏色的蔬果,有不同的植化素功效,都能有效抗發炎、抗老化。→建議食物:各色蔬果、瘦肉、蛤蜊9.頭暈、疲倦、貧血「鐵」為紅血球的重要物質,如果紅血球缺鐵導致功能受影響。就無法將氧氣送到全身細胞 因此會有頭暈、虛累累的情況。→建議食物:鴨血、豬肝、文蛤、紅莧菜若你的身體出以上9種症狀,皮膚易瘀青、易失眠、牙齦易出血、容易嘴破、指甲容易斷裂、易落枕或肩頸痠痛、夜盲症或乾眼症、易感冒、頭暈疲倦或貧血,可以先靠飲食對症補充營養改善。但高敏敏提醒,如果長期出現症狀,建議還是要盡快就醫 以免錯過治療時間。健康的飲食+良好作息,才是讓身體健康的王道,跟著營養師一起吃出健康,不當藥罐子。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3-11-28 醫療.骨科.復健
穿錯鞋子竟會使骨盆脊椎變形!復健醫師教你如何挑好鞋
鞋子對於足部健康相當重要,千萬別隨便亂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不合適的鞋會影響站立和走路的姿勢,進而改變整個身體的結構, 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骨盆和脊椎變形,進而引發脊椎側彎等問題。脊椎側彎與長短腳有關 穿著適合鞋子有助矯正長短腳的人穿著對稱的鞋,會因不適合導致步行困難,尤其許多脊椎側彎的患者根源都是在長短腳,武俊傑指出,台灣人脊椎側側彎的比例約20比1,在國小、國中學校的健檢,通常會檢查是否有脊椎側彎問題,發現的機率相對高,但越早矯正,回復正常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脊椎變化太大,對身體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武俊傑強調,利用適合的鞋子正是矯正脊椎側彎的方法之一,長短腳落差在1公分以內,可使用鞋墊來調整,超過1.5公分以上,就需要特殊的加高調整。針對天生有O型腿或S型腿(較外八)的人,隨著年紀增加恐會有膝關節問題,導致膝蓋磨損,對此,武俊傑坦言,可以選擇特殊的鞋墊或鞋子,來幫助調整腳的形狀,減輕不適。買鞋不是喜歡就好 挑選撇步1次看武俊傑說明,民眾在挑選鞋子時要適當地調整、考慮足弓形狀,舉例來說扁平足的人可能需要有足弓支撐的鞋子矯正,高足弓的人可以選稍微高一點的鞋子,支撐感、舒適感都要充足。另外,不同運動和活動需要不同機能的鞋子,例如打籃球需要跳躍,適合有保護腳踝功能的籃球鞋、網球鞋要抓地力夠強、而慢跑鞋及久穿的休閒鞋,則需要有彈性,以減少對腳底的壓力。女性為了打扮會穿高跟鞋,武俊傑建議,可放入使用柔軟且有彈性的鞋墊,並選擇稍大一點的尺寸,減少足部不適,並在空暇時間換穿其他舒適的鞋子,減輕腳部負擔。至於大眾最愛穿的夾腳拖,其實並不太符合人體工學,建議不要長時間穿著,應讓雙腳適當休息。針對長時間站立的工作者,武俊傑宣導,可考慮選擇一些具備特殊設計的鞋子,購買時要選擇前方稍微寬一點的楦頭,避免大拇指外翻,鞋底要足夠軟,但後跟稍微硬一點,避免腳後跟受壓變形,同時選擇適合足弓的鞋墊,才能保護足部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