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9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神經內科
共找到
593
筆 文章
-
-
2022-10-27 焦點.元氣新聞
候選人楊植斗拜票摔倒後腦著地,驚悚影片曝光! 醫:腦部撞擊可能腦出血,一周內留意這些症狀
選戰倒數,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候選人楊植斗今早(26日)於街口拜票,從講台要下來時不慎後仰摔倒,後腦著地。前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在其臉書發文寫道,楊植斗「頭到現在都還在暈」。楊植斗也透過團隊表示,現在有點頭暈不舒服休息中,公開行程跟採訪都先暫停。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曾接受《聯合報》訪問表示,腦部在遭受撞擊後,輕微者會出現頭暈、走路不穩、耳鳴等症狀,大多都會隨著時間逐漸好轉,但部分腦部受到嚴重撞擊者,腦部會出血,有的患者甚至會喪失意識。另也有部分患者出現延遲性的腦出血,所謂延遲性腦出血,不見得撞擊後當下就覺得不舒服,因此,撞擊後仍需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噁心、嘔吐、手腳無力等現象,若腦部出血,患者容易喪失意識,甚至會昏迷。屏東縣寶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崔智也曾受訪提醒,腦部外傷可能會有腦出血的情況發生,腦出血分急性、慢性、延遲性,延遲性出血通常在一周內出現症狀,遭撞擊當下可能以為傷勢無礙,2、3天後才有挫傷情況出現,包括頭暈、想吐、頭痛等。若腦出血範圍大就要透過手術減壓,否則恐危及生命。跌倒、摔傷後出現腦部傷害的例子不時耳聞,2020年時就曾發生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跌倒撞到頭部,後來腦出血辭世。「超人」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李維,則是騎馬時摔傷導致高頸位受傷,頸部以下完全癱瘓。醫師提醒,腦部受到撞擊建議應立即就醫檢查,若沒有其他外傷與腦部出血,也須定期回診,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多休息、睡眠充足,避免劇烈運動。
-
2022-10-26 醫療.腦部.神經
突昏倒又清醒恐是迷走神經性昏厥 醫:用力排便、咳嗽都可能誘發
張姓男大生日前如廁時,突然昏倒在地板上,母親發現後緊急拍打臉頰才恢復意識,他詢問母親:「我為什麼會躺在地上?」就醫後研判是「迷走神經性昏厥」引起,醫師強調多數情況不會致命,只要趕緊坐下或躺平就可恢復,但要注意頭部撞擊後遺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致螢指出,在浴室昏倒是常見的室內意外事件,撇除不慎踩到異物或地板濕滑等硬體原因,常見昏厥原因包括短暫性腦缺血、中風、肢體無力等,但若昏倒後很快就恢復清醒,且發生在年輕族群,往往會與迷走神經性昏厥高度相關。迷走神經若過度興奮,抑制交感神經,會造成心跳過慢、血液輸出量減少。吳致螢說,當腦部血液灌流不足,就會因此暈倒,誘發的原因包括疼痛、恐懼、情緒緊張、用力排便、用力咳嗽、水分補充不足、過度飢餓、姿態性低血壓等。吳致螢表示,多數情況會很快緩解,例如上廁所後起身感到一陣天旋地轉,或者打針時「暈針」,一般只要稍做休息或平躺幾分鐘,往往就會恢復正常。不過,也可能與心因性疾病如心律不整、嚴重心臟瓣膜疾病,或腦神經疾病如癲癇有關,建議諮詢醫師詳細診察,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昏倒的真正致命原因,吳致螢說,多半都是倒下時頭部撞擊到硬物或尖銳物品衍生其他重傷害,萬一民眾發現本身有冒冷汗、頭暈、臉色發白等前兆,此時就得提高警覺,可透過雙腿交叉站立,並將雙手相扣向外拉,提高血壓,避免昏厥,降低生命危害的風險。
-
2022-10-26 失智.大腦健康
喝柳橙汁可降失智風險47%?教授揭為何不能當作飲食指引原因
我在2022-9-29發表每天喝1公升啤酒可降低失智風險?。讀者惠群在2022-10-12在回應欄留言:「請問教授,今天 (2022/10/12) 又看到一篇新聞,說喝柳橙汁可以降地失智風險,是哈佛大學的論文。這有參考的價值嗎?這些文章的研究方法學上,是不是都有相同的缺陷呢?謝謝。」讀者寄來的文章是2022-10-11發表在Yahoo新聞的國際期刊:「喝柳橙汁降失智風險47%」,但有3種人千萬別喝。它的第二和第三段(合併)是:「各國科學家紛紛在研究對抗、治療失智症的方法。2018年11月,哈佛大學登載在美國期刊《神經內科Neurology》的研究中就發現,經常喝柳橙汁的人,失智症風險比較低。該研究針對平均年齡51歲的男性,且是重視健康的健康男性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20多年的問卷調查,以了解食物與失智症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攝取蔬菜較多的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起攝取蔬菜少的族群降低了34%;而較常飲用柳橙汁的人,比起1個月喝不到1杯柳橙汁的人,失智症的風險更是降低了47%。」首先,讓我感到納悶的是,為什麼2018年發表的研究在2022年還是新聞?還有,Neurology應當翻譯成《神經學》,而不是《神經內科》。請看國家教育研究院。這篇論文是在2018-11-21先以電子版發表,而正式發表日期是2019-1-1。它的標題是Long-term intake of vegetables and fruits and subjective cognitive function in US men(美國男性長期攝入蔬菜和水果與主觀認知功能)。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是在探討「主觀認知功能」,而不是Yahoo新聞所說的「失智風險」。在這項研究裡,「主觀認知功能」是這樣判斷的:參與者在問卷上回答6 個問題:(1)你是否比平常較有困難記住最近發生的事件,(2)你是否比平常較有困難記住簡短的物品清單,例如購物清單,(3)你是否有困難從這一秒到下一秒記住事情,(4)你在理解事物或聽從口頭指示方面是否有任何困難,(5)你是否因為記憶力的原因比平常較有困難跟隨小組對話或電視節目中的情節,(6)你在熟悉的街道上找不到路嗎。每一個「是」的回答會得到1 分,而得分越高,就表示「主觀認知功能」越差。也就是說,「主觀認知功能」是參與者自我報告的「認知能力」或「記憶力」,而這跟醫生診斷的「失智症」或「失智風險」當然是有很大的差別。事實上,這項研究的主要資料都是用問卷調查取得的,包括飲食習慣,包括喝果汁的習慣,等等。用這種資料做分析所得到的結論是有「參考」的價值,但卻不可以作為「指引」。也就是說,對普羅大眾而言,看看就好,不要一廂情願信以為真。今年4月20有一篇相關的論文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歐洲臨床營養期刊),標題是Effects of chronic consumption of specific fruit (berries, cherries and citrus) on cognitive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長期食用特定水果(漿果、櫻桃和柑橘)對認知健康的影響: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它的結論是:「這項薈萃分析沒有充分支持水果或水果形式(例如果汁)在改善認知和情緒方面的作用。」所以,「喝柳橙汁降失智風險47%」根本就不是出自哈佛研究,而是媒體誇大報導。縱然此一說法是出自哈佛研究,頂多也就只能作為參考,而不可以作為飲食指引。原文:喝柳橙汁降失智風險47%,哈佛研究有這樣說嗎
-
2022-10-25 醫療.腦部.神經
素食者、洗腎和糖尿病患者皆高風險族群!醫授4招檢測不寧腿症候群
●雙腿有螞蟻在爬、不自覺抖動,恐罹不寧腿症候群●台灣約50萬名患者,多與缺鐵有關●遺傳引起,症狀會一代比一代更嚴重睡覺或久坐時,總覺得腿有螞蟻在爬、氣泡在皮膚間遊走、不自覺抖動、腳刺刺的,有時像被電到,出現這類腿部異常感受,可能罹患「不寧腿症候群」。根據統計,不寧腿症候群全球盛行率約5%,女性發生機率比男性高,整體約3成屬於原發性患者,通常在10歲前出現症狀,但常被認為是生長痛,等到成年症狀加劇時才就醫。腳痠刺痛 不寧腿影響睡眠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鄔定宇表示,不寧腿的症狀多元,有患者睡覺時腿部不安寧導致失眠,也有患者反映「腳很癢」常感覺有蟲在爬,還有患者久坐後腳痠痛、有刺痛感,每位患者的症狀都不盡相同,讓患者在求診的過程中,容易被誤診,甚至找不到原因,等到30歲到40歲時,嚴重到影響生活,才終於被確診。鄔定宇指出,臨床上會依照四大標準症狀,判定是否罹患不寧腿症候群:一是雙腳時常感受到不舒服;二是「靜止時」如坐著、睡覺時,發生不舒服的感覺更明顯;三是腿部不舒服症狀會在活動後緩解;四是早上症狀輕微,下午至傍晚時症狀嚴重。只要四項症狀都符合,即可判定罹患不寧腿症候群。兒時發病 易誤診為成長痛造成不寧腿症候群分為先天與後天,鄔定宇說,先天屬於家族遺傳,目前研究與腦中多巴胺代謝有關,通常小時候就會發病,初期易被誤診為「多發性神經病變」,有些患者因症狀輕微,家人常以為孩子是成長痛而延誤被診斷的時間。如果是家族遺傳引起的不寧腿症候群,研究顯示,發病時間會一代比一代年輕,症狀也會一代比一代嚴重。後天導致的不寧腿症候群,常與體內缺鐵有關,如洗腎患者、懷孕婦女、糖尿病患者、缺鐵性貧血者、素食者等,都屬於高風險族群。此外,女性經期容易缺鐵,因此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根據調查,不寧腿症候群台灣或東南亞盛行率約1%到2%,換算出台灣約50萬人罹患不寧腿症候群。鄔定宇表示,台灣盛行率應被低估,實際罹患人數應該更多,台灣是洗腎大國,加上人口老化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很多患者是因為不寧腿症候群影響睡眠才間接被診斷出來。患者睡眠時,常合併肢體抽痛,間接性不規則抽動,較淺眠,患者也容易不自覺踢枕邊人,影響枕邊人睡眠。飲食均衡 減少刺激性食物不寧腿症候群治療方式,若是原發性患者,會先確認是大腦傳達吸收鐵質的功能變差,或是多巴胺代謝有關,前者可投以抗癲癇藥物,後者則給予多巴促進劑治療,但效果有限;後天引起的患者,多是因缺鐵導致,建議補充鐵劑改善。部分不寧腿症候群的患者不一定要透過藥物治療,鄔定宇建議,可先調整飲食,減少攝取刺激性食物,如茶、咖啡等,多補充含鐵食物,如豬肝、紅肉、深綠色蔬菜,以及避免過度攝取酒精或尼古丁。如果不寧腿症候群已嚴重影響睡眠及白天精神狀況,可投以安眠藥物治療。避免不寧腿症候群上身,鄔定宇說,最好的預防方法是飲食均衡,若患有慢性失血的疾病,像胃潰瘍、痔瘡,或靜脈曲張,都可能增加罹患不寧腿症候群機率,排除這些疾病也能達到預防效果。
-
2022-10-23 醫療.腦部.神經
頻繁偏頭痛有較高的憂鬱症風險 醫提供2口訣做好預防保健
根據統計,偏頭痛在台灣盛行率多達9.1%,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頻繁偏頭痛可能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慢性偏頭痛患者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風險更高。更提供「54321」口訣,讓民眾自行判斷是否有偏頭痛症狀。現年40多歲的陳小姐,9年前坐月子期間經常劇烈頭痛,後因多次服用止痛藥並未改善,經神經內科診治後以口服藥物治療,但近年卻症狀加劇,讓她身心俱疲,但經過積極的治療後,頭痛次數、頻率與疼痛指數皆有改善。偏頭痛在台盛行率為9.1%,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所苦,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顯示,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的原因為「偏頭痛」,占比高達6成以上。陳韋達指出,偏頭痛患者往往是生產力最高的青壯年族群,因此造成的勞動力損失也較大,不僅台灣每年因偏頭痛而請假造成的經濟損失46億元,更有研究指出美國每年因偏頭痛所產生的就醫費用高達780億美元。「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陳韋達說,慢性偏頭痛患者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的風險更甚一般患者。不過,陳韋達也指出,近年偏頭痛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領域,健保陸續開放許多新型藥物用於偏頭痛治療,包括肉毒桿菌素與 CGRP單株抗體等。台灣頭痛醫學會提供,偏頭痛的簡易判斷口訣「54321」,當頭痛發作時符合以下情形,便可能是偏頭痛。1.頭痛超過5次以上。2.每次持續4小時以上。3.3天內會自行緩解。4.單側、搏動性抽痛、疼痛程度中或重度、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至少有2項特徵。5.合併噁心或嘔吐、畏光及怕吵等1項症狀。台灣頭痛學會也提倡的「123口訣」,讓民眾進行偏頭痛的預防保健。1.每周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2.止痛藥每周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3.預防偏頭痛要靠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3」招。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王嚴鋒表示,偏頭痛不只是症狀,做好預防保健,便能及早防治偏頭痛,確實解決頭痛問題,擺脫頭痛之苦。陳韋達也呼籲,民眾若有頭痛問題,更應積極尋求治療,不要輕忽偏頭痛所帶來的危害,以重拾生活節奏與人生掌控權。
-
2022-10-23 焦點.杏林.診間
獲第32屆個人醫療奉獻獎 王署君:研究頭痛是快樂的事
第32屆醫療奉獻獎今天舉行頒獎典禮,獲頒個人奉獻獎的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與「頭痛」同行逾卅年。王署君說,他進入神經內科領域時,老師建議他走失智、神經肌肉疾病等領域,他都沒有選,「辜負」了老師,但他選擇了一個冷門但對很多人都有影響的領域,謝謝醫療奉獻獎對他的肯定,是莫大的榮幸。王署君與頭痛隨行,從臨床治療、田野調查、學術研究、課堂教學,莫不是從無到有、點滴積累。台灣曾忽略的頭痛醫學,在他手上開創,難怪被醫界稱為「頭痛醫學的行走教科書」,他的醫學生涯即是一部台灣頭痛醫學史。王署君說,研究頭痛是件快樂的事,他希望醫師快樂,才能減決病人的不快樂。其實早在卅年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就說過,解除頭痛是人的基本權利。王署君在台上自曝自己原來是「頭痛家族」,解決病人的問題,也解決家人的問題,也讓他對頭痛更了解。王署君說,在他投入頭痛領域時,其實並不知道太太頭痛很嚴重,而女兒也頭痛,後來兒子也是,頭痛時連肚子也會痛。王署君是醫師,太太是護理師,兩人工作都很忙,每次女兒頭痛躺在保健室時,老師打電話請家長接,兩人都無法馬上去,女兒只好在保健室躺1到2個小時。後來王署君和女兒說,頭痛時自己拿止痛藥,吃半顆並自己紀錄用藥和頭痛感受狀況,自始女兒可以自己與頭痛和平共處。後來兒子也頭痛,他便跟兒子說:「頭痛就去找姊姊」。因為一雙兒女頭痛,讓王署君對青少年和小學生的頭痛有更多了解。王署君說,現在很多人不敢自己用藥,其實有一種給藥方式,即「需要時用藥(PRN)」,大家以自己的判斷和處理。他趁機衛教,頭痛是可以治療的,建議找到吃了之後,2個小時內不痛的藥,如果一周頭痛2次以上,就要服用預防用藥,如果無法改善,便尋求神經內科醫師協助,國內有200萬名偏頭痛患者,但絕對可以找到方法預防和治療。
-
2022-10-15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資源亮點城市/彰化縣失智共照中心 協助跨科別轉介
衛福部訂定2025年全台「失智友善777」目標,彰化縣在失智症確診率指標已於111年達84%,領先其他縣市超前達陣。目前彰化縣10家失智共同照護醫院均設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能協助失智者跨科別的轉介,未來將再針對相關的照護人員加強專業訓練及提供失智、失能者復能計畫。加強橫向科別轉介,才能找出更多隱形失智症確診者,早期介入照護彰化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是由設有神經內科或是精神科門診之醫療院所成立,包括彰化基督教醫院、秀傳紀念醫院、彰化醫院、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鹿港基督教醫院、員林基督教醫院、員榮醫院(員生院區)、二林基督教醫院、道周醫院、卓醫院等,只要疑似患者到任何科別的門診就診,都能提供失智者跨科別橫向轉介,個案管理師也會協助疑似個案後續確診治療、轉介以及提供家屬照護衛教。據點能更普及化,失智專責日照中心有亮點彰化縣目前已設有10間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1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供個案管理、人才培訓、認知促進、緩和失智、照顧者照顧訓練及照顧者支持團體等。專責的失智日間照顧中心在全國仍不多見,彰化縣已設立3家,其場地是改造醫療院所及社區內的閒置空間,例如位於埔心鄉衛生所樓上的失智日照中心,空間設計以「海洋世界」為主題;大村圖書館二樓,打造成北歐鄉村的風格;還有一間日照中心以懷舊為主軸,讓失能、失智者能在舒適的環境下快樂的學習延緩失能。衛生局為了使彰化境內50家日照中心進行全面性照護品質提升,今年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推動失能、失智長輩的復能計畫,期望日後日照中心的長輩也能經由復能計畫的介入達到功能的改善。現行失智症照護的重要課題使用篩選失智症的工具來找出失智症患者,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給予支持及照顧,彰化縣是全國第一個於長照C據點提供失智篩檢服務的縣市。失智症篩檢量表需要額外的人力,有些題目還需要患者的親友家屬才能作答。另外,失智症不像其他疾病,可以用測試肢體強度、抽血、儀器檢查等找出疾病問題,失智症需要針對認知功能方面來評估,使用篩檢量表,異常者再轉介至醫師確認。除了篩檢之外,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應考慮由中央主政進行,以掌握失智症的罹病率及照護需求。目前失智症與失能患者的照護有「重疊」現象,照服員專業訓練以及政府投入的補助預算,應該重新盤整。例如日照中心內的長輩會有失能合併失智,不同程度的失能者可能同時罹患失智症。失智症的照護需要專業的技巧及訓練,但台灣目前在長照體系內的照服員這方面技能仍有待提升,除了可參加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所辦理的居服員訓練課程外,較少有相關訓練課程,反觀國外在這方面已有一套教育訓練模式。照顧失智症患者也是需要照顧技巧,「曾經有失智症的長輩吃完飯後,又說還沒有吃,要怎麼處理?」 衛生局分享參訪機構時工作人員的照護方法,就是將餐盤放著,讓長輩隨時就能看到餐盤內的食物,以減少長輩有爭執發生;也有住宿機構將屋內設計成迴遊動線,行走也不會擔心迷失方向。但即使有這些創意小撇步,照服員對於失智症專業訓練的普及仍迫在眉睫。再以長照2.0的C級巷弄長照站與失智據點相比,C級巷弄長照站的長輩通常未達失能等級,很多仍可自行來到據點參與共餐、唱歌等社交休閒活動,中央也有補助專車接送等服務。而失智據點的長輩通常需要專業人力的服務,且招收的人數也要符合一定比例的限制等,失智據點的運作經營難度及成本遠較長照C據點高,但中央的補助相差不大,也影響了失智據點佈點的速度。在縣府團隊的合作下,彰化縣失智據點已佈建31家,未來將提升失智症後續照護及照服員培訓等,組織成緊密完善的照護網絡,普及佈建更多失智據點,以減少醫療及家人照護負擔。(彰化縣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2-10-15 失智.失智資源
健保署研擬擴大失智藥處方權限 讓患者就近領藥
隨著人口老化,台灣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為了提高醫療及照護品質,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將在經費許可下,放寬藥物適應症,並准許家醫科醫師開立相關處方用藥,讓患者更易取得藥物。 李伯璋表示,目前治療失智症藥物費用昂貴,因此,僅限於神經科、精神科等醫師可開立處方藥物,許多偏遠地區醫療院所並未設立兩大科門診,患者及家屬必須長途搭車就醫,才能取得藥物。健保署歡迎神經內科、精神科等專科醫師、AI人工智慧業者、以及各大醫學研究機構提出申請計畫案,多多利用健保大數據資料,研發更精準的預測及診斷系統,造福更多病友,透過腦部構造影像判讀,有機會提早確診,預估病情發展。例如,學界透過健保資料庫可瞭解失智症人口全貌,包括,各縣市失智人口分布,以及相關致病的危險因子。而產業界則能運用學界醫界研究報告,提供失智症患者及家庭相關服務,共同打造友善環境。 在政府擬定國家重要公衛政策時,健保大數據總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數據分析,提供即時政策反饋,李伯璋表示,在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上也是如此,透過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等高階影像資料庫,除了建立失智診斷系統,還可精準估算出失智人口。 衛福部推估台灣地區失智症盛行率,預估到了2025年,失智人數約為30萬人,但健保署2021年大數據卻顯示,全國已有29.7萬名失智症接受治療,盛行率與就醫人數幾乎一致,這在公衛流病研究領域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對此,李伯璋表示,健保在失智症診斷上定義明確,在主診斷及次診斷均有一定的代碼,相當嚴謹,因此,能夠準確地統計接受治療的失智患者人數。 至於依照盛行率所推估出失智人口,與實際就醫的失智患者人數相去不遠,李伯璋認為,這應該是愈來愈多民眾對於失智症有正確認知,一旦長輩記憶力、認知功能變差,能主動陪同就醫。 不過,兩者差距甚小的實際原因,仍須進一步探究,是否也可能是現行失智症盛行率被低估了,以致於國內失智患者確診率竟可接近百分之百。 衛福部針對失智症擬定「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也納入國家重大政策,李伯璋表示,如能更精準地推估未來失智症人口,就可建構更完整的預防及醫療體系,打造醫療照護網絡。 例如,在全民健保「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中,就給付「失智症門診照護家庭諮詢費用」,110年提供9114名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使用,在111年上半年度,就有5389名失智症患者及家庭使用。 此外,在健保署「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中,針對重度以上失智患者等因疾病特性外出就醫不便患者提供居家醫療照護服務,包括,醫師、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等醫事人員視訪,給予診療、藥物,以及尿管護理、氣切護理、留置導尿管及鼻胃管等特殊照護等。(健保署關心您 廣告)
-
2022-10-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酒店關門我就走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發現自己或摯友罹患重症時」。一位為同事所喜愛、病人所尊敬的醫師得到癌症,在治療療程完成後不久,發現復發而分享她對人生的諸多感觸。兩位高她一屆的校友深為她的演講與文章所感動,一位寫出如詩如畫的安慰之語,一位以身為癌症專家的經驗,分享親眼見證病人神奇康復的「奇蹟」。「醫病平台」一直希望能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互相了解,如果本週這三篇文章讓讀者瞭解醫師本身或摯友面臨重症時的反應,與一般病人非常相近,也許醫病之間可以彼此更加瞭解,進而改善醫病關係。衷心希望這位好醫師在醫師好友的祝福下看到奇蹟的出現。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心在愛中,感到平安;活在當下,就是幸福我常對自己說,我們都知道,「酒店關門我就走」。人生不過百,還沒有輪到自己的時後,我能瀟灑的這樣說。但事到臨頭,如何應對,我可沒有把握。曉青在台大醫學院低我一年,來美後少有機會見面。幾年前在法拉盛台大醫學院校友年會重遇,後來在大家的電子郵件上見面,偶爾她有幾句評語。直到有一天收到她寫的「抱歉最近因化療導致之手足綜合症,導致懶於上線(戴手套無法在手機上寫字),遲至今日作覆。但見君其他函件,談笑皆鴻儒,往來皆我師,也覺得有幸拜讀。」我才知道她在接受化療,有副作用,但她謙虛,沒有怨言,只有抱歉、感謝。我在網上設置幾個博客,常常有事沒事的加載一些雜想,寄給網友。有一次,我提到陸遊《釵頭鳳》的「錯莫難瞞」,還有家中院子的「石人」,曉青很快就在網上傳來【石語】:「錯莫難暪,今昔相憶。顧影不孤,石人無語。塊壘可積,心遠未迷。樹巔鳥棲,水畔鴨戲。羣賢雲集,草木清奇。俯仰寰宇,已得真意。」2021年11月7日她首次在美國癌症協會報告她的感想。她剛停止化療。雖然有掃描的可疑報告,她卻因為有機會和家人共渡聖誕新年而感恩. 但是停藥數月後,今年四月出現腹痛,轉移。上月(9/17/2022)應邀在美國癌症協會的「為生命接力」節目再度以醫生及病人雙重身分以英文分享她的感觸。她這癌症患者的旅程。幾年前她以醫生的立場在同一個平臺演講如何治療,面對癌症。不論是身為醫生,是病人,或者兩者兼任,翁惠瑛醫師說,薛曉青都是「娓娓道出人生在最終歸途上的各種場景,有追思、有鼓勵還有祝福,沒有一絲一毫怨天尤人,只有感恩、愛和正能量的分享」。賴明昭醫師也認為她的演講:「文情並茂,真誠告白,對病人與社會大眾會有更大的鼓勵。」這幾個月,我博客的文章有幸都有她很快傳來的詩句,都是畫龍點睛之作,可是她都不讓我註明作者,只好用GH代之。我寫了篇有關賴明詔學長著的「一個病毒學家與大學校長的心路歷程」的感想,不料她卻因為不能網上下載,問我如何能買到。賴學長知道後送她一本,幾天後居然收到她用512個字的敍述詩將書的意境和精髓用文字聲韻傳達得如此透徹、動人、字字珠璣,她卻說是:「初步拜讀後寫下綱要及感想,那時疼痛加劇,醫約繁多,往往疲累睡去,未能及時回覆。但研讀大作,實在是一大喜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知道曉青得到癌症後,明詔院士學長鼓勵她說:「人生不能完美。但希望你能往後看,知道你有過美滿的一生。而且也能往前看,知道你還有快樂的日子等待你,不管它有多久。活在當下,就是滿足。」酒店關門,誰都得走。「壽乎殤子,彭祖為夭」關鍵是個人在關門之前的經驗、體驗是如何?曉青在接受治療,勇敢的和癌魔對抗的時刻,也同時也不忘吸取新知,學習欣賞歌劇,隨時介紹周圍大大小小的美好,不自哀自憐,不忘關懷祝福他人,以正能量影響周圍的親友。看到海灘產卵的馬蹄蟹(鱟)照片,她寫道:「此蟹亦何辜,無柰成血奴。懷璧為其罪,藍血非貴族。已存取代物,遲遲未言殊。眾生皆有本,何時人醒悟?」近日我因為Walker 博物館的一副鏡畫,引用《莊子·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的意涵。曉青馬上回應:「門裡門外,鏡中乾坤。不將不迎,無己為真。」就像章回小說的標題,非常切題。她的才思敏捷,不但能馬上瞭解作者的心意,而且用詩來明確的詮釋,像是信手拈來,卻是恰到好處。「應而不藏」,我以為她心已經在那個無己的境界。誰都不知道在人生的列車旅程上,自己還會待多久。剛才,我接到兒子好朋友突然走了的消息。雖然是癌症末期,機會小,但也不無戰勝可能。翁惠瑛醫師說說薛曉青是一位各方面都極出色的才女。更可貴的是,她身教我們如何在面對逆境時,如何奮鬥而且不忘關懷祝福他人。曉青,往前看,不要放棄。就如棒球賽一樣:「It ain't over 'til it's over.」把握今天,希望明天會更好。加油!
-
2022-10-11 醫療.腦部.神經
50多歲男邊吃飯邊流淚 竟患「鱷魚眼淚症候群」
57歲的王先生近期常在用餐時流淚,太太擔心他是否心情不佳,而某一天和朋友聚餐慶生,發現他高興地大快朵頤、右側眼角卻淌著淚水,令大家覺得怪異,但眼科檢查無異狀,經神經內科檢查,才發現王先生先前顏面神經麻痺,接續出現「鱷魚眼淚症候群」,讓人邊吃飯邊掉淚。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王先生不久前曾有過持續數周的一側顏面神經麻痺病史,安排神經傳導檢查,發現右側顏面神經電位確實有明顯異常下降,研判是「博格拉氏症候群」(Bogorad syndrome)的罕見顏面神經麻痺後遺症所致。黃啟訓指出,「博格拉氏症候群」是一種咀嚼食物時,會伴隨不自主流淚的罕見疾病,俗稱「鱷魚眼淚症候群」,起因於病毒性顏面神經麻痺恢復過程中顏面神經再生異常,控制唾液腺的神經、與淚腺神經錯誤連結所致。病毒感染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有1到3%會產生此種後遺症。「博格拉氏症候群」是於1926年由俄國神經科醫師Bogorad所提出,當時他發表一篇名為「鱷魚眼淚症候群」醫學文章中,對於傳說中鱷魚行為的怪異症狀,進行詳細描述,因此此罕見症狀有此一稱。最常見表現,為進食中單側反射性流淚,也有捨數患者會產生反射性雙側流淚。黃啟訓表示,目前最長使用治療方式,是將肉毒桿菌素注射到淚腺中,阻斷異常的副交感神經纖維,以減少淚腺分泌,每次治療效果可持續約6個月;也可用口服腎上腺素阻斷劑,減少淚腺分泌,或手術切除部分淚腺。「博格拉氏症候群」雖罕見,但只要就醫檢查,配合醫師治療,可避免延誤病情。
-
2022-10-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巴金森病定期吃藥就沒問題了嗎?專家來解答
「有位阿嬤在十年前從台北搬回嘉義,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的她未再親自回診,而是請託兒女協助繼續在台北拿藥,而吃藥了五、六年後病情卻不見穩定,直到有天出現不自覺摔倒的狀況才驚覺異狀前往就醫。」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神經內科主任許永居分享的個案,在當地並非特例。他說,巴金森病每二到三個月要定期就醫,依照病友身體狀況調配藥物,此時如果看診的地方在外縣市,舟車勞頓恐降低患者回診頻率、意願,這凸顯就近就醫的重要性。照顧者陳小姐:「巴金森病不會痊癒,最後還可能失能,要如何鼓勵父親不要絕望呢?」巴金森病並非無藥可醫的絕症,控制病情就能維持長年與疾病共存,但前提是定期服藥之外,也要密切和醫師溝通,以調整最佳的治療方針,說來簡單卻有不少病友依舊認為,自己身體最能感受到藥量的波動,因而擅自增減劑量、停藥。巴友陳大哥:「藥吃久了,藥效越來越短該怎麼辦?」許永居說,通常巴金森病的初期服藥,有一定的藥效持久性,隨著病人的體質等因素,藥效可能在三到五年會逐漸縮短,這時就要透過回診、溝通,去調整劑量、服藥頻次或增加其他輔助藥物,因巴金森病須「隨時調整用藥策略」,所以會先讓病人短期回診拿藥,之後再改為長期。 巴友王女士:「如果最近身體不舒服,我可以停藥嗎?」如果遇到感冒、身體不舒服,甚至是開刀需要停藥,巴金森病人的用藥該如何調整?此時,病友更需要與醫師對話。許永居指出,感冒糖漿、特殊止暈藥、便秘藥等,會和巴金森病的藥物造成藥物交互作用,合併使用恐出現身體瘋狂地扭動、摔傷送往急診等問題,所以建議病人服用藥物出現不適症狀,應回診和醫師討論,最好拿著正在服用藥物到診間,能更精準判別狀況。另一個狀況則是碰過巴金森病人需要動手術,但沒有和醫師溝通之下擅自停藥,導致身體突然僵硬「斷電」,他強調,巴金森病的藥物種類繁多,即使因手術原因不能口服,也能以其他方式給藥。巴友李先生:「近期出現了異動的狀況影響生活,如何能改善?」許永居建議,對於中末期病友出現異動症或吃藥出現不適症狀,可以每小時記錄或者記憶身體狀況,特別是有異動症病人,要確保當醫師詢問哪個時段容易亂動時,要能夠回答出來,建議記錄約兩周的時間,有助於醫師掌握如何調整藥物。照顧者吳同學:「家裡氛圍好壓抑,阿嬤生病後為什麼老是不快樂?」這段漫長的治療旅程,病友難免會有厭倦、憂鬱,可能認為巴金森病是絕症、擔心吃藥的副作用。許永居比喻「感冒和失眠同樣也是,你得過還是會再得。」「吃藥擔心副作用危險,但走路也有危險、吃飯也有嗆到危險。」獨到的見解,幽默地吹散病友的烏雲,同時再搭配能改善憂鬱症狀的藥物調劑,陪伴病友打起精神一起走過。 >>>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提升民眾巴金森病意識,避免看錯科延誤治療「巴金森病是吃藥就能控制的疾病。」許永居在一次的治療有感而發,他回憶,一開始治療巴金森病是在安養院內,該病人已臥床十多年,沒想到經過二、三次的治療,眼前的患者竟然能下床行走,不僅工作人員吃驚,更讓他萌生對於巴金森病研究的興趣。雖然及早發現能有效控制病情,不過他也說,目前民眾對於巴金森病的意識不高,腳部、腿部出現問題多半聯想到骨科,有憂鬱狀況則是到身心科,因此通常來看診的病人都是中期,已出現手抖、走路緩慢、小碎步等動作障礙,若能及早診斷,並就近定期看診,助於延緩巴金森病、穩定病情。養成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檢測的好習慣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10-07 醫聲.罕見疾病
一年藥費數百萬!罕病FAP病友:新藥不納健保恐走投無路,絕望欲赴瑞士安樂死善終
因恩慈專案獲得治療,又因專案終結而無藥可用,他的兄長絕望欲赴瑞士安樂死善終;父親早在數年前因病過世;因同樣的疾病離世的堂叔,捐贈了大體供醫學研究之用;57歲的吳先生本人也發病了,雖也參加恩慈計畫而取得藥物,但該案將於今年底結束。金融業出身的他,引用業界術語坦言,「我的生命已經沒有Plan B(備案)了。」流竄在吳先生家族中的致命威脅,是名為「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P)」的晚發型罕見疾病,在全台不分期別,僅有約一百二十名患者。前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恭平表示,FAP係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意即若父母其中一人罹病,其子女不分性別,罹患FAP的機率高達五成;國內FAP患者的「運甲狀腺素蛋白(TTR)」突變基因型態多為「A97S」,特性是發病時間晚,平均發病年齡約為55歲。FAP疾病進程快 不治療患者2至3年面臨失能「病來得晚,惡化卻很快。」林恭平說,不少FAP患者初診時,主訴症狀是手腳發麻,在無法接受治療的情況下,兩、三年間就逐漸喪失行動能力,需坐輪椅或臥床,日常生活受盡折磨;若生理機能持續退化,患者多在發病後,平均八年就離世。擔任金融業協理級主管,長期外派美國的吳先生,在大哥52歲確診FAP後,他利用年節回台的時間與姊姊一起接受基因檢測,結果發現自己具基因變異,姊姊則幸運地未檢出異常。那年,吳先生才剛邁入50歲。確診後一年,吳先生請調回台,FAP的症狀,也隨著病程演進而逐漸出現。林恭平指出,FAP的典型症狀包括遠端肢體感覺異常,自律神經問題導致的頻繁腹瀉與姿勢型貧血,顯著的體重下降,以及類澱粉纖維素堆積導致的心律不整;若為男性,則會有勃起障礙。這些症狀特異性不高,導致疾病診斷耗時長,且易被誤診為特定的免疫疾病。吳先生起初對於姿勢型貧血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母親回家時按了電鈴,他起身開門時,竟失去知覺,跌落地面,「我才知道,這跟一般的貧血完全不一樣。」喝水都困難 肌肉退化患者自理能力漸衰「我爸還在的時候,住的是公寓,每次要看醫生,我就要一路把他揹下樓。」隨著肌肉機能逐漸退化,FAP患者自理能力漸衰。退化沒有放過吳先生,他拉起短褲褲管,原應壯碩的大腿,竟纖瘦無比。所幸,在恩慈療法下服用藥物,吳先生發病至今逾六年還能走動,然而不論出入何處,都要拄著雨傘行的拐杖。當然,他的生活也大受影響。愛好旅遊的他,如今每天至多只能行走四千步,且上下樓梯格外吃力。甚至,連簡單地打開瓶蓋喝水,對他來說,都十分困難,遑論扣鈕釦等細微動作。自從病症加劇,吳先生已鮮少穿著需扣釦子的衣服,褲子也選擇寬鬆、好套上的為主。此外,因爲聲帶處的類澱粉物質堆積,他的聲音也逐漸沙啞。日前與許久未見的大學朋友相聚,對方還以為他感冒了。頓失生活重心 吳兄抑鬱欲安樂死「我只跟他說,我們有遺傳疾病,我不想說太多。」診斷出FAP後,吳先生便回台辦理退休,早早遠離工作,和老同事也自此不再聯絡;只剩下幾個大學時期的老朋友還有聯繫。「那是一種自卑感。」同期同事累積了工作資歷,過著光鮮亮麗的主管生活,他卻只能退休在家,在僅剩的閱讀、散步兩個興趣支持下,度過百無聊賴的日子。「我哥哥更慘,除了看醫生以外,沒再出過門。」吳先生的兄長,曾受任職的航運公司派駐杜拜,在當地擁有兩位司機;如今,隨著FAP病程進展至第二期,幾乎難以行動,前後落差不言可喻,因此相當抑鬱。吳先生說,隨著供給治療藥物的恩慈計畫結束,兄長無奈之下心生赴「瑞士旅遊」——安樂死的念頭。新藥遲未納保、要價數百萬 吳先生:已走投無路以瑞士旅遊代稱,除了透露對兄長的不捨,更是因為擔心自己有天會走到那一步,讓吳先生難以開口說出「安樂死」三個字,他透過恩慈專案使用FAP口服藥物近兩年,該專案將於今年底結束。然而,此藥物至今遲遲未被納入健保,而該藥藥價昂貴,成人使用一年就要花數百萬台幣,常人難以負擔。對於未來,吳先生只說,如果FAP新藥再不納保,真的走投無路。FAP的顯性遺傳特性,讓吳先生家族中不少人都為此病症所苦,不過因為健保尚未將FAP治療用藥納入給付,知道自己帶有FAP的基因變異,將在未來的某一天發病,只是徒增絕望、心理壓力。吳先生說,包含他的兩位女兒在內,許多家庭成員因此並不願意接受基因篩檢,過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知道又如何?無藥可用家族不願篩檢「就算現在不篩,結婚前也一定要篩。」吳先生說,透過婚前的基因檢測,決定是否孕育後代,可以減少新生FAP個案,「讓FAP這個罕見疾病更罕見,最終消失。」為造福FAP病友,吳先生表示,除了自己出來面對鏡頭提出呼籲,其堂叔在過世後將大體贈與台大醫院,是國內首位捐出大體的FAP病患。林恭平說,以葡萄牙的研究為例,帶有FAP基因變異的患者,有超過九成的機率會在人生中的某天發病,台灣雖無相關研究,但他鼓勵家族中有FAP患者的民眾,盡快進行基因檢測,「至少先有了解,加上已有治療選項,可以進行後續規劃。」若已懷孕,也可透過胎兒的基因篩檢,知悉胎兒是否有基因變異。取得用藥具防治意義 病團:應終結家族遺傳惡夢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則表示,幫助FAP患者取得治療,提高其家族成員篩檢意願,在FAP疾病防治上意義非常重要。由於FAP發病時間晚,患者正值壯年,多是家庭支柱;此外,就像吳先生,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可能已經生兒育女,令人憂心,「幫助他們取得治療,是鼓勵他們去做篩檢,終結家族遺傳的惡夢。」早期FAP無藥可用,患者只有換肝一途,不但成效不佳,患者還要煎熬等待肝臟移植。林恭平說,近年國際上有RNA靜默治療等新療法通過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治療成效佳,可以減緩患者的退化、失能。林恭平曾有患者透過臨床試驗取得治療,結果過了五、六年,還能自由行走,「在以前,早就必須坐輪椅了。」他呼籲藥商與健保議價取得共識,幫助患者盡快用藥。針對FAP新藥給付,陳莉茵說,患者到了第二期,肌肉退化等情況嚴重,需要藥物延緩惡化速度,盼藥商合理降價。然而,議價須有合理誘因,她建議放寬使用門檻,讓各期別FAP患者均可使用,患者人數多,藥商就比較願意減價。「照顧罕見疾病就是照顧大家的下一代,治療是防治的第一步。」陳莉茵說,找出FAP高風險家庭、做有效的防治,才能真正避免悲劇不斷複製、重演。
-
2022-10-02 醫療.腦部.神經
阿公和平常不一樣?這些症狀可能是中風!快打119求救
Q:68歲阿勇伯平日只有和外籍看護Amy在家,某日早上Amy發現阿公跟平常好像不太一樣,睡醒時感覺很累,左手和左腳沒有力氣,連自己下床都不行,說話也含糊不清,她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陳世欽/台南市政府消防局第一大隊新營高救隊教官從事消防救護任務超過10年的陳世欽指出,台南地區中老年人白天獨自在家為數不少,有些看護很有警覺性,發現長輩表現跟平常不太一樣時,很快通知雇主,甚至直接打給119報案。除了看護,居服員也是察覺中風的重要角色,曾有居服員中午送餐時,遲遲未見長輩出來取餐,入屋後發現他躺在床上無法起身,主動打給119,因通報即時,替患者爭取送醫時間,在三小時內到院治療,這些都是急性中風發生時搶救治療黃金時間的關鍵。陳世欽觀察,根據他近兩年出勤救護的案例,疑似中風病患的年齡層主要分佈在50歲到70歲;此外,近年中風有年輕化趨勢,他呼籲只要發現自己或家人「怪怪的或意識不清」,應立刻打119求救,切勿輕忽徵兆。今年7月,74歲立委余天驚傳中風,妻子李亞萍透露,她發現余天右手、右腳抬不起來,右眼腫大、兩眼一高一低,快看不見也抓不到東西,立刻送往榮總就醫治療,才穩定病情。不只余天,今年4月至8月短短五個月內,藝人納豆、前副總統連戰與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多位名人接連傳出中風消息震驚國人。每一位中風病人能否恢復,主要關鍵在於第一時間是否辨識出中風徵兆,與通報119後能否迅速送到可處置中風的醫院。台南市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科長謝榮仁指出,當救護員到場,會以辛辛那提量表做測試,評估患者急性中風可能性,符合評估任何一項,代表中風機會增加,會立刻通報送醫,但實務上救護員判斷還是可能存在差異性。「為了更減少差異性,我們主動與成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討論,希望有更具體或更迅速辨識的量表來評估腦中風。」因此消防局建置E化通報系統時,中風辨識在辛辛那提的基礎下,更加入「洛杉磯運動量表評估指標」(LAMS)。另外,為評估送到能施作動脈血栓移除術的適當醫院,當LAMS評估指標大於5分時,會立刻通報適當醫院。謝榮仁說,綜合兩種腦中風測試量表增加辨識度,救護員依照施測結果於平板點擊對應的項目後,系統會根據量表的總分,自動跑出建議送往的急救責任醫院。此套E化系統可加快EMT判斷時間,也能加強中風辨識精準性,醫院端同步收到通報消息後即可準備,爭取時間。症狀未及時辨識,常錯過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間。台南市政府消防局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成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林典佑、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鎮陽等,分享急性中風臨床實務經驗。林典佑表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種,出血性的治療方式為手術,缺血性的治療方式目前有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和動脈血栓移除術,無論是何種中風,愈早送醫接受治療,預後效果愈好。台南市共有13間醫院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據衛生局資料,台南地區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成績在全台算名列前茅,約有6%到7%患者可施打到靜脈血栓溶解劑,但還有很大空間可以繼續努力。林典佑說,民眾沒有及時辨識中風徵兆,甚至輕忽症狀,因而延誤送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間,是目前的治療困境之一,呼籲民眾有任何疑似中風症狀,就應立即撥打119就醫。雙評估表測出中風嚴重程度,直接送往大醫院。而採用辛辛那提+LAMS雙評估表設計的想法為,辛辛那提可辨識出患者有無中風,但測不出中風嚴重性與後續治療方式,加上LAMS評分機制後,更提升第一時間找出大血管中風患者的可能,有機會直接送往成大、安南或永康奇美等三家醫院接受動脈血栓移除術,節省轉院的時間。林典佑分析,自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經由EMT加做LAMS評估,送到成大醫院的病患共248位,其中大血管中風的病患判斷準確率達七成,有效引導治療方向,顯示弟兄在到院前救護工作的貢獻有目共睹。謝鎮陽表示,中風病患除了到院前的緊急送醫,到院後如經評估需要轉院治療者,還會啟動「大台南地區急性中風病患轉診系統」,此系統納入所有台南醫院的神經科資訊,確保病患轉院過去,可聯繫到特定醫師。此外,還可將病患的資料跟著轉院,簡化轉診程序搶時間,挽救中風患者的生命與神經功能,甚至還可能翻轉一個家庭的命運。
-
2022-09-30 養生.人生智慧
父曾是台大教授,失智後拾荒!吳佳璇照顧10年不比一般家屬從容:善終是挑戰,身為醫者也沒有答案
編按: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歷經2008年母親罹患癌症,照護2年後離世;2015年父親被確診為失智症,自此又開始了她照護失智父親的過程。曾是台大教授的父親失智後行為逐漸脫序,身為醫師的她並不比一般病患家屬來得從容好過,也因如此,更能理解照護者與身邊「熟悉陌生人」的相處境遇。 精神科醫師兼作家吳佳璇照顧失智父親10年,常以醫師與家屬的雙重身分傳授專業與經驗,然而,如何讓父親甘願就醫檢查?父親亂投資慘賠百萬該如何介入?都曾讓她難以開口。 吳佳璇說,父親從病發到認定失智,是一條漫長的路。母親還在世時,曾因為父親太健忘,痛苦的哀求她「超前部署」,為預防父親失智找藥。儘管不確定用藥有效,她仍幫忙買藥,結果父親大發雷霆,最後不了了之。 母親過世後,沒人管的父親迷上撿瓶罐,做到腰痠背痛必須復健,「父親向來不受控,做女子只能尊重,直到他撿人孔蓋想變賣,擔心他被當小偷,我才開始勸阻他別做了,常對他自嘲:再這樣下去,遲早有天出現『退休教授拾荒維生,名醫女兒不聞不問』的新聞!」 吳佳璇嘆氣,從10年前開始父親經常爽約,講過的事忘了重複講,一天罵政治人物上萬次,但父親毫無病識感,如何讓他甘願就醫是一大難題。「我一直等到父親出包多次,有一回弄傷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必須住院,趁機拜託神經內科幫忙檢查,才確認是失智。」 一家高學歷,牽涉金錢仍是難題 吳佳璇是醫師、妹妹是律師、弟弟是博士,即使是知識份子家庭,「牽涉到金錢永遠是難題。」 吳佳璇透露,失智初期父親生活尚能自理,他把錢管得很緊,隨身帶一個小包包放存簿提款卡,外傭反映薪水遲發,她才發覺父親早就忘了密碼無法提款,同時觀察到他提款時,都是外傭背密碼給他聽!「幸好我們家外傭很正直,也是那次我才有機會徵得父親同意,代管提款卡幫忙發薪。」 在她印象中,父母為了栽培3個小孩,生活儉省保守,不懂也不碰金融商品;然而父親75歲那年,銀行寄來基金、保單的對帳單,她驚訝詢問理專,確認全是父親知情同意。 「我弟留學澳洲,所以父親有閒錢時就買澳幣。當澳幣重貶,理專建議他換美金,他卻說討厭美國,要理專想辦法,理專因此幫他買了澳幣計價的基金、保單。」 她苦笑,別看父親是教授,遇到投資失利,兩手一攤。 「介入父親財務是很敏感的事。我擔心父親是否覺得這個女兒圖謀財產?也不知道弟妹怎麼想?」吳佳璇最後決定告知妹妹,請弟弟有空時從澳洲回來,舉行家庭會議檢視父親財產,才知道母親過世後,他陸續將兩人的一千萬退休金及儲蓄都換成澳幣定存,光匯兌損失就一百萬! 「我們問他換這麼多做什麼?他心虛像個小孩不吭聲,不過態度軟化願意交出理財大權。」 善終是挑戰,身為醫者也沒有答案 吳佳璇身為精神科醫師,深知失智症狀與照顧方式,但就算可以預先準備好輪椅、電動床,如今需要人抱的80多歲父親,將來如果衰弱到無法吞嚥,是否該插管灌食?她自己也沒有答案。 「醫界有人順從母親,末期絕食21天『自然死』;但對我來說,如何『善終』始終是挑戰,這牽涉到我的弟妹,有些事情太堅持,會種下家人之間心結。」 疫情之前,吳佳璇照顧父親之餘,堅持每年赴日旅遊,疫情後改成周末徒步台灣,最高紀錄一天走4萬多步,有人認為她活得太任性,她不認同,「我在門診看到很多生病的照顧者,正因為親力親為、油盡燈枯,其實保留私人生活空間是必要的。」 透過旅行重開機,保留私人空間 「對我來說,旅行是一種重開機。不同於出國,徒步台灣短天期、充電快,步調雖慢,慢慢來反而好,那種『怎麼一整天只有一點點進度』的焦躁感,在徒步以後變少,我更耐煩。』」 她記得2年前第一次出發走上忠孝橋時,小小的她站在橋上遠眺圓山、紗帽山,「天地為之開闊的感動前所未有,這樣的感動支持我走了半個台灣。尤其我喜歡歷史,戴著歷史的眼鏡走過七股、鹽山、麻豆,想像300年前這邊曾是台江內海,很有趣。」 走自己的路也陪伴失智父親走人生最後的路,53歲的吳佳璇,許願人生下半場一定要把自己的狀況保持好,這也是因為看過一些前輩失智了卻堅持崗位的窘境與無奈,「我和一位資深護理師約好,要當彼此的退休警告烏鴉,勤勉不懈之餘,漂亮下台也很重要。」●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搭上計程車後,懷疑司機想繞遠路,出聲請司機聽我的!下車後察覺司機是對的.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認識死亡,有助了解人活在世上的意義!面對生命終站5大要點:不爭不奪、多施多捨,永保赤子之心 【疾病百科】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依照病程進展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看詳細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醫療╳消防 跨界對談串聯合作零時差 搶救急性腦中風
腦中風搶救分秒必爭,近年來,醫療和消防體系都積極制定腦中風到院前及到院後處置要點,將病發傷害減到最低。消防啟動 醫院接球內政部消防署緊急救護組科長簡鈺純指出,救護人員是搶救腦中風病患的第一站,119指揮中心也扮演關鍵角色。2018年首屆總統盃社會創新黑客松競賽,選出了「救急救難一站通」,後續由衛福部、消防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跨部會合作,深化專案內容。這個平台能達到資料的即時與透通性,除了將13個縣市消防局的手寫救護紀錄於今年7月全面電子化,全國消防機關的到院前資料都用標準格式來進行交換資料,完成到院前及到院後的串流。各縣市已陸續推出救護車建置「12導程心電圖」系統搭配通報及正確後送,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而急性腦中風的救治仰賴救護技術員(EMT)正確辨識,並在第一時間送到對的醫院。缺血性急性腦中風非常吃地方醫院的量能,應加強院前通報,消防端啟動之後,醫院要接住球,相互合作將患者的預後品質最佳化。救護評估 醫院備戰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周中興表示,腦中風與一般慢性病不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的黃金時間已經從3小時拉長至4.5小時,動脈取栓移除術也從病發8小時甚至24小時都有機會處理。腦神經的功能恢復比其他器官困難,中風會增加罹患血管型失智的風險、引發癲癇和失能,除了患者本身,也增加社會照護成本。除了定時健檢、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更要加強中風衛教知識,學習辨識病兆和緊急送醫。消防端是急救第一線,救護人員於現場評估病患狀況後,提前啟動院前搶救機制,醫院立即通知腦中風治療團隊,包括神經內科、放射科與檢驗部,盡速在一小時內完成所有檢查,確保急救流程順暢。後送整合過程非常重要,有賴E化加速遠距醫療,才能在第一時間作出對的判斷。逆風行動 彰化、雲林在地亮點城市辨識、處置、送對醫院彰化縣消防局埔心分隊小隊長林忠本認為,「送醫時間」是搶救腦中風的重要關鍵,啟動救治流程從民眾撥打119就開始。派遣員先初步透過電話報案辨識,只要民眾有緊急救護需求或疑似腦中風個案,就會立即發派救護車。目前全彰化共有7家醫院可以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其中3家可進行動脈取栓移除術;全縣消防救護系統分配平板電腦,透過處置功能提醒,可以在救護車上緊急應變,檢傷病歷也會同步發送到醫療體系的團隊醫師手機群組中,以利醫院在60分鐘內完成檢查程序。目前12導程心電圖已有此流程,未來腦中風也會建立此流程,盡快辨識、處置、送對醫院,可以加速到院後決策治療。建立治療SOP 24小時待命彰化基督教醫院腦中風中心執行長孫穆乾指出,靜脈血栓溶解劑於2004年納入健保,但過了一定的時間就無法給付,彰化基督教醫院以病人權益為優先,提供自費治療的機會,並建立體系醫院SOP、整合專業團隊、優化消防端進入檢傷的通道,2010年的施打量為全台最高。2014年開始開發彰基的中風臨床決策支援系統(iStroke),並使用獲得美國FDA與衛福部TFDA核准通過的遠距醫療設備,建立遠距中風治療系統,不僅能及時醫治,偏遠地區的民眾也能享有更高醫療品質與服務。動眼測試 增強病兆辨識雲林縣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科員黃朝群表示,15年前,雲林只有2家醫院能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現在則有6家醫院,其中還包括能執行動脈取栓移除術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代表醫療端對腦中風救治愈來愈重視,相對的,救護人員的現場處置也會更加積極。在腦中風的病兆辨識方面,原本使用的FAST多加了G(動眼測試),提升辨識度,也將腦中風的救治推進至到院前,爭取黃金時間。中風之鏈要串得很緊密,消防端的到院前通報、轉送和通知責任醫院,以及到院後的醫護團隊合作順暢,環環相扣才有機會。衛教宣導 提高病識感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腦中風中心主任蕭又仁指出,靜脈血栓溶解劑與動脈取栓移除術的問世,讓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然其療效與接受治療的時間息息相關。雲林縣的老年人口比例高居全台第2,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長輩因觀念不足、無法辨識中風症狀,往往睡一下、休息一下,就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台大雲林分院除了深入偏鄉社區據點舉辦衛教宣導,也透過加強與消防救護端的到院合作、加速鄰近醫療院所的轉診、與遠距醫療等方式,縮短病人得到適切診斷與緊急處置的時間,大幅提升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施打率與預後,拯救更多偏遠地區的腦中風病患。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健保大數據/腦中風治療特色院所
患者人數No.1/林口長庚醫院各科團隊串聯 24小時搶救腦中風根據110年健保署統計,林口長庚腦中風門診人數達10,215人,住院2,747人,皆為全台最高。林口長庚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於2006年成立,結合急診、神內、神外、放射科、復健科等團隊,24小時都有具高技術門檻的「動脈取栓術」人力,搶救患者性命,同時整合後續復健、長照安置,也是因此讓後續患者回門診及住診量高居全台第一的原因。張庭瑜表示,治療腦中風分秒必爭,且牽涉到的科別並非僅有「神經內科」,長庚醫院很早就意識到腦中風治療需要串連各科,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例如,患者從急診入院後,若評估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從患者進入醫院到施打,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完成。至於較嚴重的患者需要即時取出腦部動脈血栓,時間則掌握在患者出現腦中風後的6到24小時內,依個別病況執行,串連各科醫師,讓醫院全日全年不間斷都能執行動脈取栓術。張庭瑜表示,急性期過後,腦中風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復健,部分患者會出現肢體痙攣,成為後續失能的原因之一。復健過程中,會特別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肢體痙攣,並給予客製化的處理,即時注射肉毒桿菌改善肢體痙攣,避免失能。動脈取栓術No.1/台大醫院動脈取栓手術 醫師經驗值很重要110年台大醫院執行「動脈取栓手術」126件,是醫學中心第一。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表示,健保107年給付動脈取栓術,近兩、三年案件數較多,已逐漸超過打靜脈血栓溶解劑,部分病人光靠藥物不容易溶掉血栓,必須直接利用動脈取栓術移除血栓。不過,並不是每家醫院或醫師都能進行動脈取栓術,也不是靠一家醫院就能成功救人。鄭建興表示,緊急醫療網絡要順暢運作,將病人及時送達有能力處理的醫院,這是第一關。送到醫院急診後,多快能把血栓取出,就是第二關。台大的流程是啟動神經內科值班醫師評估,同時安排影像檢查。約10到15分鐘做完斷層掃描,若判斷可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就立刻打,如果血管阻塞程度較嚴重,就要啟動其他治療。台大醫院動脈取栓在血管攝影室進行,負責醫師必須經過多年訓練,才能獨立為病人治療,通常經驗愈豐富的醫師愈容易成功。台大醫院除收治119送來的病人,還有其他醫院的轉診病人,個案數多,醫師累積經驗也較快。腦中風治療需搶時間,每個醫院都會訂定目標值。一般來說,到院到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間目標是60分鐘內;動脈取栓通常在90至120分鐘內完成。區域醫院住診No.1/新北市雙和醫院三線治療腦中風 新北人力最充足健保數據顯示,110年腦中風就醫人數,新北市雙和醫院住診1,290人,居區域醫院第一名。雙和醫院神經科主任陳龍分析,治療中風最關鍵在搶救「黃金時間」,雙和醫院與消防局合作,能在患者到院10分鐘內安排斷層掃描,院內有三台機器與九名專業人員同時提供三線治療,是新北人力最充足的醫院。陳龍指出,雙和醫院去年治療缺血性中風800多人、出血性中風300多人,總數超過1000人,這還不包含自行就醫的人數。目前健保急性中風治療適應症條件為,靜脈血栓處置要在發病3小時內;而機械取栓就是以導管方式將病患腦血管中的血栓取出,分前腦循環8小時、後腦循環24小時。調查發現,僅三成中風患者是搭救護車到院。陳龍提醒,腦中風搶救時效很重要,院方積極宣導腦中風識能,並與消防局合作,只要院方接獲通知有中風患者將到院,院方便會及早安排斷層掃描準備,病患能在到院10分鐘內診察,加快治療效率。陳龍表示,雙和醫院能在同一時間提供三線治療,SOP也相當完整。且醫院人力充足,甚至有能力協助診治新北、桃園等醫療院所的腦中風病患,提供北台灣民眾更好的醫療品質。地區醫院門診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可做動脈取栓 總院遠距會診助搶救根據健保數據統計,110年腦中風就醫人數,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以門診3,481人、住診564人,名列地區醫院第一名。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君襄說,員基是彰化地區唯一可做動脈取栓治療的地區醫院,並利用遠距會診,與彰基總院團隊合作搶救病患。林君襄說,員基雖是地區醫院,但可以做到類醫學中心治療,掌握六小時搶救黃金治療期,神經團隊可以做靜脈溶栓、顱內動脈取栓等治療,也有血管攝影室。病人在照完電腦斷層後,可經由遠距AI判斷,員基和彰基醫療團隊判讀病人腦部可施救範圍,決定治療方式。員基醫療團隊也很重視後期照護,做個案追蹤。林君襄說,為了預防再次中風,患者通常得長期服藥,一般得吃抗血小板藥,而心律不整的病患再次中風的機率是五到八倍,需要長期吃抗凝血劑。個管師會定期電訪,依病患需求也提供送藥服務,藥師到宅時,會檢視患者有沒有確實吃藥,並給予用藥衛教。對於部分搶救成功的中風病患,可能因失能等情況必須送安養院或一般復健醫院,員基醫療團隊也會與合作機構和醫院配合,協助病患復健、用藥、營養諮詢等,以改善失能狀況。
-
2022-09-22 醫療.腦部.神經
二次中風如何察覺?眼神、血壓是重要觀察指標
二次中風是患者及家屬心中不定時炸彈,專家提醒,中風後再度中風的後遺症可能更嚴重,然而,面對臥床或失語病患,無法以常見的「微笑、舉手、說你好」來察覺,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指出,針對中風患者,照顧者可以透過眼神、血壓突然升高等作為指標,最明顯的就是前後兩天患者身體情形的改變,一有不對勁,應立即就醫。再中風難察覺 增失能危險連立明表示,根據台灣中風登錄平台數據,腦梗塞住院的患者,32%曾經有過中風的病史;健保署在110年資料顯示,阻塞型腦中風住院病人,在六個月內再次中風比率約達7%。每次的中風都是獨立事件,受傷程度也會有嚴重、輕微之分,就像是發生車禍的嚴重程度都不同,但不管如何,每次的中風對於身體都是一次傷害。「中風的症狀各有不同,家屬不見得容易察覺。」連立明說,最常見的症狀是同側手腳麻、沒力,也有病患是講話不順、語言障礙、反應遲鈍等。從門診中觀察,有過中風病史的患者或家屬通常警覺性高,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回診,擔心二次中風會有更嚴重的後遺症或深陷失能風險。血壓異常應警覺 盡速就醫已臥床或無法言語表達病痛的民眾,若二次中風,需要照顧者透過平常的觀察,像是眼神、舉手等細節來體察。連立明說,曾有一位長期照顧患有失語症弟弟的大姊,來到門診就直說弟弟不對勁,經進一步診斷果然中風;也有家屬是透過每天量測血壓,察覺患者當天血壓過高而就診。他提醒,患者只要昨天和今天身體相比有異狀,就要趕快就醫。導致中風的八種危險因子,心房顫動居冠,其他分別是血壓異常、腦中風家族史、膽固醇異常、吸菸史、糖尿病史、體重異常及運動不足等。連立明表示,預防中風就要剔除危險因子,要多運動,從改變飲食生活型態做起,抽菸、飲酒過量更是引發中風的導火線,因此「曾中風患者把菸給戒了,未來中風機會可以下降三成。」心房顫動患者 中風風險高連立明也說,患有心房顫動的人,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這得靠心電圖來檢測,而血壓的控制標準也從140/90mmHg下修到130/80mmHg。他強調,「中風是可以預防的。」除了控制好危險因子,更要持續服藥。連立明說,「曾有缺血性中風的病人,吃藥二到三年後,自己覺得可以停藥,沒想到二、三個禮拜就跑回來急診。」中風患者的用藥原則、治療,都是要和醫師密切討論,遵從醫囑用藥,這是避免走向二次中風的方法。家人有中風病史或擔心二次中風者,腦中風學會與udn元氣網、WaCare健康平台共同於9月27日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系列線上課程,第三堂進階課程設計更聚焦二次中風的症狀察覺與照護、分享實際個案,將邀請連立明擔任座長,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分享專業資訊。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給照顧者與居服員的進階課👉課程免費報名連結點這裡👈時間:9月27日(二)19:30至20:30座長:• 新光醫院神經科科主任連立明主講:• 中國附醫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 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主辦單位:台灣腦中風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
2022-09-21 醫療.腦部.神經
頭痛就吃止痛藥恐害症狀加劇! 醫授「3關鍵」舒緩不適
45歲張小姐,國高中時期起就開始頻繁頭痛,多年來一直苦不堪言,其媽媽在年輕時也有類似症狀,每天痛起來就像脈搏跳動,甚至還會反胃嘔吐去急診打止吐針,在生理期前更容易發作,嚴重時還痛到必須請假或推辭聚餐。多年以來其試過多種止痛藥,劑量愈吃愈重結果反而讓頭痛更嚴重。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口服預防藥物治療獲改善安南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杜宜憲表示,張小姐狀況是為慢性偏頭痛合併「藥物過度使用頭痛」,也就是1個月中有15天在頭痛且已經持續3個月以上。經杜醫師安排看診頭痛門診並接受口服預防之藥物治療後,目前其頭痛已不再影響正常社交生活。偏頭痛易遺傳、多為女性 影響因素多杜宜憲醫師指出,門診中偏頭痛的病人以女性朋友居多,女性在20–24歲是發病高峰期,男性則是15–19歲。偏頭痛和許多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容易受到外在刺激因素而引起頭痛,比如飲食、天氣變化、飢餓、睡眠不足、酒精、生理期等,而且偏頭痛容易遺傳,但家人間的嚴重程度可能會不同。治療偏頭痛 須從3大方面著手杜宜憲醫師也說,治療偏頭痛有三大重點,也就是正確用藥、調整習慣及記錄頭痛。發作不頻繁的病人以非藥物療法為主,再輔以運動習慣培養跟調整睡眠作息,如偏頭痛時再使用專用止痛藥來治療偶發頭痛;但如頭痛頻繁又影響生活品質的病人,建議可服用預防頭痛藥物,通常數週後即有明顯改善。值得一提的是,近來更新之藥物包含肉毒桿菌和頭痛標靶治療,患者都能尋求台灣頭痛學會所認證的醫師來進行深層評估。服用止痛藥須謹慎 防成為頭痛幫兇杜宜憲醫師強調,止痛藥必須要小心使用,否則真的會變成頭痛的幫兇,甚至需要住院來戒除藥物之癮,務必要透過正確方法來預防及治療頭痛,如此將能真正一免頭痛之苦,重新找回自在生活品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每天2杯美式小心頭痛、腹瀉! 營養師點名「6種人」注意:還會愈喝愈累 ·愛吃「這3樣食物」恐誘發偏頭痛! 眼睛冒馬賽克、反光、彩虹是預兆 
-
2022-09-18 醫療.腦部.神經
腦中風?!速辨識、快送醫遠距治療助攻 避免患者失能
Q:69歲康伯伯(化名)某日在家右手和右腳突然感到麻木無力,家人發現有異狀打算送醫,但康伯伯卻認為休息一下就好,不願意就醫,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林宏穎/彰化縣消防局彰化分隊小隊長「很多老人家會排斥就醫。」彰化分隊小隊長林宏穎說,中風病友自覺症狀輕微不願就醫、擔心就醫後無法出院或感到丟臉,不願就醫的情形不算少見。遇到抗拒就醫的中風危急個案,家屬溝通無效時,會請警察或鄰里長到場協助溝通,提升民眾就醫意願。林宏穎分享,除與警政和地區鄰里互動良好外,消防局與兩大醫院合作密切,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彰化秀傳醫院每天派駐護理師到分隊協勤,交叉排定時段值班,即時討論病友後送狀況與中風辨識專業,加強彰化救護鏈結。此外,有些里長會定期訪視轄區,察覺到某戶獨居者好幾天沒出現時,便主動報案,借助里長對里民的掌握度,快速找出中風病人。消防單位、醫療院所與社區的合作,強化在地的中風急救網絡。林宏穎分享統計數據,彰化近兩年以FAST測試異常的案例總計1,908件,每一位送醫病人有七成以上機率是中風,數量不容小覷,尤其中風為三大急重症,更應該被重視。林宏穎呼籲,健康要靠自己守護,一旦發現家人出現跟平常不太一樣的症狀,都應警覺打119求救,搶救寶貴的性命,以防憾事發生。彰化縣60歲陳姓男子中風後長年臥床,生活都靠二哥獨自照顧。某日鄰居發現陳男遭勒斃倒臥在床,二哥在隔壁房間燒炭輕生,手腕有割痕,並留下遺書交代「不要救我」,消防分隊到場後立即送醫救治,中風家庭悲歌引發社會關注。避免半癱或失語,加速中風治療判定。彰化基督教醫院腦中風中心執行長孫穆乾表示,腦中風相較心肌梗塞更可怕之處,在於中風病人可能難逃失能命運。其中,送醫時間是腦中風治療關鍵之一,為此,彰化基督教醫院發展iStroke系統及使用遠距醫療方式,加速中風治療判定,避免病友深陷中風後半癱或失語的風險,減少後續家庭照顧與社會的負擔。彰化縣消防局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共同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腦中風中心執行長孫穆乾、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君襄,線上分享急性腦中風治療實務經驗。遠距醫療維持治療品質,縮短救護車程。孫穆乾分享,彰基體系一年約有2000多件中風病人案例,數量甚多必須被重視。因此他負責的中風中心「遠距治療計畫」獲主管機關核准特許,從2018年開始,成為全台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合法使用遠距醫療提供中風治療的醫療機構。彰基總院的醫師可使用高解析度的專業醫療器材,診察分院的中風病人需不需要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或應轉院做動脈血栓移除術。孫穆乾補充,此套「中風臨床決策支援系統」(iStroke)及遠距醫療模式,已經拓展到二林基督教醫院、雲林基督教醫院與員林基督教醫院,共構為「三林之網」,提供分院的中風病友與彰基總院相同的治療品質,更重要的是,縮短半小時以上的救護車程。兩種治療方式,都是愈早進行愈好。林君襄指出,腦中風一般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兩種,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數量約為三比一。孫穆乾說,目前有兩種「通血路」的武器可治療缺血性腦中風,第一種「輕型武器」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另一種「重裝備」是動脈血栓移除術,插導管進入腦部打通血管,無論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血栓移除術,愈早送醫接受治療,預後效果愈好。孫穆乾強調,急性腦中風最大的特徵是「突然發生」,任何突然發生的症狀,都應該非常警覺。他曾遇過七旬老翁在八卦山打高爾夫球時,突然感到左側手腳無力,眼睛與嘴巴不自主歪斜,友人見狀立刻打119報案,讓老翁在中風後3小時內到院,接受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與動脈血栓移除術,3個月後復原良好,已可自我照顧。在腦中風緊急救護鏈上,前端的求救、辨識到送醫任何一段斷鏈,將影響到後端治療的效果。一旦發現中風徵狀,謹記「快、快、快」原則,快打119,快送往「有武器」可提供治療的醫院,到院後快治療,有機會扭轉中風,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
-
2022-09-16 醫療.新陳代謝
老婦血糖飆破800不幸離世 醫籲糖人遵守「三要」
血糖指數太高,恐傷及大腦神經危及性命!台中慈濟醫院收治一位意識不清七旬老婦,檢測血糖值竟然高達800mg/dl以上,病人出現間歇性抽筋、癲癇,最後仍不治。醫師提醒糖尿病人「三要」:要規律量血糖、要按時吃藥、要飲食控制,才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罹患糖尿病多年的老婦人,與家人同住卻沒規律量血糖,血糖飆高仍渾然不知;上月,家人發現老婦行動變得遲緩、倦怠,初以為是腳傷不舒服不以為意,後來老婦開始意識不清,間歇性抽筋與癲癇,緊急送到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師抽血檢驗,發現血糖異常超標竟高達800mg/dl以上,已經超過測血糖儀器的臨界值,緊急使用打藥幫浦,給予抗癲癇藥與胰島素,插管接上呼吸器搶救,再會診神經科治療。血糖飆升對人體臟器損傷很大,彷彿把人浸泡在糖水一般。神經內科醫師郭啟中從症狀與血糖數值研判,老婦屬於典型的「急性代謝性腦病變」,病人血糖過高,已經傷及腦部神經,造成癲癇、昏迷不醒。遺憾的是縱使血糖數值已下降,老婦仍無法清醒,最終離世。血糖過高影響的不只是身體循環與代謝,嚴重會傷及大腦神經,郭啟中表示,糖尿病人不要以為吃得少,甚至不進食,血糖就不會升高。強調糖尿病人「要規律量血糖」、「要按時吃藥」,而且「要飲食控制」,才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
2022-09-15 焦點.焦點
心臟亂跳 快做這件事! 醫警告,可能心房顫動或快中風了
台灣每年有三萬人腦中風,近期藝人納豆、余天、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都驚傳中風,可怕的是,許多人之前毫無癥兆,後來才發現導因自心房顫動,心臟科醫療權威群直指,心房顫動會增加腦中風、死亡、失智風險,應盡快將單一導程心電圖納入既有健檢項目,揪出心房顫動高風險因子。立法院厚生會昨天由秘書長、立委吳玉琴、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號召國內心臟、神經內科等醫學專家群共同成立「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醫界權威以及與會的國健署、健保署專家均認同,心房顫動引發中風所產生的照護成本高,如能篩檢心房顫動,可及早治療,且發現心房顫動患者,現在也有新型抗凝血藥物有效預防腦中風,是值得投資的方向。吳玉琴表示,將與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繼續督促此事,討論配套、篩檢經費來源後,拉高層級至行政院,儘速促成國家政策成形。什麼是心房顫動?台北榮總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內科學科副教授趙子凡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常見的症狀有心悸、虛弱、頭暈和呼吸困難,分為陣發式心房顫動和持續型心房顫動等類型,但共同點都是「幾乎沒有症狀」或是症狀輕微,許多人不知自己就是患者。七種人要小心心房顫動另外,心律醫學會資料指出,有七類人常是心房顫動的高風險族群:一、高齡長者二、高血壓三、心衰竭四、糖尿病五、甲狀腺機能亢進六、其他還有肺部疾病,例如慢性肺阻塞(COPD)、肺氣腫等;酗酒、咖啡因等興奮劑,香菸;極度緊張或疲勞期間也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七、家族遺傳研究顯示,有三成病患無症狀,五成的人屬於心房顫動偶發。他提醒,不要以為沒有症狀就不危險,根據研究,不管有沒有心房顫動,中風率、出血率、死亡率都是一樣高的。以台灣盛行率來估算,約有三十萬人是心房顫動患者,且年齡越高,風險越高,超過65歲,約近5%是心房顫動患者;超過八十歲者,有一成機率患有心房顫動,導致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三到五倍,失智風險增加。陳適安是國際心臟權威,兩年前即率團隊在宜蘭縣、嘉義縣、基隆市等縣市進行心房顫動社區篩檢,利用簡易且成本較低的單一導程心電圖篩檢,30秒就能完成檢測,經由專科醫師判讀後就能確診民眾是否為心房顫動患者,後續由衛生局轉介治療,三縣市共有23572位民眾篩檢,其中揪出患有心房顫動者就有278位,後續獲得追蹤治療。宜蘭縣衛生局長徐迺維也是心臟科醫師,他形容,心房顫動疾病是心臟科的最後一個對手,但因新科技的進展,檢測可以和診斷結合,且台灣的社區篩檢能量很高,期待與中央政府攜手合作。護理師背景的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則表示,嘉義縣18鄉投入心房顫動篩檢,過程中也讓民眾看見自己的心跳曲線,會更有感。心血管疾病是嬰兒潮新興疾病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政府應該要投入支持心房顫動篩檢,預防腦中風,因台灣的嬰兒潮世代已大量進入高齡,引發的心血管疾病將是新興問題,提醒應當及早因應對國家的衝擊。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也認為,台灣快要進入超高齡社會,心房顫動人口會逐年增加,台灣在穿戴裝置有優異的研發能力,用於提早篩檢心房顫動,預防腦中風是相當有經濟效益。患有心房顫動者,目前的藥物治療有新型口服抗凝血劑與傳統華法林,與會委員、醫師群指出,已有研究顯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使用方便,降低重大出血和腦出血風險,但現行健保給付條件需符合五項中的一項,分別是1.曾發生中風或全身性栓塞2.左心室射出分率小於40%3.有症狀的心臟衰竭:收案前依紐約心臟協會衰竭功能分級為第二級或以上4.75歲(含)以上5.介於65歲至74歲且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疾病新型抗凝血劑可預防腦中風 健保給付應研議放寬陳適安建議,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健保給付條件應與「2020年歐洲心臟學會心房顫動治療指引」和「2021年亞太心律醫學會心房顫動中風預防共識」接軌,建議 65歲至74歲,沒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疾病共病者,或65歲以下,且有以上共病者,應接受口服抗凝血劑為最優先的治療選擇,預防腦中風。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曹玄明認為,國家應考量五、六十歲中壯年族群有很大的貢獻能力,如能及早預防中風失能,可大幅降低社會損失。厚生會「預防心房顫動與腦中風委員會」提出三大主張:一、心房顫動篩檢應考慮納入國家政策,特別是結合和成人健檢。二、健保給付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標準應與國家治療指引接軌。三、單一導程心電圖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參與委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指出,聯合報身為媒體,近一年已深入12個縣市消防體系倡議腦中風救護,但更往預防端來看,民眾對於心房顫動症狀、與腦中風風險之間的關聯,認知度恐怕不足,她要為民眾發問,心房顫動篩檢在短短30秒一定抓得到嗎?和現有心電圖有何不同?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國健署對心房顫動的民眾識能提升責無旁貸,希望委員會能如佐以更大型的實證資料,包括評估篩檢費用、配套措施,做成政策建議;健保署醫審藥材組組長連恆榮則透露,最近健保署正在評估是否下修給付新型抗凝血劑至五十歲,且患有共病者,但也須小心民眾因心房顫動無症狀,拿了藥卻不服用,導致浪費。做對六件事,可防心房顫動:1. 規律生活、充足睡眠與休息。2. 控制情緒、舒緩壓力3. 適量運動,不宜久坐易造成下肢靜脈栓塞。每隔一小時起身走動,改善下半身血液循環。4. 定時、定量飲食,避免油膩、口味過重、生冷食物。避免抽菸、過量濃茶、咖啡及過量飲酒。5. 遵守醫師指示的用藥劑量、定時服藥,自我觀察用藥後反應,回診時與醫師討論。6. 定期檢查應每天固定時間測量脈搏、血壓並記錄。(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延伸閱讀>>>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
2022-08-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照顧者累了嗎?或是不孝?談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住院時家屬的為難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探討精神醫學的難題」。一位精神科醫師透過情緒激動想要自殺急需住院的個案,與年輕醫師探討精神醫學如何幫忙這種病人的緊急措施,我們也邀請到兩位資深精神科醫師,討論「失智老人的住院及其家屬所遭遇的困難」以及「完善精神醫學尚缺什麼?」。希望這些探討可以幫忙社會大眾以及其他臨床科醫師更了解精神醫學的工作性質及其重要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強制住院與否?精神科醫師的兩難】王先生,84歲,鰥寡,長期有糖尿病及心臟衰竭,曾因肺積水住過綜合醫院內科治療,住院時混亂三天,該醫院打完利尿劑及基本治療後,就請家人帶王先生出院。之後,當個案因心臟衰竭的喘或腳水腫時,就只在該綜合醫院急診室治療,不再收入該院住院治療。王先生近三年前診斷失智症,最近幾個月情緒不穩、多疑、易怒、視幻覺及失眠,由綜合醫院神經內科轉到精神專科醫院門診就醫,某一天傍晚王先生懷疑照顧他的未婚女兒偷他的錢,打了女兒一巴掌,女兒連絡已婚的哥哥一起送王先生送至精神專科教學醫院的夜間急診室。王先生已忘記剛剛在家中發生的事,女兒委屈生氣不說話,兒子要求醫院收王先生住精神科急性病房,但是精神專科醫院說明需要有人24小時陪同住院,照顧王先生,若是是沒有家人,也可以自行請24小時看護,只是精神專科醫院急診室人員也說明該醫院急性病房由精神科醫師主治、沒有晚上值班的內科醫師,若遇到內科問題如血糖過高或急性心臟衰竭時,該醫院將無法處理,因為該精神專科醫院沒有強心劑、靜脈注射抗生素或利尿劑,也無法進行持續胰島素注射的治療,屆時就需要家屬帶病人轉至綜合醫院治療,且該精神專科醫院無法承諾王先生一到兩週內就會改善出院,可能需四週左右調整精神治療藥物。其實,王先生有2位兒子,都已婚生子,但是不住在附近,一住在南部約一小時到家的路程、一住在中部,照顧王先生責任全交給未婚的女兒,平日也少了解王先生病情的變化,女兒壓力大、因憂鬱、焦慮、失眠及有時跟王先生或兄長起衝突,在該精神專科醫院精神科就診,她一想到「照顧父親是她的責任」就十分氣憤。此外, COVID-19防疫期住院四,全天「1對1的看護」費用確實是不小的負擔,但是女兒說:「不是不孝,我累了。」兒子說:「我們也累了。」隔天也還要上班及帶小孩上學,看護費用也付不起。一家人連當晚急診室留觀時要誰陪同都有困難。加上病人說:「我有沒病、為何要住院,就算有病也不要住精神科或『療養院』。」這事情就更難解了!失智症在近十幾年在全球及台灣十分被重視。在台灣,老人失智症至少有8%,在目前(2022年)近400萬的老人推估,台灣的老人失智症人口數至少30萬以上,這還不包括中年或年輕型的失智症。失智症90%會合併精神行為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簡稱BPSD),如憂鬱、焦慮、不適切行為、疑神疑鬼、幻覺或妄想、失眠,其中又以被偷妄想或被害妄想最常見,有時是因為病人記憶不佳,常會用東西被偷解釋找不到東西的狀況,但經常因為身體疾病不穩定,如脫水、血糖高、血循不好的缺氧、低血鈉、疼痛或便祕所引起,有的是失智本身的黃昏日落症(sundowning syndrome)、有的是失智症合併上述情形或藥物引起的譫妄症(delirium)。我想許多人一定想到:既然病人曾因心臟衰竭、糖尿病及失智症在該綜合醫院就診,為何不住該綜合醫院神經內科、老年醫學科或精神科病房來處理呢?一是往往在綜合醫院內沒有「以病人為中心治療(ptient-centered management)」的跨科專業團隊:一是內科醫護人員對處理有精神行為症狀的失智症患者技巧不熟悉或害怕,精神科醫護團隊人員對處理內科問題也缺乏訓練、擔心或不熟悉;二是綜合醫院缺乏為有精神行為症狀失智症老人治療考量或設計的專屬病房或區域;三是健保制度對以上兩者的醫療沒有給付或鼓勵支持,醫師診療費只每天給付一位醫師,另一位醫師則沒有給付醫師費,只在一週給付不符合時間成本的照會費用、該專屬病房或照顧有精神行為症狀失智症的護理費及病房費並未加成鼓勵。有人也會想到這樣的有精神行為症狀的失智老人不是在長照的日照機構或長照機構也可以處置(management)嗎?往往家屬面臨的是上述長照的供給不足或可近性不足、長照的人員大多不是醫護背景、不易理解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置意涵,加上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或腦科學知識缺乏與精神症狀的不理解,自然會有挑選或排拒病人的情形,或是要求家屬需等失智症接受精神科治療平穩後才進行個案管理或處置。在台灣,尤其是鄉村地區,不少家屬的確仍存有將父母送到長照機構是不孝的心理壓力;但是家屬照顧的負荷仍十分的大,尤其是老人配偶照顧老人時更為嚴重,在體力上、精神上、社會上及經濟上都有極大的負擔,兄弟姊妹及妯娌間的意見不一、衝突與協調溝通也有極大的壓力,失智症病人有時又無法完全自主決定,幾乎90%以上長期都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的困擾,家屬或家庭照顧者的精神健康議題極需要被正視。總之,有精神行為症狀的失智症家屬與一併溝通的問題,這也不僅僅是單純孝順與否、老人被忽略或虐待(elder neglect or abuse)的議題,也不是單純提供長照人力可以處理的,而是在醫學或護理師養成教育中須持續學習團隊合作及重視跨領域知識或資訊整合,也需要重視醫護以外的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職能治療師或社會工作師願意投入及關懷失智老人家屬(不一定是照顧者)與家庭照顧者精神健康議題,此外也需重視失智症照護團的團隊資源管理(team resource managment)等議題。
-
2022-08-31 醫療.腦部.神經
高溫流汗暗藏心血管危機 醫提醒高血脂族群脫水恐致中風
夏日高溫來襲,現在出門沒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已成為常態,坊間止汗、消暑的妙招更是五花八門。然而「流汗」除了會使身體黏膩不適,其實也可能暗藏心血管危機。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林浚仁醫師表示,多數民眾都知道天氣冷會使血管收縮,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卻鮮少人知道曾有研究指出,高溫同樣也可能釀成中風危害。 高血脂病人脫水恐致中風 長輩或有心血管病史者要多補水 光只有天氣冷或熱,不會直接導致心血管疾病,溫度的極端變化才是關鍵,花蓮慈濟神經內科羅彥宇主任笑稱,「否則赤道國家跟南北極應該最多人中風」。從生理學角度來看,氣溫驟升或驟降都會刺激交感神經,讓心跳加快或血壓變高,誘發心血管疾病。此外,夏天容易流汗、體內水分變少,脫水的情況下容易使血液變得濃稠,若本身合併高血脂等風險因素就會導致血管堵塞,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如果血管本身狀態好,理論上輕微脫水不會造成什麼問題,但當脫水發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上,缺血性中風風險就會提高」。 林浚仁醫師也提醒,天氣熱對65歲以上老人家影響更大,家中長輩在高溫環境要多補充水分,原先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更應嚴防中暑,並管理中風風險。 70歲男疑脫水致暫時性腦缺血 醫:出現中風前兆應儘速就醫 林浚仁醫師分享先前曾遇過一名70歲男性高血脂病人,他長期有頸動脈狹窄問題,某個夏日午後到田裡種菜,結果回家就發現左手拿東西會掉,吃飯還摔破碗,半個小時後又恢復正常。「應該是他身體脫水,人體水分過度流失、腦血管血流變濃稠,誘發了暫時性缺血。雖然後續症狀有復原,但暫時性腦缺血屬於缺血性腦中風的前兆之一,最好能當成一次腦中風發作來謹慎看待。」林浚仁醫師建議,一旦發生類似事件,應主動告知醫師,確認是否需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 目前阿斯匹靈是臨床最常用來預防中風的抗血小板藥物,不過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胃潰瘍、胃出血等腸胃道出血副作用,若在治療期間感到消化道不適,胃脹不舒服,可與醫師討論視情況更換兼顧療效與安全性的其他治療選擇。 高血脂患者應從源頭避免中風 低密度膽固醇值越低越好 羅彥宇主任表示,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例如年齡越高發生中風的機會就越高;另一種則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脂、抽菸、肥胖等,其中低密度膽固醇就是高血脂中被認為是影響腦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若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數值高就應該積極用藥控制,才能從源頭避免心肌梗塞或中風發生。 曾有研究指出低密度膽固醇每降低1%,發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性可降低1-1.5%,羅彥宇醫師指出,如果民眾以口服藥治療遲遲無法達到目標數值,或是對副作用不耐受,可與醫師討論能否改用降膽固醇針劑治療,「其實針劑算近年很大的突破,之前遇過幾個血管狀況非常差的病人,合併使用口服藥和降膽固醇針劑後,成功將低密度膽固醇降到16mg/dL左右,若民眾經濟能力許可,建議可將數值盡量降低,對心血管和腦血管的保護力更好」。 《延伸閱讀》 .台商喝酒應酬竟半身癱瘓!輕忽心血管風險釀二次中風 .猝死4大風險你中了嗎?揪出心房顫動是遠離威脅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28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患者No.1高雄長庚醫院/40%的失智症 可透過多種方式預防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失智症就醫人數排名,高雄長庚醫院就醫人數達1萬143人,位居全國第一。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副主任、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洪琪發表示,該院是高雄首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的醫院,透過神經內科與精神科超過40名專科醫師密切合作,給病人最佳照護。洪琪發觀察,去年台灣失智人口近30萬,占全台人口1.31%,依據台灣人口老化推估,30年後恐增加到80多萬,占總人口4%。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資訊,40%的失智症可透過多種方式及早預防,主要藉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學習及感官接觸,甚至改變生活習慣及治療相關慢性疾病,都有助於預防失智發生。洪琪發表示,高雄長庚在失智症治療上,無論治療、臨床研究在高雄具先驅地位,更透過與社區合作、演講、出版書籍等方式,在推廣認識失智症及照護方面皆獲得肯定。洪琪發還說,面對患者時,會與對方平視,說話語速放慢,降低語調讓字句清楚,並在談話中耐心傾聽、適度給予鼓勵,引導並釋出善意,就能讓病患在心情放鬆的狀態下診療,並建立良好醫病關係,這也是長庚醫師讓人信賴的原因。區域醫院No.2嘉義基督教醫院/記憶門診服務長者 一次門診完整評估根據健保署資料,嘉義基督教醫院110年失智症就醫人數4,951人,位居區域醫院第二名。嘉基精神科暨失智症整合中心副主任醫師趙星豪表示,共照中心組成治療團隊,以記憶門診服務行動不便長者,主動走入社區關懷。嘉義縣市是全台灣高齡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趙星豪表示,嘉基在衛福部及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結合神經科與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職能復健師、社工師及個案管理師,組成治療團隊,設立記憶門診,讓有記憶困擾卻行動較不方便或不願意出門看診的高齡長者,可以在一次門診的時間裡,完成醫師問診、心理師評估、身體、血液及腦部影像學檢查,減少舟車勞頓。個案管理師會與確診個案的主要照顧者會談,確實了解個案家庭狀況與可運用的社會資源,並衛教家屬照顧失智個案的技巧,並追蹤及關懷後續。他表示,共照中心主動進入社區,成立日間照護據點,讓輕度至中度失智的確診個案接受非藥物的活動治療。中心也與社區的便利商店、大賣場、警察單位合作,訓練其所屬工作人員認識失智症並能適切的與個案互動,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以期達到高齡失智友善社會之目標。地區醫院No.1桃園長庚醫院/照顧失智從愛出發 親人憶起找回笑容健保署統計,桃園長庚醫院110年失智症就醫門診患者達3,417人,居區域醫院第一,主因在於醫院很早就成立專科門診,主任醫師徐文俊民國90年投入失智症照護擘劃,開設「記憶門診」,同時規畫「失智症中心」和建立「失智症科」團隊。徐文俊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現任理事長,過去協助政府草擬失智症政策綱領2.0,衛福部後來據此啟動長照2.0計畫,加速增加全國共照中心與失智社區服務據點。108年起,徐文俊率長庚團隊和勞動部合作,辦理年輕失智者(65歲以下)就業服務計畫,開發個案管理模式,建立共享醫療決策的工具,現在都在勞動部網頁公告,開放全國失智症共照中心和就業服務人員使用,同時教育失智者和一般民眾,了解失智症者一樣可以就業,長庚門診也提供個案管理與轉介服務。「不少失智症的家人在照護方面都是素人,從零開始,來到門診鼓勵他們從愛出發。」徐文俊說,過去有一位中年男子帶著父親到門診,初診時在個管師面前潸然落淚訴說照護上的苦楚,團隊花3個月治療,同時教導家人如何照顧失智症親人,讓父親有好的醫治,兒子跳脫無助,父子「憶」起找回笑容。基層診所No.1開蘭安心診所/垂直整合區域醫院 提供便捷快速診斷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宜蘭開蘭安心診所110年失智症就醫人數達804人,居全國基層診所第一。該診所佇立於蘭陽平原二十年,以「高齡長者」為服務對象,提供醫療服務、預防保健、藥事服務、社區服務、教學研究、長照服務等六大區塊。以疾病管理為理論基礎,以個案管理模式提供服務,給患者整體周全的照護。因應高齡化社會到來,開蘭診所也把照護延伸至失智症的篩檢、診斷及治療,於109年增聘神經內科蔡秉晃醫師,透過整合性照顧,連結各種資源,建構完善支持網絡,滿足病患的醫療需求。蔡秉晃說,以國民健康署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制訂的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ICOPE)進行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一旦發現民眾的認知功能惡化,立即轉介至開蘭診所神經內科進行一站式的檢查,包含問診、血液檢查、神經心理評估檢查,並借重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所建立的雙向轉診制度,完成腦部影像檢查。透過診所垂直整合區域教學醫院,為患者提供便捷、快速的診斷,免除病患的來回奔波,並結合長照失智據點、共照中心,以提供失智症家庭可近性、連續且完整性的照護。
-
2022-08-28 失智.大腦健康
認知下降未必是失智 醫師教4關卡檢測助釐清認知障礙原因
失智症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大類,退化性失智多於血管性失智患者,而退化性失智症中,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目前失智症並沒有藥物或其他方式治癒,僅能延緩腦部功能退化的時間。不過,除了退化性以及血管性的失智症以外,還有些人是因為使用特定藥物,或是缺乏營養素等,出現類似失智症的症狀,這類的失智問題,有機會透過對症下藥,讓症狀逆轉。1.醫師問診認知下降未必是失智症,初步區分屬哪一類、嚴重程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旻益表示,不是所有認知功能下降都是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占所有失智症約六成、血管性失智症近四成,其餘零星的案例,屬於其他原因引起的認知障礙,這類患者多數可找出原因,並有機會讓失智症逆轉。診斷失智症,會先透過「醫師問診」、「填寫量表」以及「抽血」,同時輔以「儀器檢測」,協助明確診斷罹患哪一類型的失智症。林口長庚神經內科失智症科主任陳怡君表示,第一關醫師問診以及填寫量表,可以先區分出屬於哪一類的認知障礙,並辨別嚴重程度,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關卡。2.填寫量表量表非常多種,懷疑家人失智時,可先上網搜尋AD-8量表自評。陳怡君表示,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大多是由家屬陪伴就診,症狀大多主訴「記憶力變差」,也有些是「行為表現異常」,以前不會忘記的事情開始忘東忘西,學習力變差;平常很會理財,卻突然不會規畫;平時情緒穩定近期卻時常失控;偶爾迷路回不了家、誤闖管制區等。呂旻益表示,當判定極可能為失智症患者時,醫師會協助做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後續再依照判斷做不同量表的評估。評量失智症的量表有非常多種,包含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簡易認知功能評估表(SPMSQ)、簡短式智能評估(MMSE)、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ASI)等。其中AD-8,家屬在懷疑親人罹患失智症時,即可從網路上找尋量表自評。3.抽血可釐清是否特殊原因引起認知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陳怡君表示,抽血是為了釐清是否為特殊原因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缺乏維他命B12或是葉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藥物副作用、酗酒、睡眠障礙、憂鬱症或是焦慮症,又或是水腦症等,這類情況只要給予適當的補充或是改善感染、降低腦壓等,都能讓原本出現的認知功能障礙恢復到正常。4.儀器檢查以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確診腦內是否發生變化。儀器檢查是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以及磁振造影(MRI)協助確認診斷,像阿茲海默症早期會出現內側顳葉萎縮。最後再透過神經心理學檢查,釐清患者罹患的是原發性失智症還是次發性失智症,呂旻益說,原發性失智症就是指退化性失智症,次發性是指可以找得出原因的失智症。兩大類用藥失智無法逆轉 藥物僅能延緩惡化失智症用藥主要以「膽鹼酶抑制劑」以及「NMDA受體拮抗劑」兩大類為主,這兩大類有四種成分是台灣最常用的藥物成分。膽鹼酶抑制劑有三種成分,分別為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NMDA受體拮抗劑則是Memamtine。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使用Donepezil的量最多,用於原發性失智症的患者,110年有1萬1,755千單位,其次依序為Rivastigmine,110年用量為8,475千單位、Memamtine 110年用量為4,749千單位、Galantamine為189千單位。呂旻益表示,阿茲海默症目前已知的原因是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堆積,影響腦中分泌乙醯膽鹼,乙醯膽鹼是腦神經傳導物質,當大腦逐漸退化,乙醯膽鹼會愈來愈少。因此透過膽鹼酶抑制劑減少患者腦中乙醯膽鹼被分解的機會,進而改善失智症狀。
-
2022-08-28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患者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為最多 醫師籲須妥善控制
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約有29萬人被診斷為失智症患者,其失智症患者共病的情形,以心血管疾病最多,約有12萬1,609人,其次依序為視力障礙有4萬6,290人、代謝疾病4萬3,473人、憂鬱症4萬1,401人、焦慮症2萬2,884人、躁症3,744人、聽力障礙524人等。失智症患者同時有心血管疾病,須妥善控制避免惡化。林口長庚神經內科失智症科主任陳怡君表示,失智症患者最常見以心血管疾病為多,不過,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症都屬於老年人常見的疾病,難以判定是先有心血管疾病導致失智症,還是失智症發生後,才出現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的型態,除了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就是血管型失智症,因腦出血或是腦阻塞造成腦損傷引起的失智症。陳怡君表示,若失智症患者同時有心血管疾病,必須妥適控制,避免腦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發生,使失智症更加惡化。其餘風險因子,包含肥胖、氣喘、多重用藥的患者,都屬於可能讓失智惡化的高風險共病。患者多有慢性病,多重用藥影響病情、增加跌倒風險。陳怡君表示,失智症患者大多是長者,可能因慢性疾病而有「多重用藥」的問題,多重用藥也可能會影響睡眠、食欲、注意力等,增加跌倒風險。失智症患者跌倒後,可能會加重失智症狀,也會增加照顧難度。失智症照顧上,需要分失智症等級給予協助,陳怡君表示,極輕度失智或輕度失智症患者,如果具備自我照顧能力,照顧者僅需協助增加他們的認知刺激,以及定時服藥,照顧難度不高。如果進入到中度失智,家中要減少雜物堆積,避免因為碰撞增加跌倒的風險,此時患者會開始出現精神行為的明顯異常,容易與人發生衝突,照顧者得開始學習與患者溝通的技巧,避免衝突發生,也不用過度矯正他們的行為。重度的患者則會更放大行為異常的部分,包含可能會攻擊他人、出現幻覺等。短期記憶雖變差,仍可維持長期記憶,延緩退化速度。陪伴照顧失智症患者,可以透過懷舊的方式,幫助他們繼續維持部分的認知,協助熟悉相關事務。如果長輩年輕時有特別熟悉的技藝,也能讓回憶陪伴著他,雖然短期記憶變差,但長期記憶仍可盡量維持,持續使用才不會退化更快速,維持用進廢退的精神與失智症患者相處。失智症家屬最擔心患者深夜突然出門,也會增加照顧的難度,家屬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或是學習照顧技巧,避免類似情況發生。桃園長庚醫院提供照顧者免費諮詢服務,電話是(03)319-6200分機2199,時間為每周一到周五上班時段。尋求失智據點、共照中心,讓長者維持與人互動。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旻益表示,照顧失智症患者若出現困難,可尋求政府資源,包含失智據點、共照中心等。他說,失智症患者需要維持正常的作息,才能避免夜間外出,以據點而言,會給予長輩充足的活動量,也會讓老人之間相互交流,如音樂治療、懷舊治療等,協助動腦才能降低退化的速度。呂旻益表示,無論是已經罹患失智症或是預防失智症,都倡議採取「地中海飲食」、「蔬果飲食」等方式,地中海飲食可以減少體內自由基的出現,也能降低三高發生的機率,蔬果飲食則是可以減少鹽分攝取,同時也建議要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達到預防或是延緩的效果。
-
2022-08-28 失智.大腦健康
打麻將能預防失智症嗎?專科醫師教你正確的預防方式
隨著人口老化,國內失智症人數逐年增加。醫師表示,失智雖無法治癒,但如能早期發現,能延緩病況惡化;另外也可透過飲食、運動等方式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忘東忘西就是失智?須從記憶、能力和精神個性判別。一般人想到失智,最常聯想到的症狀就是「記性變差」。但是人一忙起來,往往出現忘東忘西的現象,而早期失智的症狀也容易被誤以為只是一般的老化現象。究竟如何分辨只是單純記性差還是失智?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主要可從三個面向來判斷,包括記憶、能力和精神個性。劉子洋說,記憶力衰退最常見是丟捷運卡、忘記鑰匙等,雖然都是小小的事件,但如果不斷重複發生,可能就是警訊。但失智是長期緩慢退化的疾病,很難定義一周或是一個月內發生「忘東忘西」的頻率,因此可以搭配能力和精神個性出現變化加以判斷。而能力變化通常依據患者本身擁有的技能來判斷,例如原本很有理財頭腦的人,一再出現算錯錢、搞錯金額的狀況;或是原本駕駛能力很好的人,開車和停車空間感變差,都可能是失智的前兆。另外,個性改變,如原本脾氣很好卻變得常常發怒,也需要注意,早期就醫、治療。女性患者多於男性?相關研究仍不明確。依據健保統計資料,110年失智症病人總就醫人數,男性11萬7,897人、女性17萬9,100人;新診斷的失智症就醫人數則為男性2萬1,598人、女性3萬669人;女性人數都多於男性。劉子洋表示,對於失智症發生的原因有很多說法,確實有些研究會比較男女人數差異的原因,但針對荷爾蒙治療的研究並未看出顯著差異,因此未針對性別進行疾病預防。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則表示,失智症發生的原因尚不明確,但失智症是漸進式而非突發的病症。而且雖然發生原因不明確,但許多研究仍指出,少動腦、缺乏運動、三高等血管相關問題、聽力退化、年齡、遺傳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子。依個人興趣找動腦方式,不必非得學打麻將。而40歲後腦部就會開始退化,必須趁早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尤其若家中有失智症病史者,更要「超前部署」預防。廖品雯表示,如果能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包括正常睡眠、規律運動、控制三高問題等,確實能夠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另外,維持社交、動腦的活動,主動學習新知也有助於預防失智症。不過針對坊間常說「打麻將」可以預防失智症的說法,廖品雯說,促進大腦活動的方式很多,每個人的興趣、個性不同,「不是只有打麻將可以預防」。若為了預防失智而逼迫他人從事不喜歡的活動,反而會造成壓力等反效果。多運動、學新知、地中海飲食,都要「持續」才有效果。最好的方式是依據個人的興趣,從事唱歌、看書、繪畫、寫書法,甚至打電動、手遊都是很不錯的方法。但廖品雯提醒,看電視是「被動」吸收資訊,和繪畫、打電動等「主動」產出的活動不同,不是好的預防方式。除了運動、主動吸取新知外,劉子洋也表示,研究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的人較不易罹患失智症,因此普遍認為此類飲食方式有預防效果。劉紫陽說,地中海飲食以五穀類作為主要澱粉來源,多食用新鮮蔬果,並搭配橄欖油、堅果、深海魚類等油脂和蛋白質。而不論是運動、飲食或是吸收新知等活動,最重要的是培養並「維持」,才能有預防效果。
-
2022-08-26 醫療.精神.身心
婦長年頭暈得坐輪椅才能移動! 北醫大揪出新興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惹禍
宜蘭一名75歲的女性,長年飽受頭暈困擾,偶爾會暈到失去平衡,走路險些跌倒,如果走進人多吵雜的環境中,頭暈症狀會隨之惡化,嚴重時甚至無法正常行走,連踏出一步都有困難,必須仰賴輪椅行動。她到處求診,大多被診斷是「內耳不平衡」所致,或是將問題指向「年紀」,近期她赴雙和醫院就醫,才找出真正病因「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也是近年新興的疾病。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師、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薰華表示,PPPD是近年新被發現的疾病,PPPD有幾大特色,一是過去曾發生過一次的急性前庭症候群,造成急性前庭症候群的原因,可能是感冒病毒造成發炎、前庭神經發炎等;二為患者的頭暈症狀,難透過止暈藥物緩解;三是患者的平衡系統會受到環境影響,如背景聲音過大、人多等情況會受到刺激,當下的頭暈症狀會明顯惡化。李薰華表示,根據統計,頭暈患者中約有二成屬於PPPD,而PPPD常見的共病為「焦慮症」以及「憂鬱症」,由於PPPD是近年國際上才開始討論的疾病,許多PPPD的患者,常會被誤診為內耳不平衡、眩暈、焦慮症等,也讓疾病難以獲得妥適的治療。李薰華表示,醫學界目前尚未找出導致PPPD的原因,僅知病因可能與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但仍待釐清。PPPD的治療方式,會先投以抗憂鬱症藥物,同時搭配前庭復健治療,能改善患者嚴重頭暈的情形,恢復正常生活。李薰華表示,頭暈並不是一件小事,很多民眾會以為頭暈僅是短暫的,自認是貧血或是姿勢性低血壓等,只要休息一下就好,頭暈背後可能潛藏視力、耳前庭功能、小腦及本體感覺問題,甚至有10%的頭暈患者,背後的原因是中風前兆或是中風。根據雙和醫院眩暈暨平衡障礙中心的資料分析,每一年眩暈門診約6000名患者,有20%的患者檢查後發現是椎動脈狹窄等血管問題,李薰華表示,這些民眾都是中風的高危險群,正視頭暈的症狀,能及早揪出病因,並及早治療。
-
2022-08-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減少生不如死的醫療困境
【編者按】本週繼續回應上週畢柳鶯醫師與其團隊介紹「斷食善終」的經驗。編者本人藉此呼籲「如何減少生不如死的醫療困境」,並邀請兩位具有虔誠宗教信仰的資深精神科醫師分別探討基督教與佛教對「斷食善終」的看法。超過半世紀前我剛從醫學院剛畢業,我是一個把「病人不治身亡」當作是「醫師的失敗」的血氣方剛年輕醫師。在各種機緣下,在台大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而後成為老師,之後到美國再接受訓練、再成為老師,每當到內、外科加護病房看昏迷不醒的病人的神經科照會,走出病房時,外面焦慮等候的家屬問的都是:「他會醒過來嗎?」 「他生命會有問題嗎?」對這殷切的眼神,我嘗試以神經內科醫師的專長由腦幹功能,判斷生命是否有即時的危險。但很遺憾的,不管科技如何發達,我們還是無法正確預估病人如果存活下來後,是怎麼樣的生命品質。因此在一兩個星期或更久以後,我再回去加護病房時,家屬所問的不再是親人的「生命存活」,而是病人「所受的苦」。「他有意識嗎?」 「他會很痛苦嗎?」再下來是充滿哀怨的:「他會這樣繼續多久?」「會恢復正常嗎?」似乎後悔當初沒有讓病人平靜的過去。這就是醫療團隊、病人、家屬經常面臨的生命故事。隨著臨床經驗以及自己親友的病、死,我發現在與年輕醫師或醫學生討論到生命末期的病人時,都提醒自己要主動與他們談「生的品質」不會比「死的避免」不重要。也因為這種態度的轉變,我才更意識到我們很少人對這種遲早都會面臨的問題有心理準備,才警覺到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思考這重要的人生課題,並且在此以野人獻曝之心,分享我在這方面受到的啟發。我非常感謝我的大哥賴其鵬先生告訴我他對生命的看法時,我才有機會陪他以親屬的身份參與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兩位專業人員,一位社工師及一位身心科醫師,幫忙他走完簽署這文件的全程,並在我們的邀請下,他們三人在「醫病平台」分別寫出他們以「由預立醫囑談如何面對生、老、病、死」、「執行『病主法——預立醫療決定』的我見我思」、「生死自在——談預立醫療決定」,希望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接著因為這些因緣際會,一篇個人有感而發的「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推手前立委楊玉欣女士結緣,有機會參加了「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出版「如果還有明天」的新書發表會,接觸到更多有關這方面的經驗。「醫病平台」並且有機會邀請這團隊撰寫三篇介紹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好文章,「看見困境,啟動改變:《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誕生與成長」、「談《病主法》:我們能對生命坦然到何種程度?」、「為自己做好善終的決定」。幾個月前畢醫師與我分享她的新書「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程」的文稿。記得我一打開電腦,就深深地被他母親的生命故事所吸引,而以「幫忙摯愛的母親 達成生命的自主決定,『真情、勇氣、智慧』的結合」為題,寫出我的推薦序。最近畢醫師與我分享在這本書出版之後,她在臉書上敘述她成功地幫忙了三個病人與其家屬如願地以「斷食善終」的方式圓滿結束「生不如死」的困境。感動之餘,我邀請她與病人家屬以及她的醫師朋友在上星期共同介紹了「斷食善終」如何幫忙病人透過對自己病情的了解,「未知死,焉知生」、「陪伴母親斷食善終的心路歷程」、「『自主停止飲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的臨床與倫理思考」表達希望能即提早結束的意願下,圓滿結束這種「生不如死」的困境。值得一提的是我本身並沒有宗教信仰,但我不是「無神論者」(atheist),我不否定神的存在,只是對我而言,「來世」、「神」的存在,我還是認為這是「無法知道的」,所以到目前我只是「不可知論者」(agnostic)。也因為這樣,這星期我邀請的兩位醫師都有深厚的不同宗教背景,希望這可以彌補我的不足。很高興能邀請到我的同學,台大醫學院退休後全心進修基督神學的精神科林信男教授,以及我非常佩服、篤信佛教的資深精神科醫師兼緩和醫療科醫師的木人醫師,在本週共同發表他們對上週畢醫師介紹她的「斷食善終」的看法。希望這種討論可以使台灣社會更尊重生命末期的病人對生命的看法,同時更希望台灣能夠有更多人願意在身心健康的狀態下,未雨綢繆,好好思考這任何人都無法逃避死亡的事實。當自己的生命到了怎麼樣的地步時,對自己而言,就是「生不如死」。如果每個人都有機會與摯愛的親友討論你對生命的看法,將來萬一面臨生命末期時,因為有你明確的交代,才不會因為家人的「不捨」,而使自己淪為三管齊下(氣管內管、導尿管、鼻胃管)「不知為誰而戰」的活死人。